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孔子世家-13

齐国国君齐简公宠信阚止,可是实力最强的还是田常。田常很担心阚止会找机会除掉自己,因此时刻防备着。  终于有一天,田常的弟弟田逆杀了人,被阚止抓了起来,田家想办法把田逆救了回去,之后田家出兵攻打阚止,两家交兵,阚止不是对手,被田家杀掉。之后,田常把齐简公也抓起来并且杀掉了。  这一天冉有来看望老师,因为早就说好了,所以孔子一直在等,结果等到很晚冉有才来。  “怎么来这么晚?”孔子问,他并没有生气,因为他知道冉有一向是很守时的,如果不是遇上了什么事,一定准时来的。  “朝廷上有大事,所以来晚了。”冉有说。果然是有事。  “我就说嘛。什么事啊?虽然我现在退居二线了,还是应该知道啊。”孔子很感兴趣。  按《论语》。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冉有就把齐国的事情说了一遍,说到齐简公被杀,而季康子的妹妹就是齐简公的夫人,不知道怎样了。  听说田常杀了国君,孔子一下子来了精神。  “竟然杀国君,这是大逆不道啊。”孔子很久没有这么激动过了,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这么愤怒。  眼看老爷子要上劲,冉有急忙找个借口走掉了。  当天晚上,孔子没睡好,他觉得这个世道真是太糟糕了。  孔子斋戒了三天,第四天去见鲁哀公。  “主公,田常杀害了国君,大逆不道,人神共愤,是可忍而孰不可忍,我想请主公出兵攻打田常。”孔子请求,斋戒三天就是为了这个。  “夫子,齐国可是比我们强啊,怎么打啊?”鲁哀公心说这不是拿鸡蛋碰石头吗?齐国不打我们就谢天谢地了,我们还去打人家?  “怕他们什么?田常杀害了国君,齐国百姓只有不到一半人服他。我们用鲁国的兵力,再加上齐国一半的老百姓,难道打不过他?”孔子说得慷慨激昂,鲁哀公听得一阵苦笑。  “那,你去跟季孙说吧。”鲁哀公说。他那几个宫廷卫队,给齐国人塞牙缝都不够。  孔子想想,觉得也是,这事情鲁哀公真做不了主。于是,孔子又去找三桓,请求他们出兵讨伐田常。结果都是一样,大家都客气地拒绝了他,都在想这个老头是不是老年痴呆了。  孔子终于也明白过来,觉得自己有点傻。自己的事都管不过来,还管别人的事?自己国家的事还管不过来,还管外国人的事?  “唉,其实吧,因为我也做过大夫,所以才来说这些的。”孔子低声说,像在对别人解释,又像在自言自语。  人老了,往往容易犯糊涂。孔子自己说过:不当官就不管那些鸟事。  按《论语》。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按《论语》。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宋国政变  宋国的桓魋受宋景公宠信,担任司马,在宋国权倾朝野。桓魋这人傲慢自大,当初孔子在宋国的时候还曾经被桓魋派人包围。  桓魋和宋景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差,最终到了摊牌的时候。桓魋占据曹邑叛乱,结果被宋国军队攻打,桓魋逃到了卫国,之后又逃到了齐国,投靠了田常。  桓魋有一个弟弟叫向耕,字子牛,因为哥哥是司马,因此向耕又叫司马耕或者司马牛。司马牛这个人很诚实也很本分,哥哥被赶跑之后,他就把自己的封邑都交了出来,逃到了齐国,田常对他很好,给房子给地。后来桓魋也到了齐国,司马牛觉得跟哥哥在一起就等于是哥哥的同党,就等于叛国,于是把齐国的房子和地都交还给了田常,自己又逃到了吴国。可是在吴国待不下去,又逃到了鲁国。  在鲁国,司马牛进了孔子的学校,从此也算是孔子的学生。  司马牛总是很忧郁很烦躁,常常自言自语,对于国家和家庭的巨变总是想不通,怎么原来还是全家忠良,突然一个晚上就都变成了逆臣叛贼了呢?  忧郁症,典型的忧郁症。  孔子发现了司马牛的问题,就决定适当地开导他。  有一次,司马牛来向孔子请教。  “老师,什么是仁啊?”司马牛问。  “仁善的人,说话比较缓慢。”孔子说,因为他知道司马牛说话总是很快,很不耐烦的样子。  “那,说话缓慢就是仁?是这样吗?”司马牛觉得有些奇怪。  “对啊,做事很难,思考当然要很慎重,所以说话不能太快。”孔子说,就是要劝司马牛不要那么急躁。  按《论语》。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那,什么是君子?”司马牛又问一个问题。  “君子不忧虑不恐惧。”孔子说,又是在说司马牛。  “不忧虑不畏惧,这就是君子吗?”  “只要反省自己,没有什么愧疚的,又有什么忧虑畏惧的呢?”  按《论语》。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一天子夏回来看望老师,司马牛又向子夏请教。  “怎么别人都有兄弟,我就没有呢?”司马牛问子夏。他的兄弟们死的死,散的散,所以他说自己没有兄弟。  “我听老师说,一切都是天注定。如果一个君子恭敬有礼,不犯过错,那么到处都是他的兄弟啊。所以,君子何必忧虑自己没有兄弟呢?”子夏开导他。  按《论语》。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几个成语,都来自这里。  可是,最终孔子和子夏也没有能够挽救司马牛。在投师孔子两个月后,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司马牛带着满腔的疑惑和失望,在曲阜城外的一棵大树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唉。”孔子叹了口气,感慨生命的脆弱。  卫国政变  到了年底,卫国发生了政变。这次政变,彻底击垮了孔子。为什么卫国的政变影响到了孔子呢?  卫国的废太子蒯聩占据了戚地,儿子卫出公当国君。卫国的国政在孔圉手中,孔圉的老婆孔伯姬是蒯聩的姐姐,同时也是卫出公的姑姑。孔圉和老婆生了个儿子,名叫孔悝(音亏)。孔圉死后,卫国就由孔悝说了算。  孔圉有个贴身仆人叫浑良夫,高大英俊,孔伯姬早就对他垂涎三尺,后来老公死了,于是顺手牵羊,成其好事。  孔伯姬跟弟弟的感情一向不错,暗地里派浑良夫去看望弟弟。蒯聩早就知道浑良夫是姐姐的面首,因此直接把浑良夫当姐夫接待了。  “二姐夫,帮我把小兔崽子赶走,让我回去当国君,保证让你当上大夫,并且,免你三次死罪,怎么样?”两人喝得高兴,蒯聩就开始利诱浑良夫。  这个条件对于浑良夫来说是无法拒绝的,于是两人就达成协议,结了盟。  浑良夫回到孔家,在床头上把这件事情对孔伯姬说了一遍,孔伯姬当即同意。  十二月的时候,蒯聩在浑良夫的帮助下,潜入了孔家,之后在孔伯姬的帮助下,胁迫孔悝结盟,要赶走卫出公,迎蒯聩回来做国君。  孔家的管家栾宁知道这件事情后,急忙带着卫出公出逃鲁国,同时派人通知子路,让子路前来救孔悝。  