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慈禧全传-24

"虽已交卸,人还在顺天府衙门。到此局面,还分什么彼此,只有拿这个差使硬套在他头上。"  "好吧!你试试看!"  陈夔龙是何等角色?赵舒翘那一套搬不动他。而王培佑庸懦无能,不独抓不到车,连陈夔龙原来移交下来的八十辆都让武卫军硬借走了。同时,荣禄怕慈禧太后一走,外则影响民心,内则有载漪窃号篡位之虞,所以对此事根本不起劲。  赵舒翘白忙了一阵,看看不会有结果,也就落得省事了。  军事是决没有转败为胜的可能了!唯一的希望是能够及时用和议将联军挡住在京城外面,这点希望又完全寄托在李鸿章身上。当德皇宣布以老将瓦德西为联军统帅的同一天,朝廷降旨,特授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即日电商各国外交部,先行停战。而逗留在上海的李鸿章,却以体弱致疾为由,电请赏假二十日作为答复。  于是色厉内荏的载漪,又要杀大臣立威了!他的折子虽一参十五人,但自问能动得了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内阁学士联元,以守旧派而因他的女婿——当年"翰林四谏"之一,因学政任满回京,纳江山船妓为妾而自劾的宝廷的长子,寿富的影响,一变而为新党,以致为载漪所厌恶。五月间连叫三次"大起",廷议和战时,载漪就要杀他,但因他是庄王府的"包衣"出身,载勋不能不救。这一次可就不管他了。  另一个是兵部尚书、总理大臣徐用仪。此人籍隶浙江海盐,军机章京出身,但以底子是个举人,所以在仕途上吃了亏,光绪十九年爬到吏部侍郎以后,就上不去了,而年纪已到七十。颇有人劝他急流勇退,他的女儿亲家,也是"翰林四谏"之一的黄体芳,由浙江寄一封信给他,拆开来一看,只有"水竹居"三字。原来这是徐家别业的名称,黄体芳的意思,当然是劝他退归林下,安享清福,而徐用仪不受劝。  他也有他的想法,辛苦了一辈子,自问亦是朝廷的要角,而七十三年,不说入阁拜相,连个一品都没有巴结到,未免于心不甘。他的打算,总要做一任尚书再告老,也还不迟。  这样到了上年十一月里,机会来了。吏部尚书孙家鼐,因为办京师大学堂有新党的嫌疑被旧派排走。孙家鼐是状元,吏部去了一状元,来了一状元,兵部尚书徐郙,调补孙家鼐的遗缺,而徐郙的遗缺,则以荣禄的推荐,由徐用仪调升。  在他当侍郎时,汉尚书由汉军徐桐占缺,及至徐桐升大学士,奉旨仍管吏部,所以徐用仪始终是他的部属。但徐桐并不念同姓之谊,与徐用仪非常不睦。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徐用仪兼总理大臣,凡是办洋务的,都是徐桐的仇人;第二、徐铜虽是个通人所看不起的翰林,但他又看不起只得一榜的徐用仪。前几年友好劝他及早抽身,就因为知道两徐不相得,怕他遭受徐桐的毒手。结果,毕竟不幸而言中了。  其实,载漪对徐用仪并无多大恶感,只为徐桐有杀徐用仪的意思,载漪便无可无不可地来拿他开刀了。  正在草拟奏折时,载漪赶到了,主张将系狱已久的立山,一并列入,载漪自然同意。载漪此举倒不尽是为了修口袋底争风的私怨,事实上是立山酒醋局的巨宅,被神机营、武卫军、义和团几番搜劫,已成了一个空壳子。如果不杀立山,反而无以交代了。  天气也怪,从七月十五起,就是阴沉沉地仿佛为一片愁云惨雾所笼罩,偶尔还有霏霏细雨,那种萧索的气象,不由得令人兴起国破家亡之感。