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雍正-9

康熙皇帝携皇太子胤礽同行,是因不放心让皇太子胤礽独自留在京师!至于固定地选带皇子,令其随扈前往,长侍身边,不仅只是示以器重,还有以之暗中监视、牵制皇太子胤礽,加强对自己的护卫之意。康熙皇帝之所以在诸子中挑选十三阿哥胤祥,一是他精于骑射,武功出众;二是康熙皇帝深知他与皇太子胤礽不合,因而不会予以庇护或与之同谋;三是十三阿哥胤祥十分精细,作风较为踏实。如果十三阿哥胤祥同皇太子胤礽关系密切,岂能为康熙皇帝选中,而且历10年不变?仅此即足以说明,康熙皇帝对十三阿哥胤祥是另眼相看的。十三阿哥胤祥在雍正年间作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种种表现,也充分表明十三阿哥胤祥除去具备较高的满汉文化素养外,还颇有办事才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第,是一难得人材。这应是十三阿哥胤祥为康熙皇帝所青睐的主要原因。不足20岁的十三阿哥胤祥受到皇父的器重,连供职清廷的汉族文人也是一清二楚的。但是,从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里面我们可以看出,1708年秋康熙皇帝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后,康熙皇帝就突然不喜欢十三阿哥胤祥了,历史上是怎么回事呢?应该说,这样的人才,生性宽仁的康熙皇帝完全应该给他一个很不错的政治前程啊?康熙皇帝一废太子后,康熙皇帝对十三阿哥胤祥的看法发生很大变化,十三阿哥胤祥的地位一落千丈。这里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惨烈的皇位争夺战中,十三阿哥胤祥投靠了势单力薄的四阿哥胤禛,并且关键时刻肯效死命。前面我们说过,康熙朝皇太子之位争夺血腥残酷,激烈程度为整个清代之最。众多皇子结党谋夺皇太子之位,朝野文武大臣各附一党,多派势力纵横捭阖、明争暗斗,都想置政敌于死地。当时,势力最大的是皇八子胤禩派,皇子多投靠依附于他。当时暗里挖空心思谋夺皇太子之位、明里装作富贵闲人的皇四子胤禛,将皇八子胤禩集团视为自己的劲敌,以巧妙的、几乎不为康熙皇帝察觉的各种手段与之较量。可是,皇四子胤禛势孤力单,连同母胞弟十四阿哥胤禎都不帮他。十三阿哥胤祥是四阿哥胤禛的同父异母弟,他不嫌皇四子胤禛势孤力薄,与他结成一党,积极谋夺储位,卷入党争漩涡。1708年,康熙皇帝将皇太子胤礽废黜后,惩处争夺皇太子之位的皇子,十三阿哥胤祥与皇长子胤褆、废太子胤礽同时被捕圈禁。为救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大包大揽,将罪责揽到自己身上,使四阿哥胤禛得以开释,摆脱干系。若不是卷入党争,尤其不成为铁杆式人物,生性宽仁的康熙皇帝完全可能给他一个很不错的政治前程。三、结盟的代价问题在于,十三阿哥胤祥为保全四阿哥胤禛,肯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这种代价包括很多方面。第一、政治前途方面:康熙皇帝的年长皇子中,十三阿哥胤祥是惟一一位在皇父生前没有受封之人。这与他曾深受皇父器重的情况,形成极大反差,若非犯有重过,不会至此。此外,十三阿哥胤祥事发后,其老师法海也受到牵连,被调离此任。不过,有一弊就有一利。雍正皇帝继位后,十三阿哥胤祥虽然备受倚重,但却谨恪有加,竭心辅佐,与年羹尧、隆科多两人恃宠妄为的作风,形成鲜明对照。因此,雍正皇帝对十三阿哥胤祥评价极高。十三阿哥胤祥之所以对于新帝的宠任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是由于他自幼对雍正皇帝的性格作风极其了解,深知这是其得以自保的惟一良法,同时也表明,康熙四十七年的重大挫败,对十三阿哥胤祥的作风与性格影响之大,直至终生。第二、日常生活方面:雍正皇帝说他“于皇考时……家计空乏”,这同他始终不曾封爵,因而既无其他皇子封爵时所受大量钱财,俸禄所得也相对较少有关。第三、身体素质方面:由于心情郁闷,十三阿哥胤祥终于患病,“湿素毒结于右腿,膝上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此症时好时坏,经御医反复医治,很长时期未愈。康熙皇帝是位慈父,尽管对十三阿哥胤祥十分不满,但对儿子的病痛仍记挂在心。他在塞外时,经常在给皇子们的朱批中问询此事,并亲阅御医奏折,对治疗做出具体指示。有的材料说此后的十三阿哥胤祥一直被康熙皇帝软禁了十多年,直到雍正皇帝继位才被放出,这是后人对于历史材料的误解。事实上,十三阿哥胤祥不久就被释放了。1709年春天,康熙皇帝巡塞外,他仍然在随行的皇子之列。但此次康熙皇帝将他带在身边,绝非示以宠爱,而是具有防范之意。不过,自1710年到1721年间,十三阿哥胤祥始终未曾随皇父外出,这是因为他的腿足疾患行走不便造成的。不过,随着雍正皇帝的上台,这一切苦难终于过去了!四、雍正王朝的二号人物前面我们说到,十三阿哥胤祥用自己的牢狱之灾,终于换来四阿哥胤禛的皇帝宝座。雍正皇帝上台之后,将会如何对待他的这个患难与共的兄弟呢?雍正皇帝上台之后的第二天,就破格晋封十三阿哥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并任命十三阿哥胤祥为总理事务大臣,与八阿哥胤禩、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共同佐理朝政。