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图中的历史-6

定远游侠郭子兴也折腾。  泰州人张士诚占据高邮,自称齐王。  老百姓在外边闹事,顺帝在宫里边弄事,天下事,朴不花不管,谁来管?朴不花不关心,谁来关心?  可是老的沙和菠萝贴木儿说什么就是不让朴不花关心,你说这像话吗?  虽然不像话,可是人家手里有刀有枪啊。  老的沙和菠萝贴木儿占领了京城,这时候顺帝出来调停:诸位,别打了,别伤了和气,听我一句劝好不?  老的沙和菠萝贴木儿就放下兵刃,听顺帝拉偏架:朴不花闹得太不像话了,流放甘肃;搠思盖也是不懂事,流放岭南。  这个结果让老的沙和菠萝贴木儿稍微有点失望,依他们的意思,是把朴不花和搠思盖宰了算了,可皇帝这么处理,也不是说不过去。  就这样算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顺帝也只不过有口无心地随便说说,说完了就算了,根本没有真的把朴不花和搠思盖流放的意思。这个就叫执行难了,皇帝已经说了让他们两人走,可是他们不肯走,皇帝又有什么办法?  老的沙和菠萝贴木儿那个气啊,搞什么搞啊,有这么乱搞的吗?不行,朴不花和搠思盖一定要杀,不然的话咱们接着再打。  顺帝就说:大胆,到底你是皇上,还是我是皇……不过你们人多,人多力量大吗,那就把朴不花和搠思盖送给你们处理好了。  就这样,朴不花就因为太过于关心国家大事,和搠思盖一起被送到了老的沙那里,老的沙一点不跟他们客气,一顿乱剁,把他们搞成了肉馅。  老的沙觉得事情总算搞妥当了,没有了朴不花恶搞,这个破破烂烂的大元,虽说是贼寇四起,怎么也能再折腾一段时间吧?  他想得太简单了。  他也不好好地想一想,朴不花何许人也?男人也,而且是阉割过了的。那他也不想一想朴不花想让谁做皇帝来着?  对了,是皇太子。  没错啊,皇太子还天天幸福地蹲在宫里等着朴不花胜利的喜讯呢,可是喜讯没传来,却被多管闲事的老的沙和菠萝贴木儿给搅了局。你说这里边有你俩什么事啊,瞎跟着掺和什么啊。  皇太子愤怒了。  于是皇太子先命令大将扩廓贴木儿率军进驻皇城,和扩廓贴木儿把关系搞瓷实,扩廓贴木儿脑袋发热,立即发兵攻打大同。为什么要攻打大同?因为老的沙和菠萝贴木儿在大同呢。  俩贴木儿就在大同打了起来。  这工夫朱元璋起事,陈友谅起事,可谁顾上理会这些闲事啊。  好在朱元璋、陈友谅、方国珍和张士诚也顾不上理会顺帝他们这一局,大家都忙,朱元璋打陈友谅,方国珍打张士诚,天下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真是一个乱了套的世界,就如满池塘的蛤蟆在呱呱乱叫。  谁也理不出个头绪来。  俩贴木儿谁赢了?  不知道。  但是菠萝贴木儿和老的沙却带着军队攻到了京城,那个扩廓贴木儿不晓得哪里去了。  气炸了肺的皇太子亲自率军出城,迎战老的沙和菠萝贴木儿,这一幕场景,都在《推背图》里写得明白:  鼎沸中原木木来,四方警报起无端。  房中自有长生术,莫怪都城彻夜开。  都城彻夜开,不开也不成啊,军队进进出出,你砍我杀的,杀了大半夜,皇太子力有不逮,撒丫子狂逃到了太原。老的沙和菠萝贴木儿在后面紧追慢赶:我靠,太子你跑什么啊你,你说我们这么折腾不都是为了你吗,你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太子已经跑远了,没听见。  回到京城料理国事,老的沙和菠萝贴木儿心里说不出来地郁闷啊,就派人去请皇太子回来,皇太子说什么也不回来,还把派去的使者全部扣留。没过多久,皇太子又召集了几路人马,重新杀了回来。可是老的沙和菠萝贴木儿烦啊,你说这弄的是什么事呢,我们替他们家办事,怎么他们这一家子就是不领情呢。  碰上不懂事理的皇太子,老的沙和菠萝贴木儿没了脾气,只好借酒浇愁。  他们愁得太早了。  皇太子是不懂事,还有比皇太子更不懂事的呢。  谁呀?  还能是谁,元顺帝呗!  因为老的沙将奇氏撵出了宫,不让顺帝搞男女双修了,元顺帝对老的沙特别有意见。不过顺帝有意见不会由嘴上说出来,说出来干什么?无端地惹对方生气,何苦来呢。  顺帝派出了刺客。  菠萝贴木儿被当场刺死,老的沙身负重伤。  然后顺帝把菠萝贴木儿的脑袋拧下来,给皇太子送去:儿子,回来吧,回来咱爷俩一块流亡天涯,不流亡也不行了,人家朱元璋都做皇帝了。  看看这事弄的,后悔了吧?  后悔也迟了。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老话早就说过了,谁让你不听呢?第二十七象 朱元璋称帝的预言  象二十七 庚寅 乾下震上 豫  谶曰:  惟日与月,下民之极。  应运而生,其色曰赤。  颂曰:  枝枝叶叶现金光,晃晃朗朗照四方。  江东岸上光明起,谈空说偈有真王。  历史又翻过一页,《推背图》也翻过一页。  朱元璋乐颠颠地跑到了舞台上来。  惟日与月,下民之极。  应运而生,其色曰赤。  日月为明,赤色成朱,元璋这两个字在哪儿呢?  朱元璋是后来改的名字,朱重八才是他的本名。  估计他刚生下来的时候还没有考虑到弄个皇帝做做,这工作距离他的个人条件实在是太远了。少年时代的他主要考虑的事情就一个:弄份能够填饱肚子的工作来干,甭管干什么。  经过认真仔细地研究,他选择了做和尚。  和尚这活好啊,天底下吃饭不干活的差事还真不多,但和尚就是其中的一个。和尚管别人叫施主,意思是给别人送钱的傻哥们儿,你不傻怎么会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给和尚花?就算你信佛,你信你的得了,跟和尚有什么关系?  信佛的未必做和尚,做和尚的未必信佛。  