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自己做风投的优势在于:一是做技术出身,会看方向,有独特眼光;二是拥有丰富的公司运作经验。 实际上,他从第一代互联网热潮的数字英雄转换到Web 2.0时代的风险投资商,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与 雅虎中国签订了竞争回避条款,短时间内无法再创业;二是他希望亲身体验一下风投这个行业。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块处女地了。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业是熟悉和制定游戏规则的最佳场所。 差不多与此同时,携程网创始人、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沈南鹏也已加盟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风险投 资公司,挂牌纳斯达克的财经网站金融界的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宁君也正式加盟IDG。 百度上市引发的第二波互联网热潮大大刺激了国外风险投资基金。到2005年底,国际排名前四位的风投基金都将进入中国。四大风投之一的Accel公司出资1亿美元与IDG—起 设立了一笔2. 5亿美元的风投基金。红杉公司也将在中国投资1.5亿美元。另两家风险投资公司Matrix Partner和 KP也有所动作。“随着顶尖风投的大量涌入,未来的中国IT业会热得烫手。”周鸿祎说,做风投是自己再一次创业,"我希 望在我手里诞生像百度和腾讯这样的公司。”按理说,搞IT出身的周鸿祎关注点应该会集中在互联网领域。但他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当起投资人来也不例外。他的投资项目范围非常广泛。也许是因为他自己本来没多少业余生活,但是又对生活充满激情,所以一听创业者“忽悠”那些他不熟悉的 东西,头脑发热得特别快。结果就是一拍脑门就在与互联网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投上个几百万。 最离谱的一次投资经历——投资羊奶。当时,一位创业者找到他说要做羊奶,说现在牛奶不行了,羊奶如何如何好;还介绍自己经过三年的研究发 明了一项可以让羊奶去除膻味的专利;说因为羊奶最接近人奶,营养价值高,针对妇女儿童肯定有市场;同时又 发动奶农养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很快,周鸿祎就对天花乱坠的商业计划动心了。品尝了两次创业者提供的羊奶后,他和另一个著名的天使投资人就投了几百万进去。没想到一个多月后,对 方就说钱花没了,这让他非常意外,赶紧去实地调查摸底,看这钱到底是怎么花光的。到那儿一看,眼前的景象 让他两眼发黑。这哪像一个现代化的企业!看了现场后,周鸿祎知道已不可能再给这个项目投钱了,但几百万已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有些失败是挺 可笑的。”周鸿祎说。除了羊奶,他还做过煲汤、靶场等项目投资,均告失败,因为失败而打水漂的资金也有上千万了。痛定思 痛,他终于下定决心:不熟不做!“做天使投资人不能凭想象,也不能凭热情,更不能冲动。”周鸿祎后来总结出三条失败率较高的情况:第一,不熟悉,钱放进去好比买彩票;第二,有时明明不太看好 一个项目,但碍于朋友情面还是投了;第三,光看项目不看人,或看人看得不准,也是赌徒心理。 当然,也有不错的项目,大多在他熟悉的互联网领域。最为人熟知的自然是奇虎公司了。 关于“奇虎”这个名字的来由,还真和很多人调侃周鸿祎说的“骑虎难下”有关。这本来是个负面的词,但 周鸿祎偏要将它“魔鬼” 一下:大家平常说上网站,上网站,我希望他们上我的网站时上来就不要下去了,希望 能有黏性——骑虎难下。同时奇虎也有"strange tiger"的意思:独特、威猛、与众不同、虎虎生威。奇虎此时的董事长是齐向东,但他是追随周鸿祎从雅虎出来的,所以这其实是周鸿祎自己搭建的平台。作为天使投资人,他自己投了几百万美元进去。与此同时,鼎晖、红杉等投资机构也投了不少钱。在王功权、史兰和张帆等投资人看来,奇虎的吸引力在两个方面:一是团队很好,对周鸿祎个人有信心,所 以不管他做什么他们都要投;二是“社区搜索”的理念不错,和百度很不一样。但奇虎虽然前后融到超过5000万美元的资金,发展却并不顺畅。用户不愿意“骑”,周鸿祎只好自己回去"骑”。2006年3月,在成为天使投资人后不到一年,为了给许多因为他才去奇虎的老部下和因为看重他才投资奇虎的投资者们一个交代,周鸿祎从IDG辞职,出任奇虎公司董事长,开始自己的第四次创业。这反映出周鸿祎性格的矛盾性。一方面,因为不自信,所以他特别喜欢抛头露面,展示自己的个性。另一方 面,他又确实善于在不确定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一旦环境稳定了,他却不知道干啥了,又感到不安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为了获得安全感,总是在寻找确定性。所以,一些人到了大外企以后,即使一些事情做 得不顺心,也不会轻易离开这个大平台,因为这个平台可以给予很好的薪酬和声誉。但周鸿祎不一样,似乎只有 搭建自己的平台他才能找到安全感。在别人的平台上他始终闲不住,挑战这个,颠覆那个,不安分的结果就是别 人看他也不顺眼,最后他还得出来建立自己的商业王国。奇怪的人总是做些奇怪的事,这个“奇”字用在他身上,倒也贴切。周鸿祎想到了什么?放下心态,把自己归零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周鸿祎虽然角色转换,但依然保持其直率、执着的一贯风格。他说:“从雅虎出来后,如果我要做企业,很多风险投资会追着我来投资,但是我觉得目前做风险投资比较合适,我愿意尝试这种挑 战。”他看到两类人创业不容易成功。一类人是技术人员。因为他自己也是搞技术出身,因此比较了解他们的优缺 点。技术人员特别自负,而中国目前为止鲜有成功的程序员。