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玩家赵匡胤

序章 一场皇家躲猫猫  开宝九年(976)的赵光义过得很郁闷。  按照事后赵光义拿出来的他妈杜太后临终前的说法,皇位由赵匡胤传给赵光义,赵光义传给赵廷美,不久之后,就该轮到自己坐到皇位上君临天下了。可现在,这位大宋首都开封市长,发现自己近在咫尺的荣华富贵似乎正变得缥缈起来。  这一切正在远离自己而去。  先是三月份大哥赵匡胤突然提出迁都洛阳,不免被赵光义解读为让自己这么多年当开封市长的活白干了;其次是赵匡胤七月份去了三弟赵廷美的家三趟,而自己这边一次都没来过,这可不是一个乐观的信号。想到这里,赵光义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沉默良久的赵光义决定来一次“躲猫猫”。  机会很快就来了。开宝九年十月,身体一向健壮的宋太祖赵匡胤突然病了。十九日的晚上,病人赵匡胤叫来二弟在房间里吃酒聊天,并且吃酒过程中一反常态地屏退左右,空荡的房间只有兄弟二人。  史书对随后的故事语焉不详,我们只知道,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屋内烛光摇曳,宋太祖赵匡胤和二弟赵光义在房间躲躲闪闪,不久之后赵匡胤手持玉斧走出门来,在雪地上戳了几下,一边戳雪一边对赵光义喊了几句,回去之后倒头就睡。天亮了,人们发现赵匡胤死在床上,留下悲伤的皇后和弟弟赵光义,同时留下的还有一个成语——烛影斧声。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如下:“癸丑,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故事只有时间、地点、结果,其他一切,全靠想象。  后人记载: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朔风凛冽,大雪飞扬,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赶到后,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从,独自与赵光义酌酒对饮。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宫女远远看见殿内烛火摇晃不定,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不久,便听见宋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同时大声喊道:“好为之,好为之。”兄弟二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告辞兄长出去后,宋太祖才解衣就寝。  十月二十一日,赵光义宣布即位。新闻发布会上,赵光义语带凝噎,向人讲述了一个沉痛的故事:  那夜北风凛冽,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我担心皇帝哥哥以疾病之身独处皇宫肯定觉得寂寞,于是进去陪他喝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哥哥说,兄弟,咱们来玩个游戏,躲个猫猫吧!于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在大哥躲猫猫的时候,大哥的头不小心撞在了墙上。我立即冲进去扶起他,但是已经晚了,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对我说:“兄弟,好好做!好好做!”他说完头一歪,倒在了我的怀里。  第一章 他的奋斗  生于公元927年的赵匡胤属猪,这一点和我相同。他小时候很不爱读书,这一点他也和我相同。不同的是21岁的赵匡胤离家出走,两眼望着这个光辉世界,踌躇满志;而21岁的我大学毕业,双眼盯着光怪陆离的杭州,黯然神伤。  这个差别产生的原因大概在于我不爱读书的毛病很早就得到了矫正,而赵匡胤将这个毛病一直延续了下来。于是如你所见,当赵匡胤在私塾的课堂上和人斗草的时候,我在读书;当赵匡胤在洛阳的街头斗蟋蟀的时候,我在读书;当赵匡胤率领一帮小孩子舞枪弄棒的时候,我在读书;当他决定做一番事业改造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毕业了,开始被这个社会改造。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二月二十六日(927年3月21日),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与所有开国皇帝一样,赵匡胤出生时候的异象,被记入了正史。《宋史高祖本纪》曰:“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尤其特别的,是赵匡胤“胞衣如菡萏”。  这种记载在今天看来多少有点荒诞不经,因为通体发黄,很容易被认定为黄疸肝炎的症状——但奇怪古代的史官却乐此不疲,类似这种出生时或阳光普照巨龙飞舞或刮风下雨雷电交加的场景,基本上每百十年都要出现一两次,而历史上最频繁的,当数五代十国至北宋初期这段时间。  记入新旧《五代史》中的帝王出生异象超过9次。梁太祖朱晃诞生时“所居庐舍之上有赤气上腾”、后唐太祖李克用出生时“虹光烛室,白气充庭,井水暴溢”。后唐庄宗李存勖“载诞之辰,紫气出于窗户”。几百年后的朱元璋出生时候家里红光乍起,邻居以为失火,连忙跑来搭救……种种记载不一而足,然而最离奇的当数赵匡胤的母亲杜氏,因为老太太生了四个儿子,居然有两次见到异象。生大儿子的时候情形如前所示,生二儿子赵光义的时候还有一次——“初,后梦神人捧日以授,已而有娠,遂生帝于浚仪官舍。是夜,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 (《宋史太宗本纪》)两个儿子出生时候都是有赤光,而且有异香,不知道其父母赵弘殷夫妻连续生出这样的儿子,心中作何感想。  因为此故,赵匡胤小名“香孩儿”——很明显赵弘殷没有读过古龙的小说,否则说不定历史上会少一个名叫赵匡胤的皇帝,而多一个叫赵留香的太祖。“香孩儿”这个名字一直叫到他21岁为止,那时候赵匡胤已经长大成人,结婚尚未生子,踌躇满志。  赵匡胤出生时,威名煊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上一个开元盛世早已远去,下一个繁华年代遥遥无期。用晚清作家蔡东藩的话说,赵匡胤所处的正是一个“元首如弈棋,国家若传舍,生民膏血涂草野,骸骼暴原隰,私斗尚无已时”的年代,换个说法就是,新生朝代的皇帝如同牌桌上的庄家,20年内换了多次,而且还要在剩下来的30多年里换更多次。  少年时代的赵匡胤很明显不是一个好学生。其实他老爹赵弘殷给他取的名字,已经暗含了对于这么一个儿子的期待:匡,就是匡扶,保佑;胤,乃是胤嗣,后代。很明显,老赵在这个儿子身上寄托了光宗耀祖、泽被后世等一系列美好愿望,就差让他在课堂上念出“为赵家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了。赵弘殷甚至专门为儿子请来一个老师,史书上说此人名叫辛文悦。然而端坐课堂的赵学生对辛老师讲授的内容毫无兴趣,这个白羊座的少年热衷的事情是和小伙伴斗草、斗蟋蟀,所以每天的主要工作亦是如此。斗草是两人各持草茎的一端,然后用力去拉,谁先断谁就输了。斗蟋蟀则是两人将捉来的蟋蟀扔进罐子,以草拨之,哪个被咬断了触须或腿,就算输了。这样看来,赵小朋友的童年还真是乏善可陈。  无聊的时光里赵匡胤写下了一些诗篇,表述其童年生活的诗歌如下:  池塘边的柳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清水里的荷叶上,  只有蜻蜓停在上面。  黑板上辛老师的教鞭还在拼命指指点点甩个不停,  隔壁老张家的女儿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  这首儿歌的名字,就叫做《童年》。而且据我考证,后世杨万里著名的《小池》其中二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以及罗大佑的名曲《童年》都受到了此诗的影响。  日子在平淡中流逝,转眼赵匡胤已经11岁。赵家有男初长成,赵匡胤已经从一个懵懂的小P孩长成了满地奔跑的小顽童。这一年发生过一件小事,被赵匡胤的爹忽略,也被更多的人忽略——在遥远的南方,七月初七,李煜出生于金陵。情人节出生的李煜用一生的时光诠释了“多情”的概念,却不知自己后半生的许多年华将要与此时这个11岁的孩子扯上关系。  在这之后发生过两件大事,一直被后世视为赵匡胤是真命天子的象征。其一,某一日,赵匡胤的童年玩伴史怀才牵来一匹烈马,告诉赵匡胤说,这匹马没有任何人可以驯服。于是赵匡胤骑上这匹没有马鞍的马狂奔而去,经过一个斜道的时候,史怀才远远地看到赵匡胤额头碰在门楣上,整个人从马上掉了下来。于是喊了人一起上去围观,以为香孩儿从此要变成死孩儿了——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赵匡胤竟然马上又腾身而起,骑上马绝尘而去,而接下来这匹马就被驯服了。  如果有人把这段故事换个主角跟我讲起来,说不定要被我骂成扯淡。然而此事出自正史,《宋史太祖本纪》曰:“(太祖)学骑射,辄出人上。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于是本人决定做一个仔细的考证。  考证过程非常简单,高中的物理的知识就足够,因为我们只需要算出马的运动速度,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  1966年6月9日,在英国一次比赛中,一匹赛马用1分31.8秒跑了1英里,速度相当于每小时63.1千米,这是一个相当官方的数字。我们就假设马的时速是63千米,折合17.5米/秒。当然,赵匡胤骑的是烈马,速度应该不低于此值。  然后,我们只需要把水平方向的冲击变成竖直方向的受力,这个问题就很好想明白了——“跳楼”你总是听说过吧。一个脑袋以17.5米/秒的速度撞门,和以同样的速度着地,体验是可以打等号的。经过简单换算可知,以17.5米的秒速着地的物体,自由落体的高度约15.3米,相当于一个物体从6层楼的高度掉下来,而且这需要在无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发生,而且注意是脑袋着地。  如果宋史如此描写,那么很可能我们现在就有一个形容人福大命大的俗语了——“天上掉下个宋太祖”。与之相比,“强项令董宣”的故事就显得无比平淡了。  顺便说一句,数百年后,英国一个著名人物闲来无事,读到《宋史太祖本纪》的时候,产生了和我一样的疑虑。为了验证以17.5米/秒的速度着地的物体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冲击力,他爬上6楼,扔下了手中的苹果,仔细计算之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理和重力加速度常数。如你所知,这个著名人物叫做牛顿。  行文至此,我为编著《宋史》的脱脱感到万分的遗憾。如果他写到这里的时候不是一笔带过,而是采取同牛顿和我一样严谨的科学态度加以论证,那么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将会提前400年。  而另一件大事是说,赵匡胤和一个玩伴在土房子里赌博,忽然看到屋外来了很多麻雀啄斗,两个人就跑到外边捕捉麻雀,土房子随即倒塌。《宋史》的记载是:“又尝与韩令坤博土室中,雀斗户外,因竞起掩雀,而室随坏。”  人们的理解是上天派了麻雀来向赵匡胤示警,这个故事的发生也许确有其事,因为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无逻辑可循的。  