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入成都后,魏王李继岌刮了四川的地皮,捞了四十多万的财帛,走山路成本太高,不如走水路方便。李继岌命人押送财物乘船顺江东下,准备运往洛阳。高季兴家底太薄,对这些财宝眼馋的很,但因为是李存勖的东西,没敢贪心。唐同光四年(公元 926年)四月,洛阳发生兵变,李存勖被杀,李嗣源称帝。消息传到江陵,高季兴大喜:“竖子果不出吾所料!这些东西就没必要送给李嗣源了,本就不是他的东西!”下令斩杀护财使者,将四十万多万财帛尽数划到自己名下,狠狠发了一笔。这笔钱既不是李存勖、李嗣源的,也不是他高季兴和王衍的,而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但百姓却无权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因为他们“下贱”,“劳力者必治于劳心者”,一个个历史风云人物在无数白骨中建立自己起的生前身后名,却殊不知,他们的这种所谓荣耀,却带着极浓重的血腥味。做为一个身处四战之地的小政权的统治者,高季兴面临的压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所以对高季兴来说,必须抓住三点:军力、财力、智力。尤其是智力,身边没几个智囊绝对不行,做为高季兴的头号军师,梁震也知道人才对于这个小政权的生存有多少重要,梁震给高季兴推荐了陵州(今四川仁寿)人孙光宪。孙光宪有文才,善计略,高季兴因是梁震所荐,而且孙光宪确实很有才学,便征为掌书记。高季兴想从马殷那里刮点油水,孙光宪劝谏:“公误矣!荆南狭小,百姓困饥,现在我们应该恢复生产,积蓄力量,再图后举。今攻楚,必为他人所乘,大事必去!”高季兴大悟,方才罢手。没有从马殷这个老家伙刮点油水,高季兴又觉得李嗣源老实好欺负,于天成元年(公元 926年)六月,上表李嗣源:“臣需要将养的人太多,江陵地头太小,不够用啊,请陛下宽容则个,把夔州(今重庆奉节)、忠州(今重庆忠县)、万州(今重庆万县)划给臣吧。反正陛下龙驭万方,也不在乎这点地皮。”李嗣源根本舍不得,不想给,驳了回去。哪知道高季兴跟粘胶似的,赖起了李嗣源,三番两次的请李嗣源开恩。李嗣源被高季兴逼到了墙角上:“朕出道数十年,哪曾遇到过你这号人物?”不过李嗣源看高季兴确实不容易,看在荆南百姓的面上,给了高季兴个面子。但李嗣源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给你,但刺史均由朝廷任命。”高季兴一听就泄了气:“骗子!自除刺史,地盘还归你管,不同意。”高季兴把李嗣源派到诸州上任的刺史全都乱棍打回去了,派高家子弟去守三州。高季兴登鼻子就上脸,把李嗣源差点气晕过去:“太可恨了,这都是什么鸟人?不给点你颜色看看,以为朕就这么好欺负?”天成二年(公元 927年)三月,李嗣源命山南东道节度使刘训为北路军,东川节度使董璋、副使西方邺为西路军,楚王马殷为南路军,三面讨伐高季兴。高季兴见李嗣源来真的,忙向淮南的徐温求救,徐温发水师来救。江陵对淮南的战略意义极大,江陵若失,淮南危矣。刘训来到江陵,高季兴固守不战,加上天降大雨,唐军将士多数病倒,刘训也成了病号。李嗣源又派枢密使孔循来督战,孔循先礼后兵,劝高季兴识点时务,别给脸不要脸。高季兴不吃你这套,回信差点把孔循骂死。孔循大怒,发军攻城,高季兴骂人一流,打仗也不逊色,堂堂大唐雄师就是拿江陵孤城毫无办法,只好撤军。楚王马殷表面上出兵,实则坐兵岳州,等待机会自捞好处。江陵本应把中原政权做为战略腹地,和南方几位大佬对抗。现在和李嗣源翻了脸,高季兴做事也够厉害的,夺了湖南入京进贡的物项,扣了马殷使者史光宪,派人去广陵向吴国称臣。徐温现在还不想得罪李嗣源,拒绝了高季兴,不过徐温玩的比高季兴更绝,把高季兴送的礼物给扣下了,让高季兴自个想办法去。高季兴大骂徐温:“无赖!凭什么收钱不办事?爷还不求你了。”高季兴四面受敌,这回是真害怕了。可害怕有什么用,该来的终归要来。唐天成二年(公元 927年)六月,唐军西路西方邺部率水师在江上大败荆南军,高季兴刚骗到手的三州又被李嗣源夺了去。而马殷这路也没闲着,见史光宪被抓,大为愤怒,天成三年(公元 928年)三月,马殷亲临岳州(今湖南岳阳),派大将袁诠、王环以及儿子马希瞻等人率舟师北上。楚军善水战,本身实力就在荆南军之上,马希瞻设计在刘朗浦(今湖北石首境内,即刘备迎娶孙权妹之处)大败荆南水军。楚军走江直趋江陵,高季兴好汉本色,说打就打,说和就和,忙把史光宪送还马殷,求马大王给点面子。马殷灭高季兴容易,但却少了一个战略缓冲地带,还是留下高季兴更符合湖南的战略利益,罢手回长沙。没过三个月,马殷又和高季兴干了一仗,这回高季兴总算找回了“军事家”的感觉,在白田大败楚岳州刺史李廷规。马殷也不想打下去了,再打下去对双方都没好处。高季兴得罪了李嗣源和马殷,必须找一个靠山来给自己撑腰。这时吴国权臣徐温已经病死,义子徐知诰主政淮南,高季兴便再次向吴国称臣,徐知诰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接受高季兴的称臣,封老高同志为秦王。这场闹了一年多的四角恋爱闹剧到现在才算告一段落,高季兴周旋在三大国之间,今天和这个大打出手,明天和那个厮杀一处,还要和徐温玩趟太极拳,真够高季兴忙活的。高季兴也老了,辛辛苦苦大半辈子,好赖也算给儿孙们谋下了一份不大但也能过得去的家业,温饱是不成问题的。没多久,高季兴就病倒了,江陵军政大权交付长子高从诲处分。后唐天成三年(公元 928年)十二月,在刀锋上跳舞的一代“巨滑”高季兴病死江陵,年七十一岁。江陵是南方各大镇向中原政权朝贡的必经之道,所以高季兴经常做这号劫道买卖,等各镇或写信责骂,或出兵讨伐时,高季兴又不得不把吞到肚里的东西吐出来,所以周遭各大藩镇都瞧不起这个高季兴。其实这个如跳蚤般大小的荆南政权能在梁、唐、晋、契丹、汉、周、宋,前蜀、后蜀、楚、湖南、吴、南唐十多个大政权的夹缝中生存五十多年,实在很不容易。江陵地寡民贫,又处四战之地,经济比较紧张,所以高季兴为了生存,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偷张家鸡,摸李家狗,顺带着拔了王二家的蒜苗。各大镇的头脑们鄙夷高季兴,那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他们是高季兴,他们会如何去做?高季兴死后,长子高从诲袭位。因为此时后唐和荆南已经闹翻了,所以高从诲只好去向吴国告哀。实际主事的吴国权臣徐知诰让傀儡皇帝杨溥封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不过高从诲也没怎么瞧得起吴国,和自己一样都是偏安政权,跟吴国混真不如跟李嗣源混。召集文武议事,高从诲先发表意见:“金陵离我们太远,万一有事,远水难灭近火,不如转向臣唐,唐主仁厚,必不为前事介怀。你们意如何?”众人也都是这个看法,高从诲决定降唐。唐天成四年(公元 929年)五月,高从诲分别写信给楚王马殷和唐山南东道节度使安元信,请他们代向李嗣源说通称臣事。同时派押衙刘知谦去洛阳纳贡,交了三千两银子的保护费,李嗣源见高从诲比高季兴这个老滑头好打交道,不看僧面看佛面,得饶人处且饶人。李嗣源一般不轻易对外动兵,既然高季兴已经死了,旧怨算是有个了断。七月,李嗣源封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到了长兴三年(公元 932年)二月,李嗣源再封高从诲勃海王。高从诲不比他老爹,总想劫道发财,高从诲善于处理各方的关系。荆南这么弱,所以荆南的外交政策只能是以小事大,轻易不要开启战端,要想生存下来,就要牺牲一点尊严,这是无奈中的必然选择。经过高从诲的努力,荆南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高从诲觉得活的很轻松。高从诲为人“明敏,多权诈,亲礼贤士。”做人是很有一套的,只可惜他老爹太不争气,混了大半辈子,只弄到荆南一郡,要是高从诲生在淮南湖南这样的大镇,是能够有番大作为的。高从诲听说楚王马希范喜欢追求生活质量,不禁眼馋,对手下说:“马希范真乃大丈夫也(有这样的大丈夫吗?)”,高从诲希望左右拍拍马屁,然后也好奢侈一番。孙光宪起身道:“大王想错了,我们和湖南不同,马家的奢糜无度,不善恤其民,早晚要遭报应的。中朝皇帝性宽简,善驭民,大王应该学唐朝,而不是马家那帮少爷们。”高从诲脸的跟萝卜似的:“孟文说的对,与善人法,善;与恶人法,恶。”高从诲纳谏如流,改节亲士,减赋税,宽刑罚,荆南百姓由是少安。而荆南的首席幕僚梁震自从被高季兴强留下,到现在差不多三十年了,虽然没能在大镇谋得宰相呼风唤雨,但高季兴对自己言听计从,口称前辈,几十年风风雨雨,梁震对高季兴也很有感情。虽然高从诲人不错,但毕竟和他交情一般,梁震起了归隐之意,从容谓高从诲:“我事武信王三十年,本当再为大王效命,但震老矣,乞退乡野以熙天年。大王聪明好学,必能保家守业,震去无憾了。”高从诲哪里舍得,苦苦强留,梁震执意要去,高从诲只好由他。梁震并没有离开江陵,在效外盖了几间草庐,梁震优游自乐。有时高从诲请梁先生入府议事,梁震骑黄牛,披鹤氅,从行江陵市中,见者皆叹为神仙中人。北宋时苏东坡和僧佛印的交往脍炙人口,而梁震和五代十国时著名诗僧齐己的交往却不甚为人所知,梁震和齐己私交极笃,齐己有诗送梁震:“慈恩塔下曲江边,别后多应梦到仙。时去与谁论此事,乱来何处觅同年。陈琳笔砚甘前席,甪里烟霞待共眠。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三虽然荆南的首席军师已经换成了孙光宪,但高从诲、孙光宪、梁震的三角政治格局并没有被破坏,梁震感高氏厚恩,也决意终老江陵,孙光宪在江陵也呆了十多年,换地方也不见得比高氏更受重用。诸葛亮天下大才,但如果他保了曹操,最多也就和荀彧等人同一级别,哪有在刘备手下风光。对于江陵君臣的善行,司马光给予了高度评价:“孙光宪见微而能谏,高从诲闻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千古第一明君”?除了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外,最重要的就是李世民从善如流,有过必改。拿高从诲君臣对比一下南汉和闽国的皇帝们,差距何其大也?高从诲虽然人品尚不算恶劣,但做为乱世中人,“偷奸耍滑”的事情没少干,当然他做的没有石敬瑭、杜重威过分,只是想借机捞点好处罢了。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人的性格生成,高从诲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高从诲只能在各路强豪中抢点“残渣剩饭”,周边四大国,只要跟荆南动真格的,谁都能灭掉高从诲。后唐清泰三年(公元 936年)四月,高从诲先是跟江东的徐知诰套近乎,知道徐知诰早晚要夺了杨家的天下,写信劝徐知诰顺天应人,即皇帝位。徐知诰虽然没有立刻即位,但高从诲这张感情牌打出去,就能得到徐知诰的好感,至少能稳住江东,别来找他的麻烦。不仅如此,“千古一帝”石敬瑭夺位之后,高从诲就立刻上表祝贺。石敬瑭见有人比他对待耶律老爹还孝顺,自然满心欢喜,派翰林学士陶穀出使江陵。高从诲拍马屁从来都不会半途而废,大陈战舰于江上,请陶彀在望沙楼上吃酒,开始吹牛:“请陶大人转告圣主,淮南两川不服天威久矣,百姓贫苦,乞王师早伐叛逆。我大治兵甲,等待王师南下,为圣主效力。”陶彀回汴梁后把高从诲的“孝心”转给大皇帝,石敬瑭大喜,送给高从诲一百多匹马。冷兵器时代,马是极宝贵的战争资源,何况荆南地处水乡,马匹不多,高从诲狂吹一通海牛,就得了这些宝贝,真是太算划了。高从诲还觉得这些马不够档次,在“帮助”石敬瑭平定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叛乱后,觉得自己有功,请石敬瑭把郢州(今湖北钟祥)划归荆南节度,石敬瑭理都没理他。反正高从诲已经“不要脸”了,跟谁都是一样混,晋开运三年(公元 946年)十二月,石敬瑭的“爸爸”耶律德光灭了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高从诲又拜倒了耶律德光的臭脚丫子下,援照“惯例”,耶律德光又送给高从诲一些马匹。耶律德光以为高从诲是忠臣,可高从诲在拍耶律德光马屁的同时,又拍上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的马屁,请刘知远做皇帝。当然条件是刘知远统一中原后,要把郢州给他,刘知远这时做皇帝八字还没一撇呢,先哄住高从诲。等刘知远进入汴梁后,高从诲又来泡刘知远:“陛下,说话要算数哦。”刘知远早把这茬抛到脑后了,不给。高从诲大骂:“刘知远是个大骗子!你不给我,我就拿不到了?”这时“一代名将”杜重威在邺都造反,高从诲觉得机会来了,出兵攻襄州(今湖北襄樊),被汉山南节度安审琦给揍紫了脸。高从诲不服,转攻郢州,结果又是一顿痛打,稀哩哗啦逃回去了。费了老牛劲,什么也没得到,把高从诲气的直哭,当下和刘知远彻底撕破脸皮,转向南唐和后蜀称臣。高从诲一方面是考虑要多拉几个垫背的,二是贪图这些大国的财货,反正给他们跪拜,大把的钱就落到自己的口袋里,划算买卖,为什么不做?周边大国发现高从诲这么一个活宝,都狂笑不已,反正自己钱多,赏给高从诲两个买窝头钱,看他现场表演(简称现眼),也确实有趣。不过相对于中原政权的赏赐,周边那帮吝啬鬼给的价太低了,高从诲兜里的钱越来越不够花的。想来想去,还是跟中原混更好,一安全二多捞钱。反正刘知远已经死了,刘承祐小毛孩子,好糊弄,便于汉乾祐元年(公元 948年)六月,遣使谢罪,刘承祐没和高从诲多计较,和荆南和好。高从诲“人尽可夫”,名声越来越臭,江湖中人送给高王爷一个雅号:“高赖子”。高从诲不管这么多,要的就是现钱,石敬瑭那等货色,都敢认比自己少十一岁的耶律德光做干爹,自己没必要害臊。想在圈中混好,就两种选择:要么德艺双馨,要么臭名远扬,不吭不响是挣不到大钱的。高从诲也算是个一流的“炒作大师”,知道这个道理,臭就臭吧,反正自己就这点出息。这些年高从诲也闹的差不多了,也玩累了,汉乾佑元年(公元 948年)十月,高从诲病死江陵府,时年五十八岁,长子高保融袭位。高从诲虽然和老爹高季兴都是五代著名的活宝,但高从诲文化素质较高,为人也比较谦逊,荆南这块小地皮在高从诲的统治下,形势还算平稳,不能因为高从诲耍宝就小瞧于他,“小国寡君”,不能要求的太高。高保融做荆南节度使没多久,后汉就没了,郭威同志坐了龙廷。高保融知道这帮爷们惹不起,对后周点头哈腰。以前高家的自从朱梁亡后,对中原政权上贡时有时无,几年才拜一回祖宗,中间还和李嗣源、刘知远闹翻过。到了柴荣时,后周国力强大,横扫南北,高保融害怕,不敢再玩爷爷和爸爸的油滑把戏,年年入贡。柴荣性本宽厚,见高保融如此恭敬,自然回馈不薄。以前梁朝曾经发往五千牙兵驻守江陵,军饷由梁朝拔付,梁朝被灭,后唐为了照顾高季兴,每年给一万三千石盐。后来时事多变故,盐也没了,柴荣平定淮南后,得到泰州盐场,便岁给荆南盐,做为岁用支出。因柴荣下淮南时,荆南也出兵“帮忙”,所以又赐给高保融一万匹上等帛,高保融着实捞了一把。对于柴荣的厚赐,高保融感激涕零,想在柴荣面前立上一功。写信给后蜀皇帝孟昶,劝孟昶识点相,向周朝称臣。孟昶觉得自己是大国皇帝,没必要向这个曾经“鼠窃做贼”的伞贩子柴荣低三下四,回绝了高保融的“好意”。高保融为人有些愚钝,不太会做事,所以荆南军政多由同母弟高保勖打理。高保融在荆南过的倒也滋润,一亩地三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够吃够喝就可以了。对于周边各国,荆南主要以中原政权为外交重点,毕竟中原政权实力最强。等到赵匡胤做皇帝的时候,高保融玩的更绝,对宋朝一年三入贡。其实荆南对中原的上贡还不够中原回赐的多,但大国皇帝就要有点气度,要的是人家这份孝心,而不是贪这几个小钱。宋建隆元年(公元 960年)八月,高保融病死,因为自己长子高继冲还不到二十岁,怕他担不起重任,改由兄弟高保勖做荆南主。高保勖是高从诲的爱子,极为宏爱,高从诲每次生脾气的时候,只要保姆抱着小保勖站在他面前,高从诲立刻易怒为笑,荆南百姓给高保勖起了个外号:“万事休”。荆南几个王爷中,后来的高继冲在位太短不算数,除了高保融演技太差外,高季兴、高从诲、高保勖个个都是活宝,洋相出了一火车。相对高季兴和高从诲把耍宝舞台放在外交上,高保勖主要在内部胡搞,而且做的非常过分。高保勖身体本不太好,但高保勖的夜生活却非常丰富,当上王爷之后,高保勖大兴土木,建造亭台,耗尽了荆南仅有的一点家当,荆南百姓怨声载道,高保勖置之不听。然后高保勖把江陵城中的妓女都召到府中,让身体强壮的侍卫上前调戏这些妓女,浪笑声四起,高保勖则搂着自己的妻妾,坐在帘后,欣赏 A片,以为笑乐。老臣孙光宪屡劝高保勖自重,哪里肯听。不过高保勖命短,也幸亏命短,不然就要取代高继冲做亡国奴了。宋建隆三年(公元 962年)十一月,高保勖因纵淫过度,病倒了。