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战图》甲午之战是日本挑起的中日之间的一场战争。它发生在光绪二十年(1894),二十一年结束。因为战争开头这年光绪二十年在甲子纪年系统中称甲午年,因此这场战争叫甲午战争。这次战争以中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失败大大地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 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逐步强大起来。19世纪末日本便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争夺。朝鲜、中国离它近而且弱,因此它便寻找侵略的机会。 光绪二十年,机会终于来了。这年的正月初三,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口号是“逐灭倭夷”,“灭尽权贵”。四月二十八日,攻占了全罗道首府全州。日本就把这当成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机会,第二天日本内阁就做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 受朝鲜政府的请求,五月一日,清政府派出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直隶总督叶志超率兵入朝,协助镇压起义,1500名陆军(一说2400名)部署在汉城西南牙山。清朝出兵是在日本表示中国出兵协助朝鲜“戡乱”,日本政府“必无他意”的情况下的。驻日公使汪凤藻还于六日照会日本,告知中国出兵消息。 存心挑衅的日本政府在得知清朝出兵的消息后派出10000多陆军侵入朝鲜,占领汉城和一些重要据点。为了避免中日摩擦和战争,清政府提出双方撤军,但日方不同意。六月二十一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罡英为首的傀儡政权,并逼他邀请日军驱逐牙山清军。在主战派帝党的要求下,李鸿章派出总兵卫汝贵、提督马玉昆、总兵左宝贵、马部练军总统丰陞阿4军先后入朝,并以重金租用“高升号”等三艘英国商船载兵两千增援牙山,由北洋海军济远、广乙等舰护航。日本间谍侦知我开船时间,日军事先派舰队守候在朝鲜西海岸。六月二十三日,当中国船舰驶至牙山口外半岛海面时遭到日舰袭击,英商船“高升号”被击沉,800多名官兵死难。“济远”号击伤,甲午战争爆发。就在海战发生那天,日军进攻牙山,聂士成移师成欢,叶志超退守公州。日军进攻成欢,聂士成英勇抵抗,击毙日军多人后退往平壤,叶志超不战而退到平壤。他谎报牙山大捷,获取赏银2万两。 七月初一,清政府宣布对日作战。 八月十六日,日军分四路进攻平壤,清军分路迎敌。马玉昆在大同江东面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卫汝贵在平壤城西阻止了日军进攻。守卫北门(玄武门)的左宝贵登城指挥,不幸中炮牺牲。担任总指挥的叶志超在事仍有可为的情况下再次率先逃跑,军心大乱,十七日平壤陷落。途中他拒绝聂士成“扼守安洲,深沟固垒以待”的建议,不顾一切狂奔,八月二十二日叶志超逃回国内。 八月十八日上午,载送援兵至朝鲜大东沟准备返航旅顺的北海舰队10艘,在黄海遇上一字形日本舰队12艘。日舰不仅舰多,而且吨位大,速度快,速射炮多。提督丁汝昌命令队舰马上成犄角迎战,“定远”、“镇远”两舰居中。日舰绕开“定远”、“镇远”两舰,向较弱的右翼的“扬威”、“超勇”两舰进攻。两舰中炮沉没。丁汝昌所在的指挥舰“定远”舰中弹,丁汝昌受伤,改由管带刘步蟾指挥。“定远”等轰击敌舰“赤诚”、“比睿”,两舰被迫退出战阵。下午,日舰首尾攻击北洋舰队,船体受伤,弹药将尽的“致远”猛冲迎面开来的敌舰“吉野”,但被“吉野”施放的鱼雷击中。全舰200多官兵除16人得救外,都壮烈牺牲。管带邓世昌落水后被他的太阳犬衔住,使不下沉。誓与军舰共存亡的邓世昌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殉难。“经远”舰中炮,200多人牺牲。“镇远”(管带林泰曾)击中敌指挥舰,丧失作战与指挥能力。北洋舰队在黄海之战中绝大多数指战员表现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但也有个别贪生怕死者。“济远”舰管带方伯谦与“广甲”舰管带吴敬荣临阵脱逃。 黄海之战,双方都有损失:北洋舰队损失4舰,日舰重伤5舰。 以上为战争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在辽东半岛进行。侵朝日军分两路进攻中国。第一路由司令官山县有朋率领于九月二十六日从朝鲜的义州出发突过鸭绿江防线,二十八日占领九连城、安东。第二路由司令官大山岩率领下,由日舰队护送,于花园口登陆,于十月九日占领金州。翌日,进攻大连。守将赵怀业逃走,日军轻易占领了大连。接着进攻北洋海军基地所在地旅顺。旅顺设有海、陆炮台50多座,万余人驻守。但统帅龚照屿与其他将领同样逃走,只有总兵徐邦道一人率军抵抗,毕竟寡不敌众。十月二十六日,旅顺落于日军之手。 以上为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在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进行。 清政府于十一月二十四日把媾和的打算通知日本,然而,日本不肯。它们要消灭北洋舰队。 黄海海战后,中国海军本可重整旗鼓,与日本再决雌雄,但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后来在光绪二十一(1895)元月,日本派20000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包抄威海卫后路。日军从南帮炮台轰击北洋诸舰,并以鱼雷入口狙击。“定远”中鱼雷沉没,“来远”、“威远”、“靖远”相继沉没。北洋鱼雷艇12艘出口逃遁,全部被俘。诸洋员要求投降。刘步蟾自杀,丁汝昌与刘公岛守将总兵张文宣也服毒自杀。营务处道员牛昶炳召集诸将及洋员商议投降。最后在降书上盖上丁汝昌之印,悬白旗向日本投降。至此花费巨额白银经营10余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日军在进攻威海卫的同时,又大举进攻辽东。鉴于淮军将领作战指挥多次失败,清政府改派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辽东事务,湖南巡抚吴大澂与四川提督宋庆为帮办,率湘军6万出关与日军作战,均告失败。三月,日军相继攻陷了牛庄、营口与田庄台。 就在辽东之战进行之时,清政府就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议和。一月清政府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聘请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到日本求和。日本为了歼灭全部北洋海军,拒绝和谈,斥责张、邵二人“全权不足”。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与科士达同去,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光及美国顾问端迪臣在马关春帆楼谈判。在日本淫威胁迫下,李鸿章接受了日本全部无理要求,签订了《马关条约》,共11款,主要内容为:一、清政府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三、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五、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了巨大危害,是中国的浩劫,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中国被帝国主义宰割进一步加深,但这也唤醒了一些有识之士,中国必须图强。康有为为首的进步知识分子发起的戊戌变法,就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台湾保卫战 当《马关条约》约定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条款传出后,全国愤怒,康有为率领1300多名在北京应试的举人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清政府一些要员如张之洞等也都认为割地万不可行。台湾人民对于割台无不惊骇、痛哭、愤怒。台湾军民同仇敌忾,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抵制割让台湾给日本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二十一日,台湾绅民发表公告,发誓不服属于日本,坚决挽留台湾巡抚唐景崧及帮办刘永福率众抗日。二十五日台北罢市,宣布饷银不准运出,用于抗日。但清政府阻止人民反对割台,于四月二十六日下令台湾巡抚唐景崧率文武官员陆续内渡,并派李经方(李鸿章之子)为割台使,到台湾与日方办理割让手续。五月十日,割台大臣李经芳与日本“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在基隆签订《交接台湾文据》。 为反抗日本霸占台湾,以台绅邱逢甲为首的台湾官民于五月二日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唐景崧为总统,宣告自立。六日日军登陆。十二日,唐景崧微服潜回大陆,邱逢甲等台绅也相继内渡。 唐景崧、邱逢甲走了,台湾人民抗日斗争并没夭折。爱国志士徐骧、吴汤兴、姜绍祖与台湾帮办刘永福携起手来,共同领导台湾人民抗日。抗日烈火顿时熊熊烧起来,他们拿起武器,频频打击敌人。 武装保卫台湾战从五月下旬开始,首先在北部地区打响。五月二十日,日军进犯台湾新竹,徐骧、吴汤兴、姜绍祖和部分清军,在新竹痛击日军,杀伤大量敌人。次日,日军进攻大湖口,被吴汤兴部击退。三十日,新竹被日军攻下。闰五月十七日,义军分三路反攻新竹,姜绍祖牺牲,徐骧、吴汤兴突围,退至大甲溪、台中。 第二阶段斗争转到中部地区。七月七日,日军攻打台湾府城台,提督陈尚志战死。八日,日军猛攻八卦山,义军与日军激战,吴汤兴牺牲,吴彭年与其指挥的七星队阵亡。徐骧撤至台南。七月九日,日军进攻彰化。 十一日,刘永福率黑旗军收复大莆林。六月底,日军攻占苗栗,七月十四日台湾义军再克苗栗,日军退入彰化城。日军进犯大甲溪,遭到吴彭年和徐骧伏击,歼灭日军1000多人,刘永福军和义军也有很大伤亡。 由于台湾军民斗争声势浩大,日本援军到七月下旬达到七八万人。 八月中旬,日军进攻嘉义,义军和清军用地雷炸死敌人数百。日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受重伤,后来死去。 二十一日,日军占领嘉义,义军首领徐骧殉难。二十七日,台湾军民在嘉义西南的曾文溪与日军展开了最后一次激战,失败。余部退入台南,受敌三路夹攻。九月四日,台湾全境落入日军之手。二十一日刘永福乘英国轮船回到厦门。 刘永福黑旗军与义军,面对在数量上与装备上都占有优势的日军,毫无畏色。他们坚持抗敌五个多月,使敌人造成重大伤亡,加上病的伤的,一共有三万多人,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愿当亡国奴,敢于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他们的战绩鼓舞人心,永垂青史。 刘永福军与义军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的。卖国的清政府免去了刘永福一切官职,不允许大陆人民支援他。甚至于刘永福派人募捐得来的经费都被清政府扣留。台湾的外国商人拒收刘永福发售的银票,日本派奸细与各国侵略者共同对反日斗争进行破坏。刘永福与义军失败,清政府罪责难逃。 台南失陷后,台湾的抗日斗争仍是前仆后继,此起彼伏,一直没间断。抗击八国联军 光绪二十六年(1900),清军与义和团在京津两个战场反击俄、英、法、日、美、德、意、奥八国联军侵华,进行了一次民族自卫战。战争因敌人的强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的软弱投降而失败,但清军特别是义和团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永垂青史。 叙述这次战争首先得交代义和团,义和团是甲午战争后在山东、直隶出现的反帝组织,由农民和其他各式各样的社会驻扎在上海租界内的美国军队最低层劳动人民的群众组织——义和拳、梅花拳、大刀会等民间秘密会社组合而成。他们讲道教拳,相信符咒,宣传神灵附体,刀枪不入。其基本单位是坛,互不统属,有事才协商统一行动。 鸦片战争后,很多西方传教士欺凌良民,酿成了许多诸如马神甫教案、巨野教案之类的不幸,洋教便成为义和团的斗争对象,“扶清灭洋”成为他们的口号。首领主要有朱红灯(?-1899)、赵三多(1842-1902)、坐在乾清宫宝座上拍照的八国联军军官张德成(?-1900)、曹福田(?-1900)、阎书勤(?-1900)等。义和团反洋教主要采取攻打、拆毁教堂和杀教士的手段。清朝对义和团采取镇压措施。山东巡抚毓贤、袁世凯,直隶总督裕禄、聂士成都镇压过义和团。 列强视义和团为洪水猛兽,他们要求清廷全面取缔,清朝考虑这样做结果不好,没有做。列强不满。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四日(5月31日),八国联军以护卫使馆为名派遣356人自天津抵京。六日又有93人进京。这么多武装人员已足以保护使馆了,但十四日英国驻华舰队司令西摩尔竟又率联军2000左右乘火车分批离津向北京进发。十五日联军到廊坊,铁路已为义和团破坏,不能继续乘火车前进,遭到清军董福祥部与义和团的联合攻击。清军和义和团虽然人众,但八国联军火力猛。清军和义和团伤亡不少,但联军只死伤7人。侵略军不能乘火车去北京,便决定回走,到杨村,从那里乘船到京。二十二日,当他们离开廊坊时,董福祥部奉慈禧太后命赶到,与侵略军激战,打死打伤敌人54人。西摩尔到杨村,又遭到聂士成武卫前军和义和团的打击。由于后勤没保障,西摩尔又改变计划,撤回天津。回撤时,再次遭到清军和义和团的拦截。二十五日,聂士成部在北仓打击后撤之敌,西摩尔军伤亡89人后占领了北仓。二十六日,西摩尔所部攻占聂士成交给义和团守卫的西沽武库,聂士成闻讯后欲夺回该库,与西摩尔激战,又打死打伤敌人140人。三十日在援军支援下西摩尔才回到天津租界。 八国联军450余人到京,护卫使馆能力已经充裕,但为了发动大规模的侵略,八国决定继续增兵。五月二十日,八国联军向大沽口守将天津镇总兵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要他凌晨2时交出炮台,遭到拒绝。二十一日凌晨,联军猛烈炮击炮台,守军还击,打死打伤敌人130多人,并伤敌舰6艘,然而大沽终于被攻下,罗荣光壮烈牺牲。与此同时,紫竹林租界里的联军攻占了白河右岸存有大量弹药的武备学堂。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战争正式爆发。同一天,清军炮击紫竹林租界,炮火集中,很多建筑物着火、爆炸。二十二日,曹福田率团民数千人攻打由俄军把守的老龙头火车站。这里是联军向北京运兵的枢纽,是租界与外界联系的门户。团民打死打伤敌人110多人。为配合团民攻打火车站,天津机器厂西局的清军用野战炮轰击织绒厂联军司令部信号台,双方形成拉锯战,损失都很大。二十六日,西局武器库被炸。 二十四日,八国联军600人增援租界。沿途遭到清军炮击,不得不后撤。二十五、二十六两天2200名联军开往租界,沿途又遭到清军阻击,死伤224人。余下的2千人二十七日才赶到租界。二十九日,这部分联军赶到西沽武库,接应西摩尔,使之得以撤回租界,于是租界的联军增到6千。六月一日(6月27日),联军发起了对大沽通往天津的要冲——天津机器东局的进攻。清军顽强反抗,天津城内的义和团也赶来参战。激战数小时后,东局失守。这时,奕在天津大沽口炮台张德成率5千(一说7千)团民到达天津配合马玉昆的武卫左军进攻紫竹林租界。为冲破敌人地雷区,义和团用火牛陷阵。第2天又进攻火车站,双方争战激烈,车站几度易手。七、八日,马玉昆与曹福成再次进攻火车站,未能占领。九日清军从西局子轰击租界,敌人伤亡很大。十三日,联军为清除西局子的威胁,反攻纪家庄。守卫在这里的团民上千丧生。聂士成不敌,退至八里台。中弹多处,仍坚持指挥,最后殉国。350名武卫军战士壮烈牺牲。十五日,清军又一次发起对火车站的进攻,又没取得成功,反而死了5百,联军只损失150。 十六至十八日,联军进攻天津城。马玉昆、裕禄、宋庆逃跑,义和团和淮军顽强抵抗,打死打伤敌人数百,但没能守住天津。天津失陷。七月六日(8月4日)联军约两万人从天津出发开往北京,沿途遭到清军和义和团的袭击。 现在我们把视线转到北京战场。 五月初列强派兵北京“保护”使馆时,一向畏惧列强,列强说什么就听什么的清廷开始感到列强的威胁比义和团要大。八旗亲贵主张利用义和团,他们放宽门禁,从五月初开始让团民随意出入,团民遂大批涌入北京。对于义和团,军机大臣荣禄、总理衙门大臣许景澄、兵部尚书徐用仪和地方大官僚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主张坚决剿灭,而端郡王载漪、军机大臣刚毅、赵舒翘、大学士徐桐主张利用对付联军。为解燃眉之急,慈禧太后倾向后一派。刘坤一、张之洞则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馆签订东南保护条款九条,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互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另有《保护上海城乡内外章程》,规定对上海租界的保护。 