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历史-16

制作上,也开始吸收散茶的特点或直接就以散茶来作装饰的情况。如毛文锡《茶谱》所说的“露芽”和“横纹茶”①,即是饼散结合的一种新茶。所谓“露芽”也即将鲜叶蒸熟以后不经舂碎直接压制的饼茶或团茶,从其表面,能清楚显示出芽叶来;至于“横纹茶”,则是在饼茶的表面,再横铺一层茶芽装面。因此,露芽和横纹茶一类饼茶,实际也就是一种饼茶和散茶的复合茶类。再如露芽又有“压膏露芽、不压膏露芽”之分。所谓“压膏”,也即榨去膏汁。饼茶的这种“压膏”工艺,吸收到散茶的制作中,也就形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揉捻”的工艺。所以,从上述交叉影响的情况来看,饼茶的发展,不但不排斥其他茶类,而且是和其他茶类在技术上互补互用,相互协同发展的。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唐宋是我国饼茶的全盛时期,其发展除对蒸青、炒青等散绿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之外,还直接诱发产生了花茶、发酵和半发酵等一些新的茶类。花茶源于饼茶的“掺香”。现在有的根据旧说称“花茶出现于南宋末年”、“饼茶掺香,始于五代”。其实,这也是一种较迟的估计。《桐君录》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②《述异记》也载:“巴东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十分清楚,这里的“真香茗”,是针对当时饼茶中掺附其他香料的“掺香茗”而言的。没有“掺香茗”,也就不存在什么“真香茗”。不过,这里只是没把“掺香”点明而已。关于饼茶掺香的记载,确实是直到五代和北宋时才见的。如闽《康宗①毛文锡:《茶谱》,原书佚,此据《太平寰宇记》载。②原书佚,此据《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218茶 史 初 探·702·本记》载,通文二年(937),“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①。这里所说的“异味”,也就是梅尧臣《七宝茶诗》中所说的“七物甘香杂芯茶”②,是甘香之味。因此,从这些史迹来看,我国饼茶的杂以香料,当起源于南北朝以前,盛行于五代和北宋。宋以前饼茶的掺香,一般多采用龙脑、麝香,而尤以龙脑为多。所以,经过掺香的茶叶,又别称为“龙脑茶”或“脑子茶”③。龙脑是古时交趾、波斯进贡或进口的一种名贵香料,出“龙脑香树”④。其窨茶的方法:一是在饼茶压制成形之前,将龙脑切割为片,埋于茶末中经宿;二为以龙脑浸水,洒诸茶上⑤。但所说“香茶”、“龙脑茶”,都是指饼茶。南宋末年,赵希鹄在《调燮类编》中,就正式提到了茶叶的窨花方法。其载:“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香气全者,量茶叶多少,摘花为伴。“⑥以前有人执此即称花茶也就始于是时。其实,就文献的具体记载来说,至少还可以提前到南宋初年。如施岳《茉莉》词所吟:“玩芳味,春焙旋熏”⑦,即是窨制茉莉茶的最早记载。所以,由施岳的词句来看,花茶大致是北宋时就从饼茶掺香中衍①见吴任臣:《十国春秋》。②梅尧臣:《宛陵先生文集》。③朱权:《臞仙神隐》。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八。⑤庞元英:《文昌杂录》,卷四。⑥赵希鹄:《调燮类编》,卷三。⑦施岳:《茉莉》,载《绝妙好词》卷四。219·802·茶 史 初 探生出来了。现在我国茶叶分类中有一种意见,主张将我国茶叶分为绿、黄、黑、白、红、青六大茶类①。另一种意见,则主张按工艺的不同,分为紧压,不发酵、半发酵和发酵等茶类。到底如何分法,各执一词,现在还不统一。但是不管怎样划分,我们现在的所有茶类,都能从饼茶中觅到它们的根源。如以茶的外形和汤色分,蔡襄《茶录》即载:“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②这里,蔡襄讲到了“六大茶类”中的五色,只是没有提到绿茶。其实绿茶是古代饼茶中的基本茶类,如唐朝流传的“喝尝一盏绿昌明”,“黄金碾畔绿尘飞”等诗句,即是明证。所以,现在的茶叶能否以绿黄黑白红青来概括,这笔者不想置喙,但现在茶的这些不同汤色,在宋以前的饼茶中一应俱全,这完全是事实。宋朝,特别是宋徽宗时,一度曾以白茶为绝品,采集茶树的白色变种③或通过专门加工制成白茶和汤色呈白的茶叶。黑茶,古今相同,主要用作边茶。