波澜不惊的生活日复一日,转眼间到了944年,赵匡胤已经18岁。18岁的徒步还处在单独跟女孩子讲一句话就会脸红的阶段,而赵匡胤已经在父母的张罗下,要娶贺景思之长女贺氏为妻了。如果历史正常发展下去,结婚后的赵匡胤不久就要做父亲,也许继承父亲的官职,入身行伍;也许会在一场不出名的战斗中被流矢击中,命运如同五代的舞台上无数失去性命的甲乙丙丁;也许从此在家开荒种地,挥舞着镰刀、锄头,担负起养活妻儿的使命,七老八十的时候蹲在墙脚晒晒太阳,追忆自己的青春年华,发出一声无奈而悠长的叹息。  如果历史如此平淡地发展,本书就可以到此为止了,于是命运给赵匡胤设计了一个醍醐灌顶的场景——只有让赵匡胤从安于现状的惫懒中走出,我才能从叨叨絮语中开始真正的叙说。  曹三公子在《流血的仕途》一书中研究了李斯从一个安于现状的普通青年觉醒的过程:身为粮仓管理员的李斯,有一次上厕所,发现粪坑里面几只老鼠正不无哀怨地吃着粪便,见有人来,吓得惊惶逃窜。而他所管理的粮仓里面的老鼠,却捧着存粮大吃大嚼,看到来人的时候,逃跑的脚步都轻盈而矫健。李斯感叹,同样都是老鼠,差距咋就这么大呢?于是做了一个实验,将两地的老鼠分别抓来,然后易位而养,三天之后,他来检查实验成果。当他发现曾经的仓鼠现在也开始咀嚼粪便、曾经的厕鼠则留给自己一个潇洒逃跑的背影的时候,他明白,它们的地位和生活习性完全交换了。  此情此景,李斯不由百感交集,感慨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进而明白“鼠在所居,人固择地” 。  于是李斯毅然辞去了看管粮仓的公务员的职务,赶去兰陵拜荀卿为师,学习帝王之术,日后和秦王嬴政一起缔造了伟大的秦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时代,历2000年,虽身死而名不灭。  赵匡胤觉醒的过程是这样的:他与贺氏的婚宴上摆了几十桌酒席,客人开怀畅饮,觥筹交错,各式菜肴不断地从厨房端出。然而这时候厨师突然发现,接下来要上的一道菜缺了原材料,于是赵母喊儿子,“香孩儿,快去超市买几十斤螃蟹回来!”  于是赵匡胤直奔超市,接下来他看到了令他惊讶万分的一幕:在超市里,他看见一只五花大绑着的螃蟹从每斤一个铜钱的水箱里往每斤一个半铜钱的水箱里爬,赵匡胤突然泪流满面,你太TM有上进心了!  两年后,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的赵匡胤离家出走,为后世留下“唐宗宋祖”的不朽传说。  第二章 千里走单骑  公元946年,契丹南侵,后晋出帝石重贵被俘,成立仅仅11年的后晋灭亡。皇帝及家人被掠至契丹,20年后受尽屈辱客死异乡。  947年正月,消灭了后晋的契丹王耶律德光用中原皇帝的仪仗领兵进入开封,在崇元殿穿上皇帝的装束,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同时将契丹改国号为“辽”,自己也变成辽太宗。不过仅仅过了几个月就水土不服要回北方,在路上就死掉了。  二月,刘知远在晋阳称帝,五月出兵攻陷开封,以之为都建立后汉。同年夏,赵匡胤决定离家出走,在这个乱世开辟自己的舞台。  我一直试图勾勒出赵匡胤离家出走是在怎样一个时刻,我想,那一定是在一个落日熔金的午后,门前池塘边树上的知了发出疲倦的吟唱,隔壁老张的狗在墙根下吐着舌头,甚至屋子里经常见到的小强也突然消失不见了踪影。贺氏看着这个似乎突然间陌生起来的丈夫,满眼不舍。然而赵匡胤决绝的眼神告诉家人,他的这个决定是不容更改的。于是他收拾了行囊,在乡亲们或迷惑不解或惊讶艳羡的眼神中,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征程。  多年以后,有一首歌是这么写的——事实上,当年贺氏站在桥头的柳树下对着丈夫远去的方向望眼欲穿,心里默默念着的文字也应该是如此:  轻轻地,我将离开你,  请将眼角的泪拭去。  漫漫长夜里,未来日子里,  亲爱的你别为我哭泣。  前方的路虽然太凄迷,  请在笑容里为我祝福,  虽然迎着风,虽然下着雨,  我在风雨之中念着你。  没有你的日子里,  我会更加珍惜自己;  没有我的岁月里,  你要保重你自己。  你问我何时归故里,  我也轻声地问自己,  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  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赵匡胤离家出走的第一站,是投奔父亲的故友,在湖北复州当防御使的王彦超,希望这位叔叔能看在父亲的面子上,给自己谋一个差事。王彦超在《宋史》上被赋予的评价是 “性温和恭谨,能礼下士”——贤士也。当看到面有菜色的赵匡胤风尘仆仆地走进自己宅第的时候,这位王贤士叔叔颤抖着双手抚摸了一下赵匡胤饱经风霜的脸,然后吩咐手下人拿出几贯铜钱,挥手,送客。  至于所送钱的数量,《宋史》上无论是《太祖本纪》还是《王彦超列传》都没有记载,朱学勤等编著的《中国皇帝皇后百传》之《赵匡胤》中,说给钱的具体数额是十贯。一贯等于一两银子,折合现今人民币约6000元。  关于这个数字,本人做如下补充:公元1016年,薛田被朝廷派往四川益州担任管理财政的转运使,任上建议国家设立纸币管理机构,由国家发行交子。《宋朝事实》记录了他奏请的理由:“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大意是说钱币太重,不方便携带,建议政府发行纸币。这一方面说明宋初的十贯钱大约重60余斤,一方面证明这位王叔叔捧着60多斤的钱币送客,还是相当……给力的。  多年以后,昔日的流浪汉赵匡胤已经变成宋太祖赵匡胤,防御使王彦超也变成了中书令王彦超。皇帝半真半假地于酒酣之时问他:“卿曩在复州,朕往依卿,卿何不纳我?” 王彦超后退一步跪下磕头,很机敏地回答说:“当时臣一刺史耳!勺水岂能容神龙乎!使臣纳陛下,陛下安有今日?”  酒桌上的结局是“上大笑而罢”,酒后的王彦超精神可没那么放松。他越想越后怕,连夜写了一份谢罪表,第二天呈给赵匡胤,请求退休。不过最后此人仍官至永兴军节度使,那当然是后话了。  杯具了的赵匡胤选择了继续投靠故人,这次选择的是随州刺史董宗本,也是父亲赵弘殷的老朋友。南下途中有了6000元本钱的赵匡胤突然赌兴大发,碰到一帮赌徒在街上赌钱,赵匡胤想用这几贯钱赢个路费好继续前行。可惜真命天子赵匡胤的赌运显然不怎么好,赌徒们欺负他是外地人,一看他要赢了,就拳打脚踢,赵匡胤武艺虽好,怎奈双拳难敌四手,连本带利被抢个精光。人生路上的第一桶金也就这么没了。  接下来,赵匡胤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什么叫做“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投奔王彦超不成,现又赔了仅有的盘缠,接下来投奔董宗本的路程简直是讨着饭去的,如果读者对此没有直观印象,敬请参照2010年犀利哥成名照。衣袂飘然的犀利哥,简直就是当年赵匡胤落魄形象的再生。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路南下的赵匡胤终于被叔叔董宗本接纳。董叔叔和先前的王叔叔对自己的待遇截然不同,但是董宗本年轻气盛的儿子董遵诲却瞧不起寄其檐下的赵匡胤,没给他很多大礼,倒是给穿了不少小鞋,经常有一搭没一搭地弄一些问题羞辱他。吃别人的饭,嘴巴自然硬不起来,受了委屈的赵匡胤,在史书上的表现是“太祖每避之”,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宋史董遵诲传》记载,董遵诲曾经问赵匡胤:“每见城上紫云如盖,又梦登高台,遇黑蛇约长百尺余,俄化龙飞腾东北去,雷电随之,是何祥也?”赵匡胤笑而不语。时间一久,赵匡胤看待这里也没前途,于是只好向董宗本告辞,奇特的是,随着赵匡胤的离开,董遵诲所曾经看到的紫云也随之消散了。  赵匡胤只在随州待了半年。对比他当初信心满满地投奔董宗本时候的踌躇满志,离开那一刻的赵匡胤无限失落——这种满怀希望之后的失落难以用语言描述,设想一下那种查看新信息却是10086的感觉,那种听到门铃却是收牛奶费的感觉,那种QQ上线啊咳啊咳却是广告的感觉,那种接到电话却是平安保险的感觉——赵匡胤就是这种感觉。  尽管如此,赵匡胤依旧对未来充满期待,所以他继续奔波。  13年后,备受欺侮的流浪者赵匡胤当上了皇帝,子承父业的董遵诲成了禁军骁武指挥使,变成了赵匡胤的部下。与前面在王彦超身上发生的故事情节相似,赵匡胤召见董遵诲,董遵诲不可避免地惶恐不安,等待着大祸临头,与董遵诲有过节的部下乘机上告他十余件罪状,使董遵诲感到了末日的来临。不过没想到赵匡胤不但对新恨旧怨一概不问,反命他出镇通远,担负戍边重任,甚至还用重金将他流落到幽州的老母亲赎回,又给了大量的赏赐。赵匡胤以德报怨,使董遵诲感激涕零,尽心报恩,于是安边御敌,屡建奇功。随后赵匡胤又提升他为罗州刺史,甚至特意解下自己身上的“真珠盘龙衣”予以赏赐,使满朝文武无不对赵匡胤的海量敬服得五体投地。  以德报怨,大丈夫也。  离开董宗本后,赵匡胤继续前行,有了前车之鉴,这次在路上再也不敢找人赌钱了,每日发挥西天取经的唐僧精神,专心致志赶路。一日路经襄阳,时已傍晚,见到路边出现一座古寺,饥渴难耐的赵匡胤随即叩门而入。  古寺内有一位老和尚。  老和尚老道士在中国古代史中扮演了朱瑟里诺的角色,往往不但能知前世后世,而且只需看看某人的脸就能预测未来,端的是灰常厉害,而且预测往往奇准无比——我的理解是不准的都被从史书中删除了。  此时老和尚看到进来的赵匡胤,虽然面黄肌瘦,却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尽显阳刚之气,惊诧之下和尚脑子里面的预测机器立即开动,知道此人日后了不得,急忙热情地准备斋饭,殷勤招待。第二天赵匡胤请辞之时,老和尚送出门外指引其一路向北,并赠白银十两,口占一偈:  “遇郭乃安,历周始显。两日重光,囊木应谶。”  又得了6000元盘缠的赵匡胤继续兴奋上路,他心里对和尚的话未必有多大的认同,心里的喜悦估计大部分来自银两而非那16个字。辛老师当年的教鞭除了教会赵匡胤认识这些字,恐怕还不足以让他明白它们连在一起时暗含的深意。  再经数日奔波,赵匡胤来到商丘。无心观看景致的他突然见路旁有一高辛庙,不由眼前一亮,心里一动。高辛氏是上古帝喾之号,相传是皇帝之曾孙,尧帝之父。商丘系高辛氏所居之地,所以高辛庙在所有的庙宇中规模最大,香火最旺。  回顾自己这一年多来的经历,赵匡胤渐渐有了力不从心之感,觉得改造世界的难度似乎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想。古语有云:混得好的多半相信自己,混得不好的大致相信神灵——威武如宋太祖者,也未能免俗。于是此时落魄的赵匡胤跨进庙门,打算占卜一下自己的命运。  当时占卜所用的器具叫做杯珓,是用两个蚌壳或像蚌壳的竹片做成,掷在地上,根据其俯仰以占卜吉凶,一仰一俯为吉,其他为不吉。这种场景在今天的天桥、巷尾仍时有可见,不过属于城管的驱赶对象。  虽然本人很不喜欢刘谦表演时候的故弄玄虚,不过此时本人也只能像他一般说出这么一句:请看,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只见赵匡胤取过杯珓,目光虔诚,手里轻摇,心里默默祈祷高辛氏保佑他当个小校,祈祷差不多了,“哗”,杯珓落地,仔细一瞧,两片皆俯,阴杯,不吉。难道是自己祈祷的官职太小,神灵不允?于是赵匡胤再次摇动,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当个大校,再看,仍是阴杯。再摔,照旧。于是接下来的赌注渐渐加高,官职也从承宣使加到节度使,得到的结果却是次次相同,阴杯。  赌神赵匡胤怒了,他抓着杯珓,看着面前微微含笑的高辛氏像,心底懊恼,寻思,难道你觉得我能做天子吗?杯珓落地,大显灵光,正是一俯一仰,“圣珓”也。  赵匡胤大惊失色。他想起了时速63千米的烈马,想起了土屋外扑愣愣的麻雀,加上如今算卦算出来的天子之命,赵匡胤的手开始抖了。  