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二号人物-2

都统,这是一个什么官职呢?清朝的时候,在边疆地区派驻将军和都统(个别重要的内地地区也有派驻),负责节制八旗驻防军,有的还兼管绿营,但是都是偏重于军事事务的内容。但是,在边疆地区的都统和将军,都是代表皇帝全权处理该地区镇抚事宜的,不只是军事长官,也兼具有行政职能,有的时候还具有外交使命。都统与将军一样,是个从一品的官职,副都统是个正二品的官职,都属于封疆大吏。因此,福建副都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政府派驻福建地区的特命全权代表,节制一切党、政、军事务。应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官职了。关于常保在福建副都统任上的情况,资料却比较少,甚至他是哪一年到福建赴任的,都无法查到。正史中基本上没有记载,野史和笔记小说则说他为人中正平和,做官清正廉明。常保虽然身为福建副都统,却并不贪黩,除了薪俸,很少有额外的收入。加上他多年戍守在外,却把老婆孩子留在京城,身边只有一个或几个小妾,一家人两地分居,开支未免要大一些,因此没有为子孙留下多少家产。也就是说,和珅出生时,他们全家虽然衣食无忧,但也不过混个温饱有余、富裕不足而已。再来说说和珅的母亲。和珅的母亲出身名门,是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俗称江南河道总督或南河总督)嘉谟庶出的女儿。和珅的继母是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镶白旗蒙古都统、充上书房总谙达、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伍弥泰(伍弥氏,蒙古正黄旗人)的女儿。看出来没有,无论是亲生母亲,还是继母,那都是有头有脸儿的人家。当然,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幼年的和珅真是衣食无愁啊!从小立志只能靠自己但是,和珅3岁这一年,他家发生了一场大变故。他的母亲在生和珅的弟弟的时候难产,他弟弟活了,母亲却死了。和珅的母亲到底是死于难产,还是死于产后失调,正史、野史均无确切的记载。而此时和珅的父亲常保是在北京,还是已经在福建任上,正史、野史也没有确切的记载。话说到这里的时候,读者朋友们当然会有个萦绕已久的问题会再次映入脑海:和珅的父亲常保,为什么不把老婆孩子带在身边呢?原因很简单:此时的钮祜禄.常保,家大业大,没个人管理不行。亲生母亲去世之后,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就开始了与继母一起相处的时光。关于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正史上当然不会有任何记载,野史笔记上则肯定会有关于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继母对待孩子十分苛刻的记载。其实,这些都很好理解。正史上没有记载,是因为当时的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尚未出名,完全没有引起相关史家的关注。野史笔记上记载和珅、和琳兄弟二人遭到继母虐待,则完全出于中国国情:您想啊,和珅、和琳兄弟二人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故而继母不喜欢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其实完全是人之常情,言语不太好听,也肯定会经常发生。而这些,当然会在年纪幼小的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心底里造成强烈的反差和巨大的阴影。话说到现在,我想起了两句中国古话,一句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另一句则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简直是太适合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遭遇了。和珅9岁的时候,他家又出了一件大事,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父亲钮祜禄.常保因病去世,死在了福建副都统任上。一如前面所说,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父亲钮祜禄.常保到底是因何死亡,正史、野史均无记载。只是有野史笔记记载说:钮祜禄.常保任上的小妾们为了各自的子女,把常保的财产瓜分之后,纷纷离散了,连常保的灵柩都没有运回北京来。话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理解,9岁的和珅、7岁的和琳兄弟二人,无父无母——这童年,真够不幸的了。不过,此时此刻,要说这俩孩子是孤儿吧,还不对。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的家庭和咱现在还不一样,咱现在都实行一夫一妻制,那个时候不是,大官的家庭,谁家不是三妻四妾的?和珅的父亲常保也是如此,三妻四妾的。和珅的母亲死了,和珅的父亲死了,但是和珅父亲的三妻四妾还在。你想想,和珅再要钱跟谁要去?咱们给起个名吧,跟自己的姨要去?人家不是没钱,有钱,有钱也不能给你和珅啊!和珅的父母一死,他父亲的小妾们都只顾着瓜分家产、努力地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谁还顾得上照管和珅呀。您想想,可怜的和珅兄弟两个人,从他们父亲死以后,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呀!肯定是非常悲惨的——即使像野史笔记记载的那样,和珅、和琳兄弟二人有外祖父一家照顾,我们相信,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日常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9岁的一个孩子,要承担如此沉重的生活重担,应该说是非常艰难的。这种艰难困苦的生活也一定会在这个9岁的孩子的心理上产生重要的影响。逐渐地,和珅这个普通的孩子变了,逐渐变得不再普通了。他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少年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少年老成的汉子。他知道,要想改变自己现在的命运,要想恢复甚至超过自家原有的幸福,今后就只能靠自己了。靠自己?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呀。即使在现在,搁在我们谁的身上,也是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要是搁在一般的人身上,最大的可能,也就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成长为一个社会上很平凡的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很小的无名官员而已,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是绝对不会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来的。