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见证录一:共和国风云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2

七圩港口外到外舰两艘,请示如何处理我二十三军七圩港口外(泰兴南)本晨到兵舰二只,一大一小,上部一汉文"英"字旗号,据望远镜观察,舰上除有中国人外,并有外国人。因我已实行渡江,均已下令封锁江面。请示对该舰如何处理?是否给予轰击并建议新华社立即广播告外国舰离开长江退回上海,停泊战区范围船舰损失由其自行负责。是否有当请即示复。当日中午之前,中央军委就有电报来。大意是: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策略要有区别。如果是美帝国主义的军舰来犯,就要坚决消灭;对于英国军舰则采取不打第一炮的原则,方针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候回电的间隔是熬人的。领导层已习惯了这种揪心的等待,他们不说话,或是在烟雾缭绕中思索,或是在忙碌中排遣,总想忘掉时间。而基层的干部战士就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他们熬不住的是沉寂。三三两两凑在一起,爱出主意,爱发牢骚,个个都像诸葛亮。特别是守在七圩港的指战员,除了在鲁南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中补充了部分解放战士外,多半是山东籍的胶东兵,都是翻身农民,为了保家保田自愿参的军,政治觉悟高,渡江战役发起阶段,个个都向组织表过英勇杀敌的决心,有的还写过血书。如今面对这两条横在江里的"大鲨鱼",都想上去捅一刀。所以求战声此起彼落,嗷嗷叫唤,如果不是干部不停地"降温"、"压火",那涌动起来的战斗情绪还真不好控制。再看那些舰上的英国兵,也真叫人压不住火:洋鬼子们三五成群,有的靠着栏杆用望远镜观察我方阵地,有的在甲板上踱来踱去,有的还吹口琴,拉小提琴,敲洋鼓,如同过节一般,好不逍遥!战士们被舰上的情景惹得心口膨胀,脸上发烧,个个喊杀,人人喊打!陶勇嘴上不说,但那凝聚的眼神告诉人们,他也是在忍受极大的心灵撞击,忍受着干柴烈火的煎熬。他担心的是两条军舰误了他发起渡江的大事。因为七圩港距离昨天发生战事的三江营江面有百余里,那里发生的一切,对全神贯注于渡江作战的第十兵团的指挥员来说,并不知晓。接到陶勇电话的兵团司令员叶飞将军,心情更是难以言表。东路军渡江的成败,不仅关系到第十兵团十几万人的使命与荣誉,更关系到整个京沪杭战役的得失。作为全兵团的最高领导人,面对这两艘既不打又不走的军舰,实在没有时间可以周旋了。电话那头的陶勇还在催促:"叶司令啊,它妨碍我们渡江,你看是不是把它打掉?"叶飞不敢贸然行事,细心地问:"兵舰上挂没挂预定的信号旗?""旗不少,花花绿绿的,听说是英国旗。"第二部分 6.陶勇请示叶飞开炮(3)"老陶啊,我看还是慢一步。军委有过命令,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力量,我们不要打第一炮,第一枪,不要挑起冲突。如果它敢开炮,我们严惩不贷。我看这样吧,时间紧迫,你先命令炮六团,让他们的前沿观察所用信号联络,如果不是国民党的第二舰队,确实是外国军舰,就得警告他们迅速离开我军防区。"叶飞特意问到的国民党第二舰队,其司令林遵已与我地下党取得联系,准备趁我军渡江之际率舰队起义,投入人民军队的怀抱。叶飞怀疑这会不会是林遵的舰艇,怕误会起来,双方受损。叶飞和陶勇的命令很快传到炮六团,要求所属在没有摸清英舰的来意之前,不要轻率开炮,并命令驻守八圩港以西江畔的炮三连,抓紧时间向英舰发出警告信号,敦促他们立即离开我军的防区。发信号的任务交给了观测员曲天华。他带着几样器材,来到了七圩镇附近的江堤上,选了个突出位置,举起信号枪,向"伦敦"号方位,连放了三颗黄色信号弹。信号弹拖着长长的尾烟,在江面上空划着巨大的曲线,消失到江中。曲天华瞪大眼睛,紧盯着"伦敦"号上的反应。可是,"伦敦"号如同缓缓流动的江水一般,没有一丝动静。等了一会儿,他只好收拾好东西,回连部向领导汇报。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组织几个人,到江堤上搭起三个干柴堆,点上火。火光冲天,映红了江面。这一联络方法原是准备接应国民党第二舰队起义时使用的,现在只好先用上试试,或许这两艘军舰跟起义的舰队有什么联系呢,管它呢,试探一下没什么不好……可是,军舰仍然平静如初,没有回应。马达卫团长再一次将电话摇到"洪湖"指挥部,报告联系情况。接电话的是二十三军政委卢胜。他询问着:"三堆火也没有反应?""没有。"马团长回答后焦急地问,"如果它们向我们开炮,可否还击?"卢胜说:"我们马上报告兵团,你们等待兵团指示。""我跟他说。"陶勇要过电话,大声吼道,"他们开炮你还不打,等死呀?不过你们要随时报告,不要轻率开炮。"第二部分 7.叶飞和陶勇订立"攻守同盟"…当三堆大火腾起熊熊烈焰,烟柱在空中翻舞之时,"伦敦"号和"黑天鹅"号终于有了反应。随着一声号令,甲板上和平景象突然消失,水兵们各就各位,两艘舰上的桅杆都升起了一面旗帜,估计是他们舰队内部使用的临战信号旗。随着哗啦哗啦的起锚声,两艘军舰开始移动,并将全部炮口转向我军阵地。炮六团一营三连连长肖永福向全连发出命令:"全连注意,准备战斗!瞄准前面的大兵舰,一炮二炮用榴弹,三炮四炮用穿甲弹,装填!"就在肖连长下达预备命令时,马团长又打来电话,叮嘱他们说:上级有新的指示,如果要对外国军舰开炮,必须得到上级批准。原则仍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们不开第一炮。肖连长向团长保证他坚决服从命令。正当他走回指挥位置,向江中英舰观望之时,随着一声巨响,一发炮弹掠过"伦敦"号前主炮,在左舷旁不远的地方,江中仿佛喷出了一座火山,巨大的水柱腾空而起,又散落在江中,溅起无数朵浪花。有人开炮了!显然炮弹发自我军阵地。肖永福并没下达开炮的命令。他脑袋一紧,心想坏了,这是谁呀?一问是二炮长梁学路。他说他听见军舰上响了一声,以为是军舰开炮了(可能是军舰铁锚撞击舰舷板发出的巨响),便自作主张地开了一炮。肖连长来不及说什么,盯着江面上看,就看见两艘英舰同时降下桅杆上的旗帜,拉响了火炮。