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一)天下无主(这是一个离我们久远的年代,我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这就是中国历史的春秋时期,对于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用两个宇来概括,‘乱世”。但这个‘乱世”又是一个“变世”,在这个时期,旧有的秩序被打破,历史的重心在转移。这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期,这也是产生了所谓乱世之主的时期,而春秋时期的乱世之主,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这每一个名字,都是当年叱咤风云的霸主,而在这几个霸主的兴衰跌宕中,就走完了春秋时期200年左右的历史。那么,通过这些当年的风云人物,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林林总总的事件,我们能看到怎样的一幅春秋画卷呢?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悠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春秋五霸》,敬请关注《夭下无主》。).春秋五霸是我们中国古代史上一段很重要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要讲五霸呢?你要间我个人,我的理解是,这个时期是我们整个中民族文化在形成、在定型的时期。它是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往前推,我们找自己的根源,找找找,找到的一个根源的时期。当然,它不是所有的根源都从春秋起,我不是这个意思,它前面还有夏商周,但是这个时期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春秋五霸包括春秋与五霸两个内容,春秋是时间与历史概念。孔子做《春秋》,写了二百四十几年历史,这段历史就被称为春秋。后是战国,再后是秦汉,前是夏商周,周分西周与东周,而春秋是东周的一部分。这是乱世,就有乱世之主,就是春秋五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此外还有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说起来有七霸。我们习惯上还是叫五霸。五霸与春秋相始终。春秋是乱,乱在四方面:—是王室内部的乱,有故事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说周幽王有夫人叫褒姒,不爱笑,就用点烽火来召诸侯,引得褒姒笑,数次引她笑,后来诸侯不信了,不来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不真实的。用烽火传达消息到西汉才有,之前没有这样的设施。真实情况是王室内部一种继位的混乱。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幽王宠爱褒姒,于是想立其子为君主,这样就得罪了王后,于是王后的娘家这个强的国家申,因为幽王废嫡,把周幽王灭了。之后,西周崩溃,到后来,周王室在陕西呆不下去了,就迁到了洛阳。这叫成周,也叫东周。历史进入新阶段。也就是五霸时期。(这时,这时的乱还在哪些方面呢?)第二是诸侯家庭伦理的乱。有郑国的故事。郑国郑武公太太叫武姜,娘家姓姜,武姜是她死后才有的名字,两个儿子,老大是郑庄公,庄公寤生,逆着生,难产,所以惊了姜氏,另有一种解释是小孩子生下来就睁着眼睛,吓着了她。于是恨他,取名字为寤生。这个故事记载得平静,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老贵族的没落,这是人性的没落,是人性力量的丧失。难产有的是,因为难产就恨孩子,这种母亲让我们看到提母亲养尊处优,一点亏都不能吃,心胸狭隘,这是生活造就的性格。西周始,他们这些人就不能吃亏,哪怕是亲生骨肉都是如此。这个时代要完蛋就是从这里开始。这个故事后来,她爱--j L子,表现是屡次向丈夫废老大,好在武公明白,不能做。这是乱国法的。嫡长子继承是稳定人心的做法。武公不答应,后来庄公在父亲去世后接了班,接班后,老太太应该收心了吧?不,她给小儿子要险要之地,这种心思庄公当然知道,冷冷地拒绝,封在京,叫共叔段为京城太叔。老二了京这儿,也不本分,都城盖得大,开始招兵买马,发展势力,开始蚕食郑国土地。庄公看见了,有些大臣也汇报了,这影响等级,庄公说没办法。史学家评论时说,处心积虑,让你发展,什么时候明火执仗,再灭你。这个老太太武姜到最后,共叔段觉得打得过国家时,母子串通偷袭郑国,她来开门,这尽在庄公掌握中,真来攻打时,庄公“可矣”,背后的台词丰富,母子间的积怨都在这两个字中。结果,共叔段不知道自己斤两,开始攻击,庄公早有准备,他溃不成军,武姜被郑庄公打到郑一个小城中,并软禁,不及黄泉,无相见矣。不过后来,有人圆局,挖洞,母子俩在这儿团圆了。 《左传》记他们和好如初,史家把这段历史称为郑伯克段于鄢。郑伯是大哥,克是妨人,用得有分寸,段,是共叔段,不叫弟弟是因为他不像弟弟,这是春秋笔法。所以,春秋笔法表达了自己的评价,兄不兄弟不弟。(它们是怎么解决这些矛盾的呢?)三是列国关系的乱。郑国与卫国间,西周崩溃时,大量诸侯向东逃跑,郑国也迁到了东方,这在西周本有老的封建,加塞了,这与本地的诸侯一定发生矛盾。短的引子是,卫国接收了一个流亡者,是郑庄公二弟的儿子,卫国找机会跟郑国干一仗。借给他报仇讨伐郑国。郑庄公能力不差,是小霸。于是就打了回来,结了仇了。后来卫国出了乱子,杀了君主,当了卫国的国君,打外仗,打郑。这次战争卫国觉得不是对手,就联合宋陈蔡,甚至鲁,东方诸侯结党,互相打了起来,诸侯间乱了。四是诸侯与王室关系的乱。王室本在西周今陕西甘肃一带,后来一半土地没有了。穷了。诸侯求钱求东西了。诸侯能正眼瞧吗?东周洛阳,北是晋国,王室得依靠晋与郑,晋正内乱,管不了王室的事,王室只得依靠郑国。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周让他们两代做卿士,执掌大权。他们被请来王室料理国政。郑国人因此荣耀。甚至写过诗: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说黑色的衣服,指卿士的衣服,坏了,我取回来,做好了再给你拿回去,指老的卿士死了,郑庄公又做上了卿士,这时,周王想分散这个权力了,分给虢公。这时,郑庄公派人马去温去割麦。报复。这之后新一代王上台,出现交换人质的事件,想换人,这个心思没变。郑庄公伤王的心,后来把这个权力全部交给了虢公,郑国从此不上朝了,不再朝见周天子。这本是有规矩的。尽管周天子虎落平原,但是诸侯面子上还是勉强维持,这个小王也气盛,得收拾,就联合魏陈蔡来打郑国。郑庄公就打了一仗。郑国采用鱼丽之阵,用几十辆车摆阵,后有大量战车。古代打仗,要约好时间地点,打鼓,摆阵,郑国用新阵法,给顶头上司用上了。陈和蔡有内乱,来参加战斗的部队心不齐,郑国就先打他们。一打,陈蔡就跑了,把周王部队冲得落花流水。一箭把周王射中,射王中肩。相当于儿子当众打了父亲嘴巴,对世道人心影响极大。周王部队就垮了。没了王法了。君不君臣不臣了。这是历史危亡关头,华夏文明,夏商周累积,燕山南,这些国家发展出的文明高于周边地区,这种文明因为乱,面临生死的考验。内部乱,就产生重大历史机会,给边地异族制造了机会,新历史就开始了。四夷交侵,中国不绝如线。来自北方的人如潮水向中原挺进,这时,内乱,就没有统一力量,人心涣散,中国文化面临生死危机。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孔子读到这一段历史,涉及到齐桓公管仲等,孔子给齐桓公定义为,假如那时,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我们就披发左衽了。这时,霸主开始出现了,第一个就是齐桓公,背景就是天下内乱。我们也看到了,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兄弟们会联手来抵御,捍卫中原文明的,第一个人就是齐桓公。春秋五霸(二)桓公继位(进入到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已经无力控制局势,这时候天下大乱,文化危亡,历史在呼唤英雄。而齐桓公是首先站出来建立霸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英雄。那么,齐国究竟发生了什么?齐桓公又是怎样当上齐国国君的呢?)齐国公子小白、鲍叔牙回国夺权。为什么呢?齐襄公被人杀死了,公孙无知上了台,不久也被人杀了,齐国政权真空。能够有资格获得这个权力的,还有公子纠。论实力纠背后是强大的鲁国。君主是鲁庄公,也在积极在为鲁的外甥纠回国做准备。小白只能是争取时间了。齐襄公被杀,得从头说起,齐僖公有诸儿、小白、公子纠三个儿子。齐僖公死了,诸儿上台,就是齐襄公,在位十一年,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评价是“无常”,好发脾气,这是为政者大忌的。得罪了许多人,结果到了十一年,带一群人狩猎,遇到野猪,齐襄公一看,射箭,边上一人说,这是彭生。彭生他认得,齐襄公翻下车来,摔坏了脚,大家送他回宫。彭生是齐襄公的大臣,这是白日见鬼,还是因为彭生死得冤,这是疑心生鬼。齐襄公有妹妹文姜,嫁到鲁国,生了儿子,儿子做了君主,正是鲁庄公,文姜与齐襄公有暧昧关系,嫁到鲁国后,应该好好过日子吧?结果,鲁桓公要来访间,带了夫人回娘家,有人劝他,不要带。鲁桓公就带了她去,兄妹二人好久没见,旧情复燃,又出事了,鲁桓公知道了这件事,生气了。鲁桓公知道内幕后,这个事被齐襄公知道了,干脆派彭生杀害他。彭生是大力士,他负责接待。在鲁桓公上车时,使劲,鲁桓公折了肋条,死了。鲁国不干了。齐襄公只好杀替罪羊,彭生替罪了,才有后来狩猎时,变野猪出来的事,把齐襄公吓得半死。这事引来齐襄公的杀身之祸。齐襄公无常,对大臣不讲信用,十一年,派两大臣一一管至父、连称去守边,约定吃瓜时去,下次吃瓜时再换你们回来。结果时间到了,却没派人来换,他们就请求。齐襄公不理睬,就得罪了他们,二人要报仇,还有野心家,齐襄公亲叔叔的儿子,这就是公孙无知,想作乱。三人一块凑,连称有叔妹妹不得志,不满。这些人迅速地联合。她负责通风报信。齐襄公回来,自Ⅻ在床上,发现脚痛,发现没鞋,让身边的人去找,这人叫费。找不到鞋,就打他。费受伤,得,找吧。一出门,外边管至父、连称等人听说赶来了,他们逮住了费,费说,别绑我,脱衣给他们看鞭痕。他fl]十N信了费。你们围着,我进去,把齐襄公灭了就完了。这些人一听,就答应了。结果没想到的是费把齐襄公藏起来了,出来跟他们搏斗,这人怪忠义的。这是他的人格。叛臣们杀了装扮成齐襄公的人,发现这不是齐襄公,就四下里找。发现了脚,是齐襄公,杀死了。之后,公孙无知上了台,也是不积德的人,也被人杀了,就出现了小白、鲍叔牙回国的事。与此同时,鲁也不闲着,出现了公子争权的事。鲁庄公看到的是鲁国的机会,只要把外甥公子纠扶上位,两国关系不会差了,鲁庄公看到是大利,想把事情做得体面些,把齐的大夫们召集起来,盟会,到夏天时,辅佐着纠去齐国继位,一进齐国国境,发现有部队阻挡他们,得知齐小白、鲍叔回去了。也得到贵族之家的支持,上了台。鲁庄公想不到这样的结果,就回来了。组织人马在秋天时在乾时这儿打仗,征讨,鲁不占天时地利,战争中,鲁国败了。败了,连鲁庄公的车都没了。只有一个小胜利,是管仲,还有召忽,管仲打仗卖力,给了齐桓公一箭,结果射到了腰带上。这是射带中钩。小白吓得灵魂出了窍,战争败后,公子纠他们回去了。齐桓公就上了台。齐桓公继位后就找鲍叔做国相,没想到他坚决不干,还推荐了管仲。齐桓公想这是仇人呀,怎么能选他呢?鲍叔说了五条理由: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抱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一是政治家对民众宽和,我做不到;二是治国不使大权旁落,我做不到;三是让百姓铁心跟着走,我做不到;四是统一民心,我做不到;五是战阵鼓动战士勇敢,我做不到。五点一说,齐桓公就答应了。这事,有意思。齐桓公表现是, “无小智惕而有大虑”,这人不小心眼,不斤斤计较。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人缘,得人心,而小白这点上做得好,大事也不糊涂,能结交有志向与能力的人。就有人才在身边。当初,齐襄公继位了,本没有小白的事,在莒里应该遭到不少困顿,这却是必要的。在莒里的白眼让他感到了生活的不易,所以他学会了用人。现在对管仲,原谅他的一箭之仇,未来信任管仲,是让后人羡慕的。这事让我们看到的是齐桓公这个老贵族的大大咧咧与大志,能做大事。居然接受了鲍叔的推荐。历史有美谈叫管鲍之交,鲍叔原本可能为相时,推荐管仲,有文献说过,有人在孔子面前称赞管仲,孔子却说我更赞赏鲍叔。他能举贤,是伟大的。能维护有用的人,可见鲍叔的心胸。史载管仲说到自己一生时,说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也。义释管仲,这事离不开鲍叔。既然齐桓公同意,可是管仲在鲁国呀,鲍叔说明要去要,去了鲁国。找到鲁庄公,木已成舟了,鲁庄公也能认清形势。就跟鲁庄公说,公子纠是你的外甥,但是两个仇人得要回去,一是管仲一是召忽,尤其是管仲射了我们君王一箭,让君王自己杀死他才行。鲁国也答应。准备放回去,并且杀了公子纠。这时,召忽不干了,也死了。管仲没有。这事后来有许多议论。像孔子的学生也讨论过。管仲不死,却要回国辅佐敌人,这像话吗?孔子说这人能见其大。平时鲍叔、管仲、召忽闲聊时,鲍叔辅佐了小白,召忽说是生是纠的人死是纠的鬼。而管仲不愿意为他殉命,他觉得生死是为了这个国家的。春秋时期这个动荡年代本是伦理分裂的时代。我们能看到政治变化时,有些人做了忠臣,为之死,有些人却逃了,没交出命。以图将来,力图做更大的事。管仲进到齐国,开始了管仲相齐的历史,开启了齐桓公争霸的历史。乱世,并不缺少人才,德不孤必有邻。关键时能不能钓出人才来。举贤才的气度也是重要的。我们说人的历史,什么是人的历史?很伟大的一个功业,你仔细分析仔细分析,分析到最后,是人格。是见识,是气度,是心胸。假如没有鲍叔那么宽阔的心胸,鲍叔之德,后来说什么,说是鲍叔这个人,他们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富贵,后来他的子孙享有富贵,阴德。实际上这种话也是在赞美,有这样德行的人,应该有好报,他的子孙应该有好报。所以说没有鲍叔管仲就完了,烂了,烂了就烂了,人生百年白驹过隙,齐桓公的霸业也许成,也许不成,也许当然了,历史有其必然性,可是必然性,它必然最后作用到这些人格,由这些人格完成这些事业。齐桓公没有管仲,管仲不出来,一定有另外一个人出来,而另外一个人出来,也必须要遇到,像类似的这种帮忙的人才有他的机会,这个是必然的。春秋五霸(三)管仲相齐(齐桓公的霸业,离不开一个人,管仲。但他们的第一次见面,管仲就射了齐桓公一箭,他们的第二次见面,是齐桓公不计前嫌想重用管仲,但齐桓公有疑虑,管仲也有担心,那么,这会带来怎样的君臣碰撞呢?管仲又能提出什么样的冶国良方呢?当管仲来到齐桓公身边,管仲是怎样辅佐齐桓心,奠定了齐国强盛的基础呢?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梭,为悠讲述《春秋五霸》之《管仲相齐》。)这段故事发生在鲁庄公九年冬,前685年,地点在齐国郊外,齐桓公在等鲍叔牙。鲍叔牙去鲁国请管仲了。鲁国君臣们把管仲还给了鲍叔牙。管仲也纳闷,回去就意味着完了。不得杀头?但是为什么又动用了鲍叔来呢?以后,他看出了奥妙,离开了鲁国就松绑了,管仲猜出了几分。回齐境内,事更多了,洗澡,涂香,管仲明白了,齐君要用自己了,是生。等的齐桓公心里也难免嘀咕,管仲到底是不是个人才?在等的时候,齐桓公想考一考管仲的分量,管仲也在激动呢,新君主是什么人呢?(那么,二人见面时,故事会从哪里展开呢?)齐桓公准备了几个间题,两人心思相同,见面。进城,君臣遇合的故事开始了。进城,宫廷里,齐桓公让座,就开始提间题了,现在齐情形不好,襄公之乱你也知道,襄公在位喜欢建高台,好奢华,好打猎,在齐国美女的地位比贤人高,倡优被召进宫,逗乐,地位比将士们地位都高,所以齐国乱了,那么这样的现实怎么办呢?管仲回答了,齐的事要治好,君主得先立志,要当霸主。齐桓公一惊,让我当霸王之君。什么意思呀?管仲,把弦提高了,齐桓公一听,他反着设了题,当有为君王,不容易呀。他骨子里并没有这样想过。齐也是大国,他第一反应是摇头,做好齐的事就好了。管仲站起来,说君主给我一条命,我感谢,但是,我想有作为,现在让我做平常事,不敢干,然后往外走。这一出出乎意料,当场人们都张着嘴。齐桓公留住他。这是历史上闪耀的时刻,管仲一激,把齐桓公的英雄气概激出来了。齐桓公赞同了,这实际激活了齐桓公,后代评价时,推重管仲,没有管仲的激励,就没有齐桓公的英雄气概。齐桓公年纪轻,有英雄气,虎虎生风,是好事也是坏事。他急于求成。他是一国之君。管仲尝尽艰苦,对历史现实有深刻的观察,作为有志的人,他形成了深谋远虑的通盘打算,如何让齐桓公接受,并上升为国家行为,要有很冬事情。(齐国力并不强,管仲有什么冶国的想法?在齐国能得到实施吗?)看历史记载,管仲的改革包括,一是打造齐国万众一心的精神;二是打造适合国家的军事精神,这是通盘打算的。齐桓公却有想法,齐桓公间怎么办,第一步就是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作为国家,民众要有分工,士农工商,齐国现实是士不像士农不像农,表现是四民杂处,士这个贵族的低级阶层,专门负责打仗,农是负责种地的,工是手工业者,商是商人,管仲看到的是这四种人杂处,不利于专业发展,得整顿,这是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只要改变了杂处,后代就门里出身,无师自通。把民众重新固定,这是改革的先行一步。但是,曲折性来了,齐桓公觉得实施了,下一步关注的是该打谁了?而管仲强调的是强国。齐桓公像大男孩,管仲拦不住齐桓公,在第二年打了长勺之战,这是曹刿论战的那次。曹刿把齐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如果站在齐角度来看,怎么这么大败?这就暴露了齐桓公不认识自己国家的间题。战场上,本是大国的齐在战争中大败。这场战争暴露了齐的间题,齐桓公却并不清醒,继续打。(齐桓公明白了管仲的良苦用心,回到现实,支持管仲的富国强兵的改革,那么管仲下一步目标是什么呢?)管仲的第二步,叁其乡伍其鄙,就是寄军令于内政。西周是封建制,采取的是化整为零的方法,让亲戚们去全国各地建立军事据点。文化发展,人口就多,有不少本地人,得找一处建国,国是城内人拿着干戈,以国统野,野中人多是土著,是被征服者,叁其乡是把直属的人分成三部分,齐桓公自领一乡,另两个大夫各领导一乡,五其鄙是把野外的人分五属,用各个大夫去领导去统治,每家出一兵。一乡可以组织两千人部队。齐桓公就有一万人部队。加上大夫的,齐部队就会有三万人,让精锐的子弟们参加战争。古代只有贵族才能参战,管仲是打造齐的军事精神。能打出军事精神的国家不多。反之就弱。像北宋刺青,像九纹龙,这是坏习气,结果北宋当个习惯,败坏了国家的军事精神。管仲却能打造健全的国家军事精神。他是关于国家精神的一个打造者。齐桓公执政的四五年后,灭一些小国,屈了鲁与宋。(管仲的改革在齐掀起了波澜,管仲遇到各种困难与阻力,怎么克服呢?)政治智慧的第—个就是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贬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善于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善于权衡轻重,知道哪轻哪重,有些事件。实际上,在管仲的诸多变法,实施这些措施,实施中,齐桓公总是一个很着急的人,刚刚实行政策马上就间,这下可以称霸了吧?那个政策实施下去以后,这个也可以称霸了吧?有了这个可以了吧?就像孩子做饭的时候,等不得米饭焖熟,老掀锅。所以这是很有趣的一个现象,管仲的稳练和齐桓公的急切形成了一个对比,这里边实际上就有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或者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驯服一个什么,一个政治上的动物,“生匹马”。马没有经过训练不知道,不知道左右拐弯,得驯,得慢慢地驯化它。管仲为政因势利导,…自势而为。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时,曹刿要杀齐桓公,曹刿说,你们齐国,欺负鲁国,你们侵略我们太多了,齐桓公答应还土地,曹刿回到位子上,齐桓公恼怒,想反悔,而管仲就要他还一部分。管仲一转化就成了福。政治智慧第二面是他深通政治家宰相叶肚里能撑船.得有宽阔的胸襟.管仲老了,一天齐桓公间谁来接你的班呀?鲍叔可以吗?这次管仲说不行。齐桓公纳闷了。管仲回答说,鲍叔是好人,不合于做宰相,是非太分明。道德不是政治。执政,作为官员,要跟诸多人打交道。人的品质不一样,有好人就有坏人,但是中间人既不好也不坏,这种人太多,怎么办?作为百姓不喜欢没间题,但是作为政治家不交往不行。小人智慧比君子强。赖人行成为敌人。第三政治智慧是管仲能赏罚分明.罚了骈邑还不得埋怨,这后来被人称道。这样把国家安顿了。其他诸侯都称道。齐的威望上升了。考验出现了。北狄像潮水一样,由山西河北,往华北平原冲击,是中国文化危机之秋。文化没了叫亡天下,这些蛮夷人进了中原,攻城略地,这是中原文化的危急存亡之秋。齐国如何表现的呢?.春秋五霸(四)存刑救卫(管仲辅佐齐桓公,经过了2 0多年的改革整顿,对内,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还有民心,都是蒸蒸日上。