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谜-4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史料已经超出司马迁,我们所取的立场已经远较自认为革了秦王朝命的汉王朝更为客观,至于我们今天所具有的认识能力、广阔视野和丰富知识,更不是司马迁的时代所能够比况的了。正是因为这样,历史侦探感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不但须要重新审视《史记》的相关记载,而且有必要重新构筑秦王朝和秦始皇的历史,一部新的更加接近真实的历史。  2、重新寻找秦始皇  构筑新的历史,不但需要新的史料,也需要新的视野和新的方法。在新方法中,合理的推想自然是必不可少,不过,临场体验也是缺不得的功夫。临场体验,一种是用脑,用脑深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现场,穿越时空做历史学的联想,去设身处地地体验当时的事件情景和人物心情。另一种是用脚,用脚深入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现场,到古代的遗址去脚踏实地,去走去看去考察。  古代的遗址,是往事的废墟──废墟不是终结的空虚,而是与记忆同在的生存。当废墟被触发的时候,存留的记忆基因将会赋予往事以复活的生命。在这次秦始皇疑案的追查中,历史侦探用脑的临场体验多,用脚的临场体验少,走得少了,看得少了,实地的临场感也淡薄了,他自己不满意,朋友们也有意见。  有幸得到历史法庭格外恩准的休假后,历史侦探决定去做实地考察,再一次用脚去深入历史现场,去复活历史,去寻求秦始皇的历史真相。  心中的火焰燃起来,二00九年三月,历史侦探查询地图,打点行装,背负行囊,手持相机,行进在山海之间的风尘路上。  历史侦探到胶南,登琅邪台,感受秦始皇乐而忘返的欢愉,确认方士徐福与所谓的坑儒事件并无牵连,心中一块石头落地。放心之余,追寻秦始皇巡游的足迹,沿山东海岸北上,风雨中登成山头,体验当年旅行的艰辛,想见秦始皇祭祀日神的庄严。又西行去烟台,上之罘岛,这里曾经是秦始皇祭祀阳主、刻石记功的圣地,如今历经沧桑,天变地动,小岛联通陆地,刻石已成纸上回忆。古今虚幻,往事如烟,最终去了蓬莱阁,因为海市蜃楼的幻影,八仙过海的传说,这里已成古往今来一大名胜地。  考察归来,历史侦探再次翻阅古典,研读新出土的文献,查询古今中外的意见,他在确信[坑儒]是编造的伪史之余,情不自禁感慨:秦始皇一生的事迹,我们实在是了解得太少,也欠缺了尽心尽力去了解的努力;秦始皇一生的功过,特别是他的历史形象,不仅是被曲解误读,更是被人为地丑化了。两千年来,作为秦人的子孙,我们没有寻实据理,公正客观,努力地去认识一个真实的秦始皇,而是囿于党派学派的成见,出于眼前利益的需要,编造出种种曲意阿世的诠释,偏离历史的真实越来越远。如此的结果,上愧对列祖列宗,下愧对子孙后代,徒引海外他人的嘲笑而已。  感慨之余,历史侦探痛定思痛,他深感秦始皇留下的历史遗产,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今的中国社会,有必要为秦始皇这样一个伟大而复杂的历史人物作正本清源的澄清,对他在历史上的事迹,重新作细致的考察,对他在历史上的功过,重新作公正的评价。作为华人的职业历史侦探,他自感羞愧汗颜,觉得自己在这桩千年疑案中是有责任的,他考虑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来从事这项艰难的工作。  3、推倒重来的工作  有一句话说得好,看法可以有很多,事实却只有一个。看法是对事实的解释,是建筑在事实基础上的高层楼阁。在事实和看法之间,事实优先。一旦事实动摇,看法必将摇摇欲坠。历史侦探以为,唯一的事实,是历史认识的基础;多样的看法,只是对唯一事实的不同解释。如果我们相信人类有遵从事实的共同理性,正确的逻辑关系是人类的共同意识的话,最接近事实的解释是可以逐步接近的,不同的看法是可以趋于一致的。  基于这种认识,历史侦探将千百年来关于秦始皇的各种不同看法作了清理,他注意到这些不同的看法,大都基于相同的史实。提出这些看法的评论家们,并没有致力于寻找和发现新的史实,也缺少对史实的认真清理,他们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史实,着力于在解释上花样翻新,甚至是强词夺理。这种本末倒置的结果,就是造成议论纷纷而无新意,史实依旧了无进展的现状。  基于这样的认识,历史侦探感到在重新认识秦始皇的问题上,需要推倒重来。他所说的[推倒],讲的是首先要将史书解构成史料──具体而言,就是分析《史记》和其他文献中有关秦始皇的篇章,将可信度较高的史料、可信度较低的历史故事和不可信的添加伪造区分开来。他所说的[重来],分为史实的重建和史论的重建两个阶段。史实的重建,讲的是从传世文献中筛选出可信的新史料以后,再从出土资料中寻找可信可用的相关史料补充进去,洗牌组合,重新构筑有关秦始皇的史实。史论的重建,讲的是在一部新的秦始皇纪事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作出公正的评价,联通古今,作扬弃的取舍继承。  这项工作,宛若在一座曾经改建过的老建筑的旧址上覆原一座更老的建筑,这座更老的建筑,是改建前的原始建筑。为了复原,首先要细致地拆卸老建筑,将可用的原始建材挑选出来继续使用,在补充了新的建材、重建了原始建筑以后,还要做最后的装修和装饰。毫无疑问,这项重建的工作,不但工序繁多,而且工作量庞大。曾经自以为对这项工作有了一定贡献,也有意接受这项工作的历史侦探自我衡量了一下,结果是倒抽了一口凉气。他终于明白,他从前所从事的工作,不过是拆卸旧建筑和寻找新建材,他所完成的拆卸,仅仅是旧建筑的前堂,他所收集的新建材,也还远远不够用。  自我衡量到这里,心里有些凉飕飕的历史侦探感到,在这个时候,要勉为其难地来对秦始皇的一生做重新评价,无异于在旧建筑只拆了一半的时候来做装修,结果怕是会落到商业宣传的浮饰中去。历史侦探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他尊重业界的职业规范,对自己的侦探事务所有严格的要求,看重创新和信用。他希望自己的侦探事务所能够成为一个有品牌的专业特色店。  历史侦探决定暂时搁置对秦始皇的一生作重新评价的重大工作,留待复原工程完成以后。眼下,他决定低调务实,只是总结已经完成的工作,依据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果,以秦统一天下为界,对三十九岁以前的秦始皇做一个简略的评价。在做这个评价的时候,历史侦探决定选取秦始皇的亲族关系作为观察的视点,以新发现的相关史实作为线索和根据。他相信,由此得出的看法将会是新颖的,其可信性也是可以经受检验的。  4、颁奖台上的强势明君  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历史侦探写出了评价秦始皇的阶段报告书,准备提交给历史法庭。因为最近在国外了解到人民陪审员制度情况,感觉由大众直接参与历史审判将是未来的潮流,他于是将报告书作了摘要,提供给将来有兴趣有机会参与陪审的读者们,如下:通过我最近的工作,对秦始皇的亲族们做了一次比较彻底的调查。在这次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对从前知之甚少的秦始皇的亲族们,比如父亲嬴异、母亲赵姬、养祖母华阳太后、亲祖母夏太后和弟弟长安君成蟜等人的情况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而且发现了从前不为人知的几位亲族,比如表叔昌平君、成蟜的母亲韩夫人、嬴政王后楚夫人等;在两位准亲族的著名人物──仲父吕不韦和假父嫪毐的事迹中,也发现了诸多从前没有被注意到的史实间的关联。  通过这项工作,我们首次将秦始皇的亲族网勾画出了一个大体的轮廓;通过重建这些亲族们所组成的关系网,通过观察秦始皇在这个关系网中与亲族们的互动和映照,我们在相当程度上复原了秦始皇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我们知道,个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亲族关系无疑是个人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在世袭制社会当中,出身决定了地位,亲族关系更是个人发展的首要条件。把握住了秦始皇的亲族关系,一个逼近历史真实的、人性的秦始皇的形象,便有了复活的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调查,我们还首次对数百年来秦国外戚的历史和秦国外戚干政的历史特点做了系统的整理,对于长达三百年、延续了二十一世代的秦楚两国的联姻关系,有了脉络清晰的认识,并且第一次将左右秦国政坛八十年之久的楚系外戚集团的历史真相揭示出来了。外戚干政是秦国政坛的深层背景。楚系外戚集团主政,从秦昭王时代一直持续到秦始皇时代,秦始皇父子的政治生命,长期都掌握在这个集团手里。可以说,外戚关系,特别是楚系外戚集团的存在,是秦始皇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中不可忽视的重大背景。  忽视以上这些基本的要素,无异于割断了历史,结果就是将秦始皇视为横空出世的奇特人物,赞美者称他为千古一帝,将秦统一天下的伟业通通归功于他的英明,攻击者称他是稀世暴君,将秦亡的责任逐一归结为他的罪行。现在看来,这些意见都是情绪化的偏激之论,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偏离了评价历史人物所必须具备的公正立场。  我的这次调查工作,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于亲族关系,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秦始皇从出生到统一天下的三十九年间。三十九年的时间,在秦始皇五十年的生涯中将近占了五分之四,他那曲折而辉煌的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在这三十九年间,他从幼年到中年,他的为人行事,他的政风人格,已经基本定形。