炮口喷出火焰,炮弹呼啸着扑向江岸阵地,把树木和泥土掀到空中。好在三连的工事比较隐蔽,大炮没有挨炸。炮声就是命令。我军阵地也向军舰开了火。对轰中,江面上布满了烟和火。炮弹落到江里激起的水花到处散开来洒在浪头上。已近正午。"打起来"的消息传到二十三军指挥部时,陶勇军长正在吃午饭。参谋处长贾鸿钧放下电话听筒,奔到陶勇面前,报告江上开战的情况。"我们的人有无伤亡?"陶勇问。"二○二团当时正在团部开会,炮弹打过来,团长邓若波和参谋长王保哲当场牺牲,团政委陈坚负伤,还有40多人受伤,包括老乡。"陶勇一听,搁下饭碗,猛地一拍桌子,筷子震到地下。这意外的消息使他的情绪变得难以控制。浑身颤动着,满是突然起来的寒噤。这是他熟悉的两个团的领导。尤其是团长邓若波,其英勇机智不亚于自己。他曾三次负伤,仍是打冲锋的好手。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当上了营长。1944年参加淮安车桥战斗,邓若波率领一个营的兵力,巧妙地突入有500多名日寇和伪军驻守的土围子,炸毁了敌堡,将敌人分隔成数块,又亲自端起刺刀,与顽敌展开了肉搏,和战友一起,刺死了80多名敌人,迎来了后援部队。1946年,在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中,已经升任团参谋长的邓若波,在紧要关头,亲率预备队投入战斗,指挥两个突击排,悄悄迂回到敌人火力点背后,搭起人梯,越过高墙,上了屋顶,居高临下,向敌人投掷了一堆手榴弹,炸得敌人血肉横飞,迅速打开了一条通道,使后续部队冲进宣家堡,活捉了敌少将师长钟雄飞……第二部分 8.叶飞和陶勇订立"攻守同盟"…邓若波就是江南一带的人,他还不到30岁,就在前两天,陶勇见了这位青年团长,还跟他开玩笑说:"你马上就可以衣锦还乡了!"邓若波满眼是笑:"终于就要打过长江了,我请军长到家吃狗肉,喝花雕!"陶勇也乐了:"哎,吃狗肉要喝烈酒,怎么能喝娘娘酒!"可是以后再也看不到这个眼里总是闪着晶亮的光的勇士,再也看不见他受了批评也会哭,但只流泪总不出声的那副窘迫可爱的样子……就在上午,陶勇还接到过马团长请求开炮轰击的电话,但他考虑到此事涉及与外国关系,认为还是暂不开炮为好,等请示野战军粟裕代司令员再定。早知如此,真不如早开炮!他咬紧了牙关,免得自己骂得太凶:"岂有此理!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英国军舰敢在我鼻子底下挑衅,胆敢杀我的官兵和老百姓!"他环顾房间,却茫茫然,他真想抄起枪支跑上江堤,朝着英舰开几枪,或者抓上几个洋鬼子就地处决!但这一刻他只能抄起电话,直接找叶飞司令员说说。叶飞的心思跟陶勇一致,虽然中央军委对是否炮击英舰和如何掌握炮击分寸的指示尚未下达,叶飞受陶勇情绪的感染,断然下令:"开炮!给我狠狠地打!"当陶勇将叶飞的命令火速传达到师团时,炮六团报告:"我们已经打了!""好,给我狠狠地打!讨回血债!"当愤怒找到地方发泄的时候,陶勇已经平静下来。一个英勇善战的指挥员不可能总受情绪的摆布,他可以冲动一时,但决不会总是信马由缰。他的力量在于控制全局。陶勇给六十八师师长张云龙打电话,要他迅速赶到二○二团,重新配备领导班子,振奋士气,化悲痛为力量,必须在当天晚上发起的渡江大战中,让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主力团照样成为主力团,打出威风来。炮战开始以后,英舰虽利,但毕竟"寡不敌众",在江岸密集炮火的轰击中,纷纷中弹,舰长卡扎勒海军上校负伤,炮弹的碎片把舰上的最高指挥梅登中将洁白的海军服也撕裂了。几十名水手弃船登岸。"伦敦"号和"黑天鹅"号带着累累弹孔和伤痕溃驶上海。据英国海军情报部门统计,"伦敦"号死者15人,伤者13人;"黑天鹅"号7人负伤。炮战结束后,三野领导怕此事影响到渡江作战,也为了了解真相,以便占据宣传上的主动,让司令部打电话向叶飞查询:"你们怎么同英国军舰打起来,谁先开的炮?"叶飞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放下电话,另摇电话找陶勇,对他说:"江面上的军舰是英国军舰,我们把英国军舰打伤了,上面来查情况哩。"陶勇心里老大不快:"有什么好查的!我最好的团长邓若波都给他们打死了!文武双全的人才哪……"他说不下去了。叶飞在其回忆录中回忆了这段往事,他当时说:"那咱们就定个'攻守同盟'吧,都说英国人先开炮,你说怎么样?""行。"陶勇答应得很痛快,"都那个样子了,谁开炮还有什么意义!"放下电话,陶勇问参谋处长:"那个先放了一炮的愣头青团里怎么处理了?""连里关了他5天禁闭。"第二部分 9.叶飞和陶勇订立"攻守同盟"…"是要处分。"陶勇赞同地点点头,"但账要算在不守纪律上。"消息传到中共中央。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完报告的毛泽东,还没有休息,就见陈毅急匆匆地向他报告:"接二十三军陶勇的报告,他在长江边与英国海军打了一仗。""他打了英国兵舰……"毛泽东感到问题的严重,立即叫来周恩来,请他注意英国的动向。英国当局对"长江事件"反应复杂扬子江的炮声顷刻轰动了世界,引起国际舆论的严重关注,成为国际新闻报道的政治评述的焦点。路透社4月21日发自纽约的综合报道称:共军在扬子江炮轰4艘英国军舰,在美引起轰动。美权威人士对英海军伤亡之惨重感到震惊。所有的纽约报纸均以最大号字体发表这一新闻。法国报纸均在头版予以报道。瑞士报纸都用通栏标题登载这一消息……再看英国报刊的反应:英国的报刊对"一些英舰介入共军的渡江"表示指责,质问政府:"'紫石英'号这时驶往南京,难道绝对必要吗?"4月21日,英国驻南京大使史蒂文逊否认他已向北平(中共)提出抗议。只说中共沿江部队未接获(英方)所期望的命令以停止对这些英舰的炮击。4月23日,英驻南京使馆游德,这位后来担任过驻华大使的三等秘书,自告奋勇,前往浦口,试图同解放军接洽。但由于浦口无解放军高级指挥机关,游德未能找到受理此事的人。客观地说,英国官方对英舰"长江事件"的反应是很复杂的。最初只是公布了"紫石英"号被"敌对"的炮火击伤,甚至连炮弹来自长江的哪一边都搞不清楚。英国国会议员、海军中将泰勒在下院辩论"长江事件"时说:"你不能走到那些已经摆脱腐朽和帝国主义枷锁而正在奋勇前进的人们面前说:……我们将派遣一个使者与你们建立联系,他将会通知你,我们要你们做什么。"