对外,齐国展示威信,使诸侯都凝聚在齐国的麾下。齐桓公的霸业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但就在这个时候,一支北狄的游牧人群入侵中原,他们攻城掠地,抢掠烧杀。这对齐桓公的霸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那么,齐国能不能遏止北狄的进攻?它能保护中原诸侯的安全吗?);齐桓公25年,邢国派来了使者,说邢国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北狄的攻击,请救。齐桓公震惊。当然了,北狄骚扰中原各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里边有一种现象,还带有某种历史规则的一种现象。什么现象呢?就是当一个文明在一些地方诞生以后,比如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在西亚的两河流域诞生以后,它就像一团篝火点燃了以后,它必然要吸引远方的,那些文化相对落后的这种人群,他的注意、他的羡慕,这种羡慕就会导致这些周边人群向它靠近。而这种靠近没有好靠近的,都是战争、掠夺、防范。当这种文明的人群,力量强大的时候,他能够防范得住;当这个文明的人群,当他衰落的时候,比如他政治出了间题,像中国的西周,崩溃了,它的防范能力减弱了,这个时候,这就是给了周边人群的一个重大机会。实际上,对中原文明的这种生活的人群而言,这是一个灾难。可是,如果广泛地看间题,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在融合,历史在同步地进步。所以这是一条带有规则性质的一种东西,一种现象。在西周崩溃后,面临的是西有西戎、北有北狄、南有南蛮、东有东夷, “四夷交侵,中国不绝如线”,是中原文明的存亡关头。像北狄常出没,对中原带来骚扰。以前没这样严重过,齐桓公震惊也犹豫,打过戎,帮鲁收拾过内政,国内缺乏修整。邢国离齐国有千里之遥,向大臣们征求意见,管仲态度明确,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眶,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与我们文化不同,是所谓的异族,愿望不能满足,如果满足我们就完了。中原有共同文化观,不可抛弃。如果贪图安逸,就是饮鸩止渴,这里,管仲挑破了中原大义,是一种思想纲领。齐桓公明白得救邢国,于是组织军队,开始进发。北狄闻讯马上撤走了。这是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不过他们也有品质,专门观察弱小的下手,对邢国是看上了,齐国一来就走。但他也明白齐帮不了你一世。 (那么北狱的下一个目标是谁呢?)下一个目标是卫国,卫国这时内政不和。卫的亡国,当时执政的是卫懿公,卫懿公活着时,不讨百姓的待见。远因是底儿潮,出身不太得劲,爷爷是卫宣公,年轻时先跟父亲的妾生了儿子是公子仅,宣公给儿子定亲,跟齐定的亲,是后来的宣姜。因为美貌,被卫宣公看上了。甚至修了新台,俩人在上边成亲,宣公对她百依百…自。她得宠,生了两儿子,一个叫寿,一个叫朔,宣姜就要收拾前妻生的儿子仅了,宣公同意,两人就定计害仅,在卫齐交界上埋伏刺客,准备趁他出差时杀死仅,被寿知道这事了。寿就铁心要救这个哥,找仅,说别出差吧,把这底透给了哥哥。仅一听,绝望。他跟寿说,天下有没有没爸爸的国家?没有,就没法逃。到任何国家也无法容纳。于是他要尽孝,及要尽愚孝,寿却非要帮他,他就想总有日期,要出发时,寿就拿了酒莱去话别,结果,灌醉了哥哥,自己装扮成仅,走了,IiI*1客埋伏处,没二话,杀了他。仅一醒酒,看弟弟没了,出差的家什也没了,明白了后就追。追上了,看到的是寿的尸体,就跟刺客们说这是我弟,你们杀错了,刺客就杀了仅子。这是家庭悲剧。现在都死了。就剩下朔了。卫宣公死了,朔就成了君主,百姓却讨厌这事。有诗写: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纪念二人。可能代表了卫国人对兄弟二人的哀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不得人心,被文学作品表现,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卫国的百姓不喜欢卫懿心也有近因,与他本人有关,是什么呢?).近因是卫懿公执政不着调,是个动物爱好者,喜欢鹤,在家里养,老是让它与自己一起坐战车,得罪了国内的甲士,当时是全民皆兵,平时种地,战时从军,是荣耀也是权力。战车是他们做的,结果都是与鹤一起,伤了他们的心。国家太平,也算了。但是,卫国有了事,出了大事,北狄来攻了。这时,卫懿公召来甲士,可是,这些人说,鹤会打仗,我们不会。整个国家人心涣散。卫懿公感觉自己有点过分了。不过,他这时汉子气显露出来了,他开始召集起人来,定两个大臣,自己上前线,由他们来执政。这样做,国内的甲士们就来了英雄气概。开始迎敌,可是,这有点晚,他好鹤,意味着平时军事是废弛的,孔子说这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卫鬟心是怎么表现的呢?)迎击北狄,出现荧泽的惨败。荧泽两军交战,一打仗卫军就溃败了。卫懿公或许是慌张,车上的大旗始终没收起来,北狄人马发现他是君主,围了上来。卫懿公战死了。惨烈,但也出现了一个壮士,弘演,看到卫宗懿公惨死,找他,只找到肝脏,剖开自己,把肝脏安到自己的身体内,也死了。就是战场上的这一点,让卫懿公当得起“懿”这个字。北狄人在战场上把卫国主力部队消灭了,转向卫国国土,卫国华龙华、礼孔二人被抓,随着进攻卫国,他们一个史官一个礼官,眼看形势不好,他们就出主意,说我们是史官,掌握的是祭祀。想拿下都城,放我们走,我们去做工作。北狄真放了他们。他们来到都城,说了战场上的情况。城市不能守了。卫国人听说炸了锅,趁夜就跑。一(卫国百姓逃跑,他们目的就是逃离危险,但是百姓能虎口脱险吗?)春秋史上最悲惨的一幕出现,百姓都逃向东南方向。古代黄河更偏北流,百姓就想逃到黄河那边去,北狄骑兵就冲来了, (二人的主意真不高,弄到原野上,谁也没办法守了。守城哪怕是老弱也能守。这是今天的看法。)整个卫国百姓就惨遭屠杀。这时要的是救星,恰恰这时,黄河对岸出现了,黄河对岸有人马来了,是宋国的部队,率领的是宋桓公。这是诸夏亲眶,暂时抵挡住了。百姓往宋国跑,百姓经过这次屠杀只有730人了,国家算亡了。卫国还有两个邑,百姓没有经过战争,也有5000人。这样,卫国算没有勉强亡国。齐国人来了,齐桓公派了无亏,来救卫国。带了三千人三千战车来了,北狄一看,又退了。齐国的部队与宋国部队在黄河南建了阵线。这意味着黄河西与北成了狄的天下了。无亏还带了牲畜,要这儿建国。形势稳定下来,就立了君主,仅子的弟弟有后代,就是戴公,戴公不久就死了。但是齐桓公把这三千人马过来,稳定了卫的局势。北还有邢国,齐宋奔向邢了。诸侯部队留下一支在替卫国防护,另一支部队跟着北狄北进。在聂北处,诸侯军驻扎下来,看着北狄。齐桓公决定把邢国迁走,迁到仪已。这就是存邢救卫,齐桓公霸业上升到顶点了。如果没齐,真完了。齐桓公霸业达到极致,诸侯聚集在他的旗下。这样的大事中,足以见出我们的民族精神。像齐桓公迁邢,各种宝物(史载)整个过程中一件都没有丢失。但是,另一个国家大不舒服,这是南方的楚国。楚凭什么又为什么向齐挑战?春秋五霸(五)遏楚尊王(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建立霸业,使中原诸侯都团聚在齐国的旗帜下,但齐国如日中夭的势头引起了另一个诸侯国的不满。这就是楚国。楚国在西周分封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国,经过几百年的兼并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大国,而且现在也处在上升期,强大的楚国开始对齐桓心的霸业进行挑衅,这对齐国是一个考验,齐国能使鲁国、宋国等这样的小国屈服,那么,面对楚国这样的大国,它还会有这样的实力吗?齐桓公和管仲究竟会怎么做呢?),-楚国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文化是非常发达的,可是,追寻这个楚国人,他的老根,他也是个中原人群。他们的远祖,大概在我们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在中原生活。楚国人跟殷商人群不是一个人群,就是不太对付。随着殷商势力的崛起,这些人就渐次向南退,南边西边退,退到了中原的边缘地区。等到了西周开始灭商了,西周人崛起了,发展到周文王的时候,楚国有一代首领叫鬻熊,司马迁在《史记》上记载他曾经“子事文王”,就是像儿子一样伺候周文王。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认干儿子,认干爹。一个弱小的群体,活不下去,他要归依一个大族,给人家做干儿子部落,这个事情在远古时期经常有。过去我fl'1☆B不太相信这种记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周原,就在陕西出土了甲骨文,是周人的甲骨文。上边有一句话写着叫“今秋,楚子来告”。证明了楚国人的的确确曾经跟周人在西周建国之前后,建国前后有过来往,而且是“子”,就是“干儿子”。周家建国后,封楚一块地,在河南的南阳盆地。爵位也低,干儿子。结果塞翁失马,南阳盆地下走是长江,广大地区相当于有待开发之地,楚国人向南发展,到西周后期逐渐强大了。自己称了王。楚武王、楚文王,称王了。周厉王强大时,他们去掉王的称号,周厉王一过去,又称王了。楚国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顽强。西周崩溃后,楚国人来了机会。周家曾在汉水封了许多诸侯。差不多被楚摆平了,趁着春秋混战,矛头指向北方。这个时间比齐桓公改革长,所以,面对日益强大的齐国,楚国此时不舒服了。就去打齐的盟国郑国。郑顶不住,齐离得远。郑文公想干脆投降,一位贤臣说不能这样,齐正帮助我们时,抛弃不顾,道义上失败,百姓不赞成。终于没投降。这个消息传到山东,管仲明白,齐楚冲突是必然的。齐桓公在黄河一带,与楚交锋是试金石。所以管仲开始谋划大战略。可巧这时齐出事,一个老婆来自蔡国,离楚近。这个受宠爱,一天两人在后花园荡舟玩,荡得齐桓公害怕,她越摆越厉害,吓着了他,生气就把她打发回娘家。注意这不是正式休妻,但是蔡国的舅子一看,当你是休了,找了个主嫁了。这事齐桓公不能容忍。恼怒。这时,正是楚打郑国时,管仲就抓住这个时机,齐桓公正气着,管仲正想利用这个现实。蔡国人凭什么这样做?蔡国背后是楚国。这个道理,一讲就通。所以,管仲提出与楚交一次手。齐桓公当然答应,打楚,楚国打郑,我齐就打蔡。齐桓公组织齐鲁陈宋等/L国,迅速组织联军开始袭击蔡国,这出乎楚意料。蔡国莱,“民逃其上”,百姓摆脱自己的统治。矛头指向了楚国。(齐国要师出有名,理由是什么?楚国是怎么样应对的呢?)于是诸侯进入楚国攻城略地,楚国人从周厉王后没吃过亏,楚王不干了,派人来质间。诸侯军队驻扎在泾。楚使臣说,你们住在北海,我们在南海。风马牛不相及,管仲回答,先说历史,周初时,赐给齐国姜太公这样的权力,五等诸侯九卅l汝实征之。各方面诸侯都可以征讨。高屋建瓴。言外意是那时楚国多大?今天敢跟王室叫板?气势上压他。见识好谋略也好。然后再回答,一条是“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酋酒,寡人是徵”。茅草捆起来,缩酒,酒往茅草倒,酒渗到地下,茅草产自南方,不贡,结果没法缩酒。实际上指不尊王,得纠正你们。二条是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间。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四代,第四代时,昭王南征,旷日持久。周昭王回时,掉到汉江里,淹了几个,尽丧六师。传说周昭王淹死,有成语如胶似漆,胶遇到水说化开。传说他坐的是胶沾的船,遇水就化开了,这不可信。这事也过去好久了,管仲间这事,当年周昭王死在汉水,你们作为诸侯,要间间责任。(楚国人怎么应对呢?)。两条,楚国使臣文化并不落后,辞令也丰富,就说了,不供苞茅,是我们的责任,至于说周昭王死了,你去间汉水。实际上是机智,但是这正好落入管仲下怀。楚是封邦,间题是不尊王,这次能够成功,就是要他尊王。周昭王到底怎么死的,不重要了。楚国使者开始承认不进贡是错的。这也是楚审时度势的考虑,要打起来,即使胜,在自己国土上,也无胜可言。齐国继续前进,楚国派屈完大夫来接触。屈完来了,跟管仲谈,谈的是这些内容。齐桓公撤了。屈完代表楚国与齐盟约,中心一条是重新尊王。《史记》记载,后来真进贡了,把周王感动了。甚至把祭祀时的胙肉分给楚国。楚国人一来,周王也乐了。尊王终于达到了。另一条是改变楚国的进攻方向与方式。过去是动刀弄枪,现在通婚了。进攻方略是向东,向淮水流域了。中原诸侯得以喘气了。这是盟约的实效。齐桓公带着屈完检阅部队,打仗不是出于本意,是为了先君。因为你们不尊王,希望我们一起尊王,说得含蓄。屈完说,能接纳楚国君主,感激不尽。齐桓公得意,说自己军队攻无不取,屈完就说,如果是德政,诸侯就听,如果动武力,我们可以干一千的。这话说得也是软中有硬,不卑不亢。这次没打,其实齐国未必能稳操胜券。管仲更多地用的是政治。只要尊王,秩序恢复就可以了。整个争霸过程中,这是一次大的胜利。所以齐桓公的霸业没有动刀枪。(楚国服了软,管仲没有动武力,所以这是建立霸业过程中的大胜利。但是内部出现了裂痕,这是什么裂痕呢?).齐桓公在召陵会盟后,要回得经过陈和郑的国土,粮草得有。这时,陈国出了个辕涛涂,想办法阻拦这事,觉得自己势力单薄,找郑国大臣申侯,二人商量,/L国军队要走交界,我们得出血呀,给齐桓公献计,因为他好大喜功。给他出个主意,让他从召陵出发向东走。有许多小国家,向北走,东夷,也有不少国家,显耀一下威风,不是好事?齐桓公好大喜功,就答应了。申侯站出来,说这哪儿行呀?不行,八国出来多少天了?疲惫了,后勤跟不上,遇到敌人,就麻烦了。齐桓公马上赞美他。于是强迫郑文公赏一块地虎牢给了申侯。这埋下了申侯的死因。抓了辕涛涂。这事小,但是,共同敌人没了,共同的难题没了,人的弱点就出来了。人的日常状态是平庸状态,打小算盘。霸业要想维持就难了。最困难的是周王开始出来,拆齐桓公霸业的台,下次再谈。春秋五霸(六)葵丘之会(春秋乱世中,齐桓公与管仲九匡诸侯一统夭下的理想能实现吗?公元前655年,齐桓公在首止举行盟会,准备继续实施他“尊王攘夷大一统”的计划,然而,作为此项计划的最大爱益者,周惠王却跟齐桓公玩起了花样,破坏了这场盟会。那么,为了实现这个宏伟计划,管仲再次为齐桓公提出了一系列成就霸业的宏伟思想,强大的齐国最终成功地召开了被载入历史史册的“葵丘之会”,齐桓公的霸业从此达到了荣耀的巅峰。那么管仲扮演了什么角色?那么,一代霸主齐桓公在失去管仲之后又将边来怎样的命运结局呢?)齐桓公组织诸侯在首止会盟,开始正常,宋、陈、郑都来了。大家商量盟誓,可是,这时少了一个人,是郑文公,他跑了。他的大臣们都在,只少了郑文公,回国了。盟誓不参加。实际背后有人挑唆,正是周惠王。周惠王听说这事,派周公宰(也叫周公、宰孔),去郑国找来郑文公,让他干脆别去会盟了。我让楚国来保护你,跟齐桓公远点吧。这话出自周惠王,郑文公就盘算,听不听呢?这是最高领导人,可是齐桓公也不好惹,就去了,但是要盟誓了,就跑了。周惠王到底为什么呢?这要从首止之盟说起。首止之盟,其中与周惠王有关系。周惠王娶了太太,生了儿子,是后来的周襄王,太太去世了,二任夫人生了儿子,就想夺权,在齐桓公在管仲是反对的。首止之盟就是请周惠王的太子,即后来的周襄王去。目的是确立他的身份。管仲就是想制止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的现象。周惠王就是喜欢小老婆,于是爱小儿子,忘了自己的身份。郑国逃了,会也基本上无果而散。(首止之会原本是齐桓心“尊王攘夷”大一统计划的一个契机,然而由于周惠王的从中作梗,郑文公的意外溜走而夭折,这让齐桓公非常恼火,齐桓公清楚,要想避克诸侯之问的旷日持久的纷争,建立稳定的社会局面,必须对这种不照顾大局的行为实施惩戒,那么,齐桓公对郑文公逃会怎么处理呢?)齐国就打郑国新密,把它围了起来,因为这是不合法建立的。古代建筑得在农闲时节,郑国没按这个规矩来,齐就要打这个,不奏效,第二年又去打。楚就动手了。打许国。结果,许国投降了。引荐的是蔡国。蔡、许这种作为可能与周王有关系。这对齐的霸业是危险信号。周惠王捣乱败事有余。管仲就站出来了,要较内功,要凝聚人心。管仲向齐桓公提了,“招携以礼,怀远以德”。要把他们招过来,要怀柔,要有德行。齐桓公霸业的核心就是管仲提出的这个柔性的协调发展。两次打击后,郑国觉得还是靠齐国好,于是,他开始回来了,又进行了宁母之会。这次郑文公没有亲自来,派太子去。会议过程中,太子华节外生枝,-悄-悄地与齐桓公说,我们有三大家族,一是泄氏二是孔氏三是子人氏,这三个家族老有想法,现在用兵马干掉他们,郑国就变成了你们的内臣。齐桓公觉得行。管仲听说后,制止,这是坏人。他做事,不讲礼,儿子代表爸爸来会盟应该忠于爸爸的思想,有权变但是这实际是想早上台,他所说的三家是爸爸的基础。干掉他就上台了,这是奸人。齐桓公说,搞点内部政变,不好吗?管仲说,这不是长久之道。协调诸侯用的是堂堂正正,相信奸臣,诸侯会离心离德。谁都怕落在自己头上。这种手段,列国都会载在史册上,子孙会看。写进去,不丢人吗?这事传到郑国,埋下了祸根,后来,太子被杀。齐国做事体面,郑文公就主动要求会盟。跟着你fi'ln巴。郑国的表现成了晴雨表,诸侯的心聚了起来。。(齐桓公接纳了管仲的政策,齐桓公的霸业再次呈现出勃勃生机,周边的诸侯国纷纷依附强大的齐国,齐桓公的成信急剧上升。接下来齐桓公开始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诸侯国中制定一个统一的行为准则,如果大家都以此行事,战乱频发、民不聊生的乱世将会一去不返。那么为了实现这个,齐桓公会怎么做呢?管仲的冶国思想又怎么体现呢?),齐桓公的霸业在前65 1年的葵丘大会,和盘托出了管仲的思想。当年任用管仲的时候,管促就要他称霸,葵丘之会正是托出了这种思想。这时周襄王上台了,周王没有亲自来,也是因为身份决定的,他派宰孔来的。盟誓,两个多月,最热烈的是宰孔向齐桓公赏赐胙肉。齐桓公年纪也不小了,得下台来接受赏赐。正下台时,宰周公说,停停,天子还有附加的命令,舅父年纪大了,可以多加一个爵位,不用下台来拜。齐桓公间管仲,管仲说,天下大乱正是因为君不君臣不臣,于是齐桓公还是下来,说,“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恐怕我会掉下去,烧死我。这样做会给天子蒙羞,可以想象,其他诸侯看到的感觉,从精神上说,存邢救卫是高潮,现在坚持下拜也是另一个高潮。一丝不苟,诸侯们看了也高兴,代表的是礼节。这只是一个插曲,葵丘要公布的是诸侯的一些准则,让诸侯们议论,然后登台盟誓,有古老民主的特点。这样原始色彩的民主精神值得肯定。在这样的日子要开始盟誓了,得杀牲口,把盟书放在上边,喝牲血。这次改变一下,齐桓公和管仲让大家相信,公布盟约,五条:一是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诛杀不孝敬父亲的。不要轻易改变继承人。不以妾为妻。这是坎。这一点实际上诸侯内乱之起因在。二是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要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要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无曲防,无遏教籴。无有封而不告。五条盟约,归结为,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从此和气过日子。这是要领。把整个的管仲的思想争霸的最终目的拿出来,这是大一统。不是找个王出来,大一统是各诸侯不能完全只顾自己的利益,得有个世界准则。这是政治实权间处关系的准则。管仲是深谋远虑的。孔夫子赞扬他,“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葵丘之会后,诸侯问会发生怎样的变故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几条,多难哪。三四十年过去了,齐桓公的霸业基本形成了,但二人也都老了。齐桓公四十一年,管仲死了,霸业争转直下。之前也有间题。盟了后,列国关系并没有见好转。只是都谨慎着。楚国也好夷狄也好,开始闹起来了。齐国力道就可以感觉得出来。葵丘后,他们像救火队员一样,忙得很,但是作用不大。这时没有办法了。霸业解决不了间题。齐桓公带着其他诸侯,去帮一个国家修城,结果到了晚上,有人喊齐国内乱了,诸侯军队散了。这年管仲不在了,齐国空荡了。齐桓公去看管仲,君臣遇合四十一年,齐桓公间怎么办?管仲说,我得说,正经地行礼,只有一个间题,远离四个人,一是易牙,这人不是好人,听说你没有吃过小孩,蒸了自己的小孩给你吃,这种爱是假的,危险。二是常之巫,善治病,你会放纵自己。三是竖刁,自己宫刑,危险。四是公子开方,在这儿工作十五年,身为魏国人都不回家看看父母,这种人父母都不爱,也是危险的。这些人得远离。说完,管仲就死了。;-(公元前645年,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离世,这位“春秋笫一相”辅桂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笫一任霸主,他富国强兵的随革方案,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成了那个诸侯纷争时代少有的亮色。管仲的去世对君臣相伴四十余年的齐桓公是的巨大的打击,那么,齐桓公将边来怎么的命运结局呢?)