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运动。中学时,我爱好打篮球。到了大学,我开始打排球,最后打到校排球队的主力,是校队的二传手。后来带班,只要有体育比赛的机会,我就乐于参与其中。因为有点儿运动底子,球类比赛,像排球、篮球,我也常自任教练。 对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我既热心参与,还要求学生们勇于拿第一。我跟同学们说:“你可以不干,可以不参加,不过既然干,就必须拿出夺冠的豪气。”要做就做最好的,我喜欢同学有这样的性格。 我带的12班,有10位同学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37位同学考进清华北大。在许多人眼里,12班肯定是些书呆子式的同学。但事实恰好相反,这班同学大都热爱体育,对运动充满激情。 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在12班也绝对是第一运动,12班的同学对足球十分狂热。12班有40个男生,就有3支足球队。而且,各有各的阵容、打法和主教练。 在高一年级足球联赛决赛中,12班小失一球,败给了4班。那一届12班班队的主教练是程稷同学(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被尊称为“程指”。 程稷同学是一个有个性、有才华的足球教练,他是自荐当主教练的,也被大家认可,以往比赛成绩也不错。按理说像那届足球比赛能打到亚军,成绩也是不错的,可是12班学生只想当第一,在他们眼里第二名和最后一名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坚决要求罢免“程指”。 将“程指”取而代之的是张亦楠同学(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系)。大家选他做了主教练,也称“张指”。 第二届年级足球联赛又开始了。12班班队在半决赛打得并不顺利。开场后,对方先进了12班一个球。都下半场了,大家开始着急了,最着急的,是我们班一个主力队员,名叫张铮(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电机系)。他是班上公认的优秀前锋,可是“张指”张亦楠同学把他放到了替补席上。比赛到了这个时候,张铮在下面再也坐不住了。他冲到张亦楠面前,质问:“你为什么不让我上场?” 张亦楠说:“你靠边站着。” 张铮气急败坏,找到我,说:“王老师,你看都这会儿了,他为什么不让我上?” 我也很无奈,说:“张亦楠是总教练,得由他决定。” 张铮气鼓鼓地回到座位上。到了下半场过了20多分钟了,那位“张指”才对张铮说:“你现在上吧。” 张铮上场了,把憋足的劲释放了出来,场面顿时活了起来。不久,张铮就打进了一个球,把比赛成绩扳成一比一平。接着,自由人肖盾同学,又打入一球。中场哨声结束前,张铮再下一城,以3:1锁定胜局,闯入决赛。 赛后,张铮同学对张亦楠说:“我恨不得扒了你的皮。” “张指”张亦楠同学冷冷一笑:“我不憋你到这个份上,你能发挥那么好吗?”你看,这张亦楠同学也是很有战术头脑的。 决赛时,像第一届年级联赛一样,12班的对手还是那个4班,就是上届的冠军,可见这个班队的确实力不俗。结果12班以1:0小胜,小报一箭之仇,夺得冠军。 12班足球队有自己的队歌,词曲也是他们学生队员自己的原创(词曲:刘翀、程稷): 《12班足球队队歌》 我和你历经风雨 为梦想和那荣誉 一路上多坎坷布满荆棘 止不住真心的哭泣 我和你不忘记那些永恒的记忆 靠自己再奋起创造生命奇迹 不要再失意不要再哭泣 把梦继续到底 请相信能够出现彩虹驱散这风雨 不要再失意不要再迟疑 我们永远第一 请坚持直到看见彩虹冲出这风雨------------尊重个性不等于放任自流------------ 尊重个性不等于放任自流 有人问我:对于学生,你似乎一直强调理解和宽容,就没有对学生严格的时候吗? 我说过,我给自己带班定下的标准是:学生要做得最好,班级要做得最好。过去我当班主任,管理也很严格,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我的标准没有变,不过方法上有了一些通融,面对学生的管理,该宽松的地方就宽松,该严格也是严格的。 孩子有个性是应该鼓励的。但是,发展个性,不能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形成一个极端的以个人为中心的人格,作为老师,对学生的行为是有一个界限的。 我在山东沂水一中教书期间,发生过一件事情。 当时我的班里有一位女生,她父母为了供她上学,花光了积蓄不说,还到处借了很多债,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了。可是,这位女生考上大学以后,就要父亲给她买两套漂亮的衣服穿,她说人家上大学都穿得漂漂亮亮的,我这样破衣破裤的,去了叫人家笑话。女孩这个心情可以理解。考上大学了,想穿得漂亮一点,这个要求如果是放在一般人家,也不算过分,但是她就没有考虑到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 她父亲出去转了一圈,想借点儿钱给她买衣服,但确实借不到钱,因为当时家里已经负债累累了。那个女孩就躺在床上,不起床也不吃饭,使性子耍脾气,说生在这么个穷家,买件衣服都不能,如何如何。他爸爸一看孩子那个样,实在没有办法了,就瞒着女儿偷偷去卖血,卖了300块钱,给她买了两身衣服。