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生物界的食物链,社会中,也有这样的链条。现在回到李渊进长安,要不是李渊占据长安,杨广就不会彻底断了回乡的念头,转而准备迁都,杨广不迁都,就不会引发骁果叛乱,骁果不叛乱,宇文化及就不会领着还乡团西归。宇文化及不来,李密就不必跟他大战,李密不大战宇文化及的十二卫,就不会大量损失骑兵,不损失骑兵,王世充就未必一击成功。除了这一条,还有另外的影响,这一次,我们采用倒推的方式。此战,王世充能悄悄渡过河发动突然攻击,是因为李密的侦察兵没有发现。李密的侦察兵没有发现,是因为李密的战马少了,无法保证斥候的需求。战马少了,除了一部分损失在跟关中骁果的战斗中,还因为没有及时得到补充,没有及时得到补充,是以前经常来往运河的运马船没有了,运马船没有了,是因为李渊占据了长安,而战马以前都是长安统筹通过运河送给杨广的。当然,李渊是不会再给杨广送马了。李渊扣了杨广的马,最终损伤的却是李密。千错万错,李渊应该要负上一定的责任。当然,李渊也是无心的,就算有心,李密也是不知道的。而当李密来到长安,近距离接近对方,才会发现自己终将亡于此人之手。【李密之死】李密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半路上,李渊就派出人前来迎接,到长安后,李渊称他为弟,分配工作,安排住房,甚至连婚姻都包办了,李渊亲自做媒,将自己的表妹嫁给了他。但李密还是很郁闷,他发现了一些让自己不快的事情。李密受到了很高的待遇,但他领来的两万兵马得不到妥善的安置,这些瓦岗将军在河南时吃一碗倒一碗,现在竟然一天一顿饭都吃不上。都是来投靠的,怎么差别这么大?后来宋江领众兄弟接受招安,梁山上众兄弟共分三十六金牌,七十二银牌。为什么独李密一人吃香的喝辣的,兄弟们却喝西北风?这是李渊的特殊安排。李密的投靠给李渊送了一个大礼,但同时也给李渊出了一个难题:怎么安置李密?此时的李密是一位末路英雄,但末路英雄就如潜伏在草丝中受伤的猛兽让人无法放心。只有死去的英雄才是安全的。经过这么多年的交往,李渊早已经了解此人心怀大志,现在李密失败了,就应该叫心怀野心,而且李密极其善于拉拢人。这样的人在长安搞不好就会坐大。李密的资源,李渊是欢迎的,可李密这样的野心家,李渊是绝不欢迎的,一个朝廷有一个野心家就够了,李渊已经占了这个指标。再想想翟让,李渊就实在难以入眠。为了对付李密,李渊只好精心准备了两套方案: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上跟李密称兄论弟,热情无比,暗地里开始给李密穿点小鞋,区别对待李密跟瓦岗将士只是一系列动作的开胃菜。没过多久,李渊的安排发挥了作用,吃不饱的原瓦岗士兵开始抱怨李密将他们带到了错误的路上。这是李密始料未及的,他当初领着大家投奔唐朝,就是希望自己的兄弟有一个好的归宿。错了,自己做出了一个无比错误的决定。在繁华的长安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李密怅然发现自己犯下的这个错误。事情的发展开始让他考虑如何纠正这个错误。最近李密很烦恼,他发现自己在长安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随便一个官员都敢拿白眼对他。就在一个月前,我还击败了宇文化及,声望达到了顶点,八方豪杰莫不称臣,就是你们的皇帝当年也说唯我马首是瞻,你们何许人也,立有何功,成就何业,敢轻视于我?事实证明,轻视还算是有礼有节的了。有一天,有一位执政者登门拜访,喝茶之后,开始聊天,来人十句不离李兄这些年征战南北,尤其大败宇文化及,应该是捞到不少好东西了吧。明白了,这是上门敲竹杠的。克制着怒火,李密拿出黄白之货将对方打发了。史书未记这位登门索贿的人是谁,但猜测一下,十有八九就是裴寂。连李渊都对李密礼遇有加,可下面这些大臣竟然敢在行动思想上不跟皇帝陛下保持一致,这是什么意思?羞辱接踵而来。有一天,唐朝开大朝会,所谓大朝会,就是百官朝见天子,大家开个会,就国家重大事项进行一下讨论,百官报告一下工作情况。当然,开完会聚餐吃吃喝喝是必不可少的。李密松松腰带,也准备去大吃一顿,刚上班,一堆报表送到了眼前。