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张居正-14

终于等到了第二年,小万历婚庆大典之后,虽然小万历、李太后感觉时刻都离不开这位张先生,但事先说好的,张居正要回乡葬父,小万历只得依依不舍地让张居正走了。据说张居正走之前来跟小万历辞行,这位刚结了婚的十六岁少年千叮咛万嘱咐,嘱咐自己的张老师长途归乡,一定要保重身体,尤其到家安葬自己父亲的时候不要太悲伤。张居正听了这话,感动不得了,当时跪拜在地上就失声痛哭起来,小万历走过来,扶起张居正,才说了一句“先生千万不要太悲痛”,自己也就哽咽着哭了起来。张居正怕小万历太伤感,所以赶紧叩头告辞,人还没走出大殿,只听见身后小万历在跟身边的侍从说:“我有好些话,想跟先生说,见他悲伤,我哽咽得都说不出来。”你看,千古以来,有几个君臣之间可以有这样深厚且真挚的情谊呢?因为张居正有丧在身,李太后虽不能亲自为他送行,但也派太监传来口谕,说“先生离开后,皇上无所倚托,先生也舍不得皇上,所以到家事毕后,千万早早归来。”这可以看出来,皇帝和太后对张居正的依赖到了什么地步。在封建时代,皇帝那就是国家的象征,也就是说当时的国家、当时的大明王朝对张居正依赖到了什么地步!带着这份依赖,张居正浩浩荡荡地上路了。在张居正的心中,有这份皇帝和太后的依赖和信任就有了一切,其他的一切就可以不在乎了。皇上不是交待他路上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嘛,这没问题,张居正以前在生活上还挺注意节俭的,现在想怎么就怎么,反正他又不缺豪华铺张的条件。先是对张居正最为忠心的戚继光听说张居正要回乡葬父,特意在全军挑选了最杰出的火枪手和弓箭手为张居正作亲兵卫队。到了河北真定的时候,真定知府钱普别出新裁地拍了个大马屁——为张居正特意定制了一座豪华的大轿子。这个轿子首先是豪华,轿子里头绫罗绸缎、珠玉帷幔,整得象五星级宾馆。那位可能会奇怪,一个轿子再折腾又能折腾到哪儿去?这就要说到这个轿子的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了。那就是:大。这轿子太大了。我们平常说大轿子叫“八抬大轿”,要八个人才能抬得动,所以这是最大号的轿子。可八抬大轿比起这顶轿子那可就小巫见大巫了。这个轿子至少要三十二个膀大腰圆的轿夫才抬得起来,所以用专业术语说,它得叫“三十二抬大轿”。那位说三十二个大汉,就算是房子也抬起来了,这怎么会是轿子呢?你还别说,这个轿子其实它就是套房子。轿子里头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叫“重轩”,相当于办公室和书房,有童子服侍,张居正可以在里头处理公务。后半部分是卧室,有侍女服侍,是张居正休息的地方。整个轿子还有一圈走廊。你说这是不是一套活动的公寓、活动的房子?说老实话,钱普这个钱花得可真是太不靠谱了,做这个轿子那等于买套商品房。但这个马屁可拍得太有创意了。搁着以前,依张居正的脾气,说不定钱普因为这个轿子要倒霉,因为这铺张得太不靠谱了嘛。可现在的张居正已经不在乎了,士大夫在伦理道德上都把他骂成那样了,他还有必要在勤俭节约上再作个什么榜样和表率吗?况且,这轿子说实话太实用了,太舒服了,小皇帝不是交待过张老师路上一定不要劳顿和辛苦吗?正好,这顶轿子可以派上用场,这也算遵从了圣意。于是,张居正毫不客气接受了这份厚礼。于是,从北京到湖北的官道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幅旷世的奇观:一顶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轿子在缓缓蠕动,前面二十四个紧握当世最强火力的火枪手开道,后面二十四个当世箭法最为精准的弓箭手殿后,旁边还有无数的随从、护卫、仪式、旗仗,这个从北到南缓缓行驶的庞大队伍就是当时整个帝国的灵魂。不仅往、行很豪华,吃也是这样。因为豪华与铺张一旦开了头,那就无止境了。张居正开始的时候没什么胃口,所以虽然沿途地方官都挖空心思地招待,可张居正还是不怎么下筷子。也是在河北地界儿,有一次张居正吃到一个无锡厨师烧的菜,觉得很合胃口,就多吃了些。这下可好,消息传开,沿途各府台衙门紧急征召无锡的厨师,弄得只要是无锡的厨师,当时都身价陡涨。除了吃穿住行的铺张与豪华,张居正更为人注目的是他在礼节上排场。张居正回乡与回北京的这两趟,所有经过地方的大小官员,都要提前出来数十里来迎接,而且大都用跪拜迎接的方式,对于这些,张居正一概受之无愧。