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二号人物-4

寒衣新浣出,密线旧缝成。远近惊秋早,光阴入夜争。力微拼用尽,辛苦说分阴。凉意生双杵,繁音满一城。深闺今日寄,绝塞凡人征。露布频闻捷,铙歌报太平。当然,源自明朝的科举制度的大清王朝的科举制度也有不同于明朝科举制度的地方。第一是有民族歧视,尤其是清初。雍正前搞满、汉两榜。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优待,只考翻译(满译汉)。科举本是选官的根据,但满人当官不必通过科举考试。乾隆时大学士60人,其中汉人25人,旗人35人,汉人全是进士出身,旗人只有4个。第二是考官不仅要有官位和出身,从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还要经过考试。第三是为避免各省录取名额太悬殊,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开始把录取的名额分到各省。第四是为了避免代考现象,实行复试制度。乡试从顺治十五年(1658年)开始复试,会试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开始。第五是讲形式。最主要的表现是在作文上。一个表现是试帖诗纯粹是对仗、用韵,会用谀词。乾隆三年(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曾评论说“文徒空言,不适于用”。另一表现是重书法。书法不好,内容好也得不了高等。著名学者龚自珍朝考,文思浩荡,洒洒千余言,最后却因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屈没了人才。清朝科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处罚也重,但始终不能根绝。这足以说明清朝士风的败坏和科举考试走到了末路。科举考试固然为选官提供了一条路子,但弊病很多,最大的弊端就是摧残知识分子。它把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束缚在“四书五经”里面,思想僵化了,不会生计,年复一年地参加考试,身体也搞坏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其中的典型。第二个弊端,学非所用,脱离实际。举子虽然把“子曰”、“诗云”背得滚瓜烂熟,胸中却无治国一策。第三个弊端是把人限制在读书求功名的唯一道路上,使一些人谋求金榜题名,不惜金钱乃至生命,铤而走险,败坏了风气,也促使一些官僚腐败堕落。鉴于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病,清末,康有为等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废除科举。统治集团中袁世凯、张之洞、刘珅一等要员也建议废除科举考试。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宣布停止一切乡试、会试,有着1300年悠久历史的科举考试终于寿终正寝。和珅参加举人考试的结果是名落孙山,没有考中举人。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毕竟,和珅是太有才了。我们在前面不是一再说这个和珅是一个有很大的学问的人吗?怎么他这么有学问的人会连举人也考不上呢?搁您您也考不上啊,您听说过哪年的科举考试考题考过乾隆皇帝的笔迹是什么样的吗?乾隆皇帝写过什么文章?这文章什么意思?见过吗?没见过。您听说过哪一年的科举考试考过和珅所要学的蒙古文、藏文和西域密咒吗?您见过哪一年的科举考试考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吗?和珅学的内容,正好赶上当时的科举考试不考啊!您说,按照当时的考试标准,他能考得上吗?唉,啥也别说了,和珅也是当时考试制度的牺牲品啊!当时的科举考试考什么?九本书,一个是“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还有一个是“五经”,是指儒家传统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当时的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这九本书。而且,考试的依据就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等极少数名人为这九本书所著的注解、注释,别人的注释、注解都不考。像和珅这么一个博览群书的人,您说在当时的考试制度下他能考上吗?和珅不适应当时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原因,在我看来,完全是他自身造成的。和珅所学知识太杂,学问太多,知识面太渊博,当时科举考试考的面太窄了,和珅当然不适应啦。而造成和珅所学知识太杂、学问太多、知识面太渊博的原因,则主要是和珅自身家庭的原因。正是因为前面我们所讲的和珅自幼父母双亡,才没有什么真正的亲人认真指导和珅如何学习,哪些书必须看,哪些书可以看,哪些书不能看——这些,你光指着学校的老师的积极引导是完全做不到的,必须有家长的全力配合——当然,时至今日也是如此。可问题在于,和珅不是自幼父母双亡嘛,虽然有老师积极引导,可没有家长的全力配合,他考不上,简直是太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既然没考上,那就放弃呗。和珅就再也不参加以后的科举考试了。哼!我还不考了呢。我考它干吗?不参加科举考试,我和珅不是一样当官嘛!和珅的第一份工作在当时,您如果是汉人,不参加考试,一般而言,您当不了官,至少您当不了大官,您必须通过科举考试熬出来,到了举人就成老爷了,就可以当官了,到了进士您就可以当大官,那要是状元就可以当更大的大官了。但是满洲人不一样,当时的满洲人有两种当官的渠道:一是通过科举考试正常当官,二是凭借祖上的功绩荫官——凭借祖上给自己创下来的基业,直接就可以当官了。像和珅,他的祖上就给他留下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官职,和珅将来只要一当官,就从这个职位当起。还别说,和珅当年没考上,他立即就参加工作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三等轻车都尉。这是一份光拿钱不干活的差事,没有啥意思。三年之后的大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22岁的和珅被朝廷授予“三等侍卫,挑补黏杆处”。