很多书上言及此处,都写到赵匡胤得知了自己的真命天子之命后兴奋得手舞足蹈,仰天大笑出门去,在我看来,这是因为赵匡胤没有学过初等数学。说到底,这个算卦不过是个概率问题:每次出现两片皆俯(阴杯)或两片皆仰(阳杯)的概率各是1/4,出现一俯一仰的概率是1/2,那么赵匡胤所卜之卦出现的概率大约是1/1024,合0.09%——约等于买排列三的彩票一次就中的几率——徒步为了验证运气是否比赵匡胤更好,没事就去买排列三,一年下来却连一毛钱也没中过。  徒步朋友纳兰行者思及此事,以《鹧鸪天》为律,填《宋太祖》一阙,以壮其行,词曰:  鹧鸪天宋太祖  黄龙身披菡萏出,廿载尘世静蛰伏。  一朝别却红颜去,千里单骑正孤独。  崎岖路,坎坷途,江湖跌宕惯沉浮。  世人焉知池中物,犹是他年宋太祖!  第三章 双龙会  公元948年,22岁的赵匡胤精神上惨遭两位故人叔叔羞辱,肉体上被若干赌徒无赖荼毒,只有高辛氏庙里面的神灵给了他继续奋斗的勇气。  算卦之后不久,他就来到邺都(今河北大名县东北)。赵匡胤眼看这个与辽国接壤的后汉北部边陲的重要军事基地耕耘繁忙、买卖兴隆、酒楼林立,心中感叹,吟出几个句子,日后被柳永拿来形容繁华的杭州,写入著名的《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且说赵匡胤见了繁华的邺都大街,按捺下心中“进去喝一杯”的冲动,转而思考一个哲学命题:同样是汉室之地,洛阳、邺都差别咋就这么大呢?镇守这里的枢密副使郭威安民有方,一定是个明主。同时心中一动,想到老和尚给自己的偈语“遇郭乃安”,难道这就是老和尚给我指的北方知遇?  翻了翻钱袋,赵匡胤心下怅然,想到老和尚赠送的16字箴言已经被忘得差不多了,更重要的是老和尚资助的6000元也已经花得差不多了,暗叫惭愧惭愧。此时刚好看到前方不远处的郭字帅旗,于是入营求见。  此时的郭威也正野心勃勃,招兵买马,打算为后汉多立功勋,报答老皇帝刘知远的知遇之恩。这一天,正在处理政事的郭威被手下禀告,门外有一青年求见。当郭威推开帐门,看到这个脚踏一双破鞋、背靠一个门框的青年的时候,心底下涌起一句日后被余秋雨用来描写开封的话—— “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气宇非凡”。  郭威看到赵匡胤生得高大威猛,心中欢喜,言谈中又得知小赵武艺非凡,一套“太祖长拳”使得虎虎生风——这时候似乎叫小赵长拳更加合适。兴致勃勃的郭威对“太祖长拳”好奇之心颇浓,于是让赵匡胤现场演示一番,接下来发生的对话是这样的:  郭:耍几下!  赵:耍几下!  郭:耍出一招虎虎生风!  赵:耍个虎虎生风!  郭:耍出一招一日千里!  赵:耍个一日千里!  郭:耍出一招恍如隔世!  赵:耍个恍如隔世!  如果你对这段对话很熟悉,说明你曾看过《五代史》,如果你对这段对话不熟悉,那么,呃,说明你没看过……《让子弹飞》。感谢周润发和杨万楼,“虎虎生风”、“一日千里”、“恍如隔世”,多么简洁生动地描述了赵匡胤此前此后的生命历程。  简单的面试之后,郭威将赵匡胤收归麾下,成为一名亲兵。22岁风华正茂的赵匡胤,经过数年的坷坎流亡,终于遇上恩主,决计好生追随郭威干出一番事业。10年后,一代帝王横空出世,谁能想到,这个当年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孩子,成了叱咤风云、傲视天下的宋太祖。  郭、赵二人相会的场景,史书上并没有太多的记载,上文的记叙插入了作者的个人理解。在我看来,后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后两大高管的相遇,绝对应该在“遇郭乃安”这四个干巴巴的汉字背后隐藏着更加生动的场景,这种相遇,比之马克思初遇恩格斯,比之谢尔盖布林初见拉里佩奇,故事虽时空迥异,相似却如影随形。  他们的会面,是两位开国皇帝在活着的时候,而且都还不是皇帝的时候的见面,这样的机遇千古之下,屈指可数。用赵本山的口吻解读,就应该是“缘分呐”!  不过历史的重复很多情况下简直让人不可置信,郭、赵之后400年,历史见证了另一对大人物的相遇,在当年明月的笔下,他们相遇的经历如下:  至正十二年(1352),濠州城。  城池的守卫者郭子兴正在他的元帅府里,苦苦思索着对策,濠州城已经被元军围了很久,这样下去是坚守不了多久了。  就在此时,手下的军士前来报告,抓住了一个奸细……却自称是前来投军的。郭子兴差点笑了出来,元军快打进城来了,还有来投军的,这个借口可是真不高明,他不禁起了好奇心,想去看看这个奸细。  于是他骑马赶到了城门口,看见了一个相貌奇怪的人……下巴向前突出,额头也是向前凸出,具体形状大概类似独门兵器月牙铲……这个人就是朱重八。  郭子兴走到朱重八的面前,让人松开绑,问他:“你是奸细吗?来干什么?”朱重八平静地回答:“我不是奸细,我是来投军的。”  郭子兴大笑:“什么时候了,还有人来投军,你不用狡辩,等会儿就把你拉出去杀头!”朱重八只是应了一声:“哦。”  郭子兴看着朱重八的眼睛,希望能看到慌乱……然而他看到的只有镇定。  郭子兴不敢小看这个人了,很明显,这是一个吓不倒的人。于是他认真地询问了朱重八的名字、来历……朱重八给他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于是……将他放在自己身边,当自己的亲兵、警卫员。  在军队里,朱重八很快就表现出了他的才能,比起其他的农民兵士,他是一个很突出的人,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很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又很讲义气,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上,这一切都让他有了崇高的威信。于是在他当士兵两个月后,被提拔为九人长,这是他的第一个官职。  之所以长篇累牍将上文引用至此,是因为后面在赵匡胤和朱元璋身上发生的故事大同小异——这让我相信,失意的人有着各式各样的失意,牛逼的人却有着相同的牛逼。  入了郭营的赵匡胤很快就表现出了他的才能,比起其他的农民兵士,他是一个很突出的人,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很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又很讲义气,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上,这一切都让他有了崇高的威信。随后赵匡胤跟从郭威东征西讨,先后平定李守贞(河中)、赵思绾(永兴)、王景崇(凤翔)三将的叛乱,至公元949年夏天,战事结束。一年多的时间里,赵匡胤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  平定叛乱的郭威在后汉的声望达到了顶峰,由枢密副使郭威变成了枢密使、侍中兼天雄军节度使郭威,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前面半句都可以去掉了。像他这么优秀的人,想找个人佩服一下的时候,只能去照镜子了。一照镜子就发现TMD又变帅了,让其他男人怎么混啊!于是此时的郭威开始郁闷了。不过他很快就解脱了,刚好此时辽国军队在边界又起纷扰,于是刘承祐正好将他再派边疆,从此定居在国境线上,夜夜吟唱着“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不朽诗篇。  历史的年轮很快转到了公元950年。这个庚戌年是后汉乾祐三年,本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平淡的一年。这一年,赵匡胤24岁,其弟赵光义12岁,遥远的南方的李煜14岁——当然这时候,他的名字还叫做李从嘉。然而这一年因为后汉宫廷内一场杀人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讲改写了主角自己的命运和很多其他人的命运,当然,进而影响到了整个中国的命运,所以,我以为,这事实上是极其不平淡的一年。  第四章 后汉宫廷少年杀人事件  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曾拍了一部电影,名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被评价为:锐利的现代感和青春化特征的真实结合;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夹杂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戏剧;展现与夜色、血腥和猫王的歌声联系在一起的别样的青春。  这个评价,几乎完美地概括了公元950年年底发生在后汉宫廷内的故事,我以为,即将要讲述的这个故事的名字,应该叫做“后汉宫廷少年杀人事件”。我们的目光回到那个清冷的早晨,950年十一月十三日——  少年杀人事件的主角一,刘承祐,刘知远之子,后汉皇帝,年二十。  主角二,杨邠、史弘肇和王章,全称是“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杨邠、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看头衔你会以为这是几个大官,事实上他们真是几个大官,乃是刘知远留给刘承祐的政治遗产,五位顾命大臣之三。  主角三,郭威,顾命大臣,时任后汉枢密使兼侍中,年四十七。  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后,由杨邠、史弘肇和王章等大臣辅佐,然而这三人互相攻伐,内政纷乱,更要命的是杨邠、史弘肇蔑视刘承祐的皇权,议政时甚至公然禁止刘承祐开口,虽然历史记载这位少年皇帝心理敏感脆弱,据说还患有癫痫,曾经在朝堂上对着诸位大臣呵欠连天——但这种赤裸裸的羞辱,让一个20岁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何承受得了,年纪虽小,可毕竟是你们的老大,拿皇帝不当干部,太不像话了。  少年天子很生气,于是后果很严重。  乾祐三年十一月十三日(950年12月24日,从《新五代史》)清晨。歌词唱道:那是一个冬天,有一位少年,在大殿上画了一个圈——年轻气盛的少年天子命令十几位武士在几位老臣上班进入大殿后,只要一走进圈子,马上上前将其全部砍死。随后发生的故事简短然而悲壮,情节请参照小玄子和韦小宝勇擒鳌拜事迹,金庸原著《鹿鼎记》第五回。  《新五代史汉本纪第十》对此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乾祐三年)“冬十一月丙子,杀杨邠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皆灭其族。”  杀完了三位顾命大臣,刘承祐意气风发,心中两年多的压抑一吐而光,他终于发现干皇帝这份差事虽然有时候很憋屈,干好了却是一件很爽的工作,于是决定让自己更爽一些,把主角三也一起杀掉。  此时的枢密使郭威手握重兵,驻扎在后汉与辽国的边界上。  平心而论,对一个年仅20岁的少年来说,采取这样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也是情有可原,说不定刘承祐也曾遍读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从后文看,这个假设是有道理的——时间倒退324年,在晨风乍起的玄武门,27岁的李世民以同样简单粗暴的方式与兄弟阋墙,让长兄胞弟喋血当场,却在日后励精图治,成就了“千古一帝”的盛名;时间前进719年,大清帝国的武英殿上,康熙帝一声怒喝,十数人一拥而上,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引颈就戮,日后文治武功,照样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  他们能行,为什么我不行?