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作者:司马迁  第一部分  第1节:新读史记(下卷)(1)  寂寞的孔子  他是一块温润的美玉。  虽然生前郁郁不能得志,但他的思想却影响着每一个华夏子孙。  他的言行,成为后世的楷模。  圣人之初  孔子,字仲尼,出生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了伯夏,伯夏又生下了叔梁纥,叔梁纥是当时鲁国的一位武将,年过半百的时候和颜氏少女在野外交合,后来生下了孔子。有一种说法是,二人野合以后,共同到尼丘山向山神祈祷才得以生下了孔子。孔子出生在鲁襄公二十二年,他是叔梁纥的第二个儿子。刚生下来的时候,长得奇丑无比,头顶中间下凹而四周隆起,所以,父母为他取名叫丘。  孔子出生不久,他的父亲就得了暴病去世了,被埋葬在鲁国东部的防山。他的母亲没有把父亲坟墓的所在地告诉给他,所以,孔子无法确知父亲的坟墓在什么地方。孔子小的时候做游戏不同于其他的小孩子,他经常摆设俎豆等祭器,模仿祭祀的礼仪、动作。孔子的父亲去世以后,拉扯他们兄弟二人的重任全压在他母亲身上。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读书成才,她拼命劳作。春夏秋三季,她给人拆洗缝补,冬天,她在四壁透风的茅屋里手捧湿淋淋的蒲草编草鞋,最终积劳成疾,卧床不起,不久就病死了。死后,孔子想把自己的父母安葬在一块,但自己不知道父亲的墓地,出于慎重考虑,他没有将母亲马上下葬,而是把灵柩暂时停放在曲阜五父衢的路边。陬邑人挽父的母亲知道孔子父亲坟墓的所在地,她将地点告诉给了孔子。这样,孔子才将母亲的灵柩迁到防山,与他的父亲合葬。  还在孔子为母亲守丧的时候,鲁国的大夫季氏举行宴会,款待各地的名士。鼓乐齐鸣,十分热闹。孔子得知这个事情,好好把自己打扮了一番,便前往赴宴。季氏的家臣阳虎负责接待宾客,他看到孔子来了之后,赶紧把他阻拦住,大声喝到:“请留步!你到这里来干什么?”孔子向他施礼说:“大人,我是来参加宴会的。”阳虎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宴会是请名士的,你这种人也配来参加?我可不敢让你入席。”孔子一听,气愤地摔袖离开了。从此之后,更加刻苦努力,发奋进取了。  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大夫孟僖子病重。他告诫自己的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他的先辈在宋国败落。他的祖先弗父何原本是宋国的嗣子,但是让位给弟弟厉公。弗父何的后人正考父先后辅佐戴公、武公、宣公,曾经三次接受使命,并且一次比一次恭敬。鼎的铭文说:‘我第一次受命时鞠躬而受,第二次受命时弯腰而受,第三次受命时俯身而受。我走路时靠墙根而行,也没有人敢侮慢我。我用此鼎煮些面糊、稀粥,以此来糊口、度日。’他的躬勤节俭竟然达到了这样的程度。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能够成为国君、执掌国政,但是一定会有才德显达之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爱好礼仪,他不就是即将显达之人吗?我命在旦夕之间,你一定要拜孔子为师。”孟僖子死后,懿子谨尊父命,和另外一个鲁人南宫敬叔便到孔子那里去学礼。  才华初露  孔子的家境贫穷而且社会地位低贱。成年以后,孔子为了谋生,曾经在季氏门下担任管理仓库的一个小官吏,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仓库里钱粮的出纳、计量不但公平而且准确。后来,他又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官吏,结果,牧场也让他管理得井井有条,牲畜牛羊成群,膘肥体壮。因此,孔子受到上级表扬,得到了进一步重用,成为管理营建事宜的司空。不久,孔子离开鲁国,来到了齐国,但是受到排斥;此后,他四处碰壁,在宋国、卫国遭到了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于是无奈之下,他又返回了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所以,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认为他与常人很是不同。  南宫敬叔是鲁国的贵族,喜好礼仪。一次,他请求鲁君派他与孔子一同到周京去学礼。鲁君赞成他的想法,还出钱资助了他们。于是,二人一起来到周京,并且跟当时的大思想家老子学习。等到学有所成,临别的时候,老子教导他们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别时赠送财物,品德高尚的人送别时赠送言辞。我一贫如洗,不能算是富贵的人,只好冒充品德高尚的人,就用言辞来为你们送别。请你们记住这几句话:‘聪明深察的人往往受到死亡威胁,这是因为他好议论别人的原因;博学善辩、见识广大的人常常遭受困厄、危及自身,这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原因。做人子女的要忘掉自己,一心想着父母;做臣子的要忘掉自己,一心想着君王。’”孔子将老子的话默默记在心中,作为自己今后的行动指南。孔子返回鲁国以后,广收门徒。由于自己学识渊博、德高望重,门生渐渐多了起来。  第2节:新读史记(下卷)(2)  此时的鲁国实力微弱,处于晋、楚、齐等大国包围之中,常常身不由己,左右为难。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约三十岁了。不久,齐景公和晏婴出访鲁国。景公知道孔子的才能,就向他询问说:“当初,秦穆公的时候,秦国狭小、地处偏远。而秦穆公称霸靠的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狭小,但是它的志向却很大;所处地区虽然偏僻,而施政却很得当。他亲自推举用五张羊皮赎回来百里奚,授予他大夫爵位,让他执掌国政。用这种精神治理国家,就是称王天下也可以做到,穆公的称霸还小了点。”景公听后十分高兴,对他的分析拍手叫绝。  孔子在齐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季平子和郈昭伯因为斗鸡的缘故得罪了鲁昭公。昭公早就想把季平子除掉,以恢复公室的权力,就率军攻打季平子,并且把他的家给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孟孙氏、叔孙氏两家决定救援季平子,联合攻打昭公。等援兵一到,昭公的军队败北,四散逃命。昭公也成了孤家寡人,逃亡到齐国,被安置在乾侯。其后不久,鲁国再次发生变乱。孔子在鲁国再也待不下去了,也来到了齐国,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接触齐景公,便做了高昭子的家臣。孔子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此后,孔子开始学习《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他的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受到了齐国人的称赞。  有一次,齐景公召见孔子,向他询问如何施政。孔子不假思索地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一听,拍案称绝,伸出大拇指赞叹说:“好极了!假如人们不能各尽其职,即使国家粮食充足,我怎么能够吃得着呢?”另一天,景公再次询问孔子施政的原则,孔子回答说:“施政最重要的是控制支出,节省财力。”景公听了很高兴,打算把尼溪的田地封给孔子。大臣晏婴劝阻他说:“这些儒生个个能说会道、为人圆滑,国君不能用法律来约束他们;他们高傲、自以为是,作为臣下很难驾驭;他们重视丧礼、竭尽哀情,追求厚葬而不惜破产,国家不可以让这种做法形成风气;他们四处游说、求取官禄,国君不可以让这种人治理国家。自从贤圣相继谢世以后,周王室随之衰微,礼崩乐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过分讲究仪容、服饰,详订繁琐的朝见礼仪,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几代人都研究不完,礼仪用一年时间都学不会。君王想用孔子的这一套方法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这不是引导百姓的好办法。”从此之后,景公虽然很有礼貌地接待孔子,只是讨论一些学问而已,但不再向他询问礼仪和政治了。有一天,景公慰留孔子说:“给您季氏那样的待遇,寡人做不到。”于是,景公就给孔子以介于上卿季氏、下卿孟孙氏之间的待遇。后来,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要谋害孔子,孔子得知了此事,便打算离去。正巧景公对孔子说:“寡人老了,不能任用您了。”于是孔子便辞行,逃离齐国,返回了鲁国。  博学多识  孔子四十二岁的时候,鲁昭公在乾侯去世,鲁定公继位。五年以后,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位为上卿。季桓子家里在挖井的时候得到了一个大肚小口的陶器,里面有一只像羊的东西。季桓子看到之后十分惊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问左右身旁的人,身边的人都摇摇头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季桓子这时候想起来孔子见识广博,可以问问他。便故意派人告诉他说,陶器里面的东西是一只狗。孔子则回答说:“据我所知,陶器里面的东西是羊。我听说,山林中的怪兽是单足的夔和山精罔阆;水中的怪物是龙和水怪罔象;土中的怪物是雌雄不分的坟羊。”季桓子听后,对孔子的渊博学识佩服得五体投地,无话可说。  后来,吴国讨伐越国,摧毁了越国的都城会稽,得到了一节骨头,长度和车子相等。吴王不知道这是何物,便派使臣到鲁国询问孔子。吴使问孔子说:“您认为,什么骨头是最大的?”孔子对骨头看了半天,冥思苦想,眉头紧锁。过了一会儿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自信地对吴使说:“这是古代防风氏的骨头。当年大禹召集群神到会稽聚会,防风氏因为醉酒迟到,大禹便将其杀死并且陈尸示众。防风氏的骨头,一节就有车子那么长。这就是最大的骨头了。”吴使接着问:“那么,谁是神呢?”孔子解释说:“山川的神灵可以兴云致雨,足以造福天下。负责监守山川、按时祭祀的就是神,守卫社稷的就是公侯。他们都归属于王者。”吴使又问道:“防风氏是监守什么的?”孔子回答说:“汪罔氏的君长负责监守封山和禺山的祭祀,姓僖。该族在虞、夏、商三代叫做汪罔,在周代叫做长翟,现在称之为大人。”吴使接着问:“他们的身高是多少?”孔子回答说:“焦尧氏身高三尺,是最矮的。该族中最高的不过三丈。”最后,吴使无话可问,只是不住地赞叹说:“了不起啊!孔子果真是圣人!”从此之后,孔子的贤名传得更远,慕名前来拜师求学的人更多了。  第3节:新读史记(下卷)(3)  怀才不遇  季桓子有一个宠臣,名叫仲梁怀,他与季桓子的另一位家臣阳虎有怨仇。于是,阳虎想要驱逐仲梁怀,但是被公山不丑所阻止。此后,仲梁怀更加地骄横,阳虎一怒之下便把他逮了起来。季桓子对此大为恼火,想要惩治阳虎。阳虎干脆把季桓子也关押起来,直到季桓子被迫与他订立盟约,阳虎才将其释放。从此,阳虎更加轻视季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季氏原本也是凌驾于鲁国国君之上,他的家臣便执掌了鲁国的国政,因此,鲁国自大夫以下都不守本分、背离了正道。孔子对此感到痛心、无奈,便退出了政界、不再做官,而是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等典籍。他的学生很多,以至于很远地方的人都前来向他虚心受业。  鲁定公八年,公山不丑失宠于季氏,便与阳虎联合作乱,打算废掉季氏、孟孙氏、叔孙氏的嫡子,改立阳虎所喜欢的庶子。但是,二人的作乱以失败告终,阳虎逃奔到齐国。当时,孔子已经五十岁了。  公山不丑同样逃奔,他到了费城,以之为凭借来反叛季氏,并派人召孔子前去辅佐自己。这时,孔子探索依循的治国之道已经有很久了,但是却因为无处施展而抑郁。受到邀请以后,孔子认为:“当初,周文王、武王兴起于丰、镐之间,而最终成就了王业。如今,费城虽然小,或许也能够成就我自己的志愿吧!”于是他打算应召。对此,弟子子路感到很不高兴,阻止孔子。孔子对他说:“他们召我前去,难道会让我白跑一趟吗?如果我受到重用,那么,周朝的礼仪制度将在东方得到推行啊!”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由于种种原因,孔子最终没能去费城,他的一腔热血无处抛洒。  夹谷会盟  后来,孔子时来运转,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的长官。他到任一年,政绩优异,中都四方的官吏都开始效法他的治理方法。因此,孔子被提升为司空,后来又升任大司寇。  定公十年的春天,鲁国与齐国和解。齐国的大夫黎锄对齐景公说:“鲁国重用孔子,看样子,将来鲁国必定会危及齐国。”于是,齐景公派使臣前往鲁国,要与鲁国举行友好会盟,地点约定在夹谷。鲁定公打算不加戒备地去会盟。当时,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兼理会盟事务,他对定公说:“臣听说办理文事必须有武备,办理武事必须有文备。古代的诸侯离开自己的疆界,一定会将文武官的随从配备齐全。所以,臣请求您安排左右司马一同前往。”鲁定公便按照孔子的建议去做,命令左右司马挑选全国五百精兵,加强训练,随时待命。  齐国在夹谷修建了会盟的土台,在台上准备好了席位,设有三级登台的台阶。两国国君以简略的礼节相见以后,便登台会盟。馈赠仪式之后,齐国的官员快步向前,向齐景公请求说:“请您允许演奏四方各族的舞乐。”景公应允。齐国的乐队以旌旗为先导,头戴羽冠、身披皮衣,手持各式兵器,喧闹着蜂拥而上。孔子见状,快步上前,登到第二级台阶的时候,举起袖子一挥,严肃地对齐景公说:“两国国君友好相会,为何让夷狄的舞乐在此献丑。请您命令官员叫这些人下台!”乐队没有下台,他们在等待君王的命令。齐景公内心惭愧,便挥手示意乐队退下。不一会儿,齐国官员再次上前请求景公说:“请您允许演奏宫中乐曲。”景公点头应允。于是,齐国的戏谑艺人和滑稽的侏儒边舞边唱地上台。孔子与上一次一样,快步上前,登到第二级台阶时,举起袖子一挥,严肃的对齐景公说:“这是百姓在迷惑、戏弄诸侯,论罪当斩!请您命令官员去执行!”齐景公无奈,只得将这些人斩首。齐景公大为恐惧,深受触动,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鲁国。回国以后,景公非常恐慌,告诉他的大臣们说:“鲁国的大臣用君子的道理辅佐他们的国君,而你们这帮无能之辈,却用夷狄的办法辅佐寡人,使我得罪了鲁国国君。这该如何是好?”有位官员上前回答说:“君子有过错,就用实际行动向人家道歉认错;普通人有过错,就用花言巧语来谢罪。”于是,齐景公就把先前侵占鲁国的郓、汶阳、龟阴等土地归还给鲁国,以此向鲁国道歉。  第4节:新读史记(下卷)(4)  孔子改革  孔子为了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威,抑制季孙、孟孙、叔孙三家的势力,决定拆除他们多年在封地营造的城堡。鲁定公十三年的夏天,孔子向定公进谏说:“大臣不准收藏武器,大夫的封邑不准营建高一丈、长三百丈的城墙。”定公欣然准奏,派仲由去当季氏的管家,打算逐步拆掉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封邑的城墙。不久,叔孙氏先把郈城的城墙拆掉了。季孙氏将要拆毁费城的城墙,公山不丑和叔孙辄便率领费城的人袭击公室。定公和季孙、孟孙、叔孙几人进入季氏的住宅,登上季武子修建的高台。费城人对季氏的住宅发起了进攻,双方战斗惨烈,死伤无数。虽然未能打进去,但是有人已经逼近了定公所在的高台。形势危急之下,孔子果断地命令随行的勇士下台反击费城人,费城人被杀个措手不及,败退下来。定公的军队便乘胜追击,在姑蔑这个地方把他们打败。公山不丑和叔孙辄逃往齐国,费城的城墙被拆除掉。接着,孔子准备拆毁成城的城墙。成邑的长官公敛处父对孟孙说:“成城的城墙如果被拆毁,齐国人一定会进逼我国的北大门。况且,成城是孟孙氏的屏障,没有它就等于没有孟孙氏。因此,我不会让人拆毁它。”几个月后,定公率军围攻成城,小小的成城固若金汤,他们连续攻了好几个月,死伤惨重,但是一直没有成功。无奈之下,只好班师回朝,孔子拆毁三家城墙的计划最终失败。  定公十四年,孔子已经五十六岁了。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的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他的弟子对他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时不恐惧,大福降临也不喜形于色。”孔子回答说:“确实如此。但是,还有另外一句话,‘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于是,孔子就把扰乱国政的鲁国大夫少正卯处死了。孔子主政三个月以后,商人们不敢哄抬物价,男女异路行走,路不拾遗;而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再向有关官员求情送礼,便能受到优质的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终于,孔子毕生的目标与追求就要实现了。  圣人离职  孔子治理鲁国颇有成效,消息很快传到了齐国,它的国君齐景公和大臣们感到害怕。有个齐国大臣说:“孔子主持政治,鲁国一定会称霸,而我国离它最近,会被最先吞并。我国为什么不先送给鲁国一些土地呢?这样,我国可以讨好它,或许还可以继续存在。”大臣黎锄则对齐景公说:“请您先试着阻止鲁国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也不算迟啊。”于是,齐景公采纳了他的建议。齐国从国内共挑选了十八名漂亮的少女,给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了表演《康乐》之舞,并且附带上身上装饰有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一并送给鲁国国君。  齐国先把女乐和纹马、彩车安置在鲁城南边的高门外,故意没有将其带入城内。一天晚上,月明星稀,十八位美女在鼓乐的伴奏下,舒展腰肢,翩翩起舞,惊动了四周人们,纷纷前来观看。季桓子得知了这个消息,非常兴奋,身着便装再三前去偷看。齐使告诉他这是齐王送给他的礼物。他更是喜不自胜,打算接受这些礼物,便告诉国君要外出巡游。他们以此为名,整日在城南观赏齐国美女和纹马的表演,连国家政事都懒得管了。子路见此情形,对孔子说:“先生,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孔子说:“鲁国现在就要郊祭了,当政者如果能够按照礼法把祭肉分给诸位大夫,那么,我们还可以留下来。”不久,季桓子终于接受了齐国的礼物,竟然一连三天不过问政务;郊祭结束,他又没有把祭肉分给大夫们。孔子见鲁国已经无药可救,便忍痛离开了鲁国,在屯这个地方住宿过夜。鲁国的大夫师己赶来为孔子送行,安慰孔子说:“先生您是没有罪过的。”孔子说:“我唱首歌可以吗?”他便开口唱到:“那些妇人的口,可以把大臣赶走;亲近那些妇人,可以让人国破身亡。悠闲啊!悠闲啊!我只有这样安度晚年!”师己回去以后,季桓子问他说:“孔子都对您说了些什么?”师己如实地回答。季桓子长叹一声,说到:“孔先生是在怪罪我接受齐国的那一群女乐啊!”  第5节:新读史记(下卷)(5)  周游列国(一)  孔子离开鲁国以后,先是到了卫国,住在子路的大舅子颜浊邹的家里。不久,卫灵公接见了孔子,问他说:“先生在鲁国的俸禄是多少啊?”孔子回答说:“俸禄是六万小斗的粟米。”于是卫灵公也给孔子六万小斗粟米的俸禄,任用他为官,但是没有实权。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诽谤孔子,卫灵公开始怀疑孔子,便派人监视孔子的出入往来。