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29

"是!"  于是荣寿公主衔命到皇帝寝宫去传懿旨,一路上想好了许多慰勉的话,但当到达皇帝寝宫时,突然发觉跟随的太监中,有崔玉贵,有小德张,还有敬事房的太监,恍然警悟,自己亦被置于监视之下了!  因此,她所打的腹稿,几乎全用不上,只见平平静静地宣示了慈禧太后的"德意",随即退出。复命途中特意攀登万寿山最高处的佛香阁,至至诚诚地烧了一炷香,默祷菩萨,保佑皇帝,就在几天中,恢复精神,能赶上太后万寿之期,率领王公大臣,朝觐祝嘏。      ※        ※        ※  按照惯例,慈禧太后由颐和园返驾,总是坐船到西直门外的广源闸,再换乘鸾舆回宫。临行前一天特为叮嘱:皇帝不妨先走,不必乘舟随侍。为的是皇帝可以节劳,亦是一番体恤的德意。  从排云殿前下船,慈禧太后恋恋不舍地回头望着万寿山,忽然说道:"皇上病重,我们这趟回去,恐怕一时不能到这里来了!"  侍立在她身旁的,一面是瑾妃,一面是荣寿公主,都默不作声。这不算不敬,凡是太后、皇帝有这种令人不敢赞一词的话,容许左右保持沉默。  "天气可真是好!"慈禧太后又说:"回头上了岸,咱们到万生园逛逛去。"  "是!"瑾妃与荣寿公主同声回答。  "可惜!挺好的两只象,竟会饿死!这件事,我亦不知道应该怪谁。"  原来所谓"万生园"这个名称,即由这两头象发端而来。端方考察宪政回国,带来两只象,一只狮子,贡献慈禧太后,本意可养在颐和园中,而李莲英认为不免危险,大加反对。其时农工商部正利用西直门外一处荒凉已久,来历已难稽考,只知习称为"三贝子花园"的一大片官地,创建"农事试验场",除数十亩稻畦麦田之外,还搜罗了各地的奇花异果,试为种植,如今为了安顿这两象一狮,索性扩大规模,植物之外,辟地豢养动物,又建了好些亭台楼阁,作为游憩眺望之所。落成之后,敬奉两宫观赏,慈禧太后将最宏敞的一座洋楼,题名为"畅观楼"。上年夏天来过几次,而这一年,却还只到过一次,但两头象已经饿死了。  "问内务府,说是洋人喂养得不好,也有人说,洋人要加这只象的口粮,内务府不肯,以致慢慢饿死了。那两个洋人是跟农工商部订了合同的,期限未满,硬争着要照合同拿薪水。"慈禧太后紧接着说:"说不定那两只象,就是洋人弄死的,为了好白得一笔薪水回国。洋人真不是好东西!"  "其实喂象又何必请洋人?咱们从前不也有象房吗?"荣寿公主又问:"听说象房里喂的象,还食三品俸禄呢!不知道可有这话?"  "怎么没有?"慈禧太后说:"那些象全通灵性。"  于是,慈禧太后大谈道光以前象房中的故事,象奴如何哀恳象为他故意阻道敛钱,象如何会知道象奴侵吞了它的俸禄而以恶作剧作为惩罚等等。就这样兴致勃勃地,一直谈到西直门外的广源闸,舍舟登陆,照例先到万寿寺拈香,然后率领宫眷去逛万寿寺以东的万生园。  这时早有内务府的人,作了紧急通知,尽驱游人,以便接驾。慈禧太后进园穿廊右行,过了一道小溪,在一座八角亭前停了下来。  这座亭子极大,其实就是一个兽圈,亭分八方,竖着顶天立地的铁栅,禁系着八种猛兽,狮子、老虎、黑熊、金钱豹、野牛、黄狼,还有一只角的犀牛。  不知是忽发童心,还是有意要表示她胆大,慈禧太后走近了铁栅,一头闪着碧眼的老虎,突然扑了上来,将李莲英的脸都吓黄了。  "老佛爷,"他喘着气说:"把奴才的胆都吓碎了。请往后站吧!"  "有铁栅在,怕什么?"  话虽如此,禁不住宫眷们也苦劝,慈禧太后便往后站站,看够了又往左走,那里是沿墙构筑一排兽舍,斑马、梅花鹿、印度羊,有丑有妍,千奇百怪。慈禧太后一面看,一面问,将个内务府出身的"农事试验场监督",问得张口结舌,无词以对。