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统治下的十八年:被遗忘的盛世》-12

后生可畏啊。但来不及感叹了,重要的是如何打退这次进攻。眼下正是秋收的时候,如果任其肆意攻击,边关一年的粮食收成、百姓的家当,恐怕都要荡然无存。而且,这次任命他这个职务,朝廷的非议相当大,言官们正轮番骂着,一旦打不好,一世英明尽毁。更重要的是,他是惟一一个被认为能够对付达延可汗的人。他不行,还有谁行?论战斗力,明军此时的战斗力,比成化朝时候要强许多了,但是真要恢复到永乐时期,和蒙古人能够进行硬碰硬野战的地步,也还需要时间,所以硬拼是不可取的,还是只能智取。可怎么智取呢?达延可汗勇悍如狼,狡猾如狐狸,他这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先通过持续频繁的小规模骑兵骚扰,把你累得气喘吁吁,然后再集结兵力,发动致命一击。可问题是,你明明知道,又能怎么办?追你追不上,守你也守不住,还有什么办法?有,有一个办法,一个十多年前用过的办法,只是这次,他还会上当吗?这个办法就是集中兵力,猛扑敌人的老巢,直接纵深打掉他的指挥中心,如此一来,敌人的进攻就将全面瘫痪。可这次他的老巢会在哪里呢?咸宁子海?红盐池?王越按兵不动,并传令三军不可轻易出战,然后大量派出侦查骑兵仔细搜索,在经过了无数次细致的判断以后,综合所有的细节,王越找到了这个地方:贺兰山。一定在这里。但是怎么打?像上次那样,直接轻骑奔袭,直捣老巢吗?不可能了,蒙古人的防备一定非常严密,稍微一点风声他们就会做好准备。那怎么办?王越终于做出了决定:打!这次不再是五千骑兵,而是全军尽出。和上次不一样,这次是分四路。其中三路,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游进,迷惑敌人;第四路跟随自己,直捣贺兰山;其他三路绕道后在贺兰山外会合,从不同的方向同时向贺兰山发动猛攻!七月十五日,明军全体出动。经过急行军,来到贺兰山外围。达延可汗果然上当,蒙古军没有做任何防备。攻击。四路明军同时发动进攻,杀声震天……数日后,一道报捷的文书传遍了京城――贺兰山大捷,鞑靼可汗仅以身逃。两次。两次直捣鞑靼的老巢。两次与活捉鞑靼可汗的奇功擦肩而过。命运给王越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但这没什么了,重要的是打赢了。朱祐樘大喜,蒙古人成群窜逃,北部边关,又一次重回安宁。北边安宁了,王越却又麻烦了,因为宫廷里死了个宦官。这个宦官叫李广,是朱祐樘的贴身内侍,平日里作威作福,民愤极大,后来犯了事,怕朱祐樘降罪,竟然服毒自杀了。人死了,可账不烂。言官们来精神了,拼命上奏章鞭尸,还爆了个猛料:李广和王越有勾结。依据是,王越曾经和汪直有勾结,所以这次也一定和李广有勾结。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这就是明朝言官的水平,足够给联想集团做广告的水平。可饱受谩骂的王越却再也受不了打击了。虽然皇帝没有表态,但成化朝末期对他的清算历历在目,他已经七十多岁了,死不怕,怕的是折腾。就这么怕了数日,终于惊惧而死。而死前他给朱祐樘的最后一道奏章,是关于哈密卫的。其中“哈密不可放弃”“边民不可轻弃”,字字句句真知灼见,关于个人的清白问题,只字不提。有前科,有仇家,军人的战功比不上文人的生花妙笔,踢又何用。王越死讯传到京城,朱祐樘大为悲痛,停朝一日,以示悼念。在整个弘治朝,享受到这种待遇的臣子,除了王越外,只有一辈子做好事的徐溥了。待遇相同,生前身后的评价却大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无论言官如何刻意的抹黑,无论今天红脸白脸的争论,我们所记住的,是他坚持的一生,和踏破贺兰山的赫赫战功。第三章 金戈铁马:弘治朝征战录 四、德才兼具老廉颇:清官陈寿的戎马生涯(1)在弘治朝的名将里,王越是绝对的高光人物。但是要说名将,可不止王越一人。王越的戎马生涯,从教育学角度看,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自幼酷爱,刻苦研读,终立大功。