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纵深战役理论-5

结果,即便最软弱的敌人的抵抗力也极大地增强,从而导致在不断发展的交战中,进攻的速度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在下降。  接着人们发现,国家的铁路系统很灵便,暴露翼侧也不可能毫无阻碍地在国土中间成弧形移动。防御者的坚固正面有足够的兵力兵器挡住进攻者的正面,并保证对其暴露翼侧构成威胁。“奔向大海”①开始后,绵亘正面被进一步拉长。  ①“奔向大海”是1914年9—10月交战双方在瓦兹河以西至北海地区进行的几次战役的名称。在这几次战役中,双方都企图从北面迂回对方,但都没有成功。——原编者注  总而言之,无论是战前的理论还是帝国主义战争实践都没能回答,在战线达数百公里的两军总冲突即交战中,应该怎样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何况,消灭敌人的任务是从交战中“剔”出来的,只作为战役的终极目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首先是因为在总交战的正面冲突中,谁都没有看见消灭敌人的现实手段;其次是因为保守的军事思想永远会乐于利用旧的样式,而在此种情况下,消灭未被四面合围的敌人的观念,并不符合旧的教导。如果说蒂雷纳②时代的战略力避总交战而只局限于机动,那么现在则出现了不同的情景:国家的全部力最都被投入交战,以有意避免定下最后决心,尽管从战役终极结果而言,无疑应该努力定下那样的决心。  ②蒂雷纳•亨利(1611—1675),法国元帅(1643)。1625年参加荷兰军队,1630年到法国军队供职。40年代任驻德国法军司令。主张实施战区广泛机动与决定性交战相结合;认为组织军队供应,确保己方交通线的畅通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战术上反对正面平分兵力,主张在一翼集中主力并实施主要突击。——译者注  这样,帝国主义战争初期的特点是出现了总交战走向自己反面的状况。这种总交战由消灭敌军的手段变成了拖延定下决心的手段,或者准确点说,变成了准备在某个遥远的而不是所在的地区消灭敌人的中间手段。  上面已经说过拿破仑式的战役规定首先要无阻碍地分进,尔后再无阻碍地集中,以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实施总交战。在帝国主义战争时期,无阻碍地分进是不可能的。军队的推进会在途中遇到一个又一个总交战,没有一次能够达成最后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歼灭性交战,换言之,没有完全解决的各次交战不会容许推进持续到歼灭性战役结束,反之,战役也不可能造成有利于发生歼灭性总交战的那种态势。  传统的纯理论思维只把按老办法进行的歼灭性交战视为最后战役的结果。因此,在帝国主义战争时期,谁都不努力争取在有可能实施的那种交战中彻底击溃敌人。例如,法国人虽然面对德军主力防守的绵亘和静止的正面,却不努力在交战中消灭他们。这些交战对法国人来说,只是在绵亘的正面中打开较狭窄缺口的工具,他们可以通过这种缺口,按照早已熟悉、最为喜爱的拿破仑风格去实施最后的战役。但是情况并没有发展到进行这种战役的地步,而交战虽然也造成了一些大缺口,但从战争的角度看,那是蚊子叮的伤口。  实际上,为了对人数众多的敌军实施坚决的打击,显然必须投入同样强大甚至更强大的兵力,而这将导致突击正面增大。我们设想一支由100个师编成的军队准备对敌人实施坚决的打击。再设想它拨出60个师实施主要突击,用剩下的40个师实施辅助作战行动(牵制),而在运动战中,突击师的进攻正面为2公里。那样,我们将看到主要突击正面等于120公里,也就是说,突击不是对着一个点,而是对着很宽的正面。而法国人几乎在整个阵地战期间都选择狭窄的突破地段,遵循产生于拿破仑时代突破样式的老传统,这些传统要求打击一个点,并为此集中大量集团军对着这个点。但是,在拿破仑进行的交战中管用的经验,在帝国主义战争条件下变成了完全不可靠甚至抱残守缺的东西,因为在拿破仑进行的交战中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看不到超过10万人的集团军,装备的武器也不具备足够的远战性。法国人选择狭窄的突破正面,把强大的梯队一个挨着一个地堆在一起。这种梯次配置的结果,使德国人总是来得及封闭被打开的缺口,不仅不让法军第二梯队、而且不让其第一梯队向自己后方的纵深突破。因此,虽然法军指挥官通常拥有总的兵力优势,却无法在组织突破时利用这些优势,为实施防御创造有利条件。而为了利用自己的兵力优势,对敌人实施真正具有决定性的打击,必须在宽正面上将这些兵力投入战斗,也就是按旧理论的说法把他们“撒开”。为了使敌人大部分兵力、无论如何也要使其相当多的兵力遭到杀伤,也为了有可能将更多的压倒性的兵力投入战斗,必须建立宽大正面。  总结对帝国主义战争中交战的研究,不能不得出以下结论:在这次战争中,消灭敌军的问题遇到了巨大困难。交战与战役产生矛盾,意味着依靠交战难以对敌人实施决定性的打击——敌人会溜走;另一方面,能保障实施最后的决定性打击的机动战役又被排除了,因为在战役初始阶段没有进行歼灭性交战。  新的兵器,首先是航空摩托机械化系统,为消灭敌人武装力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产生了大纵深交战样式,这种交战为军事学术新阶段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能够保证对敌人实施决定性和他们无法补救的打击。大纵深交战的组织和实施,将在论述战役的一章阐述。  第七章战役牵制  在宽正面对敌人进行战役牵制的样式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在进行进攻战役准备时,为在主要突击正面以外牵制敌人,要组织一系列战术性和局部战役性的个别突击,以使敌人无法在此撤出哪怕部分兵力,将其调遣到主要方向。我们在完成那种任务时,除不同程度地深入敌防御地带外,还应善于利用因一些集团军组织警戒地带而出现的牵制机会。我们可以设想两个师在次要方向面对面实施防御,占领一样宽的正面。然后再设想,敌人三个团中每一个团在占领其正面主要地段的同时,各向警戒地带派出一个营。这样,敌师警戒地带就由三个营构成,它们得到营属炮兵、部分团属炮兵,以及主要防御地带炮兵阵地远程火力的支援。为了把敌人的注意力从主要突击正面引开,并使他们更加相信在这个次要方向也在准备实施坚决的进攻,我师师长有足够的兵力兵器对敌警戒地带实施坚决的冲击,并为此使用自己的全部九个营和全部炮兵,根据我野战条令要求消灭这个警戒地带。这些行动要按所需的压制标准实施充分保障。与我主要突击正面不相重合的敌防御正面会因此被明显削弱,除此以外,敌方指挥官无疑会对正在准备和已经开始的行动规模惊恐不安,可能会分散兵力,而不会向我主要突击方向调遣必要数量的预备队。类似的行动尽管在战术上可能也具有坚决性,但在战役上却具有阳动性,这些行动应该而且可能在不与主要突击地段重合的整个正面发展。防御的军队有足够的兵力采取这些行动。只是需要技能和勇气。还有十分明显的一点是,在次要正面对敌人进行战役牵制的作用不仅仅是消灭警戒地带。在消灭警戒地带后,各师、各军应实施行动,准备并艺术地实施局部冲击,夺取敌基本阵地的个别地段,迫使他们准备实施一系列反冲击,或至少调集预备队。完全可以理解的是,对那种局部冲击要做好炮火支援准备,以使冲击不给进攻部队造成无谓的损失。在具有主动性和战术素养的前提下,即便在实施防御的军、师中也会有足够的兵力兵器去进行局部冲击。此时主要的问题是冲击地段的深度和宽度不要过大。  在某种情况下,对敌人正面的战役牵制,也可能通过在一些地段且战且退的方法达成。在实施那种退却过程中,敌人也可能被引到经过良好构筑、得到不大但却很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加强的筑垒地域,还可能遭良好组织和实施的障碍设置勤务严重阻滞。