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3

与此同时,他又在嘉义的乡下开了一家砖窑厂,不过由于当时身处特殊的历史时期,砖窑厂最后还是没有发展起来。嘉义既是稻米的集散地,同时也是木材的集散地。1943年,27岁的王永庆开始转向木材业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经验,这一次投资几乎令他血本无归。那段日子,应该算是王永庆前半生最为黯淡的时期了。所幸的是,建南汽车货运的一位姓林的老先生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才使他得以站稳脚跟。王永庆是一个既勤奋又特别善于思考的人。他发现当时农家养的鹅都很瘦,原本养四个月能长到五六斤重的鹅现在只能长到两斤重,只因为鹅也没有吃的。于是王永庆到处收购瘦鹅,同时还低价向粮食部门购买碎米杂粮,派人去捡农家丢弃的烂菜叶,然后做成混合饲料喂给瘦鹅吃。结果原本只有两斤重的鹅在两个月内能长到七八斤重,其间的利润自然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王永庆从中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失意之时,要像瘦鹅一样忍饥挨饿,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只要不死,一旦机会来临,同样也能像瘦鹅一样,迅速肥大。而瘦鹅之所以瘦,原因并不在鹅,而在于养鹅的人方法不当。经营企业也是一样,企业经营不善,问题不在员工身上,而在于老板的管理方法不当。这就是王永庆创造的日后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瘦鹅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被迫退出台湾,结束了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在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台湾光复。正文 睿眼识金,大胆转型(2)20世纪40年代,经历了战争洗礼、殖民控制的台湾,正可谓百废待举。WWW.HAoshUdU.com在美国经济的援助下,台湾当局开展了第一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台湾的经济也由此获得了飞速的恢复和发展。此时已届而立之年的王永庆,也正是事业有成、春风得意之时。他雄心勃勃、卯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此时,随着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大产业均是风生水起、水涨船高,在众多行业中,王永庆睿眼识金,发现大多数商人都喜欢投资那些风险小、收益快的行业,而极少去关注建筑业等成本高、收益慢的行业。在他看来,战争期间,饱受日本飞机轰炸的台湾,处处断壁残垣,各方面的建设方兴未艾,建筑业必将会是一个前景无限光明的行业,而建筑最需要的就是木材。于是,他把经营的重心再次放到了木材上。果然,建筑业在台湾逐渐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再加上王永庆的大胆开拓、锐意经营,他的木材生意蒸蒸日上、越做越大,商业资本越积越多,成为了当地一个颇有名气的木材商人。很多商人看到经营木材的高额收益,都纷纷转投此行业,经营木材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王永庆便毅然决定急流勇退,退出木材行业,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王永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果断而睿智,事事都比别人领先一步。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30岁时,王永庆的资产已经达到了5000万台币,这为他接下来开创更大的事业,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正文 从一无所知到塑胶大王(1)从一无所知到塑胶大王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的“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把亟需发展的纺织、水泥、塑胶、玻璃、人造纤维等几大行业列为重点支持项目,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的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PVC)塑胶粉。WWW。HaosHuDU.CoM王永庆经过思考,认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就和创业伙伴一起去找政府的有关部门,申请这个项目。可是由于王永庆当时对塑胶一无所知,结果不但没有申请到项目,还被大大地奚落了一番。其实,政府是想把这个项目交给当时在台湾化工业中地位高、影响力大的企业家何义去做。何义原本答应投资建厂,但是这一计划拖了将近两年也没有着落。这期间何义曾到日本、美国、欧洲考察了一番,认为依照现有的技术能力、生产水平,台湾的塑胶产品,从产量到品质,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的产品,所以不愿向台湾的塑胶工业投资。无奈之下,这个风险大、利润不高的项目还是落到了貌不惊人的王永庆手里。