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道教史(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7

无奈之下,只得过继了这位小哑巴张继先。但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奇妙了,因为张继先是张景瑞的叔叔张敦信的儿子。从辈分上细细排来,应该是张景瑞的堂弟。说出来实在是不好听呀!但事关天师道的生死存亡,这点尴尬事,大家也都顾不了那么多了。——问题是,如果这张继先小朋友长大后,真的是一个哑巴,那可怎么办?说出去不好听不说,万一什么地方出了个把妖怪,人家请龙虎山张天师下山驱魔除妖,一到地头上,却说不能开口念咒请神,这岂不是让妖怪笑破肚皮?奇迹是在张继先小朋友五岁的时候出现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呆呆地坐在屋外的那棵老桑树下。看旁边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草中啄食。张家多的是母鸡,公鸡却不常见。平素捉鬼降妖的时候,用的最多的就是公鸡血了。张天师家的招牌亮堂,不用打广告,上山来请的人就络绎不绝。所以,鲜有公鸡可以享有长寿的。一只小鸡,刚刚粗略长成公鸡的模样,还没有开始打鸣,便立刻会成为桃木剑下之鬼。为捉鬼降妖事业,贡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但那天就是奇怪,有只半大不大的公鸡崽子,慢慢地踱到张继先小朋友的旁边,突然一伸脖子,“喔喔喔~~”,开始了它生平第一声(可能也是最后一声)啼叫!雄鸡一唱天下白!听到这一声鸡叫,张继先小朋友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站起来呵呵一笑,转身就往堂屋里跑。堂屋中间,塑的是三清圣像。塑像前面,有一个不大的贡桌,上面略略摆着些香烛纸钱,以及瓜果之类的贡品。当然少不了现成的笔墨纸砚,供天师平时练习画符时使用。张继先小朋友跑到贡桌前,拿起毛笔,揪过一张画符用纸,刷刷刷地便写下了一首五言绝句: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张家的上下老小目瞪口呆:这这这……这不是比方仲永还来得厉害么?神童啊!张景瑞先生当众宣布:从明天开始,俺要对这孩儿进行严格的道教理论培养。那些想仿照方仲永的恶邻,试图上门请俺带着孩儿去赴宴的家伙,一律乱棍打出山门!其实不用他这么费心。第二天一早,人们发现神童张继先居然失踪了!张景瑞先生急得差点当场白日飞升!龙虎山上下,鸡飞狗跳,大家手忙脚乱地好一阵乱找。后来居然发现,张继先小朋友居然是在山腰浴仙观前的莲花池里!各位看官请放心,没有淹死。不仅如此,他还端坐在一朵硕大的碧莲花之上,端庄祥和,神情似笑非笑。龙虎山众人,终于知道,这孩子来历实在非凡。就在这莲花池前,大家纷纷顶礼膜拜。张景瑞先生一个人站在旁边,拈须微笑,他欣慰地意识到:自己将来对张继先的教育培养工作,将会变得无比的轻松。四年之后,张景瑞先生含笑仙去,年仅九岁的张继先小朋友,正式嗣位成为新的正一天师道掌教,龙虎山第三十代天师。崇宁四年,好道的宋徽宗派人把年仅13岁的张继先天师请到东京汴梁。像所有召见神童的皇帝一样,宋徽宗一开口,便问了一个相当幼稚的问题:“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这样的白痴问题其实很不好回答,因为你摸不透皇帝的真正用意是什么,以及,他究竟要的是什么样的标准答案。楚襄王当年,吹了一阵凉风,便大惊小怪地叫:“快哉此风!——这风是专门给俺一个人吹的,还是和天下老百姓共享啊?”晋惠帝在御花园游玩,忽然听到一阵青蛙叫。这位皇上是个经过鉴定的白痴,当然不可能像张继先先生一样,马上跑进殿里赋诗一首。他牵着侍从的衣袖,傻乎乎地问了一个超级白痴的问题:青蛙是在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众人周知,这些问题后来都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楚襄王旁边有个机灵的词臣宋玉;晋惠帝身后的侍从虽然不能像宋玉那样能写《风赋》,但智商明显比皇帝高出许多。而到了今天的宋朝,张继先小朋友尽管只有十三岁,但面对这样的问题,却显得更加胸有成竹。他站起身来,对徽宗施了一礼,不紧不慢地说:“臣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所以说有志不在年高,拍马屁也是同样道理。有些小孩子,从小就会把师长们拍得舒舒服服的。以后大家遇到这样的孩子不妨记下他的名字,他们以后都是要做大事的。当时,宋徽宗听了这样的话,果然“龙颜”大悦,到死都不会忘记龙虎山上的张继先了。现在,林灵素先生推荐的道友,正是张继先天师。徽宗皇帝是又高兴,又有些担心:这孩子这么小的年纪,能对付那条恶蛟吗?(五十)事实证明,宋徽宗的担心是多余的。张继先先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旨意。率几名弟子和朝廷的官员来到了解州的盐池旁边。一看,不得了!住在周围的盐丁早就跑个精光了。盐池的堤岸四处崩坏,暗红色的卤水,像开锅似的蒸腾不已。乍一看,仿佛是个恶魔出没的火山熔岩湖一般。同来的官员个个心惊,他们看着眼前故作老成,但仍一脸稚气的张继先天师,暗自做出了为国捐躯的准备。胆小的就如同猪八戒上花果山那次一般,眼睛四处张望,看那条路儿空阔,好跑。张继先天师不慌不忙,拿出笔来,书符一张,唤过一个叫祝永佑的徒弟,把符丢进盐池的坍塌处。然后,自己端个小凳子,袖着手坐在池边看热闹。为了显示潇洒,本来还想叫人端杯清茶来。但因为年龄小,实在不喜欢茶叶那苦味儿,只好叫人倒了半杯温开水。少顷,天空乌云密布,继而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张天师的随从和官员们大眼瞪小眼:大家都忘了带雨伞了!这盐池旁不要说树,草都没有一棵呀!看看张继先天师,他也是满脸的无奈,端着水杯子尴尬不已:自己怎么把请神将下凡前的特效给忘记了呢?早知道该嘱咐大家带把伞嘛!所以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少年人就算有天大的本事,做事还是不如老家伙细心。