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穆宗同治帝 读书十年长进少 亲政一载咨嗟多 同治帝朝服像清穆宗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咸丰帝长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是清朝第10任皇帝,为人任性,刚愎自用,是受制于慈禧太后,没有什么作为的傀儡皇帝。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二十一日,咸丰帝病危,召御前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代写珠谕,立载淳为皇太子,并命上述大臣赞襄政务。载淳生母那拉氏和钮祜禄氏尊为皇太后。第二天咸丰帝去世,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祺祥。 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勾结奕发动北京政变,捕杀肃顺、端华和载垣,斥革其他五人,两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同治帝在位13年,前12年是在两太后垂帘的情况下虚坐龙椅的傀儡皇帝,最后只亲政了一年。 同治帝即位之初,清政府利用湘军并借列强之师助剿,同治三年(1864)将太平天国镇压了下去。接着李鸿章率淮军于七年也将捻军镇压了下去。 60年代开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办起了洋务,以建立新式军备为中心,并创办了一些为它服务的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洋务运动与镇压太平天国为清朝赢来了“中兴”。然而同治帝与这一切毫无关系。 同治帝在大典上穿过的小朝袍同治幼年,政事由两太后管理,同治帝只是读书。朝廷对同治帝的读书十分重视,派礼部尚书祁寯(jùn)藻、管理工部事务前大学士翁心存、工部尚书倭仁、翰林院编修李鸿均、编修李鸿藻教授汉文,礼部尚书倭拾珲部、左侍郎伊精阿臣、兵部尚书爱仁均教授满文。此外还教授步射、骑马。这些课程是皇帝的必修课。有这么多名宿教授,同治帝一定学得很好吧?出乎意料,很不理想。现在看看老师的反映。 同治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开始,在咸丰朝获状元,同治朝担任詹事府右中允的翁同龢受命教皇帝读书。同治帝绘《管城春满图》《翁同龢日记》说到同治帝16岁时(同治十年,1871)的读书情况。 正月初七:“晨读极散,因极陈(极陈,极力上言)光阴可惜,当求日进之方,上颔之而已,照常退。” 初九:“读甚散,敷衍而已。” 二十九日:“……午初来,满书极吃力,午正二始毕,讲折尤不着力,真无可如何也!” 二月初八:“课题‘重农贵粟’,诗题‘东风已绿瀛洲草’,得洲字。文思极涩,初稿几无一字可留,且虚字亦不顺,复逐字拆开讲过,仍凑泊而成数段,未毕退。午正再入,坐四刻而不成一字。遂作诗,诗亦不佳。如此光景,奈何奈何!” 16岁的皇帝读书就是这样。 丁国均《荷香馆琐言》还有这么一个记录: 毅皇帝尝与翁师傅言,自谓当差劳苦。 “毅皇帝”是同治帝的谥。当皇帝,竟把管理国家大事说成是一种苦差事! 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帝亲政,只有一年。这一年他干了什么事呢?首先说外事。第一,他处理了一些外交事务。六月十三日,他在紫光阁接见日本特派大使。之后,俄国、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公使向他递交了国书。第二,这年十二月,应越南国王要求,同治帝派遣两广总督瑞麟帮助越南抗法。第三,由于台湾高山族人误杀漂流到台湾的琉球人,日本以此为借口侵略台湾。第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同治帝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湾部署防务,少年同治帝写字像抵御日本侵略。后来通过谈判,订立《北京专款》,日本撤出台湾,清政府赔偿白银50万两。要是说同治帝在外交方面还算做了点事的话,那么内政方面他就什么成绩都没有。要说有,那就是他制造了麻烦。 同治十二年九月,同治帝以方便太后颐养为名,实为自便,降旨兴修颐和园。修颐和园需银1000万两,木材一项,径七寸至四尺多,长一丈五到四丈八的楠柏陈黄松木要3000根。钱,因为镇压太平天国,各省款项支绌,当时西北左宗棠又正镇压回民起义,捐输和厘金全用在上面了,清政府的财力根本不允许再拿出这么多钱来修园。木材需从四川采集,但道光初年以来已经砍伐得差不多了,无从购觅,况且运输艰难万分。十月二日,御史沈淮上疏请求缓修,师傅李鸿藻与翰林院侍讲学士李文田也都上疏劝谏。同治不听。十三年正月十九日,正式开工。钱出自捐款40多万,木材由人到福州买进口的。十二日,同治帝亲自视察工地,此后又于四月初九、五月十一日视察工地。 赞成修园的也有,那就是与慈禧太后同族的两广总督瑞麟,而越来越多的大臣反对同治这一做法。三月二十四日,奕、奕劻、景寿等共同上疏劝谏,仍不听。七月十六日,开始忍耐并出了两万两报效银的恭亲王也上《敬陈先烈请皇上及时定志用济艰危折》,附议此折的还有10多名御前大臣与军机大臣。该折提出了一系列大政要事,要求停工。同治读了折子上几行字,便勃然大怒,说了好些低水平的话:“我停工何如?尔等尚有何哓舌?”奕又提出一些问题,同治帝大怒,说:“如此位让尔何如?”奕又提到同治“微行”一事。所谓“微行”是指他便装到宫外寻秦楼楚馆。同治帝开始矢口否认,待奕说出时间、地点和人证,才无话可说。同治帝对奕怀恨在心,写了一道朱谕,革掉他一切职务。九月二日又改为只将他降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九月三日又下朱谕,革去惇王奕、醇王奕、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伯讷彦谟诂、额驸景寿、贝勒奕劻、军机大臣奕、文祥、宝鋆、沈桂芬、李鸿藻等10人的职务。慈禧太后尽管与奕有矛盾,但她还不想现在马上就把奕完全排斥掉。她立即叫同治帝取消这个上谕,说:“十年以来,无恭王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谕著即撤销。”同治这才立即发出上谕,恢复了奕世袭网替的亲王衔,奕、奕的官职也得以恢复。 由于众多大臣反对,同治帝终于于八月一日下令停工。 同治帝婚姻是个大问题。找谁做皇后,两宫皇太后意见不一:慈安太后提议以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慈禧太后主张以侍郎凤秀之女富蔡氏为皇后。同治帝本人喜欢前者,同治皇帝的惠陵便以阿鲁特氏为皇后,富蔡氏为慧妃。新婚之夜,同治帝要阿鲁特氏背唐诗,无一字之误,同治帝更喜欢她。而慈禧太后要同治帝多接近慧妃。同治帝不高兴,常独处乾清宫。苦闷的他,由王庆祺导淫,与载澂微行,在宫外寻花问柳,引起性病。慈禧太后误作天花来治。十三年(1875)一月十二日,同治帝病逝,终年19岁,其寿命是清朝十二帝中最短的。 同治帝葬河北昌瑞山惠陵,庙号穆宗,谥“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同治帝的癖好 据《清朝野史大观》,同治有两个癖好,一是好玩,一是好奢。 同治喜欢两种游戏,一是蹴踘,一种是蹶张。前者类似足球戏,后者是以足踏弩,使之张开。 同治喜欢演戏,但他演的不是重要角色。有一次,演《打灶》,恭王奕儿子载澂扮演小叔,一个妃子演李二嫂,同治帝书《恭贺慈禧皇 太后四旬万寿节诗》同治演灶君,他身穿黑袍,手持木板,为扮演李二嫂的妃子一打一骂以为乐。 同治最喜欢玩的是掼交。他让小内监横卧板凳之上,他用手按在小内监肚子上,要下面的小内监旋转如飞。好些小内监受不了。 同治生活奢侈。有一天,小内监拿着同治御笔批的字条到内务府要500两银子买木瓜吃。管内务府的荣禄到宫门口奏请说:“各宫要的木瓜已由管理部门供奉,即须添加,怎么要这么多钱呢?”同治听后,发脾气。此事后来不了了之。 史学界有这样评价:“宣宗好俭,穆宗好奢。”清德宗光绪帝 维新为兴国 青史永垂名 清德宗光绪帝(1871-1908),全名爱新觉罗·载湉。他四岁时同治帝死了。同治帝没育有子女,被慈禧太后选为同治帝的继位人,成为清朝第11任皇帝。载湉即位时才4岁,入宫时还在熟睡之中。 光绪帝的父亲奕,乃道光帝七子,咸丰帝弟醇亲王。光绪帝的母亲又是奕的嫡福晋,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亲谊关系就十分密切。慈禧太后是从容易控制光绪帝,从而控制大清政权的角度选中载湉嗣位的。野史上说,她挑选载湉嗣位还有报恩的一层意思,详本书《内监总管李莲英》一文。 光绪帝在位34年。这34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光绪元年至十四年(1875-1888),是他读书阶段;第二段是十五年至二十四年(1889-1898),是他亲政、支持维新变革阶段;第三段是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1899-1908),是他被囚禁阶段。 光绪帝读书阶段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握大权的阶段。这个阶段发生的大事是:一、左宗棠击败阿古柏,阿古柏自杀。攻占乌鲁木齐,平定天山南北路。曾纪泽取代崇厚对俄谈判,取得胜利,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二、中法战争爆发,由于李鸿章的妥协投降,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光绪帝在军机大臣翁同龢、光绪帝吏部左侍郎夏同善的指导下读书。荀子关于君与庶人是舟与水的关系的名言以及翁同龢主战思想都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决心做个爱国爱民的君主,反抗外来侵略。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光绪帝,慈禧太后把一个面长如驴的内侄女——都统桂祥女叶赫那拉氏塞给光绪帝做皇后,即后来的隆裕太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册封,一月二十七日大婚。二月三日,慈禧太后归政。亲政后光绪帝以迫切心情了解世界情况。十六年,驻美公使张荫桓自美归国。他急切召见他,询问国外情况。后来他又索取驻日公使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日本明治维新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光绪帝还读了冯桂芬《教邠庐抗议》,萌发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之志。 甲午战争中,光绪帝主战。二十年(1894),朝鲜东学党起义,翁同龢日本借口保护侨民,增兵朝鲜,蓄意挑起中日战争。光绪帝认为:“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七月二十四日,他又谕示李鸿章不要贻误军机。他直接命令朝鲜牙山南路叶志超与进入朝鲜北部的清军夹击侵朝日军。他多次下令加兵筹饷,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李鸿章没有听取光绪帝的谕旨,结果“初败于牙山,继败于平壤。日本乘势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失守。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于是议者交咎鸿章,褫其职。以王文韶代督直隶,命鸿章往日本议和”。当不得已批准《马关条约》时,他以朱笔写下一段话,要求全军上下戮力一心,痛除积弊,兴革自强,表明他振兴国家的决心。甲午战争失败决不是主战的罪过,是战之不力的罪过,是光绪负不了责的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造成的。 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帝考虑的是如何振兴国家,雪此大耻。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康有为、梁启超于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联合18省举人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要求。第2年,俄国攫取东北路权,占领旅大,英租威海卫,法取广州湾,举国震惊。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民族危机激发了光绪帝的爱国热情,公车上书启发了他变法的决心。他清楚地知道慈禧太后虽然已经撤帘,但是仍然紧紧的控制着他。光绪皇帝朝服像“上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顽固的慈禧太后不会让他变法的,但是他决心已定,为了国家的振兴,他把个人的利益和荣辱置之度外,说:“太后若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他用手中的权力极力支持康有为。戊戌年二十四年(1898)四月十三日,御史杨深秀奏请定国事,二十三日,在取得慈禧太后同意后,光绪帝颁布“明定国事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实行变法,旨在挽救中国危亡。他对维新派主要人物作了恰当的人事安排,允许康有为专折奏事,并任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以让他们便于上奏,提出变法方案。在短短的103天里,光绪帝颁布了100多条新政上谕。 光绪帝发布御令,企图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改良性运动,但遇到大多数地方顽固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阻挠和破坏。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谭钟麟根本不理睬御令筹办之事,电旨催问,也置若罔闻。慈禧太后表面上同意变法,实际上想方设法摧残变法。她发出懿旨,迫使光绪帝将变法中坚人物翁同龢革去其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职务,同时任命后党重要人物荣禄为直隶总督,掌握兵权,又规定新任职的两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向她谢恩,目的是将帝党之人拉过去。光绪帝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革去了守旧、阻挠上书的怀塔布、许应揆等6名礼部堂官,任命了7名新堂官,其中4名是支持维新的。七月二十日,光绪帝又任命维新派重要人物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内阁候补中书林旭担任四品衔章京,处理新政事宜。慈禧太后决意破坏变法,发动政变。他叫荣禄调兵遣将,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奕、生母叶赫那拉氏聂士成部驻天津陈家沟,董福祥部驻北京长辛店。翰林院编修李盛铎奏请光绪帝奉慈禧太后去天津阅兵,以乘机胁迫光绪帝让位。七月三十日,光绪帝密诏杨锐,告以危局,命与林旭、刘光弟、谭嗣同等速议对策。鉴于光绪帝处境危险,谭嗣同于八月三日夜访在天津训练新军的袁世凯,要求他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以救光绪帝。袁世凯慨然应允,但当晚就密报荣禄。不知情的光绪帝于八月五日还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建议他召张之洞襄助。 