消息传出,王永庆的朋友都认为他是想发财想昏了头,纷纷劝他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决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还公然断言称,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其实,王永庆做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铤而走险,而是事先进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虽然他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讨教过,还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甚至私下去日本考察过。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用作制造聚氯乙烯(PVC)塑胶粉,这对发展塑胶工业绝对是一个大大有利的条件。就这样,只有小学文化的王永庆花了一年的时间学习、了解塑胶知识,而这些知识为他以后的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4年3月,王永庆和商人赵廷箴等人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连同美国援助的67万美元,开始兴建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福懋塑胶公司。公司于1957年正式投产运营,并改名为台湾塑胶工业公司,总部设在高雄,王永庆担任董事长。从此王永庆开始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塑胶大王”之旅,并为此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当时,王永庆的塑胶公司月产量仅仅100吨,是全世界规模最小的塑胶工厂。而同时期的日本或欧洲的工厂月产量已经达到3000吨以上,因此王永庆的产品根本没有规模效益可言。更糟糕的是,他还受到了两个极其恶劣的因素影响:一是市场需求的问题,当时台湾的月需求量只有50吨,这意味着王永庆的工厂每月都会有至少50吨的库存;而且当时的日本同类产品物美价廉,充斥着台湾市场,台塑公司生产的首批产品在台湾只销售了20吨,仅仅是产量的1/5,明显是供大于求,成本根本无法收回。二是由于使用了美援采购机械,按规定,其开支必须经过美援管理机构——怀德公司的审查。正文 从一无所知到塑胶大王(2)1955年3月,怀德公司正在审查中,突然遭到美国国会某议员的反对。wWw.HAOsHUdU。cOm理由是67万美元的巨额援助款,每月仅仅生产一百万吨,是不符合经济效益的。因此,美援也被搁置了下来。后来经过台湾当局的苦心争取,美方才在当年的12月恢复援助。然而,更大的困难来自产品的质量,当时王永庆生产的塑胶原料主要用于制造塑料薄膜,再制成吹气玩具、塑料雨衣之类的日用品。但由于品质不过关,那些雨衣一穿就破,以至于当时的台湾人认为化学品都是骗人的。其余用途像用软质的PVC压制成细条状,编制成小袋子,消耗数量也十分有限。所以台塑经营惨淡、业绩平平。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台塑生产的PVC塑胶粉,销量十分惨淡,库存堆积如山,公司的处境可谓骑虎难下,进退两难,几乎到了山穷水尽、奄奄一息的地步。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样一来,当初他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合伙人都没有了信心,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退股。而王永庆却表现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的远见卓识,他决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为此,王永庆几乎变卖了自己的所有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为了挽救自己苦心建立起来的企业,王永庆四处求救,寻找工厂的出路,这时,有人建议他去开拓海外市场,因为当时台湾岛内根本无法消耗如此众多的PVC塑胶原料,走出去是唯一的出路。但走出去的战略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其中最大的压力来自于规模:王永庆的工厂月产仅仅是日本的1/50。而台湾的人口不过是日本总人口的1/10,如此巨大的数据差异背后,意味着成本价格的竞争力。经过仔细比较、研究、分析,王永庆认为,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于是,在决定了走出去的方向后,王永庆决定扩产。在积极筹备工厂扩产的同时,台塑也不断寻觅地点,开设塑胶产品二次、三次加工厂。1958年,王永庆投资创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公司”,专做塑胶的二次加工,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如塑料胶布、胶皮等,同时帮助台塑销售PVC塑胶粉。这一年,王永庆的工厂已经达到了月产210吨的规模,但相较于国际上的企业,规模成本还是太高,王永庆再次力排众议,决定继续大规模扩产。