这是人世间一个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的道理,但当时好像没多少人明白这个。  所以朱元璋才先做和尚,后做皇帝。好好看看这两个职业,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不干活白吃饭。  人第一次正确的选择,往往会主导着此后的人生。这个规律,在朱元璋身上体现得再也明显不过了。  但从和尚到皇帝,也是有一定距离的,这世上的和尚多了,有几个做成皇帝的?倒是有许多皇帝,弄不明白了跑去做和尚。连和尚的始祖释迦牟尼也是一个王子,可知这世上的事情,例外极少。  但朱元璋仍然是一个例外。  他怎么就把自己混成了一个皇帝呢?  这事说来话长,大多数皇帝,你得先把投胎研究明白了,先投生到皇帝家。投错了门路,这事多半要砸锅。但即使是投生到了皇帝家,你也得有点真本事拿出来,让老皇帝看你特别地顺眼,哭着喊着非要让你继位不可,这样才行。否则的话,不但皇帝没得做,连小命都悬乎。  但是一个开国皇帝,他至少,要比这世上的绝大多人有着更多的智慧,与更多的权谋心智。  这些玩意儿少了一点,也没办法成事。  “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汤沸。”我们瞧着和尚幸福,但朱重八先生却是这样评价自己当时的心境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做和尚不是蛮好的吗?怎么就如蓬逐风了,又哪来的沸汤浇他老人家的心呢?  沸汤浇心什么滋味?  很明显,朱元璋是一个敏感脆弱到了极点的人。要知道,这世上的绝大多数人,活一辈子也没体验过沸汤浇心的滋味,你踢一条狗一脚,那条狗会幸福地大叫一声,可是你踢朱重八先生一脚,他的心就如沸汤浇洒。  如果我们天天拿沸汤浇洒一个人的心,发展下去情形会怎样?  结果有两个,一个是这个人无法忍受天天沸汤浇心的痛楚,一头撞死。  另一种结果是,他会咬牙发狠一刀宰了你。  朱元璋是后一种人。  而且时代为他创造了优越的宰人条件。  大元腐朽。  腐朽两个字,说起来简单,但朽起来那是非常的耐人寻味的。宰相脱脱的弟弟率精兵三十万讨伐红巾军,未及交锋,三十万大军自己就先乱了起来,自相践踏,争先逃命,统帅吓得魂飞魄散,上马疾逃,地方官揪住马缰不放他走。这位统帅大怒,曰:难道我的命就不是命?一刀砍了地方官,一溜烟地逃回了京师。宰相脱脱了解到这种情形,急忙去向皇帝汇报:我靠,皇上,咱们又赢了,大捷!皇帝乐得眉开眼笑:大捷好,我早就知道你弟弟有本事,赏他几个美女!  实际情况是,到了朱元璋起兵的时候,元人基本上就没有给他添什么麻烦,因为元人自己窝里掐成了一团,所以朱元璋的主要对手,始终是想趁这个机会狠捞一票的草根们。  这意思就是说,元人们已经不想再陪大家玩了,无限花花江山,你们谁爱要谁就拿走。  所以当时朱元璋肯定是这么想,我靠,我不就是做个和尚混口饭吃吗,你们凭什么老拿沸汤浇我的心?凭什么啊!那我就不做和尚了,我去做皇帝,与其天天让你们拿沸汤浇我的心,还不如让我来浇浇你们。你以为我不会浇是不是?  伤自尊了。  朱元璋是浇心第一高手,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和尚的白吃白喝生活是以自尊换来的,而朱元璋偏偏又敏感脆弱,这种人哪怕是做了乞丐,你也得跪在他脚下恭恭敬敬地把残羹剩饭供上,否则他就会觉得自尊受到了伤害。所以他们的性格特别容易走极端,而这种极端的性格,在极端的时代可就占到了大便宜。  纵览朱元璋一生的事业历程,就两个字:极端。  极端的性格加上愚蠢,这种类型的生物我们时常见到。但极端的性格加上智慧,这种类型的生物,就不是那么容易见到了。  朱元璋正是后一种。  乞讨般的僧侣生涯赋予了他过人的世相观察眼光,要知道他每天都在研究人琢磨人,要从行色匆匆的行人之中辨识出愿意施舍他一口剩饭的和根本没这个意思的人,如果他弄错了,遭到了呵斥和羞辱,于是他就“心滚滚乎汤沸”。想来他弄错的时候还不少,所以如果他想避免这种情形,就必须培养起自己更加过人的智慧才行。  他的智慧养成了,就走进了郭子兴的军队中。  据说徐达在那里一眼就发现了他:我靠,这家伙厉害,我就跟着他干了,等他做了皇帝,怎么也不会少了我一只鹅吃——徐达替朱元璋卖了一辈子命,晚年背部生疽,医生吩咐不可以吃鹅,于是朱元璋就派人给他送了一只鹅去。徐达流着泪把鹅吃完,一闭眼咽气了。  徐达当时的心情,一定是“心滚滚乎汤沸”。  与朱元璋相比,徐达不是一般的没有眼力。  但如果说徐达没有眼力,那些追随陈友谅、张士诚与方国珍的人,又怎么说?  只能说,皇权制度是天底下最扯淡的制度,这种制度只允许一个人舒服,其余的人都只能是“心滚滚乎汤沸”,在这个制度面前,那是神仙也没辙不汤沸的。  一眼就辨认出朱元璋肯定是将来那个不汤沸的人,除了徐达还有郭子兴,老郭当时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件奇事,因为朱元璋只不过是一个小兵而已。  还有汤和,他是千夫长,却每天毕恭毕敬地跟在朱元璋身后。所以到了汤和的晚年,等朱元璋让所有人都汤沸了,最后还准备汤沸他的时候,汤和自己抢先一步死掉了,让朱元璋汤沸了一把。  崭露头角。  朱元璋拉起了自己的队伍,但这时候传来消息,郭子兴被他的手下逮起来关在地窖里了。为什么要逮老郭呢?无非是争夺让别人汤沸的权力罢了。说过了,这种游戏规则决定了赢家只有一个,所以大家不撕破脸皮是不可能的。  