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能这么快?在得到确定的答复后,宋金刚陷入迷惑当中,他见识过李世民一百八十多天空洞的沉默,现在,他又领教了对方急风暴雨般的追击。这世上竟然有人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组合在一起。其实这并不矛盾,孙子兵法曰: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回过神来的宋金刚涌起一股被戏弄的感觉,强烈的耻辱感让他无法再次逃避。尊严转了十八弯,但最终还是找回到了他。于是,宋金刚率领剩下的两万兵马出城布阵。就在介休城下,做最后一战吧。在交战的一开始,愤怒激起的士气,背城一战的勇气让宋金刚占据了上风,唐军被反戈一击的宋金刚打了个措手不及,差一点要吃大亏。关键时刻,那匹黄色的特勒骠出现在战场。李世民跟他的精骑将接管这片战场。宋金刚见到了李世民。事实上,早在柏壁时,宋金刚就料到了今天的场景,但他不明白的是,尽管自己看到了这一步,却依然无法避免今天的局面,好像一双无形而巨大的双手,将他推到了这一步。这便是真正高明的策略,没有什么奇计,普通的等待,不尽的骚扰,让对方按自己所想一步步走进自己挖好的陷阱。这种战术可以称之为钝刀,中此招的人,只有忍受感觉越来越强的压迫感,品尝不尽的苦痛,除此之外,无法挣扎,别无选择,甚至无法呐喊出声。看到李世民的那一刻,宋金刚的自信心瞬间崩塌,终于明白这个乱世不是自己的机会。自己原来只是一个配角而已。想明白这一点,宋金刚马上掉头就跑,他丢下了自己的士兵,也丢下了所有的希望,包括横扫天下的豪气。李世民又追了几十里地,最后,他放弃了追杀宋金刚,他已经确定这位金刚再无法构成威胁,相比追杀一个没有威胁的人,还有更重要的事做。他来到了一个叫张难堡的地方。浩州的唐军已经在这里坚守了大半年。我不会忘记是你们的坚守,阻断了刘武周跟宋金刚的联络,才有了今天的胜利。辛苦了,实在是辛苦了。李世民慢慢脱下了头盔,堡内的守军看清了那张年轻而刚毅的脸。堡内欢声雷动,宣告终结的伊始之光,闪耀于张难堡之上。接下来,是该交代一下一些人的结局了,尉迟敬德率城投降,成为了李世民的新部属。相比尉迟敬德,刘武周跟宋金刚就没这么多退路了。收到宋金刚大败的消息后,刘武周没有死守太原,而是向北逃亡,投靠了突厥,紧随其后的,是同样逃亡而来的宋金刚。妹夫大舅子两人过了段风吹草低见凄凉的日子,不久后,妹夫宋金刚厌烦了啃羊排的日子,想起啸聚山林的快活来,没跟突厥打招呼就逃回到老家,准备回上谷继续当山大王。突厥对这种不辞而别相当生气,马上派出骑兵斩杀了宋金刚。而不久,刘武周也接到了通知,他将成为杨政道的部下,去杨政道的政府上班。刘武周当过皇帝,人上去容易下来难,他自然不会服从这样的工作安排,开始谋划回到自己的发家地马邑,因为保密工作没做好,事泄被杀。失败的枭雄渐渐被遗忘,而胜利者可以书写他们的故事。这一次,李世民用了一个全新的方式。此战过后,在唐军中流传开了一首歌曲,据说是军人自已填词的,描写了李世民大战宋金刚的故事。曲名叫《秦王破阵乐》。数年以后,这首曲经过重加工,整编,成了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一百年后,唐玄宗亲自谱曲,杨玉环倾情演出而成《霓裳羽衣舞》。这是唐朝最负盛名的两支大曲。一个刚烈英武,一个奢华壮丽;一个气势磅礴,一个姿态万千;一个金戈铁马,一个清平祥和。这该是大唐最美的两面。第三章 三国杀【禅让】王世充准备当皇帝了。上朝的时候,王世充经常用异样的眼神打量着上面的杨侗。这个未满十八岁的少年是洛阳城内名义上的主人,他有着别人无可企及的尊贵身份和主宰他人命运的权力。为什么他可以拥有一切?王世充经常在想这个问题,也许因为他是杨广的孙子吧。