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三百年-7

《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一文提到革命团体和政党等领导了多次起义。下面着重叙述六次:兴中会组织的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光复会组织的安庆、绍兴两地同时举行的起义,同盟会组织的黄花岗起义,武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起义。前五次失败,最后一次成功,并引发了推翻清王朝全国性的辛亥革命。广州起义与惠州起义  广州起义与惠州起义是两次有关联的武装起义,而广州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最早的反清武装起义。  孙中山乘中日甲午战争之机,派会员募捐,用捐款购买枪支弹药并在汕头、香港等地招兵,企图一举夺取广东。半年时间,联络了会党和广州驻军数千人,定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九月九日起义。但八日即泄密,海关捕获手枪600余枝,70多人被捕,领导人之一陆皓东牺牲,孙中山流亡国外。他继续发展会员,建立分会,并积极筹备惠州起义。光绪二十六年(1900)闰八月十五日惠州起义在广东惠州三洲田爆发。  直接领导这次起义的是郑士良。他们攻打新安县沙湾,首战告捷。然后东进,势如破竹,胜于佛子坳,擒获清管带杜凤梧,夺洋枪700枝。攻永湖,击败清军5000,获洋枪五六百枝。沿路投奔革命队伍55000余人。队伍进军到梅林时,孙中山自香港来电,说外援没有希望。日本帝国主义支持清政府,破坏了孙中山的接济计划。起义队伍弹尽粮绝而溃散,郑士良走避香港,第二年病逝(一说被清奸细毒死)。安庆、绍兴起义  这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光复会成员在安庆和绍兴密谋举行的两次起义。安庆起义是徐锡麟在巡警学堂发动的,杀了安徽巡抚,但最后失败。绍兴起义是秋瑾预定同时在绍兴大通学校举行,然而尚未举行就不幸被捕。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年少即摒弃科举进入学堂,游学德国、日本。比较中外政治,深深感到满清政治的腐败,需要革命。  徐回国后捐了个道员,候补安徽。他到安徽后创办了巡警学堂,与革命党人经常通信,从大通等处潜运军火,准备武装起义。  偷运军火之事为安徽巡抚恩铭察觉,革命党人之一叶某在上海被捕,供出了徐锡麟并说他是首领。叶某提到徐锡麟时是报他的别名。恩铭要当时已当上警察长的徐锡麟协商侦探。徐怕事情败露,决定先发制人。他打算先杀恩铭,再杀安徽满人官员。事定后直下南京,再徐定大计。  徐锡麟与下文提到的秋瑾约定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二十六日同时起义。届时举行毕业典礼,安徽巡抚恩铭出席,伺机之后进攻南京,占领江苏、安徽和浙江。后来改期为六月初十。后来因为浙江会党有败露迹象,引起清廷警觉,于是徐、秋二人再次约定五月二十六日同时起义。  五月二十六日这一天上午八点恩铭与藩司冯煦、臬司联裕到会,徐即从靴统内拔出六响快枪两枝,一手一枝,轮流向恩铭射击,恩铭身中7枪,抢救无效死去。徐锡麟宣布起义,带领学生占领军械所。后徐锡麟被捕,视死如归,被剖腹剜心,不屈而死。  秋瑾(1877-1907)是清朝末年一位著名女革命家,女中豪杰。她是浙江绍兴人,字睿卿,号旦吾,又号竞雄、鉴湖女侠。  秋瑾少时聪颖好学,有才女之称。年18即依父命嫁与湖南人王延钧,生子女二人。她与丈夫志趣不同。光绪三十年(1904)秋与丈夫分家并到东京留学。她在东京与革命党人往来,并与湖南人刘道一、王时泽等结成秘密会,以反清恢复中原为宗旨。她还创办《中国白话报》,鼓吹革命。  第二年二月四日回国,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六月重返日本,加入同盟会。十月,日本文部省发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查禁中国学生的革命活动。秋瑾便于十二月回国。  秋瑾秋瑾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八月与中国公学教员陈伯平等在虹口祥庆里租房建立机关。因制造炸药不慎,秋瑾伤手,陈伯平伤目。  