孔子害怕无端获罪,在卫国居住了十个月以后便离开了。  孔子打算去陈国,途经匡城,弟子颜刻为他赶车。颜刻用马鞭指着城墙的一处,对孔子说:“从前,我来此城,是从那个缺口进入的。”该城的人听到了他的话,都十分惊恐,误以为来的人是鲁国的阳虎。因为在此之前,阳虎残害过该地的人,所以当地人为了报仇,再加上孔子的长相颇似阳虎,将孔子一行人围困了起来。因此他们对当地人解释不清楚,被围困了整整五天,面临粮水断绝,处境十分危险。后来,弟子颜渊及时赶到,孔子悲喜交加,激动地对他说:“怎么现在才来啊!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赶忙回答说:“老师健在,弟子怎么敢轻易的去死呢!”当地人的包围越发危急,包围圈也越来越小,孔子的弟子们都感到害怕,以为这下死定了。孔子镇定地对他们说:“各位不要慌张,周文王去世以后,周代的礼乐制度不是由我们来传承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种制度,就不应当让后人认识到它并且承担维护它的责任。上天既然没有意思要毁灭这种制度,匡地的人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孔子派弟子到了卫国的权贵宁武子那里,向他称臣,然后,他们才得以脱离险境。  离开匡城以后,孔子来到了蒲地,一个多月以后,他又返回卫国,住在蘧伯玉的家里。卫灵公有位夫人,名叫南子,她知道孔子的大名,很想见见他,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看得起我国国君,想要和我国国君建立兄弟情谊的,必定要来拜见南子夫人。南子夫人久仰您的大名,愿意会见您。”开始的时候,孔子推辞不去,最后,孔子迫不得已才去拜见这位夫人。南子夫人坐在细葛布的帷帐中等待孔子,孔子进门以后,面向北跪拜行礼。夫人在帷帐中两次回拜答礼,她披戴的玉器、首饰发出清脆的撞击声。事后,孔子无奈地说:“我本来不愿意见她,但是既然见了,就要按礼节行事。”对此,学生子路还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假如我做的不对,上天一定厌弃我!”一个多月以后,卫灵公和夫人同坐一辆车出行,宦官雍渠在车上陪同。出宫后,卫灵公让孔子乘坐第二辆车跟随。灵公的车队大摇大摆的从街市上驶过。孔子说:“我所见过的人,对美色的喜好总是超过了对德行的喜好。”他很厌恶灵公的作为,不想在这里再继续待下去,便离开卫国到曹国去了。  孔子后来又离开曹国到了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害孔子,便派人把大树砍了,想要砸死孔子。孔子躲闪及时,大难不死,逃过此劫,但是只好再次离去。弟子们都催促他快点走,孔子则坦然说:“上天既然赋予了我传播道德的使命,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  周游列国(二)  孔子到达郑国以后,与弟子们走散了,便独自一人站在外城的东门旁。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旁有个人,长相非常奇特,他的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然而,这个人从腰部以下比禹要短三寸,狼狈的像一只丧家犬。”等到与孔子重逢以后,子贡把这话如实地告诉给孔子。孔子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说:“他形容我的相貌,这无关紧要。要说我像一只丧家犬,还真的是这个样!”  孔子到达陈国,住在司城贞子的家里。一天,许多只隼落在了陈国宫廷里,死在了那里。人们发现,有楛木做的箭贯穿鸟身,箭头为石质,箭身长一尺八寸。众人看了都感到很奇怪,谁也无法解释。国君陈泯公知道孔子学识渊博,派使臣前去询问孔子。孔子解释说:“隼是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箭是属于肃慎部族的。周武王灭商以后,沟通了与九夷百蛮各少数族的联系,命令他们各自贡献地方特产,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肃慎部族贡献这种楛木杆、石箭头的箭,长一尺八寸。武王为了显示自己臣服远方的功德,就把这箭分给了自己的长女大姬。后来,大姬嘉给了虞胡公,虞胡公被封在了陈国。当时,王室将珍宝玉器分赠给同姓诸侯,表示重视亲族;把远方的贡品分赠给异姓诸侯,使他们不忘记服从王命。所以,陈国应当保留有这种箭。”于是,陈泯公派人到收藏贡物的仓库中去查找,果然找到了这种箭,对孔子的博学多才更加佩服。  第6节:新读史记(下卷)(6)  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正巧遇上晋、楚争霸。两国轮番讨伐陈国,甚至连吴国也侵犯陈国,弄得陈国一刻也不得安宁。孔子慨叹地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子弟个个志向远大,只是做事疏忽了一些。他们都有进取心,还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不久,孔子离开了陈国。  周游列国(三)  经过蒲地的时候,孔子正好遇上了公叔氏的叛乱,被当地人围困,无法突围。孔子的弟子中有位名叫公良孺的,他自己带着五辆车跟随老师周游各地。公良孺身材高大,有才德、勇力,他对孔子说:“从前,我跟随先生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此处遇到危难,这大概是命中注定的吧?我与先生一再遭受灾难,宁愿搏斗而死。”弟子们与当地人的搏斗进行的十分激烈,他们个个奋勇杀敌,以一当十。当地人为此感到害怕,开始向孔子妥协谈判。他们对孔子说:“如果你们不去卫国,我们就给你放行。”孔子为了脱身,就假装答应他们,与蒲地人订立了盟约。孔子脱身后,匆忙赶到了卫国。子贡不解地问孔子说:“先生,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则回答说:“那些受到胁迫而订立的盟约,神灵是不会认可的,因此也没有必要遵守。”  卫灵公听说孔子回来了,非常高兴,亲自到郊外迎接。灵公问孔子说:“蒲地可以讨伐吗?”孔子想了一下回答说:“可以讨伐。”灵公接着说:“我的大臣们则认为不可以。因为现在的蒲地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卫国的军队讨伐它,恐怕不可以吧?”孔子对他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保卫这片土地的愿望。我认为,您要讨伐的只不过是几个叛乱头目,并不是他们的人民。”灵公认为孔子分析的有道理,但是却没有派兵讨伐蒲地的叛乱。  卫灵公年老后,自己懒得处理政务,也没有任用孔子。孔子再次怀才不遇,心里不平衡,感慨地说:“唉!如果有人任用我主持国政,一年以后,国家就可以变样,三年以后,政务就会大见成效。”他再次无奈地离开卫国。  佛肸是中牟城的长官。赵简子进攻范氏、中行氏的时候,也讨伐了中牟。于是,佛肸反叛了赵简子,派人召请孔子献策。孔子认为自己又有事可做了,便打算前往应聘。子路阻拦他说:“先生,我以前听您说过,‘亲身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占据中牟,反叛自己的主君,您打算前去,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反驳说:“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还说过,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我难道是中看不中吃的瓠瓜吗?怎么能只挂着而不给人吃呢?”  有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十天没有学新的曲子。师襄子对他说:“您现在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已经熟悉这首曲子了,但是还没有掌握弹奏的要领,还是让我继续学习这一首吧。”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对孔子说:“您已经掌握了弹奏的要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却回答说:“我还没有领会到乐曲里蕴藏的志向,还需要继续学习。”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再次对孔子说:“您已经掌握了乐曲里蕴藏的志向,现在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体察出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呢!”过了一段时间,孔子肃穆深思,随后又心旷神怡,脸上流露出视野宽广、志向高远的神态。他高兴地对师襄子说:“我已经体察出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他的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高瞻远瞩,好像是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谁又能够如此呢!”师襄子听后,大惊失色,离开座位向孔子恭敬地行了拜礼,对他说到:“先生果然高明,我的老师曾经对我说过,这首曲子名叫《文王操》。”  周游列国(四)  孔子既然不被卫国国君重用,便打算西去会见赵简子。到达黄河边上的时候,孔子听说窦鸣犊、舜华被杀的消息。他面对着黄河,叹息说:“壮美的黄河水,浩浩荡荡、盛大异常!我所以不能渡过黄河,也是命运吧!”子贡听到这话,便快步上前,问孔子说:“弟子冒昧地请问,您的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解释说:“窦鸣犊、舜华,是晋国有才德的大夫。在赵简子还没有得志的时候,需要依靠这两个人才能掌握政权;而等到他得志以后,竟然杀了这两个人才得以执掌政权。我听说过,剖腹取胎、杀害幼兽,麒麟就不会出现;排干池水捉鱼,蛟龙就不肯调和阴阳、兴云致雨;倾覆鸟巢、毁坏鸟卵,凤凰就不会在空中飞翔。为什么呢?君子忌讳杀害自己的同类。鸟兽对于不义的行为尚且知道躲避,更何况我孔丘呢!”于是,孔子到他的老家陬乡去休养,创作了《陬操》这首琴曲,以此哀悼窦鸣犊、舜华这两位贤者。之后,孔子再次返回卫国,住在蘧伯玉家里。  第7节:新读史记(下卷)(7)  有一天,卫灵公询问孔子有关打仗列阵的事情。孔子摇摇头说:“有关祭祀的事情我曾经听说过,但是从没有听说过排兵布阵的事情。”弄得卫灵公非常尴尬。第二天,卫灵公与孔子谈话时,看见群雁飞翔,就抬头仰望,神色不在孔子的身上。孔子知道卫灵公不再信任自己了,就离开了卫国,再次来到陈国。  这年夏天,鲁桓公、僖公的祭庙失火,南宫敬叔等人前去救火。孔子在陈国,得知了鲁国宗庙失火的消息,对身边的人说:“火灾一定是在桓公、僖公的庙吧。”不久,孔子的推断得到了证实。  同年秋天,季桓子病重。一次,他乘坐辇车望见鲁城,长叹一声说:“当初,这个国家几乎强盛起来。因为我得罪了孔子而致使他离开,所以国家没有强盛,逐渐衰落下去。”接着,他回过头来,对继承人季康子说:“我要是死了,你必然会当鲁国的丞相。那时,你一定要召回孔子,让他来辅佐你,振兴鲁国。”几天以后,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承了他的职位。办完丧事后,季康子打算召回孔子,加以重用。鲁国的大夫公之鱼对他说:“当初,先君任用孔子而没有善终,最后招致诸侯的耻笑。现在,您打算再次任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废,是会再次被诸侯取笑的。”于是季康子问他:“那么,我召谁回国比较合适呢?”公之鱼建议他召冉求回国。季康子听从了他的建议,派人去召回冉求。冉求准备动身回国,孔子对弟子们说:“鲁国派人召回冉求,必将重用他。”接着,孔子又说到:“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这些弟子个个志向高远,只是行事疏阔了一些。他们富于文采,才思敏捷,我真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来教育他们。”子贡知道孔子思归,在送别冉求的时候,叮嘱他说:“你如果受到重用,就一定设法把老师召回去。”  周游列国(五)  冉求离去以后的第二年,孔子从陈国移居到蔡国。当时,吴国召蔡昭公前往。此前,蔡昭公曾经欺骗他的大臣,迁都到州来。他这次前往,大臣们害怕再次迁都,便在路上将其杀死了。不久,蔡国遭到楚国的侵犯。  一年以后,孔子从蔡国到了叶邑。叶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说:“为政的关键在于招纳远方的贤人,使近处的人归服。”有一天,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情况,子路拒绝回答。孔子知道这件事情以后,说:“仲由(子路的字),你为什么不回答说‘孔子这个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学习的时候甚至忘记了吃饭,快乐的时候甚至忘记了忧愁,以至于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后来,孔子离开了叶邑,返回蔡国。路上,他遇见了长沮、桀溺二人,他们在并肩耕作。孔子认为他们是隐士,就让子路去向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说:“车上那位拉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回答说是孔子。长沮又问道:“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给予肯定的回答。于是,长沮对他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了,不用问我们了。”桀溺问子路说:“你是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肯定地回答了他。桀溺又接着说:“天下到处都动荡不安,谁能改变这种局势呢?况且,你跟随躲避暴君乱臣的人到处奔波,还不如跟随我们为躲避乱世而隐居呢!”说完之后,二人继续干起活来。子路回来将这些对话如实地告诉给了孔子。孔子听后,失望地说:“我们不能隐居在山林里,与鸟兽同群。要是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用为改变这种局面而四处奔波了。”  另一天,子路一个人在路上行走,遇见了一位肩扛锄头的老农。子路恭敬的问到:“这位大叔,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农对他说:“你们这些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老师我怎么知道!”说完,老农拄着拐杖拔起草来。后来子路把这件事告诉给了孔子,孔子说:“此人是一位隐士。”等到子路回去寻找老农的时候,人已经走了。  周游列国(六)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讨伐陈国。楚国发兵救陈,军队驻扎在城父。楚国国君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两国的边境上,就派人去迎请他。孔子准备应聘而前往楚国答礼。陈、蔡两国的大夫暗中商议说:“孔子是有才德的贤人,他的讥讽无不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久居陈、蔡之间,两国大夫的施政方针都不符合他的意思。楚国是个大国,现在却来迎请孔子。如果孔子受到楚国的重用,那么,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两国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围困在野外,不让他去楚国。  第8节:新读史记(下卷)(8)  孔子一行人无法行动,不久,他们的粮食吃光了,随从的弟子中有人饿得生了病,大家都无精打采。但是,孔子却毫无惧色,照常给弟子们讲学、诵诗、唱歌、弹琴。子路实在忍受不了了,面带怒色地见了孔子,生气地说:“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劝慰他说:“君子面对困窘,仍然能够坚守节操、毫不动摇;小人遇到困窘,那就什么事情都能干的出来。”子贡也坚持不住了,他已经气得变了脸色。孔子对他说:“赐(子贡的字)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种基本原则把全部的知识贯穿起来的。”  孔子知道弟子们个个心怀愤怒,这样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就挨个劝慰他们。他叫来了子路,问他说:“《诗经》里面说过‘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呢?”子路回答说:“想必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走。”孔子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仲由,假如有仁德的人必定受人信任,哪里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假如有智谋的人就能够畅通无阻,哪里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出去后,孔子叫来了子贡。孔子对他说:“赐啊,《诗经》里面说过‘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呢?”子贡回答说:“先生的学说博大至极,所以,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容纳您。先生何不稍微降低点儿要求呢?”孔子说:“有经验的农民虽然会种庄稼,但是却不敢保证一定会有收获;好的工匠虽然手艺精巧,但是他制造的器具却未必能令所有人称心如意。君子能够研修自己的学说,就像结网先要有纲一样,然后依序梳理结扎,但是他却不一定被社会容纳。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想降低标准、求人容纳。赐,你缺乏远大的志向啊!”  子贡出去后,孔子叫来了颜回。孔子清了清劳累的嗓子说:“回,《诗经》里面说过‘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呢?”颜回回答说:“先生的学说博大至极,所以,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容纳您。虽然如此,先生还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容纳又有何妨。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学说得不到研修、提高,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研修成的学说不被采用,那是国家当权者的耻辱。不被采纳有何关系呢?不被采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听后,欣慰地笑着说:“是这样啊,颜家的子弟!如果你成了大富翁,我愿意做你的管家。”  后来,孔子派子贡到楚国求援。楚昭王派军队前来迎接孔子,包围的人都被赶跑了,他们师徒这才从窘境中解脱出来。  周游列国(七)  孔子到达楚国以后,楚昭王想要把有户籍登记的七百里土地封给他。楚国的令尹(相国)子西说:“大王派往诸侯国的使臣,有比子贡强的吗?”昭王回答说没有。子西又接着问:“大王身边的辅政大臣,有比颜回强的吗?”昭王回答说没有。