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恩威并用 所谓恩威并用就是镇压少数民族的割据和反叛,而以恩德拉拢其上层。平定噶尔丹的叛乱,平定策妄阿拉布叛乱,平定西藏珠尔墨特叛乱等为施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爵,给予丰厚俸禄,娶蒙古贵族女儿为妃子,让他们到北京或避暑山庄觐见皇帝都是施恩笼络。 ----------------------------------------------------- 注释: ①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1979年12月31日 ②伯克是维吾尔族官名。伯克原来世袭,平定大小和卓后改为任命。 ③《清史稿·职官》 ④4大喇嘛教首领指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章嘉呼图克图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也称土司改流,指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永久世袭的土官改为随时任免的流官。这是雍正四年(1726)开始实行的加强对西南边疆统治的一项政治措施。 西南少数民族多,元代以来实行土司制度。元代在这些地方设了安抚司、宣抚司、宣慰司,用当地的酋长为官吏,称土司或土官。文官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武官有宣慰使、安抚使、招讨使等。少数民族人民由土司管理。这种管理办法在当时还是恰当的。明朝因袭了这种制度,并制定了一套贡赋、征调、驻防和承袭制度。清朝初年还是这个制度。这种制度落后性日益显著。在土司统治下,土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广西土司岑宣栋允许土民读书,但不允许他们参加科举考试,担心他们考取后脱离他的统治。土司统治,赋役无名,刑杀任意。土司为儿子娶亲,土民三年不得婚姻。一年之中向土民小摊派四次,三年又一大摊派。土司取之土民的钱粮超过田赋百倍。土司之间经常互相攻伐,给土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土司制度易于导致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雍正三年鄂尔泰由广西巡抚调云南以巡抚治总督事。到任后他发现贵州种家苗已为乱20年。四年春他上书雍正帝:一、云贵问题没有什么比得上苗族问题急迫,安民必先制夷,制夷必改土归流。二、列举东川、乌蒙、以步当车的清末云南邮政局邮差镇雄3大土司的罪恶并建议四川的东川、乌蒙、镇雄三大土府划归云南。三、澜沧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内宜流不宜土。四、提出改流做法:“计禽为上,兵剿次之;令其自首为上,勒献次之”五、剿夷要练兵选将。 鄂尔泰的意见得到雍正的同意后,四年五月鄂尔泰就派兵攻破种家苗36寨,迫使21寨投降,安抚苗民500多户,人口2000多人,计擒贵州镇远土知府、霑益土知州,者乐甸土司乞求免死,种家苗全部平定,得到雍正帝的赞扬。四年十月,鄂尔泰实授云贵总督。四川乌蒙土司禄万钟和镇雄土司庆侯为乱,鄂尔泰令总兵刘起元讨平,五年,禄万钟投降,要求改土归流。五年二月,云南镇沅土目刁如珍杀害流官,焚烧房屋,鄂尔泰派兵讨平并抓获刁如珍。广西泗城土知府岑映宸放纵土兵抢掠,鄂尔泰同样派兵讨平。十一月,鄂尔泰招降贵州长寨后路苗184寨,编户口,定额赋。六年,鄂尔泰总督权限进一步扩大到广西。鄂尔泰派兵擒获东川法戛土目(土目,土司所属员司的称号)禄天佑与则补土目禄世豪,惩办了米贴土目程永孝。程永孝妻子发动叛乱,鄂尔泰派总兵张耀祖讨平。八年六月,由于刘起元移镇乌蒙后“恣为贪暴”,禄鼎坤发动叛乱,攻陷乌蒙,与族人杀了刘起元,江外凉山、下方、阿驴,江内巧家营、者家海诸寨及东川禄氏等地土司头目起来响应。鄂尔泰调集万余人分3路镇压:总兵魏翥国攻东川,哈元生攻威宁,参将韩勋攻镇雄。破苗寨,杀苗兵,十分惨烈:“勋与苗兵遇于莫都,战一昼夜,破寨四,杀数百人;进攻奎乡,战三日,杀二千余。”鄂尔泰令张耀祖统率诸军分道穷搜,将抓获的人刮肠破肚,挂在悬崖树梢,使人见了胆战心寒。叛乱镇压下去后,鄂尔泰在云贵边界建庚戌桥(庚戌指庚戌年,即雍正八年),以纪其功。在大军威慑下,云南永昌边外孟连土司主动表示愿意纳税,鹤庆边外子主动表示愿意进贡。 由于清将欺负苗民,雍正十三年贵州清江、台拱地区又掀起一场反清斗争,攻陷凯里。清朝先是派刑部尚书张昭前去镇压,由于他反对改土归流,又不懂军事,旷日无功。后来又派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去镇压,张广泗熟悉苗地情形,大肆杀戮,终于把他们镇压了下去,改土归流得以继续进行。 从四年到十三年,改土归流在云南和贵州、广西、四川大规模地进行。云贵地区重要是用武力推动改土归流,而其他地区主要是采取招抚方式。推动改流土司共60多个。北京政变 北京政变又称祺祥政变或辛酉政变,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发动的扫除以肃顺为代表的排外派,夺取最高权力的政变。这次政变确立了慈禧太后在晚清47年的统治。这次政变称北京政变是以政变发生的地点命名,称祺祥政变或辛酉政变是根据时间命名:祺祥是年号,辛酉是干支纪年,指1861年。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一日,咸丰帝临终时诏立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御前大臣景寿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人为参赞政务王大臣。同时咸丰赐予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一枚“御赏”图章,给皇太子一枚“同道堂”图章。诏谕由八大臣拟定,盖上两枚图章才有效。咸丰帝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搞权力平衡。 八大臣以载垣、端华、肃顺为首,俗称肃顺集团。这是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他们有革弊振衰,重整朝纲之志,对外取排斥态度。肃顺素来厌恶叶赫那拉氏,曾求咸丰帝效汉朝“钩弋故事”除掉她。 十二日,咸丰卒于热河行宫,31岁。载淳继位,改次年为祺祥元年,尊皇太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九月一日,大学士桂良和协办大学士肃顺等奏请为钮祜禄氏和叶赫那拉氏分别奉以“慈安”、“慈禧”的徽号。 慈禧太后是个权欲极为强烈的人,要垂帘听政,但八大臣甚至连奏章都不愿呈览给她们过目。慈禧太后决定除掉八大臣。 八月一日,奕抵热河行在,慈禧太后与奕密谋政变,镇压八大臣。慈禧太后担心列强干涉,奕保证不会,相反会支持。 八月十日,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上疏,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并建议在亲王和大臣中各简派一二人辅佐。十一日皇太后召见八大臣,命照奏请执行,载垣等抗言,并由焦祐瀛拟旨,说本朝无太后垂帘先例,在亲王和大臣中各简派一二人辅佐也没必要。两宫太后将董折与八大臣拟旨留下不发。两时许,太后又召见八大臣,肃顺等八人激烈反对,说他们是参赞政务王大臣,不能听太后之命。八人声音很大,两太后气得手都发抖,幼帝吓得哭了,尿湿了裤子。 十二日,肃顺等八人开始怠工,两宫皇太后将董折与八大臣拟旨一并由内阁发下来,他们才言笑如初。慈禧太后妹夫醇郡王奕看见他们那样,很是愤怒。接着载垣、端华、肃顺八大臣又错误地以撂挑子来威胁两太后,九月初四,两太后顺水推舟罢了他们一些职务。例如免了载垣銮仪卫,免了肃顺管理理藩院并向导处事务。 九月二十三日,咸丰灵柩自热河启运北京。诡计多端的慈禧太后分离八大臣,安排肃顺护送笨重的灵柩走大路,两宫皇后与小皇帝走小路,随以其他7位参赞大臣。慈禧太后等人于九月二十九日到达北京,比灵柩早四天到达。灵柩十月三日才到北京。 九月二十八日,兵部侍郎胜保上《奏请皇太后亲理大政并简近支亲王辅政折》。三十日两宫太后召见奕等人,哭诉肃顺等行为,管理户部事务的周祖培建议给他们重治其罪。同日,内阁颁布奕早就拟好的一份上谕。内容是: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肃顺、端华、载垣不尽心和议,只知道诱惑英国使臣;二、和议后,京师已经平静,咸丰帝想回銮,但受到他们阻挠,损害了他的身体以至死去;三、王大臣阻挠从亲王和大臣中简派辅佐人员,已丧失人臣之礼;四、载坦等专擅;五、决定把八大臣逐出军机;六、分别轻重,处置八大臣。 九月三十日,政变发生。奕宣读诏书,令侍卫将载垣、端华拿下,囚禁宗人府,肃顺随灵柩刚到密云,醇郡王奕深夜破门而入,将正拥着两个妾睡觉的肃顺逮捕送到宗人府。十月六日,肃顺斩立决,载垣、端华赐自尽。 十月一日诏授奕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又补授为宗人府宗令。十月五日,诏命以明年为同治元年。 十一月初一,紫禁城养心殿举行垂帘大典。从此,慈禧太后取得国家最高权力。成者为王败者寇,肃顺、端华、载垣自此被清朝统治者贬为“三凶”。晚清的三次革新 从咸丰到宣统朝这半个世纪,皇权、吏治愈益腐败,军事落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国内反清斗争此起彼伏,列强侵略频频,清朝统治岌岌可危。为了挽救其灭亡的命运,清朝先后进行了三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革新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新政。三次革新虽然都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四个方面,但重点是不同的。洋务运动主要是经济方面的革新,戊戌变法主要是政治领域里的革新,而新政则涉及各方面。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十九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以新式武器装备陆和海军的运动。 当时把跟国外打交道称作洋务,这次改革引进外国文化和人才,故称洋务运动。 六十年代初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处在蓬勃发展之际。清政府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官僚如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觉得要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外侮以求长治久安,必须求强、求富。而要求强、求富,就必须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洋务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传入中国的早期木制自行车洋务运动有如下几方面: 一、军事工业。军事工业是洋务运动的重点。如曾国藩于咸丰十一年(1861)创建了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于同治四年(1865)创建了江南机器制造局和金陵机器局,左宗棠于同治五年(1866)创建马尾船政局,张之洞于光绪十四年创建了湖北枪炮厂等。 二、民用企业。兴办军事工业求强,兴办民用企业求富。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有李鸿章于同治十一年兴办的轮船招商局、光绪三年(1877)创办的唐山煤矿、光绪六年(1880)创建的天津电报局,左宗棠于光绪四年(1878)创建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张之洞在光绪十六年(1890)创办的湖北织布局和汉阳制铁局。 三、兴办外语学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同治元年(1862)奕创立同文馆,招收八旗儿童学习英、法、俄文。接着李鸿章、左宗棠办起外语和科技学校。此外,洋务派还选拔学生留学,组织人力翻译外文科技书籍。 四、办海军。光绪年间,建起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全是官办,资金来自海关关税、军饷和厘金。用作海军军费的相当一部分为皇室和各级官吏所鲸吞。为慈禧太后建造的颐和园,自开工就每年从海军军费中挪用,一共用了数百万两。民用企业则是“官督商办”,由官僚控制,吸收私人投资。 军事企业几乎都聘用了外国人帮忙,如金陵机器局聘请了英国人马格里任技师,福州船政局聘用了法国人日意格为正监,德克为副监。 洋务运动经过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就失败了。中法战争中法国侵略者轰毁了马尾造船厂,甲午之战,日本侵略者使北洋海军全部覆没,洋务派的坚船利炮的希望化为泡影。尽管如此,洋务运动还是有意义的。首先它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工业,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开了头。第二,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人初次见到机器大生产,开了眼界,促使他们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此外还加强了国防力量,促进了近代教育的萌芽。第三,洋务运动期间由于对外交往的需要,清朝政治制度也发生了进步的变化,即进行了官制和教育改革,产生了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总税务司等。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发起的并得到光绪帝支持的改良主义政治运动。这一年是干支纪年的戊戌年,这场运动便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使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挽救危亡必须变法,成为朝野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戊戌变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感到中国不学西方就难以图存的广东南海知识分子康有为于光绪十四年(1888)在应顺天乡试时就提出了变法主张。二十一年(1895)他到北京应会试期间,听到日本逼签《马关条约》消息,联合18省举人于四月七日“公车上书”,将给光绪皇帝的万言书交给都察院。 康有为上书不久中了进士,拜候补工部主事。上任后他又两次上书光绪帝。光绪帝读到他后一次上书,十分赞赏并让人抄送慈禧太后、军机处和各省督抚。二十三年十二月与翌年正月,康有为又两次上书,清末上海南京路上刚刚开通的有轨电车提出了具体的变法措施并批驳了反对派李鸿章和荣禄等人的“诘问”。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日,接受变法主张的光绪帝下诏变法。 从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六日103天里,光绪帝下了几十道命令,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几方面的变革。 政治方面:改革机构,裁减政府人员,革新吏治,广开言路,言论、出版自由。 经济方面:奖励工商业,设立国家银行,修铁路,办邮电。 军事上:淘汰冗兵,训练海军、陆军,改用洋枪洋炮。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派留学生,设京师大学堂,各地设中小学,提倡西学,奖励发明创造和科技工作。 以上改革归纳起来就是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自强、求富。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由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帝党共同努力的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革新还没发生多少实际上的效力就被后党破坏了。变法开始时,慈禧太后没有说什么,但当她发现改革触及她的权力时,就迅速采取一系列手段加以破坏:将革新最重要人物——帝师翁同龢革职;控制京畿的军权,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任命刑部尚书崇礼署步军统领;令任命为二品以上的大臣必须到她面前谢恩;最后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搜捕维新派,结果康有为亡命香港,梁启超逃到日本,谭嗣同拒绝出走日本的劝告,与杨锐、刘光弟、林旭、康广仁、杨深秀被处斩。新政措施除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取消。 戊戌变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发起政治运动的一次演习,虽然失败了,但它在经济领域开展近代化的企图具有创新意义,使爱国救亡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新政 新政是晚清的第三次革新。 这次革新起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太后西逃之时。这时候,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面临危机。为了挽救灭亡的命运,光绪二十六年(1901)十二月十日,慈禧太后于西安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预约变法”上谕,要求上至军机大臣,下至各省督抚提出革新意见。三月三日,设立督办政务处作新政实施机构。从此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清末革新。 清末革新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三日设督办政务处,接着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撤销一些闲散机构(如詹事府、通政司、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此外还变革法制,仿行宪政。 经济方面:设商部,订立“奖励工商章程”。 军事方面:裁绿营,练新军。 文化教育方面:废科举,设学校,派学生留学。 风俗习惯方面:废除满汉通婚禁令,禁鸦片,禁妇女缠足。 