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李小龙诞辰66周年纪念: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作者:张小蛇  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短暂的生命却演绎了永久传奇。在他逝世后的30多年中,“龙迷”已经对这位截拳道的创始人顶礼膜拜,把他上升到了“武哲”的高度。而作为一名演员,李小龙也影响了很多当红的影星:成龙、李连杰、甄子丹、周星驰。本书是李小龙的图文传记,作者用深情的笔触回顾了李小龙精彩而又传奇的一生;同时,编者精心收集了大量和李小龙相关的经典而又珍贵的图片,力图为所有的“龙迷”精心打造一册李小龙图文珍藏本。团结出版社 出版  李小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序言 一代人的集体记忆(1)  在西方国家人们的心目中,一提起中国功夫,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名字,那就是——李小龙(Bluce Lee)!因为这个名字,“中国功夫”得以发扬光大,闻名于全世界;也是因为这个名字,外文字典和词典里出现了一个新词:“功夫(Kungfu)”!  这位只有33岁短暂人生的传奇人物,《时代》杂志将其列入“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个人”,英国电视台Channel 4将他列为“历史上最伟大电影明星”之一;他曾两度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美国报刊把他誉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香港报纸赞誉他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他还被全世界一致公认为“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  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一位艺人像李小龙一样,在逝世那么多年以后仍被人如此持续地关注和广泛地纪念。不可否认,从李小龙1973年7月20日离开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开始,李小龙的追随者就对这位功夫之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追忆和纪念,这种纪念的狂热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半分,相反,全世界大规模、有组织和自发的纪念逐渐演绎成了一个神话,一个龙的神话,一个空前绝后的神话!  李小龙的生命虽然很短暂,但是李小龙至今没有离我们而去,因为龙魂永生!他和大多数单纯的电影艺人不一样,他是兼具多种身份的。同时,他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成为了全世界的文化象征之一!  首先,他是一个电影艺人,在他不多的作品(《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青蜂侠》、《死亡游戏》等)中,他充分展示自己的武术丰采和凛然正气,塑造了一个个不畏强势的斗士形象。虽然这些影片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技术上难免粗糙,拍摄手法也不够新潮,但是,正是因为这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和基本没有特技的武术打斗场面一直让龙迷们深深喜爱,视为经典。可以说,这些影片自成一派,风格独特,对后来的功夫电影的拍摄影响深远。  其次,李小龙更以武术家闻名于世。他从小对武术痴迷,十几岁便开始习咏春拳,后来美国开设“李振藩国术馆”,对武术的研习和探索一直没有停过。1967年,他在实战经验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截拳道(Jeet Kune do)”的理论,从而成为“一代武学宗师”。如今,截拳道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练习这种武术的人也越来越多。同时,李小龙把对武学的思考和他自己的专业——哲学联系起来,使他的思考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从此,他又多了一个称呼——武哲!  再次,李小龙是一个文化象征。他的人格魅力,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断挑战自己极限的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武术爱好者和普通人。很多人自发地建立俱乐部、网站,出版纪念册,举行大型活动来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一代巨星。在人们心中,这位龙之子就是中国功夫的化身,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对武术的思考和实践,被人不断继承和发展,这种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同使得李小龙成为一个符号,一个功夫文化的象征!  李小龙影片中的经典动作也对后来的影片影响深远。他不怒自威的眼神、他的招牌踢腿动作以及他的极具个性的“怪叫”被后来的影片不断重复演绎。很多年以后,当人们在李连杰、甄子丹、周星驰的电影中看到这些经典动作“重现”时,不禁会心一笑:原来这些人也是李小龙的爱好者!这些伴随着我们共同的成长的记忆,甚至成为了一代人的相互认同的“接头暗号”!李小龙无疑是我们一代人的集体偶像,是我们永远无法抹去的生存胎记。  李小龙在变老之前死去,李小龙会永远年轻,龙的精神也会永生不朽!  今年是李小龙逝世33周年纪念,李小龙生前只活了33岁。  生前33年,身后33年,我们选择用他生命的长度来度量他死后的喧嚣和寂寞。在这样一个颇有命运意味的时间,我们的无限敬意和无限怀念之情也许能得到更加顺畅地传达。  序言 一代人的集体记忆(2)  是为序。  张万文 2006年7月(注:有些资料记载李小龙活了32岁,按照中国传统的算法,李小龙生于1940年,逝于1973年,应该是享年33岁,故本书统一按照33岁的说法。)  李小龙年表(1)  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龙(本名李振藩,英文名Bruce Lee)出生于美国加州三藩市(San Francisco,又译“旧金山”)唐人街的杰克森街东华医院。  1941年2月,李海泉夫妇带着刚出生不久的李小龙由美国回到香港。李小龙生平首次出镜,被父亲李海泉抱着在粤剧影片《金门女》中亮相。  1946年,李小龙在香港正式出演了生平首部粤语影片。并由影片《细路祥》漫画原作者袁步云起艺名——“李小龙”。从1946年起直到1959年离港赴美读书,李小龙作为电影童星,共在香港出演了18部粤语文艺片。  1950年5月31日,《细路祥》首映。冯峰导演,李小龙主演,伊秋水、冯峰、李海泉合演,大同公司出品。  1951年4月12日,《人之初》首映。秦剑导演,吴楚帆、黄曼梨、张瑛主演,李小龙合演,大观编委会出品。  1952年,李小龙进入香港喇沙书院读书。  1953年4月30日,《苦海明灯》首映。秦剑导演。张活游、李清、张瑛主演,李小龙合演,中联公司出品。  1953年6月28日,《慈母泪》首映。秦剑导演,张瑛、红线女主演,李小龙合演,红棉公司出品。  1953年10月8日,《千万人家》首映。珠玑导演,吴楚帆、黄曼梨、李清主演,李小龙合演,中联公司出品。  1953年11月27日,参演的《危楼春晓》首映。李铁导演,张瑛、吴楚帆、卢敦、梅绮主演,李小龙合演,中联公司出品。  1954年,正式拜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为师,学习咏春拳。  1955年1月8日,《爱》续集首映。李铁、李晨风、吴回、秦剑、珠玑联合导演,张活游、梅绮、马师曾、白燕、吴楚帆主演,李小龙合演,中联公司出品。  1955年2月11日,《孤星血泪》首映。珠玑导演,吴楚帆、张活游、容小意主演,李小龙合演,中联公司出品。  1955年6月24日,《守得云开见月明》首映。蒋伟光导演,芳艳芬、江一帆、胡枫、朱丹主演,李小龙合演,大成公司出品。  1955年9月8日,孤儿行》首映。铁大叔导演,邓碧云、梁醒波、凤凰女主演,李小龙合演,天公公司出品。  1955年10月21日,《儿女债》首映。秦剑导演,张活游、紫罗莲、黄曼梨主演,李小龙合演,中联公司出品。  1956年2月25日,《诈癫的福》首映。蒋伟光导演,新马师曾、胡枫、白露明主演,李小龙合演,大成公司出品。  1956年12月22日,《早知当初我唔嫁》首映。蒋伟光导演,芳艳芬、任剑辉、胡枫主演,李小龙合演,大成公司出品。  1957年3月14日,《雷雨》首映。吴回导演,李清、梅绮、白燕、李小龙、卢敦、黄曼梨主演,大生公司出品。  1957年12月6日,《甜姐儿》首映。吴回导演,张瑛、文兰、梁醒波主演,李小龙合演。  1958年3月29日,赢得校际西洋拳击冠军并转入香港圣芳济书院高中部读书。  1958年,主演电影《人海孤鸿》,饰男主角。李晨风导演,李小龙、吴楚帆、白燕、冯峰、李月清主演。华联公司出品。  1958年,随邵汉生师傅学习“节拳”、“功力拳”等北派拳法。  1959年4月29日,只身漂洋过海,远赴出生地美国读书。  1959年5月17日,抵达美国,在加州三藩市(旧金山)离船登岸。  1959年9月3日~1960年12月2日,来到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并进入埃迪森技术学校完成高中教育。  1960年3月3日,主演的《人海孤鸿》在香港首映,大获成功。  1961年3月27日,于春季学期进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系哲学科就读。  1962年4月,在西雅图唐人街成立第一间“振藩国术馆”。  1963年,李小龙生平唯一一部生前完成的专著《基本中国拳法》出版。认识琳达。  1963年3月26日,李小龙由美返港探亲。在香港住了近五个月。  李小龙年表(2)  1963年9月,琳达进入华盛顿大学读一年级。  1963年10月25日,李小龙与琳达首次约会,正式确立恋爱关系。  1964年夏,春季学期结束后,李小龙从华盛顿大学肄业。  1964年7月19日,离开西雅图到加州奥克兰开设“振藩国术馆”。  1964年8月3日,奥克兰“振藩国术馆”正式开班授课。  1964年8月17日,李小龙与琳达在西雅图皇帝郡法院办理结婚手续,并在华盛顿大学的小教室举行了庄严而简朴的婚礼。  1964年11月,在奥克兰“振藩国术馆”内迎战向自己挑战的三藩市功夫教头黄泽民。这次比武引发李小龙对传统武术彻底反思,激发了他改革武术、创立快打速胜的“截拳道”的决心。  1965年2月1日,李小龙的第一个孩子——爱子李国豪在加州奥克兰出生。  1965年2月4日,李小龙来到洛杉矶好莱坞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电视片分部,为准备出演的电视片集《陈查理长子》试镜。  1965年2月8日,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在香港去世。  1965年7月,李小龙携儿子李国豪再次由美国回到香港探望亲人。  1965年9月21日,与好莱坞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正式签定演员合约。  1966年4月30日,《陈查理长子》片集告吹,李小龙与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正式签订了30集电视片集《青蜂侠》演出合约。  1966年6月6日,电视片集《青蜂侠》正式开机,投入拍摄。白人影星范·威廉姆斯扮演主角“青蜂侠”,而李小龙则扮演二号男主角——“青蜂侠”的日裔助手兼司机、武功高手加藤。  1966年9月9日,《青蜂侠》片集在美国首播。  1967年2月5日,洛杉矶“振藩国术馆”李小龙生平开办的第五间、也是最后一间“振藩国术馆”,在唐人街的学院街628号地下室成立。  1967年5月6日,应邀出席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办的“全国空手道冠军大赛”,并做示范表演。  1967年6月24日,应邀出席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举办的“全美空手道公开大赛”,并做示范表演。  1967年7月,李小龙为自己创立的武术新体系正式命名为“截拳道”(Jeet Kune Do)。  1967年7月30日,应邀出席在加州长堤举办的“国际空手道锦标大赛”,并做截拳道自由搏击示范表演,陪练对手为助教伊诺山度。  1968年6月23日,应邀出席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办的“全国空手道冠军大赛”,并做示范表演。  1968年7月5日,在迪恩·马丁与莎伦·塔特主演的影片《破坏部队》中出任武术指导。  1968年8月1日,在詹姆斯·加纳主演的影片《丑闻喋血》中扮演一个功夫惊人的华人黑社会杀手,最后失足坠楼身亡。这是李小龙一生之中唯一扮演过的反面角色。  1968年11月12日,在环球影片公司的《可爱的女人》电视片集中客串一集。  1968年11月15~22日,在电视片集《新娘驾到》中客串演出。  1969年1月,李小龙在好友李俊九的注视下,挥笔写下他那著名的自我预言——《我坚定的总目标》。  1969年4月16~24日,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影片(《春雨中的漫步》中出任武术指导。  1969年4月19日,爱女李香凝在加州圣莫尼卡出生。  1970年4月,携爱子李国豪由美返港省亲。  1970年4月9日,应邀到香港无线电视《欢乐今霄》节目接受许冠文访问,并与空手道黑带二段李锦坤及其弟子合作表演。  1970年4月10日,应邀到香港丽的电视《金玉满堂》节目接受访问。之后不久,由于与香港最大的邵氏电影公司未能达成合作协议,负气由香港返回美国。  1970年,李小龙与自己的两位名人弟子、好莱坞影星詹姆斯·科本、著名剧作家斯特林·西利芬特合作构思功夫电影《无音笛》,并一同远赴印度考察外景地,但影片最终未能投拍。  李小龙年表(3)  1970年夏,李小龙在在一次举重训练中腰椎严重受伤,椎节错位,不得不卧床休息。治疗了相当一段时间,才基本康复。  1971年5月,香港嘉禾电影公司派女制片人刘亮华(大导演罗维的夫人)飞赴美国洛杉矶,游说李小龙回香港加盟该公司,拍摄两部功夫片。  1971年6月24日~7月1日,李小龙出演好莱坞电视片集《盲人追凶》中男主人公的功夫教练。该剧首集名为《截拳之道》。  1971年6月28日,李小龙正式签约加盟香港嘉禾电影公司,并签订了主演两部影片的合同。这两部影片是:《唐山大兄》、《精武门》。  1971年7月12日,由美国洛杉矶乘机直飞泰国曼谷,投入首部影片《唐山大兄》的拍摄工作。  1971年9月3日,《唐山大兄》拍摄完成,由泰国返抵香港,并于当天应香港无线电视《欢乐今霄》节目之邀,接受谭炳文访问。  1971年9月7日,匆匆赶回美国,再客串三集《盲人追凶》电视片集的演出。  1971年10月30日,影片《唐山大兄》正式上映。首轮公映23天,即创下3197400元的辉煌佳绩,打破此前由美国影片《音乐之声》所保持的票房纪录。  1971年11月19日,出席香港无线电视台为电影《唐山大兄》而制作的特别节目。  1971年12月7日,李小龙接到美国好莱坞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正式书面通知,由他创意并计划主演的电视片集《武士》(后更名为《功夫》),由美籍高加索裔白人演员戴维·卡拉丹主演。  1971年12月29日,由李小龙创办的协和电影有限公司(隶属于嘉禾电影公司,是该公司的子公司)在香港正式成立。  1972年初,主演回港后的第二部影片《精武门》。1972年3月22日,《精武门》正式上映。首轮公映即创下4431000元的票房,打破《唐山大兄》纪录再创新高。  1972年5月4日,兼编剧、导演和主演于一身的李小龙,率领摄制组外景队飞赴意大利罗马,开拍《猛龙过江》。  1972年7月29日,李小龙举家迁入新购置的私人别墅——九龙塘金巴伦道41号“栖鹤小筑”。  1972年9~11月,李小龙拍摄影片《死亡的游戏》的高潮打斗场面。合演者有李小龙高足、美籍“菲律宾棍王”伊诺山度,NBA蓝球巨星贾巴尔,韩国合气道掌门池汉载,香港武打影星陈元、田俊等。  1972年11月,李小龙被美国权威杂志《黑带》评为该年度“黑带群英殿”名人。(1974年底,已经去世的李小龙再度名列“黑带群英殿”。)  1972年11月,李小龙在嘉诺撒医院接受了汗腺切除手术。  1972年11月23日,接受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提出的合作协议,同意主演新片《龙争虎斗》。