少年时代的和珅在逐渐地成长着。在这个时期,他天天盼望着,夜夜梦想着,如果哪一天,我若能够见到皇上就好了。因为,见到皇上,是和珅、和琳兄弟二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此时的和珅打心底里想着,如果让我见到皇上,就凭我的才能,我一定能够赢得皇帝的青睐,皇帝也一定能够赏识我。您说,这不是白日做梦吗?就凭您?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吃了今天的饭,明天的饭还不定有没有呢?虽说家庭背景不错,但也都是过往,也有些家底,但也大都没有自己的份儿,您还想见到皇上?皇上是您这么小的一个人物那么容易见得了的?但是,虽说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谓无巧不成书,您还别说,没过多久,和珅他还就真的见着皇上了;而且皇上一看见他,一眼就相中他这个有着诸多不幸的孩子了。您说,这个话是打哪儿说起的呢?话还要从他的读书生涯谈起。第二章 上了高干学校的穷学生和珅是个有心计的人。他的心里很明白,这样的教师只敢在他这等学生身上发泄自己的怒火,无论如何也是不敢招惹大官的孩子的;他的心里也很明白,自己在这所学校就只能忍着——我将来要出人头地,我现在的任务是学习,我不能够与这些人对抗;他的心里更明白,我得笑——人家打我,我也得笑,否则的话,我怎么改变自己的命运?咸安宫里的求学路1759年前后,和珅和弟弟和琳在经过了几年的私塾学习之后一起考上了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咸安宫官学。当然,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能够上私塾读书,还是多亏了他们的外公、曾经担任过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的嘉谟的资助。清入关以前,整个满族的民族文化是比较落后的。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开始,统治者就特别重视八旗子弟的教育。据《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在位时曾针对八旗子弟的教育下令:“自今凡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俱令读书。”从爱新觉罗家族到整个八旗的子弟,对满、汉文化都是非常重视的。清入关以后,对皇族和八旗子弟的教育日臻完善,于宫中设立上书房,选择学问和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读书。曾于军机处任职的赵翼在其所著的《檐曝杂记》中写道:“本朝家法之严,既皇子读书一事,以炯绝千古。余内值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课程,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骑射等事,薄暮始休,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唯诗文书画无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可见上书房制度之严。皇族子弟在上书房读书,其他闲散宗室和觉罗(远支)也要分别在八旗官学、左右翼宗学、八旗觉罗学和八旗义学中学习。严格的文化教育在八旗子弟之间造就了许多在学术、艺术等方面的栋梁之材,如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满洲正黄旗人纳兰性德等。像和珅这样的八旗子弟在哪儿上学呢?和珅是在雍正年间设立的咸安宫官学求学。下面来介绍一下咸安宫官学。咸安宫位于西华门内。原址位于寿康宫后、长庚门内的咸安宫,为明代建筑,原名咸熙宫,嘉庆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咸安宫。天启年间,天启皇帝的乳母、著名奸臣魏忠贤的相好客氏曾经居住在这里(明朝习俗,宦官与宫中女性——主要是宫女,也包括像客氏这样的妇女,暗中或公开结为名义上的夫妻)。大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建。康熙皇帝在位时,曾经在此禁锢过废太子胤礽。胤礽在咸安宫内生活安宁,衣食无忧,但心情焦虑又百无聊赖。他在这一人生阶段中唯一的“亮点”是持续生育了l3个子女。胤礽共有儿子12人,女儿l4人,子女总计26人。在他被软禁咸安宫的12年内,即39~5l岁期间,相继生育了6子7女,总计13人,恰是其子女总数的一半。雍正皇帝继位以后不久,废太子胤礽便去世了,他的家人被迁往德胜门外的郑家庄,俗称平西府。平西府也就成为有清一代仅有的一例建在城外的王府。当然,从此以后的咸安宫也被闲置了下来。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皇帝下旨曰:“咸安宫见在空闲,著设立官学。”雍正七年(1729年),咸安宫内修理出了读书房三所。当年夏天,咸安宫官学正式开学,一开始招收学生90人。此后,咸安宫成为了大清内务府在宫内为内务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之优秀者而开设的官学所在地和大清王朝培养人才的摇篮,后被称为“咸安宫官学”。乾隆皇帝继位之后,对咸安宫官学的生源进行了一些改变:除了继续供内务府官员的优秀子弟就读外,还大量招收八旗官员优秀子弟入学,也就是放宽了招生条件。关于这个问题,嘉道时期曾经做过云贵总督和翰林院编修的吴振在其所著《养吉斋丛录》中有下面一段具体的描写:“咸安宫官学,在大内西华门内,为八旗官员子弟读书处。总裁以满、汉翰林各二员充。其后由掌院派充,满二员,汉四员。按日稽课,西配殿读满洲书者,则满总裁稽之。”这一时期,在咸安宫官学任教的教师主要由翰林充任,至少也得有进士、举人的身份。学校分为汉书十二房,清(满)书三房。课程的设置多样、全面、正规,要求严格。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说,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文、武两科。其中属于文科的课程,主要有“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清文(满文)与蒙古文、藏文;兼有诗词、书画等方面的培训。属于武科的课程,则主要有骑射、摔跤以及如何使用火器等军事课程。朝廷每年都要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授予相应的官职。关于这一时期在咸安宫官学就读的学生,我们仅以乾隆元年(1736年)的情况为例做一个简要说明:这年年初,乾隆皇帝亲自下令,在内务府所管辖的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所属“上三旗”的90名学生内,挑选出30名优秀者送咸安宫官学读书;此外,再令八旗都统等,将可以造就的俊秀子弟,每旗选10名,如果大臣子弟中有情愿读书者,也可以在份额内准其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凡在咸安宫读书的学生,除了每年可以得到一份粮饷外,学习时间也不仅仅局限在10年之内(八旗官学的学生,必须10年内完成学业),一直到出任为官前,均可在校学习。