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强大的概说 心理上强大就是你在心理上,对于这个世界,对于这个世界中的人有无法摧毁的心理优势。 两种心理强大: 1、世俗意义上的强大。其实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强大,因为你的心理并不强,你之所以感觉很强,是因为你占有很多“强”的东西:金钱、地位、权力、文凭、容貌......这些东西我们叫做一个社会中的“稀缺资源”,人人都想得到,但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它们只有通过比较才有意义,所以永远是稀缺的。 这种“心理的强大”是怎么得到的?真相是,是否拥有稀缺资源,对应于一定的社会阶层、角色、身份。是否拥有稀缺资源和这些阶层、角色、身份组合,在社会上便构成了一个有高低之分的价值序列。人们根据资源、身份等自动地对一个人的“价值”进行排序,在心理上并屈服于这个价值排序。所以,如果你很有钱,你有权力,你是博士,不管你是否真正牛B,别人在你面前的确没有心理优势,你会感觉到自己很牛B。 记住:这种心理优势来源于占有社会稀缺资源的优势。之所以后者会转化为前者,是因为人们的心理结构与社会结构契合。如果能够打破这种心理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契合,你就根本没有心理优势。而当你并不占有社会稀缺资源,处于心理弱势时,只要你能够打破这种心理结构,你仍然可以获得心理优势,并摧毁别人的心理优势。 应该指出,对于少数幸运者来说,这种心理优势是相对的:永远有人比你更有钱更有权,因此既然你是靠获得这些稀缺资源才获得心理优势,那么在比你占有更多的人面前,你仍处于心理弱势。即使你一切都有,你也要面对死亡,在自然规律面前你仍是个弱者。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因为并没有占有多少社会稀缺资源,因此并没有多少心理优势。而问题恰恰是:获得心理优势,恰恰是你获得这些稀缺资源的一个重要条件。你要获得心理优势,必须寻找到另外的方法,这也恰恰是我在本帖重点要讲的。 2、哲学-宗教意义上的心理强大。这种心理强大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获得:比如宗教隐修者、古典哲学家。在这些高人面前,世间的一切纷扰根本就不存在。甚至死亡都不存在。那些被奉为价值的东西在他们眼里一钱不值,社会价值排序对于他们丝毫不起作用。在心理上,没有什么能够战胜他们。 要求世俗中人获得这种心理强大是不现实的,因为这需要极为艰苦的训练,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结构、思维结构,消除“自我”。但它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观照,我们可以从它那儿找到一些让我们在心理上变得强大的方法。 3、神经-精神病意义上的心理强大。这种心理强大依赖于两个要素:对信仰的狂热或冷血。最典型的就是宗教极端分子和冷血杀手。从价值上,我们应该唾弃这种心理强大,因此我不作过多讲解,大家知道有这种心理强大就行了。 我们为什么在很多时候处于心理弱势: 一、人类是一种会死的存在,死亡恐惧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恐惧,除非我们能战用死亡恐惧,否则我们在心理上还是弱者; 二、人类是一种偶然的存在,偶然被抛到这个世界,因此,对秩序和确定性的寻求同样是一种深远的内驱力。不幸的是,并没有什么必然的东西。人生充满了偶然性。如果我们感觉到对自己的命运无法把握,我们的软弱马上会暴露出来; 三、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是人类的一种最深刻的需要。但这样就有了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恰恰又是植根于社会之中,我们并不是“自我”的主人,相反恰恰是它的奴隶。我们的“自我”经常被很多外在的人和事所操纵,在这样的时刻,我们的软弱总会袭击我们。 四、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他从一出生下来就开始被成人世界拉入社会化的轨道,因此,他的心理结构与社会结构获得同构性,并屈服于社会结构里面的价值排序。不幸的是,很多人的心理结构无法打破与社会结构的同构性,他即使蔑视社会的价值排序,也是暗示或自我强迫的结果; 五、人类不幸常常沦他人的客体,于是,他人的语言和行为,可以快速地绕过他的思维结构,进入他的心理结构,激起他的各种情绪。这意味着,在这些时刻他实际上处于守势,是弱者。要让你在心理上变得强大,你就必须随时不让别人的语言和行为进入你的心理结构,而只是在你的思维结构里进行解读,这样,你就可以从一个客体马上变为主体,而那个人则成为你解读的客体。力是由你指向他,力的方向决定了心理的优势和弱势。 在讲方法之前,为了加深你的印象,我想提一下网络名人范跑跑:尊敬的范美忠先生。 我想,无论你对范跑作何评价,都有必要发现或承认这一点:范跑跑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上很强悍——至少远比这个社会中的人强悍得多。 仅仅这一点,郭跳跳就输了。郭跳跳以为自己拥有道德优势,从而在心理上也很强悍,可以咄咄逼人,但没想到范跑跑并不因“道德劣势”而在心理上处于弱势。在心理上他对这个世界(当然也包括郭跳跳)是蔑视的,这使郭跳跳事实上在心理上暴露在范跑跑枪口下,进攻时忘记了防守,倒把自己弄成了范跑跑的客体。 这绝不仅仅是智力上的博弈,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的搏杀。 范跑跑为什么在心理上那么强悍?请注意他的言辞!他反复地提到“自由”、“北大”、“无所谓崇高”、“你们就装B吧”之类的关键词。秘密就在这里: 1、他对“自由”有一种近乎狂热的信仰,不管是真的如此,还是他暗示或强迫自己的结果。一个人一旦感觉到自己掌握了某种真理,分沾了这种真理的属性,在心理上是很强悍的; 2、“北大”这块金字招牌在中国的价值排序是很高的,无论你在嘴巴上是否唾弃拥有“北大”这一属性的人,在心理上你的确都屈服于“北大”位于高端的价值排序。凭这块招牌,范跑跑可以在非北大人面前具备足够的心理优势,可以真的很牛B; 3、“无所谓崇高”,这是取消道德判断。骂他的人依赖于道德判断的游戏规则来界定范跑跑的道德弱势,但范跑跑根本就不承认这样的游戏规则。不和大家一起玩共同的游戏规则,你的道德判断对他就没有效用,他就不处于道德弱势,从而在心理上也不处于弱势; 4、“你们就装B吧”。