慈禧太后倒未生气,只笑笑说道:"你还得多念点儿书!"  看完走兽看飞禽,看完飞禽又看家畜,慈禧太后的腰脚甚健,而李莲英却深以为苦,几次相劝:"别累着了!息息儿吧!"慈禧太后置之不理。  不但不理,而且每当他落后时,必定问一声:"莲英呢!"害得李莲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了上来,却又没事。谁都看得出来,慈禧太后是有意给李莲英找麻烦。      ※        ※        ※  一踏进殿门,庆王奕劻便是一愣,御案后面坐着的,只是慈禧太后。皇帝呢?他在想,十月初一太庙时享,皇帝是行礼去了?一个念头还未转完,已想起早有上谕,是派恭亲王溥伟恭代行礼。那么,皇帝何以不陪太后一起御殿?  "皇上的病又添了!"慈禧太后说:"让他息几天。"  "是,"奕劻毫无表情地答应着,随即将手里的黄匣子捧上御案,"达赖喇嘛另有献皇太后,恭祝万寿的贡物,请懿旨,让他那一天进呈?"  "皇上不是要赐宴吗?"慈禧太后问道:"定的那一天?"  "十月初六。"奕劻欲言又止地,但终于说了出来:"请懿旨,是不是要改期?"  "改期?"慈禧太后诧异地问:"为什么?"  "奴才怕到那一天,皇上还得将养,不能驾临紫光阁,亲自赐宴,就不如改期为宜。"奕劻紧接着说,"这一次达赖喇嘛,为了觐见磕头,觉得很委屈似的,英国又拚命在那里拉拢示好,前天英国公使朱尔典去拜他,说是谈得很投机,这种情形可不大好。奴才几个商量,要请皇太后、皇上格外优容,以示羁縻。不赐宴则已,赐宴务必要请皇上亲临。"  "你说的话,我可大不明白。达赖喇嘛不是一向跟英国不对吗?"  "那是以前的话,现在英国拚命在他身上下工夫,当然就回心转意了。"  "这可见得咱们派的人无用,不然,英国人怎么插得进手去。"  "是!奴才已经告诉达寿、张荫堂留意。"奕劻停了一下又说:"赐宴要请皇上亲临,就是达寿跟张荫堂从达赖喇嘛那里得了口风,特为来跟奴才说,务必奏明,俯准照办。"  慈禧太后想了一会说:"现在也不能说,皇上到时候一定不能到紫光阁,改期的话,不好措词。至于他另有贡品,让他十月初九进呈,我会好好安抚他。"  这意思是相当明显的。十月初六紫光阁赐宴,皇帝多半不会亲临,慈禧太后已在筹思补救之计了。不过,这个看法如果不错,太后万寿又将如何?莫非皇帝也不来朝贺?  这是绝大的疑问,也是个绝大的变化!袁世凯认为皇帝的病如真已加重,固然应该赶紧作最坏打算,倘或病势如常,而慈禧太后忽然作此表示,真意何在,更非立即探明,有所因应不可。  奕劻完全同意他的见解,于是以请屈庭桂治病为名,将他延入王府,在内书房跟袁世凯一起跟他见面。  "皇上的病,到底怎么样了呢?"奕劻问说:"你是每天进宫请脉的,一定比谁都明了。永秋,你务必跟我说实话。"  "在王爷跟宫保面前,我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敷衍的话。皇上的病,当然轻了!呼吸慢慢恢复正常,腰痛亦减了,遗泄亦少得多。不过尿里检验出来,还有蛋白质,这是腰子有病的明证。不过并不算很厉害!"  "你今天请脉了没有?"  "请了。"  "你刚才说的情形,就是你今天亲眼目睹的?"  "是啊!"屈庭桂不由得眨眼,不解奕劻问这话的意思。  "永秋!"袁世凯问:'照你说,皇上的病不碍?"  "不碍!"屈庭桂答说:"可是,要能安心静养。"  "那么太后呢?"袁世凯又问:"经常闹痢疾,也不碍吗?"  "我没有替太后看过,不敢说。不过,到底七十四了!老年人的心脏,总要差一点,也容易中风。