但下面要说的这位名将,履历却完全相反。他虽出身军人家庭,家人却反对走从军这条路,在经历科举拼杀,宦海沉浮多年后,阴差阳错的还是来到了战场。他没有王越那般直捣黄龙的壮举,却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功业。这个人,就是后来大明王朝的刑部尚书,曾任延绥巡抚的陈寿。说起陈寿,今人最先想到的无疑是写《三国志》的那位。而大明朝的这位陈寿,虽没有一支生花妙笔,却在战争这张波澜壮阔的纸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陈寿,字古仁,祖籍江西新千,明朝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出生于辽宁宁远(今辽宁兴成)。陈寿出生在一个军事世家。当然,不是高级军官家庭。他的祖祖辈辈,都是世代戍守边疆的卫所士兵。这士兵是世袭的,老子当完了儿子继续当,世世代代出生入死,这是命。到了陈寿这一代,家人却不想再继续这个命了。从陈寿开始记事起,父亲就给他下了死命令:打仗有你哥去。你,要考科举,中功名,光宗耀祖。这也难怪,明朝当兵很苦,俸禄微薄不说,宁远地处边疆,几乎隔几年就有仗打。根据当地地方志记载,陈寿的爷爷,太爷爷,都是战死边疆的;陈寿的父亲虽然是个小军官,但俸禄微薄生活艰难。要改变命运,只有科举一条路了。带着家庭的殷切希望,小陈寿开始用功读书了。父亲节衣缩食,把他送到了私塾,幸运的是,在私塾里,他遇到了一个好老师:贺钦。贺钦,是当时明朝知名的大儒,曾官至吏部尚书,因为和宦官王振不和,得罪发配辽东充军,又在当地官员的照顾下,谋得了这样一个教师工作。贺钦是一个刚直不阿的好老师,不但教育陈寿知识,更教授陈寿做人的道理。小小年纪的陈寿,从贺钦的身上学到了他人生里做人最根本的信条:不贪。学到了就付诸实践。七岁那年,陈寿放学的路上发现了一个遗失的钱袋,他竟然等在那里足足半个时辰,直到失主到来后,将钱袋交给失主后方才回家。清官的命运,也就从这时候开始注定。除了品德好,陈寿读书的本领也好。二十五岁那年,陈寿考取了举人,虽然名次不高,可是却创了一个记录:他是明朝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位军户出身的考取功名的学子;也是宁远卫自建城以来,第一位考取功名的学子。小小的宁远城霎时轰动了,乡邻们张灯结彩,奔走相告。当地官员竟然还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让陈寿入庙。这可是大儒们才能享受到的待遇。举人入庙,又创了一个记录。可陈寿却宠辱不惊,继续再接再厉,次年考取进士。这时正是明朝成化元年,带着一辈子不贪做清官的信念,陈寿走进了官场,获得了户部给事中的职务,正七品,主要工作就是监督户部的工作情况,并弹劾不法官员。级别不高,却是陈寿一直想做的。然而做起来才知道,大家都很贪。户部的情况自然不用说。当时掌管户部的尚书是杨鼎,侍郎是陈越,杨鼎是个庸碌无能的老好人。陈越,则是一个有名的奸臣,他和内宫的宦官长期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并且在贪污腐化方面“战果突出”。上梁不正下梁歪。整个户部的财政状况,怎一个乌烟瘴气了得。第三章 金戈铁马:弘治朝征战录 四、德才兼具老廉颇:清官陈寿的戎马生涯(2)这让陈寿感到非常愤怒,他自小受贺钦的教育,为人刚直不阿,最痛恨的就是贪污腐败,这种情况怎能坐视。弹劾。一封又一封的奏章送上去,从郎中到御史,为官几年,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被弹了个遍,结果却只有一个:石沉大海。那时候的朱见深正忙着过幸福生活呢,哪有空管这个。弹劾没用,户部上上下下的官员,倒叫他得罪了个遍。倒不是没人管他,有一个人就想管他:万贵妃。陈寿弹劾的那些事,好多都是万贵妃鼓动朱见深做的;好多被弹劾的人,都是万贵妃的绝对亲信。小小的七品芝麻官,管到老娘头上了,反了?偏偏陈寿毫不惧怕,并不气馁,吏部的官员我弹劾不动就弹别的,朱见深信奉妖僧继晓,弹劾他;宦官梁芳搞春药,弹劾他……这可触及了朱见深的底线,加上万贵妃一鼓动,朱见深怒了,下牢狱。