在这三十九年期间,他从秦国的王子到秦王,再从秦王到秦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大体确立。根据对他这三十九年历史的仔细考察,我们看不出暴君独裁的迹象;更重要的是,我们看不到出现暴君独裁的历史条件──不受限制的绝对王权。相反,我们看到秦国政治社会传统深厚,王室婚姻连接多国,亲族关系错综复杂,君王的政治权力受到多方的制衡和限制。在这种生存和发展条件之下,我们所看到的三十九岁之前的秦王嬴政,是一位经历了种种艰难磨练,正在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贤明君王的形象。  另一方面,我们在调查秦始皇亲族关系的工作中,也对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做了一次清理。清理的结果表明,秦统一天下的过程,是一个延续了数百年的漫长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秦孝公时代(前三六一─前三三八年)。这一阶段,可以说是秦统一天下的出发点。在这段时期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制度基础。  二,秦惠王时代(前三三七─前三一一年)。这一阶段,可以说是稳步东进的阶段。在这段时期中,秦惠王派遣司马错攻占巴蜀,将关中蜀汉连成一片,建立了东进的稳固基地;任用张仪破解六国联盟,实现了东进的有利外交环境,北取上郡,南夺汉中,东进三川,开始稳步扩张。  三,秦昭王时代(前三0六─前二五一年)。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阶段。在这段时期中,秦国在宣太后和秦昭王的坚强领导下,任用魏冉,内政安稳,外交灵活;军事上任用大将白起,通过伊阙之战,歼灭了二十万韩魏联军,使韩国和魏国失去了抗衡秦国的力量;通过长平之战,歼灭了四十万赵国军队,使赵国失去了抗衡秦国的力量。这时候的秦国,三分天下有其二,领土和实力,已经远远凌驾在六国之上,这时候的秦国,统一天下的三大战役(伊阙之战、长平之战和灭楚之战)已经打赢了两场,统一天下的大局已经定形,攻灭六国的大势已经难以逆转。  四,秦始皇时代(前二四六─前二二一年),这是完成统一的最后阶段。在嬴政年幼不能亲政的十年间,政权由华阳太后、夏太后、帝太后代理,主持国政的吕不韦、昌平君,主持军事的蒙骜和桓齮都是先王以来的老臣,维系着内政外交和东进政策的稳定。嬴政二十二岁亲政,在祖母华阳太后的的督促之下,依靠表叔昌平君等人平定嫪毐之乱,放逐了母亲帝太后。事后,他接受齐国使者茅焦的建议,迎回母亲,明智地在祖母和母亲之间求得平衡,不仅妥善地处理了危机中的秦国政局,也妥善地处理了复杂的多国政治关系。  嫪毐之乱,是嬴政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重大的磨练,他顺利地经受了考验,一位有为君王的成长形象由此充分地展现出来。嬴政亲政以后,华阳太后威临王室,丞相昌平君辅佐国政,老将王翦领军出征,年轻的秦王继承传统,开始领导秦国沿着既定的路线继续东进。华阳太后去世以后,嬴政开始专权,罢斥老臣,放逐昌平君和王翦,强力推动统一的车轮急速猛进,结果是遭受了第一次灭楚之战的重大失败。不过,嬴政跌倒后又爬起来,他承认过错,再次起用王翦,取得了灭楚之战的最后胜利,完成了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如果我们以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为背景,将秦始皇的前半生放在这个背景中做一鸟瞰式的概观的话,大致可以做出一个形象化的评语。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宛若一场四乘一百的接力赛,秦始皇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比作四人接力赛中的最后一棒,在遥遥领先、胜局已定的跑道上,他接棒冲刺,曾经跌倒,又坚强地爬起来,一鼓作气跑到了终点,成了颁奖台上的领奖者,历史镜头的聚光点。在这个历史的聚光灯下,他展现出来的人格是隐忍顽强、坚决果断,他展现出来的政风是明察谨严、知过即改,他展现出来的历史形象,是一位历经了种种艰难磨练,正在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强势明君。  5、天意难测民意重  一位年幼君王,经历了种种磨练,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成为强势明君,尽管遭遇过失败和挫折,但他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成为历史聚光灯下的千古一帝,这就是秦始皇前半生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阳光向上,可以说是正面投影的光辉形象。  投影出这个正面形象的光源,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运动。这个历史运动结束了西周以来的列国并立,代之以统一帝国;这个历史运动结束了远古以来的亲缘氏族社会,代之以新的编户齐民社会。这个历史运动,宛若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这种历史大趋势,经典作家称之为历史的必然,星相学家称之为宿命,我称之为天意。  中国有句古话说,时势造英雄。何谓时势?时,时局也;势,趋势也。时势就是历史大趋势,就是历史的必然,就是天意的体现。西周王室衰退以后,由新的政治社会秩序取代旧的政治社会秩序的历史运动开始启动,诸侯兼并,列国争霸;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称王,齐秦两国先后称帝,天下走向统一帝国的趋势逐步明显。正是在这种大趋势当中,秦国以它特有的条件顺应了天意,成为实现天意的工具,逐一消灭列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秦帝国。  秦帝国建立以后,秦始皇五次巡游天下,刻石记功,宣扬统一天下的大义。峄山刻石文曰:[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碑文大意是说:[回首乱世之初,纷争由分封列国开始。从此以后,战争无日不有,鲜血遍地长流。古往今来的混战局面,历代不能改正,五帝不能禁止。当今时代,皇帝统一天下,战争不再出现,灾害得以消灭,百姓康泰安定,永久享受和平的恩惠。]我读峄山刻石碑文,不仅感到字句铿锵,意义深远,更进而感受到此时此地的秦始皇,登高远望,志得意满,俨然是天意的代言人。  另一方面,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又是一个延续了数百年的残酷的战争过程。面对着秦国如狼似虎、无止无休地蚕食侵攻,执着于传统、恋乡眷土的各国人民恐惧悲愤;面对着宛若杀人机器的冷酷秦军,热爱祖国的各国人民同仇敌忾,拼死抵抗,上演了无数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从这个角度来看,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行动,残酷地强暴了各国的人心,是违逆大众民意的。  如果我们以民意为另一束光源来照射秦始皇,投影出来的形象怕相当地阴暗冷酷,一种为列国人民所痛恨,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无道暴君的形象,鲜明地映现出来。相反,民心民意的所向,大众的热烈视线,都投向了抗秦的英雄。荆轲别燕国,刺秦王功败垂成,列国人民为之扼腕叹息。高渐离继承荆轲遗志,举筑击嬴政未中,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千古回响。张良变卖家产,求得壮士博浪沙狙击始皇,他那怀念祖国痛恨暴秦的深情,凝结了韩国的民心民意。屈原赋哀郢、,诉说国都为秦军攻占的悲伤,哭泣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意思是说:[反复无常的天意啊,为何使百姓遭殃?妻离子散啊家破人亡,仲春二月啊迁徙东方。]他忧国怀乡,亲土爱民。他怨天悯人,哀怨天意之不公,悲泣民生之苦痛。  伟大的屈原,是忧国爱民的诗人。屈原所忧的祖国,是激烈抗击秦国侵攻的楚国。屈原所爱的人民,是在秦军的残酷攻击下流离失所、痛楚绝望的楚国人民。屈原的著作和人格,不仅体现了楚国的民意,也体现了列国的民意。古往今来,屈原已经成为热爱祖国乡土和讴歌民情民意的象征。  天意无情,民意人性,天意和民意的离合,左右了历史的动向。我调查秦始皇疑案,整理秦统一天下的往事,深深感到秦灭六国的历史是一部顺天逆民的历史──天意和民意的背离,制造了无数惨痛的历史。  秦违逆民意统一天下,暴力强行的结果,古来列国消灭,万千生灵涂炭;十五年后,有六百年历史的秦国也不得不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国家崩溃,王族灭绝。两千年来,中国人民也不得不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呻吟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压迫之下,乡土难以自治,个性难以发扬,改革的动向难以成器,创新的萌芽难以生长,庞大帝国体制的厚重停滞,让近代中国沉沦到落后的谷底。追根问柢,都要溯源到早产的统一帝国,箝制民意,轻视地方,以暴力维持统一,扼杀任何可能出现的新生机。  一统天下的秦帝国,虽然是早产,毕竟顺应了天意。秦帝国的建立,取得了远古以来从未有过的成功,可谓是前无古人。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为以后两千年中华帝国的历史,奠定了制度的基础,规范了延续的蓝图,可谓是后无来者。秦的体制,历代继承,统一帝国的形态,延续至今。中国指向统一的天意,可谓是由秦帝国和秦始皇宣告的。  天意和民意的聚散离合,贯穿着中国历史。屈原伤怀自沉,逆天顺民。秦始皇统一天下,顺天逆民。秦末大乱,刘邦顺天顺民,建立汉帝国。历经王朝更替,演化到了近代,袁世凯复辟称帝,是一场逆天逆民的短命闹剧。