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正文 从一无所知到塑胶大王(3)王永庆的塑胶生产也一发不可收拾,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各项举措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陆续展开,王永庆的二次扩产计划完成后,产品品质也得到了极大的保证,于是他四处寻找合作伙伴,开设了卡林、新东等几家三次加工厂。wwW。hAOshUDU。coM到1960年,王永庆的塑胶企业的月生产规模已经达到了1200吨,加上台湾廉价的劳动力,台塑的国际竞争力已初现端倪。王永庆再也不必为产品销售而苦恼,库存积压的问题一去不复返,台塑和王永庆从此迈上了成功之路。那段岁月是王永庆一生最为难忘的,每当回忆起投产之初的艰难,王永庆总是感慨的说:“那个时候,台湾的经济发展恰似一片荒芜的土地。我们所面对的是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原料困难、市场极其狭小等重重困难。在这种极其艰苦的处境当中从事塑胶原料的生产,就好像是一个手中缺乏工具的人,开始在极为贫瘠土地上拓荒耕耘。”后来,尽管台塑的总部已经迁至台北,并且兴建了豪华气派的台塑大楼。但是王永庆仍保留了在高雄的那间狭小简陋的办公室,这是为了让员工们牢记那段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艰苦创业的历史。978年,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台塑集团的营业额突破10亿美元,一举奠定了台塑在世界同行业的地位。但王永庆有着更大的野心——他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台湾岛内,他的视野在全世界。1980年,王永庆正式进军美国。他计划在德克萨斯州休斯敦筹建一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PVC塑胶工厂,其中包括一家氯乙烯(VCM)厂和一家聚氯乙烯(PVC)厂,年产量在24万吨以上。工厂于当年6月正式开始兴建,策划、设计、安装、施工、试车完全由台塑一手包办,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该厂于1983年正式投产,一船船PVC原料由美国运回台湾,解决了台塑多年来原料短缺的问题。同时,王永庆还先后出资收购了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家氯乙烯(VCM)厂和德克萨斯州的一家聚氯乙烯(PVC)厂。之后,他又以1950万美元买下美国JM塑胶管公司的八个下游工厂。至此,王永庆在美国已经建立了3个石化原料厂和11个下游加工厂,仅PVC的年产量就高达39万吨,再加上台塑公司的55万吨,达到了94万吨,大大超越了PVC业的霸主——固力奇公司的85万吨,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原料加工厂商。而王永庆以前建立的南亚塑胶公司也一举成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PVC塑胶二次加工厂。一个塑胶王国正在不断成型、成长,王永庆也凭借自己的胆识、苦干,成就了自己“塑胶大王”的美誉。正文 填海造陆,开创石化王国(1)填海造陆,开创石化王国尽管早在20世纪70年代,王永庆就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塑胶大王”,但却长期无法进入官方垄断的石化上游,即石油冶炼行业。wWW。haOShudu。COm在他的心中勾画着这样一个宏图大业——在中国台湾、美国和中国内地三地间建立一个横跨太平洋的紧密的上、中、下游石化物流生产体系,以此打造出真正的“石化帝国”。如果这一宏愿得以实现,将会把台塑引领上一个更大的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塑集团经过30余年的风雨历程,已经成为了能在世界塑胶业呼风唤雨的“大佬”。为了实现自己“石化帝国”的梦想,已过古稀之年的王永庆在此时开始他首次密访大陆的行程。就是这次实地考察,让王永庆发现了大陆尚未发展的庞大石化原料市场所蕴藏的巨大商机,于是他便计划在厦门海沧与漳州划出的1.5万公顷土地上,建立一个大型的、独自管理的、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石化工业特区,兴建包括年产乙烯90万吨、PVC100万吨与炼油1400万吨在内的36座工厂,虽然实施这一计划的总投资将不少于70亿美元,但收益却是更为巨大的!而王永庆本人也将成为第一个大规模投资大陆的台商。无奈这一被誉为“海沧计划”的宏伟规划,因为当时种种政治经济因素干扰,被迫搁浅,这让王永庆一直懊恼不已、难以释怀。虽然一时间难以再向大陆提出大型投资计划,但王永庆并没有因此放弃大陆市场,而是调整了策略,采取“小型分散投资”模式,步步为营,开始了在大陆的投资布局。多年来,台塑集团已在大陆建立了30多家企业,投资项目涵盖塑胶、石化、医疗、物流等多个领域,总投资额达数百亿美元。后来,台湾的经济逐渐趋于自由化,王永庆便在台湾南北各地寻觅合适的投资计划。最后,他选在当时仍是一片汪洋大海的云林麦寮,开始进行填海造地,兴建台湾第一个民营的“轻油裂解厂”,即为台湾民众所熟知的“六轻”(台湾第六个轻油裂解厂),这就是著名的“六轻计划”。当时石化业界对六轻在大海中造地及完工后的投资效益,多是抱着高度怀疑的态度。可王永庆依然义无反顾,在他看来,既然做了充足而周密的规划,就一定要将它们变为现实。当然,也是为了圆他心中多年来一直难以割舍的石化王国之梦!六轻自1994年起开始动工建设,在短短的四年间,台塑企业已将原本一片沧海桑田的鱼?养殖场,转变为拥有几十座工厂、占地2600多公顷、拥有一套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的巨大工业区,吸引了国外众多石化同业前往参观,而凡是参观过六轻工业区的人,无不对这项宏伟工程赞叹不已,称其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填海造陆工程之一。