至于痢疾,要看情形,不能一概而论。"  袁世凯点点头,看着奕劻问:"王爷还有什么话要问?"  "一时也想不起。想到了再说吧。"奕劻又说:"永秋,咱们这会儿所谈的情形,你搁在肚子里好了。"  "是,是!"屈庭桂急忙答应:"我知道轻重。"  "如果皇上的病势有变化,或者在内廷听到什么有关系的话,请你随时来告诉我,或告诉袁宫保也是一样。"  "是!"  "劳驾!劳驾!我就不留你便饭了。"  这是暗示可以告辞了。屈庭桂随即站起身来,奕劻却又喊住他,亲自打开红木镶螺甸的橱门,里面是各式各样的珍玩,他挑了一只金表,连装得极讲究的盒子,一起递给屈庭桂。  "这是英国公使朱尔典送我的一只表,专为跑马用的,"他指点着说:"这里有个钮,一按,秒针就不动了。我想,你数脉搏倒挺用得着!"  "太用得着了!多谢王爷。"屈庭桂恭恭敬敬地请个安,告辞而去。  "王爷,"袁世凯的神色变得很兴奋,很郑重了,"事情已经很清楚!我有一句肺腑之言,上达王爷。"说着,回头望了一下。奕励知道他的用意,喊一声:"来啊!"  一名听差应声而进。奕劻吩咐,如有下人,一律退出垂花门,并责成他在门外看守,任何人不准进入。  于是袁世凯自己移张红木圆凳,与奕劻促膝而坐,轻声说道:"事情很清楚了,太后绝不能让皇上死在她后头。一旦龙驭上宾,后事如何?"  "照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的例子,太后总得召集御前会议,问问大家的意思吧?"  "是的,我是请问王爷的意思。"  "我主张立长君。"奕劻毫不考虑地说:"让溥伦来干!"  "不!"袁世凯说:"王爷为什么就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搬到宁寿宫去纳福?"  一听这话,奕劻目瞪口呆,好半天说不出话,脑子里不期而然地浮起高宗内禅以后的种种传说。可是怎么也不能把自己跟嘉庆元年以后的高宗并合成一个人。  "慰庭,"他终于开口了:"这怕不行!"  "何以见得?"  "我是疏宗。"  "嗐!王爷怎么妄自菲薄呢?"袁世凯说:"仁宗跟庆僖亲王是同母兄弟。当初的身分、教养,完全相同,只为仁宗长了两岁,所以得承大位,这一系下来,至今上而绝,那就该回头由庆僖亲王一系继统,才算公道。"  如说庆僖亲王永璘一系继统,则皇位应该落在载振身上。奕劻做梦也没有想到,袁世凯会有这样一种说法,真所谓匪夷所思,连当事者都觉得说不过去。  "慰庭,你的好意,我父子感激至深,不过这件事怕办不通。"  "怎么不通?请教王爷!"  "第一,你的说法,于古无征……。"  "有征,有征!"袁世凯抢着说:"宋朝自太祖驾崩,兄终弟及,帝系从太宗传到南渡以后的高宗。以下自受禅的孝宗开始,就又是太祖的子孙做皇帝了。"  "孝宗是太祖的子孙?"奕劻惊讶地:"我倒不知道。"  "有书为证,不能瞎说的。"  书架上现成的一部二十四史,袁世凯抽出《宋史》第一本,翻到《孝宗本纪》,看都不看便递了给奕劻。果然,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孝宗是太祖的七世孙,秦王德芳之后。  这使得奕劻有些动心了!不过知子莫若父,载振望之不似人君,又有杨翠喜那一重风流公案,必难服众。所以仍是摇摇头说:"不必,不必!徒然落个话柄,何必?"  "王爷是怕有人不服?"  "是啊!"  "为何不服?如今是择贤,振贝子那一点不如他人?当然要反对总可以找理由,这不妨事先疏通。"袁世凯停了一下又说:"当年世宗即位,弟兄之间还不是个个不服?但有隆科多在,还不是只好俯首称臣。"  