说起来,“黏杆处”是这个机构的通俗称呼,它的官称应叫“上(尚)虞备用处”。之所以被称为“黏杆处”,顾名思义,我们看这叫法便可以想得出来,“黏杆处”本来应该是一个专事黏蝉、捉蜻蜓、钓鱼的服务组织。“黏杆处”最初成立于康熙晚年。早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皇四子胤禛的雍亲王府邸(也就是今天的雍和宫)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皇四子胤禛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此时,康熙皇帝的众多皇子间的权力角逐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皇四子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于是乎,雍亲王胤禛便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他便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黏杆处”——学名“上(尚)虞备用处”——这个机构。“黏杆处”的首领被称为“黏杆侍卫”,是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的。他们大多是雍正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黏杆处”的一般成员被称为“黏杆拜唐阿”,由小特务充任。“拜唐阿”是满语,亦称“柏唐阿”,汉译为“听差的”、“执事人”,他们都是内务府包衣人,属未入流,虽然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随雍正皇帝左右,是炙手可热的人物。我们由此可以看出,“黏杆处”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务机关,实则是一个特务组织。小说中所谓的“血滴子”大约指的就是黏杆处的这些人。不难推想,雍正是把政敌比作鱼、蝉、蜻蜓一样的小动物来撒网捕捉、加以控制的。“黏杆处”虽属内务府系统,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降旨将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但奇怪的是,改制后的雍和宫并未改覆黄色琉璃瓦,殿顶仍覆绿色琉璃瓦。有人据此断言:雍和宫虽为皇帝行宫,但肯定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雍和宫其实是一个森严的特务衙署,为了不致秘密外泄,才改雍亲王府为雍和宫。此外,还有一种传说:因为在雍和宫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了,所以有人推测,很可能是雍正皇帝的儿子乾隆皇帝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已加以彻底翻修,将之平毁无痕。“黏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一个分部,紫禁城内御花园里面的堆秀山“御景亭”就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山下门洞前摆着四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黏杆侍卫”和四名“黏杆拜唐阿”坐在上面。雍正皇帝交办的任务,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办理。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继续利用“黏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皇帝死后,“黏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弛。乾隆年间,“黏杆处”由侍卫10人组成,主要任务是每当皇帝出行时,服侍在皇帝乘舆左右,负责扶轿、打灯笼等工作,俗称叫“打执事的”。另外有司库一员(由内务府委派),掌黏杆、钓竿及一切用具。人们通常说,和珅曾在銮仪卫当差,做过“拜唐阿”,是给皇帝抬轿子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和珅的社会地位很“低微”。其实这一观点真是大错特错了。“拜唐阿”一职,就是“上虞备用处”辖下的属官,是清朝武官中的一个级别,比蓝翎侍卫低一级。对此,清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定制,选八旗大员子弟中的捐捷者为执事人,司上巡狩时扶舆、擎盖、捕鱼、罟雀之事,名曰‘上虞备用处’。盖以少年血气偾张,故令习劳勚,以备他日干城侍卫之选。实有类汉代羽林制也,而精锐过之,盖善于宠驭近侍之制也。”从上面的文字中不难看出,当“上虞备用处”的“拜唐阿”,不但丝毫不能说明和珅的社会地位“卑贱”、“低微”,反而说明和珅是“八旗大员”的优秀子弟,是乾隆皇帝特意从众多旗人青少年中挑选出来的杰出人才,专供在自己身边使用,并且对他们经常进行各种“磨炼”,准备日后另有重用的。我们由此可以断定,和珅出身虽非十分显贵,但说他出身在清朝中叶满洲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中上层武官家庭,这个定位是比较恰如其分的。话说到这里,有人会说,和珅工作在“黏杆处”,那得有点儿武功才可以啊!您还别说,和珅还真会武功——而且,人家和珅的武功是家传的。您想啊,满洲人谁不懂点儿武功啊?那个时候,关外的民族,不懂功夫的人太少了。“黏杆处”除了会武功之外,还得会点儿别的吧?还得长得漂亮吧。您不漂亮,皇上天天看着这个人很恶心——您看我这个人就去不了“黏杆处”,因为我的长相太有特点了——那能到皇上面前上班去吗?人家和珅就可以去“黏杆处”工作,为什么啊,人家和珅的长相漂亮啊!我们由此来看,和珅的相貌还是蛮不错的。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影视剧中王刚主演的和珅。按照历史事实来说,王刚主演纪晓岚还可以——黑胖黑胖的——但主演和珅就差多了。和珅真的是个非常标准的英俊美男,在一些野史笔记中,说和珅是个绝色美男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酷”。甚至我们可以说,和珅是满洲第一俊男。做了“三等侍卫,挑补黏杆处”的和珅,终于可以随时接近乾隆皇上了。