打发四人走了,齐桓公日子不好过了,饭不好吃了,病治不好了,家里乱了,朝廷里的事乱了。他怀疑管仲,请回来了四人,麻烦大了。齐桓公不是病死的,他好色,有三个正夫人,一个不生,六个如夫人,生的有,选一个吧,管仲选的是齐孝公,郑姬所生。后来卫姬,让齐桓公身边的人吹风,五六个公子就争位,齐桓公就惨了,控制在易牙竖刁的手里,饿了他几天,一个宫女送来晚餐,宫女把外边的事告诉他,他说管仲当年瞩咐没听,羞愧而死,尸体晾了六十七天,一代霸主这样死了。新的霸主该出现了,是谁呢?春秋五霸(七)襄公图霸(宋襄公在大事上出现了问题,那么历史上的宋襄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春秋五霸中,无论是尊王攘夷一统天下的齐桓公,还是颠沛流离后成就霸业的晋文心,以及后来一度雄霸诸侯的乱世袅雄楚庄王、秦穆心,都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却有一位霸主多少年来一直饱受争议,有人认为他行为怪诞,做事不周,压根不县各当霸主的素质和条件,这个人就是宋襄公。而他死后倍受争议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猫想干老虎的事,就是宋襄公。齐桓公、晋文公是货真价实的霸主,前645年,两件怪事发生。一天,天上掉下五颗陨石。没多久,负责天文的官员发现天上有六只鸟退着飞,这是“灾异”。异就是反常现象。给人的心理冲击更大于灾。这事,弄得宋襄公郁闷。正好此时,周王室内史叔兴来宋国办事,宋襄公间他, 陨石于宋,这是祸是福呀?这是阴阳之事,不是祸福。叔兴明白,但是看到宋襄公间,就答,明年齐鲁都有间题,你未来会获得诸侯拥护,但不长久。这个预言,后来准了。现代人认为是事后诸葛亮补写的,给宋襄公的霸业来个引子,这是文学修辞。宋襄公是什么样的人?他爸爸是宋桓公,当年存邢救卫时,他跟得紧。葵丘之会后,宋桓公死了,但宋襄公以太子身份参加了盟会。f以乎是齐桓公高看了一眼,以孝子身份来参加了。当初他父亲有病,有哥哥,是庶出,目夷,也叫公子鱼,有才有德。宋襄公说,让贤吧,让给目夷。宋桓公认为不错,目夷说,请间还有比让权更仁厚的吗?我不接,他有德行,他就躲开了。宋襄公上台了。能让,是美德。上了台后,就把目夷请来,打理国政。任贤,也不错。目夷治理得好,诸侯都看111艮里,都觉得宋襄公不错,连管仲齐桓公都觉得不错。晚年齐桓公立的太子不行,就想找个靠山,就看中了宋襄公,果不其然,管仲死,五公子争权,这时,宋襄公联合诸侯带着部队来纠正错误,打了一仗,把五公子打了大败,立了齐孝公,宋襄公威望上了天了。齐的稳定要他来一锤定音,有霸主了。郑国跑了,到楚的怀抱了,北边邢卫打了起来,甚至包了王室,正是要霸主的时候。(整个中原混乱,期待新霸主,宋襄公让人们看到了希望。齐桓公死后,各诸侯国之间关系迅速恶化, 矛盾纷争接连不断,整个华夏大地再次陷入无秩序的混乱之中,各诸侯国尤其是弱国期待一个新霸主的出现。那么宋襄公的所作所为能获待支持吗?)宋襄公自己也觉得自己是真命霸主了。俨然是真老虎了。下面荒唐起来了。位置一高,屁股就出来了这时,发生一件事,邢卫打了起来,是纯种的华夏。邢国还联合北狄来打卫国。这太出格了。当年存邢救卫是民族大义,现在联合异族来了,这种事情,有霸主位置的人一定要间,这事意义大。宋襄公居然不间,他去征服一些像曾5这样的小国去了,这是鲁以外的小国,邾是鲁国的附庸国。邾得听鲁的,是东夷人群,宋襄公忙这事去了。眼光就那么小。甚至抓了曾眶l国君,拿他来祭祀当地的土地神。这种事出现了文化间题。龙山文化时,出现大量用人祭祀的现象。考古在河北邯郸发现庙,挂着人头。被殷商人继承了下来,甚至能杀几百人祭祀。周家建国后,革除这种习俗,宋襄公抓住曾眶l国君交给邾国“用”他。用他的血来祭神,这事,公子鱼就站出来了,六畜不相为用,不能用马祭马,祭人不能用人。可以看出宋襄公为人心底里生活在遥远的时代,所谓当初的让贤也是老观念。未必是德行的觉悟。结果是曹国不来盟会了,疏远了,就打曹国。好在听从建议,宋襄公就回家“修文德”。陈国通知列国,在齐国盟会,怀念齐桓公,这是对宋襄公的嘲笑。这次盟会,楚郑都来了。实际是跟着陈国的思想转。这多危险呀,不得人心,迅速翻转形势。宋襄公不觉,还想做大事业。缺乏反思精神表现得十足。(宋襄心的几件事,尤其是杀人祭神降低了成塑,紧接着还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事呢?).-宋襄公进一步沿着自己的思想走,与中原诸侯会盟,和诸侯准备在鹿上会盟,居然就想楚国也要来。我要争霸,南方诸侯也得来。给楚国下通知。楚王生气。你还敢招我?给你好看。不过,楚国转下来,冷静下来,在会上并没什么表现,但是把宋襄公的底看得个清清楚楚,不过是纸老虎罢了。接着,这次会盟后,又在盂盟会,要订盟约,上次来了不少人,这次要定盟约了。当年齐桓公会盟时,车有两种,家华车与战车。战车得带兵士穿着铠甲,如果这个来,危险。宋襄公就要求战车不要来,搞乘车之会,穿着礼服就行。通知列国公子鱼也是担心,不行,楚国不是好言好语就可以安抚得了的。宋襄公的馊主意出了,他也就只能自己乘着车来了,被楚国抓了,改成囚车,直奔宋国首都,被围。宋襄公从囚车里拉出来,让守城的人看是谁,投降吧。这时公子鱼起作用了。他在盂之会后,感到形势不好,有准备了,结果被围后,公子鱼就采取权变,上城说,这个君主我们废掉了,立了新君。楚国没得逞,就撤了兵。宋襄公在楚手中,诸侯说情,才放了。这时,还不该清醒吗?不反思吗?没有。或许只想的是楚国的不对。居然敢算计我?当时宋有大臣叫公孙固,劝他,一姓不再兴,皇帝建了一次王朝,不会再建第二次了,这时,宋襄公当然听不进。。(在盂之盟中,宋襄公的自大给他招来了极大的羞辱,他决定向对手发起挑战,于是,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这场战争的胜利与否对宋襄公能否挽回颜面非常重要,他会把矛头指向谁呢?),这种手段就从打郑国开始,楚国人就动手了。于是在泓发生著名的战争,泓之战,这是一条河,地理在商丘西南百里左右,这次战争本对宋有利,但是宋襄公脑子进水了,把胜利拱手送给了楚国。楚国人来了,开始渡河,应该半渡而击,但是,宋襄公不打。不能打仗呀,错过机会呀。楚国军队在列阵,宋襄公也反对打,不公平。等到列完阵势,打,把宋军打得落花流水。宋国军队全完了。宋襄公自己身先士卒,大腿上挨了,百姓不干呀,国君怎么回事?开始怨恨。宋襄公自Ⅻ在床上,跟公子鲁说,要讲君子气概,打仗要是君子,必须“不鼓不成列,不伤二毛”。没列好阵势,不能敲鼓。这种古怪的念头在作祟,可笑。愚蠢到这个份上。孔子说“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笨到这个份上不容易。他完全是生错了时代。有人评价这场战争,最大间题是失去胜利,苏东坡说,你对敌人仁慈,对百姓可是坑着了。这个地方,宋襄公不是出于觉悟的德行,是照猫画虎呗。他没觉悟,不过大尾巴鹰心态。管你国家管你百姓,这点面子得讲究。这是面子作怪。是唐吉诃德式人。他不过是拿百姓的命来维护自己的面子。但《公羊传》评价说,当年的周文王不过如此。还说这场战争失败是有其君无其臣。怪百姓思想上跟不上。这透露出的是宋国的间题。宋国的文化整体不是这样,像公子鱼也不是这样。他的霸业不过是一个笑柄而已,但是时局糟糕了。结果是卫灭了邢国。楚国的势力重新兴起。四夷交侵。又到了新的霸主,货真价实的霸主要真出现了。春秋五霸(八)祸起萧墙(公元前872年,晋献公在一次讨伐中获待了一个美人一骊姬,并对她大为宠爱。然而,这个骊姬却是一位工于心计、心狠手辣的人,她知道在人生地不熟的晋国,要想获待长久的安逸和享爱就必须拥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于是,围绕着权力之争,一场血雨腥风的暗算在晋国的官闱之中发生了,谁也没有料到,这个事件最后造成的波折几乎撼动了晋国王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骊姬之乱”,在整个事件中,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维承王位,她屡次在晋献公面前挑拨是非,意欲加害其他公子,尤其是太子申生。那么,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最终的结果又是什么呢?)春秋五霸中,称霸前,遭受流亡之苦最多的是重耳。晋是西周一个封国,在山西。有传说,说当年周武王死了,周成王即位,幼小时跟弟弟玩,周成王用桐叶撕削成珐,赏给弟弟,这是信物。在古代分封时诸侯时,王室要借此委任。两人过家家,本是玩笑,史官听了,当真了。君无戏言。因错就错了,封叔虞做了晋的诸侯。这就是“桐叶封弟”的传说,也叫桐叶封晋。今天晋祠偏殿里有塑像。唐代柳宗元反驳过。叔虞这个人有,他是士。按周代礼法,即使天子之子,也是从士做起。晋是战略要地,复杂,诸侯势力大起来,晋一马当先,兼并土地。晋国兼并这个过程,到了重耳的父亲与爷爷时,达到高潮。爷爷是晋武公,父亲是晋献公,父亲英雄一生,但在家庭间题上不得法(其他方面可以),相信小老婆,逼太子自杀,其他儿子被赶出国。从晋献公起,晋不蓄群公子,就是国君生许多儿子,除了太子,其他都要去国外,这样就给了异姓机会。晋献公是通过“骊姬之乱”达到这一切的。(在春秋时期,晋献公算待上是一个有颇有作为的诸侯王,他在位26年时问里,奉行尊王政策,开疆拓土,威服四方,尤其是公元前611年,他趁向度国借道讨伐虢国的机会,同时征服了雨国,从而使有了后来三十夭计中的“假道伐虢”的典故。然而,这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却在一件事情上错招频出,倍爱后人的非议,这就是“骊姬之乱”。那么这事的根源是什么呢?)晋献公准备伐骊戎,请史官占卦(史与巫离得近),史苏占完卦,看卦象,说这次战争“胜而不吉”。能胜但是结果不吉利。卦象,纹是合着的,竖着骨头一样的东西,会生口舌是非,导致内乱。晋献公说,不听不就是了。史苏说,这种言论是甜的,很难避免不听。但是晋献公仍不听,就去打,果真打败了骊戎,甚至把小姑奶奶送给了晋献公。晋献公大喜,摆酒席,庆祝。史苏说过不吉,晋献公只给了他饭莱不给酒,这是罚你。看看今天仗打胜了,哪有不吉?怎么办?只能肴,不给酒。史苏当时没办法。这事让史苏成了焦点。人们就间这事,史苏说,得辩证地看今天的胜利,有男戎就有女戎,男的胜了,就派了女的来搞坏。历史上有这样的事,当年夏桀弄来妹喜,亡夏的正是她。商纣王伐苏国,结果送了妲己,亡了商。西周周幽王弄了褒姒回来,也是如此。晋献公娶了骊姬,喜欢得不得了。准备把过去的太子废掉,改安排。这是老例,但是骊姬的手段多样,调动黑暗势力是集群性的,手段之狡猾,在春秋是首屈一指的。(颡姬让晋的权力之争日益激烈。颡姬之乱从哪里开始的呢?)晋献公准备立她为夫人,先前的夫人有的死了,其他没交待。其中齐国嫁来的一个,生的儿子是太子申生。这是戎与晋国结好,有胡姬也生了重耳,另外还有夷吾。晋献公这三个儿子出名。要立骊姬为夫人,这三人就是间题。晋献公也知道,就占l、。立其为夫人,吉利不吉利?占l、,古代有两种方式,不吉利。再算,用周易算,吉利。但是占l、的人,说占l、的威胁性更大,晋献公不听。l、师念了,意思是早晚会生变。结果就像是容器中有腥恶一样,味道十年不净,婚姻走下去会乱。骊姬立为夫人,史苏提醒大家注意,预言早晚会亡国。这种说法有点悲观。另一位史官郭偃说,会带来混乱,但是亡国还不会。她像老农种地,最后瞎忙一场,最后落不着什么,不会有好结果。史官总在说这事。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不要太迷信这,这是史书有意记载的。骊姬找人,先找的是宫廷中的优人一一整天逗君主笑的人,这种人容易走极端。她发现优施有才,与他好上了。间优施,他就出计。优施就说,从申生下手,这人忠厚老实。从他下手,他好欺负。挑拨离间呗,怎么挑?在实施措施上,优施出主意,骊姬夜泣,睡到半夜,在啜泣,晋献公间他,她说,干脆杀了我娘几个(她生的是奚齐,陪嫁生的是卓子)。晋献公间,她就说早晚有人杀。早有人说我在祸乱晋国,当然指申生。晋献说申生仁厚。她说真正仁厚的不顾小情。他肯定正本清源,当然从我们入手,一套理论下来,晋献公觉得有道理。晋献公不快,果然转到了申生身上。接着,骊姬买通梁五与东关五,总在一起,他们是晋献公的“同志”,同性恋者。可见他们性格的扭曲。给晋献公吹风。把申生派出去,去做一个方面的大员,到曲沃,这是晋国的老都城,去镇守。重耳在蒲镇守,支开他们。他们三个的身份明确了。三人每人都有大夫身份了。暗示他ffNl位君主的事没戏了,大臣们看得清楚。这不合当时的习惯。(颡姬还会想出什么办击来呢?)再一步是让申生带兵,让他去打仗,这本是不能做的。成了,就算打胜了,歌颂你,老君主不舒服;败了正好收拾。出征时大臣们议论,有人说尽心尽力吧,有人说跑了吧。申生说叫怎么做就怎么做。作为孝子不害父亲,就铁心当牺牲品。一系列手段后,晋献公完全不信任申生。晋献公五味瓶更碎了,骊姬再吹风时,他早有主意了,她心里有底了。太子不能要了,跟优施商量,优施考虑大臣。要把大臣们弄过来,至少要中立。骊姬又使手段把大臣们搞中立了。这下好了,下一步就可以收拾申生了。√一天晋献公梦见申生母亲齐姜,第二天说了,骊姬知道机会来了。按当时,第二天要去烧烧香,要申生去,祭祀完要给有关活人吃,这是分福,拿回来交给了父亲,回宫时父亲去打猎,就交给了骊姬,几天后再拿给晋献公,放了药。下人端来了,骊姬假装认真地检查,一看,肉不好看了,不能吃,酒倒在地上,鼓起大包,剧毒,狗吃过死了,弄一个小臣吃,也死了。献公大怒,不加考虑,就认为太子要害自己,太子跑到曲沃新城,老师被杀头了。有记载说,骊姬也赶去了,逼他自杀了。申生这事,不是一个人干的,同党是重耳是夷吾,晋献公追,捉拿他们,重耳与夷吾也跑。重耳跑到蒲,刚到,父亲派人就来了,这人是寺人披。这就是后来的太监,这种人身心受摧残,一命子,死了就没希望的人。他fl'l!lD果坏起来就绝对。寺人披,冷酷。晋公要他三天到,他一天半到了。执行命令不间是非,重耳一看,命令下人不要反抗,谁要反抗就是跟我做对,跑。结果寺人披来了,重耳跳墙跑,被拉住,上去就一刀,剩半截袖子。晋国呆不下去了,舅舅家在戎狄,重耳就跑到狄。在这儿呆了十二年,舅舅对他也不错。安排了妻室,叔隗嫁给了重耳,生了两个儿子;季隗嫁给赵衰,重耳的随从者。重耳注意结交,有心胸。这个赵衰是随行,还有魏武子舅舅等。一大批人跟着他,共呆了十二年,第四年时,晋国出事了。下次再讲。春秋五霸(九)蓖沛流离(公元前651年,晋献公驾崩之后,晋国爆发了一场惊天政变,这场变故将晋国公子重耳推到了历史前公,他获待了一个登上王位的千载难逄的好机会,然而,在晋国内外一片支持声中,重耳却决意不接受王位。重耳历经坎坷,爱尽羞辱,屡遭险境。在那段逃亡岁月里,重耳究竟有着怎样的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呢?)重耳出奔来到舅舅子犯家,待到第四年时,晋国国内混乱了。晋献公死了。本该是骊姬的儿子奚齐继位吧?不是那么简单,就有三个关键人物出现。一是里克一是荀息一是丕郑。里克找到荀息(这是谋士,跟晋献公关系好,就把奚齐交给他),间主意。荀息坚持,里克就去找丕郑,丕郑探间里克,是不是杀了君主,你自己来专权?结果看到没这个意思,就愿意跟他合作,二人动手杀了奚齐。骊姬机关算尽,白忙活了。又立了卓子。里克与丕郑又杀了卓子,荀息也死了(荀息是令人敬佩的)。奚齐与卓子杀了,就去找重耳。重耳当然大喜。但是子犯他们说不能去,父亲死时不在跟前,死没丧,腆着脸当君主,国内形势又太复杂,各种势力自相残杀,回去只能被卷进去。他就跟死者说,不回去。拒绝了。早先夷吾也跑了,比重耳晚点,在梁,国内有吕甥,此时也找到夷吾,吕甥也想到这么回去,百姓对君主没好感,就做国内大臣们的思想工作。国家不能无君,邻国也会有想法。吕甥说,去请秦国帮忙,让他帮我们选君主,这时秦穆公在位,于是派人去找秦,秦穆公当然愿意(但是后来对他都没好处)。秦穆公接了这个任务,就派人考察一下,看两个的情况,考虑立谁,看重耳,接待秦使者(子犯说),一是拒绝,二是不透露出亲近。再拜不稽首,私下来时,没有什么客气处。这是拒绝,不想回去。秦使者去看夷吾,就不同了。私下见时,礼节也重,送黄金四十镒。这是买通使者,使者汇报给秦穆公,但是秦穆公觉得重耳得体。应该立重耳。这是秦穆公仁厚处。但是大臣们反对,想立好君主,想晋强大,就立他,如果让我们秦得利,就立夷吾吧。秦穆公觉得对,于是立了夷吾,夷吾回国,就是晋惠公。(晋惠公即位之后,立即大肆排除异己,杀死了权臣里克、邳郑父等人,重用超了自己的亲信,一时间,朝野上下凤声鹤唳,人心惶惶。此明,大权在握的晋惠公一直没有忘记一个人,他就是在晋国朝野享有很高成望的重耳,晋惠公的上台立即给重耳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无奈之下,重耳只好选择了长达十几年的流亡生涯。接下来,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哥哥呢?)秦惠公派寺人披去杀重耳,要求三天去一天半就到了,重耳只得逃到齐国去,他来到卫国的五鹿,发现一老农,跟他要饭。老农看到这群落魄贵族,哪有饭给,就给他一块土,重耳生气,想打他,但是子犯夺住鞭子,说这是老天爷赏赐的土地,代表的是土地。后来他们来到齐,齐给了他们若干土地与人,这儿发展不错,重耳有良田有美女,活得滋润,重耳也“此间乐”,在温柔乡里待着,不急了,而子犯急呀。齐国陷于混乱,想让重耳走也难。大臣们就私下里商量。为避免被偷听,他们跑到野外商量,大桑树底下,商量重耳不走怎么办?大家商量,满以为没人听到,结果树上一个小、r头正采桑,是现在重耳的妻子的、r头,一五一十地听到,跟姑奶奶一汇报,没想到齐姜不露声色地杀了这个、r头。跟重耳说,赶紧走。重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否定。她找子犯。他们定计灌醉重耳,大家把他弄走。照计而行,弄上车就走,不久,重耳醒来,明白了,拿起戈来打他舅舅。舅舅逃,围着车跑。重耳大骂舅舅。子犯边跑边说,将来肉不定扔在哪儿,能跟狼分吗?可以看出重耳的公子气,这时宋襄公在争霸,他们就投奔宋,要路过曹国。没想到曹共公低级趣味。听说重耳骈肋,奇相,他非要瞧瞧,人家当然不让看。越拒绝越想看,曹共公甚至窥视人家洗澡。古代礼法觉得这是侮辱,重耳心中造成屈辱感与仇恨,埋下后来打曹国的伏笔。曹国一女的说,与曹国来来往往的那些贵族相比,重耳他们气象不凡,将来这些人早晚要报仇,不如早想点办法。就送饭,饭下边是玉璧,向重耳示好,重耳感到温暖,饭留下来璧退回。(重耳开始有了格局)。曹国待着不…自心,来到宋。这也不巧,正赶上泓之战,宋国惨败,宋襄公正自Ⅻ着养伤呢,听说重耳来了,还是给了重耳相当待遇,四十匹马,不错。不久他们奔楚国而去,中间取道郑国,郑国是郑文公,郑文公首鼠两端,听说来了流亡公子,烦。赶紧打发走,手下叔詹有看法,劝他这些人不凡,是成事的人,好好待他ff]1务来有好处。郑文公还是不愿意搭理他ff]。(叔詹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会绘郑支心想出什么主意呢?):叔詹再出主意,干脆灭掉他们,这够毒辣。他实在看得出他们会成大事,郑文公觉得何必呢?于是他们来到楚国。这是当时强大的国家。从民风民情看得出。到楚都后,楚成王热情地招待他们。楚成王隆重招待,在饭间说,贵公子,这样对待你们还好DB?将来回国后,怎么报答我们?重耳心里咯噔,重耳赶紧作揖。实在没办法报答,只能是认真打马虎眼。楚成王说不,总得想办法报答我们。将来万一我们两国相遇,我退避三舍,总可以DB?楚成王听后哈哈大笑。试出英雄本色了。楚成王与重耳周旋时,重耳老感觉到有目光在盯着,是令尹子玉在盯着重耳。重耳感觉得到。一结束,子玉找到楚成王说,赶紧灭掉,早晚会成为楚国大患。楚成王不这样做。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杀路人,会因小失大。楚成王说,这个人天要兴他,我不愿意用人意干涉天意。这时秦国来请重耳回国,国内又发生变故,出现新间题。晋惠公是花钱买通秦国才回去的。里克贪了许诺,晋惠公回国后,没给里克赏,甚至还杀了他。对秦国承诺的事也不提了。没多久,晋饥荒,只能求秦国,秦国秦穆公还是看大端,百姓没罪,给了他粮食支援。(在秦穆公的坚持下,大量的粮食被运到了晋国,帮助晋国人渡过了难关。然而,就在一年之后,秦国也发生了灾荒,于是,秦国反过来开始求救于晋国,希望待到晋国的支援和帮助,而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晋惠公接下来的表现令人难以置信,他拒绝给秦国支援粮食,这也给他留下干古骂名。这是怎么回事呢?)秦来晋请援,没想到晋惠公拒绝了。惹恼了秦国,好你呀,算什么,两国打起来了。这是韩之战。在两国边境上打,后进入晋内地,派韩简去看,晋惠公听说百姓不齐心,就去韩打,晋惠公也不是对手,马陷到泥中不动了。等着来抓了,晋国大臣走过,要他帮,他不听,扬长而去。可见晋惠公不得人心,被抓走了。晋国没国君了,秦国的大臣们还是觉得得好好待他,将来让他还回去,提条件,让J LT-来秦国做人质,我们就可以捏住他。秦国这个计策,晋惠公回到晋国,接着做君主。他J LT-(后来是晋怀公)来到秦国为人质。十五年,他死了,本来立怀公,结果秦国没拿住,怀公跑了,秦决定废掉夷吾,要改立重耳。正是重耳在楚不得劲的时候,正好使者来了,于是重耳回国,重振大业。春秋五霸(十)重耳返国(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耳能顺利回国继位吗?)重耳在外流亡十多年,回国的梦想一直遥遥无期,但是当重耳流亡到楚国的时候,他终于等来了命运的转机。因为这个时候,晋国的老君主晋惠公死了,晋惠公的儿子本来在秦国做人质,他偷偷跑回去继承了王位,这又和秦国闹翻了,于是秦国就想凭借武力帮着晋国另立新君,秦国看上了一直在外流亡的重耳,秦国就来到楚国找重耳。重耳这一下咸鱼翻身,飞上枝头做老雕。所以他们就来到了秦国。秦穆公在这几十年晋国的政治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这次重耳来了以后,仍然十分下本儿,非常热情地招待重耳。而且呢,又是老一套,给了五个美女,给重耳,反正古代好东西就这么点,办法就这么多,给了五个。