大伙儿也不好过多地去责备他,只得像一群落汤鸡一样,蹲在雨地里一边发抖,一边等着好戏的上演。雨越下越大,云层越来越低。恍惚中,一位金甲神将,撕开乌云,跃身跳入盐池。血红的池水翻腾得更加厉害了,不时看见一条长长的黑影池底左右盘旋。忽然,一声霹雳震天响起,电光闪处,大伙儿隐约看到,池水中似乎刀影一晃,接着传来一阵刺耳的啸叫!一切归于平静。风雨消散,阳光重新普照大地,一道美丽的彩虹,在盐池边升起。百里盐池,水面是一片玫瑰红似的平静。在无边红色之中,一道长长的黑影,分外引人注目。大家看得分明:这是一条巨大的蛟龙尸体,在池水中载沉载浮。张继先天师站起身来,道袍中残留的雨水哗啦一声流了一地。他看了看手中的杯子,里面早已是满满的一杯了。“扑通”一声,他顺手把杯子丢进池中,然后一抹脸上的水珠,略略歪了歪脑袋,说:“回京!”汴梁城中,金銮殿上,一片歌舞升平。宋徽宗是个艺术家,本身就精通音律、美术、书法。宫廷里面的文工团的水平,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今天皇帝的心情格外高兴,索性把压箱底的节目都搬了出来,看起来更是花团锦簇一般,让人目不暇接,恨不得多生一双眼睛。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少年天师张继先先生庆功。这一仗,赢得简直是太顺利了。一想到今后那些失而复得,白花花入账的银子,宋徽宗便笑得合不拢嘴。他满意地朝坐在身旁,略显瘦削的张继先望过去。此时,张先生正目不转睛地观赏着歌舞。——请大家不要误会,他不是在贪看美女。而是仔细地听着曲调,一板一眼地打着拍子。张继先也是一位颇有造诣的词人,不少著作流传后世。对于诗词音乐,他一点都不外行。例如下面这两阕《忆江南》:秋夜事,月里竹亭亭。清籁与谁喧池水,微风遣我下檐楹。圆缺若为情。终南道,累寄笑歌声。丹阙夜凉通马去,黄河天晓照舟横。联辔去还成。可惜的是,他的很多诗词都太过“专业化”了,动不动就提起道家的修行、升仙之事。一般的读者,多读两首便觉得兴味索然。宋徽宗亲切地问:“张爱卿啊!那条蛟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怎么四千年都没有出现过,偏偏在俺们大宋朝出现了呢?”张继先先生把眼光从美女身上收了回来,恭恭敬敬地回答:“哦!您是说那条蛟龙啊?那话可就长了,它不是别人,正是千百年前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蚩尤”…………蚩尤怎么会在解州这个小地方出现了呢?原来,解州一带,正是黄帝斩首蚩尤的地方。蚩尤这家伙,出身经历极为复杂,死起来也是相当的麻烦。轩辕黄帝对他是又恨又怕,为了防止日后成精,在解州斩首之后,黄帝下令,把蚩尤的头葬在山东东平,身体葬在山东巨野,身上带着的粘血的枷锁扔到了大荒之中的宋山(估计是在今河北境内)。黄帝果然有先见之明!后来在蚩尤墓一带,常常出现血色彩霞,当地人称作“蚩尤旗”;大荒宋山长出了无数叶子鲜红的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枫树,据说是蚩尤的鲜血所染。最厉害的解州地区,涌出了大量红色的卤水,不用说,这当然是蚩尤的鲜血所化。令后人感到奇怪的是,这种荒诞不经的事情,时间上却扣得相当准。解州的盐池据说开采的历史有四千多年,屈指一算,正好是蚩尤被砍头的时候。整件事情还得怪倒霉的宋真宗。他先前说的有关祖宗的谎话,一不小心说过了头:赵家的祖宗赵玄朗先生,第一次投生,成为了九位人王之一;第二次投生,就成了轩辕黄帝。这轩辕黄帝是谁?不正是蚩尤先生最大的仇家吗?所以到了宋代,蚩尤那一点不散的魂魄,听人到处传说:当今的天子赵官家,闹了半天,原来是轩辕黄帝的子孙啊!蚩尤一听气坏了:噢,我躲在这盐池子下面喝咸水,你的子孙倒高踞宫中吃香喝辣呀?一股怨气不散,便化成了那条蛟龙,存心想和轩辕黄帝的“子孙”闹闹别扭。很多年以前,东方朔曾经给汉武帝解释一种奇怪的虫子,名叫“怪哉”,怨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没有了。看来借酒消愁这一说,是很有道理的。要怪就怪解州那水塘子是盐池,如果是酒泉,保管没有悲剧发生。另外,“怪哉”是秦朝老百姓的怨气所化,所以只能是一条无害的虫子。而蚩尤的怨气就没有这么温柔了,因为他是大人物,一化就成了可以吃人的蛟龙!由此可见,如果你很遗憾地不是大人物,只是一般的老百姓,就算你生再大的气,别人还是把你当作是条小虫子。古人说,万事宽心,莫生闲气,这句话真是太有道理了!蚩尤和“怪哉”的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作为老百姓,还是少去生那些闲气吧!自己的身体要紧。(五十一)宋徽宗心中感慨万千:这世界真是公平啊!祖宗打下的江山,后世子孙可以惬意地继承;祖宗吹牛皮闯下的祸事,后世子孙也得老老实实地扛着。还好自己治下能人不少,比如这位张继先天师,小小年纪神通就如此了得,长大后,岂不是大宋江山的栋梁之材?这位道君皇帝,本身就是个痴迷的道教狂人。除了对当皇帝这个本职工作不努力之外,其它干什么事都很努力,其中最努力的要数学道成仙。——如果自己也可以像张天师一样,随便烧一张纸,就能请一个金甲神将下凡,那该多好!宋徽宗心想,那可以省下多少国防预算啊!——修十个八个艮岳规模的游乐园都够了!他心里好奇得直痒痒,但当着众大臣的面,总不好意思说:天师小哥,俺拜您为师学法术怎么样?不如这样吧,您先教俺怎样请神仙下凡——尤其是仙女下凡!这话在肚子里犹豫着绕了几个弯,从嘴巴里出来时变成了这个样子:“张爱卿啊!您说咱们道家这龙虎大丹,究竟是怎么炼才有效呢?”张继先天师轻咳一声,一本正经地说:“此野人之事,非人主所宜嗜,但清净无为,便可同符尧舜。”——得了吧您!想骗俺说出张家的看门绝招,门都没有!这是有良心的道士们用来对付皇帝的标准答案。大方,得体,又显得义正辞严。如果真的会什么炼丹术,可以保护秘密不外传;如果实际上自己也不会,这样做,可以冠冕堂皇地找个躲闪的台阶。——换成是那些没良心的邪门妖道,肯定鸡啄米似的点头不已:会!会!那简直是,会得不能再会了嘛!——不过炼丹的花费实在是太大了,这么办吧,您先拨个万把两银子充当前期费用如何?宋徽宗失望到了极点!木着脸干笑不已。想找个借口打这小子一顿吧,又怕他再请那个神将下来。——对了!