此时此刻,我们的问题是:和珅是怎样发迹的呢?才貌兼备是他升迁的关键在乾隆皇上身边的时候,一般的侍卫都是安于现状的,因为他们都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整日唯唯诺诺、小心谨慎,唯恐因一时出现的差错而招来杀身之祸。但和珅并不赞同这些侍卫们的做法。历史似乎正是为了印证和珅的与众不同是正确的,所以才给予了与众不同的和珅以很多迅速崛起的机会;历史似乎也正是为了再次印证“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道理,所以才给予了学问渊博的和珅以很多展示才能的舞台。关于和珅发迹的具体过程,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得到的正史如《清史稿》等著作里面没有任何的记载,毕竟,和珅在正史如《清史稿》等著作里面是个贪官的形象,具体描述贪官的发迹过程,是有损于乾隆皇帝形象的。因此,关于和珅发迹的具体过程,我们只能在一般不被人重视的野史中去查阅。野史中关于和珅发迹的具体过程,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源自清人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的记录:一天,乾隆皇帝正在颐和园里面,坐在车舆中游赏春光。忽然,一名侍卫急匆匆地走到驾前,奏道:“云南急呈奏本,缅甸要犯逃脱。”乾隆接过奏章,细细读过后,眉头一皱,龙颜大怒,说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话出自《论语?季氏》,兕指雌犀牛。大意是说,动物园里的动物们跑出来了,珍藏的上好的东西被毁坏了,是谁的责任?可侍卫们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啊,他们只知道皇上生气了。皇上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此时此刻,乾隆皇帝身边的诸多侍卫们,谁还敢说话呀。偏巧,此时的和珅说话了:“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和珅的大意是说,是守卫的责任。乾隆皇帝不料有人应声答话,就问和珅道:“想你一个仪卫差役,却也知道《论语》,你念过书吗?”和珅恭恭敬敬地回复皇上,说自己曾经是咸安宫官学的学生。乾隆皇帝一听大喜,眼见和珅不仅长得一表人才,而且还曾经是官学的学生,有心考他一考,就说:“你且说说《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一章的意思?”和珅立即答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別,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这个方面来看,对于儒家经典能够倒背如流的和珅能够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绝对不是偶然的。这正是和珅梦寐以求的进身之阶,他平日的攻读,此刻终将派上用场了。于是,他不慌不忙地说道:“重教化,修文德以怀人,不起则都分崩离析,祸起萧墙,此后圣人之见也。然,世易时移,如今之世,远方多顽固不化之人,仅以教化化之,不示之以威势,则反易生妾心。如此,于国于都,应首重教化,修文德以服人,使远者来之,来者安之,且加之以威力,防微在渐。不然,就真正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了。”又一日,乾隆皇帝在圆明园的水榭上读书,和珅随侍在侧。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乾隆皇帝不久看不清手中的《孟子》上朱熹的注解了。因为朱熹的注解是用小字排在《孟子》的原文之下的。乾隆皇帝就对和珅说:“和珅,去拿灯来,这行字,朕看不清了。”和珅躬身道:“不知皇上看的是哪一句?”乾隆皇帝又说道:“人之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了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和珅不假思索,朗声背道:“吉水土平,然后得以教稼穑;衣食足,然后得以施教化。后稷。树,亦种也。艺,殖也。契,音薜,亦舜臣名也。司徒,官名也。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彝之性也,然无教,则亦放逸怠惰而失之。故圣人设官而教以人伦,亦因其固有者而道之耳。《书》曰:‘天叙有典,敕我王典到哉!’世之谓也。”和珅一口气将朱子的注疏背了下来。乾隆皇帝等他背完,说:“不知爱卿竟有如此的造诣。”于是,乾隆背文,和珅背注,君臣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背了许久。乾隆皇帝一见,和珅这样的文武双全的人才在朝中所有的大臣中间,尤其是在所有的满人大臣中间,简直太不可多得了。您想想,当时的满洲人入关已经一百多年了,真实地说,他们已经不再是马上民族了,但是,他们又不喜欢学习汉民族的东西,像和珅这样如此精通汉人文化的满洲人简直太少了,太不可多得了。而当时的汉人呢,他们在文学修养上似乎略胜满洲人一筹,但是,在武功征战上还是要差一些。在同等条件下,满洲人建立的大清朝的乾隆皇帝能不重用和珅这样文武双全、工作能力极高、聪明且胆识过人的满洲人吗?于是乾隆皇帝立即升和珅为御前侍卫,类似当今的贴身保镖。第二种说法源自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记载:有一次,乾隆皇帝准备出外巡视,叫侍从官员准备仪仗。官员一下子找不到仪仗用的伞盖,急得不知道怎么才好。乾隆皇帝非常生气,眉头一皱,龙颜大怒,说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官员们听到皇帝责问,吓得张口结舌。这时和珅说了:“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和珅的大意是说,是守卫的责任。后面的故事,与前面第一种说法相同。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林汉达先生在他所著的《上下五千年》中认同这种说法。第三种说法源自《归云室见闻杂记》中记载:和珅一生的转折点是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这一年乾隆皇帝巡幸山东,和珅扈从。乾隆皇帝喜欢乘坐一种骡子驾驭的小车,“行十里,一更换,其快如飞”。