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传-6

“报告司令员、政委:12点钟以后,敌整编第八十五师吴绍周部进入了油坊店、汝南埠一线,挡住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我第五十二团占领了河南岸大雷岗,工兵架起了浮桥。现在敌人正集中火力轰击北岸,封锁浮桥。我旅其他各团已集结河北岸待命。”先头旅肖永银旅长回答。  李达参谋长把地图在桌子上铺开,报告最新情况:“我过沙河后,敌人发现了我们的战略意图,开始派部队向我追击,企图拦住我军主力,在洪河、汝河之间进行决战,以打乱我进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现在敌整编第八十五师和第十五师1个旅,约3万人,已赶到汝河南岸,后面追击我们的罗广文兵团整编第五十八、四十八等3个师,已离我们只有50里路了。”  屋里的人们全都集中注意力看着地图,只在参谋长的话被近处爆炸的炮弹声打断时,有人才拉正了门窗上的市帘,挑亮了油灯,大家准备接受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命令。  一直凝神静听的刘伯承,微微抬起了头,用他分外沉着、安祥的眼光巡视着每一张焦急的面孔,他开了口:“同志们!情况确实是严重的,我们已经听到追击我们的敌人的炮声了!  如果让后面敌人赶到,把我们夹在中间,不但影响战略跃进,而且还有全军覆灭的危险!”说到这里,他的声调变了,坚毅有力、如金石坠地:“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他用拳头撞击着桌面,更高声地重复着:“狭路相逢勇者胜啊!同志们,明白吧?从现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我们要以进攻的手段对付进攻的敌人,从敌人的阵地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只要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打过去。这次战斗考验着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看你这党员够不够份量!野司要从这里渡河!”  邓小平接着说:“情况就是这样,千钧一发啊!现在除了坚决打过去以外,没有别的出路。桥断了,再修!敌人不让路,就打!今天过不去汝河,后面敌人明天就赶到了。我们决不给敌人以时间!过不去就得分散打游击,或者转回去,这就是说我们完不成党中央和毛主席赋予的战略任务!在最紧急的关头,正是考验我们共产党和革命军人的时候,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和牺牲,坚决打过去!”  人们的心在剧烈跳动,血已沸腾,脑子里索回着司令员、政委的命令:“狭路相逢勇者胜!”“坚决杀出一条血路,打过汝河去!”“看你这共产党员够不够份量!”  刘伯承又打破紧张、沉默的气氛说:“时间不多了,咱们马上行动,强渡!五十二团的勇土们,已经勇敢、机动地冒着敌人炮击和轰炸,强渡到汝河南岸从敌人手中夺取了第一个桥头堡大雷岗。这是对敌人防守的南岸楔进了第一个楔子!十八旅工兵连又冒着重重封锁,积极搜索船只架设浮桥,这都好得很!命令部队,保护好浮桥,我们要从上面杀过去!”  “河南岸有五十二团防守,桥头上有两个战斗力很强的工兵连,敌人一再炮击、轰炸,他们一再修复。桥,决不会丢失!”肖永银旅长的话刚说完,工兵连派通信员来报告:“刚才的枪声,是敌人第四次抢桥,约有一个连的兵力,已被击退。”  “只要桥在我们手中就好办!”刘伯承自语般地说着,又让李达把地图铺在地上,蹲下来,将放大镜罩在左服上。周围的人也都蹲下来,注视着刘伯承手指的移动。他又重复一次说:“十八旅从中间杀出一条路,抗住两边敌人,作为野司、纵直的前卫,奋力攻击前进!十六旅接替五十二团防务,固守大、小雷岗,保护浮桥,保护大军安全渡河!十六旅继续在左翼迟滞敌军西援。立即执行!”  一颗炮弹在近处爆炸,弹片震落的尘土撒满了地图。有人扑向刘伯承、邓小平,去掩护他俩;有人劝他们还是离开,隐蔽些好。他们却分外镇静,刘伯承用手将地图上的尘土拂掉,并且催促大家说:“不要管我们,快执行任务,打你们的仗去!”几位旅长跑步回到部队传达了刘伯承、邓小平的命令。“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壮语,象电流一样传到了每一个指战员的心里。  接着,刘伯承和邓小平也从浮桥上跑步来到汝河南岸,进入了肖永银给他们安排的指挥部——姚官屯。这儿虽然离敌人更近了,但和自己的战士也更近了。  刘伯承、邓小平立即派人送命令给北岸的张际春。命令说:“明天不管飞机如何轰炸,大炮、机枪如何封锁,均应坚决强渡!”并嘱部队要再次轻装,把所有机密文件烧掉,不给敌人留下片纸只字。  “刘邓首长已在我们身边,他们要和我们一同打过汝河去!”大家互相传送着这一鼓舞人心的消息。  这时候,纵队领导到了旅指挥所;旅、团长到最前面去指挥营、连;战士们争当开路先锋。  第五十二、五十三团做前卫,并肩从大雷岗向南攻击前进。第五十四团为第二梯队紧跟,各连均以4路纵队前进,步枪上刺刀,揭开手榴弹盖,不管遇见任何顽抗的敌人,都立即消灭。  整整一夜的拼杀,部队浴血向前,胜利的捷报一个接一个报到野战军指挥部。  通道打开了,血路杀出来了!汝河南岸横宽六、七里的地区,已看不到敌人的踪影。为着使数万大军安全通过,先头旅更加警惕地布置兵力,准备打退两边敌人的反扑,用生命守卫着每一寸已经占领的阵地。  天渐破晓,野战军指挥部和中原局、南下工作团都过河来了。肖永银带1个营掩护刘伯承、邓小平离开指挥部继续向南挺进。他们没有骑马,同大家一起轻快地步行。他们的身后,是浩浩荡荡的大军奔驰南下。他们的行动,证明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第六节探水涉淮河  在强渡汝河的战斗尚未全部结束时,刘伯承就看好了跃进征途上的最后一着棋——抢渡淮河。  8月25日下午2时左右,刘伯承、邓小平风尘仆仆地赶到预先给部队指定的集合点息县彭店。天空飘着毛毛雨。在村口,刘伯承见到了肖永银旅长。  他笑着问:  “肖永银同志,你的指挥所在哪里呀?”  “在野外。”肖永银回答。  刘伯承还是笑着说:  “找个房子吧,天还落雨啊!”  “敌人情况还没摸清,又急着布置警戒,还没有顾到找房子。”肖永银恳切地汇报。  刘伯承又问:  “今晚你去打息县怎么样?”  “没问题,坚决执行命令。”肖永银立正作答。  正在这时,第十八旅司令部的作战参谋未接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先到一个老乡家里去休息。  刘伯承、邓小平一进屋,看见第六纵队和各旅的领导干部都在,用十分满意的口气表扬汝河战斗“打得好”。接着,刘伯承感叹着说:“我们这次能突出敌人的重围,主要靠我们向敌人采取了坚决的进攻,迫使进攻的敌人变成防御,主动变成被动。打仗就是这样,在关键时候只有勇猛才能战胜敌人。”稍停,他又下达了命令:“同志们,我晓得部队是疲劳的。可是,胜利只能在战胜疲劳之后才能得到!敌人希望疲劳捆住我们手脚。因此,我们一秒钟都不能停步,必须立即出发,向淮河进军。明天拂晓前要攻下息县,夺下淮河渡口,夺下咱们战略跃进途中的最后一个关口!”听的人都激动得屏住了呼吸。刘伯承又重复他常讲的话:“打仗就是这样,要抓关键。在关键性的地方要勇、要猛,才能战胜敌人。敌人想把我们消灭在汝河岸边,但是在我们的勇士面前,他们的企图完全被粉碎了!现在,敌人肯定是要在汝、淮之间挫我跃进的锋芒。  想使我们功亏一篑,这又是一关啊!大家还是要牢记,决不和敌人纠缠,恋战就正中敌人之计,只能抢先渡过淮河!”  当晚,野战军指挥部和第六纵队进到淮河北岸息县、临河一线。邓小平提出由他指挥阻击尾追之敌,李达参谋长指挥渡河,刘伯承和张际春副政委先行渡河,指挥进入大别山的部队。大家一致同意他的意见。刘伯承说:“政治委员说了就是决定,立即执行。”于是,李达亲率第十八旅赶到淮河渡口。  这儿本来可以徒涉,不料,当部队到达时,上游却突然涨水。渡口上的船只,也多被敌人破坏,只剩下10来只小木船。敌情十分紧急,据可靠的情报:敌整编第四十八师、第七师、第五十八师、第十师、第三师、第六十五帅、第五十二师、骑兵第一旅等,已经紧追而来,其中整编第六十五师已接近刘邓野战军中路纵队,其先头部队已到彭店,和后卫部队接上了火,离淮河渡口只有30多里了。  担任先头的第十八旅,奉命必须在26日12时之前渡完。  旅指挥员分头在渡口指挥监督10几只木般进行抢渡。但依眼前的实际情况,今明两日渡完1个旅也是困难的,怎么办呢?屋漏偏遇连阴雨,船破又遭顶头风。淮河上忽地巨风突起,小船在风浪中打旋。困难增加了,摆渡的速度减慢了。李达参谋长镇定地指挥着部队抢渡。先头旅的领导一面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按计划让部队上船,一面和参谋长核计着当夜完成任务的实际困难。这些,刘伯承全都看到了眼里。他比所有的人想得更多,他让旅政委李震留在渡口加紧指挥抢渡,带着李达和肖永银回到他的临时指挥所去,商讨加速渡河的紧急措施。小屋塞得满满的,近40摄氏度的高温使人几乎窒息。在一阵沉默后,刘伯承向肖永银发问了:“河水真的不能徒涉吗?”  “河水很深,不能徒涉。”肖永银根据实地了解的情况,作了肯定的回答。  “到处都一样,都不能徒涉吗?”刘伯承又认真地追问着。“淮河忽涨忽落,现在涨得很深。河边老百姓说,从来没人敢在这样的季节涉水。”肖永银作了进一步的回答。  刘伯承继续细心周密地向肖永银等提出一系列问题:“你们是不是亲自侦察过?试过徒涉?亲自找向导查了没有?找过几个老乡?他们怎么说的?能架桥吗?”  肖永银等旅的领导虽一一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但他心里仍然觉得不够踏实,决定要先和野战军指挥部的人员渡过一部分去。  说着,刘怕承拄着一根长过身高的竹竿,带着两个手提马灯的警卫员来到了渡口。他不要人搀扶,登上了一只小舢板。小船顶风破浪向南划去。岸边的同志都向刘伯承投以敬仰、关怀的目光,默祝他安然、快速地抵达南岸。  已经是天将黎明的时刻,下弦月的微光紧紧跟着他的小船,北岸的人们一直看着他高大的身影在船边摆动。忽然,从河心传来了熟悉的呼唤声:“能架桥呀!我试了许多地方,河水都不太深!”  这时岸边的指战员才明白,刘伯承原来是在亲自测量水的深度。小舢板经过水浅之处,他还让警卫员插上了标杆。  “告诉李参谋长,叫他坚决架桥!”刘伯承的命令继续传到北岸。他怕呼喊听不清楚,又派人送来了亲笔书写的命令:“河水不深,流速甚缓,速告李参谋长可以架桥!”  李达在北岸正按刘伯承的命令布置架桥,忽然,刘伯承又派人送来了信:“我亲眼看见上游有人牵马过河,证明完全可以徒涉,立即转告李参谋长,不要架桥了,叫部队迅速徒涉!”  李达下达了部队徒涉的命令。好多路纵队,成千上万的人马,浩浩荡荡地从淮河上徒涉过去了。8月27日,刘邓大军终于战胜了南征途中最后一个险关,进入了大别山区。人民解放战争的车轮,已经不可逆转地开到蒋介石统治区来了。 第十四章战略展开三回合    第一节立足生根  “刘司令员骑上了马,邓政委笑了。”  这是部队胜利渡过淮河后,像闪电一样在广大指战员中传开的“新闻”。  没有人去追索“新闻”的来源,但是,人们对于这两句话,都在形象地、有声有色地描绘着。不言而喻地理解这个时候“上马”和“笑”意味着什么。  在这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大别山上,刘伯承和邓小平相偕安步缓行,不时相互会心地看着,不断重复着一句话:“蒋介石输了他第三步棋啰!”  敌人溃逃或者隐匿了,群众还没敢露面。山野虽然还是茂林修竹,松杉蔽日,金桂和幽兰飘香,桐果和木梓交映。但是,村镇里到处是房屋倒塌,没有炊烟,也没有鸡犬之声。偶尔在山涧石壁和庙宇、祠堂已经斑驳的墙上,看到当年红军、赤卫队等书写的标语:“苏维埃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巩固苏区”“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豪绅土地,分配给穷人耕种”。表明着这里曾经有过的土地革命的峥嵘岁月。  曾在这块土地上拼搏过的老红军,不由得引起了血泪的回忆。刘伯承对他们说:“这些都是阶级父老兄弟用生命和鲜血留下的历史印证,要把它们保存下来,做为对子孙后代最珍贵的教科书。这是拿金子部买不到的!血债要用血来还!大家把仇恨变成战斗的力量。”说着,他就让摄影记者尽可能拍摄下来。  经过几天的宣传动员,群众陆陆续续回了家,一传十,十传百,奔走相告:“当年的红军回来了!”  各纵队报告:部队每天都有来访的白发父母、望穿秋水的妻子和儿女,打听亲人的音信,诉说他们10多年来的苦难和斗争;老军人怀念着鄂豫皖根据地的开创者董必武、徐向前、李先念、徐海东及坚持在大别山打游击的张体学、刘昌毅、桂林栖、钟大湖等;妇女们亲切地呼喊着“陈少敏大姐又回来了。”  当地游击队都得到了武器弹药的补充,他们扬眉吐气,如虎添翼,为大军筹集柴草、米粮,积极完成一切新任务。  刘伯承、邓小平开始研究战略展开的新任务:“分兵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义元反顾,重建大别山根据地”。  每天夜晚,如豆的木梓油灯下,刘伯承用放大镜,刻苦阅读、精心体会毛主席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的指示:“到国民党区域作战争取胜利的关键,第一是在善于捕捉战机,勇敢坚决,多打胜仗;第二是在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使广大群众获得利益,站在我军方面。只要这两点做到了,我们就胜利了。”同时,着手单拟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计划和部署。  8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向部队发出指示,号召全体指战员“全心全意、义无反顾地创建大别山根据地”,指示说:“一、我军已胜利地完成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的任务。敌人的追截计划完全失败。今后任务是: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可能点。  二、实现此历史任务,要经过一个艰难困苦过程,没有半年以上时间,如不大量歼灭敌人,充分发动群众,要想站住脚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切戒骄躁,兢兢业业,上下一心,达成每一个具体任务。  三、向全军说明,我们完全有胜利把握。首先是有陈谢兵团在伏牛山、豫西、豫南广大地区和华东大军在陇海路南北互为配合。其次是我们当面敌人只有23个旅,兵力分散,战斗意志薄弱,此次尾我南下失败,战略上愈显被动。再次是大别山还有长期的革命传统,有游击战争基矗我们有许多本地干部。特别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全军上下一致的决心和信心,胜利是有把握的。虽有困难,也是能够克服的。  四、应向全区群众说明,我们是鄂豫皖子弟兵的大回家,他们的子弟兵在华北空前胜利了,壮大十倍。说明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条件。说明我军决不再走。我们的口号是:‘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使鄂豫皖人民获得解放’。  五、在军事上,我们在最初一个月内,不求打大仗,而是占领一切可能占领的城镇,肃清土顽,争取打些小胜仗(一两个团。一次一次的歼灭战)。  同时,特别注意引导大家熟悉地形,习惯生活,学习山地战,为大歼灭战准备条件。但是必须了解,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10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我们也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因此,任何时候,全军都必须有高度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的准备。  六、充分发动群众及其游击战争,同我们一块斗争,是实现我们战略任务的决定条件。而我军严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军风纪,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的先决条件。各部必须专门检查实现,万勿忽视。”  第二天,他们召开了直属部队连以上干部会,进行扎根大别山的动员,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他满怀豪情地宣布:“我们已到大别山,完成了战略任务的第一步,把蒋介石逼退了一条线。  党中央说我们是英勇的行动。我陈谢兵团已挺进陇海西线,向伏牛山前进。  这样,便以大别山、伏牛山、鲁西南(陈粟)形成一个犄角之势。在这战略态势下,我们解放中原,把蒋介石逼退一条线,是有充分根据与条件的。”  在分析了胜利条件和困难,明确提出了任务后,他号召大家:“重建鄂豫皖解放区的任务是非常光荣的,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页。我们的决心是十分坚定的,解放区一定要建立起来,困难一定要克服。  共产党员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越团结。我们要有信心克服困难,我们一定要站住脚、生下根。”  为了完成上述的战略任务,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乘敌主力被甩在淮河以北,大别山区极为空虚的有利时机,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命令第三纵队3个旅在皖西,第六纵队两个旅在鄂东,迅速抢占中心地区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开创根据地。第一、二纵队,中原独立旅和第六纵队的1个旅,共9个旅的兵力,在大别山北麓的商城、罗山地区,一面牵制敌人,掩护展开;面就地铺开摊子,开展地方工作。同时,将全区划分为豫东南、鄂皖、皖西、鄂东等4个工作地区,组成共产党的工作委员会,分别由各纵队抽调部队和干部,结合随军南下的地方干部,在统一领导下,开展地方工作。估计到新区斗争的复杂性和艰苦性,坚决进行了第四次精简机关,减轻装备、牲口,再次隐蔽一批辎重,并积极训练部队迅速熟悉南方作战条件和生活习惯,以适应新的斗争环境。  在刘邓大军实行展开时,蒋介石慌忙以23个旅的兵力跟过淮河,尾随直追,妄图乘刘邓立足未稳之际来争夺大别山这个战略要地。9月初,国民党军第八绥靖区(合肥)夏威所指挥的整编第四十六师进到六安、霍山地区,整编第五十八师进到固始、商城地区;郑州前进指挥所(信阳)张转所指挥的整编第八十五师进到罗山、信阳地区,整编第十师、四十师经宣化店沿公路向黄安、麻城前进;武汉行辕程潜所指挥的整编第六十五师,经平汉路进到黄安,整编第五十二、五十六师在信阳以南的平汉线和武汉外围就地分散,摧毁地方政权和后方机关。战斗力较强的桂系整编第七师和第四十八师,沿经扶(新县)、麻城公路向南寻找刘邓主力作战。  刘伯承、邓小平针对这些情况,遵照毛泽东的最新电示,决心在目前几个月内,避开桂系主力整编第七师、第四十八师,集中力量歼灭中央系及滇军。他们确定先打战斗力较弱且比较孤立的滇军整编第五十八师,牵制桂系,掩护展开。9月上旬,第一、二两个纵队主力和第六纵队1个旅,在商城以北河凤集地区打了第一仗,原准备消灭整编第五十八师一部,由于部队还不熟悉山地、水田作战,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是,打击了敌人,调动了敌整编第四十八师和第十师从新县、宣化店地区回援,掩护了展开。  商域作战后,国民党军整编第四十八师又转向皖西,整编第七师、第四十师、第六十五师仍在黄安、麻城地区。为了打击敌人气焰,继续吸引敌人向北,刘伯承、邓小平集中第一、二、三纵队主力和第六纵队1个旅,仍以歼灭商城附近的整编第五十八师为目标。9月19日,在商城以西的中铺歼灭其新编第十旅第二十九团,因而又调动了敌整编第八十五师自光山、潢川地区东援,整编第四十八师一部自六安西援,错乱了敌人的进攻部署。  接着,以第一、二纵队主力和第六纵队1个旅,于9月25日,在光山斛山寨打了第三仗,击退了敌增援部队整编第八十五师的进攻。  经过这3次作战,刘伯承、邓小平把敌人的机动兵力全部调到大别山以北地区,保障了在大别山南部的鄂东、皖西地区的展开。  但是,这三仗都打得不够理想,歼敌有生力量不多。因为部队初到大别山,缺乏在无后方条件下和山地、水田地带作战的经验。加之生活上北方战士普遍吃不惯大米,穿不惯草鞋,对南方气候、水土不适。这些,都给部队带来了不利的方面。从敌情方面来说,国民党军不但纠集大量主力,实施“追剿”,而且利用当地的反动统治机构如保甲、特务组织及保安团队等进行破坏骚扰,在暗地里威胁和控制群众,四处打黑枪,暗杀积极分子,致使部队给养难筹,休整无安全之地,伤员无处安置。因此,部分指战员较多地看到局部的暂时困难,对全国的胜利形势及本身所执行任务的意义认识不足,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不足,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作用和艰巨性认识不足,甚至在部队中出现了一些消极避战情绪和纪律松弛的现象。  野战军指挥部在经扶县白雀园暂往下来。刘伯承在小油灯下,用放大镜仔细看着各方面的报告,仔细寻思着解决这些思想问题的办法。  他和邓小平决定先找各纵队领导开会,和大家共同研究解决部队出现的这些思想问题。9月27日,他们在光山以南的王大湾召开了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  当各纵队的领导干部相继赶到会场时,刘伯承、邓小平没有象往常那样亲热地跟大家打招呼,而是紧绷着脸端坐不动。会议开始,邓小平首先讲话,他说,今天开会不拉手,原因大家应该明白。接着,他就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任务,谈到部队作战和工作的现状,严肃指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高级干部越要以身作则,鼓励部队勇敢地歼灭敌人。我们既反对在条件不可能的时候轻率地去作战,更要反对在条件可能的时候不敢勇敢地去作战。他还强调部队必须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指出能否坚决执付二大纪律八项注意,关系到我们在大别山能否站得住脚。他要求全体指战员一定要牢固树立起以大别山为家的思想,坚决克服怕打硬仗、纪律松弛等错误思想情绪。他特别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带好头。邓小平讲完后,刘伯承接着讲。他说,创立大别山解放区是我党我军正确的战略方针和确定不移的政治任务。