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那些事儿》

《战国那些事儿》作者:老铁手内容简介《战国那些事儿》采用了后一种观点,这是由于它在同时期同类事件中最具代表性,而且从历史内在逻辑上看更具说服力。《战国那些事儿》即以此为起点讲述了从三家分晋到秦朝建立战国二百余年的历史。讲战国,不能不提春秋。春秋与战国之间并没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也没有谁能够告诉我们在哪个时刻历史进入战国时代。春秋有春秋的气质,战国有战国的特点,但这两个时代是连续的。因此只能人为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作为战国的起始点。司马光选定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赵、韩为诸侯一事为起点,更多的人将三家分晋事件定为起点。作者简介老铁手 原名暴关宁。现在沈阳混世界。理科科班出身,文科自学成材。 老铁手同学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和狗剩子在河边玩过泥巴,也和冯程程在步行街压过马路;领教过中条山的风,也见识过关外的雪;能插秧,会锄禾,给个车床也敢摸。大学时代,老铁手开始走火入魔,广泛涉猎东西方文学、史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同时笔耕不辍。其文以幽默有趣、观点新颖见长。由于对战国经久不衰的热爱,公元2007年5月28日老铁手开始写作一本叫《铿锵战国》(本次出版更名为《战国那些事儿》)的历史书。老铁手不敢期望这本书对祖国文化作出多大贡献,但愿它能在茶余饭后给大家带来些许快乐。媒体推荐老铁手挥笔如刀,横扫战国二百余年。我读其文,想见其为人。其笔力雄健,中学功力深厚,西学广博,见识高远。我以为是近年来写史的奇才。所谓一卷战国在手,而补益于天下也!  ——著名新历史作家、历史写作狂人赫连勃勃大王英雄们从战车上解放了骏马,从田畴中解放了奴隶,从地壳中解放了钢铁……然后把他们引进一个陌生的时代,那里充满希望,也充满迷惘。这部书用优美畅快的语言,讲述了人们走过这个时代的伟大历程。  ——天涯煮酒版主江上苇战国处在一个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是可以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媲美的伟大时代。比起春秋,它更热血,比起三国。它更优雅。在这个中华文明的阵痛期.各国志士仁人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而游宦天下、纵横捭阖、著书立说、变法图强,理性之光从宗教迷信的层层包裹中冲决而出,中华文化开始从重神。惧鬼的蒙昧走向理性的文明。老铁手兄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文史哲融会贯通的卓越才华。惊人的历史解析能力将这段纷繁的历史讲述得高潮迭起、异彩纷呈,非终卷不忍释手。  ——新历史作家江湖闲乐生战国是一段乱世,各国之间无岁不战,无月不伐,是军事家、谋略家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大舞台。老铁手用他诙谐华丽的语言描绘乱世英雄、解读人物性格,生动、深刻地诠释了那段风云激荡、百家争鸣的历史。  ——新历史作家云海孤月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萌动,数不清的风流人物在这座历史大棋盘中纵横驰奔,演绎了一幕幕精彩悲壮的战局。当历史的清风吹散发黄书卷上的尘埃。我们会感觉到战国离现在并不遥远。历史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财富。这次铁手兄出版《战国那些事儿》,对传承历史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铁手兄如椽大笔,才力深厚,许多历史上的大事件在他的笔下从容而出,不杂乱,不矫作,读之如饮十年陈酿。香气四溢,不忍释卷。  ——新历史作家姜狼豺尽战国是一个剧烈变革、烽火连天的时代。作者全景式地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整体面貌,描绘出一幅激昂壮阔的瑰丽画卷:诸国为了生存图强,竞相变法革新。魏之李悝,楚之吴起。齐之邹忌,秦之商鞅,各领一时风骚。七雄各聚英豪,合纵连横,驰骋沙场。二百五十余年间群雄驱车奋戈,大小二百三十战,流血漂橹,伏尸枕籍。最终,秦王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战国那些事儿》见解深刻全面,语言精练诙谐,描写精到细腻,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力和优美的文笔,堪称战国通俗历史的扛鼎力作。  ——新历史作家雪域桃源编辑推荐《战国那些事儿》编辑推荐:周失宝鼎 天下共逐 英雄辈出 杀伐四起 邦无定交 士无定主全新历史写作 全程绎战国二百余年战争风云著名新历史作家赫勃勃大王,江上苇,云海孤月,江湖闲乐生,姜狼豺尽,雪域桃源联袂推荐。最精彩的时代最好看的历史春秋好比蒙着面纱的少女,在小心翼翼地探索、不动声色地扬弃;而战国则是一个赤膊上阵的壮汉,其破也激烈,其立也刚猛。那时的人物有血有肉、敢想敢干,率真可爱、热情奔放。才学是唯一的凭惜,成功是唯一的标准。战国几乎是进取者理想的奋斗时代,也算得上是最具文化含量的乱世。楔 子  那是最美好的时期!那是最堕落的时期!那是智慧的岁月!那是没有开化的岁月!那是信仰坚定的时代!那是怀疑一切的时代!那是阳光明媚的季节!那是黑夜深重的季节!那是满怀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绝望的冬天!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人们直入天堂!人们直堕地狱!总而言之,那个时代与现在极其相似。以至于那时名噪一时的某些权威们坚持只用比较级中的最高级修辞形式对它进行评判,不论是好是坏。  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下了上面的那段文字。拜他所赐,同样的文字也适用于战国。在战国时期,旧的秩序已经被人类进化的车轮碾碎,新的秩序在纷争中还没有确立。在混沌未明之中,国家、社会和人性才会放射出绚丽的光彩。在浴火重生之时,躁动不安的灵魂终于挣脱了昔日的束缚开始漫天飞舞。于是一群群鲜活的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舞之蹈之唱之呵之,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他们的精彩已经远远地超出了时代。而今回顾历史,我们也可以欣慰地说一句:有那么一个时期,中国人曾经血脉贲张、肆无忌惮、精彩绝伦地生活过。  如果说中国历史也有生命周期,那么战国时代就是中国的青春期。青春期总是会给人留下许多怀念———成长的阵痛、探索的乐趣、朦胧中的困惑、突破后的快感。这个时代储藏了中国人最多的精神元素,既是智慧的源泉也是情感的水库,以至于后世的人们经常从中汲取营养,使得战国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总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那时的人物率真可爱、热情奔放,既没有精神上的重负,也无须逃避,只需用本来的面目去博取功名富贵。在前进的道路上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才学是唯一的凭借,成功是唯一的标准。成功者问心无愧,失败者也没有遗憾。如果不是战乱纷纷、生灵涂炭的残酷和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无奈,战国几乎是进取者理想的奋斗时代。同样是乱世,相比于后来那么多昏庸暴虐的国君、丧尽天良的屠夫……战国可算得上是最具文化含量的乱世。  战国如此精彩,那么,就让我们开始吧。第一章 减法从这里开始  第一章  减法从这里开始  那时代  时间上溯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一天,我们的目光将对准中华文明覆盖的区域。  齐国的临淄,那是齐国国君直接管辖的地方。街道上冷冷清清,毫无传说中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的盛况。人们的脸上挂着愁苦的表情,很显然生活不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路边时不时地会出现揪心的场面,骨瘦如柴的老者在等待死神的光临,疾病缠身的病人发出痛苦的呻吟,嗷嗷待哺的婴儿在无助地呼喊着奶水,可引来的却是秃鹫和野狗。在另外一个角落总算出现了一小撮忙于交易的人,以提醒人们这里毕竟还有市场。细察之下才发现他们忙于抢购的是一些假腿。是啊,假腿也总比没有腿好。在这个年代不小心被肉食者砍去双腿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难道齐国国君竟生活在这样一片死气沉沉的地方?绝不!内城将是另外一幅景象。一座座粮仓整齐排列,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粮食堆积其中,满得都几乎散落出来,肥硕的老鼠挺着滚圆的肚皮在上面“胜似闲庭信步”;空气中弥漫着焚烧椒兰散发出来的香味;突然一阵轻风送来敲击编钟发出的清脆乐声;大殿之上,窈窕的舞女扭动着曼妙的身材和着编钟的打击跳着迷人的舞蹈,坐在正中的国君手中托着酒樽,眯着眼睛止不住地胡思乱想。  齐国如此衰败,那么享有百年霸主之誉的晋国呢?晋国公室在与私室近百年的斗争中并没有起色,反倒更加衰弱。公室的战马长期得不到培育和训练,已经无法再拉着战车横冲直撞。公卿已经脱离了领兵打仗的老本行,改为专门伺候国君。由于严重缺员,战车上已经没有御者和戎右,步兵的队列里面见不到长官。老百姓辛勤劳作的成果三分之二被国君夺去,留着他们在死亡线上艰难地挣扎,而那些受国君宠幸的妃子却赏赐不断,富得流油。老百姓听到国君的命令,像躲避仇敌、瘟疫一样。栾、郤、胥、原、狐、续、庆、伯这些原本效忠于公室的名门望族受六卿的打击已经降为贱吏役。百姓的生活没有着落,国君仍然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知悔改,这里的排场与齐国临淄的内宫相比毫不逊色。  与齐国、晋国的光景相类似的是鲁国。鲁国国君在一小片狭小的土地上时不时地幻想着能有朝一日冲出“三桓”(鲁国权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称“三桓”)的包围圈。就在不久前,“三桓”刚合伙瓜分了鲁君仅剩的一支军队,鲁君无力报复,只好久居深宫,在酒精中维持着是君非君的日子,然而这样的日子似乎没有终点。  这些公室的景象不禁让人产生末世来临的感觉。与公室冰火两重天的是私家的繁荣昌盛,齐国的田氏家族是“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坚定不移的信奉者,“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的卜文像魔咒一样驱使着这些野心勃勃的田氏后裔。经过几代人的积累,田氏家族的财富达到了一个可观的数量,政治上也站稳了脚跟。到了田乞当政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仅仅依靠敛财已经无法使田家继续强大,田家的未来需要建立在稳固的政权之上,而政权一方面来自朝堂的斗争所得,另一方面来自下层民众的拥护,其中民众的拥护是最根本的。在田常的领导下,田氏家族的事业来了一个大转型,从此不再敛财,改为烧钱。田常决心将“吃亏是福”演绎到极致。  于是田氏家族地盘上的粮食容器统一增大了四分之一,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田常用自家加大的容器将粮食借出,而到了丰收的季节,按照公家流通的较小的容器收回。木材市场上,田家的木材价格比在山上的时候还便宜。海鲜市场上,田家的海鲜价格比海边的还便宜。于是齐国百姓人人皆知田常的仁爱。不过这也多亏田家家底雄厚才能经得住如此折腾。  这些经济措施对那些饱受齐国国君摧残的齐国百姓产生了强烈影响,一时间大量散落的老百姓纷纷拥至田常的门下。田常爱民如子,博得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护。看着这些拿自己当救星一样看待的老百姓,田常乐了,从他们的欢呼声中,田常看到了历史将站在田家这边。  晋国的卿家也丝毫不含糊,在与国君及其公室曲曲折折的斗争过程中,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是最后的胜利者,他们几乎将晋国的领土瓜分殆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管理所辖地区,有如国中之国。晋君已经成为一支不重要的力量正在向历史的垃圾堆中走去,然而六卿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并不平衡,残酷的生存环境使得人人自危,每一方都想在壮大自己的同时削弱对方。摩擦总是难免,火并终将发生,我们的故事将从这里上演。  预言  周朝的田地具有一流的几何美。大地被分割成规则的正方形,每一小块为一“田”,长宽各100步,每3×3块构成一“井”。在井与井之间,田与田之间有规律地分布着水利工程和道路,老百姓以集体劳动的方式进行生产。这就是历史上的“井田”。周朝的天子按照功劳大小将井田连同以此为生的百姓分配给他的诸侯,诸侯再分配给他们的公卿。贵族老爷们尽情地享用着土地的产出,但条件是不允许对“井田”进行更改,同时还需定期向上级纳贡,最高层的统治者便是周天子。周朝的统治秩序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土地制度之上的。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际权威已经不再,已经没有力量来维护他的经济根基,留在王位上的仅仅是一个政治道具,按照诸侯国中强者意志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辛勤的劳动人民用汗水在“井田”之外开辟了大片不规则的私田。私田的繁荣,极大地震动了贵族老爷们,使他们明白比皮鞭更能让老百姓玩命干活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些前卫的贵族们动了心思,他们尝试着将自己的井田分给老百姓,并承认他们对土地的部分所有,自己所要做的仅仅是在岁末去收一下租子。当然,他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完全不受干扰,手中的武力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不管是哪位贵族老爷开的先河,这种“包产到户”的意义是巨大的。土地和劳力的巨大潜能被开发出来,很快就形成潮流,风靡一时。晋国六卿是其中的积极效仿者。  在新近出土的竹简中,军事家孙子向我们展示了他在领兵作战之外的另外一种智慧。《孙子兵法》36篇是长期以来人们看到的孙子的唯一著作,而这批竹简中却出现了孙子的另一部著作《孙子吴问篇》。孙子告诉我们,在晋国的六卿中,赵氏的土地单位最大,长、宽240步为一亩,而且施行不征税政策;其次是魏氏、韩氏,长、宽200步为一亩;再次是智氏的180步;最后是范和中行。所以孙子得出个结论,晋国的政权将归到赵、魏、韩之手,而最后能存活下来的仅仅是赵国。  农耕的中国人很早就对土地有一种狂热的崇拜,土地很早就被看做神圣的事物,来自土地的启示一直备受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关注。  