子西接着问:“大王的将帅,有比子路强的吗?”昭王摇了摇头。子西又问到:“大王的各级主事官员,有比宰予强的吗?”昭王还是摇头。于是,子西劝诫昭王说:“楚国的始祖被周天子分封的时候,封号只是子爵,封地只有五十里。如今,孔子讲述三皇五帝的治国方法,申明周公、召公辅佐周天子的事业。大王如果任用他,那么,楚国还能保住世代传下的方圆数千里的统治地域吗?当初,周文王在丰地,周武王在镐京,从最初统辖百里的诸侯而最终称王于天下。现在,孔丘如果拥有七百里土地,又有众多贤能弟子辅佐,这不是楚国的福音。”昭王听了他的分析之后,打消了原来的想法。不久,昭王在城父病逝。  第9节:新读史记(下卷)(9)  接舆是楚国的一位贤者,他因为愤世嫉俗而假装痴狂。一天,他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车边。歌词大意是:“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学说和道德为什么如此不受重视!过去的已经不能够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追求。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的人都很危险啊!”他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传到了孔子的耳朵里。孔子听了之后心旷神怡,赶快下车,想要与接舆进一步交谈。但是,接舆却快步走开了。不久,孔子从楚国返回卫国。这一年是鲁哀公六年,孔子已经六十三岁了。  周游列国(八)  孔子曾经说过:“鲁国、卫国的政治,就好比兄弟一样。”这时,卫出公辄的父亲蒯聩没能继位,流亡在外,诸侯对此事屡加指责。孔子有许多弟子在卫国做官,因此,卫出公想让孔子来执掌政事。子路说:“卫君等待先生前去执政,您执政以后,打算先抓什么呢?”孔子思考了一下说:“一定要先正名分!”子路不以为然地说:“有这样的事情吗?先生太迂阔了,为什么要正名呢?”孔子不高兴地说:“鲁莽啊,仲由!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耳;说话不顺耳,就办不成事;办不成事,礼乐就不能兴盛;礼乐不兴盛,刑罚就不会准确适度;刑罚不准确适度,百姓就会手足无措。君子办事必须符合名分,说话必须切实可行。”  第二年,冉有为季氏统帅军队,和齐国在郎地作战,取得了胜利。季康子问他说:“先生的军事才能,是后天学来的呢,还是天生的呢?”冉有回答说:“这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接着问他说:“依先生之见,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冉有回答说:“任用他必须要有正当的名分,让他把德政传播给百姓。这样做,即使与鬼神对质也没有遗憾。如果让孔子像冉有我一样去打仗,即使封给他千社,他也不会答应的。”季康子说:“我想召他回来,可以吗?”冉有回答说:“如果您想要召他回来,只要不让小人从中作梗就可以了。”这时,卫国的权贵孔文子打算攻打太叔,向孔子询问计策。孔子以自己不懂军事相推辞。回到住所,孔子当即命令弟子们备车,准备离开了卫国。他说:“鸟儿能够择木而息,但是树木怎么能选择鸟呢?”孔文子得知孔子打算离开,便坚决挽留他。正巧这时,季康子派使者携带厚礼来迎请孔子,孔子就回鲁国去了。  孔子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才返回鲁国。  治书教学  孔子回国以后,鲁哀公和季康子都曾经向他咨询过有关政治方面的事情,但是,他们最终没有重用孔子,孔子也没有追求功名利禄。他在晚年的时光里,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整理古籍以及教育弟子等方面。  孔子的时代,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诗》、《书》残缺不全。孔子便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删释《书传》,上起唐尧、虞舜之际,下至秦穆公时期,依照顺序整理、编排。他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还能讲述,只是夏代的后继杞国没有足够的文献来证实这些制度。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还能讲述,只是殷代的后继宋国没有足够的文献来证实这些制度。如果杞国、宋国的文献充足,我就能以充分的证据来证实这些制度了。”在考察了殷代对夏代礼乐制度的增减以后,孔子说:“即使是往后一百代,增减的情形也是可以预知的。因为一个是重视文采,一个是重视质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借鉴夏、殷两代的礼仪制度而制定的,它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代的礼仪制度。”所以,《书传》、《礼记》是孔子编定的。  孔子对鲁国的乐官太师说:“音乐的演奏规律是可以通晓的。开始演奏的时候,五音要协调一致,接下去,节奏要和谐,声音要清脆,连续不断地演奏,这样,直到整首曲子完成。”孔子又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开始考订残缺的诗乐,使《雅》、《颂》都能配上原有的曲调。”  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孔子把其中重复的删掉,选取可以用于礼仪教化的,上采自殷代的始祖契、周代的始祖后稷,中段述说殷、周两代的盛世,直到周幽王、厉王时期的政治缺失,而开头第一篇则是叙述男女夫妇关系和情感的诗。所以说,《关雎》篇作为《风》的开始,《鹿鸣》篇作为《小雅》的开始,《文王》篇作为《大雅》的开始,《清庙》篇作为《颂》的开始。对于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配乐歌唱,以求符合《韶》、《武》、《雅》、《颂》乐曲的音调。从此,先王的礼乐制度才恢复了旧观而得以称述,王道完备了,孔子完成了六经的编修。  第10节:新读史记(下卷)(10)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易经》,并且详细解释了《系》、《象》、《说卦》、《文言》等篇。他对《易经》爱不释手,以至于韦编三绝。他说:“如果我还能多活几年的话,那么,对《易经》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充分掌握了。”  孔子用《诗》、《书》、《礼》、《乐》作为教材,跟随他学习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至于像颜浊邹那样的、多方面受到孔子教诲而不在七十二弟子之列的人,则非常的多。  孔子教育弟子注重抓四个方面:学问、言行、忠恕、信义。他要求弟子们严格执行四禁:不揣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认为应该谨慎处理的是:斋戒、战争、疾病。孔子很少谈及利益,如果谈及,就和命运、仁德联系起来。孔子授课,不到弟子难得发急时,就不去启发、开导他。如果弟子们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孔子就不再讲授新课。  圣人为人  孔子在家乡的时候,谦恭的像个不善言谈的人。但是,在宗庙祭祀和朝廷议政的时候,他的言辞却明晰通达、滔滔不绝,但却很谦恭、小心。上朝的时候,孔子和上大夫交谈,态度和气、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谈,理直气壮、和乐轻松。他进入国君的宫门,就保持低头、弯腰的恭敬姿势;快到国君跟前的时候,他小步快行,两臂后伸,恭敬有礼。国君命令孔子接待宾客,他的表情便十分庄重认真。国君如果召见他,孔子不等车驾备好,就先出发了。  鱼如果不新鲜,肉已经变了味,或者不按照规矩切割,孔子都不吃。席位不端正,孔子就不就座。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孔子从来不吃饱。别人哭泣的时候,孔子从来不唱歌。如果看见身着丧服的人或者是盲人,即便那人是小孩,孔子也必定改变面容,来表示悲戚、同情。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又说过:“道德的不修明,学业的不探求,听到正义的事情不能前往学习,对于缺点、错误不能马上改正,这些都使我忧虑。”孔子请人唱歌,如果人家唱得好,孔子就请他再唱一遍,而自己也跟着一块唱。对于怪异、暴力、淫乱、鬼神的事情,孔子从来不谈论。  子贡曾经对孔子说:“先生在文献方面成就卓著,这我们是知道的。而您讲的天道与人生命运的深奥见解,弟子们就不懂了。”颜渊也曾经感慨地说:“弟子对老师的学问越敬慕,就越是觉得它无比的崇高;钻研越深,就越觉得它坚实深厚。先生善于循序渐进的诱导学生,用典籍文章丰富弟子的知识,用礼仪道德规范弟子的言行,弟子纵然想要停止学业都是不可能的。我已经竭尽了自己的才智,好像有所收获,而老师的学问却依然高不可及。达巷这个地方的党人对我说过:‘孔子是多么的伟大啊!他博学多才却不专一名家。’”孔子听到这些话以后,都随之一笑地说:“我要专于什么呢?专于赶车?还是专于射箭?我还是专于赶车吧。”对此,弟子子牢回忆说:“老师曾经说过:‘因为没有被世主任用,所以我才有闲工夫学了许多的技艺’。”  圣人暮年  鲁哀公十四年的春天,哀公在大野地方狩猎。为叔孙氏赶车的锄商猎获了一头怪兽。人们认为这是不祥的兆头。孔子看了看怪兽,对众人说:“这是麒麟啊!”于是,哀公命人将它取走。孔子慨叹地说:“神龙不会再背着宝图出现在黄河上,神龟也不会再背着洛书出现在洛水上了。我的生命即将完结了!”  之前,颜渊死后,孔子悲伤地说:“这是老天爷要我死啊!”等到他跟随国君去西边狩猎而见到了麒麟,孔子感慨地说:“我的主张到头了!没有人能了解我了!”子贡不明白,问孔子说:“您为什么认为没有人能了解您了呢?”孔子回答说:“我从不怨天尤人,下学人事,上通天理,所以,了解我的只有上天了!”  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使自己的人格受侮辱,只有伯夷、叔齐两个人能够做到吧!”他又说:“柳下惠、鲁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使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虞仲、夷逸隐居,不言世事,行为清高、纯洁,对自我的废弃合于权变。我和这些人就不同了,既没有绝对的可以,也没有绝对的不可以。”  第11节:新读史记(下卷)(11)  孔子说:“不是嘛!君子最怕自己死后不能流芳百世。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靠什么给后人留下好名声呢?”于是,他根据鲁国的史记创作了《春秋》一书。此书上起鲁隐公,下至鲁哀公十四年,记载了鲁国的十二位国君在位时期的历史。它以鲁国为中心进行记述,尊奉周王室为正统,借鉴了殷代的旧制度,上推而继承了三代的法统,文辞简约而意旨广博。吴、楚的国君自称为王,《春秋》贬称其为子爵;践土会盟,实际上是晋国国君召周王去的,而《春秋》对此则避讳说:“周王到河阳巡狩。”依此类推,《春秋》一书以此为准绳,褒贬当时的人和事。后代国君中有的对此书加以倡导、推广,使其蕴涵的义法通行,那样,天下的乱臣贼子就会感到恐惧了。  孔子任职期间,审理诉讼案件,如果文辞上存在可以和别人商议的地方,他就决不独自决断。至于《春秋》的写作,孔子该写的一定写,应删的一定会删去,甚至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都不能对《春秋》增删一个字。孔子对学习《春秋》的弟子们说:“后人知道我孔丘,是因为《春秋》这部书,而要是怪罪我也是因为该书。”  一年以后,子路死在卫国。孔子也病了,子贡来探望他。而孔子正拄着拐杖在家门口悠闲的散步,他看见子贡,问他说:“赐,你为什么来的这么晚啊?”随即,孔子叹息,唱起了哀怨的歌曲:“泰山要倒塌了!梁柱要折断了!哲人要凋谢了!”同时,孔子落下了伤心的眼泪。他又对子贡说:“天下失去常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遵循我的主张。夏代人死了,棺木停放在东台阶,周代人死了,棺木停放在西台阶,殷代人死了,棺木停放在厅堂的两根柱子中间。昨晚,我梦见自己坐在厅堂的两根柱子中间,接受他人的祭奠。我原本就是殷人啊。”七天以后,孔圣人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圣人身后  孔子去世以后,鲁哀公致悼词说:“老天爷不仁慈,不肯留下这位老人,丢下我一个人在位,我既孤独又伤痛。啊!多么悲痛!尼父,我顾不得用礼法约束自己了!”子贡听到这个悼词以后,反驳说:“鲁国国君难道不会终老于鲁国吗?先生曾经说过:‘礼法丧失就会昏乱,名分丧失就会出现过失。意志丧失就会昏乱,失去所宜就会出现过失。’先生生前,鲁国国君不能重用他;去世以后,鲁国国君写祭文来哀悼他。这是不符合礼法的。他以诸侯的身份而自称‘我一个人’,这是不符合名分的。”  孔子去世以后,被葬在鲁城以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服丧三年。三年丧期完毕,大家相对哭泣、各又尽哀,大部分人告别离去,有的却留在了鲁城。只有子贡在孔子的墓旁搭了一间小屋,守墓共达六年,然后才离去。后来,孔子的弟子与其他的鲁国人前往孔子墓地居住,逐渐达到了百余家。因此,这里后来被命名为孔里。鲁国人世代相传,每年都按时到孔子的墓前祭拜,而儒生们也在那里讲习礼仪,举行乡饮、射礼等活动。孔子的墓地有一顷面积。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们居住的内室,后来就改建成了孔庙,收藏孔子生前使用过的衣冠、琴瑟、车辆、书籍等物品,这种传统被一直延续下去。汉代的时候,高皇帝刘邦经过鲁地,用太牢的礼仪祭祀孔子。而鲁地的诸侯、卿相一到任,常常先是到孔子墓地去拜谒,然后才开始处理政务。  孔子生下了孔鲤,孔鲤先于孔子去世。孔鲤生下了子思,子思曾经创作了《中庸》。其他的孔氏后人中,比较著名的有孔付,他曾经做过汉惠帝的博士,后来被提升为长沙太守,身高达到了九尺六寸。孔安国是汉武帝时期的博士,官至临淮太守,但是短寿早死。  折翅鸿鹄  鸿鹄的志向,在高高的蓝天。  他曾经振翅高飞,最后却折翅而亡。  但一飞冲天的勇气,却是永恒的赞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胜,字涉,是阳城人。陈胜年轻的时侯,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用耕田。一次,他停下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时,感慨恼恨了好一会儿,说:“假如谁将来富贵了,大家相互不要忘记了。”和他一起受雇的伙伴们笑着回答说:“我们这些被雇给人家耕田的,哪能富贵呢?”陈胜叹息着说:“唉!燕麻这类小鸟怎么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第12节:新读史记(下卷)(12)  起义的准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九百人被征调到渔阳戍边。恰遇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们估计已经延误了到达渔阳规定的期限。按照法津规定,过了规定的期限是该杀头的。陈胜、吴广就商量说:“如今逃走也是死,起义干一番大事业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事而死好不好?”陈胜说:“天下受秦朝统治之苦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该他来继位,应该继位的是大儿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规劝皇上,秦始皇派他领兵在外地驻守。如今听说他并没有什么罪,却被秦二世杀害。老百姓都听说他很贤德,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原是楚国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的人以为他已经死了,有的人以为他逃亡在外躲藏了起来。现在假使我们冒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向天下人民发出起义的号召,应该会有很多人响应。”吴广也这么认为。  于是二人就去占卜吉凶,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暗示他们说:“你们的事都能成,能够建功立业。然而你们向鬼神问过吉凶了吗?”陈胜、吴广很高兴,揣摩占卜人所说向鬼神问吉凶的意思,说:“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望。”于是就用朱砂在一块白布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塞进别人捕来的鱼肚子里。戍卒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了鱼肚中的帛书,对这事觉得非常奇怪。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到驻地附近一座草木丛生的祀所里,在夜里点燃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喊道:“大楚兴,陈胜王。”戍卒们在深更半夜听到叫声,都非常惊恐。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议论纷纷,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大泽乡起义吴广一向关心别人,戍卒中很多人都愿为他效劳出力。押送队伍的县尉喝醉了酒,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跑,以激怒县尉,惹他当众侮辱自己,借以激怒众人。那县尉果然鞭打吴广,县尉又拔出佩剑,吴广突然起来,夺剑杀死了县尉。陈胜又帮助他,合力把押送的县尉全部杀死。二人随即召集属下号召说:“各位在这里遇上大雨,大家都误了期限。误期按规定要杀头。即使不被杀头,但将来戍边死去的肯定也得十之六七。再说大丈夫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名扬后世,王侯将相难道都是天生注定的吗?”属下的人听了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心甘情愿听凭差遣。”于是他们假冒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举行起义,以顺应民众的愿望。大家都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他们又筑起高台来宣誓,用将尉的头作祭品。陈胜任命自己做将军,吴广做都尉。  建号张楚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随后又攻打蕲县。蕲县攻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起义军一连攻下铚、酂、苦柘、谯几个地方。他们一面进军,一面不断补充兵员扩大队伍。等行进到了陈县的时候,已拥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卒好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县令都不在,只有留守的郡丞领兵与起义军在城门下作战。结果郡丞兵败身死,于是起义军就进入城中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掌管教化的三老和地方豪杰前来开会议事。