更有甚者,当路过藩王的封地时,也就是朱元璋的那些封了王的子孙的地盘的时候,按朝廷的礼仪,就算是有公侯封爵的元老重臣,对这些藩王也得执臣下之礼,可并未有公侯头衔的张居正也只是拱拱手而已。然后这些藩王宴请张居正的时候,张居正也老实不客气地位居上座,这说明不论是在这些藩王的心中,还是在张居正自己心中,都认为张居正的地位是仅次于皇帝而已。所以,后来明代的大学者沈德符在写《万历野获编》的时候,专门写了一章,题目就叫“亲王迎谒”,就是专门批评张居正僭越了礼仪,已经有点忘乎所以了。连路上都这样,张居正回到湖北荆州后给父亲操办葬礼的排场那就可想而知了,在整个明代,要说葬礼的排场之大,我估计除了皇帝的葬礼,也就要算得上张居正他爹张文明的葬礼了。(至于到底大成什么样,我觉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就不用我再一一细说了。)不过,张居正也有收敛的地方,唯一能让我们又看到以前的那个张居正的地方,是他走到河南新郑的时候,远远地透过轿帘看到远处跪着一大片当地大大小小的官员。当头跪着的是新郑的县令和一个六十多岁瘦骨嶙峋的老人。张居正一看到这位老人,立刻嘱咐停轿,他老远就下了他的三十二抬大轿,快步走到这些人的面前,上前一步搀起这位老人,眼泪刷地一下就流下来了。这个老人是谁呢?他就是曾经与张居正香山盟誓,要一起振兴国家,后来又与冯保斗得你死我活,以至于把张居正也视为仇人的前首辅高拱。高拱不是不知道张居正在王大臣案里从冯保手下救了他全家,但他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张居正才是始作俑者,后来只是迫于形势,才故作姿态罢了。尤其是张居正趁他和冯保的斗争接替了他内阁首辅的位置,这是高拱最不能接受的。但现在张居正位高权重,高拱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随着着县令来跪接张居正罢了。可张居正心中对高拱还是非常有感情的,他不是不知道高拱一直误解着他,可现在两人江湖相见,再有多少恩怨,也足以一笑泯恩仇了。所以张居正握着高拱的手,把高拱搀扶起来,根本不管当地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与高拱并榻而坐,促膝长谈。后来张居正返程回京的时候,又特意来看望高拱,两个人又有一番长谈。至于谈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但后来高拱死后,因为小万历特别恨高拱,所以不许给他官葬,而张居正据理力争,终于为高拱争到了按政府高级官员举行官葬的正式礼仪。见到高拱的张居正真情流露,毫无政府首辅的官场架子。可除此之外,张居正的回乡葬父可以说排场十足,架子十足,大概这时候的张居正已经不在乎了。在他心里,大概只要能为国尽忠,那些都算不了什么了。操切如果说回乡葬父的排场体现了张居正生活作风的变化,那么能体现张居正工作风格变化的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件事:长定堡大捷的疑案。就在张居正回乡葬父才离开北京城的第五天,新婚燕尔又百无聊赖的十六岁小皇帝小万历正在打瞌睡,突然当值太监急匆匆地来禀报,说兵部尚书求见,有辽东紧急军情禀报。小万历一听紧急军情吓了一条,睁开眼就说:“快请张先生来!”当值太监一听就咧了嘴,说张首辅已回乡归葬去了,皇上您还是先看下折子吧。小万历这才想起来,他那位无所不能的张老师已经走了五天了。小万历没了张居正在身旁,还真就没了主心骨。不过,等他拿过兵部的折子打开一看,不禁笑逐颜开,刚才听到紧急军情的紧张劲儿一下都没了。原来,辽东上报的军情是长定堡大捷。这个长定堡大捷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时间往前推两天,也就是张居正离开内阁回乡葬父的第三天,辽东副总兵陶成喾在边塞长定堡的长城上正踌躇满志、慷慨激昂又唉声叹气、自怨自艾着呢。大家可能会奇怪,这位辽东副总兵的情感怎么这么复杂呢?也难怪,陶成喾这人自觉文韬武略无所不能,可是一直没有什么好的机遇。他虽然也比较会打仗,而且也以军功累积到了副总兵的位置,可在辽东一线,他再有本事,风头也不如另外一个人。谁呢?辽东总兵——李成梁。面对辽东一线的蒙古人和建州女真族,几乎所有的大仗都给李成梁打了。而且李成梁一打还准羸,弄得蒙古人和女真人都特怕他。陶成喾自觉本事不比李成梁差啊,可军功都被李成梁建了,而且他是副总兵,人家李成梁是正总兵,排兵布阵总还得听人家正职的吧,所以陶成喾一直觉得大志难伸。