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那些事儿-3

在打击陈胜集团时,他就是选择各个击破的战术,最终取得全面胜利。因此,面对赵、燕、魏、楚、韩、齐六大旧集团的先后复辟,章邯首先选择了相对来说是软柿子的魏氏集团(魏国)开刀。  但六大旧集团也不是吃素的,他们都明白唇亡齿寒这个道理,于是联手来抗秦。齐和楚离魏国最近,自然最先去支援了。当时楚国项梁派出的大将是有着项氏血脉的项它,而齐国的齐王田儋为了显示抗秦的决心,更是亲自挂帅前往魏地。  于是小小的临济,一下子汇集了四路大军。三打一,战争就这样开始了,令章邯始料不及的是,这一战居然打了三天三夜还没分出个胜负。这下章邯急了,他自出道以来,打得陈氏集团落花流水,从来都没有打过败仗啊。  既然明着打不行,章邯就想出来一个歪招,在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之时,他手一挥,领着自己的兵马潇潇洒洒地退了。  三国联军三天三夜没有合过眼,见秦军退去后,几乎所有人都躺在地上蒙头就睡。只有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睡觉是他们最大的奢侈,胜过黄金白银。  就在三国联军酣睡时,章邯的军队却没有闲着,他们先是拿出干粮来吃饱喝足,稍事休息后,乘着浓浓的夜色出发了。目标直指睡得像死猪一样的三国联军。第15节  也许有人会有疑惑,章邯军和三国联军一样,都打了三天三夜的仗,此时居然还能够作战,难道他们是铁打的身子不成?其实章邯军本来就不是一般的军队,他军队中的人大抵是在骊山服役的囚犯组成的,服役时他们什么苦没吃过?什么累没受过?什么痛没尝过?这几天的连续交战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  后面的进程很简单。章邯找到睡在地上的三国联军,然后就像切西瓜一样乱斩乱砍。  项它闻到风声不对,来不及穿衣系鞋,就狼狈而去,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包括魏王、齐王在内的三国联军都成了刀下之瓜。  听到项它的哭述,项梁知道章邯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他了。与其等章邯来攻,到时候再被动地还击,还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项氏集团大军主动地来到了章邯所在地东阿。不克东阿,誓不回军。项梁下了死命令。  两虎相斗,闲话免谈。  项羽手中的银戟出手了。章邯岂肯落后,挥出宝剑迎战。  章邯打了这么多仗,从未一败,开始不免对项羽有轻敌之心,等两人交上手后,他才后悔莫及,因为对手比他更有能耐。就这样,战了几十个回合后,章邯知道他再不逃将性命难保,于是虚晃一枪便撤,章邯是聪明人,自然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道理。  古代打仗很文明,将对将,兵对兵,主将能胜的话,这一战差不多就赢定了。章邯手下的士兵本来与项羽的士兵正打得难解难分,突然发现主帅这么拼命地逃跑,先是一惊,然后自然也不甘落后。项羽率兵猛追,章邯贯以出名的穷追猛打咬人战术,被项羽活生生地剽窃过来了。当然,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少露面的刘邦。刘邦带领他手下那一批兄弟,提着一个大麻布袋子,捡回那些价值不菲的战利品。  章邯好不容易逃到濮阳,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濮阳是秦军的军事重地之一,项羽追来了也只能望城兴叹。项羽看拿章邯没辙了,心中一股子劲儿没处发,大手一挥,杀向了由李由把守的雍邱。这时李由的父亲李斯已被赵高陷害入狱身陷囹圄,生死未卜。李由正焦头烂额,哪里有防备?等他明白是怎么回事时,早已成了项羽的刀下之鬼了。  当然,这样重要的军事行动结束后,刘邦同志还是及时出现,分享战利品。就这样,项羽拼命地征战,刘邦却乘机大捞战利品,刘氏的势力已成迅猛发展之势。2008-12-24 11:33:17  第八章风雨骤变  武信君之死  项羽的接连胜利让项氏集团声名远播,作为项氏集团的头领,项梁同样掩饰不了他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是啊,连章邯都被他们打败了,这秦军之中还有谁能是他们的对手?他大手一挥,兵分两路全面打击秦军。一路进攻济水南岸很远的定陶,上次项羽大放异彩,这回攻定陶城的事他就当仁不让,亲自主刀出马了。另一路派项羽和刘邦去攻打济水边上的城阳(河南省濮阳附近)。  一到城下,项梁才发现,看似小小的定陶并不好攻,城墙坚韧,防守极密,是块难啃的骨头啊。偏偏这个时候老天也不作美,项梁的军队才到城下,就下大雨了,而且这雨一下就没有停的迹象。项梁又不甘心撤兵,他第一次带兵攻城总不能让人小瞥了吧。但雨这么大,又不能攻城。进也不是,退也不是。项梁没辙了,只好整天和士兵们躲在营帐里借酒消愁。  那天夜里,倾盆大雨还在下,项梁听着帐外的雨声,又在饮酒消愁。就在这时,有一队人马却神不知鬼不觉,悄悄地向他的大本营靠近过来。不错,就是章邯和他手下的士兵。在这么漆黑的夜里,他们踏着这么泥泞不堪的路,是来提项梁的脑袋的。  项梁还没明白怎么回事,一声惨叫便定格成了永恒。  章邯眼看一刀把项梁结果了,这群项军居然还是一点反应都没有,心中的气就不打一处出来。太没礼貌了,得给你们点颜色瞧瞧。  红色是什么颜色?  绚丽而刺眼,壮观而凄凉。  章邯此次偷袭的最后的结果是:项梁全军覆没。  章邯见项梁死后,他认为项羽、刘邦已成不了气候,可从挥师北上去扫荡赵国了。后来章邯知道项羽和刘邦才是他真正的对手时,已悔之晚矣。如果此时他能乘胜追击的话,项氏集团和整个楚国都很可能面临彻底的灭顶之灾。2008-12-26 12:00:59  楚怀王的政治会议  项梁的死,对于项氏集团来说损失惨重。而年轻的项羽自然继承了项梁的衣钵,只是他毕竟还年轻,还没有项梁那种地位和权力。楚怀王乘机把军事的领导权给夺了回来。  前面已说过,楚怀王即位时只是一个12岁的牧童娃。不过,别看他年纪小,自从当了大王后,举手投足之间悠然自得,神色自若,仿佛天生就是做君主的料。  为了防止章邯采取进一步军事行动来攻。楚怀王听从刘邦的建议,把国都从盱台迁到了地理位置优越、城防坚固如铁的老革命根据地——彭城(今江苏徐州)。  先把战事搁一搁,咱们先来提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宋义,项梁手下的一位谋臣。项梁在定陶军情怠慢、不思进取时,他就曾善意地提醒过项梁,章邯那人用兵神出鬼没,要提防他乘着大雨来偷袭。但当时项梁哪里听得进他的话?宋义眼看自己说的话被放屁了一回,愤愤地离开了项梁来到怀王身边,说项梁必败无疑。楚怀王对此执观望态度,套用一句围棋俗语来说就是:胜固可喜败亦欣然。项梁能赢当然最好,如果输了,他也喜欢,毕竟他对实权在握的项梁很是头疼,项梁不除,他这个大王当得实在太窝囊了。  后来果然不出宋义所料,项梁兵败落得个荒尸野外的地步。楚怀王眼见宋义这般料事如神,自然对他刮目相看,便把他拉拢作心腹之人用。  迁都彭城后,包括刘邦、吕臣、陈婴、英布等人都唯楚怀王马首是瞻。  项梁死后,项羽羽翼未丰,虽然心里一千一万个不情愿,但只得顺应形势听从楚怀王调遣。在这种情况下,楚怀王招来朝中文武大臣,召开了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会。  会议上楚怀王首先发表对项梁同志吊唁之词,引得各位将领的一致共鸣。各大将领纷纷表示,要为项梁同志报仇,与秦军与章邯势不两立。此时项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就是要这种效应。