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2

经过此事,独孤皇后不敢再像以前那样管丈夫,但自我的压抑使她心里变了态,将怨气发泄到其他男人身上。她见不得诸王与朝臣的小妾怀孕,尤其见不得生男孩,凡获悉这类事,必百般诋毁,让隋文帝罢他们的官。最倒霉的是高颎,他原是独孤信的家客,和独孤皇后的关系很是亲近,但随口的劝语“一妇人”,被独孤皇后理解为是轻视她,由此被百般中伤,直弄到丢了官。  促使隋文帝将太子由杨勇换成杨广,独孤皇后起了莫大的作用。原因不是其他什么事情,也在于女人的问题。她不准丈夫多内宠,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儿子,也许她的本意不错,要丈夫、儿子把精力放在国家大事上,不要被儿女情长所误。然她的作法有些偏激,偏激的模糊了自己的眼光。  杨勇是个情种,他最爱的是情投意合的昭训云氏,还宠了不少嫔妃,独不喜欢母亲为他所娶的太子妃元氏。元氏心疾发作,仅两日就一命归西。独孤皇后怀疑是云氏所害,又怀疑是杨勇的怂恿,遂派人对他们进行暗察。暗察没有结果,可他对杨勇的感情却一落千丈。极有心机的杨广,窥破母亲的感觉,趁机将自己伪装成一个不近女色的正人君子,冷落所有的嫔妃,只与王妃萧氏共处。两子相较,独孤皇后把感情的砝码放在了杨广身上。由此,杨广萌发了代太子而立的想法,在母亲的帮助下,终于把想法变成了事实。  独孤皇后死在隋文帝前两年,时为仁寿二年(公元602年)。  没了正妻的约束,隋文帝开始同姿貌艳丽的宣华夫人陈氏、荣华夫人蔡氏打的火热,从未纵过欲的他失去节制,以致纵欲过度,一病不起。在临终之前,他丢下了这样一句话:“假若皇后还在,我必不致如此。”    细说隋唐4:隋初功臣  某一姓欲得天下,必有一大批文臣武将的追随辅弼,事业若是成功,这批人也就成了元勋功臣。对待功臣,历朝基本上有两种做法:一是刘邦、朱元璋式的,寻找理由,将视为后患的功臣予以诛灭;二是赵匡胤式的,在杯酒释兵权后,对功臣厚加优待。隋文帝对功臣的态度,大致在二者之间走出了一条道。  篇幅有限,在这里不能一一详述功臣事迹,只能捡主要的举其大略。  李穆,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对宇文泰的事业有杰出的贡献,为北周大功臣,被赐铁券,可恕“十死”。  杨坚执政,尉迟迥起兵反抗,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并州总管李穆,成为双方力争的关键人物。李穆不顾儿子李士荣的反对,把宝押到了杨坚一边,他扣押了尉迟迥的使者,派人去晋见杨坚,并赠送了熨斗与十三环金带,其寓意分别为“熨平天下”与“夺取天下”。  接着,李穆公开亮出旗帜,将尉迟迥之子尉迟谊擒送杨坚,对尉迟迥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再献密表给杨坚,明确表示支持他的政治作为,进行劝进。  杨坚在走上皇位前,为表示尊敬和感激,对进京的李穆说,如此做是听从了他的劝告。李穆得到优礼,进为太师,满门为官,赦免百死。杨坚给了朝廷中最大的荣耀。  李穆是隋朝少见的寿终正寝的功臣,平安的活到了七十七岁。  梁睿,安定(今甘肃平凉)人,他比李穆晚一辈,和宇文泰的儿子们相处得极好,在北周历任高官。  北周末年,梁睿投靠了杨坚,被命前去益州,代有造反嫌疑的王谦为总管。他尚在途中,王谦已树起了反旗。由此,他被任命为行军元帅,率军二十万进行讨伐。经过多次激战,擒住了穷途末路的王谦,推至市口斩首,平定了叛乱。  梁睿声震西川,加上他恩威并重,各少数民族纷纷闻风归顺,甚得当地民心。惟有南宁一地不肯宾服。梁睿以远振威名与有益军国为由,请求杨坚批准,让他领军继续深入,促使南宁归化。这本是好事,然好猜疑的杨坚,顾及镇守蜀中的将帅常拥兵自重,担心梁睿步其后尘,遂以天下初定,民心未安为由给回绝了。  杨坚的“阴惮”,使得梁睿的处境非常难堪。幸得文臣薛道衡入蜀,为他出了个妙计。他按计而行,进献密表,劝杨坚符合天意民心,早登九五。他挠到了杨坚的痒处,由此改变了对梁睿的态度。  隋朝建立,梁睿成了功臣。  平陈之际,他进了策;对付突厥,他又进了策。隋文帝没用其策,但嘉奖了他的忠诚。  梁睿是聪明的,他知道自己远在巴蜀,又手握重兵,不敢怎样表忠心、献孝心,究竟犯了君主的忌。在隋文帝应允后,他放弃了益州总管之职,回到京师。他明确表示了功成身退的意思,托病在家,杜门不出。为防当年入蜀威名过盛而招忌的教训,大量接受贿赂以自秽。他终于保住了身家性命,但及其苦闷。在郁郁寡欢的境遇下,他走完了人生的道路。  刘昉,博陵望都(今河北安定)人。他是北周功臣之子,因善于逢迎,讨周宣帝欢心,而“宠冠一时”。  刘昉本被暗定为辅政大臣,然周宣帝临终前已不能言语。为了确保自己的前程,刘昉引出了有名声、有势力的杨坚来辅政。杨坚心中甚喜,表面却假惺惺的退让。刘昉为逼他就范,说:“公要做,请速做;如不做,我当自为。”话说到这般地步,杨坚不再推让。出于名正言顺的考虑,刘昉不惜伪造“圣旨”,命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  登台的周静帝虽幼小,然北周宗室也不是无人。皇叔汉王宇文赞,以首席宗室成员的身份,积极地参与了朝政,与杨坚平分秋色。