英国下院关于"长江事件"的辩论非常激烈,很多有影响的议员对首相艾德礼曾声明的"英国军舰有合法权利开进长江执行和平使命",进行了反驳;对丘吉尔要英国政府"派一两艘航空母舰到中国海去……执行报复"的狂言,和对国防大臣亚历山大关于英舰留在南京有利于供应、无线电通讯和护侨等诡辩,展开了争辩。反对党领袖麦克米伦指出:英国军舰在中国内河航行的权利,已为1943年的条约所废除;议员罗伯茨批评英政府几个月前"曾给国民党好些军舰,这些军舰无疑要被用于内战"。他追溯历史背景说:"一百多年来,英国军舰常常卷入中国事件中,英国的军舰在中国的领水向中国人作战,到处激起中国人的愤恨。"第二部分 10.叶飞和陶勇订立"攻守同盟"…维也特议员说:"过去由于中国缺乏团结,我们又有武器上的优势,所以一艘炮舰就能在不小的地区内把中国人吓得手足无措,但现在已不能这样了。"由于议员党派背景不同,观点的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但总的来说,多数的意见是批评政府缺乏远见,指责不该把军舰留在长江。就连一位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官员听到"紫石英"号事件后,都连说了三个"愚"字:人家打仗时你把军舰开进去,是第一愚;受了伤又要派军舰去增援,和中世纪英国人在刚果河上打土著人一样,是第二愚;救不出,有吃有喝就留在那里好了,而又要逃跑,是第三愚。4月30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对英国军舰暴行的声明》,驳斥了艾德礼声言英舰有权入中国长江的谬论,斥责了丘吉尔"武力报复"的狂言。回顾后果,不得不说二十三军炮击英舰是一件大事。试想,当时还没获得全国胜利,如此事件予帝国主义以口实,出兵干涉中国,不是没有可能。所以引起毛泽东的高度警惕和重视。但是,敢于炮击老牌帝国主义英国的军舰,又确实是替中国人民出了一口多年的恶气,好不爽快。这也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所以他不但没有责怪陶勇,反而很欣赏他,并记住了他。"紫石英"号事件由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中英之间举行了多次谈判,历时三个多月,毫无结果,最终以"紫石英"号借台风骤起,傍靠一艘客轮逃出长江而不了了之。这是中共建国前后第一起外交事件。它虽然没有圆满解决,但却涌现和锻炼了中共的海军与外交人才。袁仲贤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被派出国外的将军大使,康矛召也走上外交舞台,最后担任起大使的职责。而支持部下向英舰开炮的第二十三军司令陶勇,成为东海舰队司令员。解放初期,刚刚转入海军的陶勇将军,多次对部下讲起过这段经历。他颇有感触地说,当时我们不懂海军舰艇的特点,也不熟悉国际信号,派了一名不懂英文的排长,率领一个加强排登上了"紫石英"号,去看押这一大型"战利品"。殊不知,应该封闭其航海室、雷达室、无线电室、弹药库、炮塔、武器装备,让它失去航行操纵能力、机动能力、射击能力,我们的战士仅牢记"一切缴获要归公",站在甲板上等待上级来接收这艘兵舰。结果,这个步兵排全部被解除武装,反倒成了俘虏的俘虏。最后,被"紫石英"号胁迫一艘民船遣送回来。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第三部分 1.毛泽东在访苏途中的决定开往莫斯科的国际专列还没出境,严寒已使车头喷出的雾气凝重得久久不散。毛泽东主席要去月台走走,警卫随后给他披上大衣。只走了几步,他就有些鼻塞声重了。以后他便不再下车,端坐着,望望车窗外的皑皑白雪,弹弹烟头上长长的烟灰,喃喃自语:"西伯利亚……千里冰封呵,西藏大约也如此吧……"1949年12月,在赴莫斯科的专列上,毛泽东做出进军西藏的重大决策,临行与送行的同志亲切交谈。这仅仅是开国后的第二个月,访苏途中,毛泽东的思绪从满洲里到达喜马拉雅山,像一条对角线斜跨中国版图。西藏问题萦怀于心。远的不说,就在建国前两个月,以摄政势力达扎为代表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厦中的少数亲帝分子,与英国人、印度驻拉萨总领事理查逊暗中勾结,想乘人民解放军尚未抵藏而国民党政权又面临崩溃之时,把西藏"独立分化"出去……而与十三世达赖失和、久居青海的九世班禅,却在共和国成立的当日,给毛泽东和朱德发来了拥戴电。由于历史、宗教和国际反动势力的插手,西藏问题一开始便错综复杂,而又迫在眉睫。毛泽东在隆隆的车声与不断抖落烟灰露出的荧荧火光中,翻看着带来的西藏材料,构思给中央的信件:"为不失时机地解放西藏,打击帝国主义侵略扩张野心,促使西藏向内向转化,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越早越有利,否则,夜长梦多。"信函很快转达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军区的彭德怀。彭德怀焦虑到了极点。因为在毛泽东出访前(11月23日)已经给他下达过进军西藏的电令:……西藏问题解决应争取于明年秋季或冬季完成之。就现在情况来看,应责成西北局担负主要的责任,西南局则担负第二位的责任。因为西北结束战争较西南为早,由青海去西藏的道路据有些人说平坦好走,班禅及其一群又在青海。解决西藏问题不出兵是不可能的,出兵当然不只是西北一路,还要有西南一路。……打西藏大概需要三个军,如何分配和何人指挥现在还难决定。但西北局现在即应于藏民干部准备问题及其他现在即应注意之问题做出计划……接到电报后,一向果敢,打过不知多少大仗恶仗的彭德怀却望而止步了。他也没有害怕困难的经历,也没有掩饰心情的习惯。他发脾气了,周围的人踮着脚尖走路,躲着他的目光。他在叫联络部长范明调查后,更加坚信,历代从西北进藏的军队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在这样仓促的条件下,我们又有几分取胜的把握?毛泽东的信电灼热烫手,彭德怀嘴上起泡。