雍正皇帝为什么如此安排十三阿哥胤祥呢?十三阿哥胤祥,我们很了解,他曾经为雍正皇帝坐牢卖命,是两肋插刀、肝胆相照的铁杆兄弟,是足可信赖的功臣;隆科多帮助他用非常手段夺得皇位,动荡时期不得不加以笼络;八阿哥胤禩我们也了解,他是与雍正争夺皇位的最大对手;马齐则是八阿哥胤禩的党羽。因此,总理事务大臣名为四人,核心灵魂人物实际只有十三阿哥胤祥一人。也就是说,十三阿哥胤祥从前朝的落魄囚徒,一跃成为威势显赫的亲王,实掌辅政大权,成为朝廷二号人物。雍正皇帝还会给十三阿哥胤祥什么其他好处呢?1723年,雍正皇帝晋封十三阿哥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后,考虑到他在皇父康熙皇帝当政时,“敬谨廉洁,家计空乏,举国皆知”,援引康熙年间分封亲王每人各得钱粮23万两的先例,赏给十三阿哥胤祥23万两白银。面对这笔巨款,府中贫寒的十三阿哥胤祥坚决不受。经雍正皇帝再三再四颁谕指示,十三阿哥胤祥才接受13万两,其余10万两固辞不受。雍正皇帝只好另行施恩,命由十三阿哥胤祥兼管的佐领(满人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一牛录之长,汉译称作佐领)都归他统辖,并增赏其侍卫和亲军。后来,雍正皇帝又援引康熙皇帝给予裕亲王的待遇,命十三阿哥胤祥“支官物六年”,他又固辞不受。雍正皇帝当皇子这么多年,四十四周岁才做皇帝,在藩邸冷眼旁观几十年,“于群情利弊事理得失无不周知”,深知满朝文武、贵族官僚普遍嗜钱如命,为了弄钱,贪污受贿、搜刮敲诈,无所不用其极,像十三阿哥胤祥这般惟恐银子咬手,送上门来的白花花银子不要,实属罕见。十三阿哥胤祥如此清廉,令雍正皇帝为之振奋,对他掌管朝廷财政大权更加放心。十三阿哥胤祥是怎么样理财的呢?五、十三阿哥胤祥理财雍正皇帝掌权不久,就任命和硕怡亲王胤祥总理户部三库事务。户部三库,银库、缎匹库和贮藏茶、蜡、铜、铁等物的颜料库,历来是朝廷的钱袋子。钱袋得由最信得过的人来掌管。钱袋子有毛病,漏洞百出,即使金山银山搬进来,最终也是一场空。1723年春,清廷设立会考府,雍正皇帝命由十三阿哥胤祥主持该府事务,“专司各省事件及一切奏销钱粮”。不久,雍正皇帝又任命十三阿哥胤祥总理户部事务。这一任命,改变了祖制,因为顺治元年就下令停止贝勒总理户部事务,改由尚书总理部务。雍正皇帝从任命和硕怡亲王胤祥开始,使户部长官由以往的常设内阁尚书负责制,改为不常置的特简宗室亲王、大学士兼理部务制。户部负责管理全国二十七省区疆土、田亩、户口、财谷政令,包括掌管钱币事务的机构钱法堂和宝泉局。因此,雍正皇帝命和硕怡亲王胤祥总理户部,就是将朝廷财政大权交到他手上。和硕怡亲王胤祥明白,整顿财政对于雍正皇帝的新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思。财政混乱,没有钱花,雍正皇帝要想政治一新就是一句空话。康熙皇帝留下的户部,历年“库银亏空数百万两”,钱粮匮乏,国库空虚,管理上积弊丛生。和硕怡亲王胤祥将“整理财政、清查赋税”,作为雍正新政的第一战役来打,殚精竭虑,夙夜匪懈,豁出命来理事。和硕怡亲王胤祥认账不认人,只对皇上一人负责,不到三年时间,稽查和驳回不符合规定的奏销项目近百起,给贪官污吏营私舞弊的恶习以沉重打击。在此期间,他不做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软蛋,对造成朝廷财政亏空者,不论王公贵胄,还是身居要职的官僚,一概严惩不贷,绝不网开一面。康熙第十二子胤祹曾管过内务府事务,积欠甚多,被令倾家荡产、拍卖日用以赔补;康熙第十子因赔不足亦被抄家。内务府总管李英贵伙同张鼎鼐等人冒支正项钱粮百余万,家产也被抄没。户部亏空250余万两,勒令历任官员赔偿150万两,另100万两由户部逐年弥补。总之,吃进去的不义之财都要吐出来,一个子儿也不能少。这触犯了不少人的利益,涉案者无不剜“肉”出“血”、颜面扫地,他们对允祥恨之入骨。有些官员也认为和硕怡亲王胤祥过于苛刻无情,招致舆论不满。雍正皇帝对和硕怡亲王胤祥的做法及政绩很满意,站出来为他撑腰,说这些严厉措施势在必行,和硕怡亲王胤祥只是遵旨而行,全然不关他的事。经和硕怡亲王胤祥铁腕整肃,财政局面为之一新,雍正朝国库渐盈,积存白银达六千万两之巨,成为清代最富庶的时期,乾隆初年国库积存白银六七千万两,主要是雍正王朝留下的遗产。和硕怡亲王胤祥如此作为,得多累啊!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和硕怡亲王胤祥的身体可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他应该想到自己的身后之事了!是啊。不过,这个时候的雍正皇帝身体也是越来越差,两个人其实都到了想到自己的身后之事的时候了!六、勘测清西陵雍正皇帝自幼喜爱阅读佛家典籍,成年后与僧人过往甚密,曾自号“破尘居士”,又称“圆明居士”,当上皇帝后,自称“四和尚”,甚至在宫中举行法会,亲自说法,收门徒14人。信佛的雍正皇帝相信人能够轮回转世,相信肉体死后灵魂不灭。因此,他对修建自己陵寝非常重视。要建一座好的陵寝,首要的是要找一块上吉之地。1726年,他把这一重任交给干练忠诚的心腹重臣和硕怡亲王胤祥,命另一位心腹张廷玉辅助,工部、内务府负责具体办理建陵事务。顺治、康熙二帝陵墓都建在遵化,和硕怡亲王胤祥等人自然在遵化一带寻找吉地。跋山涉水,披星戴月,仔细寻觅。1727年春,和硕怡亲王胤祥终于在九凤朝阳山看中了一块陵地,雍正皇帝也点头同意。