但杨广都已经死了,他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是的,杨侗,你的爷爷已经死了,你怎么可以凭自己的杨姓就安然坐在上面,享受着我浴血得来的一切?把你的皇位交给我,那个位置并不适合你,那是统领天下的人坐的位置,只有实力最强的人才能够坐在那里。每次转身离开的时候,王世充都想下一次进宫就好好跟杨侗谈一谈换班的事情。很快,王世充决定打死也不进宫。有一次,王世充到宫里吃了一顿饭,杨侗请客。吃完饭回到家后,王世充就开始吐。那时候各种毒大米地沟油尚未得到普及,食品还多是绿色纯天然的,一般不容易吃坏肚子,何况是宫里的特供。吃这样的东西都吐那只能说明有人往菜里放化学添加物了。想到这里,王世充冒出一身冷汗,本来王世充一直在装忠臣,认了杨侗的娘为干娘,常常进宫表忠心,准备就算坑娘坑兄弟也慢慢来,现在看来,自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再装下去,就有点不诚恳了。现在,露出你最狂野的欲望吧,向你窥伺的无上至尊之位迈进。此时,王世充官居太尉,要实现从太尉到皇帝的跨越式发展,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毕竟这不是在梁山,要在梁山,只搞一个酒会,然后大喝一声,掀翻桌子,砍倒老大,从血泊中扶起头把交椅,把自己的屁股放上去即可。这种粗暴式山寨范儿是不适合朝廷换届的,毕竟山寨不求传二代,可皇位是要千秋万代的,要是一开头就血腥了,以后说起来不好听。总而言之,王世充要想漂亮堂皇地登上皇位,他需要搞一个活动:禅让。禅让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在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尧、舜、禹、王莽、曹丕们都是这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据他们称,自己的前任认为他们道德高尚,能力突出,人气高涨,民心所向,于是心甘情愿把帝位交给他们。而前辈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想顺利完成禅让,必须狠抓两点:上天的旨意(也就是祥瑞)以及人民群众的呼声(舆论)。这一天,王世充又来找杨侗了,他本人没来,来的是他的随从。王世充给杨侗送来了宝剑跟一个印。杨侗收下这些东西,然后望着随从,他相信王世充不会没事跑来送一把破剑。果然,随从堆着笑脸,向杨侗报告了一件喜事。最近洛河的水清了许多。什么?洛河的水清了许多!随从就在这里打住,但杨侗马上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在古代人看来,河水清不清跟环保排污没有太大的关系,河水清跟政治是否清明有很大关系。王世充,你是想说洛河水因你的贤明而变清吧。杨侗有些慌乱,他茫然地朝殿外望去。在大殿飞檐间,他似乎看到了自己悲惨的未来。可见他的精神处在了紧绷的边缘,时刻准备倾听王世充给他敲的边鼓。可突然听到一个消息,王世充拉着队伍,出洛阳进攻唐朝的城池去了。难道王太尉准备痛改前非,做一个忠臣?指望王世充突然端正思想是不现实的,事实上,这是一次旅游会议,议题是讨论改天换地的可行性以及操作方案。考虑到在洛阳城内开这样的会议有些招摇,王世充特地组织了这次旅游。在这次旅游当中,王世充找到了附己者,当然,对于表示这样干不合适的同志,王世充认真听取了他的意见,认同对方说得对,自己一定慎重考虑。没多久,提过反对意见的人就被调离本职岗位,送到外围打仗去了。团结了同志,统一了认识的王世充回到洛阳城,接下来当然是狠抓落实会议精神。王世充的第二波攻击马上就来了。这一回上阵的不是连名字都没留下的使者,纳言段达亲自披舌上阵,向杨侗陛下汇报工作,并提出了一个请求:鉴于王世充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德高望重,请求陛下加王太尉九锡。