重耳逃亡在卫国的时候,一行人马极度饥饿,于是下车向旁边的农夫讨要食物,没想到农夫刚领教过主人的皮鞭,心里正窝着火无处发泄,看到灰头土脸丝毫不像达官贵人的重耳向自己讨要食物,气就不打一处来,对待他惹不起的人,供之以土特产,对待他惹得起的人,施之以土块。重耳被激怒要教训农夫,却被手下的一名大臣子犯拦住。子犯的解释是农夫向重耳献上土,意味着重耳马上就要获得晋国的土地。于是重耳君臣对着土块大事参拜。站在一旁的可怜农夫也不禁对重耳君臣肃然起敬。当他回家拿来土豆的时候,重耳君臣已经远走。  孙子一向以逻辑严密,思虑周全著称,但在这段文字中却没有对晋国六卿的综合实力进行全面的分析,仅仅从土地政策的不同便写下了对晋国将来的预言。如果说这只是一次巧合,那么另外一位高人的预言却颇具影响力。  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王子历史上时而有之。但爱旅游不爱江山的王子却凤毛麟角。旅游既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职业,通过长期四处旅游,他成为春秋末期最著名的国际事务观察家,一些著名的论断经常见诸史料,引用率极高。此人便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季札身材单薄,却非常有智慧,而且品德高尚,受到父兄和国人一致的喜爱。吴王寿梦有意将王位传给儿子中最贤能的季札,他的三个哥哥也有意承让,但季札认为于礼不符,坚持不受。于是寿梦立下规矩,将王位先传给长子,长子死后再将王位传给次子,次子之后是三子,最后王位就会顺理成章地到了季札手中。季札仍然不为所动,并且用离家出走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在大哥、二哥、三哥当政期间季札开始了四处游走。他先后会见了当时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三大贤人———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并就一个中心问题分别对三国的政治发表了看法。  他对齐相晏婴说:“你快点把自己的地产和权力还给公室,从此一心在家养老,不要再参与政治了。没有地产,没有权力,你就会比较安全,否则即将到来的权力斗争会将你卷进去,到时你的晚节将不保啊!”晏婴听从了季札的建议,通过陈桓子把地产和权力还给了公室,果然在随后栾氏、高氏发起的权力争夺中,晏婴落得个明哲保身。  后来季札又来到郑国见到子产,两人一见如故。季札告诉子产,郑国的政治千头万绪,不久就要出问题,你最好还是按规矩办事,不要太激进,否则灾难就会降临到你身上。子产听从季札的建议,采取温和的执政路线,果然不久郑国国君死去,诸公子争立,子产也成为仇杀的对象。这时公子中有人出来为子产说话:“子产同志比较厚道,郑国今天之所以能继续存在下去,全是子产的功劳,坚决不能杀。”子产因此逃脱噩运。  离开了郑国,季札又来到了晋国,先是拜会了韩、赵、魏三家大夫,对他们说:“晋国最终会亡在你们三家之手”,临走的时候又告诉叔向:“老兄你注意点吧,现在晋君生活奢侈而没有威信,各家大夫实力雄厚,晋国迟早将会被三家瓜分。”  季札神奇地预见了齐国和郑国的命运,这次对晋国的预言会应验吗?  孔子这时候也站出来说道:“晋国失去了法度,快要灭亡了。晋国本应该遵守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度,作为公共生活的准则,卿大夫应该悉心维护它,百姓才能尊敬长官,长官才能维护住他们的家业。而现在却废弃法度而铸造了刑鼎,百姓都能看到鼎上的条文,还用什么来尊敬贵人?贵人还靠什么来守家业?贵贱没有了次序,还怎么能治理国家?”  蔡史墨也接着说:“范氏、中行氏恐怕要先行灭亡!中行氏是下卿,但违反上面的命令擅自铸造刑鼎,并以此作为国家的法律,因此他是违犯法令的罪人。范氏改变制定的法律,同样是要灭亡的,恐怕还要牵涉到赵氏,因为赵氏也参与了。但赵氏出于不得已,如果修养德行,是可以避免祸患的。”  孔子的话过时守旧,蔡史墨的话也迂腐得可以,甚至有为赵氏帮闲的嫌疑,但他们与孙子、季札一样预感到了晋国的将来。所有的预言汇集成一个版本:六卿势大,晋国将亡,六卿中中行氏、范氏先遭淘汰,晋国的将来属于赵氏、魏氏、韩氏。  不管这些预言是史家编造的马后炮,还是他们从纷杂的预言中进行了有意识选取,还是让我们把目光转到事态的发展之上。  火并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可在晋国却同时并存着6个实力雄厚的家族。晋国的空气空前紧张,只需要一点火星,剧烈的火并就会发生。当时赵、魏、韩、智四家在政治上牵扯较多为一派,中行、范两家关系较近为另一派。  历史将选择赵氏首领赵简子作为火并事件的导火索。而此时赵简子正在做梦呢。也许是晋国执政的差事太累,赵简子终于累倒了,五天五日不省人事,其实是在做一场贯通人神两界的千秋大梦。在梦中,赵简子见到了传说中的天帝,并与百神在空中游走,天地间响起了雄浑的乐曲,自然万物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此情此景,绝非人间所有,赵简子陶醉其中。突然有一只熊向赵简子扑来,天帝命令赵简子用箭射之,赵简子弯弓搭箭一箭射去,熊应声而倒,死翘翘了。随后又有一只罴过来,赵简子又是一箭,那罴也倒在地上死了……  这个梦来得非常蹊跷,赵简子百思不得其解。周公已死,弗洛伊德未生,赵简子无处去问个明白,只好藏在心里。突然有一天,赵简子在外出的时候遇到一个拦路的人,此人死活要见赵简子,说有要紧事情告诉他。赵简子身为晋国执政,一向从善如流,爱才如命,此类情况已经习以为常。见面之后,不用赵简子发话,拦路人便开始为赵简子解梦,原来熊和罴代表晋国的中行氏和范氏,晋国将有大乱,上天要赵简子消灭中行氏和范氏……  不知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还是夜有所梦,日有所思,反正神启是不能不听从的。从此以后,赵简子看中行氏、范氏两家越来越不顺眼,同时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向两家摊牌。  晋国的统治中心在今日山西南部、河北西南、河南北部地区。晋国的大家族在这里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各家的采邑离得非常近,基本没有战略缓冲地带,消灭对手或被对手消灭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完成,斗争的残酷使得赵简子认识到必须有战略深度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狡猾的兔子都挖三个窝,何况赵简子是一只久经政坛风雨的老狐狸?  赵简子计划在离五家势力范围较远的地方建立一块巩固的根据地。他的目光落在了离晋国首都绛700余里的晋阳。此地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晋阳城一旦落成,便可控制周围很大一片地区。  赵简子派身边最有才能、最值得信赖的家臣董安于去修筑晋阳城。鉴于此城对赵氏的特殊意义,董安于在城市的设计和建筑上匠心独运,采用了板夹夯土这种既简便又先进的建筑技术来圈筑城墙。城内建筑所用木柱皆用铜柱替代,墙骨是由丈余高的荻蒿等坚韧植物主干做成。有人不解地问董安于:“用料如此豪华是何用意?只听说过偷工减料的开发商,从来没有见过你这种添工加料的。”董安于并不回答,脸上露出一丝大有深意的微笑。  几个月的时间内,一座雄伟坚固却内藏杀机的城池出现在辽阔的晋中盆地之上。这是一座保命的城,这是一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城,这是一座神圣的城。未来几十年之内,这座城池将饱受战火的考验。  城池建好之后,赵简子从自己的采邑之中四处抽调人员输送到晋阳。赵简子在晋国执政多年,率领晋国的军队无数次地出征,抓获的奴隶自是不少,其中有五百户寄存在邯郸的远房亲戚赵午那里。赵简子向赵午讨要,赵午理当送还,但是问题出现了。  邯郸赵午是赵简子的远房亲戚。邯郸赵氏是晋景公时期赵家没有遭到灭门之灾的一个旁支。后来“赵氏孤儿”赵武重振赵家雄风,传至赵简子,而邯郸赵氏传至赵午。不过赵简子仍然是大赵家名义上的族长。  赵午原则上答应送还五百户奴隶,但是回去找族人商议的时候,他的父兄并不答应,渐渐地赵午也被说动了心思,想把五百户奴隶据为己有。利益当前,谁不动心?  面对赵午的出尔反尔和无赖嘴脸,赵简子心中升起一把火,晋阳城已经修完,使他敢于将怒火发泄。于是赵简子以大族长的身份将赵午召来。赵午进去的完整身躯很快就被切成两段抬出来。赵简子传谕邯郸赵家:“赵午抗命,已经被我以族法诛杀,你们再另立新主吧!”  邯郸赵家失去了首领,自然要找赵简子拼命。于是赵午的儿子赵稷,大臣涉宾依靠邯郸公然挑起内战,赵简子率大军立即包围了邯郸。赵午抗命事件发生时,按照赵简子的最初盘算:先是以大族长的身份杀死赵午,邯郸赵氏必然反叛,赵简子便可以趁机消灭邯郸赵氏,富裕的邯郸便会落入囊中。  但是事态的发展超出了赵简子的控制,邯郸赵氏与中行氏、范氏通过联姻建立了密切的同盟关系。此次赵午被杀,中行氏、范氏马上赶来帮忙,三家准备联合起来对付赵简子。晋国国君站在正统的一方派了一支小部队帮助赵简子攻打邯郸。  董安于获消息后,他提醒赵简子应当主动出击,在中行氏、范氏赶来之前各个击破。但赵简子迫于道义上的压力不想首先挑起事端。按照晋国法令挑起内乱的人是要处死的。虽然大家心里谁都不把晋君当回事,但面子上至少还没有撕破。  公元前458年邯郸赵氏联合外援中行氏、范氏向赵简子发动进攻。赵简子寡不敌众,刚一交手就败下阵来,恨得赵简子直骂自己:“我他妈的也太宋襄公了!”眼看着赵家采邑被两家军队占领殆尽,赵简子只好无奈地退守晋阳。  当赵氏和中行氏、范氏在晋阳城附近苦斗的时候,晋国的政坛也在发生着聚合离散的化学反应。智氏、魏氏、韩氏看到自己的老盟友被别人联合欺负,纷纷向晋君请求对闹事的三家施以同样的惩罚。没等晋君出击,中行氏和范氏反倒向晋君攻来。中行氏、范氏可不傻,如果接受处罚,智氏、魏氏、韩氏必然是仲裁者,处罚的结果必定偏向于他们的盟友赵简子,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面对中行氏和范氏的进攻,智氏、魏氏、韩氏三家乐坏了,他们巴不得有一个正当的名义将中行氏、范氏消灭,然后瓜分他们的家产。如今中行氏、范氏胆敢公然攻击国君无疑是天赐良机,于是三家联合起来,将满腔的占有欲望一股脑儿地倾泻在中行氏和范氏身上。中行氏和范氏不是三家的对手,交战失利,逃往朝歌,背后留下一大片土地任由三家瓜分。  之后,魏氏、韩氏出面向晋君为赵简子求情,说什么赵简子只不过是在处理家事,并没有想过叛乱,中行氏、范氏的介入分明是干涉赵简子的家务事,就算赵简子的举动有所过激,也是受手下大臣的挑唆。随后赵简子从晋阳赶来匍匐在晋君脚下反复地强调:“赵家永远是晋国的臣子,绝无丝毫叛逆之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天荒地老,海枯石烂。”加之魏氏、韩氏在一旁帮腔,晋君不一会儿就被拍得很High,最后赵简子官复原职,继续做他的执政。  赵简子又回到了他饱经战乱的采邑,放眼望去,满目荒凉,土地还是那片土地,而劳动力却失去了许多。赵简子有心打着国君的旗号继续对中行氏、范氏的残余势力进行清剿,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征得智氏、韩氏、魏氏的首肯。韩氏、魏氏没有意见,但是最强大的智氏却提出了条件。  原因在于赵简子的大管家董安于能力过于突出,因而成了别人嫉恨的对象。晋君身边一个了解董安于能力的大臣告诉智文子:“有董安于在赵氏,赵氏终究会成为智氏最强劲的对手,何不以董安于事先发动祸难为由去责备赵氏。”于是智文子给赵简子写了一封信,言道:“晋国法令,挑起内乱的人是要处死的,范氏、中行氏的叛乱由董安于挑起,现在范氏和中行氏都已经受到惩罚,被迫逃亡在外,只有董安于还逍遥法外,因此冒昧地提醒阁下不要忘记这件事。”  智文子的要挟使赵简子十分为难。董安于看出主人的难处,坦然道:“如果我的死能够换来晋国的安宁和赵氏的强大,我又何必吝惜自己的生命。”于是一代贤臣自缢身亡。最为悲壮的一幕出现在董安于死后,晋阳城的始建者最终被暴尸于曾经护卫过赵氏的晋阳街市上。智氏看到董安于死去,便同意了赵简子的主张。有了三家的支持,赵简子兴兵向中行氏、范氏盘踞的朝歌扑来,大军一到便将朝歌团团围住。  眼看胜利在望,情况又发生了变化。赵简子的运气总是不好,每次当他自以为猎物唾手可得时,事情总是会马上变得比他想象的更难。晋国的内部战争已经超出国界发展成一场国际战争。天下的事情总是如此,一国内部不宁,与该国有利益瓜葛的外国势力便会介入。春秋时代晋国长期是中原的霸主,百十年来周围的诸侯饱受晋国的摧残,如今它发生内讧了,周围的诸侯怎么能不幸灾乐祸地看着,屁颠屁颠地煽风点火呢?  齐国人粮食多,借给中行氏、范氏1000车粮食,郑国人熟悉路,派军队负责押运。赵氏的胜利建立在朝歌守军的缺粮之上,因此绝对不允许齐国的粮食进城。赵简子率军队在“铁”(地名)迎战郑国的押粮军。  由于敌众我寡,赵简子为了激励士气,在大军面前发下誓言:“如果能够取得胜利上大夫可得到县,下大夫可得到郡,士可得到十万亩土田(当时县比郡大),庶人工商可做官,奴隶可获得自由。如果战败有罪,就用绞刑把我诛戮,死后用三寸厚的桐木棺,不要再有衬板和外椁,用没有装饰的马装运棺材,不要葬入本族的墓地中。”  如此大的奖赏足见赵简子的取胜欲望多么强烈,也足见赵氏军队数目少得多么可怜。军队的战斗力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此一仗打得凶险异常,好几次赵氏军队都濒临溃败的边缘,赵简子本人也身负重伤,但最后他们坚强地挺到了胜利。齐国的粮食成了赵简子的战利品。  困在朝歌城中的中行氏和范氏见救援无望,便乘机向邯郸逃去。赵简子乘胜追击占领邯郸,中行氏和范氏只好继续逃亡,直至逃到了大海的尽头,那里的主人勉强地接纳了他们。从此在晋国舞台上叱咤风云200多年的中行氏和范氏两大家族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刻,最美丽的鲜花和最闪亮的聚光灯都用来装扮这场战争中最耀眼的明星赵简子先生,赵简子也成为晋国当之无愧的老大。下面有请赵简子先生登台讲几句话。  “我能有今天的胜利,首先得感谢天帝的启示,明儿个我一定会用最好的牺牲来供奉您老人家;然后感谢晋君在我懊悔的时候原谅我,在我需要的时候支持我;同时也感谢智氏、韩氏、魏氏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和理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感谢我最最敬爱的老管家董安于,该死的是我,而他却为我献出了生命,我只希望死后能和他埋葬在一起以叙我们的旧情。”  赵简子的讲话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但有一个人除外,此人就是智家的头领智瑶。但这个细节没有逃过赵简子的身边人傅傁,他冷冷地对赵简子说:“小心智氏!”  考验  是啊,傅傁说得不错,中行氏和范氏已经完蛋,但是在晋国一向和赵氏不睦的还有智氏。虽然智氏在与中行氏、范氏的斗争中站在了赵氏一边,但只是由于相对于赵氏而言智氏更讨厌中行氏和范氏罢了。一旦中行氏和范氏破灭,赵氏和智氏的矛盾就会由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可是赵简子已经老了,而他的对手却是一个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且多次代表晋国出征并取得胜利。但赵简子并不担心,如果此刻死去,他会带着满意的微笑和必胜的信心去迎接死亡的来临,因为他的接班人已经受住了无数次的考验,相信他能够将赵家的事业发扬光大。  许多年前,当智氏老一代的当家人智宣子不得不面对为智氏的将来选择接班人时,最能打动他的是一个叫智瑶的儿子。这位智瑶可了不得,他有着偶像派的外表,实力派的身手,潇洒的美髯赛关公,英俊的面孔敌子龙,且擒拿格斗无所不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诗词歌赋无所不会,演讲辩论无所不赢。