失败与成功者之间,终究会有若干差距,哪怕这个差距仅是毫厘之微。  刘承祐一击得手,觉得这些老是在自己面前吹胡子瞪眼的老头,实际上是跟自己一样的血肉之躯,并非打不死的终结者Terminator,而且夺权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难。于是再次下令,诛杀三位权臣的亲信和家属,还有重兵在握、正在外地打仗的郭威。同样是杀人,杀的对象不同导致了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这件事让我想起曾经有人讲过的一个笑话:学校广场上组织献血。200CC送一副修指甲的用具,400CC送个手表。邻班一学妹听说了感觉很幸福,跑过去问护士:“1000CC送什么?” 护士淡定地说:“送个棺材。”可惜的是,刘承祐很明显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为他采用了下密诏诛杀郭威的方式。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比较脑残的杀人方式。  刘承祐肯定在前一夜翻过史书,为自己即将采取的行为在历史上找到了典故:建安四年(199),汉献帝不堪曹操的专权,把血书密诏藏在衣带里,赐给车骑将军、国舅董承谋刺曹操,不料事机败露,曹操大开杀戒,将董承等人满门抄斩,后带剑入宫,将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杀死于汉献帝面前。  刘承祐密诏令舅舅李弘义去澶州杀王殷,令郭崇威去邺都杀郭威、王峻,想学习前汉的皇帝,来一个后汉版的“衣带诏”的故事。可惜写作《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此时尚未出生,否则可以教训一下这个年轻的皇帝:你看到了喜剧的开头,却为何猜不出悲剧的结局?  赌局很刺激,赌注却是你的性命,还有你的江山。  后汉隐帝的舅舅接到衣带诏后,马上通知暗杀对象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接着王殷带着密诏,十万火急赶去寻找郭威。这一方面说明这些人员的构成很简单,几乎都是单线。另一方面说明——小皇帝刘承祐被他的舅舅出卖了。  想找个人佩服一下的郭威,这时候真的有点不想照镜子而佩服刘承祐了,这都干的是什么事啊。他先是假装惊诧了一下,说我对皇帝你忠心耿耿,怎么毫无预警地就要派人来杀我呢?接着郭威采用谋士的建议,将诏书中要被诛杀的人名换成了自己的几位重要下属,然后十分悲伤地拿给他们看。  这些职业军人马上被激怒了,他们认为,我们追随郭元帅南征北战帮你平定三场叛乱,才让你有了在京城笙歌曼舞的日子;战争刚一结束就被派到边境牧羊,羊还没肥到能熬了喝汤的地步,今天居然又来要我们的命,这小皇帝岂不是太忘恩负义了?  可以看到,政治老手郭威采用的方式与今天网上很多热门事件的处理方式是一致的,这个“推手造势——不明真相的群众热情高潮——高层冷处理——实现目的”的流程,经过一千年数十代人的修订,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线。这些武将,扮演了如今网民的角色。  造势目的已经达成的郭威遂率兵返回京城,当大军行进至澶州时,捉到了刘承祐派来刺探军情的小太监。郭威连飞鸽传书都省了,正好利用这个小家伙回去给刘承祐送信,他在信中说:“陛下在小人的挑拨下密令郭崇威暗图于我,但是他们下不了手,强迫我到京中请罪。我知道京中事变和陛下没关系,是那帮小人干的,您和我一样是无辜的。过几天我就会到京师,到时是非对错,还请陛下主持个公道!”要说皇帝派去暗杀郭威的“郭崇威”这名字取得真好,不就是“崇拜郭威”吗?要让他杀自己崇拜的偶像,怎么下得了手呢。  刘承祐和他另一个在京城的舅舅看到这封信后,马上给了郭威一个回信——迅速派人杀了郭威的两个儿子以及留京的其他全部家属。为什么两个儿子要单独提出来,因为这解释了为什么日后郭威要传位给内侄柴荣——后周朝法定的继承人都被刘承祐杀掉了。  如果说刘承祐杀掉杨邠等大臣对郭威来说只是敲响了警钟,那么家人的死无疑是断了郭威的后路,让他不得不吹响了造反的号角。  读史至此,我感到非常迷惑。刘承祐的行为,基本不能用常理来推断,绑匪都知道撕票之后要不到钱,对方会毫不犹豫地报警,难道刘皇帝不知道吗?恐怕范伟见状,都会发出“你咋不按套路出牌”的疑问——那简直是一定的。断了后路的兔子尚且咬人,何况断了后路的郭威?只能解释成:刘承祐以此显示自己背水一战的决心,所谓破釜沉舟是也。  接到惨遭灭门噩耗的郭威立刻晕了过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这话是说给女人听的,但是对男人也有参考价值——47岁的郭威再生儿子的可能性不大,被刘承祐绝了“后”,不是逼我“不孝”吗?一不做二不休,既然不孝,同时也就不用忠了。  既然不给我活路,那就反他妈的。  此后发生的故事成为了赵匡胤的教材:刘承祐的虎头蛇尾、郭威的曲径通幽,还有慕容彦超的啼笑皆非。  客观来说,郭威是个仁慈而宽容的人,这点从他当了皇帝之后采取的废除牛租、私盐改革等措施可以看出。然而这次刘承祐的所作所为实在太超出仁慈者能接受的底线了,于是郭威率兵加速返回京城,同时考虑到春节临近,向士兵许下丰厚的年终奖:攻破开封之后,大家可以尽情抢劫,而且不用缴交国家的,不用留足集体的,凡是抢来的都是自己的。  大军到达封丘的时候,刘承祐已经闻知此讯,反应和郭威听到噩耗的反应差不多,晕去清醒之后,立即组织人马勤王,却发现对抗郭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是惊恐不安,如临末日。不过好在其叔叔、刘知远同母异父的弟弟、兖州节度使慕容彦超马上赶到,他的到来,除了若干兵马,同时也捎来了刘承祐的无限希望和自己的漫天牛皮。  他告诉皇侄刘承祐:“臣视北军犹蠛蠓耳,当为陛下生致其魁!”大意是说:郭威不足畏,他的军队也不过像一群蚊子,明天阵前请陛下为我斟上一杯,待我擒下郭威,回头与陛下一起喝酒。  这一晚,慕容彦超夜不能寐。  后人熟知关公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却不知在五代十国期间,还差点有一个“慕容彦超温酒擒郭威”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没有流传下来主要原因不在于罗贯中的《残唐五代史演义》没有写,而在于慕容彦超打得太烂,以致在史书上仅仅留下了14个字的记载——慕容彦超与麾下十余骑奔还兖州。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真干脆啊。一场造反与平叛的战争,至此戛然而止,无比平淡。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慕容彦超的故事至此尚未结束,中场休息之后更精彩:撤回兖州后他继续做当地的行政长官,却以造假币闻名乡里,他请了专门的技术人员,开发出“铁胎银”的生产技术——就是以铁核为心,外表涂银,假冒银锭——甚至打造出“铁胎银”的生产线,假钱发行之后成功地制造了兖州史上第一场通货膨胀。后来,周太祖郭威征伐兖州,慕容彦超鼓励士兵奋勇抗敌:“弟兄们,努力打,打完了仗,有大坨的银子赏给你们!”将士们听了直撇嘴:“拿你那‘铁胎银’蒙人,我们才不这么傻呢!”于是来了个非暴力不抵抗,郭威带兵攻入城内,慕容彦超投井自尽。  以科学的方式讨论此问题,铁的密度大约每立方厘米7.8克,银的密度每立方厘米大约10.5克,同等重量的“铁胎银”,体积至少要比纯银的多出20%~30%,自然糊弄不了劳苦大众,所以“铁胎银”里面至少混进了约为含铁量二到三成含量的铅(密度每立方厘米11.4克)等重金属——一个会炼铁、冶银、锻铅并以此为产业,顺便研究货币发行量与物价之间关系的慕容彦超,放在今日之中国,是不是至少应被冠上“农民企业家、农民化学家兼农民经济学家”的头衔?  在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里,慕容彦超直到投井也没有把“铁胎银”花一坨出去——我以为,为理想而奋斗者,如果终其一生也不见其理想的实现的人是悲剧的,所以我喜欢作为经济学家而成功的慕容彦超,而非这个版本里的假币制造者慕容彦超。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此时大惊失色的督战者——也可以说是围观者——刘承祐撒腿就跑,打算扬鞭策马回京都,固守城池御郭威。但是当他走到开封玄化门外时,正碰到守卫城门的刘铢对着城外悲痛欲绝地喊:“皇帝啊,皇帝,你在哪里?”刘承祐立马感动地附上回声:“我在这里啊,我在这里。”皇帝的回答好比给刘铢提供了准确的GPS定位坐标,接着刘承祐的天空开始下雨,淋得让他无法多看一眼——是刘铢射来的箭雨。《资治通鉴》:“刘铢雨射城外。”  刘承祐随即调转马头,往西北逃窜,在20公里之外的刘子坡上被乱军所杀(从《资治通鉴》),一说为部下郭允明所杀,反正是很快就死了,大臣苏逢吉、阎晋卿、郭允明自杀。一幕大戏《后汉宫廷少年杀人事件》,主体情节至此落下帷幕。  谢幕之后,我们继续观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影评:这是一部以青春为载体的影片,它所蕴涵的少年的罪恶是有边缘性的、自觉的;里面没有毒品、没有性、没有体验,但却有着不成熟却要做出成熟的样子来的爱;里面没有足够酷足够性感的故事与镜头,它甚至不是一个关于“成长”或者“堕落”哪怕是“变化”的电影。  如果去掉背景,你我是否都在怀疑,这就是对《后汉宫廷少年杀人事件》的点评,因为20岁的刘承祐已经为这些评价作了完整的注脚。  少年天子已死,纳兰行者思及其事,乃填《南乡子》一阕曰:  南乡子刘承祐  沙陀少年王,威临天下豪气扬。  雄图难展谁掣肘?  何妨!举剑挥兵诛殿堂。  一枕梦黄粱,犹作捕蝉痴螳螂。  轻举招得疾风劲。  荒唐!刘子坡上笑凄凉。  刘承祐死讯传来,郭威放声大哭。众将以为郭帅灭门大仇得报,喜极而泣,准备好了擦泪的纸巾、安慰的话语和出征的决心,却并没有听到郭威喊出“苍天啊,大地啊,哪个神仙姐姐给我出的这口气啊”这样催人泪下的诗句,相反,郭威的表现是“号恸曰:‘(帝崩),老夫之罪也!’”直哭得天地惊,鬼神泣。他哭着告诉部下: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清理皇上身边的奸臣,却不小心害死了皇帝,简直是罪该万死啊。  哭罢,杀人。  首先是杀入京城,将执行对郭家灭门命令的刘铢斩首。此时的郭威显现了仁慈宽容的一面,对刘铢的老婆孩子都未曾株连,只处理了刘铢一人。  接着是履行给士兵发年终奖的诺言,放任他们在城内洗劫数天。这些压抑许久的士兵面对敌兵固然如猛虎下山,面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却也若蛟龙出海,刹那间,古都开封变成了地狱开封,城内烈焰四起,哭声遍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如果描写对象从写水景改成陆地,那么应该是此时开封城内真实情状的写照。  面对掠夺之后的满目萧然,终有“感极而悲者”矣。当一个个悲惨的场景映入赵匡胤的眼帘,他暗下决心,这一幕绝对不能重演。10年后,他将是主角。  劫城数日后,郭崇威、王殷报知郭威,“如果继续烧杀,偌大一个首都将要变成空城了,您在史书上将会留下类似于‘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那样的恶名!”郭威遂下令禁止烧杀抢掠,不听命令者斩,乱象遂止,只是开封早已不是开封了。您也许觉得郭崇威、王殷不应该知道“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个的确没错,但是徒步可没有理由不知道。  这次随军回到京城,离乡三年之久的赵匡胤第一次到家看到了久别的母亲、妻子、弟弟,和已经两岁多的长子德昭。  还记得四年前的吟唱吗?  