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美国财富史-4

19292312.0810251267.472000"一战"和经济泡沫时期(192…与其他革新相比,汽车成为20世纪20年代的主导力量,它改变着一切,从人们的居住方式到性犯罪,可谓无所不及。根据社会学家罗伯特和海伦的《米德尔敦》(Middletown)研究报告显示,1924年,被地方少年法庭指控"性犯罪"的30位女孩中,有19人在汽车中卖淫。美国财富结构在过去的一些年中经历了一次大洗牌。汽车制造商亨利·福特继约翰·D·洛克菲勒之后成为美国上第二个个人资产上10亿美元的富翁。1924年,联邦政府对纳税最多的个人进行了排名(见表2-5),这是联邦政府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个人纳税额进行排名。亨利·福特和他的儿子埃兹尔·福特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霍瑞斯·道奇夫人排在第九位,她的家族企业制造的道奇汽车受欢迎程度仅次于福特汽车。从纳税最多的个人排名情况看,这个时期的石油和汽车行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与先前铁路行业情况相同,汽车行业的兴起也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连锁效应。钢铁行业因此再度繁荣起来,石油、玻璃制造、轮胎等行业和高速公路建设等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其他相对规模较小的行业如加油站、汽车销售、出租车公司、高速公路维护等,也有了显著的发展。据1929年的数据统计,汽车行业的兴起,创造的工作机会超过了400万个,相当于全国劳动力的10%,而这些工作类别在1900年时都是不存在的。表2-5?1924年全美纳税人排行榜(前14名)(单位:万美元)排?名纳税人纳税额1约翰·D·洛克菲勒(石油业)627.82亨利·福特(汽车业)260.93埃兹尔·福特(汽车业)215.84安德鲁·梅隆(金融业、石油业)188.35佩恩·惠特尼(石油业)167.76爱德华·哈克尼斯(石油业)153.27理查德·梅隆(金融业、石油业)118.18安娜·哈克尼斯(石油业)106.29霍瑞斯·道奇夫人(汽车业)99.310弗雷德里克·范德比尔特(地产业、铁路行业)79.311乔治·贝克(金融业)79.212托马斯·福琼·瑞恩(运输业)79.213爱德华·J·伯温德(煤炭业)72.214文森特·阿斯特(地产业、铁路行业)64.3"一战"和经济泡沫时期(192…排在前列的纳税人,尤其是前10名,同时也是主要的财富拥有者。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认为,很多富人想尽办法来规避个人所得税,所以这个名单可能会有所遗漏。比如威廉·克拉克,他的名字就没有出现在此榜单中,但其资产应该位列美国财富榜前20名,不过《福布斯》杂志的排名也将其遗漏了。出版业巨头赛勒斯·柯林斯的资产在1933年时达到了1.74亿美元,金宝汤公司的创立者约翰·T·多伦斯在1930年时拥有的财富已经是1.3亿美元了。他们在当时很有可能已经跻身财富巨人行列,只不过这两项排名都将他们忽略了。在一片抱怨声中,20世纪逐渐拉开了大幕。1920年时,战争带来的繁荣已经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商品价格的下降、股市的下挫和失业率的增加。价格指数从1920年的240点降至1922年的200点,这是价格指数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下挫,甚至超过了大萧条时期。1920~1921年间的情形使人们在心理上有了准备,因此对后来发生的经济危机(1929~1933年)并不感到特别的突然。企业利润从1919年的80亿美元暴跌至1920年的10亿多美元;对外贸易额下降了40%;道琼斯指数与1919年11月份的高点相比下降了47%;农产品价格下降了50%。破产银行的数量增加了两倍,超过45万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失业率上升至15%,百万富翁的数量也从1万人降至6000人。尽管经济形势在1921年时触底反弹,但到1922年人们仍然对新的共和党政府极度不满,这最终导致在国会中期选举中,共和党丢掉了参众两院的83个席位。1924年底,美国经济开始走向繁荣。建筑业飞速增长,道琼斯工业指数突破了1919年116的前期高点。卡尔文·柯立芝在1923年哈丁总统去世后成为新一届美国总统。他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了11月的总统大选,同时也使共和党再次牢牢地控制住了国会和政府。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几年,国内环境为北方实业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样,"一战"后的20世纪20年代也是企业家事业发展的好机会。在本书第一章,我们把美国南北战争说成是财富和资本的革命。然而,20年代所形成的经济泡沫让人们很容易把它看做是财富与资本的投机,有时甚至还会认为经济在向畸形方向发展。战争往往会导致剧烈的通货膨胀,在紧接下来的一个时期一般会迎来低通货膨胀的繁荣期,"镀金时代"、20世纪2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都是这样。在经济繁荣期,对于很多普通民众来说,日子其实并不好过,不过处于经济盛世的现实会使他们一直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直到经济泡沫破灭为止。这种情况就是20年代的真实写照,保守主义思想在主要的两个党派-民主党和共和党中蔓延。1924年,威斯康星州国会议员罗伯特·L·拉福莱特作为第三党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一些对民主党和共和党政纲和态度不满意的力量,如铁路工会、农业团体、矿业工人等,打着进步主义旗号支持拉福莱特参选。最终,以进步姿态参加竞选的拉福莱特在大选中获得了16.6%的公民选票,这也说明了当时保守主义思想在两党中是多么盛行。"一战"和经济泡沫时期(192…随着美国进入又一个繁荣时期,国内政策也出现了调整。其中主要政策措施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减税是繁荣时期主要的经济政策。1921年,共和党领导的国会废除了战争时的超额利润税,并将收入附加税的最大额度从60%降到了40%。1926年通过的《新税法》撤销了赠予税,再次下调收入附加税,从40%降至20%。除此之外,财政部长梅隆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如税收补偿、免税、制定税法等,毫无疑问,这些举措会助长已经刮起的投机之风。第二,减少联邦支出。伍德罗·威尔逊执政时期,联邦政府在战争中支出巨大,导致财政出现赤字。战后,这种情况逐渐改观,政府支出逐步减少,而且产生了大量的财政盈余,同时将先前的联邦政府债务从1920年时的240亿美元削减至1930年时的160亿美元。第三,通货紧缩政策。所有人都希望能够看到温和的通货紧缩,以及大量的政府财政盈余情况的出现。这种情况最早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联邦储备系统和各大银行都在谨慎地寻求积极的货币政策,大量的银行存款和较低的存贷款利率是企业和投资人所希望看到的。第四,方便的个人抵押贷款。个人抵押货款总额从1922年的173亿美元增至1929年的383亿美元,翻了一番还多,大大刺激了经济繁荣。令人心动的商业广告,辅之以一种新的分期付款方式,吸引无数美国民众购买汽车、冰箱、快艇等家用产品和奢侈品。很多人的消费习惯开始转变,从购买生活必需品转向奢侈品。林德夫妇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在26个住房条件一般(家中没有卫生间)的工薪家庭中,有21家拥有自己的私人汽车。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在一年之内企业利润就能上升30%,从1920年只有几亿美元的营业额到1929年时竟然突破70亿美元,从而一跃成为知名企业。