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大秦究竟多彪悍》是讲述了战国时期,七雄割据中原,其余小国纷纷居安自危,称臣纳贡。秦,原是地处西陲的一个弱国,历经560年持续拓展,最终成为中华第一个统一大帝国。秦在战国初期军事、经济极为落后,从商鞅变法才开始走向强国之路。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东方六国彻底,政治方面政权巩固,效率较高,社会稳定;经济方面重农抑商、农业发展、国力增强;军事方面军功授爵,军队战斗力较强。前246年秦王政登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嫪毒叛乱,接着整顿内政,对外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重用人才。前230年秦灭韩;前228年秦攻占赵都邯郸;前225年秦灭魏;前223年秦灭楚;前222年秦灭燕、赵;前221年秦灭齐,秦王政称皇帝,为始皇帝。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郡县制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秦始皇抱一腔青春热血,本想创万世之业,但大秦帝国仅存15年。始皇身死而帝国崩塌,这里面有多少失误,多少教训,多少铁律?知古而鉴今。读完一册秦史,可知大秦彪悍之内在本质,可解闷悟道、励志,不亦乐乎。【目录】引子1、秦人的祖先是一只小小鸟2、来自东海之滨的支边移民3、忍辱负重终于赢得名号4、做了周朝的西部边防军5、烽火戏诸侯是秦国诞生的契机6、建国大业就来自两张空头支票7、大国的发育最快也要百年8、天赐秦国一位潜在的霸主9、五张羊皮换来一位绝世奇才10、开始尝试清扫他人瓦上霜11、甥舅两国撕破脸皮开打12、再选出一位舅子回晋国执政13、变换身份当了晋国的岳父14、一代雄主贪便宜吃了个大亏15、潸然泪下只为两千崤山忠魂16、“穆公霸业”成为百年梦魂17、震烁古今的《求贤令》18、千古豪迈是商君19、他只能孤独绝望地陨灭20、合纵连横大戏连台21、最后的荣光属于张仪22、豁出命来“问鼎”的鲁莽君主23、小孩子做君王要先听老妈的话24、楚怀王惊见一位假秦王25、堂堂大秦被赵国涮了一道26、范雎的“远交近攻”才是正途27、私人恩怨有时也能推进历史28、古代战争中最惨烈的一仗29、君臣不和导致邯郸城下惨败30、吕不韦是史上最成功的投资者31、《吕氏春秋》是伟大的治国纲领32、一位青年执政者虎视天下33、千古一帝的幽灵推手韩非34、统一战争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开始35、逆潮流而动的绝世英雄36、王氏父子横扫天下37、千古一个“秦始皇”38、创世纪的伟人也有败笔39、一切只为了能辉煌地死去40、火山口上的末日狂欢41、打败了六国却打不过老百姓42、咸阳落日的一抹苍凉43、尾声大秦究竟多彪悍——大秦帝国野蛮生长史(1)引子秦,这个朝代,离我们何其遥远,又何其贴近。这个以严刑峻法著称的古老大帝国,已经告别我们有2200多年了,可是它并没有走远,它与我们这个民族百代相随。迄今不灭的,不仅是它长城的残垣,不仅是它彩陶的武士,不仅是它方正的文字,还有它那辽阔国土上坚不可摧的行政框架。中央集权、大一统、郡县制……在它以后,我们民族所享受到的所有和平、稳定与安康,都深深烙下了这个第一帝国的烙印,都受惠于这个伟大帝国创始人的超时空智慧。我们这个古老的族群,更确切地说,应以“秦族”名之;我们所使用的方块字,更毫无疑义地应称为“秦字”。这个帝国,从蛮荒边疆发迹,以勇武、坚忍与严谨的族性,由弱至强,踏平群雄,混一天下,开辟了夏商周三代之后的全新时代。它是两千年华夏一统国家的文化始祖,也是我们全体族群的精神之父。我们至今还在享受着它的恩泽。可是另一面,这个帝国在两千年中,也蒙受了太多的恶名——残酷、暴虐、血腥。这些词汇,几乎成了秦帝国的代名词。历史有暗角,我们毋庸避讳。两千年前初创的辉煌,在某种意义上,也确是以“恶”来开道的。但是,道德的裁判,在评价历史的时候,恐怕要适可而止。评判一个帝国的历史地位,要看它留给后人的是正面的遗产多,还是负面的垃圾多。如果是正面的遗产多,这个帝国就应该享受千秋万代的赞誉。这样的思维,就是理性的思维。我们无法修改历史,也不应苛责古人。正确的做法是,将它的光辉继承下来,以它的溃疡为当世镜鉴。大秦帝国,是一个曾经显赫的存在。如果它是“狼”,那我们就不妨坦率地承认——我们都是狼族的后代。这只雄风抖擞的狼,之所以在帝国草创期曾扬威四方,是为了让它的子孙万代有更辽阔、更稳定的生存空间。