眼看时机已到,楚怀王这才轻咳了几声,清了清嗓子,宣布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此次他制定的军事行动分两步走。  第一步:由宋义为主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领军队北上救赵。  第二步:由刘邦率另一支军队在南线(黄河以南)开辟战场,并向关中方向挺进。  说是两步走,其实这两步是同时走的。因为楚怀王还规定,谁能先打败秦军,占领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  关中王,这是一个挺有诱惑力的位子。  其实这个战略步骤是怀王的心腹宋义想出的金点子。宋义以他敏锐的眼光分析了当前形势,当时是这样对楚怀王进言的:“章邯几十万大军均在攻赵,一围巨鹿,一堵棘原,陛下可派一将乘机攻魏,同时遣一猛将攻抚兼用,西向攻秦,直逼秦都,使章邯顾此失彼,如此,秦可破也。”  单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应该说宋义的确具有非同寻常的眼光。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之所以能灭秦,他这兵分两路的构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具有非凡的才能,并不代表就能做好一名统率千军的将帅,宋义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一章我们可以看到宋义离“纸上谈兵”究竟有多远。  应该说这次会议开得非常成功,楚怀王原本是项梁所请来的一个挂名君王。在项梁兵败身亡后,楚怀王抓住项梁所犯下的军事错误,联合众将领,拉拢谋士宋义,说服陈胜起义军的接班人吕臣,又暗中争取到潜升股刘邦的支持,收回了兵权。并且按照宋义的提议,坚决而果断地制定了北上救赵、西向崤关击秦的正确战略方针,意义重大而深远。  这次会议充分展示了楚怀王的才能,可惜他对项羽这样的贵族子弟本质和刘邦这样的流氓本性认识还不足,且他当时乃一文弱少年,又不能亲自带兵打仗,以致夺回的兵权又迅速地失去。第16节  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两路人马这么放出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再也收不回来了。对于年轻的项羽,对于已老大不小的刘邦来说,他们一展才华的时候终于到来了。历史的舞台注定是他们两个人来唱主角。  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2008-12-27 23:41:53  有多少误会可以重来  楚国压力得到缓解的同时,赵国却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可以说他们面临生死存亡的地步。  赵国的两大支柱人物是张耳和陈余两人。一提到张耳和陈余,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当初陈胜起义时,这两个满怀抱负的才人就闻风来投陈王,可惜当时陈王并没有重用他们两个。后来,陈王兵分四路全面进攻秦国,他们两人为了能早日出人头地,便怂恿第三路大军的将领武臣自立为王,武臣死后,几易其主,最后,他们两个又拥着原赵王之后赵歇自立门户。从此,旧六大集团之一的赵氏集团首先复辟了。  而张耳、陈余两人自起义以来,虽然数易其主,但两人却一直形影相伴生死不离。原因很简单,他们当初一见如故后,便喝了血酒拜了把子成了结义兄弟。两人的关系好得是没法说,简直到了有衣同穿,有饭同吃的地步。然而,从朋友到仇人中间其实只隔了一道墙,一道不精心呵护就随时会倒塌的墙。有着生死之交的张陈两人在这次抗秦战斗中反目成仇了。  秦军来犯,赵王赵歇首先派出陈余迎战,这陈余乃是一介谋士,别看谈兵说理一套一套的,但真正到了战场上就傻了眼,刚和章邯一交手就溃不成军,一溃千里。陈余一败,邯郸城里的张耳自知挡不住章邯军前进的步伐,赶紧护着赵王逃向巨鹿。  章邯兵不血刃占领邯郸城后,派部将王离尾追赵王到巨鹿,把巨鹿围了个水泄不通。赵王一看秦军这架势,浑身瘫得像一摊泥。没辙了,只得向其他各盟主求救了。  章邯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早就料到赵王会有这么一招,他屯兵于巨鹿南面的棘原,全面阻止外来集团向巨鹿的支援。  各国救兵暂时来不了,赵王被困在城里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而此时的张耳却痛恨起陈余来。  原来,陈余虽然一时被章邯打败,但不久手下又汇集了数万精兵。张耳原以为陈余会马上来救巨鹿。但陈余却好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是躲在远处观望。当然,陈余没有马上去救巨鹿,并非是绝情寡义,而是出于战术上的考虑。一来他按兵不动可以牵制秦军一部分主力;二来即便是他想去支援,就凭他那几万人,无疑是飞蛾扑火。  随后的事是这样,张耳不断派人去向陈余求救,但陈余就是按兵不动。一对生死之交的兄弟就这样彻底决裂了。  张耳一直都没有明白,正是因为陈余屯兵于外,牵制了秦军的部分主力,才使得巨鹿能安全地守上三个多月,为项羽的到来赢得了宝贵时间,使得他和赵王能最终脱险。日后我们看到战场上的张耳和陈余拔刀相对时,感慨良多。人世间,有多少误会可以重来呢?2008-12-28 22:53:45  刀劈宋义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九月,楚军北线作战部队在宋义的率领下来到了安阳(今河南安阳市)。到了这里后,宋义突然停下来不走了,又是安营又是扎寨,大有在这里安家乐业以享天年之意。  这下可急坏了项羽和范增二人,现在秦军正在围攻巨鹿,如果此时迅速渡河去支援,楚军攻其后,赵军应其内,内外接应,便可以一举击败秦军。这是打败秦军的最好机会,不能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啊。  项羽是火暴脾气,便气冲冲地闯进宋义的营帐,直问他为何按兵不动。不问倒好,这一问,宋义便抓住机会给项羽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政治课的中心思想: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理由:秦军和赵军交战,马上就会出结果了。如果秦军胜,他们也是疲惫之师了,到时候我军以逸待劳,正好可以乘机攻之;如果秦军败了,我军更可顺利西行,直捣秦都咸阳。  结论:让秦、赵两家斗一阵子,待两败俱伤时,再去坐收渔翁之利。  应当说宋义的理论在我们今天看来确实很高明,隔山观虎斗,坐享其成。但问题是这只是他当时一相情愿的想法,没有真正和章邯交过手的他,并不知道章邯的真正强大。他所说的理由,其实有一条根本就不存在。如果没有其他力量的支持,秦军不可能会败。这样延误战机,等到赵国真的被秦军灭了,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他们楚国了。这也可以看出宋义的书生气来,而且就形势的分析也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  项羽可不吃这一套,大骂宋义贪生怕死后愤愤而去。宋义身为主将,至高的权威受到了挑衅,自然也不是吃素的,当下下了一道命令:“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疆不可使者,皆斩之。”