人全得罪光了,后台你也没有,皇帝大怒,怎么着?陈寿这次不死也要扒层皮,可是一连关了十几天,最后圣旨下来,无罪出狱,官复原职。关的莫名其妙,放的更莫名其妙,咋回事?并不是没人管他,至少有一个人: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做为掌管奏章审阅大权的实权太监,怀恩从陈寿一篇篇满怀激情的奏章里,看到了一个青年官员不畏强暴的勇气,和高风亮节的品格。他相信,这样的官员是大明朝最需要的。所以在陈寿出事后,他先是找到梁芳,凭借着掌印太监的身份一番威胁,梁芳总算是有所收敛。然后又找朱见深说情,一番绕弯子赔小心,总算说的朱见深消了气,这次就绕了他吧。关进监狱的陈寿,照样该骂就骂,毫不服软;出狱后再接再厉,看谁不象话依然弹谁。朱见深也只得苦笑一声:这人,由着去吧。既不治罪,也不支持,硬骨头的陈寿,就在这黑暗的成化朝熬了二十多年,七品户部给事中的位置,一直没挪地方。熬到公元1487年,朱祐樘登基了,开始朝政大清洗。成化朝时期的众多占着位置不干活的庸官纷纷卷铺盖回家,陈寿的机会好像来了。果然深受朱祐樘信任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鼎力推荐陈寿,而刚刚就任礼部尚书的王恕也对陈寿青眼有加,并准备任命他为大理丞,这可是一个正四品,主要负责重大案件的审核,是个权力甚重的官职。按说这应该没问题,公公支持,吏部尚书保举,但这个职务太重大了,这是明朝司法体系里防止冤假错案的最后一环,既要品德高尚,还要能力出众。消息一传出,立刻引起了众人的反对。内阁里的刘健、刘吉、徐溥众口一声,坚决不同意。王恕为此气得差点又和刘健拍桌子。要说刘吉不同意倒也有情可原,毕竟陈寿骂了他十多年,不恨显然是不可能的。刘健和徐溥都是能臣,和陈寿也没什么工作矛盾,怎么也跟着起哄?不是起哄,而是有原因的,且看看徐溥写给朱祐樘的奏章吧,“当此任者,需得品德高洁,无私无畏,更得有干练之才,精熟之历。”陈寿缺的,就在最后一条上。他在给事中的位置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平时的工作只是财务审核和骂人,但大理丞的工作却不是这么简单了,什么案子都要往这里送,什么你都要懂点,推理判断的能力,那更要相当的精确。可陈寿,在这方面的经验为零。有仇的反对,没仇的担心他的工作经验问题,饶是王恕拍桌子,却也真是没办法。第三章 金戈铁马:弘治朝征战录 四、德才兼具老廉颇:清官陈寿的戎马生涯(3)朱祐樘最后做了决定,这样的人要褒奖,但不能乱安排,升官是肯定的,但大理丞不太合适,还是去南京当鸿胪寺卿吧,管祭祀。虽然是正四品,可意义却不一样了,南京的鸿胪寺卿,是个闲职。明朝官场上,南京基本属于养老的地方。四十八岁的陈寿,政治生命算是到头了。陈寿倒不在乎官,接到命令后立刻卷包袱上路了。到了南京不抱怨,该认真工作还是认真工作,不但每天坚持读书,一有事还给中央写奏章,从不偷懒耍滑。他坚信,国家会有用到他的一天。这一坚信,就是十三年,风霜雨雪,两鬓斑白。公元1500年,六十岁的陈寿,终于等来了中央的召唤:延绥巡抚,正二品延绥,这地方很眼熟。没错,就是王越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这次启用的原因,也和王越有关,他过世了。王越的贺兰山一战,重创了鞑靼达延可汗,可是好景不长,王越一过世,蒙古军又卷土重来,虽然规模没有从前大,可小打小闹的也让人疲于应付。临近前线的延绥,则成了重灾区。朱祐樘让兵部举荐人才,结果,兵部尚书马文升报上来的是陈寿。朱祐樘晕了,一个骂了几十年人的倔老头,从来没有打过仗的书生,他行吗?马文升答:只有他行。为什么?马文升侃侃而谈:第一,他出身军旅世家,自小耳濡目染,是知兵的;第二,他清廉,没有经济问题,这条很重要;第三,他胆子大,不怕得罪人,相反大家都怕得罪他。要想延绥地区安宁,这三条就够了。反正也没别人去,就他了。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陈寿正式就任延绥巡抚,和当年王越来到大同一样,他也看到了一堆烂摊子。