这次变法与戊戌变法在内容上差不多,但实实在在,成就最大,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新气象。慈禧太后搞新政的目的是挽救封建王朝的灭亡,但事与愿违:新教育和留学培养了大批革命党人,假立宪促进了革命高潮,奖励工商和厂矿开设扩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练新军练出了大批清王朝的掘墓人。宪政改革 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1905-1911)清政府进行了一次宪政改革,最后以失败告终。 所谓立宪改革就是将原来的专制君主国家形式改为议会君主体制,“按立宪国官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峙,各有专属,相辅而行。”国家制定宪法,实行议会制度。 为什么清政府要搞宪政改革呢? 庚子事件(即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发生后,慈禧太后“深念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是造成该事件的原因。她觉得不能按照原来的统治方式继续下去。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十日,在西安她就发布了变法改革的谕旨。 十九世纪后半叶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内阁制,制定宪法,国家很快强盛起来,继甲午战争打败中国后又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打败了专制的俄国。这个事实激起了中国资产阶级立宪念头。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出使日本大臣杨枢就建议实行君主立宪。江苏名士张謇写信给袁世凯,以日俄之胜负为例子,宣传宪政改革好处。后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魏光焘、云贵总督丁振铎、署两广总督岑春煊、驻法公使孙宝琦、直隶总督袁世凯等也都奏请立宪。慈禧太后终于接受了立宪的建议。但她也有将计就计,借立宪之名来实施加强中央集权之实的意图。 当年六月十四日清廷派载泽、徐世昌、绍英、戴鸿慈、端方五大臣分赴欧美日本“考察政治”。革命党人吴樾为揭穿清廷的骗局,乃于八月二十六日在正阳门火车站谋炸五大臣,炸伤载泽、绍英,清廷以李盛铎、尚其亨替代载泽、绍英两人。 第二年考察了10多个国家的宪政的五大臣回国后即请求清廷实行宪政,极言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等好处,并提出首先要改革官制。御前会议决定:1.十年以后施行宪政(1908年因国会请愿才改为以9年为期);2.大体效法日本;3.废现行督抚,新设督抚相当日本府县知事;中央政府组织略与日本现制相等。 要削减督抚权力,袁世凯第一个不愿意。议论到中央官制,又涉及到一些人的利益,于是朝廷出了个“五不议”:军机处不议,内务府不议,八旗不议,翰林院不议,太监事不议。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颁诏“预备仿行宪政”。 宪政改革从此搞了四项: 首先是改革官制。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宣布中央官制:“军机处为行政总汇……毋庸编改内阁……各部尚书亦为内阁政务大臣”。厘定十一部:外务部、吏部、学部、民政部(巡警部并入)、度支部(户部改用此名,财政处、税务处并入)、农工商部(商部并入)、陆军部(兵部改用此名,练兵处、太仆寺并入)、法部(刑部改用此名)、礼部(太常、光禄、鸿胪3寺并入)邮传部、理藩部。各部均设尚书一员,侍郎二员,各部尚书军充政务大臣。这次厘定官制之前,二十七年总理衙门已改为外务部,二十八年撤销詹事府、通政使司,三十年,增设商部、巡警部和学部。 军机处、内阁和各部主管官员: 军机大臣:奕劻、瞿鸿、世续。 外务部管部大臣奕劻,尚书瞿鸿,礼部尚书溥良,度支部尚书溥,吏部尚书鹿传霖,陆军部尚书铁良,学部尚书荣庆,民政部尚书徐世昌,法部尚书戴鸿慈,邮传部尚书张百熙,理藩部尚书寿耆。 中央的官制改革只换了一些名称,总的是维护皇权,政务大臣汉人只占1/3,以责任内阁为中心的官制改革根本没实现,引起了社会特别是立宪派的强烈不满。 清政府又对地方官制进行了改革。省设提学、提法、交涉三司及巡警、劝业道,没有学政的省份增设学政。提学使司主管教育,提法使司管司法行政,交涉使司管理公众交涉,巡警道管巡警、户籍、卫生事务,劝业道管农工商和交通。 东三省改行省。撤销原东北地区的将军、都统、副都统,设东三省总督与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 第二、中央设资政院,各省设谘议局。三十三年八月十三日诏设中央资政院,同年九月谕设立各省成立民意机构谘议局,实际上是宣统元年成立。资政院和谘议局是议院正式成立前的预备机构。资政院“博采群言”,养心殿垂帘听政处为中央民意机构,有总裁、副总裁、秘书长和1、2、3等秘书。议员3百人,恰好25人钦定,其余来自各省。负责议定国家每年收支预算、决算、税法、公债、法规制定、弹劾大臣和奉旨交付讨论之事。谘议局有权议定本省行政兴革事件、预算、决算、税法等,供督抚采纳。宣统二年九月,资政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常年会,会议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并有中外记者旁听,对传统的专制体制以极大的冲击。各省的谘议局具有地方议会性质,激起了地方立宪派的热情,促进了立宪运动的高涨。 第三是法制改革。法制改革是宪政改革的基石。清末法制改革,一是建立新的法律制度,二是建立新的法律体系,封建法制解体,近代法制确立。 第四是成立“责任内阁”。宣统三年(1911)四月十日,清政府在立宪派的催促下,被迫提前4年成立“责任内阁”;原来的内阁、军机处、吏部等实际是一个“皇族内阁”。国务大臣13人:奕劻为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传、理藩院等部大臣分别由梁敦彦、善耆、载泽、唐景崇、荫昌、载洵、绍昌、溥伦、盛宣怀、寿耆担任,他们也是国务大臣。13名国务大臣中,满贵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 宪政改革期间,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策动了三次请愿。第一次是宣统元年十二月,要求速开国会,第二次是宣统二年五月,也是要求速开国会,第三次是当年九月,不仅要求速开国会,还要求组织责任内阁。朝廷对第一、二次要求的回答是国民意识不一致,要九年预备,国民教育普及了才开。第三次请愿,参加代表多,奉天、四川学生声援,16省督抚联名要求组织内阁,明年开国会,声势浩大,朝廷为之震慑,乃表示将九年预备立宪改为六年。1913年开设议院,官职重新厘定,预行组织内阁,编订宪法。 这个“责任内阁”违背立宪原则,“预备立宪”成为骗局,引起强烈的义愤,“是时举国骚然,朝野上下,不啻加离心力百倍。”立宪派要求另组内阁,遭到拒绝。这个集权皇族的“责任内阁”激化了民族矛盾,导致了清末宪政改革失败。清末宪政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了人心,推翻封建专制清王朝成为人民的共同心愿。清王朝垮台的日子就要到了!清王朝军事简史 《清史稿·兵制》说:“有清以武功定天下。”清王朝的建立靠的是战争和武力,维持清朝统治靠的主要也是战争和武力,然而它的衰落也与武器落后,军队战斗力丧失、屡战屡败有很大关系。 武力凭借的是军队和武器。努尔哈赤开始起兵讨伐仇人尼堪外兰时“兵百人,甲十三副”。然而他重视发展武装,一年之后就发展到了500人,万历四十三年建立起一支数万人的八旗军队,皇太极时扩军,建立起汉军八旗(33000人)和蒙古八旗(22000人)。入关后又相继建立了绿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和新军,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地方兵,如蒙兵、僧俗兵、藏兵、甘兵、贵州夷兵、山西、陕西边外的番兵、各省的乡兵等等。武器由关外时期的弓箭、刀矛、马匹发展到中期火器为主(60%)到晚清时期的洋枪洋炮。 《崇祯皇帝自缢图》17世纪法国绘画以骑兵为主的八旗兵是关外时期为努尔哈赤所创的经制兵,是一支劲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依靠八旗兵统一了女真,在东北建立了与明朝对立的后金割据政权。关外时期,八旗是支劲旅,战功赫赫。万历二十一年(1593)海西4部与科尔沁等5部九国之师攻打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率八旗攻其前军而败其余部,很快就打垮了九国之师的进攻。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率八旗进攻抚顺,掠人畜30万。天命四年萨尔浒一仗,八旗以6万兵力粉碎了明朝9万人马4路进攻,使明军永远失去了进攻后金的力量。六年努尔哈赤率八旗发动辽沈之役,夺取了明在东北的重镇沈阳和辽阳。皇太极即位后,指挥八旗两次入侵朝鲜使之臣服,三次出征统一漠南蒙古,五次入塞,掳掠大批人畜和金银财宝。崇德五年(1640),八旗在锦州、松山大败明军13万,消灭了明朝在东北的主力,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尽为清朝所有。 吴三桂降清,山海关一战,八旗入关,使清廷定鼎燕京。八旗与新组建的另一支经制兵——绿营兵合力,南征北战,镇压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南明政权以及地主阶级的抗清力量,平定三藩,统一台湾,雅克萨驱逐俄罗斯侵略军,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反击廓尔喀入侵,镇压白莲教起义和天理教起义,镇压张格尔叛乱。通过这些战争,清朝有效地征服了中原,统一了边疆,迎来了康乾盛世,维持了清朝的统治。 但是从平定三藩开始,养尊处优的八旗兵战斗力开始下降。平定三藩时图海、赖塔、穆占这些八旗将领还敢打敢拼,战绩突出,而勒尔锦、尚善、喇布则畏敌如虎。喇布名为扬威大将军,统兵数万,竟多次败于仅有4000兵的敌将高大节。顺承郡王勒尔锦驻防荆州不敢过江,他把南怀仁所铸大炮掩埋起来首先退却。满洲亲王、贝勒以下在三藩面前畏怯不前的,有近20人在康熙十九年后被查办。勒尔锦革去郡王,贝乐尚普任安远靖寇大将军,主持岳州军务,日久无功,免去贝勒。平定三藩主要依靠绿营。绿营当时有40万投入战斗,在关键时刻是他们起作用。“云贵多山地,绿营步兵居前,旗兵继之,所向皆捷。”雍正九年(1731),三等公、领侍卫大臣傅尔丹率军3万,其中八旗兵为主,从科布多进攻准噶尔,听信准部伪降将,中伏于和通泊,3万兵马几乎全部覆没。八旗建军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就是这次。乾隆帝整顿八旗,拔擢能臣勇将,战斗力有所提高。在两征金川、两征准部、平定回疆、两征廓尔喀的作战中,以八旗为主体的清军再次发挥了作用,最终取得了胜利。 嘉庆元年,川楚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八旗不是对手,旧日平定三藩时、准部、大小金川以及统一台湾时绿营还是发挥大作用的。但由于待遇低,训练废弛,这时也不行了。四川合州知县龚景翰主张募集乡勇。最后依靠乡兵,才将起义平定下去。与白莲教交战时,是乡兵冲锋在前,绿营跟在乡兵后面,八旗军又在绿营后面。于是平定白莲教起义,竟用了九年的时间。 道光时八旗进一步腐败,已经不成兵了。道光十五年,鸿胪寺卿黄爵滋揭露京城八旗兵的情况说:“近见有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博。问起名色,则皆为巡城披甲,而实未曾当班,不过雇人领替,点缀了事。”康熙御制“威远将军”炮八旗、绿营没了士气,战斗武器比起西方来那就更落后。19世纪初,英国陆军广泛使用来复枪,有加农炮、榴弹炮,海军有长达百多英尺长配备数十门火炮的战舰。而清军长期使用冷武器,讲究骑射本领,不重视火器的发展与制造。即使有,也是低级的。枪只有鸟枪、滑膛火绳枪,火炮粗糙而不准,舰船短小,质量差,不堪使用。道光十五年(1835)广东水师新制大炮40门,试射时竟有10门炸裂。清军的武器不仅落后而且旧,山海关这样的军事重地,几门大炮还是明朝的遗物。这样的军队,这样的武器,可以设想能打得赢什么仗? 道光二十年后的战争呈现规模大,次数多的特点。外国挑起的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有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新疆之战,中日甲午之战,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一共6次,太平天国起义则是最大的农民起义。清军抵御侵略战争,除新疆之战取得胜利外,其他都失败了;镇压太平天国,清军开始遭受重大损失后,依靠湘军,勾结列强才取得胜利。大臣张之洞对清军的能力用一句话作了概括:“讨内匪则可,御外侮则不能”。 晚清多次抵御侵略战争失败,不仅暴露了经制兵的腐朽和武器的落后,充分暴露了制度和皇权的腐朽以及统治者的昏庸和无能。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固然与琦善妥协投降和奕经、奕山、杨芳的无能有关,更与道光帝虚骄和立场动摇有关,中法战争不败而败完全是由于李鸿章的妥协投降政策。 在反侵略的战争中,清军出现了叶志超、方伯谦、潘鼎新那样的贪生怕死、怯弱逃跑的懦夫,但也出现了像左宗棠、冯子材为代表的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将领,尤其是裕谦、关天培、左保贵、邓世昌英勇献身,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不屈和爱国主义精神。粉碎为英、俄支持的浩罕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胜利是左宗堂率领刘锦松的湘军和董福祥的甘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英勇斗争的结果。 太平天国起义初期,鉴于八旗兵和绿营兵丧失战斗力的表现,清朝被迫改变老规矩而任用汉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还在军制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把八旗、绿营搁一边,而利用团练湘军、淮军。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后,又组建防军、练军。为了抵御外族的需要还组建了海军和新军,武器也逐步近代化。防军、练军,不用刀矛弓箭,改用洋枪洋炮。体现在新军上的改革更大:装备近代化,兵役制度采用西方征兵制,单一兵种向合成兵种演变。军队的编制、装备、训练全部西化。 清王朝加强了海防要塞,大沽炮台重建,山海关、旅顺口、威海卫、烟台、大连、福建闵江口、广东珠江口、浙江的舟山、镇海都重修了炮台,屯兵驻守。 在抵御侵略的战争中,清朝的统治集团中经常出现对立派别。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有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琦善、穆彰阿为代表的投降派,最后是投降派在道光皇帝支持下占了上风,使清朝在这次战争中失败;收复新疆的战争有李鸿章为首的只顾海防,不顾塞防派和左宗棠为代表的既重视海防也重视塞防的一派,最后左宗棠的观点为清政府采纳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中日甲午战争中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避战求和派与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清王朝在战争中失败,但这不是战之罪,而是不善战之罪;八国联军进攻中国,慈禧太后为发泄个人私怨,贸然向八国联军宣战,光绪帝和地方督抚主和,最后清朝在战争中失败。 关外时期,努尔哈赤、皇太极从《水浒传》、《三国演义》学到不少军事理论。黄道周《博物典汇·四夷附奴酋》卷二十:努尔哈赤“好看三国、水浒,自谓有谋略”。皇太极还让达海翻译《三国演义》,颁发给将领学习。军事家有努尔哈赤、皇太极。 清代前朝的兵书主要有:《乾坤大略》,王余佑(1615-1684)作,阐述了如下军事思想:一、速战速决;二、选择正确的战略进攻方向;三、以决战为上。《回治平胜算全书》,年羹尧(1679-1726)编。阐述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一、重视军事训练;二、重视了解敌情;三、重视占领有利地形;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作战方法;《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1631-1692)著,这是一部军事地理书。此外还有《洴澼百金万》,惠麓酒民编;《将略要论》,刘连城编;《戊芨谈兵》,汪绂编;《兵迹》,魏禧(1624-1681)编。军事家有多尔衮、康熙、施琅、乾隆、傅恒等。 晚清军事著作主要有:《海国图志》,魏源(1794-1857)著,介绍各国历史、地理,谋划整军经武;《平海心筹》,林福祥(1814-1864)编,介绍“毒烟喷筒”等13种火器,还在战略方针上提出了战、守、和三策;《洋防说略》,徐稚荪著,阐述海防建设。此外有介绍西洋武备知识的著作,如《中西武备新书》、《兵学新书》,还有介绍西方军事训练的著作,如《训练操作详晰图说》、《战法学教科书》。军事家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等。清朝军制 清朝先后有8支武装力量: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和新军,兵制经历了传统军制(经制兵)到勇营制(湘军、淮军)再到传统军制(防军、练军)到近代军制(近代海军、新建陆军),装备由冷火器到火器的过程。下面逐一介绍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海军和新军的创建、性质、特征、建制、装备等情况。八旗兵 弯弓射箭的清朝士兵八旗兵是经制兵,为努尔哈赤所创,起自兵民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的八旗制度。旗是满洲军制名。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的基础上形成。牛录是女真在氏族、部落阶段出师、狩猎当中形成的组织形式。原来每牛录10人,万历二十九年扩为300人。万历二十九年设立四固山,固山就是旗。每旗含5甲喇,每甲喇为5牛录,分别使用黄、白、红、蓝4种旗子,因而是四旗。四十三年(1615)扩为八旗:在原来的黄、白、红、蓝4旗的基础上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的子侄充当。