敌人为了迅速推进,将须要补充兵力兵器来克服障碍,有时则由于没有达成高速推进,被迫将补充资源调到我们有意给予地盘、不实施决定性突击的那些正面。  上面已经根据航空兵和坦克的发展、完善及新组织形式的出现,讲了战役牵制的新样式。这种战役牵制可能具有与业已固定的概念大相径庭的性质。应该把在宽正面实施的战役牵制转移到敌人后方,使敌人纵深梯次配置的一切都被其阻碍和失去行动能力。旧的战役牵制样式可以把敌人大量部队冻结在整个前沿地段,但是它们不能限制敌人来自纵深的行动。正因如此,在帝国主义战争时期,大部分正面突击并未给敌人造成灭顶之灾。毫无疑问,假如德国人能够在1918年3月的皮卡迪进攻①阶段牵制法国人的后方,那么,法军就不可能对自己与英军的接合部提供及时的支援,协约国在法国的惨祸就不可避免。新的牵制样式使军队能够争取既在整条战线,又在敌人主要方向的梯次配置纵深阻住他们,而正是在这些方向,敌人能够集中预备队抗击正在准备的决定性突击。当然,和过去一样,决不能保证,为在整个正面及直达敌集团军和方面军后方的纵深牵制敌人而进行的每个战役都会以胜利告终。斗争具有两重性,很多情况取决于双方的准备程度、技术装备水平、作战艺术,尤其是突然性的大小。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管怎样,新样式带来的现实是出现了过去没有出现过的可能性。这些新的可能性是新技术装备的出现引起的,另一方面,这些新样式又使技术装备继续向前发展,以满足新出现的一系列技术需要。它们也要求创造新的组织形式、新的战斗训练和战役训练种类。  ①指1918年3月21日至4月4日德军在法国皮卡迪对英军第3、第5集团军实施的进攻。尽管德军向纵深推进了60—65公里,英法联军仍及时将预备队投入交战,阻住了敌人的进攻。——原编者注  牵制敌人后勤,牵制其向纵深疏开兵力的整个机制的途径,是在其军、集团军、方面军预备队配置地域之间实施空降。占领和破坏铁路、公路,可以轻易、甚至用小兵力造成纵深很大的障碍区,敌人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克服和恢复通行。  空降兵可以十分灵便地对通过铁路调遣的大部队实施冲击。事实上,一个步兵师的军运梯队纵深可达300—450公里,此时每个独立的梯队不会强于一个营。完全可以理解,为了瓦解整个师的行动,空降三个支队就够了:每个支队都要为冲击由军运梯队输送的一个营进行充分装备。这些支队的空降地域间距为100公里左右,可以击溃数个梯队,破坏铁路上的联系,炸毁若干座桥梁,使这个师长时间失去战斗力。即便敌人随后与空降兵进行了成功的斗争,各团及师后勤企图在铁路修复前通过步行集中到某个地方,达到这一目的也需要10—15天。  空降支队的威力不仅指它们每一个支队独立具有的力量,而主要指他们空降在敌人明显比他们弱的地方,因此他们可以自由地冲击移动中的军运梯队,可以破坏铁路、公路、通信线路,布设延发地雷,等等。如果再考虑使用持久性毒剂的可能性,那么他们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空降支队彻底完成任务后,可以从空中返回。这些支队的行动所造成的影响,比潜艇对海洋国家的海上交通线造成的影响要致命得多。  这些装备了机枪、轻型火炮、火箭筒的支队将得到大规模的使用。许多人还不能想象到这点,但是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看看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及其民用航空就会明白,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用几个航次就可使自己敌人的后方到处是空降支队。而从上面所举的空降支队与军运梯队中的步兵师作战的例子可以清楚看到,这对靠近前线和比较深远的后方多么危险。  机降摩托化支队将起到特别危险和瓦解性的作用。  战斗航空兵将与空降支队保持不间断的联系,并对其进行弹药供应。同时,这些支队的战士必须学会使用敌人的武器,以能够广泛利用在敌后缴获的武器弹药。  如果空降地域有敌视资本主义国家和倾向革命的居民,那么空降兵的作用就会变成更加巨大和决定性的战役因素。  新的牵制样式不仅对直接针对敌武装力量的行动有影响。它们还关系到与工业动员、军事生产及前送供应物资的斗争。现代技术的成就,集中的能源经济首先是电气化的发展,最先进的组织生产方法,不同专业工厂的合作化,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为以下情况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与工业、铁路和其他设施的斗争,与其说体现为轰炸和消灭一些单独目标,不如说体现为破坏某些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例如,在能源基础乃是集中的和组织良好的电气化系统的国家,较为有利的途径,不是打击哪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单个军工厂,而是破坏其输电设备等系统。摧毁变压器、变电站、高压电线,等等,做起来要容易得多,因为不可能都用可靠的防御手段来保护所有这些目标。每个单独的工厂,每个发电站,都会得到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的可靠保护,在遭到袭击时还会以烟幕进行隐蔽,而上述输电地段和目标则不可能得到那样可靠的掩护。完全一样的情况是,袭击为发电站运送燃料的运煤铁路系统,比袭击发电站更加合算。从空中攻击运煤交通线并将其炸断(比方说在铁路路堑处炸断),将长时间阻碍运输的恢复。如果使那种空袭具有持续封锁主要的煤炭或泥炭发电站的性质,那就可以最终瘫痪军事工业的能源生产,从而剥夺它及时为前线服务的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从理论性军事文献中找到什么实际的指教。在这方面起作用的,或者是各国总参谋部的训练因循守旧,或者是对自己的作战方法讳莫如深。我们的阶级敌人——“工业党”的头目在技术领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值得借鉴。他们的计划是破坏由顿巴斯①向中央工业区的煤炭运输,从军事观点看,这个计划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认真研究。  ①顿巴斯是俄语“顿涅茨克煤田”缩写后的音译。这个广阔的地区是当时苏联最重要的煤炭产地,现在属乌克兰。——译者注  我们再举一个对付敌人军事生产的例子。假定我们希望消灭敌人的火药基地。为此是不是一定要轰炸火药工厂和仓库呢?看来不是。第一,这些工厂与其他工厂相比,将受到高射兵器,可能还有歼击航空兵更加可靠的保护。第二,可以通过袭击与火药工厂合作、为其供应原料和个别生产要素的其他大小工厂的激烈战斗行动,达到那样的目的。可以下令破坏供应纤维素、酒精、氨、硝酸等材料的工厂。只要破坏了为火药生产提供原料的主要工厂,并与这些原料的铁路运输作斗争,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瘫痪火药生产,而不必去袭击火药工厂本身。  再举第三个例子——炮弹的生产。瘫痪这种生产的途径可以是破坏其零件的制造和某些生产过程。例如破坏生产弹筒的分厂就可使炮弹生产遭到相当大的损失,同时,显而易见的是,所有这些工厂不可能得到专门军工厂享有的那种保护。此外,与炮弹生产过程的斗争,也可集中对付引信工厂,或者雷管工厂,或者装配工厂,等等。摧毁所有工厂是不可思议的,破坏零件生产从而引起炮弹生产比例失调就够了。  轰炸某个大工厂时,不能下达轰炸“整个”工厂的任务。要察明这个工厂最致命的地方在哪里、在哪个车间,并对其实施主要攻击。例如,对火炮工厂,特别重要的是摧毁优质钢平炉和锻造车间,等等。  与敌人铁路进行斗争,还必须包括在工程上完成军事任务的方法:瘫痪敌人后方。以前各国总参谋部进行此种斗争,主要是对付基本目标——各大型铁路枢纽。