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进展的很顺利,平夷卫很快陷落。得知消息的王轼焦急万分,企图派兵救援,但是却被周凤阻止了:不急。周凤告诉王轼,米鲁的目的,就是要迫使你回去救援。你一去,她就走,到时候前功尽弃,现在平夷卫已经丢了,如果我们还是没有反应,她会继续攻击周边的平夷后卫、大河、扼勒等卫所,那里防御坚固,一定会把她拖住,待到拖到进退不能的时候,她的败局就注定了。几乎所有部将都反对,毕竟丢了平夷卫谁也担待不起。王轼思虑良久,却还是坚定了决定:继续听你的。果然不出周凤所料,米鲁的围困行动遭到了当地明军的猛烈反击。当米鲁陷入人困马乏境地的时候,王轼终于派云南巡抚陈金攻击,以逸待劳的明军如猛虎下山直扑米鲁军,早已疲累的米鲁军不支,被迫原路撤回。魏没围成,赵没救成,倒把自己困住了。至此,米鲁已经完全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被明军如困兽一样死死地困住。但是困兽犹斗啊。明军的包围圈在缩小,很快,米鲁军只剩下一处据点――马尾笼寨,这是普安州地区最易守难攻的一处据点。王轼打算强攻。这时候,另一个人阻止了他。这次不是周凤,而是前来参战的云南土司凤英。王轼一向不怎么信任这个人,毕竟这种土司就是来捞好处的。这次来助战,下次难保造反的不是他。可是凤英的一句话却让王轼一震:不用强攻,只要设伏。然后就是一次伏击计划,明军假意做出疲惫的样子,松散包围圈,急于突围的米鲁殊死一搏,却一头扎进明军在山下的包围圈里,恶战之下,米鲁毫无惧色,反复冲锋,最终寡不敌众,被明军砍杀。持续多年的米鲁叛乱,至此落幕。米鲁叛乱是弘治朝时期不为人注意的一件事。事实上,这件事对于弘治朝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米鲁叛乱持续长达三年,明王朝三换主将,战争旷日持久,如果没有王轼的平定之功,只怕又是一个大藤峡。而王轼在当地百姓对米鲁的支持上看到,暴乱的真正内因,并非仅仅是夺位矛盾,而是朝廷政策的失误在当地播种的仇恨,因此战后他火速向朝廷上奏,提出了减免赋税等多个缓和矛盾的举措,朱祐樘都依照实行。至此,贵州普安州地区,终明一世,再无叛乱。这个不装懂的外行,战后归来,被提拔成南京兵部尚书,掌管南京地区的兵权,从外行成了军队统帅。后来明武宗即位,他辞官回家,病逝。史书上对他记录很简单。但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米鲁之乱,他扮演了终结者的角色。从哪个意义上说,这都是一个奇迹。当然他自己也这么认为。战后他写的《平蛮录》,虽然有自吹成分,却让我们有了对于那场战争最直观的了解。不懂兵的书生,打赢了一场职业军人们没打赢的仗。原因很简单:他是外行,却是一个不装懂的外行。第三章 金戈铁马:弘治朝征战录 六、最后的长城:秦纮(1)弘治朝的名将们,王越过世了,外行王轼打了一仗,清官陈寿打了一仗。若问有谁军龄最长,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战斗在边关,那答案只有一个:秦纮。这个人在前面亮过相了,在讲汪直专权的时候,秦纮拒绝与汪直同流合污,并且时常写奏折大骂汪直,然而汪直却对秦纮倍加赞赏,后来秦纮被人诬陷下狱,还是汪直出面营救,帮他洗脱了冤屈。饶是这样,秦纮照样鄙视汪直,在汪直专权的年代里,对他说骂就骂,骨头极其刚硬。后人在说这段历史的时候,要么说汪直这个人不算太坏,要么说秦纮这个人实在是刚直不阿,敢爱敢恨。但是有一点:汪直为什么佩服秦纮,为什么对他如此推崇?说佩服秦纮的品格,显然有些不靠谱。像秦纮一样的直臣那年头有不少,可别人统统遭到汪直的陷害,除了秦纮。说为什么?联想一下另一个被汪直佩服的名臣:王越,答案或许就呼之欲出了:他会打仗。汪直是个军事干部(监军),士兵出身(后来当了战俘),心中怀着沙场横刀立马的伟大理想,他这一辈子,最佩服的就是会打仗的人,所以他可以毫不犹豫的给王越撑腰,可以不计较秦纮对他的态度,因为,会打仗的人,我服。