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志向相同,兴趣相近,两家家庭背景相似,因此,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两人的特点是不相同的,管仲才华出众,鲍叔牙待人真诚。于是,这两个朋友之间发生了以下著名的故事。 两个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出资少,鲍叔牙出资多。赚钱之后结算,管仲分得多,鲍叔牙分得少。 “小鲍,你脑子进水了?你出钱多,怎么分得反而少?”有人问鲍叔牙。 “管仲家里穷,他比我更需要钱啊。”鲍叔牙说。 “哼,当心吧,别管仲把你卖了你还替他数钱。” “他不会的。” 有人看不过去,去找管仲。 “管仲,你这人不厚道,怎么你出钱少,反而分得多?” “哎,鲍叔牙家里比我家有钱啊,我比他更需要钱。”管仲也这么说。 “你不厚道,你这样谁还跟你合伙做生意?” “鲍叔牙啊。” 也不知道是管仲做生意的天分不行,还是确实运气不好。总之,两人的生意在一开始赚钱之后,越做越差,到最后老本都几乎赔进去,于是不再做生意了。 “管仲这人就是个大忽悠,吹牛行,干起活来就不行了。”有人这样说。 “别这么说,管仲可不是个大忽悠,更不是蠢。俗话说:人走时运马走膘。生意没做好,确实是点太背了。”鲍叔牙为管仲辩解,丝毫没有埋怨他的意思。 可是,鲍叔牙自己单独做生意却很红火。什么生意?开店,什么店?饭店。 鲍叔牙的饭店以诚信著称,决不缺斤少两,也决不用潲水油或者病死的猪,店里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去他的店里吃饭,那是绝对放心。鲍叔牙的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菜式好,人人吃了都说好,不用猜也知道,店里有好厨师。没错,店里的大厨姓雍名巫字易牙,人们就称他为易牙。易牙的菜那是色香味俱全,而且总有新花样。 后来,后人尊鲍叔牙为饭店的祖师爷,易牙为厨师的祖师爷。 关于易牙的厨艺,孔子和孟子都有很高评价。据《列子》记载,孔子曾说过:“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歌词大意是:“把淄水(山东)渑水(河南)混放在一起,易牙也能分辨出来。”《论语谴告》中,孟子说:“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意思就是:易牙是天下第一厨师。《荀子·大略篇》也记载:“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师旷。”意思是谈美食去找易牙,谈音乐去找师旷。 后世人将搓一顿称为“易牙祭”,时间久了,成了“打牙祭”。 管跑跑 生意不好做,怎么办?管仲只好设法混进公务员队伍。没办法,总要挣钱活下去啊,何况还有老娘要养呢。 谁知道,公务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管仲三次担任公务员,结果三次被炒,很没有面子。 “这人的品行一定有问题,要么就是个混混。”有人这样议论管仲。 “绝对不是,不过是他的上司不懂得怎样用他而已。”鲍叔牙又为管仲辩解。 身为贵族,尽管是破落的,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也就有保卫祖国的义务。管仲和鲍叔牙一样,义务兵役是躲不过去的。 每次打仗,鲍叔牙都冲在前面,奋不顾身。撤退的时候,鲍叔牙都拖在后面,掩护大家。 可是,管仲不一样,进攻的时候,他总是落在最后,不是马不肯跑就是车陷到坑里了,总之永远排最后;可是打了败仗逃跑的时候,管仲总是在最前面,马也不偷懒了,车也不会掉进坑里了。 一共打过三次仗,管仲就逃跑了三次。 “胆小鬼,逃兵。”很多人这样嘲笑管仲。 “你们都错了,管仲不是胆小鬼,也不是逃兵,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家里还有老母亲等着他养,他死了,老母亲就没人养了。所以,他是个孝子。”每次鲍叔牙听到别人骂管仲的时候,都会这样为他辩解。 不管怎样,管仲得了个外号——管跑跑。 管仲和鲍叔牙在一起,经常意见不一致。每到这个时候,鲍叔牙就放弃自己的意见,听从管仲的。 这么说吧,凡是管仲做的事情,鲍叔牙都认为是对的;凡是管仲说的话,鲍叔牙都坚信不疑。说来说去,说成了“两个凡是”。 “鲍叔牙说的是对的,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管仲这样评价鲍叔牙,肯定鲍叔牙的同时,也就是在肯定自己。 “管仲把我当知心朋友,我非常高兴。”鲍叔牙说。 说来说去,鲍叔牙是管仲的粉丝。 分工合作 管仲是个有野心的人,做小生意赚钱不是他的目标,他也不想永远拿着长矛上战场,他想坐在总理办公室里指挥战斗。 “管仲,你说,我今后能干什么?”一天,两人闲聊的时候,鲍叔牙问管仲。 “你呢,很正直很有原则,但是太正直太有原则,不懂得变通,你最多也就做个亚卿到头了。”管仲说。亚卿相当于副总理。 “那,你呢?” “上卿,我不当上卿,是齐国的损失。这么说吧,齐国要想治理好,兄弟你就够了。可是,要想雄霸天下,那要靠我。”管仲说话一点也不谦虚,但脸上却没有骄傲的神色。 “知道了。”鲍叔牙说。他牢牢记住了。 齐襄公的乱伦事迹传遍了天下,而且一点没有收敛的意思。在别人抱怨和嘲笑的时候,管仲看到了机会。 “兄弟,襄公这样子,估计蹦跶不了几年了。依我看,他这辈子也不会有儿子了,那么,到时候能够继位的就是他的弟弟公子纠或者公子小白了,这两个公子现在没人搭理,你我正好乘虚而入,你去辅佐一个,我去辅佐一个,今后总有一个当国君的,那时候我们可以互相举荐,岂不是万全之计?”管仲建议。 “好,好。”凡是管仲说的,鲍叔牙都支持。 俩人一分,管仲挑了公子纠。公子纠是哥哥啊,脾气也好,希望远远大于公子小白。鲍叔牙不愿意了,他觉得自己去辅佐小白没什么前途。 “兄弟,你不能这样想,上天的意思谁也摸不透,说不准就该小白当国君,你要不去,万一小白当了国君,咱们这辈子可就没指望了,只能当这个破落士了。你必须去,你去了,咱们双保险。”管仲劝鲍叔牙,并答应他有事一定帮他。 于是,鲍叔牙去给小白当老师,管仲又找了一个朋友召忽一同去给公子纠当老师。果然,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正愁没有人帮忙,现在有人愿意帮自己,既感激又高兴。 没过多久,管仲又来找鲍叔牙了。 “兄弟,情况有些危急了,襄公最近有些多疑,对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很不利。依着我,咱们带着他们出去躲一阵,到时候齐国出了事,再伺机而动。”管仲看出形势不对了,其实他可以不提醒鲍叔牙,可是想想,万一小白被襄公杀了,那边公子纠又得个什么脑膜炎死了,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两个都要保护。 “好,好。”凡是管仲的建议,鲍叔牙都无条件执行。 几天之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同一天逃离齐国。公子纠的老娘是鲁国人,今后能够借上鲁国的力量,因此跟管仲和召忽投奔了鲁国,鲁庄公果然十分欢迎,热情接待。 公子小白的老娘是卫国人,可是鲍叔牙决定不去卫国,而是去附近的莒国,而莒国是小国。为什么这样决定?“第一,我们是避难不是畏罪潜逃,襄公不会去捉我们,去莒国是安全的;第二,正因为莒国是小国,我们去了,他们更不敢怠慢我们;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莒国离临淄更近,万一机会来了,咱们能迅速赶到。” 管仲和鲍叔牙在避难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是因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情况不同。事实证明,他们的决策都是正确的。 生死时速 齐襄公果然被杀死了,但是,机会被无知夺走了,无知成了齐国国君。 “鲍老师,你说我们是不是错了,当初不跑出来的话,是不是就轮不到无知了?”公子小白有点后悔,他问鲍叔牙。 “当初不出来,命都没了。放心,他干不了几天。”鲍叔牙说,其实他也在想这个问题,不过他觉得管仲说的不会有错,所以他不后悔。 算起辈分来,管至父是管仲的堂叔,在杀死齐襄公扶立无知之后,管至父担任了上卿,这个时候他想起管仲来了,他知道管仲的才能,于是派人到鲁国邀请管仲回齐国,答应他可以出任上大夫。 “哼,回去告诉叔叔,看好自己的脑袋吧。”管仲一口回绝了。 事实证明,这一回管仲又对了。 从登基到被杀,无知只在国君的位置上坐了一个月多一点。 无知被杀的当天,两匹快马从临淄出发,分头奔向鲁国和莒国,管仲和鲍叔牙在临淄都布置了眼线,这样才能保证第一时间掌握动态。 信息真的很重要,早在春秋,管仲和鲍叔牙就都把信息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了。 管仲和鲍叔牙同时接到线报,这一次,机会是真的来了。 我们来看看管仲和鲍叔牙是怎样处理这个信息的。 管仲叫上公子纠,来到鲁国后宫拜见文姜。自从齐襄公被杀之后,文姜就搬回鲁国首都曲阜了。公子纠是她的弟弟,异母弟弟。 “姐姐,你要帮我,我要回去当齐君。”时间紧急,公子纠把事情原委简单介绍一下,直接提出要求。 “好,我帮你。”毕竟公子纠的老娘是鲁国人,文姜觉得亲切。 文姜带着公子纠去找鲁庄公,鲁庄公一听,没得说啊,公子纠那是舅舅兼表叔,亲上加亲啊,再说了,这个人情做了,今后跟齐国那还不是更铁了。 可是,有人反对。谁?施伯。 “主公,不可轻举妄动。齐国和鲁国表面上看世为婚姻,裙带紧连,但实际上是最大的敌人。如今齐国动乱,没有国君,对我们来说是好事。我们不如静观其变,若是齐国来求我们送回公子纠,那就欠我们一个天大的人情;若是公子小白回去当了国君,我们这里有一个公子纠,正好给他们添乱,让他们不得安宁。”施伯被称为鲁国的智者,主意确实比较邪门。 可是,鲁庄公决心已下。 鲁庄公亲自率领三百乘战车,护送公子纠,浩浩荡荡向齐国进发。 鲁庄公为何这样大张旗鼓?一来,鲁国是大国,不能偷偷摸摸,齐国此时没有国君,鲁国的三百乘大军不会有敌手;二来,公子纠是老二,公子小白是老三,论资排辈也该轮到公子纠,这样声势浩大而去,等于告诉齐国人你们的国君回来了。 但是,管仲还不放心。 “主公,公子小白在莒国,他必定要争夺君位,而且他离临淄比我们要近,现在给我三十乘战车,我去拦截他。”管仲提出来。 鲁庄公觉得有理,先拨给管仲三十乘战车,即时出发。其余大军,随鲁庄公随后出发。 鲍叔牙接到线报之后,叫上公子小白,直接去找莒国国君。 “我们要回去争夺宝座了,希望借给我们一些人马。”鲍叔牙也是开门见山,他知道,管仲一定会帮助公子纠尽快回到临淄,自己只能更快。 “好,我把全国的军队召集来,护送公子回去。”莒国国君也很高兴,要是自己扶立了齐国国君,抱上了这棵大树,从此谁还敢欺负自己? “不用,给我们一百乘战车足够了,我们要的是时间,不是声势。”鲍叔牙说,他很清醒,莒国全国的战车也不到两百乘,再怎么样也不会是鲁国的对手,自己唯一的优势就是时间。 莒国国君准备了一百乘战车给鲍叔牙,鲍叔牙不敢停留,带着公子小白上路了。 管仲被骗 鲍叔牙和公子小白赶在了前面,一路急行,到了临朐。此时人困马乏,于是埋锅造饭,稍事歇息。 管仲算到了鲍叔牙会立即起身,同时也算到了莒国的军队没有鲁国军队的速度快,因为无论从战马、战车和战士的素质上,鲁国军队都远远胜于莒国军队。管仲曾经在暗地里进行过实验,通过实地测算,他判断自己可以在临朐追上鲍叔牙和小白。因此他没有向莒国进发,而是直线奔向临朐。 什么都被他算到了。 管仲率领鲁军来到临朐的时候,正遇上莒军埋锅造饭,鲍叔牙和小白坐在车上焦急地等待。 管仲叫战车停下,自己一乘车前去。那一边,小白和鲍叔牙看见管仲过来,都吃了一惊。 “公子,急急忙忙,这是干什么去啊?”来到近前,管仲高声问道。 “回去奔丧。”小白回答,也不知道奔谁的丧。 “奔丧?公子纠比你大,该他主丧啊,你等等吧,让他先去。”管仲说,他也不知道主谁的丧,反正就这么一说。 小白不知道怎样回话,去看鲍叔牙。 “管仲,我们如今各为其主,废话少说,你快走,再不走我就要动手了。”鲍叔牙也不客气,他也知道耍心眼耍不过管仲,不如来直接的。 管仲看了看形势,自己三十乘战车,对方差不多一百乘战车,打起来的话,自己肯定吃亏,到时候再第一个逃命就不好看了。 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虽说鲍叔牙是自己的粉丝,可是各为其主的时候,鲍叔牙也不会客气。管仲只得掉转车头向后走,走不多远,突然拿起弓,搭上箭,转身就向小白射来。 管仲的箭术是很高明的,那支箭不偏不倚,正中小白胸前,小白惨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管仲大笑,急速驱车而去,身后,三十乘鲁国战车跟随而去。 “叫你争,去死吧。”管仲得意地自言自语,现在公子纠可以稳稳当当地向临淄进发,稳稳当当地当上齐国国君了。 