他认为,骂他的人都是在装B,说好听点就是在表演。既然是表演,骂他也就没有任何力量。这种认定是道德上的反击,他反而可以通过这种反击获得心理优势。 心理强大训练方法一:剥去比你强悍的人的社会属性外衣 1、原理:把一个披上具有让你在心理上处于弱势的价值符号的社会属性外衣的人看成一个和你一样的动物,他在你面前就没有任何心理优势,因为导致你在心理上处于弱势的,只是那一层社会属性外衣。 司 2、步骤。举例子永远是阐述原理、理论和方法的最好方式(因此我也希望你提供案例)。 你有没有在厕所和你的上司或一个你敬畏的人一起屙屎屙尿的经历?如果有,你是否发现,在你们并排掏出JJ朝尿池里撒尿的那一瞬间,你们实际上是平等的(你们好像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是平等的),而这种平等,恰恰是因为你们都被还原成了动物?你又是否想到,剥去衣服,他屁都不是? 用术语来说,就是:在某种情境中如果一个人丧失他的嵌于社会价值排序中的社会属性,他就会被祛魅。 无论有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从现在开始,我希望你这样想: A、上司(或任何其它让你敬畏的人)的所有让你在心理上处于弱势的东西,都是社会结构中的“角色”所赋予他的,并不是他本身,所以,他希望保持和你进行角色交往,希望你叫他某长某总,借此保持对你的心理威慑,但你要解构他这一手法,恰恰不要把他看成某个角色,而就是看成一个人。当你和他见面时,你需要在心里面告诫自己:这个角色是虚的,我不是在和一个角色打交道; B、再反复告诫自己:我只是在和一个人,一个和我一样的动物打交道; C、告诫自己的同时,要面对他盯住他暴露的肉体部位,暗示自己他是“人”、“动物”,不要盯住他的衣服,更不要去想他的官职或身份,以防止“他是某总”之类的想法侵扰你。 D、在不和他见面时,自己反复地把他看成一个没有社会属性的人,以便自己和他见面时有心理准备; E、至少训练十次。心理强大训练方法二:阻击他人的语言和行为进入你的心理结构 原理: A、我们的心理强大与否,与情绪、情感息息相关。恐惧可以让你在心理上成为弱者,但愤怒却可以让你变得强大。 B、情绪、情感是由外界刺激,特别是他人的携带某种价值符号或信息的语言和行为引起的。由于你屈服于社会的价值排序(没有办法,从社会化的那一天开始,这种命运你就无法逃避),他人携带价值符号或信息的语言和行为,就此与你的情绪、情感对应,就像一按开关,灯就亮一样--当然,你的心理是他人的电灯。 C、这样,他人的语言和行为,就会非常容易地绕过你的大脑,作用于你的心理,也就是说,绕过你的智力结构,进入你的心理结构。此时,你就是他人的一个客体,没有防御能力,处于弱势。 D、为了在心理上变得强大,你就需要打破这一点,不让他人的语言和行为进入你的心理结构。简单来说就是要挣脱社会的价值排序。只要你对他人的语言和行为不作价值判断,它就无法进入你的心理结构,而只停留在你的智力结果里面。而恰恰是这样,你不再是他人的客体,相反可以成为解读他人语言与行为的主体。在他面前,因这种主客体关系的转为转变,你是有心理优势的。 步骤: A、想像一个人(比如你的上司)在你面前狠狠地骂你。这个时候,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这不是叫怕你冲动地回骂或揍他,而是说,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的愤怒、恐惧或耻辱感之类。在心里面一定要告诫自己。在这方面,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狠一点,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你这是要切断他的语言、行为与社会的价值观念的联系,褪去他的语言、行为的价值属性,消解掉它们所携带的价值信息; B、同时,你冷静地盯住他因为骂你而呈现为某种表情(观察到他的表情的扭曲更好)的脸,直视他的眼睛。告诫自己,一定不要怕。只要你的眼睛没有多大的挑衅性,没多大问题的; C、同时(注意,这些反应都要求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尽力不要去想像他的语言和行为对于你产生的后果(比如被扣奖金)。一定不要去感觉和想像,而是思考他的表情,思考他的话。比如:这个人说这些话,属于一个有点权力的人针对下属的一种表演,它们传递的信息就是让这个人证明他的权威,而他那些配合的表情也表明了这一点。感觉和思考是不能并存的,当你在思考时,你的感觉就不复存在。这个时候,你的思考把你变成了一个主体,你的那个被他的语言和行为作用的“我”已经不见了。是你在把他当一个客体进行分析、解剖; D、至少训练十次。 1、不为心情所左右,不是让你一点作为普通人的情感或情绪反应都没有,变成一个没有“人性”的人,而是,你不再是自己情感或情绪的奴隶,自己的心理也不再是他人的奴隶。宗教信仰的狂热者恰恰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事实上已被宗教煽起的情感所淹没。 2、可以再次强调一下:普通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的确是排斥比较,扼杀欲望。很多宗教的确也是。但是,还是有些宗教教义是教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扼杀欲望。 3、左右世俗不是叫你控制世俗于股掌,而是在心理上,你对于世俗有基于心理优势的把握能力和应对能力,不让它操纵你的心理。 4、我对心灵鸡汤之类不感兴趣,它们既浅薄,也无法提供出实用的方法,基本上只是说“你应该怎么怎么做”,但从不提供“为什么”的回答。当然,我也不想把这个教程上升到纯粹的哲学-宗教层面,毕竟,我们多数人都在现实中生活,解决的是现实问题。 5、我不是在进行心理咨询,也不是教一个人如何成功,而只是提供一些可以让一个人在心理上强大的方法。我希望看过我的帖子的朋友,经过自己的思考,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心理强大训练方法三:狙击他人的语言行为进入你的心理结构 原理:在阻击他人的语言和行为进入你的心理结构(见方法二)时,在一开始你实际上仍是处于守势,如果你的训练有效果,他人伤害不了你,但你仍有可能无法快速地作出反应,随时准备破译和消解掉他的语言、行为所携带的对你有威胁的信息。 这是因为,一个对你具有利益或心理上的威胁的人(比如上司)站在你面前,你们的地位是不对等的,你相对于他比较透明(因为你是他语言、行为的承受者),而他在你面前更多处于黑暗之中(因为他要说什么,要对你做出什么你不一定知道,而这些都可能威胁到你)。