要创立解放区,必须打胜仗歼灭敌人,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这两个轮子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推动这两个轮子转动的原动力,则是提高信心、加强牛志。全党全军愈认识自己的政治任务和光明前途,信心就愈高,斗志就愈强,这两个轮子的转动就愈快、愈顺畅,而创立解放区的进程就愈是突飞猛进。他又说,勇敢的“勇”字,就是男子头上有一顶光荣的花冠。我们有的干部打起仗来缺乏勇气,“没卵子”,不像男子汉,这是不允许的。今后一定要坚决克服。否则,我们就完不成党中央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大家要按小平同志讲话的精神办。我们进到大别山,处于无后方作战。困难重重,但要有勇气战胜困难,特别是要打好仗。  最后,刘伯承、邓小平共同表扬了群众创作的歌颂跃进、鼓舞斗志的歌曲、快板,刘伯承一再肯定说:“我们部队就是要唱这样的歌:‘大别山好比一把剑,直插到蒋介石的心里面!’”这次重要会议,对坚持大别山的斗争,迅速实施战略进攻,起了重大的作用。从此以后,各级政权和县、区武装逐渐建立起来,部队的歌声在行军中此起彼伏地响起来。  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斗志,加速了战略展开。到9月底,已解放了县城23座,歼灭国民党正规军6000人,土顽800余人。在霍山、岳西、六安、舒城、潜山、太湖、庐江、罗田、商城、光山、罗山、经扶县、潢川等县建立了17个民主县政权,从而打开了局面,安置了后方,调动和牵制了大量敌军,配合全国各战场转入进攻,实现了毛泽东主席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战略计划,并为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大量歼灭敌人,发动群众,创立根据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矗刘伯承诙谐地说:“这次捉迷藏,我们又胜利了。在敌人拼死命追击中,我们战略初步展开了,开始站住了脚,但这才是第一个回合。”  第二节纵横驰骋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和《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并且宣布了”党的八项基本政策”。同时还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和重新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据此,中共中央中原局于10月12日发出了《放手发动群众,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要求在全区普遍宣传党的土地法大纲,立即发动群众向封建地主恶霸展开斗争。并决定成立鄂豫、皖西两个区党委和军区。由每个纵队各抽1个建制旅或3个团作军区基干武装,各抽调1000至2000名干部和老区翻身战士去参加地方工作。这时,集结在大别山北部的国民党军6个多师,妄图合击光山、经扶县地区的刘邓部队主力。  刘伯承、邓小平以一部分兵力在大别山北部牵制和迷惑敌人,主力邵摆脱敌人合击,乘虚出鄂东、皖西,寻机歼敌。  第三纵队首先在皖西六安东南的张家店,抓住国民党军整编第八十八师第六十二旅,予以全部消灭。这是到大别山后在无后方依托条件下,第一次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  第六纵队主力出击鄂东,以疾风扫落叶之势,扫荡了沿途分散孤立的敌军守备部队和地方反动武装,连克长江北岸的团风、浠水、广济、英山等城镇。至此,刘邓大军已控制长江北岸达200余里。  身在庐山的蒋介石,在江北的隆隆炮声中,日夜惶恐,生怕解放军渡江南进。急令第二○二师从九江伸至江北岸的蕲春、黄梅,新编第十七旅在军舰配合下占领武穴。  10月24日,又有新的情报:“现有敌整编四十师辖三十九旅(欠一个团〕、一○六旅和整编五十二师的八十二旅,共有5个步兵团的兵力,正奉蒋介石的急令,由黄安、麻城一直在我们背后盯梢,并兼程前进对我追截,妄图把我们压缩到长江北岸的湖沼地带,包围歼灭。”  刘伯承命令进一步查清敌情,同时了如指掌他说:“这是两个战斗力较弱的敌人,整编四十师曾在乎汉战役中遭受过我军歼灭性打击,这次孤军来追,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良机。”  当查明追敌确系孤军弱敌,正从浠水东犯广济时,他形象地说:“老蒋的五个步兵团,真是送上门的大块肉。还是我们四川人称呼的‘臀尖肉’啊!我们是吃定了。”  本来,部队沿长江一带展开后,拟争取半个月的时间解决冬夜问题。现在战机在手,决心立定,吃掉敌人再穿棉衣。接着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55岁的刘伯承,拄着竹竿,翻山越岭去观察地形,选择战场,经常是汗湿衣衫。他登上浠水三角山顶,称赞这一带是能攻易守的好地形。他听说过去曾有军队在这里遭到过失败,就更加仔细察看。最后,决心选择地形险要、敌人必经的高山铺为设伏歼敌的战常并指示要使用多种手段,造成敌人的错觉,助长敌人的骄傲,把他们牵到预定地区,歼敌于运动之中。  10月23日,华北清风店大捷的喜讯传到大别山,野战军领导机关在驻地浠水以东的范家湾召开祝捷会。刘伯承在会上宣读给晋察冀野战军的贺电,庄严地高声朗读说:“我们将以新的胜利向你们祝贺,向中央报捷!”  这实际上就是高山铺战役的有力动员。  10月25日,敌人进至薪春东北的漕河镇地区。周围敌情无大变化。刘伯承、邓小平命令把分遣在长江北岸的部队立即作向心集结,决心打个歼灭战。行动计划如下:一、攻克团风的第六纵队,由黄冈东北之上巴河、杨家祠地区,于26日进至洗马畈以西地区,尾敌东进,并以一部与敌保持接触,迟滞敌人,保障我部队的集结。  第一纵队攻克武穴的主力,由广济西南之彭家塘,于26日夜间,隐蔽地进至高山铺以东及东北、东南地区,构筑工事设伏。这两个纵队为第一梯队,由第一纵队首长统一指挥,完成对敌之包围,并置重点于西北及南面,防敌逃走。  二、第二纵队为预备队,限26日前,集结在黄梅西北后山铺地区。  三、第三纵队以4个团西进,在黄梅以北张家榜地区集结待命,准备参战,扩大战果。  四、皖西方面主力则积极活动,牵制住桂系军队,不使西援。五、鄂豫军区部队积极活动,牵制罗田、宋埠之敌。  刘伯承更给予中原独立旅(归第一纵队指挥)特别任务,命他们装成地方游击队作诱饵,进至漕河镇、刘公河之间地区,前去和敌先头部队接触,沿公路进行运动防御,边走边打,诱骗敌人,把敌诱至我设伏地区,并千方百计阻滞敌人,争取时间,保障各参战部队能按时赶到。  野战军指挥部移到高山铺北面的胡凉亭。这儿,整个山村被浓荫覆盖,地形险要,人烟稀少,位置隐蔽。可以俯瞰、了望敌人必经之狭长山谷。  各部队不顾疲劳,日夜兼程,全部按时赶到指定位置。  战斗从中原独立旅的伪装牵牛开始。他们在大路铺地区与敌人稍微接触后,就撤到大王砦地区。敌人果然沿公路跟踪追击。  26日上午9时许,敌前卫部队抵高山铺,与第一纵队警戒部队接触。警戒部队退到马奇山。当时大雾弥漫,观察困难。敌错误判断刘邓部队兵力不多,是阻滞其前进,以掩护主力转移。因而,他们仅以少数兵力进行侦察,控制沿公路的小山,主力仍继续向广济推进。  这些佯装的行动,迷惑了国民党军。他们在一天之内,就放心大胆、趾高气扬地前进了60里。  刘伯承掌握着每时每刻的战报,称赞已取得的预期效果,一再叮咛各纵队指挥员说:“一定要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叫他们照我们的指挥棒行动!”  进到洪武坷山的国民党军,遭到第一纵队的顽强阻击,被卡住了前进的道路。双方展开了激战。第一纵队第一旅第一团连续击退了敌人13次进攻,坚如磐石地守住了阵地。当夜,敌以整编第四十师退守清水河,以第八十二旅缩守高山铺,终于钻进了高山铺附近的口袋里。  27日拂晓前,第一纵队主力及中原独立旅共8个团的兵力,割裂了高山铺与清水河之敌,并对清水河发起攻击。第一纵队第十九旅从黄花铺以西之陈家凹、牛角垴出击,占领父子坳,切断了高山铺敌人的退路,协同第六纵队攻击高山铺之敌第八十二旅。已进至漕水河以东地区的第六纵队兼程东进,赶到高山铺以西,一部控制该地西南的安山,一部在第十九旅的协同下围歼第八十二旅。第二纵队第四旅,进至广济西南的许家铺、新屋湾地区待命。第三纵队当日也进到了凉亭河附近,准备扩大战果。  这时,敌人才发觉已被逐个分割,陷入重围。他们迅即抢修工事,集中兵力和火力,猛攻洪武垴和马奇山,企图抢占有利地形,固守侍援。但都被击退。  当日9时,刘伯承命令发起总攻。各路部队冒雨苦战,高呼:“扎紧布袋口,不让一个敌人漏出去!”  在勇猛冲击和居高临下的密集火力射击下,敌拼命沿公路向西南逃窜,在高山铺西南的安山脚下,被预伏的第六纵队迎头截击,国民党军陷入水深过膝的稻田地带,无法运动。至下午2时,1个师部,两个半旅共1.2万余人全部被歼灭。战役胜利结束。  已经是秋老冬至的时候了。刘邓大军的10多万健儿,都还不曾解决御寒的冬衣。无论行军、作战、站岗、放哨,人人都还是单衣、草鞋。  11月上旬,野战军指挥部移到了鄂皖边的刘家畈。群众把火盆、暖手笼、毡毯、棉被送到刘伯承、邓小平等的住室来。最初,他们坚决让警卫人员婉言送还。后来,由于抵不过大家的深意挚情,只好收下来,分送给执勤的战士和伤病员。  此刻,刘伯承、邓小平把解决全军的冬衣,作为战略问题提到日程上来了。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始终关怀着刘邓大军,打算从晋冀鲁豫根据地送冬装来,或者送银元来让部队就地采购,但缓不济急,一时难以送达。  刘伯承、邓小平决心就地筹划,他们找来了后勤部的负责人,商量打好“棉衣战”的问题。当后勤负责人向他们汇报有的部队已经按政策向群众买了一些棉花、布匹,准备找裁缝缝制棉衣,然后总结经验冉向全军推广时,刘伯承语重心长地说:“部队的主动性和你们的想法都不错,可是现在又是闯险关,慢腾腾地要不得!只要我们下决心,不要中央和兄弟部队支援,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用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  邓小平强调说:“对,咱们要靠自己创造奇迹!”  “棉花、布匹各部队都动手,看来可以解决,就是大别山的妇女大都不会做针线活,裁缝师傅有些难找。”  没等后勤负责人把困难讲完,刘伯承一反平日的耐心说:“不能把眼睛只看着人民群众嘛!我们共产党人作的是前人没有作过的事,我们人民解放军也要有勇气和信心,去创造任何军队没有创造过的奇迹!  我们部队的指战员,都是来自工农的子弟兵,他们中间有各种行家能干。咱们在敌后山沟里能办起兵工厂,能搞大生产运动,能挖窑洞盖房,出了多少木匠、铁匠、泥瓦匠,出了多少养猪、种菜、粮食‘状元’。现在,咱们要把部队的弹花、浆染、裁缝巧匠都找出来,以他们为骨干,在每个班、排都开起裁缝铺、被服厂。扛枪男儿汉,人人都来一面打仗.一面学女红,怎么样?”  说得大家都哈哈笑起来,没有谁再提什么困难。要下达全军自己动手解决棉衣问题的命令时,邓小平着重嘱咐说:“在筹集原料时,一定要注意工商业政策。就是地主、资产阶级的店铺,也要按价付款。人逃亡者,可留下借条,将来偿还。”  一个自制棉衣的行动,旋风般地在全军展开了。一个个小作坊在用竹鞭、树条弹棉花。有的学剪裁,有的学针线。  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不停地从这个连队到那个连队,从这个“作坊”到那个“作坊”,亲自看望战土们穿针引线缝制冬衣。一天,司令部有个参谋,在用花布剪裁棉衣,据说是因为公家没有发染料。刘伯承感慨地说:“同志啊!革命不能靠发武器打敌人,我们的染料也不能等着发啊,把草烧成灰,不就是很好的染料吗?”  他还细心地研究出了裁棉衣的规律,不论棉袄棉裤,只要周围比单衣单裤宽一寸,套进棉花就合身;用吃饭的磁碗作量具剪裁衣领。  只化了半个月的时间,崭新的棉衣就穿到了南征指战员身上。大家暖在心里,笑在脸上,自编的“棉衣曲”到处歌唱。  刘邓大军战略展开的第二回合又已胜利实现。与此同时,挺进豫皖苏地区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和挺进豫陕鄂地区的陈谢兵团,都已胜利展开。三支大军在中原的“品”字形阵势已经形成。解放大军的予头,戳到了蒋介石的卧榻之旁!  第三节开辟中原  眼看着大厦将倾、覆灭不远的蒋介石,又从进攻解放区的前线调回了10个旅,纠合原在大别山的23个旅,达到了33个旅的兵力。整个围攻行动由国民党政府的国防部长白崇禧指挥。白崇禧于11月27日设立国防部九江指挥部,专事围攻大别山的刘邓大军。  局势是严重的。但是,刘伯承、邓小平从战略、战役的角度分析、衡量,坚定地认为敌人的疯狂,只是垂死挣扎、回光返照,实际上敌人已经没有战略进攻,只有战役进攻了。  个别目光短浅的人,对胜利的信心又有些儿动摇了,甚至把国民党军这次围攻同蒋介石“围剿”苏区的往事相提并论。刘伯承耐心地对大家说:“我们不要形式主义地看问题,不要象我们四川人说的蚊子咬菩萨,看错了人。  敌人对大别山的‘围剿’,虽然形式上敌众我寡,同对中央苏区的‘围剿’相似,但实质上则完全相反。过去的围攻,是敌处于战略进攻,我处于战略防御的情况下进行的。现在则恰恰相反,敌人的围攻是我处于战略进攻,敌处于战略防御下进行的。我们早就说过,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就是要吸引大量的敌人,我们吸引越多的敌人向我们进攻,我们背得越多、越重,对其他兄弟战略区进行大规模的反攻和进攻就越有利。我们应该越觉得光荣。  不要忘记,全国下的是一盘棋啊!”  毛泽东十分关心敌人对大别山的围攻,发来指示说:“大别山根据地的确立和巩固,是中原根据地能否最后确立和巩固的关键,足以影响整个战局的发展。因此,南线三军必须内外线紧密配合。由大别山的刘邓野战军主力坚持现地斗争,由华东野战军和陈谢兵团向平汉、陇海线展开大规模的破击作战,寻机歼敌,调动和分散围攻大别山的敌人,直到彻底粉碎敌人的围攻为止。”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晋冀鲁豫根据地及时增调了第十、十二两个纵队到大别山来,还派第十一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护送来一批新战士和伤愈病痊归队的指战员,带来大批弹药、药品和银元,对粉碎国民党军的围攻,起了重大作用。11月27日,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李先念率第十二纵队到达大别山,与刘伯承、邓小平等会合。大家战地相逢,分外高兴。31日,王宏坤率第十纵队也来到了大别山。  12月上旬,刘伯承、邓小平决定采取内线与外线配合的作战方针,迅速实施战略再展开,在大别山立足生根。以第十、十二纵队西越平汉路,分别向桐柏、江汉两地区展开。由刘伯承和张际春率野战军司令部后方指挥部、中原局和第一纵队北渡淮河,向淮西一线展开,扩大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担负外线作战任务。邓小平和李先念、李达则率野战军司令部前方指挥部和第二、三、六纵队留在大别山坚持内线作战。这个分工经过了一番争论,结果是邓小平的意见被采纳,主要理由是刘伯承年纪比他大一轮,身体又不太好,需要稍好一点的环境。  分手的那天,邓小平冒着雨雪寒风给刘伯承送行。他们都不上马,并肩步行,一坡又一坡,一程又一程。尽管他们把分兵后可能遇到的问题都研究过,但都象有一肚子话要说。刘伯承担心,一旦敌人发现有部队转到外线去,邓小平身边的斗争形势会更加险恶,于是又一次提出坚决把警卫团给他留下,并叮嘱李达特别注意政委的安全。邓小平则要刘伯承保护“心灵的窗户”.晚上少用眼睛,并再三嘱咐管理处,无论如何要给刘伯承准备一盏美孚煤油灯。  直到夜幕降临,两人才互相道别。刘伯承翻身上马,一面走,一面吩咐身边的随员们说:“如果我们北上受阻,不幸被敌人冲散,大家就原路向南集中,到文殊寺去找邓政委。”并特别嘱咐电台,要按时和邓政委联络。从此以后,他增加了每天早晨向警卫员问话的内容,第一句话必定是:“政委在什么位置?几时取得的联系?他周围的敌情如何?我军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刘伯承分兵北去,白崇禧摸不清虚实。为了阻止刘邓部队在淮北得到补充和发展,也为了乘机扩充他自己的地盘和势力,他采取围攻和追剿并举的方针,令整编第十一、十、八十五师向淮河跟追。  12月13日,野司后方指挥部按照预定的行军路线,赶往光山县西南北向店宿营。  这晚,天黑得如墨似漆,伸手难见五指。刘伯承到达北向店附近的何小寨时,已经是后半夜,村子内一片寂静。他询问了警戒布置和叮嘱尽快与第一纵队取得联系后,就放心地歇息下来。拂晓,突然接到报告,旁边村庄发现驻有敌人。参谋和警卫部队的领导顿时紧张起来,他们十分担心刘伯承和指挥部的安全。刘伯承问明敌人并未发现自己部队,让大家不要慌,有秩序地进行转移,并命令警卫员速去通知中原局机关和野战军司令部直属队。在刘伯承沉着的指挥下,指挥部等安全脱离了敌人,很快到达第一纵队第二十旅驻地。  等到敌人发觉,已晚了一步。刘伯承命令第一纵队第一、二旅坚决阻击敌整编第十一师,第二十旅负责掩护指挥部等。激战一天,终于打退了国民党军的进攻。一场不预期的遭遇战顺利地结束了。  事后,刘伯承诙谐地说:“我带着野战军直属队、中原局机关一大摊子转移,真好比是李逵背娘,这一回我差一点当了李逵,让老虎把娘吃掉。可要记取教训啊!”  16日,刘伯承率指挥部和第一纵队冒雪渡过淮河。21日.刘伯承率指挥部移驻杨埠附近的韩老家,并下令在此休整一星期。司令部有位干部担心这里处于沙河与洪河、汝河之间,活动不便,不可久留。他找到刘伯承说:你一再强调背水作战,兵家所忌,这次为什么不怕背水了呢?刘伯承笑着告诉他,军事原则不能死套。我们现在已到淮北,这边的敌人是另一个系统的,我们住在敌人两不管的地方,很安全。  留置大别山的主力,在邓小平、李先念等的领导下,结合军区部队和人民武装,采取敌向内,我向外,敌向外,我亦向外,将敌牵到外线,以小部牵制大敌,以大部消灭小敌的方针,适时地集中或分遣兵力,内外线密切配合,粉碎了白崇禧的残酷围攻。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共歼敌1.1万多人,收复了太湖、英山、立煌、广济、潜山、岳西、黄梅、礼山等10余座县城。  与此同时,第十、十二纵队乘敌主力被吸引于大别山的有利时机,迅速向桐柏、江汉地区展开,横扫敌人保甲系统和土顽武装,占领广大乡村,建立起各级人民政权。至12月底,共歼敌4000余人,解放桐柏、枣阳、泌阳、唐河、新野、京山、钟祥、天门、潜江等县城。这一胜利,威胁到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和大巴山防线,迫使他们不得不急忙从大别山抽调部队回援,从而有力地配合了主力在大别山的反围攻斗争。  经过以上三个回合的斗争,刘邓大军终于在大别山站稳了脚,扎下了根,胜利实现了毛泽东预料的最好的前途。在此期间,中原三支大军互相配合,机动作战,共歼敌19万余人,解放县城百余座,在江淮河汉之间建立了中原解放区。第十五章中原逐鹿    第一节“这里就是逐鹿潮  1948年2月24日,邓小平率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北渡淮河,进到临泉县韦寨,与刘伯承率领的野战军后方指挥部会合。邓小平关切地询问刘伯承的健康状况,刘伯承幽默地说:“没啥子事,这回大军出山,可要跟蒋介石、白崇禧好好周旋一番了。”  这时候,随着围攻大别山的失败,国民党军在全国其他战场上也迭遭严重打击。为了应付人民解放军越来越猛烈的攻势,蒋介石不得不收缩战线,由全面防御改为重点防御。除企图继续坚守东北、华北外,对于生命攸关的中原战场,更是尽力纠集重兵建立重点防御体系:津浦、陇海、平汉路之间的豫皖苏地区,有陆军总部徐州司令部顾况同部17个整编师;大别山、江汉、桐柏地区有国防部九江指挥部白崇禧部16个整编帅;陇海路潼关、洛阳段有西安绥靖公署胡宗南的1个整编师。共计34个整编师54万余人,约占当时国民党军作战部队三分之一的兵力。这些部队,主要活动在津浦、平汉、陇海三条铁路沿线,尤以这三线枢纽郑州、徐州、武汉为重点。  蒋介石之所以置重兵于中原战场,是由当时全国的战略形势和中原地区的特殊战略地位决定的。从1947年7月至9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进攻以来,战线步步向国民党统治区域推进,不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解放区得到巩固和发展,人民解放军日益壮大。在中原地区,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刘邓、陈粟、陈谢三支大军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南可进逼长江,瞰制南京、武汉,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因此,蒋介石唯有放弃围攻大别山的计划,回兵巩固铁道线与中等以上城市。  对于中原国民党军这种新的战略态势,刘伯承指出:“蒋介石是基督教徒,是要死在十字架上的。”“十字架”这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是指陇海铁路与平汉、津浦铁路的交叉点郑州、徐州,预言国民党军的主力要在这些地方被歼灭。他还多次向部属指出:“古人说‘中原逐鹿’,现在这里就是逐鹿常”中原逐鹿,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极为壮观的一幕。  中共中央军委为了使中原的野战军集中作战,指示刘伯承、邓小平率主力转出大别山,统一指挥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兵团,打中等或大的歼灭战,并配合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一部准备挺进江南。  根据新的斗争形势和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规定了中原区新的斗争任务:继续大量歼灭敌人,粉碎敌人的中原防御体系,发展和巩固中原根据地,使之成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的基地。野战军主力迅速进行必要的休整、补充,逐步集中作战,寻机打几个中等的或大的歼灭战。军区各级地方武装作进一步整顿和发展,更好地坚持、巩固与扩大解放区,配合野战军作战。  为此,刘伯承、邓小平陆续将主力调出大别山,进至淮北和豫西,集结整训,并会合在这一地区活动的,由陈士榘、唐亮率领的华东野战军第三、八、十纵队和由陈赓、谢富治率领的第四、九纵队,寻机歼敌。  白崇禧察觉刘邓大军企图后,以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张轸指挥整编第十师、二十师、五十八师组成临时兵团,并配属桂系整编第四十八师,进驻固始、潢川一带,企图截断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的通路;以胡琏兵团(辖整编第十一师和第三师)主力位于漯河地区,监视陈唐兵团和陈谢兵团。  