“李大人,先别着急上席啊,先把这些单据弄好了。”打开一看,是宴会的预算审计,食物安排。李密猛然想到什么,此时,一股悲凉的感觉从脚心直冲脑门,忧愤之下,李密找到王伯当,差点当场流下眼泪:“当日在洛口,我曾经想让崔君贤当光禄,可没想到今天自己当起这光禄来了。”光禄,光禄卿也,这就是李渊给李密安排的工作。此官从三品,品阶倒不是太低,但管的事太丢人,这个职位是专门管皇室膳食的,也就是说李密现在是李渊的后厨总管。我相信此时李密的心情跟蟠桃园门口的孙猴子的感受是一样的。甚至还过之,毕竟,王母娘娘没让老孙去摘桃。曾经叱咤风云的李密竟然沦落至此。丢人,丢人到家了,把八柱国的名声都丢光了。这跟李密当初的设想差得太远,当初进长安时,李密在数了数自己对李渊的贡献之后,信心满满告诉部下:“吾功不减窦融,岂不以台司处我?”这位窦融是东汉初年人,曾经以河西五郡降于汉光武帝,据记载,后来汉光武帝刘秀为了表彰他的卓越贡献,特任他为大司空。像窦融都成了大司空,我李密也得弄个台司级吧。所谓台司,就是三公,大司空就是东汉三公之一,在此时,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论功劳,李密对李渊的作用确实在窦融对刘秀之上,可李渊太不厚道,竟然给人安排一个管厨房的活。李密是奔着三公来的,而李渊却给人家安排一个后厨总管。杯水之职怎么能救李密的车薪之欲?此时,李渊正注视着李密的一切。李密,不要怪我让你管厨房,要怪,就怪你太具威胁吧。另外,你什么时候离开我的长安啊。李渊相信,大凡尝过金戈铁马的人是不会安于三尺案头的,何况是菜板肉案。李密确是要走了,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应该不是菜单,而是另外一件事情。到长安没多久,李密就被指派了一件差事,去迎李世民。李世民刚刚在西边战线取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大捷:战胜薛仁果,这位薛仁果是秦州薛举的儿子,隋末有名的万人敌。李密同志因为当过大领导,又有些恃才自傲,恃功自负,李渊特地让他去接李世民,杀一杀李密的傲气。见到李世民着金甲,跨大马,得胜归来的英姿,李密私下说了一句话:“真英主也,不如是,何以定祸乱乎!”连威震中原的李密都服了李世民,天下第一人舍此其谁?这是史书的记载,但据本人猜测,李密在仰视李世民的形象时,怕不是生出敬佩之心,而是涌出一股酸楚。是的,这种仰视的感觉李密并不陌生,很多年前,他也像李世民这般年轻,可他却在大兴宫的大殿内仰视着杨广。这么多年过去了,他逃亡过,奋斗过,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可最后,竟然回到了原点。兜兜转转,我依然是那个屈居人下的李密。其实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在自己的轨道上转圈,区别是,有的人愿意沿着轨道重复人生,有的人愿意冒险脱离这个轨道,去寻找另一条道路,李密无疑是后一种人。羞愧让李密的热血开始沸腾,内心那头沉睡的猛兽再次觉醒。俯首的这人绝不是我,每天审阅菜谱的这个人绝不能称之为李密。李密,当世之智雄,心有伟略,腹有奇计,气吞万里,纵驰天下。我,绝不承认现在的我!离开长安吧,长安于我,是喧哗却荒凉的闹市,作为一头猛兽,我应该重新回到那群雄逐鹿的中原去。为了顺利离开长安东山再起,李密找了一个理由,他打报告表示河南境内还有许多他的旧部属,而被王世充招过去的兵马也有弃暗投明之意。如果我前去招抚,一定能为陛下招来那些山东豪杰。打了报告后,李密开始忐忑地等待,要骗过李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长安的一个多月,他已经感觉到李渊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对手。批示很快下来了,李渊十分高兴,马上同意了这个方案。于是,李密又提了一个要求,让贾闰甫跟他一起去。因为瓦岗人才太多,没有来得及介绍这位贾闰甫。