那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大家生活水平都不高。那300块钱能买很好的衣服了。 后来这个女孩看到她爸爸买了新衣服,高高兴兴地穿着上大学去了。但是他爸爸没有去送她,因为卖血后他病倒在床上了。 我听说这件事以后,心里咯噔一下。我不敢相信,在我的班里还会出现这种事情。这是我当老师的失职!你是一个学生,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了,你不仅不理解父母为了你付出多少代价,你反过头来还提出这种过分的要求!我们能教育出这样的学生,连自己的父母都放不过,这个教育真是太悲哀了!在我的手下能教育出这样的学生来,我真是有些不能原谅自己。你说这种人即使学位再高,对社会能有什么贡献? 以前,我也是把全部精力扑在教学上。这件事发生后,我懂得了有句话说得有道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千学万学,学会去爱。 清华大学的校训叫“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我理解这个“厚德载物”,就是说,学生首先要有良好的个性品德,才能承担起社会责任。 教育研究表明:僵硬的权威方式不能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而一味放任,同样也不能培养真正自立自信的个性。过去,在学校,在家里,老师和家长是主人,孩子是奴隶;如今,孩子至上,孩子变成了主人,大人反而沦为奴隶。如果大人与孩子的关系,仅仅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不管怎么倒转,都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平等与合作,也无所谓民主自由而言。 ------------爱和管教都是需要的------------ 爱和管教都是需要的 学生一旦违纪,如果属于个人行为,我一般就不太去计较。但是,如果触及到班级利益,或触及到公共道德方面的事,我是从不迁就的。 有一次,班里在四楼排练节目。我们班的一个学生,想去七楼练,可能他觉得那个地方安静一点。可是七楼是国际部,因为学校有规定,不准学生随便上去,七楼的女服务生就不让他上。可这个同学非要上去,他就和那个女服务生争执起来。最后,他居然骂那个女服务生,把人家骂哭了。人家领导不让了,找到我们年级组长,年级组长找到我,我了解了一下情况,我就召开了班会。 我说:“一个人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讲自由,那没有绝对的自由。是不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再一个,我们还要不要讲尊重,讲品德?一个开电梯的女服务生,人家遵守学校的规定,有什么错?你非要破这个规定?你还破口大骂,你够不够档次?你不觉得自己素质太低了吗?知识的最高境界就是尊重,你连一个女孩你都不会尊重,你的境界在哪儿?” 这个学生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他说:“我完全接受王老师的批评。这件事使我认识到怎样做人,怎样衡量得与失。我当时觉得很得意,把人家骂了一顿。现在我想想,恰好表现了自己恶劣的一面。我愿意向那个女孩当面道歉,并接受班级任何的处罚。” 我说:“我说话没有处罚的意思,也够不上处罚。我希望同学们都能以此为戒,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还有一次,我带着一个班学生到海淀区教育基地去野营,在那住了一晚上,搞篝火晚会,大家玩得挺高兴。第二天准备往回走,都上了车了。我说,大家先别走。我就回到学生宿舍,到他们房间里去看了一下。可那宿舍真是没法看,地板没有拖,桌子没有擦,又脏又乱,简直跟猪窝一样。接着我返回车上,跟同学讲了一段话。 我说:“第九届亚运会在日本举行,去了一帮中国记者。当时那个体育场能容下8万多人。头一天晚上彩排结束后,当8万人撤离的时候,中国记者注意到:诺大体育场里边,干干净净的,居然没有一片废纸。在场的中国记者非常吃惊,感叹道:可怕的日本民族!” 我一说到这儿,那些学生都往车下跑,去收拾房间了。开车的司机还纳闷:人怎么都跑了?过了半个多小时,我又下车去看了一下宿舍。这回,宿舍收拾得干干净净的。 过于严格,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也可能变得激进和偏执。而过于宽容,孩子就可能陷入自身的欲望,而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同情心。所以,对家长和老师而言,爱和管教都是需要的。------------班训:“犯其至难,图其至远”------------ 班训:“犯其至难,图其至远” 我带班一般都会有一个班训。12班的班训叫做“犯其至难,图其至远”。这句话引自宋代词人苏轼。它的意思,有一个学生解释得很到位:向至高至难的地方冲击,才能够达到至臻至美的境界;向至高至难的地方发起挑战,才能够达到最远的目标。意思就是,一个人敢于挖掘潜力,挑战极限,就能超越自我。用伟人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为什么会有班训呢?因为我们班有自己的班歌、班日志、班刊,还有班级网站,都是学生们自己管理的。