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4

同一个人,何以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难道瓦岗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找到答案。在山下时,李密有一个举动耐人寻味——写诗流泪。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时的他满腹愁肠、自怨自艾,感叹上天的不公。可惜的是,命运偏偏不相信眼泪,你越抱怨,坏事越找上门。等到被逼上绝境,无路可退后,李密方才恍然大悟:继续逃避将是死路一条。既然命运不能帮助自己,那就只能自己帮助自己!通过苦难的磨练,李密终于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心理、侥幸心理、悲观心理,将一切置之度外,实现了伟大的涅磐。一个能够战胜自我的人不会惧怕任何困难、任何挑战。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能够锲而不舍地游说翟让,为什么能够毫不畏惧地面对张须陁,为什么能够以区区数千人马击溃数万强敌,为什么仅仅率领一帮土匪就能够把二十余万洛阳正规军打的找不着北。的确,李密之才华千古绝伦,但决定他成功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他有一颗勇敢的心!1、集团组成(1)当时,太原郡的组织结构如下:太守:唐国公李渊。太原郡行政和军事的一把手。郡丞:王威。李渊行政工作上的副手。虎牙郎将:高君雅。李渊军事工作上的副手。以上三人为朝廷正式委派的太原郡高层管理人员。不过,李渊与自己两个副手的关系非常一般。因为王、高二人都是炀帝派来监视李渊的。与李渊关系最好的是时任晋阳宫副监(李渊兼任正宫兼)的裴寂。三个儿子也是李渊可以信任的人。他们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三子李玄霸幼年夭折)。此外,还有一个为李渊集团后来发展出过大力的人——刘文静。论与李渊关系的紧密度,刘不如裴寂。但刘跟李世民的关系却非常好,是李世民的心腹之人。以上所提数人,除王威、高君雅外,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以,在讲述李渊集团对乱局的应对策略之前,有必要先交待一下各人的背景、性格。1、李渊其人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东)人。其直系亲属祖谱如下:七世祖李皓(旧唐书中记载为李暠)。晋末时,他曾经在秦、凉二州(秦州为今甘肃天水一带,凉州为今甘肃武威一带)建立武装割据势力,自号凉武昭王。六世祖李歆(李皓之子)。他继承凉王位后,被匈奴人沮渠蒙逊(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中北凉之创建者)所灭。五世祖李重耳(李歆之子)。为北魏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北)太守。四世祖李熙(李重耳之子)。为北魏武将。三世祖李天赐(李熙之子)。为北魏幢主(武将)。祖父李虎(李天赐之子)。西魏(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两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封柱国,死后追封为唐国公。父亲李昺(李虎之子)。袭唐国公爵位。任隋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其妻独孤氏(鲜卑族)与隋文帝时的独孤皇后是同胞姐妹。(独孤姐妹之间,共出了三个不同朝代的皇后。大姐为北周明敬皇后;四姐即李昺之妻,后被李渊追封为大唐元贞皇后;七妹即杨坚之妻,为大隋文献皇后。这三姐妹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了!)总结而言,李渊的七世祖李皓是一个开拓者,在甘肃靠枪杆子打出了一片江山。但是六世祖李歆在强敌面前没守住基业,宣告破产。后来,无处落脚的李氏家族寄人篱下,依附于北魏政权,当了几代不大不小的武官。到祖父李虎这代人时,因辅佐宇文泰以周代魏而立下大功,成为北周八大元老重臣之一,进入权力核心。在杨坚以隋代周后,李氏家族又依靠与独孤皇后的关系及自身实力,得以继续挤身政坛。