该片由美国华纳公司与香港协和公司合拍。  1972年12月1日,李小龙的恩师、一代咏春拳宗师叶问在香港逝世。  1972年12月22日,《猛龙过江》首映。首轮公映总收入5307000元。再次刷新此前由《精武门》保持的香港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1973年,被香港权威的报纸《华侨日报》评选为年度“十大影视红星”。  1973年2月,由美国、香港合拍的大型功夫片《龙争虎斗》香港开机。  1973年2月17日,李小龙与美国空手道冠军鲍勃·沃尔在拍摄《龙争虎斗》里的一场打斗戏时,被沃尔手中用作道具的破酒瓶意外割伤右手的三个手指,缝了12针。  1973年4月,《龙争虎斗》封镜。  1973年5月10日,李小龙在为《龙争虎斗》英语版配音时晕倒在嘉禾片场,被送往浸会医院急诊室,随后转入九龙圣德勒撒医院作深入观察。  1973年5月25日,携带圣德勒撒医院的诊断报告,飞往美国洛杉矶作进一步全面检查。  1973年7月5日,在嘉禾片场试片室与《唐山大兄》、《精武门》两片的导演罗维发生口角以至冲突。罗维报警,警方到场调停。  李小龙年表(4)  1973年7月20夜,李小龙在笔架山道碧华园女影星丁佩家中再次晕倒,被送往伊利莎伯医院急救,当晚11点30分被宣布死亡。翌晨,消息传出,震惊了香港和世界。  1973年7月25日,李小龙遗体在九龙殡仪馆出殡,香港市民万人空巷。  1973年7月30日,李小龙遗体在美国西雅图比特沃夫殡仪馆举行第二次葬礼,随后在西雅图湖景墓园下葬,李小龙生前亲友与高足詹姆斯·科本、史蒂夫·麦昆、丹·伊诺山度、木村武之、李振辉、秦彼德等为李小龙抬棺送别。  1973年8月29日,影片《龙争虎斗》在洛杉矶好莱坞中国大戏院隆重首映,再次引起轰动。  1973年9月24日,香港荃湾裁判署第二法庭,经过六天的“死因研究”后,由陪审团对李小龙的死因进行了最后裁定——“死于不幸”。  后记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要感谢团结出版社史汝勤先生的极力促成,没有您的慧眼和办事效率,书不会这么快便出版;感谢王华女士长期以来对本书的支持,没有你就不会有本书的面世;感谢王建国先生和王爽小姐,你们对本书的图片支持是酷热天气里的一抹清凉;还要感谢以下“编委会”成员为本书付出的努力:何明敏、蔺启、刘波、黄海龙、何建湘、黄乐、阳海涛、朱良英、何仁初、彭雪、侯罗平、张兰等;感谢好书坊的周晓,你为本书的整体设计付出了大量的心力和时间;感谢北京体育大学的卢贤胜先生,你为我在学校的图书馆借了很多写作资料;感谢各地的“龙迷”,你们对李小龙的狂热是本书的缘起;感谢我的朋友周子俊先生,感谢团结出版社的相关工作人员。  一本书自有自己的命运,一旦诞生便不再属于作者。经历过季节的冷暖和人世的变幻,终有些许东西沉淀于我们的内心。飞扬与落寞,艰辛与得失,阅读与写作,都且由它去,如各人饮水,冷暖自知。  张小蛇  2006年7月  第一章:龙的神话  龙之魂(1)  在西方,提起中国功夫,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名字,那就是——李小龙!这位只有33岁短暂人生的传奇人物,《时代》杂志将其列入“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个人”,英国电视台Channel 4将他列为“历史上最伟大电影明星”之一;他曾两度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美国报刊把他誉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香港报纸赞誉他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被全世界一致公认为“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  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一位艺人像李小龙一样,在逝世那么多年以后仍被人如此关注和广泛地纪念。不可否认,从李小龙1973年7月20日离开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开始,李小龙的追随者就已经就开始了对这位功夫皇帝各种形式的追忆和纪念,这种纪念的狂热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半分,相反,全世界大规模、有组织和自发的纪念逐渐演绎成了一个神话,一个龙的神话,一个不可复制的神话!  2005年11月27日,香港尖沙咀东部海滨的“星光大道”上立起了李小龙铜像。  2005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香港的龙迷举行了“香港李小龙节2005”的盛大活动,其标语为:“龙迷无国界,全球齐参与”。这是一个纪念李小龙的“节日”,活动为期一周,除了在星光大道上露天播映数部李小龙的电影外,来自世界各地的龙迷和香港龙迷一起举行了“李小龙大派对”。几天之后,龙迷们进行了“寻龙之旅”,除了追踪李小龙在香港的足迹,还北上广东,参观李小龙故居及顺德李小龙纪念馆。  2004年11月,波黑莫斯塔尔市中心的西班牙广场竖起了李小龙的塑像。  2003年,澳门文化中心特别举办李小龙珍贵电影海报及图片展,展品包括原装海报、剧照、戏服及私人信件等,全由李小龙影迷筹集,大部分在澳门首次展出。  2002年3月26日,李小龙的故乡广东顺德市政府投资及社会各界人士资助兴建的李小龙纪念馆成立。  2000年10月22日至2001年2月18日,美国三藩市举办了“李小龙回顾展”,这是一次和以往比较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盛况空前的李小龙展览会。展会的展品总数接近250件,其中包括李小龙日记、信件、绘画、哲学笔记以及衣物、武器、训练器械、荣获的奖杯、电影纪念物和其他个人物品以及各国出版的李小龙图书与杂志。  2000年,在李小龙60华诞纪念会上,有关单位精心选择美国、香港、非洲冈比来等地出品、发行的李小龙收藏品(包括李小龙本人生前使用过的原物)进行展览,其中包括,美国政府为纪念李小龙逝世20周年所特别发行的印有李小龙《龙争虎斗》头像的一美元纸钞。香港李小龙会为纪念李小龙诞辰45周年而特别发行的首日封。  1999年5月14日,“香港李小龙会”在香港成立。同年,施介强导演的《千禧巨龙》VCD开始发行。  1998年,香港动画界的顶尖人物马富强筹备“李小龙3D动画”,2000年成功完成。  1998年,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发行了《龙争虎斗》电影原声音乐专辑CD。  1997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版了《李小龙——不朽的龙》录像带。  1993年4月28日,好莱坞最著名的“中国大戏院”前的“星光大道”上印上了李小龙的名字,“李小龙之星”出现。  ……  李小龙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商业品牌。李小龙写过的一张“10年之内,我要赚1000万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中国明星”的字条在1993年的遗物拍卖会上卖到了5万美元,他的一张驾照也卖到了7200美元。印有李小龙头像的T恤和以李小龙为原型的李小龙玩具大量生产,成为龙迷的收藏品;李小龙纪念品更是多姿多彩,他在《死亡游戏》所穿的黄色连体服、截拳道训练服、二截棍……电影界对这位功夫巨星的纪念也不示弱,和李小龙相关的音像制品数不胜数:  龙之魂(2)  1984年,《李小龙:传奇》(Bruce Lee:The Legend)录像带由香港嘉禾电影公司与美国CBS & FOX电影公司联合出品,这部港名为《李小龙传》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李小龙生平纪录片,对李小龙的生平有了一个全景式的介绍。  1993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为纪念李小龙逝世20周年出品了纪录片《李小龙传奇》(Bruce Lee: Curse of The Dragon)。  1995年,美国遗产公司出品了迄今为止惟一一部片长52分钟的李小龙个人训练纪录片《李小龙截拳道》。  1997年,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品片长50分钟的《李小龙:不朽的龙》(Bruce Lee:The Immortal Dragon)录像带。片中有大量李小龙弟子、亲友、家人、同事的现身说法、共同追忆李小龙的镜头。  ……  中国也在李小龙逝世后出版了关于他的大量不同版本的录像带、VCD、DVD、书籍:  1973年,由香港嘉禾电影公司在李小龙逝世后不久出品了追忆李小龙生平的VCD《李小龙的生与死》(Bruce Lee:The Man & The Legend)。  1982年,香港恒生影业公司出品了由何宗道主演、吴思远导演的故事片《李小龙传奇》(Bruce Lee, True Story)。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1985年引进大陆发行。这是迄今拍得最好的一部李小龙传记故事片。  1986年12月,漓江出版社出版了由李小龙生前友人、美国影评家布洛克著、高原编译中国大陆首部李小龙传——《功夫巨星》(THE LEGEND OF BRUCE LEE)。  1988年2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国内惟一一部由李小龙原著的《李小龙技击法》(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一书的中文译本。  1998年11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香港龙迷廖锦华先生编著的《写真李小龙》一书。  2002年1月,香港龙迷廖锦华先生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再次合作分期出版了一套26卷本的李小龙画册《画说李小龙》,用丰富的图片资料来纪念李小龙传奇的一生。  从1990年6月,第一部真正的李小龙电影录像带《猛龙过江》在中国大陆发行放映以来,在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上海音像出版社等机构的努力下,《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死亡游戏》等李小龙的经典影片开始为大众所熟知。  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李小龙与截拳道热开始走向成熟期此外,各地的龙迷涌现出一批各领风骚的青年截拳道研究家与李小龙专家。如陈琦平、郝刚、朱建华、高鸿鹏、魏峰、肖峰、石天龙、香港的廖锦华等等。1992年,河北的石天龙先生、湖南的郝刚先生分别在河北和湖南开办了以弘扬李小龙截拳道为旗帜的武术学校和研究会,“南郝北石”的龙迷名号开始叫了开来……  这些自发或有组织的纪念形式,都在寄托着对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的无限怀念。李小龙以短暂的生命却演绎的不朽的传奇。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李小龙在人们心中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和持久的生命力?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灵魂,永生的灵魂,不死的——龙之魂!  一代武学宗师(1)  1961年5月,李小龙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学习,主修哲学。李小龙最后没有成为哲学家,而成了武术家。哲学没有成为他事业上的牵绊,而是将他对武术的见解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1968年,李小龙和朋友开车在路上飞驰的时候,闲聊到了最具突破性和破坏性的西洋剑。李小龙突然茅塞顿开,他说:“依我看来,这种剑术最有效,最见破坏性的技巧可能是‘截击’!”所谓截击,就是面对对手的攻击不躲闪而是直接发出攻击,这种以攻代守的思路确立了“截拳道”的基本思想。但在“截拳道”的名称确立并实践一段时间以后,李小龙的武术和思想有新的境界,他一度对自己的武技命名为“截拳道”而后悔。他觉得“截拳道”可能会变成一种限制,一种局限,所以他一再强调“截拳道”只是一个名称,他经常说:“当你完全明白搏击之道时,你便会知道搏击中是没有一种‘型’或‘式’。”他也告诉人们:“截拳道只是一个名字,仅是武技系统的代号,请不要在这个名字中钻牛角尖!”这种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和名实思辨确实是一般的武术家所难企及的。李小龙因此也成为了一代武学宗师。  一般的武术者,能将实践与理论联系到一起已属不易,能将理论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再运用到实践里,更是难上加难。在李小龙看来,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他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自己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仅仅学习某门派或者某人的武术技巧,即使发挥至极限,也不是真正的搏击。成熟的武者应该能自我达到最深的觉悟,而不是做观念上的俘虏。如果随着传统模式走,那人就只能生存在传统的阴影下,了解的只是老套的路子,而不会了解自己本身。  随着时间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都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李小龙之所以能长存于人们心中,就是因为他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武师。传统武师对武道要义秘诀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即使在性命攸关的非常时刻也很难将其所有传授给弟子。而李小龙却不然,他不但广收门徒,而且不惜采用最有效的现代传播——电影媒介来弘扬他的武道哲学,来宣传他的截拳道。  所谓截拳道,从字面上讲,就是截击对手攻击的方法。截拳道“没有形式”,它自称是“无型之形,无式之式”。所以截拳道的宗旨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李小龙反对花拳秀腿式的招式,他最崇尚的就是直接的攻击。他提倡速战速决,最好是一出手就能击倒对方,速度是搏击的致胜之道,惟有快,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任何看过李小龙电影的人,都不会觉得他是在演戏,而更像是在实战,他在片中的打斗几乎不带表演的成份。在影片中,李小龙经常是置身于被敌手重重封死的境地,其他功夫片或其他流派的武术,总是要运用很多招式来化解,连消带打,而李小龙却是用自己最直接、最实用的方法将其破解,简单明了。“没有用的东西你本应该抛弃掉,既然没有用,何必费气力在它上面呢?实用才是真理”,他这样说。  “真实”是李小龙功夫片的最大特点。因截拳道“简单”、“直接”、“快速”的特点,决定了它不适宜表演。它没有舞蹈一样美丽的动作,往往动作的开始就是打斗的结束。所以,李小龙说,截拳道绝对不适宜表演,它不悦目,但实用。所以,电影界和武术界的一些懂得武术的人对李小龙功夫片的一致评价是:他演的是真功夫。  “连环三脚”是李小龙的成名绝技,在《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中,李小龙是凌空飞跃踢出脚。其实,李小龙跳不了那么高,但他在合作者嘉禾电影公司的老板邹文怀的说服下借助了弹簧床才达到了那种让观众对其大为赞赏的效果。李小龙始终反感这样做,后来在他自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中,他就没使用弹簧床,在他看来,实用和花架子是不共戴天的仇敌。  一代武学宗师(2)  李小龙对自己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解释是,当你学习实战时,会学习怎样出拳,怎样运用腰腿的力量配合。但在争斗当中,就需要根据对手来调适你的动作,这样就做到了无限。截拳道的宗旨是实用,如果掺入虚伪的东西,必然会将现众引入迷途,从而误人子弟。李小龙是为功夫而电影,不似众多的功夫演员,是为电影而功夫。  正是李小龙这种讲求实用、直接的武术思想,摒弃一切门派之见的传统,并且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宣扬自己的武学观念,从而使得“截拳道”得以发扬光大,被全世界的武术爱好者所接受,也为李小龙赢得了“一代武学宗师”的名号。  