这时候朱元璋的极端性格起了作用,他返回郭子兴营中,在众目睽睽之下跳下地窖,将郭子兴背负上来,然后他又把自己的兵马全部交给郭子兴统领。郭子兴怎么好意思这么干?所以他急忙死掉,避免了以后的尴尬。  朱元璋的极端性格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还是在于他与陈友谅鄱阳湖血战之中。当时朱元璋的部将都非常害怕陈友谅的实力,要知道,在这一战中,陈友谅投入了六十万人马,而朱元璋只有他的三分之一:二十万人马。  这是一场输多赢少的战争,是一场死多活少的赌博。  所以大家建议先打张士诚。  张士诚的兵力明显弱于陈友谅,这且不说,张士诚又贪恋女色,部将比他更贪,连打仗都要带许多女人,就在军营里大摆“天魔舞阵”,不晓得这个天魔如何一个舞法,总之很是刺激人的想象力。所以朱元璋的部将们建议干掉张士诚,顺便弄清楚这个“天魔舞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好奇啊,这个可以理解。  但朱元璋不同意。  他就是要先和陈友谅玩命。  后人评价说他有战略眼光,战略个头,这只不过是他的极端性格所决定的。  朱元璋就是这样,要么不做,要做就给做绝。  你们想打张士诚,不就是避免汤沸吗?不行,我偏要打陈友谅,让你们汤沸个痛快!  最了解朱元璋这种极端性格的人,应该要数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了,这家伙是张家的千里驹,有勇有谋,智慧过人,可惜在一次和朱元璋部发生的恶战中负伤被擒。他在狱中绝食而死,临死前托人将密信带给张士诚,叮嘱张士诚万不可对朱元璋抱有什么幻想,宁肯和元人合伙,也不能听朱元璋的摆布。  性格过于自我、过于敏感的人不好共事。  但是朱元璋手下还是有那么多的人马,二十万人。不好共事他们怎么来了?  他们找死来了。  他们是为朱元璋登天子之阶铺垫台阶来了。  所以,等待他们的,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加官晋爵,只有一场接一场的血战,只有一次比一次更甚的汤沸。  这就是朱元璋的性格。  也是他的想法。  打张士诚没有把握,打陈友谅更没有把握,说来说去都是没把握。如果打张士诚,就要冒两次险,失败的几率大大提高,那还不如死马当成活马医,恶搞一次过把瘾算了。  于是鄱阳湖血战拉开了序幕。  朱元璋赢了。  他没办法不赢,替他手下的将士们想一想吧,二十万人对六十万人,这些人的感觉铁定的都是“心滚滚乎汤沸”。  那还不如一赌气,拼死拼活算了。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活下命来,还可以享受一下荣华富贵。  他们想得倒美。  跟着朱元璋,他们这一生就注定了要“心滚滚乎汤沸”。  名将朱亮祖,一生追随朱元璋,但因为袒护一个小小的市霸,与地方官产生冲突,被朱元璋察知真情。便吩咐朱亮祖,去把你的儿子带来。这事跟朱亮祖的儿子有什么关系?  是没什么关系,但只有儿子遭难,才能叫你“心滚滚乎汤沸”,朱亮祖父子被乱鞭打死在金殿之上。  大将傅友德的遭遇更惨,他有三个儿子,一个替朱元璋卖命战死沙场,另外两个儿子则成了朱元璋的最爱。可是忽然有一天,朱元璋召傅友德议事,话题说的就是他的两个儿子“简慢无礼”。傅友德站起来想解释一句,朱元璋怒吼一声:你站起来干什么?谁让你站起来的?傅友德只好坐下。然后朱元璋吩咐傅友德:去把你的两个儿子叫来。傅友德刚刚走到门后,后面有卫士追上来,递给他一把剑:陛下赐二位公子死。傅友德脸色惨白,出去亲手斩下两个儿子的头,回来见朱元璋,朱元璋却冷冰冰地说道:你这种脸色是什么意思?难道你敢怨恨我吗?真不知道朱元璋问出这句话来的时候还有没有一点点人性,逼人亲手杀子,难道还要让别人感恩戴德喜笑颜开不成?傅友德当时怒吼一声:你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的命吗?我给你。横剑自刎当场。  这个傅友德,真是个猪脑袋,仅仅是要你们一家人的性命能满足得了朱元璋吗?他要的是让你“心滚滚乎汤沸”。  比傅友德更惨的是刘伯温,这位传说中前知五百年后知八百年的人物,他狗屁也不知道,照样被朱元璋玩弄得“心滚滚乎汤沸”。朱元璋为了折辱他,派去一位侍女监视他,还逼迫他每天抄写一篇没用的文字,刘伯温开始时傻傻地抄,但朱元璋却不检查,就是让你懈怠下来。刘伯温果然懈怠了,不再抄那篇折磨人的玩意儿了。这时候朱元璋突然要看他的抄写,刘伯温目瞪口呆。不承想朱元璋派来的监视侍女竟然爱上了刘伯温,始终替刘伯温抄着呢,结果这些抄件交上去,还是被朱元璋看出破绽。  猜猜他干了什么?  放过了刘伯温,却杀掉了那个侍女。  就是要让你“心滚滚乎汤沸”。  但是朱元璋是不会认同这个解释的,圣明天子自有圣明天子的花样。因为他过于残忍地杀戮重臣,连太子都看不下去,出言相劝。朱元璋当即将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地上,让太子去拿。可是棍子上有刺,太子没办法伸手,于是朱元璋冷笑着说:我是在替你拔刺。  听起来是那么一回事。  这么说起来朱元璋把事做绝做狠是有道理的了?  没那么简单!  不久朱元璋死,太孙继位,是为建文帝。但是建文帝的叔叔朱棣却想过过皇帝瘾,于是起兵“靖难”,这时候建文帝傻眼了,因为名将重臣全都被朱元璋玩死了,刺都拔光了,建文帝手下竟无可用之兵,结果他成了朱元璋极端性格的牺牲品。  孔子早就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话不就是说给朱元璋听的吗?他怎么就听不进去呢?