十五日(6月11日),义和团大规模进入北京。二十日,清廷第一次发出打算利用义和团的上谕。当西摩尔率兵千余从天津出发向北京进发时,慈禧太后下令裕禄阻拦,避战求和的裕禄没有阻拦,倒是义和团在廊坊破坏了西摩尔的计划。二十一日,联军进攻大沽炮台,二十五日,为联军入侵激怒的慈禧太后,发布宣战诏书,声称与联军决一雌雄。慈禧太后看到联军增兵北京,感到侵略军对清朝的威胁大于义和团,便临时改变策略,决定借助义和团联合抵抗联军。宣战后,清政府拨发粳米2万石,银10万两给义和团。 五月十九日,义和团开始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十八日晚攻击使馆哨兵,但被击退。五月二十四日清廷任命荣禄为进攻外国使馆总指挥,甘军、武卫中军联合义和团开始围攻东交民巷。他们首先攻打奥、意使馆,奥馆卫队逃跑,意馆在二十五日被占领。六月十一日(7月7日)至十七日(7月13日)清军对使馆防区进攻达到高潮。几乎占领法使馆并攻破联军在肃王府的第7道防线。七月二十日联军进入北京才结束,始终未能攻下使馆区。期间,五月二十九日白天停火1天,六月二十日至七月初六停火15天。在此16天里,双方往来信使,清政府还给使馆送去大米和蔬菜。 张之洞五月十五日,日本书记官杉山彬迎候联军,途中为董福祥部所杀,五月二十四日,清军虎神营士兵枪杀了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 攻打使馆是列强逼的,但这加上杀害外国的外交官也给联军扩大侵略提供了借口。七月十日,联军两万多人由天津沿运河进攻北京,十二日联军攻占杨村,裕禄自杀。二十日北京陷落。二十一日清晨,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和一些王公大臣西逃。联军在北京和福建屠杀、抢劫。库款损失6千万两,珍贵文物损失不计其数。慈禧太后到西安后马上翻脸,下令剿灭义和团。沧州、河间、涿州、易州等地大批团民倒在清军和联军的屠刀之下。 慈禧太后委任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于七月二十五日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12款,附件19条。主要内容:1中国赔款4亿5千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9亿8千多万两。还有地方赔款2千多万两。2东交民巷划外交馆界,界内由各国派兵管理,中国人不能居住。3京师至海通道上的炮台都要拆毁。允许外国军队驻在北京到山海关的12个重要地区。4惩办首祸大臣。5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交部。6禁止中国人参加与诸国为仇敌的各种组织。条约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也给清政府沉重的打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九上说:“乘舆迁播,宗社(宗庙、社稷)几屋(屋,终止),赔款累累,元气丧尽。”清朝职官 职官指文武百官,清朝依照明朝职官的老规矩和政治需要设置部门,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关内关外时期不同,鸦片战争前和鸦片战争后不同。入关以前 清朝关外包括两个时期:努尔哈赤时期和皇太极时期。两个时期职官总的来说比较简单,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但皇太极时期的职官开始汉化。 努尔哈赤时期是采用八旗制度作为政治和军事的组织形式。八旗源于明万历29年四旗。努尔哈赤是最高君长,他的下面是八旗之主固山额真(贝勒),共8名。固山额真有助手2人:左、右梅勒额真。再下面是甲喇额真(八旗中级编制单位甲喇的长官),每旗5名。每个甲喇额真管5牛录,牛录之长为牛录额真。每个牛录管300人。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设立理政听讼大臣,亦称议政大臣,共5人,俗称“五大臣”,由努尔哈赤亲信和统兵将领担任。同年,努尔哈赤又设理事十大臣(满语“扎尔固齐”),与理政听讼大臣共同佐理国政。 皇太极登基后,开始中央集权。一是打击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这3大贝勒,变四大贝勒“共同南面坐受”的局面为他一人南面。第二,削弱旗主和贝勒的权力。他于八旗主外增设总管大臣,每旗1名,名为“总管旗务八大臣”,与诸贝勒共议国政。之后又在每旗内设两名佐管大臣,共16名,掌管各旗旗务,审断诉讼,并参与国政。崇德二年(1637),又增至24人。每旗又设调遣大臣2名,共有16名大臣,出兵驻防。 天聪六年(1632),皇太极在八旗制度外效仿明朝,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以贝勒为首长。崇德元年(1636)将天聪三年所设文馆改为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与内弘文院),并设都察院、理藩院。六部、三院加上理藩院、都察院简称三院八衙门。 理藩院、都察院与内弘文院、内国史院俱设大学士1人,学士1人,内秘书院设大学士1人,学士2人。六部与理藩院、都察院长官为承政,各由满、汉、蒙3人担任。副长官为参政,各部院参政分左、右。工部参政6人,其他部门为8人。均设启心郎(沟通满汉语言隔阂的翻译)1人,由汉人担任。入关后 入关后,职官除继续设理藩院和顺治元年新设内务府外,其他机构都仿照明代,原来满洲官名纷纷改名。例如,顺治元年承政再改为尚书,六部及理藩院的左、右参政改为左、右侍郎,左、右梅勒额真,顺治十年改为副都统。固山额真在顺治十七年改为都统。入关前后的职官的区别更在于入关后比入关前的政府机构多得多了,而且有中央和地方之分,有文职、武职之分,有满缺、汉缺之分。随着形势变化职官在晚清也产生了重大变化。文职职官前期、中期 按照郑天挺的划分,入关后的前期指顺治元年到雍正元年,中期指雍正元年到道光二十年。 一、中央机构和职官 中央行政机构主要由皇室事务机构、中枢机构和日常行政机构3部分组成。 (一)宫廷和皇室事务长官 1、宗人府。宗人府管理皇族事务。明代的宗人府归礼部,清代的宗人府却位于六部之上。长官为宗令,1人,由亲王担任。副长官是左、右宗正,各1人,由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担任。其下还有左、右宗人,各1,由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担任。还有府丞1人,由汉人担任。 2、内务府。内务府为清朝特设,管理宫廷事务,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负责宫内典礼、仓储、财务、工程、畜牧、警卫、刑狱。长官为总管大臣,以满族王公或大臣担任。 3、詹事府。詹事府是管理太后、太子家事的皇室机构,光绪时废。长官为詹事,副长官为少詹事,由满、汉各1人担任。 4、太医院。太医院为皇帝及其家属保健。官员有院使、御医、医士、医生等。 5、通政司。通政使司是管理章奏文书机构,光绪28年裁撤。长官为通政使,副长官为通政副使,均由满、汉各1人担任。还设参议,也是满、汉各1人。 (二)中枢机构和长官 1、内阁。顺治15年改内三院为内阁,为执政之府。内阁职务是票拟:替皇帝看了题本或奏本后在纸上写上处理意见,送皇帝裁定执行。然而在清初其职权先后受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军机处的限制,雍正以后成为处理例行政务及发布文告的机构。长官为大学士,由满、汉各2人担任,副长官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1人。 2、军机处。雍正年间成立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长官为军机大臣,无定额;初为3人,后来增至45人,最多时达78人。属官为章京,由满洲16人、汉族20人担任。 (三)日常行政机构和职官 1、六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长官是尚书,副长官是侍郎。各部尚书、侍郎都由满、汉各1人担任。 2、都察院。长官为左都御史,副长官为左副都御史,均由满、汉各2人担任。 3、理藩院。长官为尚书1人,副长官为左、右侍郎,均由满、蒙贵族担任。 4、翰林院。翰林院掌管修史撰文。长官为掌院学士,由满、汉各1人担任。属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由满洲2人、汉族3人担任。又设侍读、侍讲,各由满洲3人、汉族4人担任。 5、5寺。5寺为太常寺(管祭祀)、大理寺(管审判)、太仆寺(管车马)、光禄寺(管典礼)、鸿胪寺(管交际)。历代多设司农寺,明清未设。太常寺、鸿胪寺:都是设专管事务大臣1人,由满人尚书承担,另设卿与少卿。卿,两者都是满、汉各1人。少卿,两者不同:太常寺是满、汉各1人,鸿胪寺是满1人,汉分左、右少卿,各1人。大理寺、太仆寺、光禄寺,长官俱为卿,满、汉各1人;副长官为少卿,满族1人,汉族2人。 6、国子监。国子监是掌管国学政令机关。设管理监事大臣1人,从满、汉大学士中挑选,由皇帝任命。属官为祭酒,满、汉各1人。还有司业和监丞等。 7、钦天监。钦天监掌管天象,推算历法。设管理监事王大臣,无定员,由皇帝任命。长官为监正,副长官为监副,均由满、汉各1人担任。 二、地方机构和职官 (一)省级 1、一般行省的主要官吏:总督和巡抚是最高行政长官,称封疆大吏。全国设8个地方总督:直隶、两江、两广、闽浙、四川、云贵、陕甘、湖广。巡抚1省1个。 省有两大机关:承政布政司和提刑按察司。前者负责民政和财务,后者负责司法和监察。主管分别是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和按察使各有自己的辅助官——道员。属于前者的称守道,属于后者的称巡道。 2、特殊行政区 1)顺天府 设兼管府事大臣1人,府尹1人,府丞1人。 2)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清朝的发祥地。盛京(今沈阳)为陪都,设户、礼、工、刑、兵5部。各设侍郎1人为长官。又设奉天府,设府尹1人,盛京将军1人,副都统3人,分居盛京、锦州、熊岳城。吉林、黑龙江地方设将军,掌管军政,再设副都统辅助。 3)少数民族地区 新疆地区:八旗驻防,置新疆提督1人,伊犁将军1人,都统、办事大臣各1人。 内蒙古地区:八旗驻防,设绥远城驻将军1人,副都统1人。 外蒙古地区:八旗驻防,设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1人,参赞大臣2人及科布尔参赞大臣、办事大臣各1人,库伦办事大臣、帮办大臣各1人 青海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1人。 西藏地区:设驻藏办事大臣1人。 4)专职性地方机构 漕运。长官为总督(1人),属下为督粮道(8人)。 河道。长官为总督(开始1人,后3人),属下有同知、通判。 盐政。长官开始是御使,后来是大督抚。 教育。长官是学政,每省1人。 关税。清初至鸦片战争,征税关口分为“户关”和“工关”。 前者负责征收百货税,后者负责征收竹木、盐茶税。设监督1人。鸦片战争后设洋关。长官为税务司,用洋人。 (二)府级 府是省的二级机构,长官是知府,京师所在府称府尹。属下有同知、通判。同知管钱粮,通判管粮运、水利。 (三)县级 县是府下机构。长官为知县,属下有县丞、主簿、典史、巡检,分管政务、户籍、赋税、巡捕、诉讼、文教。 清末官制改革,地方官职只有小变:(一)光绪朝建立东三省:奉天(今辽宁)、吉林、黑龙江。裁撤东北地区的将军、都统与副都统,改设巡抚。(二)学政改为提学使,按察使改为提法使。鸦片战争后职官的调整 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中国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失去了完全独立的地位。由于列强的胁迫和清朝本身图存的原因,不断调整官制,或增或减或并。除增减的以外其他仍旧。 1、道咸同三朝的职官的调整 1)增设五口通商大臣与三口通商大臣。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三口:天津、牛庄、登州。这是临时涉外机构,道光二十二年(1842)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外交和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口通商事务。最初由两江总督兼,二十四年改由两广总督兼。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增加到16个,上海成为通商和外交中心,于是咸丰八年复由两江总督兼。咸丰十年,五口通商大臣改南洋通商大臣。清末,南洋指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三口通商大臣设于咸丰十年,管理三口通商事务,兼办海防。同治九年改北洋通商大臣。北洋,清末指奉天(辽宁)、直隶(河北)、山东沿海地区。 2)增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十年(1860)设立,光绪二十七年裁撤。始以办理外交为职责,后来扩大到通商、海防、关税、传教和洋务诸项事务,成为军机处之外的一个中枢机构。官员分大臣和章京两级。大臣有一名首席大臣总领(首位总领大臣是恭亲王奕,任职28年,第2位是庆亲王奕劻,任职12年),有几位总署大臣,不定额。有办事章京4人,帮办章京2人。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下属机构有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署。同文馆是同治元年设立,教授英、德、法、俄4国语言文字,后来又教化学、格致、医学。设管理大臣。属下有提调、帮提调。有总教习、教习,由洋人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署咸丰十一年设于上海,同治三年迁北京。管理关税行政与官员任免。设总税务司1人,副总税务司1人。南洋通商大臣何桂清任英人李国泰为总税务司,后来李国泰让位于英人赫德,该署长期控制在英国人手里,成为他们干涉中国内政和外交的工具。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三口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 2、光绪朝职官的调整 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后,清廷实行“新政”,政府机构改革。光绪27年(190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撤通政使司、詹事府。设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成农工商部。设练兵处,后来练兵处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三十一年(1905)增设巡警部和学部。三十二年(1906),太常寺、鸿胪寺、光禄寺归礼部,大理寺改大理院,巡警部改民政部,户部改度支部,刑部改法部,理藩院改理藩部。太仆寺归陆军部,增设邮传部。至此,中央便有11部:外务、吏、民政、度支、农工商、陆军、法、学、邮传、礼、理藩。外务部设总理王大臣、会办尚书、侍郎等。学部长官为提学使,其他部主官为尚书、侍郎。罢东河(山东、河南)河道总督,湖北、云南、广东巡抚与福建水师提督。三十三年提刑按察使改提法使,各省增设巡警道,增设劝业道。 3、宣统朝的职官调整 宣统三年五月,诏改官制,成立责任内阁,下设10部:外务、民政、度支、农工商、陆军、海军、法、学、邮传、理藩。以总理大臣为最高长官,辅弼皇帝,掌握政务。各部长官以大臣代尚书,副长官则以副大臣代侍郎。 二、地方行政长官 从清初到宣统朝,地方实行3级政区(省、府、县)5级政府(督、抚——藩司、臬司——道员——知府——知县)制:省,康熙朝全国设18个:陕西、甘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川、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光绪朝改为23个:上面18个加上新疆、台湾、奉天、吉林、黑龙江。府,183个;县,1358个。武职职官 清朝军队由皇帝掌握。皇帝如果年幼未亲政,则由摄政王或太后代理。协助掌握军权的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和兵部,清末官制改革,则是军谘府、陆军部、海军部。 经制兵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各自的武官依职位高低可排列如下: (一)八旗:将军、都统、副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城守卫、1904年的清朝九品武官(中立者)协领、总管、参领、副参领、佐领、防御、护军校、骁骑校。 (二)绿营: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 湘军实行营制,有营官、哨官、哨长、什长。 练军头目名称与湘军同。 北洋海军设提督、总教习、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管带,基本与绿营同。 新军陆军编制是军、镇、协、标、营、队、排、棚,头目有军统、统制、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正目等。 