凡是皆有起因。大秦的历史,就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它的荣耀,也是我们的荣耀;它的耻辱,也无一不是我们的耻辱。没有一个民族有过水晶般无疵的历史。在今天,要感受卷地而来的“大秦风”,就既要能体会长风万里的快感,也要能忍受沙砾扑面的刺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不要忘了,这“谁与争锋”的气概,我们曾缺失了很久。现在,就让我们暂且将琐碎的身边事搁置一旁,去触摸一下大秦武士滚烫的铠甲,去追踪一下大秦战车辽远的辙印。温故而知新,我们确实需要在血液中增添一点狼性了。就让我们深深地吸一口气,走入大秦帝国的岁月之中吧。1、秦人的祖先是一只小小鸟我们讲古,凡事要从头说起。而这“从头说起”,就有一个问题,即是: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国,最精彩的往往不在开始,而在后面。可是你不把前面说清,后面的精彩又从何而来?那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说大秦,还是要从它发源的那一时刻说起。犹如长江黄河之源,起头的那一条小溪,既不能叫河,也不能叫江。大秦帝国也是,它的始祖并不姓“嬴”,它的国号也不叫“秦”。这一氏族源远流长,来自三皇五帝时代。我们都知道,夏代以前的历史,既无文字可考,也无文物出土,都只是传说了,带着些许神话的色彩。我们只能姑且讲之,姑且听之。古代记载秦国历史最系统、最权威的版本,当属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大伙儿也都知道,对《史记》来说,三皇五帝那也是远古了,远古的故事,司马迁只能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有多少事实根据?不能考订,仅比一片空白强一点。按司马迁的说法,秦人,也和夏商周三族一样,年代久远,资格超级老,是我们华夏大民族的元老之一。秦人的资格有多老?可追溯到“五帝”之一的颛顼那里去。说起三皇五帝,大伙不陌生,他们都是我国古代农耕部落的领袖,具体是哪几位,古代说法不一。从春秋战国时起,“三皇”基本上被确定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则为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这几位,就是夏代以前的华夏领袖。那么,他们管理这片土地一共有多少年?据科学考证,是距今10000年前至距今3000年前之间!这年代,漫长得简直不可想象。可见“三皇五帝”只是一个概括,远古人民不知把多少代领袖给凝聚成这八个人了。可以肯定地说,秦国的老祖宗颛顼,最迟也是在距秦帝国建立2000年前出现的,就像咱们现在和秦始皇的年代距离差不多——你说秦人的资格有多老!据司马迁说,这位颛顼大帝有个后代女子,叫做女修。女修在妙龄年华时,有一天在家中庭院纺线,一群燕子从头顶飞过,落下一枚燕子蛋来。女修捡起燕子卵,想也没想就一口吞下,随后就有了孕,生了个儿子叫大业。现代人一看便知,这不过是远古神话,玄得没谱!可是神话也有现实的影子,听我来解释:一、秦人的远祖怎么会是鸟卵?这是因为秦氏族早期可能是“鸟图腾”的民族。二、秦人最早有名字的始祖,怎么是个女的?这是因为那时秦氏族还是母系社会,说不清谁是父亲。三、女修的儿子大业,怎么就有了名字?这说明,从大业起,秦氏族就进入了父系社会,说得清楚谁是老爹了。这么一看,秦人的资格确实是老,因为远古的东夷族、商族,就都是鸟图腾部落。秦人的始祖大业,后来娶了女华为妻,生了儿子大费(又叫伯益)。这里要提醒一下,秦人祖先的名字都比较古怪,为了搞清脉络,只能劳驾各位使劲记一下。这个大费,在历史上就有些动静了,不是一般平民。首先他辅佐过大禹治水。治水成功后,舜帝给大禹颁发奖赏,大禹谦逊地说:“并非我一人之功,也有大费辅佐的功劳呀!”舜帝很高兴,说:“哇,你这个大费,辅佐禹治水有功,赏赐你一面‘皂游’吧,你的子孙将来就能建更大的功业!”“皂游”,就是有黑色飘带的旗帜。从那以后,秦人就把这种黑穗旗视为无上的光荣。大费这时候还是单身,舜帝就给他介绍了一个媳妇儿,一位姓姚的美女。,而后,大费又当了舜帝的鸟兽驯养师,把皇家的百鸟百兽驯养的服服帖帖,舜帝一高兴,又赐给了大费一个姓——“嬴”。从此秦人祖先就有了自己的姓。这个“嬴”字,去掉其中的偏旁“女”来看,据说就是一只有冠、有头、有两个大翅膀的鸟。而且“嬴”的发音,与“燕”也很接近,说不定就是燕子的意思。“我是一只小小鸟”。