在明处的人在心理上永远比在黑暗中的人更处于没有防御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有一种窥视僻好,而且能带来快感,而被窥视的人则感到羞辱愤怒的原因。 因此,你还必须狙击他,在心理上彻底占据优势。你无法改变你的透明状态,就按方法二切断他的语言行为与你的心理结构的联系。但这只是防守,你还必须赶在他的语言、行为发出之前狙击他,把他从黑暗里拖出,置于你智力结构的审视之下。在他说话之前,你应根据当时的情境以及背景敏锐而快速地判断他要说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时候,他实际上成了你审视的对象,在认知层面上你成了主动者,在心理上,你也就从一个猎物变成了一个猎手。 步骤:个人建议心理较弱的人先训练方法二,心理变强后再训练方法三;如果你心理不是太弱,建议方法二和方法三同时训练。 A、想像一个对你有心理上或利益上的威胁的人,回忆或捕捉有助于说明他是个什么人以及他对你可能会做什么的信息。或者,假如你因某件事而要和你的上司打交道,而这可能对你不利,那么,快速地想一下将可能发生的这件事的背景,并把你以往对上司是个什么人的判断也一并加以考虑; B、和他面对时,参考方法二和方法一; C、根据这些信息,快速地预测他会说什么,做什么。记住,即使预测错了也无所谓,在心里面告诉自己不要有任何沮丧。重要的是你占据了一个心理优势,并且这样的心理优势有助于增强你的应变能力。预测准不准,主要是知识问题。所以提高自己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这以后我会讲到; 有可能你会问:如果我预测错了我岂不被动,这样不是更弱势,并且会带来一些后果。可以告诉你的是:不会。只要你能克制沮丧(所以我要你先训练前面两种方法),这不是问题,你也有足够的时间作出反应。至于你的反应太慢,是知识和经验问题。 D、至于训练十次。 心理强大训练方法四:消除掉他人强大的幻像 原理:你一定看过戏吧?无论它如何煽情,你仍然在看过了以后明白,这只是戏而已。也就是说,你骨子里有这样的一个认知背景在提醒你:那都是表演,是装出来的。如果你有幸走到后台,会发现一切都不再神秘。它已被还原:无非就是为了捕捉观众,传达某种东西,把各种因素组合一下呈现出来而已。而这种组合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在你和它有一段距离时,由于它对你心理的作用,你就会觉得它还真像回事。 假如你对此没有体会,那么,你肯定看过新闻联播。你有没有发现那些主持人的语调、神态等实际上都是装出来的? 对于你来说,体会到这一点很有意义,因为当你知道它们都是表演,它们表现出来的那些东西(威严、高贵、强大、正义,如此等等)实际上已被祛魅。 你会领悟到,强大或高贵之类东西并不是你面前的实体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借助于一定的表情、姿式、服饰等,使它们对应于一定的社会角色,契合背后的社会价值排序等“烘托”出来的。也就是说,它们不是自然物,而是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个人性地还是社会性地装出来的。 而既然你知道这一切是装出来的,它们对于你所拥有的力量就会消失。当你在心里面可以说“你就装吧!”,你实际上已有心理优势。人类的心理是这样的:对于真实的东西,可能会有心理弱势,但对于“假”的东西(不一定是认知层面的假),则有心理优势,因为“真实”对应于无法否认其存在的实体,这意味着力量,而“假”的东西,则可能是一种虚幻,隐含着没有力量的设定。 人本质上是一种善于表演的社会动物。不仅戏台上是在表演(本义上的),巫师作法、体育运动、求爱、待人接物的规矩等等,都是表演。因为是社会动物,我们所看到的首先并不是“人”,而是社会“角色”、“人格”,我们就是在与这些表演性十足的东西打交道。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在英语中,“人格”有“面具”的意思。 步骤: A、看新闻联播,仔细观察播音员的表情、眼神、语气,从中寻找“表演”的痕迹,不是强行认定,而是自然地感觉他在表演。当他露出一丝非常不自然的微笑时,一定要捕捉到; B、同时,在电视上或有机会的情况看一些官方大人物的讲话,注意捕捉他表演的痕迹; C、思考一下,如果你到别人家,或别人到你家,在你们并没有放得开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说一些套语、做一些被视为尊重或友好的行为来表现你们的“关系”; D、至少训练两次。心理强大训练方法五:学会用理性应对外部世界。 原理:有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叫做“合理化”(或“理智化”),就是当一个人做了一件他后悔或让他痛苦的事情时,为了消除自己的痛苦,他便找理由安慰自己说这么做是对的,就是把这么做“合理化”。 这个“合理化”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一个人为了消除痛苦,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的确,这样干痛苦可以慢慢地变得不再袭扰你,但你的内心已被你的心理反应所否认。久而久之,你会成为自己的陌生人。 这就带来一个可怕的后果,你在心理上很软弱。第一是本来就没有痛气正视自己,第二就是你消除痛苦(其实并没有消除,只是被掩盖或转移了)的方法恰恰强化了你的软弱。因为合理化、理智化依赖的并不是真正的理性。它不真正是你大脑思考的,而是被你的心理所操纵。 因此,这种对痛苦的消失,只是饮鸠止渴。 你也许永远也改变不了让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运作,但是,从今天开始,你的确需要对心理防御机制作出反思。你的确可以让自己获得理性的能力,而不任由你的心理操纵。 知道苏格拉底临死时的故事吗?在死亡面前,他是多么从容。这位被称为最勇敢、最聪明的希腊人,他的从容乃是他的理性看待死亡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理性思考能力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完全可以战胜死亡。 在人类的理性面前,任何外部事物都无法对人构成威胁。 当我说到苏格拉底的时候,也许你已经明白,我会说到“认识你自己”。是的,这是你必须做的。但在这个方法里,暂时还不要求你达到那个高度。 