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90节作者: 漫游国际2010-3-29 10:04:00 第七十七回 内因外力共推联邦运动,海洋大陆齐举统一大旗 自1850年以来,美国内战期间的国务卿威廉.瑟华德(William Seward)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北美合并论者,他认为英属北美殖民地迟早要成为美国的一部分。随着内战局势的明朗,英属北美殖民地开始担心美国扩张主义者把目光瞄向他们这些个北方小邻居。 即使在加拿大和海洋诸省,很多人都觉得美国入侵英属北美殖民地也将会大有作为。在今天加拿大的西北地区,这种合并的可能性似乎更加真实可行。1860年,瑟华德大为赞赏鲁伯特人民占领了这片荒无人烟的大片土地,为美国联盟(American Union)喜添掌珠一大州。 美国1864年的大选中,共和党就打出合并牌赢得美国爱尔兰人和土地贪欲者的支持。1865至1866年期间,合并论一度成为美国单方面取消互惠条约的一个因素。1866年7月,美国众议院甚至通过了一项《合并议案》,企图获得今天加拿大的所有地区。 不管是否基于这样的现实,担心被美国一手遮天绝对成为加拿大联邦诞生的催生剂。加拿大的联邦之父们看着南方联盟十一州引起的美国内战都感到心惊肉跳,他们毅然决然决定加拿大必须要建立一个比国界以南的那个家伙更加强大的联邦政府。 1864年9月1日,新斯科舍、新布伦瑞克和爱德华王子岛的代表齐聚夏洛特敦(Charlottetown,爱岛首府)讨论如何建立海洋诸省的联盟大事,议事大厅里却挤进了不请自来的多达三分之二的加拿大内阁成员。经过五天的唇枪舌剑和东道主慷慨的招待,象麦克唐纳、卡地亚、高特和布朗这些加拿大联邦之父们显然被他们的海洋诸省同行具有如此远大而犀利的眼光所折服,这些向来不被加拿大人看在眼里的海滨同仁为加拿大人提出了建立跨大陆国家的构想,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加拿大人总算开眼了。接下来就是在加拿大省的率先带头下,联邦运动席卷所有英属北美殖民地。 说实话,联邦构想对于大多数海洋诸省的人们并没有多大吸引力。除了跨殖民地铁路多少会带来一些实惠如加拿大市场和250万消费者而外,联邦构想的好处几乎廖若星辰,反而添堵的成分更大些。先不说这里的人们深深挚爱着他们自己的殖民地,从未梦想过成为什么帝国的成员,更不要说卷入加拿大那种象酱缸一样的政治泥潭里。他们给加拿大人提出联邦构想的美好蓝图只是一时谈性正浓指点一下江山而已,根本就没有当回事儿。好在殖民地头头脑脑都说要在10月份去魁北克再谈,所以也就不以为意。 没成想第二次碰头会上,愣头青纽芬兰新派的代表居然拿出了英属北美殖民地的联邦宪法框架,大家也就都不好意思虚情假意地谦恭礼让了。这边加拿大省的全班人马如拨迷雾见青天,那边纽芬兰实打实地招呼上了,于是这次会议形成了一个初始文件,也即著名的“七十二条解决方案”。 魁北克大会是1867年创立加拿大联邦之前的第二次大会。自从1864年9月在夏洛特敦大会上加拿大代表受到爱德华王子岛总督和同仁们的热情款待之后,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请求芒克(Monck)总督邀请三个海洋诸省和纽芬兰的代表们于10月前来魁北克。夏洛特敦大会上提出的联邦构想工程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如果探讨顺利,有可能会起草一份宪法法案。在夏洛特敦大会上,开了窍的加拿大代表已经提出了建立新国家的基本原则:保持与大不列颠王国的关系;剩余管辖权归属一个中央权力机构;基于地区而非行政省的数量相等的代表组成两院制;在联邦和省级别设立责任政府;以及总督由英国皇室任命。 魁北克大会在今天的芳提纳克城堡中一座著名建筑内举行。参会人员欣赏着魁北克城的标志性风景钻石角,在那里代表们俯瞰着圣劳伦斯河,极目远眺奥尔良岛和莱维斯河岸,只几分钟的路程他们就已经漫步在亚伯拉罕平原。不过与叹为观止的景色相比,当时的天气实在不敢恭维,连绵不断的湿冷秋雨多少让与会代表们感到一丝沮丧。 鉴于自身诸多不便和南方恶邻的威胁,大家不团结是不行了,于是各殖民地代表在魁北克克制住了以往相互挤兑飞扬跋扈的固有嘴脸,纷纷克己复礼努力做出了妥协姿态,没有一个殖民地可谓满载而归。大多数加拿大殖民地的人对他们的领导人有望建立英属北美殖民地联邦而感到满意,而固执的海洋诸省民众仍然想不出来那次夏洛特敦的胡吹海侃后突如其来的暖味后面到底有什么动机。在新布伦瑞克,支持建立联邦的莱昂纳德.蒂莱(Leonard Tilley)政府在三月份举行的大选中被投票人赶下了台。新斯科舍总理查尔斯.杜佩(Charles Tupper)尽管避免了相同的命运,但也不敢把联邦议题拿到省立法议会上去表决。受到新布伦瑞克的影响,爱德华王子岛和纽芬兰决定不参加未来的联邦。 实际上到1865年时,联邦构想的前景黯淡了下来,不过也许命运注定了加拿大要走联邦制这条路,加拿大总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外部不可抗力驱赶着往前走。这次加拿大朝着联邦之路刚刚起步却停滞不前的当口,宗主国英国政府却在后面轻轻地加了把力,加拿大联邦这头驴又开始行动了。在新布伦瑞克,新任总理无力启动海洋诸省的联盟大业,也无法保证与美国签下互惠条约,即使修建一条通向美国的铁路这等好事也做不来。这一切表明这位大人在联邦构想的问题上照样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英国政府殖民地办公室的一纸命令一下来,副总督高登(Gordon)解散了新布伦瑞克立法议会,当然这种做法有违责任政府的行事原则。在加拿大联邦党人承诺财政支持的利诱下和副总督的支持下,蒂莱赢得了下一轮大选,新布伦瑞克的联邦之路又重新开张。 当然联邦构想再起波澜还有美国的原因,在此不多赘述,却说同时期美国境内致力于脱离英国统治的爱尔兰人组织芬尼兄弟会(Fenians Brotherhood)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入侵加拿大,欲教训一下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统治。《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91节作者: 漫游国际 原来十九世纪50~70年代,爱尔兰人为了反对英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詹姆斯.斯蒂芬斯(James Stephens)于1858年3月17日在都柏林建立爱尔兰革命兄弟会,后改称爱尔兰共和兄弟会。同日,约翰.奥马霍尼(John O``Mahony)在纽约建立芬尼兄弟会,以爱尔兰传说中的凯尔特人芬恩??麦库尔(Fionn mac Cumhaill)统帅的民团命名其组织。由于其成员主要是芬尼人,因此这两个组织统称芬尼(Fenians)会,其成员在爱尔兰大多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美国主要是爱尔兰裔的移民。芬尼兄弟会的组织按秘密原则建立,成员宣誓入会。爱尔兰共和兄弟会是芬尼会的核心并以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行使权力。美国的芬尼兄弟会在南北战争中迅速发展,会员最多时达到4.5万人,它在人力物力上始终给爱尔兰共和兄弟会以有力的支持。芬尼会在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的一些城市也有组织,其武装力量称爱尔兰共和军。机关刊物为《爱尔兰人民报》和《爱尔兰之旗》。其纲领明确提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建立共和国,支持旨在发展爱尔兰民族事业和争取独立的一切运动,并提出把佃农变成租地所有者,废除庄园主所有制。芬尼的斗争策略是秘密谋划,打入军政机关,适时武装暴动,策动爱尔兰军队哗变。 1865年英国殖民当局取缔《爱尔兰人民报》,1866年在爱尔兰逮捕芬尼领导人,停止人身保护法,把爱尔兰军队调往英国。 在美国的芬尼兄弟会出现了另一位帮会头目威廉.罗伯特(William R. Robert),此人在芬尼兄弟会中的地位节节攀升,对兄弟会创立人奥玛霍尼(O’Mahony)的领导地位形成威胁。这两派芬尼人都通过发行“爱尔兰共和国”债券募集资金,答应如果爱尔兰再次建国,持有爱尔兰共和国债券者将被授予显赫的荣誉,而所持债券将在“爱尔兰独立之后六个月内赎回”,致使美国成千上万的爱尔兰移民争相购买。 有了钱款之后,爱尔兰兄弟会购买了大量武器弹药,罗伯特派甚至公开筹划针对加拿大的一系列入侵袭击活动,而美国政府一开始对于活动在其领土上向加拿大发起攻击的芬尼兄弟会睁只眼闭只眼,美国当局的很多人出于英国政府在美国内战期间倾向于南方联盟而对芬尼兄弟会的活动网开一面。罗伯特一派的T. W. 斯文尼(Sweeny)就是在1866年1月到1866年11月期间从美国军人名单上消失,却成为爱尔兰兄弟会的“战事秘书长”,担负起袭击加拿大的组织工作。爱尔兰兄弟会发动袭击活动的目标是控制加拿大的交通网络,迫使英国政府交换爱尔兰的独立。芬尼兄弟会尽管在加拿大培养了一些情报人员,但在加拿大的所有爱尔兰天主教徒并不支持芬尼兄弟会,在他们看来芬尼兄弟会入侵加拿大是对新兴加拿大主权的侵犯。 爱尔兰兄弟会首先从纽约州的水牛城发兵,在罗伯特任命的统帅约翰.