你问我何时归故里,  我也轻声地问自己,  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  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如今,正是这样一个带着寒意带着杀气的冬季,我回来了,我不会让你们受到伤害。开封纵如地狱,也要让赵家得以保全。  很多人以为造反大业至此,基本上算是大功告成,因为皇帝碰巧刚死了(天时),京城也攻陷了(地利),反对派在如此情势下也只得归顺听令了(人和),下一步只等着郭威做皇帝,那么我们大家都是开国功臣了,从此将和老大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这个想法当然看起来不错,但是郭威很不满意。他决定率领众将入朝向李太后请罪,请求另立刘氏新君。就是这个李太后,数日前得到郭威大军到达封丘的信息时,强烈建议刘承祐下诏安抚,但是刘承祐被慕容彦超的壮语给壮了胆,杀掉郭威家属,酿成大祸。  惴惴不安的李太后闻知此讯,大感欣慰,先皇的老部下,果然是尽忠之辈啊。这不,到手的皇位都不要,对我后汉如此眷顾,忠臣也!见到来拜的郭威,差点抱头痛哭。  和李太后同样大感欣慰的还有河东节度使刘崇,因为郭威和太后商议的结果,是立刘崇之子刘赟为帝,即将做太上皇的刘崇没有理由不欣慰,于是按捺下让郭威担心的出兵除奸的计划,在山西太原的家里静候佳音。  此刻刘赟的身份是武宁节度使,驻地徐州,郭威派去徐州传讯的是太师冯道——此“冯道”可不是彼“冯导”,在客串电影里面出场就死,而是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20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的高人也。如此高人,自然对郭威的心怀鬼胎心知肚明,他在去往徐州的路上慨叹:老夫生平撒了无数个谎,可是接下来这个谎,却集技术含量低与影响力大于一身,将注定青史流传。  西进的新皇帝刘赟在路上,奔往京城打算即帝位;北上的郭威也在路上,奔往边境打算再次抵抗辽军。他们出发的时候,是腊月初一,那时的郭威已经向太后表明自己不会当皇帝的决心,请太后摄政数日以待刘赟,自己率兵北上。兵士虽有不满,但看着自己几天前抢来、现在装在兜里的银子,也就很快释然,毕竟重要的不是去哪里,而是跟谁去。腊月初一的开封万里晴空,烧杀抢掠的火光已经平息,李太后看着郭威的部队缓缓开出城门,心情开朗如同头顶的蓝天,虽然儿子刚刚死去,可是未来毕竟还很光明。  不过这次出征走得很慢,超出常规的慢。腊月初一出发,腊月十五才到达滑州(今河南滑县),118公里的路程,部队居然赶了15天,日均前进7.8公里,我怀疑后世的“十八相送”就是典出于此。这不像一个北上抗辽的队伍,倒更像一个观光旅游团,要知道当初进京上访的时候,同样的距离只花了两天时间。更要命的是,部队到达滑州后,皇帝刘赟的犒赏也已经到了,于是郭威命令大家就地休整,再休息几天,庆祝一下,搞个晚会,感谢新任皇帝陛下。  古人曰:饱暖思淫欲。此话不假。得了犒赏又有休假的兵士和将领吃饱喝足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开始转而思考一个精神层面的问题:“我们攻陷京城,烧杀抢掠,罪行已经够大了;如今刘赟还没到首都,就已经有了对我们赏罚的权利,倘若成为国君,秋后算账,岂不是个个都是灭门之罪!”消息如雾般散开,很快传到郭威耳中,于是他命令立即停止休整,继续行进,赶赴澶州,专心抗辽。  到了军队再次出发之时,将士们却不干了,他们有的爬上房顶,有的在身上浇上汽油,阻止军队前进,而且嘴里面都喊着同样的一句话——这句话不是“还我工钱”,也不是“不许拆迁”,而是“侍中当皇帝”!然后爬上房顶的准备下跳,浇了汽油的准备引火。  而此时的郭威,正躺在农民房的小床上,面无表情。众人搬来梯子翻墙蹿进屋里,告诉郭威:大哥,当初你带领我们攻打开封,承诺让我们抢劫,现在新皇即将即位,咱们命悬一线,你却没事一样,这不行啊大哥!我们要你当皇帝啊!……后面是密密麻麻声援的兄弟,那些房顶上的兄弟,那些身上浇满汽油的兄弟……将民房团团围住,千言万语还是汇成那句话:“侍中当皇帝!”  郭威反复推让。  外面群情汹涌。  郭威还是推让。  如是者三。  说时迟那时快,一名武艺良好的士兵眼疾手快,使出一招“流星赶月”,伸手扯下黄旗,分开人群扑到郭威近前,不由分说将郭威裹住,嘴里喊着:“这次你再也跑不掉了!”  新皇帝诞生了!  第五章 仁者郭威  郭威很满意,这些部下虽然笨了点,但终究明白了我的意思;黄袍简陋些倒也无妨,回去补一件好了,不,补两件,一件上班穿,一件当睡袍!诸位将领也很满意,此次不但性命无忧,而且拥立有功,人生第五大喜事即将到来:过完春节,加官进爵。俗话说功大莫若勤王,可勤王的功劳哪里比得上造一个新王?个中差别,如同缝补一件旧棉袄比之买一件新褂子。此时大家的心情就像买了日日涨停的超级牛股,梦里都能笑出声来。  只有一个人没笑,他觉得,这个过程虽然完美,结局也差强人意,但是那件黄袍实在做工低劣、尺寸不合,穿在身上肯定不舒服,如果这段故事由我来导演,票房肯定会更好一点。  这个人就是赵匡胤。  生米做成熟饭后,郭威立即率兵返回京城。至于那些需要抗击的辽国军队,现在已经顾不上了,他们也许是例行抢劫——结束了自己会回去的。过年了,我们都要准备些年货,何况领土上只长草的辽国人?还是回开封办正事要紧。  公元951年正月初五,郭威正式登基,建大周朝,年号广顺,改后汉隐帝乾祐四年为广顺元年。除了大赦天下、封赏百官等新皇登基例行之事,郭威还颁布了新的经济政策,比如减免各地税收、厉行节约,明确规定“乘舆服御,宫闱器用,大官常膳,概从俭约。诸道所有进奉,只助军国之费,诸无用之物,不急之务,并宜停罢” 。还制定了更为人道的刑法条例,“罪人非判逆,毋得诛及亲族,籍没家资”,强调“帝王之道,德化为先,崇饰虚名,朕所不取” ,同时给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人平反(追封杨邠为恒农郡王、史弘肇为郑王、王章为琅琊郡王),当然在此之前已经派人赶往宋州,将还在往京城方向蠕动的刘赟以保护之名扣留了。  说来刘赟也真是爱排场之人,从徐州一路向西赶来,路上接见、慰问、谈话就没消停过,经常握住当地老农的手,亲切地问:“阿伯,生活怎么样,饭够不够吃,房子住得好不好?”老农回答:“好着呢,吃饭都是两文银子管饱,房子都住的66文一个月的廉租房,生活滋润得很哪!”刘赟很高兴,于是20多天的时间,当郭威率领大队人马从开封到澶州走了一个来回的时候,他老人家才从徐州刚走到宋州(今河南商丘,距离徐州169公里),日均前行6公里。  于是,剩下的100多公里路程刘赟不用走了,腊月二十六那天,他被郭威从皇帝刘赟变成了湘阴公刘赟,随即被软禁在宋州,过完951年的春节不久就死掉了,准确来说是那年正月十六就死掉了。  郭威称帝十天后,北方传来一个好消息,被忽悠了的河东节度使刘崇于正月十五在太原自立为帝,建立北汉。在此之前刘崇已经做好了当太上皇的一切准备,甚至将整个太原城装饰一新,只等儿子在开封称帝,自己就在太原大摆筵席好好庆贺一番,这下儿子被抓,前程缥缈,神马都成浮云,郁闷的刘崇只好干起了个体户,发誓跟后周不共戴天。至于前期装饰太原所做的工作,倒是恰好拿来做北汉集团开业典礼之用。  不过因为北汉领土狭小,只相当于如今山西的中部、北部地区,且地瘠民贫、国力微弱,唯一盛产的煤又卖不出去(说不定还不会挖),加上日后战事连连,世祖刘崇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倍感生存艰难。人说生活就是花8小时买菜然后做一顿饭吃掉,生存是花8分钟买包方便面泡了吃掉,可怜的刘崇几乎是顿顿都靠泡方便面充饥。  至此,刘氏建立的“汉”系列帝国集团全部登上历史舞台,包括刘邦建立的西汉帝国,刘秀建立的东汉帝国,刘备建立的蜀汉帝国,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帝国,刘(音演)建立的南汉帝国——同一氏族如此偏爱同一个名字,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奇观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郭威和李太后商议决定立刘赟为帝的消息传给刘崇不久,刘崇的部下李骧就非常有预见性地提醒领导:“这恐怕是郭威的缓兵之计,万不可信。咱们应该马上出兵太行进据孟津威慑郭威,等公子顺利即位后,再回师太原,如果郭威耍什么花招,就出兵灭了他。”兴致正浓的刘崇闻听此言,好比看电视剧正兴起时碰到停电,骂道:“你这个腐儒,如今我马上要做太上皇了,正是普天同庆之时,你却怂恿我引兵入京,岂不是要我与朝廷作对,陷我父子于水火吗?”遂将李骧与他的老妻同时斩首。此时成了北汉世祖的刘崇想起当初李骧的话,心中懊悔,好比前面已经停掉的电又来了,可惜连续剧已经放完,只好为他夫妻建了祠堂,每到初一十五都进香烧纸,以期李骧神灵保佑自己北汉政权兵强马壮,日后挥师南下,报仇雪恨。  很多人读史至此,都觉得郭威的登基过程太过曲折,既然存心代汉,十一月底杀回京城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行动了,何必绕一个大圈,既费时间又耗路费。对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分析过,譬如认为他需要时间来从根本上控制军队,或是借此手段稳定军心、麻痹敌人等,甚至有人认为他算好了时间,要在农历春节称帝,图个彩头,这些都是对的。  后汉隐帝刘承祐死后,最有希望坐上皇位的是刘氏家族三位宗亲:河东节度使刘崇(刘知远弟弟,驻太原),许州节度使刘信(刘知远堂弟,驻河南南部),以及武宁节度使刘赟(刘崇儿子,驻徐州)。从地图上看,三地互成120度夹角围住开封,一旦合力发兵,水平和竖直方向对开封产生的压力分别是独自出兵的1.7倍和2倍(学过物理的同学可以验算一下),到时候只怕三个郭威也会被打得粉碎了。  如果按照常规造反计划,即郭威此时称帝,好比同时断送了三位刘氏节度使的前程,无异于给三位每人脸上一拳,并且冲他们喊“我就在开封,你们来打我吧”,坐标是北纬34度48分、东经114度20分——那么毫无疑问会招致挨三拳的后果,想一想几天以前刘承祐和刘铢对唱《皇帝,你在哪里》的情景——郭威可不想自己成为别人的GPS定位坐标。  按照如上分析,郭威几乎肯定是要被打败的——而采用那个曲折版的造反计划之后,刘崇父子一个赋闲在家,一个招摇于途,刘信日后得到消息的时候,居然悲愤地自杀了。成功地化解了三人的潜在攻势,此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称帝后的郭威将柴荣以“储君”身份擢升为澶州节度使,提拔赵匡胤为东西班行首,并拜滑州副指挥。  广顺三年,柴荣官拜开封尹,成为首都最高行政长官,赵匡胤升为开封府马直军使,成为皇家近卫军中级军官,同时被纳入柴荣麾下,与他的父亲赵弘殷开始平起平坐。赵匡胤用三年时间赶上了父亲,宋史称其父子“分典禁军,一时荣之”。  广顺三年(953)十二月,当了三年皇帝的郭威突然身患重病,遂于次年正月将年号由“广顺四年”改为“显德元年”,希望得到上天的眷顾。然而改元似乎并不能替代医药治病,郭威身体每况愈下。自知时日无多的郭威将治国的重任交到柴荣手上,考虑到外甥泗州防御使李重进年岁长于柴荣,恐日后不服管理,于是病中召二人到病床前,命李重进跪拜柴荣,以定君臣名分。  显德元年正月十七,公元954年2月22日,一代明主郭威溘然而逝,留下了悲伤的柴荣、赵匡胤和一个即将展开的霸业蓝图,当然,还有一场即将到来的战争。  正月二十一,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  只当了三年零十二天皇帝的郭威,却为后世留下了一个“英名帝王”的名声。  这是因为郭威在任三年内一直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社会。