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玩家赵匡胤-3

刚刚接待了送信回来的翟守珣,李重进就开始按照他说的 “李筠不可共事,要养精蓄锐”,开始在扬州养精蓄锐。不料才养了几个月,就接到了朝廷将自己调往青州担任节度使的命令;面对调令还没来得及作出决定,又收到陈思诲送来的铁片——接二连三的命令让李重进有点晕。  李重进考虑了下,决定随陈思诲去开封谢恩。  跟赵匡胤共事日久,对他多少有点了解,如果投降了,应该会放自己一马,再说有免死铁牌在手,只要这个铁瓦片不烂掉,自己就死不了,你看周星驰拿着上方宝剑,还不是不敢斩杀手持免死金牌的吴三桂父子吗?可是李重进的部下告诉他:“领导,您不能这么单纯,您当禁军将领时,赵匡胤还是一小兵;您干高级将领这么多年,在禁军中人脉很深。再说了,赵匡胤当皇帝,您什么忙都不帮。什么,您说你有铁片?闹将起来,你这东西也就一废铁,说不定还生锈,能救命吗。”  李重进于是又陷入迟疑。不过,他也迟疑不了多少日子了,因为很快,李筠兵败自焚的消息就传到扬州来了。  李重进很郁闷,写了几句《短歌行》:  “瘦西湖畔,渔舟唱晚。良辰美景,别家江山。何以活命?唯有造反。”  短歌唱罢,李重进于建隆元年九月,在扬州扯起反旗。当然,在此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做,就像李筠造反要联合北汉的刘承钧一起出兵一样,李重进也打算找找帮手,那就是南唐的李璟。他派信使前去,请求李璟出兵攻打宋朝,这次,送信的真见到了收件人李璟。  看到邮差的时候,李璟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几年前赵匡胤随着柴荣三征南唐的画面,同时想到的还有清流关、六合谷里那个奇装异服的大将,此人最近几年总是在李璟梦里出现,吓得他觉都睡不好,一直尽量躲着,现在你居然喊我一起打他,以为我疯了吗,李璟想。  要知道,李璟可不是李井,不但不二,还会填词,“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数句,流传至今。李璟很干脆地拒绝了李重进的结盟,因为他还不想死,还想继续吹笙。  造反消息传到京城,赵匡胤如释重负,终于反了啊。  九月二十六日,太祖下诏,削夺李重进所有官职爵位。  十月二十一日,再次下诏,率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宋延渥等亲信大将亲征扬州。  四个月前攻打李筠退守的泽州时,赵匡胤曾经很郁闷。这次,他不郁闷了。随军记者斯诺的战地日记只有几句话:“十一月十一日光棍节,晴。扬州光棍不快乐,太祖很快乐。石守信遣使送信,称扬州破在旦夕,请车驾临视。太祖径至城下,即日拔之。”  兵败的李重进,同样选择了李筠的自焚之路。其兄李重兴自杀,弟李重赞及子李延福,被宋军斩于市。至于当初把信送错地方的翟守珣,很快就被赵匡胤悬赏找出并安排到京城去做官了。  在扬州看石守信打仗时还很快乐的赵匡胤,回到京城却不快乐了。因为他现在都找不到活干了,每个月都有那么三十几天不开心,只好当起了哲学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唐末从朱温自立以来至今50余年,帝王换了8姓13人,争战无休无止,一个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似已成规律,众多君王,“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但谁都没有能跳出这规律之外。如今我要让大宋长治久安,避免“其亡也忽焉”,该从何下手?  因为平定二李有功,此时已经升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之职的赵普见到领导不开心,于是询问有何忧愁,哲学家赵匡胤就把这个问题拿出来和赵普交流。  可能很多读者都在另一个场合见过这个问题,也见过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版本的答案——“我们已经找到新路以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不过赵普可没学过20世纪的政治经济学,所以赵普的答案是,如今地方政府权力太大,要钱有钱,要兵有兵,比中央政府还强,治理之法简单易行,只需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定!  太祖大喜,连声说:“打住!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  然后吩咐赵普:传令下去,明日我要大摆筵席,夜宴群臣。  看我写到这里,斯诺问我:什么夜宴,你就不用故弄玄虚了,接下来要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杯酒释兵权”吧?  徒步表示很有压力,被看穿的男人总是很有压力的——因为这段真的要讲杯酒释兵权了。这个著名的故事是说,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晚,赵匡胤设宴招待石守信等数人(从不同出处,此处记载人数为二至五人不等),诉了一阵苦并表达了一通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的理论之后,五人就于次日上表辞职,交出兵权,然后回家行乐去了。  就像撤掉宰相座位故事的1.0版本一样,杯酒释兵权故事的这种讲法仍然具备通俗易懂、富有传奇色彩、男女老幼都有兴趣聆听的优点——徒步虽然也很有兴趣按照这种方式陈述下去,可是却发现了一些问题。  因为有人说这个故事是假的。  于是徒步又决定考证一下。  现存“杯酒释兵权”的最早记载,是北宋丁谓的《丁晋公谈录》和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但在北宋史官所修的《太祖实录》和《三朝国史》中,不见一个字记载。元代宰相脱脱根据《太祖实录》《三朝国史》编成的《宋史太祖本纪》,对此事也不着点墨。  太祖本纪中,对建隆二年(961)七月记载的所有事情如下:  “秋七月壬戌(初一),以皇太后殡,不受朝。辛未(初十),晋州神山县谷水泛出铁,方圆二丈三尺,重七千斤。壬申(十一),以光义为开封府尹,光美行兴元尹。己卯(十八),陇州进黄鹦鹉。”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七月初一,破事巴拉巴拉;初十,另外些破事巴拉巴拉……七月十八,有人送来一只鹦鹉。  在常人看来,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是个大事,再怎么着也比地方官送只鹦鹉重要,如果连进献鹦鹉这种小事都记述在本纪中,七月庚午日(初九)却没有任何有关太祖饮酒的记载,那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事。  而且《丁晋公谈录》《王文正公笔录》以及半个多世纪后司马光所著《涑水纪闻》中,对此事记载殊多差异。  《丁晋公谈录》只讲罢石守信、王审琦二人的兵权,且无设宴请客一说。《王文正公笔录》记载罢去兵权的宿将,除了石守信、王审琦外,还有其他几位将领,并增添了太祖设宴与宿将“道旧相乐”的场景,这是后世“杯酒释兵权”一说的主要出处。  《涑水纪闻》则大篇幅描写太祖与石守信、王审琦等对话场景,绘声绘影,譬如石守信等人“皆惶恐起”、“皆顿首涕泣”等语,恍如身历其境,共饮一席。  于是论者认为,以反证法推论,距离当事人时代越远,作者本应所知越少,但从事实上看,却是年代越远,作者所记却是越详,所以得出结论,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必定是假的。  话说凡事就怕认真二字,而徒步最大的优点就是做事情讲究认真。于是特意翻出了《宋史列传第九》,找到了传说中的“被杯酒”了的五人,看看他们的传记里有否相关记载。  石守信:“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下面还有巴拉巴拉一百多字。  王审琦:“建隆二年,出为忠正军节度。”下面……没有了。  张令铎:“建隆二年,出为镇宁军节度。帝为皇弟兴元尹光美娶其第三女。”后面都是开宝二年之后的记载。  高怀德:“建隆二年,改归德军节度。”  赵彦徽呢,就更逗了,没有独立段落,只在罗彦环传有几笔代叙:“从平泽、潞还,命(彦环)代赵彦徽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而间接指出了此时赵彦徽所任官职——这个罗彦环,就是当年用剑架在范质脖子上逼他跪拜赵匡胤的军士。  从相关列传中记载可以看到,建隆二年虽然传说中“杯酒释兵权”主要当事人多有职位变化,但除了石守信传记中有明确记载跟传说相似之外,其他都是只提职务变化,看不出这年七月曾经发生过大事的样子。  面对纷杂的史料,徒步决定与挨得夹斯诺稍加沟通,探寻一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多年以后,写完《红星,照耀中国》的埃德加斯诺回到了美国,晚年又完成了其他一些著作,例如《漫长的革命》。不过写完《将星,照耀大周》的挨得夹斯诺留在了宋朝,他晚年的著作之一,叫做《漫长的大宋》。  作为历史的当事人,我相信挨得夹斯诺对“杯酒释兵权”的理解,比1000多年后的许多人要深。斯诺告诉我,此事的确发生过,参加者也的确是石守信等五名禁军将领,然而这只是一场普通的宴会,会上赵匡胤的说辞可以理解为一种敲打,事后这些将领在禁军中的实权被削弱,但并非接着告老还乡,而是挂着各地节度使的头衔,继续在开封享乐去了,时至今日被传说的“杯酒释兵权”,影响力事实上是将罢典禁军与罢节度二事合二为一了。  至于为什么《太祖实录》《三朝国史》不载此事,《丁晋公谈录》《王文正公笔录》《涑水纪闻》各书记载迥异?我问斯诺,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好比公司老板请几位销售经理出去唱个KTV,公司发展年报上不会把这些东西都一一记载下来?  斯诺点头称是,然后做了诸多补充,令徒步大开眼界。  《二十五史》之中,以《宋史》最为繁杂,多达496卷,计入列传之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数量接近2000人,然而各篇目之中,记载不详甚至前后矛盾之处甚多,许多传记中超过七成篇幅甚至都是只谈官阶的迁除,很少有某人在某任上做了些什么。  