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故事,人们可能有不同的感想,如果你认为国王的仆人势利眼,对华冠丽服的人另眼看待,也没错。可是按照中国人反求诸己的想法,其实错在但丁。他不修边幅,被安排在偏僻角落,无可厚非。他故意如此,反过来责备别人,有故意使人难堪之嫌。 第二,什么身份穿什么衣服。有的人经常被别人当做不三不四的人,那也没办法,谁叫他打扮得不三不四的。不合乎身份的打扮,对你是非常不利的。我曾亲耳听见一个老板说:“某人各方面的才能都很好,就是他老穿那套衣服,我实在没有办法提升他。”因为衣服丢了前程,太不应该。不要讽刺别人“只认衣衫不认人”,其实错在自己。 不止是衣服,你的发型,你的眼镜……你身上所有一切外加的东西,都要符合场合。 第三,穿着要合禁忌。就是说,你的打扮不要犯了忌讳。在中国,喜庆穿红,丧事穿素,如果你硬要反过来,就是存心找别扭。 人的外表应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西方人对别人充满了好奇,所以他们经常改变自己,以吸引别人的注意。中国人追求长远,希望慢慢地互相了解。你该变的部分变化了,别人都能接受;你不该变的部分总是在变的话,别人就会接受不了。当你变到让人家对你失去信心的时候,你就被视为不定时的炸弹,别人会对你敬而远之。 一个不会给别人难堪的人,人际关系会比较好。如果一个人平常都很支持你,突然间会当面给你难堪,你以后就会疏远他。西方人可以当面说:“我不赞成你的意见。”中国人一般不会这样做。 文化不同,人们的表现也不同。假如一个老板大声斥责员工:“你去死!”员工该怎么做?如果员工同样怒不可遏,对老板说:“你去死!”试问,这样的员工谁敢用?当然,员工也不可能真的去死。他应该说:“好的,我这就去死。”然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中国人犯不着当面去反驳别人,但背后可以不照他的意思去做。西方人说“我去死”是真的要去死,而中国人说“我去死”,不去死又怎样?我们有太多的自由,干吗学西方人呢? 凡是后天学习的东西,千万要符合文化背景。一个西方人说“我要退休了”,就会真的退休。一个中国人经常说“我要退休了”,结果十年都没有退休。西方人说了不做,就会失去信用,受到别人的质疑;中国人说:“我一直都想退休,领导不让我退休,我有什么办法?”照样生活得很好,别人也会见怪不怪。就单纯拿穿衣服来说,中国人结婚时新娘子喜欢穿红衣服,越红越喜气;西方人结婚时新娘子会穿白色婚纱,象征圣洁。文化不同,习俗也不同。 人际关系离不开社会的文化背景。有些事情在西方国家可以做,但在中国还是少做为妙。不过有很多事情,我们都接受了错误的信息。没有去过外国的人,都是通过电影、电视了解外国人的,然而,电影、电视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有误差。 比如,在电影上看到的美国人在家里都穿拖鞋,据我所知,美国人从来不穿拖鞋。就算家里铺着雪白的地毯,客人照样穿着皮鞋走来走去。主人没有权利叫客人换鞋,客人也不需要换。 美国人家里干干净净,如果家庭主妇们需要到外面取信、晾衣服,也都是光着脚出去的,根本不用穿鞋。美国人的观念是外面和里面一样干净,为什么要穿鞋?所以不要相信道听途说的东西。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基本的标准,不能乱来,规规矩矩的,人际关系才会好。比如,很多人吃自助餐,在取食物的时候,还聊着天,把口水都喷到食物上了,这是吃自助餐的大忌。还有的人,看见前面的人正在夹菜,等不及,就用自己用过的筷子去夹。 像这些外在的表现,我都归入两套西装的范畴。也就是说,凡是外加的东西,都要符合你的身份,符合场所,符合文化背景。每一个人要选择自己合适的东西,不要盲目地跟潮流。 所以,建立人际关系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一个人如果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就会降低人们的信任度。 一个人穿惯了休闲装以后,穿正装会觉得不舒服。人一旦习惯了放松的状态后,再想绷紧会痛苦不堪。所以,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太舒适,一旦懒散就很难严谨起来,要去磨炼它。在精神方面,人越舒适越自由越好,但肉体方面要多加磨炼,要让自己吃一点苦,才能走更长远的路。 所以,只要你站得住,就不要坐下;只要你坐得住,就不要躺下。人活着就是要承受磨炼,否则就无法形成必要的抗压性。现在,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抗压性,很容易走到崩溃的边缘。 一表人才与两套西装,都是告诉你,要随时准备好与别人见面。你必须接受自己的面貌,哪怕天生有缺陷也要坦然接受。我曾经遇到一个盲人,令我很佩服,他说:“正常人只有两只眼睛,而我全身都是眼睛。”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管你缺乏什么,都可以想办法补全,这才是自信的表现。不要把信心建立在成功上面,总想着“我一定要成功”并没有什么用。“我既然活下来就不会饿死”,这才是我们的信心。“只要我动脑筋我一定有办法”,“只要我喜欢自己,别人一定会喜欢我”,要有这样的信念,然后再去调理自己,实现有形和无形的变化。这样,你很快就能建立令自己满意的人际关系。 三杯酒量 三杯酒量并非只是指喝酒而已,抽烟、喝茶等能吃(喝)进自己的肚子里的东西,都属于三杯酒量的范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需要一些社交活动,喝酒、品茶、喝咖啡、吃饭等并非只是吃吃喝喝,填饱肚子,而是必要的社交方式,能传达很多意思。这些吃吃喝喝的活动,是增进彼此关系的手段,完全不予理会,并非良策。适时、适地、适质也适量地参与,彼此愉快,而且能确保安全。 爱好并非是坏事 当一个人不断地充实自己,使得自己具备很好的条件时,别人看到你就会喜欢,就会想办法来跟你互动,你就是一表人才;加上你的衣着打扮恰如其分,你就已经在人际关系方面站到了非常好的起点上。可是,你有这样的优势,却舍不得跟别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那就叫做独善其身,或者叫做孤芳自赏,人际关系还是没有办法开展。所以一个人条件再好,也要有诚心去交朋友。 三杯酒量就是人际关系开展的媒介。为什么要谈酒?中国人最清楚,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的“朋”字,不是两个月亮,而是两块肉的意思,而且这两块肉还是臭的,如果是香的就变成两条狗了(狗肉通常被称为香肉)。因此说,朋友就是臭味相投的人。你喜欢打麻将,我也喜欢打麻将,我们就会很自然地凑在一起;你喜欢钓鱼,我也喜欢钓鱼,我们很快就会志同道合。所以当你要结交一个朋友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听他到底喜欢什么,投其所好。 当一个人没有什么名气的时候,你要认识他很容易,他也很乐意认识你。可是一个人有了名誉、地位以后,就很怕陌生人去打搅他。你登门拜访,他不见你;打电话,他通常会挂掉;你托人介绍,他把介绍人也拒之门外。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打听到他喜欢什么。比如,你要向一个人推销汽车,打听到他喜欢钓鱼,那你就赶快去练习钓鱼。然后打听他喜欢在哪个地方钓鱼,你也去钓。你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坐在他旁边,就跟他说你喜欢钓鱼,这样他会马上提高警觉,认为你不怀好意。你只管钓你的鱼,并且假装没有看到他,你越不在乎,他就越不防备。慢慢地,你们就可以很自然地凑在一起,他如果问你是做什么的,千万不要马上把名片拿给他,这样就前功尽弃了。你只有若无其事地钓鱼,他才会觉得你的动机很纯正,对他没有什么不良的企图。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告诉你自己是干什么的,而你什么也不要说,欲速则不达。 等他非要了解你是干什么的,你才可以告诉他:“我是卖汽车的。”他可能会说:“你怎么不早说?我前两天刚买了一辆,你早说的话我就向你买了。”你应该说:“没有关系,我来这里主要是钓鱼,生意可以另找时间去做。”你这样说,他反而会主动为你提供信息:“我的朋友还要买汽车,我打电话叫他买你的。” 这样一来,你就掌握了主动权,不要总去求别人,要做到让别人来求你。 一个人要懂得布局,也就是说设下圈套,让别人掉进来。不要以为这是奸诈、耍阴谋,任何事情,你往好处想它就是好的,你往坏处想它就是坏的。两个人有共同的乐趣,才容易情投意合,进而志同道合。可是要了解一个人很不容易,因为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防人之心不可无”,人心隔肚皮,不能不防。在西方,你吃亏上当,别人会同情你,因为他们有同理心。在中国,没有人同情你,我们没有同理心,如果有的话,那就容易相处了,大家遵守同样的道理就行了。可是跟中国人讲道理,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只相信自己的道理,从来不相信别人的道理,我们很固执,经常自以为是。但这不是缺点,我从不认为中国人有什么缺点,一个人的缺点就是他的优点,一个人的优点正好是他的缺点。要想建立人际关系,就不要有缺点、优点的观念。 一个人喜欢喝酒好不好?没有什么好不好。人与人之间隔着一层假面具,很难彼此诚心诚意地沟通。要使一个人对你不设防,有两个办法:其一是请他去泡温泉,这时大家都赤裸相对,会暂时摘下假面具。其二是请他去喝酒,酒一喝多,就会把持不住。 凡事要适可而止 据说,我国各地出土了大量的酒器,有些酒器的年代非常久远,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喝酒。为什么要喝酒?为了酒后吐真言。交朋友很容易,要变成知心朋友就非常困难。人生最快乐的,莫过于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如何彻底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把他灌醉,看他醉后是什么样子,你就可以判断这个朋友可交不可交。 喝酒的本意就在于此,但事实经常是你把对方灌醉了,却不知道他是什么样子,因为你也喝醉了。会喝酒的人能让别人醉,而自己保持不醉。 酒这个东西,很容易使人茫茫然,控制不了自己,然后很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本性。我五六岁的时候,我的祖父就让我喝酒。后来我就问我祖父:“我那么小,你怎么就让我喝酒?”他说:“我得知道你醉了以后是什么样子,才有办法教导你。” 人就怕醉了以后乱讲话。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秘密,坦白地说,我们是靠合理的秘密在过日子的,人与人之间几乎不可能完全没有秘密。因为人们的立场不同,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就不一样,所以关系很难协调。适当地隐瞒一些,可以维持正常的关系。 这种隐瞒,如果按西方人的标准,就叫欺骗;如果按中国人的标准,就算不上欺骗,因为我们的出发点只是不想让对方生气。中国人是很诚实的,绝不欺骗,只是没有讲实话而已。这个标准在西方是不成立的,西方人认为,你没有讲实话就是欺骗。 吸烟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但是酒少喝有益,多喝有害。所以我们只说“三杯酒量”,没有说“两盒香烟”。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还有大量的人在吸烟,可见吸烟也有它的道理,因为社交场合所有人都吸烟,你不吸的话,就融不进他们的圈子。但为健康考虑,还是不吸为妙。 记住,人是主宰,烟酒只是工具,你不能让它们反过来控制你。所有的社交工具、社交媒介都是为我们所用的,我们一定要抓住主控权,绝不做物质的奴隶。一个人如果变成物质的奴隶,非怎么样不可,是很凄惨的。任何活动只要你不沉迷,不上瘾,都没有多大坏处。 可是千万记住,所有的媒介一定要有正当性。酒和色经常是纠缠在一起的,而色情是高度危险的东西。男女之间,一定要坚守最后的防线,一旦攻破了你就全完了。但是很多人都陷了进去,从来没有觉悟过。已婚男女之间只能有友情,不可以发生爱情,这是三杯酒量的一个重要原则。 酒桌交际的技巧 很多时候,人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喝酒的。没有一个人,一入席就把杯子翻过来,说:“我们今天不喝酒。”这种人是不受欢迎的。有的人喜欢喝,你凭什么说“今天不喝酒”?或者你说:“我今天不喝酒。”这样做,你就会跟别人格格不入。 我的酒量并不好,但是我从来没有醉过。第一,我从来不说“我不会喝酒”,这种话一说出来,就会打草惊蛇,所有的人都想把你灌醉,因为你最容易醉,不灌你灌谁?这是自找麻烦。第二,我不主动去敬 酒。第三,任何人敬我,我都毫不推脱,然后很快拿起杯子,猛喝一口,结果一点也没喝进去,我做了一点手脚。 在喝酒的场合是不能讲道理的,当然你最后还有一招,就是把医生给你开的证明拿出来摆在桌上,说“再喝就会死”。但是这样的话,所有人都会很快跟你疏远了,你就失去很多交往的机会。 所以三杯酒量要求,你要有起码的社交活动的本事:乒乓球打得不好,但是最起码要能应付;桥牌打得不好,最起码知道怎么跟别人配合;麻将打得不好,最起码不要讨厌打麻将的人。 做人要坚持原则,但态度要随和,这是孔子所讲的“和而不同”,不要标榜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要随和,但是也要坚持原则:要喝酒就喝,但绝不喝醉;要打麻将就打,但绝不赌博;要钓鱼就钓,但绝不沉迷。