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要求最低的老百姓,有一片地,有一头牛,看着老婆孩子暖在炕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就像一句广告所写:农妇、山泉、有点田。  徒步经过归纳,发现郭威在三年做皇帝期间,主要做了四件事以保障老百姓能过上农夫山泉所描述的幸福生活。  其一是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废除牛租。当年朱温攻打淮南,抢来几十万头耕牛,但朱温不是放牛的,于是他想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把这些牛分给老百姓,每年收取一定租金。表面看来是一个公平交易,但是朱温忘掉了一个很严重的事实,那就是:牛是会老死的。  于是多年以后,这些牛死光了,牛租却没有废除,这些养牛人的后代到了后汉都还要为牛的祖先付税。考虑到当时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种地施不上化肥,农民化学家慕容彦超又没有发现氨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合成尿素的反应方程式——当然他当时可能忙着研究炼铁,以在造假钱这个利润更高的行业有所发展,更何况郭威去年还打得他灰头灰脸,就算研究出了尿素的合成方式也不会告诉周朝——农民在地上忙乎一年,种出来的粮食折现,往往只够做租金交给政府,仔细一盘算,那牛都已经好多年没在这地里耕过了。于是民间怨声载道,有人上书向郭威反映问题,曰:“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郭威一看,言之有理,于是废除牛租,同时授无主田土给数十万归中原的幽州饥民,免收其税;无主荒地听任农民耕垦,作为自留地(不收土地出让金),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民间欢腾不已,百姓奔走相告,唐末以来极为混乱的北方社会开始走上安定的道路。  其二是大力治理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还利于民。古代的盐业事关国计民生,所以各朝政府都将贩盐业收归国有,由政府垄断经营,好比今天的中石油,你见过私人开设的加油站吗?于是民间贩私盐便成为一本万利的买卖——试想你能开个油罐车给人随便加油收钱——铤而走险贩私盐牟取暴利者屡禁不绝,唐朝著名的造反专家程咬金、王仙芝、黄巢,还有明初朱元璋的强劲对手张士诚等,都是私盐贩子出身,这些民间经营者不但抢了国企的生意,还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后汉刑法规定,凡走私食盐、酒曲者,不问数量多少一律处死。广顺元年(951),郑州有百姓交税后领走官府配给的盐,经过州城时,被官吏以为是私盐而抓住杀头,其妻遂进京上访。郭威闻知此事,发布诏令曰:犯走私食盐、酒曲罪者,根据数量多少,定刑时应有差别,刑法从“一律处死”改为“盐曲犯五斤以上处死”。如此贩盐成本降低,盐贩子利润也随之骤减只好转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减少,社会治安大为好转。  其三是重拳打击境外反动势力,为大周营造一个和平崛起的大环境。遭受忽悠和失子之痛的刘崇自从正月十五建国之后,一想起郭威就恨得咬牙切齿,时时都惦记着对周朝进行非和平演变,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于是在广顺元年十月,向辽国借兵五万,加上自己的两万北汉军,向周朝的晋州(今山西临汾)发起猛烈进攻,这次面向南方的突击行动,史称“南突”。晋州巡检使王万敢一面指挥周军固守,一面紧急向朝廷求救,郭威遂派王峻出兵御敌。  王峻翻了翻历史书,决定从朱温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朱温不知道牛是会老死的,然而王峻知道马是会饿死的,于是采取坚壁清野之法,坚守着牢固的晋州城池而不出战,任凭城外7万辽汉联军天天攻打。刘崇心想,就算困你到春暖花开,也要把晋州拿下!  然而公元951年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来得更早了一些。  刘崇终于发现城池打来打去还是那么牢,雪后的天气却是越来越冷,最重要的是7万人马一天就要吃掉一座粮山,这么耗下去真不是个办法,时间久了马都要饿死了,于是于年底引兵回国,从此再也不敢打郭威的主意。  北面的事情处理完了,东面的反动势力又开始行动了:刚刚过完当皇帝后第一个春节的郭威在正月又收到一个红包,兖州节度使慕容彦超造反了——史称“西突”。  因为刚建国的郭威尚没有“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理念,对慕容彦超一直采取怀柔政策,送了很多胡萝卜过去。然慕容彦超见周军正与北汉在晋州相持不下,觉得机不可失,于是趁机举兵造反,还郭威以棒子。郭威命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曹英率兵攻打,到了五月,郭威甚至御驾亲征,于是有了慕容彦超发现假银子刺激不了士兵的战斗力、在兖州城破之后投井自杀的故事。  内忧外患都解决之后,郭威却发现更大的麻烦来了。  那就是大周政权内部的黑恶势力是越来越猖獗了,于是郭威开始着手进行任上第四项工作——扫黑。  科学证明,如果将稍微吹起的气球放入气压较低的真空罐里,气球会膨胀;如果放入的气球吹得比较鼓,它就会爆炸。现在郭威的异姓大哥王峻就是这么一个气球,原先充入的气体就是他在开国过程中立下的功劳和刚刚赶走刘崇汉辽联军的战绩,没有压力的真空罐就是郭威的宽容。  王气球已经膨胀得比较厉害了。  先是屡次要求郭威为自己加薪,置田买地盖大房子,而且搞笑的是在郭威盖了一个同样大小的房子时,问皇帝:“国家现在还一穷二白啊,你怎么能这么浪费呢?”郭威傻眼了:“你家盖房子不要钱啊。”  接着是严重干涉郭威的人事任免权,凡是王峻不喜欢的大小官吏都要强行让郭威罢免,有一次甚至强行要求皇帝罢免宰相范质和李谷,正在吃饭的郭威为了听这事,被叨扰得三次吐下嘴里的饭。“郭公吐哺”之后不爽了:“只许王峻买地,不许郭威搭棚”已经很过分了,如今竟要染指人事决定权,那我这皇帝岂不是要下岗?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比较严重了,偶尔撒泼达不到目的的王峻竟然以罢工相威胁,不来上班了。忍无可忍的郭威于广顺三年(953)二月间,将王峻软禁起来,后来给予其“降级留用、贬为商州司马,以观后效”的处分。  不过郭威的麻烦还没有完,第一个王气球刚处理完,另一个王气球也进了真空罐了,他叫王殷。乾祐三年,正是这位兄弟捧着刘承祐的杀人密诏从澶州赶到邺都通报郭威,才演出了一幕修改诏书,群雄激愤的大戏。  建国后王殷以宰相身份坐镇邺都,是名副其实的“河北王”。对比王峻的弄权,王殷在河北经常打着各种旗号捞钱,这郭威都能容忍。然而王殷胆子越来越大,每次朝见郭威的时候,都带着几百个侍卫,病中的郭威经常担惊受怕,万一王殷在朝堂上翻脸,自己可能就玩完了。  为了给继承人柴荣留下一个好局面,郭威狠下心来,于广顺三年腊月底,趁王殷再次上朝的时候,伏兵殿中,一举将王殷拿下,流放登州(今山东蓬莱)。但王殷刚出汴梁城,就被郭威发扬送佛到西的慈悲风格,派人在城外找个好地方给砍了,随后诛杀其子。  做完这一切,郭威长舒了一口气,然后发现自己终于是撑不下去了。  显德元年(954)正月,郭威病情不断恶化,甚至在拜祭太庙时,都要别人扶着,最后只得让皇子晋王柴荣代替自己行礼。回宫后,这位脖颈上刺着一只小雀,因而外号叫做“郭雀儿”的皇帝,将自己的养子叫到跟前,说出了自己的遗愿清单:  “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内。陵所务从俭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市价雇用),不计近远,不得差配(强行役使)百姓。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临入陵之时,召近税户三十家为陵户,下事前揭开瓦棺,遍视过陵内,切不得伤他人命。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着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  柴荣含泪答应,四月,将郭威葬于新郑,陵曰嵩陵,庙号太祖,谥曰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威的埋葬之地,后来形成一个村庄,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村名叫做“郭村”,后更名“虢村”。  功业如此,夫复何求?  纳兰行者有《江城子郭威》词赞曰:  王侯将相宁有种?  一人呼,万人应。  小雀展翅,长空化鲲鹏。  面南背北统六合,  安社稷,都开封。  三载仁政治国策,  民为重,君为轻。  功过休谈,不言人自明。  百姓千家遥祭处,  纸衣墓,瓦椁冢。  第六章 高平之战  公元954年,距离赵匡胤离家出走已经7年。当初老和尚“遇郭乃安,历周始显”的偈语,似乎已经实现,又似乎仍然遥遥无期——论官职,他已经从禁军小头目升到了开封府马直军使,算是柴荣手下的红人了,可这算是“乃安”“始显”吗?如今功业未建,声名小到近乎没有,假如现在死去,除了赵弘殷夫妇,说不定连哭的人都不太会有——这不是赵匡胤想要的生活。  显德元年正月十七,郭威去世,柴荣很伤心,赵匡胤很难过,周朝上下很多人都很悲痛,然而刘崇很高兴。  刘崇已经很久没有这么高兴过了。从3年前的正月十五建国至今,尤其是从上次在晋州被王峻打得又冷又饿而狼狈回国至今,两三年下来他就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经常梦到郭威率兵杀奔太原而来,醒来满头大汗。说实在的,山西这么一小片做节度使都显局促的地盘,却要拿来建设一个国家,好比只有两颗葡萄,却要做出一个水果拼盘;虽然刘崇已经很努力地创造名目,老百姓也已经很努力地缴税,可国库里面仍然时常空空荡荡,连皇太子刘承钧都经常委屈地来到他面前:“爹,我饿啊!”  可是没办法,南面的周朝国力日渐昌盛,打不得;北面的辽国骑兵更是骁勇善战,不敢打(伺候不好的话还来抢你呢)。于是刘崇只好同样委屈地告诉儿子:“我也饿啊。”  可是现在消息传来,彪悍的郭威竟然死掉了,这不是老天给我的翻身的机会吗!高兴的刘崇写了一篇《论郭威的死掉》,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他在文中说:  “听说,大周朝的皇帝郭威死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死的郭威,无耻地玩弄我们父子的感情,夺走了我们该得的一切,正是他让我们汉朝遭受着今天如此众多的苦难。  “这几年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这郭威的死掉。……现在,他居然真的死了,则普天之下的汉朝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当初,我们被逼到河东的角落里,郭威躲在东京的庙堂上。现在却只有这把老骨头独自沉睡了,莫非当初他率兵攻汉的时候,竟没有想到自己是终究要死掉的吗?”  写完檄文的刘崇掷笔长叹:“老天有眼呀,报仇雪恨的时间到了!”于是立即重新发兵三万,举北汉全国之力攻打新丧国君的周朝,务必一击致命,喊出的口号是:“驱除柴虏,恢复大汉;抢回土地,还我河山。”当刘崇听到士气高昂的军队整齐划一地喊出如此响亮的口号时,他仿佛看到自己的子民从此再也不用在只产煤不产粮的土地上苦苦耕耘了,灿烂的笑容绽放在英俊的脸上,潇洒的胡须配上眼中对于未来的无限向往,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图。