一个人,军事才能牛到超级军事迷汪直公公都佩服,得是什么水平。用一个词来形容秦纮的军事水平就够了:长城。要知道,在形容名将的时候,长城这个词是不能乱用的。古往今来,能称得上“长城”这个至高无上称谓的名将可谓少之又少。大明朝二百六十六年里,唯独被赞誉为“长城”的,是大明朝开国第一武将徐达。那么,说秦纮是“长城”,他又有何德何能呢?还是看看他本人的里程吧。秦纮,字世缨,生于明朝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山东广饶县人。他和另一位名将王越同岁,而更巧的是,他和王越也是同一年参加的科举,都在景泰元年(公元1451年)高中进士,得到的第一份工作都是正七品御史,不同的是,王越是陕西御史,秦纮是监察御史。两个人的履历如此相似,但毕竟是两个人。他们两人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最最不同的地方,从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就开始了。在他们的第一份工作:监察御史里,俩人都干了同样的事情――为民请命。王越在浙江弹劾地方官的时候,秦纮也在南京干得欢:弹劾太监。当时南京的镇守太监非常不像话,成日里欺压百姓,霸占田产,可以说是无恶不做。像年少气盛的王越那时候一样,二十六岁的秦纮也愤怒了,愤怒完了就弹劾,弹劾完了就得罪人,得罪人以后,被弹劾的人照样胡作非为。可秦纮的结果却比王越惨,王越只是被人穿了小鞋,秦纮却因为得罪了太监,被一撸到底,发到湖广的驿站里做了一个小驿丞。从七品的御史到没品级的小公务员,这跟头,摔得惨。可秦纮没有丝毫怨言,该干什么该什么,努力干好本职工作,苦熬了六年,到了朱祁镇的天顺朝,又提拔成了河北雄县县令。一番沉浮,却没有磨灭他的性格,照样是嫉恶如仇。秦纮当上县令的第二年,明英宗朱祁镇的贴身太监杜坚来雄县出公差,借机会敲诈勒索不说,还因小事当街殴打百姓。这还了得,秦纮又怒了,下令当场绑了杜公公,板子飞舞一通责打。这一打可打出了马蜂窝,杜坚是跟随朱祁镇在南宫吃过苦头的贴身太监,患难交情。朱祁镇怒了,小小县令反了你了,治罪。可这下雄县百姓却炸锅了,好不容易盼来了清官,却要治罪!当下五千个百姓结队去京城告御状,闹得满京城风雨,最后在大学士李贤的劝导下,朱祁镇这才赦免了秦纮,改任河北府谷县令。然后,从县领到知府,从知府到右副都御史,从天顺朝到成化朝,一步步升上去。第三章 金戈铁马:弘治朝征战录 六、最后的长城:秦纮(2)官升了,脾气也不改。先是巡抚山西的时候,得罪了庆成王,又被成化皇帝朱见深治罪。,最后查无实据,只好释放。后来又得罪了阁老万安,被发配到广西做参政,在广西刚干出点名堂,升为福建布政使,却又得罪了太监江雄,又被贬官……为民请命的好官,历经苦难本色不改的好干部,又臭又硬不畏强暴的倔老头,这就是秦纮。这就是他和王越的最大区别。理想面前,王越可以妥协,可以向太监下跪。同样是理想面前,秦纮永不妥协,粉身碎骨不怕,宦海沉浮多年依旧是本色不改,风采依然。妥协的王越是可以让人理解的;不妥协的秦纮,却也是让人敬重的。而他运气好,几次大难,都逃过一死,也终于等到了弘治朝,这片给他机会和舞台的天空。在这片天空下,秦纮扮演的角色只有一个:救火队员。所谓救火队员,就是要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哪里最需要往哪里钉,最苦最累责任最重大的工作,都要担在他身上。弘治元年,为千堆麻烦摇头的朱祐樘,第一次从礼部尚书王恕那里听到了秦纮的名字,大感兴趣,这么好的人才,该安排个什么工作呢?看看空缺的岗位,似乎样样都需要他,朱祐樘犯愁了。可紧接着一封边关加急文书就让他不犯愁了。先去宣府吧,就任宣府巡抚。马上!原因是鞑靼又进犯了。达延可汗频繁侵扰,宣府是和大同并列的北部边境重镇,最近受到的侵扰最严重,急缺领兵人才,就他了。秦纮火速赶到了宣府,鞑靼人立刻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到任的第二天,巡抚屁股还没坐热的秦纮,就看到了鞑靼肆虐后留下的惨景。