刘昉设了一计,弄来一些美妓,献给宇文赞,并动听的要他:“眼下政局紊乱,王不如先去享受人生,待局面平静之后,再来当天子。”也想当皇帝的宇文赞信以为真,由此离开了权力中心。  刘昉为杨坚连建两大“定策之功”,被拜为上大将军,封黄国公。他与沛国公郑译出力最多,人称“黄、沛”。时人形容他们如何帮助杨坚取得执政大权时说:“刘昉牵前,郑译推后。”  牵前的刘昉,和杨坚的密切关系未能保持多久。他性格粗放,贪图财利,居功自傲。他先是拒绝前往抗御尉迟迥的韦孝宽部监军,后王谦、司马消难相继举兵,他不与杨坚分忧,却游玩纵酒,耽误了大量的要事。杨坚削除了他的丞相府司马的职位,登位之后,又改封他为舒国公,让他闲居无事。  疏远日久,刘昉开始恼恨,他不甘就此结束政治生涯,遂与也被隋文帝冷落的名将梁士彦、宇文忻结成团伙,准备发动政变,推梁士彦为帝。图谋泄露,他们一起被逮捕归案,处以死刑。  郑译,荥阳开封(今属河南)人。他凭着与周宣帝早年的特殊交情,被封沛国公,获得特地为他所设的上大夫一职。  郑译和杨坚有同窗之谊,从相貌到地位,他一直看好杨坚,由是倾心相结。杨坚为周宣帝所忌,他极力安慰杨坚,并为杨坚谋得南征陈朝的最高军事长官。周宣帝病危,他和刘昉密谋,引杨坚为辅政大臣。  杨坚辅政,遭到忠于北周皇室的御正中大夫颜之仪的反对。颜之仪联结宦官,准备推大将军宇文仲执政。闻讯的郑译先下手为强,带兵直入内宫,拘捕了一系列参与密谋的人员,为杨坚扫清了政治障碍。  郑译获得的报酬是:恕“十死”,先后出任相府长史、天官都府司会,总令六府之事。他是杨坚最亲密的心腹,可随便出入杨坚的卧室,杨坚对他言听计从。  然郑译为人轻浮,长于计谋而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无心处理公务,而忙着贪赃受贿。杨坚逐渐产生厌恶之感,对他开始疏远,暗地关照官员遇事不要向他禀报。郑译明白自己的处境后,急忙向杨坚请罪,稍稍改善了彼此的关系。  与刘昉一样,在杨坚走上皇位后,郑译的状况是外荣内竖。他请道士为他设坛祈福,被人告发,受到了谴责。他不孝,与母亲别居,隋文帝削了他的职,并数落他不再有良谋奇策,一味卖官鬻爵:“若留之于世,在人为不道之臣;戮之于朝,入地为不孝之鬼。宜与母亲共居,熟读《孝经》。”  念着郑译的功,隋文帝最后还是网开一面,将他外放为地方官,后召回恢复爵位,让他参与整理音律,以此颐养天年。  相比刘昉的下场,郑译还算不幸中之大幸。    细说隋唐5:高颎  高颎,又叫高敏,自称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人。其祖先原是汉官,因到辽东上任,遂与当地人融合。父亲高宾,为独孤皇后父亲独孤信的门客。  在孩提时,高颎就显得很出色,涉猎文史,有器度,能言善辩。据说,家门口有棵柳树,高达百尺,亭亭如盖,闾中父老说:“此家当出贵子。”(这和刘备早年的故事极为相似)借着独孤氏的势力,借着父亲的余荫,高颎年纪轻轻,就步入了北周的中央政权,在平齐大业中,立下战功。  精明强干,久习兵事,多韬略,高颎出众的才干,加上与独孤氏的特殊关系,使他成了辅政大臣杨坚物色的人物。当有人从中斡旋时,高颎很是坚决的表示:“愿受驱使,倘若大事不成,甘当灭族!”从此成了杨坚的心腹。  尉迟迥起兵反杨坚,由韦孝宽统领前去讨伐的中央军,惧怕敌方的强大,畏缩不前。杨坚接连派心腹崔仲方、刘昉、郑译赴前线监军,然三人均托辞不肯受命。高颎自告奋勇接受使命,托人将“忠孝不能两全”之语带给母亲,流泪上路。到了前线,深谙兵法的高颎审时度势,造桥进军,毁桥激励士气,用破釜沉舟的项羽式战术,大破敌军。最后,困守邺城的尉迟迥走投无路,在城破后自杀。  这一仗,打出了高颎的名气,打出了高颎在朝中的地位,班师回朝后,加官进爵,成为杨坚手下第一红人。  杨坚夺得政权后,高颎高居相位,被拜为尚书左仆射、纳言、封渤海郡公。因高颎父亲高宾曾被赐姓“独孤”,杨坚亲切的称高颎为“独孤”,而不直呼其名。高颎常坐在朝堂北面的一棵槐树下理政,由于此树不顺树列,有司要伐去,杨坚不准,令留示后人,以为纪念。  胸怀大志的高颎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将自己的大志,与隋文帝的大志凝合起来,一同治天下。然南北分裂,国土未一,必须先打天下,然后才谈得上治天下。由此,他积极地帮助隋文帝策划伐陈战略。充分相信高颎的隋文帝,命他节制伐陈诸军。时正值陈宣帝驾崩,高颎出于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考虑,提出“礼不伐丧”的战略,暂停伐陈,以此塑造隋军仁义之师的形象。  军队虽然班师,然高颎却未停顿,他一直在比较双方的优劣。当隋文帝问他对灭陈有何妙策时,他胸有成竹的说:“江北地寒,收成时晚;江南土热,水田早熟。在对方收获时节,我方征集少量部队,虚张声势,佯作进攻。对方必忙于屯兵防御,从而误了收获。对方防御,我则解除进攻之势,如此再三,对方便习以为常。此后再集结部队,对方必不再警惕,当其犹豫之时,我则一举渡江,登陆而战,士气肯定高涨。此外,江南土薄,屋舍多用竹茅,所有积蓄,不用地窖。我秘密派人前去,因风纵火,焚毁其积蓄;待其重修重积,再予焚毁。不出数年,对方必财力耗尽。”  