当时在京师城内有许多学校,例如,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琉球官学、俄罗斯学、算学学、国子监南学、景山官学和咸安宫官学等。在这些众多的学校当中,咸安宫官学是一所优秀的学校,清朝许多精英们都在该校读过书。例如,大学士英和的父亲德保、军机大臣兼大学士阿桂、中丞良卿等人,都曾先后在该校学习过。他们都是在中了举人或进士后才离开这所学校的。他们所学的各种知识,基础十分扎实,有人甚至到了古稀之年,“四书五经”还能倒背如流。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咸安宫官学的学生绝非一般等闲之辈,他们都是从众多的八旗子弟中经过仔细挑选、择优录取的;这些学生不但品学兼优,而且长相漂亮,个个都是一表人才。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庆祝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乾隆皇帝命将咸安宫改建为寿安宫,此后的寿安宫就成为崇庆皇太后和已经故去的雍正皇帝的其他活着的妃嫔们的居住之所。而原来的咸安宫官学却被移至位于西华门内、武英殿西的尚衣监处。再后来,因为尚衣监年久失修,房屋倾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皇帝命人在尚衣监西边为咸安宫官学新建校舍,门三间,门内影壁一座,内为三进院,每进院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共有房二十七间。新建校舍依官学的名称仍命名为咸安宫。需要说明的是,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就应该是咸安宫官学从年久失修的尚衣监处搬至尚衣监西边的新校舍这一过程的亲历者。1912年,咸安宫被火烧毁,后民国政府拨银在咸安宫址上建造古物陈列所,名“宝蕴楼”,作为文物库房。今仅存宫门3楹,南向开门,匾曰“咸安门”。话说到了这里,我们便可以知道,学校办到了紫禁城内,可见咸安宫官学非同一般的特殊地位。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清朝的学校制度,以便增加对咸安宫官学重要性的理解。清朝的学校,分成以下几类:清朝的时候,在京师设立国学,以为全国最高学府。国学亦称太学、国子监。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是培养官僚的地方,设于京师崇仁里成贤街,隶属礼部。主官为祭酒,满汉各1人;次官为司业,蒙、满、汉各1人。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讲学的有博士、助教、学录。教学管理有“五厅”(绳衍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前三为低级班,中二为中级班,后一为高级班)。学生来源于贡生和监生。监生有岁贡生(每年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恩贡生(逢国家大庆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拔贡生(乾隆七年开始,每隔12年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优贡生(学政任满后会同督抚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例贡生(廪、监附生,纳捐入监学习者)。监生有恩监生(为皇帝特许的监生者)、荫监生(官员子弟凭祖、父功劳为监生者)、优监生(由附生选入国子监学习者)、例监生(通过捐纳取得监生资格者)、举监生(以举人资格入监学习者)。学生一般300人,住校。教材是《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等,此外还有习字、习射。学生在低级班学习一年半,文理兼通则进入中级班,再过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则进入高级班。教学以科举考试为中心,学生在监内要练习作八股文,以应付以后科举考试。国子监有一些制度:一是按月考试积分,此法于顺治十七年停。二是历事制,即派监生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3个月,此制度康熙初年停。三是季考月课制,为培养监生的科举考试能力,祭酒3月对监生一考,司业每月十五对监生考试,这个制度实行的时间比较长。国子监在雍正后有所发展,争取到了较多经费,校舍也有所扩充。乾隆初年,对国子监的制度作了改革,严格了师生的选拔制度,加强了教学管理制度,增加了明经、治事科八股,监生肄业期满叙用也得到保障。道光末年,国子监开始衰落,教学制度有名无实,住校人数只百余人。同治二年,只40人。旗学,为八旗子弟的学校,包括旗官学、八旗教场学、八旗蒙古官学、盛京(沈阳)官学、咸安官学、景山官学、八旗义学等。最初八旗各有自己的旗学,康熙、雍正时,先后设立了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皆隶属于内务府管理,专收内务府的八旗子弟入学。宗学是为宗室子弟开的学校。顺治十年开始,学制5年,教习从满、汉人中选拔,读满书、汉书,兼习武艺。学生可以殿试授官。光绪三十四年宗学撤。觉罗学是为觉罗子弟开的学校,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满洲八旗各设一学,总称“八旗觉罗学”。觉罗指努尔哈赤伯叔兄弟的旁系子孙,觉罗学学生从8岁以上30岁以下的觉罗子弟中挑补,每人每月给银3两、米3斗及纸张笔墨,并且冬天给炭、夏天给冰,待遇优厚。学生学成之后,与旗人一同应岁科考试及乡试、会试,并可考用中书、笔帖式、库使等官。觉罗学与宗学均由宗人府管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经翰林院侍读宝熙奏准,将宗室、觉罗、八旗等官学改并为中、小学堂,均由管学大臣管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裁撤八旗觉罗学等,改设八旗高等学堂及左右翼高等小学堂、初级小学堂。府学、州学、县学是府、州、县设立的学校。其教官有正有副,正教官,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各1名;副教官是训导,员额不定。学生是童生经过入学考试,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再经过考试,根据成绩分三等:廪膳生,成绩最好,有一定名额,发给月米;其次是增广生,也有一定名额,没有月米;再次为附学生(附于诸生之末故有此称)。府学、州学、县学的课程教育内容为培养官僚而设置,有法律课,讲解清律;政治课,读卧碑;文化教育课,读《四书》、《御纂经解》、《性理大全》、《诗》、《古文辞》、《大学衍义》、《文章正宗》等。课程少,重点放在考课上。考课有月考、季考与岁考。由于官学是科举的附庸,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教官迂腐,管理混乱,考试制度腐朽,月科、季考废弛,学风败坏,遂国子监取消坐监制度。晚清时期,官学已经名存实亡。清朝私塾形式有:一、教馆(或称坐馆),请老师到家里教学。二、家塾,老师在家里办学。