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喋血湘江-6

“三人团”对全军抢渡湘江做了全面的部署。然而,由于红一军团顺利占领道县,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潇水,轻而易举地突破了蒋介石在潇水以东围歼红军的包围圈,再加后卫的十三师、三十四师轻而易举地打退了李云杰师的追击,使“三人团”产生了轻敌的情绪。中央红军总政治委员周恩来此刻,中央红军野战军司令部内,李德一脸的欢愉之色,夹在手指间的香烟似乎也闪烁着喜悦的火花。《喋血湘江》第三部分 铁流涌进(上) 铁流涌进 一(5)自撤离中央苏区以来,中央红军接二连三突破了蒋介石三道封锁线,如今又顺利地渡过了蒋介石视若天堑的潇水河,已取得了抢渡湘江的有利态势。纵使蒋介石再在湘江天堑布下重兵,然而仍无法阻挡红军西进的锋芒,与二、六军团会合已指日可待。一想到这些,烟雾弥漫中的李德露出了会心的笑容。道县距湘江渡河点不过二百余里,强行军的话两天就能赶到。让部队休整两日,筹集粮饷,养精蓄锐,到那时来个出其不意,一举突破湘江,彻底冲垮蒋介石精心部署的第四道封锁线,跳出敌军重围,从而一扫全军上下多日来因丢弃中央苏区的阴霾,堵住那些因丢掉中央苏区而流传的各种怨言责语。傲慢而自负的李德,却认为自己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于李德的军事指挥才能,一九三六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采访李德后,曾写下如下评述:李德无疑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军事战术家和战略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在德军中就崭露头角,后来他担任俄国红军指挥官,曾在莫斯科的一所红军学院学习过。因为他是德国人,红军将士都注意听他对德国顾问向蒋介石大元帅提出的战略战术分析。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种态度是正确的,当南京将领们看到李德的一些分析他们的战术著作时,都惊奇地承认他准确预料到了他们进攻的每一个步骤。也许斯诺的评价过高了,但是诚实的。作为军人,李德是优秀的。在军事理论、正规战、阵地战方面,李德的军事指挥才能确有他的独到之处、独特之长。他不仅具有严整的军容、军姿、服从命令、坚决果断的军人作风,熟练的军事技术知识和战术动作,而且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受过系统训练且有较高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他的战争经历对博古和其他布尔什维克来说是太专业化了,他们不可能提出异议,因为他们都没有多少军事知识。但是,作为外来的“洋和尚”,要念好中国国情和中国工农红军实情这本经,对症下药,却相形见绌了。不会念方块字,不会讲汉语,不懂中国国情,更不懂中国工农红军的实情,却按苏联红军的作战经验,指挥武器落后、军事素质较低的中央红军与国民党正规军打阵地战、正规战,其结果不仅没有粉碎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反而给中央红军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红军主力损失惨重,中央苏区沦陷。“红军没有完全按战略战术作战!”一句话,李德将自己“念歪经”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如今好在中央红军在自己的指挥下,顺利地突破了前三道封锁线,只剩下最后一道——第四道封锁线,自己布下了声东击西的战术迷局,待红军主力休整两日后,再来个出其不意,一举突破湘江,趁机消灭蒋介石军的部分有生力量,彻底改变前堵后追的被动局面。想到即将取得的辉煌胜利,想到即将突破蒋介石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李德长长地嘘了口气,那双碧蓝色的眼睛缀满了笑意。他为自己不同凡响的军事部署而得意,更为自己在“三人团”中拥有绝对的权威而得意。