你需要做的是:对一个让你痛苦的事情,或你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观察(如果有时间和心情,在一些高兴的事情上,也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高兴),追问这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步骤: A、当你感觉到做一件事不那么自然,想一下,这是不是在找理由?如果,为什么?追问自己:不找理由的后果是什么? B、想一下一个灵性大师奥修所说的例子:你要闹钟吵醒你,是不是在找理由?还有哪些事情你是想把责任从自己身上推出去? C、看柏拉图的《克里同篇》; D、至少想五次;; E、至少看两遍《克里同篇》心理强大的训练方法六:在认知中带入情绪、情感,改变心理结构。 原理:我们很多人为什么会得神经症?为什么那么心理弱小?为什么感觉到痛苦,自己也知道问题在哪儿,但就是不能摆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当初引起我们的神经症,引起我们的心理弱小,引起我们的痛苦的情绪遭到了压抑,就此形成了认知与情感的分裂,我们或者已经忘记了那种情境,或者根本就无法让头脑战胜我们的心理结构,因为它们已经无法协调。 上面一些朋友,特别是“解放心灵”的情况就是这样。 精神分析认为,童年极大地影响了一个人,我们的很多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心理创伤。因此,在治疗一个神经症患者时,自由联想实在是一个好方法。一个人只要回忆起他当初被压抑的情景,并且发泄出了本应是当初发泄的情绪,他的心结也就打开了,“病”也就治好了。 没有一个精神分析大师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很多人迷惑不解。其实很简单,大师们或许认为没有必要说出来:就是把你带回了当初的情境,只要你的心理与当初的认知一致,你多年的内心冲突就消失了。而内心冲突的消失就是症状的消失。 我当然不是把你看成是神经症患者,但我们可以从这里得到启示,就是,如果我们对于曾让我们具有恐惧或自卑等心理的事物有了一种认知,只要我们发泄出与这种认知相对应的情绪,我们对它将不再恐惧或自卑。 说一下我的经历吧,当初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我对精神分析还一无所知,对哲学也未有任何涉猎。但是,我真的应该感谢那次经历。当时不知道我突然变得心理不那么弱小是怎么一回事,但现在,当然已经清楚了。当时,由于另两个人的原因,我有幸也一起被人“请”去吃饭。那是一家装修得非常豪华的酒店。原谅我当时根本没有什么“星级”的概念。 你可以想像一下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什么情景,也可以想像一个从未到过城市的农民进城时是什么情景。请别见笑,我长那么大,还从未到过那么豪华的、几乎可以说只有高等华人在那里出没的地方。 不用我告诉你了,那个房子所透露出来的气势把我震慑住了。在吃饭的时候,甚至面对非常职业性的服务员,我都显得笨拙难堪。明眼人一眼就可以判断,我是个没过见什么世面的人,而且出身的阶层,在中国社会的阶层金字塔中是很低的。 仅仅是一栋建筑里的结构、颜色、形形色色的装置、摆设等,能有多大的威慑力?当时我从未去想这些,也从未去想,它们事实都是人造出来的,自身并没有任何生命力,而且基本上出自于在阶层等级上很低的工人之手。我非常“自然”(后来我才明白,根本不是“自然”,而是“社会性地”)地把它们看成高档、气派、威武,并屈服于它们。同时,我对社会价值排序加以屈服的心理反应马上被启动:这样的酒店是高等华人出没的地方,我这样的人来此,好像不具“合法性”。 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我似乎没有再想起这件事。当然,你应该猜想到,这件事并不是不存在了,它已经在我的心里存在。我被激起的心理上的弱小并没有改变,它在其它一些问题上经常给我带来麻烦。 两年后,某一天坐公交车从郊区到市里。看着窗外的农地,及时不时出现的远处一栋栋高楼,我突然想到:那些看起来气派的房子,其材料不最终都是来自于那些泥土吗? 这个一闪念其实根本谈不上任何“发现”可言,它只是我对最基本的常识的回归而已。可惜,在多年的社会生活中(以后我会专门讲到我们怎么摆脱社会对我们的洗脑和心理操纵)我已经遗忘了这样的常识,以致当有了这样的感觉时,对于我来说已无异于一次头脑风暴。 灵感闪现,就绝不能丢开,而必须继续深挖,因为这是愚蠢和智慧、黑暗和光明的分界点。 我继续思索。当想到城市只是在一片野地里弄出的庞大的钢筋水泥丛,相对于广袤的乡村它实际上很虚弱时,我差点笑了:那不过是人类对地球的鼓捣,但人们却都习惯了装模作样。换言之,人类对地球的鼓捣就像一个小孩玩积木游戏---真的只是游戏而已,高低贵贱的游戏规则冻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制定的。 两年前在酒店里被震慑的那一幕,非常自然地浮现在我眼前。我开始笑出声来了。是的,太滑稽了。 而当我又继续想到人类把现代社会的“文明”夸得不得了,并贬斥原始人,但原始草棚和钢筋水泥其实只是捏弄得不一样时,我的笑声已招来了车上几个人的轻蔑。我承认,这是有点“神经病”的大笑,特别是在公共场合里(所以我建议你在按这个方法训练时,最好或如果没有必要不要在公共场合里,如果你的心理素质还很差的话) 但我要在这里告诉你,我从未如此拥有巨大的心理优势。一方面以往被酒店或其它事物所震慑的自卑弱小心理一扫而空,另一方面,这几个人在我眼中居然不存在--他们的轻蔑根本就无法触及到我的心理结构,纯粹就像是一些乌云一样,在我心里漂了一下马上就自行消散! 真的,太神奇了。我自己都认为我是不是有点不正常了。 原因(原理)是什么呢?其实非常简单: 1、我们的头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客体还是主体。如果我们对外界没有多少认知,反应迟钝,我们在心理上是体会不到多少优势的,因为这个时候头脑都自身难保,它陷入混沌之中,无法把我们化为主体,把认知的“力”指向外部世界(所以思考能力是多么重要!); 2、但我们当然没有这么糟糕。我们的头脑可以具有超越性,即与外部世界拉开距离,从高处、远处看它们。拉开距离,既不被它威胁吞没,同时又能确立对它的认知优势。这是人类的理性能力。哲学家在这方面是高手,他们能够把这种理性能力运用得炉火纯青。 3、但为什么我们经常有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却还是做不了,而只能忍受痛苦呢,就像上面很多朋友讲述中的一样?原因在于,头脑具有超越性,可是,你不知道该如何做,以让你的心理也具有超越性。仅仅是头脑的认知只是第一步,不转化为心理痛苦还是存在的--毕竟痛的是心,而不是脑。 4、那么如何做以让头脑的改变带来心理的改变?