(史载:刘崇不光人长得高大帅气,长长的胡须也很有型,颇有关公神韵。)  为了以防万一,刘崇再次请到了骁勇的外援,那就是辽国的一万骑兵,由辽国武定节度使杨衮率领,归刘崇指挥。  二月,军队集结完毕,刘崇先去李骧夫妇的祠堂前祭拜一番,然后亲率四万兵马,浩浩荡荡奔开封而来,旌旗到处,遮天蔽日。  对比刘崇的幸福生活,柴荣最近比较烦。  首先,郭威死了,柴荣很伤心。从七岁时被过继给这位姑父开始,柴荣就在内心里把他当成了自己的父亲,从此跟随姑父,从白手起家南征北战,到功名初显全家被屠,再到郭威称帝自己开封府尹,直到如今郭威长眠、自己君临天下——哪件事不是和姑父息息相关?而如今国家始定,夷寇未平,柴荣不禁哭诉:“正是姑父您大展宏图施展拳脚的时候,怎么能说去就去了呢?”  其次,新上任却不能服众,皇帝柴荣很郁闷。还记得刘知远留给刘承祐的顾命大臣杨邠和史弘肇在大堂上禁止新皇帝开口议政的先例吗?如今的柴荣虽然已经33岁,治理邺都的政绩也差强人意,然而最要命的是军功稀少,在冯道等70岁老头的眼里,基本上还是个愣头青。跟刘承祐与刘知远的关系相比,柴荣甚至都不是郭威的亲生儿子,一想至此,柴荣连脑袋都是晕的。  但现在既然北汉已经打过来了,总得有个应对之策。于是周世宗柴荣主持了一个座谈会,论题就是《论当前形势下是否应该出兵抗汉以及应该如何抗汉的问题》,参加者主要是郭威留下来的一干老臣,包括四代元老冯道、中书侍郎王溥、宰相范质等人。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很快达成共识,当然应该出兵,而且不但要出兵打击,还要打出风格,打出水平,最好把趁火打劫的刘崇和他的四万军队赶回山西的黑煤窑里面干苦力,日日皮鞭伺候,一反抗就打。  然而大家在第二个议题上产生了分歧,柴荣认为自己应该像唐太宗一样亲率大军北上拒敌,一来皇帝亲征,军队战斗力必定倍增;二来有战功做铺垫,日后在朝野更有威信。  像牛皮糖一样以黏性强而著称的高人冯道,却在此时与柴荣唱起了对台戏,观其一生,与所事皇帝公然对抗也是绝无仅有的事。听完柴荣的唐太宗论,冯道用左眼瞟了一下柴荣说:“不知陛下能不能成为唐太宗?”柴荣心中恼火,说:“以我的兵力的强大,打败刘崇必定像大山压碎鸡蛋。”冯道又用右眼瞟了一下柴荣说:“不知陛下能不能成为大山?”群臣掩口侧目,都等着看柴荣的笑话。  柴荣还想讲讲道理,于是告诉冯道:“昨夜我仰望星空……”话刚出口就被打断,陛下,除了仰望星空,您还要脚踏实地,四万大军当前,吟几句诗是吓不走敌人的。  柴荣本以为亲征的决心一出,满朝文武必定齐声赞扬“皇上圣明”,然后来一句“爱卿平身”,接着诏书一发,点将出兵——很明显写作至此的徒步是清朝辫子戏看多了——可没想到满朝大臣,只有王溥站出来鼓励柴荣出征。当然得到支持的柴荣还是很高兴,于是告诉冯道一干人等:“朕已经决定亲征,您老人家去给太祖修陵墓先吧!”  三月初三,抗汉战争部署完毕,发布大周新任皇帝周世宗柴荣一号令:  命天雄节度使符彦卿、镇宁节度使郭崇率兵自磁州固镇(今河北武安西)向西北插入辽州(今山西左云、右玉)断后;  命河中节度使王彦超、保义节度使韩通率兵自晋州向东趋潞州(今山西长治)侧击;  命河阳节度使刘词率军殿后,为主战场之后援;  遣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义成节度使白重赞、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李重进、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宣徽使向训率前锋先趋泽州(今山西晋城)。  同时,诏令诸道(唐时一级行政单位,类似于如今的省)招募民间骁勇者从战,以民间精英补充军队战员不足,做到务必一击而中,必须把汉军赶回山西老家。  从地图上看,柴荣已经把决战的场地定位在如今的晋城到长治一带。  此时刘崇率领的汉军一路顺风顺水,在邢州打败了潞州昭义节度使李筠(原名李荣,避世宗柴荣讳改名李筠)的部队,迫使李筠逃回潞州。得胜的刘崇心中不免替柴荣的命运暗暗担心:太可惜了,你刚当上皇帝不满两月,竟马上就要成为死皇帝了。叹息完毕,继续意气风发乘胜推进,逼近潞州。  三月初九,发布周世宗柴荣二号令:  命冯道护送太祖灵柩前往山陵,专心修墓;令郑仁诲为东京留守,认真看家。  两天后,抗汉大军出动。像所有出征队伍的将领一样,柴荣立于大军阵前,士兵安静下来,静静地等着这位皇帝将军说点鼓舞士气的话,柴荣清了清嗓子,深邃的目光盯着遥远的北方,然后喊了一声:“出发!”  刘崇,来吧,还记得五年前的慕容彦超吗?你会像他一样,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不同的是,慕容彦超是回山东去造钱,你却要回山西去挖煤。  离开开封的柴荣率兵日夜兼程,于三月十八日抵达泽州(距离开封约210公里),与樊爱能诸将率领的军队会合,当晚宿于州城东北。而南下的刘崇不知道柴荣已经率兵亲征——这说明,有个手机的话会是多么方便——加上前面击败李筠没耗多少气力,于是觉得周军的战斗力简直近乎没有,跟当年郭威在世时候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刘崇一方面庆幸自己发兵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顺便崇拜了一下自己,同时觉得沿途不用多耗时间了,咱们直接杀奔开封捣他黄龙,灭了周朝之后,再吃午饭。于是路过潞州时竟没有进攻,而是引兵绕道南下,当晚,军队驻扎于高平城南。  据地理资料记载,高平此地,一年四季分明,雨量适中,连风都按时令吹来,不早不迟。更重要的是,有一位山西的朋友告诉我,这个地点,非常平坦,适合打仗。三月十八日的夜晚,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气温不高不低,夜风不疾不徐,所以我以为,刘崇一定睡得非常舒服。  天亮了,开始打仗。然而开局却打得毫无乐趣,因为两军刚刚相遇,北汉军就开始后退,马上撤到了巴公原(今山西晋城东北)。柴荣见到刘崇竟然如此不经打,逃得比咱追得还快,生怕他马上逃脱追不上,下次再打他还得千里迢迢奔去太原(《资治通鉴》:“虑其逃遁,促军急进。”),于是率兵奋起直追,很快也赶到了巴公原。  到了巴公原的柴荣勒住鞍下奔驰的战马,刹住大军前进的势头,看着面前的一马平川,突然眼前一亮。  他看到远处的刘崇正朝他点头微笑。  他看到不远处的北汉军已占据高地列好阵势。  他看到刚刚还拼命逃窜的北汉军队已经刀枪如林,虎视眈眈。  柴荣心中涌现出战场上已经被千百次引用过的一句名言:中计了!  需要说明的是,就在距离柴荣立马处不远的另一个村落,在此1200余年之前曾发生过另一场著名的战争,战败者40万人被坑杀,为我们奉献了赵国战争史上一场毁灭性的大败和汉语里一个标志性的成语“纸上谈兵”。——没错,那场战争叫做长平之战,发生之地的长平村,距巴公镇十余里之遥。  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四月,秦派王龁攻赵于长平,赵以廉颇为将御敌。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以为廉颇懦弱,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骗得赵王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并命他率兵击秦。结果赵括大败,赵军40万士兵投降。白起将赵军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熟读兵书的柴荣想必已经看过这段故事,心中也一定知道此时若是被汉军围困的后果:那样不但自己的万余大军将全军覆没,而且周朝的子民也将遭受灭顶之灾,说不定还会被刘崇和他的4万军队拉到山西的黑煤窑里面干苦力,日日皮鞭伺候,一反抗就打。——这话很熟悉吗?没错,战前设想的刘崇的命运就是这样。  没有太多的时间拿来犹豫,柴荣已经做好了战斗部署,将周军分成三路:白重赞、李重进率左军居西;樊爱能、何徽率右军居东;向训、史彦超领精骑居中,柴荣自领禁军临阵督战,与北汉军对峙。禁军将领在殿前都指挥使、郭威女婿张永德指挥下,担负着保卫柴荣的重任。这时,手下有人问道:“陛下,是否等刘词的后续部队到了之后再开打?”柴荣心中暗自苦笑:如果在现在的形势下坐等刘词,恐怕到他率军赶来的时候,只能为咱们收拾收拾战场,整理整理遗物,然后洗洗睡了。啥也别说了,打吧!  刘崇的布阵速度不比柴荣慢,既然你出3个前锋,我就派3个后卫吧!他马上也将汉军分成三路:辽国杨衮部队居西翼为右军,先锋张元徽居东翼为左军,刘崇亲率3万大军为中军。  不过此时的刘崇开始萌生悔意,本来前面碰到的周军战斗力之弱已经让他感到失望,好比重拳出击,却打中一个烂柿子;如今再看柴荣的兵马竟如此之少,心中难免非常失落——他开始后悔向辽国请求那1万外援了,自己对这1万人马不但要包吃包住,预付工资,还要支付高额的出场费——如你所知,外援的出场费总是很贵的。  关于这个问题,本人略做补充,手边有现成的案例可供参考:2010年11月29日,NBA老球员弗朗西斯与CBA北京首钢俱乐部签约,12月28日解约,1个月的时间里,他一共上场4次,均场3分21秒,至解约时,他一共得到2分、挨过2次盖帽、摔过1个大跟头,拿到30万美元——2010年中国的人均工资不过29000元。  既然美国的外援弗朗西斯1个月能拿到1个中国人69年的工资,那么辽国的外援1万骑兵1个月应该拿到北汉人多少年的收入呢?刘崇的老师肯定教会他算过除法。  于是节俭的刘崇告诉杨衮:“今天这仗好打,万把周军还不够我们收拾的,你们在旁边做做俯卧撑即可,还可以顺便欣赏一下我军杀敌的英雄气概。”杨衮提醒道:“陛下不可轻敌,我看周军阵容齐整,恐怕不是那么好对付!”刘崇大手一挥:你不要说了,在旁边观战吧!“《资治通鉴》传神地记载了杨衮的反应:”衮默然不悦。“于是不悦的杨衮很忠实地履行了刘崇分配给自己的做俯卧撑的工作,不久之后就率兵返辽了。  刘崇给杨衮分配完了工作,马鞭指向张元徽:“出击!”  从接下来张元徽的表现来看,他实在无愧于“北汉第一勇士”的称号,只见他连“敌将何人?速速报上姓名,老夫手下不斩无名之辈!”的例行台词都不喊了,直接率2000先锋奔周军右翼而来。手下兵士见大将如此彪悍,无不深受鼓舞,高声呐喊,汹涌而上。  于是樊爱能、何徽率领的周军右部就遭殃了。  他们很快作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绝不吃亏——好汉不吃眼前亏——由樊爱能、何徽带若干随从先行逃跑,其余1000余步兵全体高呼“万岁”,投降汉军。《资治通鉴》:“战未几,后周将樊爱能、何徽引骑先遁,右军阵溃,步卒千余人解甲降北汉。”  当刘崇看到士气高昂的军队如此干净利落地收拾掉周军的先锋时,他仿佛看到自己的子民从此再也不用在只产煤不产粮的土地上苦苦耕耘了,灿烂的笑容绽放在英俊的脸上,潇洒的胡须配上眼中对于未来的无限向往,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图。他下令:“重赏张元徽,继续出击,生擒柴荣,然后……收兵吃午饭!”  柴荣亲眼见到自己的右翼千余兵从周军转眼就变成了汉军,大吃一惊,想不到这帮兄弟当着皇帝的面也叛变得如此干脆——可是眼前的形势已经容不得他多加思考,于是柴荣大喊一声:“兄弟们,跟我上!”便奋勇而出,目标竟是直接指向刘崇本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部队看到皇帝都拼命了,不把自己当皇帝反而当小兵使唤,难道大家还敢不把自己当小兵而当皇帝使唤?于是就跟几分钟前的张元徽军一样,柴荣的突击队杀气四起,迅速逼近刘崇。警卫队长赵匡胤见柴荣勇猛至此,赶紧组织部下:“看到没?皇上都如此卖力,咱们岂敢不拿命跟上!快跟我来!”又对张永德说:“兄弟,咱们联手保护皇帝!您率领您手下的射箭能手登上高处出击作为左翼,我领兵作为右翼攻击敌军,国家安危存亡,就在此一举!”