(《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自然知道他就是针对自己说的。就这样,两人的矛盾迅速升级。  十月,也就是宋义停军不前一个半月后,机会终于来了。  别看宋义整天逗留在这无比荒凉的山野地区,却也办了一件值得炫耀的私事,那就是成功地把他的儿子宋襄推销到齐国做宰相了。  据说齐国宰相一职是施行公开招聘制的,但很多才华横溢的人都被拒之门外,齐王最终选中了并未去参加应聘的弱冠少年宋襄。  然而,就是这件喜事直接把宋义推入了万劫不复的万丈深渊。  他大摆酒宴,为儿子去齐国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送别宴。举行送别宴原本也没什么,只是宋义可能忘了当时义军的情况。宋义饮酒高会,与众官员们吃香喝辣的时候,众士兵们的待遇却完全相反,他们已多日来食不果腹,连吃冷喝凉的都没有。  这时,项羽抓住机会在军中大散舆论,无非是说宋义只关心他儿子的前途,哪里关心士兵们的饥寒?这舆论一造,本来就对宋义不满的士兵们自然对他更加不满了。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准备活动做好后,项羽不再沉默了。第二天一大早,项羽借机冲进了宋义帐房里,二话没说就把宋义给干掉了。然后对众士兵们说宋义在搞阴谋诡计,企图与齐国合谋反楚,他是奉了楚怀王的密令才诛杀了他。  众士兵们本来就对宋义颇为不满,闻宋义已死,无不欢欣鼓舞。在这个时候,项羽还派出一队人马追上了就快到齐国的宋襄,来了个斩草除根。最后他才派出心腹之将楚桓向楚怀王报告,说宋义迟迟按兵不动,想谋反。  项羽这一招“先斩后奏”真是高明至极,反正死无对证,自己又领兵在外,就算你楚怀王怪罪,也拿他没辙。  楚怀王接到报告后,虽然心存疑惑,但碍于当时的形势,只得任命项羽为上将军,继续北上抗秦。就这样,项羽重新夺回整个楚军的兵权后,大手一挥,全军火速向巨鹿进发。  章邯,我来了,我来替叔父报仇来了。2008-12-30 23:49:29  第九章巨鹿大战  破釜沉舟  巨鹿之战,其实真正的硬战才三天,但也就是这三天彻底改变了革命军和秦军的命运。  项羽夺回军队的领导权后,首先派英布和蒲将军率兵两万为先锋,渡黄河去支援巨鹿。  当听说英布等人和秦将王离在巨鹿城外打得难解难分之后,项羽不再迟疑。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一月,项羽率领全军横渡黄河开赴前线。出发时只带三日干粮,渡了河就凿沉船只,摔破锅釜(沉船,破釜甑,烧军帐。每人各持三日粮),下定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事件。  项羽命楚军只带了三天的粮,也就是说这三天内必须彻底打败秦军,我们且来看这三天的进展吧。  来到巨鹿城外,项羽一马当先,首先给了王离一个下马威。  王离是章邯手下得力干将,自出道以来,鲜有败绩。刚开始,他仗着自己人多,想冲进楚军,杀他们个人仰马翻。但楚军在项羽的带领下无懈可击,王离很快就败下阵来。第九章巨鹿大战就这样败了又攻,攻了又败,当时真佩服王离的不服输精神。俗话说事不过三,三进三退,王离这才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他跟项羽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将领。第17节  在围棋中习惯把顶尖棋手分一流和超一流。其实一流和超一流之间也许就只是隔了一层纸的瓶颈,但如果这层纸一直不能捅破的话,一流棋手也只能一辈子望“超”兴叹。现在的王离和项羽就好比是一流对超一流一样,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王离既然打不过项羽,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了:逃。  这是第一天的战况。结果是项羽首战告捷,虽然取得的战利品有限(还好,此番那专捡战利品的刘邦不在),但对楚军的士气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闻说王离首战失利,章邯又惊又怒。曾几何时,他几乎是百战百胜,所向披靡。但项羽上次把他整得很没面子,如果不是后来利用项梁的大意,让他偷袭得手,雨夜斩项梁,只怕他当真颜面无存了。这一次他岂会放过和项羽第二次较量的机会?细心的读者还记得,项羽和章邯的第一次交战其实很文明,延续了中国作战的传统作风,将对将,兵对兵。  当时章邯在项羽的攻击下,心存怯意,落荒逃走了。这一次,章邯自然想再跟项羽来一次真刀真枪的较量了。事实证明这只是章邯一相情愿的想法。  两人的第二次见面虽然只隔了短短几个月,但这几个月项羽已经完成了蜕变。经过了这么多人情变故,他已变成熟了很多。上回两雄交手,为了验证对方的本领才单打独斗了一回。但此时情势就不一样了,自己的大军昨天初战告捷,士气正旺。章邯,你想单打独斗,对不起,恕不奉陪。  接下来的战场就是混乱一片,只见项羽带领的楚军乱打乱杀,见了秦兵就杀见了秦将就砍,毫无章法可言。可怜训练有素的章邯大军被“蛮不讲理”的楚军冲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接下来的事很简单,秦军一溃千里。项羽率领楚军直追杀秦军到天黑才意犹未尽地收兵。  这是第二天的战况。结果依然是项羽大胜,歼敌无数。  第三天,天刚刚亮,项羽便召集全部楚军,召开了一次军事大会。项羽准备和王离在巨鹿城下决一死战。巨鹿之围能不能解,赵王能不能脱困,成败在此一举。  项羽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的大致意思是:自渡黄河破釜沉舟以来,今天已是第三天了,干粮就只够今天吃的了,前面是秦军,身后是黄河,现在大家已经没有退路了,只有向前才是出路。  都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实证明,项羽的动员工作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随后,项羽对这次巨鹿大决战进行了精密的部署。战术归纳为“明暗”两点。明:他负责率大部队到巨鹿城下和王离进行大决战。暗:英布和蒲将军负责捅马蜂窝,悄悄地绕到秦军的后面,把他们的输粮甬道给切断了。  分工完毕后,开打。  大决战开始后,双方进行了激烈而残酷的阵地战。最后秦军大败,王离被擒,苏角被杀,涉间自焚身亡。至此,巨鹿城外的秦军几乎全军覆灭。  王离军的覆灭是章邯带兵出战以来遭到的最严重的一次打击。从此项羽伟岸的身影成了章邯心中挥之不去的痛,这让他再也没有勇气和信心重新组织人马来决战。  这时其他各路来支持赵国的诸侯出现了。他们出现得真是及时啊,不到胜利这一刻坚决不现身。到了项羽军帐,他们个个伏地而拜,并称愿意听从他的调遣,并主动把项羽的官职由“上将军”提升为“诸侯上将军”。  赵王在张耳的陪同下,亦来向项羽道谢,他不顾堂堂一国之王,跪地就拜。  然而项羽并没有露出喜色,他的眼光悠远而深长地望着无边的苍穹。一个声音在心底响起:章邯,看你往哪里逃?拿命来吧,我叔父的血仇该用血来偿还了。2009-1-1 16:51:43  章邯进退两难  巨鹿之战失败后,章邯的信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他把军队驻在棘原(今河北平乡)堡垒中坚守,不敢再与项羽交战了。  项羽可不同意,他一心想要为叔父报仇,自然准备不惜一切代价去强攻了。这时候,范增站出来了。  对于年逾七旬的范增来说,少年时贫困潦倒(祖父世代为农),青年时流浪漂泊(战国七雄战火纷飞),中年时怀才不遇(此时他虽习得满腹经纶,但天下已是大秦的天下了,他已无施展才华的空间),好不容易到了老年,他以为他的一生就将这样碌碌无为地度过时,陈胜吴广起义的革命春风却吹遍了五湖四海,也吹醒了他壮志未酬的梦想。