雍正之能入承大统,得力于隆科多以步军统领掌握着两万禁军,袁世凯以此作譬,是以隆科多自拟。  奕劻心想,袁世凯虽已不在北洋,但所练的六镇新军,除铁良统制的第一镇,由旗丁编组,指挥不动以外,此外五镇,都能直接间接地调度。他手下的第一员大将段祺瑞,现任袁世凯嫡系的第三镇统制,驻扎保定,驻南苑的第六镇,本由第三镇所孳生,实际上亦由段祺瑞在指挥。一旦有变,要求驻畿南的第一镇,驻小站的第四镇,驻山东的第五镇按兵不动,作壁上观,是袁世凯绝对可以办得到的事,然以一镇对付铁良,一镇控制京城,何愁大事不定?  想到这里,奕劻的雄心陡起,不断地搓手吸气,自我鼓舞了好一会,方始开口说道:"兹事体大!慰庭,得要好好筹划。"  "是,是!当然要好好筹划,不过也要快!"袁世凯说:  "照我看,比较难对付的只有泽公!"  提到载泽,更激发了奕劻的进取之心,因为现任度支部尚书载泽,想取奕劻而代之,已非秘密。想到载泽种种跋扈的情形,他不由得恨恨地说:"总有一天让他回家抱孩子去!"      ※        ※        ※  十月初六紫光阁赐宴达赖喇嘛,皇帝果然未到,十月初九,在勤政殿进贡寿礼,慈禧太后亦未召见。正当达赖喇嘛满怀不快,决定吩咐从人收拾行李,打算尽快离京时,理藩部尚书达寿亲自来颁上谕,达赖喇嘛不愿跪接。直到说明是恩诏,达赖喇嘛方始勉强行礼听宣:"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达赖喇嘛上月来京陛见,率徒祝嘏,备抒悃忱,殊堪嘉尚,允宜特准封号,以昭优异。达赖喇嘛业经循照从前旧制,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兹特加封为诚顺赞化西天大善自在佛,其勒封仪节,着礼部理藩部会同速议具奏。并按年赉给廪饩银一万两,自四川藩库分季支发。达赖喇嘛受封后,即着仍回西藏,经过地方,该管官派员挨站护送,妥为照料。到藏以后,务当恪遵主国之典章,奉扬中朝之信义,并化导番众,谨守法度,习为善良。所有事务,依例报明驻藏大臣,随时转奏,恭候定夺。期使疆埸永保治安,僧俗悉除畛域,以无负朝廷护持黄教,绥靖边陲之至意。并着理藩部传知达赖喇嘛祗领钦遵!"  这道恩诏另外备有一份满文译本,达赖喇嘛不识汉字,却通满文,仔细看完,认为并无暗示与班禅分治西藏之意,总算将多日以来所受的委屈,消散了许多。  于是他说:"明天进宫拜生日,我还有一尊佛像送给皇太后。这尊佛像上,有我念的二十万卷经,功德甚大,太后虔心供奉,必能保佑她消灾延寿。"  "皇太后一定会很高兴。"达寿答说:"不过明天随班行礼,恐怕没有机会呈献。"  "如果明天不能面呈,就请贵大臣代为进献,不过亦须有一番迎佛的礼节。"  "当然,当然!"  "请问明天文武百官替太后拜生日,是不是由皇上带领?"  "这,"达寿歉然地说:"我可实在无法奉答。皇上从十月初一就不起床了,不然初六紫光阁之宴,一定会亲临赐酒的。"  "照这样说,皇上明天就不能替太后拜生日?"  "大概是。"  "那么是谁带头行礼呢?"  这一下将达寿考住了。在他的记忆中,从无皇太后万寿,皇帝未能率领王公大臣朝贺的情事,因而亦就无从回答,只含含糊糊的说:"那要看当时的情形,事先没法儿知道。明天有我在那里照料,大师不必担心。"  话虽如此,达寿自己却很担心,因为西藏的局势动荡不安,朝廷寄望于达赖喇嘛回拉萨后,能够安抚藏民,力御外侮,仍奉朝廷的正朔,而达赖喇嘛被迫行了跪拜之礼,却还不能见到皇帝,内心异常愤懑。如果明天皇帝能率百官上寿,达赖喇嘛就必然会质问,时满五日,何以紫光阁赐宴,皇帝就不能亲临?