说好听点叫大志难伸,说难听点儿就是出风头的机会怎么都是你李成梁的呢?唉,这就叫“即生李,何生陶”啊?所以陶成喾站在北风中,难免有两声自怨自艾的唉声叹气。但自怨自艾的陶总兵为什么在长城上又会慷慨激昂、踌躇满志呢?原来大清早就有探马来报,说几百鞑靼武士正朝关隘的方向而来。陶总兵一听就来了精神,什么?正愁着没地去施展身手呢?这下好,居然有送上门来的了。况且,你就几百人,就敢直奔我重兵把守的长定堡而来,这还不好好收拾你一下!收拾掉这帮家伙,那就是奇功一件啊!于是他点齐兵马,准备杀敌。而他自己这会儿扒在城墙上,就正激情燃烧地在那儿瞭望着呢。过不一会儿,果然见远处有一群鞑靼武士慢慢地过来了。但这拨人很奇怪,要说攻城吧,他们不急不忙地,也不是冲杀地派头,瞧那个慢劲儿,倒像在散步。更关键地这拨人还赶着大群的马和羊。对于蒙古人来说,那马和羊就是所有的财产了,所以赶着马和羊出来除了放牧那就是搬家了。陶总兵皱着眉头看了半天,正琢磨着呢,旁边的小校凑过来嘀咕了一句:“大人,这不像是来攻城的啊,会不会是来投降的啊?”陶成喾听了这话,心里咯噔一下,这要是来投降的,自己还杀个什么劲儿啊?这到手的军功、煮熟的鸭子不就飞了嘛。所以他心一横,掉过头恶声恶气地对那小校说:“你懂个屁,这叫诈降,你一开关,他就杀过来了。你小子心一软,脑袋就没了。”说着,化掌为刀,在小校的脖子上就砍了一下。小校吓得脖子一怵溜,心得话,还是陶总兵深谋远虑、“鸟生鱼汤”(“尧舜禹汤”意,韦小宝语),要不然岂不被这帮鞑子给骗了。小校还没缓过劲儿来,陶总后已经拔出佩刀,大喊一声,“兄弟们,随我出击。”其实,这帮鞑靼人确实来归降的,他们是个小部落,经常受土蛮的欺侮,实在撑不下去了,所以来投大明。这种事儿在边关也常有,张居正为了分化蒙古人,一般对这些人都是收留的。这帮人拖儿带女、赶着羊群以为要来到了天堂,远远已经看到了城墙,可突然间炮声一响,杀出数千明军铁骑。为首一员大将,铠甲分明,长刀挥舞,正是威风凛凛的陶大将军。这下这批蒙古人是真的去天堂了,根本就没成想迎接他们的不是掌声和鲜花,而是马刀与喊杀。问题是拖家带口的,逃也逃不利索啊,所以除了一小部分逃跑掉之外,大部分都被陶大将军送去了天堂。陶成喾所谓的长定堡一战,杀敌献首四百七十八人,而自己无一伤亡。陶成喾这个高兴啊,你李成梁虽然了不起,但你劈山营大捷也没有说自己无一伤亡啊,你看我,杀了这么多鞑子,自己还无一伤亡,这简直就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啊。所以他赶快修书上报朝廷。小万历在惊魂未定中读到的这份辽东紧急战报,就是这样一个长定堡大捷。小万历这个高兴啊,赶快召兵部和内阁的大臣们来见。问按规定该怎么奖赏这些边关将士。内阁次辅吕调阳说正在考虑怎么奖赏各级将士,小万历听了两句就没耐心了,说赶快快马把消息告知张先生,请张先生审定你们的处理意见。原来,张居正虽然走了,小万历和李太后都根本不放心没有张居正的内阁,让内阁大臣每天把紧急事务都要快马呈报正在路上的张居正,而张居正一边赶路,一边处理公务,再让快马把他的处理决定送回北京城来。这就是明代所谓的“马背上的内阁”。张居正虽然是回乡葬父,但当他在他的三十二抬大轿里看到长定堡大捷的捷报时也很高兴,但只高兴了一下,张居正的眉头就皱起来了。为什么呢?张居正觉得不正常,蒙古人的战斗力那不是吹出来的,李成梁虽然够狠,但也不能说是哪一仗可以没有一兵一卒的伤亡,这个陶成喾张居正还是知道的,虽然有本事,但好大喜功,怎么可能把长定堡这一仗打得如此漂亮,以至于歼敌献头颅四百七十八个,而自己却无一伤亡呢?张居正觉得:不合常理。虽然不合常理,可你张居正无暇分身啊,内阁奖励的决定还等着你点头,从皇上开始,往下到陶成喾,再到陶成喾手下将士的心情那都肯定既高兴又充满了期待的,你这时候什么证据都没有,你能扫所有人的兴吗?所以张居正也没办法,只得在奖励决定上签了字。但同时他写了一封信,让自己的学生辽东巡按安成凯要秘察此事。张居正还没办完丧事,安成凯有关长定堡大捷真相的调查报告就来了,张居正这个火啊,心的话你陶成喾杀降不算,竟然还敢谎报长定堡大捷!朝廷上下是人人欢喜了,可这四百七十八个冤魂又该如何呢?说老实话,要从朝廷大局出发的话,张居正应该隐忍不发。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第一,长定堡大捷已成朝廷定论,各级官员所授的封赏奖励都已经尘埃落定,就算是张居正自己,因为是百官之首,也在长定堡大捷后被小皇帝加了封赏。现在要揭出真相的话,从上到下,从小万历和他张居正开始都得弄个灰头土脸。