人永远要做自己的主宰,不要变成任何人或者任何神的奴隶。 总之,三杯酒量要求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否则你一个朋友都交不到;也不能沉迷,否则后果堪忧。四圈麻将 这里的四圈麻将与上面的三杯酒量一样范围很广,打球、跳舞等不会吃(喝)进肚子里的东西都属于此范畴。很多人对打麻将非常不屑,其实如果把它当做一种社交活动的话,无可厚非,但沉迷于赌博就不好了。 三杯酒量与四圈麻将都是人际关系的媒介。也就是说,要想建立人际关系,就要投入这些有形无形的活动中,这样才能同他人加强交往,才会维持人际关系。 打麻将不一定完全有害无利,不必对麻将深恶痛绝,但要适可而止,不影响健康,也不妨害正常生活,才能宾主尽欢。 我们当然不会鼓励别人都去打麻将,但是我们也不鼓励大家对打麻将深恶痛绝。因为世间一切事务,离不开“自作自受”的因果法则,一人做事,最后必须由自己承担所有的后果。既然跑不掉,打麻将的人自己应当会替自己想才对! 赢到后来总是输 为什么要讲“四圈”麻将?因为上台容易下台难。上台时,声明只打四圈,输赢不论,可是等到四圈打完了,那个输家绝对不肯放你走。所以开始很愉快,最后都会吵架。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只有一个,大家都想赢。为了避免吵架,最好的办法是,先问你自己要输多少,而不是问要赢多少。因为打麻将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友谊,如果你输 200块钱对你影响不大,那输掉 200块,却赢了一些朋友不是很好吗?如果总想着要赢 200块,结果所有朋友都跑光了,岂不是得不偿失?如果你常常输钱,别人就喜欢和你打麻将;如果你每次都赢,那渐渐地就不会有人跟你打了。千万记住,无关紧要的事情宁可输不要赢。 假如你很喜欢下象棋,你的老板也喜欢下象棋,有一天,他把你叫过去杀几盘,这对你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为你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与老板接触过。但是,你却连赢他三盘,以后他再也不会请你 下棋了,除非他是白痴。天底下最笨的人,就是跟老板下棋居然连赢他三盘的人。但是,如果你连输他三盘,他以后也不会叫你来下棋了。你赢,他不高兴;你输,他觉得没有兴趣。那有赢有输岂不好?非也,你只要赢他一盘,他就不高兴了。那如何讨他欢心?只有一个办法,让他感觉到跟你下象棋很吃力,而到紧要关头他却能赢你,他就会兴致勃勃,每次都会找你。明着强调下棋是不能让的,实际上你不让他才怪。 打麻将也是一样,你去跟老板打麻将,拼命赢他,他不高兴;你拼命输,他会怀疑你有什么企图。记住,中国人是有高度警觉性的,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想半天。 下棋也好,打麻将也好,该赢的时候才赢,该输的时候一定要输,这不是靠技术,而是看情况。你无法说这是游戏,因为这根本不是游戏,而是促进或者败坏人际关系的手段。 人际关系要经营 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不是静止的,人际关系也是一样:不是越来越亲密,就是越来越疏远;不是越来越好,就是越来越坏;不是越来越信赖,就是越来越猜疑。总之,始终是动态的。我们常说维持现状,那是自欺欺人,凡事都不可能维持现状。所以人际关系是要经营的,经营人际关系与经营事业一样,只要一段时间不经营,就会变冷淡了。 尤其是当今社会,变动非常快,比如电话,一阵子不联系的话,就可能找不到人了,所以我建议人们要做好几件事情: 第一,每年把电话簿更新一次。最好在元旦的时候,一是比较有空,可以把电话簿拿出来,按照上面的号码一个一个地打;二是可以有个借口,说:“我知道你平时很忙,不敢打搅你,现在是元旦假期,问候你一下。”碰到打不通的电话,就赶快把电话号码划掉。电话簿每年要更新,它才有用。 第二,要把电话号码按地域分区。这样做,是为了你有机会去某地时,可以给当地的各位朋友都打个电话。不然的话,他们会责怪你:“来到我的地方都不和我打个招呼,你眼里还有我这个朋友吗?”我在深圳有几个朋友,每次到了深圳我不去拜访他们,因为怕打搅他们,但是总会给他们一一打个电话,打不通算你幸运,这样既打了招呼,又不会给彼此添麻烦。朋友要经常联系,但不要互相打搅。这样可以加强对方对你的好印象,使对方对你越来越有好感。 胡雪岩出身穷苦,但他的事业越做越大,主要原因是他的人际关系非常好。他有一个诀窍:“走官场先拜宝眷,会同行先说油水。” 到生疏的地方创立事业,最要紧的是建立人际关系,有人好办事。找人,找什么人呢?找官场的人,可以有个靠山;找同行的人,能够打听行情。官场、同行都有人协助,对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必定有很好的助益。 找做官的人之前先去找他的眷属,不要先去找他本人。因为做官的人最怕惹事,对陌生人的警觉性很高,生怕会看错人使自己惹上麻烦。而且碍于面子,不好意思直截了当地谈论涉及金钱的事情。他们打惯了官腔,摆惯了官架子,说惯了冠冕堂皇的官话,一下子调整不过来。倒不如想办法找官夫人,送礼、谈 回扣都比较方便。出了状况,做官的可以用一句话就把责任推掉:“怎么有这回事,我完全不知道呀!我家里的人从来不插手公务,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从官夫人处打通关系,再见官谈事情,通常很有效。 会见同行就要开门见山地说明给对方多少好处。大家都是内行人,用不着拐弯抹角,不妨开门见山,把如何分享油水说清楚,免得互相猜疑,反而增加沟通的障碍。油水分享得宜,其他就比较好谈。见面不说油水,对方以为不付费白请教,当然不肯供应情报;说不定还会提供一些不正确的信息,混淆视听。该讲的话一句不可少,不该讲的话一句不可多,这就是人际关系拿捏得恰到好处的表现。 有一次左宗棠问胡雪岩:“你一个小小商人,出手这么大方,献给我这么多米,为什么?”胡雪岩心里好笑:你这样问,叫我怎么回答?我当然不会告诉你,这些米本来是要卖给太平军的,因为我要赚钱,不小心被你们劫到,我只能说是献给官兵的。胡雪岩很聪明,他回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只是略尽绵力,作为一个老百姓,本来就应该这样。”这样一说,滴水不漏。 有的人叫别人替他打牌时交代:“赢了算你的,输了算我的。”做人要有这个气魄,如果你说:“你替我打,只许赢,不许输。”那谁还敢替你打?很多人就是因为输不起,才破坏了人际关系。能不赢最好不要赢,这样,你的人际关系才会好;如果时时刻刻想赢,最后一定会输得精光。 一个人要多多参与社交活动,但要把握分寸。一个人会唱歌好不好?有一个人,本来很得老板的赏识,但是公司连续几次提升干部都没有他的份儿,原因很简单:每次公司组织唱卡拉OK,因为老板歌唱得不好,所以每次老板唱歌他都助唱。他以为这是帮老板壮声色,殊不知,本来老板唱得不好,一般人还没有感觉出来,他这一帮忙,人们立即听出高下来了。老板心里十分害怕出丑,偏偏他不识相。所以我觉得,很多事情都不能怪别人,千万要回头想想自己有什么做错的地方,天下并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 当领导的一定要记住,平常不要主动去拉别人参加什么活动。我们中国人是以领导为中心的:领导喜欢打高尔夫球,下属马上就去练习高尔夫球;领导喜欢钓鱼,下属就练习钓鱼。因为中国人的眼睛是往上长的,下属很自然会去揣摩领导喜欢什么。所以当领导的人根本不用倡导,只要以身做则,下面的人自然就会响应。但是,所有的人际关系媒介都应正常化、正当化,凡是跟色情赌博有关的,千万不要沾染。 有时候,领导也会拿这一点来测试下属,做下属的一定要提高警觉。如果领导问:“这附近有没有什么消遣的地方?”有的人积极推荐,要唱歌到哪里去,要跳舞到哪里去……领导一听就知道,这个人平时不务正业,只想着吃喝玩乐。从另一个角度讲,做业务的人,如果连附近的娱乐场所都不清楚,那他就不太适合做业务,因为他们要经常与客户联络感情,离不开这些场所。但是,做业务的人沉迷此道也不对,跟客户来往,不需要进行不正当的活动,因为做生意,条条大道通罗马。正当性、正常性的活动照样可以联络感情,如果超越了这个限度,最好要有防备,否则有一天会吃大亏。五方交游 “五方”指的是东南西北中,也就是说,你要结交各方面的朋友,将来有困难时,才会有人来帮助你。人是很复杂的,你认为能救你的人将来可能会害你,你认为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可能会成为你的死敌。所 以,人只有广交朋友,才能保证在你需要时,有人会假以援手。最可怕的是只与自己的学业或工作相关的人交往,而不接触其他的人。五方交游,意思是不要自我设限,尽量扩大交友的范围,与三教九流的人都可以放心地交朋友。 多个朋友多条路 中国人深知“山不转人转”的道理,一方面力求不得罪人,以免冤家路窄;一方面则广结善缘,以便随时、随地可以找到熟人,比较方便办事。同时,结交各行各业的朋友,不但可以扩大见闻,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随时请教,不致请问无门。 我一直认为,有人赏识你、提拔你,比你自己努力奋斗更重要。这个观点也许有人不同意,他们宁可选择自己奋斗,我宁愿有人提拔我、赏识我,实在没有办法时,我才会自己去奋斗。但是话讲回来,一个人自己不努力、不奋斗的话,没有人会赏识你,也没有人会提拔你,这就叫互为因果。 一个人只知自己奋斗,而无人赏识,进步会很慢。所以你除了要懂得很多社交的媒介、掌握很多社交原则外,还要多方去尝试。五方交游就是说把你的触角伸得广阔一点,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碰到赏识你的人,中国人通常称这种人为贵人。你若是真能得到一两个贵人相助,很快就能出人头地。 一个人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加上有眼光,有朝一日巧觅有力靠山,彼此互利互惠,就有如神助了。先充实自己,再巧觅靠山,才有发挥的余地。不充实自己,一味等待靠山的提携,是本末倒置,不可能成功。 胡雪岩就是一个例子,他一生有两个贵人,王有龄和左宗棠。当年王有龄穷困潦倒,根本没有人看得起他,但是胡雪岩送给他五百两银子,结果他当了官,又正好派回到杭州。那最受益的就是胡雪岩了。 求人不如求己。一切靠自己,总比样样依赖别人要安全、可靠得多。但是,有人相助,要比单打独斗来得轻松愉快,也是不争的事实。何况当今世界,单打独斗能够成功的机会愈来愈少。有贵人协助,成功的几率必然提高。 胡雪岩先得王有龄的帮助,再获左宗棠的支持,才能够青云直上,快速地开展事业。遇贵人,自然有福气;有实力,贵人的力量才能发挥得出来。 一个人想要赚大钱、立大业,单凭自己努力,终究不如有人提携。好比爬山,靠自己一阶一石向上攀登,哪里比得上有人从上面放下一条绳索,把你拉上去来得轻松、省力而愉快! “有人好办事”这句话,可以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来看。对上,有人提拔,使自己扶摇直上。平行,有人依靠,替自己分忧解劳。对下,有人跑腿,把自己吩咐的事情圆满完成。这样,还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 这上、中、下三层次的人都是贵人。空有上面的贵人提携,缺乏左右和下面的辅助、支持,成不了大业。得到下面和左右的支持,找不到上面那一根提拔的绳索,辛苦一辈子,成就了了。 上、中、下都有贵人,自己当然也就成了贵人。但是,贵人毕竟可遇不可求,而如何“遇”,就看你的修为如何了。 不要存心做什么事,否则不会有好结果。记住一句话,有心种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易经》中,讲感应的卦,不叫感卦,而叫咸卦。就是说,你要感动别人,一定不要别有用心。存心去感动别人,是感动不了任何人的。 一般人都爱凑热闹,看谁官运亨通就围着谁,殊不知,风水是轮流转的。平常要存好心,照顾那些被冷落的人,这是你最好的机会。要认识一个人,最好是在他默默无闻的时候接近他;帮助一个人,要在他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赏识一个人,要在他还没有发挥潜力的时候去赏识他。现在一些企业设立奖学金,资助贫苦或成绩优异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企业不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专门高薪挖墙脚,那么你挖来的人才可能很快就另谋高就。总之,一句话,人才是要靠自己培养的,而不是去挖现成的。 一个人四面八方都有朋友,将来做什么事情都很方便。但这时候要小心,不要认为太方便就投机取巧。建立人际关系最大的忌讳就是投机取巧。你可以随机应变,但是随机应变过度,就很可能变成投机取巧。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会自己节制、自己防备,没有后遗症。 贵人的脸上从来不写“贵人”二字,所以我们分不清到底谁是我们的贵人。偏偏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认为是贵人的,事后才发现他其实是害你的人。你认为对你没有好处的人,才是真的贵人。 世事都有两面性,有一句话叫“恩生于害”,就是说,从某种角度讲,所有害你的人都是你的大恩人;所有对你有恩惠的人,其实也在害你。对年轻人来讲,客气不是福气。老板对你要求越苛刻,你获利越多;老板对你越客气,你受害越深。不要以为老板对你太好了,是你上辈子修来的。一个人没有经过磨炼,是无法成功的。就像父母教育子女一样,中国人有句话,叫“棍棒出孝子”,当然,父母不可以乱打孩子,但是一定要有适当的惩罚。正所谓,爱他就是要限制他。一个老板给下属诸多限制,就是希望他们能长进。