智瑶如此多娇,引无数晋女竞折腰。但这位帅哥有个最大的缺点,喜欢仗势欺负人,而且不知道深浅。这个缺点引起了智宣子身边一位智囊的注意,于是这位叫智果的家臣告诫智宣子如果立智瑶为接班人,智家迟早要在他的手上败亡。可是智瑶的魅力实在太大了,不但迷惑了无数的少女,甚至连智宣子这个老人都不禁为之心旌摇动,最后智宣子还是决定立智瑶为接班人。可见人们一向凭感觉行事,而很少用脑子思考。智瑶也停止了为参加“超级男生”所做的准备活动,改为一门心思琢磨如何使智氏从超级大家成长为超级大国。  智瑶继承了智氏的家业,在缺点没有暴露之前他是成功的,在晋国的对外战争中,智瑶数次代表晋国击败郑国和齐国,但胜利的轻易获得也助长了智瑶的骄傲,加速了他缺点的暴露。  当智瑶的魅力已经迷倒众生时,他未来的劲敌还在为晚上尿床而烦恼呢!赵无恤只是赵简子无数儿子中最不出众的一个。他的母亲是身份低微的狄人,所以赵无恤是中原文明民族和北方野蛮民族的混血儿,虽然大自然的规律是杂交品种即是优良品种,但是当时人们不懂生物学,他们认为如果父母的门第高贵,儿子就会理所当然的优秀。在与赵简子的无数高贵夫人生出的高贵儿子的竞争中,赵无恤的胜出归功于一名面相大师,也就是我们今日认为是搞封建迷信的那种人。  赵简子有心立储,但在一大堆儿子中间却看花了眼,根本分辨不出哪个优哪个劣,总感觉每个都有点像自己,而又都不如自己,最后赵简子急了,决定请当时著名的面相大师姑布子卿帮自己把关。这一天,赵简子将自己所有出身高贵的老婆生的高贵儿子召集起来请姑布子卿老先生鉴定。没想到姑布子卿看一个摇一次头,看N个摇N次头,看完第N+1个还是摇头,就是说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劲地摇头,急得赵简子在一旁问道:“先生,你是不是吃摇头丸了?”姑布子卿叹口气说:“你这些个公子,没有一个能成为将军的。”说得赵简子心拔凉拔凉的。  姑布子卿峰回路转地对赵简子又说:“我在半路碰到一个虎头虎脑的臭小子,想必是你儿子吧,我看那小子骨相不一般,必是大富大贵之命。”赵简子脸一红,不好意思地说道:“他的母亲是我从狄人那里抢来的,行军打仗之时身边没有女人,一时兴起与之媾合才有了这么一个冤家,由于他母亲地位低贱,所以没有把他列入候选人。”姑布子卿悠悠说道:“不妨不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鄙其出身,贱其生母,异其容貌,以示非常之人必立非常之功。”赵简子这才将赵无恤叫到近前详加观察,细看之下,也觉不同凡响。只见赵无恤身上有山的粗犷和水的细腻,有狼的凶悍和龟的隐忍,有野兔的动感和处子的安静,有婴儿的热情好动和骆驼的成熟老到。总之,从赵无恤身上,赵简子看到了自己引以为豪的一面和希望自己具备的另一面。于是,赵简子将赵无恤列入重点培养计划。  在姑布子卿的帮助下,赵无恤顺利地通过初试进入复试,但在接下来激烈的复试中,赵无恤须靠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才能通过层层的考验。  考验之一:赵简子告诉他的儿子们:“常山有宝贝,先找到宝贝的将会收到一份贵重的奖品。”  于是,赵简子的儿子们撒丫子向常山跑去。孩子们各尽其长,以求尽快找到宝藏。研究动物的赵老大东瞅瞅、西看看,寻找着大熊猫的痕迹;研究植物的赵老二不放过每一株植物,巴不得找到一株水杉或是人参;研究矿产的赵老三四处挖土仔细端详,为金矿的藏身地点而绞尽脑汁……各位弟兄忙得不可开交,只有赵无恤站在山顶遥遥地望着西北方向的“代”地发呆。周围的人很奇怪,连忙劝他:“孩子,找不到宝贝不要紧,可千万不要想不开啊。”  回去之后,孩子们纷纷献上自己找到的宝贝,有的是名贵草药,有的是珍稀动物,有的是罕见的石块等等,只有赵无恤两手空空。  赵简子吃惊地问道:“你找到了什么宝贝?”  赵无恤将胸一挺昂然说道:“孩儿找到的宝贝大得很,实在拿不了。”  赵简子道:“愿闻其详。”  赵无恤道:“恒山临‘代’,‘代’可取也!”  赵简子问:“如何取得?”  赵无恤道:“占据恒山,居高临下,四面出击,不停袭扰,待敌疲老,聚而歼之。”  赵简子满意地点点头,意味着赵无恤的武略测试顺利过关。  考验之二:有一天,赵简子把大儿子伯鲁和小儿子无恤叫过来,给了每人一卷写满道德箴言的竹简,说道:“平时要好好学习。”三年过去了,当再次提起竹简时,伯鲁挠挠头,说不出一个字来,连竹简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问到无恤时,无恤倒背如流,而且还从袖子中将竹简拿出并告诉赵简子自己经常随身携带,有时间就钻研揣摩。不料赵简子突然厉声问道:“你刚才背书的时候是不是偷看了?”无恤不慌不忙地回道:“儿臣没有,儿臣如果想偷看,那也太容易了,因为竹简就在我袖子里。”  赵简子再次满意地点点头,这意味着赵无恤的文韬测试顺利过关,太子的地位也基本确定下来了。  最后,也是最难以考核的是意志品质,不过赵简子不再亲自考试,而是派赵无恤率领赵家军出征,要用真实的战争来考验他。  考验之三:晋国又一次盯上了倒霉的郑国,派大军去攻打。智瑶为主将,赵无恤是副将。两军在南里相遇,智瑶率军攻打城门,很快城门就被攻破。帅哥智瑶对身边的丑男赵无恤没有丝毫好感,总觉得和这样的人一起出征有点丢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看着前面危机四伏的城门,智瑶眼睛一转,坏水冒出500CC。  于是智瑶对赵无恤说:“帅哥,领兵打个冲锋呗!”  赵无恤道:“你比我帅,要打冲锋你先打。”  智瑶又道:“副将赵无恤,请你先行进击。”  赵无恤道:“这里你是老大,我得跟着你走。”  智瑶道:“我咋就纳闷呢,像你这么胆小的人,怎么会成为赵家太子。”  赵无恤道:“你不用纳闷,正是因为我胆小,才不敢随便祸害家产。”  智瑶一看死活说不动赵无恤,于是改变策略道:“我虽然无法让你先进去,可是如果你先进去,我肯定有办法让你先出来,不信你试试看。”  赵无恤道:“我在外面你都无法让我先进去,一旦我进去了,你怎么能够让我先出来?”  智瑶生气了,威胁道:“你再犟嘴,我回去让你老子废了你!”  赵无恤一点不生气,道:“你都说不动我,怎么能说动比我更牛的老爹。”  智瑶没招,只好憋下一口气,准备秋后算账,赵无恤也憋下更大的一口气,准备秋后的秋后算账。  事情传到赵简子的耳朵,赵简子非常满意,从此赵家有后了!于是他果然带着满意的微笑和必胜的信念去会见在梦中曾经给他启示的天帝了,他要和天帝一起见证当初的启示一步步变成现实。  三家分晋  赵简子撒手归西之后,按照晋国不成文的执政轮坐制度,智瑶成了晋国的执政。由于智瑶长得实在是帅,连晋君都成了他的粉丝。有了晋君的帮助,帅哥智瑶更加趾高气扬了,也更加看不起另外三家,尤其看不起的是衰哥赵无恤。  有一次,智瑶和赵无恤联合出兵攻打郑国。在酒宴上,智瑶借着酒劲有意侮辱赵无恤,竟不顾身份体统,拿起酒罐以劝酒为名义将酒连连向赵无恤的脸上浇去,赵无恤心里非常清楚智瑶的用意,但时机未到不能闹翻,所以在酒瀑中暗自叮嘱自己:不能冲动,不能冲动,冲动是魔鬼……最后终于忍住了。赵无恤手下人却无如此雅量,他们见主人遭到侮辱,个个非常气愤,纷纷拉家伙要找智瑶玩命。赵无恤用一半是严厉,一半是告诫的目光将手下人逼退。酒席结束,赵无恤告诉身边人:“老头子之所以让我做接班人,正是看好我善于忍耐。我作为当事人,比你们更生气,但现在时机未到不便闹翻。请相信我,我一定会给诸位一个发泄怒火的机会。”  智瑶从酒宴上尝到了借酒欺负人的快感,便要推而广之。这一天他在兰台摆下酒宴宴请韩康子、魏桓子。在半醉半醒之中,智瑶走到韩氏的二号人物那里,拍拍他的脑袋说:“哥们儿酒量不错啊,能喝三两喝五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我放心。”说完又送给韩康子一个既是得意,又是挑衅的眼色。  事后智果提醒智瑶:“小心留意点儿吧,否则他们会发难的。”智瑶满不在乎地说:“要说发难,也是由我开始,我不发难,谁敢动弹!”智果一看智瑶这副德行,只好摇摇头叹气说道:“你侮辱了人家的重臣,还不多加防备,分明是要遭受惩罚。”  智瑶见三家个比个的怯懦,便动了兼并之心。手下的谋士给智瑶出了个计策叫“食果去皮”。具体说来,即智氏打着晋君的名义依次向另外三家讨要不大不小的一块土地作为国家军粮的供应地,如果三家老实地交出,就进行下一轮讨要,周而复始直至三家的土地变得非常狭小,再一口将他们全部吞掉。如果哪家胆敢拒绝,正好可以此为借口,联合另外两家对其用兵。此计甚妙,智瑶立即采纳。  赵氏、魏氏、韩氏同是智瑶淫威之下的受害者,同病相怜,他们的心已经紧紧地连在一起。但在联合抗智的道路上,三家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原因在于魏氏和韩氏是“博弈”理论的信奉者,按照博弈原理中的最小最大原理,魏桓子、韩康子都想以最小的付出换回最大的收获,当然,前提条件是自己付出一点,让他人承受主要压力,然后自己就可以在后面收取渔人之利。按照中国的传统解释是,“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智瑶前来讨要土地,韩康子不想打头阵,拱手奉上,轮到魏桓子,他一看韩康子老实上交了,也不说什么老实把土地送上,然而两人一起把目光对准了赵无恤。  要说赵简子的一番心血没有白费,赵无恤的书也没有白读。赵无恤一看,啥?跟我要土地,那还了得,土地是君主统治天下的根本,是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怎么可以随便给人,于是向智瑶说不。智瑶便领着两个半心半意的盟友前来会战。赵无恤绝对有种!赵简子九泉之下可以安息了。  两下交锋,寡不敌众,赵氏军队败下阵来。赵无恤准备进行战略大转移,摆在面前有三个地方可选:长子,邯郸,晋阳。  赵无恤认为,长子虽然城池坚固,但却是在官府的催逼之下才修成的,老百姓不见得会诚心守城。邯郸虽然粮草丰富,却是搜刮老百姓得来的,老百姓不一定会英勇杀敌,看来只有晋阳可以逃奔了,于是赵无恤向晋阳方向逃遁。  接任董安于驻守晋阳的长官是尹铎。在上任前尹铎问赵简子:“阁下是需要一座能保命于万一的坚城,还是需要做席梦思被的蚕丝啊?”赵简子说:“坚城。”于是尹铎施行宽刑低赋政策,同时体恤民情,关心生产。临终之前,赵简子告诉赵无恤以后赵家一旦有难,不要担心尹铎上报的户口少,也不要担心晋阳路途遥远,你只管投奔那里。  赵无恤进入晋阳时却一下傻了眼,老百姓虽然不少,城墙也很坚固,但要命的是官仓里没有一粒粮食,武器库里没有一支箭镞。愁得赵无恤直骂爹:“臭老头子,你这不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吗?”不料尹铎一点不愁,还拍着胸脯说:“只要我老尹三声鞭响,乡亲们马上送来粮食迎接族长,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是刀枪。”  赵无恤说:“那你就快甩鞭子吧。”果然尹铎拿起马鞭在空中连甩三声,“啪!啪!啪!”说也奇怪,老百姓真的又是推车,又是担担往官府运送粮食。赵无恤又问:“粮食是有了,那么兵器呢?”尹铎用手一指大殿上的柱子,赵无恤顺手望去,只见大殿的柱子发出耀眼的金属光泽。尹铎再一指城墙,赵无恤顺手望去,只见那墙骨分明是一根根溜光水滑、一丈有余的荻蒿。赵无恤马上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这才把心放在肚子里。  三家大军随后赶到,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双方相持不下,转眼一年有余。要说智瑶手下还真有人才,这不,又有一名水利系的高才生提出一个水漫晋阳的计划。原来晋阳的旁边有一条河叫“晋水”。只要稍作一点工程使此河改道,滔滔河水就会向晋阳涌去,不由赵无恤不投降。  这个计划马上变成现实,这下可苦了晋阳城,河水深达3丈,以3丈为10米计算,城墙根部受到的压强竟有100000帕斯卡之多,强大的水压之下,不断有水通过城墙的缝隙向城中浸透,时不时地有井喷出现。好在董安于当初的夹板设计,城墙仍然能保持岿然不动,城中人民团结奋战,抗洪抢险,涌现出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这是智氏与赵氏的决战,也是水利系高才生与土木系高才生之间的比拼。  晋阳军民坚持到最后,城中的粮食空了,树皮啃光了,草根挖没了,所有一切飞禽走兽,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无脊椎动物都被吃没了。老百姓只好换着孩子吃,灶台被淹了,就把锅吊起来。酿醋的马师傅对熬糖的牛师傅说:“尝尝我的孩子吧,是酸味的。”熬糖的牛师傅也对酿醋的马师傅说:“尝尝我的孩子吧,是甜味的。”吃完之后,两人抱头痛哭,又不敢哭得太用力,保存体力要紧。  城外的智瑶快活无比,一日领着韩康子、魏桓子泛舟游于大水之上,只见大水漫无边际,波涛汹涌,白气横江,水光接天,可怜的晋阳好像大海上的孤岛,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阴风袭来,有感于眼前的恐怖景象和大自然的伟力,智瑶诗兴大发,遂即兴赋诗一首:“晋阳之水清兮,可以灌人城;晋阳之水浊兮,可胜百万兵。”  两句诗说得身后的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同时激灵灵打个冷战,魏桓子看了看韩康子,心说你怎么也打冷战,韩康子掐了魏桓子一把,言外之意,你的意思我知道了,难道我的意思你不知道吗?原来魏氏的老巢旁边有汾水,韩氏的老巢旁边有绛水。智瑶觉察到两人的小动作,扭头问道:“你俩在搞什么鬼?”还是魏桓子机灵,随口说道,“将军的诗实在太好了,深深地震撼了我们俩。”智瑶骄傲地说道:“那是,想当初我还拿过晋国诗歌创作大赛一等奖呢。”  回去之后,韩康子、魏桓子满脸忧色,被智瑶身边的大臣疵看见,这疵是个一流的心理分析大师,由于看人断事比较准,被智瑶放在身边做智囊。疵告诉智瑶:“眼看咱们的军队就要取得胜利,而韩康子、魏桓子却面有忧色,分明是担心胜赵之后,同样的灾难降临自己头上,我看啊,还是早点把他俩解决了为好。”智瑶半信半疑地说:“真的吗?眼看赵氏被灭,三家瓜分赵地的美妙时刻就要来临,他们怎么会不高兴呢?”于是智瑶把韩康子和魏桓子叫来试探一下。  智瑶问道:“听说你俩对我有点想法?”  韩康子和魏桓子道:“什么想法?没有啊。”  智瑶道:“没有想法,那疵怎么说你俩昨天耷拉个苦瓜脸。眼看快要获胜了,是何居心?”  还是魏桓子比较机灵,道:“哎呀,我俩高兴还来不及呢,昨天脸色不好,是因为我俩为一件小事情吵了一架。”  智瑶问道:“什么小事?”  魏桓子道:“我俩在争论如何处理赵无恤那小子,韩康子说要把他脑袋割下来当皮球,我说应该做尿壶,所以就吵起来了。”  智瑶道:“你俩可真笨,脑袋那么重,又没有弹性怎么做皮球;脑袋全是窟窿,怎么做尿壶,还不得天天晒被子啊?”  魏桓子道:“阁下所言极是,不过我俩真的没有其他想法,一定是疵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离间咱们三人的关系,请您多加留神。”  出来之后,两人擦了一把汗,急急忙忙往自己营盘走去,没想到却被躲在一旁的疵看见了。疵进去问智瑶:“主公,你怎么把我出卖给他们俩了。”智瑶吃惊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是不是偷听了?”疵道:“我根本不用偷听,刚才他俩走的时候仓皇四顾,所以我就知道了。”智瑶面无表情地说道:“没事的,你回去吧。”疵见好心被当成驴肝肺,也不想干了,改日编了个理由出使齐国去了。  城里赵无恤的日子过得非常憋屈,一天只能喝一顿米汤,而且身边的人也越来越不尊重他,以前都还客客气气地喊主公,后来就喊赵哥,再后来什么老赵、小赵、阿赵、赵赵的都蹦出来了,最可气的是有人竟然喊他狄赵。只有大臣高赫几百天如一日地对赵无恤恭恭敬敬,每天都坚持到赵无恤的大帐请安,即便在最艰难的日子也不懈怠,令赵无恤非常感动。  眼看城破在旦夕。赵无恤想了一个晚上,终于想出一计险招。打定主意后,第二天赵无恤派人去请张孟谈。见面之后张孟谈说的还是那句千古不变的寒暄语:“主公吃了吗?”赵无恤肚子饿得咕咕响,有心打趣他,便道:“没有吃。”如果是以前,张孟谈会接着说:“没吃,吃去吧!”可现在哪有粮食,只好改口说道:“没吃,忍着吧,我也忍着呢。”赵无恤无言。两人相视苦笑。  赵无恤话锋一转进入主题:“我有一事相求,不知愿否效劳?”