有一天,碰巧和珅跟这种小车随从侍卫,于是有了君臣二人的下面一段对话:上问:是何出身?对曰:文员。问:汝下场乎?对曰:庚寅曾赴举。问:何题?对曰:《孟公绰》一节。上曰:能背汝文乎?和珅随行随背,矫捷异常。上曰:汝文亦可中得也。其知遇之恩实由于此。这段话的意思很简单。说的是乾隆皇帝问和珅是什么出身,和珅回答说是学生。乾隆皇帝又问和珅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和珅又回答说曾经参加庚寅年(1768年)的科举考试。乾隆皇帝又问和珅当年考试的题目是什么,和珅回答说是《论语》中的《孟公绰》一节。乾隆皇帝又问和珅,能否背诵下来当年他在考试的时候所写的文章,和珅于是随行随背,矫捷异常。乾隆皇帝就对和珅说,你的文章也是可以考中举人的。和珅的机遇实际上由此开始。孟公绰是春秋时期一个以清廉而著称于世的人,是孔子心目中的完人形象。但是,孔子认为他这样的人只适合做一些大国的世家大族,如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而不适合做一些小国如滕、薛这样的很小的国家的栋梁之臣。所以,才有了《论语.宪问》中的这样一段话: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这是孔子本人对孟公绰的个人评价。我国当代著名满学家阎崇年所著的《清朝皇帝列传》里面,就持此种看法。不管以上三种情况哪一种是真实可信的,它们都反映了一个基本的史实:和珅得到乾隆皇帝的宠信既是很突然的也是很必然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说和珅得到乾隆皇帝的宠信很突然,实际上是说和珅受宠的偶然性。偶然之间的一次君臣谈话,就奠定了和珅迅速升迁的基础。这真是历史的偶然。但是,我们也可以据此认为,和珅得到乾隆皇帝的宠信其实是有着它的必然性的。和珅受宠发迹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从上面的三段野史上的记载可以看出一些和珅受宠发迹的原因:第一,学识渊博。正如前面我们所叙述的那样,和珅在咸安宫官学上学读书的时候,是非常用功的,和珅被别人发现是一个人才,其实只是早晚的事。和珅受宠于乾隆皇帝,其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甭说别的,但就和珅所会的四种语言来说,就是那些名字叫作刘墉、纪晓岚之流的汉人大臣完全不能比拟的!第二,出身满洲。不管怎么说,和珅毕竟出身于满洲正红旗。这是他受宠发迹的最基本的条件。在学问同等的条件下,皇上当然喜欢满洲人而不是汉人啦。这里,还有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和珅的姓氏——钮祜禄氏。但凡对乾隆皇帝的出身稍有点儿了解的读者朋友们都会知道,乾隆皇帝母亲的姓氏与和珅相同,也是钮祜禄氏。换句话说,时至今日,我们虽然不清楚和珅家族与乾隆皇帝的母亲家族之间的亲缘关系到底如何,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他们之间,是被确认了的亲戚关系。我们暂且不管这种亲戚关系的远近如何,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一定会迅速拉近青年和珅与老年乾隆皇帝之间的距离!这一点,也是那些名字叫作刘墉、纪晓岚之流的汉人大臣完全不能比拟的!第三,相貌堂堂。不管怎么说,和珅也是当时号称满洲第一俊男,长得很酷的。在学问、民族同等的条件下,皇上当然喜欢长相漂亮的满洲人啦。当然,就这一点来说,也是那些名字叫作诸如刘墉、纪晓岚之流的汉人大臣完全不能比拟的!第四,聪明伶俐。不管怎么说,和珅的所作所为也是属于聪明伶俐、见机行事、干练潇洒,能够随时把握住机会的人。在学问、民族、相貌同等的条件下,皇上当然喜欢聪明伶俐的人啦。再怎么说,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的聪明伶俐,也是那些名字叫作刘墉、纪晓岚之流的六十多岁的汉人大臣完全不能比拟的!第四种说法是最为传奇的:说的是和珅是雍正爱妃转世,与乾隆皇帝有宿缘。乾隆皇帝快到20岁那年,有一次进宫,经过父皇雍正的一个妃子身边,看见她正在对镜梳头,游戏心起,便突然从后面捂住了她的眼睛。该妃不知道身后是太子,大惊,顺手便拿起梳子向后边打去,正中乾隆的额头。第二天,雍正皇后看见弘历额头上有伤痕,逼问出这一情形,大怒,认为是这个妃子调戏太子,马上将她赐死。年轻的弘历非常害怕,想为此妃辩白,但又不敢这样做,犹豫再三,束手无策。后来他跑到书房,以小指染上朱色,返回妃子的住所,见到她已经上吊,但还没有气绝,便在妃子颈上点了朱色,说:“我害了你!如果魂魄有灵,20年后再相见吧。”当和珅引起乾隆皇帝注意的时候,乾隆皇帝发觉和珅似曾相识,一再思之,想起来和珅的容貌跟那个死去的妃子相似,密召和珅觐见,令其靠近御座,俯视其颈,竟然发现当年的指痕似乎犹在,于是乾隆皇帝便默认和珅是父皇爱妃的后身了,对他倍加爱惜。这个故事没有多少可信度。相信并且采纳这个观点的一般是西方人的著作,诸如佩雷菲特所著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之类。不过,这个故事中透露出乾隆与和珅的那种若有若无的同性恋情感,倒似乎不是不可能的。清代官场多有好“男风”的陋习,乾隆未能免俗也应该是正常的现象。乾隆喜好俊秀之人应该是可能出现的现象。而和珅本人,也正如我们前面所叙述的那样,正是一个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而且和珅本人聪明伶俐,受到乾隆皇帝的异常宠爱,也是可以理解的。御史钱沣(字东注,号南园,官至御史)就曾经指责和珅办公地点过于接近乾隆皇帝的住所。不管上述四种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不管这第四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但是和珅由此迅速发迹了是真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和珅本人从此以后就迅速地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不管怎么说,从此以后,和珅终于可以大展才华、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了;从此以后,和珅终于可以让发现他是个杰出人才的“伯乐”英廉等人放心了;从此以后,和珅终于可以让他的妻子冯氏安心地在家生活了;从此以后,和珅也终于可以使在上学期间看不起他的人刮目相看了。和珅在此后的几年里迅速升迁,官位不断变化。差一品就得给人干活要想了解和珅在此后的几年里迅速升迁的情况,我们还要首先简单了解一下清朝的官职制度。