问题都差不多,不过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这里的军队战斗力其实不弱,王越当年在这里练兵留下的精锐都还在。问题就出在两件事上:一是官员贪墨,二是预警问题。第一条好办,谁贪逮谁。当年万贵妃我都不怕,还怕你们这些小辈?陈寿雷厉风行,当即查清了军队里三十七个军官的贪污问题,依法处置,自己能处置的就处置,不能处置的上报。一番整顿下来,部队里的蛀虫一扫而空。当年我就是在户部干的,想在账面上跟我捉迷藏,没门!贪官捉不了迷藏,蒙古人却一直都在捉迷藏。蒙古人的进攻向来是声东击西,明明这边发现了敌人,却在那边出现了;你刚扑过去,他又从你背后杀来了。照着小品里范伟的话说:真是防不胜防啊。怎么办?换成王越,肯定是仔细侦查,摸清敌人的大本营,然后直接带兵抄老窝。可陈寿不是王越,他干不了这个活。干不了,可他有自己的办法。他的办法,还是可以套用范伟的话:我就用了一计。这一计就叫:以不变应万变。然后陈寿下令,主力部队从即日前开始换防,以延绥边墙为核心,分成十个部分,在城外分头驻扎,每个部分之间,相距不能超过十里。这下可炸锅了,这不是折腾人吗?原先都是少量部队在外围,大部队集中,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扑,这样一搞,是干什么?事实证明,这样是对的。蒙古人长久以来的优势,是他的机动性。对付机动性,要么你机动对机动,可明军骑兵少,没有这个本事。没有本事不要紧。你来的快,我防不着,可是我明军有火器,就算是你以多打少,短时间内你打不动我,只要我能守住营盘,拖住你,等待援兵到来,到时候哭的就是你了。第三章 金戈铁马:弘治朝征战录 四、德才兼具老廉颇:清官陈寿的戎马生涯(4)所以陈寿大置火器,不但配备了火铳,还大量制造能够守卫营盘的火器战车;整个部队的布防也颇有创意,部队与部队之间,形成犄角形的布防态势,整个的防线就像一张网,你撞上一面,整个网一收,就把你网在里面。没多久,撞上网的人来了:达延可汗。而且还不是一个人来的,除了他的本部骑兵外,还带来了他的一个亲密战友:火筛,这是另一个蒙古部落的首领,为了共同的抢掠目标走到一起,联合开展对延绥地区的大规模开发行动。公元1501年,鞑靼达延可汗联合火筛,共三万余骑入侵延绥地区,挥舞着雪亮的马刀,杀了过来,可是远望明军阵地,一时愣了。达延可汗不愧是经验丰富的老油条,一眼看出了陈寿的玄机,摆一个大陷阱在这里,等着我去跳?这人,不一般。发现了当然就不上当。达延可汗当即下令,停止前进。火筛部不乐意了,大老远来了,没见到一分钱就走?这怎么行?当然不行,走多没面子,可硬冲,损失将是惨重的。怎么办?老谋深算的达延可汗拿出了办法,不出来,我就骗你出来。骗的办法当然就是出疑兵,一连几天,探马报告,发现小股蒙古骑兵在外面游荡,各部队请示,打还是不打。陈寿回答,不打。这点小花招,骗我,你还嫩点。陈寿判断得对。外面出现的小股骑兵,都是诱饵,蒙古军的主力部队,埋伏在延绥北面的山谷里,就等着陈寿往里面钻呢。为了让陈寿往里面钻,蒙古军使用了一切办法,不断地来回吆喝,还出言挑衅,更是冷不丁地向明军放箭。士兵的愤怒情绪全都给激起来了,这么点敌人,就敢在家门口耀武扬威,不打还等什么。陈寿知道,越是这样,越不能打。当然,军队群情激奋,万一出现有军队按捺不住出去还击的事情,那可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士兵们都是粗人,讲兵法他们不懂,陈寿有办法,来到军前,吩咐摆酒设宴,和士兵们饮酒做乐,身边只有少量护卫,大家紧张了,万一蒙古人突袭咋办,陈寿乐呵呵,他们没这胆子。果然没这个胆子,见陈寿的怪招,蒙古军也上下疑惑,搞不懂他要干什么,观望了半天,只好回去报告了。而就趁这时候,蒙古军伏击的地点,已被尾随的陈寿部侦查骑兵查探得一清二楚……找到敌人位置了,打吧。陈寿还是不慌张,急什么!直到几天后,总兵官朱辉率领援军赶到,这才战刀一挥,冲锋!数万明军如猛虎下山,直扑达延可汗,而此时的达延可汗,正在军帐里继续琢磨陈寿要干什么呢……一番恶战,鞑靼部再遭重创。从此以后,延绥成为了鞑靼人恐惧的地方,终整个弘治朝,再不敢进犯。而恰是由于延绥的稳定,使得北部防线的防御中心得到了稳固。