张永德当即依计而行,与赵匡胤各自率领2000人加入战斗。士兵受到鼓舞,无不拼死战斗,以一当百。左军白重赞、李重进也奋勇杀上。  还记得当年明月对刚入郭子兴大营时朱元璋的评价吗?“他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很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又很讲义气,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上,这一切都让他有了崇高的威信。”于是众人此刻都看到一个勇敢冷静讲义气的赵匡胤与柴荣奋勇杀敌的身影渐合一处,为汉军送去他们三月十九号的下午茶,可怜他们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抽不出来。  刚刚得到嘉奖的张元徽第二次刚刚出战就乐极生悲,战马很快被绊倒(那一刻慕容彦超附体),从马上掉下来的张元徽好比从战斗机里爬出来的飞行员,战斗指数骤减,旋即被周军俘杀。更要命的是,季风一向很规律的高平果然名不虚传,恰到好处地刮起南风,而且越刮越猛,吹得汉军眼睛都睁不开。  正在风中凌乱的北汉军队如何挡得住受到来自皇帝和风向双重鼓舞而越战越勇的周军,于是迅速溃败。刚刚还笑容满面的刘崇想不到柴荣会如此勇猛,措手不及,紧急鸣金收军,军队又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刘崇心中黯然神伤,还是逃命要紧吧,于是亲举帅旗组织残兵1万余人退到安全地带,拼死抵御。远处的杨衮心里暗叫好险,于是俯卧撑也不做了,悄悄引兵返回辽国,倒是给刘崇省了不少出场费,日后做账,应付账款上少掉一大块数字。  不过此刻的刘崇显然没有精力考虑账目问题,因为周朝的援军刘词马上就要赶到了。  刘词,字好谦,元城(今山西大名)人,以勇悍闻名,昔日随郭威平定李守贞叛乱时,李守贞曾命数千敢死士兵偷袭周军,众将都不知所措,唯有刘词镇定自若,亲率兵马迎敌将李守贞。  正率援军快马加鞭赶往高平的刘词半道上碰到带了1000多人夺路狂奔南逃的樊爱能、何徽,赶紧拦住,问:战场上情势如何?于是樊何向刘词描述了一幅凄惨的场景:投鞭断流、掷靴阻道的汉辽联军如同大山压碎鸡蛋般——不知道他们哪里听来的柴荣的原话——已将周军杀得溃不成军,咱们的兵马投降了大半,陛下不知所踪,我们是拼了命才逃出来的啊!末了,补充一句:刘将军,快跟我们一起逃吧,你这会儿赶回去,简直是给汉军上菜……我们是为你好啊!  面对李守贞的偷袭都面不改色的刘词仔细地看了看樊爱能、何徽和手下将领因逃命和撒谎而显得异样的脸色,想了想还在苦海里挣扎的柴荣等人,略作迟疑,作出一个伟大决定:继续北上救主!——我想,刘词此时多半也和徒步一样,想到了多年以后的拿破仑,还有本应和拿破仑在战场上并肩御敌的格鲁西。  1815年6月18日的滑铁卢,当拿破仑皇帝的7.4万法军与威灵顿将军的6.7万联军在2.25公里的战线上进行一天的浴血鏖战,于战场上留下了2.7万具法军和2.2万具联军士兵的尸体时,率领3.4万兵力在距离战场仅4小时路程之遥的地方游荡的格鲁西,却死守着皇帝让其追击普鲁士军队的命令,任凭炮声隆隆而不回援,导致攻无不克的拿破仑迎来了生命中最为惨重的失败。此役败后,拿破仑在大西洋圣赫伦岛度过了他的余生。而墨守成规、不习惯独立行事的格鲁西元帅,也成为法国复辟王朝没落的一大罪人。  刘词当然不想成为周朝没落的罪人,所以别了樊爱能、何徽之后,他继续以70码急行军的速度迅速赶往高平。刘词赶到的时候已是黄昏,他看到南风已停,如血残阳照得整个战场满目萧然;他看到周汉两支疲惫之师似已无力再战,面有倦容;他看到柴荣眼神里的欣慰,还有刘崇眼神里的绝望。于是刘词抖擞精神,开始收拾残局。  后面的故事就很平淡了,引用《资治通鉴》原文至此:“薄暮,词至,复与诸军击之,北汉兵又败,杀王延嗣,追至高平,僵尸满山谷,委弃御物及辎重、器械、杂畜不可胜纪。”  至夜幕低垂,得胜的柴荣安排人收拾收拾战场,整理整理汉军遗物,然后就安排大家洗洗睡了。  战败的刘崇仅率100多名随从由小道越雕窠岭(今山西高平西北),昼夜不息,逃归晋阳。值得一提的是,一向节俭的刘崇居然将此次归逃途中最大的功臣封为“自在将军”,不但为其盖了专门的府邸,而且以金银装饰(真是不计成本啊),享三品俸禄,实在是大手笔。  ——这位功臣,就是他的坐骑黄骠马。  第七章 夭折的千古一帝  首次亲征就大获全胜、几乎将北汉一举灭国的柴荣一扫战前的郁闷心情,打扫完战场甚至打算马上率兵返回京城,心想这次可要在冯道等人面前长长志气,不料这个愿望却永远实现不了了,因为不久之后冯道就死掉了(四月十七日庚申,“太师、中书令瀛文懿王冯道卒”)。  但是还有很多人没死,这其中包括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柴荣率众人在战场上进行焦土抗战之时,两位哥们领着部下以一级战备的姿态向南奋勇逃窜,史书上说他们奔逃过程中“控弦露刃”,一路上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柴荣命好几批人持诏书前去追赶,二位连使者都给杀光了。逃了一夜,惊魂始定时收到消息,周军竟然打胜了!这下可有点出乎意料。  然后他们抖了抖身上的泥土,像没事人一样赶了回来,看到了满脸错愕的柴荣。因为柴荣没想到这世界上有人脸皮竟如此之厚,来去都不打招呼的。  《资治通鉴》上说柴荣见到重归的大将之后拿不定主意,把自己关在柴房里想了一夜,然后在张永德的强烈建议(“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下“掷枕于地,大呼称善”,下定决心诛杀二人:若是军纪不严,日后的日子肯定比勾践吃的苦胆还苦。  在我看来,战场上面临瞬息万变的局势尚且能立刻作出判断的世宗,处理这种问题是不需要在柴房里静坐一夜的,更何况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差点让他在战场上成为焦土——从日后很多表现来看,柴荣可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我以为,很可能柴荣跟他们打完招呼之后就召集了他们70多个高管部下,稍做思想工作,告诉其余兵士,这就是临阵脱逃的下场,然后将其悉数处斩。  史载:“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  柴荣在大军稍事休息之后即发令继续北上攻打太原,以求彻底消灭长跑冠军刘崇。一路上北汉多个州县投降,甚至有不堪北汉压迫的老百姓自发前来慰问周军,带着煎饼鸡蛋,场面煞是感人,这也让周军产生了一种自己此行即将解放全人类的错觉。  可怜的刘崇刚刚为“自在将军”修好宅第,就很快要被柴荣赶出自己的宅第了,心中无限后悔一个月前鲁莽作出的攻打周朝的决定。不过天不灭汉,柴荣的大部队跑得太快,补给跟不上,当地老百姓送来的鸡蛋煎饼当早饭吃吃还行,天天吃成本就高了,何况贫瘠的北汉土地上养出来的鸡产蛋率也不高——更严重的是柴荣手下大将史彦超因为轻敌中了埋伏,以两千人追杀辽国两万骑兵,陷入包围,史彦超大败战死。眼看攻克太原无望的柴荣遂引兵回开封,灭汉行动无功而返。  显德元年一役的先胜后败让柴荣深刻反思。  回开封之后,闭门多日的柴荣决心改革军队: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张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挥使,从禁军中挑选精壮者,组建新军。同时命赵匡胤负责,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即进行全国海选补充禁军兵力。通过整顿,禁卫军成为一支威震邻国、无比强大的军队。  在世宗的理想里,此军队必将“振长策而御宇内,吞汉辽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矣。  军队整顿完毕,就该有作战规划了。公元954年前后的长江黄河没有太大的洪水,这些精壮的士兵不用扛着沙袋抗灾救洪;显德初年的大周也没有太多的地震,士兵不用钻到倒塌的墙下面挖人——战争年代军队的唯一使命,就是战争。  于是周朝的邻居们就遭殃了。  此时环绕周朝的几个较具威胁的政权,分别是大辽、北汉、后蜀、南唐。四年前的郭威没有“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现在的柴荣更不会有“同时打赢四场战争”的宏图,他知道,这些国家要一个一个地收拾。现在研究的不是打与不打的问题,而是先打哪个的问题。  于是柴荣召集诸大臣入殿,给他们上了一堂业余政治课,分析了当今天下大势,随后给朝中近臣布置了两篇命题作文,一篇是《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另一篇是《开边策》,限期上交,由柴荣老师亲自阅读打分。  从小学三年级学写作文至今20年,徒步认为命题作文是最难写的。更何况柴荣出的题目难度太大,第一篇翻译成白话就是《试论当皇帝是一个辛苦的职业兼论做大臣也是一个不易的职业》,第二篇翻译了是《在取得对汉作战阶段性胜利的好局面下平定辽、汉、蜀、唐诸国的战略计划》——题目都有点长,但是你看看如今各类期刊上能发表出来的论文,题目有比我这更短的么?题目太短,怎么凑字数啊。  命题作文很难写,但是皇帝布置的作业必须尽快完成,于是很快柴荣就收到了一大摞文章,他的重点是看《开边策》,忽略掉很多诸如“修文德,来远人”那套老掉牙的东西,有一篇文章让他眼前一亮,文章提出著名的“先易后难,先南后北”论,认为应该先拿南唐开刀,先取江淮,次第剪灭诸侯,柴荣深以为然,看了一眼作者:比部郎中王朴。  比部郎中,刑部官职,品级从五品上,掌管各类物资、货币使用,相当于国家财务部中层干部。  这是“王朴”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柴荣的眼帘,而注定将伴随他度过余生。  于是柴荣召见王朴,对《开边策》中所提计策进行深入讨论,君臣相谈甚欢,遂为日后的战略定下基调。会谈的最后,柴荣听说王朴精究术数,就很好奇地随口发问:“朕当得几年?”王朴略加沉思,表示鸭梨很大,然后答曰:“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三十年后的事情,我不敢乱说啊。)  柴荣听后十分欣喜,仰天叹息曰:“若如卿所言,寡人当以十年开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事后证明,“精究术数”的王朴此时的预测并没有变成现实,柴荣非但没有如其所言再活三十年以实施其三个十年计划,反而是在即位五年零六个月之后病逝——于是大家会意,此时的王朴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乘法,五六三十嘛。  徒步不能确认此事的真实性,因为我一向认为这种预测是比较不靠谱的,著名的预言大师诺查丹玛斯不是老早以前就讲过“1999年7月……恐怖大王从天而降”的童话吗?这样看来,另一个算命先生倒比他实在多了。一人去一座古寺游玩,途中遇到一算命的,遂问:“给我算算,我能活多长时间!”算命的瞅着他的脸半天,说道:“先生命好啊!”此人心中大喜,忙问:“快说,我能活多久?”算命的说:“你能活到死啊!”  尽管柴荣英年早逝,然而他在此许下的豪言,并不因历史真实的遗憾而打折扣。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
正序
倒序
权力玩家赵匡胤
权力玩家赵匡胤-2
权力玩家赵匡胤-3
权力玩家赵匡胤-4
权力玩家赵匡胤-5
权力玩家赵匡胤-6
权力玩家赵匡胤-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权力玩家赵匡胤
权力玩家赵匡胤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