正文 填海造陆,开创石化王国(2)此后,六轻的各项石化原料生产线全面开工生产,并将大量的石化原料销至大陆销售,为台塑集团旗下企业带来可观的业绩,这倒是稍微弥补了当初王永庆“海沧计划”铩羽而归的遗珠之憾。wwW。hAOSHUDu.Com后来,王永庆在回忆起二十年来为建立石化王国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不由满怀悲壮地感叹:“20年,20年足以让一个稚嫩的婴儿长成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台塑“六轻”是台湾的一个跨世纪大工程,被称为台湾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是王永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丰碑。高瞻远瞩、触角多元,成就“经营之神”当年,在台湾企业界一哄而上角逐于木材行业时,王永庆果断地转向了塑胶行业,可是,当他在塑胶行业站稳脚跟之后,却又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去关注他当初借以发家致富的木材行业。这一看,又让他看出了新的机遇——由于台湾木材销路好,商家大量砍伐,可是他们要的只是树干部分,有1/3,甚至一半的树枝丫,都被白白地抛弃掉,十分浪费。王永庆想,台湾的棉花产量严重不足,一直依赖进口,如果利用废弃的树枝丫制造成人造纤维来替代天然纤维,一定会有相当大的发展前途。经过考察论证,1964年10月,王永庆开始创办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两年半以后,台南新化八卦山下矗立起了一座新型的工业城,成为当时世界首创的连贯作业的人造纤维工厂,它使大量过去被抛弃的木材废料变成了纺织纤维,既节省了外汇,又降低了成本,为台湾纤维工业发展史写下了崭新的一页!本来,台塑企业的主要业务是生产聚氯乙烯(PVC)塑料粉及塑料加工品,似乎和电子科技根本沾不上边,但王永庆是一个观念相当新颖的人,他的思维始终走在时代的尖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王永庆就授意长子王文洋带领台塑集团向高科技领域挺进。经营石化下游产品的南亚公司也因此成为了台塑集团旗下第一个进入电子产品高科技领域的企业,主要生产印刷电路板,并逐渐打出知名度,到90年代中期,南亚公司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印刷电路板企业。后来,王永庆将印刷电路板事业逐渐从南亚公司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南亚印刷电路板公司,专门负责生产印刷电路板、铜箔基板、液晶显示器等产品。南亚印刷电路板公司业务发展迅速,年营业收入超过130亿元新台币,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印刷电路板供应商。此时的王永庆在世界电子材料领域的地位已不可撼动。王永庆认为透过计算机管理,可以避免人为疏忽及造假事件,生产、销售及帐务更透明化,并及时掌握重点做出决策,提升效率。所以,在计算机尚未普及的1982年,台塑就着手实施了电脑化作业,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等到全球性的网络热潮掀起以后,很多台湾企业开始注意网络的发展潜力,这时的台塑企业早已将所有的工程招标及采购作业全部透过网络运作。王永庆很早就有运用电子设备来提高下单效率的观念。他认为,与其让业务员与客户在电话里讨论订单规格及数量,还不如给经销商及下游加工厂都配上传真机,把所有的需求及订单传真到台塑企业,既提升效率也能节省电话费用。正文 填海造陆,开创石化王国(3)虽然台塑集团在电子、半导体等科技领域的规模还赶不上专业的高科技企业集团,但已初步建立起从研发到电子材料、显示器、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DRAM)、半导体制造与测试、光电、网络等较为完整的电子科技产业体系,一个新的台塑电子科技王国从此诞生。WwW。HAosHUDU.CoM为了保证集团企业稳定的电力供应,以及争取高利润的电力事业,在王永庆积极地倡导和推动下,台塑集团开始将触角伸向能源电力事业。此后,台塑公司、南亚公司、台化公司、台塑石化公司等都陆续建立了汽电共生发电厂,另外还专门成立了麦寮汽电公司。为应对台湾“电业法”的修正可能出现的变化,台塑集团通过自有输电线路,连接各地电厂,建立“台塑电力中心”,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电力系统。台塑集团还在大陆建立了漳州华阳电厂与昆山汽电共生厂,以此保障台塑集团在大陆投资事业的用电需要,电力事业也逐渐成为台塑集团又一个新的事业王国。在早期,王永庆旗下拥有号称“台塑四宝”的台塑、南亚、台化、台塑化等四家企业,后来又增加福懋及南科、华亚科与南电,台塑集团的上市公司由“四宝”、“六宝”增为“八宝”,而麦寮六轻工程“填海成金”的计划成功,使得台塑集团营收规模迅猛扩张,2006年,台塑集团的产值直逼2兆新台币,占台湾当年的总产值7%左右。2007年,台塑胜高科技与福懋科技又成为了台塑的“第九宝”与“第十宝”。