父母真的爱子女,就要告诉他们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 有个人还小的时候,母亲对他极为宠爱,凡事都由着他,他干了坏事母亲也从不指责。有一次,他偷了别人一件东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问他偷东西时是否被人看到,他说没有,母亲就心安理得地收了,毫无责备之意。从此,他的胆子越来越大。真个是“小时偷针,大时偷金”,长大后,他因盗窃罪被判极刑。临刑前,他只有一个要求,要见他母亲一面。看管他的人觉得他很有孝心,就网开一面,让他们母子相见。结果,这个犯人对他母亲说:“我从小喝你的奶水长大,现在我快死了,我只有一个要求,想再吃一口奶水。”母亲信以为真,结果被儿子凶狠地把乳头咬掉了。 这个犯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恨母亲!要不是母亲在他小时候一味地纵容娇惯他,他绝对不会成为死刑囚犯。“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如果当初教育得当,及时制止他的错误,如今他走的也许就是另外一条光明的人生之路了。 很多事情都要多方面考虑:好心经常做坏事,坏心经常做好事。这是不争的事实。 朋友之间要互相勉励、互相择善,要彼此规劝而不是同流合污。朋友有错,要苦口婆心地进行规劝。有时候,家人反而很难规劝。夫子不择善,朋友要规劝,中国人易子而教,就这个道理。 严于律己获益多 一个人扩大自己的交友范围,确实存在着风险。因为隔行如隔山,你不可能很清楚别人所处的行业是怎么回事。但是,广交朋友,也可以得到很多好处。我比较喜欢科系多、规模大的综合大学,而不喜欢专业性大学。原因很简单,比如医大的学生,他们在学校五六年时间,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和医学有关的。综合大学的学生就不一样了,有学农的、学工的、学商的,等等,大家可以探讨不同门类的东西,彼此能学到很多知识,丰富自己的见闻。 专业只能让你有饭吃,而不能让你过好日子。人要吃饭就不得不有专业,可是有了专业以后,生活的乐趣就大大减少了。一辈子从事一个行当,一辈子只懂这一行,有什么乐趣? 如果你涉猎的知识很多,别人讲“商”你听得懂,讲“工”你听得懂,讲“农”你也很在行,岂不是很愉快?你永远不知道谁是自己的贵人,永远不知道将来你会怎样,所以一个人一定要多方面准备才有安全感。尤其是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说不定哪一天,你所从事的工作突然失去存在的必要,那你该怎么办? 一个人在扩大交友范围时要多请教少发表意见。有很多人,虽然有很多朋友,但是他没有长进。就是因为他看到谁都拼命宣讲自己的那一套理论,这样做的话,有再多的朋友也没有用。比如,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医生做朋友,经常咨询他医学方面的知识,这样你会受益良多。如果一见面你就拼命讲自己的专业,你将一无所得。交朋友是要增加见闻的,而不是吹嘘自己。你讲得越多,人际关系越坏,因为大家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只听你一个人滔滔不绝,那别人还有什么意思?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人会多关心别人,让别人多说话。中国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说法,说小孩子有耳朵,有眼睛,没有嘴巴。就是说,小孩子要多听多看,少说话,才能增长智慧。 中国人,第一次请你提意见是客套,不要当真,他说“有意见请说”,其实心里想:“你还要说什么?”有时候领导会对下属说:“不要客气,我们是一家人,有话请说。”下属说了就会对自己不利。 以喝茶为例,西方人请你喝茶你就喝,没什么好客气的。中国人自己要喝茶时,也会说“请喝茶”,其实这根本不是在请你喝,只是给你一点面子,客套一下而已。所以,很多事情都要推让两三次以后,你才会清楚他是真的还是假的。 再举个例子,你到别人家里去,正赶上他们家在吃晚餐,主人一定招呼你一起用餐,这时你应不应该过去?换成外国人,就会直接过去吃饭,而中国人就不行,虽然此时你肚子饿得要命,也要说“我刚吃饱”。如果你像外国人一样真的过去用餐,你会发现桌上菜也没有了,汤也没有了,你这不是自寻烦恼吗?主人会想:“你还真的过来一起吃啊,我只是给你面子,招呼你一下。”所以当中国人第一次招呼你用餐时,你要说“我刚吃饱”;他说:“不要客气,过来吃点。”你要说“我才吃了三碗”。等他第三次招呼你, 而你看见饭菜很丰盛,就不必客气了。此时你再吃三碗也没什么,没有人会笨到问你“怎么一顿饭要吃六碗”。 很多时候,中国人有自己特殊的习惯,不能以常理来判断。下面这个小测验可以测试出你的人际关系技巧如何(仅限于男性):假如你烟瘾发作,你发现烟盒里就剩下一支烟而周围有很多熟人,请问你怎么办? 烟这个东西,你只要伸手递给别人,人家随手就拿走了。但是你躲起来抽也不是办法,你不躲起来没有人会注意你,一躲起来所有人都会看到你。这时,人家会说:“一支烟也不值多少钱,你还躲起来抽,像话吗?” 碰到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做法:你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下午才买的烟怎么就剩下一支呢”,即告诉所有人你只有一支烟。然后照样请别人抽烟,当然没有人会接过来,那你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自己抽。我还有个更聪明的做法:首先让别人知道你只剩下一支烟,然后对别人说:“来,我们一人一半。”没有人会要你这半支烟的,这样你既可以抽烟,又能大得人心,广结善缘。 不要以为这种人花样太多。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花样。美国人的一套花样就叫美国文化;日本人的一套花样就叫日本文化;我们中国人的一套花样就叫中国文化。端午节划龙舟就是花样,清明节大家去扫墓也是花样。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讲的是诸葛亮的故事,意在说明,人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凡事难免遭遇困难,若是遇到挫折便心灰意懒,何以成大事?交友过程中,有时会引起误会,如果因此而垂头丧气,如何培植深厚的友谊?必须坚定信心,以愈挫愈勇的精神,排除万难,而且要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大家才会相信,拉近彼此的关系。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现在企业管理都讲求可行性分析,这种做法看似科学,我却不以为然。人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预知未来?现实中有很多歪打正着的事,如果不去试的话,怎么可能断言不会成功?科学只能接近真理,永远无法达到真理。 诸葛亮为什么要六出祁山?像他这么聪明的人,掐指一算就知道后果如何,他为什么还一次次地不辞辛苦地带兵打仗?为的就是让后代人明白,他真的是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西方人重利害,凡事计算来计算去,无利可图就会放弃。中国人重势利,无利可图也会做。五方交游与六出祁山讲的是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交往,一方面要扩大范围,一方面要拓展深度。就是说,好不容易交到一个朋友,要深入地去交往,这就是六出祁山的含义。 祁山是个地名,在三国时期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当时,魏蜀吴三分天下,蜀国要想攻打魏国,一定要经过祁山。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诸葛亮,或者诸葛亮不出山,曹操会很快统一全国。 可以说,曹操最大的克星就是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天下的局势,这是事实。但是话说回来,诸葛亮出山又怎样?用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话说,诸葛亮“得其主而不得其时”,难道诸葛亮不明白这一点吗?他当然清楚,但是既然刘备这么有诚意,只好努力去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诸葛亮给我们的启示:一个人不要过于重视结果。 今天很多人都奉行结果论,认为“成则王侯败则寇”。但是中国有句老话——不以成败论英雄,结果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人能控制的只是过程。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一定要认真谋划,要全心全意投入,至于结果怎么样,由上天来决定。同理,我们能把握的只有自己,至于跟别人互动的部分,永远没有把握。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听天由命,这不是宿命论,也不是消极思想在作怪,我只是强调,既然你可以控制过程,就要全力以赴,至于结果,不要考虑得太多,不要因为结果可能不理想,就束手束脚。凡事“尽人事,听天命”就可以了。 朋友之间可以通财 通财只是朋友互动的一种形式,不要只局限于字面意思,朋友之间的各种互助形式都在通财的范围内。 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深入地跟一些人交往,否则的话,就是“朋友满天下,知心无一人”,那你交那么多朋友有什么意义呢?一般的朋友叫做点头之交、泛泛之交,在紧要关头是帮不上忙的。我们要有三五个知心朋友,当你危急的时候,他们真的会仗义相助。 很多人平常不在乎有没有朋友,在危急的时候才意识到,朋友是很宝贵的。可是等到危急的时候再去交朋友已经来不及了。临渴掘井是愚蠢的行为,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宁可一辈子不用他们,也不要用的时候找不着人。假如有一天,你急需钱用,你会找谁?你只要向三个人开口却无功而返的话,你就会心灰意冷了。 当你不需要钱的时候,要试着跟你的朋友去借钱,看看能不能借到。一旦真的需要钱的时候,才知道找谁借才不会落空。如果你有一大群朋友,就要自己去规划:这几个朋友,我跟他开口借钱没有用;这几个朋友,我根本开不了口;这几个朋友上次跟我借钱,我没借给他们,如果再跟他们开口岂不是笑话吗?去掉完全不可能的,然后看看还剩下哪几个。这时,你可以拿起电话跟他们借钱,看他们如何回答。你一开口他就说不行,那这个人你是借不到钱的。你一开口,他满口答应,这个人你也是借不到钱的。中国人在“没有问题”后面常常加上四个字“从此不提”。如果对方说:“你是要现金还是要支票?”那这个人就会借你钱,不然他不会多此一问,这样的朋友就值得交。但事情还没有结束,等对方把钱送来以后,你要不动声色地拖几天,看对方是什么反应。如果对方第二天就急着问你什么时候还钱,那这个朋友还是很麻烦的。如果过几天后他还若无其事,你就可以把钱还他,并致谢。以后,你真的需要用钱的时候,就可以找他。中国人是救急不救穷,穷人没有办法救,因为那是无底洞。连“急”都不救的话,那要这种朋友干什么?平常要跟你的朋友多进行互动,你才知道他哪些方面是值得你信赖的,哪些方面是他力所不能及的。 在人际交往中,千万不要留下遗憾。人生最要紧的,就是做到自己不后悔,如此而已。好坏是一回事,成败是一回事,只求不后悔。老实讲有时候失败的人,反而比成功的人日子更好过。我相信各位也听过这样的故事: 楼上楼下有两家人,楼上住着大富翁,整天笑也笑不出来。楼下住的是穷人,他整天唱着歌,快乐得不得了。楼上的那个富翁就很感慨:为什么人家那么穷,还整天开心,我这么有钱,却整天苦恼?他的朋友告诉他:“你想要快乐吗?那你就把钱送给楼下的穷人好了。”富翁真的这样做了。从此楼下的人整天愁眉苦脸,不知道拿这些钱怎么办,而富翁却开始笑了。 钱有很多好处,但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个方面,所以,人无论相信什么,只相信到差不多就可以了。“差不多”真正的意思是不能差太多,不能差太多就是刚刚好。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七术打马 人际关系其实是自己跟自己的关系,不完全是自己跟别人的关系。一个人先要接受自己,别人才会接纳你。一表人才,应该由内而外。我们现在过分地重视外在,而忽略了内在的修养,这是错误的方向。内在的东西才是主导,外在的一切都是根据内在来改变的。所以当你觉得对外面不满意的时候,应该从里面去修正。 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好还不够,还要做好各种准备,这就是两套西装所讲的。如果你要去参加会议,事先打听一下,应该穿什么衣服,带什么用具,然后再确定怎么做。和别人一模一样,不好;和别人完全不同,也不好。人与人之间,最好大同小异。完全相同你就不显眼了,但不同到特殊的地步,同样对你很不利。 我们平常还要练习一些社交所需要的活动,一个样样都不会的人,是没法和别人打成一片的。没有办法跟别人互动,你有再好的条件也没有用。 所以一个人要有三杯酒量,要懂得四圈麻将。“三杯”的意思是,吃喝方面要适当地加以控制,过量的话,对自己身体有害,而且没有人会同情你。“四圈”是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但不能过分。