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成功学子背后的故事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全文-3

在‘北大’数学学院,张恺元有“第一牛人”的绰号,这主要得益于他超强的学习能力。二年级时,张恺元参加了数学学院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工作。由三名老师带三名博士生、三名硕士生,他是唯一的本科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组织研讨会,老师发现张恺元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突出,就安排他做三维图像的处理工作,让研究生们做二维图像的处理工作。张恺元不但在很短的时间内编写程序重现了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改进意见。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让老师们赞叹不已。在‘北大’求学期间,张恺元在各门数学分支学科的考试中,绝大多数都获得最高分。大学毕业时,他的总成绩和总评分雄踞全院榜首,有17门功课获得满分。这样的成绩不能不让人瞠目。  天赋+勤奋=成功“天赋+勤奋=成功”,这是张炜根据儿子走过的路总结出来的经验。用他的话说,“天赋是智力因素,勤奋是非智力因素。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就是看他这两方面因素高低。张恺元的天赋是比较高的,但即使在育才学校也还有比他更聪明的学生,在北大更是如此。他之所以能够在后来的发展中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优秀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育才学校,张恺元的刻苦和勤奋是人所共知的。在准备‘奥数’竞赛的日子里,即使是过年,他仍然坚持每天去学校自习。高难度的竞赛题目不仅提高了他的水平,更磨练了他的意志,张炜说:“张恺元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培养锻炼出了常人所不具备的非常突出的非智力因素。”中学阶段,张恺元对自己的要求是深刻领悟课程精髓,自己推导所有的数学公式。升入大学之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学过这门课程之后能够重写教材”。也就是说,“在学习中将各个知识点和章节串联起来,充分理解编著者的指导思想,融会贯通全书内容。了解这本书为什么这样编写,有哪些地方值得商榷、改进,如果我来写,应该怎样写。做到把书先读薄,掌握其精华,然后再读厚,能够引申到哪里,应用到哪里。”通过这种站在编著者立场全面思考问题的学习方式,张恺元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学习更加扎实,运用更加自如。原本独立于体外的专业知识逐渐变成了他思想体系的重要部分,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正因为这样,大学的课程越学越难,而张恺元的成绩却越学越突出。他的数学成绩绝大部分都是98分、99分、100分。我们以为是老师出题容易呢,结果班级平均成绩80分左右,还有一部分同学不及格。张恺元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大部分同学。”父亲张炜说。在北大的几年,张恺元曾经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市三好学生”,获得北京大学最高奖学金(仅10人)。毕业时,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地区高校优秀毕业生”。很多人请张炜介绍儿子的学习经验,张炜说:“其实很简单,但是很多人不见得能做到,恺元现在的成绩,实际上是他长年累月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的结果,这些小事积累起来必定成为一件大事。”张恺元是一个地道的足球迷,据说世界杯实况转播他一场都没落过。晚上看完实况转播已经是晚上九点钟了,当室友们正在寝室里兴致勃勃地谈论比赛的时候,张恺元则背起书包来到学校图书馆,在那里静下心来看一会儿书,十点半再回到寝室跟室友们交流他们的结论。对他来说,这样既观看了比赛,又分享了室友们讨论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每天比别人多出一到一个半小时的学习时间,一个月下来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在学习上,张恺元从没让父母操心过,他一直严格按照自己的作息时间学习、生活,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在采访过程中,张炜曾经指着墙上的挂表问我们:“你们说现在是什么时间?”我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一般人会说,现在是11点零5分,甚至有人说是11点刚过,但恺元会说,现在是11点零4分”,对于张恺元来说,时间是以分钟为单位的,“在这一分钟当中能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第一部分 家庭教育的目的(8)“但他并不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据同学反映,一到下课,张恺元是跑得最快的,跟别的孩子一样好玩。“他该玩的时候玩,主要是学习效率高,他学习两个小时能顶上别人学三四个小时。”正是由于张恺元极高的学习效率,他很少熬夜,“也就是说,他的有效学习时间长,10分钟不做8分钟的事”。在跟低年级同学交流经验的时候,张恺元一直强调的一句话是:“功夫要花在平时”。在他看来,只要平时功夫下到了,其实考试只不过是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答一张卷子,非常简单。恺元的一位同学曾经谈到过这样一件事,一次赶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学生们对此的紧张程度不亚于高考,但偏偏又赶上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那场比赛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举行。为了能看到那场球赛,张恺元平时在这门功课上下了很大功夫,结果两个小时的考试,他只用一半时间就答完了,回去看了下半场的比赛。用张恺元的话说:“最重要的事情你在平时就已经做好了,考试的时候只是看你发挥得如何,能否在相应档次中取得比较好的位置。”在学校组织的一次迎新生座谈会上,刚刚升入大学三年级的张恺元走上讲台,对新生们说:“记得在我刚迈入北大校门的时候,有一位高年级的师兄对我说,我真羡慕你们年轻。这句话的含义,我想在座的同学都能明白。可是,今天我在这里可以自豪地对你们说,我不羡慕你们年轻。因为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已经尽全力了,并且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光、全力奋斗,两年后也能够自豪地对新生们说:‘我不羡慕你们年轻’。”人生是一条无法回头的单程旅行,过去的将永远过去,我们唯一能把握住的只有现在。时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有人精心打理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钟,有人任由时间在手边倏忽而过;有人最终成就了自己的理想,有人却在混沌中了却此生。没有绝对的“天才”和“神话”,人与人的差别也许就在每天的分分秒秒间。   “他有资格接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实际上,张恺元当年在‘北大’曾经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为了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世界名校随便挑,就要做到在‘北大’数学学院成绩第一。”四年之后,在为张恺元申请国外大学所写的推荐信中,‘北大’数学学院的教授们这样写道:“他是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本届最优秀的毕业生,是我们所遇到的最出色的学生之一,有资格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大学毕业时世界名校随便挑”,张恺元真的做到了。2005年1月28日凌晨3点31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给张恺元发出了数学博士研究生全奖录取通知书。这是张恺元收到的第一个全奖录取通知书,也是那一年我国收到的第一封来自世界顶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专业在美国排名第一,每年在全世界只招收16名博士生,麻省理工学院运筹中心主任James B.Orlin 先生在录取通知书中这样写道:“你是我们专业最优秀的申请者之一,由于你杰出的学业和成就,我们决定在召开研究生评审委员会讨论录取问题之前,提前发给你录取通知书。”巧合的是,1月28日也是恺元父亲张炜的生日,所以张炜说,他对这件事的印象特别深刻。那天早上,张炜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爸,祝你生日快乐,今天送你一份礼物,我收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据张炜回忆,就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早上,张恺元在北大的BBS网站上发了一个贴子,“内容大概是:早上起来,外面飘着雪花,我打开电脑,意外地收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offer,期望能收到更好的offer”。这样一个简短的贴子,却引起了很大震动,立即被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网站转载,并且在‘北大’、‘清华’、‘中国科大’评出的校园网十大新闻中名列前三。很多人回复说:“已经收到世界顶尖学校的offer了,还要期待别的么?”有了解恺元的人说:“这是人家保底的offer。”第一部分 家庭教育的目的(9)知情者说得没错,之后的一段时间,张恺元陆续收到了他所申请的全部学校发来的全奖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2月13日早上6点59分,加州伯克利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发来全奖博士录取通知书;2月27日凌晨3点45分,普林斯顿大学运筹学与金融工程专业发来全奖博士录取通知书;2月28日早上5点零1分,斯坦福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发来全奖博士录取通知书;3月8日上午9点39分,麻省理工学院运筹学专业发来全奖博士录取通知书。实际上,在收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张恺元就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了撤回申请,为的是把机会留给其他申请者(美国名校每年在中国录取的人数有限),但加州理工学院应用数学专业仍然给他发来了录取通知书,希望他认真考虑,并许以最高的奖学金和最好的待遇。加州伯克利大学数学系主任在电子信件中写道:“你和其他五位国际学生是今年最优秀的申请者,我们特别给予了最高等的奖学金。” 而在最近几年连续公布的“美国最好的大学”排名中,伯克利大学蝉联公立大学第一名。斯坦福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已经连续三年都没有招收中国学生,2005年这一专业在全世界招收的12名博士生中,张恺元是唯一的一名中国学生。录取通知书中这样写道:“你的学识造诣和学业记录给我们研究生评选委员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很高兴地向你提供2005年博士生项目”。一般来说,美国大学在中国招收五年制博士研究生时,只有‘北大’、‘清华’、‘科大’等国内一流名校中的优秀毕业生(本科或硕士)才有获得全额奖学金的机会,而张恺元却收到了五所世界顶尖名校的全奖录取通知书。另外,从各学校对张恺元所做的评价来看,“最优秀的申请者之一”是使用率最高的一句话。用父亲张炜的话说:“从这些世界顶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中对张恺元的评价来看,在2005届全世界数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张恺元的数学能力和水平也许不能说是最好的,但应该是顶尖级的。”最终,张恺元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斯坦福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学制五年。那一年,他只有20岁。谈到为什么选择斯坦福大学,张炜讲到了儿子与斯坦福的一段渊源。2004年5月26日,“斯坦福大学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John L. Hennessy)教授率领斯坦福大学校长代表团对北大进行了访问。在整个活动日程中,有一项是约翰·亨尼斯教授与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共同接受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专访,当时在北大就读的张恺元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节目的录制。通过那次活动,张恺元对斯坦福大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对这所世界名校产生了好感。那一次的近距离接触,使他最终选择了斯坦福大学。  不断超越自我 争取做出世界级的贡献四年前,因摘得‘奥数’比赛金牌而获得保送名牌大学的资格;四年后,又因出色的学业和表现而受到多所世界名校的青睐。张恺元不断挖掘着自身的潜力,并超越着自我。2005年9月,张恺元来到斯坦福大学,开始了他的海外留学生活。在斯坦福,他仍然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第一学期,他选修了分析、概率等几门课程。听课只是学习的一部分,课后作业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作业的难度也比较大,在北大学习的四年中,也许只有几门课程的作业有这样的难度。可是,其他同学需要相互讨论才能完成的作业,张恺元却能够独立完成。期中考试时,他没有用草纸,直接完成了解题,并第一个交卷,最终以满分成绩获得全班第一。对很多人来说有一定难度的考试题目,在张恺元看来却很简单。张恺元的研究方向是应用数学,所以他在概率论这门课上下的功夫相对多一些。这门课程的总评分是200分,其中考试成绩占120分,作业占50分,研讨及其他活动占30分。张恺元最终的总评分是198分,遥遥领先于其他同学。对于在自己将来发展方向上很少涉及的课程,张恺元虽然没有下太多的功夫,但仍然能轻松通过。其中有一门分析考试,老师要求十道题只要做出三道就算通过,因为题目很难,班上有两名同学没有通过考试,而张恺元却做出了六道半,仍然领先于其他同学。第一部分 家庭教育的目的(10)在完成自身学业的同时,张恺元还兼职助教。助教的工作之一就是为学生答疑,他每周在自己的办公室值三次班,每次2小时。