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雍正-6

(一)惩贪雍正皇帝即位伊始就宣布:凡康熙宽宥者,他都决不宽恕。当时,内阁依前朝惯例拟呈“恩诏”,开列官员亏空,请求新君恩免。雍正皇帝认为,此种亏空,不是受上级勒索便是个人贪污,“既亏国币,复累民生”,决不能姑容。因此,他明谕要严予清查,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限满不完,从重治罪。再有亏空,决不宽贷。他又专设会考府,主持清查退赔,明谕首席大臣胤祥:“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查,朕必亲自查出。”他说到做到,即使对王公贵族、高级官员也决不姑息迁就。康熙皇帝第十二子胤祹曾管过内务府事务,积欠甚多,被令倾家荡产、拍卖日用以赔补;康熙皇帝第十子因赔不足亦被抄家。内务府总管李英贵伙同张鼎鼐等人冒支正项钱粮百余万,家产也被抄没。户部亏空250余万两,勒令历任官员赔偿150万两,另100万两由户部逐年弥补。地方各省不分满汉文武,无一例外,一律清查,徇情之官与贪者同罪。凡贪之官,一经查出,即令追赔,并予罢黜。人死产绝者,则令其子孙赔补,一追到底。雍正元年,被查处的地方官即达数百之多;雍正二年,“浙闽属吏已劾多员,若再题参恐至无人办事”,湖南一省“参劾已大半”,直隶一省官员原任者已寥寥无几;雍正三年之后,雍正仍不放手,实际上,终雍正一朝一天也未停止,且惩处越来越严。雍正十年,直隶总督李卫说,通省府厅州县官员,在任三年以上的寥寥无几,原因之一就是被参革者甚多。当时社会上流言雍正皇帝是抄家皇帝,市井中斗牌,竟有称“抄家湖”者,雍正皇帝说这是贪赃枉法之徒,畏惧抄没参劾而造作此语,希冀因流言而停止,真是痴心妄想。雍正打击缙绅势力,推行“一体当差”,这实际上是清初顺治时借“奏销案”压抑缙绅并从制度上缩小其特权之举的继续。(二)养廉在严惩贪黩的同时,他采纳了臣下的意见,提火耗,设养廉,寓疏导于惩治之中。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此项附加费称“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说:“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闾阎咸免扰累。”(三)设军机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雍正皇帝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其特点是处理政事迅速而机密。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此机构存在200年,直至清末。(四)密折专奏推广密奏折专奏制度。由于以前的官文书批转手续繁复,且经多人阅看,时间拖延且难于保密,而奏折则向皇帝直接呈送,直达皇帝本人。雍正皇帝扩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折的人数,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时反映情况,报告政务,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员们相互监督,皇帝得以了解他们的贤愚、勤惰、政绩、操守。雍正皇帝45岁登基,每夜批奏折常至深夜。现存朱批奏折约35000件,蝇头小楷的批语常是数百言。(五)摊丁入亩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是继康熙时期在广东、四川等地的试行而逐渐推广,其普及到全国已经是在乾隆、嘉庆年间乃至道光初年,甚至到了清末民初了,人丁负担问题也并未完全解决,像陕西关中的一些县就仍然是“地丁属地,差徭属人”。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对雍正皇帝的颂扬到剧末出现一个“数字化”高潮:据说康熙末年留下的国库存银仅700万两,而经雍正大治之后,他留下的国库存银已达5000万两矣!这数字其实是个巧妙的游戏:康熙末年国库存银是800万而非700万两(见《清经世文编》卷26),但这是康熙年间的低潮而非最高数字。而雍正末年国库存银,一说是3000余万,一说有2400万两,只是在雍正五年一度达到过5000万两的最高额。编导妙笔生花,把康熙年间有误的最低数字与雍正年间的最高数字变成了“康熙末”与“雍正末”,一下就把三倍之增扩大成了七倍多!当然,即使从800万增至2400万,也堪称伟大成就。问题在于“国库”之富不等于国民之富,朝廷之富也不就是国家之福。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古代中国,国富民穷的状况十分常见,国穷民富的情形也间或有之。两宋朝廷长期困于财政拮据,号称“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于盛唐。而明末李自成进京时发现宫中藏银达七千万两之巨,比雍正时的国库要多多了;西汉末新莽朝廷灭亡时,仅集中于王莽宫中的黄金就达七十万斤之多。而明王朝与新莽王朝都是在饿殍盈野的社会危机中爆发民变而灭亡的。(六)改土归流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此外,雍正皇帝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政绩,如解放贱民、始派驻藏大臣等,为中国的统一与发展作出了贡献。第八章 盛极而衰的隆科多当年,既没有人缘又不得宠的皇四子胤禛最后居然着着实实地继位当上了皇上。