这倒不是负责编撰宋史的脱脱学识浅薄,或是敷衍了事,而是元朝建立之后,对宋辽金史的编撰工作在体例上争议多年,有人建议以延续最久的宋朝为正统,有人建议以立国最早的辽国为正统,到后来大家发现再争下去元朝就要灭亡了,于是脱脱建议三史各为正统、独立编史,赶紧抢在大元被灭掉之前干完活吧。然而为时已晚,风起云涌的反元斗争已经使元朝风雨飘摇,随时都会翻船,脱脱等人的编书工作来不及精雕细琢,仓促完工,三史仅用一年半时间就修完了。如果你一边担心自己明天就没命了,一边在今晚赶着写论文,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多半会像《宋史》等三史那样。  宋史内的列传素材来自旧《国史》,《国史》列传的编法如下:某官员死了,家属首先请文人为死者写“行状”,写好后一份存在家中,一份上交国史院,国史院就据此为某人立传。请来写行状的作者,或为死者的朋友,或为死者的学生,多为死者的后人,多半对死者扬功抑过,当官若没政绩,就写写官职的变迁——元修三史中列传多源于此。  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还能指望《宋史列传第九》为我们提供前述五人一生的多少一手素材?  徒步深以为然。  时间回到建隆二年七月初九的夜晚,这一天是961年8月22日,立秋已有时日,寒露近在眼前。不过大宋年间的秋天还是挺像秋天,那时GDP增长还没依靠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大街上跑来跑去的牛车马车也排不出太多的二氧化碳,跑到郊区也看不到很多喷着浓烟的烟囱——总而言之,那时的初秋并没有现在这样令人窒息的热浪,夜晚的开封城,晚风拂来,带着阵阵凉意。  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高怀德、赵彦徽一干人等依次就座,然后太祖满脸堆笑,说:“兄弟们,今天这个宴会没什么主题,其实就是邀请大家一起来观个星赏个月,我请客。晚上天气不错,你们看天空朗然一片,喝完酒咱们大家一起出去数星星——什么,喝多了数不了星星?没关系,我数星星,你们就数月亮吧。”  七月初九的月亮,如同一个被切了一刀的饼,昏黄地挂在天上。  不能不说,这并不是一场觥筹交错、交杯换盏的夜宴,气氛有点沉闷,主人吞吞吐吐,客人欲说还羞。  很快,酒过三巡,影帝赵匡胤进入角色了,他沉重地叹了一口气,跟大家说:“这人啊,一旦当了皇帝,就容易头疼。过去咱天天打仗,辛苦!以为当了皇帝事少,舒服!可现在,你们看我,一个脑袋两个大,郁闷!”  客人吓得一个激灵,连忙问:“陛下,您心情好的时候咱们一起喝酒吹牛,心情不好咱们给你磕头下跪,哪里来的郁闷。”  赵匡胤抖了抖衣袖,说:“我给大家唱首歌吧,歌名《秋天里》。”  阵阵凉风拂来的寒意尚未消去,听闻此言的石守信等人突然打了一个冷战。  于是赵匡胤的歌声开始回荡在这个轻风婆娑的秋夜,低沉,却不沙哑:  还记得许多年前的秋天,那时的我刚离开洛阳的家,  没有黄袍子没有兄弟,孤零零一个人浪迹天涯。  可当初的我却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匹老瘦的马。  在山间在寺院在高辛庙里,有我对未来无限的勾画。  凝视着此刻丰收的秋天,依然像那时追求的模样,  我穿上黄袍平定了二李,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  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  在这夜风习习的秋夜里,夜宵吃完我却忍不住惆怅。  虽然我如今贵为天子,快乐却连一个节度使都比不上……  就像旭日阳刚把这首歌翻来覆去地唱,终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而且最后还上了“春晚”那样,石守信等五人听到此处也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问:我们都以为当皇帝是个值得开心的事,为什么陛下还这么惆怅呢?  赵匡胤停下来,喝了一口水,说,皇帝这份工作,谁不想做呢?石守信大惊,跪下:现在天下大定,谁还敢有谋逆之心!太祖继续唱道:  “如果有一天你身不由己,被部下拥上将黄袍加披,  那么我只能悄然离去,把我的传说留在这秋天里。  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不如大家辞去工作回乡广置田地,  日日逍遥度过余生,你我之间再无猜忌。  等到有一天我们都悄然老去,美丽的传说会留在这秋天里。”  聪明人之间都是讲究点到为止,不聪明的只好被点到死为止了。石守信等五人都是聪明人,于是第二天纷纷向赵匡胤递交辞职报告,内容都是“昨晚喝酒回家,突感身体不适,担心在这个岗位继续干下去会有负圣恩,为国家带来损失,请求告老还乡”——赵匡胤欣然应允,为他们分配了地方节度使的职务,却又告诉他们挂职即可,不用真去地方上就任,以后待在京城就好了。  随后,为了安抚众人,赵匡胤将女儿延庆公主嫁给石守信之子,昭庆公主嫁给王审琦之子、三弟赵光美则娶了张令铎第三女,加上刚刚建宋时候赵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参加夜宴的几位当事人全成了儿女亲家——只是不知道赵彦徽念及此处,会不会郁闷自己没生个儿子出来。  而在这之前的建隆二年三月,赵匡胤已经将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让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改任成德军节度使,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岗位,从此不再设立此职。  第十四章 他的国  夜宴之后,赵匡胤又干了些别的事情,说出来可以让日后提出“精兵简政”口号的李鼎铭晕死四遍,因为太祖施行的政策,可以归纳为“精兵繁政”。  宋初的军队建制是这样的:正规军称禁军,归中央直接掌管,和平时“列营京师,经备宿卫”,同时也“分蕃屯戍,以捍边围”,其统帅为殿前都点检。地方长官掌握的军队称“厢军”,总领于侍卫司;再往下是“乡兵”,是按户籍抽调的壮丁,或由各地自行招募来的地方兵,经过训练可加强地方上的统治;最后是“蕃兵”,是边区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数量很少,必要时可以配和禁军作战。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的权力非同小可,具体影响力参照赵匡胤登基过程。  针对这种情况,废除殿前都点检一职后,太祖首先进行军权分解,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侍卫步军都指挥司三司共同掌管,即所谓“三衙统领”,对各指挥使仅赋统兵之权;又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于是统兵的不调兵,调兵的不统兵,借用袁腾飞的话说,禁军统领就好比雇用司机,枢密院可以派车,禁军将领只负责开车。  同时以文官担任枢密使,掌管枢密院,开创文人调兵的先河。  接着是实行更戍法,就是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将领不随军调动,以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目的。  关于这个想法的来源,斯诺说,夜宴前赵匡胤和赵普聊天,谈到“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之后,太祖问道:“就算权力分散,那如果各都指挥司培植个人势力,该当如何?”赵普略作沉思,把面前的杯子和赵匡胤的杯子对换了一下。太祖微微一笑,把杯子放回原地,里面的水互相换了一下,说:“不错,我也是这么想的。”于是随后赵匡胤下令:京城驻军有的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官方的解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经常更换将领,你们有机会见到更多的名人。  最后,是下令挑选一些具有相同特征的士兵,原则是琵琶腿(大腿粗壮)、车轴身(肩宽腰细),高度适中,体力强健——听起来很像如今的干部——作为 “兵样”送到各路,然后将各藩镇所辖厢军、乡兵里面符合兵样特征的精壮之士,编入禁军。这样做的结果就像咱们去水果摊挑苹果,把个大的、色红的都选完了,剩下都是些干皱的、烂皮的,以后只好扔掉。以此类推,一旦某地身高体壮,武艺高强的厢军、乡兵都被编入禁军,剩下士兵的战斗力就会极弱,只能抓抓小偷、收拾收拾无证摊贩。  所有的事干完了,赵匡胤长舒了一口气,心想这下睡觉肯定是可以睡安稳了。  不过赵匡胤睡安稳了,他的子孙后代可就睡不安稳了。  用几句以前历史课本上学来的废话说就是,宋太祖的这些措施,加强了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不过,对讲这些的人,可以送他们一句话:站着说话,不腰疼。  关于上述政策的长远影响,本文后面还会不断涉及,此处就不展开了。  鲁迅的《而已集》中有《文学与出汗》一文,文中骂梁实秋说:“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徒步小时候上学,老师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将鲁迅的话奉为圭臬,言谈之间对梁实秋多有贬抑,时过境迁,如今鲁迅的文章被从课本中一一删除,再过些时日是否还有读者都未有定数,至于后人评价其文对比梁实秋的“描写人性”之作,是能“至今流传”,还是“都消灭了云”,就更是未可知了。  因为不光是文学,所有得以流传的东西,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人性的体现。  夜宴之事过去不久,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三年(962)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放了一块刻字的石碑,谓之“誓碑”。  这是一块很奇特的石碑。  因为不单赵匡胤,整个北宋的皇帝都把这块石碑当成宝贝供着。  此碑平时用销金黄幔遮蔽,且门钥封闭甚严。