这个以鸟为图腾的民族,将来是注定了要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大秦究竟多彪悍——大秦帝国野蛮生长史(3)2、来自东海之滨的支边移民好,我们现在来研究,最早秦族的故乡是在哪里?这个问题,学术界的意见历来有两大派,有说秦人从西方来的,有说秦人出自东方的。两伙人争论得很激烈,就像现在的经济学派。“西方说”的领军人物来头很硬,有王国维、翦伯赞。“东方说”的带头人也不赖,最强悍的一位,叫做黄文弼。因为在传说中,秦人远祖经常交往的那些大人物,都是属于东夷族系统的,所以,现在学界一般都认同“东方说”。如果确定秦人最早居住在东方,那就应该是居住在泰山以东、汶水两岸。因为从《汉书?地理志》上可以查到,汉朝的泰山郡有个嬴县,这地方,十有八九就是秦人的老家。我们在这儿,姑且把他们叫做山东秦人吧。山东秦人在他们的繁衍史上,有过两次大规模的西迁,先后全都变成了陕甘秦人。这话还得从舜帝的饲养员大费说起。大费这人,绝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前面说了,他还有一个名字叫伯益。在史书上,关于“伯益”先生的记载,那就更厉害了,他发明了占卜收成的方法和挖井的方法,是个农业专家;当过舜帝的九大部长之一“虞官”,即林业部长。后来由成功辅佐大禹治水。等大禹做了全国领袖后,对伯益的表现很满意,表示要把帝位传给他。按照儒家的说法,大禹在冬巡会稽时去世了,伯益该接替;可是伯益很谦虚,非要把帝位让给大禹的儿子启。启也很谦虚,劝伯益还是自己留着享用吧——俩人都是谦谦君子。后来诸侯觉得,伯益辅佐大禹的时间毕竟太短了,谁知道他是什么样人呐,于是大家都跑去央求启出来坐天下。启不得已,只好勉强当了全国领袖。这故事,美丽得有点离谱——人要是能这么好,早就变成神了。还是《韩非子》、《天问》和《竹书纪年》里透露出的信息,恐怕才是真的。那就是:大禹死之后,按照法定程序,帝位要禅让给伯益。就在这个历史当口,启决定肥水不流外人田了,要阴谋夺权。事情败露后被拘禁,没想到在拘禁期间,这愣小子捅开手铐跑掉了。启的铁哥儿们接着就趁势作乱,围攻伯益,拥戴启坐了天下。打这儿起,就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朝,开启了暴力专政的历史。而秦人那位能干的祖先伯益呢,据《竹书纪年》里说,是被启给杀了。看来秦人的老祖宗运气是太不好,不然的话,他就是五帝之后的“第七帝”了。伯益一被杀,秦族的运势自然就不行了,在整个夏朝里都受着窝囊气,无声无息,硬着头皮熬了470年。伯益(大费)是有后的,生了两个儿子,长房儿子叫做大廉,所率领的部落叫做鸟俗氏。鸟俗氏这一支,熬过了万恶的夏朝之后,终于在商朝得到了重用,成了商朝的贵族,世代有功,被封为诸侯。到了商朝末年,被中央下令调到西部保卫边疆,史书上记载,说是“在西戎,保西垂”。在西部边疆防备谁呢?很可能就是防备后来在西部崛起的周族。商朝渐渐没落,新兴的周族在边境上咄咄逼人,没办法,鸟俗氏的武士们只好拉家带口去支边。落户边疆后,这一支山东秦人与当地的边民——西戎、犬戎混杂在一起,难免就要通婚,血统中就有了戎人的成分。后来在战国时,其他六国都骂秦国人是“夷狄”、“戎狄”,根据就在这里。这虽然不是无端的乱骂。但也没什么道理,不过是种族偏见罢了。大费的小儿子,叫做若木,所率领的部落叫做费氏。费氏部落后来建立了国家,叫做费国,地点就在今天山东省的费县。费氏这一支,在商朝时期也很有作为。在夏朝末年,他们的一位酋长叫费昌,率部参加了商灭夏的战斗。费昌本人因为善于赶马车,还当上了商朝开国领袖商汤的马车夫,参加了灭夏的战略总决战——鸣条大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也成了贵族。但是这一拨人,到后来也没逃脱西迁的命运。大秦究竟多彪悍——大秦帝国野蛮生长史(4)秦人务实能干,极受商汤的器重,在整个商朝,他们世代有人参与辅佐国政,嬴姓人士在商朝大多显贵。先期到达西部的鸟俗氏这一支,在商朝末年出了一个首领叫蜚廉,其子叫恶来。这爷俩都力大无比,蜚廉还特别善于长跑,可以日行百里;恶来膂力过人,可以用双手撕裂猛兽。《史记?秦本纪》里说,他们“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也就是说。爷俩都是以一手绝活儿、一身蛮劲儿来伺候商纣王。纣王是殷商最后一个国王,也是后世所有混蛋皇帝的好榜样。他宠信美女妲己,残害百姓,迫害忠臣箕子、比干,闹得国家一塌糊涂。蜚廉和恶来却极受纣王的宠信。《吕氏春秋?当染》里,把这爷俩列为纣王身边最重要的两个佞臣,说是由于他俩怂恿纣王干坏事,导致纣王“国残身死”。看来,成语“助纣为虐”,说的就是秦人的这两位首领。