社交的媒介是用来促进人际关系的,一旦变成破坏性活动的话,就会适得其反。 另外,还要扩大交友的范围,交各方面的朋友,要多多地向他们学习。 多说恭维话 如果能做到上面这些,就可以进一步探讨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这就涉及七术打马的内容。七术打马就是俗话说的拍马屁,为什么不用拍马,用打马?因为中国人是不喜欢马屁精的。总有人认为中国人喜欢拍马屁,拍马屁就能成功,这是绝对错误的。这种说法是用来骗别人的,千万不要用来骗自己。一旦相信拍马屁能成功的话,就会走上歧途。 西方人不反对你骗自己,只反对你骗别人。中国人相反,你骗不骗别人无所谓,千万不要骗自己。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光靠拍马屁就能够得到提升的。很多管理者都非常讨厌马屁精,因为他们相信,马屁精会害死他们。 虽说这里的七术打马也是这个意思,但重点在于“术”。很简单,要是你有本事,拍马屁拍到好像没有拍一样,让上司、长辈对你的举动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遇到机会就会主动提拔你一下。如果你一行动,别人就知道你在拍马屁,那就算了,你连拍马屁的本事都没有,还拍什么? 中国人最讨厌拍马屁的人,但是很喜欢享受“马屁”的味道。所以有本事的人,不去拍马屁,而是制造“马屁”的味道,这就叫七术打马。为什么魏徵那么出名?就是因为几千年只出了这一个,物以稀为贵。如果每个人都犯颜直谏,那魏徵就不会出名了。凡是当面说实话的人,大都下场悲惨,难得有一个魏徵,说了实话却没被砍头,更加说明唐太宗很了不起。 中国人要特别小心自己的耳朵,因为它只听悦耳的话,不愿意听逆耳的话。其实,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耳朵。一个人出生以后,耳朵就开始慢慢退化。职位低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听,不听就会挨骂;职位慢慢高了以后,就只听自己喜欢听的话;到最后,什么话都不听,唯我独尊,变成孤家寡人一个。 喜欢听好听的话,而不是真实的话,这是人最大的毛病。所以,我们讲话的时候,如果不加上适当的恭维,对方根本听不进去。讲话首先要让对方听得进去,否则就是白费唇舌。对方听不进去,你的话再对、再真实也没有用。 恭维话是不是等于奉承话?如果是的话,岂不是人人都是小人,喜欢被奉承?恭维话不等于奉承话,一般人把这两种话混在一起,分不清楚,以致产生严重的误会,认为吹牛、拍马屁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成功的人,实际上不吹牛也不拍马屁,却装得像吹牛、拍马屁一样。换句话说,即用吹牛、拍马屁的形式,说出有根有据的实话。忠言逆耳,而奉承话又十分危险,容易被对方听成挖苦话。现在把忠言逆耳和奉承话统合起来,说出一番有事实根据,能让对方听得进去,而且听起来很受用的恭维话,才是有效的途径。 把事实的重点说出来,加上适当的形容词,叫做宣传。如果没有事实的依据,只是加上了很多形容词,就成为不实的广告。恭维话和奉承话的不同,大概和宣传与不实广告的区别差不多。 多说恭维话,少说奉承话,说得恰到好处,效果必定良好。 所以说,美国人的沟通方式,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因为美国人听话跟中国人听话的目的不一样。美国人听话,是听这句话是真是假,中国人听话,是听对方的立场如何。我们比较在乎对方同自己是不是同一立场,而不在乎你讲真话还是讲假话。美国人只在乎你讲话的内容,不在乎你怎么讲。而在中国人看来,形式大于内容,你讲什么都无所谓,就是不能“这样”讲。 讲话的态度,讲话的形式,在中国人眼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别人要说恭维话,就是因为我们都比较爱面子。 有些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提倡同理心,注重礼貌和道歉。其实不然,西方人做错事是要道歉的,在中国,很多人认为道歉没有用。如果别人打你一下,再对你说“对不起”,你会高兴吗?中国人一般是不太接受道歉的。 现在,美国的大型百货公司的售货员都会说日语,我到美国的时候,经常有售货员误以为我是日本人,就用日语招呼我。当我表明自己是中国人的时候,对方就会很诚恳地道歉。但我一点也不感动,我不相信中国人会因为别人的道歉而感动,我只是觉得好笑而已:这有什么好道歉的?如果这事发生在中国,情况会大不一样,中国人如果把别人当成了日本人,会觉得不好意思,但是嘴上绝对不会认错,反而会说:“你怎么长得像日本人呢?”意思是,明明是你长得像日本人,所以我才会跟你说日语。中国人嘴上不会认错,心里会认错,这是我们跟西方人不一样的地方。 不要强求中国人嘴上认错,因为道歉通常是假的。在中国的组织中,通常是职位高的人认错,职位低的人不要认错。假如开检讨会的时候,职位低的人开口就承认自己错了,他就惨了,所有人都会把错误推给他,那他会无缘无故地背很多黑锅。假如是老板承认错误,说:“这件事大家都没有错,是我一个人的错。”那么,所有的干部都会承认是他们做得不好。如果干部没有反应,那老板会问:“李经理,你听了我的话有什么感想?”如果李经理还是无动于衷的话,老板就会说:“那你真的认为我错了,你没有错?”李经理绝对不敢点头说“是”。中国人的一言一行是高度艺术化的东西,这不是奸诈,只是诚心诚意地玩一些花样,而非假仁假义地玩弄权术,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哪个人特别爱面子,你就多对他说一些恭维话,让他觉得有面子,他就会心甘情愿地替你做事情,这才是最轻松的方法。建立人际关系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你要从中得到一些好处,这不是丢脸的事情。交朋友就是当你碰到危机的时候好向别人寻求援助,如果紧要关头你的朋友都袖手旁观,那你就知道自己交错朋友了。 要别人帮忙的时候,你也不必求人,因为一开口相求,你自然矮人一等。你只需要会讲恭维话就可以了,千万不能拍马屁,那是死路一条,而讲恭维话才会有机会。 很多人吃亏,就在于说话不好听。下面这个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晚上做了一个梦,第二天上朝,他对大臣们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你们找一个人来圆一圆,这个梦是什么意思?”大臣们很快就找到一个人来圆梦,那个人说:“启禀国王,您这个梦是说,您的朋友一个一个都死掉了,最后只剩下您一个人。”这个国王越听越伤心,就把这个圆梦的人推出去杀掉了。 不久,大臣们又找了一个人来圆梦,那个人心里想,国王的梦预示的内容和第一个人讲的差不多,但是如果实话实说,就会落得像第一个人那样的下场,所以他说:“恭喜国王,贺喜国王,因为您是您所有朋友里面最长寿的。”国王听了非常高兴,赏赐给他大量的财物。 两个人说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国王的朋友一个个都死掉了,那他就是最长寿的。但结果是,第一个人被砍头了,第二个人获得了丰厚的赏赐。那我们为什么不学学第二个人,把话说得好听一点呢? 一个人嘴巴要甜一点,才能受欢迎。心坏没有人知道,嘴巴坏的话,所有人都讨厌你。同样一句话,有正反两种说法,就看你自己如何选择了。 恭维人家也要适度,你把人家捧得太高,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有什么用?说恭维话与拍马屁是不同的,举个例子,当你的主管讲完一句话,你马上说:“这样做最好,这真是明智的决定。”这不是拍马屁是什么?所有人都认定你是在拍马屁,连你的主管都会觉得不自在。但是,当你的主管讲完话,你稍微停一下,说:“这么一来,我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你这就是在恭维别人,因为你说的是事实。就算要拍马屁,也要拍得不让别人感到肉麻;你一拍马屁,所有人都坐立不安,全身发麻,那不如不拍。 少去讨好人 有人以为“中国人喜欢被讨好”,似乎只要肯用心去讨好中国人,自然左右逢源,什么事都办得通。其实,中国人最不容易讨好,因为我们的警觉性很高,遇到有人讨好,立即提高警觉:“他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因而怀疑“他究竟安的是什么心”,以至“心里好笑”,处处加以防备。 历史上有很多事实,证明喜欢被讨好的人,最后被小人所包围,因而拖累了自己。喜欢讨好别人的人,由于讨好所有的人结果等于没有讨好任何人,势必采取押宝的方式,押对了固然可以得势一时,但终究会败下阵来。万一押错了,徒然费尽心机而毫无所得,亦将会悔恨不堪。 喜欢被讨好和喜欢讨好人,都得不到实质利益,中国人明白这番道理,当然不屑为之。 自古以来,没有人立志亲近小人,也没有人愿意成为小人,那又为什么会不断形成“小人当道”的局面?其关键在于,恭维话和奉承话很不容易区别,以致自己受害、社会不安,而国家也难以求治。 举个例子,下属主动替上司分忧解劳,算不算拍马屁?那要看情况:如果自己的工作做得乱七八糟,却经常跑到上司面前问“有什么事情要我帮忙的”,当然是拍马屁;如果分内的工作做得很好,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为上司分忧解劳,谁敢说他拍马屁!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个人确实不简单,有机会升迁,非他莫属。 问题就出在现代人越来越搞不清楚这种判断标准。当上司的,看见下属热心分忧解劳,不管他本职工作有没有办妥,便认定他是好下属;做下属的,不管自己分内工作有没有做好,就厚着脸皮要为上司分忧解劳:结果都造成小人当道的局面。 不以讨好的方式,不抱讨好的态度,却能够得到他人的欢迎,在他人心目中占据牢固的位置,这才是人际关系的精髓所在。八口吹牛 拍马屁的对象是别人,吹牛主要是吹自己。吹牛也包括很多意思:凡是自己表现得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将其放大,这就是吹牛;凡是把自己碰到的倒霉事都推给别人的,也是一种吹牛的方式。一个人要适当 地奉承一下别人,适当地吹嘘一下自己,但一定要适可而止,不要吹破了。最容易吹破的就是“第一人”这三个字,很多人宣称自己是某方面的第一人,结果很快就被戳破了。又没有正式比赛,你凭什么就号称自己是第一人? 要自己肯定自己 七术打马和八口吹牛是人际关系的技巧,用得合理就能发挥很大功效,但太过分了,只会伤害自己。 一个人应该谦虚,却不可以看轻自己。这两者并不矛盾,可以相辅相成。看得起自己,是对自己有一份期待,是给自己一份激励,也是给自己一些鞭策。谦虚不自满,是对人的一种态度,让人家乐于亲近,更愿意帮忙。 对自己有信心,还要谦虚地不断充实自己,才是真正看得起自己。 让别人来赞扬你 有些话,只能说别人而不能说自己。比如,说别人“你是最棒的”,没关系;说“我是最棒的”,那你就完了。我们恭维别人可以,千万不要捧自己,最好是让别人来捧你。真正会吹牛的人,都是通过别人来吹,而不是用自己的嘴巴来吹。 有个老板,把所有干部召集起来开会,说:“我比你们辛苦,知道吗?你们以为老板好当?你们下了班还可以看电视,还可以陪小孩做作业,我没有时间。你们看电视时我在制订计划,你们陪小孩的时候我还在处理公务……” 可是,这话一说出来,所有的干部都不以为然,心里想:“既然你那么辛苦,干脆不要做了。你那么辛苦干什么?”甚至有人想:“你那么辛苦,那换我当老板好了,我不会像你那么辛苦的。” 聪明的老板要想表扬自己,要通过得力干部的嘴。比如在会上,一个得力的干部站起来说:“各位,我告诉你们,我偶尔有事情去找老板,不管是晚上几点,他都在处理公务,不像我们在家里看电视,照顾小孩,老板比我们辛苦多了。”而老板还要谦虚地说:“那只是偶尔一两次而已。”这样,所有人都说这个老板了不起。 红花要有绿叶配,自吹自擂毫无作用。有些话,别人说可以,自己打死了也不能说,说了只有反效果。朋友时常会起到代言人的作用,就像在家庭里面,爸爸妈妈常常互为代言人一样。如果爸爸对儿子说:“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儿子听了一般不会感动,而妈妈说的反而有效:“你看我们可以轻松地聊天,而爸爸还在忙,爸爸这么辛苦是为谁啊?为我们。”爸爸对孩子说:“你看,妈妈整天在家,好像妈妈没有什么能力,实际上,妈妈处理家事比我办公还辛苦。”这样,小孩子会很感动。如果妈妈说:“我做家事很辛苦。”小孩子会想:又开始唠叨了,真烦。 一个会吹捧自己的人,往往通过自己的好朋友来达到目的。诸葛亮从来没说过自己料事如神,都是他的朋友帮忙宣传的。一个人要自己吹嘘自己,就说明他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吹牛,一定要预计好程度,过头了就会产生反效果,那就闹笑话了。 如果你到别人家里,主人请你吃饭,你就不要老谈自己的事情,那表示你目中无人。吃饭的时候最起码讲两句恭维话:“哎呀,我本来是来谈事情的,想不到让嫂子多劳了。”这样,女主人就很开心。如果你说:“这个菜太好吃了,在饭店绝对吃不到。”这就有点像挖苦了。有时候,恭维话说得太过分,就会变成挖苦。 现在很多人一看到男的就喊“帅哥”,看到女的就喊“美女”,那就表示中国没有帅哥和美女。本来一个人长得不错,你说她美若天仙,那别人看了,会觉得不过如此。这就是期望太高产生的心理落差。 我们捧别人,要捧到大家都不会感觉到难过;捧自己,要使自己能够被别人所接受。 吹牛要适可而止,吹过头了,“牛皮”就会破掉。不要动不动就给自己加个“最”字,这种“牛皮”最容易戳破。九分努力 九分努力就是不断地精进,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就可以,不用做过多解释。 努力没有用 有人曾问我,到底是运气重要,还是努力重要?