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那些事儿第1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1) 盘古开天辟地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然而,世界是怎样形成的?人类是怎样起源的?这些问题一直以来有各种神话传说,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就留传着“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只是混沌一片。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一个巨人,就生长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过来。睁开眼睛一看,模糊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他非常生气,抓过一把斧子,朝眼前用力一挥。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忽然分开了。一些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天和地就这样被创造了出来。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踩地,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增长变化。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死后,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江河,筋骨变成道路,肌肉变成田地,头发变成星星,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就连身上的汗,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 神话虽然有些荒诞,却表现了人类非凡的创造力,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根据地下发掘的化石,证明人类是从猿进化演变而来的。距今180万年前,中国猿人就能够使用和制造工具,并且用最原始的工具与野兽搏斗,猎取食物,也用这些简单的工具采摘果实或挖植物的根茎来吃。这个时期的直立人主要用打制石制工具,在考古学上叫做“旧石器时代”。 发展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人不仅能制造石斧、石锤,还能把野兽的骨头磨制成骨针,用来缝制兽皮,做成衣服御寒。 猿人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与现代人越来越接近。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化石来看,形体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山顶洞人过着群居生活。每个成员都是由共同的祖先生下来,一个原始人群就是一个血缘大家庭,彼此之间都有着血缘关系。这就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涿鹿大战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中华大地上的原始部落已十分兴盛。 当时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上,形成了两个强大的部落。以神农氏炎帝为首的部落在姜水流域定居生活,以轩辕氏黄帝为首的部落在姬水流域定居生活。后来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两大部落在涿鹿东南的阪泉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三次大战,黄帝部落打败了炎帝部落,把炎帝部落并入自己的部落中,所以后来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不久,黄帝便成了中原大地上部落联盟的首领。部落的统一与融合,促使了生产和文化的发展。黄帝不但让自己的部族在涿鹿定居下来,同时他还让自己的妻子嫘祖教人们养蚕缫丝,织成绢和帛做衣服;让仓颉创造了文字;还命封宁制陶器、雍父做臼舂米、共鼓和货狄造舟船;命容成制定历法、羲和推算凶吉、伶伦制造乐器规定音律。 这时,九黎族逐渐强大起来。他的首领叫蚩尤。由于不断的壮大,于是蚩尤便联络南方的苗人起兵向中原进军。传说蚩尤的军队都是铜头铁臂,刀枪不入;而且还会呼风唤雨,将南方山林水泽中的瘴气毒雾带来一同攻击敌人。蚩尤的军队一直打到了涿鹿。这时黄帝一面调集了忠于自己的各部落的援军,在涿鹿附近集结,一面又召集自己的部下仔细研究了蚩尤军的特点和破敌的办法。 决战时,蚩尤军摆开了毒雾阵。黄帝立刻下令推出指南车,让自己的军队在指南车的指引下冲出毒雾,蚩尤见毒雾阵被破,又出动他的特种军队。黄帝见了,就命令放出他早已训练好的一大批虎、豹、熊、罴(pí)等猛兽。士兵见了猛兽一个个吓得抱头逃窜,纷纷败退。蚩尤在逃到冀州中部时,被黄帝的军队俘获。黄帝下令砍下了他的头颅。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战。第2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2) 尧舜禅让 传说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黄帝死后,尧当了首领。他很会治理各种事物,能和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很受大家爱戴。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尧的年龄一天比一天大了,他开始考虑让谁来做继承人的问题。 有个叫齐放的人说:“您的儿子丹朱可以继承您的帝位。” 尧摇摇头说:“丹朱虽然是我的儿子,可是他品行不好,喜欢跟人争吵,怎么能让他继承帝位呢?” 又有人说:“共工工作得很不错,我看可以继承帝位。” 尧听罢,又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却用心不良。这种人不能用!” 尧看见大家推选不出合适的人来,就说:“我选人,看重他心地善良,能吃苦有才能,而且深明道理,不在乎他的出身,也不在乎他是不是我的亲信。大家议论半天,共同推荐舜。尧点点头说:“我也听说过这个人,咱们先考察考察他吧。”就这样,尧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 舜名叫重华,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瞎子。舜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不久,继母又生了个儿子,取名叫象。继母心胸狭小,对象十分偏袒。象从小好吃懒做,常常在父母面前搬弄是非,说舜的坏话,父亲也不喜欢舜了。舜并不介意,他对弟弟十分宽厚,对父母恪尽孝道。舜成亲以后,教两个妻子纺织耕地,孝敬公婆。舜的德行,受到大家的称赞。他曾经在历山种过田,在雷泽捕过鱼,在黄河岸边做过陶器,无论做什么,都做得十分出色。 舜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纷纷归附他。他住过的地方,一年就形成了市镇,舜的父母看到他得了这么多奖赏,又羡慕,又妒忌,想着法地要害舜。一天,舜的父亲瞽叟说粮仓上有裂缝,叫舜上去修补。舜看见天气炎热,拿起两个斗笠,一个戴在头上,一个准备盖在修补的地方。当他爬到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底下放火,想要烧死舜。舜急中生智,一只手抓住一个斗笠,纵身跳了下来,脱离了危险。 瞽叟他们见没有烧死舜,很不甘心,又叫他去淘井。舜下到井底的时候,瞽叟他们就往井里填石块,想活埋他。没想到,舜在井底边挖了一个出口,逃了出来。瞽叟和象以为这次舜死定了。象对瞽叟说:“这个妙计是我出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了。”说完,他得意洋洋地坐在舜的屋里,弹起琴来。正在这时,舜从外面进来。象吓得魂不附体,赶紧假惺惺地说:“哥呀,你怎么挖井这么半天不上来,快想死我了。”舜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好弟弟,你这样关心我,我们真是一父所生的亲兄弟!” 