他在房间里背着手来回不停地走,于12月30日据实禀告:中央并报毛主席:……从于田、和田翻越昆仑山至西藏边境黑河由盐湖需行17天,纯小路,骡马不能通行,人烟稀少。据闻由黑河由盐湖至拉萨骑行需要40天,一说需两个月。从南疆入藏是为困难,飞机飞越昆仑山亦需特种装置。另哈什噶尔经浦犁、帕米尔高原东腹道驮马可行,唯须经印度境内,东行入藏。北路好走,但因政治限制,故不可能。……如入藏任务归西北,须在和田、于田、玉树屯兵屯粮,修筑道路,完成入藏准备,需要两年……在莫斯科的毛泽东,因为和斯大林的想法没有沟通,精神不愉快,对着苏方的联络员发了一通脾气,说你们把我叫到莫斯科来,什么事也不办,我是干什么来的?难道我来就是天天在这里吃饭、拉屎、睡觉吗?英国通讯社还造谣说,斯大林把毛泽东软禁起来了。毛泽东接到彭德怀的电报,连连看了几遍,心事重重。彭德怀经过调查的东西他相信不会错,由西北入藏不可能,只有从西南进军了。可是刘邓进驻西南,立足未稳,目前又忙于剿匪……但西藏的国际地位极其重要,必须解放,只有有劳刘邓贺了。1月2日凌晨4时,当警卫撤走第二个丢满烟头的烟灰缸时,毛泽东伸了伸懒腰,把拟好的电报稿交秘书火速发回国内。电报是给中央、彭德怀,并转发小平伯承贺龙的:由青海及新疆向西藏进军,既有很大困难,则向西藏进军和经营西藏的任务应确定由西南局担负……我意如果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应当争取于今年4月中旬开始向西藏进军,于10月以前解放西藏。为此,建议:[甲]、请刘邓贺三同志于最近期内(例如1月中旬)会商一次,决定入藏部队及领导经营西藏的负责干部等项问题,并立即开始布置一切……毛泽东也觉过意不去,在电报最后,特为赘了一句:西南刚才解放,西南局诸同志工作极忙,现又给此入藏任务,但因任务重要,且有时间性,故作如上建议。这些建议是否可行,请西南局筹划电复为盼。第三部分 2.邓小平选择了张国华将军(1)重庆曾家岩。刘伯承和邓小平接到毛泽东的电报,来回传阅了两遍。刘伯承把手插在袖管里,邓小平则不停地抽烟。这两位二野的最高领导人,平时看起来好像把职务安反了。刘伯承比较"文",休息时也是手不释卷,依在一块石头上能看上两小时。有人戏称他是"老妈妈",当然是仅就外表而言,其"川军刘伯温""独眼战神"之称早已闻名遐迩。邓小平则是一股英武之气,目光如电,对部下要求严厉。他和战士打牌、顶牛、掰腕子,刘伯承就拿本书往他旁边一站,眼睛全盯着书,好像要感受那股气氛。按现在的话讲他俩还真是"黄金搭档"。现在俩人也有点犯难:派谁出兵西藏呢?1957年,张国华与家人合影。二野的部队的确不少:3个兵团,9个军。可目前已经占领西康省会雅安的,不是二野的老部队,而是贺龙的第六十二军。从地理位置和经济、时间上看,最合适的是这个军。但他俩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最艰苦的工作还是由自己的部队来执行妥当。他们又将自己的9个军一个个拨拉,认为第十军的战斗力最强,派他们去合适。遗憾的是军长杜义德身体近来很差,进藏困难。"让'地主'去吧!"邓小平烟抽得舌头发麻,忍着把烟头揿灭,挥赶着烟雾,说了一句"怪话"。刘伯承被说糊涂了,忙问:"谁?""张国华。"刘伯承欣喜地笑了:"我也正在打他的主意,好,就叫他去。"刚满15岁参加红军,经过长征,曾与10倍于己的蒋介石部队周旋,战功赫赫,又有开辟新区丰富经验的十八军军长张国华,怎么又成了"地主"了呢?这要从十八军的干部队伍说起。这个军有相当数量的老红军和抗战勇士,还有不少做过地方工作的干部,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南京解放后,需要一批干部去接管,但多数部队还在打仗,抽不出人。刘邓决定由各军随营学校来接管南京。在部署会上,当十八军随校政委林亮说到该校人员有4500多人时,全场哗然。邓小平政委也怔住了:因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其他各军随校人数的总和。有人小声窃窃:"张军长如此富有,真是个'地主'!"遂决定接管南京的任务由十八军随校单独承担。虽然后来又有变化,随校编入五兵团去贵州征粮去了,但张国华"地主"的绰号却不胫而走,连邓小平说到干部问题时,也要开玩笑地说:"十八军的干部不必补充,张国华是'地主'嘛!"可这时的"地主"差不多已归了地方了。张国华正带领他的部队开辟川南新区,大批干部已被派往川南各地担任县市领导,政委谭冠三已喝过十八军的送行酒,就要去自贡市当市委书记了,张国华也已就任了川南行署第一任主任。部队在进驻防地,1月5日,传来了刘邓首长的电令:十八军就地待命,张军长及各师主要领导干部速来重庆。张国华一惊,立即意识到:任务有变!第三部分 3.邓小平选择了张国华将军(2)他驱车火速赶往重庆。一路琢磨:是去哪里呢?云南?是四兵团的地盘;西康?十八兵团已经进驻;打台湾?有三野,看来十有八九,是要去西藏,因为只有那一片空地了……他的估计没有错。一到曾家岩,刘邓就把毛泽东要二野进军西藏的情况说给张国华听。在这期间,刘邓也觉得十军军长不去西藏,而让十军部队受张国华领导去西藏,弯子不好转,已明智地作了决定:让张国华在二野所有部队中任意挑选3个主力师,组成3万人的一个军。刘伯承见张国华不言语,问:"你的意见如何?"张国华陷入深思。他很清楚,这样组成的军战斗力不成问题。可是进藏不只是打仗,更多的是政治斗争,这对一支不熟悉的新军来说是最让人担心的。可他自己的十八军思想弯子也不好转。本来要去贵州,刘邓考虑十八军过江以来跑路最多,吃苦最大,中途又让十八军改进天府之国的川南。官兵们对此尚未尽兴,又要来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风和日暖的天府之国到冰天雪地的神秘兮兮的西藏……但他还是信任这支归建二野以来一直跟随他的老部队。他下了决心,便仰起头,目光直视刘邓:"我还是想带十八军担负进藏任务。"刘伯承以目光征询邓小平的意见。邓小平转而问张国华:"你觉得有没有把握?""问题不大。"邓小平看了一下刘伯承,刘伯承笑而不答。邓小平知道他也同意,指示张国华:"那就这样定了。我们马上报告中央。你还有什么困难吗?""现在还没有想到。"刘伯承叮嘱他:"有困难要说话。全二野都会支援你们。"张国华走后,刘邓马上给远方的毛泽东发电,毛泽东也立即复电:完全同意刘邓1月7日电之进军西藏计划。现在英国印度巴基斯坦均已承认我们,对于进军西藏是有利的。