屡医无效,高保勖也知道自己要完了,但不知道该把荆南交给谁?便问指挥使梁延嗣:“老子快不行了,你觉得应该立谁为荆南主?”梁延嗣对高继冲印象不错,劝高保勖立高继冲:“贞懿王(高保融)舍子立王,大王应该感贞懿王之德,把位子传给继冲。”高保勖想了一下,也只有高继冲了,就立高继冲为嗣主。不久,只当了不到三年南平王的高保勖就成了“古人”。高继冲出头实在不是时候,这时的大宋皇帝赵匡胤已经准备开始动手消灭这些割据政权了。此时湖南发生大乱,张文表要掀倒周保权,自立为湖南主。赵匡胤先派内酒坊副使卢怀忠出使江陵,观察荆南虚实。卢怀忠在江陵把荆南的底细摸透,回来告诉赵匡胤:“荆南蕞尔小国,甲兵不过三万,高继冲年少无知,陛下欲取湖南,江陵必先平之。”赵匡胤大喜,宋乾德元年(公元 963年)正月,遣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副,出兵讨伐张文表,并告诉慕容延钊:“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慕容延钊假借道为名,要求路过江陵。高继冲不知道慕容延钊要干什么,不答应,只愿意出点钱粮犒王师。孙光宪当然知道赵匡胤要干什么,劝高继冲:“中国自周世宗时已有统一的苗头,今日宋朝皇帝对统一志在必得,江陵小区,岂能当虎狼之师?不如见机纳降,王必不失富贵。不然,刀兵齐下,王将何归?”高继冲还有些犹豫不决,毕竟祖父守在江陵已经五十多年了,高继冲再不懂事,也知道祖业要是毁在自己手里,日后入土,如何见祖宗于地下。但人类历史上的竞争是从来不以弱者意志为转移的,或者说弱者根本就没资格拥有意志,只有强权,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高继冲想看看宋军真是传说中的这么厉害?派叔父高保寅和梁延嗣带着牛酒前来宋营犒军。慕容延钊知道高继冲会有这一手,先对梁延嗣胡扯一通:“此次南下只是借道江陵,别无他意,请南平王放心就是。”梁延嗣回去复命,高继冲这才安心。慕容延钊留下高保寅,设酒款待,找人把高保寅灌醉了。然后密遣骑兵部队,抄近路奔驰百里,直扑江陵城下。宋乾德元年(公元 963年)二月,高继冲以为宋军真是借路,出门相迎,碰上李处耘。赵匡胤之前已经交待好了密计,照办就是。李处耘让高继冲在这里先等慕容延钊,说是军情紧急,先过江陵去湖南。高继冲有点傻冒,好容易喝了一肚子的凉风等到了慕容延钊,慕容延钊估摸着李处耘差不多进了江陵,便和高继冲一路说笑来到江陵。等高继冲来到城外,看到城上飘扬着宋朝旗帜,知道被赵匡胤给涮了,但此时身在虎穴,哪敢有半点不敬,不然慕容延钊就敢当下把他宰了。只好入城献出印绶户籍,以荆南三州十七县之地,献与慕容延钊。自是,荆南政权不复存在,如果后梁开平元年(公元 907年)五月,高季昌正式任荆南节度使算起,荆南政权存在了五十五年。荆南也是宋朝拉开统一大幕后第一个被消灭的地方割据政权。其实在五代十国中,有些没被正史所承认的政权,地盘和实力都远强于荆南,比如李茂贞的岐(凤翔),刘守光的燕,周行逢的湖南,块头都比较大。但荆南却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外交形势而占了一个大便宜,就是存在时间长于岐燕等政权。如果高季兴换除江陵外任何一个巴掌大的地盘,早就被人给灭了。第十六章日落太原城——北汉的顽强存在一秦二世皇帝三年(公元前 207年)十月,“流氓无赖”出身的沛公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秦王赢子婴素车白马,奉绶来降,秦朝灭亡。后来项羽撕毁事前约定,把刘邦发配到汉中,封汉王。刘邦被封汉王的这一年(公元前 206年)也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汉帝国的开始之年,虽然这年刘邦没有称帝。刘邦不甘心坐死异乡,以韩信为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东向击项羽,四年夷强楚,统一天下。刘邦定都长安,国号大汉。经过七十多年的生聚教训,汉朝国力强大,汉武帝刘彻神武雄略,北击匈奴,彻底解除了匈奴这个北面梦魇,大汉帝国扬威四海。汉西域副校尉陈汤力斩匈奴郅支单于,送头长安,上书汉元帝刘奭:“臣等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后,大汉帝国铁骑纵横,悬铃塞外,海内有水井处,孰敢不宾?有汉一朝,临御华夏四百年,威深德厚。后来汉朝的国号便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汉族”!由于汉朝对历史的影响实在太大,所以后来凡是刘姓建立的朝代,多以汉朝为名,除了不孝子孙刘寄奴。当然此后建立的好几个刘姓汉朝中,许多都不是汉族所建,头一个就是匈奴后裔五部大都督刘渊,第二个就是五代时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刘知远是沙陀人,晋出帝石重贵被耶律德光俘虏北上,中原空虚,刘知远趁乱南下入汴梁,建立汉朝,史称后汉。可惜刘知远命短,一年以后就崩了,他的不孝子刘承祐擅杀功臣,最终将邺都的郭威逼反,刘承祐被杀。不久后郭威建立周朝,后汉仅仅存在四年就烟消云散。如果仅从五代的角度来看后汉,后汉确实如昙花一现,其他四代中最短的后晋和后周都存在了十年。但如果从血统传承的角度来看,这个汉朝存在时间 “长达”三十三年,因为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随后在太原延续汉朝香火,年号还是后汉的乾祐,史称刘崇为北汉。虽然《新五代史》称为东汉,但因为在广东还有一个南汉,所以为了方便称呼,一般都称为北汉。刘崇,生于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 894年)。说起来可笑,五代十国时许多开国帝王在青少年时代都染上偷盗的恶习,朱温偷锅,王建偷驴,杨行密手脚也不干净。郭威虽然没偷过东西,但喜欢赌博,还任性杀人。刘崇情况不比郭威好多少,刘崇“少无赖,好陆博意钱之戏”,想靠赌博发家致富,可惜技术没学到家,蚀本买卖干了不少。后来赌不下去了,只好黥面入伍,做个喽罗兵,混口饭吃。不过相对于其他从军队底层爬出来的帝王,刘崇的人生道路比较平坦,因为他有一个非常有出息的大哥刘知远。刘知远和晋高祖石敬瑭同在唐明宗李嗣源麾下用事,在河东军和梁军德胜大战之时,刘知远救过石敬瑭一命。石敬瑭称帝后,让刘知远守河东重镇。因为刘知远的原因,特例提拔刘崇为都指挥使。史上没详称刘崇哪一年入伍,刘知远在晋天福六年(公元 941年)做河东节度使,这时刘崇已经四十七岁了。即使刘崇三十岁参军,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都没混出个模样,可见刘崇能力实在不怎么样。当然,也有可能刘崇没钱买通上级军官,或者刘知远不想让兄弟过早出头。说到好运气,刘崇还不如石敬瑭,如果不是石爷攀上了李嗣源这条高枝,也不会混的多好。没办法,有时候就得“认命”,有关系不用,过期作废。从古至今,关系学都是一门显学,关系就是财富,尤其是在中国。晋天福十二年(公元 947年)二月,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大汉,随后起兵南下入汴梁,和时间赛跑。为了安全起见,留兄弟刘崇守太原。继位后拜刘崇为河东节度使,加同平章事,也就是以宰相衔领大镇节度,这在五代十国时期在极为普遍。刘知远挂了以后,刘崇在汉朝的地位一下就从“大汉皇弟”变成了“大汉皇叔”,简称“刘皇叔”。刘崇一直没有入朝执政,而且刘知远虽说对这个兄弟不错,但也知道历史上以叔废侄的故事屡见不鲜,所以也不敢放刘崇进汴梁,呆在太原老老实实做你的节度使。刘崇和朝中几位当道大佬杨邠、王章、史弘肇、郭威等人交情一般,尤其是郭威,两人关系非常糟糕,刘崇知道郭威的能耐,总感觉这个郭雀儿将来对自己的威胁最大。汉乾祐二年(公元 949年)七月,郭崇平定李守贞等人叛乱,回到京师,刘承祐厚加犒封,郭威一时风头无两。刘崇吃起了干醋,便问节度判官郑珙:“皇帝年轻不懂事,四权臣用事,我担心几人于我不利,你有什么好主意没有?”郑珙看问题很透彻:“幼主权臣最容易出事,天下不久必乱。主公雄据河东,此出天子地也。河东易守难攻,主公当收租赋,征雄兵,以为自守计!譬如引箭,此时不发,等到别人杀过来,再拉弓就来不及了。”刘崇大喜:“好主意!就按你说的办。”开始在河东刮地皮,搜罗了不少钱,充作军资,广募河东豪杰,日夜操练,以备不时之需。形势发展果如郑珙所料,刘承祐发动乾祐之变,汴梁城中血雨腥风,郭威狂哭而起,起兵邺都,中原大乱。乾祐三年(公元 950年)十一月,刘承祐死于汴梁城外,郭威成了汴梁城中的实际统治者。消息传来,刘崇大为悲愤:“郭威敢弑君,大逆不道,吾将董统六军,南下讨贼,我们刘家的天下,怎么能让郭雀儿夺去!”准备起兵讨伐郭威。这时,探马把郭威准备迎立刘崇所生子、武宁军节度使刘赟之事报入太原,刘赟也不动动大脑,郭威能甘心把到手的果子再送给刘崇?大喜:“哈哈,我儿子做了皇帝,老子就是太上皇了,郭雀儿到底还有点人味。”太原府少尹李骧早就看出郭威那点花花肠子,劝刘崇不要轻信:“郭威,当世奸雄也,此举不过是要拿武宁军少公子当个垫背的,主公不要上了郭威的当。主公不如提锐旅下太行,控孟津(今河南孟津),以观中原形势。如果郭威真立了武宁,主公再收兵不迟。”刘崇却不是这样想的:“万一我出兵激怒了郭威,给我儿子下黑手,岂不是画蛇添足?”大骂李骧:“狗杀才!你想害我儿子?!”喝左右斩李骧。李骧哪里想到刘崇居然如此弱智,给这等奴才卖命简直是污辱自己的智商,仰天大哭:“想我李骧也是一时才俊,怎么与蠢物共计天下事,请速斩我。我尚有老妻,不忍凄凉独活于世,愿与之同死!”刘崇真是疯了,狞笑:“那就成全你吧。”将李骧夫妇斩于太原市。郭威做事就是稳当,知道他当皇帝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河东,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就是从河东发家的,虽然刘崇没多大能耐,但也不得不防。写信给刘崇:“因武宁军贵公子是高祖皇帝嗣子,所以朝议推立,请刘公勿疑。威脸上刺雀,形象不雅,自古哪有雕青天子?威诚汉忠臣也。”刘崇相信了郭威的鬼话,在太原城中坐起了“太上皇”的美梦。其实刘赟已经入嗣刘知远,即使当了皇帝,也是为刘知远传香火。当然刘赟毕竟是自己生的,刘赟称帝后,自己就从“大汉皇叔”升级为“大汉皇父”了,确实诱人。可惜刘崇“大汉皇父”的美梦永远不会实现了,汉乾祐三年(公元 950年)十二月,郭威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发动兵变,废掉刘赟,还兵汴梁,自立为帝,国号大周。刘崇一下子就懵了,知道“大汉皇父”做不了,只好低三下四的去求郭威把刘赟放回来,骨肉连心啊,自家的孩子只有自家心疼。周广顺元年(公元 951年)正月十六日,噩耗传来:废帝湘阴公刘赟已“薨”于宋州(今河南商丘)。刘崇哭天抢地,老泪纵横,大骂郭威:“郭威害死我儿,宜其无后乎!”这时刘崇才想到李骧对他说的那番话,悔不听李骧良言,为了表示一下歉疚之情,为李骧立祠(马后炮有什么用?)。假设一下,如果刘崇真听李骧之计,出兵南下,郭威还会不会杀刘赟自立?肯定会,但同时会有所顾忌,毕竟郭威在汴梁的根基尚浅,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集团,郭威因为“汉大臣不即推尊之,故未敢即立”,所以郭威可能会拖延称帝时间。但这个时间段就是刘崇极为难得的战略缓冲空间,出兵南下,和郭威争天下,毕竟刘知远的影响还在。等郭威把一切麻烦都解决了,刘崇也只好坐在太原城中哭鼻子了。刘崇和郭威彻底撕破了脸皮,决计和郭威对抗到底。刘赟被杀的这一天,刘崇在太原称帝,国号大汉,年号仍称乾祐四年(公元 951年)。以节度判官郑珙、观察判官赵华为宰相,二儿子刘承钧为太原尹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刘承钧暗中肯定要笑的,刘赟真要回太原,储君的位子自己肯定捞不到。兄弟亲情并不能影响到人对权力的爱慕,父子天性所出,该杀的照样杀,兄弟又算得什么?人性,从来都是这样自私。和五代同时并存的十国中,有九个是在南方建国,只有北汉孤零零的悬处北方。虽然北汉脱胎于五代天下第一重镇河东,五代有三个朝代出身河东,但刘崇实在不怎么幸运,他所遇上的对手郭威以及后来的柴荣,其能力和综合素质远远强于李存勖所面对的朱友贞,石敬瑭所面对的李从珂,而刘知远根本就没有对手。刘崇虽然做了皇帝,但根本高兴不起来,顾谓将相们长叹:“本来汉家轮不着我为帝,只是高祖皇帝手创天下,一旦为郭威所夺,不得已而为之。朕孤守河东十二州,何其窘也,朕到底算是什么样的天子?你们算是什么样的宰辅节度?朕手头也没多少钱,所以待卿必然少薄,卿等勿怨朕。”刘崇说的也辛酸,众人默默无语。北汉建国仓促,而且地盘不大,只有十二州之地,财政情况比较差。刘崇每月只发给宰相奉禄一百贯钱,节度使更可怜,只有区区三十贯钱。以宋朝为例,宋朝是以“钱(铜钱)”为流通货币,一般来说,在北宋初期一两白银能兑换一贯铜钱(粗算一下,一贯钱折合差不多现在 450元),北汉宰相月工资差不多四万五千元,节度使一万三千多。这样的“高薪”放在老百姓身上,肯定笑死。但宰相节度使们要同时养活七姑八婆一大家人,还要贪图享受,上下打点,这些钱明显不够用。这帮爷出来混,自然就是要捞钱的,看到刘崇身上没多少油水可刮,只好把贼手伸向民间,史称北汉“国中少廉吏”。这伙贪官如果知道后世骂他们贪财,肯定一肚子委屈:“皇帝没钱给我们,我们只能自谋出路,千万怪不得我们!”北汉总户数不过四万,人口不过三十万,却要养活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后来刘崇还贿赂契丹,岁馈重金,河东百姓深尽其苦。也难怪柴荣北伐河东时,百姓纷纷向周军血泪控诉刘氏暴政,愿意帮助周军消灭刘氏,以解恨气,可见刘崇的经济窘迫到了什么程度。刘崇称帝是被郭威逼出来的(当然郭威称帝也是被刘承祐逼出来的),所以立国伊始,就要找郭威算账,以报亡国杀子之仇。不过刘崇也知道靠自己那点家底,实在不能把郭威怎么着。北汉居处周朝和契丹之间,所以刘崇别无选择,只能全盘倒向契丹。二正好契丹皇帝耶律阮(耶律兀欲)知道中原政局动荡,想趁乱捞一把,让西南路招讨使潘聿撚写信给刘承钧问问情况。刘崇大喜,知道机会来了,便让刘承钧写信告诉耶律阮:“本朝沦亡,绍袭帝位,欲循晋室故事,求援北朝。”为了能规复故国,刘崇不惜做石敬瑭第二,要给自己找个“父亲”。耶律阮兴奋的乱蹦,一是因为即将多出一个孝子贤孙,二是能混水摸鱼,何乐不为?没等到耶律阮有所表示,刘崇已经开始找郭威寻仇去了。北汉乾祐四年(公元 951年)二月,刘崇大发境内精锐,由长子刘承钧率军南下,先攻晋州(今山西临汾)。周建雄军节度使王晏知道来者不善,干脆固守不战。刘承钧没和周军打过什么交道,觉得王晏是个胆小鬼,督军攻城,可惜王晏有点本事,北汉兵屡攻不下,还折了几千弟兄。刘承钧无奈,只好翻过吕梁山,转攻隰州(今山西隰县)。周朝隰州刺史许迁真是好客,听说河东军来了,忙派步军都指挥使耿继业带兵在长寿村(在隰县下李乡)迎接河东的客人。耿继业没等北汉兵准备战斗准备,迎头就是一通猛击,北汉军大败。刘承钧大不服气:“有这样招待客人的吗?”麾师攻城。连攻了几次,都没有得手,北汉兵死伤惨重,眼看粮草吃的差不多了,再呆下去没准被许迁给吃了,只好撤回河东。郭威的手下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刘崇忙向契丹求救。耶律阮正等着刘崇呢。契丹当然愿意帮忙,不过条件比较苛刻:北汉必须每年送给契丹十万贯钱。刘崇也确实没多少钱,但为了能在契丹和周朝的夹缝中生存下来,不答应也得答应,反正老百姓有的是钱!否则再和契丹翻了脸,刘崇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同时对付南北强敌。干脆豁出去老脸,派郑珙带着厚礼出使契丹,表示愿意认耶律阮为叔父(太小气了,不如直接认干爹吧),请叔父大人快来救救侄儿吧。耶律阮之所以愿意帮刘崇,主要考虑周朝实力太强,万一郭威倾国之兵来收复幽燕十六州,自己恐怕难以招架。正好有刘崇这个战略缓冲,并且刘崇可以做为契丹的侧翼,在符合契丹战略利益时,给郭威制造麻烦,让郭威没有闲心来关心十六州。北汉乾祐四年(公元 951年)六月,契丹皇帝耶律阮派燕王耶律述轧去太原,册命刘崇为大汉神武皇帝,刘崇北向拜叔父,同时更名为刘旻。耶律阮既然认下了这门亲戚,总得有所表示吧,让耶律述轧带去了九龙玉带和一匹上等黄骝马。当年石敬瑭老不要脸,拜比自己小十一岁的耶律德光做义父,刘崇虽然只是认了个叔父,但年龄差距更大,刘崇比“叔父”耶律阮大了足足二十三岁。如果石敬瑭地下有灵,肯定会笑坏肚子的:“哈,这个刘崇,让我如何感谢你好涅,有你这个垫背的,我就不被人骂了。”