可是,这一次,管仲没有算到。 这辈子,管仲或许只有这一次输给了鲍叔牙。 第二十六章 鲍叔牙的妙计 眼看着小白被管仲射中,鲍叔牙目瞪口呆,想不到自己这一次还是输给了管仲。他欲哭无泪,只能恨恨地看着管仲的人马越跑越远,直到消失。 “走远了吗?”是小白的声音。 “什么?”鲍叔牙吃了一惊,小白没有死。 “走远了吗?”小白的声音清晰而镇定,不像是受了伤。 “远了。” 小白坐了起来,手上拿着那支箭。 “好悬,幸亏带钩挡住了。”小白说。原来,那支箭被小白衣服上的带钩挡住,并没有射伤小白,小白当时急中生智,假装被射中,倒在车上,同时也避免再次被射。 “那一口鲜血怎么回事?”鲍叔牙问。 “我把舌头咬破了。” 鲍叔牙吃了一惊,想不到小白这么机警,这么果断,一瞬间的事情,被他想得那么明白。现在,他更有信心了。 “该死的管跑跑,此仇不报,誓不为人。”小白咬着牙骂道。 鲍叔牙的计策 鲍叔牙和小白赶到临淄的时候,天色已经有些晚了。一百乘战车就在城外安营扎寨,鲍叔牙和小白洗了一把脸,急忙赶进城里。干什么?串联。 在齐国,小孩子都知道,要想宝座坐得稳,国家、高家是根本。 国、高两家都是公族,也就是说都是姜太公的后人,两家的祖先都被周王直接任命为齐国的上卿,世袭名誉上卿,那地位非同小可。国、高两家势力之大、地位之尊崇在齐国仅次于国君,历届国君上任,都要争得两家的支持。无知之所以干不长,就是因为这两家不肯出来表态支持,其他的大夫才敢下手干掉他。 鲍叔牙当然知道国、高两家的作用,因此一直设法与他们保持联络,在莒国期间,时不时派人送些土特产过来联络感情。在这一点上,鲍叔牙比管仲做得好。管仲不是没有想到过这一点,只是他觉得公子纠排位在前,又有鲁国作为后台,性格高傲的管仲就懒得来巴结国、高两家了。 尽管一向的公关做得不错,但鲍叔牙知道,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仅仅靠那一点人情关系是不够的,你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服他们,要有超人的计谋来把握他们。 从前什么事情都依靠管仲出主意的鲍叔牙,这个时候要靠自己想办法了。 好在,鲍叔牙有主意,而这个主意是管仲从前曾经用过的。 “管仲啊,你这个朋友没有白交啊,我要先感谢你。”在行动之前,鲍叔牙由衷地在心中感谢管仲,因为他知道,这个从管仲那里学来的办法一定会成功。 按着规矩,国家在高家的前面,排序不能错了,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鲍叔牙和小白来到了国家,拜会国懿仲。 “国老,小白来拜会您了。”公子小白很谦恭,开口叫国老。 “哎呦,快坐快坐。公子什么时候回来的?”国懿仲很客气。 “刚到,听说出事了,回来看看。这不,先来拜会国老。”小白说,绝口不提争夺宝座的事情。 “好,好。”国懿仲也不提,其实傻瓜都知道小白这时候来干什么。为什么不提?因为他还没有决定支持谁,基本上,他更倾向于公子纠。 “莒国是小国,没什么好孝敬的,我带了些那里的特产牛蒡过来,国老笑纳。”小白提上来一个口袋,一口袋的牛蒡。牛蒡是干什么用的?那是一种莒国特产的植物,壮阳效果极好,堪称春秋时期的伟哥。 “哎哟,这么大老远,多谢了。”国懿仲很高兴,真的很高兴,从前小白就托人带过牛蒡过来,效果还真不错。 国懿仲收了牛蒡,但是还是不提国君继位的事情。又聊了几句,小白和鲍叔牙起身告辞。 “慢走慢走,有时间再来啊。”国懿仲一直送到大门口。 “多谢国老,一言为定啊。”小白大声说。 鲍叔牙和小白失败了?没有,很成功。 在这个政治敏感时期,每个政治人物的眼睛都是擦得雪亮的。 小白回来的消息早已经被高家知道,所以在小白去了国家之后,高家的眼线就布在国家的大门外了。看见小白出来,高家的眼线急忙回来复命。 所以,当鲍叔牙和小白来到高家的时候,高傒已经知道小白与国家相谈甚欢,并且在离开国家的时候还说了“一言为定”之类的话。什么一言为定? 在这里需要插一段,高傒是高姓和卢姓的祖先,不仅是中国的,也是韩国的,韩国高姓和卢姓全是从中国迁移过去的。有人立即会问:那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和卢武铉呢?那当然是。八年前卢泰愚来山东寻根问祖,专门去了临淄敬仲镇拜谒了祖先高傒。 “高老,小白特来拜会。”小白见面,还是很谦虚。 “哎呦,这么快就回来了?”高傒假装才知道小白回来。 “不快不行啊,为了国家,为了祖宗的荣誉,我昼夜兼程回来,害怕晚了呢。”小白说。这一套说法是鲍叔牙早就教他的。 “为了国家?为了祖宗的荣誉?”高傒有点没听明白。 “是啊,无知真是无知,杀了他大快人心。但是,国不可一日无主,我就赶回来了。这不,不瞒高老说,我刚去了国家,国老支持我继任国君,又让我来拜会高老,希望高老支持。”这个时候,遮遮掩掩反而不好,小白直截了当说出来。 “这。”高傒有点犹豫,他的心里,也是更倾向公子纠。不过,他丝毫没有怀疑小白的话,所谓的“一言为定”,一定是说的国懿仲支持公子小白继位。 这个时候,一定不能让高傒接着说话,如果他把支持公子纠的话说出来,你要再驳斥他,让他收回去就困难了。 所以,鲍叔牙插话了。 “高老,按说呢,这国君的位置应该是公子纠的。可是,如果从国家利益和祖宗的荣誉来说,还是公子小白合适。”鲍叔牙说。 “噢?为什么?” “第一,公子小白比公子纠贤能,当年几个公子受业,每次考试,公子小白都是第一名。第二,公子纠逃亡鲁国,据说鲁庄公将会亲自送他回来。鲁国是大国,如果齐国国君由他们扶立,他们一定狮子大开口,非把齐国吃穷吃垮不可,想想当年宋庄公和郑国公子突的故事吧;第三,公子纠在鲁国,据说跟文姜有一腿,你说,襄公跟文姜的乱伦已经够让祖宗蒙羞了,再来个姐弟恋,祖宗非给气活过来不可。”鲍叔牙的嘴皮子真够厉害,有的没有的都说一通,尤其是最后这一条,那是临时灵机一动编出来的。 自古以来,作风问题就是整人的利器。 “真的?公子纠跟文姜也有一腿?”高傒惊问,他也是公族啊,也是姜太公的后代啊,祖宗的脸也要护着啊。 “高老,说实话,我也没看见,也是听说。我不敢说有十成把握,但是两成总是有的。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宁可信其有,不可疑其无,万一呢?”鲍叔牙故意不说肯定的话,这个时候,假装诚实才是最狡猾的。 高傒不说话了,他知道鲍叔牙是个老实人,从来不说假话,就像现在,他明明可以信誓旦旦,可是他实在,他说真话,他只说两成把握。老实人说两成把握,那就至少有四成把握了。看来,公子纠确实不能立,况且,谁让他自己回来得晚呢,这难道不是天意? 想到这里,高傒一拍大腿:“公子,既然国老支持你,我高傒还有什么话说?” 