尧通过考察,了解到舜是个宽宏大量,品德又好的人,就派他处理各种公务,舜将这些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尧对舜更加放心了,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权交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作“禅让”。舜即位后,立即按照天象校定了四时月份,改正了日子的误差,使农牧、渔业根据季节安排生产;统一了音律、丈尺;废除了酷刑,惩罚了恶徒,使社会逐渐稳定。 八年后,尧去世了。舜想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赞成。舜这才正式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大禹治水 相传距今约4000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 第3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3) 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像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尧派舜外出巡视时,发现鲧治水不力,就撤了他的职务,任命他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 禹勤奋能干,品德高尚。他受命治水后,立刻带着伯益、后稷等人出发。这时候,禹与涂山氏女儿结婚刚四天。他们首先考察地形地势,禹随身带着测量用具,测量山川湖海,寻找河道。他吸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把水引到海里去。 为了治水,禹跋山涉水,不顾酷暑严寒,他的足迹踏遍九州大地。可是,禹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看一看。十三年时间,他带领民众开辟九州的道路,疏通了九条大河,整治了九个大泽,开凿打通了九座大山,终于控制住了洪水。禹又让伯益发给百姓稻种,让他们在低湿的地方种植;让后稷教百姓种各种庄稼。于是,人们重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夏朝的兴亡 大禹之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也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夏朝统治了中国400多年,到了公元前17世纪,夏王朝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那时,夏王朝是最后一个国王叫夏桀。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而这个时期,东方的商族崛起了。契的时代,约和夏启同时。以后商族传到了契的孙儿相土当王时,传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他的势力扩大到渤海、黄海沿岸各地。到了契的六代孙冥统治时,发生了洪灾,冥领导人民与洪水斗争,最后为治水而死,商族人民特别怀念这位为治水而牺牲的英雄,把他看作是地位仅次于契的祖宗。冥的儿子王亥继位后,他领导商民驯服了牛,使牛成为生产中的劳动力和运载货物的交通工具;与此同时,商人又驯服了马,这样,商族的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有一次,王亥赶着大批牛群,运载了很多物资,向河北进发,准备扩大商业交换时,竟为有易氏所杀,牛群和物资也被夺走。王亥之子上甲微率军队战胜了有易,杀死了有易之君绵臣,使商族的势力又得到了一次较大的发展。 上甲微以后传六代,就到了汤。这时,商族已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奴隶制国家。在夏王朝日益衰朽,夏民反抗夏桀的斗争日益发展的时候,商族的杰出领袖汤积极从事灭夏的准备。 这时,夏朝在桀的残暴统治下,国内矛盾尖锐,四周的方国也起来反抗夏朝的功伐。而汤在商国却行仁政,夏桀害怕商汤的势力大起来,曾一度囚禁了他,由于商汤得到了诸侯方国的拥戴,迫使夏桀不得不放了他。 商汤为进一步发展势力,便任用贤人伊尹为相。伊尹受汤派遣出使夏朝,调查了解到夏桀统治昏暗残暴的情况。于是,汤在伊尹等贤人的辅佐下,加速了灭夏的准备工作。 夏桀想挽救他垂危的统治,号召属国联合攻汤。在有仍(地名)地方会盟,有缗氏带头叛夏,夏桀众叛亲离,陷于孤立。汤立即下令伐桀。夏、商会战于鸣条,桀战败南逃,死在南巢。汤乘胜西进,占领夏朝的统治中心。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盘庚迁殷 商汤建国以后,商朝出现了一段稳定发展的时期。后来因为王位继承的问题,发生了伊尹放太甲和九世之乱事件,王朝也几经起伏。从汤到第二十位商王盘庚,商朝政权经历了三度衰落和四度复兴,政治中心经常转移。 盘庚时,由于王室之间不断的争斗,国家日益衰败,农业生产荒废了,加上水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在都城中已经不能继续生活下去了。 盘庚想要整顿朝政,复兴国家,挽救商朝的衰亡。于是,他决定把都城迁到殷去。殷地的地理位置好,土地比较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迁都还可以不受那些王公贵族和老臣们的束缚,有利于推行新政。迁都以后,对那些只顾享乐的奴隶主贵族也有一定的制约。第4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4) 迁都于殷,盘庚是经过了周密考虑的。新都殷地处黄河以北,洹河之滨,不仅有着优厚的地理条件,还有着可控四方的战略优势,可以有效防御北方、西北地区各方国少数民族的侵扰。另外,殷还是商的先祖起源活动的地方,盘庚以恢复“成汤之政”为目标,有利于号召人民。从政治上来说,迁殷之后远离了旧都奄(今山东曲阜),可以摆脱王族在旧都发展起来的各种势力,避开其锋芒,摆脱其牵制影响,巩固自己的政权。从经济上看,避开因年久失修而水涝不止的泗水流域,迁到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盘庚迁都的决定立刻遭到许多奴隶主贵族的反对。他们利用迷信,说迁都不吉利。盘庚对他们说:“先王顺应民众的心理和意见,根据民众的利益不断迁移,因此没有遭到天的惩罚。现在,我们也要向先王那样,关心民众利益,顺应民众意愿,迁移到新的地方。” 盘庚又告诫他们道:“我已决定迁都到殷地,假如你们不按照我的意志行事,猖狂放肆,胡作非为,浮言煽惑,引诱民众,上天会将不祥降给你们的!” 盘庚采用说服和威胁的手段,终于把商都由奄迁到了殷,并且很快安定了局面。政局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有了更大发展。没过多久,殷已成为一个政治和经济中心,而且此后直到商朝灭亡,再没有迁移过都城。盘庚迁殷扭转了商中期一度出现的混乱局面,加强了商王室的统治,是商朝历史的转折点。这以后,商朝又称为殷朝。 武王伐纣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会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他虽然对我国东南地区的最初开发和经营,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又是历史上一个暴虐的国王。大臣箕子忧虑国家前途,曾多次劝说纣王,纣王不听。后来,他就被纣王抓了起来,关到后宫作奴隶。 周文王在位50年,做了许多灭商的准备,他与许多商朝的部落、方国结为同盟,调解了虞、芮两个小国的矛盾,征服了犬戎、密须、黎,其势力达到了商朝中心地区的邗,将都城新建于丰。于是商朝的许多部落、方国都纷纷投奔周文王,这就是史书上称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 文王死后,武王继位。第二年,便在孟津大会诸侯,举行军事演习,同时派间谍入商观察情况。去的人回来说纣王生活腐化,坏人当权,人民怨恨。但武王认为虽然如此,时机还不够成熟,不可讨伐。又过两年,见到商王朝中的一些贵族、大臣都叛上奔周,武王认为时机成熟,联合了许多部落、方国东进伐商。 武王在进军到距朝歌70里的牧野地方举行誓师大会,列数了商纣王的许多罪状,鼓动了军队要和商纣王决战。这时候商纣王才停止了歌舞宴乐,和那些贵族幸臣们商议对策。但是纣王的军队主力还在其他地区,一时调不回来,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虏来的东南夷武装起来,凑了17万人开向牧野。