可惜后人只记住了石敬瑭这个儿皇帝,没多少人知道刘崇这个侄皇帝,当然还有人会记得赵构这个大金国的侄皇帝。石敬瑭没白认干爹,耶律德光必须帮他灭掉李从珂,刘崇当然也不会白认干叔叔,天下没这样的傻子。耶律阮自然也得出兵帮助刘崇灭掉郭威。随后刘崇就便中书侍郎卫融去契丹国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一是替自己拜谢“义叔”,二请契丹出兵灭周。北汉乾祐四年(公元 951年)九月,刘崇准备南下攻周,屡请契丹出兵。耶律阮本想出兵,可群臣不想管闲事,耶律阮被大臣耶律盆都做掉了,契丹文武改奉耶律德光的长子耶律述律为帝,改名耶律璟。契丹政权更迭的消息传到太原,刘崇可不管这些,他只需要契丹帮他消灭郭威,耶律璟上台后,刘崇照样拜耶律璟为叔父。而刘崇的“新任叔父”耶律璟这一年只有 21岁,而刘崇已经 55岁了,刘崇越来越不要脸了,耶律璟足够给自己当孙子了,结果却成了自己的叔父。要是大哥刘知远知道,不死也得给气死。耶律璟按照事先约定,北汉乾祐四年(公元 951年)十月,派彰国军节度使萧禹厥领五万慓悍契丹军会同刘崇,南出阴地关(今山西霍邑北),再攻晋州(今山西临汾)。此时周建雄军节度使王晏已经调任武宁军节度使,新任节度王彦超还没有来到,守城的是周晋州巡检使王万敢、龙捷都指挥使史彦超。汉辽联军仗着人多势众,狂攻晋州不止,一路被打掉,下一路跟上去玩命。但王万敢用兵有方,联军一直打到十二月,还是没有得手。老天爷看到刘崇这么辛苦,想让刘崇回家休息休息。天降大雪,一直下了十多天,北军冻死冻伤无数。萧禹厥也想家了,契丹军也冻伤不少,连夜撤军回去了。刘崇还赖着不走,这时周朝援军已经赶到,北汉军已经冻傻了,经不过周军招呼,溃散而逃,周军一直送到霍邑才收兵回去。刘崇坐在太原城中的火炉子边大骂这鬼天气:“早不下,晚不下,朕什么出兵什么时候捣乱,可恶!”吃过几场大败仗,刘崇总算领教到郭威的厉害了,知道郭威在一天,他别想占到郭威半点便宜,只好呆着太原城慢慢盘算吧,希望郭威早点死,当然也希望自己能多活几年。刘崇一边在河东积蓄实力,一边盼星星盼月亮般的等待郭威的死讯。北汉乾祐七年(公元 954年)正月,好消息传到太原:郭威病死,皇养子晋王柴荣嗣位。刘崇激动的差点哭出来:“逆贼!该死久矣!”,刘崇知道自己的机会又来了,不顾自己已经六十岁高龄,带着三万大军,会同契丹武定军节度使杨衮所部万人,以北汉头号大将张元徽为前锋,汉辽联军过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黑压压朝潞州(今山西长治)扑来,兵锋所及,见者心惊。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刚开始也没拿刘崇当个人物,提兵屯于太平驿(今山西襄垣西南),想和刘崇掰掰腕子。北汉大将张元徽诈败诱周军深入,大败周军,折了千把弟兄。李筠大骇,逃回潞州固守不战,急急向汴梁发出求救信号。刚刚继立大周皇帝的柴荣,雄武过人,早有一统四海之意,本就想刘崇开刀。既然刘崇送上门了,那就会会吧,北汉乾祐七年(周显德元年,公元 954 年)二月,柴荣亲率周师北上。刘崇听说周军援兵正在北上,觉得与其让两路周军会合后再打,不如先敲掉援军,然后再取潞州不迟。刘崇的这个思路其实是正确的,他断定李筠不会抄自己的后路,而且自己以逸待劳,等这路周军过来时,一举可擒其将。只是可惜,刘崇即将要遇到的对手是史称五代第一明君的柴荣,而且此时刘崇并不知道周军带队的居然是柴荣,放心南来。汉军南下,周军北上,汉乾祐七年(公元 954年)三月,两军终于在高平(今山西高平)狭路相逢。这时刘崇才知道柴荣来了,刘崇笑道:“来就来吧,小子,今天让你知道老爷的厉害。”北汉军和周军先尝试性的交了手,北汉利稍有不利,刘崇命退至巴公原,布列三军,等待柴荣过来。刘崇看到周军人数不多,大喜,督军前攻。杨衮劝他: “柴荣善用兵,陛下宜慎之。”刘崇不听。这时南风大起,刘崇刚要下令,枢密学士王得中苦劝:“风势北向,我军逆风,如何作战?请陛下稳守勿战,以待时机。”刘崇大怒:“老措大!少在这里蛊惑军心,朕今日必擒郭家小儿,再说废话,朕手中剑可认不得你!”刘崇举剑大喝:“杀!”北汉军见皇帝下了令,由张元徽率领,逆风进击周军右阵樊爱能、何徽部。刘崇眼光不错,看上了这两个饭桶,樊受能和何徽见北汉军冲他们杀过来,狂呼乱叫,四散奔逃。周军右阵中多数投降北汉,形势在这里发生逆转,对柴荣非常不利。柴荣知道生死一线间,拔剑喝令将士冒矢前攻,大将赵匡胤纵马杀入阵中,周军士气大振,海啸而出,两军惨烈厮杀。张元徽在乱阵中来回冲杀,没想到战马突然扑倒于地,张元徽摔了下来。周军见有利好,乱刀齐下,张元徽惨叫而亡。北汉军全仗着张元徽鼓舞士气。张元徽阵亡,北汉军大乱,被周军近乎全歼。杨衮见要坏事,不想死在这里,拔腿溜了。刘崇见败局已定,知道现在除了逃跑没有第二个选择,带着余下的百余个骑兵抄雕窠岭小路狂奔。天晚夜凄迷,不知方向,抓了一个当地村民带路,不知道这个村民不是周军间谍,竟然把刘崇一行带入了晋州。天亮才发现不对,刘崇吓的魂都飞了,杀掉向导,转向北走,好容易逃到太原城中。刘崇惊魂未定,放声大哭:“苍天奈何助贼乎!朕欲规复旧山河,还我汉家基业,今势如此,朕有何面目见高祖皇帝于地下?!”还没等刘崇缓过劲来,柴荣就已经杀到了太原城下,出军四处攻城掠地,北汉大半州县均为周军所得。刘崇只好再赌一把,知道如果这次再输了,九族性命从此休矣!三契丹皇帝耶律璟为了本国利益,绝不能让柴荣灭了河东,再出兵来救太原。周军史彦超部在忻州(今山西忻县)胡来,带着二十个弟兄就想扫掉契丹骑兵,结果战死阵上,李筠逃回。随后大雨连旬而下,周军屡攻太原不得志,柴荣见一时半会拿刘崇没奈何,也只好收兵回去。刘崇侥幸保住了性命,但却因连年征战,加上年龄大了,忧愤成疾,病倒了。刘崇知道这回真没救了,便把军政大权交给次子刘承钧,刘承钧监国。刘崇心情极坏,经常痛哭,渐告不治。北汉乾祐七年(公元 954年)十一月,刘崇死于太原,年整六十岁。刘承钧毫无意外的继位,尊可怜的父亲为世祖神武皇帝(既不神也不武),并遣使向契丹告哀。这回不在耶律璟面前装孙子了,改称儿子,耶律璟也不客气,常呼刘承钧为儿皇帝(辈分也太乱了)。后史对刘崇的评价非常差,薛居正就不客气的把刘崇骂了一顿:“刘崇以亡国之余,窃伪王之号,多见其不知量也。”从五代传承的角度,北汉确实是“伪朝”,但我们应该多站在失败者的角度看问题,哪怕这只是廉价的同情。刘崇这辈子其实也挺不容易,长子被杀,国家被人所夺,刘崇不可能投降郭威,只能选择一条不归路。但向契丹称侄称儿,一个近六十岁的老者,却要做二十出头小青年的儿子,于情于理实在说不过去。刘崇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如此糟贱自己的人格,契丹人贪图的是厚利,而不是虚名。刘崇每年送给契丹的十万贯钱,不算多,但这已经能买动契丹人。称臣纳贡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何必再出卖人格?人活一辈子,活着图利,死后图名,被后人指着尸骨臭骂,是做人的最大失败,刘崇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是个得不到多少同情的失败者。刘承钧和老爹出身市井不同,刘承钧有些文学素质,为人也谦恭,待人也和逊,深得好评。刘承钧知道自己的生存环境,为了对抗周朝这个世仇,也只能全面倒向契丹,在契丹的卵翼下生存。刘家的几位皇帝中,刘知远的军事能力最出色,刘崇能力一般,刘承祐就更不用说了。刘承钧虽然在军事能力还不如刘崇,但却还是个合格的守成之主。即位后, “勤于为政、爱民礼士”,史家评价“境内粗安”。由于刚继位,为了在艰难的形势上顽强生存下来,刘承钧不可能把精力用在“灭周兴汉”上,先恐固自己的统治基础最要紧。刘崇和郭威有私仇,但他们都已经不在了,刘承钧和柴荣根本就没见过面,“国仇家恨”的程度不如刘崇,所以刘承钧最大的愿望就能守住河东,把家业平安的传给儿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刘承钧觉得这几年自己在河东的统治比较稳固,也想弄出点属于自己的特色。比如年号,乾祐年号还是十年前老大伯刘知远定的,没想到这个年号居然有四个皇帝在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奇迹。不过刘承钧早就瞧不上这篇老黄历了,哪年哪月的破旗?就象隔夜馍一般,吃起来味道就是不一样,换个吧。北汉乾祐十年(公元 957年)正月,刘承钧下诏,改汉乾祐十年为汉天会元年,并大赦天下(其实就河东那块地面)。用卫融为中书侍郎,段常为枢密使,蔚进主掌亲军。段常本名恒,宋朝史家为避宋真宗赵恒名讳,强行为段恒改了名。易恒为常的例子还有一个,汉文帝名刘恒,汉朝人也强行把北岳恒山改为常山,五代楚国学士拓跋恒也因为赵恒的缘故,“改名”拓跋常。在封建时代,皇帝的名讳是必须要避的,不然就是不大敬,古人经常改名字,避圣讳是一个很常见的原因。刘承钧这时还没有亲生儿子,只有两个养子,大的叫刘继恩,小的叫刘继元。说到这两位小王爷,来历非常有意思。刘继恩和刘继元同时刘承钧的外甥,但他们同母不同父,刘继恩本姓薛,刘继元本姓何。刘继恩的生父薛钊本是个军营小卒,后来被刘知远看上,做了侄女婿,一步青云而上。薛钊平生好酒,经常大醉,有次喝醉了,拔剑朝老婆刘氏就刺。刘氏反应机敏,脱掉外衣逃去。薛钊这时酒也醒了,害怕刘知远和刘崇要拿他开罪,抹了脖子。刘崇见小外孙可怜,便让刘承钧养起来,改名刘继恩。后来刘氏又改嫁给姓何的,生下一个儿子,没多久老何也死了,刘崇又发善心,再把这个小外孙过给刘承钧做养子,改名刘继元。刘承钧让大外甥刘继恩做太原尹,太原是北汉国都,做太原尹实际上就等于确定了刘继恩的皇储地位。刘承钧虽然被困在太原做“孤家寡人”,但并非对柴荣没有想法,刘承钧密使人去金陵和成都,连结孟昶和李璟,做为外应,因为他们最大的敌人都是柴荣,所以合纵战略是少不了的。虽然柴荣曾经大败过父亲,但那是旧历,不算数,刘承钧想给柴荣号号脉。正好此时柴荣再次率周军主力南下和李璟争夺淮南,同时周隰州(今山西隰县)刺史孙议得病暴死,刘承钧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便于北汉天会二年(公元 958年)二月,发兵攻隰州。周建雄军节度使杨廷璋见刘承钧偷奸取巧,气不过,派都监李谦博火速去守隰州。李谦博赶在北汉军来之前进入隰州,开始死守。北汉军杀到城下,开始攻城,不过李谦博善守城,打了几回没得手。杨廷璋觉得北汉军打累了,就派人入城约好李谦博,各带奇兵夜袭北汉军,汉军无备,被周军杀了个痛快,死伤千余,刘承钧见偷鸡不成蚀把米,只得自叹晦气,收兵回去。刘崇生前一直被郭威死死压下一头,刘承钧不甘心自己再做柴荣的配角,还想出头。北汉天会三年(公元 959年)五月,柴荣北伐契丹,中途得病,只好罢兵南还。刘承钧这次虽然吃了打,但心下痒痒,在边境上动手动脚,看能不能在臭水沟里摸出来条鱼来。刘承钧运气不好,摸来摸去,结果摸到了李重进这条水蛇,被李重进狠狠的咬了一口,死伤万把弟兄,刘承钧无奈,认命吧。一个月后,从汴梁传来重大利好消息:柴荣病死,幼子柴宗训即位。刘承钧大喜,还没笑完呢,又传来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的消息。刘承钧楞了:“赵匡胤是哪路好汉?想必不会比柴荣强吧。”刘承钧继位以后,其实已经得到好多次他自认为的好机会,可一次都没抓住,别说大鱼,一条小虾米也没摸过。不过刘承钧就这点好,愈挫愈勇,韧性很强,这次没摸到,下一次总该能摸到,人生最不缺的就是“下一次”。机会又来了,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原守潞州的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深感郭氏父子厚恩,不愿跟赵匡胤这个子侄辈混江湖。也难怪,李筠当年在唐明宗子秦王李从荣手下做亲卫军的时候,赵匡胤还是个吃奶的娃娃,李筠为郭家建立的功劳不逊于赵匡胤,凭什么给你下拜?算哪门子老大?不服!刘承钧闻讯大喜:“灭宋兴汉,正在此时!”派人带着蜡丸密信潜至潞州,劝李筠共同起兵灭掉赵匡胤。李筠不顾儿子李守节的苦苦哀劝,派判官孙孚、衙校刘继忠去太原向汉朝称臣,并请刘承钧发兵南下。刘承钧要的就是你这话,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刘承钧想去请契丹人一起帮忙,刘继忠承李筠之命,不希望契丹人掺和其中。刘承钧觉得两路兵马也够用的,北汉天会四年(公元 960年)五月,刘承钧亲领雄兵南下。行前,汉左仆射赵华劝刘承钧:“李筠恃勇寡谋,不足成大事,我们犯不得因为李筠得罪汴梁。赵匡胤雄才不下柴荣,万一彼引兵来犯我,陛下如何处置?”刘承钧根本听不进去。赵华说对了一半,李筠能力一般,但正如诸葛亮《后出师表》所言:“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刘承钧坐在河东等死终不是个办法,今天他不南下,赵匡胤早晚也要北上,不如见机行事。刘承钧率军来到太平驿(今山西襄垣西南),李筠率文武伏拜山呼万岁(给柴荣丢脸!),刘承钧封李筠为西平王,地位高于汉宰相卫融。不过李筠看到刘承钧只带了万把人,心中颇为后悔:“早知道刘承钧如此穷酸,我还跟他混什么?兵还没我多呢。”宴间,李筠哭道:“臣受本朝太祖皇帝、世宗皇帝厚恩,不得以为报,今天起事,为复故国故也。”也不知道李筠有意无意,北汉和周朝有“杀子灭国”大仇,刘承钧一听,脸立刻沉了下来,暗自思衬:“李筠如此怀念伪周,岂能忠事于我?不如拿掉李筠,自得潞州。”等李筠准备回潞州备战的时候,刘承钧派宣徽使卢赞做潞州监军,明摆着要架空李筠。卢赞也觉得自己是个人物,经常在李筠面前指手划脚。李筠和刘承钧本就不是一路人,勉强苟合一时,到底还是起了嫌憎。李筠只想灭掉赵匡胤为柴荣报仇,管不了刘承钧,留下李守节守潞州,自率三万精锐赴泽州(今山西晋城)扼守,北汉宰相卫融随军前去。赵匡胤知道李筠不甘心给自己做小,宋朝新建数月,留下李筠这个炸弹终究不是个办法。北汉天会四年(公元 960年)五月,赵匡胤亲征李筠。宋军的底子都是柴荣打下来的,战斗力没得说,宋军石守信、高怀德部在泽州城南遇上李筠,两军大战三百回合,宋军大获全胜,北汉监军卢赞战死阵中,李筠逃到泽州死守。赵匡胤痛打落水狗,北汉天会四年(公元 960年)六月,宋军马全义部狂攻泽州,随后赵匡胤赶到,督军急攻,烽火三举,遂克泽州。李筠上天无路,举族自焚,随军的北汉宰相卫融被宋军活捉。赵匡胤劝卫融识点时务,卫融慷慨答道:“我家四十余口衣刘氏之衣,食刘氏之食,受人之惠,反背其主,非忠也!今日被虏,也不会为陛下做事,早晚要逃回河东见我主。”赵匡胤大怒:“给脸不要脸,左右,打!”卫融被打的血流满面,痛呼:“大丈夫死得其所矣!”赵匡胤见他如此硬挺,大为感动,放回卫融,用良药治外伤,留在身边。随后赵匡胤兵发潞州,李守节不敢和赵匡胤作对,开门投降。正在太平驿“蹲点”视察工作的刘承钧闻知败报,这回总算领教了赵匡胤的厉害,不敢留下来和赵匡胤交朋友,吓的连夜撤军回到太原。刘承钧有些后悔没听赵华的建议,红着脸对赵华说:“卿可谓知人,李筠果然是个饭桶。此次朕全师而退,没损失什么,只是可惜了卢赞和卫融。”赵华心想:“你还不如李筠呢。跟着你也没什么意思。”向刘承钧告老归隐。刘承钧苦留不住,只好由他去,改任兵部尚书赵弘为宰相。此次南下,军队虽然没有损失,但人才却损失了不少,卢赞战死,卫融被俘,赵华又走了,身边没有什么智士。枢密使段恒给刘承钧推荐了名士郭无为,称其大才,郭无为本有机会跟郭威效力,但被郭威身边人给设计赶跑了,郭无为便隐身抱腹山。刘承钧久闻其名,有点利用价值,便召过来任宰相。段恒算是北汉的老臣,为人长于治事,但段恒什么都好,就是手伸的太长,居然管起刘承钧的家事来。刘承钧有个宠姬郭氏,准备册封为妃,但段恒却说什么:“此女出身卑微,不足母仪天下。”估计段恒反对郭氏为妃不是这个原因,而是郭氏没出钱喂饱段恒,郭氏恨透了段恒,俟机报复。四北汉天会七年(公元 963年)七月,北汉宿卫殿直行首王隐、刘昭等人密谋造反,事机不密,被官府给拿了,咬出段恒是主谋。郭氏觉得机会来了,极力在刘承钧面前搬弄是非:“恒心不善,留之必成国难。”刘承钧爱女人胜过爱人才,先罢段恒出任汾州刺史,然后遣使去汾州,勒死段恒。段恒和契丹的关系不错,契丹皇帝耶律璟听说段恒无端被杀,大怒,派人责骂刘承钧:“翅膀硬了是不是?遇事也不给老爹打个招呼,私改年号,收纳李筠,擅杀段恒,儿有三大罪,父岂能不问!”刘承钧下半辈子全指望契丹人帮忙了,一旦契丹变心,自己将死无葬身处。只好奴颜卑膝向契丹父皇帝认错。耶律璟根本没瞧得起刘承钧,冷言冷语给打发过去。刘承钧觉得人生很无趣,辛苦一世,均为儿女谋稻粮,真的没意思。刘承钧参透了不少,开始信起佛来,他把五台山高僧继容请来做法事。这个刘继容籍籍无名之辈,可他的父亲却大名鼎鼎。刘继容是五代前期“大燕皇帝”刘守光的儿子,刘守光死时,刘继容年幼,侥幸逃难。后来在五台山做和尚,而且刘继容是个做生意的好材料,念经之余,发了不少的财。