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北齐本较北周强大,但由于冯小怜的儿戏、高纬的荒唐终使北齐亡国了。然而从另一角度而言,两人上演的“爱情”荒诞剧,也算绝世的恋情了。为奴做妾 表面上看,北齐因为冯小怜而覆灭了,而实际上,北齐的灭亡,则纯粹是封建帝王的私欲和荒唐无行祸害的结果。最难堪的当属北齐皇族的妇女们了,她们不但要承受亡国之痛,还要承受身体之辱。高纬的母亲胡太后年已四十,尚有姿容,穆皇后年仅二十,更为娇艳如玉。两人沦落长安,无依无靠,最后只好操起皮肉生涯,实为千古奇闻。 高纬和冯小怜被俘往北周的都城长安,周武帝对高纬还算优待,封他为温国公。一同被俘的北齐大臣,亦有多人被授官封爵。高纬自幸得生,向周武帝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乞还小怜”。周武帝不好色,微哂道:“朕视天下如脱屣,一老妪岂与公惜也!”遂将冯小怜还给高纬,高纬拜谢后携妃自出。 但亡国之君的命运都是悲惨的。半年以后,有人诬告高纬谋反。周武帝将高纬父子及北齐宗室诸王100多口,尽皆赐死,只有高纬的两个有残疾的白痴弟弟高仁英、高仁雅,因为无用,侥幸活了下来,也被流放于偏僻的西蜀之地,任其自生自灭。 高纬死时只有22岁,史称北齐后主。 冯小怜被周武帝赏赐给了他的弟弟代王宇文达,宇文达是周文帝的儿子,“性果决,善骑射”,处事缜密,史书多有赞语。据《周书》记载:“达雅好节俭,食无兼膳,侍姬不过数人,皆衣绨衣。又不营资产,家无储积”。 梅毅先生在《历史总是叫人惦记》一书中,对他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 他的下属曾劝他聚敛财物,他回答说,“君子忧道不忧贫,何必为财物烦恼呢。”典型是个严守孔孟之道的正人君子。周武帝俘获冯小怜后,正因为宇文达出名的不好声色、廉洁自律,才特别在高纬死后把小怜赐给他,估计是想让臣子们看看,身为宗室勋贵的代王是多么不溺声色犬马,肯定随便把小怜打发到射门丫鬟仆妇居住的地方,好让代王成为一代贵戚的好榜样。殊不料,宇文达对小怜见而奇宠,原来的代王妃李氏被小怜挤对得差点活不下去。由此可见,坐怀不乱,久经考验大半辈子的代王宇文达见到小怜也丧魂失魄,可见小怜的模样肯定是天下绝色。 宇文达自此非常宠爱美貌而又有风情的冯小怜了,而把自己的妻子李氏遗忘、冷落在一边,凄凉悲苦,欲活不能。冯小怜善弹琵琶,一次她在弹奏时,一根琴弦嘎然断裂,令她十分感伤,想起前缘旧事,不禁有着无尽的幽怨与悲凉,便随口吟道: 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 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 几年后,杨坚篡位,大杀宇文皇族,宇文达以谋反罪,被杨坚所杀。冯小怜遂又被杨坚赏赐给了李询。这真是冤家路窄,世事难料,李询正是宇文达妻子李氏的亲哥哥。当年宇文达宠幸冯小怜时,李询的妹妹受尽了冷遇和屈辱,现在冯小怜鬼使神差的来到李家,肯定是凶多吉少。果然,一到李家,迫害就开始了。李询的母亲为了给女儿报仇,立令冯小怜改穿布裙,与下人一样操作,规定她每日必须完成一定量的舂米、劈柴、烧饭、洗衣等沉重的工作,稍有迟缓,便遭到斥责和鞭打,使她受尽磨难。冯小怜金玉之质,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摧残。她自知生无可恋,亦不能容于众人,最终不堪蹂躏,自缢而死。这,也许是她应得的宿命了吧! 《隋书》关于冯小怜有一段记载:“齐后主有宠姬冯小怜,慧而有色,能弹琵琶,尤工歌舞。后主惑之,拜为淑妃。选彩女数千,为之羽从,一女之饰,动费千金。帝从禽于三堆,而周师大至,边吏告急,相望于道。帝欲班师,小怜意不已,更请合围。帝从之。由是迟留,而晋州遂陷。后与周师相遇于晋州之下,坐小怜而失机者数矣,因而国灭。齐之士庶,至今咎之。”北齐确实因为冯小怜的漂亮而亡国的,其实,红颜祸水不过是男权社会中的男人为自己,也为昏君寻找的借口而已。几代北齐帝王,皆凶淫残暴,行为荒唐,到高纬时更是登峰造极。即使没有冯小怜,北齐遇到这样的皇帝,也长久不了,只不过冯小怜加速了这种灭亡的速度而已!引 言 南北朝(十六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痛苦、最黑暗的时期,同时,它又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思想最不受约束的时期。西晋的灭亡,虽然使中原大地跌入了血海深渊,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烽火处处,但也最终在最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胡族新鲜的文化和尚武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增添了勃勃的活力,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无与伦比的新鲜因子,并为日后隋、唐的盛世大一统奠定了丰厚的民族心理积淀。 在这样一个使后人屏息凝神的伟大时代,出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风流骚客、名淑贤媛,个个俊逸潇洒,飞鸿荡天,让人叹为观止,他们共同上演了一出感人至深的世间大戏。而其中的南朝陈氏政权,祚命虽然只有短短的32年,却为中国文化史增添了不少亮色。现在,恐怕很少人不知道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和破镜重圆的故事吧!说到“破镜重圆”的故事,或许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要说到主人公乐昌公主,则有些茫然。 故事的主人公虽然早就走进历史发黄的册页,属于他的那个年代也已经逝去上千年,但因为有了这些历史符号的存在,或许更多的是历史深深的烙印吧,总能给不同经历的人不同的感触,以不同的方式给不同的社会角色中人以启迪。人们平时或许不会记起他,不过,一旦偶尔触发了思想深处的某些记忆,脑子里立即就会闪现出遥远时代的鲜活场景来,并把自己的某种思考引向更高的感情或经验的层面上去,从而生发出更多的思古怀古的幽情来!靡靡之音 南朝的陈武帝陈霸先篡梁建陈的时候,北方的东魏、西魏已分别被北齐、北周所取代。 北周武帝是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继承他的周宣帝却是一个荒淫透顶的人。这就给政权易姓提供了可能。等周宣帝一死,他的岳父杨坚就夺取了政权。公元581年,杨坚即位,建立隋朝,这就是隋文帝。 当时与北朝对峙的是南朝的陈朝,在北方动乱的时候,陈朝获得了一个暂时喘息的机会。江南本就富庶,难得有这样一个安定的局面,经济很快恢复。但是传到陈朝第五个皇帝陈后主陈叔宝手里时,却因为逸豫而亡国了。 陈叔宝(公元553~604年),字元秀,小字黄奴,是陈宣帝陈顼的嫡长子。他虽然身为太子,但皇位却得之非易。宣帝死时,遗诏他承继大统。不料他的二弟陈叔陵却虎视眈眈,早就觊觎皇位,时刻藏着杀心。 宣帝死的前一天,叔陵便命典药吏将切草药的锉刀磨快,想刺死陈叔宝后自立。第二天宣帝崩逝,他入宫理丧,趁后主伏在灵柩前恸哭之际,掏出暗藏在衣袖中的锉药刀,猛砍陈叔宝的后颈。后主猝不及防,大叫一声,昏倒在地。身边的柳太后上前救护,也身中数刀。当时尚未成年的乐昌公主目睹了这场宫廷血案,也吓得昏厥过去。太医们忙得不可开交,宫里一片混乱。 陈叔宝的四弟长沙王陈叔坚智勇双全,情急之下,上前抱住陈叔陵,夺下刀子。古人宽衣广袖,他便用衣袖将叔陵缚在宫殿柱子上。叔宝苏醒过来,在左右的护卫下窜出去,叔坚追问后主如何处置叔陵。叔陵乘机挣脱束缚,率领家兵几百人冲出城门。想渡江投奔隋朝,被大将萧摩诃在半路截杀。 公元582年,陈叔宝在丧父的悲痛和兄弟失和的苦痛以及被刺身残的伤痛中即位,改年号为“至德”。之后有两年时间,由于创疾未愈,“不能视事,政无大小,悉委叔坚决之。”因此,在他当政的七年中,也只有这一段时间政治比较清明。 正是由于他身体长久不能恢复,纵有奢侈淫逸之心而无奢侈淫逸之质,尚能严格约束朝臣,“屡有哀矜之诏”。然而,这些自律与律人之举只是一些哄人的美丽泡沫,经不起时间的淘洗,阳光的曝晒。登基后的第三年,当他身体稍有恢复,能够怀抱美人,对酒当歌时,他就原形毕露,迫不及待地在光照殿前修建临春、结绮、望仙三座豪华的楼阁,让成群的宠妃们住在里面。一天到晚游宴玩乐,纵情酒色,制作艳词。史书上说他:“荒于酒色,不恤政事。日与妃嫔狎客游宴,赋诗赠答。采其尤艳丽者,以为词曲,被以新声。