而这些班级文化,需要一种灵魂的东西,我们就想要有一个班训。可是,用什么言简意赅的话做班训呢?同学们费了不少脑筋。 在讨论班训时,大家七嘴八舌也是争论不休。在12班里,许多事都是争论不休,都需要达成一致才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拿不出一个统一意见,于是就决定:把同学个人认为可以作为班训的话,写到字条上。最后大家投票决定。最后投票结果,“犯其至难,图其至远”,这句话票数最高。 而“犯其至难,图其至远”这张字条是谁写的?其实是我写的。我写完后,就把字条也放到大家写的字条中。因为我想,如果是班主任老师提的,可能影响学生本来的判断。可是,同学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觉得“犯其至难,图其至远”这句话,最能反映出12班的个性,就决定是它了。 有一次,我和12班学生在北京电视台《成长网站》做节目,我说了四句话:12班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四句话:科学家的思维、外交家的智慧、军事家的勇敢、政治家的胆魄。 我的意思是什么呢?第一句就是科学家的思维,学生以学业为主,首先要具有科学的精神。而后三句话是说,每个学生还要有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可有人就说:王老师你这个人太狂。 可我并不这么认为。坦率地说,中考、高考一刀切下去,我们的中学教育都成了一种变形的教育。我们中学教育有点像什么呢?就像我抓了一把跳蚤,放到一个玻璃杯里面,然后那些跳蚤就跳个不停,跳得高的就跳出来了。我怕它们跳出来,就在上边盖着一个玻璃板,然后那些跳蚤继续跳,跳得高的跳蚤,忽然发现就算跳高了,还是会撞到玻璃板摔下来,于是就不跳高了。过一会儿你把那个玻璃板再撤了,你会发现每一个跳蚤都在里边跳,但是它们跳得都一般高,没有一个跳出来的。我们很多学校的教育,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这就是当前中国教育的悲哀。提倡个性,提倡永争第一难道是什么错误吗? 英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小杂货商。杂货商有个女儿,叫玛格丽特。玛格丽特从小受到父亲的教育就是:永争一流。父亲对女儿说:你就是坐公共汽车,也要坐到前排。女儿记住了父亲的教诲,从小学到大学,学业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演讲、文艺、体育等活动也一直走在前列。校长评价说:“她是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每件事都做得很出色。”这位优秀的女生,后来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就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我常对学生们说: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他的心中一定要有座山,这就是目标。这座山使你总往高处爬,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见自己的希望。要实现希望和憧憬,就要挑战艰难、挑战自己,这就是“犯其至难,图其至远”的境界。后来的三年,12班的学生都会常常提及这个班训,想起这个班训,以自我激励。事实证明,他们做得非常优秀。我把12班学生在三年里取得的一些成果罗列如下: 校运会和体育节四个团体项目冠军。 校田径运动会总分第一名。 校艺术节优秀班级。 校网页大赛特等奖。 三年中有25人次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 北京市优秀班集体。------------“把孩子变笨的高招”------------ “把孩子变笨的高招” 2006年夏天,一位在北京的山东老乡找到我,说他儿子高二期末考试,成绩很差,他很生气也很焦急。这位老乡是山东一家大公司的老总,他业务这么忙的一个老总,请了一个月的假,要专门陪孩子学习,可是他觉得效果也并不好,所以找到我,来讨教办法。 我说:“你先把孩子叫来,我跟他谈谈。” 学生来了,焉头蔫脑的。我问他:“你这次考试怎么样?” 学生说:“还行。” 我说:“还行是一个什么概念?” 他说:“和期中考试相比,我提高了三个名次。” 我说:“那你太厉害了。你知道人大附中今年考上清华北大有多少人?有170多人。人大附中哪一个学生都很厉害,你能够在两个月时间内追上三个学生,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结果!高三还要经过八次大考,如果从现在开始,你每一次追上三个的话,到了高三结束的时候,你就进了班里前二十名,前二十名的学生考中国人民大学都很有希望。” 学生听了我的话,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精神也振作起来了。 然后,我对他父亲说:“你当爸爸的,怎么一口咬定你孩子考得特差?他怎么差了?人家提高了三个名次,在你这儿还得不到鼓励,你到底让他提高多少才满意呢?你说一个数。” 他爸爸无言以对。 我又问学生:“这个暑假你准备怎么干?” 他说:“我爸爸就是看着我,让我看书。” 