我回答说:“当然运气比较重要。运气一来,挡都挡不住,否则你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你不努力,你怎么知道自己的运气好不好,所以还是努力比较重要。”这话听起来似乎不知所云,其实很简单:努力只是人的本分,努力并不能保证成功,否则人生太简单了。但是,努力还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所以我们还是要九分努力。 我每次给企业做培训的时候,都会说:“努力没有用。”当我说这句话时,最开心的就是企业的老板。企业老板认为,就是要强调努力没有用——员工都很努力,努力浪费时间,努力制造问题,努力打小报告……有什么用呢? 一个人要用心,而不是努力。什么是用心?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没有办法一概而论,所以我只能强调努力。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叫做“年轻不留白”,我认为这句话害人不浅。 一个人不留白,就是整天忙碌,没有时间思索,学习知识也不消化。所以,人一定要留白。每天最少留 20分钟给自己,什么都不做,只想想自己今天的得失,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现在,很多人一有时间就玩电脑,电脑是死的,人是活的,用活人去跟死的东西拼,那是愚蠢的做法。机器是让我们使用的,不是让我们跟它拼命的。每个人都要留白,这样才会开悟,智慧才会增长。留一些空白,你才有想象的空间,才能发挥智慧,才能开发潜力。 运气很重要 努力只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不要期望它一定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有很多人否定运气,因为他们不懂什么叫运气。人生下来就有一口气,气要去运,不运等于零,你怎么运你的气,就是你的运气。人生有很多苦恼,不要怕挫折,你要接受它们的磨炼,即好好地运你的气。 那运气怎么能运得好?很多人运气好,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祖上有德。什么叫做德?中国人很重视德,德其实就是“得”,就是说,跟你在一起的人,都得到一些好处,你就是有德。跟你在一起的人,都损失了一点,你就是缺德。千万记住,有钱没钱是一回事,当不当官是一回事,发不发财又是一回事,最根本的就是别人跟你在一起时,是有所得还是有所失。所以说,当领导的,最要紧的就是做到让你的下属,第一能赚到钱,第二能学到东西,第三能不断长进,这样,你就是有德。否则,你就是缺德。 别人为什么对你好?就是因为你祖上有德。中国人是崇拜祖先的,认为不努力就对不起祖宗。中国的家庭里小孩不听话时,家长会说:“你这样不听话,我倒没什么,不过你想想看,如果你爷爷泉下有知,会怎么想?”小孩会想,我这样做,我爷爷要是知道肯定会很伤心,下次他就不这样了。十分忍耐 九分努力之后,还要十分忍耐。什么叫做忍?“忍”是心上插着一把刀。想想看,一把刀插在心上,你还若无其事,你就很会忍。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长期的拥戴,非学会忍不可。因为人们之间经常有暂时性的误会,暂时性的不了解,凡是忍耐过去的,后面才有好日子过。 会忍才能赢 成功者永远是忍耐力强的人。你的基础越好,表现越好,各方面给你的打击就越大。我觉得中国人是重道义的,你表现不好,别人就没有必要打击你。当很多人都打击你的时候,就说明你很了不起。有人把你当对手你才有价值,没有人把你当对手,就是根本不把你当一回事,这是最糟糕的。 为什么企业竞争到最后都演变成价格战?价格战的结果往往是同归于尽。你卖 8块,我卖 7块……结果企业利润尽失,只能走向灭亡。那怎样避免价格战?就是要忍耐。如果你的报价别人嫌贵也没办法,要坚持住,不能随便降价,否则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某生产企业生产的零件一般市场价格在 120元左右,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同类企业纷纷采取降价措施,以吸引买家,结果价格越来越低,利润越来越少。这家企业不想陷入降价的陷阱,一直把价格稳定在 120元。当然了,买家每次来询价,都会因嫌贵而打退堂鼓,但这家企业坚持不降价。 过了一段时间,企业的销售人员会写一封信给买方,说:“您上次到我们这儿询价,距现在已经有两个星期了,您没有再来找我们,就说明您已经买到比我们更便宜的产品了,所以我们特别写信恭喜你。同时,我们内部也检讨,为什么我们的价格始终下不来?检讨的结果是我们没有办法降价,因为我们生产的产品材质与同类产品不一样,工艺也不一样……如果您买的产品适用,您就继续购买那种产品;如果有需要的话,欢迎您随时回来。” 买方收到信后往往会再次光顾这家企业。 在没有营销学这门学问的时候,生意都很好做;有了营销学以后,生意越来越难做。以前企业管理只是针对生产部门,比如怎样挑选材料,怎么控制流程,怎么确保质量等,对顾客都是以诚相待,没有其他的花样。现在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时,往往设计出很多花样,渐渐失去了顾客的信任。我有一次到某地去 旅游,购买的景点门票附了一张抽奖券,我一看就知道是骗人的。营销学没有盛行以前,这种抽奖活动都是真的,多少让你得到一点奖品;营销学盛行之后,这种活动完全是噱头。果然不错,有人中了奖,奖品是一张购物的八折券。结果发现,没有使用八折券的人,用五折的钱就可以买到商品,使用八折券的人不但花钱更多,并且还限购商品,基本上是一般人不愿意购买的商品。 今天的顾客对一些企业失去信心,往往就是因为这些企业太热衷于这种“现代营销学”。顾客上过一次当以后,就不会再上当了。顾客并不是傻瓜,如果企业把顾客当傻瓜,那企业也就成了傻瓜。凡是把别人当做傻瓜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傻瓜。聪明和笨的差距,只有5分钟而已:聪明的人 5分钟以前就想到了,笨的人 5分钟以后才想到。玩任何噱头,最后都是自己倒霉,大家逐渐失去对你的信任感,你的路越走越窄,越走越艰难,完全是自作自受。 欲速则不达 要想忍耐很简单,先要想想你为什么急。今天整个社会有一个毛病,都强调快,说速度就是生命,任何事都要捷足先登,但我不这么认为,单纯求快,只会死得更快。方向绝对比速度优先,方向错了,越快就越倒霉;方向对了,才能放心地加快速度。 另外,急事要缓办,否则就会忙中出错,而且越错越忙,越忙越错。急是没有用的,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一个过程,欲速则不达。 当你把一件事情说到绝对的时候,就开始有错误了。因为我们是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里面,只要我们活着就没有“绝对”这回事。死了以后是绝对的,出生以前是绝对的,出生后就是相对的。爱因斯坦也只是提出了相对论,没有提出绝对论,因为一个是本,一个是道,本立而道生。每一句话多少都有一点道理,但不能强调,一强调就错。比如说当学生要努力,结果有的学生过分努力,只会毁了自己的身体。一个人不用功,你要告诉他用功一点;一个人很用功,你要让他放松一下。 所以一个人要懂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才不会错。对于不同的人要讲不同的话,这是高度的智慧。真理是永远说不清楚的,因为它范围太广,每个人只能探究到一部分。因此越聪明的人越需要忍耐,否则会活活被气死。真正高明的策略都是饱受攻击的,因为一般人看不懂。等到一般人都看懂了,已经时过境迁、毫无意义了。所以忍耐是对有才能的人来讲的,对于没有才能的人,忍耐与不忍耐根本没有什么不同。懂得越多的人越需要忍耐,一个懂得多的人,讲话不会铁口直断,因为凡事充满了变数,随时有改变的可能。 良好沟通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人际关系与沟通,彼此影响。二者可以互补,也能够相克。人际关系良好,沟通就比较顺畅;沟通良好,也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反过来说,人际关系不良,就会增加沟通的困难;沟通不良,就会促使人际关系变坏。良好沟通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沟通的作用 人际关系与沟通,彼此影响。二者可以互补,也能够相克。人际关系良好,沟通就比较顺畅;沟通良好,也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反过来说,人际关系不良,就会增加沟通的困难;沟通不良,就会促使人际关系变坏。 不善于沟通的人,最好加强人际关系,来弥补自己的缺失。人际关系不好的人,最好培养沟通的能力,以求改善人际关系。事实上,二者之一获得改善,对二者都有所助益。 什么叫人际关系?简单地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量,不同的能量相碰撞,就产生磁场,产生磁场后,彼此调整自己的频率,就形成人际关系。 所谓沟通就是对准频率,频率不对,就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沟而不通。我们要调整自己的频率,而不是叫别人调整频率。要先观察对方的频率,把自己的调得跟他一样,他就很容易跟你沟通。 由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是人伦关系,所以在沟通的时候,需要融合伦理的观念,忌讳没大没小,否则就会破坏人际关系。比如,打招呼这件简单的事情,你若是遇到熟悉的同事、同学,大可拍拍他的肩膀:“老张,你好啊!”若是遇到领导或长辈,还以此种方式打招呼,对方心里就不高兴。若是遇到你的下级或晚辈,你只需等着对方和你打招呼就行了。 中国社会特别重视关系,彼此的关系良好,就算偶尔说错话,也没有什么关系。若是关系不够,或者关系不好,那就会鸡蛋里挑骨头。不过,也有本来关系很好,一句话伤了和气,便老死不相往来的可能。这就更加促使我们重视沟通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与沟通,可以简称为人际沟通。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人际沟通是不可或缺的活动,必须勤加练习,多加磨炼,养成小心应对、用心体会、虚心检讨的良好习惯。一方面使自己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一方面促使自己的人际关系获得改善。与其讨好别人,不如用心保持和谐、互动、互助的良好状态,透过好好沟通来互相感应。若能心意相通,大家都愉快,那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愉快中把正当的事情办理妥当,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人际沟通注重和每一个人进行良性的互动。既不能够偏重某些人,使其他人受到冷落;也不应该只顾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爱说什么便说什么。否则你只是在发表意见,根本不是在进行沟通。善于沟通的人,必须随时顾及别人的感受,以免无意中破坏了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恶劣的沟通效果。沟通的现象 中西方的沟通态度大不相同,西方人进行沟通的时候,彼此不计较身份地位,畅所欲言。中国人则不然,就算面对面坐在一起,也会拘泥于彼此的身份地位,不敢贸然开口。 人虽有言论的自由,却不意味着可以乱说,或者想说就说,而是要谨慎小心,防止一语不慎招来祸端。 我们虽然处于重视沟通的时代,但是愈沟愈难通。理论上,沟通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实际上,沟通往往带来更多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习西方人的沟通方式,结果造成不沟通还好、一沟通就糟的局面。 “先说先死”和“不说也死”这两句意思相反的话要合在一起考虑,深切体会这两句话的含义,就能掌握沟通的奥秘了。既然先说先死、不说也是死,那就要求我们,明白“先说先死”才会“不说”,了解“不说也死”才会“说”。因而“站在不说的立场来说”才不至于乱说,却能够说得恰到好处,做到“说到不死”。 要“说到不死”,必须说得合理。很多人就是认为自己所要说的十分合理,这才理直气壮,结果惹出麻烦。有一个故事,说一家人生了一个孩子,亲友都来祝贺,有的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能当大官。”有的说:“这孩子将来会发财的。”……都是好听的。唯独有一个人说了一句“这孩子会死的”,就被主人打了一顿,赶出了家门。可是细想一下,那些说孩子会升官发财的话都不可靠,唯独“孩子会死”是句真话,可是说真话的人却被痛打了一顿,就是因为他这么说不合时宜。 先说先死 先说为什么会先死呢?先说的人说出一番道理来,后说的人很容易站在相反的立场,说出另一番道理。虽然双方都说得头头是道,毕竟后说的人可以针对先说的人,做一番整理和修补,甚至大挖其漏洞,弄得先说的人好像相当没有学问似的。 先说的人站在亮处,人家把他的底细摸得很清楚。后说的人若是存心挑毛病,专门挑他的缺失,保证把他整得体无完肤。先说的人,说来说去顶多能说出道理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总有一部分被遗漏掉;后说的人,就可以针对这些缺失来大做文章,表现得很内行的样子。 