十分明显的是,这些枢纽将得到可靠保护,因此在这里会出现一个同样的问题,即不应针对个别目标,而应针对铁路运输的某些过程。当然,这一切并非意味着反对摧毁大型铁路枢纽等目标,而是指那些任务只能是破坏铁路运输过程总计划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例如,如果铁路没有建立无线电通信,那么连续几昼夜有组织地切断各车站间的铁路通信联络,可以十分有效地破坏铁路的运行。我们设想修复各车站间被破坏的电报线路需要两小时。在此情况下,必须在一昼夜内破坏12处线路,以使铁路完全不能有效运行。这种破坏任务可以顺便给予每架侦察机,而且可以规定飞机定期巡航。  通过制造车辆运行与给水设备之间的不协调,也可破坏铁路运输。完全不是一定要摧毁枢纽车站的大贮水池。破坏区间贮水池就可造成给水紧张。当然,敌人会通过组织运水车送水等方法,找到减轻用水危机的手段。但是,第一,要圆满完成这一任务毕竟是困难的;第二,从军事角度看,这会降低铁路的有效运力。同样,不在主要铁路枢纽、而在防卫最薄弱的枢纽破坏机务段的工作,可以造成机车车辆修理的紧张状态,从而使铁路陷入困境。总而言之,在与敌人铁路运输作斗争时,一个优秀铁路工程师或工人常常比最训练有素的老式总参谋部人员更能找到好的方法。  不言而喻,在拟制破坏敌人铁路运输、国家电报电话网、军事生产等斗争计划时,要避免不必要地派遣航空兵兵力兵器。必须在构成敌人后方命脉的各种各样的目标中选择那样的目标——对它们进行破坏,一方面能引起极度混乱,造成恐慌和危机;另一方面,只让航空兵冒最低限度的危险。我敢说,那样的计划,进行航空兵斗争的那些工程方法,会对现代军队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在敌人后方进行的航空摩托机械化斗争,还应该承担减轻我进攻困难的任务。众所周知,敌人退却中的障碍设置勤务会力图使铁路、公路等只给我们留下一处处难以在短时间内清除的废墟。组织航空兵(轰炸机、强击机、侦察机和空降兵)的行动时,应使其能够破坏敌各种机构摧毁铁路和公路的系统行动。不能指望完全阻止这种行动,但是,如果我们哪怕遇到中等破坏而不是巨大破坏,那就是很大的成绩了。  应该考虑到,在各种类型的未来战争中,敌人会在军队后方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十分广泛地采取破坏活动。对苏联的武装干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对自己的国际社会主义祖国的捍卫、农村的雇农和贫农——这一切将构成在我们的敌人后方进行革命起义运动的广泛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考虑到,即将灭亡但还在顽强抵抗的阶级敌人——我国的富农和其他坏分子——也一样可能成为在我们后方进行破坏活动的某些基础。动员苏联农村的一切力量——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人员去反对他们,使集体农庄成为阻止在我后方进行破坏活动的堡垒,是我们的迫切任务。  第九章战役  我们首先要研究的战役样式,是在上次帝国主义战争那类军队的装备、编制条件下,以及在力图实现旧公式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这种公式就是在结束战役的交战中消灭敌人,这在“交战”一章中已经讲过。  首先必须考虑敌人在宽正面上,既沿着正面、又在其基本作战地带与深远后方之间配置兵力的情况。这种考虑是定下战役决心的关键。  在旧战役样式条件下,从两翼合围敌军集团能够取得最大战果。在被迂回的敌军集团两翼打开的敌军的地段,可为迂回纵队构成宽阔的通道,使这些迂回纵队在战役初期经常无人可挡。敌人梯次配置的预备队从纵深一批批地调来,又一批批被各个击破,只有经过多少长一些的时间间隔,才会在插进突破口并同时实施迂回的大量突击兵力周围,开始出现由逐步集结和占领防御阵地的部队构成的屏障。迂回军队在继续推进时,将遇到越来越多的抵抗,因为:。第一,敌人在这些方向将逐步加强兵力;第二,恢复道路的困难通常会导致削减弹药和其他压制兵器的消耗定额。这样,为对翼侧实施迂回而向纵深发展突破的速度就会逐渐变慢。预定突破的敌军正面越宽,战役的发展纵深就要越大,战役的持续时间就越长,而且由于上面叙述的情况,所需时间不是均衡增加,而是递增。不言而喻,战役开始与战役结束之间消耗的时间越多,敌人可能采取的反措施也越多。这些反措施有:在实施突破的军队周围建立密度特别大的防御屏障;撤退受到主要威胁的主要集团;在迂回集团两翼建立新的、进行积极行动的反突击集团;广泛使用障碍设置勤务;航空兵采取破坏进攻军队后方和修复勤务的行动。在10—15天中,突然性、使敌人惊慌失措、阻滞敌运输等条件结合起来,仍可维持突击集团迅速推进所必需的条件。随后,进攻就可能越来越慢。  在进行迂回战役时,必然要面临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迂回行动的纵深应该多大。  我们从所画的示意图可以看到,如果使两翼迂回方向的弯曲度很大,那么可以期望在敌人翼侧和后方最迅速地产生效果,使敌军在被合围前就遭到一系列杀伤和突击。不过,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才能这样做:敌顽强固守正面,敌指挥不力,通信联络被破坏,等等。如果受到两翼威胁的敌人及时判断了所处的严重态势,希望从正在封闭的合围圈中撤出自己的军队,那么,他们撤出军队会比进攻军队合拢钳形攻势容易得多。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在此情况下,直接向后方退却的路线比从两翼实施迂回的路线短得多。  这幅示意图表明,迂回的弯曲度越小,迂回者和被迂回者通过的空间差别就越小。但是,这种好处远非总是现实的。要获得这样的好处就要大纵深发展进攻,那样会遇到变故,所需时间会更长并不断递增,从而出现诸多矛盾,使被迂回者更易于躲避突击,迂回者则行动受阻。  通过合围敌人达到消灭敌人的最大概率需要哪些理论上的前提呢?其中一个前提就是在全正面实施牵制,并对便于达成合围的那部分正面实施数个或一个主要突击。突破地段的准备要绝对秘密地进行,以使突破和随后的迂回行动完全出敌不意。但是这还不够。还必须十分周密地准备突击,使被冲击地段的敌人不是被击退,而是被消灭、瓦解。只有在各迂回纵队以很大的兵力兵器优势实施首次突击后,能够不停顿和迅速地发展其胜利的条件下,才可能真正合围敌人。各突击集团应该高指标地装备压制兵器。对于炮兵型集团军的兵力兵器计算,特里安达菲洛夫同志在《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一书中①已经进行了很好的阐述,对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去重复。必须考虑到的是,突击集团的力量不仅应该用于突破,而且更大程度上应该用于实施迂回。迂回计划不仅应该考虑到正面被击退敌人残余的抵抗,不仅应该考虑到被迂回两翼的反迂回和防御,而且应该考虑到敌人纵深梯次配置的预备队的抵抗。即便考虑了杀伤敌军的次序——即首先杀伤突破地段正面之敌,尔后逐次杀伤陆续开到的预备队——仍然必须对各迂回集团的兵力进行预先计划,使其能够迅速突破敌人调集的预备队侥幸建立的正面,同时实施迂回,对占领被迂回正面的敌军实施最后的打击。  ①本书已经选译该书重要章节。——译者注  各突击集团的迂回行动应该得到正面冲击的支援,而且只要敌人企图减少正面的兵力,这些冲击就应以新的突破对其构成实实在在的威胁。只有正面和翼侧的兵力进行密切和协调一致的协同行动,才能拖住和俘虏被合围的敌人集团。上文阐述的观点说明,对两翼实施迂回可以获得很大好处,但是这样做也需要更多兵力,因为每一个集团都不仅应该具备突破正面的能力,而且应该能够独立迂回和杀伤敌人开到的预备队。如果达不到这一条件,那么进行巧妙机动的敌人能够在其中一个进攻集团前设置障碍地带,用半环形防御削弱这个集团,同时对另一个迂回集团翼侧实施坚决的反突击,使其遭到局部杀伤。  敌人被迂回的正面越大,用来击溃该正面的兵力就越要不断增加。