工业生产水平提高,企业、银行、公共设施的发展加快,这些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赖电力的供应和机器生产,当然也离不开新的交通方式和交通设施的出现,如轿车、卡车的普遍使用、高速公路建设、电话普及、办公自动化等。制造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从1920年的44.6%上升到1929年的72.5%。当然,其中大部分转化成企业利润,并没有成为工人的工资。20世纪20年代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5.6%,超过20世纪任何一个10年的平均生产率。汽车行业在20世纪初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1926年的增幅比1900年增加了12倍。这样的快速增长在70年之后的计算机行业才再次出现。企业自身的改制和企业间的合并重组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使投资银行和公司股票持有者能够拥有更大价值的企业资产和更高的股票价格。1919年,89项企业合并行为涉及527家企业;1928年,201次企业合并将1259家企业重新组织起来。很多家族式企业在这一时期被推向公司化的轨道,大约有20%的国家财富从私人手中转移到公司控制之下。此后不久,这一数字上升为30%,也就是说,全国所有的公司资产占国家财富的30%。全国100强企业占全国工业净收入的一半以上。20世纪20年代控股公司的改组令人关注。来自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数据显示,1928年,股票交易活跃的573家上市公司中有395家既是控股公司又是运营公司,92家不属于这两类公司的企业也都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一战"和经济泡沫时期(192…个别投机行为的不断加剧很可能引发一场巨大的投资灾难。造纸企业在这中间不断推动股票价格的上涨,其势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强劲,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繁荣。由于更多的国家财富份额被公司所掌控,所以公司及其下属分支机构采用了更多的金融手段来实现公司运营,包括银行贷款、购买证券等。这一时期掀起了投资人对普通股的购买狂潮。20世纪20年代以前,投资人主要对公司的优先股感兴趣,因为购买这些优先股的投资者可以获得现金分红,而购买普通股则不行,所以普通股交易一直不太活跃,交易量不大。然而,进入20世纪2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出台了新规定,对企业的股票分红不再收税。投资者因此出现两种心理:一是希望通过购买公司股票来规避普通的个人所得税;二是不再一味地追求现金收益,而是通过购买股票来增加资本收益。这样,普通股就成为人们竞相购买的对象。与此同时,新股发行总量从1926年每月3000万美元暴增至1929年上半年的每月8亿美元,1929年夏天更是达到了每月10亿美元。新型投资工具和投资策略的出现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投资热情。1921年信托投资公司出现,到了1929年时它从450万美国人手中吸走了85亿美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投资渠道,如"庞氏骗局"(指骗人向虚设的企业投资,用后来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赢利的资金付给最初投资者,以诱使更多人上当)、投资商号(1935年被认定为非法)和一些电话委托机构。各大商业银行将亿万美元从投资人手中吸引进股票市场,它们的目的是抬高股价,然后从中渔利。联邦储备系统作用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经济泡沫唯一的驱动器。经济泡沫的形成需要庞大的货币供给量和快速的货币流动。1921年,银行向投资者提供的日常短期贷款利率是5~10个百分点,以后的几年中一路疯涨。日常短期贷款总额也从1923年的10亿美元增至1929年秋天时的80亿美元。在接近顶峰时,短期贷款利率一度达到20%,一些银行和大公司,如J·P·摩根、纽约花旗银行、标准石油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电气债券公司等,争相为投资者提供贷款。1914年股票持有人的数量不足100万,1929年时,个人投资者接近900万、家庭投资者将近600万,而当时全美国只有2900万个家庭。美国电报电话公司1920年时拥有股东数为13.9万名,而到1930年拥有的股东达到56.7万名。大量的资金流入股市,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企业的股东,这似乎体现了一种新型的资本"民主化"。在纽约股票交易所,道琼斯指数急速上扬,交易量也随之迅速扩大,从1918年的1.43亿股增长为1929年时的11.25亿股。以上这些情况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对于20世纪第一次经济繁荣期来说(1900~1914年的财富增长被认为是19世纪的延续),正是这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支撑着经济的繁荣。20世纪20年代经济增长时期的美国,每一年都会给人们带来希望,每一年都有无数的奇迹发生。从1923~1928年,企业利润年均增长9%。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21年8月的63.90点上升到1929年9月时的381.17点。个人收入的增加和财富的增长也不言而喻。百万富翁数量也翻了几番,从1921年的5000~7000名,到1927年一跃增至15000~20000名,在此轮经济繁荣达到最高峰时,全国百万富翁数量曾一度接近35000名。1924年,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富翁有75人纳税,1927年这一数字达到283人,到1929年时达到519人。"一战"和经济泡沫时期(192…市场在不断地刷新着昨日的纪录,经济学家们在展望着经济繁荣的下一个高潮,富商、金融家和共和党人都在为明天的繁荣筹划着自己的未来。尽管也有某些人士发现了市场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但在市场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他们的担心被看做是杞人忧天。作家斯图尔特·蔡斯在1929年出版了一本名叫《繁荣:真实还是虚幻》(Prosperity:FactorMyth)的书,这本书颇有见地。作者列出了一系列从经济繁荣中受益的行业和地域,同时也指出了那些没有享受到经济繁荣成果的人群和地区。从经济繁荣中受益的行业和地区有:汽车行业、金融市场、巨头公司、新兴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城市郊区、城市的华丽街区、大西洋沿岸中部各州、五大湖区和加利福尼亚州。没有享受到经济繁荣成果的人群和地区有:传统农业区、南方大部分地区、矿区和铁路城镇、大城市中的贫民区、犹太人聚居区和非技术劳动力居住区等。在经济繁荣的背后,贫穷也正在蔓延。蔡斯认为,当时经济繁荣的基础并不牢固,来自农民和工人的抱怨不绝于耳。美国的农业区居住着全美1/3的人口,从1920年开始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入不敷出,农业区发展停滞。1920年,国民收入的15%流入农民家庭,而到了1929年这一比例降到了9%。农业产值也从1919年的214亿美元降到1929年的118亿美元,而此时正是制造业飞速发展,股票指数快速上涨的时期。