八月四日,康有为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请英国公使相助,光绪写字像未应允。 八月六日,政变发生。光绪帝被囚于瀛台,慈禧太后第三次训政。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张荫桓戍边,徐致靖永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康广仁(康有为之弟)处斩。维新举措,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废除,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立端郡王载漪之子载为“大阿哥”,以取代光绪。由于得不到列强支持,企图失败。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实行的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目的正确,时间不长,虽败犹荣。光绪帝是晚清最有见识,并且能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皇帝,他的名字与这场运动青史永垂。 光绪帝在位的第三阶段基本是在囚禁中度过的。囚禁瀛台的光绪帝面色苍白,神经极度衰弱。抑郁,常患遗泄、头疼、发热,脊骨痛,无胃口,腰部有病,尿中有蛋白质。肺部不好,似有痨病。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时,光绪帝曾参加决定是否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御前会议。他主和,这是基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而做出的正确选择。慈禧太后感情用事,草率决定宣战,终于失败。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于九月四日挟光绪帝逃往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返回北京。 二十七年十月二十日,载被撤去大阿哥称号出宫。光绪帝帝位保住了,但形同木偶,臣工奏对,不发一言。有时慈禧太后示意要他表态,也不过一两句罢了。 光绪帝囚禁瀛台到他死前发生的大事有:义和团与清军勇斗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签订,慈禧太后实行新政,日俄战争爆发,革命党发动起义(萍、浏、醴武装起义,七女湖起义、安庆起义、绍兴起义、钦廉防起义等)等。 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病故,终年37岁,葬河北永宁山崇陵,庙号德宗,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简称景皇帝。清宣统帝溥仪 从清朝到中华民国 从皇帝到普通公民 宣统帝(1906-1967),全名爱新觉罗·溥仪,字浩然,笔名植莲,英文名亨利(Henry)。宣统帝是清朝最后一个傀儡皇帝,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即位,民国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退位,皇帝只当了3年,是12帝中帝祚最短的。 溥仪的父亲是醇亲王载沣,与光绪帝同父异母,母亲是慈禧太后亲信重臣荣禄的女儿。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在涵元殿死去。光绪帝没有子嗣,根据慈禧太后的懿旨,由溥仪继位,承继同治,兼祧光绪,改元宣统。当时溥仪才3岁,乃由其父载沣担任摄政王。溥仪由父亲抱上龙椅接受群臣朝贺。他在龙椅上看见黑压压的大臣在殿上向他朝贺,高呼万岁,吓得连声大叫:“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要回家!”载沣连声安慰:“就要完了!就要完了!就要完了!我们就要回家了!我们就要回家了!”大臣听后大惊失色,议论纷纷:“我们大清国就要完了?”“回到哪里去?是回东三省去?” 溥仪身为皇帝,但他还是吃奶的时候,只会哭哭闹闹,不会与闻军国大事。就在他身处深宫,只懂哭闹的时候,中国已经发生了许多大事,乃至翻天覆地的变化: 罢斥袁世凯。袁世凯(1859-1916),河南项城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任山东巡抚时,残酷地镇压义和团。二十七年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逐渐成为北洋军阀首领。三十三年调入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宣统元年,载沣为了削弱汉人势力而重新集权于满族,两岁的溥仪在醇亲王府以袁世凯有足疾为名将他开缺回籍。 长沙抢米。宣统二年(1910)春,湖南遭受水旱,官绅抢购谷米,哄抬物价,大批饥民涌入长沙。三月初三,民众捣毁抬价的碓房(舂米作坊),要求平价。他们包围鳌山警察局,又拥向巡抚衙门。当夜很多米店被抢。巡抚岑春下令开枪,打死数十人。愤怒的民众焚烧巡抚衙门,捣毁教堂、大清银行和外国领事馆,后来遭到镇压。 保路运动。宣统三年四月十一日,清政府颁布铁路干线归国有的政策,接着与英美法德4国银行签订了借款修筑粤汉、川汉铁路合同,目的是把铁路出卖给列强。清政府派粤汉、川汉铁路督办大臣端方南下,强行接收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铁路。这4省铁路本来是集股修建的,除广东是商股外,其他都是民股。股民抱着获大利的初衷集股修路,如今清政府却以劫夺方式强收:湖北、湖南路股还本不还息,广东路股还6成,其余4成给无息股票,四川全不还。这种做法引起了4省强烈反对,发起保路运动。湖南绅商界以传单抨击政府,长沙、株洲铁路工人示威,湖北、湖南商人罢市,广东股东抗议“铁路国有”,四川、成都罢市,全省抗粮抗捐。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保路同志会和股东会负责人,枪杀请愿群众,死数十人,引起全省的武装暴动。保路运动走向高潮。 宪政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开始酝酿宪政改革,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颁诏立宪,到其灭亡为止,清政府在宪政改革方面做了3件事:成立了议院预备机构的资政院和谘议局,实行了官制改革,搞了法制改革。溥仪的祖父奕像宣统三年四月十日颁布的“皇族内阁”人选公布,暴露了清政府“立宪”的欺骗性,激化了民族矛盾,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同盟会等发动多次旨在推翻清朝的武装起义。溥仪登基后,同盟会等发动了旨在推翻清朝的好几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八月二十九日晚,湖北革命党人武昌起义成功,成立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国号定“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获得广泛的响应,在一个多月内,湖南、陕西等16省宣告独立。清王朝迅速瓦解。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袁世凯夺取革命胜利果实,清廷颁诏退位。武昌起义发生后,清王朝急忙起用闲居在野的老军阀、镇压人民的老手袁世凯,溥仪的生父载沣(右一)、生母瓜尔佳氏(左一)与祖母刘佳氏(右二)9月11日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镇压辛亥革命。袁世凯对革命政权实行打拉两手政策。在列强、袁世凯与同盟会内部压力下,孙中山以答应辞去临时总统,推荐袁世凯就任大总统的政治条件换取袁世凯赞成共和,逼清帝退位的应承。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以“优待条件”逼清廷颁诏退了位。 溥仪名义上废而为民,但根据优待条件仍在紫禁城过小朝廷生活。他在大学士陆润庠和侍郎陈宝琛辅导下学习汉文,在都统伊克坦教导下学习满文,在庄士敦指导下学习英文。除了读书外就是恶作剧了。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我在童年,有许多古怪的嗜好,除了玩骆驼、喂蚂蚁、养蚯蚓、看狗打架之外,更大的乐趣是恶作剧。”譬如他曾想用藏有铁砂的鸡蛋糕给太监吃,用铅弹向太监窗户打。是贫苦出身的乳母王焦氏教了他一些做人的道理。 溥仪退位仍在宫中的时候仍用宣统纪年,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内监,故臣赠谥,不改衣冠。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袁世凯对小朝廷仍然效忠,于民国2年元旦派人给溥仪拜年,隆裕太后于2月22日去世,袁世凯通电吊唁,全国下半旗致哀。 鉴于溥仪放肆,参政院于1914年11月提出“维持国体建议案”,要求政府对小朝廷予以管制。袁世凯不得不派人向溥仪提出7条“善后办法”:1、尊重中华民国,废止与国法令抵触行为;2、用民国纪年;3、赏赐只能用于家庭和家族,官民只能赐物,不能赐谥;4、皇室机关不能对人民发告示,给处分;5、皇室人员用民国服装;6、由民国司法厅办理宫内犯罪案件,执事、太监违规由专任内廷警卫的护军长官处理;7、裁内务府慎刑司。 小朝廷内部机构臃肿,用费浩繁,太监为非作歹,盗窃成风。溥仪不得不加以整顿,遣散内监,裁撤机构,削减官员。即使这样,有限的经费还是难以维持小朝廷,溥仪乃大肆出卖宫中古物,如金器、名画等。 1917年6月14日,封建余孽张勋以调解段祺瑞代表的国务院与黎元洪代表的总统府之间的矛盾为名率定武军入京,把黎元洪赶下台。7月1日,张勋复辟,年仅12岁的溥仪又坐上龙椅,大封群臣:封赠黎元洪为一等公,任命张勋、王士珍、陈宝琛、梁敦彦等为内阁议政大臣,万绳式、胡嗣瑗为内阁阁丞,梁敦彦、王士珍、张镇芳、雷震春、萨镇冰、朱家宝、詹天佑、沈曾植、劳乃宣、李盛铎、贡桑诺尔布为外务、参谋、度支、陆军、海军、民政、邮船、传、学、法、农工商、理藩等部大臣,徐世昌、康有为为弼德院正副院长,还任命了各部尚书和督抚。7月3日段祺瑞出兵讨伐,12日,张勋逃入荷兰使馆,次日溥仪宣布第二次退位,只坐了12天龙椅又下了台。 1922年溥仪大婚,娶了一后一妃。在小朝廷中溥仪或读书吟诗、作画、弹琴,或捏泥人、养狗、养鹿,有时还到宫外坐汽车,逛大街。 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冯玉祥赶出北京城,迁醇王府,复辟时的溥仪在乾清宫国民政府每年只提供50万元生活费。29日溥仪与郑孝胥、陈宝琛逃往东交民巷的日本使馆。第二年2月移居天津租界张园和静园,与清朝遗老遗少以及张作霖、段祺瑞、吴佩孚等往来。1931年11月,在日本驻屯军司令官的帮助下潜赴旅顺,不久到沈阳。1932年任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改称“皇帝”,年号康德,充当了日本侵略军的傀儡。1935年4月和1940年5月两次访日。在沈阳宫内,溥仪性格乖戾,对人时而凶狠,时而温柔。他喜欢玩具、高尔夫球、网球、台球、弓箭,好骑马和自行车,喜欢集邮,能驾驶汽车。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仪发布“退位诏书”,他企图潜逃日本,为苏联红军抓获。在苏联被监禁5年。1946年8月曾返回北京,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1950年被遣返中国,囚于抚顺。1959年特赦释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960年3月他被安排到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工作,1961年3月任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0月病逝于北京,终年62岁,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清朝后妃制度 清朝后妃制度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关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这时妻妾没有名号。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晋姑且依后来的制度称为皇后,其他称妃子)。皇太极时期,有了后妃之别,建立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皇妃2名,妃2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东宫有景仁、承乾、钟粹、延禧、永和、景阳,西宫有永寿、翊坤、启祥、长春、咸福。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下面是清朝12帝后妃数: 帝王 努尔哈赤 皇太极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光绪 宣统皇后 1 2 4 4 2 3 2 4 3 1 1 1妃子 15 13 15 36 7 26 12 16 13 4 2 1清朝12帝的后妃数目都不相同。这说明制度虽然有,但没认真实行。 后妃如何选择? 第一步是选秀女。 每3年由户部主持选阅驻防八旗和外任旗员之女。吴振《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五叙述了挑选八旗秀女的做法: 旧制,挑选秀女,皇后及内廷主位之亲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员、兵丁、闲散之女子,皆备选。嘉庆十一年,命汉军自笔帖式,骁骑校以上女子备选。十八年,命满洲蒙古自护军、领催以上备选。其拜唐阿(执事人)、马甲(清代八旗骁骑营马兵的别称)以下女子不备选。 挑选八旗秀女,事隶户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为合列。有应挑而以病未与者,下届仍补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谓之逾岁,则列于本届合例女子之后。每日选两旗,以人数多寡匀配,不序旗分也。挑选之前一日,该旗参领、领催等先排车。如挑正黄、镶黄两旗,则正黄之满、蒙、汉分三处,每一处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镶黄之满、蒙、汉亦分三处,每一处亦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然后车识行。首正黄之满洲,而蒙古,而汉军。继以镶黄之满、蒙、汉。贯鱼衔尾而进,车树双灯,各有标识。日夕发轫,夜分入后门,至神武门外。候门启,以次下车而入。其车即由神武门夹道而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至直北街市,还绕入后门而至神武门。计时已在次日巳午之间。选毕者,复以次登车而出各归其家。虽千百辆车,而井然有序。素谓之排车。闻旧时车马杂沓,先后凌乱,应选者争路不得进,不特坠珥遗簪而已。自嘉庆间额驸丹巴多尔济定此法,人皆称便。又内务府三旗挑选,亦排车在地安门之沙滩地方。 应选女子入神武门,至顺贞门外恭候,有户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时,太监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当意者,留名牌,光绪之瑾妃谓之留牌子。定期复看,复看而不要留者,谓之撂牌子。其牌子书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满州人(蒙古、汉军则书蒙古、汉军),年若干岁。 