有时候,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先说先死的情形也不同。比如,下属先说,说错了就会受到上司的批评,从下属的角度说,上司批评下属很正常。但是万一上司说错了,下属指出其毛病,那上司就会很尴尬:发火的话,就显得自己没度量;如果不发火,面子实在不好看。 有一次,化工厂厂长带领一群客人参观工厂,经过仪表控制室,忽然看见仪表板上,有若干颜色不同的指示灯,有亮着的,也有不亮的。有一个指示灯,则是一闪一闪的。 有人问:“这个指示灯为什么会闪?” 厂长回答:“因为液体快到临界点了,如果到达临界点,它就不闪了。”听起来也蛮有道理。 想不到厂长刚刚说完,仪表工程师说:“不是的,那个灯坏了。” 结果厂长表情极为尴尬。 仪表工程师先说,厂长才可以责骂他,叫他“先死”。如今自己先开口,不幸又说错了,若是此时指责他,显得自己恼羞成怒,似乎不很得体。 先说先死,好像是必然的,不过有的当场死,有的以后死,所谓死有先后,时间不同而已。就因为先说先死,所以明白此道理的人,与别人一见面从不说正经话,专说一些没有用的闲话。中国人不是不喜欢说话,而是中国话多半不容易表达得很清楚,话本身已经相当暧昧,听的人又相当敏感,于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往往好话变坏话,无意成恶意,招来洗不清、挥不掉的烦恼,何苦来哉?所以中国人对闲聊很有兴趣,见面不谈正经话,专说一些没有用的,就怕先开口,露出自己的心意,让对方有机可乘,徒然增加自己的苦恼。这样做表面看起来是在浪费时间,其实,其目的是让对方先开口,使自己获得有利的形势。中国人明知“形势比人强”,时时不忘“造势”,而说一些废话,正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造成有利的形势,何乐而不为?更何况,言多必失,废话说多了,难免会说漏嘴,透露一些有用信息,这样就可以明白对方到底是怎样想的,然后采取相应的应付手段。 中国人擅长明哲保身,就是因“先说先死”的痛苦经历造成的。中国人说话一向含含糊糊,让对方不明白其真实意思,就算随便一句打招呼:“要到哪里去?”得到的多半是“随便走走”之类的回答。只有碰到熟悉的朋友,才会说“我要去……”。 中国人十分习惯于“不明言”,即“不说得清楚明白”,却喜欢“点到为止”,以免伤感情。不明言的态度,比较不容易先说先死。因为一部分是我们说的,一部分是别人自己猜的,大家都有面子。同时也不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 但是,现代中国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领悟“先说先死”之前,便勇敢地“有话直说”,弄得自己灰头土脸,依然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也从不检讨自己,反而怨天尤人。或者已经惹祸上身却不能自知,反而沾沾自喜,以为得计。 很多人“有意见也不一定说”,往往鼓励别人先说,然后见机行事。他若不同意别人的话,就大肆抨击,抓住别人说话的漏洞,添油加醋来进行陷害,使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若同意的,也可能赞扬备至,把别人的话改头换面,当做自己的真知灼见。这种让别人站在明亮处,自己躲在黑暗处的作风,使得别人不敢开口讲话,造成很多沟通的障碍。 不知道“先说先死”的人,常常死得不明不白。只知道“先说先死”的人,会落得难以沟通的评价,对自己的前途非常不利。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孔子也大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难道真的一点道理也没有?假如大家都不怕死,争先恐后地力求先说,偏偏又说得不伦不类,似是而非,究竟是好还是坏? 先说当然也可能不死,因为中国人的道理一向是相对的,“先说先死”固然是事实,“有话直说”也可能得到许多好处。既然二者各有利弊,强调“先说先死”,就是站在“先说先死”的立场来有话直说,才是中国人真正的功夫。“先说先死”是“根本”,“有话直说”不过是“作用”。有些人本末倒置,强调“有话直说”,等到自己吃亏上当了,再来怨天尤人,又有何用? 有话直说而不致害死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他们以“先说先死”的基本精神作为直说而不死的最佳保障。 不说也死 “先说先死”固然是事实,“不说也死”亦是不可否认的真理。只是“不说也死”是说给懂得“先说先死”的人听的,唯有深谙“先说先死”的道理,才有资格讲求“不说也死”。仅仅保持“我有话要说”的心态,根本没有必要深究“不说也死”的意义。 长久以来,“先说先死”把中国人害得很惨,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也养成不善沟通的坏习惯。所以明白“先说先死”的道理之后,还要反过来告诉自己:不说也死。小丽是老板的秘书,一向勤勤恳恳、规规矩矩,从不出大错。星期四她得到通知,说星期五公司有个舞会,小丽很想参加。虽然按照公司的规定,星期五可以不穿正装,但是身为老板的秘书,小丽每天都要穿职业套装,她不敢穿得太随便。可是既然有舞会,总不能穿正装参加吧?因此,小丽破例换上连衣裙,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在老板办公室进进出出,老板看着很不舒服,但没说什么。下午,老板通知她:“3点钟有个紧急会议,你准备一下,负责会议记录。唉,你怎么穿成这个样子,赶快换掉。”小丽这才说:“公司有舞会,何况今天是星期五,公司规定……”老板火了:“到底是舞会重要还是工作重要?” 小丽认为自己并没有违反公司的规定,回答得理直气壮。殊不知小丽如果回答得没有道理,老板还可以批评她。她回答得有道理,老板更是下不了台,于是恼羞成怒,逼迫小丽换掉连衣裙,否则“炒鱿鱼”。结果小丽强忍泪水,赶快打车回家,换衣服。 如果小丽一开始就向老板暗示今天是星期五,可以穿便装,也许老板就会不以为意了。 不要以为多说多错,不说不错。有话不说往往会使你陷入被动的局面,举几个例子: 第一,如果你的上司交给你一项很复杂的任务,你完成不了,又一直不敢开口,最后任务完不成,那所有的过错都是你的。如果你早说了,你的上司就会想其他的办法解决:要么找其他的人做,要么他自己做,实在不行就从外面聘请专家。在一开始,凡事都有转圜的余地,而你明明完不成任务,还一声不响、硬着头皮继续做,往往贻误了时机。 第二,你很少说话,别人就很难了解你,不知你整天想什么,所以有晋升的机会也轮不到你,因为你的上司根本不了解你,又怎么敢提升你?孔子欣赏木讷的人,却也主张言词必须通达。少说话很好,但是少说话绝对不是不说话。 第三,如果你本来是个有说有笑的人,结果哪天了解到“先说先死”的法则,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别人会觉得有些蹊跷。平日少说话,忽然话多起来,或者一向多话,现在居然不说了,都会令人起疑。这种比较明显的变化,多半被认为是心理不平衡的反应。 第四,如果你和老板一起去拜访客户,老板不小心说错了话,你却不提醒,老板很可能把过错都推到你的身上,指责你隔岸观火,居心不良。其实老板选你一起去拜访客户,必然是经过考虑的,认为你会对他有帮助。但是你却漠不关心,难怪老板会火冒三丈。 “先说先死”和“不说也死”相反相成,凡事在说与不说之间,看情势、论关系、套交情,衡量此时、此地、此事对此人应该说到什么地步,才算合理。 换句话说,不能够由于害怕“先说先死”而不说,也应该顾虑“不说也死”的不良后果,慎重思考怎样说才不致一开口就闯祸。 “不说也死”是告诫我们,不沟通就难以协调与其他人的关系。大家都不说,根本无法沟通。不能沟通,当然无法协调。由于很多人受到“先说先死”的影响,不敢沟通,所以特别提醒大家,不说也死,希望大家早日摆脱“先说先死”的阴影,走出沟通的良好道路。 说到不死 “先说先死”和“不说也死”,构成沟通的两难。我们既然明白说也不好、不说也不好的困境,便应该设法加以突破。换句话说,最好能够“说到不死”。“说到不死”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点,对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说出合适的话。如何判断合不合适,就要看你的功夫了。 要想“说到不死”,必须选对合适的人,有的话你对甲说没问题,对乙说就要触霉头。我们说“事无不可对人言”,又说“逢人只说三分话”,就是因为说话的对象不同。对知心朋友,当然“事无不可对人言”;而对一般人,则“逢人只说三分话”。比如一般人问你:“听说你要买辆跑车?”你的反应可能是:“没这么回事,我哪有那么多钱啊?”而熟悉的朋友若问你相同的话,你再否认的话,你的朋友就会认为你信不过他,所以你可能说:“我最近炒股票赚了点钱,是打算换辆车,但还没选好,你帮我参谋参谋。 ”说与不说,需要你衡量轻重,对一般人选择保密到家的策略,以免“先说先死”,而对朋友则采取私下透露,以“不说也死”的方式,以求“说到不死”。 下面几个案例就说明如何才能“说到不死”: 在工作年会上,总经理正在讲话,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行政主管发现总经理遗漏了一项重要的行政决定,他不慌不忙地在便条纸上写下“关于……的决定”等,然后偷偷地递给总经理,希望提醒他,把此决定在会上公布一下。 行政主管的做法就很明智,如果等总经理讲完话,行政主管急忙站起来,补充说明一番,相信总经理必定很生气,不但不感激他的补充,而且事后必定气冲冲地责备行政主管:“你以为我把那项决定忘在脑后了?我记得比谁都清楚,只不过我认为暂时不宜在会上宣布,没想到你自作聪明,招呼都不打一声,就宣布了。”而行政主管必定会因“先说”而“先死”。 如果总经理真的忘了,而行政主管不说,那行政总管就会落到“不说也死”的境地:总经理会认为他根本心不在焉,这么重要的事都不提醒一下,以后根本不能信任他。 在说与不说之间,行政主管选择了一种合适的方式,即不明言,该提醒的也提醒了,至于总经理说不说出来,由总经理决定。无论以后有什么结果,总经理都不会怪到他的头上。 业务经理陪老板到客户那里谈判,客户提出让利3%,业务经理当场拿出计算器,熟练地计算一番,然后把结果显示给老板看,嘴上说:“不行,这样我们就无利可图了!”老板看看结果,心里明白,接着说:“虽然如此,但是看在老客户的分上,再想想办法吧。” 明明可以接受,业务经理嘴上却说不行,实则将决定权交给老板。老板若同意,等于给对方一个人情;老板若不同意,则有充分的理由拒绝。所以,业务经理真正做到了“说了不死”。如果他计算完,不和老板商量一下,马上说“接受”或“不接受”,等于没把老板放在眼里,势必“先说先死”;如果他计算完,一句也不说,就等着老板做决定,老板就比较为难,因为他的做法摆明了告诉对方可以接受,老板再拒绝,岂不是让对方嘲笑? “说到不死”其实就是说到合理的意思。只要合理,大家都能够接受,当然可以不死。沟通的艺术 要想“说到不死”,就要掌握沟通的艺术。 使对方听得进去 对方如果听不进去,就算你有千言万语,他全当耳旁风。对方听得进去,是良好沟通的第一步。所以开口之前,必须谨慎,以免徒劳无功。当对方听不进去的时候,我们宁可暂时不说,也不要逼死自己。能拖即拖,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运用得合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中国人往往情绪反应激烈,一语不合,就可能翻脸。在沟通的时候,我们不能确保每一句话都说得很妥当,但至少从第一句话开始就特别小心,以诚恳的语气来使对方放心,使对方了解我们不会采取敌对或者让对方没有面子的方式来进行沟通。这样,对方才会逐渐放松。 第一句话就引起对方的戒心,使他觉得自己可能会吃亏,或者可能会没有面子,他就会采取躲避的策略;躲不开的时候,也会且战且走。一旦对方想“溜”想“躲”,就不可能获得圆满的结果。 中国人说话很少开门见山,而是先寒暄一番,看看对方的反应如何。如果对方心情不错,才可以进一步沟通。如果没说两句话,对方就很不耐烦,甚至要端茶送客,那你就算有再重要的事也要忍一忍,因为此时多说无益,“话不投机半句多”便是此理。 有人可能认为中国人的寒暄是在浪费时间,有正事不说,非得在无关紧要的事上大费唇舌,是不分轻重的表现。其实,他们根本不懂寒暄的妙处。东拉西扯,说一些没有用的寒暄话,目的在于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并且产生稳定对方情绪的作用。不急着讲,先摸清楚情况再说,乃是上策。 寒暄可以试探对方适宜不适宜沟通。比如,人们一见面,通常会说些无关紧要的话: “你最近气色不错。” 对方如果说:“我最近吃不好、睡不好,气色怎么会好?”那你就知道对方心情不佳,不管什么事都 需要延后,贸然说出来而对方一口回绝的话,连个商量的余地都没有了。如果对方回答:“还好,最近没什么烦心事。”说明他心情不错,有什么事都可以说了。寒暄可以缓解人们的紧张甚至是排斥的情绪,如果对方摆明不想听你说话,你通过寒暄可以渐渐使对 方放松对你的戒备。春秋时期,触龙说服赵太后时就巧妙利用寒暄打动了严阵以待的赵太后。 赵太后刚执政的时候,秦国加紧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的条件是让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说,结果赵太后明言:“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在这种情况下,触龙出马了。他并没有一上来就痛陈利害,而是一开始说自己脚上有毛病,竟不能快步走,但是因为好久都没见太后,怕太后身体不舒服,所以来看望一下。接着又问太后饮食起居的情况,然后把话题引到自己如何疼爱儿子上,引起赵太后的共鸣。