还有一类人是文人,他们也和程序员一样大多自 负,听不进忠告和建议。事实上,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特别自负的人,做什么都不容易成功。他一开始做风险 投资也是一样。有意思的是,在金山公司任职16年、带领金山走上市之路、被誉为“最勤奋首席执行官”的"IT劳模”雷军 差不多在同时也做了风险投资,但他们的投资梦想、投资理念、投资方法以及两人的风格大相径庭。这也许是性格使然。周鸿祎冲动、热情,把投资当作创业,尤其在公司创业初期擅长手把手地教创业者;雷 军稳重、有城府,不仅在“羊奶”等项目上坚决守住钱袋子,在具体事务上也忍住不干预。不同的投资风格,结果也就悬殊。雷军投资了移动互联网公司UCWEB (优视)、移动互联网社区乐讯、提供 便利金融支付的拉卡拉等近10家IT互联网公司,每家公司都经营良好。他后来打趣:“做投资人,可以选择做一 个让自己爽的投资人或者让别人爽的投资人,我选择后者。如果想让自己爽,我就自己开一间公司,当个土皇帝 好了。”雷军的背景也许比周鸿祎要占些优势。对于失败,周鸿祎已经很淡然了,反正他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第一次 就成功的。他的特点是二次发力,常常让人目瞪口呆的二次爆发力。也正因为如此,他就不能不在进入一个新行 业的时候把自己归零。事实上,奇虎一开始的问题如果追寻心理上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自己归零。黑洞之外的生机如前文所述,周鸿祎要从头起步其实并不太容易。这时他缺的不再是自信和资金这些要素了,而是行业环境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搜索、交流和交易,三大最容易搭建平台的基础领域已被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占据。 后来者的机会在哪里?他和奇虎的机会又在哪里?为什么风险投资还是如过江之鲫穿梭不停? 机会大概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大企业也会犯错。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给了他启示,像雅虎这样的大企业给了他活生生的范例——那些曾 经让许多人艳羡不已、竞相效仿、创新能力令人叹为观止的优秀企业,原来也会失败和衰落。衰落的原因很多, 官僚作风、傲慢自大、管理僵化、战略短视,或者就是单纯的时运不济,反正他们不再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 革新,无法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了。其次是黑洞之间总还有缝隙。搜索、交流和交易虽然就像三个巨大的黑洞,已经显现出吞噬一切的能力,但人的基础需求毕竟不仅是这三 类,总有它们罩不住的角落。即使它们都能笼罩,但其发展总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抢先搜寻到这样的角落,谁知道这里播下的一粒种子不 会长成一棵大树、一片树林甚至一大片森林呢?就算这样都不行,还有未来的不可预知呢。蒸汽机出现之前,没人知道除了人抬马拉,还有什么可以加快运输速度。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对如今的这 一切也完全无法想象。时间就是最好的武器。以计算机行业为例,这样的故事也一再上演。IBM主导了大型计算机市场,但却长时 间忽略了在技术上更为简单的小型机的崛起。事实上,没有一家主要的大型计算机制造商成功地长期独占小型机 市场的领先地位。数字设备公司(DEC)创建了小型机市场,但它和它的追随者们又错过了台式个人电脑市场。苹果公司独创 了用户友好型计算机的标准,但在便携式计算机市场,它和IBM却落后于行业领先企业整5年。第十一章 第一步不需要完美关于创业犯错,周鸿祎后来打了个比喻一其实再有经验的女人生孩子也要怀胎十月。怀第一个是10个月,怀第二个也要10个月。如果 我们在怀第二个孩于的时候觉得自己有经验了,可以通过加大努力俩月就生出来,10个月应该能生5个,这是很严重的错误。事后来看,如果 当时稍微专注一点儿,能把这当中任何一件事情坚持地做下来都是很不错的。周鸿祎看到了什么?除搜索、社交和交易之外,互联网还有一个重要的领域:安全。周鸿祎对这两个字其实并不陌生。他在研究 生时期就做过反病毒卡,还获了大奖。但那时候,病毒作为一个产业链还不是特别猖狂。 光明总是伴随着黑暗,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威胁也悄然而至。 1998年5月发生的印度尼西亚排华事件是一个转折点。排华事件之前,中国的黑客只是一些对技术怀着偏执兴趣的调皮鬼,比如一个叫龚蔚的黑客。1997年,他在 境外某网站申请了一处免费空间,然后在国内做了镜像站点,用于黒客之间的交流,美其名曰“绿色兵团”。在他看来,他当时只是出于兴趣爱好以及和同道切磋比拼的快感,“与利益无关,与政治无关”。但是这个 建立在兴趣、爱好之上的“绿色兵团”后来不仅跟政治相关,更与利益牢牢地纠缠在一起。与政治的关系就缘起于排华事件。排华事件发生后,正蹒跚学步的中国黒客们决定声援,他们向印尼网站发起攻击。谁能料想“绿色兵团”第 一次在公众视野的亮相竟然是携爱国之名。他们的“义举”在年轻人中反响热烈,一呼百应。“绿色兵团”这个名字表达了他们美好的梦想:以兵团一般的纪律和规则,打造绿色和平的网络世界。那时 候看起来他们的确也像那么回事。当年的组织者龚蔚后来分析,造成这个结果,一是民族情绪使然;二是最初的 江湖尚遵守规则。他们留真名,只为表明自己的态度,不去窃取资料,也不恶意破坏对方设备。舆论环境的宽松成就了 “绿色兵团”的发展,仅1998年一年便趋于鼎盛,注册人数不下5000人,核心团队有 100多人。这是一群沉醉于挑战技术的网络爱好者,其中有一些二十出头的大学生,连电脑都买不起,为了争夺 校园实验室里的机位而废寝忘食。他们信守自己的黑客准则,主张网络技术共享、互助,耻于随意的攻击,更别 提谋利了。