来接受答疑的既有本科生又有硕士生和博士生,考试前一般是答疑的高峰期。在众多助教中,张恺元的答疑深受学生们欢迎,每到他值班的时候,来问问题的学生就比较多,最多的一次,同时来了7个人,把办公室挤得满满当当。张恺元做偏微分方程这门课程的助教时,老师是在斯坦福工作了40多年的一位老教授。每次布置作业前,他都会让张恺元先做一下。期末考试前,老教授又把题目拿给恺元看,恺元提出有一道题在平时的作业中出现过,不能再出了,随即表示可以帮老师再编一道题。恺元编的题让老教授非常满意,考试结果出来了,班里只有个别同学做出了恺元编的那道题。老教授万分感慨地说:这么多年,还没遇到过像你这么好的助教!在那次为育才学校的家长们所做的讲座中,张炜说:“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智商等各种能力上的差异,孩子的智商可能不会改变,但他自身的潜力却是不可估量的。我认为家庭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使他在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使他的发展得到最大化。”在振兴街第二小学读实验班时,在班里众多通过考试从全市范围内选拔出来的同学当中,张恺元是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升入东北育才学校后,他通过努力在这所人才济济的省级重点中学保持了以往的优势,还是班级里最好的学生之一;到了北大,在这所聚集了各地精英的最高学府中,张恺元依然是同侪中的佼佼者;而在斯坦福这样一所世界名校中,能够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的都是各国的数学精英,但张恺元仍然保持着绝对的优势。每到一个新环境,张恺元都能够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使自己的发展最大化,成为他所处环境中的佼佼者。考入斯坦福之后,在一次接受《辽沈晚报》记者高望采访时,张恺元说,“到世界名校读博士研究生,我一定会竭尽全力,争取做出世界级的贡献”。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张恺元是优秀的,但他的优秀并不仅仅体现在学业上,同时也体现在他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中。正如父亲张炜所说的:“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张恺元11岁就上了中学,比班里的同学平均小两岁,也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按说年纪小容易被欺负,但是在学校没有人欺负他,因为他跟别人关系一直很好。而且他学习好,能够帮助别人,没人把他当小孩看。跟同龄人在一起交谈的时候,不管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他都像老大哥一样。”父亲说。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张恺元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得了三等奖,“当时沈阳市每年都评选‘十佳中学生’,实际上这个名额每个班都想要,而他只得了个三等奖,还有更厉害的呢。”但学校最终把这个名额给了张恺元,因为给他大家是没有争议的。育才学校的李秀华老师说:“张恺元特别朴实,是一个非常单纯、没有杂念的孩子,在他心目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学习努力、上进,为人实在。实际上他年龄在班里是最小的,但是个子很高,长得挺壮实,喜欢帮助别人。”廉丽丽老师对恺元的评价是:“这个孩子还有一个优点,非常顾全大局,非常有爱心。”她还回忆起张恺元当初参加‘奥数’竞赛集训时发生的一件事,“当时他参加集训,单独学习,已经脱离班集体了,其他同学正处在高三复习阶段,这个孩子就跟我说:‘老师,大家学习都挺忙的,我负责给班里换水吧’,所以一到换水的时候他就回来,拿着两个桶默默地走出去,换完就走,也不耽误大家。”后来恺元还跟廉老师打趣说:“老师,我给班级换水,一方面给大家节约了时间;另一方面,我拎一桶,扛一桶,还锻炼身体呢。”第一部分 家庭教育的目的(11)育才学校平均每年都有数十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在‘北大’、‘清华’,很多学生是以省为范围划定“老乡”的,但对于育才学校的毕业生来说,“老乡”的范围更多的是以母校为圆心划定的。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之后,张恺元经常找下几届母校考来的学生谈心,并主动帮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在“北大”,他刚满18周岁就被吸收入党;评选三好学生他全票当选。在素质测评打分中,满分是25分,张恺元得到了24.75分,也是全班最高分,这里不知道有多少同学给他打了满分。在出国留学之前的9月18日那天晚上,张恺元特意去市政府广场参与录制了沈阳市民纪念“9.18”大型活动。他要把这些资料带到美国去,以此警示自己和同学们勿忘国耻,并且还要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进行宣传介绍。现在,张恺元虽然只身在外求学,但父亲说儿子在生活、学习和与人相处等各个方面都很让家人放心。正如张炜所说:“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各方面尽早健康成长起来,不用家长再为他们操心,他们也不再需要家庭教育。只要我们努力了、孩子尽力了,那么不论取得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都会很欣慰地接受,并且无怨无悔。”第二部分 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1)  小档案:潘 睿,女,1985年2月22日生。1993年自开原市红旗小学转入沈阳市启工二校。1997年考入东北育才学校优才教育实验班日语特长班。2003年荣获东北育才“大友太郎奖学金”,于当年10月赴日本留学。在东京ABK语言学校学习半年,现就读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系统创成专业。  三岁学会查字典的小书迷1985年2月22日,潘睿降生了。回忆起初为人母时的情形,母亲充满感慨地说:“我介绍给年轻妈妈的经验就是,从孩子生下来开始,你别认为她不懂事,而应该当成她什么都能听得懂那样地跟孩子交流,这样孩子成长得会特别快,懂事也特别早。”从潘睿六个月的时候开始,父母就教她看图识字,“过一段时间以后,把上面的图挡住,再给她看下边的字,她就能念出来。实际上,刚开始她对字根本就没有印象,只是凭位置记,但是经过这样的反复刺激,她就把那些字都记住了。”父母每天都给潘睿讲故事,她也经常把故事讲给周围的叔叔阿姨听。“实际上,刚开始她根本不认识书上的字,那些故事她是硬背下来的,但是等她把故事都背下来以后,那些字她也就全记住了。”经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到两岁半的时候,潘睿就已经能够很流利地读报纸了。对于很多年轻父母来说,忙碌的工作和子女的教育常常使他们分身乏术,渴求知识的潘睿更是成了妈妈的小尾巴,一遇到不懂的字就跑来问,“因此我就开始教她查字典,我说有了这个老师你就不用再烦妈妈了,她非常高兴,开始学汉语拼音,学查字典。”聪明的妈妈请到了字典这样一位好老师。潘睿三岁就学会了查字典,从此读书的势头越发不可收拾。“她从小就特别喜欢书,我们周末的时候带她去逛街,书店是经常去的地方,她逛书店从来不烦,能在里边呆很长时间,然后买一堆书回来。其实逛街的时候我们也给她买很多好吃的,但她回家之后从来不奔好吃的,肯定先奔书。她看书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恨不得把这些书一下子都看完。”即使是在周末,父母也没法睡早觉,因为潘睿要早起看书,他们要为女儿准备早餐。