刘承钧贪图刘继容钱财,所以招过来向他讨教致富门路。虽然刘承钧想逃避现实,但现实是永远逃避不了的,即使把头钻进沙中,但屁股还露在外面,终免不了被人踢上一脚。刘承钧钻够了沙子,探出头来一看,自己依然夹在辽宋之间,北边的干爹贪婪无度,南边的赵匡胤野心勃勃,刘承钧急火攻心,又没有办法。刘承钧对宰相郭无为叹道:“朕无亲子,只有继恩、继元两个外甥,但他们两个能力有限,朕恐刘家基业,旦夕必毁在他们手上。”郭无为也没什么办法,只好默然不应。相比于耶律璟,赵匡胤虽然对河东虎视耽耽,但赵匡胤为人却比较和善,不象耶律璟那么粗野。赵匡胤曾经让人给刘承钧捎话:“朕知河东和周家世仇,河东屡次南犯,朕能理解汝之苦衷。现在朕做天子,和你们刘家素无仇恨。但为天下苍生计,这样耗下去有什么意思?是个男人,我们尽出精锐,聚于太行,决一死战。”刘承钧哪敢和赵匡胤决战?手上几万个弟兄还不够赵匡胤下酒的。为了避免赵匡胤打河东的主意,派人去汴梁,向赵匡胤装可怜:“河东地寡兵弱,难当大朝十分之一,若大朝来战,承钧必死。只是承钧守父伯基业,不敢少怠,万一刘家血脉毁在承钧手里,将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赵匡胤真是个性情中人,见刘承钧说的凄惶可怜,大发善心,对使者笑言 “回去告诉刘承钧,朕知刘承钧仁孝,谁其无祖宗?终朕之世,必不北向,给刘家的留条生路。”刘承钧闻说大喜,不知说了多少赵匡胤的好话。其实赵匡胤明显是在骗人,之所以现在不动河东,是因为赵匡胤的统一战略是先灭南方小国,积蓄实力后再北灭河东。如果河东没有契丹做后台,赵匡胤早就发兵了,岂会一等就是十几年?当然赵匡胤“天性仁恕”,即使灭了河东,也不会把刘承钧怎么样。当然,最主要的是刘承钧身边没有花蕊夫人这样的绝色,不然不出七天,刘承钧也会被赵匡胤给“想”死了,哈哈。刘承钧已经在河东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威福享尽,大限也快到了。北汉天会十二年(公元 968年)的七月,刘承钧一病不起,临死前持郭无为之手,泪流满面,让郭无为看他薄面,好生辅助刘继恩,能活哪天算哪天吧。未已,刘承钧病死。刘继恩在养父死后,还没敢立刻继位,先派人到契丹告哀,得到耶律璟的允许后,才放心的在太原称帝,并尊养父为孝和皇帝。契丹人是如何对父祖熙气指使的,刘继恩清楚的很,他根本不敢招惹契丹人。而汴梁城中的赵大皇帝,听说刘承钧死了,大喜,也顾不得曾经许给刘承钧的“千金之诺”,本来就是哄弄小孩子的嘛,何必当真。北汉天会十二年(公元 968年)八月,赵匡胤布局河东,对刘继恩下手。以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南院使曹彬为一路,建雄军节度使赵赞、绛州防御使司超、隰州刺史李谦溥为一路,棣州防御使何继筠、怀州防御使康延沼为先锋,北上伐汉。此时的刘继恩正在城外为养父守灵,虽然古训“礼不伐丧”,但相对于“礼”,世人更看重的是利,礼是虚的,利才是真的。宋军大进,在洞涡河一线大败北汉军,北汉军民看赵匡胤这次来绝非是顺走几头牛、几只鸡那么简单,恐怕这次刘继恩真的躲不过去了,人心大乱。北汉供奉官侯霸荣是个反复小人,曾经在刘承钧和赵匡胤之间来回穿梭(想起李仁达来了),侯霸荣见势不妙,赵匡胤实力太强,刘家的快要失势了,不如借刘继恩的人头去投赵匡胤,立下大功一件。北汉天会十二年(公元 968年)九月,侯霸荣趁人不备,窜出城溜到刘继恩居室,横刀大喝:“宝贝,拿头来!”刘继恩正在哭丧,见侯霸荣执械进来,大惊失色:“做甚?”起身就逃,但没跑两步被侯霸荣追上,一刀杀死。刘继恩从即位到被杀,只有六十六天,死时三十四岁。宰相郭无为闻变,速遣甲兵来拿侯霸荣,侯霸荣只恨自己被双翅膀,被官军活捉,乱刀劈死,为刘继恩报了仇,随后众人迎立刘继恩同母弟刘继元即位太原。不过坊间一直传言,是郭无为派侯霸荣刺杀刘继恩,然后再杀侯霸荣灭口的,不过史书上也没有确凿证据,只是“并人疑无为初授意于霸荣,后杀之以灭口也。”刘继恩“纯孝”,而他的这个同母弟刘继元却心肠歹毒,上任后开始烧火,第一把火烧向世祖刘崇的儿子们,刘继恩杀掉刘镐、刘锴、刘锜、刘锡这四位叔父,刘崇的小儿子刘铣机灵过人,假疯卖傻,侥幸逃过一劫。随后刘继元又想起自己发妻段氏被养母郭氏欺侮过,虽然后来段氏发病身亡,但刘继元却把这笔账算在了郭氏的名上,派腹心人范超在孝和皇帝灵前绞杀了郭氏。刘继元觉得该死的人都死了,浑身轻松。可惜刘继元天生就不是一个享福的命,他想轻松,赵匡胤还不答应呢。没过几天,宋军主力就杀到太原城下,赵匡胤写信给刘继元:“尔若知机,朕不负你,拜尔节度平卢军,另,郭无为可守安国军。”郭无为没想到自己在赵匡胤的地位如此之高,琢磨起来:“跟刘继元这个小国寡君实在捞不到多少油水,不如跟着赵匡胤做大镇节度。”动了心。可刘继元却觉得这买卖太不划算,平卢军地处山东,周边都是赵匡胤的人马,何况赵匡胤也不会让自己掌兵权,被赵匡胤当鸟养着,还不如自做小国皇帝。刘继元手下多不同意,郭无为不想放过这个好机会,开始演戏,拔剑狂号,做自杀状。刘继元不清楚郭无为肚里有几条蛔虫,忙下座制止郭无为,并坐于上,问: “公何苦如此?”郭无为假装好人,叹道:“陛下大误矣,河东军数万而已,怎么能挡住宋军百万虎狼师?不如从了宋主,至少还能保全富贵。”刘继元脸色难看起来,知道郭无为想当宋朝的安国军节度使,不想和自己穿一条裤子了,当然不从,继续死守。并急使告于契丹,耶律璟不敢大意,北汉天会十二年(公元 968年)十一月,耶律璟遣南院大王耶律挞烈率军来救太原,宋军暂时没得手,又见契丹援军前来,只好后退。从客观形势上来看,郭无为说的很有道理,区区河东,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顶住赵匡胤,灭亡是迟早之事。只是郭无为劝刘继元降宋并非出于公心,而是出于私利。历史上那些“为了统一而曲线救国”的豪杰们也都是这样,降敌虽然出于私计,但他们“客观”上却“顺应”了历史潮流,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肯定 “曲钱救国”,谁就敢说当时赵匡胤就一定能统一天下?李存勖何其强?夷强梁,败契丹,扫两川,威震天下,结果如何?刘继元虽然国小兵弱,但在李克用之时,谁能想到朱梁居然被李克用的儿子灭掉?应该结合现代的历史发展,再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审视历史,因为历史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纯粹以现代眼光看历史,必然会犯下主观的错误。赵匡胤此时又改变“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决定先拿刘继元开斋,北汉天会十三年(公元 969年)二月,赵匡胤亲征河东,留皇弟赵光义守汴梁,大军北上。此时契丹皇帝耶律璟因残虐好杀人,被手下给杀了,立耶律阮的儿子耶律贤为契丹主。刘继元对此并不在乎,他只在乎契丹的援助,反正继续给你当干儿子,当然,你得帮忙。宋军北进,北汉侍卫都虞侯刘继业(江湖人称金刀杨令公杨业的便是)、马进珂在团柏谷(今山西太谷西)准备迎战,先派指挥使陈廷山去侦探军情,不料陈廷山临场变节,投降宋军前部李继勋。刘继业和马进珂觉得自己实力太弱,不够李继勋包饺子的,逃回太原。刘继元见二人如此不中用,大怒,夺去二人兵权,软禁城中。宋军随后赶到太原,大军围城。三月,赵匡胤大驾光临太原城下。刘继元自恃有契丹援兵,不怕赵匡胤,竭力死守太原城。太原是北国重镇,城墙高大坚固,宋军打了两个多月也没攻下来。到了五月,赵匡胤决定请龙王爷来帮忙,掘汾河水灌城,水势汹涌,灌入太原外城,城中一片汪洋,太原军民惊恐万状。宋军划艇攻城,北汉军在城上未进水处设障,宋军一通乱箭,虽然防御工事没有建起来,但汾河水中的水草却因为入水口被堵住,外溢城下,流遍宋营。北汉宰相郭无为前次没有降宋,这次见赵匡胤亲来,自然不想错过好机会,再次劝刘继元:“亡国在目前,陛下此时不降,日后还有降时邪?”刘继元仗着契丹的力援,觉得还能坚持下去,不听。郭无为心中大怒:“你慢慢玩吧,老爷走了!”,准备降宋。不过刘继元非常痛恨郭无为,此人在身边实在是个威胁,万一郭无为狗急跳了墙,里应外合,那就麻烦了。太监卫德贵不知道从哪得到郭无为企图越城出降的消息,告诉了刘继元。刘继元火冒三丈:“老匹夫!知道你不是个安份的人!”派人察拿了郭无为,就地处死。五十五年前柴荣北伐太原,下起连旬大雨,军士多病,不得已撤军。这回赵匡胤又重复了柴荣昨天的故事,天降大雨,加上草地湿滑,宋军对这种恶劣天气极不习惯,纷纷病倒。加上契丹北院大王耶律乌珍率兵连夜色驰至太原,下营城西无水处,击鼓狂呼,一是给城上的北汉军加油助威,二是吓唬宋军。宋军不知对方来历,惊慌自乱。赵匡胤实在没有办法,北汉天会十三年(公元 969年)五月,赵匡胤下令撤军。因事出仓促,宋军丢下军粮茶布数十万,宋军撤走后,刘继元出城把这些宝贝全都打包运进城。北汉连年用军,财政状况极其糟糕,得到这些东西,够刘继元吃上几年的。如此相似的过程,刘继元自然想起外佬爷刘崇当年迫退柴荣的事情,心情大好:“赵匡胤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柴荣比你强多了,他都拿河东没办法,你又如何小瞧了人?”到了天会十九年(公元 974年)的正月,刘继元下诏改元广运。当然这回刘继元长了记性,先通知契丹的“父皇帝”,然后才敢改元。这两年赵匡胤改变战略方向,主攻南线,刘继元才能喘出气,赵匡胤真要是天天缠着河东,估计刘继元早几年就得到汴梁报道去了。北汉广运三年(公元 976年)十月,宋朝大皇帝赵某不明不白的崩于万岁殿,他的宝贝兄弟赵光义不明不白的即位。赵光义继续奉行“先南后北”的战略,这时江南只剩下吴越的钱俶和泉州的陈洪进,都比较好对付,钱俶已经被宋朝吓破了胆,二年后,把老祖钱鏐辛苦半辈子打来的基业打包送给赵太宗,当然不给也可以,只是麻烦赵光义出兵练练钱俶,早晚还是个亡字。至于陈洪进,比钱鏐还油滑水灵,泉州区区弹丸地,给陈洪进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和赵光义过不去,只好交出泉州,到汴梁养老。放眼中原,幽燕以北是契丹,泽潞以南是宋朝,中间只剩下一个不伦不类的北汉小朝廷。自宋朝建国以来,先后灭掉荆南、湖南、蜀、南汉、南唐、吴越、泉州,唯独河东在契丹扶持下顽强生存了近三十年。在宋朝周边各政权中,北汉 “命”最硬,当然也最好,因为有个契丹干爹给刘家的撑起了保护伞。最后灭掉河东,是柴荣、王朴二十多年前就制定好的战略,赵氏兄弟只不过是执行人而已。赵光义一代雄主,自然不能放过刘继元,不然,所谓统一只能成为后人笑柄。北汉广运六年(宋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 979年)正月,宋太宗赵光义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召良将,起雄兵,遣使分告各国北伐事。以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帅,总率三军,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四将各为一路,分攻太原四面。再派云州观察使郭进驻守石岭关(今山西忻县南),防御南下的契丹援军,另使阁门使田仁朗、供奉官刘绪做为后勤总接应。刘继元得信,巨大的恐惧涌上心头,知道赵光义此次不象是玩虚的,隐隐感觉不安,再遣人向契丹求救。契丹皇帝耶律贤很讨厌赵光义闹出这么大动静,派人来问赵光义:“南朝伐汉,打的甚么旗号?”赵光义回答的堂堂正正:“河东久讳王命,肆行不道,虐治万民。为天下计,为黎庶计,朕当自讨之,以谢天下!若北朝能识天命,两家欢喜如初始,如果北朝救汉,则南北失和,唯有死战!”二月,赵光义下诏亲征,留右仆射沈伦守东京,大驾北行,不夷平河东,赵光义看样子是不会罢休的。同时,契丹援军南府宰相耶律沙部、冀王耶律挞烈部、南院大王耶律斜轸部、枢密副使耶律抹只部南行救汉。三月,宋军郭进部在白马岭(今山西盂县东北)大败契丹军,耶律挞烈战死阵上,耶律沙也险些成为刀下鬼,正危急时,耶律斜轸赶到,万箭齐射宋军,宋军被射退,耶律沙、耶律抹只勉强逃生。败报传进太原城中,刘继元惊哭:“休矣!奈何?!”奈何?没奈何了。宋军数十万虎狼兵将太原城围个水泄不通,鸟飞不过。同时宋军分部攻取太原周边州县,解晖部克隆州(今山西祁县东观)、折御卿部克岚州(今山西岚县),其他诸州县,也多被宋军攻下。四月,赵光义亲幸太原,先射信入城,劝刘继元早降,刘继元这时还不甘心受死,继续死守。赵光义大愤,督军急攻,赵光义这时还有点千古一帝的模样,被甲胄,持剑上阵,指挥诸路攻城。侍卫劝赵光义小心,赵光义说了很感动将士的话:“将士们不怕死,难道朕是怕死徒乎?!”众人一听,激动万分,狂呼冲城。一时没攻下来,赵光义命数万弓箭手蹲在陈前,举弩向城齐发,齐向太原城上射箭,北汉军吓的都躲起来,宋军太猖狂了,受不了。即使如此,宋军还是没有破城。这场太原之战打的极为艰苦卓绝,刘继元不服输,甚至花钱收购宋军射上城的箭,每箭十个大钱,刘继元收集了一百多万支箭,准备反射宋军。打了一个多月,赵光义不想再等下去,亲赴西南营中,于夜间大发将士攻城。宋军涌前攀云梯而上,城下鼓角齐鸣,声势惊天动地。经过一夜苦战,于黎明时分,宋军攻下羊马城。北汉宣徽使范超槌城来降,可宋军以为范超要找他们打架,一刀砍死。刘继元闻得范超出降,诛死范超家小(冤乎哉!),仍然不降。赵光义又在城南指挥攻城,宋军已经北汉军折磨的近乎失去理智,大呼: “皇帝待我何厚,今日死于此,无憾!”山呼海啸般冲击南城。刘继恩在城中听城外嘶喊大作,吓的魂飞魄散。北汉前左仆射马峰正抱病在家,想来想去,知道这次无论如何都逃不过去了。让人抬他入宫见刘继元,痛哭相劝:“陛下!天数已定,太原不过今日,必陷于宋。覆巢之下无完卵。再犹豫不决,宋军一入,刀兵无情。陛下为太原百姓计,为刘氏血脉计,请速纳降。”刘继元想来想去,他清楚,再打下去,等宋军破城,杀红眼了的宋军绝不会放过自己,与其殉国,不如投降吧,至少还能活命。当日夜,刘继元写好降表,派客省使李勋出城见赵光义,表示愿意投降。赵光义大喜,率文武登太原北城,开始喝庆功酒。天刚放亮,刘继元就带着河东文武素衣白帽来到北城,跪拜请降。赵光义好言相劝,就算赵光义想杀刘继元,这时也绝不是动手的时候,大不了回汴梁,再送刘继元一瓶牵机酒。刘继元也害怕赵光义下杀手,干脆把罪过都推过别人身上,伏地痛哭请罪:“陛下幸太原之日,臣即欲来降,奈何大军中的亡命人怕死,强迫臣于陛下战。”赵光义大怒立命侍从察拿这些宋军中的“败类”,皆斩于城下。北汉广运六年(公元 979年)五月,北汉灭亡。从公元 951年刘崇在太原称帝,到刘继元出降,历二十九年。赵光义封刘继元为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带回汴梁养起来。赵光义留户部郎中刘保勋知太原府,大驾发还汴梁。走前赵光义“阴贼险狠”的毛病再次发作,命毁掉太原旧城,移治榆次。古城太原自公元前 497年建城,历经千年沧桑,自古就是天下重镇,北国名都。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身影:刘琨、高欢、高洋、李世民、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一代代历史人物在这里崛起,走向大历史的舞台,在历史的天空中谱写了一段段让人难忘的历史篇章,有巧夺天工之作,也有涂鸦之作(比如石敬瑭这个三流画家)。历史在公元 979年的这一天凝固,古城太原的风流被历史的狂风吹的无影无踪,虽然新太原随后崛起,但却掩饰不了太原城的道道伤痕,赵光义,一代风流人物,做出如此不风流的愚事。他不仅害死了一代词宗李煜,还扼杀了一代名都太原,虽其有功,亦不能掩其罪之大也。在五代十国中,北汉最后一个建国,也是最后一个亡国。当代李存勖在太原如何风流,那时的太原,那时的五代十国,何其风流,公卿如云从,名将似雨落,让人惊叹历史的造化。一切都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后,动荡于中华大地的藩镇之乱,中经五代十国的扩大,到了赵光义手里,结束了。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附录一拥抱朝阳——契丹的兴起一十世纪的中国,是个天崩地裂的年代,自安禄山、史思明作乱中朝以来,大唐帝国对潼关以西地区的统治几近崩溃,到了懿宗以降,发源于山东的王仙芝、黄巢农民大起义彻底摧毁了唐朝中兴的最后一丝希望。纵观天下,鹿鼎犹在,狐兔狂奔,各方势力多假尊王之名,行专霸之实。灭人国,夷人族,“毁”人不知倦怠。唐帝国丧失的不仅是在藩镇心中至高无上的皇权与威望,在周边各臣属于大唐的藩邦中,也不再视唐朝为畏虎,人人皆可欺之。曾经威赫东方的大唐帝国的领土急剧缩小,吃得最饱的当属吐蕃。原先只占有今青藏高原的吐蕃乘唐朝衰落之时,蚕食西域和陇凉地区,一跃成为西方第一大国。