张孟谈道:“为主公出力,在下万死不辞!”赵无恤一招手示意到近前说话。张孟谈走到近前,赵无恤耳语几句,张孟谈听着听着眉头拧成了疙瘩,连忙打住,问道:“主公您说的是哪国鸟语?怎么一句我也听不懂,竟是嘀嘀咕咕的声音。”赵无恤这才意识到声音原来发自自己的肚子,于是捂着肚子再一次对着张孟谈的耳朵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一番。  当天晚上,张孟谈坐着木盆从天而降,落到水面后又挥动双桨划到岸边,弃舟登岸来到魏桓子和韩康子营盘。张孟谈见到了两人,道:“唇亡则齿寒,皮去则肉露,偷了大姨子就该小姨子。晋水很大,汾水和绛水也不差,今天赵氏完蛋,明天就是你俩,不如咱们三家联合起来攻打智氏。”魏桓子和韩康子早有此意,于是三人约定共同出兵的时间。  夜,月,寒。  几名动作敏捷的黑衣人向大堤奔去,背后的利刃表明他们的来意。  伴随着一声声惨叫,守堤士兵在醒来一刹那死去,在死去一刹那醒来。  哗———堤岸决口,大水向智瑶的营盘涌去。  人若无情,花自凋零,水若无情,荼毒生灵。  乱!乱!乱!智瑶的营盘乱作一团。  更乱!更乱!更乱!三家大军向智军杀来。  …………  这一年是公元前453年,晋国最强大的智氏家族被清除出局现代比赛的规则也是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才是最后的成绩。智氏最强大,是最高分,中行氏、范氏最弱小是最低分,都被淘汰出局。从此晋国的政权被牢牢地控制在赵、魏、韩三家手中,三家分晋的局面就此形成。  胜利之后,魏桓子和韩康子又再争论用智瑶的头做什么好。赵无恤说:“还是让我用来做个酒器吧。”后来赵无恤果真将智瑶的天灵盖做成了酒器,而且还当众用它饮酒,说是美男的脑袋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护肤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不想却惹恼了一人。  欲知此人是谁,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请看下回分解。  刺客行  在这个金钱万能、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原生态恐怖分子豫让好比一道掠过我们心头的闪电,照亮了我们心中被压抑许久的对古典精神的向往。  豫让,不是河南人,是山西人,武艺高强,是条好汉,早年曾在范氏和中行氏家族那里混出路,但是一直郁郁不得志,原因在于范氏和中行氏好文不好武,豫让与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后来豫让辗转到了智瑶那里。智瑶是个热血青年,爱好武艺,见到豫让身手不凡,便赐予高位。每有出征,大秤分金,小秤分银。豫让是个重感情的人,发誓要对智瑶竭忠尽智,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历史上的败者也并非一无是处。  智瑶失败以后,豫让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妻子见外出多年的丈夫回来,乐得心花怒放,厨房里一阵忙活,不一会儿喷香的饭菜已经做出。豫让早已饥肠辘辘,看见饭菜,一阵狼吞虎咽。酒足饭饱之后,豫让才稳住心神,开始对周围的一切详加观察。可令他吃惊的是刚才的妻子早已不知哪里去了,取而代之是一位新鲜出浴,穿着性感肚兜,经过精心装扮,浑身散发着香气的美艳少妇。豫让大吃一惊:“老婆,你哪里去了?你又是谁?”面前少妇莞尔一笑:“相公,你看我是谁?”豫让听音辨人,恍如隔梦,过去的浪漫回忆涌向心头,继而雄性的本能被唤起。  喘息声停止,雄性的本能趋于平静,武士的操守又重新占据豫让的灵魂,看着身边娇媚的妻子,豫让深有感触地说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言毕,豫让挽起宝刀,连夜奔出家门,头也不回。可怜的妻子在身后撕心裂肺地喊着:“豫让!”可是那人已经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从此,世上少了一个整日精心打扮、企盼丈夫归来的少妇,而多了一个满腔仇恨、图谋报复的职业杀手。  豫让改变了姓名,整日在赵襄子(即赵无恤,由于击败了智氏,建立卓越武功,因此被尊称为赵襄子)的宅院周围徘徊以寻找合适的机会出手。功夫不负有心人,豫让经过细心的勘察,终于发现赵府的茅房是警卫巡逻的盲区,于是扮作劳改犯混进赵府打扫厕所。有一天,赵襄子吃东西坏了肚子,急忙向茅房奔去。在一旁瞄了很久的豫让这时出现,只见他一身青衣,头戴斗笠,拖着7尺有余的大扫帚向茅房走去,他的计划是以打扫厕所为由将赵襄子杀死在马桶旁。可是赵襄子经历了太多的危险,对生命格外珍惜,就连大小便都不忘带着警卫。豫让面临的是一场硬仗。  一步,两步,三步。  豫让迈着坚定的步伐向茅房走去,同时手中的扫帚左右摆动,毫不把茅房门口的两个警卫放在眼里,那副笃定的神色好似《天龙八部》中的扫地老僧。  四步,五步,六步。  豫让坚定有力的双脚撞击青石发出沉重的声音,却引起了赵襄子的警觉。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具备超自然的嗅觉,他们能在别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感觉到即将来临的危险。  七步,八步,九步。  “来者为谁?”茅房传来赵襄子的呵斥,门口的两名贴身保镖听到声音马上警觉起来。豫让一时紧张,以为自己的行动已经暴露,伸手与警卫缠斗在一起,豫让随身携带的匕首在打斗时跌落。过一会儿更多警卫赶来,将豫让团团围住。不用说,豫让精心策划的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下面该是赵襄子对豫让进行处理。  赵襄子问道:“谁人行刺?”  豫让道:“山西人豫让!”  赵襄子道:“废话,这里谁不是山西人?”  豫让这才道:“智瑶手下大将豫让是也。”  赵襄子问道:“因何行刺?”  豫让道:“为主报仇!”  赵襄子道:“为主报仇,也算一条好汉,今日我不杀你,你去吧,但下次不要再栽在我的手中。”  警卫闪开一条缝,豫让也不客气,转身就走。  豫让走了,但还会回来。只要他的生命没有结束,他的报仇使命就不会停止。他的心已经僵化如石,世间的一切对他而言都毫无意义,报仇是他与这个世界联系的唯一纽带。如果哪一天他无法报仇,就会选择死亡;如果哪一天,他报仇成功,同样会选择死亡。  为了更好地伪装,豫让将全身涂黑,如癞蛤蟆身上的疙瘩,又将烧红的木炭吞进口腔,声带的物理结构发生了变化,说起话来变得模糊不清,好像《教父I》中教父那含糊不清的声音。经过这么一番残忍的整容,豫让变得面目全非,而且永远无法回到原来的状态。身边的朋友劝豫让道:“你选择的道路既艰难又对社会没有意义,就你的志气而言还算不错,就你的智商而言就差之远矣。凭你的才干,给赵襄子做事,很快就能出人头地。”豫让笑道:“人的一生,早死晚死,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各有志,取舍万千,我别无他求,只想用我的生命向世人阐释一下什么叫‘臣道’。”  这一次,豫让得知赵襄子要去为新落成的晋阳渠剪彩,便在必经之路的一座桥下藏身,专等赵襄子经过之时从桥底钻出进行刺杀。  赵襄子骑着高头大马,前呼后拥地来了,但走到桥头的时候,战马突然停止前进,赵襄子连挥数鞭,那马兀自不动。这匹战马陪同赵襄子转战南北,出生入死,颇通人性,此次表现异常,必有特殊情况,赵襄子的第一反应是:豫让来了。  赵襄子令手下人四处查看,果然一个察看桥下的士兵大喊一声:“妈呀,桥下有个蛤蟆精!”尽管豫让毫无人的特征,但赵襄子还是马上发现那是豫让。豫让一直惦记着赵襄子,其实赵襄子也一直惦记着豫让。于是赵襄子喝道:“哪里来的蛤蟆精,那是豫让。”士兵们这才七手八脚地将豫让捉住。这一次刺杀行动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了尾。  赵襄子开始数落豫让:“你不是给中行氏和范氏办过事吗?为什么不给他们报仇,后来换成了智瑶,现在却死活要给他报仇。”  豫让道:“我给中行氏和范氏办事的时候他们视我如寻常士兵,我给智瑶办事的时候,智瑶拿我当国家栋梁。”  赵襄子仰天长叹:“你为智瑶报仇也算名垂青史,我曾经放过你一次也可够得上宽宏大量,今天看你的表现,我还可以给你机会。”  士兵将豫让围在当中,一齐呐喊:“主公杀不杀!主公杀不杀!”  豫让颜色不变,凛然说道:“我听说英名的主人不会限制别人表达义气,忠贞的臣子不会因为怕死放弃名节。您上次已经饶恕了我,普天之下都知道您的宽厚,今天是我咎由自取,我无话可说,也非常敬重你,唯一的愿望是想借你的外袍一用。”  赵襄子将外袍解下交与豫让,豫让跳起来对准外袍连刺三剑,口中大呼:“吾可以下报智伯矣!”然后自刎身亡。  赵襄子和身边的所有人都被震撼得说不出话来,不过政治家赵襄子马上从豫让的事迹中看出了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下令厚葬豫让并当众表彰了他为主捐躯的高尚气节。豫让的故事被改编成许多个不同版本在赵国的慷慨悲歌之士中间传唱,豫让行刺所在的桥被更名为“豫让桥”。第二章 魏国雄起  由来  公元前453年,赵氏、韩氏、魏氏三家联手击败并瓜分智氏之后并没有继续火并下去。  其中原因:  一、三家关系原本就非常融洽,特别是经历过灭智之战的洗礼,三家关系更为亲密,有如战场上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战友。  二、三家关系势均力敌,谁都不占绝对优势,力量的制衡使他们只能选择和平共处。  三、三家的执政者都亲身经历了智瑶的败亡,智瑶人格缺陷所酿成的家族悲剧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面镜子,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英俊的脸蛋只能征服命运女神的眼,而无法征服她的心,厌倦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无情的抛弃。  四、晋国的外部世界为三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三家在和平共处,互相谅解的情况下向外发展成为可能。  面对巨大的合作空间,三家的心情都很畅快,唯独郁闷的是一旁的晋国君主。随着晋国大家族的减少,晋君很纳闷:人们都说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为什么我收获的是衰亡和失落。晋君的直属地盘也只剩下曲沃和绛两块地方,望着周围虎视眈眈的三家权臣,晋君心里好害怕,为了能在君位上多留两天,时不时地拎着礼物往三家跑。三家见晋君很识趣,心一软就答应,可也有个别晋君不明事理,惹得三家很不高兴,于是被毫不客气地废掉,新一代更听话更恭顺的晋君很快被扶持起来。总之,春秋时期的百年霸主已经沦落为很不起眼的小角色,连老天爷都无话可说,因为迷信的史学家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当时气候异常的任何记载。最后,三家看晋君实在多余,就顺手把他废了。这么一个标志性事件,几乎在所有史书上的记载都仅仅是一句话而已。  公元前403年的一天,太阳照在周王朝仅存的巴掌大的一块地方上,这里的主人是周威烈王,由于所管辖范围非常狭小,经常无事可做,大殿之上冷冷清清,只有仙鹤在无聊地散着步。庭院中摆放着九尊青铜大鼎,它们曾经是周朝天子权威的象征,650年前周朝的先辈们在这块大地上创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分封建制,并奉行高低有序、尊卑有界的统治原则。九鼎象征着周朝所统治的九块自然区域,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但是现在里面存放的仅仅是过去的美好回忆。文王筹谋、武王伐纣、周公定制、分封诸侯、颁布周礼……都如神话传说般的遥远,好像根本与住在这里的人无关。想到此处,周威烈王无限伤感,在他沉思之际,一阵阴风袭来,紧接着九鼎开始摇动,以位于北方的冀州鼎最为剧烈。本来就神经衰弱的周威烈王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在古代人迷信的大脑中,这分明是老天的某种暗示。要解释这种暗示还需等待500年后汉朝的张衡出现。如果张衡在场,他会准确地告诉周威烈王,这是地震,震源在北方。  周威烈王心魂浮动之际,下人传报晋国赵氏、魏氏、韩氏三家使者有事求见。原来是三家要向周威烈王讨要诸侯的封号。周威烈王这颗衰老无助的心此刻崩溃了,无力再与世界抗争。三家使者带着满意的结果回去了。  晋国风水轮流转,先是风光一时的智瑶,后是勇猛剽悍的赵无恤,下一个是接替魏桓子位置的魏斯,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后来被周封为诸侯,史称魏文侯。  如果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么魏国所在的区域便是摇篮的中央。这一带,土地肥沃,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有着列国中亩产最高的土地,最稠密的人口和文化水平最高的人民。  此时,周朝的文化已经日薄西山,连霞光也只剩下最后一抹,她所提倡的政治道德和外交规则已经成为明日黄花,新兴贵族以他们所代表的政治管理体系和生产方式而自豪,对老一代政治家的游戏规则丝毫没有兴趣。于是春秋时期蒙在战争上的温情面纱被无情地撕去,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武力比拼,以及与之孪生的现实外交。最初的优势属于先知先觉的人。魏文侯便是时代的弄潮儿,是新型制度建设的突击手,所以他率先占有了战国时期最广阔的舞台和最耀眼的聚光灯。  魏文侯的成功在于他敏锐地感觉到了人才在列国争霸中的重要性。其实这并不新鲜,只不过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挥。春秋时期,得一人兴邦,失一人丧邦的案例屡见不鲜。魏文侯不遗余力地招揽人才,运用人才,奠定了魏国的霸业。  人才  当时,列国间兴起两种学派,一种是孔子开创的儒家,一种是以李悝为代表的法家,两种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各派人物为寻找买主而四处奔走。本质上这两种学术冰火不同炉,但在魏文侯的帐下,两类士人和而不同,各尽其长。儒家发挥布道士的说教功能教育人们真心诚意地爱戴他们的主人,法家抡起赏罚的刀剑驱赶着人们服从主人的意志,两种执政思想一刚一柔、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一体一用、一实一虚地为他们共同的主人发挥着最大的作用。相比而言,魏文侯更喜欢儒家,儒家人物的政治地位较高。  魏文侯在他的人才战略上倾注了一腔心血,各方人才感受到了他的苦心,也纷纷把一腔心血倾洒在魏国的事业之上。此之谓以心换心,历史上留下了一系列妙不可言的片断。  片断之一:  在周朝那个上纲上线的年代,君主的一切活动都和政治搭边,几乎没有个人空间。据小道消息称:魏文侯是个骨灰级的音乐发烧友,经常欣赏音乐以自娱,水平之高接近专业人士。一次他和儒家派大臣田子方一起饮酒吃饭,就餐的环境十分优雅,还有街头著名二流乐队伴奏。音乐声响起,君臣两人边吃边聊,突然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出现,被魏文侯灵敏的耳朵捕捉到。魏文侯有意想在田子方面前显摆一下自己不但善于治国更善于音乐的才能,于是走到乐队的领唱面前严正地指出了错误所在。魏文侯落座之后满心期待田子方能及时地送上马屁。这种心理人皆有之,据说爱因斯坦最喜欢别人称赞他的是小提琴拉得好,而不是物理学造诣深。魏文侯等了半天也不见田子方的动静,回头一看,田大师正在运气呢,看样子是不高兴了。