原来,他爸爸专门请了一个月的假,就是每天早早地把这孩子叫醒,看着他进了书房,把门一关,他爸爸就在外面守着;然后中午叫他出来吃饭,吃完饭以后,午睡一会儿,把他叫醒再学;到晚上,规定11点睡觉。这中间孩子不能出去,要下楼还得打一个招呼,还得跟他请假。 我就问:“那你这个假期,一天能学多长时间?” 他说:“每天学十个小时。” 我问:“效果怎么样?” 他说:“效果不好。” 我问:“你平常在学校学几个小时?” 他说:“平常在学校我就学八个小时。” 我说:“现在,你为什么不调回八个小时?” 他说:“我不能调整,我爸爸看着我,他不让我出去。” 我就对他父亲说:“假期总是孩子的假期。没有像你对孩子这样的学习法。你当家长的在外边看着,你知道他在里边干啥?他学习效率行不行呢?这不是自我欺骗吗,拿着孩子的前程当儿戏吗?其实,你根本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你心里就觉得反正我看着你了,至于学习能不能上来,你研究过吗?你那只是安慰自己的心理而已。” 我说:“平时,我要求我的学生,可以有段时间不学习。但只要学习,每分每秒都必须是高效的。最可悲的是什么呢?你该玩的时候,不能痛痛快快地玩;你该学的时候又学不进去,最怕的就是这个状态。所以,该玩就出去玩,痛痛快快玩,打两个小时的球也行,但是到时间就必须回来,回来学习就要全神贯注,如果这样做的话,效率肯定就高起来了。” 我问这孩子:“你能不能做到?” 他说:“我能做到。” 结果,当着他父亲的面,我们就讨论出一个学习时间表:一天学习八个小时,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 我又问:“你怎么看书?” 他说:“我从头看,看完了做题。” 我说:“如果有些学科学得很差,你就应该先看书,后做题;而如果有些学科学得比较好,你就不必先看书,而应该先做题,遇到问题再回过去看书,这样效率就提高了。” 我告诉孩子:“要是能这样学下来的话,今年暑假开学,肯定考试提高五名以上。” 他说:“真的吗?” 我肯定地说:“真的。” 当老师的,要告诉学生怎么做,而且要告诉他只要这样做,就一定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样,孩子心里就特踏实,不会顾虑,他就相信只要这样做下来,就会提高,就会达到目标。 我就跟孩子这样讲,他爸爸在一边目瞪口呆。他说,他从来没跟孩子说过这些,光知道给孩子施加压力。 我看过一本教育孩子的书,叫做《使孩子变笨的高招》,是一位台湾教育家写的,说有十种高招可以把孩子变笨,其中就有过分苛责;处处干涉;限制游戏;揠苗助长等。这位教育家总结得非常到位,可以说是招招致命。 而上面说到的这位家长使用的,就是使孩子变笨的典型高招。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好多家长,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用这些招数,来扼杀学生,而学生是经不起这样的扼杀的,因为这来自他的生身父母啊! ------------比学习辅导更重要的------------ 比学习辅导更重要的 有时候开家长会时,有的父母就跟我说:“王老师,现在孩子上高中了,我就感到无能为力了。以前,孩子上小学的那些东西,我还能看得懂;初中期间,他学的东西我也能看得懂,可是高中那些东西,我就不懂,也辅导不了孩子,我应该怎么办呢?” 我说:“虽然我是教数学的,但我一般极少给孩子辅导。其实,做家长的,即使你能辅导了你孩子的功课,但那是你应该干的事吗?如果家长来辅导孩子的功课,那要老师干什么?家长平常都很忙,你们把孩子送到这个班,孩子的学业不好,这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我们没有道理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家长。 教书是老师的事情,做作业是学生的事情。家长要干什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心灵的依靠。不要看孩子有时不愿意跟父母交流,但这并不是说他不在乎父母,孩子太在乎父母了,很多孩子不是不需要这种交流。如果交流的大门被关上,我觉得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长。你孩子小时候那么讨你喜欢,为什么突然间不跟你说话了?你应该想想啊。 好多孩子不愿与家长交流,为什么?比如,孩子上次数学考了90分,这次考了80分。其实上次90分,排在班里30名,而这次考了80分,却排在班里第20名。但家长有时不懂,不了解这个情况,他本来进步了,需要得到你肯定的时候,你却不管青红皂白,给孩子一顿批评。他跟你能没有距离吗? 当个好家长,其实并不容易。我们许多成年人,带领一个单位,带领一个公司,都干得很潇洒,可是自己的孩子却往往带不好。咱们身边这种例子还少吗? 恕我直言,我觉得许多家长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他们把学习成绩的好坏,简单地归结到聪明不聪明,用功不用功。可是,多年从教经验告诉我: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成绩差,不是智力因素出了问题,而是非智力因素出了问题,就是在心理上。 所以,我一直认为,家长帮助孩子调适心理,比敦促他们做作业,或辅导他们,要重要得多。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是作为家长的责任。 ------------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 有一回在大连讲座后,有一个家长找到我,说:“王老师,今天听了你的报告,我觉得特别难受。” 我当时挺纳闷,我的报告怎么让她难受了呢?我就听她讲,家长没开口就掏出手绢来擦眼泪,我说:“你有什么事儿能不能跟我说一说,需要我帮你吗?” 她说,她的孩子是住校生,在学校学了一周,回到家是星期六的晚上。第二天星期日,孩子还要参加学校一个英语测试,英语测试从上午九点开始,她家离学校并不远。星期日孩子早晨还在睡觉,还不到七点,她妈就把她叫醒了,这个孩子没睡够,起床以后就不乐意。这个家长就说:你看看你,学习那么差,考试成绩那么差,马上就要高考了,你还在那儿睡懒觉,你真不要脸! 这个学生本来就不乐意,一听她妈这么说,就说了:我在学校从星期一学到星期六,我一天睡几个小时你知道吗?我每天被作业压的,晚上睡得很少,好不容易利用周末的时间来补一补觉,星期天多睡一会儿,有什么罪过?再说上午是九点才考试,你为什么骂我不要脸? 这个孩子说的完全是内心的一种痛苦、一种呼喊了。结果这个当妈的一听她孩子那样说,更恼火了,说:你考不好你还来理了,有本事你下一次把成绩考上来,你怎么睡我都不管!这个孩子一看她妈这么讲,痛不欲生,恨不得跳楼。她妈一看孩子这样,也不想理这孩子,提起包来就走,就来听我的讲座了。听完我的讲座以后,这位母亲顿时就特难受,感觉到确实太对不起她的孩子了,就含泪把过程说了一下。 我说:“你这个当妈的,不是方法不当,简直是近乎残忍。你想一想,孩子从周一到周五累成那个样子,好不容易利用周末回家多睡一会,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呀。她睡足了这一觉,这一周她都会轻松的。你看着熟睡的孩子,怎么忍心把她叫醒?再说离考试还有两个小时,你就不能让她多睡一会儿?你把她叫醒不说,还骂她不要脸。你想,她还对你有什么感情?她以后还愿意跟你沟通吗? 我说:我对我的学生要求,包括我的孩子,星期天只要回家,睡觉能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你之所以能睡着,说明你需要,生理上需要。本来,学习之道,一张一驰。如果让孩子周六周日,还像周一到周五一样,每天高度紧张,早晨5、6点钟就起床,晚上12点睡觉,长期这样,哪个孩子能受得了?从孩子情况出发,利用周末回家补一觉,是绝对必要的。 我经常跟家长讲:好多孩子有成功的潜能,之所以不成功,往往不是败在学生手里,而是败在家长手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不懈追求的目标。但是好多家长又不注意方法,往往是以望子成龙、成凤的急切心态,摧残孩子的心灵,毁坏孩子的前程。所以,家长与孩子需要换位思考。 我看到有不少家长,很容易就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很注意孩子的弱项,总觉得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且越看越不顺眼,越不顺眼,就越反感,就越强行去扳。他们把孩子当成了木桶,整天盯着那块最短的木板,结果怎么样?结果常常是把孩子搞得没有了强项,没有了自信,最后甚至是破罐子破摔了。差生是怎么产生的?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时,便会沦为差生。 所以,在这里我很想质疑一种所谓的“木桶理论”。这种“木桶理论”近些年很流行。意思是说,木桶是由多个木板构成的,而木桶中水的存量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种理论,对于成人社会来说,在某些方面可能是适用的。但对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我认为不仅不适用,而且是有害的,这是标准的应试教育思维。------------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孩子的心声 有一次,我在呼和浩特给家长讲座。讲座结束后,一些家长领着孩子,跟我咨询和讨论教育孩子的方法。一般来说,当着众人的面,家长提的问题都比较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可是,这次有位父亲,就当着自己孩子和众人的面,说自己孩子多么多么差,甚至还说孩子偷偷摸摸。 听他说到一半,我就开口说:“请你打住吧!” 有句老话说:“人前教子,人后教妻”,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不管在什么场合,尤其是当着众人的面,就更应该给孩子留一点儿尊严。当着那么多家长,那么多学生,那个家长竟然把他的孩子说的一无是处,满身缺点。 我说:“你知道你孩子的缺点,你能不能说出孩子的优点?” 他想了半天,才说:“孩子挺聪明的,可就是不爱学习。” 我说:“我想我们最好也来听听孩子对你家长的看法。” 那孩子已是五年级学生了,他就朝他父亲说开了:“第一,你好喝酒,喝完酒以后,你经常回家发酒疯,有时候把我吓得心惊胆战,我都不敢在家里学习,但又没有地方去,我坐在房间里面老是有一种恐惧感。你还经常地打我,而且你打我的理由不分青红皂白,就是因为你喝多了酒,你就拿我耍酒疯。你还逼着我随着你的思路来,但是我是有主见的,我不随着你的思路来,你就看我不顺眼,就揍我。