转移前夕根据自己的提议成立的“三人团”,实际上已成为自己施展个人军事抱负的大舞台:博古不懂军事,在军事上完全依赖自己;周恩来虽组织性、原则性强,但仅是执行者;自己虽名为军事顾问,事实上却主宰着中央红军的一切,成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太上皇”!《喋血湘江》第三部分 铁流涌进(上) 铁流涌进 一(6)李德感激地望了博古一眼:这一切都是眼前这位戴着宽边圆形眼镜的年轻人拱手相送的。一九三六年斯诺在延安采访了博古,对博古的印象进行了极为生动而又形象的勾勒:博古是我遇见过的有风度、有趣的*领导人之一,也是政治局中最年轻的一个成员。他个子较高,身材瘦长。确实,他总是处在极度的兴奋之中,动作急促而不协调,常常爱神经质地哈哈大笑。他的牙齿前突,眼睛外鼓,特别是透过深度近视眼镜,眼球好像向外鼓出……他理得很短的寸头,好似一把硬刷子在头顶上。他的头脑反应很快,像周恩来一样敏锐,也许比周还要敏锐。尽管中央总负责人博古头脑反应很快、敏锐,但对军事知识一无所知,在军事上不得不完全依赖于“洋顾问”。一九三三年十月初,李德抵达红色首都瑞金的当天晚上,*中央总负责人博古和洛甫便赶到了他的住处,对党、政、军的最高权力进行了分配。李德后来在《中国纪事》一书中写道:当天晚上我们还规划了一下我的工作范围,我们一致同意,由我主管军事战略、战役战术领导、训练以及部队和后勤的组织等问题。我们还完全一致地明确规定,我对政治领导不进行任何干涉。“规划”完李德的“工作范围”后,博古、洛甫又进行了权力分配:博古主持党和军队的工作,洛甫负责政府和地方苏维埃的工作。就这样,李德一踏上红色苏区的土地,便轻而易举将中央红军最高的军事指挥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其实,李德到中央苏区来的任务只是担任军事顾问的角色而已。这在李德自己所写的《中国纪事》中也作了坦诚的表述:一九三二年春,我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接着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派往中国。粗略地说,我的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对蒋介石反动政权的双重斗争中,担任军事顾问。也就是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而且只是担任*的军事顾问。一九二二年*“二大”作出决议加入共产国际,从此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重大问题和重大决策必须向共产国际请示报告。按当时在共产国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来看,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就必须运用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而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内部恰恰缺少指挥城市暴动方面的军事人才。于是,李德幸运地被共产国际选中,被派遣到中国,担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总部的军事顾问。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一九○○年九月出生于德国。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以列兵的身份曾在奥、意前线作战;一九一九年,李德参加过在德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街垒战,曾两次被捕入狱;一九二八年,李德潜入苏联,并参加了苏联红军,晋升为骑兵团参谋长;一九二九年春,李德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后又被送到莫斯科陆军大学进修。