李渊生于公元566年(比表弟杨广年长三岁),七岁时,父亲去世,袭封唐国公爵位。因为七姨妈(隋独孤皇后)的关系,他经常与姨父杨坚见面。可能在杨坚眼中,一来觉得李渊这孩子幼年丧父,怪可怜的;二来他的年龄也和杨勇、杨广等相差不大,所以对他特别怜爱(文帝与高祖相亲爱)。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时,李渊刚好十五岁,还是一个少年。文帝将他招进宫中,担任带刀侍卫(这一般是高干子弟们在走向仕途之前必然经过的历练过程)。此后,他因文帝的信任,而历任岐州刺史、荥阳楼烦二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史载李渊性格为:风流倜傥,率性真诚,谈吐幽默,乐观豁达,心胸宽广,是一个提得起、放得下的潇洒汉子(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要论隋唐最可爱的人,恐怕非他莫属。大业年间,李渊被小表弟杨广任命为右骁卫将军,领太原道安抚大使,全权负责太原事务。此次上任,李渊异乎寻常地高兴。为啥?相传,太原一带原来为大尧王(就是尧、舜、禹的尧,称陶唐氏)封地(唐国),而李渊又恰好是唐国公。“这岂不是上天要我重铸唐尧之辉煌吗?”李渊的野心的确够大!(帝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据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载,李渊除性格好之外,还有三大优点。一是胸怀谋略,志向高远(帝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二是能屈能伸,善于做人(无贵贱咸得其欢心)。三是记忆力超强。只要是他愿意交往的人,无论贵贱,只要见一面,十几年都不会忘记。山川险要,他只消看一眼,便能印上心头。(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山川冲要,一览便忆)1、集团组成(2)他的确不是个一般人!刚到太原,李渊便立即深入地方,挨个安抚百姓,四处递送人情,以便让自己能在唐国牢牢生根。这套把戏,跟昔年刘玄德入蜀时的策略如出一辙。可惜在太原没呆多久,炀帝就以突厥闹事为由,调李渊到山西北部,与马邑太守王仁恭一起,共同守卫边境。在李渊心目中,太原(唐国)才是自己的“龙兴之地”。到边境那个不毛之地去跟强大的突厥作对,对他而言,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李渊非常不想去,但皇命在上,又不得不去(帝不得已而行)。一路上,他对心腹悄悄说道:“北方少数民族进犯边境,自古就有。秦、汉也好,魏、晋也罢,还从没听说谁能把他们彻底消灭干净。现在,皇上远在扬州,中原混乱不堪,靠这种状况去打突厥,如何搞得定?我看,还不如想个办法,跟他们讲和为妙。”的确,与突厥讲和可能是李渊当时唯一的选择。只有这样,他才能及早抽身。否则,一旦战火蔓延,想潇洒都难。但问题是,打仗不比下棋。李渊加上王仁恭只有不足五千人(帝与仁恭两军兵马不越五千余人),突厥兵却是数都数不清。如此强弱鲜明的对比,岂是想讲和就讲的成的?就算是下棋,如果你只有两个过河兵,人家车马炮士相全,你倒试试看,他究竟愿不愿意和?事情非常棘手!不过,李渊自有主意。他对王仁恭道:“突厥的特点,我是晓得的。他们从来都是四处游荡,打哪儿,住哪儿,饿了便以羊马为食,没个固定居所。他们打仗的目的也很单纯,就是抢钱,打赢了便抢,打输了也不脸红。要对付他们,照搬中原那套肯定行不通。我看,倒不如选两千名箭术好的兄弟,穿起羊皮袄,戴上狼皮帽,完全按突厥人的装束打扮。饮食起居,也一概模仿。如此一来,他根本搞不清我们的底细,要打仗自然也会先掂量掂量。”就当时社会看,这套策略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不过,王仁恭一来看李渊是皇室近亲、地位尊崇,二来他自己也没思路,也就点头同意了。全新包装后,李渊便领着众人在草原上大摇大摆地打猎、放牧,俨然是一支突厥部队。如果遇上真的突厥兵,他也旁若无人地忙自己的事情,丝毫不予理睬。如此举止,倒把货真价实的突厥人搞晕了。“咦?你看,这些人是干嘛的?”“不认识。好像是咱突厥人。但是,怎么以前一点印象都没有呢?你见过吗?”“想不起来,是挺像的。算了,我们还是走我们的吧。”靠着伪装,李渊居然能够在大多数时候蒙混过关(突厥每见帝兵,咸谓似其所为,疑其部落)。对于少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打的突厥兵,李渊则施以凶猛还击,从来没让对方占到便宜。