所谓九锡,是指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九种礼器,这些礼器通常是皇帝专用。特殊情况下,才会赏赐给大臣,曹操、王莽、司马昭等人曾经就是九锡的固定用户。杨侗自然明白赐九锡意味着什么,于是,他马上否决了这个提议,表示王世充刚拜太尉,马上就加九锡有点操之过急,还是以后再说。官位批发商不同意,事情也就算完了,但段达是个负责任的人。段达向前一步,说出了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太尉欲之!”你给最好,不给也得给,因为王世充要。杨侗的双手颤抖,他握紧双拳,努力克制着不让自己拍案而起,许久之后,杨侗从齿间挤出了他的答复:“随便你们怎么办!”笑意在王世充的脸上荡漾开来。他很快成为了相国、郑王。朝着帝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到了此时,该搞点封建迷信了。东都的一个叫桓法嗣的道士献了一本叫《孔子闭房记》的书。据说孔子先生在教书育人之余,把自己关在房里写了一本预言类的书,还是图文并茂版的。孔子他老人家到底有没有写过这本书就不知道了,但显然孔子老师的名号还是管用的。在推背图出来以前,此书一直占据预言类销售排行第一,论文引证量第一位。大概是因为泄露天机太多,此书被列为禁书,桓道长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一本,还发现里面有一幅画。这幅画里有一个人拿着一根杆子赶羊,经过解读,羊者,隋杨也,一根杆子,就是王字,王在羊后,显然,孔老师这是告诉我们,王世充将代隋称帝。在将孔子请出来背书后,桓老道又经过研究,发现另一位圣人庄子写过《人间世》、《德充符》,上篇有世字,下篇有充字。这正是王相国您的名字啊!呜呼哀哉,当年庄子宁愿住破巷子,编草鞋过日子也不愿出来当官。却没想到被徒子徒孙抬出来为王世充开道。要是庄子泉下有知,只怕要气活过来清理门户。桓法嗣为王世充称帝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和依据,在桓道长的带领下,洛阳城内掀起了一股寻找天意的热潮,通过对星星运动轨迹、野鸟活动、野兽出没等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大家都得出一个靠谱的结论。王世充再不称帝,就是逆天而行。现在,只剩下最后一步了。杨侗该写一个让位的文件。最后这一步碰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杨侗不配合。在听到百官要求他写禅让书时,杨侗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当场表示王世充要么老老实实做他的臣子,要么弑君夺位。王世充,你想要我的帝位吗?那就踩着我的尸体前进吧!事情搞到这一步实在有点难堪,接下来,杨侗很快发现自己出不了大门了。而他在房里绝望得踱步时,以他的名义写就的禅让书送到了王世充的面前。如果王相国一看,马上笑哈哈表示兄弟你这么客气把帝位让给我,我就却之不恭了。那说明,王世充外行了。王世充马上板起了脸,义正词严表示自己何德何能接受圣上的让位,这个禅让书还请还给圣上。当然,让位书又送了过来,“杨侗”十分诚恳地劝王世充担起重任来。王世充原封不动,又送了回去。如此反复三次,这个动作叫三让。有人可能觉得奇怪,明明喊着抢着要当皇帝,还让来让去,多浪费资源。有这个困惑的人大概是不了解中国历史。在中国,越是假的东西,越要办得像那么一回事。三让之后,公元619年的四月初七,王世充进宫,正式称帝,国号郑。王世充终于坐上了杨侗的位子,他望着臣服在自己膝下的百官,心中涌起强烈的满足感。这都是我应得的,经过禅让,我已经正式成为了一位帝王。现在,还有人来质疑吗?