经隋文帝拍板,此策成了大战前对陈战略的核心。  此策被用,效果确实如高颎所说的那般。  大军集结,高颎被任命为元帅杨广的副手——元帅长史。他有着极大的权限,三军事务全部由他实际处理。他处理得当,使隋军的战略推进得以顺利实现。  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杨广体现出了优秀的元帅素质,对高颎予以高度信任,放手使用,从未有过猜忌。然在建康得手之后,却在女人问题上,彼此发生了不快。杨广贪恋陈后主宠妃张丽华的美色,要纳她为妾,可高颎引用古训阻止说:“武王灭殷,杀了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张丽华!”下令将张丽华斩首。这事使杨广心生芥蒂,埋下了他日后嫌忌高颎的伏笔。  高颎才高、功高,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嫉妒,流言蜚语包围了他,最严重的一种说法,是说他图谋不轨。了解高颎的隋文帝,对此根本不信,杀了告密者,重赏高颎,受上柱国,封齐国公。面对重赏,高颎让位以示不敢当。隋文帝认定高颎是上天赐予他的“良辅”,是不可多得的“心腹”,要他抛弃一切疑虑,安心当好他的宰相。然而,这样仍未能杜绝朝中对高颎的攻击之言,由此,隋文帝又罢黜了几个说三道四的大臣。对君主的厚遇,高颎更为谦虚,谦虚中保持着从容。  隋文帝评价道:“独孤公如镜,每被摩擦,愈显其明。”  高颎当年拜相,他的母亲不以为喜,反以为忧,告诫儿子说:“你富贵已极,只缺一砍头,当慎而再慎!”高颎记着母亲的话,极力淡化自己的功劳。一次,隋文帝让他和贺若弼论平陈之功,他说:“贺若弼先献十策,后又在蒋山苦战破敌。臣不过是一文吏,怎敢与大将军论功。”隋文帝听了满意的大笑,舆论以为高颎有谦让的美德。  由隋文帝做主,他的儿子高仁表娶了太子杨勇的女儿为妻。有这样前程似锦的联姻,有隋文帝的高度信任,自己又丝毫不张狂,然叫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始终难以逃脱人言的包围。突厥犯边,他被拜为元帅,前去抗御。他在前方血战,后方宫廷中近臣们却说他要谋反。  史书没有记载这些谣言源于何处,仔细分析一下,绝非空穴来风,没有实力人物的暗中运作,近臣们绝没这般胆量。自以为行得正的高颎,得罪了两大要人:他劝隋文帝的随口语“一妇人”,得罪了独孤皇后;他杀张丽华,得罪了杨广。两人怀恨在心,自然要报复。这尚是浅层的,更深层的是,他和太子联了姻,成为太子的保护伞。而独孤皇后与杨广正在颠覆太子的地位,要废掉太子,先得除掉这把保护伞。用刺激隋文帝的谣言来打倒高颎,正是他们母子唯一可以采取的招数。讨好他们并被他们所收买的近臣,不过是他们的传声筒。  事情的复杂,远远超出高颎的估计,虽然隋文帝再次为他辟了谣,但隋文帝出于对太子的不满,准备重新考虑太子人选的做法,将他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他不想躲避,实在也没有退路,冒着风险反对隋文帝改换太子。他不得不这样做,于公,他保太子,就是保住国本,以避免天下震动的后患;于私,他保太子,就是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太子终于没能保住,在独孤皇后的谗言下,在新太子杨广的推波助澜下,在宗室成员的诽谤下,继杨勇被废之后,高颎最后也“得罪”了隋文帝,以“重大罪行”被罢去了官职。  隋文帝未忘记这个老臣,说不忘记,只是让他参加一些宴会而已,没有重新启用他,并很武断地对高颎说:“朕不负公,公自负朕。”还对侍臣说:“不要学高颎要挟君主样,自许第一。”  高颎打落牙齿往肚里咽,无法辩解。他杜门不出,以免是非。可政敌们还是不放过他,告发他以司马懿自比,托疾等待时机,夺取社稷。这是一等死罪,可隋文帝为了减轻连杀功臣的声明,改为削职为民。  高颎不恨,以为以此免了杀头之祸。  高颎是免了杀头之祸,但仅免在隋文帝之朝。  隋炀帝即位,他被任为管礼乐的太常。按说,这个职务,是个与世无争的职务,然他以习惯了的责任感,批评起时政来。针对隋炀帝好声色,喜奢靡,兴长城之役,说是亡国之象;针对隋炀帝厚待突厥启民可汗,说是恐为后患;针对腐败局面,说是朝廷很无纲纪。  有人告发,隋炀帝将他推上了断头台,家属充军。  高颎死的冤。他以天下为己任,执政二十年,殚精竭虑为隋朝效劳,在统一和治国两方面建立了盖世功勋。他有度量,奖掖人才,推出了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一大批名臣。人称“真宰相”。  “真宰相”的被杀,加速了隋朝的崩溃。    细说隋唐95:后周  建立后周的周太祖郭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他颈上刺有飞雀,人称“‘郭雀儿”。有人说,他本姓常,随母亲王氏改嫁郭简,才姓郭。  十八岁那年,潞州割据者李继韬招募勇士,郭威应征人伍。  郭威长得人高马大,性格倔强,好斗殴,嗜赌博,喜欢喝酒。有日,他去闹市游玩。当地有一屠户,以壮健蛮横出名,人见人怕。带着几分酒气的郭威走近肉庄,让屠户割肉,割得不如意,便叱骂。屠户知道郭威比他还蛮横,起初忍着,终于忍无可忍,拉开衣服指着腹部说:“你有勇,敢刺我吗?”