从劳动力的职业分工方面看,木工、水管工和电工在这一时期境况不错,而相比之下,矿工、铁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则处境艰难。没有人彻底做过20世纪20年代联邦就业数据的统计工作,但人们能够感觉到,技术进步对于很多非技术型劳动力来说,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影响,而那些投资者和中产阶级却愿意看到这样的变化。韦斯利·米切尔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1929年的一份报告中说,"新型劳动力的工人数量超过了传统劳动力工人的数量,但他们的能力并没有与新的工作机会相匹配。在1920~1927年间,失业率呈现净增长态势,总计净增失业人数超过了65万人"。1928年,来自巴尔的摩的一份城市调查显示,失业率接近42%。美国最大的劳工组织劳联-产联统计表明,全国人口失业率达到18%。另一份来自国会的数据显示,全国失业人口达到800万人,接近全国劳动力的15%。尽管在20世纪20年代,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20%,但其中一半被5%~10%的家庭所获得。有2/3的美国家庭年收入低于2000美元,勉强维持生存需要。蔡斯认为,这些家庭没有能力去购买黄油面包和住房,也没有条件送子女上学。反观那些富人,他们开高级车、听收音机、穿着高档丝袜、购买毛皮大衣、看电影、逛高档商店,社会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蔡斯在美国经济大崩盘之前就已经过对经济增长表示过怀疑。他发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隐忧:一方面,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相反失业人口增加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成果基本上被富人阶层所独享,穷人的境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这两个隐忧又为经济增长带来了两种风险:一是产品供给超过了美国民众的长期购买能力;二是富人借经济增长之机过分地进行财富投机。因此,这一时期的美国经济并没有建立在一个合理的结构基础之上,浮夸多于理性,这也就为1929年的经济大崩盘埋下了危险的火种。"一战"和经济泡沫时期(192…关于经济大崩盘,有人事先提出过警告。1927年春天,股市风头正劲之时,柯立芝总统去拜访哈佛大学的威廉·Z·瑞普利,此时瑞普利刚刚出版了一本新书,名叫《主街和华尔街》(MainStreetandWallStreet)(华尔街代表美国金融财团,而主街代表的是美国中产阶级及以下的广大民众)。两个人的谈话持续了一整天,瑞普利把股市的疯涨看做是经济的"骗局"、"把戏"、"陷阱"。柯立芝问他,作为总统应该如何去应对眼下的情况。瑞普利回答说,这是一个涉及整个国家层面的问题,现在掌控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是纽约州,而不是白宫。同年7月下旬,柯立芝总统在印第安纳州进行了一场关于非技术工人低收入状况的演说,此时股市指数仍然在飞快地上扬。几天之后,柯立芝突然宣布他不再参加1928年的总统大选。有的人在猜测,柯立芝是不是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有所担心。1928年,经济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加剧了人们的担忧,其中6月份和12月中旬各发生一次,而且后一次是紧随胡佛庆祝共和党在大选中胜利之后发生的。刚刚进入1929年,《纽约时报》的一名金融记者就预言,美国经济牛市将在这一年内土崩瓦解。赫伯特·胡佛在3月份入主白宫之后,马上敦促报社发表社论呼吁停止投机行为,并向联邦储备局表达了他对经济状况的担忧。胡佛说服财政部长梅隆并要求他向广大投资者提出警告,劝说民众谨慎行事。此外,他还委派副总统查尔斯·柯蒂斯到纽约股票交易所,去那里给人们的投资热情降降温。20世纪80年代,保守的减税政策和市场乌托邦主义其实都是在倡导恢复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繁荣。然而,这可能只是政府的误导,20世纪20年代经济繁荣时期的真实历史状况也许只有祖辈人才能说清楚。1928年年中,纽约州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本杰明·斯特朗也曾在曼哈顿表达过对股市崩盘的担心。1929年,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对当时的经济形势也忧心忡忡。2月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一项议案,要求联邦储备委员会提出立法建议,用以规范投资市场。3月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华盛顿发出"股价市值被过分高估"的警告。然而,政府除了在1928年执行了一次加息政策之外,一直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措施出台。直到1929年8月美联储才将再贴现率从5%提高到6%。盲目的投资热情反映出了人们对美国新经济的自负。很多人认为,美国已经建立起了一种新经济体制,1913年建立的联邦储备系统已经消除了旧的经济体制中不合理的因素。约翰·穆迪是信用评级制度的创立者,他也抱有这种心理。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欧文·费希尔也提出了他"著名的"错误判断:股价已经稳稳地站上了一个永久的高平台。1932年,金融家伯纳德·巴鲁克回忆说:"不管是在1929年那段令人不快的时候,还是在今天股价呈螺旋式上升的时候,如果我们都能够实事求是地认定2+2=4时,也许很多不愉快的历史就有可能被改写。"道琼斯工业指数在1929年初略有增长,超过300点关口,到夏天时达到历史性的381点。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在接下来的3年中,道琼斯指数狂跌340点,1932年7月降到谷底-41点。这次经济下滑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1929~1930年,从缅因州的班戈到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迭戈,全国的财富急速蒸发。不过,用"大崩盘"来描述经济的低迷也许有些用词不当。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经济形势恶化并没有导致大的投资公司破产或是一蹶不振。1929年9月~1932年8月,仅3年的时间市场就又重新回到了8年前的状态。在经历了第一个残酷的秋天之后,股市就结束了大幅跳水,从此开始了平稳的下滑。"一战"和经济泡沫时期(192…评论家们通常会把市场不景气的原因归结为多种因素。一种观点是:经济下滑是1928~1929年间产品生产过剩,公民持续购买能力不足所导致的。所以,1929年建筑业、汽车业和钢铁业事先主动缩减了产量,使得人们恐慌性地抛售股票,以至于这些公司在此次经济衰退中没有遭受重大的打击。第二种观点:人们指责美联储,认为它在1930~1932年间减少了货币供给量,从而使经济萧条演化成了一场经济危机。第三种观点认为:股市的震动引起了国内外银行的不安,它们削减货款并切断国际贸易融资,这样做的结果是加剧了经济危机。第四种观点是: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美国农产品价格和国际商品价格(包括橡胶、咖啡、糖等)的双双下降导致了经济震荡。不管是哪种观点,大多数专家都一致同意,那就是不断恶化的商业环境、不断丧失的消费者信心和国内外银行不当的金融政策共同导致了这场经济危机。经济学家J·肯尼思·加尔布雷斯密切关注着股市暴跌产生的连锁效应。从1929年的秋天开始,股市总共下跌了40%,而且逐渐波及实体经济,如货物运输、商品交易、钢铁生产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继11月下旬到1930年3月的一波反弹之后,股市在同年春天再度下滑。