魏文侯马上低头请教,田子方也不客气:“生命对于每个君主来说都只有一次,您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能不因耽于靡靡之音而悔恨,能不为沉湎美酒佳色而羞愧,当你临死的时候,你应该能够这样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魏国腾飞而奋斗。”魏文侯无语,持续感动中,可怜的街头著名二流乐队从此便只能浪迹街头,而无缘入驻国家级宾馆。  片断之二:  儒家大师段干木才能卓著,闻名四海。魏文侯想拉他入伙,但段大师早就立下志向,终生献身学术,不过问政治。越是这样,魏文侯越是想要拜见他,但段干木总是有意无意地躲着他,好像老鼠见了猫。有一次魏文侯突击拜访段干木,段干木无处藏身,情急之下施展燕子三超水的功夫翻身上墙,再纵身一跃便淹没于后山之上的莽莽林海。魏文侯问段干木的研究助理:“大师哪里去了?”助理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魏文侯无奈,只好返回,以后每次路过段家门口,总不忘在车上一躬扫地,行注目礼。时间一长,段干木也不好意思,就和魏文侯碰了一面,两人就魏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诚挚地交换了意见,段干木的精彩论断赢得了魏文侯的热切好评,社会各界人士对此事反响强烈,纷纷表示要拼搏进取,献身魏国。  片断之三:  魏文侯的既定接班人子击同学刚从前线中山回来,正好在朝歌碰到魏文侯的老师田子方。子击一看老子的老师来了,马上下车让路,拱手行礼。田子方稳坐车上,丝毫没有客气,似乎并不把眼前这位接班人放在眼里。子击于是好奇地问道:“这个世界是富人厉害,还是穷人厉害?”田子方道:“当然穷人厉害,富人厉害了,其他人就会看不惯,迟早会让你栽跟头。像我一身本事的穷人就可以四处显摆,没人用大不了自己炒自己鱿鱼。”子击同学很不高兴,心想:你们这些臭文人吃我家的喝我家的,还不感激我家,等我上台了让你们全部下课。当然了,子击只是新生代的青年,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苦,所以看不到君和臣在利益上是相互依存的平等关系。  片断之四:  魏文侯问狐卷子:“老爹厉害,能靠得上吗?”  狐卷子答道:“不能!”  魏文侯继续问道:“儿子厉害,能靠得上吗?”  狐卷子答道:“不能!”  魏文侯继续问道:“哥哥厉害,能靠得上吗?  狐卷子答道:“不能!  魏文侯问道:“弟弟厉害,能靠得上吗?”  狐卷子答道:“不能!”  魏文侯问道:“部下厉害,能靠得上吗?”  狐卷子答道:“不能!”  魏文侯很生气,用手指着狐卷子呵道:“我拿五种情况问你,你都说不能,那你说什么能行啊?”  狐卷子答道:“在你用手指向我的时候已经表明谁更重要,一个指头指我而四个指头指你自己,你说谁更重要,谁更能靠得上?尧很贤能,可是儿子浑蛋;舜虽然贤能,可老子顽固;禹很贤能,可弟弟很差劲;周公很贤能,哥哥很残暴;汤、武是好部下,可是他们的领导不争气。唉,所以与其靠天靠地靠他人,不如靠你自己。”  魏文侯道:“对,靠我!”后来这句话经常在倒装的情况下使用,便成为时下流行的:“我靠!”不过在此要提醒一下各位,脱口而出的这句口头禅的背后还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呢!  …………  魏文侯能够理解人才,也能够尊重人才。但凡人才,总是脾气大、自视高、行不同俗、思不同众,爱摆摆架子、爱发发脾气。对于这些无伤大雅的书生习气,魏文侯并不介意。尊重人才的风气从魏文侯这里开了头,上行下效在整个魏国朝野蔚然成风,人才和人才之间也能相互尊重、惺惺相惜。魏文侯靠着强大的人才班底和团结上进的组织渐渐地露出了大国领袖的气派。  文治  在魏文侯的政府里,儒法两家各司其职,儒家地位较高,但不干实事,专职务虚,工作中心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域。在政府各项事务的前线冲锋陷阵的是广大法家人士。魏文侯开创了明儒实法的统治先例。  法家崇尚马基雅维利式的实用主义,他们不关心什么是有意义的,只关心什么是有用的。法家是严酷的人性藐视者,在他们的眼里,老百姓不能算是具有独立精神的“人”,而仅仅是可供国家完全驱使的工具。法家是彻头彻尾的国家主义者和君权至上论者,只要国家能够强大,他们并不在乎老百姓是否真心拥护。法家是冷血动物,他们眼里只有冰冷的规则和冰冷的刀,人心的温度他们感受不到。法家还是目的论者,只要能达到目的,他们将不择手段,能杀便杀,能骗便骗,反正最后的目的是国富君强。因此,一个有志于迅速使国家强大的君主只有坚决彻底地支持法家的改革,才能收到最大的功效。魏国的头号法家人物当属李悝,魏文侯要依靠李悝实行变法。  法家的两把利器是赏罚,中心是国家,标准是有功则赏,有罪则罚,因此多余的官僚和人员被无情地剔除。  在经济上,李悝将土地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鼓励老百姓轮番不停地折磨土地。李悝还成立了国家粮库,在丰年将粮食收购进来,在荒年再将粮食发放出去,这样粮食得到了有效的使用,老百姓也免去了奸商的盘剥。  李悝将他的改革措施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发布出去,号为《法经》。这是一部严密的法律,几乎涵盖了民众生产生活的所有方面。这是一部专制的法典,君主的权威被无限加强,民众的生活毫无自由可言,唯一的出路在于多产粮食,勇敢打仗。这部法典的颁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接影响了后来秦国法律的形成,以至于以后任何一个偏向以法家思想进行统治的朝代都要从中汲取营养。这是一部几乎可以和西方的《汉谟拉比法典》《罗马十二铜表法》《拿破仑法典》相媲美的法律。  法家的第二号人物是冷血动物西门豹。今天大多数人所了解的西门豹仅仅是他智杀河伯的无神论的一面,而无神论最多只算法家思想的副产品。法家只认识君主和国家,根本不知道虚无的神。在他们眼里,君主和国家就是需要尽心供奉的神。西门豹的真实作为要远超出扫除迷信。  上帝对每个国家都是公平的,体现在魏国身上便是虽然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力资源,但也有不安全的地缘政治。魏国的地盘位于列国的中央,为四战之地,强大的势力环绕周围,北有赵国,南有韩、楚,西有秦国,东有齐国。通过变法先行强大起来的魏国在不安全感的驱使下不遗余力地加强边界安全。公元前386年赵国迁都邯郸,直接威胁到魏国邺地,而邺地离魏国的首都安邑的距离要远大于离赵国首都邯郸的距离。  邺地是魏国有名的钉子户,不但穷、而且硬,倒不是那里的基层民众对中央政府有意见,而是地头蛇们总是用狡猾的手段将中央的影响力屏蔽掉,加之水旱灾害的频频光顾,这里成为强大魏国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  法家的特长便是应付危难形势,解决棘手问题。魏文侯一声令下,西门豹嗷的一声,张开血盆大口向邺地扑去,他要扫荡那里的腐朽势力;他要破坏一个旧世界,也要建设一个新世界。  西门豹驱车前往邺地,一路上老百姓见了他们便唉声叹气、失望地走开,那神情仿佛在说又一伙搜刮地皮的家伙来了。还有七八个有点来头的人围成一伙,交头接耳,见车队来了,就纷纷散开,其中一个扭头看了西门豹一眼,嘴角泛起一丝诡异的微笑,然后走开。看来他们的叵测居心已经布置妥当,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多看了两眼。西门豹怕得有理。  西门豹早有耳闻这里的地方干部非常善于欺瞒上级、打压百姓。惑君蒙主,欺上瞒下的大臣是法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后来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在他的书中反复地强调了这一点。西门豹的政治哲学中根本没有这帮人的容身之地,必欲除之。但这帮人到底有什么手段,西门豹决定先探个究竟。  到了邺地,当地的地方官在路旁列队迎接,西门豹刚一下车便大声嚷道:“马儿刚才拉得十分吃力,一定是车轴丢了轴承。”手下人一听,急忙四处寻找,当地的官员也派人四处寻找,过了好长时间,外出寻找的人才回来。西门豹的随从人员一无所获,当地官员派出去的人却找回来不少轴承,有φ35mm的,有φ40mm的;有向心轴承,有推力轴承;有工程塑料轴承,也有粉末冶金轴承,数量之大,品类之全简直够开一场轴承展销会。当地领导还直买好:“我手下的人比较熟悉这里的地理环境,此地道路不平,车轴上的轴承多有失落,请大人详察哪个是尊座上的。”西门豹正待说话,突然从车底下钻出一个顽皮的小孩,一脸天真灿烂的样子对西门豹说:“我刚才在你的车下玩耍,看见你的车子根本不缺轴承,一切都好好的。”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不为别的,光是为了魏国的明天,西门豹暗暗下定决心要与地方黑、恶势力周旋到底。经过细致的走访,西门豹完全掌握了这里问题的关键所在。原来法家所塑造的新神———国家的光辉并没有照射到这里,在这里当家做主的依然是流传千年的旧神———河伯。  在当地人们最远古的记忆中,对河伯的崇拜就没有停止过。荡荡漳河养育了此地的人民,灌溉了他们的土地,滋润了他们的喉咙,抚慰了他们的心田也装饰了他们的梦。漳河是当地人民的母亲,但这位母亲并非永远善良,也会时不时地发点脾气,一场大水过来,她的不听话的儿女发出绝望的哭喊。于是,人们相信大河之中有一位神灵是河伯,他是漳河的灵魂,控制着漳河的喜怒哀乐。河伯深居水中,孤独异常,那些明白事理的老人认为每年向河伯献出一名处女便能保证河伯不乱发脾气。每年到了献祭的日子,地方官员、三老、豪户、里长聚在一起,恭敬地看着巫婆们将貌美如花的女子送上漏水的小船向河中央漂去,开出数十步之后突然小船一个趔趄消失在旋涡之中,众人皆大欢喜,虽然“救命”之声不绝于耳,但人们认为那是河伯的色心被勾起,正在将魔手伸向少女。  一年一年,当地人家以抓阄的方式决定谁的女儿送去做河伯的压寨夫人。在这种仪式的原初阶段,人们纷纷主动将自己尚未破瓜的女儿献给河伯,按照常理,那些献出女儿的人家更能得到河伯的加倍祝福,但是时间一长,人们发现,河伯的脾气似乎和献祭无关,而那些主持仪式的人似乎也显得分外可恶,总是借此机会从中揩油。到后来老百姓无法忍受宗法势力和政府不良官员的双重盘剥,更不忍心自己的女儿白白送死,只好纷纷逃命以自保,或者将年龄尚未长成的女儿赔钱赔房子嫁给邻村不太伶俐的吴老二们。因为仪式受官方保护,属于政府特批的文化遗产,老百姓根本无力反抗。  西门豹听说这种情况非常生气,他所生气的并非河伯,他既没有心思考虑河伯是否真的存在,也不在意他老人家是否真的喜欢处女,他所生气的是那些以献祭河伯为名义残害百姓的地方官员、三老和巫婆们,其实他们是扛着红旗反红旗,内心根本不相信河伯的存在,要不然也不敢克扣专门献给河伯的赏钱。  西门豹的逻辑非常简单:财富是国家的财富,处女是国家的处女,百姓是国家的百姓,任何一支阻碍这个目的实现的势力必将遭到残酷的清洗,魔挡杀魔!佛挡杀佛!  西门豹像他的前任那样要求出席献祭河伯的仪式,搞仪式的人并不奇怪,也非常乐意分一杯羹给他,但没有人意识到此时的西门豹内心已经燃烧起血红的怒火,必将以一种眩人眼目的方式释放出来。  这一天,天气晴朗,人们聚集在河边,河伯也兴冲冲地从水底出来用色眯眯的眼睛好奇地看着岸边的红男绿女。仪式开始,巫婆和她的弟子们先是在河边一阵唱歌舞蹈,河伯早已经等得不耐烦了,随手抓起两把浪花向岸上甩去,巫婆长王婆同志心领神会,准备将一旁装扮妥当的少女向水中漂去。就在此时从斜刺里闪出一条壮汉,只见他快若流星,疾如闪电,转眼间就到了小船近前,众人无不吃惊,个个心下揣度莫非光天化日之下有人要劫色场不成,定睛观看才发现是新上任的邺令西门大官人。  西门庆,哦不,是西门豹走到少女面前,一边掀起少女的面纱,一边大声嚷道:“哪里来的女子,让洒家看看!”旁边的王婆马上过来搭讪:“哎哟,这不是西门大官人吗?老身做了一辈子的梅汤,可今天这个梅(媒),我帮不了你,眼前这位女子已经被河伯大人预订,容老身过后再为大官人寻觅佳品。”西门豹看了一番才道:“河伯大人慷慨仁慈,神明天降,当受最好祭品,而眼前这个女子,简直比你还难看,这样的货色怎么能献给河伯呢?麻烦你下去一趟告诉河伯改日再给他选个更好看的。”说完便令手下人将王婆扔到河里。水中的河伯等得眼睛都绿了,一看有人下来,急不可耐地冲上去,搂在怀里一看竟是美女她姥姥,气得喂了身边的虾兵蟹将。  过了许久,西门豹道:“王婆不回,看来是被老熟人挽留下喝茶。须再派人下去问个究竟。”然后令手下人将王婆的一个女弟子扔了下去,过了一会儿见没有回信,又扔一人,最后共计扔下去三名弟子。河伯久等美女不来,但见鬼气纵横的半老女人纷纷落下,气得哇哇大喊:“你们竟敢组团忽悠我!”  岸上那些仪式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被眼前的阵势吓破了胆,两股颤颤,几欲先走,回头一看,但见西门豹的带刀护卫们个个横眉立目,杀气腾腾,顿时逃跑的念头被打消。西门豹随手点指,对三老道:“河伯尝惯了年轻少女,有点厌倦,恐怕是喜欢上了中老年妇女,麻烦你们仨下去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三老见状,跪倒在地,纷纷告饶。西门豹在众人前义正词严地为此次献祭仪式作了总结:“尔等刁民,不爱国家,专事鬼神,如今河伯已经为我所震慑,自此以后,汝当专心生产,无复此等蠢事。”  河伯此番受辱,意欲报复,但西门豹根本不给机会。万千民夫出现在漳河两旁,河道得到了疏浚,各种水利工程被修建出来,猖狂一时的河伯不得不走下神坛像带上拉套的驴子一样乖乖为新神———国家服务。  西门豹通过这种公开的惩罚及其戏剧性的效果达到了震慑在场所有人的目的。这幕没有经过预先彩排的戏剧仪式集恐怖性、讽刺性、表演性于一身,大导演西门豹泰然自若地看到人们的脸上浮现出敬畏的表情。正是这种出其不意的冷幽默,使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了从此以后谁才是真正的主宰。  一个标准的法家人士,没有经过法庭审判,没有参照法律条文,运用赤裸裸的权谋将扰乱邺地的罪魁祸首当众处死。不禁让我们对法家的表演才能刮目相看,然而类似的表演在以后的历史中还会不断出现。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与其说西门豹是在消灭偶像崇拜,不如说是在利用偶像崇拜,地方势力将少女献祭给河伯,而西门豹将巫婆献祭给国家。偶像是民众心理的客观需求,伏尔泰说过:“如果真的没有上帝,我宁愿创造出一个上帝。”自然界的规律是优胜劣汰、能者胜出,西门豹是新神———国家的使者,从他身上民众看到了一个更有力、更公平、更值得崇拜的神,于是非常乐意地从邪恶的偶像阴影下走出转而崇拜新的偶像。  此番表演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当西门豹再推行法家变法时,民众便不敢反抗,从此邺地大治。  武功  一个文治过硬的国家要追求武功,就像一个身体强壮的男人需要女色,一个高强的拳师渴望比武一样,是自然界再自然不过的道理。一个概念总是要从内涵发展到外延,一种文明总是要从文化阶段步入文明阶段。魏文侯要扩张土地,历史只能说:“扩张有理,吞并无罪。”谁让他是新一代的天之骄子?  目标———中山国。  中山国是和国父孙中山无关的一个国家。其名的得出源于他们首都的中央有一座山,所以善于使用文字的华夏人称其为“中山国”,据说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战斗传统的国度,那里的人民堪称生存大师,总是能将看似灭亡的政权奇迹般地救活,他们是半野蛮的华夏人或者说半华夏的野蛮人。  中山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屡次出镜,是由于中山国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全体迁徙到了太行山一带地区,从此就和华夏的诸侯有了许多不得不说的故事,此次迁徙是他们的不幸也是他们的大幸,是福是祸只有他们自己明白。  太行山脉及其附近的地区,历来被华夏政权看做传统的统治区域,突然在一个纷乱的时机出现了一个由半野蛮人建立的国家,自然引起了那些具有文化排外心理的大国领袖的不满,所以一旦中原出现强大的政权,总不忘时不时地修理中山国,以晋国为甚。  