郭威二话没说,一刀捅了进去。闹出了人命案,他被抓进了监狱,李继韬爱他的勇力和胆气,给放了。  李继韬为唐庄宗所灭,郭威被收进唐军。经过几年的折腾,他渐渐了解了社会,懂得了光凭蛮力是难以成事的,由此对文化产生了兴趣,闲时拿着军中的簿书翻阅。他人聪明,肚中有了些东西,对事情的看法便深刻起来,受到周围人的看好。他人缘不错,按照当时军中盛行的习俗,他和李琼等十人结了金兰,刺臂出血盟誓说:“凡我十人,龙蛇混合,他日富贵,毋相忘!”  李琼精通奇书蛋间外春秋》,说:“以正守国,以奇用兵,较存亡治乱,记贤愚成败,均在此书之中。”  郭威拜李琼为师,阅习此书,并将书藏在袖中,得空便读。  几度世事变化,郭威转到了刘知远的手下。刘知远看重他,让他当了亲军的高级军官,走到哪带到哪。  吐谷浑部驻在太原,其战斗力强,且富有财货。刘知远恐其日后生患,欲把他们赶走。郭威献计说:不如给其首领白承福按上个罪名诛死,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可消灭这股反复不定的势力,又能取其财货作为军需。刘知远照着办了,他的军队有了丰厚的经济实力。  在刘知远走向皇帝的过程中,郭威多次提供行之有效的良策,成了半个军师。  后汉开国,郭威担任了枢密副使。新老君主交替之际,他受托成了顾命大臣。汉隐帝登位,他升为枢密使,掌管了兵权。  河中李守贞、凤翔王景崇、永兴赵思给三地联兵谋叛,朝廷震动,派了几个大将前去平叛,都无进展。郭威临危受命,被拜为西征统帅,全权节制各军。他率军开赴前线后,以儒将的风采,交文人,抚士卒,亲冒矢石,冲锋在前,与军队同甘苦,赢得了军心。他攻城和攻心双管齐下,没有多久,就把三地一一平定,凯旋回朝。  平定三地叛乱是使朝廷转危为安的大事,做成了大事的郭威成了朝野瞩目的大功臣。这个大功臣,在接受了最高的荣耀后,又被赋予一个新的使命:前往河北邺都主持对契丹的防务。  使命是重大的,具有非常的战略意义,它关系到后汉是否能阻遏契丹侵扰的大问题。郭威被委此重任,说明了朝廷对他的倚重。可他临行前,顾命大臣内部却对他能否带枢密使衔去上任,发生了严重的争论。在这背后,又隐藏着汉隐帝及其近臣对顾命大臣的不满情绪。  最终,郭威是带着枢密使的头衔走的,可他走得不踏实,走前对君主关照说:“苏逢吉、杨邺、史弘肇都是先帝旧臣,尽忠询国,愿陛下推心相任,必无败失。至于疆场之事,臣必竭忠报效,不负陛下驱使。”  到达邺都,针对契丹的骚扰,他采取了加强守备,坚壁清野的对策。  郭威在邺都凳子还未坐热,朝廷就发生了剧变:汉隐帝以议事为名,诱杀了杨邺、史弘肇、王章三个元老重臣,并诛灭了郭威在京的所有家属,同时令李太后之弟李洪义等人前往邺都杀郭威及其相关者。  李洪义审量朝廷势力分野,不敢与郭威为敌,把消息透露给了郭威。听到噩耗的郭威,没有慌乱,用以退为进的办法,收拢将官之心,留养子郭荣守邺都。自领大军以诛奸臣为名,杀向开封。  他派人向全军许愿:“若克京城,任你们剽掠十日!”  朝廷军不是对手,汉隐帝战败被乱兵所杀。  进人开封的郭威,表现出老练的政治家素质:止住了军队的剿掠,以安定京城秩序;把李太后推到前台当旗帜,以缓和人心;假选宗室刘赞继位,以为政治过渡;自己充当监国,以在幕后操纵;除首恶者之外,宽大政敌,以笼络人心。  着着上乘,步步到位,郭威迅速控制了政局。  等到时机成熟后,他“奉”太后命,把部队拉出去,说是北上打契丹。部队进至擅州,几千将士忽然大哗,要求郭威即天子位,连声高叫“万岁”,有人扯了黄旗当皇袍,硬披在“拒绝不从”的郭威身上。众意难违,郭威“被迫”认可。  大军返回开封,乾拓三年(公元950年)正月,郭威登上了皇位,建国号大周(为有别于以前以周为名的政权,史称后周),定都开封,改元广顺。于此之前,他让人杀了前来京师还在半路的刘[斌贝]。  作为武夫却有一定文化的周太祖,在立国后,表现出与前朝历代君主截然不同的面貌,在对契丹进行防御的同时,将着眼点放在内政的改革上,他革除弊端,提倡节俭,减轻税收,惩治贪官,罢废族诛,争取民,心,创造条件恢复生产。  做了皇帝的周太祖,经历了与生俱来的乱世,亲眼目睹了人间惨状,决心做个有道明君,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宣布废除许多苛捐杂税、严刑酷法,各地方政府停止进贡美食、珍品以及特产。他生活俭朴,衣食住行务求简单,身体力行杜绝前朝以来的腐败风气。他说:“联起于微寒,备尝艰苦,时遭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天下!”  他留心治国之道,决意改变长久以来军人政府的丑陋形象,极力罗致有安邦定国韬略的魏仁浦、王溥、范质、李谷等文士为官。他诚恳地说:“联生长军旅,不懂学问,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官有益国利民之术,各自上书论说,宜直书其事,切勿玩弄词藻。”  治国有道,天下清明之气初见端倪。  龙廷坐了整四年,周太祖病故了。留下的遗言是:务必薄葬,不要强征民力,不要伤人性命,不要陪葬宫人,不要石马石人,只需立一石碑,上面镌刻这样一行字:“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养子郭荣继位(局世宗)。  