此人是李密在瓦岗时的参谋,才能出众,也是李密的亲信,此人后来还写了一本《蒲山公传》,算是李密的传记作者。李密没有提让王伯当一起走,大概是怕拉的人太多,李渊起疑心。对于这个要求,李渊满口答应,还特别交代,他将亲自设宴为二位送行。在中国的历史上,研究学习开会可能最后都落在吃饭上面,而吃饭,却从来不只是吃饭。这一次,是老辣的苍狼跟狡黠的灵狐之间的直接对话。李渊在等两位,他将用这一顿饭再刺激一下对方。很快,两位都来了。照例,李渊说了两位辛苦了的客气话,突然,李渊停住了笑容,冷不丁冒出一句话:“有人不想兄弟前去河南,他们告诉我,你一去便是投鱼于泉,放虎于山!”图穷匕见,气氛猛然紧张起来。李密反应相当快,马上离席,跪地,表示自己决无二心。同时跪下的当然还有贾闰甫。李渊心满意足,他挥挥手,示意两位站起来。“他们的话朕是不信的,朕对兄弟推心置腹,岂是他们可以离间的。”不信?不信还拿出来说干什么,吓出心脏病算谁的?李密抬头,轻轻说了一句:“臣入朝的时间很短,实在不愿意离开,现在朝中公卿,又不信任我,还请陛下派一位心腹跟臣同去。”所谓心腹,李密不好点名,大概是想裴寂跟他走一趟吧。听到这个请求,李渊愣了一下,但马上恢复了平静。李密啊李密,你不愧为智人,到了这时还反将我一军,让我的心腹跟你去,怕不是监督你,而是给你当人质吧,让我下手时投鼠忌器吧。李渊盯着李密,对方脸色不变,神情凝重,一副赤诚的样子。李渊露出了一丝笑容,表示自己对李密是无比信任,根本不需要再派什么人。李密你大胆去干。最后,李渊说出了一句让李密略显吃惊的话:“让王伯当给你当副手!”饭就这样吃完了,这一顿饭吃进去多少营养不重要,重要的是赴宴双方都得到了自己的东西。李密终于离开了长安,出城之后,他大口而粗野地呼吸着这自由狂野的空气。谁也无法阻挡我的未来。我的霸业死而得活,岂非天意!李密打马离去,身后,是高深莫测的李渊。在李密狂奔的身形上,已经有一根隐形的线,线的另一头正握在李渊身上。行到华县,李渊轻轻扯了一下线头。从长安追上来的使者,给李密下了一个命令:“留下一半人在关内,你可率一半人出关!”想了一会儿,李密决定执行这个命令,自己就要回到河南,十万兵马指日可得,留一半又有何忧。李密又中计了,要知道高明的人不会一棍将人打死,他们只是慢慢出招,每次都提出让你难受但又无法拒绝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地消除你的实力。领着剩下的一半人行至陕州,这里处于长安洛阳的半途。李渊再一次扯了下线头,这一下动作有点大。长安的使者赶上来,下了另一个命令。这是一道催命符,李渊终于甩出了撒手锏:“李密留下所部慢慢前行,李密单骑入朝,另有节度!”开什么玩笑,李渊同志,大家都不笨,何必忽悠我,要我单骑入朝,你是想节度我,还是超度我?李密转身,面对贾闰甫:“你还记得那次吃饭吗?天子说过有人不愿意我们此行,我要是回去,绝无生还的可能。”到了这里,也不必再装了,大家摊牌吧。李密召集众人,说出了他的计划。计划如下,进攻附近的桃林县,搞到粮食后,迅速渡过黄河,投奔在黎阳的徐世勣。说完,他望向了贾闰甫:“你认为怎么样?”让李密没料到的是,贾闰甫马上表示了反对,从现实情况说到天下大势,最终还扯出了当年李密杀翟让的事,表示现在去河南,没有人会听从李密的安抚。“明公还是回朝吧。”贾闰甫一盆冷水浇下来,却让李密火冒三丈,李密当场拔刀,表示不跟我走,就斩了你。最终,经过王伯当求情,贾闰甫才逃走。事情还没开始,就有人当了逃兵,但仔细推敲一下,贾闰甫加入到这个复辟团以及他的逃跑可能是李密早就布下的棋子。走了贾闰甫,还有王伯当。李密领着剩下的人奔向了桃林县。李密的聪明才智再一次得到了发挥,他给桃林县令写了信,表示接到旨令要单骑回京,走之前,请允许我把家眷寄存在您这里,完事我再来取。考虑到对方是妇孺,桃林县令打开了城门。数十名妇女鱼贯而入,进来后,就撩起了裙子,因为非礼勿视,大兵们将目光转到了别处,个别没转彻底的士兵没看到期待中的东西,反而看到这些家眷们举起了大刀。这些妇孺是如假包换的铁血硬汉子。李密很快控制住了桃林县,抢到了一批物资,抓了一批壮丁,马马虎虎拉起了一支队伍。接下来,就该按原计划向北渡黄河奔黎阳。出桃林县后,李密下令:“向东进军!”