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身体的恢复反倒成了他纸醉金迷的本钱了,他变成了一个十足的酒色之徒。 他一生的爱好唯诗、酒及美人。是的,文学需要激情与理想,而治国则不需要激情与理想,用文学的理念治国,势必国是日非。后世的南唐后主李煜,可与之相比。还有唐玄宗、宋徽宗,如果不误为人主,以他们的艺术天资论,当是那一时代的词坛领袖、音乐翘楚、书画宗师。但是,艺术的炽烈情怀在遭遇政治辣手的无情摧折之下,早已是百花履霜,零落不堪了。假如陈叔宝作为一个纯粹的文人,一个风流倜傥的骚客,至少会在历史上留下雅客的名声,绝不逊于唐伯虎的,至少他比唐伯虎有钱有地位。但历史将他们推上皇帝宝座,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正因为他有文人情节,文学就是一切,所以他经常在宫廷举办诗歌聚会,江总、孔范、施文庆、沈客卿等狎客佞臣十数人都在邀请之列。江总虽为宰辅,但对政务知之甚少,理之甚少,争之甚少,平日只会饮酒赋诗。这些人每天的职责就是进后庭侍宴,“无复尊卑之序”,插科打诨,嬉笑饮酒。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宫体诗盛行,诗歌多描述闺阁之情,缱绻缠绵,文辞艳丽。陈叔宝常沉醉于红男绿女之中,他的这种香淫好色的性格,在成为帝王后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这种放纵的生活就决定了他存在的意识,极写糜烂的人生。况且,陈叔宝贵为人主,自然不乏阿谀奉承的“诗酒朋友”,抬轿吹竽。这是文人的通病,大凡吟诗作赋,嘤鸣以求其友声,很希望有人吹捧、甚至夸张地附和,心理上才满足。孔范因为与孔贵人同姓,结为“兄妹”。此人深知陈叔宝喜阿谀奉承之言,就常斥逐进谏的大臣,然后曲为文饰,把过失说成美德。这些天花乱坠的溢美之词,陈叔宝听了十分受用,飘然如仙,自然欣赏有加,日益宠信。而这些人都被后主亲切的称为自己的亲密战友(狎客),陈叔宝也自称是“狎客”班头。他宠爱的张贵妃、孔贵妃、龚贵嫔等美人,更是每会必到,且是宴会主角。为营造快乐曼妙的气氛,男女间杂而坐。分韵赋诗,争先恐后,制作淫词,迟则罚酒。史书中说他们每每“君臣酣饮,从夕达旦,以此为常”。 且看陈后主的代表作《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诗句旖旎,格调不高,极写女人的美貌风情,以及美丽不得长久的无奈与凄楚。美则美矣,乐则乐哉,无奈花开后庭,乱生前台,在欲望和歌舞升平之间,国运不长了。如果这帮人只是轻薄之人,饮饮酒,赋赋诗,大概祸害不大。要命的是,偏偏孔范等人,一个个志大才疏,自命不凡,不知天高地厚,“自谓文武全才,举朝莫及”。陈叔宝不能自知,也不知人,施文庆、司马申更是惧怕孔范的权势,也在一帝附和,曲与奉承,陈后主深信不疑。此后,他便有意找将领们的过失。借机削夺兵权,交给孔范等人。任忠曾被誉为军队长城,其属下部曲也被后主下诏解散,重新拆散后再行安排,拨派在几个受宠“狎客”手下当差役。“由是文武解体”。因为他是皇帝,江山最终断送在他的手里。《玉树后庭花》遂成了靡靡之音也就是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乐昌公主也多次参加这样的宴会,因此,在她14岁之前,宫中的礼仪规章,古今乐舞,她都烂熟于心,而又出淤泥而不染。后宫的女子都喜欢唱《玉树后庭花》这首歌,使她心有隐忧。因为她多次听到她所倾心的人徐德言向皇帝进言,说这诗的结尾部分过于哀伤,其兆不详。应该禁止,却遭到孔范等人的呵斥。那个时候坊间的女子以能够唱宫词为荣,皇上一有新作,便会有人花高价向宫人购买,有些宫人就因为靠着贩卖新词,步入中产阶级。 陈后主沉醉于歌舞升平,《玉树后庭花》的曲声笼罩着整个陈朝,到处是靡靡之音。太过 俨的脂粉气,已经把金陵王气给掩盖住了,整个国家都陷入靡靡之音的情色之中。而北方的隋朝已经迅速崛起,其志高远。 也许正是这种对前景的担忧刺激了她脆弱的灵魂,她和同样有着亡国之忧的舍人徐德言才能心灵相通,甚至在聚会上,两人也不掩饰各自的情意,从而演绎了一段爱情佳话。 说起来很有意思,在宋、齐、梁、陈四朝169年的历史中,共有帝王33位。但除去宋武帝刘裕、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等几个开国君主外,其余多为不肖。这是因为,历朝历代,开国皇帝得之甚难,知危知艰,为政唯恐有失;而后世子孙,无非享受祖上余荫罢了,不知艰辛,所以亡国皇帝失之甚易。而南朝与北朝相比,有浩瀚的长江做天然屏障,心理上有一种天生的安全感,而江南向为人间天堂,更为帝王的骄奢淫逸提供了物质保障。自晋室南迁,在中原士大夫中泛滥的玄学清谈之风,又恰恰为宫廷的奢华风气和虚无主义的盛行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夸夸其谈的佞臣提供了孳生和繁衍的土壤。昏君身边必有佞臣,这似乎是个规律。竟日寄情在酒色之中,靡靡之音弥漫朝廷,就如精神鸦片一样,长久浸淫其中,纵有壮志也挫。势必忠谏之士遭斥,而群小得意,委以衡轴,致使朝政迅速腐败。读宋、齐、梁史,即可发现,年长的皇帝残暴,年轻的皇帝荒淫。相较之下,陈帝国是南北朝唯一没有出过暴君的政权,但它最后一任皇帝陈叔宝,却是历史上名头最响亮的昏君之一。风流误国 陈后主既无远虑,当然也无近忧。大臣袁彦出使隋朝,偷画了隋文帝的像带回来。陈叔宝一见杨坚英武的肖像,虽然被吓了一跳,但还嘴硬:“吾不欲见此人!”照旧穷奢极欲,过一天,是两晌,把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不当回事,把享乐永远放在第一位。国家虽危若累卵,仍醉卧花丛,总是喝得醉醺醺的,犹如一个赌徒,将血本全押在长江天堑和一帮佞臣身上,不思励精图治,陈朝亡于他手,这就不仅仅是宿命了。 他甚至在一年之内,连续数次下诏,广选天下美女,择其貌美者封为贵嫔。每次饮宴,便命诸嫔妃与女学士、“狎客”等共赋新诗,互相赠答。《资治通鉴》如此描述这位南唐后主:“左右嬖佞珥貂者五十人,妇人美貌丽服巧态以从者千余人”。试想,一个整日沉湎于花天酒地之中,怎能期望他成为立世之君!美酒伴美人,是封建帝王的基本嗜好,但陈叔宝自诩风月班头,自然更胜一筹。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于后宫嫔妃留下那么多美人的名字,何况陈朝只是江南的一个蕞尔小国。除沈皇后外(陈后主与其发妻沈皇后关系很冷淡,一年半载才去一次。更无云雨敦伦之事,“暂入即还”。沈皇后屡劝他以国事为重,不可淫乐,他则讥为夫人善妒。沈皇后从此隐忍不语,来去并无相留语意。后主自己不正经,还问沈皇后,“你怎么也不说句留我的话?”于是,陈叔宝就诗兴大发,做《戏赠沈后》一诗: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亦去。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这一点,颇类后来的清废帝溥仪,其道德操守可知),其她如张丽华、龚贵嫔、孔贵妃、王美人、李美人、张淑媛、薛淑媛,还有袁昭仪、何婕妤、江修容,加上漂亮博学的女学士袁大舍等等,一个个如花似玉,尽显风采。众美人襞采笺,制五宫诗,常按照曲调进行大合唱。 女色误事,陈叔宝尤其如此。他宠爱张丽华和孔贵妃,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而张丽华更是极品美人。陈叔宝上朝,常将张丽华抱在腿上,批阅公文时让她指点,与其共决。大臣有不同意见,“亦因而谮之”。陈后主对张贵妃言听计从,尤其是张贵妃生子陈深后,恩宠更逾于从前。后主甚至在她的撺掇下,废了太子陈胤,立陈深为皇太子。之后,陈叔宝还想立张丽华为后,只是诏书还未及下达,国家就灭亡了。 后人多把国运衰颓的原因归结为女人,咒为“红颜祸水”,实在是男人的专横,历史的偏见。如果一个男人不溺于欲河色界,坠入脂粉堆里销骨销魂,女人要想兴风作浪,怕也是万万不可能的。 有奸臣必有直臣,后主任用宦官佞臣,却把忠臣当作仇敌。右卫将军兼中书通事舍人傅 因对施文庆、沈客卿专制朝纲表示不满,施文庆便诬陷他接受了高丽使臣的贿赂,被后主下令将他赐死狱中。吴兴人章华,也上书指出后主要改弦更张,不然将会亡国,后主下令将他斩首。从此以后,“遂无骨鲠之臣”。朝中大臣无人敢再进谏。 这样,陈朝危机四伏,犹如与虎做伴的羔羊,江山虽然多娇,命运却不由自己主宰,早晚是人家的砧上之物。 在隋朝还没有完全扫平北部边境时,隋文帝听从谋士的计策,每逢江南将要收割庄稼的季节,就在两国边界上集结人马,虚张声势,使得南陈的百姓常错过季节,无法收割或播种。而士兵却疲于奔命。这样一连几年,陈朝的粮食歉收,士气低落。隋兵还经常派出小股人马,袭扰陈军,放火烧毁粮仓,使陈朝遭到很大损失。 隋文帝既已统一了北方,南下灭陈就成了当务之急。