最后说起赵太后与其女儿燕后的事,点明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为他的长远利益考虑。触龙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让长安君做人质的事,但是他以聊家常的方式,让赵太后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人们为什么不直接问“你此刻的心情如何?可以和你沟通吗”?那是因为,中国人十分机警,遇到这样的询问,大多不敢明说,以避免吃亏上当。在没有摸清楚对方的用意之前,谁也不愿意冒险回答这样的问题。这样问,对方大多沉默不语,问了等于没问。还不如稍微拐个弯儿,反而容易获得比较真实的答案。 当然,也可以不用寒暄就切入正题,但是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其一,双方比较熟识,且要谈的事多半比较重要,前因后果双方也比较清楚,这时可以不用铺垫,直 接切入正题。其二,自己有把握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让对方不得不按照自己的思路走。《三国演义》中有几段关于说客的描写:军士引阚泽至,只见帐上灯烛辉煌,曹操凭几危坐,问曰:“汝既是东吴参谋,来此何干?”泽曰: “人言曹丞相求贤若渴,今观此问,甚不相合。黄公覆,汝又错寻思了也!”阚泽诈降曹操,必须要让曹操相信,如果直接表述忠心,以曹操的疑心病重,绝不会相信。所以阚泽反其道而行之,直言曹操徒有虚名,反而使曹操想听听他到底想说些什么。 马超端坐帐中不动,叱李恢曰:“汝来为何?”恢曰:“特来作说客。”超曰:“吾匣中宝剑新磨。汝试言之,其言不通,便请试剑!”恢笑曰:“将军之祸不远矣!但恐新磨之剑,不能试吾之头,将欲自试也!”超曰:“吾有何祸?”…… 李恢去说马超,第一句话就说明来意,然后以一句“将军之祸不远矣”引起马超的关注,痛陈利害,顺利说服马超归顺刘备。这些说客都是能言善辩之士,自然有能力牵着对方的鼻子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确实不多见,所以中国人常常以迂回的方式,先让对方表明不会生气,然后说出可能会冒犯对方的话。 比如试探地问:“我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不要以为这是废话,这话是告诉对方:“我要说几句话,而这几句话可能会引起你的不快,你要有个心理准备。” 在《红楼梦》中,袭人对王夫人说贾宝玉该打这种绝对会冒犯王夫人的话时,也采取一波三折的方式: 袭人道:“别的缘故实在不知道了。我今儿在太太跟前大胆说句不知好歹的话。论理……”说了半截忙又咽住。王夫人道:“你只管说。”袭人笑道:“太太别生气,我就说了。”王夫人道:“我有什么生气的,你只管说来。”袭人道:“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 为了让对方听得进去,我们很容易采取讨好的方式,尽量说一些好听的话,让对方听起来很高兴,而易于接受。其实,想讨好中国人,并不简单。 既不能单纯地讨好对方,又要让对方听得进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话说妥当。只是说得对并没有用,有时候,你说得越对,对方会觉得越没面子,以致恼羞成怒,更加听不进去。说错了,后果更加严重。 说得对,还不如说得妥当来得有效。但每一句话都要说得很妥当,实在不容易。任何话一出口,对方大多不会“就听到的话来判断”,反而多半“在听到的话之外去猜测用意”。弦外之音,往往比说出来的话更重要。 要学会察言观色 我们在开口说话之前,要谨慎小心,努力让对方听得进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用心听取对方所说的道理,不要过于在意对方怎么说。 任何一句话,认真去听,都可能听出某些道理,不可能毫无价值。但是,我们常常不在乎这些道理,却斤斤计较于对方表达时的态度和语气。换句话说,我们不认真听对方在讲什么,却十分介意对方是怎么讲的。事实上,愈有道理,愈容易引起听者的反感,所谓忠言逆耳。只要双方都认真地听,那么中国人沟通起来就会顺畅得多。 但中国人很奇怪,心中有话不一定说出来,而要等着对方来猜;就算我们勉强说出来,也必定说得含含糊糊、不清不楚;而当我们说得很肯定的时候,对方就更小心了,因为说得斩钉截铁的未必是真话。中国人这样做,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不了解的人,很难明白我们的真实意图,造成沟通障碍。既听他的话,又看他说话的样子,综合判断,才可以决定信或不信。 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挥察言观色的本领,关注对方说话时脸部的表情。表情比言语本身更能表达内心的动态。人类五官之中,眼睛是最敏锐也最诚实的。《孟子.离娄篇》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意思是,观察人的邪正,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准确的了。眼睛不能遮掩人的恶念。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昧。听了他的话,再看他的眼睛,人的邪正,哪里隐藏得过去呢? 说话的速度、说话的音调、说话的节奏等,能帮助我们揣摩对方的心理。比如,说话的速度常常能反映一个人的心情,说话快的人突然慢下来,那他可能有些不满,而说话慢的人忽然加快语速,他可能在说谎,或者心中怀有愧疚。 再比如说话的音调。一般人说谎时,由于害怕事情被揭穿,音调会不自主地提高。同时,为了反对他人的意见,也可能提高自己的音调。 说话的节奏也很重要。节奏比较顺畅时,说明他很有信心;若张口结舌、吞吞吐吐,说明他缺乏自信。 喜欢复述说话者的言辞,表示自己一直在注意听;一边听话一边点头,表示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自问自答的人,多半相当顽固;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人,往往具有神经质。 要准确做出这一类的判断,最好提醒自己:每一个人的观念,都不太一样,必须平日多做沟通,促进了解,把对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摸清楚,然后再来评断,通常比较准确。否则把坏人当成好人,将好人看成坏人,不但自己吃亏,也会引起他人的不满。 特别是对一些老于世故的人,喜怒不形于色,很难从其表情上看出其内心活动。所以若非经过多次观察,最好不要轻率地加以判断。 古语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大抵因为相处时间长了,比较容易了解对方的心理。新人相处不久,彼此互不了解,看他怎么说,事实上和听他怎么说同样困难。 站在对方的立场 在沟通方面,中国人最重视圆满,也就是设法站在每个人的立场上,让大家都有面子。如果是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不能只照顾几个人而冷落其他人。被冷落的人觉得很没面子,就会引起情绪上的反弹,故意制造很多问题,不但增加沟通的困难,还会产生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在初见林黛玉时,说她“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林黛玉远来是客,夸奖她是应该的,但是当时迎春姐妹都在场,如何只夸奖黛玉的话,恐怕她们会觉得不快,所以王熙凤一句“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在夸奖黛玉的同时,又肯定了迎春姐妹,使大家都很有面子。 当然,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让每个人都有面子,确实很难。但在沟通的过程中,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则有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三国演义》中,李恢劝降马超,始终是替马超考虑,先指出“将军之祸不远矣”,接着说明马超的困境——“目下四海难容,一身无主”,最后说“刘皇叔礼贤下士,吾知其必成,故舍刘璋而归之。公之尊人,昔年曾与皇叔约共讨贼,公何不背暗投明,以图上报父仇,下立功名乎”。一番话,既帮马超解决眼下的难题,又替马超筹划了未来,马超又怎会不投降刘备呢?沟通的层次 沟通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不沟不通;第二是沟而不通,不管你怎么沟就是不通;第三是沟而能通,比较顺利;第四是不沟就通,这是比较高的层次。 不沟不通 从本质上讲,不沟不通算不上沟通,甚至可以说是沟通的反面。但是,本书将不沟不通作为沟通的起点。任何沟通进行前,都是不沟不通的状态。不沟不通,是指人们没有沟通的欲望或沟通的必要,处于不相往来的状态。比如,两人虽然彼此认识,但是工作、生活基本没有交集,不需要“通”,所以也没有“沟”的必要。 沟而不通 中西方人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西方人有什么事都会讲出来,其看法是“我有事情,想跟你讲”;中国人有什么事决不会讲出来,其看法是“我有事情,根本不跟你讲”——我有事,为什么要跟你讲?由此可见,西方人的出发点是“我要说”,中国人的出发点则是“我不跟你说”。 就因为出发点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很多中国人学习了西方的沟通理论后,想在中国社会广泛应用,却往往造成沟而不通的现象。以西方人的沟通原则为基础,无论你开口说话,或者闭嘴不说,都可能沟而不通。 有时候,人们虽然在滔滔不绝地说话,但是一方说的话,另一方根本没听进去。甚至,听的人很生气,当面加以指责,使说的人简直下不了台,或者表面上装成无所谓的样子,内心却恨死说话的人。这就是沟而不通的现象。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停留在沟而不通的层次上。说了很多话,却收不到效果,无法达成预期的沟通目标。 古人常说:“武死战,文死谏。”“文死谏”无非是沟而不通导致的悲惨结局。中国历朝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向皇帝进谏,但常常因沟而不通,触怒皇帝,最后丢了性命。在现代社会中,沟而不通虽然不至于让我们没了性命,但会产生巨大的障碍,使我们寸步难行。 中国人相互之间为什么不容易沟通?首先,和面子有关系。沟而不通,和所说内容的对错没有必然的关系,并不是说得对就“通”,说得不对就“不通”。有时候,说得对也很危险,对方常常会因为你说得对而觉得没有面子:不是觉得你在指责他不对,就是认为你把他当做傻瓜,嘲笑他连浅显的道理都不懂。人没面子就会恼羞成怒,以致蛮不讲理,当然沟而不通。修养好一些的人,表面上很高兴,其实心里颇不以为然,同样是沟而不通。 在这种情况下,闭嘴不说也不行。对方如果看到你不开口,也来个相应不理,造成尴尬的气氛,想说的人更不知从何说起,也会沟而不通。 因此,说与不说、说对说错都可能沟而不通。中国人之所以先说先死,是因为任何人所说的,不过是片面的道理,充其量只能说是自圆其说。别人要支持你,固然可以说出一大堆道理,使我们觉得很有面子;若是不支持,照样可以陈述许多道理,让我们颜面无光,倍感羞惭。实际上,在中国社会,某一个人赞成另一个人的观点,并不意味着是对其观点的完全认同和肯定,而是因为前者能感觉到后者对他的友善而予以的支持,这是一种道义的表现。所以说话的人,为求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先摸清楚能不能获得别人的支持。 其实,情绪化也是中国人不易沟通的主要原因。虽然全世界人都有情绪,但只有中国人情绪起伏最大,动不动就发脾气,你还跟他沟通什么?不挨骂就不错了。 中国人的情绪,说起来十分有趣。由于警觉性很高,所以怀疑心很重,因此情绪的起伏很大。往往一句话听得不顺,就会想得很多。而且愈想愈多,也愈想愈火。以“你把我惹火了,我当然不讲理”为借口,干脆蛮不讲理到底,看你还有什么本事,可以和我沟通? 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一句话都不能讲错,不把对方惹火,才能顺利沟通。 如果预料到得不到沟通的效果,那还不如不说,最多引起对方的不愉快,大家的损失并不大。如果对方是有识之士,知道“不说话并不代表无话可说,而是不知道该不该说,要怎么说才有效”,于是制造沟通的渠道,来增强沟通的信心,添加沟通的气氛,反而容易造成沟而能通的美景。 不说毕竟是消极的做法,要想改变沟而不通,最好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沟通,凡事以对方的利益为出发点,就算你说的话他不接受,至少他会思量一下。久而久之,就能获得对方的信任,这样沟通起来就方便得多。如果得不到对方的信任,你说的每一句话他都要考虑一下是何用意,沟通起来就相当困难。 当事情有多种选择时,还可以瞄准对方的需求,模拟出若干可能的方案,再依对方的立场和行事风格,评估、分析、选择其中最合适的。刘备欲取西川,庞统献了三条计策,让刘备选择。最后刘备认为“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当然了,如果几种方案均不可行,还可以再行调整,以求获得合理回应。 沟而能通 沟而能通当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情况。误会也好,分歧也好,只要沟而能通,都不是问题。 