如果正面缩小,这一需求就会稍微降低,因为迂回本身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敌人在这段时间难以及时调遣必要的预备队。  如果能够从一翼对敌集团实施冲击和迂回,并将其挤压到某个无法通过的障碍物,如大海、沼泽地、中立国国界等旁边,那么消灭这个集团就会简单得多(如下图所示)。  发展这种战役的原则大致与迂回两翼时一样:绝密准备,突然突破,实施与正面顽强冲击相结合的迂回。当敌对双方的兵力大致相等时,那么此种行动方法通常最有利,也经常被采用。如能很好利用地形,就可给敌人造成惨重损失。  不言而喻,通过使用航空摩托机械化兵器甚至只是航空兵,可以使迂回行动具有比以前坚决得多的性质。在保持突然性的情况下,使用能够对两翼实施迅速和歼灭性迂回的机械化兵团(在“组织”一章讲过这种兵团),可使这种迂回战役具有难以击退的性质,同时不能不指出,在此条件下拥有战区土壤结构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掌握的兵力兵器不足以对敌人实施决定性杀伤的条件下,仍然可以通过在不同正面地段再次和突然对敌人实施短促突击的方法,大大削弱其力量。在短时间内迂回和消灭一些集团,可以减少敌人的总人数,动摇他们的自信心,为更具有决定性的冲突准备有利条件。  如果我们去分析1914—1918年战争,就会看到,上面列举的战役计算方法也被采用过,但当时的现实和装备编制的发展经常推翻这些方法,即便是在运动战阶段也是如此。  在国内战争中,由于各个正面的机枪密度极小,向纵深机动发展战役要容易得多,把握性也大得多。胜利概率理论很明确。  现在情况更复杂了,过去的计算方法已经不管用。不能摆脱这些方法的一方,将受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件和现象的支配。“装备”、“战斗”、“交战”、“战役牵制”等几章已研究了一些计算要素,这些要素迫使人们重新考虑和改变以前的方法。  从理论上可以如何思考使用新兵器后杀伤敌人的概率呢?  首先必须考虑上面已经说过的状况,就是敌人主力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战线上防守。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正面冲击的宽度越大,压制兵器的准备越周密,发起冲击越突然,对敌防御军队的杀伤率就越大,敌人就越可能遭到同时突击。  假如德国人1914年①3月在更宽的正面发起冲击,并以必要数量的火炮和迫击炮实施保障,那么英国人和法国人未必能够恢复被击溃的正面。事实上,从3月21日至29日,英国人和法国人在遭德军冲击的正面将兵力由22个师增至74个师,亦即从预备队拥有的63个师中投入了52个师。另一方面,德军在战役头几日就投入了62个师,到战役结束前增至91个师。十分明显,假如德军一开始就投入91个师,并加宽冲击正面,那么法军和英军的第一道防线就会遭到很大损失,并在很宽的正面被瓦解,那样,即便英法联军将所有预备队都投人也未必能够恢复态势。预备队的63个师能在80公里被击溃正面恢复坚守态势,但是,假如正面被击溃110—120公里,他们就守不住了。  ①此处和下一段两次出现的“1914年”显然是作者笔误(或印刷错误),而原编者没有察觉和加以改正或说明。断定其错误的最简单原因,是1914年3月世界大战还没有爆发,而作者研究的是此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爆发)的战例。另外,1914年3月德国与英法两国之间也没有任何战事。根据这两段所述情况,作者所举的战例应是1918年的3月进攻(由3月21日至4月4日);所谈法军在施曼德达姆旁的作战行动应是指同年5月27日至6月5日德军在埃纳河(施曼德达姆)地区对法军的进攻。——译者注  不过,同时应该指出,德军在1914伞3月21日给英国人造成的损失并不是必然的。假如英国人采取后来法国人在施曼德达姆①旁采取的那种纵深较大的战术,那么英国人本来可以保住自己的那些师。这样看来,在帝国主义战争条件下,正面交战的胜利并没有绝对的必然性。机枪组成的前进地带,能够预防基本防御地带的主力被突然的炮火杀伤和随后被消灭。只有出现威力强大的坦克兵和航空兵以后,才有可能对敌作战正面配置的全纵深组织同时交战。  ①施曼德达姆是埃纳河与艾莱特河之间的高原上的一条道路。——原编者注  因此,考虑到新的装备和编制,大纵深战役计算的依据是宽广的正面冲击、可靠的冲击准备和足够数量的压制兵器(这种数量要保障不是击溃、而是消灭防守正面的敌人兵团),而且这一切要在绝密条件下做到,令敌胆战心惊地突然开始。首次总交战的正面宽度决定着可能杀伤敌人的规模。要使敌人被击溃的正面紧靠拦阻射击地带,而这种射击是装备机枪、火炮的坦克搭载兵和空降兵对敌人师、军、集团军预备队地域实施的。在“装备”一章中已进行计算,这种计算指出,在冲击师的正面可能向敌人后方空降火力与一个步兵营相同的空降兵。我们知道,为了对一个防御的营实施成功冲击,平均需要使用一整个师的所属炮兵。考虑到对于一个遭到2—3个进攻师冲击的防御师,以2—3个空降营就能在其后方造成混乱,所以敌人未必能指望通过军、师预备队的共同努力,及时消灭或足够程度地突破在自己后方构成的机枪火力拦阻。这说明,迅速和坚决地发展正面冲击,可以很多倍地提高现代进攻交战的杀伤效果,在有利的条件下,可以全歼敌第一道防线的军队。  因此,计算胜利概率的第一个条件,是进攻交战正面的宽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冲击正面越宽,战役的胜利就越大。  计算的第二个条件是逐次击溃敌人向纵深疏开的梯队。杀伤这些梯队要达到的目的是:在敌人纵深预备队对割裂和牵制其后方的空降兵组织起坚决行动之前,就击溃其各个最近梯队的主力。在此情况下,极为重要的一个计算要素,是敌深远预备队为消灭空降兵及恢复被空降兵破坏的道路所需的时间。如果空降作战得法,敌人这样做需要很多时间。  要想到还可能向敌占地区深远纵深派出一些临时空降兵,他们可能通过爆破桥梁等目标,阻碍敌人及时使用深远预备队。  对纵深梯次配置敌人的疏开兵力,通常由集团军主力、首先是其所属机械化兵团予以消灭。逐次消灭的含义就在于此。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以下可能性:在空降兵力足够时,可以由组织良好的空降兵兵团负责消灭某些疏开的敌军。  旧的和新的胜利概率差异很大。但逐次达成方法正使其差异缩小。过去首先是在敌主要集团翼侧某一地区实施突击,尔后的突击则向其主力的翼侧和后方逐次实施。现在,连续杀伤的计算仍然应该这样进行,但是顺序已经完全不同。过去是首先对敌人进行次要的杀伤,以便随后在战役结束前以彻底击溃敌人告终。现在则首先在第一次总交战中实施基本和坚决的突击,尔后再对比较薄弱的梯次配置分队进行连续杀伤(且不说杀伤可能开到的深远预备队的强大集团)。  当然也不排除因情况所迫对战役布势进行调整的可能性,此时基本兵力向纵深进攻,而边境或靠近战线的地区将主要由反坦克兵器分段占领。但是应该看到,这些方法对领土资源有限的国家可能非常危险。  新的正面作战样式初看起来像是线式战役样式,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招致没有好感的“对待”,因为人们认为这种样式拒绝机动。其实,那种看法是很肤浅的。新的战役样式会产生新的、丰富得多和有效得多的机动样式。如果说过去需要在翼侧某处或突破地点隐蔽和突然地展开主力,那么现在展开主力正成为更加复杂而困难的任务。必须集中并在宽正面出敌不意地突然展开重兵,同时必须向敌人后方派遣空降兵和摩托机械化兵,夺占其部分地区。此后,机动便是主力一系列连续突击(首先突击敌人主力,尔后突击其向后方梯次配置的兵力)的组合,便是从新调遣与使用突击力量和航空摩托机械化兵等行动的组合。在实施此种机动的条件下,旧的机动样式——包围、迂回、向后方前出等不断丰富了宽广的正面突击。所有这些行动都应该充满最高的快速性和机动性。新的样式为展现军事创造性和组织能力提供了广阔得多的天地。  