高傒被搞定了。 现在,小白又来到了国家。 “国老,不瞒您说,我这次回来是要争夺国君的宝座。”现在,小白有底气了。 “据说,高傒支持你?”国懿仲问道。明知故问,他的眼线也回来报告了,说是高傒送别小白的时候,满口“主公”。 “不错,高老支持我,不过说还要请国老支持,请国老领头。”小白说,把面子给国懿仲,免得国懿仲觉得自己是高傒的跟屁虫。 “你说说,为什么立你不立公子纠。”国懿仲不是吃素的,他要理由。 于是,鲍叔牙又把刚才的那段话说了一遍,说得国懿仲连连点头。 “好,我们国家和高家都支持你。你等着,我召集卿大夫前来开会。” 国懿仲也被搞定了。 卿大夫会议在国懿仲家中连夜召开,讨论新一任国君问题。 国懿仲和高傒同时推荐公子小白,别人一看,你们早商量好了,我们就按手印吧。于是,一致通过决议,推举公子小白为齐君。 之后,公子小白从后面款款而入,举行了简短的出场仪式。 随后,国懿仲宣布公子小白就任新一任国家元首。 从那个晚上开始,齐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那个晚上开始,春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公子小白是谁?齐桓公。 那一年是公元前685年。 第一次山东德比大战 在鲁庄公护送公子纠,迈着正步挺进临淄的路上,齐国使者仲孙湫来了,他带来一个坏消息:你们请回吧,齐国已经有国君了。谁?公子小白。 “小白不是被你射死了吗?”鲁庄公第一时间把管仲叫了过来。 “这,这。”管仲傻眼了,这辈子傻眼的时候还真不多。用句俗话:整天打雁的,被雁啄了眼。 按理说,人家都有国君了,你这帮闲忙的就该识趣一点回去了,可是鲁庄公觉得很没有面子。浩浩荡荡出来,灰溜溜回去,他不甘心。 “回去告诉小白,自动下课。论资排辈也是他哥哥公子纠,轮不到他。他要是不下课,鲁国大军决不客气。”鲁庄公口气挺硬。 管仲心想,事到如今,也只能这样了。 “主公,小白刚刚继位,人心不稳,依着我,迅速进军,偷袭临淄,一定可以成功。”管仲的法子是正确的,鲁军深入敌国,速战速决才是正理。 “什么?我鲁国大军堂堂正正,是正义之师,偷袭什么?你偷袭小白,成功了吗?”鲁庄公没什么好脸给管仲,哪壶不开提哪壶。管仲十分郁闷,灰溜溜退下。 齐桓公是不会下课的,谁愿意下课? “鲍老师,鲁国人不回去,怎么办?”齐桓公刚当上最高领导人,没经验,遇上这样的事情有些慌张。 “不回去?打回去。”鲍叔牙很果断,他一向很果断。 齐国起兵了,五百乘战车,比鲁国多两百乘。 这是鲍叔牙第一次指挥大军,当下也不客气,分派诸将。右路王子成父、宁越领战车一百乘,左路东郭牙、仲孙湫领战车一百乘,自己和齐桓公亲自指挥中路战车三百乘,令雍廪为先锋,大军出城,前往乾时(地名)等待鲁军到达。 齐军到达乾时,鲁军还在路上,鲍叔牙灵机一动,令左右两路继续前进十里埋伏,等待两边夹击鲁军。 第二天,鲁军来到,齐鲁两军摆好战阵,照例,要先说几句,然后动手。 “小白,你是老三,人家公子纠是老二,你凭什么登基?赶快下课。”鲁庄公还是那一套,他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所以说出话来理直气壮,看齐桓公怎么说。 谁知齐桓公根本就不跟他说,鲍叔牙开口了:“鲁侯,我们齐国的家务事跟你们没什么关系,再说了,舅舅们的事情,你就别掺和了,有这时间回去管好自己的地盘吧。” 鲁庄公大怒,令旗一挥,冲锋。 两国军队就这么干上了,从单兵作战能力上说,两国军队基本不相上下。但是,鲁军远来,本身就疲劳,再加上客场作战,地形不熟,心里发慌,因此很快就抵挡不住了。 怎么办?鲁庄公这个时候发现事情有些不妙了,鸣金收兵算了,体面一点撤退也行啊。正在犹豫,突然就听见左右两路杀声大起,齐国的两路伏兵杀到。这一下,鲁国军队算是彻底崩溃了。 跑吧,还等什么? 第一个跑的是谁?不用猜,是管跑跑,在逃跑这方面,他是专家。他早就看出来鲁军要败,而且早就看出来中了埋伏,为什么?因为没看见王子成父、东郭牙的大旗,齐国打仗,不可能没有这两个人。 所以,管跑跑一直和公子纠坠在最后面,竖起耳朵来听左右两面的声音,比所有人都早听见齐国伏兵的声音。 “快跑。”管跑跑喊了一声,他现在是戎右(也就是“车右”),在车上执戟保护公子纠的战士,而召忽是御者,也就是司机。 听到管跑跑的命令,召忽立即掉转车头就跑,他知道,在逃跑的方面,听管跑跑的没错。 在齐国伏兵合围之前,管跑跑和公子纠已经逃出了包围圈。 管仲和公子纠跑了,鲁庄公可是没有那么轻松。 “活捉鲁侯,赏银万两。”鲍叔牙令人高喊,齐军于是纷纷响应,整个战场响起“活捉鲁侯”的喊声。 鲁庄公在战场上也算是个好手,如果不当国君,也能当个大将,当下也不惊慌,率领鲁军突围。可是,鲁庄公的大旗到哪里,齐军便涌向哪里,鲁庄公冲杀半天,竟然冲不出去。 “主公,你换一乘车,我保你出去。”危急时刻,大将曹沫出个主意。 到了这个时候,鲁庄公也只好这样,当下下了自己的车,换上了大将梁子的车,而梁子上了庄公的车,冲杀而去,齐军果然跟了过去。另一边,曹沫和大将秦子保护鲁庄公,总算杀了出去,代价是秦子阵亡,曹沫受伤。而冒充鲁庄公的梁子最终没能跑掉,被齐军乱刀砍死。 庄公虽然逃回,但是齐军穷追不舍,越过汶水,顺势将鲁国的汶阳夺走。 第一次山东德比,鲁国大败亏输,三百乘战车只剩下不足百乘逃回鲁国,大将梁子和秦子阵亡。 杀一个留一个 登基就取得山东德比的大胜,齐桓公十分高兴,这简直就是鲁庄公送的一份大礼。 “鲍老师,我们是不是该论功行赏了。”齐桓公问。 “别急啊,论功行赏有的是时间,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公子纠。只要公子纠一天不死,再加上管仲和召忽的辅佐和鲁国的支持,主公就不会有一天安生日子过。如果不趁着现在大胜鲁国搞定这件事情,再找这样的机会可就难了。主公也知道,这一次我与管仲的较量,获胜纯属侥幸,但是下一次就未必,他比我强太多了。”鲍叔牙说了一通话,心说小白同学还是太嫩。 “那,你说怎么办?” “我看,主公在临淄坐镇,我亲率战车三百乘逼近鲁国,鲁军新败,一定害怕。这个时候,我们派使臣去鲁国,要求他们杀死公子纠,否则玉石俱焚。鲁庄公必然不敢违抗,杀死公子纠,那时我们就可以永绝后患。”鲍叔牙的主意不错。 “好,听老师的。”齐桓公从善如流。 第二天,鲍叔牙亲点三百乘战车,浩浩荡荡向鲁国进发,一面派出公孙隰朋前往鲁国传递国书。隰朋是齐国最好的外交官,能言善辩,还精通五国外语。 “隰朋,这一次我们是要一死一活,公子纠要死的,如果活着送回来就麻烦了,那主公就要背上杀哥哥的罪名了;管仲要活的,他跟我的交情你是知道的,他的才能对于齐国来说太重要了。”