等部队渐渐有了对突厥作战的信心后,李渊才带着大家放手打了一次大胜仗,使自己的威名传遍了边境。从此,突厥人再不敢轻举妄动。大业末年,有一个叫魏刀儿的山大王,号称历山飞,拥徒众数万,在太原以南的西河、上党一带活动,把一帮地方官打的满地找牙,十分嚣张。炀帝看李渊在北部边境实在闲得无聊,便下道命令,恢复其太原留守之职,让他赶紧回去解决火烧眉毛的问题。他同时派出心腹王威、高君雅来协同李渊办公。这两个人,名为李渊副手,实为炀帝耳目。尽管又接到笔棘手的生意,李渊仍忍不住地窃喜:“奶奶的,我李渊终于还是回来了。太原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天予不取,必受其祸。只是历山飞不破,突厥人不和,咱大事就没法办。”回太原之后,李渊仅做短暂休息,便领着部队一路向南,去会历山飞。两军于雀鼠谷(汾河河谷,位于山西中南部)口相遇。当时,历山飞共有人马两万余人。对仅有五六千人的李渊来说,必须得来场一打四的群殴。面对强敌,王威等人皆尽失色。李渊却笑嘻嘻地说道:“这帮山寨军,就知道抢钱。他们自以为前面打了不少胜仗,就天下无敌了。似这等骄兵,只需略施小计,便可搞定。不怕他来打,就怕他不来。”于是,李渊令王威领着老弱残兵和许多辎重车辆走在中间,自己则率精锐伏于两旁,静待历山飞过来。过不多时,山寨兵便发起猛攻。王威的老弱残兵如何是对手?顿时被冲的七零八落,溃不成军。隋军跑散后,辎重车辆没人收拾,散的满地都是。就在山寨兵为战利品争得不可开交之时,李渊突然率伏兵发起猛攻,一举获得大胜。这种策略,曹操也曾用过。当年,在面对文丑追击时,曹操故意丢下不少辎重,引诱敌军来抢。待对方阵形混乱后,他才纵兵攻击。结果以六百骑大破六千骑,创造出以一胜十的光辉范例。李渊这边风头出够了,炀帝那边却坐不住了。李渊既会收买人心,又善于用兵,还符合“李氏当王”图谶,炀帝能不猜忌吗?一次,杨广有事情召见李渊,正巧李渊生病,没及时赶到。炀帝就去问李渊在后宫当妃子的外甥女王氏:“你舅舅怎么回事?”王氏答:“病了。”“病了?”杨广哼了一声,“会不会死?”(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时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对以疾,炀帝曰:“可得死否?”)估计王氏当时就被杨广的话吓呆了,回头赶紧托人告诉舅舅这个情况,提醒他:你是不是什么事情得罪皇上了?如果读者还有印像,应该记得当初杨素生病时,杨广也是偷偷问太医,杨素会不会死。杨素听到消息后,连病都不敢治,活活被吓死了。论功劳、论地位、论与皇上的亲密关系,李渊哪一点都赶不上杨素。如今,同样的话又问候到自己身上,李渊当时的恐慌可想而知。(高祖闻之益惧)李渊还是很聪明的,很快就知道了症结所在:自己太得人心,以致触了杨广猜忌的霉头。行,你怕我太厉害我就装孙子。我天天喝酒,醉生梦死,总行了吧?当然,光装孙子还不够,还得送礼。送啥?喜欢啥就送啥?杨广爱好鹰鸟犬马,就送他鹰鸟犬马(因纵酒纳赂以自晦)。在炀帝心腹王威、高君雅的监视下,一贯潇洒的李渊不得不过起压抑的生活。2、李世民其人(1)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据说他出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四岁时,有一不知名的书生到李渊府上拜访,自称会看相,对李渊说:“先生面相为贵人。而且必有贵子。”过一会,看到幼年的李世民,又说:“此子有帝王之相。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等书生离去后,李渊怕其泄露天机,派人追杀,书生却突然不见了。李渊认为这个访客不是凡人,就取了他说的“济世安民”之意,为儿子命名世民。按史书记载,李世民性格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刚烈、倔强,不太习惯妥协。这个特点,如果往好的方面讲,叫做原则性强。如果往坏的方面讲,叫做灵活性不够。这可能是他与父亲差异最大的地方。举几个例子:一、在面对困难时,李渊总考虑怎么立于不败之地,而李世民却老想着如何战而胜之。如在处理东突厥的问题上,李渊认为敌强我弱,就得谋和。这样做虽然面子上吃点亏,却是务实之策。李世民则认为,东突厥欺人太甚。虽然他强大,但咱们气势上也决不能输。与其瓦全,不如玉碎。就此点来看,你可以认为李渊实际一些,李世民理想一些;李渊保守一些,李世民激进一些;李渊中庸一些,李世民极端一些。二、在待人接物时,父子俩一般都能折节下士,甚至宽恕敌对阵营的将领。