听起来虽然也像个神话,却由不得你不信。而一手造就这个神话的人据说就是隆科多。但是康熙皇帝晚年多疑敏感,弄得皇子和臣下们终日人心惶惶。而隆科多呢?一个犯了前科的小侍卫究竟有什么能耐把康熙皇帝忽悠得拿他做了心腹,而且节节高升,直至成为宣读康熙皇帝遗诏的关键人物呢?在整个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当中,有很多人物的命运真叫大起大落,这当中有一个人表现得尤其突出,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隆科多。一、隆科多的出场——“嫡亲的六叔”之谜隆科多一开始出场的时候落魄穷酸,转眼之间就成了重臣中的重臣,再一转眼成了阶下囚了!瞧他这个经历,您是不是觉得比那个坐翻滚过山车还要惊险。那我们就先来看一段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隆科多最初潦倒的情形:隆科多:“你们家的老爷是谁啊?那是我嫡亲的六叔!知道吗?我见得就是他。放纵奴才,欺凌主子?该是我们佟家的规矩吗?”佟国维:“是谁在那儿大吵大闹啊?”隆科多:“侄儿给六叔请安。”佟国维:“怎么了?在哪儿弄得不顺心,跑到我这儿发气来了?”隆科多:“侄儿不敢。您老也知道,自打侄儿前几年被朝廷撤了差事,一直赋闲在家。可是这一家老小总得有个开销不是啊。这么着了?我在户部借了三千俩银子,可是这两天朝廷上追得紧。十天之内要是不还就得抄家。”佟国维:“好了好了,管家。”管家:“在。”佟国维:“到帐房去给他拿五百两银子。”您瞧这隆科多跟佟国维亲的,这佟国维“那可是我嫡亲的六叔!”你说多让人笑话啊!佟国维,那应该是隆科多嫡亲的爸爸。什么嫡亲六叔啊?连干爸爸都不是!那是亲爸爸!隆科多嫡亲的六叔叫佟国纲。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隆科多的家庭如下:隆科多的祖父佟图赖入关以后多次出征山东、山西、河南、湖广等地,军功卓著,历任定南将军、礼部侍郎,晋爵至三等子,死后又特赠为一等公,原因是“父以女贵”——隆科多姑姑、佟图赖的女儿,是顺治皇帝孝康章皇后。孝康章皇后为顺治皇帝生养的孩子便是日后的康熙皇帝。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既是康熙皇帝的舅舅,也是康熙皇帝的岳父——隆科多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嫁给了康熙皇帝,分别成为康熙皇帝的皇后和贵妃。“父以女贵”,佟国维的地位自然尊崇。佟国维又曾三次跟从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立功颇多。因此,佟国维也是仕途一路畅达,历任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晋爵一等公。此外佟氏家族还有多人官至高位,当时有“佟半朝”之称。隆科多生在这样的家庭,注定了他一生位居极品,成为康熙、雍正两朝的关键性人物。因其祖父和父亲的缘故,隆科多与康熙皇帝也有着双层的亲戚关系,既是康熙皇帝的表弟,也是康熙皇帝的内弟,自然受到重用。隆科多所在的佟家,在整个康熙年间,是整个朝廷中的三大贵族家庭之一。这里的三大贵族家庭,是指:索家——索额图家;佟家——隆科多家;明珠家。我们接下来再说说这个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当中雍正皇帝总是称隆科多叫隆科多舅舅。要说起来隆科多还真是雍正皇帝的舅舅。二、隆科多就任“九门提督”之谜历史上记载的隆科多的崛起是在1688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七年。这一年,他开始担任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但是,在此之前的隆科多,他出生于哪一年,小的时候又干过什么事情?这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只是据说金庸先生写的小说中的人物韦小宝的原型就是我们本文的主人公隆科多。那么,据此看来,隆科多还应该康熙皇帝训练的少年摔跤手,在擒拿鳌拜这场重头戏中立下过汗马功劳。隆科多担任一等侍卫之后不久就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隆科多因为不堪忍受塞外边疆的苦难生活而逃回北京,因此就有一阵子没有了工作,历史上是这么回事么?不是!1705年,康熙皇帝“因所属人违法妄行,谕责隆科多不实心办事,革副都统、銮仪使,在一等侍卫行走”。但到了1711年,他又重新受到重用,得授步军统领的重要职位。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负责维持京城防卫和治安,并统帅八旗步军及巡捕营将弁,权责重大,由皇帝特简满洲亲信大臣兼任。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其亲信程度。康熙皇帝为什么要提拔隆科多担任步军统领这一职务呢?隆科多的前任“九门提督”实际上是托合齐。托合齐,自1702年开始任步军统领,1711年因为“托合齐等结党会饮一案”而离职——康熙皇帝认为他们实际上是为皇太子“援结朋党”。康熙皇帝处治托合齐,这个我们理解。问题在于,康熙皇帝为什么要提拔隆科多接任步军统领一职。康熙皇帝为何让曾被斥为“不实心办事”的隆科多接替这么重要的一个职务呢?电视剧《雍正王朝》在演绎这一段历史时,把1711年隆科多的突然升迁、再受重用,归因于康熙皇帝看到诸皇子你争我斗、局势混乱,为保证身后皇位平稳交接,国家不至于出现大的动荡,而预先培养提拔隆科多作为关键时刻稳定大局的重臣。