与会的人都说:“将军您身披铠甲,手执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昏君,诛灭暴虐的秦王朝,重新建立了楚国的政权,论功劳应该称王。”陈胜于是就自立为王,国号为张楚。  兵败戏亭陈胜、吴广起义后,一呼百应,全国各地都爆发了起义响应陈胜。陈胜派周文率领军队,西入函谷关,与秦军决战。周文是陈县有名的贤人,曾经是项燕军中的占卜望日官,也在楚相春申君黄歇手下做过事。他一路上边走边召集兵马,到达函谷关的时候,已经有战车千辆,士兵几十万人。周文大军到了咸阳附近的戏亭时,驻扎下来。秦二世派少府章邯赦免了在骊山服役的囚徒和奴隶,全部调集来攻打张楚的大军,结果楚军大败。周文失败之后,逃出函谷关,在曹阳驻留了两三个月。章邯又追来把他打败,他再逃到渑池驻守,章邯又来追击,再次把他打得惨败。周文只得自杀,他的军队也损失巨大,几乎不能作战。  第13节:新读史记(下卷)(13)  群王自立  陈胜派出义军征讨各地。没想到的是,将领武臣到达邯郸,就自立为赵王,陈馀做大将军,张耳、召骚任左、右丞相。陈胜知道后非常生气,就把武臣等人的家属逮捕囚禁了起来,打算杀死他们。有人进谏说:“秦王朝还没有灭亡就杀了赵王将相的家属,这等于是又生出一个与我们为敌的秦国来。不如就此封立他好些。”陈胜于是就派遣使者前往赵国去祝贺,同时把武臣等人的家属迁移到宫中软禁起来,又封张耳的儿子张敖做成都君,催促赵国的军队赶快进军函谷关。赵王武臣的将领们商议说:“大王您在赵国称王,并不是楚国的本意。等到楚灭秦以后,一定会来攻打赵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不派兵向西进军,而派人向北攻取原来燕国的辖地以扩大我们自己的土地。赵国南面据黄河天险,北面又有燕、代的广大土地,楚国即使战胜了秦国,也不敢来压制赵国。如果楚国不能战胜秦国,必定就会重视赵国。到时候赵国趁着秦国的疲敝,就可以得志于天下了。”赵王认为说得有道理,因而迟迟不向西出兵,反而派人领兵北上去攻取燕地。  各路起义军看到陈胜无力控制局面,也纷纷自立为王,起义军面临分裂的境地。  夥涉为王  陈胜称王之后,从前一位曾经与他一起雇佣给人家耕田的伙计听说他做了王,来到了陈县,敲着宫门说:“我要见陈胜。”守宫门的长官要把他捆绑起来。经他反复解释,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等陈胜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胜的名字。陈胜听到后,召见了他,与他同乘一辆车子回宫。当这个人走进宫殿,看见华丽殿堂房屋、帷幕帐帘之后,说:“夥颐!陈胜大王的宫殿高大深邃啊!”楚地人把“多”叫做“夥”,自此之后,天下流传着“夥涉为王”的说法。这位客人在宫中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放肆。他还常常跟人讲陈胜从前的一些旧事。有人就对陈胜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陈胜就把来客杀死了。从此之后,陈胜的故知旧交都纷纷离去,没有再亲近陈胜。  陈胜还任命朱房做中正,胡武做司过,专门督察群臣的过失。将领们攻占了地方回到陈县来,命令稍不服从,就会被二人抓起来治罪。两人苛刻地寻求群臣的过失来表现对陈胜的忠心。凡是他俩不喜欢的人,一旦有错,不按照正规程序交给负责司法的官吏去审理,就擅自予以惩治。陈胜却很信任他们。将领们因为这些缘故就渐渐疏远陈胜了。  陈胜、吴广之死  将军田臧等人一起谋划说:“周文的军队已经溃散,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到来,我们包围荥阳城久攻不下,如果秦国的军队到来,一定会被打得大败。我们不如留下少量的部队,守住荥阳,把其余精锐的军队全部迎击秦军。现在吴广骄横,又不懂用兵权谋,这样的人无法和他商量议事,不杀了他,我们的计划恐怕会被破坏。”于是他们就假冒陈胜的命令杀掉了吴广,把吴广的头献给了陈胜。陈胜无奈,只得派使者任命他做上将军。田臧于是派部将李归等人驻守荥阳城,自己带了精锐的部队西进到敖仓迎战秦军,结果田臧战死,军队溃散。章邯趁机领兵攻取了荥阳。  各路起义军节节败退,陈胜也退到了汝阴。没想到的是,陈胜的车夫庄贾将他杀死投降了秦军。陈胜被安葬在砀县,谥号隐王。陈胜虽然死了,但他所发动的起义最后终于灭掉了秦朝。汉代建立后,汉高祖为了赞扬他的首创之功,在砀县安置了三十户人家为陈胜看守坟墓,按时祭祀他。  齐国名相  大国的强盛,离不开肱骨之臣的努力。  为了齐国的强大,他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是他们造就了东方大国的荣耀。  知音鲍叔牙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与鲍叔牙交往甚密,因而鲍叔牙知道他贤明且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受到鲍叔牙的接济,鲍叔牙对此从来没有过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两人各为其主。后来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接着便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也为此被囚禁起来。于是鲍叔牙多次向齐桓公举荐管仲,最终受到齐桓公的赦免并得到了重用。  第14节:新读史记(下卷)(14)  管仲说:“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每次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反而使他陷于窘境,更加困顿不堪,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却认为是我正时运不济。我曾多次做官,但都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于是他的贤良也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鲍叔牙死后,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为相  管仲出任齐相后,凭借着齐国地处海滨的有利条件,注意流通货物,积聚财富,逐渐使得国家变得更加富强,兵力也更加强盛。他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顺应百姓意愿,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所以他的政令特别容易推行。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使国家逢凶化吉,使战斗反败为胜。他能够分别轻重缓急,知道慎重地权衡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南袭蔡国,管仲却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楚国不向齐王纳贡。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  管仲为相后,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他娶了三姓女子,还越级使用国君的礼节,但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才得以继续称霸。  三朝元老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生活节俭又勤于政务,在齐国受到人们的敬重。即使在他做了齐国国相之后,也不常吃肉,妻妾也不让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如果表扬了他,他也不喜形于色,仍是十分平静的样子;如果不赞许他,就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执行命令时,如果国君政策清明,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反之,就有选择地执行命令。因此,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之后,他的名声渐渐显扬于各国诸侯。  知错能改  越石父是个贤才,但因为犯罪而被人囚禁。晏婴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车驾的左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把他拉回了家。由于晏婴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径直走进了内室,并过了好久也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婴绝交。晏婴很不解,匆忙整理好衣帽问道:“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了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你这话不对。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会得到伸张。当我被囚禁时,那些人不解我,因而,即使受到委屈我也不觉得怎样。而现在,您是因为知晓我的长处才把我赎买出来,可以说是了解我的,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我还不如再回去坐牢呢。”晏婴恍然大悟,于是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车夫的转变  晏婴做齐国国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见他替晏婴驾车时,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的样子。他的妻子就很生气。于是等车夫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婴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你看他外出时,思想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而你身高八尺,只不过做了人家的车夫,却洋洋得意,很满足的样子,因此我要和你离婚。”车夫听后很是惭愧,自此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婴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原因,车夫就如实相告。晏婴于是推荐他做了大夫。  第15节:新读史记(下卷)(15)  战国四君子  显赫的家世,尊贵的地位。  战国的历史,曾一度被他们左右。  人臣的本分,却使他们不能僭越天子的尊严。  名门中的智者  孟尝君,名田文。他的父亲是靖郭君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从齐威王的时候起,田婴就担任官职、掌管政事,曾经跟随邹忌以及田忌的军队去援救韩国,攻打魏国,并立下了战功。齐宣王时期,田婴奉命出使韩国、魏国,使它们归服了齐国。再次立下一功。两年以后,田婴出任齐国的丞相,并且继续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齐宣王去世以后,儿子闵王继位。三年以后,齐闵王把薛邑封赐给田婴,以表彰他的功绩。  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田文是他的一个贱妾所生,而且出生在五月初五这个不吉利的日子。当时,田婴对这个贱妾说:“不要养育这个孽种。”但是,这个女人爱子心切,还是偷偷把田文养育了下来。田文长大以后,他的母亲通过自己的兄弟把田文引见给他的父亲。希望他能改变当初的想法与儿子相认。不料,田婴当即责怪这个贱妾说:“当初,我让你抛弃这个孽子,而你却胆敢把他养活,这是为什么?”田文见母亲不敢回答,便给田婴叩头,然后问道:“您为什么不愿意养活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田婴回答说:“这一天出生的儿子,将来会长得跟门户一样高,对父母亲不利。”田文又问:“人是受命于上天呢,还是受命于门户呢?”田婴听后,默不作声。田文不依不饶,继续说道:“如果人生受命于上天,您有什么好忧虑的呢?如果是受命于门户,那么,您加高那个门户就是了,有谁能够达到那样的高度呢?”田婴十分惭愧。  很久以后,田文找到一个机会,问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田婴回答说:“叫孙子。”田文接着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田婴回答说:“叫玄孙。”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子叫什么?”田婴回答说:“我不知道。”于是,田文说:“您在齐国执政已经历经三代君王了,其间,国家的土地没有扩大,实力没有增强,门下没有一位贤者。而您家里的财富却累积如山。如今,您的姬妾身着绸缎,而士人却连粗布衣服都穿不上;您的奴婢每天都会吃剩下不少的粮食、鱼肉,而士人却连粗茶淡饭都吃不饱。这种情况下,您还在积累财富,没有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上,我真不知道您是怎么想的。”田婴对田文的这番话感到惊奇,暗自佩服他的才能,开始器重他,让他主持家事、负责接待宾客。结果,田府的宾客越来越多,而田文的名声也传扬到了各国。各国执政者都派人到齐国,请求田婴把田文立为嗣子,田婴答应了他们。结果,田婴去世以后,田文果然继位。  招揽士人  田文住在薛邑,因为他的名声大、为人亲善又礼贤下士,所以各国宾客以至犯罪逃亡的人,都到这里来依附他。田文为他们安家立业,并且始终给予优待,因此,天下的士人几乎被他揽尽。他门下食客有三千人,这些人不论贵贱,待遇一律与田文相同。田文与宾客座谈的时候,他经常在屏风后面安排一位随从,负责记录谈话的内容。他总是询问宾客家里的生活情况,宾客的相关回答就被记录下来。于是那些贫困的宾客就常常受到田文的接济,并且田文送去的慰问品也常常先于他们到家。有一次田文招待客人们吃晚饭。席间,有一位客人无意间遮住了灯光。对此,另一位客人发怒,以为自己受到的待遇低于别人,便停止用餐,告辞离席。田文迅速起身,端着自己的饭菜让这位客人比较。结果,田文的饭菜竟然与这些地位低下的客人一样。这个客人感到惭愧,随即自尽了。田文十分伤心,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从此,士人中间更加传颂田文即孟尝君的美德。田文对门客们无所选择,他对每个人都很好,而门客们则认为孟尝君最亲近自己,都愿意为他效死力。  出使秦国  秦昭王听说了田文的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然后,要求接见田文。于是,田文准备前往秦国,而他的宾客们则都不愿意让他走,纷纷加以劝阻,但是田文却执意要去。眼看着行期越来越近,大家都很焦急。这个时候,著名的说客苏代前来求见田文,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路上听到一个木偶人和一个土偶人的交谈。木偶人说:‘如果天下雨,你将会被毁坏。’土偶人说:‘我源自于泥土,毁坏了就回归泥土。而你就会被雨水冲走,不知道将身归何方了。’如今,秦国是虎狼般的国家,而您却要前往,如果不能回来,恐怕就会被土偶人讥笑了吧?”田文听后,认为有道理,便不再想去秦国。  第16节:新读史记(下卷)(16)  齐闵王二十五年,田文还是被派往了秦国。秦昭王知道他的才能,非常赞赏他,就想要任用田文做秦国的宰相。但是,有人劝秦昭王说:“田文虽贤能但毕竟是齐国的王族,如果他当上了秦国的宰相,一定会先考虑齐国的利益,然后才考虑秦国的利益。这样的话,秦国就危险了。”于是,秦昭王就放弃了原来的想法,但也不想放虎归山,就把他囚禁了起来并企图杀死他。  鸡鸣狗盗  田文在狱中派人联系上了秦昭王的爱妾,想要请求她在秦王面前为自己说情。这位爱妾提出了一个条件说想得到田文的白狐皮大衣。当时,田文身边只有这么一件白狐皮大衣,价值千金、天下无双,而到了秦国以后,他就把这件宝贝献给了秦王。对此,田文深感忧虑,问遍了宾客,却没有人能想出对策。最后,有一个末等宾客挺身而出,他说自己善于偷盗,可以取回白狐皮大衣。无奈之下,田文只得派此人前往。这个人果然出手不凡,不长时间就偷回了大衣。这样,秦王爱妾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她就为田文在秦王面前说了情,秦王对这位爱妾的话言听计从,使释放了田文。田文出狱以后,立即乘车飞奔,离开了咸阳。一路上,他不断地更改通行证,甚至为了出关而更改了自己的姓名。放走田文以后不久,秦王就后悔了,于是他随即派兵火速追赶。田文一行人在半夜里到了函谷关下。可是按照秦国的法律,鸡叫以后才可以开关门放行,而当时距离天亮鸡叫还有一段时间。眼看着追兵将至,而自己又出不了关,田文一时焦急万分却毫无办法。这时候,又一位末等宾客自告奋勇,说自己可以模仿鸡的叫声。于是田文就让他快些施展本领。结果,这个人模仿鸡的叫声一叫,附近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守关的士兵以为天要亮了就根据法令开门放行。田文等人出了关也就是一顿饭的工夫,秦王派来的追兵就到了关下。但是田文他们已经离开了秦国的国境,追兵没有办法,只好回去复命。当初,田文把这两个鸡鸣狗盗之人安排在众位宾客中,大家都以与他们为伍而感到羞耻。可等到田文在秦国遭难的时候,最终拯救他的不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人,而正是这两个被众人所贱视的人。从此以后,这两个人受到了大家的敬佩,而田文更是由于当初的远见而受到士人的称赞。  田文任相  田文在返回齐国的路上经过赵国,平原君对他以礼相待。离开邯郸以后,田文等人来到了赵国的一个县,那里的人听说田文很贤能,便都出来观看他。人们原本以为田文一定是一位高大魁梧的长者模样,可是等见到他以后,大家都很失望,原来他竟是一个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人,因而不少人都在暗地里窃笑。田文听到了人们的议论与嘲笑,勃然大怒,与他的宾客们跳下车来,大开杀戒,把这个县的人全部杀死了。  田文回到齐国以后,齐闵王内心十分不安,因为当初是他派遣田文出使秦国,从而差点儿导致田文的被害。为了平息田文心中对自己的怨恨,他便任用田文做了齐国的丞相,主持政务。田文执政以后,由于对秦国一直心存怨恨,他便打算拉拢韩国、魏国去一起对付秦国。为此,田文准备先帮助这两国攻打楚国,以此来得到他们的信任。但是他的这种做法显然是把一己的恩怨凌驾在了国家的利益之上。为此,说客苏代再次劝说他,为他分析了这么做的严重后果。最终,田文只得放弃了这个打算。  有一次,田文的家臣魏子替他收缴封邑的租税。魏子往返了三次,却没有拿回来一文钱。田文责问他为什么这样,魏子回答说:“臣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贤者,于是臣便擅自做主,把收缴上来的租税以您的名义送给了他,因此臣空手而归。”田文听后十分恼火,便斥退了魏子。几年以后,有人在齐闵王面前毁谤田文,说他将要作乱。不久,齐闵王被贼臣田甲劫持,脱险以后,齐闵王怀疑这件事情是田文在幕后操纵的。便想惩治他。田文闻讯后恐惧不已,可又无法为自己申辩,便只好逃往国外。当初接受魏子馈赠的那位贤者听说了此事,为了报答田文的恩情,他便上书齐闵王,为田文申诉、辩白,并且以自己的性命为田文担保。接着,那个人又来到王宫门前自刎而死,希望用自己的性命来洗清田文的罪名。齐闵王被此人的举动所震惊,于是便派人去跟踪调查事情的真相。结果证明,田文果然是清白的。于是,齐闵王又召回了田文,打算继续让他担任丞相。