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帝王们-3

史上唯一“被阳痿”的皇帝司…“被××”,是近年来网络文化中极为流行的一个词汇。从“被自杀”“被失踪”,到“被自愿”“被捐款”,再到“被全勤”“被开心”,各个领域关于“被××”的例子铺天盖地,以至于不少网友妄称中国已经进入所谓的“被时代”。其实,这种被人控制、受人摆布的现象,并非新生事物。翻阅古籍,关于弱势群体被迫“受制于人”的记载屡见不鲜,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就连绝大多数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也逃不出这种欲哭无泪的屈辱厄运。傀儡皇帝大都活得比较窝囊。因为皇权旁落,因为权臣跋扈,因为身不由己,因为大势已去,所以,他们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无可奈何地成为“被××”的历史先驱。一部皇权沉浮史,说白了,就是一部皇权与臣权此消彼长的“被××”史。臣下一旦大权在握,腰杆挺直,皇帝多半没有好果子吃。历代傀儡皇帝中,“被登基”“被禅让”“被下诏”“被迁都”“被谋反”“被联姻”,甚至“被御驾亲征”的,均不乏其人。但是,正史中明确记载“被阳痿”的傀儡皇帝却只有一个,即东晋的司马奕。“被阳痿”,是被人故意说患了阳痿,是一种极恶毒、极下流的政治诬蔑手段。一般的男人被人说阳痿,说不行,尚且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如果换作皇帝,换作国家首脑,哪怕是名誉上的顶尖人物,自然会更加颜面扫地,司马奕被废就是一个极典型的例子。司马奕(342~386年),字延龄,晋哀帝之弟,东晋第七任皇帝。兴宁三年(365年)二月,晋哀帝司马丕病死,无子嗣,弟弟司马奕即位。在位期间,东晋王朝内有褚太后、司马昱执掌朝政,外有大将桓温骄横跋扈,有位无权的司马奕形同傀儡。褚太后尽管三度垂帘,观其一生之所为,不过是妇人之见;司马昱虽然终成帝王,量其毕生之建树,终究是傀儡之身;相比之下,桓温要比他们二人强硬而诡诈百倍。据《晋书》记载,桓温从小便有“雄略”,便是“英物”,长大后“姿貌甚伟”,尤其是成为皇亲国戚之后,更是不可一世。从晋哀帝时,桓温就开始掌权当国;到了司马奕时,桓温更是权倾朝野。中国最恶毒的那句“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资治通鉴》),《晋书》作“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便出自他口。司马奕即位时,东晋王朝正处于皇权旁落的风口浪尖。当时,桓温身兼数职,从部队到后勤,从中央到地方,东晋几乎所有的重要职位都在他掌控之中。大将军桓温偏偏是一个狼子野心之人,在其淫威下,司马奕只能战战兢兢地看人脸色,而桓温却想取而代之。为了树立威望,为了捞取资本,桓温迫切需要一场更精彩的军事大捷。太和四年(369年)四月至九月,桓温北伐前燕时,因为决策失误,先胜后败,“损失三万余人,大败而归。”途中,桓温所部又因“行役既久,又兼疾疠,死者十四五,百姓嗟怨”。“粮运不继,焚舟而归”“军中绝粮,又闻前秦援兵将至,遂烧船、弃甲,自陆道撤退,凿井而饮,行军七百馀里,途中遭前燕骑兵伏击”(《晋书》),桓温作战报告中的虚假托词,并不能掩盖他的责任,更不能阻止他的威望大减。这次惨败,对于桓温来说,无疑是政治上的致命打击。一蹶不振,一落千丈,还是强做英雄,强行废立,忧心忡忡的桓温和觊觎皇位已久的司马昱一拍即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太和四年(369年)十一月“辛丑,桓温自山阳及会稽王昱会于涂中,将谋后举”。“将谋后举”,即废掉司马奕。通过废立,桓温可以挽回颜面,重树威望;丞相、会稽王司马昱也最有条件坐上皇帝宝座。揣着不同的目的和共同的利益,桓温和司马昱站到了一条船上。废立,是一件天大之事;再者,司马奕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并无过错。因此,桓温并不敢贸然行动。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在听取部下关于“宫阐重闷,床笫易诬”妙计后,“诬帝在藩夙有痿疾”(《晋书》),三个儿子都是后妃与他人私通所生,并将此“密播此言于民间,时人莫能审其虚实”。(《资治通鉴》)皇帝患有“痿疾”,皇子“莫知谁子”,这是一件事关国家尊严、皇室血统和政治稳定的头等大事。褚太后得知这一宫廷“丑闻”,登时“感念存没,心焉如割”,不辨真伪地指责司马奕“人伦道丧,丑声遐布。既不可以奉守社稷,敬承宗庙,且昏孽并大,便欲建树储藩。诬罔祖宗,颂移皇基,是而可忍,孰不可怀!”于是以皇太后的名义,行“伊霍之举”,“废奕为东海王,以王还第”(《晋书》)。这一年,司马奕刚刚30岁。桓温为了谋图废立、揽权夺势,出此卑鄙下流的阴招,使司马奕之私密器官“被阳痿”的同时,令其政治生命也随之告终。在一片欷歔声中,司马奕灰溜溜地结束了六年的傀儡生涯。离开皇宫不久,司马奕三个儿子及其生母便遭桓温之毒手。不久,桓温上奏褚太后,将司马奕从东海王改封为海西县公。接着,桓温命吴国内史刁彝着意防卫,又派御史顾允领兵监管。司马奕遭此辱废,一则万念俱灰,二则身处险境,言行更加谨慎。他不仅经受住了各种诱惑和考验,还极力表现出了“杜塞聪明,无思无虑,终日酣畅,耽于内宠”的样子,甚至生了孩子也溺死不养,以证明自己确实患有“痿疾”。桓温知其心灰意冷,无意东山再起,便没再加害他。据《晋书》记载,“朝廷以帝安于屈辱,不复为虞。”太元十一年(386年)十月,司马奕病逝于吴县,享年45岁,史称晋废帝或海西公。从一个部件“被阳痿”,到整个人“被阳痿”,司马奕的屈辱遭遇,是专制制度下权力争斗的典型写照。皇帝一旦成为摆设,成为傀儡,就注定要成为政治上的弱势个体,就难免被权臣从皇位上拉扯下来。同样,权臣一旦力不从心,濒临死亡,其曾经的不可一世也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像桓温这样歹毒下流的卑鄙小人。宁康元年(373年),桓温一病不起,朝廷念其功勋,决定为其加“受九锡”,但谢安、王坦之却因恨之而故意拖延,即《晋书》中记述的“闻其病笃,密缓其事”,桓温至死也没盼来那一纸“锡文”,最终“被错过”了这一无上荣光。正所谓:欺人者,人恒欺之;“被”人者,人恒“被”之。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傀儡皇…在皇帝——权力——大臣的政治格局中,权力就像是一台天平的指针。指针偏左,可能会出现独裁皇帝;指针偏右,多半要产生傀儡皇帝。因为有命无运、有名无实、有位无权,所以,傀儡皇帝大都被权臣搞得很郁闷,很狼狈。