谁知开工后,发现穴中之土杂有砂石,雍正皇帝就不满意了,他说这块地“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和硕怡亲王胤祥转而又到别处寻找,经过四处踏勘,确认遵化一带再无意中之地。于是,甩开大步朝北京西南方向踏勘。经过精心勘察,允祥总算在易县泰宁山太平峪找到一块上好陵地。和硕怡亲王胤祥上奏说,这块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对这块陵地也十分满意,认为“山脉水法,条理分明,洵为上吉之址”。这就是清西陵。和硕怡亲王胤祥为雍正皇帝千挑万拣觅得了陵地风水宝地,雍正皇帝拿什么酬谢和硕怡亲王胤祥呢?雍正皇帝以和硕怡亲王胤祥经营吉地居有首功为由,把自己万年吉地附近的一块“中吉”之地赐给他。和硕怡亲王胤祥听后“惊悚色变,惶恐固辞”。他认为这块地只有大富大贵之人能够享用,自己身为臣子,绝不能在属于帝后的陵地上修建陵墓。和硕怡亲王胤祥在涞水县境内为自己找了一块平善之地作为墓址,认为才是他所适用的,奏请雍正皇帝赐给他。雍正皇帝知道其铁了心,不得不同意他的请求。和硕怡亲王胤祥接到圣旨,高兴得手舞足蹈。当日,就派护卫前往起土。过了数日,护卫呈看土色,和硕怡亲王胤祥竟然“取一块捧而吞之”。吞吃自己墓地的一块泥巴?这是什么意思呢?和硕怡亲王胤祥吞吃自己墓地的一块泥巴,含义幽深。这件非同寻常之事,被郑重载入清官方所著的《清世宗实录》和《钦定八旗通志》,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内务府档”也有同样详细记录。这表明,它引起当时朝廷上下包括雍正皇帝的高度关注。从后来雍正皇帝对和硕怡亲王胤祥的评价看,和硕怡亲王胤祥吞土之事,在皇兄那儿确是大大得分的。看来,我们真的该说到和硕怡亲王胤祥之死了。七、和硕怡亲王胤祥之死1729年冬,和硕怡亲王胤祥病倒了。他所居住的交晖园与圆明园邻近,雍正皇帝常派御医过来治疗,并多次打算亲登亲王府看望,都被和硕怡亲王胤祥恳辞谢绝。和硕怡亲王胤祥病中仍关心朝廷大事,隔十天半月就硬撑着入宫觐见皇上。后病情日重,为避免雍正皇帝登府看望、增添忧伤,他特地搬到京郊西山养病。和硕怡亲王胤祥一生不居功、不自傲,谦虚谨慎贯穿始终。临终之际,对身后之事逐一作出交待,并反复叮咛他死时殡殓“只用常服,一切金玉珠宝之属,概不可用”。他还亲手画了一幅坟茔图交给妻子和儿子,嘱咐道:“(我身后)茔地之制,悉照会典所载亲王之礼行,毋得稍有逾越。如或稍过,则汝等违我之治命矣!”1730年夏,和硕怡亲王胤祥生命垂危。雍正皇帝获悉,急从圆明园起驾前往探望,还未赶到怡亲王府,和硕怡亲王胤祥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44岁。这对感情至深、互为依赖的君臣兄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和硕怡亲王胤祥英年早逝,雍正皇帝辍朝三日,悲恸不已。第二日,他又亲自前往祭奠,对和硕怡亲王胤祥祭礼作出专门安排。雍正皇帝还亲自素服一个月,一月之内不举办任何宴会。和硕怡亲王胤祥死后第三日,雍正皇帝谕示内阁,“凡告庙典礼所关有书王名处,仍用原名,以志朕思念不释之意”。将“允”改为“胤”,恢复其名为胤祥,不避皇帝之讳,体现了雍正皇帝对这个弟弟的格外敬重和亲密。因此,后修的《清圣祖实录》、《钦定八旗通志》等官方书籍中表述的,雍正皇帝诸兄弟中,独胤祥一人书写原名。为了与雍正皇帝名字多少有点区别,撰史者挖空心思,故意省缺“胤”字左边一撇。雍正皇帝赐和硕怡亲王胤祥谥号为“贤”,为表彰其功绩,雍正皇帝亲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加于“贤”字前,并给予配享太庙,在奉天、直隶、江南、浙江建专祠的待遇。谥号前加上御赐八字,在清代历朝王公中惟和硕怡亲王胤祥一人。雍正皇帝还破例提高和硕怡亲王胤祥的陵寝规格。雍正皇帝不顾和硕怡亲王胤祥留下的建茔遗嘱,突破定规,在涞水县为其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陵墓:享堂七间,享堂之外中门三间,内围墙一百丈,中门之内建焚帛亭、祭器亭,中门之外建神厨五间,神库三间,东西厢及宰牲房各三间,碑亭一座,其外为大门三间,周围墙二百九十丈,大门外设奉祠房二十间,再加石桥二座,石碑坊一座,擎天柱二根,神道碑一座。并且从建陵开工之日起,设立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兵丁五十员,永远守护。按照《钦定大清会典》规定,凡亲王坟茔,一律为“享堂五间、门三、茶饭房左右各三间,碑亭一座,围墙百丈,守冢人十户”。比较两组数据可见,和硕怡亲王胤祥的陵园规模大大超越常规。和硕怡亲王胤祥安葬之日,雍正皇帝亲往奠送,亲笔为其撰写碑文。洋洋千余言,系统记述了胤祥一生功绩,字里行间充满感情、称赞备至。他还允准京西白家疃、天津、扬州、杭州等各地之请,在这些地方建立怡亲王寺,供人们永远祭祀。雍正皇帝对和硕怡亲王胤祥处处施以优礼特恩,和硕怡亲王胤祥可谓“生荣死哀,备生人之全福”。和硕怡亲王胤祥所享宠荣荫及子孙。雍正皇帝为褒奖和硕怡亲王胤祥之功,将其第三子弘晋封为宁郡王,命第四子弘晓袭封怡亲王,其余儿子也加官晋爵。到乾隆中期,允许胤祥子孙王爵世袭。和硕怡亲王胤祥的子孙后代,均达官显贵,权势显赫。