在逃亡路线的选择上,李密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早在长安,他定下的计划就不是投奔黎阳的徐世勣,而是在襄阳的一位老部下。而此前,他宣称去黎阳,不过是布一个疑阵。现在,贾闰甫已经逃到了唐朝的势力范围吧,他也已经将我的计划告诉了对方,唐军正发兵前往黄河一线拦截我们吧。对不起,李渊,我们要去襄阳了。李密再一次踏上了逃亡的道路。这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很多年前,我就经历过这样的逃亡,从那之后,我占据了瓦岗,成就了大业,现在只不过是另一段辉煌的开始。李密内心充满对未来的期许,可惜,上天已经不会再给他同样的机会。前面,就是熊耳山。那是他的终点。经过数天艰苦的跋涉,李密率领部下穿过了熊耳山,正从山南出山。此时,是公元618年的最后一个月,李密这一年三十七岁。刚出山南,伏兵四出,高处有强弩利箭,溪谷有砍刀斧头。李密的队伍瞬间被冲开。伏击他的是唐朝的熊州行军司马盛彦师,李密虽然布下疑阵,可依然没有骗过他,分析了李密的动向,他准确判断出李密将穿越熊耳山前往襄阳,于是,他提前在这里设下埋伏。这说明,再聪明的人都有智穷的一刻。李密战死,与他同亡的是王伯当。在桃林时,他跟贾闰甫一样不赞成李密的计划,但他依然选择了跟李密踏上这条死亡之路。因为义士之心,不以存亡而易,因为跟随李密之初,王伯当便许下了纵身分原野,亦所甘心的诺言,王伯当用生命实践了他的承诺。比千金一诺更高的是以性命实践诺言。在李渊一步步的安排下,李密终于走向了死亡,可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李渊紧接着下了一个命令:将李密的首级送往黎阳的徐世勣,并告诉他李密谋反之事。徐世勣在李密之后,也已经投诚唐朝,据记载,从中牵线的是魏征。降唐后,李渊格外开恩,赐李姓,于是,徐世勣成了李世勣,又过些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世字不能随便用了,李世勣又变成了李勣。为了方便,我们还是叫他徐世勣吧。杀死李密很容易,但要让原瓦岗的人心不散才是难事,李渊找到了这个关键点,李密之外,徐世勣是瓦岗的核心。接到李渊的通报,徐世勣无话可说,这能怪谁呢,李密谋反在先,李渊不过是正当防卫。最后,他提了一个要求,收葬李密。徐世勣以君臣之礼收葬李密,将他埋葬在黎阳山南,这是李密统率豪杰,称霸中原的地方。如果李密自己选,这也是一个适合的地方吧。下葬那天,许多人痛哭流涕,这些人永远不会忘记李密将他们从山贼带到了更大更高的舞台,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出身高贵,却跟他们称兄道弟的李密,不会忘记那个轻财重义,慷慨激昂的领袖。最后还有一件事情不得不说。在得知李密去世后,瓦岗一位叫杜才干的将领做出了一个决定,他给新上任的滑州刺史写了一封信,要求率自己的部下归降。这封信得到了回应,滑州刺史亲自前来会合,见面后,杜才干抽刀,斩下了滑州刺史的头颅,然后送到了李密的墓上。滑州刺史是洛阳封的官,此人是出卖李密出卖瓦岗的邴元真。死后有人复仇,江湖快意如斯,李密泉下有知,当稍心慰吧。最后,总结一下各种史书对李密的评价为李密盖棺定论吧。风云际会,聚八方豪杰,率百万之师,亡暴隋之政,解兆民之困,声动四方,威行万里,何其伟哉。以上是李密的奋斗史。个中人生起伏,不屈,愤怒,失败与成功,荣耀与耻辱,俱往矣。第二篇 李唐天下第一章 拼的是儿子【天之骄子】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杨坚发动了第一次征高句丽的战争,这一年的二月,隋朝大军开始出征,到九月损兵折将之后,隋朝开始退军。此事是这一年唯一值得一提的大事,除此之外,如果硬说要有什么事值得记下来,那就是这一年的年尾,十二月的二十二日(按阳历,是公元599年的1月23日),在武功县的一处大宅里,生下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李世民。