清朝职官有如下特点: 1.基本仿效明朝而又有变更。《清史稿·职官志》序言论及清朝职官史时说:“世祖入关,因明旧制。内自阁部,以迄庶司,损益有物。”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官制,清朝基本上是依照明朝。但是它又根据政治上的需要和形势的变化做若干变更。例如为便于贯彻它的民族政策,设立理藩院;为加强皇室管理,设立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的内务府。鸦片战争后,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末,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欺骗民众,搞宪政。但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君主专制的问题,没革除政府腐败无能的弊端,未挽救得了它的失败命运。 2.重满轻汉。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统治者主体的封建王朝,人数少管不过来,于是联合汉族地主阶级进行统治。在官吏选择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重满轻汉倾向。一些部门官员用满人,汉人不能沾边。内务府、理藩院就是。第二,重要职位基本用满人。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和总督就是基本上用满人。乾隆八年,杭世骏在时务策中说:“天下巡抚,尚满、汉参半,总督则汉人无一焉。”这种情况到同光时期才有改变。一些小官,例如驿丞、典史,满人则不屑为,只给汉人做。第三,满、汉待遇也不相同。顺治十六年前,内阁大学士,满员1品,汉人2品。第四,汉缺可以满人担任,满缺不能由汉人担任。 3.机构重叠。中枢机构在清初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和军机处。行政机构除六部外还有院、寺。选举、品衔、俸禄、考核 选举 选举就是选拔录用官吏。 关外时期,实行世职制。努尔哈赤时官员从努尔哈赤的家族中挑选,第二要看才具。主管官员在八旗中均匀分配。皇太极时世职条件是军功和率部属投诚归附的情况,六部、三院的官员由贝勒大臣议定。 入关后清朝文职官吏选拔,基本按照明朝制度,有正途和杂途之分: 正途。《清史稿·选举志》:清朝文职官吏选拔沿袭明制,以科举考试为正途。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的,殿试一甲一名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进士授庶吉士(散馆后,经过御试授予编修、检讨、各部主事或知县)、主事、中书、推官、知府、知县等。举人三次考试未中,皇帝派王大臣挑选魁梧者授职,授予知县、州同、州判、县丞、盐大使等官。 康熙、乾隆时期还举行了博学鸿词的制科考试,选拔人才。康熙十八年的博学鸿词考试,应试143人,取中50人,俱授翰林院官。 从国子监的学生中挑选也是正途。国子监的学生是贡生和监生。贡生是从生员(秀才)中选出来,品行兼优,入国子监读书的人。监生是指在国子监肄业者。贡生有6类,监生有5类:岁贡生(每年由府、州、县从廪生中选送去国子监读书的)、恩贡生(逢国家大庆而从府、州、县廪生中加选去国子监读书的)、拔贡生(乾隆七年确定,每隔12年从府、州、县廪生中选拔文、行优秀者,与督抚汇考核定入国子监学习者)、副贡生(副榜录取的贡生)、优贡生(学政任满后,会同督抚,从府、州、县廪生中选拔文、行优秀者,考定保送入国子监读书的)、例贡生(廪、监、附生,捐纳入国子监读书的)与恩监生(为皇帝特许监生资格者)、荫监生(官员子弟凭借祖、父功劳取得监生资格者)、优监生(由附生选入国子监者)、例监生(通过捐纳取得监生资格的)、举监生(以举人资格入国子监读书的)。其中恩贡生、拔贡生、副贡生、优贡生以及荫监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如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 杂途:其他途径称杂途。常见的杂途有捐纳、保举。捐纳就是买官。文职捐纳是从康熙十三年开始到光绪三十二年,进行了60多次。文官可从小京官捐起,直到郎中。保举是从顺治年间到乾隆年间由贝勒或中央各部官员荐举有办事能力的贤俊为官。顺治元年六月“敕廷臣各举所知并严连坐蔽贤之罚”。康熙年间,清苑(今河北保定附近)、三河(今安徽庐江县北)、麻城(今湖北)的知县因为“牧民有声,相继见举。”杂途还有杂流和从八旗的各种官学的官学生、俊秀中选拔。杂流是士流以外出身的人,官学生和俊秀是八旗子弟。 清末,官员来源有所不同。外务、民政、邮传、农工诸部成立后,组织采用新法,逐步与国际接轨,开始使用留学生和京师大学堂培养的学生。曹汝霖(18771966),光绪三十年(1904)从日本归国后担任外务部副大臣,叶公绰(18801965)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毕业,历任湖北农学堂教习、两湖总师范学堂教习,后调邮传部。 清朝军官乘坐的马车及随从武职官员的选拔有如下5途: 第一是从兵丁中选拔。据《光绪会典》,满洲、蒙古族的前锋准拔补前锋校、委署前锋校,亲军准拔补亲军校、委署亲军校。汉军领催、马甲,准拔补城门吏,绿营士兵准拔补把总、外委、额外外委。 第二是捐纳。武职捐纳从雍正时开始可捐千总、把总,乾隆时升到参将、游击、都司、守备。 第三是通过武举。乡试武举,中式者为武举人,会式中式者为武进士。会试中式者授予不同等级的武职。顺治元年规定,一甲进士,授参将,第二名授游击,第三名授都司。二甲进士授守备,三甲进士授署守备。后来规定有变化。 第四是世代承袭。公以下,恩骑尉以上都准按品补授武职。承袭有两种:一种是世袭网替,不计次数。但只有少数人如八大亲王才有此权利。另一种是有次数规定,职位逐次递降。这是大多数情况。 第五是恩荫。雍正年间规定,京官一品尚书等,外官总督、将军,其荫生可用为都司衔都司;京官二品侍郎等,外官巡抚、提督,其荫生可用为署都司衔管都司,如此等等。 与前代不同的一点是清朝选举实行官缺制度。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官缺(满洲缺、蒙古缺、汉人缺等)。地方上按“冲(正当交通要冲、位置重要)”、“繁(事务多的地方)”、“疲(欠赋多的地方)”、“难(刁民多,案件多的地方)”划分官缺。任命 入关前官吏任命由汗操纵。 入关后授予官职大权操在皇帝手里。礼部和军机处可以推荐乃至任命大学士、九卿、尚书、将军以及省级、县级的主要官员,但得先报名单和材料,得到皇帝批准才行。皇帝可以直接任命官员,特简:京官京堂以上,外官道府以上各缺由衙门或吏部具题打报告,请旨授予。5品以下的京官、4品以上的外官,初次任用,还必须朝见皇帝“验看”,这在乾隆年间成为一个制度。被任命的官员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出身必须“清白”,不得是八旗或汉人的家奴。2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或捐纳取得做官资格。状元可授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编修。詹事府、翰林院、吏部、礼部及各司郎官必须由科举出身的人担任。3必须根据已定的官缺任用。官缺有满官缺、蒙古官缺、汉军官缺和汉官缺。是什么族的官缺由什么族的人去担任。但汉缺可由满人担任。4汉官不得在原籍任职。 任官有几种。一是署职,即见习,也叫分发。见习两三年后实授。二是兼职,三是署理,即代理。四是护理,低级官兼任高级官。五是加衔,本官基础上加高级官衔,一般是虚衔。六是差委,由皇帝派叫差,由衙门堂官派叫委。七是革职留用。品衔和俸禄 品衔就是等级。关外时期,官职世代承袭,由小到大分备御(原为牛录额真,天聪八年改为牛录章京)、游击(天聪八年改为甲喇章京)、副将(天聪八年改为梅勒章京)、总兵(天聪八年改为昂邦章京)5级。后面4种世职又各分3级。 入关后清代官职有九品,每品有正有从,9×2=18,共18等。九品以上是官,以下是吏。品级 正一品:太师太保太傅光禄大夫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大臣/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协办大学士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书总督(加尚书衔)左、右都御使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太子少帅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总督左、右侍郎副都统总兵/从二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布政使副将 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按察使参将/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盐运使游击 正四品:顺天府尹通政司副使大理、太常、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道员都司管带官/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知府城门领 正五品: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郎中同知守备/从五品:鸿胪寺少卿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员外郎知州千总 正六品: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中允主事通判知县门千总卫千总营千总土千总/从六品: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土知州州同武略佐骑卫 正七品编修七品笔帖式太仆寺主簿府学教授/从七品:检讨中书园子监博士州判 正八品县丞学正御医教谕部院衙门笔帖式外委千总/从八品:典簿训导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登仕郎府知事县主簿九品笔帖式外委把总/从九品:翰林院待诏登仕佐郎国子监典籍司狱额外外委 未入流:典史驿丞 清朝官员品级十分复杂,以上仅是品级举例,晚清官级没包括在内。详见吕宗力主编《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俸禄 关外时期官员俸禄不清楚,入关后,俸禄有禄米和俸银两部分。下面是入关后各类品级官员的俸禄。 这个俸禄标准从清初直到清末都没变。到晚清俸禄变低,有时还有折扣。何刚德在《春明梦录》(下)说,他在光绪任京官俸银只是六折发给。六品官春秋两季应是60两,折扣后还有其他扣除,只得32两。翰林院官员为了增收,盼望放差。学差3年,大省份有三四万,小的万余。其次是主考,一次可得数千两,最苦是去广西,只有九百两。 京官除了贪污外就是靠地方官送钱。 清初地方官员采取征火耗的办法增收,雍正朝开始有了养廉银。这部分钱比正俸高很多倍。养廉银有地方差别。直隶总督每年15000两,知县6001200两。云南总督2万两,知县8001200两。此外官员还有办公费,多入个人腰包。考核 关外官员考核始于皇太极六部设立三年后的天聪八年(1634)。这一年考核六部官员。内三院、都察院官员也纳入考核对象。八旗驻防官员任职三年后也要考核。他们第一次考核是崇德元年(1636),经过考核,根据表现平定是否称职,然后陟黜。 入关后清朝对官吏的考核承袭明制,采取京察、大计2法。顺治二年开始大计,考核外官,3年一次;九年五月决定以京察考核京官,六年一次,后来改为3年一次,实际开始以京察考核京官是十年四月。京察、大计都是考核才(才干)、守(操守)、政(政务)和年(年龄、健康)4方面。每个方面有3项,才有长、平、短,守有廉、平、贪,政有勤、平、怠,年有青、中、老。根据《清仁宗实录》十七年记载,嘉庆十六年大计,下面是浙江和云南大计结果:浙江卓异官11员,年老官7员,有病官员1名,才力不及2员,浮躁官1名;云南卓异10员,不谨官2员,年老官4员,有病官2员,才力不足官2员,浮躁官2员。 大计的考核有两种。县、府、州、道、司考核下属,造册报督抚,督抚复核,写出考评语,送吏部复核。布政使、按察使则由督抚出具考评语送吏部。吏部复核后上报皇帝。大计有卓异与供职两等。京察,形式有三:一、三品以上的大臣,首先自陈,吏部填写履历列题,报告皇帝。督抚也作为京察对象。他们与尚书、侍郎、左都御史、副都御史被放在不同的册子里上报。三品以下的官员,如京堂、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左右春坊与庶子等与皇帝比较亲近的官员,由吏部填写履历报皇帝,由皇帝引见。四品以下的官员,如翰詹、科道、司官、小京官等,由各衙门考核,吏部与大学士、都察院、京畿道对他们进行复核,评出等第,上报皇帝。京察有三等:一等称职,二等勤职,三等为供职。 官员根据等级升级、保留职务或降职。任用外国人 任用外国人是清朝的一贯政策,但晚清与清初有较大的不同。 清初使用的外国人少,供职的部门比较单一。 被任用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汤若望与南怀仁。汤若望是德国人,天主教传教士。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来华,善天文,编成《崇祯历书》。顺治元年向清朝赠送浑天仪、太阳象限仪、望远镜。次年整理成《时宪历》,任钦天监正。康熙三年由于杨光先诬告下狱。 南怀仁(1622-1688),比利时人,天主教耶稣会教士。善历法。康熙三年由于杨光先诬告与汤若望同时下狱。康熙七年十二月,南怀仁奏言所颁民历与天象不合。负责天文的官员通过会议、测验认为所奏是实,而南怀仁的历算合符实际,康熙帝便以他为监副,废杨光正旧法,用南怀仁新法。九年,南怀仁要求改造观象台仪器,康熙帝同意他的建议,并升他为监正。 南怀仁还懂兵器。三藩造反时,他奉旨制造战炮320位。平叛后,南怀仁加官工部右侍郎。此外,南怀仁还当翻译,搞测量,教数学。康熙帝向他学过数学。二十七年,南怀仁病故,谥勤敏。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以地图多不合经纬度,派大臣何国栋带领西方传教士分赴各省测绘地图。这些传教士有日尔曼人白进、费稳,法兰西人雷孝思、杜德美、汤尚贤、冯秉正、德玛诺,葡萄牙人麦大成等。经过数年努力,绘成《皇览全舆图》。 前清时期还有葡萄牙人福文高、意大利人闵明我供职于钦天监。 据《清稗类钞》,康熙朝,朝鲜人金简在国子监肄业后当官,当到工部侍郎。 晚清从洋务运动开始受聘的外国人比清初多得多,供职的部门也多: 法律。美国人丁韪良曾任清政府国际法顾问,被授予三品、二品官衔。 教育部门。英人包尔腾于咸丰十一年(1861)任第一任英文教习,丁韪良在同治四年(1865)任同文馆教习。英人巴克斯自光绪二十九年开始任京师大学堂英文教习,长达10年。美国人柏尔根光绪九年(1883)来华,曾任山东潍县广文学堂校长。美国人丁家立受聘担任天津中西学堂总教习,后来该校更名为北洋大学,他仍任总教习。 海关。英人在这个机构任职的人特多。咸丰五年(1855)英人李泰国任上海江海关税务司,九年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英人赫德任中国海关税务长48年,英人安格联历任海关帮办、副税务司、税务司、副总税务司、署理总税务司等职。英人贺壁礼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入中国海关,先后在镇江、北京、厦门等地任帮办、副税务司,还代表中国参加光绪四年(1878)巴黎博览会。在海关任过职的还有德国阿理文、夏德,丹麦欧森,葡萄牙人罗竹谢,英人金登干、易纨士、马士、葛德立、戴乐乐、魏尔特等。 外交。同治六年(1867)美国人蒲安臣担任清政府“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同治七年率中国使团出访美、英、法、普、俄等国。英人马格里曾任中国驻英国使馆参赞。美国人科士达在光绪二十年(1894)被清政府聘请为赴日议和使节的法律和外交顾问。 军工。美国人科尔被任为江南造船厂总监工。法国人日意格在同治五年(1866)受左宗棠委派,筹建福州船政局,任正监督,两年后加提督衔;法国人德克碑任副监督,官至浙江总兵,获提督衔。李鸿章创金陵机器局,又任上面提到的英人马格里为技师,造水雷失败(一说制造大炮在大沽炮台爆炸),被解职后担任中国驻英国使馆参赞。 军队。受聘在清朝军队任职的以英国人多。英国人琅威理担任北洋海军总教习。美国人华尔于咸丰十年在清军水师炮船“孔夫子号”当大副,后来任洋枪队的副将,进攻太平军。德国人汉纳根担任新军陆军教官,英人葛雷森被聘为北洋海军总教习。英人马格里、德国人谢福音于同治九年(1870)来华,为李鸿章聘为陆军教官,在天津训练清军。此外法人毕乃尔被派往刘铭传处教练枪炮,帮助攻下太平军所据江阴,后来又参加镇压捻军,赏加提督衔。 交通。法国人沙海昂光绪二十五年(1899)来华,任京汉铁路工程师。英国人金达受李鸿章之聘任山海关北洋官铁路局总工程师,对中国铁路建设做了贡献。 矿业。光绪二十五年(1899)美国人胡佛来中国,任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1929-1933年成为美国总统。 医疗。美国人胡美在光绪三十年(1904)至1919年在长沙雅礼医院任主任医生,美国人毕德格受聘办北洋医学馆,为北洋海军培养了一批医务人员。 这个时期聘请的洋员数目大。仅淮系集团聘请的洋教习、洋技师、洋顾问、洋幕僚和洋将就达140人左右。 这个时期,受聘的洋人表现不同。