台塑集团经营范围跨足教育医疗、生化科技、火力发电、炼油、汽车、机械、运输、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硅晶圆、厨余回收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员工总数超过7万,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这在台湾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同时也使得王永庆雄居台湾富豪的首席,并且居于世界化学工业界“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堪称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正文 非凡的人格魅力(1)非凡的人格魅力王永庆一生简朴,尽管坐拥亿万资产,却从不奢靡,他对于吃的原则是“简便”,每天早上的公司会议,王永庆会享用并不丰盛的早餐:牛奶、咖啡和鸡蛋。WWW。hAoShuDU.COm他喝咖啡的时候有一个习惯,把奶精倒入咖啡后,一定会再倒入些许咖啡到装奶精的小盒子,将残留奶精涮出来再倒入咖啡中,确信没有浪费后,才慢慢地享受。除了商场的必要应酬外,王永庆很少去碰那些山珍海味,他最常吃的就是台湾最为普遍的家常卤肉饭。对于穿的方面,王永庆一直以“整洁”“经营之神”王永庆和他的“王国”是台湾企业界当之无愧的“王中王”为原则,他每天早上跑步穿的运动鞋,总是要穿上好几年,直到磨破了,不能再穿了,才会换掉;而一条运动时用的毛巾,他居然用了近30年;他的座驾是一辆1988年产的凯迪拉克,20年来一直使用着。每次到台塑旗下的酒店、宾馆、企业视察,王永庆必然会到洗手间走一趟。看看里面是否有没用完就丢到垃圾桶的小肥皂。如果有,他便会立即叫人回收起来,再重新融在一起继续使用。最疼爱的女儿王雪龄结婚时,王永庆陪送的嫁妆,除了一张无限期提供学习费用的凭据外,就是一把普通的剃须刀,好让女儿自己给丈夫刮胡子。王雪龄的婚礼比普通人家的还简单,至于她手上的新娘捧花,则是跑了许多花店比较后才选购的最便宜的一种。王永庆几乎每周都要给子女们写信。为节省邮资,他通常用一种很薄的信纸,密密麻麻写满正反两面,其中就蕴含着这位饱经风霜、阅尽人世沧桑的老人对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创业历程的无限感慨和对子女们的殷殷期望。有一次,公司的一位高管看到王永庆办公室里的地毯实在太旧了,就花了1000美元更换了新的地毯,结果王永庆看到后,十分不悦,一向待人温和的他还差点对这位高管大发雷霆。除了自己节省,王永庆也要求家人不要大手大脚的花钱。有一次王永庆的小舅子从香港带了两条领带送给他,明明一条1200元,小舅子怕被王永庆责怪,于是少报一个零,骗王永庆说一条只要120元。没想到隔天一早,王永庆还是把小舅子叫进办公室质问:“南亚做的领带一条才40元,为什么要从香港买一条120元的?”足足念叨了半个小时。在王永庆的影响下,他的子女们生活也都十分简朴。女儿王雪红是台湾的女首富,可她平时总是留着黑色直发,身着最为普通的黑色套装、黑框眼镜,看起来和普通的上班族没什么区别。她随身携带,用来记录事情的笔记本,还不到五元钱,朴素的就像是像小学生用的作业本一样。她的座驾是开了好几年的丰田Camry。其他的子女也都很少开豪华轿车,而是驾驶台湾当地的品牌轿车。至于名牌服装、名牌手表和首饰,除非必要的场合,平时是坚决不穿、不戴的。即使是外出需要乘飞机,也都是搭经济舱。正文 非凡的人格魅力(2)台塑集团所辖的企业、工厂,同样也浸染了王永庆的勤俭风格。WWW.HAOShuDu.cOm每一张纸都不能随意丢弃,必须要正反两面用过才行。工人所戴的手套,也要多次使用。但是,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王永庆却从不小气。王永庆常说:“有钱不去做公益,是一种罪过。”他一生中为慈善事业捐赠无数,是历史上捐款数额最多的台湾企业家。这就是为什么看起来像守财奴一样的王永庆能够赢得那么多人的钦佩和敬畏的原因。早在1963年,王永庆就独立投资1.5亿元,创办了私立明志工业专科学校,并发展为今天的明志科技大学,专门为台塑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因为自幼家贫,父亲王长庚生病时没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良好照顾,这让王永庆一直难以释怀。1976年,王永庆特别捐出20亿元新台币,创立了长庚纪念医院。一方面是为了服务社会,特别是广大的民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纪念于1961年去世的父亲王长庚。王永庆从来不吝投入巨资,添购最先进、最完备的医疗设置,聘请最权威的医生、专家,提升医疗质量,服务广大民众。如今,长庚医院早已成为台湾岛内最为知名的医院之一,但是看病的费用却始终在普通大众的承受范围内,对于特别困难的病人还予以减免医药费的特殊照顾。居住在台湾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居民,生活大多非常困苦,王永庆让这些少数民族子女到自己旗下的长庚技术学院学习,不但免除学杂费、包吃包住,每月还给每人发1000块零用钱,十几年下来,就花费了15亿新台币。王永庆认为,一个人一辈子吃、喝有限,重要的不是要赚多少钱,而是能为社会做多少事,在他眼中,一个企业领导人最重要的是“忠实、忠实去做”。作为最早来祖国大陆投资的台湾商人之一,王永庆对这里充满了特殊感情。2004年,王永庆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提出在贫困地区兴建1万所希望小学并设奖学金,捐赠金额达30亿元人民币。在自己的祖籍地福建安溪,王永庆出资15亿元人民币,购买并捐赠了1.4万多套“电子耳”,帮助失聪儿童开口说话。2008年5月,王永庆投资设立的目前大陆最大的台资合作医院——厦门长庚医院,也正式开业运作。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王永庆更是在最短时间内慷慨解囊,捐款一亿元人民币协助灾区的恢复建设。其深埋心中的那股大中华情结,可见一斑。