会说德语、俄语和英语等多种语言,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和军事学术修养,有街垒战的实战经验,指挥过骑兵部队作战,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接受过系统的战略、战术训练,李德顺理成章成为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不二人选。李德“帅印”在握,于是导演出一幕幕匪夷所思的战争“杰作”。《喋血湘江》第三部分 铁流涌进(上) 铁流涌进 一(7)时任李德俄文翻译的伍修权回忆说:当时中央的错误领导和李德本人的专横作风,使他成了一个地道的“太上皇”。他们完全剥夺了毛泽东同志对红军的指挥权,排斥了毛泽东等同志的正确主张,由李德的独断专行取代了军委的集体领导,更抛弃了红军多年血战中取得的成功经验,由李德一人躲在房子里凭着地图指挥战斗。于是,装备、素质都处于劣势的中央红军,在李德的“凭着地图指挥战斗”下,与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正规军打起了正规战、阵地战、堡垒战,从而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彻底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对于战略大转移的战略目标,李德果断地决定:西进与湘西的二、六军团会合,以便集中力量,再与国民党军决战。如今中央红军在自己的精心指挥下,西进转移一切顺利,李德一扫多日来因丢弃中央苏区而积压在心底的阴霾,心情变得格外舒畅起来,他要在蒋介石精心部署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天险再创一个战争奇迹:用十万大军直面硬闯蒋介石三十万精兵强将布下的“铁三角口袋阵”,一举彻底捣碎蒋介石前堵后追的战略部署。一想到这些,踌躇满志的李德“嗒嗒”的脚步声也变得欢畅起来。欢畅的李德那双碧蓝色的眼睛不觉鄙夷地望了正俯身在地图上、浓眉紧锁的周恩来一眼,嘴里长长地吐了口烟雾,满脸的不屑之色。自西进以来,周恩来对大大小小的军事行动总是不断发表个人意见,显得有些厌烦,但一旦厉言相斥,周恩来还是毫不犹豫地贯彻执行既定的决策,组织性强、原则性强,在这一点上周恩来无疑是一位得力的助手。李德沉浸在往事的遐想之中。作为一名追求进步、追求真理、追求变革的爱国者,忠实信仰、忠实组织、忠实原则,周恩来无疑具备了一个领袖的气质。一九三六年,斯诺进入延安采访时,见到的第一个*领导人就是周恩来:他(周恩来)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然而,此时的“三人团”中,尽管博古“头脑反应很快”、周恩来“讲究实际经验”,但都没有用,它实际上不过是按李德个人意愿决策的机构而已。因为,李德戴着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头衔,拥有绝对的权威:让中央红军休战两日,养精蓄锐,出其不意,一举突破湘江!此刻,李德陶醉在自己精心策划的抢渡湘江的军事部署中,那双缀满笑意的碧蓝色眼睛,望向西面漆黑的夜空:李德仿佛透过淫雨霏霏的夜幕,望见二百余里外的湘江边上湘军、桂军、蒋军正穷于奔命;望见画有镰刀斧头的鲜红色军旗,飘荡在湘江两岸……然而,让李德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独断专行所作出的这一不顾实际的决策,使中央红军在湘江几乎陷入全军覆没的绝境。数万红军将士饮血湘江!《喋血湘江》第三部分 铁流涌进(上) 铁流涌进 二(1)潇水河畔,常胜将军*的目光盯住了全州;永安关隘,脸色忧虑的*仍在回望来路上的毛泽东。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黄昏,距灌阳县文市圩北侧近十公里、湘桂两省交界的永安关。天空飘着霏霏细雨,四野雨雾笼罩,朔风劲吹,冷飕飕的风雨给原本十分寒冷的桂北初冬平添了几分萧瑟的气氛。雨幕中,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官道,匆匆行进着,偶尔从前面传来几声催促声:“快,跟上!”这支队伍似乎刚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撤离,一个个满脸烟尘和血迹,衣裤千疮百孔,脚穿芭芒草编成的草鞋,有的甚至光着脚丫,一脸的疲惫,一脸的困惑。