我们联系到康熙末年的政局,以及佟佳氏家族与清朝皇室数代联姻的特殊地位,康熙皇帝作出这样的人事安排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要说康熙皇帝栽培隆科多,是为扶持皇四子胤禛登位则似乎并不确切。分析起来,康熙皇帝提拔隆科多接任步军统领一职有如下原因:第一个原因:康熙皇帝任人唯亲的因素。康熙皇帝晚期,诸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愈演愈烈,甚至直接威胁到康熙本人的生命安全。而步军统领官阶从一品,相当于京城卫戍司令,手握重兵,它的重要性凸现了出来。康熙就曾经指出:“鄂伦岱、隆科多、顺安颜,与大阿哥相善,人皆知之。”而隆科多生于身世显赫之家,三代为清廷效忠,又有两个姐姐是康熙的皇后和贵妃,在情理上不会逼迫康熙下台。第二个原因:隆科多本人非常有心计。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当中隆科多虽然是舞刀弄枪,但是还挺有心眼的,而且特别善解人意。其中表现最好的是下面这么一段:皇十三子胤祥:“我说老隆啊,你这是给我坐的哪门子牢啊?我觉得这些事不太符合朝廷里的规矩吧?”隆科多:“十三爷,我不懂那么多的规矩。我只知道您没犯什么罪。皇上叫您到这儿住一阵,那也是为了磨练磨炼您的性子,是吧?”皇十三子胤祥:“你看,那儿还有个梳妆盒呢。那个灯笼也弄成了红的。我看这不行。换了,换了吧。”隆科多:“十三爷,您要换哪样都行,惟独这两样东西是万万换不得的。阿兰。”隆科多:“十三爷。”阿兰这个女人历史上倒没有记载,不过有一点这个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演的是对的——隆科多这个人爱琢磨主子的心理。表现在哪方面?他经常去研究他的主子喜好什么呀等等。第三个原因:隆科多本人善于伪装。隆科多绝对不是无党的君子。此前他就与大阿哥相善,而大阿哥是皇八子胤禩集团中的人物,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曾积极为八弟谋取储位。康熙皇帝发觉后,予以严惩。康熙皇帝还特地就此事斥责隆科多,说你与大阿哥相好,人们都知道。那意思似乎是警告隆科多不要卷入皇子结党。此后,隆科多表现得很安分。1716年,皇八子病重,康熙皇帝让平素与其关系密切者皆去看望,此中甚至包括极力与胤禩疏远的胤禛,却惟独没有隆科多。看来,隆科多的中立功夫做得很到家了,以致康熙皇帝不再将他看为胤禩的同党。前面我们讲的隆科多给十三爷送阿兰这件事。虽然说事情是假的,但是这个人善于伪装是非常清楚的。隆科多从前面这个一废太子二废太子两个案件过程当中,他总结到了一个经验教训——这个康熙皇帝最最讨厌自己的儿子和属下的大臣结党。所以他及时地从党争中抽出身来。表面上给人一个什么呢,我既不属于太子党也不属于长子党,也不属于八子党,也不属于十四子党,也不属于四子党。给人的感觉很高超,超脱于所有的党派只忠于康熙皇帝。这一点取得了康熙皇帝的赞成。第四个原因:隆科多的确有才。当然,隆科多个人的才能也是康熙皇帝看重的。隆科多是康熙皇帝的所有外戚中最有才能的一个人,曾被康熙皇帝称赞为“能够做将军的人”。总之,康熙认为隆科多不会对自己起异心,所以才选择他。隆科多出任步军统领后,康熙皇帝通过朱批,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你只须行为端正,勤谨为之。此任得到好名声难,得坏名声易。(你的)兄弟子侄及家人之言,断不可取。这些人初次靠办一两件好事,换取(你的)信任,之后必定对你欺诈哄骗。先前(的步军统领)费扬古、凯音步、托和齐等,都曾为此所累,玷辱声名。须时刻防范。慎之!勉之!”字里行间中透漏出康熙皇帝对隆科多的关爱之情。但是康熙也同时指出,隆科多必须同自己的家人以及朋友保持距离,不参与结党才可以保住步军统领的位子。朱批中的告诫之语也让隆科多如头上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作事时时谨慎。隆科多的谨慎行事得到了回报。1720年,康熙皇帝提拔隆科多“擢理藩院尚书,仍管步军统领事”。在步军统领的职责之外,康熙皇帝还交给他秘密的任务,不仅专门委派他秘密监视被圈禁的废太子和大阿哥,随时密奏二人的有关消息,还让他秘密监视京师内的宗室王公和部院重臣的动向。这个时候的隆科多尽职尽责,表现出色,康熙皇帝生前曾多加赞赏。正是由于康熙皇帝的信任以及自身的办事精明,在康熙皇帝驾崩之时,隆科多是除皇子外在康熙皇帝身边的惟一大臣,在皇位继承时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康熙皇帝身后,就不一样了。隆科多正好在康熙皇帝逝世后才发挥步军统领的关键作用,没按康熙皇帝可能有的遗愿拥立新君,而是从自身的荣华富贵出发,当机立断,就近拥立皇四子胤禛,遂成为雍正初年政坛上风云显赫的人物。三、康熙皇帝去世之后隆科多可有的三个选择1722年冬,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病重,隆科多奉命于御榻前侍疾。康熙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到底是不是皇四子胤禛害死的?有一种说法:康熙皇帝是喝了胤禛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康熙皇帝应该是病死的。皇四子胤禛害死康熙皇帝的可能性很小!康熙皇帝是喝了胤禛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这话从伦理、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周围条件分析,既违背史实,也绝无可能。