不平凡的小人物(1)  李小龙在影片中饰演的角色都是平凡的小人物: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唐山大兄》中旅居泰国的华侨工人郑潮安和《精武门》中出身贫寒的、霍元甲的徒弟陈真、《猛龙过江》中那个香港农村青年唐龙以及《龙争虎斗》中的少林弟子李。然而,这些小人物却又都不平凡,他们几乎都是武功超群的“超人”,最后都能成为击倒对方的英雄。其实,从这些不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我们能找到李小龙自己的影子。正像很多作家写小说是在写自传一样,李小龙在影片中演绎着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  许多人看完李小龙的电影后,只欣赏李小龙本人而不是他所饰演的角色,或者干脆把主人公和李小龙混为一谈。很多评论李小龙电影的文章,作者有意或无意地都习惯以李小龙的名字替代片中主人公的名字。其实,这是因为李小龙将自己的功夫与武学思想全部倾注到了主人公身上,赋予了他们灵魂。让所有的人看起来,电影里的那个人就是李小龙本人,根本没有办法将他们区分。由于李小龙的电影中展现出的自我意识太强的缘故,他的电影是极具个性化的电影,而他个人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使得这些影片生命力都很强,经久不衰。  这些小人物传承着中国传统道德里面的“忍为上”的原则,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不出手。在《唐山大兄》中,郑潮安胸前佩有母亲赠的玉,这块时刻告诫他“小不忍则乱大谋,轻举动则惹横祸”。直到佩玉被对手打碎,郑潮安在“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的情况下,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精武门》中的陈真,虽然明知师父霍元甲被人所害,但却不得不被师父遗训所制,而不敢找凶手报仇。最终他也是忍无可忍,不想自己“窝囊”下去,夜闯虹口道场,将“东亚病夫”四个字叫日本人吞了下去,打得痛快淋漓。人作为个体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能标新立异,只能凭本事出人头地,李小龙所扮演的小人物正是后一种。他们用自己的功夫打破了沉默,打破了“忍”的中国传统生存哲学。正如李小龙所说的:“要充分展现自我,而不让自我消失在传统观念中与权威的巨翼之下。”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李小龙影片中的人物都和爱情是绝缘的。在影片中他们都是以“硬汉”的形象出现,没有柔情。这些“李小龙”心里只能装下一样东西,那就是功夫。只有功夫能解决一切,只有功夫能战胜一切,而其他的都是一种陪衬。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就是一本本教科书,他教授观众学习实用的武术,教他们坚强,让他们从一个懦夫成为勇者。李小龙塑造的这些“超人”形象,是极真实而又极现实的。主人公所处的时代是就是现实,他们不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而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李小龙的电影与观众不存在距离感,让许多观众认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因为“超人”的出场,往往再平常不过,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你我他。这些人虽然身怀绝技,但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正因为这点,李小龙的电影对观众,尤其是对热爱武术与渴望强大的观众极具诱惑力,很容易产生共鸣。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命运,牵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也正是这一个个平凡小人物的进取和成功,感染着观众,使他们热血沸腾,从而激励自己积极向上地生活。  李小龙的电影,除他的功夫为全世界的观众所倾倒外,还始终贯穿着“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他那高超的功夫无不展示了龙的传人,不向强暴势力屈服的坚强性格和人格尊严。正是李小龙的这颗赤诚之心在影片中的展示,使得他的电影不但能轰动一时,而且能久盛不衰,一直鼓舞着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李小龙18岁就离开香港到美国闯天下,在美国待的时间越长,他就越能深深体会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和偏见。在公共场合,李小龙常被人当成日本人。李小龙却总是说:“不,我是中国人(他只是在遇到华人的场合下才称自己是香港人)!”在与美国人的交谈过程中,美国人常会提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中国的男人还留不留长辫子?女人还裹不裹脚?”“中国人是不是还躺在雕花大床上抽鸦片?”等等。李小龙明白,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基本上来自电影。应该有反映中国人真实面貌的电影——李小龙的这种设想,在当时无疑是白日做梦!别说中国电影打入美国市场,就是中国人在影片中扮个跑龙套的角色,可能性也几乎是零。  不平凡的小人物(2)  虽然有朋友的大力推荐,导演也看了李小龙的记录片,但李小龙也只是在电视剧《青蜂侠》里饰演主角的助手,即功夫高手加藤,属第二主角,而且始终戴着面罩。因为在《青蜂侠》中的表演备受关注,好莱坞通过李小龙对中国的武打观念也有了一些改变,但是李小龙一直没有进入好莱坞影视的主流。李小龙曾经费尽心力构思了一个功夫题材的电影剧本《无声箫》,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却被搁置起来了,最后他得知最终的原因在于:不能让一个中国人当主角!李小龙在对好莱坞绝望的同时,他发誓:要发扬中国功夫,终有一天我要成为超级的国际巨星!他后来回到香港,和嘉禾电影公司成功合作,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正是因为有过这种经历,所以李小龙在影片中融入了很强的民族意识。在《精武门》中,李小龙一脚踢碎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牌;并把写“东亚病夫”的纸塞进日本人的口中。《猛龙过江》中,李小龙大战西洋拳师,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有人说,李小龙的电影似乎总是跟空手道过不去。这或许和他当初在美国的经历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李小龙在影片中充分展示这截拳道的魅力,把中国功夫发扬光大到了世界瞩目的地步。  李小龙,一个原本也很平凡小人物,在奋斗了许多年后终于被全世界认可。他和他所扮演的小人物,用自己的功夫证明了自我,证明了自己的不平凡。  神话在延续  有人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李小龙想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神话,然而,他的早逝却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想要的神话。  是的,李小龙是一个神话中的神话。他以原本并不优秀的天赋,自创截拳道,并成为影响世界的一代功夫巨星。他可谓文武双全,在拍出多部影响世界的功夫电影的同时,以自己深刻的哲学思想著书立说。他的才华与智慧、正气与道义,他的惊人毅力和坚韧品格,都已成为一个后人无法复制的神话。  1973年7月20日,声名正隆的李小龙离奇猝死,死因众说纷纭。就这样,用32岁的生命写就一个传奇的李小龙,用一个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神话。但一切真的结束了吗?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李小龙依然是一个谜。李小龙的后继者们仍在续写着这段神话。无可否认,无论生前生后,李小龙在世界上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他的武术、他的电影、他的明星风范都一如既往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李小龙的功夫无疑是独一无二的。他创造性的继承前人的武术,将中外的拳术结合起来,独创了“截拳道”。这种被美国《黑带》杂志评为“哲学化的武道,武道的哲学”的功夫,越来越被全世界的人接受和追捧。现在,全世界的截拳道爱好者数以万计,仅中国就有上百万的人在研习截拳道。在湖南还成立了“中国国际李小龙截拳道研究总会”,并主办了截拳道专业研究杂志《截拳道世界》。各地各种研究性和纪念性的出版物相继出版,网络上也相继建立有关截拳道的专门网站,这些自由交流的空间和渠道得以建立,一批批截拳道爱好者和实践者逐渐成长起来,截拳道的组织也开始壮大。众多的龙迷一起在努力完成李小龙未竟的事业,在延续着龙的神话……  李小龙的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有人认为中国武术落后了,被挤到了边缘。但是李小龙毅然地说:“我为了替中国武术争一口气,决定把中国功夫搬到银幕,替中国武术争取光荣。”正是因为这个动力和内核,李小龙的功夫影片才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功夫片经典。他的功夫片直接带动了香港的功夫片热潮,而且他的电影长映不衰,成为后人模仿、借鉴的对象。国外的史泰龙自称从李小龙的影片中获益颇多,国内的曾主演过《陈真》的梁小龙也以翻拍李小龙的影片而闻名于电影界,现在当红的影星成龙也一度被认为是李小龙的电影接班人,而从李连杰、甄子丹等人身上更容易看出李小龙深深的烙印。周星驰更是直接表达对李小龙的敬意:“李小龙是我心目中永远的偶像。”他在电影《喜剧之王》中曾以话剧的形式再现《精武门》的情节,而《功夫》,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周星驰给李小龙献礼的一部影片。  而李小龙的个人魅力,更是大放异彩。他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个从不屈服的斗士。无论是他自己的生活还是在他的影片当中,他永远挑战自己生命的极限,勇往直前,传递给人的无不是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坚强的意志,很多人把李小龙的图片挂在墙上,激励自己;更多的武术爱好者以李小龙的话作为座右铭,以李小龙的武学思想指导着自己的习武实践。很多人明星的成长过程都有李小龙无声的激励和伴随。根本无法统计全世界龙迷的具体数量,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李小龙的痕迹,在没有华人的地方,Bruce Lee便是一个常用词汇。李小龙远远超越了一个电影明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他不但是一代武学宗师,在某种程度上,他更是一个神,一个不断被演绎、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神。  神话在延续,时间在流逝,能不随着时间的流失而褪色的传奇,其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神话。这个神话一直将流传下去,永不停歇。  第二章:巨星陨落  难以置信的死讯(1)  李小龙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马来西亚有一个地方的人始终认为他依然健在。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的消息闭塞,而是他们觉得李小龙根本就是不死的。1973年李小龙去世的报道在这个地方流传的时候,他们以为这是他在为自己正在拍摄的影片《死亡游戏》而制造的特殊宣传手段。几年后,当李小龙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他们却坚信李小龙闭关修炼去了,终有一日,这位功夫之王还会踢出他的经典动作,然后大吼一声“哇——呀”,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1973年5月,在九龙郊外的嘉禾片场,李小龙和同事们正在为《龙争虎斗》国语片配音,同事发现他有些异常。但是由于当时正值酷暑,天气燥热,而且李小龙在同事眼里一直是铁打的人一般强壮,谁也没有在意。但接着李小龙便昏倒在地板上,被送往医院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病因!两个月后,李小龙在女星丁佩家里与世长辞,年仅32岁。这种充满神秘的死亡方式,使得人们一时间对他的死因众说纷纭。经过了尸体解剖、验尸官报告、两次葬礼以及保险公司的调查报告,最后大家公认李小龙死于突发的脑部疾病。事实上,1973年对于李小龙来说,确实是不太顺利的一年,《死亡游戏》拍了精彩部分便没有了下文,他和媒体的关系也恶化起来。他所受的舆论压力和高强度的工作终于影响到了他的身体状况,5月李小龙晕倒在配音室里,幸好被大家及时发现,赶紧送往医院抢救,否则他很有可能早两个月离开人世!  李小龙的猝死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强烈反应。消息首先在香港传出,当伊丽莎白医院里的医生们还没有准备好把死亡原因对外公布的时候,李小龙的死讯已经快如闪电般地传到了东南亚和美国。香港《快报》在1973年7月21日头版上刊登了《哀悼李小龙》为题的评论,极尽痛苦、惋惜之情;1973年7月22日《明报》特别发表了作家金庸先生亲自撰写的社论《一个明星的死亡》:“小龙突然暴毙的消息传出时,任何都会难以相信。如果在昨天,要人们推举一个全世界中国人最不容易死亡的人,预料李小龙极可能得到最多的选票。偏偏这个最不容易死亡的人,却突然在睡眠中一瞑不视……”各地的报纸也都疯狂地以“一代巨星陨落”等标题大幅版面报导着李小龙的死讯。  但许多人还是不相信这个“浑身都是力量,一拳能打死一头牛”的功夫之王竟会就这样死去。“李小龙怎么会死?他是不会死的!”这是全世界李小龙的崇拜者和影迷对得知他死讯的第一反应,李小龙的死对几乎所有人来说都是难以置信的。他那给世人展示的结实肌肉,令人羡慕的健美身体轮廓和惊人的爆发力是人们形成了永远的印象。  美国空手道之父李善宏说自己和李小龙交手过,他深深被李小龙的武功、速度、力量所折服。他平生都没有见过像李小龙那样的高手,他说:“他身体的每处都会出招,他可以单手倒立数分钟以及用一只手的食指做俯卧撑。”  李小龙的大个子徒弟篮球手卡里姆·贾巴尔简直把自己的师父当成了神,“他的最大特点是快,动作像猫一样敏捷,和闪电一样 。”  自卫武术空手道倡导者乔·路易斯说,相对李的身体和体重,李小龙具备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他可以把34公斤的杠铃直臂水平前伸,收回,然后再伸出静止可以停留20秒!而乔·路易斯自己连两秒钟都做不到。  所以这些超乎常人的能力怎么也无法和死亡之神联系起来!  但李小龙的确是与世长辞了,他神秘地离开了他的崇拜者和他的电影,他以自己高深莫测的武功、精湛的演技、无穷的魅力俘获了千万观众的心,然后离奇死去。他主演的电影一再刷新香港、东南亚的票房纪录,他头上已戴上了数不清的桂冠:一代巨星、武之圣者……  就在他与世长辞的当天,李小龙还在专心地和邹文怀讨论他的剧本。他将自己一生最后的时间都用在了他热爱的电影上,他很少休息。在他离开后,他的整个世界都平静了。没有了劳累,没有了压力……  难以置信的死讯(2)  33年的生命,李小龙用努力拼搏与辉煌铸就,用“英年早逝”四个字已经不足以表达人们的遗憾之情,用“天妒英才”也无法传递出人们对他刻骨铭心的拥戴与热爱……  李小龙之死(1)  1973年7月20日下午约一点左右,李小龙的夫人莲达外出采购,和李小龙吻别。李小龙告诉她,他与嘉禾电影公司的董事长邹文怀有一个约会,要一起讨论《死亡游戏》的剧本,他也许不回来吃晚饭了,莲达绝对不会想到这竟然会是他们之间的永别。  邹文怀下午来找李小龙,两人讨论了电影剧本,然后前往女演员丁佩的寓所,丁佩在《死亡游戏》中担任了角色。然后他们又一道前往一家餐馆吃饭,回到丁佩家后,李小龙突然感到一阵头痛,丁佩便给了他几片止痛药。服药后,李小龙便躺下了。晚上10时左右,邹文怀还有事要与李小龙商量,便去叫他,但是李小龙一点反应也没有,邹文怀感到情况不妙,便马上打电话叫医生,李小龙在医院没有被抢救过来,从此长睡不醒。  