作为后人称之的千古一帝,李世民的出生自然不可能生了发两个红鸡蛋就算数,按天生异人,必有异象的规矩,史书上也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情:出生之前,李家门口有两条龙。不知道龙跑到这里来干什么,应该不是斗地主二缺一找李世民顶角来了。据说,二龙戏之三日方才离去。竟然还敢逗留三天,也不怕武功县的父老乡亲捉了去做剁椒龙头。又据记载,李世民生而不惊,我琢磨了一下这四个字,大概是生下来不知道哭。不知道以前稳婆怎么处理这种事情,放到现在,护士应该会倒拎过来,扬起手在屁股上来俩响脆的巴掌。说这么多,总而言之,李世民出生了。四岁那年,李世民叫李世民了,在之前,可能叫狗蛋什么的,总之不叫李世民。叫世民是因为他父亲李渊搬到了岐州,在岐州有一个会算命的书生给他算了一个命,断定他“年将二十时,必能济世安民矣”。这位书生算了命,卦钱也不收,等李渊准备杀人灭口时,竟然不见了。托书生的福,李渊正式给这个儿子取名世民。以上这些,都是封建迷信,但封建迷信后面往往藏着一个极深的寓意。根据这些东西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是作为一个济世安民的救世主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当然,要让四岁的李世民去济世安民是不现实的,目前阶段,他的主要任务是安顿好自己,长身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基本上,这个很容易做到。李世民家里不是有钱,而是相当有钱,按李世民本人回忆,家里面是“富有龟玉”。吃穿不愁,生活无忧,这就是李世民的童年,这样的童年无疑是快乐的,说快乐并不是说物质上的丰富,而是指李世民尚没有发育成完全的自己,他没有过多的欲望,也自然不会有过多的烦恼。但总有一天,李世民会有自己的欲望,到时他就会知道,不管贫贱也好,富贵也好,都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绝不会从天而降的,要得到它们,必定要付出真正的努力。要了解一个民族,得去看它的历史,而要了解一个人,大概就需要去了解他的过去。一个人在成年之后所做的一切,大抵都可以在他青少年时代找到影子。据史书所记,李世民作为贵族子弟,年轻的时候,竟然常常跟一帮大侠混在一起,大侠是往好了说,往坏了说都是一些社会青年,平时不搞劳动生产,天天替人出头打架生事。在这些交往当中,贵族李世民染上了一些江湖堂口的习性。这种习性不能说好,毕竟有辱斯文,但也不能说全坏。在这些交往当中,李世民洗去了贵族身上那种孤傲之气,也很容易理解后来为什么有那么多豪杰愿意追随于他。十五岁那年,李世民应募入伍,他赶上了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意思是大隋盛世已经过去了,天下烽烟四起,他为既得利益者,自己的金饭碗未必保得住。最好的意思是他有了重新打磨自己的机会。呈现在他的面前,是跟猎鹰走犬完全不同的生活,那是铁枪铜甲的生硬,是军旗啸西风的苍凉,是血淋淋的厮杀,是尔虞我诈的较量。许多年以后,李世民的称号里多了一个军事家的头衔。我们相信战争跟中医一样属于经验学科,要想了解战争的奥秘,只有到沙场上去,闻那血的腥味,看那满天的骑尘,听那震耳的喊杀声。同时,战争是一门残酷的学问,它没有捷径可走,也不设远程教学。所有的奥秘都在现场。当然,说李世民全靠自己领悟也不现实,事实上,他有一名高级教师现场指导。对于一名少年来说,最好的老师莫过于自己的父亲。十八岁那年,李世民跟随父亲来到太原。战历山飞,驱突厥,李渊向他展示了战争上一项重要的技能,读心术。读敌人的心,观察敌人的每一个行为,从中了解敌人的欲望、野心、胆怯、习惯、优势与劣势。然后做出最佳的应对。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李渊的亲身示范下,李世民终于掌握了战争的奥秘,敌人的每一个动作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敌人的每一个想法都暴露在他面前,他也学会了果敢决断,从而能在瞬息万变的沙场上找到转瞬即逝的胜机。李世民已经成为一位名将来匹配军事家的头衔吗?