皇太极时期又扩为二十四旗,即加上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二十四旗中起核心作用的还是满洲八旗。八旗每旗指挥人员设都统(固山额真)1人,副都统(梅勒额真)2人,参领(甲喇额真)5人。牛录的统领是佐领(牛录额真),佐领居参领之下。二十四旗在习惯上还是称八旗。 八旗在开国时期有亲军营、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步兵营5个兵种,入关后又增加圆明园护军营、火器营、键锐营和神机营。 八旗制度是军事制度、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作为军事制度,八旗中每个1660岁的男子战时随时准备披挂上阵。所以八旗兵世代军籍,实行世兵制。 八旗兵入关后约20万人,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旗兵驻京城四周,保卫皇宫和京师,主力是骁骑营、步军营和护军营。驻防八旗分驻各省要冲地点。京营八旗与驻防八旗人数差不相当。 八旗兵擅长骑射,装备主要有战马、云梯、大刀、盔甲、弓箭、配刀、藤牌、鹿角、鸟枪、红衣大炮等。蒙、满八旗善骑射,平旷作战是他们所长;汉军八旗善火器,围城攻坚和水上作战是他们所长。绿营兵 绿营兵是入关后改编明降卒与招募汉人而成的地方军(但东3省不设绿营),为多尔衮所创。他考虑旗兵太少,不足以控制全国。因使用绿旗,故名绿营或绿旗兵。绿营也是经制兵。 绿营兵源,开始实行招募制,后来转向世兵制。 绿营除少数配合驻防八旗拱卫京师以外,绝大部分都驻扎在各地,维护地方安全。在京绿营统一由八旗步军统领,地方上的绿营由地方长官统领,因此绿营在地方上的最高军事长官是总督,没有总督之省则是巡抚。操练和征战由提督和总兵负责。 绿营分陆营和水师两个兵种,各有马兵、步兵、守兵3个等级。绿营总人数一般保持在60万人左右。绿营的驻军组织有标、协、营、汛4级。总兵以上的官员率领的绿营兵叫标兵。因此,标有督标(总督统辖)、巡标(巡抚统辖)、提标(提督统辖)、镇标(总兵统辖)、军标(成都将军统辖)、河标(河道总督统辖)和漕标(漕运总督管辖)。后3标与前1标(督标)相并列。标下是协,由副将统领。标兵是绿营的主力。协下是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为汛,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总督除管督标各营外,还管本区内巡标、提标、镇标诸标,而巡抚没有管辖提标、提标诸标权。 绿营以营建制。各标均以营为基本单位。营的统领是参将、游击、都司和守备,地位与州县官相当。 绿营兵多步兵,常用武器有刀、枪、矛、箭,还有鸟枪、铳枪和抬枪,也有大炮。待遇比八旗则差很多。 绿营始于顺治朝,名为60多万,但缺额六、七万。同光时屡裁,但与清朝相始终。湘军与淮军 湘军起于团练、乡勇,是咸丰朝由曾国藩创建的军阀武装,后来成为清朝正规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来在甲午战争中为日军摧毁。 曾国藩于咸丰二年受咸丰帝之命以罗泽南、王鑫团兵为基础组织地方武装——团练。开始叫湘勇,后来称湘军。他用明戚继光和嘉庆时浙江人傅鼐之法训练。三年春,曾国藩增募3000兵,并派罗泽南率兵赴南昌救受太平军围困的江忠源。鉴于太平军有强大水师,除陆师外曾国藩又在咸丰四年建立了水师,船240多艘,水勇5000人。 湘军实行募兵制,在选将、招募、教育、编制、训练、武器、饷源上与绿营不同。 选将、募勇原则和将士之间的关系:将有治军之才,不怕苦,不怕死,不汲汲于名利。士兵要朴实,并有全家担保。将士之间实行家长制:兵为将有,士兵服从营官,营官服从将领。将领服从曾国藩。 湘军陆师13营,每营500人。下设4哨,哨辖队,1哨有1至8队,1队10人。陆师共有5000余人。水师10营,每营开始440人,船21艘,后来500人,船30艘。1营30哨,每船1哨。水师5000人。马军1营,分5哨,每哨5棚,1营250人。 水陆师指挥员加上战斗员,再加上水手、丁役等,全军共17000人。攻打天京时总兵力达到12万人。 湘军装备:刀、矛、抬枪、劈山炮、小炮、鸟枪、船(长龙、舢板、快蟹)、马匹等。 教育、训练:用儒家思想教育,严格训练,虽酷暑寒冬不松懈。弁勇要求能跳上丈高之屋,跨过丈宽之沟,火球能掷20丈之遥。 湘军军饷自酬,实行高薪饷,比绿营多1倍有余。兵饷名义上是自筹,实际上一靠捐输,二靠各省督抚支援。 与绿营比,湘军有很多方面不同。绿营归兵部指挥,实行世兵制,湘军不归兵部,听从曾国藩一人,实行招募制,士兵选择严,质量好,训练艰苦。绿营吃国家粮,武器由国家提供;湘军的薪饷自筹,武器先进,刀矛与火器并重,水师装备洋炮。绿营腐朽,没有战斗力;湘军蛮横,敢拼。绿营饷薄额多,湘军饷厚额少。以普通士兵的薪金作一比较:魏源《圣武志》卷十一:“绿营兵饷之制,京师巡捕三营,马兵月给银二两,步兵一两,皆月米五斗。各省镇标,马兵月饷银二两,步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皆月支米三斗。”湘军勇丁4.2两。 淮军是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为镇压太平天国而于同治元年初在安庆组建的军阀武装。李鸿章招募3500人,曾国藩拨给3000人,共6500多人。同治四年发展到六、七万人。编制模仿湘军,不同的是淮军在装备方面优于湘军,洋枪洋炮多,并且采用洋操。 乡勇本来是正规军的辅助力量,有事征调,无事遣散,但湘军、淮军在咸同间是清朝用来镇压太平天国的惟一军队,充当了正规军的角色,这是清朝军事制度上的一大演变。防军与练军 为避免朝廷猜忌,当太平天国镇压下去后,曾国藩裁撤25000人,留万人守南京,15000人为皖南北之师。这余下的湘军与淮军都是勇营,他们留下来用于国防,称防军。 同治初年,各省督抚从绿营中挑选一部分人训练制兵称练军。照勇营办法训练,不用刀矛弓箭,换用洋枪洋炮,称练军。练军始于同治二年刘长佑编练直隶。再说早点则在咸丰十一年署步军统领文祥已经挑选八旗精锐在北京创立神机营,使用洋枪,开始了练军训练。同治五年到光绪九年,各省从绿营中也挑选优秀将士开始练军训练。防军和练军于是成为清朝的正规军。海军 清朝海军的建成是洋务运动的一个成果。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萌发建立海军的意图。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台湾,更加刺激清朝建立海军的计划,并开始行动。经过10年努力,建起了3支海军:北洋海军、南洋海军和粤洋海军。其中粤洋海军分福建海军和广东海军。北洋海军驻守大沽、旅顺、营口、烟台,南洋海军驻守江宁、吴淞、浙江,粤洋海军负责海口、台湾、厦门、琼州、廉州等福建和广东海面。 福建海军,在光绪十年前有各种舰船16艘,在中法之战中损失殆尽;南洋海军,在光绪十年前有大小舰船17艘,也遭受重大损失。广东海军在中法之战前有各种舰船25艘,但都比较小。得到比较充分发展的是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是海军的主体,到光绪十四年(1888),全军4000多人,有大小舰船25艘,其中巡洋舰7艘,铁甲舰2艘,蚊炮船6艘,练船3艘,运船1艘,鱼雷艇6艘。光绪十一年(1885)成立的海军衙门颁布了《北洋海军章程》,在旅顺、威海卫修了炮台,还有其他一些配套设施,形成完好的海军体系。 北洋海军的编制有二:一是船制,二是官制。船制:分右翼、左翼、中军、后军4队。中军、左翼、右翼各由3舰构成。后军由炮舰、鱼雷舰和练习舰各3艘以及运输船1艘构成。官制:李鸿章为总节制,下面提督1人,总兵2人,副将5人,参将4人,游击9人,都司27人,守备60人,千总65人,把总99人,除李鸿章以外一共272名官员。新军 新军是甲午战争后清朝采用新式装备,运用资本主义国家的练兵方法和军制建立起来的近代化陆军。 新军的开头是光绪二十年(1894)冬广西按察使胡燏棻按照德国的陆军建制、战术,使用洋枪洋炮训练“定武军”,共10营,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4750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袁世凯接手,并更名“新建陆军”,人数扩大到7000人,增加了步兵2000,马队250人。 新军建制一是分兵种(如上述),二是实行营制。全军分左右翼(相当于旅),下面有营、队(相当于连)、哨(相当于排)、棚(相当于班)。官制:总统1人(袁世凯摄),两翼各有翼长1人,统领1人,分统2人,营有统带官1人,帮统官1人,队有领官1人,哨有哨官1人,哨长2人。棚有正副头目各1。 新军机关有总部,下设参谋营务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稽查营务处等。 新军使用武器有奥国造5响曼利夏步枪,马枪,6响左轮手枪和格鲁森快炮。聘德国人伯罗德操练,德国人祁开芬为炮队教习,挪威人曼德为马队教习。 新军除袁世凯的陆军外,还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之洞在江宁编的自强军。该军也分兵种:步队、炮队、马队和工程队。全军13营:步队8营,炮队2营,马队2营,工程队1营。编制仿欧洲军队:步兵营分5哨,250人;炮兵营分4哨,200人;马队分3哨,180人。工程营100人。35名德国人当教练,将领贝伦可多夫作总教练,天津和湖北武备学堂学员为分教练。后来又聘请了日本教习。 自强军后来由刘坤一接办,最后归袁世凯,做他的武卫右军。大战 清朝从兴起到灭亡,战事不断,大战有20多次。这20多次大战与清朝的兴亡乃至整个中国的遭遇密切相关。萨尔浒之战、松锦之战胜利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东北地区的割据政权才能巩固并发展下去;山海关之战、镇压抗清之战、定三藩、攻取台湾、三征噶尔丹、平定罗卜藏丹津、平准与平回,这些战争的胜利使清朝统一了全国,拓广了疆土,并使康乾盛世的出现成为可能。平定张格尔、镇压白莲教起义、镇压太平天国、平定新疆,清军取得胜利,清朝才可能维持统治;而清朝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上的失败,则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备受凌辱,清王朝当然也遭受到沉重打击,妥协投降的外交政策也由此产生。 下文叙述20次大战。甲午战争结束后的台湾保卫战,是台湾军民自发抗击日本殖民统治之战,也一并叙述。萨尔浒大战 萨尔浒,地名,在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萨尔浒大战是天命四年(1619)明朝与后金以萨尔浒为主要战场进行的一场大战。这一仗以后金的胜利和明朝的失败告终。从此,明朝再也没有进攻后金的勇气和力量,而后金对明朝则取攻势。 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大举攻明,毁抚顺,拔清河堡,明将李永芳投降,明朝震惊,决心消灭努尔哈赤政权。第二年二月明以杨镐为经略,出动9万余兵力,号称47万,分4路进攻后金的赫图阿拉。萨尔浒之战遗址西路:杜松率领总兵赵梦麟、参将龚念遂等所部兵2万余,出抚顺;南路:李如柏,领兵25000人,出清河;东路:刘10000余人,出宽甸。北路:马林,领兵15000人,出开原。东路有朝鲜兵13000人,由都元帅姜弘立统领,配合刘作战,北路则有叶赫兵配合。努尔哈赤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集中兵力,严阵以待。 杜松想夺头功又轻敌,于天命四年(1619)二月二十八日首先出发,急行军,二十九日到达抚顺关,三月初一渡过浑河,到达萨尔浒山。杜松得知后金正在形势险要的界凡筑城,目的是阻拦明军,他以一部在萨尔浒扎营,自引小部到达吉林崖,攻打界凡。努尔哈赤令2旗援界凡,自统6旗攻萨尔浒大营。萨尔浒明兵以战车环列,挖战壕,树木栏,把火器摆在阵地前面。努尔哈赤指挥八旗兵佯攻,明军施放火铳,放巨炮。八旗兵奋勇冲杀,突破明兵栅栏,攻破明军在萨尔浒的阵地,然后麾师急援界凡。八旗兵以数倍兵力夹击明兵。这时天色已暮,明军燃起火把,八旗兵从暗击明,铳炮集射明师,杜松中箭死,赵梦麟也殁于阵中,龚念遂败退到斡珲鄂漠。后金兵追亡逐北20里,明兵投水而死者甚众。 北路马林军听到消息,急据离萨尔浒西北30多里的尚间崖,把进攻转为防御:环营挖了3道壕沟,把火器排列壕外,以骑兵居后。监军潘宗颜与游击龚念遂各领一队人马到几里外的地方驻扎,成犄角之势,三处都摆上大车以挡后金骑兵突击。努尔哈赤率1000精兵突破龚念遂营后又驰往尚间崖。大车挡不住后金骑兵贯穿马林的布阵而与大军夹击明军。尚间崖下,河水为明兵鲜血染红。潘宗颜的阵也守不住了,马林只好收拾残兵退回开原。叶赫兵在半路上听到马林失败消息,就退回去了。杨镐听到消息,连忙止住李如柏和刘军进发。李如柏一军保住了,但刘已经出发,已到达离都城兴京只50多里的地方了。他们并不知道两军的失败情况。努尔哈赤知道刘节制严整,炮车、火器都厉害,就让投降的明军持杜松令箭对刘说西路军已接近兴京,担心西路夺了头功的刘连忙把部队一分为四,加速前进。初三在董鄂地方(今辽宁桓仁),刘击败后金守兵。初四,当他到达阿布达里冈后就进入努尔哈赤预先布置好了的口袋,遭到伏击,刘战死。 刘兵败后,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立即率领八旗兵进击帮助明军的朝鲜兵。初四日朝鲜兵到距赫图阿拉60里一个叫富蔡的地方。代善率八旗兵突入营中,饥饿而装备甚差的朝鲜兵不堪一击,纷纷投降。连都元帅姜弘立与副元帅金景瑞也都投了降,而明监军乔一琦跳崖身亡。松锦大战 松锦大战是皇太极时期清军与明军在东北地区的又一次大仗。“锦”指锦州,“松”指锦州南18里的松山,是东北通往关内的战略要地。崇德五年(1640)三月至七年二月,皇太极为了打通进入关内的通道,在此组织了一次大仗。此仗又以皇太极的胜利和明朝的失败结束。此后明朝在关外对清朝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 以前,由于东北通向中原的咽喉山海关扼于明朝之手,清兵入关只能抢劫财物,不能占领土地。皇太极志在进入中原占领全国,必须占领山海关,而要占领山海关,又必须夺取关外4城:锦州、松山、杏山、大凌河。大凌河城已于崇德三年十月攻下平毁,此后便把宁锦作为重点进攻目标。崇德四年二月,皇太极率军数万轰击松山,但死伤2000余人而未能攻下。这教育了皇太极,攻破宁锦,必须做好准备。崇德五年(1640)三月,他令多尔衮、豪格、济尔哈朗等屯田义州,以备粮草。六月,皇太极任命多尔衮为攻锦州统帅。多尔衮驻锦州30里外,允许士兵轮流回家,城里人可以自由出入。皇太极知道后大怒,六年三月多尔衮被降职为多罗郡王,罚款万两,其他围锦将领如阿巴泰、杜度也都被降了职,罚了款。命济尔哈朗代替多尔衮职务。济尔哈朗在锦州四周挖深壕,把锦州围个铁桶一般。招守城明将祖大寿投降,不应。锦州的外城由蒙古兵据守,他们害怕清兵围困,投降了清军。驻守内城的明将祖大寿,连忙急告明廷,要求增援。 夏五月,明廷以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八总兵共13万兵马赴援,屯宁远、锦州之间。八总兵是:王朴(大同总兵)、唐通(密云总兵)、杨国柱(宣府总兵)、马科(山海关总兵)、曹变蛟(玉田总兵)、白广恩(蓟州总兵)、吴三桂(宁远总兵)、王廷臣(前屯卫总兵)。祖大寿从锦州城中传语洪承畴不要轻率作战,洪承畴也主张慎行。洪承畴计划粮饷辎重先由杏山输往松山,再由松山送往锦州。明兵部尚书陈新甲怕出兵久,粮饷难以供应,派遣职方郎张若麒以监军身份要他们速战。崇祯皇帝也以密敕要洪承畴刻期进兵。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率八总兵开往松山,二十八日次松山。杨国柱先到,陷清军埋伏,中流矢而卒,以山西总兵李辅明接替。洪承畴将粮草放在宁远、杏山、塔山外的笔架山,曹变蛟的7个营的步军驻扎乳峰山之西、松山之北,环以长壕。骑兵安排在城的东南北3个方向,壁垒坚固。在明军打击下,清军将领3降2死,多尔衮、豪格难以招架。八月,皇太极统帅大军赴授。清军一字排开,自乌欣河南山一直排到海滨,居于松山和杏山之间,割断杏山粮饷,缴获明军笔架山上的粮食12堆。明军失粮道后便将步兵七营撤掉,背松山城列阵。皇太极估计明军带的粮食只能吃六七天,七天后他们一定会撤兵。于是他把清军潜伏在塔山、杏山、小凌河要隘,伏击逃兵,同时增加守护笔架山粮草的兵力。不出所料,洪承畴与八总兵商议,决定让王廷臣、曹变蛟与洪承畴留在松山,其余六总兵分两路回宁远就食。王朴率兵先乘夜色逃跑,其余总兵相继离开。队伍没有秩序,争先恐后。自杏山往南,沿海到塔山,为清军邀击掩杀,溺死海中的不计其数。王朴、吴三桂带着兵马在塔山为清兵所阻,回到杏山,过了几天,又回宁远。洪承畴像 在高桥遇到清兵埋伏,大败,他们只身逃到宁远。其余几名将领落荒而逃。洪承畴与辽东巡抚邱民仰率将吏入松山城。曹变蛟夜袭皇太极御营,但被击退。洪承畴13万兵马,被歼5万多人。自此,锦州围困更急,松山也围困很紧,外援断绝。 九月洪承畴、曹变蛟率领城中全部马步兵突围,失败退回。七年二月,守松山的副将夏成德降清,松山城破,洪承畴、曹变蛟、王廷臣及巡抚邱民仰、总兵祖大乐等都被俘。只洪承畴、祖大乐被送往沈阳,其余被杀。三月,锦州无粮,“人相食”,祖大寿投降,松锦大战结束。 杏山、塔山两处明将不降,四月九日,济尔哈朗以红衣大炮炮轰塔山,歼灭明军七千。二十二日,又炮轰杏山,豁口长达25丈,明军投降。松锦之战结束。 失去松锦,明朝就失去了辽东到关内的战略要地。清军进入中原只是时间和机会的问题了。入关之战 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二日清朝睿亲王多尔衮指挥清兵以以逸待劳的战术在山海关战胜李自成,清朝从此开始进军中原统一全国,由割据政权变为全国性的政权,而山海关之战便是清朝历史上关键性的一战。 这一仗需从吴三桂说起。 吴三桂字长白,江苏高邮人,父亲叫吴襄,住北京。吴三桂是崇祯时总兵,守宁远。顺治元年三月,当李自成自太原而宁武、大同,向北京进军之时,崇祯帝封他为平西伯,入卫京都。吴三桂向北京进发,在滦州(河北滦县)遭遇李自成派来攻滦州的两位降将——唐通、白广恩,之后又退回山海关。李自成叫吴襄给吴三桂写了一封劝降信,加上4万两犒银,由唐通送给吴三桂。吴三桂见大势已去,决定投降。 山海关由李自成派来的2万人驻守。当吴三桂走到滦州时,听到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掠去,大怒,立刻改变投降主意。返回山海关,赶走李自成守关将士。四月十五日,吴三桂写信给多尔衮乞降并乞师,共同攻打李自成。二十日多尔衮再次得到吴三桂催师函,二十一日多尔衮率师到离关10里处。 得知吴三桂变卦消息后,李自成于二十一日率兵数万(一说20万,又一说6万),到山海关,以吴襄为人质。并派唐通出兵一片石(在山海关北)堵截吴三桂。又派兵政部尚书王则尧再去招降吴三桂。清军击败唐通,王则尧为吴三桂扣留。吴三桂迎接多尔衮,剃发,表示效死清廷。多尔衮令吴三桂为先锋,以白布系肩,作记号,以便第二天大战时辨认。 第二天大战。农民军队伍从北山排到海边。吴三桂依多尔衮命令,冲击李自成的前锋。李自成在西山观战。农民军张两翼围吴军数匝,双方相斗数十回合,呼声震海。战至中午,刮起大风,灰尘漫天。就在农民军疲敝的此时,清将阿济格、多铎率铁骑冲击农民军中坚。清军入关,农民军原来不知道。李自成见了,吃惊地说:“这是满洲兵!”便策马下岗。农民军见李自成下岗,军心涣散,便溃散了。 多尔衮令吴三桂追赶,至永平,李自成再败。吴三桂将王则尧交给多尔衮,多尔衮杀王则尧,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李自成在向北京撤退路上杀吴襄。至京,杀了吴三桂全家。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即皇帝位。