我上面的描述当然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简单描述一下这种心理机制: A、当我认知到城市和乡村仅仅是人类鼓捣地球的不同结果,我被酒店震慑来源于社会的游戏规则时,我仅仅具有认知优势,而毫无心理优势,也就是说,我的心理结构还被定于那个让我心理上自卑、弱小的当时的特定情境以及背后的社会心理背景,我仍被它们“结构”住; B、当我笑时,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感觉到了给我以心理震慑的这一切的荒谬和虚弱。这个时候,认知已经开始渗透到我的心理结构的表层,我的情绪已经被带动并和认知一起协调; C、当我大笑,以致别人把我看成神经病,而我居然无视他们的存在,这时候发生了什么?我的认知,经过情绪已经变成我的心理反应了,这个时候不仅仅是头脑,而且是心理,整个身体在对外界作出反应。我的头脑和认知不再处于相互分离当中,而是相互协调。头脑的优势这个时候转变成了心理的优势,经过情绪的带入,我的心理从那个给我以自卑弱小的心理情境、心理背景里挣脱了出来。它改变了,而它的改变,意味着我某种意义上的改变! 不一定每个人只要一次情绪带入就能成功,也不一定一个人在哪一件事上只带入一次情绪就能成功,但无论如何,在认知中带入情绪,就是让情绪把你的心理从那个给你自卑弱小的情境、背景里拉出来! 下面开始讲在认知中把情绪、情感带入心理结构的步骤。记住,这个和方法二中的阻击他人的语言和行为进入你的心理结构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不位于一个层面,也不适用于同一种情境(所以才有方法之别)。前者是你在与人互动防御时做的,而后者则是你一个人时,或在与你没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人面前时做的。 调动哪些情绪呢?当然是有力量的情绪。但最有力量的情绪是愤怒。不过我不主张你调动它,因为愤怒这一情绪短时间内能量很集中,消逝也很快,而且,它常常掩饰背后的无力与虚弱,除非是非常特殊的情况,我们才能调用它来让我们在心理上强大。 我建议你调动的是轻蔑。你已经知道了,轻蔑的力量来源于认知。 A、第一步,就是认知,想像一下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哪些人或事让你自卑,让你心理弱小。就比如这样的一个场景吧,某个人的穿着打扮把你震慑住了(就像我也曾被豪华的酒店震慑住一样)。在你一个人的时候,仔细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而且思考一下你为什么感到自卑。 知道自己为什么自卑了吗?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出身、职业、收入、外貌等哪一方面或所有方面让你认为与别人相比很差?好了,继续思考,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是你认为的吗?这是你真正独立思考出来的结果吗?不,你还必须继续思考,这只是社会的游戏规则迫使你这样思考,而你已经不知不觉地屈服于这样的游戏规则而已。现在,你是否意识到,你感到自卑是由你所屈服的这个游戏规则设定的,而只要有游戏规则,有些人天生就输了,即使想赢也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代价? 注意到没有,当你感到自卑时,你运用(当然别人也运用)了对比原理,对你们外貌、气质、肤色、衣着、地位、收入等等等等进行了对比,以此评判一个人的“价值”。但这有任何理性的支持么?人作为为人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本身就逻辑地设定了人的价值是无法对比的,即使能对比,也只是在对社会的贡献上对比每个人的社会效用。而你居然用这种没有任何理性支持的社会游戏规则来惩罚自己,不觉荒唐么? B、现在,当你想到这里的时候,是否感到一些荒谬?是否感到自己很可笑?好了,这个时候,要的就是你这种感觉。 这个时候,再联想一些与此有关的荒唐的事,发现自己在那么多年的生活当中,有的时候或很多时候居然很可笑。。。很好。。。现在,你是否感到荒谬感、可笑感更强烈? 很好!笑出来!大声笑!狂笑也行!笑出眼泪! C、同时,转到让你自卑的情境中,在笑中“面对”让你自卑的人,面对让你自卑的社会游戏规则。你已经知道这一切都是那个让你曾经屈服的游戏规则设定的,那么,你就要洞悉和感觉到这一点:他的那些让你自卑的外貌、肤色、衣着、身份、地位等等等等都是一种道具,一种表演并用来进行荒唐的“价值比较”的道具。在笑中,要蔑视它! D、你现在感觉到那些让你自卑的东西实际上多么像纸老虎了吗?还没有?那就继续按方法做,想得深一点,笑得狂一点。感觉到了?很好,你现在要做的事还没有结束。你还需要在等心静下来的时候,思考一下宇宙人生的问题,比如:“人是什么”这个命题。思考得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思考。 E、至少训练两次。从现在开始,我暂时中断对方法的讲解。我感觉到,那些支配我们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原理和规律更有必要先予以阐述。 讲完了这些原理与规律后,我相信对于你来说非常重要的反思意识已经可以唤醒,你也将拥有对付你的心理弱小的重要知识力量。那个时候我再来讲方法,将更有效果。 非常有必要先记住以下几点: 1、人不是机器,但非常容易变成机器。从你踏入社会的第一天起,你的心理就常常会脱离你的控制。也就是说,你的心理经常被一些你从未意识到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原理、规律所操纵--当然,有时也难以避免地被那些了解和掌握这些原理与规律的人操纵。 2、面对任何让你在心理上自卑、屈辱、窝囊、无能、愤怒、恐惧。。。的人和事,你的对手绝对不是他们(它们),也不是你自己,而是这些原理和规律。因此,要想让自己在心理上变得强大,你不是在与他人作战,也不是与自己作战,而是与这些原理、规律作战。 3、你之所以在心理上很弱小,重要原因当然是那些控制你的情绪、情感的原理、规律的强大,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你没有意识到、揭破它们。 宗教极端分子或冷血杀手,或二者集于一身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 这类人的心理的确强大,尽管我在帖子里说我们要唾弃这种心理强大,也不打算讲解,但既然在这里说起了,我也就解答一下。 这类人强悍在哪儿?