大清朝在入关之前,官职世代承袭,由小到大分备御(原为牛录额真,天聪八年改为牛录章京)、游击(天聪八年改为甲喇章京)、副将(天聪八年改为梅勒章京)、总兵(天聪八年改为昂邦章京)5级。后面4种世职又各分3级。入关后,清代官职有九品,每品有正有从,共18等,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从一品到九品都有什么官儿呢?正一品:太师、太保、太傅、光禄大夫、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协办大学士、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书、总督(加尚书衔)、左右都御史、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左右侍郎、各省总督、左右翼前锋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副都统、总兵。从二品: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散秩大臣、副将。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城守卫、参将、指挥史。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包衣护军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司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通政司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鸿胪寺卿、都察院六课掌院给事中、顺天府府丞、奉天府府丞、各省守巡道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统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防守使、佐领、都司、宣慰使司同知、管带官。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同知、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宣抚使司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郎中、宗人府理事官、太医院院使、同知、土同知、直隶知州、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分管佐领、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史、各部员外郎、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务章京、三等护卫、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左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太医院院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世、道录司左右正一、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蓝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布政司经历、理问、运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内务府六品蓝翎长、六品典仪、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簿、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把总、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翰林院检讨、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簿、光禄寺署丞、典簿、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祠祭署奉把、和声署署丞、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七品典仪、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簿、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司左右至灵、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四氏学学录、州学正、教谕、外委千总。从八品:翰林院典簿、国子监典簿、鸿胪寺主簿、祠祭署祀丞、神乐署署远、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救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正九品: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簿、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从九品: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馆序班、国子监典簿、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额外外委。未入流: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道县仓大使、百长、土舍、土目。清朝官员的品级十分复杂,以上仅是品级举例,晚清的官员品级没包括在内。还需要提醒读者朋友们注意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官吏”,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词汇。官,指的政府任命的、由政府按时发放工资和津贴的、七品(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各区县四大班子的一把手)以上的官员的简称;吏,指的是由各级官员自行聘任的、由所聘任官员个人从自己掌握的小金库中不定期发放工资和津贴的、八品(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各区县四大班子的二把手及其以下人员)以下的具体办事人员的简称。