郭荣,原名柴荣,百年后人又称柴世宗,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西南)人。父亲柴守礼,处于社会的底层。年轻的柴荣前去依靠嫁给郭威的姑妈生活。他相貌堂堂,为人恭谨厚道,言语不多,办事踏实,深得郭威喜欢,被收为养子。当时的郭威还未发达,家境也不怎么样,柴荣便为养父做些生意,去江陵贩运茶叶等货物。他一边做生意,一边习文练武,从而精通了骑马、射箭等武艺,读了大量的史书及黄老著作。  后汉建立后,养父成了政权的核心人物,他离开了商界,被任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养父在邺都起兵杀向开封,他受命留守邺都,主持根据地的事务。养父做了大周皇帝,他被授予一连串显贵的职务。养父因儿子全被汉隐帝所杀,他又成了惟一的继承人,加封晋王。  周世宗在被百官迎向宝座后,私下立了个愿,希望上天给他三十年时间:“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新皇帝一上来,就呈现一股新气象,他实打实地开出了一个历史新局面。  后汉亡后,留下一支以刘崇为首的势力,在太原建立了北汉政权。刘崇对后周极为仇视,在周世宗上台后不久,就效法石敬塘,联合契丹共同向后周杀来。周世宗排斥了议和的意见,亲自率领军队前去迎战。  两军相遇,爆发了高平(今属山西)之战。敌方兵强马壮,来势汹汹,大有一口吞灭周军的气势。周军人少,看上去单薄得很。刘祟逞强,说是凭着自己的军队就能取胜,要契丹兵在一旁观看。周世宗披挂上阵,亲自督战。战斗开始了,北汉军发动强大的攻势,冲垮了周军的右翼。形势万分危险,周世宗鼓舞士气,亲自带领亲兵冲上去,在赵匡撒、张永德等将领的死战下,终于堵住了缺口,在后到的援军的配合下,乘势组织了反攻,打得敌军全面崩溃,打得刘崇抱头鼠窜而去。高平之战的胜利,确立了后周在天下的军事地位。  事后,周世宗根据军队在战争中暴露的缺陷,及诸侯尾大不掉的事实,对军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他下令藩镇将最有战斗力的兵士送往中央,在此基础上,他淘汰老弱,组织建设了具有绝对优势的禁军,初步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他对将帅臣僚恩威并用,有话说在当面,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使自己建立了祟高的威信,也改变了骄兵悍将难制的局面。  与此同时,周世宗继承了周太祖的政治、经济改革,开始向纵深发展。  他努力树立好天子、好政府、好官员的形象:自己带头过俭朴生活,拒绝下面向他进献珍宝器玩及美食佳肴;破格选拔有识之士,构建有办事效率的政府班子;整顿科举,保证真正有用之才的进身之途;修订(大周刑统》,杜绝滥刑苛法;澄清吏治,对贪赃枉法的官员,毫不留情地坚决打击。主管税收的大将军孟汉卿,在正税之外,向民多收耗余,事发之后,被处以极刑。  他让官员每人做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为君难为臣不易论》。  他知道,他的国家要强大,最基本的一点,是靠民众,靠他们发展生产,增加国家的财富。由此,他从各个方面着手,调整民众的生存环境,改善他们的生产条件:降低税收,革除不合理的款项;颁布《均田图》,力求耕者有其田;招集流民,解决劳动力的不足;兴修水利,认真治理黄河、沛河;消熔铜佛像铸钱币,促进商业流通。  走一步见一效,步步有章法的周世宗,没出几年,把国家弄得富强了起来。  国力强了、那就好办事。周世宗凭着逐渐增长的国力,开始按他的宏伟蓝图进发:南征北战,统一中华大地。  他的第一步战略,把兵锋指向西边。  西边的秦(今甘肃天水)、凤〔今陕西凤县东)、成(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四州,原大部分地属中原政权,契丹人侵中原,四地归附了后蜀。当地民众不堪后蜀的重敛猛赋,要求回归中原的呼声日高。周世宗借着这股东风,派出大军前去收复。仅半年时间,四地的城墙上就插满了后周的旗帜。  他的第二步战略,把军队开向南方。  到南方是打南唐,南唐是大国,实力强不好打,战争打得艰苦,打了二年零五个月之久,周世宗前后亲征了三次。第一次亲征,经周军顽强作战,拿下了不少地方,但得而复失,功亏一赘。第二次亲征,周军水陆并进,取得了寿州等地,又因季节间题,撤军北还。第三次亲征,周军一鼓作气,征服了江北十州,并将几百艘战船开进了长江,准备渡江。  身在金陵的南唐主李憬见势不妙,为保住他的“半壁江山”,派能说会道的大臣钟漠、李德明前来求和。  周世宗未等使者转动三寸不烂之舌,先正气凛然地说道:“你们欲以巧言t兑寡人罢兵,是将寡人比六朝时一群痴汉,如何这等不知人?你们不用开口,速回去告知你们主人,令他即来跪拜寡人,事情可以好说。不然的话,寡人须看看金陵城,借府库搞军,到时你们不要后悔!”  李壕无法以口舌求和,只能割地求和,将另外四州一起献给了周世宗。  