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君可谓纳谏君,谏官不谏何有闻?!九重城里虽玉食,天涯吏役长纷纷。使君忧民惨容色,就焙尝茶坐诸客,几回到口重咨嗟,嫩绿鲜芳出何力。329·813·茶 史 初 探山中有酒亦有歌,乐营房户皆仙家;仙家十队酒百斛,金丝宴馔随经过。使君是日忧思多,客亦无言征绮罗,殷勤绕焙复长叹,官府例成期如何?吴民吴民莫憔悴,使君作相期苏尔。“李郢,宣宗大中年间进士。诗中对当时贡茶的情况,记述比较具体,而且有些史料如喊山催春,还纠正了历来的传误。过去,称喊山催春是始于北宋建州贡焙。这里的“万人争啖春山摧”之句,说明这一习俗,实际早在唐朝的茶山贡焙即已有之。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还寓有李郢对贡茶弊端的揭露。如果说,李诗的讽谏还比较委婉,那么,袁高的《茶山诗》就完全是直谏了:“禹贡通远俗,所图在安人。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亦有奸佞者,固兹欲求伸。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甿辍耕农来,采采实苦辛。一夫且当役,尽室皆同臻。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心争造化力,先走银台均。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众工何枯槁,俯视弥伤神。皇帝尚巡狩,东效路多堙。周围绕天涯,所献愈艰勤。况值兵革困,重兹困疲民。未知供御余,谁合分此珍?!顾省黍邦守,又惭复固循。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袁高《茶山诗》,作于建中二年(781)刺湖州时,是年,他在督造贡茶结束时,将亲见的种种贡茶弊端,叙作一诗,付急骑随贡茶一起呈德宗,并把诗文刻石置贡焙处。这是有唐一代唯一敢于公开反对贡茶的官员。在《全唐诗》中,关于贡茶的诗篇和诗句还很多,但引录上述二例,不但概括了唐诗涉及的有关内容,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朝贡茶的情况。330茶 史 初 探·913·(九)唐诗中所记述的茶叶生产技术有关唐代茶叶生产技术的史料短缺,仅在陆羽《茶经》和唐末五代的《四时纂要》中,才稍有记述。因此,尽管唐诗中关于茶叶生产技术的资料都是一些零星的片言只语,但将它们集缀起来,对于研究唐朝的茶叶生产技术,也不无小补。现将有关内容分条综述如下:1.关于茶树生态环境的描述:张籍《茶岭》诗:“紫芽连白芯,初向岭头生”;李咸用《谢僧寄茶》载:“匡山茗树朝阳偏,暖萌如爪拏飞鸢”;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吟:“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马戴《送宗密上人》说:“腊高松叶换,雪尽茗芽新”;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有:“暖吹入春园,新芽竞粲然”,“名随土地贵,味逐水泉近”;齐己《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说:“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还记曰:“鶗鵊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这些诗句,有些或就是茶的谚语,反映当时人们对茶树生物学特性就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其中如“名随土地贵”之句,寓意便很深刻,它不但说明了茶树对土壤和小气候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而且指出茶的闻名与地理位置、名人倡导等社会因素,也有较大的关系。2.茶园管理技术:关于茶树的栽培管理,在中唐以前的文献中,只有陆羽《茶经》所说的“法如种瓜”一句。后来《四时纂要》虽开始有具体记载,但内容也极其简略。由于这一原因,所331·023·茶 史 初 探以过去有些文章称唐朝茶园管理比较粗放,甚至对《四时纂要》“二年后方能耘治”的记载也表怀疑。其实,对于茶园的中耕除草,唐诗中是极其肯定的。