在历代傀儡皇帝中,被人挟持者有之,被人废黜者有之,被人幽禁者有之,被人砍头者有之;但是,被人当众警告,当众臭骂,当众殴打,甚至被人当众指责“谋反”者,恐怕也只有东魏的孝静帝了。孝静帝(524~551年),名叫元善见,祖父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父亲是清河王元亶。北魏末年,高欢操控了生杀予夺大权。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决裂,于是逃离洛阳,投奔了宇文泰。元修走后,高欢任命清河王元亶为大司马,全权处理国家政务。元亶还没即位,就“出入已称警跸”,而且刚愎自用,唯我独尊,不把高欢放在眼里。鉴于此,高欢把元亶赶下台,另立元亶的世子元善见为帝,改元天平。这样一来,北魏同时出现了元善见和元修两位皇帝,从而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初期,时局动荡,烽烟四起。东面兖州、青州的起兵,西面西魏的宼掠,南面萧梁的进攻,这种复杂的局势,是11岁的孝静帝所无力应付的。再者,父亲的废立遭遇,也让他学会了隐忍,一切唯高欢之命是从。不久,东魏都城从洛阳迁到了邺城。当时,邺城出现了一首童谣:“可怜青雀子,飞来邺城里。羽翮垂欲成,化作鹦鹉子。”青雀,暗指孝静帝;鹦鹉,暗指高欢。这首童谣,形象地道出了北魏皇权的一败涂地和少年天子的艰险处境。孝静帝从即位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无法摆脱傀儡皇帝的屈辱命运。高欢的野心很大,但他是靠讨伐叛逆、复辟君位起家的,所以不敢轻易篡位称君。孝静帝自幼聪明,几年的傀儡生涯使他更懂得人情世故。为了拉近与高欢的距离,天平四年(538年),孝静帝主动提出立高欢的二女儿为皇后。对此,高欢“前后固辞”,孝静帝死缠硬磨。直到兴和元年(539年)五月,孝静帝才如愿以偿地成为高欢的女婿。此后,高欢表面上对孝静帝还算谦恭,孝静帝也成长得有胆有谋,文武双全,《魏书》称他“好文学,力能挟石狮子以逾墙,射无不中”,大有“孝文之风”。武定五年(547年),高欢去世,高澄承袭父职,继续把持着东魏朝政。如果说高欢还算有点良知的话,那么,高澄简直就是蛮夫,就是野兽。在高澄看来,东魏的江山是高家打下来的,皇帝也应该姓高。高澄的目的,就是要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为了控制孝静帝,高澄提拔心腹崔季舒当黄门侍郎,监视孝静帝的一举一动,并随时汇报。有一次,高澄写信问崔季舒:“痴人比复何似?痴势小差未?宜用心检校!”意思是说,皇帝比以前如何?痴癫情况好些了没?你可得给我用心盯着!此后,孝静帝处处受高澄掣肘。武定七年(549年)四月,高澄趁“侯景之乱”,攻陷了萧梁不少城池,孝静帝被迫封高澄为“相国,封齐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有了功勋,有了高位,高澄的篡逆之心更加膨胀,而对孝静帝的欺辱、羞辱和侮辱也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据《资治通鉴》记载:“帝尝猎于邺东,驰逐如飞,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从后呼曰:‘天子勿走马,大将军嗔!’澄尝侍饮酒,举大觞属帝曰:‘臣澄劝陛下酒。’帝不胜忿,曰:‘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生为!’澄怒曰:‘朕,朕,狗脚朕!’使崔季舒殴帝三拳,奋衣而出。”马骑快了,就要受到警告;敬酒不吃,就要挨骂遭打。拓跋珪当年的雄姿,拓跋宏昔日的风采,随着北魏皇权的旁落,如今已是荡然无存。但是,孝静帝绝不是懦夫。尽管他身为傀儡,尽管他无力抗争,但“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生为!”这句话,就足以看出孝静帝秉持着宁肯亡国,也不接受小人摆布的决心和勇气。“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此时此境,孝静帝咏颂谢灵运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受辱后的自我解嘲,同时也是反击前的振臂高呼。不在屈辱中沉默,就在屈辱中爆发!这首《抒怀》,是当年谢灵运起兵前的战斗檄文。韩亡子房奋,是说张良雇人锤击秦始皇,立志为国报仇;秦帝鲁连耻,是说鲁连以魏国屈从于秦昭王为耻,主张联合抗秦。侍讲大臣荀济,显然听出了孝静帝的心声,于是与元瑾、刘思逸等人密谋讨伐高澄,以解皇帝之危。由于朝中尽是高澄的耳目,他们便选择了“地道战术”,即在皇宫日夜挖掘通往城外的秘密通道,计划与孝静帝逃出皇宫后,组织天下兵马,与高澄决一死战。可是,当地道挖到城门附近时,守门军官听到地下有响声,便上报了高澄,荀济等人被抓。“陛下为什么要谋反?”高澄带兵入宫后,逼问孝静帝。“我们父子两代为国家忠心耿耿,有什么地方对不起陛下呢?这一定是您身边的侍卫和嫔妃怂恿您这么干的!”高澄说罢,便示意左右捕杀胡夫人和李嫔。孝静帝义正词严地说道:“自古以来,只听说臣子反叛君王,没听说君王反叛臣子。您自己要谋反,又何必指责我呢!杀了您,社稷就会安定!不杀,国家就会灭亡。我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何况是嫔妃!想弑君叛逆,看您的时间!”(《资治通鉴》)高澄被孝静帝驳斥得哑口无言,连忙磕头,大哭有罪,并连夜摆酒谢罪。孝静帝的话虽然很经典,却无法阻挡高澄的篡位步伐。毕竟,大权在高澄手里。三天后,高澄把孝静帝囚禁在含章堂,“烹(荀)济等于市”。然而,在准备杀死孝静帝时,高澄被厨师兰京刺死。得知高澄被杀,孝静帝高兴地对左右说:“高澄之死真是天意,是朕该掌权的时候了。”然而,他的话音刚落,高澄的弟弟高洋就杀了出来。比起高澄,高洋更加凶残,更难对付。单看这八千士兵和数百刀斧手的阵势,孝静帝就知道自己连傀儡皇帝也做不成了。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在十万精兵的逼迫下,孝静帝禅位于高洋。高洋即位之初,对孝静帝还算优待,封他为中山王,食邑一万户。在封地,孝静帝可以悬挂天子旌旗,用天子年号,文书可以不称臣,三个儿子也都封官食邑。孝静帝没事可干,整日和妻子饮酒、赋诗,聊以解愁,日子倒也安定。然而,这一切只是暂时的,都是高洋为赢得支持而做的政治文章。一年后,北齐政权的根基已经相当牢固,孝静帝自然也就变成了毫无必要的累赘。天保二年(551年)十二月,高洋设宴款待孝静帝时,偷偷在杯中下了毒,孝静帝没有防备,结果中毒而死。随后,他的三个儿子也被高洋杀害。11岁即位,27岁禅位,28岁被杀,孝静帝在悲愤中走完了屈辱的一生。