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那些事儿-4

50多天以后,秦孝公终于咽气了,太子驷即位,就是秦惠王。他的两个老师八年来的思想教育工作终于见成效了。秦惠王地位稳固之后,便开始向商鞅下手。  报复的手段让人感觉颇为可笑。居然有人举报商鞅谋反,在法制健全的秦国要查清一桩诬告案并不困难,但商鞅不会天真到和告发者去打官司。他十分明白,这根本不是一件原告和被告之间的官司,而是一场性命攸关的权力斗争。商鞅的法学思想中不但有法律,还有形势和权术。看得出,这只是秦惠王对权术的一次运用,然而由于秦惠王占有形势上的优势,即他为君,有整个国家力量做支撑,而商鞅为臣,只有性命一条,所以商鞅只能逃跑。  商鞅带着几个随从跑出了咸阳,一行人在秦国的山间田野跌跌撞撞。夜幕时分为求一夕安寝,商鞅敲开了农户的门,出来的是一老翁。商鞅恳求道:“阿翁,我是过路的商人,天色已晚,能不能在您家借住一宿。”农人不认识商鞅,说道:“留住也行,不过你得证明你是谁?大良造商鞅有令:收留不明身份之人要受到处罚。”商鞅心中一凛:看来造物主也喜欢恶搞,为什么总是让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商鞅没有多言,转身便走。万能的上帝创造不出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推崇法治的商鞅也无法穿过自己编织的法律之网。  秦国已然没有容身之处。该往哪里走?猛然间,商鞅想起了故乡。落叶归根是中国人千年不变的追求,文人以各种诗句表达着这一情怀:“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又“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又“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于是商鞅一行人马向魏国奔去。第二天来到了魏国边界,越过边界便是他的家乡。但边界守卫拒绝让商鞅通行,原因是商鞅曾经用卑劣的手段将魏国打败。魏国本想严惩商鞅,但考虑到商鞅是秦国的逃犯,不想惹秦国的不耐烦,只是将商鞅拒之门外。  回家不成,商鞅只好返回秦国,来到了自己的封地。秦国的追兵也随后开到,商鞅的家兵家将勉强抵挡了一阵,便如鸟兽散。他的那点人马怎么能是秦国正规军的对手。商鞅于乱军之中做了俘虏,其实他本应该自杀的。一起被抓获的还有他的整个家族。  还是那条渭河,十多年前,商鞅作为命运女神的征服者在这里将贵族处决,现在却要被他人处决。因果报应虽然不是历史中的必然联系,但历史中总是不乏因果报应。法国大革命中,罗伯斯庇尔将丹东送上了断头台,没过多久自己就被热月党人送上了断头台。  商鞅所要遭受的惩罚是五马分尸。此种死刑并不痛苦,顷刻之间便可丧命。优点是极具观赏性,能够强烈地震撼人的神经。缺点是成本高,受气候影响大,地上有冰会使表现力大打折扣。一般人物是不配享用这种壮观的死刑。秦惠王诚心要将商鞅塑造成反叛的典型,所以在处决的地点和方式上都做了有意的选取。  五条绳索套在商鞅的五大部件之上,商鞅躺在地上,仿佛已经死去,也许他在思索,也许他在回忆,也许他在琢磨喊一句什么口号结束自己的一生,但无论他的大脑在进行何种活动都不重要了,因为他要死了。死亡是世上最严肃的一个课题,但是很遗憾,高谈阔论的人总是不明白,明白的人却无法再高谈阔论。  五匹战马奋蹄扬威,等待着号令。站在高台上的秦惠王只简短地说了六个字:“莫如商鞅反者!”话毕,意味着可以开始了,御者马鞭一响,五匹马奋力向前奔去,顷刻之间,商鞅的身体被扯成五块,战马并不停步,仍然狂奔,跑出许久才停下,身后拖着长长的血迹。  围观的老百姓静静不语,脸上露出复杂的表情。不同的脸上有不同的表情,同一张脸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表情,同一部位在不同时间也有不同的表情。足见即便在当时商鞅也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两千多年后,争议还在继续。连老天也不忍心看这血腥的一幕,降下了鹅毛大雪。雪花洋洋洒洒,过不多久覆盖了地上的血迹,淹没了商鞅尸体,将世人的万千思绪凝于这一刻。  辛苦遭逢二十年,一切由法而生,由法而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也真干净!渭水不语,埋头向东流去。  第六章 东方霸主  【1、遗产】  当山里的秦国变法时,海边的齐国也在改革。  公元前404年,齐相田和架不住三晋的进攻,提请周威烈王将三家列为诸侯。一年之后,这个提议得到了落实,魏、赵、韩正式被列为诸侯。来而不往非礼也,这种生意逆臣们之间保持着默契。公元前391年,田和彻底地控制了齐国的政权,一脚将齐国名义上的君主齐康公踹到了海中的一个小岛。海岛的软禁生活令齐康公非常郁闷,而死亡又来的太慢,齐康公索性不再关心天下时事,终日与酒色为伍,姜齐的社稷实质上已经消亡。公元前387年,田和认为留着姜齐的傀儡国君实属多余,不如取而代之,便暗示魏武侯:当初你家被列为诸侯时,我可是帮过忙的。魏武侯心领神会,于是提请周威烈王封田和为齐君。周威烈王非常乖,一年之后果真封田和为齐候,就这样齐国彻底改姓田了。  公元前384年田和死,次年田候剡(shàn)即位,10年以后,野心勃勃的田午杀田候刹自立,田午即是齐桓公(田齐桓公,而非姜齐桓公)。这场由内部权力斗争引起的内战过多的消耗了齐国的国力,而此时正值三晋强盛时期。强邻压境,便意味着齐国的屈辱史开始了。下面是各国入侵齐国的流水记录。  齐桓公二年(公元前373年),燕国出兵,败齐于林营,魏伐齐,至博陵(今山东荏平西北),鲁伐齐入阳关。  齐桓公三年(公元前372年),卫伐齐,取薛陵(今山东阳谷东北)。  齐桓公五年(公元前370年),赵进攻齐的甄(今山东甄城北)。  齐桓公七年(公元前368年),赵伐齐至长城。  从这个记录上我们可以看出,齐国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入侵齐国的国家不但有强大的三晋,还有中等诸侯燕国,甚至还有末等诸侯鲁、卫,齐国基本上遭到了周围所有国家的入侵。  田和并不是一个混蛋,之所以四处受欺只能怪齐国国力不强。公元前356年田和去世,齐威王继承的就是这么一个衰败不振、士气低迷的烂摊子。果真烂得一无是处么?  也不尽然,齐桓公统治期间唯一的亮点是搞了个稷下学宫。这个稷下学宫可不得了,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人才聚集中心,同样的人才聚集中心还有魏国的西河儒家讲习所,燕国的黄金台等。不过他们存在时间不如“稷下学宫”长,影响也不如稷下学宫深远。  稷下学宫建于齐桓公时期,直到秦始皇扫灭六国之时才消失,历经150多年,基本上贯穿了田齐的整个统治时期。“稷下学宫”中涌现了一批闻名天下的高级知识分子,有宋鐦、尹文、慎到、彭蒙、田骈、环渊、邹衍、驺爽、淳于髡、貌说、田巴和鲁仲连、接子等,这些人物是战国百家中执牛角的人物。因此齐国一直是列国中文化最发达的国家。  稷下学宫本是一所多功能的官办学术机构。既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是集科研与教学的学术研究机构,好比英国的剑桥牛津,美国的哈佛耶鲁。不过总体而言这里的人才比较偏向于纯学术。“稷下学宫”名字的由来是缘于办公地点在临淄的稷下,这里人才密度实在是高,据说曾经发生过掉下一块砖头砸死三个大师的悲剧。  稷下学宫草创之初,虽还没有后世的壮观,但已经隐隐约约露出龙虎之象。齐桓公留给齐威王就这么一点像样的政治遗产,但齐威王似乎不以为然,依旧吊儿郎当地过日子。  【2、改革】  齐威王并不是个生来就准备干事业的有为青年。他有理想、有才略、有决心,但也玩世不恭,放荡不羁,尤其当他还是个青年的时候。谁又没有放荡的青春呢?恺撒年青的时候最擅长的不是打仗,也不是演说,而是泡妞,他引以为荣的是在男主人出门的时候将女主人勾引上床。歌德年青的时候也以与少女野合为幸事。  齐威王上台之初无法克制内心的躁动,他最感兴趣的事是将美酒变成臭尿,将少女变成少妇。齐桓公留下的稷下学宫在他眼里不是国家的智囊库和人才库,只是一个用来开心解闷的文艺沙龙。齐威王经常光临稷下学宫与那里的“演员”作诗赏乐,猜谜作对。当时稷下学宫兴起一股新时尚:以隐语交流。即原本通俗易懂的话一定要用借喻,暗喻,指代等修辞方式表达出来。比方说见面打招呼一定不能说:“吃饭没啊?”否则要被别人笑话,而应该说:“蛋白质、淀粉、脂肪可曾光临你的肠胃?”对方回答也不能简单的说:“我还没呢”,而应该说:“我的胃液的PH值在2左右,看来需要消耗一点了”。在交谈中,那里的文人奉行:“以简洁明了为耻,以云山雾罩为荣”。谁的暗语讲得最巧妙,谁的暗语接得最恰当,谁就最能获得大家的尊重。齐威王对这股风气非常推崇,经常用暗语和别人聊天。  