第二,关键是所受封赏的这些人,除了陶成喾,其他可以说都是张居正的亲信。你看辽东总兵李成梁,蓟辽总督梁梦龙,兵部尚书方逢时,这些主要受封的功臣都可谓是张居正的左膀右臂。你要翻案,不光是陶成喾要倒霉,这几位都是直接领导,也都有很大的责任的。第三,这些鞑靼人是死得冤,可他们是鞑靼人啊,是与大明世代为仇的鞑靼人啊。你说你张居正为了这些鞑靼人,让自己和小皇帝灰头土脸,让自己的亲信和功臣不仅无功还要受罚,这值当的吗?还有,你张居正远在千里之外给父亲下葬,有必要为这件事搞得朝廷上下都不快吗?所以按理说,张居正绝不应该因长定堡大捷事件再起波澜。但你猜张居正会隐忍不发吗?答案是:会的。他在回到湖北荆州后收到了安成凯有关真相的报告,可他还是压下来了,并没向小万历禀报。但他不放心,又写信给自己的学生蓟辽总督梁梦龙,让他再查实一遍这件事。过了一段时间,梁梦龙的查证也来了,真相跟安成凯调查的一样。但梁梦龙劝自己的老师,此事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放在夺情事件以前,我估计张居正真的会听梁梦龙的劝,把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顶多暗地狠狠责罚陶成喾,也不能因这事影响朝廷上下的名声,影响政治大局的稳定。可现在的张居正已经不是那个谨小慎微的张居正,他的心中只有国家利益,险此之外,其他一切都可不作考虑。陶成喾杀降卒谎报长定堡大捷,虽然没对哪个人造成伤害,但他对国家利益造成了伤害,就这一点,就足以让张居正做出令所有人出乎意料的决定了。张居正葬完父亲回到北京后,受到皇帝、太后和朝廷上下官员的盛大欢迎。可才过了两天,张居正就指派辽东巡按安成凯上书弹劾陶成喾谎报长定堡大捷,然后据实查处此事。最后陶成喾受到重罚,而内阁、兵部、辽东各级官员的封赏一律革除,这其中主要牵涉的都是张居正和他的亲信部下们。事后,很多人说张居正太“操切”了,就是说他的工作风格太极端、太过份,太难让人理解。可张居正理直气壮地说:“赏罚明当,乃足功惩,未有无功幸赏,而可以鼓舞人心者!”那意思就是说我讲的是道理,不是情面,治国兴邦,没有规矩怎么成呢?为了国家的利益,“操切”就“操切”吧!虽然工作风格“操切”、极端,但张居正大权在握、强权在握,任别人非议,也奈他不得。所以士大夫阶层的非议和埋怨遇上张居正的“操切”也无可奈何。但张居正的操切、极端碰到另外一个人就有麻烦了,这个麻烦事实上也成了张居正万历新政最大的、也是最后的隐忧。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他和“操切”的张居正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请看下集:《成长中的烦恼》第二十二讲 成长中的烦恼自夺情伦理风暴之后,张居正的工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对万历新政的反对派痛下狠手,甚至对自己的亲信、部旧,张居正也铁面无私。当时很多人都评论他的风格太“操切”了,也就是说他太极端了。但是,以前很在乎朝臣评论的张居正,在经历了夺情风波之后,尤其是在当众下跪、欲横刀自刎之后,对于这些议论,根本不在乎了。操切就操切,只要对国家有利,只要对万历新政有利,随你们怎么说好了!张居正不仅对亲信、部旧操切,甚至对他的主人小万历和李太后都越来越操切了。张居正对李太后的操切我们下一讲再说,因为这虽然影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但还不至于影响政治的大局。但张居正因为行为方式越来越严厉,从而导致他跟小万历之间关系的变化,那就非常关键了。可以说,这也是整个万历新政最大的隐忧。因为张居正虽然算是万历新政的总导演、总策划,但那个身为皇帝的孩子小万历才是他名义上的主人;而小万历虽然身为皇帝,却又是改革家张居正最器重的学生和他唯一看中的改革的接班人。两个人之间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他们的情感变化完全会对万历新政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亲情要说到两人之间的感情,那就要回顾我们以前提到的内容了。我们在这个系列的一开始就说过,张居正作为大明王朝最好的老师,教到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学生,也就是小万历,两个人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相得甚欢。