第二,你还说谎。有一年你答应我考到哪个名次,就给我买个好礼物,结果我达到这个名次了,你却不兑现。” 孩子说:“你跟我的关系,就是一个猫和老鼠的关系,你是猫,我是老鼠,你从来不听我的意见。好多事情,我在家里想要和你沟通,可你总是劈头盖脸地怎么怎么着,根本没有我说话的权利,所以后来我就不听你的了。你说话我是坐在旁边听,但是我内心是一直抵抗的,我就跟你没有共同语言。” 我说:“好了,你当家长的,觉得孩子说的是不是事实?” 那位父亲低下头,说:“我孩子说的是事实。” 我说:“我们大人不也是有许多缺点吗?孩子更不可能没有缺点,孩子有缺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他们才需要教育,才需要成长。而我们是成人,我们要先从自身做起,给孩子一个榜样,对不对?” 这位父亲就开始跟孩子道歉,说:“孩子我确实对不起你,你说的我原先都不知道,原来我对你造成这么多的伤害。好,我保证,第一,咱们今后是朋友。第二,我今后不喝酒了。第三,我今后保准不再打你。第四,我今后对你的承诺我一定要兑现。” 家长很诚恳地跟孩子赔礼道歉,那个孩子也很感动,说:“爸爸,其实你优点挺多的,你也挺不容易的,你工作很累,很能吃苦,咱家之所以能够有今天,与你的吃苦是分不开的。”孩子还说了爸爸的很多优点。 那天,父子之间得以沟通,孩子的自尊心也得以抚慰。 现在的问题是,孩子的苦水往往无处倾诉。孩子本来与别的同学接触就有限,而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也不大会劝导别的同学。所以,孩子可以吐苦水的知心人,其实就是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跟你吐过苦水,你做家长就有问题,你不要说孩子不跟我说话,他为什么不跟你说话?你要多想想原因在什么地方,你就知道了。所以家长应该多倾听,让孩子敢跟你谈。什么时候,他能把自己的一肚子苦水都向你倾诉的时候,行了,没问题,这个孩子是一个很阳光的孩子。 我们整天看到的是,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校长对学生的要求。但是,现在有谁来听一听,我们的学生有什么要求呢? 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说:“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对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他就变得毫不迟疑、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是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问题。”------------我眼中的成功人士------------ 我眼中的成功人士 女儿上小学六年级时,我就开始考虑孩子今后的升学问题。我知道,从山东省考清华北大是很难的,当时清华北大在山东省的招生指标一共就是95个人。山东考生多,录取线又高,我的孩子即使在学校考第一,也很难说能考上清华北大。 我觉得,人生有许多东西,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职务再高,也不是终身的,迟早要退下来。一个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你的孩子,因为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也是我们事业的延续。 人们总是谈论成功人士,羡慕成功人士,可是我觉得很少有人认真想过什么叫做成功人士?或者说,你怎么定义成功人士?在我看来,成功人士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外边八面风光,孩子一塌糊涂,那叫成功人士吗?谁愿意去做这样的成功人士? 我是全国优秀教师,我工作很投入,教学有成果。但我从心里并不认同某些“模范”的做法。他们全身投入,事业辉煌,做报告最后往往要来一句:怎么怎么让家庭和孩子做了牺牲。好像不弄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就成不了“模范人物”。我认为,这样的“模范人物”本身就没有学习的必要。一个人为了干事业连自己的孩子都不顾,本身就缺乏起码的爱心,即使干成什么事情,也带有一些功利色彩。 经过思考,和妻子商量后,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到北京去。做出这个决定是困难的。我那年36岁,是山东最好的学校——青岛二中的教导处主任。去北京,意味着要丢下多年的努力,丢下自己的前途,丢下青岛这座美丽城市的一切…… 可是,为了孩子,我愿意从头再来。但我从来不拿这跟女儿说事,有一次,女儿说:“爸爸,我要是考不上北大,你怎么想?” 我说:“无所谓,你只要尽力就行了。”------------寻找谈话时机------------ 寻找谈话时机 我和女儿谈话,也不是固定约在哪一天。一般来说,我比较留心她的表情,哪一天她脸色不太好看,我就不打扰她了;哪一天她脸色比较阳光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谈话的好时机,就说些她感兴趣的话题,很自然的就谈起来了。 有一次,她数学没有考好,脸色不好看。