三、义学(义塾),地方或家族在寺庙办学,教穷人家子弟。这些私学从事启蒙教育,教授识字、写字和基本知识,学生基本上在5~20岁之间,以《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四书》为教材。在这些地方能学到一些东西,但这些私学强调死记硬背,而且体罚严重,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私塾一直坚持到民国时期。除上述官学、私学外,清代还有一种非正式的官学,叫书院。书院以往为私人创办,有的由士绅开办,设于名胜之地。清初,因为统治者害怕坚持民族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利用书院宣传抗清思想,乃明令禁止,到雍正十一年才重新允许办书院。由于国家的支持,清朝的书院发展很快,由省发展到州、府、县,大约有4000所左右。书院的领导是山长,学生是已进宫学的生员和尚未进宫学的童生,选拔首先通过各州县的考查,再经过省道员和布政司的考查。清朝书院绝大多数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学校,但乾嘉时期,部分书院成为朴学讲研之地,在经史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从乾隆后期开始,书院开始衰落。山长滥竽充数,但向学生索取束脩,月课不行,滥用讲席……光绪二十二年后,山西、江西一些书院开始裁减诗文教学,增加近代科学文化课程。礼部要求各省效仿。光绪二十七年,清廷下令全国书院完全改为学校。咸安宫官学招生的对象是八旗官员子弟。所以,我们可以说,在这所官学学习的学生,如果不是名门显贵之后,那一定是达官子弟。咸安宫官学是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这所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国家高级干部培训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官员后备学院。在当时,类似于咸安宫官学这样的学校在北京的皇城里还有一个,叫景山官学。景山官学同咸安宫官学一样,也是因为其办学位置在景山内而得名。在这里面读书的学生则与咸安宫官学不同,这里的学生都是内务府的子弟。由这两所学校的位置和它们所招收的学生来源可以看出,咸安宫官学的名声要比景山官学高得多。咸安宫官学的管理是极为严格的,负责管理学校的官员必须是翰林,学校内的普通老师也大多是翰林,极少数不是翰林的,也都是当时那个时代享有盛名的饱学之士。有的读者心中会有疑问,和珅的家庭不是已经破落了吗?他的父母不是已经都去世了吗?他怎么能有资格上这么好的学校呢?难道这所学校是当时大清朝专门为家庭贫困而又刻苦好学的孩子举办的吗?他是怎么上了咸安宫官学这所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的呢?按照他们家当时的条件,即使托关系恐怕也上不成这么好的学校吧?谁还肯为一个无父无母、将来对自己一点用也没有的穷孩子帮忙啊?其实,他上这所学校还真没用别人帮忙。这里有一个时间上的巧合——他上咸安宫官学在先,他父亲死在他上咸安宫官学之后,两件事只是在同一年而已。和珅的父亲死后,他的外公、曾经担任过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的嘉谟出钱继续供养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在此读书——那个时候,不是大家族嘛,家族的观念还是很强的,和珅上学的钱还是有人给出的。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像来源于和珅这样家庭的“穷学生”,这所学校里还真的是很少能够见到的。有的读者就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和珅他在这样一所富人学校里面,他能否适应呢?别的富人家的孩子能不欺负他吗?要说起来,一开始上学的时候,和珅还真的有一些不太适应,还真的是有些不怀好意的人经常地欺负他。他经常遇到类似下面这样的事情:有一天,和珅的一个同班同学——一位大官的孩子,他写了一首诗,这个诗是骂老师的诗,讽刺挖苦老师的,他写完这首诗以后,在诗的下面提笔写道:和珅作。这个同学不但说这首诗是和珅写的,而且还掉头找到了老师——老师刚一来上课,他马上就从座位上下来,告诉老师说:“老师,给您,这张纸上的打油诗是我亲眼看见和珅写的,他写诗骂您呢!”老师一看纸上的打油诗,当然是很生气啦。于是老师不容和珅分辩,拿起戒尺就朝和珅的手上、身上一通乱打,调查都不调查。像这类的事,和珅经历得、见得多啦。他是怎么看待这些事的呢?和珅是个有心计的人。他的心里很明白,这样的教师只敢在他这等学生身上发泄自己的怒火,无论如何也是不敢招惹大官的孩子的;他的心里也很明白,自己在这所学校就只能忍着——我将来要出人头地,我现在的任务是学习,我不能够与这些人对抗;他的心里更明白,我得笑——人家打我,我也得笑,否则的话,我怎么改变自己的命运?此时的和珅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想最终翻身,现在还没有到时候,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而不是与富家子弟对抗。戒尺一下下打在和珅的身上,也一下下打碎了和珅心中的良知。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北宋真宗皇帝赵恒的《励学篇》恰恰反映了当时和珅的内心世界。机会留给了早有准备的他和珅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八旗子弟已经完全腐化堕落,这些孩子终日沉浸在“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之中,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所事事。把养鹌鹑、斗蟋蟀、逛妓院、提笼架鸟进戏园视为人生最大快事,其他别无所求。和珅与他们完全不同!终日认真学习的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本民族的知识。和珅是满洲人,在这里我要提醒一下,那个时候没有满族这么一个概念,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叫满洲人。满族这个词汇是在1912年大清王朝灭亡以后才有的。满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少数民族。满族的先世被称为肃慎人,是4000年前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关于肃慎这个民族的早期活动,我国上古时代的史书《史记》、《左传》、《国语》等都有相关记载。其中,在《史记》和《左传》中都记载了肃慎人在周武王灭商以后前往西周国都向周王进贡弓箭的情况。两汉三国时期,肃慎人又被称为挹娄人。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活动区域已经扩张到了整个东北的白山黑水地区。两汉时期,挹娄人臣服于汉朝的属国夫余,隶属于汉朝的玄菟郡管辖。挹娄人不甘忍受夫余的压迫,多次反抗,终于在曹魏时期摆脱了夫余的统治而自立。236年,挹娄人直接同中原的曹魏政权建立了联系。此后,他们先后向曹魏政权和两晋政权朝贡。南北朝时期,满族的先世挹娄人又被称为勿吉人。