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海阔天空”——李嘉诚的退让术,与中国古代道家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董事局为他开支优厚的董事袍金,李嘉诚表示不接受。他为和黄公差考察、待客应酬,都是自掏腰包,而不在和黄财务上报帐。这与香港的另一位潮商——有股市杀手之称的刘銮雄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在他所控的几间公司,能捞便捞,能宰便宰,小股东怨声载道,开起股东年会来,吵得天翻地覆,致使刘銮雄不敢再出席年会,他担心愤怒的股东会将他撕成碎片。 无庸置疑,李嘉诚能较快地获得从董事到管理层的好感及信任。在决策会议上,李嘉诚总是以商议建议的口气发言,实际上,他的建议就是决策,众人都会自然而然地信服他,倾向于他。韦理大权旁落,李嘉诚出任主席兼总经理,已开始主攻。 李嘉诚入主和黄业绩如何,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李嘉诚入主前的1978年财政年度,和黄集团年综合纯利为2.31亿港元,入主后的1979年升为3.23亿港元;4年后的1983年,纯利润达11.67亿港元,是入主时的5倍多;1989年,和黄经常性盈利为30.3亿港元。非经常性盈利则达30.5亿港元,光纯利就是10年前的10倍多。盈利丰厚,股东与员工皆大欢喜。 现在,李嘉诚的业绩已经证明他的选择没错,沈弼的选择没错。可见,李嘉诚是一个既有胃口,又能消化的人。§§§商道宝典三稳中求进,进中求稳 “不只是商人,一个国家亦是无信不立”,李嘉诚认为,事业上的“信”与对他人的“诚”是分不开的,一个公司一旦建立了良好的信誉,成功和利润便会自然而来。他说:“要有追求更高知识的决心,同时要有信用,令人家对你有信心。我做了这么多年生意,可以说其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机会是人家先找我的。” 12.不取小利,不放大利 是自己的钱,一分也要赚,不是自己的,送到门口也不会要。李嘉诚主张诚信经商,反对投机取巧。李嘉诚庄严宣告:“我的金钱,我赚的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也就是说,我赚的钱不是不明不白的。” 在香港这个鱼龙混杂的竞争社会,巧取豪夺而致富的人肯定不会太少。因此,金钱的多寡并非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能像李嘉诚这样完完全全清清白白赚钱的,商界中堪称楷模。 1995年夏,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邵逸夫、曾宪梓、何鸿焱等多位富豪捐筹建“明天更好基金。”这是一个非牟利和非政治性的组织,目的在于凝聚力量,建立信心。使香港在1997年后继续维持国际商贸及金融中心的领导地位。 李嘉诚创造了一个神话,他的不凡业绩,将载入中国和世界华人经济发展史册。 1996年2月6日,长实集团宣布集资53亿港元,这被舆论看成李超人又有新行动的信号。李嘉诚的神话并未划句号,他在内地数百亿投资,大都是长线项目。现已进入全面回报期。 相信1997年后,李嘉诚及他的旗下公司,将会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早在这以前,李嘉诚在董事袍金的做法,早已成为香港商界和舆论界的美谈。 李嘉诚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归在长实公司帐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 这5000港元,还不及公司一名清洁工在80年代初的年薪。以80年代中的水平,像长实这样盈利状况甚佳的大公司,其主席的袍金,一间公司就该有数百万港元。进入90年代,更是递增到1000万港元上下。 李嘉诚却20年来一如既往,只拿5000港元,按现在的水平,李嘉诚连万分之一都没拿到。李嘉诚其实是小利不取,大利不放。甚至可以说是以小利为诱饵钓大鱼。李嘉诚每年放弃数千万元袍金,却获得公司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爱屋及乌,自然也信任长实系股票。甚至只要李嘉诚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便会纷纷仿效,争相购买。李嘉诚的经商天才在这里表露无遗。 李嘉诚是大股东和大户,得大利的当然是李嘉诚。在公众股东的支持下,长实系股票被抬高,长实系股值大增。因此,李嘉诚每次想办大事,总会很容易得到股东大会的通过。 对李嘉诚这样的超级富豪来说,袍金算不得大数。大数是他的持股份所得的股息的价值。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的年度,李嘉诚所持长实、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就共计有12.4亿港元——还未计他的非经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年息。 有人说,一般的商家,只能算精明。只有象李嘉诚一类的商界超人,才具备经商的智慧。舍小取大,李嘉诚又是其中最聪明的人,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一些人目光只在眼前利益,做生意不舍一分一厘,只求自己独吞利益,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李嘉诚却正好相反,能放弃小得而推动了长远大利,他舍弃了小利,而赢得了大利。 小利不舍,大利不来。这也许是商界成功的法则。 李嘉诚说过:“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 李嘉诚的意思是,生意人应该利益均衡,这样才能保持久远的合作关系。相反地,只顾一己之利益,而想把对方的利益都赚到,只能是一锤子买卖,自己将生意做断做绝。 同时,李嘉诚是个鱼与熊掌兼而得之的非凡之士。 李嘉诚控有香港最大的综合性财团,成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华人首富。同时他又是个道德至上者。他说的每句话,莫不符合道德替规范,堪称道德圣典。他既是这样说,亦是这样去做,谨慎小心,唯恐有闪失。 西方商界,多推崇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自下而上。要讲道德,就匆匆逃离尔虞我诈的商场;要追求利润,击败对手,就可以不择手段了。 在他们看来,既要拜金,就没有资格谈道德、谈仁慈、谈友谊。 信誉不是做人的目的,仅仅是经商的手段,是为了下一单生意,为了更多的利益。在香港这个大商场上,李嘉诚能将发财与守德统一起来,真可谓是一个超人。 有人称:李氏的精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小利全让,大得不放。李氏的大利,是他有的股份,公司盈利状况。 13.无信不立 李嘉诚说:“一个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商人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正如李嘉诚所说的忠诚犹如大厦的支柱,尤其是作为高级行政人员,忠诚是最重要的。 有一次李嘉诚在加拿大一家中国餐馆,吃饭至半途,老板拿了一瓶红酒,他对李嘉诚说,刚刚为您服务的是博士生,他说他要送你一瓶红酒,又怕你不接受。博士生说,我们中国人听说你收购赫斯基(加拿大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一事,都非常兴奋,中国人不单单在这里开餐馆,开洗衣店,中国人来这里真的干了一番大事业。还有一次是在加拿大的飞机场,当李嘉诚的私人飞机要离开时,突然看到一辆车,飞快地驶来,驶近后,司机交给李嘉诚一封信,他说:“几个Alberta省的中国学者一定要我赶在您离开前把它送到!”李嘉诚打开一看,这是一封有中国的学者、讲师、副教授、教授联合签名写的信,信上说:第一批中国人时,建设了从加西到加东的铁路,很多人都死了,虽然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高了,我们有职业,再这里有很多的专业人士。可是我们的专业人士一升到工程师,就没有办法再升上去做行政管理者,今天,也有中国人做大老板。下面有超过1000名的外国人是助理员工,我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谈及于此,李嘉诚悠悠地说:“这些海外华人对我说的话我都铭记在心,其后那间石油公司业务发展不理想,国际投资者——希望从我们这收购,但当我回头一想以上的事,我便舍不得卖掉它。”李嘉诚先后动用69亿元全面收购了加拿大赫斯基公司,虽然加拿大一些地区曾因华人移民的急剧增加,而产生过抗拒情绪,但是,至今为止,李嘉诚的海外公司无论在加拿大或英国,都从未有发生过工潮,原因是他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和坚持不分国籍,惟才是用的原则,对待所有员工一视同仁。他的观点是“世界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老板也要讲义气。如果你让人有归属感。亲信,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下面一段李嘉诚与学生的对话,从这里也可见李嘉诚的理念。 学:在外国,有所谓的“天才”即使年纪轻也可领导一队人,成为领袖;但在中国人的社会如香港,则较论资排辈,年轻人难赶上资历较深的同事,作为领袖的你,有何意见? 也未必如你所说。在四十年化,我年纪很小便出来工作,17岁时成为一批发商场的营业员,年纪小,但待遇很好,连花红一并计算,薪金比MD还高出两至三倍,18岁做经理,19岁为总经理,22岁开始创业。所以,只要自身条件优越,有充足的准备,在今日的知识型社会里,年轻人更容易突围而出,创造自己的事业。 学:李先生你那么成功,会否对下属构成压力?你那么有知识,下属是否有机会发表意见及发挥自己的才能?你是否容易接纳及采用下属的意见? 李:下属们有很多发挥的机会。如在本公司服务多年的行政人员,有的已工作了很多年,有些更长过了30年,什么国藉也有,无论是什么国藉,只要在工作上有表现,对公司忠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及考验,就可成为公司的核心份子。 我很有信心,这批员工在他们退休之前,仍会留守在公司继续作出贡献。原因是员工们很积极,很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才干。我们的业务遍及28个国家,香港及海外员工的数目达10万,公司的成功,全靠这批员工的努力。 事实上,在每次开会前,我会多接触及了解有关事务,我会仔细研究他们的建议,加上各部门同事各有自己的知识及专长,故当下属提出有用的建议时,很快我便会接纳。例如在一次行政会议上,我在两分钟内就批准了同事所提出的建议,我还打趣地说:“全世界没有一个行政人员能那么快取得总裁的批准。”所以,下属在提出意见时全无压力,大家合作得相当愉快。 每次交易前作好准备,例如Orange这历史上最大的交易,我事前不认识对方,亦从未见面,因我事先已熟悉celluartelephone的前途并且做好了准备,清楚表达给对方,对方很快便可作决定。 学:你曾提及,在选公司的领导层时,会着重其工作表现、对公司的忠诚及有归属感等因素。在这些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忠诚犹如大厦的柱,尤其是作为高级行政人员,忠诚是最重要的。当然,具备了忠诚,还要讲求其工作表现及对公司的归属感,若没有归属感,员工掌握了工作上的知识及技能便离开,对公司也没有好处。但我们很少遇到上述情况,原因是我们能令行政人员及各级员工,深切明白他们在公司的前途是美好的。 恕我大胆说一句,若与香港其他公司,甚至外国公司相比,我相信本公司对一般员工的待遇会较优胜。在长实,我没有房屋津贴,只有5000元袍金。事实上,以我的工作,如公司要给我花红,所有董事及非执行董事甚至股东都不会反对,但是我自己决定不要。 学:若你的员工想自创一番事业,你会鼓励他向外作个人发展,抑或留守在集团内继续作出贡献?作为老板的你,对这位员工有何建议? 李:以往,中国人做生意时常会有这个想法。对员工太好,他自己有积蓄,便会向外闯,开拓个人事业,若有这个想法,就只适合经营家庭式的小型企业;要经营大企业,必须知道大企业本身要有很完善的组织,一位员工的离开,自有其他人补上。例如公司会有员工被邀请往其他公司任高职,但当中也有不少人回流,原因是公司待遇好,大家合作愉快,最重要是双方建立了浓厚的感情。我认为,最重要是员工能以公司为荣,而且在工作上有前途。 学:李先生做生意的手法及宗旨比较稳健、保守,但现在有些业务是需要以险进取的手法进行,并需承受风险。若有些业务需承受风险,即与你的宗旨违背,你如何作出取舍?若你的工作伙伴很进取,喜欢冒险,在合作上是否会出现问题? 李:我本身是一个很进取的人,从我从事行业之多便可看得到。不过,我着重的是在进取中不忘稳健,原因是有不少人把积蓄投资于我们公司,我们要对他们负责任,故在策略上讲求稳健,但并非不进取,相反在进攻时我们要考虑风险及公司的承担。事实上,我们现在有很多进取的业务正在进行中,只是未向外宣布。 反观欧美的新兴科技,平均来说,股价下跌了80%,有的互联网科技,甚至下跌了90%。所以,在开拓业务方面,我要求是收入与支出平衡,甚至要有盈利,我讲求的是于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所面对的风浪一定要捱得住。 我在28个国家都有业务,可见我的进取心。在过去一年,我奉行的原则是保持现金储备多于负债,可以起到平衡作用。 学:中国人的公司较着重感情,美国公司较着重科技化的管理,你在管理的过程中,两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美国科学化的管理有它的优点,可以应付急速的经济转变,但没有感情,在业绩不好时进行大规模裁员,我们做不出,这会令员工没有安全感,而且会导致很多人失业。我们揉合两者的优点,以保存员工的干劲及热诚,我相信这可以让我们无往而不利。 学:在课余期间,当我们一谈及香港的领袖,大家不约而同都想到李先生。大家都知道要成为领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要有目光、理想、勤力及奋斗精神,但怎样才能做得比他人好?你会否有很大的压力,又怎样去舒缓自己的压力呢? 李:要成为领袖,你提到的基本的质素一定要有,小企业每样事情都要亲身处理,所谓“力不到、不为财”,至于中型至大型企业,则一定要有组织。而最难做到的就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信誉、建立主要行政人员对公司的信任,令他们知道在公司会有更好的前途及工资。