周世宗三次亲征,共得南唐十四州:光(今河南演川)、寿(今安徽寿县)、庐(今安徽合肥)、舒(今安徽潜山)、(今湖北薪春)、黄(今湖北黄冈)、滁(今安徽滁县)、和(今安徽和县)、漆(今安徽凤阳东)、洒(今江苏吁胎对岸)、楚(今江苏淮安)、扬〔今属江苏)、泰(今属江苏)、通(今江苏南通)。  他的第三步战略,把战车引向北地。  北地是契丹,周世宗还是亲征。北伐很顺利,仅四十多天,就轻而易举地从契丹手中取得了瓦桥〔今河北雄县)、益津(今河北霸县〕、淤口〔今河北霸县东信安镇)三关,及宁(今河北青县)、莫(今河北任丘北)、滚(今河北河间)三州等地。  族旗招展,他还想直取幽州,可他病了。只得撤军南下。  回到开封,周世宗就病逝了,年仅三十九岁。  周世宗是五代中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他长期闯荡社会,深知民间疾苦,深知时代潮流的趋势。在登位后,他顺应时代潮流,继承周太祖的衣钵,改革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将改革推向后周的全部领土。靠着改革,他提高了后周的国力,又凭着上升的国力,不辞鞍马劳顿,亲自统帅大军南征北战,取得了空前的军事成就,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  接位的是他的第四子郭宗训(周恭帝),这是个仅七岁的黄口孺子,根本无力掌管天下。  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禁军首领赵匡清L在陈桥兵变中被黄袍加身,迫使周恭帝禅位,后周遂亡。    细说隋唐96:吴  奠定吴国基础的杨行密,原名行憨,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杨行密自小为孤儿,家里穷得叮当响。他生得高大有力,叮轻易举起百斤,且能日行三百里。到了唐乾符年间,江淮地区民不聊生,群盗竞起,生活没着落的杨行密,投身做了强盗。做强盗总有失手的时候,有次被官府逮着,按理要受到严惩,可刺史郑菜看他相貌壮伟,暗中称奇,竟把他给放了。  州里募兵,没路可走的杨行密前去应募,被编进本地的部队。他身材大、力气大、尤其是胆子大,在本军和秦宗权部的战争中,每有俘获,从而被提为队长。后被派去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戍边。去了一年回来后,没过多少时间,他的上级讨厌他,又要他再去。他发怒了,砍下上级的头颅,纠集了一百多号勇而无行者,闹起兵变,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刺史郎幼复吓得弃城而走,他乘机接管了部队,占据了城池。朝廷迫于事实,授之为庐州刺史。  庐州地处淮南,而淮南的中心在扬州。当时扬州在唐末名将高骄的控制下,可这个名将随着时过境迁,逐渐昏庸起来,信妖迷怪,把政治搞得一塌糊涂。其部将毕师铎受到排挤,在高邮起兵,联合宣州割据者秦彦玫克扬州,囚禁了高骄。城破之前,高骄向杨行密求救。  杨行密率部驰救,和城内的联军展开了激烈的攻守战。他用计诱敌出战,以伏兵杀得敌军大败,挫了对方的元气。毕师铎单骑逃脱,回城杀了高骄。杨行密命全军搞素向城大哭三日,激起哀兵之气,随之下达攻城令,集中兵力猛攻西门,打进了城。毕师铎和秦彦亡命而去。  城内一片惨景,居民无食已久,互相杀人充饥。更令人震颤的是,夫牵妻,父牵子,卖给屠夫,屠夫将买下之人如猪羊般切割成块,挂在架上出售。杨行密用军粮救济居民,然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只能勉力支撑。  为求得外援,他向中原的朱温送去了归附表。朱温时己向唐廷讨得淮南节度使的头衔,他明里同意和杨行密结盟,暗中却派出军队送大将前去接管扬州。杨行密看出端倪,明确地表示了抗命不从的立场。朱温一时难以顾及,只得承认了杨行密在淮南的地位。  城中严重缺粮,外面的靠山又找不到,杨行密失去了守志,想退出城别求发展。然而还未等他作出决断,秦宗权部将孙儒杀了来投的毕师铎和秦彦,兼并了他们的残部,声势浩大地进抵扬州,将城围了起来。城外尽为孙儒所占,扬州成了座孤城,一座内外交困的孤城。杨行密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守住这座城池。他打开一条出路,返回了根据地—庐州。  他依据庐州重新调整战略部署,首先攻克宣州(今安徽宣城),扩大了领地。此后,在短短儿年中,势如破竹地连续取得了苏、常、润、滁、和、楚等州,把势力伸向了今江苏、浙江、江西、湖J匕等地。  孙儒在扬州也守不下去,加上他不愿看着杨行密坐大,于是放火烧城,将老弱病残居民杀了作军粮,驱众渡江,号称五十万大军,杀奔宣州。  势力对比悬殊,几场战斗打下来,杨行密的将领连连吃败仗。他悲观得很,想放弃宣州。幕僚绒友规反对说:“孙儒气锐兵多,其锋虽不可挡但可以挫,其众不可敌但可以疲。若避而出走,势必将被其所擒1“’  将军刘威同意这看法,并提出具体的战术说:“背靠城池,树立营栅,可以不战而疲敌军。”  杨行密采纳了他们的主张,坚守不出。  孙儒被阻隔在栏栅前,不能前进半步。时间稍久,军中发生了瘟疫,部队迅速减员,孙儒本人也病得起不来。杨行密趁机发动攻势,大破敌军,生擒孙儒,将他斩首示众。