旧样式的维护者在“捍卫机动性”的旗帜下,实际上满脑子都是与旧样式难分难舍的保守主义。  新兵器要求完全、彻底地改革作战方法,谁沉睡得错过了这一改革,谁就可能再也不能醒来。  在对主要战役进行计算和计划时,要使行动规模与自己的各种资源完全相适应。  首先要确定突击正面宽度。通常拥有的有生力量会比压制技术兵器多。因此后者也就决定着冲击正面可容许的宽度。平均说来,为了对敌人一个抵抗中心即一个防御的营实施冲击,必须保证具备一个坦克营和一个炮兵团。进行总的计算时既要列入师属兵器,也要列入与这些兵器相适应的统帅部预备队的部队。可以设想并非所有抵抗中心都应该同时遭到冲击。保存下来但已被牵制住的敌军各营,可留待以后消灭。  这样,无论是敌人编到第一梯队的兵力,还是进攻者拥有的压制兵器数量,都决定着交战正面的宽度。  随后或同时,要判断敌人向纵深疏开的特点,确定牢牢牵制住敌人梯次配置的后方所需的压制兵器,即航空兵、坦克、炮兵和机枪的数量。  首先要确定派到敌人师第一梯队后方的空降(搭载)兵的数量和人数。总的说来,在每个进攻师的空降(搭载)兵中,得到炮兵加强的机枪数量应与一个营的火力相当。  如果考虑营的平均火力为50挺机枪和2门火炮,那么很显然,为了运送这一数量的机枪和轻火炮,需要约6辆坦克—输送车或同样数量的克—5或安—9型客机(考虑其所需储油量少)。最好把两种运送方法结合起来。接着要计算牵制军、集团军预备队等所需的空降(搭载)兵器。计算方法一样,但要考虑到,纵深较大的空降(搭载)兵不能很快得到正面主力的支援,所以要尽可能给予加强。航空兵与其保持有计划的合理联系特别重要。  空降(搭载)支队应当加强完整的空降(搭载)工兵队,其任务是在敌人各种战斗梯队之间组织障碍设置勤务。化学飞机用以加强障碍设置勤务时,通过对重要的山垭口、道路等施放持久性毒剂,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总而言之,必须使突击正面宽度和杀伤敌人梯队的顺序,与所拥有的压制兵器和牵制其后方的空降(搭载)兵兵器相适应。战役计划要规定消灭敌人的顺序和途径。突然性(即行动的隐蔽性和速度)、军队质量及其机械化程度,是现代战役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下面简略谈谈边境战役。大家都认识到,在军队沿铁路集中时,敌航空兵有多么危险。为对付这一危险,扩大厂铁路线的选择,配置了高射兵器,等等。同时,大家又都十分清楚,所有这些手段并不能保证无阻碍地集中,而在这方面的失算则可能导致重大灾难。仅这点就说明可能而且应该出现新的边境交战样式。确实也能想象到这种样式。例如,如果边境战区的战时编制包括机械化兵团,并把航空兵与训练有素的空降兵一起使用,那么不仅可以破坏集中,甚至还可以破坏敌人在边境战区的动员。他们按平时编制的所有守备部队都可能被空降兵牵制,随后被机械化兵团逐次消灭。这样,敌人一系列机场就要后移,他们对付军队沿铁路集中就会困难得多。最后,即便这种集中出现了困难,在敌人边境战区被击溃的条件下,这种困难也已不可能具有原先的意义。  针对敌人主力向纵深发展战役,可能是很复杂的过程。  向突击正面一些地段纵深移动的方向不一定要平行。从正面实施连续突击的思想,可与从两翼个别地段沿向心方向实施的行动相结合,从而增大杀伤敌人的概率和规模。这样,这种新的战略行动类型就可与各种机动行动样式构成的整个体系结合起来。  情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双方的装备水平、彼此的航空摩托机械化程度、主要和次要正面,所有这些,将对战役计划的性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战役样式应该以物质和组织上的现实能力、敌人的装备和组织水平及战略情况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矛盾性为基础。  在为进攻准备一切航空摩托机械化现代兵器的同时,也应提出对拥有最新技术装备的军队实施防御的问题。  反坦克武器的加速发展,使军队能够信心百倍地对作战第一梯队实施防御。必须努力使运送搭载兵的坦克群失去战斗力。最可靠的反坦克兵器是火炮型坦克。  在集团军后方配置坦克和机械化兵团,应使其有可能立即冲击敌人的任何空降兵。因此,应该周密研究最可能实施空降的地域和可能吸引这些空降兵的行动目标。  对集团军司令员来说,拥有能够在着陆地域冲击敌人任何空降兵的反坦克摩托化空降(搭载)兵是十分重要的。  组织航空兵行动,必须使敌空降兵在其着陆后被切断来自空中的弹药供应。这一途径可使敌空降支队被大大削弱。  对敌空降兵最可能的出发机场实施现代化的冲击,也是重要的斗争手段。  周密组织侦察和观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后勤机构进行组织、装备和训练,应使其能够在不同级别与敌摩托化空降兵作斗争。  电报线路和道路可能遭破坏,要求在后方建立良好的无线电通信和道路桥梁勤务。如果防御者能够消除敌人在其后方造成的堵塞,那么他们将使进攻之敌逐次杀伤其武装力量的企图失去基础。  上面已谈到,为了应对同时对防御者战斗队形纵深进行杀伤的可能性,可采取削弱防御第一梯队和加强处于较大纵深各梯队的措施。这将迟滞摩托机械化空降(搭载)兵的行动,不让进攻者主力在与第一梯队作战时取得丰硕战果。这种阻碍对主力进行杀伤的方法同时也使敌人更易于夺占区域。  如果双方都已明显机械化并且同样积极地破坏彼此的后方,那就不能排除出现某种“阵地战正面”的可能性。的确,为把集团军主力投入交战,需要有强大的、不间断工作的后勤。如果这个后勤不断遭到破坏,那就可能形成实际上不能为实施坚决的冲击而有效使用后勤的情况。  不过,在航空和机械化得到初步发展的情况下,达成突然性和实施广泛机动的可能性有最大的余地。  除陆军、海军和空军联合行动外,可能和必将出现空军独立战役。空军独立战役可能有两种类型:  一是空中轰炸战役;  二是轰炸—空降战役。  一系列作家,如杜黑、格尔德斯①等,认为只采取空中轰炸行动就可赢得战争。当然,不能排除那样的政治局面:这个或那个国家在它难以抗击的敌空中轰炸战役的压力下,可能采取妥协等行动。但是,一般说来,空中轰炸战役将主要具有辅助意义。需要有某种能够利用轰炸后果的补充力量。  ①格尔德斯,德国军事作家,《1936年空中战争》的作者。——原编者注  轰炸—空降战役可能具有大得多的独立性。空降兵可以立即和直接利用轰炸后果。在国内战争时期或尖锐的阶级战斗时期,这种行动类型有时可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能够保障飞机空中自动稳定的现代技术成就,为在恶劣天候中实施突然而威力强大的空中战役开辟了新的前景。自动稳定与电视相结合及红外线的采用,不久就会使空军即使在云雾天气中也能周密实施复杂的战役。在这方面,对所有现代化军队的研究将具有最为紧张和顽强的性质。  第十一章后勤的组织  技术、编制、战术和战役样式的发展使后勤工作变得极为复杂,迫使人们对其加以改革。  新的战役法样式导致正发展成战役的交战纵深增大,使后勤工作出现了分工:要同时对人数众多的炮兵集团军①进行不间断的供应,为机械化集团军供应油料和进行维修,对在敌人后方空降的摩托机械化空降兵进行补给。  ①苏军编制中没有出现过炮兵集团军。下文的机械化集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以坦克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到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撤消。——译者注  技术兵器的发展,特别是弹药消耗的增大,使军队整个后勤工作十分紧张。组织不间断前送的困难成了战役发展的阻碍因素,特别是在向大纵深实施连续战役时更是这样。  汽车运输对于向进攻军队组织前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如此,还是不得不去听反对在苏联边境战区无道路条件下使用大量汽车的种种看法。有人指出公路不足,不可能一年四季采用汽车运输。