商纣王暴虐无道,老百姓是没有办法,但是有人会起来为老百姓讨伐无道。新兴的周族领袖周武王,终于蓄积了足够的力量,率领4万多猛士浩荡东进,立志要革商纣王的命。要命的是,此时商朝的主力部队都在东南地区讨伐作乱的东夷族,一时无法调回。商纣王当然不能等死,就武装了大批奴隶,连同首都朝歌的警卫师团,一共17万人,开到牧野这个地方迎战。周军人数虽少,但师出有名,士气高昂,他们在开战前举行了誓师大会,要为被纣王害苦了的老百姓报仇。两军一接战,商军里的奴隶就纷纷倒戈,17万商军最终大败。商纣王没有办法,只好跑回首都朝歌,登上鹿台,穿上平日喜欢的宝玉衣,自焚而死。周武王进占朝歌,下令斩了纣王的头,挂在白旗上示众,替老百姓出气。随后又杀了乱国祸水妲己,同时把没跑掉的恶来也一刀给剁了。蜚廉的结局比儿子恶来好一些,商朝灭亡时,蜚廉为纣王出使北方,回来后,纣王已死,没地方去禀报了。他倒是个愚忠的人,就在霍太山筑起祭坛,向纣王的阴魂报告。在祭祀时,得到了一副石棺,石棺上刻有文字:“天帝命令你不参与殷商的祸乱,赐给你一口石棺,用来光耀你的氏族。”蜚廉一看就明白了,这是天上天要让他死!于是一咬牙,为已经灭亡的商朝殉了死。他死后,就葬在了霍太山。从被商朝的英明领袖商汤重用,到为商朝的腐败领袖商纣王殉难,秦人的首领们神气了550多年,现在从天堂跌落到了地狱,成了周王朝的奴隶。这口气,他们咽不下,瞪着眼珠忍了几年。等到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即位,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就趁机率领殷遗民大规模地叛乱,想夺回天下。留在山东的部分秦人氏族,也跟着一哄而起,组织“还乡团”参与了叛乱。但是,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周成王在著名的政治家周公旦的辅佐下,果断平息了叛乱。最后武庚战死,商遗民的复国战争彻底失败。平叛之后,紧跟着来的就是清理阶级队伍,周朝命令所有与叛乱有牵涉的氏族,都要迁出原地,发配到老少边穷地区。这样,山东费国的所有秦人,就只能背井离乡迁到陕西一带了,与早先就到了那里的鸟俗氏会合。在迁徙的过程中,因为监管不严,有一小批秦人氏族在黄河、淮河边上停了下来,就地定居。后来他们建立了徐、黄、江、葛等微型国家,并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今天的徐、黄、江、葛等姓氏的人,就有可能是早期秦人的余脉。3、忍辱负重终于赢得名号秦人如今是又栽了,再次从当红宠臣沦为微贱边民,连祭祀“嬴”氏祖宗的权利都给剥夺了,与戎、狄各族杂居。西部的条件艰苦,他们逐水草而居,成了游牧部落,但也有一部分人尝试着种植粟、麻、桑、稻,为定居创造条件。秦人祖先坚忍不拔的族性,再次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如今他们是全体成了失败者,翻身遥遥无期,但他们并没有沮丧,你让我插队我就插队、你让我放马我就放马;这辈子翻不了身,还有下辈子、下下辈子。这批失去内地户籍的中国最早知青部落,在茫茫陕甘大地上扎下了根。当时周王朝的国运正盛,国土不断扩张,边境也就不断向西延展,秦人知青们也只好不断向西迁移。据考证,最远的已经到达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这在古人看来,遥远得就有如今日的土耳其或哈萨克斯坦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话,在任何时代都是真理。秦人知青们栉风沐雨地放马,终于凭着他们放马的技术,迎来了命运的转机。年复一年,周朝的王位,传到了周武王的曾孙周穆王的手里。这位国王就是传说中的“穆天子”。他在征伐西方的途中,曾经驾着“八骏”之车,前往昆仑山下,去会见当地一位温文尔雅的女酋长西王母。据说,会面的那天,穆天子拿出白圭、玄壁等玉器赠送给西王母。第二天,他又在瑶池宴请西王母,两人相谈甚欢,作诗相互祝福。这个传奇的睦邻故事,出自《穆天子传》。穆天子是个奇人,《穆天子传》也是一部奇书。那是在晋太康二年,一个无名的盗墓贼纠集了几个恶徒,挖开了战国时期魏襄王的陵墓。几个小子在陪葬品中发现了一部竹片书,这就是《穆天子传》。据这部书记载,为穆天子驾车的人,叫做造父。这个造父,就是蜚廉的第六世孙。造父的职业,是老祖宗从事的行当。他在驾车技术上,的确有家族传承,能够“日行千里”,不仅送穆天子去见了西王母,还让穆天子迅速平定了一次叛乱,由此立下大功。穆天子很器重造父,一高兴,就把赵城封给了他。从此,造父这一族就自称为赵氏。造父姓了赵,儿子自然也姓赵,叫做赵大骆。