不过,两人也都因私仇报复过已归顺自己的将领。如李渊之于李靖,李世民之于单雄信。当然,这是无压力的场合,稍稍使点性子,问题也不大。但在有压力的场合下,区别就出来了。李渊总是懂得什么时候该忍气吞声,不逞一时之强。特别是面对强大的突厥、李密时,他很能克制自己。李世民却经常因张扬的个性而为自己制造出不少麻烦。如武德末年,他把齐王元吉、李渊宠姬等人悉数得罪就很没必要。当然,这也跟各人的社会阅历有关。李世民少年得意,血气方刚,难免有些争强好胜。而李渊老道的经验大概也是吃亏吃出来的。不过,李世民身为一代天骄,肯定有他的长处。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载,李世民从小便聪明睿智,眼光长远,处事果断,不拘小节,时人不能测度(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似乎在考虑问题的深远上,在处理问题的快刀斩乱麻上,李世民都要强于父亲。另外,他在碰了钉子(高层关系被动)之后,也意识到问题所在,立即派长孙氏入宫去收买人心,是知错能改的表现。总地来讲,李渊、李世民性格还是有些差异。如果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可能李世民性格继承母亲比继承父亲更多一些。据《旧唐书?后妃传》载,李世民的生母窦氏来历很不一般。其父为北周驸马窦毅,其母为北周武帝的姐姐长公主(后母,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窦氏自小聪明伶俐,很受舅舅周武帝宠爱,经常在宫中居住(周武帝特爱重之,养于宫中)。当时,周武帝出于政治需要,与突厥联姻,纳一突厥女子为后,但却很少宠幸她。年幼的窦氏居然告诫皇上道:“四方未平,突厥尚强,希望舅舅能够以苍生为念,暂时放下个人好恶,对突厥舅母多加抚慰。只要能够得到突厥的帮助,则江南、关东不足为患。”(时武帝纳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尚幼,窃言于帝曰:“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周武帝万万没料到此深谋远虑之言居然出自一幼女之口,惊讶之余,欣然采纳。父亲窦毅听到此事后,觉得自己的女儿非同一般,便对其母长公主道:“这个闺女才貌竟然如此俊秀!万万不可轻易嫁人,须得挑一个贤能的夫婿!”等窦氏长大后,窦毅便在自家门后的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有前来求婚的高干子弟,都给他们两只箭,让他们射孔雀。至于如何射,射哪里,窦毅却不作声,让这些公子们自由发挥。前前后后有几十人射过了,竟没一人让窦毅满意。等李渊到来后,二话没说,嗖嗖两箭,各中孔雀一只眼睛。窦毅这才笑了。原来,他心中早就暗暗许了愿:射中孔雀眼睛之人,便是窦氏之夫!李渊能够与佳人订下婚约,除了其自身射术高超外,还不能不感谢命运。要知道,万一窦毅的暗号是射孔雀嘴巴,历史上就不会再有李世民了!杨坚受禅代周之时,窦氏尚未过门。她听到消息后,在家中痛苦流涕地说道:“我真恨自己不是男子,不能救国家之难。”(隋文帝受禅,后闻而流涕,自投于床曰:“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吓得窦毅和长公主慌忙将其口捂住:“千万别瞎说,会遭满门抄斩的!”窦氏出嫁后,靠着聪明贤惠,把李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跟丈夫李渊的感情也非常好。大业年间,李渊任扶风(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太守。当时,他得到几匹好马,想留着自己玩玩。窦氏劝道:“皇上(杨广)喜欢鹰马,你是知道的。这些东西应该进贡,不可久留。如果有人因此说闲话,恐怕会招致祸端。希望你能仔细考虑一下。”(常言于高祖曰:“上好鹰爱马,公之所知,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身累,愿熟思之。”)就在李渊犹豫未决之时,居然真因此事遭到皇上的处罚。窦氏眼光之长远可见一斑。遗憾的是,如此聪明女子在不久后即英年早逝,终年四十五岁(未几,后崩于涿郡,时年四十五)。李渊遵循妻子遗言,四方搜集鹰犬进贡,果然不久后又重获高升——受封将军(高祖追思后言,方为自安之计,数求鹰犬以进之,俄而擢拜将军)。崭新的乌纱帽更加勾起了李渊对亡妻的思念。有一次,他曾流着泪对儿子们说道:“我如果早听你母亲的话,当此官已经很久了。”