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秋瑾被邀主持浙江绍兴大通学堂校事。学堂是徐锡麟、陶成章创办,是光复会的活动中心。秋瑾利用学堂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她联络金华、处州、绍兴会党,发展会员,组织“光复军”。她与徐锡麟分头组织安徽、浙江两省起义。时间原定五月二十六日,后改六月十日,再改回五月二十六日。  徐锡麟的死讯,秋瑾六月初一日才在报上看到。浙江金华、兰溪几处光复军在五月中下旬或起事失败,或因他故遭受破坏,秋瑾为之寝食不安。秋瑾的活动,清政府已闻知。六月四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学生叫她从后门逃走,她却叫学生先走,她独处室内,自闻知徐锡麟死讯后,义不独生。  秋瑾被捕后,始终“坚不招供”。她义正词严地回答审问她的人:“革命党之事,不必多问。”最后她挥笔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表达她对恶魔般的清王朝的愤慨和对她的革命事业夭折的痛心。她在绝笔书中写道:“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表达了她对革命的忠诚和对事业的必胜信念。六月初六日,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3岁。黄花岗起义  宣统二年(1910)正月同盟会员倪焕典在广州率3000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倪焕典牺牲。一些革命党人灰心丧气,企图通过暗杀来夺取胜利。针对这种情况,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开会,鼓舞斗志,并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大规模起义。为了作好准备,孙中山先生亲自到华侨中募捐,购买武器,黄兴、赵声在香港组织统筹部和800人敢死队,许多队员写了绝命书,表示必死的决心。林觉民就是写了绝命书的一位。  黄兴在广州建立了30多个秘密机关。由于叛徒出卖,一些机关遭受破坏。由于走漏风声,总督张鸣岐、提督李准为防革命党人和受革命思想影响的新军发难,不给新军军械。同时,从香港过来的敢死队也只是一部分,原来的部署被打乱,参加起义的人数与原计划相比大减。原计划十路进兵,现只好改为四路进兵,黄兴集中力量攻打张鸣岐总督衙门。  攻打衙门是从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30开始的。起义军直捣总督衙门,张鸣岐已凿墙逃走。起义部队烧毁总督衙门房后,分三路迎接事先已联系好的新军、防营和民军。黄兴率领的一部行至双门底时,遇到前来响应的温带雄率领的防营数百名。由于温部未按原来约定的臂缠白布为记,黄部以为是敌人,双方互射,造成大批革命士兵伤亡。温带雄被打死。黄兴3指伤折,逃至香港。  起义军在途中又遭清军截击,双方展开巷战。由于参加起义的人太少,终于失败。牺牲86人,其中不少是爱国华侨。有的则被捕后就义。广州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收殓骸骨72具,合葬黄花岗。  孙中山称这次失败为“吾党第十次之失败”,但“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在同盟会领导下的一次成功的推翻清朝的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不是偶然事件。早在光绪三十年(1904)革命党人刘静庵、张难先等就在湖北组建了科学补习所,宣传革命。三十二年(1906)以后,由同盟会会员发起组织并以同盟会纲领为纲领的革命组织共进会和文学社等在新军中宣传革命。在15000名湖北新军中,1/3以上参加了革命组织或与革命组织有联系。宣统九月,共进社与文学社共推蒋翊武(文学社)为起义军总指挥,孙武(共进会)为参谋长,刘公为未来军政府总理,准备起义。同时派人到上海接黄兴、宋教仁、谭人凤等到湖北主持大计。  革命党人原定八月中秋起义,后因准备不充分而延期。八月十八日,孙武在制造炸弹时不慎炸伤,送进医院,机关暴露,当天党人彭楚藩、杨洪胜、刘复基等30人被捕,后来被害。十九日总督瑞澂下令逮捕革命党人,蒋翊武逃走,在这“群龙无首”之际,革命党人充分发挥了主动精神,自发串联,约定起义。十九日凌晨得知三烈士死难消息后,革命党人工程营后队队长熊秉坤召集各队代表,约定当晚二道点名时发难。