赵匡胤下令,誓碑只在太庙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才可启封,谒庙礼毕后,方可奏请恭读誓词。皇帝拜碑时,群臣及近侍都需远立庭中不得仰视,皇帝只能带一名不识字的内侍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然后再拜而出。北宋的各代皇帝“皆踵故事,岁时伏谒,恭读如仪,不敢泄漏”。  除历代皇帝本人,再无任何人知道碑上所刻内容。  谜底于164年之后揭晓。1126年“靖康之变”时,攻破汴京的金军将祭祀礼器席卷而去,太庙之门洞开,人们才得见此碑。誓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上刻誓词三行:一为“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春秋以前,确曾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规定,但后世几被废置。当宋太祖立下“不杀士大夫”的家法,为宋代士大夫提供了一个不那么严酷的政治环境后,才使得宋代文化超越汉、唐,而这个人性化的条文,也成为数以亿万字计的泱泱古史中最为温暖人心的一句。  古往今来,我们看到的共同创业者命运的结局,多逃不出十二字的宿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创业大功告成,老大一般思考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你说这帮跟我一起起事的哥们吧,我是杀掉呢,是杀掉呢,还是杀掉呢?  因为不管白猫还是黑猫,用不上的时候最好变成死猫。  于是我们看到,刘邦霸业功成之时,韩信、彭越、英布诸将被一个接一个以“谋反”罪名诛杀;  朱元璋称帝,火烧庆功楼,烈焰腾空而起时,多少弟兄一次性全部解决;  而屠杀功臣这一行业集大成者斯大林,在1937年至1939年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清洗,杀掉35000多名、占全军总数大半的军官:其中有5名元帅中的4人;15名集团军司令中的13人、85名军长中的57人、196名师长中的110人、406名旅长中的220人、最高军事委员会80名成员中的70人,以及11名副军事人民委员的11人。  读完如此丰功伟绩,再看赵匡胤所立三誓,虽时过千载,亦恍然如昨。  我们总在教科书上看到“以人为本”的说教,也总在电视机上看到很多被抓了快要枪毙的官员关于未曾“以人为本”所以挂掉的忏悔,但我们总是很难找出真正符合这种说教的案例。然而,我们不妨在一个秋夜静静听完那曲《秋天里》,或是想象一下那块刻着56个汉字的石碑,仰望当初的勒石者以怎样的一种姿态立于碑前,也许能真正理解“以人为本”这4个字,究竟该如何写出。  多年以后,赵匡胤开始了平定天下的大计,将周遭小国尽收麾下,而在派出征讨的大将动身之前,多半已经在开封城为这些即将被抓回来的国君造好了住宅,标准是精装修,拎包入住。  回顾有宋以前耶律德光抓走后晋出帝石重贵及其家人,北宋末年完颜宗翰抓去徽钦二帝赵佶、赵桓及全部皇室成员,这两批人被抓到北方去了之后,生理和心理都遭到毁灭性的摧残。  建隆三年(962)三月,人性的赵匡胤下了一道诏书:禁止火葬。  这是一个被很多研究者忽视的事件,事实上,意义非常重大。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有让死者“入土为安”的观念,火葬行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违背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哪怕在打仗的时候,火烧敌人的尸体,都是一件最刻毒的事情。《左传》记载,公元前470年,卫国的大夫褚师定子等驱逐了国君卫出公,第二年一些诸侯国的联军打进卫国,卫出公将已经病死的褚师定子坟墓刨开,把棺材拖出来烧掉。虽然出了一口恶气,可是国君之位也丢掉了,国内的贵族都不愿意立其为君,卫出公被迫流亡越国,最后客死他乡。  但是后来传统的土葬出了问题。  首先是印度人习惯火葬,而且火葬后喜欢将骨灰撒入恒河什么的,认为是最好的安息之法,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火葬风俗随之传入,到宋初已经较为普遍。  民间另外一个实行火葬的原因则要现实得多,那就是穷。很多穷人无钱无地,一旦有人去世,则举家痛哭,一哭亲人的离去,一哭自己即将变得更穷——故民间有俗语描述当时穷人的生存状况:“生不起,请个产婆五千几;活不起,一月辛劳一千几;死不起,入土为安一万几。”虽“死无葬身之地”是个恶毒的诅咒,可是穷人只好转而接受火葬作为安慰。  在这种背景之下,赵匡胤恢复传统之礼,颁布诏令,禁止火葬:“王者设棺椁之品,建封树之制,所以厚人伦而一风化也。近代以来,遵用夷法,率多火葬,甚愆典礼,自今宜禁之。”  有人会问:“没钱没地怎么办?”  赵匡胤答曰:“我给。”  为了解决部分人由于无地而被迫火葬的问题,政府出台法令,从市郊划出贫瘠土地专门做安葬之用。到徽宗时期,甚至出现专供土葬的“漏泽园”,单从名称上讲,已经和如今的烈士陵园有相似之处了。  而在所有关于赵匡胤“人性”的故事中,最富争议性的,最疑点重重的,应属“金匮之盟”。  建隆二年六月初二(961年7月17日),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去世了。  这也成为部分学者否定上文“释兵权”故事存在的一个理由。  因为太后去世距离七月初九只有36天,开国皇帝的母亲去世了,自然少不了繁冗的礼节加上至少一个月的国丧期,而这期间朝廷不作乐、不宴饮,那么赵匡胤自然没有机会演唱《秋天里》,“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自然就不存在了。  对这个疑点,《宋会要辑稿》中若干记载可以解释:“(建隆)二年正月二十日宴群臣于广政殿……七月十九日、十月十二日、十二月二十四日并宴群臣于广政殿。”广政殿宴饮是场面较大的国宴,仅次于“大宴”,既然此等国宴尚频频举行,且最接近六月初二的一次是在七月十九,那么,此前十天,像“杯酒释兵权”时的那种带有君臣叙旧性质的私宴,自然也是可能的。  建隆二年六月初二去世的这位杜太后,是一个奇特的女人。  夭折的不算,她所生的大儿子是宋朝第一个皇帝,二儿子是宋朝第二个皇帝,且两个儿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屋子里有赤光,婴儿身体有异香,这等奇妙的场景,有几个妇人见过?  等到儿子造反成功,多数人都是大惊失色,杜太后哈哈大笑:“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矣!”然而当太祖即位,尊其为皇太后,赵匡胤率群臣拜太后于堂上时,大家都很高兴,反倒只有太后不高兴,跟人解释原因:“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此等与常人喜乐迥异的行事,又有几个妇人能为?  史载,有如此见识的杜太后,去世之前,曾召太祖、赵普、赵光义三人到身边,吩咐了若干遗命,将内容写入誓书,藏于金匮,命人严密保管,史称“金匮之盟”。  书上说,病重的杜太后问赵匡胤:“儿子,跟娘说说,你是怎么得来天下的。”  太祖“呜咽不能对”,光顾哭了。  然后太后催:“别哭了,快说,不然我就死了,再也听不到了。”  赵匡胤只好回答:“我能当上皇帝,都是你和咱死去的爹积下来的德啊。”  太后纠正:“不要来些假话套话,你要知道,你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周世宗柴荣早逝,儿子年幼。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大宋江山,将来千万不能让小孩子继承皇位。如果你去世时儿子还小,就要把皇位传给弟弟光义。”  太祖点头称是。  杜太后于是随即命赵普拿来纸笔,在病床前写好誓书,封存。  后人对此多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事后赵光义拿出来糊弄人民大众所扯的谎,用以证明自己执政的合法性,还以赵匡胤去世之时,儿子赵德昭已经25岁为据来证明此事之离谱。  本人的看法是,这故事毫无疑问是瞎掰,具体理由日后还会讲到。但徒步却不以为这是为了糊弄百姓。这么简单的谎能骗得过宋朝人吗?  而从事后赵匡胤立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几乎确认了其储君的身份,而不立两个儿子为太子来看,也降低了赵光义拿这个蹩脚的谎言骗骗老百姓的可能。  所以,徒步以为,母亲病榻前的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就算未曾以书面形式留下金匮之盟的誓约,也必定在言语上有过类似柔软的表达。回过头去,看看300多年前旭日初升时玄武门前的那场喋血厮杀,是否可以说,此时胸怀宽大的宋太祖,是真正披着温情脉脉的面纱?  乾德元年(963)五月,赵匡胤命人增修京城宫殿,落成之日,太祖端坐大殿,令人将各门依次打开,只见宫殿各门各廊都是纵横分明,端正通豁,毫无曲径通幽之腻,太祖满怀感慨地对左右说:“此如我心,小有邪曲,人皆见之。”  诚如其行!  第十五章 和平演变  头年秋天夜宴之后,赵匡胤一直忙于精兵繁政的实践,当然闲暇之余也不忘读书。《将星,照耀大周》曾有记载:当年跟着柴荣攻打南唐的时候,赵匡胤就除了每日演练“太祖长拳”,还带着好几箱子的书,每晚读到夜深。如今不用打仗,读书更显方便,赵匡胤时常勉励自己:一天不读书,赶不上小赵普。  这天晚上赵匡胤努力读书的时候,突然见到一个成语,不但意思不解,甚至还有一个字不认识,叫做“假道伐虢”。于是急忙求助赵普。  赵普也不认识,赶忙翻出《康熙字典》——不对,是《说文解字》,研习了一番,然后给太祖上了一会儿课。  赵普告诉赵匡胤,这个你也不认识、我也不认识的字,念“国”,是春秋一个国家名。“假道伐虢”,就是借条道把虢国给灭了。  这个成语的典故是这样的,春秋时期,虞、虢二国为靠近晋国的邻邦,唇齿相依。晋国早有吞并他们的野心,于是先用名马、宝玉买通了虞公,虞公允许借道攻打虢国,还派兵为晋军充当先头部队。这年夏天,晋国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三年后,晋献公又向虞国借道,还是攻打虢国。大臣以“铺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相劝,让虞公联虢抗晋,不要借道,虞公不听。