抢都抢完了,还能咋样?忍辱负重重新建设吧。可秦纮却偏不信这个邪,他当场下令,全军集合,火速追击。这道命令可把大家吓了一跳,没吃错药吧?咱们刚打了败仗,要追击?再说了,人家马快,现在估计早跑出几十里了。秦纮却不慌不忙地解释,鞑靼人时常来抢掠,每次都轻易得手,对我们已经存了轻视之心,绝对想不到我们现在敢去追击,而且他们驼着大量掠夺来的粮食财物,行动必然迟缓,我们轻骑简从,瞄准他们的后续辎重部队打一下,准行!大家还犹豫,秦纮不紧不慢地补充了一句:谁不去,军法从事。没辙了,这老头子的狠劲大家都是听说过的,死在鞑靼人手里总比死在他手里好,横竖是一死,好赖还能追认个名分。三千骑兵就这样在秦纮的带领下半信半疑地出征了,一疑能不能追上敌人;二疑追上了,打不打得过敌人。果然,前面隐约看到了战马的影子,是鞑靼人。冲锋!秦纮匹马当先,身先士卒,全军士气大震,奋勇砍杀……结果,之前还耀武扬威的鞑靼人大溃败,丢下财物狼狈而逃。此役斩首敌人数十,不算多,意义却不一般。被蒙古人侵略憋屈了很长时间的宣府,这次总算出了一口恶气!正当秦纮挽起袖子,准备继续在宣府打几个大胜仗的时候,调令却来了:调任秦纮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督办漕运。这正是朱祐樘经济大改革的一部分:漕运改革。一是要降低漕运成本,二是要抓漕运的贪污,三是要保障漕运的效率和畅通。设想是邱浚提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老百姓负担,增加朝廷收入。但是要做到,需要挑选一个合适的人。这个人需要有刚直不阿的精神,需要有卓越的工作能力,在官员中间有极高的威望,对待士兵能够体恤,对待贪污腐败行为能够严查,不怕得罪人。这样的角色,当然非秦纮莫属了。第三章 金戈铁马:弘治朝征战录 六、最后的长城:秦纮(3)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几乎关系着整个弘治朝中国的经济稳定。江南是国家税收的重点,漕运是国家税收运输的重点,这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所在,而看护这个命脉的任务,交给了秦纮。秦纮走马上任了,果然是不负众望,他严格执法,体恤运军,为官清廉,不贪一针一线。当然,人更没少得罪,从敲诈漕运的官员,到投机倒把的皇亲国戚,逮到谁办谁,毫不手软,连朱祐樘的大舅子,张皇后的哥哥张延龄,都因非法倒卖国家物资被他逮住,狠狠地修理了一顿。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京杭大运河终于重现生机,漕运发达,政府财政收入上升,秦纮不负众望,办得漂亮。办得漂亮就要升官,朱祐樘大笔一挥――两广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官升半级,封疆大吏。没想到这一次升官,却升出麻烦来了。因为这一次去的广东,有一个地头蛇:广东总兵柳元景。这个人是朱祐樘的奶奶:周太皇太后的亲家,论起辈分来,朱祐樘还得管他叫声姥爷。可这位“姥爷”却不是什么好东西,多年以来在广东贪污军饷,虐待士兵,鱼肉地方,欺压良善,民愤极大。秦纮到任后没用几天,件件都查的一清二楚,气得直哆嗦,太不像话了!他做县令的时候就敢打朱祁镇的贴身太监,现在做到总督了,官职在变,年龄在变,脾气却一点没变:这个祸害老百姓的东西,我就法办定了。查,先从贪污查起。录口供,查账目,一件件证据都弄清楚,然后就要参他,奏章要写得狠,要让这小子罪有应得。秦纮踌躇满志,一件件的落实,却忘记了一个事情:时间。他要弹劾柳元景,是要向朱祐樘报告的,可是柳元景是皇亲国戚,可以直接给太皇太后写信,你要找证据,动手当然慢,人家已经告你的刁状了。果然,深宫里的周太皇太后收到了柳元景充满血泪的控诉信,控诉了秦纮在广东依仗权势打击迫害他的故事:一个编出来的故事。周太皇太后勃然大怒,找朱祐樘理论,你眼里还有没有你这个“姥爷”,还有没有我这个奶奶。毕竟是自己的亲奶奶,朱祐樘不好说什么,立刻下令逮捕秦纮问罪。