其中有一个人是谁?这个人后来叫辰赢,所谓秦穆公的一个女儿,地位不高,结果有一天早晨起来,伺候丈夫刷牙洗脸,然后,端着一个盥洗器叫叵,然后给这个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了手以后,大大咧咧,也没在意她是谁,就挥了挥手,就完了。结果这一下,这个女子不高兴了,她说我们秦国,跟你们晋国是同等的国家,你怎么这么轻视我?重耳一看,谁啊,这是?这一打听,原来她是秦穆公的女儿。这一下重耳慌了,赶紧是脱掉上衣,把自己关至1d、房子里边表示反省。什么意思?这个时候,重耳已经变得非常成熟了,知道轻重、知道隐忍了。这跟当年拿起鞭子来打老农,操起戈来追舅舅,那不是一个人了。所以说,这就是磨炼,人的这种社会经历、社会阅历,无形中长人的智慧。.接着,要送重耳回晋国当君主,就得给足面子,得举行饮酒礼,重耳让子犯出面,子犯觉得办不了(那个时代,其实直到今天仍然讲究礼乐文明,就拿吃饭来说,那么多典礼,中国人也是独一份。所以吃饭不容易。一献之礼,好复杂的事。一献之礼,三部分,敬酒回敬一起喝一杯,一个人要在这过程中跪好多次,另外,吃饭时得歌唱,这就是精神的东西了)。所以子犯觉得自己办了,修养不够,让赵衰去,他有文采。可见晋文公手下有才也自知,能谦让。能成大事,没这点,就难。第二天典礼,进行完了,唱歌,秦穆公命乐工赋诗,唱《采菽》,“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这个诗唱出来,是信息的传达。赵衰说,重耳下拜。赶紧降拜,走下堂去谢拜施礼。这表明秦要送东西了。这是中国古代赋诗言志。听不懂,是贵族吗?那就没法办,文化代表身份与圈子。重耳也要唱,得在《诗》中去选。赵衰让他回唱《黍苗》,“艽艽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苗要雨来润泽,我们谢谢你的赏赐,这是一间一答。接着秦穆公赋《六月》,“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睽睽,载是常服。撮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写的是宣王时征讨建立功勋,赵衰说,再拜稽首,秦穆公答应我们回去做君主,这是最大的赏赐,礼节完毕后,是送他们回国。重耳在秦军陪伴下,回国,国内形势就转变了,许多城邑投奔了。这种大势下,怀公的死党也得来迎接新君主,他们怕秦国呀。于是子犯作为代表与军队盟约,表示接受军队。(重耳在秦支持下,成了新一代君主,本是好的结局,但是回到国内,感觉不对劲,似乎有危险在周围,他的感觉对吗?这是什么危险呢?)这个情形可以理解,晋献公手下各有势力,盘根错节,重耳的敌对势力与他有仇,立足未稳是最危险时。这时,情形不对头,一天,有人来拜访,叫寺人披,来求见。重耳奇怪,正好,要收拾你。对守门人传话,好你个寺人披,当年父亲传令三天到,你一天半到,晋惠公发命令让你三宿去杀我,你一天半宿就到了,你怎么这么快呀?今天你来找我,脸皮怪厚的,能滚多远滚多远。寺人披冷笑,我以为你流亡十九年,本应该明白君主之道,原来还不明白,还得出奔。他讲道理了,君主让我杀谁我杀谁,我管你是谁管你几天?你做君主,没有执行命令的人吗?请记住这样对待人,你将大祸临头了。重耳一听,赶紧请来,间他。原来,有人准备放火烧,谁来办都安排好了。☆8芮名义上要来救火,实为来谋杀,重耳一听这消息,马上感谢他。忘掉旧怨,并马上考虑怎么办,赶紧给秦穆公送信,趁夜与秦穆公约会,三月月末果然宫中起了大火,没找到重耳,判断重耳跑到归儿,追,秦穆公张着口袋等着他们,逮着并把他们杀了,这次之后,总算稳定了。晋文公真正坐稳了王位。好事来了,北狄叔隗来了,她生过二个儿子,重耳流亡前吩咐她等25年,结果叔隗笑了,25年后我都要进棺材了,我还是等着吧。现在她回来了,带着儿子。许多人觉得寺人披都能得到,想想自己对他也不错,来打秋风了,其中有竖头须,“守藏者也”,当年留下来守库,监守自盗,本来想赞助重耳回国,现在也来见重耳,重耳正洗头,重耳想不起来是谁,就不见,结果消息传lill、]外,竖头须笑了,说,他头低着他心也反着。这话尖刻,所以,对他好的,跟着的是当年一起流亡的,我们这些没什么表现,走了。这时,晋文公性情上表现出能听好言语,不利于争霸的,都能明辨,马上改变态度。像这种人来了,不多,但是晋文公又赏又笼络。(晋文公掌握权力后,开始封赏,超先都是小人。火烧绵山是真是假呢?)于是,真有功的人,心里有功的真不痛快,像介子推,跟着流亡过。甚至传说当年挨饿时,他曾割自己的肉给他们吃,这可能是传说。不过也不是不可能。不过百姓传说是修辞,强调这样的人不赏。看出他是白眼狼。赏了一大批寺人披,介子推,认为有些人贪天之功为己利。《古文观止》说是“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子推妈妈说,走了吧。这是传说。介子推一走,晋文公觉得不对,这是有苦劳的人,十九年跟着,忘了他,心里有愧。理性他明白,本性上的东西薄气点,找介子推,介子推到了太岳山脉里,有地方叫介山。重耳来找,找不着,就把一块田封给介子推,还有传说说是介子推跑到绵山上,找,不下来,放火烧山,烧出来,没想到他烧死了,不出来。以后,不让人家动烟火,这是寒食节的来历。晋文公当了君主,火也放了,开始整理内政。一是举贤才,这是铁定的情形。二是赈济小民,免除债务。这个关系大,周家时,靠的是族长与族人们,这是周家的命脉,想强大,把小民的心笼住。这么多年了,周家坐天下久了,就淡忘小民了,有为的君主就得想起来,得凝聚人心。这是纲,重耳做得不错。三是公布法律。四是惠农经商,发展经济。(晋文公励精圈冶,把晋国治理待井井有条,想重振晋国,待等机会,那么这是什么机会呢?)晋文公掌权时,周家掌权是周襄王。他当年做太子时他妈想废他。齐桓公反对,齐桓公想恢复君君臣臣的局面,最后周襄王即位了。后来,王子带进攻王室,没成,就跑到齐国。这时管仲劝周襄王请回弟弟吧,他追求完美,最后,虽然周襄王不愿意还是让他回来了。接着朝中发生一事,王室与郑国打起来了,王室打不过,向狄借兵(这个做法是引狼入室),大臣们反对无效,周襄王娶狄媳妇,结亲,周襄王慢待了。王子带来抄后路了。这事出来了。贼人心虚,王子带觉得不对劲,得了,干脆下手,组织力量。得手了。周襄王跑到范居住下来了。于是周襄王向各主要诸侯国发消息,请大家帮忙。这是周襄王被驱逐,秦穆公率军来到黄河边。晋国子犯说,这个机会好,尊王吧。赶紧找秦穆公,我们去。秦晋是蜜月期,让重耳去做,到范请回周襄王,干掉王子带。之后,晋文公感觉到荣誉,周王设醴请他吃饭。请晋文公做宥,重耳是莫大荣誉。于是典礼间得意。过头的要求就来了,提出要增六隧。一种说法是增加死后墓道,也有说指国外是乡乡外的野地(我个人感觉后者好些)。还有,晋这个国家初封是王畿千里之内,称甸侯,权力小,与外边的诸侯有分别。没必要开野外的空间,他本是甸,只能养一军,周天子可以有六军。其他诸侯有三军。按法度来说,晋公土地不合法,所以,晋文公是趁机要把开拓的土地合法化,所以提出这个要求。这个间题就严重了。周襄王怎么回答呢?下次再谈。春秋五霸(十一)晋楚争锋(周王室内乱,晋文公出兵相助,帮助周襄王平定内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尊王。晋文公尊王,确立自己的威信,那么在这个之后呢,这就有点高兴得过了头,就提出来一个要求,就是要请隧。)晋文公确立自己的威信,之后,提出要求,要请隧。周襄王听了后,略作沉吟,他说我不能给你,抱歉,叔父。周王见了同姓诸侯都叫叔父,老亲戚,说这是我们周家的法度。为什么?说如果您将来打一份天下出来,你晋国没间题,你就在国之外有乡,在乡之外有野,有隧,野就是隧。说现在王畿千里之内,我再划给你个隧,那就等于说,你是我们的国中之国,你跟我是一样的,我作为周王,我不能向祖宗交待。这个事我办不了。话说得很委婉,但是实际上态度很强硬,很坚定。不软不应的钉子就让重耳碰了。那么碰了怎么办呢?这周襄王也很聪明,反正今天是不出点血是不行了,都提出这种要求来了,说这样吧,叔父,我把我下边所属的八个地方有阳樊,有温、有原,还有等等,八个邑给你,这个地方,住的人都是些有头有脸,有根底的人,这就属于王的这个范围,我不给你隧,但是我给你土地,这就是名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孔子要正名,名分很重要,我虽然不给你隧,但是我给你相应的,不少的土地,很好的土地。晋文公接受了,}UPB樊,麻烦了。这儿都是皇亲国戚,本来是中央现在要归地方了,接受不了。拒绝接受。晋文公就围了阳樊,不投降,不管你就准备开杀戒,苍葛站上城墙,大喊晋国君主,你拥护君主我们赞成,但是我们不知道你的政策,是不是要把这些人变成战俘,这儿哪个不是周王的内亲外亲?一喊,礼透了。这儿是周亲戚,动刀动枪不行。重耳听得进去,道义是一种力量,撤兵,打开城门,愿意留就留不愿意就走。马上收原,遭到的抵抗更厉害,百姓干脆组织起来上了城头了。晋文公没想到这么困难。三天过了,重耳想了对军队三天的诺言,准备撤退了,这时,谍报人员来了,说原的百姓也心里打鼓吧,准备投降呢。等,说不定可以。重耳没听,还是撤了几十里后,百姓看到重耳说话算数,就投降了。史书高度赞这事,不过是晋国人的史书。总之,尊王,扩张土地,晋国打下了基础。(这一次事件之后,晋文公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晋国的实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而当时的天下形势,是楚国一头独大,在这种情况下,晋国和楚国之问,就产生了冲突,俩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已经是一触即发。谁是最后的胜利者呢?)一场战争来了,得从宋说起,宋图霸,结果诸侯倒向了楚国。当时楚国一头独大。鲁、卫、曹国,都投向了楚。楚国发展情况,当时鲁国看打不过齐国,派人请楚来帮忙,楚派人来边境,然后打仗完,驻扎到谷,势力到了这种情形。晋文公尊王后,宋国心思转了,觉得自己与重耳关系不错,曾给过他几十匹马,尊王,与楚国脾气不同,这个楚国的一头独大就从宋国开始瓦解,宋与晋通好,惹恼了楚,楚派军围了宋,主帅是子玉。这是能征的将军。宋国人守,向晋告急。重耳开会,楚在围它,只要救宋,就与楚得打仗了。有没有这种胆子?这时,先轸站出来,说我们报答宋的恩情,打击敌人,取威定霸,在此一战。先轸看得准。子犯也发言了,打一定要打,从哪儿打?从谁打?要不要直接打宋?那不好,先打曹国。子犯了解晋文公心思。晋文公没意见,这不是个人恩怨间题,曹与楚定过关系,楚肯定来救,要从曹国入手。晋文公觉得与卫国人一起收拾,但这是大事,定计,打曹国。而且摆明了是报仇,因为他们侮辱过我们君主。从晋来到卫国借道直扑曹国,这时,卫国君主不知道一头独大的局势变化了,就拒绝了。晋国看到他拒绝向南过黄河,分三路奔曹、卫和五鹿,这是先轸提出来的。他是中军主帅,提出奔五路,拿五鹿目标在谷,拿下来后形势变了。楚国要求盟约了。(晋国打卫国顺,打曹国出了意外,这是什么意外呢?)奔曹的这支部队围了曹,打得激烈,这出乎意料。百姓居然打得出色。晋国部队攻城时,甚至钩上尸体给晋军看。晋文公发愁,有战士跟他说,有办法。我们把部队住到他们坟地里去。于是晋军往曹的坟地里去。人家祖坟哪。城上的人就不知道怎么办,尸体就还给人家,装进棺材里,交给晋国部队。结果城就打开了。晋文公想看看曹共公,绑了来见,数落他。限你几天准备好材料一一考察。把曹共公骂得灰头土脸。谁也不准上僖负羁家去闹。这是报僖负羁的恩,但是鲁耳还是忘了二个,一是魏武子二是颠颉,都是将军。重耳平时不赏他们忍着,战争中,他们听到没赏自己就骂街,该赏不赏,赏僖负羁,他们故意吊起僖负羁来,点火熏他。结果僖负羁被折腾死了。重耳一听,是他们干的,起了杀机,但是先去看看他们。魏武子有伤,颠颉没间题。魏武子听说有人来看他,胸部受伤,拿布结实地缠着,在院子中蹦了几百步,使者回去说,蹦了几百步,放了他吧,还有用。颠颉被杀掉了。没用了。再有功也没用了。(晋国占了卫国,围攻宋的楚军被孤立,晋文公突然按兵不动,他为什么这样做呢?)晋文公忧郁,开会大家看着不对劲,他说现在是一旦攻宋,大战在即,间题是麻烦的是周边的国家没表态,支持不支持?这是忧虑的。大家沉静下来,先轸说,宋国使者来求,让他去求秦与楚去,我们就把曹的土地分了,卫的也分掉。楚国就大怒,肯定给齐、秦碰钉子,喜赂怒顽,他们非站在我们一面。照计,果然形势变了。秦与齐站在晋国一边了,列国局势发生有利的转变。天平倾向于晋。楚成王从都城迁到今天南阳,靠近前线了,看局势,仗不好打了。叫子玉撤兵吧,撤回孤军。重耳十九年在外,真伪民情都知道,不好惹,知难而退吧。楚成王下了命令给子玉,子玉刚而无礼,跟君主翻脸,我不是建功,我想堵这些奸邪之人的嘴,国内有人说坏话,若敖家族专权,势力太大,楚成王就让他打,你自己打吧,你家族的部队支持吧,打胜了,好,不胜,削弱势力也好。子玉这人闹气,不想那么多,下一步派使者来晋军中提出条件,休战,你恢复卫国君主的权力曹国君主的权力。子犯一听,骂出来了,不答应。先轸别有考虑,还是答应他。讲礼,礼有大小。要懂得权变。这种条件是大礼的,一句话涉及三个国家。一拒绝三个国家遭难,诸侯的心思会转。那么下一步,先轸认为私下里答应曹、卫,这场战争后,恢复他们过去的权力,让他们别再闹了,这是-悄-悄的。另一面激怒楚国,政治常态是不斩来使,现在专抓他。子玉气疯了,大兵压来了。(晋楚两军,晋军占据了有利条件,晋文公使晋军占据更大主动权,这是什么事呢?)子玉这人脾气大,也不吃素,能征善战,晋文公想起与楚成王说过,两军相遇,我退避三舍,退出三天路程,得算数。想到这时,他在利用这个事情。下令回撤。晋军不干呀,来找他,为什么躲他,而且楚国是兵疲师老,子犯明白这是什么前因后果,说了,师直为壮,曲为老。一部队始终正义在手就是直是壮的,不占理就曲了就疲惫了。这时,把思想工作做了,先撤,要坚守我们的承诺,撤退时激起大家的激情。退避三舍,退出军队的劲儿来。楚军前压,晋军的斗志被压缩出来,晋文公还是犹豫。在军中巡视,听到战士唱歌,“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每每是草木茂盛,我们就不要种那块老地的,要抛弃旧的,选择新的。重耳猜不透,新与旧是什么?他有点七上八下。晋文公定了大计,但是局势有利的情况下还在想来想去,这是成熟是仔细的君主。当晋文公定下计后,子玉不耐烦了,前632年战争开始了,之前先有请战了。晋国一看,针锋相对,答应了。我们退避三舍过了,现在只好耍一耍,收拾好战车,明天见。春秋五霸(十二)—战而定(晋文公决定与楚国打一场硬仗,在战场上主动退避三舍,晋军的准备有效吗?谁是最后赢家呢?给晋文公带来了什么呢?)战争打起来,怎么进行呢?三下五除二,完了。四月份打的,先通消息,摆阵势,派人来通消息,对方回答,这些手续完成后,战争如期进行。晋国人打仗也给这种战争一些新变化。先打弱小,楚军分左中右三路摆开,晋国人先打谁呢?右路面对的是陈与蔡,这些人不是楚人,是被征服的。有些人未必想着中原文化,这些人不卖力气。晋军用下军一部打他们。果然,这些部队跑了。楚军就溃散了。右军军心动摇,跑了。晋军抽一支军追。接着,晋国开始打左路,中军是主帅子玉,这人晋文公怕,就不动他。就先打次强的左路军。让上军主帅栾枝撤退,先拉树枝跑,楚军追,先轸截击,左路军也溃散。中军怎么打?子玉治军有方,也无能为力。子玉就撤军了。这使晋军喜出望外。楚国老霸主,这么容易打,太出乎意料了。晋军“馆谷三日”,在馆舍吃喝三天庆贺,一个新霸主就这样崛起了。这次晋国完胜。后来孙子兵法体现的高度战争智慧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些体现。战争结束,晋文公就要向周王献俘,这本是经常体现的。尊王呀。周王准备去接见部队,晋文公修了一个宫,诸侯盟会,然后献俘。这是大典。大致是一大早,周王要在大堂上站着,旁边站着写策命的和宣读的,晋文公再献俘,战车一百辆,后边一千名兵,然后押着俘虏,甚至还要挑着人头。这是古代礼法,浩浩荡荡地让周王检阅,周王庄重地拿过策令,让史官念。主要内容是策定晋文公为新一代霸主。有对不服从的诸侯有声讨之权,赐战车,赐弓箭,服装。然后赐香酒,可以祭祖,给虎贲之士三百人。这是周王赏赐的荣耀。周王室一百多年没有这样的场合,这让故老们内心激动。晋文公接过,得拜谢。谦让,带着策令回国,庆贺更加隆重。(晋文公扬眉吐气了,打败了楚,受到周天子的策令,获得霸主的地位,拥有权力后,怎么对待当年给他脸色的诸侯呢?)晋文公开始表现了,首先在城濮之战后,举行了诸侯温之会,对周王提出要求,让他来参加,这是以臣召君,孔子觉得不足为训。改为“天子狩于河阳”,到温去狩猎了。也有检查工作的意思。下面的表现更过分,对其他诸侯,尤其是对他不好的人要惩罚,他经受的磨难多,流亡过程中忍着,忍多了内心了就是沟壑纵横,现在有了权力了,就得出气了,先要找人报复,先找的是卫国,当年到卫时,卫成公不理不睬他。导致他要饭。这事他记在心里,现在卫国国君遵从了晋的号令。卫成公也自作孽过,当年收拾卫国与曹国时,卫成公跑到国都外,后来,城濮之战后,他跑到陈国。大家盟誓时,发布“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卫成公看到这个,就回来了。他把国政交给了元喧,辅佐叔武,让他料理国政,现在回来了,叔武迎接。卫成公手下,一箭射死了叔武。这事晋文公知道,气呀。温之会时,让卫成公与元喧对质。君主也得讲礼,君得派代理人诉讼,元喧胜诉,卫成公败诉。这个情形不败才怪呢。卫成公回去杀了人,晋文公就把这事交给周王,要求处理他。晋文公觉得周襄王对付不了,就自己派人下毒药给侍奉卫成公的巫医,让他害死卫成公。卫国人知道后,同情国君,就买通巫医,巫医下药时,济量就小点,让他不自在。病态有了,卫国人向晋文公行贿,给晋文公与周襄王玉,晋文公才舒服点,卫成公捡了一条命为君。(晋文公在流亡过程中,除了卫还有郑国的君主,烛之武出来,解了围,他究竟说了什么呢?)郑国政治家见风使舵,在那个位置上,没办法。晋文公不饶,盟约后,大军来到郑国。理由两条:一是当年对晋文公不礼貌,二是侍奉楚国,背叛王室。好在在郑国城外,晋与秦兵分头驻扎。这给郑国人造成了机会,发生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马上要亡国,佚之狐出来了,找到郑国君主,说只有一个人能救国,这人就是烛之武。郑君马上请他出来,找到烛之武,一说,烛之武说,年轻时没作为,老了,能做什么?这是埋怨,传到郑国国君,lltJ L,郑君就说,过去的事别提了,灭了国,您不也不利吗?烛之武…自着城墙下来了,下了城,找到秦国大营,找到秦穆公,游说。不但使秦退军,而且让他们替郑守城了。说辞有四条:一是亡郑对秦国无利,这是地理决定的,中间隔着晋国,灭了我们,一寸也到不了你们手中,反过来,他强了你就受害了;二是留郑国对秦国有利,留下来,你们可以以我们为落脚地,便于招待,秦穆公想向东发展,没有策应,他认为这是好机会,是不是可以夹击一下晋国;三是晋国知恩不报,这么多年,与晋国打交道,什么时候,晋国真正回报过?这话犀利。秦穆公一听,气就上来了。四晋是有野心,将来向西方发展。这段话没有为郑国求情的,弱国无外交,都讲的是利害。秦穆公也不笨呀,是被拖下水盟约的,现在让烛之武捅破了窗户纸,马上派杨孙逢孙帮着郑守城。自己带军走了。这消息传到晋国大营,晋文公恼了。子犯请击之。晋文公盘算一下,不利。然后就说,当时没有秦国,我们没有今天,这一点上晋国明智。这是有名的故事。这件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说晋军围了郑,就要叔詹,当年晋文公流亡来郑国,他曾与郑文公建议,好好待晋文公,郑文公不听;再劝他如不这样做,就要他们命。郑文公也没听。现在的结果是,叔詹被交出来,晋文公要烹他,叔詹一边脱衣服,一边说,以后再也没人忠于国家了。晋文公喊停。忠诚各为其主,晋文公明智。他的社会经验造就他智慧,但是他薄气,老在左右摇摆。 (晋文公吃苦,流亡,饱尝艰苦,后来成了霸主,才有自己的方式来报思报恕,能看出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这就涉及到儒家对晋文公的评价,孔子评价说, “晋文公谲而不正”,诡诈。远不如齐桓公厚道。他的所谓仁义都是有目的的。孟子说,王道是以德服人,心悦诚服。“以力假仁”是霸道。二人评价正好是评价晋文公的尺度。当初的退避三舍都是手段。站在道义的至高点,后来收拾卫国与郑国国君,都是霸主的奸诈。另一个角度来说,他才质高,齐桓公与管仲寸步难离。而晋文公善听。只是天资有点薄气,不要想要记住谁的功劳,他专会忘掉别人的好,记住别人的不好。总之,一代新霸主出现了,霸业出现了,与齐桓权的霸业有了明显的差异。接下来秦晋打了起来,秦穆公出现了,下次再谈。春秋五霸(十三)穆公求贤(春秋时期,秦国在各诸侯国中并不是头号强国,但一代代秦国君主励精圈冶,使秦国始终没有停止上升的脚步。而其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就是秦穆公。秦穆公在位时,秦国的实力有很大的提升,国土面积也急剧扩张,而这主要归功干秦穆公对贤人的发掘和任用。正是因为有贤人冶国,秦国的内政和外交,搞的都是有声有色。那么,秦穆公是怎样访贤任贤的呢?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您讲述《春秋五霸》之《穆公求贤》。公元(前)659年,秦国的一代国君秦成公死了,他的弟弟叫任好的继了位,这就是后来的秦穆公。这个君主一上台,他就显示了跟过去两三代君主不同的一种风范,什么风范?就是喜欢结交贤人,喜欢访贤人,喜欢求贤人。这个是做大事的人,事先必须有的准备。而且秦穆公求贤这一点,也是基于他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本国历史的特点是什么?刚建国,文化相对落后,人才奇缺,这就涉及到秦国的历史。秦国的历史,在春秋各诸侯当中,它和鲁国、卫国、宋国这些国家不同,不同在哪儿呢?不同在它是一个新兴诸侯,就是新兴起的诸侯国家。而且,这个新兴起的诸侯国家从它的人群的历史经历来讲,它是从西部一一中国的西部,今天甘肃、青海这一带向东移,也就是说它最早的历史有强烈的戎狄色彩。秦国人群的来历,今天有两种说法,一是从戎狄转化而来,二是传说,大禹手下贤人获得赢姓,到周兴起时,站错了队,帮助殷商,助纣为虐,纣王为王后,参加了叛乱。