到了腊月,晋军灭虢国后胜利班师,将晋国军队驻扎在虞国,然后乘其不备,发起突然袭击,轻而易举顺手将虞国消灭。  赵匡胤听完,抚掌感叹:这故事太有意思了,咱们有机会实践一下不?赵普面有难色,说陛下您也太真性情了,刚刚这字还不认识,我翻了半天词典才查出来,你听完就要实践啊?  赵匡胤遗憾地摇摇头,那咱们再等等吧。  出乎君臣意料,他们很快就等到这个实践的机会了。  此刻的赵匡胤和赵普并没有意识到,这一个看似偶然的学习成语的机会,竟拉开了历时15年的统一战争的帷幕。从此,从淮河到黄河,从长江到珠江,这片四分五裂的广袤疆土重归一统,封建王朝中唯一一个可堪与大唐并列的盛世即将称雄于世。  提供实践机会的是南方的荆南、武平两个小国。  从地图上看,荆南、武平两国相邻,南北接壤、东迄南唐、西至后蜀、南临南汉,极有战略价值。两国加上北面的宋朝,刚好成一块夹心三明治,面积狭小的荆南政权,就是三明治中间的那块馅。  荆南这块始创于924年的馅,创建者名叫高季兴。  后梁开平元年(907),高季兴因为协助朱温灭敌立下战功,被任命为荆南节度使,不过当时荆南所辖的十州为邻道侵夺,只留下江陵一城,好比今天派你当湖北省长,归你管的却只有荆州市,其他武汉襄樊什么的都是别人的地,高季兴的郁闷可想而知。  不过高季兴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  到任后,他招集流散兵民,网罗士人,安抚百姓,积蓄力量,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辅佐,趁着中原纷扰不休的机会,偷偷当起了老大。不久之后朱温挂了,中原政权归了李氏后唐,高季兴遂于后唐同光二年(924)三月被李存勖加封南平王,正式建立了荆南政权,都府设江陵(今湖北江陵),辖荆(今湖北江陵)、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之地,过上了不怎么有人管的皇帝日子。  不过荆南先天条件太差,地狭力弱,又四面被围,好比遗传基因不良的孩子,再怎么发育也是比人差一截,建立政权后国力贫瘠,偶尔甚至要靠劫个道赚点外快,日子过得紧巴巴,跟北汉有得一拼。  爱折腾的高季兴深知自己被四面夹击的处境,归纳出一句箴言:想致富,弄地皮。其实这点古今亦然,你看看如今赚钱的企业,有几个不是买了土地来搞房地产的——所以高季兴想方设法扩大地皮,先后与后蜀孟氏、后唐李存勖、南楚马殷等打仗无数,有胜有败,可是效果不佳,几年下来领土未见扩大,脑袋倒是大了不少。  到了后唐天成三年(928),高季兴突然不折腾了,因为他于这年的十二月病死江陵,子高从诲即位。  高从诲面临的国际形势跟他老爹一样,采取的方式却跟高季兴的四面交战不同,高从诲的世界观是:只要有好处,我就抱大腿,无论粗与细,管他腿归谁。  于是我们看到,石敬瑭夺位之后,高从诲立刻上表祝贺石敬瑭;几年以后,石敬瑭的爸爸耶律德光灭了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高从诲又拜倒在耶律德光的膝前;等日后刘知远崛起,高从诲又赶紧向刘知远套近乎,不过刘知远称帝后,许诺给高从诲的好处一个也没兑现,愤怒的高从诲随即和刘知远撕破脸皮,转向南唐和后蜀称臣。  过了几年高从诲突然醒悟,这些小国每年发下来的赏赐对比于中原皇帝所发,就像如今小公司的年终奖对比于中石油,数量、质量差别都很大。于是在刘知远死后,高从诲又在后汉乾祐元年(948)六月,遣使向后汉谢罪,打算重向后汉称臣。此时还没上演少年天子杀人故事的刘承祐脾气还很好,没和高从诲多计较,就和荆南和好了。  由于胡乱抱大腿,江湖人称高从诲“人尽可夫”,并且送他一个外号“高赖子”。不过对于夹心饼干里面的馅来说,有什么比生存下来更重要呢?高从诲时常安慰自己:你看石敬瑭年年都跪拜比自己小11岁的爹,我可比他有气节多啦。没事的时候高从诲与部下喝酒、猜拳的时候都这么喊:  “人在江湖漂(啊),早晚要挨刀(啊)。  混得好不好(啊),大腿都抱牢(啊)。  输了,喝酒!”  混了二十年的高从诲死于后汉乾祐元年(948)十月,长子高保融袭位,不久郭威称帝,建立后周。高保融是一个很老实的人,不敢像长袖善舞的老爹那样朝秦暮楚,于是赶紧向郭威称臣,一心一意事周。等到柴荣成为周世宗,后周国力越发强大,横扫南北,已有一统中原之势;高保融早已从各个渠道得知赵匡胤率军打仗之时匹马既出、敌军万夫不当的英雄事迹,对后周更是点头哈腰,年年上贡。日后柴荣攻打淮南,高保融还帮忙出人出力;及至赵匡胤称帝,高保融更是到了一年三贡的地步,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提心吊胆啊。  到了建隆元年(960)八月,高保融也不用再提心吊胆了,经过多年操劳,他也病死了。  高保融死的时候,长子高继冲才17岁,由于担心儿子年幼,做馅很容易被人抓去吃掉,于是改由兄弟高保勗做荆南主,后被赵匡胤封为南平节度使。写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故事情节似曾相识,仔细一想,如果将这个故事加上高保融的妈和一个书记一个铁盒,那么荆南版的“金匮之盟”很可能就要先于北宋版诞生了。  新上任的高保勗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高保勗是高从诲第十子,自小就深得父亲喜爱,据说高从诲每次发脾气的时候,只要保姆抱着小保勖站在他面前,高从诲就能立刻转怒为笑,所以荆南百姓给高保勗起了个外号“万事休”。这点和前文提到的蹈火而死的李筠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筠性格暴躁,但每当发怒要杀人的时候,只要他的母亲在屏风后面喊他一声,李筠就会很快消气,赦免将要被杀之人。本人对此非常不解,但是前述记载皆见诸正史,真实性不容置疑。  深受父亲宠爱的高保勗虽然长大后身体不佳,体弱多病,却颇有治世之才,高保融治荆南时,能以弹丸之地存活20余年,也少不了高保勗很多功劳。  但做了荆南一把手的高保勗突然性格大变,其后的所作所为非常令人不解,本人翻了不少资料,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此后的高保勗,那就是:  高保勗是一个低俗的人。  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嗜好,那就是经常召集很多江陵的娼妓到官府,再挑选同样多强壮的士兵和她们淫乐,自己则和姬妾一同坐在屏风后面慢慢欣赏。  据传高保勗还曾写过一首《江陵怀古》诗,其中有两句是“为人不识武藤兰,称帝江陵也枉然”。诗句传到北宋皇帝的耳中,赵匡胤听了连连摇头。  除此之外,低俗的高保勗不但喜欢大兴土木营造亭台楼阁,而且几乎不问政事,具备成为一个昏君的各种要素。老臣孙光宪等屡屡劝谏,玩得兴起的高保勗哪里肯听?  如果一个人具备以上特征却不加节制,就算你是老百姓,都会变成西门庆,最后像王晶版的《金瓶梅》中那样喷血而亡死得很惨,何况当皇帝。  所以荆南很快被高保勗折腾成了白地,用咱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说,像1949年前一样一穷二白。他自己倒是恰到好处地在宋建隆三年(962)十一月病倒,很快就死了,病中立兄长高保融的儿子高继冲为荆南主,此时高继冲才19岁。  可怜的高继冲啊。  接到高保勗去世消息的赵匡胤派卢怀忠赶赴江陵吊丧,卢怀忠见到高继冲君臣后,哽咽着向他们转达了赵匡胤惊闻高保勗离世的消息之后的惋惜之情,并勉励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励精图治,为把荆南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弹丸小国而努力奋斗,一定要谱写出一曲公元10世纪的《小国崛起》。  高继冲等人见到朝廷派来的人对自己寄予如此厚望,不禁感激涕零,称一定不辜负领导的厚爱,奋发图强,为大宋之崛起而年年上贡,我爹一年贡三次,咱们干脆修一条通往开封的地铁,每天一班,专运贡品,送上湖北特产鸭脖子什么的,如果太祖喜欢神农架的野人,咱们甚至都可以派人帮他抓几个。  卢怀忠暗暗好笑,告辞回京。  吊丧完毕的卢怀忠回到宋朝,向赵匡胤报告的信息却是这样:“高继冲甲兵虽整,而控弦不过三万;年谷虽登,而民困于暴敛。南通长沙,东距建康,西迫巴蜀,北奉朝廷,观其形势,盖日不暇给,取之易耳。”  种种迹象表明,高继冲的荆南政权,活不了很久了。  到了这时候,你也许要问:北宋、荆南、武平这块三明治的另外一面武平,是个什么样子?  馅的另一面,其实还是馅。  武平政权,木匠出身的马殷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建立的南楚,全盛时期疆域包括了如今的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和广东北部,下设武安、武平、静江等五个军(宋初行政单位,介于路与县之间,约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不过930年马殷病死之后,他的几个儿子就开始互掐,先是将楚国分了好几块,接下来有的投靠后周,有的称臣南唐,内战时候外国也掺和其中,几年下来领土面积越打越小,先是广西东北部被南汉占去,后是湖南的不少地盘归了李璟,马殷泉下有知,一定感慨当年跟老婆如果只生一个儿子,现在就不会混到这地步。  这说明,计划生育是多么有必要。  等折腾到中场休息的时候已经是后周显德二年(956),马家的男人在无休止的战斗中都死光了,湖南的实际控制权于是落到了握有兵权的周行逢手里,具体过程与郭威等人略有相似。归纳一下,从930年马殷病死到956年周行逢控制湖南全境,26年间这一小片地上换过8个领导人,其中5个都是非正常死亡,比率高达63%。而折腾的战果,是除了国家名字从南楚打成了武平,最高领导人从王变成了节度使,姓氏从姓马打成姓周,最重要的是,领土从5个军被打得只剩2个,面积大约丧失60%。  级别越打越低,领土越打越小,你说这是何苦呢?  显德二年七月,周世宗柴荣正式下诏,任命周行逢为武平军节度使,兼领武安军、静江军。  穷苦百姓起家的周行逢深知民间疾苦,于是以身作则,厉行节约,甚至连老婆自己叫了几个奴婢自耕自织,都要向官府缴税。而随着法律颁行,吏治有序,三四年下来赶上风调雨顺,湖南局势安定,也渐渐也有了盛世的模样了。  时间很快到了建隆三年(962)的九月,比前述高保勗去世还早两个月,周行逢也身罹重病,不久去世,诸臣拥立其子周保权。  初登大位的周保权,年仅11岁。  也许你要说,这有什么,后周的柴宗训,当上皇帝的时候才7岁。  