开皇八年(公元588年)4月,隋文帝正式下诏伐陈,“送玺书暴帝(陈后主)二十恶,乃散写诏书三十万纸,遍谕江左”。陈朝百姓看到文帝诏书,人心摇动,浮言四起。当时,钱塘县临平湖因水草淤塞,这时忽然自开,民间传言:“湖开天下平”,陈后主非常忌讳此说。按说,“天下平”就是天下统一的意思,是好事,但陈叔宝此时倒有些自知之明了,他知道能够担当天下统一大任的肯定不是自己,故而十分郁闷和忧虑,“及妖异数见,叔宝乃自卖于佛寺为奴以禳之”,让众大臣出资去赎他,搞梁武帝“舍身”那一套把戏自欺欺人,真是搞笑得很。 隋文帝杨坚派51万大军,由晋王杨广节度,统领高 、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良士猛将。以席卷之势,直逼陈朝。长江防线纷纷告急,亡国之祸轰然降临。由于晋朝郭璞有过预言:“江东分王三百年,复与中国合”,隋军文武,皆怀必克之信心。 后主起初听报,尚不为信,他说:“金陵龙盘虎踞,王气在此,齐兵三来,周师两至,无不摧没。隋军亦能何为?来者必自败!”根本不把隋兵进攻当作一回事。照样“奏伎、纵酒、赋诗不辍”。直喝得酩酊大醉,醉后又熟睡到天黑,丝毫没有亡国的担忧与恐惧。一切战事、敌情皆抛诸脑后。如此君臣,不亡何待! 后听报隋军已渡过长江,直逼京城建康,这才惊慌失措,忙召集群臣商议退兵之计。老将萧摩诃主动请缨:“臣愿领三军前往御敌!”后主遂命大将萧摩诃、任忠率军出城迎战。 萧摩诃率大军离开建康,后主就宣其妻及子入宫,加赏封号,馈赠金银。当萧摩诃妻及子受诏来到宫中,后主看萧妻年轻美貌,遂起邪念,留宿宫中,强迫侍寝,数日不归。真是荒唐君主的荒唐游戏。身在火线的萧将军正要进攻,闻知此事,当即晕倒在地,将士见主帅昏倒,顿时慌作一团,战意遂失,结果陈军不战自溃。 隋军杀进皇宫,宫内乱作一团。文武百官各奔东西,殿中只剩袁宪守在身边。袁宪劝他仿照梁武帝萧衍见侯景的故事,整理好衣冠,端坐大殿,保持皇帝的威仪会见韩擒虎。 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北齐羯族人侯景降梁后以千人渡江,发动叛乱,攻下台城,去拜见梁武帝。86岁的梁武帝萧衍问部下:“我可一战吗?”部下答曰:“不可”。萧衍叹道:“梁朝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我有何怨!”于是,端坐太极东堂接见侯景。他神色安详,从容问话:“你是哪一州人,怎敢兴兵犯阙?妻子儿女还在北方吗?”侯景竟不敢仰视,知天威不可犯,背上冷汗涔涔而下,惊惶恐惧不已。最终听诺而退,方敢喘口粗气:“我鞍马征战,矢刃交加,从无怯心,今见萧衍,却有惧怕之意,果真是天威难犯呀!”可时移势易,陈叔宝毕竟不是梁武帝,他既无梁武帝的气魄,更无梁武帝的胆量。他一边下殿急奔,一边嘟囔:“锋刃之下,怎好轻试?不必多言,我自有办法。” 慌忙带着最宠爱的张贵妃、孔贵妃,跑到景阳殿后井下躲藏。他到最后也没忘记自己的女人,也算忠于自己的爱情了。 倒是他与张丽华所生的15岁的太子陈深,还有些胆色,在宫中闭阁端坐,神色安详,令舍人孔伯鱼侍立在旁,静静地等待隋军的到来。隋军将士叩阁而入,陈深毫无惧色,十分平静地向兵士道声辛苦:“戎旅在途,想必众位辛苦了!”隋军见陈朝太子如此风度,皆立于原地不敢妄动,都肃然起敬,一齐向他行军礼。全无心肝 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公元589年正月,陈朝的灭亡,标志着长达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结束,也是中国自公元316年西晋灭亡起,经过273年的分裂局面,重新获得的全国意义上的统一。可怜陈叔宝的妹妹们,一个个花容月貌,都作为战利品分配给灭陈的赳赳武夫们。乐昌公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杨坚赐给了自己极为宠幸的大臣越国公杨素。 隋文帝在评价陈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时说:“陈叔宝的失败皆与饮酒有关,如将做诗饮酒的功夫用在国事上,岂能落如此下场!”当贺若弼攻京口时,边人告急,叔宝正在饮酒,认为搅了酒兴,不予理睬。 高 攻克陈朝宫殿,见告急文书还躺在床下,尚未启封!真是遇蠢可笑到了极点,陈亡岂止是天意! 陈叔宝被捉第二个月,他与王公百司被押解到长安。先宣诏抚慰,又传敕责其君昏臣佞。“既而宥之”。陈叔宝起初吓得汗流浃背,后听到杨坚的赦令,竟高兴得手舞足蹈,叩拜再三。 杨坚因为扫平了宇内,心中大悦,对陈朝亡国君臣,皆饶以不死,且好酒好肉管够。陈叔宝乐得逍遥,天天烂醉如泥。杨坚也多次召见陈叔宝,其规格等同于三品官员。每次朝宴,隋文帝怕引起他的故国之痛,嘱咐乐师不要演奏江南音乐。陈叔宝也算性情中人,不失诗人的纯真,“每预朝集,愿得一官号”。不然名不正言不顺,与人交换名片,只是一白丁,总是尴尬。隋文帝苦笑,对侍臣们说道:“叔宝全无心肝。” 正是这种毫无心肝,对隋朝构不成任何威胁(如果像南唐后主李煜那样再写什么不忘故国之痛的诗词,说不定早被弄死),才得以善终。虽然他和李煜一样,诗歌依旧是其挚爱,但与李煜相反,他不抒发个人的悲愤和郁闷,而是用这一擅长的形式对隋帝歌功颂德。在跟随隋文帝东巡游幸时,还即兴献上媚诗一首,表请封禅:“日月光天德,山川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这就难怪了,在南北朝皇朝迭兴、杀戮至惨的时代,唯有陈朝五个皇帝及宗室子弟皆得善终,也算庸人多福了吧! 看着陈叔宝喝得东倒西歪的背影,杨坚再次感慨:“他失败的原因多在酒上。除喝酒外,余下一点时间也用来写诗,哪里还顾得上考虑国家安危!”在此我不禁要问,难道真是诗人误国吗? 604年11月,陈叔宝死于洛阳,这一年,他52岁。一个荒诞的君主就这样写完了自己荒诞的历史。也正是这一年,杨广弑父自立。 杨广追赠他为大将军、长城县公,谥号:炀。历史在这里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巧合,据《史记正义》解释:好内怠政、好内远礼、去礼远众,逆天虐民曰“炀”。谁料十多年后,杨广死后其谥号也是“炀”。这真是让后人不得不发出辛酸的笑声了,但同时又不得不在迅速收敛的笑声中陷入意味深长的思考之中。同是“炀帝”,命运相似,名头却不一样,主要是小国和大国的区别而已。名头当然不能相比了。所以,隋炀帝也就成了暴君的代名词。这未始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戏剧性的绝妙故事吧!悠悠千古事,在循环往复之中,往往跳不出一个变幻着的怪圈,是冥冥中注定的宿命吗?为此,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做《隋宫》一诗,抒发了一种淡淡的哀愁之情: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王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少年夫妻 陈叔宝风流误国,最惨的莫过于他家的女人们了,她们都成了隋朝的战利品。除了家国之痛,还有身体之辱。晋王杨广早就听说张丽华的艳名,他攻取江南第一要事,就是夺取美人张丽华。但长史(参谋长)高 是一个很有见识的忠臣,深知红颜误国的道理,说:“从前姜太公蒙面以斩妲己,我为大隋国祚着想,岂可留张丽华这样的祸水!”下令立斩张丽华于青溪。杨广闻之大恨,由此可见,杨广的昏庸从这时就表现出来了。这件事情,也成为日后隋炀帝杀高 的导火索。攻灭陈国,人人欢喜,只有他一无所得,而其他将领各取所需,无不把江南美色渔猎在手。陈叔宝的小妹妹乐宜公主更是容色秀丽,被隋文帝纳为嫔妃,后封宣华夫人;而陈叔宝的大妹妹乐昌公主则被分配给杨素为姬。这对姊妹花不但人如玉,且娴熟宫廷仪礼。大为得宠,杨广垂涎三尺,但慑于皇权,只能意淫。这也是后来杨广弑父、戏母(调戏宣华夫人)而深藏的潜心理暴发的原因。这是后话。 陈后主身边有个太子舍人(官名,是指太子身边比较亲密的人),名叫徐德言。其父徐陵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陈时朝廷重要诏策、文檄多出自他的手笔。在文学上以写“宫体诗”和骈文闻名于世。徐陵和其父徐 以及南阳庾肩吾、庾信父子皆以文章名冠天下,文风绮艳,又多有新意,对当时的文坛影响很大,人称“徐庾体”。徐德言家学可知,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之士。南朝文风一直很盛,君臣竞相制作艳词,徐德言就是以世家子弟的身分和才识被后主授予太子舍人之职。 乐昌公主是陈后主的大妹妹,江南水乡的气候条件给了她以细腻光滑的皮肤,精致耐看的脸庞,挺秀婀娜的体态,又是皇家血统,气质高雅,举止大方,且文采过人。