李小龙的死在香港引起了空前的轰动,一方面是因为李小龙的名气,另一方面是他的离奇死因。一个功夫卓绝的武打明星,在没有受任何外力打击的情况下,却突然离开人世,不能不给人们留下种种疑问和猜测。  当时各界对李小龙死因的猜测有很多:诸如李小龙借助电子器材练功,超越了人体极限,以致死亡;李小龙生前曾患脑病,有可能是旧病突然发作;嘉禾电影公司的导演罗维因为与李小龙不和而请黑社会杀手杀了他;被日本忍术暗杀高手所害等。还有说法是李小龙吸食大麻过量而导致死亡,法医在解剖李小龙尸体的时候的确他的胃部及小肠验出了微量的大麻叶残迹。当时,邹文怀并不知道李小龙有服食大麻的习惯,而李小龙的妻子莲达确认李小龙有服食大麻的习惯,但也仅仅是他死前几个月才开始的事情。尸检中,医生们发现了在李小龙脑部有中度肿胀,但医生补充说,李小龙的死完全排除脑溢血的可能,因为脑血管并无梗塞之处。  李小龙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在遍地无根据谣传的面前,人们更加急切地想了解事情的真相。鉴于李小龙名气之大,死亡疑点很多,香港当局当时组成了李小龙死因聆讯法庭来公开进行处理这件事情,希望给民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在法医和许多证人阐述过案情及聆讯重点后,法官便向陪审团逐一解释七种死因的法律定义,并分析各种死因的可能性。  第一,谋杀:死者没有证据显示是被杀害的,这个死因排除。  第二,误杀:在本案中,死者显然没有遭到这种伤害,亦可排除。  第三,合法杀人:死者猝死根本与此无关,因无须考虑。  第四,自杀:死者没有自杀动机或倾向,所以此项不大可能。  第五,自然死亡:在验尸和化验中找不到致死疾病,故也可排除。  第六,意外死亡或死于不幸:可能服用阿司匹林导致过敏反应。  第七,死因不明:如陪审团对证供及专家分析意见有质疑则应考虑。  当法官董梓光陈述完毕后,陪审团依例退庭,以闭门商讨最终裁决。陪审团最后为李小龙扑朔迷离的死因做出的最终裁决是:“死于不幸”。  后来被大众公认的一种真实的说法是,李小龙死于脑癌。据说之所以当时不公布这个死因,是因为李小龙在电影中树立了坚强的民族英雄形象,并洗去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如果他死于脑癌的消息传开,就会对他的形象有损害。所以,这个消息一直被封锁着。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因为当初法医检验尸体的时候,就发现李小龙的脑子“肿胀得像块海绵。”而李小龙的一位生前好友坚信李小龙是死于练功过度:“李小龙不断操练身体,每次连续踢脚五百下,击拳两百下,日积月累,最后导致身体无法承受。”  1973年7月25日,即李小龙死去第五天,李小龙的遗孀莲达带着一双儿女,来到香港九龙殡仪馆。这时馆外广场上已有近两万闻讯赶来吊唁的人在静静等候。参加告别仪式的人们,一批批地缓缓来到李小龙遗体前瞻仰他的遗容,做最后的告别。  李小龙之死(2)  李小龙的遗体原本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将安葬在他父亲李海泉的墓旁,但是莲达出于对亡夫李小龙的怀念之情,坚决要求将李小龙的遗体运回美国。1973年7月28日,在西雅图市殡仪馆举行了李小龙的第二次葬礼。李小龙最后安葬于西雅图的湖景墓地,莲达在李小龙的墓前做了最后的悼词:“他活着的时候,每天都有所创造,他32岁的一生是充实的。”  在香港为李小龙按照中国传统摆设的灵堂里,李小龙的遗体安放在一具敞开盖子的青铜棺材里,穿着他在《精武门》扮演陈真时穿过的那套唐装。这不由让人想起影片中陈真在他师父灵堂前的情景。  “胃病会不会死人?”  “感冒会不会死人?”  “你要告诉我,师父到底是什么病死的?”在《精武门》中,陈真痛苦地问道。  “医生的确这么说,师父是胃病转感冒死的。” 一个师弟回答到。  “我不信!”  “师父平时身体这么好,怎么会病死?怎么会病死?”陈真愤怒了。  也许,在那次李小龙的葬礼上,很多人也会在问,“他是怎么死的?他那么强壮,怎么会突然死去?怎么会?”  “我们不相信,不相信李小龙真的就这样死去了!”  这应该是更多人心中的回答。  命运的魔咒  李小龙逝世时,他的儿子李国豪才7岁。李小龙从他刚学会走路就开始教他武术和跑步、跳绳。李国豪5岁那年曾跟随李小龙到香港电视台作过武术表演。在“脚踢木板”的精彩节目中,李国豪把一块悬挂得几乎和他一样高的木板踢成两半。从父亲那里,李国豪继承了不少东西——俊俏的外形、演戏的天份以及习武的天赋,甚至连少年时代不爱读书的性格都一并继承了过来。十多年后,李国豪长大成人,也进入了演艺界,并有了一定的影响。这一度让很多人有“李小龙复活了”的错觉!  1986年,李国豪在于仁泰的片子《龙在江湖》中第一次出演,一举获得成功。李国豪在香港电影界获得成功后,转而重返美国好莱坞,从此片约不断。  1993年4月1日,西方国家的愚人节。这一天,李国豪片场正在拍电影《乌鸦》的枪战镜头。《乌鸦》的主要情节是:李国豪所饰的摇滚乐歌手与他的女友双双被毒枭杀害,李国豪从阴间里还魂而出,为其女友复仇。  砰——  从片场传来一声枪响。李国豪在戏中的对手迈克尔·麦西用道具枪向他射了一枪,他应声倒地。片场的人都愣住了(按照剧情,李国豪应该马上还击),继而震惊哗然——假戏真演,李国豪真的中弹了!众人急忙将他送往医院。12个小时后,医院抢救无效,宣布李国豪死亡。李国豪从中弹直到死亡,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未留下一句遗言。  据参与抢救的外科医生麦摩利称:李国豪的死因是失血过多,肺部充满液体,无法呼吸。据X光片显示,背椎骨被一块圆形金属物击中,而腹部伤口,直径达1英寸。  李国豪逝世的消息一传出,世界震惊,尤其是港台、美国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团反应强烈。传媒纷纷报道这一噩耗,并追踪及探讨李国豪的真正死因。  第二天,医生在检尸后,宣布李国豪是被一颗零点44的子弹击中的。因此最先的传闻是谋杀,“第一嫌疑犯”理所当然是开枪的演员迈克尔·麦西。  24小时后,谋杀的说法被推翻了。迈克尔·麦西很无辜地说,他是按剧情开枪的,他认为他拿的枪里装的是“空弹”根本就没有子弹,怎么会射出去呢?而最重要的是,迈克尔·麦西的枪是道具总管交给他的。道具总管自然成了“第二嫌疑犯”,这位总管很坦然地:自己只保管枪支,装弹药的是特技人员。特技人员则称:他装的确实是“空弹”,装完后,就交给了道具总管。三个人都有作案的可能,却都又证据不足。虽然很多人在事发后一再怀疑是谋杀案,但美国当局因为证据不足却不得不最后确定为意外事故。  《乌鸦》是一部很有邪气的电影。在很多国家(尤其是中国)乌鸦被视为一种非常不吉利的鸟。据说在《乌鸦》摄制过程中,片场连连发生意外事故——好几个工作人员受伤或闯祸等。这不由得使人联想起李小龙未完成的影片《死亡游戏》,影片中有这样的情节:李小龙饰演的知名武打巨星卢比利成为国际性黑社会集团的敲诈对像,卢比利对黑社会势力决不屈服,没有理睬他们的最后通牒。于是黑帮在对卢比利展开了暗杀行动,就在卢比利拍摄《精武门》最后一个腾空被枪杀的镜头时,杀手混进了演员当中,假戏真做,对卢比利实行了真弹射击!影片中的卢比利虽然大难不死,但是现实中的李国豪却没有在枪口下逃过一劫。  还是在《死亡游戏》中,李小龙饰演的卢比利历经磨难,最后直捣黑社会势力的老巢,经历层层关卡,卢比利终于闯上塔顶,但宝塔顶层的藏宝匣里没有任何稀世珍宝,里面只有一张纸,写着一句古老的偈语:“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历程。”  难道这句古老的偈语竟是一个命运魔咒?它在冥冥之中对李小龙和李国豪父子的命运有了一个神秘的暗示?  第三章:年少轻狂  出生在西方的东方龙(1)  1940年11月27日,美国旧金山市唐人街的“中华医院”里,一位叫何金棠的母亲正在这里独自待产。她的丈夫李海泉——一位原籍广东顺德著名粤剧名伶,当时被誉为“四大名丑”之一,著名的粤剧武打演员——正在千里之外的纽约唐人街巡回演出。李海泉在中国时就经常四处演出,居无定所。1940年,日本在中国不断扩大的侵略战争,战火连天,局势非常不安稳,李海泉苦心经营的粤剧也受到战争影响,日渐萧条。于是他带领剧团和全家横渡太平洋,来到美国,希望在陌生的国度重振自己的粤剧事业。在他看来,当时的美国远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是家人最好的避风港和事业发展的好舞台。他的妻子何金棠是当时香港富商何金堂之女,是名门闺秀,她具有欧亚血统,这注定她即将出生的儿子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血儿。  当天,何金棠产下一男孩,这是她生的第四个孩子。她从旧金山打长途电话告诉正在外地演出的丈夫,和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两人希望自己的这个刚出生的儿子将来能有大的出息,于是他们商议为这个男孩取名“李振藩”,希望他长大后能够名振三藩市(旧金山市的音译),二十多年以后,他们的希望彻底变成了现实,这个刚出生的小子不但名扬三藩市,而且为全世界的人所熟知,他就是李小龙!  但在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却认为对一个小孩子不需要给他太多的压力,应该随每个人的性情去发展。于是,医院里的一位护士为这个孩子取了一个英文名字——布鲁斯·李(Bruce Lee),这个被李海泉用来申报户籍的名字,日后也被全世界的人们所熟知,被无数西方人伴随着竖起大拇指的动作从口中流利地一次又一次说出。  李小龙排行第四,他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其实在李小龙出生前,原本还有一个哥哥,但是刚生下来,便夭折了。按照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说法是这个小孩“给鬼魅捉去了,此鬼专捉金童。”所以,为了李小龙能够顺利养大,家里人给他起了一个叫“细凤”(普通话惯称小凤)的小名。为了保平安,家人还为李小龙戴耳环,穿花衣,扮成女孩状。但是李小龙从就和性格文静的哥哥李忠琛、姐姐李秋源、李秋凤、弟弟李振辉不一样,他天性好动,几乎半刻也闲不下来,而且无心上学读书。  李小龙出生不久,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李海泉结束了美国的演出举家返回香港。那个时候,当时的香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太平,但是其实已处于沦陷的前夕。由于李海泉的在粤剧界的名气和他的勤奋演出,所以他们一家的生活还是过得不错的。香港的太平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偷袭珍珠港,香港的英军无力抵御日本的进攻,终于沦陷在日军的飞机和枪炮下。人们纷纷逃离香港,但是李家却不愿意离乡逃难,仍在香港安顿下来,所以李小龙的童年有一段时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这有可能是李小龙民族意识萌发的大环境。就据说李小龙小的时候有一次曾站在楼顶,对着日本的飞机大声叫骂,使得周围的人都很震惊。  李小龙从小似乎就是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孩子。他虽然活泼好动,但是也有安静到令人惊奇的时候。有的时候李小龙安静坐着的时候,旁边的人会认为他是生病了。他有可能突然消失在屋子以外的地方,谁也找不着他。他也可能一连几个小时安静地呆着似乎在沉思着什么。许多年后,他的姐姐李秋源回忆他小的时候说:“小龙从小就很有毅力,很调皮,永远坐不下来,跑来跑去,但有时做出来的动作很奇怪。”  而且,童年的李小龙还喜欢恶作剧,耍弄人的花样总是层出不穷,捉弄的对象由家人至仆人,无一能幸免。李秋源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很多蟑螂,李小龙最怕的就是蟑螂和老鼠。尽管如此,他还是很不安分地捉来一只只蟑螂用线绑起来串成一圈,专门去套女孩子的颈部,吓得她们哇哇直叫。他的弟弟李振辉回忆道:“一次,一个朋友来看我们。小龙先把一枚铜币按在这个朋友的额头上,并说自己有办法不让这枚铜币掉下来。他让这位朋友闭上眼睛,然后悄悄地把这枚铜币取走,但是当事人并没有察觉。小龙又请这个朋友低下头,并轻轻拍打这个朋友的脑袋,这个朋友始终以为铜币仍留在他的额头上,旁观的众人则捧腹大笑。”  出生在西方的东方龙(2)  李小龙小时候虽然很聪明,却是厌恶读书。在学校上课使好动的他比坐牢还难受,他从不肯在读书上下功夫,学业几乎荒废。李小龙在校的表现曾让好几所学校都不肯容纳他。也正是如此,李小龙转过多所学校才勉强读完初中。李小龙的小学老师的郑先生回忆当年李小龙上课的情形时说:“想不到李海泉的二公子会成大器。”  或许正因为这样的表现,使得童年的李小龙性格有点孤傲怪僻,他喜欢我行我素,独来独往,他没有太多的朋友。在静默的时间里,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么,正是因为他能动能静的性格,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露脸,从半岁开始(1)  李小龙的第一次在电影中露脸是只有半岁。虽然当时他还处在“混沌”时期,很多年以后无法对自己第一次上镜的表现无法评价,但是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机会,使他从此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还是在美国,当地电影公司拍摄的影片《金门女》需要一名东方婴儿,由于李海泉到处演出,和该片导演相识,于是,李小龙被选中客串“演出”了第一部电影,这居然成了他演艺生涯的处女作!  李小龙六岁的时候,正是香港电影飞速发展的时期,当时的香港电影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讲均有比较大的进步,俨然成为华人世界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李海泉的所从事的粤剧事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所以他也逐渐转行去拍电影。而李小龙,对读书实在是表现不出多大的兴趣,但在电影上却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由于父亲的关系,李小龙终于有机会进入电影表演这个行业。  如果不算在《金门女》中“活道具”性质的演出,李小龙真正第一次演出是在一部叫《富贵浮云》的片子里。随后,李小龙又在一部《人之初》的电影中担任小主角。在剧中,李小龙的“爸爸”是一个老实忠厚、工作勤恳的小职员,“母亲”是一个沉迷于赌博的家庭主妇,她把家里的积蓄都拿到了麻将桌上。片中的李小龙虽然年纪小,但已立志要当一个电影演员。一次,他和母亲赌气,竟然一个人跑到离家很远的一座山上。随后和一伙小流氓混到了一起,成了一个小偷,过上了流浪生活。一天,他碰巧偷他“爸爸”的钱包时被发现,飞奔逃跑的时候,却被一辆汽车撞倒了。在他弥留之际,“爸爸”忏悔说自己本该工作得更努力些,“妈妈”则说发誓说自己以后再也不赌钱了。但是那孩子还是怀着自己的梦想死去了。虽然影片和大多数商业影片一样,没有太长的生命力。但是李小龙十分动情的表演,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赏。  虽然年纪不大,但李小龙对演电影却十分投入,很有敬业精神。母亲回忆李小龙儿时拍摄夜戏时的情形说:“他吃完晚饭就上床休息。到了该去摄影棚的时辰,只要轻声一叫他,他立即就醒,手脚利落地穿戴好行装,精神抖擞地跟着父亲出门到拍摄现场去。但如果是早起上学,无论怎样大声唤他都不得醒。”  正因为李小龙的投入和之前出色的表演,在加上父亲李海泉的人际关系,李小龙的演的电影角色慢慢多了起来。  1950年,10岁的李小龙在参演一部根据同名漫画改编的《细路祥》。李小龙在片中饰演主角细路祥,细路祥出身贫寒,父母双亡,从小由做叔父抚养,他很小就在街边摆了一个出租漫画的街边小档,赚点钱贴补家用。由此他而结识了一个有正义感绰号叫“飞刀李”的黑社会头目。后来,细路祥因为归还了富翁女儿遭人抢劫而遗失的一条金链,叔父于是恳求富翁(李海泉饰)送细路祥进学校读书。但细路祥和现实中的李小龙一样不喜欢读书,而且还遭到了同学的歧视,于是他便自己决定到富翁开设的工厂当童工赚钱养家。细路祥因看不惯富翁的儿子颐指气使、不愿同流合污出私货而被罚苦役。他于是投奔“飞刀李”。随后,细路祥和“飞刀李”一起去那富翁的工厂打劫,以前的工友规劝他不要这样做,他愤怒地说出了一句很精彩的台词——那些为富不仁的人,不偷他的,偷谁呢?  这这部影片中,李小龙的演技崭露头脚,把一个不甘心忍受逆来顺受的小阿飞演得形象生动,血肉丰满。影片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香港贫困的真实写照,细路样在剧中的精彩台词得到了当时人们的极大共鸣。  李小龙在这部和父亲第一次合作的影片里,不仅得到了李海泉自己表演的全面表扬,他还得到了后来名扬天下的艺名——李小龙!因为李小龙自己不满意被人叫作“小李海泉”,所以,当时影片的导演兼漫画家袁步云替他取名李小龙。因为李小龙是龙年出生,加上他在台上的“猛龙”英雄表现,所以大家都觉得“小龙”这个威名很适合他,而李小龙对这个名字也非常满意。  