但另一方面,巍巍太行,藏虎卧狼,是天然的杀敌的好战场。中山人民依托地形与中原大国的军队巧妙周旋,坚决抵抗,保持着不错的战绩。20世纪30年代,八路军在这里续写了中山国的辉煌,至今仍留有许多抗日杀敌的著名战场。一旦中原纷争,强权衰落,中山的子民就从深山密林中钻出攻城略地,四处扫荡。连那里的狼都染上了这种习气,后世曹雪芹有诗为证:“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魏国消灭中山国的初衷并不是基于地缘政治的精明考虑。魏国和中山并不接壤,中间隔着赵国。远交近攻自古是对外战争的不二法门,越国略地从来是目标选择上的傻瓜表现,所以从庙算开始这场战争就定下了基调:能够成功,但不算高明。魏国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可能是由于当时中山国的国君比较腐败,受其影响军民的战斗意志大不如前;也可能是想在赵国的背后嵌入一颗钉子挟制赵国;当然还可能是魏国实在太强大了,没事找事,成心要为武将们提供一些建功立业的机会。  不管怎么样,魏国来了,带着由法家人士激发出来的腾腾杀气来了,统帅是乐羊,副统帅是刚从邺地卸任的西门豹。呵呵,人称魏国一大怪,羊给豹子当元帅。  关于乐羊,他的妻子也许更为人称道,曾入选古代的妇女杂志《列女传》。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性,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成立,一个伟大的女性总能培养出一个成功的男人,乐羊就是由他的妻子一手打造出来的灭国杀敌的战争利器。  乐羊年轻的时候,一次在外出的路上捡到一块金子。金子,闪闪发光的金子,勾起了凡人内心深处最贪婪的占有欲望,但乐羊是有道之人,拾金不昧的道理比谁都懂,经过思想战场上的激烈比拼,最终还是要决定做那种传说中的有德之人。  于是乐羊站在路旁等待失主的返回,逢人便问:“哥们儿,你丢钱没有?”路人张三道:“丢了,丢了5两银子。”乐羊道:“看来我捡的不是你的。”路人李四道:“丢了,丢了10锭金子。”乐羊道:“看来我捡的不是你的。”后来路人孔乙己走来,乐羊上前问道:“先生丢钱没有?”孔乙己一看有发财的机会,想了一下便道:“丢了,我丢了九文用来喝酒的铜钱。”乐羊道:“看来我捡的不是你的,你走吧。”连文质彬彬的孔乙己都想着骗钱,令乐羊很是失望,决定还是将金子交给警察叔叔,但寻找再三也没有看到警察的影子,魏国的治安实在太好了,害得警察都下了岗。  乐羊只好揣着捡来的金子“失望”地回家,到家之后将事情的经过向妻子学说一遍,乐羊本以为妻子会高兴,没想到妻子疾言厉色地给他上了一堂政治课。“按照我国的按劳分配原则,别人付出劳动所得到的收获并不因货币的丢失而丧失所有权,理论上和名义上,这块金子仍然属于失主,你的行为属于法外获取他人劳动成果,虽然尚不能构成犯罪,但已经严重危害了社会道德。我听说要脸的人从来不喝‘盗’牌矿泉水,有骨气的人从不吃‘嗟’牌美食店的饭,今天的金子你看着办!”  乐羊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羞愧万分地带着金子来到野外,将金子往高空使劲一抛,大声喊道:“别了,可爱的金子!别了,万能的Gold!别了,该死的Au!别了,恼人的一般等价物!……”回家之后,妻子的颜色才稍稍缓和。  这就是我国的传统道德,如果是具有思辨精神的西方伦理学者,一定会阻止乐羊的抛金行为,因为乐羊虽然使自己摆脱了昧金的恶名,但却在引诱别人承担昧金的恶名,这同样是一种错,毕竟社会上有乐羊一家这样高觉悟的人比大熊猫还稀少。即便是佛教徒也会在“度我”和“度人”之间做一些思考,抛金做到了“度我”但却违背了“度人”。可我国传统道德到这里就结束了,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知大理、明是非的妻子和一个知错就改、道德高尚的丈夫。  后来乐羊在外面学艺求取功名,由于思念妻子便中途请假回家。进门的时候,乐羊见妻子正在“纤纤著素手,札札弄机杼”,看着妻子熟悉的背影,乐羊心中狂喜,人言“久别胜新婚”,不知道今天的夜晚将是怎样的温馨浪漫。乐羊藏在门后,深情地唤道:“娘子,你看谁回来了?”然后张开双臂等待妻子如小鸟依人般地飞过来。不料妻子将手头活计停下,头也不回,用剪刀将织布机上织了一半的布咔嚓一声剪断。乐羊一看急了:“娘子,什么缘故你要和我一刀两断?”妻子说道:“非我要和你一刀两断,是你要和学业一刀两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汝当全神贯注,怎可一曝十寒?布之断兮,接之尚难,学之断兮,何时可成?”  妻子没有柔情似水,没有含情脉脉,没有软语呢喃,只有一段段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道理,乐羊很受感动,从此将内心的亲情彻底泯灭,一门心思专心学问,一学就是七年。这个故事后来被孟子的母亲学去,所以才有了《三字经》中的“子不学,断机杼”。乐羊的妻子也成了女性学习的榜样,曹雪芹有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七年时间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牛郎织女反复相见。乐羊的妻却独自一个人撑起整个家庭,既要照顾婆婆又要教育儿子,还得为一家的生计奔忙,但她毫无怨言,因为她心中有个梦想:有一天她的丈夫出人头地,功成名就,她也就成为了全天下女子羡慕的对象。  乐羊终于完成学业,成为足智多谋、意志坚定的帅才,同时获得了MBA学位,军事学博士学位和法律学硕士学位。乐羊踌躇满志地要进入名利场,准备博一个封妻荫子。  乐羊的运气似乎不坏。先是在魏国政府的猎头翟璜手下办事,由于才能突出,很快就引起了翟璜的注意,将他举荐给魏文侯,但翟璜也注意到乐羊是个名利熏心的家伙,为了建功立业,他会丝毫不讲人性。  魏文侯准备任命乐羊进攻中山,有人进言:“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国君帐下听用,日后父子两人战场相见,恐多有不便。”翟璜道:“无妨无妨,乐羊眼里功名大于亲情。”魏文侯这才答应。于是乐羊率领大军向中山进发。请大家记住这一段,魏国的臣子四处网罗人才,以所荐人才为国所用而自豪,魏国国君在用人上肯用其长,不计其短,这都是魏文侯奉行的人才政策所形成的气场,后面还将会看到当这种气场慢慢消失时,魏国的没落也就开始了。  乐羊领着魏国的精锐一路猛攻,所到之处,无不披靡,中山国土损失殆尽,只剩下国都尚存,乐羊掀起几波攻击狂潮,总被中山国都的城墙反弹回来。中山军民依托坚城,誓死抵抗,魏军久钝城下,双方僵持,形成持久战。  中山城墙坚固,物质储备充足,双方一耗就是三年,乐羊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获得进展,唯独能企盼的是城中粮食早日耗尽。魏军长期暴兵在外,人吃马喂,消耗也很大,好在魏军能够得到补给,但针对乐羊的谣言和毁谤成批次地出现在魏文侯的身旁,说:“乐羊碍于父子之情,不忍猛攻,致使中山迟迟不下,我军白白遭受损失。”经过无数人次的重复,以至于到后来只要有人向魏文侯开口提到乐羊魏文侯就能接下来:“碍于父子之情,不忍猛攻,致使中山迟迟不下。我军白白遭受损失……”诽谤不但有WAV格式,还有TXT格式,魏文侯几乎每天都要收到几封信件,内容无非是“敬爱的文侯:请允许我负责任地告诉你事情的真相,乐羊的儿子在中山任职……”魏文侯也曾在动摇的边缘徘徊,但他突然想起了乐羊的那双眼睛,那是一双令人绝望的眼睛,没有生气、没有人性,但却充满了令人畏惧的力量,细看之下便能发现其中有权力的火焰在燃烧。现代Phycologist(心理学家)的专业说法为:乐羊是一个“具有权力崇拜症状的恋尸症患者”。最后魏文侯坚定了对乐羊的信任,粮草武器仍然源源不断地向前线送去。  困到最后,中山国终于坚持不住了,开始祭出他们的撒手锏。他们知道那些自恃文化先进的中原人总是喜欢在感情和功名之间作无谓的探讨和挣扎。乐羊的儿子或许有用。  这一天,魏军照例要攻打一阵城池,但城墙的景象吓得魏军不敢动弹。原来乐羊的儿子被五花大绑押上城头,旁边还有大锅一口,锅下大火熊熊燃烧。中山人开始喊话了:“敌军将领乐羊听言,汝子在此,命汝火速退兵,不然汝子性命休矣。”  由此看来,中山人确实对中原文化领悟得不够,以人之子要挟人退兵怎能在阵前完成?众目睽睽之下这么一折腾,乐羊就算想退兵也不得退。闲话少说,中山人喊完话后,整个战场鸦雀无声,人们都将目光对准了乐羊。乐羊的脑海犹如战场,几十种因素在激烈交战,妻子的剪刀、儿子的童年欢笑、灯下的苦读、翟璜的信任、魏文侯的期盼、将士的累累白骨、自己的前途……但数秒之后,“前途”就成为无可匹敌的绝对赢家,然而儿子丝毫没有父亲的英勇气概,两军阵前竟懦弱地喊着:“阿父救我!阿父救我!”  乐羊将心扉关闭无视亲情的敲门,将心肠硬起拒绝爱心的光临,将血液冷却,准备迅速了结这一生最痛苦的时刻,于是张弓搭箭瞄准城墙上的儿子,口中骂道:“不肖子孙,无能鼠辈,无力卫国,情当领死。”正要射去,只听“咔嚓”一声,原来乐羊用力过猛,弓弦断为两截。不等乐羊换弓箭,中山人已先行动手,伴随着撕心裂肺的喊叫声,乐舒在沸腾的大锅中辗转反侧,在乐羊听来好似过了好多年声音才渐趋平静。  中山狼们的暴力表演仍然没有结束,过一会儿城门打开,出来一辆拉着大锅的车,车辆停到了乐羊面前,车上使者道:“贵军即将攻城,敝君特送中山羹一锅以为犒劳,羹中之肉为适才呼喊之乐羊之子,请笑纳。”说完使者从锅中盛出一碗羹献在乐羊面前。以中山狼们的估计,乐羊必不能忍受,不是晕厥就是呕吐,岂知乐羊颜色不变,端起中山羹仰脖一饮而尽,然后将碗抛向空中。  就在中山羹进入乐羊腹中的一刹那,战争的胜负已定,中山国的士兵无不为乐羊的举动震得肝胆俱寒,气为之夺。他们中间不少人来自中原,魏军的士兵中的兄弟、父亲或儿子,见到中山人如此残忍,丧尽天良,烹人之子,也都不愿为之卖命。与此相反,乐羊用行动还自己以清白,同时也极端地表明了攻城的决心,魏军群情激奋,士气大振。双方士气此消彼长,战斗很快就见分晓,胜利属于乐羊,胜利属于魏军。  胜利的当晚,魏军上下沉浸在三年难求的喜悦之中,热闹的场面无处不在,山呼海喝的声音不绝于耳,只有他们的元帅乐羊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趴在地上痛苦地干呕,好似要将整个肠胃全部吐出,痛苦之状令人不忍目睹。  当消瘦的乐羊回到了家中,却再也找不到鲜活的妻子,等待他的是妻子的坟茔。原来乐羊外出期间,乐家发生了重大变故。貌美如花而身边无夫的乐羊妻被歹徒惦记上,但乐羊妻性情刚烈,不好对付。歹徒于是绑架了乐羊的妹妹,乐羊妻闻讯提刀赶来,准备与歹徒搏斗,但歹徒却将刀架在乐羊妹的脖子上要挟乐羊妻:你从了我,我就放了她。乐羊妻仰天长叹一声,遂刎颈自尽。歹徒见美人香销玉殒,也无心贪色,也就放了乐羊妹妹。虽然后来当地官员抓获了歹徒,但大将军乐羊却失去了助他成才的好妻子。乐羊趴在坟头泣不成声,妻子……儿子……功名……此时的乐羊不再是一个龙胆虎威的将军,而是一个可怜的红尘过客。  到了论功行赏的日子,乐羊想着自己三年的辛苦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禁面露骄色。魏文侯赏给乐羊两箱礼物,乐羊将礼物带入家中关起门来兴冲冲地打开观看,岂知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成堆的信件,其内容一律是怀疑乐羊的忠诚度,乐羊顿时面露窘色。当再见到魏文侯,乐羊谦虚了许多,每每言道:“不是我乐羊的才略,是君主的信任扫灭了中山。”后来魏文侯并没有继续提拔乐羊,只是给他安排了一块地方让他养老去了。当人们问起魏文侯为什么这样做时,鲁迅代他答道:“一片吃得,自然整个也吃得。”  走了乐羊,魏国的霸业并没有停止,灭了中山,魏国的霸业才仅仅是个开始,另一个法家人物将把魏国的霸业带入新的高潮。第三章 看哪,这个人  第三章  看哪,这个人  出身  公元前416年的一天。黄昏时分,卫国左氏镇的大街上走来一人,风尘仆仆,满脸沧桑,一看就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精神十分饱满,气质依旧刚健,走起路来如猛虎下山,眼神并不因长途跋涉而迟钝,相反由于饱经风霜而愈发锐气逼人,好像里面藏着上万伏的高压电,又好像有蓝色的欲望大海在翻滚,红色的激情火焰在闪现,或者根本就是摄取人类魂魄的黑洞,因观察者的不同,他的眼神也气象万千。当他一出现,天地间的亮度便暗了60勒克司,小镇的噪声也降了40分贝,众神和众人的眼睛都对准了他,但他仍然继续泰然自若地向前走着,根本不把周围由他而起的变化当一回事,好像习以为常一样,唯有见惯大场面的人才能如此沉着,而此人从不用见什么大场面,因为他就是大场面。此人便是吴起,传说中的败家之神———吴起。  “真天子百鸟相随,大将军威风八面。”吴起的出现立刻引起了左氏小镇全体乌鸦们的注意,它们呼朋引伴纷纷聚在偶像身边飞翔,哇哇哇地开始了大合唱。吴起丝毫不为所动。他习惯于与狼共舞,鸟儿唤不起他的豪情。灯光大师阿波罗先生连忙把夕阳的最后一点残光照射在他的脸上,吴起脸上顿时金光闪现,好似镀了一层金,然而吴起根本不用镀金,他就是混金!  吴起大名震于疏俗,连郊区没有牙的老奶奶都啧啧称赞他花钱的魄力和败家的胆略。此番出现,引来无数粉丝的追捧,随着他的前行,人越聚越多,交通也为之堵塞,人们都想目睹一下败家之神的尊容并获悉一点儿他新的败家动向。  吴起仍然旁若无人地向前走着。渐渐地粉丝们不满足于围观,开始张口提问。  “吴公子,什么原因使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败家之路?”  吴起没有回答。  “吴少爷,此番外出,您又在败家方面有了什么心得体会,什么时候再次展示给大家?”  吴起脚步慢了一下,马上又恢复正常,但没有回答。  “吴哥,上次是我买下了你家祖上留下来的房子,住得很不错,谢谢了,顺便问一句那些钱你是不是又贡献给了运输业和旅游业?”  吴起嘴角动了一下,依旧没有回答。  “小吴,你妈等你衣锦还乡等得花儿都谢了,同乡的许多游子都混出了名堂,你可获取了什么功名?”  吴起鼻子里哼出一股冷气,还是没有回答。  “吴老板,他们都误会您了,我知道您在搞长期投资,不知道见效没有,此次商务外出,赚了多少钞票,养了几房媳妇?”  周围的人爆发出一片龌龊的大笑,个个带着鄙夷的神色。吴起没有回答,他的剑替他做了回答。  刷刷,仙人指路;刷刷,力劈华山;刷刷,迎风一刀斩;刷刷,流星赶月;刷刷,刷刷,哭爹喊娘声此起彼伏……一阵血雨腥风之后,地上多出了30多具尸体。点儿背的一命归阴,腿快的四散奔逃,胆大的远处偷瞧,原本嘈杂的小镇突然呈现出死一般的寂静,灯光师阿波罗也躲到山的那一边去了。阴风袭来,寒意斗杀,唯有天空的乌鸦发出死神的歌唱:“哇呀呀,哇呀呀……”吴起将手臂慢慢垂下,剑从手中自然脱落,然后转身朝家的方向疾行而去,并没有跑。我极怀疑《教父》中麦克杀人后的逃离动作是从吴起那里学来的。  回到家里,母子相见自是一番感人的场面。留着两人叙旧,我来介绍一下吴起的出身。  吴起的父亲是个成功的商人,年轻的时候便积累了千金家产,中年才得到吴起,不久就死了。吴起是吴家的单传,母子两人守着不菲的家业过着虽然富足但却冷清的生活。吴妈妈是个慈祥的母亲,也许是太慈祥了,无力约束吴起,眼看着吴起在偏离家族传统价值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个柔弱的寡母总是会培养出狂傲的儿。吴起狂傲,自视不凡,不屑于像蝇营狗苟的芸芸众生那样在熙熙攘攘的金钱堆里度过名不见经传的一生。有一种事物,吴起越是思考就越会充满永远新鲜和永增无已的赞叹和羡慕———功名。功名之于吴起好比酒精之于酒徒,吗啡之于烟鬼。吴起的灵魂、血液和细胞全部被功名占据,致使他的一切行为都以获取功名为导向。为了功名,吴起不惜破费千金家产用来拜师学艺、四处交游,但辛苦一场始终是在功名的门口徘徊,找不到登堂入室的途径。家产在渐渐地减少,老母亲也从大瓦房搬到了简陋的平房,吴起依然痴心不改。前番外出,又是一趟没有突破性进展、花费不低的旅行,而且在旅行的末尾还背上了30多条人命,没有比这还糟糕的了。  吴起杀了人,官府不会放过他,所以母子两人久别后的重逢马上就变成了重逢后的久别,而且很可能永远无法相见。即便不杀人,吴起在家也不会待太长的时间,名利的兔子会让他坐卧不宁。