提出这些困难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人们不想去克服困难,那就极其有害。其实,从技术上说,是能够找到走出这一困境的出路的,在我们这个道路稀少的国家,特别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汽车和拖拉机运输不仅在由铁路供应站到战斗部队这一地段有作用,而且在更深远的地区也有作用。敌人通过使用航空兵与铁路的后方作斗争,将造成铁路堵塞,在此情况下,常常要通过汽车运输从大纵深前送供应品。  最后,也不能无视空中运输在不远的将来对前送弹药和其他供应品起的特殊作用。以特里按达菲洛夫同志在书中提到的五军制集团军所需前送弹药定额为例,在集团军拥有50架载重量各为10吨的飞机情况下,可以每日出动几个航次,从空中前送所有这些物资。不言而喻,没有任何必要把所有前送勤务只交由航空兵负责。但是这一计算说明,不仅在不远的将来,而且就是现在,在拥有载重量较小的飞机的条件下,通过使用航空兵运输也可以消除运输停顿的偶然性。何况,给在敌人后方着陆的空降兵前送供应品只能通过空中运输进行,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加紧建设运输航空兵的原因。  在已经机械化和装备了许多飞机的新型集团军中,后勤组织从最小的单位起都进行了改建。像以前那样用双手搬运大量弹药到战线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专门实施供应的坦克正在出现。  机械化集团军特别在战争第一阶段将向敌占区实施深远突进,尽管它对供应品的需求很大,通常也不能指望铁路运输。对它的供应将要依靠快速的拖拉机和汽车运输,以及缴获敌人的仓库,特别是油料仓库。  集团军的道路桥梁勤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新型工兵坦克与水陆两用坦克相结合,将按新思维提出强渡江河的问题及其他很多工兵问题。  在现代军队的战役中,与前送困难同时出现的还有巨大的维修困难。飞机、坦克、火炮——所有这些复杂的机器都要求对其进行不间断的保养和建立十分复杂的维修体系。对这个问题,和对其他所有问题一样,必须指出新的解决途径。  毫无疑问,上面列举的各项任务要求必须有组织良好、训练有素的指挥机关,这些机关应该既“善于指挥”,又通晓现代军队复杂和丰富多彩的工作技能。  孔府藏书  发表时间: 2010-4-8 23:45:15  论工农红军新野战条令  M.H.图哈切夫斯基  译者按:本文原载1937年5月6日《红星报》,是作者公开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在此文发表的同月,图哈切夫斯基被免去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兼军训部长职务,改任军区司令员。但刚到任(一说在赴任途中)即被逮捕,并于6月11日被枪决。  苏军1936年新野战条令是图哈切夫斯基主持制订的。据参加制订工作的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战役法教研室前主任伊谢尔松回忆,图哈切夫斯基以全身心投入了制订条令工作,亲自对整部条令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修改。他认为,“首先以条令形式肯定大纵深战斗新原则的1936年条令是图哈切夫斯基的重大贡献,也可以说是他对苏军战斗训练的最后一次重大贡献。”  本文实际上是图哈切夫斯基对1936年新野战条令的诠释。作者在文中探讨了新军事技术对战斗行动样式的重大影响,阐述了当时对现代战争特点的一系列观点。作者认为,装备的发展影响着战斗行动新样式和战术新样式的发展。苏军技术兵器具有很大的远战性,使军队不仅有可能直接在战线上杀伤敌人,而且有可能突破敌配置阵地,在敌战斗队形全纵深同时实施冲击。文章论述了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在现代战斗中的作用及各兵种相互协同的重要性。虽然文章主旨是诠释和评述新野战条令,但字里行间渗透着大纵深作战思想。  国防人民委员批准颁发的1936年工农红军暂行野战条令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文件,它规定了红军战斗训练的方法,反映了关于现代战斗特点的一系列观点。  最近几年,现代军事技术装备的数量和质量都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好战的帝国主义为了重新瓜分世界,正在疯狂准备新的战争,以空前未有的规模发展和完善其武器装备。现在,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已经不是秘密。对于这种竞赛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躲躲闪闪,而是公开谈论。  理论探索  不言而喻,装备的发展对战斗行动新样式和战术新样式的明显发展产生了影响。但是,如果观察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那么,今天各国的军事思想有天壤之别。不同军队的观点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个或那个军队的代表对于现代战斗的看法也有巨大分歧。  例如,大家都知道鼓吹以小型和具有极大机动性的机械化军队进行战争的理论,这一理论是英国的富勒和利德尔•哈特①提出来的。不过,英军远远没有按照在欧洲被认为是英国理论的这一理论去发展。法国军队通过有条不紊地使用步兵、炮兵和坦克来组织战斗,远离法国卓越的军事作家戴高乐②提出的建议。意大利军队无疑普遍承认杜黑③将军的理论,但在西班牙国内战争前线却完全没有遵循这位将军的遗训,而企图通过步兵兵团的战斗行动寻找出路。  ①利德尔•哈特(1895—1970),英国军事理论家和历史学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开始研究军事理论问题。崇拜富勒,鼓吹机械化制胜论,宣扬坦克和机械化部队起决定性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带有偏见性。主要著作有《步兵战术基础》、《现代化军队的新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译者注  ②戴高乐(1890—1970),法国著名政治家和军事领导人,准将(1940)。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尔后从事过多种指挥、参谋和教学工作,并出版过军事著作,强调未来战争的机动性和大量使用坦克与航空兵和步兵协同作战的必要性,建议在法国建立能进行积极进攻行动的职业化雇佣军队(10万人,3000辆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历任师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法西斯德军占领法国后流亡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与德军作战。1944年6月出任法国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1月辞职)。1958年6月出任内阁总理,1959—1969年任法国总统。主要著作有《职业军队》、《战争回忆录》、《戴高乐文集》等。——译者注  ③杜黑(1869—1930),意大利军事理论家,少将(1923)。1912年起历任航空兵营营长、师参谋长、中央航空管理局局长,1923年退役。1910年提出空军在未来战争中起主导作用的观点,认为空军在夺取制空权后即可独自取得战争的胜利,成为空军制胜论的鼻祖。主要著作有《制空权》。