宋徽宗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张爱卿呀,你那天请的那个神将着实厉害,他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张继先天师简单地说:“汉将关羽!”这一句话石破天惊!从此,中国民间最受人景仰的武圣关羽,开始正式登上了神圣的祭坛。这里顺便谈一谈关羽关云长。关羽是个生前运气很差,死后运气极好的传奇性人物。除了战绩比较一般,为人刚愎自用,骄傲自大,缺乏战略眼光,用人不当,不团结革命同志,曾经投降过、被俘虏过、被砍头过之外,他几乎是个十全十美的武将了:长得相貌堂堂,至少不像张飞等一般武将那么粗糙;穿着别具特色,像个书生似的批件青袍;一身行头极为标致,跨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刀;武而能文,忙时上阵杀人,闲时加强学习,读的呢恰好又是儒家的经典《春秋》;为人“忠”,就是投降也是降汉不降曹;为人“义”,就算千里走单骑,也要投奔旧主子大耳贼刘备;为人好色不淫,虽然有向曹操讨美女的嫌疑,但和刘备的老婆以及众丫鬟呆了这么久,却连手指头都没碰一下……对于这般讲究忠义的人物,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各式各样的大哥级人物,提起关羽就打心眼里喜欢:谁不希望手下的小弟,个个都像关羽一般,对自己忠心不二呢?所以后来对关羽的崇拜,几乎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拜关公的规模,甚至超过拜孔夫子!明代的王世贞曾经惊呼:“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祠庙遍天下,祠庙几与学宫、浮屠等。”到了清代,有人大概算了算,清代全国的关公庙宇可能多达三十余万座,是孔子文庙数量的一百倍!其实,最先“发现”关公的,不是道教,而是道教的“死对头”佛教。早在隋朝时期,佛教天台宗的智者(不是泛指,而是这个和尚的法号)大师,便把关公封为护教迦蓝神。从此,使关公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厉鬼形象,正式成为一个下级神仙。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和尚怕真的有所谓的“慧眼”,一眼就看出了关羽的潜在价值。可惜的是,佛教掌握了这票具有巨大增值潜力的期货后,却没有怎么用心去经营。最多只是像民间打发秦叔宝一样,让他看个门,护个院什么的。关公之所以有后来显赫的地位,还得感谢我们这位年纪轻轻的张继先天师。是他,第一个把关公介绍给了皇帝。如前文如说的,不管你是何方神圣,没有一个皇帝给你加盖注册商标,你永远只会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孤魂野鬼!不过,第一个给关公注册商标的宋徽宗,却是一个叶公好龙的角色。他一听张继先说是汉将关羽,好奇心立刻被提到了嗓子眼上面,兴致勃勃地对张继先说:“这么办吧,张爱卿啊!你可不可以把关羽再招来一次呢?一则俺可以感谢他为大宋朝立了这么大的功劳,二则给寡人开开眼界,岂不是一件妙事?”说来惭愧!宋徽宗信了一辈子的神仙,到现在为止,见到的都是林灵素之类的水货,真正意义上的神仙,他半个都没有见着!张继先天师沉吟半晌,然后点点头,说:“既然如此,让小道再试试看吧!——请问陛下,宫中有没有僻静之处呢?”“有啊!俺知道有条通往外面的地道最僻……不不不,我看咱们还是找个偏殿吧!”宋徽宗和张继先先生拐了几道弯,来到一个平时少有人至的冷宫。这里高殿大梁,空旷阴森。院中梧桐,阶下草色,偶尔只有一两只黄鹂,在茂密的树叶深处,婉转地鸣叫。正是一个会见神仙的好地方。徽宗皇帝斥退左右,独自一人,和张继先天师来到大殿的左侧。四周空空荡荡的,青砖的地面一尘不染。殿里连一把椅子都没有,两人只好站着。在他们面前不远,一张宽大的纱幕,轻轻地悬挂在屋角。此刻,夜色初降,纱幕正随着傍晚的清风,不经意地飘来荡去。(七十八)二更里,上蒲团思念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常发现採取先天补后天,三关运转至泥丸华池神水频吞咽,水火相交暖下田偃月炉中至宝现,三回九转把丹炼——张三丰.《五更道情》张三丰是个武当内家拳高手,这是确定无疑的。他在清修方面的主张有两点,一是摈弃人欲的“修真炼性”。这是全真道的传统主张。全真道士们认为,人的一生之中,最美好的阶段是婴儿时期。那个时候既没有私念,也没有七情六欲,更没有乱七八糟的名利观念。张三丰声称,如果能通过后天的修炼,回返到婴儿阶段的纯真,那基本上就可以了道登仙了。具体怎么个修炼法呢?张三丰的第二个主张是练习“内丹功法”。上面引用的那首《五更道情》,就是一个简单的内丹修炼过程。大家如果有空,不妨先去查一查里面涉及的术语名词,然后在半夜三更起来练习一番。坚持不懈的话,说不定几十年后也会成为一个内家高手。张三丰先生乐观地告诉我们,炼成内丹后的境界将是这样的:至宝收在丹田里,养就灵根与天齐。阳神妙体同太虚,黍珠一粒包天地!据说后来江湖上神乎其神的气功,就是这么来的。那些炼内丹的人没有成功地登仙,却一不小心练成了武林高手。张三丰因此被奉为内家拳的祖师爷,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的说法。著名的武当派一开始的时候,被称为“三丰派”,又叫“邋遢派”。后一个名字很是不雅,这一点都怪张三丰先生太不讲卫生。当时的人都叫他“张邋遢”。一个人能因为不讲卫生而弄得天下有名,张先生是古今中外的第一人。不过,张三丰先生在明朝的名声这么响,并不是他发明了太极拳,更不是他不讲卫生,而是由于他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作派。在明成祖朱棣之前,洪武爷朱元璋也找过他,那时洪武爷眼看着快不行了。自己心里很着急,他信不过龙虎山张天师的本事,赶紧派人去找张三丰先生。很遗憾,最后还是没有找着。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张三丰是个很聪明的人,如果他高高兴兴地被人找到,高高兴兴地被送到京城去给垂死的皇帝看病。最终的结局,不外乎是高高兴兴地成功“兵解飞升”罢了!张三丰先生另有一个旁人所不及的地方:他颇有先见之明的能力。早年,他带着几个弟子游历到了武当山。和所有的道士一样,张三丰先生喜欢满世界云游,什么龙虎山、青城山、鹤鸣山等等,他全都去过。但要么不满意,要么虽然很满意,例如龙虎山,可惜早就被人给占了。