高柴这个时候已经从孔家家臣转为卫国司寇,很受卫出公赏识,听说孔悝被挟持,国君逃命,感觉大事不妙。怎么办?蜂刺入怀,解衣去赶。大难临头,逃命要紧。  既然决定逃命,高柴不敢停留,换了一身衣服,匆忙起身。走在路上,就感觉好像有人在追自己一样。来到城门,看见城外有军士,以为是蒯聩派来捉自己的人,不敢出去。  守门人是一个因为犯罪被砍掉了脚的人,看见高柴犹犹豫豫躲躲闪闪,知道他不敢走大门出去。  “喂,往那边走,有一块城墙塌了,可以从缺口出去。”守门人主动指点高柴。  “不行,君子不能翻墙的。”高柴拒绝了。  “那,另外一边有一个洞,可以钻出去。”  “不行,君子怎么能钻洞呢?”高柴又拒绝了。  “那,去我屋子里躲一躲吧。”  这一次,高柴没有拒绝,到守门人的小屋子里躲了起来。  过了一阵,高柴出来看看,发现城门内外都没有人了,这才确认自己是安全的。  “你为什么要帮我?你知道我是谁吗?”高柴问。  “你以为你换件衣服我就不认识你了?看见我这脚没有,我的脚被砍了,当初就是你下的命令啊,你不是高柴吗?”守门人轻轻地说,还带着一脸神秘的笑,让高柴浑身发毛。  “那,那你为什么还要帮我?”高柴紧张地问,他怀疑这是不是守门人的圈套。  “因为我被砍脚是罪有应得啊。我记得当初你反复审理我的案子,翻看了许多法令,想要找出为我免罪的办法,可是还是没找到。宣判的时候,我看见你的脸色很难看,很可怜我。所以,虽然你砍了我的脚,我知道你内心很仁慈,行事又很公道,所以我不恨你,我敬佩你。这,就是我帮助你的原因了。”守门人说得很坦然,之后催高柴赶紧离开。  高柴逃出了楚丘,在城外恰好遇上了子路。子路听说发生了政变,孔悝被挟持,于是驾着战车赶来了。  “师兄,别去了,去了也没用。”高柴劝子路回去,他知道子路改变不了什么,却有可能搭上自己的老命。  “不行,拿人家的工资,怎么能见死不救呢?”子路坚持要去。  “可是,城门已经关上了,进不了城,不如观望一下再说吧。”高柴撒了个谎,还要阻止子路去。  “兄弟,我知道你是好意,可是我还是要去。你走吧,别拦着我。”子路还是坚持,驾着战车进了楚丘。  一路疾驰,子路来到了孔家,孔家的门是真的关上了。孔家的家臣公孙敢从门缝里看见子路,对他喊:“你不要进来了,进来也没有用。”  “公孙敢,你拿人家的工资不给人卖命,还好意思拦住我吗?”子路大声喝问,他不知道,其实孔悝早已经和蒯聩达成了协议,根本不用他去救命。  正在这个时候,门里有人出来,于是子路跳下战车,提着大戟,闯进门去。  孔家建了一座高楼,就是准备万一有什么事好躲避的,各国的权臣都有这么个高楼。蒯聩和孔悝都在楼里,也是防着有人来攻打。  “太子赶紧放了孔悝,劫持他也没用,我们不会让你得逞的。”子路到了楼下,大声喊着。  蒯聩不知道外面是什么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但是绝不开门,更不会把孔悝放下去。  “太子,你是个胆小鬼,再不放人,我就放火烧楼了。”子路又大声喊,开始从旁边捡柴禾准备放火。  楼上的蒯聩一看,这要真的放起火来,那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了。你不就是一个人吗?以为老子真怕你?于是,蒯聩派了手下两个勇士下来迎战子路。  算算年龄,这年子路已经六十二岁了,撒尿都尿不出三尺去了,也就是仗着一股气势在这里喊叫,真正遇上两个精壮勇士,哪里能是对手?  两三个回合下来,子路就呼哧带喘了,帽子带也被对方的大戟砍断了。子路一看,知道自己今天注定要挂了。  “君子死,冠不免。”子路说了人生的最后一句话,意思是君子就算是死,帽子也不能掉了。说完,子路很从容地放下大戟,将帽子带系好。可是,没等他系好,两条大戟就已经刺到,两道血光,子路倒在地上,帽子跌落一旁。  子路,就这样死于非命。  而这个时候,孔悝正愉快地和自己的舅舅饮着酒。  此后,孔悝立蒯聩为卫国国君,就是卫庄公。  卫国政变的消息传到了孔子这里,孔子的脸色立即变得十分难看。  “高柴会逃命,子路一定要死了。”孔子说,他太了解自己的学生了。  随后的消息证实了孔子的推测,子路战死了。  “子路死了?子路死了。”孔子黯然地说,尽管他料到了结果,却依然无法接受。  就在这个时候,高柴来到。  “子路死了,高柴为什么不死呢?”孔子问自己,他本来就瞧不起高柴,现在更瞧不起。  高柴把自己逃跑的过程完完整整说了一遍,看着高柴一脸的疲惫,孔子突然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的性格决定每个人的行为,子路战死是对的,高柴逃跑也是对的。否则,子路就不是子路,高柴也就不是高柴。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啊,就像高柴,他的公正难道不是他的优点吗?守门人不怨恨他反而帮助他,不就说明了高柴的高尚人格吗?善于执法的人树立德行,不善于执法的人制造怨恨,为什么?就因为执法公正与否啊,而高柴不就是执法公正的典范吗?”孔子这样说,再看高柴,他觉得高柴一下子可爱多了。  按《说苑》。孔子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欤?”  第二八一章 别了,孔子  子路的死,对孔子的打击甚至超过了颜回的死。  如果说颜回就像孔子的儿子,那么子路就是孔子的兄弟、朋友和战友,是互相关心的兄弟,是直言相告的朋友,还是生死与共的战友。孔子与子路的感情是任何人都无法相提并论的,甚至孔子对子路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几十年来,子路就守卫在孔子的身边,为孔子鞍前马后、赴汤蹈火,即便是在外地做官,子路也常常亲自或者派人来探望孔子。  就在一年前,孔子生病了,子路知道之后专门来看望老师。  “老师,让我为你祈祷吧。”那一次,子路这样说。  “有用吗?”孔子问。  “有用啊,《诔》文上说:为你祈祷神明。”子路说,他是认真的。  “哈哈,我早已经祈祷很久了。”孔子说。他并不相信祈祷有用,只是觉得子路很天真,所以开起了玩笑。  按《论语》。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如今,想起了子路的天真和鲁莽,想起了子路的真诚和热情,孔子潸然泪下。  孔子陷于一种从来没有过的伤心,在痛哭之后,他感到孤独,感到空虚,感到害怕。  “你,怎么还不来啊?”孔子眺望着远方,子路死了,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够安抚他的心了。  这个人是谁?  孔子逝世  风尘仆仆,子贡来了。  得知子路死的消息的时候,子贡正在齐国做生意。  “回来再谈。”子贡没有一秒钟的犹豫,他知道他该去哪里,他知道老师这个时候最需要什么。  日夜兼程,子贡赶到了孔家。他的头发已经粘连到了一起,眼睛也因为熬夜赶路而布满了血丝。  大致是感应到了子贡的到来,孔子拄着拐杖来到了大门口。这个时候的孔子已经重病在身,只能拄着拐杖行走了。  “老师。”子贡远远地跳下车,叫了起来。  “赐啊,你怎么来这么晚啊?”孔子摇着头大声问。他时刻盼望着子贡的到来,到了这个时候,他最亲的人就是子贡了。  “老师,您怎么了?您怎么衰弱成这样?”子贡跑上前,要来搀扶孔子。  孔子推开了子贡的手,他不需要别人的搀扶。  “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史记》)孔子唱了起来,十分悲摧。唱完,老泪长流。  子贡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他从来没有见过老师像这样悲伤,这样颓丧和绝望,即便当年在宋国和陈蔡遇到那样的危险,老师也从来没有惊慌过。而今天老师变成这样,看来,上天真的要夺走老师了。  子贡搀扶着孔子坐了下来,然后自己跪坐在老师的面前。  “赐啊,天下无道,无法改变了,我这把老骨头看来也蹦跶不了几天了。夏朝人出殡,殡在东阶;周朝人出殡,殡在西阶;商朝人出殡,殡在两柱之间。我昨天做梦,梦见我殡在两柱之间了,看来我还是要按照商朝的规矩啊。赐啊,我的后事就拜托你了。”孔子把后事交代给了子贡,算是了结了最后一桩心事。  对于这个世界,孔子已经不再有任何留连了。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四月十一日,孔子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三岁。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孔仲尼逝世了,他的逝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是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孔老夫子永垂不朽。  在孔子的葬礼上,鲁国国家领导人鲁哀公、季孙、孟孙、叔孙都亲自参加,鲁哀公并致悼词。悼词是这样的:“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见《左传》)  悼词大意是这样的:老天没有保佑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长留人间,以使他保护我做好国君,丢下我一个人孤单无依,内心失落。呜呼哀哉,孔大爷啊孔大爷,我再也没有为政的法度了。  有若  葬礼等一应后事都是子贡和冉有牵头进行。葬礼之后,孔子被安葬在曲阜城北的泗上,占地一顷。至于为什么没有安葬在祖墓,不详。或许,是国家领导人特批的一块风水宝地。  子贡带头,在孔子冢旁边搭建房屋,住下来为孔子守墓服丧。除了已经毕业的学生之外,其余的学生也都搬了过去,这就是《史记》上所说的“弟子皆服三年”。三年之后,弟子们搬离这里,不过有弟子就在附近安家,再加上其他一些鲁国人在此安家,此处俨然成为一个居民小区,被命名为“孔里”。后来,这里建了孔子庙。到现在,就是孔庙或者孔府了。  《史记》记载,子贡服丧六年才离去。以子贡的性格,服丧六年是可能的,但是绝不可能一直待在这里,而只是暂时定居这里,有需要的时候出门做生意。此外,老师病故,孔子的学校需要有人来撑持,子贡留在这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子夏、曾参等人管理学校,等到六年后一切走上正轨,子贡才离开。  离开后的子贡去了齐国定居,之后一直做生意,生意做得非常大。  《史记》中有“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说法,近乎传奇,于《左传》中无根据,因此本书不采用。  孔子去世,一时群龙无首,好在有子贡坐镇,渐渐恢复了秩序。  学校暂时由子贡担任校长,子夏辞去了莒父宰,回到学校与子张、曾参等人主要负责教学。此外,冉雍、子游等人时常回来关照。因此,学校依然红火。  需要提到的一个人是有若,有若在师兄弟们中学习成绩一般,这时候担任助教。学生们都很思念孔子那种讲课的气派,总觉得应该找一个人来假冒老师,好让大家感觉老师还活着。恰好有若长得很像孔子,大家一商量,说是干脆让有若冒充孔子,整天坐在孔子的位置上,给大家一个安慰。  子贡一听,觉得这也是个好主意。于是,有若每天吃晚饭之后就坐在孔子当年的座位上,学着孔子的作派,接受弟子们的顶礼和瞻仰。  渐渐地,弟子们觉得有若的气质不够,学问也不够,所以不太应该继续扮演孔子了。  有一天,学生们准备了两个刁钻的问题来问有若。  “老师,我们有两个问题请教。”一群弟子说。  “说吧。”有若扮着孔子的声音和腔调。  “说是有一天孔子出门,让弟子带着雨具,结果路上真的下雨了;还有一次,孔子预测到了商瞿有五个儿子。请问老师,孔子是怎样做到这两点的?”刁钻的问题,太刁钻的问题。  “这个,这个……”有若哪里能回答这样的问题,一时张口结舌。  “切。”大家一起起哄了,然后异口同声说道:“下去吧,这个位置不是你能坐的。”  就这样,有若又被赶了下来。  尽管扮演孔子的时间不长,有若还是因此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因此被称为有子,并且在《论语》中留名。  以下,就是有若在扮演孔子的时候发表的言论,因为被认为比较有水平而被收录进了《论语》。  按《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按《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按《论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和为贵,这就是有子先生贡献给大家的。  其实,并不仅仅是孔子的弟子们把有若当做孔子,鲁哀公看见有若也感觉亲切,有时也请有若去去做客。  有一年收成不好,鲁哀公非常担心。  “收成不好,粮食不够用了,怎么办啊?”鲁哀公发愁,自己家那点自留地确实不够用了。  “减税啊,收百分之十的税。”有若回答。  “百分之十?现在百分之二十还不够呢。”  “百姓富足了,国君难道还不富足吗?百姓不富足,国君怎么会富有呢?”有若说。这段话,还真是很像孔子的话。  按《论语》。哀公问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合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反子夏联盟  子贡走后,学校表面上秩序井然,实际上暗流涌动。没有了子贡的坐镇,人事矛盾慢慢凸现出来。  这个时候,学校形成多个巨头共存的局面,子夏、子张、子游、曾参和孔子的孙子子思各有各的优势,基本上分庭抗礼。总的来说,子张和子游关系比较好,曾参和子思关系比较好,子夏则比较孤立。  子夏这个人,一向恃才傲物,与子张子游的关系向来都是明和暗不和。