伴随着股市下滑,人们对市场的信心严重受挫,经济持续走低,一直到1932年年中才有所好转。杰弗里·皮瑞特在他的《20年代的美国》(AmericaintheTwenties)一书中,将1930年初的经济萧条与耐用品需求的急剧减少联系起来。1923~1929年期间,人们对汽车和住房极大的购买热情导致了供给量的大幅增加,然而人们偿还债务的压力增大暴露出持续购买能力不强的弱点,对汽车和住房需求量的下降最终导致了这两个行业走向下坡路。个人消费总额一度占全国总支出的92%~94%,当经济低迷时,人们都捂紧了自己的钱包以应对经济危机,个人消费总额从1929年的780亿美元迅速降至1930年的705亿美元。批发和零售商品价格出现了回落,1930年下半年失业率急速走高,公司的利润也出现了负增长。经济繁荣时期的个人贷款一直到1932年仍影响经济的运行,人们每年偿还的贷款利息基本上占到了国家收入的20%。1930~1932年期间,很多人为偿还银行汽车和住房的贷款而艰难地生活着。人们对经济萧条有很多种解释,但对于因经济萧条而导致的"财富决堤"却很少提及。没有一本杂志去统计1929年财富巨头们的经济损失。《福布斯》杂志也不再像1918年那样去统计全美最富有的30人。然而,由于在1920~1930年间富人们收入的3/4是来自企业红利和资本收益,所以企业的不景气和股票市场的崩溃对他们来说是灾难性的。单就纽约的股票交易市场来说,股票市值从1929年12月份的896亿美元,降至1932年1月的156亿美元。百万富翁的数量也相应减少,1929年时的25000~30000人,到1933年时不足5000人。越来越多的财富都随着股票市场的跳水而被蒸发殆尽。费希尔兄弟从事为通用汽车提供车身设计与制造业务,他们的资产从3亿美元减少到1亿美元。塞缪尔·英萨尔的净资产从1929年的1.5亿美元跌到所剩无几。1929~1932年期间,即使那些最赚钱的行业也损失了60%~80%的资产。在1930年时,如果几位遗产继承人分配400万美元的资产时拖延了时间,那么他们的损失就会达到一半以上。"一战"和经济泡沫时期(192…如果当时持有福特、杜邦、洛克菲勒和梅隆等巨头公司的股份,那么很有可能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全身而退。但是,新技术行业情况则完全不同,在无线电、航空、电影、电话等领域,由于股市的骤降和消费者消费能力的不足,这些行业领域无法创造出新财富。约瑟夫·P·肯尼迪是一个例外,他的财富收入主要源自RKO影院的连锁经营。埃尔德里奇·约翰逊凭借他的胜利留声机公司,在经济危机中也没有遭受重大损失。技术行业股票的下跌就像当初它们上涨时一样,势头无法遏制。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股票是20世纪20年代交易最活跃的一只技术类股票,它在这场危机前后的表现堪称技术类股票的典范。1921年,当时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股票每股只有2.5美元,1928年却上涨到每股85美元,1929年每股更是达到了549美元。然而,此后一路暴跌,到1932年时已然回到了最初的价格。通用汽车公司股票1929年时每股73美元,1932年7月仅为8美元。瑞安航空公司是投资者青睐的投资对象,最初每股69美元,1928年上升到每股289美元,之后也是一路走低。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也经历了股价从304美元下跌到72美元的噩梦。塞缪尔·英萨尔的控股公司股票在1929年初还是7.54美元,而到8月份时已经涨到每股150美元,然后一路下跌,3年后公司面临破产的境地。1929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尽管秋天时全国经济开始衰退,但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仍然是一个好年景。占全国人口1%的富有阶层拥有当年全国收入的15%~17%,占全国人口5%的富裕人群分享了全国37%的收入。从财富占有情况看,据统计,1929年,1%的富人拥有全国37%~44%的财富。曾在国家经济研究局任职的一位经济学家对以上数据进行了补充:1%的富人阶层占有全国流动财富的83%,而这些富人中的5%(38889人),占有全国储蓄总额的30%。所有这些数据都是经济畸形发展的证据,即使在20世纪的后70年里也未曾达到当时的地步。那些百万富翁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但是没有人去统计具体的数字。对于这场灾难来说,1929年只是短暂的一瞬,它可能持续更长的时间。事实上,工业生产和企业利润一直到1940年才达到先前经济繁荣时的高点。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投资不再痴迷,并逐渐从20年代时对财富的羡慕心理转变为对财富的深深怀疑。罗斯福新政、"二战"和50年…3?罗斯福新政、"二战"和50年代、60年代的美国财富对于那些经历过1921~1922年经济衰退的人来说,也许并不会把30年代中期的经济危机当成世界末日来看待。此时,共和党已失去了国会中的不少席位,1932年、1934年、1936年,选民逐渐将共和党人排除在国家领导集团之外。随着经济危机的加剧,一场发生在政治集团内部的深刻的力量重组也正在进行着。在1933年3月罗斯福就职总统之前,生铁产量降到1896年的水平,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为了扭转生产相对过剩的局面,农民开始屠杀家猪、倒掉多余的牛奶、把谷物当做燃料使用。此时,失业率接近25%,近5000家银行的倒闭致使900万美元存款一夕间荡然无存。罗斯福就职后不久,宣布全国银行停业整顿。192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030亿美元,1930年降到了900亿美元,1931年变为750亿美元,1932年时继续下降至580亿美元,到1933年谷底时只有560亿美元。在此之后逐年恢复,1934年为650亿美元,1935年达到720亿美元,1936年突破830亿美元。1937和1938年有所反复,重新陷入新一轮的经济衰退。美国的财富持有者面临着多方面的打击,不断下降的消费信心、不景气的银行经营状况,以及低迷的经济形势,都令他们手中的财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企业股票市值是衡量财富的主要指标。表2-6表明,主要股指的变化与企业财富的增减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表2-6?企业利润的增减与道琼斯指数的变化年?份企业利润(亿美元)道琼斯工业指数1929100381(顶峰)193037260~1601931-40190~801932-2341(谷底)19331050~11019342385~110在降到1932年夏天的最低点之后,道琼斯工业指数触底反弹,1933~1934年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在80~110点之间徘徊。这也使得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总市值从156亿美元的谷底升至200亿~300亿美元。当初投资者被套牢的资金也随着那些业绩好的企业股票升值而逐渐上涨回来。那些20年代的财富新贵约瑟夫·肯尼迪、克拉伦斯·狄龙、弗洛伊德·奥德伦等组成了战略联盟,为了能够在经济危机中生存下来。30年代中期,昔日的中产阶级境况好转,财富和收入又重新为富人所垄断,尽管没有具体的数据统计,但基本上恢复到了1929年的水平。但是经济形势并没有因此而根本好转,人们对富人阶层、共和党人和金融财团都疑虑重重,而且对罗斯福执政时期的民主党政府也需要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这种社会情绪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的1935~1936年间表现明显,而且一直延续了20年。