奥尼尔(John O’Neill)的指挥下,爱尔兰兄弟会的武装至少800多人(奥尼尔声称的人数,加拿大通常报告的人数是1500多人)于1866年5月31日夜晚和6月1日早晨度过尼亚加纳河(美加界河),很快就攻占了埃利堡,在山脊路(Ridgeway)一带击败了加拿大武装。实际上,奥尼尔带领的这帮人大都是美国内战期间身经百战的老兵,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本来人们并没有看好这么一小股武装力量,他们似乎不太可能会实现他们预计的目标。要不是后来美国当局切断了尼亚加纳河上的补给线,逮捕了企图过河的援军部队的话,爱尔兰兄弟会创造的战果不见得会比美国军队1812年在尼亚加纳战线的战绩差多少。 此后一周之内,圣劳伦斯河谷一带也发生了多起芬尼人入侵加拿大的事件。同时美国军方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相对来说,这些武器还未曾被用到武装冲突中。有小股芬尼人曾经袭击了武器库,成功夺取了存放在武器库中被缴获的枪支弹药。 美国政府为了在水牛城和圣劳伦斯谷地美国一侧让芬尼人离开,向芬尼人购买了单程车票,给那些答应不再借用美国一侧领土入侵加拿大的人提供机会返回家园。缴获的武器也都物归原主,只是需要芬尼人声明不再使用这些武器再次入侵加拿大。当然有些许诺和保证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后来爆发的入侵事件中,这些武器还是大有用场的。 1867年12月,奥内尔成为芬尼兄弟会罗伯特派的总裁,次年芬尼兄弟会在费城举行了一次盛况空前的大会,有400多名被选拔上来的与会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6000多名芬尼士兵统一着装,沿街游行亮相。这次大会拟定出了第二轮入侵加拿大的计划。而同时期英国监禁芬尼囚犯的科勒科维尔(Clerkenwell)监狱的爆炸声终于导致英国政府针对芬尼兄弟会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英国政府的秘密间谍“爱尔兰共和军总检察长”亨利.乐.卡隆(Henry Le Caron)主张在纽约州奥登斯堡和佛门特圣奥尔本斯(Albans)部署15000人的军力,向众多可信人士发放几乎三百多万发炮弹,严阵以待芬尼人的入侵。芬尼人的这次入侵袭击行动和1866年的那次一样很快而彻底地失败了。奥内尔领导的芬尼人在佛门特州富兰克林镇(Franklin)附近穿过美加边境后,被加拿大志愿军一阵齐射驱散,而奥内尔本人也在美国被美国当局逮捕。1871年在曼尼托巴省的红河谷也爆发了类似的暴乱活动,很快被镇压下去。 因此可以说,芬尼人构成的威胁从某种程度上激发了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加拿大联邦的神经。联邦构想问世几年了,但只有到首次芬尼人的入侵一年之后的1867年才得以实行,说明芬尼人也对加拿大构建联邦政府的事业做出了贡献。1868年,芬尼兄弟会的支持者在渥太华暗杀了谴责芬尼入侵行为的爱尔兰裔加拿大人托马斯.达西.麦克吉(Thomas D’Arcy McGee)。 后来进入八十年代以后,芬尼兄弟会在美国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建立组织积极活动,在英属哥伦比亚的大温低陆平原引起了一阵恐慌,但这一带芬尼人的入侵计划最终还是没有付诸实施。细心的人可以从1885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主干线落成典礼上所照的照片里看到,在照片背景画面上的铁路终点进入港口的地方有三艘大型英国战舰停在港口,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正面临着芬尼人的入侵威胁,首列火车上运来了大批军人的缘故。 顺便再闲话一些芬尼兄弟会后来的事。1866年后半年,斯蒂芬斯全力以赴在美国募集资金,准备来年再次发动攻击加拿大的活动。他在美国大口一张发布了一份声明,称爱尔兰即将爆发大起义。1867年芬尼确实在爱尔兰一些城市发动起义,同年在曼彻斯特袭击囚车,不过都相继失败。先后有169人被捕受审。大部分领导人被判处无期徒刑或长期徒刑,3人因袭击囚车被处死,人称曼彻斯特三烈士。而斯蒂芬斯本人很快就被同伙抛弃,爱尔兰兄弟会阋墙之争渐起。 在英国爆发的芬尼人起义也注定是一次“失败的叛乱”,由于缺乏有效组织和公众支持,在爱尔兰考克郡(Cork)登陆准备进攻英格兰的大部分爱尔兰裔美国人被逮捕入狱,由当地警察、军队和民兵组成的武装轻而易举地平息了爱尔兰零星发生的混乱事态。自1867年芬尼人起义之后,爱尔兰共和兄弟会在曼彻斯特的总部一直存在到1880年。1881年由约翰.飞利浦.霍兰德(John Philip Holland)设计针对英国政府的潜水艇“芬尼公羊”(Fenian Ram)号在纽约下水。 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杯琼浆意未尽,外来和尚夜叩门。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92节作者: 漫游国际2010-04-01 13:14:24 第七十八回 《英属北美法案》破茧化蝶,加拿大自治领宪法出笼 对于英国政府来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防务问题向来都是一项耗资巨大负担沉重的开销。如果能够把这些殖民地统一起来组成联邦,让他们自己负责防务的话,英国政府的责任和负担将会减轻不少,因此英国政府这次对加拿大殖民地的联邦之路热情有加。这种热情首先在新布伦瑞克的人事更换上就表现出来了。在英国政府的授意下,新布伦瑞克副总督高登异乎寻常地解散了议会,并支持寻求建立联邦的蒂莱组成政府。迫于边境上出现的芬尼兄弟会入侵威胁,新布伦瑞克和加拿大这两个殖民地在规划联邦蓝图的事业上尤其积极主动。 到1866年夏时,联邦之路已经是一片坦途。感谢美国赢得内战的北方政府和芬尼兄弟会的助火加油,新布伦瑞克、新斯科舍和加拿大三个殖民地走向联邦之路的一切阻力已经完全排除了,唯一剩下要做的事就是把“七十二条方案”在帝国议会上转化为法令。1866年12月,这三个殖民地的代表来到了伦敦,在西敏寺宫饭店(Westminster Palace Hotel)举行的大会上向帝国殖民地办公室的上司们递交了兄弟几个合计的联邦方案。 加拿大立法议会早在1865年就批准了“七十二条方案”,而新布伦瑞克和新斯科舍却从未在立法议会上进行过辩论或者投票表决过。1866年当芬尼兄弟会引起恐慌之际,新布伦瑞克才通过了一项支持联邦总体原则的议案。即使这样,西敏寺大会还是接受了“七十二条方案”,仅仅在用词上做了少许修改之后,就植入了1867年颁布的加拿大联邦宪法性文件 ----“英属北美法案”(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 在为这个新诞生的国家确定名称时,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加拿大”,上下加拿大也相应变成了“安大略”和“魁北克”地区。但在具体的名号上遇到了分歧。殖民地代表们希望把加拿大称为“王国”,而英国政府担心“王国”的名号太响,不但与宗主国的名号平起平坐,也可能会招来南边那个盛气凌人的邻居的愤怒,于是否定了加拿大成为“王国”的建议。还是新布伦瑞克的蒂莱根据《圣经》中的《诗篇72》(Psalm 72),从“他要执掌权柄,从这海到那海,从大河直到地极”这一段中选取了“自治领”(Dominion,执掌权柄之意)作为加拿大国家的名号。 在撰写《英属北美法案》的同时,这次大会还不得不应付一下由约瑟夫.郝伟率领的新斯科舍“反对统一”的代表。原来,把加拿大殖民地政府转化为本土化责任政府的功臣级人物约瑟夫.郝伟同志,这时却因为英国政府屡次不资助修建跨殖民地铁路而对英国政府已经离心背德,加上新思科舍的经济还没有沦落到非得通过联邦之路才能生存的地步,因此他们铁了心反对新思科舍的联邦之父们签署统一协议。新斯科舍政府总理杜佩不得不抽出手来反驳郝伟向殖民地办公室提交的每一项投诉。这两个人在伦敦通过发放传单和信件展开了另一场辩论。 1867年2月,代表们已经制定出了一整套议案文本,并于2月11日递交给了女王。这套文本第二天就在上议院(House of Lords)得以宣读。处理过程相对波澜不惊,2月份进行的首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宣读中,上议院都通过了这套议案。随后在下院进行的三次宣读也是速战速决,只用了两周时间就完成了表决手续,引起争议的地方几乎微乎其微。到1867年3月29日时,女王对国会决议的御准通知书(Royal Assent)都已经拿在代表们的手里了。 《英属北美法案》通过之后,代表们马上就要返回加拿大为统一做准备,因为预定的统一日期7月1日转瞬就到。新斯科舍和新布伦瑞克的代表们需要举行最后一次立法议会的表决,以期在最后关头能够对宪法做一些有利于自己的变动。还有一些遗留的问题如选举出新内阁和参议院的成员等也需要及时搞定。其实,这些社会活动家们在伦敦的业余生活并不象在大会上那样引人注目,除了顺道访问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之外,再就是到亲戚和朋友家串串门。不过,此行代表团里,最有收获的恐怕要数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了。他乘这次伦敦之行,与第二任妻子苏珊.阿格尼斯.