这样到了第三天,步军统领庄亲王载勋受载漪的指使,上午八点钟派兵将徐用仪、联元逮捕。同时,载漪进宫面奏,说徐用仪、联元勾结洋人,立山家掘地道接济西什库,皆是确凿有据,请旨立即正法。  等军机大臣奉召入见,慈禧太后已在仓卒之中作了决定,并已传旨刑部,召军机面谕,不过拟旨而已。荣禄自然要争,他说:"外面消息很紧,京师很危险,这个时候,似乎不宜杀大臣。即令有罪,亦要审讯明确,何况今天是文宗显皇帝的忌辰,照例停刑。可否暂交刑部监狱,到明天问明了再办?"  "现在已顾不得那许多了!"慈禧太后说:"治乱世,用重典,成命如果可以收回,这个时候就更没有人听朝廷的话了。"  荣禄无法再争。退出来正好遇见庆王,将他拉到一边说道:"今天又要杀徐小云,真是骇人听闻。此人总要想法子保全才好。"  庆王亦很着急,"是啊!"他说:"袁、许一丧,再去了一个徐小云,将来议和就没有帮手了。"  "我想,我跟王爷俩再请起,代为求恩。不过,"荣禄想了一下说:"这两天,咱们俩也犯嫌疑,最好邀荫轩、文山一起上去,力量比较大。"  "好!"庆王深表同意,"幸好他们都在。"  于是荣禄奔到朝房去求援,先跟崇绮商量;他说:"我跟徐小云虽没有深交,亦没有什么意见。可以同去。"  "感同身受!"荣禄拱拱手说:"我再去约荫轩。"  徐桐听罢来意,未曾作答,先来一声冷笑,"仲华,"他说:"你还要假作好人?照我看,这种汉奸,举朝皆是,能多杀几个,才消我的气!"  荣禄听得这话,倒抽一口冷气,但还不死心,又说:"勉为其难如何?"  "不行!"徐桐断然拒绝,"我儿子奉旨监斩,我怎么能代他去求情。"  荣禄废然而返,有气无力地说得一声:"不成功!"  就这样,到了下午四点钟,毕竟又杀了徐用仪、联元与立山。随后便有一道上谕:"兵部尚书徐用仪屡次被人参奏,声名甚劣,办理洋务,贻患甚深;内阁学士联元,召见时任意妄奏,语涉离间,与许景澄等,厥罪惟均。已革户部尚书立山,平日语多暧昧,动辄离间。该大臣受恩深重,尤为丧尽天良,若不严行惩办,何以整饬朝纲!徐用仪、立山、联元,均着即行正法,以昭炯戒!"  就在徐用仪被逮毕命之日,联军前锋已到了通州的张家湾。全军一万八千三百人,大炮七十门,其中日本的野心最大,所以独占半数有九千人之多,到张家湾的联军,亦就是日本军队。  其时李秉衡也是刚到。他从七月十三日出京时,联军已经攻陷北仓,溃兵所阻,军不能前,夏辛酉请他退守张家湾,李秉衡不肯。到了七月十五那天,到河西务不远的地方,只见马玉昆仓皇而来,一见面就说:"鉴帅,敌众我寡,势所不敌。赶紧退!"  "什么话?"李秉衡大声叱责:"军法有进无退。现在我军还有三四万之众,拚力前进,还可以挡得住敌军。"  马玉昆看话不投机,敷衍几句,悄然退下,带着残部,直奔南宛。而日军却不取河西务,直攻李秉衡的大营。与万本华一军遭遇,李秉衡又命夏辛酉夹击,相持了一昼夜,弹药俱尽,而日军却忽又解围而去,李秉衡无法,只好退守张家湾了。  这夜,李秉衡找了奏调在军的翰林院编修王廷相、曾廉置酒倾谈,回忆到京的情况,未语之先,已是双泪交流。  王廷相大惊,"鉴帅,"他问,"何故如此?"  "我是想到当年史阁部的处境。"  明末史可法,驻扎扬州,名为节制四镇,结果号令不行,狼狈以死。如今李秉衡也是节制四军,这四军的无甚用处,与当年的"江淮四镇"相似,不听号令,亦复如是。感昔抚今,李秉衡自然要掉眼泪了。  "初到京的时候,徐相国一见我就说:'鉴翁,万世瞻仰,在此一举。'见太后、见端王,无不谆谆期勉,逼得我非一战不可。可是,拿什么来战?"  据李秉衡说,他曾向总理衙门要天津的地图,竟亦无以为应。