按照彭德怀同志所称四个月进军时间是从5月中旬(我前电写成三个月是写错了)只要刘邓贺加紧督促张国华及十八军等部,在时间上是来得及的……1月13日,刘邓要接见十八军军师干部,4天前,刘伯承先期接见军长张国华和政委谭冠三、副政委王其梅等军的领导。"小平同志有个重要会议,让我先问同志们好!"刘伯承操着一口四川话,依次握手。张国华第一个站在他的面前。刘伯承扶了扶眼镜:"你没得40岁吧?"张国华挺起的胸脯往回收了一下:"36啦!"刘伯承满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嘛,很年轻嘛。36岁属兔的,兔子灵活,跑跳很得行,特别是爬山。"张国华笑了:"已经开始走下山路啰。""下山?还早得很呢。"他又握着谭冠三的手说,"这里除了我和你,他们几个都是30来岁的年轻人嘛。朝气蓬勃,手脚灵活,又都是红军时期的,准备叫你们挑重担子。""请司令员下命令吧!"军领导们异口同声地说。刘伯承敛起笑容:"这次是交给你们一个非常重要、非常艰巨、非常光荣的任务。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十八军担任解放西藏的任务。"第三部分 4.邓小平选择了张国华将军(3)张、谭等都表示坚决完成任务。刘伯承点点头:"好,很好!共产党员就要有这股子劲头,这就叫做党性。"15日,刘伯承再次用他那幽默的四川话说道:"你们都很年轻,是进军西藏的各路诸侯。西藏这个地方非常特殊、敏感,历史上一些帝王将相多次用兵,有的翻了船,损兵折将,有的不战自退。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要处处体现出王者之师,仁义之师的形象。"邓小平又从西藏的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进一步阐述。他说西藏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政策性很强,解放西藏有军事问题,但军事与政治比较,政治是主要的。从历史上看,对藏多次用兵未解决,而解决者亦多靠政治,如唐朝和番,以后用兵均未成。在宗教问题上,有其相当力量。达赖是其中有力量的,但其力量不会很大,要团结达赖、班禅两大派,要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军事政治协同解决,必须解决补给之公路。我需相当兵力,但力量过大,则引起以后问题不好解决,兵力确定入藏3万人,力求精干,补给线上1万,加强兵站线。为什么要十八军干?邓小平望了一眼张国华,笑了:"主要是干部问题,你们是地主大户嘛!"第三部分 5.许多转业干部重新拿起枪(1)去西藏的消息传开,刚从战场转入和平的十八军像开了锅,逃兵数量猛增。严重的一个班只剩下班长、副班长,急得连长指导员夜里不敢睡,轮流把门。营团领导天天晚上追问当天逃兵数。对于拍着胸膛无条件接下任务的高级将领来说,更是有苦难言:这支打日本、打老蒋的光荣部队,即使在挺进大别山那样艰苦、那样残酷的环境中也没有发生过逃兵现象。似乎是一夜之间,这支队伍变了!最急的当然是军长张国华了。他本来就年轻气盛,打起仗来连后退都是少的,如今看见有人开溜,气得虎眼圆睁,嘟起薄薄的嘴唇,双手打着膝盖骨,恨得直跺脚:"这些兵为什么要这样坏?去,把他们都给我抓回来!"下面的干部就等军长这句话。所以命令一出,"抓兵队"四面出击,一会儿就绑回来一串逃兵。憋了一肚子气的连干部有的就抽下了皮带,先是噼里叭啦敲桌子,没有效果就去逃兵背后、屁股上找突破点……最使张国华痛心的是干部队伍里也出现了"逃兵"。本来他最欣赏的原十八军炮兵营政委、后提升为52师一五四团副政委的刘结挺(即"文革"中在全国都留有恶名的刘结挺、张西挺夫妇),第一个向他和谭政委提出身体不好,不愿进藏。张国华拿信的手都抖起来了。眼睛闪闪地像烧着了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去解恨了。说实在的,本来他很喜欢刘结挺那副文静的样子,又有知识,聪明能干。他已经准备要提升他当政委了,并已兼任了宜宾县委代书记。张国华气得话说得不知是问还是答:"这刘结挺太坏了,想不到他这样坏!他为什么会这样坏?我这一辈子不想再见到他!""不!"谭冠三也气得七窍生烟,接过话头,"他不去就这么便宜他?给我把他捆来!不去?我把他捆到西藏!我到哪儿,就叫马把他拖到哪儿!"老将发火了。说他老,其实他也不过四十过二,也是正当气盛。刘结挺是给捆回来了。可张国华思考再三,觉得进藏是件光荣的事,不能让这些人败坏十八军的名声,规定凡是逃兵一律不准去藏,就地转退地方。新生的共和国和军队的历史,把"荣誉"两个字浇铸得十分鲜亮,大多数人还是把荣誉看得比生命重要。另外地方也特别看重历史,"思想有问题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今后翻身都难。于是开过小差的人们急了,生怕被裁减,给自己或后代留下抹不掉的污点。所以表决心、写血书的人纷至沓来,干部们又转过来做安心留在地方的工作……逃兵还是一个不要。毕竟以事业为重的人多。像参谋长李觉就是在得知部队要进藏后主动放弃大城市生活,向老首长刘邓提出归队的。军长做出的第一个牺牲动员会的时候,人们好奇地发现台上的张军长怀里坐着个不满三岁的小女孩。她是张国华的第一个孩子难难。张国华与樊近真1946年6月结婚,33岁才得子,自然视为掌上明珠。孩子天真可爱,也不怕人,见爸爸在台上讲话,她戴着个扇形小帽,站起来向台下敬礼,翘着小嘴说:"叔叔,阿姨,我给你们唱支歌!"说着就依依呀呀唱起来。台下的人都欢喜地鼓起掌。此刻张国华把孩子带进会场,一方面是疼爱,另一方面也有"背女出征"的味道。人员坐齐后,他把孩子交给旁人,站起来继续讲话:"过去我们能协同兄弟部队解放一个省会,消灭几万敌人,就兴高采烈,觉得很了不起。而现在进军西藏是以我们十八军为主,不只是解放一个省会,而是解放全西藏,把帝国主义势力赶出西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还要由我们到那里去建党,开创党的工作,这还不值得我们自豪吗?"第三部分 6.许多转业干部重新拿起枪(2)台下的军人们鸦雀无声。军长的话很有些鼓动性。"你把西藏看成不毛之地,可英帝国主义却从不嫌它荒凉,长期以来拼命往那里钻。