次日西撤。20年抗清烈火 20年血腥镇压 清廷入关,引发了剧烈的民族矛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燃起了抗清烈火,此起彼伏,长达20多年。抗清力量可分为三支:农民起义军、残明政权和汉族官僚知识分子。清政府利用抗清力量本身的矛盾,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经过20多年的漫长岁月,依靠八旗、绿营,采取剿抚并举的策略终于把三支力量都镇压了下去,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农民起义军的抗清及清王朝的镇压 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蓬勃发展,明王朝就要被他们取而代之时,多尔衮曾派人以福临的名义给农民军送信,表示“协谋同心,并取中原”,欲分一杯羹。后来范文程献计,改与农民军共同争夺明朝天下为与农民军争夺天下,便把农民军视为统一中原的最大障碍而作为重点打击对象。早在吴三桂“乞师”之时,多尔衮就恶狠狠地说:“与流贼不共戴天。”多尔衮率军进关,进攻农民起义军,打的是“为明讨贼”的旗号,以引诱明朝官僚地主的支持。他们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后,一直穷追不舍。农民起义军斗志顽强,大部在抗清失败后,余部仍坚持了10多年。 李自成山海关失败后,于顺治元年四月三十日离开北京,南走河北,然后西走山西。多尔衮即令英王阿济格、多铎、吴三桂紧追不舍。顺治元年五月,李自成在河北望都、定州反击清军失败。五月四日到真定,当日与第二日李自成与吴三桂大战,被射中胁下,负伤而走。然后,李自成率兵经井陉(xínɡ),过固关,入山西。十二日,清军到了固关就停止追击,返回北京。 李岩建议到河南发展,李自成听信牛金星谗言把他杀害,离散了军心和人心。九月十五日,随李自成西撤的唐通降清,引清军进攻李自成家乡米脂县。 顺治元年七月上旬李自成回到西安,确定以关中为根据地,打算“先恢剿宁武、代州、大同、宣府等处,后赴北京、山海,剿除辽左”。他派兵守陕北,进攻晋北,出潼关,下河南,招降了大同明总兵姜瓖。 十月十九日多尔衮令阿济格攻打李自成,吴三桂、尚可喜跟随出征。二十五日又派多铎带领孔有德、耿仲明先讨伐李自成,然后征服南明政权。顺治二年正月,费英东子图赖率兵攻打潼关,李自成败绩。当时阿济格与吴三桂已到西安之北,李自成放弃西安,潼关、西安相继陷于清军之手。李自成从蓝田经武关(陕西丹凤东南)入湖北襄阳,在九宫山为地主杀害。 李自成死后,余部坚持抗清。郝摇旗、刘体纯率10多万人与明将何腾蛟联合,李自成妻高夫人与高一功、李过率30万人与明将堵胤锡联合。联军在岳州城下、藤溪、湘阴大胜清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率领的清军。四年十一月,明督师何腾蛟率焦琏(lián)、郝摇旗在广西全州大胜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六年二月,清廷集大军进攻湖南,何腾蛟被杀,郝摇旗、刘体纯与其他一些农民将领如李来亨、袁宗第等联合明将谭文、王光兴等到川、鄂继续抗清。康熙二年,抗清将领们在清兵围困下相继战死。 郝摇旗等先在湖南抗清,受到南明政权的排斥,便转到川、鄂地区。该地区西至大巴山、巫山,东临武当山、荆山,居长江三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个地区的抗清农民首领,除郝摇旗外还有刘体纯、李来亨、袁宗第、党守素、塔天宝、马腾云,明将则有王光兴、王光昌、贺珍、谭宏、谭诣、谭文,共13人,故称夔东十三家。他们用永历年号,两围重庆。康熙元年,四川总督李国英提出由四川、湖广、陕西三省会剿,得到清廷的批准。 康熙二年(1663)正月春节李国英率师从夔州(今奉节县)出发,直抵羊耳山进攻袁宗第,初三攻克袁部据点大昌城。但袁部已提前撤离到茶园坪山寨并焚毁城内外房屋,因而李国英占领的是一座空城。袁部贺道宁投降,其据点大宁被清军占领。下旬李国英攻打茶园坪。二十三、四两日,两军激战甘沟关与茶园坪,袁部战死、跳崖与被俘甚众。两军激战甘沟关,袁率残部往巴东与郝摇旗部会合。 正月初五李来亨、马腾云、党守素合兵万人,与湖广提督董学礼3万人激战兴山李家崖,兵力损失过半,余部转移。清军攻下归州、巴东、巫山等地。陕西提督王一正率兵25000进入湖北,攻占竹溪、竹山,连续击败郝永忠于赤土坡、邓川峪、张老河。接着,王一正占领郝永忠经营12年之久的房县。 三月九日,董学礼夺取李来亨所据守的南阳河的两个险关,但二十五日,李来亨士兵化装混入商贩中,配合攻击部队,袭击董部,使之损失巨大。 二十五日,刘体纯、李来亨、郝摇旗、袁宗第、党守素、塔天宝、马腾云一共50000人,到达巫山,企图一举击败清军。战斗异常激烈、悲壮,李国英顽抗。在关键时刻,义军粮草被李国英一支援军切断,义军不幸失败,阵亡7000人。 八月十九日,清廷派出大批援军分别前往湖广、巫山、兴山。十二月上旬至下旬,义军大小首领千人投降,刘体纯全家自尽,郝永忠、袁宗第在四川大兴县黄草坪被俘,三年初被杀。夔东十三家抗清失败。 七年十二月多尔衮病死,八年初顺治亲政。顺治变多尔衮重在武力镇压的做法为剿抚并用。他还制定了先西南后东南的策略。八年令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偕贝勒屯齐进攻湖南、广东,令吴三桂偕李国翰进攻孙可望、李定国。吴三桂连下成都、叙州(今宜宾)与重庆。十年令洪承畴经略湖广、两广和云贵。 张献忠于清顺治元年取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三年七月入川北西充山抗清。十二月,靖远大将军豪格入四川,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与清军作战,中箭牺牲。张献忠四名将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在张献忠死后进驻滇黔,于四年从四川退至云南、贵州联合桂王抗清,四人先后封王。清廷派遣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南下进攻残明政权。顺治九年,农民军联明抗清出现大好形势:孙可望、李定国从南宁把颠簸流离的桂王迎入驻贵州安隆。刘文秀围成都,杀清都统两人,大败吴三桂于四川,收复了四川大部分、宝庆。接着李定国打了个桂林、衡宝之役,连取沅州、靖州、武岗、桂林、柳州、梧州等地,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敬谨亲王尼堪被杀。但这个大好形势被孙可望迅速破坏。十四年九月他挑起内战,以十万大军进攻李定国,被李定国打败后,投降洪承畴,清廷封为义王。乘起义军内讧机会,洪承畴、吴三桂向顺治帝建议发起总攻。十五年正月,顺治帝令清兵三路入滇:平西大将军吴三桂与李国翰一路从四川南下,征南将军卓布泰一路由广西西进,宁南靖寇大将军洛托与洪承畴一路由湖南西进。桂王政府出云南永昌,奔腾越。李定国在贵州磨盘山设伏以待清军。由于叛官卢桂生泄密,李定国大败,以残兵赴云南孟良,与桂王脱离,联络各土司反清,转战滇缅边境。因感伤恢复无望,康熙元年六月在悲伤中病死。残明政权的反清斗争及清朝的镇压 清廷入关后,连续出现了几个与清王朝对立的残明政权:福王政权、鲁王政权、唐王政权、绍武政权和桂王政权。由于本身的问题,前四个政权,清政府没花多少时间就给解决了,后一个政权只是由于农民起义军的加入,才坚持了10多年的时间。 顺治元年五月十五日,万历进士马士英勾结江北四总兵(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高杰)拥立明神宗孙、福王朱常洵长子朱由崧,称帝南京,建元弘光,是为福王政权或弘光政权。马士英担任东阁大学士,不久升太保。他推荐崇祯时谄附大宦官魏忠贤的万历进士阮大铖为兵部尚书,该政权腐败不堪,矛盾重重。福王即位不久就下令选美。马士英、阮大铖排斥东阁的学士兼礼部尚书史可法,让他督师扬州,处处受马士英的牵制。而四总兵不出兵抗清,却相互攻击,抢夺地盘。弘光二年(1645),驻武昌总兵左良玉之兵以“清君侧”的名义南下讨伐马士英,马士英、阮大铖令刘良佐、黄得功撤离汛地,与左良玉交战,江淮门户空虚。 福王政权中除了史可法、黄得功少数将领以外,其余没有几个是真正抗清的。更有甚者,这个政权以农民起义军为敌,而认敌为友。他们派人到北京议和,幻想通过割地、纳款为手段与清朝结盟,封吴三桂为蓟国公,赐银5万两,米10万石。 二年四月,清朝豫王多铎南下江淮,围扬州,刘泽清降清。四月二十五日,史可法被执,多铎要他投降。他说:“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从容就义,不屈而死。五月初十,清军渡江,刘良佐投降,招黄得功投降,遭黄得功呵斥,黄得功被降将张天禄射中喉咙,黄得功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拔箭刺喉自杀。福王被俘,顺治三年死于北京。三年五月,弘光政权的礼部尚书钱谦益与大学士王铎等迎降多铎。福王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马士英在太湖被俘杀掉,阮大铖(chénɡ)在浙江降清。 弘光政权灭亡后,崇祯举人张煌言、崇祯进士钱肃乐、弘光政权的兵部尚书朱大典等拥立明太祖10世孙朱以海嗣鲁王位,监国(代行国政为监国)于绍兴。这个政权一建立,就与隆武政权搞摩擦,水火不容。鲁王划钱塘江为守。顺治二年十月,鲁王出兵攻打杭州,后败退。顺治三年二月,清贝勒博格以征南大将军,征福建、浙江。 与鲁王监国同时,明礼部尚书黄道周、都督总兵官郑芝龙与其弟郑鸿逵拥立明太祖9世孙袭唐王爵的朱聿键,监国福州,建元隆武,封郑芝龙、郑鸿逵为侯,郑芝豹、郑彩为伯。 唐王在上游地区建宁、天兴、延平、兴化和下游地区漳州、泉州、邵武、汀州各设巡抚,仙霞岭外170处驻兵把守,计划10万兵防守,10万兵攻伐。军事由郑芝龙负责。朱聿键多次催郑芝龙出兵,广有田产的郑芝龙无意抗清,总是以薪饷缺乏为由,不了了之。首辅黄道周,于隆武元年(1645)自募9千兵出征抗清,到婺源兵败被俘,翌年三月不屈被杀。顺治三年正月以定国公郑鸿逵为左先锋出兵浙江,郑芝龙从子建国公郑彩为右先锋出江西。但郑鸿逵到达闽浙交界的仙霞岭就称饷绝而不前。二月唐王御驾亲征,驻建宁。六月清兵进入渡钱塘江,占有浙江。鲁王逃脱,亡海上,四年驻舟山。六年清军攻破舟山,鲁王逃亡金门,八年放弃监国号,康熙元年病逝。 顺治三年六月,占领浙江后,清军向福建进发。郑芝龙还师,退至安平。八月,唐王去江西,二十一日起行,二十四日到顺昌,为清兵捉住,与曾妃同斩于汀州。顺治二年闰六月,清廷令洪承畴招抚江南。 隆武二年,郑芝龙暗通洪承畴,撤兵不守,清军顺顺当当地进入福建。郑芝龙降清后封同安侯。顺治十一年因招降其子郑成功不成,遣戍宁古塔。 上面说的三王,抗清并没有多少战绩,命也不长,只有桂王政权在农民军和反正将领的帮助下坚持了十五六年,有些作为。 顺治三年十一月,崇祯时户部员外郎苏观生、崇祯时礼部尚书何吾立朱聿键之弟朱聿为帝,年号绍武。刚成立就与桂王政权相攻。第二年清军破广州,为李成栋所俘,自杀。 顺治三年十月,万历进士、兵部右侍郎,唐王封为平粤伯的丁魁楚和福王政权时封右都御史的瞿式耜拥立明思宗堂弟桂王朱由榔,监国肇庆,后称帝,建元永历,这就是桂王政权。该政权是五个残明政权中力量最强,抗清时间最长的,持续了十五六年。这一方面与李自成和张献忠余部加入有极大关系,另有方面是一批降清明将领反正,例如明将李成栋于顺治二年降清,曾参与江阴、嘉定大屠杀,但于顺治五年与另一位降清将领金声桓反正。两人各有10万人。他们的反正后,永历帝便有云贵、湘桂、川赣、广东七省之地。 顺治六年正月济尔哈朗与孔有德破湘潭,弘光政权的兵部右侍郎何腾蛟被俘,不屈而死。十一月尚可喜攻克广州,孔有德破桂林。 由于清兵追击和操纵该政权的将领挟持的原因,永历帝颠沛流离,一直处于流亡状态:肇庆→梧州→平乐→桂林→全州→武岗→靖川→柳州→永州→南宁→桂林→浔州→→梧州→肇庆→梧州→安隆→昆明→永昌→藤越→缅甸。顺治六至九年,由于张献忠四大将的加入支撑,桂王政权曾一度声势浩荡。十四年由于孙可望的投降变节,政权出现危机。在清军的打击下,桂王十三年出奔缅甸。十八年吴三桂进入缅甸,逼迫缅甸将桂王交出。缅甸无法拒绝,桂王乃于康熙元年四月被绞杀于昆明。官僚地主和知识分子的抗清斗争及清王朝的镇压 由于清王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在击败农民起义军后又一个个摧毁残明政权,一部分明朝的官僚地主逐步认清清王朝的实质,从而走上了抗清道路。顺治二年下半年抗清义军纷起。这部分人除前面讲到的史可法、湖南弘光朝的兵部尚书何腾蛟外,还有嘉定左通使侯峒(tónɡ)曾、进士黄淳耀、江阴典史陈明遇、阎应元、松江进士陈子龙、闽浙永历帝的延平郡王郑成功,还有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夏完淳等。清王朝对他们残酷地予以镇压。下面三起是有名的: 顺治二年闰六月嘉定左通使侯峒曾、进士黄淳耀和江阴典史陈明遇、阎应元为抵制清朝剃发令,与嘉定和江阴全城民众抗击李成栋的清兵入城。前者死守12日,毙敌75000多人。因援绝矢尽,大雨坏城,终为所破,侯峒曾与二子指挥作战,敌不过,便相抱投水。后来朱瑛再起抗清,清军攻破,屠城三天(史称“嘉定三屠”),死者相藉,血流漂杵。后者坚守了81天,最后因粮尽弹绝,城被攻破,陈明遇被杀,阎应元不屈而死。清军对城中人“满城杀尽,然后封刀”。城内外共死17万多人。 郑成功的反清斗争是官僚地主抗清斗争中最有声势,坚持时间最久的斗争。郑成功,本名森,又名福松,字大木。唐王封他为总统使、招讨大将军。他反对其父郑芝龙降清,率部入海。顺治三年十二月初一,郑成功据南澳(广东饶平县东南海岛),大会群臣,发誓复明,奉永历帝正朔,顺治六年六月被封为延平王。郑成功分所部为72镇,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官。而清王朝企图招降,于顺治十年六月五日封他海澄公,被拒。 顺治七年八月郑成功取厦门。十一年十二月克漳州。顺治帝剿抚并用的策略在郑成功部将中也发挥了作用。总兵黄梧和施琅先后降清。叛将黄梧献海禁之策,企图断绝沿海人民接济郑成功,让郑成功饿死、困死。从顺治十三年开始,清朝三下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出海。顺治十八年“迁沿海居民,以垣为界,三十里以外,悉墟其地。”康熙三年“又遣吏部尚书伊里布,兵部尚书硕图,偕藩院将军提督复堪,令再徙内地五十里。”海禁给郑成功造成很大困难。十四年八月,郑成功克台州,后因闽安陷落,又撤回厦门。十五年,郑成功与张煌言合兵,大举北上,破瓜州,下镇江,围江宁,东南震动。清江南总督郎廷佐施缓兵之计,以投降相许,要郑成功宽限30日进攻。郎廷佐秘密向附近清军求救,清总兵梁化凤自崇明岛驰援。郑成功失去警惕,营垒疏防。清军集中兵力突击,郑军大败,十六年十月回师厦门。张煌言只身逃回浙江天台,为清兵搜捕,就义于杭州。 顺治十八年郑成功取台湾,作为抗清复明根据地。康熙二年清军克厦门、金门。二十二年施琅攻取台湾。定三藩 “藩”本指篱笆,这里指藩王。藩王为王朝所封,驻守边疆,起保护王朝的屏障作用。清朝三藩指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联络耿精忠、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等掀起了一场长达8年的叛乱。康熙帝以其雄才大略,平定了这场叛乱,真正在关内实现统一。这场具有伟大政治意义的军事斗争世称平三藩。 吴三桂在镇压农民军和西南抗清力量后被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压抗清力量有功,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精忠袭祖父耿仲明爵,驻福建。三藩中以吴三桂力量最大。他在云南积极培植私人势力,以图世守云南。他有兵10余万,占有明代世镇云南的沐氏庄田700顷作为藩庄。此外他征关税,开矿铸钱,经商敛财。尚、耿2人也各有兵2万,也强征关税,聚敛钱财。三藩每年耗掉军饷2000余万两。他们的存在对清朝构成极大威胁。康熙帝决定撤销。 康熙十二年,尚可喜请归老辽东,留其子尚可信镇广东。康熙帝要求他们父子尽回辽东,并要撤藩。得知这一消息后,吴三桂、耿精忠也“要求”撤藩,以试探朝廷对他们的态度。康熙帝与议政王商议撤藩问题。很多人包括大学士图海、索额图等清政府重臣都说不宜撤,但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同意撤。康熙帝认为吴三桂撤亦反,不撤亦反,决定三藩并撤。吴三桂原希望朝廷慰留他,让他效法沐氏世镇云南。没想到康熙帝下撤藩诏,大失所望,便谋反叛。当时朝廷派侍郎哲尔肯、翰林院学士傅达礼去云南催吴三桂办理撤藩,吴三桂便加快了反叛步伐。 这年十一月,吴三桂以谒永历帝朱由榔墓,与之告别为借口,挑起部众反清情绪,杀了催他离开云南回辽东的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反清檄文,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翌年为周元年。蓄发,易衣冠,旗帜尽白。他致书二藩、郑经与贵州、四川、湖广、陕西诸将吏,要他们响应。十二月吴三桂出兵贵阳,贵州提督李本深投降。吴三桂派马宝率军由贵州入湖广,派王屏藩进攻四川,窥视陕西。十三年正月,吴三桂称周王,改元利用,遣部将杨宝应破常德,夏国相破澧州,胡国柱破衡州,吴应麒破岳州。在吴三桂影响下,总兵、提督纷纷从叛,除李本深外还有云南提督张柱国、四川总兵谭弘、吴之茂、提督郑蛟麟、巡抚罗森,湖北襄阳总兵杨来嘉、河北总兵蔡禄、广东潮州总兵刘进忠。十三年,陕西提督王辅臣杀经略莫洛在宁羌反,并于十四年攻陷兰州、延安与绥德。耿精忠于十三年三月据福建反,囚禁福建总督范承谟,到十三年年底,已经占据浙、赣30多个城市。郑经派大将刘国轩率师进攻闽粤沿海潮州、漳州和泉州,并打到惠州府。十五年尚之信在广东叛变,囚禁忠于朝廷的父亲尚可喜。孝庄皇后养女孔四贞之夫抚蛮将军孙延龄也于十三年二月叛应吴三桂,杀都统王永年,幽禁巡抚马雄。一时间,中原、西南、东南反清甚嚣尘上。然而,当吴三桂占据湖南后便不再渡江,却派遣夏国相进犯江西以与耿精忠相合。他攻陷萍乡、上高、新昌等地。另一路是从岳州分出部分精锐,与杨来嘉一起进犯陕西,以与王辅臣相合。然而,由于清军的阻击,这个西进计划未能实现。 康熙十四年三月,蒙古察哈尔部亲王布尔尼也乘机兴兵作乱,对京师造成威胁。这支叛军为信郡王鄂札和都统大学士图海所败。 吴三桂叛变的消息首先于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为差往贵州的党务礼、萨穆哈驰驿到京所报告。原来反对撤藩的索额图要求主张撤藩的官员正以国法。当时年仅20岁的康熙帝承担责任,坚决地说:“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 对于吴三桂的叛变,康熙帝采取坚决打击的政策。他采取分化剿抚并用策略。他下令停撤广东、福建两藩,把打击的主要对象放在吴三桂方面。他削了吴三桂的官职,又将留在京城的吴三桂儿子吴应熊投入监狱。十三年四月读了由哲尔肯、傅达礼带回的吴三桂要求划江而治的奏章,康熙帝大怒,杀了吴应熊及其儿子吴世霖。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康熙帝向叛乱的地方和对平叛有战略意义的地方一一派出将领(主要是八旗将领)率军前往:十二年十二月令孙延龄为抚蛮将军,线国安为都统镇守广西,前锋统领硕岱扼守咽喉要地荆州,还派多罗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赶赴荆州,以扼制叛军北上,派都统赫业为安西将军、西安将军瓦尔喀赴四川,扼守汉中,护军统领胡礼布为副将军,率署前锋统领穆占、副都统颜布跟随入川,令副都统马哈达驻守兖州。