孝静帝的第一个年号是“天平”,但象征权力的指针却始终没有青睐过他。在专制主义社会里,权力只能偏向于一方,要么大臣遭殃,要么权臣跋扈。从建国,到禅让,到灭亡,东魏的政权被高欢父子控制,孝静帝只有任人宰割的份。活着的时候,被人称作“痴人”,骂作“狗脚”,指责“谋反”;死后,这些遭际竟然还要白纸黑字地录入正史。与汉献帝刘协、宣统帝溥仪等人相比,孝静帝元善见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傀儡皇帝。古代首位无上皇的荒唐结局…无上皇是指太上皇的父亲,皇帝的祖父,是中国古代帝制度中的最高虚位。帝王将帝位传给下一任皇帝(继任者大都是其儿子)后成为太上皇,而其继位者若是再退位,则继任者升为太上皇,而原本的太上皇则升为地位最高的无上皇,近似于女性中的太皇太后。但纵观历史,无上皇出现的概率比太皇太后少了许多。这一点并不奇怪,皇帝们不到山穷水尽绝不让位,历代的太上皇尚且不多,更何况无上皇。中国古代的第一位无上皇是北齐后主高纬。在承光元年(577年),因北齐军队无法抵挡北周的进攻,北齐即将亡国。高纬为避祸而将帝位内禅于太子高恒,是为北齐幼主。高纬成为太上皇。不久,太上皇高纬再命幼主让位任城王高湝,于是太上皇高纬成为无上皇。然而,成为无上皇之日也是他的灭国之日,其荒唐的人生结局可叹复可怜!高纬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五位皇帝,北齐武成帝高湛的长子。天保七年(556年),高纬生于并州(今太原)的王邸。少年时容仪美好,为父亲宠爱,拜为王世子,大宁二年(562年),被立为皇太子。河清四年(565年),武成帝禅位于他。高纬即位时,腐朽的北齐政权已经摇摇欲坠。他不仅不思进取力挽狂澜,而且不学无术,不务正业,荒淫无道,荒唐至极。高纬自称“无忧天子”,玩的花样也别出心裁,最雷人的就是他自己作词作曲,抱着琵琶自弹自唱,唱到兴处,还命令上千名太监、奴婢一起给他伴唱,场面宏大火爆之极,堪称“乐队组合”的开山鼻祖。他每天都和后妃、宫女在一起厮混,只顾吃喝玩乐,十天半个月不上一次朝。哪个大臣劝他勤于政事,轻则被罢官、重则被杀头。他身边围绕的都是些对他阿谀奉承的人,这些人有的四处为他物色美女,有的为他修建富丽堂皇的宫殿供他游乐。这些祸国殃民的人却都得到了他的重用。朝堂之上,可谓黄钟毁弃,瓦砾雷鸣。高纬在位不到十年,豪华宫殿建了十几处,北齐都城邺城里的寺院比他父亲高湛在位时多了将近一倍。好笑的是,有一次大臣们有重要的事情要向高纬上奏,走了很多寺院才找到他。庙堂之高,腐朽如此,江湖之远的民不聊生就更可想而知了。政治上的极其腐败,导致了北齐军队的衰弱,其军事力量江河日下,尤其是昏庸的高纬错杀名将斛律光后,使得北齐顿失抗击北周侵略的国之栋梁,遭遇了被灭国的命运。斛律光,敕勒族,字明月,朔州人,北朝北齐名将。斛律光出身将门,其父斛律金是齐的大司马,还封为郡王,流传千年的名曲《敕勒歌》最初就是斛律金唱出名的。斛律光马面彪身,神爽豪杰,不善言谈,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17岁时随父征周就大显神勇,射倒并生擒宇文泰的长史莫孝晖。546年,高澄(高纬的伯父)至晋阳打猎,斛律光一箭射中一只大雕之颈。高澄取而视之,大加赞赏,当时称他“落雕都督”。极富军事才能的斛律光屡次击破北周军队,564年时北周,突厥二十万联军攻齐,在太和谷斛律光与敌军遭遇,北周军队溃退,大将王雄冲入斛律光阵中要和他单挑,斛律光一时左右皆散,他只剩下一奴一矢,王雄持槊和他相隔丈余,对他说:“吾惜尔不杀,当生将尔见天子。”斛律光一箭正中王雄额头,王雄死后,斛律光趁势掩杀过去,斩3000余人。570年周大军围宜阳,斛律光率三万步兵解围,在定陇与周军遭遇,斛律光身先士卒,英勇出击,击溃敌人。不过这次斛律光并没有解围,对峙一段时间后退走,宇文宪率5万周军追击,斛律光纵骑反击,俘宇文英等。宇文宪又令宇文桀等率步骑3万拦击,斛律光大破之,斩梁景兴,获马千匹。同年12月,斛律光自平阳率步骑5万进抵汾北,筑平陇等13座戍镇,击败北周名将韦孝宽等,俘斩周军数以千计。斛律光以军功累官至大将军,其父去世后,又袭咸阳郡王,拜左丞相。他有一个女儿作了皇后,两个女儿是太子妃,子弟皆封侯作将,还娶了三位公主。他的弟弟外律羡都督幽州刺史,在边境筑城设险,养马练兵,修水利、劝农耕,威震突厥。全家功高位显,门第极盛。因此,斛律光常为此担忧,怕惹来祸患,居家很严,生活节俭,不谋私利,杜绝贿赂,门无宾客,也不肯干预朝政。北齐后主高纬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他宠信祖(王廷)、穆提婆等小人,政治黑暗腐败。斛律光非常讨厌这些人,说“目人用权,国必破矣!”引起了他们的忌恨和陷害。北周名将韦孝宽屡与斛律光交战皆不能获胜,他知道高纬昏庸,又听说斛律光与祖廷等权臣有隙,便制造了斛律光篡位的谣言,编成儿歌,在邺城歌唱,歌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为一斛,明月是斛律光的字,谣言暗喻斛律光有篡位野心。祖廷等乘机向高纬进谗言,又指使人诬告斛律光谋反。武平三年(公元572年)六月,高纬假赏给斛律光骏马一匹,约其第二天游观东山,诱到宫中,将其杀害,时年58岁。并以谋反罪尽灭其族,还派人抄家,结果只得到一些宴射用的弓箭刀鞘,并无余财。古代首位无上皇的荒唐结局…高纬自毁北齐之栋梁,朝野皆为之痛惜。而周武帝宇文邕得到斛律光被害的消息极为高兴,下令大赦境内,于公元577年发兵长驱攻入邺城,灭了北齐。《北齐书·斛律光传》记载,周武帝宇文邕下诏追封斛律光为上柱国、崇国公,并指着诏令对众人说:“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北齐之灭亡,与高纬疯狂地迷恋冯小怜也不无关系。冯小怜本是穆皇后身边的一名侍女。据《北史》记载:冯小怜“慧黠,能弹琴,工歌舞”,是一位聪明、漂亮,又有才情的女子。当时,高纬正宠爱弹得一手好琵琶的曹昭仪,穆皇后为了与曹昭仪争宠,就把自己的美侍女冯小怜送给高纬,以转移高纬的感情。不想,这虽然使高纬冷淡了曹昭仪,但冯小怜却更胜曹昭仪万分,她天生丽质且风情万种,高纬被她迷得更是神魂颠倒。从此,高纬专宠冯小怜,“坐则同席,出则并马”,还发誓说“愿得生死一处”。冯小怜是一个天生的尤物,容颜美丽无比,肌肤吹弹可破。高纬对其爱不释手,与大臣们议事的时候,也要把冯小怜抱在怀里,或放在膝上,耳鬓厮磨,卿卿我我。无耻皇帝高纬甚至还让冯小怜一丝不挂躺在朝堂的案几上,并时不时地做出各种动作,让大臣们一饱眼福。听着大臣们赞不绝口的谀词,高纬高兴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当场幸之。“玉体横陈”的典故也由此流传下来。就是这位令高纬须臾不能离之的冯小怜,恃宠而骄,在战争中干了不少亲痛仇快的事情(高纬居然都完全顺着她),加速了北齐的灭亡。