为什么康熙皇帝是喝了胤禛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这话绝无可能呢?因为当时胤禛不在康熙皇帝身边啊!在康熙皇帝身边的是隆科多!康熙皇帝驾崩以后,历史将步军统领隆科多推向了政治舞台中心。当时在园内的皇子、后妃以及很多重要大臣都被封锁在了康熙皇帝的寝宫之外,康熙皇帝几乎是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突然死去,而又未宣布继承人。在畅春园内,布满了隆科多的警卫部队。首先接到侍候康熙皇帝的太监密报之人,显然是康熙皇帝晚年亲信、在附近驻守保卫的步军统领隆科多。想必没有一个太监敢有胆量闯过隆科多的士兵去通知园内的皇子。隆科多在仔细思考,决定如何把握这天赐良机:他将康熙皇帝猝死的消息首先通知哪位皇子,哪位皇子就可以抓住这一瞬即逝的机会,假造传位遗旨,登上皇位,而他以重兵拥戴之功必将得宠于新朝。该选择谁呢?隆科多必然早已有了答案,但在康熙皇帝生前他是不可能有所表露的。在他未解开答案之前,他可能有三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就是皇十四子胤禎。这可能也是康熙皇帝能够首肯的选择。众所周知,清朝秘密建储制度始于雍正时期。不过,有学者研究指出:早在康熙,就因为两次立储失败,在其晚年已经开始反思嫡长子立储制度的负面影响,并着手实施秘密建储计划。康熙皇帝晚年着意加以培养的秘密皇储就是胤禎,这是很可能的。1717年,准噶尔军入侵西藏,次年杀西藏首领拉藏汗,控制全藏,有可能造成分裂的危险。康熙皇帝派皇十四子胤禎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西征,意图是很明显的:不仅是要维护边疆,也是借机考察胤禎,让他亲历军务,锻炼才干。康熙皇帝还特别选派一批皇孙以及亲王子弟,跟随皇十四子胤禎出征,令胤禎时时加以调教。这个做法跟明太祖有点类似。明太祖在1391年皇太子朱标抚军陕西时,让各处公侯跟随太子身边,其意图正在锻炼,培养太子威信。由于准噶尔气焰嚣张,到1719年,清廷上下,包括宗室王公,都有畏敌情绪。这年底,康熙皇帝召开全体大臣会议讨论进藏事宜,竟得出“藏地遥远,路途险恶”而缓进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四年前主张用兵扑灭准噶尔的皇四子胤禛等人这次有什么意见,在《清圣祖实录》中竟然无录,想必自然也是同意大臣们的意见。这时,远在千里之外的皇十四子胤禎从驻地西宁上奏,请求“亲自率兵安藏”,深得康熙皇帝之心。皇十四子胤禎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份量逐渐加重。但他显然不是以媚语求宠,而是实实在在地指挥西征之役,最终取得了驱准保藏的胜利。皇四子胤禛继位后,竭力抹杀皇十四子胤禎西征的功绩,贬低皇十四子胤禎的威信,如毁去宗人府中允禵平藏功德碑,销毁皇十四子胤禎西征档案中不利于己部分,等等。但从销毁后残存的档案中,仍可以看到康熙皇帝与皇十四子胤禎的关系极其融洽,父子感情笃厚。康熙皇帝曾将自己身上旧腰带解下送给远隔千山万水的皇十四子胤禎。这个举动是意味深长的,此前康熙皇帝就曾经在亲征途中让皇太子送来几件旧衣,以便自己思念太子时穿在身上。康熙皇帝告诉皇十四子胤禎自己身体的变化,并要他保密:“朕的白头发、白胡子有些变青了!你不要将此告诉别人。”他还在胤禎出征期间,亲自为皇十四子胤禎的子女举办婚事,并将皇十四子胤禎的儿子带到热河,在自己身边加以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自从1720年皇十四子胤禎西征大获全胜之后到康熙皇帝猝死前这段时间内,皇十四子胤禎的奏折仅存留数件,并且上面的朱批都只是“知道了”一句,而朱谕竟然没有一件留存下来。可以推测,在皇十四子胤禎立下大功后,他与康熙皇帝之间的往来书信中有对雍正皇帝继位不利的地方,所以被销毁殆尽。正是由于康熙皇帝晚年对皇十四子胤禎超乎寻常的爱护和关心,使得皇十四子胤禎在朝内外的威信大大增加,在诸皇子中首屈一指。当时,朝内外纷纷盛传康熙皇帝将传位于皇十四子胤禎。在储位未定的情况下,这种传言一般是禁止的。但康熙皇帝似乎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制止。隆科多身为康熙皇帝近臣,不会看不出皇十四子胤禎在康熙心目中的份量。拥戴皇十四子胤禎即位,可以算是体贴康熙皇帝心愿之举。隆科多的第二个选择是皇八子胤禩。胤禩聪明能干,在大臣中声誉甚佳。康熙皇帝在第一次废太子后不久就生悔意,以推举为名考察众臣。众臣在明知康熙皇帝意旨的情况下,坚决摒弃暴戾变态的胤礽,一致推举皇八子胤禩为皇太子。这极大地触怒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不能容忍一个威信几乎与己相等的皇太子存在,而且也不能容忍众臣无视自己的意思来立皇太子,所以他宁可否定此次推举,而将人心尽失的胤礽复位。皇八子胤禩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急剧下落。在1712年太子二次被废后,皇八子胤禩一时被喜悦冲昏了头脑,竟然愚蠢地密奏康熙皇帝,询问自己现在应担任什么职务,并表示为了避免众臣再次推举,情愿卧床在家。康熙皇帝十分敏感,认为他是在试探自己,但隐忍不发。最彻底的转变出现在两年后。1714年冬,康熙皇帝率部分皇子出巡塞外,皇八子胤禩由于未随行,便派人去给康熙皇帝请安,并称将于中途与皇父会合,扈驾回京。最令人吃惊的是,太监带来的礼物居然是两架奄奄一息的海东青。其喻意很容易被理解成讥刺康熙皇帝老弱多病,即将离世。康熙皇帝恼怒到极点,几乎气晕了过去。他痛骂皇八子胤禩,公开皇八子胤禩两年前的妄奏,斥责他是大奸大恶之徒,并说出父子恩断义绝的话来。