之后鞑靼人虽然多次入侵,但由于延绥在明朝手中,顾及后路被抄,所以始终不敢深入,从这点上说,陈寿功不可没。三年后,功勋卓著的陈寿结束了短暂的戎马生涯,调任回京,升迁为南京右副都御史。朱祐樘去世后,正德朝刘谨乱政,陈寿因为抨击刘谨,遭到打击报复,被革职查办。刘谨倒台后官复原职,后提拔为兵部侍郎。1522年(嘉靖元年),八十三岁的陈寿死于任上。嘉靖皇帝悲痛万分,追赠太师,正一品官阶。而今天人们提起他,说的最多的是他的清廉。身为封疆大吏,竟然连房子都买不起;官场生涯数十年,只是寄居在租来的房子里;去世后竟然无钱安葬,还是在同事的资助下才安葬回老家江西。这个一生耿直的名将,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清官。而他数十年官场生涯里,最灿烂的一笔,最夺目的光辉,却是盛开在延绥。在盛世的弘治朝,一场延绥大捷,打出了陕北数十年的和平。据陕西地方志记载,他离任的时候,延绥当地百姓将其轿子拦住,嚎哭不已。为他清廉的操守,为他只有一次,却辉煌无比的战功。第三章 金戈铁马:弘治朝征战录 五、外行的奇迹:名将王轼的沙场人生(1)当名将很难吗?确实很难。翻看历代名将的成功履历,会发现,成为一个名将,需要有胆量,有智慧,有天赋。无师自通学会孙子兵法的人,凤毛麟角。纸上谈兵却最终送了性命的,却是一抓一大把。此外,更重要的实战经验。战争这项工作,不是平常人看两眼就学得会的,是需要在实战中一步步领悟过来的。当局者往往迷,旁观者却也难得清。谈笑间强掳灰飞烟灭的故事,宋词里有,生活里稀罕。那么有没有这样的人,没有做名将的兴趣,没有满腹的锦绣韬略,更不懂半点武艺,带兵打仗的事情,别说亲自做,就是见也没见过几回,既没有像王越那样后天学习苦读兵书,也没有像陈寿那样的家庭出身耳濡目染,却照样在沙场上建立了赫赫的威名,末了还著书立说,名垂青史?或许,王轼算一个。王轼,湖北公安人,字用敬,天顺八年进士,先任大理右评事,又做大理丞(陈寿想干没干成的工作),属于正经的司法干部出身。在弘治朝以前,王轼干过的最具知名度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在成化二年复查案卷,平反了上百个囚犯,而且无一错判漏叛;二是成化四年,因第一件事而升官至四川按察副使的他,到任即赶上四川大灾,为此上奏折,要求拨十万两白银赈灾,费尽周折要下钱来,救济了一方百姓,谁知道因为不肯和当地镇守太监陈伦同流合污贪污公款,反而被陈伦诬告,说他贪污救济银,为此遭革职查办,好在身正不怕影子歪,查来查去,只见他家里家徒四壁穷的叮当响,最后查无实据,折腾到成化九年,终于官复原职,并改任陕西副按察使。案子审过,好事做过,黑锅背过,是个称职的司法干部。这是他在弘治朝之前的工作履历,各类史料记录的都很简单,可见在当时面孔各异的群臣里,他只不过是一个小人物而已。透过这段简单的工作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人的特点: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执法公正严明不畏强暴,至于打仗,既没见过,也没学过,更没练过。当名将,貌似和他不沾边。然而正是这段履历,却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因为这段履历,至少透露出他一个被人忽略的优点:看人。要知道,身为一个司法干部,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看人。对方是什么人,好人还是坏人,罪犯还是良民,既需要缜密的逻辑推理,更需要直观的印象判断。一个能够短时间内平反上百犯人的干部,这方面的素质自然不在话下。到了朱祐樘登基后,百废待兴急需人才,这样的人当然不能闲置。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就升了,回到四川扶正,担任四川按察使(正四品)。两年后调任南京。弘治八年(1496年)更是高升为南京右副都御史,虽然是就任南京,可却是个有实权的官:总理南京粮储。江南是大明朝的粮仓,王轼就是这个粮仓的看护人。很重要,相当重要。