从小万历的角度看,能遇上张居正这样一位老师,那应该是不幸中的万幸。为什么这么说呢?小万历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隆庆帝就死了,小万历虽然说是皇位的继承人,但同时,他也成了一个孤儿。他的母亲李彩凤虽然是个很聪明、也很强势的女人,但此前毕竟未参政、预政,可以说没有任何政治经验。面对强大的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尤其是面对高拱与冯保之间你死我活的争斗,这对孤儿寡母那完全就是惊弓之鸟。这时候,张居正出现在这对惊恐中的孤儿寡母的面前,给了他们细心的安抚与呵护,这让寡妇李彩凤和孤儿小万历都一下找到了依靠。尤其是小万历,因为母亲特别依赖这位张先生,所以作为儿童的小万历也自然特别依赖这位无所不能的张先生。张居正知道,小万历就是李太后生活的重心和希望所在,所以他也把全部的精力和爱心都倾注到了小万历的身上。作为小万历的老师,张居正对于小万历的生活及教育可谓是呕心沥血、夙兴夜寐。每次给小万历上课的时候,张居正都要提前半个多时辰,也就是一个多小时到课堂上做准备。身为一国宰相,在日理万机之外,张居正还要亲自为小万历编写教材。为了要让这个十岁的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充其量只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张居正还在教材旁边画上连环画,以增加内容的生动性、可读性。所以我们说过,是张居正开了后代插图本教材的先河。就凭这份心思,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张居正在小万历身上倾注了怎样的心血。对于张居正的这片苦心,作为母亲的李彩凤能够理解与感动也就罢了,但难能可贵的是,那个十岁的孩子小万历,居然也能有超出年龄特征的领悟与体会。小万历还小的时候就多次表示过,说张先生对他的教导与爱护就像是父爱一样真挚而无私,这让他想起来就感到特别温暖。这些在《神宗实录》里都有明确的记载。其实,小万历这种超强的领悟能力也不难理解,因为父爱大概是人类社会及至自然世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个人喜欢看漫画,最钟爱的作品是德国漫画大师卜劳恩的《父与子》系列。我问过很多人,不论喜不喜欢看漫画,几乎所有人都看过卜劳恩的《父与子》,也几乎是所有看过的人都对他的作品表示由衷的赞赏。卜劳恩的《父与子》为什么能成为漫画史上最为经典的作品呢?答案不仅在于漫画本身的机智幽默,更在于他的构思来自于真实的父子之情。卜劳恩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他的故事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大多来自于他和他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生活实践。这就可以见证我们常说的那句话了——只有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同时也可以看出来——只有纯真的父子之情,才能让这部《父与子》打动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各种各样的读者。小万历和张居正都没读过卜劳恩的《父与子》,但毫无疑问,他们对这种父子之情的领悟都是极为深刻的。小万历没了父亲,面对这样一位爱护、呵护他的张老师,自然在情感上有了一种替代;而张居正此时孤身一人在远离家乡的京城,妻儿老小多年不在身边,自然也把小万历对他的依赖看成是一种类似于亲情的感情。我们用“亲情”这个词来定义完全是有证据的,这个证据就是生活中他们相互关爱的细节。小万历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懂得心疼人了。张居正给小万历上课的时候,只要到了夏天和冬天,小万历对于张老师上课的辛苦就分外不忍。他上课前都要到张居正站立的地方去站一会儿,为什么呢?这倒不是像现在的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站在讲台上,那纯粹是体会一下当老师的威严。