北周武帝看到高纬这样淫乱、昏庸,于是御驾亲征,讨伐北齐。北周的军队猛攻晋州时,高纬带着冯小怜正在附近打猎,得到快报后,决定调动军队增援晋州。谁知冯小怜这时玩兴正浓,娇滴滴地和高纬说:“再杀一围吧。”于是,后主就再杀一围,将增援的事情抛之脑后。等到这一圈游猎结束,晋州已易主,落入北周之手。北齐的军事重镇平阳(今临汾)很快也被北周占领。冯小怜认为战争和狩猎一样好玩,于是怂恿高纬亲自带兵反攻平阳,她要亲眼看战争好不好玩。高纬果然满足她的要求,北齐大军到了平阳城,人马乘胜欲进城之际,高纬忽然传旨暂停,请冯小怜观战。冯小怜对镜好一番梳妆打扮,等她千呼万唤始出来时,防守的北周军队已经抢修好了塌垮的城墙,结果北齐军队失去了绝佳的反击时机。此时,高纬就要对平阳下达总攻命令,冯小怜却认为天色已晚,她无法看到攻城之战的盛大场面,要求明日再战。第二天北风怒吼,冯小怜又要求暂停攻城,结果等到风停天晴,北周增援的大军赶到,两军连日血战,北齐军大败。古代首位无上皇的荒唐结局…两军交战时,齐军其实并不弱。坏事就坏事在冯小怜动摇了军心。且说当时高纬和冯小怜并马观战。忽然之间东翼阵脚略有退却,冯小怜吓得花容变色,大叫“军队败了!”高纬手下将领谏劝:“半进半退,战之常理。陛下您如果马足一动,人情骇乱,军旅不可复振!”可高纬却不听,带着冯小怜奔逃而去。齐师大溃,被杀万余人。一行人跑到洪洞,冯小怜又在帐中涂粉施朱,从人又大叫周兵到,于是大家又跑。其间高纬忽发奇想,让太监化妆回晋阳取皇后衣饰,封冯小怜为左皇后,在逃跑途中让小怜穿上皇后礼服,反复观瞧欣赏后接着奔逃,真是荒唐得可以。北周军接下来就攻打晋阳(今太原),冯小怜看到木架搭成的天桥垮了下来,认为是不祥之兆,一再要求后主放弃晋阳返回邺城。后主言听计从,北周又将北齐重镇晋阳收入了囊中。高纬任由冯小怜战场撒娇终致亡国,成了历史上的悲剧笑话,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写两首《北齐》以哀之:其一: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其二: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着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攻破晋阳后,周武帝宇文邕亲率诸军乘胜进攻北齐的京师邺城。高纬退至邺城后,禅位于皇太子高恒,恒时年八岁。六年正月,高恒从邺城出逃济州。宇文邕围攻邺城,焚烧西门,北齐军战败。高纬率百骑东走。北周军攻入邺城,北齐王公以下官员皆降。高恒在济州遣人持玺绂至赢州,禅位于任城王高湝,刚刚成为无上皇的高纬等再逃青州,宇文邕派尉迟勤追击高纬和高恒至青州,齐将高阿那肱降,高纬、高恒率十余骑仓促南逃,欲奔陈朝。在南邓树,被周军俘获。二月,周军攻下信都,俘小皇帝高湝以及广宁王高孝珩等。随后,周武帝遣军平定各地反抗势力,北齐亡,北周统一了北方。被掳后,高纬被周武帝封为温公。作为亡国之君的高纬,仍不忘向周武帝乞求把冯小怜还给他。周武帝不好色,笑言:“朕视天下如脱屣,一老妪岂与公惜之。”仍以冯妃赐还高纬。然后就开演周朝献俘太庙的大戏,高纬等家族大臣几百人作俘虏降臣状,跪于周国太庙前,至此北齐50州,162郡,330万户人皆入于周。而后大摆庆功宴,周主令高纬起舞,高纬于是便翩翩起舞,媚态十足。半年以后,为斩草除根,北周有人诬称高纬谋反,高纬以及宗族百口包括三十多个王爷皆被赐死(只有高纬两个患白痴病和有残疾的弟弟高仁英、高仁雅活了下来,被迁于西蜀偏僻之地终老一生)。高纬被赐死后,冯小怜又被周武帝赐给其弟代王宇文达。宇文达本不好色,然而得了这个冯淑妃,竟被她迷住,非常宠爱。而代王妃李氏则被遗忘在凄凉冷宫,抑郁终日。不久宇文达被隋文帝杨坚所杀,杨坚称帝后,又把冯小怜赐给宇文达正妃李氏的哥哥李询。当年代王宇文达为宠冯小怜而冷落李氏,现在李询的母亲为了给女儿报仇,令冯小怜改穿布裙,每日舂米、劈柴、烧饭、洗衣,并且对她百般谩骂,还不时地给以叱责和鞭打,冯小怜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摧残?她自知生无可恋,亦不能容于众人,于是自缢而死,香魂一缕随风而去。历史上最具狼性的皇帝是谁…狼是一种可怕的动物,以其机警、奸诈、凶残、狡黠、嗜血称霸于草原。当然,这些词语不光是用来解释狼的,也是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尤其是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皇帝。在历代皇帝中,机警的,奸诈的,凶残的,狡黠的,嗜血的,均不可胜数;但将这些狼性融贯于一身的,却极其罕见。十六国时期胡夏建立者赫连勃勃,就是这样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赫连勃勃(381~425年),原名刘勃勃,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卫辰之子。狼烟四起的环境,战火连天的时局,使赫连勃勃小小年纪就成为一个像狼一般机警的汉子。东晋太元十六年(391年)十一月,拓跋珪袭杀刘卫辰,赫连勃勃凭着灵活头脑成功摆脱北魏骑兵,孤身一人逃到了叱干部。由于拓跋珪派人索要赫连勃勃,叱干部的阿利便将他送给了后秦高平公没奕于,没奕于“以女妻之”。赫连勃勃在经历一段流亡之后,终于有了一个栖息之所。困顿之时,狼最善于伪装。赫连勃勃寄寓期间,处处夹着尾巴做人,竟也赢得了“性辩慧,美风仪”的口碑,后秦国君姚兴“见而奇之,深加礼敬”,不仅封他为骁骑将军,加奉车都尉,还经常让他“参军国大议”。赫连勃勃“宠遇逾于勋旧”,成为后秦政坛新秀。时间一长,赫连勃勃便露出了“奉上慢,御众残,贪暴无亲”的狼尾巴,姚兴不以为然,反而“以勃勃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配以三交五部鲜卑及杂虏二万余落,镇朔方”。狼终归是狼,它是不讲究知恩图报的。没有岳父的庇护,赫连勃勃不可能远离追杀;没有姚兴的青睐,赫连勃勃也不可能出镇一方。有了军队和地盘后,赫连勃勃的本性便暴露无遗。赫连勃勃到朔方不久,遇到河西鲜卑向姚兴进贡八千匹马,赫连勃勃不念姚兴对自己的礼遇,强行扣留了马队。有了骑兵后,赫连勃勃召集三万部众,以打猎为名袭击高平,杀害了岳父没奕于,并改编了他的部队。狼,永远是喂不熟的,恩将仇报是狼的天性。东晋义熙三年(407年)六月,27岁的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元龙昇,署置百官,国号大夏,史称胡夏。通常情况下,一个政权建立时,往往会有一个象征国家根本的都城。然而,当诸将“谏固险”时,赫连勃勃却“不从”。