没错,可是7岁的柴宗训不是半年后就当不成皇帝了么。  何况当时的手握兵权的赵匡胤对7岁的柴宗训他爹柴荣还服服帖帖,而湖南这边,为人凶狠的衡州(今湖南衡阳)刺史张文表,在周保权他爹周行逢还健在的时候,就露出不服管的苗头,所以周行逢死的时候,对手下将领说:“衡州刺史张文表,与吾同起陇亩,以不得行军司马,志常怏怏,吾死,必为乱,当令杨师璠讨之。”  郭威死前为了传位柴荣,拖着病体消灭王峻、王殷两位重臣,而且将有造反可能的外甥李重进召到病床前跪拜柴荣以定名分;而周行逢明知张文表要造反,却在生前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留着儿子以后遭殃。不过他好歹还给儿子留了个杨师璠。  徒步不得不对周行逢准确的看人眼光深表敬佩。因为张文表果然很快就造反了。当听到众人拥立周保权的消息后,张文表马上大怒,说:“我与行逢俱起微贱,立功名,安能北面事小儿乎!”  正巧这时候周保权遣兵更戍永州(今湖南零陵),路过衡阳。赶得早不如赶得巧,张文表立即吞并了这支队伍,并乘机发动兵变,攻占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矛头直逼武平首府郎州(今湖南常德)。长沙知留后廖简一向看不起张文表,张文表攻打长沙之时,廖简正与人喝酒,探子告诉他张文表已经兵临城下了,廖简却挥了挥手让报信的人出去,然后笑着对宾客说:张文表不过是个黄口小儿,不必害怕,他来了,咱们立刻把他拿下,来来来,继续喝,不理他。很快喝得烂醉如泥,等满脸杀气的张文表带兵冲进来的时候,可怜的廖简早已无力开弓,只是躺在地上骂了几句,就被张文表杀掉了。  张文表杀掉廖简后,自命长沙知留后,敲上从廖简的办公桌里翻出来的公章,上表朝廷,表示归顺。  周保权看到这位叔叔兵不血刃就拿下长沙,心里慌乱,于是一边按照父亲去世前的安排,命令杨师璠出兵征讨张文表,一边分别上书宋朝和荆南,请求两国发兵相助。  于是赵匡胤几乎是在同时接待到周保权和张文表派来的使者。  赵匡胤微微一笑,告诉两边的使者,我会为你们做主的。接着于十二月初三下诏,任命武平节度副使周保权为武平节度使。  至此,《宋太祖的名单》已经制成,“假道伐虢”的成语也已学完,荆南、武平两个老节度使恰到好处地双双病逝,张文表周保权同时向朝廷派来使者:就算是最蹩脚的导演,面对如此精彩纷呈的线索,也会拍出足以冲击奥斯卡的电影。  赵匡胤即将拍出最好看的电影。  导演赵匡胤开始命令人在开封造房子,他的吩咐是这样的:  首先房子要绝版,地段要好,面积要大,造型要气派;其次装修要豪华,地板铺最贵的,家具全实木的,家电全日本进口的,做到让人拎包入住。考虑到这些房子地处都城内环,地段绝佳,还带超大自家花园,如果拿出来卖,买房的队伍肯定比温州炒房团还大,众人不解,问:“太祖,你缺钱了,要号召汴梁人民炒房了吗?”  赵匡胤随即释疑:“这些房子不是拿来卖的,是免费给人住的。”  这事如果放到现在,多半又是一个政绩工程,《汴梁日报》上肯定会在头版加以报道,拟出来的标题应该是“伟大的宋太祖以人为本,提供大量廉租房解决首都居民住房难问题”——但是只有主演慕容延钊和李处耘知道,这房子可不是政绩工程,而是造给即将被抓回来的俩皇帝全家住的。  正月初七,赵匡胤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起军南下,发兵会襄阳讨伐张文表。初九,二将前来告别,宋太祖跟他们耳语一番,只需如此如此,大事即成。你们快去快回,我这边催着房子赶紧施工,回来了让他们直接搬进去住!  慕容延钊、李处耘哈哈一乐:“知道咧,出发!”  数万群众演员,跟着两位主演,浩浩荡荡奔江陵而去。  大军出发后,赵匡胤又颁布两道诏书,先是命高继冲发水兵三千人赴潭州,协助慕容延钊军攻打张文表,又于四天后任命荆南节度副使、权知军府事高继冲为荆南节度使。  接到诏书的高继冲又喜又忧,一方面高兴宋朝终于给了自己一个名分,另外担心自己接下来万一有哪点做得不对,自己的国家就会被人顺便从地图上给抹掉了。当然,他不知道的是,就算他什么地方都做得很对,自己的国家还是会被人顺便从地图上给抹掉的。  慕容延钊的大军很快到达了荆州(今湖北当阳),向高继冲申请借道而去湖南,这让高继冲君臣很是纠结,你说是该借道给他们,然后听命令派3000人一起打张文表呢,还是派这3000人打慕容延钊呢?鹰派代表兵马副使李景威主张采取对抗手段,他跟高继冲讲述了春秋时期“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他,荆南地处要塞,既然当年刘备借了都不肯还,那如今赵匡胤真借了也是不会还的。于是请求率军3000在荆门据险设伏,攻打慕容延钊。  鸽派代表节度判官孙光宪则认为:宋军兵力强大,将士把马鞭扔进水里,汉江就要断流了,此行进攻张文表必如山压卵,一战而平,那么接下来咱们荆南也没好日子过,打与不打一个样,还不如早点投降,派兵跟他们一起打湖南。末了,补充说:“大宋是大国,想打谁就打谁。咱们是小国,大宋让我打谁我就打谁。不挺好吗?”  这个孙光宪,就是当年苦劝高保勗少看点AV、多干点正事的那位臣子。可惜当年高保勗不听他的,如今高继冲还是不听他的。  这倒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孙光宪随后就会看到,接下来的湖南的态度是,谁打我,我就打谁。  高继冲倒是觉得两方面意见都太偏激了,于是一边派人告诉李处耘,大军如果从江陵经过,会吓到咱城里的老百姓,当然,就算吓不到老百姓,吓到花花草草也不好,不如你们从距离金陵一百里外的荆门过去好了,当然,我们也不敢亏待天朝军队,我们会送来酒肉犒赏军队。一边派自己的叔父高保寅与衙内指挥使梁廷嗣拿出数十头肥牛和几百坛酒犒师,去已经驻扎在荆门的宋军营里打探一下消息。李景威见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认为荆南必亡,退朝后愤然自杀,史载:“景威知计不行而叹曰:‘大事去矣,何用生为!’因扼吭而死。”捏着自己的喉咙把自己捏死,需要多少的愤怒才能完成这样一种高难度的动作啊。  二月初九,带着酒肉赶到荆门的高保寅看到了让自己无限欣慰的一幕。督军李处耘见到高保寅,大老远就从营帐内走出,亲热地握着他的手,表情就像见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兄弟,说:“兄弟,多谢荆南人民的酒肉与深明大义,请代我向荆南节度使问好,我们就是借个路罢了,让你们这么劳师动众真是不好意思,咱们喝完酒就去湖南,你们不要担心啦!”  兴奋的高保寅赶紧派手下人把这个好消息带给高继冲,自己则和梁廷嗣走进营帐,受到同样面带亲切微笑的慕容延钊的热情款待,然后一直喝酒,从天黑喝到天亮。只是他们有点奇怪,这么热闹的酒席,怎么李处耘不见了呢?  如果他们知道这时候李处耘正和高继冲一起在江陵城外聊天,肯定要急得疯掉。  听到信差带回好消息的高继冲正满怀期待地等着叔父和梁廷嗣回来,结果突然传来消息,李处耘带数千宋军已经出现在江陵城外。已经被搞得有点摸不着头脑的高继冲草草准备了一下,匆忙出城15里迎接。李处耘告诉高继冲,慕容延钊现在正和你叔叔喝酒,他们率大军随后就到,你得在这里等他们,我有点事先进城了。  郁闷的高继冲大声问:“什么事啊?”  可是李处耘留给他的只有背影。  等到高继冲赶回城内的时候,江陵里外已经插满大宋的旗帜,李处耘正坐在高继冲的办公桌前,神态比自己更像荆南节度使。于是高继冲打了一个冷战,不情愿地交出荆南公章、账本、财务报表、百姓户口本存根,将所辖3州17县领土、14万户(约70万人)一并归宋。  后悔没有听从李景威的建议的高继冲在李处耘走后放声痛哭:  老子两个月前当上了荆南节度使!  于是尼玛踏上了不归路啊!  诏书几天前才下来啊!  可是你又要我出兵,又要问我借路啊!有木有!  我准备好了酒肉啊!  你们都吃完了啊!  可是又占领了我的江陵府啊!有木有!  以下省略三千字有木有!  小地方的节度使你伤不起啊!  完毕。  这首著名的短诗,开创短句成诗加上众多叹号以强烈抒发感情的先河,日后形成一种著名的文体,史称“咆哮体”,而这首咆哮体的开山之作,高继冲为其取名“伤不起”。  伤不起的荆南节度使高继冲还是被伤了,投降后老家被拆迁,被搬家去京城,他以为大概要在监狱里面度过余生了,却没想到住进了赵匡胤已经为他盖好的别墅里面,这让高继冲很意外。  和平演变完荆南政权之后,慕容延钊率大军继续向湖南进发。一切都在导演赵匡胤的计划之中,不过剧本出了一点小小的差错——在预先的计划里,张文表此刻应该正和杨师璠在长沙打得热火朝天,不分胜负,然后慕容延钊和李处耘率军赶到,就像2003年北约联军空袭伊拉克把萨达姆从地窖里面拔萝卜一般拔出来一样,荆宋联军也应该三下五除二就把张文表从长沙拔出来,然后武平举国欢腾,慕容延钊趁机率军杀入常德府,于是整个湖南同时就归了大宋了。  可是这时候周保权派使者飞报朝廷,说:“张文表叛乱已经被杨师璠平定,我们请你们是来打仗的,可是现在没活干了,那么就请天朝的军队从江陵折返吧。”  导演赵匡胤火了,说:“怎么会没活干,我早就给他们安排好了别的活啦,改剧本!”又想到当初张文表的使者上书朝廷的时候,曾告诉他们会给张文表做主,于是问周保权:“既然你们平定了张文表,那么他人呢?”  使者老老实实地回答:已经被我们抓住,割条,撒盐,吃了。  原来造反的张文表不太耐打,和杨师璠军队简单打了几仗,就被攻破长沙城,给杨师璠捉到常德凌迟处死,而且肉都被人生吃掉了。  赵匡胤大吃一惊,说:“你们湖南人怎么这么野蛮,能生吃人肉呢?”  如果导演赵匡胤这时候知道他的主演李处耘即将干出的更野蛮的事情,说不定吃惊得下巴都掉下来,因为李处耘随后抓了不少湖南军人,煮熟了吃了。  虽然张文表叛乱已经平定,但是宋军似乎并没有掉头回家的意思,慕容延钊率军直进岳州,李处耘部则夜走朗州道,直向武平都城常德赶来。  11岁的周保权哪里见过这种阵势,早吓得说不出话来了。他这年龄,正是赖在爹娘怀里撒娇的时候,此刻却要担负起保护南平很多人爹娘的任务,实在是太难为孩子了。  大臣们照例分成主战派、主和派。朗州观察判官李观象苦劝周保权:“最近我仰望星空,星象显示大宋早晚要一统天下,你看荆南的高氏祖孙,坐守江陵50年,还不是一下子被灭了?咱们不如早点投降入朝,少主年幼,赵匡胤肯定不会为难于你。”说得周保权有点心动了。  但是指挥使张崇富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李观象的投降论调,他认为:既然咱们不怎么费力就把张文表给平了,那么稍微费点力,就可以把远道而来的宋军也一并平了。又于当晚熬夜赶写了一篇檄文发表在第二天南平的《人民日报》上,号召全湖南人民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抗外侮,把北方来的侵略者赶回去。这篇檄文的标题,就叫做《武平可以说不》。  