但是只要吃饱了,潘睿就会安安静静地坐下来看书,再不用人操心。在一般人家,父母催促孩子学习的事时有耳闻,而在潘家,经常可以听到的却是父母怜爱的劝慰:“潘睿,看得差不多了,该玩一会儿了!”母亲对此是这样解释的:“潘睿小时候,她爸爸和我在家经常看书,孩子觉得爸爸妈妈都看书,她也应该看书,那种环境非常好。孩子只要从小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长大就不费劲了。”书籍是无言的老师,为蒙昧的孩童开启成长的大门,让年轻的父母常常在不经意间发现,身边这个小鬼居然懂得那么多。在潘睿不到四岁的时候,妈妈被提升为副厂长,很多人登门造访,“孩子就跟我说:‘妈妈,我觉得那些以前跟你关系不太亲密,现在总是围在你身边的人一定是奸臣’,我当时就特别奇怪,问她听谁说的,她说:‘《上下五千年》上就这么介绍的,凡是这种人都是奸臣’。”虽然孩子说的不一定对,但是能看得出,是书籍在指导她思考生活。还有一次,潘睿蜷缩在床里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我说‘你到底怎么了,跟妈妈说呀’,她说‘我……我长大要当世界总统,我……我要制裁小日本’。”母亲这才知道,孩子是看了书上写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承受不了了。但是父母毕竟是孩子成长的旁观者,为了探究问题的实质,我们找到了回国休假的潘睿,她回忆起了儿时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三本书:《答学前儿童问》、《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小时候有一套书叫《答学前儿童问》,是我父母给买的,这套书培养了我对科学的兴趣,比如为什么下水道的井盖是圆的而不是方的,或者为什么同样的周长,圆的比方的面积大。我最喜欢的还有《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五千年》,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我觉得一个人只能体验自己的一生,而看书能懂得更多人的人生,对自己有借鉴意义。同时,可以看到他们在一些情况下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又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我对历史和对理科的兴趣,就是那个时候培养的。”第二部分 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2)  学龄前是教育的黄金期潘睿的母亲是一名药学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沈阳药学院,那时候做制药生意要比要现在赚钱容易得多,但是年轻的母亲放弃了早期很多赚钱的好机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培养孩子。母亲非常看重孩子学龄前阶段的教育,她说:“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学龄前阶段,家长要是多花一点精力,长大以后就省心了,不然大了以后,就是付出几倍的努力也得不到同样的效果。”家里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的“儿童成长记录影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历史时刻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出生后六个月首次坐,九个月首次立,十个月会看图识字,两岁半识字一千多,能独立看小画册,三周岁起能独立看故事书,会二十以内加减法……。虽然“影集”中记录的是孩子的成长,但在它的背后,我们分明看到了父母育儿的精心。正是出于对学龄前阶段的重视,父母此时对孩子投注了更多的心血。在潘睿两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父母工作都很忙,母亲就把女儿送到奶奶家呆了一个多月。“但是后来发现不行,我就给带回来了,因为隔辈人实在是太溺爱孩子了,这孩子以前在家里,要是没有满足她的要求给她讲清道理就行,从奶奶家回来就变了,要是有什么不能满足她,马上就坐在地上撒欢,而且还学会了当地的方言,不怎么说普通话了,我们用了两三个月才把这些毛病扳过来。”除了对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关注,父母对潘睿的学习环境也很重视。据母亲回忆,“潘睿刚上幼儿园那会儿,看到老师讲课用那么厚一本书,就跟老师说,‘老师,你的书借我看看行不?’老师问她,‘你认字么?’她点点头,老师拿来书说,‘你给我念一段。’结果她都认识,老师高兴坏了,就带着她到幼儿园各个班去给人家讲故事。”就这样,潘睿成了幼儿园的宝贝,深得老师的宠爱,“吃饭的时候,她喜欢吃什么老师就给她多盛什么,买了新玩具她先玩,买了新书她先看,中午别的小朋友都睡觉,而她不爱睡的时候老师就带她出去玩。”但是,老师的宠爱反而让父母感到焦虑,“我们感觉她特别有优越感,可老师对孩子那么好我们还没法说,只好转到另一家幼儿园。到那里,我们跟老师讲清楚了为什么转园,这样老师心里就有数了。”换了新环境的潘睿回家跟母亲说:“新的幼儿园比原来的正规,老师说了,所有的小朋友都一样,谁也不能特殊。”通过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的共同努力,潘睿认识到她跟其他小朋友一样,大家是平等的。由此我们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潘睿虽然没有经历三迁,但这其中也可见父母的良苦用心。母亲还回忆起她唯一一次痛打女儿的经历,那是过早识字给潘睿带来的皮肉之苦,母亲的言语中带着些许疼惜:“那段时间我们刚搬进新楼,当时潘睿四岁。有一次我带她上楼,前面一个阿姨拎着两瓶汽水,她就在后边念,‘香蕉汽水,菠萝汽水。’人家一看这孩子挺好玩,就要给她,她实际上是想要,我说不要,可是走到楼上一看是住对门,人家就非要送两瓶汽水过来,我说,‘不行,不行,我们家冰箱里有。’她当时就说,‘妈,咱家冰箱里没有。’没办法了,我就跟人家讲,‘我们从来不给孩子喝碳酸饮料,怕对她胃不好。”实际上我们也确实不给她喝那些东西。把人家劝走之后我真是恼羞成怒,就打了她几个屁板,把她爸眼泪都给打出来了。但是我们俩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一致的,比如那次我打孩子,肯定是我不对,但他会在背后说我,当着孩子的面他也不拦我。你千万别以为小孩不懂事,她心里什么都知道,那次我打她都打出手指印来了,她也掉眼泪,但就是不哇哇大哭,因为她知道自己有错。”正如母亲所说,“孩子小时候养成的毛病家长要是一忽略了,以后顺延下去,就很难改了。”所以,才有了对四岁孩子的那次痛打,虽然当时那几巴掌打出了家里人那么多眼泪,但那也许是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必须付出的代价,母亲觉得值了。但那以后,潘睿再也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父母也再没有打过孩子。第二部分 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3)说学龄前是一个重要时期,还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强,像海绵一样汲取她初到人世所未知的一切。母亲回忆说:“学龄前的孩子潜力实在是太大了,有的时候特别长的故事你让她讲她都能讲。我们单位同事都知道她能背诗,就跟她对诗,谁也对不过她,后来一个老所长实在对不过她,就来了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是毛主席诗词——这下才把她难住了。考生字也很难考住她,同事就故意考她药典里的字,药典里有些字特别偏僻,用这个才能考住她。”  家长对孩子一定要守信用母亲说,有一件事让她一辈子想起来都觉得愧对孩子。