赵大骆的嫡子就在赵城这个地方为周王朝保卫西部边陲,世代延续下去,后来成了春秋时晋国的贵族、战国时赵国的王族。从这儿我们可以知道,战国时的赵国,其实和秦国是同宗的亲戚。后来秦国把赵国打得那么惨,那无疑是兄弟相残。赵大骆另外还有一个儿子,叫非子,因为不能像哥哥那样继承父亲的城主地位,只能住在犬丘(在今甘肃天水西南)。非子可不是一个公子哥儿,命运使他漂流西陲,他就入乡随俗,非常喜好马和其他牲畜,懂得怎么养马。他的这一特长,令当地的犬丘人非常佩服,就报告给了当时的周孝王。周孝王不拘一格用人才,立刻把非子召来,让他在“汧渭之间”(今陕西扶风、眉县一带)主持国家的养马工作。非子知道:改变命运就在此一举了。他果然干得很好,致使“马大蕃息”——马让他给越养越多。周孝王大为赞赏,说:“从前伯益为舜帝主管畜牧业,牲畜养得很好,因此得到列土封侯的奖赏,还被赐姓嬴。如今他的后代给我养马,工作成绩也不错,我要让他在秦这个地方建一座城,作为‘附庸’,准许他们恢复对嬴氏祖宗的祭祀。他们这一支,就叫做‘秦嬴’吧。”秦地,就在今天甘肃省的秦安县。严格来说,这个地方,才是后来威震欧亚的大秦帝国的发源地。秦人,从此也才有了自己堂堂正正的名号,虽然只是一个附庸,但是毕竟“正名”了。那么,什么是附庸?原来,在夏商周三朝,从天子到公、侯、伯、子、男等诸侯,属地大小是有等级差别的,最小的男爵只有五十里方圆的封地。其余不足五十里的,就只能附属于诸侯,这就是附庸。附庸,是没有资格去朝见天子的。尽管如此,秦人在历尽艰辛之后,总算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有了自己在周王朝中的政治地位。别看现在还弱小,还需要战战兢兢伺候着周天子,但星火可以燎原呀。有了火种,还怕什么?人只要有把事情做大的志向、有脚下的一点点根基,就不愁发达不起来!4、做了周朝的西部边防军秦人的祖先曾经助纣为虐,周朝开国之后他们又曾参加过叛乱,按理说这都是十恶不赦的罪,为什么到了周孝王这一代,周朝高层突然对秦人开始示好了呢?难道是周朝统治者变得宽宏大量了吗?不是。凡事无利不起早,政治上的事亦是如此。原来这时候的周王朝,已经堕入了王朝腐败定律的下滑轨道,实力大大衰弱。它在国家体制上实行的是诸侯分封制,用这种制度来统治庞大国家,本身就有问题,时间一长,某些有兵、有赋税收入的诸侯渐渐坐大,就不听招呼了。在外部,化外之民的氏族也羽翼丰满,不断蚕食周王朝的土地,袭扰内地。周王朝夹在内外两股不安定势力之间,深以为苦。而秦人长时间生活在边疆的戎狄之中,与戎狄的关系很密切,他们不仅能保卫周朝西部的安全,还使桀骜不驯的西戎来服,在实质上,成了周王朝在西部的边防民兵。秦人在西部建立起的巨大声望,使周孝王刮目相看。起初,他想把养马有功的非子作为大骆的嫡传后代,也就是让非子成为赵氏的正宗,这样,让非子心存感激,就会更好地保卫边疆。要真是这样的话,后来春秋战国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这时候,诸侯之一的申侯出来说了话。这位申侯,是大骆的老丈人,他把女儿嫁给了大骆,生了嫡子成,乃是赵氏正宗的继承人。如果周孝王的计划实施,申侯的外孙就做不成赵氏的老大了。于是申侯出来劝阻周孝王,他用了一个委婉的办法,先向孝王介绍了秦人在西部的作用,又表功说:我是深谋远虑,才把女儿嫁给大骆的,我们两家联姻后,连西戎也惧怕我们周朝的实力,前来归服。因此大王您要谨慎考虑,不要轻易变动赵氏的继承权。申侯的这一番劝说,目的当然是为他的女儿及外孙打算,不过却使周孝王改变了原有设想,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周孝王还不昏庸,他知道,要想让秦人给中央卖命,“必也正名乎”,于是就正式赏给了秦人封地和名号。周王朝调整了对秦人的策略,秦人也就紧紧地抓住了机会,从牧马知青一跃而升为周王朝正牌的边防军。大秦的赳赳武士,从此就开始奉周天子之命,骑着马儿保边疆。“秦”字黑穗旗所到之处,猎猎生风,桀骜不驯的西戎人纷纷归附或走避。秦人的首领,从此也就有了更宏大志向。他们可能对未来发展的预测还很模糊,但一心想做大、做大再做大的冲动,是没有问题的。——诸侯能做到的,我们就一定能!秦人首领所做的,是历史上所有聪明诸侯或权臣玩的权力魔术——利用天子的声威去压服异己,然后回过头来向天子邀功请赏。对上和对下,都不断捞好处,渐渐增强自己的势力。他们知道,当势力增长达到了某一个节点,事情就要起变化。站在西部的苍天大地间,秦人终于可以舒口气了。从最早的老祖宗女修起,到非子这一代,史书上记载的一共是18代,其间年头有多少,不可考了。三起三落的命运,使这个族群禁得起冰火两重天的考验。非子之后,又传了两代(秦侯、秦公伯),然后,秦之权柄传到了秦仲的手里。