恰恰就在于他们两点:一,他们心中充满了愤怒;二,他们已经战胜了死亡恐惧。 要在最后我才会讲到:只要一个人还没有战胜死亡恐惧,他的心理的强大就只局限于社会范畴。克服死亡恐惧同样是可以训练的,当然不是像宗教极端分子和冷血杀手那样训练,而是像哲学家和佛教大师们那样训练。训练的结果是我们保持我们的人性,但并不惧怕死亡。 在这里我还需要先强调一下:克服死亡恐惧是心理强大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有些人并不害怕死,但他们在心理上却很弱。恰恰相反,选择死亡是他们心理弱小的结果,是心理上不能生存后的一种逃避。比如一些非理性的自杀者。 对于宗教极端分子来说,要做到心理强大必须满足这几点:1、他所信仰的对象必须被设定具有万能的力量,而他彻底依附于这个对象,分沾了这个对象的属性,让自己感觉到了这种力量;2、这种信仰必须设定至少一个“异端”或“敌人”,信徒有神圣的义务消灭他们;3、消灭这些“异端”和“敌人”,是一个人履行神圣的信徒义务,由此将获得信仰的最高褒奖。 看到没有?这三点分别给宗教极端分子以力量感、愤怒和对死亡恐惧的克服,它们一个比一个强大。他在心理上都不强悍,那这种宗教的洗脑术也太差了。 冷血杀手与此稍有不同。第一,他没有一个万能的信仰对象给他力量感。但他同样有两个可怕的武器:愤怒和对死亡的克服。 愤怒很好理解。冷血杀手对社会充满了愤怒和仇恨,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从心理上来说,愤怒是对恐惧的克服,当一个人体验到愤怒,他就体验不到恐惧,从而,他就只体验到由愤怒带来的力量感,而体验不到由恐惧带来的无力感。他如果具有攻击性,那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具有主动性的主体,力由他指向世界外部,而外部世界则是他的力的承受者,相对就处于弱势,如果这种力的强度很大,外部世界相对就更弱,他在心理上就更强。 对死亡的克服稍微复杂些。由于没有个归案,我不好说一个冷血杀手是不是属于“恋尸癖”,即对死亡有一种强烈的偏好。但几乎可以说,冷血杀手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至少经历过以下事件中的一件: 1、不能超越儿童期的破坏性,它变成了一种神经症人格。我们都知道儿童喜欢破坏,拆一些玩具之类。这是人类对有生命物和非生命物的好奇。但由于儿童的力量是如此弱小,他无法通过创造,无法通过思考,而只能通过破坏来破解这些东西的奥秘。绝大多数人会安然超越这个阶段,但少数人却难以超越(具体取决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这种破坏性由此形成一种可怕的神经症人格。生命让他们畏惧,生命的奥秘让他们不适,他们需要破坏生命,才能克服这种畏惧和不适。2、在长成时经历过某种影响到其人格、性格的心理创伤,比如被别人欺侮过。仇恨由此播下。一种心理反应形成,他体验过别人的破坏给他带来的无力感,他就只有破坏他人才能让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如果无法超越这点,这种心理反应就变成一种心理机制:A让我痛苦,我要加倍让他痛苦,并,因为A是他人,是他人让我痛苦,所以我也要让他人痛苦--而当然,破坏生命,是让他人痛苦的最彻底的方式,也只有这种最彻底的方式才能让他获得满足的快感。 3、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目睹过死亡事件。他近距离地接触死亡,死亡的情境渗透进了他的心理结构。如果无法超越这一点,对生命的敬畏在他那儿就荡然无存。他由此变成冷血。加上仇恨、挫折或其它刺激,一个人要成为冷血杀手,几乎没有心理障碍。 4、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各种非生命的教条所灌输,生命的奥秘在他那儿荡然无存,还原为一系列生物学的事实性描述。正因为消解了生命的奥秘,死亡也就不再让人恐惧。这类渗透进他的人格、性格结构的不带价值判断的教条左右着他的思维和心理反应,因此杀人同样不存在多大的心理障碍。这类人恐怕我们并不陌生,那些被不带价值判断的科技理性所驯化的杀手就属于这样的人。 5、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挫折,生命力受挫,遂转化为一种破坏性。这种人实际上还是惧怕死亡,还是有道德焦虑的,但是,为了克服自己的恐惧、弱小感,他形成了一种想像出并保持愤怒的心理机制,把一切归咎于外界,并要“报复”。他并不是很“冷静”,但在某种特殊刺激中,他的破坏性让他变成冷血杀手。支配我们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原理和规律一:对确定性的寻求 一、思想实验或例子: 请首先想一下,在人类历史上,为什么迷信那么流行?是因为人们的智力低下吗?还是有某种东西干扰或干脆越过人的智力结构而影响人们的判断?好,暂时这样认为,那么,即使是在当代,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倾向于把很多不能解释的现象视为神仙或魔鬼所为?为什么在黑暗之中,当我们看到一个恐怖的黑影时,我们像自动的机器一样把它反应为“鬼”? 也许这些问题太玄了。但这样的情境你肯定不陌生:假设你和你的朋友正在一个地方谈话,突然有一个陌生人闯进了你们中间并且短时间并不会离去。在这个时候,你和你的朋友(至少是你)会感觉到一种不适和莫名的焦虑,对吧?为什么? 我们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到大量这类现象。一个可能不会让很多人陌生的现象是:当你加入某个团体时,团体的价值观念、游戏规则总会对你构成压力,换言之,他们一定要同化你。而如果同化不成,你就要遭到排斥。你要么投降,要么付出代价,也就是说,要么把“我”融入“他们”,要么让“我”成为“他们”的敌人,没有中间道路可走(这个例子同时有几个原理和规律在起作用,在后面我会讲到)。 二、原理、规律阐述: 你对以上现象可以找出种种解释。但是,如果一一拿掉让你的解释赖以成立的条件而问题仍然存在,你的解释就是不充分的。比如,你可以认为一个陌生人闯进你和你的朋友中间,你之所以感到不适和莫名的焦虑是因为他对你们构成威胁,比如他的长相、表情、穿着、等透露出来的信息。但是,假如我把这些信息都拿掉呢?显而易见,你的不适和焦虑仍然没有消去。 那么,你的不适和焦虑,就不是因为这些具有威胁性的信息本身,而仅仅是这一点:他对于你们来说是一个陌生人。正因为他是一个陌生人,你无法判断他的出现对于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换言之,你无法确定,他到底是不是一种威胁性的存在。