上面的一系列事件已经足以勾勒窦氏的性格特征。一、劝谏周武帝、李渊的两件事情,体现了她眼光长远、善于分析的一面。二、北周灭亡时的激愤之言,则体现了她性格刚烈的一面。这两方面的特点,跟李世民何其相似!至于李建成、李元吉,后文另有描述。3、裴寂、刘文静其人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县西南)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裴融做过司本大夫(可能是北周时为官,至于什么司本,史书未明述),父亲裴瑜,做过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刺史。不幸的是,父母在其幼年时即去世,小裴寂是在兄长们的养育下长大的(寂少孤,为诸兄之所鞠养)。十四岁时,还是一个半大孩子的裴寂即成为绛州主簿(年十四,补州主簿)。主簿一般负责粮税、户籍等事务。作为小小一个少年,能担任如此一个繁重职务,可能得益于其父生前的关系网。不过,裴寂既能胜任此职,也至少体现了他有两方面的特点。其一、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其二、他为人老成细致,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这可能也跟其父母早亡有关。年龄稍长后,裴寂被选入宫中,作为隋文帝的侍卫(隋开皇中,为左亲卫)。史书说,李渊与裴寂有旧交情。笔者估计,二人的交情可能就是在一起当侍卫时建立的(李渊其时也在宫中)。两个孩子都有幼年丧亲的相似遭遇,又都在少年时就出来磨炼,这种因相互同情、相互理解进而发展到惺惺相惜的友情,往往非常牢固。据称,裴寂因为经济拮据,经常徒步从山西家中走到长安。他路过华山华岳庙时,曾拜祭山神说:“穷困至此,诚心叩拜。如果山神有灵,请告知我未来命运。倘日后真能富贵,请托吉梦于我。”当夜,他就梦到一个白发老头对他说:“你三十之后才能得志,终会位极人臣。”(夜梦白头翁谓寂曰:“卿年三十已后方可得志,终当位极人臣耳。”)杨广当政后,裴寂历任侍御史、驾部承务郎,后来又转到晋阳宫担任副监。当时,李渊正好为太原郡守。此两人倒真是有缘,这时又凑到了一起,便经常一块吃饭、下棋,以致通宵达旦,不知疲倦。要说两人友情深厚,用穿连裆裤形容也不为过。刘文静,字肇仁,自称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曾以此为都),迁居在京兆武功(今陕西西安市武功县西北)。他的父亲刘韶,在隋朝为将时战死沙场,追授上仪同三司。刘文静少年时即以功臣遗孤的身份,承袭了父亲上仪同三司之位。据称,刘文静其人,风流倜傥,谋略出众,是一个有能力之人。隋朝末年时,他担任晋阳县县令,正好裴寂为晋阳宫副监,两人同地为官,因而相互结交。有一天,二人住在一起。裴寂看到城上的烽火(估计又有强盗作乱),仰天长叹道:“卑贱之际,家中贫穷,又遇乱世,又如何能够成事?”(夜与同宿,寂见城上烽火,仰天叹曰:“卑贱之极,家道屡空,又属乱离,当何取济?”)刘文静笑道:“世道已经这样,什么状况大家都清楚。如果我们两人齐心协力,共展宏图,又何患于贫贱?”(文静笑曰:“世途若此,时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患于卑贱?”)这个小故事体现了二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心怀大志。所不同的只是态度,裴寂感叹壮志难酬,刘文静却认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二人性格有以下差异:裴偏向于忧郁性,刘偏向于乐观性。裴多愁善感,刘积极进取。裴性格中被动的成分多一些,刘性格中主动的成分多一些。如果以西汉名臣来类比的话,裴的性格有点像萧何,为人细致(不过,若论心胸宽广、鉴人视人,裴不如萧);刘的性格则有点像张良,为人潇洒。4、刘文静的“隆中对”刘文静在晋阳当县令时,即察觉出李渊有雄图大志,因而也倾心与其结交。(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待刘文静看到李世民时,更是感到非常惊讶钦佩,对裴寂说,李世民不得了,太有才了。可惜裴寂并不认同(寂未谓然)。后来,刘文静因与李密联姻的关系(“反贼”亲属),被捕下狱。李世民此时看到天下已乱,也有心造反,只愁找不到同谋者(造反是要诛九族的大罪,也确实不太好找同谋者),就偷偷来狱中探视刘文静(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李为什么看中刘?