中共中央军委为了迅速打开中原战局,直接指挥陈唐、陈谢两个兵团举行了洛阳战役。洛阳系九朝古都,位居秦、晋、豫三省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当前,它是陇海线上的军事重镇,又是连结中原和西北的战略要点。本来蒋介石派有裴昌会兵团在潼(关)洛(阳)间守备,另遣青年军第二○六师担任洛阳城防。3月初,西北野战军宜川大捷,胡宗南告急,蒋介石将裴昌会兵团调往西安,令第二○六师改隶郑州孙元良兵团。孙元良迫于陈唐兵团兵逼许昌、漯河一带,正忙于巩固郑州防务,无暇西顾,只派出少数兵力进至洛阳东面的黑石关担任警戒。这就造成了陇海线郑(州)潼(关)段的空虚。  陈唐、陈谢两兵团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果断地发动了洛阳战役。3月7日,参战部队冒雨突然行动。右路陈唐兵团第八纵队连夜插向洛阳以东,于翌日拂晓袭占黑石关要隘,准备阻击胡琏、孙元良西援:其第三纵队于当夜进抵洛阳以东及东南,准备攻城。左路陈谢兵团第九纵队于8日凌晨袭占新安、渑池,阻击裴昌会兵团可能的东援,第四纵队于当夜进至洛阳以西以南,协同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形成了对洛阳的包围。9日黄昏开始攻击。经5昼夜激战,于14日攻克坚固设防的洛阳城,全歼守军第二○六师近2万人。俘虏少将师长邱行湘。  洛阳头炮声骤起,蒋介石急令郑州孙元良和漯河胡琏火速援救。时值豫西山区春雨茫茫,胡琏兵团跋涉于狭路和泥泞之中,饱受风寒饥疲之苦,士兵叫苦不迭。孙元良是国民党军队里出名的保存实力“专家”,他前怕解放军在黑石关设伙,后怕郑州空虚有失,只派出小部队向西虚张声势。11日,蒋介石闻报洛阳东门失守,饬各路援军加速行动。胡琏率整编第十一师强行军,但在登封一线遭到解放军阻援部队的节节抗击,至16日晚才进抵洛阳南郊的伊河岸边,不过为时已晚。胡琏企图连夜组织渡河,对洛阳实施包围。  怎奈连日大雨,伊水暴溢,渡河器材无着。经通宵折腾,胡琏未能渡过一兵一卒。当时任整编第十一师第十一旅旅长的王元直,在日记中发出这样的哀叹:“伊、洛两河在洛阳附近,原可随处徒涉,不料近日来天雨,山洪暴发??今年系特殊例外,天意欲失洛阳以助共军,岂人力能为!”  洛阳战役一打,中原敌军调动频繁、处处被动,原有的战略布局被打乱。  为摆脱国民党军增援部队的合围,解放军于17日主动撤离洛阳。当国民党报纸吹嘘“国军劲旅克复洛阳”时,所得到的不过是一座空城。4月5日,陈谢兵团再度攻占洛阳,歼敌整编第四十七军4600余人。洛阳从此回到人民的手中。  整编第十一师北上增援,平汉路南段敌情缓和,刘伯承、邓小平本拟乘势举行阜阳战役,以“吸打援敌”的战法,调动张轸兵团于淮西,争取在运动中歼其一部。尽管事先进行了周密的准备,部队也开始了行动。但当敌发觉刘伯承、邓小平的意图,企图以阜阳作为诱饵,调集19个旅的强大兵力合击攻城部队时,刘伯承、邓小平断然放弃了原定计划,调动部队就势西向袭取上蔡、汝南、驻马店、确山、遂平、西平等城镇,拆散了敌人的阵势。同时令仍在大别山的第三、六纵队乘机转至淮北。  4月中旬,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原局、野战军领导机关进入豫西,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在这前后,他们抓紧时机进行了整训和补充。  这次整训,主要开展了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整顿思想、整顿组织、整顿作风)和三大民主的新式整军运动。重点是团以下部队。着重解决部队对新形势和战略任务的认识以及作风纪律问题。半年多来,部队进出大别山作战,经受了严重困难的考验,出现了普遍减员和战斗力削弱的状况,因此一些指战员对挺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不理解,只看到局部损失,看不到全局的伟大胜利,甚至发生纪律松弛、违法乱纪的现象。刘伯承、邓小平决心用整党整军来克服部队的思想障碍,以便使部队能担当起大战中原的新任务。他们除进行了一般部署外,还亲自深入到第一、二、三、六各纵队进行思想发动。3月11日和4月17日,刘伯承分别给第二纵队和第三、六纵队连以上干部做了整训动员报告。他从挺进大别山三个回合的胜利,从大别山的斗争对中原战局乃至全国战局的影响,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南征的意义。他强调指出:由于大别山牵制了敌人三分之一的兵力,因此东北才有大开大合的行动,西北和山东减轻了负担,逐步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这就是革命的车轮向前推,反革命的车轮则向后倒退直至消灭。革命的车轮已推到中原区来了,晋冀鲁豫野战军走在推车子的前头,这是很光荣的任务。下一步的任务是要与陈唐、陈谢兵团在一起,在中原战场歼灭敌人,创造解放区成为继续前进的基地。他要求各级领导通过三查三整和三大民主运动来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迎接新的更艰巨的斗争。  各部队按照刘伯承、邓小平的指示,自下而上地展开了三查三整和三大民主的新式整军运动。各级领导机关开办了整风集训队。基层连队边教育,边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学习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指战员按照查整和三大民主的要求,普遍展开了诉苦运动,进行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地揭发和克服了思想不纯、组织不纯和作风不纯等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阶级觉悟和革命积极性,增强了斗志,加强了夺取中原斗争新胜利的信心。  在抓好部队整训的同时,刘伯承、邓小平为了尽快巩固和扩大中原中心解放区,进一步包围和孤立敌人的点线,缩小敌人的占领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新行动方向是豫西南、鄂西、豫西北以及整个汉水流域,歼灭分散之敌,调动平汉线以东之敌向平汉线以西,以利粟裕兵团行动”的指示,决心发起宛①西战役,攻取南阳西面邓县、镇平、内乡、浙川4县,以控制汉水中段,使豫西与桐柏连成一片。  4月19日,刘伯承、邓小平召集各兵团首长制订宛西战役的行动计划。  第二天,他们下达了《关于宛西战役的部署》。确定第二、第四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及桐柏军区部队主力为主作战集团,由陈赓统一指挥;另以第三、第六、第九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三、第八纵队为保障兵团,担任钳制打援的任务。战役自5月2日开始,参战部队采用远距离奔袭和突然包围的战术,一举奏效,至17日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正规军和保安部队2.1万余人,攻占宛西城镇10余座。当时国民党报纸报道:“宛西一战,别庭芳、薛炳灵经营10余年的团队垮台,中原的左侧,已成不可收拾之局。”  对于这次战役,刘伯承作了精彩的总结:“(一)本战役是在蒋匪新战法‘大的使我吃不消,小的使我吃不着’,与放弃次要据点抓紧主要补给要点及实行盯梢等情况下进行的。我们采用优势兵力突然袭击敌纵深薄弱分散①南阳古称。  的宛西四县的上蒋而不打南阳,避免了敌人向心集中增援,而我保障兵团强大,迫使敌人援兵不敢轻进,使主作战兵团取得了从容时间,圆满达成任务。  (二)本战役主要敌人是土蒋,其在宛西有相当的反动社会基础与统治经验,情报灵通,人地熟悉,且在‘小的使我吃不着’的作战指导方针下,一经发现我主力和企图即会逃窜。我们采取了隐蔽秘密行动,由远距离突然奔袭包围即发起战斗,对溃散之敌实行猛追、穷追、搜剿等办法,以求得彻底消灭之。”由阜阳撤围到宛西突袭,典型地体现了“分遣与集结相结合,分遣以撕破敌人的合击阵势,集结以围歼可以歼灭之敌”的运动战原则。中共中央军委曾多次提到宛西战役,表彰为运动战的模范战例。  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加强中原局的领导,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李先念、粟裕等12人为委员;并决定再建中原军区,任命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为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第二副司令员,邓子恢为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为参谋长。中原军区下辖鄂豫、皖西、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陕南等7个军区。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改名为中原野战军,下辖第一、二、三、四、六、九、十一等7个纵队。  中原局的加强和中原军区的重建,以及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的联合行动,标志着中原逐鹿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宛西战役胜利结束后,豫陕鄂中心根据地得到稳固,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机关有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后方。中共中央军委为了加强中原部队的力量,决定华东野战军粟裕兵团改变挺进江南的计划,南渡黄河,加入中原逐鹿的行列。因此,令中原野战军钳制位于临颍地区的敌胡琏兵团,使其不能东顾,以利于粟裕兵团南下。  刘伯承、邓小平认为钳制胡琏的关键,在于使其有南顾之忧,不敢放胆东开。于是决定发起宛东战役。首先佯攻确山,吸引、抑留胡琏兵团于漯河以南地区。同时吸引张轸兵团由南阳东援确山,在其运动于社旗镇、唐河以东地区时予以歼灭。战役的部署,以陈锡联指挥第一、三、六纵队组成东集团,佯攻确山;并以陈赓指挥中原野战军第二、四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以及桐柏、豫西军区武装组成西集团,阻击从南阳来援的张轸兵团,并在适当时机协同东集团予以合击歼灭。  5月25日战役发起,东集团以浩大的声势进占驻马店,包围确山。蒋介石顾虑平汉线南段被解放军切断,急令胡琏兵团从临颍地区南下增援,白崇禧也令张轸率所部3个整编师由南阳东援。刘伯承在宛东准备了战场,布置军区武装破坏了唐河、泌阳一线的公路,故意保留由南阳经社旗镇至驻马店这一通道。张轸以3师之众,成密集队形,直奔社旗镇。刘伯承见敌人行动一如所料,即将战役中心移向张轸兵团。28日,改令华东野战军第三、八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阻击胡琏兵团,而以东西两集团全力对进,决心在社旗镇地区围歼张轸兵团。当夜,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在社旗镇以南的埠口以突然动作扭住了张轸兵团,引起了张轸的警觉。他一面令部队迅速向心集结,向社旗镇以南的解放军阵地作试探性的攻击;一面亲自用日语与信阳第五绥靖区司令部进行电话联系。当信阳司令部向他报告东线解放军主力西移,有参与合围的趋向,劝他不要继续东进,而应西退南阳时,他判明解放军的意图是“围点打援”,决心西退南阳,但却故意在电话中严词拒绝信阳司令部的建议,声言以5万精兵,完全可以冲过解放军的防线。并于第二天,以一部向东佯动。  刘伯承得到上述情报后,估计张轸有西窜的可能,于30日令西集团主力由南、北、两三个方向投入战斗,将敌主力向东压迫,以使东集团于野战中予以歼灭。并告诫西集团应严防敌西逃退入南阳。如敌仍在原地困守,则于6月1日由西向东投入战斗。他还特地鼓励部属:“此次作战关系整个中原战局,且敌已现慌乱情绪,我全体指战员,应以高度的坚决动作,不惜任何代价勇猛战斗,争取全歼张轸兵团,并防其在飞机掩护下突围。”为了及时掌握战场的演变,保证部署的正确执行,他于31日赶赴社旗镇以北的券桥,开设前方指挥所。  张轸向东攻击的行动迷惑了西集团指挥员,他们误认为敌人己入彀中,竟过早地率部东移,放松了西面的堵击。张轸见有机可乘,于31日拂晓突然率部掉头西退。及至西集团发现后再行追击与堵截,不免迟了一步,张轸主力大部遁去。在西集团勇猛冲击下,仅将后卫整编第五十八师师部及第一八三旅包围于南阳以东马刘营地区。退回南阳的敌前队虽在空军配合和大炮掩护下,全力回援,但遭到西集团第四纵队的坚决阻击,被歼一部。至6月3日,马刘营之敌遭到全歼,宛东战役宣告结束,前后歼敌万余人。  这次战役,实现了掩护华东野战军粟裕兵团南渡的目的,并截歼了张轸兵团一部,使其再不敢以一个兵团独来独往;但失掉了全歼张轸兵团的良好机会。刘伯承对此批评说:“乃因西兵团一部顾虑自己局部的伤亡,于29日脱离埠口之敌,向社旗镇北撤退,未将张轸抓紧,而西兵团又迷于敌人表面的现象误认为张轸东进,也没有照顾我东面有东兵团,将主力东进至羊册、郭集地区,欲由南北夹击并防敌东逃,因而放松了极重要的西面兜击,使张轸得于31日拂晓向西逃走,是日午逃到桥头,此为未全歼敌重大的失着,这是未能把握基本情况发展的规律,迷失战役指导方向的重大教训(要正确判断侦察到的材料,不可为某种片断材料所束缚)”。  5月末,粟裕兵团在中原野战军宛东战役的有力掩护下渡河南下,进入鲁西南,参加中原作战。中央军委要求华东野战军集中主力,寻歼敌第五军。  指示中原野战军的作战重点是钳制南线敌人,予以配合。刘伯承、邓小平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即令华东野战军陈唐兵团北上归建,以便加强华东野战军在豫东的作战力量。同时,计划于6月中旬在汉水流域发动强大攻势,歼灭老河口及襄樊地区之敌。  6月中、下旬,华东野战军接连发起开封战役和睢(县)杞(县)战役。  为阻击平汉路敌人的增援,刘伯承相继组织了3次阻击战。第一次是阻击胡琏兵团北援开封。当华东野战军第三、八纵队突然发起开封战役,并一举攻克开封外城时,蒋介石唯恐中原枢纽有失,急忙亲飞开封上空指挥,一面令守敌固守待援,一面令第五军和胡琏兵团由东、南两面增援。东路的援敌由华东野战军负责阻击,南路的胡琏兵团则由中原野战军进行阻击。刘伯承见战情紧急,为了争取时间,采取大兵团梯次行进的方式,令第一、三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为第一梯队,迅速赶至西平以东的东、西洪桥一线,构筑野战防御工事予敌以坚决阻击;以第二、四纵队为第二梯队,尾第一梯队前进,随时准备协同第一梯队作战。从6月15日至17日,胡班兵团集中兵力和炮火,对东、西洪桥进行轮番攻击,企图?举越过阻击阵地。但在节节抗击下,两天仅前进,了80里。18日,开封四关已被华东野战军攻克。蒋介石因胡班兵团已救援不及,且有被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南北夹击之虞,即令胡琏退回汝南。至此,中原野战军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阻击任务。  第二次阻击战是配合华东野战军睢杞战役第一阶段作战。6月下旬,经过宛东战役和西平阻敌援沛战斗之后的中原野战军第一、二、三、四等4个纵队,正集结在襄城、叶县地区休整。6月27日,刘伯承接到粟裕电报:豫东睢杞作战开始,预计7月2日解决战斗。望迟滞胡琏、吴绍周兵团,阻其北援。刘伯承立即令全体部队分向郾城、漂河、遂平开进,预计歼击正由驻马店北进的吴绍周兵团(辖整编第八十五、十、二十八师)一部,吸引胡班兵团西顾,从而达到阻敌北援的目的。华东野战军瞄妃战役的目标是围歼西援开封的区寿年兵团。蒋介石、白崇禧鉴于上次胡琏兵团被中原野战军优势兵力拖住的教训,这次令张轸统一指挥胡琏和吴绍周兵团共5个整编师,全力北援。刘伯承按原定部署,以一部兵力牵制和阻击东路的胡琏兵团,集中主力攻击西路吴绍周兵团。6月30日至7月1日两天,主力与吴绍周兵团展开激战,用诱敌前进从翼侧反击的战法,使敌人暴露在原野上,从而予以重大杀伤。张轸恐吴绍周兵团被歼,遭受白崇禧的斥责,急调胡琏兵团折回西平与吴绍周兵团靠拢,停止北援。至此,中原野战军胜利地完成了第二次阻击作战。  第二次阻击战,是保障睢杞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7月3日,刘伯承再次接到粟裕报告,说在歼灭区寿年兵团后,拟继续围歼孤军深入的黄百韬整编第二十五师,预计7日结束战斗,要求中原野战军阻击胡琏等部,使其8日不能到达太康地区。同时,中原野战军司令部获悉蒋介石复令张轸指挥胡、吴两兵团,排除万难,驰援黄百韬。刘伯承当机立断,令第一、二、三、四纵队全力东进,采取侧击、尾击的战法,在商水、东洪桥之线与敌激战。张轸由于上两次援救的失败,又怕陷入解放军的包围,因此采取惯用的密集队形齐头并进,这恰恰为中原野战军迟滞其行进速度创造了条件。蒋介石却不满张轸的稳步缓进,严令他赶往睢杞围歼华东野战军的所谓“疲弊之师”。  胡琏企图邀功,自告奋勇率9个步兵团轻装北进。刘伯承立即派部队尾追。  当胡琏刚刚赶到淮阳,华东野战军已胜利收兵。第三次阻击战也就胜利结束了。  至此,经过半年的机动作战,国民党军在中原的防御体系已经支离破碎,它的机动兵力已经寥寥无几,大部分兵力困守在徐州、郑州等几个孤立战略要点。“蒋介石要死在‘十字架’上”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化了,“中原逐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根本性转折。  第二节西出襄樊  刘伯承敏锐地注视着形势的迅速发展,精心领会、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的指示,不失时机地“把革命战争继续扩大和深入到国民党统治区去”。  6月5日,宛东战役结束的第三天,野战军司令部在河南南阳彰新庄召开纵队领导干部会议,刘伯承出席作军事报告。会场设在庄边的场院里。周围浓绿掩映,凉风习习,很是惬意。同往常一样,刘伯承军容齐整、正襟危坐。他用犀利的目光环顾四周,见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都已到齐,便向两旁的陈毅、邓小平小声地征询了几句,然后示意主持会议的李达宣布开会。李达简要地讲了会议的内容和程序,然后宣布:“现在请刘司令员作报告”。一阵响亮的掌声过后,会场立刻静下来。与会者本来以为刘伯承先要作宛东战役总结,不料,一开头他就讲形势和任务:“同志们,我们中原区的任务是将战争引向蒋管区,利用敌人的人力、物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并把这个区域变为向东、向南、向西进攻的基地”。接着,他开始分析敌情:“敌五个集团①是战略布局上的五个点,??白崇禧集团是其战略守势的最后防线,此点突破必将全盘瓦解。敌人有三怕:一怕进关,二怕过江,三怕入川。中原区就有敌人的两怕。在顾祝同、白崇禧、张治中集团联合防线上,汉水区是其最大弱点。此地既可渡江,亦能入川,且是敌之接合部,无法弥补。”紧接着,他结合地形提出战略目标:“中原区有三山(泰山、大别山、伏牛山)、四河(长江、淮河、黄河、汉水)。我们依托三山逐鹿中原,把四河变成我们的内河。黄河、淮河已变成内河,应背靠武当山向东南发展,白河、汉水流域是古战常将郧阳、均县、房县划归豫陕鄂,南漳、保康、谷城划归桐柏,当阳、远安、荆门划归江汉,就是将汉水变为我们内河的开始。长江也会象黄河一样变为我们的内河。”随后,他讲到了对未来战场的精心选择:“我们有三个较好的战场:一沙河,二豫西,三豫鄂陕。  三个战场中以豫鄂陕为最好,有伏牛山.武当山之依托,有桐柏、江汉的前进阵地,水寨较少,没有大山,适于部队运动和作战。在敌方因汉水、长江及大巴山之障碍,部队运动困难。”经过这样一番透彻的分析,中原野战军下一步的作战方向已是十分清楚的了。于是,刘伯承最后道出了他的打算:“下一个战役,向襄樊、老河口行动,先侦察情况,看准后突然捕捉守敌围歼之。”  在形势任务、战略态势、战场地形的层层剖析中,一个战役计划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推出来了。纵队领导既为他知己知彼、胸有成竹的风度所折服,又被他切实可行的计划所吸引。他们始而屏息静听,继则相顾微笑,尔后禁不住七嘴八舌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啧啧称赞刘伯承的神机妙算,有的急于猜测这回任务会落到谁的头上。刘伯承边笑边说:“同志们,莫忙嘛。毛主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以上方案还要请各位考虑提意见呢。”  会议进入热烈的讨论阶段。大家回顾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下,千里跃进大别山,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在中原大地生根、发展,重建了中原解放区。3月间主力转出大别山以来,辗转机动,拔城略地,屡克强敌,夺①原指卫立煌集团、李宗仁集团、张治中集团、顾祝同集团、白崇禧集团。其中的张治中集团,应是西安绥靖公署胡宗南集团。张治中时任蒋介石的“西北行辕”主任,所辖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四省不是主要战常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如今敌人在中原纠集重兵,力图挽救颓势。如何能避实就虚,集中优势兵力,击破敌人的薄弱环节,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成了中原野战军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大家觉得刘伯承兵出襄樊这一着,既有战略眼光,又符合当前战场的实际,确实是个理想的作战方案。  刘伯承见大家意见渐趋一致,站起身来说:根据讨论情况,应作精神准备,尤其应注意吸引南阳援军,寻机歼灭之;老河口战役宜快,指挥联络第一,战役的关键是孤立整编第十一师并消灭弱敌,中原野战军主力应控制于南阳、驻马店间机动;统帅部基本企图应下达,各将领电话应竭力接通,部队应加强硬性,提倡钳击和分隔。  会议的最后阶段,刘伯承代表中原军区首长作结论。鉴于襄樊作战的方案己被大家所接受,他着重地讲了具体的部署:“进行老河口战役,大家已一致,准备时间规定一周,先告陕南刘金轩准备并侦察,桐柏应侦察敌情及部队展开地区。把汉水变为内河是豫鄂陕及桐柏的任务。这是面对线的斗争,包括着很大的政治内容,望两区特别注意。”说到这里,他故意顿了一下,同时把语调放慢,以更加集中听者的注意力:“我们在战略上是打强的,在战役、战术上是打弱的。打法是挟其额,揪其尾,截其腰,置之死地而后已。”  随着铿锵有力的话语,他突然抬起右掌,往下用力的一劈,仿佛真的拦腰砍向敌人。