十三年正月,令总兵徐治都守夷陵,隆禧为镇西将军守西安,令都统巴尔布率军加强荆州守备,令都统朱满率兵守岳州,将军尼雅翰到安庆。三月清廷令安南将军额驸华善守京口,定南将军希尔根驰援江西,平寇将军根特巴鲁赴援广东。四月,以根特为平寇将军赴广西讨伐孙延龄,调西安副都统德业立守襄阳。扬威将军阿密达镇守江宁,平南将军赖塔率师赴杭州,令阿密达袭诛蔡禄。六月贝勒尚善为安远大将军率师赴岳州,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赴浙江。九月,广西提督马雄叛变,令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赴广东。康熙帝还令南怀仁赶造火炮以攻叛军。南怀仁赶造的火炮后来在进攻萍乡夏国相的叛军时发挥了作用。 康熙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一系列精心的布置逐步收到效果。 浙赣福建方面。十三年三月耿精忠自福建将兵马分为三路:总兵白显忠进攻江西,总兵曾养性攻击浙江,都统马九玉从仙霞岭进攻金华、衢州。七月浙江总督李之芳协同赖塔,率满洲兵、绿营兵与乡勇败曾养性于金华、常山、石梁,收复义乌、汤溪、寿昌、淳安、东阳、嵊县。十四年正月,杰书在浙江打败耿精忠,收复永康、缙云。十二月,杰书大败曾养性于衢州与台州。十五年七月,赖塔大败马玉九、林福于衢州,又败之于仙霞关,进入福建。十四年上半年希尔根、岳乐在江西联合作战,收复龙泉、西塘、宁州、建昌、永新、庐陵。十五年二月,吴三桂派遣高大杰、韩大任袭占军事重镇吉安。岳乐力复萍乡。十六年三月简亲王奉康熙帝令围攻吉安,高大杰病死,韩大任投降。福建方面。八月,根据李之芳建言,杰书攻占具有战略意义的仙霞岭,马九玉投降。九月清军收复建宁、延平。马、白已先后投降,十月耿精忠只好投降。曾养性后来也投了降。十六年,郑经军在兴化、泉州一带为清军击败,退出漳州。十九年郑军退回台湾,清军复取厦门、海澄、金门。浙江、江西、福建于是平定。 川陕甘方面。王辅臣叛乱后,康熙帝依甘肃巡抚华善之请,授予提督张勇靖逆将军,并予以便宜行事权。张勇麾下有西宁总兵王进宝、甘肃总兵孙思克、宁夏总兵陈福。陈福在宁夏兵变中被杀,张勇疏荐天津总兵赵良栋任宁夏提督。十五年二月,图海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平定王辅臣的叛乱。三月,吴三桂派王屏藩、吴之茂从四川北上,声援王辅臣,为张勇、王进宝与振武将军佛尼埒击败。四月围困兰州,五月,图海在王进宝与凉州提督孙思克协助下败王辅臣于平凉城虎山墩,康熙帝给王辅臣发去招降谕旨,王辅臣接受招抚投降(诏复其官,授靖寇将军。接进京令后自杀)。六月守将赵士升投降。张勇复河、洮二州。十五年,赵良栋与王进宝分兵平定了秦州西和、礼县。十八年十月,赵良栋克徽县,进而克略阳、阳平关、沔县。十九年复成都,以功擢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十五年擢为陕西提督的王进宝于十九年收复凤县、两当,复汉中地,十九年克保宁。王屏藩自缢,吴之茂与部将共17人被擒而杀之。昭化、剑州、苍溪、蓬州、广安、合州、西充、岳池皆定。 两广方面。十三年二月孙延龄叛应吴三桂,广西提督马雄初不从叛,后来也叛。广西巡抚傅宏烈为图恢复,阳受吴三桂伪职。他曾劝说孙延龄反正,并于交址界募义兵5000人,克桂林、玉林、梧州、昭平、浔州千余里。十八年正月,他与镇南将军莽依图率军在南宁彻底击溃吴军。十九年二月后为马雄子马承荫军欺骗被执,送往吴世璠处殉难。十六年十月孙延龄夫妇打算降清,为吴世琮所杀。十三年十一月,尚可喜次子尚之孝率军进入潮州,击败刘进忠,克潮州、海澄。尚之信得不到吴三桂信任,康熙帝令对他劝降。十五年十二月尚之信投降。康熙帝令复其爵位,随大军讨伐叛军。 湖南方面。吴三桂打到长江南岸松滋后不马上北上,停留了3个月,为的是等康熙帝对他隔江而治建议的答复。这是他的最大失策,给了康熙帝调兵遣将时间。八旗军到达荆州不敢过江与吴军作战。吴三桂兵力主要集中在岳州,但由于大批人马调往江西以联合耿精忠,又有部分调往西北以与王辅臣相合,岳州、长沙比较空虚。十五年三月,岳乐进攻长沙,尚善进攻岳州。经过激战,两军形成对峙。十六年征南将军穆占征讨湖南,与岳乐猛攻长沙。十七年初清军占领湖南东南数县。越来越感到困难的吴三桂欲以称帝振奋叛军。于是三月草草成礼,称帝衡州,国号为周,大封群臣。然而八月即去世。孙吴世璠即帝位,改元洪化,迁往贵阳。七月吴军猛攻永兴,八月因吴三桂之死而撤走。十七年闰三月,吴水军将领林兴珠反正。他献策断掉吴应麒的粮道之策,十八年正月,清军收复岳州,接着收复长沙,二月收复衡州。十九年三月,吴应麒、胡柱国从辰州逃往贵阳。 二十年,清兵分别由贝子彰泰、赖塔、赵良栋统领,由粤、湘、蜀进攻吴三桂老巢——云南,二月吴世璠自杀,函首入京,吴三桂被掘坟析骨。长达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终于结束。 平定三藩过程中,以前驰骋沙场一往无前的八旗兵已现出畏葸不前的暮气。图海、赖塔、穆占这些八旗将领还能敢打敢拼,战绩突出,而勒尔锦、尚善、喇布则畏敌如虎。勒尔锦、尚善抵达荆州三年都不敢过江,仅作壁上观。勒尔锦被革去郡王,羁禁,尚善革去贝勒,喇布统兵数万,竟多次败于仅有4000兵的高大节,被召还京师。相反,绿营却表现出勇猛顽强的气势。康熙帝及时地鼓舞绿营。康熙十五年五月,令兵部查明功次,及时议叙。起巨大作用的绿营将领除西北的张勇、赵良栋外,湖北地区的有蔡毓荣、万正色、徐治都,浙江有施琅、姚启圣、吴兴祚,广西有傅弘烈等。绿营共有40万投入战斗,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攻打云贵时,“绿营步兵居前,旗兵继之,所向皆捷”。 三藩平定巩固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为尔后开展行政和财政改革,驱逐沙俄在黑龙江的侵略势力,解决西北边疆问题,开拓疆土奠定了基础。施琅取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以施琅为水师提督,攻取台湾,完成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业。 施琅(1621-1696)福建晋江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左冲锋,顺治三年降清。郑成功招施琅不至,郑成功将他父亲、弟弟及子侄都给杀了。 台湾自古是中国土地,明末为荷兰殖民主义者霸占。为了建立抗清复明根据地,顺治十八年三月郑成功进攻台湾,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元年五月,郑成功病逝。郑成功死前,长子郑经在厦门,与乳母通,产下一子,郑成功知道后很生气,令人把郑经杀了,诸将保护郑经没杀。台湾黄昭、萧拱宸伪造郑成功遗诏拥立郑经弟郑世袭为护理国事。讣至厦门,郑经承袭“延平王”爵位。他以全斌为右军都督,陈永华为谘议参军,冯锡范为侍卫,准备东渡台湾(讨伐郑世袭等人)。这时清靖南王耿继茂、闽浙总督李率泰派人来劝降。郑经表示愿效法朝鲜,做属国,进贡。清朝方面当然不同意。冬十月,郑经赴台,捕获郑世袭、黄昭、萧拱宸等人。 陈永华善治国,在他的辅佐下郑经铲除荷兰在台湾的殖民主义势力,开展经济文化建设,大力垦殖,种蔗制糖,又与英国、菲律宾群岛开展贸易。 十七年十月,金门、厦门为耿继茂、李率泰与施琅、黄梧所取。清军“堕两城,弃其地,收宝货妇女而还”。金门、厦门失守后郑经加强了澎湖的防卫,在妈宫港建垒,筑炮台。十八年荷兰将领波尔德与清军合攻台湾,因台湾固守,率舟北上,到普陀山,遇飓风覆没。 从十九年起,施琅就开始疏请攻台。掌管台湾军事的大将刘国轩知道施琅意图,在澎湖沿岸筑短墙,置腰铳,建起壁垒(围墙)二十多里。此时三藩尚未平定,康熙帝当然还不能马上实施这一方案。二十年正月郑经病死,十月三藩平定,郑经死后,台湾内讧。本来在郑经应吴三桂约出兵闽粤期间,台湾政事委任于长子郑克。郑克贤明,有治才。7年后郑经回到台湾也还是由郑克管理政事。郑经死后应该由他主政。但部将刘国轩、冯锡范擅权,杀了郑克,而立只有12岁的郑经幼子郑克塽。这时,解决台湾问题提到康熙的议事日程。二十年七月,康熙以施琅为水师提督。福建总督姚启圣对于攻台也很积极。施琅似乎更积极。到二十一年十月,他先后四次请求专征。议政大臣会议支持他,大学士明珠支持他,康熙帝也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指示施琅相机进剿。此外康熙要求姚启圣在钱粮方面大力支持。十一月姚启圣给施琅解到银9万两,另外提供了25000两用于奖赏。 六月的澎湖风急浪高,不是用兵时候,但施琅就是要打个敌人意料之外的仗。二十二年六月早晨,施琅率领2万余水军,二百三十只船集结铜山。蓝理自告奋勇充当前锋。次日申时(下午三时到五时)施琅率军乘风破浪抵达澎湖西南的猫屿和花屿海面,即取八罩屿与锚泊地。刘国轩以为他已在澎湖沿岸设了那么坚固的防御工事,现在又是八罩屿大风大浪季节,施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八罩屿停舟。郑军将领要求乘清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先发制人,刘国轩不同意。他要以逸待劳,不战而收全功。 十六日施琅率军进攻澎湖。蓝理率领7条舰船冲入敌阵。大风冲散了蓝理船只,郑军舰船合围过来。施琅指挥舰船救援。流铳射中施琅眼睛,仆倒。蓝理去救,腹被大炮打中,肠都出来了。郑军将领曾瑞大喊:“蓝理死矣!”蓝理扶着弟弟起身,大呼:“蓝理在,曾瑞死矣!”众皆感奋,奋勇向前。郑军将领林升身中三箭,郑军混乱。施琅引军而还。施琅奖励蓝理2000两。 十七日施琅用甲衣裹头,集中将士分兵四路,再次进攻。蓝理要求上战场,施琅坚决要他留下。施琅严申军令,总兵以下退缩的斩首。刘国轩率领船二百余艘,官兵二万列阵以待。两军海战开始,烟火蔽日,呼声震天。开始时风朝清军吹来,海浪大起,但施琅坚持战斗,呼天相佑。随后风向反转,施琅令火器船进攻,火桶、火罐扔向郑军,郑军大败。清军伤亡二千一百多人,总兵朱天贵战死,总兵林贤重伤,而郑军被击毙万二千人,将领邱辉、江胜、陈起明、吴潜、王隆等战死,烧毁战舰二百多艘。刘国轩逃往台湾。 康熙得知澎湖的胜利消息十分高兴,要求给予施琅足够的援助。施琅把兵剿与招抚结合起来。为降兵医疗,厚待刘国轩亲信,全部让他们回台湾,叫他们给刘国轩捎信:如果投降,一定保奏,封给公侯。 台湾人心鼎沸。郑克塽令文武商量对策。建威中镇黄良骥主张取吕宋(菲律宾),冯锡范同意,但刘国轩认为不行,坚决主张投降。闰六月初八,郑克塽让协理礼官郑英平、宾客司林维荣持降表到澎湖见施琅,请求允许世守台湾,受到拒绝。郑克塽不得已派冯锡圭等再到施琅跟前,表示彻底投降,交出延平王印、武平侯刘国轩印、忠诚侯冯锡范印,又派遣刘国昌、冯锡奎到施琅军前,缴奏版籍土地人民。这时康熙降敕也到达澎湖。内容大意是郑氏集团如果投降,他们过去的罪过一定尽行赦免并从优叙录。这个降敕使郑氏集团吃了定心丸。 八月十一日施琅入鹿耳门(台南安平港北)受降。郑克塽遥向京师叩头谢恩。十八日,郑克塽剃头易服,施琅宣布皇帝诏书。郑克塽举家迁北京,封公爵,后来病死。 台湾平定捷报传至京城,正是中秋。康熙授予施琅靖海将军称号,封靖海侯。 康熙赋诗,把施琅比为汉伏波将军: 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降帆来蜃市,露布彻龙楼。 上将能宣力,奇功本伐谋。伏波名共美,南纪共安流。 自此清朝统一台湾。台湾原称东宁府,郑克塽投降后改台湾府。台湾设总兵一员,副将2员,兵8千,澎湖设副将一员,兵2千驻守。康熙三征噶尔丹 康熙帝于二十九年(1690)、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次率军讨伐准部噶尔丹叛乱并取得胜利,开始了统一新疆、青海、西藏和蒙古大业。 元代灭亡时,蒙古分成3大部: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他们都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漠南蒙古(今内蒙古)早就臣属清朝,而漠北、漠西蒙古有时与清王朝通使,有时为寇。漠西蒙古分为四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和图尔伯特部。噶尔丹就是最强的准噶尔部的首领。他在沙俄支持下,肆意侵犯其他部落,打进南疆。 清初,噶尔丹兼并漠西其他三部,又征服了青海和天山南北路,日益骄傲。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率兵袭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胡图克投奔漠南乞降。康熙命尚书阿尔尼安置他们。二十九年六月,噶尔丹在沙俄二万人支持下以追仇人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为名进袭离北京900里的乌珠穆沁,并深入到乌兰布通(今赤峰附近)。为镇压噶尔丹的叛乱,二十九年(1690)七月十四日,康熙帝御驾亲征,世祖次子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军出古北口;世祖五子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军出喜峰口。至博洛和屯,康熙感冒回銮,兵马听由裕亲王福全指挥。后来康熙令由康亲王杰书替代恭亲王领军与福全会合。八月初一,清军与噶尔丹于乌兰布通遭遇,击破其用骆驼构成的驼城,噶尔丹大败,只剩下几千人马。噶尔丹派人顶佛像要求原谅他的罪过,上书请降。福全没有穷追,让噶尔丹逃脱,被削爵,罢议政。 噶尔丹并没甘心失败,积极发展力量,气焰嚣张,多次要求清廷把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交出来。三十三年噶尔丹派兵侵略喀尔喀益甚。三十四年噶尔丹率兵三万沿克鲁伦河而下,侵至巴颜乌兰。第二年康熙三十五年春,康熙第二次御驾亲征。令将军萨布素率东三省兵出东路,在要道上阻拦,大将军费扬古、振武将军孙思克率陕甘绿营兵出宁夏西路,切断归路。康熙帝本人出中路,约期夹攻。五月,康熙由科图到达漠西。这时东西两路军尚未到达。清军迂回行走,粮草运输遇雨,军队走了70多天,人马困顿。大学士伊桑阿等请求回銮,遭到康熙痛斥。噶尔丹听说清兵前来,连忙逃走,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被西路军拦截。费扬古袭击噶尔丹阵后辎重妇女,噶尔丹大败。斩首数千,降三千,获马驼、牛羊无数。噶尔丹带着几十个骑兵逃走。 噶尔丹破喀尔喀后,留恋漠北,其伊犁旧部落全部被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所并,噶尔丹走投无路。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帝第三次御驾亲征。康熙令马思哈、费扬古两路进兵。由于清政府警告了俄罗斯不要与噶尔丹建立军事同盟,同时在伊犁的噶尔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正等着噶尔丹,准备把他抓起来献功。噶尔丹众叛亲离,便仰药而死。策妄阿拉布坦派人进京朝贡,献上噶尔丹尸体。 第三次征讨时,康熙一天在沙漠发现明成祖勒铭纪功之碑。洗干净一看,上有“永清沙漠”之语。康熙感慨地说:“真是永清了!”话里饱含了征服噶尔丹的喜悦。 “真是永清了”,这句话说得早了点儿。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与贵族达瓦奇仍继续为乱。雍正帝与乾隆帝继续征讨,才最后把准部平定。平定罗卜藏丹津 上文提到漠西蒙古(也称尼鲁特蒙古)。漠西蒙古分四部,其一为和硕特部。明末,该部移居青海,曾帮助清朝抗击过噶尔丹和他的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对青海和西藏的骚扰。康熙三十七年(1696)清廷任命其头目达什巴图尔为和硕亲王。 达什巴图尔死后,其子罗卜藏丹津袭爵,他认为青海、西藏都是和硕部的领土,自己又是和硕特部酋长固始汗(即顾实汗)的嫡孙,应恢复前人的霸业,统帅诸部。雍正帝刚登基,他认为这是脱离清王朝羁绊的好时机,便于雍正元年夏天引诱诸部在察罕陀罗海联盟,叫他们各复旧号,取消清朝王、贝勒、公等爵号。他自称达赖浑台吉以统诸部,想据唐古特以遥控青海。八月,他把劝说他罢兵的清朝驻西宁侍郎常寿拘留起来。青海大喇嘛察罕诺门因他所诱服从了他。大喇嘛服从后,远近效法。游牧番子喇嘛等20余万人同时骚动,进犯西宁,掠牛马,抗官兵。 这年冬十月,雍正令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进驻西宁,以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参赞军务,平定叛乱。丹津以青海沙拉图为根据地,派兵攻打西宁附近小城、驿站。年羹尧分兵出永昌、布隆吉河,防其内乱,南守巴塘、里塘、黄胜关,堵住叛军入藏之路,又请富宁安等屯吐鲁番及噶斯泊,断其通准部之路,又派兵分攻镇南、申中等堡。罗卜藏丹津开始害怕起来,释放了常寿。他上表请和,雍正不答应。 第二年正月,岳钟琪进攻西宁东北的部隆寺,斩敌6千。年羹尧率兵2万进攻在柴达木负隅顽抗的罗卜藏丹津。二月岳钟琪夜袭哈达河,一夜进军160里,黎明突至,叛兵还没起身,罗卜藏丹津穿妇人衣逃跑。清兵紧追,日行3百里,几天后到达青海、西藏交界的桑骆海。俘获罗卜藏丹津的母亲、弟、妹和叛军头目,杀叛军8万。 四月,岳钟琪以2万兵进剿罗卜藏丹津余部,在庄浪卫的西山俘杀叛军5千,其余投降,罗卜藏丹津投奔准噶尔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岳钟琪班师回朝。 此后,青海归入清朝版图,西宁卫改为西宁府,青海地区的蒙古族分为29旗,各设扎萨克(意为一旗之长)治理。两平金川 两平金川指乾隆十二年(1747)与三十六年(1771)先后派兵平定大小金川叛乱。 金川是指大渡河上游两条支流,一叫大金川,一名小金川,都因临河的山上有金矿而得名。这里崇山峻岭,气候恶劣,民俗尚武。 大金川头目莎罗奔因雍正元年随岳钟琪进藏平叛有功,授金川安抚司,势力逐渐加大,图谋地方霸权,攻掠临近土司。他想吞并小金川,首先通过婚姻关系,把侄女阿扣嫁给小金川土司泽旺。泽旺之弟良吉尔与阿扣私通。乾隆十年,良吉尔勾结莎罗奔,袭取小金川,诱执泽旺,夺走印信,阿扣改配良吉尔。乾隆十二年莎罗奔又进攻革布什咱与明正两土司,四川巡抚纪山派副将张兴、游击陈礼镇压,反为所败,十二月两将丧师身陨。这年六月乾隆帝派云贵总督张广泗为川陕总督,统兵3万,进攻莎罗奔的3千兵马。 金川番兵筑碉,层层设防。石碉用石头砌成,有20至50米高,四周有小孔,可以放枪。张广泗初战告捷,但后来为石碉所阻,寸步难行。第二年乾隆又命大学士讷亲为经略并起用岳钟琪为提督助战。讷亲刚愎自用,一开始就限3日拿下莎罗奔侄子据守的噶尔厓,结果总兵任举、参将买国良战死。无奈的讷亲将兵权交给张广泗。由于莎罗奔有间谍良尔吉、阿扣,军机尽泄,战不利。张广泗与讷亲又不相协,各持己见。十三年九月,张广泗、讷亲被召回京城,十二月诛张广泗,十四年正月杀讷亲。 金川战争已经两年,军费耗去近2000万两,而无寸尺之功。乾隆不死心,十三年九月乾隆派大学士、军机大臣傅恒以经略兼四川总督统兵35000再战。他到军营立即将良尔吉、阿扣与另一名间谍杀死。他与岳钟琪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分两路进攻。当时军机处亟需人,乾隆又不愿以巨大损失来换取一个小地方的成功,遂令傅恒于十四年四月回京。傅恒以金川旦夕可下,要求继续打下去,乾隆不同意。由于大金川经过两年战争,兵力削弱,莎罗奔也不想打。