又向荣禄要弹药,荣禄答复他,行文山东调拨。那知第二天一问,说是忘记了!  "荣中堂何尝会忘记?"王廷相说:"是故意不给,他又何尝愿意鉴帅请缨。"  "是啊!可是当时我并不知道。后来看看不是路,我献过三策……。"  "献过三策?"王廷相诧异地:"从未听说过呀!"  "没有下文,自然大家就不知道了。"  "那么,是那三策呢?"  "第一策,送使臣回国,调甘军当前敌。"  "这第一策就行不通!"王廷相笑道:"甘军岂肯当前敌?"  "原是有意难他的。"  "难他就是难端王,何怪乎不见用。请问第二策呢?"  "第二策是斩裕禄以励戎行。"  王廷相默然,心想,兵败就该斩,则李秉衡今日就不知何以自处了。  因为有事在心,所以李秉衡所说的第三策,竟不曾听清楚。但亦无关宏旨,上中两策不行,第三策为下策,更不必谈了。  "我在想,史阁部当年在江淮煞费经营,到头来犹不免受困,某何人斯!仓卒奉召勤王,岂有旋乾转坤之力?此行亦无非略尽人臣心意而已!秉衡今日与诸公诀别了!"  在座的幕僚,无不惊骇动容,但都苦于无词相慰。其中有一个是汉军,本姓马,名字叫做钟祺,字味春。勋臣之后,袭有子爵,本身的官职是二等侍卫,与李秉衡是在关外的旧交,以后又入李秉衡幕府,从江南随同入京勤王。此时大声答道:"鉴帅如果殉国,后事都在我身上!"  居然有人会作这样的承诺,王廷相心想,这是战国、东汉的人物,久矣绝于世了!倒要看看李秉衡是何表示?  一个念头未曾转完,只见李秉衡扑翻在地,悲喜交集地说:"味春,那,我就重托了!"  钟祺赶紧跪下相扶,四臂相接,泪眼相望,在座的人看在眼里,酸在心头,都有手足无措之感。  "生离死别寻常事!"李秉衡强自笑道,"我还有一件大事要交代。"接着便喊一声:"李升!"  李升是李秉衡的老仆,应声而上,手里托着一个朱漆盘,上面有七八个梅红笺的封套,不知里面装着什么?  "诸公早自为计吧!区区程仪,略表寸衷,不足以尽我对诸公患难相从的感激之忱。"  接着李升捧托盘到宾客面前,先都不拿,到了钟祺面前,伸手取了一个。接下来是王廷相,考虑了一下,也取了一个。有这两个人开了头,大家就都觉得伸手亦不难,片刻之间,所有的幕友,都收到了二百两的程仪。  "诸公请各自去整装吧!"李秉衡说:"我也要息一息了。"  于是钟祺首先起身出室,一个个默默无言地,跟在他后面。最后一个是王廷相,走到门口,却又转身,平静地问道:  "鉴帅能不能缓死须臾?"  "喔,"李秉衡问道:"莫非我还有可为国效力之处?"  "我在想,义和团的一切,果真是无根之谈,何至于如此歆动人心?总有点道理在内。或许最后有奇迹出现,亦未可知。"  原来王廷相亦是迷信义和团的,所以有此妄想。李秉衡不便说他"至死不悟",只笑笑答说:"梅岑,这不足让我缓死!"  梅岑是王廷相的别号。听得李秉衡这么说,深为失望,垂着头也走了。  这一夜不是在整理行装,就是在打听何处安全,只有王廷相,什么事都不做,灯下枯坐,心事如焚,与李秉衡相识以来的一切,都兜上心头来了。  除了感于李秉衡的知遇之外,他当然亦要扪心自问,平时处处为义和团揄扬,誉之为忠义,誉之为神奇,是不是太过分了?而最使他困惑的是,李秉衡似乎对义和团毫无信心,然而又何以煞有介事地以"八宝"镇阵。甚至用"登坛拜将"的故事,来抬高义和团的身价?  "不明白、不明白!"他唯有叹息:"大概凡是乱世,必定是非不明。是非越不分明,世乱愈亟。"  不过有一点,他觉得是很清楚的,纲常忠义,不可稍忽。  既有李秉衡死国之忠,就应该有李秉衡的死友之义!  