临行之前,吴起跪在母亲面前,以手指天,发下重誓“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苍老的母亲泪眼婆娑,但什么也没有说。吴起不敢正视母亲的眼睛,因为那里面有种力量会让他无法走出家门。吴起咬着牙扭过头,一跺脚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起儿啊,你慢点走,功名的道路无尽头,母亲叹道。  一起一落  吴起离开了家乡,开始了新一轮的,也是最后一轮的闯荡,身后的门已经被他的誓言重重关闭,唯一的去处是功名乡。  吴起离开卫国,来到了卫国的兄弟之邦鲁国。鲁国是个文化发达的国家,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儒家弟子的集散地。那里经常有著名专家学者驻留讲学,各种学术报告此起彼伏,连小孩子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吴起屡次外出失败,产生了继续深造的心思,在鲁国他遇到了孔子高徒曾参,便拜他为师从而学之。  与曾参的交往令吴起大为光火。这是一对性格、气质、追求截然不同的师徒,曾参木讷,反应比别人慢半拍,整日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满脑子的仁义道德,一副为天下师的样子。吴起反应灵敏、语言丰富、性格急躁,有着强烈的成功欲,他想要的并不是什么高尚的品德,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成功,所以两人的合作非常不愉快。吴起之所以仍然待在曾参的门下每天忍受高强度的说教折磨,唯一的理由就是他想从这里毕业,从此就可以拿着儒家颁发的毕业证混出路,这在当时还真的管用,魏文侯的帐下就有许多孔子的高徒和孔子高徒的高徒。但是学业并没有延续下去,一个事件的出现终止了两人的师徒关系,导致吴起最后没有拿到毕业证。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天从吴起的家乡卫国左氏镇传来消息,吴起的母亲死了。吴起冰冷的血液泛起了人性的温度,毕竟那是他的母亲,是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容忍他任性胡为、败坏家业的单身母亲。母亲的死使吴起失去了一个可以荣归故里,报答母亲的机会。想到此吴起悲痛欲绝,但并没有长久地沉浸在悲伤之中,没有多长时间就又出现在曾参的面前领受学业,只不过脸上多了几分刚毅和沉寂。一个男子汉应该能够战胜感情上的痛苦,是啊,人只有经历过最亲近的人的死亡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虽然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都不一样。吴起体会到的是生命的虚无,功名的不朽。  按照当时传统,母亲去世,儿子应该回去奔丧,若论儒家门规还需守丧三年。可对吴起而言,奔丧并不是简单地回家祭拜母亲,还意味着对人生至高追求的放弃,这里面涉及了吴起人生观中最本质的东西,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吴起在离开家门的时候曾经发下誓言:“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如果不明不白地回去,便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对功名的追求,或者至少减弱了追求的决心;如果不回去,便要背上不孝的骂名,在这个非此即彼的命题上吴起没有作更多犹豫,功名一如既往地胜出。  吴起没有回家奔丧触及了老师曾参的伦理底线。曾参以提倡孝道闻名于世,他的一切人生哲学、道德观都建立在孝的基础上,如今他的弟子以赤裸裸的行动违反他视为根本价值的东西,这是他无法忍受的,最后的结果是吴起被逐出师门。  千金散尽,有家难回,母丧不归,被老师逐出师门,吴起的生命跌入低谷。一切的一切都是因功名而起,而现在功名对于吴起仍然是遥遥无期,只有一颗经过无数次的淬火而僵硬了的心。此后吴起弃文从武,开始研究兵法。当时,列国之间争斗不息,兵法是最实用的学问。《孙子兵法》名扬天下,引得无数军事爱好者研究揣摩,吴起也加入到这个行列。吴起的过人之处在于极高的智商,丰富的阅历,扎实的文字功底(从曾参那里学来的),还有最重要的———可怕的自虐精神。一个怀着强烈成功欲望的人到了生命的狭窄口通常会表现出自虐倾向。“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便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今日农家子弟为过高考独木桥所进行的刻苦攻读也是如此。更何况吴起见惯了死亡,也亲手杀过人,死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吗,一死百了,所以在学习时他毫不吝惜地折磨自己的身体,好在他的身体非常强壮还能经得起折腾。除了《孙子兵法》,吴起还在对《左传》进行阐幽发微的工作,《左传》中记录的许多春秋时期的战役成了吴起研究兵法的案例,原作者左丘明对兵法研究不深,吴起便按照自己对战争的理解作了精彩的描述,否则今天我们读到的《左传》不会如此精彩。  苦读很快就结出了硕果,吴起成了鲁国《孙子兵法》研究界的知名人物,还经常给许多军政要人讲课,最后连国君都知道了吴起的大名。名声还给吴起带来另外一个奖品,齐国国君的一个远房亲戚在鲁国旅行的时候遇到吴起,特别欣赏他的才干,认定吴起是一只潜力股,便主动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对于女人,吴起没有太多深层次的感情,他好色,需要一个发泄的对象,因此便接纳了。岂知接纳的是麻烦,是罪过。  不久齐国由于内部政治斗争的需要,发大军来攻鲁国。齐国军队带着对文化大国军事小国鲁国的藐视一路破关斩将,报急的文书像瓦片(那时用的是竹简)一样砸到鲁君的桌上。国家危急,呼唤人才,鲁国正好就有一名人才。吴起到目前为止所展现出来的才能更多在理论方面,并没有在实际战争中取得过胜利。鲁君有心任用吴起,但周围的人提醒道:“吴起娶了齐国的媳妇,据说两人关系还比较恩爱,吴起怎么会诚心实意地领着鲁国军队和老丈人所在国家的军队作战呢?枕边风的影响不可不防。”鲁君犹豫了,枕边风的危害他见得太多了。  吴起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也不是滋味,为什么在前进的道路上总有感情的障碍?但犹豫并没有持续太久,一个女人并不能阻挡他的前途。在吴起看来,他是人群中的高贵品种,承担着创造历史的使命,因此有权牺牲那些低级的品种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在身边经常陪他睡觉的那个女人。她仅仅是个女人,吴起压根儿对她也没有太多的感情。  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吴起把夫人哄睡着,然后拔出刀……  当吴起把夫人的头颅摆在鲁君的桌上,鲁国君臣惊呆了。在这个犬儒文化氛围浓厚的朝廷里,从来没有人敢于用这种手段表达自己的心意。大臣们吓得说不出话来,他们知道此番不让吴起为鲁国效劳,那么下次吴起很可能为鲁国的敌人效劳。  吴起率领鲁军去迎战齐军,齐军在鲁军面前骄横惯了,此次也不例外。吴起先是助长了他们的骄横,然后像汉尼拔在坎尼那样,他把老弱军队放在中间,精锐部队位于两侧。战斗打响后,齐军袭来,鲁军中央自然后撤,两翼却大事攻击齐军后部的软弱力量,齐军后军阵脚大乱开始逃跑,受其影响前锋也纷纷溃退,鲁军掀起全面攻击,齐军被杀得大败。  胜利的捷报传到了鲁君面前,一起过来的还有一份精心准备的履历,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吴起败家、砍人、弃母、杀妻的光荣历史,鲁君还告诉吴起:“鲁国命中注定是个小国,终究不是齐国的对手,此战虽然胜利,但以后就很难说,我们只想过几天安稳日子,正应该趁战胜的机会和齐国订立宽大的和平条约。……”吴起根本不想再解释什么,转身就走了。懦弱的鲁国根本不值得他奋斗终生,现在他不必再担心无处容身,对齐国的那场胜仗已经让他名闻天下。  再起再落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地上的北斗是魏文侯。”吴起唱着自己改编的《好汉歌》向魏国进发。齐鲁之战一声炮响给如日中天的魏国送来了一位经天纬地之才,他将要把魏国的事业从胜利引向胜利。  想当初,吴起四处云游的时候,魏国就已经很强大,以魏文侯的好才和吴起的好功名,吴起不可能没去魏国碰运气,但那时的他志大才疏,既不儒,又不法,魏文侯不予接纳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还算不上个人才。现在的吴起已经不同于以往,魏文侯也不得不重视他。因为如果他不重视,别的国家就会重视,何况像吴起这样的大才,魏文侯正求之不得呢。  当吴起的求见信摆在魏文侯面前,魏文侯向相国李悝询问吴起到底是何方神圣,李悝答道:“吴起贪慕功名,爱好美色,但的确是个天生的战士,打起仗来,春秋时期齐景公帐下的著名将军司马穰苴都不是他的对手。”魏文侯道:“这就够了,请他进来。”  吴起见到魏文侯,寒暄已毕,魏文侯摸摸胸前挂着的念珠低声说道:“承蒙吴将军高看,不过寡人对打仗没有什么兴趣,请将军自便。”吴起听完心想:小样儿,还挺能整事,考人家脑筋急转弯也不说个开始,但嘴上说道:“是吗?如果真像您所说的那样,那么贵国的牛一定是文身之后又跳脱衣舞了,要不然不会有那么多涂了战斗迷彩的牛皮。贵国的树木一定集体做了美体手术,不然不会一律变成长二丈四尺或一丈二尺的木棒。贵国的车一定是练了金钟罩,铁布衫,要不然不会刀枪不入……”  魏文侯连忙打住吴起的话头,道:“将军见笑了,刚才只是个笑话,请继续。”吴起继续说道:“魏国四战之国,武备不修,国家危矣,君不见桑氏不修武备而丧邦,扈氏黩武好战而亡国;文武兼修,圣人之道;若修武备,必求善战有德之士,某虽不才,愿供驱使。”文侯听了,拍手称善。魏文侯用最高级别的礼仪拜吴起为大将,昔日在命运重压之下喘息的野心家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了。魏文侯和吴起在祭坛上庄严宣誓的一刹那预示着一颗将星在冉冉升起,而且将上升到无人能够企及的高度。吴起先被派到西河地区进行实习。  西河大概相当于今天陕西、山西间黄河南端以西,洛水以东及以北之间地区,秦晋两国历史上基本以黄河为分界线。魏文侯仗着自己兵强马壮想要对秦国有所图谋,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方便,西河成为魏国进攻秦国的桥头堡。西河扼守着秦国东向的门户,对秦国的国家安全非常重要,如果魏国占领西河地区,便可将秦国堵在关内形成“闷将”之势,并且以西河为战略基地,魏国可以随时向秦国发动攻击,因此西河地区成为上升中的魏国与不甘没落的秦国之间争夺的焦点。  吴起到西河的时候,魏国已经渡过黄河占领了岸边的一块地方,但是秦国的反扑也非常凶猛,魏军虽强,可远离本土作战,供应比较吃力,因此两军处于胶着状态。魏军无力继续推进,秦军也无法将魏军赶到黄河对岸。吴起到了西河,先熟悉了一下情况,便马不停蹄地制订作战计划。  魏军开始进击,在吴起的指挥下,魏军当头便给了秦军一通眼花缭乱的组合拳,秦军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就被杀得大败。西河之地全部落入吴起手中,胜利的消息传到魏文侯的耳朵里,魏文侯便正式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秦军败后开始酝酿新一轮的反扑,趁此机会吴起也开始着手整顿西河地区。  西河地区是魏国获得的第一块黄河以西的土地,由于秦国的腐败政治和两军的常年交锋,此地的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魏军的补给主要依靠横跨黄河的几条大动脉从魏国本土获得。吴起的目的是将西河地区打造成一块能够自给自足,自行防卫的攻秦根据地。西河地区的老百姓对吴起的到来非常欢迎,很早以前他们看到黄河对岸的魏国老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脸上挂着自信的微笑,就总是纳闷:“为什么同样的一条河,两岸的差距这么大呢?”吴起给他们送来了由李悝颁布的便民措施,以及《法经》,施行数年,西河大治,西河人民变得比魏国人还魏国人。  魏国原先实行的是寓军于民的征兵政策,适龄人员(16—60岁)都是耕战合一的双料人才,战时拿起武器外出打仗,战罢回家扛起锄头耕田。西河地区战争频繁,征兵制多有不便。有时候军情紧急,军队中经常出现锄头和战戟拿错的情况,到了战场才发现扛着锄头来了。老百姓在田间和战场之间疲于奔命,战斗力和生产力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马克思说:“分工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吴起说:“好吧,我给你们分分工。”于是创立了“募兵制”,职业军队便出现了。  不过由于吴起走的是精兵之路,能在吴起手下当兵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入选的标准是:能拉开360斤的弓;在全部装甲的情况下,背负50支箭,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一百里。看了这个标准,现代人该笑了,吴起这哪是选拔一般士兵,分明是在选拔特种兵。对,吴起就是喜欢用特种兵打仗,这种特种兵被称为“武卒”,高入选标准的同时是高待遇标准,武卒的待遇相当优厚,家属的社会地位非常高。真真是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兵哥哥成了西河姑娘心目中的偶像,不过他们也不敢乱搞,吴起的军法严得要命。  经过精心训练,吴起手下的魏军形成了可怕的战斗力,吴起很自负地说我的兵可以以一当十,但人数几乎不变,始终保持在七万左右。吴起认为西河地区有七万兵就足以应对一切局部战争。有一次韩信梦中遇见了吴起说:“你敢跟我比谁带的兵多吗?”吴起说:“你敢和我比谁带的兵精吗?”两人谁都不服谁。  吴起曾经吹牛道:“老子手中七万兵,试看天下谁能敌。”秦国人很不服气,屡次兴兵进犯,吴起毫不客气地教训了秦国的旧式军队,很快秦国人就老实了。有时候吴起实在待着无聊就领着军队到东线战场帮帮忙,将那里的什么赵国了、卫国了、郑国了、齐国了,一顿好打,魏国也因此在中原地区抢占了不少地盘。  在军队中吴起永远是最受欢迎的人。士兵们经常能在餐桌上发现吴起,或者操练的时候发现吴起出现在他们身边。有一次,一个大头兵去厕所方便,完事之后发现没带手纸(当然那时没有纸,所谓手纸应该是破布、树叶一类的东西),就向旁边的坑位借,旁边的那位说:“我也刚够,要不我把我的先借给了你,你回去之后再给我送一份来。”当这哥们儿来送手纸的时候却发现借他手纸的竟是他们的首长吴起。吴起就是这么喜欢和士兵们生活在一起。还有一次作战回来,有个士兵受伤了,由于那时没有消炎药,伤口有点化脓了,位置还挺要命———肘部,士兵本想把脓水吸出来,可是怎么也够不着(谁能用嘴够着自己的肘部,我请他吃冰激凌),急得直跺脚,吴起正好经过,二话不说低头就吸起来。仗着肺活量大,吴起几口就将脓水吸个干净。这件事情后来传到了那士兵的母亲那儿,老人家丝毫没有感觉到光荣,相反却痛哭流涕,旁人问及,答道:“他爹活着的时候被吴起吸过一次脓,不知是不是吴起的嘴里有兴奋剂,从此他爹打起仗来就非常不要命,最终战死在疆场,我看儿子将来也要走老子的老路。”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了。对于老领导的死,吴起无限感慨,魏文侯是他的伯乐,对他有知遇之恩。新君魏武侯继位,过不久,魏国三位德高望重的相国级人物李悝、翟璜、魏成也相继去世,魏国的政局充满了疑云,新的国君能否经得起考验,空出的相位由谁来填补?魏武侯马上用行动做了回答:继续高举法家改革的伟大旗帜,由田文出任相国一职,同时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加大马力对魏国人民进行思想再教育。  