第十二章 绍兴师爷邬思道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有一个人的形象是最为特殊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到的未卜先知、功成身退的绍兴师爷的鼻祖邬思道!历史上的邬思道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今天就来介绍他。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象邬思道这样的人,正史《清史稿》里面是不会有他的传记的。因此,关于他的传闻,都来自清人笔记——秘闻野史。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历史上的邬思道,居然是绍兴师爷的鼻祖!这在清朝越中一带已得到幕师公认!一、“绍兴师爷”关于“绍兴师爷”这个词里面的“绍兴”,是指清代的绍兴府。清代的绍兴府包括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个县,位于杭州湾南岸。全地区以会稽山为中心,两翼为浦阳江和曹娥江,山水秀丽,乃古越国腹心之地。自东晋开始,这里即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所谓“师爷”,是对古代官府衙门中幕僚的俗称。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场所,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在幕府中办事的那些类似今秘书、参谋等文职佐理人员,就叫幕僚或幕友。他们是一些受过专门训练,在法律、财会、文秘等方面具有专门知识和一技之长的读书人,被各级地方长官聘请为某一方面的私人顾问,不带官职而参与政务。官员称幕友为“西宾”“西席”“老夫子”“先生”,幕友称官员为“东翁”“东家”,平时幕友与官员可以平礼相见。问题在于,“师爷”这种角色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难道真的是从邬思道开始的么?其实,“师爷”这种角色古已有之,而且在历史上并无任何贬义。从战国时期信陵、孟尝、平原、春申“四大公子”门下养士起,中国历代政治舞台上出常人物的身后总是少不了门客帮闲。这些人或出谋划策,或代笔捉刀,或随吟清谈,或承宣接洽,各持其事,各为其主,成为政治上的重要配角。只是他们一直未能形成专门的职业群体。直至明代晚期,特别是清代,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幕友佐治才得到法律及社会的广泛认可,门客幕友才成为各项政务不可或缺的人物,各级官府衙门里都有幕友参预政务,尤其是府、县两级衙门,至少要聘请刑名、钱谷、书谷、挂号等四五名幕友,于是便有“无幕不成衙”之说。为什么“绍兴人”会更多的充任“师爷”的角色呢?绍兴位于杭州湾南岸,山川形胜,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深厚。自东晋起,这里就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多有文人学士聚居于此。中国封建社会信奉“学而优则仕”,读书人的才智只能献给帝王,绍兴人自然也热衷于走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仕途。于是一代一代,绍兴府中进士的有744人(其中山阴、会稽两县625人)。当然,能够在科举中踏上仕途出人头地者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是在谋求仕途中被淘汰出局。加上清雍正年间因“文字狱”,曾一度下诏连续7年停止浙江乡试、会试,使浙江尤其是绍兴的读书人受到重大打击。于是那些科举场上屡试不第,自觉得仕途无望的许多绍兴人,便被迫放弃举业,或转而学商,走聚财致富之路,或转而学幕,走充当师爷、替人佐治之路,经商和游幕遂成为绍兴人谋生之道中除了从事体力劳动的的农工之外的两大“热门”。那些未来的师爷们不可能像当今的律师或某些专门人才那样,通过大众传媒来宣传和推销自己,他们主要依靠同族、同乡、师长、亲友等有特殊关系的官员推荐而获得幕席。好在绍兴府所出的进士特多,京官、外官中都有不少绍兴人。这些官员或者自己带上可作幕友的同乡、亲友赴任,或者推荐给同僚同事,而获得幕席者又提亲携友,把有类似境遇和才智的朋友或同窗介绍出去当幕友。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人际条件,使得绍兴一带的幕友逐渐走向全国。加上绍兴人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善于谋划和辞令买,这些宜于作为智囊人物的自身素质条件,使得他们易于适应幕僚生涯,并且干得相当出色。他们互通声气,上下其手,构成网络,且幕学的授受一般都是在亲友古旧中进行,久而久之,便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形成“绍兴师爷”这一庞大的职业群体,甚至有“无绍不成衙”之势。实际上,清代各省读书人都具有当一名师爷的才能及可能性,而清代的山东、四川、江西、江苏等省也都出过不少“名幕”,不过总的来说,长江中下游及钱塘江下游地区是全国各衙门师爷最主要的供给地,其中又确实以绍兴人最多。于是乎,逐渐的,“师爷”与“绍兴人”就连在了一起!