当然,这段时间节节高升,主要还是因为朱祐樘看中了他两个优点:严格、清廉。至于打仗的事,还是轮不着他。可到了歌舞升平的明朝弘治十三年,平地一声雷,一件意外的事情却把他推到了战场的前沿:贵州米鲁叛乱。这是一个今天的史学界不是很重视,但是当时却动静非常大的大事件。说这场叛乱,明朝官方史书的说法,是一场“潘金莲勾结西门庆杀武大郎”式的谋杀案,继而引起的一场血案。第三章 金戈铁马:弘治朝征战录 五、外行的奇迹:名将王轼的沙场人生(2)事情是这样的,在贵州普安州,有个当地苗族土司叫隆畅,隆畅有个貌美如花的妻子叫米鲁,两口子打架,米鲁气得回娘家,到娘家后,又和当地的另一个土司阿保好上了。这时候隆畅年老,让儿子(非米鲁所生)隆礼继承了土司职位,并让儿子接米鲁回来,谁知道隆礼来到米鲁家后,也和米鲁勾搭成奸,米鲁、阿保、隆礼三个人过上了“小三口”的幸福生活。隆畅得知后大怒,率兵攻打阿保的地盘,烧掉了阿保的寨子并杀死了躲藏在寨子里的亲儿子隆礼。米鲁闻讯大怒,与阿保合伙攻打隆畅,杀死隆畅后干脆扯旗造反,对抗朝廷,进而演变成一场震慑西南的大叛乱。这是清朝人编修的《明史》上的记录:奸夫淫妇,杀害亲妇,很荒淫,很大逆不道,很让封建礼教发指,最后造反失败被杀,很活该……却也很荒唐。说荒唐,是指记录的荒唐。这段出自明朝官方历史书的记录,全篇充满了封建文人的指责,仔细分析,却和《明实录》上的说法自相矛盾。按照《明实录》的说法,米鲁是隆礼的妻子,而非隆畅的妻子。阿保绝不是什么土司,只是隆畅手下的一个官员。隆礼当时已经做为长子代替父亲实行摄政,但隆畅想把土司位置传给另一个爱妾适乌的儿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隆畅杀害了隆礼。悲愤的米鲁去找贵州巡抚钱越诉冤,谁知钱越收了适乌的钱,先是吃了原告吃被告,接着各打五十大板,最后干脆来了个行政不作为。见诉冤无果,米鲁干脆和阿保联合造反,向隆畅发起进攻。隆畅被杀后,适乌带着隆畅的两个儿子逃进了明朝设在贵州的安南卫所(今贵州晴隆县)。米鲁则一不做二不休,派兵围困晴隆县,日夜攻打,并给自己加封了名号:无敌天王……无论从哪个过程看,这才是事情的真相。而暴乱的发生,虽然源自土司家族内部的政权斗争,但是正是由于明朝地方政府的行政不作为,以及对土司的敲诈勒索,最后导致战祸烧到了自己身上。可以说,这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还了得,土司内战可以看热闹,别的其他事也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现在叛军围困明朝驻军,正式向大明朝宣战,这就不能坐视不管了。这是明朝弘治十二年(公元1500年)的事。更何况,被围困的安南卫所,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像一颗钉子扎进米鲁的地盘里,如果沦陷,米鲁的三百里土地将连成一片,从此成为独立王国。必须动兵了。动兵不难,难在派谁去。其实就叛乱规模来说,米鲁叛乱远没有大藤峡大,危害性也没有大藤峡厉害,但是难就难在,米鲁的地盘:普安州,是崇山峻岭的险要地带,向来易守难攻,比大藤峡还要难打。西南方面用兵,明朝向来不怕打败仗,就是怕拖。毕竟国家的防御重心在北方,南线战事拖不起。人选也就更成问题了,能打的几个人都在北方前线猫着呢。蒙古持续骚扰,一个也都走不了,何况他们常年和蒙古人干仗,所擅长的不是守城战就是草原野战,而贵州一战,是一场艰苦的山地攻坚战。这几个人的本事,用不上。还是先依赖当地驻军吧,毕竟常年在那里驻扎,作战经验足,能应付最好,这还省了中央派兵调人,还节省成本。于是贵州巡抚钱越开始筹划了,命都指挥刘英派兵征讨。在前段时间的土司内乱里,刘英收过适乌的钱,当然要替人消灾,谁知道一番恶战,却被杀得大败。钱越急眼了,下血本,集结了贵州当地十个卫所一万三千人的军队,强攻米鲁。米鲁毕竟才有几千人,恶战之下不敌,只能和阿保一起突围逃跑。钱越继续追击,并捉拿到米鲁的父亲和当地的另一大土司安民。在一番威逼利诱下,安民被迫找到了米鲁的藏身地,杀掉了阿保,但是却谎称米鲁已死,偷偷把她藏了起来。另一面,安民则不惜送了大量金银给钱越。第三章 金戈铁马:弘治朝征战录 五、外行的奇迹:名将王轼的沙场人生(3)而钱越却是个贪财的家伙。