对于这个任命,吴起很不服气,以他的功勋和在军队中的地位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三相一死,他便是相国的最佳人选。因此吴起跑到田文面前理论:“田文,我不服你,论领兵打仗,使将士舍生忘死,你不如我;论治理百官,发展经济你不如我;论守备西河,吓得秦军不敢出门,使韩国、赵国服服帖帖,你还不如我,但你怎么就爬到我头上了呢?”  田文道:“你说得对,在这几方面我都不如你,可是现在的工作中心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教育,当务之急是使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魏武侯和魏国政府周围,然后才能重续文侯时代的辉煌。也就是说现阶段军事工作应该让位于人事工作。要说抓人事、搞宣传、做思想工作,我老田却比你强。”  说到人事,吴起一下子没有信心了,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确实是吴起的弱项,或者说,在吴起眼里根本没有人际关系的概念,以功晋爵,按劳分配的原则在他脑子里根深蒂固,最后吴起只好对田文说:“你牛,I服了You。”  吴起还不知道的是,魏武侯正在着手对魏国的人事结构进行新的调整。魏武侯在当太子的时候和传统的贵族老爷们站在一个阵营里用一个鼻孔出气,对于魏文侯提拔起来的众多平民大臣大多没有好感,尤其是像吴起这种本事很大、脾气很牛的功臣。魏武侯暗暗地试图将贵族重新召唤到官僚队伍当中。  吴起跑官不成,回到西河,秦国人又要有所行动,为了能够冲出西河走向世界,秦国人也算得上百折不挠,虽然魏秦历次交锋胜负记录是五十几比十几;但秦国人不在乎在左边再增加1,西河是他们的生命线,应该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这一次秦国人聚集了50万人向西河展开攻击,面对秦国的庞大军队,吴起的战术是根本没有战术,他对自己的军队非常有信心。魏军在阴晋与秦军遭遇,七万武卒迎头冲上前去在秦军的队列里来来回回纵横厮杀,直杀得秦军人仰马翻,望风披靡。此役对秦国的打击很大,以至于秦国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作西向之想。不过秦国百折不挠的精神却依然保存下来,直至最后赢得了整个世界。  魏武侯有一次去西河视察工作,看见四周险要的地势,禁不住对陪同在身边的吴起发了一句感慨:“险峻的山河多么美好啊,这正是国家的宝贝!”说完之后,魏武侯习惯性地等吴起送上及时的马屁,岂知此言大大地伤害了吴起的自尊。地球人都知道西河地区是吴起辛辛苦苦拼下来的。西河几乎成了吴起的注册专利,魏武侯却以为是山河保障了魏国的安全,而全然忘了是谁将西河带给魏国。吴起感觉很不爽,成心要给魏武侯上一堂政治课,便道:“国家最宝贵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但不讲求德义,夏禹把他消灭了。夏桀所处的地方,左边有黄河和济水,右边有泰山和华山,伊阙在南,羊肠在北,施政不讲仁爱,商朝汤王将他流放了。殷纣王的国家东面有孟门,西面有太行山,常山在北面,黄河在南面流过,地势也无比险要,但施政不讲道德,周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治理国家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君主不讲德行,就是一条船中的人也都会成为敌人。”  魏武侯心想:你不就是嫌我在西河的事情上没夸你两句,至于讲这么一大套道理吗?但嘴上还不好反驳,只好勉强地点点头:“你说得对啊。”  田文死后,魏武侯在复辟贵族势力的道路上变本加厉了,吴起依旧没有登上他梦寐以求的相位,继任田文的是魏武侯的老本家公叔,君臣两人开始合伙算计吴起。  由于又一次没有得到相位,吴起有点儿窝火,工作积极性也大不如前了。公叔及他的下属便以此设计了一个阴谋。于是公叔向魏武侯进言:“吴起由于没有得到相位可能萌生了去魏之心,主公不如将公主许配给吴起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接受,便说明心在魏国,如果不能接受,便是对魏国有了二心。”魏武侯同意了这个方案。公叔紧接着私下告诉公主:“当你和吴起见面的时候要尽量多说我的坏话,看看吴起的反应,如果他也跟着你说我的坏话,说明他对我没有好感,对我没有好感便不会尽心为国家做事,知道吗?”头脑简单的公主信以为真。  吴起和公主见面了。还没有说几句话,公主便开始做三八状破口大骂公叔浑蛋、不正经之类不堪入耳的话。吴起非常看不起此类没有素质的行为,更别说讨她做老婆,便毅然决然地回绝了魏武侯的提亲,没想到正好落入公叔的圈套。  从魏文侯时期君臣想方设法挖掘人才到魏武侯时期君臣想方设法陷害人才说明魏国的内在精神在走下坡路,尽管魏国的表面力量仍然是不可阻挡的,但人才的缺失迟早会让魏国付出沉重的代价。  吴起被免去了西河令,由于担心被杀,吴起又一次走上了流浪的路,又要再一次寻找生命的渡口。对魏国而言,吴起的离去仅仅是人才流失的开始。  三起三落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的时候面临的是父亲楚声王留下的烂摊子。由于楚声王众所周知的无能,在他当政期间楚国江河日下,外不能与魏国争霸于中原,内不能压制国内权贵,导致楚国几代积累的成果付之东流。在楚声王当政的第六个年头,楚国的绿林好汉实在看不过他的无能,将他的首级取走。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楚悼王登基了,对于杀父之仇,楚悼王没有深究,因为他知道父亲的死纯属咎由自取。如果他不想走父亲的老路就必须让楚国活出个样子来,否则不但绿林好汉不会答应,连老百姓也不会答应。楚悼王迫切地想重振楚国的雄风,便派出父亲留下的腐败军队与魏文侯在中原争雄,争雄的结果是被魏国揍得鼻青脸肿。魏国武卒焕发出来的可怕战斗力让楚悼王既震惊又羡慕,与其说楚悼王是在害怕魏国不如说是在羡慕魏国,他梦想着有一天楚国的士兵也能像魏国的武卒那样雄姿勃勃地出现在战场上,创造着胜利的神话,传播着楚国的威名。  楚悼王也曾照猫画虎般学着魏国的样子改革楚国,可楚悼王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家的思想,虽然有些起色,但始终距理想状态相差甚远。因此楚悼王迫切地希望一位法家专业人士光临楚国,将楚国打造成魏国的样子。于是楚悼王派出猎头四处挖掘法家人才。  这个时候,吴起受到魏国君臣的合伙陷害,惊惧之下离开了魏国。没多久就遇到了楚国的猎头,商谈之后,吴起决定到楚国发展。而此时吴起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知天命是儒家的说法,意为人到了这个年龄已经走过了命运的最高点,探明了自身的能力极限,应该采取明哲保身、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然而法家的忠实信徒吴起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天命。他的信条是生命不止,战斗不息。在他的心中仍然有个梦想,一个植根于所有法家弟子心中的梦想:有一天在法家思想的照耀下,一个至阳至刚的国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战必胜,攻必克,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在魏国,吴起的梦想只实现了一部分,没有登上相位使他失去了完全实现梦想的机会。到了楚国,那里的王将为他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吴起的到来让楚悼王心花怒放,君臣两人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有的时候,人的命运真的是难以琢磨,如果吴起在魏国不被陷害,基本上就老死在西河,哪会有以后的荣耀和噩运?吴起先在宛地待了一年,熟悉了楚国的政治情况之后便被任命为令尹(相当于相国),主抓楚国的改革大计。有楚悼王的全力支持,吴起在楚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吴起先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军队开始入手,就像在西河那样,吴起按照训练武卒的方法训练楚国的军队,终于楚国也有了像魏国那样的武卒,乐得楚悼王嘴都合不上,逢人便说:“我也有武卒了,我也有武卒了。”  有了军队的支持,吴起便可以有恃无恐地对付盘踞在楚国数百年之久的官僚体系。楚国是一个负担沉重的巨大马车,历史上楚国的重要官员,如司马、令尹都出自王室家族和几个固定的姓氏,他们一旦为国家作出贡献就会被封为“君”,还会有一块土地作为褒奖,这些封地处于半独立状态并不受国家的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封地越来越多,以致国家真正掌握的财力、物力已经十分有限。楚王无法调动全部国家力量与外部的敌人对抗,这是因为封君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并不愿意拿出自己的力量供楚王使用。因为如果获得胜利,战果将属于楚王;如果战争失败,受损失的是他们。国家不是一条心,吃败仗是难免的。  这些封君像灰尘一样堆积在国家的机器上,不但白白地消耗国家的财富,而且扰乱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吴起运用法律的扫帚将这些灰尘清理干净,三代以前的封君全部被吊销营业执照,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派效忠于国君的官员直接进行管理,留给封君的出路是驾着他们的马车,唱着他们的歌儿去开发边疆。  腐败政治的孪生兄弟是请托之风,请托之风不除,楚国政治不会清明。吴起严禁请托之风,将各个衙门的后门、侧门全部封闭,只留南门供正常办公用,同时根据岗位需要增设服从法律、效忠国家的新人。  经过吴起的猛药,楚国不到一年时间就重新焕发了青春,楚悼王感觉底气足了,便要去中原与魏国争雄,而中原的局势如何呢?  搬家专业户赵国一如既往地根据发展需要不停地换着都城。公元前423年赵献侯感觉晋阳太偏,见不到中原的花花世界,将首都从晋阳搬到了中牟。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又嫌中牟太小,够不着中原的肥肉,就从中牟搬到了邯郸。到了邯郸,赵国开始对中原小国卫国展开攻势,卫君抵挡不住,在紧急关头向魏国求救,魏国对赵国在中原的逼人态势非常不满,且魏国是中原的大哥,小弟向他求救哪有不救之理?魏国出兵救卫,齐国也赶来帮忙,赵国抵挡不住,节节败退。  公元前381年赵国在败退当中想起以前和魏国有过节儿的楚国,便召唤楚国一起来战魏、齐、卫,楚悼王正想检验一下吴起变法的威力,发大军欣欣然前去会斗中原霸主。于是两支用同样方法打造的军队在前线相遇了,魏军的士兵发现对手和自己唯一的差别是旗号不同。由于魏国的原教练现在楚国打工,所以这一仗楚国把魏国杀得大败。楚国占领了大片的中原土地,楚军的军马又一次喝上了黄河的水。也可能是乐极生悲,楚悼王回国没有几天便一命呜呼了。临死之前他看到在他的治理下楚国重新崛起在中国的南部,他一个人满意地走了,将吴起可怜巴巴地留在世上。  楚悼王一死,吴起悲痛异常,不仅是为楚悼王的死,也为自己的命运担忧。吴起之所以能在楚国呼风唤雨,全赖楚悼王的支持。法家是世界上最大公无私,最勇猛无畏的人,吴起凭借楚悼王的支持与整个楚国官僚机构战斗,将所有的炮火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然而却没有培养私人势力,因为法家弟子也是世界上最纯正的战士,他们拒绝在打倒私人势力的同时培养私人势力,他们的所作所为旨在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将所有成果毫无保留地献给国君。法家变法的成功与否悬于国君的支持与否,这是任何一个法家都明白的道理,到后来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意识到在实现变法之前,法家人士要对国君进行一次彻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获取国君的完全支持,不如此不但变法无法进行,改革家也会因此殒命。韩非在《孤愤》中反复地论述了这个道理。  楚悼王对吴起的支持是他的大幸也是他的不幸,吴起靠着他的支持改革楚国弊政,打击老旧官僚,改组政府、训练军队、开拓土地,因而也位极人臣,尊贵无比。但在这春风得意的表面下却涌动着危险的暗流,楚国的贵族势力不甘心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随时准备反扑。楚悼王活着的时候,他们不敢行事,而楚悼王一旦死亡,他们便从阴暗的角落中呼啸而出,将邪恶的复仇怒火倾泻在改革家吴起身上。  平生给予他最大支持的老东家死了,吴起也是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在这样的年纪他的上司,他的战友,他的伯乐去世了,吴起不免兔死狐悲,黯然神伤。对于失势贵族的反扑,吴起不能说没有思想准备,但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吴起还没有来得及在楚悼王的葬礼上一表对故人的追忆之情,仇家的箭已经瞄准了他。在这个庄严的国君的葬礼上,贵族们竟敢进行公开的谋杀,可见他们眼里根本没有王,根本没有国家。楚悼王和吴起当初对他们的打击一点儿不错。  当初挥动铁腕的君臣两人现在却一个是尸体,一个是失去靠山的老人,贵族们带着幸灾乐祸的罪恶感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最严肃的场合进行公开的谋杀。百十支箭向吴起飞去,吴起急忙躲避,与其说是躲避,不如说是寻觅。今日态势,吴起情知死是必然,万箭之下无处逃避,他只是在寻觅一个可以死去的地方,一个可以和自己的老东家死在一起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借助老东家的英灵为自己报仇雪恨。  贵族们的箭继续纷纷射来,吴起身上已经中了不少,但他仍然奔跑,终于到了楚悼王身边,他倒下来了,死了,冷了。平生梦想已经实现,死亡将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死法,终有一死。彼特拉克说过:“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满足了。”贵族的箭依旧不停,带着满腔怒火,没有节制,漫无目的,连国君的尸体都不能幸免,而这正是吴起在临死前一刹那的用心设计。吴起死了,贵族的愤怒还没有结束,他们将吴起五马分尸,并在无边的泄愤中享受报复的快感,快感结束,他们的生命也就该结束了。楚国的法律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该条文被新王严格执行,所有因杀吴起伤及王身的贵族都被灭门,虽然严格执法的表象之下很有可能是楚襄王的别有用心:他利用失势贵族消灭吴起,又利用法律消灭失势贵族。但无论如何,吴起死前的反击很成功。  楚国人举起自宫的刀杀死了吴起,也失去了继续强大的机会。不久的将来,另一个法家弟子将为楚国打造出最强大的敌人———秦国。吴起波澜壮阔,三起三落的一生终于画上了句号,连他的死都惊心动魄。天边几只乌鸦飞过,哇哇干叫几声,夕阳还是那个夕阳,而世上却少了个吴起。第四章 中原霸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
正序
倒序
《战国那些事儿》
《战国那些事儿》-2
《战国那些事儿》-3
《战国那些事儿》-4
《战国那些事儿》-5
《战国那些事儿》-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战国那些事儿
战国那些事儿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