齐威王把大把事件都花在业余爱好上,自然没有功夫处理国事,只好沿用父亲齐桓公的原班人马维持统治,但这帮人已经蜕化为堕落的一群。假公济私、欺下瞒上、拉党结派、朋党比周是其生存手段。周围的国家见齐国依然在沉沦,便纷纷掠夺齐国的土地,田齐家族刚窃来不久的江山便笼罩在亡国的阴云之下。  稷下学宫的学人并不满足于只作陪聊的闲客,其中不乏忧国忧民的杰出人物。淳于髡便是其中一名关心国事的人才,山东人普遍个头较高,淳于髡只有1米6,但是富有智慧、善于俏皮话,经常在稷下学宫表演脱口秀,总能引得哄堂大笑,至于讲齐国的官方语言——隐语,更是不在话下。别看淳于髡表面上快活无比,其实内心比谁都着急,想来想去他觉得还是应该向齐威王进谏。  这一天,淳于髡晃着小个来到王宫,一见到齐威王那双粗看惺忪朦胧,细看清澈透明的眼睛就不由地紧张,但还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用隐语对齐威王道:“啊哟,主公。咱们的国都飞来了一只大鸟,在内宫筑巢已经有三年了,既不飞也不叫,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鸟?所以我特地来向您请教。”  齐威王眉头一皱,道:“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则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则惊人。”  淳于髡见齐威王已经收到信号,才把心放在肚里。按照常理,淳于髡应该获得一点奖励才对,哪怕是口头奖励。谁知齐威王厉声喝道:“淳于髡你可知罪?”淳于髡顿时如坠雾里,慌忙问道:“臣何罪之有?”  齐威王道:“如你所言,我岂不成了鸟人!”  淳于髡道:“主公是鸟中之凤,人中之龙。以此相喻倒也无伤大雅。”  齐威王这才用微笑送走了淳于髡。  淳于髡的话见效了,不久纵酒好色的齐威王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励精图治的新齐威王。齐威王对地方官吏欺上瞒下的作风早有耳闻,便把身边的七十二人派到齐国各地去了解情况,过了一段时间,特派员带着一手资料回到了临淄。通过这些调查报告,齐威王对齐国的实际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于是他把全国七十二个行政区的地方官员召集到朝堂准备开一个业绩考评大会。  这一天七十二名地方官齐聚一堂。阿地大夫满面春风、得意洋洋,显得对政绩考核非常有信心。即墨大夫沉默不语,表情严肃镇定。众官员不解的是在庭院当中支着一口大锅,下面木材熊熊燃烧,锅中水花翻滚,显是已经沸腾了许久。有人认为这是齐威王要给那些业绩突出的官员煮一些可口的食物作为奖励。  齐威王走到即墨大夫面前,道:“在你管理即墨期间,各种诋毁你的话不停地在我耳边响起。但是我派人视察即墨之后才发现即墨是个好地方,地肥水美人漂亮,那里的官吏爱护人民,那里的人民服从领导,纵观齐国大地,风景即墨独好。我对你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不收买我身边人以求名声的行为表示尊敬。因此给你的奖励是万家之邑。”  而后,齐威王又走到阿大夫面前,道:“自从你管理阿以来,我每天都能听到对你的称赞,但我派人视察阿之后才发现,那里的土地荒芜,民不聊生。前些年,赵国进攻甄时,你无动于衷,卫国攻取薛陵时,你见死不救。看来你在我的身边人身上没少进行感情投资,今天既然你大老远的跑来了,我要请你洗个热水澡。”  说完,剽悍的武士架起阿大夫向大锅走去,阿大夫在空中手舞足蹈,口中不住地告饶,可那里管用。只听“噗通”一声,阿大夫肥硕的身体被扔进铁锅。当阿大夫在远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热水中挣扎嚎叫时;当阿大夫以蛙泳、自由泳、狗刨等各种泳姿掀起阵阵水花时;当剧烈翻滚的热水压倒阿大夫的一切徒劳反抗时;在场的每一个大臣都会明白这意味着什么,齐威王不用说,他们也知道以后如何做事。煮阿大夫象征了一个结束,也是意味着一个开始。做表面文章的时代已经过去,务实求治的时代已经来临。齐威王通过公开的暴力表演向世人表明齐国不再是当初的齐国了,齐王也不再是当初的齐王。  淳于髡的成功激励了稷下学宫中的另外一人,他就是齐国历史上的超级美男邹忌。邹忌帅哥自视甚高,有点自恋倾向,这样说绝对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对自己的身体非常迷恋,每次出门之前,他总是喜欢将自己装扮得溜光水滑,直至获得他的大小老婆们的一致赞叹之后才跨出家门。邹忌认为自己的才干不在淳于髡之下,既然齐威王已经有所作为,向他进谏说不定能取得成功。于是邹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向齐威王进谏。  邹忌选了个大好天气,在大小老婆的合力帮助之下将自己装扮一新,然后怀抱着一把琴来到宫城。见到了齐威王,邹忌道:“今天天气实在太好了,为臣心情也格外舒畅,愿与主公切磋一下琴艺,不知主公有兴趣否。”  齐威王一听也来了精神,道:“好啊,寡人也有此意,你先来一曲让我听听。”于是邹忌便弹了一曲,邹忌不但是美男子还是弹琴大师。今天有备而来,所弹曲目自然是最拿手的。齐威王听完大悦,把邹忌安排到了另外的一个包间,说是自己弹琴不喜欢被人听到。过了一会琴声在隔壁响起,邹忌一把将门推开,边鼓掌边道:“弹得太好了!”齐威王非常生气,把琴放在了一边,一只手按住剑柄准备拔出来砍人,同时用低沉的声音道:“我不是说过要求真务实么?你还没有听完,怎么就知道我弹得好呢?”邹忌道:“从主公的琴声中臣能感悟到大弦低沉浑厚,好比国君;小弦清脆悦耳,好比是相国;音阶宽严合宜,好比政令;高低音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好比是一年四季。治理国家也是一个道理,法令有条不紊,并行不悖国家才能富强;朝令暮改,前后不一就要出问题,所以说琴声和谐天下才能和谐。其实治理国家和弹奏琴乐是一个道理。”  邹忌这一堂乐理政治课让齐威王耳目一新,不由地大声叫好。从此以后齐威王隔三差五就向邹忌学习他新开创的交叉学科“乐理政治学”。不到三个月,邹忌就以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或许还有英俊的外表将齐威王征服,最终被齐威王封为相国。  邹忌拜相这件事让稷下学宫的文人多少有点不服气。在稷下学宫不定期举行的隐语接龙活动中邹忌总是闷不做声地在一旁对着小镜子仔细端详,大家不了解邹忌是在自恋,都还以为他不善于讲隐语,因此不敢当众展示。而在稷下学宫不善于讲隐语无法获得众人尊重。邹忌成为相国之后,稷下学宫的文人们诚心想让他出洋相,便选最善于讲隐语的淳于髡为代表去为难邹忌。  淳于髡对邹忌道:“听说阁下最近口才见长,我有一些事情想向您请教。”  邹忌道:“请讲,Please!”  淳于髡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邹忌道:“讲得好!我明白了,治国应小心谨慎,思虑周全。”  淳于髡道:“长城润滑油号称世界上最好的民用润滑油,但如果你的车轴是方的,车照样跑不起来。”  邹忌道:“我明白了。应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淳于髡道:“502胶水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胶粘剂,但如果窟窿太大了,它也补不上。”  邹忌道:“我明白了。我要深入群众,作亲民的领导人。”  淳于髡道:“裘皮大衣虽然破了,但也不能用羊皮来补。”  邹忌道:“我明白了,职位宁缺勿滥,仔细区分真正的人才和混事的。”  淳于髡道:“车辆不年检,肯定跑不远,乐器不校音,难为演奏人。”  邹忌道:“我明白了,要加强法治建设,培养一支素质过硬,严于律己的领导队伍。”  淳于髡道:“我没词了。”  邹忌道:“我明白了,要少说话,多办事,俯首甘为孺子牛。”  淳于髡见邹忌对答如流,扭头就走,走到门口的时候,门卫客气地说道:“先生走好,欢迎下次光临。”淳于髡停下脚步对门人道:“小费我就不给了,等你们主人给吧,不久他就要封候了。”  果然一年之后,邹忌就因业绩突出被封为成候,封邑为下邳。  在封候之前,邹忌还干了一件有利于齐国的大好事。这件事情的起因源于邹忌的烦恼。众所周知邹忌是齐国政坛中的美男子,齐国妇女的梦中情人。对此邹忌也洋洋得意,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听说在临淄城北突然冒出了徐帅哥,几场个人演唱会下来就征服了无数少女少妇的心,邹忌的一大半粉丝被他抢去。对此邹忌非常不服气,也更加注意自己的外表。比方说,以前上朝之前,他用在梳妆打扮上的时间是一个小时,自从遇到竞争对手之后,时间延长到了一个半小时。