两千年中国历史的基本特点,由统一帝国和民众暴乱交替而来的王朝循环,也是出于天意和民意的聚散离合。  天意和民意,是我们洞察历史的两束光源,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两个视点。从这个角度观察开去,我们不但可以将秦帝国和秦始皇看得更清,也可以看清历代的王朝和帝王,看清他们的明处和暗处,他们的光辉和黑暗,看清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他们的伟大和渺小。  体察天意和民意,方能通古今之变。古代社会,天意重而民意轻;现代社会,民意重而天意薄。天意超前,民意滞后;天意难测而识者少,民意可察而变数多。不从天意,难以成功;不顺民意,必将遭到功成后的报复。  盖棺论定,秦始皇千秋功罪的评说,还得留待整理秦始皇晚年史实之后。  以史为鉴,当权者顺天重民,调和天意和民意,可谓是须臾而不可忘记。  结语:我为什么写历史推理  这是我写的一本历史推理书。  两年以前,我出版了新形式的历史叙述《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原书名:《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按照预定的计划,我开始着手写第二部:《复活的历史:汉帝国的诞生》。殊不知,鬼使神差,因缘际会,我竟然先写成了这本历史推理,自己也感到意外。  写历史推理,是多年以前就有的想法。  我入史学之门,算是科班正途,进北大历史系,从考证开始起步,经过人物评论、事件原因探索,一直到史学理论,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走到高层,经历了一个难得的完整过程。因为喜好哲学,遇事爱寻根问柢,历史是什么,历史学又是什么的终极问题,始终是我的关怀。毕竟是千古的疑难,怕要求索一生。退而求其次,考证是什么,考证的原理在哪里?也一直吸引着我。多次实践以后,渐渐悟出些道理来了,考证的基本思路,就是基于证据的推理。  基于证据的推理,不仅是历史学的思想基础,也是科学的思想基础。历史学与科学之间,在基础的部分有相关的交接点,实在是使我感到高兴,因为我曾经有过做科学家的少年梦。我爱读侦探小说,最钦佩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那种智慧的冷峻神态,瘦长的敏捷身姿,很使我着迷。侦探小说读得多了以后,对于侦探们的思路,也大体看出门道来了,同样是基于证据的推理。  侦探小说发端于英美,经过日本人的改进,发展成为体裁广泛的推理小说,内容也由单纯的刑警破案扩充到暴露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江户川乱步、松元清张、森村诚一、赤川次郎……众多的推理作家,宛若灿烂的群星,使人眼花撩乱,目不暇给。  我到日本以后,注意到一个有趣的事情,这些写侦探小说的名家们,不少人喜好历史,特别是古代史。他们不但用古代史做题材写侦探小说,有些人还直接介入到古代史的研究中来。报纸电视关于古代史疑问的讨论,常常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侦探小说家同堂共议,争锋斗智,那种融会文学和史学、结合实证和推理的动人景象,在中国是未曾见过的。  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不仅是中国古代史的大家和日本史的专家,也是侦探小说的爱好者。他读了日本推理小说家高木彬光的推理小说《成吉思汗的秘密》后有所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作日本的推理小说与清代的考据之学──一种文化比较、。在这篇文章中,周先生结合自己读书治学的体验,指出了推理小说与考据之学间有相通的内在联系,二者在基本思路上相同,都是基于形式逻辑的推理。  周先生是我所敬仰的老师,读了他的文章,加深了我的感悟。我进而想到,不管是在欧美还是在日本,侦探小说都颇为流行,是得到国民喜爱的通俗文化。反之,在中国的流行文化中,没有发达的推理小说,国民喜爱的方向,偏重在神怪武侠。神怪武侠是非逻辑的自由遐想,那种上天入地、出神入化的超脱和飞跃,由不得让我想到庄子的无拘无束,道家的自然自由。诸子百家中,唯有名家是讲思辨、重逻辑的哲学派别,经过秦始皇的焚书、汉武帝的尊儒以后,两千多年来是断绝了。这种断绝,对于中国文化和国民心理的影响,不可不谓久远深长。  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根本,是人类脱离鬼神迷信之后的东方理性觉醒,其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可能,先被政治专制的焚书打断,后被文化统制的尊儒阉割,从此偏离多元的方向,失去了自由与活力,实在是两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不幸。痛定思痛后的当今中国文化,其最大的课题,就是回到古典,重铸文化,在诸子百家的根上,嫁接现代的普世文化,发展出融会古今中外的新文化来。  历史是文化的核心,历史学的开拓也是文化的课题之一。于是我又发奇想,是否可以在考据之学的传统之上,参照推理小说,发展出一种新的表现历史的形式?我由此有了历史推理的想法。  我是理论脱离实际论者,承认任何理论与实际之间都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人为努力的所在。理论先行,有了想法以后,我开始着手实践。历史推理的内容,当然是历史上的疑案。在古代史领域,到处都是难解的疑团,大到夏王朝是虚幻还是真有其事,小到秦始皇的父亲是子异还是吕不韦,大凡是可以做考证文章的题目,都可以成为历史推理的题材。问题在于形式,寻找合适的形式成了写作历史推理的关键。  我试图学习侦探小说的手法,设计一位宛若侦探的历史学家,引导自己的学生们来出入古今,破解古史之谜。如此深入下去的结果,自然走向了推理小说的方向,在增加了趣味和自由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削减了历史可信度的传达。我希望坚持历史学本位的立场,侦查的疑案就是历史学的问题,证据一定要真实,推理一定要合理,可以构筑,但不能编造。虚构人物的推理小说的方式,不是我当下追求的目标。我暂时放下了这种写法,将原稿封存,留待将来做别的用途。我将注意力转向题材,期待内容能够提供形式的启示。  我在写作博士论文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的时候,曾经明确了一个重要的史实:创建了汉帝国的刘邦集团,它的上层,多是出身于楚国的军人,数量虽然不大,却是集团的核心部分,我称其为楚人集团;它的中下层,多是出身于旧秦国的军人,数量最大,构成集团的外围和主力,我称其为秦人集团。顺着这条线索,我在整理项羽之死的历史的时候,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垓下战败,项羽溃围脱逃,一支汉军的骑兵部队奉命追击,终于在乌江岸边置项羽于死地。项羽死后,有五位汉军骑士各自夺得了其遗体的一部分,都被刘邦封为列侯。这五位骑士,无一例外都是出身于关中地区的旧秦军将士。其中的一位叫作杨喜,他的第五代孙子杨敞是司马迁的女婿,曾经做过汉朝的丞相,与司马迁有多年的交往。《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垓下之战和项羽之死的纪事,因为都出于杨喜的口述,所以栩栩如生,真实得让人生疑。  这段历史的澄清,不仅印证了我对刘邦集团地域构成的发现,也坚定了我打通文史哲,回到司马迁,以《史记》为蓝本写历史叙述的决心。我进而联想到兵马俑,这是一支以秦帝国的京师军为原型塑造的地下军团,那些追击项羽的旧秦军将士们,甚至是杨喜等五人的身姿,说不定就跻身于其中?兴奋感动之余,我用自己熟悉的形式,就这个题材写了两篇论文,一篇题作兵马俑与项羽之死──秦京师军去向探微、,在[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二00四年,兵马俑博物馆)上发表,后来刊载在《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上。另一篇题作论《史记》叙述中的口述传承──司马迁与樊他广和杨敞、,在[纪念司马迁诞辰二一五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二00五年,陕西师范大学)上发表,后来刊载在《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四辑上,算是两份历史研究的学术成果。  兵马俑与项羽之死的内容,被与会的记者报导,经过报纸和因特网的转载,受到历史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一位长辈告诉我,他在火车站的消遣杂志上看到了相关的文章,候车时买来打发时间。我去年暑假到安徽实地考察,从垓下经过东城到乌江,一步一个脚印地追寻项羽之死的踪迹。在乌江[项羽祠]出售的旅游书上,我也看到了相关的文章,买来作纪念。当然,这些文章的作者都不是我,而是各种层面上的爱好者们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改写和再改写。  在得到上至学会下至娱乐小报的回馈以后,我再一次感到历史的神秘,感到真实的历史,可以比虚构的小说更精采;追求历史真相的乐趣,可以由专家与大众共享,专家和大众一样,都有一颗好奇的心。我由此想到,既然是专家与大众都感兴趣的内容,与其由外行的爱好者来改写传布,留下浅入误出的诟病,何不由专家自己来深入浅出地传播?受到新的刺激后,我开始考虑以项羽之死为题材,以已经写成的学术论文为基础,再一次尝试历史推理的写作,希望大众看得有趣,专家不会摇头。  写作的过程断断续续,停停写写,持续了好几个月,结果是失败了。尽管有好的题材,却找不到好的形式,我无法脱离学术论文的框架,另外写成一种既能使大众感到有趣,也能使我有心写下去的新东西。我很有些灰头灰脑,怀疑自己是否走火入魔而为贤者笑,我又一次将历史推理的想法束之高阁。这一次,我将历史推理从我的历史学构想中作了删除,排除到历史学之外,干干脆脆来了个一刀两断。  