多数传播了先进的西方科学文化,有的为维护中国利益英勇斗争,有的还献出了生命,例如在甲午战争中的黄海大战中,德员哈卜门、英员阿德成、美员马吉芬与中国官兵并肩作战,清廷晋升他们并赐以宝星。英员尼格路士和余锡尔还献出了生命。但有的表现很不光彩。一、索取巨额回报。科士达当顾问,协助日方迫使清廷答应日方提出的空前苛刻的条件。工作不到半年,向清廷索取白银15万两。二、利用他们的职务从事控制中国的侵略活动。英人赫德任中国海关税务长48年,控制中国财政收入,干涉中国内政。此外,他在光绪二年(1876)担任李鸿章助理期间,配合英国公使威妥玛进行讹诈,订立《烟台条约》。中法战争期间,他暗助法国,策动李鸿章签订《中法新约》。他还制定并推行一套由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的制度,控制中国的财政收入,帮助列强特别是英国在中国的侵略活动。同治七年(1867)美国人蒲安臣为出访英、美、法、普、俄等国,擅自与美国国务卿签订《中美续增条约》,以扩大掠夺华工,加强美国对中国进行的文化、宗教侵略。赫德的弟弟赫政以驻藏帮办大臣升泰翻译的身份,欺骗清政府于光绪十九年同英国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使英国取得了对哲孟雄(锡金)的统治权和在西藏通商的利益。三、为虎作伥。甲午战争后期,日军向停泊在威海卫的北洋舰队昼夜围攻,北洋海军总教习英人马格禄威胁丁汝昌投降,洋员浩威在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后竟冒充他的名义起草投降书,向日本投降。名王名臣列传 王是最高爵位,一般赐与皇子。因为世袭的原因,子孙也能享有王爵。此外,清初一些有大功的人也获赐王爵。 清初名王,属于皇帝子侄的有太祖次子礼亲王代善、太祖侄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弟庄亲王舒尔哈齐、太祖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太祖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太宗长子肃亲王豪格、太宗十二子阿济格、太宗五子承泽亲王硕塞、太祖孙克勤亲王岳托。晚请名王,属于皇子的有道光帝六子恭亲王奕、道光帝七子醇亲王奕,乾隆帝重孙庆亲王奕劻。因袭爵而为王,有名的,满人有杰书(代善孙,袭封康郡王)、勒尔锦(勒可得浑子,袭父爵)载沣(奕子,袭封醇贤亲王)、载垣(康熙帝13子胤祥5世孙,袭封怡亲王)、端华(济尔哈朗七世孙,袭封郑亲王)。蒙人则有僧格林沁(袭科尔沁郡王爵)。清初汉人有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义王孙可望等。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以及克勤、顺承两郡王有世袭罔替之权,被誉为铁帽子王。 大臣指高级官员。清朝高级官吏,据严复的统计有2748人。有名的,如顺治朝范文程、洪承畴、陈名夏、冯铨等,康熙朝有鳌拜、索额图、图海、赵勇、赵良栋、张伯行、李光地、施琅、张廷玉、明珠、靳辅、于成龙等,雍正朝有鄂尔泰、李卫、田文镜、隆科多、岳钟琪、年羹尧、张广驷、讷亲、梁诗正等,乾隆朝有傅恒、阿桂、于敏中、梁国治、纪昀、和珅、福康安、海兰察等,嘉庆朝有勒保、额勒登保、杨遇春、洪亮吉等,道光朝有曹振镛、长龄、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叶名琛、琦善、耆英等,咸丰到宣统时期有杜受田、肃顺、向荣、曾国藩、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胡林翼,荣禄、曾纪泽、郭嵩焘、刘锦棠、董福祥、冯子材、袁世凯等。下面挑出起了关键作用的十几位名王名臣立传。他们是多尔衮、范文程、于成龙、鄂尔泰、张廷玉、田文镜、林则徐、肃顺、僧格林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其他还有一些对清王朝影响较大的名王名臣如袁世凯,未给他们专门立传的原因,是他们的主要事迹在书中都有了介绍。多尔衮列传 多尔衮像多尔衮对清朝来说是个极重要的关键性人物。他是军事家又是政治家。他不仅战功赫赫,协助皇太极统一了东北蒙古,臣服朝鲜,而且率清军入关,建立了统一全国的清王朝。 多尔衮(1612-1650),努尔哈赤十四子,15岁封为贝勒。年轻时经常随皇太极出征或亲自率兵出征,身经百战。天聪二年(1628)出征察哈尔多罗特部,立大功,封墨尔根戴青号(聪明王)。三年九月随皇太极从龙井关(靠近喜峰口)进入明边,与贝勒莽古尔泰等攻下汉儿庄,二十日在接近北京广渠门外击败明援兵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接着又在蓟州歼灭山海关援兵五千。天聪五年(1631)初,后金设六部,多尔衮主持吏部。同年又跟随皇太极围明大凌河,六年五月出征察哈尔,八年五月随皇太极攻明,克保安、取朔州。九年与岳托招抚蒙古察哈尔林丹汗子额哲,获元玉玺。崇德元年进封为睿亲王。皇太极令多尔衮偕同多铎攻打山海关,牵制明兵,协助阿济格掠夺北京附近城镇,使阿济格打了56个胜仗。十二月,多尔衮跟随大军进攻朝鲜,在江华岛俘获朝鲜王妃与其2子,国王李倧投降。三年八月与豪格等分8路大举伐明。从山西到天津,出青山关(喜峰口旁边)回,攻克城池40多座,俘获25万人口,掠得金银无数。五年,皇太极开始做攻打松山、锦州准备。五年多尔衮受命屯田义州,攻克锦州城西九台。六年受命率兵围困锦州,多尔衮因擅自下令让士兵轮流回家,使城里的军民得以自由出入,被皇太极处罚,降为多罗郡王,罚银万两。由济尔哈朗替代他围城。几个月后,皇太极才让他继续围城,将济尔哈朗换下来。 说多尔衮是政治家,一是在选择皇太极嗣位者时出现政治危机,他善于改变策略,避免了清廷的分裂,使形势恢复正常,二是他听取范文程的劝告,率兵顺利入关并使清廷建都北京,建立起统治全国的政权。他摄政7年,使清朝统治中国开了个好头。 崇德八年(1643)四月,皇太极暴卒。清廷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正黄、镶黄两旗拥护皇太极长子豪格,并得到索尼、鳌拜的支持。多铎、阿济格支持多尔衮。双方争得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多尔衮认识到,自己这方不如对方。他马上改变主意,建议立皇太极九子福临,得到对方同意,避免了清廷的分裂。 福临即位,是为世祖,以多尔衮与济尔哈朗辅政。顺治元年春,多尔衮计划率师伐明。四月四日与十五日,清大学士范文程两上“进取中原”之策,特别强调要改变过去入关抢劫、掠夺的做法,要申明纪律,秋毫无犯,要注意安抚百姓和明朝宗室。为了改变八旗兵惯于抄掠的军风,多尔衮给每个士兵发了两个月的粮饷。下令“勿杀无辜,勿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 由于明平西伯吴三桂因其宠妾陈圆圆为李自成部下刘宗敏夺去而大怒,改变投降李自成的主意,转而投降多尔衮,以借其力报复农民军。四月十五日,吴三桂派人向多尔衮乞师,得到承诺。二十一日晚多尔衮领兵到山海关。翌日四月二十二日凌晨,吴三桂到清营拜见多尔衮。当日农民军与吴三桂军大战。农民军与吴三桂激战多时,精力耗得差不多时,多尔衮以精力旺盛的阿济格、多铎两支军突入,农民军大败(详见《入关之战》)。五月多尔衮到达北京,通过为崇祯帝发丧,吸纳了一批明宗室投降人员,如冯铨、龚鼎孽、陈名夏等,免除明三饷,安抚了民心。 多尔衮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后,没有让兵马停下。十月十九日他令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统军经山西入陕,征讨大顺军。吴三桂、尚可喜随征。二十五日,他又令多铎统军征讨江南,孔有德、耿仲明随征。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失败后,多尔衮又移师东南和西南,征讨残明政权和与农民军结合的残明抗清力量。在多尔衮去世前,除福建厦门以及川、鄂、桂、滇、黔部分地方还掌握在残明政权与农民起义军手中外,全国已经为清朝所统一。 入关后在国政方面,多尔衮利用其摄政王的职权完成了一系列管理国家的基础工程: 顺治元年开始以“详译明律,参酌时宜”为方针,于三年完成《大清律集解附例》,使清朝有了第一部全国遵守的成文基本大法。 吸收明官为清朝效劳。清廷入关后需要大批政府官员。当时惟一快速有效的途径是吸收明朝官员。多尔衮大胆吸纳明官。“顺治初元,遣官征访遗贤。车轺络绎。吏部详察履历,确核才品,促令来京。……明季故臣,如谢陛、冯诠、党崇雅等,纷纷擢用,中外臣工,启荐除授,得官者,不可胜数。” 效法明制,设立职官,并根据清朝自身特点作了必要的改革,使国家机器得以顺利运行。顺治四年还确定了官吏的“四格六法”的考绩办法。嘉庆八年才作修订。 恢复科举考试。“顺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顺治二年实际恢复科举考试,这一举措有助于吸纳汉族知识分子,有助于巩固政权。 顺治五年准许满汉官民联姻,这个规定有助于消弭民族隔阂。 顺治六年,为解决土地不足问题,令各地垦荒,永为己业。 多尔衮独裁,顺治四年济尔哈朗被罢辅政,次年因其曾拥立豪格,被降为郡王。五年,幽禁豪格,削爵籍没,死于禁所。 多尔衮禁止诸王与政府机关官员来往,以免他们干涉国家事务。 多尔衮为维护八旗和满族贵族利益,采取了一系列民族压迫政策:强迫汉人易衣冠,剃发,圈占汉人土地,引起汉人强烈不满,激化了民族矛盾。 多尔衮权力迅速上升。顺治元年擢摄政王,次年追赠皇叔父摄政王,三年又尊为皇叔父摄政王。随着地位的上升,他越来越贪图享乐。睿王府本来雄伟辉煌,他不满足,在古北口建避暑城,加派百姓钱粮。 多尔衮死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年39岁。第二年正月,顺治追赠他为成义皇帝。一个月后,苏克萨哈等人控告他“谋篡大位”。多尔衮被削爵,财产入官,暴尸示众。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为他平反昭雪。范文程列传 范文程(1597-1666)在关外尤其是开国时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范文程是辽东沈阳人,字宪斗,号辉岳,明生员。好读书,灵敏沉毅。曾祖范,明正德(1506-152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其兄范文寀一道降后金。得知他是明朝名臣之后,努尔哈赤十分器重他。努尔哈赤攻打辽阳、四平、广宁,范文程一直相随。 皇太极即位后仍让他跟随左右。天聪三年,跟随皇太极攻打明朝。进入蓟门,攻克遵化。范文程自己率偏师配合作战,进攻潘家口、马兰峪、三屯营、马栏关、大安口。这5处都为他攻克。不久,明师包围大安口,范文程以火器解围。皇太极率兵进攻永平,留范文程守遵化。明军大兵掩至,范文程力战退敌。范文程以此被授予游击世职。 五年,后金兵包围大凌河,明别将占据西山顶峰,负险坚守。范文程单骑赴敌垒,晓以厉害,竟然使这支军队投了降。 此后范文程数次为后金军事活动献策。 崇德元年,后金改文馆为内三院,范文程担任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所管是机密要务。每次范文程被召入宫问计,很晚才能出宫。有时范文程还没来得及吃饭就被召入宫内议事。皇太极让大家推举固山额真(旗主),有人推举范文程,皇太极说:“范章京才能的确能胜此职,但固山额真只管一军之事。我正把他作为我的左右手,你们考虑其他人吧。” 顺治帝即位后,范文程隶镶黄旗。 不久多尔衮率师伐明。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说:过去伐明,深入后又返回,中原人民一定以为我们没有攻占全国的大志,只是想抢些金帛子女罢了。于是他们与我们不同心。这次伐明,一定要申明纪律,秋毫无犯,把进取中原的打算给他们讲清楚。明官复其职,老百姓复其业,录用贤能,体恤那些孤苦无处投诉的人。这样,黄河以北的土地就是我们的了。 崇德八年十一月,李自成攻克西安,顺治元年正月,多尔衮为农民军的声势所震慑,连忙派迟起龙为使者跟农民军联系,提出双方“协谋同力,并取中原”的意见,农民军未予理睬。范文程定调子,将农民军看成敌人,说:清“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当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消息传到东北后,多尔衮立刻召正在盖州汤泉驿养病的范文程商议对策。范文程表示对农民军要征讨,并分析了农民军失败的3个因素: 闯寇涂炭中原,戕厥君后,此必讨之。贼也虽拥众百万,横行无惮,其败道有三。逼殒其主,天怒矣;刑辱缙绅,拷劫财货,士忿矣;掠人赀,淫人妇,火人庐,民恨矣。备此三败,行之以骄,可一战破也。我国上下同心,兵甲选练,声罪以临之,恤其士夫,拯其黎庶,兵以义动,何功不成? 他主张火速入关,直取北京。多尔衮听了范文成这一席话后决定立刻起程。 接着范文成提出了两项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止嗜杀,安百姓。 好生者天之德也,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国家止欲帝关东则已,若将统一区夏,非乂安百姓不可。 第二天,范文程到军营起草晓谕明朝吏民文告,写上他的姓名并注明他的官阶。文告把清军进入关内夺取全国政权说成是“为尔复君父仇,非杀尔百姓。今所诛者为闯贼”,并一再表明“师行以律,必不害汝”,要他们见清军时能安下心来并给予支持,共同对付农民军。下面就是要吏民归附的话:“吏来归复其位,民来归复其业”。 清军占领北京后,范文程提出了一系列开国要则,全部为多尔衮所采纳。例如为崇祯帝发丧,安抚遗民,任用明官,定律令,征求赋税册籍,建议减少赋税等等。 清军入关以及建国,多尔衮都是按照范文程的意见行事。一、命令旗兵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民宅,不听命令要处罚。二、吸纳明官。三、为崇祯帝发丧。四、取消明末三饷。 为奖赏他的功劳,朝廷赐他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阿思哈尼哈番,爵位名,即“男”),加拖沙喇哈番(拖沙喇哈番为八等爵),赐号巴克什,接着又赏给二等精奇尼哈番(精奇尼哈番为四等爵)。 顺治二年南方抗清斗争基本被镇压下去,范文程上疏,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朝廷又接受了他的意见。当年就举行了乡试。 顺治八年,多尔衮去世。多尔衮被控告“图谋不轨”,范文程被革职留任。 九年范文程遇恩诏,再授世职,赐一等精奇尼哈番,授议政大臣,监修太宗实录。 清初,农业生产收入不好,钱粮征收困难,范文程提出了在湖广、江西、山东、陕西、河南等主要产粮区实行屯田的建议,顺治帝赞成。 十一年八月,顺治帝加范文程“少保兼太子太保”,范文程以病辞谢。九月,顺治帝封他太傅太师,允许他的退休要求,派人给他画像。 康熙五年范文程病逝,终年69岁。康熙帝为其祠题额“元辅高风”。于成龙列传 于成龙(1617-1684),山西永宁人,字北汉。崇祯年间副贡(副榜录取的贡生)出身。顺治十八年开始任官,先后担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知州、黄冈知州、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任上,他爱百姓,缉盗贼,兴教化,严吏治,除弊政,廉洁奉公。康熙帝称赞他是“天下廉吏第一”。 顺治十八年于成龙授为广西罗城知县。这一年他已年届45。罗城居万山之中,交通闭塞,人烟稀少,条件很差。城内只有6户居民,于成龙初在关帝庙里办公,后来移至3间草屋。到任后对百姓进行法纪教育,严于执法,又注意教育效果。胥吏胡安之招摇撞骗,于成龙得知后就拘禁审办这个胥吏。廖姓与赵姓为两姓房屋之间的一块5亩土地,发生大械斗,廖姓死47人,赵姓死38人,且赵姓房屋被毁72家。于成龙从教育角度进行判决。判词说:械斗这种恶习,触犯国法,伤和气,天理不容,人与神灵都痛恨……人之生命至为宝贵,以三十八人及四十七人之性命,为价值不过一百千之五亩去牺牲。得失如何?……况且赵姓房屋又被烧了七十二家,而此七十二家之财产与五亩荒地比较,得失如何?……本县令仁心为怀,不忍于两姓死亡很多人之后,再杀几十人以相抵,使全村变成为废墟,两姓都绝了后。从宽将余人一概免究。惟将赵姓族长赵君芍、赵翰生,廖姓族长廖桂穆、廖顺成按律斩首示儆。判词继续说:廖姓死人多,但房子没烧;赵姓死人少,但烧了72家屋,两相抵。荒地归公出售,以免以后为此相争。于成龙利用此案对罗成百姓进行了一次很深的教育。 出现盗贼,于成龙带乡兵及时捕治,捣毁他们的巢穴,老百姓得以安心耕种。 于成龙在当地建学校,设养济院,凡是应当办的他都努力去办,一县大治。老百姓很喜欢他,总督卢兴祖称赞他的政绩卓异。 康熙六年(1667),于成龙迁四川合州知州。因为大乱的原因,州治才100多人,正赋才15两。于成龙革除积弊,招民垦田,一年后就有1000户人家。不久于成龙迁黄冈同知,十三年署武昌知府,他缉捕盗贼,成绩显著。于成龙署武昌知府时,吴三桂打到湖南。麻城、大冶、黄冈盗匪依山结寨响应。担任过于成龙捕役的刘君孚与谋内乱的黄金龙及大盗结成一伙。于成龙清楚,刘君孚虽反,但与匪徒之间关系还不融洽,还在犹豫之中。于成龙带兵直驱匪穴。沿途张贴告示,宣布自首可以免罪,匪徒每日投诚千人。于成龙让小吏与刘君孚联系,投降可以免死。于成龙带着2人,打伞盖,鸣铜钲,直入贼舍,大声叫刘君孚出来。刘君孚叩头投降,匪徒投降数千人,黄金龙与另一头目邹君申逃跑。于成龙又挑选勇敢者追击,两匪首被捕。 八年于成龙官黄州府同知。此地盗贼横行,以前的官员无可奈何,干脆置之不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于成龙坚决与盗贼做斗争。他抓住一个叫汤卷的劣迹累累、对盗贼知情的捕役,通过明查暗访,终于捕获了盗贼集团。他将打击与宽容结合起来,把息盗与德教结合起来,捕获大盗贼,教育小偷小摸,使当地社会治安有了很大转变。 