在潘睿还不到四周岁的时候,父亲单位让他们一家三口报名参加“独生子女家庭知识竞赛”,同事们说:“你女儿虽然小,但是很聪明,就让她去吧。”比赛规则是每名参赛者准备100道题,不管家长还是孩子。结果刚刚拿到题目,母亲就要去党校学习了,但是,为了给孩子减轻负担,她还是帮女儿筛选出了70道比较简单的题目,告诉女儿说:“你背这70道题就行了。”孩子眨巴着眼睛问:“那要是考那30道呢?”母亲拍着胸脯说:“另外30道题比较难,就由妈妈帮你背。”结果这一去,时间就不够用了,等到母亲回来已经没有时间背题了,只匆匆准备了一下就去参加竞赛。第一轮他们很顺利地通过了,但是到了第二轮,考到潘睿一个必答题,正好是那30道题里面的题目,是关于城市森林覆盖面积的数字型题目,潘睿眼巴巴地看着妈妈,没有办法,母亲只能告诉主持人说:“这道题我们没有背,就先过去吧。”她永远忘不了女儿那求助的目光,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对不住女儿。那次比赛他们得了二等奖,虽然别人认为成绩还不错,但是潘睿心里很不舒服,回家之后,她跟母亲说:“妈妈骗人。”“我就跟她先检讨,再解释,说我当时不是骗人,确实是妈妈错了,可也只能讲点客观原因,其实当时我确实有点低估孩子的能力了,那30道题都给她,她肯定能背会,小孩的潜力很大。”那次比赛的奖品是一套调料盒,虽然搬了很多次家,它还一直没有“下岗”。对潘睿一家来说,那不仅仅是一套调料盒,它让母亲始终记得:对孩子一定要守信用。  教育孩子只能智取不能强攻有人说,孩子既是上天赐予你的礼物,又是上天派下来与你斗法的小鬼。其实要教育好孩子,做父母的还真得有点法术,就像潘睿母亲说的那样:对孩子有的时候只能智取,不能强攻,做家长的总得动点心眼。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潘睿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从开原来到了沈阳,父母非常希望孩子能培养起一些音乐方面的爱好,“我们俩都不懂音乐,孩子别像我们一样,人家去听音乐会,我们去看音乐会,那太惨了。”母亲打趣地说。于是父母选择了电子琴,但首先要征得女儿的同意。“我不学。”潘睿说。“妈妈不是让你将来从事这个行业,只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爱好,爱好,我不爱怎么能好呢?”能言善辩的潘睿让妈妈只好选择了沉默。“后来我动点心眼,晚上就不理她,总像有心事似的,在那看电视。”“妈妈,你想什么呢?”看到母亲心事重重的样子,女儿有些疑惑。“没想什么。”“妈妈,你生气了么?是不是我不学电子琴你不高兴了?”“没有,那也不当饭吃,跟学习也没关系,一个电子琴,四五千块钱,你不爱好就算了,我还省钱。你又没有基础,现在又不爱学,我每天还得督促你弹琴,我哪有那个精力!’”这一招还真管用,妈妈越是阻拦,潘睿越是想学,最后娘俩商议的结果是,请爸爸来决定是否学琴。为此,还开了个家庭会议,爸爸跟妈妈配合默契,因为妈妈“反对”,女儿拉父亲一票,才二比一通过了学琴的“决议”。第二部分 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4)母亲更是趁机巩固胜利果实,跟潘睿约法三章:“事先得说好,你要是练琴就必须自觉,我不可能天天看着你练琴。”潘睿果然说话算话,一直学到了小学毕业,因为中学课程紧张才终止了学琴。但是,几年的学琴生涯培养出了潘睿对音乐的理解和爱好,每次放假回到家,总要拿出琴来弹一弹。现在回忆起来,她也非常感激父母当年的“计谋”。可以说,对子女的教育无处不需要家长的智慧。很多孩子只要考试考好了,家长就拿奖品来鼓励,潘睿也经常把同学们得到奖励的事情讲给父母听。“她实际心里说不定也是想要呢。”母亲抓住这样的时机顺势教育孩子,“他们父母的这种做法实在太错误了,这样会让孩子认为,学习是给爸爸妈妈学的,不把孩子引偏了吗。学习是给自己学,现在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好,主要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你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也没有用物质来刺激过我们。”  孩子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很多孩子都有不自信、脆弱等等问题,还有很多孩子对青春期、对异性都有着不正确的理解,更多地表现在面对一些问题无所适从。虽然不能一概而论是心理病症,但这些看起来细小的问题却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孩子的人生取向,因此心理健康对于孩子非常重要。对于优秀的孩子来说,如何面对其他更加优秀的孩子,这是个问题。前面讲到过父母为了防止潘睿优越感太强,给她转幼儿园的事,其实,这样的思想也融入在了家庭教育的点滴之中。“有一次看到电视上一个小朋友弹钢琴,我就跟她讲,你看,这个小朋友弹钢琴弹得多好,当时她脸就红了,眼泪马上就下来了,跟我说,你们也没送我去学钢琴。”母亲当时就意识到,如果见不得别的孩子比自己优秀,这样潘睿长大后会很容易受伤害,“所以我们千方百计,从各个方面告诉她,你只要努力就行,不一定什么都比别人好,人外还有人,山外还有山。时常给她讲这样的道理,这个孩子心理一直都比较健康。”可以说,青春期是孩子的“更年期”,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对家长来说这也是个问题。“我们更注重潘睿的心理健康,尤其在青春期,女孩子来月经的时候,我们在家里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小仪式,庆祝孩子成年,给她一种健康的印象。”据母亲介绍,在潘睿十岁左右的时候,《人体的奥秘》这样的书她就都看了,“这样,她很小的时候就不会像别的孩子那样,大人说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也信,她对此很清楚。”“早恋”是青春期的另一种容易发生的事,“这些,我们家长实际上非常关注,但是我们从来都能够正确对待,掌握分寸。”潘睿上中学以后,有些家长对母亲讲:“你得注意,有挺多男孩老跟你们家姑娘联系,你得看着点。”“我就乐了,孩子那个阶段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谈恋爱,她愿意跟男孩接触跟谈恋爱根本就是两回事。”虽然母亲嘴上这么说,但心里还是时刻关注着类似的问题。有一次潘睿对母亲说:“妈,有同学要我陪着一起去英语角。”母亲心里打起了鼓:“她们班女孩本来就少,男孩比较多,我想该怎么跟她说呢,还不能不让她跟男孩子接触,家长要管,但也得让孩子能够接受。”思来想去,母亲准备以理服人,她对女儿说:“第一,你现在英语的口语还没有达到会话自如的程度,你可以在家先听听磁带;第二,你的同学学习都挺忙的,你不应该让同学陪你去,如果你确实想去英语角见识见识,试试自己的能力,那妈妈陪你去。”就这样,她说服了孩子。据母亲讲,直到高中毕业,女儿跟班里同学关系都非常融洽,早恋的问题也没有在她身上发生过,尤其是当上班长之后,男同学有困难找她,她也一样帮忙,还经常给同学打电话,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对此,潘睿当年所在高中的班主任宋玉良老师是这样评价的:“潘睿是从学委当到班长的,那年他们班只有四个女孩,她一个女孩做班长,领导一班小子,男孩子都很佩服她。”第二部分 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5)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对于她们来讲,懂得如何欣赏美和如何美丽自己,是形成完善人格的重要部分,但有些时候,这同样是个问题。“对孩子的穿戴我们比较注意,不给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平时朴素大方就行了。刚上‘育才’的时候别人买一套校服,她就买两套换着穿,平时就穿校服。”上了高中之后,班里有同学开始谈恋爱,潘睿经常对母亲说:“没事,像我长得这么丑,肯定不会那样。”