当天,我也没有说什么。第二天,我去新疆出差,就带上了女儿那张数学卷子。空中飞行4个小时,我也琢磨了4个小时。我从她做错题的结果,从后往前推,找出她到底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从新疆回来后,我一看女儿脸色好一些了,就问:“今天,你给我半个小时的时间行吗?” 女儿说:“今天给你一个面子。不过,半个小时要完成任务。” 我就开始讲她数学问题出在哪里。她很惊讶,说:“你怎么知道我这个地方不会?”我说我在去新疆四个小时的飞行途中,一直都在研究你的数学卷子。女儿挺感动。 半个小时到了,我说我不讲了。她说不行,还要我继续讲。那我就继续讲,一下子就讲了两个小时。她说:“这个对我太重要了,我知道我下个主攻目标是什么了。” 有时,女儿考试考得很差,我一般都装不知道。她要是不想跟我谈的话,我不会主动跟她谈。为什么?她知道自己考得不好,本来就对你躲躲闪闪的,你难道还要在后面穷追猛打? 一般来说,我会等一段时间,或等她考好的时候,再把她的问题点出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学会了寻找时机,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 我建议家长,一周之内要跟孩子聊一次,但一定要找机会,怎么找机会?如果这天看她心情愉快,就可以找找话题,让孩子说说心里话。如果这天看人家脸色不好,不理不睬的,就别找没趣。谈话机会你得观察,得用心,不是说你想什么时候教育,就什么时候教育。机会没来的时候你去硬谈,往往是不欢而散。------------当同学喊她是“猪”------------ 当同学喊她是“猪” 当有同学喊你的孩子是“猪”,你给孩子什么建议? 可能在青岛的小学有段被伤害的经历吧,也可能因为进入青春期,女儿的性格变得敏感而有点儿脆弱。 女儿属于那种本分的孩子,她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更不会欺负别人。同时,她也希望同学和她一样,如果不一样,她就变得烦躁起来。女儿有个同桌,上课经常不准备笔,也不准备书,需要用了,她随手就把女儿的书或笔拿来用,用完了又不还,而且老是这样。女儿本来就看不惯这个同桌,更让她无法容忍的是,这个同桌有时候喊女儿是“猪”。 有一天,女儿回家说:“爸爸,你能不能跟老师说一说,给我换个座位,我的同桌老骂我。” 我想: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给她创造一个好环境。但长到现在的年龄,就得学会适应环境,不能老是躲闪和逃避。 我就问:“她怎么骂你?” 她说:“她骂我是猪。” 我就笑,我说:“你应该这样回答她,猪多好啊,很可爱,本分朴实,谢谢你的褒奖。” 她说:“不是,她是侮辱我。” 我说:“你们同学之间没有那么严重的事,都是开玩笑。” 我就跟我的孩子讲,有时候,你没有法子选择你的同学、你的老师、你的环境,那么你只能选择一种心态。为什么同一个班,有的同学过得很快乐?就是个心态问题。 我说,人活在世界上不能老是被动,咱们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就是可以后发制人,可以用一种高雅的方式回击。你不要老是做一个小绵羊,老是躲躲闪闪,老是怕受伤害,受了伤害就在我面前叫苦。我不能跟你一辈子,你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你的性格不泼辣,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练练自己的应付能力。 我跟她讲,同学再喊你是猪的时候,你就可以这样说:猪多好,太可爱了,总比从动物园跑出来一个狗熊要可爱得多吧?因为你这一句话,她就会感觉你这个人挺厉害,底气很足,她就不敢再冒犯你了。你不要光生气,遇到别人冒犯你,你可以不理她,也可以冷静考虑怎么应付她。 最后,我问她:“你还调座位吗?” 她说:“不调了。” 不调了以后,她就老是等着人家喊她是猪,她好来回击一下,体会一下后发制人的快感。可是结果很失望,她后来才发现人家同桌,本来就是有嘴无心的那种人。她回来就跟我说:“老爸,我老是等着机会锻炼锻炼,结果老是没有机会。” 我说:“同学对你都是挺友好的,是吧?” 她说:“是啊,我突然感觉这个同学对我也挺好的。” 我告诉她,人与人之间的诸多矛盾,可能是误解造成的。人是多面的,不可能都是你想象的那么好,很多时候也不是你想像的那么不好。这就是社会,就是生活。------------学会耐心------------ 学会耐心 女儿在小学数学一直很好。初中,我也一直认为她的数学很好,其实进入初中后,她数学是走下坡路的。 上了初三,第一次考试,我让女儿把成绩单拿给我看,看完成绩,我很惊讶,分数低不说,解题思路也乱七八糟。我一下子就火了,就在办公室,当着两三个老师的面,把她斥责了一顿。斥责完了以后,我心里也难受。中午,俩人往家走,我一句话没说,不过快到家的时候,我的气也消了。 到了家里,我说:“老爸现在了解你的数学水平了,这样吧,老爸给你好好补补,好不好?” 女儿当时就哭了。 进入高中以后,我开始辅导她的数学。我发现,我辅导别人的孩子,人家不会,我也能笑眯眯地讲一遍又一遍。但是,我辅导自己的孩子就压不住火,总觉得这个东西很简单,一看就会,又给你讲了,你怎么还不会呢?情绪就上来了。辅导别人孩子可以耐心,这是职业性的习惯。辅导自己孩子,自己最亲近的人,有时反而没那么耐心了,可能这就叫做人性的弱点吧。 