赫连勃勃当初之所以不设都城,除了胡夏“大业草创,众旅未多”,力量相对薄弱外,还在于赫连勃勃像狼一样喜欢搞游击战术,即他讲的“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其后,救后则击其前,使彼疲于奔命”。这种“游食自若”战略,既壮大了胡夏的实力,也成就了赫连勃勃的狼子野心。《晋书》记载赫连勃勃利用游击战术“进讨姚兴三城已北诸戍,斩其将杨丕、姚石生”,又“侵掠岭北,岭北诸城门不昼启”,让后秦饱尝了苦头。胡夏龙昇二年(408年),赫连勃勃与后秦大将张佛生大战于青石原,再次成功运用迂回战术,俘虏后秦官兵一万三千人,岭北全部都归附胡夏。赫连勃勃“不及十年,岭北、河东尽我有也”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实现。历史上最具狼性的皇帝是谁…对上司如此,对别人更甚。建国后,不可一世的赫连勃勃曾向秃发国君傉檀求婚,结果遭到拒绝。赫连勃勃盛怒之下,狼性大发,“率骑二万伐之……杀伤万余人,驱掠二万七千口、牛马羊数十万而还”。狼再凶狠,也有退败的时候,而赫连勃勃在受伤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行为比狼还要凶狠,还要恐怖。“傉檀遣善射者射之,中勃勃左臂。勃勃乃勒众逆击,大败之,追奔八十余里,杀伤万计”。赫连勃勃称得上是五胡乱华时期第一猛将。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凤翔元年(413年),实力变强的赫连勃勃着手建造都城。赫连勃勃一心想“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便为都城起名“统万”。统万城的名字猖狂,四个城门的名字更猖狂。昌武元年(419年),统万城建成后,赫连勃勃将称南门为朝宋门,北门为平朔门,东门为招魏门,西门为服凉门。当时,胡夏政权周边南有宋公刘裕,北有朔方重镇,东有北魏,西有北凉。赫连勃勃想把周边政权乃至整个中国全部吞并,胃口实在不小,其狼子野心由此略见一斑。除了野心大之外,赫连勃勃还相当狡黠,刘裕就轻而易举地上了他的当。凤翔五年(417年)九月,刘裕杀入长安灭掉后秦,接着派人给赫连勃勃送去一封信,要求与胡夏建立外交关系,“请通和好,约为兄弟”。接见刘裕使者之前,赫连勃勃事先背熟回信内容,然后对着使者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口授舍人为书,封以答裕”。不明内情的刘裕看到这封言辞优美的回信时,对赫连勃勃顿生敬意,自叹不如。“裕览其文而奇之,使者又言勃勃容仪瑰伟,英武绝人。裕叹曰:‘吾所不如也!’”刘裕把赫连勃勃当英雄,但赫连勃勃却没把刘裕当兄弟。当时,刘裕“欲速成篡事”,无暇顾及中原,便把长安交给了儿子驻守。孰知,刘裕前脚一走,赫连勃勃便露出了狼的嘴脸,单方面撕毁和约,杀气腾腾地破城而入。狼,还有虚伪的一面。赫连勃勃一直想当皇帝,然而占领长安后,大臣们劝赫连勃勃称帝时,他却表示要“归老朔方,琴书卒岁”,意思是想急流勇退。说归说,做归做。凤翔六年(418年)十一月,在“群臣固请”下,赫连勃勃于灞上筑坛即皇帝位,改元昌武。权力,最容易暴露一个人的本性,尤其是赫连勃勃这样的狼性皇帝。赫连勃勃称帝后,变得更加残暴,杀人成性,嗜血成瘾。他时常拿着弓箭站在统万城上观察路上的行人,看到谁不顺眼,拉弓就射。如果哪个大臣露出不恭敬的眼神,就下令挖出那个大臣的眼睛;如果大臣笑他,就让人撕裂大臣的嘴唇;如果大臣劝谏他,他就以诽谤罪割掉大臣的舌头,然后残忍地将其杀害。这种野蛮血腥统治,致使“夷夏嚣然,人无生赖”,叫苦连天,怨声载道。机警、奸诈、凶残、狡黠、嗜血,赫连勃勃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狼性的皇帝。赫连勃勃靠狼性起家创业,最终却落得声名狼藉。《晋书》评价他“虽雄略过人,而凶残未革”,又说他“虽弄神器,犹曰凶渠”。刘宋元嘉二年(425年),赫连勃勃病死,谥号武烈皇帝,庙号世祖,葬嘉平陵。赫连勃勃死后,对胡夏政权虎视已久的北魏猛虎拓跋焘,很快就活捉了赫连昌、赫连定两位狼崽皇帝,胡夏也随之灭亡。狼虽然厉害,终究不是虎的对手。史上最流氓的皇帝:朱温(1)史上最流氓的皇帝,非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太祖朱温莫属。朱温,唐朝宋州砀山人,父亲朱诚是乡村的私塾教师。朱温在家中排行第三,长兄为全昱,次兄为朱存。父亲早亡之后,因为家贫,兄弟三人随母亲一同投靠萧县刘崇家。在低人一等的环境中,朱温没有形成软弱的性格,反而变得狡猾奸诈,再加上他和次兄朱存都蛮勇凶悍,时常在乡里惹是生非,不肯勤于正事,所以乡亲们很讨厌他们,朱温也没少受主人的责打。但是主人刘崇的母亲却是个虔诚的信佛人,经常护着朱温,并经常说:“朱三不是一般人,应该好好对待。”慈悲为怀的老太太对待众人讨厌的朱三也是一视同仁。25岁(877年)时,朱温投奔了黄巢的义军,不久就升为亲军头目,后来为黄巢手下大将,30岁时(882年)投降唐朝,在打败黄巢的战争中立功,被朝廷封为魏王,唐僖宗给其赐名全忠。当时唐朝已经混乱不堪,各地军阀混战。朱温在混战中逐渐成为最大的军阀之一。唐昭宗天祐四年,即公元907年,朱温率兵灭唐建立后梁称帝,是为后梁太祖。改元开平,也由此掀开了五代十国的篇章。朱温虽然灭唐称帝,但地盘并没有扩大。而昔日的对手却纷纷以讨贼兴复唐朝为口号,联合起来对后梁进行讨伐。晋王李克用是讨伐后梁的核心力量,岐王李茂贞也打着反梁复唐的旗帜,号召天下讨伐朱温。蜀王王建干脆在成都公开自立为帝。一时天下大乱,纷纷列土为王,以致形成所谓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朱温的霸业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军师敬翔,另一个就是他的妻子张惠。虽然史书上对张惠的记载并不多,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张惠对朱温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张惠和朱温是同乡,都是砀山人,张惠家住在渠亭里。她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富裕之户,父亲还做过宋州的刺史。张惠生于富裕之家,既有教养,又懂得军事与政治谋略,可见从小父亲对她的传教也是很多的。张惠既有温柔的一面,又有英武的一面,体贴照顾朱温的同时常有让朱温钦佩的计谋。在这位刚柔相济、贤惠机智的妻子面前,朱温的狡诈反而显得粗浅,暴躁的朱温也收敛了许多。妻子不但内事做主,外事包括作战也常让朱温心服口服。朱温凡遇大事不能决断时就向妻子询问,而张惠所分析预料的又常常切中要害,让朱温茅塞顿开,因此对张惠越加敬畏钦佩。