那脚步在青石板上每迈一歩,仿佛是难以支撑住身子似的,显得无力,显得沉重。但尽管衣着破烂,仍装束整齐;尽管疲惫不堪,仍队列有序。忽然,行进的队伍前方传来一阵马嘶声,正在低头急行军的士兵们昂起头来,精神为之一振:是咱们军团长的枣红马叫,军团长就在咱们的前面!红军时期的*士兵们心情亢奋,步子迈得更快了,犹如一支利箭向雨幕中疾射而去;有的甚至一边小跑还一边哼起了江西小调:“一送里格红军介支格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格秋风寒……”此刻,枣红马伫立在永安关隘的石碑前;此刻,枣红马的主人也伫立在石碑前。石碑上刻着“永安各隘防堵江永瑶民……清咸丰十年立”等字样。枣红马的主人转过身来,望望在雨幕中疾射而去的队伍,又扭过头来望望来路,队伍在匆匆行进着,既看不到头,也看不到尾。他忽然莫名其妙地生出一种惆怅之情。他就是这支威震国民党政府军、在江西苏区屡建奇功的共产党王牌军——红一军团的军团长。他就是被蒋介石称为“战争魔鬼”并悬赏十万大洋通缉的共产党战将之一,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称之的“红军中最年轻的雄鹰!”他就是二十世纪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军史上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画面,都无法避开的红军高级将领*!二十六岁的*身材清瘦,浓眉下长着一双深邃的大眼,白俊秀气的脸上,缀着几分羞涩,斯斯文文的,与其说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还不如说更像一位饱读诗书的文弱书生。说他将军也罢,书生也罢,或者说他少年持重,老气横秋也罢,此刻的*心沉甸甸的,破围先锋那副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他那年轻而又消瘦的肩上,显得极不相称,甚至有些不堪重负。还有十天,也就是十二月五日,便是他的二十七岁生日,然而此时的*却看不出一丝的兴奋和愉悦,眼神中反而流露出一丝迷惘与困惑……十一月二十五日十七时,距永安关不足一公里的道县蒋家岭村,一座农家木架灰砖瓦房里,*的一军团司令部同时接到了两封不同寻常的电令,即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下达的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命令和以党中央、总政治部下达的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政治动员令,两封电报命令部队“征服一切天然的和敌人设置的障碍”,渡过湘江。其措辞之严厉,在军史上也极为罕见。第一封电报是《我野战军前出至全州、兴安西北之黄山地域的作战部署》: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董(振堂)、李(卓然)、周(昆)、黄(甦)、罗(炳辉)、蔡(树藩)、叶(剑英)、罗(迈)、邓(发):《喋血湘江》第三部分 铁流涌进(上) 铁流涌进 二(2)甲、根据敌人最后的部署,其企图是在湘江阻击我们,并从两翼突击我们。北面为敌之第一、第二路军;南西面则为广西的主力;而敌之第三、第四、第五路军则直接尾追我们。乙、我野战军为到达前出至全州、兴安西北之黄山地域(湘桂边境)的目的,应该:(一)我进攻部队(一军团主力及三、八军团)应迅速连续地占领营山山脉之各关口隘路,并于全州、兴安之间渡过湘江。在这种决心下,应迅速坚决消灭敌之第一、第二及与我接触之桂军部队。(二)掩护部队(一军团一个师及五、九军团)应连续于潇水及营山诸隘口阻止敌第三、第四、第五路军前进。当其急进时,则应坚决消灭其先头部队。(三)作战的第一步是前出到湘江地域。在这个阶段中,野战军分四个纵队前进。1一军团主力为第一纵队,沿道县、蒋家岭、文市圩向全州以南前进。2一军团一个师、军委第一纵队及五军团缺一个师为第二纵队,经雷口关或永安关及文市以南前进。以后则依侦察结果决定前进路线。3三军团、军委二纵队及五军团一个师为第三纵队,经小坪、邓家源向灌阳山道前进,相机占领该城,以后则向兴安前进。4八、九军团为第四路纵队,经永明(如不能占领永明则从北绕过之)三峰山向灌阳、兴安县道前进。