晚上八时许,二排排长陶启胜领护兵巡棚查哨,看见金兆龙、程正瀛推枪上弹,持枪而待,即问金兆龙干什么?金兆龙说:“准备不测。”陶喝问:“你想造反吗?”金兆龙说:“反就反,你能怎样?”陶启胜上前扼住金兆龙手腕,呼令护兵逮捕他。程正瀛当即用枪托撞击陶启胜的头部,陶启胜忍痛急逃。程正瀛向他开了一枪。这时熊秉坤走到本队第一排第三棚,听到第二排呼喊声,知道有变故,即取枪在手,边装弹边走。远远看见陶启胜从对面跑来,熊向他开枪射击,陶下楼逃跑。这时全营顿时轰动起来,枪声大作。督队官阮荣发、右队队官黄坤荣和司务长张文涛出来阻挠造反,没有一人退缩。阮荣发向人群开枪,打死士兵一人,起义士兵将他们三人打死。大队人马奔向楚望台军械所。枪库内士兵与起义军相互配合,占领了楚望台。  工程营左队队官吴兆麟被推举为起义临时总指挥。吴兆麟讲话,号召讨伐满清,宣布了纪律。起义军连夜攻打总督衙门。瑞澂急忙凿穿衙门后墙逃上“楚豫号”舰逃往上海。经过一夜战斗,革命士兵占领了武昌全城。第二天晚上和第三天早晨,驻汉阳、汉口新军起义。革命党的武装起义终于成功。不久,湖南、陕西、江西、云南等省相继独立,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革命派的暗杀活动    在辛亥革命运动中,革命党人除多次进行武装起义外,还进行了几十次的暗杀活动。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把这些搞暗杀活动的分成两类:一类是游离于革命团体以外的人,一类是经受不住革命失败,铤而走险的人。  下面所说到的三次暗杀活动都是第二类人所为。这些革命党人对武装起义丧失了信心,本人又敢冒险。暗杀活动,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暗杀活动虽然成功,对清廷产生某些震慑,但其作用是很有限的。陈月清主编《近代中国》说:“反动社会的统治秩序不是个别人物所能独自决定和支配的,恐怖活动不能解决社会根本问题。对暗杀手段的崇拜是革命者不相信群众力量的表现。”汪精卫炸摄政王  汪精卫汪精卫(1883-1944)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留学日本法政大学,三十三年入同盟会,推为评议员,曾任《民报》主编。23岁后随孙中山、黄克强、胡汉民等游历各方。曾往南洋群岛组织同盟分会。后归国参加起义,多次失败。宣统二年(1910)元月中旬汪精卫偕同黄树中、黎仲实、陈璧君离香港到北京,在北京太平桥开了一家守真照相馆,作为秘密机关,以从事暗杀活动。他写信给“南洋同志”说:“此行无论事之成否,皆必无生还之望。”“弟虽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到北京后,他们计划过炸庆亲王奕沣、贝勒载洵、镇国将军载涛,都因不便而未行动,最后他们决计刺杀摄政王载沣。  他们首先在骡马市大街鸿太永铁铺铸造了一个可装四五十磅炸药的铁器,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汪精卫与喻培伦、监国摄政王载沣像黄复生在摄政王载沣必经的北京地安门什刹海附近的银锭桥下埋设炸弹,被人发现。三月七日汪精卫与黄树中被捕下狱。狱中,汪精卫书写供词,对自己暗杀事供认不讳。两人被判无期徒刑。狱中,汪精卫写了几首慷慨激昂的诗,但享受优厚待遇。清政府慑于反清革命运动的蓬勃高涨,遂于宣统三年九月十六日将他们释放。温生才毙孚琦  宣统三年三月初十,革命党人温生才在广州击毙广州将军孚琦。  温生才,字练生,广东梅县人。年少孤苦。14岁时被人骗去荷兰种植烟土。三年后转卖到吡叻,做锡矿工,每天只有六七毫工钱。在这里他参加了同盟会。做锡矿工时,不堪折磨,乘机逃回。跟随过沈宗济、荣勋、魏邦瀚,又到越南,充任常春亲兵,后来又归冯子材,执旗牌。阅历现状既多,特恨满族统治者。他一度重回吡叻,追随孙中山,革命之志益坚。  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二日,驻粤满族将军增祺被召入京,都统孚琦补缺任广州将军。三月初十这一天,华侨飞机师冯如在燕塘(广州东门外)演试飞机。孚琦浮夸习性,好事纵游,便停轿参观,他看罢飞机表演,又去农事试验场。之后到咨议局前商店麒麟阁门首时,早在这里守候的温生才知是孚琦,便从人群中飞出,冲向轿子,手持快枪,向孚琦射击。孚琦头部中弹。卫士为此突如其来的枪击吓得乱跑,轿夫也把轿搁下跑了。这就给了温生才从容射击的机会,孚琦总共中四枪:太阳穴一枪,脑门一枪,颈项一枪,身部一枪。温生才用的是五响手枪。  