而小万历站在张老师讲课的地方,是为了试一试张老师站的那个地儿冬天里有多冷,夏天里有多热。这样,小万历好让人对那块区域的温度作适当的调节。当然,那时没空调,再调节也不过是微调,不过是夏天在张老师身边放点冰块,冬天在张老师脚下放块毛毡。虽然温度上只是微调,但这种行为方式,对于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那绝对不会是作秀,那绝对是出自真心的关爱了。作为一个皇帝,小万历对于张居正的关心有时真的只能用“亲情”这种感觉才能解释。有一次张居正生病了,大概也就是感冒发烧,身上发寒。张居正拖着病体来上朝,一站上大殿,小万历隔着老远就看出来了。他立刻停止朝议,亲手为张老师熬了一碗姜汤,又亲手端给他敬爱的张老师,让张老师喝下去发发汗。要知道再怎么说小万历那也是皇帝啊,张居正再怎么着也只是个大臣,皇帝给大臣端汤送药,好像在史书里我们很少读到吧!就算是三国里刘备对诸葛亮尊敬成那样,也没见他给孔明先生熬过药啊!那后主刘禅口口声声把诸葛亮称为相父,也就是明确地把诸葛亮称作父亲,但也没见他对病中的诸葛亮有过这种实际行动上的关心啊!所以说,小万历这种举动完全就是发自一个孩子的真心,完全不是所谓皇帝关爱大臣的作秀。所以,张居正是含着热泪喝下了这碗姜汤。我估计张居正这碗汤喝下去之后,大概连为小万历母子粉身碎骨的心都有了!后来,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张居正又生病的时候,要是在家休养,小万历都会亲自为张老师抓药,再包好了让御医专门送到张老师家去。所以我们套用“患难见真情”的话来说,那叫“生病见亲情”!越是在病中,越是在一个人脆弱的时候,我们才越能体会到亲情的温暖。所以为什么有些孩子愿意生病呢?那是因为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才会不要求他们做奥数了,才会不要求弹钢琴了,才能分外地得到亲情的关爱与呵护。而当轮到小万历生病的时候,张居正的表现也十分感人。据说有一次小万历出疹子,张居正作为一个大臣当然不能守在宫里服侍,他也只能隔些天率领文武百官来宫门前问候一下。可等到小万历出完疹子结了疤重新上早朝的时候,张居正竟然一直走到龙椅的面前,扑通一下跪在小万历的身前,仰着个脸,盯着小万历细细地看。小万历也不觉得奇怪,微微地俯下身对着已经两鬓斑白的张老师说:“先生看朕容色如何?”张居正也不答话,只在晨光里又跪着向前挪了挪,当他看到小万历气色红润,又听到小万历声音清亮,知道小万历已经大病痊愈了。张居正这时候开心地笑了,一边笑,一边渗出了满眼的泪花。这时候小万历俯下身拉着张居正的手说:“朕日进膳四次,每次两碗,但不用荤。”也就是汇报一下,说自己的食欲也很好。张居正听完抹了抹了眼泪说:“病后加餐,诚为可喜。但元气初复,亦宜节调,过多恐伤脾胃。”也就是说大病初愈,胃口开了是好事,但不宜吃得过多,要一点一点地来。你看这两人在朝堂之上发自肺腑的关心与关切,哪有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又哪有把皇帝与大臣的名份放在眼里?这不是“亲情”又是什么呢?所以后来张居正丧父之后,把母亲接到北京来住,李太后、小万历接张老太太到宫里吃饭、聚会什么的,都是用的“家人礼”(《明史张居正传》),也就是皇上和太后对张老太太就像是自己家人一样。为什么会把这个素不相识的湖北老太太当成家里人呢?那还不是因为他们把张居正当成了家里人!那如果李太后和小万历都把张居正当成了家里人,那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是亲情又是什么呢?所以后来的史学家们都评论说,君臣之间能像小万历和张居正这样感情真挚的,古今罕有。教育我们再从张居正的角度看,他和小万历之间情同父子的关系让他下了一个重要的判断,那就是小万历是他教过的最出色的学生,这意味着小万历长大后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最出色的君王。张居正做出这样的判断是有根据的,我们可以举三个例证来看一下。第一个例证,张居正教导小万历说,作皇帝的最根本的任务和工作是什么呢?是上朝。听大臣们汇报工作、汇报思想、汇报朝廷各方面的情况。从根本上说,也就是要跟大臣们保持通畅的交流与接触,这是保证大明王朝能够顺利运转的先决条件。事实上,张居正说的一点儿也不假,明代之所以宦官专权,甚至成为明代政治的最大弊病,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与大臣不接触,或者说接触很少。