转念到此,心里好过多了。倒头睡下,不知多少时候,方为炮声惊醒。  "王老爷!王老爷!"  王廷相掀开帐子一看,床前站着两个人,一个是李秉衡的老仆李升,一个是他的才二十岁的儿子王履丰。  "爹!"王履丰说:"李老伯请爹赶快回通州。意思急迫恳切得很!爹,行李我都收拾好了,马也备好了。你老人家请快起床吧。"  "王老爷,请尽快。"李升也说:"洋人逼近了,迟了通州怕会关城。"  "关城也不要紧,我不走。"  "爹、爹,你老人家怎么可以不走?"王履丰几乎要哭了,"别辜负了李老伯的盛意。"  说完,跟李升俩,将王廷相扶了起来。初秋衣着简单,硬替他套上一件纺绸与竹布的"两截衫",拉了就走。撮弄着扶上马,在熹微晨光中,直奔通州而去。  一路上溃兵流离,惨不忍睹,到得通州,王廷相又变了主意,执意不肯进城,要回张家湾跟李秉衡共患难,同生死。  "李老伯也不知在那里?也许到前敌去了呢!爹不如进城暂息一息,把消息打听确实了,再寻了去也还不迟。否则,彼此错失,就是欲速则不达了!"  王廷相想想儿子的话,不无道理,才肯进城。一投了店,也不回自己屋里,只坐在柜房里,一遇旅客上门,便打听张家湾的情形与李秉衡的行踪。  到傍晚有了确实消息,张家湾的守军又是不战而溃,李秉衡写了一夜的信,写到大天白亮,吞金自尽。乱兵之中,恐怕尸首都无觅处了。  李秉衡之死在意料之中,王廷相倒没有多少眼泪,不过,坚持要去寻尸。王履丰劝了一夜劝不听,只得陪着老父出城。骑来的马,早已给溃兵抢去了,此外更无任何代步之具,唯有步行。  一路走,一路问,有人回答"不知道",有人说是个"疯老头子",连理都不理。这样走到下午,后面有消息传来,通州也失守了。  一直寻到潞河,沿路访问,谁也不知道李秉衡的尸首在那里?天却暗下来了,秋风袭体,凄凉满状。极目所见,无非道路流离、悲泣呼号的无告之民。  于是王廷相怔怔地望着潞河中飘浮不绝的尸首,突然喊一声:"鉴帅等我!"随即纵身一跃,投入潞河!  "爹!"王履丰凄厉的喊,急急赴水救父。老父不曾救起来,自己差点灭顶,幸喜难民中识得水性的很多,总算王履丰可以不死。      ※        ※        ※  京城里的情形,比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内犯,僧格林沁、胜保相继在近畿兵败之时,凄惨百倍!由于溃勇三五成群,光着脊梁拿着刀,随便进城,随便朝紧闭的大宅门乱砍,所以九城尽皆关闭,由神机营派兵看守,有紧要公务,方得出入。  粮食店早已被抢的被抢,歇业的歇业,这一个多月来,全靠城外负贩接济,城门一关,家家厨房中大起恐慌,连御膳房都不例外。  御膳房本来以糟蹋食料出名,从来也不曾想到过,会有一天没有现宰的猪送进来。猪肉是主要配料,一天得用到三五十头,忽然断绝来源,怎么得了?  没奈何只好多用鸡鸭海味。各宫妃嫔自设的小厨房则更惨,不但没有猪肉,由于深宫不如御膳房能自养鸡鸭,以致荤腥绝迹。青菜蔬果也谈不上了。  各宫"主位"自己与名下的宫女、太监受苦,犹在其次,最为难的是,照例每天要孝敬慈禧太后的一样菜都无着落。  "怎么办呢?"住在永和宫的瑾妃跟宫女发愁。  有个宫女叫福云,从小随父母驻防成都,会做许多四川小吃,灵机一动,喜孜孜地说道:"主子,咱们做豆花儿孝敬老佛爷吧!"  想一想,没法子,"好吧!"瑾妃同意:"就做豆花儿。只怕老佛爷还是第一回吃呢!"  于是磨黄豆、做豆花。作料要好酱,那倒现成;太监们用剩下的"克食"做的黄酱,比市面上卖的甜面酱好过不知多少倍。  