的确,中国的改朝换代者常用禅让来完成夺位的流程,比如李渊就是这么干的,但禅让说到底,只是一种形式,形式决定不了实质,走完禅让的流程,只不过刚迈出了成为帝王的第一步。伟大的先贤孟子曾经专门就禅让发表过论文,在文章里,他指出,真正能将天下禅让给人的,不是前任君王,也不是老天,而是天下人。这便是孟子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君权民授。【皇帝不是谁都可以当的】这一天,王世充的儿子王玄恕出门了,迈出大门时,手上拎了一块腊肉。王公子准备去拜师,他找的师傅是国子助教陆德明。这位陆德明是教育界的老前辈了,专门给高干子弟上课,陈朝的著名亡国皇帝陈叔宝,以及杨侗在当皇帝之前都曾经是他的学生。王世充当上了皇帝,他的儿子当然应该由陆老师来教。到了陆德明的家门口,王公子被告知,陆老师生病了,还请改日再来。改日,腊肉都臭了,王公子不走,表示今天一定要见到老师,行过礼,定下师生名分。门人露出了为难的表情,但最终没有坚持,让王公子进去了。陆老师诚不欺我,果然生病了,此时,还躺在床上。装病这一招也太老套了吧。王公子决定霸王硬上弓,径直走到床前,推金山,倒玉柱,扑通一声跪在了床边,准备趁陆老师身体虚,就此拜师。正要行礼,王公子的眉头皱了起来,然后屏住了呼吸,慌不迭地从床边站了起来,掩鼻转身逃之夭夭。陆老师大便失禁了。在这之前,陆德明吃了一些巴豆,现在来看,巴豆的质量很好。王公子从此有了心理阴影,再没来拜师,顺便提一句,陆德明后来成为了唐朝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之一。看来,知识界是不买王世充的账了,但王世充面对的挑战不仅如此,很快,他听到一个让他愤怒的消息。礼部尚书裴仁基准备造他的反。战胜李密后,王世充接收了不少瓦岗军的大将,裴仁基就是其一。对于裴仁基这样的原隋朝大将,王世充采取了一手重用,一手防范的策略。现在看来,这个策略失效了。裴仁基准备模仿专诸,在给王世充上菜之时,拿把匕首劫持王世充,然后他的万人敌儿裴行俨率兵接应,复立杨侗。收到消息后,王世充先下手为强,抓住裴仁基父子,直接送到了刑场。此事过后,王世充做了深刻的自我检讨,最后他认定这些人之所以反抗自己,都是因为杨侗还在。于是,杨侗倒霉了,王世充可能记着以前中了杨侗的毒,专门回请杨侗喝酒,奇怪的是,杨侗服毒之后,竟然没死,最后还是绳子靠谱。也就是说,杨侗被执行了两次死刑。实在是个倒霉孩子。在死之前,杨侗继承他爷爷高标准的要求,弄了一把琴,焚了香,并说了一句十分经典的皇家遗言。愿自今以往,不复生帝王家!但凡江湖好汉上刑场,多放下豪言,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而帝王家的多祈求下辈子换一个活法。个中差异,实在让人费解。杀了杨侗,王世充松了一口气,隋朝的根已经被我断了,你们就老老实实跟着我干吧。事实证明,王世充还是抓错了方向,杨侗并不是他的竞争对手。杀了杨侗,也无法留住人心。王世充再一次听到人才跑路的消息,这个消息差点让他暴跳如雷。罗士信跑了。谁跑,罗士信也不应该跑!罗士信并不是主动前来投靠的,他是被俘的,抓住罗士信后,王世信亲自给对方松绑,给他安排了工作,为了拉拢对方,王世充跟罗士信食同桌,睡同屋。牺牲不可谓不大。王世充大概想模仿当年刘备与张飞关羽食则同桌,卧则同寝的典故,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看来,同床也不管用了。问题到底出在哪?王世充又开始了检讨,经过回忆,他终于想起来了,前些日子,他下令罗士信将自己的一匹骏马交出来,然后分配给了自己的一位侄子。因为一匹马至于背叛我吗?事实上,罗士信叛逃不仅仅是一匹马的事,真正的原因是裴仁基的死。罗士信跟裴仁基是朋友。在张须陀死后,罗士信投靠过裴仁基,他们关系不错。这也是秦叔宝跟程咬金投唐后,罗士信没有一起走的原因。现在裴仁基死了,洛阳城里已经没有朋友,还留着有什么意思。