然后,他又谆谆告诫说:“打老河口虽然容易,但应谨慎,打死虎应看作活虎。战术的灵活建立在打的上边”。“计划、命令是建立于最现实的情况上的,因此一切行动都应适应现实情况。但现实是辩证的,指挥也应是辩证的,因此指挥员应充分独断专行,我们名之谓机断行事。”听着这抑扬顿挫、从容有序的熟悉语调,纵队领导们深受感染和鼓舞,他们知道,一个新的胜利已在把握中了。  战役发动的时机更加体现了刘伯承的机敏和精明。6月中旬,中原敌对两军主力分别相持于陇海路徐州、郑州段,平汉路郑州、信阳段,彼此都在酝酿着新的大战。国民党军相对放松了对次要方向的注意力。13日,野战军司令部下达了老(河口)襄(阳)战役的作战命令,计划以第二、四纵队组成西兵团,以第六纵队和桐柏军区主力组成南兵团,于6月下旬向老河口、襄阳之敌发起进攻。正在这时,华东野战军发起了豫东战役。刘伯承、邓小平按照全局需要,下令暂停老襄战役,速调第一、二、三、四纵队赴平汉路钳制张轸兵团北援,但却有意把第六纵队留在唐河地区待命。  会议的最后阶段,刘伯承代表中原军区首长作结论。鉴于襄樊作战的方案已被大家所接受,他着重地讲了具体的部署:“进行老河口战役,大家已一致,准备时间规定一周,先告陕南刘金轩准备并侦察,桐柏应侦察敌情及部队展开地区。把汉水变为内河是豫鄂陕及桐柏的任务。这是面对线的斗争,包括着很大的政治内容,望两区特别注意。”说到这里,他故意顿了一下,同时把语调放慢,以更加集中听者的注意力:“我们在战略上是打强的,在战役、战术上是打弱的。打法是挟其额,揪其尾,截其腰,置之死地而后已。”  随着铿锵有力的话语,他突然抬起右掌,往下用力的一劈,仿佛真的拦腰砍向敌人。然后,他又谆谆告诫说:“打老河口虽然容易,但应谨慎,打死虎应看作活虎。战术的灵活建立在打的上边”。“计划、命令是建立于最现实的情况上的,因此一切行动都应适应现实情况。但现实是辩证的,指挥也应是辩证的,因此指挥员应充分独断专行,我们名之谓机断行事。”听着这抑扬顿挫、从容有序的熟悉语调,纵队领导们深受感染和鼓舞,他们知道,一个新的胜利已在把握中了。  战役发动的时机更加体现了刘伯承的机敏和精明。6月中旬,中原敌对两军主力分别相持于陇海路徐州、郑州段,平汉路郑州、信阳段,彼此都在酝酿着新的大战。国民党军相对放松了对次要方向的注意力。13日,野战军司令部下达了老(河口)襄(阳)战役的作战命令,计划以第二、四纵队组成西兵团,以第六纵队和桐柏军区主力组成南兵团,于6月下旬向老河口、襄阳之敌发起进攻。正在这时,华东野战军发起了豫东战役。刘伯承、邓小平按照全局需要,下令暂停老襄战役,速调第一、二、三、四纵队赴平汉路钳制张轸兵团北援,但却有意把第六纵队留在唐河地区待命。城,分兵西渡汉水;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指挥本部及陕南第十二旅、桐柏三分区部队进逼襄阳,分兵袭占南漳。从水陆两路切断了襄阳守敌的逃路。  襄阳是一座历史名城,依山傍水,地形险要。北面与樊城隔汉水相望,城南群山耸立,好似两道天然的屏障,易守难攻。历来兵家认为,欲夺襄阳必先夺南山;山存则城存,山失则城亡。白崇禧曾派整编第八十五师第二十二旅守备襄阳,在城南羊祜山、虎头山、十字架山等制高点,构筑了大量堡垒据点式工事,居高临下,凭险据守。康泽到任后,继续加以增修改建,并在交通要道、火力死角及开阔地带,密布地雷,构成坚固防御体系。自吹“铁打襄阳,固若金汤”。  外围战斗果然遇到了困难。开始,攻击按先外围后城垣的一般军事原则进行。从7月8日起,第六纵队第十七旅、陕南第十二旅及桐柏三分区部队向城南诸峰轮番攻击,虽陆续攻占了琵琶山、真武山、凤凰山、岘山等,但在守军依托永备工事和施用猛烈炮火、毒气的顽抗下,部队伤亡很大,弹药消耗过多。如继续攻击敌守备更严密的主峰虎头山、羊祜山,将付出更大代价,而且势必影响攻城的力量。刘伯承接连接到王宏坤请示下一步行动和王近山建议从东西关攻城的电报。他权衡战局,认为襄阳敌人兵力不大,康泽不善指挥,据内线报告守敌已异常恐慌动摇,应坚持打下去,因此下令王宏坤继续组织攻击,指示攻城各部“不许顾虑伤亡,不准讲价钱,以求彻底胜利”。13日,王宏坤调整部署,以第六纵队担任主攻,桐柏第二十八旅和陕南第十二旅等担任助攻。王近山受领任务后,深知责任重大。多年来战火的磨炼和刘伯承、邓小平的培养熏陶,造就了他智勇兼备的品格。他眼看着外围攻山耗时耗力,囚此早就在考虑采取更好的办法。他反复琢磨刘伯承战前一再强调的“现实是辩证的,指挥也应是辩证的。情况是辩证的,我们的作战方式也应是辩证的”指示,觉得跟敌人死打硬拼是不行的,要跟敌人斗智斗法。他召集各旅指挥员认真商议对策,对当前情况作了周密的分析研究。  结论是:如与敌胶着于外围山地,过多消耗兵力,正坠敌人“拖延时间,固守待援”的诡计。为了争取战役的主动权,必须改换新的攻城途径。他提出:城南高地与汉水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走廊直通西门,虎头山、羊祜山主峰敌火力不能直接对它造成封锁。由于中隔琵琶山、真武山,敌人也不会倾巢下山反扑。若将攻城重点置于西门,利用已攻占的琵琶、真武二山,切断主峰守敌下山的通路,打通城西走廊,可一举直达襄阳西关。他将这个新的想法报告了刘伯承,得到了刘伯承的赞同。  调整部署的当夜,第六纵队一部攻到了西关。与此同时,桐柏第二十八旅、陕南第十二旅也分别建立了东南角和东北角的攻城阵地。这样,三支部队就形成了马蹄形的攻城阵势。康泽闻报,更加彷徨无主,急令第一六四旅放弃樊城,全力固守襄阳。同时频频发电,惊呼“处境危殆”,向蒋介石和白崇禧求救。  蒋介石和白崇禧,本来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豫东和平汉线。当得报襄阳被围时,他们认为不过是共军“声东击西的故伎”。待到襄阳城门告急,他们才感到问题严重。但对防守方案发生了分歧。蒋介石复电康泽:“共军必无远射炮与重武器,弃山守城,固守待援。”白崇禧却坚决反对弃山守城,认为这违背“居高临下,恃于形势”的军事法则,严令康泽夺回真武山,恢复城南防御态势。由于襄阳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蒋介石令华中“剿总”进行援救。白崇禧虽对蒋介石指派亲信康泽坐镇襄阳久怀不满,对康泽的困境不甚关心,但他也深知襄阳失陷,不仅会危及他华中“剿总”总司令的声誉,而且将破坏他的战略后方的稳定。因此,他决定派兵援救。就白崇禧的兵力部署而言,南阳第十三绥靖区王凌云部离襄阳最近,所辖整编第九、第十五两个师也有一定战斗力。但白崇禧顾虑刘伯承“围点打援”的惯用战术,不敢从南阳出援。而张轸兵团尚在周家口一带,远水近火,无济于事。唯一可以动用的,是他驻信阳的桂系整编第七师和驻确山的整编第二十师。至于救援的路线,白崇禧又是煞费了一番苦心。按照蒋介石规定的原则,援兵“应取捷径,昼夜兼程”。整编第七师、二十师就近在确山集结,经泌阳、唐河、新野奔襄阳,路程较短,急行军5天可到。白崇禧认为,直路行军,途经解放区,共军极易发觉,且有唐河、白河之阻,敌前渡河,犯兵家之忌。他决定取远道,从驻马店、确山、信阳乘火车到孝感,再徒步经应城、京山、钟祥过汉水,由宜城向襄阳驰援。预计车运两天,步行5至7天。他颇为自得地对幕僚说:“这条路线所经多是我控制区,兵法云‘以迂为直’,且远敌渡河.安全有保障,定出共军意外;一旦襄阳不守,我又可先敌控制长江北岸沙市、宜昌一线,防共军南渡长江。”  这些,早在刘伯承的谋算之中。6月27日,他就令江汉军区适时在皂市、钟祥一线发动攻势,配合襄樊作战。7月13日,又令第二纵队以一部向南阳佯动,牵制南阳王凌云部不使南援。因此,逼迫白崇禧只得舍近就远,进行长距离增援。15日,敌增援部队先头整编第七师第一七二旅到达钟祥、京山一线,但不敢孤军冒进,停下来等待整编第二十师。这就造成了第六纵队等集中兵力攻击襄阳的有利态势。  15日黄昏,对襄阳的总攻开始了。担负突击任务的第六纵队第十七旅第四十九团第一营,以猛虎下山之势,在集中而严密的火力支援下,勇猛通过西关大石桥,5分钟即登上城头,连续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巩固住了突破口,后续部队乘势向纵深发展。西关的胜利突破,使城内守敌完全陷入混乱。在东关攻击的陕南第十二旅、桐柏第二十八旅乘机涉濠登城,投入巷战。几路部队协同一致,穿插分割,猛打猛冲,很快在敌司令部杨家祠堂胜利会师。  康泽和郭勋祺这时尚龟缩在大炮楼里负隅顽抗。经劝降无效后,组织了最后的攻击。一阵猛烈的炮火过后,工事大半被毁,战士们英勇突进,生俘了康泽和郭勋祺。至此,襄阳这座被敌人蹂躏的古城,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是役,共毙伤敌3700多,生俘1.7万余。  战后,刘伯承和陈毅,对康泽和郭勋祺等被俘高级军官进行了教育争取工作。郭勋祺早年同刘伯承、陈毅相识,彼此友谊很深。刘伯承、陈毅多次接见了郭勋祺。刘伯承回忆起1926年与郭勋祺在重庆莲花池国民党左派省党部一起开会的情景,感慨地说:“从那时分别到现在,一晃20多年过去了,这中间的变化多大啊!”陈毅与郭勋祺畅谈起1936年至1939年彼此在皖南融洽相处的往事。那时陈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支队长,郭勋祺任国民党军第五十军军长。陈毅多次到第五十军,向该部官兵宣讲抗战救国的道理和游击战术,郭勋祺曾送给新四军第一支队一批步枪和子弹。郭勋祺向刘伯承、陈毅倾诉了在川军里屡受国民党中央系的排挤和早就想脱离国民党而又苦无机会的处境,刘伯承、陈毅劝他从现在做起,为人民立新功。郭勋祺表示十分感激和鼓舞。10月30日,刘伯承最后一次接见郭勋祺,布置他返回四川做川军上层人物的工作,为将来解放四川作准备,并指示中原野战军敌工部交给郭勋祺。一定的活动经费和联络信物。郭勋祺欣然领命而去。  襄阳的捷报飞传全国。全国其他战场同样捷报频传。华北军区部队,经过50余天的连续作战,晋中战役得胜在先,平、津、保外围地区大量歼敌于后;华东野战军,自昌潍战役起在胶济、津浦两线及苏北地区转战两月,攻克战略要地兖州,总计歼敌10余万;连同中原战场的开封、睢杞和襄阳大捷,被称为震憾全国的”五路大捷”。这一连串的重大胜利,宣告了蒋介石“重点防御”战略的再次破产。中共中央给刘伯承、邓小平等的贺电指出:“这一汉水中游的胜利,??对中原战局的开展帮助甚大。尤其是活捉康泽,更给全国青年受三青团迫害者以极大的兴奋”。朱德总司令批示说:“此战役是小的模范战役,以同等之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于外城,最后夺取据点襄樊。  估计正确,敌人指挥不强,其所率兵力少,战斗力弱,决心攻城后得最大胜利”。  刘伯承并没有陶醉于胜利之中,而是潜心于襄樊战役的经验总结。他深切地感到,战争形势的发展,把变换作战样式的问题又提到了中原野战军的面前。如果说,前一阶段主要是宽大机动实施分遣与集结相结合的运动战,而配合以阵地战;那么今后将转入主要的阵地战而配合以运动战。所以,他急于要把襄樊战役的经验总结出来,为今后的阵地战尤其是城市攻坚战提供新鲜经验。在他亲自起草的《中原野战军襄樊战役总结)中,提出了这样的原则:作战方向和时机的选择是战役胜利的基本条件;初战对战役发展影响甚大,必须慎重处理;攻城指导上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的钳形突击。他还提出对付敌人的火力优势,应集中主要兵力、兵器到主攻方向;构筑掩体以防敌炮弹杀伤;对地雷先要战前侦察其敷设地点,设法取出或标记所在而绕过避开。他特地表扬了王近山机动灵活的指挥,指出“鉴于虎头山、羊祜山之筑城不易攻下,襄阳城东西两面守备薄弱,乃变计以桐柏部队佯攻该两山之敌,以六纵队全力攻襄阳城西门”,“此乃襄阳全胜的关键”。同时他又认为襄樊战役只是全部中原战局的一个组成部分,谆谆告诫参战部队:“中原战场好比一个篮球常你们在襄樊打了一个歼灭战,好比投篮得分,这是应该庆贺的。但要知道,你们有机会投篮,是由于其他对手在豫东和平汉方面被我方的其他队员卡住了。所以这两分的胜利,是我方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他的眼光,始终放在战争全局的高度上,力求通过自己部队的行动,达成战略上的有利态势。  第三节大战前的整军  襄樊战役以后,蒋介石由于在各战场的惨败,不得不全面收缩战线,采劝放弃要线迟守要点”的方针,裁并绥靖区,编成新的兵团,以加强各重要城市的守备力量和机动力量。在中原战场,经过洛阳、豫东、襄樊等一系列战役,徐州刘峙和华中白崇禧两大集团屡遭严重打击,不得不转攻为守,分别将主力猬集于徐州、信阳地区,同时加强了济南、郑州、南阳等要点的防御。中原野战军由此获得了休整的机会。中原野战军一年来转战江淮河汉,消耗极大,主力锐减。艰苦的环境使部分指战员的右倾情绪和无组织、无纪律、无政府的现象不断滋生,甚至发生过干部唆使战士逃跑和指导员擅自解散连队的严重事件。源源涌入部队的农民群众、青年知识分子和大批解放战士,亟待教育训练。战争形势的飞速发展,又要求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必须有大幅度的提高,以进一步适应大兵团作战的需要。所以,中原军区决定自8月起,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在部队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整党整军运动。  这实际上是春夏间新式整军运动的继续。  这次整党整军,主要抓住加强共产党的领导和开展军事民主这两个环节。在组织整顿的基础上,普遍建立营党委和纵队、旅直属党委,开始建立了军区、分区党委,对所属部队和地区实施一元化的领导。尔后,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对各种不良倾向的斗争。以团以上干部为整顿的重点。  7月初,邓小平奉召北上,参加中共中央将于9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8月初,刘伯承和陈毅把中原全区团以上干部集中起来,专门部署整训工作。  8月7日,中原局、中原军区召开了整军动员大会。刘伯承首先作整军动员报告。他回顾了延安整风的伟大意义和成效,提出那次整风实现了“三层亮”:“上有毛主席了解情况,中有同事知道自己情况,下有党校许多干部揭发错误”;向与会的领导干部指出,“要整首先从头整,从主要负责领导干部整,尤其军人,如不进行危险甚大”,“只有自我批评与批评才能教育干部”。他要求大家以延安整风为榜样,通过整党整军,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在革命局势发展,特别是在艰苦环境下的紧要关头,加强党的领导;二是把整党与士兵诉苦、三大民主相结合,抓好整军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三是在思想统一、组织保障、团结一致的基础上,提高军事素养,进行军队建设。  8月13日,刘伯承、陈毅由中原军区司令部驻地宝丰县皂角树村,前往第二纵队驻地方城县竹园庄,给第二纵队和桐柏、江汉、陕南军区的团以上干部作整党整军动员报告,因为驻地分散,这些部队的干部没有参加上次的动员会议。报告会开始,刘伯承请陈毅先讲。陈毅朗声笑起来,说:“哪里话,你是最高司令官。”刘伯承说:“不,现在是整党,你是党的书记,你不讲哪个讲?大家欢迎。”一阵热烈而欢快的掌声随即响起来。陈毅连连往下按着手掌,示意大家停止鼓掌,说:“要得,我遵命。”他主要讲述了全国战局的演变和中共中央、毛泽东、朱德等对形势的估计,分析介绍了各战场的态势以及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的消长,特别赞扬了刘邓大军带头中央突破,起了扭转战局的决定性作用。他强调指出:现在中原、华东两支野战军联合作战,逐鹿中原,我和伯承、小平同志都感到光荣之至!说到这里,他随口吟出两句诗:“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扭头问刘伯承:“好象是魏征的诗,是不是?”刘伯承微微一笑,答:“你是文武双全的将才,不会记错,是魏征的。魏征是冀南馆陶人,正在陈再道原来管辖的地盘上呢。”  接下来,由刘伯承作报告。他主要讲了整党整军、总结作战经验和提高干部水平等问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整党整军搞好,以高昂的政治情绪去迎接新的斗争。他勉励大家要加强学习,学政治,还要学军事,把形势和任务认清,把战略思想搞通,弄懂战役组织指挥和战术协同动作,克服勇敢有余、智谋不足的缺点,适应大兵团作战的新形势。  动员后,刘伯承、陈毅还参加了第二纵队党委扩大会议,听取了纵队领导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也当面指出了纵队有的领导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等问题。他们的指示,推动了第二纵队的整党整军工作。  在这以后,中原军区团以上干部以纵队为单位,进行了半个月至20天的查整。按照刘伯承提出的“三层亮”的办法,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人人敞开思想,个个不留情面,将影响部队团结和进步的问题一一揭露出来。各纵队领导带头自我解剖,有的查出摆老资格、特功自傲、放松纪律的错误;有的检查出不能正确认识坚持大别山斗争的意义,反而采取抱怨领导和消极避战的态度;有的检查出只想单独建功立业,不愿与主力配合作战的思想:有的检查出打胜仗就骄傲,遇挫折就消沉的不良情绪;还有的检查出领导班子不团结,抗上压下的现象。  刘伯承因势利导,既肯定了查整的成绩,又指出了新的目标。他在总结中说:“今后的问题,是如何在这一基础上改善领导作风,巩固和发扬己有的成果,克服种种坏习惯、坏风气。”他还特别提醒大家:“建设新的习惯和作风,比起破坏旧的习惯与作风,仍然不是容易的事,要有极大的坚持力才行。”  中高级干部进行这样痛快淋漓的自我批评和思想交锋,在中原部队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许多人放下了包袱,开动了机器,决心以新的姿态去迎接新的战斗。  中高级干部的深入查整,带动了部队的进步。各部队及时进行了时事教育和整顿支部的工作。时事教育以学习“人民解放战争两周年的总结和第三年的任务”为中心,经过讲解、报告,小组和连、营军人大会的讨论,战士们对胜利形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斗志更为昂扬。整顿支部工作,也是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评议支部领导和党员。许多表现好的党员、干部受到了群众的表扬和鼓励,一些有缺点的党员、干部受到了应得的批评。  这样,使党员与非党群众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切实改进了支部的领导作风。  在抓紧政治整训的同时,刘伯承大力抓了军事整训工作。7月28日,他颁发了中原军区一个月整训工作大纲,明确规定了“步兵部队着重基本技术之精练与提高,即着重射击、投弹、刺杀,特等射手与普通爆炸手的建立,地形利用,工事构筑和单个战斗”。要求机枪手、炮兵、工兵、侦察员等专业兵员,各自完成本职基本技术的练习。对营以下各级指挥员,严格规定“除精密组织与检查部队实际训练外,应着重进行村落战、街市战、对防御敌人进攻诸攻坚战斗之研究与作业,并配合研究洛阳、昌潍、临汾、宛西诸战役的经验教训,在部队基本技术之训练告一段落时,则进行联合动作的实兵指挥与实战演习。”  他更重视指挥机关和指挥人员的训练。针对即将到来的大兵团作战,他指出:“作战由口令时代进到指挥时代,现在是组织时代。大兵团作战,如不健全司令部工作是不能操胜算的”。9月10日,他亲自起草和颁发了《中原军区野战军关于四个月指挥工作的命令》。命令指出:“我们处在由小规模的作战转变到大规模的各兵种协同动作的运动战、攻坚战的关头。??我们野战军必须在战斗及其间隙中,在各级党委领导与首长集中指挥之下,在士兵委员会三大民主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下述的四个月(自10月至明年1月底)的指挥工作”。命令对作战、后勤、训练、司令部工作的进一步提高都提出了详尽的要求。在这个命令中,还特别批评了某些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倾向。认为这是妨碍部队提高训练水平和作战水平的大敌。指出:“现在我们各级干部有些是高高在上,闭户幽居,不深入所属部队,不了解实际情形进行研究,因而也不能对所属部队进行活生生的适应机宜的指导与帮助,更不能谈到在检查中做出正确的、简单明了、具体扼要的总结与改善工作。这样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各级干部必须痛切反省与切实纠正。”  上述一系列的部署和措施,表明了他把训练当作即将进行的战略决战的最基本的准备。他常常批评有些干部不重视训练的思想和行为,反复指出,“不教而战是为弃之”。我们的指挥员只会一个字“冲”,究竟怎样冲法?  敌人在哪里?一个娃娃长到十七八岁不容易,在一冲主义下白白送了命,怎么对得起革命,对得起人民?  在这些繁忙的领导工作的同时,刘伯承还潜心于战略战术的研究。他小屋里的灯光常常亮到夜阑更深。他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9月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争取5年胜利和继续发展外线进攻的新方针,仔细翻阅历年来的战役、战斗总结和敌情资料。他还选读苏军的报刊文章,借鉴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施大规模歼灭战的经验,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下许多心得。在他的胸中,正孕育大规模歼灭战的各种设想和新的战法。  从9月起,中原野战军和东北、华北、华东、西北野战军先后发起规模空前的秋季攻势。随后,及时地将秋季攻势转向就地歼灭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的战略决战。9月24日,华东野战军一举攻克战略重镇济南。中原战场战略决战的局势,开始显明起来。当天,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和华东局、中原局提出建议,乘济南战役胜利的余威,把战线向南推进,在陇海路东段和淮阴、淮安举行淮海战役。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于25日致电粟裕和刘伯承、陈毅,同意进行淮海战役,并设想将战役分为三步:第一步作战,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第二步作战,歼灭两淮高(邮)宝(应)地区之敌;第三步作战,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  刘伯承接到上述电报后,认真地考虑了发起淮海战役的必要性和战局将会出现的趋势。9月25日,他与陈毅、李达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和粟裕,表示“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接着,他和陈毅、李达、陈赓、陈锡联等,又专门分析研究了当前的形势。