其实,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强势的。我把那么多学生送进了清华北大,甚至送进耶鲁、剑桥、牛津等国际名校,对孩子未尝不是一种压力。而且,用女儿的话讲:老爸一路打拼过来,性格自信,这种自信给他带来很多好处,但是有时也会导致他习惯拿自己的视角看问题,有时也会对女儿产生误读。这时候,作为他的女儿来讲,压力就挺大的。 后来我发现,我越是着急,孩子在我面前就越有点儿怕,越有点儿怕就越听不进去了。我觉得,这是我的失误。 于是,我开始思索,开始降低期望值,把女儿当成普通学生对待,这样一来心态就缓和多了,我慢慢学会了容忍女儿一些低档次的错误。粗心差不多是所有孩子共同的特点,但在我看来,女儿属于格外粗心的学生。有些题,全班同学都不会,就她一个人会。但有些题,全班都不会出错,而偏偏在她这儿就会出现错误。 以前发现她的低级错误,我有时候会发火。但后来,我修炼到什么程度?我不仅不火,还能面含微笑,还能跟她开几句玩笑。她每次考试成绩出来,考得不好,我装不知道;考好了,我就会说:听说咱们倩倩同学大获全胜,可喜可贺!她得到我的鼓励后,非常开心。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是需要欣赏和鼓励的。 我们家长是给了孩子一些东西,但其实我们也得到了不少东西。至少,我从帮助女儿成长过程中,磨炼出了耐性------------买书不是为了安慰自己------------ 买书不是为了安慰自己 高二期末,女儿数学又没有考好。卷子发了以后,她主动给我看,说:“老爸,这学期我感觉数学学得不行。” 我说:“这事好办,今年寒假,老爸给你补补课。” 她说:“不用你补课,我自己学。” 我说:“那也行,你怎么学?学什么呢?” 她说把手头的书和资料再看看。我说:“你的书已经看了一遍了,手头的资料也过了一遍,你重新再做一遍,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人都不愿做重复性的事情。我给你推荐一本参考书怎么样?” 她说行。 于是,我来到西单图书大厦,想给她挑一本适合她的数学参考书。图书大厦的参考书、课外复习资料多得是,可以说泛滥成灾。而我整整挑了一上午,只挑到一本合适的,叫做《数学同步作业本》。 回家后,我跟女儿说:“学数学有个方法,就是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爬起来。你觉得高二数学没有学好,就要把高二内容重新过一遍。怎么过呢?我建议你做一下这本《数学同步作业本》。你可以半个小时做一套题,一天做三套题,这个假期,你就能把这本书全部做完。开学以后数学肯定能上来。” 她问:“就这么简单?” 我说:“就这么简单。我把这本书的答案放到我这儿。你做完以后自己批改,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问我。” 女儿采纳了我的建议。寒假里,每天拿出一个半小时做三套题,就把《同步作业本》很轻松地做完了。开学一考试,她数学成绩就进了班里前十名。 记得到西单图书大厦给女儿买书那天,我看见有一个家长推着一个小车,看见高中的辅导书就往里面装,一会儿车就装满了。她孩子跟在后边说:“妈,你给我买这么多的书,我什么时候能看完?” 他妈妈说:“你期末考试考得那么差,你再不多看书多做题,什么时候成绩能上来?” 你看这家长,说得貌似有理,可是我觉得理在孩子这边。你买这么多书,他怎么看?怎么做?他本来应该挑选适合自己的书,可是家长呢,反正给你买了一大堆书,她心理上就得到安慰了,她知道孩子学的效果怎么样吗? ------------电视和手机------------ 电视和手机 孩子上高三时,我们把家里的电视封上了。我们约定,打开电视需经三人同意。就这么坚持到大年三十晚上,因为想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才同意打开电视机,看了春节晚会。 到了大年初一,早晨8点多钟,我还在睡觉,女儿就推醒我,说:“电视机打开了,我得上你办公室学习去。” 我说:“行啊。” 我们父女俩就到我的办公室里,从早上8点多学到中午了,我说:“咱们回家吃饭吧。” 女儿说:“回家电视开着,又要想看电视了,干脆咱们中午饭也在这儿吃吧。” 我说:“那好。”我回家拿了两桶方便面,俩人每人泡了一桶,就在办公室吃。她一直学到晚上8点多。在回家的路上,我问她:“今天学得怎么样?” 她说:“今天过得很充实。昨天晚上看春节晚会挺热闹,挺高兴。但躺在床上,就觉得有些失落。今天学了这一天,感觉心里特踏实。” 我曾经问过学生:“你在家学习的时候,父母干什么?” 学生说:“父母看电视。” 我问:“你父母看电视,你学习受不受影响?” 学生说:“肯定受影响。” 想想看,如果父母在一边看电视,孩子学习是什么状态?如果父母也在那儿学习,孩子又是什么状态?家庭成员之间其实是最有感应的。 女儿学习状态上来后,对电视、手机之类的东西,有了一定的自控力。记得那是高二期间,我跟女儿说:“人家同学都有手机,要不给你买一个?” 她说:“不要。” 我问:“为什么?” 她说:“人家同学拿手机,是为了与父母联系方便。我就住在学校附近,有什么事情就找你们了,还要手机干什么?再说,要有了手机,别人给我发短信,我不给人家回吧,没礼貌;给人家回吧,又耽误时间。现在大家都知道我没手机,我也没那些烦恼,所以我不要。我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考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