同时,亦要令同事明白他们工资与花红愈来愈多时,亦要清楚知道他们的生产能力要同时配合,这样公司才能够维持,只做一个好好先生是没有用的,如果只会乱花钱,公司迟早一定会出问题。 最难做到的是要赚钱之余,又要令公司内外对你有信心,所以要清楚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比竞争者做好一点,就如奥运赛跑一样,只要十分之一秒就会赢。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年轻打工时一般人每天工作8至9小时,而我则工作16小时,除了对公司有好处外,我个人得益更大,这就比人赢少许,对于香港,今天竞争这样剧烈的社会来说,这更加重要。 我自己没有什么压力。起初未够20岁时便要负担家庭,一心想向上,每到晚上便想着明天的事情,但翌日一早醒来,便发现所想的事是行不通的,因此我知道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有限的,不及两、三个人一起做事般事半功倍,但我会尽力去做,这样压力便减少。直至我做生意时,我采取稳健中大力发展,亦在发展之余取得稳健的平衡。一个大企业是不可以有错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学习,只要肯努力一点,就可以赢多一点。 学:作为一个领袖要取得员工的信任,但假如李先生作出了错误决定时,会以什么形式跟员工交待?以目前李先生管理全球这么多业务,开会前又要作好准备,时间上怎样分配? 李:首先每一个人都会有错,错了便应勇于承认,把错的代价作教训。事实上,作出错误的决定不是我一个人,因为每一次决定都经由有关人员研究,要有数字的支持,而我对数字是很留意的,所以数字一定要准确。每次一开会就入正题,没有多余的话。 到目前为止,我似乎没有大的错误,每次近作决定前也作好准备,例如Orange这历史上最大的交易,我事前不认识对方,亦从未见面,只听过他的名字,那次对方只有几小时留在香港洽谈,因我事先已熟悉cellulartelephone的前途及作好准备,向对方清楚表达,所以很快便可作决定。我虽然是作最后决策的人,但事前一定听取很多方面的意见。可见时间的分配、消除压力要靠组织来配合。 14.名人难做,洁身自好更重要 李嘉诚常说:“名誉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时候比第一生命还重要。” 李嘉诚视名誉如生命。他常说:“名誉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时候比第一生命还重要。”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在社交场合,李嘉诚对女明星、女艺员、港姐亚姐,素来敬而远之,更怕与这些靓女合照。据说某刊重金悬赏,若哪位女艺员能同超人合照,可出40万港元买她的照片。 不少传媒者常提到这么一件事。在何鸿焱的海港酒店开幕酒会上,李嘉诚正兴致勃勃地同何鸿焱聊天。这时,一位珠光宝气的女艺员笑容可掬地向他走来。李嘉诚见状,急忙躲开,而何鸿焱则与女艺员站在一起,让记者尽兴的拍。 李嘉诚视名誉为生命,他看重的实际上是清誉,而不是荣誉。 李嘉诚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父母对他谆谆教诲的影响。李嘉诚时时处处都表现出一派谦谦君子的之风,被人称为儒商。 就连香港人叫了他10多年超人,但他至今不认可这个称呼,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李嘉诚很懂得形象的重要性,并且坚持以一致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香港虽然以前被英国人统治,但华人很多,实际上还是一个华人社会。君子作风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因此,假若行为不慎或者不检,都会破坏这一形象,从而带来商业上的损失。 也许,是李嘉诚在言谈中对自己树立太高的标准,暂时还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完美;也许,有些人士本身就有“揭短癖”、“臆想症”、“传言欲”,难免吹毛求疵。 李嘉诚曾说:“因为要在海外投资,我在1967年时,已获得新加坡居留权。”有人则说:“不对,他是为了海外居留权,才去新加坡投资的”,但说这种话的人也许不知道那时李嘉诚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老板,他是不敢奢望跨国集团的。” 1967年正是中国大陆十年动乱时期,国内秩序一片混乱,就连当时国内的许多人都对时局忧心忡忡,不知前途如何,香港人更是惶惶然惟恐这股风会刮到香港,当时有许多人都寻求出国避乱,所以李嘉诚弄个新加坡护照并非很难理解。 数年前,第二代移动电话面市之初。在官地拍卖会上的李嘉诚突然离席到场外,掏出大哥大打电话。追出来的记者抢拍下这镜头,次日,照片撒遍香港的大小报章。许多家报章配以妙文:超人推销有绝招,为和黄的摩托罗拉做广告,并且是不花钱的广告。总算有负责的报章,最后澄清事实:依放大的照片看,此大哥大非摩托罗拉,恰恰是和黄的竞争对手代理的牌号。此大哥大哪里来的?也许是向旁边人借的,反正超人为下属公司做广告,子虚乌有。 清明时节,香港的华人几乎都赶入坟场祭祖。在沙岭坟场,大凡所有的车辆都得停泊在入口处外,然后再冒雨或顶日步行20多分钟到达坟场。1994年清明节,突然有一辆房车直接驶到坟场脚下,下来的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超人了。倍受爬坡之苦的市民有幸目睹超人风采,荣幸之余又生愤怒,谁给超人这特权?都是香港居民,难道我们不是人? 正时正好有一位记者在场,见大家怨怒,便向护场的警官司质询,方知缘由。该记者遂写一篇短文,澄清事实,标题是《超人拜山享特权》。 但文章还算公道。此文说:“根据边警区助理指挥官司的赵先生表示,只要预先申请通行证,或向住在边境区持有长期通行证的人,将通行证,贴在车上,便可驶入禁区,普通市民皆可这样做,并不限于富豪。” “可能是盛名所累,以后富豪出入公众场合,都必须认真当心,以免因享特权惹众怒。” 超人捐赠,百捐百利,有口皆碑。但有一笔捐赠,引起意想不到的非议。 1991年,李嘉诚以个人的名义,向英国保守党捐赠10万英镑作竞选费用。报章披露,引发英国两大政党争议。工党指责保守党接受海外捐,违反竞选条例。民主党人声称捐赠者是英国海外属地的英籍华裔人士。而在保守党内部,亦有不同意见。 消息传到香港,香港英人华人众说纷纭。香港华人商翁,多有捐赠者,多是作教育、医疗等用途。李嘉诚对此保持沉默。有人估计,向英国秘密捐赠作政治用途,恐不止李氏一人,但李氏捐赠不慎,故引发争议。 1994年12月,英《金融时报》报道保守党人士证实李嘉诚所捐赠的款项是50万英镑(约折600多万港元)。此时,保守党彭定康出任香港总督已两年有余,事实证明,李嘉诚与彭定康保持了距离,也没从彭督手里捞取到什么商业利益。 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事实,李嘉诚对祖国家园的捐赠,已是巨额数字。这600多万港元,相比后者,至少在数量上实在微不足道。 说起香港富豪的捐赠,各人有各人的做法,人们对此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如不是1991年华东大水灾,香港市民一定不会知道本埠还有个叫何英杰的大富翁。自从李嘉诚倡议市民捐赠赈灾后,一笔1亿港元的破纪录巨款惊得市民目瞪口呆,这位隐者善翁何许人也?忙坏了各报记者,后来才知是一位名叫何英杰的90老翁,早年是上海的烟草商,1949年来港创办香港烟草公司,早已退休隐居。 何翁从1983年起创办良友慈善基金会,透过基金会及其他渠道捐出多笔善款。国际和奥比斯眼科飞行医院,曾收到香港一位隐姓慈善家捐赠的大型喷气收音机,飞行医院曾使千万个眼疾患者重见光明,这些感恩戴德者,既不知捐赠者的尊姓大名,更无法目睹这位老先生的真实面貌。 南丰集团的陈廷华也是个为善不为名的大施主。1970年,还未成巨富的陈氏就成立一间慈善基金会,每年捐款于香港及海外的慈善团体,近10多年还捐赠给内地。无人知道何地的慈善团体得其恩泽,更不知他累计捐出几何,只是估计要以亿计算。基金会的管理人称,陈先生捐钱的条件是姓名不能见报,否则下次就再得不到捐助。 影视大王邵逸夫对内地教育的捐赠,迄今已逾10亿港元,他仅指定作教育用途,用于何地何校,则一概不管。有人深表惋惜,这么多的钱,蛮可以像陈嘉庚、包玉刚、李嘉诚那样,集中创办一所大学,就叫“逸夫艺术学院”该多好。据说有人夸奖六叔(邵逸夫)热心内地教育的高风亮节。邵氏道,我都快90岁的人了,钱再多又带不走,不捐几个出去做什么? 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嘉诚谈及他捐赠的情况:“一个人生活其实很简单,需要的钱不是很多的,最近国内有人问我一共捐出了多少钱,我一向统计,结果用了三四个星期去查支票本,结果发现总共捐了22亿港元给香港和内地,可能没人信。” 李嘉诚捐赠,不论款多款少,往往都会对公众或传媒说一席爱国爱港、利国利民的话,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有人说他沽名钓誉,其最终是为了商业利益。对李嘉诚捐赠的了解,大概非梁茜琪莫属,梁是李嘉诚专职负责捐赠事宜的私人秘书,梁茜琪深有感触地说,“李先生不是那种捐出100万、200万,只要有自己的名字就可以的人,他是真心实意去解决一些问题。”对此,我们都有同感,听潮汕的人士说,李嘉诚所捐赠修建的各种建筑物,均拒绝以他本人和亲人的名字命名。他在汕大,不是扔下一亿两亿了事,连教学、图书资料、师生食宿等细微问题,他都要一一关照到,并尽力解决。李嘉诚的一天时间,价值几百万,乃至几千万。谁也计算不清,他在汕大耗费了多少时间与精力。 香港传媒曾多次爆出四大富翁玩“斜钉锄D”(纸牌的一种)新闻。他们是李嘉诚、郑裕彤、周文轩、李兆基。1995年初,香港传媒又爆出李兆基赌球输掉1400万元的新闻。李嘉诚、郑裕彤、周文轩、李兆基,他们与赵世等几人常来俱乐部玩球,几乎形影不离。会籍昂贵,人们惊叹不已;如此豪赌,却是闻所未闻。一时全港哗然,众议纷纷。李嘉诚又一次受累。 也许是李嘉诚名气太盛,也许是他过多地表白自己艰苦朴素,省钱为国为家乡为他人做善事。他说他一套西装穿10年8年是很平常的事;皮鞋穿旧了补了再穿;坐日本大众房车;住20多年前的老房子;还把手腕上戴的极廉价的精工牌日本表伸给外国记者看。豪赌的奇闻,自高尔夫俱乐部不胫而走,闻者蓦然惊怔,有人萌生出被欺骗的感觉;有人半信半疑;也有人不敢相信。 《壹周刊》派员去做密探,写成专题报道刊于3月24日版。现将几段关键内容分摘如下: “李兆基与李嘉诚、郑裕彤和林建岳,在粉岭皇家高尔夫球场被称为’高球四大天王’,平日经常较量,差不多成了‘死脚’。他们常戏言打一洞输多少,输一杆又输多少,但仅限一杆是20万起。” “3个月前,李兆基、郑裕彤和林建岳及众好友共8人连战4场,一个多星期内,李兆基输掉杆数及洞数总金额逾1400万,场内不少人因而哗然。” “几位老红牌执波员(裁判)对李嘉诚极为佩服,事缘李嘉诚甚有自知之明,心知球技体力方面均不及郑裕彤和林建岳。故一概拒绝与他们打大奖金赛事,只是找回他的’死脚’(死党、铁哥儿)赵世光罢了。” “对于赌波(球),郑裕彤过去接受杂志访问也谈过。他说:‘赌波(球)是有的,但只限于朋友之间。其实说穿了,赌博是假的,今天你是赢家,明天他是输家,到头来还不是打和,没赢输。只是带着赌博性质的球赛,可令自己加倍用心,更快进步吧!’”(郑裕彤对赌不忌,他有一句名言:所谓大有大赌,小有小赌,做生意就已有赌博成分。) 文章亦实亦虚,使人一下子很难捉摸透他们是真赌还是假赌?大赌小赌?这帮“死脚”,赌波(球),那帮“死脚”是否仅仅玩波(球)。也许,该刊记者自己也搞不清,也许另有其它原因吧。 李嘉诚等“高球大王”和“死脚”,一如既往去皇家球场热身,他们并不在乎满城风雨的流言蜚雨。 《明报周刊》曾刊过题为《一生最怕惹绯闻,视名甚重》的文章,提到某报说一位李姓地商与某港姐有染,李嘉诚对客户说,他不认识这个港姐,都是外界胡传。客户并没问起此事,李嘉诚急于澄清,再说李姓地产商有好几个,李嘉诚如此谨慎,可见对绯闻的惧怕程度。 谁都知道李嘉诚与夫人庄月明青梅竹马,相敬如宾,情深似海。因此,庄月明过世后,竞无人敢提超人续弦的话题。 1995年情人节,《明报》赫然刊出两幅“示爱”广告。求爱者,自称“无敌浪漫女作家”,据说这位小姐容貌很靓,她在文中也常言自己周围不泛翩翩小生。 被这位小姐爱上的竟是香港两位赫赫有名的顶尖级人物,一位是首席财阀李嘉诚,一位是第一才子金庸。两人皆有才(财),正如她在电话中回答记者采访道:“才(财)子佳人。” 女作家手书示爱广告,文字功力不浅,动情亦深,给超人的题字是“嘉千骏之长,诚万川之江”,取首尾两字,合起就是“嘉诚”、“长江”。并称超人为“嘉诚贤兄”,可见“情妹”用心之良苦。 据白广基先生撰文披露,“在《明报》刊登四分之一版广告,要9600多港元,两则便要1.9万多元。妇作家的薪水约3.5万港元,这个情人节的大礼物占了她过半的薪水,绝对是高消费爱情。“ “去年,女作家的《魅力才子心》出版,她公告各方好友,说超人已向她买了500本留念,希望好友们也帮补一把。“ “但据闻超人并没有认购,只是她一厢情愿自掏荷包送赠。可见该女是如何地痴情,对自己所爱的人真是费尽心思表白,无耐却没有回音,真能使很多人泪下。 才女如此露骨泼辣的示爱,超人退避三舍,未有任何回应。故舆论界称,才女单相思,没厘头(没意思),花开终不见果落地。 超人算是虚惊一场。不料,事隔未及一年,有一家周刊,爆出超人“绯闻”。超人非常恼怒,公众该不难理解超人心情。从此,一贯对记者友好的超人,也改了以往作风,不得不对记者有所示意。 1996年2月1日《新报》写道:“李超人之子李泽楷,最近荣升了老豆,现应心情甚好,不过,近期小超人出席海怡半岛商场一间零售集团开幕时,对老记的态度十分严肃,吓得在场老记以为发生了何事。” 虽然当日小超人勉为其难回答了老记多条问题,但小超人三番五次说了一句话,就是《苹果日报》记者在场,我不讲。相信这与《苹果日报》老板一份杂志近期对李嘉诚报道有关,据最近一期《xxxx》封面报道,透露了李嘉诚的多年红颜知己,想必这次小超人对《苹果日报》记者还以颜色,与这篇报道有关。 “事实上,近日股市大旺,有关长实和黄的市场传闻不少。若然小超人不作回应,除了令百名记食白果之外,投资者亦会十分失望。” 我们自然不会轻信李嘉诚的所谓“绯闻“,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流言蜚语,经时间和事实证明,纯属子虚乌有。 做人难,做名人难,做有钱的名人更——李嘉诚对此,有深刻体会。 树大招风。香港以金钱来衡量人的价值,大富者,必万众瞩目。树大欲想不招风,除非彻底做隐士。 香港富翁郭鹤年,同时又是大马首富。1986年,郭鹤年朋友陈群川在新加坡受审,郭氏前往旁听,在场的大马星洲记者竟无一人认出他就是如雷贯耳的郭鹤年。1988年,郭氏父子斥资20亿购入港视(无线)股权,轰动全港,原以为郭氏父子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却令记者好生失望,难睹真颜。 