照理来说,皇八子胤禩进物是邀宠,绝不敢故意如此捉弄皇帝。这应该是有人故意陷害。事情发生后,皇八子胤禩奏称冤抑。但盛怒中的康熙皇帝已经对皇八子胤禩完全失望,严厉谴责。皇八子胤禩因此受到极大刺激,一度病危。皇八子胤禩病好后,康熙皇帝与他的关系有所缓和。皇八子胤禩虽几遭打击,但在朝臣中仍有较高威信。1717年,大学士李光地仍然认为诸王之中惟八王最贤。不过,此时皇十四子胤禎声望日著,皇八子胤禩转而将自己无法实现的希冀寄托在胤禎身上,支持胤禎西征,并与皇十四子胤禎保持密切的联系。皇八子胤禩身边的人甚至说:“十四爷若得立为皇太子,必然听我几分。”康熙皇帝也有意扶植皇八子胤禩作为皇十四子胤禎的支持力量,重新交付他办理政务。第三个选择是一直不起眼的皇四子胤禛。皇四子胤禛为人极具心计,在储位之争中保持独行客身份,表面上对皇位继承问题毫不关心,同政坛上敏感之人刻意保持距离,与文友谈诗论文,给人以喜欢清闲的印象(自诩“天下第一闲人”),但暗地里却听取心腹戴铎的夺位策略,打好父亲、兄弟、朝臣等各个关节,一步一步朝皇位接近。在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皇帝》里,有一个邬思道,是皇四子胤禛的家塾教师,但其实是给胤禛出谋划策的军师,被皇四子胤禛尊称为“邬先生”。这个邬先生在野史里也是实有其人。皇四子胤禛在谋臣的建议下,对康熙皇帝伪装诚孝,适当展露才华,这样既不让人觉得无能,又不会锋芒毕露引起康熙嫉恨;对兄弟表示友爱,容忍为上,这样就使有才的人不嫉妒,无才的人把自己当靠山。最关键的步骤是拉拢对他争夺储位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人,比如川陕总督年羹尧和步军统领隆科多。通过如此策略,皇四子胤禛在当时表面上不显山不露水,连康熙皇帝也觉得他诚实可用,不结党,根本没有料到他可能已经把自己的墙脚挖走了。至于其他的皇子,都不成势力,所以隆科多不会考虑。康熙皇帝临死前正在静养斋戒之中,王公大臣一律不准接见,而宫眷也被阻止入内。谁料皇帝就在这种情况下无声无息地死去。在他身边的只有近侍太监。康熙皇帝晚年经常在其身边传旨的总管太监魏珠可能是陪伴康熙皇帝临终的少数目击者之一。也许正是魏珠将康熙皇帝猝死的讯息在第一时间告诉了隆科多。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按照常理,隆科多应该告知当朝大臣,然后共同遵照康熙皇帝遗诏(如果康熙生前没有旨意,那么应该遵照康熙皇帝的心意共同拟定)拥立新君。历史上多有这种情况,如明成祖病逝行军途中,就是太监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商议,以锡棺收殓成祖,照常进膳,同时封锁消息,派人密报太子,使得朱高炽能够在第一时间防止突发事件,顺利即位。康熙皇帝重臣有领侍卫内大臣6人和大学士5人,但隆科多显然没有跟他们通气。隆科多此刻显出包天大胆,撇开了宗室王公,撇开了当朝大臣,一个人拥立了新君胤禛,这就是雍正皇帝。隆科多虽然是康熙皇帝宠臣,但如果以一人之力操纵新君嗣位,自然是不合制度,要冒极大的风险。后来隆科多自比诸葛亮,有“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一语,反映了当时隆科多的压力。盛传一时的说法是7位皇子与隆科多一起觐见康熙皇帝,聆听康熙皇帝遗诏。这个说法主要见于《大义觉迷录》和《清圣祖实录》。有学者考证认为,此说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改补充的伪造过程。早在雍正元年、二年,雍正皇帝在解释即位原由时并未提到7位皇子和隆科多聆听遗诏,只是说皇考(康熙皇帝)经过慎选,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选定自己,而自己事先并不知道。当时朝野传言雍正皇帝矫诏即位,但面对皇八子胤禩等反对派势力,他还不敢贸然编造7位皇子聆听遗诏之事。而在雍正四年的一次上谕中开始说诸兄弟以及隆科多入见,康熙皇帝面降传位谕旨。其时,雍正皇帝已经清除皇八子胤禩集团,并开始对付隆科多。到1729年,雍正皇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详列7位皇子之名。那时皇八子胤禩等人或死,或圈禁,或迭遭打击,或是雍正皇帝的亲信,隆科多已经死去,没有谁会对此段伪造提出异议了。四、隆科多选择皇四子胤禛之谜隆科多为什么选择了皇四子胤禛?除了皇四子胤禛的竭力拉拢的因素之外,可能还有下面几点原因:第一,跟皇四子胤禛幼年经历有关系。皇四子胤禛生母吴雅氏,起先只是宫人,后来才封了德嫔。皇四子胤禛的外祖父威武是护军参领。皇四子胤禛虽然生母和外祖父家世并不显赫,但他幼年时曾由孝懿仁皇后抚养。孝懿仁皇后恰恰是隆科多的姐姐。由于这层关系,隆科多很容易亲近皇四子胤禛。第二,由于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禎的支持者很多,其间权位在隆科多之上者大有人在。这样,即使他拥立皇八子胤禩或皇十四子胤禎继位,也很难因此取得首屈一指的地位。而拥立皇四子胤禛则大为不同。皇四子胤禛集团相对较弱,显赫官僚不多,一旦拥立成功,则隆科多必为“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希有大臣”,所得恩宠必多。这种情形跟当年李斯协助赵高立秦二世而摒弃扶苏一样,正是因为扶苏那里有蒙恬在而不易居首功。第三,他了解皇十四子胤禎的劣势和皇四子胤禛的优势。皇十四子胤禎虽然握有重兵,大有人望,但远在千里之外,不易顺利抵京。如果自己投向皇四子胤禛,则皇四子胤禛内有部队控制京城局势,外有川陕总督年羹尧截断皇十四子胤禎与京城的联系,大有可成之机。