——译者注  在我们红军的理论战线,也可以看到就现代战斗问题发生的不少争论。一定的理论体系是逐步确立的,其途径是剔除不正确的、没有根据的结论,深入研究合理的、有生命力的、理论上站得住脚的原则。  首先碰到的是红军“特殊”机动性论,这种理论不是以研究和考虑我们可能的敌人及苏维埃战士手中的新武器为基础,而仅仅以国内战争的经验教训和某些观点为基础,这些观点主要源于国内战争英雄业绩的激励,而较少以实力增长、文化进步、社会主义国家大工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阵营中我可能敌国的军备扩充为依据。  B.К.特里安达菲洛大同志出版他的《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著作后,受到了坚持这一观点的某些同志的攻击。他们指责他鼓吹阵地战。这一理论的支持者们认为,新型的人,苏联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具有保障进行运动战的一切必要和足够的条件。至于如何减杀现代敌军战斗队形的机枪威力,这一理论却不给予教诲。此论的拥护者们理想多于论证。比方说,有那样一些同志,他们断言训练红军战士冲击消耗的炮弹,町以比训练资产阶级军队士兵冲击所消耗的少,其原因是红军战士拥有精神上的优势。实际上,这样的自命不凡,可能导致战斗中的无谓牺牲和重大失利。这一理论与伏罗希洛夫①同志对战斗训练提出的“要学习少流血打胜仗”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①伏罗希洛夫当时任国防人民委员。——译者注  武装红军的发展过程推翻了“特殊”机动性论。我军航空兵、坦克和机械化兵团的迅速发展,起初也使某些人在理论上向富勒一类人靠拢。出现了新的“机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坦克的快速性使其不能与步兵共同进行卓有成效的行动。由此产生了坦克兵团完全独立、脱离诸兵种合成军队主力的意向,产生了轻视敌人反坦克火力和不懂得在现代战斗中坦克与步兵一样,没有猛烈的炮火支援就不可能顺利行动的倾向。  1929年条令贯穿着依靠不同兵种灵活和稳定协同的战术原则,这些原则,以及步兵、骑兵、炮兵和坦克的联合演习实践,推翻了这些有害的观点。  另一方面,有部分同志又战战兢兢地对待军队大量装备坦克的现实。他们害怕下雨、下雪,害怕秋天、春天,等等。一些同志说,在我们的道路和气候条件下,坦克在一年中只能出动“区区一个半月”。不过,活生生的现实推翻了这些胆怯的理论家们的担心。坦克无论在夏季、冬季、春季还是秋季都能出色地行动。  对装备了速射火炮的新型快速坦克的作用和意义不理解,还表现在以下方面:有些同志不同意坦克在现代战斗中能够发挥比它们在1918年法军和英军对德军战斗中更加坚决的作用。这些同志断言,坦克只能作为直接支援步兵的兵器发挥作用。他们没有看到在步兵兵团诸兵种合同战斗中按新方法组织坦克与炮兵协同的可能性。因此,他们否认坦克可以向敌防御配置纵深突进,以夺取敌人的退却道路。我们随后就可看到,这些怀疑是没有根据的。  现代战争中的防御威力正不断增强,因为机枪的数量在增大,质量在提高,自动步枪正在列装,所有这些武器都把锋芒对准了进攻的步兵。  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迅速发展的反坦克炮,也被用来对付支援冲击步兵和使其免遭敌机枪杀伤的坦克。防御威力在增强,并创造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产生阵地战样式的条件。阵地正面越可能形成,陆军进攻的主要兵器——坦克和火炮就越难以发展。  防御武器的优点是使用简便,数量众多。以火炮、坦克、飞机、化学武器为主的进攻或压制兵器,则要求在组织它们协同行动时表现出很高的艺术。防御的主要兵器(机枪和反坦克炮)在使用上的简便,当然有助于形成防御对进攻的优势。  意大利人在阿比西尼亚①的战争表明,炮兵和坦克能轻易战胜防御,但其原因是阿比西尼亚技术落后,特别是机枪和反坦克炮的数量微不足道。西班牙战争则相反,它表明了防御武器的作用和威力。炮兵和坦克费尽力气才集结了足以克服机枪和反坦克炮的力量。  ①今埃塞俄比亚。——译着注  就是军队实行机械化的最极端的支持者也承认现代防御兵器的作用。例如,利德尔•哈特在美国《外交》杂志1月号探讨法军采取的摩托化和机械化途径时,指出了初看起来很奇怪的一个事实,即“为了以更快向受威胁地段转移火力的途径来加强防御及更迅速地发展反攻”,组建了摩托机械化部队。利德尔•哈特接着写道:  这种对机械化部队作用所持的“防御性”观点,可能使许多人感到奇怪。但是它在技术上是有根据的。尽管进攻的力量由于机械化兵的发展而明显增强,时间却可能证明,防御的力量通过间接途径将会增长得更快。人们回顾过去后甚至可能会说,这就是几百年中战争机械化发展的总趋势。  虽然利德尔•哈特仍然和原先一样坚持只需建立小型机械化军队的理论,但是他的上述看法是很值得重视的。  稳定防御的武器无疑在发展。但是,认为阵地战必不可少和不可避免是不正确的。帝国主义战争有阵地战阶段,不是因为它不可避免,而是因为交战双方没有得到必需的压制兵器(自炮弹起)的保障,而这又是这场战争的所有参加者在进行战争准备时犯下了大错的结果。未来战争中也是这样,如果对现代防御的兵器估计不足,如果不研制必要数量的进攻兵器,如果军队不充分掌握现代进攻战斗的复杂艺术,那么阵地战正面就完全可能出现。  上面已经说过,防御兵器的战斗使用比进攻兵器简便、容易。但是,优势仍然属于进攻,这种优势在于能够在预定突击方向进行压倒性的集中和给防御者造成严重损失。此外,现代进攻兵器使军队即便在敌人建立绵亘正面的情况下,也能够以比过去大得多的效果组织战斗。  战斗样式的发展  当今战斗情况的构成和战斗本身的构成有那些发展特点呢?  航空兵对军队移动和后勤工作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西班牙战争经验表明,如果军队不善于组织对空防御,航空兵会给陆军有生力量造成多么大的损失,产生多么大的精神效应。  由于机枪武器的发展,步兵的防御变得越来越坚固。在战场掩体隐蔽的步兵即便在进攻者得到猛烈炮火支援的情况下,也变得难以对付。当炮火向敌防御配置纵深转移后,总是有个别机枪手复活,及时对冲击者进行致命的射击。  坦克急剧改变了这一状况,增强了步兵的冲击力量。坦克在步兵前面前进,压制敌机枪点,即不准敌机枪手抬头,而紧随其后进攻的步兵则负责肃清防御地带的敌人。  步兵在与坦克斗争时束手无策,导致反坦克兵器,首先是小口径反坦克火炮的迅速发展。早在几年前,一些欧洲军队的步兵师就已有10门,更好的情况下有20门反坦克炮。目前,步兵师已有几十门这样的火炮。于是就在防御中构成了反坦克兵器的饱和密度,足以大量毁伤进攻的坦克。反坦克兵器的速射力和穿甲力都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自动火炮正在取代半自动火炮。  冲击的坦克在组织良好的诸兵种合成炮兵支援中寻求帮助,并找到了这种帮助。但是,要实现这种支援,炮兵应该拥有威力强大的榴弹炮,而且要为数众多。现在这些要求几乎在所有军队中都已实现。  在大量使用的条件下,炮兵和坦克确实能够保障冲击的圆满成功。如果说,冲击敌人的步兵在炮火准备时节由于可能受己方弹片的危害而不可能十分接近敌人,那么坦克并不怕弹片,因而能够几乎贴近炮弹炸点线。如果敌人个别机枪手在冲击前的炮火转移之后还能复活,那么,不怕机枪火力的坦克将予以压制。反坦克炮要比机枪少得多,而炮兵即便及时复活,也还是会被消灭,因为坦克已过于接近他们。坦克在300米及更大距离上与反坦克炮对抗将无能为力,但它在近距离上能清晰地观察,甚至对反坦克炮都有威胁。如果考虑到可用几辆坦克对付一门反坦克炮,那么力量对比将更有利于坦克。  西班牙的战斗经验证明,炮兵在现代战斗中起着多么巨大的作用,正确组织不同兵种的协同具有多么非同寻常的意义。  远战炮兵的壮大,航空兵和坦克的发展,使现代战斗更加复杂,但也使现代战斗更具有杀伤力。  