陈曾熙也是上一位巨富隐者,他是恒隆创始人,1972年上市的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1979年,陈氏以3.27亿元投得熔庆大厦,某记者好不容易偶然与陈相聚一起,记者问他这样高价是否值得,他答道:“值得”。便无他话,令记者索然无趣。陈氏从不接待记者,亦不曝光。香港出版《富豪列传》,每位富豪都配一帧照片,惟有陈曾是一张模糊不清的尊照。出版者无奈之下,便用其弟照片代之,下标明“陈曾熙之弟陈曾焘”。此类富豪,人们只知他旗下公司重大商务活动,有关个人的一切均蒙在云雾中。打个比方,若他们真要“不轨”挽个抱女妹,从铜锣湾一直走到中环,也不会惊动好事的记者。 李嘉诚自言:“我喜欢看书,现代的、古代的都看,时时看到深夜三点钟,看完就去睡觉。不敢看钟,因为如果只剩下两三个钟头,心就会很怯。”他有感而发,“在看苏东坡的故事后,就知道什么叫无故受伤害。苏东坡没有野心,但就是给人陷害,他弟弟说得对:‘我哥哥错在出名,错在出高调。’这个真是很无奈的过失。” 李嘉诚为人谦虚谨慎,毫无风头意识,尽可能保持低调,但他又做不了彻底的隐士。他还得在社会上周旋,而他也是一个有情感,有理想,有信念的人。他清清白白地赚钱,清清白白地做人,也善意地希望社会上的人这样。因此,他在公众与记者面前,会自觉不自觉地宣传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纵然如此,也并非李嘉诚与记者关系非同寻常。香港记者写的有关超人的新闻报道,多是来自记者招待会,或外围“采访”。李嘉诚似乎对远道来的记者要客气些,如欧美记者。内地的深圳市记者夏萍小姐也曾独家专访过李嘉诚,令自谓无孔不入的香港记者汗颜,香港各报章均觉很失颜面。 据传,香港记者无一人专访过超人。林燕妮名气很大,那时她替《明报周刊》做“数风云人物”的访问,遭李嘉诚婉言拒绝。最后林以广告商的身份去长实洽商业务,才接触到李嘉诚。 林燕妮说:“李嘉诚不是绝对不肯接受访问,熟知他性情的长实中人说,老板小风头不肯出,很大的风头又不同。如果是美国《时代杂志》、《新闻周刊》访问,便当然有希望了。” 李嘉诚绝无歧视香港记者之意,他不便开这个先例,香港有这么多的报,这么多记者,李嘉诚什么都不干都应付不过来。不过,超人会在公众场合,很友好地回答众记者的提问。 都说近来超人与传媒关系不似以往融洽,如1995年秋《东周刊》所说:李嘉诚一向对记者都非常友好,只要记者提问,他总是有问必答,总不会让记者们失望。但近来他见到记者,总是重复以下一段话,他说希望不令传媒失望,但记者觉很失望。 李嘉诚说:“我好钟意同年轻人倾揭(谈谈),系(是)在北京的,虽然好匆忙,连休息时间都无(没有),亦边食(吃)三文治边回答记者问题。” “个隈阵时(那时),讲明晤(不)会见报刊记者,记者亦好合作。我依家(现在)实在晤(不)能够回答记者问题,真系(是)抱歉,如果我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我就一定要回答第二个问题,所以我只能够再三道歉。” “我真系好喜欢同你们倾得偶(谈一谈),但你们有时候太断章取义,好似最近接受中央电视台访问,后来(香港)《文汇报》又刊登全版访问,人们会觉得我经常曝光,我晤(不)想本人树大招风,又晤(不)想撞板(碰壁)——讲多错多,所以都系(是)挑个适当时候,至再同大家慢慢倾(谈)。” 该文说:“诚哥用了足足15分钟重复以上对白,他出席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年图片展、敦煌文物展、航天集团20周年酒会……都讲过以上对白,可见实在用心良苦”。 对记者,李嘉诚的态度是十分友好的。他曾经谈到这么一件事:“我做人的宗旨是对己刻苦,善待别人,还有勤奋同重承诺,也不会伤害他人。有一次,一个我很讨厌的报社的记者在我公司楼下等我,我刚刚上车,同事说他已经等两小时,他正要离去。我立即叫司机倒车,向记者说可以谈一下,因为我不忍心他站了两个小时,回去没有东西交代。” 李嘉诚是香港曝光率的最高的富豪,都以为,他本人与香港市民一样习以为常。他似乎不希望香港《文汇报》全文刊出中央电视台对他的访谈录。一位内地记者特意将这篇访谈录找来看,字字句句闪金光,令人油然生出无限敬意。 前怡和大班西门.凯瑟克对李嘉诚有个结论性的评价:“他这个人特别聪明,可以在香港华洋杂处的两套标准中得到利益。” 是不是讲给内地观众的话,不宜在香港讲呢?这位记者很快从这个思维套子里跳出来——李嘉诚是凯瑟克在商场上的劲敌,凯瑟克的话如何信得! 再遇到香港同行,这位内地记者说:“李嘉诚最近好像特别忌讳树大招风,香港好不容易出一个道德完备的商界楷模,你们这些生花妙笔,就不能写超人的丰功伟绩,而偏对个人生活津津乐道。” 同行苦笑道:“你不知香港报业竞争有多激烈,一家报章,一名记者,若拿不出是独家报道,你知道将意味着什么?……”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李嘉诚有某些地方目前尚未做到十全十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李嘉诚是一个具有刚毅性格的男子汉,无论外界如何评议他,他一如既往按照他内心所认定的目标去奋斗拼搏,去为人处事。尽管市场总会冒出不利他的传言,却无损他的良好声誉,也正因为如此,证实他的声誉不是炒出来的,而是经得住考验的。 20多年,李嘉诚获得的荣誉无数,这便是他业绩和人品的最好证明,现将比较重要的罗列如下: 1978年,李嘉诚作为香港知名人士,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1981年3月,李嘉诚被香港电台、美国万国宝通银行联合评选为1980年度香港“风云人物”。 同年5月,被港府委任为非官守太平绅士。 1982年5月23日,国务院总理在中南海接见李嘉诚。 1985年6月18日,李嘉诚出任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86年3月25日,香港大学授予李嘉诚名誉博士学位。 同年6月20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李嘉诚。 1989年1月,李嘉诚获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颁发的CBE勋爵衔勋章。 同年6月9日,获加拿大卡加里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99年12月13日,港督卫奕信向李嘉诚颁发由香港商界及传媒评选出的“商业成就奖”。 同年12月17日,李嘉诚在汕头与江泽民总书记会面。2月间,李嘉诚获“汕头市荣誉市民”证书和金钥匙。 1992年3月11日,李嘉诚受聘为国务院名誉博士学位。27、28两日,江泽民、杨尚昆、李鹏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在钓鱼台接见李嘉诚。 1993年2月5日,李嘉诚获《亚洲周刊》主办的首届“企业家成就奖”。 1995年12月1日,在香港举办的“国际潮团联谊会”上,李嘉诚等3人被推举为大会名誉主席。 无论外界怎样评说,李嘉诚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他所获得的嘉奖都说明他是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15.遵守诺言,言出必行 要想取得别人的认同,就必须做出承诺,在做出每一个承诺之前,必须经过详细地审查和考虑。一经承诺之后,便要贯彻到底,即使中间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李嘉诚曾说过:“做人就要对人忠诚、有义气,对于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作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一定要想办法做到。”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李嘉诚从开始工作以来就一直念念不忘创业。终于有一天,他告别了塑胶公司的老板。 老板在几年与李嘉诚的相处中,深深了解李嘉诚终究不会久居人下。老板也是个善良的人,他甚至觉得,李嘉诚在自己手下,实在是委屈了。 老板约李嘉诚到酒楼,设宴为他饯行。 李嘉诚十分感动,同时带着内心的歉疚,坦诚地向老板和盘托出他的计划。 他说:“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间塑胶厂。我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也大概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不过,我向你保证,我绝不会将一个客户带走,绝不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 虽然是在商言商,李嘉诚依然是重义轻利,一诺九鼎。 后来,李嘉诚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果然,有不少李嘉诚原来在塑胶公司发展的客户转来与李嘉诚合作。但李嘉诚无一例外地谢绝了,并且一再强调他原先打工的那间塑胶公司的实力和对自己的深情厚意,希望这些客户继续与原来的塑胶公司保持往来关系。 李嘉诚的真诚使这些客户感动,找到李嘉诚的大部分客户又继续与塑胶公司做生意。 20多年后,由于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香港塑胶业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原料大危机,已经是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挂帅救业。同时,将自己公司的库存原料拨给那间塑胶公司,“把自己的恩公”从倒闭的边缘挽救回来。 已经年过花甲的塑胶公司老板噙着热泪说:“我没有看走眼阿诚的为人。” 李嘉诚的为人有口皆碑,这样就奠定了生意兴隆的人际基础。 李嘉诚做人的另一个原则是“买卖不成,仁义在”。 李嘉诚认为,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在推销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推销自己。在当推销员的过程中,他悟出了一条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就是不谈生意,先建友谊。 原来,李嘉诚发现当好推销员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包装。他觉得产品需要包装,而推销员就更应该包装。 而推销员的包装,服装是其一,还包括言谈举止、行为修养。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诚信。可以说,诚信是推销员最好的包装。 于是,李嘉诚开始全方位包装自己。 首先,李嘉诚对自己的高标准是要具有绅士风度。 当时,李嘉诚虽然收入不高,家庭负担很重,而且他还有大抱负,要钱办大事,但是,李嘉诚十分重视自己的仪表修饰。他的服装既不新又非名牌,但相当整洁。 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简单而又严格的标准,就是让任何人都能产生好感。 其次,李嘉诚有意识去结交朋友。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 李嘉诚结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户为选择标准。他认为,今天成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他自己做不了客户,可能会引荐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助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有道是:“一个篱芭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李嘉诚广博的学识,告诫人的诚恳,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使人们乐意与他交友。 有朋友的帮衬,李嘉诚在推销这一行,如鱼得水。 由此,李嘉诚更加坚信与人为善、广交朋友对事业会有帮助。 后来,李嘉诚在美国与北美地产大王李察明建立了友谊。 李察明陷入财务危机,急于寻找一位有口皆碑重信誉的巨富为他解困,并结为长期合作伙伴。 李察明找到了李嘉诚。李察明说:“我相信李嘉诚的为人。” 为表诚意,李察明将纽约曼哈顿一座大厦的49%股权,以4亿多港元的折让价,拱手让给李嘉诚。 这是李嘉诚诚实经商的良好形象及信誉带来生意及利润的一个有力的例证。 16.做生意要先做人 “有些生意,给多少钱我都不赚,因为已经知道对人有害,所以就算社会允许做,我都不会做”这是李嘉诚做生意的原则,也是他做人的原则。他常对儿子说:“做人比做生意更重要。” 如果说李嘉诚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为人、做人方面更是成功的,这一切大家都有所耳闻。同样,他在教育两个儿子方面更是如此,他常对儿子说:“做人比做生意更重要。” 在今天的李家,每逢吃晚饭时,两个儿子分别坐在李嘉诚的两旁,经常你一言我一语说得非常活跃,似乎总有说不完的有趣话题,而坐在对面的大媳妇王一富则不然,她一声不吭地专心吃着饭。 无论工作有多忙碌,每逢星期一,他们一家人必须在深水湾外婆家吃上一顿团圆饭,通常一家四口,四菜一汤,吃得很清淡。这一习惯在李嘉诚创业之初到今天一直坚持着。 在众人的眼里,李嘉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商业巨子,懂得如何赚大钱。但在他的两个儿子的心里,李嘉诚有另一种心灵上的追求。 小儿子泽楷说:“我觉得我很幸运,可能是令人想不到的。我们生活是那样简单,不是说简单就叫非常好,而是简单原来就是非常幸福。 李泽钜说:“爸爸是一个很懂得用钱的人,他知道生命里哪些事情最重要。如果在他一生中,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可以帮助不幸的人,他感觉更加富有。“ 李嘉诚说:“1957年、58年,我赚了很多钱,那两年,我很快乐。”一年后,快乐换来迷惘,他想:有了金钱,人生是否就可以很快乐呢? 经过长时间思考,他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李嘉诚十四岁丧父,今日的成就是依靠自己千辛万苦挣出来的。于是他明白,只有磨炼,方知做人、做事的艰辛,温室里的幼苗是不能够茁壮成长的,他带他们去看外面的困难,让他们去领会人生的艰辛,带他们坐电车坐巴士,又跑到路边报纸小摊,看那一边卖报纸一边还在温习功课的小女孩,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求学态度。他带着两个儿子,从身边大众身上去接受人世的坎坷,去品味该如何去做人。 