到了乐善堂传膳的时候,瑾妃后到,揭开食盒,捧上膳桌,慈禧太后惊异地说:"那儿来的豆腐。"  "回老佛爷,这不是豆腐,叫豆花儿,四川的小吃。"瑾妃不安地说:"实在不成敬意。"  "原来是豆花!我也听说过,四川穷家小户吃的叫豆花饭。  不想今天也上我的膳食了!"  "这是奴才的不是!"瑾妃赶紧蹲下来请安:"奴才不知道是穷家小户吃的东西,太不敬了!"  "不、不!你错会意思了,我不是怪你!我是自己感慨。说真的,我还挺爱你孝敬的这样东西。你看!不是鸡,就是鸭!我想吃个虾米拌黄瓜都办不到。"  慈禧太后就在这叹息声中,吃了半碗小米粥,就算用过膳了。平日妃嫔侍膳,就都肃静无声,这一天更是沉寂如死。伺候完了,各自悄悄归去,偌大一座乐寿堂,顿时冷冷清清。  瑾妃回到永和宫,便有一个名叫寿儿的宫女,喜孜孜地来说:"崔玉贵向老佛爷请了一天假,回家去了。"  "喔,"瑾妃略有喜色,想了一下说道:"看还有豆花儿没有?给她带一点儿去!"  "她"就是瑾妃的胞妹,被幽禁宁寿宫后面的珍妃。宁寿宫分为三路,东路、中路,是慈禧太后常到之处,殿阁整齐,陈设华丽,西一路从符望阁到倦勤斋,久无人居,近乎荒芜。珍妃被禁之处,即是邻近宫女住处的一间破败小屋,原来的门被取消了,装了一道栅门,形式与监牢无异。里面四壁皆空,灰泥剥落,砌墙的砖,历历可见。其中有几块是活络的,珍妃有一个梳头匣子,有几件旧衣服,都藏在里面,需用时抽开活络青砖取了出来,用过随即放回原处。若非如此,连这点穷家小户都不以为珍贵之物,亦会被搜了去。  带人来搜的,总是崔玉贵。他是由慈禧太后所指定,负有看守珍妃的全责。而除他以外,那里所有能接近珍妃的宫女、太监,对她都抱着同情的态度。因此,一遇崔玉贵出宫,确定他不会闯了来时,必定会到永和宫来通知。瑾妃当然不敢冒大不韪,去探望胞妹,但衣服食物,经常有所接济。这个差使是寿儿的专责,她的人缘好,到处有照应,所以瑾妃总是派她。  提着一瓷罐的豆花,隔着栅门送了进去,寿儿笑道:"珍主子趁热吃吧!今儿瑾主子进老佛爷的,也是这个。"  "豆花儿!"珍妃揭开盖子一看,"好久没有尝过了。"  虽然处境这样不堪,珍妃还是保持着从容不迫的神态,将瓷罐摆在地上,自己盘腿坐了下来,膝盖上铺一块旧红布当饭单,然后拿她手头唯一贵重的东西,一把长柄银匙,舀着豆花,蘸点作料,慢慢送到嘴里。  "珍主子,今儿给你进的什么?"  所谓"进的什么",是指送来的饭菜。平时总是粗粝之食,而这天不同。"嘿!"珍妃笑道,"今儿我可阔了,有肥鸡大鸭子。"  寿儿先是一愣,想一想明白了,"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膳房没有猪肉,老佛爷想吃虾米拌黄瓜都不成。"寿儿感叹地说,"反倒是珍主子这里,膳食跟老佛爷的一样。"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要变起来,谁也料不定。"珍妃慢慢站了起来,扒着栅门很仔细地看了看,方始又说:"外面消息怎么样?"  珍妃所听到的消息并不少,太监、宫女看崔玉贵不在时,都会抽空来跟她闲谈,那怕是匆匆忙忙三五句,人来人往积起来,也就不少了。可是,那些消息,道听途说,离奇荒诞,甚至自相矛盾,莫衷一是,所以珍妃要跟寿儿打听。她有一样好处,没有一般宫女信口开河的习气,有什么说什么,是她不知道的事便笑一笑,或者说一句:"谁记得那么清楚?"所以她的消息虽不完整,比较可靠,自有可取之处。  "江南来了个李大人,老佛爷很看得起他,召见了好几回。