笔者估计,可能一来觉得刘是个人才,能够帮的上忙;二来刘已经因“反贼”姻亲身份而下狱,应该对现实有不满情绪,可以发展发展。刘文静何等精明之人,对李世民来意大概猜了个八九不离十,心中窃喜,有意挑逗说:“天下方乱,非商汤、周武、汉祖、光武这样的英雄不能平定。”(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高、光不能定。”)李世民是个爽快人,见刘文静直入正题,也打开天窗说亮话:“你怎么知道现在就没有这个英雄?我今天来,不单单是为了嘘寒问暖。改朝换代将至,想跟你共同干一番大事,请为我合计合计。”(王曰:“安知无其人哉?今过此,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两人互亮底牌后,也就没什么可避讳的了。此时的刘文静,就仿佛三国时的诸葛亮一般,对时局进行了一番全面冷静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刘文静版的“隆中对”。为便于说明,以下将这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分析现实情况。刘文静指出:李密盘踞中原,虎觑洛阳;炀帝偏安扬州,天下失控;盗贼蜂起,不可胜数。(今李密长围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泽山者,万数矣)诸葛亮则指出: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割据势力不可胜数。曹操雄霸北方,拥兵百万;孙权割据江东,兵强马壮。其次,明确军事主攻方向。两人通过对现实的分析,都提出了避实击虚的军事主攻策略。刘文静认为:杨广在扬州,带走了隋军主力的一部分。李密在河南,又牵制住隋军主力的另一部分。所以,关中地区实际上非常空虚。目前最好的策略应为暂且避开强大的李密、杨广,先挥师直捣长安,再以此为根本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天下可定。(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诸葛亮认为:曹操势大,不可与之争锋;孙权雄厚,可交而不可图。当务之急,应该先占据弱小的荆、益,并以此为根据地发展壮大。待时机成熟后,再问鼎中原。最后,提出政治策略。刘文静认为:政治上要打“义”旗。当时天下民不聊生,如能顺应民心思治的大势,则夺取天下如探囊取物。(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诸葛亮认为:政治上要打“汉”旗。即刘备应以兴复汉室的名义,收揽天下雄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刘文静与诸葛亮的思维过程惊人的相似!英雄所见略同,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李世民听了刘文静的分析后,笑道:“此言甚合我意!”便偷偷将刘放出,二人共同做起了造反的准备工作。5、两个版本(1)关于李渊起兵的记载,史书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以下为两唐书、《资治通鉴》版本:对于李世民、刘文静小团队而言,要实现起事的目的,必须先解决一个关键环节:做通太原集团一把手——李渊的思想工作(按以上史书记载,李渊当时还不想造反)。考虑到裴寂与李渊的特殊关系,二人觉得如能先拉裴寂入伙,对说服李渊将大有帮助。怎么拉裴寂入伙呢?刘文静认为,裴寂经常哭穷,表明他缺钱花,如果能投其所好,应该不难搞定。于是,刘文静便凭借自己与裴寂的交情,首先介绍李世民与裴寂认识。李世民则按计划找人与裴寂赌博,故意输钱给他。裴寂得了好处,果然十分高兴,跟李世民的关系也逐渐融洽起来。时机成熟后,李世民便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裴寂也没推辞,一口应承下来。而裴寂帮李世民的第一步,就是用晋阳宫的宫女来侍候李渊(一旦事情败露,李渊想不反都不成)。之后,李世民开始考虑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向父亲摊牌。没多久,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他找到了机会。