说到这里,您就会知道,现如今各所谓的“官二代”,其实很有可能只是个“吏二代”而已。称他们为“官二代”,其实是高抬了他们!从特务组织到“国务院”和珅在此后的几年里迅速升迁,官位不断变化。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一月,25岁,和珅的官职是御前侍卫(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安全部的官员、国家领导人的贴身保镖),正蓝旗满洲副都统(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北京军区副司令)。这是两个正二品的官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26岁,授户部侍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财政部副部长)。户部是政府的行政中枢,掌管全国“地政”、“版籍”,赋税课征,俸饷发放,仓库收支等事。按各省分成十四个清吏司,除分别审核该省地丁钱粮及某些税课外,还兼管其他有关财政事务。此外,户部还设有专管八旗官兵俸饷、赏恤、户籍档册的八旗俸饷处;发放本部饭食、军机处、兵部、刑部等机构饭费银的饭银处;掌管纳捐事务的纳捐房;督理宝泉局铸钱的钱法堂;又设立银库、缎匹库、颜料库和仓场衙门(管理储京和储放通州漕粮的场所)。户部的最高首领是户部尚书,一人,为从一品;其次是户部侍郎,共二人,为正二品。同年三月,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防部长)。军机大臣,是军机处的官员。军机处,始设于雍正八年(1730年)前后。它的全称叫作“办理军机事务处”,设立于紫禁城内接近内廷的隆宗门里,是整个大清王朝最为关键的政治中枢机构。军机处的出现,与雍正皇帝对西北地区的叛乱分子用兵有关。乾隆中期,西北地区的叛乱被彻底平定,军机处本来应该予以取缔。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军机处不但没有被取缔,反而是权势越来越重,逐渐成为国家最高的中枢机构。关于军机处的机构本身和特点,有人曾把它归结为“简、速、密”三字,应该说,这是很贴切的。先说“简”,就是人员少、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大臣由大学士和各部院尚书、侍郎中选任,属差遣官,故称“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私下习呼“大军机”,也有尊之为“枢臣”的。初进者加“学习”二字,称职后才奉旨实授。军机大臣的人数一般是3~8人,也有比这稍多或更少的。他们虽有领班大臣和一般大臣的区别,但没有统属和被统属关系。军机章京的正式称谓是“军机处司员”或“军机司员上行走”,是大臣的僚属,俗称“小军机”,嘉庆时确定员额32人,分满、汉两班,每班8人,日值两班,设领班达拉密以便统率。章京的人选多来自内阁及各部院一般官员,亦系差遣职。如此算来,整个机构至多不过三四十人,且“有官而无吏”。由于他们均属皇帝从中央各衙门特别选进的,故多为亲信干练之辈,如不称职,可随时罢职回到原来衙门,省去了官场中许多拖泥带水之事。至于机构,它始终不算正式衙门,其值房只称“军机堂”,实际上乃是皇帝辖下的秘书班子,这与外朝内阁作为正式的政府部门相比,工作起来显然要方便亲近多了。其次是“速”,即办事效率高。按照内阁规制,皇帝颁发诏旨和大臣有事题奏,都得经过多重衙门,辗转交送,前后要花费很多时间。军机处则不然,一切由大臣和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则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也叫“字寄”)制度,由军机处司员根据情由的轻重缓急,或采用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百里、五百里,甚至还有六百里加快的,交兵部发出,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设于接邻内廷的隆宗门里,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又严禁外官擅入值房。嘉庆时还派御史就近进行监视。军机大臣和章京们为避免嫌疑,平时尽量少与督抚等外吏或部院官交往应酬。他们入值时,大臣得随时准备应诏承旨,届时连太监也不得在侧。退出起草诏旨,则严格限于值房之内,改定发出时,须运交迳收,中间无人敢收受拆阅。军机处用印,由章京至领班大臣处领取后,到内奏事房向内监请取,用毕即按手续交还。这比内阁草签票拟、明发上谕显然要缜密多了。军机处把本应属于外朝的许多权力给夺走了,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内阁。究其缘故,正如有人所说:因军机处“其权属于君”,内阁则“权属于臣”。皇帝通过军机处,把原本归于内阁的那点儿有限的参与机密之权也给收回了。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代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政治上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军机大臣上行走”中的“行走”是什么意思呢?“行走”属于临时差遣官。大清朝把一些随时设立、随时取消的机构里面的官职称为“行走”。但是,问题在于,军机处这样一个重要的机构,直到大清朝灭亡前夕才被取消,可见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就是可以自由进出军机处的意思。同年四月,和珅授总管内务府大臣。这是一个正二品的官职。清朝的内务府,最早发端于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时期,到雍正皇帝在位时期,最终确立起了一个包括“七司三院”及其他附属机构的庞大组织。清朝统治者仿效六部这一外朝机构,将其移植于内廷。其中,类似于外朝吏部职能的就是和珅担任的总管内务府大臣,掌管着内务府所有官员的官制、官缺、升调补放、功过赏罚等。类似于户部职能的是广储司和会计司。