伯纳德(Susan Agnes Bernard)举行了婚礼。 《英属北美法案》本身只是针对加拿大联邦所确立的宪法书面部分。殖民地代表们依照英国传统做法,也接受了议会之母的很多未成文宪法和潜规则。《英属北美法案》的前言里就把加拿大宪法描述成“和联合王国的原则类似”。不管怎么说,从以下这两个因素来看,该法案的出笼与以前帝国政府通过的所有文件截然不同:第一,这是一部书面宪法性文件;第二,(显然受到美国的影响)通过这部宪法性文件,一个联邦国家诞生了。《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93节作者: 漫游国际 《英属北美法案》是帝国议会制定的一项法令,只有帝国议会才有权做出改变。直到1949年,对这部法案拥有解释权的机构仍然是英国枢密院下辖的司法委员会。从法理上讲,新的自治领依旧是由帝国议会创设出来的,她不能改变宪法中的基础条文,不能通过有悖于英国法律的立法,理论上也不能直接处理任何的外交事务。实际上,除了按照责任政府的原则行事和经过确认才能设立自己的关税外,加拿大的宪法权利和当初殖民地在达拉莫时代的权利没什么差别。1867年的加拿大联邦不过只是个超级殖民地罢了。但是有了这个开头,人们就普遍看好未来是要变的,如果不是彻底改变,至少在领土主权和独立国家问题上应该要有个交代。 新的联邦宪法送交加拿大议会之后,有181个席位代表人民的众议院(即下院)应选而出。参议院(即上院)则由皇家任命的来自海洋诸省、魁北克和安大略地区的代表组成。最后创设了一个枢密院性质的机构作为执事会或内阁的躯壳,以女王的名义履行职能,为众议院负责。魁北克和安大略的级别下降为行政区而不是行政省了。 在众议院和内阁的组建问题上,英国传统做法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参议院的模样与其说是参照了英国上院,还不如说是美国参议院的翻版。只是经过任命的参议员必须拥有一定财产,完全和英国政府的上院做法一致,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参议院代表有产阶级和保守党。 美国政治经验体现在《英属北美法案》里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加拿大和美国一样面临着管理巨大而多样化的疆域。特殊之处在于加拿大人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种群渊源。因此可以说,加拿大的新宪法具有大量未成文宪法的英国传统特色,《英属北美法案》只是加拿大宪法中很小的书面部分,而大部分未成文的议会习惯则指的是英国政府在过去几个世纪总是为适应新情况而随时会对殖民地政策加以改变。书面宪法的弱点是很容易过时,而且改变既定宪法往往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即使《英属北美法案》也因为书面宪法的这种僵硬性一度陷入了困境。例如,联邦之父们就算再精明,他们也不可能预料到今天现代交通、大众通讯媒体和教育等领域出现的联邦和行政省级司法权相互冲突的跨时代问题。 《英属北美法案》在新的省一级保留了很多以往殖民地时期本来就有的和英国政府的管理机构。省一级将会拥有立法权,这点则与他们老式殖民地议会的做法不同。新的省级立法制度也是新联邦级众议院的拷贝。拥有150年历史至今仍然是英国政府唯一掌握在手的岁收法案现在也下放给了海洋诸省的立法议会。每个省也拥有执事会或者类似内阁的权力中心,按照责任政府的原则行使政府职能。在其他方面,《英属北美法案》基本上就是英国政府宪法的翻版,即没有人权宣言;立法会和执事会不分,以及法官不是选举出来的。 有一点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在适用联邦原则上,《英属北美法案》受到美国案例的强烈影响。不过,联邦之父们显然对美国总统的权力持怀疑态度,美国内战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他们可不能象美国那样弄得州政府可以随便为所欲为,他们要把中央政府设计得比州政府强大许多。虽然新的省级政府无论看上去还是行事原则都和殖民地时期的政府很像,但实际上还是有根本区别的。省级政府是联邦政府的下属权力层,是依据《英属北美法案》创立的,该法案赋予了什么权力,省级政府就只能拥有什么权力。1867年和后来的一段时期,一些政客们曾经把加拿大联邦比作是建立了新一级政府的殖民地和英国政府之间的“合约”,法律意义上的实情并非如此。 关于省级政府的权力具体是什么,法案的第92章做出了精确的描述。法案第91章列出了中央政府的各项权力之后,把“和平、秩序和良好政府”的条款也纳入其中,这就给中央政府赋予了所有未规定的权力。该条款还包括了“普查后审核”条款,若有任何冲突,联邦政府的权力就会凌驾于省级政府之上。该条款尤其给联邦政府赋予了任何一个国家政府用以制定国民政策所需的所有权力,操控货币和金融、贸易和商业、船运、国防、刑法和监狱制度、渔业,特别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或制度的税收来征取资金”。换句话说,联邦政府就是用省政府的钱给养强大的。联邦政府有权任命副总督、否决省立法会的法令、任命所有高级法官和承担他们的费用,以及创设联邦法院。只有在教育领域,联邦之父们总算手下留情,给省政府留下了一块自耕自耘的自留地,要知道在大多数国家,教育也属于国家大政方针。 联邦政府和省政府在一些重要的领域各自的责任: 联邦政府: 公共债务和财产; 贸易和商业条例; 可以用任何方式或制度的税收征取资金; 邮政服务; 民兵、军事和海军服务,即国防; 航海和船运; 货币和硬币; 金融、银行和发行纸币; 印第安人和印第安人的保护区; 国籍和侨民; 结婚和离婚; 刑法等。 省级政府: 在本省范围之内以直接税收的方式征取省政府所需岁收; 管理和出售属于本省的公共土地及其木材资源; 医院、收容所和慈善机构的建立、维护和管理; 出于为省政府、地方和市政增加岁收为目的针对商店、酒吧、客栈和拍卖行颁发执照; 地方建设和文教事业; 本省范围之内结婚仪式的举行; 本省范围之内财产和民事权利,司法管理; 一般情况下,在本省范围之内处理仅仅是当地或私人自然界的事务等。 上述内容虽然不是全部,但看客们会注意到《英属北美法案》在任何地方也没有提及十分重要的宗教事务。直到1982年,修改宪法的权力才从英国手里还给了加拿大,加拿大也迫不及待地亲自制定出了自己的新宪法,即《1982年宪法法案》。《英属北美法案》并没有废除,只是名字换成了《1867年宪法法案》,是新宪法的一部分。 1867年时,联邦之父们的意图还是十分明确的,可随着时过境迁和环境的变化,他们至少有部分希望在未来一百多年里还是落空了。 正是:三百年来殖民地,奉宗事主情何堪。蹉跎岁月终不弃,大好江山国固基。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94节作者: 漫游国际2010-04-04 10:42:17 第七十九回 内部认购鲁伯特,迫设红河第五省, 1867年7月1日,新布伦瑞克省、新斯科舍省、安大略和魁北克两个地区热烈庆祝加拿大联邦的诞生,人们欢欣鼓舞地展望着未来。但是仔细一想,当时的加拿大人民不过是在庆祝一个法律上的事实,加拿大自治领在政治上作为一个实体是出现了,其社会和经济生活事实上没有什么改变。再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大多数成员还停滞在新自治领的大门之外徘徊不前。 这时的加拿大总理虽然是纳西斯.贝洛(Narcisse Belleau),但真正掌握实权的已经是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作为加拿大联邦的主推手,麦克唐纳显而易见是组成首届联邦政府的不二人选。1867年5月24日,总督芒克(Monck)要求麦克唐纳组成内阁政府。 对于麦克唐纳来说,联邦之路走出了点名堂,但要把这条路走好成功走下去却比他预料的困难得多。首要的也是最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要让新政府的各个机器运转起来,这就意味着他要把以前无序的殖民地政治生活纳入宪法框架,在新的国家范围之内调和曾经互不兼容大相径庭的政治纲领,把各种相互乖离的政客们驾驭起来拉着新自治领这架马车向前跑。 麦克唐纳的梦想不仅仅是建立这么一个联邦面子工程,而是要把这个联邦建设成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一个伟大国家。但他首先需要把那些东边还未加入联邦的殖民地和大湖区以西地广人稀的大片土地都囊括进加拿大联邦,只有做到这一步,加拿大才会成为一个国家概念,而以一个国家的身份所要做的一切努力才能堂而皇之地提到议事日程上。 麦克唐纳在选择内阁部长时费尽了心机,因为他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四维问题:政治、种群、宗教和地方主义。这位内阁组合专家居然把看似难以拼凑在一起的政客们象揉面一样团和在一起。现在来看看第一届麦克唐纳政府的结构:七名保守党人,六位改革派。这些人里有十人也被称为联邦之父,有五人来自安大略,四人来自魁北克,其他两省各有两名成员。另外,在十三位部长们当中,五人还是参议员。麦克唐纳巧妙地满足了地方主义者的口味,还给不同政见者给足了面子。 早在5月22日,当芒克宣布自己被任命为自治领第一任总督时,七十二位参议员也通过公告的形式宣布了名单,正式各就各位,其中半数是改革派,半数是保守党人。