每次梳妆完毕,他还要问大小老婆们同一句话:“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帅?”每次他的大小老婆异口同声地说:“还是你帅,徐公哪能和你比啊?”后来有客人来拜访邹忌,邹忌也向客人问了这个问题,所有客人的回答都是一个口气:“你帅,城北徐公不如你。”  偏偏邹忌是个具有研究精神的人。他认为还是应该亲自考察一下才好。于是他特地买了门票观看了一场徐公的个人演唱会,最后得出个结论:徐公比他帅!回去之后他又对着镜子和徐公比较了一番,越比较越发现自己不如徐公帅。这个结论虽然让自以为帅的邹忌颇为失望,但邹忌很快就找到了精神胜利法:有的人帅只能将帅理解为一种生物现象,而有的人却能从帅中悟出人生哲理。邹忌悟出的人生哲理是:他的夫人说他帅,是情人眼里出潘安;他的小妾说他帅,是怕失去同床的机会;他的客人说他帅,是想让他为他们办事。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屁股决定立场。  邹忌悟出这番道理之后,异常兴奋。他非常乐意将这个道理与齐威王分享。邹忌对齐威王道:“经过比较分析,我发现自己确实不如徐公帅。但老婆由于偏袒我,小妾由于惧怕我,客人由于有求于我,他们一致认为我比徐公帅。这个原理用之于齐国也成立。齐国方圆千里,城池一百二十座。宫妇没有不偏袒主公的;大臣没有不惧怕主公的;四方诸侯没有不有求于主公的,由此看来齐国不知有多少实情被掩盖,主公不知有多少缺点被粉饰。”齐威王如醍醐灌顶,于是下令:“全体臣民,不分大小,能当面指出我过错的,受上等奖励;能上书提出意见的,受中等奖励;能在公众场合抨击时弊且被我听到,受下等奖励。”  此令一下,群臣闻风而动,如潮水一般涌向王宫,齐威王每天都要坚持接受八个小时的批评指责,有时候还得加班加点。每天天亮之前,王宫前就排满了来提意见的大臣,有的干脆连夜打地铺,生怕自己好不容易发现的缺点被别人占了先,一时间还出现不少挑毛病专家,齐威王的脸皮也由0.5毫米增长为2.6毫米。后来过了一段时间,缺点逐渐得到了改正,来提意见的人少了。一年之后,实在没有什么问题了,连挑毛病专家都只好改行干其他。燕、赵、韩、魏听说这个事情之后,纷纷派使者向齐国郑辅表示慰问。齐国成为山东六国中政治最强大的国家。可齐国的继续强大还离不开另外一个重要人物的加盟。  【3、孙膑与庞涓】  在河北淇县苍茫的云梦山中,有一个著名的民间教育家——鬼谷子。鬼谷子是个人名,也是个地名,人们不知道以地名命人,还是以人名命地。这两种情况在历史上都出现过,比如有人叫刘豫州,也有地方叫亚历山大。人们对谷子的这个人的原名众说纷纭。一般的说法是他原名王诩,道教人士也称他为王蝉,就是评书中经常提到的那个神通广大的王蝉老祖。  据说鬼谷子还写了一本书也叫《鬼谷子》,全书共十四篇,在漫长的历史中,不肖子孙弄丢了最后两篇,现存十二篇。这是一本口才学教材,它的不同凡响之处是脱离伦理道德的约束,专门揭示人心的秘密和破解的密码。后世韩非的《韩非子》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属于同一种风格。  在民间传说里,鬼谷子被认为是一个神通广大的人,他能掐会算,前知三百年,后知五百载,是数学权威,军事学泰斗,纵横学创始人,刑名学的著名专家,总之,天下的事情全知道,天上的事情知道一半,其实另一半也不是不知道,只是他恪守“天机不可泄漏”的原则不说而已。另外他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老寿星,人们不知道他的具体年龄有多大,只知道他名见经传的第一批徒弟与最后一批徒弟之间相隔70年甚至更多,鬼谷子最后一次出镜是在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的事件中。  鬼谷子虽然能耐极大,但只专心教学,并不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好些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出自他的门下。比如孙膑,庞涓,张仪,苏秦。鬼谷子被后代的小说家打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半人半仙的传奇人物,孙膑庞涓之间的恩仇故事也被冯梦龙杜撰得深入人心。冯梦龙作为一个民间文学家,对普通老百姓的心理需求把握地很到位。他将历史中语焉不详的史料加入自己创作巧妙地贴合了老百姓的口味,就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样。但论文学他们是成功的,论历史他们又是不可取的。  孙膑,庞涓,张仪,苏秦这四个人前后最多相差70年,同拜一师不太可能,从《鬼谷子》一书看来,鬼谷子应该是纵横家中的大师,最多只可能是苏秦的老师,因为史料上有过苏秦的求学经历。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更为可信:历史上根本没有鬼谷子这个人,《鬼谷子》是一群爱好纵横学的作家的集体创作,出于营销的考虑,他们给书起了个神秘莫测的名字《鬼谷子》。心理学认为神秘的事物更容易唤起人们的兴趣,比方说“UFO”。  孙膑庞涓的故事中也有不少看点经不起推敲。庞涓逼迫孙膑所写的那本书不可能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用现在话说是全国各大书店都有销售。吴起就曾经在《孙子兵法》上下了一番功夫,写出了更具实践性的《吴起兵法》。孙膑在魏王面前演示的那些“长蛇阵”“颠倒八门阵”更是演义小说中常见的东西。  要讲齐国的崛起,必然离不开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胜利;要讲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胜利,必然离不开孙膑的谋划;要讲孙膑,必然离不开他初期的经历;要讲孙膑初期的经历,必然离不开他的老师鬼谷子,和他的同学庞涓,然而鬼谷子是个像谜一样的人物,孙膑庞涓之间的故事也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  本节不计划采用虽然深入人心,但漏洞百出的小说家言。而是尽可能依靠可信的材料将孙膑庞涓的故事勾勒出来,即便演义,也要演得大致能经得起历史视角下的推敲。  孙膑是齐国人,出生在阿,甄一带,据可靠消息称是春秋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庞涓是魏国西河人。两人都是平头老百姓出身,共同的出人头地的志向将两人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为了学习兵法,两人走到了一起。在当时兵法已经成为显学,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头百姓,研究学习者大有人在,民间也开办了不少学习班。孙膑和庞涓拜在同一个老师门下为徒。时光在讲解、研究、讨论、揣摩中飞渡,求学的日子简单并快乐,平静而充实。单纯的学习环境掩盖了庞涓的偏狭,也隐藏了孙膑的隐忍。两个快活的青年在兵法上表现出极强的天赋,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随着学业的长进,名利的兔子在庞涓的心中逐渐长成。他的祖国魏国正处于人才断档期,魏文候留下的老一代文臣武将已经死去或者流失,魏惠王出于国家霸权的需要,正在大张旗鼓地招徕人才。  此诚贤能有识之士效命之秋也。风流人物之所以风流,全在于能把握机会建功立业。庞涓按捺不住内心的狂热,告别师傅和孙膑下山了。在魏国,庞涓通过层层选拔见到了最后的面试官——魏惠王。庞涓施展平生之所学,以一个旁观者的清晰立场,以一个军事家的独到眼光对魏国的国际环境和斗争策略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魏惠王听后非常受用,拜庞涓为将军,交给他一个方面军。  在对外的战争中,庞涓飞速成长,他向北占领了赵国两座城,然后又挥师向韩,迫使韩国与魏国结盟,接着对周围的宋、鲁、卫等国进行军事恐吓,这些小国惮于魏国的实力,纷纷入朝魏国。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使庞涓迅速蹿红,成了魏国最著名的年轻将领,职位也升到了武将的最高级别——将,也就是全国军队总司令。此时公孙痤已死,魏国国内无人能挑战庞涓的权威。  但是在脸上的风光掩盖不住庞涓心中的一丝隐痛。同学孙膑像一个梦魇一样压迫着庞涓的神经,无论取得多大的胜利,他一想到孙膑谈论起兵法头头是道,见解超群的样子就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总觉得自己在胜仗中运用的那些战略战术戏在孙膑的眼里全是小儿科,孙膑总有对付他的办法。