这其中出现了两个大名鼎鼎的“陈三公子”:一个是后来黑客组织“第八军团”的领导者,大名陈有 湛,后来开了家网络安全公司;另一个大名陈大年,后来和哥哥一起创办了中国最赚钱的网络游戏公司,并任该 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和高级副总裁。那家公司叫盛大,他哥哥叫陈天桥。朴素的爱国热情使得中国黑客最初的行动颇似“卫国战争”,甚至出现了 “中国黒客紧急会议中心”专门负 责对外国网站攻击期间的协调工作。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他们又一次大规模地团结起来去“攻 陷”美国白宫。世纪之交的中国,黑客技术就像日后的博客一样流行。裹挟着《黒客帝国》的风暴,人们对这个群体充满了 好奇,很多人甚至还拍手叫好,远没有意识到有一天他们会变成“黒色兵团”,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烦恼。 盛极必衰。2002年4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告制止有组织的攻击行为,黑客组织从此一蹶不振。 但黑客技术却没有因此覆没,它们转移到了网络安全产业。1998年开始出现的一系列的攻击行动客观上也提 醒了国人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的东西就有人去角逐。“攻陷白宫”只能偶尔为之,不能成为一个职业。守着互联网这座金山,这些网络游侠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用 武之地——制造流氓软件。2006年,这一问题开始全面爆发。瑞星发布了《2006年上半年中国电脑病毒疫情及互联网安全报告》,在报 告中提到:过去的6个月里,中国的互联网除了病毒数量增长外,流氓软件侵害用户的数量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 病毒,“这些插件不惜一切代价侵入系统,经常是安装一款共享软件会跟着安装数十种广告软件。而这些广告软 件无形地抢占系统资源,或互相冲突,常常引发系统的不稳定。”年底,某机构公布了 “2006中国IT产业之最”年度调查,流氓软件以压倒性优势当选"2006年度最热关键 词”及“2006最令人失望IT产品、服务”。按照中国互联网协会的定义,“流氓”软件是指,在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在用户计算 机或其他终端上安装运行,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的软件,但不包含法律法规规定的计算机病毒。流氓软件的典型特 征是:强制安装、难以卸载、广告弹出、浏览器劫持、恶意收集用户信息、恶意卸载、恶意捆绑及其他侵犯用户 知情权、选择权的恶意行为。当年,曾经有好事者发布了年度流氓软件颁奖礼,获得了众多网友转载,阿里巴巴的雅虎助手(3721前 身)、百度的百度搜霸等众多著名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皆榜上有名。这些流氓软件给制造者们带来了巨额的收益, 一些大企业由这一项带来的月收入超过千万。杀毒软件公司对这些恶意软件的横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方面,这些恶意软件并没有坏到可以定义为 病毒的份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些软件大都是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制造的。大家都是圈内人,各走各道, 各自发财,杀毒软件公司不好去断人财路,砸人饭碗。周鸿祎做了什么?若非3721插件给周鸿祎带来了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谩骂,他可能不会对“安全” 二字那么在意。研究生时期他 关注过这个问题,但后来兴趣转移了。对3721的反思让他对这两个字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了解,补救心理悄悄 滋生。但是一开始,他也没把这两个字作为企业的主攻方向。在他看来,查杀流氓软件只是补救心理带来的副产品。惯性的力量是强大的,要放弃自己心爱的搜索也是不可能的。 经验丰富、理念超前2005年从雅虎中国辞职后,周鸿祎虽然没能马上创业,但是他的老部下齐向东在当年9月创立了奇虎公司。 周鸿祎是投资人。奇虎创建后定位为搜索技术提供商,主营业务为帮助各大社区、论坛增加搜索功能,希望借鉴 Web 2.0的理念从大量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中甄别出与用户意愿更相关内容。同时,奇虎以社区搜索作为“根据地”,提供更多的互动产品的搜索服务。通过主题搜索等技术,搜索被主流搜索引擎所遗漏的社区内容,以销售关键字广告与社区网站分成——奇虎 可算是少有的从初创到成熟都拥有原创商业模式的Web 2. 0网站之一。这当然与3721的历史割裂不开。如今回头看周鸿祎和3721的创业历程,如果刨除后期因为三方大战而采取的不理智行为,其实在很多方面是有创新的,不仅对后来的创业者,对普通人也是有帮助的。第一,周鸿祎以插件的形式做3721,下载即启动,省略了Windows操作系统上传统的保存、双击启动这两个 步骤,相当于节约了用户的使用成本,提高了易用性。这种插件在今天看来,就是一个应用。这种改进从用户体 验来说,在当时那个年代是进步的。遗憾的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家虽然善于改进产品的用户体验,但是恶劣的市 场环境又恶化了用户体验,直到现在仍然如此。周鸿祎的确有错,但错不致死。就像腾讯被戴上了 "抄袭”的帽 子,但偌大中国,真正的原生态创新有多少?其实小企鹅很多东西也改造得很好。第二,周鸿祎在地面渠道的组织是一个创新。当时搜索都是抄谷歌,谷歌在国外采用的是广告关键词直接销 售。但是在中国,由于电脑用户的接受程度低,很多人还不知道搜索是什么,而且中国地域广阔,经济水平差距 很大,代理制度的使用就成为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选择。