露脸,从半岁开始(2)  当时的李小龙白天要上课,所以他很多电影大多是被导演安排在夜间和学校的假期拍摄的。在李小龙18岁赴美前,他在极大的热情中参演的粤语电影居然有二十多部!其中包括广受好评的《细路祥》、《人海孤鸿》、《雷雨》以及《人之初》、《苦海明灯》、《慈母泪》、《父之过》、《千万人家》、《危楼春晓》、《爱》、《孤星血泪》、《守得云开见月明》、《孤儿行》、《儿女债》、《诈癫的福》、《早知当初我唔嫁》……《甜姐儿》等。17岁那年,李小龙在根据曹禺同名小说改编的香港故事片《雷雨》中饰演二少爷周冲一角。这一次精彩的表演,使得李小龙又一次受到了许多著名影评人的好评。  除了醉心于演电影,李小龙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跳舞。那个时候,李小龙因为长相俊美,又是小影星,所以很得女孩子的喜爱。李小龙很有表演天赋,他的潜意识里也有天生的表现欲。他的哥哥回忆说,“小龙每天早晨要用15到20分钟的时间站在镜子前,把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并且自我欣赏一番。这成了他的晨礼,和他要弄清自己的服饰是否得体与漂亮一样重要。这一切都结束了,他才出门。”而跳舞,除了强劲的节拍符合李小龙的个性外,或许更能满足李小龙的这种强烈的表现欲望。  李小龙的“舞林高手”的名头并非是浪得虚名。或许,李小龙当初学习舞技时仅仅是为了去结识漂亮女孩子,但是无心插柳,李小龙爱上了这项符合他性格的运动。而且他确实花费了相当的时间和心血来练习自己的舞技。1958年,李小龙凭着自己精湛出色的舞技获得了全港恰恰舞公开赛的冠军。后来,曾依靠的自己的舞技来谋生。1959年5月,李小龙来到美国定居,几个月之后他在西雅图,白天到爱迪生技术学校上课,晚上就教别人跳舞来赚取生活费。  在李小龙看来,跳舞和功夫似乎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跳舞对李小龙练武时控制节奏不无益处;有意思的是,李小龙曾在香港以教武林前辈邵汉生学跳恰恰舞为交换条件,从邵先生那里学来一套宝贵的拳脚功夫。艺人元华后来回忆说曾目击李小龙跳功夫舞。他说:“当年我和林正英好熟,而林正英是李小龙助手,李小龙常会叫我去他家玩。其实李小龙不单功夫好,跳舞都好厉害,记得有一次看过他穿黑色三角内裤跳舞给我看,无论我播什么音乐,他都可以即时自创舞步出来,而且还是将功夫融入舞蹈,有时耍拳,有时只是秀肌肉,刚柔并重。”  曾经的街头霸王(1)  从孩提时代起,李小龙就喜欢自行其是,我行我素。由于他天性好动,又在电影拍摄片场看到武术师的身手,李小龙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喜欢到处找人打架,比试“武功”。十几岁时,他俨然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街头小霸王。  在一次体育课中,李小龙与高年级的一位同学发生争执,两人约定在课后进行了一场“决斗”,结果对方在李小龙的拳脚下败下阵来,李小龙尝到了胜利的喜悦及击败年长于自己的对手后的快感。在学校里,李小龙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备受同学们的歧视,他于是用另一种方法——挥舞拳头来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也许是出生在战争年代的原因,李小龙从小便具有好斗的个性,他用自己的拳头让许多人害怕,很多时候,为了一些根本没有必要动手的事情而大打出手,甚至连对方的目光“不友善”也成了他动手的理由。他的这些行为不但没有证明比别人强大,相反,使得很多同学更加轻视他,甚至憎恨他,这个时候的李小龙,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霸王。惟一值得一提的可能只有一点:他在这时候结识了几个“死党”,包括小麒麟(原名际元宗,小龙的终身好友之一)、楚原及梁柏镇等人。这种霸王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13岁那年,在一次街道斗殴中,李小龙的“功夫”终于不敌对方一个小个子,对方是专门练了功夫的人,吃了亏的李小龙陷入了反省和沉思中,于是下定决心要认真习武。  在1967年,李小龙在接受功夫杂志《黑带》的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学武的初衷:“在香港,当我正是小孩时,我是一名小阿飞。总爱四处惹事斗非。我与我的伙伴曾用铁链及藏有小刀的笔作为武器。偶尔有一日,我问自己:如果我的伙伴不在我身旁,而我却陷入一场打架中,这会有什么后果呢?于是,我决定要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就是这样,我开始学武术。”  儿子下定决心要习武,李海泉知道无法改变李小龙的决定,便决定成全他,于是通过朋友的关系,为李小龙找了一位武林高手作他的师父——把咏春拳从大陆传到香港的一代宗师叶问。叶问是广东佛山人,20世纪40年代后期因战争迁到香港,他在香港开设武馆,招收门徒,专门传授咏春拳,是香港武坛著名的一代名师。叶问的身手和武德使年幼的李小龙油然而生敬畏之情。从此,李小龙跟随这位咏春拳大师学习拳法,如饥似渴、废寝忘食。  其实算起来,李小龙的武术启蒙老师应该是他的父亲。李海泉对太极有一定的研究,并长期坚持打太极。当时的香港,每天清早公园练太极拳是很多人的日常锻炼方式,李小龙开始也只是陪父亲锻炼而已,后来在父亲不经意的指导下,开始练习太极。太极是中国古老的拳术,它教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从而延伸到人生哲理上就是要有容人之量,以包容、退守为原则。这对李小龙以后的武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直到李小龙离开香港很多年,还有人记得他那个街头霸王的名号,当然,街头霸王也有为自己的学校争了光的时候。  17岁那年,李小龙代表学校参加了一场西洋拳比赛,这是他在学生时代参加的惟一一场正式的跟武术有关的比赛。虽然他以前没练过拳击,但在学校拳击老师的鼓励下,他参加了那次香港校际拳击赛。比赛场馆中,人声喧哗嘈杂,每一所学校都有啦啦队为自己学校的代表队加油。为李小龙加油呐喊的人则没有几个:许多同学们都认为喜欢打架的李小龙并不一定能打赢西洋拳,所以连啦啦队也没组织。甚至连来观看比赛的人数也不及其他学校人数的一半。他们认为学校是因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才临时决定让“小霸王”李小龙上场的,所以他们根本未对李小龙抱什么希望。街头打架靠的是拳头硬度,但是若在拳头上戴上厚厚的拳套,那结果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次踏上擂台的李小龙也很不习惯那厚而笨重的手套和比赛规则,但是他凭着自己敏捷的反应与勇敢,闯入了决赛。在决赛中,他的对手是个高大的西洋少年,相比之下李小龙没有半点优势,但是李小龙却用“东方式的拳击”把对方击倒在地。他当时用了咏春拳里的招数。后来,李小龙不无得意地总结说:“西洋拳讲究的是闪避,攻击只是一下一下的,而咏春拳以‘粘手’见长,可贴紧对手连消带打。交手时,我以‘粘手’格开番鬼仔的来拳,对方手腕酸软时,我就用另一只拳猛击。”他又说:“我的咏春拳还没使出一半,主要是怕犯规受罚。咏春拳讲究速战速决,如果放开来打,我一个回合就能把他击倒。”  曾经的街头霸王(2)  或许就是因为那场拳赛的胜利,让李小龙逐渐成熟了起来。他认识到一个道理:街头战绩只是自己在学校中受压抑情绪的一种爆发或渲泄,只是一种表现欲的体现罢了。这与自己的将来可以说没有一点关系。而他已经17岁了。他不想在街头混日子,即使拳头再硬,终究有软下来的一天。  李小龙平时在街头打斗太多,家里人很是担心他的成长教育问题。在这个思想“蜕变”阶段,家里人不失时机地安排李小龙离开香港,隔离旧日的生活环境和朋友圈子。于是,18岁的李小龙,漂洋过海,踏上了他的出生地,在全新的环境里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第四章:功夫打天下  飘洋过海的磨砺new  1958年11月,李小龙口袋里只揣了100美元,坐上了开往旧金山市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在这艘邮轮的三等舱里,李小龙开始了自己满怀梦想、漂洋过海的旅程。  对李小龙漂洋过海的原因,后人有很多说法,也人说李小龙在香港闹事太多,经常被警方传唤,为了躲避麻烦而远走他乡;也有人说因为李小龙太张扬的个性得罪了香港的黑势力,遭到威胁才被迫离港。还有人说李小龙是受到了感情的挫折决定改变环境;但事实上,是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看到儿子有打架闹事的恶习,想给他改变环境,脱离以前的生活环境以便重新做人,并且能够好好继续学业;还有,因为李小龙出生在美国,到了18岁,他要到美国生活一段时间能获得美国国籍。  在碧波万顷的太平洋上,李小龙内心或许有几分兴奋,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但是,他又对自己的未来的生活有些迷茫。在异国他乡,他能靠什么生活?他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出路问题了。命运总是这么微妙,它在李小龙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已经开始悄悄改变他未来人生的方向。  李小龙在未到达旧金山之前,内心充满了在这个城市闯出一片天下来的豪情。但是当他到旧金山相关政府部门领取了新的户籍证明后,发现这个风景秀丽,有“翡翠之城”的美称的城市其实是一个种族歧视很严重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对华人有很严重的偏见。而且一个很严峻的事实是,因为自己跟父亲说要独立在美国生活,所以李小龙只带了很少的一点钱出来。看着这块自己出生的土地,李小龙没有丝毫的熟悉感觉,反而感到很陌生。  李小龙在到达太平洋彼岸之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谋生的问题。他来美国之前,父亲给他介绍了一个在旧金山市区的一个朋友。李小龙找到了这个老人,当他看到老人连自己都无法照顾的时候,有些丧气。在旧金山那段时间,李小龙做过餐馆的服务生,做杂工。每天刷盘子、拖地、倒垃圾。他也利用自己的“舞技”给人上舞蹈课以挣一些生活费。几个月后,李小龙离开这个城市,去了西雅图。  李小龙从旧金山走的时候难免有些沮丧。在香港,他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电影演员、一个很有发展潜质的“童星”。而在旧金山市,却没有人认识他,在这些美国佬眼里,他只不过是又一个“来赚钱的中国人”而已。或许,在潜意识里面,他觉得自己能演电影又会武术,他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本事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却不得不去西雅图。  在西雅图的生活也不是想像中的美好。李小龙因为父亲的和一位中国餐馆的女老板认识,于是他又去这家餐馆卖力气干活。由于李小龙的英语不是很好,所以他刚开始只能在后堂跑腿。在这位父亲的好朋友的严厉要求下,李小龙渐渐地被破格允许“可以给客人端菜。”这段时间的李小龙心中的压抑可想而知。在香港,他从来没有被人呵斥过,而在这个餐馆里,几乎人人都可以对他呵骂训斥。而且在餐馆的收入不高,工作时间又非常长,人经常会感到很累。此外,李小龙在西雅图还干过送报纸的活计。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像他这样的东方面孔的人是不被信任的。他只能拿出自己的“身份证”,才好不容易被一家很小的、销售量不大的报社录用了。他的工作就是每天早上七点前将报纸送到订户的家门口。由于报纸订户并不多,李小龙的工作和之前比较起来并不是很辛苦,但是报酬也就少得可怜。他送完报纸,经常会坐在马路边上,看着来往忙碌的西雅图市民,他对自己的生活实在充满了迷茫。他想起了离港时父亲的嘱咐。李海泉虽然是个唱戏的,但却受中国儒家的影响很深,或许可以说,李海泉是一个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在他看来,儿子长大后,没有安身立命的技能是不行的。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去美国,一方面是为了隔绝李小龙香港原来的生活环境,他一个人孤身在外,就不太会惹是生非了。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儿子到了美国后能读一点书,能够将来学有所用,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李小龙想想自己到美国的几个月时间,吃了不少苦头,仍旧是个一无所成的穷光蛋,对前途看不到任何希望。这个时候李小龙想到了要继续读书,于是进了爱迪生职业学校。  读书习武两不误(1)new  爱迪生技术学校其实相当于大学的预科班,专门为一些还不能直接进入大学学习的人提供服务。三年后,他拿到了爱迪生学校签发的毕业证书,升入了华盛顿州立大学哲学系。至于李小龙为什么选择就业面狭窄的哲学专业而不是实用性强的其他专业,令很多人费解。李小龙自己这样解释:“我童年时的好勇斗狠让我来到美国后总会问自己许多问题,比如说胜利了又怎样?为什么人们会把荣誉看得这么重要?什么才是荣誉?什么样的‘战胜’才是光荣的?人生到底为了什么呢?是不是就是为着光荣而生存?基于这些问题,又加上我的导师跟我说只有学哲学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就选择了哲学。”另外,和李小龙从小就练太极拳也有关系,太极的道家思想让李小龙很着迷。可以说,功夫就是李小龙的主业,更是他一生的事业。试想一下,如果李小龙没有读哲学专业,那么他就不会有后来的武学成就。  在爱迪生技术学校学习期间,李小龙一直坚持练习从香港学来的功夫,他一面刻苦读书,一面学武。在西雅图的住地,他绑了一个木桩,用来练习拳脚。李小龙入校没多久,因为自己的活跃和好出风头,也因为他舞技和武术,慢慢地就被人所熟知,但是真正让他扬名的还是武术。在一次校庆典礼上,李小龙曾当众表演咏春拳。这是他在美国首次公开表演武术,他自己也非常看重,结果他精彩的表演得到了所有人的热情喝彩。在当地人眼里,中国的传统功夫都是很神秘的,李小龙的武术表演让很多人领略了中国功夫的魅力。同时也让李小龙结识了一个叫杰西·格鲁夫的美国朋友。黑人杰西·格鲁夫一开始看到李小龙在学校大出风头,是找上门来要和李小龙一较高低的,他身高2米,体重220磅,而且他在美国空军服役期间还夺得过“全美空军拳击赛重量级冠军”的称号。  较量之前,所有身边的人都认为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比试。双方从表面上看力量对比太悬殊了。杰西·格鲁夫也根本没把李小龙放在眼里,他只是想轻而易举击打对方,但在他的几个连续进攻被李小龙化解之后,他才发现面前的这个人不能小觑,才开始认真起来。但是没几个回合,李小龙便将这位彪悍的对手摔倒。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就在台下观众被这意想不到的结果纷纷高声喝彩的时候,这个黑人拳击高手却心里暗自惊服,他决定要要向这位中国功夫高手学习功夫!李小龙从此与杰西·格鲁夫亦师亦友,一起研习武术。李小龙从此名声更大了,登门求教的人越来越多。  李小龙在这些人中结识了一个对他后来武术事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美籍日本人木村武之。木村和李小龙的友谊是以功夫为纽带的,他们认识那年,木村35岁,而李小龙才19岁,他们因为共同对功夫的爱好而成为忘年交。木村是个日本柔道的爱好者,而且已经有了不小的成绩。但他见识了李小龙的功夫后,并决定放弃自己喜爱的柔道,而跟李小龙学习咏春拳。或许由于他们都是亚洲人,在美国都有受歧视的经历,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走近,彼此尊重,成为至交。木村武之后来回忆到:“即使李小龙当时那么年轻,却已经是个首领人物。他有一种特殊气质,他一进屋,每个人就会自然地注视他。”李小龙也曾说:“不管我学得多棒,木村总在我之上,我应该尊重他。”  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后,李小龙的空间似乎更大了,在他身边一直就有不少的武术爱好者跟随。他于是组建了一个“中国功夫队”,经常在华盛顿州立大学进行训练和表演,获得了师生们的极大关注。和在香港一样,在当地,李小龙也名声远扬,但是这次确实好的名声,因为功夫,李小龙成了华盛顿州立大学不折不扣的名人。这也让远在中国的父母大为宽慰。  在大学期间,李小龙始终坚持练功不辍,力求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使功夫达到更高的境界。他还兼容并蓄,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他还练习使用长棍、短棍和双截棍等各种武器的功夫,并研习气功和硬功。