这在毛文锡《茶谱》中就载:“临邛数邑茶,又有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番、党项重之。”黄茶,在唐朝时就有霍山黄芽,福州正黄茶、蕲州团黄等等。古时的这些黄茶,和现在一样,也分叶色自然发黄和人为加工使汤色发黄这样二种情况④。至于红(紫)茶和青茶,也即一般所说的发酵和半发酵①陈椽:《茶业工业发展简史》,1981年安徽农学院铅印稿。②蔡襄:《茶录》,上篇论茶。③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载:“白茶与常茶不同,偶然出生,非人力所致。”④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220茶 史 初 探·902·茶,可能也渊出饼茶。如《鸡肋编》关于建宁贡茶中记:“官焙有紧慢火候,慢火养数十日,故官茶色多紫。民间无力养火,故茶虽好,而色又青黑。“①这种用慢火养数十日的紫茶,和普通慢火养成的青茶,可能也就是后来发酵红茶和半发酵乌龙茶的技术前身。所以,历史上饼茶的发展,任何时候,都是和其他茶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三)饼散主次的转换也非始明朝在我国制茶的历史上,如上所见,在北宋以前,就有一个很长的以饼为主的发展阶段。后来饼茶的生产是什么时候、怎样衰落下来的?对此,以往的传统看法,是明初由于朱元璋诏令废团饼改贡芽茶引起的。过去笔者在有关文章中,也沿用此说,近来通过细一考证,感到这种说法,也是与历史不符的。唐朝特别是北宋年间,是我国饼茶或团茶的全盛时期,但由于其制造陷入追逐奢侈和争奇斗异的片面发展,结果愈是发展,脱离群众也愈远,最后就必然地产生了饼茶和散茶的主次转换。这一点,以建茶的发展尤为明显。建茶在陆羽《茶经》和毛文锡《茶谱》中都未提及,说明其名声还不称著。但自南闽造腊面充贡以后,名声愈来愈大,以致入宋以后,置使督造龙团,专作贡茶之地了。建茶自北宋列作专门贡茶以后,代有所变,年有所革,花样不断翻新。如至道初,诏造石乳、的乳、白乳,原来①庄季裕:《鸡肋编》卷下。221·012·茶 史 初 探的腊面降为下等;庆历中,建漕蔡君谟造小龙团以进,小团出,龙凤降为次等;元丰间,又造密云龙,其品又于小团之上;绍圣间,密云龙改为瑞云翔龙;大观初,徽宗尚白茶,白茶遂为第一,继造三色细芽,瑞云翔龙又降居其下;宣和庚子,福建转运使郑可简,更创银线水芽①。在北宋一代,建茶犹如《铁围山丛谈》所形容,“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名益新,品益出,而旧格递降于凡劣尔!”②所谓“银线水芽”,时人奇为“旷古未闻”,即将蒸熟的嫩芽,剔去外皮,“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其制方寸新銙,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园胜雪。”③造一銙银线水芽工值多少?历史上未见记载,但据《锦绣万花谷》载,北苑贡茶,“社前芽细如针,用御水研造,每片计工直钱四万”④。银线水芽比这般贡茶当然精细得多,其值自然也高。北宋贡茶的这样糜费,也影响其他高档饼茶的效法,这也就使饼茶的发展由顶峰而转入了中落。所以,如欧阳修所说,在北宋饼茶趋向畸形发展时,“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⑤,在今天的江浙和皖南一带,散茶也蓬勃发展起来。到南宋时,《文献通考》更载:“茗,有片有散,片者即龙团旧法,散者则不蒸而干之,如今之茶也。始知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⑥不蒸而干之的散茶,也即炒①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②蔡條:《铁围山丛谈》,卷六。③佚名:《锦绣万花谷》,龙焙。④佚名:《锦绣万花谷》,龙焙。⑤欧阳修:《归田录》,卷一。⑥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一物部三。222茶 史 初 探·112·青、晒青和烘青一类的茶叶,这条史料说明:大致从南宋时起,上述地区,便已从原来崇尚饼茶转变为以散为主的发展了。至元朝,文献记载更明确,散茶就不只是局部地区,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替代饼茶,占据了生产的主导地位。如《草木子》载:“御茶则建宁茶山别造以贡,谓之啖山茶……比之宋朝蔡京所制龙凤团,费则约矣。民间止用江西末茶、各处叶茶。“①所谓“叶茶”,也即散茶或现在所说的茶叶。