问题在于,这些所谓的“绍兴师爷”真的和有本事么?那是当然。绍兴师爷擅长舞文弄墨,城府极深,能翻云覆雨,几个字可扭转乾坤,故有“刀笔吏”之称。1689年,康熙皇帝亲临绍兴大禹陵祭禹,文武官员在禹庙台阶上列队行九叩大礼,康熙最前,官员们按官职大小前后排列,在行礼中,浙江藩台不慎将朝冠掉落,被(前排的)将军瞥见,将军与藩台素来不和,事后便向朝廷参奏。按清朝律法,朝冠落地乃对圣上的大不敬,罪责严重。吏部下令要浙江巡抚查复,浙江巡抚有心保这位掌全省财政大权的同僚,但又不敢得罪满籍的驻浙八旗最高长官的将军,于是秘密召来众多绍兴师爷,出高价求两全其美的复章。一师爷在听了巡抚叙说后,稍加沉吟,拟出八字妙文,曰:“臣列位在前,礼无后顾。”这复章对将军全无得罪之处,又推卸了自己的责任,且言外之意,若将军看到在后面的藩台掉冠,则必后顾,乃属不敬。朝廷接到这个复章,只好不了了之。事后,这位绍兴师爷获得一字一千两银子的高额报酬(实为九字,但第一字系自称不计酬)。但是,我们为什么会说邬思道是“绍兴师爷”的鼻祖呢?二、“绍兴师爷”的鼻祖邬思道关于邬思道的生平,说法不一。我们还要从田文镜说起。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田文镜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历史上,他是个什么来路呢?田文镜是汉军旗人,非正途出身,康熙22年以监生授县丞,用了30多年才升到侍读学士,雍正元年奉派去华山致祭,揭发山西巡抚瞒报灾情,从此开始深受雍正皇帝的信任,命他署理山西布政使,不到两年就升为河南巡抚。田文镜与邬思道又有什么关系呢?据说,绍兴人邬思道自幼好读书,科举不得意,家贫,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当时的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先生入幕!电视剧里面可不是这么说的!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邬思道与雍正相识之风尘,是雍正的潜龙旧友、帝者师,田文镜之所以聘邬思道乃是雍正的“指示”。这可是电视剧错了。其实雍正皇帝未登基时,怎也是天璜贵胄,清制阿哥即使微服出巡也是有七八个人从旁监察保护的,在江湖中认识不太现实。邬思道是如何赢得田文镜的信任的呢?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邬思道替田文镜承办一件棘手的案件,与众不同,案子上报北京刑部顺利通过,不象以往屡遭批驳。还说有一日,邬先生对田文镜说:“君愿为吐气督抚,抑或庸碌督抚。”田文镜答,当然想做吐气督抚了。邬先生就说,“既然你想做吐气督抚,就得听任我替你办一件事,此事你却不可掣肘。”田文镜就问是什么事,邬先生就说:“我替你准备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业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内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田文镜与邬先生相处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深知邬先生有胆有谋,于是慨然答应了。原来这篇奏章的内容是弹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学士,隆科多倚拥戴之功,常做越礼违法之事,雍正这时已对他非常厌恶,正想清除他而苦于无从下手,因满朝文武虽知隆科多不法,但慑于其权势,无人敢揭发。邬先生摩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雍正看了奏节,正求之不得,立即将奏节发交六部核议,办了他的罪。从此,雍正对田文镜宠遇日隆,而邬先生也声名远播了。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可不是这么说的!《雍正王朝》是出于剧情的需要,才把弹劾隆科多的事改为弹劾年羹尧的。那,邬思道可是田文镜的大恩人了!是的,邬思道以自己丰富的政治阅历和官场经验,不仅赢得幕主田文镜的宠幸,且为雍正帝所看重,从而成为绍兴师爷公认的祖师爷。雍正帝常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朱批“朕安,邬先生安否”?这就使以邬斯道为代表的绍兴师爷身价百倍,为各地督抚所瞩目。邬思道最终结局如何呢?三、邬思道的最终结局这位邬师爷,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急流勇退,告老还乡。他归家后著有《游梁草》、《抚豫宣化录》两书,以田文镜的名义刊行,皆述游幕之道。此两书后被师爷们奉为枕中鸿宝。绍兴师爷名气由此大振,师爷以绍兴为贵,也为各地官署所公认。邬思道离开了田文镜。没有了邬思道的田文镜如何了呢?田文镜为政过于严苛,比如推行垦荒、摊丁入亩、追讨积欠,为完成任务一味迎合上意,对下属和百姓残酷刻薄,于此世人不无非议。此外雍正喜闻祥瑞,田文镜颇为迎合,《永宪录》说,“河南总督田文镜进瑞谷一茎十五穗”;到雍正后期,田文镜多次瞒报河南灾情,为雍正所察觉,雍正皇帝上谕:“田文镜近来年老多病,精神不及,为属员欺诳……”此时田文镜其实没病,雍正皇帝实际上是劝他知难而退。不久,田文镜奏请解任,“旋卒”,谥号端肃。