如孟郊《越中山水》载:“菱湖有余翠,茗圃无荒畴”;白居易《为香炉峰下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僧贯休《别杜将军》:“伊余本是胡为者,采蕈锄茶在穷野”等等,都说明当时茶园不只进行中耕除草,而且从其称之为园为圃这点,也反映其管理已相当精细。3.茶叶采摘:《四时纂要》中未提到采摘,在《茶经》中,也只有“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等几句。《全唐诗》除章孝标《送张使君赴饶州》“日暖提筐依茗树,天阴把酒入银坑”;皎然“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衫犹滴沥”等一类诗句,所说和陆羽凌露、晴日采摘的原则一样之外,对于当时采摘的实际情况,还作了许多重要补充:如齐己《谢中上人寄茶》:“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茶烟”;李敬方《题黄山汤院》:“善烹寒食茗,能变早春园”;白居易《谢李大郎寄新蜀茶》“红帋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齐己《咏茶》又诗“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以及贾岛的《送朱休归剑南》:“朝阳十月中,芽新抽雪茗”;元稹的“萸房暗绽红珠朵,茗碗寒供白露芽”等等。这里所说的寒食,也即清明。不少诗句说明,早在唐朝,我国就已形成崇尚“雨前茶”和“明前茶”的风气。而且这里还说明,唐朝采摘的茶叶,除陆羽所说的春茶外,也采摘夏茶和秋茶。另外,如姚全《乞新茶》所记:“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还说明当时有些采摘的要求,还相当严格。332茶 史 初 探·123·4.制茶和茶类的情况:唐朝的茶叶种类,《茶经》记载“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等种。但《茶经》中介绍的制茶方法,只提饼茶一项,这说明陆羽所讲的粗茶、散茶,或许也即蒸而不捣、捣而未拍的蒸青绿茶。《全唐诗》中除蒸青工艺之外,还记述到了其他一些制茶和茶类的情况。如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刘禹锡《西山兰若采茶歌》:“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讲述的即指晒青和炒青绿茶。过去对绿茶一名,争议不休,有的说起始于明,有的说初见于宋,从朱庆余《秋宵宴别卢侍御》:“绿茗香醒酒,寒灯静照人”的诗句来看,绿茶之名,早在唐朝就有。另如陆龟蒙《茶焙》咏及的:“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且说焙前人,时时灸花脯(原注:灸花,焙人以花为脯)。”过去据钱椿年《茶谱》,一般称窨花茶肇创于明,笔者据宋朝有关记载,曾将此提前为北宋,现从上述诗句,说明其历史更可上推到唐朝后期。由此可以看出,唐和唐以前的茶叶,除紧压的团饼以外,还存在蒸青、晒青、炒青以至花茶等各色茶类。以上说的,都是不发酵茶类。从《全唐诗》来看,当时可能还存在一种用曲种发酵的茶叶。如《全唐诗》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中所说:“铫煎黄芯色,碗转曲尘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吟:“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以及李群玉《答友人寄新茗》:“满火芳香碾曲尘,吴瓯湘水绿花新”等所说的“曲尘”,或许就是指用曲种发酵的茶叶粉末。如果这一猜测不错,那么,今天我国西南某些兄弟民族还保存的用曲发酵的后发酵茶,就不是他们的首创,而是我国古代原始制法的一种孑333·223·茶 史 初 探遗。(十)《全唐诗》中首见的茶叶产地茶叶历史产地,是研究古代茶业传播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唐朝的茶叶产地,陆羽《茶经·八之出》中,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但这还不能说很具体,更加上其后还有一些新发展的茶叶产地,所以,对《茶经》的产地,唐诗中还有很多增补,详见附表。《全唐诗》中初见的茶叶产地产地名称卷 目诗 文义兴阳羡(位今江苏宜 卷206:李嘉祐《送陆 阳羡兰陵近……绿兴)士伦宰义兴》茗盖春山。