可是这些纣王的军队刚与周军相遇,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前徒倒戈”的故事)。纣王大败后连夜逃回朝歌。 在向朝歌进军的路上,有两个白发老人挡住了大军的去路。武王和姜太公上前询问,才知道两人本是孤竹国人,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因为仰慕周武王的德行,投奔了周国。他们听说周军要去伐纣,认为纣王是天子,臣子讨伐天子是大逆不道,就赶来阻止。姜太公看他们如此不识时务,便吩咐士兵不要和他们争论,军队继续前进,后来这两个人想不开,竟绝食自杀了。 周武王率军追进朝歌的那天夜里,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只好登上鹿台放火自焚。周武王完全占领商都以后,便宣告商朝的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武王伐纣。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第5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5) 在成王、康王统治时期,周朝政局比较安定。后来,由于奴隶主贵族加重剥削,加上不断发动战争,平民和奴隶的不满情绪也随着增长。周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采用十分严酷的刑罚。周穆王的时候,制订了3000条刑法,犯法的人受的刑罚有五种,叫做“五刑”,像额上刺字、割鼻、砍脚等等。但是,刑罚再严,也阻止不了人民的反抗。 周厉王为了满足奢侈享乐的生活,增加赋税,巧取豪夺人民血汗钱。周厉王有一个宠臣叫荣夷公。荣夷公给周厉王献上一计,在全国实行山川河泽“专利法”,平民百姓上山采药,下河捕鱼,耕田种地都要缴税,就连喝水、走路也无一不纳税。这样一来,百姓本来就处境艰难的日子就更加无法过了。 当时在民间流传一首歌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爰得我所?”意思是说,大老鼠啊,不要再来吃我的粮食了,多少年我惯着你养着你,你却对我一点不顾惜。我要离开你,到充满自由的乐土去。乐土啊乐土,你究竟在哪里? 老百姓怨恨周厉王,用歌谣比喻他是偷吃粮食的老鼠,斥责王室贵族不顾百姓死活,依然过着奢侈的生活。宫中有位老臣叫召公,他是厉王的长辈,他劝谏厉王说:“专利法让老百姓无法生存,这样下去,百姓对大王积怨越来越深,恐怕对朝廷不利,希望您赶快废掉‘专利法’。” 厉王大怒,他根本不理睬召公的劝谏,依然推行专利法。为了镇压民众的议论,他派人四处监视,如果有谈论国家大事者,说他坏话者,一律杀头。采取高压手段后,老百姓表面上沉默了,谁也不敢说话,熟人见面,也只是点头示意,然后急忙走开。 这样一段时间后,周厉王以为自己的办法有了效果,非常得意地对召公说:“现在你还能听到百姓们说我的坏话吗?” 召公说:“你堵塞百姓的口,就像堵塞河流,一旦江河决口,后果是很危险的。治理水流,一定要疏通河道,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对百姓只能广开言路,让他们把各方面的意见讲出来,不让百姓说话是不会长久的。” 对召公这番出自肺腑的话,周厉王根本不放在心上。他变本加厉地施以暴政。没有料到,堵塞的河流终于决堤了。老百姓再也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公元前841年的一天,京城的国人——许多中小奴隶主贵族、小商人、手工业者终于忍无可忍,他们拿着各种武器,浩浩荡荡冲进周王宫,发动了暴动。厉王得知风声,慌慌忙忙带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黄河,到彘(音zhì,今山西霍县东北)地方才停下来。 厉王出走后,朝廷里没有国王,怎么办呢。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虎和另一个大臣周公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天子行使职权,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最先崛起的是东方的齐国。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不已,霸业遂告中衰。这时,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并在泓水之战中挫败宋襄公图霸的企图,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到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众多中小国家。 正当楚国势力急剧向北发展的时候,晋国也兴盛了起来。公元前636年,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他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用,整军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争取与国,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晋国的壮大崛起,引起了楚国的严重不安。两国之间的矛盾因此日趋尖锐。而围绕对宋国的控制权,终于导致了这一冲突的全面激化。第6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6) 接着,晋军攻打曹、卫两国,原来的意图是想引诱楚军北上,然而楚军却不为所动,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于是宋国又派门尹般向晋告急求援。晋、齐、秦三大国结成联盟,楚成王为避免与晋军冲突。他告诫成得臣,凡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知难而退。 但是成得臣却骄傲自负,仍坚决要求楚成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楚成王优柔寡断,同意了成得臣的决战请求,希冀他侥幸取胜;但是又不肯给成得臣增拨充足的决战兵力,只派了西广、东宫和若敖之六卒等少量兵力前往增援。 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近,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诱敌深入,后发制人,遂下令部队主动“退避三舍”,撤到预定的战场——城濮一带。 公元前632年4月4日,在城濮地区的决战中,晋军针对楚军的弱点,采取了先击其侧翼,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有的放矢发动进攻。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匹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军中战斗力最差的右军——陈、蔡军猛攻。楚右翼就这样迅速被歼灭了。 接着晋军又采用“示形动敌”,诱敌出击,而后分割聚歼的战法对付楚的左军。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军后撤。同时,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战车拖曳树枝,飞扬起地面的尘土,假装后面的晋军也在撤退,以引诱楚军出击。成得臣不知是计,下令左翼军追击。晋中军主将先轸、佐将郤臻便立即指挥最精锐的中军痛击楚左军。楚左翼遭此打击,完全陷入了重围,很快也被消灭了。 成得臣此时见其左、右两军均已失败,大势尽去,不得已下令中军迅速撤离战场,才得以保全中军。楚军战败后,向西南撤退到连谷,成得臣旋即被迫自杀。城濮之战就此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结束。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是我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兴越灭吴,统一东南地区过程中的一个故事。 公元前510年,吴王阖闾亲自率领大军讨伐越国。当时,越王允常去世,他的儿子勾践继位。两国军队在李地方打了起来。 越王勾践派出一支由囚犯组成的敢死队,把他们分成三行,来到吴军面前,他们大喊一声,不是向前冲去,而是集体自刎。吴军看到眼前的景象全都愣住了。