这虽然是句玩笑,但对母亲来讲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说明孩子在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外表极度不重视,甚至有自卑的因素。女儿是美丽的,母亲希望能够帮助女儿认识到自己的美。在潘睿18周岁生日的时候,她带女儿去拍了一套艺术照,“看,这个女孩漂亮不漂亮?”潘睿仔细端详着照片,照片中那个少女是那样的端庄,由内而外散发着青春的活力。母亲的目的达到了,她帮助女儿重新认识了自己。转眼到了骊歌高唱的毕业时节,女儿即将出国留学。高中之前的潘睿是一个在穿着上从不挑剔的朴素女孩,母亲此时有了另外的想法:“我想这个也不完全是优点,孩子长大以后毕竟得独立,而且美也是一门学问。”这样,利用去北京出差的间隙,她特意带着潘睿到北京的一家色彩工作室接受系统培训,从着装到化妆,全套学了下来。“我觉得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强她的自信,而且将来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包括去日本大学面试,这些学问她自己就都知道了。”母亲说,现在女儿在这方面根本不用她操心,自己完全能够应对自如。  像朋友那样给孩子帮忙经常听到有家长说类似的话: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但是,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回忆一下与你肝胆相照的朋友,他们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那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也应该这样。“我这个家长不像别人,我总是喜欢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潘睿读高中的时候,母亲甚至曾经教自己的女儿“违反校规”。那时,潘睿是班里的班长,时逢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挑战世界杯,潘睿对母亲说:“班里的同学都学不进去,想要看球。”母亲问:“跟妈妈说,你什么想法?”“我当然也想看了,肯定学不进去,心都飞了。”潘睿回答。于是母亲给女儿出了这样一个主意:“把班里同学好好组织组织,大家去看球,别弄出太大的响动影响其他班级,看完了以后,让同学安安静地回来上自习,然后你去找老师做检讨。”谁知,看完球后,潘睿高兴地给母亲打电话说:“妈,我们学校特别理解,一看大家都要去,还没等我违反纪律呢,老师就组织我们集体去看了。”孩子毕竟是孩子,再聪慧的孩子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这时就需要家长从自身经验出发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正如母亲所说的那样:孩子有些事特别需要家长帮忙,这时你千万别拿他们的事不当回事。有一次学校搞了一个讲座,要求每个班出一部分学生参加。当时临近期末考试,同学们都在紧张备考,身为班长潘睿该怎样处理这件事呢?该派谁去呢?实在想不出好办法,最后潘睿只得向母亲求助,她又给女儿出了个主意:“你让谁去就得让人家高高兴兴地去,不去的虽然在教室学习,也得让他们羡慕去的那些人,你再想想办法。”后来女儿灵机一动,“那我先让干部去,班委会不够,就派小组长,小组长如果不够,再从课代表里补充。”这样就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母亲说:“有的时候孩子确实需要你助她一臂之力!”家中常年形成的民主气氛,使得父母跟潘睿沟通起来非常顺畅,“我们家特别民主,从来没有命令孩子做什么,都是讨论,潘睿有什么事都跟我们说。一般有的孩子大了跟家长沟通就比较少了,但是她现在有什么事也都能像朋友似的主动跟你沟通。”潘睿喜欢写东西,但是只要她不想给父母看的,父母从来不看,包括孩子的日记,“实际上,你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跟她沟通就行了。”女儿班上的很多家长——尤其是女孩的家长想了解孩子的情况,就会来找潘睿的母亲:“潘睿回家的时候,你帮忙问问。”跟父母的沟通让潘睿感到踏实,他们总会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地伸出援手,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发出责难,也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第二部分 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6)  一个文理兼修的杂家现在,潘睿就读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系统创成专业,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专业呢?据潘睿介绍,这个专业虽然属于理科,但也有很多文科的性质,是东京大学首先创设的,“在日本考大学考生要自己报大学,之后一个一个地提出申请。通过考察,我觉得这种文理兼修的科目比较适合自己,这个专业在东京大学成立的时间不长,它主要是用理科的思维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等。要用理科的知识去分析,如何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比如我们专业的学生也学编程,但不是为了我们自己去当程序设计师,而是考虑如何把程序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东西应用到社会上去,或者说看社会有什么样的需要,我们再请程序设计师去做,起到中间环节的作用。”潘睿是一个文理兼修的杂家,从读书的兴趣也能够看得出来,用潘睿自己的话说就是“兴趣比较杂”。但是兴趣杂并不等于杂乱无章,她向我们介绍了自己学习的窍门:“我比较喜欢把很多东西放在一起学,尤其是上了大学之后,有关联的科目就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看,这样每一个科目的学习都能对其他科目起到好的影响。在中学,各个学科分得比较细,比如物理、数学、化学之间肯定也有共同的部分,包括社会和历史都有共同点,不要单纯学一科,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去学,就是所谓的全脑学习。”她还讲到了学习的目的性,她认为,有时候学习的目的性不要太强,不要只想眼前,应该有一个稍微长远的打算,比如将来要做什么。学习是辛苦的,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一天发奋图强可以,两天也可以,但是时间长了肯定得有一个让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将来的目标。”接着,潘睿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小插曲。那是上初中开学的第一天,她一边扫除一边看着小说——《故事会》里的悲剧故事,于是悲剧果然发生了,她被老师拉出去大批了一顿。可以,后来老师竟然让她当了语文课代表,算是因祸得福。潘睿解释说,“我是学理科的,如果在理科方面学习比较多,我感觉不平衡的时候会在寝室里或者在上自习的时候自己看点其他的东西。”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她的这种经验似乎并不被提倡,但是那种平衡知识摄取的意识对很多学生仍然有借鉴意义。“而且我一直对那种所谓的小科很重视,比如历史、地理,它们反而是成就一个人的很重要的方面,理科是让人比较聪明,但是所谓的情商或者你的性格,还是需要在文科和小科中形成的。”潘睿的母亲也曾经这样介绍过自己的女儿,“她虽然是学理的,但是文科特别好,喜欢写东西,她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是全国少年作家协会的会员。”