这话很难回答,得细心看看当时的情形,想法子找个能够搪塞得过的理由。  因此,达寿在半夜里便即起身,赶到西苑,曙色未透,但内务府的官员,已经忙忙碌碌在预备这天的庆典了。他拉住新补的内务府大臣景沣,悄悄问道:"皇上会来不会?"  "这会还不知道,不过,听说已传'四执事'伺候龙袍了。"专管御用衣帽鞋袜的太监,通称"四执事",传龙袍伺候,自然是要来朝贺。达寿便赶到中海,一进东向的宝光门,只见仪鸾殿外的来薰门前,已有掌"起居注"差使的翰林在当班了。  其中有一个是达寿的熟人,即是以参瞿鸿玑而名闻海内外的恽毓鼎,便唤着他的号问:"薇孙,皇上今天会来给皇太后行礼不会?"  "怎么不会?当然会。"  "不是皇上病得很厉害吗?"  "那就不知道了!"恽毓鼎淡然说道:"不过,南书房的翰林谭组庵,昨天还看见皇上在瀛台前面的迎薰亭蹓跶。"  就这时,有理藩部的司官来通知,达赖喇嘛已到。达寿急忙赶了去招呼,安顿略定,再翻回来时,听说皇帝已经从瀛台步行而来,只等吉时一到,便即行礼。  同时,达寿发现便门未曾关严,很有些人在缝隙中张望,于是他也挤了上去,悄悄向里窥望,只见身御龙袍的皇帝,两只手扶住太监的肩,双足不断起落作势,当然是舒舒筋骨,以便行那三跪九叩的大礼。  不久,来薰门开了,出来一名挺胸突肚的太监,正是将取李莲英而代之的崔玉贵,站在汉白玉石的台阶上,歪着脖子扬着脸,用既尖且锐的左嗓子喊道:"礼部堂官听宣哪!"  礼部尚书溥良、左侍郎景厚、右侍郎郭曾炘,急忙赶上前去,向北跪倒,半低着头,所有的王公大臣亦都垂手肃立,静听宣旨。  "奉懿旨: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  崔玉贵的声音极高,没有一个人觉得不曾听清楚。然而何以有此懿旨?人人感到意外,相顾错愕,噤不能言。而就在这沉寂如死的霜风晓阴中,突然听得来薰门内,嗷然一声,凄厉无比,令人毛骨悚然。  来薰门很快地合上了。但皇帝的哭声若断若续,依旧隐约可闻。一百八十九  贺寿的戏在未正就散了,这是从来未有过的事,许多人记得,光绪十八、十九两年太后万寿,每次都唱七天戏,辰时开锣,唱到"电气球"大放光明,总在二十刻左右。有一天甚至到亥时方散,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嵩祝五十徽班轮着唱,费时三十一刻之久。  何以散得这么早?只为慈禧太后的肚子又吃坏了,坐不了多少时候,就要起身"更衣",一去一来,奉旨入座听戏的王公大臣跪送跪接,不胜其烦,连慈禧太后自己都觉得好没意思,因而才传旨散戏。  "这干什么呢?"慈禧太后却又闲得无聊,尤其是在福晋命妇辞宫以后,颇有曲终人散的凄凉。  谁也无法回答她的话,万寿正日的下午,自然是听戏,谁也不曾想到该预备些可供她消遣的玩意,所以面面相觑,都是一脸的尴尬。  最后是李莲英出了个主意,"老沸爷不是要照一幅'行乐图'吗?"他说:"照相的伺候了好些日子了。"  这倒提醒慈禧太后了。前几天庆王奕劻奏报,普陀峪"万年吉地"岁修完工,慈禧太后由普陀峪想到普陀山,那是观音得道之地,便说要扮做观音大士,照一幅行乐图。当时说过丢开,如今既有照相的在伺候,何妨就以此消遣?  "既照相要阳光好,这会儿行吗?"  "不相干!在屋子里照,有阳光没有阳光都一样。"  "在屋子里照?"慈禧太后问道:"屋子里那来的紫竹林,那来的九品莲池?"  "用砌末!全都预备好了。"  "好吧!咱们照几张。怎么个照法?"慈禧太后紧接着说:  "得要善才龙女,还要个护法的韦陀。"  "都有了!"李莲英答说:"四格格扮龙女,奴才妹子扮善才,奴才托老佛爷的洪福,扮一尊韦陀,也沾点儿仙气。"'