因为站错了队,被周王投到西部地区。西部本是游牧民族,他们不得不入乡随俗,就变成了游牧人群,擅长养马。西周中后期,重视养马,马是重要的动力资源。间强间马。再后来,秦祖先秦庄公时,逐渐显示出作用来。走上台建国从西周崩溃时,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迁到洛阳。周平王东迁是因为看到到处是戎狄,才迁走的。就把陕西给了秦国人,这是以戎治戎,秦用百来年时间把这一块的戎狄肃清得差不多了。(秦穆公知道秦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他不拘一格,发掘人才。百里奚是怎么用五伥羊皮换回来呢?),-秦穆公求贤,一是五毁大夫,是说百里奚,本是虞国大夫,历史有成语叫唇亡齿寒,说的是晋借虞国的道路去伐虢国。两个国家是同姓,晋也是。要伐虢要借道,得了一次手,再借。这时大臣出来告诉虞国不要做这种笨事,灭了虢国,就该轮到你了。辅车相依,是相互依靠的,没它就没有我们,这是忧患。可是虞国国君昏庸,听不进,贪晋国的礼物,这点小利。有一种说法说百里奚也进言,虞君没听。虞国灭了,百里奚也被掳了,成了阶下囚了。晋献公跟秦要搞好关系(此时秦穆公在位),就动用婚姻。于是晋献公将女儿嫁给秦穆公,送嫁妆,陪送各种珍珠,还得有奴才。选男女奴才去伺候,选上了百里奚。百里奚过去是大夫,现在成了人,百里奚跑吧,溜了。跑到楚国宛这儿,百里奚是北方人,一听就听得出。楚国人逮住他。他会养牛,在宛这儿养牛,跑不掉。百里奚有点心灰。百里奚的才干有人知道,秦穆公手下公孙枝也是挖来的人才,了解百里奚,听说媵人里有百里奚,提醒注意这人,来了后找,找不到。知道跑了。这是贤才,就多方打听,知道在宛这儿养牛。秦穆公听到后,准备派人带着重金赎回来,转念一想可能弄巧成拙,如果拿着大批金钱来赎,楚国就会研究他是谁了。甚至奇货可居,成了摇钱树。于是派人拿五张公羊皮来换。跟楚国人解释说,本是媵人,跑了,不能随便跑,楚国人一听,是有这人,可恶,准备要放。秦国人也不白要,给了五张羊皮,楚国人一看,就接受了。楚国人没有看出他的价值,用五张羊皮就成交了。这是便宜的事。来了后,秦穆公跟他谈,百里奚说我变成了媵人,养牛,谈什么。秦穆公说,不,你的本事要大,我要听听。百里奚看到态度诚恳,谈了三天,内容没记载。有一套想法吧?秦穆公高兴,换来一个治国大才,他认定是材料,任为国务。还有一个故事,早年混不好,老婆以为他死了,后来听说在秦国发达了,老婆想还不来接我们吗?等不到,好你个老东西,忘了我们。她们来找,老婆化装成浣妇,来到府上洗衣服。接近百里奚,百里奚被她看到。夫人有文化,弹琴,唱歌,被保存下来了,“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舂黄齑,炊戾扉。今日富贵忘我为?”这是骂他。想当年,分别时家里穷,我一只老母鸡,都拿出来杀了给你吃,没柴火,我把门轴都烧了煮了它。现在富贵了,忘了我们?百里奚听到熟悉的声音,就与她相认。(百里奚夫妻相认,上演了大团圆的结局。他不忘什么朋友呢?)引申出见蹇叔的故事。蹇叔也许就是外号,百里奚被任命为重要职位,想着蹇叔,就跟秦穆公推荐一个人,这就是蹇叔,他这人高于我。这是奇谋之士。我一生潦倒,可是在努力找机会,离开家流浪,要饭,蹇叔收养了我,看出我不是平凡之人,收留了我。后来,去齐国,公孙无知在召人才,蹇叔不让我去,后来果然杀君主。我免于灾祸。我想去东周王室去。我会养牛,去王子颓那儿,接近王子颓,就要要重用我时,蹇叔让我不要跟他混,我听了。后来王子颓被灭了,我又免于难。我想找人,准备到虞国去,蹇叔说,君主不会重用,不过是混饭吃。我还是贪着地位去了,不打算听蹇叔的了。结果虞国灭了,我成了媵人,成了流亡者。今天看,几次听了蹇叔的没事,一次不听就被套了,这人的见识不言而喻吧?秦穆公请蹇叔。(秦穆公在用人上的急迫与胸怀可见,过程中用了什么计谋?又得到了哪些贤人呢?)秦转化为中原文明一分子,转化迅速,周围有许多戎人,有一个叫绵诸,势力较大,戎王手下有由余,祖上是晋国人,会当时的官话。秦穆公上台,引起戎王注意,就派由余来看看。于是来了,由余来了,给了秦穆公机会。没多久,秦穆公发现由余是人才,自己失重了。带着由余转,要留住由余的心。看宫殿看珍宝,看完后,间如何,由余说,这些是导致国家昏乱的根源。这些哪来的?让人去干,百姓就苦了,这是春秋时代混乱之根源。上位者整天玩这个,反而不如戎狄,他们风俗淳朴。当年尧舜以身作则,百姓人人自爱,淳朴,上下一体,一旦诸侯们追求珍珠美玉时,百姓苦了。你们说的仁义道德反过来衡量自己,你们怎么不乱?这下子镇住了秦穆公,这是哲学家,看法一针见血,秦穆公爱才之心浓郁。怎么留住他呢?这时,内史廖看出来了这种心思,秦穆公跟他说邻国有贤人是鄙国之害也。由余是我们的大患呀。内史廖出主意,一是拖住他,不让他回去;二是送美女给戎王,会唱歌跳舞的一十六个,淳朴的道德能维持要外在环境,吹风就保持不住。结果拖住由余,送美女,戎王哪受得了这个?魂飞了,沉迷于女色,不间政事了。向由余百般示好,间戎狄的军事要塞,并且让戎王知道,这是离间计。这是三。两下一折腾,事情就齐了。果然奏效,秦国一看行了,火候到了,派由余回去了。由余回国一看,这还是离开时的国家吗?大事小事没人管了。整个国事,水泡了。于是,由余开始向戎王进谏,批评他。一批评,戎王离间计的效果有了,你为什么在秦国待那么久?你在秦国待这么久,为什么?反感了。最后一次见戎王,戎王说了狠话,谁再说,我箭射他。秦穆公要的正是这个。再派人游说由余,由余觉得无用武之地,归了秦穆公,给秦以后霸西戎创造了条件。这是计赚由余。这是为立大业奠定基础。蓄势待发,晋文公死了,崛起的新霸主就是秦穆公。春秋五霸(十四)偷鸡蚀米(秦穆公是一个英雄有为的君主,他是秦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君主,他在位时,开国二十,易地千里。也就是灭了很多小国家,把大片的土地划归到秦国的势力范围。但秦穆公想以陕西为依托,然后圈霸中原的想法一直不能实现,他也下了本钱,曾经扶立了两代晋国君主,但始终得不到向中原扩张的机会。终于,中原地区的郑国似乎有机可乘,于是秦穆公仓匆匆帐兵前往郑国,想去吃郑国的“豆腐”,那么,心急火燎的秦穆心,能吃上郑国的“熟豆腐”吗?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悠讲述《春秋五霸》之《偷鸡蚀米》。中国有句老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秦穆公在的时候,有人和,天时也有,就是这个地利不帮忙。他要想经略中原,他必须要越过晋这个关卡。这个晋国人,很机智,在晋献公、晋文公时期就把秦通往东方的道路就控制了,所以这是秦国的个难题。但是列国之间的形势发生了转变,因为这个时候晋文公正在打城濮之战。烛之武分析形势,打完了,对秦一点好处没有,将来还有坏处。将我们保存下来,我们可以提供食宿。秦穆公派三位将军替郑国守城。这是意外。于是秦与郑联合起来,秦就撤军了,晾了晋国。两年后,机会来了。晋文公死了,他的棺材应该停殡。这时,晋都城在绛,祖坟在曲沃,就向曲沃进发,棺材里发出巨响,人们都毛骨悚然,巫师占l、后,说“将有西师侵轶我,击之,必大捷焉”。这里边有间题,史书有记载,今天怎么理解?应该是古代棺材有好几层。晋文公棺材如果层次多,可能会发声,还加上心理作用,听走了形。绝对不是他在那儿装牛。巫师为什么这样占l、呢?特务多,实际上侦测到秦国的情况,趁机会动手。秦国不是要欺负晋国,因为有三个将军在郑国守城,晋文公死时,郑国人把北城门钥匙交给他们来管。他们拿了钥匙,赶紧给秦送信,如果里应外合,可以取郑都。秦穆公志向正在此呀。机会来了,如果灭了郑,经略东方是轻易的事了。难免头脑发热了。要想去郑偷袭,得过晋南部,险峻的山道。这被晋的特务看到了。秦穆公兴奋。于是访蹇叔、百里奚,结果,百里奚与蹇叔,都不同意。蹇叔还说,我活这么大了,劳师动众,偷袭远方国家,是我没听说过的。我觉得做不得。蹇叔能预知未来。这时,秦穆公头脑发热,不想放弃。整个朝中的将军们也觉得是好机会。不占便宜是笨蛋。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是出征的主帅。蹇叔的儿子也在,他们都不同意父亲的想法。好了,下战争动员令,组织人马,开始出师,大军一出,旁边人在哭,正是蹇叔。先哭孟明视,我只能看到你出发,再也看不到你回来了。这话,秦穆公不受用,丧气,派人去骂蹇叔,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如果活个五十六,你现在坟上的树都粗了。实际是说你早该死了。蹇叔哭儿子了,参加这次行动,也回不来了,崤山有两个山岭,你的尸体一定要扔李疆t山岭间,我要去给你收尸,这是基于对地理的熟悉一在这种情况下,大军出发了(百里奚与蹇叔是老人,有人生智慧,是良药苦口,但是秦穆公听不进去,所以坚持偷袭,这支部队会遇到什么呢?)这是在冬天,开始出师,向东走,经过晋国南部险峻地,向郑国走,这时晋国没理他,“击其惰归”。秦穆公觉得这是晋没人管,接着向东,来到了都城洛邑,这是周王室所在地。当时按照礼法,应该经过时脱下铠甲,秦国人当然知道,但是心急,尊敬就没放在心里,史书说,秦“免胄而已”,过去没几步,跳上战车,跑。这个被人看到了,小孩子王孙满发表一段评论,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进到险地,没有谋略,又不慎重,能不打败吗?小孩子预言必败。这是著名的王孙满观师。接下来,往前走,奔向了郑时,被小小的人群发现了,弦高犒师,一群买卖人,头是弦高,准备去洛阳做买卖,结果出发后不久看到路上的秦军,奔着自己国家来了。看出来者不善,弦高就寻思,挡不住,报信也来不及,他急中知智,犒师。列国间,礼法是其他国家部队通过本国时,有义务送点东西。弦高想拖住秦军,给敌方造成知道你来袭的印象。怎么办?他先送轻的,四张熟牛皮,托在手上,送给主帅,又送十二头牛,还说,鄙国国君知道你们的行动了,于是派我们来犒劳诸位,如果住着,我们准备了替你们站岗,如果是想通过就往前走,也准备了一天的盘缠,说话得体。可是主帅孟明视他们听了,透心凉。走了几百里,人家知道了,前走不是后退不是,愣了。弦高犒师时,也同时赶紧派人给郑君送信。他一听,想到三个“卧槽马”,好意没好报,于是除内鬼,带人来到三位守北门的将军处看情况,一看,住处看到的秦国部队在装东西,磨刀喂马。准备战斗了。郑国人就说了,你们住的时间不短了,我们的肉干等吃得差不多了,没东西养你们了,你们要走,有办法,郑国有一个打猎的地方,请你们去打些活的猎物,带着走吧。三位将军听出是赶他们了,于是跑到了宋与齐。清了内鬼了。(秦军被王孙满看贬,被弦高托延,消息被泄露,这支军队有怎样的命运呢?)孟明视他们知道不能打,路过小国滑,…自手灭了他。于是往回走,秦军回走时,得交待晋国情况,晋国准备打仗了。晋文公死了,上台的是后来的晋襄公,拿大计的是先轸与栾枝。秦军要回国。得从崤走,先轸说打,一定要打,栾枝说,晋文公始终说与秦关系不能太差,他们帮助过我们,晋国要做大事,秦是后方,有一个尺度。先轸说, “一日纵敌,百世之患”。然后说恩不恩,我们君主死了,不打招呼就过我们的地盘。基本都同意先轸的说法。他考虑到地理因素,是崤函之固。这一带是黄土之原,加上狭长的谷地。蹇叔了解这些,知道有些地方窄到只能行一辆马车。谷地在崤地边,险峻,晋国先轸他们看到这儿的地理重要,是个便宜,得占。于是,晋国人联合姜戎,开始布置口袋,张好了等秦军。秦军走,过了洛阳,越走越恐惧。回来时,越是走,越觉得紧张,这时,想到有支人马埋伏,可是死无葬身地,想起蹇叔的话,两条道,秦军走的是北道,狭长的地带,得回国呀,硬着头皮走,走到山谷时,晋军就来了,两边一堵,口袋阵, “匹马只轮不返”,一匹马一个轮子都不能回去,整个是活棺材。三个将军被抓了。(这场战争中,晋国袭击了秦军,秦军全军覆灭,晋国人怎么处理孟明视他们呢?)三个将军押回去了,到了晋国。怎么办?押送途中,一个人站了出来,是秦穆公的女儿,嫁给晋文公的一个。她有母邦心理,考虑间题不全出于本邦考虑。跟晋襄公说,这三个人没事,挑拨我们的关系,我们的君主对这三个人恨透了,恨不得吃了他们。现在别弄回来,交给秦君主,死无葬身地。晋襄公没主意,居然答应了。于是放了他们。三个人赶紧跑。先轸知道后,当着君主的面,骂道,我们拼死抓了,一个女子,三言两语就放了,呸。先轸后来自己死在这事上。打仗时,战死不失为好汉。三个将军往河边跑,先轸骂过,晋襄公想得要个条件,赶快派阳处父追。追到黄河边,三人上了船。阳处父赶紧假装解下马来,牵着送给他们,国君要送一匹给你们,孟明视也不傻呀。骗不了我,施大礼,谢谢。我回国后,君主会处置我们。三年后,我要回来。来拜谢赏赐。孟明视遭灾,不失气概。于是他们走了。战争以晋国完胜结束。某种程度上讲,这场战争,晋国人先轸是好将军,但不是好战略家,得罪了秦国。秦晋关系从此分道扬镳。晋国争霸失去了秦的支持,秦站到了楚国一面,这是战略上的失误。春秋五霸(十五)秦国雪耻(秦穆公想向中原发展秦国的势力,他本来以为在郑国有秦国的内应,秦国又派了一支部队前去偷袭,里应外合,秦军拿下郑国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但让秦穆公没想到的是,郑国的便宜没占上,远征的秦军反而被不怀好意的晋国军队,利用地利之便全部歼灭。三千秦军,最后只逃回了孟明视等三位将军。这对秦穆公来说、对秦国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那么,秦国究竟是怎样同仇敌忾,向晋国复仇的呢?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您精彩讲述《春秋五霸》之《秦国雪耻》。)史书上讲,秦穆公这个人是通权达变,识时务的,这场战争败了以后,他就大体放弃了直接向东方进攻的这种思路,转而向西发展,就是霸西戎。他一辈子作为一个霸主,他最辉煌的事业实际上就是霸西戎。可是在霸西戎之前,有一件事情必须得做,哪件事情必须得做?那就是必须要向晋国复仇。这没办法,要凝聚民心,非这样做不行。为什么?因为崤之战成百上千的尸骨,战士们的尸骨扔在了那个地方,总得有一个下场,一个收束。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必须要对晋国展开攻击。回来的三位将军走时是浩浩荡荡的出发,路上蹇叔在哭,回来时有人在哭,是秦穆公。这个责任他得负呀。哭完后,悔过。胜利时,可以表现性格,失败时作为领导与决策者,面对失败,他能全部担起责任。像孟明视他们成了光杆司令。常理得究责。有人也提出孟明视总得负一定的责。一般有权人失败后总会躲。秦穆公说,不能以一眚掩大德,不能因一次错误掩盖了所有的德行。他还说决策在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因为贪败坏了士气。对孟明视不加追究,继续任用。并开始悔过。还要对全国讲,甚至发布誓命,讲自己的反思。布告说,“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自以为是,就犯错误,要求别人做正确的事容易,接受批评就真正艰难。这话是反思了自己。自己没有从谏,这是难的。指出了人的弱点,明显就是自以为是。让自己接受,从谏如流,难。还谈到没听白发人的话,多么错误。假如有城,“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偷窃。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没其他技能,如果能有容,容纳别人,别人的好,他喜欢得就像自己有一样。别人的才干也像自己有一样。别人的好话,就像自己说出来一样,这样的人,保佑子孙,是大吉大利。反映决策时缺少这样有主见的大臣,他宣告了自己的错误。然后说,“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兴盛也是因一个人的功劳。像蹇叔可以使国家安定。整个誓命,《大学》就引了这些,精彩,有哲理。秦穆公深刻检讨了自己。孔夫子说观过知人,从人的过错中看得清一个人。秦穆公是这样的人,接着任命孟明视。不久,又打了一仗,彭衙之役,也叫拜赐之役。当年孟明视说过,等着,我回来拜谢你们,两次带兵来,称为拜赐之役。彭衙在秦国境内。(崤之战,秦穆公的胸怀得以体现,要向晋国讨个说法,第二次交手来了,能不能打败晋的军队呢?)但是不幸,又败了。遇上了勇士,晋国的勇士狼瞫。晋襄公当年上战场,身边大力士莱驹,晋襄公抓住俘虏就交给他,莱驹,胆小,要砍这个人,这人就嚎,莱驹吓掉了戈,狼瞫来了,抄起家伙来杀了。赶上了晋襄公,狼瞫任命为新车右。狼瞫本是车右,是荣耀的。可是,不想一个大臣看不上他。是先轸。先轸看狼瞫不顺眼,不让他做车右了。狼瞫忿忿不平。朋友看出来了,劝他干脆动手。狼瞫在等待机会,干掉先轸,狼瞫说“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这种勇敢不合道理,我是生气,是因为先轸看不上我勇敢。如果这样杀人,真是匹夫之勇了。反而证明人家是对的。狼瞫的机会不是这个报私仇,赶上拜赐之役,狼瞫冲了上去,军队也全部跟上,把孟明视的军队冲垮了。秦军又败了。真正检验秦穆公对孟明视态度的是这次失败。秦穆公前一次自己承担责任,这次他仍然没有对孟明视不信任,他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时运有利有不利,闲言对孟明视不利,但是“犹用孟明”。孟明视就肝脑涂地报答秦穆公,就想从根本上强化军事实力,重施于民,制订对百姓有利的政策,这是霸道的根本。霸道对其他国家是欺压,但是要本国强盛,要打造精神,必须解决民众的爱国热情。得拿出真的来统一民众。得重重施舍,给百姓好处。晋国赵衰还在,说孟明视这样执政,再来时,我们得退避了。赵衰是老臣,他看到了根本,是秦国政治在翻新。凝聚力在加强。(秦国与晋两次战争中再失败,激起了秦同仇敌忾,秦终于主动再向晋国动武,这次能打败吗?)崤之战后第四年,秦国准备好了,渡过黄河,在孟明视统领下,过了黄河就沉了船。来了,不想走了,结果进入到晋国,取了王官,叫王官之战。晋国人想起赵衰的话,闭门休战。反正你后勤有限。让了后,秦部队向东向南,直入崤函之地,来到当年战场,收尸。三年,尸体经过风化,没多少了。秦穆公亲自出马,收尸,大哭。整个过程,晋国人没有干预,大体洗涮了耻辱,但是两国关系没有好转。这事,做完后,秦穆公也明白,向东发展,不可能,转而向西,向西戎发起战争。西戎是今天陕西甘肃一带。居住的是戎狄,非中华文化的政权与人民。强大的有四五支,由余曾经侍奉的君主是其中一支。秦穆公向西,采取由余的策略,进攻,戎狄首领据说在喝酒,秦国人打来了,打得他们落花流水。有人投降有人撤退了。秦在这几年,把西部陇右地区收了,易地千里,大片土地划归秦国。这事,在历史上有积极意义,加速了文明进程。把秦的声名远扬。现在英语叫中国为CHINA,实际是秦,归功于这次的争霸。晚年时,秦穆公把霸业达到巅峰。(秦军打败晋国军队,一血当年围歼之耻,后来转向于西戎,奠定霸业基础。晚年一件事,遭到后人的批评,到底做了什么呢?)按照记载,秦穆公与三猛士喝酒,喝时,说但愿死后也痛快。他们也慨然应允。结果秦穆公死后,三人就殉葬了。这事,在有些史书里讲是信用,秦穆公感动别人,别人能恪守诺言,但是,还有177人也死掉了。这是风俗的蛮昧,秦是迅速接受华夏文明的,过去有殉葬的习惯,周代基本革除了。晋文公手下魏武子死时,说过,小妾让她改嫁,后来病沉了,就跟儿子魏颗说,让她殉葬吧。她后来被改嫁了,有人说魏颗不听父亲的话。魏颗说父亲清醒时说的是人话,糊涂时说的是“乱命”,只能听从明白时说的话。后来魏颗杀敌时是稻草救了他。这就是结草以报。但是秦国风俗原始,秦穆公明白,但是风俗未必这样。这180人殉葬,都以愿意的名声埋了下去。这就是秦国不纯的一面。当时的诗人严厉批评这事。《黄鸟》写的是“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黄鸟落在荆棘上,起兴就是凶险的。典型的猛士跟着走了,我们内心充满惶恐。这诗人有局限,另外177人只字不提,珍惜生命不完备,这表明秦文明的程度之蛮昧,不彻底。上世纪发现秦宫一号墓发现180人殉葬。这种现象没有因为诗的指责而停止。或许诗的意图是保留能打仗的人而已。倒是《左传》是真批评。而且判断秦国再也不能向东发展了,这也是错误的。可见作者是书呆子,他却也捍卫了一种价值。这事上,可以找到人生的真谛。一代霸主结束了,留下了是非成败。新一代霸主崛起了,下次再谈。春秋五霸(十六)一鸣惊人(楚国在争霸中,始终没获得强国的地位,楚庄王是在继位九年之后,才真正掌握楚国大权,那么,在这九年时间中,楚庄王是如何从幕后走上前台?他又是如何显示自己称霸诸侯的胸怀和志向呢?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您讲述《春秋五霸》之《一鸣惊人》。)这个楚庄王,是楚国楚穆王的儿子,公元前613年继位,说他为什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呢?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呢?《史记》有比较生动的记载。说年轻的楚庄王继位以后,三年,什么事都不干,整天在宫里边跟一大帮他的三妻六妾在一起花天酒地,沉湎于酒色。说这是新继位一个王,不思作为,反而沉湎酒色,这是亡国之君。同时,他还向全国发了一个命令,说谁要敢对我提意见,死,他就在那儿闹腾。闹腾闹腾就有大臣憋不住了,其中有个叫伍举的就来了,来了以后,见到楚庄王,楚庄王左边搂的是郑姬,右边搂的是越女,两边都有,然后斜靠在那儿,一副荒唐不正派的样子。然后,见了伍举就说,伍举,你干嘛来了?给我提意见吗?你没听我的命令吗?伍举早就想好了,伍举就说,抱歉,我不是来提意见的,我这儿有个谜语,我想让你猜一猜。楚庄王一听,什么谜语?有一只鸟,个头很大,蹲在一个大土堆上,三年不鸣,三年不飞。请问,这是什么鸟?楚庄王听了以后,哈哈一笑,说什么鸟我不管,但是我知道,这个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伍举一听这个,心里有底,就下去了。