潘睿是一个心思细致善于观察的孩子,经常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素材。有一次,母亲因为工作繁忙忘记了父亲的生日,潘睿却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并根据这件事,写了一篇名为“美丽的谎言”的文章,发表在《文学少年》上。“还有一次,我去马来西亚出差,南北温差特别大,她跟她爸去机场接我,拿着棉大衣,她看到有很多人是拿着鲜花去接机的,回来就写了一篇‘鲜花与棉衣’,写爸爸和妈妈的爱情故事”,说到这,夫妻俩幸福地对视微笑了一下。在翻阅育才学校的校刊《优才摇篮》的时候,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很多潘睿在中学阶段发表的文章,现截取其中的片断如下:在马背上眺望无际的荒漠,那宽广的孤寂瞬间震撼了我的全身,我沉默了。正如亚马逊和撒哈拉都吸引了无数人的心灵,生命与死亡,果然都是值得敬畏的。他们同是自然最强烈的感情,是灵魂的最深处。也许单独来说,生命终究会被死亡所吞噬,但生命正是在明知无望的抗争中迸发出了智慧之火,创造出了如此绚烂的世界,生命整体的繁衍更是以生生不息的坚韧战胜了死亡。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生命之美。可与牧民的交谈使我的欣慰涂上一笔灰色:这里,科尔沁草原,已干旱三年,如果六月再不下雨,沙漠又会向前推移,代替草原的位置,因为没有云,所以连人工降雨都无法实行……。第二部分 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7)这样的无力使我心酸。现在,我们千里迢迢来感受沙漠的气息,难道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不得不同样不远千里甚至万里地寻找绿洲的影子?——《大漠残阳—内蒙纪行》(《优才摇篮》2002年6月 第54期)《宇宙与人》全篇充满了一种可贵的感恩,对太阳的感恩——它赐给了我们优越的生存环境,对小行星保护伞的感恩——它使我们免遭撞击之灾,对超新星爆炸的感恩——它创造了许多元素,使我们可以披金戴银;对大气层和磁场的感恩——它们使我们避开了太阳大量的射线和粒子流,对伟大的人类女性的感恩——作为母亲,她们承载了人类智力发育超出生理发育导致脑容量过大为她们带来的苦痛……。总之,生而为人,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有如此优越的生存环境,我们是宇宙的宠儿,怎能不衷心地感激一切,并为人类及宇宙的发展而不懈努力呢?——《星临万户动 月傍九霄多—简评》(《优才摇篮》2001年7、8月 第45期)懒洋洋的光照在身上,真的很舒服。孤风不那么冷了。眼前迷离的光似乎幻化出自己的影子:那时他还是只小狗,无忧无虑,跟着妈妈和主人,在嫩绿嫩绿还带着露珠的草地上嬉戏……。那做宠物出卖自由而得来的快乐,他不屑。后来是他自己选择了自由,无数的争斗与伤痕之后,他成了最强的一个。那才是真正值得留恋的日子呢。还有她,不知现在怎么样了,真想再见她一面。不!不行!孤风一激灵,不能让她看到我这个样子。还是让她只记得我最辉煌的岁月吧……。孤风已经感觉不到冷了,只感到阳光越来越强烈地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一个英雄应该在“归去斜阳正浓”时死去吧,孤风想。但我是乐观的英雄狗,我选择灿烂。孤风闭上眼,在早晨的阳光中平静地感受着死亡的气息。——《一只狗的故事》(《优才摇篮》2002年1、2月 第50期)从这些字里行间能够看出,作者对生活有着很深刻的思考,旅途中、电影院里、生活中,无处不留下思考的痕迹,沙漠中的一棵树、路边的一条流浪狗,都会引起她无限的遐想。广泛的阅读和无处不在的好奇心,为潘睿推开了无数扇观察生活的窗子。  求学在东瀛在潘睿提供的一部分反映她在日本求学生活的资料中,我们看到了一篇名叫《对酒当歌》的短文,文中写道:中秋夜。今夜,东京的天空没有月亮,台风登陆,外面暴风骤雨。平时很少去考虑,自己究竟想家与否,在平常与同学的谈话中,也似乎缺省了这样的内容。因为习惯,也许也因为,不愿意去碰触心中的这部分。终于真正懂了Robert Frost的那首尽人皆知的诗,“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从此决定了一切境遇的不同。异乡的求学生活磨练着学子的意志,而对于当年那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孩子来说,迈出这第一步又有着更多的艰辛。潘睿高中时期的班主任、日语教师宋玉良回忆起那段经历感慨万千,“潘睿高三时是‘大友太郎奖学金’第一名的成绩到日本的,但是在参加日本高考的时候数学没考好,她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她因为孩子没考好上火了,发烧感冒的。”高中时代的潘睿学习很好,并且作为班长领导着除四个女孩全是男孩的日语班,男孩子们都很佩服她,宋老师更是对她格外关爱。接到电话后,宋老师马上给远在日本的“大弟子”打电话,但是打了一天都没找到人,晚上他终于接到了潘睿打来的电话,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宋老师,你别为我担心,考上哪算哪,没事。”“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一是为孩子的前途担心,二是孩子这么懂事,一个女孩在异国他乡奋斗,遇到了应该说是人生中最大的挑战。”出国之前,潘睿背负着家长的嘱托、学校的期望,平时成绩一向稳定,又是当年“大友太郎奖学金”获得者中的第一名,如果真的考不上,那是一件很让人失望的事——“当时我觉得这孩子太坚强了,太懂事了!”回忆起那段往事,宋玉良眼里仍然含着泪。第二部分 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8)但是因为潘睿良好的学习记录,一个月之后,她收到了东京大学的面试通知书,并且凭借较高的综合素质出色地通过了二试、三试,如愿考取了东京大学,迈开了求学东瀛的第一步。在学习之余,潘睿最主要的是体验异域的生活,“我自己学了一段剑道,想体验那种气氛,虽然我不能像日本人那么投入,但主要是想感受一下他们的想法。我还曾经跟同学一起去庙里坐禅,日本的庙宇很多,那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跟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我们一起去庙里坐禅,盘腿打坐,吃僧人做的各种素菜,在异国他乡体验各种事情。”目前,潘睿也正在实践着自己的专业,她和几个同学合伙开办的公司即将在2007年3月开业,主要业务是与跟中国有业务往来的日资企业合作,面向日本职员教授中文,主要方式是网上教学。“教材都是我们自己编的,比如编成电视剧的形式,这样易于接受。不过还是有一些困难的,因为我们都是学生,对社会情况不是很掌握,一些事情难免做错,我们经过很多次的改进走到了现在,还算可以,这一步毕竟迈出去了。”在这个年轻的团队中,潘睿主要负责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对讲师进行管理,“我自己也有一点教中文的经验,可以给他们做一些参考。另外我稍微有一点计算机基础,可以帮他们开发一些系统。”一群敢于尝试、初试啼声的年轻人,让我们再次想起Robert Frost的那首小诗: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从此决定了一切境遇的不同。  采访潘睿(节录)时间:2007年2月25日地点:东北育才学校浑南校区会议室笔者:在日本你打工么?潘睿:我翻译漫画,那种做成e-book(电子书)的日本漫画,我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的电子书。电子书不用纸,对环境比较好,而且比较便宜。这个工作是同学介绍的,收入还好,主要是比较自由,不用到公司去,在网上接到任务之后翻译出来发回去就可以了,什么时候都可以做。笔者:你母亲说你在日本读书期间也在坚持写东西,都写些什么内容的东西呢?潘睿:就是随便写写,有些事情比较有感想就写出来,属于札记的那种。