所以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栖身之所,最后终于到了武当山。此时的武当山,经过战乱之后,早已是断壁颓垣一片。众弟子们一个个看得直咧嘴。是的!如果不故意看那一地的碎砖头烂瓦片,这地方的风景还是不错的:山高林密,崖深壁峭。山腰水气氤氲,峰顶云气蒸腾。最为奇特的是山形怪异,如果你飞到半空中往下一看:整座山的样子,恰似一只摇头摆尾的巨大灵龟!一到武当山,张三丰先生便肯定地告诉他的弟子们:不要小看这座山,它以后必然会“大兴”。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张三丰先生当时并没有像孙悟空那样,一个唿哨飞上云头往下端详。所以,他到底是凭什么得到这个结论的,至今仍然是个谜。发布完这个著名的预言之后,张三丰带着弟子们简单地清理了一下山顶的环境。由于人手不够,他们只是拔了拔杂草,砍掉些丛生的荆棘。顺便用砍下来的树枝扎了几把扫把,大略地扫了几下,意思意思而已。再后来,他们为了在山顶过夜,还搭了几个临时的窝棚。住不了多久,一行人便实在熬不下去了。你想,住在一个山顶的瓦砾堆里,透风漏雨不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鬼地方除了柴火有富余外,其它几样什么都严重匮乏。张三丰刚开始时,大概是想筚路蓝缕,在武当山开创一番事业,现在看来,人力不一定在什么时候都是可以胜天的。好在道家讲究顺其自然,实在呆不下去就走吧!张三丰一行人一脚蹬翻窝棚,狼狈地下山而去。相当有趣的是,他们遗弃武当山没多长时间,武当山就真的就迎来了它的兴盛时期。如果大家看过《笑傲江湖》,应该还记得,令狐冲当尼姑掌门人那天,悄悄跑到山后,和一些正道大佬商量对付左冷禅、东方不败的阴谋诡计。来到山后,令狐冲看到恒山见性峰下,北魏道武帝遣数万士卒开凿的五百里山道时,开口叹曰:“怪乎有这许多人想做皇帝。他只消开一句口,数万兵卒便将阻路的山岭给他凿了开来。”当时在场的还有少林方证大师,武当的冲虚道长。两个人也是跟着摇头晃脑地叹个不停。老实说,少林和尚整天关在屋里念经,没有见过大世面,叹息两句,那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武当派的道士也跟着叹来叹去,就显得有点虚伪了。作为武当山的掌门人,冲虚道长应该不会忘记,当年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山的时候,“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花费的国库银两以百万数,丁夫足足三十多万,前后耗时七年。修建了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五龙宫、玉虚宫、遇真宫、净乐宫、复真观、元和观和后来建的迎恩宫等八宫二观,还建有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亭和三十九座桥梁等庞大的道教建筑群。这个规模,估计连当年开凿五百里山道的北魏道武帝听了,都会吓得咬手指头吧?——你道武帝不就是派几万人在山脚修条小路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俺们大明朝有的是钱,硬生生地在山顶上修了一大堆宫殿起来!(七十九)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道观的原因,和张三丰和相当大的关系。明成祖崇拜的是道教大神真武大帝,仰慕的是世外高人张三丰先生。他为了见张先生一面,曾经谦卑地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常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朕才质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面子是给足了。但不知道是当时邮政系统落后的原因呢,还是张大仙人架子太大?总之,等了好久,皇帝失望地发现,张三丰先生既没有回信,更没有回见。朱棣先生本来是个耐性极差的人,这一次却出奇地宽宏大量。他一点儿都没有责怪张三丰先生,反而对他更加崇敬。这也难怪,从陶弘景到陈抟,道教的世外高人很是不少。但任由皇帝左请右请,始终躲在山里不出来的,张三丰先生怕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朱棣先生于是琢磨,能不能做点什么,来表示对张先生的崇敬呢?他想起张三丰先生当年在武当山峰顶的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朱棣先生决定,用自己的手中的权力,让这个预言得以实现。因此,后来便出现了几十万军民大修武当道观的壮观场面。整件事情就这样形成了一个怪圈:张三丰先生能前知五百年,所以他预言,武当山“异日会必大兴”,的确如此,武当山不久大兴了;但,大兴的缘由,恰恰就是因为这句著名的预言。换句话来说,如果没有他的预言,武当山可能根本就不会“大兴”。这就像科幻小说中的故事一样,一个未来世界的人,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和一个女子相爱,生了个孩子。结果,那个孩子长大后,却成为了这位时光旅客的父亲。哪件事情是因?哪件事情是果?恐怕请张三丰先生自己来,也是说不清楚。“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教的奇特之处,也许就在于这种说不清楚的“玄妙”吧?此时,千里之外的龙虎山,另一个道士怀着复杂的心态看着武当山上发生的这一切。多么的不公平啊!当年太祖朱元璋时,龙虎山上清宫年久失修,张家到处化缘修整。——老实说,凭张家此时的财力,自个儿掏钱出来是绰绰有余的。但化缘这件事,有一举两得的作用:一来免得自己出钱,二来还可以趁机扩大影响。果然,最终让皇帝朱元璋知道了,他大加赞赏,然后掏出钱来。——多少呢?区区五千贯!朱元璋这厮穷棒子出身,向来作风小气。张家从他上次赏赐十二镒银子开始,就对他不抱什么希望了。好容易盼来了一位喜欢道教的明成祖,张家上下一片欢喜。赶紧上书说,龙虎山上清宫又年久失修了,希望皇帝老爷意思意思则个!据史书说,朱棣先生对整修上清宫一事极为关心,但给了多少钱呢?