卷388:卢仝《走笔谢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孟谏议寄新茶》草不敢先开花。宜兴茶山 卷522:杜牧《题茶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山》草魁。招隐寺(在江苏丹徒招 卷207:李嘉仝《招隐 幸有香茶留稚子,不隐寺山)寺茶宴诗》堪秋草送王孙。京口寺(在今江苏镇 卷847:齐己《与节供 煮茶尝摘兴何极,直江)奉大德游京口寺留题》至残阳未欲回。栖霞寺(在今南京栖霞 卷249:皇甫冉《送陆 采茶非采绿,远远上山)鸿渐栖霞寺采茶》层崖。茅山(位今江苏南部) 卷526:杜牧《秋晚怀 云暖采茶耒岭北,月茅山石涵村舍》明沽酒过溪南。惠山寺(在江苏无锡) 卷482:李绅《别石 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泉》折香芽泛玉英。334茶 史 初 探·323·(续)产地名称卷 目诗 文包山、崦里(在江苏吴 卷610:皮日休《崦 罢钓时煮菱,停缫或县洞庭山)里》焙茗。朐山(位江苏连云港 卷748:李中《赠朐山 闲抚素琴曹吏散,自市)孙明府》烹新茗海僧来。吴兴明月峡 卷366:张文规《吴兴 清风楼下草初出,明三绝》月峡中茶始生。霅川茗坞 卷662:罗隐《送霅川 歌听茗坞春山暖,诗郑员外》咏蘋州暮鸟飞。桐江(今浙江桐庐) 卷830:贯休《桐江闲 猛烧侵茶坞,残霞照居作十二首》角楼。富泽(拟今浙江富阳) 卷726:郑良士《寄富 霅上茗芽因客煮,海泽院禅者》南沈屑为斋烧。镜湖(位浙江绍兴) 卷651:方干《初归镜 云岛采茶常失路,雪中寄陈端公》龛中酒不关扉。天目山茶 卷818:皎然《对陆迅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客茶。士晟》剡茗、剡山茗 卷815:皎然《送许丞 剡茗情来亦好斟、空还洛阳》门一别肯霑襟。卷818:皎然《送李丞 聊持剡山茗,以代宣使宣州》城醑。新昌 卷449:白居易《自题 春风小榼三升酒,寒新昌居止因招杨郎中食深炉一碗茶。小饮》东白洞平茶(在浙江东 卷835:贯休《酬周相 境陟名山烹锦水,睡阳东白山)公见赠》忘东白洞平茶。东阳 卷531:许浑《送段觉 秋茶垂露细,寒菊带归东阳兼寄窦使君》霜甘。兰溪 卷528:许浑《村舍》, 野碓舂秔滑,山厨焙一作《送从兄归隐兰茗香。溪》金盆(山在浙江金华) 卷828:贯休《别杜将 伊余本是胡为者,采军》蕈锄茶在穷野。335·423·茶 史 初 探(续)产地名称卷 目诗 文黄山 卷508:李敬芳《题黄 善烹寒食茗,能变早山汤院》春园。宣城开元寺 卷537:许浑《冬日宣 露茗山厨焙,霜秔野城开元寺赠元孚上人》碓舂。天柱茶 卷560:薛能《谢刘相 两串春团敌夜光,名寄天柱茶》题天柱印维扬。卷670:秦韬玉《采茶 天柱香芽露香发,烂歌》研瑟瑟穿获蔑。九华山 卷808:金地藏《送童 礼品云房下九华,烹子下山》茗瓯中罢弄花。八公山(山在淮南寿 卷359:刘禹锡《寄杨 八公山下清淮水春)八寿州》……茗园晴望似龙鳞。饶州(今江西上饶) 卷506:章孝标《送张 日暖提筐依茗树,天使君赴饶州》阴把酒入银坑。普贤寺(在今江西南 卷510:张祐《题普贤 更共尝新茗,闻钟笑昌)寺》语间。钟陵(今江西进贤) 卷837:贯休《山居 石炉金鼎红渠嫩,香诗》,序称作于钟陵。阁茶棚绿巘齐。卷848:尚颜《与陈陶 钟陵城外住,……山处士》茶独自携。匡山(即庐山) 卷644:李咸用《谢僧 匡山茗树朝阳偏,暖寄茶》萌如爪拏飞鸢。匡庐西林寺 卷430:白居易《春游 二月匡庐北,……阳西林寺》丛抽茗芽。武夷 卷708:徐夤《尚书惠 武夷春暖月初园,采腊面茶》摘新芽献地仙。灵峰(拟武夷九曲岩) 卷706:黄滔《题灵峰 系马松间不忍归,数僧院》巡香茗一枰棋。石堂溪(在福建宁德) 卷560:薛能《石堂 岸沙崩橘树,山径入溪》茶苗。曲江(故治在广东曲江 卷572:贾岛《原东居 曲江春草生,……茶南)喜唐温琪频至》试老僧铛。冲虚观(在广东罗浮山 卷731:胡宿《冲虚 桐井晓寒千乳敛,茗东麓)观》园春嫩一旗开。336茶 史 初 探·523·(续)产地名称卷 目诗 文端溪峡(在广东高要 卷465:杨衡《经端溪 搴茗庶蠲热,漱泉聊县)峡中》析酲。容州桂茶(今广西容 卷571:贾岛《送张校 暂醉即还醒,彼土生县)书季霞》桂茶。大云寺(在广西马平县 卷858:吕岩《大云寺 玉芯一枪称绝品,僧仙迹山下)茶诗》家造法极功夫。西山(一说在湖南常 卷356:刘禹锡《西山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德)兰若试茶歌》来映竹抽新茸。