说“不”之后的张崇富很是英勇,而且为了显示破釜沉舟的决心,他在随后慕容延钊派部将丁德裕前来招降时,给出的回答是拆掉所有通往都城的桥梁,又砍了许多大树堆在路上,告诉使者,等你们大军打过来的时候,就先蚂蚁搬家吧。这种情形多少有点类似于今天不少修车的干活,在路上撒满钉子,车子一开过,就被放了气。真是害人啊。  可他忘了一个事实,宋朝来的是步兵,没有开车啊。  更何况北宋的禁军,都是从全国各地挑选的兵样,一个个身高体壮帅呆,战斗力极强,而且刚刚在荆门吃了高保寅送来的几十头肥牛,战斗指数呈几何级倍增,打起来绝不含糊。二月底慕容延钊军在三江口大败湖南水军,斩首4000余人,俘获战船700余艘,占领岳州(今岳阳)。三月初李处耘军又在澧州(今湖南津市)遇到张崇富的陆军。  此时张崇富的表现是“与宋师遇,未及战,望风先溃”——还没开始打就跑路逃命了。  富兰克林有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一群乌合之众就像一个怪物,头长得很多却没脑筋。张崇富的士兵看主帅如此,无不跟着英勇逃命,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跑得慢的士兵被李处耘抓住了不少,他命人架起几十口大锅,在俘虏里面挑选肥胖者杀掉十几个人煮熟让人吃掉,把瘦一点的在脸上刻上字,放回都城朗州(常德)。  常德城里住的百姓都是文明人,只听说过景阳冈上的老虎吃人,哪里想得到天朝的军队也会吃人,一时间文明人吓得哭爹喊娘,跟着军队纵火烧掉州城,逃往山里避祸。慕容延钊大军于三月初十攻入朗州,活捉张崇富,并从一个破庙里找出了跟着大臣汪端出逃又被丢掉的幼主周保权,送到京城交给赵匡胤。  于是湖南全境遂被平定,宋得14州、1监,66县,约10万户,50万人口。(同前文的“军”一样,“监”也是宋初行政单位,大约亦相当于如今的地级市。)  赵匡胤听完李处耘“吃人”的故事,叹息良久,考虑到身为都监的李处耘虽在此次荆湖之战斗中居功至伟,尤其是不费一枪一弹即平定荆南;而且所率宋军军纪良好,对荆南州县秋毫无犯,但因为这个吃人事件过于残暴,加上随后因为与慕容延钊不和,于是将其从枢密副使贬为淄州(今山东淄博及周边地区)刺史,李竟于乾德四年(966)八月病逝贬所,时年47。  为了安抚荆湖百姓,太祖随后下令,大赦荆南、湖南两地,所有犯人罪降一等,死罪的饶命,轻罪的直接回家;免除建隆三年(962)之前的所有租税,并且除了朝廷派出户部侍郎吕馀庆等任权知潭州、李昉任权知衡州、户部侍郎薛居正权知朗州之外,其他官员皆由当地原有官员担任。并于随后宣布,有士兵愿意回家种田的,由政府赐给耕牛、种子。  而对于被俘往都城的高继冲、周保权及其家属,除了安排入住已经盖好的别墅,还分别授以官职,封周保权为右千牛卫上将军(真拗口),授高继冲为武宁节度使(约在今江苏、安徽一带)。两地老百姓见自己的老大归宿如此,也就放弃挖地道埋地雷进行长期抗争的决心,转而专心致志耕田种地发展生产。到了九月,慕容延钊又抓住了当初在庙里甩掉周保权独自逃命,后来又发展一些下线进山从事强盗事业的汪端,车裂于市,局势遂彻底宣告稳定。  揭幕战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太祖大感满意,也对随后的统一战争有了更大的信心。他翻开新近绘制的已经增加了荆湖两地的宋朝地图,看到如今北宋的势力已经伸入长江以南,东南西三面直接与南唐、南汉、后蜀接壤,手中的笔停在空中,心想,下一个造好的房子,又该轮到谁来住呢?  第十六章 宋太祖的名单  从建宋前就开始为赵匡胤鞍前马后出谋划策,接下来在平定二李叛乱、精兵繁政、攻打荆湖众多事件中都有出色表现的赵普,在赵匡胤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了。虽然建宋之初为了安抚后周重臣,赵匡胤不得不起用范质、王溥、魏仁浦为宰相,可三年下来,几位宰相并没有过人的谋略,倒是在众多战略规划上,赵普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如今对荆南武平初战告捷,政治稳定,赵匡胤开始考虑把当初这些旧臣换掉了。  建隆三年(962)十月,赵匡胤赶走了从后周留用的枢密使吴廷祚,擢升原任枢密副使赵普为枢密使。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范质等人是何等的俊杰之士,刚刚上任就向赵匡胤提出撤掉自己的椅子,现在还能看不出赵匡胤的心思?想到两年前赵匡胤一曲《秋天里》,让石守信等人回去生病养老;再耗一阵,说不定赵匡胤过年时候就要请咱们仨喝茶,配上一曲《冬天里》,咱们也该回家被生病了。  横竖都是下岗,何不主动辞职。  于是在改元之后的乾德二年(964)正月,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同时向赵匡胤提交辞呈。  赵匡胤正想把他们换掉,却苦于没有罢相理由,见到三人的辞职报告,心下激动,立刻签字。  但他疏忽了一件大事,于是闹了一个几百年都没有皇帝闹过的笑话。  因为他忘了任命新宰相的敕书上是要有现任宰相签字的。  从秦始皇正式设立宰相一职以来,1000多年来一直遵循严格的新宰相任命制度,而赵匡胤练武出身,小时候辛文悦老师传授知识有限,连“相等周长的几何图形中圆面积最大”都没教会他,自然也不会教他这么一个细节,加上当初急于签字,更是考虑不周;赵普学识不多,几个成语都认不全,更是全然不懂其中礼数。于是在新宰相的任命典礼上,赵匡胤、赵普发现这个问题之后都是暗暗着急,场面十分尴尬。  着急的赵匡胤问赵普:“要么我自己给你签个字算了?”  赵普无奈:“万万不行,这是下属干的事,你不能以帝王的身份干。”  赵匡胤只好求助陶谷,这个画了多年葫芦的翰林学士终于没有让他失望,说:“昔日甘露之变后大唐也是数日无宰相,所有文书交由左仆射(约相当于副尚书)令狐楚签署,咱们现在也可以让尚书令签字。”  陶谷所称的“甘露之变”,发生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其时宦官专权,文宗为了夺回权力,与宰相李训等密谋诛杀宦官,不料事败,李训出逃,宰相舒元舆等被捕下狱,其他朝廷重要官员也被宦官杀死无数,所以随后朝廷出现数日无宰相的奇观。  工部尚书窦仪见陶谷引用此例,上前说:“甘露之变发生之时,政府已处紧急状况,这种特例岂可效法?如今赵光义已担任同平章事之职,虽无实权,也算山寨版的宰相,让他签字即可。”  于是最终赵匡胤听从窦仪意见,以皇弟、“使相”赵光义代为签署敕书,这是自唐中叶设使相以来,使相行使宰相职权唯一的一次。  尴尬并没有妨碍赵普从此开始飞黄腾达,并逐渐达到其政治生涯的顶点。从乾德二年拜相,直到开宝六年(973)被罢免,赵普独行宰相大权十年之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忠于职守、力谏陈事、排斥异己、专横独断、假公济私等众多意思完全相反的词语,都能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当然,刚刚拜相的赵普还是相当谦卑,虚心接受意见;赵匡胤也每每会回忆起多年前自己带着两个小兵站在门外等赵普午觉睡醒的场景,兄弟之谊,何等难忘。于是赵匡胤时常督促赵普要多学文化,好好读书,赵普的家里,随后就多了一本《论语》。后世人们为了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往往相信赵普确曾缔造过一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奇。  乾德二年的春节刚刚过完,冬天未尽,开封城里还在下雪。  那时候天冷,老百姓吃完晚饭又没有《新闻联播》可看,只好早早睡觉,识字的就把窗子扒开,就着雪光,在家里看书。  下班回家的赵普没什么事干,想到皇帝的吩咐多多读书,于是翻出《论语》,念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正在这时,门外有人敲门,赵普心里一动,老朋友还真说来就来了。于是赶紧开门,看到了从雪里走来的赵匡胤。  赵匡胤说:“宰相啊,你看天气这么差,晚上雪下个不停,心里烦,过来看看你们夫妻。”然后喊赵普的老婆,“嫂子,家里烤肉烧酒什么的都有吗?咱们来吃个烧烤,聊聊天。”赵普赶忙说:“这个可以有,而且真有。”于是夫妻迅速备好,这时赵光义已经赶到,君臣三人围着炉火吃着烤肉,气氛融洽和谐。那一刻,室内肉香四溢,屋外落雪无声。  赵匡胤喝了一杯,说:“其实我和二弟今晚过来,也不是光为了吃肉的。”  赵普点头称是,说:“那是,人活着可不是为了吃肉,但吃肉是为了活着。”  在肉香里,皇帝、宰相、使相共同分析了当今天下的形势。  虽然荆湖已经平定,但南方还远未统一,还剩五个割据政权,分别是南唐、吴越、后蜀、南汉、闽南,五大块加起来,面积比大宋还大,人口比大宋还多。  此外北方的辽汉父子政权,占据了燕云十六州的辽国,面积同样比大宋还大;何况辽国30万骑兵,对南方兵种优势明显,光脚的跑不过穿鞋的,走路的也肯定杀不过骑马的,一旦对方大举杀入,放马啃啃草都能把大宋啃得只剩泥土。  更远,还有云南大理西北党项等国,万一惹起来也是相当不妙,因为听说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很是厉害,宛如遥控的激光武器,两军对垒时,对方只需要配合凌波微步发射此武器,基本上大宋的军队没有还手的机会。  分析的结果是:目前的大宋,内忧外患。  赵匡胤再喝了一杯,开始变得愁眉苦脸,说:“不看不知道,分析完吓一跳,真没想到咱们的生存环境这么恶劣。你看人家俄罗斯,从东到西9000公里,跨11个时区,坐火车要三天三夜;从南到北4000多公里,骑马也要三天三夜。那叫一个地大物博。咱们国家面积这么小,没事了想骑马跑一圈,结果一天就到头了。咱们应该把这些国家一一平定,在我看来,这九个里面最弱又最近的是刘承钧的汉朝,咱们先打太原,如何?”  赵普吃了一块肉,然后回答:“陛下的意思,我有点不懂,我以为,如今的形势,与几年前周世宗所面临大略相同。难道陛下忘了当年王朴在《开边策》里面提出的‘先易后难,先南后北’了吗?  “北汉地挡西北二边,与辽国、党项相连。太原城池坚固,如果真打过去,一时半会儿未必能攻克,打起了持久战,恐怕不是好事。况且北汉国小民穷,取之不足以富国。再说,就算迅速灭了北汉,那西北两边的外患就要由咱们独自抵挡了,既然如此,让北汉挡着不好吗?  “至于南方诸国,后蜀孟昶荒淫政乱;南汉主昏臣佞;只江南地大,政局稳定,但国君仁懦,宿将凋零。待陛下削平南方诸国,得了大片肥沃土地,国力愈强,则北汉弹丸之地,又逃得了么?”  