现在美帝国主义也在积极插手。难道我们对自己的国土反倒不如帝国主义热心?!一省不保,四省不安,如果西藏真被帝国主义分割出去,我们的西南边疆后退到金沙江,恐怕我们在四川也坐不安稳吧!"台下出现一些轻轻的骚动,谁能说这番道理不对呢?可多数人更担心的是自己的家庭、婚姻、对象……军长的话锋一转,紧锣密鼓地敲到了人们心坎:"个人老婆问题的解决,有句老话,叫做'自古美人爱英雄',我们去完成解放西藏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可以说大家都是英雄。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精神愉快地进藏,找个老婆是不成问题的;不管是农村或城市的姑娘都会爱你们的。有人提出能不能和藏族姑娘结婚?大家都知道,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先后与西藏王松赞干布和赤德祖赞结了婚,现在我们到了西藏,也可以同西藏姑娘结婚,而且藏族姑娘都非常勤劳和善良,也很漂亮。结婚条件,过去,由于战争环境的限制,应当严一点,一两年后,我们国家实行薪金制,条件就会放宽,就可以允许干部带家属,战士婚姻问题,随着义务兵役制,也就很好解决。"不知是谁起的头,会场里鼓起掌,掌声越来越热烈。许多紧绷的脸随之舒展。张国华用手势压了压掌声,脸色又严肃起来:"必须看到,我们这次进军西藏不同于红军长征,那时我们是作战略转移,蒋介石派兵在前面堵截,后面追击,天上飞机跟着轰炸。而这次有全国人民支援,还有苏联人民的支援和帮助,比长征时的条件好上千百倍;比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优越,我们的装备和供应将是建军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我知道还有一些老一点的同志不想去,认为胸前已经有了两三枚光荣纪念章了,就想躺在光荣上面睡大觉,不想再前进了,这是不对的。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所有的人思想都要通,要高高兴兴地去西藏!"邓小平认为张国华这次讲得好,愉快地给十八军将士题了词:接受与完成党给予的最艰苦的任务,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军人无上的光荣!题完词,邓小平让张国华坐下来,告诉他,十八军入藏部队以3万人为限。一切不健全之人员应清理下来交川南接管。非战斗组织必须减少,或根本不要,"有些组织比如文工团,可以在打开局面之后再去,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吃饭人数。还有,听说你们要给每个师配个军乐队,我看不必。"张国华急得从椅子上站起来,请求道:"政委,我还是希望保留这两支队伍。""根据现有的材料,你们每一战士的背负量将要达40斤以上,到60斤。光军械科所需的皮件,即达4万余斤,需要200多匹牲口驮运,这怎么行!再加上那些吹吹打打的,运输困难太大,你回去再考虑考虑……"临走时,邓小平又问:"你对西藏了解得怎样?"张国华抽空已经看了不少有关西藏的材料,却回答说:"印象深的还是唐僧西天取经,过火焰山,通天河……"第三部分 7.许多转业干部重新拿起枪(3)邓小平叮嘱张国华:"你必须立即成立一个政策研究室,要调查西藏的情况。同时各级都要动员起来学会几句藏话,以便应酬宣传。要沟通和藏民的语言,便于接近他们,了解他们,便于开展工作。不懂藏话,一到西藏你就成了聋子,就要吃亏。"回到军部,张国华和其他领导研究开来。秘书打来电话:"军长,难难病了。高烧不退,您是不是回来看一看?"张国华怔了一下问:"什么病?""可能是肺炎。又咳又喘。嘴里不停地叫爸爸……"张国华心口一热:"我抽不出身。你安慰她两句。"张国华挂上电话,又钻进烟雾缭绕的会议室,继续人员安排的话题。他当过文工团的政委,深知这支队伍在战争中的作用,所以坚持军乐队可以不要,但文工团减不得,更不能没有。他主张给刘邓贺打报告,申明理由。刘邓贺最后同意了他的要求,保留十八军的文工团以及各师的文工队。他们又研究起其他事项。警卫员慌慌张张来找,说难难情况不好,叫他快去。张国华火了:"3万多人要进藏,百事都要有个谱,在这动辄千军万马之际,我这个军长能离开吗!"警卫员憋着嘴,急急忙忙又往医院赶。会议继续进行。晚上张国华稍得一点空,就催车去医院看一眼,告诉孩子就要去西藏去看火焰山,找孙悟空……走进医院门口时,他就发现气氛不对,有些熟悉的医生也躲着他。他快步往病房里走。当他站在病床前,他似被五雷轰顶,惊呆了!这种痛苦是那样锐利,又那样复杂,那样沉重。难难,这个总是睁着好奇亮眸的孩子,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手脚冰凉……樊近真坐在一旁,已经哭得泣不成声。她是山西平定人,1936年在平定师范学校时参加革命,她怀了难难后还接受组织的派遣,去开封执行打进国民党银行的任务。她化装成农妇,路过一个村庄时被敌包围,正好临产,只好躲在老乡的牲口棚里分娩。那情景她后来在日记里描绘过:"瞎灯灭火,冷风习习,举目无亲,一边是驴的叫声,一边是我疼痛欲绝的呻吟声,真是难呀!"不久敌人进村了,她用被子把孩子一裹,放在床上。进来的敌人以为被子里裹着好东西,伸出刺刀就刺。樊近真急得心都跳到口里,又不好喊叫。房东大娘也急得扑腾一下跪下哭喊:"里面是我的孙子呀!"敌人总算走了,两人急忙打开包被,好在刺刀只刺破旧被子,没伤着孩子。军营里的人们都爱叫她"南南"。孩子死了,她呜咽着告诉别人:"其实她的名字是小难,我起的。她爷爷觉得难字不吉利,说是我们是南方人,就叫小南吧。我之所以给她起这难字,是要让孩子记住生她带她之难,记住共产党人度过的那些个艰难岁月……"她在川西银行当业务科长,又怀了孩子,本不想去西藏。张国华动员她:"一块去吧。把小军(一岁多的儿子)留下,怀着的带上。"她还没下定决心,正值此时,西南财委书记刘岱峰决定去西藏筹建银行,她只好服从组织决定,全身心地投入了进藏的准备工作,没日没夜地开会,根本顾不上孩子难难。张国华强忍着,咽下苦涩的泪水。他能说什么,只好把这作为进藏的第一个牺牲,只好用忙无头绪的工作来抵住痛苦的回想。唯一指望的是更多的人能振作起来,工作能顺利一点。