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常在、妃、嫔、贵人。贵人以上得出自世代显贵人家,贵人以下只须从拜唐阿子女中挑选。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至于皇后,一般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由皇帝册封。日后,皇帝不喜欢还可以撤换。顺治帝就废过八年(1651)八月册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清王朝把选择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选择后妃,主要从满族中挑选,其次是从蒙古贵族中挑选,目的是为了加强与蒙古贵族的联系。佟洵、侯久萱《清宫后妃》根据《清皇室四谱》编制的《清宫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除8名未标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是满族,蒙古族21名,汉族9名,维吾尔族1名。皇后皇妃小传 孝慈高皇后的幸福与悲哀 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是努尔哈赤的皇后,生子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的汗位。叶赫纳喇氏作为努尔哈赤的皇后,又是皇帝皇太极的母亲,是不是一直处在幸福之中呢? 孝慈高皇后纳喇氏原来是女真族叶赫部首领杨吉砮(nǔ)小女,长得漂亮。杨吉砮仰慕努尔哈赤的威名和形象,一次在努尔哈赤面前就把女儿叶赫纳喇氏许给了他,努尔哈赤高兴地同意了。杨吉砮还有个大女儿,是这个纳喇氏的姐姐。努尔哈赤问杨吉砮为什么不把姐姐嫁给他。杨吉砮说:“我不是舍不得把老大嫁给你,是怕她不合你的意。小女容貌漂亮,而且有气质。” 后来杨吉砮为明总兵李成梁所杀,顺治孝康章皇后像(康熙生母)杨吉砮的儿子纳林布禄当了首领,又为李成梁所迫。他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九月金风送爽的日子跋山涉水把刚14岁的叶赫纳喇氏送到努尔哈赤的王都费阿拉城。努尔哈赤率诸贝勒大臣迎接。努尔哈赤这时已有30岁并有5名妻妾。由于叶赫纳喇氏不仅长得漂亮,而且端庄温顺善良。得誉不喜,闻恶言愉悦,不谄谀,不信谗,毕力事上,又生了一个儿子——皇太极,很受努尔哈赤宠爱,努尔哈赤与她恩恩爱爱地过日子。 然而,纳林布禄感到努尔哈赤强大,对他是一大威胁,不顾姻亲关系,于万历二十一年(1588)联合海西女真的乌拉、辉发等8部攻打努尔哈赤,结果以失败告终。纳林布禄与努尔哈赤形同水火。 万历三十一年(1603)叶赫纳喇氏病危,希望临终见见自己的母亲。努尔哈赤派人去向叶赫部传话,遭到纳林布禄的拒绝。努尔哈赤十分愤怒。这样叶赫纳喇氏在死前没能见到自己的母亲,成为她最大的悲哀。 叶赫纳喇氏死后,努尔哈赤十分悲痛,不饮酒、不吃荤菜一个多月。开始葬院内,后来迁葬再三,最后与努尔哈赤合葬。康熙的第一位皇后——孝诚仁皇后像崇德元年上谥“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雍正、乾隆时谥又累加。孝庄文皇后:历经三朝辅佐二帝 孝庄文皇后(1613-1687),姓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塞桑之女,皇太极之后孝端皇后的侄女。长得端庄美丽,于天命十年(1625)13岁时嫁给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福临。福临即位,尊为皇太后。康熙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她经历了太宗、顺治、康熙三朝,辅佐了顺治、康熙二帝,对清王朝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康熙的第二位皇后——孝昭仁皇后像福临即位时年幼,孝庄文皇后教导他任贤人,远小人,赏罚公平,不要奢侈,要勤学好问。为了拉拢汉族将领,将平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养育宫中,岁俸视同郡主,又把皇太极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平西王之子吴应熊。顺治十七年,顺治帝为崇妃董鄂氏去世痛苦不已,要出家,孝庄文皇后劝阻了他,从而防止了清朝最高统治者的一时空缺和王朝朝政的混乱。 顺治去世后,8岁的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帝。康熙10岁时,生母孝康章皇后去世。孝庄文皇后为照顾年幼的皇帝,把康熙养在慈宁宫。她告诫康熙说:“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康阜,绵历数于无疆。”这话的意思是君主必须明白对百姓的责任:受到人民拥护,长期统治下去,必须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康熙帝日后努力实践她的教导,康乾盛世的形成不能不与孝庄文皇后的教导无关。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等三藩作乱,孝庄文皇后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拿出宫中金帛犒赏出征劳苦的将士。十四年,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机叛乱,她又向康熙推荐图海镇压叛乱,图海迅速平定了布尔尼。 康熙二十六年(1688)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后病逝,终年75岁。临终嘱咐在孝陵附乾隆孝贤皇后像乾隆慧贤皇贵妃像乾隆婉嫔像 道光为皇子时的嫡福晋,后追封孝穆成皇后近安葬她以靠近康熙父子。康熙帝把她的灵柩暂时停放在河北遵化清东陵,雍正时才葬河北遵化昭西陵。徽号在平定三藩后定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她的谥,雍正、乾隆添加后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翊天启圣文皇后”。香妃之谜 《清朝野史大观·记回部香妃》描写了乾隆帝的一个妃子——香妃。说她本是回部王妃即首领小和卓木(霍集占)的妃子,生下来就有异香。将军兆惠征回部时,乾隆帝向他提到她。后来兆惠生擒香妃,献给乾隆。但香妃始终不做乾隆妃子。乾隆叫人劝她服从,她从袖中拔出刀来,表示她宁死以报旧主。乾隆母亲孝圣宪皇后劝告乾隆不要接近她,或杀掉她或放归,但乾隆始终舍不得。时不时去看她。香妃常思故乡风物,乾隆帝就在她所居楼外建西域式的礼拜堂。庄妃居住的永福宫数年后,乾隆到外面祭祀去了,乾隆母亲让她自缢。乾隆回来时香妃气绝,但面目如生,只好厚其棺殓,以妃礼葬之。 这个故事是编造的。征回后乾隆帝的确从回疆获得一个妃子,是伊帖尔汗氏,长得很美。她是回疆额色尹的侄女,图尔都的妹妹。乾隆二十四年(1759)配合清军作战的额色尹被封辅国公,图尔都封为一等台吉。端康皇贵太妃第2年图尔都送妹妹伊帖尔汗氏入宫,表示友好。三十三年伊帖尔汗氏进为容妃。为了博取她的欢心,使她不过多思念故土,他一方面让维吾尔族厨师给她做维吾尔食品,一方面为她建宝月楼(地址在今新华门)。此楼7楹,极其华丽。在宝月楼南面,建清真寺,让她倚窗西望,以解乡愁。 乾隆帝还做过两首《宝月楼诗》。其中一首: 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 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 屏文新弗禄,镜影大光明。 麟次居回都,安西系远情。 乾隆五十三年,容妃去世,终年54岁。清文宗皇后——那拉·兰儿(慈禧太后) 一、政治档案 慈禧太后(1835-1908)姓叶赫那拉氏,满洲人。安徽宁池太广(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广德)道惠徵之女,小名兰儿。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她的旗籍,开始是镶蓝旗,后来抬到镶黄旗。咸丰元年选为秀女,封兰贵人。六年生载淳。在封建社会,妻以子贵,那拉氏生载淳而封懿妃。第2年晋升为懿贵妃。十一年咸丰帝在热河避暑山庄去世,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祺祥”。她与皇后钮祜禄氏并尊为皇太后,皇后钮祜禄氏上徽号“慈安”,那拉氏上徽号“慈禧”。那拉氏居丧时居烟波致爽殿西暖阁,又称西太后。 慈禧太后有野心,有权术。咸丰帝去世以后,她勾结奕发动北京政变,将政敌端肃集团打下去,获得垂帘听政的权利,改年号“祺祥”为“同治”。所谓垂帘听政就是皇帝坐在养心殿皇帝宝座上,前有御案,后有黄纱屏,两太后坐在黄纱屏幕后面。凡奏章经两太后过目后,大臣拟旨由两宫太后裁定,然后盖上咸丰帝赐与钮祜禄氏的“御赏”印和赐与载淳而由慈禧太后保存的“同道堂”印,大事就确定下来了。慈安太后缺乏才力,而幼帝又不是她生,便处处让着慈禧太后,名为两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是慈禧太后一人独裁。像这样的垂帘听政慈禧太后从同治元年持续到十二年,第2年,同治帝亲政,但只一年就病逝了。接着是由她点名4岁的载湉继位,是为光绪帝。为了有效地控制光绪帝,她把面长、口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塞给光绪帝当皇后。以其年幼又与钮祜禄氏垂帘听政,直到光绪十五年,才由光绪帝亲政。其间,钮祜禄氏已于光绪七年去世。她撤帘由光绪帝亲政,她也不是不管政事了,光绪帝虽亲政,“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二十四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禁,她又训政。这一训,就是10年,直到她死去,所以她实际统治中国47年,将近半个世纪。 她获得垂帘听政权力后,继续咸丰帝镇压农民起义政策。两江总督何桂清因为镇压不力,节节败退,被她处死。为有效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她重用曾国藩,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八日委任他统辖江苏、安徽、江西、和浙江4省军务,同治元年正月初十又发布上谕,借师助剿,攻打太平军。很快就组织了“常捷军”、“常胜军”之类的洋枪队。在中外军队的共同打击下,同治三年,太平天国终于被镇压下去。不久又派李鸿章镇压了捻军。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得到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给的大奖赏。 慈禧太后持扇坐像对列强慈禧太后一开始是有反感的,她反对过《北京条约》,所以发动政变前曾担心列强干预。奕对她说,外国没有异议,他敢保证,她才放手去干。列强不干预使她获得垂帘听政权力,她当然感激,于是对列强态度来了个大转弯,产生了求和的外交政策,并与列强相勾结,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外交上她是妥协投降政策。中法战争中本来冯子材率领清军打嬴了,她却同意李鸿章妥协投降的荒谬主张:借谅山的胜利作为与法国缔约的条件。甲午战争中日军攻陷旅顺后她就主张停战议和。 戊戌政变后,英国人帮助康有为避难香港,各国不支持她立大阿哥,她就很光火。于是当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慈禧太后一反常态,不顾光绪的反对,以清廷名义发布诏书,“向各国宣战”。为了得到义和团的帮助,她改镇压为招抚,并下令发放粳米2万石,银10万两给北京义和团。清军和义和团在天津攻打联军,在北京进攻使馆。攻打使馆,这是违背国际惯例的,予联军扩大侵略以口实,愚昧之极。天津沦陷后,慈禧太后派人到各使馆,表示“道歉、赔款、惩凶”。联军打进北京时,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为了向列强献媚,保住她自己,途中发布“铲除”义和团令,令李鸿章与联军和谈“便宜行事”。讨论《辛丑条约》条款,列强提出“惩凶”要求,要求处死或监禁一些“首祸诸臣”,慈禧太后惟独却对发出对外宣战的慈禧太后没有提出惩罚的要求。看到空前辱国的《辛丑条约》12条,没有把她从统治地位赶下来的条款,慈禧太后感激涕零,赞扬说:“今兹条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她还自责地说:“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打算把清朝变成陈天华一针见血地指出的“洋人的朝廷”。她毫不考虑地表示:“所有十二条大纲,应照即办。”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她发布上谕,充分暴露了她色厉内荏,朝三暮四,投降卖国的嘴脸。 慈禧太后一切从个人出发,在统治集团内她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肃顺等八大臣与她作对,她惩治了他们。奕协助她成功了北京政变,被封为议政王,主持朝政。可是奕势力的增长,使她又感到了威胁。光绪六年(1880)慈禧太后太监携物出宫,违背规定,与护军殴打,慈禧太后因此事与奕争辩,隔阂加大。同治四年,乘编修蔡寿祺上疏弹劾奕之机,她免去了奕的一切差事。后来慈禧太后又恢复他的职务,到光绪九年慈禧太后抓住奕在中法战争中前瞻后顾、举棋不定的辫子,大做文章,以“边防不靖,疆臣因循,国用空虚,海防粉饰,不可以对祖宗”相责,最终免除了他一切职务。光绪帝即位后产生了帝党和后党。后党骨干都是中央与地方上的重臣,帝党是光绪帝身边的人和官僚士绅。在甲午战争后和维新运动中,慈禧太后对帝党给予了沉重打击:光绪帝囚于瀛台,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志锐调任乌里雅苏台,文廷式被革职。自有慈禧太后,清廷矛盾不断,党争无已。 慈禧乘轿出游图慈禧太后贪图享乐。晚清民族危机严重,但为了祝自己的寿,“颐养天年”,她于光绪十年中法战争之际耗银63万两建储秀宫。后来她又动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吃紧之时,她为自己的60大寿,不惜举国债修建宫苑。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说:“慈禧太后为自己建颐和园、筹办六旬庆典不可能少于一千万两。”“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慈禧太后以归政后颐养天年为名,公开地或隐蔽地举借外债以营修宫苑,其贷款的总数超过了洋务企业的借款”。她就是这么为了个人享乐而置国家和人民安危于不顾的统治者。 慈禧太后思想。谢俊美说:“纵观慈禧一生,思想并不守旧。”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批驳清流派非议洋务言论。考虑到机器制造与天文算学密切相关,奕于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五日,奏请设立天文算学馆,招收年满20的满汉举人及恩、拔、岁、副、优贡生入馆学习。第二年一月二十九日,山东监察御史张盛藻奏“天文算学无庸招集正途(进士、举人出身与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荫监生出身的叫正途)”,说:“……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臣民之强则惟气节一端耳。”他认为到天文算学馆学习的人只需责成钦天监从聪颖的少年考选就行了。慈禧太后斥责道:“朝廷设立同文馆,取用正途学习,原以天文算学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技巧。