一展才华的时候终于到了。于是,他不顾满头白发,不顾年老体弱,不顾乡里父老的嘲笑,毅然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这里,我们已经无法考证,范增是不是当时参加革命的最大年纪纪录的保持者。但谁都知道,范增这样“老骥伏枥”参加革命是没有白费的,他的名字已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从最开始的默默无闻到逐渐出人头地,范增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和才能。项梁也逐渐发现了范增是个人才,正要委以重任时,他自己却“出师未捷身先死”(被章邯干掉了),留下范增“常使英雄泪满襟”。项梁一死,项羽毕竟还有点嫩,项氏集团的大权已被楚怀王成功收回。范增的出头似乎遥遥无期了。  然而,令人稍感意外的是,楚怀王在制订北伐计划时,并没有忘记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而任命他为末将。一个将领的称呼也许微不足道,但却让他的一生从此改变了。  安阳目睹项羽刀劈宋义,他看到了项羽的坚决和果断,还有那种与生俱来的霸气。这不是一般地痞流氓的霸气,而是一副帝王将相的霸气。都说良禽择木而栖,从这以后,范增终于找到了自己认为可以跟随的明主了。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中,他辅佐项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谱写出一曲悲壮之歌。  此时,在巨鹿之战大胜之际,他站出来对项羽有话要说了。话不长,只有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这次章邯连吃败仗,但手下还有二十多万人马,比起楚军的人数来说,并不落后。他这是叫项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形势不要过于乐观。  第二个关键词是:狗逼急了也会跳墙。都说名师出高徒,范增的这两个关键词一教,项羽便茅塞顿开,大有拨开乌云见日之感悟。于是,他把兵马屯在漳南,和章邯军遥遥相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进攻,他会意味深长地说一句:狗逼急了都会跳墙,那人呢?2009-1-1 19:10:02  两军就这样眼对眼地望了近一个月。章邯接下来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接到了秦二世的一封诏书后,就度日如年了。  朝廷这时早已知道他兵败的消息了。在章邯按兵不动的这二十多天里,咸阳早已闹得沸沸扬扬。章邯就是秦朝的一面大旗,如果这面大旗倒了,那么秦朝的气数就真的殆尽了。  一直躲在胭脂堆里醉生梦死的秦二世,虽然后知后觉,但终究还是听到了章邯兵败的事。秦二世问起赵高这件事,赵高继续以“江湖传言不足信”来搪塞秦二世,他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他会去催章邯抓紧时间灭敌。  赵高其实早就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盘,眼见章邯兵败,怕自己独断专行一手遮天的事被人发现,为了推掉自己反抗革命不利的罪过,他决定把章邯弄成自己的替罪羔羊。李斯死后,朝中唯一能对他构成威胁的就是手握重兵权的章邯了,如果把一切罪过弄到章邯身上,他就万事大吉了。  但章邯毕竟是章邯,不是一个像秦二世那样随便就可以糊弄的人。诏书一到手,他就知道这完全是赵高假借皇上的名义弄的:全力灭贼,不得有误。延误战机,军法处置!  这样只有十六个字的督促信,看得章邯的心却凉飕飕的。他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好不容易才败了两场,朝廷非但没有只字半语安慰,反而有怪他进攻不利之意。  他自己也很想进兵啊,可是此时不说对项羽存在忌惮之意,而且四面都有各路联军(虽然还是远远观望),他想打能打胜吗?看来皇上给蒙蔽了,得派一人入京告之实情,再派些兵来,否则他可真是孤掌难鸣。章邯静下心来,如是想。2009-1-2 22:57:05  逼良为娼第18节  司马欣便是章邯派去咸阳禀告秦二世巨鹿战况的一员手下悍将。然而司马欣此次咸阳之行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凶险万分。因为他差点儿就掉了脑袋。  司马欣快马加鞭赶到京城后,就直接就去找秦二世。然而,他很快就悲哀地发现,虽然他在战场上跟着章邯出生入死好几年,也算是风流人物了,但此时连皇宫的大门也进不了。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领到赵高签发的许可证,宫中的卫士就不给放行。  见皇帝还要赵高许可,司马欣这时才感到事态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看来朝廷果然如传闻中的一样,朝中大权被赵高独揽,秦二世早已被架空了,只是他自己身在云里雾里还不知道罢了。  虽然这明显有违常理。但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没办法,司马欣只得去找赵高了。  他一连数天到赵府都吃了闭门羹。  后来他悄悄地塞了一些碎银给那些门卫,有钱能使鬼推磨,看在银子的分上,那些门卫就悄悄地告诉了他一些实话,他们主子(赵高)是抱定主意不会见他的,想拿去见皇帝的许可证,还是省省吧。  不让自己见皇帝,这明明是心中有鬼啊。司马欣不敢再逗留了,于是,他连夜就逃出了咸阳。  因为是夜里赶路,他走着走着竟迷了路。可世上的事就是这样,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倚,正是由于他的迷路却捡了一条命。赵高本来就打算这几天把司马欣就地解决了,惊闻他连夜出了咸阳,情知不妙,马上派人来追,可惜他们派的追兵走的是阳光大道,自然就没有追到他了。  司马欣如实汇报了咸阳的所见所闻,章邯的心悲凉到极点。果真不出他所料啊,他南征北战这么多年,换回的就是这样无言的结局!看来大秦王朝真的气数已尽了。  一个可怕的想法在他脑海里产生了,他自己也为这个可怕的想法吓了一跳,是啊,如果这个想法付诸实际行动的话,就意味着他一世英名将彻底毁了。然而,除了这样,他又能怎么样呢?进退两难,章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2009-1-6 23:25:28  正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封信。信使告诉章邯,派他送信的主人叫陈余。陈余,一个大家都并不陌生的名字,一个识大局顾大体却被自己的结拜兄弟张耳误会至深的人。巨鹿之围被解后,因为误会一时间无法消除,他和张耳之间的关系甚至发展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于是他黯然地带领手下士兵归顺于项羽麾下。  这封信是他和范增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才完成的。主题只有一个字:和。直到这封信送出,他们都瞒着不让项羽知道。  为什么要瞒着项羽呢?原因很简单,章邯当初杀了他叔父,项羽对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在还没有弄清章邯心里的真实想法前,还是先瞒着项羽好。  这封信充分展示了陈余作为“和平大使”的非凡才华。  