第二十八象 明成祖朱棣篡位的预言  象二十八 辛卯 坎下震上 解  谶曰:  草头火脚,宫阙灰飞。  家中有鸟,郊外有尼。  颂曰:  羽满高飞日,争妍有李花。  真龙游四海,方外是吾家。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这是孔子在好几千年前说的话。果然是圣人,圣人说话,等闲人物要想吃透弄懂,没个几千年的工夫是不成的。以朱元璋的雄才大略,也是死后才发现这句话的价值。  不过一切都晚了。  杀尽名臣大将,为朱家子孙腾出一片宽敞的天空,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够威胁到朱家的天下,这个想法蛮好。  但继任者建文帝可不这么认为。  如果让建文帝说话的话,那么他肯定会这么说:  你个老不死的王八蛋,把你爷爷我给坑苦了!  即使建文帝没这么说过,他也肯定这么想过。  即使建文帝没这么想过,但事情也的确是这样。  情况就是这样,朱元璋立国之后,立即着手剪除昔日替他打天下的那些傻瓜们,这些傻瓜们包括了朱亮祖、傅友德、刘伯温、李善长等人,这些傻瓜们每一个死得都非常郁闷,大概再投胎八百辈子他们也不想再见到朱元璋了。不过朱元璋丝毫也不关心他们的想法,他只知道,从此这大明天下,子子孙孙就可以铆足了劲祸害了,因为再也没有人能够妨碍他们了。  对这个想法,朱棣第一个举手表示赞同。  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是继任者皇太孙朱允炆的叔叔。对于父亲朱元璋残忍地诛戮重臣,他是持欢迎态度的,都杀了才好呢,早死早托生,早死早干净。  最主要的是,有能力有名望的重臣宰光杀尽,就轮到他老兄唱主角了。  朱元璋知道这些吗?  他知道又能怎么样?  难道朱元璋还能将他自己的子子孙孙全部宰净屠绝,只留下朱允炆一个人?这样的话朱允炆未免也太寂寞了吧?  自古以来对于皇位最大的威胁,始终来自于四个方面:  藩镇,唐亡于藩镇。  异族,宋亡于异族。  内乱,元正是亡于自己的内乱,这边朱元璋都登基做皇帝了,那边元人自己还打得不可开交呢。更气人的是,元人的名字又长又古怪,打了好半天还不知道谁在打谁。  最后一个是宗室。  而事实上,真正对皇位有威胁的只有最后一个:宗室。  藩镇势大也好,异族入侵也好,还是内乱频仍也好,这些事情虽然闹心,但都是折腾的别人,对于皇位的威胁程度远远不够,甚至有时候还会反过来强化皇位。但宗室这玩意儿就不同了,宗室始终是皇位最强有力的挑战者,从一开始,直到最后。  朱元璋现在所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  但这个问题是没办法解决的,打虎亲兄弟,如果兄弟中的一个就是老虎,那就是虎打亲兄弟,谁也没有办法了。  朱棣正是这样一只老虎。  这只老虎垂涎天下久矣。当朱元璋宣布由朱允炆继任皇太子的时候,朱棣就曾有一次拍着侄子的肩膀,冷笑道:小兔崽子,想不到你也有今天。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咱们走着瞧。  那就走着瞧。  朱允炆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密遣李景隆出京,将周王一家子全部捉到了京师。  周王是谁?燕王朱棣一母同胎的兄弟是也。  先发制人,建文帝动手了。  后发者制于人,燕王这边还有太多的准备工作要做。燕王府后宅院子里修筑了地下室,四周高墙环绕,院内鸡鹅鸣叫,地下室里则是灯火彻夜,叮当之声不绝于耳地忙于打造兵器。燕王以为自己的保密工作做得蛮好,但这只是他以为,事实上北京城内,家家户户都在流传燕王欲谋大事的传言,这些传言在让朱棣听到之前,就先让建文帝听到了。  听到叔叔朱棣那边秘密操练的情形,建文帝这边也急如星火地修文备武,两厢里忙得不可开交。正忙之际,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和代王朱桂这哥仨也跟着添乱,“统蓄异谋”,异谋这玩意儿是你随便乱蓄的吗?于是建文帝发兵遣使,收印捉人。  湘王朱柏端的了得,面对建文帝派来的官兵,他弯弓跃马,纵火焚宫,然后自己也跳了进去,官兵急捞慢捞只捞了两手灰。齐王朱榑和代王朱桂就比较老实,朱榑被捉来京师,禁锢了起来,而朱桂则给弄到大同关起来,这辈子他们是别指望再见到阳光了。  这边正忙着,那边岷王朱楩又惹出乱子来,地方官报称他“横行不法”,建文帝就顺手把他也给流放到漳州。  看看都收拾得差不多了,建文帝正琢磨着怎么才能找到燕王的软肋,不承想这根软肋条自己竟然送上门来了。燕王的三个宝贝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跑到京师闲逛来了,建文帝急传这三个小兔崽子进宫,进宫就留下他们长住了。那边燕王听到这个消息急得百爪挠心,就假称自己病重,央求建文帝放三个儿子回去,照说建文帝脑子不傻不呆,一点毛病也没有,应该不会上这个当。但事情总有例外,他是不傻,但也不精明,更糟糕的是他的谋臣智力程度只比他差不比他强,这样一来事情就麻烦了。  大臣黄子澄上奏:不如放这三个小兔崽子回去吧,也免得燕王有什么想法。  想法早就有了,还等这时候吗?  建文帝这边拿不定主意,可那三个小东西却也当真了得,朱高煦盗了一匹名马,扔下两个兄弟不管不顾,昼夜兼程,沿途有阻问者格杀勿论,跑到涿州连驿丞都一刀砍了,这才逃回了北京。燕王激动地搂住这个儿子,说:我父子得以相聚,真是天助我了。  建文帝听说后,气得七窍生烟,生烟也没办法,这个朱高煦是个惹祸精,以后还有得他折腾。  