孚琦倒在轿内,两足突出轿外,鲜血涌出。  温生才后被警卫郑家卫跟踪。至东关凤仪街时,郑又约河南侦缉队黄熙材共同追踪。出永胜街,郑上前抱住温生才,并鸣号,召诸巡士将温拿获。  十六日,温就义。就义前,温神色自若,绝无怯容,沿途自言自笑。走到惠爱街时对路两旁观者说:“今天我代同胞复仇,各同胞务必发奋做人。”“快死快生,再来击贼!”彭家珍炸良弼  武昌起义后,感到大事不妙的清廷急忙启用还乡的袁世凯。袁世凯深感革命形势不可逆转,便想乘机篡夺革命果实而逼宣统下台。皇族亲贵良弼与载涛等反对退位。他们筹建“宗社党”,与南方革命军对抗并企图除掉袁世凯。  良弼,字赉臣,满洲人,是皇室成员,光绪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有军事知识。回国后任近卫军统制,至军咨使,主张用武力对付革命派。  彭家珍,字席儒,四川人。16岁时考入武备学堂。毕业后到日本学军事,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光绪三十一年(1905)回国后历任奉天讲武堂讲师,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参加了同盟会。他觉得不除良弼,就实现不了共和。于是他断然决定谋杀良弼。  宣统三年十二月初八,彭家珍乘快车到达北京,下榻金台旅馆。当晚他穿上整齐的军服、配上漂亮的腰刀,冒充良弼的好友——奉天讲武堂监督崇泰,乘馆中马车径直来到西城红罗厂良弼住所。他走到良弼家门口,守门人告诉他良弼不在家。正当他怏怏不乐地准备折回时,良弼恰好从外面回来。他高喊“赉臣”!良弼对深夜有人来访感到意外,下车后上台阶往屋里走,彭急下车,将炸弹投向良弼,炸断左腿,昏厥于地。良弼被扶入屋里,请川田、池上两个日医治疗。但肌理中含药毒,又由于失血过多,良弼终于在初十那天死去。  炸弹爆炸之时,弹片触石反弹,彭家珍头中弹片死去。  良弼被刺身亡,加速了清帝逊位的步伐。李沛基炸凤山  荣禄凤山,满洲人。光绪间总统四镇新军。宣统三年九月任广州将军。他一到职即被革命党人周之贞炸死。  凤山被认为是满族人中比较开通的。开始随荣禄治武卫军,陆军大臣铁良十分器重他。曾出访欧洲,考察德奥陆军。回国后任军咨府参谋。他曾认为陆军大臣非己莫属。但陆军大臣忽然让荫昌补授,他便与铁良同谋外任。三月孚琦被炸死广州,清政府知道广东是革命党产出之源,广州将军实难找人担任。凤山以懂军事自命,清政府便想借他的能力保卫边疆,于是凤山得以补广州将军之缺。黄兴决定以凤山作为暗杀对象。工具是配置毒药的重型炸弹。李应生在配置时晕倒,改由其弟李沛基完成。  炸弹安放在凤山必经的一个洋货店屋檐下,系以长绳。店中人均离去,就只凤山一人住在这里。  凤山是九月初四到的广州。他轻车简从,只有一妾、一婢、二仆、一老妇,行迹诡秘。他到广州之时,迎候的仅仅是某协统与八个士兵罢了。  凤山刚到洋货店屋檐下,李沛基割绳,炸弹从上掉下,轰然一声,炸掉凤山头颅及臂部的一半。卫兵一半死去。都督张鸣岐惊慌不已,语不成声。  爆炸后,李沛基乘乱逃走。中华民国成立    清宣统帝退位诏书中华民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这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成果。  中华民国的成立有个过程。  武昌起义的第二天就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当时孙中山远在海外,黄兴、宋教仁等人也不在武汉,革命士兵请出清军有“名望”的第二十一混成旅统领黎元洪任都督。军政府立即宣布,废除清朝皇帝年号,国号定为“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主权属于人民,体现了兴中会、同盟会的目标和纲领。  出于执掌全国革命政府大权的目的,宣统三年九月十九日(1911年11月9日)黎元洪邀请各省代表在武昌开会,讨论组织临时中央政府问题;二十一日(11月11日)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上海都督陈其美也邀请各省代表在上海开会,商讨同样问题。驱逐溥仪出宫的鹿钟麟二十五日(11月15日),独立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经过激烈争论,武昌方面因有“首义”之功获胜,决定会议在武昌开,但各省须留一名代表在上海以便联络。  十月十日(11月30日)各省代表会改在汉口英租界举行,湖南代表谭人凤被推举为会长,主持会议。