那就扮吧!"慈禧太后向荣寿公主笑道:"刚才听别人唱戏,这会儿我可要扮戏给你们看了。"紧接着笑容一敛,"这可是一件极正经的事,打水来洗手。"  于是,李莲英主外,传照相的来布置"紫竹林",荣寿公主主内,伺候慈禧太后作僧家装束,身穿大红平金的袈裟,头戴垂着两条长飘带的毗卢幅。足踏土黄缎子的云头履。由于慈禧太后是张长隆脸,扮出来宝相庄严,荣寿公主不由得恭维:"活脱儿的观世音菩萨!"  善才龙女也扮好了,一个捧净瓶,一个捧紫金盂,夹辅着"观世音"来到仪鸾殿以西的庆云堂,只见李莲英一身红靠,就象天寿戏中杨小楼在《挑滑车》中所扮演的高宠。  包括慈禧太后自己在内、看他这副打扮,都忍不住想笑,然而毕竟忍住了。李莲英自己也有些忍俊不禁,赶紧低着头,双手合十,作个致敬的姿态,掩饰他脸上不甚庄重的神色。  "都预备好了没有?"  "预备好了!"  "是他照吗?"慈禧指着跪在地上,一个穿蓝布夹袍,戴红缨帽的中年汉子问。  "是!"李莲英答说:"他叫佟五,在后门开照相馆,是他们这一行的好手,以前也伺候差事的。"  慈禧太后点点头,踏入殿内,只见桌椅已经移开,拿戏中的砌末,布置成"紫竹林"的样子:前面是个莲叶田,芙蕖出水的池塘,后面衬一大块景片,画的万竿青竹,竹叶上还悬一块云头花样的金漆木牌,上书"普陀山观音大士"七字。  "老佛爷请这儿坐!"  荷池与竹林之间,有个两尺高的蒲团,李莲英引着慈禧太后坐下,安排善才龙女站在她右首。他自己在她左前站定,双手合掌作礼佛之状,随即有个小太监捧着"降魔杵"搁在他臂弯中间,越发象个韦陀了。  于是佟五拿黑布盖着头,凑在照相机后面对光、上片,再弄个铜盘,倒上好些白色药粉让他的伙计捧着,方半跪着回奏:"奏上老佛爷,回头有一溜极亮的白光,规矩是要有这样一溜光才能照相。请老佛爷别害怕,也别眨眼。"  "好了!别罗嗦了!"李莲英呵斥着:"老佛爷又不是头一回照相。"  于是拿纸煤点燃药粉,一道白光过处,"普陀山观音大士"已摄入相机。佟五怕不保险,要求再照一张,慈禧太后也答应了。  就这一番折腾,消磨了半个下午,慈禧太后回到寝宫,问李莲英:"什么时候可以看照片啊?"  "今晚上就能看。不过,晚上送不进来。"  "那,"慈禧太后说道:"今晚上你回家去吧!明儿一早就把照片带来。"  "是!"李莲英退了出来,匆匆忙忙地赶着宫门下钥之前,离了西苑。  这下,太监之中,便数崔玉贵为首。只要李莲英不在,他就格外显得卖力,几乎寸步不离慈禧太后左右。到得上了灯,照例是看奏折的时候,崔玉贵把伺候笔墨的小太监支使开,一个人在书桌旁照料。  这天的奏折很多,到二更天才看完,崔玉贵换了茶,绞上一把热毛巾,慈禧太后擦了脸,觉得精神一振,有了胃口,便即问道:"有什么吃的?"  "熬的香粳米粥,蒸的栗子面的小窝头,有锦州新进到的酱菜。"  "好!摆吧!"  于是一声招呼,很快地抬上两张食桌,小太监都知道崔玉贵喜欢一个人在慈禧面前当差,所以将食桌安排停当,不待吩咐,便都悄悄退了出去。  "这两天外面可有什么新闻没有?"慈禧太后一面吃粥一面问。  '有是有,奴才可不敢说。"  慈禧太后想了想说:"必是议论皇上的病?"  崔玉贵故意迟疑了一下,才轻轻答一声:"是!"  "怎么说?"  "都说皇上的病,怕是,怕是不好。万一有个……。"  "万一怎么样?"  "万一出了大事,又得老佛爷操心。"崔玉贵说:"这都是私下在谈的话。"  "自然是私下谈,还能公然议论吗?"慈禧太后又问:"你还听见些什么?"  "再就是胡猜。"崔玉贵嗫嚅着说。  "胡猜?"慈禧太后把金镶的牙筷放了下来,很注意地问:  "猜什么?