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平均主义达到高峰,疑虑情绪仍然继续影响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富兰克林·D·罗斯福入主白宫成为美国政治历史的分水岭,一个新的治国精英集团从此形成了。从1860年开始,总统一职被共和党占据了70年,其间只有两位民主党人(格罗弗·克利夫兰和伍德罗·威尔逊)曾任职总统,而且在民主党人执政期间,共和党总能在中期选举时重新控制国会。然而,1936年罗斯福在第二任期的总统竞选中却以压倒性优势获胜,而且颠覆了北方原住民一贯支持共和党的传统。共和党在北方乡村、小城镇和城市郊区的势力受到削弱,这种变化使得共和党的政治实力大打折扣。在这次总统选举中,一个新的经济联盟很快取代了19世纪以来重工业与金融业的联合。新的经济联盟主要以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民主党内部委员会为班底,主要由资本家组成,包括商业精英和投资银行的银行家,他们大多来自南方、西部和犹太人群体;南方和西部的棉花、石油、矿业、烟草等领域的显要人物;来自农用机械、农业综合企业、铜业等反关税行业的行业领导者;还有零售业、通信、房地产、建筑业领域的企业家;以及新兴技术企业(如通用电气和IBM)的企业负责人。从区域的角度看,南方和大城市在政府支出和不断提升的政府影响力中受益匪浅。工会也通过新政赋予的活动空间积极为工人争取更高的工资。罗斯福新政、"二战"和50年…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民主党资本家能够在国家财富排名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国内的草根阶层财富则增长迅速,包括南方人、城市平民、工人和农民。在1933~1949年间,国内物价水平翻了一番,制造行业的工资是先前的3倍。1933年,平均工资水平1086美元,1939年上升到1363美元,1945年时达到2515美元,到1949年平均工资突破3000美元,达到3095美元,而且预期还会有所增长。1933年,加入工会组织的普通工人只占工人总数的15.5%,这一比例在1933年时增到22.8%,1945年时达到33.9%,而到1953年时,加入工会组织的劳动者人数占到劳动者总数的35.7%。工会和蓝领工人的活动空前活跃。城市和中产阶级从新政中得到了巨大的好处,旧联邦各州的个人收入占全国个人收入的比例从1929年的11%上升到1940年的15%,1950年时上升为18%。20世纪30年代中期农业收入有了很大涨幅,这些都归功于新政政策的实施。1930~1940年期间,损失相对较大的当属富人阶层,他们在20世纪20年代时经历了财富爆炸时代和后来的经济大萧条。除了资本所得以外,罗斯福新政期间,他们的收入占全国个人收入的比例从1929年的17.2%降到1941年的12.3%,1946年时降至9.6%。一些观察家认为,罗斯福在1932~1933年打击"货币兑换商"的政策和防止财富过分集中的政策,都体现了他对保守的货币财政政策的偏好。实际上,这些政策是政府对公共债务和银行集团的不信任所致,这不禁让人们回忆起杰斐逊和杰克逊总统的执政时代。1933年11月,罗斯福在写给豪斯上校(曾在伍德罗·威尔逊政府任职顾问)的信中说道:"正如你我所知,从安德鲁·杰克逊总统执政时期开始,一些金融机构的势力就大得惊人,我不奢望彻底改变这一状况,但我要削弱这些银行的影响力。"罗斯福政府在金融财政方面的执政能力要胜过威尔逊总统领导的民主党政府。1933~1935年,罗斯福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证券交易委员会、责令银行与公司分离、改革联邦储备系统、禁止成立公共事业控股公司等。罗斯福本人并不愿意采取针对美国富人阶层的行动,因为这等于公开向竞争对手和国内主要经济巨头叫板。1935年,罗斯福政府在第二次新政时才针对富人阶层推出了《财富税法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执行该法律。很多历史学家把罗斯福1935年针对经济巨头和财富集中现象而采取的新政措施看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他们认为,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回应那些支持修义龙的民众,因为作为路易斯安那州的国会参议员,修义龙已经获得了很多选民的支持,他组建的"财富均分"俱乐部已经拥有了700万名会员,影响力与日俱增。种种迹象表明,修义龙很有可能作为1936年独立的总统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从而威胁到罗斯福竞选连任,也会对民主党的领导地位产生冲击。然而,事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修义龙遭到暗杀,罗斯福以压倒性优势赢得了连任。1937年,罗斯福第二次就任后再次强调平衡财政预算的经济主张,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1937~1938年国内经济再次出现衰退。罗斯福不得不依据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提高就业率,以此来刺激商业活动。从法律条款来看,政府并不希望国家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些人中有的继承了家族遗产,还有的已成为政界精英。1939~1940年,参议院临时国家经济委员会成立,从它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可以看出当时美国的财富集中状况。1940年,据证券交易委员会统计,在美国前200个最大的非金融企业中,40%由一个或几个家庭所控制。1937年,费迪南德·伦德伯格在他的《美国60大家庭》(America'sSixtyFamilies)一书中也提到,当时美国60个最富有的家庭拥有和控制了整个国家,而且它们获得了比它们稍显逊色的90个家庭的支持。在20世纪20年代财富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伦德伯格通过自己的统计,列出了30年代美国财富榜的前30名。罗斯福新政、"二战"和50年…表2-7?20世纪30年代美国前30位财富排行榜(单位:亿美元)财富家族(排名)财富来源财富计算额最大财富额洛克菲勒(21)美孚石油公司10.0720福特(2)福特汽车公司7.28-哈克尼斯(5)美孚石油公司4.508(续)财富家族(排名)财富来源财富计算额最大财富额梅隆(3)美国铝业公司4.5010范德比尔特(22)纽约中央铁路公司3.608惠特尼(4)美孚石油公司3.227.5杜邦(20)杜邦公司2.3810麦考密克(8)国际收割机公司2.11-贝克(2)纽约第一国家银行2.105费希尔(5)通用汽车公司1.935古根海姆(6)美国炼制公司1.90-菲尔德(6)马歇尔·菲尔德公司1.80-柯林斯(5)柯林斯出版公司1.74-伍尔沃斯/赫顿(7)伍尔沃斯公司1.65-杜克(3)美国烟草公司1.56-伯温德(3)伯温德-怀特钢铁公司1.50-威得恩(3)公用设施公司1.18-雷诺(7)雷诺公司1.17-阿斯特(3)房地产公司1.143摩根(*)摩根公司1.10-瑞恩(*)市政设施公司1.08-多兰斯(*)金宝汤公司1.00-温思罗普(6)多元化公司1.04-斯蒂尔曼(3)花旗银行1.025蒂姆肯(3)地博轴承公司1.11-皮特克恩(4)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0.99-梅特卡夫罗得岛州纺织公司0.91-克拉克(3)胜家缝纫机公司0.90-菲普斯(16)卡内基钢铁公司0.896*指J·P·摩根、瑞恩和多兰斯家族入选。罗斯福新政、"二战"和50年…资料来源:费迪南德·伦德伯格1937年出版的《美国60大家族》。上表在伦德伯格统计基础上修改,去掉了J·P·摩根的合作伙伴、莱曼家族、沃伯格家族和卡恩家族,因为伦德伯格是按照收入而不是按资产来统计的。上表在伦德伯格书中的统计基础上略有改动,由于他有选择地采用了20年代的税收统计数据,所以上表不能够完全真实地反映1937~1939年美国财富的集中状况。而实际的情况是,这一时期几乎没有新的财富巨头涌现,而排在美国前20名的大公司中有8个来自铁路行业、7个来自公用设施行业,另外5个分别来自石油、钢铁和汽车等领域。