十七年于成龙任福建按察使。当时,郑成功屡次攻打泉州和漳州诸郡,有几千老百姓蒙受通海的不白之冤,立了案,要杀头。于成龙上书康亲王杰书,说受牵连的多为平民百姓,应该释放。杰书向来尊重于成龙,就按照他说的办了。清军中掠来不少良民女子,没为奴婢,于成龙集资把他们赎出,让他们回家。 十九年(1680),直隶发生饥荒。这一年,于成龙任直隶巡抚。守道参议董秉盅报告,淮安卫、蔚州卫、西城和东城共有950顷29亩水冲沙压地。原来巡抚金世德请求蠲免此地田赋,但没成功。于成龙上书康熙帝,要求给种这些地的人暂时免赋。康熙帝要求派人勘察,弄清事实。于成龙派天津道李实地踏勘,官员保结,报告户部。户部终于同意从康熙二十年开始给这些地蠲免钱粮。 清初,官员薪金一般比较低,而上级官吏诛求无已,便向百姓搜刮。搜刮方法之一,就是增加火耗馈赠上司,这无疑加重人民的负担。于成龙一贯主张禁火耗。他在任直隶巡抚时颁布《严禁火耗谕》,指出:老百姓没有钱,饥馑到来之时,稍有良心的人,没有那个不拊膺长叹的。担心国赋难完,民力难支,哪能忍心在获取薪金后,敲面黄饥瘦的百姓之骨,吸卖儿鬻女之髓,以满足一身一家之欲。敢于这样忍心害理做的人,祸必不远。要求各州县长官务须洗心涤虑,痛除积习,不要横征暴敛,恣意剥削。此谕有情有理,竟对一些官吏不起作用。这年中秋竟有大名县知县向于成龙送礼,被于成龙断然拒绝。之后他又发布《严禁馈送檄》。 康熙二十年,于成龙受召觐见康熙帝。康熙帝赞扬他是“清官第一”,赐银千两,坐骑一匹,并写诗赞扬。于成龙奏请允许真定府属5县缓交房租并蠲免霸州钱粮,得到批准。 二十一年(1682),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他大抓吏治,要求州县官员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他兴利除弊,订立《兴利除弊条约》,共有严禁火耗、禁止私派、严禁馈赠等15条。他编出《劝民节俭歌》百余句,散发各地宣传。 清廉是于成龙最突出的方面。杨安和在《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传》的序言中这样概括他的清廉事实:“在罗成任县令六年,离任时穷得连路费也没有;在黄州八年,赴福建任职时仅被褥一束,朝衣一袭,沿途以萝卜为干粮;在富甲天下的江南任封疆大吏,仍布衣疏(蔬)食,被百姓称为‘于青菜’。” 二十三年于成龙死于任上。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而已,别无余物。市民痛哭,绘像祀之。谥“清端”。张廷玉列传 张廷玉(1672-1755),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重臣。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是大学士张英的儿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在南书房当值。历任洗马、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刑部侍郎,曾赴山东处理邪教。雍正即位后升礼部尚书,仍值南书房。做过顺天乡试考官。因为欣赏他的公慎,雍正加他太子太保。雍正四年(1726),授予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五年晋升文华殿大学士。六年晋升保和殿兼吏部尚书。七年,军机处成立,张廷玉担任军机大臣,参与机密,他一直担任到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二年赐予伯爵。 张廷玉周密敏捷,勤快谨慎。雍正视为依靠,因此很听他的话。当时浙江衢州、江西赣州等地聚有棚民。为防其中强悍者剽掠,张廷玉奏请对他们严加管束,有好学、有技勇的,通过考试录用,对棚户不得歧视。雍正帝立刻让督抚执行。雍正十一年(1733)他又上疏说,照行省惯例,罪重的犯人拘禁起来,罪轻的可以取保。但刑部不分轻重一律收禁,使无辜之人受累。应该按照行省做法,有所分别。他还说,刑部判刑,往往删截律例,只采用几句话,有时甚至只看与某个案例仿佛就下断语。玩弄手法作弊,就是这样来的。要求都察院、大理寺纠正。如果伙同他们草率从事,就一起处分。雍正马上让九卿议论遵行。十二年,张廷玉报告说,他经过直隶(包括北京、天津两市、河北大部与山东一部分),遭受水灾的地区已经赈济,但还有些地方积水没干,请求增加赈济一个月。雍正也同意了。 张廷玉忠心耿耿地为清廷效劳。雍正帝对他说:“汝今为朕办事,身兼数职,夙夜在公,朕常以汝眠食俱废为虑”。根据张杰(2003)的统计,雍正赠送给张廷玉的银子就有8.7万两,其他还有当铺、住宅古玩、貂皮、人参、内府书籍等。为奖赏张廷玉等人翊赞之功,雍正帝奖赏一等阿达哈哈番,可以世袭。张廷玉请求允许让其子编修张若霭承袭。 十三年,雍正帝去世,遗命张廷玉死后可以配享太庙。乾隆即位后让他总理一切事务,给他一等世职阿达哈哈番,合为3等子,张廷玉仍让张若霭承袭。乾隆二年赐伯爵,赐号勤宣。 乾隆二年十一月,张廷玉与鄂尔泰同进三等伯。两人不和,分为两党,满汉官员分别归附。乾隆帝对他们提出了严厉批评并采取“互相抑制,左右结合”的办法对待他们。 张廷玉精通文史,曾任《明史》总裁和《会典》总裁。著有《澄怀园主人自订年谱》、《澄怀园文存》等。 张廷玉多次要求休职,乾隆帝为之不快,多次挽留。乾隆二十年三月,张廷玉去世,终年84岁,遵雍正遗诏,配享太庙。谥“文和”。田文镜列传 雍正时期有“田陈李鄂”之说。“田陈李鄂”是雍正4大宠臣的姓。田指田文镜,陈指陈时夏,李指李卫,鄂指鄂尔泰。下面叙述田文镜的情况。 田文镜(1662-1733)原为正蓝旗,后来被抬为正黄旗。康熙时先后任福建长乐县丞、山西宁乡知县、直隶易州知州、吏部员外郎、郎中、御史与内阁侍读学士。雍正元年,他受命祭告华岳。这年,山西受灾。年羹尧请求朝廷救济。雍正帝询问山西巡抚德音,德音说山西没有灾荒,而田文镜如实报告了山西受灾的全部情况。雍正帝赞扬他直言相告,并让他去赈灾,暂时担任山西布政使。田文镜本有为政之才,清理积案,剔除宿弊,山西吏治为之一新。从此,田文镜得到雍正帝青睐。 二年,田文镜调到河南,代理巡抚。田文镜上疏,请求将陈、许、禹、郑、陕、光6州升为直隶州。不久,雍正帝正式任命他为河南巡抚。 田文镜迎合雍正帝好恶,以严厉深刻为治理政事的原则。清查拖欠的赋税,开荒山,都是指定日期完成任务。州县稍有违背,州县长官就有贬职的危险。知州黄振国、知县汪、邵言纶、关都挨了贬。雍正帝坚决支持田文镜。直隶总督李绂向雍正帝告田文镜迫害读书人,雍正根本不管。御史谢济世告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10大罪状,并说到黄振国等4人太冤,雍正谴责谢济世与李绂同党,撤了谢济世的职,将黄振国、汪处死、邵言纶、关被流放边远地区。 田文镜有改革头脑,经常上奏疏,提出许多兴利除弊的措施和建议,例如:1以河南丁银均入地粮,有官职退居在乡的和在地方上体面的人都不例外;2五年(1727)黄河盛涨,每年夏至后距堤一二里的村民按户派出劳力抢护;3山东、河南交界处越界役捕越界抓获罪犯,如彼界有司庇护罪犯,应允许本省督抚移送咨文揭露;4山东仓库亏空,应效法河南,知府直隶州离任,所辖州县,要让接任官稽查。如有亏空,要赔偿一半才得离任。道员离任,所辖府、直隶州仓库也按这个原则办理。这些意见大都获得雍正帝的同意或部议从之。 五年,田文镜授以河南总督,七年加太保,不久又兼河北总督。这一年山东大水,河南也有些地方遭灾。雍正帝令蠲免钱粮,但田文镜上奏说实在没有成灾,士民踊跃交纳钱粮,要求仍按原来的数额交纳田赋。结果造成祥符、封邱等地卖儿女。九年,雍正说:山东有灾,河南也有灾。原以为田文镜能料理好,没有另派员治赈。发生祥符、封邱等地卖儿女的惨状,是因为田文镜年老多病,为属下欺骗了。现令侍郎王国栋到河南治理赈,让田文镜以病乞休,解任还京,病愈仍回原任。十年,田文镜仍以病乞休。不久病逝。赐祭,谥端肃。林则徐列传 禁烟运动的领导者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历乾隆、嘉庆、道光三世,先后担任职务很多,最高级职务是总督:河东河道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作为一个高级官员,他是勤于清王朝事业的,但与众多封建官僚不同的是,他是近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关心百姓疾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在鸦片战争期间成为坚决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此外,他还是思想家,是嘉、道年间经世思潮的代表人物,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父亲叫林宾日,以教书为生。林则徐幼年聪敏,四岁开始读书,嘉庆九年(1804)年20中举,十六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十九年授编修。此后他频繁调动:二十一年担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二十三年三月充任会试同考官(协同主考或总裁的阅卷官),闰四月担任云南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年二月调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二十五年七月担任浙江杭州湖道,道光二年(1822)任江苏淮海道,浙江盐运使,三年任江苏按察使,四年正月署布政使。六年四月署两淮盐政,七年五月任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十年六月任湖北布政使,十一月调任河南布政使,十一年七月调江宁布政使,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十二年正月擢江苏巡抚,六月赴任。十五年十一月和十六年七月,两度署理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十七年正月升任湖广总督,十一月命为钦差大臣,加兵部尚书、右督御史衔,驰往广东禁烟,十九年十二月担任两广总督。二十年六月定海为英军攻陷,九月林则徐被革职。二十一年五月以四品卿衔发配到新疆“效力赎罪”。二十四年十一月以三品顶戴署陕甘总督,二十六年三月授陕西总督,二十七年三月升任云贵总督,后因病开缺。三十年九月,道光皇帝令林则徐以钦差大臣到广西镇压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林则徐带病从福建起程,病亡于广东普宁县。道光帝晋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嘉道时期,清朝渐入末世,吏治腐败,贿赂公行,政治积弊日深。林则徐为官廉洁,反对腐败,兴利除弊,以利国便民为念。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时,林则徐等关于虎门销烟的奏折河南仪封工程未峻,看到料贩屯积居奇,立刻奏请地方官员严密查封,平价收买以济工需。道光皇帝把他的奏议发到有关官吏那里议行。在巡抚任上时,遇到歉收之年,他就上奏,请求减缓税赋。任盐运使时,他支持陶澍的盐政改革,在淮北推行票盐制度,废除有利盐商,不利百姓的纲盐制度。赴任湖北布政使时,他发出禁令,沿途不许阿谀逢迎,借端勒索。一切饮食都是自己购买,要求所属官员只到本境码头接见,不要远迎。 任湖广总督时,林则徐针对江汉水灾频繁,对人民群众危害巨大的问题进行整治,大力修堤,建立报汛制度,要求沿河州县做好防洪准备。道光十八年,汉水猛涨,接近历年最高水位,但由于上年冬天修了江堤,江汉没有一处决口。汛期他还亲自上阵,督防大汛。他在湖广总督任上,督防大汛就有两个多月,使险情转危为安。 重视整治吏治是他更为重视的方面。湖北巡抚周之琦操守清廉,性情朴直,他大加称赞;襄阳知府阿尔璋阿疲玩昏庸,在调任后仍旧不改,林则徐立即请求将他开缺。副将、游击、守备、千总,年老体衰,弓马生疏而被降级休职多人。为有效进行反贪维护清廉,他还制定严密的财务措施。主张严禁鸦片的广东水师 提督关天培英商为掠夺中国财富,不顾对中国人民的危害,大肆贩卖鸦片毒品。雍正朝开始,就规定禁止买卖鸦片与吸鸦片,但屡禁不止。吸鸦片之人越来越多,遍布城乡,下到农民,上至将军督抚,中央要员。看到由于鸦片的贩卖中国银圆滚滚外流而中国人身心受到摧残,林则徐痛心疾首。他在湖广总督任上制定了六条章程:一、收缴烟具。二、吸鸦片者,促令限期投首自新。三、开馆贩卖鸦片并制造烟具者要加大处罚力度。四、对于违犯禁烟条例的属员,上司要查明揭发,失察者要加重处罚。五、地保(替官府办差的人)、牌头(十户一牌,甲长为牌头)查明烟土、烟膏、烟具。不举发,与正犯同罪。六、用“熬”审审断。“熬”审就是严刑审问。六条章程使湖广地区禁烟掀起了热潮。烟贩纷纷投案自首,不少烟土、烟膏、烟具被缴获。禁烟是林则徐在湖广地区的最大功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禁烟运动”。道光十七年八月,林则徐向皇帝密奏,指出衙门中吸烟人多并包庇卖烟者,1839年6月,在林则徐主持下,两万多箱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全部销毁。图为销烟池遗址。他警告说:“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的这番话使道光皇帝下决心禁烟。道光皇帝召林则徐进京并接见8次。道光十七年十一月十五,道光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加兵部尚书到广东禁烟。他在广东收缴英商鸦片2万余箱,在虎门公开销毁,使禁烟取得了伟大胜利,林则徐成为反抗外国侵略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对英国侵略者怀有高度警惕。他购买船炮加强虎门炮台,他补充广东水师。同时他还奏请道光皇帝,提醒沿海督抚,加强战备,预防外敌报复。 二十年六月英军攻陷定海后,道光帝对林则徐的态度由信任转为贬斥。林则徐随后被撤职,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对国事仍鞠躬尽瘁。赴戍途中,因黄河在河南开封决口,他奉旨在开封祥符修水利,到伊犁后他协助伊犁将军布彦泰开发阿齐乌鲁苏,捐资修龙口水渠,在库车、阿克苏、和阗等地修水利。任云贵总督期间,林则徐镇压了汉、回人民起义。 林则徐有民本思想,他说:“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最先,而国计与民生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正因为有民本思想,所以他关心百姓疾苦,注重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革除对百姓不利的陈规陋矩。 林则徐思想顺应潮流,主张经世济用和改革。由于清朝前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与世隔绝,夜郎自大思想误导了朝廷,也包括林则徐。开始他也以为清朝了不起,英人只要吓唬一下就会听话。后来林则徐认识到自己看法错误,立即积极了解西方,组织人员探访夷情,翻译西书。他主持编译《四洲志》,较为系统地介绍世界30多个国家的情况;编辑《华事夷言》介绍外国对中国问题的看法,派人翻译《各国律例》,向国人介绍外国法律。他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林则徐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肃顺列传 肃顺(1816-1861)是清朝远房宗室(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的直系子孙才属清朝宗室范围),爱新觉罗氏,字雨亭,父亲是郑亲王乌尔恭阿。道光朝考封三等辅国将军(宗室爵名),后来授散秩大臣(侍卫处高级官员)、奉宸苑卿(内务府奉宸苑长官)。咸丰帝即位后,升为内阁学士兼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銮仪卫主官)。因为肃顺敢作敢为,咸丰帝便有意用他。咸丰四年(1854)肃顺任为御前侍卫,后来又升为工部侍郎和礼部、户部侍郎。七年升左都御使、理藩院尚书兼都统。八年十二月,调任户部尚书。 咸丰以前,清廷歧视汉人,不委任汉人以军权。肃顺有眼光,他摈弃歧视汉人之见,将汉人朝士郭嵩焘、邓辅纶、尹耕云、及王闿运、高心夔等人延揽门下。咸丰时期,太平天国起义势如破竹,八旗、绿营一败如洗。肃顺把眼光投向汉人,极力建议咸丰帝起用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来对抗太平军。薛福成《庸盦笔记·肃顺推服楚贤》说:“平时与座客谈论,常心折曾文公之识量,胡文忠公之才略。苏、常既陷,何桂清以弃城获咎,文宗欲用胡公总督两江。肃顺曰:‘胡林翼在湖北措注尽善,未可挪动,不如曾国藩督两江,则上、下游俱得人矣。’上曰:‘善’。遂如其议。”肃顺还救了左宗棠。咸丰九年左宗棠用手打了永州镇被革总兵樊燮,樊燮告到都察院和湖广总督官文那里。左宗棠被官文所劾,廷旨令文恭密查,如查实左宗棠有不法之事,可即地正法。肃顺密告幕客高心夔,并设法救助,他告诉王闿运说,要等内外大臣有疏保荐,他才能替左宗棠说话。在南书房郭嵩焘求助下,同在南书房的潘祖荫疏荐左宗棠,胡林翼也疏荐左宗棠,疏中有“名满天下,谤亦随之”之语。咸丰帝对肃顺说,现今天下大乱,左宗棠如果军事上有一套,还是应当宽恕他的过失,用他。肃顺就说,听说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中,赞画军谋,多次做出成绩,骆秉章之功都是他的功。人才难得,自当爱惜。请再密寄官文,把中外保荐各疏写在上面,让其根据情况办理。官文见左宗棠有人保,也就不了了之。