隰朋临行,鲍叔牙嘱咐。 “公子纠好说,鲁国如果给我们活的,我们在路上可以找人冒充强盗下手;可是,如果鲁国一定要杀管仲,怎么办?” “自己想办法,如果管仲死了,你也不用活着回来了。” 隰朋出发了,一路上,他都在想主意。 为什么鲍叔牙没有把这个计划告诉齐桓公?他是有考虑的。第一,他担心知道的人太多会走漏风声;第二,齐桓公恨透了管仲,要说服他不那么容易,如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说服了他,可最后却没能把管仲的活人给弄回来,那岂不是大大损害他自己的光辉形象? 第二十七章 东方红 太阳升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歌曲《走进新时代》 齐桓公的事迹符合上面这支歌的一些元素。东方红,当时齐国是中国最东方的国家;改革开放富起来,没错,齐国的改革开放大刀阔斧,老百姓很快富了起来,国家很快富了起来。 所以,齐国走进了新时代,整个中国都走进了新时代,他们开创了未来。 公子纠死了 隰朋来到了曲阜,通报说是齐国特使拜见鲁庄公。果然鲁国很害怕,鲁庄公立即召见了他,说话也很客气。 隰朋也很恭敬,打仗是打仗,自己的位置还是要放正的,他恭恭敬敬把鲍叔牙写的公函呈给了鲁庄公,公函上这样写道:外臣鲍叔牙百拜鲁贤侯,当今天下,最贤的也就是您了,其次才是我家主公。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我国人民已经有了自己的领导人,而公子纠不识时务不是俊杰,篡党夺权的阴谋已经被击败。如今我国国君仁慈,不忍心亲自下手干掉自己的哥哥,因此请求贵国代为主刀。而召忽和管仲两个逆贼罪大恶极,我家国君要亲自宰了他们,祭祀祖先。 要杀自己的哥哥,还说自己仁慈,这都什么逻辑啊? 鲁庄公看了,有些为难。他让人先把隰朋带去一个凉快地方稍息,又火速派人去请施伯。 “老施,上次没听你的话,我错了。如今麻烦来了,你看看,怎么办?”鲁庄公把鲍叔牙的信给施伯看了。 施伯看了信,思忖片刻,这才说话:“主公,乾时大败,我们元气大伤,如今鲍叔牙陈兵边境,就是要压我们就范。依我看,公子小白确实比公子纠要贤能,我们犯不着为了一个齐国的落魄公子而让国家陷入危险,杀。” 这一次,鲁庄公毫不犹豫地听了施伯的话,立即派兵捉拿公子纠等三人,公子纠当场砍头,召忽和管仲都被捉拿,准备装上囚车,送往齐国。 可是,意外发生了。 “主公死了,我怎么可以偷生?”召忽一头撞死。 鲁庄公一看,这多死了一个,怎么办? “隰朋,不好意思,召忽自杀了。”鲁庄公对隰朋说。 “嗨,便宜他了,不过这不怪您。他要自杀,谁能看得住?”隰朋倒很通情达理,因为他根本就不用管召忽的死活。 这个时候,有人看出问题来了。 施伯对隰朋的反应有意外,他敏锐地发觉齐国人根本不在乎召忽,那么,齐国人究竟在乎谁? 施伯悄悄地去看了管仲,他发现管仲看上去很轻松,完全不像那种就要被杀了去祭奠别人的人。这个时候,施伯笑了,齐国人的阴谋骗不了他。 “主公,我看管仲的样子,十分从容,好像他知道自己根本就不会死。实话实说,这个人的才能远在我之上,恐怕整个大周也找不到第二个,如果他不死,被齐国用了,那齐国必然称霸天下,对我们是大大的不利。依我看,我们去为他向齐侯求情,他如果活下来,必然感激我们,为我所用,那时候称霸天下的就是我们了,这是上策。”施伯对管仲早已敬佩,真是英雄识英雄。 “这,小白最恨的就是管仲了,如果我们把管仲留下来,齐国一定还要打我们。”鲁庄公犹豫,其实,最大的原因是他并不认为管仲有施伯所说的那么强,他始终记着管仲谎报射死了小白的事情,还记着乾时大战管仲第一个逃跑。 “如果主公觉得留下他不妥,索性杀了他,不留给齐国人,这是中策。”施伯看出来了,鲁庄公对管仲没什么好印象。 “好,杀。”鲁庄公选择了中策。 管跑跑逃生有术 隰朋密切关注着事态的进展,在得知施伯去见鲁庄公之后,他就很紧张。果然,他发觉鲁庄公要杀管仲,于是急忙求见鲁庄公。 “管仲这个逆贼曾经箭射我国国君,险些致命。我国国君在我来鲁国之前一再叮嘱,一定要把管仲带回去,由他亲自杀掉,否则,他宁可不要公子纠的脑袋。”隰朋的话软中带硬,连公子纠的脑袋都不要了,潜台词就是要开战。 鲁庄公想了想,他原本就怀疑管仲是虚有其名,既然如此,不如不杀他。 于是,鲁庄公下令不要杀管仲,立即装上囚车,送往齐国。为什么这么急?因为他不想齐国大军总是在边境上呆着,那感觉很不爽。 隰朋决定自己留下来,干什么?陪鲁庄公聊天,为什么?防止施伯来劝鲁庄公追杀管仲。他牢记着鲍叔牙的话,如果管仲有什么不测,他也没有机会回齐国了。 事实证明,隰朋的决定是正确的。 终于上路了,尽管坐在囚车里不是很舒服,管仲的心情还是好了许多。出发之前从看管他的士兵的议论中,他就已经察觉到,自己其实是很危险的。他知道施伯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一定会想办法阻止自己活着回到齐国,只要没有踏上齐国的领土,危险随时存在。 押送囚车的士兵们似乎没有什么积极性,别人急他们不急,管仲知道必须要让他们加快速度。 对于逃命专家管跑跑来说,只要是逃命,总会有办法。 “弟兄们,你们知道那个齐国姑娘的故事吗?”管仲开始说话,说到姑娘,男人们都会感兴趣。 段子开始了,管仲会很多段子,包括黄段子。 于是,路上开始出现笑声,大家赶路觉得不那么闷了,轻松起来,速度也就上来了。 可是,黄段子虽然好,终究有讲完的时候,再说,管仲的嘴皮子开始发涩,都是自己在说,嗓子也受不了。怎么办?逃命专家还有办法。 管仲的办法是:让大家的嘴皮子都动起来,让他们说。 用现在的话说,管仲是一个词作家,也是一个曲作家,如果放在现在,他在歌曲创作方面的地位大概是李宗盛级别的。 管仲现场编了一首歌,歌名《黄鹄》,歌词是这样的:黄鹄黄鹄,戢其翼,絷其足,不飞不鸣兮笼中伏。高天何跼兮,厚地何蹐!丁阳九兮逢百六。引颈长呼兮,继之以哭! 黄鹄黄鹄,天生汝翼兮能飞,天生汝足兮能逐,遭此网罗兮谁与赎?一朝破樊而出兮,吾不知其升衢而渐陆。嗟彼弋人兮,徒旁观而踯躅! 歌词比较古老,各位同学就不用背了,具体解释也免了,歌词大意是管仲把自己比作被关在牢笼里的黄鹄,空有一身本事却不能发挥,不知破笼而出的时候是一飞冲天还是斗志全失。这首歌曲,当你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时候或者受到挫折的时候可以演唱,但是不适用于炒股没炒好的情况。 歌曲本身曲调慷慨悲凉,间或高亢,间或低沉,很容易上口。 没用多久,士兵们都学会了,唱起来感觉很动听,于是一路上唱,赶车赶得更带劲了。 一天的路,半天走完。 