“勿吉”为女真语“窝集”之音转,原意是“森林”。勿吉人有七大部落,即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勿吉人与南北朝各个政权都始终保持着朝贡关系。隋唐时期,满族的先世勿吉人又被称为靺鞨人。“靺鞨”音近似“勿吉”,是“勿吉”的音转,其语源仍然来自“窝集”。这一时期,他们的部落仍然分为七大部落,仍然居住在整个东北的白山黑水地区,他们与中原隋唐政权的关系仍然很密切。不相同的是,他们中间的黑水靺鞨、粟末靺鞨两大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逐渐形成了两大部落联盟。粟末靺鞨人建立了渤海政权,是唐朝的属国;而黑水靺鞨人则直接臣服于唐朝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后来的满族人就是从黑水靺鞨人发展而来。两宋时期,满族的先世黑水靺鞨人被契丹人称为女真人。12世纪初,女真人中间的完颜部开始强大起来,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于1115年建立了金政权。金政权于1125年灭辽,于1127年灭北宋,于1234年被蒙古政权所灭。元亡明兴,中原地区的女真人早已经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则分成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落。建州女真的领袖努尔哈赤于17世纪初重新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且于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1635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也就是天聪汗)发布了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和珅是满洲人,他得学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学满洲人的语言和文字。满语为满洲人所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它源于金代女真语,但并不完全是女真语,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成的一种新语言。它是一种表达形式丰富的语言,和北方其他民族语言一样,满语在其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了蒙古语的影响,两种语言有不少共通词汇。但满语与蒙古语属于不同语支,双方是无法直接对话的。在清朝的时候,满语亦称“清语”、“国语”。满文是满洲人使用的文字,据记载,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蒙古文字借来创制满文,因此满文是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一种竖直书写的拼音文字。二是非本民族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首先是汉人的著作。汉人的著作,用《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一共有四个方面:《经》、《史》、《子》、《集》。《经》指的是儒家经典。狭义的儒家的经典主要是“五经”,“四书五经”的“五经”:《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广义的儒家的经典还包括后人为这“五经”所撰写的注,包括注解、注释等十三部书,统称为“十三经”。《史》指的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包括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及以后历代政府主持修撰的二十三部官修史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的总和。这二十四部史书都是纪传体的史学著作,另外,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所撰写的《资治通鉴》,虽然因为不是纪传体史学著作(《资治通鉴》实际上是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而不在“二十四史”之列,但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学著作。除了“二十四史”外,还有所谓的“二十五史”、“二十六史”之说。“二十五史”是指前面所说的“二十四史”再加上中华民国时期撰写的《清史稿》一书;“二十六史”是指前面所说的“二十四史”再加上《清史稿》和中华民国时期撰写的《新元史》一书。《子》指的是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百家的著作,包括《道德经》(又称《老子》,春秋末年道家的创始人楚国人老子所著)、《庄子》(又称《南华经》,战国时期道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宋国人庄子所著)、《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孟子所著)、《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荀子所著)、《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国贵族韩非子所著)等文章。《集》指的是包括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在内的所有不属于《经》、《史》、《子》的其他内容,这些内容都应该属于《集》之列。汉人的文章浩如烟海,汉人的学问学也学不完。和珅,一个没有任何依靠的满洲人,一个无父无母的满洲人,在咸安宫官学里面学习。他特别喜欢学习这些汉人的著作、文章。他知道,像大清朝这样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要想能够长久地统治整个中国,这些汉人的著作、文章是必须要学习的东西。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整日沉浸在传统的汉人的“经、史、子、集”等著作之中,尤其是对儒家的经典非常熟悉。我们可以想象,和珅这种见解,在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容易,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汉人的著作对于满洲人来讲,对于满洲统治者来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毕竟在中国还是汉族人多,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民族。满洲人要想统治中国,就得学习汉人的著作,就得了解汉人的思想。汉人的著作对于满洲人统治中国是非常可贵的,但也是马上打天下的民族所最容易忽视的——虽然最高统治者能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这个民族的绝大部分人尤其是功勋后代最容易忽视它。