不久,曾国藩推荐左宗棠为四品京堂襄办军务。 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肃顺受咸丰帝任命与工部尚书彭蕴章等采取铸大钱、发行官钞、收厘金等办法,解决了所需巨额军费问题。 在上层,肃顺与其兄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结成一党。这一党在政治主张上符合咸丰帝重振朝纲,守华夷之辨的意图,得到咸丰帝的宠信。 肃顺主张对外强硬,严刑峻法。咸丰八年(1858)四月八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十六日,咸丰帝派前大学士耆英随同钦差大臣桂良和花沙纳赴天津议和。耆英不等咸丰帝的命令就擅自回京,拟判绞斩候,但肃顺奏请立刻正法。咸丰帝开始觉得这太过分,但后来还是听了他的。顺天乡试,大学士柏葰纵容家人作弊,咸丰帝令肃顺会同刑部会审,定罪处死。咸丰帝念柏葰是旧臣,想宽大他,独肃顺力争,九年二月十三日还是把柏葰给斩了。九年肃顺觉察出筹措镇压太平军经费的宝钞处所列“宇”字5号欠款与官钱总局存档不符,奏请穷究,查出司员台斐音、容溥等与商人勾结,侵吞巨款。结果撤了上述2人与关防员外郎景雯等人,籍没官吏数十家。管户部的大学士翁心存因宝钞案被迫辞职。六、七月间与俄使伊格那提也夫谈判,伊格那提也夫提出对我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提出非分要求,遭到肃顺严词拒绝。 十年,英法联军攻下大沽,咸丰帝派桂良议和失败。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仓促逃跑热河,奕留京与联军谈判,九月十五、十六两日,《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先后签订。之后,联军渐退。留京大臣催促咸丰返京,肃顺以敌情叵测,力阻回京。十年十二月,肃顺被任为协办大学士。 十一年七月,咸丰帝病危,召肃顺等8人为顾命大臣。载淳即位。肃顺等顾命大臣反对两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太后发动北京政变,肃顺于十月六日被判斩立决,端华、载垣自尽,其他5名顾命大臣革职。肃顺斩首当日,倾城而出观看。肃顺骂不绝口,到了菜市口刑场还不肯下跪,被刽子手打断了腿。僧格林沁列传 僧格林沁(1811-1865),蒙古科尔沁旗人,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顺治七年(1650)科尔沁多罗贝勒新吉伦晋封为扎萨克多罗郡王爵,世袭罔替,第8次承袭者为索特纳木多布斋,无子。僧格林沁为索特纳木多布斋族侄。道光五年(1825)七月僧格林沁遵旨过继为索特纳木多布斋之子,承袭其扎萨克多罗郡王爵。十月袭封,在御前行走(不改变原来官职而调任他职务,就叫在某处或某官行走)。此后僧格林沁一直得到朝廷宠信,屡屡升迁。十二月赏戴三眼花翎,六年赏用紫缰,九年赏穿黄袍马褂,十四年授御前大臣,不久补授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十五年总理行营,十六年授镶白旗满洲都统,二十四年任右翼监督,三十年九月任左翼监督。咸丰二年(1852)道光皇帝安葬,僧格林沁尽心丧事,赏加3级。 咸丰三年五月林凤祥、李开芳率太平天国北伐军进攻河南,咸丰帝害怕他们打到京城来,连忙命令僧格林沁偕同左都御史花沙纳专门负责京城各旗营防守事宜。八月二十五日,太平军北伐军突入直隶,攻占铭临关,进入正定府,惊惶万状的咸丰帝令绵愉亲王为奉命大将军,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守卫乾清宫,并给僧格林沁颁发一柄讷库尼素光刀。十月,太平军由沧州到静海,计划进攻天津。为了防止太平军北上,僧格林沁进军到永清的王庆坨,受到咸丰帝的夸奖。四年正月僧格林沁在子牙镇南擒斩多名太平军,咸丰帝赏给他湍多巴图鲁名号。此后,僧格林沁又在河间府多处与北伐军作战。二月,太平军丞相吉汶沅在与僧格林沁作战时中流矢牺牲。僧格林沁被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其子封乾清门三等侍卫伯彦讷谟祜,让他在御前大臣上行走。五年正月十九,由于僧格林沁采取军事进攻与诱降相结合的手段,连镇被攻破,林凤祥受伤被俘。接着,僧格林沁以诡计诱使坚守高唐的李开芳离城后,令城南清军作疏防之态,诱使太平军从此突围,进入50里外的茌平县冯官屯。僧格林沁引河水淹灌在壕沟里的太平军将士,李开芳被擒。 林凤祥、李开芳两将领俱解北京,遇害。李开芳被擒后僧格林沁又一次获得咸丰帝大奖:以前赏给的亲王可以世袭罔替,还赏给坐肩舆,他的两个兄弟也都升了官。五月在京举行凯撤礼,僧格林沁上缴参赞大臣关防与讷库尼素光刀。十二月僧格林沁调镶蓝旗满洲都统,七年署镶红旗汉军都统。 咸丰六年(1856)九月,亚罗事件发生,英海军进犯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八年(1858)四月八日,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炮台,由于直隶总督谭廷襄疏防,炮台失陷,英法炮船顺利驶入内河,进逼天津,清廷被迫与联军签订《天津条约》。英法联军撤出天津大沽,清廷任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七月,僧格林沁在大沽恢复炮台。九年五月二十五日,联军炮船再次驶入天津大沽口内,不听劝阻,轰击炮台,步兵登岸,被僧格林沁击退,联军战船4沉8伤,478名联军丧命。第二年,英法联军报复。咸丰十年六月二十六日,联军增兵,分兵两路,进攻新河与新河以北的军粮城。僧格林沁率3千精骑迎击联军,死伤殆尽。僧格林沁被迫撤至唐儿沽,又遭到联军炮轰,清军死亡很多,僧格林沁撤至大沽。清军与直扑过来的联军展开肉搏战,鲜血染红了战壕。大沽炮台被占领,僧格林沁撤退到通州。咸丰帝认为僧格林沁办理海防军务不周妥,拔去了他三眼花翎,革去了他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和镶蓝旗满洲都统的职务。后来,咸丰帝认为僧格林沁能得兵心,仍让他领钦差大臣关防,与户部侍郎瑞麟办理防剿,把三眼花翎还给了他。 八月四日,怡亲王载垣与兵部尚书受咸丰帝派遣与联军议和。谈判破裂。僧格林沁按照咸丰帝的旨意将巴夏礼等26名英方人员和13名法方人员抓了起来送抵北京。当日,联军进攻张家湾和通州。僧格林沁退守八里桥,与联军浴血奋战而终归失败。咸丰皇帝仓皇逃走热河。僧格林沁被革去爵职,但保留钦差大臣职务。 慈禧太后图谋以政变篡夺清朝大权时,僧格林沁偏从慈禧太后。他受慈禧太后笼络,在奏折中写“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肃顺致函僧格林沁,指示他只能写“皇上圣鉴”,僧格林沁反驳说:“皇太后阅折一层,已明示中外……况皇上冲龄,未能理政……若必拘泥旧制,诚恐不能取信于天下臣民。”他表示以后奏折还是照老样子写,就是不听肃顺一派的。 起于清初的捻军于咸丰初年在安徽、山东、河南一带非常活跃,咸丰帝先后派遣河南提督善禄、安徽巡抚周天爵、兵科给事中袁甲三、湖南提督武隆额率兵镇压,遭受惨败。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三日,咸丰帝又令僧格林沁与内阁侍郎瑞麟赴山东镇压。僧格林沁按次第进击,镇压了大批捻军。十一年四月,捻军围困滕县,僧格林沁解围,杀害捻军就达六七千人。咸丰皇帝高度评价他的功劳,授正红旗汉军都统并赏还亲王称号。 同治元年正月,江苏出现一支捻军,僧格林沁率军追击。这支捻军由金乡奔鱼台,到丰、沛,再到河南杞县。僧格林沁三路会剿,大杀捻军,死者数以万计。随后僧格林沁又率军追杀逃脱的捻军。五月,僧格林沁补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六月,山东捻军长枪会一支进入直隶,僧格林沁以招抚和镇压相结合的办法,将这支捻军消灭。 七月,朝廷命令僧格林沁统辖山东、河南全部军务,并调度直隶、山西省的防兵,山东、河南、直隶、山西各省督抚提镇以下各官以及正白旗、汉军副都统等都归其节制。此后僧格林沁平捻声势更大,捻军损失也就更大。八、九两月,僧格林沁亲督各军在山东连续进攻,亳州以北的捻军消灭。二年(1863)僧格林沁在安徽颍州等地大举进攻,捻军首领韩四万、苏天才被擒,首领李勤邦叛变并为清军诱擒,首领张乐行及其子张喜,捻首杨瑞英、王怀义请降。六月,山东淄川的捻军在僧格林沁进攻下被剿灭,一些逃到大白山的捻军也被擒获。接着移师邹县,镇压占据白莲池的捻军。十月僧格林沁亲自到亳州,指挥马队进攻捻首苗沛霖(字雨三,安徽凤台人。咸丰六年组织团练与捻军作对,次年投奔清朝。十一年反清,封奏王。同治元年三月降于清将胜保,四月诱执陈玉成,翌年叛清)所部捻军。苗沛霖为清总兵王万清斩首(一说为苗沛霖部下所杀),其部将陈万福、苗景开、葛春元等均为所杀。咸丰帝大喜,称赞他肃清直隶、山东全境后又移师豫、皖之交,扼剿东走的捻军,给僧格林沁很多奖励,最大奖励是赏给贝勒爵,由其子受封。 六月,天京被攻破后,太平天国余部一部分与捻军在湖北麻城、蕲州等地活动。僧格林沁派成保、郭宝昌等带兵镇压,捻军死伤甚众。捻首温其玉、黄文诰投降,太平天国端王蓝成青被捕,数十万人投降。 四年(1865)四月,太平天国余部一部分与捻军进入山东,由汶上县挺入郓城西北水套一带。僧格林沁率副将陈国瑞、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两军追击,日行一两百里。两战两胜,追到曹州府西北高庄集地方。清军饥饿,力不能支,在太平军和捻军打击下溃不成军。僧格林沁躲进长壕,被太平军和捻军围困。清军突围不成,全部被歼灭。僧格林沁走到吴家店,只有几个随从。僧格林沁马倒,被杀死。 僧格林沁死后谥“忠”。灵柩抵京后,同治帝奉两宫皇太后亲临赐奠。光绪十五年在北京安定门内为僧格林沁建显忠祠,追念“前勋”,以示“优异”。奕列传 恭亲王奕像奕(1832-1898),道光帝六子,咸丰帝异母弟。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首领,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他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然而他命运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北京政变,得到了委以重任的报答,但随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击。后期他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 道光皇帝生前就欣赏奕,死前“朱谕‘封皇六子奕为亲王’”。咸丰元年(1851),奕封恭亲王。三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年连封都统、右宗正、宗令。五年其母孝靖成皇后去世,奕为其母争封号,被免去军机大臣、宗令、都统,七年才恢复他的都统,九年又授内大臣(侍卫处次长官)。十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两日,奕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他主持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的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在议和期间他笼络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胜保(副都统),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这是他通过议和捞到的政治资本。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奕、文祥、桂良上《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分析了各列强国特点,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体之患,应以灭内患为先,然后对付俄国和英国。这媚外之策为后来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他的观察,他认为外国人并非“性同犬羊”,英国“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清政府把列强只当作“肢体之患”,认为“可以信义笼络”。折子还提出要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关税;要求将军督抚办理国外事件互相关照,避免歧误;要求广东、上海各派两名懂外语的人到京以备询问;将各国商情和报纸汇集总理处。十二月十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出现了军机处以外的另一中枢政府机构。自此,清朝有了专门的外事机构,使清代的外交产生重大突破。衙门还领导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咸丰帝去世后,奕成为实力派人物。他协助慈禧太后政变,被授予摄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咸丰帝授权恭亲王办理 与各国换约事宜的上谕同治元年开始,军机处里原来的顾命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全部免职,换成以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枢机关。他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19世纪60-90年代,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近代工业从此起步。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奕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获得“贤王”美称。 奕媚外,亲近列强,是洋务派领袖。但他为清流派所鄙视,被呼为“鬼子六”。 奕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但他又主张削弱地方势力,引起湘淮势力的不满;奕办洋务,清廷中倭仁等顽固派不满;由于奕权力受限,不能满足列强的要求,列强对他也开始不满。 慈禧太后利用了奕,也给予了奕巨大权力。但随着奕地位高升和声名鹊起,恭亲王奕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于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一直浮浮沉沉。同治四年(1865)三月初五,编修蔡寿祺弹劾奕,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太后命令查办,七日就以其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职务。这是奕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同治八年,奕支持杀掉慈禧太后亲信安德海,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二年,奕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触怒了慈禧太后。光绪七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奕更为孤立。反复浮沉磨平了奕往日的棱角,挫折了他的锐气,遇到大事他提不出应对的策略。中法战争中,奕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光绪十年(1884),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借口奕“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奕集团全班人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二十年又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毫无作为。二十四年(1898)奕病故,终年66岁。谥“果敏”,其子载澂袭爵恭亲王。曾国藩列传 曾国藩像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他是晚清具有经世特征的理学家,是同治中兴头号“名臣”,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使清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倡导洋务,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文学理论上也有所建树。 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二十三年以检讨(翰林院史官)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后来连续升为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历署吏部、兵部侍郎。作为京官,常与文渊大学士,咸同时期理学代表人物倭仁学习理学。