而田文则已经厌倦了复杂、黑暗的政治生活,便借口自己身体有病,请求齐闵王恩准他告老还乡。齐闵王看他无意于仕途就批准了他的请求。  第17节:新读史记(下卷)(17)  回家休养的田文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齐国的政治与外交。后来,齐闵王灭掉了宋国,变得更加骄傲,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他打算除掉田文。田文知道后非常害怕,为了逃命便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动身前往魏国。魏昭王任用田文做了宰相,不仅与秦国、赵国联合,还与燕国一同打败了齐国。齐闵王出逃到莒邑,最终死在那里。此后,田文辞去魏国宰相的职位,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他坚持中立的态度,不归属于任何一个国家。齐襄王继位以后,害怕田文的潜在威胁,便与他结好,重新亲近他。几年以后,田文在薛邑去世,齐王赐给他孟尝君的谥号。随后田文的几个儿子争着继位,弄得薛邑一片混乱。齐国与魏国趁机联合灭掉了薛邑,从此,田文的祭祀断绝了。  不知足的冯谖  田文礼贤下士的美名传遍了天下,当时齐国的一个名叫冯谖的人前来拜见他。冯谖家里很穷,他穿的是草鞋,身上的衣服也是粗布的,并且还有不少补丁。田文接见了他,但没有看不起他的意思,便客气地问他说:“先生远道而来,不知有何指教啊?”冯谖直率地回答说:“我听说您能够礼贤下士,而我因为贫穷无法生存,所以特意前来托身给您。”田文笑了笑,便吩咐家臣把冯谖安排在下等宾客所居住的传舍里。  十天以后,田文问传舍的舍长说:“这些天,新来的客人冯谖都做了些什么呀?”舍长回答说:“冯先生很贫穷,身上只有一把剑,又用草绳缠着剑柄。他用手指弹着剑,吟唱道:‘长剑啊长剑,咱们还是回家吧,这里吃饭没有鱼啊。’”田文听后,觉得冯谖可能对居住在下等宾客住的传舍不太满意,于是就吩咐家臣把他安排到了中等宾客居住的传舍,从此以后,冯谖的饭桌上有了鱼。五天以后,田文又问舍长同样的问题。舍长回答说:“冯先生又弹着剑吟唱道:‘长剑啊长剑,咱们还是回家吧,这里出入没有车子啊。’”田文于是又吩咐家臣把冯谖安排到了上等宾客居住的传舍,从此以后,冯谖出入可以有车坐了。又过了五天,田文第三次问舍长同样的问题。舍长回答说:“先生又弹着剑吟唱道:‘长剑啊长剑,咱们还是回家吧,我无法养活家人啊。’”这回,田文终于有些不耐烦了,流露出了不高兴的神情,但是他还是派人给冯谖的家人送去了财物。从此以后,冯谖就不再吟唱了,而田文门下的众多宾客都认为他贪得无厌,所以没有人愿意搭理他。  冯谖收债  冯谖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当时,田文担任齐国丞相,在薛地他有一万户的封邑。随着门下食客日益增多,田文对他们的供养也出现了麻烦,因为单靠封邑的收入已经远远不够了。于是田文派人到封邑去放债,想借助利息来解决食客的供养问题。但是,一年多的时间里,利息却始终收不上来。对此,田文很忧虑,他问左右的人说:“什么人可以为我到薛邑去收回利息啊?”传舍的舍长说:“冯谖先生看样子是位能说会道的人,他年纪大了,又没有别的技能,您可以让他去收债。”田文见没有其他合适人选,便同意了舍长的建议,派冯谖去收债。  冯谖到了薛邑,首先凭借着自己的本事收回了十万钱的利息,但还有更多的利息没有收回。于是,冯谖用这十万钱买酒买牛,号召凡是欠孟尝君钱的人,无论是能还利息的,还是还不上利息的,都带着借钱的契约前来集会。冯谖招待大家吃喝,在众人酒酣兴起的时候,他与每个人合契验证。凡是能还利息的,冯谖与之约定期限;而因为贫穷不能还利息的,他则干脆把这些人的契约一把火烧掉了。冯谖对众人说:“孟尝君之所以放债,是因为他希望贫穷的人可以借此置办产业、过上好日子;他之所以收取利息,是因为自己无力供养过多的食客。如今我这么做,完全是孟尝君的吩咐。各位请尽情地吃喝,我们千万不能辜负这样的好主人啊!”众人听后,都起身行礼,表示对孟尝君的敬意。  田文听说冯谖把契约烧掉了,十分生气,立即派人把他召了回来。冯谖回来以后,田文当即责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冯谖回答说:“如果我不准备酒食,人们就不会来集会,这样,我就无法知道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能够还债的,我和他约定了期限。无力还债的,不论我怎么做,他们始终还是还不上利息。长此以往,他们欠的利息会越来越多,如果您逼债过急,他们就会选择逃跑,以此来废除债务。如此以来,齐王会认为您贪图财利而不知道爱护士人和百姓,下面的人也会背叛、反抗您。如今,我烧掉了那些徒有虚名的债券,这样一来,不但那里的老百姓急着来亲附你,同时还扬显了您的美名,您对我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田文听后,觉得冯谖的话有道理,便向他致了谢,但是,他的心里还是不怎么舒坦。直到后来田文被齐王罢免而回到薛邑,他看见那里的百姓对他这样的失意之人居然夹道欢迎,才深刻地感悟到当年冯谖做法的高明之处。  第18节:新读史记(下卷)(18)  患难见真情  秦国、楚国害怕田文当政给会自身带来不利,便派人到齐国去诽谤他。齐闵王听信了这些谗言,认为田文功高震主并且大权独揽,结果就将他罢免了。众位宾客看见田文失势,都纷纷离开了他。唯独冯谖没有走,他对田文说:“请您借给我一辆车子吧,我将到秦国去游玩。不久之后,我一定会使您在齐国东山再起,而且更加尊贵。”于是,田文为他准备了车马和礼物,派他出使秦国。不久,冯谖到达秦国,见到了秦昭王,对他说:“大王,天下的说客,向西到秦国来的,都是想使秦国强大而削弱齐国,向东到齐国去的,都是想使齐国强大而削弱秦国。可见,秦国、齐国雌雄难分、势不两立。谁称雄谁就可以得到整个天下。”秦昭王对他的话很感兴趣,就询问冯谖可以使秦国称雄的办法。冯谖说道:“想必大王也得知孟尝君被齐王罢免的事情了吧。正是由于孟尝君的存在,齐国才受到天下的重视。如今,他却被罢免,内心一定怨恨,必然会背叛齐国。如果他归附秦国,那么秦国就会从他那里得知齐国的实情以及重要的内幕,因此,就可以把齐国踩在脚下。到时候,秦国恐怕就不只是称雄了吧?现在您应该赶快派人带着礼物偷偷地去迎接孟尝君,可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啊!如果齐王觉悟,重新任用孟尝君,那秦国与齐国谁将最终称雄就难以预料了。”秦昭王十分赞同冯谖的话,便派使臣驾着十辆车子,带着百镒黄金去迎请孟尝君。  冯谖辞别秦王,在秦使者到达之前迅速地赶回齐国。他求见齐闵王,对他说:“天下的说客,凡是向西到秦国去的,都是想使秦国强大而削弱齐国;凡是向东到齐国去的,都是想使齐国强大而削弱秦国。可见,秦国、齐国雌雄难分、势不两立,如果秦国实力加强,齐国就会被削弱。我私下里听说秦王要派遣使臣持重金、厚礼来迎请孟尝君。孟尝君不答应也就罢了,如果他西去担任秦国的宰相,那秦国实力必定要大为增强,齐国就会成为弱者,要是事情真的会变成这样的话,我国的临淄和即墨也就危险了。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到来之前重新任用孟尝君,并且加封他来表示您的歉意呢?如果您这么做,孟尝君一定会欣然接受。到时候,秦国虽然是个强国,难道还可以迎请人家的丞相吗?挫败了秦国的这个阴谋,就可以断绝它称霸的野心了。”齐闵王认为冯谖说的十分有理,为自己罢免田文的做法后悔不已。为了阻止秦国得到田文,他便赶紧派人到边境上去等候秦国的使者。秦国的使者到达以后,齐王派出的人立即回来报告。于是,齐闵王就召回孟尝君,恢复了他的丞相职位,并且在他原来的封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千户。秦国使者得知孟尝君被重新启用,便无奈地回国了。  田文官复原职,冯谖前往薛邑迎接他回临淄。即将到达临淄的时候,田文长叹一声,说道:“我礼贤下士,对待宾客没有半点的差错,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这您是知道的。当初我被免职,失了势,这些人都弃我而去,多么的无情啊!如今,幸蒙先生相助,我得以官复原职,这些无情之人还有什么面目再来见我呢?如果他们打算重投我的门下,我一定会当面唾弃、侮辱他们。”冯谖听后,立即停车,下来跪拜。田文大吃一惊,马上下车将他扶起,问道:“先生这是为宾客们道歉吗?”冯谖回答说:“不是的,是因为您说错了话。事物都有必然的归宿,人情也有固然的倾向,您知道其中的道理吗?”田文立即恭敬地请教。于是冯谖接着说:“凡是生命就必然有死亡,这是事物必然的归宿;富贵的人有很多门客,贫贱的人很少有朋友,这就是人情固然的倾向。您难道没有见过赶集的人吗?天刚亮,他们就跑到集市上,争着购买东西;日暮以后,经过市井的人都十分悠闲,甚至对商贩们看都不看一眼。这些人不是爱好早上而厌恶傍晚的集市,而是他们想要购买的物品在傍晚已经卖光了。您失去职位,宾客们离开您,您不值得为此埋怨他们以至于断绝了他们日后的门路,希望您仍像以前一样礼待他们。”孟尝君听后,向冯谖行了一个大礼,说道:“我恭敬地听从您的指教。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第19节:新读史记(下卷)(19)  知错能改  平原君赵胜,是赵国的公子。他在诸多公子中最为贤能,好客养士,投奔到他门下的宾客有几千人。平原君曾三次担任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的丞相。  平原君家有座高楼面对着下边的民宅。民宅中有个跛子,总是一瘸一拐地出外打水。平原君的一位小妾在楼上看到跛子打水的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第二天,这位跛子找上平原君的家门,对平原君说:“我听说您喜爱士人,士人之所以不怕路途遥远千里迢迢归附您的门下,就是因为您能礼贤下士。我不幸得病致残,可是您的姬妾却在楼上耻笑我,我希望您把她给杀了。”平原君笑着应答说:“好吧。”等那个跛子离开后,平原君又笑着说:“看这小子,竟因一笑的缘故要杀我的爱妾,不也太过分了吗?”  过了一年多,宾客们陆陆续续离开了有一多半。平原君感到很奇怪,就问道:“我赵胜对待各位先生从不敢有失礼的地方,可是为什么你们纷纷离开我呢?”一个门客走上前去回答说:“因为您不杀死耻笑跛子的那个姬妾。大家认为您好色轻人,所以纷纷离开了。”平原君无奈,只好斩下了那个爱妾的头颅,亲自登门献给跛子,向他道歉。之后,原来离开的门客又陆陆续续地回到了平原君身边。  毛遂自荐  秦国围攻邯郸的时候,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平原君想选出门下文武兼备的二十名食客一同前往楚国,结果只选出了十九人,剩下一人没有着落。这时一个叫毛遂的人,径自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大王,我听说您要跟门下的二十名食客到楚国去,让楚国订下合纵盟约。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平原君问道:“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有几年啦?”毛遂回答道:“到现在整整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能的贤士生活在世上,就如同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锋尖立即就会显露出来。如今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我的左右近臣们从没有人称赞推荐过你,我也从来没听说过你,这说明先生没有什么专长啊。先生还是留下来吧。”毛遂说:“我今天请求把我放在口袋里。假使我早就被放在口袋里,整个锥锋早都会脱露出来,而不只是露出一点儿锋尖就罢了的。”平原君被毛遂的话感动了,最终觉得这个毛遂确实不是个等闲之辈同意让他一同前去。那十九个人则互相使眼色示意,暗暗嘲笑毛遂不自量力。  毛遂使楚  平原君等人到达楚国后,毛遂跟那十九个人辩论天下大事,十九个人暗暗称奇。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订立盟约,从早晨就谈判,直到中午还没决定下来,那十九个人就鼓动毛遂前去游说。于是毛遂紧握剑柄,对平原君说:“谈合纵不是‘利’就是‘害’,只两句话罢了。现在时间这么久了还决定不下来,是什么缘故啊?”楚王见毛遂登上堂来,就问平原君:“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回答说:“这是我的随从家臣。”楚王厉声呵叱道:“还不给我下去!我是跟你的主人谈判,你来干什么!”毛遂紧握剑柄走向前去说:“大王敢呵叱我,不过是依仗楚国人多势众罢了。现在我与你相距只有十步,十步之内大王是无可依托的,大王的性命就控制在我的手中。楚国领土纵横五千里,士兵百万,足以成就霸业。可楚国却让秦国的白起屡战屡胜,连赵王都感到羞耻,可是大王却不觉得羞愧。我们的合纵盟约是为了楚国,而不是为了赵国。”楚王听得此言,又怕毛遂伤害自己就立即改变了态度说:“是,是,的确像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一定竭尽全国的力量帮助赵国。”毛遂于是让楚王和平原君歃血为盟,缔结了和约。  平原君回国后,说:“哎,我再不敢自夸能识别人才了。经我观察识别的人才多说有上千,少说也有几百人,我自认为不会遗漏天下的贤能之士,现在竟然把毛先生给漏下了。先生凭着他那一张能言善辩的嘴,竟比百万大军的威力还要强大啊。”  功臣李同  平原君回到赵国以后,楚国派春申君带兵救援赵国,魏国的信陵君也假托君命夺取军权带兵前去救援。可是两处援军都还没有赶到,秦国就开始急速围攻邯郸,邯郸告急,眼看就要失守,平原君极为焦虑。一个叫李同的小官问平原君道:“您不担忧赵国灭亡吗?”平原君说:“赵国如果灭亡,那我就要做俘虏,我怎么能不担忧呢?”李同说:“邯郸的百姓,拿人骨当柴烧,交换孩子当饭吃,可以说危急至极了,可是您的后宫姬妾数以百计,侍女们都穿着丝绸绣衣,吃着山珍海味,而百姓却粗布短衣难以遮体,终日无以果腹。现在百姓困乏,兵器用尽,有人甚至削尖木头当长矛箭矢,而您的珍宝钟罄照旧无损。假使秦军攻破赵国,您要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假若赵国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现在您如果能命令后宫女子编到士兵队伍中,分担守城劳役,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都分发下去供士兵享用,士兵正当危急困苦之时,是很容易感恩戴德并奋勇杀敌的。”于是平原君采纳了李同的意见,果然得到三千敢死之士。李同也加入了三千人的队伍,奔赴战场同秦军决一死战,结果,秦军一败涂地。恰巧楚、魏援军也相继赶到,秦军见事不妙只得退兵。  第20节:新读史记(下卷)(20)  虞卿的诡计  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赵为由替平原君请求增加封邑。公孙龙得知这个消息后,就连夜乘车去见平原君说:“虞卿这么做是很不合适的。国君让您任国相,并不是因为您的智慧才能在赵国独一无二;划出城邑封赐给您,也不是因为您做出了多大的功绩,只是由于您是国君近亲啊。您接受相印时并不因自己能力不够而推辞,取得封邑时也不因自己没有功劳而不接受,也是由于您自己认为是国君的近亲的缘故啊。如今信陵君出兵保卫了邯郸而您却要求增加封邑,这是无功时作为近亲接受了封邑,而有功时又要求按照普通人的标准来论功计赏,这显然是很不合适的。况且不管事情成败与否,虞卿都会占得便宜。事情成功了,他就要像拿着契券一样来索取报偿;事情不成功,他也会拿着为您争功求封的虚名来让您感激他。您千万不要听从他的主张。”平原君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于是就拒绝了虞卿的建议。  平原君在公元前251年去世。他的子孙世代承袭他的封爵,直到赵国灭亡。  料事如神  虞卿是个能言善辩的说客。他第一次拜见赵王,赵王便对他青睐有加;第二次拜见赵王,就当上了赵国的上卿,所以国人称他为虞卿。  有一次,秦、赵两国在长平交战,赵国初战不利。赵王便召来楼昌和虞卿商议说:“我军初战不利,我要卷甲赴敌与秦军决战,你们看怎么样?”楼昌说:“大王,现在秦军势力强大您不如派使臣去求和。”虞卿说:“楼昌认为不求和我军必败,可是和谈主动权在秦国一方。而且大王您估计秦国是不是一定能击败赵国的军队呢?”赵王回答说:“秦国已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了,必定能击败赵军。”虞卿接着说:“大王不如派使臣带上珍宝去联合楚、魏两国,楚、魏两国想得到大王的珍宝,一定会接纳我们的使臣。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秦国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一定会恐慌。这样,和谈才能够顺利进行。”但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直接派出郑朱到秦国联系。赵王又召见虞卿说:“秦国已经接纳郑朱了,您认为怎么样啊?”虞卿回答说:“大王的和谈是不会成功的,赵军必定会被击败。郑朱是个显贵之人,秦王一定把郑朱来到秦国这件事大加宣扬给天下诸侯看,到时候,楚、魏两国认为赵国已经和秦国求和,必定不会再来援救大王。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援救大王,怎么还会和我们认真和谈呢?”事情果然如虞卿所说,秦国终究不肯和谈,结果在长平大败赵军。  力阻割地  秦国撤军之后,赵王派使臣赵郝到秦国订结和约,想割出六个县讲和。虞卿对赵王说:“大王您看,秦国进攻大王,是因为军队疲惫才撤回呢,还是由于怜惜大王而不再进攻呢?”赵王回答说:“秦国进攻我,是竭尽全力了,一定是因为打得疲惫才撤回的。”虞卿说:“既然如此,大王又把秦军无力夺取的土地白白地送给秦国,这不等于是帮助秦国进攻自己吗?明年秦国再进攻大王,大王就无法自救了。”赵王把虞卿的话告诉了赵郝。赵郝说:“虞卿真能摸清秦军的底细吗?他如果真的知道秦军今年不能进攻,那么这么一块弹丸之地我们就不给它了。但如果秦国明年再来进攻大王,那时大王岂不是要割让腹地来求和吗?”赵王说:“我听从你的意见割让六县,你能一定能让秦国明年不再进攻吗?”赵郝说:“这个我可不敢担保。”  赵王又把赵郝的话告诉了虞卿。虞卿说:“赵郝不能保证秦国不再进攻,那么现在割让六个城邑,又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明年秦军再来进攻,您又得割让别的领土,这不是自取灭亡吗?所以不如不讲和。秦军即使能攻善战,也不能轻易地夺取六个县;赵国即使无力防守,也不会轻易丧失六座城池。现在大王给秦国六个县,如果明年秦国又要割地,大王还给它吗?不给,就会前功尽弃;给它,就会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您听任秦国摆布,秦军毫不费力便可得到土地,这会使秦国更加强大而使赵国更加削弱。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限,拿有限的土地去应付无限的要求,那赵国势必灭亡了。”  第21节:新读史记(下卷)(21)  纷争又起  赵王又跟刚从秦国回来的楼缓商议割地之事,楼缓说:“大王听说过公甫文伯母亲的事吗?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病死了,妻妾中有两个人为他自杀。他的母亲听到这件事,居然一声不哭。有人说:‘哪里有儿子死了而母亲不哭的呢?’他的母亲说:‘孔子是个大贤人,被鲁国驱逐了,可是他这个人却不跟随孔子而去。现在他死了,两个妻妾为他自杀,可见他对妻妾的情义比对尊长还要深厚啊。’由母亲嘴里说出这样的话,说明这是个贤良的母亲,但若是妻子说出这样的话,这一定是个心怀嫉妒的妻子。现在我刚刚从秦国来,如果说不给,那不是上策;如果说给它,恐怕大王会认为我是替秦国。但我替大王考虑,不如给它好。”  虞卿听到这件事,就立刻入宫拜见赵王说:“这是虚伪的辩说,大王千万不要把六个县割给秦国!”