是猜谁该当皇上?"  崔玉贵面现惊惶,偷觑了觑,方始吃力地答一声:"是!"  "怎么说呢?"慈禧太后又把筷子拿了起来,眼也不看他,而且是信口而问的声音。  "奴才不敢说。"  "不要紧!只当聊天。"  "有人说,再立一位皇上,得要一上来就能办事的,免得老佛爷操心。说是什么'国赖长君'。"  "不错,有这话!"慈禧太后怕崔玉贵不敢惹是非,不肯再往下说,声音越发柔和了,"他们提了名字没有,谁是一上来就能办事的?"  "有人说,伦贝子合适;有人说,小恭王不错;还有人说,振大爷也可以当皇上。"  慈禧太后把这三个人的名字,紧记在心,随又问道:"还提了别人没有?"  "奴才只听人提过这三个名字。"  "是谁提的啊?"  崔玉贵就怕问到这句话!他本是以意为之,借此作一试探,希望能从慈禧太后口中探知属意之人,趁早烧烧冷灶。那知试探没有结果,自己最害怕的事却出现了!只好跪了下来说:"圣明不过老佛爷,信口胡说的话,作不得准。"  慈禧太后知道,逼急了,崔玉贵会胡攀,而且一定要追问来源,让人存了戒心,以后就不容易听到新闻了。因而付之一笑,说一声:"起来吧!你只听见什么,搁在肚子里就是。"  同样地,慈禧太后也是将这些帝位谁属的揣测,放在心里,一个人默默地作打算。溥伟、溥伦都不足为忧,倒是拥立载振之说,她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果自己要有所举动,这一点不可不防。  事情是很明白的,如果拥立载振,必出于袁世凯的主谋,而袁世凯所恃者,无非北洋新军。驻扎在南苑的第六镇,可能会成心腹之患,首当下手。  于是,慈禧太后特意召见陆部尚书兼第一镇统制铁良。第二天便由铁良下令,以演习行军为名,将第六镇与驻易州涞水的第一镇,对调驻防。接着,又有一个机会可以遣开庆王奕劻,理藩部尚书达寿,赍呈达赖喇嘛所送的一尊佛像,据说将这尊佛像供奉在普陀峪"万年吉地"的地宫,可以祓除不祥,益增圣寿。慈禧太后决定命奕劻去干这个差使。  "普陀峪的工程要验收,这尊佛像也要送去安置。"慈禧太后说:"派别人去我不放心,你辛苦一趟吧!"  奕劻大感意外,也大感为难,很委婉地说:"如今皇太后、皇上都是圣躬违和,奴才似乎不宜离京。"  "怕什么!这两天我不见得就会死!"话一出口,慈禧太后自觉过于负气,因而又放缓了声音说:"今天我觉得好多了!  无论如何,你要照我的话办。"  这还能说什么?奕劻只有答应一声:"是!"下一天,十月十四一早动身出京。  慈禧太后估计奕劻此去东陵,一往一复,加上安置佛像,验收工程,总得十天工夫。有此十天,大事可定,但在诏告天下之前,应该想法子能让臣下见皇帝一面,亲眼看到皇帝奄奄一息的病容,觉得她早择继统之人,确是明智之举。  可是,皇帝是不是真的奄奄一息呢?慈禧太后特为派人去探视,得到的回奏是:从十月十一开始,皇帝的病又添了几分,瘦得很厉害,气色极坏,已经七、八天没有大解,肝火极旺。  是这副模样,不妨让臣下看一看。于是十月十六日一早,她告诉李莲英说:"你叫人传话给军机,今天在瀛台召见,我顺便看看皇上去。"  等李莲英派人传了懿旨,军机大臣无不觉得事不寻常,纷纷揣测慈禧太后此举的用意。张之洞一向以调和两宫自任,凡事往好处去想,"没有别的!慈圣不放心皇上的病,亲临探视,顺便就在瀛台召见。"他说:"母慈子孝,但愿岁岁年年如今日!"  袁世凯在心里冷笑,拿起这天召见的名单来看,第一个便是他的旧部,新任直隶提学使傅增湘,于是悄悄溜了出来,在走廊上招招手将贴身听差唤来,低声嘱咐:"快去请傅大人来!"  