此刻的孙膑还在山中跟从老师学习,想必兵学造诣又进入了新的境界。对庞涓来说,世上有一个孙膑无论如何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他为其他国家效命,必将成为魏国的强劲对手,也就是自己的强劲对手,他日在战场相遇,自己免不了要吃亏。如果孙膑也来魏国求发展,势必会因军功爬到自己头上,这两者都是庞涓所不能容忍的。避免的唯一办法是在孙膑还没有大放光芒之前将他的肉体消灭。  对于如何在战场上打败孙膑,庞涓很头疼。对于如何杀死孙膑,庞涓却满有信心。庞涓了解孙膑:一个军事上的巨人,一个政治中的孩童。消灭孙膑,只需要略施小计。  庞涓和魏惠王在一次闲聊当中相互吹捧。  庞涓道:“主公是天下最英明的国君。”  魏惠王便道:“将军是天下最优秀的将军。”  庞涓摇摇头道:“主公是天下最英明的国君诚然不假,然而为臣却非天下最优秀的将军,臣知一人才能远在微臣之上。”  魏惠王吃惊地问道:“世上还有能强过将军的人?此人何在,快快讲来。”  庞涓道:“臣的同学孙膑远强于臣,主公若要魏国的事业更上一层楼,非此人不可。”  于是魏惠王备下重礼,派使者去孙膑求学的山里邀请孙膑出山。庞涓也修书一封给孙膑,内容大致是:我现在魏国混的不错,魏惠王求贤若渴,因此我邀请兄弟你一起来魏国谋发展,共享荣华富贵。  孙膑信以为真,同学期间孙膑对庞涓的为人并没有太多的观察,或者说孙膑还不知世道的艰险,庞涓也还没有暴露出阴暗的一面。于是孙膑欣欣然随使者来到魏国。同学相见,倍感亲切,两人一番畅谈,重温了昔日的快乐时光,对将来的生活寄寓了深切的厚望。在魏惠王面前,庞涓提议让孙膑先在自己帐下呆一段时间,以便对魏国的事务有一些感性了解。魏惠王表示许可。  将孙膑掌控于掌之后,庞涓便开始构思他的阴谋,齐威王的爱才和孙膑的家乡启发了庞涓。于是庞涓在魏惠王面前进谗言,道:“孙膑虽然身在魏国但心在齐国,暗地里时不时地与齐国政府联络,看样子在魏国的时间不长了,且他才能极大,对此不得不防。”魏惠王考虑到庞孙两人的特殊关系,加之是庞涓将孙膑引见给他,而且庞涓也承认自己才能不及孙膑,要说庞涓陷害孙膑也不太可能,也就相信了庞涓的话。但魏惠王没有想到庞涓的用心深远,于是厉声喝道:“既然孙膑想去齐国,我便废了他腿,看他还怎么逃离?”庞涓本想一招致孙膑于死地,但魏惠王既然已经做了决定,也就不好再说什么,否则显见得自己在陷害孙膑。  使一个人丧失行走能力有很多种方法,最简单的办法是将双腿一刀剁掉,但魏国还是比较尊重知识分子的,对这种残忍的方法弃之不用,而采用了极具人道主义精神的“膑刑”。膑刑就是将人的膝盖骨挖掉,其实是一种外科手术。挖掉之后人看起来仍然完好无损,其实已经丧失了行走能力。  那时候还没有麻醉剂,手术刀的制造工艺也落后,挖骨头时少不了生拉硬拽,其恐怖情景好比炼狱,可怜的孙膑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就被绑上了手术台。一开始孙膑还能发出撕心裂的号叫,最后终于因疼痛难忍晕死过去。一瓢凉水之后,孙膑醒来,腿部仍然疼痛无比,但更痛的是心。孙膑想不到自己出道之后的第一课竟是遭受刑罚。  痛定思痛之后,孙膑开始思索这场灾难的由来以及如何面对以后的生活。孙膑扪心自问一向与人为善,从不曾和任何人有过节。况且孙膑来魏时间尚短,最熟悉的人也不过是好朋友庞涓和魏惠王,孙膑因此认为自己遭受刑罚肯定和这两个人有关。在这之前,孙膑是个专门家,他认为兵法只是兵法,使用范围仅限于战场,现在孙膑已经由专门家转变为事业家,他认为兵法同时也是处世哲学,人生无处不战场。观念的转变扩展了孙膑的思维领域。对待朋友,孙膑只有真心一片;对待敌人,孙膑也不乏计谋韬略。尽管孙膑心中有无数的疑问和冤屈,但他还是决定不发作、不喊冤。发作,喊冤是庸人的做法,除了于事无补,还可能使自己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孙膑想起老师“形人而我无形”的教诲,意思是说要引诱敌人暴露行踪,同时要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动向。在这条原则的指引下,孙膑想到了装疯。只有潜在的敌人认为自己疯了,才会露出本来的面目,自己也才有机会逃脱,人们是不会认真对待一个精神错乱的人。  于是,一向诚实可靠的孙膑开始他杰出的表演了。人们看到的是受刑之后孙膑突然变得疯疯癫癫,胡言乱语,时而引吭高歌,时而低声饮泣,时而慷慨陈词,时而痛心疾首,并以手为足在大梁的街上四处爬走。后来孙膑竟跑到农人的猪圈与猪为伍,将猪屎涂满全身,搂着猪在地上打滚。如果农人来喂食,孙膑也同猪一起疯狂争食,农人本不想把原本给猪的食物让孙膑白白吃掉,但听说孙膑颇有背景,因此也只好容忍孙膑继续留在猪圈。  庞涓听说孙膑受刑之后发疯,一开始也认为孙膑不堪忍受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引起的精神错乱。但为了保险起见,庞涓还是决定实地考察一番。庞涓辗转来到孙膑栖息的猪圈,看见孙膑在猪圈和众猪们做玩捉迷藏的游戏,内心也颇有一丝伤感。看了许久,庞涓也没有发现破绽,脑瓜一转,想出一个计策,对孙膑道:“孙膑啊,如果您真疯了,你就吃两口猪屎让我看看。”这句话非常损,如果孙膑按庞涓所说将猪屎吃了,说明逻辑思维还很正常;如果孙膑不吃猪屎,说明对食物还具有分辨能力,总而言之,吃不吃都是在装疯。孙膑看透了庞涓的把戏。同学期间,做脑筋急转弯的时候,庞涓就不是孙膑的对手,一般庞涓能转两个弯,而孙膑能转三个弯。孙膑歪着头,咧着嘴傻笑道:“你傻啊,你吃你自己的屎啊?”庞涓听后不但没有生气,相反面露喜色。孙膑能看得出来,庞涓的兴奋发自内心,是对他阴谋得逞的庆幸。  庞涓满意地离开猪圈,对农人道:“好好伺候这位人猪,喂胖之后不许宰杀。他吃你多少,我百倍赔偿,务必使逆臣的丑恶嘴脸和可耻的下场为更多人熟悉,务必使这个猪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如果做得好,另外还有奖赏。”  农人对长官的指示心领神会,对孙膑与猪为伍一事进行了大力宣传,每天来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人络绎不绝。连国外的使者都赶来参观。有一天齐国使者也跟着人群来到孙膑所在的猪圈。躺在猪群中的孙膑从齐使的衣服穿戴看出他的身份,也就开始警觉起来。齐使浑然不知,自顾看得高兴,看的来劲之处还和孙膑聊起来了。  “哥们,你哪里人啊?”  “小可自东土大齐而来。”齐使一听,原来是老乡啊,也留了个心眼。  “那你叫什么名字啊?”齐使接着问道。  “尚闻吾媳产婴孩,在路宾朋月满来。”孙膑道。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齐国政府流行以隐语交流,因此齐国官员在猜谜解字方面的功夫都相当了得。齐使很快就从孙膑的谜面中找到了答案:媳妇生的孩子便是“孙”,宾朋月便是“膑”,连起来便是孙膑。孙膑当时还是个无名小辈,齐使知不知道他的名字都没有关系,只是觉得这事情有点蹊跷,同时也觉得孙膑不是一般人物。于是齐使接着问道:“那你祖先有过什么知名人物?”  孙膑道:“子系中山狼,止戈便成祥。”齐使从中得知孙膑的祖先是孙武,“子系”为“孙”;“止戈”为“武”。齐使更加相信此事定有隐情,孙膑是个人才。刚才两人的对话,旁人根本听不明白,大庭广众之下,两人不便交流,因此齐使看完也就走了。  当天晚上,当大梁人都进入梦乡之后,齐使独自一人来到了猪圈,见孙膑已经等待多时。两人简单交谈几句,齐使急忙拉起孙膑便走。当第二天太阳唤醒了魏国人时,孙膑已经踏上了回齐的路。久违的齐国啊,漂泊异乡的游子回来了,虽然少了两块骨头,但多了一份成熟。齐使也没有想到,此次出使魏国,他竟然给齐国带来了一个国宝级的人才。  到了齐国,孙膑被王公田忌收留,成为了田忌府上的一名门客。此时的齐国正在进行深化改革和经济建设,孙膑的专长是兵法,一时倒也派不上用场,所以孙膑做得更多的是陪田忌赌博赛马。田忌像任何一个菜鸟赌徒一样相信在赌博中唯一起作用的是运气,因此在与其它王公大臣的赛马比赛中总是输多赢少。坐在一旁观看比赛的孙膑渐渐看出点门道来,原来比赛的各组马总体实力旗鼓相当,但是每一组都分上中下三等马,孙膑之所以知道这些是由于他为每匹马计算了跑完每圈的时间。在三场二胜制的比赛中出场的顺序将决定最后的输赢。  弄明白了这些之后,孙膑便对田忌说:“你总是输,我有办法让你赢回来。”  田忌一听大喜,忙问:“孙先生有什么妙计,请尽管讲来。”  孙膑道:“你自管将赌注下到一千两黄金,到时我自有分寸。”  田忌半信半疑地将赌注由原来的100金提高到了1000金,其它的王公大臣见总是输钱的田忌主动将赌注提高到了1000金,乐得眉开眼笑,有的还直说:“今年过节不收礼啊,收礼只收千两金。”田忌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比赛的开始。  