度得好曲,弹得好琴,赋得好礼仪。虽贵为公主,却没有一般金枝玉叶的骄蛮之气,以贤淑之性温婉之情而为众人称道。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兼美女,芳名远播。她选择夫婿也不囿于流俗,以诗文才识为唯一评判标准。 由于经常在陈后主举办的诗会上见面,徐德言便入了乐昌公主的凤眼。徐德言诗文冠绝江南,虽不衣紫,却不掩卓尔不群的气宇。更令乐昌公主刮目相看的是,徐德言见识超群,胆识排众。一次,男女百人正在望仙阁内歌舞正酣,张贵妃倚在皇上的身边,孔贵妃弹着琴,几十个宫女齐声唱着《玉树后庭花》。歌声萎靡,让人不辨晨昏。 徐德言却难掩忧戚,忽地站起身来说:“如今隋强陈弱,隋主无日不在计划南侵。近两年更是每每趁着我国收获季节,发兵挠境,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使我本自富庶的江南全无收获,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陛下如果能外据长江天险,对内勤政修德,方可决战境外。只是如今皇上每日饮宴,不理朝政,臣子更是阿谀成风,报喜不报忧,乱象纷呈,我深为陛下忧。” 徐德言这一番肺腑之言,振聋发聩。如遇明君,则有醍酩灌顶之效。而陈叔宝当即脸色铁青,恨不能马上将这个大胆的贰臣推出去斩首。正在谈笑的群臣也立马安静了下来,吃惊地看着徐德言。当时乐昌公主在场,也不禁愣了愣,说实话,徐德言的忧戚正是她的忧戚。但她担心徐德言凶多吉少。正在这时,宰相江总说话了。徐德言本是他的故旧徐陵之子,便有心出手相救:“贤侄大概是喝醉了吧!天下形势,皇上了如指掌,贤侄多虑了,然忠心可鉴啊!”乐昌公主也趁机附和:“恭贺皇兄,朝中有这样的忠谏之士,是我大陈之幸。” 徐德言不由地动容,其实早在之前,两人已互生情愫,想不到满朝文武,竟不如一个女流,公主如此有识见,也是他始料未及的,他内心感动,禁不住向乐昌公主深施一礼。乐昌公主凝目看去,少年翩跹,四目相对,心里一动,脸微微一红。他们这美目传情的小动作,被佞臣孔范瞧见了,不禁暗喜。待退朝后,他向尚在气头上的后主建议,把乐昌公主嫁给徐德言,并赐给府第别居,省得他们一唱一和,再找麻烦,搅了雅兴。 陈叔宝便派江总向徐德言提亲,乐昌公主就这样下嫁给了江南才子徐德言为妻。徐德言作驸马后入朝廷任侍中,不再随侍后主左右,从此,后主的诗会便不见他的身影了。夫妇二人互敬互爱,夫唱妇随,成了一对当时人人羡慕的天成佳偶。昏庸的陈叔宝,为了自身的清静,算是做了一件好事。然而,命数皆由天定,是福是祸,又有谁能逆料?但徐德言预料到,总有一天,国家会遭受到灭亡之祸,也预料到夫妻将会离散,因此二人忧心忡忡。 一天,他愁容满面地对妻子说:“我已听到国亡家破的脚步声了,一旦亡国后你我在兵荒马乱中失散,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夫妻恩爱一场,竟成永诀。不过,以你出众的才气容貌,一定会被掳入权贵豪门,也许还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而我,生死难料。倘若老天垂怜,情缘未断,你心中仍然爱我,也许还有见面的一天。我们要互有信物留下,作为将来重逢的凭证。” 命运在冷酷中的唯一温情,就是给人留下一点洒泪的时间。公主听罢,不禁泪水潸然而下。伤心一阵之后,便从妆奁中拿出一面镜子,徐德言用剑击成两半,一半赠与乐昌公主,一半自己用手帕包好。并与妻子洒泪约定:“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镜子重圆日,就是夫妻团圆时。” 这种约定堪称爱情故事的经典之约,即悲凉、伤感而又浪漫。有希望,但渺茫无期;夫妻虽十分恩爱,爱情虽至死不渝,但人生之大悲,莫若这种生别离了。人生最难是相知,相知才知别离苦! 在这里要弄清一个问题,古人为何喜欢用铜镜作为男女爱情的信物和象征物呢?这是因为,铜镜在古代是日常所用,生活必需。日日在它的面前正衣冠,鉴容颜,可以时时想起对方,镜子还有照妖辟邪的作用。尤其古代的婚姻,特别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双方家长同意后,就下聘礼,聘礼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信物就是铜镜和镜台。汉《乐府》及六朝诗歌多有这方面的歌咏,且有夫妻双镜成对使用的习俗。在西汉年间,人们就开始用铜镜作为男女爱情的表记、信物,取“心心相印”之寓意。生前相互赠送,“朝夕相伴”,作为纪念,死后随葬,以示“生死不渝”。汉代铜镜上常铸有“长相思,毋相忘”的句子。近年来的考古中也常有破镜重圆的发现,证明古籍记载不谬。相约上元 不久果如徐德言的预料,陈叔宝多年的败家努力终于有了回报,隋军攻占了陈朝的都城建康。才色无双的乐昌公主落入了隋将杨素之手,成了他的宠妾。“赐物万段,粟万石,加以金宝,又赐陈主妹及女妓十四人。” 尽管荣华富贵不减当年,但乐昌公主经过这番家国之痛,离散之苦,心中常怀黍离之悲,郁郁寡欢,无法停止对江南的怀念和对丈夫徐德言的思念,也无法忘记与丈夫临别时的约定。就在这种生与死,希望与失望和等待的痛苦中苦苦煎熬着。每年的正月十五上元节,乐昌公主便私下命一心腹老妪,拿着那半片铜镜沿街叫卖。行人见老妪只卖半片镜子,都十分奇怪,围了过来。问要价几何,谁知老妪的开价高得离谱:十锭黄金。人们议论纷纷:这样的天价,只是卖半片残破的铜镜,又不是什么宝贝,没有人愣充冤大头。老妪意决:客官不买就罢了,这片镜子自然会有人买去! 围观者哈哈大笑。既然如此,我们就要看看哪个傻子会上你的圈套! 卖镜者不语,继续叫卖:卖镜子啦!半片镜子,十锭黄金!古镜有光,可以鉴日月,鉴人心。更多的人则以为她神志不清,躲得远远的,从此再无人问津。小孩子则围着她,唱着讽刺的歌谣,但老妪年年如此,不避雨雪,似乎就是一棵会移动的树,叫卖声就像风一样,在枝头颤抖。成为都市的奇事一桩,很快传遍了整个街衢。 就这样年年等待,年年失望,始终没有徐德言的消息。乐昌公主心里空落落的,甚至有些麻木了。她经常独自一人,对着风花雪月,一呆就是半天。就在这种淡淡浓浓的思念中,她有时想,也许没有消息才是最好的消息吧!因为韶华已逝,已非当年,自己已如寂寞的侯门花,憔悴损。那堪再摘,只有唏嘘。 此去长安无多路,兵荒马乱之中,徐德言一个亡国之臣,皇亲贵戚,只得隐名埋姓,不敢猝然成行,自投罗网。况在城破之时,徐德言受了重伤,被城中的居民悄悄救起,将养了许久,才能够勉强行走。徐德言伤愈后,多方打听,方知道女眷都被押解至长安。他虽然想到长安来,却路远莫致,身无分文,生活困苦不堪,心情也极度失落。其实,磨难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一笔财富和一种幸福。缺了这一课,人生便不完整,人格也未必健全。他只得一路走走停停,替人写家书或干上一年半载的私塾教师,挣一些盘缠,好继续前行。就这样走走停停,韶光已过去了几年,才终于到了长安。 但乐昌公主被发落到长安什么地方,什么人家?他都一无所知。光阴易过,爱妻无踪。徐德言手执半片铜镜,想起往日夫妻两人曾在镜中相映成双,自己还曾对镜为妻子插过凤钗的情景,如今却已人去镜破,怎不叫人伤心欲绝。虽前路渺渺,但他有和爱妻的约定,这就是希望,虽然很小,毕竟还存有一线生机。徐德言便不灰心丧气,如约在又一年的正月十五日,出现在长安街头。徐德言到街市上四处去走访,特别留心卖镜子的人。他果然发现一个老妪,正拿着半片铜镜沿街求售:“卖镜子哟,谁买镜子!”德言疾步上前,一看到半面镜子,他的心就剧烈地跳起来。 徐德言紧紧拉住老妪,生怕她跑了似的,急切地说:“我买下了。” 老妪疑惑地抬眼看他,“你买得起?”老妪的目光在徐德言身上上下打量。 围观的人群一阵哗然:“疯子遇到了傻子,有好戏看了!” 旁边一看热闹的市井女人好心的提醒他:“这老妪是疯子。半面破镜子,卖了多少年。十锭金元宝,可以买一座院子了。外乡人,对面有一家镜子铺,几文钱就能买一副好镜子?” 徐德言一听妻子这么至诚的寻找他多年,感动得泪流满面,唏嘘着说:“我就要这半片残镜。别说十锭,百锭也不多。” 他请老妪随他到旅馆去,他有话要说。 在旅馆里,徐德言叙述了自己和妻子乐昌公主离别的情景,并拿出自己珍藏着的半片镜子,与老妪手中的半片两下一合,果然若合符契。 老妪深深施礼:“老身拜见驸马爷。” 老妪称自己是乐昌公主的奴仆,并将公主的情况尽可能仔细地告诉了徐德言。虽然乐昌公主已是权倾朝野的杨素的侍妾,但多年来,公主的心,却仍然留在故国江南,留在丈夫徐德言身边。无数次梦回旧时家园,与徐德言鸳梦重温,醒来却只有身边不属于自己的繁华,还有天上那轮如镜的明月,虽月月有缺,但月月又圆。而自己只有半面铜镜,不知何时得圆?每思至此,便长叹息以掩涕。每年正月十五日这天,公主都安排她上街卖镜寻夫。徐德言听了,感慨万千。