越兵趁其不备,发起猛攻。结果,吴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命。吴王阖闾出逃时腿部中箭,在回国的路上就死了。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 夫差当了吴王,他为了替父亲报仇,每天让侍从站在院子里,只要看见他经过,就喊:“夫差,你忘记越王勾践杀你父的仇了吗?”夫差流着眼泪说:“夫差不敢忘记。” 就这样,夫差天天做着复仇的准备。他让伍子胥、伯嚭训练军队,自己在灵岩山练习射箭。公元前494年2月,吴王夫差挑选了精兵良将,去攻打越国。他们从太湖水路进攻越国,两军在椒山下的太湖交锋。夫差在船头亲自击鼓为将士助威,吴军士气大振。越军战败,勾践带着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包围。 越王勾践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就急忙和大夫范蠡说:“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你的话,弄到现在的地步,该怎么办?” 范蠡说:“咱们只有带着礼物到吴国去认罪求和了。” 勾践只好派文种大夫带着礼物到吴营去求和。吴王夫差不肯答应。 文种回来后,打听到吴国的太宰伯嚭贪财好色,就挑选了八名美女和许多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吴王面前说情讲和。 伯嚭带着文种到夫差那里说情,文种跪着说:“越王诚心诚意向大王称臣。越国所有的财富珠宝,愿意全部贡献给大王。只求大王保留宗庙,不要灭掉越国。” 夫差听伯嚭一番劝说,就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于是,越王勾践委托文种管理国家大事,自己带着妻子及大夫范蠡到吴国为奴。 夫差让勾践夫妇住在阖闾的坟墓旁的一间石屋里,让他们穿着奴仆的衣服给他喂马。范蠡一直跟在勾践身旁,为他们拾柴做饭。吴王开始不放心,还派人悄悄地偷听。后来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他们回国去了。第7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7) 勾践回到国内,立志报仇雪耻。他将都城迁至会稽,自己亲自到田间参加耕种,叫妻子自己织布。同时奖励生育,增加人口;七年不收赋税促进生产。为了不忘记报吴国之仇,他将一枚苦胆吊在自己的座位旁,每天吃饭前、睡觉起来,都要先尝尝苦胆。他还把席子撤去,睡在柴草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与成语的来历。 就这样,越国在勾践和文种的治理下,越来越强盛起来。他还派范蠡秘密在太湖训练军队,准备向吴国复仇。 公元前473年,勾践又一次亲自带兵进攻吴国,这时吴国由于连年用兵,已经弄得民穷财尽,军队的实力也大大减弱,屡战屡败,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未果,于是绝望自杀。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春秋后期“公家”与“私家”之间展开的激烈斗争的结果。 春秋末年,战争此起彼伏,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有的国内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到卿大夫手里,晋国到了晋敬的时候,掌握晋国实权的,是智伯瑶、赵襄子、韩康子和魏桓子四个卿大夫,晋王成了傀儡。 四个人中智伯瑶势力最大,他想独占整个晋国。于是,智伯瑶召集他的亲信商议,谋士缔疵说:“要想达到目标,先要削弱三家的力量。” 智伯瑶问:“怎样削弱他们的力量呢?”缔疵献计说:“现在越国势力越来越大。我们假传敬公的命令,说是为了与越国争霸,让三家各献出一百里土地充作军饷。如果他们愿意,我们白得了三百里土地,如果哪个不同意,就出兵攻打他。” 智伯瑶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派人通知三家大夫割地。韩康子和魏桓子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但又不愿得罪他,就答应割让一百里土地给智伯瑶。 赵襄子不肯答应,他说:“土地是祖上留下来的,怎么能随便给人呢?” 智伯瑶一听火冒三丈,立刻命令韩康子、魏桓子与他一起出兵,攻打赵襄子。并且与两家约定,灭赵后,赵家的土地由他们三家平分。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听从了谋臣张孟谈的建议,退到晋阳据守。晋阳是赵氏的封地,城池修筑的十分牢固。没过多久,智伯瑶率领的三家军队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只守不战。三家兵士多次攻城,都被城上将士用弓箭射退,始终攻不破晋阳城。 智伯瑶十分恼火。有一天,他绕晋阳城查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晋水河,忽然想出一条毒计:将晋水上游离城千里处截断,筑堤围坝蓄水再待雨季一到,开始放水淹掉晋阳。 这时候正值雨季,晋水猛涨,水位一下子超过了晋阳城。智伯瑶命令士兵掘开堤坝,大水顿时汹涌地直奔晋阳城。晋阳城百姓的房子淹没了。 晋阳城危急,于是赶紧造船,准备水上作战。张孟谈还到韩军大营去见韩康子,劝说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智伯瑶。韩康子一时拿不定主意,这一天,智伯瑶邀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察看水情,看见晋阳城内外一片汪洋,有些得意地说:“看来大水可以灭掉一个国家,无须动一兵一卒。”接着又转向韩康子和魏桓子说:“你们的汾水和绛水恐怕也保不了安邑和平阳吧?” 韩康子和魏桓子听后暗自吃惊,智伯瑶独霸晋国的野心昭然若揭。韩康子、魏桓子和张孟谈意见取得一致,决定共同对付智伯瑶。于是,掘开堵住晋水的水坝,结果大水向智伯瑶的军营冲去。韩、魏、赵三家士兵,划着木筏,向他们杀来。智伯瑶被打得措手不及,无力抵抗,急忙带着几名亲信向龙山背后逃去。刚转出山口,被三家人马逮住杀死了。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继位。这时晋国完全衰弱,畏惧权臣,反向韩、赵、魏三家行朝拜礼。韩、赵、魏于是就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只把绛城和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此后,韩、赵、魏就称为三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赵、魏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韩哀侯、赵敬侯、魏武侯联合灭了晋国,瓜分了晋国的全部土地,把晋当时的国君静废为百姓,晋完全为韩、赵、魏三家所取代。第8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8) 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五霸”的姜姓齐国,于公元前386年被它的世卿田氏取代,从此我国的历史翻开了剧烈争战的新篇章。 这时,小国林立的时代过去了,鲁、宋等几个小国只是在大国的夹缝中苟延残喘,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战国初,为了增强在争霸战争中的实力,各国纷纷兴利除弊,变法改制。首先进行变法的是魏国,魏文侯于公元前445年起用李悝,实行变法,使魏国最先强盛起来。由于地处各大国之间,为了既扩充地盘,又不至于四面树敌,魏对赵、韩采取了既联合又攻战的策略。魏通过伐楚,遏制了楚的北上,又击败韩,进攻赵。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因此又称梁惠王。后来,魏又以武力迫使韩献出大量土地,国力大增,使韩、鲁、宋、卫前来朝会,并在公元前344年,主持了“逢泽大会”,率12诸侯朝见周天子,成为盟主。 这个时候,齐和秦也迅速崛起,开始与魏争雄。首先向魏发起挑战的是齐。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攻赵,很快逼近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孙膑与庞涓师出同门,但因遭庞涓嫉妒而被削去双膝。