每当星期天,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必定会跟父亲出海畅游,这已是多年的习惯,像一日三餐一样。也许大家感到奇怪,出海又有什么稀奇?。然而,他们的出海畅游,却另有一番目的。 李嘉诚的目的是借此机会教育两兄弟。正如据李嘉诚所言:“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那种,解释给他们听,然后问他们问题。我想,到今天他们未必看得懂,但那些是中国人宝贵的经验和做人宗旨。” 李嘉诚不光是教育子女有与众不同的方式,他做生意和做人一样,同样有自己坚守的原则。“有些生意,给多少钱我赚,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都不会做。”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当中,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泽钜、泽楷两兄弟。 李嘉诚对儿子们的最大期望,就是要他们做人低调,凡事不可大张旗鼓。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里,他也会巧妙的安排,让两个儿子在公众面前亮相。1990的年万博家国出售之前,长实集团公关部门经过精心策划,让当时的集团执行董事长李泽钜,在媒体面前出现,并接受了两本杂志的访问。但是在一般的场合里,他绝不允许儿子曝光过度,以免树大招风,无助于他们的心理成长。 但李嘉诚并非绝对的低调主义者。1992年4月,他就亲自在北京中南海的古建筑物前,向中共总书记江泽民介绍了两个儿子。同年7月,新任港督彭定康参观葵涌四号货柜码头时,李嘉诚率领公司同事迎接。那天,在庆祝属下公司处理第二千万个货柜的典礼上,李泽钜、李泽楷两人,和父亲一样,只佩带着写有本人名字的公司名牌。 当时,公司规定,凡参加欢迎仪式的男性要员,一律不着外衣,要穿深色的长裤。但只有李泽楷裤头加了过肩吊带,和父亲一起,与彭定康合照,李泽钜则远远地站立在外围。 同年10月,港督邀商界举行午餐会,被称为“小超人”的李泽楷在被邀之列。几日之后,在彭定康宣布的“总督商务委员会”的名单当中,长实集团执行董事李泽钜就包含在香港十八位主要的商界人士及三位官守义员之中,成员任期自1992年10月始,一直到1999年4月底结束。在李泽钜获这一委任的三个月之后,就在在长实集团荣升为副董事总经理,一个月后新委任生效,李泽钜就正式取代了长实“老臣子”周千和的位置。 两项新委任间的关联如何?以及1994年底首届总督“商委”任满时,李泽钜是否已经接管李氏王国?明眼人自然明白。至于让儿子取代追随自己打江山的老臣子地位,是李嘉诚早就精心部署的一着。 周千和为李氏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位老臣,告老引退后,为让世侄李泽钜时时请教,便留任长实非执行董事的职务,变相担当“师傅”的角色。 与此同时,周千和之子周年茂也在李氏集团担当重臣,主要处理李氏中有关地产发展的问题。除此之外,在集团的重量级地产业务方面,他也是李泽钜的军师之一。 因此,尽管1993年2月李泽钜就出任了“旗舰”长实集团的副董事总经理,但上有李嘉诚牢稳地掌握决策权,没有丝毫轻言放权之意,下有“师傅”与“军师”的羁绊,李泽钜即使有心,也实是难有作为。而此时的李嘉诚对在和记大厦办公的李泽楷,虽然“鞭长莫及”,放手让他打理卫视,但仍自任卫星广播有限公司主席,实行“遥控”他的一举一动,且一再地要求儿子“凡事低调”,但大众媒体本身就是“曝光”行业,加上竞争激烈,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想达到这位超人父亲的要求,绝非容易之事。 正因为有这种难处,李泽钜兄弟二人,自出道以来,由于“高姿态”而受到的责骂、教训不计其数。有一次,李泽钜受父亲交代,在用来迎送贵宾的劳斯莱斯车内装置一台镭射机时,出了一点小差错,就被父亲责骂了一通。李首富的训子之严,期望之殷,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父亲的教导,李泽钜“曝光”极少,上镜的表情也十分严肃。作为“千亿王国”香港首富的继承人,他的确身负只有“超人”方能承受得了的压力。大概除了与红颜知己共结秦晋,举案齐眉,再没有什么能让他真正轻松了吧。 除却治家有方,李嘉诚有一颗爱国爱港的拳拳之心,也是人所共知。1995年夏,《财富》杂志刊出一篇攻击性文章,称“1997年后香港一回归都会改变,因而走向死亡”。面对这种谬论,李嘉诚及其它香港商界的爱国人士,立即奋起驳斥:“《中英联合声明》已发表了10多年,香港至今的经济不是仍然保持着快速向前发展的良好势头吗?就1994年来说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达2.1万美元,这一切难道都是不真实的吗?”这次风波之后,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邵逸夫、曾宪梓等几位富豪联合捐款建“香港明天会更好基金”。何鸿焱向记者们介绍说:“我积极支持香港明天会更好基金会,鲁平主任私人亲自写信过问,在第一时间里,我家捐出500万港元作为基金。”9月29日,李嘉诚等22位基金会理事的合影照片,整版刊登在全港各报章。宣言标题是:“我们立场一致,全体一心为香港!”正文是:香港未来的发展和繁荣是香港人的切身问题。今天我们坚持立场,携手创立“香港明天会更好基金“——一个非牟利和非政治性的组织,目的在凝聚力量,建立信心,使香港在1997年后继续维持国际商贸及金融中心的领导地位。 我们需要万众一心,商界、政府、劳工和各行各业以至每一个香港人都应各尽所能,为香港现在及未来的辉煌出一分力。 让我们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更好的明天努力。” 这篇文章可谓是李嘉诚的真心流露。正因如此,香港证券界对李嘉诚信托基金最终注册地点的担扰,完全是多余的。尽管香港的其它家族基金设立地点多在海外(如瑞士、加拿大、巴拿马、卢森堡等),爱国爱港的李嘉诚事必将香港作为他永久的注册地。理由很简单,一旦迁地,香港将会有1000多亿资产权益流到海外。 有关李嘉诚将与包玉刚从政的传闻,由来已久。多年前,中国政府的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刚刚在港设立的时候,包玉刚便拿出旗下连长佛大厦的两层来做会所,得到中国政府的赞誉。现在预委会香港秘书处则设在李嘉诚的大本营——华人行,李氏也不过收了一点象征性的租金。 李嘉诚完全否认他将从政的传言。包玉刚的英国籍令他错过出任首任香港特区最高行政长官的机会,李嘉诚也入了英国籍,相信他比谁都更清楚这一事实。令李嘉诚啼笑皆非的是,香港舆论将一个人的爱国行为与政治野心混于一谈。在他们眼中,自己的每一件事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想做好人却是如此之难。 就此我们不能不为李氏的人品与人格感动。不仅他自己如此,他更教育自己的儿子也如此。 1993年8月,李嘉诚拟让其次子李泽楷出任全系主力舰和黄集团的舵手。但是李泽楷却拒绝了父亲的安排,走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 对此,李嘉诚相当豁达:“年轻人到底有自己的理想,和黄管理层有人手,我不会强迫他做.”对单飞的儿子,李嘉诚送他两句话: 一是“树大招风,保持低调”。 二是“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这两句话,不仅是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同时也是他自己一生经商的准则。就是这个人人明白却难于实现的准则,让李嘉诚赢得了无数商界朋友,广大股东和公司职员的信赖和支持,为他赢来了无数的财富和荣誉,并最终登上香港首富,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中庸之道,讲究“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老百姓也懂“以和为贵”、“财不外露的道理。”同时,利益共享也是中国式经商的行动准则,一旦违反这一游戏规则,失去的绝不仅仅是合作的这一个对象,而是整个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从而危及自己的业界地位。 李嘉诚深知此理,按照他所说的只拿9%,得益的不光是自己的合作方。人们将从你的行为中,了解你的人格和信誉,从而使自己赢得大量的商业机会,财源就会随之滚滚而来。因此,从表面上看,你的确是少拿了1%,但是从长远来讲,得到的回报岂只是少拿的1%呢?有时会是它的十倍、百倍。 李嘉诚的这两句箴言,实在是放之于商界而皆准的真理,也是他做生意要先做人的人生信条的真实写照。 17.财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李嘉诚这个简单而富有中国文化韵味的名字,是一个奇迹,如果说法国人是以“拿破仑”这个名字作为白手起家的典范的话,那么中国人也可以以“李嘉诚”三个字为自豪。 香港,李嘉诚是个神话。 有港人的地方,就有李嘉诚的名字;或者现在说,有华人足迹的地方,就会有李嘉诚的名字。 他名噪一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这个星球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他是华资财团吞并外资财团和华人入主英资财团的第一人。 当他的“长实”集团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成功地控制了价值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浦有限公司的时候,香港舆论界将李嘉诚的成功,形容为“蛇吞大象”、“石破天惊”。不过,在他自己看来,英国人不是大象,中国人也不是蛇。他说,“一生之中,我还没有强迫收购过一家公司。到今天为止,我所收购的公司,都是友好的,大家好商量的。”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工厂,被誉为“塑胶花大王”。1979年,“长实”集团超过英资财团“置地”,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集团人们谈到了李嘉诚。1984年,老牌英资怡和财团宣布迁册百慕大,而李嘉诚却宣布“长实”决不迁册“所属公司都在香港注册”。李嘉诚私人捐资十几亿港元兴建汕头大学,李嘉诚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亚洲首富”及“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李嘉诚,人们谈论着他,并将在以后的岁月中,一直谈下去。 这个简单而富有文化韵味的名字,创造了一个奇迹,如果说拿破仑是法国白手起家的典范的话,那么李嘉诚就是中国的拿破仑。当然,二者不是同一类人,也不可以比较。正如李嘉诚自己所说,“不敢说一定没有命运,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时地利物理等方面皆相背,那肯定不会成功的事,而我们贸然去做,至失败时便埋怨命运,这是不对的。历史人物拿破仑是不少人所钦佩的,但我觉得他有些说话亦很过分,例如他说在其字典里没有”难“字,结果他终于失败,并于半囚禁中在荒岛凄凉终老。”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能与中国拿破仑面对面的交谈无疑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是如此的吸引人。少小离乡时一无所有,赤手空拳闯天下,30岁时已有千万身家。而今天,李嘉诚的商业触角已经到达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然而,尽管关于他的传记和文章不计其数,很容易就搜寻得到,却没有一篇准确地记载下他的心路历程。人们有时会有所怀疑,李嘉诚,他真实的人性如何? 因为,这位华人首富有今日成就,除了勤奋,一定有其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世人将李嘉诚奉为白手起家的楷模,无不想一探其奥秘。 每言及此,李嘉诚便援引《论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果真如此吗? 下属、朋友、学生……所有接触过李嘉诚的人对他的赞誉,是真实,还是谎言? 财富与情感,本是每个世俗中人的困惑,华人首富李嘉诚对此又是怎样评说? 财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李嘉诚出生于北门街面线巷5号的书香世家(今属潮州市湘桥区)。1933年9月,入北门街观海寺小学读书。194O年冬,随父(李云经)母(庄碧琴)到香港定居。续读初中,半工半读。1941年12月25日夜(“圣诞节”之夜),香港沦入日寇魔掌。1943年冬李云经先生因肺病恶化医疗不治辞世。从此,少年的李嘉诚挑起赡养母亲和弟妹的生活重担,开始了他那入世进取、艰辛备尝、建功立业、报效家国的辉煌人生。 1938年,日军轰炸潮州,其时李嘉诚正在初中读书,迄今他人还记得投掷的炸弹落在身边的情景,生死只有一线之隔。一年之后,李嘉诚随父亲李云经由汕头流亡至香港,这一经历使得李嘉诚对医疗与教育始终有着不同寻常的关注与感情。 “因为他(父亲李云经)有肺病,我便去买些旧书。买些有关肺病治疗和如何照料肺病患者的书籍来看。那时我才十三岁,看过那些书后,我被吓了一跳,所有病症我都有。我的童年岁月很艰苦,苦在没有人可以倾诉;难道你写信告诉妈妈?绝对不会。一生中有什么不如意事绝对不告诉妈妈;对爸爸,只有一件事至今可以让我安慰自己。爸爸过世前一天,他反过来,他没有什么话可说,只有问我,问我有什么事跟他说。若你细想一下,也觉得悲哀;但我很自信的跟他说,安慰他:我们一家一定会过得好。” 李嘉诚能有今日成就,绝非偶然。他十分地珍惜时间。在香港,他是走路最快的人,直至今日,年过70而依然健步如飞,很多年轻人都赶不上他。而他的手表,永远调前了15分钟。在创业初期,他的天打工十几个小时,晚上还要到夜校读书。1981年香港电台采访李嘉诚时,曾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李先生,你今天的成功,与运气有多大关系?” 李嘉诚回答:“我不能否认时势造英雄……” 而今天的李嘉诚重新面对这个问题时,他的答案是,“那时我说得谦虚,今日我再坦白一点说。我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而赚钱。投入工作十分重要,你要对你的事业有兴趣;今日你对你的事业有兴趣,工作上一定做得好。” 相当一些人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总是被命运捉弄,李嘉诚信命否? “从小时绝不相信命运,年幼时可说生不逢时,抗日战乱,避难香港,父亲病故,15岁挑起家庭重担。