十九岁的李世民大概认为自己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从未失败过的他大战过宋老生,力逼过屈突通,翻过了长安城的城头。战场之上,还有什么是我不熟悉的?必须遗憾地告诉李公子,正因为你百战百胜,所以你还无法称之为名将。是的,一个全胜的不知失败屈辱困境为何物的将军是无法成为名将的,只有经历过失败之后,李世民才会明白为什么孙膑大放异彩是在断足黥面之后,吴起为什么要杀妻,一生难封侯,当过俘虏的李广足称名将,而从胯下钻过的韩信才有可能成为兵圣。【青年李世民之烦恼】二十岁那年的五月,李世民看着他的父亲登上了长安大兴宫的最高点。与此同时,李世民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这一年,他被封为秦王,按虚岁算,他正好二十岁,按当年算命先生掐的八字,李世民应该去济世安民了。可正是这一年,他遭受了人生当中第一个沉重的打击。在他被封为秦王的同一天,他的哥哥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在那些道贺的群臣中,李世民明显地感觉到向他哥道贺的笑容含糖量要更高。他完全理解这种差别。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藩王,而兄长李建成则是这个新兴帝国的接班人,迟早有一天,李建成会掌握在场很多人的荣华富贵。在昨天,李世民跟李建成还是平起平坐的两兄弟,但从今天开始,他们已经渐渐拉开了距离,这个差距还会越来越大,照此发展下去,他的哥哥会在某天登上大宝之位,而他必须跪伏在下面,聆听他的旨意,服从他的安排,从他那里领赏赐。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在太原,我大战历山飞时,你在干什么?我招抚亡命时,你在干什么?伏杀王威、高君雅时,你又在哪里?忽视这一切努力,仅仅因为你比我早出生几年(准确说是十年),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太子继承一切,而我只能捡剩下的,这公平吗?将这些疑问与委屈深藏心底,李世民知道,现在他还不具备向他父亲质问这一切的实力。只有拥有实力,更大的实力,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才能让别人无法忽视自己。李世民觉得努力是可以改变一切的。父亲一天不去世,李建成就还是太子,是太子就意味着还有变化。毕竟从历史来看,太子换人不是没有可能的事。转过去二十多年,隋朝太子就由杨勇换成了杨广。壮大自己,积累起更多的实力,获取向那不公平礼法进行挑战的机会。李世民有努力的需要,也有努力的欲望,同样,他也不缺努力的机会。李渊度过了创业的第一阶段,家族企业已经做大做强,也就是史书里说的化家为国。既然是国,当然不能像以前一样,喊一声大家给我上,老子儿子女儿女婿一起往前冲。事业做大了,摊子铺广了,就需要分工协作。在这些分工里,领军作战,一扫天下当然是最重要的工种,这个位置不好安排,信得过的未必有能力,比如裴寂信得过,但指望他帮李渊收编一下长安后宫还是靠谱的,收服天下就算了吧。而有能力的未必信得过,比如号称唐朝第一将的李靖就因为信任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发挥的机会。最后,李渊成功找到了一个最佳的人选,此人经过前面数战,已经展现出一名优秀指挥员的潜质,更重要的是,此人的忠诚无须怀疑。这个人就是他的儿子李世民。事实上,李世民并不是唯一的人选。李建成也完全可以胜任这个工作。虽然史书记载李建成是个花花公子,但经过史学家考证翻案,已经证实此人并不是传说中,尤其不是李世民所说的纨绔子弟,能力也很突出。但李渊并没有把这个任务交给他,是因为李建成的身份。因为是嫡子,李建成当上了太子,也因为是太子,他无法成为元帅出征,因为关于王子的礼法里除了立嫡立长,还有一条叫“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通俗地说就是帝国接班人是不能领军出战的。