像正德皇帝、嘉靖皇帝和隆庆皇帝都是典型的消极怠功不上朝的皇帝。这样“君臣不相接久矣”,而日常能够接触皇帝的宦官自然就把持了皇权。张居正认为要扼制这一情况,作皇帝的就不能偷懒,就得忠于本职工作。皇帝的本职工作是什么呢?就是上朝。所以在张居正的教导下,小万历小小年级,从十岁开始,一大早就不辞辛劳地早早爬起来参加朝会。后来,张居正也心痛小万历了,实在不忍心,折衷了一下,每十天里逢三、六、九日设为朝会,这样小万历就能多睡两天懒觉了。这种早朝制度在张居正在世的时候,小万历一直都认真地坚持了下来。说实话,这对于一个十岁开始君临天下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不容易的。能够坚持早朝,让张居正认为小万历有了能够治理天下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勤奋和不怕吃苦。要知道,要做个坏皇帝,那当然很轻松;但要做个好皇帝,那在中国古代,可是一件标准的苦差事。不过,张居正不知道的是,在他死后五年,长大后的小万历就再也不坚持早朝了,他在位的四十多年里,后面的二十多年,几乎就再也不上朝了。第二个例证,张居正教导小万历要节俭,要爱惜民力,这是做一个好皇帝的根本条件。结果小万历小的时候就非常知道节约。万历元年的时候,因为快到春节了,张居正在讲课后就向小万历提出来,说先王去世后才一年多,也就是小万历还在三年的服丧期内,所以春节期间宫中的宴会和元宵灯会最好就都取消吧。小万历听了马上就说:“昨天我就吩咐过他们了,让焰火什么的都不要办了,能节省些就节省些。”张居正听了频频点头。可小万历毕竟还是个孩子,过了春节后实在想看焰火,想看灯会,就试探着问张老师说:“元宵螯山的焰火灯会是不是祖制啊?”这话也就是说张老师您不是最喜欢抬出祖宗成法吗?这个螯山的元宵灯会那可是祖宗的规矩,每年都搞的,要不张老师咱们今年还小小地搞一下?也好解解眼馋。张居正当然知道小万历的鬼心事,马上扳着脸说:“这事儿嘉靖时偶一为之,主要是为了敬神,不是为了娱乐。咱们现在万历新政刚刚施行,应当以节省为要。”那话的意思就是这只要是花钱的事儿,就不能办。旁边冯保看着小万历心痒得很,就替小万历求情说:“要不,咱们就搞一次,以后就不搞了?”结果张居正一点都不让步,说你知道搞一次要多少钱吗?要十万金!现在国库空虚,百姓生活艰难,我看还是省省吧。冯保还要争,结果这时候小万历听了张居正的话却立刻回心转意了,他说:“朕极知民穷,如先生言。”(《明神宗实录》)张居正听了这个十一岁孩子的这句回答,当时就很感动。心想,这样一个爱惜民力不爱财的小皇帝,将来肯定是个明主啊!张居正哪里知道,在他死后,那个长大了的小万历却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贪财皇帝,不仅贪财,而且极不爱惜民力,终于把张居正苦心经营的万历新政的家底都赔了个精光。第三个例证,张居正教导小万历要仁慈,要重视人才,这是做一个好皇帝的重要条件,而这一点小万历也做得非常不错。小万历小的时候就非常仁慈,隆庆帝的遗孀恭妃让人把宫里的金壶偷偷地拿回家去,守门太监举报之后,小万历不仅没有责罚她,还批示说:“她家贫,赐她一百金。但先帝赐她的器具,则不许拿出去。”你看,既讲规矩,又体谅人。张居正有一天给小万历讲自编的插图本教材《帝鉴图说》,刚说到宋仁宗有个很奇特的习惯就是不喜欢珠宝,这时候十岁的小万历张口就说:“贤臣为宝,珠玉何益!”(谈迁《国榷》卷六八)那意思是说,仁宗这个习惯不奇怪啊,一个作皇帝的当然应该把贤臣当国家的宝贝,珍珠这些只能算普通人的宝贝,哪里能算国家的宝贝呢?张居正一听大喜过望,说这就是明君的想法,明君就知道人才远比珠宝要珍贵得多。到了万历元年的十一月,在张居正张老师辛辛苦苦教了小万历将近一年的治国之道之后,这个还不满十一岁的孩子突然有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召见吏部尚书张瀚和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说要亲自召见天下廉洁自律且有能力、有工作业绩的官员,让各地推荐这样的优秀官员到京城来,他要亲自接见并给予褒奖。张居正高兴啊、欣慰啊,他感觉自己的心血没白费,他的万历新政终于有了个万里挑一的最佳接班人。这个孩子要是能好好地培养,大明王朝必将有一位中兴的明主、振兴的帝王。