7月1日下午,在议会大厦的枢密院会所,总督、法官和内阁成员宣誓就职。总督还给大家一个惊喜,即8月份,女王要给她在加拿大的部长们颁发荣誉勋章。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成为“二等巴士爵位”,而卡地亚、高特、麦当加尔(McDougall)、霍兰德(Howland)、蒂莱和杜佩等人也都由于推动加拿大联邦有功而被授予了“三等巴士爵位”。 卡地亚因为自认为在加拿大联邦事业上所立的功劳应该与麦克唐纳并驾齐驱,拒绝了三等巴士爵位的荣誉,但他领导的下加拿大多数派还是拥护联邦的成立,并且把麦克唐纳扶上了总理宝座。当然,一年之后卡地亚被授予了“从男爵爵位”,比麦克唐纳的爵位还高了一个等级,从此与麦克唐纳之间的芥蒂逐渐消散。 加拿大自治领举行的第一轮大选结果表明,麦克唐纳的联合政府异常强大,作为反对党的原上下加拿大改革派开始内部分化,其势力也逐渐解体。麦克唐纳以高官厚禄安抚好新斯科舍反对声音最大的“口若悬河的老人”郝伟之后,一心扑到了他的终极目标:推动联邦整体的统一,吸纳西北地区和所有其他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一个从海洋到海洋横跨北美大陆的国家。联邦政府很快就宣布了以国家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拿下鲁伯特地区、西北地区和淘金热淘出来的英属哥伦比亚殖民地,四次告吹的跨殖民地铁路也总算因为有了一个统一的组织而得到强力支持。 1868年10月,加拿大联邦内阁政府派遣卡地亚和麦当加尔前往伦敦商讨哈德逊湾公司所属鲁伯特地区的归属问题。 这两位部长都有激进政治背景,办事干练,固执己见。卡地亚的举手投足和信念表现出了一个典型法裔加拿大人的特征。在三十年前卡地亚也曾萌发过叛乱思想,只是后来专注于铁路这样的新鲜事物,没有做下太出格的事来。进入五十年代之后,卡地亚慢慢涉足政坛。 麦当加尔则是安大略改革派成员,属于乔治.布朗阵营里的左派,比较激进,是天主教和法裔加拿大人的极力反对者,现任麦克唐纳政府公共事务部部长。除了在联邦之路上两人勉强能走到一起之外,在其他方面简直水火不容。 卡地亚和麦当加尔在加拿大应当拿下哈德逊湾公司所属鲁伯特地区的问题上不谋而合。鲁伯特地区实在太大了,几乎比当时自治领的土地还大,根本无法丈量其边界线。于是有人就给鲁伯特地区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流向哈德逊湾所有河流的流域面积。若按现代的字面含义理解,应该是今天魁北克西部、安大略西北部、曼尼托巴全部、萨斯卡彻温和阿尔伯特大部,以及西北区东部。 加拿大唯一要考虑的是出多少价的问题。商人重利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哈德逊湾公司自然跳不出这个俗套。鉴于大家都还在大英帝国旗下,所以哈德逊湾公司可以优先卖给加拿大,但加拿大的报价几乎与公司的期望值相差太远,也与当时的市场价大相径庭。1867年美国花了7百万美元从俄国手里买下了阿拉斯加那么一大块冰坨子,哈德逊湾公司合计着再怎么不公平交易,如果阿拉斯加值7百万美元的话,那么与美国有700多英里共同边界的鲁伯特地区应当值钱多了。曾有风言风语说,哈德逊湾公司愿意以4千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但不管怎样利诱,英国政府绝不会答应的。 经过长达六个月的洽谈,在英国政府的一再坚持和两位部长死皮赖脸的杀价下,哈德逊湾公司极不情愿地以150万美元把鲁伯特地区卖给了加拿大。这个人情不可谓不大,鉴于加拿大人真抠唆,哈德逊湾公司就没有在价码上过分计较,只要求给自己留下十分之一的肥沃土地,本来应该不成问题的,没成想被加拿大人愣是砍到二十分之一。 在大英帝国的担保下,鲁伯特地区算是落到了加拿大人手里,成为自治领的土地。后来这一大块土地被加拿大政府连卖带送地交给铁路公司管理,再次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疏离。直到1930年,鲁伯特地区一分为三,成为西部三个省份的主要疆域。 1869年,卡地亚和麦当加尔拿着世界上最划算的不动产成交合同返回到加拿大,偷偷地乐了好一阵子。 在伦敦几乎免费得到鲁伯特地区的谈判让加拿大内阁大佬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于同样重要的红河谷地区,渥太华的主人们不再肯动心思认真解决这片梅迪斯人家园上存在的问题,而是一味地拍着脑袋认为,只要哈德逊湾公司撤离,派去一位温恭谦让的副总督去管理就是了。要不是路易斯.里尔(Louis Riel)的捣乱(史称“红河谷叛乱”),事情还真就这么简单。《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95节作者: 漫游国际 路易斯.里尔是有八分之一印第安血统的法裔加拿大人,当时二十五岁左右。此人机智勇敢,雄心勃勃,充满诗情画意,远见卓识,但也有自以为是的毛病。里尔自幼在红河谷长大,在大主教圣.伯尼法斯(St. Boniface)的举荐下,投奔蒙特利尔的亚历山大.安东尼.塔谢(Alexandre-Antonin Tache)门下接受教育。塔谢看好里尔将会成为一名非常有前途的牧师。里尔确实很有潜力,但他的天赋并没有服务于教堂,而是用到了梅迪斯人的事业上了。 英国新教徒们几乎对梅迪斯人没什么好感,长久以来对这一方水土上的人保持着无视的态度。赛尔库克时代,这里就已经有12000多梅迪斯人,是曼尼托巴一带最主要的居民。梅迪斯人在春冬两季一般都会定居在红河流域的农场上,保持着法裔加拿大人的生活风格。夏季和秋季到来时,梅迪斯人从事打猎,捕获水牛作为生活来源。同所有靠打猎生活的部落一样,梅迪斯人也有他们独特的捕猎手段。实际上,梅迪斯人通过打猎生活和极强的集体意识,早已经把他们自己锻炼成一支训练有素的骑兵队伍。 梅迪斯人对来自加拿大东部政权的高傲行为并不买帐。尤其是红河谷一带,当渥太华派人来到这里进行测量土地时,这块居住着古老梅迪斯人的农场上立时出现了纷纷攘攘的紧张气氛。尽管加拿大政府一再声称要充分尊重梅迪斯人对这片土地的所有权,但当局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他们的所作所为的确是在保护梅迪斯人的家园。 里尔了解自己的同胞,也知道他应该为梅迪斯人做些什么。1869年11月2日,当哈德逊湾公司从公司主要的活动中心红河谷及阿西尼博雅定居区一撤离,里尔就带着一队梅迪斯骑兵占据了盖瑞堡(Upper Fort Garry),迫使刚刚成立的加拿大自治领回到谈判桌上认真解决问题。双方协商的结果是,1870年设立一个小小的曼尼托巴省,梅迪斯人和法裔居民在这里拥有特殊的权利。 按说,里尔自此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为缔造“曼尼托巴”的有功之人了,但他此后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里尔成为梅迪斯人心目中的英雄,在梅迪斯人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人们都听从他的领导,也非常羡慕他。但里尔不熟悉权力斗争,他用突袭的办法占据了盖瑞堡,本来已经给这一带制造了剧烈的震荡,不幸地是里尔卷入了一场暴力行动,结果前功尽弃,成为逃犯。 原来作为英国哈德逊湾公司的主要商业中心,红河谷一带的梅迪斯人里也有相当一部分英裔后代,如同在原魁北克省一样,法裔和英裔梅迪斯人也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天主教和新教的宗教传统。虽然梅迪斯人组织严密最具有凝聚力,但法裔和英裔梅迪斯人多少受到这两个敌对宗教的影响,难免心里生出不少芥蒂。里尔成为“曼尼托巴之父”之后,就隐隐约约地感到了些许空穴来风,他认为在他背后一个阴谋在悄悄地进行着,他感到心烦意乱。 1870年2月,正当梅迪斯人同加拿大开始举行谈判如何组建曼尼托巴省的问题,向渥太华派去了代表之际,居住在波蒂奇拉普雷里(Portage la Prairie)的英裔安大略人似乎对里尔构成了威胁。当这些人经过盖瑞堡时,被里尔手下抓获了,其中托马斯.斯考特(Thomas Scott)在经过梅迪斯军事法庭的判决后执行了枪决。这件事实际上是由于判断失误造成的,事后证明原来是一些正要回家的英裔梅迪斯人。斯考特是最近从北爱尔兰迁移而至的新教徒,此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惹是生非,极不安分。但直接枪毙,哪怕是军事法庭执行,在欧洲和北美人的观念里是不能接受的。 里尔由于涉嫌枪杀托马斯.斯考特,从此厄运临头,再也没有翻过身来。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曼尼托巴省派往渥太华的代表不得不更名换姓藏身匿迹穿过多伦多,到渥太华后还是被逮了起来,弄得当时的加拿大总理麦克唐纳十分尴尬。最后,麦克唐纳私下聘请了律师为这些人辩护,曼尼托巴代表才被释放出来。枪杀斯考特并没有在红河谷引起多大反响,而安大略的爱尔兰新教徒则叫嚣着要复仇。麦克唐纳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惩罚里尔将会使所有法裔加拿大人团结起来反对新教徒占支配地位的政府,若不管这起“杀人案”则会让爱尔兰新教徒感到政府是在保护法裔罗马天主教的杀人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麦克唐纳玩起了拖延战术,为建立曼尼托巴省而争取时间。 