前者统筹内廷所需的物资出纳,设立银、皮、瓷、缎、衣、茶六库,铜、银、染、衣、绣、花、皮七匠作,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衙门;后者统领畿辅、盛京、锦州、热河、归化城、打牲乌拉、驻马口外等地庄园共886处,按等课其赋税和编审庄丁,此外会计司还具有选送太监、宫女、乳母、保姥之责任。类似于礼部的是掌仪司,它掌管内廷礼乐之事,诸如珅宁宫献神祈福、皇帝拜天、祭祀堂子、祭祀清宁宫、祭祀奉先殿、供奉皇寿殿、丰泽园演耕藉礼、皇后礼先蚕以及内廷朝贺、筵宴、皇子公主嫁娶礼仪、考核太监都属掌仪司的职权范围,此外还兼办畿辅、盛京等处果园赋银,兼管萨满神房和奏乐演戏的升平署。类似于兵部的是都虞司,内务府武装主要用来禁卫内廷、行宫、陵寝,扈从皇帝车驾,引导皇后、妃嫔、王子、公主出入。其成员均选自上三旗,组成亲军营,还有一、二、三等侍卫、蓝翎侍卫、拜唐阿等职。另外,上驷院和庆丰司所辖牧场官弁的选授、升级等事,亦都归于都虞司。都虞司在松花江设打牲乌拉,编其丁为“珠轩”,专门缴纳东珠、松子、蜂蜜、鱼类等;在近京的口外又有鹰户、枪手户、鹅户、猎户、蜜户、海龙户、狐皮户、网手户、细鳞鱼户,每年亦各征收“畋渔之物以准赋”。类似于刑部的是慎刑司,宫女、太监和大内匠役犯罪,比照刑律轻重定科,也归在它的名下。不过,慎刑司的权力一般只限于很轻的罪过,徒刑以上就要移咨刑部,罪须经三法司会审。在内务府,还设有“掌缉捕之事”的管辖番役处,那是负责查捕府属三旗逃犯和逃亡太监的。类似于工部的是营造司,掌管禁地修缮。其他如皇帝出巡清“御道”、后妃出入陈“步障”,都由该司或会同工部进行。营造司下设木、铁、房、器、薪、炭六库和铁、漆、爆三作,以保证工程的需要。除上述以外,内务府下还设有庆丰司,负责牛羊畜牧事务,供宫廷祭祀、礼仪、食用所需,它在京城和口外、盛京、吉林等地都设有场。上驷院专供皇帝并宫廷乘骑、车用马匹,禁城中有内厩,南苑有外厩,又置盛京大凌河、商都达布逊诺尔、达里冈爱等牧场。武备院备办御用甲胄、弓矢、兵仗、鞍、辔、行帐。设北案库,辖案板作和细房、账房库;南案库辖熟皮作;甲库辖胄作、穿甲作;毡库辖备弓处、备箭处、能头作、靴皮作、毡作、帽作、杂活作。奉宸院是管理皇家园苑的机构,具体包括景山、西苑、倚虹堂(紫竹院)、养源斋(钓鱼台)、天坛斋宫、南苑、丰泽园(中海)等地。至于西郊的三山五园以及热河避暑山庄、汤泉、盘山、黄新庄等处行宫,则另派大臣管理。为了照顾好皇帝和后妃们的日常起居,宫内还设有御茶膳房、御药房、敬事房。又有武英殿修书处、御书房、养心殿、造办处、御鸟枪处、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蒙古官学、长房官学。对于大内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文渊阁,后宫的寿宁、慈宁、寿康等宫,也派有专人管理。关外盛京因为是祖宗创业之地,又有宫殿、陵寝并庄园包衣人等,为表示隆重,乾隆十七年(1752年),清廷特设盛京内务府,规定由盛京将军兼充总管大臣。由于内务府管辖范围广泛,且又居处禁地,为防微杜渐,清廷规定总管大臣无定员,又派王、贝勒、贝子等以总管大臣之名,掌管府属某一具体部门,这就具有相互牵制监督之意。在行使职务时,他们都得按既定章程办理,非皇帝诏旨不得有丝毫逾越,以确保宫内秩序的绝对稳定,维护专制皇权的绝对威严。据有的学者统计,内务府本府及所属各司院处,共有各色机构50多个,所用人员除匠役军丁、太监不计外,共有职官3000多人。管辖派驻所及,包括宫廷、皇家园圃,还有关外盛京、吉林、口外蒙古的山林、土地、牧场及附属人户。江宁、苏州、杭州的织造和海关监督,有关税口的人役,也归内务府差遣。动员那么多的人力、物力,供皇帝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主要目的还是显示帝王的尊贵地位,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家天下”的重要特点。和珅任内务府大臣,权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同年八月,调镶蓝旗满洲副都统(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北京军区副司令)。同年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国史馆,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图书馆。同年十二月,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六月,27岁,转户部左侍郎,并兼署吏部右侍郎。吏部,主管官员的考核和选拔,相当于人事部和组织部。下面分为四个具体机构,俗称为“喜、怒、哀、乐”。喜,指文选清吏司,主管选缺、补缺,故曰“喜”;怒,指考功清吏司,主管处分,故曰“怒”;哀,指稽勋清吏司,主管丁忧,故曰“哀”;乐,指验封清吏司,主管抚恤、恩荫,故曰“乐”。吏部右侍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事部、组织部副部长。同年十一月,兼任步军统领(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陆军司令)。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29岁,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见习国务院副总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30岁,升户部尚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财政部长),旋命议政王大臣上行走(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政治局常委)。同年五月,实授御前大臣(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务院副总理)。同年六月,授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同年十月,充四库馆正总裁,兼办理理藩院尚书事。在清代,理藩院具有与六部同等的地位,是一个专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它的设置,一方面反映了清统治者对边疆民族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清代已得到最后确立。理藩院初设时,其职官亦称“承政”、“参政”。顺治元年(1644年),与六部同时改为尚书、侍郎,不过这中间曾一度把尚书叫作“礼部尚书掌理藩院事”,左右侍郎称“礼部左右侍郎协理理藩院事”,但为时不久便诏准改正了。