古来贤者说,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不再受历史推理困扰的我,于是将有限的精力,集中于历史叙述的追求。感谢神明的眷顾,我竟然在失落的地方有了收获,在思维的推理上增添了实地的考察,在冷峻的逻辑上增添了移情的体验,在问题式的求解外追求历史的自然流程,终于找到一种自己满意的形式,完成了《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那个时候,我再次思考了自己的历史学构想,确认了历史研究、历史理论和历史叙述的工作布局,准备顺着这个三合一的方向,驾轻就熟地顺流而下了。历史叙述,以[复活的历史]为系列进入汉帝国;历史研究,围绕取代军功受益阶层的诸种新集团,进入西汉中后期;历史理论,将《历史的镜像》整理出来,由知识论进入本体论;然后是诸子百家,茶文化,生死观,神明和花道……又是思想先行的宏大计划。  思想总是走得太快,行动永远落后于计划,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不时将我的计划打乱。《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出版于二00七年四月(北京:中华书局),大概是在同年二月,《二十一世纪经济报导》读书版的编辑李二民先生来信约稿,说中央电视台将播放长篇电视连续剧《秦始皇》,希望我就历史上真正的秦始皇谈谈看法。我一口应承下来,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踌躇,反而有正中下怀的愉悦,因为长久以来,秦始皇的事情一直憋在我的心中,成了纠缠不去的情结。  我写《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最初是从秦始皇的出生开始写的。当我将所有有关秦始皇的史料仔细地过了目,将有关的主要研究论著浏览以后,我惊奇地发现,两千年来,秦始皇是一位被严重误读了的人物,不仅他个人被误读,秦帝国建立前和秦帝国崩溃后的整个历史背景都被误读了,有关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迷雾重重。  作为历史学家,作为秦的子孙,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想将所有的迷雾澄清。不过,澄清历史迷雾,破解历史疑难,锐利的武器是历史论文而不是历史叙述,这就将我置于形式和内容不能两全的矛盾处境:要从秦始皇开始叙述,就得先写论文澄清史实。经过反复试行和多方思考以后,我决定放弃秦始皇,改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写,历史叙述先于历史论文。  从结果来看,我的这种选择是成功的。秦始皇生于公元前二五九年,刘邦生于公元前二五六年,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在秦帝国世代,刘邦是一介草民,他的生活圈子有限,有关他个人的史料比较多而且比较可靠,从他入手不但便于叙述,也可以比较完整地展现出当时民间社会的风气,收到了由下而上复活秦帝国崩溃过程的效果。当然,由于我的这种选择,澄清秦始皇种种疑问的课题,就被搁置下来,我在叙述秦帝国崩溃的时候,对于相关的事情不得不有所回避,甚至闪烁其词。最大的遗憾是,我因此无法对秦始皇的一生功过和秦帝国崩溃的原因,作盖棺论定的结语。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导》的约稿,给我提供了一个宣泄的管道,我一气呵成,接连写了三篇长文,分别以秦始皇的生父之谜、、秦始皇的后宫之谜、、赵高变形记、刊载在该报上。报纸是大众媒体,对于文体有特殊的要求,论文的形式肯定是不合适的。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导》写稿的时候,历史推理的想法又一次在我心中死灰复燃,我于是借东风,将写论文的内容,按照纸媒的要求,用一种破案解密的形式写了出来。结果是读者有好评,我自己也喜欢。文章传播开来以后,不断有各种媒体继续邀约我,使我欲罢不能。  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顺水推舟,经过彷徨和反复,大概是在二00七年十一月,我正式决定将《复活的历史:汉帝国的诞生》放下,藉媒体的邀约为动力,接着三篇报纸文章的余势,再一次挑战历史推理,以研究课题的内容为底本写一本大众读物,将笼罩在秦始皇身上的迷雾一一清除。十一月中旬,我草拟提纲正式动笔,二00八年三月底写出初稿。六月初,接到东方卫视的[世说新语]节目的邀请,按照电视讲座的要求再次改稿。八月底到上海录制节目,九月底回到日本。十月六日到二十四日,节目以[秦史谜案]的题目播出。节目播放以后,我又根据播放的结果总结得失,按照出版的要求,补充内容,完成本书的定稿。十一月二十九日,我将最后一章改定完毕,发送北京中华书局,终于交出了自己认可的完稿。  由于本书的完成,历史推理在我的工作布局上覆活。我所追求的历史学,不但综合了历史研究、历史叙述和史学理论,成为一个有科学基础的人文历史学,也因为增添了历史推理而进入大众领域。  这样的结果,不但了结了我的一桩心事,使我得到更多朋友,也坚定了我对文化资源学的看法。历史是一种文化资源,既可以为研究所用,也可以为教育所用;既可以为大众娱乐所用,也可以为旅游经济所用。历史学的领域,可以步步拓宽,应当与时俱进。  在东方卫视播放的[秦史谜案]讲座中,我自己拟了一个提纲挈领的宣传文。这段文字,体现了本书的理念,我自己也很喜欢,在这里摘录下来奉献给读者朋友,作为结语的收场:历史是永恒的谜,因为我们不能再回去。如果我不能给你提供最准确的史实,我将给你提供最合理的推测。  最准确的史实,是近于美的真;最合理的推测,是近于真的美,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附录  《秦谜:秦始皇的秘密》在大陆出版的时候,没有附录和参考书目。理由嘛,比较简单;我知道这本书该如何定位,自感不甚了然,因而难以确定有没有必要附上这些比较专门的东西。  书出来以后,我一边听取读者的反应,一边自我审视,似乎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在看来,我这本历史推理,可以说是一部学术研究著作的普及推广读本。形式上尽可能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基本上是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以自信的说,本书的内容和见解,都是有学术根据的,不但对于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是新颖的,对于从事相关研究的历史专家来说,也是新颖的。  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本书台湾版的定位就比较清楚了。首先,从版本上看,定位在精,相对中华书局的普通版而言,是精品版。新增的地图和彩照,最是代表。其次,从书品上看;定位是雅,比较中华书局的大众普及版而言,本书力图向典雅的方向靠近。基于这种考虑,我为本书增添了大事年表、和秦始皇年表、、秦王婴父子列传、和昌平君列传、,以及焚书坑儒,半桩伪造的历史、等几个附录。这些附录,既是有利于理解本书内容的便利工具,也是有利于对内容做深入理解的一些学术参考。  在中华书局版中,对于引用史料的来源,都做了明确的标注,对于不得不提到的学术论著的出处,以夹注的形式写在书中。在台湾版中,我保留了前者,而将本书曾经比较多的参考过的学术论著,以参考论著要目的形式单独附录出来。这种安排,也是为了向典雅靠近。  附录一 大事年表  前三0六年(秦昭王元年 楚怀王二十三年)  秦昭王赢则即位。宣太后当政。  前三0五年(秦昭王二年 楚怀王二十四年)  魏冉平定季君之乱。迎楚夫人为王后。  前三0四年(秦昭王三年 楚怀王二十五年)  秦昭王与楚怀王盟于黄棘(今河南省新野东北),秦楚和好。  前三0三年(秦昭王四年 楚怀王二十六年)  安国君赢柱生,一岁,母唐八子。齐、韩、魏共伐楚。楚使太子熊横入质于秦而请救,秦发兵救之,三国引兵去。  前三0二年(秦昭王五年 楚怀王二十七年)  楚太子熊横与秦大夫私斗,杀之亡归,秦柴楚交恶前二九八年(秦昭王九年 楚顷襄王元年)  楚太子熊横即位,是为顷襄王。  前二九二年(秦昭王十五年)  吕不韦生,一岁。  前二八一年(秦昭王二十六年 楚顷襄王十八年)  赢柱二十三岁。子异生,一岁。吕不韦十二岁。  前二七八年(秦昭王二十九年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秦将白起攻下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前二七二年(秦昭王三十五年 楚顷襄王二十七年)  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楚使太子熊元与傅黄歇入质于秦。赢柱三十二岁。子异十岁。  前二七一年(秦昭王三十六年 楚顷与王二十八年)  嬴柱三十三岁。嬴异十二岁。吕不韦二十二岁。昌平君生于咸阳,一岁?  前二六六年(秦昭王四十一年 楚顷襄王三十三年)  范雎为秦相。以穰侯魏冉为首的四贵失势。  前二六五年(秦昭王四十二年 赵孝成王元年)  宣太后死。安国君嬴柱为王太子,三十九岁。华阳夫人为太子夫人。嬴异十七岁,后到赵国做人质。吕不韦二十八岁,在韩国经商。昌平君七岁。  前二六三年(秦昭王四十四年 楚顷襄王三十六年)  楚太子熊元亡归楚,立为王,是为考烈王。其秦妻与子熊启(昌平君)俱留秦。  前二六二年(秦昭王四十五年 赵孝成王四年 楚考烈王元年)  秦攻韩。赵国接受韩上党郡,秦赵战争一触即发。子异二十岁,在邯郸结识吕不韦。吕不韦三十一岁。 楚考烈王熊元即位。傅黄歇为令尹。封春申君。  前二六一年(秦昭王四十六年 赵孝成王五年)  秦赵开战,相距于长平。嬴异二十一岁,通过吕不韦认华阳夫人为养母。昌平君十一岁。  前二六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 赵孝成王六年)  长平之战赵军惨败。嬴异二十二岁,与赵姬同居。赵姬有孕。  附录二 秦始皇年表  前二五九年(秦昭王四十八年 赵孝成王七年)  一岁,生于邯郸。秦军攻入赵国,围困邯郸。父嬴异二十三岁。