(四)二十六日诸兵团的行动如下:1一军团主力于文市圩地域停止,向全州派出得力的侦察队,并侦察全州、兴安间的前进道路、渡河点及沿岸的工事情形,特别要注意麻子渡、咸水圩等水田地域,第六团则进到永安关地域。2第四师占领邓家源以后,则向灌阳方向侦察前进,三军团主力于二十六日晨应进到小坪地域,以后则随四师后跟进。3八军团应协同九军团之第九团占领永明城,如不能占领永明城时,则从北绕过,进至武村、程义家地域。其先头部队应防守三峰山隘口。第九团则仍留永明附近,以保证九军团主力继续通过永明地域。4第一师、五军团及九军团的主力则照今廿五日十时的电令(行动)。5军委一纵队于廿六日晨进到高明桥地域。军委二纵队今日仍在原地休息,并准备从廿六日午刻随三军团后进至钟坪地域。6各军团执行情形电告军委。此电令不得下达。朱德廿五日十七时这个四路进军、抢渡湘江的军事计划,是以红军所有战斗部队全面打乱国民党军队的军事部署,从而掩护中央纵队多路强渡湘江为目的的。从电令中可以看出,尽管军情紧急,但中央纵队仍“在原地休息”。政治命令则要求各野战军“要在敌优势兵力及其部分地完成其阻我西渡的部署条件下,来突破敌人之第四道封锁线,并渡过湘江”,“为着胜利地进行这次战役,要求野战军全部人员以最英勇坚决而不顾一切的行动,进攻部队应最坚决果断地粉碎前进路上一切抵抗。掩护部队应不顾一切阻止及部分地扑灭尾追之敌……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全体红色军人的战斗精神、顽强抗战及其坚决性。”全文如下:各军团首长:(一)我野战军即将进行新的、最复杂的战役,要在敌优势兵力及其部分地完成其阻我西渡的部署条件下,来突破敌人之第四道封锁,并渡过湘江;此战役须经过粮食较缺乏之二个山岭(山)脉,并要克服二条河道与开阔地带及部分的敌人堡垒,野战军应粉碎前进路上敌人抵抗上击溃向我翼侧进攻及尾追之敌,任务是复杂与艰巨的。由于敌我部队质量之悬殊,我工农红军之顽强坚决、忍苦耐劳,可断言胜利是属于我们的。《喋血湘江》第三部分 铁流涌进(上) 铁流涌进 二(3)(二)为着胜利地进行这次战役,要求野战军全部人员以最英勇坚决而不顾一切的行动。进攻部队应最坚决果断地粉碎前进路上一切抵抗,并征服一切天然和敌人设置的障碍。掩护部队应不顾一切阻止及部分地扑灭尾追之敌。各军团应不断地注意自己翼侧之安全,如敌人向我翼侧进攻时,应机断专行地坚决击溃之,同时不应离开自己的前进道路。(三)对每一个指挥员,要求明确地执行放在面前情况下的战斗任务,与友军切实地协同动作,不间断地进行各种侦察警戒,并应遵守一切战术规定,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指挥员应牢记:争取战斗的胜利不仅依靠个人之勇敢,而首先是在正确地指挥部队。(四)政治工作人员应以不疲倦的政治宣传与鼓动及个人的模范,克服战斗员之疲倦落伍与各种动摇,应与指挥员一起征服为完成胜利任务上之一切客观困难,并最高限度地提高全体红色军人的战斗精神、顽强抗战及其坚决性。我野战军的基本口号应该是不仅要安全地不受敌人损害地通过封锁线,且须击溃及消灭所遇之敌军。(五)当前战役的胜利完成,是将决定着我们突破敌人最后的封锁线,创造新的大块苏区,协同其他红军部队(二、六军团、四方面军),一致进行全线的总反攻与彻底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六)本政治部命令随军委廿五日十七时作战命令同下,下达至团及梯队首长为止。军团、师、团政治部、处应据此进行加强的政治工作,但不应下达提出之作战任务。党中央及总政治部连续的“不顾一切”,一句话言之,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看罢两封电令,浓眉稍一敛,旋即将电令递与正在观看地图的政治委员聂荣臻,便抿着两唇、拢着两手,一言不语地在室内踱来踱去,那步子迈得不紧不慢,仿若闲庭漫步,一副泰然自若的神态。只偶尔脚下仿佛被什物阻绊,*用鞋尖轻轻一踢,脸上掠过一丝焦虑。多年的军旅生涯,炮火硝烟的熏染,原本年少气盛的*养成了临危不惧、遇乱不慌、沉得住气的习惯,遇变的神情、处世的风格,仿若饱经沧桑的老江湖,与他那血气方刚的年龄截然相反。“简直是乱弹琴!为什么不占领全州?”聂荣臻阅毕电令,霍地挺直身子,两眼望着站在一旁的参谋长左权,满脸惊诧之色。“左参谋长,再去查阅一下野战军司令部是否收到我们的电报?”*忽然停住脚步,犀利的目光紧盯住正在俯身看着电文的军团参谋长左权。