北方形势也不容乐观,回鹘的崛起也对唐朝的安全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多次攻击唐朝。东北方向的形势比较复杂,广褒的东北平原上居住了许多民族,其中以渤海国最为强大。武周圣历元年(公元 698年),粟未靺鞨首领大柞荣在东北松花江流域建立起渤海国,定都上京(今黑龙江宁安渤海镇)。渤海国初称震国,开元三年(公元 713年)二月,唐玄宗李隆基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部为忽汗州,也就是唐朝的羁糜州,实际上是个独立的民族政权。渤海国极盛时,地跨今中国辽黑吉和朝鲜、远东沿海地区的各一部分,有五京、十五府、一百多个县。渤海国的封建化程度比较深,建国初始就全面模仿唐朝制度,经济繁荣程度在东北首屈一指,史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帛系,龙州之幺由、位城之铁、卢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凡都之李、乐游之梨。”渤海国的文化也非常发达,对邻国日本的影响比较大。就是这样一个“翻版唐朝”在传了十五位渤海王之后,在五代后唐同光四年(公元 926年)正月被消灭,渤海大諲譔牵羊出降,渤海国灭亡。而灭亡存在渤海国的不是别人,正是后来与宋朝峙立南北长达二百年的契丹大辽国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也译耶律按巴坚)。受《杨家将》的影响,我们对契丹大辽国并不陌生,听过说书的朋友,肯定知道萧燕燕这位契丹女强人,萧燕燕的名气甚至大于开国始祖耶律阿保机和攻入汴梁的耶律德光。其实在唐朝时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契丹人,只不过名字汉化了,不易被人察觉而已,,就是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的唐朝名将李光弼,闲话暂时讲到这里,下面切入正题。契丹,也译作“乞塔”或“吸给”,意思是为镔铁,关于契丹的起源,最常见的观点认为契丹出自鲜卑族宇文部。契丹共有八大部: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洁部、黎部、吐六于部,相传契丹祖先奇首可汗曾生有八个儿子,各为一部,后来渐盛,遂成八部。契丹民风剽悍,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性格,契丹人认为父母死后哭泣是胆小的表现。葬礼也比较特别,把父母的尸体放在树上,三年后才进行火化,并洒酒为歌:“冬月时,向阳食,若我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北魏时期,因受到高句丽的侵袭,契丹各部南下归附北魏,活动于辽河流域一带。这时的契丹还处在氏族社会,从隋唐到唐末五代这漫长的三百多年中,契丹的原始氏族社会基础渐渐瓦解,直到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大辽国,经过五六十年的努力,契丹民族的封建化才彻底宣告完成。耶律阿保机,小名啜里只,生于唐懿宗李漼咸通十三年(公元 872年)。按照老规矩,史家开始大肆吹捧耶律阿保机,说阿保机生的时候红光满室,体有异香,块头挺大,跟三岁的孩子差不多,三个月大时就会走路说话,都是些老掉牙的故事,说了也没人信。阿保机长大后,身长九尺,约今两米左右,力大无比,能开三百斤的重弓,他能射穿一寸厚的铁板。因为阿保机长相帅气,又有武艺,所以当上了挞马沙里。在契丹语中,挞马是指众人,沙里是指郎君,也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管人干部。后来阿机保屡立战功,连破小黄室韦、越兀、乌古、六奚等部,契丹人尊称阿保机为阿主沙里,阿主就是父亲或祖父。到了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 901年),契丹可汗习尔病故,族人钦德立,即为痕德堇可汗。因为阿保机能征善战,所以钦德让阿保机做夷离堇,就是统管军马的官,相当于中原政权的马军都指挥使之类的职务,当起了钦德的“保洁员”,专门“打扫卫生死角”,哪个不听话的,就讨伐哪个。在东北一带的室韦、于厥、奚等部都做了耶律阿保机的手下败将,俘虏牛羊无数,钦德自然要重赏阿保机,改任阿保机为大迭烈府(即迭刺部)夷离堇。天复二年(公元 901年)七月,耶律阿保机大起族兵四十万,攻掠河东,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此时正在和汴梁的朱温大打出手,没功夫顾及甚么阿保机。阿保机大赚了一票,契丹人吃饱后才回家。耶律阿保机的大名响彻北方蕃汉之地,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唐天复三年(公元 903年)十月,痕德堇可汗拜阿保机为于越,董统军国重事。于越不是专职,而是一种尊职,级别非常高,“非有大功德者不授”,相当于汉官的太尉、相国之类,有实权则名重,无实权则名虚的那种。阿保机手头的本钱越来越多,自然就有了新的想法,加上钦德晚年令政不修,国事废驰,契丹人多离心。唐天祐三年(公元 906年年)十二月,痕德堇可汗钦德病死,国中无主。八部大人相议,觉得阿保机很有才干,便一致推举耶律阿保机为可汗。阿保机刚刚做了大汗,就坐不住了,契丹地盘不大,人口太少,唯一的办法就是南进中原。中原距离契丹最近的就是河东,阿保机要吃饱肚子,不管你河东河西。阿保机大起契丹兵三十万,南侵河东。自从在上源驿差点被朱温给宰了之后,李克用就视朱温为不共戴天的死敌,必欲灭之而后快。可惜李克用屡战朱温不胜,河东在李克用时代一直被朱温死死压住,今天打两巴掌,明天踢两脚,李克用的日子过的非常窝心。李克用全力以付要招架朱温,实在腾不出手来对付不知从哪冒出来的耶律阿保机。李克用派人向阿保机求和,阿保机见李克用有所准备,不知道李克用的底细,也不敢贸然动手,便答应了。二人在云州(今山西大同)东城相见,言谈甚欢,二人约为兄弟,李克用比阿保机大十八岁,自然是哥哥。酒间,李克用告诉阿保机:“看兄弟也是个做大事的人!唐室微弱,权柄为逆贼朱温所夺,哥哥我准备今年冬天大起雄师,南下灭掉朱三,兄弟如果有兴趣,可派两万骑兵跟着我一起做下这场好大事业。”阿保机口头先答应下来,至于以后如何,看情况再说。阿保机回去之前,送给李克用三千匹马,河东部将眼都直了:“三千匹马说给就给,阿保机真是个大财主。”纷纷劝李克用乘机把契丹军的马全都夺过来。李克用好歹也算是个君子,不象朱三,哪能干这缺德事,不同意:“朱温还没灭呢,哪能再自找个强敌?万一两方夹攻河东,到时怎么办?”阿保机实在不象话,刚离开河东,就翻脸不认李克用了。四月,梁王朱温废掉唐朝小皇帝李柷自立,建立大梁朝。消息传到契丹,阿保机知道单是踩在李克用一条船上不可靠,脚踩两条船才是聪明人所为。阿保机派袍笏(契丹官名)梅老事着宝马若干、美女若干、貂皮若干来到汴梁,来拜朱温的码头,请求册封。朱温是什么人?千山越过,万水趟过的老油精子,比阿保机更加狡猾,收下宝贝后,朱温给盼星星盼月亮的阿保机写了一封信:“太原余孽屡作乱于朝廷,为天下大患。如果卿能率精壮马步军南下敲掉该死的李克用,朕就册封你。”不过朱温随后又想:自己多一个朋友,李克用就多一个敌人,为了虚名便浪费一个朋友实在不值。朱温派司农卿浑特赴契丹册封阿保机,并约为甥舅之国,让阿保机俟机南侵河东。李克用知道后,气的半天说不出话来,这年头怎么人都这么狡猾无耻?梁开平二年(公元 908年),李克用病故太原,临死前告诉儿子李存勖: “阿保机曾经和我把臂为盟,结为兄弟,谁料到这厮是个白眼狼,竟然归附朱贼,以后你要为我雪此恨!”阿保机联系上了朱温,心中就不再怵什么李存勖,小毛孩子,懂个什么。便把阿保机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内政建设上。因为唐朝末年藩镇大乱,互相攻杀,所以许多汉人都亡命契丹,来找阿保机讨口饭吃,阿保机知道人才难得,多加重用。契丹南边有两个大邻居,一个是河东李克用,一个则是幽州的刘守光。刘守光是什么样的人,阿保机很清楚,毕竟他们之间经常闹点矛盾,有时也大打出手。不过终究没什么大恨,打累了就和好。刘守光经常派人去契丹打打秋风,刘守光手下有一位名士,名叫韩延徽,是前蓟、儒、顺三州刺史韩梦殷之子,韩延徽天资聪颖,饱读书,善文字,深受前幽帅刘仁恭的器重。后来刘守光当政,便擢为幽州观察度支使。刘守光为了对抗河东,便派韩延徽出使契丹。耶律阿保机想在韩延徽面前耍耍威风,让韩延徽以臣礼来见,韩延徽是中原大郡的名士,哪认得你这个“蛮夷寡君”,宁死不屈膝。阿保机见他如此驳自己的面子,不由得大怒:“是儿不畏我乎!”把韩延徽扣了下来,准备让他去喂马。皇后述律氏知道后,忙来劝谏:“韩延徽南朝大贤,陛下怎么能辱他如此?”阿保机觉得有道理,再把韩延徽叫来,纵论天下大势,韩延徽纵横驳辩,雄论滔滔。阿保机大喜,他现在最缺的就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得到韩延徽,胜得千金,便请韩延徽留在契丹帮忙他做大事。韩延徽衡量一下阿保机和刘守光,觉得还是阿保机更有出息,就留在契丹,阿保机拜为军师,事必询问。韩延徽劝阿保机开府建牙,学习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胡汉分治,并建造城池,以安顿逃奔契丹的汉人,劝汉人多生育,同时让汉人开垦荒地。汉族农民有了地种,自然不再想家,天下之大,哪里安得身,哪里便是家。契丹的汉人人口和土地急速增加,也大大增强了契丹的国力,阿保机惊喜万分,视韩延徽为再世诸葛亮。史称“契丹威服诸国,于延徽有力焉。”二契丹经过韩延徽的改革,国力大长,转眼间,阿保机的两个“任期”就要过去了,按照契丹的老规矩,八部大人每三年进行一次选举,族人推举一位有才能的人做大王。阿保机自恃马壮兵强,不想放弃王位,七部大人见阿保机如此“破坏民主”,非常不满,在阿保机讨伐黄头室韦回来时,七部大人再逼问阿保机:“到底什么时候大选?”阿保机被逼的没办法,只好交出了象征最高权力的鼓旗,不过阿保机当然不愿意就这样退位,他骗七部大人:“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这位子我实在舍不得,不过又不能破坏制度。我手下多是汉人,他们也不习惯咱们的规矩,这样吧,我带他们去汉城(今河北滦平西)居住,另为一部,至于大王选举,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众人见他愿意退出游戏圈,自然高兴。可他们也没多时间高兴的,不久,阿保机就发兵攻灭了八部,废除八部大人制度。契丹的氏族社会基础被彻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中原政权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当然没有中原政权那般严密。虽然耶律阿保机严重破坏了“民主制度”,但此举对于契丹民族后来的封建化起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扫掉这些讨人嫌的部落酋长,阿保机已经不满足于做什么契丹主,听起来也不霸气。梁末帝贞明二年(公元 916年)十二月,契丹迭刺部大人耶律阿保机在迂王集会埚称帝,国号大契丹,建元神册元年。立回鹘妻子述律氏为皇后,契丹人多称耶律阿保机为“天皇王”。虽然耶律阿保机在梁贞明二年建国,但要算起公历,这一年已经是公元 917年的一月,所以一般也认为契丹建国于公元 917年。契丹神册二年(公元 917年)二月,晋王李存勖的弟弟威塞军防御使李存矩因为治军不力,被乱兵杀死,奉前寿州刺史卢文时为主将。李存勖见弟弟被杀,自然大怒,派河东头牌周德威率兵来杀乱兵。卢文进等人哪是周德威的对手,输的一蹋糊涂,只好亡命契丹。耶律阿保机正打算找李存勖下口呢,正好卢文进跑来了,阿保机非常高兴。阿保机亲率三十万契丹军南下攻幽州,在新州大败河东、镇、定联军,把周德威给打跑了。契丹军虚张声势,号称雄师百万,进围幽州。李存勖正全力和朱友贞对峙于河上,见阿保机前来捣乱,大骂阿保机无耻。再派名将李嗣源、李存审、阎宝率河东马步军七万从易州会和,然后在幽州和契丹大战一场。契丹军万余铁骑横于阵前,河东军无不失色。李嗣源身经百战,从没怕过谁?李嗣源带着一百多个不怕死的骑兵,摘掉盔甲,扬鞭操胡语大喝:“我先王待你不为薄,何苦相逼如此?晋王命我将天下雄兵百万直进于此,与你决战,一战必杀尽契丹人!”说罢纵军大进,河东军随后狂潮般攻杀过来,连发火箭,契丹军没想到河东军如此玩命,大败而去,耶律阿保机带头狂逃,丢下牛羊马只无数,狼狈回到国内。阿保机弄砸了一桌好酒菜,很不甘心,契丹天赞元年(公元 921年)十二月,成德军节度使王镕被养子张文礼(王德明)杀死,自立为军主。李存勖发兵来讨,阿保机觉得机会来了,不顾述律皇后的坚决反对,再次南下刨食。如果阿保机碰上的对手是李克用,或许还有机会取胜,可偏偏遇上的是李存勖,契丹军和河东军在望都(今河北望都)大战,契丹军差点活捉了李存勖,可惜没有得手,被河东军一阵反攻,大败而逃。两次大败,让阿保机对李存勖的军事能力有了切身体会,没事再也不去招惹这位少爷的,转攻实力相对较弱的渤海国,一举攻下渤海东部门户扶余城(今吉林四平),阿保机以长子耶律突欲为东丹国王,也称人皇王。天赞三年(公元 923年)十一月,李存勖大军攻入汴梁城,朱友贞自杀殉国。李存勖此时的威望达到了最高点,可惜这同时也是他走向地狱的开始,李存勖得志后,从军事天才立刻变成了政治白痴,在中原胡闹了三年,在契丹天赞六年(公元 926年)六月,李嗣源在魏州叛乱,杀向洛阳。洛阳又发生大乱,李存勖被乱兵杀死。被人“强迫”入京“谢罪”的李嗣源做起了后唐第二代天子。后唐天成元年(公元 926年)七月,也就是李嗣源继位两个月后,李嗣源派供奉官姚坤去契丹告哀,李嗣源的意思是让耶律阿保机承认他这个新皇帝,可没想到可爱的耶律阿保机居然能和姚坤上演一场难得的舌战,其精彩程度,绝不逊于诸葛亮舌战群儒。阿保机听说李存勖死了,放声大哭:“我的朝定儿(汉语即朋友之意)!闻你有难,我方欲救之,因渤海国未息,不便前去救你,不意出此变故。”哭了一会,阿保机责问姚坤:“新天子明明知道庄宗有难,为何不相救?!”姚坤狡辩:“魏州离洛阳太远,够不着。”阿保机不饶他:“新天子为什么要自立为帝?”姚坤有些招架不住,勉强答道:“新天子浴血三十年,领兵三十万,天意如此,岂可违?”阿保机知道就算说死姚坤,李存勖也活不过来,只好叹道:“我儿喜酒及色,不恤军民,所以亡身。我现在不敢牛饮,不敢玩乐,就怕象我儿那样亡国。”然后又冷不防的射了姚坤一箭:“我与新天子无仇,愿意和贵朝和好,只要你们答应割让河北地,我有生之年绝不南下。”姚坤气的直摇头:“这事陛下和我说没用,得问我朝天子答应不答应。”阿保机大怒,把姚坤投进了大牢。过几天又把姚抻提了出来,和言悦色的说道:“我知道你家皇帝舍不得河北,那就把镇、定、幽州给我吧,我不嫌地盘小。”并拿出纸笔让姚坤画押,姚坤哪肯干这卖国的勾当,根本不理他。阿保机气的直咬牙,要举剑要杀姚坤,幸亏韩延徽苦劝,这才作罢。阿保机南下不成,便继续攻打渤海国。经过二百多年的建设,渤海国的经济非常繁荣,并不比河北差。但是渤海大諲譔昏庸无道,国人多叛逃,渤海国势远不似大柞荣时期强盛,阿保机早就盯上了渤海这块肥肉,如果能得到渤海,足以抵销“失去”河北的“损失”。契丹天赞六年(公元 926年)七月,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大起雄兵,皇后述律氏、皇长子人皇王耶律突欲、皇次子元帅太子耶律耀库济俱行从军,惕隐耶律安端、前北府宰相萧阿古只率万余骑兵为前锋,大举进攻渤海国。契丹虽然拿南朝没什么办法,但对付早就衰落了的渤海国还是绰绰有余,契丹前部数破渤海兵,渤海国人大恐。仅仅二十多天,契丹兵就攻到了忽汗(今吉林敦化)城下,渤海大諲譔走投无路,只好开门投降阿保机,在东北立国长达 229年的渤海国从此消失。消灭渤海国后,耶律阿保机精神大爽,下诏创造契丹文字三千多字。有了本民族的文字,也标志着契丹开始封建化进程的加速,对契丹民族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耶律阿保机雄心勃勃,准备做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可惜老天已经不打算给他这个机会了,契丹天赞六年(公元 926年)七月,阿保机在凯旋回师的途中,因突得急病,没抢救过来,病死于扶余城(今吉林四平),年五十五岁。后史经常责备宋朝“积贫积弱”,对迭兴于北方的四个少数民族政权屡战屡败,最终亡国。宋朝建国三百二十年,几乎没有一年不饱受北方基本完成封建化进程的游牧民族政权的军事压力。