现代军事技术装备数量增多和构造的明显复杂化,对战士的素质、指挥员的素质和战斗指挥质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的胜利和第一流工业的建立,使为红军供应完全现代化和威力强大的装备有了保障。我们党的军队工作在政治上教育和锻炼了战士,把部队变成了由党和非党布尔什维克组成的不可战胜的组织。  战士  1936年野战条令强调,保障胜利的首要因素是战士的素质,是战士对祖国的热爱、对无产阶级革命和列宁党事业的忠诚。  条令中说:“现代战斗的复杂性和紧张性使战士的作用和意义被提到很高的位置。”条令接着说:“关心战士,是指挥员最重要的职责和直接义务。”(第13条)  每个战士和指挥员都应该努力在战斗中消灭自己的敌人。  为消灭敌人而始终不渝地渴望与敌人进行战斗,应该成为工农红军每个指挥员和战士教育与行动的基础。如果没有特别的命令,应在发现敌人的任何地点对其发起勇敢和迅猛的冲击。(第2条)  与此同时,“工农红军全体人员应宽待被俘的敌人,为其提供一切帮助,以保存其生命。”(第13条)  政治机关负责组织部队的政治工作,而且部队所有指挥员、所有首长、所有政治工作人员都要进行这一工作。  政治工作应教育每个战士、指挥员和首长具有高度军人纪律、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具有高度战斗锐气、主动性、坚决性和战斗中的百折不挠精神,并准备坚定地承受任何艰苦的战斗情况。(第93条)  突然性和快速性  条令说:  突然性能产生震慑效果。因此,军队的一切行动都应最隐蔽和最迅速地完成。(第6条)  与此同时,条令要求红军能够以闪电性突击回答敌人的任何突然袭击。  条令以下列词句表述红军教育的特点:  军队应能迅速遂行命令,迅速在变化的情况中变更部署,迅速从休息状态出动,迅速实施行军,迅速展开成战斗队形并开始射击,迅速对敌人实施进攻和追击,这样的军队能够战无不胜。(第6条)  航空兵、快速机械化兵团、骑兵兵团和摩托化步兵兵团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障突然性和快速性。  指挥  现代战斗的复杂性特别尖锐地提出了指挥的问题。一方面,组织对坦克和步兵冲击的炮火支援、以炮兵摧毁坚固工事等,要求具备对战斗实施集中指挥的各种要素;另一方面,步兵在防御地带纵深实施进攻,也始终要求最小的步兵分队都要完全独立行动。这样,现代战斗指挥既要包含上级指挥的必要条理性,又要包含下属广泛的主动性,而后者仿佛是下级在帮助指挥……  1936年条令指出:  ……清晰而准确地下达任务,能最好地保障所属部队和所有兵种协调行动。不管战斗情况怎样千变万化,定下的决心都要果断和尽最大力量去执行。  与此同时,条令又说:  在战斗过程中,难免出现没有预见到的情况和意想不到的困难。诸兵种合成军队指挥员应理智地分析所有新的情况和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  部属总是最早遇到战斗情况突然变化,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具有重大意义。指挥员对部属任何合理的主动性都应想方设法给予鼓励,并为实现战斗的总目标而加以利用。(第11条)  条令第198条发展了关于步兵分队在敌防御地带纵深作战中发挥主动性的这一思想。  在防御中打开的每个缺口都要立即加以利用,以向纵深发展突破。各级指挥员应该向任何缺口突进,哪怕这样会将他们引向与原定方向不相符的新方向。即便以最小兵力实施、但却指向敌人仍在抵抗的部队翼侧和后方的冲击,可能决定战斗的命运。在纵深作战时,最危险的是行动迟缓、等待命令和向友邻看齐。大胆和勇猛能瓦解防御,破坏敌人的抵抗力。上级指挥员的职责是采取措施支援进展顺利的个别分队并发展其胜利。  条令要求无论在遭遇战斗条件下还是在防御中,特别是在敌人已经突破防御前沿以后,都要把指挥员的计划性、条理性与主动性结合起来。  整个条令都贯穿着以下原则:现代战斗是那样复杂,情况是那样多变,以致每个指挥员都永远要准备独立定下符合情况的决心。条令要求上级指挥员不要将部属合理的机断行事视为一意孤行,而要视为利用战斗过程中所形成情况而实施的行动,视为争取胜利的行动。因此,上级首长要大胆利用自己部属的主动性,并以预备队给予保障,以炮火实施支援。  条令强调,“定下的决心要得到毫不动摇的贯彻“对遂行任何战斗号令的情况都要进行检查”。  条令第105条这样表述指挥:  战斗指挥的实质是:对敌人实施周密侦察,定下符合情况的决心,给军队下达战斗任务,组织军队协同,将这些任务及时传达到遂行任务者,监督所属军队遂行任务的情况,不间断和及时地向部属和友邻通报、向首长报告情况,对情况变化迅速反应,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组织警戒、各种类型的联络和后勤工作。  兵团司令部协调工作和指挥员与参谋长步调一致,将对战斗指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参谋长安排自己司令部的工作和领导下属各司令部的工作,应使命令、报告、汇报等得到不间断和极其准确的传达。(第124条)  在组织协同问题上,条令特别重视在现地周密协调步兵的进攻任务或防御任务与炮兵和坦克的关系,尤其是在营一炮兵营一坦克连这一级。条令要求,在开始行动前,要通过坚决压缩军、师、团司令部下达命令的时间,给这些分队指挥员的工作留下足够的白昼时间。  实践证明,为了冲击防御之敌,营长和与他有联系的其他指挥员在冲击前需有不少于2—3小时的白昼时间,以进行亲自侦察,解决协同问题,等等。  指挥方法本身正在简化:拟制计划表及其他文书要考虑战斗中所拥有的时间。  诸兵种的协同  诸兵种合成兵团的行动只有在组织各个兵种进行不间断协同的条件下才能取得成功。在一切类型的战斗中,步兵、骑兵和坦克都应得到炮火支援。在进攻中,炮兵无论从口径上还是从火炮数量上都应使火力达到特别大的强度。工农红军中普遍装备的坦克,无论对步兵还是骑兵都要经常实施支援。最后,应该在坦克和炮兵之间组织灵活、可靠的协同。  航空兵应该提供侦察材料,掩护自己军队的移动和后勤工作,杀伤敌人有生力量。  总而言之,要像1936年野战条令所说:  在同一个方向行动的所有兵种必须在全纵深进行协同动作,在不同方向行动的部队必须达到行动协调一致。(第4条)  1936年野战条令阐述的协同原则,在1929年野战条令中也阐述过,不过这些原则在新的条令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制定前一个条令时,红军拥有的坦克数量还比较少,步兵的进攻由炮火给予直接支援。坦克只起着辅助的作用。如今坦克已经占有完全不同的比重。它们通常能够对步兵实施直接支援。  坦克能轻易冲破和压毁铁丝网,消灭敌人抵抗基点和引导步兵。如果说步兵接近支援它的炮兵的炮弹爆炸线有危险的话,那么坦克这样做却没有危险。于是就会出现那种场面:坦克紧逼炮兵的爆炸线,以此保障自己免遭敌反坦克火力的打击,压制敌机枪点,步兵则在坦克后跟进。组织协同将更加有效,但也会复杂得多:步兵得到隶属它的坦克的直接支援,坦克则得到炮兵的直接支援。  战斗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例如,步兵实施由坦克直接支援的冲击,炮兵则保障坦克的推进。不过,在战斗进程中,坦克可能遇到原先没有发现和没有清除的障碍物。坦克停止前进;步兵则可以克服这些障碍物。在此情况下,炮兵应该立即转而支援步兵。随伴步兵的通信班应一直留在步兵连、营,以使各炮兵连随时做好支援步兵的充分准备。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大纵深战役理论
大纵深战役理论-2
大纵深战役理论-3
大纵深战役理论-4
大纵深战役理论-5
大纵深战役理论-6
大纵深战役理论-7
大纵深战役理论-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大纵深战役理论
大纵深战役理论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