“报告军团长,我已查过我们给野战军司令部的电报是中午十二时发出的,这是野司的回电。”左权将电文呈至*眼前。*稍扫视一眼电文,眉梢稍一耸,旋即仍不紧不慢地踱起步来。一会儿看一眼墙壁上挂着的军事地图,一会儿只顾低头踱着步。忽然,脚声戛然而止。神情严肃的*两眼炯炯地盯着地图,一字一句地说道:“命令:陈光、刘亚楼立即率所部从永安关前出广西,占领文市、月岭、玉溪一带,军团司令部随后跟进,今晚在桂岩宿营!”左权奉令,转身疾步走出司令部。司令部众参谋旋即收拾整理地图、电文、文件、电台,一片忙碌。此时,站在永安关隘上的*,正聚精会神地察看着关隘上的地形。永安关位于湘桂两省交界处,是都庞岭山脉的一处关隘,它的东部是湖南境界,一片平坦的田野;它的西部是广西境界,一片高低起伏的小丘陵。一条山脊横亘南北,永安关恰好位于山脊的凹处,一条用小青石板铺成的官道从凹处穿过。官道两侧山石嶙峋,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喋血湘江》第三部分 铁流涌进(上) 铁流涌进 二(4)中央军委部署的四路强渡湘江计划示意图*望着关隘上桂军修筑的防御工事,心底涌起几分敬意:掩体、战壕纵横交错,易攻易守,进退自如,单凭构筑的防御工事,就可以看出白崇禧的确治军有方,桂军军力不可小觑,“小诸葛”的名誉不是浪得的。这时的*心痒痒的,真想与白崇禧放开手脚大战一场,以决雌雄。然而,眼前的局势却容不得他自如地伸展拳脚。*眼角的笑容一现即逝。十一月二十二日,红四团、红五团奉令攻克道县。*站在潇水河畔,眼光就紧紧盯住了扼居湘桂走廊咽喉的全州县城。全州城扼岭南关钥,向北依托湘江下游天险可控制黄沙河一线,向南沿湘江上游,可控制所有渡河点,伸展自如。控制了全州,就等于控制了湘桂走廊的枢纽;控制了全州,西进的红军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渡过湘江;控制了全州,纵使国民党大军南北夹击,红军仍可依托湘江天险的有利地势,据关而守,从而确保中央红军从容地渡过湘江!*当下便命令前来司令部报告的红二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参谋长李棠萼,率红四团、红五团先行,直取永安关;同时命令李棠萼直接与先期到达全州一带侦察的军团侦察科科长刘忠取得联系,并归他指挥。十一月二十三日黄昏,红五团团长钟学高、政委易荡平率领红五团强行军赶到永安关下,一个冲锋,便将驻守在永安关的桂军一个排和民团击溃,占领了进入广西的重要关隘——永安关,并向关内派出了警戒。十一月二十四日黄昏,红一军团司令部进驻了与永安关近在咫尺的蒋家岭,等候军委“三人团”的进军命令。其实,早在红军攻占道县之前,红一军团军团长*就授意军团参谋长左权,派遣军团侦察科长刘忠,率军团便衣队和红五团侦察排,沿着萧克红六军团西进的故道,从全州东北部的清水关进入桂北。刘忠与侦察员们化装成算命的八字先生、走街串巷的小货郎、补锅的小工匠等,直插全州城以北侦察敌情。十一月十八日,侦察小分队到达全州北面的黄沙河一带,不料被防守的民团识破,遭到桂军的包围。刘忠率部苦战了五天,方突出重围,于二十二日绕道全州南面的界首渡过湘江,直抵全州城内侦察。抵达全州城内的刘忠大吃一惊,并百思不得其解:此时的全州城只是一座只有少许民团把守的空城!当年任红五团侦察排排长、并参与了刘忠的侦察小分队、现年九十五岁的欧阳华老人告诉笔者:我们傍晚进入全州县城,高高的城墙,砌在湘江边上。我们在城里住了一夜,发现城内只有少许民团驻防,国民党的正规军尚未到达,守备十分空虚。十一月二十五日中午,刘忠与率领红五团驻守永安关的二师参谋长李棠萼汇报:全州现在是一座空城,可以迅速派红五团从速渡过湘江,抢占全州城。且从界首到全州近六十里的湘江河段桂军都已撤走,只有少数民团把守,红五团可即刻渡过湘江,抢占全州县城,控制湘江上游各渡口,以确保红军主力从速渡过湘江。然而,在当时“三人团”的高度集权统治下,红军的一举一动,甚至哪儿放一个岗哨、哪儿摆一挺机枪,都必须报“三人团”批准,方可实行。就是像*这样的军团长级的红军高级将领,也不能擅自做主,机动地指挥部队。《喋血湘江》第三部分 铁流涌进(上) 铁流涌进 二(5)李棠萼听罢刘忠之言,当即令随行的电台向军团部汇报,请军团部将情报上报军委,以便定夺。刘忠一听,火急火燎地争辩道:“如此行事,是要贻误战机的!你要负全部责任!”李棠萼摇摇头,苦笑一声,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情。