因为在你们那儿,他是不透明的,相形之下你们对于他保持着某种透明性。正是这一点,你们感受到了威胁。但这种威胁无法确定。你们的不适和焦虑,恰恰是不能确定威胁的心理结果。你或许知道了,一个陌生人的出现,激发了你的不适和焦虑,这种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是一种防卫机制,提醒你注意并界定那个闯入你和你的朋友世界里的人。 换言之,你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你一定要确定他对于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除非你把他看成有威胁的或没有威胁的,否则你就无法防御,无法放心。 一定要给自己寻找一个确定性,一个方向感,是我们存在的一条重要的规律。对确定性的寻求,乃是我们的先验渴望。 这个无意识地支配我们的规律来自哪里?它来自我们存在的独特性。 人类自豪地说自己是“高级动物”,至少不屑于与猪狗之类相提并论。这不算狂妄,而是有理由的。就存在的定位来说,动物被他们的生理机能限制死了,他们没有意识,受着本能支配。它们嵌入这个世界,其结果是固定的,由生到死,没有超越性。但人则不一样了,你有意识,有思想,本能并没有能完全主宰人类。 但好处也不能让人全享有,他也要付出代价。的确,不完全受本能支配是人超过动物的地方,但这种不同于动物的存在同样也受一定的规律支配。同时,也还要受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规律支配。 抽象来说就是:动物因为它的生理构造及反应方式,它与世界在存在结构上是非常协调的,它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它与世界处于自在的同一之中,没有主体-客体的二元设定与分别。这种没有分裂的同一当然不可能让动物感受到痛苦(因为它没有引发痛苦的意识机能),除非你打它,引发它的神经反应。 但人就不一样了,他因为能够通过意识反思世界,由此在存在定位上超越了动物,摆脱了像动物那样的被规定性,而可以通过思想及活动来规定自己。动物被定死了,但人却是可以自由的。而也因为这样,他的意识产生了分裂,分为一个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也即,他和外部世界,甚至他本身之内具有了一个主体-客体的二元设定与分别。他从世界中分裂出来了。 这一主体-客体结构带来了两个深远的后果: 1、具有主体-客体结构,意味着人被从世界的秩序中剥离,被丢弃在这个星球上(《圣经》中的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正由于他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不同,而世界对于他来说并不是熟悉的,因此由分裂感所施加的孤独和恐惧将威胁到他。一从世界中分裂出来,他就没有了安全感。而他注定既退不回动物状态,也变不成神仙(所有这类努力都注定失败,在后面,我还要分析诸多人想退回动物状态以获得安全感的心理),注定要承受存在的重负。我们的痛苦,大多数都是精神上而不是肉体上的,正在于此。 2、这一主体-客体结构让人的存在有一个方向感,方向由他指向世界,他就有力量感,而如果由世界指向他,他就受到威胁。更重要的是,如果瓦解这一主体-客体结构,他就丧失了作出反应的能力,精神中枢将陷于瘫痪。这是不可忍受的。你知道你的敌人在哪儿,那么无论如何你都可以进攻和防守,但是,如果你在明处,敌人在暗处,那么你的存在就完全裸露,你将陷入歇斯底里。正由于此,人一定要寻找一个确定性,由此恢复主体-客体这一结构,否则,他就会疯狂。自古讲道德的人就干不过不讲道德的人。不过这并不是道德的错,也不是讲道德的人就比不讲道德的人笨,而是有复杂的原因,比如惩罚不讲道德者的社会与法律机制有缺陷或反应太慢,因此讲道德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不讲道德反而能获益。这种失衡导致很多原本讲道德的人也不想讲道德了。 但就心理强大的训练来说,在这里我们不考察它们,而是集中于问题本身:为什么讲道德的人干不过不讲道德的人? 1、道德表征着一套规则,这套规则是可以确定和判断的(比如“不可以说他人的坏话”),因此一个讲道德的人,其行为也就可以预测和判断。但不讲道德的人,因为他的行为不遵守规则,因此也就很难预测和判断。这样,当讲道德和不讲道德的人碰在一起进行博弈时,你可想而知不讲道德的人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前者在明处,后者在暗处,后者能够预测前者要做什么,而前者却无法预测后者的行为。一个按规则出牌的人在不按规则出牌的人面前,显然是要吃亏的。 2、一个讲道德的人有这么一些特点:关注于做事的能力、做事的效果等,认为这是博取资源或成功的合法性手段;更关注内心的操守,对他人很少有进攻性。这样,他对他人的防御常常松驰,甚至随时暴露于他人的火力之下。但一个不讲道德的人,无论有没有本事,却恰恰从不拒绝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来博取资源,如果暗算一个人能够让他们享有利益的话,他们会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这么干,因为这样做成本很低。因此,讲道德的人在这方面也处于劣势,他们不盯着别人,但别人却随时盯着他们。 总结起来说就是:讲道德的人一直是不讲道德的人的客体,在明处被躲在暗处的后者盯着,因此承受着威胁。力是由后者指向前者,仅仅这一点,讲道德的人在心理上就被置于弱小者的位置,这种弱小甚至都无法用“我有道德”这一存在价值的确认来弥补。因此,讲道德的人经常在不讲道德的小人、人渣们面前感到气恼。这是被置于他人随时可以进攻的客体地位的人的心理反应。而不讲道德的小人、人渣们则很有心理快感,因为在暗处窥视或暴露在明处的他人,是人类的一种变态癖好。 所以,仅仅靠个人的博弈,讲道德者在不讲道德的人面前,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利益上都难以避免输的结局。 那么包括你在内的人一定会问,讲道德的人就投降了吗?在不放弃我们道德坚持的同时,也积极参与世间利益的争夺,还能在心理上变得非常强大,这样的目标如何去达到? 可以在这里肯定地回答:不需要放弃道德操守就可以参与对利益的争夺。但是,心理强大不是它的结果,而是它的手段。 你想一下,在与不道德者博弈时,你输在什么地方?不是输在你的智力上,而是输在这一点上:你的行为可以预测,你不把不讲道德者当成解剖的客体,而恰恰是他把你当成客体。 