因为新技术企业和新的财富巨头没有被列入该表,所以可以判断伦德伯格是为了突出家族企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影响力而有意如此安排的。1925年,哈佛大学教授皮特里姆·索罗金完成并出版了一份研究报告,这份研究表明:当前的百万富翁与南北战争后的百万富翁相比,他们从事的行业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是来自贸易、制造、金融和商业等领域。目前的百万富翁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比以前要高出很多,这些人成为国家的富人阶层,他们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其他阶层的人很难融入其中。1926年,国会内部对财政部长梅隆提出的《税收法案》的争论引起了广泛关注。梅隆建议,私人财产的继承税在第二代或第三代时不应该再征收。为了反驳梅隆的主张,自由派参议员指出古根海姆、杜邦、哈克尼斯和普拉蒂等家族的财富在后代人的手中翻了2倍甚至3倍。以杜邦为例,第四代的十几个继承人中每个人的财富都超过了3000万美元。爱德华·S·哈克尼斯为两个儿子留下的财产不到5000万美元,而他的两个儿子为后代留下的财富却达到了2.7亿美元。1935年,参议院金融委员会就罗斯福总统提出的《财富税法案》举行了听证会。美国国税局顾问罗伯特·H·杰克逊(后来任美国最高法院法官)提出:"财富传到下一代手中可能被挥霍一空,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财富的继承者们都在努力地使财富保值和增值。大部分的财产被托管,并从法律上和经济上尽可能地避免挥霍和浪费财富。我们发现,当前国内富人阶层的财富管理状况良好,不仅保住了父辈留下的财富,而且财富还在每一代手中不停地增长。"20世纪后几十年中,财富的继承和增值印证了杰克逊当时的预言。1937年,美国出现的经济衰退很快被欧洲的战争阴云所改变。随着波兰、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越来越迫近战争的边缘,美国国内的经济形势越来越喜人。1939年的情况比以往好了很多,1940年的经济形势又好于1939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的工厂、仓库和造船厂一下子火了起来,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全美国的经济形势因为战争而变得异常乐观。东西两个沿海地带最先从经济衰退中走出来,1938~1942年家庭平均年收入飞速增长:波士顿的家庭平均年收入从2455美元上升到3618美元;哈特福德从2207美元上升到5208美元;纽约从2760美元上升为4044美元;华盛顿特区从2227美元上涨到5316美元;洛杉矶由2031美元上升到3469美元;旧金山从2201美元上升到3716美元。罗斯福新政、"二战"和50年…战争为美国带来了又一次经济增长的良机,这次战争对于美国财富增长的影响程度之深、影响范围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1942年上半年,联邦采购部门官员订购了价值100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这比美国一年的经济总产值还要多。1943年底以前,"二战"的战争花费比"一战"时的5倍还要多。工程师、技术人员、各领域专家和技术工人都是战争最大的受益者,当然也包括农民,因为战争对粮食的需求也是巨大的。工人们纷纷转向那些直接为战争服务的生产部门,他们的工资上涨了20%、30%,有的甚至超过了40%。女工的工资在1941~1943年间也上涨了50%。据估测,1939~1945年,制造业平均工资上涨了86%,而此时由于受物价调控政策的影响,生活消费品的价格只上升了29%。很多在1937年面临失业的人突然发现,他们的境况大大改善了,甚至可以去购买战争债券。战时政府对富人阶层的征税近乎苛刻,而对那些平均日工资只有40~50美元的家庭来说,基本不受税收的影响。战争时物资的限量供应大大制约了民众日益膨胀的购买力。很多人把金钱投向了奢侈品市场,昂贵的服装和珠宝销量与日俱增,汽车行业也呈现出良好的销售势头。尽管食品限量供应,但是全国的超市数量还是从1939年的4900家增加到了1944年的16000家。战争结束时,美国人的钱包都装得满满的,他们平均每周的花费为44.39美元,而1940年时仅为24.20美元。这个统计数字并不单指那些高工资的人,也包括全美650万的女工,她们中很多人是中年已婚妇女。很多家庭都是第一次获得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这使得他们在购买生活必需品之余可以更多地享受生活。从1943年年中到1945年年中,美国人将1/4的收入作为家庭储蓄。到日本投降时,美国已有将近1400亿美元的流动资产,其中很多来自中小储蓄账户和战争债券,这相当于1939年时全国总收入的两倍。有人估算,战后美国人购买能力增强,国内一年生产的产品总额也仅相当于美国民众消费能力的1/3。对于美国富人来说,战争对他们财富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增加了绝对财富,另一方面降低了他们的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战争期间,影响力大的企业都在有意地控制红利分配的数额,它们吸取了"一战"时的教训,因为"一战"时红利分配过多才导致了它们财富的快速增长,从而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不满。这一次它们有节制地分配红利,使收入不至于增长过快。不过,这样做的结果是将企业未分配的利润转化为资本,直接推动了股价的上涨,刺激了1942~1945年的大牛市。从那些来自财富家族的军官们的日记和写给家人的信件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大幅上涨极为高兴。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42年的93点一跃上升至1945年底的200点,这与1924~1927年间的情况非常相似。只不过,那些单纯依靠企业红利生活的人陷入了窘境,而投资股票的人则是大赚特赚。罗斯福新政、"二战"和50年…由于政府没有把资本所得列入的财富收入的范围之内,所以1944年的全国收入分配统计中突出了工人工资的上涨和女性劳动力的劳动所得。后来,经济学家克劳迪娅·戈丁和罗伯特·马戈称这一时期美国收入差距的缩小为"大压缩",它表现为富人与劳工阶层收入差距的急剧缩小,以及不同行业工人工资差别的缩小。他们故意用这个说法,为的是与历史上的"大萧条"相呼应。"大压缩"显示出了一个事实:平等主义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同时,它也标志着民主党的力量已经达到了顶峰。1939年,按收入高低将全国男性五等分,前1/5的高收入群体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8.7%,中间3/5的人群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7.8%,而收入最少的1/5人群的收入只有全国总收入的3.5%。到1949年,收入排在前1/5的人占总收入的40.1%,中间3/5的人收入占总收入的55.3%,排在后面的1/5的人收入占总收入的4.6%。10年来,家庭收入的分配情况大体相同,只是前1/5的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降低了8.6%。中产阶级和工人都希望看到收入差距缩小,而占全国人口1%的富人阶层却不希望这种现象持续下去。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大压缩"如中产阶级和工人所愿,继续着前进的步伐。从政治层面看,中产阶级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诉求往往能够实现。评论家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罗伯特·海尔布罗纳和大卫·雷斯曼认为,富人阶层已经成为最活跃的消费群体,他们把房子廉价卖出,改建为孤儿院和养老院,很多高收入家庭也不再雇用保姆。