十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岳钟琪赴莎罗奔老巢勒乌围招降,莎罗奔投降。二月六日,傅恒班师回朝。 二十五年五月莎罗奔病故,其侄子郎卡于二十七年围攻丹坎。乾隆帝令四川总督阿尔泰率大金川附近9个土司兵力会剿。土司害怕大金川,不能协同进攻。乾隆《平定金川战图册·紫光阁赐宴》阿尔泰令土司兵撤退,并令大金川拆毁工事并归还掠去的丹坎人,答应给郎卡颁发印信。郎卡为拉拢小金川,要求允许将女儿嫁给泽旺儿子僧桑格,得到阿尔泰同意。联姻后,两金川势大,附近18家土司推两金川为雄长。不久,郎卡去世,其子索诺木继位,泽旺也让位于其子僧桑格。三十六年索诺木杀革布什扎土司,僧桑格进攻鄂克什与明正两土司,乾隆下令讨伐,总督阿尔泰驻兵打箭炉(今康定),但半年不进兵。阿尔泰被赐死,乾隆又令大学士温福统兵由汶川往西,桂林为川督,从打箭炉往南,夹击小金川。十二月攻下小金川巢穴,泽旺被擒,僧桑格逃往大金川。为剿灭大金川,乾隆令温福为定边将军,阿桂、丰伸额为副将军,增调陕甘、云南兵力分三路进攻。温福采取碉堡战术,以碉对碉,兵力不足。温福对于乾隆帝关于注意守护饷道、粮台的叮嘱不在意,对后路失于防范,小金川一个诈降的小头目七图甲噶尔思甲布向索诺木透露清军部署,让僧格桑切断温福粮草,温福战死于大金川的木果木。 乾隆帝大怒,三十八年八月,任阿桂为定西将军,丰伸额、明亮为副将军,进剿大小金川。增派两个健锐火器营,还有黑龙江、吉林、伊犁厄鲁特兵共5千。十月二十九日,阿桂以2万进攻鄂克什,明亮以2万进攻玛尔里,丰伸额以15000兵进攻绰斯甲布,十一月初三克复美诺官寨,小金川全境收复。 三十九年正月阿桂、明亮与丰伸额分三路进攻大金川。索诺木凭险构筑石碉,勒乌围官寨工事尤为险固。清兵逐碉逐卡争夺,冒死进攻。阿桂率西路过谷噶丫口,深入大金川百余里,明亮率南路自格藏桥一路破碉毁寨,十二日攻克马奈,丰伸额一路由卓棵采进攻凯立叶。七月初一,攻克达尔图要隘,西南两路声息相通。八月十五日,穷蹙的索诺木派头人献出被毒死的僧格桑,乞降。阿桂不答应,严诘头人:索诺木为什么不亲自来营盘? 四十年四月二十五日,两路军对索诺木所在的官寨勒乌图形成夹攻态势。勒乌图靠山临水,地势险要,墙垣坚固。八月十五日,清军以重兵四面攻打,第二天攻克勒乌图,索诺木逃往噶拉依。阿桂开始企图诱擒索诺木,索诺木顽固、狡猾,不肯就范。四十一年正月初四,阿桂令四面炮轰噶拉依,索诺木走投无路,才不得不率领2千余人出城投降。 金川战后,便依乾隆帝谕旨设镇安营,大金川设阿尔古厅,小金川设美诺厅,后来两厅并为懋功厅。大小金川地名不复存在。 两金川战争从乾隆三十六年七月到四十一年四月一共进行了4年半。朝廷为战争拨出军费6000万两,另有各地捐助饷银1000万两,川运开捐约千余两,捐躯的文武官员699人,死去的护军、披甲、马步兵9713人,而大小金川兵力不过15000人。“平定大小金川之役,在所谓‘十全武功’中历时最久,糜费军费最巨,损兵最为惨重。其对手,乃僻处大小金川一隅,兵力不过一万五千名而已。”平准与平回 乾隆五十七年(1792),乾隆帝写了本《十全记》,夸耀他的“十全武功”:两攻准部,一攻回部,两攻金川,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安南、缅甸各一次,征服廓尔喀两次。下面说他的平准与平回。 准部即准噶尔部。该部在康熙、雍正年间叛乱,康熙与雍正两帝出兵镇压,取得重大胜利。策妄阿拉布坦长子噶尔丹策凌于雍正五年(1729)继承汗位。罗卜藏丹津投奔他后,噶尔丹策凌不听朝廷诏命,交出罗卜藏丹津。雍正五年冬,大学士张廷玉力赞对准噶尔用兵。于是以开国功臣费英东曾孙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屯阿尔泰山,出北路;以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屯八里坤,出西路。当时罗卜藏丹津与其族罗卜藏舍楞谋杀噶尔丹策凌,事被发觉,噶尔丹策凌打算把丹津献给清朝,听到清朝出兵消息后,打消了主意。九年四月,勇而寡谋的傅尔丹轻信准部伪降将的谎言,在和通泊(在今内蒙)遭到大、小策凌敦多布率领的2万余准兵伏击,副将军、参赞大臣、前锋统领阵亡,只残兵2千余名败回大营。 十年七月,噶尔丹策凌令小策凌敦多布率兵3万袭击喀尔喀,掠去额驸策楞2子与畜群。策楞怒发冲冠,大胜噶尔丹策凌于鄂尔浑河光显寺。乾隆四年,受到打击的准噶尔保证不越过阿尔泰山梁,清朝保证喀尔喀不越过扎不堪。 乾隆十年,噶尔丹策凌去世,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勒继承汗位。不久准部陷入内乱:十五年庶子喇嘛达尔札篡夺汗位,准噶尔部台吉策妄阿拉布坦外孙阿睦尔撒纳于十七年与大策凌敦多布之孙达瓦齐联合杀了喇嘛达尔札,达瓦齐自立为大台吉。不久阿睦尔撒纳又与达瓦齐相攻,失败后率部降清。二十年二月,乾隆帝利用准部内讧的机会作统一该部的部署,以完成康熙、雍正2帝未竟大业。乾隆派班第为定北将军,出北路,阿睦尔撒纳为辅佐;永常为定西将军,出西路,萨赖尔为辅佐。两路各25000人,马7万。西路出巴里坤,北路出乌里雅苏台,各带两个月粮食,约会于博罗塔拉河(在伊犁东北300里处)。两副将军各领兵3千先行。由于两副将军原来都是准部魁首,所到之处,望风归降。五月初一,两军会于博罗塔拉河,距伊犁3百余里。纵酒无备的达瓦齐逃到离伊犁180里的格登山,以烂泥为营。清军派遣已降清军的阿玉锡率20余骑探路。阿玉锡竟连夜捣毁达瓦齐营寨。达瓦齐率2千人逃跑。他们翻过冰岭,南走回疆。他以为乌什城阿奇伯木克霍吉斯对自己好,便去投奔他。哪知道霍吉斯早已接受清军命令,把达瓦齐等人抓了起来。罗卜藏丹津也被抓住。达瓦齐、罗卜藏丹津作为俘虏献于京师,乾隆帝赦免其死。班第封一等诚勇公,萨赖尔封一等超勇公,阿睦尔撒纳晋封双亲王,食亲王双俸。达瓦齐也封亲王。于是天山南北两路都不血刃而定。 阿睦尔撒纳想当厄鲁特蒙古4部的总台吉。乾隆令他于九月到热河受封,班第催他上路并与喀尔喀亲王一块走。阿睦尔撒纳上了道,哈萨克贡使随行。八月十九日走到乌隆古河,阿睦尔撒纳说他要暂时回去治装,把副将军印交给额林沁,叫他先走。阿睦尔撒纳由额尔齐斯河走小路往北逃,派人到札布堪河接他的妻儿子女。阿睦尔撒纳到处煽动叛乱,伊犁各喇嘛(僧侣)、宰桑(准部汗之下管理政务的官员)劫掠军台。当时清军已撤,只有5百人留在伊犁。班第、鄂容安(西路参赞)被围死之。西路军数千屯乌鲁木齐附近,永常退却到巴里坤。乾隆帝以策楞代永常,玉保、富达、达尔党阿为参赞,两路讨伐。 二十一年正月,叛军逃到哈萨克,却让人到特克勒河,对玉保等说诺尔布已将阿睦尔撒纳抓起来,一会就到。清军受骗不进,使阿睦尔撒纳逃走。五月,乾隆令达尔党阿与哈达哈替换策楞、玉保,兼令兆惠从巴里坤赴援。达尔党阿出西路,击败哈萨克2千兵马,阿睦尔撒纳易服潜逃。达尔党阿又听信叛军谎言中叛军缓兵之计,让阿睦尔撒纳逃跑。因为清军频受欺骗,二十年秋天受封的厄鲁特4部轻视清军,重又构乱,阿睦尔撒纳乘机到博罗塔拉河会合叛逆,想自立为汗,准部又大乱起来。兆惠闻变,自济尔噶朗河向南转战,经过百多次苦战,杀敌甚众。补给困难而处困境之中时,得到侍卫图伦楚所率2千兵的支援,解围后返回巴里坤。 二十二年三月,乾隆以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札布出北路,右副将军兆惠出西路,大剿叛军。碰上准部自相仇杀,瘟疫在准部流行,兆惠长趋直入,叛军鸟兽散,头领先后投降或被杀,惟有阿睦尔撒纳没有抓到。阿睦尔撒纳逃到哈萨克,六月兆惠、富德追到哈萨克。哈萨克汗阿布赉与阿睦尔撒纳积怨,要擒拿阿睦尔撒纳献给清朝,惊弓之鸟状的阿睦尔撒纳见阿布赉收了他们的马后,感到不妙,乃逃至俄罗斯。乾隆帝以檄文向俄罗斯索取,卡死阿睦尔撒纳退路。当年冬天,阿睦尔撒纳患痘而死,俄方把他的尸体运到中俄边界,让中方验看。 以上是乾隆两定准部,下面说平回。 “回”指“回部”,指天山南路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地区。回部原来有一个叶尔羌汗国,康熙十七年,叶尔羌汗国为噶尔丹所灭。从此,回部属于准部,征赋税,应徭役。噶尔丹死后,维吾尔族人派罕巴尔蚂罕默特欲谋独立,被策妄阿拉布坦拘禁。派罕巴尔蚂罕默特生2子,长曰布拉尼敦,次为霍集占。乾隆二十年,清军平准,布拉尼敦与霍集占被释放,清兵护送布拉尼敦回到南疆,招抚旧部,而留霍集占居伊犁执掌回部事务。二十一年夏,受到阿睦尔撒纳反叛的影响,霍集占自伊犁率众潜归,发动叛乱。二十二年集中伯克(回部凡官曰伯克)、阿浑(通经典的主教),杀清副都统阿敏道,自立为巴图尔汗,各部响应叛变的竟有数十万。但也有大批维吾尔族人脱离他们,归顺清朝。二十三年,乾隆以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将满、汉兵万余,率鄂对(维吾尔族)由吐鲁番进攻库车。雅尔哈善不听鄂对劝告,疏于防范,让集中在库车城已成瓮中之鳖的布拉尼敦与霍集占逃跑。兆惠自告奋勇请求完成平回大事。霍集占奔叶尔羌,布拉尼敦奔喀什噶尔。十月初六,兆惠率军进攻叶尔羌,霍集占闭门不出。兆惠令副都统率兵8百扼守喀什噶尔援路而自己渡葱岭南河(亦称黑水河)夺取城南英奇盘山下的回部牧群。桥断,军分两半。回部5千军来截,隔河不能救,加上淤泥多,马跑不动,清军损失很大。兆惠派人告急,依林为营,回部在上游决水灌营,兆惠开沟排泄。北路的富德听到兆惠在黑水河被围的消息,率领乾隆派来增援的2千索伦、察哈尔兵以及北路兵千余冒雪且斗且前赴援,巴里坤大臣阿里衮与爱隆阿也率兵前来参加解围。解围后,两军回到阿克苏。六月,集中了2万兵、3万马、驼1万,然后兵分两路,兆惠由乌什取喀什噶尔,富德由和阗取叶尔羌。布拉尼敦、霍集占逾越葱岭,欲投达拔克山。七月,达拔克山酋长擒获布拉尼敦、霍集占,回部平。八月奏捷。兆惠封武毅谋勇一等公,加赏宗室公品级鞍辔;富德封成勇伯,晋一等侯。 新疆历史上叫做西域,西汉时属于西域都护府。明王朝初曾拥有新疆东部,后来又退出。乾隆平回后,新疆才又重新归属中原王朝,至此,清朝疆土到达最大范围。此后葱岭以西的布鲁特、爱乌罕、博罗尔、敖罕、安集延、巴达克山诸国才遣使朝见清朝皇帝。 平回后,清廷加强了新疆地方统治。首先是在二十七年设伊犁将军,总统新疆南北两路事务。然后设乌鲁木齐都统和副都统以及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和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分别管辖北、南两路诸城。第二是修筑城堡,第三是改置府州(如改乌鲁木齐为迪化州,巴里坤为镇西府等)。白莲教起义与清朝的镇压 嘉庆元年(1796)爆发了数十万人参加的规模浩大、长达9年的白莲教起义,波及川、陕、鄂、豫、甘5省,清朝调遣京营满兵、蒙古兵、陕甘回兵、苗疆兵、广东兵,组织了数十万民团(仅嘉庆元年、二年四川应募乡勇达30多万)用了9年时间和2亿两白银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这次大起义的大背景:一是乾隆后期吏治败坏,土地兼并,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在鄂、陕、川交界的南山老林地区就聚集了很多贫困破产者。二是秘密宗教白莲教在四川、湖北、陕西、河南大量发展,仅四川、湖北参加者就有200万之多。其经卷宣传光明战胜黑暗的道理,认为“大劫在遇,天地皆黑,日月无光”,“世界必一大变”,号召同教之人互相帮助,男女平等。三是乾隆末年自然灾害频仍,乾隆五十三年荆江地区洪水,五十九年襄阳地区洪水。尖锐的阶级矛盾、自然灾害和白莲教的发展是这次大起义的主要原因。 起义导火线是清政府对秘密宗教白莲教的残酷镇压。白莲教首领刘松、刘之协、宋之清相继被捕。刘之协乘隙逃脱,朝廷下令搜捕。各省官吏乘机勒索,惟贿是求,引起了白莲教的大起义。 奉命镇压苗民起义的德楞泰嘉庆元年正月初七,张正谟、聂杰人在湖北宜都、枝江交界的温泉窑起义,揭开了这次大起义的序幕。接着二月,林之华在当阳起义。三月王聪儿、姚之富在襄阳、樊城起义,十月徐天德、王登廷在四川达州起义,冷天禄、王三槐在四川东乡起义。十二月,在四川巴州、通江等地又爆发了罗其清、苟文明、冉文俦、冉天元等人领导的起义。起义军的政治口号是“兴汉灭满”。 清朝立即分兵镇压各支起义军。湖北巡抚惠龄出兵对付张正谟、聂杰人,二月,聂杰人被擒。西安将军恒瑞与乌鲁木齐都统永保镇压林之华,第二年,林之华在巫山大茅田阵亡。襄阳这支起义军人数最多(5万),力量最强,清朝派出护军统领明亮、三等侍卫鄂辉、直隶提督庆成率大队人马前去镇压,刚释放的蒙古窃马谪犯也都被驱使从军协助额勒登保。 流动作战是白莲教起义军的特点。襄阳起义军攻襄阳、樊城未果,分路转战河南、湖北交界,一支队伍曾攻占孝感,打死清参将傅成明。清廷急忙令明亮驰救,并调湖南苗疆兵2万前来援助。八月襄阳义军到钟祥(靠近今湖北荆门市),突破清军四面包围,二年初到达河南,然而分成北路(王廷诏、高均德率领)、西路(由李全、樊人杰率领)、中路(由王聪儿、姚之富率领),以不同路线向陕西进发,会师镇安。清军分路尾随,为三路襄阳起义军忽南忽北的行军拖得疲惫不堪。五月十二日,中路襄阳起义军在白马石渡过汉江。惠龄、庆成(直隶总督)、舒亮(侍卫)、恒端(西安将军)这些清将因襄阳部渡过汉江被降了职。二年六月二十三日,襄阳起义军与徐天德、王登廷、冷天禄、王三槐领导的义军在东乡会师,根据地区为各支队伍编号:王聪儿、姚之富部称襄阳黄号,徐天德、王登廷部称襄阳白号,另有张汉潮部称襄阳蓝号,龙绍周部称太平黄号,冷天禄、王三槐部称东乡白号,罗其清部称巴州白号,冉文俦(chóu)、冉天元部称为通江蓝号,等等。他们还设立了掌柜、元帅、先锋、总兵、千总等官职。会师后的第二天各路起义军分开,各自为战。襄阳部留下李全一部,全部撤离四川,回湖北。 在回湖北途中,襄阳部在白帝城与清军激战。之后向夔州进军,再分为前后两路进军湖北。前路由王聪儿、姚之富率领到达湖北南漳,后路由王廷诏率领,抢渡汉水不成,转向陕西,又折向四川。三年二月,王聪儿、姚之富渡汉水入陕,经山阳再入湖北时,被清将明亮、德楞泰(副都统)困于郧西三岔河,7千义军战死,王聪儿、姚之富跳崖牺牲。余部由李全、樊人杰、张正潮等继续领导抗清。 以上是湖北起义,是白莲教起义的第一阶段。下面说四川起义,是白莲教起义的第二阶段。 四川的起义军兵分两路,川北一路由冉文俦、罗其清领导,川东一路由冷天禄、王三槐、徐天德领导。二年十一月,前一路进军巴州、仪陇、营山,后一路进攻大竹、长寿。奉令前去镇压的陕甘总督宜绵束手无策。嘉庆帝派遣湖广总督勒保统管四川军务,宜绵移督陕、甘。勒保到四川后对镇压起义军做了分工部署。他对四川起义军采取两种策略。一是利用起义军将领中部分人对因廉洁而有“刘青天”之称的南充知县刘清的崇拜心理,让刘清说降起义军将领,二是利用刘清、罗思举组织乡兵弥补八旗兵、绿营兵战斗力弱的不足。八月,勒保兵围云阳安乐坪,不能破,便利用王三槐对刘清的崇拜和麻痹心理,诱执王三槐。审问他为什么起义,王三槐说是“官逼民反”。第二年王三槐凌迟处死。其部由冷天禄、徐天德率领。 罗思举是四川东乡乡勇,胆大而诡计多端,组织“罗家军”,常奇袭起义军。例如,嘉庆二年率乡勇于云阳歼陈家山部起义军4千,三年冷天禄据安乐坪,环攻3月不下,罗思举率乡勇梯登绝壁,缒引亡命之徒(焚烧义军营寨),使冷天禄部遭受重大损失,川东起义军不能振作。九月,由于德棱泰围攻,罗其清、李全奔上天险大鹏寨。十一月罗思举率敢死队乘夜色缘长竹梯从绝壁登山奇袭,罗部溃散,为清军斩杀,罗其清被俘牺牲。 十二月除夕,德楞泰与龄惠袭击冉文俦于通江,冉文俦死难。罗其清部下苟文明与冉文俦侄子冉天元率部与在东乡的起义军会合。 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去世。临死,乾隆拉着嘉庆的手“频望西南,似有遗憾”。对于嘉庆帝来说,将起义军镇压下去可谓任重道远。嘉庆首先抄了和珅的家,赐其自尽。他以为起义既然是“官逼民反”,处置了和珅就可以平息百姓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怒,给起义烈火浇水。他说和珅扣押军报,蒙庇领兵大臣。处置和珅就是杀鸡给猴看,警告将帅们日后必须拼命。他授勒保为经略大臣,节制川、陕、楚、甘、豫5省军务。但是半年过去了,勒保没什么战绩,七月又以额勒登保替代他。额勒登保采取坚壁清野做法,给起义军制造了困难,迫使起义军转移。冉天元部就从川东北转移到清军较少的川西。五年嘉庆帝下诏要陕西湖北学习川北,设堡寨,实行坚壁清野,给起义军吃住造成极大困难。 当时八旗、绿营战斗力大为丧失,各路官军打仗是让乡勇居前,绿营兵次之,八旗兵跟在后面。嘉庆元年、二年,四川应募乡勇达30多万。靠乡兵打赢的仗,八旗官长争着算自己功劳,冲锋陷阵的乡兵却没有份。四年四月,八旗的健锐、火器两营京兵吃不起苦,不受约束,勒保要求他们全撤回京。 王三槐死后,冷天禄担任大元帅。四年三月初十他为额勒登保部攻杀于四川的岳池。九月明亮、恒瑞从留坝北追张汉潮,张汉潮殉难于陕西五郎。然而四年十一月到五年正月,冉天元领导的起义军连续取得胜利。十一月在四川北部苍溪与额勒登保激战,杀清副将以下24名、士兵和乡勇200多人。然后离开川东北到清军较少的川西,起义队伍不断扩大,队伍从4千多人发展到5万。福宁上奏道:“贼愈剿而愈炽”。五年正月十九日,在蓬溪高院又击毙清北镇总兵朱射斗,声威大震。三月,冉天元与德楞泰和杨遇春率领的清军在江油县马蹄冈大战。起义军失败,冉天元被俘牺牲。 义军马蹄冈之败给起义军沉重打击。自此,起义军基本上是处于被动局面,清军尾追不舍。起义军败多胜少。六年二月,王廷昭为杨遇春与庆成俘获送京;三月,冉学胜在留坝击败清军将领杨奎,杀总兵、副都统以下的将士数百。五月,徐天德被德楞泰追击,于两河口溺死。五月,龙绍周、苟文明、王国贤、冉学胜几路起义军聚集在陕、川、楚边界。六月,清经略、参赞在四川平利开会,决定德楞泰由西南进攻,额勒登保由东北半路拦截。七月,冉学胜在南江被俘。八月,清军杀龙绍周于平利。德楞泰让士兵200人一队,穿上起义军的衣服,打着他们旗号,以投降了的起义军士兵为向导,满山遍野搜寻,乘夜袭击。十月,起义军只有戴仕杰、樊人杰、李彬、苟文明、刘朝选、汤思蛟领导的6支队伍,每支不过千人,在四川境内活动。川陕起义军10万,已差不多消灭完了,仅存这6支队伍,和在陕、楚活动的起义军加在一起的不过1万左右。十一月,川东的起义军从深山老林出来寻找食物,被勒保军队杀害不少。川北的起义军2千多人西奔开县、大宁老林。由于坚壁清野,起义军没有粮食只好宰骡马为食。七年正月,在开县的苟文明部为德楞泰3路追击,苟文明率部夜渡汉水进入南山,并与宋应伏合兵,败清副将韩自昌,七月苟文明在花石岩遇害。另外五月樊人杰为德楞泰追击,溺于官渡河。六月蒲景集起义军于鲍家山,为德楞泰所部副将色尔滚与总兵蒲尚佐所破。 五月,急不可耐的嘉庆帝切责额勒登保与另一统帅札克塔尔旷日持久,又没方略,均革职留任。他饬令额勒登保要想办法抓住起义军首领,并悬重赏刺激将士效命。为了邀赏,清军搜山,绝壑穷崖,无所不至。 七年十二月,川陕楚起义军领头都已经镇压,只剩下千多人。嘉庆帝以大功戡定,大封有功将领。额勒登保、德楞泰、勒保、明亮、赛冲阿、杨遇春都受封。 尽管还有小股起义军在湖北、陕西、四川深山老林活动,嘉庆帝还是睡不着。崇祯十一年十月,李自成为洪成畴和陕西巡抚孙传庭所败,只剩18骑。后来就是这18骑隐藏在商洛,过了一年就发展成浩浩荡荡的队伍,终于推翻了明朝。这段历史嘉庆帝当然很清楚。于是他令额勒登保务必彻底镇压。 额勒登保自屯陕西西乡,防堵川北起义军到陕西,德楞泰屯四川太平、大宁,防堵川东起义军分派人马,勒保部来往于东乡、新宁之间,防堵南往腹地的起义军。当时宋应伏、苟朝九正集中巴山的尚存的起义军分队向四川移动。起义军虽然人数少,但灵活机动,常引诱官军入山,然后突出击杀。八年春,额勒登保的左翼长穆克登布就在四川南江被起义军突出格杀。当时又有300名乡兵以苟文润为首也上山加入起义队伍。其原因是清朝裁撤乡勇,每人只给5钱作为刀矛费,2两作为回籍费。他们有的无家可归,有的感到回籍费太少,于是上山。这些人有山战经验,腾越如猱,勇猛胆大,有的身中数箭还坚持战斗。清副将朱槐被打死在山沟,乡勇魏中才劝降苟文润,反为苟文润所杀。八年十一月,德楞泰手下数十名副将以下的将士被他们打死。额勒登保一面派清军与乡兵搜捕并悬赏购捕,一面采取招抚。几百个起义军当成几千万来搜捕,并规定凡乡兵抓住一人,都增加回籍费。大部分的义军被搜捕杀害,少数人投了降。