与此同时,梅迪斯人的代表带着“权利清单”,亲眼看到他们提出的大多数条件写入了《1870年曼尼托巴法案》,阿尼西博雅地区终于成为加拿大联邦的曼尼托巴省,拥有自己的责任政府,法语和英语都被定为官方语言,保护地方习俗,与印第安人签订条约,并且联邦政府提供财力资助等,当然也包括口头答应赦免“叛乱分子”。1870年7月15日,曼尼托巴正式成为加拿大联邦的第五个省份。 成立曼尼托巴省并没有消除安大略人因斯考特的牺牲而激起的愤怒之情。麦克唐纳派遣两个民兵营和一支英军分队,用武力护送曼尼托巴政府驻进红河谷,正好堵住了安大略人要求报复的声音。虽然官方派兵并不是针对里尔,但里尔赶紧躲了起来。里尔知道一旦被安大略民兵发现,他就再也没有逃跑的机会了。里尔的逃跑等于间接承认了自己就是头号杀人犯。直到1875年,里尔才被赦免罪责,但禁止他五年内不能出现在加拿大。里尔逃往美国的蒙大拿州,在那里娶妻生子,度过平静的几年生活之后,再度掀起了西北叛乱的狂潮,此是后话。 路易斯.里尔到底是爱国者或叛国者,是英雄还是杀人犯?里尔为梅迪斯人赢得了省级地位,但没有阻止白人向西定居的步伐。他拒绝了美国提出的合并请求,把西部地区保留给了加拿大,但他严重地挫伤了加拿大渴望的统一情怀。他实际上破坏了渥太华国家缔造者们的联盟状态。魁北克的反新教情绪终于在安大略找到了反法裔反天主教的死对头。里尔为自由党(即过去一直所谓的改革派,自此将以自由党的身份鲜亮登台)提供了一个团结起来的理由,为推翻麦克唐纳和他的双重种群和两党制政治机器点燃了导火索。 在红河谷以外,即今天加拿大西北地区一带,大草原一直延伸到落基山脉,从阿尔伯塔省南部草原的低洼地开始,海拔高度逐渐升高到2500多英尺。落基山就像一道围栏,遮住了加拿大再向西延伸的视平线。西部草原上居住着豪迈的印第安部落,有阿西尼博雅人、克里人和黑脚人等,这里大多数印第安人都有马匹乘骑。早在十八世纪中期他们就从墨西哥一带的西班牙人手里购得了马匹。草原印第安人赖以为生的只有水牛,可以说他们为水牛而过活,与水牛同生死。不过,这时的草原印第安人,尤其是黑脚人已经被美国蒙大拿本顿堡(Fort Benton, Montana, US)的商人用廉价的烈性威士忌灌得纸醉金迷,酒精引发多起冲突事件,大批印第安人被杀。加拿大下一步正要出手解决的就是土著印第安人面临的一系列悲情问题。 正是:坐定交椅图西扩,机关算尽费周折。大片疆域刚进账,从海到海穿巍峨。《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96节作者: 漫游国际2010-04-06 10:38:48 如果论社会发展的形态,在人类早期相对于一个社区或部落来说,由于生产力十分原始,大家只能靠集体打猎才能生存的年代,生产资料和劳动所获归部落成员全部说有,然后分给大家,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怎么分,各部落都有不同的分法。学者们把这样的社会形态叫做公有制,区别于后来因权利、私欲和武力的出现产生私有财产的奴隶制和封建制,也没什么非得颠覆的理由。 不要说最后,就是今天在资本主义发展非常成熟的英国等西欧国家,其社会性发展的趋势也是不争的事实,很多私有制企业都归国有资产,社会福利和社会化发展甚至比号称社会主义的国家都成熟和合理化。未来的社会形态如何,如果按社会学的角度考虑(去除什么主义的界定),社会发展规律总是有迹可循的。公有制也不是什么意识形态上的东西,更不能谈虎变色,几百年上千年之后,公有制就会成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最佳社会形态。2010-04-09 12:07:56 照加拿大人的说法,他们有两块沙漠,一块在北极地区,另一块在英属哥伦比亚省美加边界处南奥卡纳干河谷的奥苏优斯(Osoyoos)。其实加拿大北极地带称为沙漠是不确切的,人们只是把冰雪覆盖的北极地带比喻为沙漠,并不是那里真有沙漠。加拿大唯一的一块沙漠就是被称为“口袋里的沙漠”的奥苏优斯沙漠。此地大约15英里长,平均年降雨量低于12英寸。对于这里是否真是沙漠,到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口径。按说,加拿大全国的降雨量是十分充沛的,不具备形成沙漠的条件。2010-04-09 12:36:52 第八十回 西通大洋丁增六,东拎岛七把家还 今天的西北领地(North West Territories)已经非常小了,但早在1870年6月,西北领地就成为继加拿大四个省联邦所属省份之后归属加拿大联邦的主要国土面积。当时哈德逊湾公司以极低的价格把鲁伯特地区和西北领地全部移交加拿大政府管辖。最早的西北领地面积非常广袤,基本上囊括了联邦四省以西以北到巴芬岛(Baffin Island)以南除英属哥伦比亚之外的所有加拿大土地。 移交手续完成之后,这片巨大的领土面积开始逐渐缩小。先有曼尼托巴省于1870年7月15日在温尼匹周围不大的四方形区域内(相当于今天全省面积的十八分之一,形状就像一枚邮票,故有“邮票之省”的别名)成为加拿大联邦的第五省,后来于1881年扩大成一个长方形。1871年英属哥伦比亚加入联邦之时,西北领地南起60度北纬线西到120度经线之间包括大部分史蒂金领地(Stikine Territories)在内的面积划归英属哥伦比亚省。1882年阿西尼博雅地区的里贾纳(Regina)成为该领地的首府。自1905年阿尔伯塔(Alberta)和萨斯卡彻温(Saskachewan)相继变省之后,里贾纳就成为了萨斯卡彻温省的省会城市。 1876年,属于英属哥伦比亚省的这片领地中心区域基瓦丁区(District of Keewatin)脱省自立。此后在1882年和1896年两次重新规划之后,剩下的西北领地分为如下几个区域(对应于今天的区划单位):阿尔伯塔(南部阿尔伯塔);阿西尼博雅(南部萨斯卡彻温);阿萨巴斯卡(Athabasca,阿尔伯塔和萨斯卡彻温北部);富兰克林(Frankin,即北冰洋岛屿、布西亚半岛(Boothia)和梅尔维尔半岛(Melville Peninsulas));麦肯齐(Mackenzie,西北领地大陆和西部努纳武特(Nunavut));萨斯卡彻温(萨斯卡彻温中部);昂加瓦(Ungava,今天魁北克北部和拉布拉多内陆及哈德逊湾沿岸),和育空(Yukon,今天育空领地)。基瓦丁区于1905年重归西北领地。 红河谷以西一千英里之外,在难以逾越的山峦那边,英属哥伦比亚殖民地自是另一洞天。正当东边的英属殖民地格局改变,在联邦之路上健步正行之时,英属哥伦比亚殖民地还是毛皮交易商们最后的乐园,毛皮交易帝国哈德逊湾公司也只有在这块无人定居的太平洋沿岸才能找到所剩无几的毛皮资源。 1846年英美之间的《俄勒冈条约》无可争议地把温哥华岛划归为英国王室的领土,1849年成立了温哥华岛殖民地。但哈德逊湾公司并不热衷于殖民地的建设,到1851年时,温哥华岛上才仅仅有三十多人定居,而乔治海峡(Strait of George)一水之隔的大陆上几乎没人居住。直到1856年温哥华岛上成立了立法议会之后,这个殖民地也不过才有800多的人口。 1858年弗雷泽河上发现了金矿,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改变了这一带以往门庭冷落的局面。以美国人为主的25万人在极短的时间内蜂拥直至落基山以西的大陆地区,温哥华岛殖民地总督詹姆斯.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忙不迭地为英国政府及时行驶了管辖职能。英国政府随即在温哥华岛以东落基山以西的领土上设置了英属哥伦比亚殖民地(Crown Colony of British Columbia),而道格拉斯也顺理成章地兼任了新殖民地的总督。 面对美国人的大举进入,道格拉斯动作奇快地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为大英帝国保全了这块领土免受美国人既成事实的占领。道格拉斯随后向活动在这块大陆上乱采乱挖为金矿而战的各色淘金者颁布了法律和命令,建立了稳定发展的社会秩序,因淘金而兴盛起来的新西敏寺(New Westminister)定为殖民地首府,于1862年到1865年间在条件艰苦的山地修建了全长480英里的卡里布路(Cariboo Road),把弗雷泽河下游的耶鲁堡(Fort Yale)与卡里布的巴克维尔(Barkerville)紧密联系在一起,给淘金者课以各项税费作为殖民地收入,农业、渔业和伐木业等活动也慢慢发展起来了。 随着淘金热潮的退却,西部两个殖民地都陷入了债台高筑财政困难的境地。1866年,道格拉斯退休两年之后,温哥华岛并入大陆的英属哥伦比亚殖民地,政府行政费用减少了一半,殖民地首府永久设立在温哥华岛上的维克多利亚(Victoria)。 但合并后的殖民地并没有摆脱困境,1867年美国人从俄罗斯手里买下了阿拉斯加更加让这个殖民地进退两难。 其实,就在美国人买下阿拉斯加的同时,性格怪癖的民主政体论者威廉.亚历山大.斯密思(William Alexander Smith)就提出过英属哥伦比亚殖民地加入加拿大联邦的建议。斯密思出生在新斯科舍,随着淘金大潮来到英属哥伦比亚,最后混成了一名到处游荡的记者,间或发表政论,因此也以政客为业。他在英属哥伦比亚议会上提出把英属哥伦比亚也写进《英属北美法案》加入联邦。因为当时的英属哥伦比亚殖民地的地盘属于哈德逊湾公司,英国政府殖民地办公室说要等西北领地移交给加拿大之后才能考虑这个问题,故此拖后未决。《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97节作者: 漫游国际 淘金热给这个殖民地带来了众多的美国定居者,而美国政府继购买了阿拉斯加以后,也极力促成收购英属哥伦比亚殖民地这桩买卖。