孙膑告诉田忌,“经过我的观察,比赛的每组马的实力大体相当,但每组马之中又分上中下三等,你用上等马对他们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他们的下等马,用下等马对他们的上等马,总共赢两场输一场,还是会获得最后的胜利。”田忌听从孙膑的建议,如法炮制,结果真的赢了,田忌乐得手舞足蹈。还有一些贵族不服气要求再比,田忌按照孙膑的方法又赢了许多钱。一时间众贵族对田忌这匹黑马刮目相看了。但整个事件还是瞒不住齐威王的,齐威王对田忌吃几碗饭心里有数。询问之下,田忌不得不如实招来:“我听了门客孙膑的指点才赢了他们的金子。”  齐威王毫不客气地说,我也想赢金子,你把孙膑给我吧。田忌虽然有点舍不得,但还是把孙膑献给了齐威王。齐威王果真要让孙膑帮着自己赌博么?当然是!只不过赌博的对象不是国内的王公大臣,而是国外的列强,特别是魏国,就这样孙膑通过帮田忌赛马成为了国家的正式公务员。  多说一句,从此以后,齐国的赛马规则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动:比赛双方必须同时下注。这样下注之前谁也不知道对方下的什么马。  【4、桂陵之战】  公元前361年,魏国在秦国面前吃了败仗,老相国公孙痤被俘。魏惠王在西部受挫,把眼光转向了中原。中原土地宽广肥沃,人口稠密,列强环视。在中原打出名堂才算英雄好汉,魏惠王急着想扬名立万,开始调整魏国的内部格局和对外战略。  关键词:迁都。  此时魏国版图呈纺锤状,两头大,中间细。东部的一头在中原大地,西部的一头是西河之地。两块土地通过狭窄的上党走廊相连,魏国的首都安邑便在西部一头。  魏国现在的力量分布已经无法适应对外称霸的需要,首都安邑距离中原较远,且在秦,赵,韩三国的包围之中,稍不留心就会被三国包了饺子,所以魏惠王做的第一步是迁都。  魏武侯时代,魏国从楚国手中夺得大梁。大梁地处中原水路交通的中心,周围水网纵横交错,大路四通八达,非常适合四处用兵,但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无险可守。这个弱点是可以弥补的。在迁都之前,魏惠王就开始着手建造一座史无前例的坚城。  新建的大梁城周长达三十余里,城墙高而厚实,大梁城中的居民多达三、四十万,与以人口众多著名的齐都临淄不相上下。魏惠王利用大梁周围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将众多的河流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水陆立体防御体系。公元前361年,魏国将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迁都之后,魏惠王继续对大梁进行完善,最后将大梁城打造成中国最坚固的城池。整个战国期间,名将田忌、魏冉、白起都曾经进攻过大梁,但最终都望城兴叹,悻悻退兵。  关键词:换土。  迁都之后,魏惠王开始着手调整魏国的土地。由于长期的战争,魏国的土地变得支离破碎,有的小块土地深入到韩、赵内部,韩、赵的土地也有的深入到魏国的内部。材料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同样体积的液体,表面积越大,所承受的表面张力也越大,因此为了达到能量最低,液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会聚成圆球。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国家,即同样面积的国土,边界线越长,为保卫国土消耗的能量也越大。于是魏惠王照会韩、赵两国,咱们是不是交换一下土地?两国原则上表示同意,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韩赵两国免不了要吃魏国的亏。最后魏国通过与韩赵交换土地使中原土地连成了一片,为争霸的需要作好了第二项准备。  关键词:约会。  此时的中原形势比较复杂。既有韩、魏、赵、齐、楚等大国,也有鲁、卫、宋、中山等小国。各国元首纷纷进行约会以寻求盟友,孤立敌人。这个过程千头万绪,曲折复杂,最后魏国得出的结论是:齐国对魏国的霸权构成威胁;赵国在具体利益上和魏国有严重的冲突;韩国是盟友;卫国一如既往甘当小弟角色;鲁、宋对魏国面和心不和;楚国蛇鼠两端,待价而沽;秦国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总之,魏国的霸权道路上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挑战多于机遇。齐国在齐威王的治理下蒸蒸日上,按照希特勒的说法必然要与魏国争夺“生存空间”,因此魏国与齐国的矛盾是根本的,两国总有一天要来一次彻底的解决,魏国和赵国的利益之争却是眼前的。赵国和齐国的挑战是魏国霸权的两大障碍。魏惠王如果聪明,应该在外交上纵横捭阖将赵国和齐国分割开来,再一一击破。但结果是,赵国和齐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走到了一起。  赵国对卫国痴心不改,于公元前354年再次入侵卫国。魏国出于对附属国的保护,出兵救卫,同时出兵的还有宋国,全军统帅是庞涓。庞涓采用“攻其所必救”的战术,撇下突入到卫国的赵军不管,直接攻击赵国空虚的首都邯郸,赵军急忙回救,却在半路中了庞涓设下的埋伏,全军覆没。有的看官该说了,这不是“围魏救赵”的翻版么?是的,庞涓和孙膑是同门师兄弟,打法有相同的地方并不稀奇。不相同的地方是两人对“攻其所必救”这个战术的理解程度不一样。今天的庞涓能够用这个战术打败赵国,但在另外的时间又会被这个战术打败两次。正是“有同行无同业”。  魏,宋,卫三国联军将孤城邯郸团团围住,展开攻击。邯郸军民同仇敌忾依托坚城进行防守。战争拖到了第二年。赵国渐渐不支,邯郸城中的战略储备粮眼看就要吃光了。老百姓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房子都被拆成砖块砸到城外去了。进攻和防守的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赵国派出使者向楚,齐两国求救。  在楚国,昭奚恤对楚王道:“大王不如不救赵,而仅仅对魏国进行鼓励。魏国受楚国鼓励,必然加强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必然以死相守。最后的结果是两国实力大为损耗。”  景舍同志对此有不同看法,道:“不对,不对,昭奚恤的账算得不对。这个题目不是赵魏间的减法,而是加法。减法的前提是魏赵两国势均力敌,这样才会以死相嗑。但目前的情况是,魏远强于赵,魏之所以不敢全力攻赵是担心楚国被抄了后路。如果楚国明确表态不救赵国,赵国由于担心被魏所灭,必然会投进魏国的怀抱一起来对付楚国,这样就赵魏之间就成了加法运算。当然也有办法确保赵魏之间以减法运算下去。大王可以少派点兵,给赵国以希望,而又不至于使魏国有太大压力。这样赵国由于有希望必然负城顽抗,魏国见楚国不足为虑,必然咬住赵国不放。赵、魏长久的消耗下去,必然疲惫不堪。而后楚国、齐国、秦国联合起来必然能击破魏国。”  楚王认为景舍讲得有道理,便派他带领一支军队,象征性地去救赵。  在齐国,齐威王召集一次御前会议。会上,大帅哥邹忌秉承齐国韬光养晦,光荣独立的传统主张不救。段干朋对此有不同看法,道:“不救赵的做法既不讲究,也没有好处。盟友相求,齐国坐视不管将损害齐国的国际形象。而且假如魏国攻破邯郸,赵国将成为二流国家,魏国则更加强大。”齐威王也急得想检验一下改革带来的成效便同意了段干朋的意见。于是命赛马大师孙膑为将领兵救赵。孙膑谢绝了这个任命,道:“将军是一军之首,同时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我一个残障人士担任此职位多有不便,让我在军中出谋划策还是可以的。”于是齐威王拜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  齐国的木匠加班加点为孙膑制造了一辆木制推车,孙膑坐在车中,被士兵推着和田忌领兵出发,一共带领了8万齐军。此次出征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救赵、疲魏,扬齐威名。  但在具体战术执行上,孙膑和田忌出现了分歧。田忌主张率大军直奔邯郸,与城内的赵军里应外合击垮魏军。孙膑道:“你的想法是好的,里应外合,双管齐下的战术很受军事界的欢迎,但今天在魏军身上并不适用。此时的赵军已经非常疲惫,根本帮不了齐军,实际上是长途跋涉的齐军单独对付以逸待劳的魏军。三晋军队的战斗力你是知道的。况且绳子乱了,你想用拳头把它砸开是不能的。两个国家相斗,你要想救其中一方,就不能加入他们的厮杀,而应避开他们的交战区,找准对手的软肋,予以一击。