下去了以后,可是这个楚庄王也没有鸣也没有飞,还在接着闹腾,于是另外一个大臣叫苏从的就沉不住气了,来给楚庄王提意见。楚庄王就说,你来一样,有敢向我提意见的,死。苏从就说,我豁出去死了,你这么干,你就是昏君做法,我豁出去了。楚庄王一听,笑了,说苏大人,你退下,我知道怎么办了。搁那儿以后,楚庄王马上就打理朝政,真是好一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好一个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史记》的说法,说一上台杀掉了数百个昏臣,任用了数百个明臣,楚国大治。《史记》写东西好看,实际不是这样。真正掌权是第九个年头。这时,楚庄王装糊涂,观察形势,像伍举这样的人来提意见,他明白。他开始有所作为,真正掌权却用了九年时间,面对的是大家族的势力,这是既得利益者,这就是若敖氏。楚国一代先王,叫熊仪,儿子斗伯比,在楚王开拓时有作为,儿子令尹子文也是明臣。令尹子文早年经历奇特,是私生子,斗伯比在姥姥家居住时,与一个姑奶奶生下了私生子,落在哪儿,不好办。只能丢孩子,扔到云梦泽里,可是他没死,碰上大老虎。小孩子符合道性,老虎不咬。老虎是雌虎,大概刚生完小虎,就喂他奶吃。没瞒过妘小姐的妈,妘国国君去狩猎,发现老虎后有小孩跟着跑,回家后慌了,跟妘夫人说,碰上老虎后小孩子跟着跑。这时,妘太太觉得奇了。把女儿生了男孩扔到云梦泽的事说了,这不简单。派人去找,找到了这个孩子。楚国叫喂奶叫谷,所以斗谷於兔。这是虎孩儿的故事,子文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有成效。孔子议论过这人,说这人三次为令尹三次被罢免,无喜无怒,胸怀大。离职时,把过去的政令都交给新令尹,交割完再退位,这人忠。他干宰相时间长,家族势力强。(若敖家族中掌权者都举足轻重,甚至出现楚庄王被劫持的事件,他是怎么的呢?)面对这样的势力,他怎么办?他得观察,得谋机会,这是楚庄王的机会。观察形势。他想拿回权力,得忍着。他没有直接跟若敖氏干。他就是干事,找到灭掉你的点。这是明智的。春秋五霸各有特点,他忍是特点。实际上,若敖氏掌权,楚庄王难受,头一年就被劫持了。当时楚向东发展,打群舒。若敖家的子孔去打仗,斗克与公子燮留守,斗克当年当过俘虏,若敖家族都不用他,他闷闷不乐;公子燮想当令尹,也是牢骚,一个不得志,一个失意,两人就不满现实,开始密谋夺权。他们是新王的老师,子孔他们走了,城中空虚,二人就修城墙,组织部队杀子孔他们的家人,派刺客刺杀子孔,若敖家族内部干了起来。子孔他们回来了,他们二人跑,往商密跑。挟持着楚庄王跑,不去不行,他不知道命运,好在有转机,跑上碰到庐辑梨,发现他们行迹可疑,一查是叛逃,杀了二人,楚庄王才回城做王。这次经历让他认识到若敖氏家族的强大,所以他得忍。(楚庄王要等待时机,那么是什么时机出现让他取回了自己的权力呢?)楚庄王上台后三年,楚国发生饥荒。这时,楚国周围臣服的蛮夷开始骚动,攻打楚国,西北的庸率领群蛮造反。国家摇摇欲坠,这时,若敖家族的执政提出跑向阪高。这时,蒍贾是过去老楚王的后代,一直不得志,楚庄王上去后,蒍贾站起来说,不要跑,你跑,敌人就可以追。什么时候是个头?不跑,但是伐庸。他们造反就是因为我们闹饥荒,我们要做给他们看,战争一打,许多人赶紧偃旗息鼓,楚庄王信任。就采纳了这个意见。这时若敖家族执政久了,被权力腐蚀了,不能不服正确的。就兴师,国家困难呀,把库底子都扫了,所有都拿来当军需,兴兵,果然,许多蛮夷跑了。接着打庸,庸国撤了。没想到楚庄王率军来了,打到了家门口,庸人反击,楚国不利,打完仗后,放回俘虏,散布失败言论。这时,潘尫说,我们先王佯装失败,撤退,跟庸国人接触,败七次,庸国人大意了,于是再战时,派的是杂牌军。麻痹成了,楚庄王来到了前线,联合的部队分兵两路同时出击,迅速夹击,灭了庸国。(楚庄王是怎么问鼎周王室的呢?周王是怎么回答的呢?)打完庸后,迅速向北扩张,指向了击浑之戎,追到了周。进了王畿范围内,快看到都城了。当年召陵之盟时,得进贡呀。老理,王有责任派人来慰劳,派王孙满来犒劳楚军。楚庄王问,周家大鼎有多大多沉呀?这就是问鼎王室,这看出他心思多大,要夺权了。话有挑战性。王孙满智谋深,回答是,“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周家有德,老天爷就不会拿走,鼎代表德行重要。“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铸鼎有各种图象,包括各种事物,百姓看就能知道什么是忠与奸,出门不会碰上魑魅。当年周成王占卜,周家有八百年历史,“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被王孙满顶了回来。(楚庄王与若敖家族的矛盾是如何爆发的呢?)于是若敖氏家族感觉到坏了。矛盾爆发了。若敖氏下了手,越椒掌权。他主动出兵,向楚庄王挑战。楚庄王没料到,先提出用三代先王的子弟们当人质,你撤兵,越椒不答应。楚庄王就得干,消息传开,百姓激愤。于是楚庄王来到章澨。越椒射箭,打到楚庄王车沿上,打在铙上,高一点就射到楚庄王身上。第二支又来了,一直奔着战车的柱子上了。楚庄王的战士们军心动摇了,楚庄王站起来了,传令,过去楚文王向北征讨时,得了三支神箭,不幸被他们偷了二支,他打完了,诸位向前,看我们的了。军心稳定下来,士气大涨。这是考验本色的时候。楚庄王发完话,士兵们一冲向前,若敖家族完蛋了。但是战后,楚庄王给子文留下个后代。克黄是若敖家族的人,去齐出差回来了,赶上这事,有人劝他跑,他不跑。他执行命令,执意要传给君主,交还符节,才能走。回到楚后,关自己在房里,等着,楚庄王不能杀。否则怎么劝人行善?子文这么好,不能做得太绝。于是留了克黄之一支,改姓了,表示一种自新。楚庄王在整个斗争过程中,表现得能忍,一种忍是没办法,是无奈;另一种是为将来准备,是屈,为了伸。楚庄王是这第二种忍。春秋五霸(十七)任贤图治·2011年8月27日(楚庄王继位的时候,楚国的大权由若敖氏家族掌握,楚庄王只是名义上的君主,手中没有权力,他说的话没人听。但楚庄王善于隐忍,而且在隐忍中等待时机。最后他终于抓住了机会,将掌握楚国大权的若敖氏家族彻底铲除。这样,楚庄王完成了从徒有虚名到大权在握的转变。当楚庄王真正掌权后,他就开始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使楚国的面貌发生了崭新的变化,那么,楚庄王在治国上,还采用了什么样的做法呢?)楚庄王大展宏图,开始治国的作为,史载,“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左传·宣公十二年》)每天不忘提醒臣民民生不易,活着就得奋斗;祸至之无日,享受时不要忘了有祸患将发生;时刻提醒要戒惧,捍卫国家。另外经常提醒战士们,“胜之不可保,纣之百胜而卒无后”。谁都不能永保胜利,像纣王常胜却最终一败涂地。像若敖他们筚路蓝缕,当年开发山林,臣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是从精神上鼓励百姓向上。这是一代楚王带来的崭新面貌。具体治国上,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尊贤尚功,让贤人帮助自己建功。要想成事,就得这样。楚庄王怎么做的呢?有相面先生,楚庄王找来他,问他相面根据的是什么,一般人看五官,这人说不是这样,我看的是这个人的交往,在为百姓时与谁交往,为官后与谁交往。所以由此判断这人的吉凶。楚庄王一听,笑了,这是重实践。楚庄王说,得了,别在江湖上混了,到我楚国去找贤才。还有一次,楚庄王商量完朝政,面有忧伤,有申公巫臣,觉得不对呀,应该今天顺呀,怎么君主忧伤呢?就问楚庄王,楚庄王说,“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群臣莫之若者亡”(译文: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申公巫臣一听,知道是要找贤臣。如果君主一言堂,表明人才少,这是求贤。楚庄王时,大量贤人出现,其中有孙叔敖。孙叔敖这个人,从小在楚国有好名声。史载,“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回家对母亲哭,说自己要死了,母亲问他为什么哭,他说,一个人见两头蛇,这个人要死,所以我哭。母亲问他怎么了,他说,我怕别人也见到,我就杀了它埋了,免得别人看到。母亲说,你死不了,你这种行为是仁义的,有好报。在若敖家族时,这种人被排斥了。衡量政权好坏的标准就看是否能吸纳人才来到政权中心。现在孙叔敖让人看到了希望,贤人有出路了。(楚庄王和很多有作为的君主一样,在真正掌握权力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寻访贤人来治理国家,其中楚庄王任用贤人孙叔敖,就是他任用贤才的一个亮点。那么,受到楚庄王重用的孙叔敖,他在治国的过程中,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呢?)孙叔敖开始帮助打理国政,这是出色的政治家。有些文献记载他的风范,《左传》记过,他准备修一座城市,限期完成。孙叔敖找到封人,拿出方案,交给司徒,于是开始找民众,备材料,施工,孙叔敖做得头头是道。小事也能看出才华。宰相是群臣之首,把各人的积极性发动起来,像做汤的人,各种调料要你来搭配,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的手段。他还有政治远见,像谈论定国是,孙叔敖执掌大政方向,协调民心,怎么定国是呢?孙叔敖说,有了国是未必是好事,确实了方向,会伤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有人会怀恨在心。怎么办呢?孙叔敖说,得依靠大家的心态。如果国君面对臣、士,如果抱着没有我你们哪能获得富贵的心态,就不能确定大政方针。从臣的一面说,如果士大夫们跟君主相同地有傲慢心态,认为没有我,你国君就是光杆司令,国是也不能确定。所以要凝聚共识,这给了楚庄王定国是的极好的建议。楚庄王从此更赏识他,这有政治高见与远见。孙叔敖还公正。虞丘子推荐了他,后来虞丘子的儿子犯了错误,但是仍依法办事,办了他。之后,虞丘子没有埋怨,反而来到楚庄王面前,恭喜,孙叔敖办事不讲私情。真是宰相之才,公正。这种事情虽是传说,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人群领袖是向上的,领袖是开诚的,人人都愿意展现好的一面。遇到昏君,人人都不守法。这是文化问题,是世道人心的问题。与领导者的风范有密切关系。任用孙叔敖,正是树立了正风。(个人操守上,表现怎么样呢?)孙叔敖家里穷,他说,我听说,穿漂亮衣服,坐好马车,得有好德行,有好德行才能德乘其服。反之会损伤德行,我觉得德行还不够,不敢这样。这是谨慎的。《荀子》里讲,一个人来问孙叔敖,按惯例,作宰相久了,百姓百官都恨,可是你在楚当了令尹多年,君主不反感,士大夫也亲近,你怎么做到的呢?他说,得谦虚,我在努力做。越久,钱得分给别人,人都任用到合适的位置,才能保留这样的局面,这表达了儒家对人怎么做官,怎么处富贵的看法。楚庄王尊贤尚功,在战国中有诸多美好的传说。其实表达的是中国人对理想政治的期待。是好愿望。(楚庄王任用像孙叔敖这样的贤人治国,给楚国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在政治上清廉,百姓也安居乐业。但胸怀大志的楚庄王,他要的是国家强盛,为楚国将来称霸奠定基础,所以,任用贤人只是他治国的一个方面。作为楚国的一把手,除了任贤,他还有其他做法,那么,这些做法是什么呢?)楚庄王还能虚心纳谏。一次马死了,他爱宝马,他觉得悲伤,想给它陪葬。楚庄王想仿一个大夫的规格来埋葬。大臣们反对,楚庄王觉得不就是钱吗?不听。这时,优人(游走逗人笑的人)来了,这人叫优孟,进了宫殿后,大哭。楚庄王看到有人吊孝,高兴。优孟说,最好用玉棺材,用好木,要把诸侯们请过来观礼,挖坑,让诸侯明白我们楚国重马轻人。这是优人,说说就走向荒唐了。道理就讲出来了,楚庄王明白了,能纳谏。这是典型的例子。他这样能听得进意见的事应该不少。另外,楚庄王也不忘故旧,也与优孟有关。孙叔敖老了,要退位了。做出几十年宰相,两袖清风,家里贫困,就跟儿子说,将来如果混不下去了,就去找优孟。孙叔敖果然去世了,儿子给人砍柴,找到优孟,优孟就想办法,一天去朝堂,打扮成孙叔敖的样子。一见楚庄王,就仿孙叔敖的样子,活脱脱是孙叔敖,细看才知道是优孟。楚庄王就让他演孙叔敖,他就说别跟我学,能捞就捞,别像我一样,死后,儿子得砍柴。于是给了孙叔敖的儿子寝丘之地四百户,让他们世代奉祀。这也是一个传说,是否真实,不得而知。(楚庄王还有更高明的做法,那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楚庄王对别人不求全责备,能宽容。有《摘缨会》的戏,传说,他带着爱妾与大臣们吃饭喝酒,天黑了,点蜡完了,爱妾报告有家伙伸了我一把,吃了豆腐。一般人不能容忍。但是楚庄王忍了,说这种事情就是男人的那点德行,容易动心,干嘛因为这点事把男人的脸面伤了呢?不追究了。爱妾也就罢了。楚庄王说,今日喝酒,喝个痛快,要最后检查,谁缨子还在帽子上,谁就没喝好,结果帽子都没有了缨子,因为那个吃豆腐的缨子被爱妾摘走了。他知道男人的那点德行。结果隔了一段时间,楚晋发生战争,一个大臣,在楚庄陷于危险的境地时最卖力,战后问他是谁呀,他就回答说,咱们三年前喝酒,伸手摸了不该摸的,是我,你成全了我的面子,我得拼死报答你。这也是一个传说。说明楚庄王内心敞亮,能办大事。总之,他尊贤尚功,纳谏,不忘故旧,能笼络人,到了十几年后,整个楚国局势蒸蒸日上,一片向上的情形。这时,一个毛病犯了,好打猎,整天驾着战车去打猎。大臣们劝不了,最后,楚庄王说了,你们以为我还像当年装傻吗?不是,我们打猎在猎物面前谁能干得好,车马驾得好,是可以发现武将的。楚庄王开始向北进攻了。因为城濮之战后,楚国在北方处处小心,看晋国人眼色,现在楚庄王准备北进了。那么究竟情况怎么样?下次再谈。春秋五霸(十八)夏姬之乱·2011年8月28日(在中国历史的春秋时期,有一个美丽绝伦的女人,她的名字叫夏姬,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但是见到夏姬的男人,几乎都被她的容颜所折服。因为她,一个国家覆灭了,连英雄盖世的一代霸主楚庄王,也差点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而她的存在,甚至影响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进程。那么,夏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她真的拥有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魔力吗?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您讲述《春秋五霸》之《夏姬之乱》。)夏姬,应该是姬姓女子,来自郑国。先是嫁给了陈国的一位先生,叫御叔,生了儿子,叫夏征舒。结果呢,御叔老早死了,因为夏姬很漂亮,御叔反正就是娶漂亮女子的一个代价,就是少活几年。那么这个夏姬漂亮到什么程度呢?汉代有些人写书,就说她有“内挟技术”,她生命中她自己掌握着一门独门功夫,就是方技之术,就是返老还童。汉代的史料说什么?说她三次返老还童。我们一般女孩子青春期十八九、二十、二十几,一次青春期,人家两次十八九、三次十八九,所以这个技术失传了,很遗憾。所以今天要是有谁把它发掘出来,那是要发大财的。另外说她是三为王后、七为夫人。说的什么意思?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嫁的人多,三次嫁给王,死了三个,七次嫁给大夫,死了七个,这就是一个杀手,她那种勾魂摄魄的力量,对男人进行屠杀。汉代人这就是有点意淫的那个意思,就是想像有点过分。不过,《左传》记载,围绕她死过不少人。寡妇门前是非多。国君陈灵公、仪行父与孔宁也看上了她。她照单全收。三人没日没夜地往她家跑。白天在朝中,两个公卿一个国君手中都有她私赠的内衣。这让人联想,这个女人高大,三个人拿着礼物显摆。这是公卿宣淫。哪有这样的事?有大夫说,这像什么话?组团似的宣淫,让百姓怎么看待?陈灵公一听,心里的是非还是有的,只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欲。赶紧接受,改。转脸,把泄冶这事告诉了孔宁与仪行父。二人就开始谋划并杀了这人。孔子说“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其泄冶之谓乎?”这事说的是泄冶,没有骂三人,三人不耻了。说泄冶如果沉默是好事。现在让他们杀了不值。泄冶被杀了,三人就整天变本加厉地往她家跑。明着说找夏征舒,讨论事情,但是,百姓的眼睛雪亮,就写诗来嘲讽,诗叫《株林》:“胡为乎株林,从夏南,莫匪适株林,从夏南,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去找夏南,就是夏征舒,不是去株林,的确是去找夏征舒,这是不打自招,这是民风,讽刺你。揭发你的小聪明。然后说驾起马车,到株林那儿去歇会,吃饭。吃与男女之事有关。用吃饭来说男女之事,食色性也。这是影射。这是《诗》中少有的确有本事的诗。陈灵公三人荒废了国政,这时,周王室单公大臣去宋国出差,完后去楚国,要借道于陈,从陈国走,回来跟周王说这事,说“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不好好改,一定会亡国。这事,单公下了谶语,要亡国。陈灵公一次跟仪行父、孔宁来夏家喝酒,人话不说了,说些鬼话了。陈灵公说,夏征舒像你,他们也反说像你。这惹恼了夏征舒。结果喝酒让夏征舒这个十六七了的男孩上火,开始有所行动了,宴会结束后,三人往外走,走到马厩时,一箭射到关键部位,陈灵公死了。(楚国有反应了,楚庄王派人进陈国,灭了陈国,但是不久,重新立了陈国,一灭一立间发生了什么呢?)陈国的百姓对夏征舒当君主不满意。楚庄王发布命令,讨少西氏,指的就是夏征舒家。人人得而诛之。陈国人不动,所以灭了陈国,之后准备消灭这个政权,当时,楚王身边祝贺这事。列国也赶紧祝贺。但是,一个人不吱声,这是楚国大贤人申叔时。申叔时从齐国回来,正赶上灭了陈国。申叔时只是把情形交待一下,转身就走。这是有威望的大臣,楚庄王纳闷,你怎么不像别人一样祝贺?申叔时停住了,这事,还容许我说话吗?当然了,可以摆摆嘛。申叔时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申叔时说这事“无乃太重乎”?楚庄王倒是没想到,现在讨伐,诸侯跟着,你本来讨的是淫与过分,是德行的行为,现在变成了贪,与夺人牛一样,让诸侯怎么看?要点出来了,列国体制下,要诸侯跟着,做事就不能出格。灭了小国,其他诸侯就会想有一天就是我了。这就会离心离德,称什么霸?这也是春秋史与战国史不一样处,得讲道理。没有纯认暴力的时代。楚庄王聪明,一听,马上明白,我没想到。怎么办?申叔时说,从怀里取出来,交到他手中。“取诸于怀而还诸于手,为愈乎不还也”。恢复陈国政权就完了。于是,就开始立新君主,让国家恢复原样。孔子读后,说楚庄王不简单,“重一言而轻一国”。这人是遵道明大理的人。实际孔子也有为陈国捏了一把汗。这表现出的是楚庄王的明智。楚庄王人陈国每个乡里迁一个人来他楚国组成夏州,是平夏姬之乱组建的一个州,表示纪念。(楚庄王灭了陈又建了陈,楚庄王对夏姬也有好奇心,见面后会发生什么呢?)楚庄王灭了陈又复了陈,夏姬呢?陈之乱是从她而起,楚庄王心里也瞧不起陈灵公。来到了陈,见见夏姬,哪怕是好奇也得瞧瞧,一瞧不得了,这个女人也攫住了他的心。他就像过了电一样麻了。心想,没想到,陈灵公死得值呀。这女人真是好,提出来要娶她,准备纳为妾,如果真是这样,恐怕比夺陈国更丢人。大臣申公巫臣站了出来,说君主,讨伐陈国堂堂正正,最后娶了她,让列国怎么说你?楚庄王真听了,不简单。楚庄王答应了,不容易,比弃陈国还不容易。是理战胜了情,斩断情欲之根,是汉子。楚庄王听了,另一个大臣子反(司马)站了出来,说君主不娶,我娶,也看上了。这是美味美色大家感觉是一样。申公巫臣又阻止。这次不是从道义上说,说这女人不吉利,搞死了多少人?一讲,可以想象申公巫臣抓住的是子反怕死的心理。后来夏姬被赏给了连尹襄老,再后来他被射死,儿子黑幺跟这个后妈不清楚了。后来夏姬退出了历史舞台了。(夏姬让身边男人都死掉了,偏偏有人知道她的所有故事,仍然坚持娶她为妻,这是谁呢?)申公巫臣要娶她了,这匪夷所思呀。我觉得他开始劝说楚庄王与子反时思考的是什么,值得考虑。他说服了别人却没有说服自己。这大概就是爱情了。豁出命去爱一个人,是值得佩服的。有一《诗》:“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之如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形容他非常恰当。这时,夏姬的丈夫连尹襄老,在战场上被射死了,申公巫臣向她送信,要她回郑国找丈夫的尸体,她答应了。接着,申公巫臣从郑国送信给夏姬,说丈夫尸体找到了。夏姬提出为连尹襄老安葬。夏姬从楚来到郑国。走前跟楚国说,找不到就不回来了,待在了郑国。申公巫臣提出要娶她了。郑国乐得,于是“空中”结婚了。申公巫臣来不了,就等着。十年后,又要打仗,一次有机会来了,跟齐国要拉关系,申公巫臣被派去齐国。一离开楚国,先去齐国出使,再回来时,就来到郑国,把国事交给副使让他回国,自己不走了,若干年后夏姬就正式嫁给了申公巫臣。申公巫臣终于满足了自己的要求。这时夏姬五十多了,真返还青春没有?不知道。而且申公巫臣,把自己的家室都还走了,在郑国结婚的消息传到楚国,这时楚共王还小,子反还活着,做相,提出联合子重,两人合拍,合起来杀申公巫臣的家族,私分人家财产。这都是夏姬的余毒未了。仍有血案出现。子重与子反二人在楚国大开杀戒,申公巫臣正在晋国,想往齐国去,最后落在晋国。申公巫臣写信给他们,你们做事过分了,我要叫你们从此不得安宁。于是向晋君出主意,楚国向我们挑战,是因为没敌人,我们要培植他的敌对实力,得联合吴国,晋国与吴国两下一拍即合,迅速上升,不断骚扰楚国。