十月十二日(12月2日)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共4章21条,规定了总统、副总统产生办法,规定了参议院的组成,对行政各部部长及其责任也作了规定。由于袁世凯通过英国公使朱尔典的运动,迫使会议通过决议:“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当日南京光复,会议移往南京继续开。临时政府的组建是重大议题。十月十四日(12月4日),驻上海代表推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总统。二十七日(12月27日),会议推翻这个决议,选举黎元洪为临时政府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溥仪出宫时的养心殿寝宫原状黄兴不愿就职。十一月六日(12月25日)孙中山回国。十日(12月29日),17个独立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致电袁世凯,重申十月十二日决定,希望他早定大计。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改用公历。1月3日,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同日,临时参议院通过孙中山所提各部总长名单,5日孙中山简任各部次长:  陆军总长黄兴,次长蒋作宾;海军总长黄钟瑛,次长汤芗铭;司法总长伍廷芳,次长吕志伊;财政总长陈锦涛,次长王鸿猷;外交总长王宠惠,次长魏宸组;内务总长程德全,次长居正;教育总长蔡元培,次长景耀月;实业总长张謇,次长马君武;交通总长汤寿潜,次长于右任。  1912年元旦,孙中山发表就职宣言,提出建国方针:“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宣言还规定了内政外交方针:内政方面实现民族、领土、军政、内政和财政五统一,反对民族压迫和分裂割据;外交上“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代表会议授总统印,决定用阳历纪年,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1月28日,临时参议院成立,同盟会成员林森为议长,议员43名,同盟会会员30多人。  袁世凯为革除封建专制政治,实现三民主义,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法令。外交上承认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终于诞生。  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为清王朝开缺回籍的袁世凯,得到清政府重新重用,于宣统三年九月二十三日(1911年11月13日)就任清内阁总理大臣,载沣辞职。袁世凯一面利用革命力量要清帝退位,一面以重兵攻占汉口、汉阳,威逼武昌,要革命政权让出政权。  临时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困难和袁世凯的武力威胁。孙中山受到政府内部压力,宋教仁、胡汉民、汪精卫等人提出要“拥袁反清”。1912年1月22日,临时参议院通过孙中山让位5条件,再次表示如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孙中山愿意辞职。袁世凯为篡夺革命果实,逼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清王朝终于灭亡。袁世凯向南京临时政府表示接受共和,“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13日,孙中山按协议向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荐袁世凯以代。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被袁世凯任命为全国铁路督办。·后记    著名清史学家戴逸在《加强对清史的研究》一文中说:清史的研究“从纵的方面说,应该包括清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从横的方面说,应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它的起止时间,从1644年清朝入关、建立全国统治,经过康雍乾盛世以及鸦片战争后的衰落,直到辛亥革命、清朝灭亡为止,共268年。