显然是和失宠后思想落差太大有关。“绍兴师爷”在后来是如何发展的呢?晚清,绍兴师爷中能人辈出,官吏争相聘请,最负盛名的,有革命先烈秋瑾的曾祖秋桐豫受聘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章士杰受聘于两江总督曾国荃,马家鼎受聘于湖广总督张之洞,程壎受聘于直隶总督李鸿章,特别是号称一代名幕的娄春藩,先后被李鸿章、袁世凯、端方等六任直隶总督相继聘用,可谓权威高矣!李鸿章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时,对部属十分挑剔,然对娄春藩却十分尊重,凡奏折、刑钱、盐务等皆委娄办理。其时永定河常有水患,娄经多次实地考察,查明泛滥原委,为李鸿章制定出一个治水计划,河患大减。在他主持总督府文案期间,直隶省无冤狱发生。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督署同僚皆闻风而逃,娄春藩独留不去,苦撑局面至事平。庚子和议后,李鸿章拟保奏他出任京官,但被他婉辞了。“绍兴师爷”又是如何消失的呢?清末,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政府高唱“变法”,陆续颁布并实行一些“改革”措施。政府整顿官僚政制,消减了一些重叠和虚设机构,各省也相应裁撤了不少衙门与人员。各级官吏的裁减,迫使大量绍兴师爷离开官场另谋出路,他们的活动和影响随之弱化。同时,由于清朝政府废八股、停科举、兴学校、奖游学等,使办学堂和出国留学蔚然成风。1911年,全国各地兴办新式学堂达 5 万多所,有学生 100 多万,构成了一个新的知识群体。他们用在国外或新式学堂中学到的知识武装自己,逐渐取得政治舞台上的优势,从而极大地冲击并削弱了绍兴师爷在清朝政坛的地位和作用。在改革官僚政制和提倡新型文化的氛围中,清朝政府号召各地司法独立,在北京设立大理院,各省设立高等厅,各府、县设立地方厅,审理讼事由法院专使司职,同时,起用归国留学生和各地法政学堂、法政速成班的毕业生充实各级衙门,并用新型的法律手段代替绍兴师爷的传统审判方式,以新型的司法专门人才取代刑名师爷,从根本上动摇了绍兴师爷垄断司法审判的基础。而且,由于此类法政学堂、速成班除专授法律专业知识外,还兼修经济、财政、会计、统计等学科,其毕业生便以其所学广泛渗入行政机构的各个层面,使绍兴师爷师徒相授的钱谷秘诀逐渐归于淘汰。随着绍兴师爷刑名、钱谷两大优势的渐次丧失,其群体土崩瓦解,其作用和影响也就由衰微而至没落。雍正身边的功臣们走的走,死的死。雍正王朝看来是要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了。就在继位第13年,雍正皇帝也驾崩了。他死得非常蹊跷。有人说是侠女吕四娘为报家仇,割了他的脑袋。所以现在雍正墓里面葬的是一个金头。文物部门也曾经想打开一看。究竟结果如何呢?第十三章 雍正皇帝死亡之谜前面,我们用了十二章的内容为大家揭示了《雍正王朝》的一些秘密,现在,我们终于要说到了雍正皇帝的死了。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是因为不停的工作而活活累死的。这个雍正皇帝真是累死的么?关于雍正皇帝的死因,历史上是怎么记载的呢?与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差距大么?关于雍正皇帝的死,历史上的记载与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差距非常大。我们查看到的清宫档案《雍正朝起居注册》,说是在1735年10月3日(旧历八月十八日),时年58岁的雍正皇帝住在圆明园办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大臣议事;10月5日(旧历八月二十日)召见宁古塔的几位地方官员;又过了一天仍照常办公;10月7日(旧历八月二十二日),雍正皇帝突然得病,当天晚上朝中重臣被匆忙召入寝宫,已是奄奄一息的雍正皇帝宣布传位给乾隆;10月8日(旧历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便在圆明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皇宫档案只是如此简要地记下了雍正皇帝的突然死亡,而没有说明任何原因。这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猜测,于是雍正皇帝不得好死的种种说法便产生了。关于雍正皇帝的死,史学界主要有以下五种说法:第一种:雍正皇帝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一、雍正皇帝被吕四娘刺死之谜雍正皇帝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这种观点是民间最为流行的观点。它实际上是出自稗官野史如《清宫十三朝》、《清宫遗闻》等书。在这些著作中,都说到了雍正皇帝遇刺身亡的内容。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也有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当年,吕留良因文字狱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但吕四娘携母及一仆逃出,隐姓埋名,潜藏民间。