前几天带兵出京的时候,还跟老佛爷要了一把'八宝剑',不知道怎么一下子打败了,吞金寻了死!老佛爷为这件事,仿佛还很伤心!"  "那李大人是谁?"珍妃想不出来:"不会是李鸿章吧?"  "珍主子是说广东的李中堂?不是!"  "对了,李鸿章在广东,不是说要让他到京里来吗?"  "人家才不来哪!"寿儿撇一撇嘴,向四周看了一下,低声说道:"都说端王爷吃了秤砣,铁了心了!前天又杀了三个大臣……。"  "又杀了三个?"珍妃一惊,"倒是些谁啊?"  "有立大人!可怜。"寿儿摇摇头:"没有钱受苦,钱太多了又会送命!钱,真不是好东西。"  珍妃无心听她发议论,抢着问道:"还有两个是谁?"  "不大清楚。听说有一个是浙江人,都快八十了!还免不了一刀之苦,端王爷真是造孽。"  "浙江人,快八十了!"珍妃自语着,照这两点一个一个去想,很快地想到了:"那是徐用仪!"  "不错,不错,姓徐。"  "还有一个?"  "还有一个听说是旗人。"寿儿说:"旗人只杀了这一个,汉人杀得多,所以李中堂也不敢来,怕糊里糊涂把条老命送在端王爷手里。"  "那,"珍妃问道:"洋人打到那里了?"  "打到通州了!"  "打到通州了!"珍妃大惊,"通州离京城多近,老佛爷不就要心慌了吗?"  "是啊!前两天叫人抓车,后来车抓不来,荣中堂又劝老佛爷别走,不能不守在宫里。往后也不知怎么个了局?"  珍妃不响,慢慢儿坐了下来,剥着手指甲想心事。见此光景,寿儿觉得自己该回宫复命了。  "珍主子,奴才要走了,可有什么话,让奴才带回去?"  "慢一点,你别走!"珍妃又起身扒着栅门问寿儿:"这两天瞧见皇上没有了?"  "瞧见了,还是那个样子。"  "皇上,有没有一点儿……,"珍妃很吃力地找形容词,想了半天才问出口:"有没有一点儿心神不定的样子?"  "那可看不出来了。"  "寿儿,你等一等,替我带封信给你主子。"  寿儿最怕这件差使。因为珍妃在内写信,自己得替她在外把风,提心吊胆,最不是滋味,而传递信息,又是宫中最犯禁忌之事!口信还可抵赖,白纸黑字却是铁证,一旦发觉,重则"传杖"活活打死,就轻也得发到"辛者库"去做苦工,自己一生幸福,不明不白地葬送在这上头,自是万分不愿。  但不愿亦无法,只哀求似地说:"珍主子,你可千万快一点儿,写短一点儿,用不着长篇大论!有话我嘴上说就是。"  "我只写两句!"  珍妃急步入内,在墙上挖下一块砖,伸手从里面掏出一个本子,一本厚洋纸的笔记簿,上面有条松紧带,夹着一枝铅笔。这是皇帝变法维新那段辰光,和太监在琉璃厂买来,备为学英文之用的。变法失败,皇帝的英文也学不成了,留下这些东西,为珍妃所得,在眼前是她的最珍贵的财产。  值不了钱把银子的这本洋纸笔记本,珍妃舍不得多用,只撕下小半张,拿本子垫着,用铅笔在上面写了一行字,折成一个方胜,隔着栅门,递给寿儿。  "很快吧。"  "是!"寿儿很满意地答应着。  "再跟你主子说,"珍妃左右望了一下,招招手,让寿儿靠近了才轻声说道:"我看这样子,非逃难不可!那时候大家乱糟糟的,各人都只顾得自己。你跟你主子说,可千万别把我给忘了。"  只求早点脱身的寿儿,连连答说:"不会,不会!如果我主子忘了,我会提醒她。"说罢,匆匆忙忙地走了。  回到永和宫,略说经过,便要呈上珍妃那张纸条,探手入怀,一摸口袋,顿时脸色大变!  "怎么回事?"瑾妃问。  "珍主子让我带回来的那封信,不知道那儿去了?"  瑾妃一听慌了手脚,"你,你会弄到那儿去了呢?"语声中竟带着哭音。  寿儿象被马蜂螫了似的,浑身乱摸乱抓,就是找不着!急得方寸大乱,手足无措。