1953年,共和党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与"一战"后财政部长梅隆大幅减税的做法不同,艾森豪威尔决定放弃减少最高达91%的所得税的做法,这也是"二战"后民主党政府一直奉行的政策。这一时期,收入排在前列的公司CEO们的纯收入总共只有2000万~5000万美元。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在他的《大变革:1900~1950年》(TheBigChange:1900~1950)一书中对1950年全美收入最高的CEO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进行了统计。书中写道:"我们以通用汽车公司CEO查里斯·E·威尔逊为例做一个假设,如果他的626300美元的收入全部以现金形式获得,那么他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即向联邦政府缴纳462000美元的税款,而自己只能获得164300美元,纳税额与收入额的比例高达73.8%。艾森豪威尔领导的共和党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沿袭着民主党执政时期的政策,但是在平静的表面下孕育着一场重大的变革。美国技术行业和生产领域因为战时的巨大需求而发展成熟,但很多企业的高层发现,如今商品出售的难度远远大于珍珠港事件以前,尤其是石油行业。在战争时期,因为当时对合成橡胶、塑料、纤维和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量巨大,所以石油行业获得了惊人的利润,但随着战争结束,石油行业已不再那么风光。对德、日法西斯作战的胜利,使得美国的企业和银行有机会面对更广阔的全球市场。1949年6月,道琼斯工业指数结束了两年多来在165~190点之间徘徊不前的状态,终于摆脱了战后的低迷,开始了长达20年的增长。最富有的1%的美国人拥有全国一半的股票,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而相比之下,那些靠工资收入为生的普通人在这一时期的情况则要逊色许多。因为资本收益不算在收入之列,1947~1957年的收入统计数据证明了"大压缩"时代的继续。从全国范围看,收入份额增长最快的群体是中产阶级,而最富有的5%的人所占的收入份额还在减少。但评论家们指出,这只是表面现象,在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人们常常忽略却至关重要的事实。罗斯福新政、"二战"和50年…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富人阶层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从表面上看,这是因为财富大亨们财富增长的速度在放缓。战前和战后,政府征收高额的个人所得税,致使很多富人为了规避税款纷纷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他们通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现金收入转化成资本收入,因为资本收入所缴纳的税款较少;另外一种是使用免税手段,主要包括企业花销账务和购买市政债券。曾经在战时臭名昭著的企业花销账务,在战后依然猖獗。小说家约翰·奥哈拉在他的书中将战后的美国社会称为"企业花销账务泛滥的社会"。市政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是完全不用缴纳联邦个人所得税的,因此很多有钱人直接将收入转化成市政债券,以此来避税。到1957年,占全国人口5%的富人阶层的总收入约为6亿美元。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资本市场持续增长,约一半以上的资本收入被1%的富人阶层获得。1955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中这样写道:"在过去的5年中,很多人通过获得优先认股权的方式跻身百万富翁的行列。在高税收的年代里,企业对经营利润的留存要远远高于对它的分配,利润的留存通过增加持股人持股份额来实现,这使得持股人的资本迅速增加。这样做主要是因为资本收益通常只需要缴纳25%的税款,而作为红利的现金收入最高税收比例可达91%。1923~1929年,根据经济历史学家加百利·科尔克的调查,企业利润存留只有27%,而1946~1959年,这一比例已达51%。如果把1%的富人的资本收入和市政债券利息收入都算进个人收入所得中,那么就可以将富人阶层总收入提高7%。共和党执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民主党执政时期的政策。同时,富人阶层在经济上也持续了走下坡路的趋势,这也是上一代人所意想不到的。中产阶级和穷人都得到了政策上的诸多保护,他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住房补贴和小企业贷款。此外,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国家的繁荣程度表现在享受繁荣人群的广度上,特别是广大蓝领工人和社会中产阶级,他们普遍从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发展中受益。1920~1950年,全体国民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增长了74%,其中40年代增长最快,这些增加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分配到40%~70%的国民手中。1952~1960年,在共和党总统艾森豪威尔执政期间,普通家庭收入上升了30%;1960~1968年,在民主党总统肯尼迪的领导下,普通家庭收入又增加了30%。50年代末期,战后的平均主义势头有所减弱,富人阶层作为"最活跃消费者"的形象也开始改变。由于1954年出台的《美国国内税收法典》中,关于税收的政策举措漏洞百出,致使逃税行为非常猖獗。社会总体消费情况与1929年以前十分相似,道琼斯指数在这期间也有了快速上涨。1955年,通用汽车公司推出一款新型的卡迪拉克埃尔拉多(Eldorado)敞篷轿车,销售势头不错,它的售价是13074美元,相当于一个公司中层管理者一年的收入。位于曼哈顿的奥特尔曼公司销售一种由貂皮装饰的啤酒开瓶器,也被抢购一空。同年,《财富》杂志报道,富人阶层又重新开始购置房产。1958年,《商业周刊》引用了一位时尚设计师的说法:"富人们的生活在过去20年中波澜不惊,现在他们东山再起,他们表现的时候到了。"战后以来,资本收益在人们收入中占有很大比例,尤其对富人阶层来说更是这样。1949年年中,道琼斯指数只有160点,1953年上升到300点,1954年突破1929年前期高点上升到381点,1956年上半年越过500点大关,1959年时一度超越700点关口,但在接下来的3年中一直在550~725点之间震荡盘整。到1965年5月林登·约翰逊总统决定向越南大规模派军之前,道琼斯指数跨越900点,华尔街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即使将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进来,道琼斯指数在1959年上半年仍是达到了1929年时的水平。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成交量也在1961年时超过了1929年的前期最高水平。资本收入并没有完全地算在个人收入范围之内,富人阶层所获得的巨额资本收入,暂时缓和了他们对政府财政和税收政策的不满情绪。因为,从1929~1949年的20年里,1%的富人阶层财富总价值占全国财富总额的比重从40%下降到22%,1953年恢复到27%,1958年才勉强上升为30%。如果将资本收入也算进个人总收入中,那么富人阶层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减少。所以,富人"东山再起"、重新购置房产的现象并不奇怪。