一旦美国的收购阴谋得逞,加拿大刚刚成立的自治领就永久性地关闭了通向西部的大门。当然,如果殖民地还要姓“英”,就必须在帝国内部发展与加拿大自治领更加紧密的政治经济联系。理想化方案是加入加拿大联邦,可是这一理想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无人居住的山区、大草原和地盾而变得难以实现。从客观情况来看,加入联邦的想法几乎是十分可笑的痴心妄想。 这时,新任总督安东尼.马斯格雷夫(Anthony Musgrave)走马上任。马斯格雷夫思维睿智而阅历丰富,他带着要英属哥伦比亚加入联邦的指令于1869年抵达维克多利亚。新任总督一到,就殖民地归属问题形成的三股势力扑面而来:以美国人为主的一派主张并入美国;英属哥伦比亚人认为加入联邦正是摆脱英国统治的机会,因此极力推动走向联邦之路;政府派系和哈德逊湾公司,即王室的殖民地阀门,则一致声讨改变殖民地现状的任何声音。 1870年,在英属哥伦比亚殖民地的立法议会上,就并入加拿大联邦的议题展开了冗长的辩论会。政客们非常实际,绝不感情用事,与谁合并没关系,但你得说出具体的好处在哪里。机智的总督马斯格雷夫立马想到,如果能修建一条通向东部诸省的铁路的话,并入加拿大联邦的必要条件就成熟了。总督还有一个私心就是,要乘着加入联邦的机会,把英属哥伦比亚的债务一笔勾销,而且修建铁路的费用也就有人掏腰包了。马斯格雷夫的提议得到议会一致通过,代表们马上带着意向书去了渥太华。与此同时,麦克唐纳在渥太华也是寝食难安,一边畅想着一个真正跨北美大陆国家的美好前景,一边焦急地关注着落基山那边的人都在做什么。 据说,英属哥伦比亚代表团的东方之旅异常艰辛,辗转颠簸。代表团是1870年夏天出发的,他们要从维克多利亚乘蒸汽船先到美国的圣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早期华人称“旧金山”),然后坐上闷热的火车,沿着刚刚铺设而成的中央太平洋-联合太平洋(Central Pacific-Union Pacific)跨大陆铁路,历时一年来到芝加哥,然后到达多伦多。 不巧的是,当代表团来到渥太华的时候,麦克唐纳本人身患胆结石疾病,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由于还处于恢复期,根本无法主持工作。这时加拿大联邦的掌舵人是乔治.艾锡安.卡地亚。英属哥伦比亚代表希望卡地亚能够至少保证从温尼匹到巴拉德湾(Burrard Inlet,温哥华市与西温哥华之间的海湾)修建一条马车路。没想到,卡地亚更想得开,说“你们想要一条马车路究竟能干些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能回家吗?马车路冬天根本不通行,夏天旅途奇慢无比。你们为什么不要求修建铁路?”代表团成员简直难以置信。原来卡地亚也是和麦克唐纳一样也是江湖上混出来的,被称为联邦政府的双架马车之一,与麦克唐纳并驾齐驱。卡地亚太了解铁路对于加拿大来说意味着什么,有了铁路就能实现西扩的宏伟蓝图。卡地亚的口头禅就是“美国能做到的,加拿大也能做到”。 看来自己太小家子气了,反而在谈判对手的帮助下,英属哥伦比亚代表把加入联邦的条件再度提高了一大截。当然加拿大联邦的条件自然得到热情的回应。 最后的结果是两厢情愿,英属哥伦比亚并入加拿大联邦的条件是,殖民地一百多万美元的债务果然由联邦政府买单,殖民地建立责任政府,修建跨大陆铁路线,计划在两年内开工,十年内完成。正如联邦政府的改革派反对党和一些保守党认为的那样,对于一个刚刚建立的新自治领来说,这样的负担也太重了。可是,雄心勃勃的麦克唐纳政府照单全收。好多事情如果比预料的程度来得太容易了,其结果往往会引出许多猜想的,甚至事与愿违的事例也不在少数。麦克唐纳因为答应得太爽快了,英属哥伦比亚的一些人就难免胡思乱想,说什么“由于某些加拿大人和英属哥伦比亚政客的贪婪,他们的殖民地算是被人占领了”等风言风语。 不管怎么说,臆测的抱怨终究挡不住加拿大统一的大势。1871年7月20日,英属哥伦比亚成为自治领的第六个省,举国欢庆。 英属哥伦比亚完全仿照了安大略的政体结构,由于人口太少,这样照搬照抄的政府有点“大象拉狗车”的感觉。正是因为人口少,加拿大政府才对开出的条件答应得如此爽快,对于加拿大来说,以相对较少的代价换取太平洋沿岸的落脚点还是划得来的。 现在,英属哥伦比亚省的问题就是加拿大政府的问题,而这个新加盟省的赤字自然是节节攀升,跨大陆铁路线的建设迟迟没有开工的迹象,甚至连勘探工作都没有。到1874年的时候,很多人实在忍不住大声嚷嚷开了:加拿大政府到底能否履行其诺言,联邦这出戏是否已经演完。在这些不满言论当中,一个逐渐形成共识的声音出现了:加入联邦是一种罪过,捍卫省权才是正道,看来英属哥伦比亚人开始有点后悔了。 相比于加拿大人抢先于美国人把英属哥伦比亚归于加拿大联邦旗下,太平洋沿岸的埋怨实在是无足轻重了。铁路是要建的,只是还没有到时候而已,猴急什么。 统一的加拿大有点模样了,但离完美还差得太远。这期间,首倡联邦构想的爱德华王子岛居然差点与美国联姻。 爱德华王子岛的首府夏洛特敦虽然主办了“第一届联邦大会”,酝酿而成联邦条款,并最终引导加拿大联邦于1867年出炉,可是由于在一些细节条款上无法得到满足,最后还是与加拿大联邦分道扬镳,继续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殖民地身份过着孤独的生活。曾经一度也是难耐寂寞,萌发过自立为王单独成立自治领的念头,也有过与美国代表的打情骂俏,欲委身于美国的轻薄举动。 1871年,这个殖民地开始修建铁路,想从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办公室那里弄点钱款,结果没有达到目的,不欢而散,回来后开始与美国眉目传情,商量两地如何合二为一的过日子。 1873年,总理麦克唐纳深陷“太平洋丑闻”泥潭,却也忧虑着爱德华王子岛被美国横插一杠的可能性。他找到殖民地负责人,直截了当地告诉这帮三心二意的家伙,“好了,你们修铁路的费用由联邦政府承担,联邦政府还替你们买下那些无人认领的土地,赎回你们的地契,若有移民来的话,还可以有土地分给他们。”不就这点事儿么,至于吗?1873年,爱德华王子岛成为加拿大联邦第七省。 爱德华王子岛终于回到加拿大联邦的怀抱。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家庭冷战中,爱德华王子岛矜持着姿态,耍弄着手腕,在联邦政府的低头认罪下,赢得满钵丰盈。难怪总督于1873年7月1日访问夏洛特敦时说道,你们岛民也太特殊了,现在看来倒是我们联邦并入了爱德华王子岛一样。 今天的夏洛特敦可风光了,由于举办了“第一届联邦大会”,全然不顾最初的离弃之举,俨然以“联邦诞生地”自居,把数个建筑、一艘渡轮和联邦大桥都冠之以“联邦”名号。当地最著名的建筑就叫“联邦艺术中心”,那还是其他十多个省政府和联邦政府在“夏洛特敦大会”百年纪念日上送给爱德华王子岛的礼物。 正是:莫说西路多障碍,万水千山总是情。东海小岛起罡风,聚散缘于天注定。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98节作者: 漫游国际2010-04-14 11:17:08 第八十一回 联邦初建国本薄,土著失地被归化 加拿大联邦在1864年至1873年之间仅仅用了九年时间,就把一个偏居东隅的自治领统一成一个横跨北美大陆的联邦国家,不能不说是一件伟大创举。表面上看,大家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勉强走到一个屋檐下,实际上,联邦这出戏是给美国人演的。美国自独立以来就一只把加拿大这些个小殖民地看做是可以风卷残云的美味佳肴,可实际吃起来还都是硬骨头,不但不好啃,还往往在到口的一刹那被人家的主人大英帝国从后屁股上狠狠地踢了几脚!美国南北战争过后,以胜利者北方政府为首的美国人眼看制造出来的那么多新式武器无处可使,正好可以把北边这些长着硬骨头的绵羊下了油锅,没成想多个小绵羊象变戏法似地变成了一只联邦羊,论个头,美国不见得能比得上。美国人终于踏实下来,这块令美国人馋涎欲滴的骨头越来越大,终于到了无法再啃的时候了。 加拿大联邦政府尽一切可能把众兄弟拉拢回来之后,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国家扩展期,经济发展前景也是一片光明。大片大片的新增国土给加拿大提供了开发多种经济成分的必要条件,东西经济珠联璧合相辅相成。在政治上,麦克唐纳走中间路线的自由保守党正是这一切成功的带头人,引领着加拿大联邦走过婴儿期,从此步入少年时代的茁壮成长阶段。 其实,刚刚建立联邦之后的这几年,加拿大最有意义的变化还是人口的增长和蒸汽动力的应用。 1871年进行的人口普查结果是,加拿大人口有350万人(相当于今天蒙特利尔一个市的人口),四分之三的人口分布在安大略和魁北克省,以英裔和法裔为主,而现在英裔的人口与法裔的人口之比正好是二比一。多伦多人口有56000人,蒙特利尔差不多是多伦多的两倍。 到1871年的时候,蒸汽动力已经在各个方面改变了加拿大人的生活。仍然占出口主导产品的小麦和面粉,已经出自蒸汽动力驱动下的收割机和磨面机,各式各样的制造业也都逐渐应用上了蒸汽动力。这时候的北美人,若去一趟欧洲的话,他们只需要十来天半月就可以跑个来回,不再象以前那样动不动好几个礼拜还在大西洋上飘着。在加拿大中部和海洋诸省,分别有2000和400多英里长的铁路上,以木头为燃料的火车虽然嘎吱嘎吱地响个不停,但也能够把农场、森林和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快地运送到批发或出口中心,然后把城市里的新鲜玩意儿带回农村,城乡距离进一步拉近,现代生活模式已然出现。 