第三部分 8.领袖们全力支援进藏斗争十分复杂。张国华本人也不安全。政策研究室成立后,由王其梅负责。张国华常和他们一道研究,调查。一次,张国华和王其梅从新津到成都,有几个研究室的专家同行。汽车一出新津,就遇到土匪的袭击。紧急关头,张国华一面指挥护送部队反击,一面叫人保护专家、干部。这伙亡命之徒盯着张军长的车穷追不舍。车一停,他们就分散后撤,车一开动,他们又聚拢来打枪。张国华瞻前顾后,走走停停,边走边打。40公里的路途整整走了一天,打了一天。直到接近成都郊区,与来接应的部队会合,方得脱险。张国华摘下帽子,感叹:"这还没进藏就险象环生,今后的困难可想而知!"1950年2月3日,由王其梅副政委、李觉参谋长率领的进藏先遣部队出发了。张国华把他们送出去很远,再次提醒部队要坚决执行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特别要尊重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保护寺庙,不住寺庙,不住藏民家中的经堂,即使风雨交加,冰雹乱舞,也不要进寺庙干扰喇嘛诵经,最多到寺庙的房檐下暂避一下……"两位领导不多言语,心里有数。后来,进到甘孜的北路先遣队,由于交通困难,粮食补给不上,就靠挖野菜,捉地鼠充饥,长达一个多月,半饥半饱地修路,学藏文,为群众做好事……当张国华把上述情况汇报给邓小平时说:"连康区藏族头人夏格刀登都说,下大雨,不让进就不进,不让住就不住,你们的政策太宽了。"邓小平坚持:"就是要宽一点,这个宽是真的,不是假的,是要认真实行的,是为了团结少数民族。有些地方听到我们的政策,他们也相信。有些地方如黑水、芦花、川西的松潘地区,现在还半信半疑。这有历史上的原因。国民党过去在民族问题上给我们上了许多烂药……"想了想又说,"我们抛弃了大民族主义,就可以换得少数民族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两个主义一取消,团结就产生了。我们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这个。"刘伯承扶了扶眼镜,讲了一句最普通的真理:"积几千年之经验,人不吃饭是会饿死的。要有饿肚皮的思想准备呀。"贺龙提出:进藏部队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并亲自跑到部队去了解情况。一次就决定抽调9000名精壮士兵、100门九二步兵炮、1000匹骡马充实十八军。进藏也牵动着中南海。毛泽东听完邓小平的汇报,久久不语。他为这次异常艰巨的进军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而焦虑不安,他甚至建议:甘孜和昌都地区是否有力量能随着部队的进军速度修好公路通车?昌都能否修建一个机场?那里是否能用空投增援进藏?在新生的人民政权经济还面临着巨大困难的情况下,毛泽东毅然决定:批准购买30架高空运输机,支援进藏部队。周恩来总理批准将刚从苏联购进的吉斯-150运输车拨出200辆专供修甘孜机场用。5月13日,毛泽东看了转来的张国华关于西藏的汇报材料后,发现北京当时开播的藏语节目不利于对上层宗教人士进行统战工作,当即将报告批转统战部长李维汉,请他"负责审查藏文广播,并规定该广播内容及宣传方针"。稍后,张国华、谭冠三率领十八军主力部队开拔,踏上了进军西藏艰险路途。第三部分 9.毛泽东说:今年不进拉萨(1)部队越往前进,运输和补给越困难。在高原缺氧的山路上,有的人走着走着就一头倒了下去,不再醒来。有的军马眼看着嘴鼻喷着白沫,直挺挺地倒了下去,片刻之间就断了气。7月初,十八军终于抵达稍微富裕一些的甘孜。在甘孜城外约35里的地方,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白利寺,坐落在一片松影密林之中。张国华等马上去寺里拜望格达活佛。格达活佛穿上崭新的黄袈裟出寺远迎。一直把他们让到经堂里,立即派人去张罗粮草。这位自称跟朱德是好兄弟的活佛,听说张国华长征时也到过此地,越加活跃,朗朗说道:"你们这些无神论者又来了,可是我这个有神论者要热烈欢迎你们,拥护你们。"张国华抬头一看,活佛在抗战时期派人到青海买的一张《八路军山西奋战图》还一直挂在经堂里。他从佛龛里找出多年珍藏的红军布告、标语等物,说起那段民主生活,说着说着放声哭了起来:"毛主席再不派队伍来,我们西藏民族快给毁灭了。"说罢用袈裟拭泪,连连向东方合掌念经祷告。张国华向格达活佛说了政府已多次通知拉萨当局派代表来京谈判,却被置之不理。格达活佛自告奋勇,愿亲往拉萨劝和。于是,格达活佛一行打着红旗,一路宣传,到达昌都时,被英国特务福特设下圈套,在饭里下了毒,格达中毒后腹痛不止,口吐黄水,五孔出血,格达死后,福特等人又将其尸体焚毁,并将其随行人员押送去拉萨。紧接着又一个挑战来了。当张国华的部队行进到康北竹庆地区,周围的喇嘛寺忽然响起了钟声,一群持枪骑马的人簇拥着一个穿红袍戴狐皮帽的,奔上山冈,吹起法螺,顿时不明真相的喇嘛群众向解放军开枪射击。张国华叫部队停止前进,带上翻译去和拦路的人谈话,总算阻止了枪击。到了晚上,那一伙人卷土重来。张国华气坏了,一拍桌子:"把那个为首的家伙给我抓来!"战士们一会儿就捉来一个穿红袈裟的指挥官。一审问,这个一身上层喇嘛打扮的人却是个汉人——陈立夫的亲信。他供认:1949年冬天,就有一些美国人和英国人在拉萨当局的便衣武装护卫之下,从大风大雪里跌跌撞撞地过金沙江来了。他们利用喇嘛寺的钟声法鼓煽动群众,要截断解放军的进藏道路。现在西藏反动派在帝国主义直接策划下,将原有的14个代本(相当于小团),扩充为17个代本,从外国运进大批军火、美国电台,请来英国教官,调动、训练各地藏军,并下令各寺院念经诅咒解放军。不但关闭了和谈之门,又企图以金沙江为天险,要十八军就此止步。十八军的将领们都认为,不打难以前进了。西南局根据张国华的报告,向中央请示实施昌都战役。毛泽东在三天后电告:……你们于占领昌都后只留3000人在那里过冬,今年不进拉萨,并将主力撤回甘孜……毛泽东细致地查问着一切有关事宜:你们16000人由甘孜向昌都进军,粮食全靠部队携带及牦牛载运,其中3000人须有过冬粮食,准备撤回的主力13000人至少须有往返期间3个月粮食,部队及牦牛是否有这样大的运输力,仍望查告……8月28日,张国华率领十八军主力第一批人员380余人,携带先遣支队的被装及粮食,从新津出发。