小孩子的时候,我是非常非常喜欢念书的人。先父是染了肺病逝世的,先父进医院2、3天,我就知道我自己也有肺病,因为13岁小孩子懂得去买旧的医书来看。3008个日夜,一个医生都没有看过,早上痰有血,下午发热,所有症状,没有人可以讲,记起这个,真的是无处话凄凉,不尽辛酸。 那个时候肺病是必死之病,去照X光片,医生会吓起来,我的肺里面好多不同的洞,已经钙化了。到了那个时候怎么医呢?吐血吐了很多,你也没有钱,如果有什么伤风了,身体不好了,喝盐水。盐水不能治病。但是你如果喉咙痛啦,伤风发热啦,盐水会有用。 21岁的时候,我的肺病已经好了。我18岁已经做经理,19岁做总经理,负责办公室的工作和工厂的工作。虽然打工,我一天都做10多个小时,有的时候做到晚上,做得非常非常疲倦,公寓晚上11点就没有电梯了,我常常爬楼梯到10楼住所,有时候疲倦的不得了,就闭着眼睛爬。我说,我一定有一个办法,可以令到我自己爬楼梯的时候舒服一点,就一边爬,一边数楼梯,数够了楼梯级数,就睁开眼睛……。” 李嘉诚每一天的生活,总是比别人提前开始,而休息,却永远要比别人晚。从而,他的生命要较别人的长许多。 而从三十岁起,李嘉诚就再没算过自己的财富。 “五七、五八年初次赚到很多钱,人生是否有钱便真的会快乐?那时候开始感到迷惘,觉得不一定。后来终于想通了,事业上应该多赚钱,有机会便用钱,这样一生赚钱才有意义。当我最初打工的时候,我有很大的压力。打工的时候,尤其是最初一、两年,要求知,又要交学费,自己俭朴到不得了,还要供弟妹读中小学以至大学,颇为辛苦。开始做生意的最初几年,只有极少的资金,的确要面对很多问题,很多艰辛。但慢慢地,你想通了,以这样的勤力,肯去求知,肯常常去想创新的意念,悭俭自己,对人慷慨。交朋友,有义气、又肯帮人。自己做得到的,尽力去做。如果从这条路走,迟早一定有某一程度的成就,应该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贪心,更不会贪得无厌。” 时至今日,社会环境已有很多不同,有人认为:“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李嘉诚却说,“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亦必不能长久,如俗语说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对于每一位渴望成功的人而言,勤奋无疑必要的。然而,在成千上万刻苦努力的人之中,取得成功的却终是少数。对此,李嘉诚有好言相告:“除勤奋外,要节俭(只对自己,不是对人吝啬);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的信誉和诚恳的人际关系;具判断能力亦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凡事要充分了解及详细研究,掌握准确资料,自然能作出适当的判断。求知是最重要的一环节,有些人到某一地步便满足,不再求知,停滞不前,今天我仍继续学习,尽量看最新兴科技、财经、政治等有关的报导,每天晚上还坚持看英文电视,温习英语。” 有人说李嘉诚是世界上最俭朴的亿万富翁,他却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商道宝典三稳中求进,进中求稳 机遇是无处不在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机遇,关键就在于是否敢冒风险。李嘉诚敢为人之不敢,又能见好就收,这是他的第五个商道。 18.看准朔胶市场,一炮打响。 李嘉诚非常留意商业信息,能从小消息中发现商机,进而实际考察,做出成就。李嘉诚在汕头大学校会成立典礼后,曾这样说:“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1950年,李嘉诚创办了生产玩具和家用产品的塑胶厂。厂子小,资本薄,他一人要身兼数职,厂务、生产、联络、产品推销都要一一过问,每一件产品他要检验,机器坏了他也要亲自维修。除此之外,他每天还要检查生产情况和产品的优劣。 有一次,为了与外商签订一份业务合同。李嘉诚去找一位亲戚,想请他为自己做担保,此人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那知这位亲戚只是热情接待他,生意上的事却只字不提。李嘉诚见状,便也不提担保之事,匆匆告辞了。再见洋商的时候只得如实地说:“先生,我没法找到您所认为合格的担保人。”外商认为他为人诚实。于是便问他说:“先生,你对办好工厂有办法吗?”“有,有,有办法。”“那你靠什么办好这个厂呢?”“靠智慧、学习和奋斗。”外商听后十分高兴,大笑说:“行,我相信您,不用别人担保了,好好干吧! 这时,在种类繁多的塑胶产品中,随着塑胶玩具在国际市场上日趋饱和了,已经没有足够的市场让李的工厂再生存下去,他必须选择一种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来救活企业,从而实现他塑胶厂的“转轨”。 一天,李嘉诚自修完当天的功课后,随手翻阅着一些杂志。在一本英文版的《塑胶》杂志里,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的塑胶花即将倾销欧美市场。 李嘉诚马上想到:现在是和平时期,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必定会开始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种植花卉等植物无疑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好消遣,但每天要浇水、除草,而且花期短,这与当时人们越来越紧张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而塑胶花可以达到既价廉物美又美观大方的目的,又能美化人们的生活。想到这里,李嘉诚兴奋地预测着: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强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 他在一间小旅社安下身,就及不可待地去寻访那家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的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风尘仆仆来到该公司门口,但却戛然却步。 他素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守与戒备。也许应该名正言顺购买技术专利,然而,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出手。 情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招聘工人,他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李嘉诚只有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这种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老板给李嘉诚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非法打工,不敢控告他。 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恨不得把生产流程吞下去。李嘉诚收工后,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 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假日,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技术工人。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李嘉诚满载而归。随机到达的,还有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临行前,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多家花店,了解销售情况。他发现绣球花最畅销,立即买下好些绣球花作样品。 李嘉诚回到长江塑胶厂不动声色地把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办公室,他宣布,长江厂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为本厂的拳头产品,使长江厂更上一层楼。 李嘉诚在香港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按理说,物以稀为贵,卖高价在情理之中。但是李嘉诚明察秋毫,他认为塑胶花工艺并不复杂,因此,长江厂的塑胶花一面市,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着模仿上市。倒不如在人无我有、独家推出的极短的第一时间,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一举打出长江厂的旗号,掀起新的消费热潮。卖得快,必产得多,“以销促产”,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界的游戏规则。这样,即使效颦者风涌,长江厂也早已站稳了脚跟,长江厂的塑胶花也深深植入了消费者心中。 李嘉诚走“物美价廉”的销售路线,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 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果不出所料,很快,香港冒出数家塑胶花专业厂。长江厂只是先行一步,等待它的,将是与同业的公平而无情的竞争。大家都在抢占市场,而长江厂的现有规模,无法保证“长江号”在同业的龙头地位。 李嘉诚到亲友中集资招股,筹集的资金用于租赁厂房,添置设备。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同时对欧洲的企业结构和管理方式抱有浓厚的兴趣。他深知私营企业财力单薄,发展缓慢。他看好股份制企业,他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 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塑胶花大王”的美名,不仅蜚声全港,还为世界的塑胶同行所侧目。 1957年,李嘉诚带着企业复活的希望踏上了学习塑胶花制造技术的征途。精明的李嘉诚深知生意人对于刚面世的新产品是十分重视的,而且在技术上会有很大的保留,不会轻易地让人学去,故不断以购货商、推销员等身份,甚至不惜打短工,千方百计地搜集点滴有关塑胶花制作的技术资料。 不仅如此,李嘉诚又购置了大量在款式、色泽上各具特色的塑胶花品种带回香港,不惜重金聘请香港乃至海外的塑胶专业人才,对这些购回的塑胶花品种进行研究。他一边进行市场调查,一边了解国际市场的发展动态,希望能找出最受欢迎的塑胶花品种进行大规模生产。 1957年,咬紧牙关走出绝境的李嘉诚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别具新意的“转轨”行动:生产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胶花。这在当时的香港还是一个“冷门”。经过李嘉诚的努力以及各方面的促销和广告活动,塑胶花开始引人注目起来,为香港市民所普遍接受。“长江塑胶厂”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重新开出一条道路的李嘉诚,在度过危机之后李嘉诚渐渐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1957年岁尾,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由新莆岗搬到北角,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李嘉诚把塑胶花作为重点产品。 李嘉诚常常这样告诉身边的人:“我们长江要生存,就得要竞争;要竞争,就必须有好的质量。只有保证质量,才能保证信誉,才能保证客观,才能保证长江的发展壮大”。李嘉诚极其看重自己产品的质量。李嘉诚宣布:“从今以后,长江的产品,没有次品”。 今天的李嘉诚给人最鲜明的印象是足智多谋,在经营策略上他从不轻易去冒险,更不会有随便碰碰运气的行动。他的所有决策都来源于对全面、广泛的资料的占有和分析;他的决定,都是按照理行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合理的反应,这也是他最为人称道的本领。 然而,李嘉诚的胆识和才华并不都是与生俱来的,大部分是来自于他一生的勤奋和毫不懈怠的求知,以及善于吸取经验教训和谦虚谨慎的作风。 李嘉诚在率领企业走出了困境后,仍然面临许多困难,资金不足,设备简陋。无法更新设备,增加厂房,招聘技工,生产规模很难扩大。 正当李嘉诚感到资金问题会给他的企业带来危机的时候,有一位客户来到他的公司。 第二天,在香港一家酒店咖啡厅里,两人对坐着。品尝过后咖啡。李嘉诚从手提包里拿出八种按照要求设计出来的新颖别致的塑胶花,放在外商面前。然后,李嘉诚诚恳地告诉外商。 “先生,这八款塑胶花是我和公司设计人员昨晚一夜没睡按你的愿望设计出来的,有五款我想基本符合你的要求;而另外三款,因为我考虑到你的订货是为圣诞节准备的,因此,在你的要求的基础上,再揉进一些东方民族的传统风味,我认为或许你会喜欢,所以全部拿来,供你挑选。”精明的李嘉诚明白自己资金不足的劣势,但他看准了这次薄利多销的机会。他敏感地预测到如能与这位订货商达成协议,那么长江工业公司不但可以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在香港取得相当有利的竞争地位。李嘉诚接着说:“就我个人而言,我当然十分希望能够长期与您合作。长江目前虽没有取得足够的资金以及担保,但是我们却可以给你提供全香港最优惠的价格、最好的质量、最优的款式,并保证在交货期按时交货。而且,这八款塑胶花样品,如果你觉得满意,我愿意送给你,只是希望有机会跟你合作。” 李嘉诚这番坦诚相见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外商。这位订货商以十分惊讶但十分欣赏的目光注视着面前这位华人企业家,钦佩他竟然能在一夜之间设计八种款式的塑胶花供他挑选,订货商高兴得情不自禁地握着李嘉诚的手连声说:“了不起,年轻人,我同意跟你合作,你会干好的!” 