每天晨跑一小时,这是王永庆自中年以后就养成的习惯,数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正文 非凡的人格魅力(3)在他看来,跑步虽然很辛苦,也很枯燥,但是为了身体健康,就必须持之以恒地跑下去,久而久之,像是日常工作之一,反而不觉得辛苦了。WWw.HAosHUdu。com七十多岁以后,他才在医生的建议之下,改以步行、打坐养生。他还自己发明了一套“毛巾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即使出差在外也不例外。因此,即使岁月已在他的脸上留下痕迹,他却仍然能保持矍铄的精神面貌和笔挺的腰背。王永庆一生勤勉,他每周的工作时间均在100小时以上。除了参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之外,闲暇时间,他几乎都在写书,因而,著作甚丰。他每天都在清晨三点钟就起床,做完“毛巾操”再梳洗一番,就开始埋案著书。当然,他不是在为自己立传,而是将平日的点点滴滴及感想、经验写下来,然后再收集整理成书。王永庆说:“写书只是把我日常生活的感想记下来,以便给年轻一代经营事业、为人处世提供一个参考。”王永庆自律甚严,但对员工却非常大方,每次出书就会指示“只送不卖,员工每人一本”,他的四本装的《王永庆谈话集》第一版即印了10万套,他自掏腰包送给员工及亲友,这就花去了1.2亿新台币。2008年10月11日,因担忧美国金融风暴对台塑集团产生的冲击,王永庆偕同夫人李宝珠和女儿王瑞华前往美国,视察公司生产线。起初家人很担心年过九旬的王永庆能否经得住,王永庆的名字代表着一种强大的力量长期间旅途跋涉,提出派遣公司其他高层代其赴美,可一向亲力亲为的王永庆坚持亲自前去。谁知,这一去竟然成为了他传奇人生的终结。美国东部时间10月15日,上午9时38分王永庆因心肌梗塞导致心肺衰竭在新泽西州去世,享年92岁。一代“经营之神”突然离世的消息传回台湾,立即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很多人都感慨地说王永庆的离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王永庆的世纪人生虽然已经划下了句点,但是他非凡的人格魅力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无可比拟的!正文 2元钱起家的小商贩(1)第四章“游乐赌王”林梧桐——与命运“赌博”,成就开天辟地的神话16岁,他以借来的两元钱作为本钱,靠卖菜籽,担负起养家的重担;19岁,他于乱世中只身远赴马来西亚,决心闯出一片天地;50岁,他立志要把一个荒芜的高原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75岁,他毅然踏入邮轮业,创立了世界第三大邮轮公司。wWw。HAoSHUdU。com从一贫如洗的辍学少年,到誉满天下的杰出企业家,从为衣食奔波的穷小子到坐拥超过220亿美元巨额财富的超级富豪,林梧桐,这位名震亚洲、享誉世界的“游乐赌王”,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历程,而他正是用愚公般的精神,缔造了一个开天辟地的神话。2元钱起家的小商贩福建省安溪县,中国著名茶叶之乡,以盛产乌龙名茶铁观音而闻名于世。此地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自古以来,从这里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数不胜数。在安溪的东部,有一座风景优美、山水灵秀的小镇,堪与传说中的“蓬莱仙境”相媲美,故而得名蓬莱镇。1918年的一天,蓬莱镇联中村村民林石泉身怀六甲的媳妇吴氏正在田间劳动,突然间感到一阵强烈的胎动,已经生了四个孩子的她立即意识到腹中的胎儿将要出生了。她赶忙大声呼喊在周围干活的其他人,大伙儿见状急忙将她抬回家中,还没等接生婆进门,孩子就已呱呱坠地了。得知林家媳妇生了个男孩,邻居们纷纷前来道贺。想到该给孩子取名字了,大家这才注意到,孩子的爹还不见踪影呢。于是一位邻居赶忙让自己的儿子帮忙去找。那个男孩跑遍了整个村子,才在村头的麻将馆里找到了林石泉。男孩大声喊道:“林叔,林婶生了个男孩,等着您给取名字呢!”当时的林石泉玩性正酣,这一把眼看着就要和牌了,他听到儿子出生,不由得喜出望外,顺手拿起了一颗牌,居然真的和了,便兴奋地大叫一声:“五筒!”那男孩听见林石泉响亮地喊了声“五筒”,以为是给孩子取的名字,转过头一溜烟地跑回林家,回报说:“林叔给孩子取名叫五筒,林五筒!”“林五筒?”吴氏听到这个名字颇为不解,按照林家族谱中的字辈,这个孩子属于“景”字辈,这名字中怎么没有“景”字呢?再说好好的一个男孩叫“五筒”,这多别扭呀!这时,孩子的外祖父说:“‘五筒’二字确实不雅,但既然是孩子的父亲给取的,也不好违背,依我看,不如就取谐音‘梧桐’。梧桐乃富贵吉祥之树,‘种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希望这个孩子的降临能为我们林、吴两家带来好运和财富。”听了父亲的解释,吴氏这才喜笑颜开,周围的邻居们也无不拍手叫好。其实,林石泉并非是那种嗜赌如命的人,只是当时,生活在福建乡下的人们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聚在一起打打麻将,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但是,大家都出身贫苦,自然没有闲钱去赌博,因此这种唯一的娱乐方式也仅仅是用于“娱乐”,用于消磨时光。但是林石泉没有想到,这个差点被叫成“五筒”的孩子,若干年后竟然成为了名震东南亚的“大马赌王”!正文 2元钱起家的小商贩(2)林石泉平日里靠贩卖菜籽为生,收入微薄,妻子吴氏虽非出身富户,却也识得大体,恪守妇道,在生下林梧桐后,她又陆续生了两个子女。wWoShuDU。COM虽然林家算得上是人丁兴旺,但是对于小户人家来说,孩子越多,生活也就越吃紧。