九年八月,起义军最后的两个领导苟朝九与王世贵分别被捕于南郑,赵洪周为购捕令所惑,杀苟文润投降。九年八月,起义军全部被镇压,起义彻底失败。平定张格尔叛乱 镇压张格尔叛乱,是道光朝的一件大事。 张格尔是乾隆朝已被镇压的维吾尔族叛乱首领大和卓木布拉尼敦的孙子。青年时曾在阿富汗喀布尔接受英国殖民者的训练,甘心充当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马前卒。加上想为他的祖父复仇,他时刻都想进行叛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他乘天山南路之人对参赞大臣斌静荒淫无度心怀愤怒的时机率领布鲁特族数百人偷袭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市),为喀什噶尔领队大臣色普征额击败。 道光六年(1826)七月,张格尔再攻喀什噶尔。这一次他向敖罕国借安集延兵万人。他出的酬谢是攻下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割喀城给敖罕,所得子女、财帛平分。安集延兵强悍善战,有“一百个回兵不如一个安集延兵”的话。敖罕酋长率兵前来,张格尔探明喀城无援,又背弃诺言。敖罕酋长盛怒,自个儿攻城,遭到顽强抵抗。敖罕酋长宵遁,但有二三千人留下帮助张格尔。这一次,他们攻占了喀什噶尔和其他3个城,刚调来镇守喀什噶尔的伊犁将军庆祥兵败自缢。 在喀什噶尔尚未攻占之前,道光皇帝令原陕甘总督杨遇春以钦差大臣领陕甘5千兵驰赴哈密。伊犁将军长龄建议要求增派4万兵马。道光帝任长龄为扬威将军,又令山东巡抚武隆阿率吉林、黑龙江3千出关。武隆阿与杨遇春都做参赞。队伍尚未集中,张格尔就攻占了喀什噶尔4城,烧房子,杀军民,并向阿克苏进发。阿克苏办事大臣长清派参将王鸿仪率兵6百御敌于都齐特,全部阵亡。阿克苏守军不满千人,长清分兵拒之,得到增援,加上100多人骋沙扬尘,迷惑敌人,才保住阿克苏。十月,大军万余集于阿克苏,形势才缓和下来。 七年二月下旬长龄、杨遇春与武隆阿在洋阿巴特、沙布都尔、河瓦巴特、洋达马河勇猛奇袭,连续打了几个胜仗,3路于洋阿巴特进攻两万人的叛军,大胜,杀死、俘虏的叛军很多,安集延两个将帅也被打死,清军士气高涨。 二十九日,清军追到浑河北岸。张格尔十多万浑兵于河南岸列阵,准备背城一战。穴垒轰炮,鼓角震天。当晚刮大风,飞砂走石,长龄想退营10里,等风停了才进军,杨遇春不同意,说:“此天助我也。天色昏暗,敌人辨别不了我们有多少人,又不担心我们马上渡河,时不可失。况且我们远道而来最好速战速决,难以持久。”说完,杨遇春就派千余骑兵到下游牵制敌军,他自己则率炮队渡过上游,炮火与风沙一齐压向敌人。敌军出乎意料,他们拖着笨重的鞋子,背负沉重的干粮,很不方便,逃跑时,米袋子、鞋子丢得满地都是。杀敌无数,生擒4千。张格尔出境,往达尔瓦斯藏堪地方逃去。 六月,杨遇春与杨芳分道出塞,追击张格尔。杨芳在阿赖与浩罕兵2千相遇,陷于埋伏,损失很大。道光下令入关。 张格尔在各部落辗转吃喝,诸部落不能供养,生计越来越难。清王朝以郡王与10万金为赏捉拿张格尔。十二月,长龄派遣黑回(一说黑山党人),到境外放烟幕弹,说清军已完全撤退,喀什噶尔空虚,回人盼望张格尔回来。张格尔信以为真,率步卒500潜回。在格尔铁盖山(阿富汗东部),落于长龄、杨芳六千人包围圈内。张格尔率残兵30骑而逃,为清副将胡超、都司段永福抓获。 张格尔被送北京。道光帝下令将他寸磔喂狗。长龄以功封为二等威勇公,杨芳封三等果勇侯,均赏双眼孔雀翎。将士胡超以下也有赏赐。杨遇春实授陕甘总督。 平定张格尔叛乱用兵36000余人,用银千万余两。 平定张格尔叛乱是道光朝一件大事,它使新疆获得了一个较长的和平稳定的新局面,到同治初年新疆才又出现危机。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扩大它在中国的鸦片贸易而发动的对中国侵略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要从英美向中国贩卖鸦片说起。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朝开了海禁后外国与清朝的贸易逐渐发展开来。英国开始与清朝贸易始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美国则始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19世纪30年代以前,清朝与英国贸易处于出超地位。中国输给英国的货物有茶叶、生丝、陶瓷等,很畅销,而英国输往中国的呢绒、钟表、玻璃制品却难以找到出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殖民主义者丧失人性,不惜毒害中国人民,向中国倾销鸦片。他们把在印度、孟加拉生产的鸦片源源不绝地运入中国,而且有增无减。康熙年间,鸦片输入每年200箱左右,嘉庆年间每年增至4000多箱,此后增加更为疯狂。嘉庆五年(1800)年输入4570箱,道光十八年(1838)40200箱。 鸦片有麻醉功能,可作中药,但吸上了瘾,就会骨瘦如柴。鸦片输入不仅导致中国白银外流,使中国对外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而且严重地损害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嘉庆初年就屡次下诏,命令禁烟:一有鸦片输入即行销毁,抽鸦片的人处以绞刑。但沿海官衙,贪利纳贿,不顾命令,听由鸦片倾销,道光十八年(1838)四月初八,鸿胪寺卿黄爵滋向道光皇帝上《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请求朝廷广传戒烟药方,限期一年戒绝。道光读后即任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 第二年一月,林则徐到广东,即令英商3日内交出所有鸦片。英商不理睬。二月初,林则徐停止与英贸易,囚禁充当英商买办的汉人。英领事义律不得已,交出海上趸(dǔn)船上1037箱鸦片。林则徐知道这不是全部鸦片,他便让士兵围住商馆,英国等鸦片贩子又交出鸦片20283箱,每箱120斤。 鸦片全部交出后,林则徐即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在虎门滩高处,监视销毁。四月二十二日开始执行。 士兵把鸦片倒入海水,再倒入石灰,使之沸腾,随流出海。方法简单效果好,见者无不拍手称快。 林则徐禁烟,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 林则徐销毁鸦片的消息传到英国后,英国政府于道光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决定侵华,派遣曾任好望角舰队总司令的海军上将乔治·懿律和商务监督义律为正副谈判代表,并任懿律为总司令侵华。第2年(1840)五月40余艘舰船4千名英国海军到广东,封锁珠江口。由于广东沿海防守严密,英军乃北犯浙江沿海,六月初攻陷定海。八月十一日闯入天津。道光皇帝极度恐慌,立即由主战转为求和,八月二十二日将林则徐革职,派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州与英谈判。琦善到广州后一反林则徐所为,拆除珠江口防务设施,遣散水勇、乡勇。十二月十五日英军攻陷大角、沙角炮台,琦善派鲍鹏向义律求和。琦善秘密与义律签订《穿鼻条约》,内容有割让香港、开放广州、赔款600万元的条款。 道光二十一年(1841)正月初三,英军单方面公布《穿鼻条约》。正月初四,英军强占香港,又不交出定海。被激怒的道光皇帝于初五下诏与英宣战。他派宗室御前大臣奕山为清逆将军,尚书隆文和、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去广东与英军作战。二月六日,英军炮击虎门炮台,水师提督关天培与守军奋勇还击,坚守阵地,壮烈牺牲。二月十三日杨芳到广州。这个在擒获张格尔之役立过功的名将竟信“邪术”,搜集民间马桶,列于乌涌以“镇”英军大炮,这当然阻挡不了英军长驱直入,直逼广州城郊。三月,奕山率大军到达广州,他不用粤勇却招募福建水勇。他不懂打仗,又不听林则徐劝告。四月初一晚,他抱着侥幸心理,贸然夜袭。英军乘机反攻,包围并炮击广州。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求和。二十七日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和约》,清军退出广州60里之外,缴纳“赎城费”600万元,赔偿英商馆损失30万元。 广州人民对英国侵略军十分愤怒。四月初九日盘踞广州北部炮台的英军窜入广州北郊三元里行凶抢劫,调戏妇女。村民奋起反抗,打死英军数名。第二天,三元里及附近村庄数千群众又在附近的牛栏岗痛击英军。奕山得报,派余保纯去威胁群众,为英军保驾,香港岛开埠图英军才得以逃脱。 对《穿鼻条约》仍不满意的英国政府,决定进一步扩大侵略。七月十日,替换义律为全权公使的璞鼎查率军攻占厦门,总兵江继芸牺牲。八月十七又攻陷定海、宁波。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死难。九月四日,道光皇帝又任命他的侄儿奕经为扬威将军到浙江指挥军事。奕经是个酒色之徒。他一路迁延,直到二十二年(1842)正月十六日才抵达。他不了解敌情,贸然分兵三路于正月二十九日袭击宁波、镇海、定海三城,结果大败。四月,英军入长江口,攻吴淞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坚守,最后血战牺牲,而两江总督牛鉴怕死逃跑,致使宝山陷落。六月上旬英军进犯镇江,清副都统海龄率军力战,不幸牺牲。下旬英舰80艘集于南京下关江面。道光帝急派盛京将军耆英和两江总督伊里布与英军谈判。七月十三日,在英舰“皋华丽”上,清政府两位代表与英军代表璞鼎查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以清朝失败告终。 条约13款。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开放广州、上海、宁波、厦门、福州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以上5处派驻领事,海关税率由双方商定,赔款2100万元。 条约未正式签订以前,道光帝对英方要求十分气愤,但当国的穆彰阿(满洲蓝旗人,文华殿大学士,管户部,当国10年,鸦片战争中的投降派,咸丰朝革职)说:三年抗英无功,靡饷劳师,“抚”比“剿”强,费用相当,而一劳一逸。答应英方要求,可以“清难息民”。昏庸的道光帝听信这些话,便答应了英方要求。 清廷对战争中的清将是这样处理的:牛鉴定斩监候,奕山、奕经定绞监候(监候是指判刑后监禁,不予执行,待秋审时由皇帝裁决)。余步云处死。余步云,广安人,浙江提督,在定海招宝山镇守,英军攻定海,他不战而逃。 后来,牛鉴、奕山、奕经均受道光庇护而先后释放并授予新职。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太平天国起义与清王朝的镇压 太平天国起义与被镇压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大事。太平天国起义历时14年,纵横18省,在起义军沉重打击下,清王朝统治摇摇欲坠,后来依靠湘军并勾结列强才把起义镇压下去,灭亡的命运才得以延缓。 太平天国的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可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义的发展和清朝镇压的失败。 太平天国起义是咸丰元年(1851)由广东花县人洪秀全领导发起的。鸦片战争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宣传推翻清朝的革命道理。太平天国天王玺咸丰元年(1851),他趁广西桂平饥荒之机领导穷苦农民2万举行起义,国号定为太平天国,自称天王。起义军攻下永安(今蒙山),洪秀全在这里制定官制,给核心领导人物封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并规定东王节制西王以下诸王。 咸丰二年,太平军永安突围北上,克桂林,捣全州,入湖南,取岳州,获得大批船只,编成水师。年底,进入湖北,攻克武昌3镇。然后沿江东下,克九江,下安庆。三年二月,占领南京,改称天京,建立与清朝对立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改革和其他改革。四月,派林凤祥、李开芳率万余人北伐,直取北京;派胡以晃、赖汉英西征,以夺取安庆、九江、武昌为目的。北伐的队伍由于孤军深入,遇上武器、御寒衣服接济不上的困难,一路不顺,未能攻下天津而南折,在山东连镇、高唐惨遭失败。西征队伍先后三克汉口、汉阳,再克武昌。在湖南遭遇湘军,互有胜败。五年,湘军进逼九江,威胁南京。石达开奉命西援,在湖口、九江痛歼湘军水师,继续西进,第三次克服武昌。十月,石达开率师从湖北进入江西,在江西建立革命根据地。六年三月,燕王秦日纲率军大破钦差大臣托明阿,击溃江北大营,五月,石达开与秦日纲攻破江南大营。这年初秋,太平军占据皖、赣大片土地和湘、苏部分地区,革命形势达到高潮。 从太平天国起事之时,咸丰帝就开始实行利用汉人来对付的办法。起用了诸如林则徐、李星沅、徐广缙、向荣等汉族官僚。林则徐赴任,从福建行至广东潮州就病逝了,钦差大臣李星沅、广西提督向荣、广西巡抚代理钦差大臣周天爵、广州副都统乌兰泰、两江总督钦差大臣陆建瀛无不败在起义军手下。李星沅督师武宣,未捷先死;周天爵协助,两败武宣;乌兰泰受伤桂林,死于阳朔;陆建瀛被斩,命丧南京;徐广缙以湖广总督指挥无能,因太平军攻克武昌被革职拿问;向荣在江南大营被击溃后,命丧丹阳。在起义军沿长江南下之际,惊恐万状的清廷一面征调绿营,一方面令各地办团练进行抵抗。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受命办理湖南团练。曾国藩在练勇的基础上扩充,于咸丰三年正月开始组建湘勇,后称湘军。四年正月二十八日,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率湘军水陆师万七千余人,起自衡州,开往湘潭,迎击西路军林绍璋的偏师。从此湘军开始了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四月二日,湘军大败于靖港,五日却大胜于湘潭。七月一日攻占岳州,八月二十三日攻占武汉三镇。然后湘军沿江东下,九月二十一日,湘军罗泽南攻陷湖北兴国州,十月初,攻陷湖北半壁山,中旬太平军退出田家镇。十一月上旬,太平军又退出湖北广济、黄梅。但十二月十二日,太平军在湖口大败湘军,烧毁湘军水师战船39艘。五年,东王杨秀清派石达开率军西征,取得一系列胜利,三取武昌,并开辟了江西根据地。 第二阶段是咸丰六年秋至十一年八月:太平天国内讧和重新振作。 金田起义时,杨秀清就取得了代天父传言的特权,可以控制洪秀全,甚至可以杖责洪秀全。咸丰六年六七月间,杨秀清诡称天父下凡,要洪秀全封他万岁。洪秀全一方面表示同意,一方面密令在江西和湖北督战的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回京勤王。素与杨秀清不睦的韦昌辉杀杨秀清及其部下万余人。石达开对这种滥杀行为不满,从安庆起兵讨伐韦昌辉,天京军民也愤怒声讨韦昌辉。洪秀全不得已密令杀了韦昌辉。但石达开受洪秀全猜忌,便率10万大军离京出走,分散了太平天国的兵力。这次内讧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清廷乘机令钦差大臣德兴阿攻陷扬州,重建江北大营;钦差大臣和春与帮办大臣张国樑重建江南大营。八年八月中旬,太平军在江西的营盘全部丢失。 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建立了年轻的新的领导核心。洪秀全以20岁的广西桂平人陈玉成为前军主将,33岁的广西藤县人李秀成为后军主将,22岁的广西藤县人李世贤为左军主将,30岁的广西桂平人韦俊为右军主将。八年六月下旬,李秀成在安徽枞阳开会,决定先破江北大营,解天京之围。会后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陈玉成、李秀成密切合作,于八月二十日发动浦口战役,破江北大营。十月十日,李秀成发动三河镇战役,歼敌6000,湘军悍将李续宾自杀。接着,陈、李又攻克舒城、潜山、太湖等地。十一月十二日,李世贤围攻芜湖湾芷清营,击毙提督邓绍良,同月辅王杨辅清攻占江西景德镇。九年二月十六日,陈玉成在安徽庐州活捉安徽巡抚李孟群。十年二月九日,李秀成攻克杭州。闰三月十六日,在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的猛攻下,江南大营崩溃。两大清营解体,天京解围。二月十九日,陈玉成、杨辅清、李世贤克丹阳。四月六日李秀成占领常州,十日又占领无锡。二十三日李秀成、杨辅清占领苏州、江阴。到五月十三日,嘉兴、太仓、嘉定、青浦、松江陆续为太平军占领。苏南根据地由是开辟。六月后,陈玉成连克浙江余杭、临安。八月二十五日,李世贤攻克安徽徽州府城。十月九日,又进占浙江富阳。二十二日李秀成攻入黟(yī)县,咸丰十年六月初九进驻祁门的曾国藩大惊失色。太平军这一系列的胜利使富庶的苏浙成为太平军广阔的根据地,为太平军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使天京有了两翼之护。 第三阶段:咸丰十一年九月至同治三年六月,湘军夺取上游安庆,李鸿章与洋枪队占领苏浙,天京攻破。 咸丰六年十一月,胡林翼夺取武昌,湘军由湖南扩展到了湖北。七年二月,曾国藩因父丧回家守制。因石达开部在赣南闽浙交界活动,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咸丰帝令他复出,带兵援浙。前此一月,李续宾奉胡林翼令已攻陷九江,太平军守将林启荣与所部17000余人战死。咸丰十年闰三月,曾国藩派其弟曾国荃攻打天京上游的屏障安庆。由于曾国荃兵力有限,与安庆的太平军守军相持。根据咸丰十年四月天京会议安排,李秀成、陈玉成实行第二次西征,期于十一年三月会师武汉,以解安庆之围。陈玉成于十一年二月八日攻克黄州,离武汉75公里。由于英国参赞巴夏礼阻挠,陈玉成放弃了攻武汉的打算,回师救安庆。李秀成救援安庆的态度不积极,十一年五月才到武昌,受到英国驻汉口领事金执尔的恫吓,同时听说陈玉成已经折返安庆,便放弃对武汉的进攻而回。陈玉成到安庆后,先锋程学启叛变,陈玉成又与主将林绍璋、干王洪仁玕意见分歧,救援受到干扰。十一年八月一日,粮食断绝的16000太平军守城将士战死,安庆失守。洪仁玕说:“安庆一失,沿途至天京之城相继陷落不可复守矣!” 陈玉成转移庐州,于同治元年四月三日在寿州被苗沛霖诱捕,解往胜保营,从容就义。安庆失守后,皖北的桐城、皖南的池州等地丢失。 安庆失守后,李秀成与李世贤在浙江扩大了势力范围。八九月间占领常山、余杭、严州、诸暨、绍兴,十一月二十八日又攻克杭州。台州府和宁波府也于十一月一日和八日被李世贤攻破。 北京政变后,慈禧太后授权曾国藩统辖江苏、浙江、安徽、江西4省军务。同治元年,曾国藩分3路进攻太平军:曾国荃一路率湘军主力进攻南京,左宗棠一路率湘军一部进攻浙江,李鸿章一路进攻苏南。太平军在苏南和浙江的根据地在列强军队配合李鸿章指挥的淮军和左宗棠指挥的湘军的夹攻下相继丧失。苏南方面,同治元年三月十九日,英国军官戈登指挥的“常胜军”破慕王谭绍光、纳王郜永宽于上海。二年十月二十四日配合淮军将领程学启诱使太平军纳王郜永宽献苏州而降,并杀主将谭绍光。同治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戈登配合淮军将领刘铭传攻陷常州。