首先从秦初的名将蒙恬说起,说他如何如何有功,又如何如何被赵高害死,然后故事的主角一下子换成赵高了,说赵高如何如何独断专行,又如何如何指鹿为马。直到最后,才说他(章邯)如何如何英勇,如何如何精忠报国……  这封信如果站在现代文学角度来看,信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归纳如下:  对比:拿当年劳苦功高的蒙恬来跟同样劳苦功高的章邯来比,蒙恬最终落得个诬陷惨死的境地,那么你章邯的结果会不会是一样的呢?  暗喻:在指鹿为马的事上大做文章,说朝廷已被赵高独揽大权,黑暗至极。如果此时再把巨鹿比喻成“鹿”,那么“马”又是谁呢?  夸张:章邯如果答应求和,他手下二十余万秦军就可免遭生灵涂炭。一名秦军士兵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如果只算上最亲近的五个人,二十余万士兵就将影响一百万人的命运啊。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啊。  章邯看完这封信,怔了良久,才把它交给了司马欣。  这信若是让朝廷知道了是要砍头的,司马欣是聪明人,自然已明白章邯心里的真实想法了。其实经过这一趟咸阳之行,他心里也早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只是一直还没敢说而已。看来,现在已不用再隐瞒了,他重复了一下那个字:和。2009-1-8 0:21:28  相逢一笑泯恩仇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章邯终于决定求和。  对于这个南征北战、戎马一生的乱世枭雄来说,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从当年的不败到连败,项羽已注定是他命中克星。即使这样,他仍然没有想过背叛朝廷,此时如果朝廷能给他一点支持和安慰,他一定会拼了老命和项羽继续斗下去。然而,朝廷除了一封陈述他剿匪不利督促他火速歼敌的诏书外,什么都没有。赵高早已把秦二世玩弄于掌心。那么他呢?国已不国,胜了又如何,败了又如何?他不过是一枚被赵高任意摆布的棋子罢了。胜了得不到应有的荫封(极有可能因功高盖主而被砍头),败了就是替罪羔羊死无葬身之地。无论胜负,他的命运都是一样的。  哀莫大于心死,这一刻,章邯的心真的死了。  这是怎样的朝廷,这是怎样的悲哀?直到这时,他才明白为什么这些年来革命之火长久不熄,他剿灭了这里,那里又起来了,他剿灭了那里,这里又起来了。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秦朝腐败到了这种地步,而他这些年又干了什么呢?打败了陈胜吴广起义,灭掉了项梁。这些年他扮演的不正是刽子手的角色吗?  直到这一刻,他才发现自己的双手已沾满了正义者的淋漓鲜血。现在只有帮助义军一起推翻这腐败的朝廷,才能减轻一点自己的罪过。章邯终于醒悟过来,虽然有点迟,但终究还有回头是岸的机会。他派出始成前往项羽营中求和。  听说是来求和的,项羽火冒三丈,叔父的大仇未报,你倒好,眼下无路可走,居然来求和,白日做梦吧。第一次求和就这样宣告流产了。  但陈余范增心里却有了底,知道章邯那边已搞定了,现在关键是如何搞定项羽了。如果当面向项羽再进言求和的事,以项羽的牛脾气,效果肯定不好。于是范增采取了“等”的战略方针。既然求和不成,那接下来双方再开打吧。  章邯此时已不愿再和革命义军为敌,因此项羽的几次进攻都以胜利告终。项羽胜了,但脸上并没有一丝笑容。因为这时他突然发现军中的粮草供应不够了,要行军打仗,就必须先解决士兵们的温饱问题啊。  章邯那边处境更差,由于连吃败仗,他知道自己已到了穷途末路,如果退回朝中去,赵高他们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后退的路已是死路一条,前进的路又被项羽封死。章邯在生死存亡的这一刻,再次面临抉择。最终章邯再一次鼓足勇气请求求和。这一次他派出的和平大使是司马欣。当年司马欣曾救过项羽叔父项梁一命,因此,项羽对司马欣心存感激。然而两人叙叙旧拉拉家常还可以,一谈到求和的事,他依然会怒不可遏起来,在他的潜意识里,叔父的血债只有用血来还才行。  范增等的机会终于来了。他对项羽进行了不接受求和的利害关系的劝导。项羽眼见自己的粮草供应出了问题,知道再这样打下去,对自己也没有好处,不得已只好答应了章邯求和的请求。  其实什么和不和,说白了就是投降。“和”这个字首先是陈余提出来的,换了个词,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却给足了败军之将章邯极大的颜面,让他有台阶可下。  我们的汉字语言真是富有魅力。什么时候运用什么样的遣词真是一门艺术。就像在后来,我们看到一些将领把在战场上“屡战屡败”在上报朝廷时改成“屡败屡战”一样,同样的四个字,只是稍稍换了一下出场的顺序,意思虽然还是差不多,但效果却大不相同了。  经过范增反复开导,项羽终于解开了心中那个结。  章邯来求和这一天,项羽表现得很大度,并没有对叔父的仇耿耿于怀。是啊,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都有很多恩恩怨怨,但如果都冤冤相报何时了?为了大局,为了天下的苍生,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项羽最终选择了善待章邯。第19节  相逢一笑泯恩仇。面对项羽爽朗的笑,章邯原本畏惧的心这才放下。当他要跪拜时,项羽却握住他的手深情地说了两个字:“免了。”同时就给了章邯一个承诺:“将军如若与我携手灭敌,将来同享天下富贵,苍天作证!”  嘴上说完,项羽接下来来了点实的。封章邯为雍王,直接留在他身边当大将用;封司马欣为上将军,统领二十万降军。  楚怀王本来就是封项羽为上将军的,但此时项羽却封司马欣为上将军,可以说他此时已完全摆脱了怀王的控制。实际上已拥有了自己独立的领导权。  这条巨龙终于腾到了半空云中。  事实上章邯也对项羽很忠心,只是他和司马欣包括董翳后来都再没有当年镇压革命军时那么有作为了,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项羽在新安把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都坑杀了。  项羽为什么要坑杀这么多秦军,后面的章节将会说到。这里还是转到被我们冷落在一旁多时的刘邦吧。2009-1-11 13:02:08  第十章刘邦西征入关中  在项羽巨鹿大败秦军之时,刘邦也走上了西征之路。他的西征之路主要归纳为九个战役。首先我们来看砀北之战。  砀北之战  进军时间:秦二世三年十月(公元前207年)至次年二月(公元前206年),共四五个月。  进军背景:刘邦受楚怀王之命西征。  刘邦西征之路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怀王立下盟约,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相对于项羽北上面对的是秦的主力军章邯部队,刘邦已经是捡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便宜了。忧的是他手下的兵马太少,当年陈胜王西行大军比他现在的势力强多了,可最终落得个全军覆灭的下场。如何在孤军深入中保存自己这将是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对此,刘邦施行了稳扎稳打的战略方针,先拿小城开刀,接连攻克城阳和杠里,虽然这两座城很小,但对他信心的提高是很大的。接下来,又打到了东郡。这期间几乎没有遇到秦军的抵抗,非但如此,陈武还率近万秦兵来降,再加上魏将皇欣和武满两人也带有几千人来投,刘邦刚出师,军队就增加了两万左右。  