当时百度同样模仿谷歌采取直销的方式,而3721的网络实 名却在CNNIC的封锁下,因为不得不自行摸索,而最后摸出了中国互联网第一套地面渠道体系。所以,周鸿祎 说,创新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日子过得好,任何人都有一种惰性,不愿意去改变。第三,网站联盟模式是周鸿祎的创新,但他也因此饱受诟病。因为网站联盟的模式,3721安装量大幅度增 长,但因为无法识别到底是不是新用户,频繁弹窗伤害了用户体验。3721被收购后,网站联盟和地面代理销售都 被百度拿过去,为百度的商业帝国打下重要基础。第四,在雅虎时,周鸿祎推出“一搜”这个独立搜索品牌。这是门户第一个以独立品牌推出搜索的案例,做 到了与雅虎品牌切割。而且“一搜”奠定的几个原则甚至被全球做搜索的公司基本接受,比如用独立的品牌把搜 索和原有的业务分开、找一个垂直的领域切入。比如,后来微软的搜索经过多次易名,终于以独立搜索品牌Bing (必应)的名字确定下来。在独立搜索品牌上,周鸿祎的确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因此他觉得自己拥有做搜索的能力,是再正常不过的。 再者,做投资人的经历也强化了他“做熟不做生”的观点。但他们2006年犯了一个错误:太超前。当时周鸿祎看到了社区这个方向,但当时社交网站的潜力远远没有被 充分挖掘,没有开心网,没有人人网,更没有微博和微信等社交网络,当时能看到的社区只是"天涯”、“水木 清华”等BBS和博客等。这是最初级的社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交网络,想把搜索结合进去,本身的资源有 限。因此,想用搜索技术把社区里的好东西过滤出来,实现个性化的推荐,就不现实了。看上去也很繁荣的样子今天有了社交网络和微博之后,我们感觉信息过载了,而且大量的信息由网民产生,有美有恶,有妙语有噪 声,有真实有谣言,有知识有广告,搜索过滤才逐渐成为真实的需求。但其操作性到今天依然是一个挑战。当时奇虎提出做新一代的搜索——"我搜你看,你问我答”。"我搜你看”的意思是说用户不用搜,抛弃关键字。奇虎只需了解你的习惯,了解你的爱好,不管给你推 荐,他们当时把它叫作“Discovery”(意为"发现”);周鸿祎认为未来搜索有一个方向就是问答,很多时候 用户喜欢问问题,他只需要一个比较精确的答案,于是有了 “你问我答”。这在2005年、2006年是很超前的理 念,为他们融了不少钱。当时百度的问答还非常弱,最早做问答的是“雅虎知识堂”。"百度知道”源自雅虎知识堂,在当时还没起 步。所以他们的理念获得投资商的认可也很自然,毕竟周鸿祎是很多人眼里挑战百度的最佳人选,甚至是唯一人选。但其实他当时真不是冲着颠覆百度去的,他所做的一切恰恰都是为了避开与百度的正面冲突。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雅虎中国并购3721之前,奇虎的前身——奇琥工作室已经研发出一套自动抓取新闻和编 组新闻列表的信息索引系统,并首先将其应用于奇琥中文论坛“每日精粹”的索引服务。2004年,定位于互联网 信息索引门户的“奇琥”(Qihoo)网站群悄然出笼。因为一度秘不示人,该品牌在当时几乎默默无闻,直到2005年9月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以后,奇琥才正式 推出,又直到当年11月才更名为“奇虎”且全面改版。与百度等基于关键词的搜索引擎不同,奇虎社区搜索主要靠主题搜索,从众多个人网站和论坛自动抓取内 容,然后自动生成页面。由于国内多达600万个社区的网页大都是程序写出的,标题、主题的位置在每个社区都 不一样,因此主流的搜索引擎大多会忽略这些内容,而奇虎恰恰从中看到了机会。机器抓取之外,奇虎也部分借助于用户自选及随后的人工编排来呈现内容。2005年11月的改版旨在通过用户 的搜索需求归纳出更为细分的内容类别,依此生成不同的子栏目。到2006年4月,奇虎大约聚合了数十个频道、 上万个栏目。因为主要通过用户自选和机器抓取获得内容,奇虎的编制中几乎一半以上都是技术人员,而编辑人员则很 少。虽然在2006年2月收购亿之唐以后,奇虎已获得后者的新闻转发证、ICP (网络内容提供商)和SP (内容提供 商)牌照。“收购亿之唐的意图不光在于尝试进入新闻搜索,也是意在由此完成短信、彩信、图铃下载、播客、音像搜 索等无线业务的试探性布局,但这些业务目前还无法产生足够大的收入。”齐向东当年对记者说。2006年4月,奇虎正式推出名为“蜘蛛计划”的社区联盟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为各大社区提供搜索服务并 以销售关键字广告与之分成的方式获利。此前,奇虎实际上已经收录了 1万多家社区。借助这些社区带来的流 量,奇虎在3月的Alexa网站的全球排名已跃居第65位。不光是在流量上获益,通过联盟和向联盟成员开放API (搜索代码),奇虎还可以获得许多靠“爬虫”无法 获得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为奇虎提供更有效的搜索和定位更为精准的竞价排名广告、关键字广告和分类品牌广 告参数,从而使基于内容聚合的更多应用模式成为可能。遗憾的是,这么豪华的创业团队预谋已久的社区搜索并 没有取得成功。要实现大规模的产出,起码需要网罗大约10万家社区,而周鸿祎中途改了主意。经过王功权严肃的批评后, 他重新确立了公司业务发展方向,决定从社区搜索转向杀毒领域。在完成第一轮轮融资后,周鸿祎出任奇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06年7月27日,奇虎正式推出360安全卫 士,以反流氓软件为切入口进入互联网市场。2006年11月,奇虎完成由高原资本领投,红点参与的规模为2500万 美元的第二轮轮融资。第一轮投资商红杉、鼎晖、Matrix和IDGVC也参与第二轮融资。从此,中国互联网变得热 闹无比。周鸿祎想到了什么?想要,就着手做点儿什么很多人喜欢回想当年。“当年我对eBay早有创想,可惜没下手,否则我现在也是个亿万富翁了” ; “当年我 也是互联网第一代玩家,可惜后来去考公务员了,要不然……”总之,你没有去做,而别人却行动了。这个逻辑既虚妄又可悲。