他从实战出发,以中国武术为基础,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国拳等技击术的优点和特长,渐渐形成自己风格的拳术。他也开始有意识地将哲学与武术结合起来,他将自己的感悟写进文章中。他大学期间的写的一篇名为《悟》的文章中就有他的这种思考:“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种精巧的艺术,而不是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学得到的,好像科学一样需要寻求实证,而由实证中得到结论。必须顺其自然,好像花朵一样,由摆脱了感情与欲望的思想中绽放出来。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  读书习武两不误(2)  同样,即使在生活中,他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有一次他乘船出海,在海上想起用拳头去打海水,突然灵光一现:“就在那一刹那我突然悟到了——‘水’,这种最基本的东西,不正是功夫的要义吗?这种普通的水正为我说明了功夫的原理。我用拳头打水,可水并不感到痛。我再用尽全力打下去,水也不会受伤。我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却不可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可以适应于任何容器。这就是了,我一定得像水的本性一样。  突然有一只小鸟飞过,它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就在那一瞬间,另一层隐藏着的意义跃进我的思想。我站在对手面前时,我那些思想和感情不也像小鸟在水上的倒影一样吗?这正是叶师傅所说的“超然”的意思,不是说全无感情或感觉,而是要让你的感觉不受滞留或阻碍。所以要控制我自己,我就必须要以顺乎自然来接受我自己。我躺在船上,觉得自己已领悟如何将刚柔合而为一,已经和大自然浑然成为一体。我只是躺在船上,就让船自由自在地顺其自然漂着。因为在那一刻我已经获得一种内在的感觉。所有的反抗意识都消除了,在我的思想中再没有矛盾之感,在我的眼里整个世界就都是一体。”  正是因为李小龙对中国功夫的孜孜不倦的思考和实践,引起了周围人的浓厚兴趣,李小龙曾和朋友到过西雅图的几所大学里做示范,这样传播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到他要学中国功夫。这时,一个新的想法出现了——创办一家武馆!  振藩国术馆(1)  创办武馆的念头李小龙早就有,但是真正的创办却是在木村武之的鼓励下进行的。看到想学武的人越来越多,在木村武之、杰西·格鲁夫等人的“怂恿”和张罗下,1962年4月,振藩国术馆(JIANFAN GUNGFU INSTTUTE)就在西雅图唐人街的地下室里开张了。很多年后,中国功夫扬名天下,李小龙威震美国,就是从这间毫不起眼的地下室里开始的。  一开始,李小龙和木村武之采用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上门推销。他们经常带领几个人四处去为大学生们作示范表演。据木村回忆说,他们常去大学生联谊会,李小龙总要登台表演。其实这是用简单直接的方式招揽学员的最佳方法。为了扩大影响,李小龙经常到各处参加武术比赛,这让他结识了很多同道朋友。  美籍菲律宾人——丹尼·伊诺山度认识李小龙和木村武之的情况有些类似。他也是个武功高手,他出身于菲律宾的武术世家,10岁起就跟叔父学习空手道,后来,学习过柔道、击杀术、杖法、腿功、菲律宾拳等等。他年轻时旅美,后成了大学的体育教师。他不断地寻访武林中人,虚心求学,广涉武术书籍,他将各国的武术融会贯通,试图创立一种新的武术。他认识李小龙的时候已经有40岁了,当他看到李小龙的武术表演后,大为吃惊。事后,伊诺山度极其虚心地和李小龙切磋武艺,李小龙扎实的硬功、大胆的见解,使伊诺山度深深折服。他后来把自己的经验所得及广涉的资料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李小龙所创立的截拳道。  后来,伊诺山度回忆说:“在我40岁时,大有可能为自己创出一种拳术来。但因缘际会,我得以认识小龙,所以我准备终生习艺于其门下。”伊诺山度虽然甘愿以李小龙的徒弟自居,但他同时又是李小龙的挚友和兄长,他教李小龙武术,帮他出谋划策,在李小龙人生的重要关头为他拿主意。在李小龙成了功夫红星后,他却不居功,而是对李小龙很客观地进行评价:“对我来说,小龙并非完人,他有着不少缺点,但无可否认,他确实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天才。 小龙最使我难忘之处,并不只在于他的体能及武艺的不凡,而是他广博的知识,不论对人生还是对武术。”  李小龙后来玩到炉火纯青境界的二截棍,以及他在电影《龙争虎斗》中施展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魔杖,都是伊诺山度倾心传授的结果。其中魔杖是菲律宾自古相传的国技,而当时在美国,伊诺山度已有菲律宾棍王之称。  另一位对李小龙影响重大的人物则是旅美华人国术界首领级的人物严镜海。在李小龙的武友中,他是一位父辈式的人物。严镜海(JAMES YIMM LEE)又名李运,1920年1月30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早年练习举重和摔跤,曾经获得过加州举重冠军;后来又开始学习柔道和拳击。严镜海的绝技是铁沙掌,由于他技艺精湛,在美国西海岸的华人武术界享有很高的威望。  李小龙有缘认识这位武术界的前辈,多亏了严镜海的至友祖亚伦先生。一天,祖亚伦偶然看到在寓所前练功的李小龙,大为惊叹,这个小伙子的身手灵巧流畅,快如闪电!祖亚伦末见识过这种拳法,不知是亚洲哪国的拳法,便上前探问。祖亚伦回到洛杉矶,向严镜海叙述他的惊人发现,称李小龙是“功夫奇才”、“不平凡中的不平凡”。严镜海以令人敬佩的长者风范,亲自去拜访这位别人口中的功夫奇才。李小龙对严镜海的到来并没有感到太大的压力,而是淋漓尽致地将自己的功夫展示出来,在与严镜海大弟子的较量中,李小龙将对手击倒。严镜海非常欣赏李小龙敢于挑战又不服输的性格,更被他执着的武学追求打动。他们最终成为了忘年之交,李小龙还尊称他为“义父”。在以后的场合,严镜海不存门户之见,总是向他人推祟李小龙。他们相互切磋武艺,严镜海教李小龙自己的“铁砂掌”绝技,帮他完善截拳道。他还将举重的技巧加以完善改进成健身的方法,悉数教给李小龙。严镜海的健身方法帮助李小龙练就了一身强健发达的肌肉,还使他的抗击力更强韧,爆发力更凶猛。不仅如此,严镜海还引见李小龙认识了很多功夫高手如“美国柔道之父”肯尼·拉贝尔和“美国空手道之父”埃迪·帕克。这些对于李小龙与武术界的人相互交流,吸取其他武术精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63年,在严镜海的帮助和支持之下,李小龙出版了生平惟一一本由他本人完全撰写和演示的专著《基本中国拳法》,1972年严镜海又出版了由他执笔,李小龙审定的《图解咏春拳》。  振藩国术馆(2)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小龙认识了后来后来经常合作的一些朋友。美国空手道冠军罗利士、好莱坞的著名电影明星如占士亨宾和史提夫等美国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罗利士后来曾在《猛龙过江》中放下架子,饰演一个被打败的角色。李小龙也在影片中给予了他相当的尊重,和罗利士搏击时绝没有以往轻佻的举止和轻蔑的神情,即使最后取得了胜利也表现得颇有风度。  正是由于李小龙的名气逐渐大起来,他的中国功夫也得到了越来越人的追随,他创办的振藩国术馆也逐渐兴旺起来了。慕名前来求学者多了起来,收取的学费也使得李小龙的真正从经济上独立起来。  武馆在开办的过程中,也曾引起很多华人武师的竭力反对,他们局限于门派之见,请李小龙“好自为之”、“信守中国国术的行规”。李小龙曾经接受过一位姓黄的中国武师的挑战,他用咏春拳和自己的平时研习的功夫成功地将对手击倒在地。这次在美国与华人国术界的正式交锋,使得李小龙名声更加大振,从此再没有“踢馆”之类的不愉快事件发生了。李小龙也在边传授功夫时,有了自己的思考。当有人问他能教授给学生什么与众不同的功夫的时候,他说,“大部分学生所学的传统套路、程式和不合情理的姿势毫无价值。那样只能是花哨而又机械,对学生真正投入实战毫无益处。一旦乱了套路时,只会遭到惨败。我认为,那些传统的套路是一种完全不具备战斗力的模式,它僵化和固定了原来是灵活自如的动作。”  李小龙开办的“振藩国术馆”对他后来的影响极大,在开办武馆的过程中,他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他的武学思想也开始逐渐发展,完善,成熟起来。正在李小龙的武术事业逐渐走向坦途的时候,李小龙的生命中和功夫同样样重要的事业——电影,也又开始向他敞开大门了。  戴着面罩的青蜂侠(1)  李小龙从半岁开始,就在电影上露脸,在香港的时候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童星了。电影和功夫一样,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  离开香港的时候,当时正是李小龙演艺事业的高峰。《人海孤鸿》在李小龙离开香港是已经拍完,但是李小龙自己却没有看到这部影片的公映,那时他正在美国的一家小餐馆里打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  在美国的这几年,电影一直是李小龙内心深处的梦。尽管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电影已经小有成就,自20世纪50年代起,香港的电影业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香港也因此成为东方影都,并对当时的西方电影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然而,美国人根本就看不起除本国以外的电影,甚至狂妄自大。李小龙在大学二年级时,选修了一门电影鉴赏课。一次课堂讨论的主题是蒙太奇。李小龙发言,他列举了香港影片中的镜头来说明蒙太奇的作用。此时,很多美国学生惊诧地问道:“香港也有电影呀?”“有!”李小龙肯定地说,“有的影片并不比好莱坞影片逊色。”李小龙的话,立即遭到一片嘲笑声。在美国人的心目中,这个有色人种的祖国绝对没有拍摄电影的技术,即使有,也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李小龙因此大受刺激,他发誓说:“我会打入好莱坞的:我还会成为好莱坞明星!”  但是做起来似乎并不容易。在美国这个梦想的国度,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做着明星梦来到好莱坞,希望自己一夜成名成为的明星。但是真正能成的又有几个?李小龙只是众多做梦人中的一个。他虽然有过很多从影经历,但是当时想进好莱坞,简直是一个不可能的梦想。他后来自己回忆说:“在好菜坞的电影里,有几回需要过一个中国人呢?到了真正需要的时候,又总是一根猪尾巴似的小辫子这类的玩艺儿。”他非常不满意好莱坞影片中出现的中国人的形象,并且立志要改变这种形象。  机会总是潜伏在人的身边。1964年8月,李小龙参加了一次名为长堤(Long Beach)的空手道大赛。当时李小龙是受发起人严镜海的朋友艾迪·帕克的邀请前去表演。李小龙在大赛开幕式上表演的功夫,动作奇快,令人目不暇接。艾迪·帕克用摄像机拍下了李小龙的精彩表演。后来这段录像给一位好莱坞出色的发型设计师塞柏林看见了,他决定向他认识的制片人和导演推荐李小龙。一天,“20世纪福克斯”的一名制片人到塞柏林那里让他做发型,塞柏林趁机用“东方少年影帝”的名号向他推荐了李小龙。而那位制片人刚好筹拍了一套电视剧需要一位亚洲演员。制片人看了李小龙的表演摄像,非常欣赏李小龙的表演,通过试镜以后,便和李小龙签了约。后来,这个影片被福克斯公司取消了,作为替代,李小龙于是在电视剧《青蜂侠》中出任“加藤”一角。  《青蜂侠》讲的是一个神秘的救世侠客故事。“青蜂侠”白天是新闻记者,晚上则是行侠仗义的侠客,惩恶扬善。每集故事相对独立,约30分钟,情节比较紧凑。全剧共30集,在1966年至1967年间陆续播出。主角“青蜂侠”由美国影星威廉姆斯担任,李小龙饰演男二号“加藤”,“青蜂侠”的日本籍助手兼司机;他身手不凡,和“青蜂侠”一起担任除暴安良的重任。虽然在剧中“加藤”一直戴着面具,表演的机会不是很多,对白也没有几句,但是李小龙在剧片中强猛的踢腿、犀利的拳法在电视剧播出后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其风头甚至超过饰演主角的威廉姆斯。  之后,塞柏林又为李小龙介绍了其他的制片人和导演。因为这些朋友,使得李小龙在好莱坞似乎慢慢站稳了脚跟。他应邀在一些电影中担任武术指导,在一些影片中,导演们对李小龙设计出来的武打动作非常的满意。而且在1965年至1971年的6年时间里,李小龙多次在好莱坞的电视剧如《丑闻喋血》、《闪电大追击》、《盲人追凶》里客串演出,但美国导演大多是要他扮演华人歹徒,最后被男主角的打败,他于是感到十分气愤。  戴着面罩的青蜂侠(2)  促使李小龙离开好莱坞是一件令他感到更加气愤的事情。当时他和朋友策划一部叫《无声笛》的影片华纳公司准备投资。接到这个消息李小龙很兴奋,他在便笺上写道:“我,布鲁斯·李将成为全美片酬最高的东方超级巨星。作为回报,我将奉献出最激动人心的演出,并力求保持最高质量。从1970年开始,我就会赢得世界声誉,到1980年,我将拥有一千万美元的财富,那时,我将过上愉快、和谐、幸福的生活。”他还为这个纸条加了一个标题:“我一定可以达到目标。”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由于去印度寻找外景地和同事意见不和,又加上投资商的无限期拖延,拍摄计划最后被取消。后来据说有人打探到影片取消拍摄的真正的原因:投资方对一个黄种中国人担任主角很没有信心!后来一位影评家说:“一句话,因为李小龙是中国人。不是好莱坞的领导对李小龙本人有什么偏见,而是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如无形的手,窒息了他们的思维。”  种种迹象表明,在好莱坞,在这个中国人备受歧视的国度,一切加倍的努力都很难得到普通的认可。可以说,李小龙在好莱坞是被逼无奈离开的,正是因为这种压力和李小龙决不伏输的性格成就了他日后在香港电影界的辉煌。1970年,回港探亲的李小龙在和邵氏公司接触后,引起了一位有心人的注意。他就是刚刚起步发展的嘉禾电影公司的老板邹文怀,他敏锐的投资眼光以及他后来和李小龙之间的合作使得香港电影界将发生一场地震。  第五章:当武术遇上爱情  风流的功夫少年(1)  和刚来旧金山那段让李小龙非常失落时间相比,李小龙进入大学后的生活可谓春风得意。特别是他组建“中国功夫队”后,在华盛顿州立大学进行多次武术后,校园里的很多女孩就开始注意这个有一身精壮肌肉,相貌俊朗的小伙子了。李小龙的影响越来越大,他逐渐成为了当地的名人,一些女孩们更对这个来自神秘东方国度的男孩充满了好奇,甚至开始关注他的行踪。开放的美国女孩,表达方式很直接,曾经有个女孩扬言要把李小龙追到手,但她失败了。原因是李小龙对这种过于开放的女孩不太适应,他只乐意和她们保持正常的交往,仅仅只做普通朋友。  这段时间里和李小龙交往的女孩大多是东方女性。李小龙觉得和自己血统、文化、地域相同或相近的女孩交往会比较有话题。他不太赞成两个文化差异太大的国家的人谈恋爱。他曾对好朋友谈起他和西方女孩相处时的尴尬:“我们是谈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我不太了解西方的历史,而在西方女孩眼里,东方文化除了神秘外再也引不起她们的其他兴趣,我们不会有什么共同话题的。”  李小龙在美国最先交往的一个女孩是一位姓王的小姐。王小姐也来自香港,比李小龙小两岁,她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不久,一眼就认出这个叫布鲁斯·李的哲学系学生就是香港电影圈小有名气的李小龙。东方女孩的矜持让他们的相识变得很有意思,王小姐没有立即上前去相认李小龙。而是选择了中秋节华裔同学聚会的机会趁机告诉李小龙,她在香港电影中看到的“李小龙”就是面前的李小龙。李小龙非常吃惊,也大为感慨。因为在西雅图,知道他“李小龙”这个中文名字的人极少,更别说知道他在香港的从影经历了。  从这天的相识开始,李小龙对王小姐有一种异乡逢知己的感觉。他们经常一道出去游玩,一起参加聚会……或许是王小姐太喜欢李小龙了,她一直把李小龙当作偶像,而不是情侣和朋友,她逢人便说李小龙在香港是如何出名,演的电影如何精彩。而李小龙非常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他们交往后来无疾而终。李小龙之后还和一个叫乔的菲律宾姑娘相处过一段时间。她是有一天李小龙从武馆回家路上“英雄救美”相识的,这种浪漫的邂逅和经典的东方喜剧情节一度让这对年轻人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美好缘分。但是乔对这个“缘分”太过于心急,突然提出要和李小龙结婚,并且她已经告诉了父亲。