建文帝派人捉拿朱高煦,于是燕王朱棣就疯了。  燕王疯得很标准,很规范,他满街乱跑,说话颠三倒四,在大街上抢脏东西吃,任何一个疯子见了他都会引以为同类。建文帝可没疯,才不信他这一套,就派了张昺、谢贵去探望。燕王就坐在火炉边,穿着大棉袄大棉裤亲切接见了二人,并一个劲地嚷嚷冷。张谢二人跟他说话,他就问东答西,务必让你听糊涂了为止。  张谢二人看清楚燕王是真的疯了,松了一口气出来,就要上报朝廷。这时候长史葛诚悄悄地告诉他们:傻瓜,真是傻到家了,看不出来燕王是装疯吗?就是你疯了,他也不会疯的。  那么燕王到底疯还是没疯呢?  这个问题顾不上问了,建文帝拿定主意,燕王要是疯了,那就抓一个疯子好了,如果他没疯,那就更应该抓。  那么派谁去抓呢?  这个派出去的人很重要,万一这个人跟燕王有勾结,那就不但没抓住燕王,反被燕王得了理,事情就麻烦了。建文帝左思右想,最后想出来一个人来。  这个人是谁?  是燕王朱棣的旧部属北平都指挥张信。  那么为什么要派张信呢?  那你去问建文帝吧,他傻你也傻啊?  张信接到命令,就先回家向母亲汇报,老太太听了后猛一拍桌子:你昏了头了你?燕王是何许人也?真龙也,就凭你一个人的力量能够逮得住他?还不快去向燕王报信,说不定弄好了能混个一官半职的。  于是张信就跑到燕王府报信,起初燕王还冲他装疯卖傻,后来见瞒不过去了,这才恢复不傻的正常状态,连夜与张信安排好计策。  第二天,朝廷的使者来到,会同张昺、谢贵来抓燕王,没想到燕王亲切出门相迎,并请三位上座,然后奉上新进瓜片,笑着说:皇上家里的事情啊,就是麻烦,亲兄弟为了皇位也能够自相残杀,那真是伤透人心的事情。所以呢,这里就对不住几位了。茶杯一掷,帐后冲出一群士兵,冲着三位客人一通乱砍,砍得三位客人成了几十段。  燕王的军队冲出王府,攻向南京。  靖难。  燕王这么说。  意思是他起兵可没有别的想法,只是为了救皇上,你可不能把燕王往坏处想,你要是真的那么想了,燕王可不跟你客气。  燕王大军一出,即摧枯拉朽,长驱直入,剑锋遥指皇都。这时候建文帝急忙考虑找个人带兵将把燕王打退,找了好半天,想起了李景隆,大臣急忙劝阻,李景隆是文官,不会打仗。建文帝发狠道:你当我傻啊,可是你给我在朝廷里找出来一个会打仗的武将来?都让我那个缺了八辈子德的爷爷给杀光了。  于是李景隆披坚执锐,骑上马亲临前线学习战争的艺术。这艺术可不好学,要交好多学费的,李景隆的学费就是在孤山大败,被燕王杀得屁滚尿流丢盔弃甲。  消息传到皇都,建文帝立即宣布:加封李景隆为太子太师。  第一个反应不过来的是李景隆:这不会是真的吧?  随后李景隆就释然了:原来燕王没疯,皇上才是真的疯了。  但随后李景隆收到了大臣黄子澄的一封来信,才知道建文帝也没疯,疯了的是大臣黄子澄。因为李景隆是他推荐的,所以他就替李景隆把打败仗的事情瞒过了。黄子澄在来信上鼓励李景隆:要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再来个大败仗给大家伙瞧瞧。  李景隆是不会让大家失望的,他再次吃了一个大败仗,在德州。  李景隆慌不择路地逃到东昌,燕王兴高采烈地尾随追来,就如同猫玩老鼠,准备好好地玩一玩他。但燕王没有想到的是,他在济南遇到了一只真正的猫,这时候才知道自己是老鼠。  山东资政铁铉据守济南,在此之前谁也没听说过他也会打架,文官嘛,就是催个粮派个款什么的,谁会把他放在眼里?可能是铁铉这股火也憋得久了,老早就想有个机会显示一下自己了,当即将燕王弄了个灰头土脸,射死燕王的大将张玉,但是却没敢伤害燕王一根毫毛。  因为建文帝有令:不得伤害他的叔叔朱棣。  想来建文帝只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慈悲心肠,这句话也只是说说而已,真要到了战场上,谁要是拿这句话当了真,那这仗还怎么打?  可是大家偏偏就拿这句话当了真。  所以这仗就没法子打。  燕王平安地逃回北平,从此恨透了铁铉。  李景隆也胜利地逃回了皇城,是真正地胜利逃回,建文帝丝毫也没追究他的兵败之责,只是再给他加官,就有点不太好办,所以只能再等机会了。  不多久燕王卷土重来,继续开打,这场仗整整打了三年。  到了第三年,燕王突破长江天险,建文帝慌了神,急忙找李景隆问计——不明白找他有什么好问的,朝中的大臣们也不明白,一见到李景隆,大家一拥而上,拿着上朝用的笏板砰砰砰照李景隆的脑袋就打,打得李景隆的脑袋像个血葫芦。别说,这一顿暴打还真有效果,真的把李景隆打开窍了,只见他睁开被打得红肿的眼睛,吐出一条绝妙好计:  议和!  议和议和,议你个头啊,也不说想想人家燕王愿意跟你议和吗。  不愿意议和就算了,这也难不住李景隆,他另有一个好办法:  投降!  大开城门,迎请燕王的士兵进城。  当建文帝听到消息之后,哭着就找绳子上吊,这时候太监王铖急忙上前:陛下且慢,以前太祖皇帝朱元璋死翘翘的时候,曾经留下一个盒子给我,并吩咐我说:如果将来子孙有大难,可以打开盒子,里边自有方法。建文帝听得两眼发直:我靠,这简直神了,真的假的?那还假的了?王铖果然拿过来一个盒子。  打开盒子一看,只见里边装着全套的和尚制服,和尚的营业执照——度牒,戒刀一把,白银十锭。当时建文帝看到这些东西就落下泪来:我靠,我说爷爷你缺德不缺德啊,原来今天这一切都是你给事先安排的。  羽满高飞日,争妍有李花。  真龙游四海,方外是吾家。  正像《推背图》中说的一样,建文帝换了一身僧衣,悄悄地出宫,一走了之,留下大好河山让朱棣自己玩去了。  建文帝是自己跑了,却把自己的儿子扔下了,结果这位太子被朱棣给关在一间黑屋子里,门上只一个孔洞递水递饭,如此一关就是五十年,等到五十年后这位皇太子再放出来,早已成了连鸡鸭鹅狗都不晓得是何物的白痴。  