头脑中的想法和实际去做,两者之间其实相去甚远,因为单纯的想法一点儿意义都 没有。想过什么、说过什么、计划过什么,对我们的人生带不来一点儿改变,倒是可能改变别人的人生。比如周鸿祎当初做网络名片,现在看来其实有点儿像脸谱网或者是聚友网(MySpace)。刘晓松最早没有做 SP,也在做网络名片。两家当时是竞争对手,但很遗憾两家最后都没有做成。网络名片也做了一个与地址本同步的东西,但是他们后来想想,觉得和地址本同步不是一个强需求,只是偶 尔用一下,于是就放弃了。其实换个角度,把这东西理解成用户日常的生活动态,加上他们的会员中心,不就是 脸谱网的变形吗?这个想法在2002年朦朦肽胧地开始,后来冷冷清清地结束。当然,不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当时还在做3721, 而且3721风头正劲,麻烦也多,实在顾不过来。所以虽然可惜,周鸿祎也没法后悔。有所为,有所成,必然有所 不为,有所不成。斯坦利库布里克在自传里曾经这样激励电影制片人:找台摄像机和一些胶片吧,随便拍个什么片子出来都成。挠你最痒痒的地方罗伯特弗罗斯特说: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一条,怀念着另一条。况且有时候,我们想走的并不止两条路。大风大浪闯过来的人,容易搁浅,因为能力强了,自信也爆了。比如奇虎刚一开始的豪华创业。当时奇虎要 经验有经验,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反而比较失败,最主要就是因为心态不好。一是考虑问题看似站在战略的高 度,实际上却脱离市场,脱离用户,很多东西是想象出来的。二是业务膨胀。产品不行,但有钱,于是就砸钱推 广,其实周鸿祎远不如做3721的时候清楚自己要什么。当时SP起来,腾讯也在无线上布局了,可以说是SP救了中国的互联网。王雷雷就是那个时候崛起的。周鸿祎一开始不是很喜欢他,觉得他就是个有高干背景的公子哥儿。后来周鸿 祎发现王雷雷跟自己想象的高干子弟不一样,并不是靠家世和权力,而是跟他一样拼命,甚至比他还拼命。因为合作的关系,他们经常半夜3点还在开会。会开完周鸿祎准备在附近找个宾馆睡觉,却发现门口还有一 堆人等着王雷雷开下一个会。连周鸿祎都觉得他像疯子一样。两人成为朋友后,周鸿祎受他的刺激就更大了。 王雷雷做运营的感觉非常好,是个天才,其TOM网抓住移动的机会迅速做起来了,那个时候简直是日进斗金。2003年的春节,王雷雷对周鸿祎说:你那个东西一个名字500块钱,你要卖到猴年马月呀?百度一个点击才3 毛钱,比你还差。你看我们今年拜年短信,单是今天的收入就100万。说到兴起处,王雷雷干脆邀请周鸿祎过去跟他一起做。周鸿祎真的很受刺激。人家这生意确实很好挣钱,而 他干这活儿这么辛苦!可刺激归刺激,他对SP—点儿感觉也没有。他不是不屑于做,而是完全看不懂,因为这跟做产品挣钱路子不 一样。当时有一个部门经理帮他申请了一个客户号,但他后来还是一门心思只做3721 了。 不是每个人在每个领域都那么有见识,所以你只能挠自己最痒痒的地方。马云当初做中国黄页,是源于自己的遭遇。周鸿祎当初做3721是从“飞扬”这个邮件系统的失败中得到了启 发。世界上第一个免纸袋真空吸尘器的诞生是因为发明者的袋式真空吸尘器总是失灵。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却 不是随便一个人凭空就能想象出来的,很多时候恰恰与当事者本人的亲身经历有关,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有 的是生存问题,有的是精神问题。事实上,奇虎创建的时候,整个行业环境和创业者的心理环境与做3721的时候都不同了。虽然他们在搜索领 域有了数年的积累,但其实经过雅虎中国近两年的折腾之后,奇虎已经不是当时那个3721 了。实力已被拉开了很 大差距,他们在心理上更是严重受创。因为插件所受的指责不仅影响了他们继续做搜索的外部环境,也打击了自也就是说,搜索已不再是这一阶段的最痒处了。周鸿祎此时最痒痒的,其实是那个根本不为了赚钱、只为了 挽回自己名声的流氓软件查杀。你完全无利可图都要去做的事,能不是最痒处吗?此时的搜索,不过是那个曾经失去的"旧爱”,执着是因为不甘心,不甘心看着旧爱在百度怀中欢笑。于 是,周鸿祎折腾了一番希望赢回美人心,却不得不再次面对痴心被踩碎的结果。钱多了不是好事没人会嫌钱多,但对于创业者来说,有时候钱太多了真不是什么好事。其实没有经验的创业者也会成功,因为没有经验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多想法。你只能干一件事,你自然找一 件事干,不会干很多事,这件事遇到很多困难你也会选择硬着头皮干下去,因为你也不知道还能干什么。但有经 验的人,包括周鸿祎在内,因为太有经验了,啥都能干,一件事干着干着碰到困难了他们就灵活地一转,一调整 又找了一件事干。所以,当时他们在几件事之间来回地摇摆,不够专注。当时公司本身要做搜索,但就算是用社区搜索也会涉及音乐、图片、博客、BBS等。他们又主张说要做聚合 和推荐,于是又聚合了一个门户。后来他们觉得未来无线会很流行,就又手忙脚乱买了一个SP,手里还有无线业务--恨不得把未来5到10年干的事在第一年都搞定。关于创业犯错,周鸿祎后来打了个比喻——其实再有经验的女人生孩子也要怀胎十月。怀第一个是10个月, 怀第二个也要10个月。如果我们在怀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觉得自己有经验了,可以通过加大努力俩月就生出来,10 个月应该能生5个,这是很严重的错误。事后来看,如果当时稍微专注一点儿,能把这当中任何一件事情坚持做 下来都是很不错的。虽然是第四次创业了,但创业者该犯的错误周鸿祎还是都犯了。有一次王功权来看他,对他说了一席话:“我也不懂这个业务,但是我感觉我们投你是希望你做点儿与众不 同的东西,结果发现你做了一个‘新浪,,做了一个‘百度’,又做了一个‘阿里巴巴’,你准备和大家都竞争 吗?你做的每个东西看起来都很眼熟啊,你们能同时做这么多东西吗? ”这番话如雷贯耳,当头棒喝!周鸿祎满心愧疚,从MG辞职后亲自改正错误。第十二章 拜用户教: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确实是他创造了这种模式,但别人把它做得更加极端。