而李小龙并不想太早结婚,他选择了一个不伤害乔自尊心的一个借口:“等我在美国的事业小有成功以后再说吧!”随之也结束了这段感情。  此后,又遇到了美艳的露易丝。露易丝是个地道的美国姑娘,她的家族十分显赫,曾祖父做过议员,家庭也很富裕。李小龙真正注意到露易丝是在大学校园的舞会上。依照李小龙好动、好强、好出风头的个性,他一般会主动邀请一位女孩做舞伴。但是当时的校园舞会是以白人为主的舞会,李小龙处在白人为主的群体内,心里总有股受歧视的感觉,他自卑又自负,他想应该有姑娘来邀请他,然而没有。李小龙闷闷不乐地盯着舞池里的男女,他突然捕捉到一双眼睛,那眼睛也正在看着他,这就是露易丝。露易丝的眼睛极蓝,皮肤白皙,满头金发,有点像好莱坞的艳星。李小龙于是决定请她跳舞,他认为舞池里的所有姑娘就数她长得最漂亮,而且她也注意到了自己。于是,李小龙朝露易丝走去。露易丝接受了李小龙的邀请,李小龙带着露易丝疯狂地旋转,使她觉得从来没哪次舞会像今天这样尽兴。不等舞会终场,露易丝就以先回家为由,和李小龙一起离开了。  李小龙驾摩托送露易丝回她的寓所。在寓所楼下,露易丝发出邀请:“不想上去看看吗?”李小龙犹豫了一下,便跟着上去了。事后,他们两个重温舞会相遇时的情形。露易丝笑着说:“我一个眼神就把你给勾上了,我体验过各种人,就还没跟中国的功夫师上过床……”接下来露易丝大讲自己的艳史……露易丝毫不当回事的语气和神态让李小龙觉得无比的难受,他看着美艳的露易丝,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他原本以为露易丝是个天真浪漫、涉世不深的富家姑娘。  风流的功夫少年(2)  从这天开始,李小龙便对西方姑娘有了偏见。他暗暗发誓:坚决不娶洋姑娘为妻。他认为:“洋姑娘只适合做情人,而不能做妻子,做情人,她们性感而热烈,做妻子的话,一定会对丈夫的不贞……”李小龙觉得,他真正喜欢的还是温驯典雅的东方女性,而他未来的妻子一定会是一位中国人。但爱情女神似乎并不这么认为,她不仅安排了李小龙和另一个西方女孩的交往,更让这个金发女孩成为了他一生的伴侣,这就是金发碧眼的莲达。  金发女孩莲达(1)  李小龙读大学三年级时,跟随他习武的人越来越多。学员最初大多是亚裔学生、黑人学生,但渐渐地很多白人学生也加入其中。当时,慕名来李小龙的武馆学功夫的还有许多女孩,其中就有一个名叫莲达·艾米莉(Linda Emery)的女孩。莲达是华盛顿州立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是个拥有英国和瑞士双重血统的美国女孩。学业优异的莲达并不属于特别漂亮的那一类女孩,她皮肤微黑、身材苗条,看起来非常健康。她有一头金色的头发,这为她平添了一份美丽。  当时,跟随李小龙学武的女孩的目的多种多样:有些是出于对中国功夫的好奇,有些是为目睹一番李小龙英俊的容貌;当然还有些女孩就是为了强身健体,习武防身。莲达就属于后者。很多学生过了新鲜劲后,很难把需要经过刻苦练习的功夫坚持下去。但莲达不像其他女孩那样,她不但坚持下来,而且是学员中成绩比较好的人之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功夫,李小龙无意间发现莲达完全不像他以前遇到的那些性格热情、观念开放的美国女孩,她虽然有着西方女孩的肤色和容貌,但似乎又有着中国大家闺秀的性情,她举止优雅,语言含蓄。这让莲达就像一块不起眼的磁铁,吸引了李小龙对她产生的浓厚兴趣。而李小龙不是单相思,他对莲达也同样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她甚至对李小龙的注意还要更早。莲达后来回忆她和李小龙的认识时写道:“我第一次看到布鲁斯时,他正站在西雅图市加菲尔德高级中学大厅过道的尽头,那时我17岁,读中学四年级,而他已经是华盛顿州立大学的二年级学生。当时我正与几个女友聊天,偶尔一抬头,不禁脱口而出:‘那是谁?’他是那般英俊且穿戴不俗,一项窄边礼帽配上一件米色长风衣,绝对是校园中难得的‘风景’。朋友们告诉我,那个帅小伙叫布鲁斯·李……1963年,我升入华盛顿大学医科院,我通过华裔朋友苏小姐的引见,加入了布鲁斯在大学里开设的教授功夫的课堂。”  莲达还在她的回忆录里谈到自己对当时作为“老师”的李小龙的看法:“他性格开朗,和男孩女孩都很谈的来,他时常和‘学生’在下课后一起去吃饭,或者看电影。大家还有一个固定的习惯,就是每个周日上午练功结束后,大家一起去一家中国餐馆共进午餐,但这时的李小龙很少注意到我,他甚至没和我说过几句话……我也不知道布鲁斯是在什么时间开始注意我,当我知道后,受宠若惊。有一次大家一起去看电影,在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电影屏幕上时,我偷偷扭头看坐在不远处的布鲁斯,令我吃惊的是,他竟然正一声不响地看着我,当我们的目光相遇后,我的脸颊立刻发烫起来,垂下眼帘,不敢再看他一眼!”  随着与莲达慢慢地接触,李小龙发现她还有其许多特别的优点。她不仅性格温婉,还非常聪颖、有内涵。莲达在大学里读的是医科,而医科比别的专业要求高许多,只有学习刻苦、成绩又非常优良的学生才能升入医科部,这让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的李小龙刮目相看。另外在人际交往方面,莲达待人接物总是落落大方。这些都让李小龙觉得她很符合自己的女友标准。但一向追求女孩子大胆热烈的李小龙却没有急着展开追求攻势,面对一份他自己很看重的感情,他变得慎而又慎。  一天,讲课完毕,学员们按照惯例一起去餐馆吃饭。李小龙并没有和他们一起去。而且他还喊住即将离开得莲达:“莲达,你等一下,我有话要对你说。”当只剩下李小龙和莲达两人时,李小龙说:“我请你去中国餐馆吃饭吧!”莲达感到很意外。在美国,一般同事、朋友、师生甚至异性朋友之间在餐馆吃饭,都是分别付账买单,请客是一件比较郑重的事,尤其是邀请自己的学生。莲达没有想太多,她以为李小龙有什么事要请她帮忙,于是便答应下来。在餐馆内,李小龙每点一样菜,都询问莲达的意见,莲达淡淡地一笑,表示同意。莲达这种交际方式,让一贯在女孩面前大大咧咧的李小龙也“规矩”起来。他开始一本正经地介绍中国饮食的品种、特色及流派,俨然成了一位美食家。莲达兴致盎然地倾听,并不时地感叹中国饮食的伟大。慢慢地,莲达也逐渐放松自己,表达了一些自己的饮食见解。这一顿饭他们吃的很愉快。但此时的莲达对李小龙的感情仍旧是欣赏和崇拜,并没有爱意。直到有一次她看完李小龙在香港拍的电影《孤儿行》后,才对李小龙的感情由友谊升华到爱意。  金发女孩莲达(2)  莲达在其回忆录里写道:“那是一个愉快的下午,大家练习完武术一起去中国城剧院看电影。一般说来,我们常看日本的武士片。而这一天,我们看了一部名叫《孤儿行》的中国片,这是布鲁斯离开香港前拍的最后一部影片。在这之前我根本就没意识到布鲁斯的演艺背景,他在香港早就是少年明星了。而布鲁斯却从未将这些拿出来炫耀。此刻当我在西雅图中国城的剧院里,看着银幕上的布鲁斯时,意识到他远比我想像的丰富得多。”  这天,从中国城出来,李小龙在莲达的心目中的形象“不再是一个武师,或者一个‘对女孩有吸引力’的中国小伙子”,而变成一个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让她很有“感觉”的男孩,莲达内敛含蓄的性格使得她将爱意深埋在心底。她依然像往常那样和李小龙交往,但明显感觉到自己和李小龙的关系亲密了很多。她是这么描述这个时期自己对李小龙的感情:“布鲁斯对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尽管我的课程很紧,但我还是找时间去学生综合大楼听他的武术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时不时地缺上一堂课,这样就可以到布鲁斯那儿去,因为学校的课和布鲁斯的课实在是无法兼顾……这时我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意昧着什么,但我就是喜欢这样,迫切地希望天天都能看到布鲁斯那英气勃勃的面孔,我知道他一定不乏追求者,而且那些女孩都比我漂亮,但我有这那些女孩没有的东西,那便是我和布鲁斯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们开始单独一起吃饭、看电影、逛公园。这很快就被周围的人察觉出来了,这使得功夫班以及校园里认识李小龙的女生极为妒嫉和不解。而坠入爱河的李小龙根本不管这些,他曾经许下的“不娶洋姑娘为妻”的誓言也完全不记得了。他认为“莲达是理想中的妻子”,他不再对其他女孩感兴趣。有一次和朋友谈论时,李小龙曾拿莲达与他原本抱有好感的东方女子相比较。他觉得:“美国是个摧残东方传统美德的大染缸,大部分来到美国的东方姑娘,很快就染上美国姑娘轻浮张狂之德性,在性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土生土长的莲达,却能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出淤泥而不染,这就使我迷恋莲达的地方,她不会被任何事情左右,永远都忠实于自己的灵魂。”  李小龙迷恋的正是永远忠实于自己灵魂的莲达,他爱的是这个金发女孩的内在。这个金发女孩总能让他安静,让他有想成家的感觉,而且这股感觉是那么的强烈,以至于他迫不急待地希望能早日向她求婚。  先斩后奏的婚姻(1)  经过几个月的发展,李小龙和莲达两人的感情变得更加热烈了。他们几乎每天形影不离,一起吃饭、练功、学习。李小龙喜欢她坐在身边,专注地听他讲话;而莲达则喜欢李小龙在身边,让她觉得很有安全感。  1964年7月,经过一个星期的考虑,李小龙决定和义父严镜海一起在奥克兰开一间“振藩国术馆”分校,他早就有在美国拓展武术事业的宏伟打算。而他这么做的话,必须在事业和学业做选择。最后,李小龙毅然决定暂时放弃学业,将全部身心投入在新开的武馆里。于是他将西雅图的武馆交给好朋友伊诺山度来打理,并且将自己所有的家具都运到了奥克兰,由于缺乏资金,他还变卖了自己那辆黑色的福特牌汽车。这让莲达既迷惑又惶恐,她回忆说:“我不知道这次变动会给我和李小龙之间带来什么?我们两个人之间的未来到底还有没有希望?”而李小龙也没有非常明确地答复莲达,但他知道自己想给莲达什么。他是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他希望在自己成家之前有一定的事业基础,在经济上能给这个家庭一定的保障,好让莲达和未来的孩子过得无忧无虑。或许也正是这样的动力,让李小龙才决定跳出原有的生活模式,去谋求更大的发展。  在登机前往奥克兰之前,李小龙亲吻了一下伤心的莲达,然后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会回来的。”然后就离开了。莲达看着飞机飞过头顶,心里千头万绪。她希望听到她的布鲁斯对她承诺些什么,可他没有,他临走前,只是轻描淡写说了句“我会回来的”。难道这就是布鲁斯的承诺?莲达差点哭出来。后来,她在一篇文章里写到这天的心情:“在那一刻我感到有什么东西从我的生命中离我而去。我是否再也见不到他了?当他越来越强壮,越来越优秀的时候我是否已经慢慢地泯灭在他的记忆中呢?”  迷茫的莲达在西雅图等待,而在奥克兰,李小龙也天天思念着莲达,两人都忍受着分别的煎熬。虽然每个星期都有电话和信件,但这又能如何能抵消彼此的思念呢?慢慢地,两个人逐渐冷静下来,开始思考一些现实的问题,并理智地规划起他们的未来。1964年夏天的一个下午,莲达收到了李小龙的一封信,他决定返回西雅图与莲达重聚。  莲达在机场终于等到她日思夜想的李小龙。让莲达惊喜的是,李小龙竟然带着一枚婚戒站在莲达面前。李小龙的求婚有些仓促,没有红酒,玫瑰,没有浪漫的烛光晚餐,甚至这枚婚戒也是义父严镜海的太太借给他的。但莲达并不在乎这些,她觉得这已经足够,她认定眼前这个男人就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但两个人的结合却遭到了来自莲达家庭的反对意见。莲达一家是虔诚的基督徒,她的母亲和父亲也是不同民族通婚,饱尝异族通婚带来的麻烦。莲达的父亲在她5岁时就去世了,她的母亲辛苦把她抚养大,希望她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更最主要的是:莲达的母亲对李小龙没有太多的了解,对李小龙所从事的事业也不理解,她固执地认为一个整天打打杀杀的中国小伙子不能给莲达带来一辈子的幸福。莲达理解母亲内心的想法,她说:“我母亲从我5岁时就开始守寡,她比常人经历了更多的苦难,她处处为我着想,怕我和她有一样的命运。她希望我将来成为一个女博士,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女人。所以,当她听说我在跟一个美籍华人来往之后,非常担心,她并不是对布鲁斯有什么意见,而是怕我和布鲁斯像她和父亲那样,因民族、风俗、国家的不同而造成婚姻破裂,但妈妈并不知道我和布鲁斯间已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早已相互了解彼此的习俗,并早已接受和遵守这些习俗。”  尽管莲达努力向母亲解释,但她还是很担忧。一边是自己深爱着的男人,一边是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母亲,她陷入难以抉择的地步。李小龙非常理解莲达的担忧,他来自中国传统家庭,非常在乎两个人结合的时候能否得到所有亲友的赞同和祝福,而且他认为娶了一个妻子就等于进入一个家庭,他不想和莲达间有任何不愉快。最终他们两个人决定先斩后奏,李小龙安慰莲达说:“你尽管放心,我有办法说服你母亲,我们一定能够生活在一起的。”  先斩后奏的婚姻(2)  1964年8月12日,李小龙与莲达领取了结婚证。这一天,李小龙没有礼服,只能临时租借了一套,而莲达的婚纱,也是临时租借的。根据规定,他们的名字将被登在当地的报纸上。很快地,他们结婚的事就被莲达的母亲知道了,莲达的母亲立刻召开了紧急的家族会议,几乎所有的亲属都参加了这次会议。在这次家族会议上,一开始,所有的人都劝说他们再重新考虑一下这桩婚姻,因为他们两人都太年轻,这样的决定实在是很冲动,不可能维持很长时间。莲达和李小龙当着所有亲属的面坦白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表达了自己对彼此的爱意,认为他们能经得起任何考验。他们认为亲属们只是需要时间对李小龙进行深入了解。在这次家族会议上,莲达的母亲被来自东方的小伙子的真诚打动了,她同意了女儿的婚礼。  几天后,李小龙和莲达在亲友的祝福中在西雅图的罗尔教堂举行了婚礼。婚后,莲达为了丈夫的事业做出一个巨大的牺牲——放弃学业,跟随他去奥克兰,一起去打拼美好的未来生活。  成功背后的女人(1)  李小龙成功的电影事业离不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是他的动力;他更离不开妻子莲达默默无私的奉献。  来到奥克兰,由于工作时间紧迫,李小龙原本打算的蜜月旅行也被迫取消了。这对新婚妻子来说,是件沮丧的事,可莲达不仅没有丝毫的怨言,在很短的时间内,她还做了一个重大的选择:随李小龙再次搬家,移居加利福尼亚洲。因为李小龙发现西雅图是个相对保守落后的地方,比较传统。他力图推广的功夫以及像空手道这种外来的东西还属于不能很快被别人接受。于是他们决定去全美风气最开放的加利福尼亚,李小龙对那里的功夫发展前景非常看好。莲达也很清楚,一个异国人想要在美国开创一番事业是非常艰难的,他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对未来9年时间内他们先后搬过11次家、经济也曾一度非常拮据的情况,莲达从来没有怨言,而是选择和李小龙一起共同鼓励度过。  1965年2月1日,中国农历年的除夕夜,李小龙和莲达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孩子的诞生给李小龙带来难以言喻的欣喜,他给儿子起名为李国豪,英文名字布兰顿·李。儿子的诞生,给李小龙带来更多的动力,他感觉自己的生活比以前更充实美满了。李小龙初为人父的喜悦仅仅持续了一周,从大洋彼岸就传来噩耗:他的父亲李海泉于2月8号病逝,享年64岁。李小龙伤心至极,父亲走得如此突然,没来得及看一眼刚出生的孙子。于是他们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定好机票,全家飞往香港奔丧。  丧事办得很体面,一切按照中国的传统的仪式进行。莲达尽管生长在虔诚的基督教家庭,自幼又受到美国式的教育,但她一步不离地陪在丈夫身边,履行着各种各样繁琐的东方礼节。几乎时从这段时间开始,莲达的生活重心和目标确定为:让李小龙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她全部精力投入到照顾李小龙的生活和精神。  李小龙的练功强度非常大,对体能的消耗自然也很大,常常半夜突然饿了,莲达就起身下床给她准备吃的;李小龙有挑食的毛病,细心的莲达就在李小龙的饮食上格外用心,还特意学做中国菜,尤其是小龙喜欢的粤菜,她更是做得有模有样。李小龙外出拍戏时,莲达最挂念的往往也是李小龙的饮食和生活,她一接到李小龙的电话便会嘘寒问暖。1970年,李小龙曾在一次练功中受伤,非常严重,不得不卧床休息。医生向李小龙宣布:以他的伤势以后不太适合做高强度的运动,更别说练功了。莲达知道这对李小龙来说不啻是个致命的打击,她像安慰孩子一样安慰他,并以自己的耐心和医学知识精心照料着李小龙,使小龙的伤势恢复得出乎意料。在莲达的建议下,李小龙还利用这段不能练功的时期读了大量的书,这不仅对李小龙的武学上的思考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对李小龙的演艺事业也有不小的促进作用。  