……借西法以引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庚子后她发动新政,说:“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大抵法积则敝,法敝则更。……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 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2年2月1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颁布了劝戒汉人妇女不要缠足的上谕:“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 至于她破坏戊戌变法,谢俊美先生说是她“在顽固大臣的挑唆和包围下”,“她镇压变法是基于个人权力和朝局的考虑。特别是裁冗官、合并闲散机构,停捐纳,改科举,罢免礼部堂官后,朝局一度动荡。她担心变法不利于自己。为了稳固政局,不致因变法而引起新的震荡而使王朝遇到颠覆的危险,慈禧决定结束新政。” 二、日常生活及其他 下面是慈禧太后生活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乘轿。慈禧太后六十圣寿,正是甲午战争进行之时,光绪皇帝率王公百官到皇极殿庆贺。典礼极隆重。慈禧太后扮观音菩萨像慈禧太后出宫坐64人抬的轿子,路过各处,均有景点。结彩燃灯,陈设极其华丽。扶鸾的仪校穿着五彩衣,德宗步行前导。前又有王公2人,每人持如意一柄俯首退后引行。 吃。慈禧太后吃的菜达百种。燕窝、熊掌、鹿筋、鱼翅、海参,是常吃的,其他有清汤鱼翅、蒸肉掌、鸡蛋饼、香肉、白菜煨肉、樱桃烧肉、竹笋炒肉丝、红白肉丸等。每餐3大桌。菜饭由太监用食盘端入。盒是绿色的,其中可放两个大碗4个小碗,都画有黄底绿龙或写有“寿”字。在宁寿宫御膳房中,供她使用的金、银、玉餐具有1500多件。 穿。慈禧太后常穿黄缎袍,上绣粉红大牡丹花,发髻上满是珍宝。头左边垂挂珠络,中间盘着粉红牡丹,都用宝石配成。颈项下的披肩,好像鱼网,缀以3500粒珍珠。每粒大如鸟蛋,闪闪发光。左右手戴珠玉镯各一,右手指都罩着戒指几枚。鞋上有串珠,镶以各色宝石。 住。慈禧太后的住房,屋宇深邃,窗户装玻璃,做工精细,五色缭绕,令人目眩。锦幔低垂,里面陈设,外面不能窥见。睡觉时,慈禧太后有宫女为她捶腿,一直到她睡熟。太监侍立回廊,名曰坐更。睡醒后,慈禧太后要喝一盅人奶,练八段锦,然后离床漱洗。内监揭开绣花窗挡。这时有人在外大喊:“老佛爷醒了!”听到喊声,内监鱼贯而入伺候。 爱好。慈禧太后喜欢看戏,喜欢写字。她临摹法帖,写小楷。还喜欢画画。每次作画总是现出不满意的样子,放下笔就说:“坏了!”一旁伺候的太监须交口称赞,让她高兴起来才画成一幅。然后为近侍讨走。画兰竹,寥寥数笔而已,然而设色布局必苦心经营。最喜欢画葡萄,画几个圈容易,至于屈曲的藤蔓,信笔走之,易于神似。她见光绪学英语进步快,也想试试,但学不到两周,就耐不了苦,以后再也不提学英语了。 坟墓与陪葬品。慈禧太后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病死,终年74岁,葬清东陵。据于善浦《慈禧陵墓》,随葬品“据内务府簿册所载”,殓入棺材的有玉器82种和大量稀世珍宝。她穿的寿衣“仅金丝串珠丝绣礼服和外罩绣花串珠褂两件,就用了大珍珠四百二十粒、中珠一千粒、一分小珠四千五百粒、宝石一千一百三十五块。”“慈禧胸前佩带着两挂朝珠和各种佩饰,用珠八百粒、宝石三十五块。另外还有串珠九链,围绕全身。……”慈禧太后棺椁下面还有一口井,也存有大量珍宝。该文记述慈禧太后随葬品的篇幅,足有4页16开纸。文强《孙殿英投敌经过》一文说,1928年国民党第六集团军军长孙殿英盗挖其坟时挖出的随葬品有朝珠一串,108粒。一柄九龙宝剑,九条金龙镶嵌上面,剑柄上有宝石,有五升之多。头枕翡翠西瓜,口含夜明珠一颗,分开是两块,合拢是一个球。这个记载与于文记载比较,不仅陪葬物品种类大不相同(于文没有提到九龙宝剑),而且数量上十分悬殊。毅皇后 毅皇后(1855-1875)是同治皇帝之后,姓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同治十一年九月立为同治帝之后。她坚持正义,不畏惧婆婆慈禧太后的淫威,敢于维护自身清白和尊严,后被慈禧太后迫害致死。 因为同治帝选中慈安太后推荐的户部尚书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做自己的皇后,而把慈禧太后推荐的侍郎凤秀之女富蔡氏封为慧妃,慈禧太后怀恨在心,经常借故打击毅皇后。毅皇后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里没有听任摆布、凌辱,为了维护自身的清白和尊严,她敢于自卫。 慈禧太后喜欢看戏,要毅皇后陪她。每当看到淫秽地方时,毅皇后总是扭头不看,慈禧太后认为在出她的丑。 毅皇后端庄美丽。同治帝亲近她,慈禧太后便骂她狐媚主上。慈禧太后劝同治帝亲近慧妃,疏远毅皇后。毅皇后的服侍人员要她亲近慈禧太后,否则于己不利。毅皇后说:“叫我尊重她可以,让我亲近她我做不到。我是依祖宗之命,从大清宫门迎进来的,不是轻易甩得掉的。” 从他人口里听了这话后,慈禧太后恼羞成怒。她认为这是毅皇后在讽刺她,因为当初朝廷选秀女,她是从侧门入的宫,不是像毅皇后那样从正门迎进来的。恼怒之下,慈禧太后抓住毅皇后的头发往墙上撞,同治帝见了都几乎吓晕了。 同治去世,光绪帝继位。当时毅皇后已经怀孕。因为怕她生下皇子,对自己掌权不利,便逼死了毅皇后。有一说毅皇后是吞金而死的。珍妃 珍妃(1876-1900),满洲镶红旗人,他他拉氏,侍郎长叙五女,是光绪皇帝的宠妃。因她支持光绪帝的维新变法,为慈禧太后迫害致死。 珍妃长得漂亮,鹅蛋脸形。光绪十四年,13岁的珍妃与15岁的姐姐瑾妃均被选为秀女。入宫前与其姐姐受教于翰林院编修、主战派文廷式。十四年十月初五,诏立副都统桂祥女叶赫那拉氏为皇后,长叙四女和五女为妃子。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大婚。婚后光绪帝与皇后接触少而与珍妃接触多。珍妃活泼,能书善画,给了光绪很多乐趣。光绪二十年由珍嫔升为珍妃。 光绪帝亲珍妃而远皇后使慈禧太后大为光火,因为皇后是她的侄女,是她控制光绪帝的工具。她面斥光绪,要他善待皇后而远珍妃。 光绪亲政后逐渐形成以光绪帝为中心的帝党和以慈禧太后为中心的后党。珍妃长兄志锐先后被光绪帝由翰林院编修提为詹事府詹事和礼部侍郎,文廷式于光绪十六年中榜眼,光绪帝让他担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他们成为帝党主要成员。他们在甲午战中十分活跃,斥责后党李鸿章误国,要求罢掉孙毓汶、徐用信在军机处的职务。文廷式把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出,引发了“公车上书”爱国行动。珍妃与他们意气相投,向光绪帝发表意见,支持主战立场。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六日,旅顺失守,光绪帝令将李鸿章革职留用,摘去顶戴。慈禧太后对此不满,决定对2妃开刀,给光绪帝一个打击。二十九日,她令太监对2妃廷杖,说她们干预朝政,降为贵人。志锐被调任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文廷式被革职,永不叙用。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经光绪帝的请求,慈禧太后才恢复2妃位号。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重,大清江山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应康有为吁请,为了振兴国家,挽救大清王朝,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珍妃经常把宫内消息通过其兄志锜告诉维新新党。变法失败后,光绪帝囚于瀛台,珍妃囚于宫内。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攻破北京,翌日晨慈禧太后携光绪帝潜逃。逃跑前,慈禧太后使人推珍妃入井,终年才25岁,其尸首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从井中捞出。名义皇后和大胆妃子 溥仪妻婉容(右)与文绣1922年,溥仪17岁时,宫里为他选定了一个皇后和一个妃子。皇后是婉容(1905-1946),妃子是文绣(1909-1950)。抗战时期,三岁为清帝的溥仪又当上了满洲皇帝。这时溥仪又多了一个贵人谭玉玲(1920-1942)。 特赦后溥仪跟护士李淑贤结婚。 下面说的是溥仪开始娶的皇后与妃子的性格与命运。 皇后全名为郭布罗·婉容,字慕鸿,满洲正白旗人,是内务大臣容源的女儿,生于天津。1922年选定为皇后,12月1日大婚。由于溥仪性无能,婉容婚后不久就过独居的生活。1924年与溥仪被逐出宫外,迁天津。在天津她还是比较愉快。1931年9·18事变后她与溥仪在日本人秘密护持下去了东北长春。第二年溥仪成为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称皇帝,婉容也被立为皇后。但此后便加快了走向毁灭的步伐。 婉容在东北学了点英语,能写英文信。她与近侍祁继忠、李某通奸,产下一女,被溥仪杀死。自此她染上了吸鸦片的毛病。因受刺激,患上了精神病。1945年日本投降后流落民间,1946年病逝。 妃子全名额尔德特·文绣,满洲镶黄旗人,生于北京。1922年她被选定为溥仪的妃子。她同婉容一样被逐出皇宫后就到了天津。她还在宫中时就与婉容结了怨,与溥仪也没有感情。她与婉容最大不同的是她有反抗精神,敢与传统观念决裂。1931年她从天津张园逃出并提出与溥仪离婚。她要求溥仪给她5万元生活费。她这一举动震动了当时社会,最后她胜利了。 离婚后她改名傅玉芳,回北京居住,曾担任四存小学教师和《华北日报》校对。 她过了20年自由、有情趣的生活,没有再婚。1950年去世。前紧后松的内监制度 内监也叫宦官、太监、寺人,是在宫廷和少数王公、文武大臣家里服役已经阉割了的男子。他们被称为“病态社会的怪胎”。这些人的存在有很长的历史,在殷代就有了。 内监中也有本事大、对国家作出过大贡献的人,例如东汉发明造纸的蔡伦和明朝下西洋的郑和就都是内监。清朝关心国家大事不顾个人安危的寇连才也是内监。不过这种人确实太少了。内监为患倒是不少。历史上内监为患最严重的,秦朝就有赵高,他杀皇长子扶苏、丞相李斯,自为丞相,然后又逼二世自杀。唐朝宦官专权,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永贞革新流产,参与革新人员全部遭殃。后来的甘露之变,大批朝臣被杀。明朝内监为患就更触目惊心。永乐年间重用内监,后来内监发展到十万。明朝让他们逐步掌握朝政,甚至享有批红权。他们居内阁之上,导致政治腐败,加快了明朝的崩溃。 清朝怎么对待内监的,制度如何? 一言以蔽之:清朝对内监的管理是前紧后松。 关外时期后金没有内监。入关后顺治朝才开始引入内监:“依明宫寝旧制,裁定员额,数止千余。”鉴于历史上内监为患的教训,顺治帝用内监,但对他们警惕性很高,一开始就进行严格限制。顺治十年(1653)谕: 唐虞夏商,未用寺人。至周仅具其职,司阍闼洒扫给令而已。秦汉以来,始假事权,加之爵禄。典兵干政,贻祸后代。小忠小信,固结主心;大憝大奸,潜持国柄。宫廷邃密,深居燕间。淆是非以溷贤奸,刺喜怒而张威福。变多中发,权乃下移。历览覆车,可为鉴戒。朕酌古准今,量为设置。级不过四品,非差遣不许擅出皇城。外官有与交结者,发觉一并论死。 上面这段话出自《清史稿·世祖本纪(十年)》。 顺治十二年,皇帝在交泰殿特立铁牌,告诫内监不许干预政事,窃权纳贿,交结官员,越分奏事,否则凌迟处死。他还规定内监不得廷赐臣宴时沿明制入班行礼。然而他有疏忽之处:听信内监吴良辅的怂恿设立十三衙门: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司设监、尚方监、惜薪监、钟鼓监、兵仗监、织补染监。十三衙门以宦官为主管,营私舞弊。顺治临死时曾为之后悔。康熙即位后立即撤销了十三衙门,并杀吴良辅。 顺治在世时就开始减少内监数目,到康熙时下降到七百。雍正时忽又增加到2400多人,最多时达3000多名。 乾隆帝为了让自己和他人警惕内监的危害,以秦、赵、高三字为内监之姓。三字组合就是“秦赵高”。此外他又对内监定了11条处分条例。 对犯罪内监的处罚,有的遣送到吉林打牲乌拉为奴,有的遣送到黑龙江给官民为奴,有的罚款46个月的薪金。他们每月薪金是48两。有个叫高云从的内监,在乾隆二十三年(1774)泄露朱批机密,乾隆帝立即对他处以磔刑。 乾隆鼓励大臣严格管理内监。乾隆朝,巡检张若瀛杖责不法内监,乾隆帝给他升了7级。 清朝中叶以前由于严格管理内监,没出什么大乱子。诸宗元在《清稗类钞·序》中说:“宦寺女谒(女谒,通过宫中受宠女子请托)之祸,中叶前未之有闻。” 清朝后期对内监的管理就比较松懈,特别是慈禧太后宠信他们。内监曹进喜历事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在宫中很得意。外省督抚乃至诸王、贝勒逢年过节都要给他送礼。同治、光绪时,慈禧太后宠任内监,让安德海到南方置办龙衣。她对总领内监李莲英更是放纵,以致使他权倾一时。 尽管后期对内监的管理比较松懈,但整个来说,相对于明朝来说管理为严。内监在清朝没出大乱子。 清朝垮台后,内监并没立刻除掉。由于“优待条件”允许溥仪小朝廷在紫禁城住,还有几百内监跟随他。1923年7月16日,溥仪驱散了大部分,直到他就任伪满洲国皇帝时,都还有一些跟随。抗战胜利后,溥仪当了俘虏,内监才完全散尽。太监逸事 小德张 小德张指清末内监张元福。 小德张是河北青河人,12岁时入宫当太监,被改名张兰德。初事慈禧太后,为回事太监兼寿膳房掌案。因为会煮菜,得到慈禧太后宠爱,升为二总管,位仅次于李莲英。李莲英告老回家便升为大总管。后来他受隆裕太后宠爱。狗仗人势,挂在他口边的一句话就是“奉懿旨”,势焰熏赫。他纳贿7000金,慎刑司不敢深究。 慈禧太后死后的一段时间是所谓的国服期。本来这个时期规定不能大兴土木,而他却运动隆裕太后兴修延熙宫,一个西式铁楼。工无竣期,款无定额,款子给他贪占了很多,慈禧太后的钱有一部分进了他的荷包。他用这些钱在天津买了豪宅。 小德张身为太监,竟求艳富。他与载澧之妻——八姑奶奶有染。出宫后他娶妻纳妾,成为罕闻。寇连才 寇连才是清末内监中惟一关心国家大事,敢于冒死哭谏的忠臣。 寇连才(?-1896),直隶昌平人。15岁入宫,先在慈禧太后梳头房里,后到会计房,为慈禧太后管账。再后来他又被派到奏事处,名为伺候光绪帝,实为监视他。 甲午战败后,国人无不扼腕。此时,慈禧太后欲以大阿哥替代光绪帝。她杖击支持变法的瑾、珍二妃,她自己恣意挥霍,贪图享受。对于慈禧太后的种种倒行逆施,寇连才忍无可忍,遂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三月二十三日早晨跪在慈禧太后床前哭谏:“国家已经处在危难之中,但老佛爷您自己不考虑吗?您放纵游乐,会生内乱的。”慈禧太后以为他疯了,连声呵斥,寇连才走了。 寇连才看哭谏无效,就请了5天假回到家里,与父母兄弟诀别。他拿出一个记事本子交给弟弟。回宫后,把自己的积蓄分给小内监,他是准备一死了。二十八那天,他上了一个折子给慈禧太后,内有10条意见,要求太后归政光绪等等。慈禧太后见到折子,大为震怒。问他: “这个折子是你写的,还是受人指使写的?” “这是奴才自己写的。” 慈禧太后让他把折子背诵一遍给她听,寇连才背得差不离,没大错。慈禧太后说:“本朝老规矩:内监讲国家大事要斩首,你知道吗?” “知道。我要怕死,就不敢上折子了。” 慈禧太后派人将寇连才关押在内务府慎刑司。两天后移交刑部,处斩。安德海之死 安德海(?-1869)直隶南皮人,与张之洞同乡。同治时他自宫进京当内监,对慈禧太后阿谀奉承,很得慈禧太后赏识。他便无视朝廷规矩,干预国政,纳贿招权。先是于同治四年(1865)在慈禧太后面前搬弄是非,攻奕短处,使之免去议政王的封爵。他又笼络朝中官吏,奔走其门,气焰日盛。当时同治帝已是10多岁,十分讨厌他。有一次,他因事斥责安德海,反而受到慈禧太后的责备,心里就更恨安德海。碍于慈禧太后,他不好发作,便常在宫中将泥人头砍断,以示对他的愤怒。他把要杀安德海的事告诉钮祜禄氏,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劝他不急,他很不愿意,等不及了。 同治八年(1869)八月,慈禧太后令安德海到南方置办龙衣。她曾问同治帝同意与否,同治帝表面上说同意,却立刻报告钮祜禄氏。说,安德海一定要出都门,出都门就斩。但是谁能下手呢?钮祜禄氏看同治急于处置安德海,不好扫了他的兴。