年羹尧是皇四子胤禛藩邸旧人,自然替主子卖命。一旦皇十四子胤禎挥兵东向,年羹尧定会拦截,使其无成。第四,畅春园内人员杂多,既有大臣,也有宗室,还有嫔妃,人们都对康熙皇帝病况极为关心,不易保密。这点不如秦始皇和明成祖崩逝时的情形。他们都是在出巡或行军途中死去,只有贴身太监和近臣知晓,易于采取措施封锁消息。所以,隆科多就近不就远,顾不得康熙皇帝的心愿了,利用步军统领的关键地位,假传康熙皇帝遗旨,拥立皇四子胤禛即位。种种权衡考虑,关键时刻当机立断,隆科多不愧有果敢眼光,一跃而成为新朝宠臣。隆科多成功了。雍正皇帝对他极为尊崇,亲口称呼他为“舅舅隆科多”,赞誉为“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希有大臣”。雍正并非隆科多姐姐所生,仅仅有甥舅名份而已,皇帝承认不承认又是一回事。但雍正皇帝如此公开称呼隆科多,自然是一种极大的优待。雍正皇帝还给隆科多及其儿子加官晋爵。然而,隆科多选择的新主子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猜忌多疑的皇帝之一。史家公认,雍正皇帝善于耍两面派,性格强硬,心胸狭隘,喜怒不定。在这样的主子下过活,廉洁慎重,自守尚且不易,何况居功自傲的步军统领隆科多?果然,不到两年时间,隆科多与雍正皇帝的蜜月期就到头了。那时,雍正皇帝的皇位已经坐得非常稳当了。五、隆科多盛极而衰之谜雍正皇帝刚登基的时候,对隆科多是非常信任的。在许多事情上都咨询他的意见,一派君臣和睦相协、同舟共济的景象。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在雍正皇帝能够坐稳江山的问题上,大将年羹尧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的内容里面有详细的介绍。因此,在雍正皇帝眼中,“舅舅隆科多”与大将年羹尧俩人都是功臣,雍正皇帝对这两人都是感恩戴德十分亲信。但是,年大将军以雍正皇帝藩邸旧人,是很瞧不上隆科多的,认为“舅舅”只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而已。但雍正皇帝出于稳固自身统治的考虑,不愿自己的左膀右臂闹僵,竭力表明隆科多对年羹尧的尊重,说舅舅隆科多说有些事必须要等你进京一起商量(这个时候的年羹尧在西北),又表示自己以前也不知道隆科多的才能,后来才明白自己大错,隆科多真正是父亲康熙皇帝的忠臣、朕的功臣和国家的良臣,真正是“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希有大臣”。下面的一段文字,就是雍正皇帝的原话:“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此人真圣祖皇帝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接着,雍正皇帝便自作主张,把年羹尧的长子过继给隆科多为子——尽管年羹尧本身就比隆科多小了一辈,以此来糅合两人为自己效命。隆科多本来就对年羹尧无恶意,又经过这样的拉皮条,他能不跟年羹尧交结吗?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把这段内容描写得相当成功:隆科多:“年大将军能够把长子年希过继给我隆家,这让隆某深感荣幸。隆某虽然现在已有两个儿子,但是始终不能如愿。因为早有仙人指点我,说我命中该有三子。今天能得到皇上的恩赐,就如同得到上天的赏赐一样。皇上,隆某已经把年希改名为德柱,隆德柱。并且已经在宗仁府造册入典了。隆某在此叩恩谢皇上。年大将军,以前多有得罪。看在咱们儿子的份上,就请年大将军多多见谅。”年羹尧:“哪里哪里?今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就不说两家话。”您说说这三个人他们简直好的呀!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极为表面的现象。您知道什么叫笑里藏刀,这便是那个意思了。雍正皇帝这个时候,他早已经有了别的想法了。什么想法?雍正皇帝非常清楚,隆科多选择了他,是因为隆科多认为他软弱可欺。他就没看出来雍正皇帝这人实际上太有心计了。因此,到1725年下半年,雍正皇帝已经对隆科多有所责难、并开始有步骤地打击隆科多了。为什么在短短两年时间内,雍正皇帝对隆科多的态度就转了一个大弯呢?主要原因在于隆科多的以下两个方面对皇权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一、居功自傲。比如,隆科多经常把自己比成诸葛亮,奏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一语,又称康熙皇帝死日他曾身带匕首以防不测。这虽是在他快倒台的时候说的,但难保在平日不会有此类话语流露。还有,隆科多曾自夸九门提督(步军统领)权力很大,一声令下就可以聚集两万兵马。这些话语多少暴露了隆科多拥立雍正皇帝的真相,自然为雍正皇帝所忌讳。实际上,当日畅春园的气氛必然是非常紧张的,步军统领所统辖的兵力也确实约有两万名官兵,而隆科多说他带匕首防身也情有可原。但这些话语后来都成了隆科多的罪状。在罪状中,雍正皇帝认为康熙皇帝去世当日隆科多并不在康熙皇帝身边,也没有派出近侍之人,隆科多此时重提这些话就是大不敬,就是欺罔,全然没有顾及此前不久他还因为隆科多的拥戴之功而感恩戴德。臣子有功,主上高兴的话可以恩赏,但不允许你自己表功,不然那就是要挟,就是说明主上无能或者无德,这就是大清皇帝雍正的逻辑。第二、擅权结党。隆科多同年羹尧一样,都对其他官员的任命予以干涉,称“佟选”和“年选”。虽然隆科多是正常的途径,他任吏部尚书,但选官这种事情一向是皇权所为,你一个臣子居然选起官来了,不仅是擅权,而且有结党之罪。