最惨烈的是大臣铁铉,他不说好好地催粮派款,乱管闲事,被俘后让朱棣割下他的鼻子塞进他的嘴里,还问他好吃吗。他回答说:忠臣孝子的肉,当然好吃。你忠个屁啊你,人家自己家里的事你跟着掺和什么?有亡天下焉,有亡国焉,天下兴亡,你当然有一份责任,可这事是皇帝自己家里的事,离天下兴亡还有二百多年呢,何必这么着急呢。  比铁铉更惨的是名士方孝孺,他被诛十族。九族之外,连他的朋友学生一块杀。  比他们更惨的是他们的妻子女儿,这些被排除在权力圈之外的女人沦为了残暴、邪恶的牺牲品,她们被送入妓院。朱棣亲自下达命令:每天要有二十位健壮的士兵轮奸一位女性,并每天轮换士兵。这种酷毒与暴戾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想象。  皇帝并不需要铁铉,不需要方孝孺,只需要李景隆。  这就是他们告诉我们的。第二十九象 宣宗三杨中兴的预言  象二十九 壬辰 巽下震上 恒  谶曰:  枝发厥荣,为国之栋。  皞皞熙熙,康乐利众。  颂曰:  一枝向北一枝东,又有南枝种亦同。  宇内同歌贤母德,真有三代之遗风。  这一象应该是大明朝最幸福的时代,即使是最能钻空子的史学家在这段时间里也找不出可以做文章的花样。宣宗十年,国泰民安,除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朝野没什么大动静。  但事情还是有一些的,十年啊,连点像样的正事都没有,那这个皇帝做得多冤枉啊。  比较大的一件事是朱高煦谋反。这个朱高煦是朱棣生的坏小子,朱棣撵走建文帝,自己做了成祖,让儿子朱高炽做了皇帝,就是仁宗。不过由于朱棣在皇位上趴得时间太久了,整整十七年,朱棣死后一年,新皇帝朱高炽也咽气了,于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登基,史称宣宗。  于是有人不服气了。  谁呢?皇上他大爷。  说起来朱高煦还真是皇上他大爷,族谱上都写着呢,这还假得了吗?于是朱高煦就考虑谋反,但这个谋反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往往还没等到你动手就被人家发现了,朱高煦就是这么倒霉。  倒霉也未必有什么关系,问题是朱高煦自己明明没准备好,还老是要先发制人,那人都是活的,哪有那么好制的?于是宣宗亲自统兵,围困信阳,与他大爷一决死战。结果这一仗打得一点悬念也没有,朱高煦的部将象征性地反抗了几下,就全都投降了,于是朱高煦只好硬着头皮,以俘虏的身份去见侄子皇帝。  没想到,皇族却纷纷上表,要求赦免朱高煦,宣宗有些拿不定主意,没有很痛快地答应下来,结果朱高煦就不乐意了。  当时朱高煦被囚于逍遥城,宣宗亲自去慰问监狱在押人员,朱高煦大大咧咧地盘腿坐在地上,一副我是你大爷的模样。虽然他确实是,可这节骨眼上,谁是谁大爷已经不好说了。但朱高煦却没这个认识,宣宗瞧他的模样生气,转身要离开,却被朱高煦耍了一把,在后面伸脚一勾,把陛下摔了个狗吃屎。  这下子宣宗可恼了,当场就翻了脸皮,不认大爷了。他命令力士搬了一口大铜缸出来,拿大缸罩住朱高煦:叫大爷。朱高煦说:我才是你大爷。宣宗就命人将木炭堆到缸上点燃,就见那口缸满地乱跑,可一口缸能跑多远?没多久就被烧得熔化了。缸都熔化了,那朱高煦怎么样了呢?  你自己猜吧。  这件事过去之后,基本上就没什么事了,但是不久宫中发生了一件奇诡公案,目前看起来这件奇诡公案没什么奇诡之处,只是与《推背图》稍微沾了点关系。  宫里有位孙贵妃,端的是妩媚妖娆,惯会撒娇,她要求将自己生的儿子立为太子。宣宗被她迷得神魂颠倒,倒是不会反对,只不过那儿子能不能生出来还成问题,但话却撂在这儿了。  没过多久孙贵妃果然抱出来一个大胖小子,宣宗乐得眉开眼笑,就想立这个小东西为太子,于是宣宗就去找三杨商量。  三杨是什么东东呢?  是三位大臣的名字:杨士奇、杨荣和杨溥。这三个老头都是古板先生,正儿八经地帮着皇帝治理天下,不胡闹,所以混出来一个德高望重,当时人称杨士奇为西杨,杨溥为南杨,杨荣为东杨。宣宗就是要找这三个老家伙商量,怎么样才能够不声不响地把皇后废掉,让孙贵妃当皇后。  杨士奇当时问道:孙贵妃和皇后有没有不和睦的情形?  宣宗瞪眼睛说谎不打草稿,道:没有,不仅和睦得很,而且情如姐妹,这几天皇后有病,孙贵妃还时时过去探望。  于是缺德的杨士奇就建议道:那不妨趁皇后病重的机会,劝她暂时休养生息,把皇后让给孙贵妃得了。  宣宗大喜,就用了杨士奇的花样,把皇后撵走了,让孙贵妃做皇后,那个孩子就成为了太子。后来有人瞎嘀咕说,其实那个孩子根本就不是孙贵妃生的,而且也不是宣宗的种,不晓得孙贵妃从什么地方弄来的。但从后来看这个孩子的做事风格,是不是宣宗的种不好确定,但肯定是朱元璋的后代,不是朱元璋的后代也不至于折腾到那种地步。  那个孩子就是后来的英宗朱祁镇。  一枝向北一枝东,又有南枝种亦同。  宇内同歌贤母德,真有三代之遗风。  所以《推背图》里的这几句话,把杨士奇三人忽悠得如此之舒服,实在让人有点疑心这个《推背图》是不是杨士奇他们哥仨写的。  但杨士奇这人也确实有点货在肚子里。曾经有一次,宣宗一时兴起,就微服私访,一路上访到了杨士奇的家里,杨士奇吓得连滚带爬跑出来迎接,埋怨宣宗说:圣上真不应该如此轻率。宣宗不服,过了段时间找杨士奇抬杠:微服私访,体察民意,有什么不好的?  杨士奇回答说:皇上啊,天底下并非每个人都是善良的,万一有哪个家伙因为小事郁闷了,想找个出气的,你想你不是一个现成的吗?  果然,没过多久官府逮住俩贼,那两家伙供认,他们有个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宏伟计划,那就是趁宣宗微服私访的时候,在路上狠狠给他一家伙。