况且,让安德海这种人长期在宫中,让西太后当第二个武曌,以后自己死了也无法见文宗。于是便说,能处置安德海的人只有山东巡抚丁宝桢。同治听了很高兴,急求钮祜禄氏密告丁宝桢,俟机把他干掉。丁宝桢接到上谕后想,安德海要去广东,一定经过山东,于是密嘱德州知州赵新:传闻安德海要过山东,如见他有不法之事,将他逮捕,然后报告。 安德海率两只船到德州,船上龙凤旗飘扬,带有男女多人,还有女乐,观者如堵。安德海自称奉旨差遣,置办龙衣。安德海过德州境时,赵新密报丁宝桢。慈禧太后听后惊恐起来,因为根据祖制,太监是不允许离宫半步的。她不得不忍痛与慈安太后、奕及军机大臣和内务府大臣议论此事。大家都说,按照老祖宗规矩,内监不得离开都门,违反者杀无赦,应当就地正法。但慈禧太后把逮捕安德海就地正法的朝旨扣留了两天,直到醇亲王催,才发。 赵新有心计,怕惹祸,说正要拿获安德海,但他已扬帆南下。丁宝桢急令东昌、济宁各府州县跟随追捕。丁宝桢令东昌府程绳武追赶。程绳武跟踪了3天不敢动手,丁宝桢又派总兵王起率兵追赶,直到泰安才追上,押解到济南。安德海有恃无恐,大声说:“我是奉皇太后之命来的,谁敢动我?哪个要是动我一下,是想死得早一点儿罢了。”官吏听后感到恐惧。这时朝旨尚未到达,丁宝桢想,朝旨是否命令杀还是个未知数。不如先把安德海杀了,即使受到严惩也不为遗憾。泰安知县何毓福长跪,请求稍等一下朝廷命令。隔了一会,处决安德海的朝旨终于到达,丁宝桢于是在八月初七夜晚将安德海杀了。 杀安德海后,丁宝桢声名鹊起。李莲英 李莲英(1848-1911)生于直隶河间府大城县,原名李英泰,字灵杰,年幼死了父亲,是个无赖,落拓不羁。7岁净身,两年后由内监沈兰玉介绍入宫,当了一名太监,改名李莲英。李莲英为人乖巧,那拉氏追求新发型,要梳头房为她仿作,多次易人都不中意,李莲英刻意揣摩,数日技成,得幸于慈禧太后。 咸丰十年,咸丰帝担心自己死后,朝政将被那拉氏把持,在避暑山庄与宠臣肃顺商议,欲效法西汉钩弋故事除掉她。李莲英得知消息,连夜报告那拉氏的妹妹,奕之妻。第2天早上,奕之妻以生命向咸丰帝担保那拉氏,救了那拉氏的命。后来慈禧太后先立奕之子为光绪帝,后来又立其孙为宣统皇帝,有报恩之意。自此,慈禧太后更宠信李莲英。 同治八年(1869),李莲英由梳头房太监升为内廷总管太监。他可与慈禧太后并坐听戏,权倾朝野。慈禧太后赐予2品顶戴,赏给黄马褂。李莲英40岁时,慈禧太后赐以珍品蟒缎与福寿字。朝内外知道慈禧太后宠信李莲英,内自军机,外至督抚无不献礼。 李莲英贪婪。慈禧太后经常赏赐他,他不满足。他借权营私牟利,卖官鬻爵。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前他就攫取了5000多万两银子,这笔巨款被八国联军抢走,后来他又谋得2500万两。李莲英死后,摄政王载沣还对这笔款子垂涎,处心积虑地企图弄到手。 在戊戌政变中李莲英站在慈禧太后一边,但他不同意以大阿哥取代光绪帝。在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之间做了弥合关系工作。 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病死,树倒猢狲散,李莲英被撤销总管一职,赶出皇宫。宣统三年李莲英死去。他的财产全部充公。清朝宗室概况 宗室指皇帝的宗族、族人。清朝宗室是满洲贵族的核心。清朝的宗室是指太祖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的直系子孙。塔克世生有5子:努尔哈赤、舒尔哈赤、穆尔哈赤、雅尔哈赤与巴雅喇。这5子的子孙都属宗室。努尔哈赤的伯叔兄弟的旁系子孙叫觉罗。前者俗称黄带子,因系黄带子得名;后者俗称红带子,因系红带子得名。觉罗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方面都不如宗室优厚。宗室和觉罗的区分是皇太极时期开始的。天聪九年(1635)正月,皇太极说:“宗室者,天湟(皇族、宗室称天湟)之戚,不加表异,无以昭国体,甚或两相诋毁,詈及祖父,已令系红带以表异之。又或称谓之间尊卑颠倒,今复分别名号:遇太祖庶子,俱称‘阿格’;六祖子孙,俱称‘觉罗’。”“六祖”指努尔哈赤的祖父景祖觉昌安兄弟六人:除觉昌安外,还有德世库、刘阐、索长阿、包朗阿与宝实。 端郡王载漪宗室的子女、继嗣、婚嫁、封爵、授职、升降及死亡须俱报宗人府,登入黄册,觉罗登入红册。宗室包括皇室成员犯罪,交宗人府处置。康熙帝处置次子允礽,雍正帝处置其兄弟允禟、允禩都是交宗人府。晚清慈禧太后专权,对待不听她话的皇室成员如皇后皇妃动辄用家法惩治。 清王朝对宗室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是优待的。 努尔哈赤之时,其子侄只封贝勒、台吉之号,皇太极时,崇德元年(1636)宗室封爵定为九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和奉国将军。爵号有“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之别:前4等爵都“入八分”,辅国公与镇国公则有“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之别。都冠宝石顶,以补服翎眼为差次。奉国将军比较武职正三品。顺治六年(1649)增为十二等。这十二等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乾隆十三年定为十四等: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爵位等级用不同的章服(以图文为等级标准的礼服)和冠顶相区别:辅国公以上的都冠宝石顶,再以补服(朝服。用金线和彩色丝线绣成图案,缝于胸前和背后)和帽上的孔雀翎眼区别其等级。不入八分公以下的冠珊瑚顶。区分等级的目的一是与百姓区别,二是为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身份,促其自爱。 封爵等级不同年俸区别大,一等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5千石;三等的多罗郡王俸银5千两,禄米2500百石,六等的固山贝子年俸银1300两,禄米650石。 一等和硕亲王年俸比文职一品官年俸高50多倍。 皇子15岁封爵,由宗人府提出意见,皇帝批准。亲王子20岁,由宗人府奏请皇帝考试授封。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一子袭爵,其余儿子要考试骑射和满语,分别等级封爵。 王室成员封爵,根据军功大小和嫡庶亲疏决定。没有爵位的称闲散宗室。 勋劳卓著者,其爵位子孙可以世袭罔替,例如睿亲王、礼、郑、豫、肃、庄这六大亲王及克勤、顺承两郡王,其爵位就可世袭罔替,他们称为铁帽子王。其他人子孙袭爵,或保持爵位,或降一等,到十二世才断。高宗长子永璜于乾隆十五年去世,追封定亲王。死后,他的长子绵德袭定亲王,后降为郡王。四十一年因事革爵,四十二年封镇国公,四十九年晋升贝子,五十一年去世。其子奕纯袭贝子爵,道光元年去世。奕纯子载锡袭贝子爵,道光元年去世,载锡子溥喜袭镇国公。 入关后任官实行考选制度,朝廷有意为宗室入仕搭桥铺路,开方便之门。顺治十年(1653)令八旗各设宗学,没有封爵的宗室子弟,10岁以上都入学,选择满、汉官员讲授经史,乾隆后满语和骑射也列为教学范围。康熙三十六年(1697)举行宗室会试,但三十九年怕讲八股,习诗赋,会沾染汉人习俗,于是停止此类考试。雍正时令宗人府设笔帖式考试,让他们从笔帖式开始逐步升级。另外是于雍正二年(1724),在金鱼胡同和帘子胡同设左右翼宗学,专门教授宗室子弟。乾隆九年(1744)每5年一次合试宗室学生,由皇帝决定名次。醇亲王奕与其家人合影会试之年赐以进士。嘉庆四年,又恢复了宗室乡试和会试。只考八股文1篇,五言八韵诗1首,一天考完。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说:“觉罗旗人乡、会试,与满洲相同,但宗室考试,不与满、汉同试,另于大场后一、二日,以一文一诗试之。亦在贡院,只一日毕事。十人取中一人,如有奇零,数不及五人则不取,过五人又取中一人。故乡试中七、八名,会试中二名,后增至三名。” 四代同堂的满族大家庭入关后,王朝还专门规定宗室缺。宗人府规定府丞1人、堂主事2人为汉缺外,其他都是宗室缺。此外在六部、理藩院等机构中也用一些宗室缺。康熙时,为解决无路入仕的宗室成员官职问题,钦定侍卫90人,规定在宗室中挑选。雍正时,裁撤宗人府满洲司员笔帖式的一半人,让宗室人员补充。乾隆时设宗室御史4员,作为司员晋升之阶。嘉庆朝,除特设宗室翻译乡会试外,又在六部、理藩院增设宗室司员,扩大宗室入仕之途。 在司法方面宗室有特权。宗室在关外时期是用宗族内部的家法管的。入关后,宗室由宗人府管。宗人府是顺治九年(1652)沿袭明制建立的。它位在内阁、六部之上。宗人府掌管皇族谱籍,按时修辑玉碟(王族谱系),确定宗室爵禄,告诫宗室成员,赏有功,罚有过,祭祀先帝。宗人府制定了《宗人府则例》。律例一共有26条规定:例如王到一般官员免责打,宗室、觉罗罪犯可以折罚,犯笞杖罪,可以折罚钱粮;犯枷罪,可以折为圈禁空房;初次犯徒三年或二年半罪的,折圈禁一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奉恩将军伊冲额,打死雇工,圈禁80天便了事。但是最高统治者如果将宗室成员视为死敌,那处置也是残酷的,例如慈禧太后处置肃顺、载垣、端华就够残酷的。 轻微罪不革去宗室籍。除了这些优待外也有一些限制和禁止,例如不准抗传不到,王等不许擅传等。王公及闲散宗室不许离开京城40里,不许任外官,不许经商。这些规定都是为了使他们显“贵”。 经济方面,关外时期宗室没有多少特权,没有官职的一律不免徭役。入关后,王朝照顾宗室,可谓无微不至。除了分封的一部分土地给他们外,每年给宗室数百万两的补贴。婚嫁有专门的补贴:娶妻、嫁女补助100两,续娶则给50两。生育有物质鼓励,子女到10岁就有粮米和银两补助,每月有2两赡银,一直补到20岁。依赖王朝分封的土地和补助,宗室人员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成为寄生集团。一部分不会营生,多妻多子,王朝补助不足以挥霍,他们把田地都卖了。乾隆年间,乾隆帝“笃念宗室贫乏,以致失产无以自活,因命宗人府堂官详为抚恤。”按照贫乏等第,其最贫者,赏银三百两,其次者,半之,命其赎回田产,以资生理。此外婚丧嫁娶无不补助。此外,朝廷时常宴请宗室。“每岁元旦及上元日,钦点皇子皇孙等及近支王、贝勒、公曲宴(私宴)于乾清宫及奉三无私殿。皆用高椅盛馔,每二人一席,赋诗饮酒,行家人礼焉。”类似宴会在乾隆九年、四十七年和嘉庆九年都举行过。其中乾隆四十七年的宴会宴请的宗室成员人数达3000人。 由于王朝宠着他们,加上市井小人对他们大献其媚,宗室很多人养成了傲慢态度。他们不但不与汉人士大夫亲近,就连地位比自己高的满洲亲戚也不甘居其下。一些宗室成员还为非作歹。《啸亭杂录·权贵之淫虐》说的一件事就是一例:“雍正中,某宗室家有西洋椅,于街衢间睹有少艾,即掳归,坐其椅上,任意宣淫,其人不能动也。” 宗室也出过一些文人。《啸亭杂录》作者昭梿(1776-1829)就很著名。他是努尔哈赤二子代善之后,嘉庆七年授散秩大臣,十年袭礼亲王爵。他著《啸亭杂录》保存了大量有关道光初年以前清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典章制度资料,是研究清代的重要资料。可是他在嘉庆二十年被人控告凌辱大臣,拷打自己的庄头,圈禁了3年,革去封爵,其他还有诗人文昭,饶余亲王曾孙,号紫幢居士,著有《紫幢诗钞》。敦诚(1734-1791)、敦敏(1728-1796)两兄弟都是诗人。前者有《四松堂集》、《鹪鹩庵笔麈》,后者有《懋斋诗钞》。他们诗宗晚唐,颇多逸趣。康熙十四子允禵(tí)嫡孙永忠,“诗体秀逸,书法遒劲,颇有晋人风味。” 宗室中还有东晋陶渊明那样性格的人。书诚,袭封辅国将军,不为世俗所婴,40岁就辞官为农。官邸有隙地,他手持泥箕、锄头,种植蔬果。晚年学习养生术,每天少吃多餐,吃到甜的就吐出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宗室中出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清初出的武将尤多。《清史列传》的“宗室王公传一”、“宗室王公传二”就记载了49名宗室成员,在数十年建国期间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而成为王公。这49名宗室王公,除代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济尔哈朗、莽古尔泰、尼堪、博格、阿巴泰、岳托、阿敏、勒克德浑、褚英、杜度、巴布泰、德格类这些人们比较熟悉的以外,还有硕塞、萨哈璘、雅尔哈齐、瓦克达、穆尔哈齐、巴雅喇、芬古、察尼、喀尔楚浑、巴思哈、务达海、博和托、固尔玛浑、傅喇塔、穆尔祜、萨弼、苏布图、温齐、阿拜、巴尔泰、汉岱、恭阿、屯齐、塔拜、赖慕布、玛瞻、巴穆布尔善、巴尔堪、扎喀纳、拜因图、硕托与延信。多尔衮以摄政王主持朝政长达8年之久。在清王朝尔后的200多年中,出自宗室的文臣武将人数远不及清初,《清史列传》中所载只有21人:中等阶层的四口之家雍正到乾隆任职的莽古赉,乾隆到嘉庆任职的兴肇、恒瑞,嘉庆到咸丰任职的耆英、敬徵、禧恩,道光到咸丰任职的戴龄、灵桂、恩华、祥厚、绵洵、肃顺、耆英、奕经、常清,道光到同治任职的奕纪,道光到光绪任职的奕山,咸丰到光绪任职的奎润、福锟、麟书、绵宜。在这21人中,奕经、奕山与耆英,臭名昭著,详《鸦片战争》一文。皇室成员的称呼 皇室是皇帝的家族,是宗室的一部分。清朝是满洲贵族的政权,皇室成员称呼有些与历代相同,例如帝王之妻称皇后或后,帝王母亲称皇太后等。但由于使用满语和其他原因,有些称呼用词与历代有些不同,罗列如下: 皇阿玛:皇父。 皇贵太妃:是对皇帝之祖遗留下的妃嫔称呼。 贵太妃:对皇帝之父遗留下来的妃嫔称呼。 阿哥:对皇子的称呼。如果有几个皇子,就在“阿哥”之前加“大”、“二”、“三”等。 固伦公主:满语中“固伦”是国的意思。固伦(公主)用以称呼皇帝女儿。 和硕公主:满语中“和硕”是一方的意思。和硕公主称呼妃嫔生的女儿和皇后抚养的宗女。 县主:对郡王女儿的称呼。 郡君:对贝勒女儿的称呼。 县君:对贝子女儿的称呼。 乡君:对镇国公、辅国公女儿的称呼。 格格:对亲王到入八分辅国公的女儿的满语称呼。亲王女称和硕格格,郡王、贝勒女称多罗格格,贝子女称固山格格,入八分镇国公与辅国公女就称格格。 福晋:对亲王、郡王和世子正妻的称呼。 固伦额驸:固伦公主的丈夫。 和硕额驸:和硕公主的丈夫。 皇子皇女:皇子 皇子出生,无论嫡庶,一下地就交给乳媪。一个皇子有40个乳媪,其中保姆、乳母各8人,其他叫针线上人、浆洗上人与锅灶上人。断奶后交给谙达,凡饮食、言语、行动、骑射都由他教。十二岁开始学满语,十四岁时学射箭、骑马,十六到十八岁结婚。 根据康熙帝的规定,下代皇室男性辈分以允、弘、永、绵、奕、载、溥为序。皇子排行按“皇×子”的形式表示,如康熙四子胤禛就叫“皇四子”。 皇子到了六岁给他戴小帽,穿小靴,披小袍。送他到上书房上学。 皇子不能跨越门槛,由内侍举而置之门内。 父皇在世,住东宫,住处叫阿哥所。父皇死了,就与生母分府而居。母亲是皇后则不分开。 清朝十二帝,皇子共113名。太祖有子16。一人为皇帝,和硕亲王3人,多罗郡王1人,封公爵3人,封将军2人,无爵或生前有爵被削6人。太宗有子11,1人为帝,3人封亲王,4人封公,3人早殇。顺治有子8,1人当皇帝,3人封亲王,4人早殇。康熙帝有子35。《清史稿·皇子世系表》的“圣祖系”只提供前24子的情况。这24子,当皇帝1人,封亲王11人,封郡王5人,封贝勒3人,封贝子1人,另有4人早殇未封。雍正生有10子,1人为帝,5子早殇,削去宗籍1人,封和硕亲王1人,封和硕怀亲王1人,袭亲王爵后降贝子1人,高宗生子17人,帝1人,早殇7人(其中被追封2人),追封2人,封亲王3人,初封贝勒后有升级的2人、封郡王1人,过继他人而袭郡王1人。嘉庆5子,帝1人,封亲王1人,封郡王2人,早殇1人。道光帝9子,帝1人,封亲王1人,郡王3人,早殇2人,过继他人而袭郡王1人,封贝勒1人。文宗2子。长子为帝,次子早殇。同治、光绪、宣统俱无子女。皇女 皇女与母亲的关系比皇子与母亲的关系更疏远。出生到结婚与母亲见面只几十次而已。 满族贵妇皇女下嫁后赐予府第,不仅不能与家公、家婆同居一个房子,与丈夫同居也都困难。公主要是想与丈夫同床共枕,得交钱给保姆(又称管家婆)。如果不交钱,保姆一定多方阻止,或者责骂她们不要脸。公主感到委屈,入宫也不敢哭诉。即使哭诉,亲生母也不听。因为这个规矩,公主没有生子女的。额驸要是有子女,那就是侧室所生。 有这么一件事。咸丰帝女儿嫁给符珍,由于保姆阻拦,她多年见不到符珍。有一天她跪在父皇前面问:“父皇究竟把我嫁给了谁?” 公主下嫁后被孤立,精神自然受到极大的损害,活到50岁都不容易。 