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下来,赵匡胤点头称赞,拿酒敬了赵普一杯,说:“宰相的分析真是有道理,我也是这么想的,刚才只不过想抛砖引玉,试探一下你的意思罢了。”  赵普哈哈一笑,说:“既然咱们意思一致,那么就拟定一个名单,然后照着名单办事吧。”  于是君臣在飘雪的夜里拟定了这份经天纬地的名单,史称“宋太祖的名单”。  赵匡胤和赵普的名单是这样的:  第一步,先取长江上游的蜀国,得其丰饶之地,而且方便日后顺流而下。  第二步,次取中下游的南唐、吴越、南汉。  第三步,开船不能抵达的北汉、辽国,一并收拾。  名单既成,太祖大喜,有此一序,天下可定矣!  应该说,跟从柴荣与后蜀、南唐、契丹都有交战经验的赵匡胤,对时局有着甚至比柴荣都更为客观的认识。南方诸国物产富饶,商业繁荣非中原地区所能及,而这些小国军事实力都很薄弱,就算把他们所有军力相加,也未必能抵得过辽国一国,而且这些国家之间也屡有摩擦,更是不可避免地又消耗一部分力量。若是把他们各个击破,一方面军力消耗不如攻打辽国那么巨大,另一方面得到这些地区之后,对宋廷的财政也是大有裨益,按照上述顺序进行,比之当年柴荣直接举兵北上,显然具有更易实现的战略意义。  而对于更遥远的未列入上述名单的党项大理,赵匡胤则采用了另外的处置之法。地处宋朝西北边陲的党项,其节度使李彝兴向与中原政权通好,某日遣使向宋廷贡马300匹。赵匡胤对此非常重视,立即命玉工赶制一条玉带回赐李彝兴。为制玉带,赵匡胤甚至特地询问党项来使:“彝兴腹围几何?”使者答复:“彝兴大腰腹。”赵匡胤随即命玉工打造一条“大如合抱之木”的玉带,李彝兴得到玉带后十分感动,决心效力宋廷。后来,宋军进攻北汉时,李彝兴果然予以大力支持。  一条腰带就能搞定一个小国,这点很让徒步惊叹。  而日后王全斌平蜀、进驻成都之后,曾把南疆地图快马加鞭送进开封,向赵匡胤请示是否还要继续向南进兵,一并歼灭大理。赵匡胤用手中玉斧在地图上大渡河一带挥舞了一下,一句“此外非吾有也”,就让大渡河以南的大理国民众免于刀兵烽火。  在这个“雪夜吃肉列名单”的故事里,赵光义以皇弟身份作为会议的出席者,似乎并没有提出什么拿得上台面的意见,那么徒步只好让他多吃几块肉,以便更好地融入故事情节。只见太祖挑出一块烤得里焦外嫩的牛肉,说:“二弟,天冷,你多吃点,不要剩,面前这么大一盘子肉,终归是咱们三人要吃完的。”  于是饥肠辘辘的赵光义很快将一盘子肉吃光了,皇帝宰相看得目瞪口呆。  需做补充的是,在具体的施行过程中,计划书总是难免有一些变动的。譬如此计划中第二步就要征服的吴越被放在了平定天下的最后,未出一兵一卒而自动归附;而对于辽国,太祖后来干脆采取了存钱设封桩库、等银两充足再向其赎回失地的做法,与最初武力平定的设想差异甚大。  第十七章 大蜀皇帝  当赵匡胤在陈桥驿发表声情并茂的《国王的演讲》,随后当上皇帝,接着以雷霆万钧之势御驾亲征逼李筠、李重进自焚的时候,宋朝西面的大蜀皇帝孟昶正在花团锦簇的成都泡妞。  当赵匡胤在开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兵不血刃平定荆湖的时候,才子孟昶还是在草长莺飞的成都泡妞。  当赵匡胤和赵普在大雪纷飞的冬夜拟定《宋太祖的名单》,将蜀国列为接下来第一个出兵的对象时,诗人孟昶还是在冰天雪地的成都泡妞。  都说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负数,恋爱中的男人智商为零,这话在孟昶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有一天他泡妞完毕,突然觉得不能再这么虚度光阴了,决定做出一番事业,于是修书一封,装在蜡丸里(好面熟的蜡丸!),派人送给老熟人刘承钧,就是当年因只率3000人和李井一起造反而遭鄙视的北汉睿宗皇帝——约他共同创业,创业内容是:联合发兵,攻打大宋。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孟昶甚至派了三个人一路护送蜡丸北上,以免发生收件人地址错误或者邮差走错了路导致蜡丸无法收到的情况。他派出送信的三人中有一人名叫赵彦韬,本是蜀国军营里面一个小人物,但这个小人物很快就要成为大人物了——就像当年李重进派翟守珣送信给李筠,结果翟守珣跑到了开封一样,这次的赵彦韬也跟他一样把另外二人一起骗到了开封,献给赵匡胤的不光有本应送给刘承钧的蜡丸,还有蜀国的地图。  打开蜡丸看到内容的赵匡胤哈哈大笑,“吾西讨有名矣!”  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宋太祖命忠武节度使王全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为正、副都部署,枢密副使王仁赡为都监,组成北路军,率步骑3万出凤州(今陕西凤县),沿嘉陵江南下;令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光义为副都部署,曹彬为都监,组成东路军,率步骑3万出归州(今湖北秭归),溯长江西上。两路宋军分进合击,直趋成都。同时他又下令东京的工匠们,抓紧时间在汴水边建好房屋500间,选址装修,标准同前。  这次大家不再以为赵匡胤要再次炒房了,他们都知道,孟昶的户口很快就要从成都迁到开封了,身份证上的住址,很快就会写上这批房子的门牌号。  当赵彦韬把蜡丸交给宋太祖的时候,孟昶正和花蕊夫人在摩诃池边纳凉,在这个即将醉去的男人眼里,此时微醉的美人显得比往常更加娇艳动人,于是孟昶借着酒意,提笔填《玉楼春》一阕: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一点月窥人,攲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又恐流年暗中换。  此词措辞考究,用语轻灵隽永,意境清新优美,读之齿颊生香。百余年后,苏轼见到之后犹赞叹不已,又刚好碰到一喜读《洞仙歌》的美少女,于是化孟词原作而成《洞仙歌》,借花献佛泡得一妞: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攲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同一首诗,时隔百年却先后两次被人拿来泡妞,而且都宣告成功,诗句之妙可见一斑。  美好的东西当然应该物尽其用,不消被说三道四;只是美人拿到的《洞仙歌》上不曾署名“转自后主孟昶”,苏轼泡妞之举还是略显不厚道的。  在此次纳凉之前仅半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964)的春节,孟昶命人在门口备好桃符,挥毫写下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一般说来,泡妞完了醉酒之时还能为对方写个诗填个词,尤其春节时候还能写写春联的,多半不是一个堕落的人——事实上,不久之前的孟昶不仅不堕落,甚至是一个很有追求的人。  时间回到后蜀明德元年(934),那时候的赵匡胤年仅8岁,还在洛阳的巷子里面穿着开裆裤与伙伴以抓蟋蟀斗草为乐,那首著名的“池塘边的柳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诗篇《童年》也远未问世——而此时十六岁的孟昶,就已经是后蜀的皇帝了。  后唐同光三年(925),后唐灭掉王衍的前蜀,李克用派自己深为赏识的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并把自己侄女、弟弟李克让的女儿许配给他。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到达蜀地之后整顿吏治,减少苛税,境内渐安,于是在接下来的六七年时间里东征西讨,领土面积扩大不少,于后唐长兴四年(933)被封为蜀王。到了后唐应顺元年(934),朝廷一片混乱,李从厚李从珂堂兄弟俩为争皇位打得热火朝天,孟知祥见自己突然变得没人管了,就在正月于成都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  回望孟知祥的发家之路,跟924年创建荆南的高季兴何其相似。  同样的偷偷立国,同样的殚精竭虑,然地处四面被围的荆南虽左冲右突,发展数十年也只有三州之地;而在后蜀当皇帝的孟知祥盘踞天府之国,四面山川围绕,气候适宜,形成天然屏障,不但冷风吹不进去,而且敌人打不进来,发展数年,国富力强,日后不几年,孟昶甚至有了和柴荣叫板的资本——只是高季兴死得早,否则得空了研究一下历史,对比自己和孟知祥一样的奋斗、相异的结果,一定会长叹一声: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啊。  可惜孟知祥运气虽好,却不长寿,刚当上皇帝半年就在明德元年七月患脑溢血死去,第三子孟昶即位,年仅16。  应该说,当上皇帝的孟昶,在其后很长时间里都面临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因为中原地区纷争不休,皇帝正像赌场上的庄家换个不停:后唐闵帝李从厚跟表兄李从珂的战斗已经分出胜负,李从厚被推翻;李从珂称帝不久,又被石敬瑭借契丹兵打败,石敬瑭建立后晋;几年后,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又被契丹军队俘虏,后晋大将刘知远乘机建立后汉;刘知远刚死,儿子刘承祐又被郭威推翻,建立后周。趁着没人管,孟昶还可以偷空打几场主动出击的战争,抢几块地回来。日后柴荣对后蜀发兵,占领的东北秦、成、阶、凤四州之地,就是这段时间孟昶发兵从刘知远手里抢过来的。但对孟昶来说,抢人家的东西又被柴荣抢走,倒也不是多么严重的事情,略加伤心,写几首诗安慰一下自己也就过去了。  孟昶治理后蜀的近三十年里,中原皇帝自顾尚且不暇,哪有精力照看后蜀,再加上进入四川的路实在不好走,我们很快就会见识到——不然李白也发不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叹息了——因此孟昶的后蜀本土一直非常安定,没有遭受战火肆虐,不光老百姓,皇帝本人的日子也一直过得很舒坦。可惜那时候的军工业不够发达,否则孟昶还可以趁着别国打仗的机会,贩卖些火箭筒之类赚点外汇,发他几笔战争财。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个远近,从时间上讲得通,从空间上看,似乎也对。即位之初的孟昶,虽然国际环境一片大好,国内却是一团糟,准确地说,是朝廷上下一团糟。  就像日后刘知远死后给儿子刘承祐留下了杨邠、郭威等五位顾命大臣一样,死前的孟知祥也给儿子留下了几位顾命大臣,大将军李仁罕、御林军首领张业、藩镇大将军李肇。看来这两位开国皇帝的名字取得不好,知远者所知不远,知祥者也未必祥。  