但一入侯门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徐德言又悲又喜,喜的是终于找到了乐昌公主,悲的是乐昌公主已成杨素侍妾,要想鹊桥相会,恐怕比登天还难。想到相见无期,不禁万念俱灰。但他还不死心,推想杨素姬妾如云,或可见怜,民间夫妻恩爱不易,许他夫妻团圆,成就天下有情的眷属,也未可知。就是抱着这一线希望,在悲伤之余,他取出纸笔,题《破镜诗》一首,请老妪带回,让乐昌公主知晓心迹,或可向杨素稍通款曲。诗云: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都是过去的忆念,有含蓄的试探,也有柔情的嗟叹。镜子与人都去了,但如今镜子归来而人却未归。正好比月中没有嫦娥的身影,只空留明月的光辉,更衬出离人的凄凉孤单。老妪把镜子带回去,诉说了事情经过。乐昌公主知是徐德言,展诗读毕,悲伤得难以自持……破镜重圆 一连多日,乐昌公主茶饭不思,精神恍惚,面有戚色。这种人生的大悲大合,教人如何消受得起?杨素虽位居高官,却还是一个细心体贴的性情中人。通晓诗情,更能欣赏江南佳丽的柔媚风情。在他得到乐昌公主以后,对这位容貌秀丽、才情横溢的南国佳人十分钟情,视如瑰宝,“宠嬖殊厚”。见公主反常,询问缘故。在他的再三询问下,公主才将夫妻情事据实以告。杨素毕竟是英雄,自有过人的见识和雅量。非但不恼,反而深为感动,于是答应了乐昌公主的请求。他当即着人到旅舍,请徐德言进府,邀集宾朋,设宴款待。 当天傍晚,徐德言如约而至。夫妻重逢,恍如梦境。一个是亡国之臣,一个是当朝权贵。而陪侍在侧的乐昌公主,对前者而言是发妻,对后者而言是宠妾,场面真是尴尬。乐昌公主不由得感慨:“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 大家默然相对,诸多言语不知从何说起,也不敢多说一句。 数载不见,徐德言已鬓染霜雪,憔悴落魄,恰似两世为人。想必这些年颠沛流离,苦寒度日;而乐昌公主却娇嫩如昨,虽然瘦了腰身,纤质不禁弱风,反倒平添了楚楚动人气质,叫人着意的怜爱。 乐昌公主便奏了一曲《玉树后庭花》,打破难堪局面,这是故国的曲子,当此之时,低迷之音暗合伤感的情怀,倒也贴切。杨素约略问了徐德言城破后的经历,徐德言略作叙述,让人越发的觉得,他一个文弱书生,一路寻来确乎不易。 杨素便命乐昌公主作诗,乐昌公主遂就眼前景抒眼前情,吟道: 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 笑啼俱不敢,方验做人难。 诗句把乐昌公主当时同对新旧丈夫,哭笑不得,左右为难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乐昌公主一肚子的辛酸凄楚和思念之苦,无法对徐德言明说,一切尽在诗中,她知道,徐德言一定理解她的艰难。 在座的许多达官贵人,也无不感叹唏嘘。杨素看过之后,也甚觉凄然,慨叹不已。他问乐昌公主,愿不愿意回到徐德言的身边?乐昌公主站起身来,盈盈下拜:“愿不愿意都无妨。原是一女不嫁二夫,但宿命已定,无可奈何。妾身轻贱如蝼蚁,富贵贫贱都不重要了。但杨公待我不薄,怎忍辜负?徐相公情意未改,依约寻来,离弃何忍?真是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更是难上加难。” 此时,对于杨素来说,对于乐昌公主来说,拥有和放弃都是一种艰难的抉择。众人都知道,杨素的态度,就是决定别人的命运的关键因素了。他的喜怒哀乐,就是别人的天堂和地狱。 杨素到底是成就大事的人,哈哈一笑,当场许诺,把乐昌公主还给她的丈夫。杨素并提议,为庆贺他们夫妻重圆,干杯。众人震惊,杨素这种放弃的选择,也只有隋唐人物才具备的豁达,这是一种大美,他使自己的一段历史永远光耀在人性的书册里。随后,杨素邀请他们留在长安,并且答应帮忙负责为徐德言在朝廷安排一个官职。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徐德言和乐昌公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赶紧双双离席叩拜,向杨素行礼作辞,感谢成全之恩。 但徐德言经过这么多年流离失所的磨难,已在转瞬间感悟了,人生的幸福与否,金钱和地位都是过眼云烟,拥有一颗平常心最为重要,人就会活得更坦然。因此不愿在朝为官,情愿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带着妻子返回江南。杨素不勉强他们,“厚遗之”,送给他们很多钱财。“闻者无不感叹”。 就这样,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得以团聚了,并且如愿以偿地回到江南故土,安家度日。 令人遗憾的是,世人咸知徐德言乐昌公主悱恻缠绵的爱情故事,且为舞台人物,向为历代的才子佳人所讴歌、所赞颂,而知杨素者却很寥寥。所谓君子有成人之美,杨素是其典范。如果没有杨素那落落大方的豪杰之举,也就不会有这一段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更无后世“破镜重圆”的成语典故了。 在这里,不能不说一说杨素这个历史人物。 杨素在历史上因为曾经帮助过杨广篡位,被列为大奸之人,这是他作为政治人物的瑕疵。但面对多疑的隋文帝,或许为了自保,不得不尔。除此之外,杨素可说是一个文武全才,光看史书对他的丰赡记载就可见一斑。他的诗被《隋书?杨素列传》誉为“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为一时盛作”。为人“少落拓,有大志,英杰之表,不拘小节”,读书“研精不倦,多所通涉”、为政“览其奇策高文,足为一时之杰”,生活“美姬过千,皆衣绮罗。素之贵盛,近古未闻”。指挥作战“流血盈前,言笑自若”。且相貌威武,气度恢弘,渡江攻陈,坐在船上,老百姓以为是“江神”。连隋文帝杨坚也这样评价他:“识达古今,经谋长远”。 而更为人称道,为他赢得“美誉”和“口碑”的是:他三次成人之美的爱情佳话。也只有像杨素这样的隋唐人物才有这样恢弘的气度!可惜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人,他自己的婚姻却不美满,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的糟糕。杨素明媒正娶的正室妻子郑氏,是一位悍妇。杨素如此有气量的人物,也有忍无可忍的时候,可见郑氏之悍。气愤的杨素对妻子郑氏说:“我若为天子,卿岂堪为皇后?”郑氏竟然把这话上奏给隋文帝。这还了得,分明谋逆大罪,要灭九族的。好在文帝英明,只把他暂且软禁在家里思过。杨素如果碰上一位心胸狭窄的帝王,头上吃饭的家伙早就没有了。 杨素正因为自己深受悍妇荼毒,常以推己之心推人,深感佳妇难得,所以才有成人之美的豪举。除以上“破镜重圆”外,这样的好事,他还做过两件。 据唐人刘悚《隋唐嘉话》记载:李德林之子李百药,少年倜傥,看上了杨素的一个宠妾。竟夜入杨宅,与杨素的宠妾幽会私通。结果东窗事发,被杨素逮个正着。杨素恼羞成怒,欲治李百药死罪。当李百药被推上来时,他发现李百药是个“年未二十,仪神隽秀”的英俊少年郎,不禁惜才之情顿起,动了恻隐之心说:“闻汝善为文,可作诗自叙,称吾意当免汝死。”李百药生死关头,才思忽至,一气呵成,当即成文。杨素看完,表情欣然,当场把爱妾赐给李百药为妻,“并资从数十万”。后来杨素竟又奏请隋文帝,授李百药为尚书礼部员外郎。李百药财色兼收,而且还因此当了官,成为一时话题。后来李百药在唐太宗时,看到后宫佳丽有数万之众,“天子好美女,夫妻不成双”。就上书太宗:《请放宫人封事》,指责太宗为纵一己之欲,致使天下多少旷夫怨女抱恨终身。这也是有感于自己的前事,为天下男人的不平之鸣了。 还有一件大家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也是杨素的善举。据唐人杜光庭《虬髯客传》记载:杨素身边有一位年方二八的佳丽乐伎,名叫红拂。生得“肌肤仪状、言词气佳,真天人也”。红拂很有见识,识得英雄。趁李靖再次拜访杨素之机,相约私奔了。杨素非但不追究此事,反而推荐李靖出任马邑的郡丞。杨素就这样又成全造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佳话。后来李靖果然成了唐朝的股肱之臣。 有如此胸怀与气度的人才是大英雄,真男人。所以,冯梦龙在《情史类略》中对越国公杨素大加称赞:“不追红拂妓,放乐昌,俱越公(杨素)大豪杰事!”归老林泉 杨素这一举动,果然传为佳话。也为他大奸大能的人生添加了一笔温情的亮色。 徐德言与乐昌公主日夜兼程地回到江南,他们曾是显赫的皇族,而今以平民身份返回故国,对他们而言,人生的荣华富贵,人世的盛衰荣枯,早已是过眼云烟,恍如一梦,早已看淡。他们原本只想隐名埋姓,在民间过上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的平静生活。