他高瞻远瞩地指出,自济南攻克后,华北已放手大打,东北则先以一部配合华北解决北宁路范汉杰部19个旅,尔后华北全力打击傅作义,太原则己不很费力。  东北及华北拟在今年解决问题。华东野战军在10月至11月也可放手大打。  中央军委已令其稍事整补后,南下攻击徐州以东的黄百韬兵团,尔后直下两淮,以威胁南京。此两役如获成功,则苏北、苏中全入解放军之手,对解放军之补给解决了大问题。然后,他又谈到了中原野战军的任务:中原区及西北区在10月至11月上半月,仍然处在钳制地位。侍华东两战役胜利完成后,就可放手大打,那时形势即将大变,故8月30日蒋介石说“今后三个月如不能在长江黄河间打开一局面,则非垮不可”。中原区所对付的敌人即为白崇禧的第十二兵团、第三兵团与第十四兵团。以上这两段话,清晰地勾勒出全国基本的敌我态势和中原战局,虽然这时关于淮海战役的概念还是比较狭小的,但他已经预见到“放手大打”的趋势,同时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原野战军”仍处在钳制地位”。为了配合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他与陈毅、李达等当即作了相应的部署,命令第二纵队及桐柏、江汉军区主力,在平汉路武胜关以南发起攻击,采取耗散敌人的方针,牵制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和第三兵团,防止其突然东调徐淮地区;令第一、三、四、六、九纵队等,在方城、叶县地区集结休整,以待战局的发展。  刘伯承一贯具有极强的全局观念,只要对全国战局有利,他就勇于主动承担艰巨困难的任务。这时他鼓励部属任劳任怨,积极作战,最大限度地把敌人吸引在自己周围,就是为了给华东野战军和其他战略区创造歼敌的有利条件。他最痛恨那种“你来我不来,腰来腿不来”的不顾大局的行为,一经发现,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使大家引以为戒。为了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他提出中原部队要“牵制西面,保障东面”。  第二纵队等部在平汉路南段的积极破袭,激怒了白崇禧,他获悉华东野战军正在鲁南休整,鄂豫地区仅剩下中原野战军,以为有机可乘。于是在10月上旬集结了黄维第十二兵团和张淦第三兵团,浩浩荡荡杀奔豫西,企图寻找中原野战军主力决战。这正中刘伯承的下怀。他立即与陈毅、李达等采取“南北分兵、拖散敌人、寻机歼敌”的方针,以第六纵队加入钳制部队,与第二纵队及桐柏、江汉军区主力,陕南第十二旅等,伪装成主力,且战且走,将张涂兵团拉入大洪山区,把黄维兵团抑留于桐柏山区,使两敌远离交通要道,不能顺利东调,以利华东野战军在东面作战,主力则继续停留在禹县、襄城、叶县地区待机。  10月7日,刘伯承偕同陈毅、李达由中原军区驻地方城县独树镇,乘车来到第四纵队驻地方城县竹园庄,参加该纵队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开始,他手持花名册一一点名,干部们见状十分诧异,不禁交头接耳,悄声议论。  他严肃地说:列队、点名是军队最基本的课目,连这样的课目也感到惊奇,说明我们的头脑里一点没有正规化的观念。我们很快就要在中原放手大打,形势的发展对部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稀稀拉拉、各自为政的游击习气,再也不允许存在下去了。大兵团作战,更要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今天首先从到会的团以上干部做起,以此带动部队的管理教育。然后,他又强调指出:干部首先应学习战术,总结经验,教育部队,藉以提高战斗力。其次在战斗组织方面,相关干部一定要侦察敌情、地形,不能盲目蛮干,以致处置错误。这一席正颜厉色的话,使与会的干部们觉得,大战即将来临,确实有必要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提高一步,跟上形势的发展。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立即表示拥护刘伯承的讲话,要坚决把部队整顿好,随时准备执行艰巨的任务。  下午,与会人员参观第四纵队的军事演习。当战士们准确熟练地完成抛射炸药包、登城、架设浮桥等一连串的动作时,刘伯承、陈毅同大家一起报以热烈的掌声。陈毅连声称赞说:就是要练成这么个样子。每一个部队,既要能以多打少,又要能以少打多;不但要善于攻击,而且要善于防守。次日,刘伯承、陈毅、李达又驱车赶往第一纵队驻地,检查了该部的训练情况,与杨勇、苏振华商谈了备战工作。可见,他们的注意力,已经转到了大战前夕的实际准备。  这时候,东北辽沈战役自9月12日发起后,进展顺利,已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蒋介石唯恐东北有失,正穿梭般往返于南京、北平、沈阳之间.希冀拿出新的办法,以挽救锦州、长春的危局。不料,徐州“剿总”连连告急,叫嚷“徐州会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蒋介石急上加急,迫于无奈,只得命令驻守郑州的孙元良兵团东开徐州宿县地区,加强津浦路徐州蚌埠间的守备。实际上是想集中兵力,固守徐州、浦口间的津浦路,以拱卫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  为了破坏敌人的集结计划,保证淮海战役开战成功,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一面令华东野战军从容准备,待时机成熟再行发动攻击;一面令中原野战军主力攻击郑州、威逼开封、徐州,牵制刘汝明、孙元良兵团,不使其东调。刘伯承、陈毅与刚由西柏坡返回的邓小平立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以休整侍机的第一、三、四、九纵队北上郑州,准备以攻击手段吸引孙元良兵团回援。10月14日,他们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攻郑部署:(一)我在华东野战军推迟攻势至28日发动不再变更的条件下,决以陈锡联兵团(率第一、三、九纵队)于20日开始转攻郑州,陈谢率部跟进加入作战。攻郑目的求得吸引孙元良兵团全部回援,或更吸引杜(聿明)邱(清泉)兵团一部向两,以达到协助华东野战军作战的目的。并同时影响南线黄(维)、张(涂)两兵团之一部北调,更为我南线部队创造战机。(二)攻郑方法,如能先攻郑州则首先攻占之;如攻势开始后孙元良己被迫回援,攻城急切难下时,则争取先于野战中歼击孙一部。如出现攻城与打援均不便利的情况,则让孙元良进入郑州,我军留在郑州附近钳制之。待华东野战军发动攻势后东面吃紧孙部再东进时,我军再举行歼孙战役。(三)南线王宏坤打吴绍周第八十五师如获胜(但亦有可能打不着),再看黄张两敌的行动变化决定第二、六两纵队的行动。刘伯承的作战部署,从来是依据任务、敌情、我情、时间、地点五项条件来决定的,而且又总是估计到情况的多种变化,从而制定出各种相应的方案。他的口头禅“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正是这种审慎周密、多谋善断作风的确切反映。  10月19日,攻郑部队开始行动。陈毅和邓小平亲赴前线指挥。刘伯承和李达则坐镇豫西。由于孙元良兵团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己开赴宿县,维护徐蚌交通,邱清泉兵团远在砀山、黄口,郑州则变成一座孤城。守军整编第四十师等部见中原野战军兵临城下,仓皇弃城逃跑,被第九纵队全歼于郑州以北的老鸦陈地区。10月22日,郑州解放。开封守敌望风披靡,弃城东逃。  10月24日,开封解放。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主力会合在即,一场大战已是势在必打了。 第十六章决战淮海    第一节调虎进山  淮海上空战云密布,徐州四周大军云集。10月11日,毛泽东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这是继辽沈故役之后,人民解放军统帅部作出的又一个战略决战的果断决策。这个方针确定先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继歼海州、连云港之敌,尔后歼灭两淮敌人。蒋介石的注意力正集中在东北战场,图谋挽回东北的败局,根本没有估计到南线人民解放军有一鼓聚歼徐州国民党军的能力。10月中旬,蒋介石令徐州刘峙采取守势,利用陇海路阻止华东野战军南下;令华中白崇禧对中原野战军采取攻势。这种处置,说明他完全昧于形势,只是被动应付,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中必失败无疑。  刘伯承预见到战局的发展趋向,早已考虑以少数兵力牵制住华中国民党军主力,尽力将它拉向豫西山区。10月9日,他根据敌军动态,判断白崇禧有向徐州增援的可能,便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白崇禧发现我军一部南下,令整编四十八师一三八旅接防确山,而整编八十五师回驻广水。令杨干才对襄阳,宜城采取活动守备。拟调整编二十、二十八师作机动使用。令王凌云以一个旅守南阳,其余部队归黄维指挥。??以上说明敌人正调整部署,着重在徐州会战,防我进攻。孙元良已准备东开,黄维兵团亦可能于徐州战地呈现危机时东进。故白崇禧亦在计划掌握大的机动兵力,以应付变化。”  针对敌情的新变化,他又作了相应部署:令第二纵队及桐柏、江汉军区部队从13日起对平汉路武汉、信阳段继续发动攻击,并寻歼整编第五十八师、二十师等分散之敌,求得调动桂系回援武汉,钳制白崇禧的主力。  在中原野战军主力北上攻击郑汴之际,刘伯承一再电令第二、六纵队和桐柏、江汉军区部队大造声势,伪装主力迷惑敌人。要求第二纵队等部“拉住张淦兵团向西、特别是向南最为有利,而拉向南又以在江汉、鄂豫两地大肆活动有利”;要求第六纵队等部“将黄维兵团引向西去始于大局有利,因此须以强有力的侦察并指挥豫西地方武装主动接敌游袭,主力则在师冈、厚坡地带待机,准备适时移浙川、内乡间。”  刘伯承调虎进山之计果然奏效。白崇禧见中原解放军攻势突然增强。误以为刘伯承犯了分兵之忌,给了他用重兵围歼的可乘之机。因此,严令张淦和黄维“穷追到底”。张淦、黄维不敢怠慢,一个向南深入大洪山,一个向西深入伏牛山,艰苦跋涉于崇山峻岭之间,离开交通线越来越远。这就迟滞了华中敌军主力可能的东调,有力地配合了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对黄百韬兵团的歼灭战。  10月末,蒋介石鉴于东北战场败局已定,转而想保持华东、华中不失,于是决定由华中“剿总”总司令官白崇禧统一指挥武汉、徐州两个集团,并要黄维第十二兵团东开阜阳、太和、上蔡地区,以配合徐州方向的作战。10月30日,白崇禧由汉口飞赴南京参加国防部军事会议,在会上表示接受蒋介石的新任命,不但满口同意将黄维兵团东调,而且还主动提议由张淦第三兵团随同黄维兵团一起行动。蒋介石在北平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不料白崇禧第二天忽然变卦.以武汉安全无法保障为由,提出将张淦兵团留守华中,而由黄维兵团单独赴援徐州。其实这是因为白崇禧不愿意接受蒋介石给他的烂摊子,又怕蒋介石事后推卸失败的责任。蒋介石勃然大怒,不容变更,白崇禧则固执己见,坚不相让。在顾祝同等的劝解下,蒋介石只得迁就白崇禧的意见。这说明,在军事形势日益暗淡的情景下,国民党统治集团已矛盾重重,蒋介石渐渐失去了驾驭桂系等杂牌武装的能力,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  白崇禧返回武汉后,先是令黄维回师确山,后又让他参加南阳作战。蒋介石愈加怒不可遏,索性直接电令黄维按计划行动。  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刘伯承、邓子恢、李达,要求他们指挥部队牵制黄维兵团东调。刘伯承立即令第六纵队实行尾追,不让黄维兵团顺利东进,同时要求第二纵队协同第六纵队坚决拖住黄维兵团。指示他们:“此次配合徐州方面之主作战,不仅关系中原战局之转变,即对推动全国战略形势之发展,争取早日打倒国民党亦属重要之关键,因此需动员全体指战员服从整体利益,不惜任何疲劳,不怕任何困难、消耗与牺牲,采取一切有效办法来截击、阻击东进之黄维兵团,迟滞其运动时间,以协助主作战达到胜利。为此,二纵应计算行程在6日黄昏以前赶到息县;六纵计算行程在6日夜赶到沙河店,并争取先敌于8日赶到上蔡、汝南间,对敌右侧适时阻击、腰击,利用诸河流方向阻敌也需注意。”  11月6日,黄维兵团喘气未停,连粮弹也未及充分准备,就仓促上路了。  黄维为了争取时间,亲率第十八军、快速纵队及兵团司令部为右纵队,由确山出发,经正阳、新蔡趋阜阳;以第十军、十四军为左纵队,由驻马店出发,经汝南、项城、临泉赴阜阳;以第八十五军附第十八军后调师第四十九师为第二梯团,于广水集结迅速车运确山,循兵团部行进路线至阜阳。他企图连渡洪河、颍河,直达蒙城地区。殊不知刘伯承早已预作布置,中原野战军第二、六纵队先敌出动,豫皖苏军区地方武装和第一纵队第二十旅正在破坏道路桥梁和作阻击准备。  刘伯承布置已定,立即动身前往淮海前线。11月5日,他率随行参谋、警卫人员,携带电台两部,分乘一辆美式小吉普和一辆美式大卡车,由中原军区驻地宝丰县皂角树村出发。走不多久,汽车进入了黄泛区。这里仍是一片水沼泥潭。汽车沿着隆起的岗地曲曲弯弯地向前行驶,车上的人不时被颠得东倒西歪。坐在一旁的警卫员禁不住嘀咕了几句。刘伯承哈哈大笑起来,说:“你们难道忘记了去年经过此地的情景吗?当时后有追兵进逼,前有泥淖阻隔,上有敌机轰炸,我们还不是闯过来了。现在是坐着汽车去追敌人,还有什么可埋怨的?”一番话说得大家愁眉顿展,笑逐颜开。走着走着,跟在后面的大卡车一下子陷进了泥坑。司机狠命加力,发动机发出刺耳的轰鸣,可车轮只是打着泥浆在原地空转。刘伯承见状,立即从前面吉普车上跨下来,踩着泥水快步走到卡车后尾,招呼大家一起推车。他说:“时间很重要,耽误了时间,这一仗我们就打不上了。”  一出黄泛区,汽车顺着大道飞驰起来,不久便到了开封城。刘伯承一行刚想停车休息,迎面赶来了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他向刘伯承报告:黄维兵团已过汝河,正向洪河推进,临时配属的第一纵队第二十旅正沿洪河抢筑河防工事,豫皖苏军区部队则在第二十旅翼侧布防,预定下一步再赶到太和、阜阳一线的颍河岸边阻击。敌人前进途中的道路和桥梁,河流中的船只,已令各分区分别予以破坏或转移。刘伯承满意地点点头,指示他多依靠和发动群众,一定要设法拖住黄维兵团。  11月10日.刘伯承赶到河南朽城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同陈毅、邓小平会合,互致问候。他问起前线情况,陈毅告诉他,华东野战军已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现正一面分割围歼,一面阻击徐州方面的援敌。黄维兵团先头已到新蔡城,正在抢渡洪河,遭到豫皖苏军区部队和人民武装的顽强阻击。  11月11日,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接到第二十旅旅长吴忠的告急电报,说黄维已避开了他们设在洪河正面的防守阵地,绕至下游新蔡、李庄桥一线渡河,豫皖苏第八分区部队不支而迟。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立即复电:“我中野主力前往徐蚌线作战,黄维此举乃与我争夺徐蚌线。你们的战斗将直接影响战局的全局,望务必堵住黄维。”  为了确保第二十旅先敌到达阜阳,他们又令张国华赶赴界首准备船只,指挥第二十旅水运阜阳。第二十旅收到刘伯承的电报后,急如星火,当即展开了急行军,在夜暗中飞速赶到界首。张国华也已把船只完全准备好了。指战员们飞身上船,立刻扬帆启航。一夜顺风顺水,第二天早晨全部到达阜阳渡口。这时,对岸响起了枪声。侦察员报告:敌人的先头部队靠上来了。一场激烈的阻击战在颍河两岸展开。指战员们深深懂得这场战斗的意义,顽强地抗住了敌人的猛攻,坚持了两天两夜,为主力部队的调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黄维在阜阳渡口遭到顽强阻击,不得已又在下游迂回渡河,但已耽误了两天时间。黄维兵团15日渡过颍河,沿途道路、桥梁遭到破坏,又遭到豫皖苏军区部队和民兵游击队的不断袭击,12万人马行如蜗牛,有时一天前进不到20里,至18日黄昏,才到达涡河南岸的蒙城地区。这时,中原野战军指挥部早已完成了阻击部署,第一纵队和兼程赶来的第二纵队和第六纵队,在涡阳、蒙城一线设置好了纵深防线。第十二兵团以步、炮、坦协同动作,向涡河北岸的中原野战军部队展开猛攻,企图一举进占宿县,然后向黄百韬兵团靠拢。可是,就在这时,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的口袋阵,又已经布设好了。  第二节关门打狗  11月2日,陈毅、邓小平发现孙元良兵团开向宿县,即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和刘伯承,判断刘汝明兵团可能放弃商丘,退守砀山、黄口地区,邱清泉兵团则可能从砀山、黄口一线缩回徐州,似有转入东援黄百韬的模样。因此,他们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中心意图是从西、南两个方向对徐州采取攻势行动,以牵制邱、刘两部。并打算以一部兵力攻占宿县、徐州中间地区,在孙元良北援时歼其一部。  刘伯承于3日复电陈毅、邓小平并告中共中央军委:“蒋匪重兵守徐州,其补给线只一津浦路,怕我截断,故令孙元良兵团到宿县(今已全到),邱、刘两敌亦有如陈邓所料之趋势。只要不是重大不利之变化,陈、邓主力似应力求首先断截徐、宿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亦即从我军会战重点之西南面斩断敌人中枢方法,收效极大。盖如此,则不仅孙兵团可能北援,便于我在运动中给予歼击,即邱兵团亦可能被迫南顾,减轻其东援对我之压力,对整个战役帮助较大,请陈、邓切实考虑,机断行事。”  在指令参谋人员拟稿发电的时候,他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斩断徐蚌线,是我们“关门打狗”的要着。当前的目标是拦腰切断敌徐州集团的后方补给线,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徐州以南,减轻其主力东援黄百韬兵团的压力。  最终的目标是隔断徐州战场与国民党南京大本营的联系,彻底陷敌于孤立,便于徐图各个歼灭。  11月6日,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打响后,陈毅、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主力攻击商丘地区的国民党军刘汝明部,于11月8日解放了砀山,从西面进逼徐州。在淮海战役发起的当天,驻守徐州东北贾汪地区的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共产党员张克侠、何基沣率两个军起义,为华东野战军主力插向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围歼黄百韬兵团,敞开了北门。  这时,蒋介石发现解放军的首要目标是吃掉黄百韬兵团。他连日召开官邸会报会议,商讨解救黄百韬兵团的办法。虽经多方计议,仍然拿不出什么良策妙计。最要命的问题是兵力不足,蒋介石己无战略机动部队可供使用。  辽沈战役结束以后,华北傅作义集团须防备东北解放军南下,已无法向中原抽兵;白崇禧有意保存实力和造成蒋介石的困境,拒绝从华中调兵。因此,蒋介石只得指望淮海战场的军队自寻出路。他将邱清泉第二兵团、孙元良第十六兵团,分别由砀山、蒙城调回徐州;又电令黄维兵团加快行动,及早投入徐州战场;令李延年第六兵团、刘汝明第八兵团,从蚌埠向北增援,企图猬集主力于徐蚌之间,与人民解放军进行“徐蚌会战”。为了加强徐州刘峙集团的指挥力量,蒋介石让杜聿明重新担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实际负责淮海战场的指挥。杜聿明原来就担任这个职务,因东北战场吃紧,被蒋介石调到东北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指挥部主任,东北失败后,又被调回,并被赋予更大的职权。  中共中央军委于11月9日至11日,连电中原野战军,要他们采取切实措施攻占宿县,切断徐蚌路。刘伯承于10日赶到淮海前线后,立即同陈毅、邓小平研究从速攻取宿县,截断徐蚌间敌人联系的问题,并于11日下达了徐蚌线作战的命令,以第三纵队和第九纵队一部攻取宿县;第四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两广纵队,沿津浦线宿县、徐州段向东向北攻击,钳制邱清泉、李弥兵团东援黄百韬;第九纵队及豫皖苏独立旅沿津浦线固镇、蚌埠段向南推进,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援;第一纵队为预备队。同一天,中原野战军指挥部召集各纵队领导开会,进行了具体的部署。12日,参战部队开始行动。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两广纵队向宿县至徐州一线的敌人出击。孙元良兵团闻风北逃,在夹沟地区被歼一部。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和第九纵队一部乘势包围了宿县县城,随即在宿县以南设置阵地,准备诱歼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部,同时积极准备攻城。  宿县是一座古城,是津浦路徐州、蚌埠之间的一个要点,位处徐蚌战场的枢纽地带,扼南北交通要冲。国民党军徐州重兵集团在这里存有大量武器、弹药、被服、装具等军需物资,是他们极为重要的后方补给基地。因此,它的战略地位显得十分突出。  解放军围攻宿县的举动,震动了徐州和蚌埠的国民党军。但涂州的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正东援被困碾庄的黄百韬兵团,无法倾力南下。位于蚌埠和固镇地区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兵力较弱,唯恐陷入解放军的重围,畏缩不前。宿县之敌陷于孤立。守敌仅有第二十五军第一四八师等1.3万余人。但他们仗着高墙深壕和坚固的工事,以及铁甲列车、装甲车等,力图固守。14日,第三纵队及第九纵队一部扫清外围,完成攻城的准备。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带领各旅领导进行了现地勘察,确定了主攻东门,南、北助攻的方案。15日下午发起总攻,经10个多小时的激战,至16日拂晓全歼守敌,攻占了宿县。与此同时,第四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两广纵队及豫皖苏独立旅等部占领了固镇,控制了200里铁路及沿线两侧地区。  攻克宿县,打到了敌人的致命之处,造成了对徐州国民党军的战略包围,截断了他们南逃的退路。