太祖有女8人,封固伦公主1人,和硕公主2人,封郡君1人,无封者4人。太宗女14,封固伦公主9人,和硕公主1人,县君及县君品级各1,无封爵2人。顺治6女,一人封和硕公主,5人早殇。康熙有女20,其中12人早殇,其余8人分封为固伦公主或和硕公主。雍正4女。早殇无封3人,初封郡君,进郡主,后追封和硕怀恪公主1人。高宗女10人,早殇5人,封公主5人。仁宗5子。帝1人,封郡王2人,封亲王1人,早殇1人,有追封。仁宗9女,4女封公主,5名早夭。道光有10女,早殇5人,其中2人有追封,5人封公主。咸丰1女,封公主。皇宫 皇宫是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清朝选择明成祖朱棣开始用的北京皇宫(现在故宫)为皇宫。过去叫紫禁城。《汉语大词典》中“禁”的第12义项为“帝王宫殿”。《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掩彩瑶光,收华紫禁。”李善注:“王者之宫,以象紫微,故谓宫中为紫禁。”紫微星古代当作帝座。 皇宫为三重城墙包围的木建筑,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清代分别在顺治十二年、十三年,康熙八年、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六年,乾隆元年、十二年、三十年、三十九年与嘉庆二年重修或增建,占地72万多平方米,大小宫殿与房间有9000余间。红墙黄瓦,壮丽辉煌。 紫禁城有4个城门: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午门居南面城墙正中,是“献俘”之处,东华门与西华门相对,大臣上朝经过。玄武门在康熙朝因避其讳改神武门,居北,后廷人员从此出入。与玄武门相对的是景山。此山名称有个演变过程。此山本是建元大都时堆土而成的山丘。苍松翠柏,故名“青山”,山下是皇宫的煤堆,故又名“煤山”。乾隆年间山上种果树,改名万寿山。山上有5峰,每峰都有亭。山上风景好,最后又改名景山。明末,李自成攻破北京,行进在北京古城墙下的驼队崇祯皇帝在山上自缢。 有水环绕紫禁城,是谓护城河。午门外有天安门,天安门外有金水桥,跨过该护城河。 皇宫面积很大。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为高达10多米高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所围绕。皇宫结构基本可分前后两部分,以乾清宫为界。前为外朝,后为内廷。外朝是气势雄伟的3大殿,是皇宫的中心:太和殿(又名金銮殿)、中和殿、保和殿,在一条直线上,是外朝,是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举行庆典之所,譬如皇帝即位,庆祝元旦、春节,为皇帝祝寿,宣布政令,发布进士榜等等。两翼是文华殿、英武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和接见朝臣的地方。文华殿有时为皇帝讲解经史之处,英华殿曾用为《四库全书》编纂。从保和殿往北走,到乾清门。乾清门是御门听政的地方。乾清门北面部分就是后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西6宫,属内廷。皇帝住乾清宫,交泰殿放置玉玺,皇后住坤宁宫,妃子们住东西6宫。 在后3院两侧,有端凝殿,存放皇帝衣冠;有懋勤殿,存放图书笔墨;有上(尚)书房,供皇子皇孙读书;有南书房,原为康熙帝读书处,后选翰林学士入值办事。 坤宁宫北为御花园。东6宫之东为外东路,有宁寿宫,乾隆帝退位后住在这里,有花园,名乾隆花园。 乾清宫墙外西南,有养心殿。养心殿本是前明遗址,雍正年间才加以修缮。该殿工字型,是皇帝起居和政务活动处。殿额有“戒急用忍”4字,是康熙赐与胤禛的训示。同治、光绪时,慈僖太后在这里垂帘听政。 皇宫遭过火灾:康熙十八年,太和殿遭灾,乾隆四十八年体仁阁遭灾,光绪十四年太和殿遭灾。 皇宫屡有增修和修缮。顺治十二年内宫重修,第二年竣工。这一年在景运门(内宫东垣之中)外建奉先殿,第二年(1657)竣工。康熙八年建太和殿,又重修乾清宫,十八年重修奉先殿,二十九年重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隆元年改雍和门为熙和门,二年重修奉先殿,十二年在乾清门左右各建直庐(值宿处所)一二间,景运、隆宗二门内各建直庐5间,三十年重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十九年建文渊阁,嘉庆二年重修乾清宫及其左右的昭仁殿、宏德殿、交泰殿。光绪十五年重修太和门、昭德门、贞度门。十七年贞度门重修。民国八年因溥仪大婚重修交泰殿。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皇帝居住、玩乐和办公的地方。清朝的皇家园林有6座:在京城有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圆明园、颐和园;在河北承德有1座,叫避暑山庄。 清朝皇家园林有如下特点:第一、数量多,规模大,景点多。1朝而建6大皇家园林,在历代是首屈一指的。圆明园、颐和园都是大园林,而承德避暑山庄是皇家园林中最大的,比颐和园还大1倍。各园景点多:静明园16景,静宜园28景,圆明园40景,其他各园如畅春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的景点也都很多。第二,园林艺术集天下园林之美。圆明园有气派恢弘的北方园林的特点,也有南方私家园林之典雅俊逸,还有西洋楼的点缀。第三,功用多。清朝皇家园林集居住、读书、游乐、办公、政治活动于一身。有宫殿可住,有景点供游,有殿堂听政,有书斋读书,有宗教活动场所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商讨统一大业。 下面逐一介绍6大名园。圆明园 被英法侵略军抢劫、烧毁的圆明园残迹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清华园西北的后华家屯,是清代建设的规模最大,景点最多,陈设最为富丽堂皇的皇家宫苑。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赐与皇四子胤禛,作为他的府第。胤禛即位后大建,乾隆南巡,令人将江南名园绘制成图,带回北京,仿制园中。乾隆十年,由外国传教士朗士宁(意大利)、蒋友仁(法国)制图,由中国工匠施工,又在园中建了几座洋楼,名为“远瀛观”、“海宴堂”、“方外观”、“养雀笼”、“奇趣”,中西建筑各逞风姿,又珠联壁合。道光帝即位后续建。前后经营150年,用去白银2亿两,役使能工巧匠无数,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无数血汗。 圆明园总面积350公顷,周长10公里,占地5千多亩,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长春园在圆明园以东,万春园在圆明园、长春2园东南。圆明园规模最大,长春园、万春园比较小。因为这个原因,3园统称“圆明园”。下面分别介绍3园,着重是圆明园。 圆明园多数人说是40景,也有说48景。“景”是单幢的或成组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综合。圆明园可划为前部、后湖、福海3大区。前部主要有大宫门、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九州清宴等。大宫门有宫门5间,门前有东、西朝房分立两侧,东、西朝房后各有27间转角朝房。正大光明殿是圆明园正殿,匾额“正大光明”为雍正手书。勤政亲贤殿在正大光明殿以东,是皇帝批阅奏章,召对群臣的地方,九州清宴是一组规模最大的建筑群,是帝王住所,前后临水。后湖(在正大光明与九州清宴之间有前湖)景区,主要有镂月开云、天然图画、慈云普护、碧桐书院、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万方安和、山高水长、同乐园等殿阁馆所。镂月开云以香楠为建筑材料,盖二色瓦,前植牡丹,后列古松。天然图画是呈方形的楼阁,掩映在绿树之中。碧桐书院是书房,在后湖东北,四面临水,前有平桥。慈云普护在湖中,有楼3层,供大士像。上下光天是两层楼宇,在后湖西北,登楼可见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湖景。杏花春馆在上下光天之西,馆前有菜圃。坦坦荡荡是鱼池,在后湖西岸。万方安和在杏花春馆之西,是山、屋环水之景,房基为条石架构,呈形。山高水长在园的西南,坦坦荡荡之西,是招待外藩的住所。同乐园是戏台,在后湖东北。后湖之北有水木明瑟、舍卫城、文源阁、廓然大公、西峰秀色、四宜书屋、北远山村等。水木明瑟在本区中央,用西洋水法,引水屋中,转动风扇。舍卫城在水木明瑟以东,供奉各种佛像和佛经。文源阁在水木明瑟以北,开始为四达亭,乾隆后储《四库全书》一部。廓然大公在舍卫城东北,一组建筑,有规月桥、峭蒨居、影山楼、披云径、绮吟堂、韵石淙、启秀亭、双鹤斋8景。西峰秀色是园中小山,有庐山特色。四宜书屋在廓然大公东北,仿海宁陈氏安澜园造。北远山村在大北门偏东循苑墙过北关都是村落。福海在园中占地很宽,四周有10岛,中央是蓬莱三岛。福海区主要景色有方壶胜景、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平湖秋月、曲院风荷5景。方壶胜景在福海东北角,东有蕊珠宫,西是三潭印月。蓬岛瑶台在福海中,大小有3岛,有畅襟楼,端午在此比赛龙舟。接秀山房在福海东南角,屋内漆器都是紫檀木。平湖秋月在福海西北角,仿西湖干湖秋月造。曲院风荷也是仿西湖十景之一。荷花多,因此有曲院风荷之名。圆明园40景,在《宸垣识略》有详细介绍。 长春园在圆明园以东,有景点30多处,是座中西合璧的园林。主体建筑为淳化轩,左右廊的廊壁嵌有《重刻淳化阁帖》144块。其他景有海岳开襟、狮子林、如园、西洋楼,包括上面提到的远瀛观等建筑。 万春园(同治以前叫绮春园)坐落在圆明园和长春园的东南,有30景。 圆明园建成后成为皇帝避暑办公,发号施令的地方。雍正初年饬令圆明园为春夏秋听政之所,因此雍正至咸丰,每年的大半时间都在这里办公,处理政事。 咸丰十年九月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是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动用海军军费建起来的皇家园林。 万寿山原名瓮山,山南地势低洼,形成一个湖泊,叫瓮山泊。乾隆十五年(1710),为庆祝皇太后60大寿,乾隆帝在瓮山盖亭台,瓮山泊改名昆明湖,山湖并名清漪园。第2次鸦片战争中,该园受到破坏,只有个把不能燃烧的建筑保留下来。同治年间,慈禧太后提出修建颐和园,军机大臣奕等,鉴于国库空虚,坚持异议,没修。光绪十年(1884)奕劻代奕为军机大臣,慈禧太后又有了新主意。她觉得城中乐趣不如郊外,挪用海军军费修建清漪园。从光绪十二年到二十一年,修了10年才修成,改名颐和园。 颐和园分东宫门、前山、后山和湖区4部分。 东宫门区包括宫门、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夕佳楼、宜芸馆、乐寿堂、长廊。东宫门额“颐和园”3字为光绪皇帝手笔。仁寿殿是召见群臣的正殿,德和园是慈禧太后看戏的地方、玉澜堂在乾隆时是皇帝游园时休息的地方,后来成为光绪帝寝宫。夕佳楼是观赏夕阳处,宜芸馆是供后妃出入的地方,乐寿堂为慈禧太后居住处。长廊沿昆明湖北岸曲折而行,长728米,273间,4个亭子均匀分布,长廊栋梁上绘有数千幅画,其中3百多幅为人物画。 前山区主要有排云殿、佛香阁。排云殿21间,是万寿山中心建筑,座北朝南,黄瓦玉阶,是慈禧太后接受朝贺的地方。佛香阁,平面八角形,在山坡上,高41米,台高20米。 后山区有智慧海、五彩多宝塔和香岩宗印之阁等宏伟建筑,被英法联军烧毁,现在显得清幽,但谐趣园、景福阁尚存,值得一游。谐趣园有园中园美称,原名惠山园,仿无锡惠山秦园而造。景福阁为慈禧太后赏月、登高之处。 湖区大,水面开阔,占全园的3/4。有5个岛屿和一道长堤。5个岛屿都建有亭子:知春亭、凤凰墩、治镜阁、藻鉴堂和龙王庙。南湖小岛蓬莱岛由17孔桥与东堤相连。桥长150米,桥的每个石栏杆顶都有石狮子。共544只,形态各异。西堤仿西湖苏堤造,有6座不同形态的桥点缀其间。 前山富丽开阔,后山幽静深远,湖面浩荡,5座岛屿亭阁点缀其间……,颐和园真是游览休闲的好去处。畅春园 畅春园在北京西直门外12里海淀,康熙29年(1690)改造明朝武清侯李伟故园为别墅,方圆10里,易名畅春园。万泉庄泉水引入园内,古树苍藤,水槛(临水栏杆)委蛇。门内为九经三事殿,后面是春晖堂,其后为寝殿,名“寿萱春永”。后面有云涯馆。馆后过桥,在循山向北,可见河池。南北各立一堤防:玉涧、金流。门内又有瑞景轩。轩后有一景,称林香山翠,其后有延爽楼。楼左为式古斋,斋后为绮榭。 园内筑有东西二堤,东为丁香堤,西为兰芝堤,各长数百步,与瑞景轩相通。西堤外再建一堤,叫桃花堤。东西两堤之外有河流数道,环绕苑内,最后流出西北门。 云涯馆东南角门外,转北为剑山,转南为澹宁居。其前殿为康熙御门听政引见之所,后殿为皇帝读书处。由大东门土山北沿河岸西行,就是渊鉴斋。沿河还有好几个书斋。 渊鉴斋之西有凝春堂。其东室为纯约堂,其右为迎旭堂。纯约堂东为迎凉精舍,迎旭堂后为晓烟榭。河岸以西为松柏室。其左为乐善堂。河上有阁。其北为集凤轩,轩后为渡河桥。往西走是俯镜清流。 春晖堂之西,出如意门,为玩芳斋。山后为韵松轩,2层。宫门外船坞之西为无逸斋。 畅春园为康熙帝驻跸(帝王出行,中途暂住)之处。孝庄文皇后(皇太极皇后)、孝惠章皇后(清世祖皇后)和康熙帝的母亲孝康章皇后都曾来园中颐养。 畅春园在乾隆时期重修,后来荒废。静明园 静明园在圆明园西玉泉山麓,原是辽、金行宫,元、明是寺。顺治二年重修,改名澄心园。康熙十九年增修,三十一年改为这个名称。 此园有16景。首先是廓然大公。这是宫门内的正殿,是皇帝临幸时的听政之所,北临后湖。湖中有景点,叫芙蓉晴照,其西为虚受堂。虚受堂的西山旁有玉泉趵突,泉水如珠在山脚喷出。泉上为龙王庙。庙南,一条石径通往竹罏山房。竹罏山房仿江苏惠山听松庵建造。龙王庙之南为圣因综绘,此阁仿西湖圣因寺行宫八景造。在圣因综绘之西是绣壁诗态。其西为溪田课耕,因为临河都是水田,故有此名。溪田课耕之北是清凉禅窟。其北是采香云径。采香云径之南是峡雪琴音。南山颠有玉峰塔影,仿金山妙高峰建造。东山麓有楼,叫风篁清听。往西走是镜影涵虚。镜影涵虚之南,即是进东园门往南走,有池水,叫裂帛湖。湖水嘶嘶作响,于是名曰裂帛湖光。裂帛湖光附近还有云外钟声与翠云嘉荫2景。乾隆时又增加“清音斋”、“华滋馆”与“玉泉垂虹”等16景。 咸丰10年受到英、法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六年(1900),再次受到八国联军破坏。静宜园 静宜园在西郊香山脚下,静明园之西。原为金、元、明帝王游乐之处。康熙帝在此置行宫,乾隆十年重修。 园内有景点28处。首先是勤政殿。这是园中正殿,是皇帝临幸之所。往南走再折往东,就是丽瞩楼。从楼后往南走是绿云舫。实际上园中只有小水,不能行舟。从丽瞩楼往南是虚朗斋。该斋前是石渠,流觞曲水。在带水屏山之西是璎珞岩。宫门之南,沿着璎珞岩向东走再稍微南行是翠微亭。翠微亭东边是青未了亭,依岩叠石而建,前山青翠万状。往西走是驯鹿坡。坡之西有龙王庙,其上是蟾蜍峰。峰稍东是栖云楼。璎珞岩之西有香山寺,此寺是依山而建的最早的寺庙。前面建有牌坊,山门东向。寺前石桥之下有池叫知乐濠。“知乐”典出《庄子·秋水》。香山寺正殿门外有听法松。听法松3字刻于门前石阑。听法松之后为海棠院,院东是寺庙来青轩,建于依岩叠石之上,有康熙帝御书“普照乾坤”4字。稍西有香岩室。在香山寺西北山峰有座洪光寺。香岩室前是霞标蹬,有九曲十八盘道。行宫之西有玉乳泉,泉西稍南是绚秋林,绚秋林之北、绿云舫之西是雨香馆。丽瞩楼北翻过岭是唏阳阿(俗称朝阳洞)。唏阳阿之北是芙蓉坪,芙蓉坪西南是香露窟(居园中最高处),香露窟南稍东是栖月崖(在玉华岫之北),栖月崖之北是重翠崦,重翠崦西南有古刹,叫玉华岫。玉华岫西南是一巨石,叫森玉笏,上有御题“森玉笏”。森玉笏东北峰上有亭,称隔云钟,这里可以遥闻觉生寺的大钟声。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承德离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郊,是另一座皇家园林。 山庄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开始修建,乾隆时大规模扩建,五十五年建成。 