书上不好意思提具体数目,只说是“赐缗钱”。按,中国历来史家都有一个不老实的传统:为尊者讳。“尊者”如果做了一件令大家都不好意思的事情,要不曲笔回避,要不就略过不提。如果朱棣先生出手大方,一家伙便赐钱一千万缗,道士们肯定会大书而特书的。这里只说“赐缗钱”,可见数目有点不足与人道也。所以,著名道士张宇初先生奉旨出去找著名道士张三丰先生,心中肯定是一百个不乐意。从他和刘渊然的关系来看,这位天师并不是一个能够放得开的人。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在道教的历史中,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高人。——从某个角度来说,还可以算是道教历史中,最后一位真正的高人。张宇初先生和张三丰先生虽然各属于不同的门派,为人处事的方式各不相同,如果有机会见面的话,说不定还会吵起来。但如果我们退后一步,便会发现这哥俩真可以凑成奇妙的一对:张宇初是道教在人间的代表,张三丰是道教在世外的楷模。一个明,一个暗;一个阳,一个阴。张宇初基本上可以算是道教最后一个高人,张三丰呢,基本上可以算是道教最后一个异人。——道教的人才优势,恰好就在他们二人身后,戛然而止!难道道教的人才就此而绝了么?熟悉道教的人可能会凑出这么一些名字:陆西星、卓晚春、伍守阳、王常月、张清夜、娄敬垣、李西月、易心莹……从明朝到民国,好像每个朝代都有这么几个。怎么可以说从此就人才凋零了呢?《宋诗选注》中,钱钟书嘲讽江湖派的那群诗人时,引用了杜甫《白小》诗中的两句:“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钱钟书解释说,白小这东西,是山溪中的一种二寸长的小鱼。因为实在是太小了,所以得大伙儿凑在一起,才勉强算得上一条“命”。钱钟书认为,宋朝江湖派的诗人名声很大,但实际水平却不怎么样,所以只能算是“白小”。几个人加在一起,勉强才可以抵挡半个苏东坡或者黄山谷。上面提到的那些道教人才,比起陶弘景、陆修静、葛洪、张继先、王重阳等大鱼们,基本上只能是一群“白小”了。要说是人才,大概也只能是乡镇级别的,送到省城都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历经三朝而人才寥寥,这多少算是道教的悲哀吧?不过,更让人悲哀的事情还在后头。请大家注意一个事实:道教的“高人”和“异人”,自张宇初、张三丰之后,的确基本上宣告绝迹了。但,道教的“名人”,却还可以络绎不绝地排上半条街道。只是这些“名人”们的名声,几乎统统都不怎么光彩。大家都知道,人要出名的方式不外乎两种:流芳千古,遗臭万年。明清两朝,尤其是明朝的道教名人们,大多喜欢采用第二种方式。张天师领导下的正一派,便为这种另类的道教“名人录”贡献了不少名字。其中不少人将在下文中陆续提到。其中,除了外姓弟子外,张家的嫡系弟子也不甘人后。明宣宗宣德十年正月初九日,一位著名的天师宣告诞生了。这位天师在道教理论上的贡献乏善可陈,但他在有明一朝的名气,恐怕不见得会比张宇初先生来得小。这位天师便是第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先生。据道教的史书记载,就在张元吉先生出世的那一天,张家发生了一件奇异的事情:在上清宫大殿东边的柱子底部,居然长出了一株灵芝!张家上下惊喜若狂!灵芝者,仙家之灵物也!平时翻山越岭,花十天半个月的时间,不见得就可以挖到一株。众所周知,白素贞小姐为了救许仙先生,偷灵芝草的时候,差点把一条小命给送掉了。现在不用这么麻烦了,灵芝草居然出现在张家的大殿之中。不用说,这是个难得的佳兆,元吉这孩子来历不凡,说不定是张继先第二也未可知。今后兴家旺业,光宗耀祖,那肯定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如果张家人看过周星驰演的那部《济公》,恐怕就不会这么乐观了。在这部电影中,济公活佛出世后,他家的大厅之中——不只是东边那一根,四根柱子条条都长满了灵芝!而且还多得不像话,家里的用人们都提着篮子采个不停。济公活佛父母一开始的看法和张家一样:这孩子今后光宗耀祖是肯定的。可惜济公家的下场却让人们大跌眼镜:这济颠长大之后,到处闯祸。结果惹了一个恶人,家中的一切家什被砸个粉碎。父母亲又急又气,双双一命呜呼!所以说,事物之反常谓之妖。张家在不久的将来,便会慢慢地明白这个道理了。(八十)关于张元吉先生,道教自家的史书是这样记载的:“自幼明敏绝人,凡祖秘儒书一览辄了,喜为诗词,然所发皆非尘世语,读者莫不奇之。”朝廷对他相当的重视,成化年间,被封为“正一嗣教体玄崇默悟法通其问道弘化辅德佑圣妙应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赐蟒衣玉帶,以及“冠履剑器圭珮”之类小看不得的小玩意儿,“宠赍独盛,朝野荣之”。不过,细看张元吉先生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两点蹊跷之处,一是他的寿命相当短,只活了37岁,和前代天师相比,只略高于张继先天师。二是他似乎非常喜欢旅行,“辞归出游,历登名岳,探仙人旧隐之迹,去六载方还”。我们周围的每一个朋友,如果有钱有时间,常常都喜欢出门旅行一趟。但一出门就是六年,未免时间太长了一点。显得张元吉先生多少有些不负责任,你倒是出门潇洒去了,“掌天下道教事”的工作留给谁去负责?如果仅仅从道教的历史来看,张元吉先生是个相当不错的人物:聪明,好学,喜爱文学创作;有个高尚的业余爱好——旅行,喜欢历史,常常接触大自然……而正因为这些优秀品质,他深得各级领导赏识,朋友邻居们都以他为荣。但在《明史.方伎列传》中,张元吉先生却是另一付嘴脸。首先,他是个贪得无厌的人。景泰五年,他入朝请求朝廷给他420张道童的度牒,朝廷允许了;本来自己已经是“真人”了,他嫌太小,向朝廷要求加封为“大真人”,朝廷又允许了;天顺七年,张元吉先生再次上书,请求朝廷给他350张道童的度牒。朝廷开始有些不耐烦了,只给了他150张;宪宗即位后,他又上书要求加封他的母亲,从“太元君”改为“太夫人”。朝廷这一次没有客气,一口便回绝了。这位天师的脸皮相当的厚,一次次地伸手要钱要物,可以说是把道士化缘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如果仅仅是这样倒还罢了,但张元吉先生的恶劣品行还远远不止于此。正史记载,他“素凶顽,至僭用乘舆器服,擅易制书。夺良家子女,逼取人财物。