秦仲在位的时间有23年。在他的首领生涯中,秦人的命运又经历了一次较大的起伏。秦仲一向对周朝的礼乐制度十分倾慕;而他对周王室的恭顺,也得到了周天子的回报。他即位后的第三年,正是周厉王时代。厉王暴虐无道,惹怒了一些诸侯,诸侯起来造反。境外的西戎受到鼓动,在西边也跟着暴乱,击溃了犬丘和秦人的大骆家族。周宣王即位后,就任命秦仲为大夫,派他前去讨伐不老实的西戎。这是秦人在周王朝第一次被封爵,荣耀无比。不过这一来,西戎也看清楚了,这个与他们平日关系还不错的秦族,原来是周王室的卧底。西戎人头脑简单,非友即敌,立刻就和秦人翻了脸。西戎首领集结了自己的全部兵马,猛攻这个新出炉的周朝大夫,在阵中杀死了秦仲,兵锋直抵周朝的腹地。周王室在顷刻间就面临崩溃的危险,秦人再英勇,凭一己之力,也挡不住滚滚而来的西戎精锐。周宣王手忙脚乱,在仓促中召来秦仲的五个儿子,派他们去抵挡。秦仲的五子中,长兄是庄公。周宣王把临时集结起来的7000兵员交给庄公,让他们哥儿五个带队去组织反击。五兄弟绝地求生,浴血搏杀,终于赶跑了西戎军队。周宣王大喜,封秦庄公为西陲大夫,把过去封给秦族先人大骆的犬丘之地,全部封给了秦庄公。这样一来,相当于从今天的甘肃天水到秦安,这一大块儿“西垂之地”,就全部归了秦嬴氏。秦庄公以军功受封,率领儿郎们移驻犬丘,声威遍及西陲,成了周王室在西部的钢铁长城。虎父无犬子,这位秦庄公有三个儿子,英勇都不下于其父。长子叫做世父,对爷爷秦仲壮烈殉国耿耿于怀,他说:“西戎杀我祖父,我必报仇,若不杀死戎王,就无颜再回秦地。”说到就做到,他精选了一支精锐人马,长期在外与西戎苦战,把嗣立之位让给了弟弟秦襄公。秦庄公在位44年后去世,秦襄公即位。这位襄公,是一位超级聪明的战略家。他一上台,就采取了两项措施,专门对付西戎。一是,把自己的妹妹謬嬴嫁给了西戎的一个支族丰王为妻,分化了西戎的力量;二是,把都邑向东迁移,搬到了汧邑(今陕西陇县南),使自己更接近周朝的都城镐京,背靠大树好乘凉。秦襄公即位第二年,西戎又发兵围攻犬丘之地。世父当仁不让,让弟弟安心执政,自己率兵反击,结果战败,被西戎俘获。好在被囚禁了一年多,西戎还是把他给放了回来。襄公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知道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顶不住西戎的虎狼之师,就先韬晦着,慢慢寻找机会,争取利用边境危机,先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再说。周朝天下,现在已经是纷乱如麻了,几百个诸侯国都各自为政,对周天子只是虚尊。而勇冠西陲的秦人,却连个最小的诸侯都不是,这才是秦人之耻。“怎么才能升上去一级?”秦襄公整天思谋的就是这个。这是绝大多数玩政治的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想的一个问题,可谓政治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古来多少帝王将相,功成身退、主动弃位的,一百个里头大概只有一两个,可见这问题是个终极问题。批注:5、烽火戏诸侯是秦国诞生的契机秦襄公以退为进、深自韬晦,上天就喜欢这样沉稳的政治家,在他即位七年后,就给了他一个绝好的崛起机会。话要从西周最后一个国王周幽王说起。关于周幽王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可谓妇孺皆知,那就是“烽火戏诸侯”。故事的主角,一个是好色之徒周幽王,一个就是绝色美人褒姒。关于褒姒的身世,古代传说中的情节太过离奇,我们现代人无法相信,因此我这里不予采信,只从比较可信的一段说起。话说周王朝到了周宣王时代,国势已经衰微。国中甚至有童谣流传:“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如果有卖山桑弓和箕木袋的,那就是灭亡周朝的祸害。这还了得!周宣王听到后,下令禁止老百姓贩卖这两样东西。正当此时,乡下有一对夫妻因为消息闭塞,不知道国家有这个禁令,照旧在贩卖这两样东西。周宣王闻报,立即派人前去捉拿。夫妇二人听说后,魂飞魄散,立马抛弃了家产逃命。在逃亡路上,忽然听到一个遗婴在路边的河岸上啼哭,哀哀可怜。夫妇二人动了恻隐之心,便收养了这个女婴。后来他们逃到了褒国,安下家来。褒国历来尊崇妇女,习惯上以国名作为女子的姓,所以,夫妇俩就给这个女孩取名叫褒姒。当时,褒国迟迟不给周王室进贡,得罪了周王室,上下级关系一直很紧张。等 到周幽王执政后,这问题就更加突出。周幽王是性情中人,也是亡国之君。他上台之后重用奸臣,沉迷女色,至于国政和民生,都随他娘去,一概不理,但是对诸侯国进贡的问题,却看得比较重。