这傅增湘字沅叔,四川江安人,戊戌那年点的翰林,未曾散馆,便逢庚子那场天翻地覆的祸乱,避地天津,入了北洋幕府,与严修一起为袁世凯办学务,在天津以兴办女学校闻名。这年九月间奉旨简授直隶提学使,开办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决定亲自到浙江去招生,动身之前,奉旨陛见请训。此时正在勤政殿外待命,忽然得到消息,说在瀛台召见,不由得大起恐慌。原来殿廷大小广狭,宝座安设之处,各各不同,进殿以后,应该怎么走,到什么地方止步,朝那个方向跪下,事先都要打听明白,不然就会失仪。如今改了地方,对瀛台的格局布置,一无所悉,真不知该怎么应付了!  因此,听说袁世凯相邀,请教有人,正中下怀,傅增湘随即疾步而去。  到得军机直庐,袁世凯还守在走廊上,望影趋迎,脱略礼节,开门见山的低声说道:"沅叔!半个月了,除了请脉的医生以外,外廷臣子你是第一个能见皇上的人,圣躬如何,务必请你细心观察。"  "宫保,"傅增湘皱着眉回答说:"只怕我自顾不暇。召见之地是怎么个样子,茫然不知,深惧失仪,顾不到宫保交代的话,如之奈何?"  "瀛台我亦没有到过。不过,你不必过虑,我教你一个诀窍,一进殿先不忙举步,站定了看一看清楚,把心定下来,就不会出岔子了。"  "是!"  "请吧!只怕在叫起了。"  果然,到得原处,正好苏拉来叫。于是由勤政殿前的朝房出德昌门,往南过桥,便到了三面临水的瀛台。这是一个总名,其实瀛台地方亦很大,楼阁参差,掩映于高槐大柳之间,傅增湘跟苏拉来到一处北向的敞厦,蓝地金字的匾额,大书"香扆殿"三字,又看到走廊上站着内务府大臣奎俊,知道是他带班,疾行两步请了一个安。  "不忙!"奎俊向东面三间指一指,"皇太后在看皇上,还没有升殿。"  听得这一说,傅增湘心便定了,低声问道:"皇上的病势怎么样?"  "只会重,不会轻。"奎俊似乎不愿多谈,紧接着说:"你别分心!趁着这会儿多想一想,太后会问点什么?"说完,便挪动脚步,往东面走了过去。  不一会,遥遥望见太监往来,作警戒之状,然后,奎俊走过来招招手,傅增湘便跟着他进了殿。照袁世凯的吩咐,先站定脚看,正中御案,两宫并坐,太后坐得很端正,皇帝是左手扶着桌沿,右臂靠在桌上,仿佛很吃力似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9
正序
倒序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2
乾隆皇帝-3
乾隆皇帝-4
乾隆皇帝-5
乾隆皇帝-6
乾隆皇帝-7
乾隆皇帝-8
乾隆皇帝-9
乾隆皇帝-10
乾隆皇帝-11
乾隆皇帝-12
乾隆皇帝-13
乾隆皇帝-14
乾隆皇帝-15
乾隆皇帝-16
乾隆皇帝-17
乾隆皇帝-18
乾隆皇帝-19
乾隆皇帝-20
乾隆皇帝-21
乾隆皇帝-22
乾隆皇帝-23
乾隆皇帝-24
乾隆皇帝-25
乾隆皇帝-26
乾隆皇帝-27
乾隆皇帝-28
乾隆皇帝-29
乾隆皇帝-30
乾隆皇帝-31
乾隆皇帝-32
乾隆皇帝-33
乾隆皇帝-34
乾隆皇帝-35
乾隆皇帝-36
乾隆皇帝-37
乾隆皇帝-38
乾隆皇帝-39
乾隆皇帝-40
乾隆皇帝-41
乾隆皇帝-42
乾隆皇帝-43
乾隆皇帝-44
乾隆皇帝-45
乾隆皇帝-46
乾隆皇帝-47
乾隆皇帝-48
乾隆皇帝-49
乾隆皇帝-50
乾隆皇帝-51
乾隆皇帝-52
乾隆皇帝-53
乾隆皇帝-54
乾隆皇帝-55
乾隆皇帝-56
乾隆皇帝-57
乾隆皇帝-58
乾隆皇帝-59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