有时候朱温已率兵出征,中途却被张惠派的使者赶上,说是奉张夫人之命,战局不利,请他速领兵回营,朱温就立即乖乖地下令收兵返回。朱温本性狡诈多疑,加上战争环境恶劣,诸侯之间你死我活的争夺,更使朱温妄加猜疑部下,而且动不动就处死将士。这必然影响到内部的团结和战斗力,张惠对此也很明了,就尽最大努力来约束朱温的行为,使朱温集团内部尽可能少些内耗,一致对外。朱温生来十分好色,但是有张惠在身旁监督,朱温只好把好色之心强压着。但是,张惠死后,朱温便放纵声色,放浪形骸。朱温在好色方面可说是荒淫无度。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温兵败路上生病,回师洛阳后,住到大臣张全义家的会节园里避暑,前后十多日。张家的妻妾都被他召去侍寝,淫乱终日,毫不顾惜君臣之礼,连张全义已是半老徐娘的继妻储氏也被他招来强与交欢。张全义的儿子愤恨至极,持刀要与朱温拼命,被为了高官厚禄甘愿忍受屈辱的张全义死死拉住。(见《资治通鉴》卷268)张惠曾为朱温生有一子,取名朱友贞,被册封为均王。朱温除了有几个儿子外,还有一养子,名叫朱友文。朱友文本姓康,名勤。由于幼美风姿,好学上进,谈吐得体,所以朱温认为养子,封为博王。这样,朱温的亲子郢王朱友圭和养子朱友文之间为了争夺继承皇位便大打出手,无所不用其极。而他们的妻子为了争夺未来的皇后之位竟然向公公卖弄风情,出售姿色,二人争先恐后地与父皇朱温通奸。朱温不仅来者不拒,反而将儿媳妇轮流召入宫中侍寝。这两个儿媳妇便在朱温的耳旁不断吹风。更让人吃惊的是,他的儿子们对父亲的乱伦不但不愤恨,反而恬不知耻地利用妻子在父亲前争宠,讨好朱温,以求将来继承皇位。由于养子朱友文妻子王氏姿色出众,美艳不可方物,朱温对其尤为喜爱,答应王氏将来传位给朱友文。这引起了亲生儿子朱友圭的不满。朱友圭的妻子张氏的姿色风情因不及王氏而落于下风。王氏便独占风流。史上最流氓的皇帝:朱温(2)果然,在后来朱温卧病在床,而且病情不断加重之时,皇位的天平终于倾斜在其养子的头上。一天朱温让王氏通知朱友文前来晋见,以便委托后事。朱友圭的妻子张氏知道后,赶紧密告友圭:“朱温已将传国宝交给王氏去找友文,我们就快完了。”催他先采取行动。朱友圭得到消息后,立刻利用他掌握的宫廷卫队及其他亲信所率的部队发动了政变,连夜杀入宫中。朱友圭的随从冯廷谔当即刺死朱温。这一年是乾化二年(公元912年)6月,终年61岁。朱友圭见他已死,用破毡裹住其父朱温的尸首,埋在了后梁皇宫的地下。一不做二不休,朱友珪还杀了朱友文及其美妻。(见《资治通鉴》卷268)儿子杀老子后,老朱家又上演了弟弟杀哥哥的悲剧。朱友圭杀父继位后,众兄弟都不服,特别是朱温和张惠所生的儿子均王朱友贞,身为嫡子,更是打起了“除凶逆,复大仇”的旗号,联合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兴师问罪。在杨师厚的帮助下,朱友贞得到宫中禁军的配合,最后杀死朱友圭,夺取了皇位。在五代,他是通过兵变夺取皇位的第一人,为以后的兵变提供了效仿的先例。朱友贞登上皇位后,重用为他夺取帝位出谋划策的赵岩,但赵岩没有治国之才,只会弄权乱政,败坏风气。朝中被他们弄得腐败了,一些老臣在他们的纵容下横行霸道,基层的官吏更是敲诈剥削,任意加重百姓的负担。朱友贞不善用人,派朱友能任陈州刺史,朱友能横行乡里,纵容下属骚扰百姓,最终逼出了陈州农民起义。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后梁统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本来陈州是后梁的财赋重地,当初朱温能称霸中原,打败并消灭秦宗权,正是靠张全义经营陈州,全力供应才得以实现的。朱友贞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又怎能不加速自己的灭亡呢?其时,李存勖(即后来的后唐庄宗)正集中全力要攻灭后梁,双方连年混战。朱友贞因为信用赵岩,外戚张汉鼎、张汉杰等人,大将出兵也派他们随往监视。赵岩等人又仗势弄权,卖官枉法,离间将相,赏罚不明,致使忠臣退避,上下离心,前线将领自相残杀,与李存勖军队的交战中,后梁屡遭大败。李存勖步步得胜,隆德三年(923年)八月,李存勖召见了刚刚归降的后梁将领康延寿,康延寿为李存勖分析了后梁的形势:后梁的地域并不狭窄,兵力也不算少,但是朱友贞懦弱无能,致使政治腐败,贿赂成风,选才用将不以才德与战功为标准。将帅出征也要派近臣监视,主帅无法自己调兵遣将。所以后梁的败亡局势已定。最后康延寿向李存勖献出灭梁大计:“梁兵聚集则势众,分兵则势薄,陛下现在应该养精蓄锐,等其分兵之后,选择良机率精锐骑兵五千从郓州直趋大梁,活捉朱友贞,十天或者半月必然大功告成。”十月初二,李存勖所部精锐从杨刘渡河南进,初三即进入郓州城,子夜时分跨过汶水后,命李嗣源为先锋攻击前进。初四早晨与梁军交火,大获全胜,并攻占后梁的中都(今山东汶上)。此时,有的将领认为,虽然传言汴州空虚,但不知情报是真是假,主张稳妥用兵,先向东进攻,再寻机而动。康延寿则极力主张迅速发兵汴州,李嗣源也主张昼夜奔袭,趁梁军未知内情时先夺下汴州。唐军士气高昂,初四傍晚时分,李嗣源便奉命率军快速出击,趁夜急进。第二天,李存勖率部紧随跟进。在初七这天围攻曹州,梁军守将毫无防备,只得投降。兵不血刃占领曹州之后,李存勖军马不停蹄继续向西飞驰前进,直逼汴州。朱友贞得到曹州失陷的消息后,惊慌不已,急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众人无计可施。朱友贞日夜痛哭流涕,不知如何是好。朱友贞的臣子纷纷逃离,守兵不少人开了小差,众叛亲离。朱友贞束手无策,急得日夜哭泣。十月初八,朱友贞与都指挥使皇甫麟先后自刎而死。初九早晨,李嗣源的骑兵到达汴州城下,守军开门献城投降。同一天,李存勖也率兵赶到,从西门领兵进城,后梁灭亡了,历史步入了后唐时代。一天宠幸三十多个女人的荒…赵禥(1240~1274年),原名赵孟启,宋太祖十一世孙,宋理宗的侄子,南宋第六任皇帝,在位十年。赵禥是一个有先天缺陷的人,据《宋史·度宗本纪》记载,赵禥“七岁始言”,也就是说他长到七岁时才开始说话。史书称其“资识内慧,言必合度”,不足为信。赵禥原本没机会当皇帝,但由于宋理宗“在位岁久,无子”,所以才被迫诏立血缘最近的赵禥为皇太子,赐名赵禥。禥,意同祺祥之祺,形含基业之基,可见宋理宗对他寄予厚望。景定五年(1264年)十月,宋理宗驾崩,赵禥即位。即位之初,鉴于蒙古军队的大肆寇掠和南宋政权的江河日下,赵禥颇有中兴振作之意。如,他任命马廷鸾、留梦炎兼侍读,李伯玉、陈宗礼、范东叟兼侍讲,何基、徐几兼崇政殿说书,以求能够随时听这些大臣们的治国理政之道。同时,赵禥还“诏求直言”,即要求各级臣僚积极进谏,直言奏事,特别要求赵葵、谢方叔等一批先朝旧臣要指出朝政弊端,以便加以改进。