王世充出离愤怒了。为什么这些人都要背叛我?我已经成为九五之尊,我可以给他们官位,可以给他们前途,为什么他们依然选择叛逃?掌控权力的人不是拥有一切吗?为什么他们不肯追随于我?我对他们推心置腹,为什么依然无法得到他们的心?好吧,既然这一切都是徒劳的,那我就换一种方式吧。王世充终于决定脱掉自己的伪装,说实话,老是装另一个人是件很辛苦的事,而且装的还是道德标兵。为了防止跑路事件再次发生,王世充启用了连坐机制,一人逃跑,全家就戮,要是全家都逃了呢,那对不起,只好拿你的邻居开刀了,若对王世充有什么不满的,全家老少将获得宫城单程游,大将出征,家属全部也入住宫城。据记载,因为宫城入住条件十分宽松,前前后后,入宫居住的达万人。这是据我所知的史上最大监狱了。王世充终于回到了自我,重新拿起了暴力。简单,直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种力量。暴力以其见效快,药效猛,成为很多人的首选,但历史无数次证明,迷信暴力的人,永远无法掌握真正的力量。暴力也从来聚集不了英雄,更无法持久下去。王世充要想留住人才,只有回到问题之初,为什么没有人愿意追随他?【人品问题】从中国的历史来看,百姓是崇拜伟人的,他们相信上天一定会派一名伟人来终结乱世。至于这位伟人是不是踩着五彩云来的就不得而知了,但他们知道,这个人绝不是王世充。王世充作战英勇,意志顽强,还有一些小聪明,他本可以成为一名猛将留名青史。但遗憾的是,他的欲望将自己领向一个不属于他的领域。王世充不是一个合格的领袖。王世充经常许诺,但从不兑现,重视人才却又猜忌对方,想当好皇帝又怕辛苦。当上皇帝后,王世充玩了一阵亲民游戏,天天跑到街上闲逛,表示要广泛接纳群众的诉求,充分表现了一位刚登上皇位的人急欲大展宏图的迫切心情。我相信历史上许多亡国之君他们一开始也充满干劲,但他们跟史上的明君相比,缺少的是恒心。正所谓做一辈子的好人好事不容易,比做一辈子好人好事更难的是做一辈子的好皇帝。做好人好事需要挑战自己的冷漠,而做好皇帝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显然,欲望是比冷漠更难驾驭的野兽。很快,街上再也见不到王陛下的身影,至于各位有什么诉求,还是烂在肚子里吧,王陛下没精力给你们办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王皇帝是心无余力也不足。在当上皇帝之后,他又暴露出了技能上的短板。跟说话经常卡带的宇文化及不同,王世充堪称庙堂复读机,他经常在朝会上就同一件事情翻来覆去说很多遍。原本可以拿大刀到沙场驰骋的王世充现在穿着宽大的帝服,每天满头大汗在大殿上复读陈年旧句,实在是呜呼哀哉,要了命。王世充自我感觉挺好,大臣们受不了了,王世充这位庙堂唐僧简直让他们疯掉,最后,一位御史大夫实在忍不住,上书表示圣上您老人家太啰唆了,咱们把事情商议一下就可以了,没必要重复提及。复读机终于卡带了,整个大殿陷入尴尬的寂静中,许久过后,王世充挥挥手,转身就走。下班,今天不玩了。当皇帝当到这份上,还不如找块豆腐撞死算了。综上所述,大家该知道王世充为什么留不住人了,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大概是:老王,你人品太差,能力太次,觉悟太低!王世充没有找豆腐撞死,他依旧当着他的皇帝,但总有一天,他会发现自己坐错了位置。普通人定错了位,顶多浪费青春,王世充找错了定位,那会要命的。第一个让他头疼的是罗士信,自从投唐之后,罗士信被任命为行军总管,没事就冲到洛阳城外攻打一下。要么趁夜冲进洛阳外城,跑到坊间放了一把火,再不然,把洛阳外的禁苑给占了。有一次,罗士信差点将王世充的太子给刺死在战场之上。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王世充都有给自己两耳光,然后把那匹名马杀了的心。