天黑时候,管仲已经进了齐国地界,他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而此时,三乘鲁军战车在鲁国边界停了下来,他们是奉命前来追杀管仲的,可惜他们慢了一步。隰朋与鲁庄公的聊天成功地拖延了施伯劝说鲁庄公追杀管仲的时间,鲁庄公虽然最终接受了施伯的强烈建议,但是,一切都晚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时候,鲁庄公是没有能力阻止的。 朋友 鲍叔牙早已经在青州等待,等得他有些心焦。终于,鲁国的囚车来了,两颗脑袋和一个活人。鲍叔牙根本不关心两颗脑袋是真是假,他只关心那一个活人是不是管仲。 “谢天谢地谢人啊。”看见管仲的时候,鲍叔牙感叹。 囚车以最快的速度被打开,锁镣以最快的速度被打开。 “老仲,受苦了。”鲍叔牙亲自把管仲扶了出来。 “叔牙,惭愧啊。”管仲说。说起来,还真是有些惭愧。 “惭愧什么?一切不都在你当初的计划之中吗?我们俩分头把守,谁赢不是都一样?”鲍叔牙说,以为管仲是因为输给了自己而惭愧。 “不是因为这个,当初我们俩分头把守,早已经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我之所以惭愧,是因为召忽尽忠而死,而我苟且偷生,只怕召忽地下有知,会笑话我。”管仲不是为结果惭愧,是为过程惭愧。 “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老仲,你的才华,那是要为国家出力的,当然不能为一个人去死了。”鲍叔牙继续开导。 其实,这些道理管仲岂能不懂?他比鲍叔牙懂得更多,否则怎么总是当逃兵?问题是,道理虽然懂,到自己头上,还是需要别人说出来,这样就好像别人能理解自己了,有面子了,有台阶下了。 第二天,鲍叔牙下令大军撤离鲁国边境,回到临淄,先让管仲住在自己的郊外别墅,自己去见齐桓公。 “主公,坏消息和好消息,先听哪个?”鲍叔牙玩点悬念。 “坏的。”齐桓公挺紧张。 “坏的是你哥哥被人杀了。”鲍叔牙说。 “噢,这个消息是挺坏,”齐桓公松了一口气,这是什么坏消息?“那好消息呢?” “我把管仲给你带回来了。” “太好了,真是好消息,我要亲手宰了他。”齐桓公恨恨地说,这还真是个好消息。 “可是,你不能杀他。” “为什么?我知道你们的交情很好,就为这个?” “不是,是因为你能有今天,要感谢他。” “为什么?” “我来告诉你,让我来辅佐你,是他的主意;让我们逃到国外避难,是他的主意;知道无知被杀后我们尽快赶回临淄,那是我跟他做生意时学的;说服国、高两家的手法,那也是做生意的时候他教给我的。这么说吧,没有管仲,我们就没有今天。” “那,他射我一箭,就这么算了?” “主公,这么说吧,管仲的才能,那是我远远不能相比的。如果主公就想把齐国治理好,大家安居乐业,咱不惹别人,别人也不来惹咱,那现在这帮人马就行;可是,如果主公想要称霸天下,那非管仲不可。” “是不是啊?”齐桓公有些不大相信,管仲能比自己的师傅还强?“好吧,先赦他不死。” 鲍叔牙很高兴,能够免掉管仲的死罪,他就已经很高兴了。他知道,任何事情都要一步步来,太急了不行。 三天之后,齐桓公发布命令,论功行赏,有的发财,有的升官。 国、高两家功劳巨大,各自分得好田好地若干,其余功臣,也都有封赏。 “老师,上卿一职就是您的了。”齐桓公要让鲍叔牙当总理。 “不要,说实话,给我口饭吃我就很感激了。至于说到当上卿,不是我不想当,是我才能不够,我的才能,也就是奉公守法,做个良民。” “老师,您太谦虚。” “不是我谦虚,是确实不行。”“夫治国安家者,内安百姓,外抚四夷,勋加于王室,泽布于诸侯,国有泰山之安,君享无疆之福,功垂金石,名播千古。此帝臣王佐之任,臣何以堪之。”鲍叔牙说了一通,什么意思?就是当总理的这个人要能够让上级高兴,让下级快乐,让邻居敬畏,让外国鬼子害怕。这么说吧,就像炒股票,没有这个人你顶多是个大户,有了这个人你就能坐庄了。 “那你说,谁行?”齐桓公来了兴趣,远大志向是每个人都有的。 “管仲。” “好,既然老师三番五次说他行,叫他来,我跟他谈谈,看看他究竟怎么样。” “不行,俗话说:非常之人,必待以非常之礼。你要请他,他就是上卿,你不能像呼唤个丫环一样呼唤自己的上卿。你现在给他什么礼节,也就看出今后给他多大的信任和权力。你要从内心里把他当做父兄,当做老师,恭恭敬敬请他。这样吧,主公从今天开始斋戒,三天之后是个好日子,主公亲自去郊外迎接他。”鲍叔牙给齐桓公设计了这样一个规格,比给一般诸侯国国君的规格还要高。 “好,师傅,我就听你的。”齐桓公咬咬牙,认了。师傅这样不遗余力地推荐,此人一定有过人之处。 那时候齐桓公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做了一个多么伟大的决定。 齐桓公亲自到了郊外,亲自下车请管仲上车。之后,两个人同车进城,一路说笑。齐国的老百姓不知道这个跟齐桓公在一个车上的人是谁,一打听,原来是管跑跑。大家都很惊讶:管跑跑不是国君的仇人吗? 于是,整个齐国的老百姓都在感慨齐桓公的肚量。 来到朝中,齐桓公请管仲落座,之后开始了亲切的会谈。 “管老师,我有事请教。当年我爹在的时候,四邻敬畏,当时人称小霸。后来襄公继位,政令无常,荒淫无度,国势衰微。如今我刚刚登基,人心未定,四邻不服,我要富民强国,该如何做起,请老师指点迷津。”齐桓公开篇就问。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管仲开始了他的宏论,而这仅仅是开场白,这段开场白是什么意思?是这样的: 凡是拥有国土治理百姓的君主,务必要掌握好四时农事,确保粮库充盈。国家富裕,就会引来更多的百姓。合理地开发土地,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大家都达到温饱了,也就懂得遵守礼节了。丰衣足食,也就会明白荣辱了。君主的行为合乎法度,亲朋就可以相安无事。国家的四维(礼义廉耻)发扬,君主的命令就可以很好地施行。 仓廪实则知礼节,这个伟大论断就来自管仲。 齐桓公一听,正点啊。鲍老师也会讲治国的思想,可是没人家这么系统这么简明啊,有一搭没一搭的,哪有管老师这么明白?我爱听。 “管老师,您说得太对了,具体点好吗?”齐桓公有兴趣。 于是,管仲鼓起了腮帮子,开始兜售他的思想,什么思想?管子思想。伟大的管仲有一整套的治国思维和办法,而这些思维和办法绝对伟大到可以称为思想。 三天三夜,连续三天三夜。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齐桓公都在倾听管子阐述他的管子思想,他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他几乎要说:“管老师,听君一席话,从此不读书。” 