弥补因早年离散而耽误了多年的恩爱缠绵,补上失去的爱情这一课。但因为杨素打过招呼,江南的地方官员们便认为这是很好的面子工程和谄媚的机会,唯恐别人不知。在发还他们的故宅,就是位于建康城的旧时的驸马府时,也要大张旗鼓的举行剪彩仪式。他们或许是出于好心,想让他们夫妻很好的定居下来。然而,经过半生艰辛的流离生活,他们已参透了人生,只想过不受打搅的平凡生活。但这样一闹腾,他们回来的消息,就像春天回返的雁群,早已叽叽喳喳传遍大江南北了。 本来,按照隋制,亡国的贵族是不可以回原籍的,恐其召集旧部谋反。因此,乐昌公主是唯一一个回到故国故都的陈氏王族,让人称奇。 而最令人称奇的是他们的爱情传奇,双方虽天各一方,却情定一处。女的是金枝玉叶,男的是前朝驸马,纵然生死契阔,信誓旦旦,但他们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仅凭着唯一的感情信物,在世人眼里,并不值钱的半片铜镜,得以穿越生死,执子之手,这样优美的爱情故事不能感天动地,也会穿越古今,直击人心。 正是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份和曲折离奇的经历,所以江南旧朝的文人雅士、故旧属吏,都纷纷慕名前往拜访,北方新朝的游客侠士也以能面见他们夫妇为荣;平民百姓却也十分好奇,知道是前朝公主回来,也生了几分对前朝的复杂感慨。地方官吏更是有事没事就邀请他们赴宴。他们受到了空前规模的追捧,成为很多人的话题。这样,使他们原本要平静生活在民间的希望落空,身心无法得到安宁,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他们对这种被人包围的生活方式,发自内心的厌倦了。 为了回避,他们决定离开建康。两人变更了装束,迁到姑苏城外的一个小镇隐居下来。他们事先购置了三间茅屋,一个小小的院落。门口很远才是一条官道,平日往来的人也不多,繁华离他们远去。乐昌公主变卖了首饰,用青布包了头,布衣荆裙装扮,完全是一个江南农妇的形象了。徐德言变换了姓名,下河捕鱼,进山采樵,偶尔也进城做物物交换。换些银子,贴补家用。与世无争,日子安逸而闲适,这种普通百姓的平静生活,他们感到十分惬意而幸福。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走出人们的视野。 希望是美好的,名人有名人的苦恼。好日子没过多久,他们的隐居生活就被狗崽队发现了,成为更大的新闻,有人说他们这是作秀,是自我炒作,他们受到了比先前更多的干扰。迫不得已,他们买了条船,索性以船为家,在江南水乡的河湖江流之间,过着漂泊不定的云游生活。萍踪无迹,闲云野鹤。而江南风流依旧,在茫茫红尘之上,碌碌众生之中,沉浮不由人愿,而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他们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彼此体味着彼此的真情。他们的故事也就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但世事如棋,瞬息万变。就在乐昌公主隐身江湖的那些年里,世道的盛衰兴亡,每时每刻都在演进,伴随着血雨腥风。 公元604年7月,杨广因为垂涎宣华夫人的美丽,趁隋文帝病重,花心大动,欲行调戏,宣华夫人向杨坚哭诉陈情。杨广废立在即,知道大事不妙,求杨素帮忙。于是弑父夺位,提前当上皇帝,也就是隋炀帝。隋炀帝以荒淫无道名标青史,更是肆意侮辱宣华夫人,宣华夫人不从,出居仙都宫,又被强行召回。同年11月,她们的哥哥陈后主悲凉地死去。乐昌公主又杳无音信,宣华夫人更加孤单。而隋炀帝的萧皇后却将弑君、乱伦的罪名都算在了她的头上,认为宣华夫人是红颜祸水。可怜的宣华夫人郁郁寡欢,公元605年,宣华夫人忧郁而死,终年29岁。当时杨素也因为功高震主,炀帝对他外示尊重,内实猜忌。公元606年,杨素也和宣华夫人一样,抑郁而死,算是得到了善终。而作为杨素后人的杨玄感,已经感到了处境的危险。当杨素病故时,杨广说:“他如果不死,我会杀他全家。”所以杨玄感始终恐惧不安。大业九年(613年),炀帝二次东征高丽,他趁机在黎阳叛变,截断杨广的退路。杨广回军迎战,杨玄感兵败而死,不久满门被斩。但也自此敲响了隋亡的丧钟。 这不能不让人生发千古浩叹:人世间的盛衰荣枯,真如梦寐,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得之勿喜,失之勿悲。 公元618年3月,炀帝被杀,隋朝灭亡。两个月后,李渊父子攻下长安,建立了唐王朝。公元626年,李渊之子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夺取皇位,是为唐太宗,开始了贞观之治,天下百姓终于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这一幕幕的世事变化,仿佛走马灯似的在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眼前晃过,这对历尽繁华又最终归于平淡的夫妇,对这一切都付以淡淡的一笑。跟历史的大事件相比,个人的幸福,真是微不足道,就看你内心的满足程度了,易于知足,幸福就会被无限的放大,否则,它就会被无限的缩小。他们经历了陈、隋、唐三代,最终步入古稀之年,在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夫妻谢世之前,才向人们透露了他们的身世。地方官得知后,层层上报,待追封的牒书下达,他们已平静的双双离去,夫妻合葬一墓。陪葬他们的,就是那面见证了他们坚贞不渝爱情的铜镜。引 言 隋炀帝杨广皇后萧氏可谓历史上一个命运奇特的女人,一个天生的人间尤物。她生逢隋唐帝国鼎改之际,天下扰扰,相与争锋,是豪杰不是豪杰的,都要自命为真龙天子,割据称霸一方。当是时也,锦绣江山和风流美貌的萧皇后就是天下英雄竞逐的两个终极目标,得一都不完整,都是缺憾。她一生的写照,可用“乱世风云乱世情,一生总伴君王侧”来概括。萧皇后出生时,就被世俗所不容,被视为不祥,成为弃婴,寄养民间。只是后来的一个偶然因素,才彻底改变了自己不幸的命运。当时名满天下的星相家袁天罡曾仔细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为她贵不可言的相貌而惊奇不已,预言她是:“母仪天下,命带桃花。”此后,萧皇后命途多舛的人生经历无不印证着这种预言的惊人准确性。她自13岁做了晋王妃后,几十年的生命历程,起起伏伏,先是隋炀帝的皇后、继为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两代突厥番王的王妃,最后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昭容,历尽了沧桑和风霜。而她的沧桑又总是伴着一段风流,她的风流又使她经历着更多的沧桑,这沧桑又包含着道不尽的辛酸,同时也有说不完的荣耀。这也许就是她“桃花劫”的人生宿命吧!寄养民间 萧氏(570~648),隋炀帝皇后,她是当时南方割据小朝廷后梁明帝萧岿的女儿。萧岿的后梁承继南北朝时萧衍建立的南朝梁国。梁武帝萧衍也算一代枭雄,他领导的梁朝曾一度与北方的北魏、东魏相抗衡。只因一场“侯景之乱”,才使梁王朝元气大伤,逐渐走向衰落。继萧衍之位的简文帝萧纲及后来的元帝萧绎、敬帝萧方智,都成了权臣的傀儡。萧衍死后不到六年,梁朝就被陈霸先的陈朝所替代,只保持荆州一隅,苟延残喘。萧岿承袭了父皇萧 的微薄基业,虽有复国之志,可惜势孤力微,空有壮志而已。他在等待机会,可机会难觅,好运难求,陈朝虽有陈叔宝败家,但仍不是他这个附庸小国所能撼动的;他所依附的北周,虽被隋朝代替,但他附属国的地位没变,依然受制于人,经济和军事都很难求得发展。 太建元年(570)2月2日,萧岿的宠妃张姬产下了一名女婴。按照当时江南的风俗,二月出生的孩子命途多舛,偏她又生逢双二,就更为不吉。萧岿连占两卦,都不得好卦。朝廷虽小,也是一个社稷,萧岿为着国运,自然不敢把这个女婴留在家里。他要把这个女婴溺死,但张姬护犊心切,跪地哀求,萧岿不得已,就决定把这个女婴送人。萧岿的远房亲族萧岌,无儿无女,便收养了这个女婴,视如掌上明珠。萧氏越长越聪明、伶俐,给萧岌夫妇带来了无尽的乐趣。这个女婴就是后来贵为隋炀帝皇后的萧氏。 可命运偏偏会作弄人,刚给你一件完整的生活衣衫,旋即就撕裂给你看。萧氏8岁时,萧岌夫妇便相继谢世了。萧氏孤苦无依,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不得不辗转投奔到母舅张轲家去寄食。 据《隋书?后妃?炀帝萧皇后列传》记载:“江南风俗,二月生子者不举。后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而养之。