后来不停地有人批评张居正虽然很好地执行了万历新政,虽然在万历新政的头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他死前对于内阁的人事安排并没能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也就是在内阁里没有培养出能够继续其辉煌事业的改革接班人。其实,张居正确实没能像徐阶培养他那样在内阁里培养出自己出色的接班人来,但张居正之所以没在内阁里培养出出色的接班人来,是因为他心中最为出色的改革接班人根本就不在内阁里,而是在皇宫里,在大内里,这就是他那位最得意、最器重也是最看好的学生——小万历。可惜,张居正看不到自己的身后事,他看不到小万历对张家极不仁慈的血腥报复,也看不到小万历怠政、荒政、几乎毁灭了所有政治后备人才的后半生。逆反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目光如炬的张居正会看走了眼了呢?难道小万历小时候的这些优良表现都只是作秀吗?如果只是表演,一个孩子又怎么可能表演成这样呢?如果不是,那么年少时有望成为栋梁之才的小万历为什么长大后又会成为一个“朽木不可雕也”的极端呢?我个人认为,这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人生的成长问题。这首先是一个教育问题。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三个字——家长制——或者叫“家长式”教育。《三字经》不是说嘛“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话的愿意是说教育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可这种责任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异常膨胀,最终在家长与老师看来,教育的责任变成了教育的权利。注意,责任是种义务,从责任到权利,教育者的教育心态就完全发生了扭曲。既然教育者有家长式教育的心态,被教育者的教育环境也就可想而知了。张居正和李太后对小万历奉行的正是这种“家长式”的严格教育。《明史·张居正传》有一段记载说:“帝初即位,冯保朝夕视起居,拥护提抱有力,小捍格,即以闻慈圣。慈圣训帝严,每切责之,且曰:‘使张先生闻,奈何!’于是帝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段话是说,小万历小的时候,都是冯保看护他的。等他以十岁的年龄坐上皇帝位置的时候,冯保还是从早到晚看护着他。小万历要是有什么小错误,冯保就吓唬他说“你再这样,我就告诉你妈!”一听这话,小万历就老实了。但如果有些错实在掩不住,被李太后知道了,李太后就吓唬小万历说:“你再这样,这就告诉你张老师!”经过这两级恐吓,小万历就彻底老实了。这说明,到李太后那儿,还只是启动“黄色预警”,顶多就算是“橙色预警”。但到张居正这儿,已经算是启动“红色警报”了。你说这小万历对张老师害怕成什么样!当然,张居正作为大臣,虽然他是小万历的老师,但他倒也不敢打骂自己的皇帝学生。可即使没有打骂,小万历也对他怕成这样,这就更能说明这种家长式教育环境下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了。所以张居正说不许办灯会,就是不许办灯会;说不许看焰火,就是不许看焰火。虽然张居正的出发点没错,但他完全忽视了一个孩子在心灵上的渴望与要求。说实话,张居正并不知道他这个最得意的学生想要什么,他跟大多数家长一样,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教给他的就应该是他最需要的。可惜,大人的“应该”和孩子心目中的“应该”永远不是一回事儿。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7
正序
倒序
风雨张居正
风雨张居正-2
风雨张居正-3
风雨张居正-4
风雨张居正-5
风雨张居正-6
风雨张居正-7
风雨张居正-8
风雨张居正-9
风雨张居正-10
风雨张居正-11
风雨张居正-12
风雨张居正-13
风雨张居正-14
风雨张居正-15
风雨张居正-16
风雨张居正-1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风雨张居正
风雨张居正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