沟通也要讲缘分,有缘的人在一起,肯定会谈得很投机,好像没有什么禁忌,什么都可以谈,怎样说都可以。无缘的人在一起,多数是话不投机,或者是各说各的,说的时候很热闹,但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其实,只要关系够、交情深,而且场合适宜,即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人照样能够有话直说、有话实说,不但彼此畅快,而且效果良好。 前面说过,中国人之所以不易沟通,首先是因为面子问题。也就是说,当对方觉得很有面子的时候,大多比较容易沟通。 其次,情绪问题也是影响沟通的因素,但是当中国人情绪好的时候,不管说话的人如何唐突、冒犯、无礼,都能够心平气和地合理响应,一副大人不记小人过的模样。如果双方都能够有诚意、能包容、不计较,当然沟而能通,一点障碍都没有。 要想让别人感觉有面子,并且有好的情绪听你讲话,关键是你怎么说。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妥当话与真话的关系。有时候,真话反而是最刺耳的。不要以为反正是实话实说,怎么说都一样。其实,同样一句话,说得妥当一些,对方比较容易接受;说得十分真实,对方往往受不了,反而听不进去。 比如说,“你这件衣服太难看了,我送你件新的吧”,这么说的话,虽然送别人东西是好意,但绝对不妥当,对方很难接受。我们常说有人好心办坏事,就是因为办得不够妥当,才事与愿违。 不沟而通 不沟而通是一种高度的艺术。我们先求说到不死,再求沟而能通,逐渐走入不沟而通的境界,当然十分美妙! 中国人十分讲究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高度的默契便是不沟而通,是一种难得的沟通美景。有时候人们不需要说话,光靠眼神、动作就能传达意思。赤壁之战时,“一阵风过,刮起旗角于周瑜脸上拂过。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只有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病,开出“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药方,这也是不沟而通的例子。 当然,我们不可能都像诸葛亮那样聪明,但是要想做到不沟而通,却也不是毫无章法可循。 不沟而通的关键在于双方的默契,而要建立默契,就要关注对方,随时随地注意对方的举动,不依赖对方的言语表达,却主动地捕捉对方的肢体语言。毫不关心对方,不注意观察对方的举动,当然无法不沟而通。我们只有将心比心,通过心与心的感应,使对方的心意能够畅通地传过来。心意相通,自然不沟而通。沟通的原则 中国人普遍重视诚信,对于不诚无信的人,非常厌恶。但是,沟通的时候,却常常要求对方: “我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 稍为放宽一些:“你如果要告诉别人,就不要说是我说的。” “如果你告诉别人是我说的,我一定说‘我没说’。” 中国人说这些话时,根本没有欺骗的感觉。可见它和诚信并没有关系,也就是不属于不诚无信的范围。听起来怪怪的,却具有相当的道理。 第一句话表示你我关系不同,所以我才告诉你,我说的话,你相不相信、相信到什么程度、要不要转述、转述到什么地步,都必须由你自己决定,不要赖在我的身上。我告诉你不要告诉别人,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约束力,只是好意提醒你,一切由你自己做主。 第二句话的含义是,你如果决定要告诉别人,表示你已经充分明了、相信我所说的话,是经过考虑后告诉别人的,这时候你所说的话,已经是你自己研判之后的资讯;而你所要告诉的对象,也是你自己审慎选择、决定的。一切都与我无关,所以不必再把我拉扯进去,说什么是我说的。 也就是说,我既然可以告诉你,你在必要的时候当然可以告诉别人。但是你必须审慎地选择对象,就好像我选择你一样。只要关系够亲密,可以放心地告诉他,不必担心产生什么不良的后果。但是,你告诉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要提及我,以免使我难做。要不要告诉别人,我充分尊重你的决定。但在保密信息来源方面,请你充分尊重我。 我告诉你的话,是经过我的分析辨别之后才告诉你的,所以你告诉别人的时候,怎么说,说多少,都由你自己决定。你所说的内容,当然也是你自己认为可以说的,因此已经和我说的没有什么关系了。如果此时你再说这些内容是我说的,那就太不尊重我了。 而听话的人却希望说话的人必须负起责任,“都是你说的,不然我不会做这种事”。意思是,我并不是故意犯错,或者能力太差,而是因为你这么说,我又很相信,才弄得如此不堪,罪不在我。发生这种事,是怪说话的人不负责任,随便乱说,还是怪听话的人不懂分辨,太轻信别人?其实,双方都有责任,应各打五十大板。不过,为了杜绝此类事情发生,我们就要严格约束自己。不管我们是说话的人,还是听话的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既不要以讹传讹,也不要偏听偏信。 从听话的人的角度来说,说出是谁说的,以给别人有求证的可能,不但伤了与说话人的和气,也会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因为说话的人若言之凿凿地否认自己说过这种话,会使别人对听话的人的信用产生怀疑,认为他是在搬弄是非。 如果说话的人纯心以假话骗人,等听话的人相信了又转告他人的时候,再拆穿假话,就会使听话的人百口莫辩。因此,为了安全,听话的人若真要转告他人时,最好以模棱两可的语言转述,以免有人较真儿,产生不良后果。 第三句话的含义是,如果你一定要告诉某人,却又指名是我说的,鉴于这个对象根本不是我选定的,要说哪些话,说到什么程度,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因此我只有表态:我并没有说这些话,至少我不是这样说的,语气、用词都不相同。 明明是自己说的,却常常加以否认。因为我告诉你的时候,已经提醒你不要告诉别人。你一定要告诉别人,实际上我也禁止不了。所以我只要求你,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现在你不但告诉别人,而且公开信息的来源,明白指出是我说的,那我就加以否认。这样有什么后果你自己负责,怨不得我。因为你不理会我的要求,指明是我说的,不但不尊重我,还把责任推给我,我只好郑重否认,把责任再推回给你。 再者,你告诉别人是我说的,我又弄不清楚你同谁说的,当时是怎么说的,现在居然要我承担责任,我怎么能够承认?如果我的否认使你没面子的话,我也没办法。你既然告诉别人,就应该自己承担所有的后果。沟通的方向 沟通,按信息流动的方向来分,可以分为向上沟通、向下沟通和平行沟通。我们说,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而人伦是有大有小、有上有下的,人们不能以大欺小,也不能以下犯上。 向上沟通是指居下者向居上者陈述实情、表达意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下情上达,如臣对君、子对父、下属对上司等。 向下沟通与向上沟通正好相反,是居上者向居下者传达意见、发号施令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上情下达。 平行沟通是指同阶层人员的横向联系,如公司内部同级部门之间都需要平行沟通,以促进彼此的了解、加强合作,免得产生隔阂,影响团结。平行沟通的目的是交换意见,以求心意相通。 这三种方向的沟通,对任何人而言,都是常用的。而且流动的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具体情况的不同而随时改变。 向上沟通 在向上沟通中,“下”应是主体。以下属与上司进行沟通为例,下属经常要汇报、请示、建议,甚至犯错误以后要辩解,这都属于向上沟通。在向上沟通时,下属应该谨记“上下”观念,不可以下犯上,当然也不必奴颜婢膝。 下属应该安守本分,小心自己的言行,让上司感受到尊重,否则上司只好摆出上司的架子,下属反而觉得没有面子。有些下属,上司稍微对其客气些,便得意忘形,没大没小起来,弄得上司不得不摆出高姿态。 最好的办法是,表现得不卑不亢:太“亢”,会使上司的面子受损,上司真要还以颜色,吃亏的还是下属;太“卑”,上司会觉得这个下属太无能,靠赔笑脸混日子。下属不能让上司感到功高震主的威胁,也不能让上司觉得自己无能。 有时候,下属与上司的意见发生分歧时,下属应该合理地坚持,才能树立信用。否则,上司一说“不”,下属就见风转舵,只会给上司留下不可靠的印象。即使坚持自己的想法,也要先肯定上司的意见,再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问题,反过来请教上司。当然,也不能过分坚持,否则就成了顶撞,上司以为下属在挑战他的权威,难免会以势压人,容易伤了上下级的和气。当出现严重分歧时,下属最好不说话,显出一直在深思的样子,上司自然看得出来,但是下属不要说出来,等上司让说时才说。意见相同时,要给予热烈的回应,不要说“我也这么想”,上司会以为你是随声附和,最好说:“我想了许久都没有想通,原来这样最好。” 打开上下级言路的最好方法是让上司感到下属心中有他。一些企业老板毫不隐晦地说,他们最重视下属心中有没有老板。如果你能让上司感到你心中有他,你说的话他就会听得进去,因为他觉得你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他着想的。相反,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提出任何意见,他都会怀疑你的动机,也就不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向下沟通 向下沟通时,“上”应是主体。要想沟通顺畅,上司要降低自己的姿态,不要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使下属畏惧,产生不愿意沟通的反感。中国人重视身份地位,所谓的“大人不计小人过”,就是“大人”不愿意放下身份去同“小人”斤斤计较。所以,越是位高权重的人,越会表现出平易近人的样子,同下属说话的时候就如同仁慈长者,多数是谆谆教导的口吻。凡是那些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咄咄逼人的上司,一般是火候没到,还不懂得中国人的“为官之道”。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骁勇善战。他自幼家贫,没有读过书,吴王孙权常劝吕蒙多读点书,但是吕蒙以军务繁忙为借口推脱。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并没有指责他不学无术且不听劝告,而是说:“你说事多,难道还多过我吗?我常常抽时间读书,感觉受益颇多……”经过孙权的劝导,吕蒙终于发愤读书,这才有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成语。 某公司副总第一次到香港出差,回来后满腔热情,在开会的时候不谈正经事,大谈特谈香港的风土人情。与会的人听得不耐烦,又不好打断他,只好都看着总经理。总经理该怎么办?他已经暗示过副总了,可是副总视而不见。一个总经理连会场都控制不住,还当什么总经理?于是,总经理只好用强制的方法,对副总说:“这事以后再谈,我们现在谈正事。”副总当面被驳,面子上有点挂不住,为了不在下属面前颜面扫地,他依然故我,宁可散会以后挨骂,也要在下属面前保住面子。 这下子,轮到总经理面子上挂不住了,其实总经理可以这样说:“李科长,你安排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专门请副总来说说他到香港的事情,今天我们抓紧时间解决问题。副总,你的事情十分钟也讲不完,我给你安排两个小时,做一个专题演讲,好不好?”这样,既给副总留了面子,又限制了他说题外话。当领导的,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下面的人谁会服你?可是一旦领导太凶了,所有人都会转而同情弱者,让领导进退两难。 平行沟通 对上沟通、对下沟通,彼此之间都会保留三分的礼让空间,比较容易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平级之间,大家一样大,很容易产生“谁怕谁”的心态,对沟通十分不利。中国人其实谁都不服谁,当大家处在同等地位的时候,这种现象更明显,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引起他人的不满。比如,你说“听我说”,别人会想:“别自以为是了,凭什么听你的?”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行顺利的沟通,要先从自己做起,尊重对方,对方才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中国人是讲交互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以,你尊重对方,对方也自然会尊重你,这样才方便沟通。 沟通的时候要以真诚的心去交流。中国人疑心比较重,稍不留神,就会触动其怀疑的神经,一旦中国人产生疑心,你说什么都没有用,因为他什么都不会相信。中国人说“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不要以为中国人太决绝,这只是小心谨慎的表现。千万不要存心占便宜,也不要设陷阱存心让别人出丑,中国人很怕吃亏,吃过一次亏后,就不愿再和你打交道。所以,建立“和我打交道,一定不吃亏”的信用,增强大家对自己的信任感,才能方便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