未几,岌夫妻俱死,转养舅氏张轲家。然轲甚窭,后躬亲劳苦。” 张轲家境贫寒,生活清苦,一年劳动所得,也不够全家温饱,有时还得等米下锅。为了生计,小小年纪的萧氏,也不得不下田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好在张轲夫妇为人厚道,是难得的识理之人,待萧氏如亲生女儿一般,他们除教萧氏为人处事的道理外,还乞借于邻,请人教萧氏读书认字。萧氏很有天赋,过目不忘,贫窭的生活和环境,挡不住她求知的欲望,她很快成为一个知书达理、颇有教养的女子,得到四邻夸奖。 命运似乎都有定数,萧氏的命运确实不一般,她高贵的身份,小小的后梁自是承受不了,她是专为那个时代而做记录的。她的命运也早已被捆绑在了那个时代的巨轮之上,成为那个时代的影子,而这个巨轮的辐辏正是北周。也就在萧皇后出世的那年,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的禅位而建立了隋王朝,由此奏响了南北统一的凯歌。喜从天降 八年以后,年轻的晋王杨广率领平陈大军攻灭陈朝,江南江北尽归一统。文帝为了表彰他,除给他加官晋爵外,还准许他在全国选妃。但独孤皇后却提出,最好是从南方的名门望族中挑选王妃。文帝杨坚斟酌再三后,认为江南女子素以温柔娴淑,多才多识而闻名,帝王之女当然就更不失高贵典雅了。遂决定从梁王萧岿的几个女儿中选择一位做晋王妃。这是一桩典型的政治婚姻,隋文帝更多的是从政治利益的角度出发,要与梁王结成姻亲。在他看来,萧岿的这个附庸小国完全没有必要存在,结好于萧岿让他主动献纳,而不必大动干戈。遂在开皇三年(583),杨坚派使者陈中带厚礼向萧家提亲。萧岿喜出望外,倘能与皇帝结为儿女亲家,那么他的统治就确保无虞了。谁知事与愿违,年龄相当的萧岿的三个公主,占卜的结果,与杨广的八字都不合且不吉!不吉又怎能做王妃?眼看这门婚事已没有希望了,正当萧岿垂头丧气的时候,一个妃子小心翼翼地说:“陛下忘了,还有寄养在外的那位公主呢?”萧岿一听,心里就又凉了半截。使者陈中却坚持要看,萧岿只得派人即刻起程,将萧氏接进宫来。 萧氏站在宫中,天生丽质,娇媚迷人,谁也没想到萧氏会这么明艳动人,令宫中所有的江南美女都黯然失色,陈中也顿时呆了,惊为天人。眼前的萧氏安详典雅、绰约仙子一般,落落大方,美丽而高贵,妩媚而端庄,娇羞中透出大家风度,与养在深宫的几个姐妹相比,自然阳光,少了脂粉气。 相士给萧氏占卜的结果,是一个大吉大利的上上卦:“母仪天下,命带桃花”。于是选定了她。 陈中向萧岿道贺,回去禀报文帝定夺。萧岿怎么也没想到,9年前差点被自己溺死、从未相聚过的女儿竟给他带来了希望,她是后梁的“福星”啊!就这样,萧氏终于苦尽甘来,福从天降了。 萧氏被迎到长安,因为年龄原因,并未马上成婚,而是先进行培训,文帝和独孤后亲自召见。问了些南方习俗和萧家的情况,萧氏对答得体,独孤后甚为满意。并为她请了许多师傅,教她读六艺。萧氏聪明过人,一点就通,一学就会。几年下来,她不但出落得更加明艳秀丽,而且知书达理,多才多艺。而晋王杨广也仪容俊美、才思敏捷,令萧氏十分欣慰。不久,举行册封礼仪,萧氏进为晋王妃。谋为太子 举行册封礼仪那天,当时名满天下的星相家袁天罡替他们合婚,他又仔细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为她贵不可言的相貌而惊奇不已,预言她是“母仪天下,命带桃花。”曾私下向杨广透露了一点信息。杨广闻言大喜,想,萧氏既然要母仪天下,那么我作为她的丈夫,不就是一朝天子了吗?有着萧妃命运带着的希望,杨广的内心从此有了妄想。他开始觊觎太子的位置,开始有计划地与杨勇展开储位之争了。也从此更加珍爱如花似玉、美丽端庄的萧氏了。 也是合该太子杨勇有事。 文帝在北周时,有一位知己旧交,叫刘昶。很得文帝信任,登基后拜刘昶为上柱国,为此刘昶感激不尽。但刘昶的儿子刘居士却是一个狂荡不羁、目无法度的流氓恶棍,欲谋为不轨。常将一些体魄强健的公卿子弟,绑架到自己府里,捆住手脚,再把车轮套在脖子上,严刑拷打。求饶者处死,而那些至死不肯求饶者,刘居士便称其为壮士,亲自松绑、酒肉款待并盟誓结为死党。不久,刘居士就有同党300多人。啸聚一起,杀人越货。一时间人心惶惶,民怨鼎沸。文帝闻报大怒,下令将刘居士逮捕斩首,其党羽也都杀的杀、抓的抓,是公卿子弟者一律除名。刘居士一伙朋党很快被诛灭了。文帝担心除恶不尽,留有后患,就下诏命皇太子杨勇继续追查刘居士余党,并且让杨素将诏书送给杨勇。而杨勇却认为,刘居士的党羽已抓捕净尽,根本不当一回事。并且忿忿地大骂杨素,杨素见他这副神气,心中怨恨但又不敢发作。就跑到文帝面前,添油加醋参了太子一本。使文帝非常气恼,不由得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并对杨勇有了不好的看法,也动摇了对太子的信任。 而此时,太子杨勇还不知道危险的到来,犹自大修东宫,而杨坚是一个励精图治、反对奢侈的君主。再加上独孤皇后又是一位标准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崇尚者,深恶淫行。杨勇这时却宠爱偏房云昭仪,冷落正房太子妃元妃,引起了严治后宫的独孤皇后的不满。而杨广却深知权谋,为了赢得父皇和母后的信任,他以仁孝的形象出现,迎合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装出清心寡欲、克勤克俭、心怀大志、奋发向上的样子,还有意作出疏远萧妃不恋男女之情、专心政务的姿态;而聪明识大体的萧妃也一本正经地加以配合,假戏真唱,不时到独孤皇后那里哭诉杨广只顾政务冷落了自己。他们夫妻的一唱一和终于打动了独孤皇后的心,与人一谈起晋王的大忠大孝,大仁大义,就喜形于色,赞不绝口。而当说到太子的恣意妄为,有恃无恐时,皇后便悲愤至极,掩面而泣。最令人想不到的是,独孤皇后为了劝说皇上早日痛下罢黜太子的决心,竟然私下里送给宠臣杨素一包金银珠玉,让他在文帝面前说项。杨广又用小恩小惠收买大臣与宫廷内侍,宣扬自己,中伤太子杨勇。常言道:墙倒众人推。而事实是,墙上刚刚出现裂缝,便有人来推了。各种各样贬低、诋毁太子的传言纷至沓来,朝中一致的舆论都认为:杨勇懦弱无能、心怀不轨;而杨广清正贤明、循规蹈矩。渐渐地,杨坚与独孤皇后感情的天平就向杨广这方面倾斜,并最终做出了废掉杨勇的太子之位而以杨广代之的决定。杨广终于达到了目的。谋取大位 杨广谋废了太子,下一步就是抢夺皇帝宝座。或许是隋朝命祚将尽,就在杨广被立为太子一年后,独孤皇后带着对文帝的不放心和对大隋朝的忧虑,因病永远离开了人世。隋文帝摆脱了妻子的严厉约束,忽然间觉得轻松了许多,也把前期的励精图治抛诸脑后,开始沉溺于酒色之中,开始充分享受皇权带来的无限好的晚霞时光,朝政疏于管理,借口是要历练太子,堵了大臣们的谏争之口,朝廷大事悉委于太子杨广。事实上,杨广从仁寿二年(602年)起,就开始掌有皇帝实权,行使大隋天子的权力了。 隋文帝暮年深入胭脂堆里,再加上精神猛一下放松,在香风淫雨的日夕吹打下,铁打的身体也会销蚀,因此,很快就精力耗尽,缠绵病榻了。杨广虽有机谋,对兄不悌,但此时对父皇还是孝顺的。每日早朝之前,必入宫请安。只是年轻人精力旺盛,又有淫逸之心,昨夜又与萧妃颠倒,正思余味。恰与文帝的宠妃、风华绝代的宣华夫人,在殿前开满鲜花的甬道相遇,宣华夫人肤如凝脂,桃花如靥,行走在鲜花之中,就仿佛是三月的花神临世,婀娜多姿,香风氤氲,温热的气息沁入肺腑。景映于双眼,心动于瞬间,杨广不禁为之情思涌动。 心动不如行动,他尾随了宣华夫人几步,欲行调戏,看到宫中侍从来回穿梭,忽然清醒了。自己的皇位还没有到手,朝中老臣都是父皇的亲信;而宣华夫人是父皇的妃子,是自己的庶母,事关名分,宫中又耳目众多,岂可轻举妄动?杨广想到了自己的唐突和危险的后果,吞回了流下的涎水。 但男女既然情动,要想遏制也难。杨广因为垂涎宣华夫人的美丽,那几天,心里想的,纸上写的,都是对宣华夫人的思念,甚至到了茶饭不思,欲火焚心的地步。经过几天的策划,他以父皇病重,要尽孝心为由,住进了仁寿宫旁的太宝殿。实际上是他要寻找机会,私会宣华夫人。宣华夫人还懵然无知。俗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果然,给贼惦记的机会终于来了。公元604年7月的一天,宣华夫人独自入厕,杨广蹑手蹑脚地跟在身后,在一个拐角处,见四下无人,杨广花心大动,上前一把抱住心仪已久的女神。宣华夫人大惊,皇宫虽然淫乱,但她甚重礼教,保持着自己金枝玉叶的那份冰清玉洁,那份矜持与傲然。见杨广不顾名分,随意胡来,她大骂他畜生,一边奋力挣脱,虽然钗横裙乱,但她保住了自己的清白。 文帝虽然奄奄一息,但意识清醒,见宣华夫人神色惊慌地跑回来,似有满脸委屈,且头发散乱、钗横裙飞,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便追问宣华夫人,宣华夫人莹莹泪落,只一句:“太子无礼!”止不住梨花带雨,伴着摇曳风声。 