*披阅毕李棠萼的电文,深邃的眼神忽儿一亮,便叫参谋长左权口述电文:建议军委命令红二师迅速占领全州,以抢占渡过湘江的有利地形。从中午到下午,*在蒋家岭红一军团司令部里满腹焦虑地苦等了近五个小时,等不到军委也就是最高军事决策者、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只言片语,直到十七时才等来军委抢渡湘江的电令,电文中仍只字未提抢占全州县城之事。看完电令的*,刻画人生阅历的额角皱纹又增添了几道深深的沟壑,眉梢颤动,果断地下达毕进军永安关的命令后,便一言不发地走出司令部。*神情肃穆地站在朔风中,两眼怔怔地望了一眼位于都庞岭下的这个小村庄,它的西面是道县通往灌阳文市大道的主要关口永安关,它的西南面是道县通往灌阳水车小路的另一个关口雷口关,蒋家岭恰好位于两关的三岔路口上。正在门外给*的坐骑枣红马喂粮草的警卫,一眼见军团长走过来,连忙解下缰绳,将枣红马牵到军团长身边。*左脚踩住马蹬,身子一纵,便跃身稳坐在马背上,好一个漂亮娴熟的上马动作。“嗒、嗒”的马蹄声,顷刻便与“嚓、嚓”的脚步声交杂在一起,向永安关疾奔而去。此刻,站在永安关石碑前的*,两眼穿过雨幕,仿佛看见了在湖南道县潇水浮桥上毛泽东那意味深长的一瞥。十一月二十二日拂晓,红一军团红二师红四团、红五团奉令攻占道县,消灭了守敌,红二师六团在道县以南潇水的葫芦岩、莲花塘、九井塘架起浮桥。当天黄昏,军团长*与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顶着寒冷的朔风,一起站在刚架设好的浮桥头,准备迎接中央纵队渡过潇水。红军总司令部的警卫们簇拥着李德、博古、周恩来“三人团”走过桥来。周恩来一眼望见林、聂、左诸将站在霏霏细雨中,忙大步流星地走上前来,笑容可掬地言道:“各位辛苦了!”一一握手,相互问候。周恩来正想向*询问攻占道县的详细情况,却见*的两眼紧盯着正在浮桥上行进的队伍。周恩来忙扭头望去,只见匆匆行进的队伍中抬着几副担架,担架上躺着的正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拄着拐杖随后,毛泽东的担架居中。不多时,几副担架已到桥头。担架上的毛泽东一眼望见*等人,摆摆手示意担架兵停下,欠着身子欲言又止,最后只是皱着眉头深情地瞥了*一眼,目光中饱含着无可奈何的复杂神情。毛泽东叹息一声重又躺下,将雨布遮盖住头脸,摆摆手示意担架兵快走。此时的毛泽东双颊深陷,憔悴消瘦,黑发长得几乎齐肩,颧骨高耸,只那又黑又大的两眼仍炯炯发光。四十一岁的毛泽东是在一九三四年秋长征前夕突然患上恶性疟疾的。虽打针吃药,仍时好时坏,这一病便是数月,不得已只能躺在担架上随大军行进。*目送着毛泽东的担架渐渐远去,最后消逝在匆匆行进的大军人流中,顿感眼眶湿润,心中怅然若失。《喋血湘江》第三部分 铁流涌进(上) 铁流涌进 二(6)*忽然想起六年前的一九二八年五月四日,毛泽东在江西砻市砻溪河的河滩上,视察*担任营长的二十八团一营后,临走时对他那深情的一瞥。毛泽东的目光里充满了信任和期望。一九二八年四月二十八日,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宁冈砻市的龙江书院胜利会师了,两双巨手握在了一起。一位文学家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道:“地球一阵轻抖,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五月四日,阳光灿烂,山媚水娇,两支革命武装举行了盛大的会师庆祝大会。庆祝大会一结束,红二十八团通讯员匆匆忙忙赶来对*说:“毛委员马上要来视察你们的部队,你们快做好迎接准备。”*精神一振,马上通知部队在河滩上集合。*站在队列前提高嗓门说:“同志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毛委员马上要来看我们。毛委员是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们红军的重要领导人。我们即将要去的井冈山根据地,就是他亲手创建的。为了迎接毛委员,请大家把武器擦一擦,衣服整一整,使毛委员对我们部队有个好印象。”队伍中立即响起了掌声、欢呼声。