这是夏姬力量的一种表现,改变当时列国的局势,引起历史中心向南推进,引起了吴越争霸。尤其是吴国,一个女人改变了整个历史的态势,今天反思,可能出于史官的巧妙的手段对历史的解释。至于夏姬是不是有这么大力量?今天只能看《左传》,吴越争霸出现,要一个解释,史学家就把它做了文学化解释。这个题材是好的表现。我们再回来讲楚庄王,还在世呢。春秋五霸(十九)战和不定·2011年8月29日(楚庄王要建立霸业,要称霸诸侯,他就不断地对外用兵,在征服了陈国后,楚庄王又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郑国,这场战争一直打了三个多月,按照过去的惯例,当楚国的军队在中原横冲直撞的时候,另一个大国晋国就会出来干涉,但这一次,晋国内部因为矛盾重重,一直拖延着没有出兵,等到终于派出军队的时候,楚军已经打完了郑国,养足了精神,那么,这时候晋国军队还有没有必要和楚军再打一仗?晋军的主帅究竟是怎样考虑的呢?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您精彩讲述《春秋五霸》之《战和不定》。)楚庄王可以连续作战,几年不回家。背后有强大国力在支撑。现在兵锋所指指向了郑国,郑国抵抗。围了郑国一共是17天,郑国不投降。但是围,战争整个把城市围起来以后,郑顶不住了。郑国占卜。一,占卜,我们求和,叫“行成”。就是跟楚国咱们开始谈判,不吉。占卜的时候,第一个结果占出来了,不吉利,不行。接着又占,干什么?叫“卜临于大宫,且巷出车,吉”。什么意思?到太庙里面,全民大哭一场,然后每一个家庭把自己的战车排到街巷里边,占卜,吉,吉利,就是要决一死战,到太庙里面彻底哭一场,然后家家把战车推出来,国家到了这个份儿上以后,全民皆兵,吉。郑国内部悲愤之极,“守陴者皆哭”,守城墙的都在哭。楚庄王看到这个情形以后,说坏了,怎么这个郑国的墙头上战士们在哭?探子就说,说他们有一个结果,说要跟我们决一死战,他们要到太庙彻底哭一场,国家就不要了。楚庄王一看这个情形,赶紧撤退。史书记载时含着道理,人一哭,哀兵必胜,古代出国打仗时,大家穿着丧服,就是这个道理。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感到恐惧,是因为我们有一种意识,突发事件会让人死亡,知道自己会死,突然爆发声音,本能的死亡意识提醒你恐惧。人也有庄严的一面,直面死亡时,看到战友死亡时,连懦弱的人也会坚强。哭就会让人由懦弱就得紧张,每个人都会变成强者。楚庄王看到这一点,仗打不得,于是后退。他把握好分寸,让你的悲壮情绪过去再说。另外,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感化他们。他一撤退,郑国人修城墙,楚庄王又围了上来。古代战争就怕围城,“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打了三个月,楚也不一定必胜,攻难,损失也惨重。郑国有叛徒,石制,是郑国的奸人,透露消息,才打下城池。楚军进入郑都,奔君主宫廷去了,从宫廷中出来一群人,中间是郑君,光着膀子,一手牵羊,一手反绑,跪下来了。楚庄王没明白,人说,当年微子臣服,是这样,来投降。楚庄王听他怎么说,“孤不天”,使您怀着怒气来到我们国家,“其俘江南,以实海滨,亦唯命;其翦以赐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于九县,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西周宣王的弟弟被封到郑国,如果念到四代君王的好上,放过我们。周厉王周宣王郑桓公郑武公,这些人死了,鬼也不小,他们也不干。这是说话技巧,念在他们的好上,让我们改变态度来侍奉你们。楚国实际县制,让我们为县,是你最大的恩惠。软中有硬,说得堂而皇之。楚庄王听完后,赶紧请起。大臣们不干,“得国无赦,不可许也”,不答应。楚庄王说,他们身份放得低,如果不放,道义上失败了。这事后患无穷。所以,能下人,还是得放吧。不能灭国,于是征服了郑国。(楚庄王攻打郑国,这次晋国没反映,晋国在战争胜利后才来军了,他们会怎么办呢?)整个晋国内赵氏家族与其他家族矛盾重重,拿不出主意,现在打服了郑国,晋国没办法才组织部队来,很是迟缓。“战和不定,故迟延”。晋军来到黄河北,主帅是荀林父,“无及于郑而剿民,焉用之?楚归而动,不后。”不打了,晚了,就让楚国人撤完,再收拾郑国。这是主帅态度,这是主和。接着随武子(老谋的政治家贤人)发言,要点是打仗得“观衅而动”,得看对方有没有可乘之机。随武子的观点有:一是德刑不易,人家做到了极致,没什么可改的了,郑国服了,人家放了,这是刑跟德并用,没错;二是政事不易,两年打仗,商农工贾照样发展,军中将士们卒乘和睦,军中法度井井有条,上下团结,这是“事不奸矣”;三是典礼不易,典是孙叔敖的功劳,他研究出分军为五支的办法,主帅在右,左边部队先动,后劲,后边的强劲,前后左右,前边茅草高挑,告诉后边信息,相当于后来打旗语,这是新战法,这是孙叔敖的发明,这是典。礼上,楚庄王选人,都是亲戚与故人,这在当时不会落埋怨,旧人老友忠心耿耿,不是亲就是故,不破坏当时的习俗,赏罚时也是赏罚分明,这样使得整个军中礼法没有悖逆的现象。(随武子是贤者,把楚国情况分析得透彻。这时,晋内部意见不一,反对者是谁呢?)有人反对随武子,是先糓(先轸的后代)。当年先轸出谋划策,用了许多计谋。先轸脾气也大,崤之战后,先轸在君主面前骂,一个妇人就让你放了战俘,并且吐他。后来打仗都不穿铠甲,个性鲜明。先糓脾气也大,继承他祖先的脾气,站出来了,“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今失诸侯,不可谓力。有敌而不从,不可谓武。”先把个人得失放在战争之外,看得出这个人不行,匹夫之勇了。非理性。所以出了这个主意,带着自己的军队渡河了,这个缺德。荀林父节制不了部下,军中的大夫荀首一看,说这场仗凶多吉少,“师出以律,否臧凶”。逆着好的来就是凶。现在先糓的做法还有更违逆的吗?不论对与不对,中军司令得听,现在出这样的局面。荀首说,先糓不打死,回去也逃不了下场。果然,战争失败后,几年后,先糓觉得自己犯罪了,招北方赤狄来了,家族都灭了。到这儿先氏没了。起码活动不那么频繁了。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什么时候也不允许的。先糓的部队过了黄河,荀林父没办法了。这时,韩厥出主意,现在的问题,先糓擅自过了黄河,你的罪过最大,因为你是司令官,部下不听。怎么办?既然你一个人顶罪不如全过黄河。六大卿都带过去,胜了没问题;万一败了,领罪,六人同之,不胜过一人顶罪吗?这也不是为国家考虑。荀林父遇事则迷,就真过了黄河。形成了与楚军的对峙,邲之战就爆发了。(荀林父这次渡河后,与楚军战略对峙了,楚庄王反应是什么呢?)楚国打算,郑国不服,讨伐服了,现在准备北上,到黄河边。郑国离黄河近。饮马黄河,准备班师还朝,表明楚国今天到了黄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意思完就回去了。现在荀林父他们渡过了黄河,怎么办?一开始,这仗没准备打,该做的做了。但是大臣伍参(伍子胥的先人)说不能走,他看出好来了。楚庄王还没拿主意时,孙叔敖反对,“昔岁入陈,今兹入郑,不无事矣,战而不捷,参之肉足食乎?”见好就收吧。孙叔敖知道国力的消耗,以文臣为本位的人。他不是将军,提出去年打陈今年打郑,国家消耗大,百姓疲惫了,我们还是走吧。伍参坚持。伍参说令尹,“若事之捷,孙叔为无谋矣。不捷,参之肉将在晋军,可得食乎?”胜了表明你无谋,败了,晋国人就把我吃了。哪有你的份?令尹就准备回去。伍参赶紧跟楚庄王分析,荀林父刚上台,政令没人听,下手先糓刚愎。广大军士不知道怎么办。一打,准胜。另外,您是君主,他一渡河,你就回国,怎么对百姓与社稷?楚庄王听到这两条,就打吧。因为争霸战争,打完陈打完郑,还得跟强敌晋国打,打败他,才是真正的霸业。他心里清楚。楚庄王下令,撤回来,打。令尹接受了,撤回来了,楚王驻扎在管,今天的郑州北,等着楚国其他部队。楚国下了决心与晋国战争一场。要在战争中一试锋芒。楚庄王决断打。这是两军对垒形成了。这进入了邲之战的开始了,战争会是怎么样的呢?春秋五霸(二十)三军勇士·2011年8月30日(在楚庄王率兵征讨郑国的过程中,晋国方面为救不救郑国争论不休,在战和不定的情况下,晋军在主帅荀林父的率领下,犹犹豫豫地出兵了,但此时楚庄王已经征服了郑国。雄才大略的楚庄王于是决定要和晋军一决高下。这样,晋楚两军又一次在战场上正面对峙。)那么这个时候呢,晋国的部队驻扎在哪儿呢?驻扎在黄河南岸的敖和鄗两座山丘之间。这个选得没错。这时郑国的使者来了,要两面讨好。与晋的三军主帅说,我们没有二心,“社稷之故也”,真心朝向你们的。接着说,楚国从陈开始打,现在是“骤胜而骄,师老矣”。一骄傲一疲惫就不能防备,现在晋军要是打,我们帮忙,准打败他。郑国使者鼓动晋国打,这是阴谋。这点伎俩晋军里栾书看透了。栾书听到这三点,说什么叫老,舅犯说过,师直为壮,曲为老。打仗在道义,站在道义高处,有不竭的战斗力。而不占理,非道义战争,军队容易懈怠。这样看,我们不占理,在找楚军麻烦,人家楚军征服了,你现在找楚国人,理不在我们这边。楚军不老,楚军真没设防吗?楚庄王把手正反面战车分成两广,三十辆战车分两组,左广从凌晨到中午守卫,中午右广值班到晚上,晚上是内官值班,轮渡守夜。防备如此严,怎么说没有防备呢?这是军事情报做得周详。这些特务工作做得不错。栾书的话表明楚国的战斗状况,可信。这是楚的敌人说的是可信的。第三点,现在楚国当人质的人是郑国的贤人吧?郑国使者说,一个公子在楚国为人质,现在盟会的潘尫也是楚亲贵,你们两国间拿亲贵结盟,我怎么看不出你们间的不好呢。你说非有二心,社稷之故,我不信这话。三点,栾书一分析,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栾书说,“来劝我战,我克则来,不克遂往,以我卜也,郑不可从”,你们这是拿我们来占卜,我们赢你们跟,不赢你们背叛,看穿了对方心思。郑国人也是不得不这样做,南北各有一霸,两霸皆强,郑国的立场最好是两个霸主打一仗,只伺候一个。这从郑国利益出发,也无可厚非。栾书这个话说了,明白人知道,郑国没好心眼。有两个人反对,一个是赵括,一个是赵同。两个讲的是打仗不能后退,郑国不服,敌人不败,说的是浑话,说完,赵朔也是军中的一个主帅,说“善哉栾伯之言也,实其言,实长晋国”,照他的话做对我们有益。赵朔也是赵氏家族的人,地位比二人高,就是赵家人想法也不一样。晋国失败由此可见。知季评价说,赵括、赵同是“咎之徒也”,说他们是不懂事的人。(楚庄王接下来会做些什么呢?)楚庄王也派使者来了,求和来了。这也是理,面上的礼。下了决心战争也不能闷着头打,要让手下接受,就得先派使者去求和,对方不干,就好向手下交待了。把不对推向了对方。这是一点文章,是一点心理上的要求。要增加自己的士气就得这么做。楚庄王派的一个少宰,跟晋将说,我们到这儿是因为过去二先王曾经行于此间。楚穆王、楚成王曾来到过这儿,我们来训教郑国。这话说得好,希望二三子不要在这儿停留久,求和。上军主帅随武子站出来,马上答应,你们来这儿是训教郑国,是遵循先君的榜样,我们来是周平王曾下过诏书,让郑与晋“毋废王命,夹辅周室,今郑不率,寡君使九臣问诸郑,岂敢辱候人?”接着说谢谢你们来谈。这是就坡下驴。不打了,撤军。中军次帅先榖不干,派人追楚国使者。要改辞,要改“迁大国之迹于郑” 。意思是轰你们走,“无辟敌”,这就是要战。先榖违背主帅荀林父的意思与随武子的意思。楚庄王接着求和,这次晋国接受了,而且约定了日子来会盟。好,约定盟会的日期,已经约定了,但是楚庄王开始干什么?耍两面派手段。比如说某某日,我们会盟,谈判。就在这个时候,晋国,我们看《左传》在这个方面记得不是很详细,但是我们看,好像晋国这次荀林父、随武子他们终于拿定主意我们就是要和,但是没想到,楚庄王要打这一仗,楚庄王就有楚庄王要打这一仗的办法,干嘛?一边准备讲和,一边派出来三位勇士,致师。所以战争就进入到正式开打的这个前夕了。(楚庄王又派出三位勇士,驾驶战车,全副武装冲向晋军大营,这三位勇士要去向晋军致师。那么,致师是什么呢?三位勇士致师,能让晋楚两军,最终在战场上打起来吗?)楚庄王派三位勇士致师,致师不是挑战,是向你显示肌肉。派出的主要是乐伯。驾车的是摄叔。三位来了,三人闲聊。摄叔驾车,说听说致师要驾车驾到旗子往后倒,另外还听说要擦着敌人营垒的墙壁走。乐伯是准备射箭的,听说致师要百发百中,整理马时要执辔,要拍拍马,我来执缰绳,车右说冲向敌营,驾车的人整理马匹时,要冲入敌营杀一个割首级。三人各自说自己应该做什么。车驾得飞快,果然,晋国一看,这样生猛之人,就追,角逐,包抄,显示军中的君子乐伯的技能,战车上回头射人射马,让晋军追不上,一边撤。最后只一支箭了,战车前出现一只鹿,鹿在前边跑,乐伯就搭弓射向它,穿过鹿,打到地上,地上有一只龟爬呢,刚好射向了它。让摄叔把它献给后边的晋国将士。摄叔就拿着鹿与龟,给他们,献鲜给你们。这是勇士的做法。晋国一看,这样三人,是三君子,不追。放了三个人。这就是礼尚往来。这个后来人难理解。这是当时文化决定的,礼。凡事大不过礼。不是蛮干。这是西周文明内化的准则了。大家也要做到有礼。楚国三勇士顺利致师,晋国人蒙了,到底是想干什么呀?这时晋军有些犹豫了。是和是战?(晋军也派人了,去讲和,又是怎样讲和的呢?)这时,晋军出了两人,一是魏锜,没得意时,就想打仗时败坏晋国,这时站出来,跟主帅说我去致师,主帅说我们要讲和呀,魏锜说,我就去当使者通好,这人在国内有怨气,存心要败坏军队,荀林父答应了,让他去,二是赵旃,他想当公卿,没批准,也有气,向荀林父请战,去还礼,他也被派去请和,荀林父这人不是坏人,不是没功劳,却在这次战争中当不起主帅的职责,太和稀泥了,战场上,人人都想出力气,他心里明镜一样,像这两人居然派去请和,不是明显和稀泥吗?想尽量掩盖矛盾,主帅的糊涂没想到关系到多少人的生命,二人去了,军中有将军说,“二憾往矣,弗备必败”,两个怀着怨气的人去了,不防备就会失败。随武子一听,是得防备。先榖反对。随武子说,还是防着好。如果二人到楚国激怒了楚,我们有防备,如果执行了并表达了和平之意,我们盟会呗。先榖说,用不着,这里他表现实在不佳。魏锜到了,就变成挑战了。他回来时,楚国人就追,追到一个地段后,又是鹿,魏锜也是射一只鹿,给潘党,这就改了中军主帅的命令。赵旃也去了,派人冲向楚营,大摇大摆地在阵营前坐着,表明不怕你们。楚庄王看见了,本来他用不着出战,看到这一幕,带着战车追,只是战车跑得比赵旃的更快,赵旃跑到树林里去了。驾车的屈荡一看,下车也追,追上了。屈荡与他肉搏。摔跤中,屈荡夺下了赵旃的半截铠甲。但是,楚庄王脱离了自己的本营,楚军紧张呀,万一出事怎么办?荀林父在二位出发后派车来接这两人,战车一走,弄起了烟尘,潘党发出信号,此时,楚庄王不在阵营中,千钧一发之际,到底怎么了呢?春秋五霸(二十一)人性插曲·2011年8月31日(老一句老话说过,春秋无义战,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很多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开战,而这一次晋国和楚国对峙,依然是春秋时期大国利益的角逐。但在战场胜负之外,我们却能从一些战场的细节和轶事中,看到人情和人性,那么,在这一次晋楚之战中,我们能看到怎样的战场细节呢?它又包含了怎样的人情和人性呢?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您精彩讲述《春秋五霸》之《人性插曲》。)赵旃和魏锜致师导致的是楚军的高度紧张,结果他们误把晋军方面来接这两位挑战的、就是魏锜和赵旃这两个人的战车,误解为晋军开始进攻的战车。而这个时候,楚庄王又不在自己的营垒之中,非常危险。有一个人站出来了,孙叔敖。孙叔敖一看对方尘土飞扬,于是他就向三军发布命令,前进、出击。“宁我薄人,无使人薄我”。然后他就引《诗经》,“元戎十乘,以先启行”。然后就说,“《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我们来打他们,进攻,他命令一下以后,楚国的三军就黑压压扑上来了。扑过来以后,晋军是没有战斗准备的,实际上那个尘土是一个误会。这个时候晋军的三军主帅荀林父, “不知所为”(《左传·宣公十二年》),要了命了,对方黑压压掩过来以后,非常凶猛地扑杀过来以后,你三军主帅不知所为,下了一道命令,“先渡河者有赏”,一下子中军下军争舟,乱了套了。过河得用船,有人准备跑,后边人扒着不让走,上边就剁,“舟中之指可掬也”。败了。楚军进到邲。这史称邲之战。楚军驻扎下来,到傍晚,楚军听到晋国部队过河,一晚上,嘈杂至极,但是随武子的上军没乱。随武子派手下在敖山埋伏了七支部队,整个军队溃败时,他的部队没败,楚军潘党过来了,随武子手下问策,随武子说,楚国势力壮,全围上来,会一个不剩,撤吧。还考虑,可以“生民”,让许多人活下来;“分谤”大家一起败了,将来分担指责。这是人生智慧。他一个人殿军,有序地过了黄河。这是整个战争过程。真正打只是刹那间的事。(晋军主帅荀林父下令糟糕,兵败如山倒,我们能看到许多让人感慨的事,哪些地方展示了人情与人性呢?)但是,史家记载有许多轶事:一是楚庄王忘了自己是一国之君,带着左广人马追,引起战争瞬间爆发,战争停了后,楚王应该坐在右广,结果他胜利后,看到右广就想恢复到那个位置,屈荡阻止了他。你别再换了。这场战争您坐的是左广,以后我们以左为上了。楚庄王说好。有点不负责任。整个楚军上下一心,多了点浪漫气息。二是赵旃的事,他去挑战,结果是在树林中逃,剩下半截铠甲,败了。他是匹夫之勇,但是孝悌还是有的,哥哥与叔叔都在军中,他把两匹好马拉他们过河了,自己的是差马,脱不了身了,他接着钻树林。正在这时,战场上来了仨,逢大夫,带着两儿子,在战车上回奔。他在前驾车,后边是儿子,看到赵旃说,不许往后看,假装没看到。这两个儿子没明白,越想后望。结果,一看,树林里有赵旃,跟父亲说,赵叟在这儿。父亲盛怒,滚下去,两个儿子真听话,下去了。老爸说,你们要死,在那死,好找你。二人把绥给了赵旃,赵旃跑了。第二天来找,二人尸体真在这儿。三是晋军逃跑,楚国军队追。结果晋国军队跑,战车陷进了泥里,他们瞅着。弄不出车来,楚国人看出门道来,把横木拆了不就快了吗?于是拆下来,真跑了。楚军接着追。累呀,走不动了。楚军追上了,说笨蛋呀,横木不能扔吗?真是,又拆了,逃。晋国人说,我们真是没经验,不如你们善于逃跑。晋军过河时,楚军也是不动弹。楚庄王下令,打仗我们是为了取胜,是政治的延续,不在多杀人,“百姓何罪”?下令,跑了就算了,不要使劲杀伐,显示的是贤明与理性,懂得战争。四是军中大夫荀首,儿子生死不明,荀首不走,回来找,下军将士一看,感动,一部跟着回到战场,驾车的是魏锜。到处是敌人呀,荀首的箭,一抽是好质量的箭,就不射出去,放到魏锜的背袋里,魏锜的箭袋越来越觉得重,说,这么扣门,原来是董泽产的,难道是怕使完了。荀首说,我是找儿子,得人家的儿子换呀,射箭得慎重,好箭得留着。碰到了连尹襄老,官大,好箭射去,抢到尸体,拿他来换。又射了一个公子,找不到儿子。这段故事也感人,父亲对儿子,疯中找还不乏理智。好箭也得留着,这段对话中也有人情味。人是复杂的,基本面却是人情味,逢大夫却被坑了,死了两个儿子。历史的流血中,人情却是耐人寻味的。(楚国终于展示了强国形象,面对战场却有着感慨,是什么感慨呢?)接着楚军从邲撤走,又回来了。回来收尸。邲是平原地带,到处是尸首。楚庄王到战场上看,有楚军有晋军,都一起掩埋。潘党跟他说,君主,您为什么不在这儿把晋国埋起来做一个京观,“示之子孙”。楚庄王说,“非尔所知也”。你不懂。武,这个字是止戈,战争的意义在于制止战争,这上升到哲学层次。周武王打完仗,写过《周颂》,“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打完仗要收起弓箭,未来要求美德,把和平颁布到华夏去,不要再打了。这段理解在春秋时期是高明的。然后他说,《大武》乐章,一共六段音乐,三首诗,是歌舞剧,这时楚庄王把这些诗说说,然后对大武乐章,评价为武有七德。真正的武有七种德行: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我检讨一下,我们有几种德行,死了这么多人,没禁暴;也不会因此消灭战争;保大了吗?保证我们是天下主人,没有;定功了吗?把楚国霸主地位定住,没有;安民?百姓死了那么多,百姓都不愿意;丰财、合众,没有呀。“武有七德,我无一焉”。过去封京观是明王讨伐大奸大滑,抓住他们杀死他们,“以惩淫慝”。现在这些尸首都是忠臣,这话透亮。百姓都是效忠于国家,逃兵都死不了,这些死的都是忠臣,我们能做的是给先王修个宫,祭祀一下,而已。最终,楚庄王祭了黄河,祭了祖先,告成,班师。这场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最后是感伤的结局。(荀林父面临怎样的命运呢?)战争后续呢?楚庄王回国时召郑君,当年能打郑国克城,你们国内是奸细,是石制,这是贤明的作法,出叛徒这种现象不能提倡。告诉了郑国。第二件事是荀林父的下场,回到国内,荀林父自囚,交给君王请死,这也是明智的。失败是他的责任,晋君同意,可是这时,晋国人士庄子站出来,(与随武子是同一家族的人),说不能这样做,战争的失败荀林父有责任,但是这场战争打的时候内部矛盾重重,杀了他,当然对死者是交待,可是,在帮楚国人的忙。荀林父表现窝囊,但是“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是忠臣,还是留着吧。让他恢复到主持政务的位置上。后来荀林父在与赤狄交战时功劳不小。赏他时,没忘当年说情的人,也赏他。这就是积德的好报。战争结束后,这场战争实际上楚国从一开始称王也是假的,后来碰上了晋文公,落花流水,终于在楚庄王手中登上了霸业的顶峰。休兵了吗?没有,楚庄王马上转向东,指向了宋国。春秋五霸(二十二)情义浪花·2011年9月1日(楚庄王在邲之战胜利后,把楚国的霸业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楚国从一个雄踞一方的诸侯,一下升到一头独大的顶峰。但楚庄王并没有因为邲之战的胜利,就停止了争霸的脚步。就在这接连的战争中,在战场上的敌对双方,有一些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友情和道义的光芒。