11月22日,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23日,毛泽东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经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人18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尚不敢作这种估计。这种形势的造成,主观上是因为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合并攻占宿县,客观上是敌人只有某种程度的防御能力,很少有攻击能力。”这里对攻取宿县的战略作用作出了恰当的评价。  事后,国民党报纸评论说:“共军这个动作,一是截断徐州向南唯一而重要的补给线,二则为牵制徐州方面的孙元良、邱清泉两兵团,使国军不能用尽所有的力量,去解决东翼共军。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动机,就是阻止黄维兵团的北进。”①然而,这种认识对于国民党军来说,未免太迟了。  ①《新闻天地》第53期。  第三节围师不阙  为了统一领导中原、华东两大战略区和两大野战军的作战行动,统筹淮海战场的后勤供应,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前线总前委,于11月16日致电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并华东局、中原局、华北局:“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3个月至5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80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这里所提到的“谭”,即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  总前委成立后,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担负起全面指挥淮海作战的重任,但他们的指挥位置仍然在中原野战军一边,一切号令均通过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发出。这时候,淮海战场交战双方的兵力都己集中。由于黄维兵团的到来,国民党军集结了共约80万人。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以及周围各军区所属地方武装,总兵力约有60余万人。  刘伯承和陈毅、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分析了战场形势,认为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完成围歼黄百韬兵团,各方向的作战必须为这个中心服务。他们见华东野战军既要集中力量解决黄百韬兵团,又要阻击由徐州东援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任务确实很艰巨,觉得必须给予有力的配合。他们指挥中原野战军牢牢控制淮海战场南线战局,对黄维兵团采取监视、拖住的方针,不使其到达宿县、固镇与李延年兵团会师,尔后合力援救黄百韬兵团。具体部署是:以第一纵队在蒙城、宿县间作正面防御。以第二、六纵队组成突击集团打黄维之侧后。另以第三、四纵队阻击李延年兵团,诱其深入,寻机歼灭。以第九纵队阻击刘汝明兵团。  11月19日晚,华东野战军以有重点的多路攻击手段,对黄百韬兵团发起总攻,激战彻夜,于翌日晨攻占碾庄圩,又歼灭该兵团部及第二十五军军部等万余人。黄百韬率残部东逃至第六十四军驻地大院上,继续顽抗。  战役发展到了重大的转折关头。第一阶段实现围歼黄百韬兵团的计划后,第二阶段主要歼敌目标指向谁呢?还在黄百韬兵团被围歼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军委与总前委、华东野战军领导曾有过多次电报磋商,先后提出过诱歼北线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围歼南线黄维兵团;割歼由固镇北进的李延年兵团等多种预案。但由于当时黄百韬兵团还没有全部歼灭,战场内外的情况尚未十分明朗,因此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一切要待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根据当面敌人的情况再作决定。11月19日黄百韬兵团即将被歼,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在研究战场情势后,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认为华东野战军经过连续作战已相当疲劳,“刀锋似已略形钝挫”,如不休整,接着歼灭比黄百韬更强的邱清泉、李弥兵团,殊非容易。而中原野战军6个纵队单独对付黄维、李延年、刘汝明3个兵团,困难颇多。如取正面防御,必兵力分散,不能歼敌,且有被敌透过一路增援徐州的危险;如取机动歼敌,虽可逐个歼敌,但对华东野战军作战不无影响。因此建议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不如“以七、八个纵队钳制邱清泉、李弥,以六、七个纵队先打黄维、李延年,似为上策。”中共中央军委采纳了这一建议,于19日当天指示中原野战军担负歼灭黄维兵团的任务,华东野战军除速歼黄百韬兵团外,以主力一部担负歼灭李延年兵团的任务。后来,又进一步要求华东野战军以一部协助中原野战军歼击黄维兵团,另一部负责阻击徐州和蚌埠方面的国民党军。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积极创造围歼黄维兵团的条件。11月19日,黄维兵团开始攻击渡河,以主力投入战斗,用猛烈的炮火开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鉴于第一纵队防御纵深薄弱,主力尚未赶到,涡河、淝河间地区狭窄,不便大军作战,故决心改在淝河、浍河之间歼灭敌人。21日夜,令主力全线转移至浍河北岸布阵,各纵队只以小部接敌进行移动防御,以求消耗敌人,创造战机。  华东野战军方面,抓紧了对黄伯韬兵团残余部队的攻歼,22日予以全歼。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胜利结束。  就在同一天,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驻地召集中原野战军纵队领导开会。会上刘伯承表达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打黄维的意向,说华东野战军于日内即可结束徐东作战,现正分兵南下,钳制徐州和蚌埠之敌,保障中原野战军侧背的安全。中原野战军当前的任务,是设法将黄维兵团包围起来,尔后分割歼灭。他强调指出,大家要充分认识围歼黄维兵团的艰巨性,打个不好听的比喻,这一仗好比是“瘦狗拉硬屎”。他这是针对双方的实力而言的,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共12万人,与黄维兵团大体相当。但由于大别山的消耗和部分兵力留置,造成各纵队兵员不足,除第一、四纵队各有9个团外,其余均只有6个团,第九纵队甚至只到了5个团。武器装备方面,除了几十门野炮、山炮、步兵炮和200多门迫击炮外.基本武器只是轻重机枪、步马枪和手榴弹,而且弹药不足。与黄维兵团美械装备的坦克、重炮、自动步枪等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邓小平要求大家拿出“倾家荡产”的气魄,他说,只要歼灭了南线敌人的主力,中原野战军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代价是值得的。各纵队领导纷纷表示了坚决打好这一仗的决心。  会议经过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在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之后,黄维兵团为避免孤立被歼的危险,必定会拚死向津浦路靠拢,以同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合为一股。由于它机械化程度高,携带有大量辎重,又急于求进,估计会选择宿蒙公路为主要通道。而这里又只有南平集有座大石桥可以通过重炮、坦克。因此,有效地控制宿蒙公路,坚决扼守南平集,是实现阻击和包围黄维的关键。于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决定把南平集作为扼守要点,令陈赓率第四纵队坚守。  黄维见解放军全线撤至淝河北岸,误认为攻击得手,命令部队乘势攻击前进。但他手下的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看出情势不妙,建议暂留蒙城观察一下再说,免得陷入圈套。黄维听了也感到言之有理,但又顾虑违拗蒋介石限期攻占宿县的命令,因此,犹豫不决,在蒙城周围徘徊了一天。这时,黄百韬兵团被全歼。蒋介石对黄维封锁消息,仍督促他继续北进。黄维只得又沿宿蒙公路向南平集攻击前进。  南平集的阻击战打得异常激烈。黄维志在必得。一连两天,他以主力第十八军担任主攻,动用大量坦克、重炮,轮番向南平集发动猛攻,镇子被打成一片火海,许多房屋被夷为平地。陈赓是位久经战阵的老练指挥员,他命令部队把阵地推进到南平集以南数百公尺的田野上。在正面构成以班、排为单位的集团工事,以减少炮火杀伤,增强独立作战能力。待第十八军冲到阵地前沿,即突然开火给予重大的杀伤。黄维所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始终未能攻入南平集。  当夜,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迟迟不进,黄维兵团远道而来,孤军冒进,态势突出,现在歼击黄维兵团时机甚好。因此决心放弃南平集,在浍河以北布置袋形阵地,诱敌深入,聚歼黄维兵团。24日下午,毛泽东的复电来了,称:“(一)完全同意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理,不要请示。”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立即按计划行动,指挥中原野战军完成纵敌深入、暗设口袋的新布势。他们以第四纵队第十旅和第九纵队一部吸敌就范,利用浍河将南岸的3个军隔断,然后集中第一、二、三、六、十一纵队两翼包围,予以攻歼。当中原野战军主动后撤时,引起了黄维的错觉,他以为第十八军的突击获得成功,于是下令该军经南平集过河,其余部队陆续跟进。正行进间,埋伏在东西两侧的中原野战军突然全线出击,枪炮声和喊杀声响彻浍河上空。第十八军唯恐孤军深入而被解放军割裂在浍河北岸,慌忙又缩回浍河南岸,这时,蒙城也被中原野战军占领。黄维发觉中了圈套,决定不向宿县前进,改道向固镇转移。24日黄昏,中原野战军各路部队乘敌人动摇之机,展开猛烈的向心攻击。战斗力较弱的第十四军当即失去指挥,溃不成军。位于最南面的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和第十一纵队,协力封闭了东南方向敌军的去路。黄维兵团被包围于以双堆集为中心、半径15华里的地区内。第十八军第四十九师掉头南逃,被第六纵队第十八旅跟踪尾追,于26日夜在大营集一带歼灭。  蒋介石并没有料到黄维兵团会这么快落人解放军的包围圈。23日,他召集刘峙、杜聿明到南京开会。由于黄百韬兵团的覆灭,会场里一片沮丧气氛。  蒋介石为了振作士气,对黄百韬的顽抗到底吹捧了一番。当有人提到黄维兵团的处境时,他吹嘘黄维有十数万之众,装备精良,完全有独立作战和支撑的能力。因此,他决定徐州“剿总”的主力向符离集进攻,李延年兵团和黄维兵团向宿县进攻,南北夹击,打通徐蚌间津浦路的交通。刘峙、杜聿明也认为别无良策,这样似乎尚有一线希望,散会后即飞返徐州。飞机经过双堆集上空,杜聿明通过报话机与黄维通话。黄维焦急地说:“当面敌人非常顽强,应想办法,这样打下去不是办法。”杜聿明回答:“今天老头子已决定大计,马上会对你下命令的,请你照令实施好了。”不久,蒋介石的电令果然传到黄维的司令部。同时,从杜聿明那里也传来徐州主力已大举南下的消息。黄维不禁面露喜色,以为转机来了。他下令仍向东南方向进攻,争取与李延年、刘汝明靠拢。  一连几天,黄维驱使各军轮番向解放军阵地进行猛烈的攻击,但在解放军的坚强阻击下,损兵折将,无法突破包围圈。北面的“徐州主力”,根本杳无音讯;南面的李延年兵团,更是毫无影踪。黄维再度陷入失望,连连向蒋介石求救。蒋介石此时正狼狈万状,手里已无兵可调。华北前线,由于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傅作义的55万人马已处于被包围的境地。西北胡宗南集团,自顾不暇。华中地区尚有张淦兵团和宋希濂兵团,但一来远水难救近火,二来白崇禧存心作梗,设置种种障碍,难以及时调到。蒋介石处于万般无奈之中,只得复令黄维兵团“固守待援”,并下令空军予以配合。命令传到双堆集前线,黄维及其左右的一班高级军官立刻哗然,他们业己感到局势的危殆,但又别无他法,只得准备作困兽之斗。  在中原野战军前线指挥所里,洋溢着热烈而紧张的气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轮流在作战室值班,随时掌握着战役的进程。为照顾刘伯承的身体,邓小平常常主动连值两班,对准时来作战室接班的刘伯承说:”这一阵把你拖垮了,你好好去休息。我年轻力壮,应该多担点工作。有大事一定来叫你。”  这一对老战友的革命友谊,在战火硝烟中与日俱增。  这时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的指挥部已移到宿县西北临涣集附近的小李家,离双堆集仅几十里。在这之前,他们的指挥部往来移动于临涣集周围的严家、周殷圩等村庄,到小李家后相对稳定。这个只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从此成为名垂史册的纪念地。  黄维兵团的被围,使中原野战军指战员感到十分欢欣。尤其是第十八军这个老冤家,终于落人罗网,这一回得好好跟它算总帐了。但刘伯承毕竟比别人想得更深一层。他熟知黄维兵团尤其是第十八军,不仅装备精良,而且军官一律军校出身,士兵受法西斯教育极深,训练严格,讲究战术,要想歼灭它,并非易事。还是采取稳妥方针为好。经过与陈毅、邓小平研究,他们决定将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划分为三个阶段:阻击作战阶段,紧缩包围、准备反击阶段,阵地歼灭战阶段。第一阶段,已经以黄维兵团的被围而告结束。  11月25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令部队加紧压缩敌人。最初两天,由于部队对敌人的防御能力估计不足,在作战上只是猛烈突击,造成较大伤亡。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根据这种情况,组织各部队进行火线总结,并及时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在战术方面,必须不是依靠急袭,而是依靠充分的侦察和技术装备(近迫作业、步炮协同等),去取得成功”。各级指挥员很快克服了急躁轻敌的情绪,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对付敌人的办法。对于弹药不足的问题,刘伯承立即命令后勤司令部组织前送。并指示:”此战本拟乘黄维立足未稳之时机开始攻击,但因我弹药未能及时大量前送(此点或可认为此战拖延时间之重大原因之一,后勤在现代规模战争中的重要性,诚不可忽视),故只好延迟。”设在商丘的交通司令部,马上调集了大量汽车和民工支前的大车、手推车,将弹药和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淮海前线,保障了作战的继续进行。  连日来,中原野战军指挥部作战室里热闹非凡。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围着地图和沙盘,时而沉思,时而交谈。他们鉴于敌人成密集队形防守,逐村顽抗,很难割裂,曾考虑再使用“围三阙一”的战法,故意放开一个缺口,让敌军突进预设的袋形阵地,在运动中予以歼击。但联系到敌军这两天的战术,往往采取进占一村,巩固一村,逐步滚进的办法,想尽量扩占地盘,伺机突围。如果让敌人突出包围圈,在广阔的平原地形上不但无扭住的把握,而且敌人多占一村,可利用解放军原有工事组织防御,更可获得较多的民间粮食。他们在权衡了整个战场的形势后认为,徐州杜聿明集团所辖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以及蚌埠方向的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己被华东野战军牢牢盯住,无法前来增援黄维兵团。歼灭黄维兵团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他们一变“围师必阙”的常规,决心采劝围师不阙”的办法,”紧缩敌人于狭小范围以困饿之”。对装备强而粮弹难乎为继的黄维兵团,这种办法非常见效。11月26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截至现在止,我已将敌压缩在东西不到20里,南北10里左右的七个小村中,敌人始终企图向东南突围。今日在大量飞机、坦克掩护下,多次攻我阵地,均未得逞。其粮食已极困难,且无宿营地,但仍逐村顽抗,我们采取稳扎稳打、逐步压缩,利用炮击,最后歼灭的战术。华野二、六两纵刻在湖沟集南北阻援,亦无问题。全歼该敌,已大致肯定。”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工兵营的一个军官11月28日的日记这样写道:“我们被困已3日了。‘往’、‘吃’、‘拉屎’都成了问题。遍地挤满了人,插足都没地方,那还能拉屎?早饭吃了红薯后,经大段巡视,才找到一处略有隆起的地方蹲下了。另一战友告诉我:那是埋的死人,昨天炮弹炸死的。我赶忙变换阵地。”国民党军的狼狈之状,于此可见一斑。  在紧缩包围阶段,中原野战军还利用敌人急于突围的心理,给敌人以巨大的消耗。11月26日以后,黄维见援兵无望,决定组织突围。在大量飞机、坦克的掩护下,采取成团成师的集团冲锋,妄图一举突破解放军的包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示部队构筑大纵深工事,顶住了敌人的疯狂冲击。11月27日,黄维集中了第十八军、第十军和第八十五军的4个主力师,向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和陕南第十二旅阵地进行轮番的持续攻击。由于事先第八十五军第一一○师师长廖运周向中原野战军通报了消息,第六纵队等预有准备,给突围部队以迎头痛击,粉碎了黄维的突围计划。  第一一○师是以该师师长廖运周为首的中共地下组织控制的一支部队。  早在1948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就给该师的党组织下达了指示,要他们作好起义的一切准备。11月26日,当廖运周得知黄维将于次日晨组织4个师突围的消息后,感到刻不容缓,立即设法派人前往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报告了这个情报,并要求乘突围之机举行战场起义。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示第六纵队坚决支持起义,给廖师严密规定了行进路线和联络信号。次日晨,双堆集地区大雾弥漫,廖运周率两个团按指定路线,进入中原野战军规定地域。尾随的敌人以为一一○师突围成功,即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纷纷涌进。  这时,第六纵队等部以预伏的火力,向敌突围部队猛烈扫射,敌人在突然打击下陷入混乱。不久,黄维发现第一一○师已经起义,又重新组织突围。然而,从此士气一蹶不振,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在围困国民党军的战斗中,中原野战军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与敌人斗志斗法,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威震敌胆的近迫作业和飞雷,就是在这艰苦的围困作战中创造、发展起来的。为了对付敌强大火力,在刘伯承的倡导下,战士们以“地平线下前进”的近迫作业,构筑成纵横几十里的战壕,迫近双堆集敌中心据点几十米处,形成了对敌攻防的有利阵地。飞雷,是第四纵队指战员们根据民间制爆竹的古老技术而发明的一种炸药抛射器,用迫击炮或汽油桶作装具,用于近距离摧毁敌人的碉堡和工事,效果显著。  淮海战役前夕,刘伯承曾到第四纵队参观过飞雷的试验,他要求工兵继续给予提高、完善,说:“飞雷的创造经过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它的诞生,表明了人民战士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领导上热心地扶持着这种智慧的发展,就会变成无坚不摧的力量。”战后,许多俘虏心有余悸地说,解放军有三招最使我们害怕:一是近迫作业,往往一夜之间,新挖的战壕就逼近了我们阵地:二是阵前喊话,从相隔几十米远的交通沟里进行政治攻势,搅得人心难安:三是飞雷,在发起攻击前,象大西瓜一般的东西落在阵地上,把鹿砦、工事和死尸一起抛上了天,实在厉害。  被围困的黄维兵团,损耗巨大,弹药缺乏,粮食断绝。蒋介石派飞机空投,但包围圈日益缩小,很多物资都落入解放军手中。敌军所得甚少,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黄维兵团已经陷入绝境。12月1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向中央军委报告:“敌人己无饭吃,且已发生柴火困难,即使大量空投,亦不能解决问题”,“我们拟先攻其(双堆集)北端之三官庙、马围子诸村(十八师),尔后将敌压缩于双堆集两里见方的地区,而以大量炮火猛攻之。”  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竟孤注一掷,令杜聿明放弃徐州、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绕道肖县、永城南下,企图拊击中原野战军侧背,以解黄维兵团之围,尔后合兵南撤。令李延年、刘汝明合力北进,以为接应。  11月30日,社聿明率30万人撤离徐州。粟裕当机立断,以11个纵队的强大兵力,进行多路、多层次的追击与拦击。至12月4日拂晓,将杜聿明集团全部包围于徐州西南的陈官庄、青龙集地区。  