*挥挥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言犹未尽地说:“毛委员曾经说过,我们这支队伍,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队伍,但是,不管是这个军阀,还是那个土匪,只要有枪就有地盘,就有一块天下。我们红军也有枪,也能坐天下。”“说得好,我们红军也能坐天下!”*说得正起劲,忽听得身后传来掌声和喝彩声,忙扭头一望,只见朱德和陈毅陪着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人笑容满面地步上前来。那位中年人头上戴有缀着红五星的八角军帽,身穿一套很普通的旧蓝布衣裤,腰间系一根棕色皮带,背上还挂着斗笠和一个旧皮包,给人一种刚毅、朴素之感。*忙不迭地转过身来,“啪”的一声,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报告毛委员,二十八团一营集合完毕,请毛委员指示!”陈毅忙在一旁介绍说:“他就是二十八团一营营长*。”毛泽东爽朗一笑道:“小水铺、敖山庙、耒阳城三战三捷的大英雄,谁人不识!”毛泽东吮吮下唇,然后一言不发地迈着大步从队伍这头走到那头,又从那头走到这头,见战士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仪容整齐,连连夸赞道:“不错,的确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好部队!”随后,毛泽东又与*单独谈了一阵。当毛泽东得知*是林育英、林育南的堂弟时,兴奋地在他肩上轻轻拍了两下,两眼炯炯有神地望着*说:“好几年前,我就在武汉利群书社认识你那两位堂哥,他们很不错啊!”目光中充满着信任和期望。毛泽东、朱德会师的龙江书院这是*与毛泽东第一次相识。毛泽东慧眼识英雄:“*这个娃娃不仅有能力,而且是一代天才。像他这样的人,不仅能打巧仗,还能把整个局势都装在脑子里,将来我们的军队就需要这样的人来指挥。”从此,*成了毛泽东偏宠的心腹爱将。从此,*在毛泽东的精心调教和悉心栽培下,将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弹奏出一曲人生的辉煌乐章。从此,*在毛泽东的麾下,挥戈恣意驰骋于神州大地,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终成一代旷古名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1
正序
倒序
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喋血湘江
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喋血湘江-2
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喋血湘江-3
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喋血湘江-4
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喋血湘江-5
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喋血湘江-6
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喋血湘江-7
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喋血湘江-8
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喋血湘江-9
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喋血湘江-10
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喋血湘江-11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喋血湘江
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喋血湘江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