对话是用文言文进行的,可能还有山东土话。如果我们忠实地记录这些对话,难免晦涩枯燥。所以,我们以总结的方式来介绍这次对话的内容,而对话的内容归结为管子思想。 第二十八章 管子思想 毫无疑问,管仲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甚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而不是之一。 他彻底改变了齐国,也彻底改变了春秋的历史。整个春秋战国,管仲之后的政治家们无一不受到管仲的影响。 毫不偏颇地说,管仲是在发扬光大周公的思想,建设性地将周公的思想运用于诸侯国的管理中。而他对于人民、对于法治的重视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他的管理模式中,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和所谓的“工艺”;不仅在政治上创新,在农业、商业、军事、甚至山林防火、历法等等方面都通过立法的方式进行规范。 如果有时间,可以找来《管子》一书详细研究他的思想,那时候就会发现,管子的思想即便拿到今天来依然不过时,他的许多理论在今天依然先进。 孔子对管仲也是崇拜得五体投地,他曾经这样说:“管仲辅佐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百姓了。” 孔子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指不用武力来会合诸侯),管仲之力也。如其仁(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如其仁!” 诸葛亮常常自比于管、乐,就是管仲和乐毅。 如果说周公是圣人中的圣人,管仲绝对可以说是总理中的总理。 伟大的管子,尽管他是管跑跑。 管子思想放光芒 对于管子思想,大家可能会感觉到惊讶,可能会说:啊,怎么我们最先进的思想竟然是管子思想,将近三千年前的管子就比我们还要高明吗? 信不信不由你,有历史为证。 如果周公主义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指引了中华文明的方向,那么,管子思想就开拓了中华文明的道路。 在管仲时代,中国文化还没有大的分歧和分叉,儒、法、道还没分家,因此我们可以说管仲思想是个综合思想。在管仲的思想中,既有仁义文化,也有法治文化。也就是说,管仲既重视道德和教育的力量,也重视刑法和法律的威力。另外,管仲还是一个开明、民主的政治家,既尊重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也大力从平民百姓中选拔人才。 管子思想被收录在《管子》一书。《管子》一书,内容博大精深,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历史甚至医药无所不包。当然,《管子》一书并非管仲一人之作,它是齐国学者在历时几百年间的时间里不断补充整理而成的。后来所谓的诸子百家,不过是《管子》思想的不同分支而已。 在诸子百家中,管子思想像一棵大树之根,生长延伸出了后来的儒、道、墨、法、兵等各门各派的学说。在我们了解了管子思想之后,就会知道后世的许多思想不过是管子思想的白话版,就会为我们有这样伟大的先人而感到自豪。 伟大的管子,伟大的管子思想。 《管子》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字美和韵律美都不错,但中国历代的教育课本就是不选管子,为什么? 下面开始,我们来介绍管子思想,请同学们安静听讲,并在课后结合实际发表感想。 四项基本原则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这里的“四维”就是礼、义、廉、耻,缺了一维,国家就倾斜;缺了两维,国家就危险;缺了三维,国家就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管子认为有了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了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了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了耻,就不会趋从坏人。有了“四维”,国家就有了秩序,邪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这就是管子的四项基本原则,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富裕,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基础,是必备的条件。 看看我们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还在坚持这个四项基本原则? 礼、义、廉、耻,这就是儒家思想的基础。 以民为天 齐桓公问管仲:“先生,做国君要尊重什么?” “天。”管仲说。 齐桓公于是抬头望天。 管仲笑了。 “天,不是指上面的天,而是百姓。国君要以民为天,百姓爱戴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帮助国君,国家就强大;百姓对国君不满,国家就危险;百姓厌弃国君,国家就灭亡。”以民为天,管仲的话真是了不起,今天很多国家的民选领导人也说自己以选民为天,其实就是借用了管仲的话。 那么,怎样体现以民为天呢? “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强调的是,政策的制定首先要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要让老百姓安乐、安全、富足,政策实施之前,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有利于百姓的坚决去做,不利于百姓的坚决不做。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先富民,后强国,这是管仲治国思想的核心理念,这一点与姜太公不谋而合,国富民穷是危险的,也是无耻的。首先要藏富于民,然后才能有好的治理,国家也才能强大,才能长久发展。