现在魏赵全力相拼,魏国的精锐部队都暴露在外,留在国内的是老弱病残的二线部队,平陵和大梁正是魏军必救的软肋,如果齐军攻击这两个地方,魏军必然扔下邯郸回军来救,到时我们可以寻求战机,将其击败。”田忌一听有道理,便要下令全军向魏国腹地进发。  孙膑再次拦住田忌,道:“话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办起来就难了。主攻方向确定之后,细节决定成败。那么我就来提一些让将军高兴不起来的关键细节。First,大梁城的坚固雄伟我是见过的,就算防守的是二线魏军,也不是我们八万军队能攻破的,何况大梁还有许多老百姓可以用来守城,如果我们全力攻城,反倒会被魏军里应外合击破。Second,庞涓即便来救,按他的水平,正常行军过程中必定仔细侦察以了解齐军的动向,中我军埋伏的几率几乎为零。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想方设法使庞涓匆匆忙忙地、狂妄自大地、掉以轻心地,不知道天高地厚地,最好只带三天干粮地往回赶。”  田忌道:“原来这么麻烦。”  孙膑道:“其实也不麻烦,只要会打败仗就行了。敢问齐国哪些将领最善于打败仗呢?”  田忌道:“齐城,高唐两大夫是公认的大饭桶,不过他们可不这么看。”  孙膑道:“饭桶也有饭桶的用处,他们在蠢事的时候有他人所不具备的优势,聪明人干蠢事的时候会被别人怀疑,笨蛋干蠢事会被认为理所应该。进攻平陵的任务可以交给他们两位。”  于是齐城,高唐两大夫率领本部人马向平陵杀去。(作者按:平陵位于魏国边境,南有宋国,北有卫国,途中有魏国的市丘。平陵城小而县大,人口密集,内有魏军重兵防守,外有宋卫军协防。)  齐城,高唐两大夫受到重用,心情非常舒畅,干起活来也非常卖力气,一到平陵就开始猛攻,但攻来攻去总是没有进展,急着两人直怀疑自己智商有问题。远在邯郸的庞涓听说这个消息之后乐得哈哈大笑,道:“齐国人许久没有打仗,连最基本的作战常识都忘了,进攻平陵简直是自寻死路。”庞涓把喜悦和对齐军的蔑视浅浅的埋藏在心里,先不急着表露出来,而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在眼前久攻不下的坚城邯郸。  齐城,高唐两大夫依然在不得要领地进攻着平陵。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俩笨,不笨又能如何?即便孙膑田忌来了结果也一样。两人率军攻了好久,城也没有破,被折腾的够呛,更糟糕的是齐军的粮道还被市丘的魏军截断。在两人惊慌不知所措的时候,魏军开始防守反击了。城中的魏军联合宋卫从城中杀出,一阵混战,齐军全军覆没。齐城,高唐两大夫完满地完成了田忌分派给他们的充当饭桶的任务,死得其所!  两大夫的死让田忌、孙膑很难过。庞涓可不是吃素的,不下血本,根本骗不过他。消息传到了庞涓那里,庞涓的喜悦和对齐军的蔑视又加深了一层,但他依然坚定不移地强攻眼看告破的邯郸。这多少有点出乎孙膑的意料之外。庞涓也确实名不虚传,眼见齐军在魏国腹地左突右冲,丝毫不为所动。他知道打败齐国的前提是先确保赵国失去作战能力,否则赵齐联手,魏军必败无疑,因此他才一门心思地攻打邯郸。  孙膑见齐军主动找打并没有引来庞涓,便又玩弄新花样。他选出军队中形象最差,举止最不文明,身体最弱的士兵组成了一只小分队,驾着战车去围攻大梁。本来大梁已经够大了,这只小分队连个角都围不上,然而他们在孙膑的授意下还沿着城墙分散开来。这帮人在城下吊儿郎当,骂骂咧咧的巡视了一周,然后风一般地又跑回去了,倒把城头上了的魏国兵乐的够呛,心说就齐国兵这徳性还要攻我大梁?  庞涓听到这个消息后也被逗乐了,看来齐威王徒有虚名,手下尽是一些酒囊饭袋。此时庞涓已经攻克了邯郸,和逃亡在外的赵国政府签订了停火协议。齐军骚扰大梁的行为让庞涓觉得既可气,又可笑,可气的是齐军竟然进攻魏国的国都,可笑的是齐军的素质也太差了。庞涓在邯郸留了一部分占领军,便乘胜利之威回救魏国。庞涓认为齐军是用不着认真对待的,顺便教训一下也就是了,于是命魏军抛下辎重,全速向大梁奔去,巡逻工作也放弃了。  当狂躁的魏军跑到大梁东北部100公里的地方时,灾难降临了。田忌孙膑率齐军的大部队在这里严阵以待。庞涓看到齐军阵中飘扬的“孙”字大旗时傻眼了,有许多种感情和许多个故事一齐涌向他的大脑。但战场不会给他太多的时间来整理思绪,齐军的进攻打响了。这是一场古龙小说中的对决,战前的谋略,心态,气势已经蕴涵着结果,真正的较量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该失败的遭受失败,该胜利的获得胜利。  于是齐军获得胜利,魏军全军覆没,庞涓被擒,桂陵之战结束。这一年是公元前363年。  桂陵之战由于司马迁的精彩解说几乎成了孙膑一个人的超级大秀场。“围魏救赵”的战术也被写入了军事教科书《三十六计》。但是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凡是就怕认真两字”,尤其是碰上我这种钻牛角尖不要命的人士。查阅了大量史料时候,我才发现优美的故事之下另有隐情,桂陵之战中有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另外还有许多对事情发展起关键着作用的副线被忽略。  “围魏救赵”其实是我国军事史的一个美丽的传说。以魏国大梁的雄伟,齐军8万不可能给予实质性的威胁。而且赵国首都并没有被救下来。齐军在平陵的进攻,对大梁的佯攻都是假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庞涓轻视齐军。只有这样,庞涓才可能抛弃平时正常的行军准则,狂妄地钻进孙膑布置的陷阱。  【5、颠峰时刻】  在魏国和赵国、齐国缠斗的时候,西方的秦国和南方的楚国趁机向魏国下手,秦师在元里大败魏师,并取得了西河之地上的重镇少梁(陕西省韩城西南),同年又伐韩,魏占领了上枳、安陵(今河南鄢陵北)、山氏(今河南新郑东北)三地,并在那里筑城,这样秦国势力就像一颗钉子一样插到了韩魏的中间。楚国的景舍占领了睢、濊之间的一块地盘。  魏国在桂陵吃了败仗之后,面临的情况很严峻,就连附属国宋、卫也转而拜齐国为大哥向魏国进攻。但魏惠王还不至于绝望,魏国历经文候武侯两代国君积攒下来的雄厚家底不是桂陵一仗就能消耗光的。魏国最盛时号称有武卒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合计七十万。其中武卒是正规常备军,是魏军中的王牌军。奋击是带甲步兵,仓头是青巾裹头,没有装甲,属于民兵,厮徒则是干杂役的,负责搬道具。  魏惠王一方面加强与韩国的关系,另一方面重新征召训练军队。忙活了一年终于有了成效,韩国答应了魏国的请求,同意派兵帮助魏国,而魏国也重新聚集起来了一支战斗力和数量都相当可观的队伍。这年是公元前352年。  此时的齐国乘桂陵之战胜利的余威,正联合宋、卫两个小弟对魏国军事重镇襄陵展开围攻呢。就在这时魏韩联合军赶到,城内城外里应外合将齐宋卫联军杀得大败。这场战斗的双方统帅是谁我们不得而知,具体的战斗过程史书上也语焉不详,但是结果很重要。齐国经此一役,小马乍行嫌路窄的豪气顿时被压了下去。而且齐国已经没有了再战的勇气和力量。齐威王得出一个结论:齐国在老牌霸主魏国面前仍然显得有点毛嫩。  齐威王有心向魏国求和,但又担心和平的成本太高,于是央求楚国的景舍同志婉转地向魏惠王提出了齐国不想再战的意识,当然措辞是优美的,什么为了世界的和平,什么不忍看见老百姓在战火中煎熬等等。魏惠王考虑到魏国战火四起的国土,也就同意了景舍的请求,只是要求齐国将桂陵之战中被俘的庞涓送回。  稳定了东界之后,于公元前351年,魏惠王和丢了国都的赵肃候在漳水之上开了碰头会,在会上双方澄清了前些年的一些误会,魏国主动将邯郸还给了赵国并提议两国保持区域和平,赵国感谢了魏国的慷慨,也对魏国的和平提议做了积极的反应,会议在友好、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魏惠王和赵齐两国和好是有目的的。西边的秦国借着商鞅变法的东风,趁着魏国无暇东顾的契机对魏国的西河之地日侵月夺,眼看要占领殆尽,惹得魏惠王好大的不痛快。此刻的魏惠王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灵活的外交政策又重新夺得中原霸主的位置。公元前350年,魏国回头向秦国反攻,魏军团团将秦国的定阳(陕西延安东)围住,秦孝公一看形势不好,马上和魏惠王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碰了一次面,表示服软并将前些年辛苦攻下的西河之地还给魏国。魏惠王这才拉倒。  到目前为止,魏惠王是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齐楚秦三国敢怒不敢言,韩赵两国被魏国看得死死的,其余宋、卫、邹、鲁等小国已经习惯了谁强跟谁混,纷纷拜魏国为大哥。