以前我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在虽然不可能每天都写,但是有什么事只要有感想还是喜欢赶紧记下来。感觉形成成系统之后,也会有出版的想法,但是要看情况,看写得怎么样了。我在作品完成之前不愿意让人看,以前写小说或者写作文也是这样。我曾经写过小说,科幻小说之类的,主要是自娱自乐,在班级里同学们读着玩。笔者:听你母亲说你高二的时候还曾经学过茶艺,现在还做么?潘睿:我这个人兴趣很杂,当时突然对茶艺很感兴趣,而且到了高二,心里有很多想法,需要一种让心能够静下来的方式,就选择了茶艺。当时学了一个假期,觉得挺好的,一个是保健,自己对茶叶有了更多的了解;再一个放些中国古典音乐,给父母做茶艺,也是一种乐趣。我最喜欢铁观音,所以一般都拿铁观音做。到日本之后我也体验过日本茶道,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我觉得还是中国的茶艺更符合我的性格。在日本就没做过了,因为茶具很大,带不过去。笔者:你经历了中日两种教育,能谈一谈两者之间的区别么?潘睿: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内容上学得更多一些,水平很高。相比之下,国外在课余兴趣和为人处世方面更加重视,在日本的中学,课余活动和学习是一样重要的,甚至有时候课余活动更受重视,比如他们有高中生棒球赛,为了能夺得全国第一,学生们都非常认真。包括大学在内,有很多学生团体,他们会尽量做得很专业。笔者:妈妈说你小时候看了南京大屠杀的介绍就在床上哭,现在有什么样的想法呢?第二部分 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9)潘睿:我的民族感情没有变化,那段历史还是那样的,事实就是事实,但是对一些事情有了更理智的看法,现在能够从另一个视角看问题,不像小时候光会哭。第二部分 爱他就让他飞(1)  小档案:孙摩西,男,1986年7月生人。1993年入沈阳市126中学附属小学。1999年考入东北育才学校优才教育实验班英语特长班。2004年,在首届全国中学生英语写作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4年赴英国学习A-level课程(英国中学高级水平考试),获得全A的成绩。2006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数学专业(Mathematics),并获全额奖学金。孙摩西,这名字初听起来也许有些西化,甚至让人感到好奇。父亲为我们讲述了他为儿子起这个名字的初衷,“当时考虑儿子的名字最好不要跟别人重复,同时我比较喜欢外语,如果起一个西化一点的名字可能就不会重复。而且‘摩西’这个名字还有一些寓意。”在基督教圣经传说中有一位犹太人先知叫做摩西,他深谋远虑、英明睿智,有崇高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同时,在世界田径史上还有一位名叫埃德温?摩西的“400米栏王”,这位美国黑人短跑运动员在没有教练的情况下,在大学期间借助学校的科学仪器设计了独特的“13步跨栏法”,创造了连胜122场的纪录。他曾经4次打破世界纪录,10 次被评为“世界最佳田径运动员”,并获得美国体育运动最高奖“沙利文”奖。聪明、睿智、坚韧、健康、有道德感,父母将所有这些期望化做名字送给了儿子。实际上,他们并不仅仅给了儿子这样的名字,同时也怀着这样的期望引领着他一步步成长。  “他从小很有耐性”很小的时候,孙摩西就喜欢拿着粉笔在地上画画,但是跟很多孩子的信手涂鸦不同,他对此是“倾注了心血”的。与席地作画相比,孙摩西更喜欢在整张的大纸上画画。父亲在报社工作,经常会把在印刷报纸的过程中废弃的“纸皮子”带回来一些给儿子。如获至宝的摩西趴在一张如地图般大小的纸上开始潜心作画。也许是男孩子的天性使然,画画的题材只有一个,就是汽车。孙摩西的父亲说,“一张大纸上非常有顺序地排列着各种类型的车,汽车、卡车、有轨电车好多种,每一个都不大。而且他每次只画一部分,然后把纸卷起来留着下次再画。”常常是大纸的一边已经被磨得很残破了,而摩西却还在另一边专心地画着。一两个月下来,一张原本空无一物的大纸已经被各式各样的汽车填得满满的。对一个还处于学龄前阶段的孩子来说,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完成这样一幅作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难度也许并不在于作者本身的水平,而在于他是否有足够的耐性。“有的时候我们都觉得纸都要磨坏了,还画什么呢?但从这件事我们看出来他从小就很有耐心。”父亲说。常常听到周围人口耳相传这样一句话:“孩子小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就看你如何去描绘。”实际上,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值得商榷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大卫·科恩博士所说:孩子生来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来到我们身边时,身上就隐藏着偏好和某种特性。就像孙摩西从小就有不同于其他孩子的持久的耐性一样,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天性,而孩子的天性来自于哪里呢?很多家长都能够在孩子的性格中看到些许自己的影子,父母带给孩子的某些先天的影响是构成孩子天性的重要因素。正如母亲说的那样:“我们夫妻俩正好互补,我比较粗线条,只要大方向感觉对就可以了;但他爸爸是搞文字工作的,要对上级负责,必须认真细致,不能出错。我认为摩西比较像他爸爸。”如果真的把孩子比做一张画纸的话,父母应该是这张画纸的制造者,他们调和出画纸本真的颜色,而孩子就在这种特有的人生底色上继续描绘着自己的未来。  责任感、进取心——给孩子受用一生的财富在孙摩西父母的“育儿经”当中,责任感和进取心的培养是他们首先关注的两个方面。第二部分 爱他就让他飞(2)母亲说:“我觉得家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父母的责任是做好各自的工作,孩子的责任就是把学习搞好,提高自身的素质。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不负责任,单纯说爱祖国爱人民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这种责任感,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12位成功学子背后的故事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全文
12位成功学子背后的故事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全文-2
12位成功学子背后的故事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全文-3
12位成功学子背后的故事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全文-4
12位成功学子背后的故事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全文-5
12位成功学子背后的故事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全文-6
12位成功学子背后的故事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全文-7
12位成功学子背后的故事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全文-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12位成功学子背后的故事: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
12位成功学子背后的故事: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