他见褒国国君褒珦屡次不进贡,就派大军前去征伐褒国。褒君是个能请神不能送神的,事到临头没了主意,为了自保,便在民间广征美女献给周幽王,以解褒国之围。长大成人的褒姒,此时已出落得如花似玉,自然被选中,作为谢罪的贡品,被送进了周幽王的宫中。周幽王一见褒姒,当即被迷住,下令撤了褒国的围。在宫中,周幽王对褒姒宠爱无比,立为妃,从此只顾与美人逍遥,终日不理朝政。第二年,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对她就更加宠爱,起意要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这是典型的“二奶夺嫡”传统大戏,从周代一直演到今天的民间,没有个完。当时,周王室的史官伯阳就曾叹道:“周王室已面临大祸,不可免了。”皇后申后容不得这个,妒火上升,千方百计要陷害褒姒。一计不成,便生二计,派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宜臼,到乡下去杀了褒姒的养父母。然而这种拙劣的对策,哪能挡得住新进二奶的上升趋势?过了不久,周幽王果然就废了申后,立褒姒为后。但褒姒自从得知养父母被害后,心有所哀,终日郁郁寡欢。美人成了个冷脸美人。美人不笑,周幽王觉得即使贵为天子,生活也缺少幸福度。于是他每天召集乐工,击鼓鸣钟,品竹弹丝,又在褒姒面前摆出彩绢、珠宝无数,但一切手段,都无法令美人开颜一笑。事情发展到极其严重的地步——褒姒入宫十年,竟无人见到过她一次笑容。周幽王计无所出,只好传令天下,若有人能使褒姒一笑,即赏赐黄金千两。这就是成语“千金买笑”的来历,估计后来为秦国立了大功的改革家商鞅“百金买诚信”,就是受了这个典故的启发。一千金,这在当时堪称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奖,朝中臣僚无不踊跃。可是,尽管他们巧计迭出,却仍不能赢得美人一笑。就在周幽王十分郁闷之时,权臣虢虎献上了“烽火戏诸侯”的秘计,建议在并无边境警报的情况下,点燃骊山的烽火台,擂起战鼓。按照周王室与诸侯的事先约定,诸侯必以为有西戎兵来犯,会在第一时间赶来相救。设想一下,当诸侯点起兵将,慌慌忙忙赶来后,却又不见半个戎人,那场景,定能博得王后一笑!周幽王全不察这其中的利害,把国家存亡的大事当儿戏,欣然采纳了这馊主意,次日就急不可耐地带着褒姒登上镐京城头,命士兵点燃城外骊山上的烽火台,同时擂起战鼓。四方诸侯遥望狼烟升腾,耳闻金鼓震天,以为京城遭遇西戎来袭,连忙点兵遣将,汗流浃背地赶到镐京城下,却不见一个敌兵影子。褒姒在城上凭栏远眺,见城下一队队战车,似走马灯一样来往穿梭——好玩!太好玩了!太平盛世,连个小毛贼都没有,这些大兵,干嘛这样煞有介事?她忍不住开怀大笑。周幽王见之,喜出望外,当即赏给了虢虎一千金。为了能经常看到美人难得的一笑,周幽王又重复搞了几次“戏诸侯”的大演习,如此几次下来,便完全失信于诸侯了。周幽王废后废太子,专宠褒姒,有违周王室的常制。这种解构主义的玩法,遭到了王室和大臣的一直反对,尤其忍不下这口气的,是被废王后的父亲申侯。申侯与戎狄素来交好,他的家族也极有势力。他便以前国丈的身份,向周幽王力谏,想迫使周幽王回心转意。周幽王不吃那一套,在盛怒之下,削去了申侯的爵位,还拟提兵去讨伐申国。申侯岂肯坐以待毙,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战略,联络西戎中最强大的一支——犬戎,组成联军,发兵进攻镐京(今陕西长安西北),意在吓唬吓唬周幽王。这回真是狼来了!那犬戎部落,之所以叫了个“犬戎”,估计就是狼图腾的帮伙,凶猛无比。他们的军队势如破竹,眼瞧着就逼到了镐京城下。周幽王吓得魂飞魄散,忙命人点燃骊山烽火。可是,那些诸侯被戏弄了多次,谁还肯上当,见了烽火,怕只是笑笑说:“娘娘又闷得慌了吧?”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里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说的就是这事儿,估计也不会是没谱的野史。诸侯不至,狼图腾的部落却攻得愈加猛烈,连申侯也制约不住了,不久就攻破了京城,大肆抢掠。周幽王仓皇逃至骊山下,被犬戎乱兵追上,一刀给宰了。申侯暗暗叫苦,只能秘密给各路诸侯发信,叫他们速速发兵前来勤王。诸侯得到密信,不敢迟疑,都连夜点兵启程。在最先赶来的三支队伍中,就有秦襄公率领的一支。襄公的身份,只是个附庸,起初在诸侯联军中,没人把他们瞧得起。但是,老秦人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很快就令诸侯刮目相看。