三人属于同一辈的佼佼者,一直都在暗中较劲。孔子在的时候,偶尔争论一下,还不敢互相讥笑。孔子去世之后,三人的对抗公开化,但是有子贡在,也不敢太过分。  如今子贡离去,于是三人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子游子张原本就对孔子把《诗经》和《春秋》都传给子夏心存不满,如今看子夏大受学生们的欢迎,更是极不舒服。  一次,子夏的学生遇上了子张。  “喂,今天子夏给你们讲什么了?”子张问。  “讲交友。”  “子夏怎么讲的?”子张又问。  “老师说:能交往的就交往,不能交往的就别搭理他。”  “哦。”子张一听,这真是子夏的性格,子夏现在就不跟自己交往。所以,这话倒好像是针对自己的。“我记得当年老师不是这样说的啊,君子尊敬贤人,包容众人。称赞善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如果我是好人,与谁不能相容呢?如果我是坏人,别人首先不搭理我了,我哪里能够拒绝别人呢?”  子张的话里带话,意思就是子夏不是个什么好人。  按《论语》。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还有一次,子游也在背后说子夏的坏话。  “子夏的学生嘛,洒水扫地陪客迎送等等还马马虎虎,不过这些都是些学问的细枝末节,根本的东西都没有学到,今后他们怎么办呢?”子游这样贬低子夏。  话很快就传到了子夏那里,子夏非常不满。  “嘿嘿,言游有什么资格对我的学生指手画脚?君子之道,哪些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就如同草木一样,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君子之道,不明白就别乱说。从头到尾都能做得恰当的,就只有圣人了。”  按《论语》。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不过,在这个反子夏联盟中,其实内部也互相不服。  “子张是我的好朋友,很难能可贵啊,不过呢,也算不上仁德吧。”子游这么评价子张,先褒后贬。  按《论语》。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子张看上去仪表堂堂,不过跟他一起很难做到仁德。”曾参也这么说。  按《论语》。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子夏的为人,锋芒毕露直截了当,再加上才华四溢,因此成为众矢之的倒也并不意外。  譬如,子夏说:“只要大的方面不出格,小的方面有点过错也无所谓。”  显然,子夏是个提倡不拘小节的人。这样的话,子游子张等人是绝对不会说的。  按《论语》。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譬如子夏又说:“学好了知识就该去当官,当官当好了就该去学习。”  按《论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喜欢跟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因为他觉得只有跟这样的人交往才能提高自己。为此,孔子在生前就断言:“我死之后,子夏会越来越长进,子贡的学问则会还给我。为什么呢?因为子夏喜欢跟比自己强的人交往,而子贡喜欢跟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伟大的孔子  孔子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是个伟大的文学家,是个伟大的哲学家,是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关于教育和学习,孔子留下了很多名言警句,让子孙后代们受益匪浅。譬如以下来自《论语》中的话,我们耳熟能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们在问到同样的问题的时候,孔子给出的答案并不相同,都是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能力量身定做,譬如问为政,问仁,问孝等等。  有这样一段典型的记载,生动地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特点。  “老师,为什么叶公问政,您说安抚本地的,招徕远处的;鲁哀公问政,您说要任用贤臣;齐景公问政,您说要节俭。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答案?”一次,子贡问。  “这是因为各国的情况不同啊。”孔子说,“楚国国土大但是都城小,百姓缺乏归属感,因此需要增强凝聚力;而鲁国三桓专政,鲁哀公需要强有力的大夫;齐景公非常奢侈浪费,齐国人民怨声载道,因此他需要节俭。各国的情况不同,治理的方法自然不能一样。”  “原来如此。”子贡恍然大悟。  孔子也是一个音乐发烧友,他非常爱好音乐并且投师学习。但是,他在音乐上的成就没有记载,因此不能将他归类进音乐家,他只能算是音乐发烧友。  根据记载,孔子曾经向苌弘问乐,不过可信度并不高。之后,孔子在卫国曾经向师襄子学琴,进步较大。  回到鲁国,孔子又向鲁国太师乐学习音乐,达到了新的境界。所以,《论语》中有这样的两条记载。  按《论语》。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  按《论语》。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的性格  孔子的性格似乎偏于内向,善于观察学习,却不善于言谈;讲课条理分明,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却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孔子是一个好老师,却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政客,总是不能说服各国的君主重用自己。  所以,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以及“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同时又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和“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平时在乡里,孔子看上去不太能说,到了朝廷面对三桓和鲁哀公的时候,说话也很小心谨慎,只有在面对学生、朋友以及与自己级别相近的官员的时候,谈起周礼和学问,才会滔滔不绝。  