最后仍旧是瑾妃提醒了她:"快回原路去找。"  "是,是!"寿儿如梦初醒似的,飞步急奔。  奔到外面,脚步可慢了,东张西望,细细往前找,越找越着急,越找越心寒。路上纸片倒捡了不少,还有半张旧报,也记不得是废物该丢掉,仍是一步一步直找到珍妃幽禁之处。  "怎么啊?寿儿!"  寿儿还不敢说实话,也不敢问她写的那句话是什么?只说:"掉了一根簪子。"  "金的吗?"  "是金的。"  "掉了金簪子你还想找回来?别做梦了!"珍妃问道:"你手上是什么?"  "一张废纸!"寿儿随手往墙角一丢。  珍妃已经看清楚了,是张旧报,赶紧说道:"给我,给我!"  这半张旧报,在珍妃看得比什么都贵重。坐下来细细看"京中通信",一条条记的是:一百五十四  初九日,录京中某君家书:"宫中只有虎神营兵驻守东华门,任团匪出入,横行无忌,太后亦不能禁止。都中内城,自正阳门至崇文门三里,所有民房,概行烧毁,各使馆围攻一月,竟成焦土,惟英使署无恙。所伤居民教民及洋人不下六、七千人城外大栅栏及煤市街一带金店各民房均毁尽,京官逃难至京东者,日有数起。湖南杜本崇太史乔生,于六月携眷出都,遇团匪截住,用刀捋其腹中,又用竿刺其夫人立毙,杜太史经各兵环求,幸未殒命。"  "京都九门俱闭,义和团号称五十万,刻下京中各住宅,日日被团匪派人搜查,并称须焚香磕头迎接,都中香店生意大旺,京官虽一二品大员,亦不能不为所胁。京中金价已涨至六十换,而以金易银使用,即跌至三十换,亦无人肯兑。银根奇紧,有某君向日以三十万两存放某票号内,此次因欲出京避难,向之索银,以作路费,往返数次,只得一百六十金而已。"  又有某京员家书云:"王协揆现住军机处,不复下班。太后不日将西迁。京中米价每石涨至二十五两。张樵野侍郎,被人指为通俄,故奉旨正法。尚书立山之下刑部,系因拳匪奏其吃教之故。"  "团匪攻营口租界,华兵又助之,交战竟日,俄国炮船二艘,以炮击营口城,华人及道台以下各官,均沿河逃去,俄兵与各西人,均无死伤。"  "闻人言,前直隶藩司廷方伯奉内召之命进京时,被团匪拘获,欲加杀害,再三求解始得释。惟谓之曰:'我之权力只能及涿州,过此以上,尔之性命,尚未可保'云。"  半张旧报中,所记载的只是这么几条"京中通信",此外就是官署的告示,商号的广告,珍妃不管它,只是翻来覆去地看"京中通信"。  "初九?"她自言自语,"应该是七月初九,一个多月前,还谈不上西迁!"  转念到此,自己觉得很得意,因为报上也说太后将西迁,足以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      ※        ※        ※  "寿儿啊寿儿!"瑾妃容颜惨淡地说,"你怎么闯这么一个大祸!倘或落到外人手里,反正,我陪着你死就是了。"  "主子!"寿儿急得"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奴才恨不得马上就死!"  "你死了也没用。看造化吧!"      ※        ※        ※  造化弄人,偏偏这张纸条是为崔玉贵手下的亲信太监小刘捡到了。打开来一看,吓一大跳,赶紧很仔细地照原来的叠痕,重新折好。  等崔玉贵一回宫,小刘忙不迭地将那纸条送了上去,由于神色严重,崔玉贵便问:"什么玩意?"  "我说不上来,反正总有场大祸!"  崔玉贵吓了一大跳,待动手去拆那纸条,却又为小刘一手按住。崔玉贵不悦,呵斥着说:"你这是干什么?"  "二总管,你先别拆,等我告诉了你,你再拿主意。"