虽然生活并不宽裕,但是,林家却充满了欢乐和温馨。六岁时,林梧桐被父亲送到私塾。《四书》、《五经》、《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中华传统智慧在林梧桐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课余时间,林梧桐经常跟着父亲到彭墟街边卖菜籽、茶叶等小商品,有时侯他们还会挑着货担翻山越岭到邻县永春去卖。相比故乡的宁和安静,永春是一个相对繁华的地方,永春的集市更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还有好多他从来没见过的新鲜玩意。有时候,卖了菜籽,父亲会顺便给他买一些纸笔。生意好时,还会买一些好吃的糖球、点心给他解馋。对年幼的林梧桐来说,这样的生活是有趣而愉快的。林梧桐十二岁那年,即将成年的大哥林景亚因病去逝。长子的早逝,使这个原本幸福温馨的家庭犹如塌了半根房梁。当时弟妹年纪尚幼,懂事的林梧桐毅然站出来,顶起了长子的责任,从而也成为了全家唯一的希望。祸不单行,林梧桐十六岁那年,正值盛年,一向健朗的父亲林石泉突然病倒,没过多久,便溘然长逝了。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他的英年早逝,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已经是家徒四壁了,还欠下了一笔债务,这使得林家的生活更加艰难了。林梧桐无奈地选择了辍学,挑起养活一家七口人的重担。在林梧桐看来,身为家中最大的男丁,自己责无旁贷!熬过丧父的悲痛之后,林梧桐向父亲的朋友借了两元钱充作购买菜籽的本钱,毅然接手了父亲生前的营生。那一天,天刚蒙蒙亮,林梧桐就挑着货担出门,赶赴永春市场。虽然不是第一次走这条山路,但是林梧桐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小时候,他经常陪父亲去永春,一路上,他总是一边蹦蹦跳跳地跟在父亲的身边,一边大声地背诵新学到的古文。遇到山路不好走时,父亲就把他放到货担的另一头,挑着货物和他一起走,还给他唱山歌,讲关于蓬莱山的美丽传说,逗得林梧桐咯咯直笑。而今,父亲已逝,这条原本充满欢笑的山路上,再也没有他那洪亮爽朗的笑声了。身上的货担早已把肩膀磨破,脚底下也磨起了水泡,以前父亲从来不让他帮忙挑担,今天他才真正体会到了父亲的艰辛与劳苦。到达永春时,已经临近中午,林梧桐早就饥肠辘辘了,随便啃了几口硬邦邦的干粮,他便开始了第一天的生意。然而,林梧桐在人来人往的市集里,站了整整一天,却没有人来关注这个满脸稚气的瘦弱少年。眼看着太阳西沉,林梧桐却连一颗菜籽也没有卖出去。这时他才明白,跟在父亲背后是一回事,自己独当一面又是另一回事。此时的林梧桐又渴又饿,孤独、委屈一下子涌上心头,他蹲在地上不由自主地失声痛哭起来。当晚,筋疲力尽的林梧桐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种啮啃内心的羞辱和挫折感深深地印在心中,怎么也挥之不去,眼泪更是禁不住簌簌而下。不知过了多久,林梧桐终于进入梦乡,梦中,他听见父亲对他说:“桐儿,不要惧怕困难和挫折,这个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桥,也没有做不成的事,只要活着,希望就在。”正文 2元钱起家的小商贩(3)对,只要活着,希望就在!第二天天不亮,林梧桐就起床上路了,山路漆黑而湿滑,但是林梧桐却丝毫没有感到害怕,仿佛父亲就在自己的身边陪伴着自己。www.HaOsHUDU.cOM这一次,显然比昨天早到了很多,林梧桐选好了一块空地站定,放好货担,便迫不及待地先向别人介绍道:“我的父亲是林石泉”就这样,他和顾客们渐渐熟络起来。这一天,所有菜籽都卖光了。共卖了四元八角钱,除了两元的本钱,还赚了二元八角。这是林梧桐独立赚得的第一笔钱。满怀欣喜的林梧桐,为母亲买了一副新绑腿,为小弟买了一包糖球,为小妹买了一根新头绳。而他自己呢,脚下的鞋子已经破得露出了脚趾头,但他还是舍不得买一双新鞋。多年后,已经成了巨富的林梧桐还笑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是二元八角钱。卖菜籽的生活清苦而艰辛,林梧桐每天都是摸黑出门,走几十里的山路,挨家挨户地叫卖,有时要翻山越岭连走好几个村落。这种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两年,林梧桐终于还清了欠下的所有债务,家里也有了一点为数不多的积蓄。还清债务后,林家人都以为可以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了。没想到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福建的乡下又开始闹起了土匪,土匪们欺男霸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像林梧桐这样的小商贩,生意根本做不下去。可是没有营生就没有收入,全家人就得饿肚子。无奈之下,林梧桐改行做起了木匠,这一做就是两年。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勤劳的双手敌不过频繁的祸乱、战事。一面是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抢掠,一面是日益猖獗的土匪趁火打劫,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是心惊胆颤、苦不堪言。眼看着日子越来越艰难,林梧桐想到了几年前闯南洋谋生的两个叔叔。这一次,他决定离开安溪,去南洋投奔叔叔,谋求生计。正文 辗转赴马来,一天只赚8毛钱的小木匠辗转赴马来,一天只赚8毛钱的小木匠1937年,林梧桐告别了母亲,揣着辛苦积攒下来的175元钱只身前往当时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马来亚(即现在的马来西亚)。