黑穗旗飘扬,那是有备而来的!批注:诸侯联军来到镐京城外,把城围住,但不敢大意,坐下来讨论驱逐这帮野蛮人的办法。那时秦襄公的座次,大概得排到最末位,但他跟犬戎打交道久了,熟知敌人脾性,说出来一番话,让大伙不得不服。他说:“犬戎之心,全在于金帛女子,乌合之众而已。他们以为我军初至,必不防备,不如我们今夜就去劫营,分三面攻打镐京,留下西门一路放他逃去。半路再预伏人马一支,伺机出来掩杀,何愁不胜!”众诸侯点头,没有不叫好的,于是依计而行。果然,半夜里一发动,杀得犬戎措手不及,逃之夭夭去了。这个事了结了,可周王室的麻烦还多着呢!国不可一日无君,王室与朝中重臣经过商议,把躲避在申国的太子宜臼请回,扶上了王位,是为周平王。这次镐京陷落,给周人的刺激太深,与犬戎这样的强敌为邻,怕是不会有一日安宁。于是王室决定,将国都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以避其锋。经此变故,数百年一统天下的西周,便不复存在。此后的周朝,因首都在老周朝的东边,故后人称为东周。周还是那个周,王统也继续了下去,可是周王室这一回,颜面与权威都扫地,更被诸侯看不起了。周平王之后的周天子,就只有一个最高统治者的虚名,手下一批尾大不掉的诸侯,再无一个肯听招呼。东周,成了中国古代的“联合国”。迁都之日,栖栖遑遑。王室与百官队伍浩浩荡荡出城,回望百年旧都,都不胜哀伤。不过,就在周王室成了褪了毛的凤凰时,却有一支强悍的队伍,紧跟在王室队伍之后,忠心耿耿地担任护卫。由历代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多达140余个,封他们原意是为了让他们拱卫中央。如今天子落难,却没有一个肯来护驾的。唯有秦襄公亲率大队,寸步不离。这一路,究竟护送到了哪里,史无所载。总之,一个“附庸”的头儿,能在疾风板荡之时,如此不势利眼,周平王肯定是心存感激的。投桃报李,历来是政治场中的第一基本定律。周平王在洛邑安顿下来后,就给秦襄公开出了两张大额支票,以作酬劳。一是封秦襄公为诸侯,将其晋升为国家的上层精英;二是把周族的老家——丰、岐一带的土地,赐给秦人。这两张支票看上去很美,但细考究起来,却都是空头的。那丰岐一带,也就是今陕西长安丰河以西、岐山东北地方,当时早就被戎、狄占领了大部,只有零星地块为秦人所据。秦人要想名副其实地占有这一大片土地,那就得看自己本事如何了。史书上记载的是,周平王与秦襄公盟誓,说:“戎无道,侵夺我歧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其实那片土地,若以周王室之力,怕是八辈子也拿不回来了,所以,给了秦,只是送了个空头人情。周朝的所谓诸侯,其实质就是土地,包括土地上的人民与税收。一片只在地图上标明的地,等于没有任何实惠,因此赏给秦襄公的这顶诸侯帽子,其实也是空的。但是,秦襄公不这么看。他意识到,天赐良机到了!批注:6、建国大业就来自两张空头支票周平王的封赏虽然是空的,但对蜗居边陲的老秦人来说,史无前例的翻身日子,到了!有了周平王的封赏,秦人才获得了立国的机会,史载“襄公于是始国,与诸候通使聘享之礼”。这就是说,秦从此得到了与齐、晋、郑等各诸侯国一样的政治地位。这个意义,非同一般——不爬上这个平台,怎么可能有更大的作为?况且,为这顶诸侯帽子所付出的努力,不过是担任了一回仪仗队,这也太便宜了!想想看,平王东迁,能有什么危险?要个护卫队,面子上的意义,远大于安保的意义。秦襄公,明白人也。仅仅武装游行一回,就完成了275年以来梦寐以求的建国大业,堪称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一次投资。这次得到的封地,虽然只是地图上的作业,但从此以后,秦人——秦国,就有了周天子的尚方宝剑,可以名正言顺地从西戎那里拿地。人家当然不会乖乖地给,可有了周天子的名义,抢就不叫抢了,叫合法收回。至于抢到了丰岐以外的地,那也是合法的了。开疆拓土,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合法的名义。周王室的老家丰岐一带,即所谓关中地区,经历了周朝建都后270多年的开发,人多物丰,已是一块十分滋润的宝地。周王室东迁,让出了这块“地王”,秦国得以坐享其成,岂不快哉?想要建成西部强国,想要站在西部雄视中原,都有赖于周平王的这两张支票。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业,有它独特的地理因素——雄踞西或北,则居高临下,易于成功。秦人目前就是屹立于关中,虎视莽莽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