楼缓听说了,就去拜见赵王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赵两国交兵,天下诸侯都很高兴,想从中渔利。如今赵军被秦军击败,天下贺胜的人必定都在秦国。所以不如赶快割地求和,使天下诸侯怀疑秦、赵已经交好。不然的话,天下诸侯将趁着赵国的疲困,瓜分赵国那样赵国就更危险了。”  联齐抗秦  虞卿听到楼缓的言论后,又对赵王说:“楼缓就是为秦国帮忙的,他那么做只会越发让天下诸侯怀疑我们,又怎么能结交秦国呢?他为什么不说这么做就是向天下诸侯昭示赵国软弱可欺呢?秦国向大王索取六个城邑,大王不如把这六个城邑送给齐国。齐国是秦国的死对头,得到大王的六个城邑,就必定与我们合力攻打秦国,齐王也一定会对大王言听计从。大王虽然在齐国方面失去六个城邑,却可以日后在秦国方面得到补偿。齐赵联合,两国都可以一雪前耻,而且又可以向天下诸侯显示大王您是有作为的。大王把齐、赵两国结盟的事宣扬出去,我们的军队不必到边境侦察,我就会看到秦国送来贵重财礼反过来向大王求和了。韩、魏两国听到消息,也必定敬重大王;既要敬重大王,就必定拿出珍宝争先向大王致意。大王的这样一个举动可以与韩、魏、齐三国结交,还会对秦国占据主动。”赵王听后说:“好极了。”于是就派虞卿向东去拜见齐王,与齐王商议攻打秦国。虞卿还没返回齐国,秦国的使臣果然已经在赵国了。赵王于是把一座城邑封给了虞卿。  公子为人  魏公子,名叫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僖王同父异母的弟弟。魏昭王去世以后,安僖王继位,赐封无忌为信陵君。当时,范雎逃离了魏国,到秦国做了宰相。因为范雎怨恨魏国丞相魏齐,所以,他便率领秦军围攻魏国,在华阳城下打败了魏军。为此,魏安僖王和公子无忌都十分担忧。  无忌为人仁厚,又能够礼贤下士,所以,天下的士人都争相前来归附他。无忌门下的食客有三千人之多。在这个时期,很多诸侯国因为无忌的贤能和他门客众多,竟然有十余年不敢侵犯魏国。  有一次,无忌与魏王正在下棋,突然,有大臣报告说从魏国的北方边境传来了烽火警报,赵国的军队南下侵略,就要进入魏国境内。魏王听了之后大吃一惊,就停止了下棋,打算召开紧急会议。无忌对他说:“大王不要担心,这只不过是赵王打猎而已,并不是入侵。”于是两个人继续下棋。但是,魏王心里仍然很害怕,心思早就不在棋上了。过了一会儿,大臣又来报告北部边境的情况,说赵王是在打猎,不是入侵魏国。魏王非常吃惊,问无忌说:“公子为什么知道事情的真相呢?”无忌回答说:“臣的门客之中,有人可以打听到赵王的一举一动,他们总是把这些情况及时地报告给我。因此,我知道赵王是在打猎。”没想到这句话竟然改变了魏王对无忌的看法,他害怕无忌的贤能,担心他早晚会取代自己,于是再不敢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了。  礼贤下士  魏国有位隐士名叫侯嬴,已经七十多岁了,因为家里贫穷,他就去担任大梁城夷门的看门人。无忌听说了他的贤能,便前往拜访,要送给侯嬴丰厚的礼物。侯嬴不肯接受,说道:“我修身养性几十年,总不能因为看门贫穷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物啊。”无忌听后就立即回府摆设酒宴,大请宾客。客人入席之后,无忌亲自到夷门去迎请侯嬴,并且为他空出了车上的尊位。侯嬴答应了无忌的邀请,他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径直登上车子、坐在了尊位上,表现得很不谦让。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借此来观察无忌的反应。只见无忌手握着马缰绳,显得更加地恭敬。接着,侯嬴对无忌说:“我有个朋友,他在集市上卖肉,希望委屈一下公子的车驾,让我顺便去拜访拜访他。”于是无忌命令车夫驾车去集市。到了地方,侯嬴下车去见他的朋友朱亥。在与朱亥谈话的时候,侯嬴用眼睛瞟看无忌,故意延长与朱亥的谈话时间,以此观察无忌的反应。只见无忌脸上的表情更加温和丝毫没有不耐烦的神色。此时,魏国的王族、将相、宾客等人,济济一堂,等待着无忌举杯祝酒,而无忌却站在集市上,招来了许多人围观,他的随从人员都在私底下咒骂侯嬴。侯嬴看到无忌的脸色始终不变,这才与朱亥告别,登上了车子。  第22节:新读史记(下卷)(22)  回到府邸,无忌请侯嬴上座,并且把与席者一一介绍给他,弄得满座皆惊。然后酒宴就开始了,到了酒酣兴起的时候,无忌站起身来,到侯嬴面前为他祝酒。侯嬴便对他说:“今天,我是够难为公子的了。我只是个地位卑贱的看门人,公子却屈尊前往迎接,我本来不应该去拜访朋友,却故意委屈了您的车驾。然而,我想成全公子的美名,便有意地让公子的车驾长久地停留在集市上。我与朋友交谈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观察公子的反应,结果公子更加地恭敬。所以,市民们都以为我是个小人,而把公子视为礼贤下士的长者啊。”无忌听后,十分感动,也很敬佩侯嬴。酒宴结束以后,无忌将侯嬴当作上等宾客来对待。  不久,侯嬴对无忌说:“前天,我所拜访的朋友朱亥,是个有才能的人。但是他不为世人所了解,所以便隐居在集市上,做了个屠夫。”后来,无忌多次前往拜访朱亥,而朱亥却有意地不回访致谢,这让无忌感到很奇怪。  赵国求援  魏安僖王二十年,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进而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无忌的姐姐是赵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因此,她多次给赵王以及无忌写信,向魏国求救。于是,魏王命令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军队去援救赵国。但是,秦王闻讯,派使者到达魏国,警告魏王说:“秦国进攻赵国,早晚要把它拿下来。各诸侯国中如果有哪个胆敢援救赵国,等秦国攻下赵国以后,一定会调转矛头进攻它。”于是,魏王害怕起来,派出特使追上出发的魏军,命令晋鄙停止前进,将军队驻扎在邺县。所以,魏军名义上是去救援赵国,而实际上只是持一种观望的态度。  赵国越发得危急,平原君派往魏国的使者可以说是冠盖相望、接踵而至。在给无忌的信里,平原君责备他说:“我赵胜之所以要高攀您,与魏国缔结婚姻关系,就是因为您重义气,能够急人所急。如今,赵国眼看着就要支撑不住了,而魏国的援兵却迟迟不到,试问,您那急人所急的义气在哪里呢?即使您轻视我赵胜,抛弃了我,让我去投降秦国我也不会有什么怨言,可是,难道您竟然不顾自己姐姐的命运吗?”无忌看过书信以后,十分发愁。他多次请求魏王下令军队前进,并且让自己的宾客们千方百计地游说魏王。可是,魏王害怕秦国,始终没有听从无忌的意见。最后,无忌估计终究得不到魏王的帮助,又不愿意看到自己苟活而赵国灭亡,于是,他便率领着门客们乘坐一百余辆马车,前往赵国,决心与之共患难。  窃符救赵(上)  无忌带领队伍经过夷门的时候,见到了侯嬴,他就把自己要与秦军决一死战的情况告诉给了侯嬴。侯嬴对他说:“公子努力吧,老朽不能随您前往了。”无忌走出了几里路,心里始终觉得不快,他心想:“我对待侯先生够周到的了,天下人都知道这个事。如今,我将要死命,而侯先生竟然没有一言半语送给我。我难道什么地方有过失吗?”于是无忌命令调转车头,回去向侯嬴请教。  侯嬴看见无忌回来,笑着对他说:“我早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接着他又说到:“您喜爱士人,名闻天下。如今朋友有难,您没有别的办法,只是想到与秦军决死,这就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您供养那么多门客是做什么的呢?您对我以情相待,而您前去决死我没有送行,所以,我知道您会心有埋怨、不甘而返回来的。”无忌听后恍然大悟,赶紧向侯嬴行了大礼,然后请教他相关的对策。侯嬴让无忌屏退了旁人,对他说道:“我听说魏国的兵符经常被魏王放在自己的寝宫里,而如姬最受魏王宠幸,她可以自由地进出那里,有办法拿到兵符。我还听说,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仇家杀死,对此她心中非常愤恨,魏王以下的众多贵人、大臣都想替她报这个仇,可是谁也找不到凶手。后来,如姬向您求助,您吩咐门客将她的仇人斩杀,并且将仇人的头颅恭敬地进献给她。此后,如姬一直想报答您的大恩而万死不辞,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如果,您现在开口请她帮忙拿到兵符,她一定会答应。这样您就可以接管晋鄙的军队,北上救援赵国,西进击退秦军。这可是春秋五霸一样的功业啊!”无忌按照侯嬴的谋划去做,如姬果然偷到了兵符,把它给了无忌。  第23节:新读史记(下卷)(23)  窃符救赵(下)  无忌这次出发的时候,侯嬴对他说:“您在外领兵打仗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所以有的时候,可以不理会君王的命令。如果公子与晋鄙合了兵符,他乖乖交出兵权,那样最好;但是,如果晋鄙还要请示魏王,然后再交接军队,那事情就危险了。我的朋友朱亥可以与您同往,他是个大力士。如果晋鄙不听从您的命令,您就可以让朱亥将他当场杀死。”话说到这里,无忌哭了起来,侯嬴问道:“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泣?”无忌回答说:“晋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老将,我此次前往,恐怕他难以从命,那么我必然要杀死他,我因此而伤心、哭泣,并不是自己怕死。”于是,无忌便去邀请朱亥。朱亥笑着说:“我只是集市上的一个屠夫,公子却多次前来问候。我之所以没有回访、致谢,是因为我把这些看成是小的礼节,没什么实际意义。如今,公子有急难,我为您效命的时候到了!”朱亥便与无忌一同出发。无忌去向侯嬴告别,侯嬴说:“我本该随您同往,无奈年老体衰,请让我计算您的行程,当您抵达晋鄙军营的那一天,我将面向北方自尽,以此来报答公子的大恩。”  无忌到达邺县以后,假托魏王的命令,要取代晋鄙。晋鄙虽然与无忌合了兵符,但是他依旧怀疑此事。他看了看无忌,说道:“如今,我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国境上,这是国家的重任。现在,公子却独自驾车来接替我,这是怎么回事呢?”晋鄙打算请示魏王,于是无忌对朱亥使了个眼色,朱亥突然从自己的衣袖里掏出了一个大铁锤,将晋鄙杀死了。无忌随即接管了军队。他整编队伍,下令全军说:“父子都在军队里的,父亲回家;兄弟俩都在军队里的,兄长回家;军队里的独生子回家养亲。”最后,无忌得到了八万精兵,他率领着这支军队进击秦军,解除了秦军队邯郸的围困,保全了赵国。秦军退走以后,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城外迎接无忌,平原君用古代的礼法为无忌引路。赵王向无忌行了大礼,说道:“自古以来的贤者,没有谁可以与公子媲美啊。”无忌辞谢,礼节十分地谦恭。此后,一向骄傲的平原君再也不敢与别人攀比。而侯嬴在与无忌分别以后,估计他到了魏军军营,果然面朝北方自尽,实现了自己对无忌的承诺。  处世之道  魏王非常怨恨无忌窃取了国家的兵符并且假托他的命令杀死了将军晋鄙。对此,无忌自然是心知肚明,所以在帮助赵国解围以后,无忌就派遣手下的一个将军把魏军带回了国,而他自己却与众位宾客留在了赵国。赵王十分感激无忌对赵国的恩德,同时也知道他现在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于是便与平原君商议,要把赵国的五个县赐封给无忌。无忌听说这件事情以后,内心十分得意,他自以为居功至伟,脸上不知不觉地流露出骄傲、矜持的神色,无忌的宾客中,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点,便劝说他道:“事物有的不可以忘记,有的不可以不忘记。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记它。况且,公子假托魏王的命令,夺取晋鄙的军队去救援赵国,对赵国而言,您是有功劳的,但是对于魏国而言,您就不是忠臣了。如今,公子竟然骄傲地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功劳,我私下里认为,公子不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无忌听后,羞愧难当,再也不敢以此事居功自傲了。  不久,赵王宴请无忌。赵王亲自打扫宫殿的台阶,并且前往宫门外迎接无忌。他执行主人的礼节,指引无忌走西边的台阶。无忌没有这么做,因为西边的台阶是尊贵的表示,他不愿意喧宾夺主,便谦让地侧身行走,从东面的台阶上殿。席间,无忌诚心诚意地进行了一番自我检讨,他认为自己辜负了魏国,对赵国也没有什么功劳。希望得到上天的惩罚赵王陪酒直到傍晚,但他始终没有开口说献给无忌五个县的事情,因为他意识到无忌实在是太谦让了,他不愿意让无忌下不来台。最终,无忌留在了赵国,赵王把镐邑作为他的汤沐邑,而魏王也再次把信陵封给无忌。  第24节:新读史记(下卷)(24)  真正的贤公子  无忌听说赵国有两位著名的隐士,毛公和薛公,便打算前往拜见。当时,毛公隐居在赌馆里,薛公隐居在酒肆中,他们得知魏国公子想要来结交自己,就都有意地躲了起来。但是,神通广大的无忌还是找到了二人的住所,便秘密地去拜见他们。二人被无忌的恭敬、执著所打动,便接待了他,经过融洽的交谈,他们成为了朋友。  这件事传到了平原君的耳朵里,他便对他的夫人说:“当初,我听说夫人的弟弟无忌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贤公子,现在他竟然随便地与赌徒和酒鬼交往,真是太糊涂了!”不久,平原君的夫人就把平原君的这番话告诉给了她的弟弟无忌,无忌听后十分地失望,他对姐姐说:“当初,我听说平原君十分贤能,所以辜负了魏王而前来救援赵国,以此来满足平原君的心意。但是现在看来,他和贤士交游,只是一种装饰门面的举动罢了。我在大梁的时候,就已经听说毛公和薛公的贤能。到了赵国以后,我唯恐见不到这两位先生,担心他们不会与我交往。如今平原君竟然认为与他们交往是件羞耻的事情,真是太让我失望了。”于是,无忌准备离开赵国。她的姐姐就把这番话告诉给了平原君,平原君听后大为惭愧,便急忙驱车前往无忌的府邸,好言好语地向他谢罪,硬是把他挽留了下来。平原君的门客们听说了这件事,有一半的人离开了他而转投到无忌的门下;天下的游士听说此事,也纷纷地前来归顺无忌。  无忌回国  无忌在赵国留居了十年。秦王认为无忌的离开使得魏国的实力大减,现在正是讨伐魏国的大好时机,便接二连三地派兵东进来攻打魏国。魏王对此感到担忧,无奈之下,便派遣使者到赵国去恳请无忌回国主政。可是,无忌始终认为魏王不宽恕自己,所以他得知魏国使者到来的消息后,他便告诫门客们说:“你们之中,如果有谁敢替魏国的使者通报,立即处死。”无忌的宾客绝大多数都是跟随他背弃了魏国而来到赵国的,所以,他们当中没有人愿意劝无忌回国。事情就这样一天天地僵持着。后来,毛公和薛公求见无忌,对他说:“公子之所以受到赵国的重视,声明远扬天下,只是因为有魏国。如今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在旦夕,而您却不给予同情、帮助,假使秦军攻破大梁,毁坏了先王的宗庙,公子还有什么面目立于世间呢?”两人的话还没有说完,无忌突然猛醒,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立即吩咐家臣备车,连夜启程去解救祖国。  魏王与无忌久别重逢,两人感慨颇多,相对哭泣。之后,魏王把上将军的印绶授予了无忌,让他统率军队、执掌国政。不久,无忌又派使臣出使各诸侯国,把自己回国执政的消息通告给了他们,并且希望与各国联合抗秦。各国执政者久仰无忌的大名,同时又出于共同的利益,所以他们纷纷派出军队前来救援魏国。无忌统帅着五国的联军,在黄河以西打垮了秦军,将其驱逐出魏国的领土。之后,联军乘胜西进,一直把秦军赶到了函谷关内。当时,无忌的威名再次震动了整个天下,各国的宾客纷纷向他进献兵法,无忌一一为之题名,世人将把这些兵法总称为《魏公子兵法》。  情非得已  秦王吃了败仗,他对无忌更加害怕起来。于是,秦人故伎重施,也想在魏国行使反间计,离间魏王和无忌。秦王秘密派人带着一万斤黄金来到了魏国,先寻找到了晋鄙的门客,贿赂了他们。在旧怨和金钱的双重驱使下,这些人在魏王面前毁谤无忌说:“公子在国外流亡了十年,可一回来就担任了魏国的上将军,各国的将领都隶属于他。因而各国只听说魏国有公子无忌,却不知道大王您的存在。我等听说,公子想趁这个时候篡位而称王呢,由于别国都惧于他的声威,打算拥立他。因而,大王不如趁早除去无忌,以免后患。”起初,魏王不相信这些话。但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秦国多次派人到魏国施行反间计,假装祝贺无忌,为他的所谓的篡位制造声势。魏王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这些毁谤的话和假造的舆论攻势,时间长了,就对无忌产生怀疑了和戒心。再后来,魏王就找了个借口派人取代了无忌上将军的职位。  第25节:新读史记(下卷)(25)  无忌知道自己再次由于遭到他人的毁谤而被魏王疏远,便彻底对魏王和这个国家失去了信心。最后,他索性借口生病而不再上朝,整日里与宾客们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这样颓废、堕落的日子持续了四年之久,最终,因为身体的过度损耗,特别是心里的暗淡、消沉,无忌患上了病,而这一病他就再也没有起来。无忌去世的同年,魏王也去世了。无忌死了,秦国的目的达到了,紧接着,秦王就派军攻打魏国,并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它的二十座城邑,将其设置为东郡。此后,秦国逐渐蚕食魏国,十八年以后,秦军攻破了大梁,俘虏了魏王,魏国就此灭亡。  力阻秦王  春申君黄歇是楚国人。他曾周游各地从师学习,知识渊博,侍奉楚顷襄王。顷襄王认为黄歇能言善辩,就让他出使秦国。当时秦昭王刚刚打败韩魏两国,正要要挟两国共同进攻楚国。黄歇就上书秦王说:“大王,我听说物极必反,现在秦国的土地,占着天下西、北两方边地,这是自古以来任何天子的领地都不曾有过的。大王四处征战,挫败了六国五次联合进攻,大王的威势也可以说发挥到极点了。大王现在如果去掉攻伐之心,广施仁义之道,您的霸业可与三王五霸媲美。大王如果仅仅凭靠军备强大,就想使天下的诸侯屈服,我恐怕您以后会有祸患啊。从前,吴王夫差只看到进攻齐国的利益却没有想到会被越王勾践打败。吴王不是没有建立过功绩,但由于贪图眼前利益,最终使自己处于不利之地,成了越国的阶下囚。正如大王现在嫉恨楚国想灭掉楚国一样。如果楚国和秦国发生战争,韩魏就会趁机强大起来,到时再联合攻打秦国,而秦国正是疲惫之时,哪有力气还击呢!我替大王考虑,还是不要攻打楚国了吧。  “再说,韩、魏两国的父子兄弟接连死在秦国刀下的将近十代了。他们土地残缺,国家破败,全国上下对秦国仇恨入骨,所以韩、魏两国不灭亡,这是秦国最大的忧患。如今大王却借助他们一起攻打楚国,岂不是自讨苦吃嘛!大王一旦进攻楚国,韩、赵、魏、齐四国必定趁机扩张。秦、楚相争到难分难解,却让他们得到好处。这是大王的失策啊。我替大王考虑,不如与楚国亲善友好。秦、楚两国联合,东方五必然不敢轻举妄动,然后再各个击破,方可成就霸业。”  昭王读了春申君的上书后,派使臣给楚国送去了厚礼,秦楚结为盟国。  计脱太子  秦楚结盟后,楚王派黄歇与太子完到秦国做人质。后来顷襄王得病,太子却被秦国扣押着,不让回去。太子与秦国相国应侯私交甚厚,于是黄歇就劝说应侯道:“相国果真与楚太子交好吗?”应侯说:“是啊。”黄歇说:“如今楚王病了恐怕会一病不起,秦国如果能让太子回去,并立他为楚王,他必定感激秦国和相国的恩德,这就为将来保留了一个万乘之国的盟友。如果不让他回去,那他充其量不过是个咸阳城里的百姓罢了。楚国改立的太子,肯定不会侍奉秦国,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应侯向秦王转达了黄歇的意思。秦王说:“让楚国太子的师傅先回去探问一下楚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计议。”  黄歇对太子说:“秦国扣留您的目的,是要借此索取好处。现在太子没有能力让秦国得到什么好处,就只有被长久的扣押了。现在,阳文君的两个儿子都在国内,且颇有声望,大王如果不幸辞世,您又无法返回,阳文君的儿子必然会被立为国君。因而,您不如趁早逃离秦国,跟使臣一起回去相机成事吧。