《顺性命之理论》是曾国藩的代表作,说什么人在娘胎时以五伦为内核的那个理就充塞胚胎中了。受魏源通经致用思想和湖南学术界影响,曾国藩学术上一开始就具有经世的特征,不尚空谈,期于辅世。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旗所指,势如破竹,经制兵八旗、绿营节节败退。咸丰帝下诏求言,曾国藩上疏,对于当时社会弊病和治理方法、朝廷用人乃至咸丰帝本人的风尚和个性都敢痛下针砭。 咸丰二年(1852)七月曾国藩被派往江西任乡试正考,途中闻其母丧故,乃回家奔丧。十一月二十九,湖南巡抚张亮基奉到咸丰帝令,要曾国藩帮助办理湖南团练于长沙,协助官兵维护地方治安。于是他在湖南以湘乡团练罗泽南、王鑫千人团丁为基础组织了“湘勇”,后来称为湘军。“湘勇”捕获大批“土匪”,曾国藩大开杀戒,世以“曾剃头”相称。他以明戚继光为榜样治军,训练了一支迥异于清朝经制兵的新式武装。 咸丰四年正月二十八日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打出捍卫名教的旗子,湘军水陆两军17000人自衡州起程,会师湘潭,迎击太平军,湘军开始成为清朝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四月二日靖港大败,羞怒的曾国藩投水自杀,为士兵捞起。曾国藩气焰没有收敛,率湘军一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面上和陆地上与太平军较量。四年十二月,石达开率水师取得湖口大捷,曾国藩害怕被俘,再次投水自尽,为土兵所救。然而曾国藩具有战略眼光,例如安庆是天京屏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曾国藩对夺取控制天京的上游重镇安庆十分重视。他在《通筹全局并办理大概情形》一折说:“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源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欲复金陵,北岸则须先克安庆、和州,南岸则须先克池州、芜湖,庶得以上制下之势。”安庆是天京的粮草供应地,如果湘军据有此城,就绝了天京之粮。当江南大营第2次攻破,清政府要他移师东援,但曾国藩就是不肯调动围困安庆重兵。十一年八月一日曾国藩、胡林翼以曾国荃、彭玉麟等几支重兵终于攻克安庆。为攻克天京铺平了道路。 十年四月,太平天国克复常州、苏州、嘉兴,清廷令曾国藩速援苏、常,曾国藩只带了一部分人马前往安徽祁门,而让其弟曾国荃继续围困安庆。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十分重视培养人才。他专疏保荐的江忠源,当上安徽巡抚,胡林翼是他的部下,他奏称胡胜己十倍,升任湖北巡抚。他在籍办团练时,吸收的将领如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彭玉麟等,不管来自什么职业,都信任他们,成为湘军骨干。对于李鸿章、左宗棠这些重要的“中兴”之臣,他的救助、调遣和推荐使他们得以发挥巨大作用。 咸丰四年八月二十三日曾国藩率湘军攻陷武昌,激动万分的咸丰帝决定授予曾国藩二品顶戴,署理湖北巡抚并赏戴花翎,曾国藩喜不自胜。但是军机大臣祁寯藻对咸丰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这话增添了咸丰帝对曾国藩的疑心。7天后,他只给曾国藩一个兵部侍郎,只管军务而已。曾国藩不高兴,但无可奈何。七年二月二十一日,曾国藩父亲去世,他向朝廷报了丁忧,不待奏准就回了家。咸丰帝给假3月,让他回家守制。假快要满了,曾国藩以要求终制试探咸丰帝看是不是封他督抚。咸丰帝不但没有赏他个督抚,反而把兵部右侍郎由实缺改为署理。曾国藩忍不住了,六月六日他上了两份奏折,一份要求终制,一份道他没有地方实权的苦衷,咸丰帝仍没买他的账,六月二十九日将他兵部右侍郎都给开掉了,让他以在籍身份,帮办湖南团练。后来咸丰帝在朱批中说因为江西军务有起色,让他干脆呆在家里守制(守孝27个月)。这下子,曾国藩惶惶不可终日了,在家里发脾气。八年三月七日,石达开军围攻浙江衢州,清朝的浙江军务紧急,咸丰帝不得不降旨恢复曾国藩原来的兵部侍郎衔,让他出山督办浙江军务。曾国藩六月初三曾国藩在湘乡接到命令,初七起程,七月初十到南昌。石达开由浙至闽到赣,再到湖南,曾国藩身负援浙、援闽任务领军尾随追击。九年二月,曾国藩驻兵于抚州、景德镇之间。八月十三日,曾国藩改援安徽,十一月十四日驻军宿松。由于清政府要他恢复为李秀成夺取的苏、常,六月十一日,曾国藩移居祁门。十年十月,曾国藩这个窝在李世贤、杨辅清的打击下,屡陷危机。是左宗棠的帮忙,使他脱险。 十年,江南大营第2次被毁,形势对清朝更为严峻,但给了曾国藩和湘军大好的发展机会。咸丰帝不得不把救急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曾国藩身上,四月十九日给他加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咸丰十年六月为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八日,慈禧太后掌权,继续以汉人攻汉人的政策,任命他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4省军务,湘军堂而皇之地替代了绿营,成为清朝依靠的军队。从此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获得统辖4省军务的曾国藩,坐镇安庆,分兵3路进攻太平军: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攻天京,左宗棠率另支湘军进攻浙江,李鸿章进攻苏南。 十一年八月居天京上游的安庆为湘军攻占,形势急转直下。太平天国在4省各个战场接连失利。同治三年,湘军攻克天京。曾国藩“事业”终于成就,并被誉为“中兴”之臣,封一等侯爵毅勇侯,赐太子太保衔,赏戴双眼花翎。这是清朝开国以来文臣首例封侯。“朝野庆贺”。太平天国镇压下去后,为了消除清廷的疑虑,曾国藩裁撤已发展到30万的湘军,只剩几万人。 同治五年,曾国藩受命出兵镇压捻军,无功,不得已奏请另派钦差大臣接办军务,结果清廷派了李鸿章去。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在十一年十一月,设立安庆军械所,制造枪炮,开启了近代军事工业。同治二年他又让容闳到美国购买机器,同治四年与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制造枪炮、子弹和轮船。六年又设立江南造船厂。此外他支持容闳派留学生留美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的建议,重视翻译外国科技资料。曾国藩因而成为洋务运动在地方上的著名首领。 曾国藩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发现江南苏州和松江两府承担的赋税历来比其他地区为重。经过战争,两府生产受到极大影响。他奏请减免2州赋税,结果2州与太仓州减赋1/3,使该地区漕粮负担严重不均的现象有所缓解。 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十年发生天津教案。起因是同治九年五月法国望海楼教堂的仁慈堂死了三四十名婴儿,还发生外国天主教堂指使歹徒拐骗幼童事,引起近万名群众聚集教堂要求惩办罪犯。法国领事丰大业胁迫三口大臣崇厚派兵镇压,路遇天津知县刘杰,丰大业又打死他的一名随从,结果被民众打死。随后天津城的外国教堂、育婴堂、领事馆建筑被群众烧毁。英、美、法等7国向清政府抗议,并在天津、烟台以军舰示威。曾国藩奉命赴天津处理,李鸿章协助。他们屈从列强,采取妥协的外交路线,处死了所谓肇事者20人,充军25人。天津知府张光禄、知县刘杰流放黑龙江。曾国藩被斥为卖国贼。自此,曾国藩心情不好,于十一年在南京病逝,终年62岁。清政府十分悲伤,辍朝3日。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 曾国藩是理学家,在文学上主张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有《曾文正公家训》行于世,其奏疏、信札、诗文辑为《曾文正公全集》。李鸿章列传 李鸿章是晚清声名显赫,资历很深的重臣。《清史稿·李鸿章传》评论他:“国家倚为重臣,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以年家子(同年登科者的后辈)受业曾国藩之门。曾国藩死后,李鸿章书挽联一副: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李鸿章像天下才。 二十七年,李鸿章中进士,改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授编修。咸丰年间,他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起家,成为晚清著名权臣,担任清朝要职30多年。他长才多能,以军事家、洋务派和外交家闻名于世。三者中外交是其主要方面,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李鸿章归入“外交”类,故下面介绍以其外交方面为重点。 李鸿章以军事起家,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崭露头角。咸丰十一年依曾国藩的托付到庐州招募淮勇,买办雇船将淮军运抵上海,勾结列强的“常胜军”等摧垮了苏南的太平军。同治二年十月,镇守苏州的太子军郜永宽等8名将领,杀掉慕王谭绍光,投降淮军将领程学启,李鸿章竟支持程学启杀掉这8名将领。夺取苏南后,李鸿章获太子太保衔与黄马褂之赏。三年六月,淮军肃清苏南太平军后,他又率军航海援闽。他为镇压太平天国效了大力,封为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作为,在《太平天国起义与清王朝的镇压》一文有较详细的介绍。同治四年至七年他又采取围困的手法镇压了捻军。东捻平定后赏加一骑都尉世职,西捻平定后加太子太保,并赏入觐时赐紫禁城骑马。 李鸿章是不是军事家?用他镇压农民起义为例也许说得过去,但拿他与列强打仗为例就不行了。他花巨资建成的北洋海军,是先进水平,远东第一,却惨败在力量相对较弱的日本舰队面前。黄海战役后,北洋舰队还有一批舰船,还有战斗力,但由于他的守港保舰思想,开始不同意别人提出海外游弋,伺机打击敌人,后来又不同意出港作战,结果躲在威海卫让日本人摧毁。苦心经营二十年的北洋舰队在他指挥下顷刻灰飞烟灭,这算什么军事家呢? 李鸿章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朝洋务运动的领袖和核心人物。这个时期,为了清朝的“自强”、“求富”,以抵御外侮,他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金陵机器制造局(制造枪炮)、江南机器制造局(与曾国藩合办,生产枪炮子弹、舰船,并设翻译馆)、天津机器局(崇厚创办,同治九年接办。产品与江南机器制造局差不多)、上海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承运漕粮,兼揽商货)、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等。他还积极派学生到国外留学,同治二年他奏准在上海、广州设里方言馆,招收14岁以下的孩童学习外语。他最大的洋务活动是建立了北洋海军。李鸿章这些功绩对整个洋务运动起了推动作用,对清王朝军事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有贡献。 在创办洋务过程中李鸿章与反对派进行了斗争。清流派李鸿藻、倭仁等曾上书反对洋务运动,并得到一批士大夫的附和。恰好福州造船厂在沈葆桢接手后一度遇到困难,这些人便主张停办。李鸿章上奏反驳道:“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利,故能横行于中国。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居今日而曰攘夷,曰驱逐出境,固虚妄之;论即欲保和居,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忘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攘外。此停止制造轮船之议所由来也。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不得强矣。” 李鸿章是晚清从事外交长达30年的资深外交家。其外交活动“以天津教案为首”,同治九年(1870)他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后掌管了清朝整个外交大权,他的外交活动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八国联军议和,签订《辛丑条约》以后。他协助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主要有《中英烟台条约》、《中法和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是李鸿章的座右铭。这些屈辱条约的签订与他妥协求和的外交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中法战争,中国打赢了,李鸿章还是向慈禧太后进言,说什么应该适可而止,最后和法国签订了屈辱条约,使胜仗变成败仗。 李鸿章妥协求和思想的产生有其原因。客观原因是清朝的虚弱,弱国无外交。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就于一时也。”第二,李鸿章的外交反映了清廷的需要。清朝抵御列强的侵略,十之有九失败。不答应列强的要求,不摇尾乞怜,清朝统治者就无法苟延残喘。清王朝需要李鸿章这么个对外妥协的人办外交。第三、主观原因是李鸿章对人民没有信心,对列强的力量估计过高,他怕不满足列强无厌之求就会招致战争,而一旦打起来中国一定失败,一失败又要割地赔款。 “以夷制夷”是李鸿章惯用的外交手段。同治十三年(1876)马嘉理事件发生。为了入侵云南,英国派柏朗率领近2百人由缅甸向云南进发,英国驻北京使馆职员马嘉理到云南边境接应。出于愤慨,云南人民打死了马嘉理。英国驻华大使威妥玛乘机提出几项无理要求,其一是将云南巡抚岑毓英提京审讯。李鸿章与威妥玛于烟台谈判。李鸿章通知俄、德、美、法等国公使到烟台干预,迫使英国取消提京审讯云南巡抚岑毓英的要求。李鸿章甲午战后,为了让日本退回通过《马关条约》夺取的辽东半岛,李鸿章利用俄、法、德三国干涉,也取得了预期结果。但是第二年四月二十二日他故技重演,企图联俄制日,通过与俄国签订的《中俄密约》对付日本,结果使俄国以借修铁路为由兵不血刃地把势力扩张到我东北。 “以夷制夷”不失为一种外交手段,但李鸿章始终把它当灵丹妙药,把外交的希望寄托在强盗身上,不依靠本身的实力,太过于天真,无异于守株待兔、与虎谋皮。 李鸿章一生获得清政府很多奖励但也受过罚。甲午战争后期,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二十六日旅顺失守,李鸿章遭到革职留任、摘去顶戴处分。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后李鸿章被一些人斥为秦桧。然而清廷仍重用年过70的李鸿章。翌年二月,李鸿章赴日议和,十二月以专使赴俄祝贺俄皇加冕。签订中俄密约,赴英德法美诸国访问。二十三年九月回京,在总理衙门行走,二十四年勘察黄河工程。清军联合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失败后,李鸿章又担任议和大臣。二十七年七月与联军签订《辛丑条约》,九月二十七日病逝,终年78岁。李鸿章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清朝。死后赐太傅,谥文忠。左宗棠列传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五年(1826),参加府试,获第2名,十二年(1832)捐监生,参加乡试,落选。因为道光皇帝要求再搜阅未被取中的“遗卷”,左宗棠有幸中式十八名举人。此后参加3次会试,都没有成功。回家后以教书为业并雇工种植。 十二年入赘周家,妻子周诒端。十七年,由于老师吴荣光之邀,任醴陵书院山长。颇有政绩的两江总督陶澍恰好请假回乡省亲,县令借书院为行馆,叫左宗棠写副对联,表示迎接。左宗棠联曰:“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春殿”本指御殿,这里指道光帝。“家山”是家乡,“印心石”是陶澍家中古石。《清稗类钞·陶文毅知左文襄》:“印心者,文毅家有古石一,其形正方,名之月‘印心石’,故文毅斋名即以印心石屋命之,召见时宣宗尝从容询及也。” 左宗棠年轻时代读书,讲究“经世致用”,研究舆地之学,对顾炎武的《天下郡过利病书》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感兴趣。道光十八年(1838),左宗棠与他所崇拜的两江总督陶澍(1779-1839)结为亲家,左宗棠的女儿许给陶澍才8岁的儿子陶桄,而陶澍的大女儿又嫁给胡林翼。十九年陶澍去世,左宗棠因熟人曾任编修的贺熙龄之荐到陶澍家主持内外,一方面教育他未来的女婿,一方面研究经世之学。 左宗棠幼时自负,有不可一世之志,以诸葛亮自许。有时写信,自称“老亮顿首”。后来光绪二年三月左宗棠率兵抵甘肃准备收复新疆时,吴大澂在甘肃督学,曾以杜甫《咏怀古迹》首句“诸葛大名垂宇宙”为试题,借以颂扬左宗棠。 咸丰二年(1852),左宗棠41岁。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攻湖南。左宗棠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幕府,协助守长沙,有功,由知县升同知。