按《论语》。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子,椒错如也,与与如也。  孔子宣扬周礼,自己处处以周礼来要求自己,非常严格,各种礼仪随处遵守,即便是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譬如睡觉的姿势。  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们不会觉得孔子所讲的周礼都是没有用的东西,或者都是骗人的东西,尽管学生们实际上很难做到。而孔子的这份执著和毅力,成为他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们景仰。  《论语·乡党第十》就都是在讲孔子的性格以及怎样以周礼来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以君子自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孔子是个好面子的人,很少会谈到利(据《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仁者爱人”,孔子这样教导弟子们,因此孔子也这样去做。  一次,家里的马厩失火了,孔子回来之后,只问“有人受伤没有?”根本没有问马。  如果有朋友死了却葬不起,孔子就在自己家里给朋友出殡。  所以孔子很受尊重和敬爱。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这两个成语都是孔子发明的,见于《论语》。  对于学生们来说,老师让人敬重,但是大家并不惧怕老师。按照《论语》上的说法:“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也就是说,孔子温和但是严格,高大但是不凶狠,有礼貌而且不会喋喋不休。  总的来说,孔子就是一个慈祥的长者。  同时,孔子还是一个坚定的人。(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同时,孔子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同时,孔子还是一个有些傲气的人。(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同时,孔子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孔子,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让人肃然起敬的人。  但是,孔子是人,不是神。  第二八二章 《胡乱论语》  孔子的一生,所提倡的可以归结为三个字:仁、德、义。  什么是仁?归结起来其实就是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什么是德?归结起来其实也是八个字:欲人为者,以身作则。  什么是义?归结起来其实也是八个字:我有余力,可以助人。  孔子门下,所谓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最终可以归结为三杰:子夏、子贡、冉有。  学术和教育第一人:子夏  从商第一人:子贡  从政第一人:冉有  三杰对于孔子本人以及孔子学说的宣扬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谁是最爱孔子的人  孔子的学生中,最爱孔子的是子路、子贡和冉有,对孔子帮助最大的也是这三个人。不过,性格不同,他们爱老师和帮老师的方式也不同。  子路如何爱老师帮老师已经讲得太多,不再赘述了。子贡也讲得很多了,也不再赘述。这里,单独说说冉有。  冉有的能力强地位高,能够帮助老师的机会比较多。跟随孔子期间,冉有当孔子的管家,多数情况下老师出行都是他驾车;后来冉有做了季孙家的管家,帮助老师回到鲁国,又帮助老师获得季孙家的补贴,而师兄弟们的前程也多数靠冉有提携。  但是,冉有与子贡不一样,子贡爱老师帮老师非常有技巧,既帮助了老师,又照顾了老师的面子,可是说件件事情都抓在老师的痒痒肉上,所以孔子非常喜爱他。而冉有就比较武断,不讲究技巧,只要他认为对老师好的事情,他就去做,忽略了老师的感受。结果,好人好事做了一大堆,往往老师一点也不感激,有的时候还要生气。当然,孔子心里也明白冉有对自己是真好。  在给公西华补贴的事情上,冉有就做了好事受批评,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礼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卫国人伯高是孔子的朋友,伯高死后,他的家人去向孔子报丧。  “我该去哪里哭他呢?”孔子有点犯难,他很讲究这类问题。“本家兄弟死了,我到宗庙去哭他;父亲的朋友死了,我到庙门外去哭他;老师死了,我在内寝里哭他;朋友死了,我在寝门外哭他;一般认识的人死了,我到野外去哭他。以我跟伯高的关系,在野外哭他就显得太疏远,在内寝哭他又显得太重。怎么办呢?我是通过子贡认识他的,我就到子贡家去哭他吧。”  整来整去,老头把事情整到了子贡家里。  哭完之后,孔子派子张到伯高家去吊唁,结果在路上遇上了冉有。  “老弟,别去了,我前两天恰好在卫国,于是准备了一束帛、四匹马,以老师的名义去吊唁过了。”冉有让子张回去,他已经主动帮老师吊唁过了,并且礼送得很重,很有面子。  这件事情,孔子应该很高兴甚至很感动吧?应该会表扬冉有吧?  “嘿,冉有这件事情办得不地道啊,这样做不是让我失礼于伯高吗?”孔子不仅不高兴,反而责怪冉有猫捉耗子多管闲事。  孔子的理想和追求  任何思想都有来源,都不可能是平白无故在大脑中浮现。孔子的思想也是一样,来自他的生活环境。  人世间的真理一定是这样的:缺什么就追求什么,懂什么就鼓吹什么。  孔子也不例外。  孔子出身低微,同时却有着贵族的血统。从小他没有地位,忍受贫穷。所以,他对名利的追求顺理成章。对于地位,对于富贵,他心向往之。  孔子从小跟随亲戚邻居从事丧葬祭祀,正是因为如此,他对周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丧葬之礼,进而是对周礼的全部。因此,孔子在自己的努力之下成了周礼专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发现自己在周礼上的造诣竟然出类拔萃。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孔子提倡孝道,是他重视祭祀和丧葬之礼的必然和必要结果。