足智多谋的孙膑分析了形势,认为魏现在出师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不如避实就虚,围魏救赵。田忌采纳了他的建议,领兵杀向魏都大梁。庞涓听说后忙领兵回救,但因长途行军,人困马乏,中了齐的埋伏,全军覆没,齐大获全胜。 秦经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它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而齐也因马陵之战而提高了威望,齐秦对峙局面形成。魏、赵、韩地处中原,成为他们必争之地,而楚则是他们斗争的焦点。这时各诸侯国间产生了“合纵”与“连横”的斗争。主张联合小国抗击齐或秦的是“合纵”;主张依附于一强而攻击众弱国的是“连横”。楚怀王在位时,秦派张仪入楚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允诺归还楚国的商於。楚怀王信以为真,与齐断交,但当向秦索地时却遭到拒绝,于是发兵攻秦,大败。魏乘楚国空虚,突袭楚国。楚国连遭打击,逐渐衰落。秦国远交齐楚,近攻三晋。三晋之中,唯有赵还具有单独抗秦的力量,秦赵之间冲突不可避免,于是出现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只善“纸上谈兵”的赵括被赵王启用,代替了老将廉颇,在与秦的对峙战中惨败,赵国40万大军被俘。秦军乘胜前进,包围赵都,魏国的信陵君窃出魏王兵符率援军救赵,赵魏联合打败了秦军。虽然秦暂时受挫,但实力不减,六国中已没有一个能与之单独抗衡的,秦统一六国的形势渐渐成熟。后来秦以十年之功终于结束了战国群雄争霸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商鞅变法 春秋时期,秦国在社会经济上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秦受到楚、魏两国的威胁,在外交上地位颇低,不能参与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各国都以“夷狄遇之”。 秦孝公即位,年轻的国君决定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道求贤令。商鞅听说后,便来到了秦国,通过宠臣引荐,见到了秦孝公。 最初两次,商鞅有意大谈儒家的王道治国理论,孝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到了第三次,商鞅才道出自己真正的主张,就是以法家学说为治国纲领,以“霸道”治国。孝公听到这些,变得精神抖擞,君臣越说越投机。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但是却受到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论辩,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 首先商鞅公布了改革的第一部法令。一是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每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让他们互相监督。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应当告发。不告发的同样有罪,告发的有功。居民必须领取居民凭证,没有凭证的不能来往,不能住店。第9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9) 二是奖励杀敌立功。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用杀敌多少和立功大小作为标准。杀一个敌人记功一分,升一级,功劳大的地位高。根据地位的高低分等级享受田地、住宅、车马、奴婢等。没有立过功的人,就是有钱也不得铺张。 三是重农抑商,奖励生产。百姓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一概收入官府做奴婢。弟兄到了成年就应当分家,各立门户,各交各的人头税。不愿分家的,每个成人加倍付税。 商鞅为了取信于民。一天,他叫人在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张贴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黄金十两。”不一会儿,南门围了很多人,人们议论纷纷,就是不相信。 商鞅又下了一道命令,把赏金加到五十两。人群中有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扛起那根木头,一口气扛到北门。大伙也纷纷跟上来,想看个究竟。商鞅立刻叫人赏了他五十两金子。这件事情一下子传开了,老百姓都说商鞅办事有信用。 商鞅变法取得了卓越成效,秦日益富强。当时的史书记载变法之后的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人们都积极发展生产,作战勇敢,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后来,商鞅实行了第二次改革。这次改革最重要的有下列三项: 一是废井田,开阡陌。 二是建立县级组织。 三是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 秦国变法以后,仅仅十几年的功夫,国力大增,人民安居乐业。由于商鞅改革功绩显著,秦孝公封他为侯,并把商於一带十五个城封给他,称他为商君。 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继位。一些贵族大臣对商鞅变法始终耿耿于怀,便诬陷商鞅阴谋造反,商鞅遭车裂的酷刑而死。但是他所推行的新法继续在秦国实行,为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负荆请罪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到赵国去,邀请赵惠文王到渑池相会。 赵惠文王害怕秦国,不想去。赵国大将廉颇和蔺相如认为,如果赵王不去,就会显示出赵国软弱胆小,叫秦国看不起。赵王出于无奈,只好叫蔺相如跟着他一起去,叫廉颇辅助太子留在本国。 廉颇护送赵王一行到赵国边境,对赵王说:“大王这次到秦国,您的安危很难预测,一定要多加小心。我想,在途中一去一来,加上两三天的会,最多不超过三十天。要是大王三十天还不回来,请让我立太子为国君,这样断了秦国要挟您的念头。”赵惠文王答应了。 赵惠文王到了渑池,秦昭襄王大摆酒宴招待他。席间,秦王假意喝醉了酒,要赵惠文王用瑟弹奏曲子助兴。赵惠文王勉强弹了一曲。秦王便吩咐秦国史官记录下来,史官高声念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赵王为秦王弹瑟。” 蔺相如见秦昭襄王有意侮辱赵王,便拿起一个瓦盆走到秦王跟前说:“赵王请秦王击瓦盆助兴。” 秦王不答应,蔺相如逼进两步,目光紧盯着秦王说:“你们秦国虽然强大,但也不能仗势欺人。如果大王不击瓦盆,五步之内,我就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 秦昭襄王害怕了,只好拿起筷子在瓦盆击了一下。蔺相如回头叫赵王史官记录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给赵王击瓦盆。” 渑池之会,秦国始终没有占到赵国一点便宜。回到赵国,赵惠文王对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加赞赏,拜他为上卿。大将廉颇很不满意,他说:“我征战南北替赵国打仗,立下多少功劳。蔺相如有什么本领就凭一张嘴,反倒爬到我的头上来了!” 这些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随从出去,在路上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过来,赶紧叫车夫把车退到一边躲避,让廉颇的车马过去。 蔺相如的手下有点看不过去,问他说:“您为什么这样怕廉颇将军,我们离开家乡,投奔您的门下,是因为敬仰您。可您总是这样躲躲藏藏,连我们都感到羞耻,不如跟您告辞回家算了。”蔺相如笑着问他们:“廉颇将军势力大,还是秦国势力大?”他们说:“当然是秦国势力大了。”蔺相如说:“秦王那么强大,我都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责骂他,怎么会偏偏惧怕廉将军呢?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因为赵国有我和廉颇将军在。一旦我们不和,秦国就会乘机入侵。你们想想,是国家要紧呢?还是个人要紧?”