后来张亮基调往山东,骆秉章来湖南,左宗棠又进他的幕府,骆秉章视为左右手。咸丰六年,诏以兵部侍郎用,不久加四品卿衔。左宗棠为人性急刚烈,九年因事掌掴永州镇被革总兵樊燮,左宗棠为樊燮构陷于湖广总督官文,上闻于咸丰,咸丰召左宗棠对簿武昌。幸得肃顺、郭嵩焘(翰林院编修)、潘祖荫(侍读学士)、曾国藩、胡林翼等人救助才得以免祸。左宗棠像潘祖荫、曾国藩、胡林翼不仅对咸丰帝说左宗棠无罪,还说其才可大用。关于肃顺在这次事件中出点子救左宗棠之事,可参考本书《肃顺》一文。 十年四月,咸丰帝令左宗棠以四品京堂随同曾国藩治军,左宗棠招募了一支5千人的“楚军”。这年秋天,曾国藩进兵皖南,驻祁门,受到太平军李世贤、李秀成的围攻,饷道断。左宗棠以5千兵力与十余万太平军对抗。十一年三月攻陷婺源,攻下俘梁、乐平、鄱阳、建德,李世贤撤军,曾军粮路恢复。左宗棠擢三品京堂(高级官员),补太常侍卿,襄办江南军务。“楚军”扩为8000,援浙。由于原巡抚王有龄在太平军打击下自杀,曾国藩推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当时浙江只湖州和衢州属清朝,两年左宗棠恢复例如浙东。同治二年(1863)四月任闽浙总督,七月攻下富阳,三年二月克嘉兴、杭州。赐太子少保衔。七月,浙江全部归于清朝。左宗棠以功封一等恪靖伯。左宗棠书法(今存西安碑林)嗣后,左宗棠又歼灭了太平军余部李世贤与汪海洋。 左宗棠热心洋务。在担任闽浙总督时他创办福州船政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造船厂。光绪六年创办了兰州机器制呢局。 陕西同治年间,陕、甘、宁、青爆发回民大起义。同治五年(1866)以张宗禹、张禹爵为首的捻军赴西北联合回民。六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镇压捻军与回民起义。次年晋升东阁大学士。 同治四年浩罕汗国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入侵南疆,先后攻占了天山南路各城,六年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政权。沙俄和英国通过支持阿古柏想达到控制新疆的目的。同治十年(1871)五月十七日,俄军占领伊犁。新疆局势万分紧急。新疆丢失,甘肃、蒙古也将相继丢失,西北就失去屏障。左宗棠力主恢复伊犁,与李鸿章等人专顾海防的片面观点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祥支持下,清廷同意出兵新疆。光绪元年(1875)三月二十八日,左宗棠被任命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金顺帮办军务。二年四月三日,刘锦棠统帅湘军西进。左宗棠采取“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策略,占领乌鲁木齐,第2年又攻占达板和托克逊等城,阿古柏自杀。库车、拜城和喀什噶尔相继而下。后来通过反复的外交努力,俄国交还伊犁。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外国侵略势力吞并新疆企图破灭。左宗棠行楷七言联 左宗棠于光绪七年(1881)正月以太子太保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兼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八月病假,九月授两江总督。九年,法国侵略越南,左宗棠请求到云南督师,令老湘军将领王德榜赴永州招兵。因法国议和,招兵停止。由于清军在滇、越边界败退,十年五月左宗棠再入军机。七月初法国把战火从越南烧到中国,进攻基隆后又炮击福建马尾水师。清廷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遣兵赴台受阻,王德榜、冯子材大胜法国于越南谅山,本可以把法国赶出越南,取得彻底胜利。但李鸿章妥协求和,左宗棠气愤不已,疾病加剧。垂危向朝廷呈上《请专设海防大臣》奏折,提出加强海防7条意见。临终前口授遗言:“此次越南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七月,左宗棠病逝,终年73岁。 左宗棠为清王朝苟延残喘镇压过农民起义,但他积极从事洋务事业,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值得称道。他粉碎了沙俄和英国以支持阿古柏侵占我西部地区的野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是他对国家对民族的伟大贡献。晚年一心扑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事业上,令人感动。百官百态 清朝文武官员三万左右,级别大大小小,性格表现形形色色。 先说武将种种性格、表现。 凶狠残忍。入关之前后,清将都很凶狠。皇太极时,八旗将领统一女真族和五次入关都是大肆劫掠,掠夺人畜。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派遣吴巴海、列古乐岱等率兵400人出征瓦尔喀,俘虏壮丁560人,妇女500口,幼稚90口,马60匹,牛100头。野兽皮数百张。皇太极派兵入关抢掠,在他的传中已有交代。清初李成栋,率兵在嘉兴就杀了两万多人,吴三桂穷追桂王,最后将他绞死昆明。雍正八年,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运动。因为镇守苗疆乌蒙府的清总兵刘起元“恣为贪虐”(《清史稿·鄂尔泰传》),苗民攻克府衙与总兵衙门,杀刘起元以下官员多名。云贵总督鄂尔泰指挥清军进剿,焚苗寨,杀苗民。鄂尔泰还令提督张耀祖分军搜捕苗民,把他们内脏掏出来,悬挂在树枝、悬崖上。 勇冠三军。清将张勇攻打过农民军,更主要是平定三藩。“身经数百战,克府五,州县五十。右足中流矢,伤骨不能履,常以肩舆督战,临敌若无事而智计横出。”(《清史稿·张勇传》)冯子材的勇猛更令人肃然起敬。中法战争中,他年近70,但面对凶狠的法军,他“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越出搏战”。(《清史稿·冯子材传》)他多次击败法军,成为著名抗法名将。 视死如归。鸦片战争关天培任广东水师提督,在英军炮火中,坚守靖远炮台,孤身无援,受伤数十处,仍点燃大炮杀敌,最后壮烈牺牲。邓世昌在黄海与日舰激战中,率受伤的致远舰冲向敌舰,遇鱼雷,与全体官兵掉进水里。爱犬托他上来,他把爱犬按进水里,同归于尽,誓死与致远舰全体官兵共存亡。 轻信中计。雍正九年,开国功臣费英东曾孙傅尔丹任靖边大将军,率兵3万余进攻准噶尔,轻信敌谍言,中伏和通泊,几乎全军覆没。 轻率怯懦。鸦片战争时的奕山,没准备就仓猝向英军进攻,结果大败而回,退缩广州城。英军炮轰,他赶紧叫人竖降旗。 荒唐指挥。鸦片战争中,平定张格尔叛乱后封为“果勇侯”的杨芳企图用马桶去阻挡英军。奕经名为扬威将军,沉迷酒色,凭占卜所得签语制定作战计划,加上泄露机密,进攻宁波、定海和镇海的3路大军都被打败。 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甲午战争中方伯谦是济远号的管带,在黄海大战中畏敌逃跑,济远号撞伤扬威号,致使该号被日舰击沉。叶志超在甲午战中担任平壤清军总指挥。日军进犯平壤,叶志超抛弃军粮器械逃跑。 清朝文官与武将一样也是形形色色。总督是地方官,节制地方文武,本文归入文官。 忧国爱民,大义凛然。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时遇到灾荒就主张减缓赋税,利国利民。受命到广东禁烟,他大义凛然,责令英美烟商交出237万多斤鸦片并销毁于虎门,予英、美列强以沉重打击,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概和力量。光绪元年左宗棠出兵新疆,讨伐阿古柏,收复了天山南、北2路。光绪六年崇厚与俄国签订《里瓦几亚条约》,规定中国只收回伊犁,但割让霍尔果斯和以西及特克斯河流域大片土地。曾纪泽受命重开谈判,以收回伊犁与特克斯河地区为期。让豺狼吐出已入口中之食,谈何容易!但曾纪泽有捍卫国家主权决心。他在送原署理使俄大臣邵友濂回国诗中说:“仓卒珠盘玉敦(玉敦,歃血盟誓的器皿)间,待凭口舌巩河山。”他以对国家的忠心和巧妙的谈判艺术和顽强的斗争精神,终于战胜了狡诈、蛮横的俄国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驻华公使布策、外交部高级顾问等对手,达到了既定目标。 艰苦朴素,廉洁克己。于成龙,康熙帝誉之为“天下第一廉吏”,本书《名王名臣》中有详细介绍。汤斌(1627-1687)是康熙年间另一廉臣。他位至内阁学士,每日以豆腐和蔬菜为食。死时只有8两银子,同僚凑了20两才把他埋葬。在整个清代,廉洁臣子是凤毛麟角,少得很。 为民治水,大禹再世。清初,黄河多次水灾,顺治朝朱之锡受命治水十年。总督朱昌祚说他“治河十载,绸缪旱潦,则尽瘁昕(昕,xīn,太阳升起时)宵;疏浚堤渠,则驰驱南北。受事之初,河库储银十余万,频年撙节(撙节,节约),见今财库四十六万有奇。及至积劳撄疾,以河事孔亟,不敢请告,北往临清,南至邳、宿,夙病日增,遂以不起。”他的前任杨方兴和后来的治水名臣靳辅也无不如此。 临危不惧,气壮山河。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镇海,两江总督裕谦率4000人防守,他登城督战,誓与镇海共存亡。镇海失陷,他悲愤投水殉难。 直言不讳,不顾安危。嘉庆初年编修洪亮吉在《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中直陈朝政得失。启中有“视朝太晏”、“小人荧惑”之语,嘉庆帝读后大怒,遣送伊犁。他对自己的遭遇全不在乎,做诗“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光绪年间御史安维峻更是一位不怕死的直谏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二,他上疏劾李鸿章跋扈,还责备慈禧太后:“皇太后既归政皇上矣,若仍事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乎?”结果是革职。这样的结果乃至比这更惨的后果,安维峻不可能事先不知道。 生活特殊,常人难想。清朝一些官员醉生梦死,生活方式非一般人能想得出来。乾隆时担任过甘肃布政使和浙江巡抚的王亶望,喜欢吃驴肉丝,让养驴的在驴身上割下最肥的一块来做。被割肉的地方流血,就用烧红的烙铁在流血的地方烙一下,以此止血。这时,驴总要惨叫一声。道光时的南河督设宴,有里脊肉一道菜。这菜的做法是先鞭打猪,待猪奔跑到要死时,从背上割下一块肉。这块肉因为奔跑时精华集中此处,故美味无比。做这样的一道菜要杀50多头猪。 封豕长蛇,贪婪无比。贪赃枉法是清朝官员的通病,有的数额特别巨大。乾隆朝和珅,贪赃枉法,抄没的家产达8亿两。国泰是山东巡抚,附和和珅,行贿受贿,州县仓库亏空200多万。王亶望在担任甘肃布政使期间,与总督勒尔锦改“监粮”为输粮,又捏灾冒赈,侵吞国家钱粮。任浙江巡抚时,被抄出的家产逾百万。嘉庆十三年,山阳县县令王伸汉冒开饥民户数领取救济款25000两,杀害查赈的江苏知县李毓昌。道光时的南督,住江苏清江浦。每年修河费五六万两银,大小官吏侵吞十分之九。两广总督李鸿宾每月从外国走私鸦片的贩子处收贿银36000。光绪时,李鸿章与俄国签订辽东半岛租借条约,一次性获取沙俄财政大臣威特贿金50万卢布。(曹贵民《晚清衰败的原因与教训》) 狡诈无比,诡计多端。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挥师北上,直抵南京城下,收复附近4府、3州、24县。两江总督郎廷佐假降,但要求宽限30日,郑成功听信其言,放弃进攻,坐待受降。清将梁化凤穴地而出,以500骑兵突袭郑成功前锋营,次日城内尽出攻击,郑成功大败,北伐失败,仓皇退回厦门。 淫乱无度,残忍无比。《啸亭杂录·权贵之淫虐》:“乾隆中,某驸马家巨富,尝淫其婢,不从。命裸置雪中僵死。其家挞死女婢无算,皆自墙穴弃尸出。” 卖国投降,不顾廉耻。鸦片战争中,琦善擅自答应义律提出的割让香港给英国并签订含有该项内容的草约。战后,耆英与伊里布担任全权代表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谈判,全部接受对方提出的条件,签订《南京条约》。 贪生怕死,遇敌即逃。鸦片战争中,在英军进攻面前,浙江总督步云逃跑,两江总督牛鉴逃跑。广西巡抚徐延旭在中法战争中负责北宁军事,驻军谅山,但当法军进攻北宁时,他仓皇逃往龙州。 奉承巴结,设法上爬。军机大臣傅恒,是孝贤纯皇后弟,为乾隆帝倚为重臣。很多官员都想巴结他。傅恒兄长广成去世。傅恒正在热河陪伴乾隆,请假回京治丧。他没到之前,很少有官员去吊唁,而当傅恒到的那天,官员便蜂拥而至,素车白马。一向与广成没有瓜葛的也去了,并故意找机会与傅恒讲话。 顽固守旧,反对改革。晚清时期,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指导下,奕、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以“求强”、“求富”。但以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李鸿藻为首的清流派把洋务派斥为“名教罪人”。 人往往有多种经历,表现有多方面。前面提到的王亶望,他不仅贪婪,而且好色,生活糜烂。他有个宠妾叫卿怜。他让人做了一条四脚裤,上绣“鸳鸯裤”三字,与卿怜同穿。乾隆帝生气地说:“公卿宣淫,以至于此!”清末袁世凯一生,更是五毒俱全。他反对人民群众运动,倒退反动,两面三刀,卖友求荣,投机钻营,窃取革命果实。再拿清末三大“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来说,他们处于同一时代,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但也有搞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功绩,左宗棠还有收复新疆的大功。 人与人相比,往往有相同方面,也有不同方面。就镇压太平天国的作用而言,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就洋务运动功绩而言,则是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但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捍卫国家尊严方面,曾国藩、李鸿章与左宗棠比是望尘莫及的。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很多观点与曾国藩雷同,但左宗棠与李鸿章观点就有很多差别。(董蔡时《左宗棠评传》66667页)他们在“海防”和“塞防”问题上,在中法战争中就有矛盾,左宗棠对于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的崇洋媚外行径也有过非议。三人禀性也不同:曾国藩长于“谋”,李鸿章长于“才”,左宗棠则长于“气(正气)”。吴三桂与李成栋有相似之处,都是明朝臣子,都降清,镇压清初的抗清斗争十分卖力,但也有很大的区别。两人后来都反清,但李成栋是反正,而吴三桂是叛乱。 上面我们以概括的语言说了一些清代官员形形色色的表现,下面我们再引一些具体例子和故事做进一步的补充。巡抚朱国治 前面说平定三藩一事时曾提到云南巡抚朱国治因不从吴三桂反被杀。我们不妨再看看他的过去。 朱国治(?-1673)是汉军正黄旗人。顺治四年(1647)由拔贡知北京附近的固安县。十七年升江宁巡抚。上年郑成功北伐为粱化凤所破,十六年十月,郑成功还至厦门。十七年九月初六,他给朝廷上疏,提出以守为战的策略。他分析清军与郑成功军各自长短:清军长于弓马和陆战,郑军长于战船海战。他建议海口多设烽堠炮台,使郑军势困援绝,众心必变,乘间攻之,一定得胜。十八年,就是这个巡抚连续制造了两桩大案——哭庙案与奏销案。前一案包庇贪官,压制人民,后一案是维护朝廷催促钱粮,打击缙绅。 顺治十七年,江苏吴县县令任维初盗卖仓粮。第二年正月初七顺治帝去世。二月初一,丧报江南,地方官设堂哭灵。过了两天,对任维初痛恨的百多名诸生(一说18人)到孔庙哭灵,发泄对任维初的怨恨,将任告到府衙,向朱国治呈投了诉状。审理时,任维初交代他初到吴县,因为上司索求馈赠,没有钱,只好做这样事。朱国治听后大惊。他不仅没有惩治任维初,反而诬陷诸生,向朝廷报告说:“‘县令催征招尤,劣生纠党肆横’,震惊先帝之灵,妄图抗粮谋反。”朝廷立即派员调查,朱国治大造声势。七月朝廷下令,将倪国宝、顾伟业、金圣叹等18人处斩,其中还有8人的妻子、家产入官。朱国治亲临刑场监斩。 奏销案与哭庙案几乎在同一时期发生。奏销的意思是将征收的钱粮报部。奏销案就是一个与征收钱粮有关的案子。 明代以来,江南役赋比其他省重得多,其中又以苏州、松江为最。因为役赋重而完不成的人很多很多。 顺治帝去世后,康熙帝即位,以索尼、鳌拜等4人辅政。辅政令吏、刑二部让各级官吏催征积欠、钱粮。接到命令后朱国治立即行动,到无锡、嘉定一带催交。六月,朱国治上疏,造册向户部报告苏州、常州、镇江、松江4府与溧县一县欠交钱粮的13517位文武绅士,还有衙役254名,诬称他们“抗粮”。吏部作出严厉的惩罚规定。根据规定,在籍绅衿,不论官职,或黜革,或降职。有些人还遭鞭打。有3000人被械送刑部议处,第二年五月才送回。翰林院编修探花叶名霭因为欠钱一文,都被革去编修之职。于是有民谣说:“探花不值一文钱。”“苛政猛于虎”,这话再次得到了证实。 康熙十年,朱国治调云南巡抚。很可能是康熙觉得朱国治对清朝太忠诚了,于是派他去监督吴三桂。 从朱国治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他对清王朝是忠实走狗,对人民却猛过恶狼。双料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