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决定运用周礼或者说通过鼓吹周礼来实现自己追求名利的目标。  然而,鼓吹周礼最终也并没有为孔子带来富贵,只为他带来了有限的地位。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简单,因为礼崩乐坏有礼崩乐坏的理由。就像二十几年前算盘,被淘汰自然有被淘汰的理由,并不能因为那是中国传统文化就无条件地存在下去。  所有国家中,鲁国是最遵守周礼的,结果怎么样呢?结果鲁国越来越弱。说明什么?说明周礼已经不适合于这个时代了。即便是鲁国,对于周礼也越来越不尊重了。  以一个在鲁国都过时的东西去游说更加强大和先进的国家,怎么行得通呢?  那么,在政治主张处处碰壁之后,孔子还有什么办法来求得富贵呢?经商。  孔子为什么不经商?  首先,孔子缺乏经商的天分。  其次,孔子的处境决定了他很难去经商。鲁国是个农耕国家,历来轻视商业,孔子毕竟做过大夫,去经商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教育弟子们不要去经商,如果自己反而去经商,就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样,孔子实际上就陷入一种尴尬境况。凭借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富贵,可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样得不到富贵。于是,不如坚持。  所以孔子说得很明白:我想富贵啊,要是给人家赶车也能富贵的话,我也愿意。可是,如果没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富贵,我还是从事我喜爱的事业吧。  按《论语》。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在得不到富贵之后,孔子自我安慰,说是如果通过不道义的方法得到富贵,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浮云,根本不去想。  按《论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从理想和追求来说,孔子的一生是很失败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这种失败,那就是通过孔子弟子们的发展。最坚信孔子学说的颜回和原宪都混得很悲惨很穷困潦倒,而背离了孔子学说的冉有和子贡都混得很滋润很有成就。  儒法道  按《论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不同阶段,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际遇,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在变化中的,而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孔子也是这样。  所以,我们可以说孔子是儒家的圣人。但是,我们不能说孔子就是儒家,因为他也是法家和道家。后世所强调和放大的孔子的思想,实际上多数是他早期的思想。  早期,孔子笃信周礼,崇拜周公,这时候他的思想是纯正的儒家思想。所以,到了齐国他拿君君臣臣来说话。  但是,在齐国他感受到了另外一种文化,他一定思考过为什么齐国会比鲁国强大,所以他对于不遵守周礼的管仲有了新的认识,对不肯为国君献出生命的晏子有了新的看法。  回到鲁国之后,孔子的思想已经由儒家向法家转化。实际上,周礼本身就是礼法,就有法的元素。  在从鲁国前往卫国之后,卫国文化对他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周游列国碰壁之后,孔子实际上已经经过了多次的反思,他很少再提周礼,相反,他懂得了变通,明白自己是不可为而为之,对管仲则更加敬佩,而管仲是法家。  回到鲁国,孔子已经从儒家成为法家,一个故事可以印证这一点。  按照鲁国的法律,如果有人能够从外国赎回在那里做奴仆的鲁国人,可以从政府领取奖金。有一次,子贡从外国赎人回来,却退还了奖金。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孔子非常失望。  “子贡错了,圣人做事,是可以移风易俗的,是给大众做榜样,让老百姓都能按照他的做法去做的。如今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子贡作了这样一个榜样,有几个人能做到他那样呢?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再去想办法赎人了。”孔子说。这段话,贯穿了法的精神。  按《说苑》。鲁国之法,鲁人有赎臣妾于诸侯者,取金于府;子贡赎人于诸侯而还其金,孔子闻之曰:“赐失之矣,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其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而受金则为不廉;不受则后莫复赎,自今以来,鲁人不复赎矣。”  实际上,在《论语》中,孔子所崇拜的人并不多,可是他崇拜管子和子产,而这两人是著名的法家人物。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的思想由儒到法了。  另一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子夏。  子夏是孔子在卫国以及回到鲁国期间最器重最赏识的弟子,孔子一定认为子夏是最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学问最佳的继承者和阐发者。所以,孔子说子夏是“起予者也”。所以,孔子把《诗经》和《春秋》都传给了子夏,对他的偏爱无以复加。  孔子去世之后,子夏受魏文侯之邀前往西河讲学。子夏的学生中,有田子方、段干木等大儒,但是特别要提出的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法家李悝、商鞅都出于子夏门派。  李悝(即李克)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学专著《法经》,商鞅在秦国变法。  毫无疑问,子夏的法家思想来源于孔子,只不过子夏发扬光大了。  而另一位法家代表人物吴起出于曾参的门下。  孔子的晚年沉迷于《易经》,理想的破灭让一向不谈命不说神的孔子开始说命了,开始淡泊世间的得失了。