再说了,一个女人,现在全军覆没,死活也就没关系了,乐得发笔小财。但是给中央的报告还是要写的,怎么写又是个问题。钱越鬼,大笔一挥把阿保写成了“造反十年的大土司”,反正人死了,罪过全扣他头上正好。至于自己吃了原告吃被告的事,当然也就一笔带过了。镇压地方叛乱,这可不是小政绩,等着封赏吧。适乌也高兴了,没人和她争土司位了,大权在握。至于米鲁,还是要找,找到了斩草除根才放心。安民也松了口气,不管怎么说,女儿的命保住了。似乎一切都皆大欢喜了,但是皆大欢喜中,却有一个女人,眼里闪着愤怒的火焰。丈夫死了,地盘和人马没了,这一切却连个说法都没有。贪婪的明朝官员,仗宠的小妾,一切都是他们的错,是他们毁了自己的一切。养伤期间,仇恨像种子一样,在米鲁的心里发芽。可又有什么办法呢?现在人马没了,惟一能帮助自己的阿保也死了,还能怎么办?不是还有父亲吗?父亲也是有人马的……不久以后,趁适乌不防,米鲁带领父亲的五百精锐突袭普安州,适乌以及她的两个儿子被杀,米鲁重新回到普安州,自封当地土司。当然米鲁也没忘了搞关系,占领了普安州后连忙给钱越送钱,反正谁当土司对你来说都一样,您就高抬贵手吧。可是她想错了,这次不一样,平乱报告都打上去了,正等着升官发财呢,现在突然米鲁又蹦出来了,这不是给自己难堪嘛,到时候朝廷一追查,乌纱帽准要丢,这还了得,管你送多少钱,剿!所以钱越再一次耍起了流氓,先是假意收下米鲁的钱,接着指令手下人张英,率兵奇袭米鲁寨,务必剿灭。可是钱越还是误算了一招,米鲁买通不了你,还买通不了别人吗?比如钱越手下的指挥使吴远,向来和张英不和;再说了,你丢乌纱帽是你的事,我捞是我的事,他收了米鲁的钱,把这个事关米鲁性命的消息告诉了她。结果,张英进兵遭米鲁伏击,全军覆没……这下可更捂不住了。钱越急眼了,再下血本,数万大军出动。有了上次的教训,米鲁也学乖了,全军钻山沟打游击,专门暗处放冷枪,再加上比地雷战还密集的陷阱,数万明军在山里被米鲁牵着鼻子走了好几天,终于受不了了,被米鲁军一总攻,全军崩溃。这下彻底捂不住了,明王朝震怒,被忽悠的朱祐樘火冒三丈,可是再冒火,事情还要解决,思来想去,先下严旨痛斥贵州方面,再从各地调兵进剿。兵好调,人呢?贪污的钱越是不能用了,那谁行呢?还是问马文升吧,擅长选将的马文升,提出了匪夷所思的人选:王轼。朱祐樘愣了,他?没打过仗的司法干部,能行嘛?马文升却坚信,他能行。那就试试吧,刚提拔成南京户部尚书的王轼接到通知,即刻去贵州,那里有一场硬仗让你打。外行的王轼就这样接到了这个任务。他风尘仆仆的赶到贵州,迎接他的是当头一棒。盘江战役,米鲁大获全胜,明军再遭重创。这一场败仗,纯粹是明军自找的。说自找,还是贵州方面自己找死。米鲁叛乱后,钱越被勒令退休,明朝驻贵州的镇守太监杨友也被牵连,要他留任听候处理。这下杨友可急了,万一王轼大功告成,自己岂不是要被重判?能挽救命运的办法是什么呢?杨友拍脑袋突发奇想:如果能在王轼到来之前就劝说米鲁投降,不就能将功折罪了吗?第三章 金戈铁马:弘治朝征战录 五、外行的奇迹:名将王轼的沙场人生(4)于是杨友就不断派使者去米鲁处谈判,讨价还价半天,米鲁答应:正式投降,并赔偿官军财产损失,做为交换,明朝册封米鲁为普安州土司。受降地点设在普安州旁边的盘江。米鲁提议,仪式重大,要不多带点人显得庄重。杨友答应,是该庄重。杨友到了盘江,按照事先商量好的,树起招降旗,摆下酒宴,等着米鲁来,好一会儿,米鲁果然来了,带着喊杀声,还有雪亮的刀子。自从上次的事情以后,米鲁对明王朝已经彻底失望了。在她眼里,要活,惟一的办法就是对抗到底,所谓投降,只是一个计谋结果,杨友被生擒,明朝贵州按察使刘福、右副都御史阎正、都指挥李雄、许焘、郭仁,都死在这次奇袭里,连带的,还有四千明军……更严重的是,米鲁获得了明军大量的武器,特别是用于守御的火枪武器,这对于据险死守的他们,可谓是如虎添翼。然后米鲁面对的,是抵达贵州的王轼。久经战阵的钱越载了,老谋深算的杨友载了,现在是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王轼,他能有办法吗?此时,米鲁的军队已经发展成一万人,周围的小土司纷纷投靠,形势要多好有多好。明朝这边,当地的明军都被打怕了,忠于明朝的当地土司,也没人敢公开和米鲁为敌,只肯提供部分粮草,却不敢出兵助战。