因为这三人压根不把年幼的孟昶放在眼里。  他们倒是没有杨邠等人那么粗鲁,在朝廷上公然禁止小皇帝开口说话,但是完全把蜀国当成了自家的菜地,想种白菜就种白菜,想挖萝卜就挖萝卜,李仁罕、张业舅甥俩干的主要事情是盖房子,而盖房子免不了征地,在这个过程中夺人良田,毁人坟墓无数,毫无顾忌;藩镇大将李肇,则是天天拄着拐杖,见到皇帝就拱一下手,对孟昶说老臣有病在身,不能下拜,鞠个躬算了,陛下你就将就一下啦。  孟昶很生气,后果同样很严重。  与刘承祐主演的《少年天子杀人事件》故事情节相同,孟昶同样采取了干净利落的手段,即位后数月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抓住李仁罕问斩,杀其全家。不过与刘承祐的鲁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6岁的孟昶此时显示出了极为老练的一面,杀完李仁罕之后怕引起动乱,而没有找此时掌握御林军的张业的麻烦,反而任命其为宰相。  可惜这位新宰相对前车之覆视而不见,舅舅刚刚因为目无法纪被诛,他这外甥坏事做起来更加变本加厉,竟然在自己家里开起了监狱,更以严酷治人闻名四川,史载“蜀人大怨”。于是过了几年,等大家都把李仁罕忘得差不多的时候,孟昶又同样干净利落地把张业也逮来杀掉了。  杀人给人看,很明显比杀鸡给猴看效果更为显著。  闻知李仁罕等人被诛杀信息的李肇,突然像吃了新盖中盖的钙片,腰不酸了,背不疼了,腿也不抽筋了,再见孟昶时老远就扔掉拐杖,跪伏于地,大气也不敢喘。  从诛杀权臣的经历来看,史书上对孟昶的评价“资质端凝,少年老成,果敢刚毅”,果然是恰如其分。此时近忧已除,远患未至,颇有追求的孟昶开始了自己的治国之旅,其随后治国的表现,也无愧明君之名。  孟昶为了告诫官员严谨理政,不要贪赃枉法,曾亲自撰写了24句、96字的《官箴》颁布国内,字字珠玑,句句中肯,爱民之心,溢于言表。全文曰: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当然,仅靠为官者的自律,就算把《官箴》熟读到背下来也是不够的,孟昶还在朝堂设置举报箱,以听取民间意见,百姓有冤情苦楚的,可直接向皇帝上访告状,孟昶根据举报,查实处理。史书上说孟昶“于朝堂置匦,以通下情”,开创了让百姓监督政府的先河。  在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的孟昶的治理下,后蜀国富民强,官场廉洁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宋朝张唐英《蜀梼杌》称 “昶……自袭位,颇勤于政,边境不耸,国内阜安”,境内一派繁荣富庶景象。  而后蜀之富庶,从李昊点评王恺、石崇之语可知一二。  后蜀宰相李昊读到晋代以炫富而闻名的王恺、石崇的传记,不禁失笑,称“穷俭乞儿,以此为富,可笑可笑” 。王恺、石崇何许人也?这两个富可敌国的大款曾在很长时间里互相比富。王恺家里用糖水刷锅,石崇命厨房以蜡烛当柴火烧;王恺以紫丝编成屏障在门前夹道40里,石崇用更贵重的彩缎铺了50里;皇帝赏赐给王恺一棵两尺多高的珊瑚树,王恺兴冲冲向石崇炫耀,石崇却一下子将其敲碎,命人从家里搬出五六棵珊瑚树来还他,每棵都有三四尺高。  但这种人在李昊的眼里,却不过两个“穷俭乞儿”罢了。不比叫花子富上几十倍,敢把别人称作“叫花子”吗?  读到这里,也许有读者存疑,当官的有钱,算得了什么。万一后蜀只有政府钱多,百姓民不聊生,那就是一个姜子牙所称的“无道之国”,还不是白搭?姜子牙曾告诫周文王:“王者之国,使民富;霸者之国,使士富;仅存之国,使大夫富;无道之国,使国家富。”  这是个好问题。  民间的富裕程度不好衡量,但可以从物价水平略做比较。《资治通鉴》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斗米不过三四钱”;而《蜀梼杌》论及后蜀之富庶时,说广政年间“蜀中久安,赋役俱省,斗米三钱”,主要的粮食价格比公认的大唐盛世之时还要便宜,后蜀想必早已解决温饱问题,而向小康线迈进;有了便宜大米,老百姓吃饭之时肯定是想吃米饭就吃米饭,想喝稀粥就喝稀粥,米饭盛两碗,一碗自己吃,一碗喂鸡吃!  所治之地国富民安,孟昶自然有理由踌躇满志,自信非常。所以日后柴荣举兵西进,攻克秦、成、阶三州之后,孟昶写信向柴荣求和,落款写的都是“大蜀皇帝”某某,柴荣恼火,不予回复,而后继续兴兵,再克凤州。好在随后柴荣还要攻打南唐,所以拿下四州之后就罢兵回开封了。  不久之后孟昶惊闻周世宗击破南唐,担心下一步又要举兵伐蜀了,于是再次上书柴荣,无奈周世宗仍不答理,孟昶郁闷,自尊心受到打击,愤愤地说:“朕为天子郊祀天地时,尔犹作贼,何敢如是!”说的倒也是实话,16岁的孟昶当上皇帝的时候,7岁的赵匡胤穿着开裆裤满地跟人斗蛐蛐,而那时13岁的柴荣,还到处跟人走街串巷贩卖茶叶,处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境地,如今在我面前摆什么架子,称你作“兄弟”你还不理我,这都什么世道。  如果孟昶此时突然像他老爹一样得病死掉,那么必定会在历史上留下一段清廉治国的好名声,庙号就会是“后蜀太宗”,不但不至于落下“后主”之名,而且大家在谈起这位英年早逝的大蜀皇帝的时候,也会像说起英年早逝的柴荣那样满脸遗憾,并且表示惋惜。  可惜他没死。而且活着就要折腾。  孟子说:饱暖思淫欲。  让一个已经取得辉煌成绩的人长久保持谦虚清醒的头脑、孜孜不倦的态度是很困难的,英雄如唐太宗者,昔日征战南北所向披靡,玄武门前百步穿杨,被尊为“天可汗”之时万民朝拜,何等的英明神武,到了晚年仍在立太子问题上犯了鼠目寸光之忌,立温驯服从的李治为太子,本意是这样会让另外几个儿子得以善终,却不料此举竟几乎让大唐王朝提前善终。  还有本书开头曾经提到的近代科学史上罕有的天才牛顿,读完《宋史太祖本纪》之后为了验证赵匡胤骑马狂奔,脑袋撞木门上一事的真实性,经数年钻研而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其后又在物理、数学诸多领域取得几乎无人突破的成就,但是到了晚年,竟然花了20多年时间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而且至死都没能证明出个所以然,留下终身遗憾。  李世民、牛顿尚且如此,年轻的孟昶又怎能免俗?  于是在治国数载并取得若干成效之后,孟昶的很多业余爱好就渐渐成了他每天的主要工作,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天地,不问政事,把国家大小事务都交给旁人处理。  不过,孟昶终究是个文化人,玩起来既不像前朝的暴虐之君,酒池肉林以为乐事;也不像后来的朱氏子孙,潜心研究木工技术。孟昶的业余爱好是很上档次的,玩的都是文化。  归纳起来,大致是种花、填词、写春联;行医、雕刻、开画院。  下一章还会提及孟昶这些爱好,所以此处就一笔带过了。除此之外,成年后的孟昶还突然变得 “好房中术”,其症状和当年荆南的高保勗有得一拼。据说孟昶与比他小五岁的高保勗某次偶然相遇,两人一同谈到都爱读的《金瓶梅》,如遇知音,论及书中醉生梦死的西门庆,高保勗不禁感叹“大丈夫生当如此”,而孟昶微微一笑,“彼可取而代之”,境界高下立现。所以日后高保勗召集很多江陵的娼妓到官府,自己围观其淫乐,并写下“为人不识武藤兰,称帝江陵也枉然”的诗句,孟昶却是寻到了国色天香、美得惊动宋太祖的知音花蕊夫人,爱情故事得以千古流传,与高保勗所干之事,又不在同一个档次了。  有朋友读至此处,向徒步提出疑问:《金瓶梅》成书之日,孟昶高保勗死了几百年都不知道,两人哪里来的机会对此书指指点点。  可是这有什么问题呢,所谓“食色‘性也’”,人类对性爱这项事业的追求亘古不变,就算两人不曾谈及兰陵笑笑生亲撰的《金瓶梅》,我们又怎知他们没机会读到五代版的《肉蒲团》呢。  俗话说,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以此类推,而每个失败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更失败的男人。  孟昶背后的这个男人,叫做王昭远。  在所有的历史材料里,王昭远都被描写成一个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人,靠着哄孟昶开心而当上后蜀枢密副使。事实上,王昭远不但主修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术,而且在吹牛领域也是一代宗师,每每自诩诸葛亮,文韬武略,有通天彻地之能。  吹牛是个技术活。  吹得好了就成了东方不败,“日月神教一统江湖”,不但有人喊,而且有人信;而吹得不好了会变成啥样呢,看看王昭远就知道了。  这个当年成都寺庙里的小和尚,13岁的时候就因为为人机灵而被孟知祥看中,安排给孟昶当小书童,从此形影不离。等到孟昶即位,原枢密使王处回退休,他就安排这个一起长大、熟读兵书的伙伴担任枢密使,掌管蜀国兵权。日后宋军打过来的时候,孟昶命他领兵抗敌,与宰相李昊一起在城外为之设宴饯行,酒席上王昭远手执铁如意,三碗酒下肚,捋起衣服,抱着李昊的胳膊说:兄弟我这次出兵,可不止把宋军赶回去这么简单,我要领着手下这三万健儿,杀入开封,恢复中原,干一票大的,以后你做你的宰相,我做我的枢密使,东边管到太平洋,西边管到地中海!  李昊听完,吓得一个哆嗦。  每读至此,我都会想到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位手拿戒尺的私塾先生,鲁迅说他读书到兴起的时候就会“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然后念:“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那神态,像极了三杯就醉的枢密使王昭远,挥舞着铁如意,气吞河山。  有了美人相伴,再加上身边这么一个吹牛拍马的枢密使,孟昶的生命开始一天天腐化下去,就像我们今天看到很多包二奶的贪官在狱中写下来的工作总结一样,他终于没能抵抗美色和物欲的诱惑,堕落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
正序
倒序
权力玩家赵匡胤
权力玩家赵匡胤-2
权力玩家赵匡胤-3
权力玩家赵匡胤-4
权力玩家赵匡胤-5
权力玩家赵匡胤-6
权力玩家赵匡胤-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权力玩家赵匡胤
权力玩家赵匡胤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