一是汉人的著作太难学,二是这些人也不愿意学——不学习这些,不是一样当官嘛——毕竟,这个天下现在还是我们满洲人的天下嘛!您看,和珅与这些一般的满洲人不同。他不但学习汉人的著作,而且认真刻苦;不但比别人都认真刻苦,而且还特别喜欢学习儒家的经典。这就为他以后迅速地升官发财做了很好的铺垫——他比一般的满洲人多懂很多东西呀!从这一点来说,和珅已经具备了一般满洲人所不具备的知识!其次是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实际上,和珅他自己就属于少数民族。除了我们前面说过的满洲人的语言文字和珅他必须学习之外,和珅他还学习了什么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了呢?和珅还居然学习了蒙古语、藏语以及西域秘密咒语!而且,和珅对于这些内容的掌握,还非常的好。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会蒙古语、藏语以及西域秘密咒语的人,到今天为止,我们身边的人能有几个?汉族人中又能有几个?从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一个基本的结论:人家和珅在学习方面还是很有心计的!蒙古语、藏语以及西域秘密咒语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对于满洲人的统治更重要,应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汉语还要重要很多。满洲人毕竟是少数民族,他要统治人数众多的汉族人,就不能单纯依靠武力,就必须要和蒙古族人、藏族人等众多的少数民族结成同盟才能够比较有效地统治人数众多的汉族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蒙不分家”一话的由来!大清朝的统治者非常明白蒙古语、藏语以及西域秘密咒语的重要性,号召所有的满洲人学习蒙古语、学习藏语、学习西域秘密咒语。可是在当时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能够认真领会大清朝历代皇帝的心思呀!有多少人能够认真倾听历代皇帝的话语呀!没有什么人能够认真领会、认真倾听!甭说他们满洲人不能够认真领会、认真倾听,汉族人自己也不能够从另外一种角度认真领会、认真倾听。究其原因,一是学起来真是有一些难度,二是我不学不一样当官嘛!汉人不学蒙古语、藏语、西域秘密咒语,都一样当官!汉人就学“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九本书就能一样当官,更甭说我一个满洲人了,学习这些蒙古语、藏语、西域秘密咒语干什么?我再差,也不应该差过他们汉人吧?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您别看和珅年纪小,可他的心眼儿比别的人多,他的学问比别的人大。他太清楚了,太清楚这个社会需要什么了。他考虑问题可完全是从大人、从社会、从国家的角度来思考的呀!从这一点来说,和珅已经具备了一般汉族人和满洲人所不具备的知识。您看,和珅他不但与一般的满洲人不同,更为重要的是,他也与一般的汉族人也不同。最后,还有乾隆皇帝的诗作、文章和乾隆皇帝的字体。乾隆皇帝的诗作、文章和乾隆皇帝的字体这两门课不在咸安宫官学的授课内容之列,这是和珅给自己加的两门功课。和珅知道,这是与皇帝打交道最为重要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地了解乾隆皇帝。和珅心想:我将来万一要遇到当今的乾隆皇帝,万一要能攀谈两句的时候,我和珅得有的说,我得让皇帝觉得,全天下只有我对皇上最为了解,谁也不能比我更了解乾隆皇帝!您即使把刘墉、纪晓岚这两位老先生叫过来,我敢说,他们也不能跟我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旦和珅要是碰见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肯定喜欢他、肯定重用他!但问题在于,他到哪儿碰见乾隆皇帝去呀?皇上是那么好碰上的?但是和珅准备好了,已经准备好了和皇帝接触,现在差的就是机会了。就这一点来说,和珅这个人,他实在是太工于心计了,他已经到了比乾隆的所有儿子——包括嘉庆——都了解乾隆的地步了。您说,将来乾隆皇帝一死,嘉庆皇帝如果继位,会怎么对待和珅呀——最起码的嫉妒心应该是有的呀。不管怎么说,如此丰富的知识促使和珅迅速地成为当时社会上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为以后他的迅速升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切为了见到皇上由于和珅天资聪慧,记忆力强,过目不忘;再加上和珅有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非常用功,因此经常得到老师们的夸奖、表彰。例如,后来得到他信任、照顾与提拔的老师就有吴省兰(字泉之,与其兄吴省钦反拜和珅为师,投靠和珅门下)、李潢(字云门,曾授业和珅之子,和珅案发时受到株连,被降为编修)和李光云诸人。这些人有的还曾在他家任过教。除此之外,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还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能力。这些为人处世的必备能力对于和珅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主要包括下面两项内容:第一是涵养。涵养是我们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也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正是因为涵养的重要,我们才把这项列在第一位。正是因为在这里读书的富家子弟们都倚仗着祖上的富有和权力,所以他们一个个都异常骄横跋扈,为所欲为。他们,一个个谁也不爱理谁,更别说与和珅这样的“穷学生”说句话了——谁爱搭理和珅啊!和珅呢?他虽然从心底里面就看不起这些富家子弟们,但和珅又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这些富裕家庭中的一员。您甭说和珅了,搁我们谁不是这样想啊!于是,和珅在与这些富家子弟们相处的时候,他就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涵养。对无端的欺侮和挑衅,他总是视而不见,并且,喜怒也渐渐地不形于色了。和珅的脸上始终保持着温和的表情,没有人知道他温和的表情下面究竟在想些什么。第二是洞察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关于这点,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能力:首先洞察力;其次谄媚讨好的手段。关于洞察力,也就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珅一有机会,就细心地观察老师们的举止言行,努力地发掘他们内心的秘密。他很快就发现这些老师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才高八斗,可骨子里却一样猥琐、狭隘。