这段时期,加拿大的面貌也是日新月异,城乡发展有条不紊。比如,人口和工业发展的分布,体现了现代加拿大的雏形。有原材料、劳动力和交通方便的地方慢慢发展成了工业基地和城市中心。 今天的加拿大,法定工作日只有每周40小时每天少于8小时,有些职业比如教师和医生等甚至不足每周38小时。只要你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或每周超过40小时,不管什么原因,超过部分都将按照谈定的超时工资发放(一般都是正常小时工资的一点五倍以上),没有人敢违背这一规定。但在1871年的加拿大,工会们还在为每周6天每天9小时工作时数的目标奋斗着。 在教育方面,小学教育基本上初具规模。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所有的小孩都能达到五年到六年的初级教育水平。不过,中学教育到目前为止还不太完善。各省倒是都有多少不等的大学,大多数都是教堂主办,只要能够完成大学学业,一般都能在政府管理、医疗和律师行业工作。可是,由于为大学输送生源的中学教育体制发展太慢,对应于那时的人口来说,显得大学太多。加拿大高等大学的数量一度成为一些议员抨击时政的热门话题。 1871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富有阶层加入教会,过去那种象庙一样的教堂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豪华气魄的大型砖木教堂,宗教活动步入正常轨道。加拿大的联邦之路激发了卫理公会教的灵感,这个教会的绝大多数派别于1874年形成统一,长老教会的教堂也于1875年齐聚一堂。当时,天主教教徒占总人口的百分之40,卫理公会教和长老教各占百分之17,英国国教占百分之14。 加拿大现如今已经是一个很有模样的联邦制自治领了,可加拿大人的文化生活还是十分可怜的,除了去去教堂,就只有左看看英国右看看美国,横竖没有自己提得起来的文学艺术品,除了坊间流传的一些杂志外,小说、戏剧和诗词等领域还是一片空白。这时候要是谁偶有闲情逸致,抒抒情、幽默一下,保准就会成为加拿大文学史上的大师级人物了。《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99节作者: 漫游国际 还甭说,查尔斯. 罗伯茨(Charles G. D. Roberts)就是靠歌颂联邦,写下了众多诗歌作品,而被加拿大人誉为“联邦诗人”的。其实罗伯茨此前也就写过一首《老加拿大人》(Canadians of Old)而已,其大部分作品是后来在美国和法国巴黎完成的。还有一位幽默艺术家叫托马斯.哈里伯顿(Thomas Haliburton),本来是个商人和法官,却因为书就了众多有关历史、政治和农民生活的小说而名声大噪。他的一部《制锁匠》(Clockmaker)在《新斯科舍人》报上登载后风靡大英帝国,山姆.斯里克(Sam Slick)的幽默传奇故事从此变得家喻户晓。 当然,法裔加拿大人传承了鲜明的法国传统文化,虽然挽救民族特征的成分较多,但也比没有强。自从加拿大联邦成立以后,加拿大人的民族精神为之一振,受一些创业先辈的启发,随后的文化精神食粮开始大珠小珠落玉盘了。 随着资源的大量开发,安大略省在发展速度上已经远远地把魁北克甩在后面。海洋诸省的经济增长,从各方面来看,也是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不过,这些大西洋上的兄弟们因为加拿大经济着迷于西部新欢而很快心灰意冷,陷入迟滞不前的老路。 在圣劳伦斯盆地以西,曼尼托巴刚刚挣脱了毛皮交易的紧箍咒,正在翘首以待搭乘跨大陆铁路带来的农业经济蓬勃发展。这时草原上的土著印第安人已经只剩下齐佩瓦人(Chippewa)、沼泽地带的克里克人(Swampy Creek)、 索尔特人(Saulteaux)、黑脚人(Blackfoot)、鄂吉布瓦人(Ojibeway)和瑟勒湖印第安人(Lac Seul Indians)。 正如前面曾经说过,这些印第安人已经被南边来自美国的毛皮商人用廉价的烈性威士忌和所谓的奢侈品腐蚀得完全没有了当年北美印第安人给人留下的那种剽悍好斗的印象了,现在这些印第安人几乎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绵羊,他们用土地和资源换得了白人的日用品,然后整天呆在村子里享受生活。听说东边的白人现在是接受统一领导,这些内陆印第安人虽然不知道统一后的白人会把他们怎么样,但谁还能带领大家想一想应对办法呢?大家都过着神仙般的日子,连身边水牛的消失绝迹都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以前的游牧打猎生活已成往事,整天沉浸在纸醉金迷的日子中。就这样的印第安人又能对白人怎么样?反正听天由命吧! 为了生存,为了继续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很多土著印第安人被协商的结果是:以少量的回报放弃土地权。这些印第安人被圈在很小的保护区内,政府寄予印第安人的厚望是:安心种地,能做到自力更生就烧高香了。 白人终于把土著印第安人驯化得服服帖帖,毫无反抗能力,只要有现代化的日用品供他们消耗,谁还在乎土地。就这样,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土著印第安人签署了很多小条约,其实就是白人写的白条,作为印第安人放弃部分土地让白人定居、修建灯塔和建立野营场所的凭据。 这些小条约没有任何名称,只是用数字来标号,因此被成为“数字条约”。例如1871年到1875年间,签署的条约就有条约一到条约五。前五个条约也称为“土地割让条约”或“后联邦条约”。别小看这些条约,他们涉及的土地相当与今天曼尼托巴、西北区、安大略、萨斯卡彻温和阿尔伯特等省的大部分面积。实际上白人根本连个条子都不用写,印第安人也同样无可奈何。从这些条约的内容来看,无一例外地写上了土著印第安人“永远”放弃对土地的所有权,所以,在白人看来这样的字据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情况下,联邦政府会给土著印第安人提供一切农用品和新衣服,帮助印第安人从简单的打猎和采集生活(白人是这么认为的)转变成过去白人那样自力更生的拓荒者。当然,印第安人放弃土地权还会得到: ??可以居住生活的保护区。一般是,每五口人的家庭才600平米的土地。不过,在随后的第三和第四条约中,同样人口的土著家庭可以得到2.5平方公里; ??现金,每个条约答应给予土著的现金数量不同。不过,随着土著印第安人越来越清醒过来,随后的条约中现金数量的数目不断增长; ??毛毯和打猎捕鱼工具; ??务农所需的必要物资; ??保护区的学校,当然如果印第安人有这个要求的话; ??人口普查,调查各个部落土著印第安人的数量,主要是方便提供财政补偿; ??有权在尚未定居、伐木和开矿的地方打猎和捕鱼。不过,这一条只是在第三个条约之后才有的内容; ??政府有权修建公共建筑、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 作为上述条件的回报,土著印第安人必须要承诺保持和平,不闹事,遵守法律和秩序,保护区不得有酒类产品。白人认为酒类产品对土著印第安人腐蚀得厉害,因此要印第安人远离酒精。实际上,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世纪初,欧洲出现了一股强烈的禁酒主义观念,与印第安保护区禁酒令不无关系。 当时的西北地区充斥着来自美国的威士忌商人,这些美国不法商贩以廉价的威士忌换取土著印第安人的土货,追逐水牛,水牛没了甚至追杀狼群,一度成为西北地区局势动荡的根源。为了在西北地区执行法律和维持秩序,维护加拿大政府在这一地带的主权,联邦政府总理麦克唐纳提议,经维克多利亚女王批准,西北骑警(后来称“皇家骑警”)于1873年5月正式成立。300来人的西北骑警身着红色警服,从曼尼托巴的达弗林堡(Fort Dufferin)出发,沿途风餐露宿,一路铲除不法势力,维护了西北一带的社会治安,成为加拿大正义的化身,赫赫威名享誉全加拿大。 正是:九年风雨立丰碑,七省邦联伟业起。土著进入保护区,过往烟云成记忆。要知西北骑警如何涤荡西北黑恶势力,且看下回分解。《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00节作者: 漫游国际2010-04-18 10:35:48 第八十二回 边城荒漠风雪紧,传奇骑警西北行 具有传奇色彩的西北骑警在加拿大乃至世界众口皆碑,是今天加拿大皇家骑警的前身,加拿大国家象征之一。皇家骑警代表着正义、勇气、公平、坚韧不拔和尽职尽责,而这一切优良的素养可以追溯到联邦初期,即1873年成立的西北骑警。 最初,广袤的加拿大西北地区还是毛皮贩子的乐园,到这里的路途十分遥远,从蒙特利尔出发的话,要乘船经过五大湖区,然后手摇划桨,驾着独木舟,沿着河流湖水逆流而上,可谓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到达。毛皮贩子们往往为了丰厚的毛皮利润,冒着生命危险,带上干粮,或者一路打猎为生,夜晚睡在帐篷里或独木舟下,也是吃尽了苦头。 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和美国政府才对这片少有人烟的大片土地重视起来。加拿大属于英国,而英国又对这片土地顾及不暇,慢慢地谣传四起,说美国人已经渗透到加拿大,攫取加拿大资源和财富。1857年,约翰.