如果国家与民争利,长期处于国富民穷的状态,即使强大也不过一时。 为此,管仲采取了大量的具体措施来增加齐国人民的财产性收入,这在后面有叙,此处不多说。 以民为天,以人为本,富民政策。从周公的民本思想到管仲的民本思想,可以说已经大大地进了一步,更加充实也更加具体了。管子对于民本思想还有很多论述,这里就不一一讲解。 需要说明的是,管子的敬民为天与后世的爱民如子是两个概念,与管子相比,后世是在大踏步倒退。或许,这就是《管子》进不了教科书的根本原因。 以德治国 先说说什么是以德治国,德,不是品德,而是德政。如果德是品德的话,那么齐桓公这样好色好酒的人就没法治理国家了。什么是以德治国?不是他说什么,而是他做什么。 德政是承接以民为天这个基本概念的,我们如今经常听说“为老百姓做多少件实事”,这属于德政的范畴,但是是很小范围内的德政,比之管仲的德政不在一个层次上。 对于德政,管仲具体划分为六个方面,称为“六兴”,我们来看看。 第一兴,厚其生。开辟田野,建造住宅,研究种植,鼓励耕作,修缮房屋,这叫做改善人民的生活; 第二兴,输之以财。广开财源,整顿库存,修筑道路,便利贸易,这叫做给人们输送财物,让人们发财; 第三兴,遗之以利。疏浚积水,打通河道,修理水沟,建造桥梁,这叫做给百姓提供便利; 第四兴,宽其政。薄收租税,轻征捐赋,宽简刑法,赦免轻罪,宽恕小过,这叫做宽松的政治; 第五兴,匡其急。敬养老人,收养孤儿,救济鳏寡,关心疾病,吊问丧祸,这叫做救人之危急; 第六兴,振其穷。给寒冷的人以衣服,给饥饿的人以食物,救助穷人,赈济灾民,资助赤贫,这叫做救人之贫困。 有了德政,就要敦促人们遵守“七义”,内容在此不展开,“七义”的目的就是建造和谐社会。 有了和谐社会,就要整顿“八经”,“八经”是什么?上和下都要有礼仪,贵与贱都有本分,长与幼都守秩序,贫与富都守法律。 管仲的治国方略中,可以说始终贯穿的就是德政。所以,即使他自身也过得很奢侈,却没有人指责他,因为他让大家都过得很好。 以法治国 关于法,管仲的论述非常之多,内容也非常全,从法的重要性,到法律制度的建设、法律的执行等各个方面一应俱全。稍作摘选,就能发现管仲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法家,他的思想也正是后来法家们的理论基础。 “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戮必信,民畏而惧。武威既明,令不再行。”翻译过来就是:法律公正,制度明确;杀有罪,不宽赦;执行刑罚一定要说到做到,民众就会畏惧。权威明示于众,法律就不必一再重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严格执法,公开执法。 “君一置其仪,则百官守其法;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矣。君之置其仪也不一,则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翻译过来就是:国君统一立法,百官就能守法;上面把制度公开,下面行事就都能合于制度。如果国君立法不能统一,下面违背法律而另立私理的人就会增加。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公开公平公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故曰:亏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从令者死。五者死而无赦,唯令是视。故曰:令重而下恐。”翻译过来就是:英明的君主知道治民的根本,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所以说,随意增、删法令的,不执行不遵守法令的和故意拖延不执行法令的都必须处死,法令有了权威,下面的人就畏惧了。严刑峻法,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当然会有个适用性的问题,但在当时,自有其时代意义。 甚至对于一些法律疑难问题,管仲也有很好的解答。 “令未布,而民或为之,而赏从之,则是上妄予也。上妄予则功臣怨,功臣怨而愚民操事于妄作;愚民操事于妄作,则大乱之本也。令未布,而罚及之,则是上妄诛也。上妄诛则民轻生,民轻生则暴人兴,曹党起而乱人作矣。”什么意思?就是说还没有颁布法令,有人偶尔执行了,国君不应该奖赏他,否则守法的人们就会抱怨,而一些人就会猜测还要出什么法律而提前去做,那样国家就要大乱了。同样,法律还没有公布之前有人触犯了,也不能去惩罚他,否则人们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就会没有安全感,也会引起社会的动乱。 著名的范跑跑被开除了,按照管跑跑的思想,开除他是不对的。 对于法治的精神,管仲的思想可以说入木三分。即便活在现在,做一个哈佛法学院的博士后导师绰绰有余。 就是自管子开始,齐国有了比较严格的刑法。 哲学思想 管子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管子》一书中,至少有九章专门讲述哲学问题。分别是宙合第十一、枢言第十二、冶心术上第三十六、冶心术下第三十七、五行第四十一、势第四十二、内业第四十九、九守第五十五、版法解第六十六。除此之外,其他章节中也都论及。 “道”是管子重点讲解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由管子提出并进行解释,后来老子写《道德经》,就是继承了管子关于道的概念,延伸而成。 关于道,管仲多处提到,举几个例子。 “道,不远而难及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 “虚无无形谓之道,大道可安而不可说。” “是故有道之君子,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 关于道的解释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也不再一一翻译。基本上,管仲的哲学思想属于辩证法和一部分的唯物主义,《道德经》重点发扬了管仲辩证法的部分,而《墨子》更注重管仲的唯物主义部分。 除了大谈道,管子还对许多哲学现象进行定义,譬如规律、规范、势等词汇的意思,就都是管子当初为我们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