赵匡胤兵变即位时,就发现他真正的对手绝不是南方那些小朋友,而是盘桓于代北大漠的强悍契丹人。在契丹封建化进程中,有两个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是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一个就是耶律德光的父亲、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史称耶律阿保机时代的契丹“唐末诸藩雾暗,五嶽塵雰,赤县成墟,紫宸迁宅。太祖奋自荒陬,驰驱中夏,涨幽燕而胡塵,吞八部以高啸,雄亦盛矣。”耶律阿保机死后,国人奉其柩归葬木叶山(今内蒙古开鲁西南),谥为大圣皇帝,庙号太祖。述律皇后“简重果断,有雄略。”述律氏担心那些大酋长欺负她这个寡妇,便开始杀人。把这些人叫来,述律氏号哭:“你们想不想先皇帝啊?”众人哪知她想什么,也跟着哭:“当然想啊。”述律氏大喜:“既然想,那就随先帝于地下吧。”下令全部诛杀。没想到轮到汉军都团练使赵思温,赵思温不肯合作。述律大怒:“你是先皇帝的亲近人,为什么不去死?”赵思温以毒攻毒: “要说先皇帝的亲近人,无如皇后,皇后您先去死,臣再死不迟。”述律没想到这个赵思温如此难对付,只好退一步:“我不是不想死,而是诸子幼弱,大契丹无主,所以现在还没办法去见先帝。”便自断一腕,放在阿保机墓中,赵思温自然也逃过一难。安葬完了先皇帝,下面就要拥立一位新皇帝。耶律阿保机共有三个儿子,长子突欲,次子耀库济,三子阿敦少君,如果按汉族政权的嫡长子继承制,应该由突欲继位。可述律却最喜欢二儿子耀库济,便抛弃突欲,改立耀库济为天皇王。突裕大怒,想逃奔唐朝,半路被抓了回来,到底是自己的孩子,述律舍不得杀他,踢到东丹国继续做他的大国王。耶律耀库济即位后不久,改名为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可以说是辽朝九帝中名气最响亮的一位,当然耶律德光之所以出名,多半还是因为他后来收下了“震憾千古”的大晋皇帝石敬瑭做干儿子,跟着石敬瑭混出了名气。虽然耶律德光只是次子,但客观来说,耶律德光的能力要强于耶律突欲,至少耶律德光的野心不比他老爹差。阿保机看上了河北,耶律德光同样看上了河北。契丹天显三年(公元 928年)四月,唐义武军节度使王都因和李嗣源有矛盾,在定州(今河北定县)发动叛乱,李嗣源遣王晏球等将来灭王都,王都速向耶律德光发出求救信号。耶律德光正打算到河北捞一票,大喜,派惕隐涅里衮、都统查剌率契丹兵前去支援王都。没想到王晏球早有准备,契丹兵还没到定州呢,就被唐军痛击一阵,损失惨重,余部逃回契丹的路上,又被唐卢龙军节度使赵德钧插上一刀,几被全歼。耶律德光也确实小瞧李嗣源,李嗣源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李横冲”,虽然李嗣源以内政能力见长,但军事才干绝对不弱于李存勖,耶律德光吃不到肥肉,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他的对手实在太强。耶律德光这边还在郁闷呢,契丹天显四年(公元 929年)十一月,他的大哥东丹王耶律突欲再次叛逃,奔向后唐。耶律突欲吸引上次教训,这回改走海路,带着四十多个心腹人泛海至登州(今山东蓬莱),成功登陆,李嗣源赐耶律突欲名为东丹慕华,后又觉得这名不太好听,再改为李赞华,封怀化军节度使。耶律突欲对耶律德光的地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耶律德光又不好对哥哥下手,巴不得他逃跑,既能保全他的兄弟情份,又能除掉一个潜在威胁,自然暗喜。耶律德光是契丹雄主,虽然上次被李嗣源连敲带打教训了一回,但耶律德光是绝不甘心窝在大漠当什么马上皇帝,中原富庶,财富无尽,美女如云,无时无刻不在勾引着耶律德光。当然,要想靠武力实现这一梦想,估计不太可能,需要有一个“向导”。三机会终于来了,契丹天显七年(公元 933年)十一月,六十七岁的大唐皇帝李嗣源驾崩,宋王李从厚继位,可没多久潞王李从珂在河中造反,仅仅三个月,李从珂就攻下洛阳,李从厚逃跑途中被姐夫石敬瑭给做掉了。李从珂和石敬瑭都是明宗李嗣源的近亲,自持勋贵,互不心服。李从珂做皇帝不久,发兵攻打河东,企图灭掉石敬瑭。石敬瑭当然不想被李从珂吃掉,为了自保,石敬瑭便把眼光投向了北方。契丹坐拥雄兵百万,实力足以对抗李从珂。契丹天显十年(公元 936年)七月,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遣掌书记桑维翰奉表向耶律德光称臣,并允诺:只要耶律德光能帮他灭掉李从珂,他愿意向契丹割让卢龙道、雁门关以北共十六州,并认比他年轻十一岁的耶律德光做义父。天上凭白无故掉下来个干儿子,外加让人眼馋的十六州,耶律德光兴奋的差点没疯掉,张牙舞爪的咆哮:“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九月,耶律德光自将大军来救石敬瑭,打败了唐军张敬达部,救了石敬瑭一命。石某人感动的直哭,不停的感谢义父。耶律德光和石敬瑭勾搭成奸,各取所需,耶律德光帮忙石敬瑭在同年十一月攻下洛阳,李从珂自焚。耶律德光见干儿子成了大事,这才带着十六州的肥腴之地回到契丹。辽会同元年(公元 937年)十二月,春风满面的耶律德光下诏,改国名大契丹为大辽。辽朝存在的二百多年中,国号非常混乱,一会大契丹,一会大乱,弄的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在得到十六州土地之前,契丹虽然也拥有适合耕种的土地,但从军事角度来说,十六州横桓中原与大漠间,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契丹有了十六州,进可南下中原,退可固守北方。石敬瑭出卖十六州对中原造成的伤害有多大,对契丹发展的贡献就有多大。十六州人口百万,这也同时为契丹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服务。石敬瑭为图一已之私欲,悍然出卖十六州,中原政权三百多年的噩梦从此开始,严重破坏了中原文明的发展,对历史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骂石敬瑭是卖国贼,并不为过。石敬瑭对义父百依百顺,耶律德光看到石敬瑭如此犯贱,自然也不客气。虽然石敬瑭经常给他和其他贵族送新鲜货,但依然满足不了耶律德光的贪欲,常派人责骂干儿子。石敬瑭就这样窝窝囊囊的当了七年的儿皇帝,于辽会同六年(公元 942年)六月病死于汴梁,圣寿五十一岁,而石敬瑭的干爹耶律德光只有四十岁。石敬瑭愿意在耶律德光面前自虐犯贱,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跟石敬瑭一般贱骨头,耶律德光的“义孙”石重贵就不想和契丹继续这种变态的关系,虽然石重贵依然做耶律德光的孙子,但不再向契丹称臣,也就等于和契丹翻了脸。对耶律德光来说,石重贵称不称孙都无足轻重,关键是石重贵不再向自己称臣,这实在有损这位契丹大皇帝的面子,同时还严重损害了契丹的国家利益,耶律德光岂能容石重贵如此不敬?辽会同八年(公元 944年)正月,耶律德光以“预备义子”赵延寿为前锋,大举南下,先取贝州(今河北清河)。晋军的实力并不差,虽然契丹军在汉奸邵珂的帮助下攻下贝州,但契丹军和晋军主力作战的过程中极为吃力,辽会同九年(公元 945年)三月,契丹军在白团卫村(今河北安国境内)企图围歼晋军主力。没料到晋军遇强更强,在杜重威、张彦泽、李守贞、符彦卿等人的率领下,迎风逆击辽军,辽军大败,耶律德光差点被活捉,骑着一头骆驼逃掉了。耶律德光的命实在太好,杜重威和张彦泽为了个人私利,在耶律德光的引诱下,出卖石重贵,倒戈南向。辽会同十年(公元 946年)十二月,张彦泽率领“大辽兵”攻进汴梁,俘虏了晋朝皇帝石重贵。耶律德光把石重贵打发到黄龙府(今吉林农安)种地去了,自己则象模象样的做起了中原的大皇帝。耶律德光固然很有能力,但性格残暴,“即位”不久,就纵容手下以“打草谷”为幌子,在中原大肆烧杀淫掠,做尽了坏事,惹起中原士民愤怒,纷纷反抗契丹人的暴政。原晋朝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乘乱取事,于辽会同十一年(公元 947年)二月,在太原称帝,国号大汉,仍称天福年号。耶律德光在中原快混不下去了,只好在会同十一年的三月,打起“节后返乡”的旗号溜回契丹。也许是遭到了“天遣”,耶律德光逃至栾城(今河北栾城东),染上重疾,勉强行至杀胡林,耶律德光一命呜呼,时年四十六岁。侍从带着耶律德光的尸体逃回了契丹,葬在了木叶山,和父亲耶律阿保机葬在一处。如果从人性的角度,耶律德光认大自己十一岁的石敬瑭为义子已属荒唐,而纵容手下烧杀中原,罪大恶极,天人不容!不过要从辽朝的角度来看,契丹族到了耶律德光时代,基本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史称“建国号,备典章,至于厘庶政,阅名实,录囚徒,教耕织,配鳏寡。”耶律德光是契丹发展史极为重要的人物,没有他,契丹的快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当然,还有石敬瑭,一个臭名昭著的大汉奸。耶律德光死后,耶律突欲的长子永康王耶律兀欲继位,改名耶律阮,改元天禄,尊叔父耶律德光为太宗皇帝。史称耶律阮“中人之主”,能力一般,心胸也比较狭窄。耶律阮当皇帝并不是述律皇太后的意思,耶律德光的长子耶律述律还在契丹,所以耶律阮害怕他们娘几个把他弄下去。此时述律太后已经发兵来讨伐耶律阮,结果兵败被俘,耶律阮把祖母软禁了在木叶山,让她老人家陪着丈夫和儿子诉苦吧。耶律阮扫除隐患,开始纵酒行乐,肆意侮大臣,人多不心服,经常叛乱,耶律阮日子过的并不舒服。辽天禄四年(公元 951年)正月,后汉枢密使郭威废汉自立,建立周朝。而被郭威当傻子耍的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也在太原称帝,史称北汉。北汉只有区区十二州之地,要对抗强大的后周非常吃力,不过因为有石敬瑭这块“珠玉”在前,所以刘崇照抄石敬瑭的老文章就行了。刘崇遣使来朝,愿意以叔父礼事奉大辽皇帝,耶律阮凭白多了个孝子贤孙,非常高兴。到了九月,刘崇准备大举南下,要消灭郭威报灭国杀子之仇。因北汉国力有限,所以刘崇屡请契丹出兵相助。耶律阮说话自然要算数,也打算南下发财。可契丹的那些大酋长们却都不想为刘崇送死,好处耶律阮一人拿了,倒让他们去做牛做马,不去。耶律阮大怒:“一群鼠目寸光的匹夫!”强行逼着酋长们南行,众人一片怨声。辽天禄四年(公元 951年)九月,当军心不一的契丹军行进至归化州(今河北宣化)祥古山时,耶律阮拜祭父亲让国皇帝耶律倍(后投唐被李嗣源赐名为李赞华),是夜大醉。契丹泰定王耶律察割趁势作乱,说通了皮室详稳(辽官名,主掌禁军)耶律盆都,率兵杀入行宫,将耶律阮和其母萧太后等人一律砍死,耶律察割自立为帝。契丹太宗耶律德光长子寿安王耶律述律五年前就该继立,可惜被耶律阮抢了先,耶律阮一死,耶律述律岂肯罢手。率兵来攻耶律察割,不久将耶律察割等人干掉。因耶律阮诸子年幼,契丹贵族奉耶律述律为皇帝,改名耶律璟。在辽朝九个皇帝中,有一个皇帝行为举止非常特别,他喜欢睡觉,经常日起三竿时,还躺在床上打呼噜,契丹人称此君为睡王,正是辽穆宗耶律璟。耶律璟的历史评价很低:“荒耽于酒,畋猎无厌。侦鹅失期,加炮烙铁梳之刑;获鸭甚欢,除鹰坊刺面之令。赏罚无章,朝政不视。”耶律璟虽然内政不修,但和前几位皇帝一样,都喜欢到中原捣乱,顺手发笔横财。可惜耶律璟命不好,他所面对的中原皇帝个个都是人中精英,先有郭威,随后就是五代第一明君、雄才大略的柴荣。不仅北汉被周朝狠狠压制,就是契丹,也拿周朝无奈何。好不容易柴荣英年早逝,接替他的赵匡胤能力并不逊于柴荣多少,耶律璟想帮北汉,根本插不上手,只能在一旁瞧热闹。辽应历十八年(公元 969年)二月,大宋皇帝赵匡胤发兵大举北征河东,新继立的北汉皇帝刘继元按规矩,飞鸽传书契丹,请叔皇帝快来救命吧。而此时耶律璟信用女巫萧衮,杀人取胆,做成不老药,企图活到一百岁。因为杀人过多,惹起众怒,耶律璟在怀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野猎,耶律璟英武神勇,射中了一头黑熊,文武狂拍马屁,奉酒上寿。耶律璟喝高了睡去,在半夜被近侍小哥(又译霄格)、花哥(又译华格)、辛古(又译锡衮)等六人所杀。众人闻变,扑斩六人,然后迎立世宗耶律阮次子耶律贤,尊叔父耶律璟为穆宗皇帝。耶律贤继位的时候,轰轰烈烈的五代已经结束快二十年了,虽然南方还有几个小国有待宋朝去下口,但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和契丹大辽国对峙的不再是短命的几个中原政权,而是一个新兴的统一(中原)政权大宋,辽宋打打和和,和和打打,一直闹了一百多年,直至最后一代辽朝皇帝耶律延祚被女直建立的金国所俘虏。因为小说《杨家府演义》的渲染,杨家将数代忠贞,热血抗辽的故事家喻户晓,所以后人对宋辽对峙前期的故事非常了解一些,其中最有名的几位: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萧燕燕,宋朝名将杨业、杨延昭。还有什么七郎八妹杨排风,孟良焦赞八大王,天花乱坠,让人叹为观止。辽朝共有九个皇帝,分别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916-926年在位辽太宗耶律德光 926-947年在位辽世宗耶律阮 947-951年在位辽穆宗耶律璟 951-969年在位辽景宗耶律贤 969-982年在位辽圣宗耶律隆绪 982-1031年在位辽兴宗耶律宗真 1031-1055年在位辽道宗耶律洪基 1055-1101年在位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1101-1125年在位二塞外斜阳——党项定难军的默默存在一在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的中国西北,出现过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最强盛时,占据过今天的甘肃、宁夏大部和内蒙西部地区,有过发达的文明。这个政权曾经先是和北宋、辽对峙,后来又和南宋、金对峙,直到公元 1227年被蒙古人所灭,所有的文明被毁于一旦,神秘的消失在历史苍茫天空中。这个政权的建立者名叫元昊,他的政权叫做西夏。提及元昊,我们不算陌生,这位爷曾经把貌似强大的北宋折磨的不成体统,北宋年间著名的好水川战役就是元昊指挥的。宋朝在西夏建立之前,一直被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压着。突然间又冒出个西夏,屡败宋朝,实际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西夏是党项人所建,党项人是汉朝西羌人的别部,也称党项羌。党项出现的时间大致在南北朝的后期,活动区域在青海和四川交界一带,那个时期的党项还没有进入阶级社会。党项“东接临洮、西平,西拒叶护,南北数千里,处山谷间。”《旧唐书.党项传》记载:“每姓别自为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因为党项居住在高海拔的山地地区,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五月草生,八月霜降。”所以党项人多养牛马驴羊,基本上不从事农业生产。党项部风俗尚武,没有法律,赋役更是无从谈起。党项的婚嫁风俗比较特别,他们也可以娶庶母,甚至伯母、叔母、嫂子弟妹都可以娶,但唯独不可以娶同姓之女。老人死去,按规矩是不能哭的,不过如果是小孩子夭折了,则悲号发丧。党项各部中,比较强大的部落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拔氏八部,而以拓拔部最为强大,后来建立西夏的元昊就出自拓拔氏。而提到拓拔部,我们会立刻联想到南北朝是建立强大鲜卑魏的拓跋部,这个党项拓拔部和鲜卑拓跋部是否有关系呢?北宋宝元二年(公元 1039年),也就是元昊建立西夏的第二年,元昊上表给宋仁宗添堵,大肆吹嘘自己,开篇就说:“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后魏就是北魏,因为那时民族迁移比较频繁,南北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融合时期,所以党项的拓拔氏很有可能就是鲜卑拓跋氏的后人,融入党项的。元昊的姓氏一直比较混乱,有时称为李元昊,有时称为赵元昊,李姓是唐朝皇帝赐的,赵氏是宋朝皇帝赐的,其实元昊真实的姓是拓拔氏。