吕不韦三十四岁。  前二五八年(秦昭王四十九年 赵孝成王八年)  二岁,一家困处邯郸。秦军继续围困邯郸。父嬴异二十四岁。吕不韦三十五岁。  前二五七年(秦昭王五十年 韩桓惠王十六年 燕孝王元年)  三岁,与母赵姬留在邯郸。魏信陵君,楚春申君等各国救赵,大败秦军。嬴异与吕不韦脱城回到咸阳,见华阳夫人,得字楚。不久娶韩夫人?表叔昌平君十五岁,与母在咸阳。  前二五六年(秦昭王五十一年 赵孝成王十年 韩桓惠王十七年)  四岁,与母赵姬留在邯郸。父嬴异二十六岁,次子成蟜出生一岁?表叔昌平君十六岁。吕不韦三十七岁。  前二五五年(秦昭王五十二年 赵孝成王十一年)  五岁,与母赵姬留在邯郸。秦相范雎死。父嬴异二十七岁,弟成蟜两岁。表叔昌平君十七岁。  吕不韦三十八岁。  前二五四年(秦昭王五十三年 赵孝成王十二年 燕王喜元年)  六岁,与母赵姬留在邯郸。燕太子丹质于赵,与嬴政相识相欢?父嬴异二十八岁,弟成蟜三岁,表叔昌平君十八岁。吕不韦三十九岁。  前二五三年年(秦昭王五十四年 赵孝成王十三年)  七岁,与母赵姬留在邯郸。父嬴异二十九岁,弟成蟜四岁,表叔昌平君十九岁。吕不韦四十岁。  前二五二年(秦昭王五十五年 赵孝成王十四年)  八岁,与母赵姬留在邯郸。父嬴异三十岁,弟成蟜五岁,表叔昌平君二十岁。吕不韦四十一岁前二五一年(秦昭王五十六年 赵孝成王十五年)  九岁,与母亲超姬一道回到秦国。秦昭王死,安国君立,是为孝文王,五十三岁。秦国与赵国和解,送嬴政母子归国嬴异三十一岁;为王太子。弟成蟜六岁。表叔昌平君二十一岁。吕不韦四十二岁。  前二五0年(秦孝文王元年 楚考烈王十三年)  十岁,王太子继承人。孝文王即位,华阳大人为王后,嬴异为王太子。孝文王即位三天死。嬴异三十一岁立,是为庄襄王。弟成蟜七岁,表叔昌平君二十二岁,吕不韦四十三岁。  前二四九年(庄襄王元年 楚考烈王十四年)  十一岁,为王太子。嬴异三十三岁即位。尊华阳后为华阳太后,夏姬为夏太后。赵姬为王后。吕不韦为丞相,灭东周。表叔昌平君,进入政坛。弟成蟜八岁。  前二四八年(庄襄王二年 楚考烈王十五年  十一岁,王太子。表叔昌平君二十四岁,弟成蟜九岁。吕不韦四十五岁。  前二四七年(庄襄王三年 魏安厘王三十年)  十三岁。五月。庄襄王死,三十五岁。太子嬴政立。委政于太后与大臣。太后者,华阳太后、夏太后与帝太后。大臣者,相国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与蒙骜、王齮等。魏信陵君合五国攻秦,蒙骜军败于联军。李斯(三十四岁)入秦,为吕不韦舍人。表叔昌平君二十五岁。弟成蟜十岁。仲父吕不韦四十六岁。  前二四六年(秦王政元年 楚考烈王十七年)  十四岁,即位。表叔昌平君二十六岁,弟成蟜十一岁。仲父吕不韦四十七岁。  前二四五年(秦王政二年 楚考烈王十八年)  十五岁 表叔昌平君二十七岁,弟成蟜十二岁。仲父吕不韦四十八岁。  前二四四年(秦王政三年 赵悼襄王元年)  十六岁。王齮死。表叔昌平君二十八岁,弟成蟜十三岁。仲父吕不韦四十九岁。  前二四三年(秦王政四年 魏安厘王三十四年)  十七岁。信陵君死。表叔昌平君二十九岁,弟成蟜十四岁。仲父吕不韦五一岁。  前二四二年(秦王政五年 韩桓惠王三十一年)  十八岁。成蟜出使韩国,韩献[百里之地]。封长安君。表叔昌平君三十岁。仲父吕不韦五十一岁。  前二四一年(秦王政六年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 魏景愍王元年)  十九岁。楚、赵、魏、韩、燕五国攻秦,被击退。楚将首都从陈(今河南淮阳)迁徙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吕氏春秋》编成。表叔昌平君三十一岁,弟成蟜十六岁。仲父吕不韦五十二岁。  前二四0年(秦王政七年 韩桓惠王三十三年)  二十岁。夏太后死。帝太后坐大,嫪毐擅权。表叔昌平君三十二岁,弟成蟜十七岁。仲父吕不韦五十三岁。  前二三九年(秦王政八年 赵悼襄王六年 韩桓惠王三十四年)  二十一岁。帝太后打击韩夫人,引发成蟜之乱,成蟜降赵,封于绕(今河北绕县)。嫪毐以告奸之功封长信侯。表叔昌平君三十三岁。仲父吕不韦五十四岁。  前二三八年(秦王政九年 楚考烈王二十五年 韩王安元年)  二十二岁,之雍城行冠礼。华阳太后与帝太后对立,嫪毐受到追查,引发嫪毐之乱爆发。相国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受命平乱。嫪毐兵败被处死,帝太后被放逐。楚考烈王熊元死,在位二十五年。李园杀春申君。楚幽王熊悍立。  前二三七年(秦王政十年 楚幽王元年)  二十三岁,迎楚夫人为王后。吕不韦(五十六岁)免相,之封地河南。昌平君(三十五岁)为相。  下逐客令。李斯(四十四岁)上书请废逐客令。齐国使者茅焦说秦王,迎回帝太后。  前二三六年(秦王政十一年 韩王安三年)  二十四岁。丞相昌平君三十六岁。李斯(四十五岁)使韩。  前二三五年(秦王政十二年 楚幽王三年 赵王迁元年)  二十五岁。吕不韦(五十八岁)自杀于河南。丞相昌平君熊启(三十七岁)与丞相颠监制铜戈。  前二三四年(秦王政十三年 楚幽王四年)  二十六岁,之河南。赵高(二十三岁)被选拔为尚书卒史。进入秦宫,仕于秦王。丞相昌平君三十八岁。  前二三三年(秦王政十四年 韩王安六年)  二十七岁。韩非入秦,死。韩王请为臣。丞相昌平君三十九岁。  前二三二年(秦王政十五年 燕王喜 二十三年)  二十八岁。燕质子太子姬丹自秦亡归。丞相昌平君四十岁。  前二三一年(秦王政十六年 韩王安八年)  二十九岁。韩南阳假守腾献地。丞相昌平君四十一岁。  前二三0年(秦王政十七年 韩王安九年)  三十岁。内史腾攻韩,俘韩王安。华阳太后死。幼子胡亥生一岁。丞相昌平君熊启(四十二岁)与丞相隗状监制铜戈。  前二二九年(秦王政十八年 赵王迁七年)  三十一岁。王翦攻赵。丞相昌平君四十三岁。  前二二八年(秦王政十九年 楚幽王十年 赵王迁八年)  三十二岁。楚幽王熊悍卒,楚哀王熊犹立。二月,楚王负刍杀哀王及其母舅李园兄妹立。王翦破赵都邯郸,俘赵王迁。赵公子嘉奔代,自立为代王。嬴政之邯郸,活埋旧仇家。母帝太后卒。丞相昌平君四十四岁。  前二二七年(秦王政二十年 燕王喜二十八年 楚王负刍元年魏王假元年 赵代王嘉元年)  三十三岁。荆轲刺秦王。王翦攻燕。徙故韩王安居郢陈□山。丞相昌平君四十五岁。  前二二六年(秦王政二十一年 燕王喜二十九年)  三十四岁。王翦攻燕,破燕国首都蓟,燕迁往辽东。李信得太子丹首献秦王。韩国故都新郑反。故韩王安死于郢陈□山。王翦罢将归老频阳。昌平君(四十六岁)罢相迁徒郢陈□山,居韩王安地。  前二二五年(秦王政二十二年 魏王假三年 楚王负刍三年)  三十五岁。王贲水淹大梁,魏王假降,魏亡。李信,蒙武攻楚。昌平君(四十七岁)反秦于郢陈。李信,蒙武回军,大败。  前二二四年(秦王政二十三年 楚王负刍四年)  三十六岁。嬴政之频阳强起王翦出征。昌平君(四十八岁)与秦军战郢陈。王翦攻楚,破楚都寿春,俘楚王负刍。嬴政之郢陈。  前二二三年(秦王政二十四年 楚王熊启元年)  三十七岁。楚军大将项燕拥立昌平君(四十九岁)为楚王,反秦于淮北。王翦破楚军,昌平君死,项燕自杀,楚亡。  前二二三年(秦王政二十五年 燕王喜三十三年 赵代王嘉六年)  三十八岁。王贲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攻代,俘代王嘉,赵亡。  前二二一年(秦王政二十六年 齐王建四十四年)  三十九岁。王贲与蒙恬攻齐。俘齐王建,齐亡。天下统一,议帝号。称皇帝。李斯(六十岁)为廷尉,反对分封,主张全面郡县制,始皇行之。  前二二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  四十岁。第一次巡游,之陇西北地。修驰道。  前二一九年(秦始皇二十八年)  四十一岁。第二次巡游,东至海,遣徐福入海求仙药,琅邪刻石。客卿李斯(六十二岁)随行。  前二一八年(秦始皇二十九年)  四十二岁。第三次巡游,博浪沙遇刺。之罘刻石。东观刻石。  前二一七年(秦始皇三十年)  四十三岁。屠雎领秦军五路攻南越。  前二一六年(秦始皇三十一年)  四十四岁。逢盗兰池。  前二一五年(秦始皇三十二年)  四十五岁。第四次巡游,李斯(六十六岁)同行,碣石刻石。遣韩终、侯生等求仙药。蒙恬伐匈奴。  前二一四年(秦始皇三十三年)  四十六岁。再次出兵进攻南越。蒙恬渡河筑长城。  前二一三年(秦始皇三十四年)  四十七岁。发五十万军民戍岭南。丞相李斯(六十八岁)上言焚书。始皇行之。  前二一二年(秦始皇三十五年)  四十八岁。自称真人。修直道。建阿房宫。候生、卢生等逃亡,处罚方士。扶苏谏,出至上郡监军。  前二一一年(秦始皇三十六年)  四十九岁。陨石落东郡。使博士为仙真人诗、。迁三万户至北河,榆中。  前二一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五十岁。七月,第五次巡游,死于沙丘。胡亥(十九岁)、赵高(四十七岁)、李斯(七十二岁)有沙丘之谋,伪造遗诏,逼迫扶苏自杀,二世胡亥立。九月,葬骊山。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  前二0九年(秦二世元年)  十月,二世即位。杀蒙恬、蒙毅兄弟。  四月,诛杀诸公子公主。  七月,陈胜起兵于大泽乡。攻占陈县,建立张楚政权,楚国复国。  八月,武臣为赵王,赵国复国。  九月,田儋起兵称齐王,齐国复国。韩广称燕王,燕国复国。项梁起兵于会稽。刘邦起兵于沛县。  前二0八年(秦二世二年)  十二月,陈胜败死。张楚亡。魏咎立为魏王,魏国复国。  一月,楚王景驹立。赵王歇立。  六月,项梁拥立楚怀王。韩王韩成立,韩国复国。  七月,赵高为丞相。田假立为齐王。  八月,田荣立田市为王。魏豹为魏王。  前二0七年(秦二世三年)  十二月,项羽大破秦军巨鹿下。  七月,赵高专权,指鹿为马。章邯投降项羽。  八月,望夷宫政变,赵高杀二世。嬴婴立为秦王,杀赵高。  九月,秦王嬴婴遣兵拒刘邦于峣关及蓝田,兵败。  前二0六年(汉元年)  十月,秦王嬴婴降,秦亡。  附录三 秦王婴父子列传  秦王婴者,始皇帝弟长安君成蟜子也。  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娶赵姬生政于邯郸。长平战起,赵军大败,秦军围邯郸。吕不韦护庄襄王脱出,赴秦军归,娶韩夫人生成蟜,夏姬爱之。夏姬者,韩人,庄襄王生母也。  后数年,赵送赵姬与政归。及庄襄王即位,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夏姬为夏太后,两宫并立。