罗斯福新政、"二战"和50年…股票市场的高点通常与财富差异的最大值表现出正相关性,新的百万富翁也集中在这一时期产生。图2-1以曲线的方式表现了股票市场与财富差异之间的关系。百万富翁数量的多少与道琼斯指数的高低也密切相关,1914年百万富翁的数量将近7000个,而1919年突破10000个,1921年降至6000个,1927年又上升为15000个,当1929年道琼斯指数达到最高点时,全国百万富翁人数已经超过了30000个。在随后的经济危机中,富人财富大大缩水,百万富翁的人数也急剧减少,到1932年时仅有5000多个。1957年,一些杂志和调查公司又对美国富豪进行了一次新的排名,见表2-8。在美国财富排名前25位中,有几位是因为继承家族财产而上榜的;还有一些是第一次上榜的新贵,他们大多是民主党总统罗斯福执政期间的政策拥护者。表2-8?1957年美国前25位最富有的家族或个人排行榜(单位:亿美元)排?名家族或个人资产(单位:亿美元)1梅隆家族(石油、铝业、金融)16~282洛克菲勒家族(石油、房地产、金融)10~193J·保罗·格蒂(石油)7~104杜邦家族(化工、汽车)6~125福特家族(汽车)4.25~5.506H·L·亨特(石油)4~77艾米·菲普斯·格斯特(钢铁、财产继承)2~48霍华德·休斯(航空、电影)2~49约瑟夫·P·肯尼迪(房地产、金融、酒业)2~410丹尼尔·K·路德维格(海运)2~411席德·理查德森(石油)2~412艾尔弗雷德·P·斯隆(汽车)2~413惠特尼家族(石油、财产继承)2~414霍顿家族(玻璃制品)2~415文森特·阿斯特(房地产、财产继承)1~216桃瑞丝·杜克(财产继承)1~217詹姆斯·阿伯科比(石油)1~218斯蒂芬·柏克德(建筑)1~219威廉·布拉克利(航空、快递)1~220雅各布·布劳斯坦(石油)1~221克拉伦斯·狄龙(金融)1~222威廉姆·凯克(石油)1~223威廉·麦克耐特(3M公司)1~224约翰·马克姆(石油)1~225C·W·默奇森(石油)1~2资料来源:1957年11月《财富》杂志:"50位百万富翁";1957年10月《纽约时报》:"世界最富有的人";费迪南德·伦德伯格:《富人与财富大亨》(TheRichandtheSuper-Rich),纽约:1968年,第40~42页。罗斯福新政、"二战"和50年…在排名前25位的家族或个人中,有一些是以前巨头企业的家族财产继承人,如梅隆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等,这些家族的继承人约占据了一半席位。将来自一个家族的多位财产继承人的财富放在一起统计,并以家族总财富进行排名,这使得那些财富新贵有机会进入财富排名的前列。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这难免会让人们联想到19世纪40年代和20世纪30年代的情形。到20世纪的下半叶,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尽管没有人拿50年代的情况与1929年进行比较,但是这30年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在财富排名前25位中,除了传统的老牌石油巨头洛克菲勒、梅隆、惠特曼以外,有很多是来自得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石油业新生力军,如格蒂、亨特、理查德森、阿伯科比、布劳斯坦、凯克、马克姆和默奇森。美国南方阳光地带产生了休斯(航空、电影)、柏克德(建筑)和布拉克利(航空、快递)这些商业巨子。从这次的财富排名可以看出,富豪们在1936年时的财富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摩根和其他主要的纽约银行业巨头都没有进入财富排名的前25位,而进入新排名的金融业巨头则是约瑟夫·P·肯尼迪和克拉伦斯·狄龙,他们在1936年时都是罗斯福总统的支持者。狄龙的投资公司产生了几位新政时期的政府官员,而肯尼迪也曾在罗斯福政府担任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石油企业通常都是民主党政府的拥护者,一方面因为很多石油企业来自民主党的传统势力范围得克萨斯州;另一方面是因为民主党政府一再提高石油行业的耗损扣除额,减轻了这些企业的负担。这也是新政时期政府针对产业所做出的唯一的大规模税收减免政策,很多石油企业可以不必缴纳过高的所得税,这为石油企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南方阳光地带的一些企业,如航空企业、建筑企业等,也利用了政府的优惠政策,在战后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时期。很多得克萨斯州的民主党人,尤其是那些昔日的富豪,对民主党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采取的政策深恶痛绝,因为正是民主党政府的高税收政策使得他们丧失了原有的经济地位。在此期间,只有亿万富翁布拉克利在1961年当选为民主党的国会参议员。同年,年轻的民主党人约翰·F·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他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排在1957年美国财富榜的第九位,他的妻子也来自另一个财富新贵家族。一时间,美国有了一位亿万富翁总统,整个社会到处充斥着时尚的气息,更像是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笔下20年代的美国社会,与中产阶级向往的"大压缩"时代有着本质的不同。实际上,60年代的美国与20年代相比,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年轻人的反传统倾向、性解放、短裙的流行、物质主义、新技术的涌现、企业的合并与重组等。与此同时,股票市场再度繁荣,道琼斯指数飞速上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1000点。这是10年前乃至15年前人们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从1949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股票市场翻了5倍,短短20年成为20世纪美国的第二次财富爆炸时期。尽管百万富翁的收入还没有达到1929年的历史最高水平,但是,百万富翁的人数已经大大超过1929年的人数,从1953年的27000名上升到1962年的80000名,到1965年时超过90000名。这一时期,蓝领工人和白领中产阶级也享受到了经济繁荣带来的成果,1960~1968年,普通家庭的实际收入增长了30%。罗斯福新政、"二战"和50年…战争给美国经济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逐渐减弱,美国开始慢慢走出战后时代。与美国参加的其他战争一样,1965年的越南战争也使得美国在1967年和1968年的年通货膨胀率达到3%~4%。1968年上半年,大量美元的流失,使华盛顿政府对未来的货币流通形势忧心忡忡。在这一年,美国经济指标又诞生了几个新高点:基尼系数达到最高点,这意味着收入分配差距达到了历史最大值;最低工资的购买力达到最高点,意味着全国整体购买力达到最强;可自由支配收入也达到历史新高,意味着人们可以用更多钱进行享受型消费和奢侈品消费。美国社会在60年代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繁荣后,1969年经济再次进入衰退时期。进入70年代,美国社会的各项指数都呈现下降趋势。1974年,通货膨胀导致物价快速上涨,这标志着美国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
正序
倒序
一本书读懂美国财富史
一本书读懂美国财富史-2
一本书读懂美国财富史-3
一本书读懂美国财富史-4
一本书读懂美国财富史-5
一本书读懂美国财富史-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一本书读懂美国财富史
一本书读懂美国财富史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