这期间,樊哙、周勃、灌婴、傅宽等人已初展大将之风采,身先士卒,驰骋疆场。  随后,刘邦在巨野泽(今山东西南部)和当地的一支革命军领袖彭越联手来攻打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但秦军拼命死守,最终没有打下来。刘邦第一次体会到革命的不容易。  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为什么流氓出身的刘邦居然会在这砀北等地溜达了四五个月之久,丝毫不觉得疲倦枯燥呢?其主要原因是,当时宋义带领的北伐军在南阳按兵不动,他不进兵就不能有效地牵制住章邯的主力秦军。这样一来,刘邦自然也不敢主动进兵了,他一旦暴露目标引得章邯全力来对付自己,只怕到时候就吃不了兜着走了。再说西征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孤军深入。刘邦刚刚进军,自然要先扫平砀北,稳住后防,解除西征之路的后顾之忧。2009-1-13 13:54:56  智取陈留  进军时间: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二月至三月。  进军背景:这时章邯已兵败,巨鹿之围已解,北线的战局明朗化,如果他再不进军,就会落后于项羽入关中了。  刘邦在这期间又幸运地遇到了狂生郦食其。这个郦食其和范增一样,也是一个年逾六旬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是一个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却一直怀才不遇,此时刘邦革命大军的出现让他眼前一亮,他已意识到一展抱负的机会终于来了。  刘邦当时求贤若渴,哪里有人才就会主动去哪里拜访,但受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他对儒生并不感冒。郦食其想施展一生抱负,决定亲自上门去刘邦那里应聘,求得一官半职的。然而,郦食其差点儿还没进大门就被轰出去了,谁叫他个儒生呢?  郦食其见刘邦理都不理自己,便大声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您这么劳师动众地带兵到这里来,究竟是想帮助秦国还是想打败秦国呢?”  刘邦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大声厉喝:“可恶的儒生,秦王把天下百姓害得这么凄苦,现在各路英雄都起来革命了,我怎么还会去帮助秦国呢?”  郦食其并不惊慌,慢条斯理地说道:“你既然是想反抗暴秦,就不应该这样坐着见长者!”  刘邦见他谈吐不凡,心知他并非等闲之辈,赶紧站起身来,向他赔礼道歉,并让他上坐。郦食其见他态度极为恭敬了,接下来将毕生所学的知识和盘托出,他先是多方位多层次地分析当今天下局势,然后是高谈阔论地论战争方略,最后是口若悬河地谈排兵布阵,刘邦听后大呼过瘾,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郦食其知恩图报,马上就向刘邦提出了智取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的建议。这个建议还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他亲自出马,凭着与陈留县令的老交情,看能不能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陈留县令直接在城头竖起白旗。如果陈留县令敬酒不吃吃罚酒,再采取第二步:他在陈留县城做内应。  果然不出郦食其所料,陈留县令不肯竖白旗,刘邦在郦食其里应外合下一举拿下了陈留。  刘邦也不是吝啬的人,见郦食其一来就立下大功,当即把他的职位定为广野君,留在身边。看到哥哥一出来就飞黄腾达,郦食其的弟弟郦商也不甘落后,当下率领四千余名革命军来投奔刘邦。作为回报,刘邦大手一挥,弄了个“裨将”(大将)之职给郦商当。  因为郦食其一流的嘴上功夫,后来他常常被刘邦派去各国出差(古时叫使者),成了名副其实的“外交官”。只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终因“欺骗罪”被齐王田广处以锅煮之刑,这位优秀的“外交官”结束其光辉而灿烂的一生,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智取陈留是刘邦领导的西征革命军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它不但扩大了刘邦革命军的实力,而且为他进一步的西征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2009-01-14 23:34:14  开封之战  进军时间: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三月。  进军背景:陈留得手后,西进革命军士气大振。  刘邦乘胜围攻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同秦王朝开封守将赵贲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这一战虽然打得赵贲损兵折将,但开封城墙坚厚,难以攻克。正在萧何、曹参、郦食其苦思攻城良策时,秦将杨熊带大队人马来支援开封,于是三人建议先干掉这一路远道而来的疲惫之师再说。  刘邦立即撤离开封,率军直捣杨熊的落脚地白马。接下来,双方在白马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随后,双方再战于曲禺(今河南中牟东北)。两次战斗,义军都获得了很大的胜利,刘邦的革命军进一步壮大。  颍水之战  进军时间: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四月。  进军背景:在开封外围被刘邦打败后,杨熊退守荥阳,秦二世闻言大怒,以作战不力把杨熊斩了。少了绊脚石,刘邦当即率领革命军向六国时韩国的属地扩展。四月,进军颍水(今河南禹州)。  在颍水,刘邦和后来成为汉中三杰之一的大智谋家张良第二次相遇,两人再续“情缘”。原来,当初张良跟着刘邦归顺项梁后,项梁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楚王之后为王,楚国就这样复国了。当时其他各国也相继复国,唯张良所在的韩国没有复辟,于是他暂时告别刘邦,踏上了漫漫的复国之路。  韩国在他的努力下很快也复辟了,但由于他们人马太少,一直不敢和秦军正面作战,靠东躲西藏打游击过日子。此番闻刘邦带西征大军经过此地,张良便率部来支持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刘邦占领了原属韩国的大片土地。西征大军节节胜利。  洛阳之战2009-01-16 10:28:16  洛阳之战  进军时间: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四月至五月。  进军背景:项羽已成功消灭了围巨鹿的秦军王离部队,正全力追击章邯部队。而赵国将领司马卬抢渡黄河,准备先行入关。第20节  谁最先入关,谁就是关中王。楚怀王这话不单单是对项羽和刘邦来说的,对其他各路革命军也一样。刘邦顿感火烧眉毛。刘邦为争先入关,从颍水北上,首先占领了平阴(今河南孟津东北),控制了黄河渡口,看你司马卬还往哪里进军。接着,刘邦又进军洛阳,企图由此打开通向关中的东大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的道路。  刘邦的革命军在洛阳东郊同秦军进了激烈的战斗,革命军虽然英勇作战顽强拼搏,但是未能取得胜利,西进的形势一落千丈。  