他发明了刀,有人拿它去杀人,这不全是他的错。他后来反对流氓软件,是因为所 有的流氓软件都号称是他的学生,都把这个屎盆于往他身上扣。马云2005年接手雅虎后,推广客户端的力度比他强很多,因为雅虎要做搜 索,有收入的压力。大家一边骂周鸿祎,一边沿袭错误路径。这让他感觉很难受。周鸿祎看到了什么?总结360如今的成功,就不可避免地要回溯到当年的3721。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再深刻,都不如自己的经历来得刻骨铭心。如果没有3721那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如果当初 没有受到铺天盖地的指责,周鸿祎对用户价值的重要性的认识未必有这么深切的痛楚。 周鸿祎对3721软件本身的问题作过反思。当时他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在微软的支持下,m的域名解析指向RealNames的服务器。3721要跟 RealNames争抢市场,就得把客户端布得越广越好。严格意义上来说,一款软件是需要安装的,但安装过程太费时。所以他当时一直在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把软件客户端缩小到几十K (千字节〉;二是琢磨着能不能采用 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安装软件。通常软件的下载,需要用户主动点击下载按钮,等下载结束将文件存在电脑的磁盘里,然后在文件盘里点击 安装,安装完毕之后运行。同时,电脑桌面的右下方会显示一个小的图标。但当时很多普通用户或者不知道怎么 下载,或者下载完后就认为装完了,也不知道要运行。周鸿祎后来受到Flash软件的启发:Flash弹窗出来,你一点“Yes”它就自动装进去了。他觉得这个方法很 好,也就是将插件技术利用在软件安装上。按照这样的思路,3721将客户端软件大小压缩到100K变成插件一试, 果然简易方便极了。他挺得意,觉得是个不错的创新。下一步就是怎么运用插件技术提高网络实名的安装效率。 他们开始寻找网站合作,在网页上放上这个脚本,类似于网络联盟。只要用户访问这个网页,脚本就会检查 该用户有没有安装3721的插件,如果发现用户没有安装,IE就会弹出一个对话框,用户点击“Yes”后就能自动 完成安装。这样的安装速度比原来提高了上百倍都不止,给3721带来了客户端资源量的疯狂上涨。 插件弹窗方式带来了巨大转机,但也为3721后来广受质疑埋下了伏笔。从3721的角度来说,插件弹窗方式是在征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安装的,因为按"No”意味着不同意,放弃安装,但是这样的方式忽略了用户的体验。如果用户不安装Flash,网页显示内容就不全。因为简易,很多用户在此时会选择安装Flash。但与Hash网页不同的是,在网络实名的软件中,当用户看到 相关提示时,根本不知道网络实名是一款什么软件,窗口提示的文字也十分有限,只能看到软件和公司名字。而 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他们基本上是不会看弹窗的具体内容的。最后的结果是网络实名的弹窗出来以后,一半用户选择点击了 “Yes”,而一半人点击了 “No”。一些“小 白” (小白痴”的简称,属于玩笑似的调侃用语,多见于网络)用户即便点击了 “Yes”,也不知道自己装上 了网络实名这款软件,他们也基本上没察觉到在电脑右下角有一个代表网络实名的图标。 就这样,周鸿祎利用之前搞的互联网推广联盟将这种安装方式推广开来。在这个过程中,他忽略了一个细节——对于那些选择“No”的用户而言,这种插件方式还有一个弊病:网页 上的窗口是由IE弹出的,3721的后台并没有记录用户是否拒绝,用户按“No”之后,下一次3721还会执着地 问"Yes”或"No”。事实上,它也并没有技术去记录一个用户是否拒绝过安装。在3721看来,只有装过和没装过两种情况,没装的一律被默认为新用户。于是这些被看作新用户的电脑就屡 次被弹窗骚扰,这也是后来他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随着网站联盟的范围日渐扩大,给用户造成的困扰也越来越大。插件安装还有一大先天的弊病——当弹窗出来的时候,插件内容已经下载下来了,并去验证用户的签名,这 时就会有弹窗延时,看上去像死机一样停滞半天,然后窗口才弹出来问要不要安装。一般的“小白”用户忍受过去也就算了,但一些高端用户就无法忍受。当时周鸿祎并没有意识到插件技术本 身有这些问题,所以在给用户带来困扰之后并没有做出相应的修正。为了与RealNames竞争,3721还做了一件 事。当时互联网用户还没有用搜索引擎的习惯,大多数人都是在几家门户上直接搜索。3721便与网易、搜狐和新 浪三大门户合作,在它们页面的搜索框前面放一个文字链,上面写道:“你是不是要查找***网络实名”。这样的合作在今天看来肯定没法实现,但在互联网早期,大家都处于摸索阶段。就这样,3721把门户搜索框 前面最好的位置给买下来了。这就意味着,即便用户没有安装网络实名,但是通过这个方式就能告诉用户,用搜 索引擎也能找到网络实名。3721每年只需分别给三大门户100万150万元人民币的费用。这对门户来说其实是相当吃亏的,因为3721通过这种方式告诉用户下次不用从门户点击,只要装上插件,直 接在地址栏里输入就行。而且,3721急于求成,过于追求这个过程中用户的转换率,所以在不征询用户意见的情况下就用脚本弹出一 个安装与否的对话框。安装率虽然暴增,但对用户的打扰带来的怨气也在慢慢积聚。这种怨气最后在3721与百度 和CNNIC贴身肉搏时终于爆发了。2002年6月,百度强势推出“百度搜霸”,和CNNIC—起与3721厮杀。为了争夺用户,三方先是互相卸载对方 的插件,然后为了不被对方卸载而不断加强自我保护,最后逐渐发展到连用户自己都难以卸载。 在地址栏这个差不多1厘米高的战场上,几家互联网公司打得头破血流。周鸿祎和李彦宏从口水战发展到法庭对决,3721因为阻碍用户下载百度搜霸而被法院认定为“不正当竞 争”。在这次没有底线的恶性竞争中,周鸿祎凭借其“过硬”的技术水平,让插件更加难卸,最终抢到了更多的用 户。