这个时候,孔子俨然化身为道家了。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理解老子的思想。  按《论语》。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按《论语》。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按《论语》。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按《论语》。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以上这些,都是典型的道家的思想。  甚至,孔子还想学习老子,逃避现实,去蛮夷国家归于自然。  按《论语》。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一个显而易见的线索说明了一切,什么线索?孔子的研究路线。  最早,孔子研究周礼;  之后,研究诗经;  之后,研究春秋;  最后,研究周易。  这说明什么?说明孔子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再走向神秘主义。  儒家,是理想主义;法家,是现实主义;道家,是神秘主义。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走同样的路线:从理想回到现实,从现实走向神秘。  孔学的自相矛盾  从儒到法到道,孔子的思想在变化,所以,前后出现矛盾是必然的。  譬如孔子对于各种周礼礼仪的态度,一开始,孔子非常讲究礼仪的形式,对礼仪的完备看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当初晏子对孔子最讨厌的地方。直到到了卫国,孔子还是这样,各国诸侯每月月初有一个告朔之祭,每次要杀一只活羊,子贡觉得很浪费,应该去掉,可是孔子反对子贡的看法,他对子贡说:“你爱的是羊,我爱的是礼。”  按《论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可是后来,孔子的看法有了很多变化,对于礼仪不再那么坚持。  回到鲁国之后,有一次子游向孔子请教丧葬礼仪用具的问题。  “应该看自己的家底量力而行。”孔子说。  “老师说具体点啊。”  “就算家里有钱,也不要超过礼仪规定。如果家里没钱,那么只要装殓时衣物能够盖住死者就行了。丧事只要尽心尽力了,就没有什么好指责的了。所以办丧事时,与其缺少哀痛之情而使用过多的礼仪,不如礼仪不完备却充满哀痛之情。”孔子的意思是,礼仪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情流露。  到了这个时候,孔子对形式上的东西就远远不如从前那么看重了。  问题在于,孔子被圣人化被神化之后,他的每句话都是真理了。既然这样,矛盾就被强行掩盖或者忽视,很多自相矛盾的东西就被熟视无睹,进而被认为原本就是和谐的一体。  后世统治者打着儒家的旗号,实际上干着半儒半法半道的事情,就是所谓的儒表法里。而这样的矛盾体之所以能够存在,在于有了孔子这个矛盾体的存在,也就是说,不论怎样做怎样说,都能从孔子那里找到依据。这样做的前提是否定孔子本身是矛盾的,所以,宰我这样的人是绝对不能让他存在的,所以要编造他被杀的假历史,提醒后人不得质疑孔子思想的自相矛盾。  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人能够很自然地生活在自相矛盾之中,譬如:急流勇退、急流勇进都是对的,好死不如赖活与士可杀不可辱同时运用着。堂皇的大道理和世俗的小道理之间的矛盾能够坦然共存,永远有道理,只要是领导,只要有权力,说什么都是对的。我们以为这是中华语言的特点,其实不是,这是这个民族思维的问题,而这样的思维,就来自统治者对孔子思想的“创造性”利用。  有时人们会质疑孔子思想的虚伪,其实不然,孔子是真实的,他只是被历朝统治者们虚伪掉了。  《胡乱论语》  了解孔子,《论语》是最好的材料。不过,《论语》中没有记录胡乱与孔子的对话,是一大遗憾。在此,进行补充,补充部分称为《胡乱论语》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  胡乱问:“既然这样,为什么国君这么喜欢养女人和小人?”  孔子说:“乱啊,告诉你,因为国君是公款消费啊。”  胡乱问:“夫子常赞扬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那夫子怎么吃了这么多家的粟?从前帮着国君灭三桓,现在吃着三桓的粟,怎么不说灭三桓了?”  孔子说:“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胡乱问:“后世程颐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老师怎样看?”  孔子说:“我猜他想说的应该是‘饿死别人事小’。”  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胡乱说:“老师,既然鲁国比齐国好,为什么全世界人都想去齐国,没人想来鲁国呢?”  孔子说:“乱啊,你不是来了吗?”  胡乱说:“老师,我们那个年代讲究做好人好事。譬如,坐火车的时候帮乘务员拖地。”  孔子说:“那,乘务员干什么?”  胡乱说:“乘务员帮带小孩的妈妈喂奶。”  孔子说:“那带小孩的妈妈干什么?”  胡乱说:“带小孩的妈妈帮司机开火车。”  孔子说:“那司机干什么?”  胡乱说:“司机?是啊,司机干什么?”  孔子说:“乱啊,真乱。其实,自己干好自己的本职就行了,大同世界也不过如此。当乘客的不像乘客,当乘务员的不像乘务员,有什么好提倡的呢?”  胡乱整日闷闷不乐,夫子不以为怪,盖因大家都是闷闷不乐。一日,胡乱同子路来,孔子问什么事,胡乱不敢言,子路说:“胡乱这些天很郁闷,因为他有问题但是不敢问。”孔子说:“为什么不敢问?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啊。”子路说:“所以他找我帮忙,让我来问。是这样的,他想知道大便的礼是什么,先放屁还是先撒尿,还是屎尿屁泥沙俱下。”孔子皱眉头,说:“这样的事情属于私事,讲什么礼?礼都是在人前的。”胡乱说:“老师说要人前人后一个样啊。何况,有的时候大家同去大便,怎么能说不是在人前呢?”孔子:“总归还是自己掌握吧,怎样方便怎样。”胡乱说:“那么,大便时狂呼乱叫,念念有词,合于礼吗?”孔子:“胡乱,真有此事?”胡乱说:“大便,人生大事也。若是憋了一个时辰,突然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岂不快哉?既然快哉,为何不能叫出来?”孔子说:“胡言乱语啊,大便本是私事,私下里进行就好,大喊大叫就不合乎礼了。”