家置狱,前后杀四十余人,有一家三人者。”——这哪里还像个道教天师的样子?简直比南霸天还要凶狠!张元吉先生不愧是个聪明人,做事情很有创意,在家中居然建成了一个私人监狱。张道陵在天宫听说这件事,想必也会气得发疯的。明朝人余继登在《曲故纪闻》中记载,张元吉先生杀人的手段也比较有新意,“或囊沙压人致死,或投之深渊”。前一种杀人手段颇有文化传承,体现了张家深远的文化内涵。这种杀人法还有个正式学术名称,唤作“土布袋”。早在北宋时期,武松被刺配孟州牢城之时,就已经是赫赫有名了。那里的囚徒告诫武二郎,“再有一样,也是把你来捆了,却把一个布袋,盛一袋黄沙,将来压在你身上,也不消一个更次便是死的,这个唤‘土布袋’。”后一种杀人手段是西域强盗常用的,这充分体现了张元吉先生的见多识广。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载了新疆一户人,全家都从事着山贼这一很有前途的职业。他们喜欢跋涉百里之外作案。见财物就抢,见人就杀。财物背回家中,尸体顺手抛进山涧里。神不知鬼不觉。西部的荒山野岭大家是知道的,所以事情相当的隐秘。不过,事情最后偏偏就败在这“隐秘”二字上面。另一伙强盗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不知道他们是同行。结果当作一户良民,杀得只剩下一个小男孩。张元吉先生家在江西龙虎山,并不是什么关外蛮荒之地。为了夺人钱财子女,居然也敢采用这种方法杀人,胆大妄为得真可以说是骇人听闻了。纪晓岚写的那一家人,尚且兔子不吃窝边草,杀个人要跑百多里地。张元吉先生家里摆的神像多,好像根本没有这种禁忌,什么窝边草窝里草统统照吃不误!这一点同样可以从余继登的《曲故纪闻》中得到验证,余继登先生写道,“(张元吉)为族人所奏,械系至京。”由此可见,张元吉的恶行早已是天怒人怨,连自家人都放他不过。不过,等他被押解上京之后,张元吉先生才发现,原来天下不肯放过他的人,居然有如此之多!早在宋朝的时候,就有一个叫林積的南剑郡太守,曾经把某个张天师捉进监牢里。林太守找的借口很牵强,“其祖乃汉(黄巾)贼,不宜使子孙袭封。”这位林太守真是强盗逻辑!按他的思路去想,第一个应该被抓进牢房的是宋朝天子赵官家。不要说远了,光是太祖爷赵匡胤先生,就是个十足十的后周反贼。但当时的儒家人士都觉得林太守做得对,尤其是朱熹,他说,“而彼独能明其为贼,其所奏必有可观者。”——可见,在朱熹等人的眼中,道教中人,简直就是一群蟊贼!至于张天师,自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贼头了。翻开道教的历史,对这件事的记载却完全找不到。所以,我们直到现在,也搞不懂到底是哪位倒霉的天师,惹恼了儒家英雄林太守。但时间到了张元吉先生这儿,事情就闹大了。儒家人士终于找到了这个擒贼擒王的好机会,哪里还会轻易错过?刑部很重视这件大案,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百官会审,大家的一致意见是:死!光是死怎么可以?简直就是便宜了这个大贼头了。刑科都给事中毛宏是个很谨慎的人,他的担心是张天师死的不是地方,使广大民众错过了接受教育的好机会。于是奏曰,“元吉于十恶之内,干犯数条,万一死于狱中,全其首领,无以泄神人之愤,乞即押赴市诛之。”毛给事中给出的意见是,立刻押东菜市,砍头!不不不!刑部尚书陆瑜大摇其头,砍头?多么没有创意啊!难怪您老兄混了这么多年,只是个小小的给事中。依俺的意见啊,凌迟处死!而且要选个星期天,在京城最热闹的十字街头行刑。中国的老百姓爱看热闹是举世闻名的,鲁迅的《药》里面,简单的一次砍头,就可以让半个城的老百姓愿意牺牲睡懒觉的大好时光。现在的机会千古难得啊,十字街头看剐人!而且是活剐张天师。这样的热闹一传出去,不要说京城,恐怕半个中国的人都会揣着干粮来看的。朱熹的后辈弟子们个个兴奋得满脸通红,眼看多年来的夙愿,就要俺们这一辈儒士身上光荣地实现了。事情明摆着,如果道教的首领,第四十六代张天师张元吉先生,真的被押赴市曹,风风光光地接受千刀万剐,那么,道教的从张道陵先生以来积攒下来的形象和基业,将会如沙上之塔,瞬间轰然崩塌!(八十一)第一戒:身不得贪狠恣性,骄奢淫逸;第二戒:心不得有恶想恶念;第三戒:口不言妄言善恶;第四戒:手不得杀害众生;第五戒:目不得视非道非法非义;第六戒:耳不得听八音五乐之淫声以及祸乱亡国妖伪之乐;第七戒:鼻不得贪香恶臭;第八戒:足不得蹈非义,践非法,不涉恶;第九戒:不得放情任意强兴神器;……——张道陵《昇玄内教经》作为光荣而神圣的正一派嗣教天师,张元吉先生几乎把当年张道陵祖师立下的教规,挨个违犯了个遍。明成化五年四月,刑部尚书陆瑜把百官会审的结论上奏明宪宗朱见深,请求将正一派天师张元吉凌迟处死。同时,希望从此以后,停止龙虎山张家的世袭制度,革除张家“真人”的封号。宪宗皇帝考虑良久,最后的旨意竟然是:不许!他命令,从张家族人中另外选一个贤良之士,取代张元吉的位置;其它一切均全部依照旧制。不过,必须严格尊照洪武皇帝的说法,不准在私下妄称天师,以及用天师的名义印制符箓,否则严惩不贷。至于那位闯下大祸的张元吉先生,皇帝下令,免其一死。判处有期徒刑六年,打屁股一百下。然后,远远地充军肃州。——但过了不久,便保外就医,放归故里。当然,身份不再是天师了,而是贬为庶人。所有儒家大臣的失望之情,统统溢于言表。这根本就是不像话么!古代随便哪个人犯了罪,都是“脊杖三百,刺配远恶军州”。张元吉先生足足干掉了四十多个人,却只是轻轻打了一百个屁股。这有什么用处?反倒让他趁机找到了借口,说屁股被打坏了,引起了并发症若干,请求朝廷保外就医云云。——昏君啊,昏君!朝野上下都在议论,明朝的大臣们表面上很听话,其实多半不把皇帝看在眼里。就像这次对张元吉先生的处理办法一样,谁叫你当皇帝做事不地道,一次次让大伙儿看扁了呢?这种情况越到后来,越发变得严重。到了明朝中后期,官员们都乐意送上门去让皇帝打屁股,打完之后,为了公然对皇帝表示轻蔑,大家都到挨打的人家里表示慰问。皇帝看到这种情况,居然干瞪眼没有办法!其实皇帝自己也是有苦说不出,你以为皇帝那么好当的么?这个工作的涉及面相当的复杂,不像当个秀才或举人,只要单纯地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就可以了。宗教事务,就是皇帝众多伤脑筋的事情中的一大桩。天下老百姓不识字的占大多数,如果一古脑儿把太上老君、吕洞宾、关圣帝君的塑像给拉下来,那你又让老百姓去拜谁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句话虽然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但在家天下的帝王们眼里,最可恶的,不外乎那些狡猾的“刁民”了。