这从元朝茶叶制造的介绍中,也能看出一些情况。元朝以前,所有茶书和古籍中,要谈制茶,讲的都是饼茶的制造工艺。元朝无茶书,但从农书记载来看,关于制茶的介绍,就清楚显示出重散略饼的倾向。如王祯《农书》介绍的制茶方法,即是蒸青或烘青一类的绿茶工艺:“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生则味硬,熟则味减。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编竹为焙。裹篛复之,以收火气。“这里对散茶的制作技术讲得十分具体,而对于饼茶,则在后面其他地方一笔带过:“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罗,杂脑子诸香膏油,调剂如法,印作饼子制样。”这在《农桑撮要》中,干脆就只提散茶而不提团饼的制法了。元朝农书中关于制茶内容的这一变化,当然也是当时社会茶叶生产重心转变的一种反映。所以,根据上述线索来看,如果说南宋初年还只是江浙一带完成了饼散的主次转换的话,那么,至南宋末年和元朝,散茶就在全国替代了饼茶的主导地位。旧说散茶创始于明或盛于明的主要根据,还是由朱元璋罢龙团凤饼、改贡芽茶引起的。明朝初年,一仍元制,最初贡①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下。223·212·茶 史 初 探茶,也是以建宁大小龙团为主。后来,朱元璋因团饼烦冗,于是诏令“罢造龙团,一照各处,采芽以进”①。洪武时贡茶由饼改散的上谕,并不是什么特例,而只是当时贡制改革中的一端。举例而言,除茶叶外,颁令停贡的还有“潞州人参”、“太原葡萄酒”和“金华香米”等等。这些改革,虽然事实上也未完全执行,如明甚至在清朝,很多贡茶依然还是采用特制的紧压茶类,但就其最初的愿望说,引朱元璋的原话:“国家以养民为务,岂以口腹累人”②,主要还是为体恤和减轻百姓的负担。所以,从朱元璋罢龙团改贡散茶的诏谕本身,是不能引出散茶的起源或开始转为以散茶为主的这样的结论的。如果一定要把这和散茶的生产联系起来的话,那么,与其称“自此就转向了以散茶为主的发展”,倒不如说是对当时茶类早已转为以散为主的一种适应。我们说我国茶类在元以前就完成了饼散主次的转换,但这并不否认明初贡茶的改制,对散茶特别是后来散茶技术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毋庸多说,散茶之被正式诏定为贡茶,必然对其工艺的更趋精细和外形、内质的较大改进,是有较大影响的。先以茶的外形来说,在元朝以前的散茶名茶,还只有芽叶的大小、厚薄之分,在明朝以后,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就产生了片、珠、针、眉等不同外形特色的茶类。至于内质,为提高茶叶的香气,在明朝普遍采用了炒、焙方法。当时有句茶谚,①何孟春:《余冬序录摘钞内外篇》,卷五。②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224茶 史 初 探·312·叫“善蒸不若善炒,善晒不如善焙”①。如闻龙《茶笺》所说:“诸名茶法多用炒,惟罗岕宜于蒸焙。”②这句话的意思,说明确一点,即各种名茶都由蒸青改成了炒青,唯浙江长兴和江苏宜兴的岕茶,还沿用甑蒸旧法。岕茶可能有其独特性,如明清江西的岕片,虽然不蒸,但也不炒、不焙,而是“生晒不经火气”③的一种晒青。不过,从历史的总的情况来说,除江、浙、赣的岕茶还继续蒸、晒以外,一般都改蒸为炒、改晒为焙,而较鲜沿用蒸晒方法了。对于明朝易蒸为炒的改革,安徽农学院陈椽先生曾作过这样评价:①炒青的香味比蒸青好;②炒青的制作,比蒸青容易掌握;③炒青比蒸青省工省本④。这或许也是明朝茶叶的各种改制,所以能够推开的一个原因。以上讲的是明朝绿茶的发展情况,明朝散茶的另一重大发展,是创制产生了发酵和半发酵的红茶、乌龙茶这样两种新的茶类。现在大家引述的红茶、乌龙茶的最早史料,都出之于清朝福建的地方史籍,因此,有人也就称“红茶和乌龙茶起源于清朝的福建”。把这两种茶类定为起源福建,这是对的,但称其始于清朝,未免就有点过迟。因为如前所说,宋朝慢火养成的“紫”和“青黑”色的贡茶,不管当时是否意识,实际已带有发酵和半发酵的性质;这无疑也是福建红茶和乌龙茶的技术渊源。所以,笔者相当肯定,随着明初贡茶废饼改芽的变革,作为①冯应京:《月令广义》,种茶。②据《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引。③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茶。④陈椽:《茶业工业发展简史》。225·412·茶 史 初 探散茶之一的红茶、乌龙茶,也就从原来团饼中脱胎出来而形成为两种新的茶类。