事已至此,后悔是没用的,不过,王陛下,一个罗士信都能搅得你天昏地暗,要是李世民来了可怎么办?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的七月,击败宋金刚刘武周的两个月后,李世民兵临洛阳。【刺秦】七月,洛阳以西,慈涧。夏日的骄阳炙烤着这片大地,涧里的水似乎都要沸腾起来。李世民的脸又呈现标志性的绛紫色,此时,连嘴唇都干裂起来。越来越大的喊杀声从四面传来。骑尘越来越近,也越来越大。李世民被包围了。不久前,李世民率领大军抵达河南,到了之后,李世民率领了一支骑兵前来观摩一下自己的对手。到达现场之后才发现,王世充正设了一个圈套等着他来钻。郑军已经四面而来,想要全身而退是不现实的。李世民转身,下令左右先退,然后自己殿后。这个有些奇怪,我国传统历来是让领导先走,大敌当前,哪有让秦王殿下殿后的道理。但显然,李世民不是在开部下的玩笑,更不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他之所以让左右先退,是因为自信。普天之下,只有望我背影,吃我马尘的人,这是来自坐骑的自信。史书记载,李世民此次所骑是一匹紫色的大马,名为飒露紫。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当然,在策马甩开追兵之前,李世民还需要给部下创造突围的时间。在吃我马尘之前,诸位可吃我一箭。李世民取下了背后的长弓。箭已搭在弓上,这是一支奇怪的箭,杆很长,杆身略粗,更怪的是,箭尾是四羽。普通的箭羽是两尾,也有三尾的,但四尾的非常少见。因为尾羽过多在增加箭身平衡的同时,会减慢箭飞行的速度。四羽之箭,意味着你要等到敌人冲得很近,才能射出。或者,你能拉开李世民的长弓。据记载,李世民的大弓是普通弓的两倍长,加长的弓提供了额外的助力,让四羽箭获得更稳定飞行的同时,又不失其劲道。李世民的四羽箭可以射穿一扇门板。四羽的大箭在战场上空呼啸,追兵纷纷倒下,追击的脚步开始放缓,但这些追兵并没有离去,他们远远地跟随着李世民。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放弃追杀,他们在等待一个人,一个可以避开四羽箭,跟李世民较量的人。李世民突然意识到了这一点。王世充辛辛苦苦设了这个埋伏,当然不会只派一些鱼脯上来喂箭。在某个山坡的后面,一定潜伏着王世充的杀招。如果野史描述的这把武器的细节可信,那么紧接着出现在沙场之上的,应该是一把长丈七,单手难以合围,刃重七十斤的大枪。这是让人的骨头发寒的大枪,这是挑尽无数白骨的大枪。这是寒骨白,是赤发灵官、飞将、义薄云天小关羽,亲近的人更愿叫他单二哥之单雄信的寒骨白。在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纷纷背郑降唐时,单雄信选择了留下。演义里为了解释单雄信为什么不跟随瓦岗的兄弟降唐,编了一个故事,大意是单雄信的大哥因为在野外围观李渊跟宇文述家臣的战斗,不幸中了李渊的飞箭,意外身亡,跟李唐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这个原因比较悲情,因为家仇,他无法投向更有希望的长安。但真实的原因比演义里的更无奈,更苍凉。单雄信不去长安,不是他不愿意去,也不是因为王世充对他太好,而是因为他无法前往。在当日王世充跟李密大战,他选择驻兵不动之时,就已经把自己置于孤立的地位。秦叔宝们走时,没有叫他,罗士信走时也没有叫他,他就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瓦岗军的一员。而在长安城,李密、王伯当虽然死了,但许多李密的部属依旧在那里。他们绝不会欢迎一个导致瓦岗大败的人。为了坚守住翟让那份已经逝去的友谊,他断绝了身边的友谊,这便是孤独的单雄信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