李小龙在一次采访时曾对观众说:“是莲达改变了我,让我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我在修养期间读的书,很多都是莲达帮我介绍的,这些书籍影响了我的生活和信念,为我以后自写自拍自演的电影提供了很大帮助。”  李小龙成名后,莲达还为提升李小龙的公众形象做出了很大努力。她深知,很多名人非常善于经营自己的公众形象,但李小龙性格太急躁,情绪波动大,这样对于维护一个银幕英雄、功夫高手的形象非常不利,所以她无时无刻都在提醒李小龙。有一次,一位李小龙的崇拜者前来找李小龙拜师学武,恰巧碰上李小龙在打坐。崇拜者的贸然前来,打断了李小龙的修炼,这让李小龙勃然大怒,他愤怒地赶走了崇拜者。莲达知道这对李小龙的形象将会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她开车追上那位崇拜者,向他解释李小龙暴怒的原因,并答应会在他下次来访时安排他见李小龙。崇拜者被莲达诚恳的态度打动了,打消了对李小龙不良的印象。  在莲达的建议下,李小龙还参与了一些公益活动。她时常帮李小龙举办一些义演义教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帮李小龙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让李小龙接触到了更多对他事业有帮助的人。好莱坞的大制片商温特杜尔和李小龙的认识,就是在莲达举办的聚会上,他后来在好莱坞和李小龙合作了扬名国际的《龙争虎斗》。  成功背后的女人(2)  1973年,成为国际著名影星的李小龙压力非常大,他的脾气变得更加暴躁,甚至喜怒无常,常常动不动就发火,并把坏情绪带给别人,影响剧组的拍摄进度。所以,在拍摄电影时,每当李小龙发脾气时,剧组就立刻给莲达打去电话,让她来安抚李小龙。在这段日子里,莲达就如同灭火器,总能帮助李小龙化解与剧组的冲突。温特杜尔就曾经对媒体谈论起莲达和李小龙的关系:“李小龙很自负,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孤立,如果没有莲达,他的人际关系会非常差,李小龙能够娶莲达这样的女人为妻,是他最大的幸运。”  李小龙和莲达结婚9年,虽然后来李小龙一直绯闻不断,但他和莲达的感情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有人说:“莲达的存在,是上天给李小龙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一笔宝贵的财富。”李小龙也深知这一点。他也曾多次深情地对媒体说:“在我的一生中,最大的收获,我并不认为是武道或电影表演,而是娶得了一位好妻子。她为人很贤惠并能处处迁就我,重要的是在我困难的时候她鼓励我并给予我信心,是她使我成为不平凡的人,假如我是一只鸟,而莲达就是我永远的家。”  的确是这样。在李小龙的人生里,如果没有莲达,他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成就;可以说,没有莲达,李小龙的人生将会是不完整的。  2005年7月20日,英国第五频道电视台为纪念李小龙65岁冥寿,连续播映了几部李小龙的旧片和纪录片。在纪录片中,媒体采访了已步入老年的李小龙遗孀的莲达。这么多年以后,莲达回忆起她19岁时和李小龙的恋爱情景,脸上仍浮现难以掩藏的甜蜜与羞涩。在这次采访中,莲达提到了多年前写的一篇追忆文章,她说:“那就是我心中永远的布鲁斯·李!”这篇文章这样写道:  对所有要看这篇追忆文章的读者,我有一点小小的要求,那就是请你先把所有的偏见与想像抛弃,原原本本地接受李小龙,了解他的为人,认识他自生至死始终是一个男子汉,因为你如果想了解一个人,你就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观察他。相信你绝不至于仅以书的封面去断言一本书,或以一枚落叶去决定一棵大树吧。同理,根据一小部分是无法把一个人的全部加以定论的。请你现在就把有关李小龙的所有想法都抛弃。其实,与别人的人生事实的接触是一件有益的事,或许多少可以受到他影响也说不定。  李小龙是一位非常敏感的人。我们的婚姻属于国际婚姻,但丝毫未曾有过国际婚姻常见的问题。那些人种、文化、教育、习惯上的差异,可以说反而使我们的关系更加密切,因为我们互相吸取对方文化的长处。我们的婚姻与其说是1+1=2式的结合,倒不如说是两个一半合而为一。换言之,虽然没有喝同样的一杯茶,但茶壶却是由两人所分享的。我们一向都很尊重个人。我们的爱情起初燃烧得非常炽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爱情也变得像静静燃烧的煤炭般,更为深厚。有些人或许会说最大的悲哀在于没有被爱,但我倒觉得不爱才是最大的悲哀,因为如果不爱就不可能给予,也就不可能获得。如果我们的婚姻能被搬上银幕,只有一个地方希望能加以修改,那当然就是结局。与一般的夫妻一样,我也经常为李小龙的事感到焦急万分。但因为看多了小问题演变成两个人决定性的问题的例子,所以我们都努力去避免它。重要的是,互相帮助。如今回想起来,发现有三种因素是支撑我们婚姻最大的力量,其一就是宽容。或许有很多情形使你很难做到以宽大为怀,但这时不妨用忍耐来解决问题。其二就是忍耐。李小龙是个急性子,有时会在矫正他的过错时大发脾气,这是人所皆知的。但在私生活中,他是非常温柔的,他曾经以最大的耐心使我能在香港住得舒适而不至感到格格不入。李小龙曾言传身教告诉我忍耐。宽容与忍耐是只能存在于人与人的结合之中。但率真不同,率真是一种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可以自由而毫无隐瞒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率真就是支撑我们婚姻的第三个因素。以一个演员也好,以一个真实的人也罢,李小龙在肉体上、心理上都是一个可以表达自我的人,所以才会把观众迷倒。  成功背后的女人(3)  惟有宽容、忍耐、率真,才能获得观众的爱,启迪他们的想法、感受以及自觉。人的心灵是很奇特的,给得越多,所得也越多。当然,去爱一个人既不是期待,也不是施舍。如今回想,我发觉李小龙曾在精神上给予我太多的鼓励。我和他的婚姻生活虽然只是短短十年,但他留给我的是生活中极重要的判断力、生命力以及决断力。我们的两个可爱的孩子,也都承袭了他这种精神。  不过,李小龙却没有把他自己完全地交给任何人,甚至是我。他知道他想要完成一些什么,他的一生就将花在那些事情上。而且,为了要完成那些事情,他也具有必要的能力、创造力以及无穷无尽的精力。过去他难免也有抉择的痛苦经验,但最后还是发现自己的目的在于成为一个演员,透过电影来表现自己。当然,他也具有完成此愿所需的洞察力、献身、勇气、忍耐以及伟大的爱情。在他喜欢讲的话中,有“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要加以应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等话。李小龙一向不坐等机会,而是自己去制造机会。他是把使自己样样要比别人好视为一种义务。  他的目标不在富有或成名,而在于完成高品质的工作。虽然工作完成后而获得财富和声望,但那只不过是副产物而已。但要坚守原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为了要成为一个有自我主张的演员,把全部精神都灌注于工作。李小龙丝毫没有偏见,与所有不同人种、宗教、阶层的人之间都搭上了桥梁,就像对我一样,跟他有过私人交往,一齐分享过人生的人来说,他也许会永远变成我们的一部分。他深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而过的是每天均以事实证明这一点的生活。他的33年是充满了生命力的人生,要比活了两倍长的人更有所创造,更值得满足。一个人充满生命力而生活时,对死是不感到惧怕的。我相信他自己走过的是正直的人生而安息在平静中。李小龙并不希望我们为了想念他而哭泣,他只为我们能够从他那里学到如何辨别是非而高兴。  我愿意在这里对他表示敬意,给他所应得到的赞美。  第六章:飞龙在天  嘉禾的诚意  1970年,香港电影界发生了一件大事。一直在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担任宣传部主任的邹文怀,从邵氏公司辞职离开,自己另立门户,组建了嘉禾电影公司。  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是当时香港最大的电影公司,它成立于1958年,从成立后的30年间,几乎垄断香港电影业,影响至今。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邵氏兄弟电影的黄金期,不但它的影片享誉国际,更是培养了李翰祥、张彻、楚原、胡金铨等一批香港电影著名导演。香港有东方影都之称,在20世纪60年代,人口才300多万的香港却能年产故事片300部左右。港产影片在亚洲,特别是在华人集中的国家和地区有非常好的市场。这和当时的邵氏兄弟等电影公司的大力制作和推广港产影片是分不开的。  邹文怀也是当时的名人,他的突然跳槽引发了当时的舆论风暴。有人指责他忘恩负义,翅膀硬了便要远走高飞;也有人认为邹文怀为邵氏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邵氏兄弟公司始终没有给他合适的待遇,仍然把他当作一个外人;更多人人则认为,像邹文怀这样能干、又有雄心的人,总有一天要自己大展身手的。邹文怀创业初期的艰难可想而知,但成功的花,背后无不浸透奋斗的艰辛和血泪。日后,嘉禾电影公司的影响力丝毫不比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逊色,这应该算是邹文怀当初创业艰难的丰厚回报。  1970年4月,在好莱坞始终没有得到重用的李小龙情绪难免有些低落。他带着5岁的李国豪告别妻子和幼女回香港探亲。这次回香港,对李小龙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李小龙在港期间,除了和童年时的好友小麒麟等人叙旧之外,还对香港电影的发展做了一些了解。当时他在港期间受到了想像不到的欢迎,走到大街上,居然有很多人能认出他来,能叫出他 “李小龙”的名字。这种受到欢迎的程度使得李小龙的心情大为好转,也动了回港发展电影事业的念头。虽然香港和好莱坞无法比——前者影响是地域性的,后者的影响则是国际性的,但是当时有记者采访李小龙这位“从好莱坞归来的影星”是否有意在港发展自己心爱的电影事业时,李小龙回答得很直接:“那当然,如果剧本与片酬都合适的话。”  由于媒体对李小龙的宣传,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找到了李小龙,谈合作拍片的事情。但是邵氏公司的老板邵逸夫显然精明过人,他知道李小龙在好莱坞也不是那种顶级明星,所以给李小龙开出的薪酬是每部片子两千美元;每部影片的制作成本大概在七万美元左右,并想和李小龙签订长期合约。这样的待遇和当时香港其他的演员没有多大的区别,很显然跟好莱坞没有办法比。但是李小龙看中的邵氏公司在亚洲电影圈子的雄厚的实力和影响力,当时李小龙已经结束探亲回到了美国,他在太平洋彼岸口头答应加入愿意加盟邵氏公司,但是要邵逸夫把剧本及有关资料先寄给他看。这也符合李小龙的个性,他一直就看重剧本,而对片酬却没有太苛刻的要求。但是邵氏电影公司却摆出店大欺客的姿态,要求李小龙先回到香港,见面商量。李小龙对这种没有诚意的邀请感到很反感,便答复道:“应该你们来洛杉矶与我谈。你们不来,就算了!”或许正是因为双方的个性都太张扬,谁也不肯让一步,最后李小龙和邵氏电影公司的合作便不了了之。这一次与李小龙的擦肩而过,在日后李小龙和嘉禾电影公司合作拍摄的影片创一个又一个的票房记录时,不知道邵逸夫是否也暗地里后悔莫及?  邹文怀得知李小龙的和邵氏的不愉快后,心里窃喜,马上行动起来。当时邵氏因为出演《大醉侠》而轰动影坛的当红影星郑佩佩婚后侨居美国。邹文怀马上派出嘉禾电影公司的制片人、导演罗维的夫人刘亮华到美国,想一举把郑佩佩和李小龙都挖到嘉禾来,肩负双重人物的刘亮华虽然最后只完成一项任务,但是对于邹文怀来说,已经无异于找到了一个大金矿。  刘亮华用中国传统的登门拜访的方式取得了李小龙和他家人的信任。她能说会道,又有女人特有的心细,很快便和李小龙一家相处得很熟。刘亮华没有隐瞒邹文怀是从邵氏公司离职创办的嘉禾电影公司的背景,并对邹文怀的为人做了详细的介绍。李小龙很是赞赏邹文怀的勇气和独立精神,两人虽然没有见过,但似乎已经有了默契感。邹文怀又不失时机地打来一个电话,双方谈得很愉快。于是刘亮华代表嘉禾给李小龙商定的片酬是每部7500元美金。虽然对于嘉禾来说,这已经是天价片酬,但和李小龙在好莱坞的片酬仍无法相比,但是嘉禾的诚意已经完全打动了李小龙。  红遍唐山的大兄(1)  李小龙虽然和刘亮华沟通得非常好,但是却没有急着和嘉禾签约,他要求邹文怀给他看剧本以及当时香港一些比较好的影片。他不想毫无准备就轻易答应人家。邹文怀立即给李小龙送去了当时深受好评的港产功夫片,满以为李小龙会很满意,马上答应回港拍摄。谁知,李小龙看完那些功夫片后,将它们贬得一无是处:“人人都是千篇一律地打来打去,一见面就打,无缘无故就打,为打而打,不打就不成戏,既不真实,又太过火!打法毫无新意,主角也好,配角也好;正角也好,反角也好;男角也好,女角也好;南派也好,北派也好……统统是一个打法!好像是一个功夫师傅教出来的。”对香港的演艺从业人员也是大加批判:“香港功夫片的编剧、导演、演员们,统统地不懂什么叫武功、什么叫武侠、什么叫武道!”虽然邹文怀对李小龙关于香港电影的评价也有同感,但是他一听到李小龙这些评论后非常担忧,以为李小龙会因为看不起港产功夫片和香港电影的发展水平,而取消回港拍功夫片的念头。没有想到,正是这种糟糕的现状才激起了李小龙的兴趣,李小龙在电话回复邹文怀说:“看我的!看我回港拍出什么样的功夫片,一定是第一流的!”  邹文怀非常重视这次合作,他请了香港大师级的武侠小说作家倪匡来操刀剧本,并且由倪匡和罗维联手对初稿进行电影技术方面的处理。倪匡在香港和金庸、梁羽生齐名,后来更是以“卫斯理”侦探悬疑系列征服了很多大陆观众。邹文怀在公司实力并不强大的情况下,不惜付出高额代价邀请了这些名人加盟,确实勇气过人。  剧本很快便送到李小龙手中,李小龙对这个剧本非常感兴趣,当即便决定担任片中的主角并跟嘉禾签了约。这个剧本,就是李小龙成年以后真正担任主角的影片——《唐山大兄》。  《唐山大兄》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唐山大兄”叫郑潮安,是一位旅居泰国的华侨工人,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国首都曼谷的一座花园至今仍有他的铜像,这是旅泰华侨为纪念他反抗不法厂商捐资建造的。郑潮安20来岁的时候被叔叔漂洋过海带到泰国谋生,他一身武功,血气方刚,而且富有正义感。母亲怕潮安在外面惹事,把一块玉佩给他戴上,时刻提醒他要凡事要忍让。郑潮安和一群来自中国的工人一起到一个制冰工厂去卖苦力谋生,发现冰场老板表面是做制冰生意,其实是走私毒品!工头有财有势老板的撑腰,对工人动不动就打骂呵斥,终于工头和工人之间爆发了冲突,郑潮安忍无可忍,终于出手!工厂内的工人不断失踪,潮安怀疑和老板有关,于是决定和老板亲自谈谈,老板顾左右而言他。郑潮安于是决定夜探制冰厂,发现了制冰厂贩运毒品的秘密!才明白工友的失踪都是因为发现了秘密而又不肯合作被杀害灭口的,于是和对方展开了一场恶战!最后李小龙把老板和老板的儿子都击打在地,为所有的工人报仇雪恨。  《唐山大兄》的外景地在泰国柏庄,这里条件对于李小龙来说非常艰苦。一是由于泰国的天气炎热,高温让剧组的人吃尽了苦头;二是李小龙对这里的饮食很不习惯,而且摄制组的硬件设置也不是很充分。但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小龙工作起来却十分投入,他的充沛的精力使得剧组的人大为惊叹。而且就在拍摄任务繁重、工作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李小龙仍然坚持每天跑步练功,以保持充足的体力投入工作。“嘉禾公主”苗可秀回来回忆说:“我想像不出他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每当拍完一个镜头,大家累得要瘫下来,小龙却手不停脚不住地练功。我说:‘你真是个铁人。’他说:‘不,我是超人!’我说:‘哦,怪不得你会超过许多人。’他认真地说:‘有点这个意思,但超人的含义比这要深刻得多。’”  《唐山大兄》拍完后,李小龙和摄制组一起回到香港。在记者招待会上很多记者对主角李小龙十分感兴趣。因为还没有看到电影,所以记者对李小龙的功夫很怀疑,他问:“李小龙先生,你的截拳道跟王羽先生(当时台湾正红的功夫巨星)的空手道比较起来,哪一个更厉害?”李小龙答道:“我不认识王羽,王羽主演的影片,我在美国也看过,是好是坏,我不便批评。空手道是一种普遍的武术,当然有它厉害的地方,说到截拳道与它的比较,我认为大家一定看过王羽在影片里的武打身手,将来《唐山大兄》上映时,各位不妨看看我李小龙在影片里的武打身手,互相比较一下,由各位公平判断,那不是更好吗?”李小龙机智的回答获得在场记者的热烈鼓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2
正序
倒序
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李小龙的功夫人生-2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