消灭了孙儒,杨行密大踏步地进入了扬州。  以胜利者姿态重回扬州的杨行密,着手做了两方面的事:针对人烟几乎断绝的淮南,他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招集流民,发展生产;改编孙儒遗部,选出精将劲卒,建立亲军,衣以黑甲,号为“黑云都”。  宽民整军,杨行密扬起了独树一帜的霸旗。攻城略地,从淮河以南,至长江以东,全都归入杨行密的版图。  仗一仗接一仗地打,和后梁打,和吴越打,和诸侯打,和叛将打,地理边界线有伸有缩,可淮南始终是杨行密的天下。  谁有实力和地盘,朝廷就承认谁。唐昭宗连着下诏:授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爵封吴王。  见杨行密在淮南割地称王,一直未放弃对淮南的企图的朱温,在中原形势稍稍稳定后,立即征调大军前来争夺。他命令:大将葛从周领一军屯兵安丰(今安徽寿县南),待机进攻寿州(今安徽寿县);大将庞师古领一军驻扎清口(今江苏淮阴西),目标对准扬州;自率主力在后左右接应。  面对以泰山压顶之势而来的敌军,力量相对薄弱的杨行密,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他先打清口之役:利用多水的地理条件,掘开大渠,水淹庞师古军,相机以少击多,阵斩庞师古,取得大捷。然后,乘势追击闻讯已经撤退的葛从周部,又获得大胜。梁军全线失利,退回了中原。  在对外战争的同时,杨行密着手整顿内部政治关系。当初,他在庐州起兵时,结交了一大批草莽豪杰,其中有田领、安仁义、朱延寿、刘威、陶雅、徐温、刘金等人,号称“三十六英雄”。在多年的军事生涯中,他们为他立下了赫赫战功。随着事业的做大,他认为田颓、安仁义、朱延寿三人猛悍难制,决意将他们除去。田领、安仁义二人见势不妙,树起反旗,但一一遭到了镇压。他又装作眼睛失明,假意要托大事给朱延寿,将他骗来给刺杀了。  派将下了鄂州(今湖北武昌),看着割据者杜洪被押来扬州斩首后,杨行密病了,没出几月,把他毕生挣来的江山留给了后人。  杨行密在那个官逼民反的时代中,凭着胆量和力气,把脑袋掖在裤腰上反了,反成了英雄,反成了割据者。他没文化,斗大的字不识,却有出众的号召力、高度的组织力、精干的审察力,以此吸引了济济人才,成了大事。他占有淮南后,采取了宽松的惠民政策,使久经战争创伤的民众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为淮南经济的复苏提供了一些前提条件。  天枯二年(公元905年),杨行密长子杨握在权臣张颗、徐温的支持下,继承了亡父之位。  杨握为与权臣抗衡,自建心腹班子。张颖、徐温杀死杨握的心腹成员,控制了大权,使杨握成为傀儡君主。  天佑五年(公元908年),张颇、徐温二人再杀杨握,约分昊地向梁臣服。  可杨握死后,张颖反约准备自立,徐温杀张.,立杨行密次子杨隆演为主,自秉政纲。徐温以保境安民为方针,着力稳定社会秩序。他自己驻节金陵(今江苏南京),让儿子徐知训在扬州主持日常政务。徐知训为政残暴,被大将朱瑾所杀,驻节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徐温养子徐知浩过江平叛,旋代徐知训秉政。  天拓十六年(公元919年),徐温使杨隆演称吴国王,改元武义。  武义二年(公元920年),杨隆演卒,徐温扶杨行密第四子杨溥登位。顺义七年(公元927年),杨溥称帝(睿帝),国号吴,定都扬州,改元乾贞。  按道理说,杨溥是个开国皇帝,可这个开国皇帝却成了末代皇帝,在徐温死后成为头号权臣的徐知浩,于天柞三年(公元937年)将他连同吴国一起给废了。    细说隋唐97:后唐  徐知浩在废吴后,改名李异‘同年登上帝位(烈祖),以大唐为国号(为有别于唐、后唐,_史称南唐),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改元升元。  李异,一度名徐知诺,小名彭奴,字正伦,徐州(今属江苏)人。相传他父亲姓潘,名荣,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李异六岁时父亲亡故,成了孤儿,因当地遭兵乱,伯父将他母子带往淮南一带。不久母亲又亡,他进人佛寺谋生。杨行密派军援救山东王师范,途中,部将徐温与他相遇,见他聪颖机警,招人喜爱,收下作为养子,取名徐知浩。  杨行密过世后,经过一连串事件的变化,徐温诛灭了谋杀新主的权臣张颜掌握了朝政,先为杨渭建立了吴国,后又为杨溥筹划皇袍加身,成了杨家朝廷独断大权的主宰者。他自己驻节润州(今江苏镇江),摇控指挥;让长子徐知训呆在扬州,管理政务,控制傀儡君主。  随着养父在吴国权势的增长,徐知浩长大成人了。他相貌不错,为人温厚,内中却深藏着机谋。本身的条件,加上养父的栽培,在他的面前,展现了一条宽阔的仕途。在当了一段时间的水军军官后,他被授为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  当时的地方政府,全都被武人所把持,他们毫不顾及民众疾苦,大肆强征暴敛,作为军需。徐知浩到任后,一反常规,他广交儒士,以勤俭为修身准则,以宽仁为治政方针。  升州居民受苦已久,稍得惠政,即把徐知浩称赞起来。  驻在润州的徐温,听到养子得民赞誉,便赶来看了。