隆科多对雍正皇帝的疑忌不是不知,也想自留退路,于1725年底主动提出辞去步军统领一职。这一招正中雍正皇帝下怀,他早就不想把这个要职留在隆科多手里,而且准备让与隆科多不甚亲密的巩泰来接手这个职位。以准许隆科多辞去步军统领一职为契机,雍正皇帝开始公开打击隆科多。说到结党,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里面表现的是隆科多在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好几件关键的事情上他就表错了态,逐渐失去了宠信。于是隆科多就和八爷允禩——就是原来的皇八子胤禩越走越近了,最后还参与了八爷的逼宫事件。详细情况是这样的:雍正皇帝:“图里琛。”图里琛:“奴才在。”雍正皇帝:“调两支御林军来,守在殿外。凡是扰乱朝会,都给朕抓起来!”图里琛:“皇上,奴才失职,奴才有罪。”雍正皇帝:“怎么了?”图里琛:“御林军都让隆中堂调来的。步兵统领衙门的人换防了。”雍正皇帝:“隆科多在哪?”隆科多:“回皇上,奴才在。”雍正皇帝:“隆科多,谁叫你调步军统领衙门的人来的?”隆科多:“回皇上,今日朝会,出入的人太多。奴才兼着领侍卫内大臣的差事。万一出点漏子,非同小可。所以奴才才增添了兵力,维持防务。”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里面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历史上完全没有过什么人向雍正皇帝逼宫这么回事。您看,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演得好像是说八爷允禩在雍正皇帝当了皇上以后很多很多年一直不甘心失败,于是找九爷、十爷、十四爷等一帮人,还勾结了关外的八个议政王等等向雍正皇帝逼宫。八爷允禩还哪儿敢逼宫啊?他自己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早死快了。八爷允禩当时是什么状态?我们要清楚雍正皇帝一上台,九阿哥你去上西宁,在部队里待着去——让你到边疆去。腊月二十四到了,十阿哥,走人,你跟你九哥一块儿,他已经提前走两天了你追去,你也上西宁过节去,这辈子别回来了。然后雍正皇帝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我说老八你还不回家等什么呢?就把老八给囚禁了。很短的时间内,八爷、九爷、十爷全都离开了京城!哪里还有什么逼宫啊?根本就不存在逼宫的问题——人都没了,还逼什么宫啊?问题在于,既然没有逼宫事件,雍正皇帝是如何打击隆科多的呢?六、隆科多的结局之谜1727年夏,隆科多、图理琛等人被派往边境代表清朝政府就边境问题同俄罗斯举行谈判。当时,尽管隆科多的地位已经摇摇欲坠,但隆科多仍然是恪尽职守,仔细进行实地调查,态度坚决地要求俄国归还侵占的大片蒙古土地。也许这个时候的隆科多有讨好皇帝的心思,但隆科多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应该值得肯定。可惜,那时的雍正皇帝已经完全不信任隆科多,反倒因为其他问题把隆科多逮捕回京受审。8月,隆科多被逮捕回京后,其他谈判代表不再坚持强硬立场,对俄国做了许多让步,当中俄签订《布连斯奇条约》时,俄国的代表认为俄国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隆科多的被召回”是原因之一。而此时的隆科多已经身陷囹圄,被冠以四十一项大罪定为死刑。这四十一项大罪中有一些奇怪的罪行。比如,交结、庇护年羹尧之罪。其实前面我们曾经说过,这隆科多交结年羹尧之罪,完全是首倡于雍正皇帝自己。隆科多本来就对年羹尧无恶意,又经过雍正皇帝这样的拉皮条,他能不跟年羹尧交结吗?雍正皇帝在这里不惜自相矛盾,原因在于此时年羹尧已经倒台,雍正皇帝正是要让隆科多背上“奸党”恶名,为年羹尧陪葬。还有一条罪状,说隆科多交结阿灵阿、揆叙。阿灵阿卒于1716年,揆叙卒于1717年,他们都不是雍正一朝的人,这条罪状从何说起?原来,雍正皇帝这是在算旧账。早在1708年,群臣推举皇太子时,阿灵阿和揆叙是推举皇八子的核心人物。但隆科多那时似乎并没有什么能量,他只是一个一等侍卫而已。早在1705年,他的副都统、銮仪使之职已被康熙皇帝罢去。他是大阿哥的人,虽然大阿哥积极参与谋立八弟,但隆科多毕竟跟胤禩隔了一层。事实的隐情还在于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佟国维在1708年大臣推举之前抢先上奏,提醒康熙皇帝对立储之事要谨慎考虑。当时,佟国维已经退休了,但这个上奏的意味还是很明显,等于告诉众臣国舅兼国丈佟国维不赞成复立废太子胤礽,而是意图支持皇八子。当后来康熙皇帝追究主谋时,众臣举出大学士马齐,但康熙皇帝表示肯定是佟国维,予以斥责,只是没有重罚。毕竟佟国维是皇亲国戚,父皇都没有加罪,雍正皇帝也不好说什么。但对阿灵阿和揆叙,雍正皇帝在他们死后也不放过,斥之为不忠不孝暴戾阴险之人,俨然是本朝最无耻的大臣。问题在于,雍正皇帝为什么不索性杀掉隆科多完事了呢?这个时候的雍正皇帝为了避免给人滥杀功臣的讥刺,所以没有将隆科多处以死刑,而是在畅春园附近建房圈禁。圈禁隆科多的地点颇富意味:隆科多位极人臣以此始,身败名裂以此终。那么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里面,隆科多被囚禁起来之后,发生了下面的事情:雍正皇帝:“隆科多关在哪儿?”监狱长:“关在那边马房里。”雍正皇帝:“带路。”监狱长:“嗻。”监狱长:“隆科多,你聋了吗?皇上来了。”隆科多:“皇上,皇上,皇上!”电视剧的这段演得可是极为不真实。关押人家隆科多的房子,第一、不是马房;第二、不是旧房而是特意为了他盖的。一年后,失势的“舅舅”疯疯癫癫的死于禁所。