后来,吕四娘拜师习武,勤学苦练,尤长剑术,技艺高超。而吕四娘的师傅,据说原是雍正皇帝手下的剑客大侠甘凤池,后来大侠甘凤池因为不满意雍正皇帝的作为而离开了雍正皇帝,又收养了吕四娘为徒。再后来,吕四娘乔装改扮,混入深宫,一日,乘机砍掉雍正皇帝的脑袋。这个民间传说,从它诞生之日到今天,已经流传了200多年了。到1981年,文物考古部门曾经想通过发掘雍正皇帝的泰陵地宫来确认这种传说的真伪,结果还没有打开的时候就接到了上级的通知,停止了发掘雍正皇帝的泰陵地宫的工作。但民间则仍然传言雍正皇帝的棺材早已被打开,雍正的遗体有尸身而无尸首,想以此证明胤禛之头是被吕四娘砍掉的。问题在于,这种说法有可信度么?完全没有!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前面我们曾经说到,所谓的“大侠”甘凤池早在1729年就被李卫活捉,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并未表现出什么英雄气概,而是在李卫的诱逼之下,叩头乞求宽恕,并出卖了同志。被他出卖的这些人也因此而先后被清朝政府逮捕。后来甘凤池等人被判处死刑。如果这个吕四娘果真是“大侠”甘凤池的徒弟的话,那,她一定会被甘凤池出卖、她一定会被清朝政府逮捕的。第二、实际上,正史中也没有记载有吕四娘这么一个人;即使的确有吕四娘这么一个人,她也不可能带着短兵器靠近雍正皇帝。说吕四娘乔装改扮、混入深宫、乘机砍掉雍正皇帝的脑袋,这完全是不了解宫廷中宫女的生活所致。稍微了解一下宫廷中宫女的生活情况,就不会轻易相信这样一种假设的。那这第二种说法又是什么呢?这第二种说法是说雍正皇帝是被宫女缢死的。二、雍正皇帝被宫女缢死之谜这种说法,最早出现于清末民初的稗官野史《梵天庐丛录》一书,这本出版于1925年的《梵天庐丛录》的作者是柴萼。书中记载:传说雍正九年(1731年),宫女伙同太监吴首义、霍成,伺雍正皇帝睡熟,用绳缢杀。与这个故事类似的是一个发生在明朝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真实故事:故事说的是1542年,宫女杨金英等“伺帝熟睡,以组缢帝项,误为死结,得不绝”。同伙张宫女害怕,跑去报告方皇后。皇后赶到,解帛组,帝气绝,命召太医许绅急救。《明史·许绅传》记载:“绅急调峻药下之,辰时下药,未时忽作声,去紫血数升,遂能言,又数剂而愈。”事后将杨金英等磔死。因为清朝的雍正皇帝与明朝的嘉靖皇帝的庙号都是“世宗”,这个清世宗雍正皇帝被宫女缢杀的故事,完全是明世宗嘉靖皇帝被宫女勒缢故事的翻版。所以,宫女缢勒雍正说,实属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另外,我们知道,在当了13年皇帝之后与1735年去世的。不是死于他才当皇帝9年之后的1731年。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故事,实在是漏洞太多了。看来,这第二种说法完全没有可信价值啊。还是算了吧。我们还是来说这第三种说法吧!这第三种说法来自霍国玲、霍纪平姐弟二人在1989年出版的《红楼解梦》一书。在本书中,霍国玲、霍纪平姐弟二人认为,雍正皇帝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的。三、雍正皇帝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之谜这太希奇了。曹雪芹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是《红楼梦》的作者。可是这竺香玉是谁呀?他们两个人为什么会合谋毒死雍正皇帝呢?霍国玲、霍纪平姐弟二人都不是搞文史研究的。他们是从喜欢读《红楼梦》、抄录俞平伯辑的《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开始的。当她把《红楼梦》中的所有诗词歌赋全部背诵出来,当她把一部500多页的“脂批”,全部抄录到《红》书的相应位置上的时候,他们豁然开朗了。从“脂批”的暗示中,他们读出了小说背后隐藏着的历史,确切的说,是清宫秘史!他们从书中解析出:林黛玉的真名叫竺香玉,而金陵十二钗其实全部是竺香玉的分身,换言之,竺香玉一人就是全部的十二钗;竺香玉本来是曹雪芹的恋人,后来进入宫中成了雍正皇帝的后妃。再后来,曹雪芹想念恋人,就找了一个差事混入宫中,与竺香玉合谋,用丹药将雍正皇帝毒死。问题在于,霍国玲、霍纪平姐弟二人的观点是否可信呢?完全不可信!根据《清史稿》记载,在雍正皇帝生前,他的皇后只有一位:孝敬宪皇后。这个孝敬宪皇后姓乌喇那拉氏,是内大臣费扬古的女儿,早在雍正皇帝为皇子的时候,康熙皇帝册封她为嫡福晋。雍正元年,册为皇后。在1731年——也就是雍正九年的时候,她就病死了。而且历史记载,雍正皇帝与他的这个皇后的关系很好!在孝敬宪皇后病死的时候,雍正皇帝也刚刚大病初愈,他要亲自参加孝敬宪皇后的葬礼,结果被诸位大臣谏止。此外,乾隆皇帝的生母钮祜禄氏是四品典仪凌柱的女儿,她的身份是熹贵妃,后来乾隆当了皇帝,她被尊为皇太后,号孝圣宪皇后。此外,雍正皇帝还有一位号称敦肃皇贵妃的,姓年,是年羹尧的妹妹,死于雍正三年;雍正皇帝还有一位活了95岁的妃子姓耿,齐妃姓李,谦妃姓刘,懋嫔姓宋。没有一个姓竺的。虽然,霍国玲、霍纪平姐弟二人的观点并不可信,但是我还是很赞赏他们的考证工夫。比如,他们认为,曹雪芹在书中的许多地方,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雍正皇帝。