wwW.HAoshUDu。cOm临行前,母亲拉着他的手再三叮嘱:“儿啊,人在异乡,凡是都要容忍,万不能与人发生争执,更不可与人动武。任何事情一旦动起武来,无论谁输谁赢,大家都会吃亏。”林梧桐含着眼泪,把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这句朴实而充满道理的话也影响了他的一生。这一年,林梧桐19岁,也就在那一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漂洋过海来到大马后,林梧桐住在吉隆坡的四叔家里,一面跟着四叔做一些粗重的木匠活和泥瓦活,一面学习建筑和马来话,虽然每天只有8毛钱的工资,有时没工做还没有工资,但他仍然省吃俭用,把钱一点点积攒下来,寄给远在福建乡下的母亲。由于之前已经有了两年的木匠经验,林梧桐干起活来也算是轻车熟路,再加上他刻苦勤学,两年后,林梧桐便开始试着独立地去做建筑承包业务。林梧桐承包的第一笔生意是兴建一座两层楼的学校校舍,这让他赚了100多令吉(马来西亚货币)。虽数目不大,但对于林梧桐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成就与鼓舞。谁知建筑承包的生意刚刚开始,国内的战争越演愈烈。身在异乡的林梧桐十分惦念家人的安危,体弱多病的母亲更是让他牵肠挂肚。于是,他放弃了刚刚萌芽的事业,冒险回到家乡,重操木匠的旧业。在回乡的半年里,虽然是在战乱和匪乱中度过,生活十分清苦艰难,但因为是和家人在一起,相濡以沫、相互扶持,这段日子也就成为了林梧桐一生中最幸福、最温馨、最美好的回忆。那个时候,林梧桐内心深处最大的愿望,就是留在家乡,重过以往平静的乡村生活,奉养母亲,以尽身为人子的责任。但局势的恶化逼迫他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面对战局的急转直下和生活的举步维艰,林梧桐当机立断,做出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抉择——重返马来西亚。那一天,母亲亲自送林梧桐到码头,母子俩在码头挥泪惜别。事后,林梧桐才知道,就在他离开后不久,日本侵略军就开始加强对中国海防的控制,实施严格的出入管理制度,限制进出福建的人流和船只,而他乘坐的那艘船正是最后一班驶离福建的船。倘若当初林梧桐没有那么坚定,而是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也许,他就会永远的留守在家乡那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当一辈子的木匠或者农民,那么他一生的际遇也肯定和现在完全不同。其实,生命中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的“倘若”和“也许”,人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都是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人生。可是,林梧桐没想有到的是,就在他返回马来西亚的第四年,辛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因病去世了。那一次的码头之别竟然是他与母亲的绝别,这也成为了林梧桐心中永远的遗憾,永远的痛。1996年,当林梧桐乘坐着自己的豪华邮轮,回到故乡安溪,心中百感交集,个中滋味难以言表,人生际遇的变化往往就在旦夕的决定之间。2002年清明,林梧桐最后一次返乡祭祖,已经85岁高龄的他长跪在父母墓前,哭诉思念之苦,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动容。正文 牙缝里抠出“希望”,废品里寻找“宝藏”(..牙缝里抠出“希望”,废品里寻找“宝藏”再次奔赴马来西亚的林梧桐,仿佛有了一个脱胎换骨般的改变,那个昔日羞涩、内向、敏感、消极、自卑、不善辞令,让亲人们为之操碎了心的忧郁少年,突然变成了一个谈笑风生、温文尔雅、乐观积极的青年才俊。oShuDu.cOm这让四叔等亲友们惊喜万分,但又有些疑惑不解,到底是什么力量带给林梧桐如此大的改变呢?原来,林梧桐在海上漂泊的那些天里,一直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方向,他深深地反思自己,终于想通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好好“修理”自己,不能永远躲在自做的茧里,做一个悲观、胆怯、自卑的人。人要活得积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既然已经踏上了征程,就必须要振奋精神,努力奋斗干出一番让母亲和家人引以为荣的事业来。于是,林梧桐决定从与人交往开始训练自己。他微笑着主动与船上同行的乘客寒暄、搭讪,心里面却不免有些顾虑,担心别人不理会自己,或者误解自己的善意。没想到,那些乘客竟然都愿意与他交谈,或许是因为大家同是炎黄子孙,同样都背井离乡的原因吧!就在那艘船上,林梧桐结识了很多朋友,有政府官员、有商人、有学者,还有和他一样的下南洋打拼谋生的人。正是这一次经历,让林梧桐体会到了主动与人交往的神奇力量,从此走出了忧郁的个人世界,也正是这次的经历,让林梧桐的人生境况随之发生了改变。1942年,日军进攻南洋,吉隆坡被攻陷,四叔的工厂经营不下去了,林梧桐也没了工作。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
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2
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
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