他的行军生活变得非常简单,一杯开水,几块压缩干粮,就是一餐。商店的柜台也能睡一觉。遇到寺庙他肯定要爬上山坡,进里访问,或者用刚学会的几句藏语和群众交谈……路上,官兵饿得实在受不了,就向张国华叫苦。张国华也不忍心看着部下挨饿,咬了咬牙,宣布每人每天增加二两粮食。可西南军区后勤部长余秋里又犯了愁,他哪里支得出这二两粮食,不得已,大家只好勒紧肚皮,少吃二两。到拉萨的时候,大军只剩三天的口粮了。张国华仰天长叹:"怪不得刘邓首长老说人不吃饭要饿死,这简单的真理竟如此灵验!"第三部分 10.毛泽东说:今年不进拉萨(2)昌都是顺利打下来了。这时满脸倦容的张国华和他的战友们才舒了一口气,张国华才说了句轻松点的话:"同志哥呀,这下我们才敢向中央、毛主席、刘邓首长报告说,首长们,请放心吧!"张国华舔着干裂的嘴唇,又说,"这七天七夜,吃不好睡不好,熬过来,全靠这个!"他举起手里的香烟比划着。也就在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得了严重的高血压病。部队到达甘孜以后,樊近真眼看就要分娩了。可西藏的财经情况还不清楚,她就挺着大肚子,带上翻译,到处找喇嘛庙调查。5月5日,张国华接到中央电报,要他火速到京参加谈判。她想回成都去生孩子,张国华不同意:"要生在路上怎么办?"樊近真担心在这也会出危险,她希望张国华能在身边,可张国华等不及,马上就要离开,战友也劝她:"和谈是大事……"当晚张国华就上路了。到了二郎山,他被风雪阻在那里,趁司机装防滑链的工夫,他给樊近真写了一封长信,托人带下山。8日,樊近真临产,正赶上狂风大作,她和助产士在老乡的土楼里忙乎着,窗户也被风掀掉,小通讯员急着用被子上去堵,狼狈不堪……孩子生下之后,张国华的信也到了。樊近真拆开看了几页,就把信撕了扔在地上。助产士拾起信读了几句,便抹起眼泪,不解地问:"信写得这么感动人,我看了直掉泪,你怎么把它撕了?"樊近真仰在床上,一句话也不说,把被子拉上来蒙住脸。她能说什么?张国华讲的道理她都懂,可是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所有的道理都会变成委屈,变成咽进肚里的苦水……5天之后,她带上新生的"小康",坐上吉普车,走了几天,回到成都,把孩子交给妹妹,20天后,又去赶进藏的部队去了……张国华是5月5日从康藏前线赶赴北京的。1936年他曾到过北平。那时他在河东岛支队失败后,曾奔走于太原、北平、天津和西安之间,是个东躲西藏的角色。可如今却是人民政府的一名代表。在谈判余暇,他不无激动地写道:"16年前,曾为寻找组织,在北平逗留了40多天,当时的北平是剥削阶级的统治者统治着,像我这种革命分子,当然被看成黑人,随时都有人身被投入监牢的危险,生命被宰割的可能……今天北京成了人民的首都,为人民革命奋斗的共产党员,自然就变成了红人……"5月23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听取《协议》签订情况后,把目光转向张国华,按他平常的习惯,和一个不熟悉的人交谈时总要先问一问籍贯、经历,当得知张国华是江西人,曾在袁文才、王佐的部队工作过3个月左右,眼神格外明亮起来。(在以后的多次接见中毛泽东有时开玩笑地叫他"井冈山")因为那曾是两支充满神秘色彩的绿林军,是毛泽东本人在秋收起义后与他们结缘并把他们改造成新军的。"袁文才、王佐都是对革命有贡献的同志,王佐是不应该杀掉的。"毛泽东没有时间去回忆那段历史,他需要更多地面对现实,"进藏部队的情况怎样?"张国华概括地讲了几句:"大部分同志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每个战士负重七八十斤,有的党员和班长负重90斤,连续10多天以每日100公里的速度急行军。断粮了就忍着饥饿坚持……当然也有少数同志嫌进藏苦,把进藏看成是'进葬'……"有些话他不好学……毛泽东也能感觉得到在全国胜利之时奔赴艰难容易出现的思想问题,深深地吸了口烟,用夹着烟头的手指朝张国华点了点:"你告诉他们,进藏对个人来说,一点好处也没有。但你是共产党员,党要你去,你去不去?!"毛泽东看着将军们,见他们记下了自己说的几点,表情由严肃慢慢转为微笑,请他们谈谈困难。张国华强调筑路的重要,毛泽东点点头:"要筑路与生产并重。"毛泽东要求部队很快进军西藏,为全部实行《十七条协议》而努力。当毛泽东说完"你们在西藏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这两件事,一切工作必须慎重稳进"时,将军们知道该时接见结束了,纷纷站了起来。第二天下午4时,毛泽东又接见全体西藏代表,情绪盎然:"我们共产党为了帮助你们发展西藏的文化经济事业,不是为了当官,不是去办坏事,如果汉族干部欺负你们,"毛泽东拍了拍自己宽厚的胸膛:"你们来找我毛泽东好了!"众人笑了起来。毛泽东意犹未尽:"好哇,今天办了一件大事,这是一个胜利,但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实现协议的这十七条具体内容,还要靠我们共同努力呀!"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红墙见证录一:共和国风云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
红墙见证录一:共和国风云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2
红墙见证录一:共和国风云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3
红墙见证录一:共和国风云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4
红墙见证录一:共和国风云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红墙见证录:共和国风云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
红墙见证录:共和国风云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