韩夫人与夏太后亲,赵姬附华阳太后。  秦王政五年,微夏太后意,成蟜使韩,不用甲,不伸威,韩出百里之地,遂封长安君。  七年,夏太后薨。帝太后权大,宠用嫪毐,稍侵韩夫人与成蟜。  八年,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嫪毐有告反之功,封长信侯。  成蟜留赵,封绕。子婴留咸阳,在襁褓中,华阳太后怜而护之。  二世即位,听李斯赵高,欲诛蒙氏,婴进谏曰:[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二世不听。  二世与赵高谋,尽诛诸公子公主。婴为二世从兄,以故得幸无患害。  陈胜吴广乱起,秦巨鹿战败,章邯军降,刘邦军直武关。赵高逼杀二世于望夷宫,立婴为秦王。婴与两子及宦者韩谈谋,刺杀高,夷其三族。使秦军守蓝田,军败,遂降刘邦,在位四十六日。项羽入咸阳,诛婴及秦王族,事在《史记秦始皇本纪》。  治史者曰:贾生言秦之亡:[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而仅得中佐,山束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宜绝也。]误哉!余补《史记》,推言婴为长安君成蟜子,及读子婴諌二世存蒙氏而远奸臣,诛赵高而讨叛逆。遣兵据守蓝田,存亡救难之举具矣。然大势已去,回天无力,孤立无亲,微弱无助。即位旋即,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抵霸上。素车婴组,奉其符玺,归降以免秦人于屠戮。子婴君王之质明矣,死生之义备矣,班盂坚之论,诚有可取之义哉。子婴墓,闻在临潼刘家村,二00七年春,余访求不得,言已毁于文革,伤痛感怀!暴虐何论古今。  {秦王婴父子刊传(译文)}  秦王婴,是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成蟜的儿子。  子异(后来的秦庄襄王)在赵国做人质时,娶赵姬为妻,在邯郸生下了长子嬴政。长平之战爆发,赵军大败,秦军围困了邯郸。吕不韦护送子异脱出围城奔赴秦军,回到了秦国。子异在咸阳另外娶了韩国出身的韩夫人,生下了次子成蟜。成蟜得到了夏姬的格外宠爱。夏姬,出身于韩国的王族,是子异的亲生母亲。  数年以后。赵国将赵姬与嬴政送归秦国。庄襄王子异即位以后,尊养母华阳后为华阳太后,亲母夏姬为夏太后,两宫并立。韩夫人亲近夏太后。赵姬依附于华阳太后。  秦王政五年。出于夏太后的安排,成蟜出使韩国,兵不血刃,韩国被迫献出百里的土地与秦国。成蟜因此被封为长安君。  七年,夏太后去世。帝太后赵姬权势膨胀,日渐侵凌韩夫人与成蟜。  八年,长安君成蟜领军进攻赵国,在屯留叛秦降赵。结果,参与叛乱的将士都被处死,参与叛乱的庶民被迁徒到临洮。帝太后的宠臣嫪毐因为告发反叛有功,被封为长信侯。  成蟜留在了赵国,被授予封地绕。他的儿子婴留在咸阳,尚在襁褓中,受到了祖母华阳太后的怜爱和保护。  秦二世即位以后,听信赵高和李斯,准备诛杀蒙恬、蒙毅一族,嬴婴劝谏说[臣下听说,赵王迁诛杀良将李牧而起用颜聚为将,燕王喜私用荆轲之谋而背弃和秦之约,齐王建杀戮旧臣而用佞幸后胜,这些耳详能熟的事情,皆是骤然变更人事,导致国家灭亡,主上身首异地的教训。蒙氏世代大臣,三世有功于秦,是国家的栋梁,主上刚刚即位就无故诛杀开,臣下窃以为不可。臣下有耳闻,处事轻易的人难以治理国政,一意孤行的人不可以辅佐主上。诛杀忠臣而重用无廉行节操的人,这是内使群臣陷于不信而外使将帅离心的事情,望陛下熟虑。]二世没有听从。  在二世与赵高的策画下,将诸位公子、公主全部诛杀。嬴婴是二世的从兄,不在诛杀的计划中,有幸得以保全。  陈胜吴广叛乱蜂起,秦军在巨鹿战败,大将章邯耶投降项羽,刘邦领军逼近武关。赵高发动政变,在望夷宫逼迫二世自杀,立嬴婴为秦王。嬴婴与两个儿子以及近臣韩谈密谋,刺杀赵高,夷灭他的三族。派遣秦军包围蓝田,失败,刘邦军进入霸上。于是投降,在位仅仅四十六日。项羽进入咸阳以复,诛杀嬴婴以及秦国王族。这些事情,都记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当中。  治史者说:贾谊在总结秦亡的教训时说:[子婴被立为秦王,仍然没有醒悟。如果子婴有平庸以的君主之才,只要得到中等程度的辅佐,山东地区虽然叛乱,三秦地区仍然可以保全所有。秦的宗庙祭祀未必会绝灭。]这是错误的结论!我补写《史记》,推断赢婴是长安君成蟜的儿子,当读到嬴婴劝谏二世宽恕蒙氏疏远奸臣,诛杀赵高讨伐叛逆,派遣军队守卫蓝田时。深感他存亡救难的举措是相常周全。然而,当时秦国的大势已去,他回天无力,孤立无亲,微弱无助。刚刚即位,饭尚未咽下肚,酒尚未沾上唇,楚军已经抵达霸上,他乘丧车系绶带,手奉玺印归降,使秦国吏民免于被屠杀。作为君王,嬴婴的资质不可不谓果断贤明,作为个人,他所展现的生死大义,也是到达了完备的境界啊。嬴婴的墓,听说在临潼刘家村,二00七年春天,我去寻访而没有结果,据说已经在文革中被毁壤,伤痛感怀,暴虐的事情,古今都有。  {秦王婴父子年表}  父 成蟜  年代           年龄 事件  秦昭王51年(前二五六年) 1岁 成蟜生于咸阳。  秦昭王56年(前二五一年) 6岁 赵姬与嬴政回到咸阳。  孝文王元年(前二五0年)  7岁 嬴异为王太子。  庄襄王元年(前二四九年)  8岁 华阳太后与夏太后两宫并立。  秦王政元年(前二四六年)  11岁 赵姬为太后。  秦王政3年(前二四四年)  13岁 质自赵归?  秦王政5年(前二四二年)  15岁 使韩,韩献百里之地,封长安君秦王政7年(前二四0年)  17岁 夏太后薨。帝太后势大,宠嫪毐秦王政8年(前二三九年)  18岁 反屯留,降赵。嫪毐因告反之功封长信侯。  子婴  年代           年龄 事件  秦王政8年(前二三九年)  1岁 生于咸阳。成蟜之乱,华阳太后怜而护之。  秦王政9年(前二三八年)  2岁 嫪毐之乱,帝太后被放逐。  秦王政10年(前二三七年) 3岁 吕不韦免相,迎帝太后回咸阳。  秦王政14年(前二三三年) 7岁 韩王请为臣。  秦王政17年(前二三0年) 10岁 华阳大后薨。韩王安降。  秦王政21年(前二二六年) 14岁 昌平君免相出京徙陈。  秦王政22年(前二二五年) 15岁 昌平君反秦。  秦王政26年(前二二一年) 19岁 秦统一。  秦始皇35年(前二一二年) 28岁 扶苏受谴出京到上郡。  秦始皇37年(前二一0年) 30岁 始皇死,扶苏自杀,李斯赵高立胡亥。  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年)  31岁 二世毅蒙氏,婴谏之,不听。  二世尽诛诸公子公主,婴以从兄故,得免。  秦二世三年(前二0七年)  33岁 赵高逼杀二世,立婴。婴与子及韩谈谋,刺杀赵高。  遣军距刘邦军于蓝田。  汉元年  (前二0六年)  34岁 十月,降刘邦。不久,被项羽诛杀。  附录四 昌平君列传  昌平君者,楚考烈王庶子也,名启。顷襄王二十七年,秦楚平,使太子元入质于秦,秦留之十年。启生于秦,其母,盖秦昭王之女也。  顷襄王三十六年,王病重,元与春申君谋,只身亡归。秋,顷襄土卒,元立,是为考烈王。  启与母俱留秦,与舅母华阳太后亲。及子异为华阳夫人养子,遂与子异亲。庄襄王即位,启以至亲入仕,华阳太后宠之,封昌平君。  庄襄王卒。子政十三岁代立为秦王,委政于太后与大臣。太后者,华阳太后、夏太后与帝太后也。大臣者,相国吕不韦、昌平君与昌文君等也。  秦王政九年,王亲政,嫪毐作乱于咸阳。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定之。是时,昌平君盖为御史大夫,多与力焉。嫪毐事,竟及吕不韦。秦王政十年,吕不韦免,昌平君为相。  十二年,启与左丞相颠监造铜戈。颠,或疑为昌文君也。十七年,华阳太后薨,秦王益壮,昌平君不自安。是时,左丞相为隗状,启与状造戈于合阳。  二十一年,秦王欲攻楚急,王翦慎之,言不用,谢病归老频阳。昌平君附王翦,另有微辞。俱失秦王意。新郑反。韩王安死于郢陈□山。昌平君徙于郢,居韩王死处,有死士属之。  二十二年,李信、蒙武攻楚。昌平君反秦于郢陈,李信、蒙武军回,遂大败李信军,杀七都尉。  秦王大怒,之频阳强起王翦,使击楚,攻陈,南至平舆,破寿春,虏楚王负刍。楚将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反秦于淮北。事在秦王政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楚,大破楚军于蕲,昌平君死,项燕自杀,楚亡。  治史者曰:余之陈(今淮阳),访楚都故迹。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拔郢。楚徙都陈。顷襄王卒,葬陈,墓今在平粮台。考烈王得春申君助,亡归立于陈。韩王安迁死,昌平君反秦,张良学礼,张耳陈余避秦难,具在陈。及至陈胜兵起,诈称扶苏项燕,号张楚都于陈。七十余年间,淮阳何其为天下之要冲,时局之枢轴也?  及余访商水,始察陈之阳城乃陈胜故里,胜岂非陈之后乎?阳城故址在今扶苏村,东有扶苏墓。昌平君勾通秦楚,连接扶苏项燕,其据陈反秦为楚之旧事,岂有故迹可寻乎?  秦灭六国,天意也,六国抗秦,人情也。昌平君王孙跨国乱世难涉,朝朝暮暮秦楚两心,彼浮沉于天意人情之际,踌躇于楚父秦母之间,始于秦而终于楚,岂非时也,岂非命哉。  {昌平君列传(译文)}  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庶子,名字叫做熊启。楚顷襄王二十七年,秦国与楚国和好,楚国派遣太子熊元到秦国做人质,被留在秦国十年之久。熊启出生于秦国,他的母亲,应当是秦昭王的女儿。  楚顷襄王三十六年,顷襄王熊横病重,熊元与春申君密谋,单身从秦国逃亡,回到楚国。同年秋天,顷襄王病逝,熊元被立为楚王,这就是考烈王。  熊启和母亲一道留在秦国,亲近舅母华阳太后。到了子异认华阳太后为养母的时候,熊启于是与子异也亲近起来。庄襄王子异即位,熊启以王室至亲的关系出仕,受到华阳太后的宠爱和信任,受封为昌平君。  庄襄王病逝,长子嬴政十三岁,被立为秦王。委政于太后于大臣。当时,太后有三位,嬴政的养祖母华阳太后、亲祖母夏太后、母亲帝太后。大臣有多位,主要有相国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等人。  秦王政九年,嬴政亲政,长信侯嫪毐在咸阳发动武装政变。秦王命令相国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领兵平定叛乱。