唐朝贞观年间,因为吐蕃的强大而受到威胁的党项东迁归顺唐朝,而拓拔部首领拓拔赤辞不想做唐朝的奴仆,强硬不从。被廓州刺史久且洛生轻骑袭败。唐太宗李世民遗使劝拓拔赤辞归顺,拓拔赤辞无处可去,只好来降。唐太宗李世民赐姓为李,并在松州(今四川松藩)设立都督府,辖下三十二州,多为辟远之地,以拓拔赤辞为西戎州都督,拓拔部这才有了安身之地。不过到了唐玄宗时,吐蕃势力东扩,党项拓拔部根本不是吐蕃的对手,便请内迁。唐开元九年(公元 721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在庆州(今甘肃庆阳)置静边州,安置党项人,以拓拔赤辞孙守寂为右监门都督,并封西平公。唐广德二年(公元 764年),唐代宗李豫复徙静边州以及夏州等六府党项于银州(今陕西榆林南)附近。不久,唐代宗李豫以左羽林大将军拓拔乞梅居庆州,号为东山党项部,拓拔朝光居银州、夏州,号为平夏党项部。因为唐朝累世强盛,根本没有拓拔部崛起的机会,直到唐朝末年,居住在银夏的党项拓拔部才迎来了历史上的黄金发展时期,为后来元昊建立西夏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奠定西夏基业的这位先生,就是元昊的八世祖拓拔思忠的哥哥拓拔思恭。因为拓拔思恭史无专传,所以对他的生平介绍不甚详尽,拓拔思恭不知哪年生人,是夏州刺史拓拔乾晖的孙子。拓拔思恭出身党项最强大的平夏部,生在豪门家的孩子在创业的过程中就是比穷人家的孩子有优势,个人能力并不以外在生存环境为衡量标准,但起点不同,所以只要具有相当的能力,成就大事就容易些,当然这些不是绝对的。由于党项游牧民族的特性,所以族人多善骑射,拓拔思恭也学了一手好武艺。有了吃饭的家伙,就得有地方使,也该着拓拔思恭要发财,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最适合他这种人发展的时代。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威大减,关以东,不复奉王命,自专生杀。统治阶级最拿手的就是骑着老百姓的头上作威作福,享尽荣华。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各地起义如云,地方藩镇也各怀鬼胎。唐懿宗李漼是个标准的庸才昏君,满朝貂帽多竖牧小人,朝政腐败透顶,百姓苦无生路,终于在咸通末年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王仙芝、黄巢农民大起义,严重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基础。唐朝对周边各族的军事威慑不复存在,做为异族,党项人在唐朝统治下过的并不如意。虽然唐朝的民族政策比较宽容,但毕竟低首下心的做人家仆奴,换谁也不甘心。拓拔思恭见天下形势混乱,唐朝已经无药可救,也想趁乱摸上一把,摸条鱼算他好运气,摸只虾也不错,实在摸不着,还有基本工资,反正是饿不着他的。唐咸通末年,拓拔思恭纠合族众,窜至宥州(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境内),盘踞城池,自称刺史。宥州是汉族和其他民族杂居的地方,属于唐朝的边疆州,中央政府对这里的管理比较松散。加上唐朝要对付各地的起义,根本无暇管什么拓拔思恭,他倒落了几年自在。当然拓拔思恭也没闲着,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做点更大的买卖。唐广明元年(公元 880年)十二月,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率军攻入长安,唐僖宗李儇仓皇逃向成都。僖宗路过凤翔时,以凤翔节度使郑畋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书檄天下,起兵勤王,并许“凡蕃、汉将士赴难有功者,并听以墨敕除官。”各路军阀个个油滑的很,一本万利的生意谁不做?纷纷举勤王大旗,云集关中,剿灭黄巢,以图发家致富。拓拔思恭得到消息,自然也火燎屁股,坐不住了。这样好的机会百年不遇,不能错过。唐中和元年(公元 881年)三月,拓拔思恭也打着了勤王的大旗,搜罗了胡夏兵马数万,来到鄜州(今陕西富县)与鄜延节度使李孝昌会盟,约共讨贼。唐僖宗见突然冒出来一个忠臣,自然大喜,正逢此时原夏绥银节度使诸葛爽被黄巢大将朱温给说降了,唐僖宗便封拓拔思恭为左武卫将军,并权夏绥银节度事。拓拔思恭先把空头支票塞进腰包,然后进军长安,想会会黄巢。可惜初战不利,折了一阵。联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输了一场球还不是末日临头,拓拔思恭联进屯武功。联合唐军唐弘夫、王重荣、王处存等部虎窥长安城。为了避开唐军锋芒,黄巢决定先撤出长安,唐军一哄而入,在城中大肆摽劫,结果被反攻回来的黄巢军杀败。拓拔思恭倒没受到多大损失,和李孝昌退屯东渭桥,准备再攻长安。黄巢方面出马拒党项军的是我们的老朋友朱温和尚让。八月,唐僖宗下诏,正式任命拓拔思恭为夏绥节度使,辖夏州、绥州(今陕西绥德)、银州、宥州、静州(),实力暴涨。拓拔思恭成了具有相当实力的一方诸侯,象征意义非常重大。不过拓拔思恭还是没能从朱三那里捞到什么好处,九月,两军大战于东渭桥,朱温是黄巢头号王牌,怕你甚么拓拔思恭?连踢带踹,把联军给打趴下了,弟弟拓拔思忠也死在阵上,后来的元昊就是拓拔思忠的直系子孙。拓拔思恭见奈何不了朱温,也顾不得什么勤王,唐僖宗惹出来的事,让他自己想办法吧,率军溜到夏州赴任去了。唐朝对拓拔思恭不薄,他却临场做了好汉,史家称:“《春秋》私逃书"奔"。奔者,匹夫之行。思恭兵败,不奉王命,擅回本道,书以贬之。”拓拔思恭人品倒还不算差,还没忘记唐朝的大恩,在夏州募兵,然后上表成都,请再讨贼。唐僖宗饥不择食,只要有人卖身,他统统都要。十二月,诏赐夏州号为定难军,这也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夏绥的定难军名称的由来。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拓拔思恭于中和二年(公元 882年)正月,再引雄兵南下,屯渭桥,受宰相王铎节制。拓拔思恭这回长志气了,亲率八千锐卒与黄巢军数战,取得了几场小胜。唐僖宗一高兴,封拓拔思恭为权京兆尹事。长安还在黄巢手中呢,拓拔思恭想做长安市长,还要先问黄巢答应不答应。直到中和三年(公元 883年)四月,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率兵攻入长安,黄巢东下河南地,拓拔思恭跟着李克用混进了长安。虽然首功是李克用,拓拔思恭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唐僖宗当然不会忘记这位忠臣,七月,封拓拔思恭夏国公,并赐李姓。元昊把国号定为大夏,就源于这时。在封建社会中,能被皇帝赐国姓,那是无上的荣耀。朱温再牛,还只是被唐僖宗改名朱全忠,混的还不如这位李思恭呢,呵呵。二李思恭觉得自己非常的了不起,还想在皇帝面前出出彩,光启元年(公元 885年)九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因不满大太监田令孜想夺他的盐池,起兵造反。田令孜连皇帝都不放在眼中,管你王重荣王轻荣,调邠宁节度使朱玫和李思恭合军进讨王重荣。可惜王重荣有点本事,在沙苑狠踹了李思恭一脚,几被全歼,李思恭逃回到夏州找后悔药吃去了:“田太监的话也听,我真是没事找抽型的。”唐朝的破事,他再也不想管了,有了夏州根据地,够他用的了。一年以后,朱玫强立襄王李煴为帝,唐僖宗好歹也是天下共主,哪轮着你李煴来抢他的饭碗,下诏让李思恭出兵讨逆。李思恭这会学乖了,冤大头还是不做的好,率兵逗留在绥州,伸长了脖子瞧热闹。不久,朱玫兵败,李煴被杀,李思恭免费看了场年终大片,然后心满意足的回家过日子。在江湖中行走,最要紧的就是要懂得江湖规矩,什么话当说得,什么事当做得,都是大有讲究的。勤王的旗号可以打,口号也可以喊,但不符合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千万不要去做傻事。各扫自家门前雪,莫敢他人瓦上霜,唐朝衰落,那是他们的事情,和李思恭有什么关系?乱世,说白了,就是一场没有东道的盛宴,有本事的吃大鱼大肉,没本事的,连劈带切给做成了馅,被强者做菜下酒。这就是世道,不服不行。李思恭惭惭懂得了这个道理,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人谁其不为利益而活?李思恭掂脚伸脖子看看周边哪里有自己发财的去处。这时保大军(原鄜坊军)节度使东方逵得病去职,保大军块头不比定难军小,如果能吃下这块肥肉多好。事不宜迟,抢先下手。唐文德元年(公元 888年),李思恭遣兄弟行军司马李思孝率精锐袭取保大军,攻入鄜州。李思恭让兄弟自称留后,然后上表请封。唐昭宗李晔刚刚继位,自己眼皮子底下的事情都弄的一团糟,哪里还能管得了这伙强人?便授李思孝为保大军节度使。李思恭的地盘比原来大了近一倍,心情大好,人的欲望从来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大顺元年(890年)六月,因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朝廷合不来,加上朱温出钱喂饱了宰相张浚,请朝廷发兵讨伐李克用。昭宗架不住朱温的朋友挑唆,只好诏令各道围剿河东,李思恭、李思孝率兵跟着张浚去河东寻宝。可惜张浚是个饭桶,在河东被李克用好一顿胖揍,官军大败。李思恭根本就上前线,远远在后边瞧热闹。见李克用不是个软柿子,何必得罪河东,难说以后用不着人家,便和凤翔、静难等军渡黄河西归。李思恭终于开窍了,乱世中生存法则的头一条就是保存实力,即使得不到好处,也不能损失实力,日后还要靠着这支军队发家致富呢。不过李思恭也没几年好活了,乾宁二年(公元 895年),李思恭卒。因李思恭的儿子李仁佑早死,孙子李彝昌年尚幼,所以众人推举李思恭弟李思谏为定难军节度使,不过到长安讨了个正式任命诏书,名正言顺好办事。一年后,保大军节度使李思孝正式退休,诏命其弟李思敬代替任职。没多久,唐昭宗又把李思敬弄到了武宁军任节度使,保大军后为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所夺。后来朱温来凤翔向李茂贞讨还昭宗皇帝,西川王建耍了李茂贞一道,打着救援的旗号夺去了李茂贞的山南诸州,而以洋州降王建的正是武定军节度使李思敬(拓拔思恭)。在唐末的军阀混战中,长安周边的各位大佬没几个老实的,都把唐朝当成了唐僧,今天你吃一口,明天我割一块,只有定难军因为实力较弱,所以基本上没有对唐朝起什么坏心思,昭宗对定难军非常满意,“朝廷宠锡优异”。不过李思谏却没有把唐朝当回事,不过是个盖公章的,有则锦上添花,无则不碍大局。唐天祐三年(公元 906年)九月,静难军节度使李继徽北上攻定难军,李思谏吓的不轻,忙向汴梁的朱温求救。其实李思谏的这次兵祸完全是朱温能捣鼓出来的,李继徽本来已经投降了朱温,没想到朱温淫棍本色不改,玩弄了被朱温扣做人质的李妻。李继徽平白被朱温扣上了一顶大号绿帽子,恼火异常,便倒向李茂贞。李茂贞在当时也算是西方响当当的一大诸侯,虽然东受制于朱温,南受制于王建,但北方的定难军相对来说比较好下口,李茂贞遣李继徽率诸路大军合攻夏州。朱温接到李思谏的鸡毛信,自然要去救,李茂贞真要做大了,对自己是个严重的威胁,留下夏州可以做为自己的战略侧翼。汴梁方面出马的是匡国军节度使刘知俊,刘知俊是朱温手下名将,对付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李继徽不是问题。两军战于美原(今陕西富县美原镇),凤翔方面的五万大军几被汴军全歼。李思谏明显感觉到了唐朝命不久矣,看形势发展,朱温灭唐就在目前,不如和朱温交个朋友。有朱温在,李茂贞便不敢对自己如何,从此定难军全面倒向中原政权。史家对李思谏倒向朱温非常不满,直指此举是李氏变节之始,并再论:“顾当鄜、宁犯顺,岐、汴劫迁,方镇争衡,中原板荡,独不闻夏州一骑渡河,其保境息民,循分效顺为何如耶!思谏嗣职,庸庸自保。视椒兰之弑而不知援,见汴梁之篡而不之讨。略公义,重私恩,以视思恭殆有愧焉!”其实这是典型的书生意气,纸上谈兵。且不说朱温此时还是唐朝的官员,李思谏拜了朱温码头在名义并没有背叛唐朝。河东李氏后来虽然打起唐朝的旗号,但他们这个所谓唐朝和真正的唐朝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李克用在唐朝时没少干对不起唐朝的事情。要说变节,当初李渊又为什么要背叛杨隋?如果这样一代代往上扯,那就没完没了。定难军身处河东、梁朝、凤翔三大强藩之中,如果要生存下来,就必须找一个强大的依靠。为了所谓虚名的忠诚而把九族身家都押上来,是绝对不划算的买卖。在名和利之间必须选择一个,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利,文天祥那样的纯粹人格,并非人人拥有。李思谏投靠了朱温,朱温也确实没薄待夏州,朱温即位后,加李思谏检校太尉,并封侍中。当然这些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李思谏得到了朱温军事上的保证,拓拔一族的性命有了保障,没有什么比这还重要。梁开平二年(公元 908年)底,李思谏卒于任,死前留下遗嘱,立侄孙李彝昌为节度使。李思谏的位子是大哥李思恭给的,现在再把位子还给大哥的后人,也算了却一桩心愿。不过李彝昌命太短,仅仅当了不到三个月,就被作乱的夏州都指挥使高宗益给杀掉了,实在没有什么作为。高宗益想自立为定难军主,可夏州人根本不认他这一号,拓拔家的在夏州经营近三十年,根基深厚。一月后,夏人杀高宗益及其同党,迎立李彝昌的族子蕃部指挥使李仁福为主。朱温管不到夏州如何,只要拜在他的门下,照例封赏,授李仁福为定难军节度使。李仁福继续奉行归藩梁朝的外交战略,有了梁朝的战略后方,夏州就有能力在凤翔和河东的夹缝中生存下来。不过李茂贞早就看上了夏州,在南边失去的,他要从北边补回来。梁开平四年(公元 910年)七月,梁朝大将刘知俊叛降李茂贞。李茂贞地盘早不似前些年那么大,被朱温和王建吞了不少,实在没有地方安顿刘知俊,便让刘知俊引兵会同河东军周德威部五万人,合击夏州。朱温听说李存勖要拿夏州开刀,哪能答应?速遣夹马指挥使李遇、刘绾等提兵往救夏州。此时李仁福已经苦守了一个多月,力渐不支,眼见得要坏事。梁军抄了晋岐联军的后路,从后面杀了过来,晋岐军大败而去。河东的李存勖虽然号称英勇无敌,但以他的能力,并不能把朱温怎么样,朱温好歹也是个军事家,至少能和李存勖打个平手,更不用提什么不上档次的李茂贞了。三李仁福被朱家的救过后,便死心踏地的跟着朱家,朱友贞即位后,封李仁福陇西郡王、加中书令,这一年是乾化三年(公元 913年)。清人吴广成曾做一问:“高季昌乾化二年封渤海郡王,比李仁福受封早一年,后世史家顾以高氏备十国中,而独弃李氏不与,何也?”要按地盘来说,李茂贞、刘守光都比荆南有资格进入十国,只为他们存在的时间过于短促,其中以李茂贞最为可惜。荆南之所以以手掌之地列入十国,主要还拜荆南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赐,而且存在时间较长。定难军时间也不短,甚至一直延续到了西夏。不过要把夏州列入十国,在技术上有些麻烦。截止于什么时期?五代十国结束于公元 979年,此时定难军依然活的挺滋润,如果把西夏建国的那一年(公元 1038年)做为定难军结束的时期,那么这个“十国之一”是不是太长了点?如果定难军算入十国,那么北宋是不是也要并入五代,成为六代了,呵呵。李仁福虽然跟着朱家的混,但也不过是利用朱友贞为他挡风摭雨罢了,有用则呼之而来,无用则捽之而去。梁龙德三年(公元 923年)十月,河东军攻入汴梁,朱友贞自杀,梁朝灭亡。李仁福知道到了改换门庭的时候了,遣使向后唐称臣,虽然李存勖和李仁福曾经有些过节,但时过境迁,也犯不着把李仁福逼上绝路,封李仁福为朔方王,算是正式收下了夏州。李仁福刚跟着李存勖混江湖没多久,李存勖就“崩”了,被乱兵杀死,李嗣源入京继位。李仁福照抄老文章,谁得势谁就是他的主子,乱世军阀想活下来就必须这样,能屈能伸,此之谓大丈夫是也。不过李仁福还是觉得李嗣源不如李存勖,所以想从李嗣源身上拔毛,出兵攻延州(今陕西延州)。李嗣源是什么人?哪容你对天朝皇帝不敬?唐军教训了李仁福一顿,一直追到贺兰山才回去。洛阳一直有种说法,认为李仁福和契丹勾勾搭搭,有侵河朔入关中之意,李嗣源密切关注夏州形势。后唐长兴四年(公元 933年)二月,李仁福卒,儿子李彝超袭位。李嗣源一肚子的气没地方撒,便拿李彝超开刀,你们不是想要延州吗?那就去延州享福吧,迁李彝超为延州刺史,以延州节度使安从进为定难军节度使。李彝超不呆不傻,当然不肯合作:“我祖宗传下来的家业,凭什么给你?”上表糊弄李嗣源: “臣岂敢不奉诏?