浙江方面是英国领事馆通事郑阿福的“常安军”于同治元年四月十二日攻占宁波,英国军官乐德克率领的中英混合军“安乐军”在攻占宁波后又于七月攻占余姚,法国军官德克碑与勒伯勒东指挥的中法混合军“常捷军”,向浙西进攻。同治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常捷军”与清军攻破杭州。 同治元年夏,曾国荃一路逼近天京,对天京实施包围。洪秀全令进攻上海的李秀成回护。李秀成组织30万大军分3路救援,但因士气不佳,未能解围。天京城内粮食匮乏,李秀成建议洪秀全让城别走,到其他地方建立根据地,遭到洪秀全的拒绝。同治三年(1864)四月二十七日,洪秀全病逝,终年51岁。其幼子洪天贵继位。六月十六日,湘军轰塌太平门城墙,湘军入城烧杀。李秀成携幼主出城,后来分散。李秀成被俘,写了数万言供词,表示愿意招降余部,供词写好当日即被杀。幼主到安徽广德,与洪仁玕会合,后来到江西。九月,洪仁玕与幼主先后被俘。幼主被凌迟处死,终年16岁;洪仁玕就义南昌,临刑作诗,最后几句是:“我今即永逝,一语贻后贤:天国祚虽斩,复生待他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是英法继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 这次战争要从英国要求进入广州城和英法要求修约说起。 道光二十二年(1842)签订的《南京条约》有规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英人虽然很快进了上海、福州、厦门和宁波,但久久进不了广州城。英公使文翰、包令多次向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事务钦差大臣叶名琛提出入住广州城的要求,叶均断然拒绝。叶名琛的做法得到了咸丰帝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坚持“夷夏之防”,认为外国人“性同犬羊”,外夷进城会影响中国人。对他们来说,外国人少进一个城就好一分。 咸丰四年(1854)英国又抓住道光二十三年(1843)《中英虎门条约》和二十四年(1844)《中美望厦条约》的一些条文进一步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开放内地和沿海,使鸦片贸易合法,取消内地各口关税、公使驻京等。这个要求得到法、美两国附和,却受到咸丰帝的严词拒绝。六年(1856)三国再次要求修约,清廷仍不理睬,但三国尤其是英国却志在必得。它见口头要求得不到实现,就决意动武,九月二日发生“亚罗”号事件就是先兆。 这天,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获了两名海盗和10名有海盗嫌疑的水手。英驻广州领事巴夏礼硬说“亚罗”是英国商船,船上的英国旗受到中国士兵的侮辱,要求中方送回并赔礼道歉。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叶名琛把人犯交英领事馆,但巴夏礼拒绝接受。英国即以此为借口进行挑衅。十七日,英海军少将西马糜各里率英舰进犯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叶名琛坚持“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原则,端坐衙署,对于英人进城要求不作答复。英军兵力不足,只好撤退。叶名琛向咸丰帝谎报军情,说敌人死伤400多人,还说总司令也被击毙。 “亚罗”事件后,英国首相巴麦尊强行改组议院通过侵华战争条款,七年(1857)二月二十五日英国政府任额尔金为赴华交涉专使,指挥新的侵华战争。 这年一月十九日,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县以传教为名胡作非为,被知县处死。法国以保护教会为名,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1857)十月法国派葛罗率舰队到香港与英军会合,联军共有5千6百多人。十一月十日,联军占据珠海炮台,攻打广州,广州陷落,二十一日叶名琛被俘,一月七日送往印度,后来死于加尔各答。广东巡抚与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协助英法联军建立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到十一年九月十八日结束,统绐广州长达3年多。 咸丰帝闻讯,大吃一惊,任黄宗汉为两广总督。 咸丰八年(1858)一月十三日,英法公使额尔金、葛罗照会清廷,要求派钦差大臣谈判修约,赔偿军费、增开口岸、改订关税、公使驻京,遭到咸丰帝拒绝,要他们到广东与黄宗汉谈。二月七日,黄宗汉通知各国使臣来广东谈判,俄国使臣到黑龙江谈判。三月十一日,英、法、美、俄公使照会清廷,派全权代表谈判。清廷派直隶总督谭廷襄跟他们谈判,英法拒绝,说谭不够资格。四月八日,英法联军炮击大洁炮台,扬言进攻北京。咸丰帝慌了手脚,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沙花纳为全权大臣,赴天津,于五月十六、十七两日跟四国议和,签订《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56条,附约1条;中法《天津条约》42条,附约6条。主要内容:1公使驻京;2扩大领事裁判权;3增开汉口、九江、南京、镇江、营口、汕头、台南、琼州、淡水、烟台等10处为通商口岸;4外国传教士可入内地自由传教;5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6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往来;7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公使驻京”是中英《天津条约》所独载。十月三日,中英、中美又在上海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减少关税,鸦片贸易合法。 咸丰帝对条约恼怒万分,特别痛恨“公使驻京”这条,“华夷之辨”在他头脑中根深蒂固。“天朝”皇帝哪能与外国夷狄同住一城?他宁愿用全免进口税这一“恩惠”来取消公使驻京这条。他派桂良、花沙纳南下改约,桂良照会额尔金重议公使进京这一条。额尔金同意公使另驻其他地方,但条约一定得在北京换约。本来不愿让外国人到北京来的咸丰帝也同意北京换约,他可能是想长痛不如短痛吧。 咸丰九年(1859)五月二十五日,英法美3国公使各率一支舰队从大沽口溯北河赴北京换约。清政府五月二十三日告诉他们:大沽设防,须改道北塘。英法舰先到,不听,驶入大沽并开炮轰击炮台。清僧格林沁率军还击,敌舰4沉8伤,打死打伤478人,英军舰队司令何伯受伤。美舰后至,遵嘱改道,没发生冲突。 联军遭惨败的消息传到英、法国内,两国决定增兵,以武力迫使清朝道歉。它们组织了一支25000人的侵略军,重新任命额尔金与葛罗为全权代表,两人于十年五月三日到香港。联军兵船于九月十五日驶到北塘。六月二十六日,联军万余人占领新河与军粮城,僧格林沁率精骑3000在敌人火器射击下冲锋,死伤殆尽,只余下7骑。二十八日联军攻占塘沽,七月五日,攻占大沽炮台,守将直隶提督乐善与炮台官兵全部死难。八日联军占领天津。咸丰帝急令桂良与直隶总督恒福赴天津与联军谈判。联军提出新条款:赔偿800万两,天津为商埠,允许公使进京。咸丰闻之大怒,要决一死战。七月二十六日,联军3000人自天津向通州方向进发,咸丰帝又改变主意,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赴通州与联军谈判。二十九日,拟答应他们各项条件,但巴夏礼又提出,英法使节向清朝皇帝当面递交国书,立而不跪;清朝皇帝也须当面把条约批准书面交英法使节;清军从通州撤出。咸丰得知后气得要命。在他看来,英法使节递国书必须跪拜,这是“国体”。他坚决不同意巴夏礼的意见,愿跟联军决一死战。八月四日,僧格林沁根据咸丰帝的旨意拘留了英法人员巴夏礼等39人为人质。这一天,联军攻陷了北京门户通州。七日,清军与联军激战八里桥(离北京城20多里),清军伤亡惨重。咸丰帝惊慌失措,留下奕与联军议和,八日,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住进避暑山庄。二十二日,联军侵入北京,同日抢劫圆明园。二十三日,英法胁迫释放被拘人员:不释放就炮轰北京城。二十四日到二十九日,僧格林沁先后释放了19名,其他20名已在狱中死去,英人为报复,给清朝皇帝“永久性的教训”,于九月五日烧毁了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4朝修建,耗资2亿两以上的圆明园,犯下了滔天罪行。 九月十一日,奕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9款,中法《北京条约》10款。除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还增加了下列内容:1增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华工出国;3将九龙割让给英国;4将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资产发还(法国翻译擅自在文本上加上“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一条)5赔偿英法军费各88万两。恤银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 俄国乘清政府之危大捞了一把。咸丰八年四月,俄国西北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兵临瑷珲,清黑龙江将军奕山被迫签订《中俄条约》,将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归俄国。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由中俄共管。咸丰十月二日,俄国借口调解中英法关系有功,签订《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归俄国。后来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被俄国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44万平方公里土地。此外,俄国还获得了库伦、张家口、喀什噶尔等地的领事裁判权。 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遭受了重大损失,英法俄等列强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的土地以及司法主权、租界管理权、内河航运权等权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民族经济,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平定新疆 同治四年(1865),新疆喀什噶尔地区的封建主金相印利用当地回民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起兵反清,并向中亚浩罕国求助。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乘机入侵新疆,自称帕夏。同治十年(1871)沙俄出兵占领伊犁9城(惠远、惠宁、绥定、广仁、熙春、宁远、拱辰、瞻德、塔尔奇)并宣布伊犁永远归俄国管辖。第二年,清政府派伊犁将军荣全与沙俄交涉归还伊犁,沙俄竟不答应。面对这一形势,投降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而以维持民族利益为重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则力主恢复。光绪元年(1875),清政府终于同意左宗棠的意见,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 左宗棠委任刘锦棠为前敌指挥,总理营务。刘锦棠打过几十次仗,有“无战不从,无战不胜”之誉。左、刘共同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决定先攻北路(北疆),再攻南路(南疆),节节取胜。 光绪二年(1876)四月,刘锦棠兵出嘉峪关。闰五月,次巴里坤,进驻古城。六月,刘锦棠围困叛军所据古牧,阿托爱弃马而逃。刘锦棠又用开花炮攻城。古牧6000守兵被歼。收复乌鲁木齐、迪化及其王城。八月,乌鲁木齐都统攻克玛纳斯南城,北路遂清。 光绪三年,刘锦棠挥戈直捣南路。三月三日刘锦棠围攻敌人据点达坂城。城内引湖水卫城,泥淖深及马腹。清军提督余虎恩、陶生林与副将夏辛酉等马队掠过深淖,列于城左山冈,提督谭上达、谭和义、戴宏胜等马队,列在城后山上,降将总兵崔伟等马队居两军之间。这时敌人还在呼呼睡大觉。天明雾收,城中人望见清兵,无不大惊失色。总兵侯名贵向城内用开花炮连番轰击,城中人马碎裂,夺门而逃,但又被清军堵住,刘锦棠叫人喊:“把穿奇装的捆起来,有奖!”结果,城中大小头目都被捆出来,无一逃脱。达坂城攻下后,驻吐鲁番的叛军首领白彦虎与托克逊城的叛军首领海古拉都逃走。吐鲁番与托克逊城落于清军之手。三月十八日阿古柏看到人心已去,便服药自杀。九月,清军连下库尔勒、库车、阿克苏诸城,十一月连克喀什噶尔、叶尔羌和和阗。阿古柏残余势力逃到俄国。 新疆南北两路收复后,清政府便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伊犁问题。光绪四年(1878),清政府派崇厚去俄国交涉,他竟迫于沙俄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伊犁名义上归还了中国,但其西南大片领土都送给了俄国,居民又被俄国夺去,伊犁便成了空城。 《里瓦几亚条约》理所当然地受到中国朝野的反对和拒绝,崇厚被严办。光绪六年(1880),改派曾纪泽(曾国藩之子)到彼得堡谈判改约。要野兽将已入口的肥肉吐出来,何其难也!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曾纪泽以极其艰苦的马拉松式谈判终于签订了比《里瓦几亚条约》好得多的《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9城,取消了上述非法条约中割占伊犁南部大片土地的条款。但这仍是不平等条约,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被沙俄强行割去,赔款900万卢布,并规定沙俄在新疆贸易有免税之权。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是光绪九年(1883)十一月开始,十一年(1885)结束的中国人民反对法国侵略者的战争。 这次战争的起因是法国企图从越南打通一条西南地区的通道以掠夺那里的资源。战争本来是中国打赢了的,但由于清朝政府的腐朽和妥协的政策,最后却失败了,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从此,法国从中国西南肆意向中国扩张。然而在战争中刘永福和冯子材及其所率领的军队为国家领土完整进行的英勇斗争永远名扬反侵略史册。 战争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黑旗军先胜后败,签订《中法简明条约》。 同治十二年(1873)十月,法军占领河内、海阳、宁平、南定等省。法将安邺与越南土匪头目黄崇英勾结,企图占领整个越南。越南国王邀请中国黑旗军帮助抗法。 黑旗军首领刘永福(18371917),字渊亭,本名刘义,广西上思人。他率领的军队打七星黑旗,故称黑旗军。这支军队原是太平天国时期活跃在两广边境上的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失败后,驻扎在越南保胜(今老街)一带约有2000余人。刘永福接到邀请后即率军绕道河内,他设下埋伏,诱斩安邺,大败法军于河内城郊。 越南国王封刘永福为副提督,管理宣光、兴北、山西三省。 光绪九年(1883)二月法军再次攻陷河内。越南国王阮福膺(12岁)再次邀请刘永福参战。四月十三日,黑旗军大败法军于河内城西纸桥,法军中校司令李维业被打死,刘永福提升为三宣提督。 法国不甘心失败,增兵进攻顺化,七月十二日法国交趾支那舰队司令攻占顺化,强迫越南签订了《顺化条约》,使越南变成法国殖民地。 十一月十四日,法军孤拔司令统帅5000人大举进攻北越的中国驻军和黑旗军,中法战争爆发。光绪十年正月法军增加到16000人。由于操外交大权的李鸿章采取投降政策,加上中国驻军与黑旗军寡不敌众,接连失利,只好退出除谅山之外的各个据点,黑旗军退至保胜。北越基本上为法军所占。 光绪十年(1884)四月十七日,李鸿章与法军中校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中法简明条约》,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法国占领越南,中国撤军,中国同意在中越边界开埠与法通商等。 第二阶段:马尾海战,中国失败。 中方虽然声明将驻扎在越南北圻的军队撤回,但没确定时间。十年闰五月一日,法军去谅山“接防”。清军代表告以尚未接到撤防命令,法军便开枪打死清军代表,清军自卫还击,击毙法军近百人。 闰五月二十二日,法国一支舰队(司令孤拔)闯入中国海军基地福建马尾。闽浙总督何景、船政大臣何如璋声称为履行“和议”,对舰队须加以保护,不须先行向他开炮,但七月三日,该舰居然向福建水师轰击,击沉兵舰11艘,运输船19艘,清军死伤700余人。福建水师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遭到袭击,但他们立即英勇还击,击伤几艘敌舰。第二天,法国舰队又击毁了法国帮助建造的整个马尾造船厂。七月六日清政府不得不向法国宣战。 第三阶段:战争在海上与中越边境进行,中国虽胜犹败。 七月十日法国侵略军炮轰基隆,二十日登陆台湾并进攻沪尾,被孙开华部击退。八月十三日,法军再次进攻台湾,轰毁基隆炮台,翌日占领基隆。清军与法军在台湾多处激战,损失很大。十一年正月十五日,法舰攻镇海口岸,提督欧阳利见迎击,杨歧珍开炮还击,伤法舰。后来在海战中,孤拔受伤,不久病死澎湖。 与此同时法军大举进攻越南。在越南的中国军队分为西线和东线。西线是岑毓英的滇军和黑旗军,东线是潘鼎新的桂军。西线大胜法军于临洮,东线兵挫谅山,潘鼎新逃到龙州。法军占领镇南关。 因病开缺的冯子材奉命出关助剿,任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冯子材,广西钦州人,字翠亭,曾在向荣麾下参加过镇压太平军起义,作战勇猛。继二月二日败法军于越南扣波后,又于二月七日、八日、十日、十三日与苏元春、王孝祺等在镇南关大获全胜,法军全线动摇,谅山克复。 越南军箪食壶浆以迎冯子材,做清军向导。法军大败消息传至巴黎,茹弗理内阁倒台。但西太后、奕、李鸿章等怕激怒法国,不敢乘胜追击,而将这个胜利作为乞和的资本“乘胜即收”,便于二月二十二日下令停战。 四月二十七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共10款。主要内容是:一、中国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二、同意法国在广西、云南两省享有通商特权;中国如在这两省修铁路,须与法国商办;三、指定中越边界上两处地方为通商口岸。甲午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