第10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10) 后来,赵国的名士虞卿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顿时惭愧得无地自容,他连忙脱光上身,表示赤诚相见,然后反绑双手,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他跪在蔺相如面前,羞愧地说:“相国以大局为重,这么容让我,让我羞愧万分,请您处罚我吧。” 蔺相如连忙跪下,说:“老将军是赵国的功臣,您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罪呢?” 从此,廉颇和蔺相如成了生死与共的好朋友,这段将相和的佳话流传开来。成语“负荆请罪”也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实力日益强盛的秦国攻打韩国,拔野王,切断了上党郡与以都城新郑为中心的韩本土的联系。无奈,韩桓惠王割孤悬的上党予秦以求和,上党吏民则既不欲归秦,又无力抗秦,郡守冯亭乃率一郡军民降赵。赵接受上党,遣名将廉颇麾重兵进驻战略重镇长平拒秦,秦则派左庶长王龁率大军进攻长平。于是,秦、赵长平大战就爆发了。 廉颇统率大军由赵都邯郸西上,逾“太行八陉”之第四陉滏口陉,再西行过壶口关,始入上党腹地,从此折西南行,沿八谏水,经八义村,过秦关进入长平战区,分兵布防。他依次设置了三道防线。 继廉颇进驻长平,秦遣左庶长王龁麾军由咸阳东下,取水路舟行,沿渭水东来,至河曲折北溯黄河至汾阴,折东溯汾河至晋故都新田登陆,东行越黄父,即进入上党腹地,再循梅河河床,经马邑进抵沁河西岸的端氏城,然后分兵南北顺沁河一线布防。王龁至此大体与赵相对应亦陆续设置三道防线。正是《上党记》所载:“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 春夏间,廉颇在空仓岭设防,王龁于沁河沿线准备突击。战事是由赵空仓岭守军同秦前哨部队遭遇开始的。初战,秦军攻势锐不可当,很快就突破了赵军空仓岭一带的防卫体系。王龁既突破了赵的空仓岭,一不做,二不休,一直进抵丹河西岸一线,遂形成隔丹河与赵相峙的态势。从赵军方面看,极富实战经验而老成持重的廉颇,或因遭遇中摸透了秦军战力不可与之正面硬拼,或出于保存实力以相机后发制敌,于空仓岭失利后再未做有组织的抵抗就撤回丹河东岸。此后,廉颇以丹河为依托,固守有利地形,全力加固丹河防线。廉颇在丹东不独有水宽谷深的丹河可凭,还有大粮山、韩王山两大制高点,可鸟瞰数十里丹河两岸,敌我动静,如指诸掌,是以“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就这样,他充分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形,固守阵脚,以不变应万变,一连坚持数载,使实力强急于求战的秦军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 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辎重补给维艰,又有好战嗜杀“虎狼之师”的恶名,在上党可谓“失道寡助”;赵军则以逸待劳,补给可源源而来,又有上党吏民的全力合作与支持。 孝成王年少气躁,军事知识贫乏,既认为廉颇后发制敌的战略为不敢战,早已怒不可奈;又惑于秦所施反间计的谣言,遂强使“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为将。秦廷闻知赵括为赵将,乃秘而不宣派遣名将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以王龁为尉裨将。从此,弱赵与强秦三年的僵持、平衡终于被打破,战局急转直下。 赵军陷入了困境,在如此粮尽援绝的极端困难条件下,赵军广大将士作了极其艰苦英勇的抵抗,坚持了46天,终于发展到“内阴相杀食”的地步。9月,赵括把主力部队分成四队,组织轮番突围不遂,最后赤膊上阵,亲率精兵强行突围,为秦军所射杀。主将既殁,以下数十万饥疲已极的将士,遂全部降秦。 长平之战,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全国的形势已呈不可逆转之势,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仍为特征的战国时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封建大帝国就要诞生了。 秦灭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率领强大的秦军自燕国南下,灭掉了战国七雄中的最后一个强国齐,结束了烽烟四起、分裂割据的战国乱世,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秦王嬴政称皇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始皇帝。第11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11) 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相互侵伐,战争不断。经济遭破坏,生灵遭涂炭,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众希望统一。随着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各地间经济交流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而当时各国间度量衡不统一,货币不统一,关卡林立,捐税繁多,给经济交流带来极大不便,经济的发展要求统一,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因商鞅变法而日益强大的秦就担起了这个历史的重任。 公元前246年,庄襄王死,年仅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但当时的国政大权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嬴政许多事情受到他的限制。随着秦王嬴政年龄的长大,他对吕不韦的专权也日益不满,于是,二者的争议也日益激烈。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嬴政举行了加冕典礼,开始亲政,他首先镇压了嫪毐集团的政变,接着以吕不韦与政变有关为借口,罢其相国之职,令其迁蜀,迫使吕不韦无奈自杀。至此,秦国大权真正掌握在嬴政手中,这就为他指挥消灭六国的统一战争创造了绝对必要的条件。 从秦王嬴政十七年灭韩开始,秦王嬴政开始了他正式的统一六国的战争。 秦王嬴政十七年,嬴政派大将内史腾率兵攻打韩国,俘虏韩王安。至此,韩国虽已灭亡,但韩国贵族的反抗并没有停止,韩王安被迁于岐山,前226年曾发动叛乱,不久被镇压下去,这才彻底解决了韩的问题。 第二个灭的是赵国。在当时的六国中,赵国是很强大的一个。先是廉颇,后为李牧、庞煖,都是善于用兵的大将,秦国几次兴兵伐赵,都未曾讨得多少便宜。前229年,秦将王翦、杨端和分别率兵向赵进攻。赵将李牧、司马尚坚持抵抗达一年之久。后来,赵王宠臣郭开接受贿赂,向赵王诬告李牧、司马尚。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拒绝交出兵权,赵王便派人暗地里逮捕李牧并处死,同时杀掉司马尚,李牧一死,秦军如入无人之境,3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俘赵王迁。时年十月,秦军进入邯郸,赵亡。 灭赵以后,秦兵临易水,就下令攻打燕国。燕国太子丹带领兵马出去迎战,哪里是秦军的对手,被秦军打败。燕王喜和太子丹只好逃到辽东。秦王政不肯罢休,非要抓住太子丹不可。燕王喜被逼无奈,只得杀了太子丹,向秦王政谢罪求和。 公元前225年,秦国灭了魏国,接着又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后王翦灭了楚国。这样,秦国兼并了韩、魏、楚、燕、赵五国,只剩下一个齐国了。 齐国国王建一向不敢得罪秦国,死心塌地地听秦国的话,他以为这样秦国就不会进攻齐国了。等到五国一一被秦国吞并,他才清醒过来,连忙派兵去守西边的边界,可是已经太迟了。 公元前221年,王翦之子王贲率领几十万秦军攻打齐国,齐国根本就没有抵抗的能力。没有几天的功夫,秦军就占领了临淄,齐王建投降了。 秦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把六国吞并,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这就是秦王朝。 