刘武周起事前,突厥派兵入侵马邑郡,李渊派自己的军事副手高君雅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共同抗敌。但高、王联军作战不利,吃了败仗。李渊担心因此被炀帝治罪。李渊的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一方面,心怀猜忌的杨广早就想寻机向李下手;另一方面,败将受严惩的先例也实在是太多了。李世民抓住父亲恐慌的心态,为李渊作了一番分析。首先,他指出现状:如今主上无道,百姓穷困,到处都在打仗。接着,他阐明因循守旧的后果:下面的盗贼要打你,上面的皇上要罚你,这叫猪八戒照镜子——里外都不是人。最后,得出结论:只有顺应民心,倡举义兵,才能转祸为福。(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李渊非常吃惊:“胡说八道!大逆不道!老子我现在就把你送交官府!”并取来纸笔,好像要写告发信。李世民并不慌张,缓缓说道:“我是看大势所趋,所以才有此论。如果父亲一定要告发我,大不了脑袋上碗大个疤。”李渊看到李世民态度坚决,这才说了点实话:“我怎么会告发你?只是怕你乱讲话。”(渊曰:“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摸底之后,估计李世民回头又和刘文静商量了一下,觉得有戏。老头子不是不想干,只是有其他顾虑。于是,李世民第二天再次进一步为李渊作了分析。其一、盗贼太多。就太原郡这点力量,猴年马月才能消灭干净?所以,获罪只是迟早之事。其二、因“李氏将王”的图谶,姓李之人备受猜忌。就算李渊能够将盗贼讨灭干净,也难逃兔死狗烹的下场。其三、再次强调,只有起兵才是唯一的出路。这次李渊终于没有再打太极拳:“我一晚上都在考虑你昨天的话,也很有道理。一旦起兵,不论成败,都是由你所致。”(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向李世民表明态度后,李渊又去找裴寂喝酒。当然,他的目的自然是想拉这个老哥们儿入伙。而裴寂这边,可能事先已得到李世民的消息,喝了一会酒后,便直入正题:“你的宝贝儿子偷偷养军马,想干大事。另外,我以晋阳宫宫女侍候你,害怕事情败露后,被株连九族。我也想干。你看该怎么着?”裴寂能主动表态,李渊当然求之不得,立即顺口说道:“是啊。我儿子是有这种想法。事已至此,我能有什么办法?只能跟着他干了。”不久后,炀帝果然派来一个使者,说因为李渊在马邑吃了败仗,要捉拿他到扬州问罪。李世民、裴寂等人见事情紧迫,立即催促李渊起事,并把主攻关中的计划告诉了他。李渊同意了,偷偷着手调动部队,准备马上行动。但奇怪的是,炀帝很快又派来使者,赦免了李渊之罪,让他官复原职。虚惊一场后,李渊的计划暂时推缓了。毕竟,如果准备的更充分一点,起事成功的概率更大。5、两个版本(2)但是,如果再看温大雅所著的《大唐创业起居录》,就会发现此事还有另外版本的记载。据《起居录》载:李渊因为自己姓氏入了图谶(李氏当王),又因为太原这地方有帝王之气,害怕被杨广猜忌,所以一直韬光隐晦(这一点,两唐书也曾讲到)。大业末年,杨广埋怨李渊抗突厥不利,要拿他去扬州问罪(上一版本的最后也曾提到)。当时,李渊被关进太原大牢,对来探视他的儿子李世民(其他儿子基本都在河东郡)说道:“杨氏将灭,李氏当兴。我之所以迟迟不起兵,全因为你的兄弟们还未到齐。现在,皇上要拿我问罪,而且此事很可能还会牵连到家里人。我走之后,你们兄弟几个只管起兵,不要顾忌我。否则,我们全家都会有灭顶之灾。”(时皇太子在河东,独有秦王侍侧耳,谓王曰:“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李世民哭道:“不如砍破牢笼,学当年的刘邦,先到山上落草,静观时变。”(王泣而启帝曰:“芒砀山泽,是处容人。请同汉祖,以观时变。”)李渊道:“或许我命中注定该有此一劫。即使可以跑出去,但仅靠咱父子俩,能够干些什么?如果天命真在太原,我自当渡过难关,又何必逃跑?”(帝曰:“今遇时来,逢兹锢絷。虽睹机变,何能为也。然天命有在,吾应会昌,未必不以此相启。今吾励谨,当敬天之诫,以卜兴亡。自天祐吾,彼焉能害天必亡我,何所逃刑?”)以上几句对白,可能有粉饰之嫌。要让李渊乖乖跟使者去扬州,那肯定不现实。而马上跟隋王朝撕破脸皮这种可能,估计李渊也早就想到了。但他认为,事情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尚可以再等等。这正是他能够沉住气的地方。果然,几天之后,炀帝赦免的使者就赶到了太原。后面记载同上一版本。值得注意的是,在《起居注》中,并没提到李世民曲折劝谏李渊之事。在《通鉴》等书中,也未提到李渊在牢中与世民的对话。