山庄占地560万平方米,周围宫墙长20华里,有丽正门、德汇门、碧峰门等5个门供出入。正门是“丽正门”,门名用汉、藏、蒙、回、满5种文字镌刻而成。山庄门上悬匾1方,上题“避暑山庄”4字,是康熙帝的手迹。门内9重院落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地方。自康熙至咸丰,皇帝每年将近有一半的时间在这里度过。因此,避暑山庄可称为清王朝的第2政治中心。 山庄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 宫殿区在山庄的南部,有“正宫”、“松鹤斋”、“万鹤松风”和“东宫”4组宫殿建筑。“正宫”有“避暑山庄门”,皇帝在此阅射、接见官吏、外国使节,有正殿“澹泊敬城”,皇帝举行大典,有殿堂“烟波致爽”供皇帝居住,有殿堂“四知书屋”、“云山胜地”供皇帝办公。“正宫”东面是“松鹤斋”,后妃住处。“松鹤斋”后面为“万鹤松风”,康熙在此批阅过奏章,乾隆在此读过书。“松鹤斋”东面是“东宫”,是皇帝处理政务、接见王公贵族和外国使节的地方。 苑景区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 湖区在山庄的东南,宫殿区的北面。湖水为堤岛分割。湖中有如意洲。洲岛连以朱栏小桥。洲上有屋,名观莲所、延熏山馆、无暑清凉和乐寿堂。洲西北有一名为青莲的小岛,筑有一栋二层之楼,名烟雨楼。湖北岸有几座风格各异的小亭,绕以垂柳;湖的南端有三座长亭和方亭,叫水心榭。湖西有一组仿镇江金山寺的建筑,背后山上有一高耸之阁,登阁远眺,整个湖区尽收眼底。 平原区在湖区之北,有四亭:“甫田丛越”、“莺啭乔木”、“濠濮间想”、“水流云在”,可坐观湖光山色。平原区之西有藏“四库全书”的“文津阁”。平原区之北为“万树园”,乾隆帝在此接见过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宴请过前来投奔清朝的厄鲁特蒙古首领三车凌(杜尔伯特部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三台吉)。 山区在山庄西北部,占有山庄的4/5。山峦起伏,青松满岗。高处筑有四亭:“锤峰落照”、“四面云山”、“南山积雪”、“北枕双峰”。远眺可见庄外八大喇嘛庙(俗称“外八庙”)。 避暑山庄,既有平湖烟雨的江南之美,又有祟山峻岭的北国雄伟气象,因而兼有南北之美,变化相异的风格和谐巧妙地统一了起来。清朝政治大要 下面分三个时期纲要性地概述清朝政治制度、统治策略和统治集团主要的内部斗争。关外时期 从万历十一年(1583)开始,努尔哈赤以报父仇起兵讨伐尼堪外兰。之后用了30多年时间,统一了建州、海西和野人三大部落,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起一个与明朝对抗的割据政权——后金国,使一个弱小民族崛起在白山黑水之间。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族的过程中创建了一种合军事组织、政治组织和生产组织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制度,这种制度后来又成为后金国家政权构成形式。实行奴隶制的后金国最高统治者是汗,最高统治集团由汗与八旗旗主组成。努尔哈赤以法治国,他立禁约,禁止作乱、盗窃与欺诈,但法律多不成文,刑罚只有鞭扑斩决。他设理政听讼五大臣和札尔固齐10人处理狱讼。五大臣与诸贝勒每5日协议国政,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在听讼五大臣基础上产生。由于感到嫡子不宜作为太子继承汗位,天命七年(1622)努尔哈赤建立了八大贝勒共治国政制度,即奴隶社会末期常见的军事民主合议制。 皇太极即位后,后金进入了新阶段。首先通过打击阿敏、莽古尔泰和代善三大贝勒,取得独自南面至尊的权力,改变贝勒共治国政制,即取消合议制,然后建文馆,设立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个封建性的中央集权制。皇太极重视以法治国,法制建设推向更大范围,习惯法开始向成文法过度。他“参金酌汉”,制定了一系列单行条例,并颁布了清朝第一部会典——《崇德会典》。为加强军事力量以大力扩张,他建立起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此外他采取分屯别居,编为民户措施缓和民族矛盾;他制定《离主条例》,限制贝勒权力,使旧的生产关系得以改变,缓和阶级矛盾。在文化上他大力组织人力翻译汉文典,组织科举考试,加大了学习汉文化的力度。通过一系列改革,完成了割据政权的制度改造,加上天聪九年他获得传国玉玺,于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称帝,把汗权发展到皇权。入关后到鸦片战争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镇压农民军和其他抗清力量,建立统一全国的封建政权成为清廷第一桩大事。 清廷的手法是首先骗取明朝官僚地主的支持以集中力量打击李自成的起义军。多尔衮打出了“灭流寇安天下”的旗号。到北京后,为崇祯帝发丧,给予明官降附者以官职。为了安定民心,免除辽饷、练饷和剿饷。李自成起义军失败后,清廷立即掉转方向打击南明政权和地主官僚的抗清斗争。 清廷显示民族的征服,实行圈地、剃发、颁布逃人法、投充法和实行屠城的5大弊政,激化了民族矛盾。 清廷入关后定都北京,建立起以满州贵族为核心的满汉地主联合专政的封建政权。 为了有效地维护统治,顺治初年清王朝就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 一、组成第二支经制兵——绿营; 二、制定职官制度; 三、制定内监严格管理制度; 四、军事征服转向以法治世,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 五、恢复科举。 康熙到道光时期主要的政治措施是: 通过中枢机构,实行密折制度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雍正朝集权达到顶峰。从此行政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皇帝乾纲独断,手操统治网的纲,任意张弛。 加强思想统治,一方面大力宣扬理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 经营边疆。采取恩威并施,以镇压为主的策略,利用民族和宗教,将西北新疆、青海、西藏纳入版图。西南地区,通过平定三藩,局势安定,改土归流,打击土司割据,进一步加强了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加强法制。不断修订《大清律集解附例》而成《大清律例》。行政法日益完善,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会典。为使各部院管理规,又制定了各部院则例;为了管理少数民族,制定了少数民族地区法律。 进一步利用科举考试笼络汉族知识分子。除正常的科举考试外,康熙、乾隆2帝还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千方百计把有才能有影响的汉族知识分子吸收到清政府部门。 实行以实力为后盾的自主外交,即以武力为后盾,通过外交,维护领土主权完整。康熙年间大败俄军于雅克萨,迫使俄国坐下来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保障了东北地区安定。雍正年间与俄国签订的《恰克图条约》和《布连斯奇条约》使中俄边界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促进了两国文化贸易往来。 加强思想统治。康熙亲自编写《性理精义》,重新刊行《性理大全》,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内容,还大兴文字狱。 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限制通商口岸并压缩口岸数量,约束外商活动范围,限制中国商船出海和商品种类。 改变镇压农民起义的手法。乾隆中期开始不断发生农民起义,如三十九年山东的王伦起义,四十六年甘肃的苏四十三起义、四十八年甘肃田五起义,五十一年到五十三的台湾林爽文起义,六十年的湖南、贵州、四川起义等。统治者总是采取镇压的方针。接着在嘉庆初年又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嘉庆帝表示要改残酷镇压的政策为“王、霸兼行”镇压与封建伦理教育相结合的政策。嘉庆七年,嘉庆帝说:剿捕邪匪“应靖以兵威或迪以德化”。同时对传习白阳、白莲教者进行刑事处罚。鸦片战争以后 鸦片战争后中国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多次侵略,咸同时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加剧,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这些情况导致了清朝政治诸多变化: 政府机构变化。鸦片战争后清朝三改官制:为适应中外贸易,为方便与驻各口岸外国领事交涉,道光二十二年设五口通商大臣,咸丰十年改名南洋通商大臣,同时设立北洋通商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属下还设有同文馆和总税务司。戊戌变法期间撤销了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等闲散机构。变法失败后这些机构重新恢复,光绪二十七年实行新政时,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官制改革。 闭关自守的政策被迫取消。《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废除公行制度,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被迫取消。 实行屈辱外交。这个时期列强频频侵略中国,迫使战败的清王朝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屈辱条约。条约由列强规定,清政府只能俯首听命。咸丰帝坚持“华夷之辨”,不同意列强在北京设外交机构,不允许外国公使驻京,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再也无法阻拦列强在北京建立外交使馆。清朝的外交人员也备受列强侮辱。《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咸丰帝死后,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出了几次激烈的斗争。第一次是,咸丰帝去世后,慈禧太后与奕勾结,发动北京政变,把其敌对派别肃顺集团打了下去,慈禧太后获得垂帘听政权利,统治47年。同治、光绪都是傀儡,皇权异化。第二次是同治十二年底,同治帝为慈禧太后下令重修圆明园而与奕为首的朝廷大臣的剧烈冲突,第三次是光绪十年(1884)恭亲王奕与全体军机大臣全部革职,第四次是戊戌变法期间,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激烈斗争,结果戊戌变法夭折,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光绪帝囚禁瀛台。 军制变化。清朝的前期和中期,国家武装力量是经制兵八旗和绿营,实行传统军制。咸丰初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八旗、绿营不是对手。曾国藩招募和训练的湘军和后来李鸿章招募的淮军成为太平天国的死敌,这两支军队是私人军队,属于勇营制,清朝完全依靠它们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两支军队成了清朝正规军。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大量裁撤,防军和练军继起。湘军、淮军在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被摧毁。光绪年间,清朝为了抵御外侮创建了海军和新军,采用近代军制。 权力转移。慈禧太后掌权后,继续执行依靠曾氏集团镇压太平天国,以致唯言是听,造成“外重内轻”局面。大学士祁寯藻等17人联名保救因畏惧太平军而弃城他走被判斩监候的两江总督何桂清,曾国藩说:“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宜以僚属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定罪,不必以公禀有无为权衡。”何桂清终于处死。咸同光时期,湘军一大批将领担任督抚,改变了以往封疆大吏由满人担任的惯例。满汉总督比例由道光二十一年的8∶6下降到同治九年的2∶12,而满汉巡抚的比例从嘉庆五年的10∶16下降到同治九年的1∶20。他们夺取了相当一部分过去由政府操纵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财政大权,造成皇权下移和外重内轻的结果。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慈禧太后要向联军宣战,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湖广总督张之洞敢于跟朝廷分庭抗礼,联络东南诸省督抚与英、美签订协议,搞“东南自保”。清王朝曾企图将权力从督抚手中夺回,在洋务运动中通过扩大总理衙门权限、设置北洋通商大臣和设海军衙门等手段来与地方上的督抚争权,但是收效甚微。 借师助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调整了对外政策。他们原来鄙夷、憎恨外国人,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同治元年发布上谕宣布“借师助剿”,过去的敌对双方勾结在一起了。 三次革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后和抵御八国联军失败后,清朝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了革新,旨在挽救自己的灭亡。这种革新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经济层面上的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第二次是在政治层面上的戊戌变法,第三次是全面改革的新政。第一次革新败于甲午战争,第二次革新败于慈禧太后为首的帝党,第三次进行了10年,多方面的改革使中国出现了多方面的新气象,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结果却与统治者的原来意图相背离,没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宪政改革。光绪三十一年后清王朝的新政转向宪政改革,直到宣统三年,目的是效法日本等国通过立宪图强。成立议院预备机构资政院和谘议局,搞了法制改革和官制改革。谘议局的成立为立宪派增加了参与政治的权利,资政院的成立给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反映政治改革要求提供了讲坛,法制改革的结果使封建法制体系崩溃,近代法制得以建立。由于“责任内阁”现出“皇族内阁”原形,“立宪”欺骗性大暴露,使立宪派走向了背离清政府的道路,促进了清王朝的垮台。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由努尔哈赤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创立的。它是满洲军事、社会组织形式,后来成为后金政权基础。 八旗制度起源于牛录制。出兵或打猎,按族党屯寨进行。每人出一支箭,十人为一牛录,其中有一首领,叫“牛录额真”。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黄、红、白、蓝四旗,分别打黄旗、红旗、白旗、蓝旗。