那么,改变的方法从原则上讲就很简单: 1、你有必要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能够敏锐地判断一个人到底是个什么人,从他的既往言行中预测他的行为,并判断哪些是他要做的,哪些可能是假像。这种能力其实也是一个人成功必备的能力,不仅仅用在对付不道德者上; 2、在任何单位任何环境,你首先都要保持防御心理,判断出哪些人可能会和你有利益冲突,可能会通过什么方式暗算你; 3、你要腾出一点时间用你的这个能力来解剖已被确认的不讲道德者。尽管因为他们不遵守规则而似乎无从捕捉他们的行为,但如果你看穿了他的为人,他的行为还是有迹可寻的,因为“不道德”也是一种规则,它们有一些固有的表现; 4、在博弈时,你要预先判断他可能做什么,并做好防御和反击的准备。支配我们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原理和规律二:认同 一、思想实验或例子 楼上“野风秋”朋友讲到,谦卑的人心理强大,是因为他们能放下自己的身段,这很有道理。但这是一种预先的心理防御,先把自己设想成一个不牛的人,并对此进行暗示性的认同。有了心理准备,即使事情的发生真是自己设想的这样,那也是不怕的;如果事情更好一点,当然更不怕了。 同时,“野风秋”朋友还说到,大学生的心理之所以弱,在于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看不清自己,这也可谓目光敏锐。这其实也是诉诸于认同: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转化成了他们的自我认同。别人认为他们是那么一回事,于是,他们也真的认为自己是这么一回事,而不管事情的真相是什么。然而社会的现实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因此他们的自我认同要遭受到社会结构的冲击。 这样的例子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俯拾皆是。一是老子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是陆九渊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说一下后者吧。这是陆九渊的重要哲学命题,大家都知道他玩“心学”的。这是一个本体论-认识论的命题,它的意思是心乃宇宙的本体,从而在认识论上,把握了心即把握了宇宙,宇宙的变动都是心在变动。庸俗的哲学教科书把这句话斥为“主观唯心主义”,这不全是胡说。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作认真的解读的,这句话毕竟在哲学上很深刻。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存在者本身具有巨大的缺陷,因为我们是靠我们的存在属性得到确认的,比如我姓甚名谁,哪地方人,高矮胖瘦,信仰什么...这意味着我被加上了一些绳索,被特定时代和社会所规定了,因此眼睛在看待世界时都难免受这些东西的影响,常常沦为无知、盲目和偏见。如果能够打破这一点,把我的存在融入宇宙,把宇宙拉到我的心里,我就能够超越,领会宇宙苍生。 在心理学上,这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这意味着你要打破自我的狭隘,看穿“社会自我”的假象,让心灵向宇宙开放,空旷辽远,这样就能摆脱世间痛苦。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在心理上是非常强悍的。有的佛教高僧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佛教对我影响确实很大。 在现实中生活的人,毕竟不可能达到佛教的那种境界,甚至,佛门弟子,又有多少达到,很多人不过是徒具修行的形式而已。因此我进行心理强大的讲解,立足的还是现实,就是一个人在入世的情况下,怎么让心理强悍,摆脱掉各种神秘力量对自己的操纵,为成功打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所以,我的讲解同时注重两个方面:知识和训练,既要看穿奴役自己让自己的心灵弱小的力量,同时又必须用实践对抗它们。这些方法不会造成你所说的那种后果,与范跑跑更是毫不搭界。原理、规律阐述 认同之所以是一种控制我们的神秘的力量,我们几乎在劫难逃,它的秘密就在于我们有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的很多内容不一定真是我们的,而很可能是社会赋予或强加给我们的。它本来不是我们内心想要或从我们的内心里产生出来,但社会通过种种机制,让它在我们的自我结构里内化,变成了我们的东西,以致我们都没有意识到无形中它对我们心灵的奴役。 在讨论“自我”之前,我想请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记不起3、4岁以前的事?而3、4岁以后,或者7、8岁以后,经过努力的回忆我们为何总有印象? 请别用“因为3、4岁前大脑神经发育如何如何”这样的话来回答我。这完全走错了方向。答案非常简单:3、4岁前人的意识基本上混沌一片,根本没有“自我”的意识――“我”又怎么可能回忆得起还没有“我”的时候的事情呢? 婴儿的世界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整个世界,婴儿完全和这个世界融合,体验不到有“我”存在。心理学家公认,一般来说,儿童要到3、4岁以后,才能明显地把自己与外界分开。此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对“我”的表达—这时其“自我意识”虽没有涉入他的存在所置身的社会情境而使自己与外界完全分裂开,但他有了“我”和“他人”之别的意识。 这就是自我的产生。而一旦产生,它就会贪婪地吸纳很多社会的东西,纳入它的结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人的生存真正需要的,而有的则是垃圾,是用来控制人的。 还记得我以上讲的存在属性吗?想一下,你靠什么来确认你的那个“我”?是因为你是一个男人,你是哪地方的人,你身高多少,你喜欢什么,你什么性格,你什么职业,你的亲人是谁,你的相貌如何,你信仰什么......对不对?那么,你一定知道,所有的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生物和社会属性,它们变成了你的“自我”。那么,假如我现在把它们全部抽掉,你还是什么?你靠什么来确认你的存在? 显然,你被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