而同时,秦纮已经查清楚了柳元景所有的罪状,已经将柳元景捉拿,准备问斩。就在这时候,钦差来了,刀下留人……结果是秦纮坐着囚车,押解到京城。可秦纮毕竟是有声望的,消息传来,群臣都震怒了,王恕、马文升、刘大夏等人都争相为他说话,朱祐樘亲自审理,秦纮有理有据为自己辩护,竟然连旁听的周太皇太后都哑口无言,最后审半天,还是证明秦纮无罪。这可难办了,周太皇太后的面子要给,秦纮这样的忠臣要留,怎么办呢?只好折衷一下,让他升任南京户部尚书,去那里先养老吧。弘治六年,六十九岁的秦纮暂时结束了风风火火的官场生涯,去南京养老。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秦纮这辈子的政治生命算是到头了,却未曾想,七年以后,他又重出江湖了。重出江湖的原因当然还是因为边患。王越去世以后,北部的达延可汗持续骚扰。延绥有陈寿守着,可一个陈寿不能当两个人用,而且陈寿并非是一个可以担负起整条防线的人。能够接替王越承担三边总制的人,非秦纮莫属。在大学士李东阳的竭力推荐下,朱祐樘终于同意,秦纮就任三边总制,兼右都御史。歌里唱着:最美不过夕阳红。三边总制任上,就是秦纮最后的夕阳红。风尘仆仆的秦纮来到了三边,面对鞑靼入侵的局面,他迎难而上了,先是抚恤阵亡士卒,亲自主持仪式,并写了催人泪下的祭文,接着拨出大笔专银,用于安置阵亡士卒家属的生活。一时间,军队士气大振。可秦纮深知,边防边防,不能有边无防,振奋士气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恢复三边的繁荣。秦纮一样一样动手了,先是整顿军囤。这些年卫所的土地流失严重,谁霸占的,霸占了多少,三军上下的军官,一个一个清查,太后我都敢得罪,还怕得罪你?再三重申,现在退了就不追究,否则我追究起来,你可没有好日子过。柳元景的榜样在那里呢,一番严打,被霸占的军囤大部退回,失去了土地的士兵们重新有了生计。不合格的守将要撤换,严格考核,凡是考核不合格的,别怪我端你饭碗。结果,四分之一的守将被换了,一批新的拥有卓越才能的年轻军官提拔了起来。最重要的却是防务问题。蒙古人年年来,仗着是他们的机动性强。既然如此,就要针锋相对,仅仅在防御阵型上互相依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建立足够的预警机制和缓冲地带,仅仅修边墙更不够。在秦纮的主持下,长城以北,明军修筑了大大小小共14000座小型堡垒,这些堡垒既能起到瞭望观测敌情的作用,更能起到第一时间缓冲敌人进攻,坚守待援的作用。蒙古人要是来进犯,但突破这些堡垒,就要花上老鼻子力气。这绵延六千四百里的一万四千座堡垒,不但成为了明军抵御蒙古入侵的据点,其中的一些堡垒,还成为数百年后,长城沿线的游击队,抵抗日军入侵的堡垒……这是秦纮的伟大贡献。而秦纮的苦心没有白费,自他到任后,数年以来,蒙古军始终不敢进犯。三边大地,商旅繁荣,人口增长,重现繁荣之相。不战而屈人之兵,秦纮用事实做到了。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年迈的秦纮终于无法承担繁重的工作,上表辞职,回到了山东老家,次年九月病逝,赐谥号“襄毅”一个人,要坚持本色,在这多变的人生里不可谓不难,但是秦纮做到了,以他铮铮的铁骨与坚韧的执着。未完第四章 百花争艳——弘治朝的政治与民生一、仁君的烦恼——弘治皇帝与文官集团的“君臣斗”二、民为国之本——弘治朝的与民休息三、铁肩担道义——弘治朝清官群星谱四、百花齐放争相鸣——弘治时代的文学群星们五、生逢盛世未逢时——大才子唐伯虎的科场舞弊案六、太平年代的幸福生活——弘治朝的顶峰时代第五章 盛世下的阴影——弘治朝盛极而衰的危机一、好男人和好皇帝的抉择——张皇后和他的外戚家族二、官场斗——文官集团与宦官的斗争三、边声急——弘治朝后期潜伏的边患四、玩物不丧志——弘治皇帝对宗教的痴迷五、天灾?人祸——弘治十七年的危机局面尾声 华丽的谢幕——弘治朝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