这个消息把宣宗吓出了一身的冷汗,从此对杨士奇更加信任了。  总之,宣宗的历史乏味得紧,简单说来,他的一生就是一直想跑出去疯玩却总是被杨士奇三人成功拦下来的一生,而且宣宗也没有因此闹情绪耍性子,这真的很不容易了。  他就这样很不容易地过了十年,然后幸福地死掉了。  三杨的黄金时代也终于结束了,麻烦正对他们露出坏坏的嘴脸。  麻烦来自于新皇帝:英宗——朱祁镇。  这个破英宗何止是给三杨添麻烦,他给整个大明朝都添了数不清的麻烦,一个爱惹麻烦的人做了皇帝,那真是老百姓倒霉啊。  但这个麻烦,说起来也是三杨自己惹来的,他们不光是会惹麻烦,还给我们贡献了一个常用俗语:二进宫。  话说宣宗一死,朝廷里就有人开始折腾,说朱祁镇年纪太小了,才刚刚九岁,这么个小屁孩能做得了皇上吗?换人吧,换成襄王朱瞻墡得了。还有人爱编瞎话,说得有鼻子有眼,说是老太后已经拿了金符,派人去接襄王继位了。杨士奇听说了这事,急得跟什么似的,就去找杨荣,说:哥们儿,事情麻烦大了,现在大家都在看咱哥俩呢,咱们不能不出面啊。杨荣就说:OK,老大你吩咐吧,你让我干啥我就干啥。  于是杨士奇和杨荣纠集百官,轰轰隆隆地进宫去见太后,其实那些谣言都是没有影子的事儿,所以太后见了他们也没说什么,就拿手一指惹祸精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天子,以后就全靠你们扶持了。  杨士奇和杨荣赶紧谦虚:那老臣当仁不让了。  这个就是二进宫的来历了,虽然看上去他们只不过进了一次宫,但这是把过程简单一些写出来,实际上进了两次宫,故称二进宫。  这老哥俩倒是挺爱自作多情的,可是他们没想到,人家朱祁镇压根儿就不乐意和他们一起玩。  那么朱祁镇乐意和谁玩呢?  朱祁镇最乐意跟太监王振一起玩。  说起这个王振来,那可是大名鼎鼎,大明王朝没少托他的福,被弄得乌烟瘴气。早已死得不能再死的朱元璋要是知道了他这么祸害,肯定会气得活转过来。要知道,朱元璋在建国之前就曾经研究过各个朝代的兴亡更替,发现不管哪个朝代灭亡,都少不了太监的一份贡献,可任何一个朝代的兴旺,却跟太监没有丝毫关系。按理来说太监制度取消是最合乎人道的了,但皇帝要是有这种心肠,就不叫皇帝了。所以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就立下了规矩,加强了对太监的管理,并严令太监不许参政,甚至严格规定太监不许识字,并弄了一块铁牌悬于门上:内宦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朱元璋以为这么摆弄这没事了,以后太监们也就折腾不起来了。可是他老兄在世的时候,他说了算,他不在世的时候,就轮到别人说话了。明成祖把建文帝赶得不知去向,第一件事就是给太监们平反恢复名誉,著名的下西洋的郑和,就是宫中的太监出身,所以朱元璋的那一套,早就没人理会了。  永乐年间,是太监的黄金时代,皇宫中太监严重短缺,这时候恰好王振因为犯法被流放,他一咬牙一狠心,一不做二不休,我引刀自宫我做太监得了我。  于是王振就进了宫,并被指派侍奉年幼的朱祁镇。  从此王振每天就在朱祁镇身上打主意,培养这个小家伙对自己的依赖心理,务必让他做到对自己言听计从,这样的训练很快就来了效果,英宗被训练得比狗还听话,王振让他往东他不往西,王振让他打狗他不撵鸡。下这么大辛苦训练朱祁镇,王振可不是吃饱了撑的,他是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全部放在了这个小破孩的身上,假如有一天这个小破孩做了皇帝……  还假如什么呢?朱祁镇是真的做了皇帝了。  王振乐得要疯了,他的人生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他终于可以……他只是个太监,男人的事他都做不来,他可以干什么呢?  他可以欺负男人了。  你们男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啊,不就是比我王振多一坨坨肉吗?我王振虽然没有了那坨坨肉,但我可以把你们裤裆里的那坨坨肉拍成肉饼!  割肉十年图拍肉,王振隐忍了九年,终于出手了。  王振就吩咐朱祁镇命令朝臣武将们干这个做那个,要看哪个不听话,少不了把他那一坨坨肉拍扁。嘿,还真有倒霉的,兵部尚书王骥,右侍郎邝埜,这两人奉旨筹边,迟迟未见回复。于是王振当即命令朱祁镇:把那两个家伙给我叫来。  朱祁镇就马上把那两个家伙给王振叫来了。  王振指着这俩家伙的鼻子,一通臭骂:什么玩意儿啊你们,啊,皇上的话你们竟敢不听,欺负皇上年幼是不是?来人,把这两个不长眼睛的家伙给我押天牢里去。  于是兵部尚书和右侍郎就被关了起来。  初次出手,大展神威,王振的心情好爽,就接着命令小皇帝:还有几个家伙,他们知道兵部尚书心怀不轨,却隐瞒不报,把他们全都叫来打板子。  于是小皇帝就把那些倒霉的小官全都叫来,由王振下令一通暴打。正打得开心,有人飞跑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太后。老太后一听就急了,急忙命令停杖,可这边打都打完了,停不停都那么一回事了。  这下可把老太后气坏了,当即传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入朝,指着这仨老头对小皇帝说:这几位老先生你认识吗?  小皇帝摇头:不认识。  老太后就道:你不认识不要紧,那我在这里告诉你,这几个人都是先皇为你留下来的辅佐重臣,最是忠心赤胆。  