帕利赛(John Palliser)带领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天文学家和勘探人员来到加拿大西部荒漠进行了考察,报告说西部地区其实可以定居和进行农业生产,那里有煤炭和其他矿藏,可以修建穿山铁路。帕利赛绘制的地图多年来成为人们探寻加拿大西部地区的专用图册。 1870年,英国政府正式派遣威廉.巴特勒(William Butler)勘探西部,报告的内容基本雷同,只是多了有关美国人已经在加拿大领土大肆活动非法交易的警示信息。 而梅迪斯人担心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到来将抢夺他们的土地,在路易斯.里尔的带领下成立了梅迪斯人自己的政府。由于没有警力维护秩序,当地居民和新来定居者之间很快爆发了武装冲突。直到曼尼托巴省的成立和西北领地归属加拿大联邦管辖,联邦政府派出军队来维持政府权威之后,曼尼托巴才稍微消停了一阵。 美国人在加拿大领土肆意活动、红河谷定居地发生暴乱,以及定居地没有法律约束的状况,形势逼迫联邦政府只有创建一支警察队伍,西北地区的社会安定才能得到维护。正在这时,美国蒙大拿州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和萨斯卡彻温边境线附近西普雷斯山岗(Cypress Hill)发生了一件血腥袭击事件,联邦政府痛下决心立刻组建西北骑警。 1873年,一些喝得醉醺醺的美国猎狼者突然袭击了阿西尼博雅的一个营地,那里的老人、孩子和妇女毫无预兆,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惨遭屠杀。原来美国人袭击的原因是马匹被偷,事后才知是自己走失了。这次袭击事件引起了这一带加拿大人和印第安人的极度恐慌。 这一年冬季眼看来临,但组建一支警察队伍的资金还没有到位。于是,相关负责人决定马上拉起150人,等到来年再征募150多人。招募西北骑警的布告刚刚张贴出去,就有好几百人前来自愿出征。有人喜欢冒险,有人厌烦了农民生活,想谋份政府工作拿定期支票过活,也有人来了后转身离去。 在招聘要求中,应征者应当通过笔试,出示一份推荐信,说明其行为举止良好。可是谁有足够的时间弄那么一个劳什子,再说了,到底是怎么回事还心里没底,于是大家伙先过来凑凑热闹。征召单位也没有过分强调推荐信的重要性,没有推荐信就当面测试。 笔试很简单,填上自己的名字,选择是男是女、符合18到40岁的条件、是否会用英语和法语读写、是否会骑马、身体健康、身高5至8英尺、体重至少175磅、胸围35英尺,符合上述条件,即可成为加拿大西北骑警。然后发誓,收拾行装。誓言曰:“吾,某某某,庄严宣誓,真诚执行西北骑警所应完成的一切任务,服从命令和指令。上帝保佑!” 1873年10月应征入伍者通过简单测试后,来到曼尼托巴的盖瑞堡(Fort Garry)开始集训,主要是练习骑马技巧。只要气温不低于零下36度,大伙都要出操训练,每天6点开始至傍晚结束。11月,当西北骑警总指挥乔治.阿瑟.弗伦奇(George Arthur French)到了以后,对征募到的这伙杂牌军感到十分失望。原来虽然测试时,大伙都写着会骑马,可真正训练时,真会骑马的却寥寥无几,另外有20来人由于体质不合格,立即被遣回,包括一人只有一只眼睛的,另一人瘸腿的和其他患有各种疾病的人。 弗伦奇回到渥太华亲自严格挑选,另外征募到150人,在多伦多的新堡(New Fort)集合,训练了一个月,搞得声势还很浩大。这伙骑警坐火车来到北达科塔(North Dakota)的法尔果(Fargo)。然后在法尔果卸下辎重,赶往盖瑞堡与早期征募到的那支队伍会合。西北骑警先编组,每六人一组,包括一名副队长、两名监督官和一名军需管理员,大多数人都是从军队或民兵抽调而来。 进军西北在当时的加拿大应该是一件惊世之作,至少对于横行西北地区的美国不法商贩来说,西北骑警的到来预示着他们无法无天的日子将要走到尽头。但进军西北并不是谁都有份的,最开始,很多人难以支应异常艰苦的行军路程,有人得疾停下了前进的脚步,有人看不到美好的前途中途消失。《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01节作者: 漫游国际 曾经一度,西北骑警们仅仅靠茶水和干硬的饼干过活。三百多骑警,驾驭着338匹战马,73架马车,142头牛和20多名驾车人拉着114只红河货箱和2门野战炮,还驱赶着93头家畜。一旦队伍启程,长长的行军队伍前后连绵8公里。 1874年7月8日,西北骑警终于齐聚达弗林堡,正式向西开拔。骑警们身着红色夹克,头戴白色盔帽,长筒皮鞋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好不神气! 西北骑警沿着加美边境一路向西,风餐露宿,昼行夜驻,时时面临着误饮水源,处处遭受风雪袭击的威胁。有一天夜晚,暴雨袭来,雷鸣电闪,来自加拿大东部的战马从未经过如此阵势,早被吓得精神快要崩溃。恰时大风再起,营地帐篷抛向空中,落在马背上。极度恐慌的战马再也坚持不住,跳过人墙,四散逃开。骑警们花了几天时间才找回大部分战马。 第一个月过后,载着重物,长途跋涉,缺吃少饮,上有蚊子袭扰,下有恶水威胁,荒野草料早被草蜢吃得精光,东部战马除了失踪和死亡之外,大多已经皮包骨头。在到达岩石通道(la Roche Percée,今萨斯卡彻温省东部靠美加边境处)的时候,由于行军物资远远落后8公里之外,前期到达的骑警们等不到几个小时之后才能蹒跚而至的物资,只好忍饥挨饿露宿荒野。西北骑警们头脑里已全然没有了创造辉煌、不怕艰险和名利双收的念头。 面对部分骑警病魔缠身,战马和牲畜骨瘦如柴的情景,总指挥官弗伦奇决定兵分两路,一队人马带着病人、羸弱牲畜和非重要物资向北经过爱丽丝堡(Fort Ellice,位于今天曼尼托巴西部与萨斯卡彻温交界处)屯驻埃德蒙顿堡(Fort Edmonton),而弗伦奇本人带领其余人马继续向西,不到威士忌贩子的老巢决不罢休。 这时,西北骑警距离威士忌贩子老巢乌帕普堡(Fort Whoop-up,今天阿尔伯塔省的莱斯布里奇(Lethbridge))的征程才完成了四分之一,但已接到命令可以在边境以北采取打击行动。不巧,西北骑警的梅迪斯人向导迷失了方向,西北骑警白天用罗盘辨认,夜晚星星导航,翻山越岭,穿过峡谷,动不动几天不进滴水,偶遇一些湖泊河流,不是飘满了水牛尸体,就是碱水不能饮用,有时实在坚持不下去,也就顾不了许多,见水就喝。一旦进入水清草美的地方,大队人马就全天休息。西北骑警一度购买到4700多磅的干肉饼,成为全队人马的救命稻草。 西北骑警每天六点开始行军,赶过十到十二英里之后开始享用他们戏称为“23”(貌似“茶或水”的英文读法)的早餐,要是天阴下雨,只好冷餐将就。 8月18日,弗伦奇就地结营扎寨,创建了一座“残障营”,留下了体弱多病无法坚持的七名骑警,26匹战马和一些牲畜,原地休养,等待秋季大部队一同返回曼尼托巴。一周后,主力人马抵达西普雷斯山岗,这时的西北骑警已经吃尽了最后一块熏肉,从此每天只能以茶或水代饭了。 继续西行600多英里,西北骑警才看到了第一只水牛,来复枪终于可以派上用场,真是一次“壮士饥餐水牛肉”。战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水牛肯光了草地,所带的麦秆也吃光了,在九月寒冷阴湿的天气里,本来已经都走不动了的战马终于坚持不住,大都劳累致死。所剩不多的马匹,也是走不了几步路,就需要长时间休息恢复体力。骑警们不得不用毛毯裹住战马身体为战马御寒。 以茶或水代饭的骑警们又冷又饿,程光滑亮的长筒皮鞋早已经褴褛不堪,缠绕在脚脖子上宛如脚镣,西北骑警就这样艰难跋涉在从未有人走过的荒郊野地里。好在直觉告诉总指挥官弗伦奇,西北骑警已经渐渐接近了目的地。 弗伦奇派出侦察兵寻找乌帕普堡的方位,却发现周围除了三座废弃的木房子外什么人也没有,显然方位判断有误。弗伦奇决定先南下美国境内的甘草山(Sweetgrass Hills,今美国蒙大拿州中北部),踏着积雪,西北骑警散乱地爬上山岗,在西巴特(West Butte,今美国蒙大拿州中北部)的地方安营扎寨。 在这里,弗伦奇再次把西北骑警大队分成六支分队,分别用字母A到F编号,D和E分队北上爱丽丝堡进驻设立在那里的冬季大营,B、C和F分队继续搜寻乌帕普堡,弗伦奇本人率领A分队向美国蒙大拿的本顿堡(Fort Benton,今美国蒙大拿州北部)进发,准备从本顿堡补充西北骑警的粮草供应。 弗伦奇带领A分队西进100多英里后抵达本顿堡。当时的本顿堡已经有电报线路,弗伦奇因此可以向上司回报情况。副队长马克莱奥(Macleod)为西进寻找乌帕普堡的三支分队购足了马匹和粮草,军需物资全部用牛拉火车随后运送到加拿大境内。正好本顿堡有一位名叫杰瑞.波特(Jerry Potts)的混血黑脚人,能说好几种语言,也对阿尔伯塔大草原非常熟悉。马克莱奥立即聘请杰瑞.波特作为向导,向北边的乌帕普堡开拔。 当弗伦奇折返追踪D、E分队的同时,马克莱奥带领其他骑警成员来到离乌帕普堡不远的老人河(Oldman River)上一座小岛上,修建了马克莱奥堡(Fort Macleod,位于今阿尔伯塔省西南部)作为西北骑警越冬营地。然后带人来到臭名昭著的乌帕普堡,结果发现是木篱笆围成的一个堡垒,早已经人去垒空,只剩下一个看门人。西北骑警面面相觑,难道这就是不远千里历经万苦长途跋涉而来所要看到的? 看门人好吃好喝,用水牛肉和新鲜蔬菜招待了一番西北骑警,但骑警们不愿就此罢休,仍然仔细搜查了一遍,并没有发现任何威士忌的踪迹。《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02节作者: 漫游国际2010-04-24 10:15:45 第八十三回 昔日哨所今都市,西北三省迎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