然而,赵禥出台的这些举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很快,他就把朝政推给了奸臣贾似道,而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声色犬马之中。据《续资治通鉴·宋纪》记载:“帝(赵禥)自为太子,以好内闻;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嫔妾进御,晨诣合门谢恩,主者书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谢恩者三十馀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赵禥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就以好色闻名,即位后更是沉溺于酒色。按照宋朝后宫惯例,晚上伺候皇帝的宫妃,次日清晨要到合门感谢皇帝的宠幸之恩,太监会详细记录下受幸日期。赵禥即位之初,一天到合门前谢恩的宫妃,竟然多达三十余人。骇人听闻,史所罕见。南宋,是一个崇尚理学的国度。赵禥虽然对理学也十分偏爱,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信条,却对他完全不起作用,他仍然每日沉迷于美色之中,就在淫欲无度、醉生梦死之时,蒙古势力已经深入四川、云南等地,而襄樊则成为南宋抗蒙的最后堡垒。由于贾似道无心过问此事,还不时谎报军情,导致赵禥更加荒淫,宋军处境更加困难。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襄樊守将吕文焕被迫降元,南宋门户大开。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赵禥因酒色过度,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年仅35岁。五年后(1279年),赵禥的小儿子、八岁的宋帝赵昺被元军逼得跳海自杀,南宋彻底覆灭。宋朝灭亡的原因,除了蒙古军的骁勇强悍,很大程度上是赵禥的荒淫昏庸所致。赵禥如果不是早早去世,他才是南宋真正的亡国之君。赵禥死后,葬永绍陵,庙号度宗。一个荒淫无度的败国之君,竟然被美谥以“度”,这不能不说是后人对他的有意嘲讽。声称要做“风流天子”的开国…“风流天子垂衣坐,越国夫人迎辇回。础柱四围香气涌,错疑手握楚云来。”(《十国宫词》)“珠殿才兴又玉堂,风流天子五蛮方。芙蓉甘菊呼鸾道,无复龙川歌舞冈。”(《十国宫词》)“镂柱香藏廿四仙,南薰殿暖袅炉烟。尧乾汤湿浑间事,赢得风流一代传。”(《清闲供》)诗中提到的这位“风流天子”,就是五代十国时南汉的开国皇帝——刘龑(yǎn)。历代开国皇帝中,不管是实力派的,还是偶像派的;无论是受禅型的,还是自立型的,都希望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子孙之表率,万民之楷模,都希望千古流芳,名垂青史。相比之下,刘龑是一个另类。据《十国春秋》记载:“乾亨元年,建玉堂珠殿。又帝顾左右曰:纵不及尧舜禹汤,亦不失作风流天子。”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刘龑不顾身份,无视影响,公开声称要做“风流天子”,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刘龑(889~942年),曾用名刘岩、刘陟、刘龚,籍贯河南上蔡,后梁海南王刘隐之弟。刘龑长大后,“身长七尺,垂手过膝”(《新五代史》),骑射超群,谋略不凡,早年辅佐哥哥刘隐统治着岭南一带。乾化元年(911年),刘隐病卒,刘龑承袭了王兄基业,继续向后梁称臣,一则换取中原政权的支持,二则表明自己在岭南的正朔地位。然而,随着势力的渐强,刘龑另起炉灶的念头已经蠢蠢欲动;尤其是听说钱镠被后梁封为“吴越王”后,刘龑“耻称南海之号”,非常生气地说:“中原多故,谁为真主?安能万里梯航而事伪庭乎!”(《旧五代史》)把中原政权称为“伪庭”,并停止向后梁朝贡,是刘龑开国称帝的前奏。贞明三年(917年)七月,刘龑趁契丹入寇后梁之机,在番禺(今广州)自立为皇帝,国号大越,改元乾亨。次年(918年),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南汉,疆域约为今广东、广西两省,及云南的一部分。刘龑敢自立为帝,除了他野心膨胀、中原混乱外,还在于他积极推行“政治联姻”的外交政策。称帝前,他娶了楚王之女为妻,封为越国夫人;称帝后,他派人出使吴国,劝吴王也称帝,以示友好;遣使到蜀国,互通友好;他将一女嫁给闽王之子,后来又把另一个女儿嫁到了南诏。楚国、吴国、闽国、蜀国、南诏,连起来如同一道厚实的城墙,成为阻挡中原政权铁骑南下的天然屏障,至少在战时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问鼎中原,南汉没有这种实力;想当“尧舜”,刘龑没有这份雄心。借助诸多“友好”国家的“保护”,刘龑只能躲在“避风港”里偏安一隅。建国后,刘龑采取了诸如睦邻友好、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推动文化的措施,为维护岭南地区的安定局面,为促进岭南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刘龑的身上难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如,他妄自尊大,蔑视后唐皇帝为“洛州刺史”;他残忍苛酷,动辄使用“刀锯、支解、刳剔之刑”;他愚昧迷信,听信“术者言”改名字、改年号;他狂妄不羁,每每对人说自己“耻为蛮夷之主”。最出格的,还是他执政期间穷奢极欲的“风流”生活。声称要做“风流天子”的开国…“风流”,有游猎型的,有荒淫型的,有好色型的,有奢侈型的。刘龑是商人后裔,骨子里的铜臭基因,使他的“风流”主要表现为敛财和享乐。据史籍记载,刘龑“好奢侈”,极尽享乐之能事,常常携爱妃宠臣四处游巡,“叠石为道,名曰‘呼鸾夹’,栽甘菊芙蓉与群臣游宴”(《广州志》);刘龑很贪财,所到之处,地方官员都竞相进奉,在国内无论谁拥有珍宝,都逃不出他的手掌心。刘龑“西通黔、蜀,得其珍玩,……与岭北诸藩岁时交聘”(《旧五代史》),通过做生意获取大量财富,“广聚南海珠玑”。(《资治通鉴》)。此外,刘龑还于大有三年(930年)十月,派“汉将梁克贞入占城,取其宝货以归”。刘龑在位时,“悉聚南海珍宝”(《新五代史》),库房中的珍奇异宝如同山堆。刘龑一入库,就流连忘返,废寝忘食;遇到北方商人来南汉,往往要召到皇宫,向他们炫耀珍宝,以富有相矜夸,“又性好夸大,岭北商贾至南海者,多召之,使升宫殿,示以珠玉之富。”(《新五代史》)刘龑搜集大量珍宝,除了自我陶醉和对外夸富外,还用在了修建宫殿方面。