公元前344年魏国张罗了12个小国前去问候了一下很久都没有人搭理的周天子,尔后正在兴头上的魏惠王又命魏军带领12家仆从军浩浩荡荡地向秦国杀去。秦孝公一见魏国的阵势吓得瑟瑟发抖,饭量也减少了,晚上还总做噩梦,只好命令秦国全境修守战之具,准备硬着头皮迎接魏国的进攻。还是商鞅脑瓜灵光,他认为单独的一个秦国不是强大的魏国的对手,与其秦国先挨打,不如让齐楚先挨打。为了将魏国这股祸水引向齐楚,商鞅专程赶奔魏国与魏惠王见了一次面。商鞅紧紧抓住魏惠王虚荣心强好面子的特点,竭尽吹捧拍马之能事,在魏惠王面前大打文化牌。  商鞅道:“魏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兵强马壮,气势如虹,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此时阁下称王正是众望所归。秦国只是偏安西垂一小国,不求闻达于诸侯。人言与狼共舞方显英雄本色,贵国攻秦犹如以牛刀宰鸡,名不扬,威不显。阁下不如先行称王,观齐楚之变,谁不归顺,则以兵加之,如此则威加海内,王业可成。”  商鞅的话触动了魏惠王灵魂深处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于是魏惠王放弃攻秦的打算开始筹备自己的称王仪式。魏惠王穿越商周,直追夏朝。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而且魏国正好是夏朝的发源地。于是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魏惠王在扩建了的王宫里穿上大红袍,对着镜子中的人物道:“你很帅,我封你为夏王。”朝臣和外国使节也纷纷高呼:“夏王,夏王。”外国使节中有12小国的国君,还有赵国、秦国的使节,就这样魏惠王通过自我加封成为战国的第一个王。史称“逢泽之会”。  这此称王大会,美则美矣,但美中不足的是有的国家没有参加。齐楚不参加,魏惠王还能理解,本来齐楚自视是与魏国地位平等的大国,当然不会承认魏惠王的王者地位,但一向挺乖的韩国竟然也不参加就让魏惠王有点不理解了。韩国的想法是:当初大家都是从晋国一起爬出来的兄弟,为什么我得称你为王呢?况且襄陵之战中是我韩国出手相助才换来你魏国现在的威风,要不然你魏国早就让齐楚打趴下了,魏国不感激我也就罢了,却反倒要骑在我头上。  按照魏惠王当初的设想,称王之后就是对齐楚的用兵,新情况的出现使魏惠王不得不调整战略步伐,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魏惠王决定先向韩国发起进攻。由此便引发了战国期间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役。  【6、马陵之战】  这一年是公元前343年,庞涓率领魏军向韩国杀去。庞涓为了洗刷被俘之辱,同时也为了报答魏惠王的再次信任,打起仗来非常玩命,三下五除二就将韩国的野战军杀的大败,魏军继续进逼将韩国的首都新郑团团围住。  韩国渐渐支持不住,向齐国求救。为此齐威王开了一个高层决策会议。由于上次齐国救赵并没有沾到便宜,邹忌主张不救。田忌担心魏国吞并韩国之后实力更强大,主张早救。孙膑将该不该救,什么时候救的问题量化了。他说:“如果我们在韩国还没有疲惫的时候出兵相救,是替韩国挨魏国的打,反倒让韩国在一旁捡渔翁之利。这次魏国出征,意在消灭韩国,我们不如口头上答应韩国的请求,而晚些出兵,这样韩国以为有齐国的帮助,便会以死相抗。两国做减法运算的结果是魏国疲惫,韩国更疲惫,疲惫的韩国会委身齐国;疲惫的魏国,我们打起来更省劲。”  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告诉韩国:你们放心,齐国一定会出手相救。韩国听信了齐国的虚言,在新郑城下反攻了五次,每次都被庞涓杀得大败,眼看韩国都城不保,魏国也筋疲力尽。齐威王这才准备出手相助,时光老人已经把时间带到了公元前342年。  此番出征,孙膑是毫无争议的军师。但在统帅的问题上,齐威王有点犯难,田忌由于在运筹帷幄方面的缺陷,他的地位已经在齐威王心目中大打折扣。一旁的帅哥邹忌看出齐威王的难处,说道:“田忌在军中素有威名,可以为将。其人虽然不善筹谋,但实战经验无人能及。”齐威王听从了邹忌的建议,令田忌为将,又派田盼为副将。  邹忌推荐田忌为将是有原因的。邹忌的“忌”是主动语态,是说邹忌这个人心眼小,比较爱嫉妒别人。田忌的“忌”是被动语态,是说田忌这个人为人不谨慎,比较爱招人嫉妒。邹忌嫉妒田忌的原因是邹忌担心田忌靠才干和功勋爬到自己头上。一个叫公孙闳的门人给邹忌出了个主意,让邹忌推荐田忌为将,如果取得胜利,则邹忌有推荐之功;如果战争失败,田忌不是战死前线,就是受到处罚,无论出现何种结果,邹忌都是获利的一方。邹忌采纳了这个建议。当然邹忌更愿意看到的是田忌干脆死在魏国的刀箭之下。  田忌、田盼、孙膑率领10万大军向魏国杀去。桂陵之战后的十一年,齐国的国力更加强大。反映在军队上是,齐军的武器更加精良,装甲更加牢固,粮草更加丰盛,士兵的体魄更加强壮,训练也更加充分,格斗技巧也更加成熟。总而言之,齐军的战斗力与以前相比更上一层楼。  孙膑制定的作战方案几乎和桂陵之战中齐军的作战方案同出一辙:放弃远在韩魏前线的魏军,直指魏国防守空虚的首都大梁。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攻击大梁,引魏军回救。桂陵之战时,齐军采用的是佯攻战术,庞涓虽然耐着性子攻破了邯郸,但在回救的时候过分的低估了齐军的实力,所以才钻进了孙膑布置的埋伏。庞涓上当之后,他还会象以前一样不管大梁的安危一心进攻新郑么?还会再次被齐军的假相迷惑么?  当然不会!庞涓也是成名多年的将领。同样的错误不可能重复再犯,而且他已经知道老同学孙膑在齐军中效力,所以再与齐军交锋过程中必然慎之又慎。  再说一遍,同学期间,做脑筋急转弯的时候,庞涓能转两个弯,孙膑能转三个弯。  所以孙膑这次进攻大梁是玩真的。于是10万齐军对大梁展开激烈的攻击。魏国在与韩国的交锋中,损失也很大,大梁城中成年男子都被送上了韩国前线。此时大梁的防卫比桂陵之战时更虚弱,齐军实力比桂陵之战时更强,结论是:齐军对大梁的威胁性更大。  魏惠王担心大梁有失,急忙唤庞涓回救。其实他完全可以率领大梁军民多抵抗一段时间,以保证庞涓攻破新郑,同时也可以消耗齐军的力量。此时的齐军其实处境也不妙,如果魏惠王坚守大梁,如果庞涓攻破新郑之后再谨慎地回救,齐军获胜的几率不大,孙膑已经摸透了魏国君臣的心态。魏惠王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特别是称王之后,更是不把天下诸侯放在眼里。魏齐的第一次交锋以齐国的告饶结束,魏惠王打心眼里看不起齐军,此番齐国进攻国都大梁,更是触动了魏国的禁忌。魏惠王根本不想劳神费力地守城,只想调回庞涓,一仗就把齐军打垮。魏惠王回救大梁其道理与一战期间法军死守凡尔登一样,并不是从军事的角度考虑,都是心理因素使然。  庞涓一看齐军也确实在认真的攻城,也就听从了魏惠王的命令,便放弃韩国回军大梁。魏惠王调集魏国境内的地方武装,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以庞涓为将军向齐军发动反攻。这个人事配置是有问题的,太子申不习军事,属于外行,却担任庞涓的上级,这叫做外行指挥内行。魏惠王这样的目的或许是为了锻炼太子,培养接班人,但却为魏军的失败埋下了祸根。当时有人看出了这个问题,提醒魏惠王:“战争是一国之大事。太子年纪尚浅,对军中事务多不熟悉。对方的田盼是沙场老将,孙膑诡计多端。两军交锋,魏军必败,太子会被俘虏。”魏惠王执意不听。  齐军没有等魏军回到大梁,已经撒丫子走人了。这个事情可以说是孙膑的有意安排,也可以说是齐军不得已而为之,至少庞涓的理解是:齐军钝兵城下久不得进,由于前线魏军回救,齐军担心被内外夹击,主动退却。魏惠王和太子申更是认为齐军怯懦,不敢面对强大的魏军。  魏军开始了对齐军的追击,这正是孙膑想要看到的,为了诱使魏军坚持不懈地追下去,齐军玩起了减灶的游戏。第一天,齐军留下的灶坑能供应10万人吃饭,第二天只能供应五万人,到了第三天就只能供应3万人了。齐军之所以能这样做是由于延长了吃饭的时间,让更多的士兵排着队共用一个灶坑。但魏军的头头脑脑想不到这一条,他们压根就没有把齐军当成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对手,以为这是由于齐军士兵纷纷涣散造成的,更激起了追击的欲望,于是又一次抛弃辎重,放心大胆的跟着齐军的足迹追去。有种说法是庞涓建议魏军小心谨慎的追击,但掌大权的太子申不同意庞涓的建议,因为如果小心追击,速度必然会降下来,有可能让齐军逃脱。反正最后魏军像在桂陵之战前一样,甩掉辎重,放弃巡逻,冒失而又疯狂地向齐军追去。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魏军跟着齐军的足迹走到了一个大峡谷,峡谷的名字因为魏军的到来而出名,曰:马陵。