武陵茶坡 卷633:司空图《武陵 橘岸舟间罾网挂,茶路》坡日暖鹧鸪啼。卷362:刘禹锡《武陵 茗折苍溪秀,蘋生枉书怀五十韵》渚喧。龙安寺(在湖南湘潭) 卷570:李群玉《龙安 门路穿茶焙,房口映寺佳人阿最歌》竹烟。南岳 卷848:栖蟾《居南岳 石房开竹扉,茗外独杯沈彬》支颐。衡山岳茶 卷840:齐己《送人游 石桥僧问我,应寄岳衡岳》茶还。茶川(拟在作者隐居地 卷762:廖融《题伍彬 拨擢茶川去,初逢谷衡山)屋壁》雨晴。石廪茶 卷568:《龙山人惠石 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方及团茶》廪茶。灉湖茶(产湖南岳阳) 卷838:齐己《送中贯 应游到灉岸,相忆绕进公归巴陵》茶丛。卷840:齐己《谢灉湖 灉湖唯上贡,何以惠茶》寻常。荆州玉泉山(在湖北当 卷178:李白《答族侄僧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阳县西)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不歇。峡中茶山(位今夷陵) 卷674:郑谷《峡中寓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止二首》茶山。卷676:郑谷《峡中尝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茶》江园里火煎尝。碧涧(在峡州)卷385:张籍《送枝江 定访玉泉幽宿院,应刘明府》过碧涧早茶时。337·623·茶 史 初 探(续)产地名称卷 目诗 文龙山静胜寺(在湖北江 卷413:元稹《早春登 山茗粉含鹰嘴嫩,海陵)龙山静胜寺》榴红绽锦巢匀。灵泉寺(在湖北秭归县 卷835:贯休《春游灵 嘴红涧鸟啼芳草,白南)泉寺》头山僧自杵茶。锦城(故治在成都南) 卷722:李洞《锦城秋 分泉煎月色,忆就茗寄怀弘播上人》林居。剑外九华 卷592:李德裕《故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寄茶》玉京。明昌(即雅州) 卷634:司空图《力疾 客来须共醒醒看,碾山下吴村看杏花》尽明昌几角茶。蒙顶茶 卷676:郑光《蜀中三 蒙顶茶畦千点露,浣首》花笺纸一溪春。味江茶(四川灌县) 卷760:周群《寄禅月 傍竹欲添犀浦石,栽大师》松更碾味江茶。西县(故治在今四川境 卷560:薛能《西县途 野色生肥芋,乡仪捣内)中》散茶。西蜀净众寺 卷675:郑谷《西蜀净 澹烹新茗爽,暖泛落众寺松溪八韵》花轻。灵州津梁寺 卷316:武元衡《津梁 灵州碧岩下,荑英初寺采新茶与幕中诸公散芳。遍赏芳香尤异因题四韵兼呈陆郎中》小华山(在陕西白水县 卷547:朱景玄《茶 静得尘埃外,茶芳小城)亭》华山。凤翔天柱寺(位旧陕西 卷721:李洞《宿凤翔 墨研青露月,茶吸白山阳县)天柱寺穷易玄上人房》云钟。文川(拟为陕西城固) 卷731:滕白《题文川 种茶岩接红霞坞,灌村居》稻泉生白石根。池阳(古属南阳府) 卷707:黄滔《和友人 金海珠韬乘月读,肉送衡尚书赴池阳副车》芝芽茗拨云收。338茶 史 初 探·723·九、太湖西部“三兴”地区茶史考略太湖地区的“三兴”,现在听起来很生僻,但在历史上,至少在元朝,一度曾作为三吴的吉兆被人们信奉过。如元末张士诚占领太湖流域以后,在南浔镇筑城,从阴阳迷信之说,就特地取“三兴”(长兴、宜兴、嘉兴)之土为城奠基①。不过,本文所指的“三兴”,主要是指太湖西部江苏的宜兴和浙江的长兴、吴兴(现改为湖州市郊区)三市、县。这三县,特别是长兴、宜兴,是丘陵和山地较多的地区。据分析,近2000年来,太湖地区的气候的波动,除明清间有一个小冰期下降较多外,一般变化幅度不大,加上河湖水体调节,这一带在历史时期的气温,从总的说,还是比较适宜茶树生长的。特别是从南朝后期起,气温逐渐升高,以至到唐朝时形成了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暖期。这一点,反映到“三兴”地区茶叶生产上,也就出现了一个南朝时稍稍有名,至唐朝时称盛全国的局面。唐朝中期,在长兴和宜兴的接壤之处,置设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最大的贡焙。如张文规在《湖州贡焙新茶》诗中吟:“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①乾隆《湖州府志》,卷十五,村镇。339·823·茶 史 初 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