只是夏州军民生拉硬扯的不让臣去延州,臣也没办法,陛下换人去延州吧。”李嗣源行走江湖多年,没来由信你这个小把戏:“拉倒吧你,你当朕是傻子?!”诏命安从进领兵攻夏州。李彝超在城上招呼安从进:“夏州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穷嗖嗖的,朝廷何苦欺我?就算朝廷赢了我们,江湖上也不传朝廷英雄。”话说的可怜,可李彝超也不是好惹的主儿,纠合党项骑兵万余人抄掠唐军粮道,唐军没饭吃了,李嗣源只好让官军撤回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哪有这等便宜事?李彝超出城送了安从进一程,连踢带踹给送回去了,还捞了不少军资。不过李彝超到底还有些自知之明,自己的那些家底实在不足陪李嗣源玩几天的,开始装孙子,向后唐请罪,李嗣源无奈何,只好释之不问,仍为定难军节度使。唐清泰二年(公元 935年)二月,李彝超卒,弟弟李彝殷领定难军政事。李彝殷接受哥哥的教训,对中原政权恭恭敬敬,丝毫不敢慢怠。石敬瑭建立晋朝后,加李彝殷同平章事,也就是以宰相身份领节度事,当然这只是虚名,先哄住再说。李彝殷是党项拓拔家族割据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位时间比较长,仅被他“克”死的中原皇帝就有八个,还不包括耶律德光。李彝殷在刚袭位时平定了兄弟绥州刺史李彝敏的叛乱,之后就没有多大动静,老老实实做中原皇帝的藩镇,少不了自己的大鱼大肉。晋开运三年(公元 946年)底,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入汴梁,俘晋帝石重贵北上。李彝殷又拜倒在耶律德光的脚下,这没什么丢人的,有吃有喝才是最重要的。不久耶律德光就栽在了中原,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摇身一变,成了大汉皇帝。李彝殷没二话,又跟了姓刘的混。李彝殷滑头的很,他看到中原政权如走马灯般的换,象石敬瑭、石重贵这等货色都能做大国皇帝,心下也多瞧中原不起,干脆做起生意来。凡是中原政权的藩镇有不服朝廷的,李彝殷便和他们勾结在一起,出兵相助,但条件是得给他金银。后汉护国节度使李守贞造反的时候,李彝殷就从李守贞那捞到了不少肥肉,吃的满嘴流油。中原政权内乱不断,实在没有功夫去管李彝殷,只要不造反,随便他怎么折腾。没过几年,中原政权又改姓郭了,郭威称帝,建号大周。随后河东节度使刘崇又在太原称帝,周汉互为仇雌,攻杀不断。李彝殷现在还不好断定周汉谁能打得过谁,不好下赌注,干脆骑墙观战。李彝殷暗中表附刘崇,又和周朝保持关系,两面讨好,好不得意。周世宗柴荣即位后,盘踞在府州(今陕西府谷)的府州防御使折德扆归附周朝,世宗在府州置永安军,给了折家的一个名份。这个折德扆名气甚小,但他有一个极负盛名的女儿--金刀令公杨业之妻、大宋名将杨六郎之母,江湖人号佘太君佘赛花的便是。因折姓过于稀罕,时间一长,折姓便被称为佘姓。不过府州和周朝之间并不接壤,中间还隔着定难军,李彝殷见折德庡受了宠,醋意大发,发兵断路,不许双方通使。消息传到汴梁,周朝大臣多不以为然,认为府州小镇,得非我利,失非我患,相比之下,夏州战略地位重要,多请柴荣厚抚李彝殷。柴荣却不这样看:“府州尽忠于我,奉朝廷以拒河东顽逆贼,怎么能抛下他们不管?李彝殷自以为能,夏州除了产牛马,还有什么?只要朕断了他们的茶货,看他们吃什么?!”柴荣眼光就是不凡,府州虽小,但悬处河东北方,是中原重要的战略侧翼,折德庡比李彝殷忠诚多了。柴荣下诏严责李彝殷,李彝殷这回知道害怕了,得罪了柴荣,可不是好玩的,便向汴梁谢罪。五代到了周朝时,统一的苗头开始显现,各方藩镇心中都明白,尤其是象李彝殷这样的小军阀,没事千万不要招惹柴荣,李璟如何,不照样被柴荣给收拾了?李彝殷真是学乖了,对中原政权事之如父,不敢再惹事生非。数年后,大周朝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兵变,从柴荣幼子柴宗训手中“禅”走了江山,建立大宋朝。李彝殷也听说过赵匡胤的本事,自己的本钱实在太少,和袖珍的荆南政权差不多大,根本没能力和中原对抗,又改投在赵匡胤的门下混日子。因为自己的名字犯了赵匡胤父赵守殷的名讳,便改名李彝兴。赵匡胤没亏薄他,封西平王,加太尉衔。宋乾德五年(967年),李彝殷病死,子李光睿袭位,后来赵光义即位,为避圣讳,改光为克。李克睿是西夏开国皇帝元昊的曾祖父,李克睿死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 978 年),子李继筠嗣。李继筠之后是李继捧,李继捧之后是李继迁,著名的滑头将军,时而降宋,时而叛宋,宋朝拿李继迁没多少办法。李继迁曾经受赐宋朝国姓,改名赵保吉,前后改了两回。李继迁死于宋景德元年(公元 1004年),继任的是赵德明,赵德明就是元昊的父亲。这一年的五月,元昊出生,母卫慕氏。宋明道元年(公元 1032年)十月,赵德明死,长子元昊袭位。宋宝元元年(公元 1038年)十月,夏王元昊在银川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西夏国从此走上历史的大舞台,上演了一出出鲜活的历史大剧,直到西夏宝义二年(公元 1227年)为蒙古所灭。三云之南——五代南诏大理国的沧桑变迁一大家都知道中国共有 33个省级行政单位,而这些省区市的名称来历各有不同。有以历史上行政区划名衍化而来,此类最多,比如安徽是以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合称;广东广西是以宋朝的广南东路和西路转化而来;也有以河流湖泊山脉为名的,此类名称有好几对,如山东山西以太行山为分界,湖南湖北以洞庭湖为分界,河南河北以黄河为分界。还有一类省名的由来比较特殊,比如云南。云南省名的得来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相传汉武帝刘彻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片彩云出现在弥渡(今云南弥渡)上空。汉武帝醒来后,感觉这是个好兆头,便于元封二年(公元 109年)在云南驿(今云南祥云县)设置云南县。蜀汉建光三年(公元 225年),汉相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在此地设置云南郡。元世祖忽必烈时,置云南行省,这也是云南省名的由来。云南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 170万年以前,早期人类就在云南境内的元谋活动,这就是著名的元谋人,也是公认中国现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楚威王熊商曾经派将军庄蹻率兵来到滇池,发现这里“肥饶数千里”,准备“以兵威定属楚”,后来秦国坐大,攻下楚国的巴郡、黔中,割断了庄蹻和楚国的联系。庄蹻干脆在这里建国,“变服,从其俗,以为长。”从庄蹻称滇王始,到南宋宝佑元年(公元 1253年),元朝灭大理国止,在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云南曾经建立过两个规模比较大的割据政权,而且这两个政权是相连的,先是南诏国,后是大理国,时间跨度大致从唐朝初到宋朝末年,绵延五百年。南诏是秦汉时期哀牢人的后裔,乌蛮部的一支,也称做“鹤拓”、“龙尾”、 “苴咩”、“阳剑”。当地语言称王为诏,当时比较强大的有六部:蒙秀诏、赵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因为蒙舍诏地处最南方,所以也称作南诏。南诏的始祖叫蒙舍龙,蒙舍龙之后的南诏王叫龙独罗,唐永徽四年(公元 853年),龙独罗遣使入长安,来拜唐朝的码头。唐高宗李治见有人拜倒在自己的脚下,自然高兴,封龙独罗为巍州(今云南巍山附近)刺史,隶属姚州都督府,这标志着南诏和唐朝建立了正式的臣属关系,成了李家的小弟。龙独罗下传子逻盛炎,逻盛炎传炎阁,炎阁传弟盛罗皮,盛罗皮传皮罗阁。皮罗阁是南诏史上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一位王,他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 737年)时大败河蛮,得到了大和城(今云南大理附近),并把盛逻门的养子阁罗凤安置在了大和城。皮逻阁势力渐强,唐玄宗李隆基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皮逻阁野心勃勃,先出重金塞饱了唐剑南西川节度大使王昱,请他上书玄虚玄宗李隆基,请并六诏为一。因为此时其他五诏势力微弱,合并六诏能使唐朝缓解来自吐蕃的军事压力,李隆基下诏并六诏,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厚加赐赠。皮逻阁北上攻吐蕃,大获全胜,皮逻阁遂成南诏一代雄主,心得意满之余,迁都大和城,安安稳稳做起了云南王。天宝七载(公元 748年),皮逻阁死后,阁逻凤继立。阁逻凤也不是个善茬,云南太守张虔陀看上了阁逻凤的老婆,想和她私通。阁逻凤哪里肯戴这绿帽子,当然不从。张虔陀实在有些无耻,一边臭骂阁逻凤,一边上表言阁逻凤欲反。阁逻凤气的火冒三丈,当即扯旗造反,攻杀张虔陀,平姚州境内三十二小夷州。唐朝闻报大怒,派剑南西川节度使鲜于仲通出兵来教训阁逻凤。阁逻凤倒有些害怕,表示愿意向朝廷谢罪,不过条件是把姚州给他。并且威胁鲜于仲通:“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不然爷就投靠吐蕃,到时可没地方买后悔药吃。”鲜于仲通气的不行,发兵来讨,结果不是阁逻凤的对手,被打的大败。阁逻凤说话算数,真的投靠了吐蕃,和吐蕃墀德祖赞称兄道弟,吐蕃封阁逻凤为“东帝”。后唐朝饭桶宰相杨国忠立功心切,发天下雄兵十万,以侍御史李宓为帅,去告诉阁逻凤做人不要太狂妄。杨国忠看中的人不是饭桶也会变成饭桶,李宓率军南下,在大和城被南诏军又是一场大败,死伤八万。正逢此时安禄山在范阳作乱,胡骑直下,唐朝统治几近崩溃。阁逻凤的机会又来了,率南诏军北上攻取了巂州(今四川西昌),并接连攻灭了周边诸部,基本统一了西南地区。阁逻凤取巂州后,将被俘的西泸县令郑回带回南诏,请他做诸王子的老师,教授汉学。唐大历十三年(公元 778年),阁逻凤病死,孙异牟寻立。异牟寻“有智数,善抚众,略知书”,异牟寻觉得自己了不得,便想开疆扩土,对唐朝动手动脚。唐德宗李适气愤不过,发禁军、幽州兵、山南兵联合攻南诏。这回唐军长本事了,大败南诏,斩杀南诏军六千多,被俘的,掉下悬崖的数万。异牟寻知道唐朝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只好再次投靠吐蕃,被封日东王,迁都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吐蕃“责赋重数,悉夺其险立营候”,异牟寻实在吃不消。郑回便劝道:“天朝物尽四海,不以小利为意。不如改归唐朝,少了一个敌人就是多了一个朋友,请王思之。”异牟寻觉得有理,便在唐贞元十年(公元 794年)和吐蕃绝裂,复向唐朝称臣。唐德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北方的事情就够他头疼了,既然异牟寻知错就改,还有何言?唐朝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贞元册南诏印”,异牟寻从此安心做唐朝臣子。南诏国在此时达到了极盛,在文物制度上南诏全盘学习唐朝,引进了先进的制度,对南诏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南诏制度虽然名称上和唐朝不甚相同,但功能相似。南诏王自称元,也是就朕的意思。以坦绰、布燮、久赞为清平官,相当于宰相。以幕爽(兵部)主兵权,琮爽(户部)主户籍,慈爽(礼部)主礼仪,罚爽(刑部)主刑罚,爽在南诏语中就是省的意思,相当于唐朝的中书、门下省。在户口管理上,南诏也有自己的特色,每百家置一总佐,每千家置一治人官,每万家置一都督。南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国势遂强。寻阁劝在位只有两年,在位期间,寻阁劝自称南诏膘信,也就是南诏王,除此外,再无亮点。劝龙晟、劝利晟、劝丰祜三兄弟接连主政南诏,劝龙晟和劝利晟均在位七位,寿命不永,倒是劝丰祜做了三十六年的南诏膘信。劝丰祜“趫敢,善用其下,慕中国。”此时唐朝的剑南西川节度使杜元颖不晓军事,苛扣军辎,边防建设几同虚设,唐军将士无衣无食,只好跑到南诏讨要衣食,劝丰祜极尽东道之谊,并通过这些饥卒了解了西川虚实,这回劝丰祜终于有机会“慕”中国了。唐文宗太和三年(公元 829年)底,劝丰祜的恩公弄栋节度王嵯巅大发部众,并以唐降卒为向异,北上袭西川。连破数州,一路发飙,竟然攻入了成都外城,这在南诏史上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大长了南诏的志气。唐朝发兵来救成都,嵯巅虽然知道唐朝号令不出关东,但瘦死骆驼比马大,真是和唐朝玩命,未必就是对手,见好就收吧。嵯巅也会收买人心,在成都外城十多天,“慰抚蜀人,市肆立堵”,不过临辙军的时候,嵯巅下令大掠市中,俘虏士民百工数万而归。到了大渡河边界,嵯巅大发善心,允许蜀人哭别故乡,蜀人多不愿做异乡孤零鬼,怮哭不休,赴水死者数千。因俘虏的蜀人有许多织匠,他们织出来的锦质量不逊于号称天下第一锦的蜀锦,南诏经常做买卖,国库丰实。南诏国从龙独罗算起,共有十三个王,劝丰祜后面还有三个。分别是世隆、隆舜、舜化贞。而在十三个南诏膘信中,名头最响的无疑是第十一代王世隆,也就是唐末屡侵剑南的南诏膘信酋龙。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 859年),劝丰祜病死,子酋龙嗣立。酋龙和十国时南汉高祖刘岩非常相似,能力一流,但生性奢大,喜欢出风头。酋龙即位后,就给了唐朝一个下马威。劝丰祜死时,唐朝没有来吊唁,不久唐宣宗李忱死,唐使来告哀。酋龙立刻报复,用最低等的饭食招待唐使,三瓜俩枣也没舍得给就打发回去了。唐朝到了懿宗李漼时,国势日发不可收拾,如将倾之大厦,独木难支。酋龙也没把唐朝放在眼中,同年底,酋龙称帝,国号大礼国,建元建极。因为酋龙(世隆)犯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讳,李漼是个孝子贤孙,当然生气,绝其朝贡。酋龙也不客气,发兵攻下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年后,唐安南都护李鄠又收复了播州,不过酋龙的心思并没有放在播州,而是趁唐军主力多集于播州之际,出三万南诏兵联合了安南当地土人乘虚攻下交趾(今越南河内),狠捞了一把。唐懿宗知道酋龙不好对付,想收编他,遣使去南诏找酋龙谈条件,只要改名避玄宗讳就册封他。酋龙根本不稀罕这个,反正唐朝现在成了泥足巨人,没什么好怕的。酋龙继续他的扩张政策,北攻巂州,南攻交州,四面放炮,全面开花。唐新任安南都护蔡袭有谋略,善用兵,深为酋龙所惮。不过唐中庶子蔡京心胸狭窄,暗忌蔡袭,在朝廷中使了阴招,让蔡袭伸展不开。酋龙利用这个机会,发兵东进,复陷交趾,蔡袭力战不敌,左右皆没,蔡袭堕海殉国,唐军遭杀虏者十余万。南诏军威大盛,附近洞獠皆惧南诏兵威,纷纷来降。咸通四年(公元 863年),唐废安南都护府,在海门镇(今越南海防西)置行交州,随后又恢复了安南都护府建制,不过此时唐朝已经失去了对交趾的实际控制。唐朝有些不甘心,派出大唐名将高骈驻节安南。这个时候的高骈还算是员名将,不象后来胡闹,留下历史笑柄。咸通六年(公元 865年)七月,高骈简选五千精锐,在邕州(今广西南宁)大败林邑兵,数败南诏兵。酋龙不服气,再派杨缉思、范脆些、赵诺眉等将来战唐军。一年后,高骈在交州苦战南诏兵,连胜数阵,虏斩杨缉思等人,杀敌三万,重新收复安南。酋龙在安南吃了一个大瘪,老实了一阵,不过酋龙性格活泼,根本坐不住,安南那边不能玩,那就去成都转转吧。酋龙曾经派清平官董成等人去成都见剑南西川节度使李福,董成奉酋龙意,想和唐朝以敌国礼相见,就是平等的国际法主体,李福当然不能答应,打了董成一通,关了禁闭。后来刘潼代李福主政西川,唐懿宗下诏释放董成等人,厚礼遣还。酋龙还想探探唐朝的动静,派杨酋庆感谢唐朝放人,不过杨酋庆却被唐定边军节度使李师望给杀了。酋龙大喜,师出有名矣。唐咸通十年(公元 869年)十月,酋龙倾国中精锐,自为督主,复破巂州,破犍为(今四川犍为),焚陵州(今四川仁寿)、荣州(今四川荣县),掠嘉州(今四川乐山)。南诏军以破竹之势,横扫川中,蜀人大恐,多入成都避兵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