比如薛蟠的野蛮粗鄙、贾雨村的虚伪狡诈、贾敬的迷信,都说的是雍正皇帝。作者这样说薛蟠:“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皇商,不就是“皇上”的谐音么!他还是“紫薇舍人之后”,皇帝不是“紫薇星”么?再看贾雨村,他与甄士隐饮酒时吟的诗“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分明是皇帝的口吻!再看贾敬的敬字,正是雍正皇帝谥号的第一个字;他整日与道士胡孱,烧丹炼汞,最后死于丹砂中毒。这第四种说法是什么呢?雍正皇帝是患病而死的。四、雍正皇帝患病之谜关于雍正皇帝的死因,这第四种说法似乎是最为合理的——患病而死!问题在于,雍正皇帝是患什么病死的呢?有以下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最早是郑天挺先生提出的。郑天挺先生在他的著作《清史简述》中,曾提到雍正皇帝是患中风而死的,但是郑天挺先生并没有详述他得出如此结论的依据。因此,这个重要的论断,还需要用史料进一步证明。第二种说法:最早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金恒源先生提出的。说雍正皇帝的生活作风有问题。有很多研究者发现,雍正皇帝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慢性病。比如说中风。当时朝鲜有一本书,叫《承政院日记》。这里面就记载雍正皇帝的生活作风极为糜烂,叫沉淫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运动者久矣。这句话解释一下,“自腰以下,不能运动者久矣”,它代表雍正皇帝不能运动已经很长时间了。也该死了。问题在于,雍正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我们还要从他不想死说起。五、不想死的雍正皇帝雍正七年,也就是咱们现在说1729年这一年。雍正皇帝刚当了7年皇上。结果这一年他得了一场大病。那一场大病,一下病了半年。人差点死过去。当时雍正想,我这才当了7年皇上我就要死了,这可不行。马上命令属下,每个人都给我查天下有没有什么名医?有没有什么道士?有没有什么仙人?马上给我叫过来,所以各地都在寻访。也有那马屁精。比如说四川的巡抚宪德,就写了一个折子,说我们那儿有一个老头,姓龚。我们都不知道他叫什么,都管他叫龚仙人。86岁了,还生一个儿子。然后雍正皇帝说,赶紧请。请他到北京来,我们见见。结果那位四川巡抚赶紧找去。找完了以后,人家告诉说,死了。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怎么一去找,他死了。这肯定有其它问题。人家是蒙他的,蒙皇上的。你说找,我们这儿就告诉你有这个人。谁想你真让他去。说到中国历代帝王,都有这个心态。都想寻求长生不老之道。我们平常人尚且想多活几年,更甭提皇上了。那世界全是我的,我难道就找不着一个长生不老的方法吗?要说到君王追求长生不老,那我们大家可是非常熟悉的。秦始皇说当时他派徐福带着有说500童男童女的,也有说3000童男童女的就出海了。他们向东进发,寻找仙药。据说徐福他们就漂到了日本。结果就在那儿定居下来了。还有人说现在的日本人那就是徐福的后代。除了秦始皇,汉武帝也是命令炼丹家炼那种益寿不死的黄金器具。汉武帝他炼一个黄金器具,说把东西搁这里头再吃,就可以长生不老了。关于“丹”,我们知道,炼丹是道教企求不死成仙的一种修炼方术。严格讲来,丹有内外之分。外丹,是指用天然矿物石药为原料,用炉鼎烧炼,以制出一种所谓的服后不死的丹药。历史上的炼丹道士,有主张炼制和服食黄金、丹砂的金砂派;有提倡以铅料、水银为至宝大药的铅汞派;还有极言用硫磺、水银合炼以求神丹的硫汞派。内丹,是指通过内炼使精、气、神在体内聚凝不散而成丹,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自古以来,凡是幻想长生不老的帝王,大都迷恋神丹大药。从汉武帝命炼丹家炼化“益寿”“不死”的黄金器具,到东汉末年的曹操遍招天下方士习炼“养性法”;再从隋文帝指派人“合炼金丹”,到唐太宗李世民服食古印度方士的长生药“暴疾不救”,再到明宪宗以丹纵欲“气伤龙脉”而暴亡……一朝又一代的封建帝王对道家的丹术走火如魔,喜怒笑骂尽在其中。当然,炼丹也有好处。隋文帝的时候,提倡合炼金丹。合炼金丹?您知道怎么回事吗?合炼金丹就是把一硫、二硝、三木炭往里一搁,然后一炼。最后炼出来金丹。你知道这是什么?不就是火药嘛。所以中国四大发明,都以为中国人聪明。就是因为老想长生不老,炼出来一个仙丹。结果炼出火药来了。这个是炼丹的副产品。六、炼丹的专业“发烧友”雍正皇帝清朝的雍正皇帝,可算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宠信道士迷恋丹药的皇帝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0
正序
倒序
说雍正
说雍正-2
说雍正-3
说雍正-4
说雍正-5
说雍正-6
说雍正-7
说雍正-8
说雍正-9
说雍正-1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说雍正
说雍正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