如果上溯清朝入关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的历史,则长达三百多年之久。”该文主张“把清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这样做,“有助于我们从清王朝盛衰兴替的全过程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清代各种制度、政策、机构以及历史事件、思想潮流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因此,把三百年的清代历史当作完整的研究对象是很有必要的。”本书就是依照这一思想尝试编写的一部简明清朝综合史。  本书14个专题,旨在反映清王朝的主要方面及其发展。“帝王”部分不仅仅反映各帝性格、功过,更企图通过叙述各朝大事,勾勒清王朝的兴起与衰亡的轨迹。“后宫”、“皇宫和皇家园林”、“王室”、“政治”、“官吏”、“法制”、“外交”、“军事”、“经济”、“教育”、“科举”、“文化”这些专题既横向展示清朝主要方面又纵向性地逐阶段地反映这些方面的发展。“灭亡”专题则专门叙述其灭亡过程。  专题除个别外都是以概论性的文章开头,续以若干短篇,或对首文要点内容进行详释,或作补充,充实内容。  本书在参考前贤时俊大量著作的基础上写成。文献资料存在一些分歧,本书处理原则是:一、以正史和第一手史料为准。例如洪承畴松山被俘后降清的原因,《清朝野史大观·多尔衮》说:“洪承畴之降于清也,以世祖之母博尔济吉特氏劝降之功居多。”今人所著,也有博尔济吉特氏的献媚和所献人参汤起作用之说。而据《清史稿·洪承畴传》和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所载,关键是皇太极脱下貂皮大衣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感动了他。本书从《清史稿》。二、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问题,以权威论证为准。如孝庄文皇太后下嫁之说,从孟森先生考证不采。三、从众。例如尼堪征楚、粤的时间,《圣武记》说是顺治十年:“十年命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偕贝勒屯齐进征楚、粤”。《清史稿·李定国传》载,顺治“九年”李定国杀尼堪于衡州。据《东华录》卷七顺治帝谕尼堪“从湖南进取宝庆,入广西,搜剿余孽”,是在顺治九年八月,而十一月“敬谨亲王殁于阵,追封庄亲王。”《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上):尼堪“(顺治)八年封为敬谨亲王,次年任定远大将军。”该辞典指明其卒年是1652,就是顺治九年。显然,当以“九年”为是。四、尚未确定孰是孰非者,两说并存。五、对历史人物评价,运用新时期史学界人物评价原则。《清史稿》的人物评价多误,“文化大革命”前一段时期的一些看法偏激。  有的小题目是借用的,而内容来源多处,例如《双料曹操》即借用《清朝野史大观》的题目,内容融合了该篇与《清史列传·朱勋》、昭槤《啸亭杂录》的《陕西冤案》、《朱勋》,还有魏源《圣武记》与《清史稿·疆臣年表》的内容。  本书多种体裁综合运用,内容经纬相贯,纵横结合,网络交叉,意在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历史。有的人和事,在不同文章都需交代,因而有重现现象。为尽量减少文字重复,或详此而略彼,或彼详而此简。  拙作为广西大学科研项目,得到了广西大学科研处资助。  感谢广西大学图书馆提供了大量资料。  责任编辑何宗思先生给予了指导,并对拙稿录入等方面的文字错漏予以订正,还精心为此书选配了267幅历史图片,使本书增色不少,谨致谢忱!  欢迎专家、读者对本书批评、指正!  林涛  2003年12月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
正序
倒序
正说清朝三百年
正说清朝三百年-2
正说清朝三百年-3
正说清朝三百年-4
正说清朝三百年-5
正说清朝三百年-6
正说清朝三百年-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正说清朝三百年
正说清朝三百年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