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总前委对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和李延年兵团,分别采取攻歼、围困、阻击的不同方针。在中原野战军指挥部作战室里,刘伯承随手将口杯、砚台、电文纸摆成三堆,接着对参谋们说:“这就象我们面临的三股敌人。军委电令我们吃掉己围的黄维兵团,围住南下的杜聿明集团,阻住北上的李延年兵团,这叫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要保证夹着的掉不了,看着的跑不了,就必须吃掉黄维兵团,腾出手来,再歼杜聿明、李延年。”  从12月4日起,进入歼灭黄维兵团的最后阶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精细地计算了敌人兵力损耗的情况,判断除被歼和起义外,只有第十一师尚较完整,别的均残破不堪。于是决定使用总预备队华野第七纵队、第十三纵队,并调来华野特种兵纵队一部,展开总攻。刘伯承特别强调攻击阵地的编成和火力组织。他指出:“阵地的编成必须是无数的交通壕和地堡网,或单人的散兵坑(为防止敌炮火及坦克的摧毁,单人散兵坑比地堡更为适用),平行和纵横交织地从四面八方向敌人阵地前进,我们的工事迫近敌人愈近,就愈易奏效和减少伤亡”,“攻击的火力必须集中和严密分工”。根据敌人的防御态势,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决定以陈赓指挥第四纵队、第九纵队及豫皖苏独立旅为东集团,先歼灭双堆集以东之敌。以陈锡联指挥第一纵队、第三纵队及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为西集团,歼击双堆集两北之敌。以王近山、杜义德指挥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为南集团,歼击双堆集以南之敌。其中以东集团为重点,求得先攻占杨围子、杨庄、沈庄等地,将敌防御体系打破,并使黄维兵团部所在地之核心阵地完全暴露于攻击部队的火力威胁之下。  12月5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下达了对黄维作战总攻击的命令:(一)敌黄维兵团经我半月作战,已损失总兵力至少三分之一战斗部队至少损失五分之二,其主力十八军(包括十八师)亦己残破,这是我各部队英勇作战的结果。  (二)根据总的作战要求及当面实际情况,颁发命令五条如下:甲、从明日午后4时半起开始全线对敌总攻击,不得以任何理由再事延迟。  乙、陈赓、谢富治集团务歼沈庄、张围子、张庄地区之敌,陈锡联集团务歼三官庙、马围子、许庄地区之敌,王近山、杜义德集团务歼双堆集以南玉王庙、赵庄及以西前周庄、周庄、宋庄之敌,并各控制上述地区,然后总攻双堆集,全歼敌人。  丙、总攻战斗发起后应进行连续攻击,直到达成上述任务为止,不得停止或请求推迟。  盯各部应不惜最大牺牲保证完成任务,并须及时自动地协助友邻争取胜利。  戊、对于临阵动摇贻误战机的分子,各兵团各纵队首长有执行严格纪律之权,不得姑息。  (三)本命令用口头直达连队。  命令传到部队,指战员们欢呼雀跃。最后围歼黄维兵团的时机终于到来了!  12月6日16时30分,发起了总攻。各集团依靠周密的侦察和严密的组织,利用纵横交错的交通壕,充分发挥步炮协同的威力,向双堆集四周展开猛烈的攻击。敌人仍然作拼死的抵抗。6日晚至7日晨,解放军先后攻占双堆集周围的李围子、李土楼、小周庄、宋庄、东马围子等地,剥开了敌防御体系的第一层外壳,把战线推向敌人核心防御阵地。此后,各纵队普遍采用昼停夜攻的方法,避开敌人的火力,发扬近战夜战的特长,逐日取得了进展。  敌人则在白天组织反击,以成团成营的兵力,在坦克、炮兵和空军的掩护下,四出平毁交通壕。但密如蛛网的交通壕从四面八方伸向敌人阵地,即使部分遭到毁坏,很快就被修复。12月9日,刘伯承指出:“敌现集于上千的地堡网内,故我只能稳步前进,只要交通壕迫近,加上密集炮火,必能成功。”  各攻击部队根据这一指示,加强近迫作业把交通壕尽可能延伸到敌人的阵地前沿,针对选好的攻击点,集中兵力兵器,一鼓作气压向敌人,往往取得成功。依靠这种稳步前进的战术,提高了歼敌效果,减少了自己的伤亡。11月10日,在南集团的强大打击下,敌人第八十五军第二十三师残余部队在该师师长黄子华率领下投城。敌人军心更加动遥12月12日,刘伯承、陈毅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名义,发出《促黄维立即投降书》。向黄维指出:“现在你所属的四个军,业已大部被歼。八十五军除军部少数人员外,已全部覆灭。十四军所剩不过2000人。十军业已被歼三分之二以上。就是你所最后依靠的精锐十八军,亦已被歼过半。你的整个兵团全部歼灭,只是几天的事。而你们希望的援兵孙元良兵团,业已全歼。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业己陷入重围,损失惨重,自身难保,必遭歼灭。李延年兵团被我军阻击,尚在80里以外,寸步难移,伤亡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你本人和你的部属,再作绝望的抵抗,不但没有丝毫出路,只能在人民解放军的强烈炮火下完全毁灭。贵官身为兵团司令,应爱惜部属的生命,立即放下武器,不再让你的官兵作无谓牺牲,如果你接受我们这一最后警告,请即决策。”这个文告,通过电台广播和喊话筒传播,反复传到敌人的耳中,进一步引起了敌人的惊恐和绝望。  由于黄维拒绝投降,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决定予以彻底歼灭。12月13日,他们调整了部署,以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和第十三纵队加入南集团作战,把作战重点改以南集团为主,由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统一指挥,结合东西两集团,直捣敌指挥中心双堆集核心阵地。14日,攻击部队四面多路会攻双堆集东侧敌核心据点——野战集团工事。这里距黄维兵团部仅有两里,是黄维兵团部的重要屏障。黄维指派号称“威武团”的第十军第十八师第五十四团据守。突击开始前,上百门火炮齐射,炮弹和飞雷倾泻在敌人阵地上,使敌人苦心经营的野战集团工事大部被摧毁,守敌非死即伤。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七旅第四十九团“襄阳登城第一营”和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第二十三团“洛阳营”,分别从南面和东面突破敌人阵地。黄维急派其警卫团赶来增援,但已无法抵挡,一阵激战之后,仅剩百余人狼狈逃回。  黄维见大势已去,于12月15日下午决定进行最后的突围。他命令所有残余部队“四面开弓,全线反扑,觅缝钻隙,冲出重围”,实际上是让官兵四散逃命。黄维、胡琏、吴绍周各搭乘一辆坦克突围。黄昏,攻击部队乘敌人慌乱突围之机,分多路向双堆集实行穿插和割裂,终于将黄维兵团残余部队一一歼灭。黄维、吴绍周被生俘,只胡琏侥幸逃脱。至此,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胜利结束。计歼敌1个兵团部、4个军部、11个整师和1个快速纵队,共10万余人,缴获武器弹药一大批。  12月12日,毛泽东来电,请刘伯承在黄维兵团歼灭后,到中央商谈战略方针。要求刘、陈、邓、粟、谭五人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好在邱、李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到中共中央。据此,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于17日赶赴设在肖县西南蔡洼的华东野战军指挥部。粟裕一见到刘伯承,就感慨地说:“我们17年没有见面了!”  他俩从1932年在红军学校分手算起,至今正好有17个年头了。随后,大家回忆起长征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经历,又谈到当前淮海战场的胜利及今后向全国的大进军,气氛越来越热烈。然后,五人正式开会,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商定了一系列的计划。会后,刘伯承、陈毅动身北上赶赴西柏坡。  经过华东野战军的英勇作战,杜聿明集团也在1949年1月10日被全歼。  至此,声势浩大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力歼灭了同民党精锐主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55.5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战后,刘伯承在为中原野战军《双堆集歼灭战初步总结》的题词中指出:“淮海战役乃毛泽东军事学说中各个歼灭黄百韬、黄维、杜聿明三军的范例,而双堆集歼灭黄继军一战,则乃承先启后的关键。由于我在津浦两侧从黄维的外翼开始围攻,而杜聿明军则欲从徐州西南拊我外翼,以与李延年军协援黄维,因而被歼灭于永城东北地区。双堆集以运动战始,以阵地战终;以消耗敌人始,以围歼敌人终。我在转换关头上运用不同战法而持之以顽强,必须着重研究而发扬之!”这一精辟的见解,是他对淮海战役的科学总结,也是他在这场伟大的战略决战中指挥艺术的光辉记录。第十七章挥师过大江    第一节敌前渡江  1948年底,刘伯承与陈毅抵达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这时正逢吴玉章七十寿辰,12月30日,他们联名写信致贺:“吴老:我们北来中央开会,值你年满70。党内外同志热烈庆贺。我们代表南线各同志共申贺忱。  你50年来,以革命为职业,中国革命无役不从。每当革命运动受挫折之际,你临难不退缩,坚持奋斗的精神,更值得学习而示人以典范。”短短的况词,表达了他们对这位老革命家的敬仰和友谊。  1949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的报告,提出1949年的主要任务是:解放湘、鄂、赣、苏、皖、浙、闽、陕、甘等省的全部或大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一步加强各野战军的正规化建设。  l月7日,刘伯承在会上发言。针对渡江作战和夺取全国胜利,他着重讲了四个问题:(一)前年我们跃进式的进军是品字形的中央突破,这次渡江是一字长蛇阵齐头并进。在最后胜利时,稳健地集中使用兵力,真正讲起来是最快的。(二)开辟新区的组织问题。在未出动前最好即有一套地方党政及军区的配备,这是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实行军政府、军事管制。  (三)正规化。现在是转变关头,如何正规化,如何着手,看来只有首先从司令部着手,只有加强司令部才能组织战争。(四)野战军与后方问题。毛主席说过“补充在前线”,现在又提出“加强后勤工作”,这是不矛盾的。  补给主要并尽可能取给于前线,但完全解决人力、物力、财力问题,还必须靠后勤。这次170万人南下江南作战,没有后勤,没有财政是不行的。  这四项意见,表明了他对渡江战役及夺取全国胜利的总体设想。这四项意见,涉及到了下一步向全国进军最为重要的作战指导思想、新区政权建设、军队正规化建设和野战军大规模的后勤供应等问题。其中“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是说的用军队和根据地的干部控制、管理新解放区的应急措施,是针对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开展新区工作而言的。根据大别山的经验,再加上可以预计的城中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因此,他主张未雨绸缪,预先准备好新区政权的干部班子,以便到时迅速组织起政府机构或军事管制机构,开展工作,然后再逐步过渡、完善到由各种政治力量组成的人民政权。  刘伯承在石家庄稍事休养后重返前线。2月11日,他回到河南商丘附近的张菜园中原野战军司令部,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渡江准备工作。  首先,他以主要精力主持部队的整编工作。2月间,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原野战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以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李达、陈赓5人组成前委,邓小平为书记。部队以原有的第一、二、三、四、六、九、十一等7个纵队为基础,加以地方兵团升级,补充新兵、俘虏等,扩编为第三、四、五兵团。第三兵团由陈锡联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王近山、杜义德任副司令员,闫红彦任政治部主任,王蕴瑞任副参谋长,钟汉华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第十、十一、十二等3个军。第四兵团由陈赓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郭天民任副司令员,刘志坚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胡荣责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第十三、十四、十五等3个军。第五兵团由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张霖芝任副政治委员,甘渭汉任政治部主任,潘焱任副参谋长,石新安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第十六、十七、十八等3个军。此外,还组建了特种兵纵队,由李达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整个野战军实力达到28万余人,装备大大得到加强。  通过整编,人民解放军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武器装备大大得到加强,它面临的建设任务也更为繁重。刘伯承在3月份向毛泽东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围绕着部队整编工作,系统地表达了军队建设的意见,提出了组织调整、兵员补充和后勤建设等三个问题,并敏锐地把这些问题提高到正规化建设的高度。关于组织调整,他提出:要把部队按照新的编制和三三制的原则改编为兵团、军、师的建制,这里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而且是组织上的变动或扩大整编,这就必然牵动其他组织的调整。他强调指出:统率机关的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尤其是特种兵的组织,在正规化建设急需之中??应成为我们必须抓紧的一件大事。  关于兵员补充,他详细分析了补俘、补新兵、地方部队升级与归建等不同形式。认为中原野战军兵员补充的来源是复杂的,按地区有冀鲁豫、豫西、豫皖苏、鄂豫、皖西等5个地区。俘虏也是各地各兵种来的,而且有许多老弱及警察、机关杂员、差役等非战斗兵。按时间说则是参差不齐的,整个整训期间都在陆续零星的补充中。政治觉悟极不齐,原来在中原野战军正规化建设中曾提出反对游击主义,现在又添加了这样一些因素,就必须在一个时期内加强政治教育,提高组织性、纪律性,巩固部队等指导责任。同时在正规化的口号之下。对那些指导不深入干部队实际活动中的官僚主义还是要反对的。  关于后勤建设,他继续发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精神,认为时至大兵团作战的今日,必须建立起军械、军需补给与输送勤务等一整套的机构及制度,方能适应部队大纵深行动的需要。鉴于淮海战役前后数十万大军云集于狭小地域,道路不畅通,部队物资拥挤和一切需要同时要当地人民供应,造成人民负担过重的教训,他指出:“正规军军械军需的补给,??火车、汽车及其道路的整理,汽油站的设备,军械修理场的建立,应有计划地进行。但我们最主要的应照顾所处的环境条件,照顾政策,实事求是,尽量就各地已有物资与输送工具善于组织起来,供给军队急需,不可能者才仰给于后方,这应成为今后后勤工作的方针”。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二大战役,国民党军的主力已基本丧失,残存的100多万作战部队,退守到长江以南及边远省份。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争取时间编组新的军队,以便等待条件成熟,进行新的反扑,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策划下,又一次玩弄起反革命的两手策略:一方面,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以代总统的名义出面,和中国共产党进行“和谈”;另一方面,搜罗残兵败将,加紧布置江防,企图以残存的军队凭借长江天堑阻遏人民解放军前进,梦想重复“南北朝”分江而治的历史。在上海至宜昌的长江防线上,国民党军兵力不敷使用,只得布置了两个重点防御集团:一个是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汤恩伯集团的26个军共75个师,约45万人,主力置于京沪杭地带,以54个师担任湖口至上海段的沿江守备及控制江北各桥头堡,其余21个师配备在浙赣线、苏南、浙江、皖南纵深地区;另一个是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集团的14个军40个师,约25万人,其中27个师担任宜昌到湖口段江防和武汉地区守备,以13个师配置在长沙、南昌等纵深地区。此外,还调集其海、空军主力,投入长江防线:以镇江为基地的”第二舰队”辖舰艇89艘,归汤恩伯指挥,担任长江下游防务;以九江为基地的“江防舰队”辖舰艇44艘,受白崇禧指挥,担任长江中游防务。这就是当时国民党军拚命鼓吹的所谓“陆海空立体防线”。实际上由于战线长、兵力少,它已无法设置有效的长江防线,而只能采取这种东重西轻、顾此失彼、外强中干、点线脱节的处置。  对于这种虚张声势的防御态势,刘伯承一针见血地指出:“长江布防,有所谓‘直接配备’,即将其主力直接配备于长江南岸。有所谓‘前进配备’,即将其主力前出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作战。有所谓‘后退配备’,即以一部配合长江两岸要点强化侦察,而以主力分别配备于南岸纵深的机动地点。在判明我军主攻方向时,即抓住我渡江的困难适时出击。蒋介石长江防御的‘前进配备’,大而言之,即其在黄河、长江之间的防御,小而言之,即其经常叫嚣的‘守江必固淮’。这些都是因淮海战役基干兵力的丧失而无法实施。  其‘后退配备’,也因兵力少,江防宽,与南岸交通困难而不能做。如此,他就不能不着重于‘直接配备’,但还是因兵力少而不容易做了,汉口以下长达2000余里的江防线及其必要的纵深配备太费兵力了,在长江向北岸鼓出的突出部如汉口、浦口等地点,也各只有两个基于军的机动兵力,遂使这样漫长的江防线成为一条不能动弹的‘死蛇阵’,任人横斩。如其一处被斩断,则全线震撼。江防舰队在北岸没有掩护,航线极受限制的条件之下,到处易遭短兵炮兵的袭击,也不易起撞沉木船的作用。特别是蒋介石发动卖国独裁的反人民内战到了现在阶段,土气越发不振,守备越发困难了。”  尽管渡江战役的胜利己完全在预计之中,而且不会遇到敌人顽强的抵抗,但刘伯承一如往昔,认真地领导部队进行一系列的准备,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障碍,降低兵员伤亡和物资损耗,求得任务的圆满完成。这不仅体现了他一贯的缜密仔细的作风;而且反映出向党向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  3月初,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部署,刘伯承指挥第二野战军3个兵团分由阜阳、沈丘、漂河地区,向湖口至贵池间的长江北岸挺进。以第三兵团为左路军,从阜阳直趋安庆;第四兵团为右路军,从沈丘移向望江;第五兵团为中路军,从漯河开赴桐城,尾第三兵团之后集结待机。并令第十一、十五两军为先遣军,先期到达预定地域,为主力开辟渡江前进阵地。为牵制迷惑华中白崇禧,又令桐柏、江汉军区部队向安陆、应城、天门之线宽大机动作战,威胁武汉侧背,吸引白崇禧部分兵力西顾。  当第十一、十五军冒雨疾进,跋山涉水,穿过了大别山区,将达江边时,刘伯承于3月24日下达了《关于渡江战术注意事项的指示》,对实施渡江作战规定了十项重要的战术原则。其中要求先遣部队“首先要把敌人在江北的掩护阵地扫除,直达江边,才能进一步作切实的准备”。“在扫除敌江北桥头堡、支撑点时,特别对防碍我主要渡江点之敌,力求截断其退路,割裂其部署,予以速歼,不使其退守江南,增加以后的抵抗力”。为了保证先遣部队动作的突然性,他还布下了一系列的疑兵计:在桐柏、江汉军区部队佯攻的同时,电令刚刚配属第二野战军的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直出信阳,威逼平汉路南段,加大白崇禧集团的压力;令行经麻城、罗田的右路军第四兵团故意暴露行军企图,制造将出团风波江,抄袭武汉的假象。白崇禧果然慑于鄂东空虚、九江受威胁,急将安庆守军第四十六军主力经宿松撤往黄梅、九江,增强该地防务。仅留下第一七四师附一个团退缩安庆及其周围要点固守。  这时,第十一军就势进逼安庆及其东西沿江一线,控制渡口,征集船只,并作攻击安庆的准备。第三兵团率第十、十二两军即迅速跟进至桐城以南地区。  第十五军也进展顺利,连克英山、罗田、太湖、望江诸城,先头第四十五师以迅速勇猛的动作,一举攻占华阳镇及其附近的敌桥头阵地,全歼敌第六十八军留守部队。于是,第二野战军完全占领了长江北岸的预定地域,开始转入直接渡江的准备工作。  为了集中力量进行渡江作战,刘伯承适时改变了攻取安庆的部署。安庆这个突出于长江北岸的历史名城,是著名的军事重镇,它曾经有过多次阻碍或牵制北方军队南渡长江的记录。刘伯承审时度势,认为当前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陈兵千里江岸,国民党军防不胜防,个别孤立据点已起不到障碍作用了。但是安庆擅城坚濠深之利,攻击起来必然增加伤亡。因此,他命令第三兵团不加攻击,只作监视、封锁。  在这前后,刘伯承的精力转入以战役、战术的组织领导为中心的准备工作。部队开进时,他发现部分指挥员只注意行军进度和歼敌数字,忽略了及早着手进行各项实际的渡江准备。立即发出指示:“关于侦察,渡江器材,渡江部署战术、技术诸问题,力求精确周密准备,尤应在行军中至渡江前着重对部队切实训练渡江战术、技术,万勿骄惰疏忽,误此大事。”在另外的一个电令中,他再三强调,“这是目前的重点工作,不可放松。”