南阳之战  前面五战都是一些小战役,并没有像项羽面对章邯主力秦军那样,每一次胜利和失败都会是致命的。所以战斗的过程虽然艰辛,但过程却乏善可陈。因此有的以简单的记录形式一笔带过了事。  五战过后,刘邦的西行大军已行进了八个月。先后经过城阳、杠里、成武、昌邑、陈留、开封、白马、曲遇、颍水、洛阳等十次大的战斗(小战斗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攻坚战四次:昌邑、开封、颍水、洛阳。三次攻而未克,由此可见刘邦的西征之路并不比项羽的北伐之路轻松。  唯一令刘邦舒心的是,这一路风雨走来虽然艰辛,却很好地壮大了自己的革命队伍。只是此时被阻于洛阳城下,函谷关可望而不可即。西行之路犹如唐僧西天取经一样,依然困难重重、险恶重重。  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前面五大战役刘邦主要攻城而忘了攻心。这里且来看刘邦西征之行的第六战——南阳攻心之战。  进军时间: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六月至七月。  进军背景:章邯已和项羽进行了多次谈判,一旦双方达成停火协议,项羽的部队就会整装南下,直捣关中。这形势对刘邦来说已是雪上加霜。  由于攻坚受挫,刘邦只好舍弃从洛阳向函谷关进军的计划。改道向南迂回,从圜辕(今河南偃师东南)经南阳(今河南南阳),去叩击关中的南大门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六月刘邦与南阳郡守展开了一次大战。南阳郡守被刘邦手下的精兵强将杀得哭爹喊娘,狼狈地逃往宛城(今河南南阳)。  刘邦这次似乎总结了以前攻坚战失败的经验,决定实行“大跃进”,绕开宛城直接向武关进发,以减少进军关中的时间。  关键时候,张良不失时机地站出来了。他直接对刘邦说道:“你不能这样进军。”当时他心里一急,全然不顾他以下对上的身份了。刘邦也不恼,忙问为什么。  张良陈述了“大跃进”式的进军后果,“南阳的秦军虽然败了,但主力还在,现在不打宛城就向武关进发,便会陷入秦军的前后夹击,到时候我军进退两难就危险了。”  是啊,欲速则不达。刘邦对这位具有很高军事才能的大谋臣言听计从,连夜折回来攻打宛城。正可谓歪打正着,秦军猝不及防,宛城岌岌可危。  郡守走投无路,只好派陈恢到刘邦那里谈投降的事。陈恢不辱使命,义正词严地向刘邦转达了郡守提出的投降条件。刘邦欣然接受。当时还郑重宣布:允许南阳守军归顺,并保证他们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这便是后人称之为“所过毋掠”的高级招降政策。这个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陈恢,于是他被刘邦封为千户之食。为了稳定人心,封那个郡守为殷侯,继续守宛城。  “所过毋掠”的政策一实行,归降者络绎不绝。起义军兵不血刃地就占领了丹水、胡阳、郦城、析城(均在今河南西部)各地。七月底,西征革命军浩浩荡荡向武关进军。2009-01-17 23:28:27  武关之战  进军时间: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  进军背景:此时秦军大将章邯已向项羽投降,秦室危在旦夕。而武关就好比是关中咽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刘邦如能夺下武关,进军咸阳指日可待。  由于刘邦采取了攻心的超级战术,西征革命大军进展顺利,很快关中南大门武关就宣告失守。  武关告急时,咸阳人心惶惶,自然乱得像一锅粥。秦二世直到这时才感到大事不妙,但已悔之晚矣,那个原本一直在他身边的赵高突然消失了。  他哪里知道,“生病”的赵高此时正在进行复杂的思想斗争呢!刘邦在攻城前,不但向武关的守将攻心,而且还派人向赵高进行策反工作。赵高眼见秦朝大势已去,只得装病不上朝,躲在家里想今后该何去何从。  是啊,他原本一介布衣,家境贫寒,从小受尽人间冷暖,十二岁那年,朝廷招收宫人,他瞒着父母报名了。当时他报名时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单纯,只是为了自己有一口饭吃,改变家里贫困的现状。他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这次报名改变了他的一生,使他成一个流传千古的人物。  因为他长得眉清目秀,被宫中的官人相中了,先是净身,然后学礼仪,从此他成了不折不扣的太监。后来他凭着不懈的努力,再加上秦始皇也对他格外赏识,他青云直上,坐上了中车府令。再后来他感到秦始皇一天一天地老去,他凭着敏锐的感觉意识到潜在的危机,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道理他是明白的。  他见秦始皇偏爱幼子胡亥,马上把工作重心转到专攻胡亥。就这样,帮助胡亥夺得皇位后,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世上的事风云突变,刘邦的到来把他打回了原形。他知道此时秦朝已无力回天,昨日的辉煌将永远成为过去了。刘邦诱惑的条件就摆在他的桌案上:事成之后,共分关中。对于一个即将国将不国臣将不臣的秦王朝来说,这样的条件无疑是很有诱惑力的。就在赵高有所动摇时,秦二世真是识时务,为了早点减轻自己的罪刑,来了个推波助澜。  听说刘邦的革命军都打到武关了,都火烧眉毛了,却老是不见赵高上朝,一直软弱无能的胡亥终于强硬了一回。他直接派人去指责赵高说他镇压不力。  在赵高眼里,胡亥一直是一只温顺的羔羊。羔羊也会怒吼?赵高不干了:胡亥这小子是在追究我的军事失败责任啊。  是啊,现在朝中再无替罪羔羊。难道秦王朝最终倒塌的一切罪名都要我来承担吗?不,担承这一切的应该是你软弱无能荒淫无道的胡亥才对。把胡亥杀了,把一切罪过都推在胡亥身上,再投靠刘邦,还可以弄个除暴君的功名。赵高最终的想法就这样定型了。  于是,他弟弟赵成和他女婿阎乐(其实是赵成的女婿)成了这次刺杀行动的主要负责人。一切按赵高的布置去做:阎高带一队人马入宫,借说宫中发生了变故,受皇帝之命前来捕贼,先杀掉所有阻挡者。硬闯入皇宫后,再把秦二世给就地解决。  事实上证明赵高果然“料事如神”,皇宫大门两边站着的那些卫士,不经抵抗就成了刀下鬼,阎乐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闯进去了。等醉生梦死的秦二世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已经身陷囹囿。  当然,别看秦二世一生懦弱无能,但死时却大义凛然,不用阎乐出手,居然是自己挥刀解决的,在刀入脖子的那一瞬间,他还拼尽毕生力气说出“丞相误我”四个字,当真是悲壮之极。2009-01-19 00:02:09  秦二世死后,子婴(秦始皇的弟弟)被立为秦王(并没有立为皇帝)。然而,老谋深算的赵高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这个他精心挑选来当“傀儡之王”的子婴,让他马失前蹄,结束了一切还没实现的梦想。因为子婴上任后非但没有感激赵高,相反心里对赵高深恶痛绝。他这些年清楚地看到赵高把弄朝纲,致使秦王朝一步一步走向灭亡。赵高不除,大秦的江山早晚要完。但眼见朝中的人都是赵高的人,子婴知道想叫别人来帮助铲除赵高是不现实的。这时,他两个弱冠之年的儿子派上了用场。别看两个儿子还是少年,但从小在父亲的教导下读书习武,只为有一天能为秦氏江山效力。现在正是要出力的时候了。  父子三人开始了“清君侧”的密谋。不久,机会来了。  朝拜祖庙的日子马上就要来了,传闻赵高准备再下毒手拿下并不“听话”的子婴的头颅去和刘邦谈判。