一看,他看呆了:仓库充实,城墙修得整齐,市容生气盎然。看到如此令人醉心的景象,没多久他就作出了对调的决定:将升州升格为金陵府,自己亲自驻镇;调徐知浩去润州。  徐知浩不愿去润州,提出想去宣州,提了几次,养父都没答应,心里甚是快快不快。  他的心腹儒士宋齐丘却认为还是去润州的好,开导他说:“徐知训傲慢自大,难以担当重任,不久就会出事。宣州离扬州远,无法相应。润州仅一水之隔,有急情便能相机立功,切勿推辞!”  听到这番分析,徐知浩释然了,领命去了润州。  事情果然如宋齐丘的预料,没出多少时间,徐知训因上对君主任意欺凌侮辱,下对文武百官不当一回事,终于被浇悍的大将朱瑾所杀。扬州大乱,火光冲天。徐知浩隔岸观见火光,立即引军渡江,进入扬州,镇压了朱瑾及其党羽。  徐温闻徐知训出事,立马从金陵赶来,见徐知浩已平定了事变,转怒为喜地对他说:“幸亏你在润州,不然的话,我家大事将去了。你是兄弟中有大功者!”  当天,徐温命徐知浩接替徐知训的职事。  徐知浩执政后,一改徐知训的做法,和气待人,广施恩信,消除苛刑,把朝廷中原来紧张的气氛变得祥和宽松。对朝臣是这样,对民众他也施予仁政,减轻税收,鼓励生产,禁止买卖奴牌。此外,百姓家有婚丧红白之事,或发生严重经济困难,都能得到他的接济。  抚下有方,徐知浩收到了人心。  他善待文人,重用文人。凡是流落于吴国的文人,不管身世、才干怎样,均可谋得一定的职位。宋齐丘、骆知祥、王令谋等足智多谋者,被他不拘一格地提拔上来,组成了动无遗策的智囊团。  得士之力,徐知浩把握了时势的火候。  一切都做得有分有寸,一切都合乎人情,徐知浩不但在朝廷中站稳了脚跟,且取得了很大的政治发展。他执掌昊国行政大权将近二十年,起先的十年,虽然徐温在世,但大多数的人心已经向着他。  徐温在金陵病逝,徐知浩当即采取行动,阻止徐温的亲生儿子徐知询继承权位,把金陵收在自己的手中。同时,他完成了徐温的未竟之事—给吴主杨溥加了天子冕。加冕大典结束后,他按着徐温的规矩,自己前往金陵,留下儿子徐景通在扬州执政。  他一连串走了三个大步骤,通过这三个步骤,他彻底接管了徐温的所有权力。从表面看,吴国的政柄依然是在徐氏的控制之下,实际上却李代桃僵,完完全全转人到他父子的体系之中。  徐知浩不像养父甘甘心心地当权臣,他有了气象后,觉得朝廷上的傀儡皇帝实在是多余的摆设,于是生出了取而代之的念头。这个念头不好明说,有天,他照着镜子,手指头上的白发,拐着弯尽寸亲信周宗说:“功业已成,然我却老了,奈何?”  机巧的周宗立即明白了主人的意思,于是到处活动,对本集团的骨干们进行游说。除宋齐丘一人外,骨干们巴不得主人早些登上皇帝位,好一起沾恩叨光,从而组织了一场场各具形式的劝进活动。内部的人劝,带动满朝文武层层劝;外部闽、越等国也派人来劝,劝得徐知浩终于“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天柞三年(公元937年)十月,杨溥知趣禅位,徐知浩接过了皇冠,建国号为“齐”,改元升元。齐国建立不久,贵为天子的徐知浩认为,依然姓徐,已不太合适。他下诏宣布:他原本是李唐皇室的后裔,从今起,“复”姓为“李”,改名异,易国号为“唐,’。因地处南方,史称南唐。  于此前后,江南盛行着一句童谣,叫做“东海鲤鱼飞上天”。李异取了杨家的天下后,善解童谣者解释说:东海是徐氏的爵封之名(东海王),鲤鱼指的就是李异,他的登位早有征兆。  做了皇帝。有点自知自明的李异懂得,自己这个皇帝远不能和中原的皇帝比,实力不能比,号召力也不能比。依据国况实情,他为国家制定了一个对外总方针:守境保民,尽量与各国通好。在登位之前,长期的敌国吴越发生大火,宫室、仓库、武器装备遭到严重损失。群臣一致要求,趁此天赐良机,发动进攻。他不同意,不但不采取军事行动,反而派出使者前去慰问,并送去了大量的物品。两国化干戈为玉帛,世世代代友好起来。  皇位坐了五年,李异告别了人世,庙号烈祖。  李异和其他立国者不同,他的天下不是马上得来的,而是以权臣身份,通过政治手腕取得的。他绝非军事家,除了从润州进人扬州平定事变外,几乎没指挥过任何战争。他是个道道地地的政治家,深知人心、民心的作用,懂得量力而行的道理,厌恶穷兵默武,推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对大乱已久的江淮地区恢复生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升元七年(公元943年),李异长子李璨(元宗)继位,次年改元保大。  李碌重用冯延巳、冯延鲁、陈觉、魏岑、查文徽五人,他们专权乱政,人称“五鬼”。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8
正序
倒序
细说隋唐
细说隋唐-2
细说隋唐-3
细说隋唐-4
细说隋唐-5
细说隋唐-6
细说隋唐-7
细说隋唐-8
细说隋唐-9
细说隋唐-10
细说隋唐-11
细说隋唐-12
细说隋唐-13
细说隋唐-14
细说隋唐-15
细说隋唐-16
细说隋唐-17
细说隋唐-1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细说隋唐
细说隋唐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