因为太子还兼着一项重要而光荣的使命,就是当皇帝的备胎,要是老皇帝不幸爆了胎,也就是宾天后,太子必须马上顶上。要是太子也在外作战,万一死了怎么办,这个可是有血淋淋的教训啊。又或者皇帝死了,太子在外面收不到消息,被别人占了位置怎么办。当年扶苏就是因为在外领军,才没能顺利接上嬴政的班。李建成因为封建礼法而成为了太子,却又因为封建礼法而不能统领军队,这大概就是矛盾论里说的事情总有两面性,关键是要抓住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李世民很快抓住了这有利的一面。他被任命为元帅,统率唐朝兵马。兵马已经握在他的手上,他将用这些兵马扫荡天下,积累起足够的功名与实力去挑战那看似牢不可破的礼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需要战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英雄。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都将是他强劲的对手,而在面对他们之前,他还必须战胜西北的数位豪强。【西北的豪强】李渊攻占长安的一年前。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二月初一,朔方郡(陕西横山)。天下大乱的骚动终于波及于此,这一天,朔方郡城内冲进了数千人,这群人直接冲进了郡守,斩杀郡守,据郡造反。领头的人叫梁师都,此人是本郡豪族,原本是隋朝的鹰扬府郎将,鹰扬府是隋朝的军府,大概相当于军区。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梁师都被免了职,下岗后大概对政府有些不满,就拉拢了一些人搞起了革命。斩了郡守,梁师都就近找上了突厥人,领了一面狼头纛,号大度毘伽可汗、解事天子,也算正式开张了。这一年,南方的起义已经如火如荼。梁师都算后知后觉了,规模也不大,但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地处西北的割据势力是最后被平定的。在这一个月,梁师都起事的消息越过黄河,传到了河东,那里也有一位军将举起了反旗。那位我们已经介绍过,那是马邑郡的校尉刘武周,同样,刘武周也领了一面狼头纛,号定杨可汗。像是连锁反应一般,动乱的冲击波抵达了黄河上游。两个月后,四月初三,金城郡(甘肃兰州)。金城郡的郡治在今天的兰州市城关区,这一天,城内十分热闹,金城令郝瑗摆了酒席,犒劳城内的将士。郝瑗是个负责任的人,不久前,为了对付郡内日益严峻的治安形势,特地募了数千兵马,发了铠甲武器,吃完这顿酒,就准备出城剿匪了。酒席上,郝瑗号召大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然后出城努力砍人,为国争光。说这个时,郝瑗没想到席上有人准备用他的兵马为自己的事业开光。吃到一半,有人掀翻了酒桌,打烂了酒杯,拔出了刀剑,冲将上来,一把擒住了郝瑗。然后,当头一人转身,喝住了目瞪口呆的士兵,下了一个命令:“开仓赈施!收捕反者。”很快,粮仓打开了,金城郡的官吏被抓了起来,也就是说,此人造反了。造反者是金城府校尉薛举,这位仁兄是本地豪强,家里有钱,身边有朋友,这样的人在乱世中不造反那就有点浪费了。起事后,薛举自号西秦霸王,名称跟西楚霸王项羽有点相近。这个称号还算实事求是,一来,薛举起事之地确属西秦,二来,薛举确有霸王之力。介绍此人时,史书用了容貌瑰伟,凶悍善射,这倒常见,不常见的是后面这个形容词:骁武绝伦。在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等人的传记里都没有这样的词语。可见,论武力值,此人实是那个时代的第一人。更威猛的是,他还有一个叫薛仁果的儿子,多力善射,号称万人敌。虎父豹子,这一对父子搭档开张以后,势头很猛。招集群盗,攻城略地,兵锋所指,攻无不克。没用多少时间,就占据了陇西全境(陇山之西),拉起三十万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