这次成功使长江工业公司站稳了脚跟,并在香港塑胶企业内有了相当的竞争能力,也使李嘉诚清醒地认识到对一个即使是身处逆境,但决意抓住机会的人来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有信心、决心和执着的诚意,机会的大门将永远为这些胸怀抱负、希望有所作为的人们而敞开。 在接下来的日子,李嘉诚领导长江工业公司迎来了香港塑胶花制造业最为辉煌的时期。这时,欧美各国对塑胶花的需求量更大了,就连中、下等家庭开始插花。 李嘉诚充分利用这段鼎盛时期,不断创新。他高薪招聘塑胶专业人才,研制出欧美用户最感兴趣的接近天然花的各种新奇花卉,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特种花,顺利地打入欧美市场,并利用长江工业公司的塑胶花产品高超的品质保证,争取到了海外买家的长期合约,业务迅速增长。 庞大的塑胶花市场,为李嘉诚带来了数以千万港元计的利润,也带来了塑胶界的注目。“长江”从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制造基地,而李嘉诚则被誉为“塑胶花大王”。 19.进军房地产 李嘉诚挺进地产的原则是谨慎入市、发展。具体做法是不卖楼花不贷款、不按揭,只租不售。有效地避开银行挤兑、地产危机。 1958年初春的一个晚上,刚完成一桩生意的李嘉诚怀着好心情,独自一人在驱车前往郊外的路上。这几天,他心里颇不平静。塑胶花的确带来一笔可观的财富,但塑胶花市场还是有限。那么,该从何处着手呢?李嘉诚苦苦思索。忽然间灵光闪现:房地产!他想起了工厂的业主只肯签短期租约,每次续约,又得大幅度加租的情形。如果自己有一座大厦,不仅工厂自身的问题可以解决,还可以将空余的厂房租出,向土地“赚钱”。这是李嘉诚一直保留的习惯:牢牢抓住每一个灵感,决不让它成为遗憾。 50年代末期的香港,经济处于突飞猛进的时期。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弹丸之地的香港成了名符其实的“东方之珠”,是投资者的天堂、冒险家的乐园。地域狭小而人口众多的香港,一下子变成了寸土寸金的地方。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北角兴建了一座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由此插足地产界,经营房地产。1960年,他又在柴湾购地兴建了两座工业大厦,面积共12万平方米。而与此同时,香港经济发展迅速,港岛和新九龙中心地段地价猛升。李嘉诚眼光高远,先人一步跨入地产界,并成为一支劲旅。 他将自己的地产发展方针订为:“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尽管是小心翼翼地操作,但他还是将经营塑胶花工厂所赚取的利润,及第一幢工业大厦源源不断的巨额收入,全部投到房地产经营上。 几年以后,由于局势的动荡不安,香港的房地产数次显示了它大起大落的特色。 而这个人心浮动、百业萧条的大动荡,又成了李嘉诚显示他独具慧眼、远见卓识的才能的机会:一方面稳固大后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使之继续在塑胶工业中独占鳌头;一方面胸有成竹地用现金,以最低价格收购那些急于将手头物业脱手的有识之士的地皮和楼宇。 李嘉诚充分掌握地产发展的大趋势,被人们赞誉为“商业奇才”,他总是能够因势利导地变逆境为顺境,既大展拳脚,又稳中求进,为他以后的蓬勃发展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1年6月,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走上集中经营房地产业务的轨道。 1972年7月31日,香港股市处于牛市巅峰,李嘉诚把握这个机会,将长江地产改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于10月向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以及香港证券交易所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获准挂牌,法定股本为2亿港元,实收酱是8400万港元,每股2元,升值1元,以每股三元的价格开始公开上市发行。在巅峰期时正式挂牌的长江实业,一上市就受到股民的宠爱。 李嘉诚在塑胶花、房地产经营方面显示了他的独创性之后,又在经营股票方面再一次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以及对事物发展规律超乎寻呼寻常的领悟力。由于对房地产业行情看好,这样就在人们用低价卖出物业并用所得的钱去买股票时,李嘉诚统率他的长江实业一边发行股票,一边用发行股票所吸收的资金成批地收购那些低价出卖的物业。 1974年5月,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的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由李嘉诚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个联营公司的建立,不仅为发展中的长江实业引进大量现金,更是为长江实业在接下来的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 1974年6月,长江实业大开香港股在加拿大的先例: 1977年,是在李嘉诚的创业生涯中,最值得一提的一年。这一年,李嘉诚和他的李氏财团经过20余年的稳打稳扎,最终脱颖而出。他大开华资吞并外资之先河:著名的“美资永高公司帐购战”,以及击败香港置地房地产公司,购得中区新地王的两次战役,使李成为使香港兴奋不已的热门话题。 位于香港中区地下的中环和金钟站段,是世界上最值钱的地皮之一,每平方米的地价高达1万港元,如果能在这块享有“地王”之称的地皮竞争上夺标并发展物业,不仅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夺标公司还可由此增强信誉且名声大振。 早在1976年,李嘉诚就获悉香港地铁公司为购得中区邮政总局旧址地皮,曾与香港政府磋商多次。香港地铁公司的股票部分以现金支付,但是港府坚持用现金购买。于是既精通经营之道、又精通金融之道的李嘉诚,再次利用出售偻宇和发行新股的方式,集资数亿港元现金,以打有备之战。 不仅如此,李嘉诚还获悉香港地铁公司与政府达成有关九龙湾车厂及邮政总局旧址的批地协议:地铁公司必须耗资近六亿港元现金购地而急需现金尽快回流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个将两块地盘设计成一流的商业中心和写字楼相结合的综合型商业大厦的建议,而且一反地产界只租不售的常规。为了稳操胜券,李嘉诚还相继抛出了两个诱饵。其一是为了满足香港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要求,长江实业主动提出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其二是将商业大厦出售后的利益由地铁公司和长江实业公司分享,并且再超平时分红各五成的常规,由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 1979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中环邮政总局旧址公开接受招标竞投。素有“地产皇帝”之称的置地公司,一度盛传是夺标呼声最高的公司。消息传到长江实业,李嘉诚听后淡淡一笑,说:“传说总最是传说,到底名花谁主现在尚无法定论。”在这次“地王”公开招标竞投活动中,香港地下铁路公司先后收到30个财团以及地产公司的投标申请。 1977年4月5日各家报纸以大标题报道:“长江击败置地,夺得旧邮政总局地段。” “这块平均地价每平方米1万港元的‘地王’,早为大财团觊觎,卒为长江投得。据地下铁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长江实业所提交的建议内列举的条件异常优厚,终能脱颖而出,独得与地铁公司经营该地的发展权。” 李嘉诚终于力挫多家竞争对手,一举击败一度呼声甚高的香港地产界巨子——香港置地有限公司,被人们誉为“长江实业扩张发展中的重要昊碑,”“乃华资地产的光辉,值得开香槟庆贺,”并一致认为此举意义重大,算得上“三级超升”。 1978年5月,李嘉诚投标所建的环球大厦开盘,总价值约5.92亿港元的物业,于广告刊登后8小时内全部售完。 1978年8月,李嘉诚投标所建的海富中心开始拍卖,交易总价为9.8亿港元,创造开盘售楼一天交投最大的记录。 耗资近2.5亿港元,以豪华、庄重、典雅的面貌呈现于香港人面前的华人行新大厦,雄踞于港岛中区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地带;并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联手合作,对半出资成立华豪有限公司,以全新的香港速度,重机关报创建华人行商业大厦,可以说是李嘉诚又一杰作。 1978年,李嘉诚通过放弃对九龙仓控制权的争夺,改善了与汇丰银行的关系。籍此良机,1980年,他“蛇吞大象”式地收购了汇丰手下的和记黄埔,此举轰动整个香港,并令股市狂升。在香港新闻界激起千层浪,各报刊杂志纷纷用“蛇吞大象”形容李嘉诚这次成功收购。 1986年,李嘉诚统率下的和记黄埔捷报不断。在李嘉诚的管理之下,和记黄埔成为除银行业之外的香港规模最庞大大的多元化投资控股及贸易公司, 20.纵横股海,随心所欲。 李嘉诚初入股市,坚持不为炒暴利所动。他抓住最佳时机令长实骑牛上市,上市后24小时不到,就升值1倍多。 香港的股票市场有近百年的历史,一八九一年香港股票经纪协会股份总会的成立,宣告了股票市场正式开始运作,1914年,该协会正式改名香港证券所。 1921年,香港证券经纪协会成立。1947年证券所与香港证券经纪协会合并成为香港证券有限公司。1960-1972年在股市上,先后成立远东所、金银证券所及九龙证券所等三个新的股票所。又在一九八六年四月二日成立香港联合交易所。同年九月二十日获得国际交易所联合会会员的资格,使香港上市的股票成为国际承认的有价证券。至此,香港获得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头衔,成为仅次于伦敦和纽约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银行业中心。 在过去,我们一说起股票来,大家就认为那是“赌博”、“投机”,避之惟恐不及,这只是香港最初出现股票时大家的看法,当时确实有人靠炒卖股票进行过投机发了小财或因此而破了产。但是股市建立的宗旨是为了繁荣市场,发展经济。而一般人们购买股票的目的主要是投资。股票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在社会上筹集资金,为企业创立、开发新项目筹备足够的资金,也促进社会资金的合理利用。 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将这件事完成了。” 事实上,香港任何一个成功的大公司,都必须借助股票市场向社会筹集资金,扩大再生产,并通过股票上市,使该公司与社会各阶层人士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这几乎是每一个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捷径”之一。 对于香港股市来说,无论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之下,只要涉及到邻近国家的动荡不安,英美政府首脑的更替,及至中东的和平或者战争,都会刺激香港,带来有利亦或不利的影响。可是当股票上涨,出现股市中所谓的牛市的时候,这时就似乎家户户都捷报频传,所到之处听到的都是某某人又发财了的消息。每当出现这种行情的时候,去股市开户投资的人便会风起云涌,大有不入此山不罢休的势头。在这种人云亦云,你追我赶,大喜大悲的投资心理之下,一旦转向股票市场上就是一片风声鹤唳,稍一动作,就会狂跌不止,出现股市人人谈之色变的熊市。 香港市民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对股票产生了投资狂热,掀起了一阵“上市狂潮“。在一九七三年三月股市疯狂的涨潮中,恒生指数上升为一千七百点高峰,人们呐喊”二千大关“很快就会被突破。香港人“只要股票,不要钞票”。他们或者砸碎小孩的存钱罐,卖掉经营中的工厂去炒股票,或者卖掉黄金,卖掉小巴或巴士,卖掉地皮去换股票,或者楼宇按揭贷款,取得现金然后投向股市抢购股票,将一生辛苦积累起来的财产搜集起来,进行盲目投资,沉醉在发财的美梦中。 1950年,李嘉诚利用他打工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七千美金,创立了他自己的一个公司——长江塑料厂,这家厂实际上是一个小本经营的无限责任公司。这种公司的性质要求股东必须以自己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对公司所欠债务负责。当公司资不抵债时,股东就必须以个人财产来抵偿,但是这种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组织简单,而且保密性强且对债权人有所保证。随着长江塑料厂的不断发展扩大,1971年6月,李嘉诚又成立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这种公司的性质是有限责任,其中股东的责任和权利一样,仅限于各自所认定的出资额,而且当时股东人数不多,彼此之间非常熟悉,具有非公开性的特点。 一九七二年七月三十一日,李嘉诚决定将长江地产有限公司改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实),并于同年向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及香港证券所申请股票上市,十一月一日获准正式挂牌。法定股本二亿元,实收资本八千四百万元,分为四千二百万股,每股二元,升水一元,即以每股三元之价格公开发售,由宝源投资获多利。李嘉诚将长实上市,实际上意味着长江从此成为公众公司;意味着长实成了证券市场的一个新秀。但从此以后,长江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接受股票市场的监督了。而且长江除了每年要向证券所支付登记费用之外,还必须向证券所提交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并且要遵守证券所的各项规则和适用于所有证券所的各种不同要求。不仅如此,对于决策当中身为长实领导人的李嘉诚,如果想让企业蓬勃发展的话,就必须在做每一个决策之前,为广大股东所要的利益着想,要对社会上众多的投资者们负责,这不能不说是李嘉诚整个创业生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大决策之一。 