他们之间也是互相瞧不起,对下是幸灾乐祸,对上是曲意逢迎、溜须拍马。金钱和权力在这里同样是畅通无阻的保证。关于谄媚讨好的手段,有的读者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有问题了:和珅他学习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洞察力是对的,可是他为什么要学会谄媚讨好的手段呢?其实,这应该与和珅在上学期间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有关。他要改变自己所处的地位,可是他的学问和能力又一时不被人所知,并且一时间他自己又没有什么好的改变自己地位的好办法,于是他只能选择学习谄媚讨好的手段,企图利用这种不正常的手段来达到短时期内迅速改变自己地位的目的——虽然此种手段并不高明,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也应该是情有可原的。有的读者又会思考下面一个问题,和珅学到的涵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都是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父教的吗?我在这里可以肯定地说,绝对不是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父教的。俗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嘛!还有一句俗话说得也很好,“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嘛!也就是说,师父教会你的,只能是最为基本的知识本身,至于涵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等能力,师傅是不会去教和珅这些内容的。和珅学到的这些,可不是他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父教的,而是和珅自己感悟的结果。据我分析,正是在这段学习的关键时期内,和珅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认识到,必须迅速地改变自己家庭的状况,成为一个既有权又有钱、人人都羡慕的人——这就是和珅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至于为什么要追求如此之多的财富,应该与和珅幼年家庭的不幸遭遇有关吧。而这也恰恰为和珅迅速地成为一个贪官并最终被杀埋下了伏笔。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和珅的知识和才能使他具备了成为一个很有才干的朝廷重要官吏——也就是国家栋梁的最为重要的条件。再加上和珅对于乾隆皇帝的了解,如果他认识了乾隆皇帝,就很容易取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很容易成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清朝第一官员。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在咸安宫官学里面学习的和珅,差的就是认识乾隆皇帝的机遇了。用现今比较通俗的话讲,此时的和珅绝对属于那种“给点儿阳光就灿烂”的人!现在的问题在于:什么时候、在哪里,才能寻找得到和珅心目中的“阳光”呢?实话实说,无论如何,咸安宫官学的老师们再关照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又能怎么样呢?在咸安宫官学里面学习的其他的孩子们,虽然学习不如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努力,但是人家有个好爸爸不是?那个年头,还不是“人在人情在”的一个残酷的社会?咸安宫官学的老师们能给和珅、和琳兄弟这两位无父无母的孩子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吗?实话实说,不能!也就是说,和珅心底里面的那些所谓的理想,其实,完全属于空想!想认识当今圣上乾隆皇帝?想取得当今圣上乾隆皇帝的信任?想要点儿“阳光”?瞎想什么呀!醒醒吧!别做美梦了!和珅!谁知,正应了那两句俗语,“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什么人什么命”,人家和珅,居然就成功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如果我们说,此时此刻的和珅是一匹千里马的话,现在和珅这匹千里马缺乏的,当然是“伯乐”了——也就是说,只要有个“伯乐”,和珅这匹千里马,就一定能够腾飞起来!现在的问题在于:谁才是相中和珅这匹千里马的“伯乐”呢?他何时才会出现在和珅面前呢?第三章 当好苗子遇上好伯乐英廉看中的就是和珅的老成、持重;看重的就是和珅的聪明、机智;看重的就是和珅工作能力够强,而且喜怒不形于色。这些优秀的品质是经过了英廉的认真了解的。深通官场的英廉非常的清楚,和珅在这里学到的不光是丰富的知识,还有高强的能力,而且他将来一定能成就大事业。一把手家的倒插门女婿和珅上学时候的情况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叫英廉。综合《清史稿》、《清史列传》、《御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和相关方志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英廉原本姓冯,内务府包衣,汉军镶黄旗人,籍贯辽东沈阳地方(即今辽宁省沈阳市)。据说他的祖籍原本是在浙江嘉兴地区,后来其先祖由于某种原因,率领族人由浙江迁徙到山东地区居住,不久又辗转迁徙到辽东沈阳地区定居下来。英廉的先祖何时归顺后金已不可考。我们只是知道,英廉是镶黄旗包衣旗鼓人冯士勇的第六世孙。英廉,字六计,号梦堂,一号竹井老人。他生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从小聪明好学,知书识礼,奋发上进。在雍正十年(1732年)考中举人后,他便开始做官,历任笔帖式、江南河工学习、淮南府外河同知、永定河道、内务府正黄旗护军统领、江宁布政使兼江宁织造(并未上任)、户部侍郎、内务府大臣、刑部尚书、正黄旗都统、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并加太子太保,同时他还兼任过《四库全书》正总裁等官职。可以说,他是乾隆时期颇得皇帝青睐、信赖的有名的高官之一。英廉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为此,乾隆皇帝曾特意拨发白银5000两为其治丧,并赐祭祀于贤良祠,谥文肃。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英廉在乾隆朝始终为官,而且大部分做的都是高官,可以说是身居显位,并没有受到他出身低微的影响。他为官清廉,政声较好,因此受到乾隆皇帝的青睐。遇到和珅的时候,英廉担任的官职是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这是个多大的官儿呢?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刑部尚书这个官职。