秦修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诸侯的办法,采用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每个郡都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守、郡尉和郡监。 原先六国的车辆大小不一样,因此道路有宽有窄。秦始皇下令,规定车轴上两个轮子间的距离,一律为六尺,道路五十步(秦以六尺为一步),路的两旁每隔三丈种上一棵青杉。 原先六国的文字也不统一。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还规定了全国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方便公正了。 这就是秦始皇废分封、建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的改革。 秦始皇正在进行国内改革的时候,北方的匈奴来侵犯。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他们趁着燕、赵衰落的时候,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把河套一带地区收了回来,设置四十四个县。第12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12) 为了防御北方匈奴来犯,秦始皇决定派几十万民夫修筑长城。长城本是以前许多诸侯国家修筑的防御工事。其中燕国有两条长城,一条西起造阳(今河北省独石口)、东至辽东,为防胡人修筑的北长城;另一条是防备齐国和赵国的南长城。赵国也有两条长城,北长城西起高阙(今内蒙古临河),东至代地(今河北省蔚县)用来防御匈奴;南长城是为了防备齐国和魏国修筑的。秦国也有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黄河的北长城;一条防御赵国、魏国的南长城。秦始皇下令把秦、燕、赵三国长城连接起来。 经过多年的艰苦劳动,长城才修建成功。长城的建筑主要有关隘、城墙、城台、烽火台四部分组成。关隘又叫关城,设立于高山峡谷等险要之处,或交通要塞,起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烽火台设立于高山之巅,或平地转折处,如果遇到敌情,立刻发出警报,白天点燃柴草冒出浓烟,晚上火光通明,及时传递紧急军情。 长城的建成,在抵御北方匈奴侵扰,保护中原地区稳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万里长城是中国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上一项最伟大的建筑工程,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一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代,制度混乱不已。秦统一以后,采取种种措施在政治、经济上巩固统一。但是,仅仅实行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一,对于巩固中国上的第一个庞大的封建专制帝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这一措施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给中国思想文化史带来了第一场重大灾难。 公元前213年,也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原后的第九年。一天,秦始皇召集文武百官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一起讨论分封制利弊。在场的文武百官无不颂扬秦始皇的功德。秦始皇听了,心花怒放,得意万分。有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却说:“陛下,我听说殷周两代的国王传了一千多年,他们分封子弟功臣做诸侯,诸侯辅助中央朝廷,那个制度本来很好。如今陛下统一了中原,子弟却毫无地位和实权,他们无法辅助朝廷,一旦发生贼臣谋反的事情,谁又能挽救得了局面呢?凡事不按照老规矩去办,就不能够长久。请陛下还是重新考虑分封子弟的事情才好。” 这时,已升任丞相的李斯对淳于越以古非今的论调进行了激烈的驳斥。他说:“古今时代不同,情况也随着时代而变化,各朝代采用自己的方法治理国家,绝不能再拿古代的制度到今天来实行。如今天下已安定,法令统一,老百姓应当努力生产,读书人应当努力学习现行的法令制度。可现在一些读书人,不学习当代的东西,总是死抱着老一套东西不肯放弃。他们根据古书上的记载来攻击当前的政治制度,扰乱人心。像这样下去,不加以禁止,对于陛下的统治是很不利的。” 李斯向秦始皇提出焚书的建议,他认为社会上流传各种各样的书籍,是造成思想分歧的根源。秦始皇觉得李斯说得有理,于是就下令焚书。 凡不是秦国的历史,一律烧掉;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收藏的《诗经》、《尚书》、百家语,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医药、卜筮、种树一类书籍不在禁止之列;以后有人敢议论《诗》、《书》的,处以死刑;以古非今的将被灭族;官吏或其他人见到而不举报的,与犯人同罪。命令下达后三十天不焚书的,脸上刺字,罚服劳役。 焚书令发布以后,各郡各县的官吏不敢怠慢,他们派出士兵和差役,到老百姓家中挨门挨户收缴书籍。于是,大批古代文献、典籍被付之一炬,使中国的文化事业遭受了一次大浩劫。 秦始皇的焚书令,引起许多读书人的强烈不满,他们大造舆论,谩骂、攻击秦始皇的暴行。公元前212年,有两个替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偷偷地议论说:“秦始皇野蛮专横,刚愎自用。他在灭亡六国后,自以为是从古以来最了不起的君主。他靠残酷的刑罚来统治天下,大臣谁也不敢说真话,像他这样贪图权势的人,我们还是不要为他觅求仙药的好。”两个人商量后,就偷偷逃走了。第13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13) 秦始皇得知后,十分生气,他决定惩治这些敢于反抗,用“妖言”蛊惑百姓的儒生。 秦始皇命令御史大夫亲自查办,先后逮捕了四百六十多个方士儒生。秦始皇叫人在咸阳城外挖了个大坑,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 陈胜、吴广起义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辉煌事业,是在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的条件下完成的。统一战争虽然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也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其沉重的负担。秦统一后,秦始皇继续其急政暴虐的统治。继续对外战争,并大兴土木,修筑长城,建造阿房宫。繁重的徭役租赋,使广大农民日益贫困破产。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赋敛更加沉重,徭役征发更加频繁,人民困苦达到了极点,终于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农民起义。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九百多名贫民壮丁被押到渔阳去戍守。阳城距渔阳路途遥远,又赶上连雨天,道路泥泞,壮丁们衣不遮体,又冻又累。赶到大泽乡,队伍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停下来。当时秦朝法律规定,凡延误到边界驻防日期的,一律杀头。 队伍中有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一个叫吴广。他们计算着,无论怎么拼命赶路,也赶不上到达的日期了。陈胜对吴广说:“现在继续赶路也是死,起来造反失败也是死。不如我们起来造反,假借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反对残暴的秦二世,肯定会有许多人响应的。”吴广同意了。 第二天,伙夫上街买鱼回来,剖开一条大鱼,发现鱼肚子里有块绸布,上面写着“陈胜王”三个字。大伙儿一下子就传开了。到了晚上,大伙听到狐狸的叫声,叫的是:“大楚兴,陈胜王!”其实,这都是吴广利用迷信,大造舆论。 大伙不知道真相,便仨一群儿,俩一伙地议论,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说他长得像个真命天子。