但是李嘉诚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股市,并且长实在香港和地产业蓬勃发展上市挂牌,时机选择恰到好处,公众反应异常热烈。认购超额达六十五点四倍。凡是认购者申请书附寄购买资金,共收到五万九千零一十七份,超额几十倍,只好采用抽签的办法决定谁是买家,落选者一律退回现金。这种状况在香港实属罕见。上市后二十四小时,股份升了一倍有余。当时长实拥有大约三十五万元租用的楼宇,每年可收租三百九十万元,有七块地盘在兴建中,其中四块地皮为独资佣有,三块地盘则与其他地产公司合作,均作为出售用。由于楼价大增,一九七三年三月第一次宣布中期派息,每股一角六分,另每五股送红股一股。截至二月二十八日止之上半年除税后纯利润二千一百五十万元,一九七三年度长实取得纯利润四千三百七十万元,比上市时的预测超过250%。 1973年初,由新江乌基证券投资公司代表与英国股票公司洽商后达成了协议,长实股票开始在伦敦挂牌了。自从在伦敦挂牌之后,买盘是纷至沓来,受到了英国投资人的热烈欢迎,纷纷加入其中。1974年5月,长实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了“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实收资本港币是五千万元,双方各付出现金资本二千五百万元,即各占了50%的权益,积极地在港拓展业务。这个有限公司创立了百余年的历史,一共拥有资产超过了八百多亿港元,而且它还以它的实力雄厚、作风稳健著称。这次建立的联营公司,是长实发展途中一个新的里程碑,从此它可以大量利用加拿大外资,来帮助自己周转生产资金。就在同年六月,经加拿大政府批准在加拿大温哥华证券所挂牌上市。此举首开香港股票在加拿大上市的先河。这标志着长实向国际金融市场又迈进了一大步。 李嘉诚股票上市的战略决策,在资金问题上为长实发展成为庞大的集团公司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一步是他跨入超级富豪行列关键的一步。 自六十年代末期至七十年代初期,香港各界对股票所产生“要股票,不要钞票“的强烈投资狂热,掀起了一阵比一阵更高涨的“上市狂潮”。在这一股疯狂的”炒风“之中,人们纷纷卖掉了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金银首饰,工厂、土地房屋,甚至有的商人还卖了自己的地产公司,将楼宇建造所筹集而来的贷款,统统地放在了股票市场上,大“炒”而特“炒”股票。他们不顾一切的冒险确实有点匪夷所思。1973年3月,在这一股暴涨潮中,恒生指数竟升至一千七百点的高峰,还真使一部分人看到了冒险的胜利,他们也因此而得意忘形了。 但是好景不长,随后在一九七三年中期,世界石油危机的猛烈冲击下,香港经济受到巨大影响,出口市场萎缩,股票市场大泻,并且跌去市值七成以上。整个香港的经济,特别是其中占有显著地位的房地产、金融业更是一片凄惨。 而在这段非常时期,稳沉持重的李嘉诚在塑胶花,房地产经营方面相继不断地显示了他的独创才能之后,又再一次在经营股票中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事物发展规律超乎寻常的领悟力。他由于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特别看好,在1972年10月趁着香港股市处于牛市,充分地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并且将这巨额现金又投入于大量物业的低价收购上,做了个来去循环。这样,就在人们用低价卖出物业并用所得的钱去购买股票时,李嘉诚却统率着他的长江实业一边发行着股票,一边将发行股票所得的资金成批地去收购那些低价出卖的物业。他真是一个商业奇才。 一九七三年末至一九七五年曾两次发行新股集资一亿八千万元,趁世界经济严重衰退,香港市场大幅度波动、地产处于低潮之际,成功地大批购入楼宇地皮十多个地盘,其主要有1.购入鱼涌太古一号地盘,面积约三十四万方尺,几个月后将所占一半出售,获利一千四百一十万元,超过上年全部租金收入。2.与亨隆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发展位于九龙亚皆老街地盘,面积约六万三千六百方尺。3.与新鸿基、永泰新世界联合组成“有得置业公司“,位于沙田小沥源之沙男市地段第一号土地一幅。该地段面积为四千英亩,计划兴建住宅楼宇约共楼面积五百七十万方尺及商业楼宇约共楼面积三十六万五千方尺(长江实业占25%权益)。4.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通过直属联营机构成立”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之附属公司”BRIDGEWATERCO.LTD.)斥资八千五百万元,购入港岛北角半山著名风景区之赛西湖大地秀一幅,占地约达八十六万四千方尺,平均每方尺地价不过九十九元。计划仅用约五万三千方尺地皮面积兴建十幢高级住宅大厦,每幢二十四层(每一单位可配购车位一个),全部大厦楼面总面积可达一百三十万方尺,二年内竣工。一九七八年全部售出,由于大厦占地盘面积仅为6%,余下约八十一万方尺即占地盘约94%均为空地,利用赛西湖风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娱乐、运动和休闲场所。 一九七六年长实在进一步发展,大量收购地皮楼宇,其主要有:1.与新鸿基、亨隆及周大福合资购入高士打道、港湾仔海旁的英美烟草公司原址,该地盘占地约六万八千余方尺,计划兴建五幢三十层高住宅商业大厦,其中包括伊利莎白大厦及洛克大厦。2.与香港另一家地产公司合作购入薄扶林道RBL806-807地段,该地段占地约逾二十万方尺,计划兴建住宅大厦,约有楼面面积一百万方尺。3.购入占地一万零三百方尺的英皇道499号和占地四千六百余方尺的马宝道78号,计划兴建二十四层高工业大厦一座。4.购入九龙尖沙咀汉口道2号现成商业大厦全座(即美轮酒店现址)占地约一万方尺,楼高四层。5.购入香港坚尼地道凤凰台地盘其余50%权益,占地约五万一千六百余方尺,为五座兴建中之高级住宅大厦,每座楼高九层,楼面总面积三十五万方尺,住宅单位共三百六十个。6。购入九龙街地段N.K.I.L.5722工业用地一块,占地约五万四千方尺,计划兴建十三层高新型工业大厦,全部楼面部面积约达五十三万三千方尺。7.购入葵涌地段K.C.T.L322-325号工业用地一块,占地约九万二千余方尺,计划兴建十二层高新型工业大厦,楼面总面积约达八十万方尺(长实占50%权益)。8.购入九龙金巴利道25号现成商业大厦全座(即中秋月酒店现址),占地约六千三百余尺,楼高七层,计划改建为一座十七层高新型商业大厦,楼面总面积可达七万方尺(长实占50%权益)。9.购入新界屯门农地(长实占55平方尺),等等。这一年长实集团的资产净值总数达五亿三千六百万元,比一九七二年公司上市时的法定资本二亿元增了一倍以上。全年除税后综合纯利达五千八百八十七万九千元,另有经常性收六百五十三万元,仅租金纯收入达二千一百九十二万元。 在香港这个经济腾飞、快速发展的城市,能否利用股票市场,将关系到每一个公司企业的成功与失败。一般来说,投资股票必须根据本地“市场走势”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确立熊市或牛市的趋势,然后决定是买入还是卖出。 但是许多地产公司却不知道,在股市疯狂时期将上市集资所得悉数购买高价的股票,结果呢?在大跌时又焦头烂额,一败涂地了吧。而长江实业却能从上升中获得大利,趁着低落又购买地盘,相比之下,经营手法之高低,相去又何止万里呀!这全是有李嘉诚这位“股市奇才”掌舵之故。一九七七年长江实业突飞猛进。李嘉诚在一九七六年度业务报告中乐观地展望说:“一九七七年本港经济及一般工商业仍将有所进展,以本业而言,购买楼宇需求依然殷切,楼价则因地价高涨及建筑成本关系仍将缓步上升。租值方面应可维持稳定”。他看准了地产市道正好即将到来,特地召开股东特别大会作出集资决定:将当时法定资本港币二亿元增加至港币三亿元,即增加票面值每股二元之股份共五千万股。发行每股票面值港币二元之新股二千万股,以每股港币五元六角价格并由获多利有限公司以配售方式全部包销,获得新资金一亿一千万元。同时又获国际的四年长期贷款。上述两项新资金共三亿一千万元,为长江实业在一九七七年进行庞大投资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1983年4月8日,长江实业与青洲英坭发表联合声明“长江实业以每股9元2角5分发行2458万新股予青洲英坭,作为长实于1979年对英坭所作出的不少于五亿五千七百万元购入鹤园地皮的承诺,发行新股总数相当于二亿二千七百三十六万元,长实主席以私人名义保证于14个月内以每股现金9元2角5分购回上述部分股票或全部新股。投资双方关于共同发展红石勘的原属英坭的物业的决议,长实保证青洲英坭在红石勘一地可收取不少于五亿五千七百的地价。经三年的发展,到1982年底已建成商业大厦及工业大厦各一幢,但仍有五、六块土地可供发展。青洲英坭已收取二亿一千九百二十万元,且还将收得二千一百万元。余下的款项三亿一千六百八十万元于1984年7月至1986年10月期间再行收取。但为早日解除上述合作发展协议,青洲英坭将余下发展土地全数售与长实,长实提前于1983年5月9日付款二亿二千七百三十六万元作地价。上述数字已扣除期内可得到八千九百四十四万元利息。经三年的发展,到1982年底已建成商业大厦及工业大厦各一幢,但仍有五、六块土地可供发展。青洲英坭已收取二亿一千九百二十万元,且还将收得二千一百万元。余下的款项三亿一千六百八十万元于1984年7月至1986年10月期间再行收取。但为早日解除上述合作发展协议,青洲英坭将余下发展土地全数售与长实,长实提前于1983年5月9日付款二亿二千七百三十六万元作地价。上述数字已扣除期内可得到八千九百四十四万元利息。 这一行动实乃地产业崩溃后的应变措施,是对双方都很有利的一次大交易。对于青洲英坭来说,提前得到了这笔地租就可以大大回加快资金的周围了。本来,红石勘前期的两项物业都已经完成了,而且还出售了大部分。但是却因为地产的市道逆转,不少买家“挞打“及延迟成交,以至青洲英坭预期中的大量现金回流并没有到来。当时,青洲英坭手中有长实股票二千四百多万股,可将股票转为现金,或在市面抛售,或按原定以每股9元2角5分价格给李嘉诚,从而减轻其在银行的负担及其所担的利息。 而对于长实来说,能够通过发行股票而换取青洲英坭在红石勘的物业,就根本用不着动用大量的现金了,而且最低保证价得到了,也是十分有利的。根据长实与青洲的原定计划,在红石勘地盘发展全部完成后,将有370万平方英尺的工业及商业楼宇。所以,平均每平方英尺楼面的地价成本只有126元,也是比较便宜的。 人弃我取,低进高出,这就是李嘉诚在股市与地产中战术,其关键是有特别准确的眼光。股市的兴旺与衰退,大都与政治经济因素有关,大致上有一定的规律性,要抓住规律方可取胜,李嘉诚在股市纵横驰骋的本领不能不让人口服心服。他所做的就是寻找市场最佳切入点,像一只猎鹰耐心地等待着猎物的出现,当猎物出现的时候,它会迅雷不及掩耳地出击将其捕获,收购环球电讯就是如此。 李嘉诚是不会被人低估的,就算从另个角度看,他的纪录有“污点”,也只是少有人记得罢了。20世纪80年代,他投资于加拿大的一家石油公司,多年来业绩就没好转过。而他在英国的首笔投资项目Rabbit公司就以失败告终。难道李嘉诚真如亚洲所说是投资界的超人吗? 事实上,大多数的亚洲企业大亨,无论他在本国是多么叱咤风云,他也逃离不了一个命运:不过是家族企业的再延续。但是李嘉诚却是个例外。这倒不是因为他掌控着香港的经济——经营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垄断着面向中国内地的输电线;享有着来自顶级地产商和零售商的美誉;以及拥有着最大的移动手机运营商的头衔。而是因为,唯有他能够在他的领域中频繁地被世界所感知,甚至进而影响全球这一行业的未来。 电信业中有一件事也许最可以说明什么。今年的8月9日,李嘉诚两个控股公司之一和记黄埔,与新加坡的一家合伙公司——新加坡科技电信媒体公司一道以2.5亿美元挖走了全球电61.5%的股份。这位亚洲著名投资者的所作所为引来了不少人拿他与美国的巴菲特进行比较,难道是英雄所见略同?两个人想在电信业中大捞一笔,可惜这种“捞”是要有风险的。 更重大的手笔,李嘉诚也许会在今秋实施,一旦和黄开始将它的3G手机服务全面推广到英国、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以色列、奥地利以及中国香港,世界都要为之一震。传统的欧洲电信公司面对萎靡的市场环境,只有止步不前,一再拖延发放3G牌照;而投资者也开始担心这项技术会不会在还未投产之前就先夭折;然而这一切在李嘉诚看来,却没有那么糟糕,失败论还为时尚早。 李嘉诚在3G手机上的豪赌遭致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反应。市场中大部分非亚洲的基金经理们指责李的赌注未免太大,同时他们强调目前和黄的股票几乎降至2000年初最高点的一半。而标准普尔干脆在8月8日宣布,他们对和黄以及它的姊妹公司长江实业的前景表示担忧。 尽管如此,这丝毫不会影响亚洲中小投资者对李抱持的积极态度。在他们的意识里,李嘉诚是不会出错的。如果李开了什么公司,就算没有公布业绩计划或是股东构成名单,他们也会趋之若鹜——在刚过去的7月,李嘉诚旗下的生命科学公司上市,其超额认购倍数竟有120倍。显然如果现在李超人“遐想”3G的美好未来,难道还会有人表示怀疑? 总之,评价李嘉诚倒是该借鉴一下一贯评价“明星”基金管理人的那种“苛刻”口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有了一段时间的出色表现,之后利用他们的名声开始折腾更大的投资,直到有一天,他的业绩如其他所有人一样陷入低谷。” 那么,李嘉诚的3G手机业务的命运会是怎样,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 21.在高科技领域:一只“橙子”卖千亿 李嘉诚说:“电讯业务是未来集团的发展重点,我已知道五年后和黄要做什么。” 李嘉诚早在八十年代就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并着手在欧洲、美洲、亚洲及至非洲立建自己的“通信产业王国”。1989年,他开始在英国投资电信业,但一直盈利不佳。这是为他后来“卖橙”埋下了伏笔。1996年,李嘉诚重组在英投资,组建了Orange(橙子)公司在英国上市,李的总投资是84亿港元。 1999年10月份,香港最轰动的财经新闻,要数李嘉诚的和记黄埔集团出售英国电讯公司Orange(橙子)44.8%的股权。此举不仅使和黄获得1130亿港元的巨额收益,而且成为市值7000亿港元的德国最大流动电话公司Mannesmann(mmm)的单一股东。拥有的客户由原来的350万逾2500万,并可取得德国和意大利的电讯市场。和黄财务顾问指出,此交易为全球有史以来的第22大合并收购,香港舆论则称其为香港公司前所未有的国际并购交易。 业界评论,此笔交易中李嘉诚根本没有任何成本,但他的回报是1100亿元的现金和大量的股权!这笔轰动全球的交易,改变了李嘉诚“地产大王”的形象。 1999年10月初,海外媒体率先透露德国工业界巨头Mannesnann正在洽购和黄旗下电讯公司Orange的消息,今日由李嘉诚在此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得到证实。