小皇帝听了后眨眨眼睛,问道:有这么一回事吗?我怎么不知道?  老太后没理会小皇帝的淘气,继续说道:以后一切国政,你要先和这几位老先生商议,除非这几位老先生同意,否则你不可妄自擅行。  然后老太后吩咐人将王振叫来,厉声说道:你这个狗奴才,谁允许你欺骗主上,擅自作威作福的?你以为我杀不了你吗?  只听噌的一声,有佩剑的宫女拔出剑来,架在王振的脖子上,吓得王振屁滚尿流,连连哭叫饶命。  这时候老太后如果把王振杀了,倒也省心了,甚至说不定大明朝的未来命运也不会像历史上这样倒霉,但是这位老太后却最终没有动手,只是吩咐杨士奇等人说:皇帝还小,不知道这种小人的邪恶之处,今天看在皇上的面子就先饶过他,如果以后此人再敢干预国政,你们就别跟他客气。  这可倒好,原来这位老太后是个老好人,她虽然知道王振此人必然会祸国殃民,但却不想得罪皇上,把这活留给杨士奇他们来干。  难道杨士奇他们就傻啊?  这些老头其实一点也不傻,都是鬼精鬼精的,你老太后都不想得罪的人,凭什么让别人替你顶缸?  于是王振就幸福地活了下来,并继续干预朝政。  过不多久,王振与杨士奇、杨荣在宫门相遇,王振走过来问道:朝廷的事多亏了两位,可是你们已经老了,以后有什么打算吗?  杨士奇回答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杨荣却说:是啊,我们老了,没有办法再效力了,应该选择一些可以担当国事的年轻后辈才对。  王振听了后高兴地走了,杨士奇责怪杨荣乱讲话。  杨荣却说:不是我乱讲话,现在皇帝已经厌恶了我们,我们纵然可以互相帮助,但这难道能够改变皇帝厌恶我们的心态吗?一旦大内传出只言片语,要让某人入阁,我们就束手待毙了,也只有先由我们推荐几个品行端正的,那还能够为我们争取一段时间。  杨荣所说的争取一段时间,是指什么呢?  未几,杨荣病死,杨士奇病休。  大明帝国的大麻烦来临了。  马上!  老臣子们所要争取的,就是这点点时间。第三十象 土木堡惊变及英宗复辟的预言  象三十 癸巳 巽下坤上 升  谶曰:  半圭半林,合则生变。  石亦有灵,生荣死贱。  颂曰:  缺一不成也占先,六龙亲御到胡边。  天心复见人心顺,相克相生马不前。  朱元璋死后七十年,太监们卷土重来,夺回了他们曾经失去的一切。  朱元璋曾在宫中立碑:内宦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是这块碑却被太监斩掉了,扔到了垃圾堆里。  王振的时代来临了,从此权力回到了应该掌握它的人手中。  一言九鼎!  什么叫一言九鼎?  公主的丈夫,皇帝的女婿,驸马都尉石景因为骂了家中服侍的小太监,因此被逮捕下狱。  你不必尊重太监,但必须尊重有权力的人,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普遍真理。  少卿薛宣、祭酒李时勉,因为不尊重王振,下狱身死,家破人亡。  御史李铎,在路上遇到王振未及下跪,因此被发配辽东铁岭卫服苦役。  如果只在朝廷逞威风倒也罢了,但王振生性是一个喜欢惹事的人。  他带着英宗朱祁镇一起惹事。  比惹事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只有惹事的本事,没有处理事的能力。  激变有方,处置乏策。  英宗和他宠信的太监王振恰恰是这样两个人。  继续惹事!  但还能惹什么事呢?  朝廷百官已经吓傻了,他们除了在王振面前乖乖跪倒叫亲爹——翁父——之外,已经没有什么事可以再惹的了。  惹百姓?百姓更老实,自古以来总是别人惹他们,他们哪来的胆子惹别人?  放眼天下,恨无事惹,王振寂寞啊!  惹遍天下无对手,自古高处不胜寒。  他那寂寞的目光转向了北方边陲:  瓦剌!  也先!  蒙古人那已经恢复了昔日强悍的后裔。  王振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那只是一般的欣喜。这种欣喜与生性爱惹事的人突然发现了可以招惹的事的那种幸福,绝对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惹来的麻烦越多越大,那种幸福感也就越强。  瓦剌最是不好惹,那就惹他们!  谁不惹谁是王八蛋!  惹!  削减边贸交易马价的百分之二十。  瓦剌不服。  不服你去死!  瓦剌不去死,而是分部进犯,骚扰中原。  边关告急,奏章如雨。  王振愉快地笑了:圣上,咱们御驾亲征,杀也先一个片甲不留。  咱们成吗?英宗朱祁镇有点拿捏不定。  难道陛下怀疑自己的英明神武吗?  这句话给英宗吃了定心丸,他怀疑这世界上太多的事,唯独不怀疑这一点。  缺一不成也占先,六龙亲御到胡边。  五十万大军迅速集结,无粮草,缺兵甲,随行文武官员超过百人,无车驾,少安排。  但王振不关心这个,因为他不懂。  兵凶战危——这个王振也不懂,英宗更不懂。  但大臣们懂,武将们懂,于是冒死上奏。  斩!  有谏言者,斩!  百官的意见迅速地统一了。  大军出发了,至大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0
正序
倒序
推背图中的历史
推背图中的历史-2
推背图中的历史-3
推背图中的历史-4
推背图中的历史-5
推背图中的历史-6
推背图中的历史-7
推背图中的历史-8
推背图中的历史-9
推背图中的历史-1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推背图中的历史
推背图中的历史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