陈胜看到时机成熟了。 次日早晨,押送的军官催促壮丁们上路。吴广说:“天下雨,误了期,既要杀头,还是让我们回去种地吧。” 军官听吴广说要逃跑,拿起宝剑就向吴广砍去。陈胜夺过宝剑,杀了这个军官。吴广也冲上去把另外一个军官砍死。 这时,陈胜和吴广大声对众人说:“弟兄们!咱们遇上了大雨,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按照法律,误期是要杀头的。反正也是个死,男子汉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得有个名堂。难道那些王侯将相生来就是贵种吗?” 大伙齐声说:“我们听你的,杀出去!” 陈胜、吴广看大伙很齐心,决定立即起义。他们做了一面大旗,上面绣着“楚”字。大伙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翻秦朝。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陈胜自称将军,称吴广为都尉。他们一下子就攻占了大泽乡。 大泽乡的农民听说陈胜、吴广起义反抗秦朝,都扛着锄头、铁耙、扁担赶来参加起义军,起义军一下子壮大起来。陈胜吴广带着起义军打下陈县,这时队伍已发展到几万人。大家公推陈胜为王,建立了张楚政权。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向西攻荥阳(今属河南省),命武臣、张耳、陈余等北伐赵地,邓宗南征九江郡(治所寿春,即今寿县),周市夺取魏地。 吴广围攻荥阳不下,陈胜另派周文为将军,西向攻秦。周文率领的起义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打下了许多地方,直逼咸阳。秦二世急忙派大军镇压,起义军虽然作战勇敢,奋力拼杀,但是寡不敌众,败在秦军手下,周文被迫自杀。吴广率领的起义军很快被秦军团团围住。吴广部下田臧假借陈胜的命令杀害了吴广。最后,这支队伍也被秦军打败。后陈胜亦被叛徒所杀害。 陈胜吴广虽然死了,但他们点燃的农民起义烈火却越烧越旺,最终葬送了秦王朝。 楚汉之争 陈胜、吴广牺牲后,秦末农民起义事业暂时受到挫折。但是各地人民坚持斗争,新的革命高潮又很快兴起,这就是项羽、刘邦等人领导的反秦斗争。 项羽是楚国名将的后代,由叔父项梁抚养成人。刘邦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项羽、刘邦响应秦末农民起义,扩充队伍,积极发展势力。各路起义军为了号召群众,共同推举楚怀王的孙子心为楚王和起义军总领袖,然后兵分两路攻打秦朝。项羽在攻打秦朝、进军北上的途中夺取了北征军的领导权。第14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14) 公元前207年,强大的秦军追杀反秦军队到巨鹿。项羽率领全军,破釜沉舟,士兵每人只带3天的干粮,表示决一死战的勇气与信心,双方军队在巨鹿展开战斗。义军英勇拼搏,每个将士以一当十,喊杀声惊天动地。大战9天后,项羽获胜,解了巨鹿之围,消灭了秦军主力,迫使秦朝20万大军投降。项羽在亡秦战争中立了首功。在项羽北上攻秦时,刘邦从西面击秦。由于刘邦的兵力弱小,无法大规模作战,他就采用计谋攻城占地。刘邦的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注意减轻百姓的各项负担,因此获得了百姓的大力支持。而此时秦朝丞相赵高杀死秦二世,另立子婴为秦王。刘邦趁秦王朝内讧的机会直逼咸阳,秦王子婴捧着玉玺向刘邦投降。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刘邦攻占咸阳后,继续推行仁厚政策,深得百姓拥护。项羽听说刘邦进入咸阳并且约法三章,认为刘邦要夺取天下。于是,刘、项两军在函谷关对峙。刘邦军队实力弱小,就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赔礼道歉。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危机关并头,刘邦的部下樊哙拥盾闯入,刘邦乘机逃走。鸿门宴后不久,诸侯混战再次爆发,刘邦在汉中建立根据地。公元前206年,刘邦带兵北上,楚汉战争爆发了。 公元前202年,刘邦把项羽围在垓下城。项羽粮草断绝,也无援兵。在一个寒冬的夜晚,项羽的爱妾虞姬正陪他在军营中借酒消愁,忽然听见四面传来楚国的民歌。项羽的爱马也嘶鸣起来。英勇一世的项羽知道大势已去,虞姬拔剑自杀,军中士兵悲痛不已。半夜,项羽率领八百多骑兵突围出去。天亮后,刘邦派五千骑兵追赶到乌江,项羽率领最后的28骑苦苦战斗,但寡不敌众。在乌江渡口乌江亭长要渡他过江,并劝他东山再起,项羽感到没颜面再见江东的父老兄弟,也不甘心当俘虏,于是抽出宝剑在乌江岸边自杀了。 楚汉战争是由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而来的,但这场战争发生在亡秦之后,不再具备农民战争的性质,而成为刘邦、项羽争夺新的封建统治权的斗争。其结果是,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封建政权——西汉王朝。 平定三秦之战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经过韩信训练后的汉军军容严整,军纪严明,战斗力更强了,刘邦决意挥师东进。张良离开刘邦之前,曾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如今汉王又向韩信征询东进大计,韩信的战略战术与张良不谋而合。 韩信曾对刘邦说过:“能够与大王争天下的只有项羽一人。项羽虽然威震天下,但他不会用人。他的凶暴残酷,也失掉了民心,老百姓都怨恨他。大王要想打败他不难,您任用天下勇将,把天下城邑和土地封赏给功臣,争取民心,那就会战无不胜。”韩信说:“项羽分封在关中地区的三个秦朝降将,原先帮秦朝镇压百姓,百姓早对他们恨之入骨,可以先拿这三个人开刀,然后再往东进,夺取天下。” 刘邦听从韩信的话,一面操练军队,一面整顿后方,准备攻打关中。公元前206年8月,汉王和韩信率领大军静悄悄地离开南郑,叫萧何留下来收税征粮,供应军饷。韩信命令樊哙、周勃带领一万多人去修西蜀通往外面的栈道,限期三个月完工。 当初,沛公为了迷惑项羽,把栈道毁坏了,表示守在西蜀,不再争天下。 过了几天,汉王派来几个工头,还带来一千多名民工。听说樊哙、周勃在军中散布怨言,便撤了他们的职,把他们调了回去。新工头非常卖力气,天天监督士兵、民工们抢修栈道。 这个时候,章邯听说汉王要兴兵东征,立即派探子去打听栈道的消息,并做好拦截汉军的准备。探子们回报说,汉军任用钻裤裆的韩信当大将军,士兵们都不服气,另外修栈道的士兵和民工不愿意受累,纷纷逃走了,看样子栈道短时间内修不好。章邯半信半疑,还是派兵把守住栈道的东口,天天派人打探汉军的动静。第15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15) 有一天,探子突然报告,说:“汉军已经过了栈道,夺去了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打过来了!”章邯心里想,栈道明明没有修好,汉军怎么能过来呢?这就是韩信用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 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进来,不到三个月工夫,平定三秦。这下,可把楚霸王项羽气坏了。他打算发兵向西攻打刘邦,又得向东攻打齐国的田荣,左右为难。他和范增商议,决定先进攻齐王田荣。后刘邦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本来是个疑心很重的人,果然对范增产生怀疑,范增十分气愤,说自己年老体衰,就告老还乡了,范增又气又伤心,半路上害病死了。 项羽将汉王刘邦围困两年多。公元前203年,汉王突围出去到了广武,楚汉两军又对峙起来。一天,项羽叫刘邦出来阵前对话,刘邦当面数落项羽的罪状。项羽听得发火了,命令弓箭手放箭,刘邦胸口中了一箭。 张良对刘邦说:“现在楚军粮草困乏,不如趁机跟他讲和。”于是,汉王派人跟项羽讲和,建议楚汉双方以荥阳东南的鸿沟为界,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双方停止战争。项羽认为这样划定“楚河汉界”还不错,便同意了。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缓兵之计。汉王刘邦采用张良、陈平的计策,不到两个月,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一齐追击项羽,楚汉双方进行了最后的决战。 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