在位期间,刘龑“惟治土木,皆极环丽”(《南汉书·高祖纪二》),“唯以治宫殿为务”(《五国故事》),其宫殿“凡数百,不可悉数”,“离宫千余间”,“三城之地,半为离宫范围”。尤其是他修建的昭阳、秀华等宫殿,一律“饰以金碧翠羽”。(《旧五代史》大有七年(934年),刘龑修建昭阳殿时,黄金饰顶,白银铺地,殿中开设水渠,渠底遍布珍珠,又将水晶琥珀雕琢成日月形状,镶嵌到东西两柱的顶端,即《南汉书·高祖纪二》中记载的“以金为仰阳,银为地面,檐楹榱桷,亦皆饰之以银。下设水渠,浸以真珠;琢水晶、琥珀为日月,分列东西楼上”,在宫殿之中就能看到山川河流之美,日月星辰之光。刘龑晚年修建的南薰殿,更是穷极艳丽。据《清异录》记载,“刘龑僭大号,作南薰殿柱,皆通透刻镂础石,各置炉燃香,故有气无形。”对此,《南汉春秋》载,“南汉高祖曾作南薰殿,柱皆通透刻镂”;《清闲供》载:“先主建南薰殿,柱皆镂空,各置炉燃香其中。”“通透刻镂”“置炉燃香”“有气无形”,南薰殿到底有多华丽,现在根本无法想象。这种规格,这份气派,就连以奢侈闻名的隋炀帝,也是望尘莫及的。或许是对自己独具匠心的沾沾自喜,或许是对隋炀帝风流人生的不屑一顾,刘龑谓左右曰:“炀帝轮车烧沉水,却成粗疏。争似我二十四具,藏用仙人。”《清异录》中也记载,“上谓左右:隋炀帝论车烧沉水,争似我二十四个藏用仙人,纵不及尧舜禹汤,不失作风流天子。”后人根据这一史实,作诗曰:“南薰宫殿迥凌虚,暗炙龙涎散玉除。藏用仙人二十匹,车烧沈水笑粗疏。”在时局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在政权频繁交替的特殊年代,刘龑既无远虑,又无近忧,终日沉溺、消磨在“安乐窝”里,神仙般的过着风流、奢侈生活,史所罕见,世所罕见。大有十五年(942年)三月,刘龑在金碧辉煌的“仙境”中,依依不舍地病死于广州,时年54岁,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祖,葬康陵,即今番禺新造镇北亭青岗山。为防止盗墓,刘龑临终前令墓道以铁水浇铸,使人“不可启”。然而,明朝崇祯九年(1636年)的一次雷击,还是让牢固的康陵出现了缝穴,附近农民发现墓中有12个金人,18个银人,地面以“金蚕珠贝”所筑,宝镜“光烛如白日”。最神奇的是,一尊宝砚的砚池中“有一玉鱼能游动”;一个碧玉盘加满水,“有二金鱼影浮出”。至于其他珍异物甚众,不可指识。这些奇珍异宝,后被当地官民“搜发无余”,正所谓“取之于民,还之于民”。这是后话。刘龑死后,他的儿孙们受其影响,个个荒淫残暴,广聚珠珍,大兴土木,性情更加暴戾,行为更加放纵。中宗刘晟建乾和殿,铸柱十有二,周七尺五寸,高丈二尺。末帝刘鋹建万政殿,一柱之饰费白金三千锭,以银为殿衣。他们敲骨吸髓,使广州一带变得财尽民穷,就连珠江南岸的庄头小村,也被他们划作风流快活、寻欢作乐的离宫。大宝十四年(971年)二月,南汉被北宋一举攻灭,刘鋹也成为赵匡胤的阶下囚。南汉从建立到灭亡,共传四帝,凡55年。华夏一统,固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一个政权如果从“根上”就开始腐朽,那么,这个政权离着灭亡也就不远了。兴于忧患,亡于安乐。身为开国皇帝,却要和亡国皇帝隋炀帝比“风流”,刘龑无疑是南汉衰败的罪魁祸首。被人削去鼻子而死的开国皇帝在开国皇帝的非正常死亡录中,战死沙场者有之,命丧政变者有之,囚禁饿死者有之,为爱殉情者有之。或壮烈,或悲惨,或苍凉,或凄美,因为头上闪耀着开创王朝基业的绚丽光环,所以他们的死,同样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相比之下,西夏王朝缔造者元昊被人削去“鼻子”而死,则显得有些窝囊。鼻子,在古代叫做“准”。汉高祖刘邦因为长了一副“隆准”,而被后人看成是中国历史上最帅的皇帝。同样,西夏开国皇帝元昊也有一副“高准”。尽管他身材不高,脑袋滚圆,但在那副高耸鼻梁的有力带动下,整个人显得气度不凡,威风凛凛。就连北宋边帅曹玮看到元昊的画像后,也忍不住发出了“真英物也”的惊叹。元昊不仅长相奇异,且雄才大略,从小就立志王霸。父亲德明死后,元昊继任党项族首领。期间,他“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势力范围“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称帝后,元昊“联辽制宋”,通过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大战役的取胜,从而确立了宋、辽、西夏的鼎足之势。战争能铸就英雄,同时也会制造暴君。为了排除异己,防止外戚篡权,元昊实行“峻诛杀”的政策,猜忌功臣,打击母党,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毫不留情地举起屠刀。除了凶残嗜杀,元昊还极其好色。看到儿媳妇美艳动人,他便占为己有;错杀了功臣野利遇乞后,便与其遗孀没臧氏偷偷幽会。而这两次好色之举,最终将元昊推到了死亡边缘。本来,母亲野利氏皇后被父亲废黜后打入冷宫,太子宁令哥已是心存不满;而自己的爱妻又被父亲强行霸占,则让他与父亲反目成仇。野心膨胀的国相没臧讹庞,决定利用宁令哥与元昊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设计除掉太子,让妹妹没臧氏所生的儿子宁令谅祚取而代之。于是,在没臧讹庞的挑唆下,一条“借刀杀人”的毒计已在秘密筹划中。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元宵节深夜,宁令哥乘元昊醉酒之时,闯入禁宫用剑行刺。元昊虽然躲过了致命的一剑,但整个鼻子却被剑刃削去。第二天,元昊崩逝。关于元昊之死,主要有两种说法:一,受到惊吓;二,失血过多。试想,元昊戎马一生,刀光剑影和流血事件经历得多了,况且御医们定会全力以赴地疗伤止血,上述两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笔者分析,元昊是因为丢掉鼻子而死于气愤和羞辱。西夏人向来崇拜鼻子,所以,对外族人施以“劓鼻”之刑,一度成为这个民族的另类嗜好。据《西夏书事》记载,西夏和辽国发生战争时,元昊总爱把被俘辽人的鼻子割掉后再放归,以此来羞辱敌军。如今,这种野蛮的刑罚竟然施加在自己身上,元昊怒火攻心,羞于见人,最终一命呜呼。一个割掉数万人鼻子的操刀者,最终被亲生儿子削去鼻子,这无疑是历史对元昊开的一个超级玩笑。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历史上那些帝王们
历史上那些帝王们-2
历史上那些帝王们-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历史上那些帝王们
历史上那些帝王们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