从未上过战场的司法干部,面对久经战阵势力雄厚占据天险的女英雄,这仗,怎么打?王轼没打过仗,但是来到前线后,经过短暂的分析,他得出了如下的结论:米鲁是不能轻视的,她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几经挫败几次复起,战斗力非常强悍。贵州的军队现在是没法用的,几经战败士气低落,根本无法和米鲁交手,要打赢,必须要选派南方诸省的军队。打仗,我是不懂的。不懂不要紧,要相信懂的人。带着这三点认识,王轼开始了自己的剿贼计划。首先向朝廷打报告,要求从湖南,广西,云南诸省调拨大量军队,特别是有山地战作战经验的部队优先。然后,广泛争取各地土司,许以封赏,鼓动他们出兵助战。但最最重要的一条却是:怎么打?王轼不是一个懂兵的人,但是马文升依然力荐他,原因就一个,他不懂兵,却会看人。各地的军队陆续集结了,总数有八万人之多,这八万人良莠混杂,有正规的王牌,也有名义上王牌其实是垃圾的杂牌,更有鱼龙混杂的土司军队,王轼一一接待,热情攀谈,然后得出结论,哪些是真能打仗的,哪些是来凑数的。结果,他找到了真能打仗的人,不止一个。一个是广西兵备副使周凤,另一个是云南土司凤英。在经过多次观察之后,王轼确定,这两个人,是真正懂兵的人。果然,周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米鲁的前几仗,其所有的战法,归根到底就是一招――各个击破,其方法就是趁我军多路出击的时候,他们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我们一点,最后导致我军全线崩溃。话说的没错,钱越当初吃亏就吃在这里,碰到打埋伏就一触即溃,最后闹成现在这个样子。可是又能怎么办呢?集中兵力,看你人多,她立刻就跑,逮不住,追你又不熟悉地形,怎么办?好办,周凤提出了自己的作战计划:八万军队,分成八路,合攻普安州,每一路选择一个攻击点,两路之间要形成协同配合,一旦遇到攻击,立刻相互救援。第三章 金戈铁马:弘治朝征战录 五、外行的奇迹:名将王轼的沙场人生(5)而周凤所选择的攻击点,东西南北,每个点都卡在普安州的咽喉上,而且各路军队的攻击速度要保持一致,防止孤军深入造成被敌围困的情况。可在场大多数军官都不以为然,朝廷有令,抓住米鲁可是有重赏的。你不要大家冒进,难道你想独吞?再说了,你周凤不过是个小小的兵备副使,比你官大的有的是,你逞什么能。叽叽喳喳之间,王轼不紧不慢地发话了:听他的,照他说的做!王轼相信,这是一个真懂得兵的人,懂的人他就尊重,不懂绝不装懂。弘治十五年正月二十八,八路大军出发了,按照周凤建议的那样,明军齐头并进,步步为营。米鲁军队的业余性很快暴露出来,多路营寨被打下来,地盘严重收缩,很快就支撑不下去了。可米鲁到底厉害,危急之下,她想到一招:围魏救赵。她选择的这个“魏”,就是平夷卫,也就是今天的云南富源地区,当时也是明朝的军事重镇。通过攻击平夷卫,迫使明军回师救援,这是一招狠棋。为了执行这个计划,米鲁亲自带兵出击,动用了所有的精锐,开展这个行动,这个最终把自己送上绝路的行动。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3
正序
倒序
《明孝宗统治下的十八年:被遗忘的盛世》
《明孝宗统治下的十八年:被遗忘的盛世》-2
《明孝宗统治下的十八年:被遗忘的盛世》-3
《明孝宗统治下的十八年:被遗忘的盛世》-4
《明孝宗统治下的十八年:被遗忘的盛世》-5
《明孝宗统治下的十八年:被遗忘的盛世》-6
《明孝宗统治下的十八年:被遗忘的盛世》-7
《明孝宗统治下的十八年:被遗忘的盛世》-8
《明孝宗统治下的十八年:被遗忘的盛世》-9
《明孝宗统治下的十八年:被遗忘的盛世》-10
《明孝宗统治下的十八年:被遗忘的盛世》-11
《明孝宗统治下的十八年:被遗忘的盛世》-12
《明孝宗统治下的十八年:被遗忘的盛世》-1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明孝宗统治下的十八年:被遗忘的盛世
明孝宗统治下的十八年:被遗忘的盛世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