和黄宣布同意Mannesnann有条件收购其所持有百分之四十四点八的Orange股份,涉资一千一百三十亿港元(一百四十六亿美元),以现金、票据及Mannesnann股票支付。据了解,Mannesnann领导上周四来港与李嘉诚商讨收购事宜。六天之后,就达成了这项震动全球电讯市场的巨额交易。 这是一项称为“有关各方皆蒙其利”的巨额交易。交易完成后,Mannesnann不但成为欧洲最大的电讯公司,市值七十亿港元,更重要的是为该集团电讯业务提供了更为远大的发展前景。对和黄股东而言,除了二十八亿美元现多及为期三年的二十八亿美元票据的进帐之外,还获得Mannesnann扩大股本后百分之十的股权,成为该公司最大单一股东,同时也成为欧洲最大的GSM电讯经营商。 Orange是和黄最为成功的投资典范之一。十年前,和黄注资五亿美元收购Orange发展电讯事业,眼下Orange已位居英国第三大电讯公司,同时为以色列、香港及澳大利亚提供电讯服务。 今年初,和黄通过出售部分Orange股权而取回全部的投资成本,4亿港元交易全为投资利润。 当有关收购的消息一传出去,长实系的股价就闻风而动了。和黄今日的收市报港币是七十六元五角,升幅总达百分之九,连带其控股公司长江实业也获益匪浅,股价自三日前的五十八元升到今日收市的六十七元五角,飙升达一成以上。 和黄原本是一家老牌英资企业,在八十年代初期就被李嘉诚的长江实业给收购了,组成了长实集团。在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的领导之下,和黄致力于业务多元化及国际化,迄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港口、电讯、地产、零售及制造能源等五大核心业务在内的综合型跨国大企业了。 当亚洲的金融危机过去之后,和黄奉行“继续扎根香港,但同时也不排除在海外寻求投资机会”的经营策略,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很快。 1989年,和黄通过收购一家英国的电讯公司,开始涉足于英国的电讯市场。可是却出师不利,长期所处的状态总是亏损。当时和黄在英国推出的CT2电讯服务,名RABBIT(兔子),因为它只能打出却不能打入,跟这一时期的电讯服务技术比起来,要显得逊色些,所以他不能吸引更多客户的兴趣。其产品模拟式电话价格也在快速地降低,“兔子”只能败下阵来,宣布死亡,和黄也身受重伤,为此留下了1462亿港元的负债。 其后,和黄又于1994年投资84亿港元成立Orange,推出个人通讯网络,超初也不被业界看好,唯恐是CT2的翻版,但是后来又渐渐地被消费者所接受、喜欢,手提电话的销售也很不错。 1996年4月,Orange在英国上市,随即成为金融时报指数一百成分股,打破最短日期成为成分股的纪录,同时也为和黄带来41亿港元的特殊盈利,并已收回种“橙”的全部投资。该股份至今仍未有盈利,但股价却比上市时提高了六成多,其市值也由当时的200多亿元增至2000多亿港元。到1997年,Orang的英国客户突破了100万,成为英国第三大流动电话商。今年2月,和黄出售4.3%的Orange股份,套现53亿港元,加上并购交易所得的220亿港元现金、220亿港元票据,以及650亿港元的德国电讯公司股票,估计和黄在这棵“橙”树上的回报已超过102倍以上。 卖“橙”成功了,它的成功是和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笔交易。它引起了海内外市场的特大轰动,也同时引来无数人的极度羡慕。大家都想知道和黄集团主席李嘉诚是怎么办好这件事的,他的秘诀在哪里。在卖“橙”的记者招待会上,或许李嘉诚说的话能给人一点启示。他说:“电讯业务是未来集团的发展重点,他已知道五年后和黄要做什么。”同时,李嘉诚之子、和黄集团副主席李泽钜也谈到,作生意的时间期限是五年、十年,不是一年、两年,长实有些项目也是七年才有收成的。也可以这么说,着眼于未来,善于把握趋势是和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和黄集团所从事的电讯事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它也不是自成立至今总是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和艰难。就说在投资英国电讯市场初期,由于长其处于亏损状态,受到海内外证券业的不断批评,甚至有人认为和黄在英国的这项业务到本世纪末都不会有收获。即使是经营Orange,也是历经数年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但是不管经历多大的困难,李喜诚都凭着他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分析与把握,坚持住而绝对不轻易就放弃。就在市场普遍对该项业务不看好的时候,他曾经亲自出面澄清了市场上有关它的一切传言,表示将继续支持在英国的电讯事业。果然不出他的预料,仅仅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和黄集团便从“橙“身上取得惊人的回报。这种前瞩未来的能力,使得李嘉诚的事业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屡次取得引人瞩目的业绩。 六十年代靠经营塑胶起家的他,在此行业仍如日中天时,毅然出售其业务,改为投资地产业,奠定了他成为巨富的基础。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李嘉诚双是香港大地产商中最早认识到地产业暴利已经过去的人,他在不停地出售手上即将落成的住宅物业的同时,积极向海外电讯业发展。而现在,李嘉诚的和黄集团正在全力发展全球电讯市场,除了投资到英国之外,和黄集团还在向美国乖国家的电讯市场进军,如:1977年和黄斥资24亿多港元,入股美国电讯公司WWC;1999年,和黄又宣布分拆以色列电讯在英美上市。 在出售了Orange交易以后,和黄集团持有德国最大电讯公司Mannosmann10.2%的股权;是目前欧洲最大的移动电话商。其在欧洲的电讯业务将通过该公司发展及经营。当有记者问到出售“橙”之后,和黄集团的环球电讯业务长期发展策略是否有变化时,李嘉诚说,该集团仍会继续进行有关投资,并对其他国家电讯业务感兴趣。 他还表示,长实集团和长黄集团一定会参与高科技,而且可能与香港盈科数码动力合作。 其中的和黄正寻求发展电子商务,并可能短期内将之分拆上市。此外,和黄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基建、电讯、地产、进口及零售)表现良好,未来将会继续发展。同时,这一场欧洲电讯界的收购战,令李嘉诚关于长和系的股票价值大幅度地飙升,使李嘉诚的财富一下子就增加到了六百八十七亿元。而且在短短一个月,和记黄埔(零一三)股价已升逾三成六。 十月十九日,德国最大手电商Mannesman(MMN)洽购和黄辖下英国流动通讯公司Orange予MMN,以换取对方一成多股权,获总值达一千一百三十亿元利益后,和黄的股价便一直看好。 然而期后英国最大流动通讯商VodatoneAirtouch终于发动了攻势,向MMN提出了敌意的收购。他这样做,其实无意间更进一步提高了收购价,令和黄的股价更是拾级而上,一日比一日高了。市场上的人指出,带动和黄股价劲升的主要因素为Vodafone向MMN出的敌意收购。因此,继续发“橙“不久,李嘉诚又与”买主“mannesmann公司扩大了合作,联手阻止了英国VoD公司对MMN的收购计划。 一位颇熟悉李嘉诚性格的分析员,认为李嘉诚发表支持MMN管理层声明,是为和黄在电讯业的长远发展和即时利益之间,作出取舍。 “李嘉诚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成功商人,会对行业未来发展定出一个长期的策略和计划。以进军石油业为例,赫斯基石油过去一直为长黄带来财务负担,但李嘉诚认为‘有得做’,便一直坚持下去,目前已渐有起色。“ “如果VOD成功收购MMN,帐面上会即时赚取318亿元,而且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讯公司最大单一股东,占4.8%股权。可是,和黄欲扩大其股权,增加其影响力,则成本会加倍,而且,MMN的电讯业务,可与和黄配合,而VOD则与和黄的业务重叠。”该分析员点出李嘉诚宁选MMN,弃VOD的重点。 “除了上述因素外,李嘉诚支持MMN是有其好处的,当然李嘉诚亦会考虑到,英国法例规定,一具集团不可同时拥有两间电讯公司,VOD若成功收购,意味着Orange一是摒弃在新公司之外,一是Orange的品牌将被取消,完全合并在VOD品牌之内。虽然李嘉诚已卖“橙”,看其‘一手凑大’的公司消失,心中肯定不是味儿。“ “长远来说,和黄会在美国会以Voicestrean为电讯旗舰,欧洲以MMN为电讯旗舰,亚洲则有机会和日本最大的电讯公司日本曜电话(NTT),以及德国电讯合作,发展亚洲(主要是中国)的电讯业务,加上和记电讯和数码通,和改黄的全球电讯王国有机会成事。“该名分析员认为,VOD的业务和VoiceStream等公司的业务有太大的重叠,不利整体的配合。 其实,这次收购事件,发生于1999年十月底,当时英国传出VOD伙同法国电讯联手向MMN提出收购建议,MMN的股价即开始急升。加上收购价一再地提高,由开始的每股203欧元升至240欧元,引起连锁反应。电讯股类亦在收购消息传出后,股价纷纷上扬。 和黄适逢其时,是因今年十月时成功卖“橙“,以48.81%的Orange股权,换取现金票据440亿元之外,拥有MMN约10%股权。 在VOD的收购行动中,和黄虽然处于被动的位置,并受制于早前有关的协议,而不能在未经MMN管理层同意之下,在短期内出售股份,可以看出其潜在的影响力有多么大,以致于MMN和VOD在收购的行动中,真的要考虑和黄的意见和取向了。 VOD和MMN这两家公司,如果按成立的年月来说,它们两家整整地相差了100年,MMN是在1995年成立的,它是由Mannesman兄弟Reinbard和Max创办的,最初的时候只是生产一些钢管,一百多年来,MMN经常透过收购合并来壮大自己,渐成为德国的工业巨星。但VOD的年资相比起来可就少了许多,它最初是有英国RacalElectronic公司在80年代成立的一个部门,52年RacalElectronic赢得了英国移动电话的牌照,故在1985年1月1日正式成立VOD,并开始在英国推出了流动电话服务。 但是,不论年月,论从事通讯业的资历来看,那VOD和MMN就不相伯仲。因为到55年才由钢管生产商发展成钢铁集团,直到1986年MMN才转变成了科技集团,到了1985年才开始涉足于电讯业,如果再从业务背景方面来看,MMN企业多元化,旗下的MMNTubes是全球最大的钢管生产商,MMNEngineering是世界先进的水力工程公司,至于MMNAutomotive,则是全球汽车工业的重要配件生产商。 VOD与MMN在财务数据上,也存在着好多的差别。论市值、市属率、经营边际利润率比较,VOD比MMN要显得略胜一筹了。但是,有三点需考虑:第一,两家是不同类型的公司,VOD是纯流动电讯公司,而MMN则是综合工业公司,营运效益难直接比较;第二,由于MMN则斥资收购Orange,对公司的财务结构有很大影响,MMN的预期市盈率特别被拉高;第三,VOD及MMN分别是英国及德国的公司,两地税率上相差颇大,尤其德国税率较高,直接影响MMN的盈利表现。 企业的成功之路,在于抓住机会,通过卖“橙“一事,我们更能看出李嘉诚对机会的把握是多么炉火纯青,正是凭着他对市场的敏感以及企业自身积累的素质,才能他在机会到来时,一把抓住。§§§商道宝典六随机应变,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只知道一棵树上吊死的人是注定不会成功的,李嘉诚的方法就是审时度势,迂回包抄,出奇制胜。他明白每一行业都没有永远的赢家,任何事情都有繁荣与衰退的循环,所以凡事不可强求,需懂得见好就收。这是他的第六个商道宝典。 22.不可死守一方天地 李嘉诚认为做生意就要做得灵活,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迅速调整战略,这样才能立于商场的不败之地。一天深夜,李嘉诚自修完当天的功课后,仍象平日一样随手翻阅着一些杂志。当他阅读最新英文版《塑胶》杂志时,发现在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刊登了一项有关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的塑胶花即将倾销欧美市场的消息。这则消息成为他日后塑胶业的繁荣的敲门砖。 一直以来,李嘉诚的过人之处,是他总可以在一项业务的顶盛时期洞悉其危机所在,然后迅速作出新的部署和尝试。当年他生产塑料花的时候,塑料花行业正大行其道,大有带动香港工业起飞之势。然而李嘉诚却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前途有限,于是转向房地产发展,全力拓展房地产市场,并在紧接着而来的房地产高潮中获得可观的回报。那时的李嘉诚,已经成为香港炙手可热的富豪级人马,可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在香港房地产最高峰时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危机。1997年,他开始不断出售手上的物业,努力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把资金分投于电讯、基建、服务、零售等多个领域,使集团避过了金融风暴中楼价大跌的重大打击。 专家预计,在未来几年中,李嘉诚将会调拨更多的资源发展高科技项目和电讯业务。同时,和记黄埔在海外的投资,比如加拿大的石油、英国的货柜和巴拿马运河港口等,也正一步步发展起来。 与曼内斯曼的交易成功之后,李嘉诚终于可以吃一块香甜的饼干慰劳自己。或许,这块饼干和我们每一个人所吃的饼干没有什么两样,但其价值,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品尝出来的。 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和香港一班中文大学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学生座谈,题目是谈领导才能。座谈会不是新闻采访,发问的都不是记者,谈的也不全是热门新闻题目,故此较少尖锐问题,学生的兴趣,多落在嘉诚的做人处事、家庭生活和管理作风,故此人情味的一面较浓,这是其他嘉诚访问中少见的。 一天深夜,李嘉诚自修完当天的功课后,仍象平日一样随手翻阅着一些杂志。当他阅读最新英文版《塑胶》杂志时,发现在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刊登了一项有关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的塑胶花即将倾销欧美市场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