陈亡那年,宣华夫人才14岁,随皇族被解到长安,她做了文帝的皇妃,姐姐乐昌公主做了杨素的侍妾。12年过去了,由于得到文帝的宠爱,宣华夫人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变成一个成熟的美艳至极的女人了;从一位尊贵的公主变成皇上须臾不可离开的爱妃。似乎世事的变迁,对她个人的经历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从皇宫到皇宫,反而造就了她雍容高雅的气度和宽广豁达的胸襟,心直口快,善解人意,而又妙语连珠,很得文帝宠幸,视为至宝。宣华夫人对文帝有知遇之感,文帝病重,宣华夫人焦虑在心,日夜伺候,令文帝十分感动。 因此,文帝不听则已,一听,不禁火冒三丈,怒骂道:“畜生何足托大事,独孤误我!”又让身边的近臣柳述、元严,严辞切旨,一连数声地说道:“速召我儿来见!”随后进一步补充说:“是杨勇,不是杨广!” 杨广知道废立在即,知道大事不妙,急召尚书右仆射杨素商量对策。老奸巨猾的杨素略施小计,骗来了柳述和元严,篡改了他们手中的诏书,并把他们逮捕入狱。然后又派左庶子张衡,到仁寿宫以侍疾为名,毒死了隋文帝。 宣华夫人闻听文帝驾崩,当即昏了过去,被左右救醒。她一方面感动于文帝对自己的恩宠,一方面又害怕杨广报复,就想用三尺白绫,了结自己,也好落个节妇的令名,无奈被看管得紧。当天晚上,杨广派人送来一只锦盒,宣华夫人以为是鸩酒,迟迟不敢打开;使者一再催请,她才双手颤抖着打开锦盒,里面盛的,竟是一只五彩丝线编成的“同心结”。宣华夫人明白了杨广的心意,宫人们也纷纷向她道喜,她自己则心乱如麻,不知所措。 正在这时,杨广却在宫女宦官的簇拥下,明灯煌煌的来会宣华夫人。宣华夫人愤恨、羞怯交集于心,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宫女们可不管这些,她们唯恐天下无事,就连推带拽把她推拉到太子面前。宣华夫人慑于权势,迫于时势,也只得顺应形势,便无奈地上前施礼,低唤“万岁”。当天夜里,杨广就在宣华夫人宫中,自在销魂了一夜。 大业元年(605),杨广登基,下诏册封萧妃为皇后。这时杨广36岁,萧皇后24岁。印证了袁天罡说她将“母仪天下”的预言。 杨广皇位到手,至高无上,至尊无比,至崇无双,没有谁再可以约束他了,而不受约束的权力是最容易滋生腐败,最容易把以前潜藏在心底深处的欲望释放,并进一步膨胀。不久,炀帝就彻底暴露出他贪欢好色的本来面目来。红颜都妒 朋友是旧的好,妻子是新的好。男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特别是帝王,受到的诱惑更无止境,因此,帝王与后妃之间很少有爱情。偌大的后宫,实际上就是为帝王一个人开的妓院。萧皇后已与炀帝做了十多年夫妻,已经是藜藿渐老,鲜菇生毛,已经没有了新鲜的口感。而宣华夫人则不同,如三春嫩笋,新摘杨梅,很能刺激他的胃口。因此,他每日下朝以后,第一要事,就是到宣华宫中,与宣华夫人缠绵悱恻,把盏寻欢。萧皇后虽性格柔顺,知书达理,就这样被冷落一旁,也有些出气不顺,红颜善妒,自古而然。萧皇后便行使皇后的权力,强迁宣华夫人于偏僻的仙都宫,断了她与炀帝的来往。 萧皇后想,这样炀帝就能回到自己的身边了,却不料适得其反。自从宣华夫人迁居幽宫,隋炀帝便惘然若失,郁郁寡欢,做事也无精打采,动辄就训斥大臣,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对萧皇后更是不理不睬,视同路人。萧皇后睹此,知道棒打鸳鸯,只能使他们暂时分离一时,而他们的心,是越隔绝越跳动在一处。不如顺势利导,成全他们,一方面显得自己有雅量,另一方面也讨得炀帝的欢心,反正自己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命,炀帝总是顾忌来着。 于是,她诚恳地对炀帝说:“妾因陛下深陷男女私情,荒疏政事,才遣去宣华夫人的;不想陛下眷恋如此,反视妾为妒,是妾求亲而反疏也。不如传旨,召宣华夫人入宫,朝夕以慰圣怀。” 隋炀帝闻听大喜,当即派人前往仙都宫召回宣华夫人。 可惜好景不长,天妒红颜。同年11月,宣华夫人的哥哥陈后主悲凉地死去,姐姐乐昌公主又杳无音信。而隋宫里很多人不敢去责备杨广,却将弑君、乱伦的罪名都算在了她的头上,认为宣华夫人是红颜祸水。宣华夫人孤单无告,郁郁寡欢。于公元605年忧郁而死,终年29岁。炀帝伤心欲绝,整天长吁短叹,仿佛宣华夫人带走了他的魂灵,再也打不起精神。萧皇后劝道:“天下国色天香的丽人,胜于宣华者多矣,何不更选佳者?” 隋炀帝闻言,精神振奋。他一面下诏广征天下美女,一面派大将宇文消营建东都洛阳,搜罗天下奇珍异宝、佳木珍草,充实其中,他要在这里尽情享受人间的乐趣。萧皇后之所以劝他征选美女入宫,是她基于对炀帝的了解,萧皇后深知自己的丈夫,风流成性,骄奢淫逸,不会像杨坚那样勤俭治国、严守古制,她也没有孤独皇后的威严。炀帝要干什么,反正也管不了,因此只好顺着他的心思,只希望他行事能有个限度罢了。虽说萧皇后这是无奈之举,但同时也是明智之举。正因为萧皇后的忍让大度,所以沉缅于酒色的隋炀帝对她一直十分礼敬,也正因为萧皇后的时时提醒规劝,炀帝才不至于荒唐到无边无际的地步。规谏炀帝 江南乃兴胜之地,山水氤氲,为饱览江南秀色,大业三年(607),隋炀帝下令开凿了苏杭大运河,又造豪华的龙舟,准备到江南游玩。一时江南震动,朝野群议汹汹。萧皇后觉得自己身为皇后,有责任也有义务阻止炀帝的糜费天下资财的行为。便特地在院中设宴,请炀帝来赏花,借机向他婉转地谈起了独孤太后:“母后驾崩前曾对我说,她老人家最欣赏的,就是你的简朴恭孝、自守甚严,将父皇基业托付给你最为放心。可你现在开运河、造龙舟,耗费天下钱财,你所提倡的,正是他们所戒止的。”炀帝一听皇后又来规谏,就有些不耐烦,说:“皇后,所谓人生如寄,多虑何为?父皇留下一个统一富足的帝国,国库里的钱堆积如山,绳索都朽。钱就是用来享受的,人生不满百,应趁少壮尽情享乐。我现在富有天下,这是老天对我的恩赐,倘不尽情享用,岂不暴殄天物。” 听了这番话,萧皇后失望之极,也绝望之极。他的及时行乐思想,观点已经形成,她再也无法改变了。萧皇后知道,多言招怨,反而会破坏了夫妻感情,因此只能暗自流泪,叹息不已,从此不闻不问。 隋炀帝一生,追求大排场。下江南时,舢舻相接,旌旗蔽日,绵延200余里;摇橹拉纤的,悉为妙龄的宫女,珠圆玉润,姿态曼妙,江南风飘,裙裾飞扬,让隋炀帝大饱眼福,谓之“秀色可餐”。每天早晨,宫女们临河梳妆打扮,粉红的脂粉流满一河,香气数月不散。与此同时,炀帝还下诏广征天下美女,更选3000童贞女子,轮番入阁值夜,他则任意寝宿,恣情而为,把一切军国大事、百姓苦难都抛诸脑后。众大臣苦苦劝谏:“若再纵情游乐,天下恐生变故!”炀帝不以为然:“人生自古谁无死,享乐一天胜百年。”他觉得,只要自己享尽了繁华,即使国破家亡,亦不足惜。他的这种享乐主义思想,把文帝苦心经营的锦绣江山,只十数年间,就玩得千疮百孔,直至覆亡。隋炀帝虽然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但心中却充满了恐惧。一次,大业殿起火,这本是一场平常的火灾,隋炀帝却以为有人造反,急忙逃往西苑,藏到草丛之中,直到大火熄灭才回来。他夜里睡觉也常常惊醒,要有几个妇人摇抚才能入睡。 萧皇后本想不管不问,但她看到了危局,大隋江山每况愈下,她比谁都心痛,但又无可奈何。便作了一篇《述志赋》,以明心志。她写道:古圣贤遗训和做人道理我不能忘怀,我愿做一个贤良圣母,像周文王夫人周姒那样,为国家培养出周武王那样的英才;我愿做一个贤内助,像齐威王夫人虞妃那样,帮助君王勤政爱民,致君尧舜…… 炀帝巡游江南8个多月,龙舟数千艘、随从两万多人,如蝗虫一般,给沿途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第二年四月才返回洛阳。此时,太子杨昭已19岁,颇像萧后,待人宽厚、自奉甚俭,很得人心。江南天气酷热,杨昭从长安赶往江南朝见,一路受了暑热,不久就一病而亡。消息传到洛阳,萧皇后伤心落泪,认为是天谴,就劝炀帝收心。炀帝痛失爱子,悲不自胜,就答应了萧皇后的请求,以后不再远游。可他生性好大喜功,如今据有天下,总想做出秦皇汉武的伟业来,彰显自己的伟大,不久,就故伎重演。 从大业四年至十二年(608~616),炀帝两次巡游江都(今江苏扬州),两次巡边,一次巡长城,三次攻打高丽。劳民伤财,将士离心,哀鸿遍野,饿殍载道。仅东都洛阳的建设每月就要征调民工200余万,而京杭大运河也征用了100多万劳力(当时人口大约3000余万,也就是全国有绝大多数劳力常年在从事与农业生产无关的劳动),其中还包括劳动力较弱的妇女在内。 就在这种危机四起的形势下,大业十二年(616),炀帝下令第三次游江都。萧皇后及许多忠直大臣极力劝阻,炀帝仍一意孤行,不但不听,反而将进谏的大臣杀死,朝廷上下噤若寒蝉,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