当时,昌平君当为御史大夫,为平叛出力甚多。嫪毐的案件,牵涉到吕不韦。十年,吕不韦被免相,昌平君被任命为丞相。  十二年,右丞相熊启与左丞相颠共同监造铜戈。十七年,华阳太后过世,秦王日益成长壮大,昌平君愈益感到旁落不安。这个时候,左丞相是隗状,熊启与他一道监造在合阳制造的铜戈。  二十一年,秦王急欲攻灭楚国,大将王翦慎重其事。谏言不为所用,被贬斥罢将,称病回到故乡频阳养老。丞相熊启在朝廷的会议上附和王翦,另有隐情微辞,同时失去秦王的信任。就在这个时候,韩国故都新郑发生叛乱,被俘后迁徙到郢陈□山的韩王安受牵连死去。于是,秦王将昌平君罢相,迁徙到韩王安死去的地方,有敢死之士追随他前往。  二十二年,李信、蒙武领军进攻楚国。昌平君在郢陈起兵反秦,迫使李信、蒙武军撤回。在楚军的夹击下,李信军大败,部下七名都尉被杀。  秦王大怒,亲自前往频阳陈谢,强使王翦出任大将,领军进攻楚国。围困郢陈,南出平舆,攻破楚国都城寿春,俘虏楚王负刍。于是楚国大将项燕拥立昌平君为楚王,撤退到淮北继续抗秦。这一连串事件,都是发生在秦王政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继续攻击楚国,在蕲县大破楚军,昌平君战死,项燕自杀,楚国至此灭亡。  治史者说:我到陈地(今淮阳),访问楚国的都城故迹。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都城郢,楚国被迫迁都到陈。顷襄王过世,埋葬在陈,墓在今天的平粮台。楚考烈王得到春申君的帮助,从秦国亡归楚国,在陈被立为王。韩王安迁徙死亡,昌平君反秦复楚,张良学习仪礼,张耳陈余躲避追捕,这些名人往事,都发生在陈。到了陈胜起兵反秦,诈称秦公子扶苏和楚大将项燕复活,建立张楚政权建都于陈。七十余年间,淮阳为什么会成为天下的要地,时局的轴心呢?  到了我访问商水,方才察明陈之阳城是陈胜的故乡,陈胜或许是古陈国公族的后裔?阳城遗址在今扶苏村,束面有扶苏墓。昌平君是勾通秦国和楚国,连接扶苏和项燕的人物,他在陈起兵反秦复楚的往事,也还能够寻找得到留踪遗迹吗?  秦灭六国,顺从了天意。六国抗秦,也是人情使然。昌平君身兼秦楚两国王室贵胄,难以跨越离合兼并的乱世,免不了在秦楚两国间犹疑。他在天意和人情之间浮沉,在父亲的楚国和母亲的秦国之间游移,以在秦国建功立业开始人生,以回到楚国救亡称王结束生命,难道不正是失势造就的人物。命运的一种自然归宿吗?  {昌平君年表}  年代    年龄 事件  秦昭王34年 1岁 生于咸阳。  秦昭王44年 9岁 熊元亡归楚。熊启与母俱留秦。  庄襄王元年  22岁 进入秦国政界。  秦王政元年  25岁 成为辅佐年幼的秦王的大臣之一,受封为昌平君。  秦王政9年  33岁 担任御史大夫。嫪毐之乱爆发时,与相国吕不韦一道受命镇压叛乱。  秦王政10年 34岁 吕不韦免相,昌平君出任丞相。  秦王政12年 36岁 监造[十二年丞相启颠戈]。  秦王政17年 41岁 监造[十七年丞相启状戈]。  秦王政21年 45岁 免相出京,迁徙到郢陈。  秦王政22年 46岁 起兵反秦于郢陈,大破李信军。  秦王政23年 47岁 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反秦于淮北。  秦王政24年 48岁 军败死。楚亡。  附录五 焚书坑儒,半桩造的历史  历史,像是一个说故事的评书场。为名人说故事。  千百年来,许多人围绕着秦始皇编造了一个又一个故事,真假参半,添油加醋。他的家世,被涂抹得阴暗淫乱。说他的父亲是吕不韦,一个出身于外国的大商人,说他的母亲养面首生孩子,发动政变要夺秦王的权。他的为人,被渲染得暴虐恐怖,说他的声音如同豺狗,内心如同虎狼,说他焚书坑儒,灭绝文化。  近年来,我着手考察秦始皇的历史,追究秦始皇的故事,清理有关秦始皇的传闻和神话,随着清查工作的进程,两千年来烧得通红的虚火渐渐熄灭,冷澈透明的真相一一浮现出来。吕不韦不是他的父亲,他的母亲也不曾想要夺他的权。他有第一流的遗传基因,相貌堂堂,行动敏捷。他听信了老鼠丞相李斯的坏主意。确是下了焚书令,但是,他不反儒,也未曾坑埋儒生。不但没有坑埋儒生,说他坑埋了四百六十名方士的故事,也是编造的谎言。现在看来。有关秦始皇的一生,多半要推倒重来。  {焚书可靠,坑儒可疑}  焚书的事情,详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纪事说: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的酒席宴上,博士们之间发生了争论,争论的主要分歧,在于秦政府是否应常以历史传统为师,修正全面实行郡县的政策。秦始皇将这个问题下到朝廷会议继续讨论。在廷议的讨论中,一贯主张全面郡县制的丞相李斯,大力强调薄古厚今,进而提出焚书的建议。李斯的建议。被秦始皇采纳,作为法令,颁布执行。  焚书这件事情,是秦帝国君臣间经过议论后,颁发并执行重大政令的政治事件。《史记》的纪事中,时间、地点、人物、事情都有明确的交代,焚书诏令的产生和下达的也符合秦代政令的程序,文本的信用度相当高。深入追究下来,这件纪事,司马迁是根据《奏事》这部书写成的。《奏事》是记载秦国大臣的上奏文和名山刻石的史料集,是可信的第一手史料。从而,焚书,作为历史事实,可以说是铁板钉钉,古今中外,没有人去冒傻气瞎质疑,浪费时间精力。完全可以断言论定。《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焚书的记载,是可靠的信史。  坑儒的事情,也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然而,对照之下,坑儒的纪事,很像是一段起伏跌宕的故事,事情起于秦始皇求仙求药的个人喜好,变化于方士们的不满脱逃,突变于秦始皇的一怒之间,进而牵连到公子扶苏的命运。这段纪事,作为传闻故事来阅读,作为野语村言来赏析,固然是不错的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纪事来看,却是相当不靠谱,到处都是欲盖弥彰的漏洞。我们不妨一一挑出来看看。  {[坑儒]疑点一:受害者称谓的奇怪变化}晚年的秦始皇惧怕死亡,他的主要心思,都放在追求长生不老上,这是坑儒事件的起源。  在古代中国,修炼长生不老之术,提炼仙丹仙药的人,被称为方士。方士是古代的气功师,也是古代的化学家,在思想流派上与道家息息相关。为了迎合秦始皇的喜好,大量的方士被召集到秦始皇身边,进进出出,数量有三百人以上。其中,最有名的有徐福、侯生、卢生和韩众等人,他们受到秦始皇的礼遇厚赏,四处为秦始皇寻找不老的仙药。  仙药哪里找得到?卢生和侯生等一帮方士们,实在是有些玩不转了,于是串通起来,一起大逃亡。这是坑儒事件的导火线。《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由此引爆的坑儒事件说: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街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这段纪事说,秦始皇听说方士卢生和侯生逃亡以后,大怒说道:[我没收天下的书籍,将其中没有用的通通清除。广泛召集了很多文学、方术之士,希望由此振兴太平,让方士们寻求仙药。现在了解到韩众逃亡不归,徐福等人的耗费数以亿计,末了还是得不到仙药,传来的都是相互告发谋利图私的消息。对待卢生等人,我不但尊重,而且赏赐甚厚,现在反而诽谤我,以此加重我的不德。对于在咸阳的诸生,我派人查问,其中有人制造妖言,惑乱百姓。]于是派遣御史一一审问诸生,诸生们相互告发以解脱自己。犯禁违法的有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在咸阳活埋,让天下都知道,以惩戒后人。  上面的纪事,就是所谓坑儒事件的第一文本,千百年来有关坑儒的种种故事议论,都是从这段纪事生发出来的。下面,我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段文本,在阅读的时候,请注意下面的疑点。  在坑儒事件中具体提到名字的人都是方士。侯生和韩众,韩国出身的方士。徐市,就是徐福,齐国出身的方士。卢生,燕国出身的方士。这些有名有姓的方士多年出没在秦始皇身边,糊弄秦始皇,终于引发了秦始皇的怒气,当然地成了坑儒事件的打击对象。  但是,当秦始皇大怒时,被谴责的对象由方士变成了[文学方术士]。[方术士],就是方士。[文学],就是文学之士,可以泛称博学善文的人,也可以用来指称儒学之士。不过,我提请大家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文学,没有一个有真名实姓,都是含含混混,一笔带过的。  进而到了这段文字的下半段,文学方术士被变更成了[诸生]。诸的意义是多,生的意义是学生,诸生的字面意义,是多位学生,后来往往用来指学习经书的儒生。以[诸生]取代[文学方术士],淡化了方士,强化了儒生,当然,这种浓淡之间的人为涂抹,毕竟还是有些偷偷摸摸,是在隐晦处进行的。  {[坑儒]疑点二:谁添加的说明?}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紧接着这段纪事的,是公子扶苏登场劝谏秦始皇不要重罚儒生的纪事。这段纪事的原文是这样的:益发谪徒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这段纪事说,于是益发征调罪人徙边。始皇帝的长子扶苏劝谏道:[如今天下刚刚安定,远方的百姓尚未归附,诸生都是诵读和师法孔子的人,如今父皇以重法惩处他们,儿臣担心天下不安,望父皇明察。]秦始皇怒气上来,派遣扶苏到上郡蒙恬军中去做监军。  非常明显,这段纪事是作为有关坑儒事件的一条重要补充而添加上去的。按照常理讲,坑儒事件起源于方士,扶苏劝谏秦始皇,话当从方士求药开始,奇怪的是他没有提及这些,而是突如其来地扯到诸生,而且,他话里的诸生,意义变得非常明确了,就是诵读和师法孔子的儒生。看得出来,扶苏这句话,明显的是一句掐头去尾,有意图地剪裁历史的话。这句话,不像是为了劝谏秦始皇说的,倒像是为说明诸生就是儒生而说的。如果没有这条添加的说明,秦始皇坑埋的是儒生这件事情就站不住脚。  为了便于大家识破真相,我将上述资料中坑儒事件受害者的称谓变化做了一个整理如下:①方士─②文学方术士─③诸生─④[皆诵法孔子]的儒生。体察这种变化,难免不使人对这段纪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隐约感觉在这段文字的背后,有一只暗藏的黑手,巧妙地偷换了历史的内容?  {[坑儒]疑点三:受害者处刑的奇怪}  根据前一段纪事,秦始皇大怒以后,下令将这批文学方术士,交给了御史处置,[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御史;或者是指负责监察的御史,也可以是御史大夫的略称。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法务在其职责内,御史们都归他管辖,他们办公的地方,叫做御史台。  按照秦国的制度,文学方术士们交由御史处置,他们将接受严格的法律审判。根据秦始皇怒气中口述的罪名。他们将被定以[妖言]的罪名,处以腰斩之刑。从记载的结果来看,他们是被活埋处死的。然而,根据我们已经了解得比较多的秦汉法律,特别是近年来出土的大量法律文书来看,死刑没有活埋处死的律文和案例。在秦汉历史上,活埋处死,仅仅出现在残酷的战争中,而且,往往是作为受到谴责的暴行被记载下来的。有名的比如,秦国大将白起活埋赵国四十万战俘,项羽活埋秦国二十万降卒。由此看来,编造这段故事的人对于法律不太专业,留下了作伪的马脚?  {[坑儒]疑点四:杀了小鬼,放了阎王}  活跃于秦始皇身边的方士大约有三百人之多,其中有名有姓者有五人,韩众(终)、侯生、卢生、石生和徐福(市)。他们都曾经受到秦始皇的礼遇和厚赏,积极为秦始皇寻找仙人和仙药。侯生,韩国人。卢生,燕国人。徐福,齐国人。韩众和石生,出身不详。  在所谓的坑儒事件中,方士卢生、韩众和侯生等逃亡,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从此下落不明。石生也是没有了消息。徐福是与韩众和侯生等一起直接受到秦始皇谴责的人,指名道姓,罪行最重。奇怪的是,徐福并没有受到事件的影响,他没有逃亡,也没有受到法律的追究,他逍遥法外,一直在琅邪台愉快地生活,继续为秦始皇寻找永远找不到的仙药。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就在坑儒事件的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天下,又来到了琅邪台,再一次与徐福相见。秦始皇不但没有将徐福绳之以法,反而再一次听信徐福的巧语花言,乘船下海射大鱼,亲自动手清除妨碍仙人仙药出现的障碍。由此看来,在所谓的[坑儒]事件中,被坑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鬼,罪大恶极的四名阎王,不是逃亡就是安然无恙,这种名不符实的结局,实在是使人怀疑秦始皇是否坑埋过方士?至于将这件事情说成是[坑儒]事件,可以肯定是别有用心的编造。  {[秦始皇坑术士]──方士们编造的故事}遍查《史记》以前的文献,都没有提到过秦始皇坑方士的事情。  贾谊是活跃于汉文帝时代的政论家,他撰写《新书过秦论》专门讨论秦始皇和秦政失败的原因,他在该文中对秦始皇焚书一事多次予以严厉的批评,对于坑方士的事情,完全没有提到。  淮南王刘安活跃于武帝初年,他主编了《淮南子》一书,对于道家很是推崇。董仲舒是独尊儒术的发案者,他着有《春秋繁露》一书,是儒家的经典。这两个人,都比司马迁老,这两本书,都比《史记》早,都没有说过秦始皇曾经坑埋过方士。  根据我最新的调查结果,坑方士这件事情,本是一段流传于西汉初年的历史故事,这段故事的原型,见于《说苑反质》篇。这篇故事,比《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故事更完整,更生动,更好听,典型的一条街谈巷语,道听涂说的秦始皇段子。这条段子的前半段大体同于《史记》坑方士的纪事,在这条段子的后半段中,逃亡的方士侯生被抓住了,秦始皇亲自升堂审问,准备痛斥后处以车裂的酷刑。结果呢?这位侯生大人,临危不惧,正义凛然,他口若悬河,对怒气冲冲的秦始皇来了一段长篇说教,直说得秦始皇先是默然不语,继而觉悟动摇,最后威叹悔过,释放了侯生。一派为方士脸上贴金的野语村言。  司马迁是严谨的历史学家,他口风紧,不乱编故事,但是,他耳朵长,爱听故事。他编撰《史记秦始皇本纪》,主要使用秦国政府的纪录、奏事诏令和石刻等资料,这些都是比较可靠的史料。不过,这些史料比较枯燥,缺少故事文采。为了使纪事更加丰满而有血有肉,司马迁也在战国以来流传的历史故事中选取了一部分材料添加进去,这些故事生动有趣,精采动人。但是,这些动人故事的可信性比较低,有些纯属超时空的天方夜谭,坑方士的纪事,就是其中之一,属于不可信的一个。  司吗迁是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历史学家,《史记》是私家著作。司马迁编撰《史记》,有自己的著作宗旨和编撰意图。他写《史记》的时候。正是汉武帝热衷于信神求仙,方士们再次大红大紫的时期。被方士们捉弄得神魂颠倒的汉武帝,脑子进了水,闹得家国不宁,一时间想要去国离乡,舍弃妻子儿女,升天成仙。司马迁看不惯这些荒唐事情,又不能明说,他于是在《史记》中采用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借古讽今,讽喻汉武帝如同秦始皇一样偏执迷信,也谴责和警告那些装神弄鬼的方士,你们早晚也要如同秦始皇坑方士一样被坑埋,所以,他截取了方士们被坑的上半段,舍弃了侯生教育秦始皇的下半段。想来,因为偏爱选用这个故事的意义,对于这个故事的真伪,他没有做严格的鉴定。  {焚书坑儒:儒生们制造的二次八卦}  秦始皇坑儒,是一个比坑方士更荒唐的二次八卦。这个八卦,是儒生们改编坑方士这个假故事加工制造出来的,改编的年代是东汉,加工的方法比较高明,将真焚书和假坑方士合为一体,混为一谈。浑水中再将被焚的诸种书籍偷换成儒家的经书,将被坑的方士偷换成读经书的儒生。  考察西汉一代,焚书坑儒这用语还没有出现。方士们编造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本来是为了美化自己,告诫诸杀方士的帝王终究是要后悔的。这个假故事,渲染一种宗教的献身精神,方士们以生命的付出,换来了正义的荣光。不过,在西汉时代,对于方士们自编自叙,津津乐道的这个故事,其他各派人士大都不以为然,甚至有种幸灾乐祸的痛快感。汉武帝以来,继方士之后兴起的儒生们,开始也持同样的态度,并没有想到接手这个故事,来一番冒名顶替的改造。  经过王莽之乱,东汉建国,中兴之君光武帝喜好经术,二代明帝,三代章帝一脉相承。儒学成了国教,儒家的经典有了朝廷的钦定,解释经典的传文,也有了官方的认可,上行下效之下,掀起一阵改造历史,附和经书的风潮。卫宏是活跃于光武帝时代的儒学经师。他为钦定的儒家经典作序。在《诏定古文官书》中将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做了偷梁换柱的改造。在这个改造的故事中,本来没有的坑儒地点,正式确定在始皇陵南面的骊山陵谷,就是后来传说的坑儒谷。坑埋的时间也更具体了,是在冬天。情节更为详细,阴谋十分明显,因为坑儒谷有温泉,冬天种瓜结了果,藉怪异出现之事,使套子骗儒生们去考察议论。坑埋的方法有了改进,先射死,后填土。被坑埋的儒生数量也增加到七百人,不仅有诸生,而且加进了博士。改造的细节,处处露出东汉的实情的马脚。改造的宗旨,是要将儒生们塑造成殉教的圣徒。  历史被改造以后,儒生们又根据新的历史制造新的名词。班彪活跃在东汉初年,《汉书》是他与儿子班固,女儿班昭的共着,遵从官方的旨意,供奉经学为正统。《汉书五行纪》数落秦始皇的暴政,[燔诗书,坑儒士]开始同时并举。再经过精炼提取,[燔书坑儒],作为一个四字专用名词,出现在《汉书地理志》中。从此以后,燔书坑儒──焚书坑儒,作为一个汉语常用词汇,作为一个[历史事实],作为一个文化观念,应运生发出来。  {让秦始皇继续将黑锅背下去?}  我们现在所读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是东汉明帝以后的版本,经过东汉的儒生和正统史家们的添加和窜改。已经不是司马迁当年写的样子。不明白这一点,不但书读不懂,秦始皇也永远读不懂。我前面说有关秦始皇的一生,多半要推倒重来,有一半的理由在这里。  焚书坑儒,究竟是历史还是八卦?至此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焚书可信,断无可疑。秦始皇坑方士,本来是方士们编造的假故事,编造的时间在西汉初年,一不小心,被司马迁写进了《史纪》。到了东汉初年,儒家的经师们将焚书改造成了焚经书,将坑方士改造成了坑儒生,他们不但将被坑埋的假红帽子抢来戴在头上,以未曾支付过的牺性骗取道德的荣光,而且私下里偷偷做了手脚,将《史记》的相关记载按照自己的意图做了相应的修改。  从此以后,坑儒的谎言变成历史,焚书坑儒这个真假参半的合成词,变成一种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藉谴责专制暴君,谴责文化暴行之名,将儒家经典抬举为圣经,将儒生抬举为殉敦的圣徒。因为这个文化符号,秦始皇背了两千年的黑锅。  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根本,是人类脱离鬼神迷信之后的东方理性觉醒,其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可能,先被政治专制的焚书打断,后被文化统治的尊儒阉割,从此偏离多元的方向,失去了自由与活力。焚书,是赤裸裸的文化暴行,易于识破,危害有限。尊儒,是阴惨惨的文化收买,迷惑人心而危害深远,更需要理性而明智的警觉。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说,人对真理是一块冰,对谎言是一团火。如果对坑儒这个谎言一定较真,焚书坑儒这个汉字的常用词将分解,坑儒将被认定是尊儒的帮衬,两千年来数不清的史籍文献要修订,无数的高谈阔论要收敛。而今眼下。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世界的历史教科书都要改写?  麻烦大了去。还是让秦始皇继续将黑锅背下去吗?  (全书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
正序
倒序
秦谜
秦谜-2
秦谜-3
秦谜-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秦谜
秦谜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