胡乱说:“那么大便的礼就是闷声大便,是么?”孔子喟然叹道:“你要这样认为,就算是吧。”  一日,孔子与胡乱聊天。胡乱问:“老师,管仲三次打仗三次逃跑,因为怕自己死了老母无人奉养;孟公绰三次打仗三次逃跑,也是怕自己死了母亲无人奉养。我想问问,到底是行孝重要,还是忠君为国重要?”  孔子说:“乱啊,这个问题很好啊。奉养父母,是为人的根本;忠君为国,是为臣的根本。如果不能忠君卫国,至少还能做一个人;如果不能奉养父母,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你说说,哪一个重要?”  胡乱说:“老师,我明白了。”  一日,胡乱和孔子讲起《春秋》,说到董狐直笔,孔子为赵盾鸣冤一段,胡乱说:“老师,赵盾先后杀了三个国君的儿子,杀了六个卿赶走了三个卿,又把霸权拱手让给了楚国,老师怎么说他是良臣?”  孔子无言以对,过了一阵,小声说:“乱啊,君子识时务者为俊杰啊。当今天下,晋国最强,而赵家执掌晋国国政,得罪赵家就跟在鲁国得罪季孙家一样,何必呢,何必呢?不要因为写本书给自己带来麻烦啊。”  胡乱感慨:“以老师这样正直的人在世俗面前有时也不得不低头,历史真是用刀枪写成的。”  孔子说:“惭愧啊,我不如董狐远矣。”  胡乱说:“老师也是不得已,不过春秋笔法,把事情真相都写得很清楚了,后人自会领会,重新作出结论。”  孔子说:“那就好了,但愿后人能够领会。”  胡乱说:“老师不知道,后世的史书,干脆就是瞎编乱造,黑白颠倒,完全没有廉耻,不像老师这样,事实保留,就算有违心的话,也不过是九牛一毛。”  孔子释然。  孔子死后,胡乱痛哭:“老师啊,您死之后,谁还会听我的胡言乱语啊?”  附录一: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郰人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强,陵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不备于齐,齐师侵鲁。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乾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仲尼云“得狗”。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  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其守为神,社稷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釐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客曰:“人长几何?”仲尼曰:“僬侥氏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于是吴客曰:“善哉圣人!”  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醳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僣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僣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于季氏,因阳虎为乱,欲废三桓之适,更立其庶孽阳虎素所善者,遂执季桓子。桓子诈之,得脱。定公九年,阳虎不胜,奔于齐。是时孔子年五十。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去即过蒲。月馀,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是岁,鲁定公卒。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遂至陈,主于司城贞子家。岁馀,吴王夫差伐陈,取三邑而去。赵鞅伐朝歌。楚围蔡,蔡迁于吴。吴败越王句践会稽。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湣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肃慎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分同姓以珍玉,展亲;分异姓以远职,使无忘服。故分陈以肃慎矢。”试求之故府,果得之。  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及吴侵陈,陈常被寇。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于是孔子去陈。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问曰:“蒲可伐乎?”对曰:“可。”灵公曰:“吾大夫以为不可。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蒲。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行。  佛肸为中牟宰。赵简子攻范、中行,伐中牟。佛肸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肸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击磬。有荷蒉而过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硁硁乎,莫己知也夫而已矣!”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而反乎卫,入主蘧伯玉家。  他日,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4
正序
倒序
第七部 孔子世家
第七部 孔子世家-2
第七部 孔子世家-3
第七部 孔子世家-4
第七部 孔子世家-5
第七部 孔子世家-6
第七部 孔子世家-7
第七部 孔子世家-8
第七部 孔子世家-9
第七部 孔子世家-10
第七部 孔子世家-11
第七部 孔子世家-12
第七部 孔子世家-13
第七部 孔子世家-1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贾志刚说春秋之七 孔子世家
贾志刚说春秋之七 孔子世家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