理藩院所用官员均系满人或蒙古人,笔帖式中兼有汉军,但绝无汉官。理藩院在康熙初置录勋、宾客、柔远、理刑四清吏司。以后,随着清朝统治势力向喀尔喀、青海、西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路伸延,其管辖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乾隆二十九年,经调整最后确定设旗籍(柔远司改)、王会(宾客司改)、典属(录勋司改)、柔远、徕远、理刑六司。各司的分工如下:旗籍司掌内蒙诸部札萨克(称内札萨克)之疆界、封爵、谱系、盟会、邮传以及土默特、布特哈部职官的选任引见。王会司掌颁内札萨克王公们的俸禄、朝贡、燕飧、赏赉等事。典属司负责漠北喀尔喀蒙古、青海蒙古、套西蒙古以及科布多和新疆诸部蒙古(这些地区的蒙古统称为外札萨克)的划界、封爵、编旗、盟会、简军、邮驿、互市,还对蒙古和西藏等地的喇嘛发放度牒、监典活佛转世和行施赏罚。一些内属游牧部落,像察哈尔、巴尔虎、额鲁特、扎哈沁、明阿特、乌梁海、达木蒙古、哈萨克、锡伯等官员的检选引见,也归其统理。柔远司掌外札萨克喇嘛禄廪、朝贡之事。徕远司掌哈密、吐鲁番札萨克政令,新疆回部、四川金川土司年班、内附布鲁特诸部给衔、马税以及霍罕、博罗尔、巴达克山、塔什罕、爱乌罕的职员。理刑司掌管外藩各部刑罚,制定律例条规。此外,又设内馆、外馆,分别接待内外札萨克年班来京人员。置俄罗斯馆,安顿沙俄商人、传教士和留学生。还有咸安宫蒙古学、唐古特学、托成学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月,31岁,以钦差大臣身份前往甘肃平乱。同年十一月,兼署兵部尚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解放军四总部部长)。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32岁,加太子太保衔。同年十月,任经筵讲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33岁,赏戴双眼花翎。同年十月,任国史馆正总裁。同年十一月,任文渊阁提举阁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34岁,调补正白旗满洲都统。同年四月,任清石经馆总裁。同年七月,再予轻车都尉世职,旋调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管户部。同年九月,因平回部叛乱有功,封一等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闰七月,35岁,授文华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事。大学士是唐朝的时候开始设立的,最初由宰相兼领,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四个馆。大学士的主要职责是陪着皇帝练习书法、欣赏绘画、欣赏音乐、协助编练舞蹈等。明朝的时候以儒臣为殿阁大学士,大学士成为内阁长官,负责起草诏令、批答奏章,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需要特别提醒读者朋友们注意的是,清代的大学士只是一种荣誉官职,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为名称,最多时满、汉各2人;协办大学士最多时满、汉各1人。当然,既然是一种荣誉官职,我们便可知道,这些人均为文臣中的最高官位,汉人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极少数有特殊贡献的人例外)。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38岁,封三等忠襄伯,并赏用紫千。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39岁,任殿试读卷官。同年五月,任教习庶吉士。和珅,他终于迅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宠幸。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和珅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人贪婪的欲望一旦终于成为现实,就不会有所顾忌,和珅也是如此。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年轻的和珅,是怎样做官的呢?年轻的和珅,是怎样与年老的乾隆皇帝相处的呢?年轻的和珅,是怎样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年老的乾隆皇帝的宠幸的呢?第五章 俘获君心的智慧像乾隆皇帝这样的一国之君,平日心高气傲,整日围在身边的都是歌功颂德的句子,一句违逆圣意的话,听起来会显得愈发刺耳。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祸从口出的道理,因此他在侍奉皇帝的时候,就随时提醒自己要做到紧睁眼、慢说话——在说话的时候尽量做到将话说得委婉动听。在对的时间遇上了对的君主前面,我们说到了和珅迅速崛起的原因有如下四点:第一是学识渊博;第二是出身满洲;第三是相貌堂堂;第四是聪明伶俐。但是,只是凭借这些条件,和珅是不会赢得乾隆皇帝一世的重视的。事实上,我们知道,在整个乾隆朝后期,自从和珅平步青云、迅速崛起以来,一直到乾隆皇帝病死的时候为止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和珅本人是一直深受乾隆皇帝重用的。和珅在朝二十多年间,重要的升官和封爵就达50次之多。现在的问题在于: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年老的乾隆皇帝二十几年如一日般长久地重用年轻的和珅呢?是不是年轻的和珅有什么别的大臣不可替代的才能呢?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0
正序
倒序
和珅:二号人物
和珅:二号人物-2
和珅:二号人物-3
和珅:二号人物-4
和珅:二号人物-5
和珅:二号人物-6
和珅:二号人物-7
和珅:二号人物-8
和珅:二号人物-9
和珅:二号人物-1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和珅:二号人物
和珅:二号人物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