幸好,中国历来的各种宗教,一般都是很听话的。忠孝仁义的思想,基本上都被写进教条里。包括道教在内,都曾经帮忙朝廷制造出大批安守本分的良民。消灭了张天师,等于摧垮了道教的半边天。这样的做法,儒家的读书人们会笑得很开心,和尚们也会笑得合不拢嘴,但皇帝老儿却一点都笑不出来。正因为如此,张元吉先生侥幸地捡了一条命回来。他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道声“侥幸”,开始了自己的流放之旅。看过《水浒传》的读者们都清楚,古代的流放,基本上是丢半条命苦事儿。忘记了林教头的可怕经历了吗?披枷带锁不说,一路上还得受那些没良心官差们的百般刁难。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吧,事情还没有完。武松到了孟州,差点被打一百杀威棒;宋江到了江州呢?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就算像戴宗这样的好人,也会指着他骂道,“你这黑矮杀才,依仗谁的势要,不送常例银子来与我?”相比之下,张元吉先生的这一趟流放,简直就是一次五星级的超豪华配套旅游。和他一起上路的,有一大堆门生弟子,个个玄衣佩剑,面色冷峻。吓得官差们手脚酥软,哪里还敢把水火棍稍微举起一下?到了肃州后,那些管营、差拨哥哥们要打杀威棒?当然可以!张元吉先生轻松地说,朝廷的制度嘛!——不过,打的时候请千万提高精确度,打仔细一点。要知道,俺们张天师,个个出门都有十个八个雷神随身伺候着。您哥几个打俺的屁股不要紧,要是不小心误打中了雷公的屁股,俺可不负责任哟!最后,就连道教本身的历史,也略带几分炫耀地写道,张元吉先生这一趟流放,是“辞归出游,历登名岳,探仙人旧隐之迹,去六载方还。”六年后的某一天,可能是早年放浪生活的副作用吧?张元吉先生早早地离开人世,享年三十七岁。《汉天师世家》记载,他是“端坐而化,举之如空衣矣”。也就是说,就算在人间混成这个德性,张元吉先生最终还是到上边去了。如果他被判决到下边去的话,估计棺材会重得十个人都抬不动吧?我们不知道天宫中的张道陵先生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只能往好处想:也许张道陵先生让他上去,是为了要亲自教训这个不孝子孙吧??总之,朝中有人好做官,天上有人好做天师。截至张元吉先生,张家在天上至少已经有45个人了,其他闲散人员还没有计算在内。其规模早就可以开设一个张氏会馆了。张元吉一生的所作所为,从表面上看,对龙虎山老张家根本就是豪无影响。代替他成为天师的第四十七代天师张元庆先生,娶了成国公朱儀的千金当老婆,成为了尊贵的皇族女婿。成化十一年,他被赐蟒衣玉带,诰封正一嗣教保和养素继祖守道大真人,主领道教事。这一点把儒家读书人们气得发疯。无怪乎后来那位余继登先生,曾经恨得咬牙切齿地说:“当时不能执论绝其根源,致令其徒奉行,至今自若,深可惜也。”(八十二)明朝廷对张元吉先生的过分宽宏大量,对后辈的张天师,以及正一派道士们,起了一个相当恶劣的示范作用。人都是这样,当觉得有所恃的时候,自然就无所恐了。张元吉先生一口气杀了四十多个人,都轻松得像个没事人一样,我们又没有杀人,那有什么好怕的?张元吉先生传天师位于张元庆,这位天师多少有点惊弓之鸟,还不敢太放肆。但只隔了一代,到了第四十八代天师张彦那里,便又犯了事,遭到了地方官员的弹劾。还好,这位张彦先生犯的错误,比张元吉先生的要轻得多。到他当天师那会儿,皇帝已经换成了著名的嘉靖皇帝。众所周知,嘉靖皇帝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他崇尚邪门歪道的本事天下无双。他的光辉业绩,我们将在不久后会提到。正由于他疯狂地崇道,不少骗人的妖道都大受宠信。张彦先生错就错在,他以一个天师之尊,不该去跟这股越刮越猛的妖风。事情开始的时候,张彦看见天子极好神仙,以为自己的机会到了,便召集门下弟子,交代下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到四川、云南一带,去找寻古代遗留下来的道教秘籍和器物,以便贡奉给嘉靖皇帝,讨他老人家的一个开心,以便好让俺张天师也混得像邵元节、陶仲文那样红。张彦先生为什么突发奇想,要到那些偏僻的地方找上古秘籍和器物呢?我们只能猜测:张彦天师他老人家作为天庭在人间的代表,居然也中了武侠或者神怪小说的毒了。喜欢看武侠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几乎所有的世外高人,都喜欢像猿猴一样躲在山里生活。不过,请不要误会了,那些高人们多半没有自闭症。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修炼!那么,修炼的目的是什么呢?——等人!高人们嚼着苦涩的野果,耐心地蹲在半山腰的石洞里,等着某个有志青年往下跳。众所周知,山洞口恰好有一棵斜长出去的千年桃树,每当有人掉下来时,桃树便能捞个正着。当然,捞着的都是些资质非凡的可造之材,如果不巧掉下来的是个樵夫或猎户,桃树枝便会知趣地往旁边一闪,让那些凡夫俗子摔个稀巴烂。高人的一身本事,就全靠这些有志青年继承了;高人的鼎鼎大名,也全靠这些有志青年发扬了。高人们修炼了这么久,盼的就是这一刻呀!他们望着心爱的弟子们走下山去的背影,心中充满欣慰之情:关于一个高人的传奇故事,就此终于功德圆满了。遗憾的是,不是每一个高人都那么幸运,可以如愿地等来他们盼望已久的得意传人。不少人因此郁郁寡欢,最后失望地离开人世。光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就有著名的剑神独孤求败、金蛇郎君夏雪宜等等。遇到这种不幸的情况,高人们在临终之前,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秘籍或宝贝藏在某个很难找到的地方,以方便后来的有缘之人。这种地方,绝对不会是在张家当铺门口的下马石下,也不会是“太白楼”酒家的酒窖底层。既然没有“投诸水火”,自然该“藏诸名山”了。至少应该找个风景漂亮点的地方吧?英雄所见略同,高人们的想法都是一致的。顺着这个思路下去,张彦先生把眼光投向了偏僻的四川和云南。四川有峨眉山和青城山,这两处名山,是传统的高人藏物地点。