大清王朝的中央机构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的首脑有尚书和侍郎,都是复职,满、汉各一。刑部“掌天下刑罚之政令”,又与大理寺、都察院一起负责全国各衙门狱案判决的审核。刑部尚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安部门、检察院、法院三个机关的最高领导人,他一个人身兼三任。这个是他的一个官职。英廉还有另外一个官职是直隶总督。直隶总督相当于什么官儿呢?清朝在省级地方行政机关设立总督和巡抚进行节制。巡抚每省一员,总督则一般辖两个省,也有个别辖三个省或者一个省的。一般而言,巡抚的品级是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者为正二品;总督的品级是正二品,加尚书者为从一品。总督、巡抚同为封疆大吏,掌握着一方的军政监察大权。总督奉旨后还可以兼管河道、漕运、监课、关税等事务。一般而言,总督偏重军事,巡抚偏重民事。直隶总督,兼任巡抚之官衔,驻守保定,其权力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这两个直辖市和一个省三个地方的党、政、军一把手。英廉为什么会注意到和珅这个人呢?前面我们说到,英廉的职权很大,曾经担任大清朝的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英廉一生到底有几个儿子,目前还不大清楚,但至少有一个儿子和儿媳是在他健在时就先后去世了,并留下了一个小女孩。因为孙女自幼失去双亲,作为祖父的英廉就对其格外怜爱,精心呵护、培养。当其长大成人后,为了给她挑选一个理想的佳婿,英廉确实费了一番苦心。英廉,因为他是刑部尚书,所以他就经常要在北京城里转悠,就要经常去紫禁城里找乾隆皇帝汇报情况,所以就经常能够见到乾隆皇帝,也就经常能够在路过西华门附近的时候看到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学生。尤其重要的是,因为他只有一个孙女儿,所以他就特别地注意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学生。他在想,我的这个唯一的孙女儿将来嫁给谁呢?不但要嫁给一个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还一定要比我还要有学问、比我还要有本事。因此,英廉经常会为自己孙女儿的前途担忧,也就经常会有目的地到咸安宫官学里面去转悠。转来转去他就看出来了,和珅是一个好苗子。将来我那唯一的孙女儿就应该嫁给和珅这样的人。为什么呢?英廉他是怎样考虑的呢?他看中了和珅的什么优点呢?英廉看中的就是和珅的老成、持重;看重的就是和珅的聪明、机智;看重的就是和珅工作能力够强,而且喜怒不形于色。这些优秀的品质是经过了英廉的认真了解的。深通官场的英廉非常的清楚,和珅在这里学到的不光是丰富的知识,还有高强的能力,而且他将来一定能成就大事业。如此说来,我们可以认定以下一个基本观点:英廉可以说是发现和珅这一“人才”的“伯乐”。当然,他肯定还看中了和珅本人的相貌英俊潇洒——毕竟,和珅是一个号称“满洲第一俊男”的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呀。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和珅早年父母双亡。这符合当今社会的“有车有房,没爹没娘”——当然,您也可以表述为“车房俱备,父母双亡”——的标准。因为早年父母双亡,和珅从来没有得到过家庭的温暖,因此和珅肯定非常渴望有一个家庭,一个温暖安乐的家庭;而英廉的家庭,又是人口如此的稀少,这个家庭更加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接班人——类似于倒插门女婿的接班人——而和珅,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只有“车房俱备,父母双亡”的相貌英俊潇洒而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美男子,才能一心一意地跟着英廉的孙女儿踏踏实实地过日子,才能不会让英廉的孙女儿在未来的生活中受多少罪。自从发现了和珅之后,英廉等啊,盼啊,好不容易盼到和珅18岁了,能结婚了,英廉赶紧就把自己的孙女儿嫁给了和珅。和珅,你这一回可跑不了了,就给我当孙女婿得了,你可千万别上别人家去。想想,也真是怪,就和珅这么一个从小父母双亡的孩子,还居然得到人家的疼,得到人家的爱,这一点对于日后和珅的生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你一个要钱没钱、要权没权的人,人家那么高的地位,把他孙女儿嫁给你了,你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人家啊?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和珅会尽力去真心地照顾他的妻子,照顾英廉的孙女儿。和珅照顾他的妻子、英廉的孙女儿,照顾得特别好,他们日后的夫妻感情也很好。关于这一点,就连所有认为和珅是一个天下第一大贪官而对和珅本人恨之入骨的野史的作者们,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和珅和他老婆的夫妻感情很好。这个时候,和珅的真实写照就是:我一定要在她面前证明我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你要什么我都能给你——即使人家不要,我也能给你弄得到。当和珅18岁的时候,也就是1767年,英廉预备了丰厚的嫁资,亲自主持操办了和珅与自己孙女儿的婚事。诸位可别小瞧了这次婚礼。结婚之前,和珅是个无名的书生;结婚之后,和珅是个上流社会的新宠——一个中国版的于连.索黑尔诞生了。他心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过去结了婚的女人没有名字,和珅的妻子的娘家姓冯,所以我们就只能称和珅的妻子为冯氏。冯氏是发现和珅是“人才”的“伯乐”刑部尚书英廉的孙女,她是和珅的情感世界中最为重要的女人。有的读者一看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些疑问:一般而言,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像和珅这样的满清第一大官,最起码也应该用上“虽然家里三妻四妾,但仍然每天寻花问柳、生活糜烂”一类的形容才对。和珅的妻子冯氏居然是和珅的情感世界中最为重要的女人?不会是作者说错话了吧?作者还真的没有说错话。和珅这个人,他在颠覆着我们传统的观念。虽然,他是人所共知的满清第一大贪官,可是在家里面,他真的是对妻子很忠诚的。虽然,他也有几个小妾,但是第一,这些小妾都是经过他的妻子同意的,有的还是他的妻子亲自给他说的;第二,在他身边的这几个女人中,他的妻子从来都是他心目中最为重要的女人,是谁都不能代替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0
正序
倒序
和珅:二号人物
和珅:二号人物-2
和珅:二号人物-3
和珅:二号人物-4
和珅:二号人物-5
和珅:二号人物-6
和珅:二号人物-7
和珅:二号人物-8
和珅:二号人物-9
和珅:二号人物-1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和珅:二号人物
和珅:二号人物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