2002年,3721的销售额达到2亿元,毛利6000万元,流量、营收皆超过百度。 而当时,经营艰难的马化腾曾险些把QQ软件以60万元卖给别人。 但是众多“躺着也中枪”的网民不干了,骂声如潮水般向周鸿祎涌去。21世纪初的中国互联网正是混沌初开的时候,市场并不规范,他原本希望趁乱出征打下一片江山,但后来却 让他悔恨不已——虽然攻下一片城池,却尽失河山。这段历史尽管过去10年了,但至今仍是竞争对手攻击他的不二法宝。对此,周鸿祎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 一是不找借口,只是反复对公众承认错误;二是不仅道歉,还有悔过的行动。如前所述,他是个特别善于反思而且极为在意自己“正义”形象的人。这么大的错误,这么深的内疚,终于激发他做了免费查杀流氓软件的工具,并且在此后的一系列产品中,始终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 周鸿祎做了什么? 周鸿祎2006年重新创业的时候,外部环境与几年前已是大相径庭。各行业均诸侯林立,要从列强的地盘上夺食无异于羊入虎口。他一直钟情于搜索,但奇虎搜索业务却迟迟没 有实质性的突破,倒是无心插柳之作——查杀流氓软件的安全软件做得风生水起,为他带来了希望。但当时的杀毒软件行业其实也已呈三国鼎立之势。瑞星、江民、金山均已经营多年,要在三强并立的地盘上 撕开一个口子绝非易事。如果遵从常规的软件行业成长模式,他不仅时间上来不及,技术上也未必能超越。 此时的周鸿祎相当纠结:他是真的不想搜索了,可也不知道要不要把一个补救的工具变成重心。 这毕竟是关系到公司整个发展方向的重大决定。当时很多投资人嘴上不说,但他能读得出他们的心思:我给 你投了那么多钱干搜索,搜索在国际上是个大的概念。结果呢,你搜索没干成。360查杀流氓软件当时虽然受到 老百姓的欢迎,但把同行得罪了,而且因为简陋也没法挣钱。所以,投资人是有微词的。在这次重大的战略转移中,有两个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红杉的周奎,他鼓励周鸿祎做360,认为这是个好东西。周奎一直是红杉的合伙人,也一直支持360,周鸿祎至今还很佩服他的眼光。另一个人是王雷雷。他和周鸿祎因为私交不错,所以说话比较直接。他有一次跟周鸿祎说:你还搞那些虚头 巴脑的东西干啥,我看搜索你也做不成了。周鸿祎说:我们搜索没问题,搜索技术很好。王雷雷说:那有什么 用,谷歌、百度都做很大了,我看360还有戏,你就应该专心做360。后来周鸿祎的确全力以赴做了360。当然,因为360本身已经取得了 “意外的成功”,所以周鸿祎在当时实际上已经找到了用户的一个刚需:安 全。因为电脑慢,被各种流氓软件、密码病毒祸害,不被打扰的安全诉求已然很强烈。 另外,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周鸿祎找到了互联网的武林秘籍:免费模式, 当时,杀毒软件行业还是收费模式。谁也没料到周鸿祎会带来一场“浩劫”。 2006年7月,奇虎出其不意地推出一款免费安全软件——360安全卫士。2006年8月,360安全卫士发起公投恶意软件的活动,号召网民针对业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软件进行公开投票。 周鸿祎的盘算是,用户此时已饱受流氓软件骚扰,360安全卫士的推出必将赢得欢呼,而且也可为自己洗刷恶在360 “恶评”软件列表里,包含百度、CNNIC、阿里巴巴等"仇人”软件,当然还有前身为3721的雅虎助 手。360安全卫士能够对上述流氓软件进行查杀,并在用户同意的条件下,将软件卸载。软件发布头两个月,每天卸载的恶评软件达到100万,其中雅虎助手就被卸载60万次以上。周鸿祎“手 刃” 了这个自己养大的“红孩儿”。不管是出于策略还是自我救赎,对用户而言,病毒插件从此不敢再明目张胆地骚扰用户了。互联网江湖上对 他的看法顿时提升了不少,人们开始将他的这一创举称为“金盆洗手”或者“浪子回头”。而这为其后来的安全 软件推广和海量用户的增加提供了道德上的筹码。但流氓软件总有杀完的时候,周鸿祎接下来还能做什么呢?以安全的刚需和安全卫士的成功为突破口,2008 年,他进入杀毒领域。其实多年以来,杀毒软件市场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格局,本土三大杀毒公司瑞星、金山与江民近乎三分天 下,卡巴斯基阵脚未稳。在这种格局中,他们偶尔采用降价促销或半年免费试用等营销手段来抢夺市场份额,同 时不自觉地达成了一个共识,相互偶有攻击,但不会大打出手。 但这次他们遇到的是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周鸿祎。360安全卫士推出最初,奇虎就与卡巴斯基有合作——只要用360安全卫士就送卡巴斯基杀毒软件——极大地 推动了360早期的推广。而阵脚未稳的卡巴斯基通过与360的携手,也在杀毒软件市场站稳了脚跟。 杀毒软件老大瑞星面对360的进攻非常警觉,迅速推出了瑞星卡卡——也是一款安全软件。要在看似固若金汤的杀毒软件行业赢得市场机会,出路在哪里呢?不管哪个行业,获得用户都是至关重要 的,而互联网需要的是海量用户。这一点与3721时代并无差异,差别只在获得的方式。打破原有杀毒软件的收费 模式,是周鸿祎唯一的机会。免费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用户受益,它更颠覆了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免费和不断的微创新切实改善了用户的体验,这种切实的感受与周鸿祎对用户体验的一再强调是分不开的。 对用户的重视是价值观,对用户体验的重视却是在无尽的琐碎中练就的,这需要创业精神。周鸿祎想到了什么?二次创业有三个关键词:第一是用户至上,第二是创新,第三是创业精神。用户至上就是用户利益至上,用户体验至上,这是360公司的安身立命之本。今天,用户不想去了解你的技 术是否很牛,不想知道你的公司有什么伟大的梦想和理念,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你的产品能给他们解决什么问 题,你的产品能给他们创造什么价值。