由上来看,明朝洪武贡茶的改制,不能作为我国散茶起源或开始形成以散为主的根据,但是,它对于我国散茶技术和茶类的进一步发展,确实是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的。正是这种易饼为芽的改革,使明朝不但创造和保存了几乎古代所有的茶类,而且在制茶技术上,也达到了经验科学所能够达到的高度。这也是清朝茶叶生产的发展,为什么在技术和茶类上创新不多,而主要集中在商品生产发展上的原因所在。(四)结  语1.茶叶的加工制造和茶类,是在茶叶饮用的一定阶段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茶的发现和利用,起源于原始采集阶段。据民族学资料,仿效原始烧烤食物的习惯,在茶的煮饮之前先把鲜叶烤炙一下,这可能是最早出现的简单茶叶加工。随着饮茶的约定俗成和最初传播,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对茶的经常和交换需要,于是产生了以贮存为目的的茶的加工和生产,这样也就产生了最早的茶类。2.据一般的看法,最早的茶类是晒制的干茶或“晒茶”。但晒茶从工艺的角度来说,还只能算加工而不是制造。在一定的意义上,茶叶制造,是从合并茶叶的有关原始加工、形成复合的工艺为起点的。茶叶“烧烤”的原始加工,启迪产生了制茶的“杀青”工艺。把杀青以后的原料,炒干、焙干或晒干,就正式形成了蒸青、炒青、烘青和晒青等不同的成品茶。在这些原始茶226茶 史 初 探·512·类的基础上,人们借鉴米面蒸饼的方法,把茶叶也蒸碎拍制成饼或馍,从而也就产生了饼茶、团茶的这样一类紧压茶类。3.我国现存的饼茶的最早记载,见于三国《广雅》,但其实际历史,可能至少应推溯到秦汉以前。在三国和南北朝前,饼茶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在唐宋时期,便一跃形成为全国风尚的一种主要茶类。饼茶在唐宋时的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它对当时我国制茶和其他茶类的发展起到了主导的影响。如随着饼茶的发展,散茶中不但出现了以蒸青和烘青为主的形式,同时从饼茶中直接衍生出一种新的茶类——末茶;唐宋的贡茶都是饼茶,每年规定要在清明前从江南和闽北赶贡到中原,因而促使散茶中也出现了麦粒、雀舌、蝉翼等早春名品;唐宋的研膏腊面等饼茶,在模压以前,往往先掺附龙脑、麝香等异味,由饼茶的这种窨香,直接产生了各式窨花茶类;在宋以前饼茶中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即有白、青、黄、紫、黑等不同色泽的茶类,其中所谓紫和青黑色的饼茶,实际就是一种发酵和半发酵的茶叶,后来在这一技术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散茶的红茶和乌龙茶等等。所有这些事实,说明历史上对不同的茶类可能各有所重,但愈是所重,所重的时间愈长,对我国整个制茶技术的促进和影响也就愈大。4.北宋是我国饼茶发展的鼎盛阶段,但由于受贡茶的影响,一般饼茶也追逐糜费猎奇的发展,结果便自行走上了一条衰落的末路。所以,自南宋起,散茶和末茶在我国就局部地占据了主导地位,到元朝时,便正式完成了由饼到散的主次转换。明朝初年,朱元璋适应当时茶叶生产的实际和社会所尚,诏谕废团饼改贡芽茶,这就在技术上进一步促进了散茶的更227·612·茶 史 初 探大发展。如果说明朝以前的散茶一度曾以蒸青为主的话,那么,在明以后为改进茶叶的外形和内质,普遍改蒸为炒,注意创立和保持名茶的不同工艺或外形特色,从而也就奠定和形成了我们今天这样的制茶和茶类生产格局。5.我国茶类沿革和发展略图:228图1中国茶类发展229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0
正序
倒序
茶文化历史
茶文化历史-2
茶文化历史-3
茶文化历史-4
茶文化历史-5
茶文化历史-6
茶文化历史-7
茶文化历史-8
茶文化历史-9
茶文化历史-10
茶文化历史-11
茶文化历史-12
茶文化历史-13
茶文化历史-14
茶文化历史-15
茶文化历史-16
茶文化历史-17
茶文化历史-18
茶文化历史-19
茶文化历史-20
茶文化历史-21
茶文化历史-22
茶文化历史-23
茶文化历史-24
茶文化历史-25
茶文化历史-26
茶文化历史-27
茶文化历史-28
茶文化历史-29
茶文化历史-3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茶史初探
茶史初探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