当两个先遣军兼程前进,第三、五兵团跟进到淮河一线时,他要求各部队就河川湖沼地形开展渡江军事训练。虽然这种训练的时间是短暂的,加上受地形条件和器材的限制,不可能收到很大的效果,但使广大指战员从思想上、行动上产生了一种紧迫感。通过训练,为全军江岸大练兵打下了基矗第二野战军在长江北岸的待机出发地域,湖泊沼泽连绵,是理想的水战练兵场所。4月初,各兵团主力相继抵达渡江出发地。刘伯承及时发出指令,要求“各部队战斗准备工作必须善于搜集船只;善于组织部队作战斗渡江的演习;善于侦察南岸敌人的防御配备进行周密的研究,力求在宽正面同时渡江的情况下,针对敌人的弱点作出重点突击的部署;善于组织集中的炮火以支援渡江的步兵,使其不遭到敌人船队、炮兵和坦克的阻碍。”各部队遵照刘伯承的指示,立即展开了全面的准备工作和热火朝天的练兵活动。  水战,舟楫是基本的条件。尤其在长江这样宽阔的水面上进行大兵团作战,没有足够的船只和相应的器材,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国民党军鉴于湖口至贵池一带,长江向南岸凸出的地形特点,着意在这里实行严密的军事控制,平毁村寨,驱逐居民,尤其将船只劫掠一空,企图增加人民解放军渡江的困难。第二野战军先遣部队横扫江北守敌,攻取江岸敌军桥头堡后,即依照刘伯承关于“抓紧船筏及其他渡江器材的搜集”的指示,全力投入筹集船只的工作。他们面对村寨残破、人烟萧条的困难状况,发扬人民军队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传统,访贫问苦,救灾济困,宣传大军渡江对夺取全国胜利的巨大作用,很快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沿江居民在短短的几天内,就贡献出一批预先藏匿的船只,并提供了许多找船的线索。野战军主力全部到达后,根据先遣部队的经验,刘伯承指示各部队普遍与中共地方组织、政权机关组成船只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筹集船只的工作。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共搜集、打捞、修补船只1478艘,动员船工2000余名,加紧训练其成为渡江驾船的水手。结合水上训练,战士们制作出以稻草救生圈为主的救生器材,用15斤稻草,即可保证一人全负荷飘福舟楫之难,终于得到基本解决。  随着舟楫的解决,部队在内湖、夹江日夜展开了紧张的水上练兵。由于部队中北方籍战士居多,不谙水性,对滚滚长江,更有一种恐惧心理。虽经反复政治动员,思想认识、战斗意志有所提高,但克服天堑的信心仍然不足。  刘伯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指示部队:组织水上训练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开头着重消除大家的畏水心理,尔后再进入战术、技术综合演练。各部队通过“谈水”、“看水”、“试水”等方法,请南方籍战士和当地居民讲解长江水性,组织北方籍战士座谈和轮流观察长江水流和敌岸情况,组织练习游泳、用船和试制救生圈等活动,使战士们逐渐摸熟了长江的特性,久扰于心头的畏水情绪逐渐消失。在此基础上,刘伯承要求部队加快训练进度和加大训练强度。各部队从上下船、船只操纵、救生器材试验和各类兵器的水上射击等一般性课目,转入到航渡队形、指挥联络、步炮胁同及登陆突破等战术动作。水手的训练也在加紧进行中。要把数千名船工训练成勇敢、熟练的渡江水手,确实是一项艰巨的组织、教育工作。通过形势教育,使船工们认清了个人翻身与革命前途的关系。通过诉苦运动,启发了船工们的阶级觉悟,激发了他们在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任务中贡献力量的光荣感。到4月中旬,各部队进一步举行了综合演习,在江沿湖沼找出相似地形,作出想定,反复演练。一时间,江汉湖面船行如梭,人涌如潮,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水上练兵场景,显示出人民解放军旺盛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在诸多的准备工作中,部队组织指挥又是刘伯承最为关心的。3月份以来,他发出一系列渡江战术指示。当年开始战略进攻突破敌黄河防线时制订的《关于敌前渡河的指导》,及在开展军事民主基础上汇编而成的《渡江作战之研究》,都作为教材印发全野战军干部学习参考。尤其是他精心撰写的《关于渡江战术注意事项的指示》,全面地科学地规定了渡江作战的战术原则,从扫除敌人江北桥头堡到建立渡江前进阵地,从思想的、物质的准备到战术、技术的演练,从突破江防到纵深追击,都一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措施。当这个指示传到第二野战军全体干部手中时,人人感到解决了组织指挥上的各种难题,战术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后来,当时的一些指挥员,只要一提起第二野战军横渡长江之战,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刘伯承所写的这十项战术原则,异口同声地称赞它“周到具体、简练管用”。  渡江准备工作中的战役、战术侦察,刘伯承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从派出先遣军扫除敌人在江北的掩护阵地起,他就强调了侦察的重要性。以后他又直接部署了野战军的战略侦察和战役侦察,指示司令部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派人偷渡,尽力搜集长江南岸的敌情,实地研究长江地形、水情,绘制出渡江作战地图。对于长江的水位、流速、暗礁、浅滩、江洲、航线,天候的晦晴、风向;两岸的地势、土质;以及船只的航速、性能、载人量;人马上下船的时间,拖拉船只所需的时间、人力等,他都要求进行细密的观察、记载,实地试验,精确计算,并依据其结果制订出适当的计划和具体的动作。  对各部队的战术侦察,他指示必须“派出于部观察,携带望远镜、察明江幅、江洲,尤其是南岸地形、工事、敌人配置,对于所发现目标在何地如何动作,都应登记下来,作为判断、决心的基矗”他认为“这种观察的侦察与战斗的侦察结合起来作用更大”。对于渡江的步、炮、工兵等组织协同动作,他也指示“应由相关干部在实地侦察中实施之。”根据刘伯承的指示,各级指挥机关组织了观察所,昼夜不停地进行观察,结合实地侦察,掌握到许多重要的敌情和长江水文地质情况,为实施渡江作战准备了可靠的资料。  3月31日,总前委书记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和谈以揭露敌人,备战以实施渡江”的指示,结合国民党军江防情况和第二、三野战军的兵力配置,制订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以第二野战军组成西作战集团,以第三野战军组成中、东两个作战集团,在靖江至望江段实施渡江作战,共同协力,求歼沿江防御之敌,夺取南京、上海、杭州,占领苏南,皖南及浙江全省,前出浙赣路,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  另以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位武汉正面,在中原军区部队配合下,钳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三野战军作战。战役计划分为渡江展开、割袭包围敌人前出浙赣路、分歼被围之敌三个阶段。邓小平强调指出,战役的关键在于东、中两集团迅速对进,打乱敌之作战体系,完成钳形合围,达成割裂包围敌人之目的。西集团着重密切协同第三野战军行动,适时以主力东进,担任攻占芜湖、夺取南京和杭州的任务,并以主力一部速出衢县地区,确实控制浙赣路一段及屯溪南北公路,断敌退路。  刘伯承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总前委的指示,于4月8日下达了《第二野战军渡江作战基本命令》。他在分析判断了敌情多种变化的可能性后,指出:“敌人主要是扼守长江。只要我军渡江成功,无论敌人如何处置,战局的发展都将发生于我有利的变化,并有可能演变成敌人全部混乱的局面。故战斗渡江乃为京、沪、杭战役重大关键。我野战军当前江防之敌(刘汝明)较弱,又为蒋桂两系的结合部,而我军态势则处于蒋匪的侧背,成为有利的渡江突击方向。”为了便于战役进行得更为顺利,他决心以3个兵团并列在贵池至马垱间宽约200里的正面,以安庆东西地段为重点实施突破。具体部署为:第三兵团从安庆以东至棕阳段渡江,挺进歙县(徽州),截断徽杭公路,尔后沿公路东向杭州;第五兵团在安庆以两至望江段渡江,尔后速沿浮梁、婺源直出衢县,控制浙赣线,断敌退路;第四兵团于望江至马垱间渡江,尔后沿江东进,接替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监视芜湖敌人的任务,并准备夺取南京。  各部队在成渡后,即派有力部队向两翼扩张,主动接应友邻登陆,协同作战。  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主力位于武汉以东,并指挥桐柏、江汉、鄂豫军区部队积极活动,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三野战军渡江。  第二野战军渡江对岸的国民党军,是第八兵团刘汝明所部3个军7个师,约4万余人。其第六十八军3个师位于湖口到吉阳镇一线,第九十六军两个师位于吉阳镇至乌沙闸一线,第五十五军1个师位于乌沙闸至贵池一线。绵亘200余里的防线上,区区4万之众,面对兵精弹足的第二野战军,刘汝明白知难以抗拒,心中焦虑万分。刘伯承曾通过多种途径规劝刘汝明放弃无谓的抵抗。投到人民方面来。刘汝明执迷不悟,竟然加以拒绝。  4月20日,国民党南京政府撕下“和谈”假面具,拒绝在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就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随即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召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军队,解放全中国,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号令既出,第二、三野战军百万雄师,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渡江作战。第三野战军中突击集团于4月20日夜,首先在贵池至芜湖间突破,将敌长江防线拦腰斩断。第二野战军各兵团继于21日黄昏,同时在西起马垱,东至枞阳镇,约200里的宽正面上,有重点地对敌发起攻击。  第二野战军的渡江是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进行的。战前,刘伯承强调指出:“现代战斗的权威就是火力,而炮兵的火力就是要掩护步兵突击的成功。  我们在突破纵深阵地的战斗中,必须在每一阶段完成每一任务时尽量造成火力的优势。各种炮兵有组织而有互相联系的射击与飞雷发扬高密度的一齐发射作用极大。”据此,野战军司令部适时强化和调整了炮兵编成,除留少量炮兵对付敌人的舰队、飞机外,主要炮火都集中在第一线支援渡江,特别是集中在安庆上下流由第三、五兵团组成的主要突击地段上,正面不到30里就放列各种火炮300余门。4月21日16时,炮兵群开始试射,由于事先侦察周密和测算精确,急雨般的炮弹纷纷直接命中目标。17时30分,炮兵转入摧毁性射击,在安庆上下流的主要突击地段上,数百门大炮纷纷吐出火舌,发出震天动地的轰响。炮弹铺天盖地倾泻到对岸敌人阵地上,朵朵烟云倏忽间汇聚成浓黑的烟幕,不断地升腾和扩展着。经过整整1个小时的猛烈轰击,南岸敌人堡垒大部遭到摧毁,敌军的炮火显得极为微弱,18时30分,主渡突击基地响起了雄壮嘹亮的《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滔滔江面,霎时千船齐发,争入激流。指战员们与水手密切合作,橹翻桨飞,直冲对岸。  惊恐万状的国民党军慌乱地进行抵抗,打出一些零乱的炮弹,在江面上掀起点点水花。数架飞机赶飞上空侦察投弹,几艘炮艇前来袭扰。但在人民解放军防空、阻截、压制各类炮火的坚决还击下,飞机、炮艇连忙逃窜,对岸炮火渐渐归于沉寂。船过中流,国民党军残存的火炮和机枪再次恢复了射击,企图作最后的挣扎。突击船队立即集中各式武器予以还击,直接掩护冲锋。  勇士们发扬船自为战,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冒着弹雨破浪前进,有的船只被击中击翻,他们边抢修边划行,有的甚至干脆跃入水中,进行泅渡。各部先头船,仅以15至30分钟的时间,即横渡长江,分头强行登陆,很快抢占了滩头阵地。由于准备充分,组织严密,第三、五兵团第一航次成功的6个步兵团,伤亡不到10人。第四兵团第十三、十五两军的突击队在彭泽上下流遭到第六十八军较为顽强的抵抗,伤亡稍大。  渡江那天,刘伯承渡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在作战室里,他不停地命令参谋们了解部队进展情况,计算航次、航速和过渡兵力。当第一航次报告成功时,他立即要求部队按预定方案行动。下令“一达南岸,首先是以足够兵力横扫敌人,扩大突破地段,接应友邻登陆,贯穿敌人纵深,截敌退路而兜击之。”成渡部队根据刘伯承的命令,一面分兵横扫沿江之敌,一面以主力向敌纵深挺进。后续部队则源源过江登岸,加入了对敌人的连续突击。至21日20时,已渡过了16个团,控制了宽200余里、纵深10至20里的登陆常至23日,野战军主力全部渡过长江。  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在千里江面全线突破,使敌人防不胜防。汤恩伯眼看江防军一触即溃,有在沿江被分割围歼的危险,就于22日下午下令总退却。芜湖以西部队向浙赣路撤退,芜湖以东部队分别向上海、杭州两个方向撤退。从22日晚起,第二野战军当面之敌刘汝明所辖3个军,纷纷从殷家汇、东流和彭泽向浮梁、祁门、石埭溃逃。安庆守敌第一七四师弃城渡江南逃,随即被追歼于吴田铺地区。第二野战军部队乘胜进占青阳、高垣、至德一线和马垱要塞,迅速肃清了据守江沿的残敌。与此同时,第三野战军连克江阴、无锡、常州、芜湖等城镇,23日,解放了国民党盘踞了22年之久的南京。至此,国民党军苦心经营3个半月的长江防线完全崩溃。第二、三野战军百万大军顺利地完成了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任务。  第二节千里追击  一连串的捷报传到第二野战军恫城指挥部,刘伯承望着作战地图上不断向南延伸的红色筋头和小红旗,不禁露出会心的微笑。国民党军长江防线一触即溃,这完全在他的意料之中。但溃逃如此之快,似乎超出了预想。他判断:战局虽已急转直下,但敌人仍有继续组织顽抗的可能。国民党军成建制地向南狂奔,看来是想利用钱塘江、沪杭路和浙赣路,以皖浙边山区作为依托,构成新的防线。目前京沪铁路、京杭公路已被第三野战军切断,浙赣铁路和徽杭公路就成了敌人退却的唯一通道。想到这里,刘伯承的目光移开地图,回身叫作战参谋起草给总前委的电报。他边沉思边说:“根据敌人在江防被突破演变为溃乱的趋势,黄山、鄱阳间的交通、粮食状况和我军渡江后的态势,可决定不以主力与第三野战军成交叉运动去南京地区,而以全力直出贵溪、上饶、徽州以指向浙赣路进贤至义乌之线,这样,既可以割断蒋桂两敌之联系,放松桂敌而以全力迂回蒋敌之侧背。”在总前委主持工作的陈毅、邓小平,立即复电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取消第四兵团接管南京的任务,改沿第五兵团右侧出上饶东西地区,协同第三、五兵团歼灭浙赣线上的敌人,并视情况向东发展,扩大预定的京沪杭战役的范围。第三、五兵团仍向原定目标徽州、衢州追击,协同第三野战军钳击京沪杭地区之敌。他一再督促各兵团“排除困难,不怕疲劳,兼程前进,勿使敌逃脱”。  渡江战役的顺利发展和江南国民党军的狼狈逃窜,使指战员们十分鼓舞,但也影响到战术思想的正确运用。刘伯承在部署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时,就预见到后一阶段的大纵深追击战是一个新课题,曾明确规定部队在过江后的作战指导上,“主力应放胆向指定地点透入挺进,贯穿敌人纵深,截敌退路而兜击之。不可为途中残敌(或掩护队)所抑留。这些残敌,只能由后梯队派出一部兵力肃清或封锁之。”他还就火力部署和侦察指挥等问题作了具体指示:“应有随伴炮兵与大量发扬飞雷与爆炸的威力”,“应向主要方向派出先遣支队,察明敌人纵深部署与我军前进道路之状况,最好以工兵带器材附与该支队,扫除地雷与修复道路。”在追击初期,恰恰在这些方面发生了问题。有的部队追上逃跑的国民党军后,为敌少数掩护队所迷惑,拘泥于查情况、调火器以及摆开架子再打等老一套战法,结果贻误了战机,使其主力逃掉。有的部队不敢进行大胆、机动的作战,不敢及时分遣,不敢长驱直入,不敢独立作战,因此错过了一些战机。还有的不注意侦察,不派出先遣部队开路,轻率冒进,反为敌所乘。刘伯承汇集了这些情况后,向各级指挥员重申了猛打、猛冲、猛追的方针,并强调指出:“敌人已成崩溃之势,在布成新防线之前,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抵抗。追击越深入,敌人越惊惶,胜利也越有保障。这是我军作战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最根本的特点。为此,各部队应不顾一切疲劳,不为地形及天候所限制,勇往直前,大胆迂回包围,务求抓住其主力而歼灭之。”在战术上,他又具体提出了不应轻敌,加强机动,实行平行追击、跟踪追击和超越追击相结合,求得分遣与合围能运用自如,加强情报、通信工作和充分利用缴获的运输工具等一系列的要求,使各级指挥员较快明了追击不力的原因,及时调整了部署和改变了战术,大大加快了进军速度,扩大了追击战果。  暮春时节的江南大地,霪雨霏霏,芳草萋萋,山峦耸翠,九派透碧。战士们顾不得欣赏沿途的绮丽风光,昼夜兼程,飞速挺进。不管气候阴晖多变,不管道路崎岖泥泞,滚滚铁流直向敌人纵深卷去。所过之处,但见遍地狼藉,十室九空,国民党军奸淫掳掠的暴行更加激起了指战员们的无比仇恨。左路第三兵团的第一个攻击目标徽州,是徽芜(湖)、徽杭(州)、徽金(华)等多条公路的汇合点,为进出皖浙边山区的重要门户。人民解放军渡江前,国民党军以侯镜如兵团第一0六军在这一带设防,企图控制皖浙边山区,掩护主力在浙赣线展开。第三兵团先头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师长李德生率部取山间捷径,一鼓作气插到徽州城下,接着迂回包围该城,迫使守敌仓皇弃城南逃,被歼6000余人。第三兵团第十一军随后进占屯溪。这就打乱了敌人在徽屯地区组织抵抗的部署。右路第四兵团,过江后一直对敌第六十八军紧追不舍,不使其有喘息的机会,终于在乐平西南石镇街歼灭该军一部。中路第五兵团也以疾风卷残云之势,迅速前出至婺源地区。至5月1日,野战军主力控制了屯溪、婺源、乐平一线,横扫敌第一0六军、四十六军、九十六军等部,完全粉碎了刘汝明、侯镜如控制皖浙边山区、掩护其主力在浙赣线展开组织抵抗的企图。  第三野战军东、中两个集团,于4月27日将逃窜的国民党军5个多军包围在郎溪、广德地区,全部予以歼灭。其余敌人,则麇集沪、杭及其周围地区,妄图负隅顽抗。  5月2日,刘伯承和由总前委回到第二野战军的邓小平,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二野应歼灭皖南、赣东、浙西之敌,开辟地方工作”的指示,给各兵团下达了新的任务:第三兵团向浙赣线义乌至龙游段,第五兵团向衢县至上饶段,第四兵团向横峰至东乡段进击,追歼溃散之敌并开辟地方工作。同时各兵团留置部分兵力于屯溪、浮梁、乐平等地清剿残敌,协助中共地方组织开辟新区工作。  各部队按规定路线和区域,冒雨向浙赣线挺进。第四兵团主力首先到达贵溪、横峰地区。第三、五兵团也紧接着攻占金华、衢县,第三兵团一部并东进至诸暨,与第三野战军由杭州西来的部队胜利会师。国民党军己呈解体状态,除拼命向浙赣线以南山区逃审外,残敌纷纷向解放军投降。第二野战军控制了义乌至东乡长达800里的浙赣线,完全割断了汤恩伯、白崇禧两大集团的联系,胜利地完成了渡江作战第二阶段的任务。  5月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杭州,主力准备发起上海战役。第二野战军为扩大战果,并密切配合第三野战军作战,刘伯承、邓小平于5月7日发出新的命令:“各部队抵达浙赣线之休止地区后,应分别以轻装师或轻装团附电台续向南猛追,寻歼逃窜之敌(近日某些部队日行百里左右,穷追逃敌之精神,应予发扬)。三兵团追击方向为永康、武义、宣平、遂昌、松阳地区,五兵团为龙泉、浦城、崇安地区,四兵团为铅山、资溪,临川地区。  如四兵团能速以有力部队挺进到建阳截断敌人逃到福州之公路,则更在及时总结前一阶段作战经验的基础上,各部队战术更加机动灵活,采取了适时分遣合击、大胆迂回穿插的战术,并充分利用缴获的汽车等交通工具,大大加快了追击速度。各兵团一路所向披靡,连下丽水、青田、古田、南平等浙南、闽北重要城镇,前锋直达闽江、赣江,为第三野战军进军福建,第四野战军进军江西创造了有利条件。至此,第二野战军在渡江战役中共歼敌10万,解放了安庆、歙县、金华、上饶等86座城市和皖南、浙西、闽北、赣东北的广大地区。  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不仅使国民党反动派丧魂落魄,而且使美帝国主义气急败坏。美帝国主义眼看着他们的在华利益即将丢失,对中国人民的胜利充满了仇恨。他们仍然企图玩弄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在中国东南沿海增调海军兵力,对人民解放军进行挑衅和恫吓。中共中央、毛泽东为了有效地对付美帝国主义可能的军事干涉,令第二野战军主力停止南进,在浙赣线集结待机,随时准备协同第三野战军粉碎美帝国主义的侵犯。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5月14日,刘伯承、邓小平下达了《关于休整与备战的指示》,指出:渡江进军之作战,至现刻已告结束,为准备将来之机动或任务,特根据地形与经济条件和部分的作战任务,规定新的工作。新的工作包括调整休整地区和确定休整内容。休整地区,指定三兵团主力以金华、江山为中心,五兵团主力以上饶、弋阳为中心,四兵团主力以鹰潭、东乡为中心。基本地域在浙赣线两侧。休整内容,除大力展开城乡工作,收剿散兵游勇,安定社会秩序外,主要进行战后组织整顿,调配武器装备,总结作战经验和展开以山地、河川、稻田地战斗为中心的军事训练,认真进行政策纪律教育。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1
正序
倒序
刘伯承传
刘伯承传-2
刘伯承传-3
刘伯承传-4
刘伯承传-5
刘伯承传-6
刘伯承传-7
刘伯承传-8
刘伯承传-9
刘伯承传-10
刘伯承传-11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刘伯承传
刘伯承传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