至于这里,你就不要担心了。”  太子于是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蒙混出了秦国。黄歇就在客馆留守,推托太子有病谢绝会客。等太子已经走远,黄歇就主动对秦昭王说:“太子已经回去,离开很远了。我当为死罪,愿您赐我一死。”昭王大为恼火,要黄歇自杀。应侯进言道:“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他的主人献出生命是应尽的职责。太子如果立为楚王,必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免他死罪让他回国,来表示对楚国的亲善。”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也把黄歇遣送回了楚国。  第26节:新读史记(下卷)(26)  功过参半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后,楚顷襄王就去世了,太子完被立为楚王,这就是考烈王。考烈王一即位,就任命黄歇为丞相,封为春申君,并赏赐给他淮北地区的十二个县作为封邑。十五年以后,黄歇向楚王进言道:“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里常常情势紧急,我们不如把这个地区划为郡来治理。”考烈王听从了黄歇的建议于是把他改封到江东地区。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们作为自己的都邑。  经过春申君的努力,楚国再次兴盛强大起来。有一次,赵国平原君派使臣到春申君这里来访问,春申君把他们一行安排在上等客馆住下。赵国的使臣想向楚国夸耀赵国的富有,就特意用玳瑁簪子绾插发髻,亮出用珠玉装饰的剑鞘,请求招来春申君的宾客会面。结果,春申君的上等宾客都穿着宝珠装饰的鞋子来面见赵国使臣,赵国使臣一见,羞愧难当,再也不敢炫耀了。  春申君任楚相的第二十二年,各国诸侯担忧秦国无止无休的攻战征伐无法遏制,就互相联合向西讨伐秦国,由楚国国君担任六国的统帅,让春申君当权主事。结果,六国联军到达函谷关后,秦军出关应战,六国联军一败涂地,落荒而逃。楚考烈王把作战失利的原因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君因此被渐渐疏远了。  借种生子  考烈王一直没有儿子,春申君为此事很发愁,就四处寻找女子进献给楚王,虽然进献了不少,却始终没生出儿子。赵国人李园打算把他的妹妹进献给楚王,可又听说楚王不能生育,怕他妹妹得不到宠幸。就寻找机会做了春申君的侍从以寻找机会。不久他请假回家,故意延误了返回的时间。春申君问他迟到的原因,他就回答说:“齐王派使臣来求娶我的妹妹,我跟那个使臣喝酒,不小心喝醉了,所以延误了时间。”春申君问道:“可以让我看看你的妹妹吗?”于是李园就把他的妹妹领到了春申君那里,春申君一见就喜欢上了她,随后就把她纳为了自己的小妾。后来李园知道了他的妹妹怀了身孕,就让他的妹妹寻机劝说春申君道:“楚王对您尊重宠信,即使他的兄弟也不能和您相比。如今大王没有儿子,如果楚王寿终之后要改立兄弟,那么您必然会受到冷落,您又怎么能长久地得到宠信呢?不仅如此,您执掌政事这么多年,对楚王的兄弟们多有得罪,如果楚王兄弟真的立为国君,殃祸就会落在您的身上,到时,您怎么能保住丞相大印和江东的封地呢?我得到您的宠幸时间不长,现在我怀了身孕,如果您把我献给楚王,楚王必定宠幸我。我若生个儿子,到时他就会成为楚王,那时侯楚国也将全部为您所有了,这与您身遭不测之祸相比,哪个更好呢?”春申君认为此话有理,就把李园的妹妹送到了宫中,楚王对她很是宠幸。不久,李园妹妹生了一个儿子,并被立为太子,李园的妹妹被封为王后,李园也因此得以参与朝政。  大难临头  李园显贵之后,担心春申君把秘密泄露,就暗中豢养了刺客,打算杀春申君灭口。考烈王病重后,门客朱英对春申君说:“世上有不期而至的福,也有不期而至的祸,如今您处在生死无常的世上,侍奉喜怒无常的君主,又怎么能保证没有不期而至的人呢?”春申君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朱英回答说:“您任楚相二十多年,虽然名义上是国相,但实际上就是楚王。现在楚王病重,危在旦夕。您若如同伊尹、周公一样,辅佐年幼的国君,代他执掌国政,不就是您南面称王而据有楚国吗?这就是不期而至的福啊。李园不能执掌国政到时便是您的仇人,他暗中豢养刺客为时已久,楚王一去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夺权并会杀您灭口。这就是不期而至的祸。您安排我做郎中,楚王一去世,我就替您在李园入宫时杀掉他。这就是不期而至的人。”春申君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您过虑了。李园是个软弱的人,我对他又很友好,他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呢?”朱英知道自己的进言不被采用,恐怕祸患殃及自身,就逃离了楚国。  第27节:新读史记(下卷)(27)  不久,考烈王去世,李园果然抢先入宫,并在城门处埋伏下了刺客。春申君一进城门,就被刺客杀死了,刺客们还砍下他的头扔到了城门外边。李园随即派人把春申君家满门抄斩。随后李园妹妹的儿子,也就是春申君的儿子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楚幽王。  赵国双杰  一个是能言善辩、威武不屈的文臣。  一个是战功卓著、驰骋疆场的武将。  赵国的安危,就在他们的肩上。  临危受命  赵国双杰是指战国时赵国的武将廉颇和文臣蔺相如。廉颇发迹比较早,赵惠文王十六年,他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国的军队,攻取了阳晋城。因为此次漂亮的战绩,廉颇被赵惠文王任命为上卿,同时也以英勇善战而闻名于天下。同为赵国人的蔺相如,起初在赵国的宦官长穆贤的家里做他的私人官吏,可谓地位低下,但终于有一个难得的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他勇敢地抓住了,而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国宝和氏璧。秦国的国君秦昭王也想得到和氏璧,听到了这个消息后,连忙派使臣送信给赵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于是,赵王召集大将军廉颇以及其他大臣商议:秦王是反复无常出尔反尔的超级无赖,把和氏璧给秦国吧,赵国恐怕会被秦国欺骗,城池与和氏璧都落了空;拒绝秦国吧,赵国又担心秦国借机派兵来攻打。众说纷纭,给还是不给始终定不下来。赵王打算物色一位能够出使秦国、答复秦王的使者,可谁都知道去了凶多吉少,都不愿干这性命攸关的苦差事。  宦官长穆贤找到一次机会,向赵王进言说:“臣的家臣蔺相如可以担当出使秦国的使臣。”赵王问:“你凭什么推荐他呢?这样的人身份低微,也没听说有什么特别的才能。”穆贤回答说:“臣曾经犯罪晕了头,打算私下里偷渡到燕国去。蔺相如劝止臣说:‘您了解燕王的为人吗?’臣回答说:‘我曾经跟随赵王和燕王在边境上会面。燕王私下里十分热情地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与我结交、做朋友。因此,我觉得他可以信赖,所以打算投奔他求他庇佑。’蔺相如说:‘当时,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而您被赵王宠爱,因此,燕王想要与您拉关系好托您给他办事。如今,您是作为逃亡的臣子到燕国去,燕国害怕赵国,以此判断,燕王必定不敢收留庇护您,害怕惹怒赵王而威胁到燕国的安全。燕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您捆绑起来押送回赵国。所以,趁现在您还没有铸成大错,不如向大王自首,或许大王开恩,您可以侥幸免死。’于是,臣听从了他的劝告,而大王您仁慈,赦免了臣。通过这件事,臣认为蔺相如智勇双全,应该是出使秦国的理想人选。”  于是,赵王召见了蔺相如,问他说:“秦王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寡人的和氏璧,你认为,寡人应该答应他吗?”蔺相如回答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所以,不能不答应。”赵王接着问:“如果秦王拿去了和氏璧,而不给寡人城池,那又该怎么办?”蔺相如回答说:“秦国用城池要求换取我国的和氏璧,如果我国拒绝,就会理亏,丧失国家的信誉。赵国给了秦国和氏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那么秦国会因为理亏而名誉扫地。权衡两者,臣认为宁可答应秦国,让它担负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责任。”赵王又问:“先生认为,我国有谁可以出使秦国呢?”蔺相如说:“如果大王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么,臣愿意为大王出使秦国。如果秦国真的把城池划给了赵国,和氏璧就留在秦国;如果赵国得不到秦国的城池,臣向大王保证,一定会完璧归赵。”这种局面下,赵王没有更多的选择,便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后,秦昭王在章台宫接见了这位赵国的使者。蔺相如首先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看到和氏璧十分高兴,之后随手就把和氏璧递给身边的嫔妃和侍从们观赏,众人都为秦王得到这稀世之宝而高呼万岁。  第28节:新读史记(下卷)(28)  此时,秦王却好像完全忘记那十五座城池的事,绝口不提。蔺相如看出秦王想耍赖,根本没有交换的诚意,于是就走上前说:“和氏璧上面有块瑕疵,请让在下指给大王您看。”于是,秦王命人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后退了几步站定,倚靠着宫殿里的柱子,怒发上冲冠,义正词严地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这个宝贝,派使者送信给赵王。赵王为此特意召集群臣商议,大臣们都说‘秦王一向贪婪成性,倚仗自己强大的武力,掠夺其他国家,此次必定是想用空话来骗取和氏璧,赵国恐怕连秦国的城池边都摸不到’。于是,大家都建议赵王拒绝您的要求。而赵王则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以诚信为荣,以互相欺骗为耻辱,何况堂堂的大国之间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玉而惹得秦王您不高兴,影响了两国的友好关系,这是不应该的。因此,赵王郑重地斋戒了五天,派在下手捧和氏璧来到秦国,还带着赵王特地呈送给您的国书。赵国为什么这样做呢?那是尊重秦国,表示对您的敬意。如今,在下来到贵国,大王只是在这普通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如此简单,态度如此傲慢;您拿到和氏璧以后,又随意传递给美人观赏,却只字不提城池的事,这不是戏弄在下吗?在下认为,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所以收回了和氏璧。如果大王执意逼迫在下交出和氏璧,那么,在下将会把自己的头颅与这和氏璧一同撞碎在这柱子上!”说完,蔺相如紧紧握住和氏璧,斜视柱子,假装做出要撞击柱子的姿势。  秦王害怕他撞碎和氏璧,便连忙道歉,再三请求蔺相如不要这么做,还急忙命令掌管图籍的官员拿来地图,为蔺相如指示出那些作为交换条件的城池。蔺相如估计这是秦王的假姿态,只是为了暂时稳住自己,如果自己相信了秦王,交出和氏璧,秦王还是不会履行自己的诺言,到时候赵国还是得不到城池,和氏璧也收不回来,辜负了赵王的重托。于是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将它交给我的时候,曾经虔诚地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要是想得到它,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堂上用隆重的九宾大礼接见在下,如此,在下才敢把和氏璧献上。”秦王估计和氏璧终究不能用武力强行去夺取,便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将他安置在广成宾馆。  蔺相如预料秦王最终还是会违背当初的诺言,不肯给赵国城池,偷偷地让他的随从化了装,打扮成穷人的模样,怀里揣着和氏璧,从小路逃回了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以后,在朝堂上设置了九宾大礼,派人去请赵国使臣蔺相如。蔺相如上殿后,对秦王说:“贵国从秦穆公以来,二十几位国君却没有一位以信守盟约而得信于天下的。在下实在是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王,所以,已经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国了,按时间来推算此人现在已经到达赵国,您追是追不到了。秦强而赵弱,如果,秦国先割给赵国十五座城池,然后派遣使臣到赵国取和氏璧,难道赵国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吗?在下深知欺骗大王罪该处死,所以,愿意接受大王烹煮的刑罚。只是希望大王与群臣对此事再仔细斟酌斟酌。”  秦王与大臣们面面相觑,大呼意外,不知所措。此时有侍从准备把蔺相如拉下去行刑,秦王阻止说:“如今,即使杀死了蔺相如,寡人也终究得不到和氏璧,反而还会破坏秦、赵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还不如好好款待蔺相如,然后护送他回国。赵王哪里会因为一块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呢?”最终,秦王还是在朝堂上会见了蔺相如,完成了典礼,然后送他回国。  渑池会盟  蔺相如不但成功地完成了这项棘手的任务,而且没有受到秦国的羞辱,相反地却提高了赵国的国际地位。他智斗秦王所表现的出色的心理素质和过人的胆识、机智受到赵王的赞誉和信任,于是任命他为上大夫。后来秦国没有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终究没有把和氏璧献给秦国,交换和氏璧之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此后,秦、赵之间互有攻守,谁也没有占到大便宜。  第29节:新读史记(下卷)(29)  还有一次,秦王派遣使臣出使赵国,想要与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举行友好会晤,缓和双方紧张的外交形势。赵王害怕秦国耍阴谋,借机谋害自己,并不打算前往。廉颇、蔺相如却劝赵王说:“如果大王不去,只会表示出我国的懦弱与胆怯,惹来秦国和其他国家的嘲笑甚至是欺辱。”于是,赵王硬着头皮前往,由蔺相如随行护驾。廉颇率军护送他们到了赵国边境,他与赵王告别时说:“大王出使秦国,估计来回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总共也不过一个月。一个月以后,如果大王没有回来,就请您允许我等拥立太子继位,以断绝秦国利用您危害我国的企图。”赵王同意了廉颇的请求,前往渑池。  两国君王起初是在友好的气氛下见面的,先是秦王和赵王互相敬酒,互相表示敬重之意,随后开始盛大的酒宴。秦王喝得正高兴,对赵王说:“寡人听说大王十分爱好音乐,瑟弹得很好。那么,寡人想请您为大家弹瑟,助助酒兴吧。”赵王没有办法,只好站起来弹奏了一曲。于是,秦国专门记载史书的御史走上前来,边写边说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秦王命令赵王弹瑟助兴。”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况,心中气愤,这不明摆着秦王凌驾于赵王之上吗?于是走到秦王面前说:“赵王也听说秦王您十分擅长演奏秦地的乐曲,那么,请大王允许我献上盆缶,请您用它为大家演奏一曲,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到这话十分生气,没有答应。蔺相如于是捧着缶走到秦王身边,跪下请他击缶演奏,秦王还是不肯。于是,蔺相如厉声说道:“就在这五步之内,在下身上的鲜血可以溅到大王的身上!您不怕在下与您同归于尽吗?”秦王吓得脸色都变了,其左右的侍从想要杀死蔺相如,但是蔺相如瞪着双眼厉声地呵斥他们,这些人胆怯了,不敢再上前一步。秦王很不高兴,但是由于害怕蔺相如会对自己做出不利的举动,于是胡乱地敲了几下盆缶。蔺相如回头招呼赵国的御史,命令他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助兴。”此时,秦王随行的大臣们不干了,他们叫嚷道:“请赵王用本国的十五座城邑为秦王献礼!”蔺相如则说:“请秦王用本国的都城咸阳为赵王献礼!”就这样双方唇枪舌战,一直持续到酒宴结束,秦国始终不能压倒赵国,没有占到一点儿便宜。而赵国早已经布置好了军队防备秦国的突然袭击,所以,秦国也不敢贸然动武。  负荆请罪  渑池会盟结束,赵王顺利回国。蔺相如因为再次立下大功,被赵王任命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对此,廉颇大为不满,他多次发牢骚说:“我身为赵国的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功劳,为赵国立下了汗马战功;他蔺相如只是个卑微的穷家小子,凭借着花言巧语立了些小功劳,可是如今他的职位反而比我还高。我还要毕恭毕敬地伺候他,简直丢人丢到家了,还不如死了算了。”廉颇还屡次扬言道:“如果让我碰见蔺相如,我一定要羞辱他,让他知道我的厉害。”  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便极力避免与廉颇会面。每逢朝廷朝会的时候,蔺相如就会经常借口有病不来上朝,因为他不想与廉颇争位次。过了些日子,蔺相如外出办事,他远远地望见了廉颇的车马仪仗队,便连忙命令车夫调转车头回避。后来,蔺相如的家臣们都觉得他如此忍让廉颇,实在没有必要,感到愤愤不平,便一同向蔺相如进言说:“我等之所以离乡背井来投靠您,是因为仰慕您的崇高节义。如今,您与廉颇同朝为官,廉颇公然地口出恶言来诋毁您,而您却畏惧、躲避他。您对他的恐惧未免也太过分了吧?对此,普通人尚且会感到羞耻,更何况您是身为将相的贵人呢?我等没有才能,不能再服侍您了,请您允许我等告辞。”蔺相如再三劝阻他们,无奈之下,他说:“你们认为,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家臣们一致认为秦王更厉害。于是,蔺相如说:“秦王是如此的威严,我都敢在朝堂上厉声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我虽然没什么本事,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事情不是你们想象得如此简单。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进犯赵国,正是由于我们两个人的存在。我听说,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所以避让廉将军,是因为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前面,而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面。”  第30节:新读史记(下卷)(30)  蔺相如的这番肺腑之言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他深感惭愧。于是,他袒露着上身,脊背上背着荆条,由双方门下的宾客引领着到蔺相如家里去谢罪。廉颇见到蔺相如以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诚恳地对他说道:“我廉颇是个浅薄、粗鲁的人,竟然不知道将军的胸怀有如此的宽广!