所谓峡谷,两山夹一沟,但马陵峡谷中央比较宽阔,正好能容纳十万人,好像是专门为魏国准备的好坟场。为了对得起魏军曾经有过的辉煌,孙膑对坟场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峡谷中间的树木几乎都被砍掉,只在路中央剩下一棵,这棵树的存留有它的特殊目的。砍下的树被用做路障,排列成马蹄铁形,树木的后面还塞满了齐军的车辆。整个工程完美无缺,无懈可击,主要目的是确保魏军进去之后就跑不出来,这个工程的工艺规程在《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中有详细叙述,有兴趣的看官可以去查阅一下。  坟场是好的,死亡也不能差,为了能让魏军痛快地享用坟场,齐军同时也在做另外的布置。齐军在马陵峡谷两旁的高山之上,依据地形布置了1万多支弩。弩这个东西的优点是力道大,射程远,准确度高,缺点是比较笨重,装卡弩箭比较费力。弩的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伏击的首选武器。  太子申、庞涓率领着魏军以必胜的信心在马陵峡谷中走着,当然他们不知道孙膑已经给他们布置好了坟场。  马陵的夜啊,静悄悄,渴血的死神在四处跑,可爱的魏军啊,就要睡觉。  突然,魏军的前哨向庞涓报告在大路中央出现了一棵树,是方圆数里唯一的一棵树。这个生物学上的奇怪现象引起了庞涓的好奇,那时候中国森林资源极其丰富,野生的树木都是成片的。走近树木,庞涓发现这棵树和魏国的其他树的唯一区别是有一块地方没有树皮,露着白刷刷的树干,上面还隐隐约约有人类文明活动过的痕迹,意思是说有文字。庞涓命人点亮火把,定睛观瞧,只见上面写着七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一瞬间,庞涓又想起了许多事情,最后想到的是自己此刻要玩完,他的最后一句话也颇为经典,千古流传,“Fuck!遂让竖子成名”。(靠!反倒成就了那个臭小子的英名。)  齐国的弩箭非常配合,庞涓看完之后,它们就到了,向魏军送来了死神的问候。先是向火光之处射了一阵,确保庞涓死后,便开始纵横飞舞。漫天飞舞的箭支配合着魏军狼哭鬼嚎的叫声,将这场死亡仪式推向高潮。此刻坐在车中的孙膑看到这一幕不知有何想法,是冤仇得报的喜悦?是兄弟残杀的无奈?还是对兵者,国家之凶器的敬畏?  打扫战场的时候,齐军找到了刺猬一样的庞涓,也找到了藏在尸体之下仍然活着的太子申。齐军获得了完胜。这一战对魏国的影响是致命的,魏国最精锐的军队,最顶尖的战将,以及国家接班人毁于一旦。魏国的百年霸业也由此轰然倒塌,周围忍了许久的齐,楚,秦纷纷下手,使魏国一下就从超级大国沦落为二流国家。魏国垮掉之后,齐国、楚国、秦国,却昂起头来,战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自从失去膑骨之后,孙膑连续欺骗了庞涓三次,第一次是装疯,逃出魏国;第二次是示弱,在桂陵将庞涓俘虏;第三次还是示弱,在马陵将庞涓杀死。“马”是孙膑的吉祥物,帮田忌赛马,孙膑敲开了命运之门;马陵一战,孙膑的人生达到了顶峰。  阳谋的胜利带来的是阴谋的黑手,这个结局孙膑预见到了,但他的老搭档田忌同志却没有这样的政治觉悟,等待他们俩的是一个《不完美的结局》,敬请关注。  【7、不完美的结局】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绝大多数人只知道孙膑的风光时刻,而忽略了他风光之后的一段灰色岁月。从根本上讲,人生没有大团圆,不是此处有缺陷,就是彼处有遗憾。这种情况,连半人半神的希腊英雄奥得修斯都不能幸免。咆哮战场的奥得休斯攻克坚城特洛亚之后,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己的妻子生活在求婚者和谣言的包围之中,害得荷马老先生在写完了回肠荡气的《以利亚特》之后,不得不再以相当的篇幅来讲述一个由阴谋、爱情和复仇交织而成的《奥徳赛》。  在回家的路上,齐军因得了胜仗,全军上下,喜气洋洋,敲锣打鼓地向临淄返回。田忌,田盼都在兴头之上。只有孙膑一个人闷闷不乐。田忌问孙膑为什么不高兴。  孙膑却反问田忌:“将军对干大事有信心么?”  田忌道:“愿闻其详。”  孙膑道:“将军最好全副武装地返回齐国,分派疲惫老弱的士兵来把守‘主’这个地方。‘主’地道路狭窄,车辆只能依次通行,碰撞摩擦而过。即便老弱士兵在此防守,也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将军背靠太山,左有济水,右有距防,然后率精兵劲旅直抵高宛,只需一支轻兵就可以冲进临淄的雍门。如此,将军便可将齐君控制于掌,而成侯邹忌必定逃跑。否则,将军就回不了齐国。”  这个计划太大胆,太超前,完全出乎田忌的意料。田忌道:“有这个必要么?何况同是忌字辈,成候邹忌为什么重复陷害我呢?”  田忌不听孙膑的建议,往国内走去。呆在国内的邹忌听说田忌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对魏的大胜,眼睛有点发红,酸水开始溢出,便把当初给他出主意的公孙闳找来,道:“田忌不但没有战死沙场,还取得了完胜,回国之后,必然会加官进爵,他的地位就会超过我,这该怎么办?”  公孙闳道:“此事好办,交给我好了,我管保田忌进不了临淄大门。”公孙闳找了个嗓门大,咋咋呼呼的下人拿着10两金子到大街上找人算命。那人来到街上找了个支桌算卦的,把10两金子往卦桌上一放,大声嚷道:“我是田忌的下人,我家主人为齐国出征,三战三胜,震动九州,想成就大事,烦劳你算一下能不能成功。”算卦先生看见桌子上的十两金子,眼睛睁得老大,这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巨额预测费用,按照预测业内的不成文规则:怎样赚钱就怎样算。算卦先生本想假装一起一卦然后装模作样地告诉对方:卦象大吉,大事可成,再把10两金子揽入怀中,从此销声匿迹。这样做对算卦先生来说是件轻松容易的事情,因为算卦是个很专业的事情,预测者和预测师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但是,算卦先生转念一想又发现这里面另有商机,只要略施小计将会得到更多金子,并且还有官府的表彰,可谓名利双收,对自己以后的预测事业发展好处多多。这个买卖做起来很简单。算卦先生稳住下人之后,回头就向官府报了警。官府一听田忌竟然要造反,便派人将那个下人抓起来扭送到了齐威王面前。那个下人在齐威王面前按照事先安排一五一十将田忌的造反动向向齐威王做了汇报。齐威王听后没有立即表态,但还是给予算卦先生以重赏。  这个风波被还在途中的田忌听到了,此时田忌已经解散了齐军,只率领本部人马往临淄赶路。齐国的行政结构比较特殊,其他国家已经纷纷实行郡县制,而齐国依然沿用齐桓公时代管仲制定的五都制。全国被划分称五块地方,每一块地方被成为一都,都既是行政单位也是军区,对外作战时齐王任命将领将五都兵召集起来统一行动,战罢归国之后,五都兵再各回本部。  这个消息让田忌很是担心。阴谋虽然弱智,齐威王虽然英明,但所涉及的问题过于敏感,齐威王“宁可错杀千人,不可漏掉一个”的可能性不是没有。齐威王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是事情无疑对田忌是不利的,一旦入临淄,便成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田忌此刻非常后悔当初不听孙膑的话,但事已至此,后悔是没有用的,最后田忌决定率领仅剩的一点兵马冒险进攻临淄。但是,田忌的部队到了临淄发现齐威王早有防范,临淄城大门紧闭,城上士兵严阵以待,四方的勤王军队也已经开拔。田忌见谋反罪名已经成立而又无成功的可能,只好和孙膑一起向楚国方向逃去。  战争中的英雄本应该享受风风光光的凯旋仪式,结果却是不光彩地逃离故国。历史中总是充满了这样的讽刺。然而这个讽刺还没有结束。  田忌和孙膑走后邹忌独掌齐国的大权。田忌和孙膑由于他们的才能和英明在楚国赢得了楚威王的尊重,邹忌非常担心田忌借助楚国的力量再重返齐国政坛,对自己的地位形成威胁,故意将齐楚之间的双边关系搞得非常僵硬,同时派出杜赫当说客以保证田孙二人永久地留在楚国。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2
正序
倒序
战国那些事儿
战国那些事儿-2
战国那些事儿-3
战国那些事儿-4
战国那些事儿-5
战国那些事儿-6
战国那些事儿-7
战国那些事儿-8
战国那些事儿-9
战国那些事儿-10
战国那些事儿-11
战国那些事儿-12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铿锵战国
铿锵战国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