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子婴知道机会就摆在面前,他和赵高都是一半对一半,生死就在一线间。可惜的是,赵高并不知道这是一场生死较量,在他的眼里,杀掉子婴如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他哪里知道蚂蚁逼急了也有咬人的时候。第21节  拜祖这一天,赵高等人在庙中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子婴来。派人去请,说是病了。早不病晚不病,偏生这时候生病!赵高怒不可遏,转身便向宫中走去。  这一去就成了赵高的永别了。因为子婴的两个儿子就伏在子婴的蚊帐后,趁赵高居高临下地责骂子婴时,就地解决了他。万恶不赦的赵高终于尝到了刺刀刺进胸膛的冰冷感觉。树倒猢狲散,赵高一死,赵氏集团杀的杀逃的逃,随之就瓦解了。  公子婴除去赵高后,调朝中能用之人都来峣关,和刘邦西征革命大军最后的决战一触即发。  峣关之战  进军时间:公子婴执政期间(公元前207年九月)。  进军背景:峣关位于武关以西,它前踞峣岭,后倚蒉山,是关中和南阳间的交通咽喉,也是秦朝政治中心咸阳最后屏障。此时秦二世已死,秦朝危如卵石。  一到峣关,刘邦和张良就像夫妻一样闹了别扭。刘邦主张强攻,张良主张智取。众将士哗啦啦地站在张良一边。刘邦脸上虽然有点过不去,但他还是识大体顾大局,采纳了张良的意见。  确定作战路线后,张良调查到峣关领兵将领是一个“纨绔子弟”。刘邦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该怎么做了。只是他心疼了好一阵,才拿出一箱奇珍异宝出来。接下来的事就交给“外交官”郦食其先生了。郦食其对这种外交可谓是得心应手。去之前,先是在四面山上插满旗帜,作用不言而喻,让敌人有一种草木皆兵的感觉,为自己的说服工作做后盾。然后,才带上那一箱子奇珍异宝偷偷混进了峣关城。  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那位秦将见了那么多珠宝,当即向郦食其拍胸表态:我自愿加入刘氏起义队伍。  稳住峣关的守将后,张良又建议刘邦实行兵不厌诈的进攻计划(其实是担心秦军守军不肯跟从将军一起反秦),连夜派出革命军绕过蒉山去袭击峣山秦军的后路。  前期工作准备好后,刘邦手下所有名将轮番出动,双方共交战了两次,以秦军大败告终。  峣关失守。秦朝的最后一道防线告破,咸阳便像一个裸露的婴儿暴露在西征革命大军的眼前。2009-01-19 20:58:28  一个时代的终结  刘邦站在咸阳东部的灞上,面对眼前近在咫尺的咸阳,他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是啊,历经一年,西征路上凶险重重。在众多良臣猛将的支持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到这儿时,真不容易啊。只有付出了才会得到回报,刘邦这时才真真切切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喏,咸阳就在眼前。”西征的革命义军们压抑不住内心狂喜而炽热的心情,都一副磨刀霍霍的样子,大有随时准备拿下这座近在眼前的城池之势。然而,此时的刘邦已不再是西征之初那个猛攻猛打的刘邦了,这一年不断的征战让他学到许多。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八字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从郦食其第一次教他智取陈留开始,到张良不断用智取教他快速而实惠(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地攻拿下南阳、武关、峣关。也是因为这样,他的西征大军快于项羽等所有革命大军最先到达关中。如今梦寐以求的咸阳就在眼前,刘邦却并没有直接选择攻打咸阳。  在耳濡目染下,他已不知不觉把张良的那一套“攻心”之术学来了。  反正已毫无悬念了,张良这回干脆来了个袖手旁观。于是,刘邦搜肠刮肚忙活了大半天才写出了一封给子婴的信。信的中心思想就是:子婴,你已经被包围了,只有投降才是你唯一出路。这封信被人送到公子婴手上后,公子婴呆在龙椅上半天再也没有动过。  应该说子婴是一个很有才华和大志的人,然而他生不逢时,如果早点让他来当秦王(或者说皇帝),相信凭他的能力一定会把秦国治理得国泰民安。然而,胡亥已经把大好江山给毁得不成样子了,三年里,胡亥醉生梦死荒淫无道,赵高指鹿为马权倾朝野,逼得各地起义不断。而我们忧国忧民的公子婴却夜不能寐。一入侯门深似海,普通人只看到皇家人的风光和体面,却看不到身为皇家人的苦楚和无奈。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或为争权夺势,或为社稷安危,一旦皇宫有变,就将株连九族血流成河。  公子婴感到很无奈也很无助,最开始他还是试图负隅顽抗,因为他不甘心祖辈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这样毁在自己的手里。然而峣关之战他倾尽咸阳所有能战斗的兵力去守最终也没能保住。从这里他明白了一点,他知道再凶险的关口再坚固的城墙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人心才是最重要的。秦朝当年的建设工程搞得太多了,再加上苛捐杂税和一些其扰国伤民政策的实行,全国百姓的心都向着革命这边。秦王朝的气数终究是要到尽头了,这时已非人力所能逆转了。更何况手无缚鸡之力的他。  “罢了,罢了,与其做无谓的抵抗,倒不如给自己留条后路吧。”  公子婴握笔的手在颤抖,他知道他这一笔下去,秦朝就将彻彻底底画上一个句号了。罪人也罢,无颜面对祖辈们也罢,子婴凄然一笑,闭上眼睛用那只颤抖的手写下一个大大的“降”字。2009-01-23 23:11:27  刘邦骑着雄壮宝马,在文武众将的拥蹙下缓缓走进了咸阳城。城中的百姓很识时务,夹道来欢迎这个新来的君王。这一刻流氓出身的刘邦感动了,眼睛突然一热,一股热流就要往下滚。  是啊,当年那个出生在农民家庭的穷娃娃;当年那个整天无所事事放荡不羁的不良少年;当年那个三更半夜总是往寡妇房里钻的偷情者;当年那个守在泗水亭为人民服务的小小亭长;当年那个没花一分钱却娶了一个富得流油的老婆的大骗子;当年那个忍气吞声委身于项梁手下的蛰伏者……如今却风风光光、潇潇洒洒地带领着数十万革命军进入了咸阳这个他一生中最神往的地方。  当年他那句“大丈夫当如也”犹在耳畔,却不料那发自内心的感慨却一语中谶。当年秦始皇的地盘如今已被自己踩在脚下了。对于已到不惑之年的他来说,他还以为他的一生就将碌碌为无地过完呢。可转眼间他变成了关中王,帝王将相中的王啊。  人生就是这样,命运之神一旦垂青,连自己都感觉是在做梦一般。此时,他强忍着感动的泪水不让它流出来。当即向众人挥手示意。当即便开始发表就职宣言了。  其原稿摘录如下: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毕案堵如故。凡召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慌!且吾所以还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史记·高祖本纪》)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
正序
倒序
汉朝那些事儿
汉朝那些事儿-2
汉朝那些事儿-3
汉朝那些事儿-4
汉朝那些事儿-5
汉朝那些事儿-6
汉朝那些事儿-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汉朝那些事儿
汉朝那些事儿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