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按《起居注》理解,起兵完全是李渊的计划;而按《通鉴》等书理解,起兵则完全是李世民的主张。到底哪个是真?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说,《起居注》有美化李渊之嫌,也有人说,《通鉴》等书纯粹是李世民的宣传工具。反正死无对证,怎么说都行。但只要稍稍对照一下史书,就会发现至少有两点没有争议。一、李渊在主观上具备起兵动机。这一点,甚至连刘文静都看出来了(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二、李渊不想在准备不充分时贸然起兵。这一点,两个版本的记载是一致的。《起居注》中还讲了原因:一是李渊担心河东郡的家眷。二是李渊怕贸然起兵后没人跟随,想继续打着合法的旗帜干。如果这两点能够确定,则《通鉴》版本与《起居注》版本就能合二为一。李渊当然想起兵,但因准备不充分,所以迟迟不动作。眼看炀帝要拿父亲问罪,李世民急了,前去催父亲,您老人家还等什么呀?大祸就要临头,赶快动手啊(其实,《起居注》也记载,李世民曾劝父亲上山落草)!李渊却仍然沉着,说现在还不是时候,再等等。小不忍则乱大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获释之后,李渊便开始了实质性的动作。太原起兵的主谋是李渊,但李世民确实对事情有促进作用。这才是事实真相!在正史中,出于宣传太宗皇上的需要,房玄龄等人将事件的其他内容都砍了,光秃秃抽出李世民劝谏的部分(你也不能说他虚构),造成千古误解,多少有些不厚道。6、太原事变(1)为确保起兵成功,李渊等人进行了周密的谋划,并一步步付诸实施。第一步,激起众怒。为了创造反隋的良好氛围,李渊让刘文静伪造文书,说要将太原、西河(治今山西汾阳县)、雁门、马邑四郡二十以上五十以下的男子全部拉来当兵,统统送到辽东去打高丽。假文书一发,果然人人不满,个个骂娘。第二步,募集兵马。要实现起事的目的,自然需要充足的兵力。但按照大隋律令,要征兵,就非得到皇上批准不可。李渊显然没打算专门遣人跑趟扬州。但征兵不比传销,不是偷偷摸摸发展几十个下线,再关在黑屋子里唱唱歌就成的。成千上万的人一起涌来,无需广告就能家喻户晓,哪里瞒得过去?到时,难保副手王威(郡丞,李渊的行政副手)、高君雅(虎牙郎将,李渊的军事副手)不会跳出来说三道四。此二人是炀帝安插在太原的耳目。闹不好,他们把事情捅到上头,那就被动了。对此问题,李渊与其幕僚谋划良久,决定精心设个套,唱一出请君入瓮的好戏。此时,马邑郡的刘武周已经起事,并南下攻取了汾阳宫。李渊便召集郡里一帮臣僚开会,忧心忡忡地说道:“刘武周占据汾阳行宫,抢走了所有的宝贝和宫女。我们居然拿他莫奈何。这可是皇上的奇耻大辱啊!按律……大家都要……都要诛九族。该如何是好?”说完,他的目光射向王威、高君雅,看二人有何反应。王、高顿时慌了神。是啊,这么大的事情,要依着炀帝的脾气,何止诛九族啊!唐公(李渊承袭父亲唐国公之爵)跟皇上是亲戚,想过关不难。到时候,当替罪羊的,还不都是我们这些下面人?二人沉默半晌,流了一身汗,才想起回话:“不知唐公有何办法?”“办法?”李渊“嘿嘿”苦笑两声:“我能有什么办法?现在行军调度,动不动都要上头批准。刘武周离我们只有几百里,皇上(扬州)离我们却有三千里。再加上沿途强盗不少,鬼才知道报信的人能不能活着来回。自己的手脚都被捆死了,还玩个屁?”王、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想:唐公话中有话,这是在暗示我们,现有制度已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违背法律固然有错,但怎么也错不过丢掉汾阳宫。再说了,现今兵荒马乱,因循守旧就等于坐以待毙。张须陁不是还私开过粮仓吗?也没见皇上把他咋的。于是,王、高表态道:“如果所有事情都要来回通报,确实太罗嗦。唐公本来就是皇亲国戚(皇表哥),也没什么可避讳的。只要能够消灭土匪……唐公您就看着办吧。”李渊故意摆手道:“那怎么行?那岂不是叫我犯法?使不得,使不得。”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
正序
倒序
唐朝那些事儿
唐朝那些事儿-2
唐朝那些事儿-3
唐朝那些事儿-4
唐朝那些事儿-5
唐朝那些事儿-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唐朝那些事儿
唐朝那些事儿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