不用说,那里的每一个山洞,每一处悬崖,都值得去好好探索一番。道教中最神秘的门派——剑仙派,其据点就在此地。据道教方面的记载,光是峨眉山一处,自古以来就发掘出了宝物秘籍无数。至于云南,值得一去的地方是大理。听说过著名的点苍山么?北宋时期,著名的花花公子段誉,就是在那个地方找到了高人的遗迹,最后学会了“北溟神功”和“凌波微步”。距离点苍山不远处,还有神秘的道教名山巍宝山。不像鹤鸣山、龙虎山这类已经开发枯竭的地方,巍宝山可是人迹罕至的宝库啊!对于武功秘籍,张彦先生是不屑一顾的。武功再好有什么用?俺又不想上街头卖艺。他坚信的是,道教的先辈高人们,就曾经藏在那些人迹罕至的鬼地方。大家都知道,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山洞”之于道教,往往具有非同一般的独特意义。——你听说过有光头和尚长期居住在某个山洞里么?不要跟我提达摩祖师,别人那叫打坐面壁,而且那洞本身就在少林寺内。令人遗憾的是,几个月后,张彦先生的弟子们都灰头灰脑地狼狈而归。张彦先生很失望,失望之余脾气就不太好,他破口大骂弟子们没有用,做事不认真,心不诚!——尤其是最后一点,心不诚。你不试着往悬崖下跳一跳,高人们(或高人们鬼魂)能放心地让你拿到秘籍么?弟子们辩解道,俺们的确尽了全力了,每当一听到有悬崖峭壁,俺们就往上跑,接着就往下跳呀!这不,腰围都让保险绳给勒细了三寸多呢!没用的家伙!张彦先生悻悻地骂道,他心里多少有些犯嘀咕,莫非古来到山间寻宝的人太多,把所有的秘籍宝贝都挖掘一空了?——或者,那些神怪书籍里面,纯粹就是瞎扯一气?不幸的是,紧接着祸事就上门了。云南巡抚欧阳重,上表重劾第四十八代天师张彦先生,图谋不轨,派遣门徒四处活动。且以“蟒衣玉带遗镇守中贵”,形迹实在可疑之极,其心可诛!望万岁爷遣人将此妖道捉拿上京,问明罪状,以正典刑云云。张彦天师一听到这个消息,舌头上的汗水都吓出来了。他急得直跳脚,冤枉啊这事!凭着龙虎山张天师的赫赫声名,大张旗鼓地派人四处找东西,当然会惊动地方。明朝皇帝对地方官员不放心,四处安插东厂西厂的太监驻守各地。这些男人不像男人的家伙,却个个是当地的太上皇。你不拍他们的马屁,还能拍谁的?张天师当时是这样想的:反正拍一个是拍,拍一堆也是拍嘛!拍马屁的学问,是你得先知道别人喜欢什么,否则很容易闯祸。比如,您给中贵人送几个美女去,这是奉承还是讽刺呀?张彦先生打听得清楚,云南那位中贵人,志向相当高远。唯一的愿望,便是超过出身云南的三宝太监郑和先生,建功立业,平步青云。所以,张彦先生便派人偷偷送了一套蟒衣玉带过去。没有别的意思,取个吉利的兆头而已。张彦先生想,云南偏在西南边陲,消息闭塞。那中贵人估计也不会笨到把这事说出来,估计是没有问题吧?那晓得,偏偏就在这个环节出了问题。云南巡抚欧阳重那厮,间谍本事不亚于东厂,居然给他探听到了。听他那口气,是想把问题往谋逆上面扯,这可如何是好呀?哎哟这趟马屁拍的!张彦先生急得团团转。他独坐在天师堂上,揪着胡子苦苦思索解决的办法。恰好在这时,嘉靖皇帝的圣旨到了。关于这一次的旨意,史书上记载得很清楚,嘉靖皇帝的意见,可以简单地综合成两个字:——“不问。”!(八十三)“洛水元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歧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黄帝,万寿无疆。”——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嘉靖青词》青词,又称“绿章”,是道士们在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似骈非骈,似诗非诗。这种文体产生于唐朝,著名诗人李贺当年就写过一些,五代道士杜光庭据说也是一个写青词的好手。不过,由于形式的限制,历来少有佳作。唯一比较有名的,是清朝龚定庵先生应镇江道士的请求,随手写就的一首:九洲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青词一般是写在青藤纸上的,所以名字中才有一个“青”字。字的颜色通常是红色,道士们喜欢用朱砂,这是天下尽知的事情。但到了大明嘉靖皇帝那里,写青词便成了一件极端奢华的事情。因为这位皇帝有的是钱,他要的青词,都得用泥金书写。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2
正序
倒序
一口气读完道教史(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
一口气读完道教史(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2
一口气读完道教史(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3
一口气读完道教史(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4
一口气读完道教史(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5
一口气读完道教史(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6
一口气读完道教史(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7
一口气读完道教史(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8
一口气读完道教史(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9
一口气读完道教史(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10
一口气读完道教史(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11
一口气读完道教史(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12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一口气读完道教史
一口气读完道教史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