在雍正两大功臣当中,隆科多的命运就这样了。还有一个年羹尧,怎么样了呢?说起来隆科多和雍正皇帝的交情,其实还算是半路出家。他们俩人的交情前前后后加起来也不过几年的时间,所以被打击了好像似乎也是人之常情。可年羹尧年大将军就不一样了,年大将军出生入死跟了雍正皇帝30多年,连雍正皇帝都亲口说了,他们君臣之间,可以做千古榜样。然而就在这话说了没多久,年羹尧就被雍正皇帝列了92条大罪处死了,实在让人觉得有点蹊跷。第九章 年大将军之死前面我们曾经说到了雍正皇帝的“舅舅”隆科多聪明反被聪明误,断送了自家性命;而雍正皇帝的另一大心腹——年羹尧年大将军,也同样没有好下场——这可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说起来,年羹尧年大将军鞍前马后跟随了雍正皇帝30多年,好不容易从一个奴隶做到了将军的份上,却在雍正皇帝继位以后的第3年,就被列了92项大罪处死了。雍正皇帝为什么会把年羹尧年大将军视为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呢?按道理讲,年羹尧跟雍正皇帝的关系,应该非常密切的——他是雍正手下的两大心腹之一。心腹,据说还不止呢。他们两个家庭的关系,特殊着呢!民间有“雍正皇帝是年羹尧的私生子”这么一种说法,而且还编成了下面这样的一个故事:说当初雍正皇帝的母亲曾经和年羹尧私通,然后入宫8个月以后,就生下来雍正皇帝了。当然,这个故事是从秦始皇赢政是宰相吕不韦的私生子中演变而来的,本身并不可信。但是,如果有人要说年羹尧跟雍正皇帝的关系并非一般人可比,这显然是可信的——因为,年羹尧是雍正皇帝真正意义上的“奴才”。一、皇四子胤禛的“家奴”年姓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出自姜姓,为春秋时齐桓公的祖父“夷仲年”的后代;二是出自严姓,明朝永乐年间,有个做叫做严富的人,两榜及第中了进士,写榜时误严为年,于是又形成了一支年姓。年富的后代后来落户辽东广宁(今辽宁北镇)。年羹尧的祖先,就属于年富这一支。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以后,被俘为奴的辽东汉人被称为“包衣”——也就是家奴的意思。包衣也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的包衣隶属内务府,下五旗的包衣分隶诸王门下。年富的后代也沦落成为下五旗“包衣”中的镶白旗。到了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的时候,年家归属于皇四子胤禛门下。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皇四子胤禛晋封为雍亲王(后来的雍正皇帝),并充任镶黄旗旗主。就在这时,年遐龄的女儿、年羹尧的妹妹(就是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的年秋月)被选为雍亲王的侧室福晋,雍正皇帝继位后封为贵妃。年家因此从下五旗之一的镶白旗,升入上三旗之一的镶黄旗。年遐龄也随之迅速地飞黄腾达,官至湖广巡抚。当然,历史上年羹尧的妹妹与雍正皇帝的关系却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演的不一样,这是我们都能够理解的!不过,这些内容我们要等到后面再说。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好象年羹尧除了这么一个妹妹之外,就没有别人了,这个是不对的!年羹尧还有个哥哥叫做年希尧,字允恭,1662年前后出生,1738年去世。年希尧曾经先后担任至工部侍郎、江宁布政使、广东巡抚等官职。年希尧是个大数学家。1717年,曾为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早年所撰《度算释例》作序,并出资刊刻了梅氏的《度算释例》和《方程论》二书;1718年,年希尧出版了3卷本的《测算刀圭》;这一时期,年希尧还出版了《面体比例便览》和《对数广运》两书,分别介绍各种规则立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对数;根据《清史稿·畴人传》记载,这一时期,年希尧还编制了“对数表”和“万数平立方表”;根据《八旗经籍文钞》记载,这一时期,年希尧还撰写了《算法纂要总纲》一书。年希尧还是个大绘画理论家。在工部和内务府供职期间,年希尧结识了担任清廷宫廷画师的意大利人郎士宁,对其所介绍的西方透视学原理和画法十分感兴趣。1729年,年希尧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介绍透视学的专著《视学》;1735年,年希尧对此初版又作了增订,出版了《视学》的修订本。《视学》是一部中西合璧式的作品,全书不分卷,共计149页,为木刻雕板,存留至今的修订本的装帧、制版、印刷俱极为精致。1725年,年希尧的弟弟年羹尧以“欺罔”、“残忍”、“僭越”等罪名被夺官下狱,不久自裁身亡,年氏族人多遭株连。年遐龄、年希尧父子一度失官。复官之后,年希尧先后担任内务府总管、左都御史等职。1735年,年希尧再次被人弹劾除职,从此结束了宦海生涯,三年后故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0
正序
倒序
说雍正
说雍正-2
说雍正-3
说雍正-4
说雍正-5
说雍正-6
说雍正-7
说雍正-8
说雍正-9
说雍正-1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说雍正
说雍正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