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蔺相如急忙扶起他,大度的表示这没有什么。最终,两人不仅和好,甚至还成为了至死不渝的朋友。之后,赵国上下空前团结,先后击败了齐国、魏国、秦国的军队,极大地提高了赵国在列强各国中的国际地位。  初露锋芒  赵奢,原本是赵国的财政部管辖的一名田部税吏,负责对土地所有者的租税征收的有关事宜,可以说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平原君赵胜是赵国的一位公子,以贤能闻名,曾担任赵国的宰相,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赵国向来说一不二,权势很大。平原君家的土地很多,所以按规定需要交纳大量的税款,但是他家管理土地的家奴仗着平原君的权势,不肯按规定交租,觉得官府拿他们没辙,自己可以轻轻松松地赖过去,替主人节省一大笔钱,一定可以受到奖赏。面对这件事其他官员都噤若寒蝉,不敢越雷池一步,担心惹怒平原君,所以任由他们偷税漏税。后来赵奢接受了这个案子,马上依法办理此事,将他家涉案的九个人全部处以死刑,以儆效尤。对此,平原君十分生气,心想你赵奢打狗还得看主人哪,这么轻易地就把我的人给杀了,我的面子往哪里搁?我连家奴都保不住,以后还有谁愿意为我出生入死地拼命。  于是他安排人抓住赵奢,准备杀掉他给自己的家奴报仇。赵奢在平原君面前毫无惧色,反而厉声斥责他道:“您是赵国的贵公子,如今,竟然带头纵容家奴犯法,那么长此以往,人们也会学着做,国家的法律就会成了一张废纸。国法没人遵守,天下就会大乱,国家跟着就会衰弱。看到咱们自己人内部先乱了套,其他诸侯国一定会趁机进犯,如此,赵国就可能会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亡国的日子就不远了。如果赵国亡国了,您沦为阶下囚,不但荣华富贵荡然无存,而且还得担上上对不起祖宗社稷、下对不起黎民百姓的恶名;相反,如果您能够奉公守法,那么,全国上下就会以您为榜样,真正地做到公平公正,朝廷政治清明,国民富裕就会团结一致,如此,国家就会强盛,国家强盛,王族的统治就会稳固。到那个时候,您身为国家的功臣,举国上下都会对您恭敬万分,还有谁敢对您不敬?我这么做实际是在维系您的名声啊!”平原君听后,恍然大悟,看到赵奢竟然有如此的才能,便向赵王推荐他。于是,赵王任用赵奢管理全国的赋税,结果,国家的赋税收取十分公平,不但使赵国人民生活富裕,而且国库十分充足。举国上下没有人不佩服赵奢的这种才能的。  再立奇功  不久,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一带地区,准备一举灭掉韩国,韩国向赵国紧急求救。看到韩国的危急情景,赵王感同身受,想出兵解救韩国。于是召见廉颇,向其询问对策说:“寡人能否出兵救援韩国?”廉颇回答说:“由邯郸(今河北境内)到阏与这段路程,是既遥远,又险峻狭窄。但对秦军来说却是以逸待劳,疲惫的军队怎么能战胜虎狼之师呢?恐怕救援十分困难,臣觉得大王还是放弃这个念头吧!”于是,赵王又召见另一位将军乐乘,向他询问同样的事情,乐乘的回答与廉颇如出一辙。最后,赵王就此询问了赵奢的意见。赵奢回答说:“虽然路途遥远、险峻、狭窄,但是,我军一定要去救援。臣觉得,狭路相逢勇者胜!”于是,赵王任命赵奢为将军,率军前去阏与援救韩国。  军队离开邯郸只三十里,赵奢就对部队下命令说:“军中如果有人敢以进谏来干扰将领指挥的人,一定以军法处死,决不宽恕。”军队前进到武安以西地区,驻扎在那里。赵奢在那里整训军队、操练士兵,武安城里的屋瓦都被赵军操练的鼓声给震得嗡嗡响。不久,军中一个负责侦察敌情的军侯,建议赵奢应该立即援救阏与,赵奢果然马上以军法将他处斩,全军一片哗然,从此没有人再敢上前说一句如何行军的话。之后,赵奢坚守营垒,停留了二十八天,没有向前进军一步,反而不断地增筑防御工事,没有人能猜透他们这位税吏大人在想些什么。却又不敢问,因为没有人不想保住自己的脑袋。  第31节:新读史记(下卷)(31)  秦军派间谍潜入了赵军的营地,以探听赵奢的意图。却被赵奢发现,结果不但没有杀死他,反而好吃好喝地进行款待,最后还送他离去。这个间谍回去后,把在赵营的所见所闻报告给了秦军的将领。秦将听后,高兴地说:“赵军离开邯郸只三十里就停止不前,又忙于增筑堡垒,看来,这个赵奢是个胆小鬼,他根本不敢和咱们强大的秦军作对。如此看来咱们闭着眼睛就可以轻松地拿下阏与。”但是,秦军哪里会料到,赵奢送走了秦军的间谍,就立即下令全军开拔,全速向阏与进发。结果,赵军只用了两天一夜就到达了指定地点,赵奢命令他的精锐部队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等秦军得到了这个情报,慌慌张张地全副武装,倾巢而出,冲向赵军时,赵军的阵地已经修筑得十分坚固了。  此时,军士许历请求向赵奢陈说对敌之策,赵奢破例接见了他。许历说:“秦军意料不到赵军的行动有如此之快,他们来势凶猛必定是想一口气吃掉我们。将军一定要严密我军的阵地,做到集中兵力,严阵以待。否则,我军就会被击败。”赵奢说:“我接受你的建议,下去听候命令吧。”于是,许历接着说:“现在,请将军按军法处死在下。”赵奢则说:“等回到邯郸以后再处理吧。”不久,许历再次请求陈说计谋,他说:“谁率先占据北山,谁就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赵奢认同他的看法,便迅速发兵一万人,占据了北山。秦军随后赶到,也想占据北山,于是全力猛攻,但是始终没有攻下来,反而损兵折将。赵奢看准时机突袭秦军的侧翼,结果,大败秦军。最终,赵军解除了秦军对阏与的包围,凯旋而归。  赵王论功行赏,赵奢功劳最大,赵王赐其封号为马服君。许历也被赵王任命为国尉。从此,赵奢与廉颇、蔺相如等人并驾齐驱,成为赵国的三叉戟。同时赵奢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赵国成为当时一流的军事强国,远近的国家没有敢欺负的!  纸上谈兵  赵惠文王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孝成王继位。孝成王七年,秦赵两国为争夺上党地区,在丹河的上游地带,就是今天的高平境内,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长平之战。  秦国打下韩国的野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沁阳,将韩国拦腰斩为两段,切断了韩国与所属上党的联系。韩国一片恐慌,派使者入秦,愿献出上党,以求和平。而上党太守不愿归秦,却将上党的十七座城献给了赵国。秦王大怒,派重兵直奔上党。  此时,赵奢已经去世,而蔺相如又得了重病。所以,赵王只能派出老将廉颇与秦军对抗。秦国此时完成了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军战斗力也很强。所以一开始的战斗,赵军接连失利。面对这种困境,经验丰富的廉颇稍微退却,筑起了壁垒,坚守不战,大打持久战,秦军不管怎样挑衅都没有引出赵军决战。形势开始朝着不利于秦军的方向发展,因为他们远离国土,部队的给养是个大问题,战争拖得越久,他们的形势越不利。于是,秦国派出了间谍,到赵国去散布谣言说:“秦国并不畏惧廉颇那个老匹夫,但是却害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赵军的统帅。如果赵王任命他为统帅,那么秦军就会怕得掉了裤子,这仗不用打赵国也会赢的!”  赵王年轻,没有什么判断力,他只想快点解决战争。于是,他听信了谣言,把赵括召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的统军将领是白起的话,我就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之流的对手。要是赵国统率我做的话,打败他不在话下。”于是赵王任命赵括为将军,代替廉颇领兵。蔺相如闻讯,拖着病体来觐见赵王,劝说道:“大王只是凭借着名声来任用赵括,这就好比用一把弦柱被胶粘住的瑟演奏乐曲。要知道,赵括这个人只知道读他的父亲留下的兵书,并不能根据战场上的变化做出正确的部署与调整。”赵王没有听从蔺相如的良言,仍坚持任用赵括统军。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起用兵打仗,他总是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天下没有比得上自己的。赵括曾经与他的父亲赵奢谈论用兵,赵奢不能难倒他,但是却并不认为儿子是真正懂得运用兵法。一次,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什么不看好自己的儿子,赵奢回答说:“战争,是要死人的,而赵括却把它说得太轻松、容易了。如果赵王不任用他做将领倒也罢了,而如果任用,那么,使得赵军大败的一定会是赵括。”所以,等到赵括将要率军前往长平的时候,他的母亲给赵王上书说:“老妇人认为,赵括不适宜担任军队的统帅。”赵王称奇,于是召见了她,询问其中的原因。她回答说:“老妇我当初服侍他的父亲,那时,他的父亲正是我国的大将,他会亲自捧着食物、饮料招待门下的众多宾客,所结交的朋友数以百计;每次战胜归来,大王给他的赏赐,他分文不取,全部分给属下去享用;从接受出征命令的那一天开始,他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情,专心于带兵打仗。如今,赵括当上将军,他这么年轻竟然坐在尊位上接见部下,军官们对他虽然畏惧,但亲近不足。大王赏赐给他的钱财,他全部据为己有,而且还会经常留意那些有利可图的田宅,可以购买的就买下来。赵括哪里像他的父亲?他们父子二人的想法与做法全然不同,因此,希望大王不要委派赵括带军打仗。”赵王认为她说的有理,但是他是个固执的人,认为自己的任命不能随便更改,便说道:“老夫人不要再说了,寡人已经决定了。”于是,赵括的母亲见此事无力挽回,便趁机说:“大王如果执意委派赵括,假如他做出不称职的事情,作战失败,恳请大王不要株连老妇!”赵王答应了她,保证不会伤害她。  第32节:新读史记(下卷)(32)  赵括代替廉颇统军以后,将军中的号令和纪律全部更改,军官也全部撤换,还对军中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而秦国此时却暗中派名将白起来到了长平,接掌了秦军。白起派出一支军队去攻打赵军的堡垒,命令他们半途假装败逃,来引诱赵军追击。赵括果然中计,率领赵军主力追击秦军,不料,却进入了秦军的包围圈。同时,白起派出两支精锐的小分队,一支截断了赵军的粮道,另一支牵制了赵军大本营的守军。赵军主力被围,四十多天过去了,他们缺粮挨饿,军心逐渐地涣散。于是,赵括打算做殊死一搏,他临时组建了一支精锐部队,亲自率领他们向着赵军大本营的方向突围。但是,在战斗中,赵括不幸被秦军的强弩射杀。失去了主帅的赵军,也无心恋战,纷纷扔了武器投降了。  几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军。不久,白起下令将这些赵国降军全部活埋。长平之战,赵军阵亡以及被活埋的将士竟然达到了四十五万人,这使得赵国元气大伤,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围困时间长达一年多,赵国无力抵抗,如果不是楚、魏等国的援救,赵国几乎亡国。纸上谈兵的赵括成为了赵国的千古罪人,而赵括的母亲因为与赵王有言在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廉颇老矣  邯郸之围五年以后,燕国的臣子栗腹向燕王建议说:“赵国的成年男子几乎全部战死在长平,而现在,这些人的子孙还没有成年,赵国现在的形势是兵弱将寡。燕国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发兵去攻打赵国!”于是,贪心的燕王便派兵进攻赵国。赵王闻讯,任命廉颇为将军,命令他率军反击。廉颇不愧为一代名将,结果,燕军大败,栗腹被杀,赵军乘势包围了燕国都城。燕王只能向赵王求和,割给了赵国五个城邑,这样,赵军才撤军回国。赵王论功行赏,把尉文邑这个地方封给了廉颇,赐他封号为信平君,并且兼任代理相国。  当初,廉颇从长平被赵王免职回国,失去了昔日的权势,树倒猕猴散,门客们都离开了他。等到这次他东山再起,原来的门客又都回来投奔他。廉颇对门客们的这种行为很不齿,不高兴地对他们说:“你们都回去吧!我不会收留你们的。”门客们说:“唉!廉将军,您为什么如此地不开窍呢?如今,天下人交友,就好比是集市上做买卖一样。您得到了权势,我等就跟随您;而您失去了权势,我等就离开。这是个极其自然的道理啊!您不高兴什么呢?”听到这些话,廉颇沉默不语,似乎是默认了他们的话!  后来,廉颇又为赵国立下了不少的战功。赵孝成王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悼襄王继位。悼襄王做太子的时候,与廉颇就有过节,所以,他一继位,便用乐乘代替了廉颇。对此,廉颇大怒:“我在惠文王时就做了将军,到今天都四十年了,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而今我没有任何过错,乐乘他是什么人,怎么就这么轻易地取代我的位置?”盛怒之下率军去攻打乐乘,乐乘被迫逃走了。  廉颇知道自己的行为违背了君王的命令,肯定会被杀头的,便投奔去了魏国。廉颇在魏国住了很久,却始终没有得到魏王的信任与重用。而赵国由于多次受困于秦军,处境窘迫,赵王无奈便打算召回廉颇,重新启用他。于是,赵王派使者去魏国探望廉颇,实际上是去观察他是否还可以带兵打仗。廉颇的仇人郭开此时是赵国的显贵,他不愿意廉颇回国,便私下里贿赂出使魏国的使者,让他毁谤廉颇。廉颇也很想回到赵国为国效力。见到赵国使者以后,廉颇为了显示自己的老当益壮,特意在他的面前用餐,吃下了一斗饭和十斤肉,还披甲上马,展示了自己的威风。但是,使者回国以后却对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是饭量还很好。可是,他与臣坐在一起交谈,不一会儿工夫就上了三次厕所。”因此,赵王认为廉颇真的老了,不能再率兵打仗,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没有再征召他。  第33节:新读史记(下卷)(33)  不久,楚王听说名将廉颇在魏国闲居,打算任用他。便派遣密使将廉颇接来了楚国,任命他为将军。廉颇虽然在楚国也领军打了几次仗,但是却一直没有太大的成果。他曾经感慨地说:“如果我指挥的是赵国的士兵就好了!我真怀念当初与他们一同战斗的日子啊!”最终,廉颇在楚国的寿春城去世。  纵观廉颇的一生,只有与赵军在一起,才能发挥他那与世闻名的军事才能,正说明了他的爱国情结,绽放出他绚丽高贵的人生品格。在军事才能上,廉颇一生并无大败,最多也就是在长平之战时与秦军的三年持平局面,用“常胜将军”来称呼廉颇一点儿不为过。  骁勇战将  李牧,是赵国优秀的军事将领,他常年率军驻扎在赵国北部边境上的代(在今河北蔚县)、雁门(在今山西右玉县南)一带,防御匈奴人。由于他在边陲领兵作战,赵王赋予的权力十分惊人,不仅有官吏的任免权,甚至还掌控了边境城邑的税收权,所收税款不经朝廷批准就可以直接作为军费。每天,李牧都要下令杀掉几头牛,用来犒劳士兵,他还亲自教士兵们骑马、射箭。李牧不仅优待士兵,还谨慎地派兵把守着烽火台等战略设施,同时派出去很多的侦查人员。他还制定了一个军队规章,内容是:“匈奴人如果前来侵掠,我军将士必须立即进入营垒坚守,胆敢擅自出战、捕捉俘虏之人,一经查出,即刻处死。”因此,匈奴每次入侵,赵国的烽火台就及时地发出预警信号,将士们随即进入营垒坚守,没有人敢擅自出战。就这样,几年以后,赵军没有任何大的伤亡、损失。可以说匈奴人的袭扰战术在他的面前完全没有了作用,只是疲于奔命,什么都捞不到。  但是,匈奴人思维单纯,认为李牧不敢出战是个胆小鬼。即使是赵军将士中,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李牧的这种做法,也有与匈奴一样的想法,赵王也不例外。为此,赵王曾屡次责备李牧,命令他适当地迎敌、出击,可是李牧还是坚持他一贯的做法。最后,赵王大怒,召回了李牧,派遣另外的将军代替了他。  在李牧离职的一年多时间里,匈奴人每次来进犯,新任的赵国将军都率军出战。结果,赵军每次都是失利,军队的伤亡、损失很大,而赵国边境的居民也不敢耕种、放牧了。赵王只得再请李牧出山收拾残局,而李牧则以有病为借口,闭门不出。最后,赵王以法令强制他出任边将,李牧只得服从。但是,他却对赵王说:“如果大王执意任用为臣,就要听任为臣以前那样的做法,如此,为臣才敢接受您的任命。”赵王全部答应了他。  李牧回到北边境以后,按照他原先的法规、号令办事。结果,匈奴人连续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他还是给人以胆小的印象。赵国的将士们时常得到李牧的奖赏,他们却不随便使用、花费,觉得自己得到的奖赏与自己的军功无关,自己受之有愧,始终希望与匈奴人一战,堂堂正正地得到奖赏。李牧认为军士的这种心理,正是同匈奴作战的成熟时机。便精选出一千三百辆兵车、一万三千匹战马、五万名勇士和十万名射手,组织他们进行军事演习。同时,李牧还组织人民放牧,让民众、牲畜布满原野,来引诱匈奴人。匈奴人看见眼前的利益,便派出小股军队前来掠夺,赵军在李牧的指挥下假装败逃,故意让匈奴俘虏自己几千人。匈奴单于闻讯,便亲率大军入侵。李牧事先布置好了许多灵活、奇特的战阵,匈奴进入圈套以后,李牧命令军队包抄敌人的两翼。结果,李牧大败匈奴,斩杀了十余万敌军。接着,李牧率军北进,消灭了詹蓝,打败了东胡,又迫使林胡投降,于是,匈奴单于逃往更北的地方。这次战役以后的十余年间,匈奴人始终不敢再入侵赵国的边境城邑。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逃到了魏国。赵王只能派遣李牧率军攻打燕国,拿下了武遂、方城地区。七年以后,秦军在武遂(今河北磁县附近)地区击败了赵军,十万赵军战死,赵将扈辄被杀。于是,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李牧率军在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与秦军交战,击败并且驱逐了秦军。李牧回到邯郸,被赵王赐封为武安君。三年以后,秦军卷土重来,攻打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李牧又一次率军迎击,再次击败了秦军。随后,他又率军南进,抵御韩、魏两国的进攻。一时间秦国拿李牧毫无办法,一点儿便宜都没占到。可以说,没有李牧,赵国早就亡国了。  第34节:新读史记(下卷)(34)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将军王翦率军攻打赵国,赵王派遣李牧、司马尚率军迎击。秦国暗中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于是,郭开向赵王进谗言,说李牧、司马尚兵权在手、图谋不轨。赵王大概遗传了家族的通病,耳根子软,相信谗言,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父辈长平之败的教训,又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赵王于是改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代替了李牧,李牧却不肯接受赵王的任命。于是,赵王派人将其秘密逮捕并杀害,司马尚也被撤销了职务。三个月以后,王翦乘机猛攻赵军,赵葱等人兵败被杀。不久,秦军攻入邯郸,俘虏了赵王迁和诸位大臣,赵国灭亡。  伍子胥传奇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
正序
倒序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2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3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4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5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