那么,这是一些什么人,他们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究竟做了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您精彩讲述《春秋五霸》之《情义浪花》。)楚庄王基本上就马不停蹄,接着在打完邲之战以后,就把他的兵力给压向了东侧。那么他指向了谁呢?实际上指向了宋国。但是一开始并没有打宋,打的是谁呢?打的是宋国下边有一个附庸国叫萧。所以楚庄王围萧,围了萧以后,结果打仗打打打,萧国一下抓了楚国两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当俘虏,楚庄王一看,出师有点不利,先是两个重要人物给抓过去了,然后就说,你们不要杀死他们,我撤兵。结果这个萧国人没听,就把两个人杀死了,杀了以后,把这个楚庄王惹恼了,下决心从此让这个萧国不再作为一个独立政权存在心。这发生在冬天,南方士兵到萧来打仗,冷哪。申公巫臣说,士兵冷,让楚庄王慰问一下。楚庄王“拊而勉之”。楚庄王与士兵一一握手,史书说“三军之士,皆如挟纩”,将士们心里暖和,这是精神的力量。当年吴起爱将士,士兵长脓,吴起帮他嘬脓,士兵父亲听说后就说,儿子再也回不来,不拼死才怪呢。最终萧国还是打不过楚庄王,但是有意思的是,两方面在城上城下,萧国大夫还无社跟楚国的司马卯是好友,还无社与司马卯对话,想让申叔展一起来聊。三人就隔着城墙聊。申叔展问还无社有没有麦曲?还无社没思想准备,说没有。有山鞠穷吗?(也是中药。两味药都是治潮湿的)也说没有。不懂他,接着又问,“河鱼腹疾奈何?”鱼拉肚子怎么办?还无社明白了,这次战争非得灭了萧国不行,暗示他打败了往沼泽跑。终于听懂了,就回答说,“目于眢井而拯之”。在枯井里找我。申叔展就说,“若为茅绖,哭井则已”。两人通过战争对好暗号了。第二天城破,还无社真躲了,申叔展真这样救了他。在战争中这样的小事看出了中医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医知识看来都懂,在当时普遍。还有战争中的人情,两军阵前,各为其主,却不忍心朋友们被杀,这种情义珍贵。(楚军疲惫,楚庄王休整,用计重新点燃战火,是什么计呢?)楚庄王有高招,派使者入齐,派的是申舟,他与宋国人有麻烦。申舟与宋交往时打过宋君主的仆人,与宋国人结了梁子。楚庄王派申舟,从楚到齐得经过宋。当时得有礼节,借道。要有人知会一下。这次楚庄王要求不借道于宋,申舟知道是要自己的命,楚庄王说“杀汝,吾伐之”。这对申舟说,没用。申舟苦,把儿子申犀引荐给楚庄王。给儿子一个机会。死了,得给儿子机会。另外,楚庄王报仇,让儿子攀着。申舟出发了。他心里凄凉,到了宋,果真抓了起来。历史记载不同,反正是抓了,是华元抓的。他说,“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把宋当成一个边境了,不尊重我们,我们得“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都是亡国,不如杀了使者。华元这样说,活脱脱一个宋襄公,瞧不起,跟实际亡国差十万八千里,华元心理背景是面子比什么都重要,好面子到了愚蠢的地步。宋襄公也是这样因此差点亡国的。宋国文化没什么进步,都是好面子。申舟被杀了,宋国人等于成全了楚庄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楚庄王有这样剧烈的反应。于是迅速组织军队,九月围了宋国。这场战争围了宋九个月。宋国人有长处,为城市而战,凝聚的战斗力,向晋国求救,消息到了晋国,敢不敢与楚再碰?没底。伯宗站出来,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君主是得有山川之量,能“含垢”,得容得下,君主内心得忍,怎么办?晋国人传假消息,说军队统统出发了,马上来救。让解扬去。当然解扬未必知道是假的。就说晋国人调动起来了。解扬出发往宋国去,交通也是问题,到了郑国境内,郑国人心眼多了,关注着呢,解扬来了,被抓了。交给了楚庄王。楚庄王说,好,利用他。贿赂他,让他替自己传消息。用楼车在宋国城下,让解扬站在上边喊话,楚庄王满心以为他为自己传话,没想到,解扬说的是坚持住,晋国人马上到了,楚庄王弄他下来,不高兴了。花多少钱,你说的是这样的话,要杀头。解扬说,什么叫信叫义?愿意杀就杀吧。我死在执行命令上,善终了。楚庄王一听,放了。(宋楚战争中,有人把道义放到了相互不欺上,这是谁呢?)宋国人坚持到了九个月,攻防战快一年了,楚庄王想撤军,这时申舟的儿子听到消息找到楚庄王,说父亲当时守了臣子的本分,现在呢?楚庄王难为情,军中驾车的申叔时是个贤人,出主意,筑室反耕,让一部分人回家种地。楚国人真这样了,宋国人没办法了。派人爬了城,来到楚营地找司马子反,他是主要人物。跟子反讲,实在坚持不住了,“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打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如果还这样攻,还不会投降。“城下之盟,有以国毙”。还是面子,是整个宋人的面子。退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想也只能这样了。要这点面子,给吧,就说服了楚庄王退了三十里。然后签约:“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照顾面子的情况下结了城下之盟。这是一个版本,另一个是,记载当时这九个月后,楚国没粮食了,只几天粮了,还不胜,就只能撤,让人爬城墙,看宋国情形,宋国君主也派人看呢。两人见面了,互相问情况,子反问华元,华元说顶不住了。没粮食了。这样讲实情,子反反而纳闷了。奇怪,打仗打到这种情况,“柑马而食之,使肥者应客”,让肥的去见客人,应客,一看,还是这样胖。华元说,君子见到人家生活艰难,就哀怜之,小人却怀着侥幸心理,你是君子,我就告诉你。子反想,也告诉他,我们也只七天粮食了。我们就休战吧。子反说,我说的不算,得找楚庄王做主。跟楚庄王讲这个,撤军吧。告诉他们我们也只七天粮食。楚庄王生气,子反说,宋国都有不欺之臣,我们楚国难道就不能有?所以我建议撤兵。楚庄王不想撤,子反说,我回去,你打什么呀?还是求道义吧。这是《公羊传》的说法。这段故事有儒家的理想在。强调道义,道义在武力之上,赞扬两人在战争中能互相不欺。不过,《左传》对在,好面子引来战争也因之而坚持九个月,国民因此有战斗力。城下之盟结束,宋国人接受现实,投降。宋只得屈服,这是楚庄王最后一场战争。不久,楚庄王死了,楚国霸业没有衰,儿子楚共王也有为,但是这场战争打下了宋国,引起了变化,像齐国在争霸上本没有作为,这场战争后,齐国就投到了楚国这一面。齐国开始向楚国靠近。齐国的转变引起了晋国的转变,列国局势新的变动。晋国开始动脑筋,要把握机遇,否则,不好过了。打完宋后,引发的是晋国开始对齐国用手段,一使,齐国不买账,引发了鞍之战。春秋五霸(二十三)一笑而战·2011年9月2日(晋国想维持它在北方的霸主地位,于是就开始拉拢齐国,但萧同叔子却因为看到了好笑的一幕,而笑出声音来,郤克却因为听到了幕后传来的女人的笑声,从而愤然回国。那么,这个女人笑了什么?郤克为什么要生气,这最终又导致了一场怎样的战争呢?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您精彩讲述《春秋五霸》之《一笑而战》。)晋国想搞一个盟会,准备在断道搞一个断道之盟,约北方的诸侯来。于是就派使者去齐国聘问,谈这个事情。派的是郤克。郤克这个人有个特点,是个跛子,就是瘸,走路一点一点的。两国使臣聘问,总要搭高台子、上台阶,进行交换礼节等等,来到齐国以后,齐顷公他的母亲叫萧同叔子。这个人好奇,挺活泼的,儿子当了君主了,自己稳当点,不,想看热闹。就想看两国使臣怎么在一块儿会盟,怎么做礼节,她想看一看,这个大概也是儿子当了国君以后,才有资格提这样的条件,不然的话像这种典礼场合女性要离的远远的。于是搭了帷幕,让母亲站在里面看。郤克上台较劲,腿有毛病嘛。结果萧同叔子就笑了,郤克有点残疾,心理上就当回事,听到笑声,气得火冒三丈,典礼没完成就走了。过了黄河后,说“此所不报,无能涉河”,齐国是失礼,但不至于如此,回去就要军队雪耻。国家不给,就私人养兵去打仗。不准,郤克更气了,霸业要衰落,正是因为这样的大臣们把个人面子看得比国家还重要。郤克正是逞血气之勇的人。齐国失了礼,但是还想这个盟约,只得另派四个使者来。齐顷公不敢亲自来,知道晋国脾气大,就派四个大臣来,一个是高固,一个是晏弱,这两个重要,高固害怕就跑了。另三个人来,晋国人拒绝会盟。耍脾气。还抓了他们。当时晋国有使臣黄贲皇看到这个情形,回国后,跟晋国君主说,这办的是什么事?抓了人家的大臣,过去称霸时,人家唯恐不及,现在人家怕我们大臣飞扬跋扈,这是郤克干的。人家怕,还得来人。这四位大臣是犯难而来的,是为了国家的关系而来,现在抓了,在帮忙,帮反对联盟者的忙了。找郤克,要求放人。结果,“缓之”。让看他们的人放松警惕,让他们自己溜了。不清不楚地放了。三人逃跑了。(晋国想找机会报复齐国,恰好战争来了,郤克抓住机会,向齐国用兵,终于打了起来,郤克能打赢吗?)晋国君主给了郤克七百辆战车,上前线,不行,这是晋文公定霸业打城濮之战时的数量,怎么行呢?再加,加到八百辆。还有卫国等友军,开向齐国,齐国正撤,晋军追上,齐顷公没打,撤到靡笄山,今天济南那儿,再撤,齐顷公撤到了济南偏西的鞍,华不注的地方。两军摆阵,打了起来。晋国主帅是郤克。战车有鼓,敲着说,我病了,坚持不住了。收兵回营吧,这就是郤克。闹气,血气,见血就放了。打仗只为了出气,放气了,疼战胜了他,驾车的解张说,你病了,战争开始就有箭射到我手上,我折断了,还在坚持。车右说,你病了,当年想打仗的不是你吗?言下之意是抢白他。解张说,我们这车是军中耳目,我们打仗穿上铠甲,就得准备死亡,有君主的使命,不能因伤而忘了使命。都抢白他。解张就自己夺过鼓槌,敲,“马逸不能止”,精神来了,扑向了齐军,齐军败了,“逐之,三周华不注”,马在围着华不注跑了三圈。《左传》重点写对话,很有意思。战争中,英雄气概要表现,但不是血气之勇,个人之勇一见血就完。倒是解张、车右有责任感。郤克的行为激怒了这二人。齐国部队跑,晋军追,晋军大臣韩厥追齐顷公。但是头天晚上梦见父亲叫他要站在车中间,驾车的位置。韩厥就跟驾车的换位置。追着齐顷公,给齐顷公驾车的邴夏告诉射手射中间的那个。这是君子。邴夏看出来了,齐顷公说这不吉利,说是君子还射他,不能射,这是尊重君子。所以,当时有这样的观念。好吧,射左边的,一射射到掉下车,右边的倒进车中,这个箭手不简单。两箭之后就剩下韩厥了。另一个人看到韩厥一个人,就想搭车,韩厥不让他站在左或右,他只好站在后边。韩厥低头把车右扔下,这工夫,齐顷公的车右逢丑父与齐顷公换了位置,韩厥没看到,马跑,跑到华泉时,齐顷公的车马被树挂住了,但是,逢丑父想拉起战车,但是逢丑父曾在战车上睡,一条蛇攻击他,他的胳膊肘儿弄伤了,作为大力士要想拉战车拉不动了,结果,韩厥追了上来,一看是齐顷公,韩厥就拿着酒杯献给君主。我们是为鲁与卫讨公道,我不幸得参加战斗,意思是没办法得抓你。话说得客气。逢丑父发现韩厥不认得君主,逢丑父看出他不认识君主,老把眼睛盯着自己,就以君主的身份对齐顷公说,去取水去,让齐顷公离开了。《公羊传》说齐顷公真去取水了,逢丑父一看,回来了,再让他去清水,齐顷公这才明白,逃跑了。战争中,一个小插曲。后来齐顷公三入敌营,去找逢丑父,卫国人免之。进狄国敌营,也是护着他,让他去找。这些让人感慨,在生与死时珍惜某种东西,看得比生死还重要。逢丑父被带到郤克面前,知道不是齐顷公。所以想杀他,逢丑父说,这个时代都没有人愿意为君主担当,郤克想还是留着不杀,杀了这样的人不吉利,就把他放了。有的说法也说是杀了。齐顷公撤军,进齐国,见到防城的说,我们败了。前走时,前面得除道,有一个女的问,君主死了吗?没有。锐司徒死了吗?没有。她说,行了,君主与司徒都没有死,这是辟司徒的妻子。后来觉得她懂礼数,送给她一些田地。战争结束了,晋国不能就此罢休,追到了齐国城下,齐顷公派了宾媚人来代表齐顷公谈判。晋国郤克提出了两条,一是要让萧同叔子来做人质,二是种地得东西垄。国君的母亲为人质,你们也同样派母亲来为人质。不孝。名义上你们打了王命,这是堂而皇之的,你们胜了,拿母亲为人质把王命置于何地?耕地要垄朝东朝西,无所谓。《诗经》上说,“我疆我理,南东其亩”,或南或东来,你要我们朝东,你们好齐着垄走,晋国霸主为自己的私利,把土地弄成东西垄,列国看你们不好看,不符合王道。如果非要这样,我们与国君通报后并再打一仗再说。鲁与卫国受不了了,赶紧劝郤克。得罪太紧了,他收拾我们不好办。不看僧面看佛面,为我们着想,放了吧。晋国才答应。没有要求这两条了。当然,齐国要归还土地给鲁与卫。两三年后,齐国没办法,只得承认晋国的霸主地位。齐顷公只好来,两君相见,得交换玉器,这是隆重的典礼,交换时,郤克来了,就说,你知道吗?这次来结盟是当年笑声的作用,气还没完呢。齐顷公笑笑。典礼完后,喝酒,韩厥觉得齐顷公老看着自己,问他,认识自己吗?是,就是衣服换了。韩厥说,当年死命卖力,就是为君主的和好。战争整个以晋的胜利结束,但是,晋国捞回一些面子,内部矛盾就要爆发了。表现为什么呢?有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春秋五霸(二十四)赵氏孤儿·2011年9月3日(在晋国有一个赵氏家族,这个家族一门忠义,但最后被奸臣所害,整个家族剩下了一个孤儿,很多仁人志士为了救这个孤儿,不惜牺牲生命,这是一个关于忠臣和奸臣斗争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究竟如何?它和历史上晋国的权势之家——赵氏家族,又有什么关系呢?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您讲述《春秋五霸》之《赵氏孤儿》。)春秋到了中后期以后,列国普遍地出现了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所谓权臣的崛起。原因很简单,西周实行封建制,那么,在列国,在周王朝,这个封建制它有二次封建。什么叫二次封建呢?比如说周王,把这块土地封给你晋国,那么你晋国君主也有大臣,你对这些大臣也要封建。所以这些大臣们要封建他土地。那么根据什么封建土地呢?一般说,根据你的身份,你是公子,你是王孙贵族,要给你一块土地。还有,就是你立功,你给邦国做出贡献。没事功臣少,春秋是战争年代,战争多,就出现问题,越是强国,打胜仗的国家,封建就多。越封越多,这样,就会出现国中之国。诸侯国内部就像长瘤子。像晋国,就有好多家,都异化出来,矛盾就显现。像鞍之战后,就要封,赵家人得势,有两三位成了公卿,就出现了赵氏孤儿的故事。《史记》写,晋文公时赵衰有儿子叫赵盾,是大忠臣,辅佐晋灵公,晋灵公昏,发生了冲突,晋灵公被赵穿杀。赵盾是执政,没有管,到晋景公时代,出了奸臣,屠岸贾,为了谋反,就要收拾忠臣,收拾赵家赵盾。这时,赵盾去世过了,赵盾的儿子赵朔还在台上,联合武将报告,说当年君主被杀,赵盾有责任。现在,国家要强,这样的人后代还在台上,如何是好?一说,晋景公就同意了。这个阴谋被人知道了,韩厥找到赵朔,让他逃。赵朔说不走,托付韩厥保护儿子。赵朔的媳妇是庄姬公主,有了遗腹子,生出来后藏着,屠岸贾搜。默祷,别哭,真没哭,保存了下来。公孙杵臼见到程婴,跟他说你们家人都死掉了,你怎么逃了?程婴说不是,我在等,庄姬怀孕了,我要等她生,要是生男,我就不死了,如果是女孩,我就晚死几天,如果是男孩,我要养大。公孙杵臼与他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程婴不是把自己的孩子交出来,而是找别人的孩子。带到深山里藏起来了。事前商量,两人谁去养,谁去报案出手,杵臼问抚养与死哪个更难,当然抚养更难,于是选择死,就去了深山,程婴找诸将,说给我钱,我就告诉你们赵氏孤儿在哪,带着去了深山,找到假的孤儿。带走真的,去了深山养着,这事后来,晋景公梦见闹鬼,医生看病,说是老鬼上身,有亡灵出祟,是赵氏祖先,因为你杀了他们的后代。于是晋景公找韩厥,韩厥说,赵家是冤枉的。这时,把孤儿没死的事告诉了晋景公。程婴与韩厥间应该有来往,再把孤儿带到宫中,把屠岸贾杀了。还原到历史的本来面目就得看《左传》。赵家没有那么光辉明亮,是权臣,家族覆灭了,这是生活的真实。《史记》为什么那么记载?把赵家作为无辜的受害者。这实际是后来赵家人伪造的。春秋中后期,赵家遭受到灭门之灾,赵家的儿子留下来,后来掌握政治,把晋国一分为三。这一段历史历史是真实的。后来,当然得尽量美化,赵家是无辜的。这样的情况一出现,传说的核心就是美化的。这不会出自民间。所以赵氏孤儿的主题由《左传》到《史记》就有历史的兴衰在。《史记》记公孙杵臼他们怎么偷梁换柱,保住这个孤儿。戏剧里,变成了程婴的儿子刚好与他同月。这是舍生取义了。舍亲生子救忠烈的后代。这背后表达的是中国人的一般伦理——人人爱忠臣。《史记》在说程婴时强调的是担当。戏剧更向前推一步。这时忠与奸的斗争出现,在戏剧中强调这些。戏剧说医生参与,扩展到世道人心,向着忠臣恨奸臣。才有不相干的人来牺牲自己,来把孤儿养大,忠臣人人爱。戏剧弘扬这个。可实际情况,在《史记》没有把忠奸斗争升华到这一点。但是,《史记》有了这个倾向。现实是这样吗?这种冲突与矛盾没那么简单。生活是复杂的。《史记》实际是虚无的。这不是真实的历史。赵家重要人物,就是赵盾,当年晋文公出亡时,有赵衰善言辞,这是赵盾的父亲,跟着跑到北狄。两个姑奶奶嫁给了他们,生下的儿子就是赵盾,从此赵家开始发迹。还有子犯是晋文公的舅舅,起了关键作用。晋文公打完城濮之战,逐渐发展,到了襄公晚年,老臣们基本凋零了。这时,晋国面临选择,选拔新的执政官。有一个礼仪,把所有有资格上战场的人编队有组织地狩猎。最直接的目的是练兵,这时,国家像样的男性都来了,公布法度,选拔执政官,也可能处罚犯罪,有原始的民主精神在里面。参加典礼的人都有身份,当着他们,谁来执政,看他的表现。晋国襄公晚年,老臣凋谢,子犯的儿子被推举为中军主帅,是狐射姑。子犯流亡与城濮之战表现好,父亲的基础好,他本身也有才,大家都选拔他是未来的一把手。这本是顺人心的,不想,结果被推翻了。阳处父是襄公的老师。他有这个权威,他是皇帝的老师。他要扶赵盾,向君主提出这种选举不行,再举行。于是选上了赵盾,这是破坏制度,根子不正。阳处父怎么看好赵盾,他是赵衰之党,当年阳处父准备做官,想结交晋文公,先结的是子犯,没引荐,后来找赵衰,“三日二达”,三天就办好了。这样,就有私交了。阳处父是不是贤才?今天叫华而不实,这个成语就出自他,他去卫国访问,表面好,“粉丝”宁嬴追着他跑,跑到山西温这儿,宁嬴觉得偶像有问题,就回去了,老婆问他,他说,我发现这人华而不实。他这次把私人关系扶上了赵盾。这等于把狐射姑降了,子犯与赵家势不两立了,制造了一个严重的矛盾,从此开始了。赵盾上台了,做事不差,但是性格上,赵衰是冬天的太阳,可爱,而赵盾是夏天的太阳,可畏。襄公在位时间不长,死后留下了太子,就是后来的灵公。赵盾想立个大点的。他想立晋国在秦国寄居的雍,这个比较大,也可以与秦搞好关系。这时狐射姑提出立陈国的公子,乐。赵盾不同意,派人去秦请雍,狐射姑也去请乐。赵盾派人在路上杀了乐。立吧,麻烦事出来了,晋襄公的正夫人不干了,抱着小太子在朝堂上哭。正茬太子在,你们到处找,这像话吗?这也有道理。她来到赵盾家,磕头。说当年先君活着怎么嘱咐的?这个孩子靠你了,感谢你。先王走了,言犹在耳,我不理解。赵盾害怕了。赵盾改主意了,就立了晋灵公,去秦国接了雍,怎么办?带军队打阻击战,不让回来了。人家往晋国走,挨了顿揍。在立君主这事上,主意考虑不周。真正的大事上表现出优柔寡断。晋国霸业此时与楚国不能相比,赵盾主政,耽误了不少事。春秋五霸(二十五)水火不容·2011年9月4日(晋国的老君主死后,权势人物赵盾一手遮天,连晋国的国君晋灵公都是他一手扶立的,但随着晋灵公逐渐长大,这一对君臣的关系开始出现问题,最终,晋灵公被赵氏家族中的一个人所杀,而赵盾和赵氏家族安然无恙,但在赵盾死后,赵氏家族因为内讧,结果也导致了一次灭门之祸,这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中,赵家被灭门的史实基础,那么,在晋国的权力中心,围绕着权臣弑君、家族灭门的前前后后,究竟包含了哪些不为人所知的历史真相呢?)赵盾在无奈之下立了晋灵公,十几年过去了,晋灵公长大了,长大了以后变成了一个顽童,非常顽劣的一个小君主。这里边,我想跟赵盾的那个夏天的太阳,夏日之日的性格有关系。前面我们说过,有人评价赵盾的性格,夏天的太阳。我们从太子的母亲当年那段谈话,太子母亲当年谈话是什么?说先君曾经嘱咐过你,你要教导我这个孩子,辅佐我这个孩子,孩子好,我感激你,孩子不好我恨你。实际上,赵盾身兼了一个职责,教育太子的职责。但是,赵盾这种性格,夏天的太阳,他很毒辣,他很有权威,他很猛。这种性格教育孩子,往往出两种结果,一是百依百顺,二是顽劣。结果他是顽童,说起来赵盾可有责任。“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到处敛财来在墙上做图案。有才气,容易变偏,性格顽劣。喜欢拿弹弓打人,他喜欢看人躲避的动作,这是喜欢“舞蹈”了。还有一个,一次宰夫厨子给他煮熊掌没煮熟,他就杀了宰夫。这过分,怕人知道,然后把尸体放在簸箕里,盖上布。让女孩子抬到外边去扔掉,手没盖好,伸了出来,赵盾等人看到了,赵盾说这混到杀人,随武子说你别去说他,跟他闹翻了,没回旋余地。随武子想劝一下灵公,“三进,及溜”,进门了,看见了灵公,灵公不接待他,随武子硬着头皮进到滴水处,晋灵公才假装看到他。随武子说,这样做不对。还没说完呢,他马上说我错了,改正。这事就过去了。赵盾不能完,数次批评君主,于是晋灵公就想办法,收拾他。派刺客杀赵盾,向严重方向发展。晚上就去了。真正刺杀在早晨,他到赵盾家时,发现赵盾家门打开了,赵盾在穿朝服准备上朝。周代人强调为政勤奋,得起早。赵盾起来穿好朝服,发现还早,就假装睡,等仆人来再走,刺客一看,是闲人,气象好,怎么能杀呢?不杀,可是受君主的命来的。最后撞到槐树上死了,这是史书写的。历史皆小说,这段事在《公羊传》也有,说刺客来杀赵盾,看到吃饭,剩下鱼,还在,那么节俭,不能杀,自杀了。《公羊传》是齐国人写的,在齐国鱼太便宜了,剩下就扔了。可是山西鱼贵,不可能。刺客也有道。这是有趣的历史细节。反正赵盾知道是谁派的,关系恶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