四十三年扩大为八旗。原四旗名称冠以“正”,另四旗名称以黄、红、白、蓝冠以“镶”,即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新增四旗的旗子,镶黄旗的旗子在黄色旗上镶黄边,镶白旗的旗子在白色旗上镶红边,镶红旗的旗子在红色旗上镶白边,镶蓝旗的旗子则在蓝色旗上镶白边。 每旗有7500人,含25个牛录。这时每牛录有300人。牛录的长官叫牛录额真,汉名佐领。5牛录为1甲喇,首领家甲喇额真,5甲喇为1固山,首领叫固山额真(都统)。每固山左右设两梅勒额真(副都统)。1固山即为1旗。八旗的最高统帅叫“汗”,先是努尔哈赤,后是皇太极。固山额真由其子侄担任。努尔哈赤与各旗旗主都有精锐卫队,叫“巴牙喇”。 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牛录额真,既是生产的组织者又是战斗的指挥者。每个成员既要生产又要打仗。作为兵,有前锋、骁旗和护军之分,前锋披坚甲,持武器冲锋在前,骁旗披轻甲,从后冲击,护军是精兵,相机行事。 八旗制度还是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说是经济制度,是指各种行政经费是按牛录为单位分摊。每个牛录派男丁10人,牛10头在空地种粮,收获归公;说是行政制度,是指各级大小官员除是生产的组织者、战斗指挥员外,还是行政官员,八旗充当了国家机构。 努尔哈赤创建了满洲八旗,皇太极又发展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一共有24旗。入关后,八旗成为军事组织,并分为京师八旗与驻防八旗,分给土地,发给兵饷。其待遇,无论是政治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比绿营优越。 入关前,皇帝统管两黄旗,代善,清太祖次子,统管正红旗;济尔哈朗,庄亲王舒尔哈齐子,统管镶蓝旗;多尔衮,清太祖十四子与阿济格,清太祖十三子,统领镶白旗;多铎,清太祖十五子,统领正白旗;乐托,代善长子,统领镶红旗;莽古尔泰,太祖五子,掌管正蓝旗。入关后,八旗有上三旗与下五旗之分。上三旗是镶黄、正白、正黄,其他是下五旗。上三旗为皇帝自领。发展到后来旗主权利被削弱,八旗全归皇帝统领。 清代中期,八旗军事职能逐渐削弱,成为管理旗务的行政机构。 八旗官兵平时不劳动,全靠薪俸和领地内的租税过活,成为腐朽的寄生集团。 清朝灭亡,八旗制度终结。清初五大弊政 清廷入关后采取了一些笼络民心,安定社会的措施,但是不久又实行了民族压迫的五项弊政。这五项弊政是: 圈地。紧急圈地有三次。第一次,顺治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颁布圈地令,将凡近京各州县无主荒田及明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死于战乱留下的荒田分给诸王、勋臣、兵丁。二年九月,清廷下第二次圈地令,圈地范围扩大到河间、滦州、遵化。直隶的顺德府、山东济南府、德州、临清、江苏的徐州、山西的潞安府、平阳府、蒲州因驻扎八旗兵,这些地方的无主荒田也分给他们。四年正月第三次圈地,范围在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三次被圈土地16万余顷。其中有很多是有主土地。 颁布剃发令。顺治元年五月十一日,清廷颁布剃发令。所谓剃发,是指男子必须依满洲习俗剃发:前部头发剃尽,顶发四周边缘剃去寸许,不遵令者当“逆命之寇”。 颁布投充法。顺治二年三月二十五日,清廷颁布投充法和逃人法,允许各旗招收贫民役使。满洲贵族任意逼迫汉人为奴。投充法规定,投充人是奴仆,主人可以买卖他们。 逃人法。清兵入关后,八旗官兵将所俘的汉人和投充者当奴仆。由于忍受不了虐待,大批奴隶逃亡。顺治元年清廷下令对逃跑的奴仆严厉惩罚并株连他人:将逃人鞭一百之后归还原主。凡窝藏逃人,处死籍没,还要罪及邻居和地方官员。 屠城。城镇百姓如不顺从清王朝,敢于抵抗的,破城之后,大杀百姓。有名的有“扬州七日”,“嘉定三屠”,此外还有江阴之屠、苏州之屠、宁都之屠等。 圈地后,大量汉人失去土地,流落他乡或沦为庄田的农奴。剃发令迫使汉民改变几千年的习俗,引起愤怒和反抗。投充法使人心惶惶,在各地引起巨大骚动。逃人法使人人自危,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加深了人民的灾难,激化了民族矛盾。屠城,残害百姓,惨绝人寰,只能激起汉人的民族仇恨。清末辛亥革命的同盟会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作为口号,与清初五大弊政留给汉民的惨痛和仇恨不无关系。皇权的集中 历代封建王朝都集中皇权,清朝也一样,从皇太极起就开始集中皇权,到雍正朝集权达到了极点。 清朝统治者集中皇权手法多。 雍正朝的密折皇太极首先设总管旗务大臣一人,加强对八旗的控制。第二,打击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变四大贝勒南面为他个人南面。第三,把正黄、镶黄、正蓝三旗收在自己的麾下,取得了汗对诸贝勒的绝对优势。第四,原来六部由贝勒管,改为归他个人管。 多尔衮摄政期间,把皇权集中推向新阶段。他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削弱诸王的权力。济尔哈朗本来也是摄政王,顺治四年为他所罢。肃亲王豪格在顺治五年为他幽禁致死。与此同时他却扩大亲属权力。他与胞兄阿济格、多铎掌握两白旗和正蓝旗,还拉拢两黄旗。多尔衮摄政期间制定职官制度,规定六部长官,各部院的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对地方没有命令权,地方督抚必须奉旨行事,使皇权对督抚形成遥控。此外在政权机关中实行多元多轨制,同一职权由两个机构掌握,任何一个机构不能独主,从而使大权掌握于皇帝手中。 顺治亲政后首先削去多尔衮尊号,囚禁其兄阿济格,掌握两黄旗与正白旗。 康熙幼年即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4大臣辅政。鳌拜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专横跋扈。康熙八年,康熙帝逮捕鳌拜,排除障碍,集中皇权。 这以后,皇权的集中则通过改变中枢机构来实现。到雍正朝,中央集权达到极点。 清初辅佐皇帝的中枢机构先后有四个,随其变迁皇权越来越集中。 第一个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年贵族预国参政的政治制度。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理政听讼五大臣(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礼、扈尔汉、安费扬古)与都堂(亦称扎尔固齐)10人佐理国事,与诸贝勒共议国事。后来,议政的人扩大范围。天命七年(1622)三月,皇子8人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十一年九月,总管旗务的八大臣参与议政。又于八大臣之下每旗设理事听讼大臣2人,是为16大臣。崇德二年(1637)规定每旗设议政大臣3人,议政大臣就有24名,议政王大臣会议正式成立,从而确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为中央辅政机关。清廷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有所发展。顺治元年,内廷设议政处。后来吸收范文程、宁完我这些汉族大臣为议政大臣。顺治帝执政初年,仍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由于后来南书房和军机处的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职权减小,乾隆五十六年废止。咸丰十一年,奕又封为议政王,四年被取消。 内阁这个名称起初是三国时魏国的秘书署,明朝用为政务中枢机构名称。内阁的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献替可否,奉陈规诲”就是对君主劝善规过,进行开导。“点检题奏,票拟批答”就是研究各机关和大臣呈送皇帝的题本和奏本,草拟批文供皇帝参考。顺治十五年,承袭明制,把始于皇太极时期的内三院改名为内阁。清内阁设在午门内东南角,门朝西。入门,西为满本堂,东为汉本堂。两堂之北有一门。入门,有大学士直舍3间。堂上悬乾隆御笔“调元和气”4字。堂外有匾,上镌“机密重地,一应官员不许入内”字样。 内阁设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俱复职,满汉分授。大学士依明制带殿阁衔,因而有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殿大学士之名。大学士为正二品,比明朝大学士地位高,明朝大学士,秩皆正五品。大学士名为“赞理机务”,“表率百官”,其实只是给题本、奏本做票拟而已。军国大事,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定,最后由皇帝决定。 第三是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有碍皇权的发挥。康熙亲政后,便以设南书房的措施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南书房本来是康熙帝读书写字的地方,在乾清宫西南角。康熙十二年三藩乱起,军事事务骤增,为方便军事指挥,十六年(1677)开始选调翰林入书房当值。这些人叫南书房行走(行走就是入值办事),职位相当宰相。首批入值者有张英、高士奇。他们除陪伴皇帝读书写字外,还代皇帝发布命令,成为康熙帝的秘书班子,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而加强了皇权。 第四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原名“办理军机处”,初为适应西北用兵需要而设于雍正七年(1729)。第二年,改名军机处,全名“办理军机事务处”,考虑到内阁非僻静之处,易泄密,便设在接近雍正帝住处的隆宗门内。长官是军机大臣,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京堂指3、4品的高官)担任。下设军机章京。 军机处的职责,起初是只管军事,后来参与机密,商讨大计,成为“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的“执政之府”。军机处的成立使皇权集中达到颠峰。“向来军机大臣,事事先面奉谕旨,办驳可否,悉经钦定,始行拟旨进呈;其有不合圣意者,朱笔改正。” 军机处有三大特点。一是人手少。军机处无定员,一般是38人。二是办事快。当日事当日毕。递送上谕,有明发与廷寄两种。直接交兵部驰寄叫廷寄,先交内阁然后传各部叫明发。三是守机密。一因衙门隐蔽,不受干扰;二因保密措施好,用印有监视,三因军机大臣与章京不与外人接近。 军机处设立后,南书房不再参与机务,专管字画。军机处在乾隆元年曾改名总理处,不久又恢复。宣统三年四月,军机处在设新内阁时裁撤。 军机处值房军机处的成立,就有了直属皇帝处理军国大计的常设核心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撇在一边并废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借此皇权独尊的专制制度最后形成。 中央集权还有密折一途:官员向皇帝递折子,秘密报告各种秘密下情。发明这种方法的是康熙。康熙末年江宁职造曹寅和苏州职造李煦受命康熙刺探江南动静。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初二,康熙批复李煦《请安折》说:“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生有,议论大小事。朕无人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道光皇帝的建储秘诏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语断不可叫人知道。”李煦后来为康熙帝提供了一念和尚在太仓起义的情况,浙江四明山地区农民起义的情况和原户部尚书王鸿绪等人在籍议论太子废而复立以及康熙五十年江南科考舞弊案等等。以奏折向皇帝言事的人后来从心腹扩大到在京大臣和地方督抚。康熙五十一年(1721)正月,康熙帝向在朝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都统、尚书、副都御使发了一道上谕,说自己年事已高,不见不闻之事很多。虽有言官,但瞻顾缄默,因此需要他们把所见所闻开列陈奏。雍正帝更重视密折奏事。为了考察和监督官吏,他将可以密折奏事的范围扩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学政,乃至知府、同知。密折在乾隆朝一度停止,嘉庆朝恢复。 皇权在晚清受到削弱。同光时期,曾国藩系统的督抚大增,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清王朝曾采取过措施集权,但并不成功。对蒙古、东北、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 清朝对少数民族所居住的边疆地区的管理十分成功,周总理曾说:“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都没有清朝那样统一。”①清朝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实行改土归流,对蒙古、东北、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采取如下措施。 一、设军事行政机构管辖 清朝对这些地方的统治、管理与一般行省不同,不设督抚,都实行军府制,由将军率八旗驻防。 东北是清朝龙兴之地,而沙俄在顺治、康熙朝就曾把侵略的触角伸到黑龙江流域,清朝统治者对这里十分重视,在这里实行军府制,分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兼军政和民政两个方面。多处筑城,设立总管和副都统,驻有重兵4万,而内地各省驻防仅一万六。 内外蒙古实行盟旗制度。这种制度首先在内蒙古实行,后来推行到外蒙古、新疆、青海等蒙古族居住地区。旗制有似八旗制度,是政权组织又是军事组织和社会组织。盟由数旗组成。每旗由清廷从本旗王公、太吉或塔布囊内任命旗长一人掌管旗务、再加上协理台吉23人协办旗务。此外还设管旗章京一人统管一旗之事,副章京一至二人分管一旗之事。内外蒙古同时也实行军府制。内蒙古设察哈尔都统、热河都统、绥远城将军,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绥远、张家口驻兵二万多,畿辅、热河及陵寝围场驻兵一万七。 西北地区的新疆行政因民族杂居,故行政制度不一,乌鲁木齐、巴里冲等地实行郡县制,蒙古族住的地方实行盟旗制,天山南路实行伯克制。②整个西北地区也实行军府制,设伊犁将军,西北驻防八旗兵一万八千。 清朝从皇太极时起就设有管理蒙古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蒙古衙门,崇德三年改名为理藩院。顺治朝后此院仍然存在,职能扩大到回部和诸藩部。“制爵禄,定朝会,正刑罚,控驭抚绥,以固邦翰。”③ 二、利用宗教,实行政教合一 蒙古盛行喇嘛教,统治者利用该教进行统治,实行政教合一。清朝政府本着“修其教不易其俗”的原则,顺应他们的习俗,在蒙古地区大建寺庙,免除喇嘛的赋税差役,给活佛和上层喇嘛封号、特权,封赐4大喇嘛教首领④,分别主持卫藏、漠南和漠北的宗教事务。 三、设置军事哨所 东北、蒙古、新疆沿国境线内设置卡伦哨所,派遣官兵了望、戍守。分三类:“常设卡伦”,士兵长驻,“移设卡伦”和“添设卡伦”则根据季节的冷暖移动,“添设卡伦”,暖则设,冷则撤。 四、设立驿站 清政府在东北、西北和西藏地区都建立了驿站,传递文书,为尽快了解边疆情况,及时向这些地区传达上谕提供了方便。《厄鲁特蒙古图》此外驿站也可以供运输军饷、武器的人员、车马休息、住宿,保证平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