在互联网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时候,谁能够为用户着想,把体验做到极致——而不是简单地把功能进行罗列 ——最后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方便、愉悦、放心,谁就可以真正赢得用户的信任。用户至上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从战术层面来讲,做产品的时候要时刻从用户角度出发,而不是 从自我出发。从战略层面来讲,用户至上是指企业要发自内心地尊重用户利益,不能为了赚大钱而损坏用户的利360刚进入安全市场的时候,技术并不强,但是他们横下一条心,不怕得罪同行,敢于查杀一切霸占用户电 脑的流氓软件,于是赢得了用户的信任。360推出免费杀毒,先向自己挥刀,首先砍掉自己将近两亿的杀毒软件销售收入。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他们 不可能从互联网安全领域异军突起。这也给了周鸿祎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在商业利益和用户利益发生冲突的 时候,商业利益必须要让位于用户利益。说起来,这是他从做反病毒卡就开始学习的道理,只是那时候他还停留在和用户打交道的层面,只知道产品 价值要通过用户的购买和使用才能实现。后来在方正,他虽然有了产品意识,但对用户价值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还 停留在那个阶段,思来想去的,都是怎么为用户提供尽可能方便和先进的技术和功能。直到做了3721之后,周鸿祎才真正了解到用户不是客体,不是赚钱的工具。当时,中国互联网处于蛮荒时 代,没有规则。很多推广方式,比如网站联盟这种模式的确是他最先做的。模式本身没错,技术本身没错,就看 你怎么用。很多人都觉得他这种推广方法很好,都选择做客户端。然后,这种推广方法再次被推向极致,很多软件都成了流氓软件。后来,大家就给他扣了一顶帽子,把他说成是流氓软件的始作俑者。对这件事,他是有责任的。但是,所有 的责任都让他负,他不服气。2006年,搜狐、百度、阿里巴巴这些知名的大公司没有不做流氓软件的,连谷歌都推出了工具条。在那个时 代,谁不做流氓软件谁吃亏。你做一个公司,我做一个公司,你不做流氓软件,对不起,你就没有流量了。你没 流量,你就拿不到投资,然后可能就生存不下去了。确实是他创造了这种模式,但别人把它做得更加极端。他发明了刀,有人拿它去杀人,这不全是他的错。 他后来反对流氓软件,是因为所有的流氓软件都号称是他的学生,都把这个屎盆子往他身上扣。马云2005年 接手雅虎后,推广客户端的力度比他强很多,因为雅虎要做搜索,有收入的压力。大家一边骂他,一边沿袭错误 路径。这让他感觉很难受。“好比说,一个孩子有一个后爹,后爹叫他去偷东西,但是别人说这孩子是周鸿祎生的,是周鸿祎让他偷 的。我还想在这个行业里干事,但天天看着他们做坏事,他们却把坏名声推到我头上。我本来就是个一直很边 缘,很希望得到大家认同的人,结果成了这个样子,自然是极其失落的。那段时间,每天一睁眼就是媒体上铺天 盖地的骂声。”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连着一个星期不敢出来,砸坏了一张桌子和两扇门,那种感觉就如同当年研究生时期 的“病毒门”重演。他的确犯了些错,但错的根源和环境情有可原,可就是被别人鄙视,被人唾骂。有时候,被冤枉的愤怒让他几乎要冲出去和他们决斗,但他最终还是冷静下来了。十来年过去了,一步步地 反思,周鸿祎懂得如何控制恐惧了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弥补错误的方式。这个潘多拉盒子终究是他打开 的,他只能自己亲手合上它。这个想法并不高尚,但合乎情理。“第一,既然你们通过败坏我的名声来挣钱,那咱们都别挣钱,我把你们的那些东西给灭了。第二,你们都 要做流氓,但我不想让我投资的公司继续做流氓,那咱们都别做流氓。当然,我是自愿不做流氓的,别人是我强 迫他们不做流氓。”他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都给灭了,大家都别玩了。有人说周鸿祎干这事老谋深算。其实,如果真是老谋深 算的话,他可能还真做不成。杀毒软件公司绝对是有技术能力做的,但是它们不敢做,因为做这事第一不挣钱, 第二得罪人。大家都在行业里混,抬头不见低头见,而且都是世界知名企业做的产品,你把人家灭了,压力多大 啊。他是出于利己的动机,因此内心特别强大。如果不灭他们,他自己就没有办法做事。做这事不挣钱,又没有 商业模式。但如果不做,他在行业里就不能翻身。而且,当时做这个客户端也花不了多少钱,五六个人大概就可以做。他主观利己,但客观上是利他的、利用户的,此举虽是无心插柳,却也暗合天道。后来的事实恰好印证了互联网行业的一个真理——商业模式无论怎样千变万化,用户基础才是王道。脱离了 对用户的尊重,“神马商业模式都是浮云”。第十三章 颠覆式创新都是马后炮谁能想到360安全卫士会成大器?周鸿祎自己也没想到。但从这一"意外的成功”中,他立即意识到了其可能的颠覆力量。在温习谷歌和 腾讯成功的逻辑之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免费是互联网之本。互联网上每个人都需要用的应用,像邮箱、通信、聊天都是免费的。如果没有免 费的优质服务,互联网是不会发展成现在的样于的。周鸿祎看到了什么?2006年4月1日,周鸿祎就任奇虎公司董事长后没几天,他最为推崇的苹果公司迎来了成立30周年的日子。这 个愚人节里创立的公司一点儿也不像个玩笑,相反,它的成长让很多以前的大公司成了笑话。1976年,两个名叫史蒂夫的年轻人在一间车库里创立了苹果公司。其中一个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史蒂夫乔 布斯。那时,乔布斯只有21岁。只是因为个人兴趣,他们利用一些电子元件拼装出第一台个人电脑样机苹果一代,没想到后来获得了一笔微 不足道的风险投资。随后他们开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个人电脑苹果二代并且迅速实现商业化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