小刘是放得极低的声音:"这张纸,你看清楚了,是张洋纸,里面是洋铅笔写的字,只有一行'设法留皇上在京,主持和议。'"  一听这话,崔玉贵毫不迟疑地把纸条拆开,细看果然是这么一行字,而且稍加辨认就看出来了,是珍妃的笔迹。  "这张纸那儿来的?"  "在符望阁西面墙外捡的。"  "是你?"  "是!"小刘说:"也真奇怪!我都有一个多月没有打那儿经过了,今天心血来潮,想去看看,谁知道就捡了这么一张纸。"  "好!小子,你有造化。"  说完,崔玉贵直奔乐寿堂。其时已经下午五点钟,虽然初秋的白昼还很长,太阳尚未下山,可是按规矩,宫门已应关闭下钥,只为慈禧太后这天第八次召见荣禄,所以宫门未闭,而崔玉贵亦必得等荣禄走了以后,才能见到慈禧太后。  这一等等了有半个钟头,荣禄辞出,而宫门依然未闭,说是还要召见载漪。趁这片段空隙,崔玉贵直趋慈禧太后御座左右,请安说道:"奴才销假。"  "你回来了!外面怎么样?"  "可不大好!"崔玉贵答说:"街上没有什么人了!听说洋兵是打东面来。"  "那还用你说,从通州过来,当然是打东面来。"  碰了个钉子的崔玉贵,心里格外有警惕,"老佛爷这会儿可有工夫?"他很小心地说:"奴才有事回奏,这件事三言两语说不完。"  "你说吧!"  "是,奴才先请老佛爷看样东西。"  等崔玉贵将那张纸条拿出来,慈禧太后一看是洋纸,便连想到皇帝,脸上立刻就缩紧了。  及至看完,慈禧太后的神色大变,嘴角与右眼牵动,太阳穴的青筋突起,那副心血上冲的怒容,在见过不止一次的崔玉贵,仍然觉得十分可怕。  "这张纸是那儿来的?"  "刘玉捡到的。"刘玉就是小刘,"在符望阁西墙根捡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3
正序
倒序
高阳慈禧全传
高阳慈禧全传-2
高阳慈禧全传-3
高阳慈禧全传-4
高阳慈禧全传-5
高阳慈禧全传-6
高阳慈禧全传-7
高阳慈禧全传-8
高阳慈禧全传-9
高阳慈禧全传-10
高阳慈禧全传-11
高阳慈禧全传-12
高阳慈禧全传-13
高阳慈禧全传-14
高阳慈禧全传-15
高阳慈禧全传-16
高阳慈禧全传-17
高阳慈禧全传-18
高阳慈禧全传-19
高阳慈禧全传-20
高阳慈禧全传-21
高阳慈禧全传-22
高阳慈禧全传-23
高阳慈禧全传-24
高阳慈禧全传-25
高阳慈禧全传-26
高阳慈禧全传-27
高阳慈禧全传-28
高阳慈禧全传-29
高阳慈禧全传-30
高阳慈禧全传-31
高阳慈禧全传-32
高阳慈禧全传-33
高阳慈禧全传-34
高阳慈禧全传-35
高阳慈禧全传-36
高阳慈禧全传-37
高阳慈禧全传-38
高阳慈禧全传-39
高阳慈禧全传-40
高阳慈禧全传-41
高阳慈禧全传-42
高阳慈禧全传-43
高阳慈禧全传-44
高阳慈禧全传-45
高阳慈禧全传-46
高阳慈禧全传-47
高阳慈禧全传-48
高阳慈禧全传-49
高阳慈禧全传-50
高阳慈禧全传-51
高阳慈禧全传-52
高阳慈禧全传-53
高阳慈禧全传-54
高阳慈禧全传-55
高阳慈禧全传-56
高阳慈禧全传-57
高阳慈禧全传-58
高阳慈禧全传-59
高阳慈禧全传-60
高阳慈禧全传-61
高阳慈禧全传-62
高阳慈禧全传-6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慈禧全传
慈禧全传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